为什么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却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呢?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import 潘多拉​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要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心脏要手术,医生问你:
A,日本进口支架;B,国产支架

宣传只能解决喊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选什么的问题。

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请相信自己的直觉。

知乎用户 甚然若水 发表

因为中国擅长应用科研,但是也只能进行应用科研。

以大家熟悉的锂电池为例

诺奖的 3 个得主, 3 篇论文

  • 威廷汉 :1976 年 Chemically Derived Energy Storage: The TiS₂/Li Battery System

  • 提出了可充电锂电池的最初概念。

  • 古迪纳夫:1980 年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发现了能让电池电压更高的钴酸锂正极。

  • 吉野彰:1985 年 A new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a carbonaceous material as anode

  • 碳负极让锂电池变得安全并实现可能量产。

这些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每年的引用次数甚至不到 2 位数。如果这些人放到中国的高校,早就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非升即走了

但是等 90 年代索尼根据这些理论真的造出来商用锂电池,情况发生了变化

  • 1990 年代→ 每年几百篇;

  • 2000 年代→ 每年几千篇;

  • 2010 年代→ 每年超过 10 万篇相关论文;

  • 2020 年代 → 全球每年锂电研究论文已超 20 万篇

来源(Scopus 数据库统计):

“Lithium-ion battery” 关键词论文数曲线基本指数增长。

现在,锂电池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第一,中国生产的锂电池数量也是第一,产业链供应也是第一。

但是这个时候锂电池方向发再多的论文,也不可能有机会拿诺奖了

更不要说大多数的论文是电解液里加入微量的 XXX 元素在 XXX 情况下带来的性能提升这种文章了

但是诺奖的 3 个人好多年就这么一篇文章,你一年好几篇文章,在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你的科研贡献甚至比诺奖获得者高。毕竟你是扎扎实实的提升了论文的数量

这么说吧

高铁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高科技。

如果中国现在全球第一个弄出了可以商用的 400 + 的高铁 (核心技术论文是外国人的也没关系),全球的 400 + 以上的商用高铁都是参考了中国的技术,哪怕当前最快的高铁不在中国 (同一个区间内的速度),那的确是科技领先,丝毫不用怀疑若干年后诺奖会井喷。

事实上现在所谓的高铁科技,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德国,虽然现在中国的高铁速度全球最快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区间的速度,大差不差,能宣传的遥遥领先也只有里程和成本,假如说诺贝尔奖有个高铁奖,不用怀疑,肯定是德国和日本拿这个奖。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智能手机,光伏发电,总之现在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在别的国家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企业不会尝试这种很可能没收益的项目,研究机构也不会研究这些很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内容。中国从根本上就没有基础研究发展的空间。

顺便,疑似国内的诺奖得主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就是不知道这位是屠呦呦呢? 还是说诺贝尔委员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公开颁给这位

知乎用户 光秀爱本能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就感觉拿奖也是赢,不拿奖也是赢。

要么说圈子文化,要么提诺奖烂透,反正就是自己没问题。

这群人坏就坏在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只是真一部分而已。

问题来了:圈子文化,阶层问题,学术造假,学阀打压等,这是共性还是特性呢?

我认为这是共性,也就是说所有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那就只能从含量来说了。

100 个里面有 30 个与 100 个里面有 80 个,那里面的说法可就是天差地别。

知乎用户 Carlos 发表

不知你说的科技水平怎么衡量。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在科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有 0-1 创新能力,而中国没有。

诺贝尔奖就代表一个国家 0-1 突破性创新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基本诺奖数都不会少,所以日本拿了那么多诺奖。

再展开点讲,有没有原创能力对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是能够赚轻松钱和只能赚辛苦钱的区别。

中国缺乏 0-1 创新能力,就只能靠低端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各行各业都那么卷了,人们平均工作时间世界第一,但人均 GDP 才一万美元出头,无论企业还是工人都只能赚点辛苦钱。而日本像中国那么卷的时候都是世界数一数二富国了。就是现在平均工作时间狠狠降下来了,人们生活依然过得比你好。

因为日本有 0-1 的创新能力,很多产业都是日本首创的,比如锂电池,比如闪存,比如高铁,比如 LCD 液晶。日本在首创一个产业之后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吃很长一断时间红利,产品卖出高溢价保证企业高利润,企业利润高又可以支持工人高工资。发达国家人们工作时间短收入又高就是靠这种先发红利支撑的。

中国则是等人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技术已经成熟了再进入到这个行业开卷。竞争的法宝就是卖得比原创者要便宜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最大问题是要压缩生产成本,自然地用工成本就不能太高,必须将工人时薪压低,所以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很多产业看似很强份额世界第一了,一线工人工资还那么低,工作环境也很差。

知乎用户 咩咩咩 发表

诺奖是发给从零到一,

我方擅长一到一百,

比如说,准备给房地产行业发个诺奖,那可能就发给嘉诚或者英东,因为预售,公摊等榨干老百姓积蓄的模式都是他们发明的,

而不会发给加印和建林,尽管他们的房子卖得更多,

知乎用户 大相邦 发表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人也这么想。甚至当时世界各国都是这么想的。要不甲午战争怎么算爆冷门呢。关键那个年头代清真的比日本先进

现在日本的科技落后中国?离开日本中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得停转。你不看看多少工厂依赖日本进口的机器。

知乎用户 韩烨烨 发表

有一种东西叫石墨烯。这玩意,曾经很多人研究它,因为容易出论文。我认识俩 18 年毕业的美女硕士都是靠它毕业。

坂口志文,今年 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这个人在国内,完全没机会,就他那离经叛道的理论。

这两个一起,我就说国内科学圈,充满浮躁出活快的气氛。基础科学是需要花时间打磨。像日本,大面积出诺贝尔奖,是 1999 年后,而 1991 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当经济繁荣破灭,大概有人才会静下心做研究。

ps,拿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至今不是中国院士,2025 年正式成为美国院士。巧了,日本有个中村修二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美国比日本更早发现他。

知乎用户 星河 发表

海外汉人数量只有日本人的五分之一,却诞生了九个诺贝尔奖,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化学奖和物理奖。

晏子春秋 · 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原因古代人老早就看明白了。

知乎用户 遥遥领先遥遥领先 发表

最近几年手机电池是不是容量暴涨?导致暴涨的是松下的。

国内手机厂不提罢了。

知乎用户 睡醒了没​ 发表

可能因为没有你们爱赢吧

知乎用户 南国小汉子 发表

我们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水平更高,想必所有国内劳动者的待遇福利都普遍比日本更好、工作制度也更优秀了吧?

知乎用户 悲伤的挪威 发表

所以说是感觉啊,你随便找个工厂问问要是把他厂里的日本机器停了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AARON-Xia 发表

这个问题你自己有责任,因为 “感觉” 是你自己造成的

“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这个是客观发生了的事情

“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这个是你对事实的认知。

当你的认知与现实不匹配,你无法准确把握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时,你需要调节自己

比如,少看 “赢麻了”、“遥遥领先” 类的广告、宣传文稿。多看点科技新闻、科普杂志

知乎用户 超级爱吃三文鱼 发表

你有点搞笑了,敢说自己科技水平领先日本的,也许就只有美国,也许没有。敢说跟它差不多的也是英法德这种水平的。

知乎用户 马克安东尼 发表

因为战报是假的,战线是真的。

中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全球第二大贸易逆差国。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 3987.9 亿元,同比增长 5.8%,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 5.3%。其中出口额 731.8 亿元,同比下降 5.4%,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 2.3%。进口额 3256 亿元,同比增长 8.7%,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 7.48%,逆差规模 - 2524.2 亿元,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的 7.35%。

自然杂志也披露了中国学术研究造假泛滥,甚至有一套协助学术研究造假的产业链;发表的低质量论文数量激增,其中超过 92% 的论文由中国研究人员贡献。

题主有没有想过,那些遥遥领先,有多少是可以量化的,又有多少是公开透明可以被验证的呢?

知乎用户 未知的地平线 发表

朝鲜人还感觉自己国家是宇宙无敌强大的呢

知乎用户 一方通行 kuma​ 发表

1,诺奖表彰的不一定是现在发明的东西,能追溯到几十年前。

2,诺奖的初衷,是表彰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是用来衡量哪个国家科技水平用的。

3,诺奖的物理学和化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不是美国,不存在偏向自己兄弟国家这一说。

4,日本并不落后,日本现在你能看到的问题,都是贫富差距拉大以后,因为债务问题,导致失落的 20 年间,日本开源节流后的 “代价”。跟科学无关,跟他们经济制度和发展选择有关。

5,现在中国超越日本,正式超过的时间是 2008 年以后,gdp 超过的时间是 2010 年。是 15 年前次贷危机下,日本正好开始全方位国企改制私有化,结果动了大量门阀利益,互相拉扯摆烂造成经济发展劲无法往一处使。同时遇上了 2011 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加上此前安倍经济学,饮鸩止渴放了大量的水,推高债务,限制了其国内经济活力。

6,中国超越日本的代价,是富人更富,穷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子。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助龙头企业资源倾斜,无视部分普通人利益,实现高效达成目的。日本上世纪 60-70 年代也经历过此事,参考日本的一本书《垃圾战争》。后来日本逐渐注重民生,人权,使得当人权和发展产生冲突时,日本选择放弃了发展保护现有人权。

7,日本在科技领域比中国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半导体光学镜癌症药物。但都不是终端产品。很多机械手臂,光刻机中的光刻胶都用的日本的东西,手机里的人零部件也是日本的东西,日本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垄断的,躺着挣钱,光授权费就可以养活公司,而我们这做的是包装这些零部件后的终端产品。

8,日本版权保护,使得很多东西在日本都已经垄断了,你想搞啥都绕不开版权流氓。中国是先拿来用,好用大不了以后再补版权费,甚至逆向工程山寨出自己产品,使得中国弯道超车了

9… 困了…. 从诺奖讲到经济去了。总结就是诺奖是全人类的,收一收自己那小肚鸡肠。另外中国这边搞研究,喜欢拿一整个公司,一整个单位都作为申请人去评选….. 搞的外国人筛选的时候很尴尬

知乎用户 jilg 发表

朝鲜也觉得自己是科技大国

知乎用户 驿溪 发表

所谓的感觉只是多了个二维码付款而已。

我们现在所能用到的科技产品,没有一个是我们发明的。连二维码都是别人的。

如果你质疑日本的科技,那么请先关灯,关屏幕。

因为 LED 就是日本发明的。

______________

虽然说 LED 是日本人发明不够严谨,但日本人没发明蓝光 LED 之前,LED 无法普及那么广。三色光和两色光的区别,如果你不明白,请爬。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独占性。如果你相信只有四大发明才成就了现代文明,那么请你相信中医能治癌症。

知乎用户 600 号精神主任​ 发表

这次的一个医学奖,是针对人体 t 细胞的研究。简单来将,就是控制人体自身免疫力不会敌我不分的乱杀,如果当时新冠开始时有这个技术,那些死于自身免疫风暴反噬的人讲不定就都能活下来了。因为这个突破,以后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人体自己打自己的疾病大概率是要被治本了。据说最终目标是让人体自己消灭癌细胞。你就说这个发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吧。

至于小粉爱吹的高铁、航母、二维码支付,有我们原创的吗?说一个我国发明的,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出来呢?

知乎用户 灭世脉冲 发表

干部病房里面的患者得了重病,在不差钱的前提下,他们愿意要日本进口药还是国产药?

评论区非要抬杠,我也懒得搭理,这里一次性发一下 ds 的回答:

简单来说,日本和中国医药研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

日本作为传统医药强国,其基础积累、创新体系和顶尖成果都更为深厚,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紧随美国之后)。

中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 “追赶者”,凭借政策改革、资本投入和人才回流,正从“仿制” 向“创新”艰难转型,目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前列,并正向第一梯队迈进。

以下是详细的对比分析:

维度 日本 中国 对比结论

历史与基础 深厚。拥有武田、第一三共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药企,研发体系成熟,基础研究扎实。 薄弱。现代制药工业起步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历史仅 10 年左右(自 2015 年药政改革起)。 日本绝对领先。经验和体系的积累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原始创新 (First-in-class) 强大。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重磅药物,例如:

奥希替尼(肺癌药,阿斯利康收购,但源自日本)

纳武利尤单抗(O 药,诺贝尔奖相关)

ADC 药物 DS-8201(颠覆性技术) 初步阶段。目前仍以模仿创新 (Fast-follower/Me-better) 为主,即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更好的药物。真正的 First-in-class 药物凤毛麟角,但已有突破,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BTK 抑制剂,头对头试验击败伊布替尼)。 日本大幅领先。这是衡量一国医药创新实力的黄金标准,日本优势明显。

研发模式与顶尖成果 “深度创新”和 “改良型创新”。擅长在已有机制上做出 Best-in-class 的顶尖药物(如 DS-8201)。成果已获得全球认可和诺奖肯定。 “跟随创新” 和“联合创新”。主流是快速开发 Me-better 药物。通过 License-in(授权引进)和 License-out(授权出海)积极参与全球循环。近年来 License-out 交易大增(如百济、荣昌生物、翰森制药等),证明研发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日本领先,但中国差距在缩小。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证明了其研发的国际化水准在提升。

国际化与市场认可 高度国际化。日本药企本身就是全球巨头,其产品直接面向欧美主流市场,临床开发和注册路径全球同步。 正在国际化。最大的成功是泽布替尼在美国 FDA 获批并取得商业成功。越来越多企业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是中美同步申报上市。 日本领先。日本的全球化运营经验远超中国。中国仅少数头部企业初步具备了此能力。

资本市场与人才 成熟稳定。拥有长期支持研发的资本市场和经验丰富的科研、管理人才梯队。 极其活跃。香港 18A 和科创板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吸引了大量海归科学家创业(“大海归带小海归” 模式),人才回流现象显著。 中国势头更猛。在资本助推和人才回归上,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活力甚至超过日本。

政策环境 成熟稳健。审评审批制度(PMDA)与国际(ICH)高度接轨,流程规范可预测。 改革红利期。自 2015 年以来,药监改革(加入 ICH、优先审评、临床试验默许许可等)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是行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日本成熟,中国激进。中国正在快速补齐制度的短板,改革力度巨大。

形象比喻

· 日本:像一位功力深厚的 “老师傅”。内功扎实,技术精湛,善于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如 ADC 技术),能稳定地产出高质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 中国:像一位天赋异禀、充满野心的 “青年高手”。进步神速,学习能力极强,充满了活想法和冲劲,资本雄厚,但经验和火候尚浅,稳定性有待时间检验,但未来可期。

总结:差距与趋势

1. 绝对差距依然存在:在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科学研究、全球化运营和顶尖重磅药物的产出上,日本依然明显领先中国。日本拥有多个改变全球临床实践的药物,而中国还在努力实现 “零的突破”。

2. 差距正在飞速缩小:中国通过激进的政策改革、活跃的资本投入和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在过去 5-10 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路。从 “仿制” 到“模仿创新”,再到开始尝试“原始创新”,进化速度惊人。

3. 领域差异: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差距仍然较大。但在生物药(如单抗、ADC、CAR-T 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几乎与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方面(如 CAR-T)甚至更活跃。

总而言之,日本是现在的强者,而中国是未来的强力挑战者。 对于中国来说,追上日本目前的水平可能还需要 5-10 年的持续努力,但要全面超越其底蕴和持续创新能力,则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

知乎用户 momo 发表

落后在哪呢?

日常生活。

早上起床,被手机铃声叫醒,日本人也是。

乘坐地铁上班时,随便大街上买点儿早餐,用手机支付可能算是高科技吧。

但日本单身上班族也是,会去赶地铁公交,一般会去便利店买个面包牛奶,人家也能用手机,也能用现金,甚至能刷卡。

到了上班的地方,程序员都是敲代码,业务员都是跑销售,工人则进厂,上班这种,两国都是大同小异。

中午该吃饭了,国内一般都是叫外卖,或者去附近小餐馆,人家也一样啊,也有小餐馆,也能叫外卖,况且日本可是预制菜大国,预制菜这块儿高科技,中国还差的选啊。

下午,上班同上,吃饭同上。

回家,你玩儿电脑或者刷手机。

人家也一样啊,不过日本人确实不爱玩电脑游戏,更喜欢玩掌机ps,刷手机也刷,而且由于没有墙,也许人家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多?

睡觉,你冲了个澡就睡觉了,日本人也是,不过他们更爱泡澡。

一天结束,没什么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不黑球 发表

这就是当年的李政道杨振宁之争。

李建议是趋向于 0-1,被现在的人批判。

杨建议是趋向于 1-100,被现在的人推崇。

怎么到了诺贝尔奖这里,又反过来了?

知乎用户 温柔的人有福了 发表

犹太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在简中互联网上评价如何?

知乎用户 永远的草根 发表

那一定是感觉出了问题。

知乎用户 飞跃本屯 发表

通常来说,科技研发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室里),和试验开发(生产出样品),而科技产业则是把试验开发成功的产品进行大规模制造。

日本科技这 30 年的强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是诺贝尔奖的评选领域。

但是到试验开发就不行了,至于科技产业化那更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和官僚主义推动不下去。

一路看着日本半导体瞎折腾的西村吉雄为此写过一本书《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日本政府,企业骂了个一大圈。

一骂日本科技领域 “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提前交流,自定标准,出海苦难自身市场又不大。典型就是甩开美国自己投入巨大搞了 TRON 操作系统,结果就没结果了。

二骂日本市场垄断严重,几大巨头不思进取,从科技领军转向投资为主了。典型就是日本液晶面板产量曾经占到全球的 95%,但日本企业不愿意投资将 1、2 代线升级,于是很快就被在生产线砸钱的韩国企业顶掉。

三骂日本失去进取心,沦为 “零部件供应商化”,死守着几个产业链上游,看着很高端,但产业规模非常小。典型就是光刻胶,最新一代 EUV 光刻胶领域,日本的 3 家企业申请了行业 80% 以上的专利,虽然能靠这个收拾韩国,但全球光刻胶市场也就 20 多亿美元,未来增长也就是 40 亿美元级别。

40 亿美元,这也就够在美国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只守着一些上游节点,而不去扩大整条线的产业规模,那如何带动本国科技产业整体发展?

知乎用户 2761884820 发表

那么问题来了 再来疫情是屯瑞辉还是连花清瘟

知乎用户 杭州求是高复教育 发表

我们盛产做题家而不是科学家

知乎用户 君子动口 发表

2025 年诺奖得主日本北川进在学生时代通过日本物理诺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接触到了中国的庄子,将其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作为科研信念,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由此可见,日本人尽管获得了诺奖,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比灿烂的文化,才是其获得诺奖的根源。仍旧可以坚信,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中国。

不过,另一个诺奖得主坂口志文,其成就是在免疫生命科学方面,是专门研究调节性 T 细胞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细胞,达到平衡,就有望在 20 年内实现癌症可治愈目标。虽然可能有些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那些一直说要抵制日货、日本技术的爱国人士,如果患了癌症,需要日本技术治疗时,会不会有那样的果断和决绝,宁可立即死,也坚决不用日本的医药和治疗技术。

知乎用户 小隐于市​ 发表

科技水平与科技工程是两码事。

欧美日本科技水平都高于中国,但是在科技工程上落后于中国,这是限于人口、资金、领土等条件,比如说高铁,日本就那么大,几十年前修了一条,总不可能还没用坏就推倒重建,不是没这个技术,是没必要或客观上不允许。

知乎用户 Sergio 发表

你觉得自己最领先的民用科技,多数都是日本人首创的。

锂电池:惠廷厄姆提出概念,古迪纳夫构造正极,吉野彰构造负极,三人共享诺贝尔化学奖。1991 年索尼首发商业锂电池。

高速铁路:1964 年东京奥运会之际,日本正式开通东海道新干线,运营时速达到 210 公里。

二维码:1994 年日本电装公司首发二维码。电装公司注册了二维码专利但并未行使专利权,而是开放给全社会使用。

二维码用于移动支付确实是阿里腾讯先行的,与此同时,海外使用的方法是 tap to pay。快捷便利上 tap 完胜。

知乎用户 黄朝的肉泥 发表

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世界科技老二对比??

知乎用户 梨梨梨子 发表

别说我国了,近三四十年诞生的科研成果、技术成就,你就是从全世界范围也找不到在普世的惠民层面一个能够稳压日本的国家,看完接下来这一串发明 / 重大贡献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了:

一、蓝光 LED

没有中村修二,台灯还是白炽灯泡,手机还是单色背光,蓝色 led 的出现直接开启新一轮照明革命和全彩屏的科技主线任务,可以说从各个角度 “重新点亮” 了世界都不为过。

二、锂电池

伟大无需多言,吉野彰首创世界第一块锂电池原型后由索尼的工程师采用石墨负极材料并由索尼成功商业化;此后首次在笔电、手机、电车上实用化、装车上量也是索尼、松下等日企,打开移动电源和新能源汽车盛世的大门。

三、二维码

当今世界第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电装员工原田宏在 90 年代为了跟踪世界第一车企丰田设备和材料信息而发明的 “回” 字定位点,如今俨然成为国人的 “第二身份证” 了。

四、LCD/OLED

这两项技术的量产工艺和首次商业化是日本人 (夏普和 pioneer)一条龙打穿的。

五、闪存

由东芝发明并量产的技术,存随机读写比机械硬盘快百倍以上,PC、服务器、游戏主机全面 SSD 化,系统启动、软件加载、游戏读条压缩到秒,直接撑起了 4K/8K 实时剪辑、云游戏、AI 训练这类 “数据饥渴” 应用。今天手机 512GB 容量、秒进系统不眨眼闪都归功于它。

知乎用户 质朴刚健 发表

会不会是感觉出问题了呢?

知乎用户 自发对称性破缺 发表

因为中国人根本搞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把这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拼成一个叫科技的词。science 就是 science,technology 就是 technology。举个例子,做 ai 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能拿诺贝尔奖,发明晶体管能拿诺贝尔奖,发明锂电池也能拿诺贝尔奖。但是用这些造一辆能智驾的电动汽车显然不可能拿诺贝尔奖。诺奖表彰的是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从 0 到 1 的创新,这些工作告诉人类做这些事情没有理论上的阻碍和限制,这叫 science。而后续怎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这叫 technology。诺贝尔奖所表彰的成果所代表的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当一个诺奖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被挖到底之后,就需要另一个诺奖级的成果开辟新的赛道。而中国恰恰没有开辟新赛道的能力,并且中国一直在宣传的新能源,ai 之类的商业化也不是由中国完成的,中国只是在西方和日本等国创立了基础理论,完成了初步商业化证明可行性之后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最多只能算通过性价比方式实现技术上的成功。等这条路卷到头了再继续复制之前的方式卷下一条路。所以中国只能算在某些容易高性价比复制的技术方面有优势,科学方面被人家拉的尾灯都看不见。

知乎用户 铁树朱蕉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中国?那为什么中国人都愿意去日本购物呢。为什么国内的车企抢着与日企合资,生产的车辆用日本的品牌,如本田、丰田、等。有日本本土的车企与中国国企合资套用中国的 “”、“” 等品牌吗?

之前看过,说中国连圆珠笔的钢珠都无法生产,只能进口日本的钢材,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

知乎用户 高筑墙 发表

慈禧向八国开战时应该也是认为八国军事力量远落后于清朝

知乎用户 满嘴仁义 发表

因为你把科学和技术搞混了,科学是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系统性的发现并拓展。而技术是工程应用。中国比日本强的点就在于工程应用,即技术上是高于日本的,但是科学前沿研究不好说。

知乎用户 NO.O2 发表

你说的很对!因为你说的是你的 “感觉”。

知乎用户 绝对没有绝对的事​ 发表

奉劝反日的同志们,准备几千块去一趟日本亲自看看吧。反日工作不能停留于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搞搞动员、做做样子。只有亲自深入日本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反日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反日工作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叠个甲,我可没说它好。

知乎用户 Er13par 猫 发表

我看了这么多我是明白了

从 0 到 1 的人很费劲,试错成本巨高,但是又非常关键,人类里面需要有人站出来做这个事,所以诺贝尔奖,它只是奖励做这个事做成的人

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方针就不是 0-1 而是 1-100,因为别人弄出来了你照抄,不会承担风险,错的路别人帮你试过了

可以说都吃到科技红利了,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吧,如果没有咱们以外的世界,咱们现在滴滴都跑不上,那可是在抬轿子呢

知乎用户 理想与现实 发表

从 0 到 1 最难得,看似一小步,其实是开天辟地的一大步。

从 1 到 100 靠勤劳,是对一的学习和累加。

知乎用户 夏风里的长江 发表

国内只需要做题家,cmo/imo 奥数 //,数学比赛保送清华北大。,做题家只会抄袭模仿的。

但是诺贝尔奖鄙视做题家,

诺贝尔奖只需要原创发明 // 原创发现。原创科学。。

知乎用户 心摩 发表

大家要理解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然后再来大放厥词:

诺贝尔奖的文学奖、和平奖不谈,因为也没什么权威性。

但是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经济学奖,第一步是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几百名专家发提名人邀请函;再到第二步,由评选委员会评选。

两个步骤中,中国科学家基本也就是能提提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诺奖得主,所以权重很低;而进入评选环节基本就没有中国人了,所以,诺奖也多被诟病为欧美小圈子的奖项

归根结底,就是在诺奖圈子里没有自己人,而日本因为已经出了不少诺奖得主,风向一对就有日本人能得奖。

这个问题,国内早就形成共识了,现在还能频繁被翻出来吹日本拉踩中国,也是扯淡

中国科学界陆续已经不怎么热心参与诺奖了,连提名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得不得奖不大能反应我国的科研现状。

知乎用户 韩煊 发表

诺奖是十多年,乃至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日本是 1968 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除此之外,越是尖端科技就离普通人的认识越远。

小学水平的知道四大发明和古希腊。

初中知道牛顿三定律。

高中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知道内燃机,蒸汽机,原子弹这些。

日苏这类二战后的科技成就一般要到大学理工科专业才会了解到。

像中国新世纪以后的科研成就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准。

大部分人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也基本就是二战前,而如果说学精那基本上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准都没有,比如大部分人能理解到的高等数学——比如微积分其实是十七世纪发明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理解到的科技成就,目前基本上是电子信息领域,而日本在这条路上已经被美国堵死了。

广场协议并不是直接引爆日本经济的原因,货币升值不利于制造业出口但有利于技术和专利出口,但是日本半个世纪前领先世界的半导体技术被美国贸易战强制打断,就像现在对华为的制裁一样。

自那以后,日本资本就放弃在本土进行科技创新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创新出来会不会被美国再次首个。

日本泡沫经济爆炸就好像人吃了春药,却没办法发泄出来一样。

——

汤川秀树,194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 1935 年证实介子。(相隔 14 年)

朝永振一郎,196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 1947 年发表的’重正化理论‘。(相隔 18 年)

江崎玲于奈,197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 1958 年发表关于’隧道二极管‘论文。(相隔 15 年)

井谦一,1981 年诺贝尔医学奖,项目是 1951 年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相隔 30 年)

利根川进,198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从 1978 年开始研究的 “抗体多样性产生遗传机理的发现”。(相隔 5~10 年)

白川英树 ,2000 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 1975 年前后发明的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粗暴来说就是能导电的塑料。(相隔 25 年)

野依良治,2001 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 1966 年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原理。(相隔 35 年)

小柴昌俊,200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 1983 年截获测得超新星中微子。(相隔 19 年)

田中耕一,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 1985 年测得蛋白质酶的 “质谱” 信号,使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出了“质谱分析装置”。(相隔 17 年)

南部阳一郎,200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从 60 年代开始提出得提出的南部 · 约纳 · 拉西尼奥模型,奠定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基础。(相隔 40 余年)

益川敏英小林诚、200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 1960 年提出的小林益川理论。(相隔 40 余年)

下村修,2008 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 1962 年发现的 “绿色荧光蛋白”。(相隔 40 年)

根岸英一 ,鈴木章,2010 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 1977 年改进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相隔 33 年)

山中伸弥,201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 2006 年 iPS 细胞,既无限分化的细胞。(相隔 6 年)

赤﨑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 1993 年发明的蓝色 ied 灯。(相隔 21 年)

大村智,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 1974 年发现的阿维菌素。(相隔 41 年)

梶田隆章,201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 1998 年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相隔 17 年)

大隅良典,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 1992 年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相隔 23 年)

本庶佑 ,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于 1992 年发现 T 细胞抑制受体 PD-1,和 2013 年依此开创的 “癌症免疫疗法”。(相隔 26 年)

吉野彰,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 1985 年从电池中去除了纯锂,让电池从纯锂变成更安全的锂离子。(相隔 34 年)

真锅淑郎,20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 1960 年代建立的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的影响。(相隔 60 年)

知乎用户 风雨城主 发表

国家实力的赶超,是有一个顺序的,就是从经济、军事、科技、金融、文化这个五个主要标志来夺取。

2010 年 GDP 超过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不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了,中国需要面对的只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美国。

也差不多是 2010 年,在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跨过经济这个标志点了。

高超音速055六代机的出现,标志着军事上的超越。

随着最近芯片制造的突破,科技这关的超越也在眼前了。

我对金融这关比较乐观,因为巨额的美债和必须凭空造币的稳定币,都是坐吃山空、竭泽而渔的做法。西方金融将逐步脱离主流实体,成为虚拟经济的交易货币。中国只需要看准时机最后来一句 “买中国货只能人民币支付”,虚拟经济世界里的美元,那就是风中的残烛。

但是,文化的超越,包括世界认同的舆论话语权的超越,却难以确定。因为此前被美西方的强大洗脑的人,转不过来的还是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以上是背景。

结论:

1、中国科技早已超越日本。

2、诺贝尔奖代表的更多的是话语权而不是科技实力。

3、日本是美西方刻意造出来的在东方的压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而已。

知乎用户 小白猪坚强 发表

我现在回答问题,开始跟提问说分析思路,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有限的,只能按照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对每一样东西分析。

我可以很自信的抛出一个推论,

你在知乎上面看到的人,有 99% 以上对前沿科学一无所知,有 99% 以上无法评判科技是否领先,即便有人跟你写一大堆举例也有可能是以偏概全。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推论?

因为,感觉并不靠谱,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韩国取代了日本在半导体的地位,直到 2019 年:

2019 年 7 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加强管制,要求每笔出口都需经过约 90 天的审批,并于 8 月将韩国移出贸易 “白名单”。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韩国支柱产业,因为韩国对这三种材料的对日依赖度分别高达 43.9%、91.9% 和 93.7%。

为此,三星李在镕立马跑去日本寻求解决方案。韩国人当时的狼狈样子,我记忆犹新,因为台湾的同事当时笑开了花。当然,后面几年,感到威胁的韩国也增加了自主可控的原材料开发,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原料高度依赖日本。

这个案例发生之前,没有人会说这个,也没有人预测到韩国能靠自身能力开发替代多少日本供给的上游,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领域。

很多回答都是情绪输出,或者复制粘贴拾人牙慧。


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利用自己理解的常识去识别出来,很多信息不靠谱之处,

比如俄乌战争初期,远方青木之流鼓吹 1 小时 22 分的时候,百度贴吧有个老哥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信息为假:“老子开车绕上海外围一圈 1 小时 22 分都完不成,你跟我说打下了基辅?”

所以,回到你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

1. 你的感觉可能有误

2. 诺贝尔奖并非直接作用于社会 / 单独一国

3. 诺贝尔奖可能距离实际应用并产生全社会冲击有一定距离

知乎用户 独生女天团团长爸​ 发表

其实和一百多年前一样:只看邸报的话,我大清永远天下第一,洋人膝盖不会打弯,英国人不买我们的茶叶就会便秘而死。

知乎用户 大玄武 发表

对日本接触多的我可以说两句吗?

首先诺贝尔奖发现探索奖,主要意义是人类对科学的重大发现,但发现不等于运用得好,日本当初是发现和运用双开花的工业国,但现在情况并不乐观。

我说个我知道的,那就是日本大学教育逐渐衰落,包括东京大学的教育强度,日本这些年都在奉行快乐教育,留学东大的中国学生都吐槽过,东大日本学生基本都在躺平,混个学历就工作,考公,而且考试比较简单。

目前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以 80 年代的科研成果拿奖的,日本当局已经多次反思教育问题,并且希望重新整改目前松散的教育体制,过于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早恋完全摧毁了日本新一代。

中国的教育压力反而愈发严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仅没有松懈,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广东地区很多学生已经无法正常升学到高中,以珠海为例,出众就需要通过几次考试决定高中录取资格:

目前中国的方式是将部分学生驱赶去职业高中,就是这么残酷。

目前中国被全世界针对的情况,就是中国没有执行轻松教育,而是反而越来越苛刻:

欧美的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在科研领域中,你见到过新产业在他们那边发家了吗?包括 AI电动汽车信息技术,美国提到的最新产业,中国几乎都跟上了,欧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别提日韩。

诺贝尔奖是伟大的,人类众多宝贵的发现都存在于诺贝尔奖里,但它并不是当前科技强弱的指标,你要清楚俄罗斯有 20 + 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逊色日本多少,匈牙利也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国际竞争中,你看到俄罗斯和匈牙利获得优势了吗?最为突飞猛进的是四小龙和中国大陆,它们的诺贝尔奖数量可就很惨了,但他们的教育水平真不低,新加坡人家 gdp 都 9 万美元了,它也没有诺贝尔奖,唯一一个是用钱买来的大学教授,韩国只有文学奖和和平奖,中国大陆有一个医学奖,但近代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经济发展地区就发生在东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么紧张教育的问题,诺贝尔奖有延迟性,日本目前的经济和产业可没那么乐观。

知乎用户 门朝大海​ 发表

诺贝尔更多的是鼓励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实验室里基础科学的研究,更多是惠及全人类的。下面举一些得了诺奖的简单的例子。

知乎用户 Viola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无法遥遥领先。

知乎用户 自由的大狼狗 发表

诺贝尔奖?

门捷列夫都没拿到。

他有个鸡儿的公正性。

知乎用户 汽修救不了你 发表

=.= 又是什么未成年人来讲尬的么?

上来就是一个这么大的话题?

讲科技对比, 就落地一点, 讲点具体的.

坂口志文是免疫学里的 T 细胞. 北川进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开发了金属有机框架MOF

国内相关领域免疫 T 细胞做了不少癌症相关的应用, MOF 材料领域国内文章发的蛮多的. 我查了一下发的比日本还多.

但诺奖说到底还是给从 0 到 1 的成就, 中国即使在 MOF 领域反超日本, 但这个领域细分溯源还是北川进搞出来的.

说白了国内现在科研水平, 科技水平大部分是在填坑和降成本.

而诺奖是颁给挖坑的人, 没有日本这两开山祖师爷, 国内都得少很多一区论文.

填坑的人多了, 市场存量就这么大, 大家想多吃一点, 就得卷, 甚至卷得猝死.

而挖坑的人多了, 市场就有增量, 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知乎用户 山人 发表

去看看有多少是日本的就知道差距了

知乎用户 理发世家曾文正公 发表

问问题的人,都不谈事实谈感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朝鲜人还感觉全世界都羡慕他们那的幸福生活呢。

【(高清版) 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 (高清版) 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_哔哩哔哩_bilibili

知乎用户 云形无型 发表

你的感觉是对的。日本目前只能在战报上领先,战线上已经遥遥落后了。我们看数据:

首先要成大事: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中国的研发投入是日本的 4 倍,考虑到购买力差异实际研发投入可能在 8-10 倍。

其次看研发成效:中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专利转换率超过一半,而日本不到 1/3。

从最新的自然指数来看也可以得到交叉验证。

再看产业分布和人才规模:日本在昔日的强势产业还有一定的余晖,而中国在新兴产业已经令日本完全无法望其项背。中国每年毕业 500 万蒸汽人才,其中蒸汽硕士约 110 万,蒸汽博士约 15 万,日本老龄化严重,蒸汽人才数质两方都远远落后。

再来看市场反馈: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值是日本的三倍,考虑到中国在高科技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的高科技出口实质沦为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组装贴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连高科技产品都造不出来。

总之如果看战线不看战报,当今科技领域的竞争,就是中美 + 其他,日本只是其他类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完全不可与中国同类而语。

知乎用户 大卫 发表

提问者脑洞大开,问出这样无厘头问题!日本水平排世界前列,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科研人员获不少诺贝尔奖,乃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其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大陆,可能是被各种 “遥遥领先” 忽悠了,日本国的尖端工业制造、核能技术、等都较先进…

知乎用户 野夕 发表

鬼子是不乱折腾,他们最便宜的一个诺奖,换算人民币就每年 30 万,但是他们的学者,不需要搞青椒,不用带研究生,没有论文硬指标,也不搞投入产出比。

知乎用户 一朵小红花 发表

一句话总结

粉国大多数东西 (95% 以上),都是把欧美日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廉价化的方式,进行堆积数量和堆积长度。说白了,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重复的劳动而进行堆量。

高速是如此,高铁是如此,机场是如此,各种桥梁隧道也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了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 (五六十年代探测,1971 年开工,1987 年开通),看了明石海峡大桥 (88 年动工,98 年开通)

东京湾水隧道 (86 开工,97 开通),这个桥就是粤港澳大桥的原型,一边在海底,一边是桥梁。

以及日本濑户内海上的那一座座大桥。

那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工程基建成果了。更不要说新干线开通 61 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材料,施工手段,工程机械等,都成熟的多,所以我丝毫不觉得国内那些大基建多厉害,只觉得美日大基建时代的那些产物才叫牛掰。

新能源汽车,得益于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其他就是组装,和科技关系不大。

至于国内互联网那些企业,无非就是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粗暴模仿罢了。

至于为子,迪子,米子之流,也就为子和科技沾点关系,它的发展无非说明了国家力量的强大。

对于国内服装企业不可能是科技公司,但是优衣库母公司算得上是科技公司

对于国内食品公司算不上科技企业,但是味之素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日本只是没有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知乎用户 社会科学 发表

科研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有回报周期。

不但研发时间长,还和生产力距离较远,因而回报周期比长的多。

偏爱基础科学,因而今天日本依然能吃到经济强盛时期投资基础科学的回报,而应用科学早就回报过了,今天就没有了。所以日本获得了诺尔贝奖,但应用科学水平却落后中国。

中国过去几十年致力于发展应用科学,更易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基础科学成果高峰还没到来,应用科学的成果高峰却已经开始了。

知乎用户 李大鹏​​ 发表

这个问题,太多人都回答过了,答案也很简单:日本现在爆发式获诺奖是 1970-80 年代的回光返照。

科研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科研人才储备科研设备的运转和升级,科研教育体系的运转,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日本在 1970-80 年代出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不差钱,甚至能出钱养活看似没有前途的科研项目。

至于现在日本的科研状况,行内的人都知道情况有多糟糕,行外的人不需要知道这些。当然,日本科研水平的衰落是相对几个顶级科研强国(美国,中国,欧盟)而言的,至于其他国家依然是没法碰瓷日本的。

说实话,看到一个科研强国的快速衰落,人才流失或者断代,科研项目荒废,内心是非常惋惜的。

知乎用户 智商高的惊人 发表

因为意识形态不同。

诺贝尔奖是帝国主义愚弄人民的产物,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续命的稻草。

我们当务之急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严防思想殖民,纠正躺平要福利的小资产阶级糜腐风气,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帝国主义愚民的游戏里面。

知乎用户 吴不为​ 发表

平时一群小区大妈唱赞歌,说起小日子咬牙切齿,看的我都感动了……

后来小区要换电梯,让大家投票,几个年轻人还选了国产的,而这些唱赞歌的全部选小日子的三大品牌电梯投……

老狐狸可不是小奶狗们能比的……

知乎用户 星空 发表

在 IT 互联网汽车这些重要产业都落后了,当全球都搞 PC 兼容机的时候,他们自己弄了一套体系,和主流不兼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落后保守了,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还死守着油车,两田不死谁死。

知乎用户 蟹老闆 发表

你隨意感覺

知乎用户 NIO 倒闭了嘛 发表

日本整体比较保守,不像国内非常激进的搞东西,昭和的时候比较激进,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

我在日本最大的体感就是,日本还在大范围用国内九十年代的门锁。而我身边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里都普及指纹锁了。而且 TM 日本丢把钥匙要人开锁的话,TM 开锁费用都够买个小米的指纹锁了。

但真要说日本本土没能力做指纹锁么?那也未必。

而且真细讲,华裔诺奖也不少的,只是国内宣传的只有屠女士的。

而且细看屠女士得奖经历,也说明很多事情了。

国内现在搞性价比研发和性价比科研,研发人员为了 35 岁不被优化,只能点抱团党争的技能点。

党争技能点上来了,别科技水平了, 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就是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之间的差距。

足球这种体育活动,国家队都能黑成这样,更别说科技这种带点主观预判性质的东西。

企业里的管理层,趁着权力还在手里,能套点就套点,四十五岁都准备退休了。年轻的时候不套现,上了岁数企业也不给你养老,某车企不还是搞什么五十岁出列么?

导致在车企出新产品的时候,时不时出点乐子。

高校现在搞性价比研发, 年轻老师但凡脑子还在线,都在拜码头找山头。

没院士没杰青依附,后续混个副教授算牛逼的, 再往上就别想了。

好了你回头看现在几个诺奖得主,他们的成果都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再思考一下中国同龄科研人员在干嘛。

而且说得难听点,诺奖那么点奖金,真工科领域的杰青都懒得看一眼。

说个搞笑的事,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吧,他得诺奖是靠的光电效应

他光电效应的论文发的期刊是 annslrnderphysik,中科院三区。

而且他的不少论文都是这个期刊刊出的。

我博士毕业要求是两篇一区,只有延期延得意识模糊的,导师才会放你发三四区毕业。

三篇三区论文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基本上跟科研没啥关系了。

安徽这种安理工安农这种双非一本学校,招老师的标准是三篇一区。

就是搁爱因斯坦的成果,放现在,进个安农都进不了,只能去合肥大学巢湖学院这种。

知乎用户 yi lin 发表

20 世纪以来,诺贝尔奖都是越来越倾向于表彰已经发现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确认的科研成果,而不是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

比如中国目前唯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和她同时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都是因为数十年以前的成果获奖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发现于 20 世纪 60 年代,距离她获奖过去了半个世纪,大村智的阿维菌素也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成果。距离获奖也过去了近三十年。

日本现有的诺奖成果,多数都是这样在科技上升期获得,在几十年后得到诺奖追认,但也无法掩盖日本科技已经过了上升期,开始进入下降期了。

中国科研的上升期比日本要晚的多,成果得到长期实践承认的成熟期还没有到来,让子弹飞一阵子再说吧。

知乎用户 窃钩者诛 发表

科技领先在 APP 开屏摇一摇广告还是社交平台自动禁言?

知乎用户 白与黑 发表

诺奖主要还是倾向于开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任何落地的应用科技都是基于基础理论的实践理论,中国的科技几乎都是应用科技,对于基础理论的突破非常的少

知乎用户 未顾先生 发表

感觉评论区好多人都低估了日本离谱方向的发展程度。。。愿意给经费让偏门课题发展的方向太多了以至于总有几个发展出来含金量高的。工科说出来好歹都是在实践把,我说几个肯定没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学的我就不说了,那好歹理论上来讲对人类有用处,我说几个研究动漫游戏之类的

《〈苍蓝钢铁的琶音〉与〈舰队 Collection〉中的军国主义游戏化:日本战争类内容观光中的少女形象效应》

《御宅族与想象力的斗争:日本社会中的文化实践》

《〈凉宫春日的忧郁〉:非日常性的规范结构》。

社科类在老中发不上文章直接就下台了,哪里还能给你水文章

知乎用户 高乐菌 发表

因为诺奖过于超前了,那些理论都无法转化成技术。哪怕是老杨的那个宇称不守恒,能做成什么技术?没个一二百年,没啥技术会用到这个理论。

知乎用户 一醉长安月色流 发表

正经回答:

假如日本准备研究一个东西,就叫他甲吧,先不说这个东西能不能研究出来,研究出来能不能量产,和市场合不合适,他先把各种保护措施做上了,外人想了解就掏钱,一次两次的行,次次都这样谁受得了

非正经回答

国家体制和人种总有一样不行的,自己选

知乎用户 朱捕快 发表

班级里,优等生每天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危机感满满,拼命努力。

而一些半吊子,总觉得老子是全班第一。

知乎用户 冯大大 发表

中国很少出现几十年没有成果,还能继续投资的。

还有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落后,到了近些年,才以大体量弯道超车。

还有诺贝尔物理奖很多不是当下的科研成果,而是很多年以前,现在突然变得非常重要,那么这个多年以前的科研成果就会获得诺奖。

医学奖是给对人体和重大疾病有突出贡献的

很多都是几十年的理论技术积累,中国想要弯道超车太难了。未来可能在核技术得到诺奖,或者…….

科研就像跑步,你落后了,想要追上,就得付出数倍的努力,但别人看到你,也会加速, 想追上太难了……

知乎用户 抚仙湖畔 发表

为什么中国科技那么领先

只拿了 3 个

从建国 76 年中国籍只拿了 3 个

中国籍的莫言、屠呦呦、杨振宁,还有谁?

知乎用户 shamonet 发表

你的感觉有误

知乎用户 施建荣 发表

全球科技水平独一档超一流的就一个美国。一流水准的基本上就是欧盟和日本。

俄罗斯现在还真就是个二流的水准。和乌克兰也差不了太多。

印度真的是勉强算二流!

知乎用户 叶泊秦淮​ 发表

诺奖更重视的是从 0 到 1 的实现,也就更加反映的是,而非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实现的是从 1 到 100 的拓展应用。

而中国的强项正是在于应用,中国现在的科技强项(芯片、AI、大模型、通信、电动车、工程制造等)属于都应用技术、工程整合、系统创新,这些创新都不是从 0 到 1 的实现,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诺奖。

知乎用户 志高笃学 发表

因为感觉是会经常出错的,尤其是以个人的经验来说,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

比如现在很多人的经验是社会歧视男性,对女性有各种高规格保护,很多男性觉得不公平。事实确实如此,的确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许多女性也感觉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这些例子在就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双方的经验都是真的,也没错,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男女矛盾的本质只是性别战争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此外,传统文化许多也是经验性之谈,经常把农民起义塑造为义军,朝廷军队则是腐败落后。只不过很多时候,朝廷军队确实不行,但义军往往也没那么好,各种烧杀抢掠应该说在王朝末年都是司空见惯的,不分阵营。义军尤其是最后摘桃子的可能要强一点,最起码军纪方面应该要好一些,否则军队战斗力大概率是不行的。

二元对立看世界是有问题的。再比如夫妻关系,古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也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都是不同人们的观察总结,经验之谈,不能当成真理的,应该说这两句话都是对的,因为什么人都有。

理论应该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所以单纯用感觉评价日本科技落后于中国,有失偏颇。

诺奖不是唯一的指标,只不过确实是一个衡量国家科技发展的指标。当然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科技,科技不是技术,事实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四大发明存在相对大的水分,蔡伦改进造纸术确实实打实的,指南针用处不大,毕昇的泥活字没有推广开,因为不好用,虽然后来有了元朝王祯的木活字,但耐用性差,仍旧陷于小范围使用。

事实上直到清朝,印刷术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直到 19 世纪起,古腾堡的铅活字引入中国,才彻底取代了雕版印刷。

至于火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和现代烈性炸药不是一个东西,实际上也没起到改变时代的作用。中国热兵器的发展,早期是完全依赖西方技术引入。

所以四大发明,其实只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名副其实,毕昇的贡献夸大了,其他两个算是硬凑上去的。没有一个皇帝,在意技术的发展,他们都想着江山千秋万代,所以一直愚民,不可能允许出现不可控技术的突破的,只不过一旦技术可控了,那又没法突破了。

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不经意间成就的,如果凡事都是确定的,都只能按照规定,那么很难取得突破。皇帝总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管控每一个人,这点就注定皇帝不能允许民间有任何不可控因素,所以事实上的技术突破是非常少的,而且大多是朝廷主导,如在君主专制早期,比如张衡、蔡伦。

明清时期如宋应星等人,都是当不上官才研究这些杂学的,虽然现在看来确实很厉害,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一旦开启民智,皇帝就会感觉不安全。所以哪怕康熙帝自己懂得一些外语和西方科学,但绝对不会让大臣和民间学习,事实上即便是他的儿子,最多也只被允许学一点基础,多的东西也只能皇帝一个人知道,毕竟皇帝要唯我独尊。

总体来说,目前日本的诺奖成就大多数源自昭和中后期经济腾飞的结果,所以昭和时代应该是近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时代,深刻改变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现在还是有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中国领先的领域也不少,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工业方面中国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基础科学方面,还存在差距,我想应试教育,应该很难培养出诺奖级别的成果。

回到问题本身,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某些领域确实如此,但有些人的感觉肯定和你相反。在我看来其实都正确,两国在科技方面算是互有千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样的碾压优势。

科技的范围太大,如果限定在某些领域,应该就可以准确对比各国真正的水平了。

知乎用户 BIUBIUBIU 发表

真假不重要,你信就行,

科技没有弯道超车,除非你科技树上点的技能点又走通了另外一条道路,

你才有超车的可能,

比如 相机,从胶片数码

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数码这条路直接把胶片甩飞了,

如果只在胶片这条路上跑,那你就很难追上先驱者。

知乎用户 新宣传员 发表

一堆专利试图堵死所有赛道全拿,逼得别人只能转道撇开日本前行,哪怕不如日本技术。

知乎用户 迷人的小红 发表

让央视先停用一下日本品牌的摄录转播设备你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鳴海 楓 发表

@失眠的熊猫

因为你需要来我这里坐坐。

知乎用户 坐看云涌 发表

因为小日子是开拓研究,而国人注重实用,头脑聪明善于钻空子,还加上有魄力、够劲道!

可以参考高铁,话说一瓜他爹还在里面喝茶呢。当年某大国高铁,和德国,小日子,意大利各大公司谈判,你要不要我的市场,要就把高铁技术端出来,就是这么劲道。当时官媒还大张旗鼓宣传过这个壮举的,全世界都知道。等到他们技术拿出来后,就不买他们的东西了,主打一个过河拆桥。最后技术是我的,市场还是我的,全世界高铁里程第一,技术冠绝全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过渡丝滑,给老外展示了什么叫东方不败,给他们上了生动深刻的一课。诺贝尔奖算个啥啊,给某大国当学生都得参加入学选拔考试。

类似的还有很多,不说了!

知乎用户 黄县建平 发表

因为有人告诉你遥遥领先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你可以细想几十年上百年,我们究竟有啥遥遥领先,有什么现代成果造福于全人类?

知乎用户 懒得解释 发表

大清也觉得英国佬蛮夷而已。

知乎用户 江湖夜雨十年灯 发表

这是我们没拿奖的感觉,拿了的感觉会更好。如果这次拿 5 个,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正确最有眼光的奖。

知乎用户 一条宅咸鱼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口渴,在你面前的有 A: 福岛核废水 B: 农夫山泉。你选择哪个?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核废水都处理不了?

知乎用户 姗姗来迟​ 发表

国内能吹的

基本都是日本发明的

科技水平落后与否

其实与你我相关不大

真正该关心的

是癌症能否治愈这种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事情

现在看来

如果癌症真有被攻克的那天

大概率是日本人干的

知乎用户 纵横 发表

对啊!

这是个好问题!

我再延伸一下,美国和欧洲(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比我们发达多了吧?

他们能从全球吸引无数的科技人才吧?

甚至,光从我国移民欧美的人才,少吗?

为什么现在欧美只领先我们一项:半导体呢?

其实这个答案,就在题主你的生活中!

我们从建国开始,经历了全民扫盲,小学扩招,中学扩招(以前很多的中学是完中的,也就是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直到 1999 年大学扩招。

我们每年能毕业 1000 万大学生,光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最少 400 万!

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数量,决定科技了!

那么,你应该不难得出答案了:

移民国外的,是理工医科教育人才多?还是文科生多?

他们(文科生)是不是人才?

当然是,但是对科技的贡献,和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知乎用户 春天的风筝 发表

仅举一例:

十几年前,王石去日本看心脏(没听说那个医院是日本排名第几)。在就医期间,该医院用 3D 打印机打出了一个心脏模型,和心脏大小一样,可以拆开来分为多个拼装件。日本医生就当面给王石讲心脏结构和功能,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应怎治疗等等。

王石心脏的问题处理好了,他回来一直健康地生活。我瞎猜,他可能爬珠峰给心脏带来问题。

没有听说国内哪家医院看心脏病还给打个 3D 模型?这个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知乎用户 雪步 发表

军工重工不等于全部,高端制造这块你是一个没沾。

知乎用户 孤雨 发表

雀食。。。日本拿一百个诺奖也没用。五年内中国人就会站上月亮,还会有自己的 euv 光刻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什么奖状都更有说服力,这些科技会使得中国的 gdp 包括军力和日本拉得更大,我们不看宣传只看实效。。。

知乎用户 前电信学院足球队 - 7 发表

某些群里把诺奖当真理了,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诺奖历史上做过多离谱的事,得奖的人害了多少人。问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什么,别百度,直接说,看看你们这些把诺奖当神明的了解诺奖么

知乎用户 来了无水​ 发表

外行才说感觉

知乎用户 奥斯曼霍普 发表

制度优势,中国现在就像是在玩乐高积木,在拼装上已经进入化境,拼个手机,电车都是信手拈来,甚至六代机,高频率微波武器都不在话下,但是不断拆解下的积木却造不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让中国的工程整合能力,对已有原理的钻研到达极致,能短期实现出最大的成果。大部分国家都没这个能力,所以你会感觉中国的科技已经领先世界,这也算是吃到了版本红利。

知乎用户 反派 发表

你以为 “霍金不能站起来敬酒而被排挤” 这种段子,只在中国才成立吗?

而且日本学术造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到不是说日本的诺贝尔奖会造假

是他们即便拿了诺贝尔奖,回到那个造假成风的日本社会内部,也很难有什么人生建树。

-

有些朋友,因为地源原因,无法突破自己的 信息茧房,只能来回复一些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土气评论

知乎用户 南风 发表

你搞那创新干嘛啊,反正诺奖级成果人类共享,你等人家研究出来了你再去用就是了。

知乎用户 陈某人语冰 发表

诺奖属于战线。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

简中网的战报看多了,偶然瞥了眼战线,有些恍惚是正常的。

深呼吸,× 掉不愉快的记忆。

知乎用户 周先生 发表

是啊,“俺寻思” 之力肯定是宇宙无敌大的。

要是你年纪大了就算了。

要是你年纪还不大,建议努力工作几年把个税肝到起征点以上,然后弄几个签证每年多出去走走,见完了世面你再接着骂多好。

知乎用户 颌谙 发表

张雪峰被封前有一段切片的内容挺适合这个提问的,大意是给孩子选择工科类专业孩子是稳定可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而理科更多的是研究吃了多少苦用了多少时间甚至死后自己的结论才被论证成名。

看到他这个切片的时候我知道他说的就是这个环境最稳妥最现实最利己的决定,但是天才们都稳妥了没人理想主义了一定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果不其然没多一阵就被封了。

还有就是你可以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理科天才的收入相比工科进入硅谷差距有多大,这还是美国最好的环境养的天才,中国如果敢学着养人不出五年这部分配额就会被天龙人吃干抹净,反正九成九的人都没有成果,几乎没有出事风险。

知乎用户 法兰西的飞鸟 发表

  1. 倾向于颁发给理论研究而非成果转化。而人民群众对科技水平最直观的理解是成果转化。即,做了什么产品,有多少产值,有多少功能,等等等等。现阶段,中国的得到的产品比日本更多更好,因此给人 “日本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 的感觉。

2. 诺贝尔奖的评奖是滞后的。它并不经常给最新的成果评奖,很多时候它考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上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国力鼎盛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科学界积攒出了大量探索科学边界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后续的若干年内,为日本带来了数量繁多的诺贝尔奖。

3. 诺贝尔奖并不能严格衡量国家的科技水平强弱。诺贝尔奖每年才颁发寥寥几个,而值得颁奖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比获奖名额要多。那么,选择给哪些值得获奖的成果颁奖,选择权在诺贝尔奖委员会手上。诺贝尔奖作为有含金量的世界级奖项,其同时也受到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在颁奖的意识形态上有其偏向性。即,诺贝尔奖倾向于颁发给亲西方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知乎用户 王柴 发表

又赢了?日本诺贝尔奖很多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的工资,待遇,生活各个方面和日本的诺贝尔奖又有什么关系?日本的大米,那霸的美军,卑微的社畜都尚且自顾不暇,会因为多个诺贝尔奖有根本的改变吗?

少一点宏观叙事,多关心关心身边人

知乎用户 拔仙台 3767​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究竟如何?不要靠感觉,需要实际考察。

我们的科技水平较原来有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容忽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察后会有客观的答案,

知乎用户 恍恍惚惚一生 发表

感觉日本人不喜欢改变,用顺手的东西就一直用,也就是轻视应用领域

当我知道我的日本客户公司内还在用传真的时候我是真雷的不轻,而且听说日本的按键手机销量也很好就很神奇

知乎用户 光光小包 发表

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都能控制规律了。

别人玄学,都是讲究发现,有自己的体系,脱离这个也不行,反正就是悟。

我们的领导已经超越这些了,能够控制客观规律,而且做不到,说有难处,就是你思想不够行,觉悟不够强。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科技超越一切。

知乎用户 独立山头 发表

国家级科研水平看的是整体科研水平。

诺奖看的是个别科研水平。

假设诺奖水平为 s。

你有 1s,10a,100b。

我有 100a,1000b。

他有 10000b。

谁比谁强还真不好说。

知乎用户 刚学会用 发表

甲午海战之前

国朝上下一致认为我北洋水师亚洲第一

对日本?

优势在我!

知乎用户 小李哥 发表

或者你的感觉有误。其实把那个专门搞宣传那个部门裁撤了,你了解的会接近真实

知乎用户 小阿飞​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要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心脏要手术,医生问你:
A,日本进口支架;B,国产支架

宣传只能解决喊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选什么的问题。

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请相信自己的直觉。

知乎用户 有我一号 发表

因为中国擅长应用科研,但是也只能进行应用科研。

以大家熟悉的锂电池为例

诺奖的3个得主,3篇论文

  • 威廷汉 :1976年 Chemically Derived Energy Storage: The TiS₂/Li Battery System

  • 提出了可充电锂电池的最初概念。

  • 古迪纳夫:1980 年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发现了能让电池电压更高的钴酸锂正极。

  • 吉野彰:1985 年 A new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a carbonaceous material as anode

  • 碳负极让锂电池变得安全并实现可能量产。

这些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每年的引用次数甚至不到2位数。如果这些人放到中国的高校,早就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非升即走了

但是等90年代索尼根据这些理论真的造出来商用锂电池,情况发生了变化

  • 1990 年代→ 每年几百篇;

  • 2000 年代→ 每年几千篇;

  • 2010 年代→ 每年超过 10 万篇相关论文;

  • 2020 年代 → 全球每年锂电研究论文已超 20 万篇

来源(Scopus 数据库统计):

“Lithium-ion battery” 关键词论文数曲线基本指数增长。

现在,锂电池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第一,中国生产的锂电池数量也是第一,产业链供应也是第一。

但是这个时候锂电池方向发再多的论文,也不可能有机会拿诺奖了

更不要说大多数的论文是电解液里加入微量的XXX元素在XXX情况下带来的性能提升这种文章了

但是诺奖的3个人好多年就这么一篇文章,你一年好几篇文章,在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你的科研贡献甚至比诺奖获得者高。毕竟你是扎扎实实的提升了论文的数量

这么说吧

高铁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高科技。

如果中国现在全球第一个弄出了可以商用的400+的高铁(核心技术论文是外国人的也没关系),全球的400+以上的商用高铁都是参考了中国的技术,哪怕当前最快的高铁不在中国(同一个区间内的速度),那的确是科技领先,丝毫不用怀疑若干年后诺奖会井喷。

事实上现在所谓的高铁科技,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德国,虽然现在中国的高铁速度全球最快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区间的速度,大差不差,能宣传的遥遥领先也只有里程和成本,假如说诺贝尔奖有个高铁奖,不用怀疑,肯定是德国和日本拿这个奖。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智能手机,光伏发电,总之现在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在别的国家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企业不会尝试这种很可能没收益的项目,研究机构也不会研究这些很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内容。中国从根本上就没有基础研究发展的空间。

顺便,疑似国内的诺奖得主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就是不知道这位是屠呦呦呢?还是说诺贝尔委员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公开颁给这位

知乎用户 NaP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就感觉拿奖也是赢,不拿奖也是赢。

要么说圈子文化,要么提诺奖烂透,反正就是自己没问题。

这群人坏就坏在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只是真一部分而已。

问题来了:圈子文化,阶层问题,学术造假,学阀打压等,这是共性还是特性呢?

我认为这是共性,也就是说所有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那就只能从含量来说了。

100个里面有30个与100个里面有80个,那里面的说法可就是天差地别。

知乎用户 柴柴队长​ 发表

不知你说的科技水平怎么衡量。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在科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有0-1创新能力,而中国没有。

诺贝尔奖就代表一个国家0-1突破性创新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基本诺奖数都不会少,所以日本拿了那么多诺奖。

再展开点讲,有没有原创能力对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是能够赚轻松钱和只能赚辛苦钱的区别。

中国缺乏0-1创新能力,就只能靠低端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各行各业都那么卷了,人们平均工作时间世界第一,但人均GDP才一万美元出头,无论企业还是工人都只能赚点辛苦钱。而日本像中国那么卷的时候都是世界数一数二富国了。就是现在平均工作时间狠狠降下来了,人们生活依然过得比你好。

因为日本有0-1的创新能力,很多产业都是日本首创的,比如锂电池,比如闪存,比如高铁,比如LCD液晶。日本在首创一个产业之后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吃很长一断时间红利,产品卖出高溢价保证企业高利润,企业利润高又可以支持工人高工资。发达国家人们工作时间短收入又高就是靠这种先发红利支撑的。

中国则是等人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技术已经成熟了再进入到这个行业开卷。竞争的法宝就是卖得比原创者要便宜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最大问题是要压缩生产成本,自然地用工成本就不能太高,必须将工人时薪压低,所以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很多产业看似很强份额世界第一了,一线工人工资还那么低,工作环境也很差。

知乎用户 九首歌 发表

诺奖是发给从零到一,

我方擅长一到一百,

比如说,准备给房地产行业发个诺奖,那可能就发给嘉诚或者英东,因为预售,公摊等榨干老百姓积蓄的模式都是他们发明的,

而不会发给加印和建林,尽管他们的房子卖得更多,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人也这么想。甚至当时世界各国都是这么想的。要不甲午战争怎么算爆冷门呢。关键那个年头代清真的比日本先进

现在日本的科技落后中国?离开日本中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得停转。你不看看多少工厂依赖日本进口的机器。

知乎用户 发表

有一种东西叫石墨烯。这玩意,曾经很多人研究它,因为容易出论文。我认识俩18年毕业的美女硕士都是靠它毕业。

坂口志文,今年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这个人在国内,完全没机会,就他那离经叛道的理论。

这两个一起,我就说国内科学圈,充满浮躁出活快的气氛。基础科学是需要花时间打磨。像日本,大面积出诺贝尔奖,是1999年后,而1991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当经济繁荣破灭,大概有人才会静下心做研究。

ps,拿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至今不是中国院士,2025年正式成为美国院士。巧了,日本有个中村修二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美国比日本更早发现他。

知乎用户 发表

海外汉人数量只有日本人的五分之一,却诞生了九个诺贝尔奖,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化学奖和物理奖。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原因古代人老早就看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几年手机电池是不是容量暴涨?导致暴涨的是松下的。

国内手机厂不提罢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可能因为没有你们爱赢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水平更高,想必所有国内劳动者的待遇福利都普遍比日本更好、工作制度也更优秀了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所以说是感觉啊,你随便找个工厂问问要是把他厂里的日本机器停了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你自己有责任,因为“感觉”是你自己造成的

“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这个是客观发生了的事情

“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这个是你对事实的认知。

当你的认知与现实不匹配,你无法准确把握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时,你需要调节自己

比如,少看“赢麻了”、“遥遥领先”类的广告、宣传文稿。多看点科技新闻、科普杂志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有点搞笑了,敢说自己科技水平领先日本的,也许就只有美国,也许没有。敢说跟它差不多的也是英法德这种水平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战报是假的,战线是真的。

中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全球第二大贸易逆差国。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987.9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其中出口额731.8亿元,同比下降5.4%,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3%。进口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48%,逆差规模-2524.2亿元,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的7.35%。

自然杂志也披露了中国学术研究造假泛滥,甚至有一套协助学术研究造假的产业链;发表的低质量论文数量激增,其中超过 92% 的论文由中国研究人员贡献。

题主有没有想过,那些遥遥领先,有多少是可以量化的,又有多少是公开透明可以被验证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人还感觉自己国家是宇宙无敌强大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1,诺奖表彰的不一定是现在发明的东西,能追溯到几十年前。

2,诺奖的初衷,是表彰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是用来衡量哪个国家科技水平用的。

3,诺奖的物理学和化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不是美国,不存在偏向自己兄弟国家这一说。

4,日本并不落后,日本现在你能看到的问题,都是贫富差距拉大以后,因为债务问题,导致失落的20年间,日本开源节流后的“代价”。跟科学无关,跟他们经济制度和发展选择有关。

5,现在中国超越日本,正式超过的时间是2008年以后,gdp超过的时间是2010年。是15年前次贷危机下,日本正好开始全方位国企改制私有化,结果动了大量门阀利益,互相拉扯摆烂造成经济发展劲无法往一处使。同时遇上了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加上此前安倍经济学,饮鸩止渴放了大量的水,推高债务,限制了其国内经济活力。

6,中国超越日本的代价,是富人更富,穷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子。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助龙头企业资源倾斜,无视部分普通人利益,实现高效达成目的。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也经历过此事,参考日本的一本书《垃圾战争》。后来日本逐渐注重民生,人权,使得当人权和发展产生冲突时,日本选择放弃了发展保护现有人权。

7,日本在科技领域比中国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半导体光学镜癌症药物。但都不是终端产品。很多机械手臂,光刻机中的光刻胶都用的日本的东西,手机里的人零部件也是日本的东西,日本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垄断的,躺着挣钱,光授权费就可以养活公司,而我们这做的是包装这些零部件后的终端产品。

8,日本版权保护,使得很多东西在日本都已经垄断了,你想搞啥都绕不开版权流氓。中国是先拿来用,好用大不了以后再补版权费,甚至逆向工程山寨出自己产品,使得中国弯道超车了

9…困了….从诺奖讲到经济去了。总结就是诺奖是全人类的,收一收自己那小肚鸡肠。另外中国这边搞研究,喜欢拿一整个公司,一整个单位都作为申请人去评选…..搞的外国人筛选的时候很尴尬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也觉得自己是科技大国

知乎用户 发表

所谓的感觉只是多了个二维码付款而已。

我们现在所能用到的科技产品,没有一个是我们发明的。连二维码都是别人的。

如果你质疑日本的科技,那么请先关灯,关屏幕。

因为LED就是日本发明的。

______________

虽然说LED是日本人发明不够严谨,但日本人没发明蓝光LED之前,LED无法普及那么广。三色光和两色光的区别,如果你不明白,请爬。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独占性。如果你相信只有四大发明才成就了现代文明,那么请你相信中医能治癌症。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次的一个医学奖,是针对人体t细胞的研究。简单来将,就是控制人体自身免疫力不会敌我不分的乱杀,如果当时新冠开始时有这个技术,那些死于自身免疫风暴反噬的人讲不定就都能活下来了。因为这个突破,以后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人体自己打自己的疾病大概率是要被治本了。据说最终目标是让人体自己消灭癌细胞。你就说这个发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吧。

至于小粉爱吹的高铁、航母、二维码支付,有我们原创的吗?说一个我国发明的,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出来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干部病房里面的患者得了重病,在不差钱的前提下,他们愿意要日本进口药还是国产药?

