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系统,说崩就崩了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文|西坡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现象,或一种组合是重复发生过的:短命大