评论区非要抬杠,我也懒得搭理,这里一次性发一下 ds 的回答:

简单来说,日本和中国医药研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

日本作为传统医药强国,其基础积累、创新体系和顶尖成果都更为深厚,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紧随美国之后)。

中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追赶者”,凭借政策改革、资本投入和人才回流,正从“仿制”向“创新”艰难转型,目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前列,并正向第一梯队迈进。

以下是详细的对比分析:

维度 日本 中国 对比结论

历史与基础 深厚。拥有武田、第一三共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药企,研发体系成熟,基础研究扎实。 薄弱。现代制药工业起步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历史仅10年左右(自2015年药政改革起)。 日本绝对领先。经验和体系的积累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原始创新 (First-in-class) 强大。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重磅药物,例如:

奥希替尼(肺癌药,阿斯利康收购,但源自日本)

纳武利尤单抗(O药,诺贝尔奖相关)

ADC药物DS-8201(颠覆性技术) 初步阶段。目前仍以模仿创新 (Fast-follower/Me-better) 为主,即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更好的药物。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凤毛麟角,但已有突破,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头对头试验击败伊布替尼)。 日本大幅领先。这是衡量一国医药创新实力的黄金标准,日本优势明显。

研发模式与顶尖成果 “深度创新”和“改良型创新”。擅长在已有机制上做出Best-in-class的顶尖药物(如DS-8201)。成果已获得全球认可和诺奖肯定。 “跟随创新”和“联合创新”。主流是快速开发Me-better药物。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和License-out(授权出海)积极参与全球循环。近年来License-out交易大增(如百济、荣昌生物、翰森制药等),证明研发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日本领先,但中国差距在缩小。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证明了其研发的国际化水准在提升。

国际化与市场认可 高度国际化。日本药企本身就是全球巨头,其产品直接面向欧美主流市场,临床开发和注册路径全球同步。 正在国际化。最大的成功是泽布替尼在美国FDA获批并取得商业成功。越来越多企业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是中美同步申报上市。 日本领先。日本的全球化运营经验远超中国。中国仅少数头部企业初步具备了此能力。

资本市场与人才 成熟稳定。拥有长期支持研发的资本市场和经验丰富的科研、管理人才梯队。 极其活跃。香港18A和科创板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吸引了大量海归科学家创业(“大海归带小海归”模式),人才回流现象显著。 中国势头更猛。在资本助推和人才回归上,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活力甚至超过日本。

政策环境 成熟稳健。审评审批制度(PMDA)与国际(ICH)高度接轨,流程规范可预测。 改革红利期。自2015年以来,药监改革(加入ICH、优先审评、临床试验默许许可等)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是行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日本成熟,中国激进。中国正在快速补齐制度的短板,改革力度巨大。

形象比喻

· 日本:像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傅”。内功扎实,技术精湛,善于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如ADC技术),能稳定地产出高质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 中国:像一位天赋异禀、充满野心的“青年高手”。进步神速,学习能力极强,充满了活想法和冲劲,资本雄厚,但经验和火候尚浅,稳定性有待时间检验,但未来可期。

总结:差距与趋势

1. 绝对差距依然存在:在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科学研究、全球化运营和顶尖重磅药物的产出上,日本依然明显领先中国。日本拥有多个改变全球临床实践的药物,而中国还在努力实现“零的突破”。

2. 差距正在飞速缩小:中国通过激进的政策改革、活跃的资本投入和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在过去5-10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路。从“仿制”到“模仿创新”,再到开始尝试“原始创新”,进化速度惊人。

3. 领域差异: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差距仍然较大。但在生物药(如单抗、ADC、CAR-T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几乎与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方面(如CAR-T)甚至更活跃。

总而言之,日本是现在的强者,而中国是未来的强力挑战者。 对于中国来说,追上日本目前的水平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持续努力,但要全面超越其底蕴和持续创新能力,则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

知乎用户 发表

落后在哪呢?

日常生活。

早上起床,被手机铃声叫醒,日本人也是。

乘坐地铁上班时,随便大街上买点儿早餐,用手机支付可能算是高科技吧。

但日本单身上班族也是,会去赶地铁公交,一般会去便利店买个面包牛奶,人家也能用手机,也能用现金,甚至能刷卡。

到了上班的地方,程序员都是敲代码,业务员都是跑销售,工人则进厂,上班这种,两国都是大同小异。

中午该吃饭了,国内一般都是叫外卖,或者去附近小餐馆,人家也一样啊,也有小餐馆,也能叫外卖,况且日本可是预制菜大国,预制菜这块儿高科技,中国还差的选啊。

下午,上班同上,吃饭同上。

回家,你玩儿电脑或者刷手机。

人家也一样啊,不过日本人确实不爱玩电脑游戏,更喜欢玩掌机ps,刷手机也刷,而且由于没有墙,也许人家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多?

睡觉,你冲了个澡就睡觉了,日本人也是,不过他们更爱泡澡。

一天结束,没什么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发表

这就是当年的李政道杨振宁之争。

李建议是趋向于0-1,被现在的人批判。

杨建议是趋向于1-100,被现在的人推崇。

怎么到了诺贝尔奖这里,又反过来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犹太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在简中互联网上评价如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一定是感觉出了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通常来说,科技研发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室里),和试验开发(生产出样品),而科技产业则是把试验开发成功的产品进行大规模制造。

日本科技这30年的强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是诺贝尔奖的评选领域。

但是到试验开发就不行了,至于科技产业化那更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和官僚主义推动不下去。

一路看着日本半导体瞎折腾的西村吉雄为此写过一本书《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日本政府,企业骂了个一大圈。

一骂日本科技领域“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提前交流,自定标准,出海苦难自身市场又不大。典型就是甩开美国自己投入巨大搞了TRON操作系统,结果就没结果了。

二骂日本市场垄断严重,几大巨头不思进取,从科技领军转向投资为主了。典型就是日本液晶面板产量曾经占到全球的95%,但日本企业不愿意投资将1、2代线升级,于是很快就被在生产线砸钱的韩国企业顶掉。

三骂日本失去进取心,沦为“零部件供应商化”,死守着几个产业链上游,看着很高端,但产业规模非常小。典型就是光刻胶,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虽然能靠这个收拾韩国,但全球光刻胶市场也就20多亿美元,未来增长也就是40亿美元级别。

40亿美元,这也就够在美国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只守着一些上游节点,而不去扩大整条线的产业规模,那如何带动本国科技产业整体发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么问题来了 再来疫情是屯瑞辉还是连花清瘟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盛产做题家而不是科学家

知乎用户 发表

2025年诺奖得主日本北川进在学生时代通过日本物理诺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接触到了中国的庄子,将其“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科研信念,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由此可见,日本人尽管获得了诺奖,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比灿烂的文化,才是其获得诺奖的根源。仍旧可以坚信,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中国。

不过,另一个诺奖得主坂口志文,其成就是在免疫生命科学方面,是专门研究调节性T细胞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细胞,达到平衡,就有望在20年内实现癌症可治愈目标。虽然可能有些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那些一直说要抵制日货、日本技术的爱国人士,如果患了癌症,需要日本技术治疗时,会不会有那样的果断和决绝,宁可立即死,也坚决不用日本的医药和治疗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水平与科技工程是两码事。

欧美日本科技水平都高于中国,但是在科技工程上落后于中国,这是限于人口、资金、领土等条件,比如说高铁,日本就那么大,几十年前修了一条,总不可能还没用坏就推倒重建,不是没这个技术,是没必要或客观上不允许。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觉得自己最领先的民用科技,多数都是日本人首创的。

锂电池:惠廷厄姆提出概念,古迪纳夫构造正极,吉野彰构造负极,三人共享诺贝尔化学奖。1991年索尼首发商业锂电池。

高速铁路: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际,日本正式开通东海道新干线,运营时速达到210公里。

二维码: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首发二维码。电装公司注册了二维码专利但并未行使专利权,而是开放给全社会使用。

二维码用于移动支付确实是阿里腾讯先行的,与此同时,海外使用的方法是tap to pay。快捷便利上tap完胜。

知乎用户 发表

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世界科技老二对比??

知乎用户 发表

别说我国了,近三四十年诞生的科研成果、技术成就,你就是从全世界范围也找不到在普世的惠民层面一个能够稳压日本的国家,看完接下来这一串发明/重大贡献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了:

一、蓝光 LED

没有中村修二,台灯还是白炽灯泡,手机还是单色背光,蓝色led的出现直接开启新一轮照明革命和全彩屏的科技主线任务,可以说从各个角度“重新点亮”了世界都不为过。

二、锂电池

伟大无需多言,吉野彰首创世界第一块锂电池原型后由索尼的工程师采用石墨负极材料并由索尼成功商业化;此后首次在笔电、手机、电车上实用化、装车上量也是索尼、松下等日企,打开移动电源和新能源汽车盛世的大门。

三、二维码

当今世界第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电装员工原田宏在90年代为了跟踪世界第一车企丰田设备和材料信息而发明的“回”字定位点,如今俨然成为国人的“第二身份证”了。

四、LCD/OLED

这两项技术的量产工艺和首次商业化是日本人 (夏普和pioneer)一条龙打穿的。

五、闪存

由东芝发明并量产的技术,存随机读写比机械硬盘快百倍以上,PC、服务器、游戏主机全面SSD化,系统启动、软件加载、游戏读条压缩到秒,直接撑起了4K/8K实时剪辑、云游戏、AI训练这类“数据饥渴”应用。今天手机 512GB 容量、秒进系统不眨眼闪都归功于它。

知乎用户 发表

会不会是感觉出问题了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人根本搞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把这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拼成一个叫科技的词。science就是science,technology就是technology。举个例子,做ai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能拿诺贝尔奖,发明晶体管能拿诺贝尔奖,发明锂电池也能拿诺贝尔奖。但是用这些造一辆能智驾的电动汽车显然不可能拿诺贝尔奖。诺奖表彰的是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从0到1的创新,这些工作告诉人类做这些事情没有理论上的阻碍和限制,这叫science。而后续怎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这叫technology。诺贝尔奖所表彰的成果所代表的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当一个诺奖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被挖到底之后,就需要另一个诺奖级的成果开辟新的赛道。而中国恰恰没有开辟新赛道的能力,并且中国一直在宣传的新能源,ai之类的商业化也不是由中国完成的,中国只是在西方和日本等国创立了基础理论,完成了初步商业化证明可行性之后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最多只能算通过性价比方式实现技术上的成功。等这条路卷到头了再继续复制之前的方式卷下一条路。所以中国只能算在某些容易高性价比复制的技术方面有优势,科学方面被人家拉的尾灯都看不见。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中国?那为什么中国人都愿意去日本购物呢。为什么国内的车企抢着与日企合资,生产的车辆用日本的品牌,如本田、丰田、等。有日本本土的车企与中国国企合资套用中国的“”、“”等品牌吗?

之前看过,说中国连圆珠笔的钢珠都无法生产,只能进口日本的钢材,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

知乎用户 发表

慈禧向八国开战时应该也是认为八国军事力量远落后于清朝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你把科学和技术搞混了,科学是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系统性的发现并拓展。而技术是工程应用。中国比日本强的点就在于工程应用,即技术上是高于日本的,但是科学前沿研究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说的很对!因为你说的是你的“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奉劝反日的同志们,准备几千块去一趟日本亲自看看吧。反日工作不能停留于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搞搞动员、做做样子。只有亲自深入日本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反日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反日工作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叠个甲,我可没说它好。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看了这么多我是明白了

从0到1的人很费劲,试错成本巨高,但是又非常关键,人类里面需要有人站出来做这个事,所以诺贝尔奖,它只是奖励做这个事做成的人

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方针就不是0-1而是1-100,因为别人弄出来了你照抄,不会承担风险,错的路别人帮你试过了

可以说都吃到科技红利了,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吧,如果没有咱们以外的世界,咱们现在滴滴都跑不上,那可是在抬轿子呢

知乎用户 发表

从0到1最难得,看似一小步,其实是开天辟地的一大步。

从1到100靠勤劳,是对一的学习和累加。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只需要做题家,cmo/imo奥数//,数学比赛保送清华北大。,做题家只会抄袭模仿的。

但是诺贝尔奖鄙视做题家,

诺贝尔奖只需要原创发明//原创发现。原创科学。。

知乎用户 发表

大家要理解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然后再来大放厥词:

诺贝尔奖的文学奖、和平奖不谈,因为也没什么权威性。

但是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经济学奖,第一步是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几百名专家发提名人邀请函;再到第二步,由评选委员会评选。

两个步骤中,中国科学家基本也就是能提提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诺奖得主,所以权重很低;而进入评选环节基本就没有中国人了,所以,诺奖也多被诟病为欧美小圈子的奖项

归根结底,就是在诺奖圈子里没有自己人,而日本因为已经出了不少诺奖得主,风向一对就有日本人能得奖。

这个问题,国内早就形成共识了,现在还能频繁被翻出来吹日本拉踩中国,也是扯淡

中国科学界陆续已经不怎么热心参与诺奖了,连提名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得不得奖不大能反应我国的科研现状。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十多年,乃至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日本是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除此之外,越是尖端科技就离普通人的认识越远。

小学水平的知道四大发明和古希腊。

初中知道牛顿三定律。

高中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知道内燃机,蒸汽机,原子弹这些。

日苏这类二战后的科技成就一般要到大学理工科专业才会了解到。

像中国新世纪以后的科研成就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准。

大部分人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也基本就是二战前,而如果说学精那基本上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准都没有,比如大部分人能理解到的高等数学——比如微积分其实是十七世纪发明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理解到的科技成就,目前基本上是电子信息领域,而日本在这条路上已经被美国堵死了。

广场协议并不是直接引爆日本经济的原因,货币升值不利于制造业出口但有利于技术和专利出口,但是日本半个世纪前领先世界的半导体技术被美国贸易战强制打断,就像现在对华为的制裁一样。

自那以后,日本资本就放弃在本土进行科技创新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创新出来会不会被美国再次首个。

日本泡沫经济爆炸就好像人吃了春药,却没办法发泄出来一样。

——

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35年证实介子。(相隔14年)

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47年发表的’重正化理论‘。(相隔18年)

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58年发表关于’隧道二极管‘论文。(相隔15年)

井谦一,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目是1951年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相隔30年)

利根川进,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从1978年开始研究的“抗体多样性产生遗传机理的发现”。(相隔5~10年)

白川英树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5年前后发明的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粗暴来说就是能导电的塑料。(相隔25年)

野依良治,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6年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原理。(相隔35年)

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83年截获测得超新星中微子。(相隔19年)

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测得蛋白质酶的“质谱”信号,使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出了“质谱分析装置”。(相隔17年)

南部阳一郎,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从60年代开始提出得提出的南部·约纳·拉西尼奥模型,奠定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基础。(相隔40余年)

益川敏英小林诚、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60年提出的小林益川理论。(相隔40余年)

下村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2年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相隔40年)

根岸英一 ,鈴木章,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7年改进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相隔33年)

山中伸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2006年iPS细胞,既无限分化的细胞。(相隔6年)

赤﨑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3年发明的蓝色ied灯。(相隔21年)

大村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74 年发现的阿维菌素。(相隔41年)

梶田隆章,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8年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相隔17年)

大隅良典,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92年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相隔23年)

本庶佑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和2013年依此开创的“癌症免疫疗法”。(相隔26年)

吉野彰,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从电池中去除了纯锂,让电池从纯锂变成更安全的锂离子。(相隔34年)

真锅淑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60年代建立的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的影响。(相隔60年)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实力的赶超,是有一个顺序的,就是从经济、军事、科技、金融、文化这个五个主要标志来夺取。

2010年GDP超过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不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了,中国需要面对的只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美国。

也差不多是2010年,在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跨过经济这个标志点了。

高超音速055六代机的出现,标志着军事上的超越。

随着最近芯片制造的突破,科技这关的超越也在眼前了。

我对金融这关比较乐观,因为巨额的美债和必须凭空造币的稳定币,都是坐吃山空、竭泽而渔的做法。西方金融将逐步脱离主流实体,成为虚拟经济的交易货币。中国只需要看准时机最后来一句“买中国货只能人民币支付”,虚拟经济世界里的美元,那就是风中的残烛。

但是,文化的超越,包括世界认同的舆论话语权的超越,却难以确定。因为此前被美西方的强大洗脑的人,转不过来的还是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以上是背景。

结论:

1、中国科技早已超越日本。

2、诺贝尔奖代表的更多的是话语权而不是科技实力。

3、日本是美西方刻意造出来的在东方的压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现在回答问题,开始跟提问说分析思路,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有限的,只能按照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对每一样东西分析。

我可以很自信的抛出一个推论,

你在知乎上面看到的人,有99%以上对前沿科学一无所知,有99%以上无法评判科技是否领先,即便有人跟你写一大堆举例也有可能是以偏概全。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推论?

因为,感觉并不靠谱,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韩国取代了日本在半导体的地位,直到2019年:

2019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加强管制,要求每笔出口都需经过约90天的审批,并于8月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韩国支柱产业,因为韩国对这三种材料的对日依赖度分别高达43.9%、91.9%和93.7%。

为此,三星李在镕立马跑去日本寻求解决方案。韩国人当时的狼狈样子,我记忆犹新,因为台湾的同事当时笑开了花。当然,后面几年,感到威胁的韩国也增加了自主可控的原材料开发,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原料高度依赖日本。

这个案例发生之前,没有人会说这个,也没有人预测到韩国能靠自身能力开发替代多少日本供给的上游,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领域。

很多回答都是情绪输出,或者复制粘贴拾人牙慧。


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利用自己理解的常识去识别出来,很多信息不靠谱之处,

比如俄乌战争初期,远方青木之流鼓吹1小时22分的时候,百度贴吧有个老哥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信息为假:“老子开车绕上海外围一圈1小时22分都完不成,你跟我说打下了基辅?”

所以,回到你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

1.你的感觉可能有误

2.诺贝尔奖并非直接作用于社会/单独一国

3.诺贝尔奖可能距离实际应用并产生全社会冲击有一定距离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和一百多年前一样:只看邸报的话,我大清永远天下第一,洋人膝盖不会打弯,英国人不买我们的茶叶就会便秘而死。

知乎用户 发表

对日本接触多的我可以说两句吗?

首先诺贝尔奖发现探索奖,主要意义是人类对科学的重大发现,但发现不等于运用得好,日本当初是发现和运用双开花的工业国,但现在情况并不乐观。

我说个我知道的,那就是日本大学教育逐渐衰落,包括东京大学的教育强度,日本这些年都在奉行快乐教育,留学东大的中国学生都吐槽过,东大日本学生基本都在躺平,混个学历就工作,考公,而且考试比较简单。

目前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以80年代的科研成果拿奖的,日本当局已经多次反思教育问题,并且希望重新整改目前松散的教育体制,过于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早恋完全摧毁了日本新一代。

中国的教育压力反而愈发严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仅没有松懈,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广东地区很多学生已经无法正常升学到高中,以珠海为例,出众就需要通过几次考试决定高中录取资格:

目前中国的方式是将部分学生驱赶去职业高中,就是这么残酷。

目前中国被全世界针对的情况,就是中国没有执行轻松教育,而是反而越来越苛刻:

欧美的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在科研领域中,你见到过新产业在他们那边发家了吗?包括AI电动汽车信息技术,美国提到的最新产业,中国几乎都跟上了,欧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别提日韩。

诺贝尔奖是伟大的,人类众多宝贵的发现都存在于诺贝尔奖里,但它并不是当前科技强弱的指标,你要清楚俄罗斯有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逊色日本多少,匈牙利也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国际竞争中,你看到俄罗斯和匈牙利获得优势了吗?最为突飞猛进的是四小龙和中国大陆,它们的诺贝尔奖数量可就很惨了,但他们的教育水平真不低,新加坡人家gdp都9万美元了,它也没有诺贝尔奖,唯一一个是用钱买来的大学教授,韩国只有文学奖和和平奖,中国大陆有一个医学奖,但近代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经济发展地区就发生在东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么紧张教育的问题,诺贝尔奖有延迟性,日本目前的经济和产业可没那么乐观。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更多的是鼓励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实验室里基础科学的研究,更多是惠及全人类的。下面举一些得了诺奖的简单的例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无法遥遥领先。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

门捷列夫都没拿到。

他有个鸡儿的公正性。

知乎用户 发表

=.=又是什么未成年人来讲尬的么?

上来就是一个这么大的话题?

讲科技对比,就落地一点,讲点具体的.

坂口志文是免疫学里的T细胞.北川进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开发了金属有机框架MOF

国内相关领域免疫T细胞做了不少癌症相关的应用,MOF材料领域国内文章发的蛮多的.我查了一下发的比日本还多.

但诺奖说到底还是给从0到1的成就,中国即使在MOF领域反超日本,但这个领域细分溯源还是北川进搞出来的.

说白了国内现在科研水平,科技水平大部分是在填坑和降成本.

而诺奖是颁给挖坑的人,没有日本这两开山祖师爷,国内都得少很多一区论文.

填坑的人多了,市场存量就这么大,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得卷,甚至卷得猝死.

而挖坑的人多了,市场就有增量,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知乎用户 发表

去看看有多少是日本的就知道差距了

知乎用户 发表

问问题的人,都不谈事实谈感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朝鲜人还感觉全世界都羡慕他们那的幸福生活呢。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_哔哩哔哩_bilibili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是对的。日本目前只能在战报上领先,战线上已经遥遥落后了。我们看数据:

首先要成大事: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中国的研发投入是日本的4倍,考虑到购买力差异实际研发投入可能在8-10倍。

其次看研发成效:中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专利转换率超过一半,而日本不到1/3。

从最新的自然指数来看也可以得到交叉验证。

再看产业分布和人才规模:日本在昔日的强势产业还有一定的余晖,而中国在新兴产业已经令日本完全无法望其项背。中国每年毕业500万蒸汽人才,其中蒸汽硕士约110万,蒸汽博士约15万,日本老龄化严重,蒸汽人才数质两方都远远落后。

再来看市场反馈: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值是日本的三倍,考虑到中国在高科技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的高科技出口实质沦为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组装贴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连高科技产品都造不出来。

总之如果看战线不看战报,当今科技领域的竞争,就是中美+其他,日本只是其他类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完全不可与中国同类而语。

知乎用户 发表

提问者脑洞大开,问出这样无厘头问题!日本水平排世界前列,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科研人员获不少诺贝尔奖,乃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其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大陆,可能是被各种“遥遥领先”忽悠了,日本国的尖端工业制造、核能技术、等都较先进…

知乎用户 发表

鬼子是不乱折腾,他们最便宜的一个诺奖,换算人民币就每年30万,但是他们的学者,不需要搞青椒,不用带研究生,没有论文硬指标,也不搞投入产出比。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句话总结

粉国大多数东西(95%以上),都是把欧美日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廉价化的方式,进行堆积数量和堆积长度。说白了,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重复的劳动而进行堆量。

高速是如此,高铁是如此,机场是如此,各种桥梁隧道也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了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五六十年代探测,1971年开工,1987年开通),看了明石海峡大桥(88年动工,98年开通)

东京湾水隧道(86开工,97开通),这个桥就是粤港澳大桥的原型,一边在海底,一边是桥梁。

以及日本濑户内海上的那一座座大桥。

那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工程基建成果了。更不要说新干线开通61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材料,施工手段,工程机械等,都成熟的多,所以我丝毫不觉得国内那些大基建多厉害,只觉得美日大基建时代的那些产物才叫牛掰。

新能源汽车,得益于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其他就是组装,和科技关系不大。

至于国内互联网那些企业,无非就是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粗暴模仿罢了。

至于为子,迪子,米子之流,也就为子和科技沾点关系,它的发展无非说明了国家力量的强大。

对于国内服装企业不可能是科技公司,但是优衣库母公司算得上是科技公司

对于国内食品公司算不上科技企业,但是味之素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日本只是没有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知乎用户 发表

科研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有回报周期。

不但研发时间长,还和生产力距离较远,因而回报周期比长的多。

偏爱基础科学,因而今天日本依然能吃到经济强盛时期投资基础科学的回报,而应用科学早就回报过了,今天就没有了。所以日本获得了诺尔贝奖,但应用科学水平却落后中国。

中国过去几十年致力于发展应用科学,更易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基础科学成果高峰还没到来,应用科学的成果高峰却已经开始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太多人都回答过了,答案也很简单:日本现在爆发式获诺奖是1970-80年代的回光返照。

科研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科研人才储备科研设备的运转和升级,科研教育体系的运转,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日本在1970-80年代出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不差钱,甚至能出钱养活看似没有前途的科研项目。

至于现在日本的科研状况,行内的人都知道情况有多糟糕,行外的人不需要知道这些。当然,日本科研水平的衰落是相对几个顶级科研强国(美国,中国,欧盟)而言的,至于其他国家依然是没法碰瓷日本的。

说实话,看到一个科研强国的快速衰落,人才流失或者断代,科研项目荒废,内心是非常惋惜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意识形态不同。

诺贝尔奖是帝国主义愚弄人民的产物,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续命的稻草。

我们当务之急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严防思想殖民,纠正躺平要福利的小资产阶级糜腐风气,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帝国主义愚民的游戏里面。

知乎用户 发表

平时一群小区大妈唱赞歌,说起小日子咬牙切齿,看的我都感动了……

后来小区要换电梯,让大家投票,几个年轻人还选了国产的,而这些唱赞歌的全部选小日子的三大品牌电梯投……

老狐狸可不是小奶狗们能比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在IT互联网汽车这些重要产业都落后了,当全球都搞PC兼容机的时候,他们自己弄了一套体系,和主流不兼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落后保守了,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还死守着油车,两田不死谁死。

知乎用户 发表

你隨意感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整体比较保守,不像国内非常激进的搞东西,昭和的时候比较激进,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

我在日本最大的体感就是,日本还在大范围用国内九十年代的门锁。而我身边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里都普及指纹锁了。而且TM日本丢把钥匙要人开锁的话,TM开锁费用都够买个小米的指纹锁了。

但真要说日本本土没能力做指纹锁么?那也未必。

而且真细讲,华裔诺奖也不少的,只是国内宣传的只有屠女士的。

而且细看屠女士得奖经历,也说明很多事情了。

国内现在搞性价比研发和性价比科研,研发人员为了35岁不被优化,只能点抱团党争的技能点。

党争技能点上来了,别科技水平了, 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就是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之间的差距。

足球这种体育活动,国家队都能黑成这样,更别说科技这种带点主观预判性质的东西。

企业里的管理层,趁着权力还在手里,能套点就套点,四十五岁都准备退休了。年轻的时候不套现,上了岁数企业也不给你养老,某车企不还是搞什么五十岁出列么?

导致在车企出新产品的时候,时不时出点乐子。

高校现在搞性价比研发, 年轻老师但凡脑子还在线,都在拜码头找山头。

没院士没杰青依附,后续混个副教授算牛逼的, 再往上就别想了。

好了你回头看现在几个诺奖得主,他们的成果都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再思考一下中国同龄科研人员在干嘛。

而且说得难听点,诺奖那么点奖金,真工科领域的杰青都懒得看一眼。

说个搞笑的事,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吧,他得诺奖是靠的光电效应

他光电效应的论文发的期刊是annslrnderphysik,中科院三区。

而且他的不少论文都是这个期刊刊出的。

我博士毕业要求是两篇一区,只有延期延得意识模糊的,导师才会放你发三四区毕业。

三篇三区论文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基本上跟科研没啥关系了。

安徽这种安理工安农这种双非一本学校,招老师的标准是三篇一区。

就是搁爱因斯坦的成果,放现在,进个安农都进不了,只能去合肥大学巢湖学院这种。

知乎用户 发表

20世纪以来,诺贝尔奖都是越来越倾向于表彰已经发现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确认的科研成果,而不是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

比如中国目前唯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和她同时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都是因为数十年以前的成果获奖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距离她获奖过去了半个世纪,大村智的阿维菌素也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成果。距离获奖也过去了近三十年。

日本现有的诺奖成果,多数都是这样在科技上升期获得,在几十年后得到诺奖追认,但也无法掩盖日本科技已经过了上升期,开始进入下降期了。

中国科研的上升期比日本要晚的多,成果得到长期实践承认的成熟期还没有到来,让子弹飞一阵子再说吧。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领先在APP开屏摇一摇广告还是社交平台自动禁言?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主要还是倾向于开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任何落地的应用科技都是基于基础理论的实践理论,中国的科技几乎都是应用科技,对于基础理论的突破非常的少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评论区好多人都低估了日本离谱方向的发展程度。。。愿意给经费让偏门课题发展的方向太多了以至于总有几个发展出来含金量高的。工科说出来好歹都是在实践把,我说几个肯定没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学的我就不说了,那好歹理论上来讲对人类有用处,我说几个研究动漫游戏之类的

《〈苍蓝钢铁的琶音〉与〈舰队Collection〉中的军国主义游戏化:日本战争类内容观光中的少女形象效应》

《御宅族与想象力的斗争:日本社会中的文化实践》

《〈凉宫春日的忧郁〉:非日常性的规范结构》。

社科类在老中发不上文章直接就下台了,哪里还能给你水文章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诺奖过于超前了,那些理论都无法转化成技术。哪怕是老杨的那个宇称不守恒,能做成什么技术?没个一二百年,没啥技术会用到这个理论。

知乎用户 发表

正经回答:

假如日本准备研究一个东西,就叫他甲吧,先不说这个东西能不能研究出来,研究出来能不能量产,和市场合不合适,他先把各种保护措施做上了,外人想了解就掏钱,一次两次的行,次次都这样谁受得了

非正经回答

国家体制和人种总有一样不行的,自己选

知乎用户 发表

班级里,优等生每天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危机感满满,拼命努力。

而一些半吊子,总觉得老子是全班第一。

知乎用户 发表

中国很少出现几十年没有成果,还能继续投资的。

还有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落后,到了近些年,才以大体量弯道超车。

还有诺贝尔物理奖很多不是当下的科研成果,而是很多年以前,现在突然变得非常重要,那么这个多年以前的科研成果就会获得诺奖。

医学奖是给对人体和重大疾病有突出贡献的

很多都是几十年的理论技术积累,中国想要弯道超车太难了。未来可能在核技术得到诺奖,或者…….

科研就像跑步,你落后了,想要追上,就得付出数倍的努力,但别人看到你,也会加速,想追上太难了……

知乎用户 发表

为什么中国科技那么领先

只拿了3个

从建国76年中国籍只拿了3个

中国籍的莫言、屠呦呦、杨振宁,还有谁?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有误

知乎用户 发表

全球科技水平独一档超一流的就一个美国。一流水准的基本上就是欧盟和日本。

俄罗斯现在还真就是个二流的水准。和乌克兰也差不了太多。

印度真的是勉强算二流!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更重视的是从0到1的实现,也就更加反映的是,而非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实现的是从1到100的拓展应用。

而中国的强项正是在于应用,中国现在的科技强项(芯片、AI、大模型、通信、电动车、工程制造等)属于都应用技术、工程整合、系统创新,这些创新都不是从0到1的实现,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诺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感觉是会经常出错的,尤其是以个人的经验来说,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

比如现在很多人的经验是社会歧视男性,对女性有各种高规格保护,很多男性觉得不公平。事实确实如此,的确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许多女性也感觉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这些例子在就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双方的经验都是真的,也没错,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男女矛盾的本质只是性别战争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此外,传统文化许多也是经验性之谈,经常把农民起义塑造为义军,朝廷军队则是腐败落后。只不过很多时候,朝廷军队确实不行,但义军往往也没那么好,各种烧杀抢掠应该说在王朝末年都是司空见惯的,不分阵营。义军尤其是最后摘桃子的可能要强一点,最起码军纪方面应该要好一些,否则军队战斗力大概率是不行的。

二元对立看世界是有问题的。再比如夫妻关系,古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也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都是不同人们的观察总结,经验之谈,不能当成真理的,应该说这两句话都是对的,因为什么人都有。

理论应该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所以单纯用感觉评价日本科技落后于中国,有失偏颇。

诺奖不是唯一的指标,只不过确实是一个衡量国家科技发展的指标。当然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科技,科技不是技术,事实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四大发明存在相对大的水分,蔡伦改进造纸术确实实打实的,指南针用处不大,毕昇的泥活字没有推广开,因为不好用,虽然后来有了元朝王祯的木活字,但耐用性差,仍旧陷于小范围使用。

事实上直到清朝,印刷术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直到19世纪起,古腾堡的铅活字引入中国,才彻底取代了雕版印刷。

至于火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和现代烈性炸药不是一个东西,实际上也没起到改变时代的作用。中国热兵器的发展,早期是完全依赖西方技术引入。

所以四大发明,其实只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名副其实,毕昇的贡献夸大了,其他两个算是硬凑上去的。没有一个皇帝,在意技术的发展,他们都想着江山千秋万代,所以一直愚民,不可能允许出现不可控技术的突破的,只不过一旦技术可控了,那又没法突破了。

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不经意间成就的,如果凡事都是确定的,都只能按照规定,那么很难取得突破。皇帝总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管控每一个人,这点就注定皇帝不能允许民间有任何不可控因素,所以事实上的技术突破是非常少的,而且大多是朝廷主导,如在君主专制早期,比如张衡、蔡伦。

明清时期如宋应星等人,都是当不上官才研究这些杂学的,虽然现在看来确实很厉害,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一旦开启民智,皇帝就会感觉不安全。所以哪怕康熙帝自己懂得一些外语和西方科学,但绝对不会让大臣和民间学习,事实上即便是他的儿子,最多也只被允许学一点基础,多的东西也只能皇帝一个人知道,毕竟皇帝要唯我独尊。

总体来说,目前日本的诺奖成就大多数源自昭和中后期经济腾飞的结果,所以昭和时代应该是近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时代,深刻改变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现在还是有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中国领先的领域也不少,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工业方面中国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基础科学方面,还存在差距,我想应试教育,应该很难培养出诺奖级别的成果。

回到问题本身,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某些领域确实如此,但有些人的感觉肯定和你相反。在我看来其实都正确,两国在科技方面算是互有千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样的碾压优势。

科技的范围太大,如果限定在某些领域,应该就可以准确对比各国真正的水平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真假不重要,你信就行,

科技没有弯道超车,除非你科技树上点的技能点又走通了另外一条道路,

你才有超车的可能,

比如 相机,从胶片数码

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数码这条路直接把胶片甩飞了,

如果只在胶片这条路上跑,那你就很难追上先驱者。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堆专利试图堵死所有赛道全拿,逼得别人只能转道撇开日本前行,哪怕不如日本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让央视先停用一下日本品牌的摄录转播设备你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失眠的熊猫

因为你需要来我这里坐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小日子是开拓研究,而国人注重实用,头脑聪明善于钻空子,还加上有魄力、够劲道!

可以参考高铁,话说一瓜他爹还在里面喝茶呢。当年某大国高铁,和德国,小日子,意大利各大公司谈判,你要不要我的市场,要就把高铁技术端出来,就是这么劲道。当时官媒还大张旗鼓宣传过这个壮举的,全世界都知道。等到他们技术拿出来后,就不买他们的东西了,主打一个过河拆桥。最后技术是我的,市场还是我的,全世界高铁里程第一,技术冠绝全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过渡丝滑,给老外展示了什么叫东方不败,给他们上了生动深刻的一课。诺贝尔奖算个啥啊,给某大国当学生都得参加入学选拔考试。

类似的还有很多,不说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有人告诉你遥遥领先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你可以细想几十年上百年,我们究竟有啥遥遥领先,有什么现代成果造福于全人类?

知乎用户 发表

大清也觉得英国佬蛮夷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是我们没拿奖的感觉,拿了的感觉会更好。如果这次拿5个,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正确最有眼光的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口渴,在你面前的有A: 福岛核废水 B: 农夫山泉。你选择哪个?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核废水都处理不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能吹的

基本都是日本发明的

科技水平落后与否

其实与你我相关不大

真正该关心的

是癌症能否治愈这种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事情

现在看来

如果癌症真有被攻克的那天

大概率是日本人干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对啊!

这是个好问题!

我再延伸一下,美国和欧洲(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比我们发达多了吧?

他们能从全球吸引无数的科技人才吧?

甚至,光从我国移民欧美的人才,少吗?

为什么现在欧美只领先我们一项:半导体呢?

其实这个答案,就在题主你的生活中!

我们从建国开始,经历了全民扫盲,小学扩招,中学扩招(以前很多的中学是完中的,也就是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

我们每年能毕业1000万大学生,光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最少400万!

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数量,决定科技了!

那么,你应该不难得出答案了:

移民国外的,是理工医科教育人才多?还是文科生多?

他们(文科生)是不是人才?

当然是,但是对科技的贡献,和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知乎用户 发表

仅举一例:

十几年前,王石去日本看心脏(没听说那个医院是日本排名第几)。在就医期间,该医院用3D打印机打出了一个心脏模型,和心脏大小一样,可以拆开来分为多个拼装件。日本医生就当面给王石讲心脏结构和功能,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应怎治疗等等。

王石心脏的问题处理好了,他回来一直健康地生活。我瞎猜,他可能爬珠峰给心脏带来问题。

没有听说国内哪家医院看心脏病还给打个3D模型?这个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知乎用户 发表

军工重工不等于全部,高端制造这块你是一个没沾。

知乎用户 发表

雀食。。。日本拿一百个诺奖也没用。五年内中国人就会站上月亮,还会有自己的euv光刻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什么奖状都更有说服力,这些科技会使得中国的gdp包括军力和日本拉得更大,我们不看宣传只看实效。。。

知乎用户 发表

某些群里把诺奖当真理了,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诺奖历史上做过多离谱的事,得奖的人害了多少人。问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什么,别百度,直接说,看看你们这些把诺奖当神明的了解诺奖么

知乎用户 发表

外行才说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制度优势,中国现在就像是在玩乐高积木,在拼装上已经进入化境,拼个手机,电车都是信手拈来,甚至六代机,高频率微波武器都不在话下,但是不断拆解下的积木却造不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让中国的工程整合能力,对已有原理的钻研到达极致,能短期实现出最大的成果。大部分国家都没这个能力,所以你会感觉中国的科技已经领先世界,这也算是吃到了版本红利。

知乎用户 发表

你以为 “霍金不能站起来敬酒而被排挤” 这种段子,只在中国才成立吗?

而且日本学术造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到不是说日本的诺贝尔奖会造假

是他们即便拿了诺贝尔奖,回到那个造假成风的日本社会内部,也很难有什么人生建树。

-

有些朋友,因为地源原因,无法突破自己的 信息茧房,只能来回复一些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土气评论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搞那创新干嘛啊,反正诺奖级成果人类共享,你等人家研究出来了你再去用就是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属于战线。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

简中网的战报看多了,偶然瞥了眼战线,有些恍惚是正常的。

深呼吸,×掉不愉快的记忆。

知乎用户 发表

是啊,“俺寻思”之力肯定是宇宙无敌大的。

要是你年纪大了就算了。

要是你年纪还不大,建议努力工作几年把个税肝到起征点以上,然后弄几个签证每年多出去走走,见完了世面你再接着骂多好。

知乎用户 发表

张雪峰被封前有一段切片的内容挺适合这个提问的,大意是给孩子选择工科类专业孩子是稳定可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而理科更多的是研究吃了多少苦用了多少时间甚至死后自己的结论才被论证成名。

看到他这个切片的时候我知道他说的就是这个环境最稳妥最现实最利己的决定,但是天才们都稳妥了没人理想主义了一定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果不其然没多一阵就被封了。

还有就是你可以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理科天才的收入相比工科进入硅谷差距有多大,这还是美国最好的环境养的天才,中国如果敢学着养人不出五年这部分配额就会被天龙人吃干抹净,反正九成九的人都没有成果,几乎没有出事风险。

知乎用户 发表

1.倾向于颁发给理论研究而非成果转化。而人民群众对科技水平最直观的理解是成果转化。即,做了什么产品,有多少产值,有多少功能,等等等等。现阶段,中国的得到的产品比日本更多更好,因此给人“日本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的感觉。

2.诺贝尔奖的评奖是滞后的。它并不经常给最新的成果评奖,很多时候它考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上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国力鼎盛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科学界积攒出了大量探索科学边界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后续的若干年内,为日本带来了数量繁多的诺贝尔奖。

3.诺贝尔奖并不能严格衡量国家的科技水平强弱。诺贝尔奖每年才颁发寥寥几个,而值得颁奖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比获奖名额要多。那么,选择给哪些值得获奖的成果颁奖,选择权在诺贝尔奖委员会手上。诺贝尔奖作为有含金量的世界级奖项,其同时也受到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在颁奖的意识形态上有其偏向性。即,诺贝尔奖倾向于颁发给亲西方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知乎用户 发表

又赢了?日本诺贝尔奖很多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的工资,待遇,生活各个方面和日本的诺贝尔奖又有什么关系?日本的大米,那霸的美军,卑微的社畜都尚且自顾不暇,会因为多个诺贝尔奖有根本的改变吗?

少一点宏观叙事,多关心关心身边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究竟如何?不要靠感觉,需要实际考察。

我们的科技水平较原来有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容忽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察后会有客观的答案,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日本人不喜欢改变,用顺手的东西就一直用,也就是轻视应用领域

当我知道我的日本客户公司内还在用传真的时候我是真雷的不轻,而且听说日本的按键手机销量也很好就很神奇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都能控制规律了。

别人玄学,都是讲究发现,有自己的体系,脱离这个也不行,反正就是悟。

我们的领导已经超越这些了,能够控制客观规律,而且做不到,说有难处,就是你思想不够行,觉悟不够强。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科技超越一切。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级科研水平看的是整体科研水平。

诺奖看的是个别科研水平。

假设诺奖水平为s。

你有1s,10a,100b。

我有100a,1000b。

他有10000b。

谁比谁强还真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海战之前

国朝上下一致认为我北洋水师亚洲第一

对日本?

优势在我!

知乎用户 发表

或者你的感觉有误。其实把那个专门搞宣传那个部门裁撤了,你了解的会接近真实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要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心脏要手术,医生问你:
A,日本进口支架;B,国产支架

宣传只能解决喊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选什么的问题。

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请相信自己的直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擅长应用科研,但是也只能进行应用科研。

以大家熟悉的锂电池为例

诺奖的3个得主,3篇论文

  • 威廷汉 :1976年 Chemically Derived Energy Storage: The TiS₂/Li Battery System

  • 提出了可充电锂电池的最初概念。

  • 古迪纳夫:1980 年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发现了能让电池电压更高的钴酸锂正极。

  • 吉野彰:1985 年 A new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a carbonaceous material as anode

  • 碳负极让锂电池变得安全并实现可能量产。

这些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每年的引用次数甚至不到2位数。如果这些人放到中国的高校,早就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非升即走了

但是等90年代索尼根据这些理论真的造出来商用锂电池,情况发生了变化

  • 1990 年代→ 每年几百篇;

  • 2000 年代→ 每年几千篇;

  • 2010 年代→ 每年超过 10 万篇相关论文;

  • 2020 年代 → 全球每年锂电研究论文已超 20 万篇

来源(Scopus 数据库统计):

“Lithium-ion battery” 关键词论文数曲线基本指数增长。

现在,锂电池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第一,中国生产的锂电池数量也是第一,产业链供应也是第一。

但是这个时候锂电池方向发再多的论文,也不可能有机会拿诺奖了

更不要说大多数的论文是电解液里加入微量的XXX元素在XXX情况下带来的性能提升这种文章了

但是诺奖的3个人好多年就这么一篇文章,你一年好几篇文章,在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你的科研贡献甚至比诺奖获得者高。毕竟你是扎扎实实的提升了论文的数量

这么说吧

高铁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高科技。

如果中国现在全球第一个弄出了可以商用的400+的高铁(核心技术论文是外国人的也没关系),全球的400+以上的商用高铁都是参考了中国的技术,哪怕当前最快的高铁不在中国(同一个区间内的速度),那的确是科技领先,丝毫不用怀疑若干年后诺奖会井喷。

事实上现在所谓的高铁科技,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德国,虽然现在中国的高铁速度全球最快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区间的速度,大差不差,能宣传的遥遥领先也只有里程和成本,假如说诺贝尔奖有个高铁奖,不用怀疑,肯定是德国和日本拿这个奖。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智能手机,光伏发电,总之现在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在别的国家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企业不会尝试这种很可能没收益的项目,研究机构也不会研究这些很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内容。中国从根本上就没有基础研究发展的空间。

顺便,疑似国内的诺奖得主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就是不知道这位是屠呦呦呢?还是说诺贝尔委员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公开颁给这位

知乎用户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就感觉拿奖也是赢,不拿奖也是赢。

要么说圈子文化,要么提诺奖烂透,反正就是自己没问题。

这群人坏就坏在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只是真一部分而已。

问题来了:圈子文化,阶层问题,学术造假,学阀打压等,这是共性还是特性呢?

我认为这是共性,也就是说所有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那就只能从含量来说了。

100个里面有30个与100个里面有80个,那里面的说法可就是天差地别。

知乎用户 发表

不知你说的科技水平怎么衡量。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在科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有0-1创新能力,而中国没有。

诺贝尔奖就代表一个国家0-1突破性创新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基本诺奖数都不会少,所以日本拿了那么多诺奖。

再展开点讲,有没有原创能力对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是能够赚轻松钱和只能赚辛苦钱的区别。

中国缺乏0-1创新能力,就只能靠低端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各行各业都那么卷了,人们平均工作时间世界第一,但人均GDP才一万美元出头,无论企业还是工人都只能赚点辛苦钱。而日本像中国那么卷的时候都是世界数一数二富国了。就是现在平均工作时间狠狠降下来了,人们生活依然过得比你好。

因为日本有0-1的创新能力,很多产业都是日本首创的,比如锂电池,比如闪存,比如高铁,比如LCD液晶。日本在首创一个产业之后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吃很长一断时间红利,产品卖出高溢价保证企业高利润,企业利润高又可以支持工人高工资。发达国家人们工作时间短收入又高就是靠这种先发红利支撑的。

中国则是等人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技术已经成熟了再进入到这个行业开卷。竞争的法宝就是卖得比原创者要便宜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最大问题是要压缩生产成本,自然地用工成本就不能太高,必须将工人时薪压低,所以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很多产业看似很强份额世界第一了,一线工人工资还那么低,工作环境也很差。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发给从零到一,

我方擅长一到一百,

比如说,准备给房地产行业发个诺奖,那可能就发给嘉诚或者英东,因为预售,公摊等榨干老百姓积蓄的模式都是他们发明的,

而不会发给加印和建林,尽管他们的房子卖得更多,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人也这么想。甚至当时世界各国都是这么想的。要不甲午战争怎么算爆冷门呢。关键那个年头代清真的比日本先进

现在日本的科技落后中国?离开日本中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得停转。你不看看多少工厂依赖日本进口的机器。

知乎用户 发表

有一种东西叫石墨烯。这玩意,曾经很多人研究它,因为容易出论文。我认识俩18年毕业的美女硕士都是靠它毕业。

坂口志文,今年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这个人在国内,完全没机会,就他那离经叛道的理论。

这两个一起,我就说国内科学圈,充满浮躁出活快的气氛。基础科学是需要花时间打磨。像日本,大面积出诺贝尔奖,是1999年后,而1991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当经济繁荣破灭,大概有人才会静下心做研究。

ps,拿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至今不是中国院士,2025年正式成为美国院士。巧了,日本有个中村修二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美国比日本更早发现他。

知乎用户 发表

海外汉人数量只有日本人的五分之一,却诞生了九个诺贝尔奖,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化学奖和物理奖。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原因古代人老早就看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几年手机电池是不是容量暴涨?导致暴涨的是松下的。

国内手机厂不提罢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可能因为没有你们爱赢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水平更高,想必所有国内劳动者的待遇福利都普遍比日本更好、工作制度也更优秀了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所以说是感觉啊,你随便找个工厂问问要是把他厂里的日本机器停了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你自己有责任,因为“感觉”是你自己造成的

“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这个是客观发生了的事情

“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这个是你对事实的认知。

当你的认知与现实不匹配,你无法准确把握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时,你需要调节自己

比如,少看“赢麻了”、“遥遥领先”类的广告、宣传文稿。多看点科技新闻、科普杂志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有点搞笑了,敢说自己科技水平领先日本的,也许就只有美国,也许没有。敢说跟它差不多的也是英法德这种水平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战报是假的,战线是真的。

中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全球第二大贸易逆差国。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987.9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其中出口额731.8亿元,同比下降5.4%,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3%。进口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48%,逆差规模-2524.2亿元,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的7.35%。

自然杂志也披露了中国学术研究造假泛滥,甚至有一套协助学术研究造假的产业链;发表的低质量论文数量激增,其中超过 92% 的论文由中国研究人员贡献。

题主有没有想过,那些遥遥领先,有多少是可以量化的,又有多少是公开透明可以被验证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人还感觉自己国家是宇宙无敌强大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1,诺奖表彰的不一定是现在发明的东西,能追溯到几十年前。

2,诺奖的初衷,是表彰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是用来衡量哪个国家科技水平用的。

3,诺奖的物理学和化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不是美国,不存在偏向自己兄弟国家这一说。

4,日本并不落后,日本现在你能看到的问题,都是贫富差距拉大以后,因为债务问题,导致失落的20年间,日本开源节流后的“代价”。跟科学无关,跟他们经济制度和发展选择有关。

5,现在中国超越日本,正式超过的时间是2008年以后,gdp超过的时间是2010年。是15年前次贷危机下,日本正好开始全方位国企改制私有化,结果动了大量门阀利益,互相拉扯摆烂造成经济发展劲无法往一处使。同时遇上了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加上此前安倍经济学,饮鸩止渴放了大量的水,推高债务,限制了其国内经济活力。

6,中国超越日本的代价,是富人更富,穷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子。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助龙头企业资源倾斜,无视部分普通人利益,实现高效达成目的。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也经历过此事,参考日本的一本书《垃圾战争》。后来日本逐渐注重民生,人权,使得当人权和发展产生冲突时,日本选择放弃了发展保护现有人权。

7,日本在科技领域比中国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半导体光学镜癌症药物。但都不是终端产品。很多机械手臂,光刻机中的光刻胶都用的日本的东西,手机里的人零部件也是日本的东西,日本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垄断的,躺着挣钱,光授权费就可以养活公司,而我们这做的是包装这些零部件后的终端产品。

8,日本版权保护,使得很多东西在日本都已经垄断了,你想搞啥都绕不开版权流氓。中国是先拿来用,好用大不了以后再补版权费,甚至逆向工程山寨出自己产品,使得中国弯道超车了

9…困了….从诺奖讲到经济去了。总结就是诺奖是全人类的,收一收自己那小肚鸡肠。另外中国这边搞研究,喜欢拿一整个公司,一整个单位都作为申请人去评选…..搞的外国人筛选的时候很尴尬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也觉得自己是科技大国

知乎用户 发表

所谓的感觉只是多了个二维码付款而已。

我们现在所能用到的科技产品,没有一个是我们发明的。连二维码都是别人的。

如果你质疑日本的科技,那么请先关灯,关屏幕。

因为LED就是日本发明的。

______________

虽然说LED是日本人发明不够严谨,但日本人没发明蓝光LED之前,LED无法普及那么广。三色光和两色光的区别,如果你不明白,请爬。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独占性。如果你相信只有四大发明才成就了现代文明,那么请你相信中医能治癌症。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次的一个医学奖,是针对人体t细胞的研究。简单来将,就是控制人体自身免疫力不会敌我不分的乱杀,如果当时新冠开始时有这个技术,那些死于自身免疫风暴反噬的人讲不定就都能活下来了。因为这个突破,以后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人体自己打自己的疾病大概率是要被治本了。据说最终目标是让人体自己消灭癌细胞。你就说这个发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吧。

至于小粉爱吹的高铁、航母、二维码支付,有我们原创的吗?说一个我国发明的,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出来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干部病房里面的患者得了重病,在不差钱的前提下,他们愿意要日本进口药还是国产药?

评论区非要抬杠,我也懒得搭理,这里一次性发一下 ds 的回答:

简单来说,日本和中国医药研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

日本作为传统医药强国,其基础积累、创新体系和顶尖成果都更为深厚,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紧随美国之后)。

中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追赶者”,凭借政策改革、资本投入和人才回流,正从“仿制”向“创新”艰难转型,目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前列,并正向第一梯队迈进。

以下是详细的对比分析:

维度 日本 中国 对比结论

历史与基础 深厚。拥有武田、第一三共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药企,研发体系成熟,基础研究扎实。 薄弱。现代制药工业起步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历史仅10年左右(自2015年药政改革起)。 日本绝对领先。经验和体系的积累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原始创新 (First-in-class) 强大。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重磅药物,例如:

奥希替尼(肺癌药,阿斯利康收购,但源自日本)

纳武利尤单抗(O药,诺贝尔奖相关)

ADC药物DS-8201(颠覆性技术) 初步阶段。目前仍以模仿创新 (Fast-follower/Me-better) 为主,即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更好的药物。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凤毛麟角,但已有突破,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头对头试验击败伊布替尼)。 日本大幅领先。这是衡量一国医药创新实力的黄金标准,日本优势明显。

研发模式与顶尖成果 “深度创新”和“改良型创新”。擅长在已有机制上做出Best-in-class的顶尖药物(如DS-8201)。成果已获得全球认可和诺奖肯定。 “跟随创新”和“联合创新”。主流是快速开发Me-better药物。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和License-out(授权出海)积极参与全球循环。近年来License-out交易大增(如百济、荣昌生物、翰森制药等),证明研发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日本领先,但中国差距在缩小。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证明了其研发的国际化水准在提升。

国际化与市场认可 高度国际化。日本药企本身就是全球巨头,其产品直接面向欧美主流市场,临床开发和注册路径全球同步。 正在国际化。最大的成功是泽布替尼在美国FDA获批并取得商业成功。越来越多企业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是中美同步申报上市。 日本领先。日本的全球化运营经验远超中国。中国仅少数头部企业初步具备了此能力。

资本市场与人才 成熟稳定。拥有长期支持研发的资本市场和经验丰富的科研、管理人才梯队。 极其活跃。香港18A和科创板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吸引了大量海归科学家创业(“大海归带小海归”模式),人才回流现象显著。 中国势头更猛。在资本助推和人才回归上,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活力甚至超过日本。

政策环境 成熟稳健。审评审批制度(PMDA)与国际(ICH)高度接轨,流程规范可预测。 改革红利期。自2015年以来,药监改革(加入ICH、优先审评、临床试验默许许可等)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是行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日本成熟,中国激进。中国正在快速补齐制度的短板,改革力度巨大。

形象比喻

· 日本:像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傅”。内功扎实,技术精湛,善于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如ADC技术),能稳定地产出高质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 中国:像一位天赋异禀、充满野心的“青年高手”。进步神速,学习能力极强,充满了活想法和冲劲,资本雄厚,但经验和火候尚浅,稳定性有待时间检验,但未来可期。

总结:差距与趋势

1. 绝对差距依然存在:在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科学研究、全球化运营和顶尖重磅药物的产出上,日本依然明显领先中国。日本拥有多个改变全球临床实践的药物,而中国还在努力实现“零的突破”。

2. 差距正在飞速缩小:中国通过激进的政策改革、活跃的资本投入和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在过去5-10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路。从“仿制”到“模仿创新”,再到开始尝试“原始创新”,进化速度惊人。

3. 领域差异: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差距仍然较大。但在生物药(如单抗、ADC、CAR-T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几乎与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方面(如CAR-T)甚至更活跃。

总而言之,日本是现在的强者,而中国是未来的强力挑战者。 对于中国来说,追上日本目前的水平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持续努力,但要全面超越其底蕴和持续创新能力,则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

知乎用户 发表

落后在哪呢?

日常生活。

早上起床,被手机铃声叫醒,日本人也是。

乘坐地铁上班时,随便大街上买点儿早餐,用手机支付可能算是高科技吧。

但日本单身上班族也是,会去赶地铁公交,一般会去便利店买个面包牛奶,人家也能用手机,也能用现金,甚至能刷卡。

到了上班的地方,程序员都是敲代码,业务员都是跑销售,工人则进厂,上班这种,两国都是大同小异。

中午该吃饭了,国内一般都是叫外卖,或者去附近小餐馆,人家也一样啊,也有小餐馆,也能叫外卖,况且日本可是预制菜大国,预制菜这块儿高科技,中国还差的选啊。

下午,上班同上,吃饭同上。

回家,你玩儿电脑或者刷手机。

人家也一样啊,不过日本人确实不爱玩电脑游戏,更喜欢玩掌机ps,刷手机也刷,而且由于没有墙,也许人家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多?

睡觉,你冲了个澡就睡觉了,日本人也是,不过他们更爱泡澡。

一天结束,没什么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发表

这就是当年的李政道杨振宁之争。

李建议是趋向于0-1,被现在的人批判。

杨建议是趋向于1-100,被现在的人推崇。

怎么到了诺贝尔奖这里,又反过来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犹太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在简中互联网上评价如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一定是感觉出了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通常来说,科技研发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室里),和试验开发(生产出样品),而科技产业则是把试验开发成功的产品进行大规模制造。

日本科技这30年的强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是诺贝尔奖的评选领域。

但是到试验开发就不行了,至于科技产业化那更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和官僚主义推动不下去。

一路看着日本半导体瞎折腾的西村吉雄为此写过一本书《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日本政府,企业骂了个一大圈。

一骂日本科技领域“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提前交流,自定标准,出海苦难自身市场又不大。典型就是甩开美国自己投入巨大搞了TRON操作系统,结果就没结果了。

二骂日本市场垄断严重,几大巨头不思进取,从科技领军转向投资为主了。典型就是日本液晶面板产量曾经占到全球的95%,但日本企业不愿意投资将1、2代线升级,于是很快就被在生产线砸钱的韩国企业顶掉。

三骂日本失去进取心,沦为“零部件供应商化”,死守着几个产业链上游,看着很高端,但产业规模非常小。典型就是光刻胶,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虽然能靠这个收拾韩国,但全球光刻胶市场也就20多亿美元,未来增长也就是40亿美元级别。

40亿美元,这也就够在美国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只守着一些上游节点,而不去扩大整条线的产业规模,那如何带动本国科技产业整体发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么问题来了 再来疫情是屯瑞辉还是连花清瘟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盛产做题家而不是科学家

知乎用户 发表

2025年诺奖得主日本北川进在学生时代通过日本物理诺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接触到了中国的庄子,将其“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科研信念,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由此可见,日本人尽管获得了诺奖,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比灿烂的文化,才是其获得诺奖的根源。仍旧可以坚信,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中国。

不过,另一个诺奖得主坂口志文,其成就是在免疫生命科学方面,是专门研究调节性T细胞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细胞,达到平衡,就有望在20年内实现癌症可治愈目标。虽然可能有些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那些一直说要抵制日货、日本技术的爱国人士,如果患了癌症,需要日本技术治疗时,会不会有那样的果断和决绝,宁可立即死,也坚决不用日本的医药和治疗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水平与科技工程是两码事。

欧美日本科技水平都高于中国,但是在科技工程上落后于中国,这是限于人口、资金、领土等条件,比如说高铁,日本就那么大,几十年前修了一条,总不可能还没用坏就推倒重建,不是没这个技术,是没必要或客观上不允许。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觉得自己最领先的民用科技,多数都是日本人首创的。

锂电池:惠廷厄姆提出概念,古迪纳夫构造正极,吉野彰构造负极,三人共享诺贝尔化学奖。1991年索尼首发商业锂电池。

高速铁路: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际,日本正式开通东海道新干线,运营时速达到210公里。

二维码: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首发二维码。电装公司注册了二维码专利但并未行使专利权,而是开放给全社会使用。

二维码用于移动支付确实是阿里腾讯先行的,与此同时,海外使用的方法是tap to pay。快捷便利上tap完胜。

知乎用户 发表

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世界科技老二对比??

知乎用户 发表

别说我国了,近三四十年诞生的科研成果、技术成就,你就是从全世界范围也找不到在普世的惠民层面一个能够稳压日本的国家,看完接下来这一串发明/重大贡献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了:

一、蓝光 LED

没有中村修二,台灯还是白炽灯泡,手机还是单色背光,蓝色led的出现直接开启新一轮照明革命和全彩屏的科技主线任务,可以说从各个角度“重新点亮”了世界都不为过。

二、锂电池

伟大无需多言,吉野彰首创世界第一块锂电池原型后由索尼的工程师采用石墨负极材料并由索尼成功商业化;此后首次在笔电、手机、电车上实用化、装车上量也是索尼、松下等日企,打开移动电源和新能源汽车盛世的大门。

三、二维码

当今世界第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电装员工原田宏在90年代为了跟踪世界第一车企丰田设备和材料信息而发明的“回”字定位点,如今俨然成为国人的“第二身份证”了。

四、LCD/OLED

这两项技术的量产工艺和首次商业化是日本人 (夏普和pioneer)一条龙打穿的。

五、闪存

由东芝发明并量产的技术,存随机读写比机械硬盘快百倍以上,PC、服务器、游戏主机全面SSD化,系统启动、软件加载、游戏读条压缩到秒,直接撑起了4K/8K实时剪辑、云游戏、AI训练这类“数据饥渴”应用。今天手机 512GB 容量、秒进系统不眨眼闪都归功于它。

知乎用户 发表

会不会是感觉出问题了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人根本搞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把这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拼成一个叫科技的词。science就是science,technology就是technology。举个例子,做ai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能拿诺贝尔奖,发明晶体管能拿诺贝尔奖,发明锂电池也能拿诺贝尔奖。但是用这些造一辆能智驾的电动汽车显然不可能拿诺贝尔奖。诺奖表彰的是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从0到1的创新,这些工作告诉人类做这些事情没有理论上的阻碍和限制,这叫science。而后续怎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这叫technology。诺贝尔奖所表彰的成果所代表的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当一个诺奖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被挖到底之后,就需要另一个诺奖级的成果开辟新的赛道。而中国恰恰没有开辟新赛道的能力,并且中国一直在宣传的新能源,ai之类的商业化也不是由中国完成的,中国只是在西方和日本等国创立了基础理论,完成了初步商业化证明可行性之后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最多只能算通过性价比方式实现技术上的成功。等这条路卷到头了再继续复制之前的方式卷下一条路。所以中国只能算在某些容易高性价比复制的技术方面有优势,科学方面被人家拉的尾灯都看不见。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中国?那为什么中国人都愿意去日本购物呢。为什么国内的车企抢着与日企合资,生产的车辆用日本的品牌,如本田、丰田、等。有日本本土的车企与中国国企合资套用中国的“”、“”等品牌吗?

之前看过,说中国连圆珠笔的钢珠都无法生产,只能进口日本的钢材,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

知乎用户 发表

慈禧向八国开战时应该也是认为八国军事力量远落后于清朝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你把科学和技术搞混了,科学是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系统性的发现并拓展。而技术是工程应用。中国比日本强的点就在于工程应用,即技术上是高于日本的,但是科学前沿研究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说的很对!因为你说的是你的“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奉劝反日的同志们,准备几千块去一趟日本亲自看看吧。反日工作不能停留于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搞搞动员、做做样子。只有亲自深入日本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反日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反日工作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叠个甲,我可没说它好。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看了这么多我是明白了

从0到1的人很费劲,试错成本巨高,但是又非常关键,人类里面需要有人站出来做这个事,所以诺贝尔奖,它只是奖励做这个事做成的人

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方针就不是0-1而是1-100,因为别人弄出来了你照抄,不会承担风险,错的路别人帮你试过了

可以说都吃到科技红利了,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吧,如果没有咱们以外的世界,咱们现在滴滴都跑不上,那可是在抬轿子呢

知乎用户 发表

从0到1最难得,看似一小步,其实是开天辟地的一大步。

从1到100靠勤劳,是对一的学习和累加。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只需要做题家,cmo/imo奥数//,数学比赛保送清华北大。,做题家只会抄袭模仿的。

但是诺贝尔奖鄙视做题家,

诺贝尔奖只需要原创发明//原创发现。原创科学。。

知乎用户 发表

大家要理解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然后再来大放厥词:

诺贝尔奖的文学奖、和平奖不谈,因为也没什么权威性。

但是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经济学奖,第一步是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几百名专家发提名人邀请函;再到第二步,由评选委员会评选。

两个步骤中,中国科学家基本也就是能提提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诺奖得主,所以权重很低;而进入评选环节基本就没有中国人了,所以,诺奖也多被诟病为欧美小圈子的奖项

归根结底,就是在诺奖圈子里没有自己人,而日本因为已经出了不少诺奖得主,风向一对就有日本人能得奖。

这个问题,国内早就形成共识了,现在还能频繁被翻出来吹日本拉踩中国,也是扯淡

中国科学界陆续已经不怎么热心参与诺奖了,连提名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得不得奖不大能反应我国的科研现状。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十多年,乃至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日本是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除此之外,越是尖端科技就离普通人的认识越远。

小学水平的知道四大发明和古希腊。

初中知道牛顿三定律。

高中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知道内燃机,蒸汽机,原子弹这些。

日苏这类二战后的科技成就一般要到大学理工科专业才会了解到。

像中国新世纪以后的科研成就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准。

大部分人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也基本就是二战前,而如果说学精那基本上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准都没有,比如大部分人能理解到的高等数学——比如微积分其实是十七世纪发明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理解到的科技成就,目前基本上是电子信息领域,而日本在这条路上已经被美国堵死了。

广场协议并不是直接引爆日本经济的原因,货币升值不利于制造业出口但有利于技术和专利出口,但是日本半个世纪前领先世界的半导体技术被美国贸易战强制打断,就像现在对华为的制裁一样。

自那以后,日本资本就放弃在本土进行科技创新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创新出来会不会被美国再次首个。

日本泡沫经济爆炸就好像人吃了春药,却没办法发泄出来一样。

——

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35年证实介子。(相隔14年)

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47年发表的’重正化理论‘。(相隔18年)

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58年发表关于’隧道二极管‘论文。(相隔15年)

井谦一,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目是1951年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相隔30年)

利根川进,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从1978年开始研究的“抗体多样性产生遗传机理的发现”。(相隔5~10年)

白川英树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5年前后发明的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粗暴来说就是能导电的塑料。(相隔25年)

野依良治,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6年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原理。(相隔35年)

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83年截获测得超新星中微子。(相隔19年)

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测得蛋白质酶的“质谱”信号,使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出了“质谱分析装置”。(相隔17年)

南部阳一郎,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从60年代开始提出得提出的南部·约纳·拉西尼奥模型,奠定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基础。(相隔40余年)

益川敏英小林诚、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60年提出的小林益川理论。(相隔40余年)

下村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2年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相隔40年)

根岸英一 ,鈴木章,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7年改进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相隔33年)

山中伸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2006年iPS细胞,既无限分化的细胞。(相隔6年)

赤﨑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3年发明的蓝色ied灯。(相隔21年)

大村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74 年发现的阿维菌素。(相隔41年)

梶田隆章,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8年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相隔17年)

大隅良典,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92年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相隔23年)

本庶佑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和2013年依此开创的“癌症免疫疗法”。(相隔26年)

吉野彰,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从电池中去除了纯锂,让电池从纯锂变成更安全的锂离子。(相隔34年)

真锅淑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60年代建立的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的影响。(相隔60年)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实力的赶超,是有一个顺序的,就是从经济、军事、科技、金融、文化这个五个主要标志来夺取。

2010年GDP超过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不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了,中国需要面对的只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美国。

也差不多是2010年,在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跨过经济这个标志点了。

高超音速055六代机的出现,标志着军事上的超越。

随着最近芯片制造的突破,科技这关的超越也在眼前了。

我对金融这关比较乐观,因为巨额的美债和必须凭空造币的稳定币,都是坐吃山空、竭泽而渔的做法。西方金融将逐步脱离主流实体,成为虚拟经济的交易货币。中国只需要看准时机最后来一句“买中国货只能人民币支付”,虚拟经济世界里的美元,那就是风中的残烛。

但是,文化的超越,包括世界认同的舆论话语权的超越,却难以确定。因为此前被美西方的强大洗脑的人,转不过来的还是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以上是背景。

结论:

1、中国科技早已超越日本。

2、诺贝尔奖代表的更多的是话语权而不是科技实力。

3、日本是美西方刻意造出来的在东方的压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现在回答问题,开始跟提问说分析思路,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有限的,只能按照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对每一样东西分析。

我可以很自信的抛出一个推论,

你在知乎上面看到的人,有99%以上对前沿科学一无所知,有99%以上无法评判科技是否领先,即便有人跟你写一大堆举例也有可能是以偏概全。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推论?

因为,感觉并不靠谱,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韩国取代了日本在半导体的地位,直到2019年:

2019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加强管制,要求每笔出口都需经过约90天的审批,并于8月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韩国支柱产业,因为韩国对这三种材料的对日依赖度分别高达43.9%、91.9%和93.7%。

为此,三星李在镕立马跑去日本寻求解决方案。韩国人当时的狼狈样子,我记忆犹新,因为台湾的同事当时笑开了花。当然,后面几年,感到威胁的韩国也增加了自主可控的原材料开发,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原料高度依赖日本。

这个案例发生之前,没有人会说这个,也没有人预测到韩国能靠自身能力开发替代多少日本供给的上游,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领域。

很多回答都是情绪输出,或者复制粘贴拾人牙慧。


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利用自己理解的常识去识别出来,很多信息不靠谱之处,

比如俄乌战争初期,远方青木之流鼓吹1小时22分的时候,百度贴吧有个老哥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信息为假:“老子开车绕上海外围一圈1小时22分都完不成,你跟我说打下了基辅?”

所以,回到你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

1.你的感觉可能有误

2.诺贝尔奖并非直接作用于社会/单独一国

3.诺贝尔奖可能距离实际应用并产生全社会冲击有一定距离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和一百多年前一样:只看邸报的话,我大清永远天下第一,洋人膝盖不会打弯,英国人不买我们的茶叶就会便秘而死。

知乎用户 发表

对日本接触多的我可以说两句吗?

首先诺贝尔奖发现探索奖,主要意义是人类对科学的重大发现,但发现不等于运用得好,日本当初是发现和运用双开花的工业国,但现在情况并不乐观。

我说个我知道的,那就是日本大学教育逐渐衰落,包括东京大学的教育强度,日本这些年都在奉行快乐教育,留学东大的中国学生都吐槽过,东大日本学生基本都在躺平,混个学历就工作,考公,而且考试比较简单。

目前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以80年代的科研成果拿奖的,日本当局已经多次反思教育问题,并且希望重新整改目前松散的教育体制,过于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早恋完全摧毁了日本新一代。

中国的教育压力反而愈发严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仅没有松懈,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广东地区很多学生已经无法正常升学到高中,以珠海为例,出众就需要通过几次考试决定高中录取资格:

目前中国的方式是将部分学生驱赶去职业高中,就是这么残酷。

目前中国被全世界针对的情况,就是中国没有执行轻松教育,而是反而越来越苛刻:

欧美的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在科研领域中,你见到过新产业在他们那边发家了吗?包括AI电动汽车信息技术,美国提到的最新产业,中国几乎都跟上了,欧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别提日韩。

诺贝尔奖是伟大的,人类众多宝贵的发现都存在于诺贝尔奖里,但它并不是当前科技强弱的指标,你要清楚俄罗斯有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逊色日本多少,匈牙利也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国际竞争中,你看到俄罗斯和匈牙利获得优势了吗?最为突飞猛进的是四小龙和中国大陆,它们的诺贝尔奖数量可就很惨了,但他们的教育水平真不低,新加坡人家gdp都9万美元了,它也没有诺贝尔奖,唯一一个是用钱买来的大学教授,韩国只有文学奖和和平奖,中国大陆有一个医学奖,但近代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经济发展地区就发生在东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么紧张教育的问题,诺贝尔奖有延迟性,日本目前的经济和产业可没那么乐观。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更多的是鼓励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实验室里基础科学的研究,更多是惠及全人类的。下面举一些得了诺奖的简单的例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无法遥遥领先。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

门捷列夫都没拿到。

他有个鸡儿的公正性。

知乎用户 发表

=.=又是什么未成年人来讲尬的么?

上来就是一个这么大的话题?

讲科技对比,就落地一点,讲点具体的.

坂口志文是免疫学里的T细胞.北川进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开发了金属有机框架MOF

国内相关领域免疫T细胞做了不少癌症相关的应用,MOF材料领域国内文章发的蛮多的.我查了一下发的比日本还多.

但诺奖说到底还是给从0到1的成就,中国即使在MOF领域反超日本,但这个领域细分溯源还是北川进搞出来的.

说白了国内现在科研水平,科技水平大部分是在填坑和降成本.

而诺奖是颁给挖坑的人,没有日本这两开山祖师爷,国内都得少很多一区论文.

填坑的人多了,市场存量就这么大,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得卷,甚至卷得猝死.

而挖坑的人多了,市场就有增量,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知乎用户 发表

去看看有多少是日本的就知道差距了

知乎用户 发表

问问题的人,都不谈事实谈感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朝鲜人还感觉全世界都羡慕他们那的幸福生活呢。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_哔哩哔哩_bilibili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是对的。日本目前只能在战报上领先,战线上已经遥遥落后了。我们看数据:

首先要成大事: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中国的研发投入是日本的4倍,考虑到购买力差异实际研发投入可能在8-10倍。

其次看研发成效:中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专利转换率超过一半,而日本不到1/3。

从最新的自然指数来看也可以得到交叉验证。

再看产业分布和人才规模:日本在昔日的强势产业还有一定的余晖,而中国在新兴产业已经令日本完全无法望其项背。中国每年毕业500万蒸汽人才,其中蒸汽硕士约110万,蒸汽博士约15万,日本老龄化严重,蒸汽人才数质两方都远远落后。

再来看市场反馈: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值是日本的三倍,考虑到中国在高科技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的高科技出口实质沦为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组装贴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连高科技产品都造不出来。

总之如果看战线不看战报,当今科技领域的竞争,就是中美+其他,日本只是其他类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完全不可与中国同类而语。

知乎用户 发表

提问者脑洞大开,问出这样无厘头问题!日本水平排世界前列,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科研人员获不少诺贝尔奖,乃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其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大陆,可能是被各种“遥遥领先”忽悠了,日本国的尖端工业制造、核能技术、等都较先进…

知乎用户 发表

鬼子是不乱折腾,他们最便宜的一个诺奖,换算人民币就每年30万,但是他们的学者,不需要搞青椒,不用带研究生,没有论文硬指标,也不搞投入产出比。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句话总结

粉国大多数东西(95%以上),都是把欧美日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廉价化的方式,进行堆积数量和堆积长度。说白了,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重复的劳动而进行堆量。

高速是如此,高铁是如此,机场是如此,各种桥梁隧道也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了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五六十年代探测,1971年开工,1987年开通),看了明石海峡大桥(88年动工,98年开通)

东京湾水隧道(86开工,97开通),这个桥就是粤港澳大桥的原型,一边在海底,一边是桥梁。

以及日本濑户内海上的那一座座大桥。

那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工程基建成果了。更不要说新干线开通61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材料,施工手段,工程机械等,都成熟的多,所以我丝毫不觉得国内那些大基建多厉害,只觉得美日大基建时代的那些产物才叫牛掰。

新能源汽车,得益于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其他就是组装,和科技关系不大。

至于国内互联网那些企业,无非就是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粗暴模仿罢了。

至于为子,迪子,米子之流,也就为子和科技沾点关系,它的发展无非说明了国家力量的强大。

对于国内服装企业不可能是科技公司,但是优衣库母公司算得上是科技公司

对于国内食品公司算不上科技企业,但是味之素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日本只是没有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知乎用户 发表

科研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有回报周期。

不但研发时间长,还和生产力距离较远,因而回报周期比长的多。

偏爱基础科学,因而今天日本依然能吃到经济强盛时期投资基础科学的回报,而应用科学早就回报过了,今天就没有了。所以日本获得了诺尔贝奖,但应用科学水平却落后中国。

中国过去几十年致力于发展应用科学,更易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基础科学成果高峰还没到来,应用科学的成果高峰却已经开始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太多人都回答过了,答案也很简单:日本现在爆发式获诺奖是1970-80年代的回光返照。

科研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科研人才储备科研设备的运转和升级,科研教育体系的运转,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日本在1970-80年代出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不差钱,甚至能出钱养活看似没有前途的科研项目。

至于现在日本的科研状况,行内的人都知道情况有多糟糕,行外的人不需要知道这些。当然,日本科研水平的衰落是相对几个顶级科研强国(美国,中国,欧盟)而言的,至于其他国家依然是没法碰瓷日本的。

说实话,看到一个科研强国的快速衰落,人才流失或者断代,科研项目荒废,内心是非常惋惜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意识形态不同。

诺贝尔奖是帝国主义愚弄人民的产物,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续命的稻草。

我们当务之急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严防思想殖民,纠正躺平要福利的小资产阶级糜腐风气,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帝国主义愚民的游戏里面。

知乎用户 发表

平时一群小区大妈唱赞歌,说起小日子咬牙切齿,看的我都感动了……

后来小区要换电梯,让大家投票,几个年轻人还选了国产的,而这些唱赞歌的全部选小日子的三大品牌电梯投……

老狐狸可不是小奶狗们能比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在IT互联网汽车这些重要产业都落后了,当全球都搞PC兼容机的时候,他们自己弄了一套体系,和主流不兼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落后保守了,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还死守着油车,两田不死谁死。

知乎用户 发表

你隨意感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整体比较保守,不像国内非常激进的搞东西,昭和的时候比较激进,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

我在日本最大的体感就是,日本还在大范围用国内九十年代的门锁。而我身边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里都普及指纹锁了。而且TM日本丢把钥匙要人开锁的话,TM开锁费用都够买个小米的指纹锁了。

但真要说日本本土没能力做指纹锁么?那也未必。

而且真细讲,华裔诺奖也不少的,只是国内宣传的只有屠女士的。

而且细看屠女士得奖经历,也说明很多事情了。

国内现在搞性价比研发和性价比科研,研发人员为了35岁不被优化,只能点抱团党争的技能点。

党争技能点上来了,别科技水平了, 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就是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之间的差距。

足球这种体育活动,国家队都能黑成这样,更别说科技这种带点主观预判性质的东西。

企业里的管理层,趁着权力还在手里,能套点就套点,四十五岁都准备退休了。年轻的时候不套现,上了岁数企业也不给你养老,某车企不还是搞什么五十岁出列么?

导致在车企出新产品的时候,时不时出点乐子。

高校现在搞性价比研发, 年轻老师但凡脑子还在线,都在拜码头找山头。

没院士没杰青依附,后续混个副教授算牛逼的, 再往上就别想了。

好了你回头看现在几个诺奖得主,他们的成果都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再思考一下中国同龄科研人员在干嘛。

而且说得难听点,诺奖那么点奖金,真工科领域的杰青都懒得看一眼。

说个搞笑的事,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吧,他得诺奖是靠的光电效应

他光电效应的论文发的期刊是annslrnderphysik,中科院三区。

而且他的不少论文都是这个期刊刊出的。

我博士毕业要求是两篇一区,只有延期延得意识模糊的,导师才会放你发三四区毕业。

三篇三区论文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基本上跟科研没啥关系了。

安徽这种安理工安农这种双非一本学校,招老师的标准是三篇一区。

就是搁爱因斯坦的成果,放现在,进个安农都进不了,只能去合肥大学巢湖学院这种。

知乎用户 发表

20世纪以来,诺贝尔奖都是越来越倾向于表彰已经发现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确认的科研成果,而不是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

比如中国目前唯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和她同时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都是因为数十年以前的成果获奖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距离她获奖过去了半个世纪,大村智的阿维菌素也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成果。距离获奖也过去了近三十年。

日本现有的诺奖成果,多数都是这样在科技上升期获得,在几十年后得到诺奖追认,但也无法掩盖日本科技已经过了上升期,开始进入下降期了。

中国科研的上升期比日本要晚的多,成果得到长期实践承认的成熟期还没有到来,让子弹飞一阵子再说吧。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领先在APP开屏摇一摇广告还是社交平台自动禁言?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主要还是倾向于开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任何落地的应用科技都是基于基础理论的实践理论,中国的科技几乎都是应用科技,对于基础理论的突破非常的少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评论区好多人都低估了日本离谱方向的发展程度。。。愿意给经费让偏门课题发展的方向太多了以至于总有几个发展出来含金量高的。工科说出来好歹都是在实践把,我说几个肯定没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学的我就不说了,那好歹理论上来讲对人类有用处,我说几个研究动漫游戏之类的

《〈苍蓝钢铁的琶音〉与〈舰队Collection〉中的军国主义游戏化:日本战争类内容观光中的少女形象效应》

《御宅族与想象力的斗争:日本社会中的文化实践》

《〈凉宫春日的忧郁〉:非日常性的规范结构》。

社科类在老中发不上文章直接就下台了,哪里还能给你水文章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诺奖过于超前了,那些理论都无法转化成技术。哪怕是老杨的那个宇称不守恒,能做成什么技术?没个一二百年,没啥技术会用到这个理论。

知乎用户 发表

正经回答:

假如日本准备研究一个东西,就叫他甲吧,先不说这个东西能不能研究出来,研究出来能不能量产,和市场合不合适,他先把各种保护措施做上了,外人想了解就掏钱,一次两次的行,次次都这样谁受得了

非正经回答

国家体制和人种总有一样不行的,自己选

知乎用户 发表

班级里,优等生每天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危机感满满,拼命努力。

而一些半吊子,总觉得老子是全班第一。

知乎用户 发表

中国很少出现几十年没有成果,还能继续投资的。

还有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落后,到了近些年,才以大体量弯道超车。

还有诺贝尔物理奖很多不是当下的科研成果,而是很多年以前,现在突然变得非常重要,那么这个多年以前的科研成果就会获得诺奖。

医学奖是给对人体和重大疾病有突出贡献的

很多都是几十年的理论技术积累,中国想要弯道超车太难了。未来可能在核技术得到诺奖,或者…….

科研就像跑步,你落后了,想要追上,就得付出数倍的努力,但别人看到你,也会加速,想追上太难了……

知乎用户 发表

为什么中国科技那么领先

只拿了3个

从建国76年中国籍只拿了3个

中国籍的莫言、屠呦呦、杨振宁,还有谁?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有误

知乎用户 发表

全球科技水平独一档超一流的就一个美国。一流水准的基本上就是欧盟和日本。

俄罗斯现在还真就是个二流的水准。和乌克兰也差不了太多。

印度真的是勉强算二流!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更重视的是从0到1的实现,也就更加反映的是,而非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实现的是从1到100的拓展应用。

而中国的强项正是在于应用,中国现在的科技强项(芯片、AI、大模型、通信、电动车、工程制造等)属于都应用技术、工程整合、系统创新,这些创新都不是从0到1的实现,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诺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感觉是会经常出错的,尤其是以个人的经验来说,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

比如现在很多人的经验是社会歧视男性,对女性有各种高规格保护,很多男性觉得不公平。事实确实如此,的确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许多女性也感觉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这些例子在就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双方的经验都是真的,也没错,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男女矛盾的本质只是性别战争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此外,传统文化许多也是经验性之谈,经常把农民起义塑造为义军,朝廷军队则是腐败落后。只不过很多时候,朝廷军队确实不行,但义军往往也没那么好,各种烧杀抢掠应该说在王朝末年都是司空见惯的,不分阵营。义军尤其是最后摘桃子的可能要强一点,最起码军纪方面应该要好一些,否则军队战斗力大概率是不行的。

二元对立看世界是有问题的。再比如夫妻关系,古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也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都是不同人们的观察总结,经验之谈,不能当成真理的,应该说这两句话都是对的,因为什么人都有。

理论应该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所以单纯用感觉评价日本科技落后于中国,有失偏颇。

诺奖不是唯一的指标,只不过确实是一个衡量国家科技发展的指标。当然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科技,科技不是技术,事实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四大发明存在相对大的水分,蔡伦改进造纸术确实实打实的,指南针用处不大,毕昇的泥活字没有推广开,因为不好用,虽然后来有了元朝王祯的木活字,但耐用性差,仍旧陷于小范围使用。

事实上直到清朝,印刷术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直到19世纪起,古腾堡的铅活字引入中国,才彻底取代了雕版印刷。

至于火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和现代烈性炸药不是一个东西,实际上也没起到改变时代的作用。中国热兵器的发展,早期是完全依赖西方技术引入。

所以四大发明,其实只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名副其实,毕昇的贡献夸大了,其他两个算是硬凑上去的。没有一个皇帝,在意技术的发展,他们都想着江山千秋万代,所以一直愚民,不可能允许出现不可控技术的突破的,只不过一旦技术可控了,那又没法突破了。

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不经意间成就的,如果凡事都是确定的,都只能按照规定,那么很难取得突破。皇帝总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管控每一个人,这点就注定皇帝不能允许民间有任何不可控因素,所以事实上的技术突破是非常少的,而且大多是朝廷主导,如在君主专制早期,比如张衡、蔡伦。

明清时期如宋应星等人,都是当不上官才研究这些杂学的,虽然现在看来确实很厉害,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一旦开启民智,皇帝就会感觉不安全。所以哪怕康熙帝自己懂得一些外语和西方科学,但绝对不会让大臣和民间学习,事实上即便是他的儿子,最多也只被允许学一点基础,多的东西也只能皇帝一个人知道,毕竟皇帝要唯我独尊。

总体来说,目前日本的诺奖成就大多数源自昭和中后期经济腾飞的结果,所以昭和时代应该是近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时代,深刻改变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现在还是有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中国领先的领域也不少,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工业方面中国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基础科学方面,还存在差距,我想应试教育,应该很难培养出诺奖级别的成果。

回到问题本身,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某些领域确实如此,但有些人的感觉肯定和你相反。在我看来其实都正确,两国在科技方面算是互有千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样的碾压优势。

科技的范围太大,如果限定在某些领域,应该就可以准确对比各国真正的水平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真假不重要,你信就行,

科技没有弯道超车,除非你科技树上点的技能点又走通了另外一条道路,

你才有超车的可能,

比如 相机,从胶片数码

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数码这条路直接把胶片甩飞了,

如果只在胶片这条路上跑,那你就很难追上先驱者。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堆专利试图堵死所有赛道全拿,逼得别人只能转道撇开日本前行,哪怕不如日本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让央视先停用一下日本品牌的摄录转播设备你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失眠的熊猫

因为你需要来我这里坐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小日子是开拓研究,而国人注重实用,头脑聪明善于钻空子,还加上有魄力、够劲道!

可以参考高铁,话说一瓜他爹还在里面喝茶呢。当年某大国高铁,和德国,小日子,意大利各大公司谈判,你要不要我的市场,要就把高铁技术端出来,就是这么劲道。当时官媒还大张旗鼓宣传过这个壮举的,全世界都知道。等到他们技术拿出来后,就不买他们的东西了,主打一个过河拆桥。最后技术是我的,市场还是我的,全世界高铁里程第一,技术冠绝全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过渡丝滑,给老外展示了什么叫东方不败,给他们上了生动深刻的一课。诺贝尔奖算个啥啊,给某大国当学生都得参加入学选拔考试。

类似的还有很多,不说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有人告诉你遥遥领先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你可以细想几十年上百年,我们究竟有啥遥遥领先,有什么现代成果造福于全人类?

知乎用户 发表

大清也觉得英国佬蛮夷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是我们没拿奖的感觉,拿了的感觉会更好。如果这次拿5个,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正确最有眼光的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口渴,在你面前的有A: 福岛核废水 B: 农夫山泉。你选择哪个?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核废水都处理不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能吹的

基本都是日本发明的

科技水平落后与否

其实与你我相关不大

真正该关心的

是癌症能否治愈这种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事情

现在看来

如果癌症真有被攻克的那天

大概率是日本人干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对啊!

这是个好问题!

我再延伸一下,美国和欧洲(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比我们发达多了吧?

他们能从全球吸引无数的科技人才吧?

甚至,光从我国移民欧美的人才,少吗?

为什么现在欧美只领先我们一项:半导体呢?

其实这个答案,就在题主你的生活中!

我们从建国开始,经历了全民扫盲,小学扩招,中学扩招(以前很多的中学是完中的,也就是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

我们每年能毕业1000万大学生,光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最少400万!

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数量,决定科技了!

那么,你应该不难得出答案了:

移民国外的,是理工医科教育人才多?还是文科生多?

他们(文科生)是不是人才?

当然是,但是对科技的贡献,和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知乎用户 发表

仅举一例:

十几年前,王石去日本看心脏(没听说那个医院是日本排名第几)。在就医期间,该医院用3D打印机打出了一个心脏模型,和心脏大小一样,可以拆开来分为多个拼装件。日本医生就当面给王石讲心脏结构和功能,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应怎治疗等等。

王石心脏的问题处理好了,他回来一直健康地生活。我瞎猜,他可能爬珠峰给心脏带来问题。

没有听说国内哪家医院看心脏病还给打个3D模型?这个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知乎用户 发表

军工重工不等于全部,高端制造这块你是一个没沾。

知乎用户 发表

雀食。。。日本拿一百个诺奖也没用。五年内中国人就会站上月亮,还会有自己的euv光刻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什么奖状都更有说服力,这些科技会使得中国的gdp包括军力和日本拉得更大,我们不看宣传只看实效。。。

知乎用户 发表

某些群里把诺奖当真理了,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诺奖历史上做过多离谱的事,得奖的人害了多少人。问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什么,别百度,直接说,看看你们这些把诺奖当神明的了解诺奖么

知乎用户 发表

外行才说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制度优势,中国现在就像是在玩乐高积木,在拼装上已经进入化境,拼个手机,电车都是信手拈来,甚至六代机,高频率微波武器都不在话下,但是不断拆解下的积木却造不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让中国的工程整合能力,对已有原理的钻研到达极致,能短期实现出最大的成果。大部分国家都没这个能力,所以你会感觉中国的科技已经领先世界,这也算是吃到了版本红利。

知乎用户 发表

你以为 “霍金不能站起来敬酒而被排挤” 这种段子,只在中国才成立吗?

而且日本学术造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到不是说日本的诺贝尔奖会造假

是他们即便拿了诺贝尔奖,回到那个造假成风的日本社会内部,也很难有什么人生建树。

-

有些朋友,因为地源原因,无法突破自己的 信息茧房,只能来回复一些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土气评论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搞那创新干嘛啊,反正诺奖级成果人类共享,你等人家研究出来了你再去用就是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属于战线。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

简中网的战报看多了,偶然瞥了眼战线,有些恍惚是正常的。

深呼吸,×掉不愉快的记忆。

知乎用户 发表

是啊,“俺寻思”之力肯定是宇宙无敌大的。

要是你年纪大了就算了。

要是你年纪还不大,建议努力工作几年把个税肝到起征点以上,然后弄几个签证每年多出去走走,见完了世面你再接着骂多好。

知乎用户 发表

张雪峰被封前有一段切片的内容挺适合这个提问的,大意是给孩子选择工科类专业孩子是稳定可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而理科更多的是研究吃了多少苦用了多少时间甚至死后自己的结论才被论证成名。

看到他这个切片的时候我知道他说的就是这个环境最稳妥最现实最利己的决定,但是天才们都稳妥了没人理想主义了一定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果不其然没多一阵就被封了。

还有就是你可以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理科天才的收入相比工科进入硅谷差距有多大,这还是美国最好的环境养的天才,中国如果敢学着养人不出五年这部分配额就会被天龙人吃干抹净,反正九成九的人都没有成果,几乎没有出事风险。

知乎用户 发表

1.倾向于颁发给理论研究而非成果转化。而人民群众对科技水平最直观的理解是成果转化。即,做了什么产品,有多少产值,有多少功能,等等等等。现阶段,中国的得到的产品比日本更多更好,因此给人“日本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的感觉。

2.诺贝尔奖的评奖是滞后的。它并不经常给最新的成果评奖,很多时候它考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上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国力鼎盛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科学界积攒出了大量探索科学边界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后续的若干年内,为日本带来了数量繁多的诺贝尔奖。

3.诺贝尔奖并不能严格衡量国家的科技水平强弱。诺贝尔奖每年才颁发寥寥几个,而值得颁奖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比获奖名额要多。那么,选择给哪些值得获奖的成果颁奖,选择权在诺贝尔奖委员会手上。诺贝尔奖作为有含金量的世界级奖项,其同时也受到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在颁奖的意识形态上有其偏向性。即,诺贝尔奖倾向于颁发给亲西方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知乎用户 发表

又赢了?日本诺贝尔奖很多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的工资,待遇,生活各个方面和日本的诺贝尔奖又有什么关系?日本的大米,那霸的美军,卑微的社畜都尚且自顾不暇,会因为多个诺贝尔奖有根本的改变吗?

少一点宏观叙事,多关心关心身边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究竟如何?不要靠感觉,需要实际考察。

我们的科技水平较原来有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容忽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察后会有客观的答案,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日本人不喜欢改变,用顺手的东西就一直用,也就是轻视应用领域

当我知道我的日本客户公司内还在用传真的时候我是真雷的不轻,而且听说日本的按键手机销量也很好就很神奇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都能控制规律了。

别人玄学,都是讲究发现,有自己的体系,脱离这个也不行,反正就是悟。

我们的领导已经超越这些了,能够控制客观规律,而且做不到,说有难处,就是你思想不够行,觉悟不够强。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科技超越一切。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级科研水平看的是整体科研水平。

诺奖看的是个别科研水平。

假设诺奖水平为s。

你有1s,10a,100b。

我有100a,1000b。

他有10000b。

谁比谁强还真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海战之前

国朝上下一致认为我北洋水师亚洲第一

对日本?

优势在我!

知乎用户 发表

或者你的感觉有误。其实把那个专门搞宣传那个部门裁撤了,你了解的会接近真实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要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心脏要手术,医生问你:
A,日本进口支架;B,国产支架

宣传只能解决喊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选什么的问题。

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请相信自己的直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擅长应用科研,但是也只能进行应用科研。

以大家熟悉的锂电池为例

诺奖的3个得主,3篇论文

  • 威廷汉 :1976年 Chemically Derived Energy Storage: The TiS₂/Li Battery System

  • 提出了可充电锂电池的最初概念。

  • 古迪纳夫:1980 年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发现了能让电池电压更高的钴酸锂正极。

  • 吉野彰:1985 年 A new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a carbonaceous material as anode

  • 碳负极让锂电池变得安全并实现可能量产。

这些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每年的引用次数甚至不到2位数。如果这些人放到中国的高校,早就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非升即走了

但是等90年代索尼根据这些理论真的造出来商用锂电池,情况发生了变化

  • 1990 年代→ 每年几百篇;

  • 2000 年代→ 每年几千篇;

  • 2010 年代→ 每年超过 10 万篇相关论文;

  • 2020 年代 → 全球每年锂电研究论文已超 20 万篇

来源(Scopus 数据库统计):

“Lithium-ion battery” 关键词论文数曲线基本指数增长。

现在,锂电池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第一,中国生产的锂电池数量也是第一,产业链供应也是第一。

但是这个时候锂电池方向发再多的论文,也不可能有机会拿诺奖了

更不要说大多数的论文是电解液里加入微量的XXX元素在XXX情况下带来的性能提升这种文章了

但是诺奖的3个人好多年就这么一篇文章,你一年好几篇文章,在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你的科研贡献甚至比诺奖获得者高。毕竟你是扎扎实实的提升了论文的数量

这么说吧

高铁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高科技。

如果中国现在全球第一个弄出了可以商用的400+的高铁(核心技术论文是外国人的也没关系),全球的400+以上的商用高铁都是参考了中国的技术,哪怕当前最快的高铁不在中国(同一个区间内的速度),那的确是科技领先,丝毫不用怀疑若干年后诺奖会井喷。

事实上现在所谓的高铁科技,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德国,虽然现在中国的高铁速度全球最快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区间的速度,大差不差,能宣传的遥遥领先也只有里程和成本,假如说诺贝尔奖有个高铁奖,不用怀疑,肯定是德国和日本拿这个奖。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智能手机,光伏发电,总之现在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在别的国家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企业不会尝试这种很可能没收益的项目,研究机构也不会研究这些很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内容。中国从根本上就没有基础研究发展的空间。

顺便,疑似国内的诺奖得主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就是不知道这位是屠呦呦呢?还是说诺贝尔委员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公开颁给这位

知乎用户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就感觉拿奖也是赢,不拿奖也是赢。

要么说圈子文化,要么提诺奖烂透,反正就是自己没问题。

这群人坏就坏在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只是真一部分而已。

问题来了:圈子文化,阶层问题,学术造假,学阀打压等,这是共性还是特性呢?

我认为这是共性,也就是说所有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那就只能从含量来说了。

100个里面有30个与100个里面有80个,那里面的说法可就是天差地别。

知乎用户 发表

不知你说的科技水平怎么衡量。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在科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有0-1创新能力,而中国没有。

诺贝尔奖就代表一个国家0-1突破性创新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基本诺奖数都不会少,所以日本拿了那么多诺奖。

再展开点讲,有没有原创能力对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是能够赚轻松钱和只能赚辛苦钱的区别。

中国缺乏0-1创新能力,就只能靠低端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各行各业都那么卷了,人们平均工作时间世界第一,但人均GDP才一万美元出头,无论企业还是工人都只能赚点辛苦钱。而日本像中国那么卷的时候都是世界数一数二富国了。就是现在平均工作时间狠狠降下来了,人们生活依然过得比你好。

因为日本有0-1的创新能力,很多产业都是日本首创的,比如锂电池,比如闪存,比如高铁,比如LCD液晶。日本在首创一个产业之后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吃很长一断时间红利,产品卖出高溢价保证企业高利润,企业利润高又可以支持工人高工资。发达国家人们工作时间短收入又高就是靠这种先发红利支撑的。

中国则是等人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技术已经成熟了再进入到这个行业开卷。竞争的法宝就是卖得比原创者要便宜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最大问题是要压缩生产成本,自然地用工成本就不能太高,必须将工人时薪压低,所以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很多产业看似很强份额世界第一了,一线工人工资还那么低,工作环境也很差。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发给从零到一,

我方擅长一到一百,

比如说,准备给房地产行业发个诺奖,那可能就发给嘉诚或者英东,因为预售,公摊等榨干老百姓积蓄的模式都是他们发明的,

而不会发给加印和建林,尽管他们的房子卖得更多,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人也这么想。甚至当时世界各国都是这么想的。要不甲午战争怎么算爆冷门呢。关键那个年头代清真的比日本先进

现在日本的科技落后中国?离开日本中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得停转。你不看看多少工厂依赖日本进口的机器。

知乎用户 发表

有一种东西叫石墨烯。这玩意,曾经很多人研究它,因为容易出论文。我认识俩18年毕业的美女硕士都是靠它毕业。

坂口志文,今年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这个人在国内,完全没机会,就他那离经叛道的理论。

这两个一起,我就说国内科学圈,充满浮躁出活快的气氛。基础科学是需要花时间打磨。像日本,大面积出诺贝尔奖,是1999年后,而1991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当经济繁荣破灭,大概有人才会静下心做研究。

ps,拿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至今不是中国院士,2025年正式成为美国院士。巧了,日本有个中村修二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美国比日本更早发现他。

知乎用户 发表

海外汉人数量只有日本人的五分之一,却诞生了九个诺贝尔奖,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化学奖和物理奖。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原因古代人老早就看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几年手机电池是不是容量暴涨?导致暴涨的是松下的。

国内手机厂不提罢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可能因为没有你们爱赢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水平更高,想必所有国内劳动者的待遇福利都普遍比日本更好、工作制度也更优秀了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所以说是感觉啊,你随便找个工厂问问要是把他厂里的日本机器停了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你自己有责任,因为“感觉”是你自己造成的

“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这个是客观发生了的事情

“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这个是你对事实的认知。

当你的认知与现实不匹配,你无法准确把握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时,你需要调节自己

比如,少看“赢麻了”、“遥遥领先”类的广告、宣传文稿。多看点科技新闻、科普杂志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有点搞笑了,敢说自己科技水平领先日本的,也许就只有美国,也许没有。敢说跟它差不多的也是英法德这种水平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战报是假的,战线是真的。

中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全球第二大贸易逆差国。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987.9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其中出口额731.8亿元,同比下降5.4%,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3%。进口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48%,逆差规模-2524.2亿元,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的7.35%。

自然杂志也披露了中国学术研究造假泛滥,甚至有一套协助学术研究造假的产业链;发表的低质量论文数量激增,其中超过 92% 的论文由中国研究人员贡献。

题主有没有想过,那些遥遥领先,有多少是可以量化的,又有多少是公开透明可以被验证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人还感觉自己国家是宇宙无敌强大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1,诺奖表彰的不一定是现在发明的东西,能追溯到几十年前。

2,诺奖的初衷,是表彰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是用来衡量哪个国家科技水平用的。

3,诺奖的物理学和化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不是美国,不存在偏向自己兄弟国家这一说。

4,日本并不落后,日本现在你能看到的问题,都是贫富差距拉大以后,因为债务问题,导致失落的20年间,日本开源节流后的“代价”。跟科学无关,跟他们经济制度和发展选择有关。

5,现在中国超越日本,正式超过的时间是2008年以后,gdp超过的时间是2010年。是15年前次贷危机下,日本正好开始全方位国企改制私有化,结果动了大量门阀利益,互相拉扯摆烂造成经济发展劲无法往一处使。同时遇上了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加上此前安倍经济学,饮鸩止渴放了大量的水,推高债务,限制了其国内经济活力。

6,中国超越日本的代价,是富人更富,穷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子。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助龙头企业资源倾斜,无视部分普通人利益,实现高效达成目的。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也经历过此事,参考日本的一本书《垃圾战争》。后来日本逐渐注重民生,人权,使得当人权和发展产生冲突时,日本选择放弃了发展保护现有人权。

7,日本在科技领域比中国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半导体光学镜癌症药物。但都不是终端产品。很多机械手臂,光刻机中的光刻胶都用的日本的东西,手机里的人零部件也是日本的东西,日本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垄断的,躺着挣钱,光授权费就可以养活公司,而我们这做的是包装这些零部件后的终端产品。

8,日本版权保护,使得很多东西在日本都已经垄断了,你想搞啥都绕不开版权流氓。中国是先拿来用,好用大不了以后再补版权费,甚至逆向工程山寨出自己产品,使得中国弯道超车了

9…困了….从诺奖讲到经济去了。总结就是诺奖是全人类的,收一收自己那小肚鸡肠。另外中国这边搞研究,喜欢拿一整个公司,一整个单位都作为申请人去评选…..搞的外国人筛选的时候很尴尬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也觉得自己是科技大国

知乎用户 发表

所谓的感觉只是多了个二维码付款而已。

我们现在所能用到的科技产品,没有一个是我们发明的。连二维码都是别人的。

如果你质疑日本的科技,那么请先关灯,关屏幕。

因为LED就是日本发明的。

______________

虽然说LED是日本人发明不够严谨,但日本人没发明蓝光LED之前,LED无法普及那么广。三色光和两色光的区别,如果你不明白,请爬。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独占性。如果你相信只有四大发明才成就了现代文明,那么请你相信中医能治癌症。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次的一个医学奖,是针对人体t细胞的研究。简单来将,就是控制人体自身免疫力不会敌我不分的乱杀,如果当时新冠开始时有这个技术,那些死于自身免疫风暴反噬的人讲不定就都能活下来了。因为这个突破,以后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人体自己打自己的疾病大概率是要被治本了。据说最终目标是让人体自己消灭癌细胞。你就说这个发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吧。

至于小粉爱吹的高铁、航母、二维码支付,有我们原创的吗?说一个我国发明的,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出来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干部病房里面的患者得了重病,在不差钱的前提下,他们愿意要日本进口药还是国产药?

评论区非要抬杠,我也懒得搭理,这里一次性发一下 ds 的回答:

简单来说,日本和中国医药研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

日本作为传统医药强国,其基础积累、创新体系和顶尖成果都更为深厚,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紧随美国之后)。

中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追赶者”,凭借政策改革、资本投入和人才回流,正从“仿制”向“创新”艰难转型,目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前列,并正向第一梯队迈进。

以下是详细的对比分析:

维度 日本 中国 对比结论

历史与基础 深厚。拥有武田、第一三共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药企,研发体系成熟,基础研究扎实。 薄弱。现代制药工业起步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历史仅10年左右(自2015年药政改革起)。 日本绝对领先。经验和体系的积累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原始创新 (First-in-class) 强大。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重磅药物,例如:

奥希替尼(肺癌药,阿斯利康收购,但源自日本)

纳武利尤单抗(O药,诺贝尔奖相关)

ADC药物DS-8201(颠覆性技术) 初步阶段。目前仍以模仿创新 (Fast-follower/Me-better) 为主,即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更好的药物。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凤毛麟角,但已有突破,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头对头试验击败伊布替尼)。 日本大幅领先。这是衡量一国医药创新实力的黄金标准,日本优势明显。

研发模式与顶尖成果 “深度创新”和“改良型创新”。擅长在已有机制上做出Best-in-class的顶尖药物(如DS-8201)。成果已获得全球认可和诺奖肯定。 “跟随创新”和“联合创新”。主流是快速开发Me-better药物。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和License-out(授权出海)积极参与全球循环。近年来License-out交易大增(如百济、荣昌生物、翰森制药等),证明研发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日本领先,但中国差距在缩小。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证明了其研发的国际化水准在提升。

国际化与市场认可 高度国际化。日本药企本身就是全球巨头,其产品直接面向欧美主流市场,临床开发和注册路径全球同步。 正在国际化。最大的成功是泽布替尼在美国FDA获批并取得商业成功。越来越多企业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是中美同步申报上市。 日本领先。日本的全球化运营经验远超中国。中国仅少数头部企业初步具备了此能力。

资本市场与人才 成熟稳定。拥有长期支持研发的资本市场和经验丰富的科研、管理人才梯队。 极其活跃。香港18A和科创板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吸引了大量海归科学家创业(“大海归带小海归”模式),人才回流现象显著。 中国势头更猛。在资本助推和人才回归上,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活力甚至超过日本。

政策环境 成熟稳健。审评审批制度(PMDA)与国际(ICH)高度接轨,流程规范可预测。 改革红利期。自2015年以来,药监改革(加入ICH、优先审评、临床试验默许许可等)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是行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日本成熟,中国激进。中国正在快速补齐制度的短板,改革力度巨大。

形象比喻

· 日本:像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傅”。内功扎实,技术精湛,善于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如ADC技术),能稳定地产出高质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 中国:像一位天赋异禀、充满野心的“青年高手”。进步神速,学习能力极强,充满了活想法和冲劲,资本雄厚,但经验和火候尚浅,稳定性有待时间检验,但未来可期。

总结:差距与趋势

1. 绝对差距依然存在:在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科学研究、全球化运营和顶尖重磅药物的产出上,日本依然明显领先中国。日本拥有多个改变全球临床实践的药物,而中国还在努力实现“零的突破”。

2. 差距正在飞速缩小:中国通过激进的政策改革、活跃的资本投入和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在过去5-10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路。从“仿制”到“模仿创新”,再到开始尝试“原始创新”,进化速度惊人。

3. 领域差异: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差距仍然较大。但在生物药(如单抗、ADC、CAR-T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几乎与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方面(如CAR-T)甚至更活跃。

总而言之,日本是现在的强者,而中国是未来的强力挑战者。 对于中国来说,追上日本目前的水平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持续努力,但要全面超越其底蕴和持续创新能力,则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

知乎用户 发表

落后在哪呢?

日常生活。

早上起床,被手机铃声叫醒,日本人也是。

乘坐地铁上班时,随便大街上买点儿早餐,用手机支付可能算是高科技吧。

但日本单身上班族也是,会去赶地铁公交,一般会去便利店买个面包牛奶,人家也能用手机,也能用现金,甚至能刷卡。

到了上班的地方,程序员都是敲代码,业务员都是跑销售,工人则进厂,上班这种,两国都是大同小异。

中午该吃饭了,国内一般都是叫外卖,或者去附近小餐馆,人家也一样啊,也有小餐馆,也能叫外卖,况且日本可是预制菜大国,预制菜这块儿高科技,中国还差的选啊。

下午,上班同上,吃饭同上。

回家,你玩儿电脑或者刷手机。

人家也一样啊,不过日本人确实不爱玩电脑游戏,更喜欢玩掌机ps,刷手机也刷,而且由于没有墙,也许人家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多?

睡觉,你冲了个澡就睡觉了,日本人也是,不过他们更爱泡澡。

一天结束,没什么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发表

这就是当年的李政道杨振宁之争。

李建议是趋向于0-1,被现在的人批判。

杨建议是趋向于1-100,被现在的人推崇。

怎么到了诺贝尔奖这里,又反过来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犹太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在简中互联网上评价如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一定是感觉出了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通常来说,科技研发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室里),和试验开发(生产出样品),而科技产业则是把试验开发成功的产品进行大规模制造。

日本科技这30年的强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是诺贝尔奖的评选领域。

但是到试验开发就不行了,至于科技产业化那更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和官僚主义推动不下去。

一路看着日本半导体瞎折腾的西村吉雄为此写过一本书《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日本政府,企业骂了个一大圈。

一骂日本科技领域“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提前交流,自定标准,出海苦难自身市场又不大。典型就是甩开美国自己投入巨大搞了TRON操作系统,结果就没结果了。

二骂日本市场垄断严重,几大巨头不思进取,从科技领军转向投资为主了。典型就是日本液晶面板产量曾经占到全球的95%,但日本企业不愿意投资将1、2代线升级,于是很快就被在生产线砸钱的韩国企业顶掉。

三骂日本失去进取心,沦为“零部件供应商化”,死守着几个产业链上游,看着很高端,但产业规模非常小。典型就是光刻胶,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虽然能靠这个收拾韩国,但全球光刻胶市场也就20多亿美元,未来增长也就是40亿美元级别。

40亿美元,这也就够在美国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只守着一些上游节点,而不去扩大整条线的产业规模,那如何带动本国科技产业整体发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么问题来了 再来疫情是屯瑞辉还是连花清瘟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盛产做题家而不是科学家

知乎用户 发表

2025年诺奖得主日本北川进在学生时代通过日本物理诺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接触到了中国的庄子,将其“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科研信念,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由此可见,日本人尽管获得了诺奖,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比灿烂的文化,才是其获得诺奖的根源。仍旧可以坚信,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中国。

不过,另一个诺奖得主坂口志文,其成就是在免疫生命科学方面,是专门研究调节性T细胞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细胞,达到平衡,就有望在20年内实现癌症可治愈目标。虽然可能有些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那些一直说要抵制日货、日本技术的爱国人士,如果患了癌症,需要日本技术治疗时,会不会有那样的果断和决绝,宁可立即死,也坚决不用日本的医药和治疗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水平与科技工程是两码事。

欧美日本科技水平都高于中国,但是在科技工程上落后于中国,这是限于人口、资金、领土等条件,比如说高铁,日本就那么大,几十年前修了一条,总不可能还没用坏就推倒重建,不是没这个技术,是没必要或客观上不允许。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觉得自己最领先的民用科技,多数都是日本人首创的。

锂电池:惠廷厄姆提出概念,古迪纳夫构造正极,吉野彰构造负极,三人共享诺贝尔化学奖。1991年索尼首发商业锂电池。

高速铁路: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际,日本正式开通东海道新干线,运营时速达到210公里。

二维码: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首发二维码。电装公司注册了二维码专利但并未行使专利权,而是开放给全社会使用。

二维码用于移动支付确实是阿里腾讯先行的,与此同时,海外使用的方法是tap to pay。快捷便利上tap完胜。

知乎用户 发表

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世界科技老二对比??

知乎用户 发表

别说我国了,近三四十年诞生的科研成果、技术成就,你就是从全世界范围也找不到在普世的惠民层面一个能够稳压日本的国家,看完接下来这一串发明/重大贡献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了:

一、蓝光 LED

没有中村修二,台灯还是白炽灯泡,手机还是单色背光,蓝色led的出现直接开启新一轮照明革命和全彩屏的科技主线任务,可以说从各个角度“重新点亮”了世界都不为过。

二、锂电池

伟大无需多言,吉野彰首创世界第一块锂电池原型后由索尼的工程师采用石墨负极材料并由索尼成功商业化;此后首次在笔电、手机、电车上实用化、装车上量也是索尼、松下等日企,打开移动电源和新能源汽车盛世的大门。

三、二维码

当今世界第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电装员工原田宏在90年代为了跟踪世界第一车企丰田设备和材料信息而发明的“回”字定位点,如今俨然成为国人的“第二身份证”了。

四、LCD/OLED

这两项技术的量产工艺和首次商业化是日本人 (夏普和pioneer)一条龙打穿的。

五、闪存

由东芝发明并量产的技术,存随机读写比机械硬盘快百倍以上,PC、服务器、游戏主机全面SSD化,系统启动、软件加载、游戏读条压缩到秒,直接撑起了4K/8K实时剪辑、云游戏、AI训练这类“数据饥渴”应用。今天手机 512GB 容量、秒进系统不眨眼闪都归功于它。

知乎用户 发表

会不会是感觉出问题了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人根本搞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把这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拼成一个叫科技的词。science就是science,technology就是technology。举个例子,做ai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能拿诺贝尔奖,发明晶体管能拿诺贝尔奖,发明锂电池也能拿诺贝尔奖。但是用这些造一辆能智驾的电动汽车显然不可能拿诺贝尔奖。诺奖表彰的是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从0到1的创新,这些工作告诉人类做这些事情没有理论上的阻碍和限制,这叫science。而后续怎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这叫technology。诺贝尔奖所表彰的成果所代表的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当一个诺奖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被挖到底之后,就需要另一个诺奖级的成果开辟新的赛道。而中国恰恰没有开辟新赛道的能力,并且中国一直在宣传的新能源,ai之类的商业化也不是由中国完成的,中国只是在西方和日本等国创立了基础理论,完成了初步商业化证明可行性之后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最多只能算通过性价比方式实现技术上的成功。等这条路卷到头了再继续复制之前的方式卷下一条路。所以中国只能算在某些容易高性价比复制的技术方面有优势,科学方面被人家拉的尾灯都看不见。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中国?那为什么中国人都愿意去日本购物呢。为什么国内的车企抢着与日企合资,生产的车辆用日本的品牌,如本田、丰田、等。有日本本土的车企与中国国企合资套用中国的“”、“”等品牌吗?

之前看过,说中国连圆珠笔的钢珠都无法生产,只能进口日本的钢材,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

知乎用户 发表

慈禧向八国开战时应该也是认为八国军事力量远落后于清朝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你把科学和技术搞混了,科学是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系统性的发现并拓展。而技术是工程应用。中国比日本强的点就在于工程应用,即技术上是高于日本的,但是科学前沿研究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说的很对!因为你说的是你的“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奉劝反日的同志们,准备几千块去一趟日本亲自看看吧。反日工作不能停留于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搞搞动员、做做样子。只有亲自深入日本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反日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反日工作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叠个甲,我可没说它好。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看了这么多我是明白了

从0到1的人很费劲,试错成本巨高,但是又非常关键,人类里面需要有人站出来做这个事,所以诺贝尔奖,它只是奖励做这个事做成的人

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方针就不是0-1而是1-100,因为别人弄出来了你照抄,不会承担风险,错的路别人帮你试过了

可以说都吃到科技红利了,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吧,如果没有咱们以外的世界,咱们现在滴滴都跑不上,那可是在抬轿子呢

知乎用户 发表

从0到1最难得,看似一小步,其实是开天辟地的一大步。

从1到100靠勤劳,是对一的学习和累加。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只需要做题家,cmo/imo奥数//,数学比赛保送清华北大。,做题家只会抄袭模仿的。

但是诺贝尔奖鄙视做题家,

诺贝尔奖只需要原创发明//原创发现。原创科学。。

知乎用户 发表

大家要理解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然后再来大放厥词:

诺贝尔奖的文学奖、和平奖不谈,因为也没什么权威性。

但是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经济学奖,第一步是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几百名专家发提名人邀请函;再到第二步,由评选委员会评选。

两个步骤中,中国科学家基本也就是能提提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诺奖得主,所以权重很低;而进入评选环节基本就没有中国人了,所以,诺奖也多被诟病为欧美小圈子的奖项

归根结底,就是在诺奖圈子里没有自己人,而日本因为已经出了不少诺奖得主,风向一对就有日本人能得奖。

这个问题,国内早就形成共识了,现在还能频繁被翻出来吹日本拉踩中国,也是扯淡

中国科学界陆续已经不怎么热心参与诺奖了,连提名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得不得奖不大能反应我国的科研现状。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十多年,乃至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日本是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除此之外,越是尖端科技就离普通人的认识越远。

小学水平的知道四大发明和古希腊。

初中知道牛顿三定律。

高中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知道内燃机,蒸汽机,原子弹这些。

日苏这类二战后的科技成就一般要到大学理工科专业才会了解到。

像中国新世纪以后的科研成就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准。

大部分人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也基本就是二战前,而如果说学精那基本上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准都没有,比如大部分人能理解到的高等数学——比如微积分其实是十七世纪发明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理解到的科技成就,目前基本上是电子信息领域,而日本在这条路上已经被美国堵死了。

广场协议并不是直接引爆日本经济的原因,货币升值不利于制造业出口但有利于技术和专利出口,但是日本半个世纪前领先世界的半导体技术被美国贸易战强制打断,就像现在对华为的制裁一样。

自那以后,日本资本就放弃在本土进行科技创新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创新出来会不会被美国再次首个。

日本泡沫经济爆炸就好像人吃了春药,却没办法发泄出来一样。

——

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35年证实介子。(相隔14年)

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47年发表的’重正化理论‘。(相隔18年)

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58年发表关于’隧道二极管‘论文。(相隔15年)

井谦一,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目是1951年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相隔30年)

利根川进,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从1978年开始研究的“抗体多样性产生遗传机理的发现”。(相隔5~10年)

白川英树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5年前后发明的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粗暴来说就是能导电的塑料。(相隔25年)

野依良治,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6年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原理。(相隔35年)

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83年截获测得超新星中微子。(相隔19年)

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测得蛋白质酶的“质谱”信号,使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出了“质谱分析装置”。(相隔17年)

南部阳一郎,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从60年代开始提出得提出的南部·约纳·拉西尼奥模型,奠定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基础。(相隔40余年)

益川敏英小林诚、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60年提出的小林益川理论。(相隔40余年)

下村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2年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相隔40年)

根岸英一 ,鈴木章,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7年改进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相隔33年)

山中伸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2006年iPS细胞,既无限分化的细胞。(相隔6年)

赤﨑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3年发明的蓝色ied灯。(相隔21年)

大村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74 年发现的阿维菌素。(相隔41年)

梶田隆章,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8年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相隔17年)

大隅良典,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92年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相隔23年)

本庶佑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和2013年依此开创的“癌症免疫疗法”。(相隔26年)

吉野彰,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从电池中去除了纯锂,让电池从纯锂变成更安全的锂离子。(相隔34年)

真锅淑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60年代建立的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的影响。(相隔60年)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实力的赶超,是有一个顺序的,就是从经济、军事、科技、金融、文化这个五个主要标志来夺取。

2010年GDP超过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不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了,中国需要面对的只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美国。

也差不多是2010年,在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跨过经济这个标志点了。

高超音速055六代机的出现,标志着军事上的超越。

随着最近芯片制造的突破,科技这关的超越也在眼前了。

我对金融这关比较乐观,因为巨额的美债和必须凭空造币的稳定币,都是坐吃山空、竭泽而渔的做法。西方金融将逐步脱离主流实体,成为虚拟经济的交易货币。中国只需要看准时机最后来一句“买中国货只能人民币支付”,虚拟经济世界里的美元,那就是风中的残烛。

但是,文化的超越,包括世界认同的舆论话语权的超越,却难以确定。因为此前被美西方的强大洗脑的人,转不过来的还是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以上是背景。

结论:

1、中国科技早已超越日本。

2、诺贝尔奖代表的更多的是话语权而不是科技实力。

3、日本是美西方刻意造出来的在东方的压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现在回答问题,开始跟提问说分析思路,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有限的,只能按照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对每一样东西分析。

我可以很自信的抛出一个推论,

你在知乎上面看到的人,有99%以上对前沿科学一无所知,有99%以上无法评判科技是否领先,即便有人跟你写一大堆举例也有可能是以偏概全。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推论?

因为,感觉并不靠谱,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韩国取代了日本在半导体的地位,直到2019年:

2019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加强管制,要求每笔出口都需经过约90天的审批,并于8月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韩国支柱产业,因为韩国对这三种材料的对日依赖度分别高达43.9%、91.9%和93.7%。

为此,三星李在镕立马跑去日本寻求解决方案。韩国人当时的狼狈样子,我记忆犹新,因为台湾的同事当时笑开了花。当然,后面几年,感到威胁的韩国也增加了自主可控的原材料开发,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原料高度依赖日本。

这个案例发生之前,没有人会说这个,也没有人预测到韩国能靠自身能力开发替代多少日本供给的上游,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领域。

很多回答都是情绪输出,或者复制粘贴拾人牙慧。


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利用自己理解的常识去识别出来,很多信息不靠谱之处,

比如俄乌战争初期,远方青木之流鼓吹1小时22分的时候,百度贴吧有个老哥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信息为假:“老子开车绕上海外围一圈1小时22分都完不成,你跟我说打下了基辅?”

所以,回到你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

1.你的感觉可能有误

2.诺贝尔奖并非直接作用于社会/单独一国

3.诺贝尔奖可能距离实际应用并产生全社会冲击有一定距离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和一百多年前一样:只看邸报的话,我大清永远天下第一,洋人膝盖不会打弯,英国人不买我们的茶叶就会便秘而死。

知乎用户 发表

对日本接触多的我可以说两句吗?

首先诺贝尔奖发现探索奖,主要意义是人类对科学的重大发现,但发现不等于运用得好,日本当初是发现和运用双开花的工业国,但现在情况并不乐观。

我说个我知道的,那就是日本大学教育逐渐衰落,包括东京大学的教育强度,日本这些年都在奉行快乐教育,留学东大的中国学生都吐槽过,东大日本学生基本都在躺平,混个学历就工作,考公,而且考试比较简单。

目前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以80年代的科研成果拿奖的,日本当局已经多次反思教育问题,并且希望重新整改目前松散的教育体制,过于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早恋完全摧毁了日本新一代。

中国的教育压力反而愈发严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仅没有松懈,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广东地区很多学生已经无法正常升学到高中,以珠海为例,出众就需要通过几次考试决定高中录取资格:

目前中国的方式是将部分学生驱赶去职业高中,就是这么残酷。

目前中国被全世界针对的情况,就是中国没有执行轻松教育,而是反而越来越苛刻:

欧美的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在科研领域中,你见到过新产业在他们那边发家了吗?包括AI电动汽车信息技术,美国提到的最新产业,中国几乎都跟上了,欧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别提日韩。

诺贝尔奖是伟大的,人类众多宝贵的发现都存在于诺贝尔奖里,但它并不是当前科技强弱的指标,你要清楚俄罗斯有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逊色日本多少,匈牙利也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国际竞争中,你看到俄罗斯和匈牙利获得优势了吗?最为突飞猛进的是四小龙和中国大陆,它们的诺贝尔奖数量可就很惨了,但他们的教育水平真不低,新加坡人家gdp都9万美元了,它也没有诺贝尔奖,唯一一个是用钱买来的大学教授,韩国只有文学奖和和平奖,中国大陆有一个医学奖,但近代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经济发展地区就发生在东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么紧张教育的问题,诺贝尔奖有延迟性,日本目前的经济和产业可没那么乐观。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更多的是鼓励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实验室里基础科学的研究,更多是惠及全人类的。下面举一些得了诺奖的简单的例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无法遥遥领先。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

门捷列夫都没拿到。

他有个鸡儿的公正性。

知乎用户 发表

=.=又是什么未成年人来讲尬的么?

上来就是一个这么大的话题?

讲科技对比,就落地一点,讲点具体的.

坂口志文是免疫学里的T细胞.北川进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开发了金属有机框架MOF

国内相关领域免疫T细胞做了不少癌症相关的应用,MOF材料领域国内文章发的蛮多的.我查了一下发的比日本还多.

但诺奖说到底还是给从0到1的成就,中国即使在MOF领域反超日本,但这个领域细分溯源还是北川进搞出来的.

说白了国内现在科研水平,科技水平大部分是在填坑和降成本.

而诺奖是颁给挖坑的人,没有日本这两开山祖师爷,国内都得少很多一区论文.

填坑的人多了,市场存量就这么大,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得卷,甚至卷得猝死.

而挖坑的人多了,市场就有增量,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知乎用户 发表

去看看有多少是日本的就知道差距了

知乎用户 发表

问问题的人,都不谈事实谈感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朝鲜人还感觉全世界都羡慕他们那的幸福生活呢。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_哔哩哔哩_bilibili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是对的。日本目前只能在战报上领先,战线上已经遥遥落后了。我们看数据:

首先要成大事: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中国的研发投入是日本的4倍,考虑到购买力差异实际研发投入可能在8-10倍。

其次看研发成效:中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专利转换率超过一半,而日本不到1/3。

从最新的自然指数来看也可以得到交叉验证。

再看产业分布和人才规模:日本在昔日的强势产业还有一定的余晖,而中国在新兴产业已经令日本完全无法望其项背。中国每年毕业500万蒸汽人才,其中蒸汽硕士约110万,蒸汽博士约15万,日本老龄化严重,蒸汽人才数质两方都远远落后。

再来看市场反馈: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值是日本的三倍,考虑到中国在高科技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的高科技出口实质沦为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组装贴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连高科技产品都造不出来。

总之如果看战线不看战报,当今科技领域的竞争,就是中美+其他,日本只是其他类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完全不可与中国同类而语。

知乎用户 发表

提问者脑洞大开,问出这样无厘头问题!日本水平排世界前列,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科研人员获不少诺贝尔奖,乃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其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大陆,可能是被各种“遥遥领先”忽悠了,日本国的尖端工业制造、核能技术、等都较先进…

知乎用户 发表

鬼子是不乱折腾,他们最便宜的一个诺奖,换算人民币就每年30万,但是他们的学者,不需要搞青椒,不用带研究生,没有论文硬指标,也不搞投入产出比。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句话总结

粉国大多数东西(95%以上),都是把欧美日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廉价化的方式,进行堆积数量和堆积长度。说白了,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重复的劳动而进行堆量。

高速是如此,高铁是如此,机场是如此,各种桥梁隧道也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了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五六十年代探测,1971年开工,1987年开通),看了明石海峡大桥(88年动工,98年开通)

东京湾水隧道(86开工,97开通),这个桥就是粤港澳大桥的原型,一边在海底,一边是桥梁。

以及日本濑户内海上的那一座座大桥。

那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工程基建成果了。更不要说新干线开通61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材料,施工手段,工程机械等,都成熟的多,所以我丝毫不觉得国内那些大基建多厉害,只觉得美日大基建时代的那些产物才叫牛掰。

新能源汽车,得益于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其他就是组装,和科技关系不大。

至于国内互联网那些企业,无非就是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粗暴模仿罢了。

至于为子,迪子,米子之流,也就为子和科技沾点关系,它的发展无非说明了国家力量的强大。

对于国内服装企业不可能是科技公司,但是优衣库母公司算得上是科技公司

对于国内食品公司算不上科技企业,但是味之素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日本只是没有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知乎用户 发表

科研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有回报周期。

不但研发时间长,还和生产力距离较远,因而回报周期比长的多。

偏爱基础科学,因而今天日本依然能吃到经济强盛时期投资基础科学的回报,而应用科学早就回报过了,今天就没有了。所以日本获得了诺尔贝奖,但应用科学水平却落后中国。

中国过去几十年致力于发展应用科学,更易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基础科学成果高峰还没到来,应用科学的成果高峰却已经开始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太多人都回答过了,答案也很简单:日本现在爆发式获诺奖是1970-80年代的回光返照。

科研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科研人才储备科研设备的运转和升级,科研教育体系的运转,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日本在1970-80年代出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不差钱,甚至能出钱养活看似没有前途的科研项目。

至于现在日本的科研状况,行内的人都知道情况有多糟糕,行外的人不需要知道这些。当然,日本科研水平的衰落是相对几个顶级科研强国(美国,中国,欧盟)而言的,至于其他国家依然是没法碰瓷日本的。

说实话,看到一个科研强国的快速衰落,人才流失或者断代,科研项目荒废,内心是非常惋惜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意识形态不同。

诺贝尔奖是帝国主义愚弄人民的产物,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续命的稻草。

我们当务之急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严防思想殖民,纠正躺平要福利的小资产阶级糜腐风气,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帝国主义愚民的游戏里面。

知乎用户 发表

平时一群小区大妈唱赞歌,说起小日子咬牙切齿,看的我都感动了……

后来小区要换电梯,让大家投票,几个年轻人还选了国产的,而这些唱赞歌的全部选小日子的三大品牌电梯投……

老狐狸可不是小奶狗们能比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在IT互联网汽车这些重要产业都落后了,当全球都搞PC兼容机的时候,他们自己弄了一套体系,和主流不兼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落后保守了,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还死守着油车,两田不死谁死。

知乎用户 发表

你隨意感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整体比较保守,不像国内非常激进的搞东西,昭和的时候比较激进,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

我在日本最大的体感就是,日本还在大范围用国内九十年代的门锁。而我身边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里都普及指纹锁了。而且TM日本丢把钥匙要人开锁的话,TM开锁费用都够买个小米的指纹锁了。

但真要说日本本土没能力做指纹锁么?那也未必。

而且真细讲,华裔诺奖也不少的,只是国内宣传的只有屠女士的。

而且细看屠女士得奖经历,也说明很多事情了。

国内现在搞性价比研发和性价比科研,研发人员为了35岁不被优化,只能点抱团党争的技能点。

党争技能点上来了,别科技水平了, 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就是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之间的差距。

足球这种体育活动,国家队都能黑成这样,更别说科技这种带点主观预判性质的东西。

企业里的管理层,趁着权力还在手里,能套点就套点,四十五岁都准备退休了。年轻的时候不套现,上了岁数企业也不给你养老,某车企不还是搞什么五十岁出列么?

导致在车企出新产品的时候,时不时出点乐子。

高校现在搞性价比研发, 年轻老师但凡脑子还在线,都在拜码头找山头。

没院士没杰青依附,后续混个副教授算牛逼的, 再往上就别想了。

好了你回头看现在几个诺奖得主,他们的成果都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再思考一下中国同龄科研人员在干嘛。

而且说得难听点,诺奖那么点奖金,真工科领域的杰青都懒得看一眼。

说个搞笑的事,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吧,他得诺奖是靠的光电效应

他光电效应的论文发的期刊是annslrnderphysik,中科院三区。

而且他的不少论文都是这个期刊刊出的。

我博士毕业要求是两篇一区,只有延期延得意识模糊的,导师才会放你发三四区毕业。

三篇三区论文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基本上跟科研没啥关系了。

安徽这种安理工安农这种双非一本学校,招老师的标准是三篇一区。

就是搁爱因斯坦的成果,放现在,进个安农都进不了,只能去合肥大学巢湖学院这种。

知乎用户 发表

20世纪以来,诺贝尔奖都是越来越倾向于表彰已经发现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确认的科研成果,而不是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

比如中国目前唯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和她同时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都是因为数十年以前的成果获奖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距离她获奖过去了半个世纪,大村智的阿维菌素也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成果。距离获奖也过去了近三十年。

日本现有的诺奖成果,多数都是这样在科技上升期获得,在几十年后得到诺奖追认,但也无法掩盖日本科技已经过了上升期,开始进入下降期了。

中国科研的上升期比日本要晚的多,成果得到长期实践承认的成熟期还没有到来,让子弹飞一阵子再说吧。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领先在APP开屏摇一摇广告还是社交平台自动禁言?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主要还是倾向于开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任何落地的应用科技都是基于基础理论的实践理论,中国的科技几乎都是应用科技,对于基础理论的突破非常的少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评论区好多人都低估了日本离谱方向的发展程度。。。愿意给经费让偏门课题发展的方向太多了以至于总有几个发展出来含金量高的。工科说出来好歹都是在实践把,我说几个肯定没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学的我就不说了,那好歹理论上来讲对人类有用处,我说几个研究动漫游戏之类的

《〈苍蓝钢铁的琶音〉与〈舰队Collection〉中的军国主义游戏化:日本战争类内容观光中的少女形象效应》

《御宅族与想象力的斗争:日本社会中的文化实践》

《〈凉宫春日的忧郁〉:非日常性的规范结构》。

社科类在老中发不上文章直接就下台了,哪里还能给你水文章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诺奖过于超前了,那些理论都无法转化成技术。哪怕是老杨的那个宇称不守恒,能做成什么技术?没个一二百年,没啥技术会用到这个理论。

知乎用户 发表

正经回答:

假如日本准备研究一个东西,就叫他甲吧,先不说这个东西能不能研究出来,研究出来能不能量产,和市场合不合适,他先把各种保护措施做上了,外人想了解就掏钱,一次两次的行,次次都这样谁受得了

非正经回答

国家体制和人种总有一样不行的,自己选

知乎用户 发表

班级里,优等生每天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危机感满满,拼命努力。

而一些半吊子,总觉得老子是全班第一。

知乎用户 发表

中国很少出现几十年没有成果,还能继续投资的。

还有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落后,到了近些年,才以大体量弯道超车。

还有诺贝尔物理奖很多不是当下的科研成果,而是很多年以前,现在突然变得非常重要,那么这个多年以前的科研成果就会获得诺奖。

医学奖是给对人体和重大疾病有突出贡献的

很多都是几十年的理论技术积累,中国想要弯道超车太难了。未来可能在核技术得到诺奖,或者…….

科研就像跑步,你落后了,想要追上,就得付出数倍的努力,但别人看到你,也会加速,想追上太难了……

知乎用户 发表

为什么中国科技那么领先

只拿了3个

从建国76年中国籍只拿了3个

中国籍的莫言、屠呦呦、杨振宁,还有谁?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有误

知乎用户 发表

全球科技水平独一档超一流的就一个美国。一流水准的基本上就是欧盟和日本。

俄罗斯现在还真就是个二流的水准。和乌克兰也差不了太多。

印度真的是勉强算二流!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更重视的是从0到1的实现,也就更加反映的是,而非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实现的是从1到100的拓展应用。

而中国的强项正是在于应用,中国现在的科技强项(芯片、AI、大模型、通信、电动车、工程制造等)属于都应用技术、工程整合、系统创新,这些创新都不是从0到1的实现,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诺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感觉是会经常出错的,尤其是以个人的经验来说,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

比如现在很多人的经验是社会歧视男性,对女性有各种高规格保护,很多男性觉得不公平。事实确实如此,的确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许多女性也感觉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这些例子在就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双方的经验都是真的,也没错,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男女矛盾的本质只是性别战争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此外,传统文化许多也是经验性之谈,经常把农民起义塑造为义军,朝廷军队则是腐败落后。只不过很多时候,朝廷军队确实不行,但义军往往也没那么好,各种烧杀抢掠应该说在王朝末年都是司空见惯的,不分阵营。义军尤其是最后摘桃子的可能要强一点,最起码军纪方面应该要好一些,否则军队战斗力大概率是不行的。

二元对立看世界是有问题的。再比如夫妻关系,古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也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都是不同人们的观察总结,经验之谈,不能当成真理的,应该说这两句话都是对的,因为什么人都有。

理论应该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所以单纯用感觉评价日本科技落后于中国,有失偏颇。

诺奖不是唯一的指标,只不过确实是一个衡量国家科技发展的指标。当然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科技,科技不是技术,事实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四大发明存在相对大的水分,蔡伦改进造纸术确实实打实的,指南针用处不大,毕昇的泥活字没有推广开,因为不好用,虽然后来有了元朝王祯的木活字,但耐用性差,仍旧陷于小范围使用。

事实上直到清朝,印刷术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直到19世纪起,古腾堡的铅活字引入中国,才彻底取代了雕版印刷。

至于火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和现代烈性炸药不是一个东西,实际上也没起到改变时代的作用。中国热兵器的发展,早期是完全依赖西方技术引入。

所以四大发明,其实只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名副其实,毕昇的贡献夸大了,其他两个算是硬凑上去的。没有一个皇帝,在意技术的发展,他们都想着江山千秋万代,所以一直愚民,不可能允许出现不可控技术的突破的,只不过一旦技术可控了,那又没法突破了。

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不经意间成就的,如果凡事都是确定的,都只能按照规定,那么很难取得突破。皇帝总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管控每一个人,这点就注定皇帝不能允许民间有任何不可控因素,所以事实上的技术突破是非常少的,而且大多是朝廷主导,如在君主专制早期,比如张衡、蔡伦。

明清时期如宋应星等人,都是当不上官才研究这些杂学的,虽然现在看来确实很厉害,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一旦开启民智,皇帝就会感觉不安全。所以哪怕康熙帝自己懂得一些外语和西方科学,但绝对不会让大臣和民间学习,事实上即便是他的儿子,最多也只被允许学一点基础,多的东西也只能皇帝一个人知道,毕竟皇帝要唯我独尊。

总体来说,目前日本的诺奖成就大多数源自昭和中后期经济腾飞的结果,所以昭和时代应该是近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时代,深刻改变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现在还是有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中国领先的领域也不少,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工业方面中国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基础科学方面,还存在差距,我想应试教育,应该很难培养出诺奖级别的成果。

回到问题本身,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某些领域确实如此,但有些人的感觉肯定和你相反。在我看来其实都正确,两国在科技方面算是互有千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样的碾压优势。

科技的范围太大,如果限定在某些领域,应该就可以准确对比各国真正的水平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真假不重要,你信就行,

科技没有弯道超车,除非你科技树上点的技能点又走通了另外一条道路,

你才有超车的可能,

比如 相机,从胶片数码

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数码这条路直接把胶片甩飞了,

如果只在胶片这条路上跑,那你就很难追上先驱者。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堆专利试图堵死所有赛道全拿,逼得别人只能转道撇开日本前行,哪怕不如日本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让央视先停用一下日本品牌的摄录转播设备你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失眠的熊猫

因为你需要来我这里坐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小日子是开拓研究,而国人注重实用,头脑聪明善于钻空子,还加上有魄力、够劲道!

可以参考高铁,话说一瓜他爹还在里面喝茶呢。当年某大国高铁,和德国,小日子,意大利各大公司谈判,你要不要我的市场,要就把高铁技术端出来,就是这么劲道。当时官媒还大张旗鼓宣传过这个壮举的,全世界都知道。等到他们技术拿出来后,就不买他们的东西了,主打一个过河拆桥。最后技术是我的,市场还是我的,全世界高铁里程第一,技术冠绝全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过渡丝滑,给老外展示了什么叫东方不败,给他们上了生动深刻的一课。诺贝尔奖算个啥啊,给某大国当学生都得参加入学选拔考试。

类似的还有很多,不说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有人告诉你遥遥领先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你可以细想几十年上百年,我们究竟有啥遥遥领先,有什么现代成果造福于全人类?

知乎用户 发表

大清也觉得英国佬蛮夷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是我们没拿奖的感觉,拿了的感觉会更好。如果这次拿5个,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正确最有眼光的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口渴,在你面前的有A: 福岛核废水 B: 农夫山泉。你选择哪个?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核废水都处理不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能吹的

基本都是日本发明的

科技水平落后与否

其实与你我相关不大

真正该关心的

是癌症能否治愈这种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事情

现在看来

如果癌症真有被攻克的那天

大概率是日本人干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对啊!

这是个好问题!

我再延伸一下,美国和欧洲(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比我们发达多了吧?

他们能从全球吸引无数的科技人才吧?

甚至,光从我国移民欧美的人才,少吗?

为什么现在欧美只领先我们一项:半导体呢?

其实这个答案,就在题主你的生活中!

我们从建国开始,经历了全民扫盲,小学扩招,中学扩招(以前很多的中学是完中的,也就是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

我们每年能毕业1000万大学生,光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最少400万!

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数量,决定科技了!

那么,你应该不难得出答案了:

移民国外的,是理工医科教育人才多?还是文科生多?

他们(文科生)是不是人才?

当然是,但是对科技的贡献,和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知乎用户 发表

仅举一例:

十几年前,王石去日本看心脏(没听说那个医院是日本排名第几)。在就医期间,该医院用3D打印机打出了一个心脏模型,和心脏大小一样,可以拆开来分为多个拼装件。日本医生就当面给王石讲心脏结构和功能,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应怎治疗等等。

王石心脏的问题处理好了,他回来一直健康地生活。我瞎猜,他可能爬珠峰给心脏带来问题。

没有听说国内哪家医院看心脏病还给打个3D模型?这个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知乎用户 发表

军工重工不等于全部,高端制造这块你是一个没沾。

知乎用户 发表

雀食。。。日本拿一百个诺奖也没用。五年内中国人就会站上月亮,还会有自己的euv光刻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什么奖状都更有说服力,这些科技会使得中国的gdp包括军力和日本拉得更大,我们不看宣传只看实效。。。

知乎用户 发表

某些群里把诺奖当真理了,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诺奖历史上做过多离谱的事,得奖的人害了多少人。问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什么,别百度,直接说,看看你们这些把诺奖当神明的了解诺奖么

知乎用户 发表

外行才说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制度优势,中国现在就像是在玩乐高积木,在拼装上已经进入化境,拼个手机,电车都是信手拈来,甚至六代机,高频率微波武器都不在话下,但是不断拆解下的积木却造不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让中国的工程整合能力,对已有原理的钻研到达极致,能短期实现出最大的成果。大部分国家都没这个能力,所以你会感觉中国的科技已经领先世界,这也算是吃到了版本红利。

知乎用户 发表

你以为 “霍金不能站起来敬酒而被排挤” 这种段子,只在中国才成立吗?

而且日本学术造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到不是说日本的诺贝尔奖会造假

是他们即便拿了诺贝尔奖,回到那个造假成风的日本社会内部,也很难有什么人生建树。

-

有些朋友,因为地源原因,无法突破自己的 信息茧房,只能来回复一些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土气评论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搞那创新干嘛啊,反正诺奖级成果人类共享,你等人家研究出来了你再去用就是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属于战线。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

简中网的战报看多了,偶然瞥了眼战线,有些恍惚是正常的。

深呼吸,×掉不愉快的记忆。

知乎用户 发表

是啊,“俺寻思”之力肯定是宇宙无敌大的。

要是你年纪大了就算了。

要是你年纪还不大,建议努力工作几年把个税肝到起征点以上,然后弄几个签证每年多出去走走,见完了世面你再接着骂多好。

知乎用户 发表

张雪峰被封前有一段切片的内容挺适合这个提问的,大意是给孩子选择工科类专业孩子是稳定可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而理科更多的是研究吃了多少苦用了多少时间甚至死后自己的结论才被论证成名。

看到他这个切片的时候我知道他说的就是这个环境最稳妥最现实最利己的决定,但是天才们都稳妥了没人理想主义了一定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果不其然没多一阵就被封了。

还有就是你可以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理科天才的收入相比工科进入硅谷差距有多大,这还是美国最好的环境养的天才,中国如果敢学着养人不出五年这部分配额就会被天龙人吃干抹净,反正九成九的人都没有成果,几乎没有出事风险。

知乎用户 发表

1.倾向于颁发给理论研究而非成果转化。而人民群众对科技水平最直观的理解是成果转化。即,做了什么产品,有多少产值,有多少功能,等等等等。现阶段,中国的得到的产品比日本更多更好,因此给人“日本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的感觉。

2.诺贝尔奖的评奖是滞后的。它并不经常给最新的成果评奖,很多时候它考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上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国力鼎盛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科学界积攒出了大量探索科学边界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后续的若干年内,为日本带来了数量繁多的诺贝尔奖。

3.诺贝尔奖并不能严格衡量国家的科技水平强弱。诺贝尔奖每年才颁发寥寥几个,而值得颁奖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比获奖名额要多。那么,选择给哪些值得获奖的成果颁奖,选择权在诺贝尔奖委员会手上。诺贝尔奖作为有含金量的世界级奖项,其同时也受到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在颁奖的意识形态上有其偏向性。即,诺贝尔奖倾向于颁发给亲西方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知乎用户 发表

又赢了?日本诺贝尔奖很多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的工资,待遇,生活各个方面和日本的诺贝尔奖又有什么关系?日本的大米,那霸的美军,卑微的社畜都尚且自顾不暇,会因为多个诺贝尔奖有根本的改变吗?

少一点宏观叙事,多关心关心身边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究竟如何?不要靠感觉,需要实际考察。

我们的科技水平较原来有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容忽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察后会有客观的答案,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日本人不喜欢改变,用顺手的东西就一直用,也就是轻视应用领域

当我知道我的日本客户公司内还在用传真的时候我是真雷的不轻,而且听说日本的按键手机销量也很好就很神奇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都能控制规律了。

别人玄学,都是讲究发现,有自己的体系,脱离这个也不行,反正就是悟。

我们的领导已经超越这些了,能够控制客观规律,而且做不到,说有难处,就是你思想不够行,觉悟不够强。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科技超越一切。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级科研水平看的是整体科研水平。

诺奖看的是个别科研水平。

假设诺奖水平为s。

你有1s,10a,100b。

我有100a,1000b。

他有10000b。

谁比谁强还真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海战之前

国朝上下一致认为我北洋水师亚洲第一

对日本?

优势在我!

知乎用户 发表

或者你的感觉有误。其实把那个专门搞宣传那个部门裁撤了,你了解的会接近真实

知乎用户 发表

我觉得大家也不要妄自菲薄了,诺贝尔奖主要看的是研究者对该行业的贡献度,所以更多的是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上,代表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但是这些前沿的学术成果离大众的生活还是很遥远的。像现在我们看到的科技产品,像电动车,ai,机器人等,所运用的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其实有的是很早远的。东大比较擅长是将基础理论以及应用研究进行工业化变现,做成产品并形成产业链,这个其实是比较快能实现的。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大量资金,基础人才,配套产业链等会一起集中起来,大家相互配合把这个产业给做起来,所以大家会看到我们的产业升级很快,这块的效率是日本比不了的。

但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这个是需要长时间沉淀+长时间的大量砸钱。我们也并没有放弃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东大恢复高考也才不到几十年吧,而且国家的工业化也才多久的事,资金富裕也才多久的事。相比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欧洲,日本等,人家大学研究机构都有上百年的积累和沉淀了,工业化也搞了上百年了吧,而且他们通过殖民掠夺获取了超额利润,使它们有足够的钱能砸到科研上啊。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最终也会赶上的,国家在科研上一直在持续投入,科研经费年年增加,最后咋们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应用研究走到世界前列也只是时间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套用原来一个句型:

每当我们的各方面搞得好一些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比较埋头苦干谦虚谨慎,甚至有点妄自菲薄的时候。

如果我们开始膨胀,开始妄自尊大,觉得我们无所不能时,觉得我们能够赶英超美时,觉得谁都不在话下时,事情可能就出会毛病,就会有反复。

知乎用户 发表

只要买过移动硬盘的就知道。

无论是1T的还是16T的,无论是新的还是2手的,日本的硬盘就是发挥稳定不掉链子,对于移动硬盘来说,关键时刻给你掉链子或者数据丢失是很严重的,因此后来我宁可多掏点钱也要买东芝的。

如果你买别的硬盘,就会出现反应速度慢,卡顿、异响、磁盘坏道数据丢失、过几年坏了等各种毛病。

国内天天吹的长江存储,搞了多少年,一款像样的产品都没有,好不容易出一款产品,一看,又贵又难用。

知乎用户 发表

抖音上流行一个文案,未来可期

有人做过统计,这种文案99%是大专生或者三本

当时我也去搜了一下,确实,有几个是这样子的,就是说学生会什么部部长毕业证已拿什么驾照已过,未来可期,穿的衣服就是那种大学门口那种卖正装的小店的衣服。大概就类似,连个说六级已过的都没有

当时这个火了之后,人家都调侃,本科生在忙着找工作,研究生在为论文发愁,博士生在为自己的什么东西发愁,都很愁,只有大专三本未来可期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我也是类似的感觉,可能是有科技感的东西比较多。科技感!就像什么风味饮料一样,什么风味的牛肉面面一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主要表彰的是理论科学,从0-1。

而中国的成就主要是从1-100。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诺贝尔奖是表彰发现了火的人,并发现被火烧过的食物更好吃

而中国的成就是用火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要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心脏要手术,医生问你:
A,日本进口支架;B,国产支架

宣传只能解决喊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选什么的问题。

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请相信自己的直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擅长应用科研,但是也只能进行应用科研。

以大家熟悉的锂电池为例

诺奖的3个得主,3篇论文

  • 威廷汉 :1976年 Chemically Derived Energy Storage: The TiS₂/Li Battery System

  • 提出了可充电锂电池的最初概念。

  • 古迪纳夫:1980 年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发现了能让电池电压更高的钴酸锂正极。

  • 吉野彰:1985 年 A new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a carbonaceous material as anode

  • 碳负极让锂电池变得安全并实现可能量产。

这些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每年的引用次数甚至不到2位数。如果这些人放到中国的高校,早就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非升即走了

但是等90年代索尼根据这些理论真的造出来商用锂电池,情况发生了变化

  • 1990 年代→ 每年几百篇;

  • 2000 年代→ 每年几千篇;

  • 2010 年代→ 每年超过 10 万篇相关论文;

  • 2020 年代 → 全球每年锂电研究论文已超 20 万篇

来源(Scopus 数据库统计):

“Lithium-ion battery” 关键词论文数曲线基本指数增长。

现在,锂电池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第一,中国生产的锂电池数量也是第一,产业链供应也是第一。

但是这个时候锂电池方向发再多的论文,也不可能有机会拿诺奖了

更不要说大多数的论文是电解液里加入微量的XXX元素在XXX情况下带来的性能提升这种文章了

但是诺奖的3个人好多年就这么一篇文章,你一年好几篇文章,在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你的科研贡献甚至比诺奖获得者高。毕竟你是扎扎实实的提升了论文的数量

这么说吧

高铁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高科技。

如果中国现在全球第一个弄出了可以商用的400+的高铁(核心技术论文是外国人的也没关系),全球的400+以上的商用高铁都是参考了中国的技术,哪怕当前最快的高铁不在中国(同一个区间内的速度),那的确是科技领先,丝毫不用怀疑若干年后诺奖会井喷。

事实上现在所谓的高铁科技,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德国,虽然现在中国的高铁速度全球最快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区间的速度,大差不差,能宣传的遥遥领先也只有里程和成本,假如说诺贝尔奖有个高铁奖,不用怀疑,肯定是德国和日本拿这个奖。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智能手机,光伏发电,总之现在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在别的国家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企业不会尝试这种很可能没收益的项目,研究机构也不会研究这些很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内容。中国从根本上就没有基础研究发展的空间。

顺便,疑似国内的诺奖得主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就是不知道这位是屠呦呦呢?还是说诺贝尔委员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公开颁给这位

知乎用户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就感觉拿奖也是赢,不拿奖也是赢。

要么说圈子文化,要么提诺奖烂透,反正就是自己没问题。

这群人坏就坏在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只是真一部分而已。

问题来了:圈子文化,阶层问题,学术造假,学阀打压等,这是共性还是特性呢?

我认为这是共性,也就是说所有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那就只能从含量来说了。

100个里面有30个与100个里面有80个,那里面的说法可就是天差地别。

知乎用户 发表

不知你说的科技水平怎么衡量。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在科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有0-1创新能力,而中国没有。

诺贝尔奖就代表一个国家0-1突破性创新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基本诺奖数都不会少,所以日本拿了那么多诺奖。

再展开点讲,有没有原创能力对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是能够赚轻松钱和只能赚辛苦钱的区别。

中国缺乏0-1创新能力,就只能靠低端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各行各业都那么卷了,人们平均工作时间世界第一,但人均GDP才一万美元出头,无论企业还是工人都只能赚点辛苦钱。而日本像中国那么卷的时候都是世界数一数二富国了。就是现在平均工作时间狠狠降下来了,人们生活依然过得比你好。

因为日本有0-1的创新能力,很多产业都是日本首创的,比如锂电池,比如闪存,比如高铁,比如LCD液晶。日本在首创一个产业之后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吃很长一断时间红利,产品卖出高溢价保证企业高利润,企业利润高又可以支持工人高工资。发达国家人们工作时间短收入又高就是靠这种先发红利支撑的。

中国则是等人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技术已经成熟了再进入到这个行业开卷。竞争的法宝就是卖得比原创者要便宜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最大问题是要压缩生产成本,自然地用工成本就不能太高,必须将工人时薪压低,所以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很多产业看似很强份额世界第一了,一线工人工资还那么低,工作环境也很差。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发给从零到一,

我方擅长一到一百,

比如说,准备给房地产行业发个诺奖,那可能就发给嘉诚或者英东,因为预售,公摊等榨干老百姓积蓄的模式都是他们发明的,

而不会发给加印和建林,尽管他们的房子卖得更多,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人也这么想。甚至当时世界各国都是这么想的。要不甲午战争怎么算爆冷门呢。关键那个年头代清真的比日本先进

现在日本的科技落后中国?离开日本中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得停转。你不看看多少工厂依赖日本进口的机器。

知乎用户 发表

有一种东西叫石墨烯。这玩意,曾经很多人研究它,因为容易出论文。我认识俩18年毕业的美女硕士都是靠它毕业。

坂口志文,今年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这个人在国内,完全没机会,就他那离经叛道的理论。

这两个一起,我就说国内科学圈,充满浮躁出活快的气氛。基础科学是需要花时间打磨。像日本,大面积出诺贝尔奖,是1999年后,而1991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当经济繁荣破灭,大概有人才会静下心做研究。

ps,拿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至今不是中国院士,2025年正式成为美国院士。巧了,日本有个中村修二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美国比日本更早发现他。

知乎用户 发表

海外汉人数量只有日本人的五分之一,却诞生了九个诺贝尔奖,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化学奖和物理奖。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原因古代人老早就看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几年手机电池是不是容量暴涨?导致暴涨的是松下的。

国内手机厂不提罢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可能因为没有你们爱赢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水平更高,想必所有国内劳动者的待遇福利都普遍比日本更好、工作制度也更优秀了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所以说是感觉啊,你随便找个工厂问问要是把他厂里的日本机器停了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你自己有责任,因为“感觉”是你自己造成的

“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这个是客观发生了的事情

“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这个是你对事实的认知。

当你的认知与现实不匹配,你无法准确把握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时,你需要调节自己

比如,少看“赢麻了”、“遥遥领先”类的广告、宣传文稿。多看点科技新闻、科普杂志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有点搞笑了,敢说自己科技水平领先日本的,也许就只有美国,也许没有。敢说跟它差不多的也是英法德这种水平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战报是假的,战线是真的。

中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全球第二大贸易逆差国。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987.9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其中出口额731.8亿元,同比下降5.4%,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3%。进口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48%,逆差规模-2524.2亿元,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的7.35%。

自然杂志也披露了中国学术研究造假泛滥,甚至有一套协助学术研究造假的产业链;发表的低质量论文数量激增,其中超过 92% 的论文由中国研究人员贡献。

题主有没有想过,那些遥遥领先,有多少是可以量化的,又有多少是公开透明可以被验证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人还感觉自己国家是宇宙无敌强大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1,诺奖表彰的不一定是现在发明的东西,能追溯到几十年前。

2,诺奖的初衷,是表彰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是用来衡量哪个国家科技水平用的。

3,诺奖的物理学和化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不是美国,不存在偏向自己兄弟国家这一说。

4,日本并不落后,日本现在你能看到的问题,都是贫富差距拉大以后,因为债务问题,导致失落的20年间,日本开源节流后的“代价”。跟科学无关,跟他们经济制度和发展选择有关。

5,现在中国超越日本,正式超过的时间是2008年以后,gdp超过的时间是2010年。是15年前次贷危机下,日本正好开始全方位国企改制私有化,结果动了大量门阀利益,互相拉扯摆烂造成经济发展劲无法往一处使。同时遇上了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加上此前安倍经济学,饮鸩止渴放了大量的水,推高债务,限制了其国内经济活力。

6,中国超越日本的代价,是富人更富,穷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子。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助龙头企业资源倾斜,无视部分普通人利益,实现高效达成目的。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也经历过此事,参考日本的一本书《垃圾战争》。后来日本逐渐注重民生,人权,使得当人权和发展产生冲突时,日本选择放弃了发展保护现有人权。

7,日本在科技领域比中国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半导体光学镜癌症药物。但都不是终端产品。很多机械手臂,光刻机中的光刻胶都用的日本的东西,手机里的人零部件也是日本的东西,日本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垄断的,躺着挣钱,光授权费就可以养活公司,而我们这做的是包装这些零部件后的终端产品。

8,日本版权保护,使得很多东西在日本都已经垄断了,你想搞啥都绕不开版权流氓。中国是先拿来用,好用大不了以后再补版权费,甚至逆向工程山寨出自己产品,使得中国弯道超车了

9…困了….从诺奖讲到经济去了。总结就是诺奖是全人类的,收一收自己那小肚鸡肠。另外中国这边搞研究,喜欢拿一整个公司,一整个单位都作为申请人去评选…..搞的外国人筛选的时候很尴尬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也觉得自己是科技大国

知乎用户 发表

所谓的感觉只是多了个二维码付款而已。

我们现在所能用到的科技产品,没有一个是我们发明的。连二维码都是别人的。

如果你质疑日本的科技,那么请先关灯,关屏幕。

因为LED就是日本发明的。

______________

虽然说LED是日本人发明不够严谨,但日本人没发明蓝光LED之前,LED无法普及那么广。三色光和两色光的区别,如果你不明白,请爬。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独占性。如果你相信只有四大发明才成就了现代文明,那么请你相信中医能治癌症。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次的一个医学奖,是针对人体t细胞的研究。简单来将,就是控制人体自身免疫力不会敌我不分的乱杀,如果当时新冠开始时有这个技术,那些死于自身免疫风暴反噬的人讲不定就都能活下来了。因为这个突破,以后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人体自己打自己的疾病大概率是要被治本了。据说最终目标是让人体自己消灭癌细胞。你就说这个发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吧。

至于小粉爱吹的高铁、航母、二维码支付,有我们原创的吗?说一个我国发明的,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出来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干部病房里面的患者得了重病,在不差钱的前提下,他们愿意要日本进口药还是国产药?

评论区非要抬杠,我也懒得搭理,这里一次性发一下 ds 的回答:

简单来说,日本和中国医药研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

日本作为传统医药强国,其基础积累、创新体系和顶尖成果都更为深厚,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紧随美国之后)。

中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追赶者”,凭借政策改革、资本投入和人才回流,正从“仿制”向“创新”艰难转型,目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前列,并正向第一梯队迈进。

以下是详细的对比分析:

维度 日本 中国 对比结论

历史与基础 深厚。拥有武田、第一三共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药企,研发体系成熟,基础研究扎实。 薄弱。现代制药工业起步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历史仅10年左右(自2015年药政改革起)。 日本绝对领先。经验和体系的积累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原始创新 (First-in-class) 强大。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重磅药物,例如:

奥希替尼(肺癌药,阿斯利康收购,但源自日本)

纳武利尤单抗(O药,诺贝尔奖相关)

ADC药物DS-8201(颠覆性技术) 初步阶段。目前仍以模仿创新 (Fast-follower/Me-better) 为主,即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更好的药物。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凤毛麟角,但已有突破,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头对头试验击败伊布替尼)。 日本大幅领先。这是衡量一国医药创新实力的黄金标准,日本优势明显。

研发模式与顶尖成果 “深度创新”和“改良型创新”。擅长在已有机制上做出Best-in-class的顶尖药物(如DS-8201)。成果已获得全球认可和诺奖肯定。 “跟随创新”和“联合创新”。主流是快速开发Me-better药物。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和License-out(授权出海)积极参与全球循环。近年来License-out交易大增(如百济、荣昌生物、翰森制药等),证明研发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日本领先,但中国差距在缩小。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证明了其研发的国际化水准在提升。

国际化与市场认可 高度国际化。日本药企本身就是全球巨头,其产品直接面向欧美主流市场,临床开发和注册路径全球同步。 正在国际化。最大的成功是泽布替尼在美国FDA获批并取得商业成功。越来越多企业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是中美同步申报上市。 日本领先。日本的全球化运营经验远超中国。中国仅少数头部企业初步具备了此能力。

资本市场与人才 成熟稳定。拥有长期支持研发的资本市场和经验丰富的科研、管理人才梯队。 极其活跃。香港18A和科创板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吸引了大量海归科学家创业(“大海归带小海归”模式),人才回流现象显著。 中国势头更猛。在资本助推和人才回归上,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活力甚至超过日本。

政策环境 成熟稳健。审评审批制度(PMDA)与国际(ICH)高度接轨,流程规范可预测。 改革红利期。自2015年以来,药监改革(加入ICH、优先审评、临床试验默许许可等)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是行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日本成熟,中国激进。中国正在快速补齐制度的短板,改革力度巨大。

形象比喻

· 日本:像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傅”。内功扎实,技术精湛,善于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如ADC技术),能稳定地产出高质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 中国:像一位天赋异禀、充满野心的“青年高手”。进步神速,学习能力极强,充满了活想法和冲劲,资本雄厚,但经验和火候尚浅,稳定性有待时间检验,但未来可期。

总结:差距与趋势

1. 绝对差距依然存在:在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科学研究、全球化运营和顶尖重磅药物的产出上,日本依然明显领先中国。日本拥有多个改变全球临床实践的药物,而中国还在努力实现“零的突破”。

2. 差距正在飞速缩小:中国通过激进的政策改革、活跃的资本投入和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在过去5-10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路。从“仿制”到“模仿创新”,再到开始尝试“原始创新”,进化速度惊人。

3. 领域差异: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差距仍然较大。但在生物药(如单抗、ADC、CAR-T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几乎与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方面(如CAR-T)甚至更活跃。

总而言之,日本是现在的强者,而中国是未来的强力挑战者。 对于中国来说,追上日本目前的水平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持续努力,但要全面超越其底蕴和持续创新能力,则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

知乎用户 发表

落后在哪呢?

日常生活。

早上起床,被手机铃声叫醒,日本人也是。

乘坐地铁上班时,随便大街上买点儿早餐,用手机支付可能算是高科技吧。

但日本单身上班族也是,会去赶地铁公交,一般会去便利店买个面包牛奶,人家也能用手机,也能用现金,甚至能刷卡。

到了上班的地方,程序员都是敲代码,业务员都是跑销售,工人则进厂,上班这种,两国都是大同小异。

中午该吃饭了,国内一般都是叫外卖,或者去附近小餐馆,人家也一样啊,也有小餐馆,也能叫外卖,况且日本可是预制菜大国,预制菜这块儿高科技,中国还差的选啊。

下午,上班同上,吃饭同上。

回家,你玩儿电脑或者刷手机。

人家也一样啊,不过日本人确实不爱玩电脑游戏,更喜欢玩掌机ps,刷手机也刷,而且由于没有墙,也许人家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多?

睡觉,你冲了个澡就睡觉了,日本人也是,不过他们更爱泡澡。

一天结束,没什么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发表

这就是当年的李政道杨振宁之争。

李建议是趋向于0-1,被现在的人批判。

杨建议是趋向于1-100,被现在的人推崇。

怎么到了诺贝尔奖这里,又反过来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犹太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在简中互联网上评价如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一定是感觉出了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通常来说,科技研发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室里),和试验开发(生产出样品),而科技产业则是把试验开发成功的产品进行大规模制造。

日本科技这30年的强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是诺贝尔奖的评选领域。

但是到试验开发就不行了,至于科技产业化那更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和官僚主义推动不下去。

一路看着日本半导体瞎折腾的西村吉雄为此写过一本书《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日本政府,企业骂了个一大圈。

一骂日本科技领域“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提前交流,自定标准,出海苦难自身市场又不大。典型就是甩开美国自己投入巨大搞了TRON操作系统,结果就没结果了。

二骂日本市场垄断严重,几大巨头不思进取,从科技领军转向投资为主了。典型就是日本液晶面板产量曾经占到全球的95%,但日本企业不愿意投资将1、2代线升级,于是很快就被在生产线砸钱的韩国企业顶掉。

三骂日本失去进取心,沦为“零部件供应商化”,死守着几个产业链上游,看着很高端,但产业规模非常小。典型就是光刻胶,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虽然能靠这个收拾韩国,但全球光刻胶市场也就20多亿美元,未来增长也就是40亿美元级别。

40亿美元,这也就够在美国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只守着一些上游节点,而不去扩大整条线的产业规模,那如何带动本国科技产业整体发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么问题来了 再来疫情是屯瑞辉还是连花清瘟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盛产做题家而不是科学家

知乎用户 发表

2025年诺奖得主日本北川进在学生时代通过日本物理诺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接触到了中国的庄子,将其“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科研信念,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由此可见,日本人尽管获得了诺奖,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比灿烂的文化,才是其获得诺奖的根源。仍旧可以坚信,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中国。

不过,另一个诺奖得主坂口志文,其成就是在免疫生命科学方面,是专门研究调节性T细胞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细胞,达到平衡,就有望在20年内实现癌症可治愈目标。虽然可能有些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那些一直说要抵制日货、日本技术的爱国人士,如果患了癌症,需要日本技术治疗时,会不会有那样的果断和决绝,宁可立即死,也坚决不用日本的医药和治疗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水平与科技工程是两码事。

欧美日本科技水平都高于中国,但是在科技工程上落后于中国,这是限于人口、资金、领土等条件,比如说高铁,日本就那么大,几十年前修了一条,总不可能还没用坏就推倒重建,不是没这个技术,是没必要或客观上不允许。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觉得自己最领先的民用科技,多数都是日本人首创的。

锂电池:惠廷厄姆提出概念,古迪纳夫构造正极,吉野彰构造负极,三人共享诺贝尔化学奖。1991年索尼首发商业锂电池。

高速铁路: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际,日本正式开通东海道新干线,运营时速达到210公里。

二维码: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首发二维码。电装公司注册了二维码专利但并未行使专利权,而是开放给全社会使用。

二维码用于移动支付确实是阿里腾讯先行的,与此同时,海外使用的方法是tap to pay。快捷便利上tap完胜。

知乎用户 发表

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世界科技老二对比??

知乎用户 发表

别说我国了,近三四十年诞生的科研成果、技术成就,你就是从全世界范围也找不到在普世的惠民层面一个能够稳压日本的国家,看完接下来这一串发明/重大贡献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了:

一、蓝光 LED

没有中村修二,台灯还是白炽灯泡,手机还是单色背光,蓝色led的出现直接开启新一轮照明革命和全彩屏的科技主线任务,可以说从各个角度“重新点亮”了世界都不为过。

二、锂电池

伟大无需多言,吉野彰首创世界第一块锂电池原型后由索尼的工程师采用石墨负极材料并由索尼成功商业化;此后首次在笔电、手机、电车上实用化、装车上量也是索尼、松下等日企,打开移动电源和新能源汽车盛世的大门。

三、二维码

当今世界第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电装员工原田宏在90年代为了跟踪世界第一车企丰田设备和材料信息而发明的“回”字定位点,如今俨然成为国人的“第二身份证”了。

四、LCD/OLED

这两项技术的量产工艺和首次商业化是日本人 (夏普和pioneer)一条龙打穿的。

五、闪存

由东芝发明并量产的技术,存随机读写比机械硬盘快百倍以上,PC、服务器、游戏主机全面SSD化,系统启动、软件加载、游戏读条压缩到秒,直接撑起了4K/8K实时剪辑、云游戏、AI训练这类“数据饥渴”应用。今天手机 512GB 容量、秒进系统不眨眼闪都归功于它。

知乎用户 发表

会不会是感觉出问题了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人根本搞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把这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拼成一个叫科技的词。science就是science,technology就是technology。举个例子,做ai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能拿诺贝尔奖,发明晶体管能拿诺贝尔奖,发明锂电池也能拿诺贝尔奖。但是用这些造一辆能智驾的电动汽车显然不可能拿诺贝尔奖。诺奖表彰的是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从0到1的创新,这些工作告诉人类做这些事情没有理论上的阻碍和限制,这叫science。而后续怎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这叫technology。诺贝尔奖所表彰的成果所代表的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当一个诺奖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被挖到底之后,就需要另一个诺奖级的成果开辟新的赛道。而中国恰恰没有开辟新赛道的能力,并且中国一直在宣传的新能源,ai之类的商业化也不是由中国完成的,中国只是在西方和日本等国创立了基础理论,完成了初步商业化证明可行性之后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最多只能算通过性价比方式实现技术上的成功。等这条路卷到头了再继续复制之前的方式卷下一条路。所以中国只能算在某些容易高性价比复制的技术方面有优势,科学方面被人家拉的尾灯都看不见。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中国?那为什么中国人都愿意去日本购物呢。为什么国内的车企抢着与日企合资,生产的车辆用日本的品牌,如本田、丰田、等。有日本本土的车企与中国国企合资套用中国的“”、“”等品牌吗?

之前看过,说中国连圆珠笔的钢珠都无法生产,只能进口日本的钢材,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

知乎用户 发表

慈禧向八国开战时应该也是认为八国军事力量远落后于清朝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你把科学和技术搞混了,科学是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系统性的发现并拓展。而技术是工程应用。中国比日本强的点就在于工程应用,即技术上是高于日本的,但是科学前沿研究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说的很对!因为你说的是你的“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奉劝反日的同志们,准备几千块去一趟日本亲自看看吧。反日工作不能停留于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搞搞动员、做做样子。只有亲自深入日本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反日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反日工作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叠个甲,我可没说它好。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看了这么多我是明白了

从0到1的人很费劲,试错成本巨高,但是又非常关键,人类里面需要有人站出来做这个事,所以诺贝尔奖,它只是奖励做这个事做成的人

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方针就不是0-1而是1-100,因为别人弄出来了你照抄,不会承担风险,错的路别人帮你试过了

可以说都吃到科技红利了,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吧,如果没有咱们以外的世界,咱们现在滴滴都跑不上,那可是在抬轿子呢

知乎用户 发表

从0到1最难得,看似一小步,其实是开天辟地的一大步。

从1到100靠勤劳,是对一的学习和累加。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只需要做题家,cmo/imo奥数//,数学比赛保送清华北大。,做题家只会抄袭模仿的。

但是诺贝尔奖鄙视做题家,

诺贝尔奖只需要原创发明//原创发现。原创科学。。

知乎用户 发表

大家要理解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然后再来大放厥词:

诺贝尔奖的文学奖、和平奖不谈,因为也没什么权威性。

但是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经济学奖,第一步是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几百名专家发提名人邀请函;再到第二步,由评选委员会评选。

两个步骤中,中国科学家基本也就是能提提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诺奖得主,所以权重很低;而进入评选环节基本就没有中国人了,所以,诺奖也多被诟病为欧美小圈子的奖项

归根结底,就是在诺奖圈子里没有自己人,而日本因为已经出了不少诺奖得主,风向一对就有日本人能得奖。

这个问题,国内早就形成共识了,现在还能频繁被翻出来吹日本拉踩中国,也是扯淡

中国科学界陆续已经不怎么热心参与诺奖了,连提名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得不得奖不大能反应我国的科研现状。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十多年,乃至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日本是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除此之外,越是尖端科技就离普通人的认识越远。

小学水平的知道四大发明和古希腊。

初中知道牛顿三定律。

高中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知道内燃机,蒸汽机,原子弹这些。

日苏这类二战后的科技成就一般要到大学理工科专业才会了解到。

像中国新世纪以后的科研成就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准。

大部分人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也基本就是二战前,而如果说学精那基本上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准都没有,比如大部分人能理解到的高等数学——比如微积分其实是十七世纪发明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理解到的科技成就,目前基本上是电子信息领域,而日本在这条路上已经被美国堵死了。

广场协议并不是直接引爆日本经济的原因,货币升值不利于制造业出口但有利于技术和专利出口,但是日本半个世纪前领先世界的半导体技术被美国贸易战强制打断,就像现在对华为的制裁一样。

自那以后,日本资本就放弃在本土进行科技创新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创新出来会不会被美国再次首个。

日本泡沫经济爆炸就好像人吃了春药,却没办法发泄出来一样。

——

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35年证实介子。(相隔14年)

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47年发表的’重正化理论‘。(相隔18年)

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58年发表关于’隧道二极管‘论文。(相隔15年)

井谦一,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目是1951年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相隔30年)

利根川进,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从1978年开始研究的“抗体多样性产生遗传机理的发现”。(相隔5~10年)

白川英树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5年前后发明的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粗暴来说就是能导电的塑料。(相隔25年)

野依良治,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6年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原理。(相隔35年)

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83年截获测得超新星中微子。(相隔19年)

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测得蛋白质酶的“质谱”信号,使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出了“质谱分析装置”。(相隔17年)

南部阳一郎,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从60年代开始提出得提出的南部·约纳·拉西尼奥模型,奠定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基础。(相隔40余年)

益川敏英小林诚、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60年提出的小林益川理论。(相隔40余年)

下村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2年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相隔40年)

根岸英一 ,鈴木章,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7年改进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相隔33年)

山中伸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2006年iPS细胞,既无限分化的细胞。(相隔6年)

赤﨑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3年发明的蓝色ied灯。(相隔21年)

大村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74 年发现的阿维菌素。(相隔41年)

梶田隆章,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8年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相隔17年)

大隅良典,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92年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相隔23年)

本庶佑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和2013年依此开创的“癌症免疫疗法”。(相隔26年)

吉野彰,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从电池中去除了纯锂,让电池从纯锂变成更安全的锂离子。(相隔34年)

真锅淑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60年代建立的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的影响。(相隔60年)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实力的赶超,是有一个顺序的,就是从经济、军事、科技、金融、文化这个五个主要标志来夺取。

2010年GDP超过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不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了,中国需要面对的只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美国。

也差不多是2010年,在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跨过经济这个标志点了。

高超音速055六代机的出现,标志着军事上的超越。

随着最近芯片制造的突破,科技这关的超越也在眼前了。

我对金融这关比较乐观,因为巨额的美债和必须凭空造币的稳定币,都是坐吃山空、竭泽而渔的做法。西方金融将逐步脱离主流实体,成为虚拟经济的交易货币。中国只需要看准时机最后来一句“买中国货只能人民币支付”,虚拟经济世界里的美元,那就是风中的残烛。

但是,文化的超越,包括世界认同的舆论话语权的超越,却难以确定。因为此前被美西方的强大洗脑的人,转不过来的还是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以上是背景。

结论:

1、中国科技早已超越日本。

2、诺贝尔奖代表的更多的是话语权而不是科技实力。

3、日本是美西方刻意造出来的在东方的压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现在回答问题,开始跟提问说分析思路,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有限的,只能按照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对每一样东西分析。

我可以很自信的抛出一个推论,

你在知乎上面看到的人,有99%以上对前沿科学一无所知,有99%以上无法评判科技是否领先,即便有人跟你写一大堆举例也有可能是以偏概全。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推论?

因为,感觉并不靠谱,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韩国取代了日本在半导体的地位,直到2019年:

2019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加强管制,要求每笔出口都需经过约90天的审批,并于8月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韩国支柱产业,因为韩国对这三种材料的对日依赖度分别高达43.9%、91.9%和93.7%。

为此,三星李在镕立马跑去日本寻求解决方案。韩国人当时的狼狈样子,我记忆犹新,因为台湾的同事当时笑开了花。当然,后面几年,感到威胁的韩国也增加了自主可控的原材料开发,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原料高度依赖日本。

这个案例发生之前,没有人会说这个,也没有人预测到韩国能靠自身能力开发替代多少日本供给的上游,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领域。

很多回答都是情绪输出,或者复制粘贴拾人牙慧。


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利用自己理解的常识去识别出来,很多信息不靠谱之处,

比如俄乌战争初期,远方青木之流鼓吹1小时22分的时候,百度贴吧有个老哥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信息为假:“老子开车绕上海外围一圈1小时22分都完不成,你跟我说打下了基辅?”

所以,回到你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

1.你的感觉可能有误

2.诺贝尔奖并非直接作用于社会/单独一国

3.诺贝尔奖可能距离实际应用并产生全社会冲击有一定距离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和一百多年前一样:只看邸报的话,我大清永远天下第一,洋人膝盖不会打弯,英国人不买我们的茶叶就会便秘而死。

知乎用户 发表

对日本接触多的我可以说两句吗?

首先诺贝尔奖发现探索奖,主要意义是人类对科学的重大发现,但发现不等于运用得好,日本当初是发现和运用双开花的工业国,但现在情况并不乐观。

我说个我知道的,那就是日本大学教育逐渐衰落,包括东京大学的教育强度,日本这些年都在奉行快乐教育,留学东大的中国学生都吐槽过,东大日本学生基本都在躺平,混个学历就工作,考公,而且考试比较简单。

目前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以80年代的科研成果拿奖的,日本当局已经多次反思教育问题,并且希望重新整改目前松散的教育体制,过于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早恋完全摧毁了日本新一代。

中国的教育压力反而愈发严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仅没有松懈,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广东地区很多学生已经无法正常升学到高中,以珠海为例,出众就需要通过几次考试决定高中录取资格:

目前中国的方式是将部分学生驱赶去职业高中,就是这么残酷。

目前中国被全世界针对的情况,就是中国没有执行轻松教育,而是反而越来越苛刻:

欧美的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在科研领域中,你见到过新产业在他们那边发家了吗?包括AI电动汽车信息技术,美国提到的最新产业,中国几乎都跟上了,欧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别提日韩。

诺贝尔奖是伟大的,人类众多宝贵的发现都存在于诺贝尔奖里,但它并不是当前科技强弱的指标,你要清楚俄罗斯有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逊色日本多少,匈牙利也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国际竞争中,你看到俄罗斯和匈牙利获得优势了吗?最为突飞猛进的是四小龙和中国大陆,它们的诺贝尔奖数量可就很惨了,但他们的教育水平真不低,新加坡人家gdp都9万美元了,它也没有诺贝尔奖,唯一一个是用钱买来的大学教授,韩国只有文学奖和和平奖,中国大陆有一个医学奖,但近代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经济发展地区就发生在东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么紧张教育的问题,诺贝尔奖有延迟性,日本目前的经济和产业可没那么乐观。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更多的是鼓励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实验室里基础科学的研究,更多是惠及全人类的。下面举一些得了诺奖的简单的例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无法遥遥领先。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

门捷列夫都没拿到。

他有个鸡儿的公正性。

知乎用户 发表

=.=又是什么未成年人来讲尬的么?

上来就是一个这么大的话题?

讲科技对比,就落地一点,讲点具体的.

坂口志文是免疫学里的T细胞.北川进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开发了金属有机框架MOF

国内相关领域免疫T细胞做了不少癌症相关的应用,MOF材料领域国内文章发的蛮多的.我查了一下发的比日本还多.

但诺奖说到底还是给从0到1的成就,中国即使在MOF领域反超日本,但这个领域细分溯源还是北川进搞出来的.

说白了国内现在科研水平,科技水平大部分是在填坑和降成本.

而诺奖是颁给挖坑的人,没有日本这两开山祖师爷,国内都得少很多一区论文.

填坑的人多了,市场存量就这么大,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得卷,甚至卷得猝死.

而挖坑的人多了,市场就有增量,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知乎用户 发表

去看看有多少是日本的就知道差距了

知乎用户 发表

问问题的人,都不谈事实谈感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朝鲜人还感觉全世界都羡慕他们那的幸福生活呢。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_哔哩哔哩_bilibili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是对的。日本目前只能在战报上领先,战线上已经遥遥落后了。我们看数据:

首先要成大事: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中国的研发投入是日本的4倍,考虑到购买力差异实际研发投入可能在8-10倍。

其次看研发成效:中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专利转换率超过一半,而日本不到1/3。

从最新的自然指数来看也可以得到交叉验证。

再看产业分布和人才规模:日本在昔日的强势产业还有一定的余晖,而中国在新兴产业已经令日本完全无法望其项背。中国每年毕业500万蒸汽人才,其中蒸汽硕士约110万,蒸汽博士约15万,日本老龄化严重,蒸汽人才数质两方都远远落后。

再来看市场反馈: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值是日本的三倍,考虑到中国在高科技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的高科技出口实质沦为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组装贴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连高科技产品都造不出来。

总之如果看战线不看战报,当今科技领域的竞争,就是中美+其他,日本只是其他类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完全不可与中国同类而语。

知乎用户 发表

提问者脑洞大开,问出这样无厘头问题!日本水平排世界前列,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科研人员获不少诺贝尔奖,乃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其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大陆,可能是被各种“遥遥领先”忽悠了,日本国的尖端工业制造、核能技术、等都较先进…

知乎用户 发表

鬼子是不乱折腾,他们最便宜的一个诺奖,换算人民币就每年30万,但是他们的学者,不需要搞青椒,不用带研究生,没有论文硬指标,也不搞投入产出比。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句话总结

粉国大多数东西(95%以上),都是把欧美日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廉价化的方式,进行堆积数量和堆积长度。说白了,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重复的劳动而进行堆量。

高速是如此,高铁是如此,机场是如此,各种桥梁隧道也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了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五六十年代探测,1971年开工,1987年开通),看了明石海峡大桥(88年动工,98年开通)

东京湾水隧道(86开工,97开通),这个桥就是粤港澳大桥的原型,一边在海底,一边是桥梁。

以及日本濑户内海上的那一座座大桥。

那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工程基建成果了。更不要说新干线开通61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材料,施工手段,工程机械等,都成熟的多,所以我丝毫不觉得国内那些大基建多厉害,只觉得美日大基建时代的那些产物才叫牛掰。

新能源汽车,得益于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其他就是组装,和科技关系不大。

至于国内互联网那些企业,无非就是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粗暴模仿罢了。

至于为子,迪子,米子之流,也就为子和科技沾点关系,它的发展无非说明了国家力量的强大。

对于国内服装企业不可能是科技公司,但是优衣库母公司算得上是科技公司

对于国内食品公司算不上科技企业,但是味之素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日本只是没有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知乎用户 发表

科研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有回报周期。

不但研发时间长,还和生产力距离较远,因而回报周期比长的多。

偏爱基础科学,因而今天日本依然能吃到经济强盛时期投资基础科学的回报,而应用科学早就回报过了,今天就没有了。所以日本获得了诺尔贝奖,但应用科学水平却落后中国。

中国过去几十年致力于发展应用科学,更易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基础科学成果高峰还没到来,应用科学的成果高峰却已经开始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太多人都回答过了,答案也很简单:日本现在爆发式获诺奖是1970-80年代的回光返照。

科研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科研人才储备科研设备的运转和升级,科研教育体系的运转,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日本在1970-80年代出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不差钱,甚至能出钱养活看似没有前途的科研项目。

至于现在日本的科研状况,行内的人都知道情况有多糟糕,行外的人不需要知道这些。当然,日本科研水平的衰落是相对几个顶级科研强国(美国,中国,欧盟)而言的,至于其他国家依然是没法碰瓷日本的。

说实话,看到一个科研强国的快速衰落,人才流失或者断代,科研项目荒废,内心是非常惋惜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意识形态不同。

诺贝尔奖是帝国主义愚弄人民的产物,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续命的稻草。

我们当务之急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严防思想殖民,纠正躺平要福利的小资产阶级糜腐风气,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帝国主义愚民的游戏里面。

知乎用户 发表

平时一群小区大妈唱赞歌,说起小日子咬牙切齿,看的我都感动了……

后来小区要换电梯,让大家投票,几个年轻人还选了国产的,而这些唱赞歌的全部选小日子的三大品牌电梯投……

老狐狸可不是小奶狗们能比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在IT互联网汽车这些重要产业都落后了,当全球都搞PC兼容机的时候,他们自己弄了一套体系,和主流不兼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落后保守了,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还死守着油车,两田不死谁死。

知乎用户 发表

你隨意感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整体比较保守,不像国内非常激进的搞东西,昭和的时候比较激进,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

我在日本最大的体感就是,日本还在大范围用国内九十年代的门锁。而我身边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里都普及指纹锁了。而且TM日本丢把钥匙要人开锁的话,TM开锁费用都够买个小米的指纹锁了。

但真要说日本本土没能力做指纹锁么?那也未必。

而且真细讲,华裔诺奖也不少的,只是国内宣传的只有屠女士的。

而且细看屠女士得奖经历,也说明很多事情了。

国内现在搞性价比研发和性价比科研,研发人员为了35岁不被优化,只能点抱团党争的技能点。

党争技能点上来了,别科技水平了, 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就是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之间的差距。

足球这种体育活动,国家队都能黑成这样,更别说科技这种带点主观预判性质的东西。

企业里的管理层,趁着权力还在手里,能套点就套点,四十五岁都准备退休了。年轻的时候不套现,上了岁数企业也不给你养老,某车企不还是搞什么五十岁出列么?

导致在车企出新产品的时候,时不时出点乐子。

高校现在搞性价比研发, 年轻老师但凡脑子还在线,都在拜码头找山头。

没院士没杰青依附,后续混个副教授算牛逼的, 再往上就别想了。

好了你回头看现在几个诺奖得主,他们的成果都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再思考一下中国同龄科研人员在干嘛。

而且说得难听点,诺奖那么点奖金,真工科领域的杰青都懒得看一眼。

说个搞笑的事,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吧,他得诺奖是靠的光电效应

他光电效应的论文发的期刊是annslrnderphysik,中科院三区。

而且他的不少论文都是这个期刊刊出的。

我博士毕业要求是两篇一区,只有延期延得意识模糊的,导师才会放你发三四区毕业。

三篇三区论文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基本上跟科研没啥关系了。

安徽这种安理工安农这种双非一本学校,招老师的标准是三篇一区。

就是搁爱因斯坦的成果,放现在,进个安农都进不了,只能去合肥大学巢湖学院这种。

知乎用户 发表

20世纪以来,诺贝尔奖都是越来越倾向于表彰已经发现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确认的科研成果,而不是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

比如中国目前唯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和她同时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都是因为数十年以前的成果获奖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距离她获奖过去了半个世纪,大村智的阿维菌素也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成果。距离获奖也过去了近三十年。

日本现有的诺奖成果,多数都是这样在科技上升期获得,在几十年后得到诺奖追认,但也无法掩盖日本科技已经过了上升期,开始进入下降期了。

中国科研的上升期比日本要晚的多,成果得到长期实践承认的成熟期还没有到来,让子弹飞一阵子再说吧。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领先在APP开屏摇一摇广告还是社交平台自动禁言?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主要还是倾向于开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任何落地的应用科技都是基于基础理论的实践理论,中国的科技几乎都是应用科技,对于基础理论的突破非常的少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评论区好多人都低估了日本离谱方向的发展程度。。。愿意给经费让偏门课题发展的方向太多了以至于总有几个发展出来含金量高的。工科说出来好歹都是在实践把,我说几个肯定没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学的我就不说了,那好歹理论上来讲对人类有用处,我说几个研究动漫游戏之类的

《〈苍蓝钢铁的琶音〉与〈舰队Collection〉中的军国主义游戏化:日本战争类内容观光中的少女形象效应》

《御宅族与想象力的斗争:日本社会中的文化实践》

《〈凉宫春日的忧郁〉:非日常性的规范结构》。

社科类在老中发不上文章直接就下台了,哪里还能给你水文章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诺奖过于超前了,那些理论都无法转化成技术。哪怕是老杨的那个宇称不守恒,能做成什么技术?没个一二百年,没啥技术会用到这个理论。

知乎用户 发表

正经回答:

假如日本准备研究一个东西,就叫他甲吧,先不说这个东西能不能研究出来,研究出来能不能量产,和市场合不合适,他先把各种保护措施做上了,外人想了解就掏钱,一次两次的行,次次都这样谁受得了

非正经回答

国家体制和人种总有一样不行的,自己选

知乎用户 发表

班级里,优等生每天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危机感满满,拼命努力。

而一些半吊子,总觉得老子是全班第一。

知乎用户 发表

中国很少出现几十年没有成果,还能继续投资的。

还有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落后,到了近些年,才以大体量弯道超车。

还有诺贝尔物理奖很多不是当下的科研成果,而是很多年以前,现在突然变得非常重要,那么这个多年以前的科研成果就会获得诺奖。

医学奖是给对人体和重大疾病有突出贡献的

很多都是几十年的理论技术积累,中国想要弯道超车太难了。未来可能在核技术得到诺奖,或者…….

科研就像跑步,你落后了,想要追上,就得付出数倍的努力,但别人看到你,也会加速,想追上太难了……

知乎用户 发表

为什么中国科技那么领先

只拿了3个

从建国76年中国籍只拿了3个

中国籍的莫言、屠呦呦、杨振宁,还有谁?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有误

知乎用户 发表

全球科技水平独一档超一流的就一个美国。一流水准的基本上就是欧盟和日本。

俄罗斯现在还真就是个二流的水准。和乌克兰也差不了太多。

印度真的是勉强算二流!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更重视的是从0到1的实现,也就更加反映的是,而非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实现的是从1到100的拓展应用。

而中国的强项正是在于应用,中国现在的科技强项(芯片、AI、大模型、通信、电动车、工程制造等)属于都应用技术、工程整合、系统创新,这些创新都不是从0到1的实现,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诺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感觉是会经常出错的,尤其是以个人的经验来说,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

比如现在很多人的经验是社会歧视男性,对女性有各种高规格保护,很多男性觉得不公平。事实确实如此,的确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许多女性也感觉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这些例子在就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双方的经验都是真的,也没错,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男女矛盾的本质只是性别战争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此外,传统文化许多也是经验性之谈,经常把农民起义塑造为义军,朝廷军队则是腐败落后。只不过很多时候,朝廷军队确实不行,但义军往往也没那么好,各种烧杀抢掠应该说在王朝末年都是司空见惯的,不分阵营。义军尤其是最后摘桃子的可能要强一点,最起码军纪方面应该要好一些,否则军队战斗力大概率是不行的。

二元对立看世界是有问题的。再比如夫妻关系,古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也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都是不同人们的观察总结,经验之谈,不能当成真理的,应该说这两句话都是对的,因为什么人都有。

理论应该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所以单纯用感觉评价日本科技落后于中国,有失偏颇。

诺奖不是唯一的指标,只不过确实是一个衡量国家科技发展的指标。当然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科技,科技不是技术,事实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四大发明存在相对大的水分,蔡伦改进造纸术确实实打实的,指南针用处不大,毕昇的泥活字没有推广开,因为不好用,虽然后来有了元朝王祯的木活字,但耐用性差,仍旧陷于小范围使用。

事实上直到清朝,印刷术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直到19世纪起,古腾堡的铅活字引入中国,才彻底取代了雕版印刷。

至于火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和现代烈性炸药不是一个东西,实际上也没起到改变时代的作用。中国热兵器的发展,早期是完全依赖西方技术引入。

所以四大发明,其实只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名副其实,毕昇的贡献夸大了,其他两个算是硬凑上去的。没有一个皇帝,在意技术的发展,他们都想着江山千秋万代,所以一直愚民,不可能允许出现不可控技术的突破的,只不过一旦技术可控了,那又没法突破了。

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不经意间成就的,如果凡事都是确定的,都只能按照规定,那么很难取得突破。皇帝总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管控每一个人,这点就注定皇帝不能允许民间有任何不可控因素,所以事实上的技术突破是非常少的,而且大多是朝廷主导,如在君主专制早期,比如张衡、蔡伦。

明清时期如宋应星等人,都是当不上官才研究这些杂学的,虽然现在看来确实很厉害,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一旦开启民智,皇帝就会感觉不安全。所以哪怕康熙帝自己懂得一些外语和西方科学,但绝对不会让大臣和民间学习,事实上即便是他的儿子,最多也只被允许学一点基础,多的东西也只能皇帝一个人知道,毕竟皇帝要唯我独尊。

总体来说,目前日本的诺奖成就大多数源自昭和中后期经济腾飞的结果,所以昭和时代应该是近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时代,深刻改变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现在还是有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中国领先的领域也不少,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工业方面中国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基础科学方面,还存在差距,我想应试教育,应该很难培养出诺奖级别的成果。

回到问题本身,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某些领域确实如此,但有些人的感觉肯定和你相反。在我看来其实都正确,两国在科技方面算是互有千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样的碾压优势。

科技的范围太大,如果限定在某些领域,应该就可以准确对比各国真正的水平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真假不重要,你信就行,

科技没有弯道超车,除非你科技树上点的技能点又走通了另外一条道路,

你才有超车的可能,

比如 相机,从胶片数码

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数码这条路直接把胶片甩飞了,

如果只在胶片这条路上跑,那你就很难追上先驱者。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堆专利试图堵死所有赛道全拿,逼得别人只能转道撇开日本前行,哪怕不如日本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让央视先停用一下日本品牌的摄录转播设备你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失眠的熊猫

因为你需要来我这里坐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小日子是开拓研究,而国人注重实用,头脑聪明善于钻空子,还加上有魄力、够劲道!

可以参考高铁,话说一瓜他爹还在里面喝茶呢。当年某大国高铁,和德国,小日子,意大利各大公司谈判,你要不要我的市场,要就把高铁技术端出来,就是这么劲道。当时官媒还大张旗鼓宣传过这个壮举的,全世界都知道。等到他们技术拿出来后,就不买他们的东西了,主打一个过河拆桥。最后技术是我的,市场还是我的,全世界高铁里程第一,技术冠绝全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过渡丝滑,给老外展示了什么叫东方不败,给他们上了生动深刻的一课。诺贝尔奖算个啥啊,给某大国当学生都得参加入学选拔考试。

类似的还有很多,不说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有人告诉你遥遥领先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你可以细想几十年上百年,我们究竟有啥遥遥领先,有什么现代成果造福于全人类?

知乎用户 发表

大清也觉得英国佬蛮夷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是我们没拿奖的感觉,拿了的感觉会更好。如果这次拿5个,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正确最有眼光的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口渴,在你面前的有A: 福岛核废水 B: 农夫山泉。你选择哪个?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核废水都处理不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能吹的

基本都是日本发明的

科技水平落后与否

其实与你我相关不大

真正该关心的

是癌症能否治愈这种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事情

现在看来

如果癌症真有被攻克的那天

大概率是日本人干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对啊!

这是个好问题!

我再延伸一下,美国和欧洲(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比我们发达多了吧?

他们能从全球吸引无数的科技人才吧?

甚至,光从我国移民欧美的人才,少吗?

为什么现在欧美只领先我们一项:半导体呢?

其实这个答案,就在题主你的生活中!

我们从建国开始,经历了全民扫盲,小学扩招,中学扩招(以前很多的中学是完中的,也就是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

我们每年能毕业1000万大学生,光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最少400万!

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数量,决定科技了!

那么,你应该不难得出答案了:

移民国外的,是理工医科教育人才多?还是文科生多?

他们(文科生)是不是人才?

当然是,但是对科技的贡献,和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知乎用户 发表

仅举一例:

十几年前,王石去日本看心脏(没听说那个医院是日本排名第几)。在就医期间,该医院用3D打印机打出了一个心脏模型,和心脏大小一样,可以拆开来分为多个拼装件。日本医生就当面给王石讲心脏结构和功能,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应怎治疗等等。

王石心脏的问题处理好了,他回来一直健康地生活。我瞎猜,他可能爬珠峰给心脏带来问题。

没有听说国内哪家医院看心脏病还给打个3D模型?这个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知乎用户 发表

军工重工不等于全部,高端制造这块你是一个没沾。

知乎用户 发表

雀食。。。日本拿一百个诺奖也没用。五年内中国人就会站上月亮,还会有自己的euv光刻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什么奖状都更有说服力,这些科技会使得中国的gdp包括军力和日本拉得更大,我们不看宣传只看实效。。。

知乎用户 发表

某些群里把诺奖当真理了,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诺奖历史上做过多离谱的事,得奖的人害了多少人。问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什么,别百度,直接说,看看你们这些把诺奖当神明的了解诺奖么

知乎用户 发表

外行才说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制度优势,中国现在就像是在玩乐高积木,在拼装上已经进入化境,拼个手机,电车都是信手拈来,甚至六代机,高频率微波武器都不在话下,但是不断拆解下的积木却造不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让中国的工程整合能力,对已有原理的钻研到达极致,能短期实现出最大的成果。大部分国家都没这个能力,所以你会感觉中国的科技已经领先世界,这也算是吃到了版本红利。

知乎用户 发表

你以为 “霍金不能站起来敬酒而被排挤” 这种段子,只在中国才成立吗?

而且日本学术造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到不是说日本的诺贝尔奖会造假

是他们即便拿了诺贝尔奖,回到那个造假成风的日本社会内部,也很难有什么人生建树。

-

有些朋友,因为地源原因,无法突破自己的 信息茧房,只能来回复一些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土气评论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搞那创新干嘛啊,反正诺奖级成果人类共享,你等人家研究出来了你再去用就是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属于战线。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

简中网的战报看多了,偶然瞥了眼战线,有些恍惚是正常的。

深呼吸,×掉不愉快的记忆。

知乎用户 发表

是啊,“俺寻思”之力肯定是宇宙无敌大的。

要是你年纪大了就算了。

要是你年纪还不大,建议努力工作几年把个税肝到起征点以上,然后弄几个签证每年多出去走走,见完了世面你再接着骂多好。

知乎用户 发表

张雪峰被封前有一段切片的内容挺适合这个提问的,大意是给孩子选择工科类专业孩子是稳定可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而理科更多的是研究吃了多少苦用了多少时间甚至死后自己的结论才被论证成名。

看到他这个切片的时候我知道他说的就是这个环境最稳妥最现实最利己的决定,但是天才们都稳妥了没人理想主义了一定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果不其然没多一阵就被封了。

还有就是你可以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理科天才的收入相比工科进入硅谷差距有多大,这还是美国最好的环境养的天才,中国如果敢学着养人不出五年这部分配额就会被天龙人吃干抹净,反正九成九的人都没有成果,几乎没有出事风险。

知乎用户 发表

1.倾向于颁发给理论研究而非成果转化。而人民群众对科技水平最直观的理解是成果转化。即,做了什么产品,有多少产值,有多少功能,等等等等。现阶段,中国的得到的产品比日本更多更好,因此给人“日本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的感觉。

2.诺贝尔奖的评奖是滞后的。它并不经常给最新的成果评奖,很多时候它考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上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国力鼎盛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科学界积攒出了大量探索科学边界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后续的若干年内,为日本带来了数量繁多的诺贝尔奖。

3.诺贝尔奖并不能严格衡量国家的科技水平强弱。诺贝尔奖每年才颁发寥寥几个,而值得颁奖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比获奖名额要多。那么,选择给哪些值得获奖的成果颁奖,选择权在诺贝尔奖委员会手上。诺贝尔奖作为有含金量的世界级奖项,其同时也受到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在颁奖的意识形态上有其偏向性。即,诺贝尔奖倾向于颁发给亲西方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知乎用户 发表

又赢了?日本诺贝尔奖很多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的工资,待遇,生活各个方面和日本的诺贝尔奖又有什么关系?日本的大米,那霸的美军,卑微的社畜都尚且自顾不暇,会因为多个诺贝尔奖有根本的改变吗?

少一点宏观叙事,多关心关心身边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究竟如何?不要靠感觉,需要实际考察。

我们的科技水平较原来有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容忽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察后会有客观的答案,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日本人不喜欢改变,用顺手的东西就一直用,也就是轻视应用领域

当我知道我的日本客户公司内还在用传真的时候我是真雷的不轻,而且听说日本的按键手机销量也很好就很神奇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都能控制规律了。

别人玄学,都是讲究发现,有自己的体系,脱离这个也不行,反正就是悟。

我们的领导已经超越这些了,能够控制客观规律,而且做不到,说有难处,就是你思想不够行,觉悟不够强。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科技超越一切。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级科研水平看的是整体科研水平。

诺奖看的是个别科研水平。

假设诺奖水平为s。

你有1s,10a,100b。

我有100a,1000b。

他有10000b。

谁比谁强还真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海战之前

国朝上下一致认为我北洋水师亚洲第一

对日本?

优势在我!

知乎用户 发表

或者你的感觉有误。其实把那个专门搞宣传那个部门裁撤了,你了解的会接近真实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要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心脏要手术,医生问你:
A,日本进口支架;B,国产支架

宣传只能解决喊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选什么的问题。

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请相信自己的直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擅长应用科研,但是也只能进行应用科研。

以大家熟悉的锂电池为例

诺奖的3个得主,3篇论文

  • 威廷汉 :1976年 Chemically Derived Energy Storage: The TiS₂/Li Battery System

  • 提出了可充电锂电池的最初概念。

  • 古迪纳夫:1980 年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发现了能让电池电压更高的钴酸锂正极。

  • 吉野彰:1985 年 A new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a carbonaceous material as anode

  • 碳负极让锂电池变得安全并实现可能量产。

这些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每年的引用次数甚至不到2位数。如果这些人放到中国的高校,早就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非升即走了

但是等90年代索尼根据这些理论真的造出来商用锂电池,情况发生了变化

  • 1990 年代→ 每年几百篇;

  • 2000 年代→ 每年几千篇;

  • 2010 年代→ 每年超过 10 万篇相关论文;

  • 2020 年代 → 全球每年锂电研究论文已超 20 万篇

来源(Scopus 数据库统计):

“Lithium-ion battery” 关键词论文数曲线基本指数增长。

现在,锂电池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第一,中国生产的锂电池数量也是第一,产业链供应也是第一。

但是这个时候锂电池方向发再多的论文,也不可能有机会拿诺奖了

更不要说大多数的论文是电解液里加入微量的XXX元素在XXX情况下带来的性能提升这种文章了

但是诺奖的3个人好多年就这么一篇文章,你一年好几篇文章,在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你的科研贡献甚至比诺奖获得者高。毕竟你是扎扎实实的提升了论文的数量

这么说吧

高铁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高科技。

如果中国现在全球第一个弄出了可以商用的400+的高铁(核心技术论文是外国人的也没关系),全球的400+以上的商用高铁都是参考了中国的技术,哪怕当前最快的高铁不在中国(同一个区间内的速度),那的确是科技领先,丝毫不用怀疑若干年后诺奖会井喷。

事实上现在所谓的高铁科技,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德国,虽然现在中国的高铁速度全球最快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区间的速度,大差不差,能宣传的遥遥领先也只有里程和成本,假如说诺贝尔奖有个高铁奖,不用怀疑,肯定是德国和日本拿这个奖。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智能手机,光伏发电,总之现在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在别的国家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企业不会尝试这种很可能没收益的项目,研究机构也不会研究这些很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内容。中国从根本上就没有基础研究发展的空间。

顺便,疑似国内的诺奖得主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就是不知道这位是屠呦呦呢?还是说诺贝尔委员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公开颁给这位

知乎用户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就感觉拿奖也是赢,不拿奖也是赢。

要么说圈子文化,要么提诺奖烂透,反正就是自己没问题。

这群人坏就坏在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只是真一部分而已。

问题来了:圈子文化,阶层问题,学术造假,学阀打压等,这是共性还是特性呢?

我认为这是共性,也就是说所有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那就只能从含量来说了。

100个里面有30个与100个里面有80个,那里面的说法可就是天差地别。

知乎用户 发表

不知你说的科技水平怎么衡量。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在科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有0-1创新能力,而中国没有。

诺贝尔奖就代表一个国家0-1突破性创新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基本诺奖数都不会少,所以日本拿了那么多诺奖。

再展开点讲,有没有原创能力对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是能够赚轻松钱和只能赚辛苦钱的区别。

中国缺乏0-1创新能力,就只能靠低端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各行各业都那么卷了,人们平均工作时间世界第一,但人均GDP才一万美元出头,无论企业还是工人都只能赚点辛苦钱。而日本像中国那么卷的时候都是世界数一数二富国了。就是现在平均工作时间狠狠降下来了,人们生活依然过得比你好。

因为日本有0-1的创新能力,很多产业都是日本首创的,比如锂电池,比如闪存,比如高铁,比如LCD液晶。日本在首创一个产业之后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吃很长一断时间红利,产品卖出高溢价保证企业高利润,企业利润高又可以支持工人高工资。发达国家人们工作时间短收入又高就是靠这种先发红利支撑的。

中国则是等人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技术已经成熟了再进入到这个行业开卷。竞争的法宝就是卖得比原创者要便宜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最大问题是要压缩生产成本,自然地用工成本就不能太高,必须将工人时薪压低,所以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很多产业看似很强份额世界第一了,一线工人工资还那么低,工作环境也很差。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发给从零到一,

我方擅长一到一百,

比如说,准备给房地产行业发个诺奖,那可能就发给嘉诚或者英东,因为预售,公摊等榨干老百姓积蓄的模式都是他们发明的,

而不会发给加印和建林,尽管他们的房子卖得更多,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人也这么想。甚至当时世界各国都是这么想的。要不甲午战争怎么算爆冷门呢。关键那个年头代清真的比日本先进

现在日本的科技落后中国?离开日本中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得停转。你不看看多少工厂依赖日本进口的机器。

知乎用户 发表

有一种东西叫石墨烯。这玩意,曾经很多人研究它,因为容易出论文。我认识俩18年毕业的美女硕士都是靠它毕业。

坂口志文,今年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这个人在国内,完全没机会,就他那离经叛道的理论。

这两个一起,我就说国内科学圈,充满浮躁出活快的气氛。基础科学是需要花时间打磨。像日本,大面积出诺贝尔奖,是1999年后,而1991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当经济繁荣破灭,大概有人才会静下心做研究。

ps,拿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至今不是中国院士,2025年正式成为美国院士。巧了,日本有个中村修二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美国比日本更早发现他。

知乎用户 发表

海外汉人数量只有日本人的五分之一,却诞生了九个诺贝尔奖,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化学奖和物理奖。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原因古代人老早就看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几年手机电池是不是容量暴涨?导致暴涨的是松下的。

国内手机厂不提罢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可能因为没有你们爱赢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水平更高,想必所有国内劳动者的待遇福利都普遍比日本更好、工作制度也更优秀了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所以说是感觉啊,你随便找个工厂问问要是把他厂里的日本机器停了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你自己有责任,因为“感觉”是你自己造成的

“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这个是客观发生了的事情

“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这个是你对事实的认知。

当你的认知与现实不匹配,你无法准确把握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时,你需要调节自己

比如,少看“赢麻了”、“遥遥领先”类的广告、宣传文稿。多看点科技新闻、科普杂志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有点搞笑了,敢说自己科技水平领先日本的,也许就只有美国,也许没有。敢说跟它差不多的也是英法德这种水平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战报是假的,战线是真的。

中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全球第二大贸易逆差国。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987.9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其中出口额731.8亿元,同比下降5.4%,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3%。进口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48%,逆差规模-2524.2亿元,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的7.35%。

自然杂志也披露了中国学术研究造假泛滥,甚至有一套协助学术研究造假的产业链;发表的低质量论文数量激增,其中超过 92% 的论文由中国研究人员贡献。

题主有没有想过,那些遥遥领先,有多少是可以量化的,又有多少是公开透明可以被验证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人还感觉自己国家是宇宙无敌强大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1,诺奖表彰的不一定是现在发明的东西,能追溯到几十年前。

2,诺奖的初衷,是表彰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是用来衡量哪个国家科技水平用的。

3,诺奖的物理学和化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不是美国,不存在偏向自己兄弟国家这一说。

4,日本并不落后,日本现在你能看到的问题,都是贫富差距拉大以后,因为债务问题,导致失落的20年间,日本开源节流后的“代价”。跟科学无关,跟他们经济制度和发展选择有关。

5,现在中国超越日本,正式超过的时间是2008年以后,gdp超过的时间是2010年。是15年前次贷危机下,日本正好开始全方位国企改制私有化,结果动了大量门阀利益,互相拉扯摆烂造成经济发展劲无法往一处使。同时遇上了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加上此前安倍经济学,饮鸩止渴放了大量的水,推高债务,限制了其国内经济活力。

6,中国超越日本的代价,是富人更富,穷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子。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助龙头企业资源倾斜,无视部分普通人利益,实现高效达成目的。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也经历过此事,参考日本的一本书《垃圾战争》。后来日本逐渐注重民生,人权,使得当人权和发展产生冲突时,日本选择放弃了发展保护现有人权。

7,日本在科技领域比中国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半导体光学镜癌症药物。但都不是终端产品。很多机械手臂,光刻机中的光刻胶都用的日本的东西,手机里的人零部件也是日本的东西,日本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垄断的,躺着挣钱,光授权费就可以养活公司,而我们这做的是包装这些零部件后的终端产品。

8,日本版权保护,使得很多东西在日本都已经垄断了,你想搞啥都绕不开版权流氓。中国是先拿来用,好用大不了以后再补版权费,甚至逆向工程山寨出自己产品,使得中国弯道超车了

9…困了….从诺奖讲到经济去了。总结就是诺奖是全人类的,收一收自己那小肚鸡肠。另外中国这边搞研究,喜欢拿一整个公司,一整个单位都作为申请人去评选…..搞的外国人筛选的时候很尴尬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也觉得自己是科技大国

知乎用户 发表

所谓的感觉只是多了个二维码付款而已。

我们现在所能用到的科技产品,没有一个是我们发明的。连二维码都是别人的。

如果你质疑日本的科技,那么请先关灯,关屏幕。

因为LED就是日本发明的。

______________

虽然说LED是日本人发明不够严谨,但日本人没发明蓝光LED之前,LED无法普及那么广。三色光和两色光的区别,如果你不明白,请爬。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独占性。如果你相信只有四大发明才成就了现代文明,那么请你相信中医能治癌症。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次的一个医学奖,是针对人体t细胞的研究。简单来将,就是控制人体自身免疫力不会敌我不分的乱杀,如果当时新冠开始时有这个技术,那些死于自身免疫风暴反噬的人讲不定就都能活下来了。因为这个突破,以后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人体自己打自己的疾病大概率是要被治本了。据说最终目标是让人体自己消灭癌细胞。你就说这个发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吧。

至于小粉爱吹的高铁、航母、二维码支付,有我们原创的吗?说一个我国发明的,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出来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干部病房里面的患者得了重病,在不差钱的前提下,他们愿意要日本进口药还是国产药?

评论区非要抬杠,我也懒得搭理,这里一次性发一下 ds 的回答:

简单来说,日本和中国医药研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

日本作为传统医药强国,其基础积累、创新体系和顶尖成果都更为深厚,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紧随美国之后)。

中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追赶者”,凭借政策改革、资本投入和人才回流,正从“仿制”向“创新”艰难转型,目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前列,并正向第一梯队迈进。

以下是详细的对比分析:

维度 日本 中国 对比结论

历史与基础 深厚。拥有武田、第一三共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药企,研发体系成熟,基础研究扎实。 薄弱。现代制药工业起步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历史仅10年左右(自2015年药政改革起)。 日本绝对领先。经验和体系的积累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原始创新 (First-in-class) 强大。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重磅药物,例如:

奥希替尼(肺癌药,阿斯利康收购,但源自日本)

纳武利尤单抗(O药,诺贝尔奖相关)

ADC药物DS-8201(颠覆性技术) 初步阶段。目前仍以模仿创新 (Fast-follower/Me-better) 为主,即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更好的药物。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凤毛麟角,但已有突破,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头对头试验击败伊布替尼)。 日本大幅领先。这是衡量一国医药创新实力的黄金标准,日本优势明显。

研发模式与顶尖成果 “深度创新”和“改良型创新”。擅长在已有机制上做出Best-in-class的顶尖药物(如DS-8201)。成果已获得全球认可和诺奖肯定。 “跟随创新”和“联合创新”。主流是快速开发Me-better药物。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和License-out(授权出海)积极参与全球循环。近年来License-out交易大增(如百济、荣昌生物、翰森制药等),证明研发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日本领先,但中国差距在缩小。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证明了其研发的国际化水准在提升。

国际化与市场认可 高度国际化。日本药企本身就是全球巨头,其产品直接面向欧美主流市场,临床开发和注册路径全球同步。 正在国际化。最大的成功是泽布替尼在美国FDA获批并取得商业成功。越来越多企业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是中美同步申报上市。 日本领先。日本的全球化运营经验远超中国。中国仅少数头部企业初步具备了此能力。

资本市场与人才 成熟稳定。拥有长期支持研发的资本市场和经验丰富的科研、管理人才梯队。 极其活跃。香港18A和科创板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吸引了大量海归科学家创业(“大海归带小海归”模式),人才回流现象显著。 中国势头更猛。在资本助推和人才回归上,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活力甚至超过日本。

政策环境 成熟稳健。审评审批制度(PMDA)与国际(ICH)高度接轨,流程规范可预测。 改革红利期。自2015年以来,药监改革(加入ICH、优先审评、临床试验默许许可等)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是行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日本成熟,中国激进。中国正在快速补齐制度的短板,改革力度巨大。

形象比喻

· 日本:像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傅”。内功扎实,技术精湛,善于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如ADC技术),能稳定地产出高质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 中国:像一位天赋异禀、充满野心的“青年高手”。进步神速,学习能力极强,充满了活想法和冲劲,资本雄厚,但经验和火候尚浅,稳定性有待时间检验,但未来可期。

总结:差距与趋势

1. 绝对差距依然存在:在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科学研究、全球化运营和顶尖重磅药物的产出上,日本依然明显领先中国。日本拥有多个改变全球临床实践的药物,而中国还在努力实现“零的突破”。

2. 差距正在飞速缩小:中国通过激进的政策改革、活跃的资本投入和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在过去5-10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路。从“仿制”到“模仿创新”,再到开始尝试“原始创新”,进化速度惊人。

3. 领域差异: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差距仍然较大。但在生物药(如单抗、ADC、CAR-T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几乎与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方面(如CAR-T)甚至更活跃。

总而言之,日本是现在的强者,而中国是未来的强力挑战者。 对于中国来说,追上日本目前的水平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持续努力,但要全面超越其底蕴和持续创新能力,则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

知乎用户 发表

落后在哪呢?

日常生活。

早上起床,被手机铃声叫醒,日本人也是。

乘坐地铁上班时,随便大街上买点儿早餐,用手机支付可能算是高科技吧。

但日本单身上班族也是,会去赶地铁公交,一般会去便利店买个面包牛奶,人家也能用手机,也能用现金,甚至能刷卡。

到了上班的地方,程序员都是敲代码,业务员都是跑销售,工人则进厂,上班这种,两国都是大同小异。

中午该吃饭了,国内一般都是叫外卖,或者去附近小餐馆,人家也一样啊,也有小餐馆,也能叫外卖,况且日本可是预制菜大国,预制菜这块儿高科技,中国还差的选啊。

下午,上班同上,吃饭同上。

回家,你玩儿电脑或者刷手机。

人家也一样啊,不过日本人确实不爱玩电脑游戏,更喜欢玩掌机ps,刷手机也刷,而且由于没有墙,也许人家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多?

睡觉,你冲了个澡就睡觉了,日本人也是,不过他们更爱泡澡。

一天结束,没什么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发表

这就是当年的李政道杨振宁之争。

李建议是趋向于0-1,被现在的人批判。

杨建议是趋向于1-100,被现在的人推崇。

怎么到了诺贝尔奖这里,又反过来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犹太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在简中互联网上评价如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一定是感觉出了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通常来说,科技研发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室里),和试验开发(生产出样品),而科技产业则是把试验开发成功的产品进行大规模制造。

日本科技这30年的强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是诺贝尔奖的评选领域。

但是到试验开发就不行了,至于科技产业化那更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和官僚主义推动不下去。

一路看着日本半导体瞎折腾的西村吉雄为此写过一本书《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日本政府,企业骂了个一大圈。

一骂日本科技领域“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提前交流,自定标准,出海苦难自身市场又不大。典型就是甩开美国自己投入巨大搞了TRON操作系统,结果就没结果了。

二骂日本市场垄断严重,几大巨头不思进取,从科技领军转向投资为主了。典型就是日本液晶面板产量曾经占到全球的95%,但日本企业不愿意投资将1、2代线升级,于是很快就被在生产线砸钱的韩国企业顶掉。

三骂日本失去进取心,沦为“零部件供应商化”,死守着几个产业链上游,看着很高端,但产业规模非常小。典型就是光刻胶,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虽然能靠这个收拾韩国,但全球光刻胶市场也就20多亿美元,未来增长也就是40亿美元级别。

40亿美元,这也就够在美国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只守着一些上游节点,而不去扩大整条线的产业规模,那如何带动本国科技产业整体发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么问题来了 再来疫情是屯瑞辉还是连花清瘟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盛产做题家而不是科学家

知乎用户 发表

2025年诺奖得主日本北川进在学生时代通过日本物理诺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接触到了中国的庄子,将其“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科研信念,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由此可见,日本人尽管获得了诺奖,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比灿烂的文化,才是其获得诺奖的根源。仍旧可以坚信,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中国。

不过,另一个诺奖得主坂口志文,其成就是在免疫生命科学方面,是专门研究调节性T细胞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细胞,达到平衡,就有望在20年内实现癌症可治愈目标。虽然可能有些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那些一直说要抵制日货、日本技术的爱国人士,如果患了癌症,需要日本技术治疗时,会不会有那样的果断和决绝,宁可立即死,也坚决不用日本的医药和治疗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水平与科技工程是两码事。

欧美日本科技水平都高于中国,但是在科技工程上落后于中国,这是限于人口、资金、领土等条件,比如说高铁,日本就那么大,几十年前修了一条,总不可能还没用坏就推倒重建,不是没这个技术,是没必要或客观上不允许。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觉得自己最领先的民用科技,多数都是日本人首创的。

锂电池:惠廷厄姆提出概念,古迪纳夫构造正极,吉野彰构造负极,三人共享诺贝尔化学奖。1991年索尼首发商业锂电池。

高速铁路: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际,日本正式开通东海道新干线,运营时速达到210公里。

二维码: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首发二维码。电装公司注册了二维码专利但并未行使专利权,而是开放给全社会使用。

二维码用于移动支付确实是阿里腾讯先行的,与此同时,海外使用的方法是tap to pay。快捷便利上tap完胜。

知乎用户 发表

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世界科技老二对比??

知乎用户 发表

别说我国了,近三四十年诞生的科研成果、技术成就,你就是从全世界范围也找不到在普世的惠民层面一个能够稳压日本的国家,看完接下来这一串发明/重大贡献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了:

一、蓝光 LED

没有中村修二,台灯还是白炽灯泡,手机还是单色背光,蓝色led的出现直接开启新一轮照明革命和全彩屏的科技主线任务,可以说从各个角度“重新点亮”了世界都不为过。

二、锂电池

伟大无需多言,吉野彰首创世界第一块锂电池原型后由索尼的工程师采用石墨负极材料并由索尼成功商业化;此后首次在笔电、手机、电车上实用化、装车上量也是索尼、松下等日企,打开移动电源和新能源汽车盛世的大门。

三、二维码

当今世界第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电装员工原田宏在90年代为了跟踪世界第一车企丰田设备和材料信息而发明的“回”字定位点,如今俨然成为国人的“第二身份证”了。

四、LCD/OLED

这两项技术的量产工艺和首次商业化是日本人 (夏普和pioneer)一条龙打穿的。

五、闪存

由东芝发明并量产的技术,存随机读写比机械硬盘快百倍以上,PC、服务器、游戏主机全面SSD化,系统启动、软件加载、游戏读条压缩到秒,直接撑起了4K/8K实时剪辑、云游戏、AI训练这类“数据饥渴”应用。今天手机 512GB 容量、秒进系统不眨眼闪都归功于它。

知乎用户 发表

会不会是感觉出问题了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人根本搞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把这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拼成一个叫科技的词。science就是science,technology就是technology。举个例子,做ai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能拿诺贝尔奖,发明晶体管能拿诺贝尔奖,发明锂电池也能拿诺贝尔奖。但是用这些造一辆能智驾的电动汽车显然不可能拿诺贝尔奖。诺奖表彰的是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从0到1的创新,这些工作告诉人类做这些事情没有理论上的阻碍和限制,这叫science。而后续怎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这叫technology。诺贝尔奖所表彰的成果所代表的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当一个诺奖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被挖到底之后,就需要另一个诺奖级的成果开辟新的赛道。而中国恰恰没有开辟新赛道的能力,并且中国一直在宣传的新能源,ai之类的商业化也不是由中国完成的,中国只是在西方和日本等国创立了基础理论,完成了初步商业化证明可行性之后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最多只能算通过性价比方式实现技术上的成功。等这条路卷到头了再继续复制之前的方式卷下一条路。所以中国只能算在某些容易高性价比复制的技术方面有优势,科学方面被人家拉的尾灯都看不见。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中国?那为什么中国人都愿意去日本购物呢。为什么国内的车企抢着与日企合资,生产的车辆用日本的品牌,如本田、丰田、等。有日本本土的车企与中国国企合资套用中国的“”、“”等品牌吗?

之前看过,说中国连圆珠笔的钢珠都无法生产,只能进口日本的钢材,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

知乎用户 发表

慈禧向八国开战时应该也是认为八国军事力量远落后于清朝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你把科学和技术搞混了,科学是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系统性的发现并拓展。而技术是工程应用。中国比日本强的点就在于工程应用,即技术上是高于日本的,但是科学前沿研究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说的很对!因为你说的是你的“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奉劝反日的同志们,准备几千块去一趟日本亲自看看吧。反日工作不能停留于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搞搞动员、做做样子。只有亲自深入日本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反日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反日工作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叠个甲,我可没说它好。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看了这么多我是明白了

从0到1的人很费劲,试错成本巨高,但是又非常关键,人类里面需要有人站出来做这个事,所以诺贝尔奖,它只是奖励做这个事做成的人

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方针就不是0-1而是1-100,因为别人弄出来了你照抄,不会承担风险,错的路别人帮你试过了

可以说都吃到科技红利了,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吧,如果没有咱们以外的世界,咱们现在滴滴都跑不上,那可是在抬轿子呢

知乎用户 发表

从0到1最难得,看似一小步,其实是开天辟地的一大步。

从1到100靠勤劳,是对一的学习和累加。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只需要做题家,cmo/imo奥数//,数学比赛保送清华北大。,做题家只会抄袭模仿的。

但是诺贝尔奖鄙视做题家,

诺贝尔奖只需要原创发明//原创发现。原创科学。。

知乎用户 发表

大家要理解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然后再来大放厥词:

诺贝尔奖的文学奖、和平奖不谈,因为也没什么权威性。

但是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经济学奖,第一步是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几百名专家发提名人邀请函;再到第二步,由评选委员会评选。

两个步骤中,中国科学家基本也就是能提提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诺奖得主,所以权重很低;而进入评选环节基本就没有中国人了,所以,诺奖也多被诟病为欧美小圈子的奖项

归根结底,就是在诺奖圈子里没有自己人,而日本因为已经出了不少诺奖得主,风向一对就有日本人能得奖。

这个问题,国内早就形成共识了,现在还能频繁被翻出来吹日本拉踩中国,也是扯淡

中国科学界陆续已经不怎么热心参与诺奖了,连提名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得不得奖不大能反应我国的科研现状。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十多年,乃至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日本是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除此之外,越是尖端科技就离普通人的认识越远。

小学水平的知道四大发明和古希腊。

初中知道牛顿三定律。

高中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知道内燃机,蒸汽机,原子弹这些。

日苏这类二战后的科技成就一般要到大学理工科专业才会了解到。

像中国新世纪以后的科研成就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准。

大部分人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也基本就是二战前,而如果说学精那基本上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准都没有,比如大部分人能理解到的高等数学——比如微积分其实是十七世纪发明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理解到的科技成就,目前基本上是电子信息领域,而日本在这条路上已经被美国堵死了。

广场协议并不是直接引爆日本经济的原因,货币升值不利于制造业出口但有利于技术和专利出口,但是日本半个世纪前领先世界的半导体技术被美国贸易战强制打断,就像现在对华为的制裁一样。

自那以后,日本资本就放弃在本土进行科技创新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创新出来会不会被美国再次首个。

日本泡沫经济爆炸就好像人吃了春药,却没办法发泄出来一样。

——

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35年证实介子。(相隔14年)

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47年发表的’重正化理论‘。(相隔18年)

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58年发表关于’隧道二极管‘论文。(相隔15年)

井谦一,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目是1951年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相隔30年)

利根川进,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从1978年开始研究的“抗体多样性产生遗传机理的发现”。(相隔5~10年)

白川英树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5年前后发明的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粗暴来说就是能导电的塑料。(相隔25年)

野依良治,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6年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原理。(相隔35年)

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83年截获测得超新星中微子。(相隔19年)

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测得蛋白质酶的“质谱”信号,使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出了“质谱分析装置”。(相隔17年)

南部阳一郎,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从60年代开始提出得提出的南部·约纳·拉西尼奥模型,奠定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基础。(相隔40余年)

益川敏英小林诚、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60年提出的小林益川理论。(相隔40余年)

下村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2年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相隔40年)

根岸英一 ,鈴木章,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7年改进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相隔33年)

山中伸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2006年iPS细胞,既无限分化的细胞。(相隔6年)

赤﨑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3年发明的蓝色ied灯。(相隔21年)

大村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74 年发现的阿维菌素。(相隔41年)

梶田隆章,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8年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相隔17年)

大隅良典,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92年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相隔23年)

本庶佑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和2013年依此开创的“癌症免疫疗法”。(相隔26年)

吉野彰,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从电池中去除了纯锂,让电池从纯锂变成更安全的锂离子。(相隔34年)

真锅淑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60年代建立的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的影响。(相隔60年)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实力的赶超,是有一个顺序的,就是从经济、军事、科技、金融、文化这个五个主要标志来夺取。

2010年GDP超过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不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了,中国需要面对的只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美国。

也差不多是2010年,在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跨过经济这个标志点了。

高超音速055六代机的出现,标志着军事上的超越。

随着最近芯片制造的突破,科技这关的超越也在眼前了。

我对金融这关比较乐观,因为巨额的美债和必须凭空造币的稳定币,都是坐吃山空、竭泽而渔的做法。西方金融将逐步脱离主流实体,成为虚拟经济的交易货币。中国只需要看准时机最后来一句“买中国货只能人民币支付”,虚拟经济世界里的美元,那就是风中的残烛。

但是,文化的超越,包括世界认同的舆论话语权的超越,却难以确定。因为此前被美西方的强大洗脑的人,转不过来的还是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以上是背景。

结论:

1、中国科技早已超越日本。

2、诺贝尔奖代表的更多的是话语权而不是科技实力。

3、日本是美西方刻意造出来的在东方的压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现在回答问题,开始跟提问说分析思路,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有限的,只能按照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对每一样东西分析。

我可以很自信的抛出一个推论,

你在知乎上面看到的人,有99%以上对前沿科学一无所知,有99%以上无法评判科技是否领先,即便有人跟你写一大堆举例也有可能是以偏概全。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推论?

因为,感觉并不靠谱,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韩国取代了日本在半导体的地位,直到2019年:

2019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加强管制,要求每笔出口都需经过约90天的审批,并于8月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韩国支柱产业,因为韩国对这三种材料的对日依赖度分别高达43.9%、91.9%和93.7%。

为此,三星李在镕立马跑去日本寻求解决方案。韩国人当时的狼狈样子,我记忆犹新,因为台湾的同事当时笑开了花。当然,后面几年,感到威胁的韩国也增加了自主可控的原材料开发,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原料高度依赖日本。

这个案例发生之前,没有人会说这个,也没有人预测到韩国能靠自身能力开发替代多少日本供给的上游,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领域。

很多回答都是情绪输出,或者复制粘贴拾人牙慧。


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利用自己理解的常识去识别出来,很多信息不靠谱之处,

比如俄乌战争初期,远方青木之流鼓吹1小时22分的时候,百度贴吧有个老哥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信息为假:“老子开车绕上海外围一圈1小时22分都完不成,你跟我说打下了基辅?”

所以,回到你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

1.你的感觉可能有误

2.诺贝尔奖并非直接作用于社会/单独一国

3.诺贝尔奖可能距离实际应用并产生全社会冲击有一定距离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和一百多年前一样:只看邸报的话,我大清永远天下第一,洋人膝盖不会打弯,英国人不买我们的茶叶就会便秘而死。

知乎用户 发表

对日本接触多的我可以说两句吗?

首先诺贝尔奖发现探索奖,主要意义是人类对科学的重大发现,但发现不等于运用得好,日本当初是发现和运用双开花的工业国,但现在情况并不乐观。

我说个我知道的,那就是日本大学教育逐渐衰落,包括东京大学的教育强度,日本这些年都在奉行快乐教育,留学东大的中国学生都吐槽过,东大日本学生基本都在躺平,混个学历就工作,考公,而且考试比较简单。

目前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以80年代的科研成果拿奖的,日本当局已经多次反思教育问题,并且希望重新整改目前松散的教育体制,过于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早恋完全摧毁了日本新一代。

中国的教育压力反而愈发严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仅没有松懈,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广东地区很多学生已经无法正常升学到高中,以珠海为例,出众就需要通过几次考试决定高中录取资格:

目前中国的方式是将部分学生驱赶去职业高中,就是这么残酷。

目前中国被全世界针对的情况,就是中国没有执行轻松教育,而是反而越来越苛刻:

欧美的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在科研领域中,你见到过新产业在他们那边发家了吗?包括AI电动汽车信息技术,美国提到的最新产业,中国几乎都跟上了,欧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别提日韩。

诺贝尔奖是伟大的,人类众多宝贵的发现都存在于诺贝尔奖里,但它并不是当前科技强弱的指标,你要清楚俄罗斯有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逊色日本多少,匈牙利也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国际竞争中,你看到俄罗斯和匈牙利获得优势了吗?最为突飞猛进的是四小龙和中国大陆,它们的诺贝尔奖数量可就很惨了,但他们的教育水平真不低,新加坡人家gdp都9万美元了,它也没有诺贝尔奖,唯一一个是用钱买来的大学教授,韩国只有文学奖和和平奖,中国大陆有一个医学奖,但近代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经济发展地区就发生在东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么紧张教育的问题,诺贝尔奖有延迟性,日本目前的经济和产业可没那么乐观。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更多的是鼓励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实验室里基础科学的研究,更多是惠及全人类的。下面举一些得了诺奖的简单的例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无法遥遥领先。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

门捷列夫都没拿到。

他有个鸡儿的公正性。

知乎用户 发表

=.=又是什么未成年人来讲尬的么?

上来就是一个这么大的话题?

讲科技对比,就落地一点,讲点具体的.

坂口志文是免疫学里的T细胞.北川进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开发了金属有机框架MOF

国内相关领域免疫T细胞做了不少癌症相关的应用,MOF材料领域国内文章发的蛮多的.我查了一下发的比日本还多.

但诺奖说到底还是给从0到1的成就,中国即使在MOF领域反超日本,但这个领域细分溯源还是北川进搞出来的.

说白了国内现在科研水平,科技水平大部分是在填坑和降成本.

而诺奖是颁给挖坑的人,没有日本这两开山祖师爷,国内都得少很多一区论文.

填坑的人多了,市场存量就这么大,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得卷,甚至卷得猝死.

而挖坑的人多了,市场就有增量,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知乎用户 发表

去看看有多少是日本的就知道差距了

知乎用户 发表

问问题的人,都不谈事实谈感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朝鲜人还感觉全世界都羡慕他们那的幸福生活呢。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_哔哩哔哩_bilibili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是对的。日本目前只能在战报上领先,战线上已经遥遥落后了。我们看数据:

首先要成大事: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中国的研发投入是日本的4倍,考虑到购买力差异实际研发投入可能在8-10倍。

其次看研发成效:中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专利转换率超过一半,而日本不到1/3。

从最新的自然指数来看也可以得到交叉验证。

再看产业分布和人才规模:日本在昔日的强势产业还有一定的余晖,而中国在新兴产业已经令日本完全无法望其项背。中国每年毕业500万蒸汽人才,其中蒸汽硕士约110万,蒸汽博士约15万,日本老龄化严重,蒸汽人才数质两方都远远落后。

再来看市场反馈: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值是日本的三倍,考虑到中国在高科技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的高科技出口实质沦为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组装贴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连高科技产品都造不出来。

总之如果看战线不看战报,当今科技领域的竞争,就是中美+其他,日本只是其他类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完全不可与中国同类而语。

知乎用户 发表

提问者脑洞大开,问出这样无厘头问题!日本水平排世界前列,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科研人员获不少诺贝尔奖,乃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其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大陆,可能是被各种“遥遥领先”忽悠了,日本国的尖端工业制造、核能技术、等都较先进…

知乎用户 发表

鬼子是不乱折腾,他们最便宜的一个诺奖,换算人民币就每年30万,但是他们的学者,不需要搞青椒,不用带研究生,没有论文硬指标,也不搞投入产出比。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句话总结

粉国大多数东西(95%以上),都是把欧美日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廉价化的方式,进行堆积数量和堆积长度。说白了,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重复的劳动而进行堆量。

高速是如此,高铁是如此,机场是如此,各种桥梁隧道也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了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五六十年代探测,1971年开工,1987年开通),看了明石海峡大桥(88年动工,98年开通)

东京湾水隧道(86开工,97开通),这个桥就是粤港澳大桥的原型,一边在海底,一边是桥梁。

以及日本濑户内海上的那一座座大桥。

那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工程基建成果了。更不要说新干线开通61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材料,施工手段,工程机械等,都成熟的多,所以我丝毫不觉得国内那些大基建多厉害,只觉得美日大基建时代的那些产物才叫牛掰。

新能源汽车,得益于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其他就是组装,和科技关系不大。

至于国内互联网那些企业,无非就是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粗暴模仿罢了。

至于为子,迪子,米子之流,也就为子和科技沾点关系,它的发展无非说明了国家力量的强大。

对于国内服装企业不可能是科技公司,但是优衣库母公司算得上是科技公司

对于国内食品公司算不上科技企业,但是味之素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日本只是没有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知乎用户 发表

科研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有回报周期。

不但研发时间长,还和生产力距离较远,因而回报周期比长的多。

偏爱基础科学,因而今天日本依然能吃到经济强盛时期投资基础科学的回报,而应用科学早就回报过了,今天就没有了。所以日本获得了诺尔贝奖,但应用科学水平却落后中国。

中国过去几十年致力于发展应用科学,更易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基础科学成果高峰还没到来,应用科学的成果高峰却已经开始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太多人都回答过了,答案也很简单:日本现在爆发式获诺奖是1970-80年代的回光返照。

科研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科研人才储备科研设备的运转和升级,科研教育体系的运转,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日本在1970-80年代出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不差钱,甚至能出钱养活看似没有前途的科研项目。

至于现在日本的科研状况,行内的人都知道情况有多糟糕,行外的人不需要知道这些。当然,日本科研水平的衰落是相对几个顶级科研强国(美国,中国,欧盟)而言的,至于其他国家依然是没法碰瓷日本的。

说实话,看到一个科研强国的快速衰落,人才流失或者断代,科研项目荒废,内心是非常惋惜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意识形态不同。

诺贝尔奖是帝国主义愚弄人民的产物,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续命的稻草。

我们当务之急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严防思想殖民,纠正躺平要福利的小资产阶级糜腐风气,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帝国主义愚民的游戏里面。

知乎用户 发表

平时一群小区大妈唱赞歌,说起小日子咬牙切齿,看的我都感动了……

后来小区要换电梯,让大家投票,几个年轻人还选了国产的,而这些唱赞歌的全部选小日子的三大品牌电梯投……

老狐狸可不是小奶狗们能比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在IT互联网汽车这些重要产业都落后了,当全球都搞PC兼容机的时候,他们自己弄了一套体系,和主流不兼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落后保守了,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还死守着油车,两田不死谁死。

知乎用户 发表

你隨意感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整体比较保守,不像国内非常激进的搞东西,昭和的时候比较激进,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

我在日本最大的体感就是,日本还在大范围用国内九十年代的门锁。而我身边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里都普及指纹锁了。而且TM日本丢把钥匙要人开锁的话,TM开锁费用都够买个小米的指纹锁了。

但真要说日本本土没能力做指纹锁么?那也未必。

而且真细讲,华裔诺奖也不少的,只是国内宣传的只有屠女士的。

而且细看屠女士得奖经历,也说明很多事情了。

国内现在搞性价比研发和性价比科研,研发人员为了35岁不被优化,只能点抱团党争的技能点。

党争技能点上来了,别科技水平了, 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就是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之间的差距。

足球这种体育活动,国家队都能黑成这样,更别说科技这种带点主观预判性质的东西。

企业里的管理层,趁着权力还在手里,能套点就套点,四十五岁都准备退休了。年轻的时候不套现,上了岁数企业也不给你养老,某车企不还是搞什么五十岁出列么?

导致在车企出新产品的时候,时不时出点乐子。

高校现在搞性价比研发, 年轻老师但凡脑子还在线,都在拜码头找山头。

没院士没杰青依附,后续混个副教授算牛逼的, 再往上就别想了。

好了你回头看现在几个诺奖得主,他们的成果都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再思考一下中国同龄科研人员在干嘛。

而且说得难听点,诺奖那么点奖金,真工科领域的杰青都懒得看一眼。

说个搞笑的事,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吧,他得诺奖是靠的光电效应

他光电效应的论文发的期刊是annslrnderphysik,中科院三区。

而且他的不少论文都是这个期刊刊出的。

我博士毕业要求是两篇一区,只有延期延得意识模糊的,导师才会放你发三四区毕业。

三篇三区论文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基本上跟科研没啥关系了。

安徽这种安理工安农这种双非一本学校,招老师的标准是三篇一区。

就是搁爱因斯坦的成果,放现在,进个安农都进不了,只能去合肥大学巢湖学院这种。

知乎用户 发表

20世纪以来,诺贝尔奖都是越来越倾向于表彰已经发现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确认的科研成果,而不是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

比如中国目前唯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和她同时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都是因为数十年以前的成果获奖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距离她获奖过去了半个世纪,大村智的阿维菌素也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成果。距离获奖也过去了近三十年。

日本现有的诺奖成果,多数都是这样在科技上升期获得,在几十年后得到诺奖追认,但也无法掩盖日本科技已经过了上升期,开始进入下降期了。

中国科研的上升期比日本要晚的多,成果得到长期实践承认的成熟期还没有到来,让子弹飞一阵子再说吧。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领先在APP开屏摇一摇广告还是社交平台自动禁言?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主要还是倾向于开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任何落地的应用科技都是基于基础理论的实践理论,中国的科技几乎都是应用科技,对于基础理论的突破非常的少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评论区好多人都低估了日本离谱方向的发展程度。。。愿意给经费让偏门课题发展的方向太多了以至于总有几个发展出来含金量高的。工科说出来好歹都是在实践把,我说几个肯定没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学的我就不说了,那好歹理论上来讲对人类有用处,我说几个研究动漫游戏之类的

《〈苍蓝钢铁的琶音〉与〈舰队Collection〉中的军国主义游戏化:日本战争类内容观光中的少女形象效应》

《御宅族与想象力的斗争:日本社会中的文化实践》

《〈凉宫春日的忧郁〉:非日常性的规范结构》。

社科类在老中发不上文章直接就下台了,哪里还能给你水文章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诺奖过于超前了,那些理论都无法转化成技术。哪怕是老杨的那个宇称不守恒,能做成什么技术?没个一二百年,没啥技术会用到这个理论。

知乎用户 发表

正经回答:

假如日本准备研究一个东西,就叫他甲吧,先不说这个东西能不能研究出来,研究出来能不能量产,和市场合不合适,他先把各种保护措施做上了,外人想了解就掏钱,一次两次的行,次次都这样谁受得了

非正经回答

国家体制和人种总有一样不行的,自己选

知乎用户 发表

班级里,优等生每天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危机感满满,拼命努力。

而一些半吊子,总觉得老子是全班第一。

知乎用户 发表

中国很少出现几十年没有成果,还能继续投资的。

还有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落后,到了近些年,才以大体量弯道超车。

还有诺贝尔物理奖很多不是当下的科研成果,而是很多年以前,现在突然变得非常重要,那么这个多年以前的科研成果就会获得诺奖。

医学奖是给对人体和重大疾病有突出贡献的

很多都是几十年的理论技术积累,中国想要弯道超车太难了。未来可能在核技术得到诺奖,或者…….

科研就像跑步,你落后了,想要追上,就得付出数倍的努力,但别人看到你,也会加速,想追上太难了……

知乎用户 发表

为什么中国科技那么领先

只拿了3个

从建国76年中国籍只拿了3个

中国籍的莫言、屠呦呦、杨振宁,还有谁?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有误

知乎用户 发表

全球科技水平独一档超一流的就一个美国。一流水准的基本上就是欧盟和日本。

俄罗斯现在还真就是个二流的水准。和乌克兰也差不了太多。

印度真的是勉强算二流!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更重视的是从0到1的实现,也就更加反映的是,而非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实现的是从1到100的拓展应用。

而中国的强项正是在于应用,中国现在的科技强项(芯片、AI、大模型、通信、电动车、工程制造等)属于都应用技术、工程整合、系统创新,这些创新都不是从0到1的实现,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诺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感觉是会经常出错的,尤其是以个人的经验来说,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

比如现在很多人的经验是社会歧视男性,对女性有各种高规格保护,很多男性觉得不公平。事实确实如此,的确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许多女性也感觉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这些例子在就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双方的经验都是真的,也没错,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男女矛盾的本质只是性别战争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此外,传统文化许多也是经验性之谈,经常把农民起义塑造为义军,朝廷军队则是腐败落后。只不过很多时候,朝廷军队确实不行,但义军往往也没那么好,各种烧杀抢掠应该说在王朝末年都是司空见惯的,不分阵营。义军尤其是最后摘桃子的可能要强一点,最起码军纪方面应该要好一些,否则军队战斗力大概率是不行的。

二元对立看世界是有问题的。再比如夫妻关系,古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也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都是不同人们的观察总结,经验之谈,不能当成真理的,应该说这两句话都是对的,因为什么人都有。

理论应该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所以单纯用感觉评价日本科技落后于中国,有失偏颇。

诺奖不是唯一的指标,只不过确实是一个衡量国家科技发展的指标。当然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科技,科技不是技术,事实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四大发明存在相对大的水分,蔡伦改进造纸术确实实打实的,指南针用处不大,毕昇的泥活字没有推广开,因为不好用,虽然后来有了元朝王祯的木活字,但耐用性差,仍旧陷于小范围使用。

事实上直到清朝,印刷术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直到19世纪起,古腾堡的铅活字引入中国,才彻底取代了雕版印刷。

至于火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和现代烈性炸药不是一个东西,实际上也没起到改变时代的作用。中国热兵器的发展,早期是完全依赖西方技术引入。

所以四大发明,其实只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名副其实,毕昇的贡献夸大了,其他两个算是硬凑上去的。没有一个皇帝,在意技术的发展,他们都想着江山千秋万代,所以一直愚民,不可能允许出现不可控技术的突破的,只不过一旦技术可控了,那又没法突破了。

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不经意间成就的,如果凡事都是确定的,都只能按照规定,那么很难取得突破。皇帝总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管控每一个人,这点就注定皇帝不能允许民间有任何不可控因素,所以事实上的技术突破是非常少的,而且大多是朝廷主导,如在君主专制早期,比如张衡、蔡伦。

明清时期如宋应星等人,都是当不上官才研究这些杂学的,虽然现在看来确实很厉害,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一旦开启民智,皇帝就会感觉不安全。所以哪怕康熙帝自己懂得一些外语和西方科学,但绝对不会让大臣和民间学习,事实上即便是他的儿子,最多也只被允许学一点基础,多的东西也只能皇帝一个人知道,毕竟皇帝要唯我独尊。

总体来说,目前日本的诺奖成就大多数源自昭和中后期经济腾飞的结果,所以昭和时代应该是近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时代,深刻改变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现在还是有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中国领先的领域也不少,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工业方面中国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基础科学方面,还存在差距,我想应试教育,应该很难培养出诺奖级别的成果。

回到问题本身,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某些领域确实如此,但有些人的感觉肯定和你相反。在我看来其实都正确,两国在科技方面算是互有千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样的碾压优势。

科技的范围太大,如果限定在某些领域,应该就可以准确对比各国真正的水平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真假不重要,你信就行,

科技没有弯道超车,除非你科技树上点的技能点又走通了另外一条道路,

你才有超车的可能,

比如 相机,从胶片数码

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数码这条路直接把胶片甩飞了,

如果只在胶片这条路上跑,那你就很难追上先驱者。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堆专利试图堵死所有赛道全拿,逼得别人只能转道撇开日本前行,哪怕不如日本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让央视先停用一下日本品牌的摄录转播设备你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失眠的熊猫

因为你需要来我这里坐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小日子是开拓研究,而国人注重实用,头脑聪明善于钻空子,还加上有魄力、够劲道!

可以参考高铁,话说一瓜他爹还在里面喝茶呢。当年某大国高铁,和德国,小日子,意大利各大公司谈判,你要不要我的市场,要就把高铁技术端出来,就是这么劲道。当时官媒还大张旗鼓宣传过这个壮举的,全世界都知道。等到他们技术拿出来后,就不买他们的东西了,主打一个过河拆桥。最后技术是我的,市场还是我的,全世界高铁里程第一,技术冠绝全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过渡丝滑,给老外展示了什么叫东方不败,给他们上了生动深刻的一课。诺贝尔奖算个啥啊,给某大国当学生都得参加入学选拔考试。

类似的还有很多,不说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有人告诉你遥遥领先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你可以细想几十年上百年,我们究竟有啥遥遥领先,有什么现代成果造福于全人类?

知乎用户 发表

大清也觉得英国佬蛮夷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是我们没拿奖的感觉,拿了的感觉会更好。如果这次拿5个,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正确最有眼光的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口渴,在你面前的有A: 福岛核废水 B: 农夫山泉。你选择哪个?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核废水都处理不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能吹的

基本都是日本发明的

科技水平落后与否

其实与你我相关不大

真正该关心的

是癌症能否治愈这种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事情

现在看来

如果癌症真有被攻克的那天

大概率是日本人干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对啊!

这是个好问题!

我再延伸一下,美国和欧洲(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比我们发达多了吧?

他们能从全球吸引无数的科技人才吧?

甚至,光从我国移民欧美的人才,少吗?

为什么现在欧美只领先我们一项:半导体呢?

其实这个答案,就在题主你的生活中!

我们从建国开始,经历了全民扫盲,小学扩招,中学扩招(以前很多的中学是完中的,也就是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

我们每年能毕业1000万大学生,光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最少400万!

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数量,决定科技了!

那么,你应该不难得出答案了:

移民国外的,是理工医科教育人才多?还是文科生多?

他们(文科生)是不是人才?

当然是,但是对科技的贡献,和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知乎用户 发表

仅举一例:

十几年前,王石去日本看心脏(没听说那个医院是日本排名第几)。在就医期间,该医院用3D打印机打出了一个心脏模型,和心脏大小一样,可以拆开来分为多个拼装件。日本医生就当面给王石讲心脏结构和功能,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应怎治疗等等。

王石心脏的问题处理好了,他回来一直健康地生活。我瞎猜,他可能爬珠峰给心脏带来问题。

没有听说国内哪家医院看心脏病还给打个3D模型?这个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知乎用户 发表

军工重工不等于全部,高端制造这块你是一个没沾。

知乎用户 发表

雀食。。。日本拿一百个诺奖也没用。五年内中国人就会站上月亮,还会有自己的euv光刻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什么奖状都更有说服力,这些科技会使得中国的gdp包括军力和日本拉得更大,我们不看宣传只看实效。。。

知乎用户 发表

某些群里把诺奖当真理了,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诺奖历史上做过多离谱的事,得奖的人害了多少人。问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什么,别百度,直接说,看看你们这些把诺奖当神明的了解诺奖么

知乎用户 发表

外行才说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制度优势,中国现在就像是在玩乐高积木,在拼装上已经进入化境,拼个手机,电车都是信手拈来,甚至六代机,高频率微波武器都不在话下,但是不断拆解下的积木却造不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让中国的工程整合能力,对已有原理的钻研到达极致,能短期实现出最大的成果。大部分国家都没这个能力,所以你会感觉中国的科技已经领先世界,这也算是吃到了版本红利。

知乎用户 发表

你以为 “霍金不能站起来敬酒而被排挤” 这种段子,只在中国才成立吗?

而且日本学术造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到不是说日本的诺贝尔奖会造假

是他们即便拿了诺贝尔奖,回到那个造假成风的日本社会内部,也很难有什么人生建树。

-

有些朋友,因为地源原因,无法突破自己的 信息茧房,只能来回复一些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土气评论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搞那创新干嘛啊,反正诺奖级成果人类共享,你等人家研究出来了你再去用就是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属于战线。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

简中网的战报看多了,偶然瞥了眼战线,有些恍惚是正常的。

深呼吸,×掉不愉快的记忆。

知乎用户 发表

是啊,“俺寻思”之力肯定是宇宙无敌大的。

要是你年纪大了就算了。

要是你年纪还不大,建议努力工作几年把个税肝到起征点以上,然后弄几个签证每年多出去走走,见完了世面你再接着骂多好。

知乎用户 发表

张雪峰被封前有一段切片的内容挺适合这个提问的,大意是给孩子选择工科类专业孩子是稳定可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而理科更多的是研究吃了多少苦用了多少时间甚至死后自己的结论才被论证成名。

看到他这个切片的时候我知道他说的就是这个环境最稳妥最现实最利己的决定,但是天才们都稳妥了没人理想主义了一定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果不其然没多一阵就被封了。

还有就是你可以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理科天才的收入相比工科进入硅谷差距有多大,这还是美国最好的环境养的天才,中国如果敢学着养人不出五年这部分配额就会被天龙人吃干抹净,反正九成九的人都没有成果,几乎没有出事风险。

知乎用户 发表

1.倾向于颁发给理论研究而非成果转化。而人民群众对科技水平最直观的理解是成果转化。即,做了什么产品,有多少产值,有多少功能,等等等等。现阶段,中国的得到的产品比日本更多更好,因此给人“日本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的感觉。

2.诺贝尔奖的评奖是滞后的。它并不经常给最新的成果评奖,很多时候它考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上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国力鼎盛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科学界积攒出了大量探索科学边界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后续的若干年内,为日本带来了数量繁多的诺贝尔奖。

3.诺贝尔奖并不能严格衡量国家的科技水平强弱。诺贝尔奖每年才颁发寥寥几个,而值得颁奖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比获奖名额要多。那么,选择给哪些值得获奖的成果颁奖,选择权在诺贝尔奖委员会手上。诺贝尔奖作为有含金量的世界级奖项,其同时也受到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在颁奖的意识形态上有其偏向性。即,诺贝尔奖倾向于颁发给亲西方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知乎用户 发表

又赢了?日本诺贝尔奖很多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的工资,待遇,生活各个方面和日本的诺贝尔奖又有什么关系?日本的大米,那霸的美军,卑微的社畜都尚且自顾不暇,会因为多个诺贝尔奖有根本的改变吗?

少一点宏观叙事,多关心关心身边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究竟如何?不要靠感觉,需要实际考察。

我们的科技水平较原来有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容忽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察后会有客观的答案,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日本人不喜欢改变,用顺手的东西就一直用,也就是轻视应用领域

当我知道我的日本客户公司内还在用传真的时候我是真雷的不轻,而且听说日本的按键手机销量也很好就很神奇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都能控制规律了。

别人玄学,都是讲究发现,有自己的体系,脱离这个也不行,反正就是悟。

我们的领导已经超越这些了,能够控制客观规律,而且做不到,说有难处,就是你思想不够行,觉悟不够强。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科技超越一切。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级科研水平看的是整体科研水平。

诺奖看的是个别科研水平。

假设诺奖水平为s。

你有1s,10a,100b。

我有100a,1000b。

他有10000b。

谁比谁强还真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海战之前

国朝上下一致认为我北洋水师亚洲第一

对日本?

优势在我!

知乎用户 发表

或者你的感觉有误。其实把那个专门搞宣传那个部门裁撤了,你了解的会接近真实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要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心脏要手术,医生问你:
A,日本进口支架;B,国产支架

宣传只能解决喊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选什么的问题。

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请相信自己的直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擅长应用科研,但是也只能进行应用科研。

以大家熟悉的锂电池为例

诺奖的3个得主,3篇论文

  • 威廷汉 :1976年 Chemically Derived Energy Storage: The TiS₂/Li Battery System

  • 提出了可充电锂电池的最初概念。

  • 古迪纳夫:1980 年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发现了能让电池电压更高的钴酸锂正极。

  • 吉野彰:1985 年 A new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a carbonaceous material as anode

  • 碳负极让锂电池变得安全并实现可能量产。

这些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每年的引用次数甚至不到2位数。如果这些人放到中国的高校,早就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非升即走了

但是等90年代索尼根据这些理论真的造出来商用锂电池,情况发生了变化

  • 1990 年代→ 每年几百篇;

  • 2000 年代→ 每年几千篇;

  • 2010 年代→ 每年超过 10 万篇相关论文;

  • 2020 年代 → 全球每年锂电研究论文已超 20 万篇

来源(Scopus 数据库统计):

“Lithium-ion battery” 关键词论文数曲线基本指数增长。

现在,锂电池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第一,中国生产的锂电池数量也是第一,产业链供应也是第一。

但是这个时候锂电池方向发再多的论文,也不可能有机会拿诺奖了

更不要说大多数的论文是电解液里加入微量的XXX元素在XXX情况下带来的性能提升这种文章了

但是诺奖的3个人好多年就这么一篇文章,你一年好几篇文章,在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你的科研贡献甚至比诺奖获得者高。毕竟你是扎扎实实的提升了论文的数量

这么说吧

高铁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高科技。

如果中国现在全球第一个弄出了可以商用的400+的高铁(核心技术论文是外国人的也没关系),全球的400+以上的商用高铁都是参考了中国的技术,哪怕当前最快的高铁不在中国(同一个区间内的速度),那的确是科技领先,丝毫不用怀疑若干年后诺奖会井喷。

事实上现在所谓的高铁科技,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德国,虽然现在中国的高铁速度全球最快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区间的速度,大差不差,能宣传的遥遥领先也只有里程和成本,假如说诺贝尔奖有个高铁奖,不用怀疑,肯定是德国和日本拿这个奖。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智能手机,光伏发电,总之现在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在别的国家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企业不会尝试这种很可能没收益的项目,研究机构也不会研究这些很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内容。中国从根本上就没有基础研究发展的空间。

顺便,疑似国内的诺奖得主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就是不知道这位是屠呦呦呢?还是说诺贝尔委员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公开颁给这位

知乎用户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就感觉拿奖也是赢,不拿奖也是赢。

要么说圈子文化,要么提诺奖烂透,反正就是自己没问题。

这群人坏就坏在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只是真一部分而已。

问题来了:圈子文化,阶层问题,学术造假,学阀打压等,这是共性还是特性呢?

我认为这是共性,也就是说所有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那就只能从含量来说了。

100个里面有30个与100个里面有80个,那里面的说法可就是天差地别。

知乎用户 发表

不知你说的科技水平怎么衡量。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在科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有0-1创新能力,而中国没有。

诺贝尔奖就代表一个国家0-1突破性创新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基本诺奖数都不会少,所以日本拿了那么多诺奖。

再展开点讲,有没有原创能力对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是能够赚轻松钱和只能赚辛苦钱的区别。

中国缺乏0-1创新能力,就只能靠低端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各行各业都那么卷了,人们平均工作时间世界第一,但人均GDP才一万美元出头,无论企业还是工人都只能赚点辛苦钱。而日本像中国那么卷的时候都是世界数一数二富国了。就是现在平均工作时间狠狠降下来了,人们生活依然过得比你好。

因为日本有0-1的创新能力,很多产业都是日本首创的,比如锂电池,比如闪存,比如高铁,比如LCD液晶。日本在首创一个产业之后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吃很长一断时间红利,产品卖出高溢价保证企业高利润,企业利润高又可以支持工人高工资。发达国家人们工作时间短收入又高就是靠这种先发红利支撑的。

中国则是等人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技术已经成熟了再进入到这个行业开卷。竞争的法宝就是卖得比原创者要便宜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最大问题是要压缩生产成本,自然地用工成本就不能太高,必须将工人时薪压低,所以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很多产业看似很强份额世界第一了,一线工人工资还那么低,工作环境也很差。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发给从零到一,

我方擅长一到一百,

比如说,准备给房地产行业发个诺奖,那可能就发给嘉诚或者英东,因为预售,公摊等榨干老百姓积蓄的模式都是他们发明的,

而不会发给加印和建林,尽管他们的房子卖得更多,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人也这么想。甚至当时世界各国都是这么想的。要不甲午战争怎么算爆冷门呢。关键那个年头代清真的比日本先进

现在日本的科技落后中国?离开日本中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得停转。你不看看多少工厂依赖日本进口的机器。

知乎用户 发表

有一种东西叫石墨烯。这玩意,曾经很多人研究它,因为容易出论文。我认识俩18年毕业的美女硕士都是靠它毕业。

坂口志文,今年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这个人在国内,完全没机会,就他那离经叛道的理论。

这两个一起,我就说国内科学圈,充满浮躁出活快的气氛。基础科学是需要花时间打磨。像日本,大面积出诺贝尔奖,是1999年后,而1991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当经济繁荣破灭,大概有人才会静下心做研究。

ps,拿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至今不是中国院士,2025年正式成为美国院士。巧了,日本有个中村修二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美国比日本更早发现他。

知乎用户 发表

海外汉人数量只有日本人的五分之一,却诞生了九个诺贝尔奖,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化学奖和物理奖。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原因古代人老早就看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几年手机电池是不是容量暴涨?导致暴涨的是松下的。

国内手机厂不提罢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可能因为没有你们爱赢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水平更高,想必所有国内劳动者的待遇福利都普遍比日本更好、工作制度也更优秀了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所以说是感觉啊,你随便找个工厂问问要是把他厂里的日本机器停了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你自己有责任,因为“感觉”是你自己造成的

“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这个是客观发生了的事情

“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这个是你对事实的认知。

当你的认知与现实不匹配,你无法准确把握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时,你需要调节自己

比如,少看“赢麻了”、“遥遥领先”类的广告、宣传文稿。多看点科技新闻、科普杂志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有点搞笑了,敢说自己科技水平领先日本的,也许就只有美国,也许没有。敢说跟它差不多的也是英法德这种水平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战报是假的,战线是真的。

中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全球第二大贸易逆差国。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987.9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其中出口额731.8亿元,同比下降5.4%,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3%。进口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48%,逆差规模-2524.2亿元,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的7.35%。

自然杂志也披露了中国学术研究造假泛滥,甚至有一套协助学术研究造假的产业链;发表的低质量论文数量激增,其中超过 92% 的论文由中国研究人员贡献。

题主有没有想过,那些遥遥领先,有多少是可以量化的,又有多少是公开透明可以被验证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人还感觉自己国家是宇宙无敌强大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1,诺奖表彰的不一定是现在发明的东西,能追溯到几十年前。

2,诺奖的初衷,是表彰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是用来衡量哪个国家科技水平用的。

3,诺奖的物理学和化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不是美国,不存在偏向自己兄弟国家这一说。

4,日本并不落后,日本现在你能看到的问题,都是贫富差距拉大以后,因为债务问题,导致失落的20年间,日本开源节流后的“代价”。跟科学无关,跟他们经济制度和发展选择有关。

5,现在中国超越日本,正式超过的时间是2008年以后,gdp超过的时间是2010年。是15年前次贷危机下,日本正好开始全方位国企改制私有化,结果动了大量门阀利益,互相拉扯摆烂造成经济发展劲无法往一处使。同时遇上了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加上此前安倍经济学,饮鸩止渴放了大量的水,推高债务,限制了其国内经济活力。

6,中国超越日本的代价,是富人更富,穷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子。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助龙头企业资源倾斜,无视部分普通人利益,实现高效达成目的。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也经历过此事,参考日本的一本书《垃圾战争》。后来日本逐渐注重民生,人权,使得当人权和发展产生冲突时,日本选择放弃了发展保护现有人权。

7,日本在科技领域比中国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半导体光学镜癌症药物。但都不是终端产品。很多机械手臂,光刻机中的光刻胶都用的日本的东西,手机里的人零部件也是日本的东西,日本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垄断的,躺着挣钱,光授权费就可以养活公司,而我们这做的是包装这些零部件后的终端产品。

8,日本版权保护,使得很多东西在日本都已经垄断了,你想搞啥都绕不开版权流氓。中国是先拿来用,好用大不了以后再补版权费,甚至逆向工程山寨出自己产品,使得中国弯道超车了

9…困了….从诺奖讲到经济去了。总结就是诺奖是全人类的,收一收自己那小肚鸡肠。另外中国这边搞研究,喜欢拿一整个公司,一整个单位都作为申请人去评选…..搞的外国人筛选的时候很尴尬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也觉得自己是科技大国

知乎用户 发表

所谓的感觉只是多了个二维码付款而已。

我们现在所能用到的科技产品,没有一个是我们发明的。连二维码都是别人的。

如果你质疑日本的科技,那么请先关灯,关屏幕。

因为LED就是日本发明的。

______________

虽然说LED是日本人发明不够严谨,但日本人没发明蓝光LED之前,LED无法普及那么广。三色光和两色光的区别,如果你不明白,请爬。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独占性。如果你相信只有四大发明才成就了现代文明,那么请你相信中医能治癌症。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次的一个医学奖,是针对人体t细胞的研究。简单来将,就是控制人体自身免疫力不会敌我不分的乱杀,如果当时新冠开始时有这个技术,那些死于自身免疫风暴反噬的人讲不定就都能活下来了。因为这个突破,以后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人体自己打自己的疾病大概率是要被治本了。据说最终目标是让人体自己消灭癌细胞。你就说这个发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吧。

至于小粉爱吹的高铁、航母、二维码支付,有我们原创的吗?说一个我国发明的,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出来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干部病房里面的患者得了重病,在不差钱的前提下,他们愿意要日本进口药还是国产药?

评论区非要抬杠,我也懒得搭理,这里一次性发一下 ds 的回答:

简单来说,日本和中国医药研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

日本作为传统医药强国,其基础积累、创新体系和顶尖成果都更为深厚,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紧随美国之后)。

中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追赶者”,凭借政策改革、资本投入和人才回流,正从“仿制”向“创新”艰难转型,目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前列,并正向第一梯队迈进。

以下是详细的对比分析:

维度 日本 中国 对比结论

历史与基础 深厚。拥有武田、第一三共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药企,研发体系成熟,基础研究扎实。 薄弱。现代制药工业起步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历史仅10年左右(自2015年药政改革起)。 日本绝对领先。经验和体系的积累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原始创新 (First-in-class) 强大。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重磅药物,例如:

奥希替尼(肺癌药,阿斯利康收购,但源自日本)

纳武利尤单抗(O药,诺贝尔奖相关)

ADC药物DS-8201(颠覆性技术) 初步阶段。目前仍以模仿创新 (Fast-follower/Me-better) 为主,即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更好的药物。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凤毛麟角,但已有突破,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头对头试验击败伊布替尼)。 日本大幅领先。这是衡量一国医药创新实力的黄金标准,日本优势明显。

研发模式与顶尖成果 “深度创新”和“改良型创新”。擅长在已有机制上做出Best-in-class的顶尖药物(如DS-8201)。成果已获得全球认可和诺奖肯定。 “跟随创新”和“联合创新”。主流是快速开发Me-better药物。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和License-out(授权出海)积极参与全球循环。近年来License-out交易大增(如百济、荣昌生物、翰森制药等),证明研发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日本领先,但中国差距在缩小。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证明了其研发的国际化水准在提升。

国际化与市场认可 高度国际化。日本药企本身就是全球巨头,其产品直接面向欧美主流市场,临床开发和注册路径全球同步。 正在国际化。最大的成功是泽布替尼在美国FDA获批并取得商业成功。越来越多企业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是中美同步申报上市。 日本领先。日本的全球化运营经验远超中国。中国仅少数头部企业初步具备了此能力。

资本市场与人才 成熟稳定。拥有长期支持研发的资本市场和经验丰富的科研、管理人才梯队。 极其活跃。香港18A和科创板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吸引了大量海归科学家创业(“大海归带小海归”模式),人才回流现象显著。 中国势头更猛。在资本助推和人才回归上,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活力甚至超过日本。

政策环境 成熟稳健。审评审批制度(PMDA)与国际(ICH)高度接轨,流程规范可预测。 改革红利期。自2015年以来,药监改革(加入ICH、优先审评、临床试验默许许可等)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是行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日本成熟,中国激进。中国正在快速补齐制度的短板,改革力度巨大。

形象比喻

· 日本:像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傅”。内功扎实,技术精湛,善于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如ADC技术),能稳定地产出高质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 中国:像一位天赋异禀、充满野心的“青年高手”。进步神速,学习能力极强,充满了活想法和冲劲,资本雄厚,但经验和火候尚浅,稳定性有待时间检验,但未来可期。

总结:差距与趋势

1. 绝对差距依然存在:在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科学研究、全球化运营和顶尖重磅药物的产出上,日本依然明显领先中国。日本拥有多个改变全球临床实践的药物,而中国还在努力实现“零的突破”。

2. 差距正在飞速缩小:中国通过激进的政策改革、活跃的资本投入和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在过去5-10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路。从“仿制”到“模仿创新”,再到开始尝试“原始创新”,进化速度惊人。

3. 领域差异: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差距仍然较大。但在生物药(如单抗、ADC、CAR-T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几乎与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方面(如CAR-T)甚至更活跃。

总而言之,日本是现在的强者,而中国是未来的强力挑战者。 对于中国来说,追上日本目前的水平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持续努力,但要全面超越其底蕴和持续创新能力,则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

知乎用户 发表

落后在哪呢?

日常生活。

早上起床,被手机铃声叫醒,日本人也是。

乘坐地铁上班时,随便大街上买点儿早餐,用手机支付可能算是高科技吧。

但日本单身上班族也是,会去赶地铁公交,一般会去便利店买个面包牛奶,人家也能用手机,也能用现金,甚至能刷卡。

到了上班的地方,程序员都是敲代码,业务员都是跑销售,工人则进厂,上班这种,两国都是大同小异。

中午该吃饭了,国内一般都是叫外卖,或者去附近小餐馆,人家也一样啊,也有小餐馆,也能叫外卖,况且日本可是预制菜大国,预制菜这块儿高科技,中国还差的选啊。

下午,上班同上,吃饭同上。

回家,你玩儿电脑或者刷手机。

人家也一样啊,不过日本人确实不爱玩电脑游戏,更喜欢玩掌机ps,刷手机也刷,而且由于没有墙,也许人家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多?

睡觉,你冲了个澡就睡觉了,日本人也是,不过他们更爱泡澡。

一天结束,没什么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发表

这就是当年的李政道杨振宁之争。

李建议是趋向于0-1,被现在的人批判。

杨建议是趋向于1-100,被现在的人推崇。

怎么到了诺贝尔奖这里,又反过来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犹太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在简中互联网上评价如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一定是感觉出了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通常来说,科技研发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室里),和试验开发(生产出样品),而科技产业则是把试验开发成功的产品进行大规模制造。

日本科技这30年的强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是诺贝尔奖的评选领域。

但是到试验开发就不行了,至于科技产业化那更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和官僚主义推动不下去。

一路看着日本半导体瞎折腾的西村吉雄为此写过一本书《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日本政府,企业骂了个一大圈。

一骂日本科技领域“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提前交流,自定标准,出海苦难自身市场又不大。典型就是甩开美国自己投入巨大搞了TRON操作系统,结果就没结果了。

二骂日本市场垄断严重,几大巨头不思进取,从科技领军转向投资为主了。典型就是日本液晶面板产量曾经占到全球的95%,但日本企业不愿意投资将1、2代线升级,于是很快就被在生产线砸钱的韩国企业顶掉。

三骂日本失去进取心,沦为“零部件供应商化”,死守着几个产业链上游,看着很高端,但产业规模非常小。典型就是光刻胶,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虽然能靠这个收拾韩国,但全球光刻胶市场也就20多亿美元,未来增长也就是40亿美元级别。

40亿美元,这也就够在美国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只守着一些上游节点,而不去扩大整条线的产业规模,那如何带动本国科技产业整体发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么问题来了 再来疫情是屯瑞辉还是连花清瘟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盛产做题家而不是科学家

知乎用户 发表

2025年诺奖得主日本北川进在学生时代通过日本物理诺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接触到了中国的庄子,将其“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科研信念,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由此可见,日本人尽管获得了诺奖,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比灿烂的文化,才是其获得诺奖的根源。仍旧可以坚信,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中国。

不过,另一个诺奖得主坂口志文,其成就是在免疫生命科学方面,是专门研究调节性T细胞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细胞,达到平衡,就有望在20年内实现癌症可治愈目标。虽然可能有些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那些一直说要抵制日货、日本技术的爱国人士,如果患了癌症,需要日本技术治疗时,会不会有那样的果断和决绝,宁可立即死,也坚决不用日本的医药和治疗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水平与科技工程是两码事。

欧美日本科技水平都高于中国,但是在科技工程上落后于中国,这是限于人口、资金、领土等条件,比如说高铁,日本就那么大,几十年前修了一条,总不可能还没用坏就推倒重建,不是没这个技术,是没必要或客观上不允许。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觉得自己最领先的民用科技,多数都是日本人首创的。

锂电池:惠廷厄姆提出概念,古迪纳夫构造正极,吉野彰构造负极,三人共享诺贝尔化学奖。1991年索尼首发商业锂电池。

高速铁路: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际,日本正式开通东海道新干线,运营时速达到210公里。

二维码: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首发二维码。电装公司注册了二维码专利但并未行使专利权,而是开放给全社会使用。

二维码用于移动支付确实是阿里腾讯先行的,与此同时,海外使用的方法是tap to pay。快捷便利上tap完胜。

知乎用户 发表

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世界科技老二对比??

知乎用户 发表

别说我国了,近三四十年诞生的科研成果、技术成就,你就是从全世界范围也找不到在普世的惠民层面一个能够稳压日本的国家,看完接下来这一串发明/重大贡献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了:

一、蓝光 LED

没有中村修二,台灯还是白炽灯泡,手机还是单色背光,蓝色led的出现直接开启新一轮照明革命和全彩屏的科技主线任务,可以说从各个角度“重新点亮”了世界都不为过。

二、锂电池

伟大无需多言,吉野彰首创世界第一块锂电池原型后由索尼的工程师采用石墨负极材料并由索尼成功商业化;此后首次在笔电、手机、电车上实用化、装车上量也是索尼、松下等日企,打开移动电源和新能源汽车盛世的大门。

三、二维码

当今世界第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电装员工原田宏在90年代为了跟踪世界第一车企丰田设备和材料信息而发明的“回”字定位点,如今俨然成为国人的“第二身份证”了。

四、LCD/OLED

这两项技术的量产工艺和首次商业化是日本人 (夏普和pioneer)一条龙打穿的。

五、闪存

由东芝发明并量产的技术,存随机读写比机械硬盘快百倍以上,PC、服务器、游戏主机全面SSD化,系统启动、软件加载、游戏读条压缩到秒,直接撑起了4K/8K实时剪辑、云游戏、AI训练这类“数据饥渴”应用。今天手机 512GB 容量、秒进系统不眨眼闪都归功于它。

知乎用户 发表

会不会是感觉出问题了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人根本搞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把这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拼成一个叫科技的词。science就是science,technology就是technology。举个例子,做ai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能拿诺贝尔奖,发明晶体管能拿诺贝尔奖,发明锂电池也能拿诺贝尔奖。但是用这些造一辆能智驾的电动汽车显然不可能拿诺贝尔奖。诺奖表彰的是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从0到1的创新,这些工作告诉人类做这些事情没有理论上的阻碍和限制,这叫science。而后续怎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这叫technology。诺贝尔奖所表彰的成果所代表的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当一个诺奖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被挖到底之后,就需要另一个诺奖级的成果开辟新的赛道。而中国恰恰没有开辟新赛道的能力,并且中国一直在宣传的新能源,ai之类的商业化也不是由中国完成的,中国只是在西方和日本等国创立了基础理论,完成了初步商业化证明可行性之后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最多只能算通过性价比方式实现技术上的成功。等这条路卷到头了再继续复制之前的方式卷下一条路。所以中国只能算在某些容易高性价比复制的技术方面有优势,科学方面被人家拉的尾灯都看不见。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中国?那为什么中国人都愿意去日本购物呢。为什么国内的车企抢着与日企合资,生产的车辆用日本的品牌,如本田、丰田、等。有日本本土的车企与中国国企合资套用中国的“”、“”等品牌吗?

之前看过,说中国连圆珠笔的钢珠都无法生产,只能进口日本的钢材,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

知乎用户 发表

慈禧向八国开战时应该也是认为八国军事力量远落后于清朝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你把科学和技术搞混了,科学是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系统性的发现并拓展。而技术是工程应用。中国比日本强的点就在于工程应用,即技术上是高于日本的,但是科学前沿研究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说的很对!因为你说的是你的“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奉劝反日的同志们,准备几千块去一趟日本亲自看看吧。反日工作不能停留于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搞搞动员、做做样子。只有亲自深入日本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反日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反日工作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叠个甲,我可没说它好。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看了这么多我是明白了

从0到1的人很费劲,试错成本巨高,但是又非常关键,人类里面需要有人站出来做这个事,所以诺贝尔奖,它只是奖励做这个事做成的人

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方针就不是0-1而是1-100,因为别人弄出来了你照抄,不会承担风险,错的路别人帮你试过了

可以说都吃到科技红利了,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吧,如果没有咱们以外的世界,咱们现在滴滴都跑不上,那可是在抬轿子呢

知乎用户 发表

从0到1最难得,看似一小步,其实是开天辟地的一大步。

从1到100靠勤劳,是对一的学习和累加。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只需要做题家,cmo/imo奥数//,数学比赛保送清华北大。,做题家只会抄袭模仿的。

但是诺贝尔奖鄙视做题家,

诺贝尔奖只需要原创发明//原创发现。原创科学。。

知乎用户 发表

大家要理解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然后再来大放厥词:

诺贝尔奖的文学奖、和平奖不谈,因为也没什么权威性。

但是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经济学奖,第一步是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几百名专家发提名人邀请函;再到第二步,由评选委员会评选。

两个步骤中,中国科学家基本也就是能提提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诺奖得主,所以权重很低;而进入评选环节基本就没有中国人了,所以,诺奖也多被诟病为欧美小圈子的奖项

归根结底,就是在诺奖圈子里没有自己人,而日本因为已经出了不少诺奖得主,风向一对就有日本人能得奖。

这个问题,国内早就形成共识了,现在还能频繁被翻出来吹日本拉踩中国,也是扯淡

中国科学界陆续已经不怎么热心参与诺奖了,连提名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得不得奖不大能反应我国的科研现状。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十多年,乃至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日本是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除此之外,越是尖端科技就离普通人的认识越远。

小学水平的知道四大发明和古希腊。

初中知道牛顿三定律。

高中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知道内燃机,蒸汽机,原子弹这些。

日苏这类二战后的科技成就一般要到大学理工科专业才会了解到。

像中国新世纪以后的科研成就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准。

大部分人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也基本就是二战前,而如果说学精那基本上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准都没有,比如大部分人能理解到的高等数学——比如微积分其实是十七世纪发明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理解到的科技成就,目前基本上是电子信息领域,而日本在这条路上已经被美国堵死了。

广场协议并不是直接引爆日本经济的原因,货币升值不利于制造业出口但有利于技术和专利出口,但是日本半个世纪前领先世界的半导体技术被美国贸易战强制打断,就像现在对华为的制裁一样。

自那以后,日本资本就放弃在本土进行科技创新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创新出来会不会被美国再次首个。

日本泡沫经济爆炸就好像人吃了春药,却没办法发泄出来一样。

——

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35年证实介子。(相隔14年)

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47年发表的’重正化理论‘。(相隔18年)

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58年发表关于’隧道二极管‘论文。(相隔15年)

井谦一,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目是1951年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相隔30年)

利根川进,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从1978年开始研究的“抗体多样性产生遗传机理的发现”。(相隔5~10年)

白川英树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5年前后发明的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粗暴来说就是能导电的塑料。(相隔25年)

野依良治,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6年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原理。(相隔35年)

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83年截获测得超新星中微子。(相隔19年)

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测得蛋白质酶的“质谱”信号,使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出了“质谱分析装置”。(相隔17年)

南部阳一郎,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从60年代开始提出得提出的南部·约纳·拉西尼奥模型,奠定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基础。(相隔40余年)

益川敏英小林诚、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60年提出的小林益川理论。(相隔40余年)

下村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2年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相隔40年)

根岸英一 ,鈴木章,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7年改进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相隔33年)

山中伸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2006年iPS细胞,既无限分化的细胞。(相隔6年)

赤﨑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3年发明的蓝色ied灯。(相隔21年)

大村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74 年发现的阿维菌素。(相隔41年)

梶田隆章,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8年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相隔17年)

大隅良典,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92年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相隔23年)

本庶佑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和2013年依此开创的“癌症免疫疗法”。(相隔26年)

吉野彰,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从电池中去除了纯锂,让电池从纯锂变成更安全的锂离子。(相隔34年)

真锅淑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60年代建立的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的影响。(相隔60年)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实力的赶超,是有一个顺序的,就是从经济、军事、科技、金融、文化这个五个主要标志来夺取。

2010年GDP超过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不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了,中国需要面对的只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美国。

也差不多是2010年,在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跨过经济这个标志点了。

高超音速055六代机的出现,标志着军事上的超越。

随着最近芯片制造的突破,科技这关的超越也在眼前了。

我对金融这关比较乐观,因为巨额的美债和必须凭空造币的稳定币,都是坐吃山空、竭泽而渔的做法。西方金融将逐步脱离主流实体,成为虚拟经济的交易货币。中国只需要看准时机最后来一句“买中国货只能人民币支付”,虚拟经济世界里的美元,那就是风中的残烛。

但是,文化的超越,包括世界认同的舆论话语权的超越,却难以确定。因为此前被美西方的强大洗脑的人,转不过来的还是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以上是背景。

结论:

1、中国科技早已超越日本。

2、诺贝尔奖代表的更多的是话语权而不是科技实力。

3、日本是美西方刻意造出来的在东方的压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现在回答问题,开始跟提问说分析思路,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有限的,只能按照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对每一样东西分析。

我可以很自信的抛出一个推论,

你在知乎上面看到的人,有99%以上对前沿科学一无所知,有99%以上无法评判科技是否领先,即便有人跟你写一大堆举例也有可能是以偏概全。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推论?

因为,感觉并不靠谱,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韩国取代了日本在半导体的地位,直到2019年:

2019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加强管制,要求每笔出口都需经过约90天的审批,并于8月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韩国支柱产业,因为韩国对这三种材料的对日依赖度分别高达43.9%、91.9%和93.7%。

为此,三星李在镕立马跑去日本寻求解决方案。韩国人当时的狼狈样子,我记忆犹新,因为台湾的同事当时笑开了花。当然,后面几年,感到威胁的韩国也增加了自主可控的原材料开发,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原料高度依赖日本。

这个案例发生之前,没有人会说这个,也没有人预测到韩国能靠自身能力开发替代多少日本供给的上游,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领域。

很多回答都是情绪输出,或者复制粘贴拾人牙慧。


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利用自己理解的常识去识别出来,很多信息不靠谱之处,

比如俄乌战争初期,远方青木之流鼓吹1小时22分的时候,百度贴吧有个老哥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信息为假:“老子开车绕上海外围一圈1小时22分都完不成,你跟我说打下了基辅?”

所以,回到你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

1.你的感觉可能有误

2.诺贝尔奖并非直接作用于社会/单独一国

3.诺贝尔奖可能距离实际应用并产生全社会冲击有一定距离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和一百多年前一样:只看邸报的话,我大清永远天下第一,洋人膝盖不会打弯,英国人不买我们的茶叶就会便秘而死。

知乎用户 发表

对日本接触多的我可以说两句吗?

首先诺贝尔奖发现探索奖,主要意义是人类对科学的重大发现,但发现不等于运用得好,日本当初是发现和运用双开花的工业国,但现在情况并不乐观。

我说个我知道的,那就是日本大学教育逐渐衰落,包括东京大学的教育强度,日本这些年都在奉行快乐教育,留学东大的中国学生都吐槽过,东大日本学生基本都在躺平,混个学历就工作,考公,而且考试比较简单。

目前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以80年代的科研成果拿奖的,日本当局已经多次反思教育问题,并且希望重新整改目前松散的教育体制,过于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早恋完全摧毁了日本新一代。

中国的教育压力反而愈发严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仅没有松懈,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广东地区很多学生已经无法正常升学到高中,以珠海为例,出众就需要通过几次考试决定高中录取资格:

目前中国的方式是将部分学生驱赶去职业高中,就是这么残酷。

目前中国被全世界针对的情况,就是中国没有执行轻松教育,而是反而越来越苛刻:

欧美的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在科研领域中,你见到过新产业在他们那边发家了吗?包括AI电动汽车信息技术,美国提到的最新产业,中国几乎都跟上了,欧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别提日韩。

诺贝尔奖是伟大的,人类众多宝贵的发现都存在于诺贝尔奖里,但它并不是当前科技强弱的指标,你要清楚俄罗斯有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逊色日本多少,匈牙利也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国际竞争中,你看到俄罗斯和匈牙利获得优势了吗?最为突飞猛进的是四小龙和中国大陆,它们的诺贝尔奖数量可就很惨了,但他们的教育水平真不低,新加坡人家gdp都9万美元了,它也没有诺贝尔奖,唯一一个是用钱买来的大学教授,韩国只有文学奖和和平奖,中国大陆有一个医学奖,但近代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经济发展地区就发生在东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么紧张教育的问题,诺贝尔奖有延迟性,日本目前的经济和产业可没那么乐观。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更多的是鼓励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实验室里基础科学的研究,更多是惠及全人类的。下面举一些得了诺奖的简单的例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无法遥遥领先。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

门捷列夫都没拿到。

他有个鸡儿的公正性。

知乎用户 发表

=.=又是什么未成年人来讲尬的么?

上来就是一个这么大的话题?

讲科技对比,就落地一点,讲点具体的.

坂口志文是免疫学里的T细胞.北川进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开发了金属有机框架MOF

国内相关领域免疫T细胞做了不少癌症相关的应用,MOF材料领域国内文章发的蛮多的.我查了一下发的比日本还多.

但诺奖说到底还是给从0到1的成就,中国即使在MOF领域反超日本,但这个领域细分溯源还是北川进搞出来的.

说白了国内现在科研水平,科技水平大部分是在填坑和降成本.

而诺奖是颁给挖坑的人,没有日本这两开山祖师爷,国内都得少很多一区论文.

填坑的人多了,市场存量就这么大,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得卷,甚至卷得猝死.

而挖坑的人多了,市场就有增量,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知乎用户 发表

去看看有多少是日本的就知道差距了

知乎用户 发表

问问题的人,都不谈事实谈感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朝鲜人还感觉全世界都羡慕他们那的幸福生活呢。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_哔哩哔哩_bilibili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是对的。日本目前只能在战报上领先,战线上已经遥遥落后了。我们看数据:

首先要成大事: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中国的研发投入是日本的4倍,考虑到购买力差异实际研发投入可能在8-10倍。

其次看研发成效:中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专利转换率超过一半,而日本不到1/3。

从最新的自然指数来看也可以得到交叉验证。

再看产业分布和人才规模:日本在昔日的强势产业还有一定的余晖,而中国在新兴产业已经令日本完全无法望其项背。中国每年毕业500万蒸汽人才,其中蒸汽硕士约110万,蒸汽博士约15万,日本老龄化严重,蒸汽人才数质两方都远远落后。

再来看市场反馈: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值是日本的三倍,考虑到中国在高科技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的高科技出口实质沦为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组装贴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连高科技产品都造不出来。

总之如果看战线不看战报,当今科技领域的竞争,就是中美+其他,日本只是其他类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完全不可与中国同类而语。

知乎用户 发表

提问者脑洞大开,问出这样无厘头问题!日本水平排世界前列,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科研人员获不少诺贝尔奖,乃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其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大陆,可能是被各种“遥遥领先”忽悠了,日本国的尖端工业制造、核能技术、等都较先进…

知乎用户 发表

鬼子是不乱折腾,他们最便宜的一个诺奖,换算人民币就每年30万,但是他们的学者,不需要搞青椒,不用带研究生,没有论文硬指标,也不搞投入产出比。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句话总结

粉国大多数东西(95%以上),都是把欧美日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廉价化的方式,进行堆积数量和堆积长度。说白了,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重复的劳动而进行堆量。

高速是如此,高铁是如此,机场是如此,各种桥梁隧道也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了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五六十年代探测,1971年开工,1987年开通),看了明石海峡大桥(88年动工,98年开通)

东京湾水隧道(86开工,97开通),这个桥就是粤港澳大桥的原型,一边在海底,一边是桥梁。

以及日本濑户内海上的那一座座大桥。

那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工程基建成果了。更不要说新干线开通61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材料,施工手段,工程机械等,都成熟的多,所以我丝毫不觉得国内那些大基建多厉害,只觉得美日大基建时代的那些产物才叫牛掰。

新能源汽车,得益于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其他就是组装,和科技关系不大。

至于国内互联网那些企业,无非就是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粗暴模仿罢了。

至于为子,迪子,米子之流,也就为子和科技沾点关系,它的发展无非说明了国家力量的强大。

对于国内服装企业不可能是科技公司,但是优衣库母公司算得上是科技公司

对于国内食品公司算不上科技企业,但是味之素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日本只是没有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知乎用户 发表

科研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有回报周期。

不但研发时间长,还和生产力距离较远,因而回报周期比长的多。

偏爱基础科学,因而今天日本依然能吃到经济强盛时期投资基础科学的回报,而应用科学早就回报过了,今天就没有了。所以日本获得了诺尔贝奖,但应用科学水平却落后中国。

中国过去几十年致力于发展应用科学,更易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基础科学成果高峰还没到来,应用科学的成果高峰却已经开始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太多人都回答过了,答案也很简单:日本现在爆发式获诺奖是1970-80年代的回光返照。

科研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科研人才储备科研设备的运转和升级,科研教育体系的运转,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日本在1970-80年代出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不差钱,甚至能出钱养活看似没有前途的科研项目。

至于现在日本的科研状况,行内的人都知道情况有多糟糕,行外的人不需要知道这些。当然,日本科研水平的衰落是相对几个顶级科研强国(美国,中国,欧盟)而言的,至于其他国家依然是没法碰瓷日本的。

说实话,看到一个科研强国的快速衰落,人才流失或者断代,科研项目荒废,内心是非常惋惜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意识形态不同。

诺贝尔奖是帝国主义愚弄人民的产物,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续命的稻草。

我们当务之急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严防思想殖民,纠正躺平要福利的小资产阶级糜腐风气,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帝国主义愚民的游戏里面。

知乎用户 发表

平时一群小区大妈唱赞歌,说起小日子咬牙切齿,看的我都感动了……

后来小区要换电梯,让大家投票,几个年轻人还选了国产的,而这些唱赞歌的全部选小日子的三大品牌电梯投……

老狐狸可不是小奶狗们能比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在IT互联网汽车这些重要产业都落后了,当全球都搞PC兼容机的时候,他们自己弄了一套体系,和主流不兼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落后保守了,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还死守着油车,两田不死谁死。

知乎用户 发表

你隨意感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整体比较保守,不像国内非常激进的搞东西,昭和的时候比较激进,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

我在日本最大的体感就是,日本还在大范围用国内九十年代的门锁。而我身边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里都普及指纹锁了。而且TM日本丢把钥匙要人开锁的话,TM开锁费用都够买个小米的指纹锁了。

但真要说日本本土没能力做指纹锁么?那也未必。

而且真细讲,华裔诺奖也不少的,只是国内宣传的只有屠女士的。

而且细看屠女士得奖经历,也说明很多事情了。

国内现在搞性价比研发和性价比科研,研发人员为了35岁不被优化,只能点抱团党争的技能点。

党争技能点上来了,别科技水平了, 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就是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之间的差距。

足球这种体育活动,国家队都能黑成这样,更别说科技这种带点主观预判性质的东西。

企业里的管理层,趁着权力还在手里,能套点就套点,四十五岁都准备退休了。年轻的时候不套现,上了岁数企业也不给你养老,某车企不还是搞什么五十岁出列么?

导致在车企出新产品的时候,时不时出点乐子。

高校现在搞性价比研发, 年轻老师但凡脑子还在线,都在拜码头找山头。

没院士没杰青依附,后续混个副教授算牛逼的, 再往上就别想了。

好了你回头看现在几个诺奖得主,他们的成果都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再思考一下中国同龄科研人员在干嘛。

而且说得难听点,诺奖那么点奖金,真工科领域的杰青都懒得看一眼。

说个搞笑的事,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吧,他得诺奖是靠的光电效应

他光电效应的论文发的期刊是annslrnderphysik,中科院三区。

而且他的不少论文都是这个期刊刊出的。

我博士毕业要求是两篇一区,只有延期延得意识模糊的,导师才会放你发三四区毕业。

三篇三区论文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基本上跟科研没啥关系了。

安徽这种安理工安农这种双非一本学校,招老师的标准是三篇一区。

就是搁爱因斯坦的成果,放现在,进个安农都进不了,只能去合肥大学巢湖学院这种。

知乎用户 发表

20世纪以来,诺贝尔奖都是越来越倾向于表彰已经发现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确认的科研成果,而不是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

比如中国目前唯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和她同时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都是因为数十年以前的成果获奖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距离她获奖过去了半个世纪,大村智的阿维菌素也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成果。距离获奖也过去了近三十年。

日本现有的诺奖成果,多数都是这样在科技上升期获得,在几十年后得到诺奖追认,但也无法掩盖日本科技已经过了上升期,开始进入下降期了。

中国科研的上升期比日本要晚的多,成果得到长期实践承认的成熟期还没有到来,让子弹飞一阵子再说吧。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领先在APP开屏摇一摇广告还是社交平台自动禁言?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主要还是倾向于开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任何落地的应用科技都是基于基础理论的实践理论,中国的科技几乎都是应用科技,对于基础理论的突破非常的少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评论区好多人都低估了日本离谱方向的发展程度。。。愿意给经费让偏门课题发展的方向太多了以至于总有几个发展出来含金量高的。工科说出来好歹都是在实践把,我说几个肯定没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学的我就不说了,那好歹理论上来讲对人类有用处,我说几个研究动漫游戏之类的

《〈苍蓝钢铁的琶音〉与〈舰队Collection〉中的军国主义游戏化:日本战争类内容观光中的少女形象效应》

《御宅族与想象力的斗争:日本社会中的文化实践》

《〈凉宫春日的忧郁〉:非日常性的规范结构》。

社科类在老中发不上文章直接就下台了,哪里还能给你水文章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诺奖过于超前了,那些理论都无法转化成技术。哪怕是老杨的那个宇称不守恒,能做成什么技术?没个一二百年,没啥技术会用到这个理论。

知乎用户 发表

正经回答:

假如日本准备研究一个东西,就叫他甲吧,先不说这个东西能不能研究出来,研究出来能不能量产,和市场合不合适,他先把各种保护措施做上了,外人想了解就掏钱,一次两次的行,次次都这样谁受得了

非正经回答

国家体制和人种总有一样不行的,自己选

知乎用户 发表

班级里,优等生每天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危机感满满,拼命努力。

而一些半吊子,总觉得老子是全班第一。

知乎用户 发表

中国很少出现几十年没有成果,还能继续投资的。

还有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落后,到了近些年,才以大体量弯道超车。

还有诺贝尔物理奖很多不是当下的科研成果,而是很多年以前,现在突然变得非常重要,那么这个多年以前的科研成果就会获得诺奖。

医学奖是给对人体和重大疾病有突出贡献的

很多都是几十年的理论技术积累,中国想要弯道超车太难了。未来可能在核技术得到诺奖,或者…….

科研就像跑步,你落后了,想要追上,就得付出数倍的努力,但别人看到你,也会加速,想追上太难了……

知乎用户 发表

为什么中国科技那么领先

只拿了3个

从建国76年中国籍只拿了3个

中国籍的莫言、屠呦呦、杨振宁,还有谁?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有误

知乎用户 发表

全球科技水平独一档超一流的就一个美国。一流水准的基本上就是欧盟和日本。

俄罗斯现在还真就是个二流的水准。和乌克兰也差不了太多。

印度真的是勉强算二流!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更重视的是从0到1的实现,也就更加反映的是,而非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实现的是从1到100的拓展应用。

而中国的强项正是在于应用,中国现在的科技强项(芯片、AI、大模型、通信、电动车、工程制造等)属于都应用技术、工程整合、系统创新,这些创新都不是从0到1的实现,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诺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感觉是会经常出错的,尤其是以个人的经验来说,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

比如现在很多人的经验是社会歧视男性,对女性有各种高规格保护,很多男性觉得不公平。事实确实如此,的确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许多女性也感觉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这些例子在就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双方的经验都是真的,也没错,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男女矛盾的本质只是性别战争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此外,传统文化许多也是经验性之谈,经常把农民起义塑造为义军,朝廷军队则是腐败落后。只不过很多时候,朝廷军队确实不行,但义军往往也没那么好,各种烧杀抢掠应该说在王朝末年都是司空见惯的,不分阵营。义军尤其是最后摘桃子的可能要强一点,最起码军纪方面应该要好一些,否则军队战斗力大概率是不行的。

二元对立看世界是有问题的。再比如夫妻关系,古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也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都是不同人们的观察总结,经验之谈,不能当成真理的,应该说这两句话都是对的,因为什么人都有。

理论应该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所以单纯用感觉评价日本科技落后于中国,有失偏颇。

诺奖不是唯一的指标,只不过确实是一个衡量国家科技发展的指标。当然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科技,科技不是技术,事实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四大发明存在相对大的水分,蔡伦改进造纸术确实实打实的,指南针用处不大,毕昇的泥活字没有推广开,因为不好用,虽然后来有了元朝王祯的木活字,但耐用性差,仍旧陷于小范围使用。

事实上直到清朝,印刷术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直到19世纪起,古腾堡的铅活字引入中国,才彻底取代了雕版印刷。

至于火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和现代烈性炸药不是一个东西,实际上也没起到改变时代的作用。中国热兵器的发展,早期是完全依赖西方技术引入。

所以四大发明,其实只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名副其实,毕昇的贡献夸大了,其他两个算是硬凑上去的。没有一个皇帝,在意技术的发展,他们都想着江山千秋万代,所以一直愚民,不可能允许出现不可控技术的突破的,只不过一旦技术可控了,那又没法突破了。

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不经意间成就的,如果凡事都是确定的,都只能按照规定,那么很难取得突破。皇帝总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管控每一个人,这点就注定皇帝不能允许民间有任何不可控因素,所以事实上的技术突破是非常少的,而且大多是朝廷主导,如在君主专制早期,比如张衡、蔡伦。

明清时期如宋应星等人,都是当不上官才研究这些杂学的,虽然现在看来确实很厉害,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一旦开启民智,皇帝就会感觉不安全。所以哪怕康熙帝自己懂得一些外语和西方科学,但绝对不会让大臣和民间学习,事实上即便是他的儿子,最多也只被允许学一点基础,多的东西也只能皇帝一个人知道,毕竟皇帝要唯我独尊。

总体来说,目前日本的诺奖成就大多数源自昭和中后期经济腾飞的结果,所以昭和时代应该是近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时代,深刻改变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现在还是有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中国领先的领域也不少,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工业方面中国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基础科学方面,还存在差距,我想应试教育,应该很难培养出诺奖级别的成果。

回到问题本身,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某些领域确实如此,但有些人的感觉肯定和你相反。在我看来其实都正确,两国在科技方面算是互有千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样的碾压优势。

科技的范围太大,如果限定在某些领域,应该就可以准确对比各国真正的水平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真假不重要,你信就行,

科技没有弯道超车,除非你科技树上点的技能点又走通了另外一条道路,

你才有超车的可能,

比如 相机,从胶片数码

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数码这条路直接把胶片甩飞了,

如果只在胶片这条路上跑,那你就很难追上先驱者。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堆专利试图堵死所有赛道全拿,逼得别人只能转道撇开日本前行,哪怕不如日本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让央视先停用一下日本品牌的摄录转播设备你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失眠的熊猫

因为你需要来我这里坐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小日子是开拓研究,而国人注重实用,头脑聪明善于钻空子,还加上有魄力、够劲道!

可以参考高铁,话说一瓜他爹还在里面喝茶呢。当年某大国高铁,和德国,小日子,意大利各大公司谈判,你要不要我的市场,要就把高铁技术端出来,就是这么劲道。当时官媒还大张旗鼓宣传过这个壮举的,全世界都知道。等到他们技术拿出来后,就不买他们的东西了,主打一个过河拆桥。最后技术是我的,市场还是我的,全世界高铁里程第一,技术冠绝全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过渡丝滑,给老外展示了什么叫东方不败,给他们上了生动深刻的一课。诺贝尔奖算个啥啊,给某大国当学生都得参加入学选拔考试。

类似的还有很多,不说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有人告诉你遥遥领先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你可以细想几十年上百年,我们究竟有啥遥遥领先,有什么现代成果造福于全人类?

知乎用户 发表

大清也觉得英国佬蛮夷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是我们没拿奖的感觉,拿了的感觉会更好。如果这次拿5个,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正确最有眼光的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口渴,在你面前的有A: 福岛核废水 B: 农夫山泉。你选择哪个?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核废水都处理不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能吹的

基本都是日本发明的

科技水平落后与否

其实与你我相关不大

真正该关心的

是癌症能否治愈这种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事情

现在看来

如果癌症真有被攻克的那天

大概率是日本人干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对啊!

这是个好问题!

我再延伸一下,美国和欧洲(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比我们发达多了吧?

他们能从全球吸引无数的科技人才吧?

甚至,光从我国移民欧美的人才,少吗?

为什么现在欧美只领先我们一项:半导体呢?

其实这个答案,就在题主你的生活中!

我们从建国开始,经历了全民扫盲,小学扩招,中学扩招(以前很多的中学是完中的,也就是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

我们每年能毕业1000万大学生,光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最少400万!

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数量,决定科技了!

那么,你应该不难得出答案了:

移民国外的,是理工医科教育人才多?还是文科生多?

他们(文科生)是不是人才?

当然是,但是对科技的贡献,和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知乎用户 发表

仅举一例:

十几年前,王石去日本看心脏(没听说那个医院是日本排名第几)。在就医期间,该医院用3D打印机打出了一个心脏模型,和心脏大小一样,可以拆开来分为多个拼装件。日本医生就当面给王石讲心脏结构和功能,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应怎治疗等等。

王石心脏的问题处理好了,他回来一直健康地生活。我瞎猜,他可能爬珠峰给心脏带来问题。

没有听说国内哪家医院看心脏病还给打个3D模型?这个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知乎用户 发表

军工重工不等于全部,高端制造这块你是一个没沾。

知乎用户 发表

雀食。。。日本拿一百个诺奖也没用。五年内中国人就会站上月亮,还会有自己的euv光刻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什么奖状都更有说服力,这些科技会使得中国的gdp包括军力和日本拉得更大,我们不看宣传只看实效。。。

知乎用户 发表

某些群里把诺奖当真理了,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诺奖历史上做过多离谱的事,得奖的人害了多少人。问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什么,别百度,直接说,看看你们这些把诺奖当神明的了解诺奖么

知乎用户 发表

外行才说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制度优势,中国现在就像是在玩乐高积木,在拼装上已经进入化境,拼个手机,电车都是信手拈来,甚至六代机,高频率微波武器都不在话下,但是不断拆解下的积木却造不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让中国的工程整合能力,对已有原理的钻研到达极致,能短期实现出最大的成果。大部分国家都没这个能力,所以你会感觉中国的科技已经领先世界,这也算是吃到了版本红利。

知乎用户 发表

你以为 “霍金不能站起来敬酒而被排挤” 这种段子,只在中国才成立吗?

而且日本学术造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到不是说日本的诺贝尔奖会造假

是他们即便拿了诺贝尔奖,回到那个造假成风的日本社会内部,也很难有什么人生建树。

-

有些朋友,因为地源原因,无法突破自己的 信息茧房,只能来回复一些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土气评论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搞那创新干嘛啊,反正诺奖级成果人类共享,你等人家研究出来了你再去用就是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属于战线。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

简中网的战报看多了,偶然瞥了眼战线,有些恍惚是正常的。

深呼吸,×掉不愉快的记忆。

知乎用户 发表

是啊,“俺寻思”之力肯定是宇宙无敌大的。

要是你年纪大了就算了。

要是你年纪还不大,建议努力工作几年把个税肝到起征点以上,然后弄几个签证每年多出去走走,见完了世面你再接着骂多好。

知乎用户 发表

张雪峰被封前有一段切片的内容挺适合这个提问的,大意是给孩子选择工科类专业孩子是稳定可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而理科更多的是研究吃了多少苦用了多少时间甚至死后自己的结论才被论证成名。

看到他这个切片的时候我知道他说的就是这个环境最稳妥最现实最利己的决定,但是天才们都稳妥了没人理想主义了一定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果不其然没多一阵就被封了。

还有就是你可以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理科天才的收入相比工科进入硅谷差距有多大,这还是美国最好的环境养的天才,中国如果敢学着养人不出五年这部分配额就会被天龙人吃干抹净,反正九成九的人都没有成果,几乎没有出事风险。

知乎用户 发表

1.倾向于颁发给理论研究而非成果转化。而人民群众对科技水平最直观的理解是成果转化。即,做了什么产品,有多少产值,有多少功能,等等等等。现阶段,中国的得到的产品比日本更多更好,因此给人“日本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的感觉。

2.诺贝尔奖的评奖是滞后的。它并不经常给最新的成果评奖,很多时候它考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上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国力鼎盛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科学界积攒出了大量探索科学边界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后续的若干年内,为日本带来了数量繁多的诺贝尔奖。

3.诺贝尔奖并不能严格衡量国家的科技水平强弱。诺贝尔奖每年才颁发寥寥几个,而值得颁奖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比获奖名额要多。那么,选择给哪些值得获奖的成果颁奖,选择权在诺贝尔奖委员会手上。诺贝尔奖作为有含金量的世界级奖项,其同时也受到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在颁奖的意识形态上有其偏向性。即,诺贝尔奖倾向于颁发给亲西方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知乎用户 发表

又赢了?日本诺贝尔奖很多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的工资,待遇,生活各个方面和日本的诺贝尔奖又有什么关系?日本的大米,那霸的美军,卑微的社畜都尚且自顾不暇,会因为多个诺贝尔奖有根本的改变吗?

少一点宏观叙事,多关心关心身边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究竟如何?不要靠感觉,需要实际考察。

我们的科技水平较原来有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容忽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察后会有客观的答案,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日本人不喜欢改变,用顺手的东西就一直用,也就是轻视应用领域

当我知道我的日本客户公司内还在用传真的时候我是真雷的不轻,而且听说日本的按键手机销量也很好就很神奇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都能控制规律了。

别人玄学,都是讲究发现,有自己的体系,脱离这个也不行,反正就是悟。

我们的领导已经超越这些了,能够控制客观规律,而且做不到,说有难处,就是你思想不够行,觉悟不够强。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科技超越一切。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级科研水平看的是整体科研水平。

诺奖看的是个别科研水平。

假设诺奖水平为s。

你有1s,10a,100b。

我有100a,1000b。

他有10000b。

谁比谁强还真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海战之前

国朝上下一致认为我北洋水师亚洲第一

对日本?

优势在我!

知乎用户 发表

或者你的感觉有误。其实把那个专门搞宣传那个部门裁撤了,你了解的会接近真实

知乎用户 发表

我觉得大家也不要妄自菲薄了,诺贝尔奖主要看的是研究者对该行业的贡献度,所以更多的是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上,代表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但是这些前沿的学术成果离大众的生活还是很遥远的。像现在我们看到的科技产品,像电动车,ai,机器人等,所运用的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其实有的是很早远的。东大比较擅长是将基础理论以及应用研究进行工业化变现,做成产品并形成产业链,这个其实是比较快能实现的。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大量资金,基础人才,配套产业链等会一起集中起来,大家相互配合把这个产业给做起来,所以大家会看到我们的产业升级很快,这块的效率是日本比不了的。

但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这个是需要长时间沉淀+长时间的大量砸钱。我们也并没有放弃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东大恢复高考也才不到几十年吧,而且国家的工业化也才多久的事,资金富裕也才多久的事。相比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欧洲,日本等,人家大学研究机构都有上百年的积累和沉淀了,工业化也搞了上百年了吧,而且他们通过殖民掠夺获取了超额利润,使它们有足够的钱能砸到科研上啊。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最终也会赶上的,国家在科研上一直在持续投入,科研经费年年增加,最后咋们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应用研究走到世界前列也只是时间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套用原来一个句型:

每当我们的各方面搞得好一些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比较埋头苦干谦虚谨慎,甚至有点妄自菲薄的时候。

如果我们开始膨胀,开始妄自尊大,觉得我们无所不能时,觉得我们能够赶英超美时,觉得谁都不在话下时,事情可能就出会毛病,就会有反复。

知乎用户 发表

只要买过移动硬盘的就知道。

无论是1T的还是16T的,无论是新的还是2手的,日本的硬盘就是发挥稳定不掉链子,对于移动硬盘来说,关键时刻给你掉链子或者数据丢失是很严重的,因此后来我宁可多掏点钱也要买东芝的。

如果你买别的硬盘,就会出现反应速度慢,卡顿、异响、磁盘坏道数据丢失、过几年坏了等各种毛病。

国内天天吹的长江存储,搞了多少年,一款像样的产品都没有,好不容易出一款产品,一看,又贵又难用。

知乎用户 发表

抖音上流行一个文案,未来可期

有人做过统计,这种文案99%是大专生或者三本

当时我也去搜了一下,确实,有几个是这样子的,就是说学生会什么部部长毕业证已拿什么驾照已过,未来可期,穿的衣服就是那种大学门口那种卖正装的小店的衣服。大概就类似,连个说六级已过的都没有

当时这个火了之后,人家都调侃,本科生在忙着找工作,研究生在为论文发愁,博士生在为自己的什么东西发愁,都很愁,只有大专三本未来可期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我也是类似的感觉,可能是有科技感的东西比较多。科技感!就像什么风味饮料一样,什么风味的牛肉面面一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主要表彰的是理论科学,从0-1。

而中国的成就主要是从1-100。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诺贝尔奖是表彰发现了火的人,并发现被火烧过的食物更好吃

而中国的成就是用火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要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心脏要手术,医生问你:
A,日本进口支架;B,国产支架

宣传只能解决喊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选什么的问题。

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请相信自己的直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擅长应用科研,但是也只能进行应用科研。

以大家熟悉的锂电池为例

诺奖的3个得主,3篇论文

  • 威廷汉 :1976年 Chemically Derived Energy Storage: The TiS₂/Li Battery System

  • 提出了可充电锂电池的最初概念。

  • 古迪纳夫:1980 年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发现了能让电池电压更高的钴酸锂正极。

  • 吉野彰:1985 年 A new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a carbonaceous material as anode

  • 碳负极让锂电池变得安全并实现可能量产。

这些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每年的引用次数甚至不到2位数。如果这些人放到中国的高校,早就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非升即走了

但是等90年代索尼根据这些理论真的造出来商用锂电池,情况发生了变化

  • 1990 年代→ 每年几百篇;

  • 2000 年代→ 每年几千篇;

  • 2010 年代→ 每年超过 10 万篇相关论文;

  • 2020 年代 → 全球每年锂电研究论文已超 20 万篇

来源(Scopus 数据库统计):

“Lithium-ion battery” 关键词论文数曲线基本指数增长。

现在,锂电池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第一,中国生产的锂电池数量也是第一,产业链供应也是第一。

但是这个时候锂电池方向发再多的论文,也不可能有机会拿诺奖了

更不要说大多数的论文是电解液里加入微量的XXX元素在XXX情况下带来的性能提升这种文章了

但是诺奖的3个人好多年就这么一篇文章,你一年好几篇文章,在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你的科研贡献甚至比诺奖获得者高。毕竟你是扎扎实实的提升了论文的数量

这么说吧

高铁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高科技。

如果中国现在全球第一个弄出了可以商用的400+的高铁(核心技术论文是外国人的也没关系),全球的400+以上的商用高铁都是参考了中国的技术,哪怕当前最快的高铁不在中国(同一个区间内的速度),那的确是科技领先,丝毫不用怀疑若干年后诺奖会井喷。

事实上现在所谓的高铁科技,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德国,虽然现在中国的高铁速度全球最快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区间的速度,大差不差,能宣传的遥遥领先也只有里程和成本,假如说诺贝尔奖有个高铁奖,不用怀疑,肯定是德国和日本拿这个奖。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智能手机,光伏发电,总之现在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在别的国家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企业不会尝试这种很可能没收益的项目,研究机构也不会研究这些很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内容。中国从根本上就没有基础研究发展的空间。

顺便,疑似国内的诺奖得主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就是不知道这位是屠呦呦呢?还是说诺贝尔委员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公开颁给这位

知乎用户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就感觉拿奖也是赢,不拿奖也是赢。

要么说圈子文化,要么提诺奖烂透,反正就是自己没问题。

这群人坏就坏在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只是真一部分而已。

问题来了:圈子文化,阶层问题,学术造假,学阀打压等,这是共性还是特性呢?

我认为这是共性,也就是说所有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那就只能从含量来说了。

100个里面有30个与100个里面有80个,那里面的说法可就是天差地别。

知乎用户 发表

不知你说的科技水平怎么衡量。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在科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有0-1创新能力,而中国没有。

诺贝尔奖就代表一个国家0-1突破性创新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基本诺奖数都不会少,所以日本拿了那么多诺奖。

再展开点讲,有没有原创能力对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是能够赚轻松钱和只能赚辛苦钱的区别。

中国缺乏0-1创新能力,就只能靠低端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各行各业都那么卷了,人们平均工作时间世界第一,但人均GDP才一万美元出头,无论企业还是工人都只能赚点辛苦钱。而日本像中国那么卷的时候都是世界数一数二富国了。就是现在平均工作时间狠狠降下来了,人们生活依然过得比你好。

因为日本有0-1的创新能力,很多产业都是日本首创的,比如锂电池,比如闪存,比如高铁,比如LCD液晶。日本在首创一个产业之后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吃很长一断时间红利,产品卖出高溢价保证企业高利润,企业利润高又可以支持工人高工资。发达国家人们工作时间短收入又高就是靠这种先发红利支撑的。

中国则是等人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技术已经成熟了再进入到这个行业开卷。竞争的法宝就是卖得比原创者要便宜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最大问题是要压缩生产成本,自然地用工成本就不能太高,必须将工人时薪压低,所以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很多产业看似很强份额世界第一了,一线工人工资还那么低,工作环境也很差。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发给从零到一,

我方擅长一到一百,

比如说,准备给房地产行业发个诺奖,那可能就发给嘉诚或者英东,因为预售,公摊等榨干老百姓积蓄的模式都是他们发明的,

而不会发给加印和建林,尽管他们的房子卖得更多,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人也这么想。甚至当时世界各国都是这么想的。要不甲午战争怎么算爆冷门呢。关键那个年头代清真的比日本先进

现在日本的科技落后中国?离开日本中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得停转。你不看看多少工厂依赖日本进口的机器。

知乎用户 发表

有一种东西叫石墨烯。这玩意,曾经很多人研究它,因为容易出论文。我认识俩18年毕业的美女硕士都是靠它毕业。

坂口志文,今年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这个人在国内,完全没机会,就他那离经叛道的理论。

这两个一起,我就说国内科学圈,充满浮躁出活快的气氛。基础科学是需要花时间打磨。像日本,大面积出诺贝尔奖,是1999年后,而1991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当经济繁荣破灭,大概有人才会静下心做研究。

ps,拿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至今不是中国院士,2025年正式成为美国院士。巧了,日本有个中村修二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美国比日本更早发现他。

知乎用户 发表

海外汉人数量只有日本人的五分之一,却诞生了九个诺贝尔奖,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化学奖和物理奖。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原因古代人老早就看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几年手机电池是不是容量暴涨?导致暴涨的是松下的。

国内手机厂不提罢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可能因为没有你们爱赢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水平更高,想必所有国内劳动者的待遇福利都普遍比日本更好、工作制度也更优秀了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所以说是感觉啊,你随便找个工厂问问要是把他厂里的日本机器停了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你自己有责任,因为“感觉”是你自己造成的

“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这个是客观发生了的事情

“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这个是你对事实的认知。

当你的认知与现实不匹配,你无法准确把握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时,你需要调节自己

比如,少看“赢麻了”、“遥遥领先”类的广告、宣传文稿。多看点科技新闻、科普杂志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有点搞笑了,敢说自己科技水平领先日本的,也许就只有美国,也许没有。敢说跟它差不多的也是英法德这种水平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战报是假的,战线是真的。

中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全球第二大贸易逆差国。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987.9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其中出口额731.8亿元,同比下降5.4%,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3%。进口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48%,逆差规模-2524.2亿元,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的7.35%。

自然杂志也披露了中国学术研究造假泛滥,甚至有一套协助学术研究造假的产业链;发表的低质量论文数量激增,其中超过 92% 的论文由中国研究人员贡献。

题主有没有想过,那些遥遥领先,有多少是可以量化的,又有多少是公开透明可以被验证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人还感觉自己国家是宇宙无敌强大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1,诺奖表彰的不一定是现在发明的东西,能追溯到几十年前。

2,诺奖的初衷,是表彰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是用来衡量哪个国家科技水平用的。

3,诺奖的物理学和化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不是美国,不存在偏向自己兄弟国家这一说。

4,日本并不落后,日本现在你能看到的问题,都是贫富差距拉大以后,因为债务问题,导致失落的20年间,日本开源节流后的“代价”。跟科学无关,跟他们经济制度和发展选择有关。

5,现在中国超越日本,正式超过的时间是2008年以后,gdp超过的时间是2010年。是15年前次贷危机下,日本正好开始全方位国企改制私有化,结果动了大量门阀利益,互相拉扯摆烂造成经济发展劲无法往一处使。同时遇上了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加上此前安倍经济学,饮鸩止渴放了大量的水,推高债务,限制了其国内经济活力。

6,中国超越日本的代价,是富人更富,穷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子。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助龙头企业资源倾斜,无视部分普通人利益,实现高效达成目的。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也经历过此事,参考日本的一本书《垃圾战争》。后来日本逐渐注重民生,人权,使得当人权和发展产生冲突时,日本选择放弃了发展保护现有人权。

7,日本在科技领域比中国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半导体光学镜癌症药物。但都不是终端产品。很多机械手臂,光刻机中的光刻胶都用的日本的东西,手机里的人零部件也是日本的东西,日本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垄断的,躺着挣钱,光授权费就可以养活公司,而我们这做的是包装这些零部件后的终端产品。

8,日本版权保护,使得很多东西在日本都已经垄断了,你想搞啥都绕不开版权流氓。中国是先拿来用,好用大不了以后再补版权费,甚至逆向工程山寨出自己产品,使得中国弯道超车了

9…困了….从诺奖讲到经济去了。总结就是诺奖是全人类的,收一收自己那小肚鸡肠。另外中国这边搞研究,喜欢拿一整个公司,一整个单位都作为申请人去评选…..搞的外国人筛选的时候很尴尬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也觉得自己是科技大国

知乎用户 发表

所谓的感觉只是多了个二维码付款而已。

我们现在所能用到的科技产品,没有一个是我们发明的。连二维码都是别人的。

如果你质疑日本的科技,那么请先关灯,关屏幕。

因为LED就是日本发明的。

______________

虽然说LED是日本人发明不够严谨,但日本人没发明蓝光LED之前,LED无法普及那么广。三色光和两色光的区别,如果你不明白,请爬。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独占性。如果你相信只有四大发明才成就了现代文明,那么请你相信中医能治癌症。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次的一个医学奖,是针对人体t细胞的研究。简单来将,就是控制人体自身免疫力不会敌我不分的乱杀,如果当时新冠开始时有这个技术,那些死于自身免疫风暴反噬的人讲不定就都能活下来了。因为这个突破,以后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人体自己打自己的疾病大概率是要被治本了。据说最终目标是让人体自己消灭癌细胞。你就说这个发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吧。

至于小粉爱吹的高铁、航母、二维码支付,有我们原创的吗?说一个我国发明的,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出来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干部病房里面的患者得了重病,在不差钱的前提下,他们愿意要日本进口药还是国产药?

评论区非要抬杠,我也懒得搭理,这里一次性发一下 ds 的回答:

简单来说,日本和中国医药研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

日本作为传统医药强国,其基础积累、创新体系和顶尖成果都更为深厚,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紧随美国之后)。

中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追赶者”,凭借政策改革、资本投入和人才回流,正从“仿制”向“创新”艰难转型,目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前列,并正向第一梯队迈进。

以下是详细的对比分析:

维度 日本 中国 对比结论

历史与基础 深厚。拥有武田、第一三共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药企,研发体系成熟,基础研究扎实。 薄弱。现代制药工业起步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历史仅10年左右(自2015年药政改革起)。 日本绝对领先。经验和体系的积累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原始创新 (First-in-class) 强大。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重磅药物,例如:

奥希替尼(肺癌药,阿斯利康收购,但源自日本)

纳武利尤单抗(O药,诺贝尔奖相关)

ADC药物DS-8201(颠覆性技术) 初步阶段。目前仍以模仿创新 (Fast-follower/Me-better) 为主,即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更好的药物。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凤毛麟角,但已有突破,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头对头试验击败伊布替尼)。 日本大幅领先。这是衡量一国医药创新实力的黄金标准,日本优势明显。

研发模式与顶尖成果 “深度创新”和“改良型创新”。擅长在已有机制上做出Best-in-class的顶尖药物(如DS-8201)。成果已获得全球认可和诺奖肯定。 “跟随创新”和“联合创新”。主流是快速开发Me-better药物。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和License-out(授权出海)积极参与全球循环。近年来License-out交易大增(如百济、荣昌生物、翰森制药等),证明研发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日本领先,但中国差距在缩小。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证明了其研发的国际化水准在提升。

国际化与市场认可 高度国际化。日本药企本身就是全球巨头,其产品直接面向欧美主流市场,临床开发和注册路径全球同步。 正在国际化。最大的成功是泽布替尼在美国FDA获批并取得商业成功。越来越多企业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是中美同步申报上市。 日本领先。日本的全球化运营经验远超中国。中国仅少数头部企业初步具备了此能力。

资本市场与人才 成熟稳定。拥有长期支持研发的资本市场和经验丰富的科研、管理人才梯队。 极其活跃。香港18A和科创板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吸引了大量海归科学家创业(“大海归带小海归”模式),人才回流现象显著。 中国势头更猛。在资本助推和人才回归上,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活力甚至超过日本。

政策环境 成熟稳健。审评审批制度(PMDA)与国际(ICH)高度接轨,流程规范可预测。 改革红利期。自2015年以来,药监改革(加入ICH、优先审评、临床试验默许许可等)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是行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日本成熟,中国激进。中国正在快速补齐制度的短板,改革力度巨大。

形象比喻

· 日本:像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傅”。内功扎实,技术精湛,善于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如ADC技术),能稳定地产出高质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 中国:像一位天赋异禀、充满野心的“青年高手”。进步神速,学习能力极强,充满了活想法和冲劲,资本雄厚,但经验和火候尚浅,稳定性有待时间检验,但未来可期。

总结:差距与趋势

1. 绝对差距依然存在:在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科学研究、全球化运营和顶尖重磅药物的产出上,日本依然明显领先中国。日本拥有多个改变全球临床实践的药物,而中国还在努力实现“零的突破”。

2. 差距正在飞速缩小:中国通过激进的政策改革、活跃的资本投入和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在过去5-10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路。从“仿制”到“模仿创新”,再到开始尝试“原始创新”,进化速度惊人。

3. 领域差异: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差距仍然较大。但在生物药(如单抗、ADC、CAR-T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几乎与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方面(如CAR-T)甚至更活跃。

总而言之,日本是现在的强者,而中国是未来的强力挑战者。 对于中国来说,追上日本目前的水平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持续努力,但要全面超越其底蕴和持续创新能力,则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

知乎用户 发表

落后在哪呢?

日常生活。

早上起床,被手机铃声叫醒,日本人也是。

乘坐地铁上班时,随便大街上买点儿早餐,用手机支付可能算是高科技吧。

但日本单身上班族也是,会去赶地铁公交,一般会去便利店买个面包牛奶,人家也能用手机,也能用现金,甚至能刷卡。

到了上班的地方,程序员都是敲代码,业务员都是跑销售,工人则进厂,上班这种,两国都是大同小异。

中午该吃饭了,国内一般都是叫外卖,或者去附近小餐馆,人家也一样啊,也有小餐馆,也能叫外卖,况且日本可是预制菜大国,预制菜这块儿高科技,中国还差的选啊。

下午,上班同上,吃饭同上。

回家,你玩儿电脑或者刷手机。

人家也一样啊,不过日本人确实不爱玩电脑游戏,更喜欢玩掌机ps,刷手机也刷,而且由于没有墙,也许人家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多?

睡觉,你冲了个澡就睡觉了,日本人也是,不过他们更爱泡澡。

一天结束,没什么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发表

这就是当年的李政道杨振宁之争。

李建议是趋向于0-1,被现在的人批判。

杨建议是趋向于1-100,被现在的人推崇。

怎么到了诺贝尔奖这里,又反过来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犹太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在简中互联网上评价如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一定是感觉出了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通常来说,科技研发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室里),和试验开发(生产出样品),而科技产业则是把试验开发成功的产品进行大规模制造。

日本科技这30年的强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是诺贝尔奖的评选领域。

但是到试验开发就不行了,至于科技产业化那更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和官僚主义推动不下去。

一路看着日本半导体瞎折腾的西村吉雄为此写过一本书《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日本政府,企业骂了个一大圈。

一骂日本科技领域“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提前交流,自定标准,出海苦难自身市场又不大。典型就是甩开美国自己投入巨大搞了TRON操作系统,结果就没结果了。

二骂日本市场垄断严重,几大巨头不思进取,从科技领军转向投资为主了。典型就是日本液晶面板产量曾经占到全球的95%,但日本企业不愿意投资将1、2代线升级,于是很快就被在生产线砸钱的韩国企业顶掉。

三骂日本失去进取心,沦为“零部件供应商化”,死守着几个产业链上游,看着很高端,但产业规模非常小。典型就是光刻胶,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虽然能靠这个收拾韩国,但全球光刻胶市场也就20多亿美元,未来增长也就是40亿美元级别。

40亿美元,这也就够在美国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只守着一些上游节点,而不去扩大整条线的产业规模,那如何带动本国科技产业整体发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么问题来了 再来疫情是屯瑞辉还是连花清瘟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盛产做题家而不是科学家

知乎用户 发表

2025年诺奖得主日本北川进在学生时代通过日本物理诺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接触到了中国的庄子,将其“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科研信念,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由此可见,日本人尽管获得了诺奖,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比灿烂的文化,才是其获得诺奖的根源。仍旧可以坚信,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中国。

不过,另一个诺奖得主坂口志文,其成就是在免疫生命科学方面,是专门研究调节性T细胞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细胞,达到平衡,就有望在20年内实现癌症可治愈目标。虽然可能有些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那些一直说要抵制日货、日本技术的爱国人士,如果患了癌症,需要日本技术治疗时,会不会有那样的果断和决绝,宁可立即死,也坚决不用日本的医药和治疗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水平与科技工程是两码事。

欧美日本科技水平都高于中国,但是在科技工程上落后于中国,这是限于人口、资金、领土等条件,比如说高铁,日本就那么大,几十年前修了一条,总不可能还没用坏就推倒重建,不是没这个技术,是没必要或客观上不允许。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觉得自己最领先的民用科技,多数都是日本人首创的。

锂电池:惠廷厄姆提出概念,古迪纳夫构造正极,吉野彰构造负极,三人共享诺贝尔化学奖。1991年索尼首发商业锂电池。

高速铁路: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际,日本正式开通东海道新干线,运营时速达到210公里。

二维码: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首发二维码。电装公司注册了二维码专利但并未行使专利权,而是开放给全社会使用。

二维码用于移动支付确实是阿里腾讯先行的,与此同时,海外使用的方法是tap to pay。快捷便利上tap完胜。

知乎用户 发表

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世界科技老二对比??

知乎用户 发表

别说我国了,近三四十年诞生的科研成果、技术成就,你就是从全世界范围也找不到在普世的惠民层面一个能够稳压日本的国家,看完接下来这一串发明/重大贡献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了:

一、蓝光 LED

没有中村修二,台灯还是白炽灯泡,手机还是单色背光,蓝色led的出现直接开启新一轮照明革命和全彩屏的科技主线任务,可以说从各个角度“重新点亮”了世界都不为过。

二、锂电池

伟大无需多言,吉野彰首创世界第一块锂电池原型后由索尼的工程师采用石墨负极材料并由索尼成功商业化;此后首次在笔电、手机、电车上实用化、装车上量也是索尼、松下等日企,打开移动电源和新能源汽车盛世的大门。

三、二维码

当今世界第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电装员工原田宏在90年代为了跟踪世界第一车企丰田设备和材料信息而发明的“回”字定位点,如今俨然成为国人的“第二身份证”了。

四、LCD/OLED

这两项技术的量产工艺和首次商业化是日本人 (夏普和pioneer)一条龙打穿的。

五、闪存

由东芝发明并量产的技术,存随机读写比机械硬盘快百倍以上,PC、服务器、游戏主机全面SSD化,系统启动、软件加载、游戏读条压缩到秒,直接撑起了4K/8K实时剪辑、云游戏、AI训练这类“数据饥渴”应用。今天手机 512GB 容量、秒进系统不眨眼闪都归功于它。

知乎用户 发表

会不会是感觉出问题了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人根本搞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把这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拼成一个叫科技的词。science就是science,technology就是technology。举个例子,做ai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能拿诺贝尔奖,发明晶体管能拿诺贝尔奖,发明锂电池也能拿诺贝尔奖。但是用这些造一辆能智驾的电动汽车显然不可能拿诺贝尔奖。诺奖表彰的是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从0到1的创新,这些工作告诉人类做这些事情没有理论上的阻碍和限制,这叫science。而后续怎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这叫technology。诺贝尔奖所表彰的成果所代表的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当一个诺奖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被挖到底之后,就需要另一个诺奖级的成果开辟新的赛道。而中国恰恰没有开辟新赛道的能力,并且中国一直在宣传的新能源,ai之类的商业化也不是由中国完成的,中国只是在西方和日本等国创立了基础理论,完成了初步商业化证明可行性之后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最多只能算通过性价比方式实现技术上的成功。等这条路卷到头了再继续复制之前的方式卷下一条路。所以中国只能算在某些容易高性价比复制的技术方面有优势,科学方面被人家拉的尾灯都看不见。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中国?那为什么中国人都愿意去日本购物呢。为什么国内的车企抢着与日企合资,生产的车辆用日本的品牌,如本田、丰田、等。有日本本土的车企与中国国企合资套用中国的“”、“”等品牌吗?

之前看过,说中国连圆珠笔的钢珠都无法生产,只能进口日本的钢材,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

知乎用户 发表

慈禧向八国开战时应该也是认为八国军事力量远落后于清朝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你把科学和技术搞混了,科学是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系统性的发现并拓展。而技术是工程应用。中国比日本强的点就在于工程应用,即技术上是高于日本的,但是科学前沿研究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说的很对!因为你说的是你的“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奉劝反日的同志们,准备几千块去一趟日本亲自看看吧。反日工作不能停留于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搞搞动员、做做样子。只有亲自深入日本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反日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反日工作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叠个甲,我可没说它好。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看了这么多我是明白了

从0到1的人很费劲,试错成本巨高,但是又非常关键,人类里面需要有人站出来做这个事,所以诺贝尔奖,它只是奖励做这个事做成的人

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方针就不是0-1而是1-100,因为别人弄出来了你照抄,不会承担风险,错的路别人帮你试过了

可以说都吃到科技红利了,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吧,如果没有咱们以外的世界,咱们现在滴滴都跑不上,那可是在抬轿子呢

知乎用户 发表

从0到1最难得,看似一小步,其实是开天辟地的一大步。

从1到100靠勤劳,是对一的学习和累加。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只需要做题家,cmo/imo奥数//,数学比赛保送清华北大。,做题家只会抄袭模仿的。

但是诺贝尔奖鄙视做题家,

诺贝尔奖只需要原创发明//原创发现。原创科学。。

知乎用户 发表

大家要理解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然后再来大放厥词:

诺贝尔奖的文学奖、和平奖不谈,因为也没什么权威性。

但是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经济学奖,第一步是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几百名专家发提名人邀请函;再到第二步,由评选委员会评选。

两个步骤中,中国科学家基本也就是能提提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诺奖得主,所以权重很低;而进入评选环节基本就没有中国人了,所以,诺奖也多被诟病为欧美小圈子的奖项

归根结底,就是在诺奖圈子里没有自己人,而日本因为已经出了不少诺奖得主,风向一对就有日本人能得奖。

这个问题,国内早就形成共识了,现在还能频繁被翻出来吹日本拉踩中国,也是扯淡

中国科学界陆续已经不怎么热心参与诺奖了,连提名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得不得奖不大能反应我国的科研现状。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十多年,乃至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日本是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除此之外,越是尖端科技就离普通人的认识越远。

小学水平的知道四大发明和古希腊。

初中知道牛顿三定律。

高中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知道内燃机,蒸汽机,原子弹这些。

日苏这类二战后的科技成就一般要到大学理工科专业才会了解到。

像中国新世纪以后的科研成就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准。

大部分人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也基本就是二战前,而如果说学精那基本上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准都没有,比如大部分人能理解到的高等数学——比如微积分其实是十七世纪发明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理解到的科技成就,目前基本上是电子信息领域,而日本在这条路上已经被美国堵死了。

广场协议并不是直接引爆日本经济的原因,货币升值不利于制造业出口但有利于技术和专利出口,但是日本半个世纪前领先世界的半导体技术被美国贸易战强制打断,就像现在对华为的制裁一样。

自那以后,日本资本就放弃在本土进行科技创新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创新出来会不会被美国再次首个。

日本泡沫经济爆炸就好像人吃了春药,却没办法发泄出来一样。

——

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35年证实介子。(相隔14年)

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47年发表的’重正化理论‘。(相隔18年)

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58年发表关于’隧道二极管‘论文。(相隔15年)

井谦一,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目是1951年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相隔30年)

利根川进,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从1978年开始研究的“抗体多样性产生遗传机理的发现”。(相隔5~10年)

白川英树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5年前后发明的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粗暴来说就是能导电的塑料。(相隔25年)

野依良治,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6年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原理。(相隔35年)

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83年截获测得超新星中微子。(相隔19年)

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测得蛋白质酶的“质谱”信号,使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出了“质谱分析装置”。(相隔17年)

南部阳一郎,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从60年代开始提出得提出的南部·约纳·拉西尼奥模型,奠定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基础。(相隔40余年)

益川敏英小林诚、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60年提出的小林益川理论。(相隔40余年)

下村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2年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相隔40年)

根岸英一 ,鈴木章,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7年改进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相隔33年)

山中伸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2006年iPS细胞,既无限分化的细胞。(相隔6年)

赤﨑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3年发明的蓝色ied灯。(相隔21年)

大村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74 年发现的阿维菌素。(相隔41年)

梶田隆章,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8年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相隔17年)

大隅良典,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92年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相隔23年)

本庶佑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和2013年依此开创的“癌症免疫疗法”。(相隔26年)

吉野彰,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从电池中去除了纯锂,让电池从纯锂变成更安全的锂离子。(相隔34年)

真锅淑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60年代建立的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的影响。(相隔60年)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实力的赶超,是有一个顺序的,就是从经济、军事、科技、金融、文化这个五个主要标志来夺取。

2010年GDP超过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不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了,中国需要面对的只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美国。

也差不多是2010年,在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跨过经济这个标志点了。

高超音速055六代机的出现,标志着军事上的超越。

随着最近芯片制造的突破,科技这关的超越也在眼前了。

我对金融这关比较乐观,因为巨额的美债和必须凭空造币的稳定币,都是坐吃山空、竭泽而渔的做法。西方金融将逐步脱离主流实体,成为虚拟经济的交易货币。中国只需要看准时机最后来一句“买中国货只能人民币支付”,虚拟经济世界里的美元,那就是风中的残烛。

但是,文化的超越,包括世界认同的舆论话语权的超越,却难以确定。因为此前被美西方的强大洗脑的人,转不过来的还是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以上是背景。

结论:

1、中国科技早已超越日本。

2、诺贝尔奖代表的更多的是话语权而不是科技实力。

3、日本是美西方刻意造出来的在东方的压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现在回答问题,开始跟提问说分析思路,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有限的,只能按照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对每一样东西分析。

我可以很自信的抛出一个推论,

你在知乎上面看到的人,有99%以上对前沿科学一无所知,有99%以上无法评判科技是否领先,即便有人跟你写一大堆举例也有可能是以偏概全。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推论?

因为,感觉并不靠谱,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韩国取代了日本在半导体的地位,直到2019年:

2019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加强管制,要求每笔出口都需经过约90天的审批,并于8月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韩国支柱产业,因为韩国对这三种材料的对日依赖度分别高达43.9%、91.9%和93.7%。

为此,三星李在镕立马跑去日本寻求解决方案。韩国人当时的狼狈样子,我记忆犹新,因为台湾的同事当时笑开了花。当然,后面几年,感到威胁的韩国也增加了自主可控的原材料开发,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原料高度依赖日本。

这个案例发生之前,没有人会说这个,也没有人预测到韩国能靠自身能力开发替代多少日本供给的上游,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领域。

很多回答都是情绪输出,或者复制粘贴拾人牙慧。


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利用自己理解的常识去识别出来,很多信息不靠谱之处,

比如俄乌战争初期,远方青木之流鼓吹1小时22分的时候,百度贴吧有个老哥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信息为假:“老子开车绕上海外围一圈1小时22分都完不成,你跟我说打下了基辅?”

所以,回到你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

1.你的感觉可能有误

2.诺贝尔奖并非直接作用于社会/单独一国

3.诺贝尔奖可能距离实际应用并产生全社会冲击有一定距离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和一百多年前一样:只看邸报的话,我大清永远天下第一,洋人膝盖不会打弯,英国人不买我们的茶叶就会便秘而死。

知乎用户 发表

对日本接触多的我可以说两句吗?

首先诺贝尔奖发现探索奖,主要意义是人类对科学的重大发现,但发现不等于运用得好,日本当初是发现和运用双开花的工业国,但现在情况并不乐观。

我说个我知道的,那就是日本大学教育逐渐衰落,包括东京大学的教育强度,日本这些年都在奉行快乐教育,留学东大的中国学生都吐槽过,东大日本学生基本都在躺平,混个学历就工作,考公,而且考试比较简单。

目前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以80年代的科研成果拿奖的,日本当局已经多次反思教育问题,并且希望重新整改目前松散的教育体制,过于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早恋完全摧毁了日本新一代。

中国的教育压力反而愈发严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仅没有松懈,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广东地区很多学生已经无法正常升学到高中,以珠海为例,出众就需要通过几次考试决定高中录取资格:

目前中国的方式是将部分学生驱赶去职业高中,就是这么残酷。

目前中国被全世界针对的情况,就是中国没有执行轻松教育,而是反而越来越苛刻:

欧美的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在科研领域中,你见到过新产业在他们那边发家了吗?包括AI电动汽车信息技术,美国提到的最新产业,中国几乎都跟上了,欧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别提日韩。

诺贝尔奖是伟大的,人类众多宝贵的发现都存在于诺贝尔奖里,但它并不是当前科技强弱的指标,你要清楚俄罗斯有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逊色日本多少,匈牙利也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国际竞争中,你看到俄罗斯和匈牙利获得优势了吗?最为突飞猛进的是四小龙和中国大陆,它们的诺贝尔奖数量可就很惨了,但他们的教育水平真不低,新加坡人家gdp都9万美元了,它也没有诺贝尔奖,唯一一个是用钱买来的大学教授,韩国只有文学奖和和平奖,中国大陆有一个医学奖,但近代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经济发展地区就发生在东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么紧张教育的问题,诺贝尔奖有延迟性,日本目前的经济和产业可没那么乐观。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更多的是鼓励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实验室里基础科学的研究,更多是惠及全人类的。下面举一些得了诺奖的简单的例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无法遥遥领先。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

门捷列夫都没拿到。

他有个鸡儿的公正性。

知乎用户 发表

=.=又是什么未成年人来讲尬的么?

上来就是一个这么大的话题?

讲科技对比,就落地一点,讲点具体的.

坂口志文是免疫学里的T细胞.北川进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开发了金属有机框架MOF

国内相关领域免疫T细胞做了不少癌症相关的应用,MOF材料领域国内文章发的蛮多的.我查了一下发的比日本还多.

但诺奖说到底还是给从0到1的成就,中国即使在MOF领域反超日本,但这个领域细分溯源还是北川进搞出来的.

说白了国内现在科研水平,科技水平大部分是在填坑和降成本.

而诺奖是颁给挖坑的人,没有日本这两开山祖师爷,国内都得少很多一区论文.

填坑的人多了,市场存量就这么大,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得卷,甚至卷得猝死.

而挖坑的人多了,市场就有增量,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知乎用户 发表

去看看有多少是日本的就知道差距了

知乎用户 发表

问问题的人,都不谈事实谈感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朝鲜人还感觉全世界都羡慕他们那的幸福生活呢。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_哔哩哔哩_bilibili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是对的。日本目前只能在战报上领先,战线上已经遥遥落后了。我们看数据:

首先要成大事: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中国的研发投入是日本的4倍,考虑到购买力差异实际研发投入可能在8-10倍。

其次看研发成效:中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专利转换率超过一半,而日本不到1/3。

从最新的自然指数来看也可以得到交叉验证。

再看产业分布和人才规模:日本在昔日的强势产业还有一定的余晖,而中国在新兴产业已经令日本完全无法望其项背。中国每年毕业500万蒸汽人才,其中蒸汽硕士约110万,蒸汽博士约15万,日本老龄化严重,蒸汽人才数质两方都远远落后。

再来看市场反馈: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值是日本的三倍,考虑到中国在高科技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的高科技出口实质沦为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组装贴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连高科技产品都造不出来。

总之如果看战线不看战报,当今科技领域的竞争,就是中美+其他,日本只是其他类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完全不可与中国同类而语。

知乎用户 发表

提问者脑洞大开,问出这样无厘头问题!日本水平排世界前列,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科研人员获不少诺贝尔奖,乃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其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大陆,可能是被各种“遥遥领先”忽悠了,日本国的尖端工业制造、核能技术、等都较先进…

知乎用户 发表

鬼子是不乱折腾,他们最便宜的一个诺奖,换算人民币就每年30万,但是他们的学者,不需要搞青椒,不用带研究生,没有论文硬指标,也不搞投入产出比。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句话总结

粉国大多数东西(95%以上),都是把欧美日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廉价化的方式,进行堆积数量和堆积长度。说白了,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重复的劳动而进行堆量。

高速是如此,高铁是如此,机场是如此,各种桥梁隧道也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了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五六十年代探测,1971年开工,1987年开通),看了明石海峡大桥(88年动工,98年开通)

东京湾水隧道(86开工,97开通),这个桥就是粤港澳大桥的原型,一边在海底,一边是桥梁。

以及日本濑户内海上的那一座座大桥。

那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工程基建成果了。更不要说新干线开通61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材料,施工手段,工程机械等,都成熟的多,所以我丝毫不觉得国内那些大基建多厉害,只觉得美日大基建时代的那些产物才叫牛掰。

新能源汽车,得益于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其他就是组装,和科技关系不大。

至于国内互联网那些企业,无非就是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粗暴模仿罢了。

至于为子,迪子,米子之流,也就为子和科技沾点关系,它的发展无非说明了国家力量的强大。

对于国内服装企业不可能是科技公司,但是优衣库母公司算得上是科技公司

对于国内食品公司算不上科技企业,但是味之素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日本只是没有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知乎用户 发表

科研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有回报周期。

不但研发时间长,还和生产力距离较远,因而回报周期比长的多。

偏爱基础科学,因而今天日本依然能吃到经济强盛时期投资基础科学的回报,而应用科学早就回报过了,今天就没有了。所以日本获得了诺尔贝奖,但应用科学水平却落后中国。

中国过去几十年致力于发展应用科学,更易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基础科学成果高峰还没到来,应用科学的成果高峰却已经开始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太多人都回答过了,答案也很简单:日本现在爆发式获诺奖是1970-80年代的回光返照。

科研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科研人才储备科研设备的运转和升级,科研教育体系的运转,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日本在1970-80年代出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不差钱,甚至能出钱养活看似没有前途的科研项目。

至于现在日本的科研状况,行内的人都知道情况有多糟糕,行外的人不需要知道这些。当然,日本科研水平的衰落是相对几个顶级科研强国(美国,中国,欧盟)而言的,至于其他国家依然是没法碰瓷日本的。

说实话,看到一个科研强国的快速衰落,人才流失或者断代,科研项目荒废,内心是非常惋惜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意识形态不同。

诺贝尔奖是帝国主义愚弄人民的产物,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续命的稻草。

我们当务之急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严防思想殖民,纠正躺平要福利的小资产阶级糜腐风气,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帝国主义愚民的游戏里面。

知乎用户 发表

平时一群小区大妈唱赞歌,说起小日子咬牙切齿,看的我都感动了……

后来小区要换电梯,让大家投票,几个年轻人还选了国产的,而这些唱赞歌的全部选小日子的三大品牌电梯投……

老狐狸可不是小奶狗们能比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在IT互联网汽车这些重要产业都落后了,当全球都搞PC兼容机的时候,他们自己弄了一套体系,和主流不兼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落后保守了,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还死守着油车,两田不死谁死。

知乎用户 发表

你隨意感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整体比较保守,不像国内非常激进的搞东西,昭和的时候比较激进,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

我在日本最大的体感就是,日本还在大范围用国内九十年代的门锁。而我身边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里都普及指纹锁了。而且TM日本丢把钥匙要人开锁的话,TM开锁费用都够买个小米的指纹锁了。

但真要说日本本土没能力做指纹锁么?那也未必。

而且真细讲,华裔诺奖也不少的,只是国内宣传的只有屠女士的。

而且细看屠女士得奖经历,也说明很多事情了。

国内现在搞性价比研发和性价比科研,研发人员为了35岁不被优化,只能点抱团党争的技能点。

党争技能点上来了,别科技水平了, 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就是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之间的差距。

足球这种体育活动,国家队都能黑成这样,更别说科技这种带点主观预判性质的东西。

企业里的管理层,趁着权力还在手里,能套点就套点,四十五岁都准备退休了。年轻的时候不套现,上了岁数企业也不给你养老,某车企不还是搞什么五十岁出列么?

导致在车企出新产品的时候,时不时出点乐子。

高校现在搞性价比研发, 年轻老师但凡脑子还在线,都在拜码头找山头。

没院士没杰青依附,后续混个副教授算牛逼的, 再往上就别想了。

好了你回头看现在几个诺奖得主,他们的成果都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再思考一下中国同龄科研人员在干嘛。

而且说得难听点,诺奖那么点奖金,真工科领域的杰青都懒得看一眼。

说个搞笑的事,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吧,他得诺奖是靠的光电效应

他光电效应的论文发的期刊是annslrnderphysik,中科院三区。

而且他的不少论文都是这个期刊刊出的。

我博士毕业要求是两篇一区,只有延期延得意识模糊的,导师才会放你发三四区毕业。

三篇三区论文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基本上跟科研没啥关系了。

安徽这种安理工安农这种双非一本学校,招老师的标准是三篇一区。

就是搁爱因斯坦的成果,放现在,进个安农都进不了,只能去合肥大学巢湖学院这种。

知乎用户 发表

20世纪以来,诺贝尔奖都是越来越倾向于表彰已经发现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确认的科研成果,而不是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

比如中国目前唯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和她同时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都是因为数十年以前的成果获奖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距离她获奖过去了半个世纪,大村智的阿维菌素也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成果。距离获奖也过去了近三十年。

日本现有的诺奖成果,多数都是这样在科技上升期获得,在几十年后得到诺奖追认,但也无法掩盖日本科技已经过了上升期,开始进入下降期了。

中国科研的上升期比日本要晚的多,成果得到长期实践承认的成熟期还没有到来,让子弹飞一阵子再说吧。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领先在APP开屏摇一摇广告还是社交平台自动禁言?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主要还是倾向于开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任何落地的应用科技都是基于基础理论的实践理论,中国的科技几乎都是应用科技,对于基础理论的突破非常的少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评论区好多人都低估了日本离谱方向的发展程度。。。愿意给经费让偏门课题发展的方向太多了以至于总有几个发展出来含金量高的。工科说出来好歹都是在实践把,我说几个肯定没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学的我就不说了,那好歹理论上来讲对人类有用处,我说几个研究动漫游戏之类的

《〈苍蓝钢铁的琶音〉与〈舰队Collection〉中的军国主义游戏化:日本战争类内容观光中的少女形象效应》

《御宅族与想象力的斗争:日本社会中的文化实践》

《〈凉宫春日的忧郁〉:非日常性的规范结构》。

社科类在老中发不上文章直接就下台了,哪里还能给你水文章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诺奖过于超前了,那些理论都无法转化成技术。哪怕是老杨的那个宇称不守恒,能做成什么技术?没个一二百年,没啥技术会用到这个理论。

知乎用户 发表

正经回答:

假如日本准备研究一个东西,就叫他甲吧,先不说这个东西能不能研究出来,研究出来能不能量产,和市场合不合适,他先把各种保护措施做上了,外人想了解就掏钱,一次两次的行,次次都这样谁受得了

非正经回答

国家体制和人种总有一样不行的,自己选

知乎用户 发表

班级里,优等生每天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危机感满满,拼命努力。

而一些半吊子,总觉得老子是全班第一。

知乎用户 发表

中国很少出现几十年没有成果,还能继续投资的。

还有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落后,到了近些年,才以大体量弯道超车。

还有诺贝尔物理奖很多不是当下的科研成果,而是很多年以前,现在突然变得非常重要,那么这个多年以前的科研成果就会获得诺奖。

医学奖是给对人体和重大疾病有突出贡献的

很多都是几十年的理论技术积累,中国想要弯道超车太难了。未来可能在核技术得到诺奖,或者…….

科研就像跑步,你落后了,想要追上,就得付出数倍的努力,但别人看到你,也会加速,想追上太难了……

知乎用户 发表

为什么中国科技那么领先

只拿了3个

从建国76年中国籍只拿了3个

中国籍的莫言、屠呦呦、杨振宁,还有谁?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有误

知乎用户 发表

全球科技水平独一档超一流的就一个美国。一流水准的基本上就是欧盟和日本。

俄罗斯现在还真就是个二流的水准。和乌克兰也差不了太多。

印度真的是勉强算二流!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更重视的是从0到1的实现,也就更加反映的是,而非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实现的是从1到100的拓展应用。

而中国的强项正是在于应用,中国现在的科技强项(芯片、AI、大模型、通信、电动车、工程制造等)属于都应用技术、工程整合、系统创新,这些创新都不是从0到1的实现,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诺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感觉是会经常出错的,尤其是以个人的经验来说,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

比如现在很多人的经验是社会歧视男性,对女性有各种高规格保护,很多男性觉得不公平。事实确实如此,的确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许多女性也感觉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这些例子在就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双方的经验都是真的,也没错,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男女矛盾的本质只是性别战争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此外,传统文化许多也是经验性之谈,经常把农民起义塑造为义军,朝廷军队则是腐败落后。只不过很多时候,朝廷军队确实不行,但义军往往也没那么好,各种烧杀抢掠应该说在王朝末年都是司空见惯的,不分阵营。义军尤其是最后摘桃子的可能要强一点,最起码军纪方面应该要好一些,否则军队战斗力大概率是不行的。

二元对立看世界是有问题的。再比如夫妻关系,古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也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都是不同人们的观察总结,经验之谈,不能当成真理的,应该说这两句话都是对的,因为什么人都有。

理论应该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所以单纯用感觉评价日本科技落后于中国,有失偏颇。

诺奖不是唯一的指标,只不过确实是一个衡量国家科技发展的指标。当然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科技,科技不是技术,事实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四大发明存在相对大的水分,蔡伦改进造纸术确实实打实的,指南针用处不大,毕昇的泥活字没有推广开,因为不好用,虽然后来有了元朝王祯的木活字,但耐用性差,仍旧陷于小范围使用。

事实上直到清朝,印刷术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直到19世纪起,古腾堡的铅活字引入中国,才彻底取代了雕版印刷。

至于火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和现代烈性炸药不是一个东西,实际上也没起到改变时代的作用。中国热兵器的发展,早期是完全依赖西方技术引入。

所以四大发明,其实只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名副其实,毕昇的贡献夸大了,其他两个算是硬凑上去的。没有一个皇帝,在意技术的发展,他们都想着江山千秋万代,所以一直愚民,不可能允许出现不可控技术的突破的,只不过一旦技术可控了,那又没法突破了。

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不经意间成就的,如果凡事都是确定的,都只能按照规定,那么很难取得突破。皇帝总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管控每一个人,这点就注定皇帝不能允许民间有任何不可控因素,所以事实上的技术突破是非常少的,而且大多是朝廷主导,如在君主专制早期,比如张衡、蔡伦。

明清时期如宋应星等人,都是当不上官才研究这些杂学的,虽然现在看来确实很厉害,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一旦开启民智,皇帝就会感觉不安全。所以哪怕康熙帝自己懂得一些外语和西方科学,但绝对不会让大臣和民间学习,事实上即便是他的儿子,最多也只被允许学一点基础,多的东西也只能皇帝一个人知道,毕竟皇帝要唯我独尊。

总体来说,目前日本的诺奖成就大多数源自昭和中后期经济腾飞的结果,所以昭和时代应该是近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时代,深刻改变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现在还是有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中国领先的领域也不少,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工业方面中国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基础科学方面,还存在差距,我想应试教育,应该很难培养出诺奖级别的成果。

回到问题本身,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某些领域确实如此,但有些人的感觉肯定和你相反。在我看来其实都正确,两国在科技方面算是互有千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样的碾压优势。

科技的范围太大,如果限定在某些领域,应该就可以准确对比各国真正的水平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真假不重要,你信就行,

科技没有弯道超车,除非你科技树上点的技能点又走通了另外一条道路,

你才有超车的可能,

比如 相机,从胶片数码

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数码这条路直接把胶片甩飞了,

如果只在胶片这条路上跑,那你就很难追上先驱者。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堆专利试图堵死所有赛道全拿,逼得别人只能转道撇开日本前行,哪怕不如日本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让央视先停用一下日本品牌的摄录转播设备你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失眠的熊猫

因为你需要来我这里坐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小日子是开拓研究,而国人注重实用,头脑聪明善于钻空子,还加上有魄力、够劲道!

可以参考高铁,话说一瓜他爹还在里面喝茶呢。当年某大国高铁,和德国,小日子,意大利各大公司谈判,你要不要我的市场,要就把高铁技术端出来,就是这么劲道。当时官媒还大张旗鼓宣传过这个壮举的,全世界都知道。等到他们技术拿出来后,就不买他们的东西了,主打一个过河拆桥。最后技术是我的,市场还是我的,全世界高铁里程第一,技术冠绝全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过渡丝滑,给老外展示了什么叫东方不败,给他们上了生动深刻的一课。诺贝尔奖算个啥啊,给某大国当学生都得参加入学选拔考试。

类似的还有很多,不说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有人告诉你遥遥领先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你可以细想几十年上百年,我们究竟有啥遥遥领先,有什么现代成果造福于全人类?

知乎用户 发表

大清也觉得英国佬蛮夷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是我们没拿奖的感觉,拿了的感觉会更好。如果这次拿5个,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正确最有眼光的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口渴,在你面前的有A: 福岛核废水 B: 农夫山泉。你选择哪个?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核废水都处理不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能吹的

基本都是日本发明的

科技水平落后与否

其实与你我相关不大

真正该关心的

是癌症能否治愈这种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事情

现在看来

如果癌症真有被攻克的那天

大概率是日本人干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对啊!

这是个好问题!

我再延伸一下,美国和欧洲(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比我们发达多了吧?

他们能从全球吸引无数的科技人才吧?

甚至,光从我国移民欧美的人才,少吗?

为什么现在欧美只领先我们一项:半导体呢?

其实这个答案,就在题主你的生活中!

我们从建国开始,经历了全民扫盲,小学扩招,中学扩招(以前很多的中学是完中的,也就是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

我们每年能毕业1000万大学生,光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最少400万!

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数量,决定科技了!

那么,你应该不难得出答案了:

移民国外的,是理工医科教育人才多?还是文科生多?

他们(文科生)是不是人才?

当然是,但是对科技的贡献,和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知乎用户 发表

仅举一例:

十几年前,王石去日本看心脏(没听说那个医院是日本排名第几)。在就医期间,该医院用3D打印机打出了一个心脏模型,和心脏大小一样,可以拆开来分为多个拼装件。日本医生就当面给王石讲心脏结构和功能,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应怎治疗等等。

王石心脏的问题处理好了,他回来一直健康地生活。我瞎猜,他可能爬珠峰给心脏带来问题。

没有听说国内哪家医院看心脏病还给打个3D模型?这个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知乎用户 发表

军工重工不等于全部,高端制造这块你是一个没沾。

知乎用户 发表

雀食。。。日本拿一百个诺奖也没用。五年内中国人就会站上月亮,还会有自己的euv光刻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什么奖状都更有说服力,这些科技会使得中国的gdp包括军力和日本拉得更大,我们不看宣传只看实效。。。

知乎用户 发表

某些群里把诺奖当真理了,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诺奖历史上做过多离谱的事,得奖的人害了多少人。问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什么,别百度,直接说,看看你们这些把诺奖当神明的了解诺奖么

知乎用户 发表

外行才说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制度优势,中国现在就像是在玩乐高积木,在拼装上已经进入化境,拼个手机,电车都是信手拈来,甚至六代机,高频率微波武器都不在话下,但是不断拆解下的积木却造不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让中国的工程整合能力,对已有原理的钻研到达极致,能短期实现出最大的成果。大部分国家都没这个能力,所以你会感觉中国的科技已经领先世界,这也算是吃到了版本红利。

知乎用户 发表

你以为 “霍金不能站起来敬酒而被排挤” 这种段子,只在中国才成立吗?

而且日本学术造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到不是说日本的诺贝尔奖会造假

是他们即便拿了诺贝尔奖,回到那个造假成风的日本社会内部,也很难有什么人生建树。

-

有些朋友,因为地源原因,无法突破自己的 信息茧房,只能来回复一些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土气评论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搞那创新干嘛啊,反正诺奖级成果人类共享,你等人家研究出来了你再去用就是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属于战线。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

简中网的战报看多了,偶然瞥了眼战线,有些恍惚是正常的。

深呼吸,×掉不愉快的记忆。

知乎用户 发表

是啊,“俺寻思”之力肯定是宇宙无敌大的。

要是你年纪大了就算了。

要是你年纪还不大,建议努力工作几年把个税肝到起征点以上,然后弄几个签证每年多出去走走,见完了世面你再接着骂多好。

知乎用户 发表

张雪峰被封前有一段切片的内容挺适合这个提问的,大意是给孩子选择工科类专业孩子是稳定可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而理科更多的是研究吃了多少苦用了多少时间甚至死后自己的结论才被论证成名。

看到他这个切片的时候我知道他说的就是这个环境最稳妥最现实最利己的决定,但是天才们都稳妥了没人理想主义了一定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果不其然没多一阵就被封了。

还有就是你可以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理科天才的收入相比工科进入硅谷差距有多大,这还是美国最好的环境养的天才,中国如果敢学着养人不出五年这部分配额就会被天龙人吃干抹净,反正九成九的人都没有成果,几乎没有出事风险。

知乎用户 发表

1.倾向于颁发给理论研究而非成果转化。而人民群众对科技水平最直观的理解是成果转化。即,做了什么产品,有多少产值,有多少功能,等等等等。现阶段,中国的得到的产品比日本更多更好,因此给人“日本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的感觉。

2.诺贝尔奖的评奖是滞后的。它并不经常给最新的成果评奖,很多时候它考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上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国力鼎盛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科学界积攒出了大量探索科学边界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后续的若干年内,为日本带来了数量繁多的诺贝尔奖。

3.诺贝尔奖并不能严格衡量国家的科技水平强弱。诺贝尔奖每年才颁发寥寥几个,而值得颁奖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比获奖名额要多。那么,选择给哪些值得获奖的成果颁奖,选择权在诺贝尔奖委员会手上。诺贝尔奖作为有含金量的世界级奖项,其同时也受到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在颁奖的意识形态上有其偏向性。即,诺贝尔奖倾向于颁发给亲西方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知乎用户 发表

又赢了?日本诺贝尔奖很多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的工资,待遇,生活各个方面和日本的诺贝尔奖又有什么关系?日本的大米,那霸的美军,卑微的社畜都尚且自顾不暇,会因为多个诺贝尔奖有根本的改变吗?

少一点宏观叙事,多关心关心身边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究竟如何?不要靠感觉,需要实际考察。

我们的科技水平较原来有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容忽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察后会有客观的答案,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日本人不喜欢改变,用顺手的东西就一直用,也就是轻视应用领域

当我知道我的日本客户公司内还在用传真的时候我是真雷的不轻,而且听说日本的按键手机销量也很好就很神奇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都能控制规律了。

别人玄学,都是讲究发现,有自己的体系,脱离这个也不行,反正就是悟。

我们的领导已经超越这些了,能够控制客观规律,而且做不到,说有难处,就是你思想不够行,觉悟不够强。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科技超越一切。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级科研水平看的是整体科研水平。

诺奖看的是个别科研水平。

假设诺奖水平为s。

你有1s,10a,100b。

我有100a,1000b。

他有10000b。

谁比谁强还真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海战之前

国朝上下一致认为我北洋水师亚洲第一

对日本?

优势在我!

知乎用户 发表

或者你的感觉有误。其实把那个专门搞宣传那个部门裁撤了,你了解的会接近真实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要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心脏要手术,医生问你:
A,日本进口支架;B,国产支架

宣传只能解决喊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选什么的问题。

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请相信自己的直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擅长应用科研,但是也只能进行应用科研。

以大家熟悉的锂电池为例

诺奖的3个得主,3篇论文

  • 威廷汉 :1976年 Chemically Derived Energy Storage: The TiS₂/Li Battery System

  • 提出了可充电锂电池的最初概念。

  • 古迪纳夫:1980 年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发现了能让电池电压更高的钴酸锂正极。

  • 吉野彰:1985 年 A new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a carbonaceous material as anode

  • 碳负极让锂电池变得安全并实现可能量产。

这些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每年的引用次数甚至不到2位数。如果这些人放到中国的高校,早就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非升即走了

但是等90年代索尼根据这些理论真的造出来商用锂电池,情况发生了变化

  • 1990 年代→ 每年几百篇;

  • 2000 年代→ 每年几千篇;

  • 2010 年代→ 每年超过 10 万篇相关论文;

  • 2020 年代 → 全球每年锂电研究论文已超 20 万篇

来源(Scopus 数据库统计):

“Lithium-ion battery” 关键词论文数曲线基本指数增长。

现在,锂电池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第一,中国生产的锂电池数量也是第一,产业链供应也是第一。

但是这个时候锂电池方向发再多的论文,也不可能有机会拿诺奖了

更不要说大多数的论文是电解液里加入微量的XXX元素在XXX情况下带来的性能提升这种文章了

但是诺奖的3个人好多年就这么一篇文章,你一年好几篇文章,在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你的科研贡献甚至比诺奖获得者高。毕竟你是扎扎实实的提升了论文的数量

这么说吧

高铁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高科技。

如果中国现在全球第一个弄出了可以商用的400+的高铁(核心技术论文是外国人的也没关系),全球的400+以上的商用高铁都是参考了中国的技术,哪怕当前最快的高铁不在中国(同一个区间内的速度),那的确是科技领先,丝毫不用怀疑若干年后诺奖会井喷。

事实上现在所谓的高铁科技,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德国,虽然现在中国的高铁速度全球最快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区间的速度,大差不差,能宣传的遥遥领先也只有里程和成本,假如说诺贝尔奖有个高铁奖,不用怀疑,肯定是德国和日本拿这个奖。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智能手机,光伏发电,总之现在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在别的国家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企业不会尝试这种很可能没收益的项目,研究机构也不会研究这些很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内容。中国从根本上就没有基础研究发展的空间。

顺便,疑似国内的诺奖得主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就是不知道这位是屠呦呦呢?还是说诺贝尔委员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公开颁给这位

知乎用户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就感觉拿奖也是赢,不拿奖也是赢。

要么说圈子文化,要么提诺奖烂透,反正就是自己没问题。

这群人坏就坏在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只是真一部分而已。

问题来了:圈子文化,阶层问题,学术造假,学阀打压等,这是共性还是特性呢?

我认为这是共性,也就是说所有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那就只能从含量来说了。

100个里面有30个与100个里面有80个,那里面的说法可就是天差地别。

知乎用户 发表

不知你说的科技水平怎么衡量。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在科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有0-1创新能力,而中国没有。

诺贝尔奖就代表一个国家0-1突破性创新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基本诺奖数都不会少,所以日本拿了那么多诺奖。

再展开点讲,有没有原创能力对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是能够赚轻松钱和只能赚辛苦钱的区别。

中国缺乏0-1创新能力,就只能靠低端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各行各业都那么卷了,人们平均工作时间世界第一,但人均GDP才一万美元出头,无论企业还是工人都只能赚点辛苦钱。而日本像中国那么卷的时候都是世界数一数二富国了。就是现在平均工作时间狠狠降下来了,人们生活依然过得比你好。

因为日本有0-1的创新能力,很多产业都是日本首创的,比如锂电池,比如闪存,比如高铁,比如LCD液晶。日本在首创一个产业之后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吃很长一断时间红利,产品卖出高溢价保证企业高利润,企业利润高又可以支持工人高工资。发达国家人们工作时间短收入又高就是靠这种先发红利支撑的。

中国则是等人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技术已经成熟了再进入到这个行业开卷。竞争的法宝就是卖得比原创者要便宜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最大问题是要压缩生产成本,自然地用工成本就不能太高,必须将工人时薪压低,所以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很多产业看似很强份额世界第一了,一线工人工资还那么低,工作环境也很差。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发给从零到一,

我方擅长一到一百,

比如说,准备给房地产行业发个诺奖,那可能就发给嘉诚或者英东,因为预售,公摊等榨干老百姓积蓄的模式都是他们发明的,

而不会发给加印和建林,尽管他们的房子卖得更多,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人也这么想。甚至当时世界各国都是这么想的。要不甲午战争怎么算爆冷门呢。关键那个年头代清真的比日本先进

现在日本的科技落后中国?离开日本中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得停转。你不看看多少工厂依赖日本进口的机器。

知乎用户 发表

有一种东西叫石墨烯。这玩意,曾经很多人研究它,因为容易出论文。我认识俩18年毕业的美女硕士都是靠它毕业。

坂口志文,今年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这个人在国内,完全没机会,就他那离经叛道的理论。

这两个一起,我就说国内科学圈,充满浮躁出活快的气氛。基础科学是需要花时间打磨。像日本,大面积出诺贝尔奖,是1999年后,而1991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当经济繁荣破灭,大概有人才会静下心做研究。

ps,拿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至今不是中国院士,2025年正式成为美国院士。巧了,日本有个中村修二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美国比日本更早发现他。

知乎用户 发表

海外汉人数量只有日本人的五分之一,却诞生了九个诺贝尔奖,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化学奖和物理奖。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原因古代人老早就看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几年手机电池是不是容量暴涨?导致暴涨的是松下的。

国内手机厂不提罢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可能因为没有你们爱赢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水平更高,想必所有国内劳动者的待遇福利都普遍比日本更好、工作制度也更优秀了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所以说是感觉啊,你随便找个工厂问问要是把他厂里的日本机器停了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你自己有责任,因为“感觉”是你自己造成的

“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这个是客观发生了的事情

“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这个是你对事实的认知。

当你的认知与现实不匹配,你无法准确把握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时,你需要调节自己

比如,少看“赢麻了”、“遥遥领先”类的广告、宣传文稿。多看点科技新闻、科普杂志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有点搞笑了,敢说自己科技水平领先日本的,也许就只有美国,也许没有。敢说跟它差不多的也是英法德这种水平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战报是假的,战线是真的。

中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全球第二大贸易逆差国。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987.9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其中出口额731.8亿元,同比下降5.4%,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3%。进口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48%,逆差规模-2524.2亿元,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的7.35%。

自然杂志也披露了中国学术研究造假泛滥,甚至有一套协助学术研究造假的产业链;发表的低质量论文数量激增,其中超过 92% 的论文由中国研究人员贡献。

题主有没有想过,那些遥遥领先,有多少是可以量化的,又有多少是公开透明可以被验证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人还感觉自己国家是宇宙无敌强大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1,诺奖表彰的不一定是现在发明的东西,能追溯到几十年前。

2,诺奖的初衷,是表彰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是用来衡量哪个国家科技水平用的。

3,诺奖的物理学和化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不是美国,不存在偏向自己兄弟国家这一说。

4,日本并不落后,日本现在你能看到的问题,都是贫富差距拉大以后,因为债务问题,导致失落的20年间,日本开源节流后的“代价”。跟科学无关,跟他们经济制度和发展选择有关。

5,现在中国超越日本,正式超过的时间是2008年以后,gdp超过的时间是2010年。是15年前次贷危机下,日本正好开始全方位国企改制私有化,结果动了大量门阀利益,互相拉扯摆烂造成经济发展劲无法往一处使。同时遇上了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加上此前安倍经济学,饮鸩止渴放了大量的水,推高债务,限制了其国内经济活力。

6,中国超越日本的代价,是富人更富,穷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子。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助龙头企业资源倾斜,无视部分普通人利益,实现高效达成目的。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也经历过此事,参考日本的一本书《垃圾战争》。后来日本逐渐注重民生,人权,使得当人权和发展产生冲突时,日本选择放弃了发展保护现有人权。

7,日本在科技领域比中国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半导体光学镜癌症药物。但都不是终端产品。很多机械手臂,光刻机中的光刻胶都用的日本的东西,手机里的人零部件也是日本的东西,日本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垄断的,躺着挣钱,光授权费就可以养活公司,而我们这做的是包装这些零部件后的终端产品。

8,日本版权保护,使得很多东西在日本都已经垄断了,你想搞啥都绕不开版权流氓。中国是先拿来用,好用大不了以后再补版权费,甚至逆向工程山寨出自己产品,使得中国弯道超车了

9…困了….从诺奖讲到经济去了。总结就是诺奖是全人类的,收一收自己那小肚鸡肠。另外中国这边搞研究,喜欢拿一整个公司,一整个单位都作为申请人去评选…..搞的外国人筛选的时候很尴尬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也觉得自己是科技大国

知乎用户 发表

所谓的感觉只是多了个二维码付款而已。

我们现在所能用到的科技产品,没有一个是我们发明的。连二维码都是别人的。

如果你质疑日本的科技,那么请先关灯,关屏幕。

因为LED就是日本发明的。

______________

虽然说LED是日本人发明不够严谨,但日本人没发明蓝光LED之前,LED无法普及那么广。三色光和两色光的区别,如果你不明白,请爬。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独占性。如果你相信只有四大发明才成就了现代文明,那么请你相信中医能治癌症。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次的一个医学奖,是针对人体t细胞的研究。简单来将,就是控制人体自身免疫力不会敌我不分的乱杀,如果当时新冠开始时有这个技术,那些死于自身免疫风暴反噬的人讲不定就都能活下来了。因为这个突破,以后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人体自己打自己的疾病大概率是要被治本了。据说最终目标是让人体自己消灭癌细胞。你就说这个发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吧。

至于小粉爱吹的高铁、航母、二维码支付,有我们原创的吗?说一个我国发明的,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出来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干部病房里面的患者得了重病,在不差钱的前提下,他们愿意要日本进口药还是国产药?

评论区非要抬杠,我也懒得搭理,这里一次性发一下 ds 的回答:

简单来说,日本和中国医药研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

日本作为传统医药强国,其基础积累、创新体系和顶尖成果都更为深厚,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紧随美国之后)。

中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追赶者”,凭借政策改革、资本投入和人才回流,正从“仿制”向“创新”艰难转型,目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前列,并正向第一梯队迈进。

以下是详细的对比分析:

维度 日本 中国 对比结论

历史与基础 深厚。拥有武田、第一三共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药企,研发体系成熟,基础研究扎实。 薄弱。现代制药工业起步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历史仅10年左右(自2015年药政改革起)。 日本绝对领先。经验和体系的积累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原始创新 (First-in-class) 强大。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重磅药物,例如:

奥希替尼(肺癌药,阿斯利康收购,但源自日本)

纳武利尤单抗(O药,诺贝尔奖相关)

ADC药物DS-8201(颠覆性技术) 初步阶段。目前仍以模仿创新 (Fast-follower/Me-better) 为主,即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更好的药物。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凤毛麟角,但已有突破,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头对头试验击败伊布替尼)。 日本大幅领先。这是衡量一国医药创新实力的黄金标准,日本优势明显。

研发模式与顶尖成果 “深度创新”和“改良型创新”。擅长在已有机制上做出Best-in-class的顶尖药物(如DS-8201)。成果已获得全球认可和诺奖肯定。 “跟随创新”和“联合创新”。主流是快速开发Me-better药物。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和License-out(授权出海)积极参与全球循环。近年来License-out交易大增(如百济、荣昌生物、翰森制药等),证明研发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日本领先,但中国差距在缩小。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证明了其研发的国际化水准在提升。

国际化与市场认可 高度国际化。日本药企本身就是全球巨头,其产品直接面向欧美主流市场,临床开发和注册路径全球同步。 正在国际化。最大的成功是泽布替尼在美国FDA获批并取得商业成功。越来越多企业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是中美同步申报上市。 日本领先。日本的全球化运营经验远超中国。中国仅少数头部企业初步具备了此能力。

资本市场与人才 成熟稳定。拥有长期支持研发的资本市场和经验丰富的科研、管理人才梯队。 极其活跃。香港18A和科创板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吸引了大量海归科学家创业(“大海归带小海归”模式),人才回流现象显著。 中国势头更猛。在资本助推和人才回归上,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活力甚至超过日本。

政策环境 成熟稳健。审评审批制度(PMDA)与国际(ICH)高度接轨,流程规范可预测。 改革红利期。自2015年以来,药监改革(加入ICH、优先审评、临床试验默许许可等)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是行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日本成熟,中国激进。中国正在快速补齐制度的短板,改革力度巨大。

形象比喻

· 日本:像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傅”。内功扎实,技术精湛,善于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如ADC技术),能稳定地产出高质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 中国:像一位天赋异禀、充满野心的“青年高手”。进步神速,学习能力极强,充满了活想法和冲劲,资本雄厚,但经验和火候尚浅,稳定性有待时间检验,但未来可期。

总结:差距与趋势

1. 绝对差距依然存在:在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科学研究、全球化运营和顶尖重磅药物的产出上,日本依然明显领先中国。日本拥有多个改变全球临床实践的药物,而中国还在努力实现“零的突破”。

2. 差距正在飞速缩小:中国通过激进的政策改革、活跃的资本投入和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在过去5-10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路。从“仿制”到“模仿创新”,再到开始尝试“原始创新”,进化速度惊人。

3. 领域差异: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差距仍然较大。但在生物药(如单抗、ADC、CAR-T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几乎与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方面(如CAR-T)甚至更活跃。

总而言之,日本是现在的强者,而中国是未来的强力挑战者。 对于中国来说,追上日本目前的水平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持续努力,但要全面超越其底蕴和持续创新能力,则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

知乎用户 发表

落后在哪呢?

日常生活。

早上起床,被手机铃声叫醒,日本人也是。

乘坐地铁上班时,随便大街上买点儿早餐,用手机支付可能算是高科技吧。

但日本单身上班族也是,会去赶地铁公交,一般会去便利店买个面包牛奶,人家也能用手机,也能用现金,甚至能刷卡。

到了上班的地方,程序员都是敲代码,业务员都是跑销售,工人则进厂,上班这种,两国都是大同小异。

中午该吃饭了,国内一般都是叫外卖,或者去附近小餐馆,人家也一样啊,也有小餐馆,也能叫外卖,况且日本可是预制菜大国,预制菜这块儿高科技,中国还差的选啊。

下午,上班同上,吃饭同上。

回家,你玩儿电脑或者刷手机。

人家也一样啊,不过日本人确实不爱玩电脑游戏,更喜欢玩掌机ps,刷手机也刷,而且由于没有墙,也许人家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多?

睡觉,你冲了个澡就睡觉了,日本人也是,不过他们更爱泡澡。

一天结束,没什么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发表

这就是当年的李政道杨振宁之争。

李建议是趋向于0-1,被现在的人批判。

杨建议是趋向于1-100,被现在的人推崇。

怎么到了诺贝尔奖这里,又反过来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犹太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在简中互联网上评价如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一定是感觉出了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通常来说,科技研发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室里),和试验开发(生产出样品),而科技产业则是把试验开发成功的产品进行大规模制造。

日本科技这30年的强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是诺贝尔奖的评选领域。

但是到试验开发就不行了,至于科技产业化那更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和官僚主义推动不下去。

一路看着日本半导体瞎折腾的西村吉雄为此写过一本书《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日本政府,企业骂了个一大圈。

一骂日本科技领域“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提前交流,自定标准,出海苦难自身市场又不大。典型就是甩开美国自己投入巨大搞了TRON操作系统,结果就没结果了。

二骂日本市场垄断严重,几大巨头不思进取,从科技领军转向投资为主了。典型就是日本液晶面板产量曾经占到全球的95%,但日本企业不愿意投资将1、2代线升级,于是很快就被在生产线砸钱的韩国企业顶掉。

三骂日本失去进取心,沦为“零部件供应商化”,死守着几个产业链上游,看着很高端,但产业规模非常小。典型就是光刻胶,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虽然能靠这个收拾韩国,但全球光刻胶市场也就20多亿美元,未来增长也就是40亿美元级别。

40亿美元,这也就够在美国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只守着一些上游节点,而不去扩大整条线的产业规模,那如何带动本国科技产业整体发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么问题来了 再来疫情是屯瑞辉还是连花清瘟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盛产做题家而不是科学家

知乎用户 发表

2025年诺奖得主日本北川进在学生时代通过日本物理诺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接触到了中国的庄子,将其“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科研信念,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由此可见,日本人尽管获得了诺奖,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比灿烂的文化,才是其获得诺奖的根源。仍旧可以坚信,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中国。

不过,另一个诺奖得主坂口志文,其成就是在免疫生命科学方面,是专门研究调节性T细胞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细胞,达到平衡,就有望在20年内实现癌症可治愈目标。虽然可能有些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那些一直说要抵制日货、日本技术的爱国人士,如果患了癌症,需要日本技术治疗时,会不会有那样的果断和决绝,宁可立即死,也坚决不用日本的医药和治疗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水平与科技工程是两码事。

欧美日本科技水平都高于中国,但是在科技工程上落后于中国,这是限于人口、资金、领土等条件,比如说高铁,日本就那么大,几十年前修了一条,总不可能还没用坏就推倒重建,不是没这个技术,是没必要或客观上不允许。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觉得自己最领先的民用科技,多数都是日本人首创的。

锂电池:惠廷厄姆提出概念,古迪纳夫构造正极,吉野彰构造负极,三人共享诺贝尔化学奖。1991年索尼首发商业锂电池。

高速铁路: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际,日本正式开通东海道新干线,运营时速达到210公里。

二维码: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首发二维码。电装公司注册了二维码专利但并未行使专利权,而是开放给全社会使用。

二维码用于移动支付确实是阿里腾讯先行的,与此同时,海外使用的方法是tap to pay。快捷便利上tap完胜。

知乎用户 发表

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世界科技老二对比??

知乎用户 发表

别说我国了,近三四十年诞生的科研成果、技术成就,你就是从全世界范围也找不到在普世的惠民层面一个能够稳压日本的国家,看完接下来这一串发明/重大贡献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了:

一、蓝光 LED

没有中村修二,台灯还是白炽灯泡,手机还是单色背光,蓝色led的出现直接开启新一轮照明革命和全彩屏的科技主线任务,可以说从各个角度“重新点亮”了世界都不为过。

二、锂电池

伟大无需多言,吉野彰首创世界第一块锂电池原型后由索尼的工程师采用石墨负极材料并由索尼成功商业化;此后首次在笔电、手机、电车上实用化、装车上量也是索尼、松下等日企,打开移动电源和新能源汽车盛世的大门。

三、二维码

当今世界第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电装员工原田宏在90年代为了跟踪世界第一车企丰田设备和材料信息而发明的“回”字定位点,如今俨然成为国人的“第二身份证”了。

四、LCD/OLED

这两项技术的量产工艺和首次商业化是日本人 (夏普和pioneer)一条龙打穿的。

五、闪存

由东芝发明并量产的技术,存随机读写比机械硬盘快百倍以上,PC、服务器、游戏主机全面SSD化,系统启动、软件加载、游戏读条压缩到秒,直接撑起了4K/8K实时剪辑、云游戏、AI训练这类“数据饥渴”应用。今天手机 512GB 容量、秒进系统不眨眼闪都归功于它。

知乎用户 发表

会不会是感觉出问题了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人根本搞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把这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拼成一个叫科技的词。science就是science,technology就是technology。举个例子,做ai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能拿诺贝尔奖,发明晶体管能拿诺贝尔奖,发明锂电池也能拿诺贝尔奖。但是用这些造一辆能智驾的电动汽车显然不可能拿诺贝尔奖。诺奖表彰的是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从0到1的创新,这些工作告诉人类做这些事情没有理论上的阻碍和限制,这叫science。而后续怎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这叫technology。诺贝尔奖所表彰的成果所代表的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当一个诺奖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被挖到底之后,就需要另一个诺奖级的成果开辟新的赛道。而中国恰恰没有开辟新赛道的能力,并且中国一直在宣传的新能源,ai之类的商业化也不是由中国完成的,中国只是在西方和日本等国创立了基础理论,完成了初步商业化证明可行性之后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最多只能算通过性价比方式实现技术上的成功。等这条路卷到头了再继续复制之前的方式卷下一条路。所以中国只能算在某些容易高性价比复制的技术方面有优势,科学方面被人家拉的尾灯都看不见。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中国?那为什么中国人都愿意去日本购物呢。为什么国内的车企抢着与日企合资,生产的车辆用日本的品牌,如本田、丰田、等。有日本本土的车企与中国国企合资套用中国的“”、“”等品牌吗?

之前看过,说中国连圆珠笔的钢珠都无法生产,只能进口日本的钢材,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

知乎用户 发表

慈禧向八国开战时应该也是认为八国军事力量远落后于清朝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你把科学和技术搞混了,科学是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系统性的发现并拓展。而技术是工程应用。中国比日本强的点就在于工程应用,即技术上是高于日本的,但是科学前沿研究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说的很对!因为你说的是你的“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奉劝反日的同志们,准备几千块去一趟日本亲自看看吧。反日工作不能停留于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搞搞动员、做做样子。只有亲自深入日本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反日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反日工作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叠个甲,我可没说它好。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看了这么多我是明白了

从0到1的人很费劲,试错成本巨高,但是又非常关键,人类里面需要有人站出来做这个事,所以诺贝尔奖,它只是奖励做这个事做成的人

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方针就不是0-1而是1-100,因为别人弄出来了你照抄,不会承担风险,错的路别人帮你试过了

可以说都吃到科技红利了,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吧,如果没有咱们以外的世界,咱们现在滴滴都跑不上,那可是在抬轿子呢

知乎用户 发表

从0到1最难得,看似一小步,其实是开天辟地的一大步。

从1到100靠勤劳,是对一的学习和累加。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只需要做题家,cmo/imo奥数//,数学比赛保送清华北大。,做题家只会抄袭模仿的。

但是诺贝尔奖鄙视做题家,

诺贝尔奖只需要原创发明//原创发现。原创科学。。

知乎用户 发表

大家要理解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然后再来大放厥词:

诺贝尔奖的文学奖、和平奖不谈,因为也没什么权威性。

但是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经济学奖,第一步是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几百名专家发提名人邀请函;再到第二步,由评选委员会评选。

两个步骤中,中国科学家基本也就是能提提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诺奖得主,所以权重很低;而进入评选环节基本就没有中国人了,所以,诺奖也多被诟病为欧美小圈子的奖项

归根结底,就是在诺奖圈子里没有自己人,而日本因为已经出了不少诺奖得主,风向一对就有日本人能得奖。

这个问题,国内早就形成共识了,现在还能频繁被翻出来吹日本拉踩中国,也是扯淡

中国科学界陆续已经不怎么热心参与诺奖了,连提名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得不得奖不大能反应我国的科研现状。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十多年,乃至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日本是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除此之外,越是尖端科技就离普通人的认识越远。

小学水平的知道四大发明和古希腊。

初中知道牛顿三定律。

高中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知道内燃机,蒸汽机,原子弹这些。

日苏这类二战后的科技成就一般要到大学理工科专业才会了解到。

像中国新世纪以后的科研成就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准。

大部分人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也基本就是二战前,而如果说学精那基本上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准都没有,比如大部分人能理解到的高等数学——比如微积分其实是十七世纪发明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理解到的科技成就,目前基本上是电子信息领域,而日本在这条路上已经被美国堵死了。

广场协议并不是直接引爆日本经济的原因,货币升值不利于制造业出口但有利于技术和专利出口,但是日本半个世纪前领先世界的半导体技术被美国贸易战强制打断,就像现在对华为的制裁一样。

自那以后,日本资本就放弃在本土进行科技创新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创新出来会不会被美国再次首个。

日本泡沫经济爆炸就好像人吃了春药,却没办法发泄出来一样。

——

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35年证实介子。(相隔14年)

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47年发表的’重正化理论‘。(相隔18年)

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58年发表关于’隧道二极管‘论文。(相隔15年)

井谦一,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目是1951年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相隔30年)

利根川进,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从1978年开始研究的“抗体多样性产生遗传机理的发现”。(相隔5~10年)

白川英树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5年前后发明的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粗暴来说就是能导电的塑料。(相隔25年)

野依良治,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6年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原理。(相隔35年)

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83年截获测得超新星中微子。(相隔19年)

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测得蛋白质酶的“质谱”信号,使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出了“质谱分析装置”。(相隔17年)

南部阳一郎,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从60年代开始提出得提出的南部·约纳·拉西尼奥模型,奠定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基础。(相隔40余年)

益川敏英小林诚、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60年提出的小林益川理论。(相隔40余年)

下村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2年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相隔40年)

根岸英一 ,鈴木章,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7年改进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相隔33年)

山中伸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2006年iPS细胞,既无限分化的细胞。(相隔6年)

赤﨑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3年发明的蓝色ied灯。(相隔21年)

大村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74 年发现的阿维菌素。(相隔41年)

梶田隆章,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8年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相隔17年)

大隅良典,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92年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相隔23年)

本庶佑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和2013年依此开创的“癌症免疫疗法”。(相隔26年)

吉野彰,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从电池中去除了纯锂,让电池从纯锂变成更安全的锂离子。(相隔34年)

真锅淑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60年代建立的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的影响。(相隔60年)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实力的赶超,是有一个顺序的,就是从经济、军事、科技、金融、文化这个五个主要标志来夺取。

2010年GDP超过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不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了,中国需要面对的只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美国。

也差不多是2010年,在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跨过经济这个标志点了。

高超音速055六代机的出现,标志着军事上的超越。

随着最近芯片制造的突破,科技这关的超越也在眼前了。

我对金融这关比较乐观,因为巨额的美债和必须凭空造币的稳定币,都是坐吃山空、竭泽而渔的做法。西方金融将逐步脱离主流实体,成为虚拟经济的交易货币。中国只需要看准时机最后来一句“买中国货只能人民币支付”,虚拟经济世界里的美元,那就是风中的残烛。

但是,文化的超越,包括世界认同的舆论话语权的超越,却难以确定。因为此前被美西方的强大洗脑的人,转不过来的还是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以上是背景。

结论:

1、中国科技早已超越日本。

2、诺贝尔奖代表的更多的是话语权而不是科技实力。

3、日本是美西方刻意造出来的在东方的压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现在回答问题,开始跟提问说分析思路,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有限的,只能按照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对每一样东西分析。

我可以很自信的抛出一个推论,

你在知乎上面看到的人,有99%以上对前沿科学一无所知,有99%以上无法评判科技是否领先,即便有人跟你写一大堆举例也有可能是以偏概全。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推论?

因为,感觉并不靠谱,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韩国取代了日本在半导体的地位,直到2019年:

2019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加强管制,要求每笔出口都需经过约90天的审批,并于8月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韩国支柱产业,因为韩国对这三种材料的对日依赖度分别高达43.9%、91.9%和93.7%。

为此,三星李在镕立马跑去日本寻求解决方案。韩国人当时的狼狈样子,我记忆犹新,因为台湾的同事当时笑开了花。当然,后面几年,感到威胁的韩国也增加了自主可控的原材料开发,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原料高度依赖日本。

这个案例发生之前,没有人会说这个,也没有人预测到韩国能靠自身能力开发替代多少日本供给的上游,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领域。

很多回答都是情绪输出,或者复制粘贴拾人牙慧。


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利用自己理解的常识去识别出来,很多信息不靠谱之处,

比如俄乌战争初期,远方青木之流鼓吹1小时22分的时候,百度贴吧有个老哥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信息为假:“老子开车绕上海外围一圈1小时22分都完不成,你跟我说打下了基辅?”

所以,回到你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

1.你的感觉可能有误

2.诺贝尔奖并非直接作用于社会/单独一国

3.诺贝尔奖可能距离实际应用并产生全社会冲击有一定距离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和一百多年前一样:只看邸报的话,我大清永远天下第一,洋人膝盖不会打弯,英国人不买我们的茶叶就会便秘而死。

知乎用户 发表

对日本接触多的我可以说两句吗?

首先诺贝尔奖发现探索奖,主要意义是人类对科学的重大发现,但发现不等于运用得好,日本当初是发现和运用双开花的工业国,但现在情况并不乐观。

我说个我知道的,那就是日本大学教育逐渐衰落,包括东京大学的教育强度,日本这些年都在奉行快乐教育,留学东大的中国学生都吐槽过,东大日本学生基本都在躺平,混个学历就工作,考公,而且考试比较简单。

目前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以80年代的科研成果拿奖的,日本当局已经多次反思教育问题,并且希望重新整改目前松散的教育体制,过于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早恋完全摧毁了日本新一代。

中国的教育压力反而愈发严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仅没有松懈,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广东地区很多学生已经无法正常升学到高中,以珠海为例,出众就需要通过几次考试决定高中录取资格:

目前中国的方式是将部分学生驱赶去职业高中,就是这么残酷。

目前中国被全世界针对的情况,就是中国没有执行轻松教育,而是反而越来越苛刻:

欧美的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在科研领域中,你见到过新产业在他们那边发家了吗?包括AI电动汽车信息技术,美国提到的最新产业,中国几乎都跟上了,欧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别提日韩。

诺贝尔奖是伟大的,人类众多宝贵的发现都存在于诺贝尔奖里,但它并不是当前科技强弱的指标,你要清楚俄罗斯有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逊色日本多少,匈牙利也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国际竞争中,你看到俄罗斯和匈牙利获得优势了吗?最为突飞猛进的是四小龙和中国大陆,它们的诺贝尔奖数量可就很惨了,但他们的教育水平真不低,新加坡人家gdp都9万美元了,它也没有诺贝尔奖,唯一一个是用钱买来的大学教授,韩国只有文学奖和和平奖,中国大陆有一个医学奖,但近代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经济发展地区就发生在东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么紧张教育的问题,诺贝尔奖有延迟性,日本目前的经济和产业可没那么乐观。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更多的是鼓励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实验室里基础科学的研究,更多是惠及全人类的。下面举一些得了诺奖的简单的例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无法遥遥领先。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

门捷列夫都没拿到。

他有个鸡儿的公正性。

知乎用户 发表

=.=又是什么未成年人来讲尬的么?

上来就是一个这么大的话题?

讲科技对比,就落地一点,讲点具体的.

坂口志文是免疫学里的T细胞.北川进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开发了金属有机框架MOF

国内相关领域免疫T细胞做了不少癌症相关的应用,MOF材料领域国内文章发的蛮多的.我查了一下发的比日本还多.

但诺奖说到底还是给从0到1的成就,中国即使在MOF领域反超日本,但这个领域细分溯源还是北川进搞出来的.

说白了国内现在科研水平,科技水平大部分是在填坑和降成本.

而诺奖是颁给挖坑的人,没有日本这两开山祖师爷,国内都得少很多一区论文.

填坑的人多了,市场存量就这么大,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得卷,甚至卷得猝死.

而挖坑的人多了,市场就有增量,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知乎用户 发表

去看看有多少是日本的就知道差距了

知乎用户 发表

问问题的人,都不谈事实谈感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朝鲜人还感觉全世界都羡慕他们那的幸福生活呢。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_哔哩哔哩_bilibili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是对的。日本目前只能在战报上领先,战线上已经遥遥落后了。我们看数据:

首先要成大事: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中国的研发投入是日本的4倍,考虑到购买力差异实际研发投入可能在8-10倍。

其次看研发成效:中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专利转换率超过一半,而日本不到1/3。

从最新的自然指数来看也可以得到交叉验证。

再看产业分布和人才规模:日本在昔日的强势产业还有一定的余晖,而中国在新兴产业已经令日本完全无法望其项背。中国每年毕业500万蒸汽人才,其中蒸汽硕士约110万,蒸汽博士约15万,日本老龄化严重,蒸汽人才数质两方都远远落后。

再来看市场反馈: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值是日本的三倍,考虑到中国在高科技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的高科技出口实质沦为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组装贴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连高科技产品都造不出来。

总之如果看战线不看战报,当今科技领域的竞争,就是中美+其他,日本只是其他类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完全不可与中国同类而语。

知乎用户 发表

提问者脑洞大开,问出这样无厘头问题!日本水平排世界前列,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科研人员获不少诺贝尔奖,乃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其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大陆,可能是被各种“遥遥领先”忽悠了,日本国的尖端工业制造、核能技术、等都较先进…

知乎用户 发表

鬼子是不乱折腾,他们最便宜的一个诺奖,换算人民币就每年30万,但是他们的学者,不需要搞青椒,不用带研究生,没有论文硬指标,也不搞投入产出比。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句话总结

粉国大多数东西(95%以上),都是把欧美日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廉价化的方式,进行堆积数量和堆积长度。说白了,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重复的劳动而进行堆量。

高速是如此,高铁是如此,机场是如此,各种桥梁隧道也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了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五六十年代探测,1971年开工,1987年开通),看了明石海峡大桥(88年动工,98年开通)

东京湾水隧道(86开工,97开通),这个桥就是粤港澳大桥的原型,一边在海底,一边是桥梁。

以及日本濑户内海上的那一座座大桥。

那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工程基建成果了。更不要说新干线开通61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材料,施工手段,工程机械等,都成熟的多,所以我丝毫不觉得国内那些大基建多厉害,只觉得美日大基建时代的那些产物才叫牛掰。

新能源汽车,得益于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其他就是组装,和科技关系不大。

至于国内互联网那些企业,无非就是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粗暴模仿罢了。

至于为子,迪子,米子之流,也就为子和科技沾点关系,它的发展无非说明了国家力量的强大。

对于国内服装企业不可能是科技公司,但是优衣库母公司算得上是科技公司

对于国内食品公司算不上科技企业,但是味之素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日本只是没有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知乎用户 发表

科研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有回报周期。

不但研发时间长,还和生产力距离较远,因而回报周期比长的多。

偏爱基础科学,因而今天日本依然能吃到经济强盛时期投资基础科学的回报,而应用科学早就回报过了,今天就没有了。所以日本获得了诺尔贝奖,但应用科学水平却落后中国。

中国过去几十年致力于发展应用科学,更易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基础科学成果高峰还没到来,应用科学的成果高峰却已经开始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太多人都回答过了,答案也很简单:日本现在爆发式获诺奖是1970-80年代的回光返照。

科研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科研人才储备科研设备的运转和升级,科研教育体系的运转,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日本在1970-80年代出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不差钱,甚至能出钱养活看似没有前途的科研项目。

至于现在日本的科研状况,行内的人都知道情况有多糟糕,行外的人不需要知道这些。当然,日本科研水平的衰落是相对几个顶级科研强国(美国,中国,欧盟)而言的,至于其他国家依然是没法碰瓷日本的。

说实话,看到一个科研强国的快速衰落,人才流失或者断代,科研项目荒废,内心是非常惋惜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意识形态不同。

诺贝尔奖是帝国主义愚弄人民的产物,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续命的稻草。

我们当务之急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严防思想殖民,纠正躺平要福利的小资产阶级糜腐风气,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帝国主义愚民的游戏里面。

知乎用户 发表

平时一群小区大妈唱赞歌,说起小日子咬牙切齿,看的我都感动了……

后来小区要换电梯,让大家投票,几个年轻人还选了国产的,而这些唱赞歌的全部选小日子的三大品牌电梯投……

老狐狸可不是小奶狗们能比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在IT互联网汽车这些重要产业都落后了,当全球都搞PC兼容机的时候,他们自己弄了一套体系,和主流不兼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落后保守了,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还死守着油车,两田不死谁死。

知乎用户 发表

你隨意感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整体比较保守,不像国内非常激进的搞东西,昭和的时候比较激进,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

我在日本最大的体感就是,日本还在大范围用国内九十年代的门锁。而我身边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里都普及指纹锁了。而且TM日本丢把钥匙要人开锁的话,TM开锁费用都够买个小米的指纹锁了。

但真要说日本本土没能力做指纹锁么?那也未必。

而且真细讲,华裔诺奖也不少的,只是国内宣传的只有屠女士的。

而且细看屠女士得奖经历,也说明很多事情了。

国内现在搞性价比研发和性价比科研,研发人员为了35岁不被优化,只能点抱团党争的技能点。

党争技能点上来了,别科技水平了, 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就是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之间的差距。

足球这种体育活动,国家队都能黑成这样,更别说科技这种带点主观预判性质的东西。

企业里的管理层,趁着权力还在手里,能套点就套点,四十五岁都准备退休了。年轻的时候不套现,上了岁数企业也不给你养老,某车企不还是搞什么五十岁出列么?

导致在车企出新产品的时候,时不时出点乐子。

高校现在搞性价比研发, 年轻老师但凡脑子还在线,都在拜码头找山头。

没院士没杰青依附,后续混个副教授算牛逼的, 再往上就别想了。

好了你回头看现在几个诺奖得主,他们的成果都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再思考一下中国同龄科研人员在干嘛。

而且说得难听点,诺奖那么点奖金,真工科领域的杰青都懒得看一眼。

说个搞笑的事,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吧,他得诺奖是靠的光电效应

他光电效应的论文发的期刊是annslrnderphysik,中科院三区。

而且他的不少论文都是这个期刊刊出的。

我博士毕业要求是两篇一区,只有延期延得意识模糊的,导师才会放你发三四区毕业。

三篇三区论文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基本上跟科研没啥关系了。

安徽这种安理工安农这种双非一本学校,招老师的标准是三篇一区。

就是搁爱因斯坦的成果,放现在,进个安农都进不了,只能去合肥大学巢湖学院这种。

知乎用户 发表

20世纪以来,诺贝尔奖都是越来越倾向于表彰已经发现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确认的科研成果,而不是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

比如中国目前唯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和她同时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都是因为数十年以前的成果获奖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距离她获奖过去了半个世纪,大村智的阿维菌素也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成果。距离获奖也过去了近三十年。

日本现有的诺奖成果,多数都是这样在科技上升期获得,在几十年后得到诺奖追认,但也无法掩盖日本科技已经过了上升期,开始进入下降期了。

中国科研的上升期比日本要晚的多,成果得到长期实践承认的成熟期还没有到来,让子弹飞一阵子再说吧。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领先在APP开屏摇一摇广告还是社交平台自动禁言?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主要还是倾向于开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任何落地的应用科技都是基于基础理论的实践理论,中国的科技几乎都是应用科技,对于基础理论的突破非常的少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评论区好多人都低估了日本离谱方向的发展程度。。。愿意给经费让偏门课题发展的方向太多了以至于总有几个发展出来含金量高的。工科说出来好歹都是在实践把,我说几个肯定没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学的我就不说了,那好歹理论上来讲对人类有用处,我说几个研究动漫游戏之类的

《〈苍蓝钢铁的琶音〉与〈舰队Collection〉中的军国主义游戏化:日本战争类内容观光中的少女形象效应》

《御宅族与想象力的斗争:日本社会中的文化实践》

《〈凉宫春日的忧郁〉:非日常性的规范结构》。

社科类在老中发不上文章直接就下台了,哪里还能给你水文章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诺奖过于超前了,那些理论都无法转化成技术。哪怕是老杨的那个宇称不守恒,能做成什么技术?没个一二百年,没啥技术会用到这个理论。

知乎用户 发表

正经回答:

假如日本准备研究一个东西,就叫他甲吧,先不说这个东西能不能研究出来,研究出来能不能量产,和市场合不合适,他先把各种保护措施做上了,外人想了解就掏钱,一次两次的行,次次都这样谁受得了

非正经回答

国家体制和人种总有一样不行的,自己选

知乎用户 发表

班级里,优等生每天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危机感满满,拼命努力。

而一些半吊子,总觉得老子是全班第一。

知乎用户 发表

中国很少出现几十年没有成果,还能继续投资的。

还有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落后,到了近些年,才以大体量弯道超车。

还有诺贝尔物理奖很多不是当下的科研成果,而是很多年以前,现在突然变得非常重要,那么这个多年以前的科研成果就会获得诺奖。

医学奖是给对人体和重大疾病有突出贡献的

很多都是几十年的理论技术积累,中国想要弯道超车太难了。未来可能在核技术得到诺奖,或者…….

科研就像跑步,你落后了,想要追上,就得付出数倍的努力,但别人看到你,也会加速,想追上太难了……

知乎用户 发表

为什么中国科技那么领先

只拿了3个

从建国76年中国籍只拿了3个

中国籍的莫言、屠呦呦、杨振宁,还有谁?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有误

知乎用户 发表

全球科技水平独一档超一流的就一个美国。一流水准的基本上就是欧盟和日本。

俄罗斯现在还真就是个二流的水准。和乌克兰也差不了太多。

印度真的是勉强算二流!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更重视的是从0到1的实现,也就更加反映的是,而非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实现的是从1到100的拓展应用。

而中国的强项正是在于应用,中国现在的科技强项(芯片、AI、大模型、通信、电动车、工程制造等)属于都应用技术、工程整合、系统创新,这些创新都不是从0到1的实现,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诺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感觉是会经常出错的,尤其是以个人的经验来说,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

比如现在很多人的经验是社会歧视男性,对女性有各种高规格保护,很多男性觉得不公平。事实确实如此,的确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许多女性也感觉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这些例子在就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双方的经验都是真的,也没错,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男女矛盾的本质只是性别战争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此外,传统文化许多也是经验性之谈,经常把农民起义塑造为义军,朝廷军队则是腐败落后。只不过很多时候,朝廷军队确实不行,但义军往往也没那么好,各种烧杀抢掠应该说在王朝末年都是司空见惯的,不分阵营。义军尤其是最后摘桃子的可能要强一点,最起码军纪方面应该要好一些,否则军队战斗力大概率是不行的。

二元对立看世界是有问题的。再比如夫妻关系,古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也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都是不同人们的观察总结,经验之谈,不能当成真理的,应该说这两句话都是对的,因为什么人都有。

理论应该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所以单纯用感觉评价日本科技落后于中国,有失偏颇。

诺奖不是唯一的指标,只不过确实是一个衡量国家科技发展的指标。当然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科技,科技不是技术,事实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四大发明存在相对大的水分,蔡伦改进造纸术确实实打实的,指南针用处不大,毕昇的泥活字没有推广开,因为不好用,虽然后来有了元朝王祯的木活字,但耐用性差,仍旧陷于小范围使用。

事实上直到清朝,印刷术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直到19世纪起,古腾堡的铅活字引入中国,才彻底取代了雕版印刷。

至于火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和现代烈性炸药不是一个东西,实际上也没起到改变时代的作用。中国热兵器的发展,早期是完全依赖西方技术引入。

所以四大发明,其实只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名副其实,毕昇的贡献夸大了,其他两个算是硬凑上去的。没有一个皇帝,在意技术的发展,他们都想着江山千秋万代,所以一直愚民,不可能允许出现不可控技术的突破的,只不过一旦技术可控了,那又没法突破了。

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不经意间成就的,如果凡事都是确定的,都只能按照规定,那么很难取得突破。皇帝总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管控每一个人,这点就注定皇帝不能允许民间有任何不可控因素,所以事实上的技术突破是非常少的,而且大多是朝廷主导,如在君主专制早期,比如张衡、蔡伦。

明清时期如宋应星等人,都是当不上官才研究这些杂学的,虽然现在看来确实很厉害,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一旦开启民智,皇帝就会感觉不安全。所以哪怕康熙帝自己懂得一些外语和西方科学,但绝对不会让大臣和民间学习,事实上即便是他的儿子,最多也只被允许学一点基础,多的东西也只能皇帝一个人知道,毕竟皇帝要唯我独尊。

总体来说,目前日本的诺奖成就大多数源自昭和中后期经济腾飞的结果,所以昭和时代应该是近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时代,深刻改变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现在还是有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中国领先的领域也不少,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工业方面中国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基础科学方面,还存在差距,我想应试教育,应该很难培养出诺奖级别的成果。

回到问题本身,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某些领域确实如此,但有些人的感觉肯定和你相反。在我看来其实都正确,两国在科技方面算是互有千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样的碾压优势。

科技的范围太大,如果限定在某些领域,应该就可以准确对比各国真正的水平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真假不重要,你信就行,

科技没有弯道超车,除非你科技树上点的技能点又走通了另外一条道路,

你才有超车的可能,

比如 相机,从胶片数码

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数码这条路直接把胶片甩飞了,

如果只在胶片这条路上跑,那你就很难追上先驱者。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堆专利试图堵死所有赛道全拿,逼得别人只能转道撇开日本前行,哪怕不如日本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让央视先停用一下日本品牌的摄录转播设备你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失眠的熊猫

因为你需要来我这里坐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小日子是开拓研究,而国人注重实用,头脑聪明善于钻空子,还加上有魄力、够劲道!

可以参考高铁,话说一瓜他爹还在里面喝茶呢。当年某大国高铁,和德国,小日子,意大利各大公司谈判,你要不要我的市场,要就把高铁技术端出来,就是这么劲道。当时官媒还大张旗鼓宣传过这个壮举的,全世界都知道。等到他们技术拿出来后,就不买他们的东西了,主打一个过河拆桥。最后技术是我的,市场还是我的,全世界高铁里程第一,技术冠绝全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过渡丝滑,给老外展示了什么叫东方不败,给他们上了生动深刻的一课。诺贝尔奖算个啥啊,给某大国当学生都得参加入学选拔考试。

类似的还有很多,不说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有人告诉你遥遥领先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你可以细想几十年上百年,我们究竟有啥遥遥领先,有什么现代成果造福于全人类?

知乎用户 发表

大清也觉得英国佬蛮夷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是我们没拿奖的感觉,拿了的感觉会更好。如果这次拿5个,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正确最有眼光的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口渴,在你面前的有A: 福岛核废水 B: 农夫山泉。你选择哪个?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核废水都处理不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能吹的

基本都是日本发明的

科技水平落后与否

其实与你我相关不大

真正该关心的

是癌症能否治愈这种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事情

现在看来

如果癌症真有被攻克的那天

大概率是日本人干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对啊!

这是个好问题!

我再延伸一下,美国和欧洲(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比我们发达多了吧?

他们能从全球吸引无数的科技人才吧?

甚至,光从我国移民欧美的人才,少吗?

为什么现在欧美只领先我们一项:半导体呢?

其实这个答案,就在题主你的生活中!

我们从建国开始,经历了全民扫盲,小学扩招,中学扩招(以前很多的中学是完中的,也就是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

我们每年能毕业1000万大学生,光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最少400万!

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数量,决定科技了!

那么,你应该不难得出答案了:

移民国外的,是理工医科教育人才多?还是文科生多?

他们(文科生)是不是人才?

当然是,但是对科技的贡献,和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知乎用户 发表

仅举一例:

十几年前,王石去日本看心脏(没听说那个医院是日本排名第几)。在就医期间,该医院用3D打印机打出了一个心脏模型,和心脏大小一样,可以拆开来分为多个拼装件。日本医生就当面给王石讲心脏结构和功能,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应怎治疗等等。

王石心脏的问题处理好了,他回来一直健康地生活。我瞎猜,他可能爬珠峰给心脏带来问题。

没有听说国内哪家医院看心脏病还给打个3D模型?这个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知乎用户 发表

军工重工不等于全部,高端制造这块你是一个没沾。

知乎用户 发表

雀食。。。日本拿一百个诺奖也没用。五年内中国人就会站上月亮,还会有自己的euv光刻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什么奖状都更有说服力,这些科技会使得中国的gdp包括军力和日本拉得更大,我们不看宣传只看实效。。。

知乎用户 发表

某些群里把诺奖当真理了,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诺奖历史上做过多离谱的事,得奖的人害了多少人。问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什么,别百度,直接说,看看你们这些把诺奖当神明的了解诺奖么

知乎用户 发表

外行才说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制度优势,中国现在就像是在玩乐高积木,在拼装上已经进入化境,拼个手机,电车都是信手拈来,甚至六代机,高频率微波武器都不在话下,但是不断拆解下的积木却造不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让中国的工程整合能力,对已有原理的钻研到达极致,能短期实现出最大的成果。大部分国家都没这个能力,所以你会感觉中国的科技已经领先世界,这也算是吃到了版本红利。

知乎用户 发表

你以为 “霍金不能站起来敬酒而被排挤” 这种段子,只在中国才成立吗?

而且日本学术造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到不是说日本的诺贝尔奖会造假

是他们即便拿了诺贝尔奖,回到那个造假成风的日本社会内部,也很难有什么人生建树。

-

有些朋友,因为地源原因,无法突破自己的 信息茧房,只能来回复一些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土气评论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搞那创新干嘛啊,反正诺奖级成果人类共享,你等人家研究出来了你再去用就是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属于战线。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

简中网的战报看多了,偶然瞥了眼战线,有些恍惚是正常的。

深呼吸,×掉不愉快的记忆。

知乎用户 发表

是啊,“俺寻思”之力肯定是宇宙无敌大的。

要是你年纪大了就算了。

要是你年纪还不大,建议努力工作几年把个税肝到起征点以上,然后弄几个签证每年多出去走走,见完了世面你再接着骂多好。

知乎用户 发表

张雪峰被封前有一段切片的内容挺适合这个提问的,大意是给孩子选择工科类专业孩子是稳定可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而理科更多的是研究吃了多少苦用了多少时间甚至死后自己的结论才被论证成名。

看到他这个切片的时候我知道他说的就是这个环境最稳妥最现实最利己的决定,但是天才们都稳妥了没人理想主义了一定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果不其然没多一阵就被封了。

还有就是你可以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理科天才的收入相比工科进入硅谷差距有多大,这还是美国最好的环境养的天才,中国如果敢学着养人不出五年这部分配额就会被天龙人吃干抹净,反正九成九的人都没有成果,几乎没有出事风险。

知乎用户 发表

1.倾向于颁发给理论研究而非成果转化。而人民群众对科技水平最直观的理解是成果转化。即,做了什么产品,有多少产值,有多少功能,等等等等。现阶段,中国的得到的产品比日本更多更好,因此给人“日本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的感觉。

2.诺贝尔奖的评奖是滞后的。它并不经常给最新的成果评奖,很多时候它考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上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国力鼎盛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科学界积攒出了大量探索科学边界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后续的若干年内,为日本带来了数量繁多的诺贝尔奖。

3.诺贝尔奖并不能严格衡量国家的科技水平强弱。诺贝尔奖每年才颁发寥寥几个,而值得颁奖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比获奖名额要多。那么,选择给哪些值得获奖的成果颁奖,选择权在诺贝尔奖委员会手上。诺贝尔奖作为有含金量的世界级奖项,其同时也受到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在颁奖的意识形态上有其偏向性。即,诺贝尔奖倾向于颁发给亲西方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知乎用户 发表

又赢了?日本诺贝尔奖很多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的工资,待遇,生活各个方面和日本的诺贝尔奖又有什么关系?日本的大米,那霸的美军,卑微的社畜都尚且自顾不暇,会因为多个诺贝尔奖有根本的改变吗?

少一点宏观叙事,多关心关心身边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究竟如何?不要靠感觉,需要实际考察。

我们的科技水平较原来有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容忽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察后会有客观的答案,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日本人不喜欢改变,用顺手的东西就一直用,也就是轻视应用领域

当我知道我的日本客户公司内还在用传真的时候我是真雷的不轻,而且听说日本的按键手机销量也很好就很神奇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都能控制规律了。

别人玄学,都是讲究发现,有自己的体系,脱离这个也不行,反正就是悟。

我们的领导已经超越这些了,能够控制客观规律,而且做不到,说有难处,就是你思想不够行,觉悟不够强。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科技超越一切。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级科研水平看的是整体科研水平。

诺奖看的是个别科研水平。

假设诺奖水平为s。

你有1s,10a,100b。

我有100a,1000b。

他有10000b。

谁比谁强还真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海战之前

国朝上下一致认为我北洋水师亚洲第一

对日本?

优势在我!

知乎用户 发表

或者你的感觉有误。其实把那个专门搞宣传那个部门裁撤了,你了解的会接近真实

知乎用户 发表

我觉得大家也不要妄自菲薄了,诺贝尔奖主要看的是研究者对该行业的贡献度,所以更多的是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上,代表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但是这些前沿的学术成果离大众的生活还是很遥远的。像现在我们看到的科技产品,像电动车,ai,机器人等,所运用的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其实有的是很早远的。东大比较擅长是将基础理论以及应用研究进行工业化变现,做成产品并形成产业链,这个其实是比较快能实现的。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大量资金,基础人才,配套产业链等会一起集中起来,大家相互配合把这个产业给做起来,所以大家会看到我们的产业升级很快,这块的效率是日本比不了的。

但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这个是需要长时间沉淀+长时间的大量砸钱。我们也并没有放弃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东大恢复高考也才不到几十年吧,而且国家的工业化也才多久的事,资金富裕也才多久的事。相比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欧洲,日本等,人家大学研究机构都有上百年的积累和沉淀了,工业化也搞了上百年了吧,而且他们通过殖民掠夺获取了超额利润,使它们有足够的钱能砸到科研上啊。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最终也会赶上的,国家在科研上一直在持续投入,科研经费年年增加,最后咋们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应用研究走到世界前列也只是时间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套用原来一个句型:

每当我们的各方面搞得好一些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比较埋头苦干谦虚谨慎,甚至有点妄自菲薄的时候。

如果我们开始膨胀,开始妄自尊大,觉得我们无所不能时,觉得我们能够赶英超美时,觉得谁都不在话下时,事情可能就出会毛病,就会有反复。

知乎用户 发表

只要买过移动硬盘的就知道。

无论是1T的还是16T的,无论是新的还是2手的,日本的硬盘就是发挥稳定不掉链子,对于移动硬盘来说,关键时刻给你掉链子或者数据丢失是很严重的,因此后来我宁可多掏点钱也要买东芝的。

如果你买别的硬盘,就会出现反应速度慢,卡顿、异响、磁盘坏道数据丢失、过几年坏了等各种毛病。

国内天天吹的长江存储,搞了多少年,一款像样的产品都没有,好不容易出一款产品,一看,又贵又难用。

知乎用户 发表

抖音上流行一个文案,未来可期

有人做过统计,这种文案99%是大专生或者三本

当时我也去搜了一下,确实,有几个是这样子的,就是说学生会什么部部长毕业证已拿什么驾照已过,未来可期,穿的衣服就是那种大学门口那种卖正装的小店的衣服。大概就类似,连个说六级已过的都没有

当时这个火了之后,人家都调侃,本科生在忙着找工作,研究生在为论文发愁,博士生在为自己的什么东西发愁,都很愁,只有大专三本未来可期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我也是类似的感觉,可能是有科技感的东西比较多。科技感!就像什么风味饮料一样,什么风味的牛肉面面一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主要表彰的是理论科学,从0-1。

而中国的成就主要是从1-100。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诺贝尔奖是表彰发现了火的人,并发现被火烧过的食物更好吃

而中国的成就是用火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要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心脏要手术,医生问你:
A,日本进口支架;B,国产支架

宣传只能解决喊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选什么的问题。

在性命攸关的问题上,请相信自己的直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擅长应用科研,但是也只能进行应用科研。

以大家熟悉的锂电池为例

诺奖的3个得主,3篇论文

  • 威廷汉 :1976年 Chemically Derived Energy Storage: The TiS₂/Li Battery System

  • 提出了可充电锂电池的最初概念。

  • 古迪纳夫:1980 年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发现了能让电池电压更高的钴酸锂正极。

  • 吉野彰:1985 年 A new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a carbonaceous material as anode

  • 碳负极让锂电池变得安全并实现可能量产。

这些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每年的引用次数甚至不到2位数。如果这些人放到中国的高校,早就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非升即走了

但是等90年代索尼根据这些理论真的造出来商用锂电池,情况发生了变化

  • 1990 年代→ 每年几百篇;

  • 2000 年代→ 每年几千篇;

  • 2010 年代→ 每年超过 10 万篇相关论文;

  • 2020 年代 → 全球每年锂电研究论文已超 20 万篇

来源(Scopus 数据库统计):

“Lithium-ion battery” 关键词论文数曲线基本指数增长。

现在,锂电池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第一,中国生产的锂电池数量也是第一,产业链供应也是第一。

但是这个时候锂电池方向发再多的论文,也不可能有机会拿诺奖了

更不要说大多数的论文是电解液里加入微量的XXX元素在XXX情况下带来的性能提升这种文章了

但是诺奖的3个人好多年就这么一篇文章,你一年好几篇文章,在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下,你的科研贡献甚至比诺奖获得者高。毕竟你是扎扎实实的提升了论文的数量

这么说吧

高铁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高科技。

如果中国现在全球第一个弄出了可以商用的400+的高铁(核心技术论文是外国人的也没关系),全球的400+以上的商用高铁都是参考了中国的技术,哪怕当前最快的高铁不在中国(同一个区间内的速度),那的确是科技领先,丝毫不用怀疑若干年后诺奖会井喷。

事实上现在所谓的高铁科技,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德国,虽然现在中国的高铁速度全球最快但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区间的速度,大差不差,能宣传的遥遥领先也只有里程和成本,假如说诺贝尔奖有个高铁奖,不用怀疑,肯定是德国和日本拿这个奖。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智能手机,光伏发电,总之现在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高科技,都是在别的国家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企业不会尝试这种很可能没收益的项目,研究机构也不会研究这些很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内容。中国从根本上就没有基础研究发展的空间。

顺便,疑似国内的诺奖得主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就是不知道这位是屠呦呦呢?还是说诺贝尔委员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公开颁给这位

知乎用户 发表

看了很多回答就感觉拿奖也是赢,不拿奖也是赢。

要么说圈子文化,要么提诺奖烂透,反正就是自己没问题。

这群人坏就坏在他们说的是真的,但是只是真一部分而已。

问题来了:圈子文化,阶层问题,学术造假,学阀打压等,这是共性还是特性呢?

我认为这是共性,也就是说所有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但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那就只能从含量来说了。

100个里面有30个与100个里面有80个,那里面的说法可就是天差地别。

知乎用户 发表

不知你说的科技水平怎么衡量。我认为中国和日本在科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日本有0-1创新能力,而中国没有。

诺贝尔奖就代表一个国家0-1突破性创新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基本诺奖数都不会少,所以日本拿了那么多诺奖。

再展开点讲,有没有原创能力对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是能够赚轻松钱和只能赚辛苦钱的区别。

中国缺乏0-1创新能力,就只能靠低端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各行各业都那么卷了,人们平均工作时间世界第一,但人均GDP才一万美元出头,无论企业还是工人都只能赚点辛苦钱。而日本像中国那么卷的时候都是世界数一数二富国了。就是现在平均工作时间狠狠降下来了,人们生活依然过得比你好。

因为日本有0-1的创新能力,很多产业都是日本首创的,比如锂电池,比如闪存,比如高铁,比如LCD液晶。日本在首创一个产业之后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吃很长一断时间红利,产品卖出高溢价保证企业高利润,企业利润高又可以支持工人高工资。发达国家人们工作时间短收入又高就是靠这种先发红利支撑的。

中国则是等人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技术已经成熟了再进入到这个行业开卷。竞争的法宝就是卖得比原创者要便宜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模式最大问题是要压缩生产成本,自然地用工成本就不能太高,必须将工人时薪压低,所以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很多产业看似很强份额世界第一了,一线工人工资还那么低,工作环境也很差。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发给从零到一,

我方擅长一到一百,

比如说,准备给房地产行业发个诺奖,那可能就发给嘉诚或者英东,因为预售,公摊等榨干老百姓积蓄的模式都是他们发明的,

而不会发给加印和建林,尽管他们的房子卖得更多,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人也这么想。甚至当时世界各国都是这么想的。要不甲午战争怎么算爆冷门呢。关键那个年头代清真的比日本先进

现在日本的科技落后中国?离开日本中国三分之一的工厂得停转。你不看看多少工厂依赖日本进口的机器。

知乎用户 发表

有一种东西叫石墨烯。这玩意,曾经很多人研究它,因为容易出论文。我认识俩18年毕业的美女硕士都是靠它毕业。

坂口志文,今年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这个人在国内,完全没机会,就他那离经叛道的理论。

这两个一起,我就说国内科学圈,充满浮躁出活快的气氛。基础科学是需要花时间打磨。像日本,大面积出诺贝尔奖,是1999年后,而1991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当经济繁荣破灭,大概有人才会静下心做研究。

ps,拿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至今不是中国院士,2025年正式成为美国院士。巧了,日本有个中村修二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美国比日本更早发现他。

知乎用户 发表

海外汉人数量只有日本人的五分之一,却诞生了九个诺贝尔奖,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化学奖和物理奖。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原因古代人老早就看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几年手机电池是不是容量暴涨?导致暴涨的是松下的。

国内手机厂不提罢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可能因为没有你们爱赢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水平更高,想必所有国内劳动者的待遇福利都普遍比日本更好、工作制度也更优秀了吧?

知乎用户 发表

所以说是感觉啊,你随便找个工厂问问要是把他厂里的日本机器停了会怎么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你自己有责任,因为“感觉”是你自己造成的

“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这个是客观发生了的事情

“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这个是你对事实的认知。

当你的认知与现实不匹配,你无法准确把握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时,你需要调节自己

比如,少看“赢麻了”、“遥遥领先”类的广告、宣传文稿。多看点科技新闻、科普杂志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有点搞笑了,敢说自己科技水平领先日本的,也许就只有美国,也许没有。敢说跟它差不多的也是英法德这种水平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战报是假的,战线是真的。

中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全球第二大贸易逆差国。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987.9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3%。其中出口额731.8亿元,同比下降5.4%,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3%。进口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48%,逆差规模-2524.2亿元,占全部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的7.35%。

自然杂志也披露了中国学术研究造假泛滥,甚至有一套协助学术研究造假的产业链;发表的低质量论文数量激增,其中超过 92% 的论文由中国研究人员贡献。

题主有没有想过,那些遥遥领先,有多少是可以量化的,又有多少是公开透明可以被验证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人还感觉自己国家是宇宙无敌强大的呢

知乎用户 发表

1,诺奖表彰的不一定是现在发明的东西,能追溯到几十年前。

2,诺奖的初衷,是表彰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不是用来衡量哪个国家科技水平用的。

3,诺奖的物理学和化学奖,是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不是美国,不存在偏向自己兄弟国家这一说。

4,日本并不落后,日本现在你能看到的问题,都是贫富差距拉大以后,因为债务问题,导致失落的20年间,日本开源节流后的“代价”。跟科学无关,跟他们经济制度和发展选择有关。

5,现在中国超越日本,正式超过的时间是2008年以后,gdp超过的时间是2010年。是15年前次贷危机下,日本正好开始全方位国企改制私有化,结果动了大量门阀利益,互相拉扯摆烂造成经济发展劲无法往一处使。同时遇上了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再加上此前安倍经济学,饮鸩止渴放了大量的水,推高债务,限制了其国内经济活力。

6,中国超越日本的代价,是富人更富,穷人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子。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协助龙头企业资源倾斜,无视部分普通人利益,实现高效达成目的。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也经历过此事,参考日本的一本书《垃圾战争》。后来日本逐渐注重民生,人权,使得当人权和发展产生冲突时,日本选择放弃了发展保护现有人权。

7,日本在科技领域比中国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半导体光学镜癌症药物。但都不是终端产品。很多机械手臂,光刻机中的光刻胶都用的日本的东西,手机里的人零部件也是日本的东西,日本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垄断的,躺着挣钱,光授权费就可以养活公司,而我们这做的是包装这些零部件后的终端产品。

8,日本版权保护,使得很多东西在日本都已经垄断了,你想搞啥都绕不开版权流氓。中国是先拿来用,好用大不了以后再补版权费,甚至逆向工程山寨出自己产品,使得中国弯道超车了

9…困了….从诺奖讲到经济去了。总结就是诺奖是全人类的,收一收自己那小肚鸡肠。另外中国这边搞研究,喜欢拿一整个公司,一整个单位都作为申请人去评选…..搞的外国人筛选的时候很尴尬

知乎用户 发表

朝鲜也觉得自己是科技大国

知乎用户 发表

所谓的感觉只是多了个二维码付款而已。

我们现在所能用到的科技产品,没有一个是我们发明的。连二维码都是别人的。

如果你质疑日本的科技,那么请先关灯,关屏幕。

因为LED就是日本发明的。

______________

虽然说LED是日本人发明不够严谨,但日本人没发明蓝光LED之前,LED无法普及那么广。三色光和两色光的区别,如果你不明白,请爬。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独占性。如果你相信只有四大发明才成就了现代文明,那么请你相信中医能治癌症。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次的一个医学奖,是针对人体t细胞的研究。简单来将,就是控制人体自身免疫力不会敌我不分的乱杀,如果当时新冠开始时有这个技术,那些死于自身免疫风暴反噬的人讲不定就都能活下来了。因为这个突破,以后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人体自己打自己的疾病大概率是要被治本了。据说最终目标是让人体自己消灭癌细胞。你就说这个发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吧。

至于小粉爱吹的高铁、航母、二维码支付,有我们原创的吗?说一个我国发明的,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出来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干部病房里面的患者得了重病,在不差钱的前提下,他们愿意要日本进口药还是国产药?

评论区非要抬杠,我也懒得搭理,这里一次性发一下 ds 的回答:

简单来说,日本和中国医药研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对比

日本作为传统医药强国,其基础积累、创新体系和顶尖成果都更为深厚,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紧随美国之后)。

中国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追赶者”,凭借政策改革、资本投入和人才回流,正从“仿制”向“创新”艰难转型,目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前列,并正向第一梯队迈进。

以下是详细的对比分析:

维度 日本 中国 对比结论

历史与基础 深厚。拥有武田、第一三共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药企,研发体系成熟,基础研究扎实。 薄弱。现代制药工业起步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真正的创新药研发历史仅10年左右(自2015年药政改革起)。 日本绝对领先。经验和体系的积累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原始创新 (First-in-class) 强大。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重磅药物,例如:

奥希替尼(肺癌药,阿斯利康收购,但源自日本)

纳武利尤单抗(O药,诺贝尔奖相关)

ADC药物DS-8201(颠覆性技术) 初步阶段。目前仍以模仿创新 (Fast-follower/Me-better) 为主,即针对已知靶点开发更好的药物。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凤毛麟角,但已有突破,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BTK抑制剂,头对头试验击败伊布替尼)。 日本大幅领先。这是衡量一国医药创新实力的黄金标准,日本优势明显。

研发模式与顶尖成果 “深度创新”和“改良型创新”。擅长在已有机制上做出Best-in-class的顶尖药物(如DS-8201)。成果已获得全球认可和诺奖肯定。 “跟随创新”和“联合创新”。主流是快速开发Me-better药物。通过License-in(授权引进)和License-out(授权出海)积极参与全球循环。近年来License-out交易大增(如百济、荣昌生物、翰森制药等),证明研发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日本领先,但中国差距在缩小。中国企业的出海能力证明了其研发的国际化水准在提升。

国际化与市场认可 高度国际化。日本药企本身就是全球巨头,其产品直接面向欧美主流市场,临床开发和注册路径全球同步。 正在国际化。最大的成功是泽布替尼在美国FDA获批并取得商业成功。越来越多企业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是中美同步申报上市。 日本领先。日本的全球化运营经验远超中国。中国仅少数头部企业初步具备了此能力。

资本市场与人才 成熟稳定。拥有长期支持研发的资本市场和经验丰富的科研、管理人才梯队。 极其活跃。香港18A和科创板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大量资金,吸引了大量海归科学家创业(“大海归带小海归”模式),人才回流现象显著。 中国势头更猛。在资本助推和人才回归上,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活力甚至超过日本。

政策环境 成熟稳健。审评审批制度(PMDA)与国际(ICH)高度接轨,流程规范可预测。 改革红利期。自2015年以来,药监改革(加入ICH、优先审评、临床试验默许许可等)极大地释放了创新活力,是行业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日本成熟,中国激进。中国正在快速补齐制度的短板,改革力度巨大。

形象比喻

· 日本:像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傅”。内功扎实,技术精湛,善于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如ADC技术),能稳定地产出高质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

· 中国:像一位天赋异禀、充满野心的“青年高手”。进步神速,学习能力极强,充满了活想法和冲劲,资本雄厚,但经验和火候尚浅,稳定性有待时间检验,但未来可期。

总结:差距与趋势

1. 绝对差距依然存在:在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科学研究、全球化运营和顶尖重磅药物的产出上,日本依然明显领先中国。日本拥有多个改变全球临床实践的药物,而中国还在努力实现“零的突破”。

2. 差距正在飞速缩小:中国通过激进的政策改革、活跃的资本投入和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在过去5-10年里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路。从“仿制”到“模仿创新”,再到开始尝试“原始创新”,进化速度惊人。

3. 领域差异:在小分子化学药领域,差距仍然较大。但在生物药(如单抗、ADC、CAR-T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几乎与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部分方面(如CAR-T)甚至更活跃。

总而言之,日本是现在的强者,而中国是未来的强力挑战者。 对于中国来说,追上日本目前的水平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持续努力,但要全面超越其底蕴和持续创新能力,则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

知乎用户 发表

落后在哪呢?

日常生活。

早上起床,被手机铃声叫醒,日本人也是。

乘坐地铁上班时,随便大街上买点儿早餐,用手机支付可能算是高科技吧。

但日本单身上班族也是,会去赶地铁公交,一般会去便利店买个面包牛奶,人家也能用手机,也能用现金,甚至能刷卡。

到了上班的地方,程序员都是敲代码,业务员都是跑销售,工人则进厂,上班这种,两国都是大同小异。

中午该吃饭了,国内一般都是叫外卖,或者去附近小餐馆,人家也一样啊,也有小餐馆,也能叫外卖,况且日本可是预制菜大国,预制菜这块儿高科技,中国还差的选啊。

下午,上班同上,吃饭同上。

回家,你玩儿电脑或者刷手机。

人家也一样啊,不过日本人确实不爱玩电脑游戏,更喜欢玩掌机ps,刷手机也刷,而且由于没有墙,也许人家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多?

睡觉,你冲了个澡就睡觉了,日本人也是,不过他们更爱泡澡。

一天结束,没什么不一样吧?

知乎用户 发表

这就是当年的李政道杨振宁之争。

李建议是趋向于0-1,被现在的人批判。

杨建议是趋向于1-100,被现在的人推崇。

怎么到了诺贝尔奖这里,又反过来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犹太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在简中互联网上评价如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一定是感觉出了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通常来说,科技研发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室里),和试验开发(生产出样品),而科技产业则是把试验开发成功的产品进行大规模制造。

日本科技这30年的强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是诺贝尔奖的评选领域。

但是到试验开发就不行了,至于科技产业化那更是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和官僚主义推动不下去。

一路看着日本半导体瞎折腾的西村吉雄为此写过一本书《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日本政府,企业骂了个一大圈。

一骂日本科技领域“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提前交流,自定标准,出海苦难自身市场又不大。典型就是甩开美国自己投入巨大搞了TRON操作系统,结果就没结果了。

二骂日本市场垄断严重,几大巨头不思进取,从科技领军转向投资为主了。典型就是日本液晶面板产量曾经占到全球的95%,但日本企业不愿意投资将1、2代线升级,于是很快就被在生产线砸钱的韩国企业顶掉。

三骂日本失去进取心,沦为“零部件供应商化”,死守着几个产业链上游,看着很高端,但产业规模非常小。典型就是光刻胶,最新一代EUV光刻胶领域,日本的3家企业申请了行业80%以上的专利,虽然能靠这个收拾韩国,但全球光刻胶市场也就20多亿美元,未来增长也就是40亿美元级别。

40亿美元,这也就够在美国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只守着一些上游节点,而不去扩大整条线的产业规模,那如何带动本国科技产业整体发展?

知乎用户 发表

那么问题来了 再来疫情是屯瑞辉还是连花清瘟

知乎用户 发表

我们盛产做题家而不是科学家

知乎用户 发表

2025年诺奖得主日本北川进在学生时代通过日本物理诺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接触到了中国的庄子,将其“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科研信念,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由此可见,日本人尽管获得了诺奖,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比灿烂的文化,才是其获得诺奖的根源。仍旧可以坚信,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中国。

不过,另一个诺奖得主坂口志文,其成就是在免疫生命科学方面,是专门研究调节性T细胞的,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细胞,达到平衡,就有望在20年内实现癌症可治愈目标。虽然可能有些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还是想问一问,那些一直说要抵制日货、日本技术的爱国人士,如果患了癌症,需要日本技术治疗时,会不会有那样的果断和决绝,宁可立即死,也坚决不用日本的医药和治疗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水平与科技工程是两码事。

欧美日本科技水平都高于中国,但是在科技工程上落后于中国,这是限于人口、资金、领土等条件,比如说高铁,日本就那么大,几十年前修了一条,总不可能还没用坏就推倒重建,不是没这个技术,是没必要或客观上不允许。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觉得自己最领先的民用科技,多数都是日本人首创的。

锂电池:惠廷厄姆提出概念,古迪纳夫构造正极,吉野彰构造负极,三人共享诺贝尔化学奖。1991年索尼首发商业锂电池。

高速铁路: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际,日本正式开通东海道新干线,运营时速达到210公里。

二维码:1994年日本电装公司首发二维码。电装公司注册了二维码专利但并未行使专利权,而是开放给全社会使用。

二维码用于移动支付确实是阿里腾讯先行的,与此同时,海外使用的方法是tap to pay。快捷便利上tap完胜。

知乎用户 发表

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一个世界科技老二对比??

知乎用户 发表

别说我国了,近三四十年诞生的科研成果、技术成就,你就是从全世界范围也找不到在普世的惠民层面一个能够稳压日本的国家,看完接下来这一串发明/重大贡献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这么说了:

一、蓝光 LED

没有中村修二,台灯还是白炽灯泡,手机还是单色背光,蓝色led的出现直接开启新一轮照明革命和全彩屏的科技主线任务,可以说从各个角度“重新点亮”了世界都不为过。

二、锂电池

伟大无需多言,吉野彰首创世界第一块锂电池原型后由索尼的工程师采用石墨负极材料并由索尼成功商业化;此后首次在笔电、手机、电车上实用化、装车上量也是索尼、松下等日企,打开移动电源和新能源汽车盛世的大门。

三、二维码

当今世界第二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电装员工原田宏在90年代为了跟踪世界第一车企丰田设备和材料信息而发明的“回”字定位点,如今俨然成为国人的“第二身份证”了。

四、LCD/OLED

这两项技术的量产工艺和首次商业化是日本人 (夏普和pioneer)一条龙打穿的。

五、闪存

由东芝发明并量产的技术,存随机读写比机械硬盘快百倍以上,PC、服务器、游戏主机全面SSD化,系统启动、软件加载、游戏读条压缩到秒,直接撑起了4K/8K实时剪辑、云游戏、AI训练这类“数据饥渴”应用。今天手机 512GB 容量、秒进系统不眨眼闪都归功于它。

知乎用户 发表

会不会是感觉出问题了呢?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中国人根本搞不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把这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拼成一个叫科技的词。science就是science,technology就是technology。举个例子,做ai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能拿诺贝尔奖,发明晶体管能拿诺贝尔奖,发明锂电池也能拿诺贝尔奖。但是用这些造一辆能智驾的电动汽车显然不可能拿诺贝尔奖。诺奖表彰的是重大基础理论和突破,从0到1的创新,这些工作告诉人类做这些事情没有理论上的阻碍和限制,这叫science。而后续怎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这叫technology。诺贝尔奖所表彰的成果所代表的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当一个诺奖成果背后的应用潜力被挖到底之后,就需要另一个诺奖级的成果开辟新的赛道。而中国恰恰没有开辟新赛道的能力,并且中国一直在宣传的新能源,ai之类的商业化也不是由中国完成的,中国只是在西方和日本等国创立了基础理论,完成了初步商业化证明可行性之后进行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最多只能算通过性价比方式实现技术上的成功。等这条路卷到头了再继续复制之前的方式卷下一条路。所以中国只能算在某些容易高性价比复制的技术方面有优势,科学方面被人家拉的尾灯都看不见。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落后中国?那为什么中国人都愿意去日本购物呢。为什么国内的车企抢着与日企合资,生产的车辆用日本的品牌,如本田、丰田、等。有日本本土的车企与中国国企合资套用中国的“”、“”等品牌吗?

之前看过,说中国连圆珠笔的钢珠都无法生产,只能进口日本的钢材,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

知乎用户 发表

慈禧向八国开战时应该也是认为八国军事力量远落后于清朝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你把科学和技术搞混了,科学是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系统性的发现并拓展。而技术是工程应用。中国比日本强的点就在于工程应用,即技术上是高于日本的,但是科学前沿研究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你说的很对!因为你说的是你的“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奉劝反日的同志们,准备几千块去一趟日本亲自看看吧。反日工作不能停留于提提要求、喊喊口号、搞搞动员、做做样子。只有亲自深入日本一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反日工作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反日工作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叠个甲,我可没说它好。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看了这么多我是明白了

从0到1的人很费劲,试错成本巨高,但是又非常关键,人类里面需要有人站出来做这个事,所以诺贝尔奖,它只是奖励做这个事做成的人

我们没有,是因为我们方针就不是0-1而是1-100,因为别人弄出来了你照抄,不会承担风险,错的路别人帮你试过了

可以说都吃到科技红利了,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吧,如果没有咱们以外的世界,咱们现在滴滴都跑不上,那可是在抬轿子呢

知乎用户 发表

从0到1最难得,看似一小步,其实是开天辟地的一大步。

从1到100靠勤劳,是对一的学习和累加。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只需要做题家,cmo/imo奥数//,数学比赛保送清华北大。,做题家只会抄袭模仿的。

但是诺贝尔奖鄙视做题家,

诺贝尔奖只需要原创发明//原创发现。原创科学。。

知乎用户 发表

大家要理解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然后再来大放厥词:

诺贝尔奖的文学奖、和平奖不谈,因为也没什么权威性。

但是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理学、经济学奖,第一步是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向全球相关领域的几百名专家发提名人邀请函;再到第二步,由评选委员会评选。

两个步骤中,中国科学家基本也就是能提提名,但实际上,因为没有诺奖得主,所以权重很低;而进入评选环节基本就没有中国人了,所以,诺奖也多被诟病为欧美小圈子的奖项

归根结底,就是在诺奖圈子里没有自己人,而日本因为已经出了不少诺奖得主,风向一对就有日本人能得奖。

这个问题,国内早就形成共识了,现在还能频繁被翻出来吹日本拉踩中国,也是扯淡

中国科学界陆续已经不怎么热心参与诺奖了,连提名的积极性都不高。所以,得不得奖不大能反应我国的科研现状。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是十多年,乃至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日本是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

除此之外,越是尖端科技就离普通人的认识越远。

小学水平的知道四大发明和古希腊。

初中知道牛顿三定律。

高中知道两次工业革命,知道内燃机,蒸汽机,原子弹这些。

日苏这类二战后的科技成就一般要到大学理工科专业才会了解到。

像中国新世纪以后的科研成就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准。

大部分人义务教育普及的水平也基本就是二战前,而如果说学精那基本上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水准都没有,比如大部分人能理解到的高等数学——比如微积分其实是十七世纪发明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能理解到的科技成就,目前基本上是电子信息领域,而日本在这条路上已经被美国堵死了。

广场协议并不是直接引爆日本经济的原因,货币升值不利于制造业出口但有利于技术和专利出口,但是日本半个世纪前领先世界的半导体技术被美国贸易战强制打断,就像现在对华为的制裁一样。

自那以后,日本资本就放弃在本土进行科技创新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创新出来会不会被美国再次首个。

日本泡沫经济爆炸就好像人吃了春药,却没办法发泄出来一样。

——

汤川秀树,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35年证实介子。(相隔14年)

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47年发表的’重正化理论‘。(相隔18年)

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58年发表关于’隧道二极管‘论文。(相隔15年)

井谦一,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项目是1951年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相隔30年)

利根川进,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从1978年开始研究的“抗体多样性产生遗传机理的发现”。(相隔5~10年)

白川英树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5年前后发明的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粗暴来说就是能导电的塑料。(相隔25年)

野依良治,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6年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原理。(相隔35年)

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83年截获测得超新星中微子。(相隔19年)

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测得蛋白质酶的“质谱”信号,使世界各国相继开发出了“质谱分析装置”。(相隔17年)

南部阳一郎,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从60年代开始提出得提出的南部·约纳·拉西尼奥模型,奠定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基础。(相隔40余年)

益川敏英小林诚、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60年提出的小林益川理论。(相隔40余年)

下村修,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62年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相隔40年)

根岸英一 ,鈴木章,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77年改进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相隔33年)

山中伸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2006年iPS细胞,既无限分化的细胞。(相隔6年)

赤﨑勇、天野浩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3年发明的蓝色ied灯。(相隔21年)

大村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74 年发现的阿维菌素。(相隔41年)

梶田隆章,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1998年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相隔17年)

大隅良典,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1992年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相隔23年)

本庶佑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目是于1992年发现T细胞抑制受体PD-1,和2013年依此开创的“癌症免疫疗法”。(相隔26年)

吉野彰,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项目是1985年从电池中去除了纯锂,让电池从纯锂变成更安全的锂离子。(相隔34年)

真锅淑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目是在1960年代建立的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的影响。(相隔60年)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实力的赶超,是有一个顺序的,就是从经济、军事、科技、金融、文化这个五个主要标志来夺取。

2010年GDP超过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不是中国考虑的对象了,中国需要面对的只是掌握世界话语权的美国。

也差不多是2010年,在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候,我们已经跨过经济这个标志点了。

高超音速055六代机的出现,标志着军事上的超越。

随着最近芯片制造的突破,科技这关的超越也在眼前了。

我对金融这关比较乐观,因为巨额的美债和必须凭空造币的稳定币,都是坐吃山空、竭泽而渔的做法。西方金融将逐步脱离主流实体,成为虚拟经济的交易货币。中国只需要看准时机最后来一句“买中国货只能人民币支付”,虚拟经济世界里的美元,那就是风中的残烛。

但是,文化的超越,包括世界认同的舆论话语权的超越,却难以确定。因为此前被美西方的强大洗脑的人,转不过来的还是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以上是背景。

结论:

1、中国科技早已超越日本。

2、诺贝尔奖代表的更多的是话语权而不是科技实力。

3、日本是美西方刻意造出来的在东方的压制中国崛起的一张牌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我现在回答问题,开始跟提问说分析思路,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有限的,只能按照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验,对每一样东西分析。

我可以很自信的抛出一个推论,

你在知乎上面看到的人,有99%以上对前沿科学一无所知,有99%以上无法评判科技是否领先,即便有人跟你写一大堆举例也有可能是以偏概全。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推论?

因为,感觉并不靠谱,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韩国取代了日本在半导体的地位,直到2019年:

2019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氟聚酰亚胺光刻胶高纯度氟化氢加强管制,要求每笔出口都需经过约90天的审批,并于8月将韩国移出贸易“白名单”。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韩国支柱产业,因为韩国对这三种材料的对日依赖度分别高达43.9%、91.9%和93.7%。

为此,三星李在镕立马跑去日本寻求解决方案。韩国人当时的狼狈样子,我记忆犹新,因为台湾的同事当时笑开了花。当然,后面几年,感到威胁的韩国也增加了自主可控的原材料开发,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原料高度依赖日本。

这个案例发生之前,没有人会说这个,也没有人预测到韩国能靠自身能力开发替代多少日本供给的上游,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了解这个领域。

很多回答都是情绪输出,或者复制粘贴拾人牙慧。


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利用自己理解的常识去识别出来,很多信息不靠谱之处,

比如俄乌战争初期,远方青木之流鼓吹1小时22分的时候,百度贴吧有个老哥一句话就提醒了我信息为假:“老子开车绕上海外围一圈1小时22分都完不成,你跟我说打下了基辅?”

所以,回到你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

1.你的感觉可能有误

2.诺贝尔奖并非直接作用于社会/单独一国

3.诺贝尔奖可能距离实际应用并产生全社会冲击有一定距离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和一百多年前一样:只看邸报的话,我大清永远天下第一,洋人膝盖不会打弯,英国人不买我们的茶叶就会便秘而死。

知乎用户 发表

对日本接触多的我可以说两句吗?

首先诺贝尔奖发现探索奖,主要意义是人类对科学的重大发现,但发现不等于运用得好,日本当初是发现和运用双开花的工业国,但现在情况并不乐观。

我说个我知道的,那就是日本大学教育逐渐衰落,包括东京大学的教育强度,日本这些年都在奉行快乐教育,留学东大的中国学生都吐槽过,东大日本学生基本都在躺平,混个学历就工作,考公,而且考试比较简单。

目前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以80年代的科研成果拿奖的,日本当局已经多次反思教育问题,并且希望重新整改目前松散的教育体制,过于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早恋完全摧毁了日本新一代。

中国的教育压力反而愈发严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仅没有松懈,反而要求更加严格。

广东地区很多学生已经无法正常升学到高中,以珠海为例,出众就需要通过几次考试决定高中录取资格:

目前中国的方式是将部分学生驱赶去职业高中,就是这么残酷。

目前中国被全世界针对的情况,就是中国没有执行轻松教育,而是反而越来越苛刻:

欧美的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在科研领域中,你见到过新产业在他们那边发家了吗?包括AI电动汽车信息技术,美国提到的最新产业,中国几乎都跟上了,欧盟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更别提日韩。

诺贝尔奖是伟大的,人类众多宝贵的发现都存在于诺贝尔奖里,但它并不是当前科技强弱的指标,你要清楚俄罗斯有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逊色日本多少,匈牙利也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在国际竞争中,你看到俄罗斯和匈牙利获得优势了吗?最为突飞猛进的是四小龙和中国大陆,它们的诺贝尔奖数量可就很惨了,但他们的教育水平真不低,新加坡人家gdp都9万美元了,它也没有诺贝尔奖,唯一一个是用钱买来的大学教授,韩国只有文学奖和和平奖,中国大陆有一个医学奖,但近代世界含金量最高的经济发展地区就发生在东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么紧张教育的问题,诺贝尔奖有延迟性,日本目前的经济和产业可没那么乐观。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更多的是鼓励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实验室里基础科学的研究,更多是惠及全人类的。下面举一些得了诺奖的简单的例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日本没有,无法遥遥领先。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

门捷列夫都没拿到。

他有个鸡儿的公正性。

知乎用户 发表

=.=又是什么未成年人来讲尬的么?

上来就是一个这么大的话题?

讲科技对比,就落地一点,讲点具体的.

坂口志文是免疫学里的T细胞.北川进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开发了金属有机框架MOF

国内相关领域免疫T细胞做了不少癌症相关的应用,MOF材料领域国内文章发的蛮多的.我查了一下发的比日本还多.

但诺奖说到底还是给从0到1的成就,中国即使在MOF领域反超日本,但这个领域细分溯源还是北川进搞出来的.

说白了国内现在科研水平,科技水平大部分是在填坑和降成本.

而诺奖是颁给挖坑的人,没有日本这两开山祖师爷,国内都得少很多一区论文.

填坑的人多了,市场存量就这么大,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得卷,甚至卷得猝死.

而挖坑的人多了,市场就有增量,大家想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知乎用户 发表

去看看有多少是日本的就知道差距了

知乎用户 发表

问问题的人,都不谈事实谈感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朝鲜人还感觉全世界都羡慕他们那的幸福生活呢。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 (高清版)朝鲜青峰乐团 -《全世界都羡慕我们》_哔哩哔哩_bilibili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是对的。日本目前只能在战报上领先,战线上已经遥遥落后了。我们看数据:

首先要成大事: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中国的研发投入是日本的4倍,考虑到购买力差异实际研发投入可能在8-10倍。

其次看研发成效:中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遥遥领先,专利转换率超过一半,而日本不到1/3。

从最新的自然指数来看也可以得到交叉验证。

再看产业分布和人才规模:日本在昔日的强势产业还有一定的余晖,而中国在新兴产业已经令日本完全无法望其项背。中国每年毕业500万蒸汽人才,其中蒸汽硕士约110万,蒸汽博士约15万,日本老龄化严重,蒸汽人才数质两方都远远落后。

再来看市场反馈: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产值是日本的三倍,考虑到中国在高科技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的高科技出口实质沦为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组装贴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中国的高科技零部件,连高科技产品都造不出来。

总之如果看战线不看战报,当今科技领域的竞争,就是中美+其他,日本只是其他类中的一个角色而已,完全不可与中国同类而语。

知乎用户 发表

提问者脑洞大开,问出这样无厘头问题!日本水平排世界前列,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科研人员获不少诺贝尔奖,乃属正常现象。有人认为其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大陆,可能是被各种“遥遥领先”忽悠了,日本国的尖端工业制造、核能技术、等都较先进…

知乎用户 发表

鬼子是不乱折腾,他们最便宜的一个诺奖,换算人民币就每年30万,但是他们的学者,不需要搞青椒,不用带研究生,没有论文硬指标,也不搞投入产出比。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句话总结

粉国大多数东西(95%以上),都是把欧美日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廉价化的方式,进行堆积数量和堆积长度。说白了,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重复的劳动而进行堆量。

高速是如此,高铁是如此,机场是如此,各种桥梁隧道也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了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五六十年代探测,1971年开工,1987年开通),看了明石海峡大桥(88年动工,98年开通)

东京湾水隧道(86开工,97开通),这个桥就是粤港澳大桥的原型,一边在海底,一边是桥梁。

以及日本濑户内海上的那一座座大桥。

那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工程基建成果了。更不要说新干线开通61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材料,施工手段,工程机械等,都成熟的多,所以我丝毫不觉得国内那些大基建多厉害,只觉得美日大基建时代的那些产物才叫牛掰。

新能源汽车,得益于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其他就是组装,和科技关系不大。

至于国内互联网那些企业,无非就是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粗暴模仿罢了。

至于为子,迪子,米子之流,也就为子和科技沾点关系,它的发展无非说明了国家力量的强大。

对于国内服装企业不可能是科技公司,但是优衣库母公司算得上是科技公司

对于国内食品公司算不上科技企业,但是味之素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日本只是没有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知乎用户 发表

科研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就有回报周期。

不但研发时间长,还和生产力距离较远,因而回报周期比长的多。

偏爱基础科学,因而今天日本依然能吃到经济强盛时期投资基础科学的回报,而应用科学早就回报过了,今天就没有了。所以日本获得了诺尔贝奖,但应用科学水平却落后中国。

中国过去几十年致力于发展应用科学,更易得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基础科学成果高峰还没到来,应用科学的成果高峰却已经开始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太多人都回答过了,答案也很简单:日本现在爆发式获诺奖是1970-80年代的回光返照。

科研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科研人才储备科研设备的运转和升级,科研教育体系的运转,这些都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日本在1970-80年代出了这么多科研成果,就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不差钱,甚至能出钱养活看似没有前途的科研项目。

至于现在日本的科研状况,行内的人都知道情况有多糟糕,行外的人不需要知道这些。当然,日本科研水平的衰落是相对几个顶级科研强国(美国,中国,欧盟)而言的,至于其他国家依然是没法碰瓷日本的。

说实话,看到一个科研强国的快速衰落,人才流失或者断代,科研项目荒废,内心是非常惋惜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意识形态不同。

诺贝尔奖是帝国主义愚弄人民的产物,是腐朽的资产阶级续命的稻草。

我们当务之急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严防思想殖民,纠正躺平要福利的小资产阶级糜腐风气,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帝国主义愚民的游戏里面。

知乎用户 发表

平时一群小区大妈唱赞歌,说起小日子咬牙切齿,看的我都感动了……

后来小区要换电梯,让大家投票,几个年轻人还选了国产的,而这些唱赞歌的全部选小日子的三大品牌电梯投……

老狐狸可不是小奶狗们能比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在IT互联网汽车这些重要产业都落后了,当全球都搞PC兼容机的时候,他们自己弄了一套体系,和主流不兼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落后保守了,汽车进入新能源时代,还死守着油车,两田不死谁死。

知乎用户 发表

你隨意感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整体比较保守,不像国内非常激进的搞东西,昭和的时候比较激进,结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

我在日本最大的体感就是,日本还在大范围用国内九十年代的门锁。而我身边连六七十岁的老人家里都普及指纹锁了。而且TM日本丢把钥匙要人开锁的话,TM开锁费用都够买个小米的指纹锁了。

但真要说日本本土没能力做指纹锁么?那也未必。

而且真细讲,华裔诺奖也不少的,只是国内宣传的只有屠女士的。

而且细看屠女士得奖经历,也说明很多事情了。

国内现在搞性价比研发和性价比科研,研发人员为了35岁不被优化,只能点抱团党争的技能点。

党争技能点上来了,别科技水平了, 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就是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之间的差距。

足球这种体育活动,国家队都能黑成这样,更别说科技这种带点主观预判性质的东西。

企业里的管理层,趁着权力还在手里,能套点就套点,四十五岁都准备退休了。年轻的时候不套现,上了岁数企业也不给你养老,某车企不还是搞什么五十岁出列么?

导致在车企出新产品的时候,时不时出点乐子。

高校现在搞性价比研发, 年轻老师但凡脑子还在线,都在拜码头找山头。

没院士没杰青依附,后续混个副教授算牛逼的, 再往上就别想了。

好了你回头看现在几个诺奖得主,他们的成果都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再思考一下中国同龄科研人员在干嘛。

而且说得难听点,诺奖那么点奖金,真工科领域的杰青都懒得看一眼。

说个搞笑的事,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吧,他得诺奖是靠的光电效应

他光电效应的论文发的期刊是annslrnderphysik,中科院三区。

而且他的不少论文都是这个期刊刊出的。

我博士毕业要求是两篇一区,只有延期延得意识模糊的,导师才会放你发三四区毕业。

三篇三区论文毕业的博士,在国内基本上跟科研没啥关系了。

安徽这种安理工安农这种双非一本学校,招老师的标准是三篇一区。

就是搁爱因斯坦的成果,放现在,进个安农都进不了,只能去合肥大学巢湖学院这种。

知乎用户 发表

20世纪以来,诺贝尔奖都是越来越倾向于表彰已经发现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了确认的科研成果,而不是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成果,

比如中国目前唯一的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以及和她同时获奖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都是因为数十年以前的成果获奖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距离她获奖过去了半个世纪,大村智的阿维菌素也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成果。距离获奖也过去了近三十年。

日本现有的诺奖成果,多数都是这样在科技上升期获得,在几十年后得到诺奖追认,但也无法掩盖日本科技已经过了上升期,开始进入下降期了。

中国科研的上升期比日本要晚的多,成果得到长期实践承认的成熟期还没有到来,让子弹飞一阵子再说吧。

知乎用户 发表

科技领先在APP开屏摇一摇广告还是社交平台自动禁言?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主要还是倾向于开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任何落地的应用科技都是基于基础理论的实践理论,中国的科技几乎都是应用科技,对于基础理论的突破非常的少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评论区好多人都低估了日本离谱方向的发展程度。。。愿意给经费让偏门课题发展的方向太多了以至于总有几个发展出来含金量高的。工科说出来好歹都是在实践把,我说几个肯定没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学的我就不说了,那好歹理论上来讲对人类有用处,我说几个研究动漫游戏之类的

《〈苍蓝钢铁的琶音〉与〈舰队Collection〉中的军国主义游戏化:日本战争类内容观光中的少女形象效应》

《御宅族与想象力的斗争:日本社会中的文化实践》

《〈凉宫春日的忧郁〉:非日常性的规范结构》。

社科类在老中发不上文章直接就下台了,哪里还能给你水文章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诺奖过于超前了,那些理论都无法转化成技术。哪怕是老杨的那个宇称不守恒,能做成什么技术?没个一二百年,没啥技术会用到这个理论。

知乎用户 发表

正经回答:

假如日本准备研究一个东西,就叫他甲吧,先不说这个东西能不能研究出来,研究出来能不能量产,和市场合不合适,他先把各种保护措施做上了,外人想了解就掏钱,一次两次的行,次次都这样谁受得了

非正经回答

国家体制和人种总有一样不行的,自己选

知乎用户 发表

班级里,优等生每天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危机感满满,拼命努力。

而一些半吊子,总觉得老子是全班第一。

知乎用户 发表

中国很少出现几十年没有成果,还能继续投资的。

还有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落后,到了近些年,才以大体量弯道超车。

还有诺贝尔物理奖很多不是当下的科研成果,而是很多年以前,现在突然变得非常重要,那么这个多年以前的科研成果就会获得诺奖。

医学奖是给对人体和重大疾病有突出贡献的

很多都是几十年的理论技术积累,中国想要弯道超车太难了。未来可能在核技术得到诺奖,或者…….

科研就像跑步,你落后了,想要追上,就得付出数倍的努力,但别人看到你,也会加速,想追上太难了……

知乎用户 发表

为什么中国科技那么领先

只拿了3个

从建国76年中国籍只拿了3个

中国籍的莫言、屠呦呦、杨振宁,还有谁?

知乎用户 发表

你的感觉有误

知乎用户 发表

全球科技水平独一档超一流的就一个美国。一流水准的基本上就是欧盟和日本。

俄罗斯现在还真就是个二流的水准。和乌克兰也差不了太多。

印度真的是勉强算二流!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更重视的是从0到1的实现,也就更加反映的是,而非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实现的是从1到100的拓展应用。

而中国的强项正是在于应用,中国现在的科技强项(芯片、AI、大模型、通信、电动车、工程制造等)属于都应用技术、工程整合、系统创新,这些创新都不是从0到1的实现,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诺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感觉是会经常出错的,尤其是以个人的经验来说,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

比如现在很多人的经验是社会歧视男性,对女性有各种高规格保护,很多男性觉得不公平。事实确实如此,的确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许多女性也感觉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了歧视,这些例子在就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双方的经验都是真的,也没错,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男女矛盾的本质只是性别战争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此外,传统文化许多也是经验性之谈,经常把农民起义塑造为义军,朝廷军队则是腐败落后。只不过很多时候,朝廷军队确实不行,但义军往往也没那么好,各种烧杀抢掠应该说在王朝末年都是司空见惯的,不分阵营。义军尤其是最后摘桃子的可能要强一点,最起码军纪方面应该要好一些,否则军队战斗力大概率是不行的。

二元对立看世界是有问题的。再比如夫妻关系,古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也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都是不同人们的观察总结,经验之谈,不能当成真理的,应该说这两句话都是对的,因为什么人都有。

理论应该是高度概括抽象的,所以单纯用感觉评价日本科技落后于中国,有失偏颇。

诺奖不是唯一的指标,只不过确实是一个衡量国家科技发展的指标。当然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科技,科技不是技术,事实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技术。

四大发明存在相对大的水分,蔡伦改进造纸术确实实打实的,指南针用处不大,毕昇的泥活字没有推广开,因为不好用,虽然后来有了元朝王祯的木活字,但耐用性差,仍旧陷于小范围使用。

事实上直到清朝,印刷术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直到19世纪起,古腾堡的铅活字引入中国,才彻底取代了雕版印刷。

至于火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和现代烈性炸药不是一个东西,实际上也没起到改变时代的作用。中国热兵器的发展,早期是完全依赖西方技术引入。

所以四大发明,其实只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名副其实,毕昇的贡献夸大了,其他两个算是硬凑上去的。没有一个皇帝,在意技术的发展,他们都想着江山千秋万代,所以一直愚民,不可能允许出现不可控技术的突破的,只不过一旦技术可控了,那又没法突破了。

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不经意间成就的,如果凡事都是确定的,都只能按照规定,那么很难取得突破。皇帝总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管控每一个人,这点就注定皇帝不能允许民间有任何不可控因素,所以事实上的技术突破是非常少的,而且大多是朝廷主导,如在君主专制早期,比如张衡、蔡伦。

明清时期如宋应星等人,都是当不上官才研究这些杂学的,虽然现在看来确实很厉害,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一旦开启民智,皇帝就会感觉不安全。所以哪怕康熙帝自己懂得一些外语和西方科学,但绝对不会让大臣和民间学习,事实上即便是他的儿子,最多也只被允许学一点基础,多的东西也只能皇帝一个人知道,毕竟皇帝要唯我独尊。

总体来说,目前日本的诺奖成就大多数源自昭和中后期经济腾飞的结果,所以昭和时代应该是近现代日本最重要的时代,深刻改变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现在还是有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中国领先的领域也不少,尤其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工业方面中国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只不过基础科学方面,还存在差距,我想应试教育,应该很难培养出诺奖级别的成果。

回到问题本身,你的感觉是正确的,某些领域确实如此,但有些人的感觉肯定和你相反。在我看来其实都正确,两国在科技方面算是互有千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有美国那样的碾压优势。

科技的范围太大,如果限定在某些领域,应该就可以准确对比各国真正的水平了。

知乎用户 发表

真假不重要,你信就行,

科技没有弯道超车,除非你科技树上点的技能点又走通了另外一条道路,

你才有超车的可能,

比如 相机,从胶片数码

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数码这条路直接把胶片甩飞了,

如果只在胶片这条路上跑,那你就很难追上先驱者。

知乎用户 发表

一堆专利试图堵死所有赛道全拿,逼得别人只能转道撇开日本前行,哪怕不如日本技术。

知乎用户 发表

让央视先停用一下日本品牌的摄录转播设备你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失眠的熊猫

因为你需要来我这里坐坐。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小日子是开拓研究,而国人注重实用,头脑聪明善于钻空子,还加上有魄力、够劲道!

可以参考高铁,话说一瓜他爹还在里面喝茶呢。当年某大国高铁,和德国,小日子,意大利各大公司谈判,你要不要我的市场,要就把高铁技术端出来,就是这么劲道。当时官媒还大张旗鼓宣传过这个壮举的,全世界都知道。等到他们技术拿出来后,就不买他们的东西了,主打一个过河拆桥。最后技术是我的,市场还是我的,全世界高铁里程第一,技术冠绝全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过渡丝滑,给老外展示了什么叫东方不败,给他们上了生动深刻的一课。诺贝尔奖算个啥啊,给某大国当学生都得参加入学选拔考试。

类似的还有很多,不说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有人告诉你遥遥领先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你可以细想几十年上百年,我们究竟有啥遥遥领先,有什么现代成果造福于全人类?

知乎用户 发表

大清也觉得英国佬蛮夷而已。

知乎用户 发表

这是我们没拿奖的感觉,拿了的感觉会更好。如果这次拿5个,我们会发现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正确最有眼光的奖。

知乎用户 发表

其实这类问题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选择即可: 你现在口渴,在你面前的有A: 福岛核废水 B: 农夫山泉。你选择哪个?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核废水都处理不了?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内能吹的

基本都是日本发明的

科技水平落后与否

其实与你我相关不大

真正该关心的

是癌症能否治愈这种

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事情

现在看来

如果癌症真有被攻克的那天

大概率是日本人干的

知乎用户 发表

对啊!

这是个好问题!

我再延伸一下,美国和欧洲(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比我们发达多了吧?

他们能从全球吸引无数的科技人才吧?

甚至,光从我国移民欧美的人才,少吗?

为什么现在欧美只领先我们一项:半导体呢?

其实这个答案,就在题主你的生活中!

我们从建国开始,经历了全民扫盲,小学扩招,中学扩招(以前很多的中学是完中的,也就是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

我们每年能毕业1000万大学生,光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最少400万!

理工医科的教育人才数量,决定科技了!

那么,你应该不难得出答案了:

移民国外的,是理工医科教育人才多?还是文科生多?

他们(文科生)是不是人才?

当然是,但是对科技的贡献,和他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知乎用户 发表

仅举一例:

十几年前,王石去日本看心脏(没听说那个医院是日本排名第几)。在就医期间,该医院用3D打印机打出了一个心脏模型,和心脏大小一样,可以拆开来分为多个拼装件。日本医生就当面给王石讲心脏结构和功能,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应怎治疗等等。

王石心脏的问题处理好了,他回来一直健康地生活。我瞎猜,他可能爬珠峰给心脏带来问题。

没有听说国内哪家医院看心脏病还给打个3D模型?这个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知乎用户 发表

军工重工不等于全部,高端制造这块你是一个没沾。

知乎用户 发表

雀食。。。日本拿一百个诺奖也没用。五年内中国人就会站上月亮,还会有自己的euv光刻机,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比什么奖状都更有说服力,这些科技会使得中国的gdp包括军力和日本拉得更大,我们不看宣传只看实效。。。

知乎用户 发表

某些群里把诺奖当真理了,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诺奖历史上做过多离谱的事,得奖的人害了多少人。问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获奖是因为什么,别百度,直接说,看看你们这些把诺奖当神明的了解诺奖么

知乎用户 发表

外行才说感觉

知乎用户 发表

制度优势,中国现在就像是在玩乐高积木,在拼装上已经进入化境,拼个手机,电车都是信手拈来,甚至六代机,高频率微波武器都不在话下,但是不断拆解下的积木却造不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让中国的工程整合能力,对已有原理的钻研到达极致,能短期实现出最大的成果。大部分国家都没这个能力,所以你会感觉中国的科技已经领先世界,这也算是吃到了版本红利。

知乎用户 发表

你以为 “霍金不能站起来敬酒而被排挤” 这种段子,只在中国才成立吗?

而且日本学术造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到不是说日本的诺贝尔奖会造假

是他们即便拿了诺贝尔奖,回到那个造假成风的日本社会内部,也很难有什么人生建树。

-

有些朋友,因为地源原因,无法突破自己的 信息茧房,只能来回复一些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土气评论

知乎用户 发表

你搞那创新干嘛啊,反正诺奖级成果人类共享,你等人家研究出来了你再去用就是了。

知乎用户 发表

诺奖属于战线。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

简中网的战报看多了,偶然瞥了眼战线,有些恍惚是正常的。

深呼吸,×掉不愉快的记忆。

知乎用户 发表

是啊,“俺寻思”之力肯定是宇宙无敌大的。

要是你年纪大了就算了。

要是你年纪还不大,建议努力工作几年把个税肝到起征点以上,然后弄几个签证每年多出去走走,见完了世面你再接着骂多好。

知乎用户 发表

张雪峰被封前有一段切片的内容挺适合这个提问的,大意是给孩子选择工科类专业孩子是稳定可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而理科更多的是研究吃了多少苦用了多少时间甚至死后自己的结论才被论证成名。

看到他这个切片的时候我知道他说的就是这个环境最稳妥最现实最利己的决定,但是天才们都稳妥了没人理想主义了一定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果不其然没多一阵就被封了。

还有就是你可以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理科天才的收入相比工科进入硅谷差距有多大,这还是美国最好的环境养的天才,中国如果敢学着养人不出五年这部分配额就会被天龙人吃干抹净,反正九成九的人都没有成果,几乎没有出事风险。

知乎用户 发表

1.倾向于颁发给理论研究而非成果转化。而人民群众对科技水平最直观的理解是成果转化。即,做了什么产品,有多少产值,有多少功能,等等等等。现阶段,中国的得到的产品比日本更多更好,因此给人“日本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的感觉。

2.诺贝尔奖的评奖是滞后的。它并不经常给最新的成果评奖,很多时候它考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上世纪中后期,日本进入国力鼎盛时期,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科学界积攒出了大量探索科学边界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后续的若干年内,为日本带来了数量繁多的诺贝尔奖。

3.诺贝尔奖并不能严格衡量国家的科技水平强弱。诺贝尔奖每年才颁发寥寥几个,而值得颁奖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比获奖名额要多。那么,选择给哪些值得获奖的成果颁奖,选择权在诺贝尔奖委员会手上。诺贝尔奖作为有含金量的世界级奖项,其同时也受到政治和文化影响,因此在颁奖的意识形态上有其偏向性。即,诺贝尔奖倾向于颁发给亲西方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知乎用户 发表

又赢了?日本诺贝尔奖很多和你有什么关系?你的工资,待遇,生活各个方面和日本的诺贝尔奖又有什么关系?日本的大米,那霸的美军,卑微的社畜都尚且自顾不暇,会因为多个诺贝尔奖有根本的改变吗?

少一点宏观叙事,多关心关心身边人

知乎用户 发表

日本的科技水平究竟如何?不要靠感觉,需要实际考察。

我们的科技水平较原来有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容忽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察后会有客观的答案,

知乎用户 发表

感觉日本人不喜欢改变,用顺手的东西就一直用,也就是轻视应用领域

当我知道我的日本客户公司内还在用传真的时候我是真雷的不轻,而且听说日本的按键手机销量也很好就很神奇

知乎用户 发表

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都能控制规律了。

别人玄学,都是讲究发现,有自己的体系,脱离这个也不行,反正就是悟。

我们的领导已经超越这些了,能够控制客观规律,而且做不到,说有难处,就是你思想不够行,觉悟不够强。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科技超越一切。

知乎用户 发表

国家级科研水平看的是整体科研水平。

诺奖看的是个别科研水平。

假设诺奖水平为s。

你有1s,10a,100b。

我有100a,1000b。

他有10000b。

谁比谁强还真不好说。

知乎用户 发表

甲午海战之前

国朝上下一致认为我北洋水师亚洲第一

对日本?

优势在我!

知乎用户 发表

或者你的感觉有误。其实把那个专门搞宣传那个部门裁撤了,你了解的会接近真实

知乎用户 发表

我觉得大家也不要妄自菲薄了,诺贝尔奖主要看的是研究者对该行业的贡献度,所以更多的是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上,代表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但是这些前沿的学术成果离大众的生活还是很遥远的。像现在我们看到的科技产品,像电动车,ai,机器人等,所运用的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其实有的是很早远的。东大比较擅长是将基础理论以及应用研究进行工业化变现,做成产品并形成产业链,这个其实是比较快能实现的。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大量资金,基础人才,配套产业链等会一起集中起来,大家相互配合把这个产业给做起来,所以大家会看到我们的产业升级很快,这块的效率是日本比不了的。

但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这个是需要长时间沉淀+长时间的大量砸钱。我们也并没有放弃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东大恢复高考也才不到几十年吧,而且国家的工业化也才多久的事,资金富裕也才多久的事。相比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欧洲,日本等,人家大学研究机构都有上百年的积累和沉淀了,工业化也搞了上百年了吧,而且他们通过殖民掠夺获取了超额利润,使它们有足够的钱能砸到科研上啊。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最终也会赶上的,国家在科研上一直在持续投入,科研经费年年增加,最后咋们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应用研究走到世界前列也只是时间问题。

知乎用户 发表

套用原来一个句型:

每当我们的各方面搞得好一些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比较埋头苦干谦虚谨慎,甚至有点妄自菲薄的时候。

如果我们开始膨胀,开始妄自尊大,觉得我们无所不能时,觉得我们能够赶英超美时,觉得谁都不在话下时,事情可能就出会毛病,就会有反复。

知乎用户 发表

只要买过移动硬盘的就知道。

无论是1T的还是16T的,无论是新的还是2手的,日本的硬盘就是发挥稳定不掉链子,对于移动硬盘来说,关键时刻给你掉链子或者数据丢失是很严重的,因此后来我宁可多掏点钱也要买东芝的。

如果你买别的硬盘,就会出现反应速度慢,卡顿、异响、磁盘坏道数据丢失、过几年坏了等各种毛病。

国内天天吹的长江存储,搞了多少年,一款像样的产品都没有,好不容易出一款产品,一看,又贵又难用。

知乎用户 发表

抖音上流行一个文案,未来可期

有人做过统计,这种文案99%是大专生或者三本

当时我也去搜了一下,确实,有几个是这样子的,就是说学生会什么部部长毕业证已拿什么驾照已过,未来可期,穿的衣服就是那种大学门口那种卖正装的小店的衣服。大概就类似,连个说六级已过的都没有

当时这个火了之后,人家都调侃,本科生在忙着找工作,研究生在为论文发愁,博士生在为自己的什么东西发愁,都很愁,只有大专三本未来可期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我也是类似的感觉,可能是有科技感的东西比较多。科技感!就像什么风味饮料一样,什么风味的牛肉面面一样

知乎用户 发表

诺贝尔奖主要表彰的是理论科学,从0-1。

而中国的成就主要是从1-100。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诺贝尔奖是表彰发现了火的人,并发现被火烧过的食物更好吃

而中国的成就是用火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 2025 年日本又获得一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乎用户 Hitadong 发表 又到了合訂 @观察者网 的時間 2019 年 日本学者吉野彰因其在鋰電池領域的突出貢献獲頒諾奨化学奨。 2020 年 日本諾奨挂零, @观察者网 刊登陳言的文章,嘲笑日媒預測日本学者失敗,表示日本今後和自然 …

如果华为被打倒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知乎用户 楠爷​ 发表 华为被弄死,意味着抵抗力可能更弱的其他企业也一样会被弄死。从需求角度,确实没什么离开华为就用不了的情况,包括运营商业务,这国家离开华为太阳照常升起。 二战后的联合国成立,实际也是一个利益分配大会。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主要 …

为何莫言被批媚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现在有点替刘慈欣捏一把汗,他居然是个中立派。 总体评价刘慈欣的思想,说他左或者右,说他社会达尔文或者霍布斯,说他崇尚极权,或者说他向往西方,用文革的事讨好西方都是扯淡。 通读完刘慈欣作品,我是有资格评价他的, 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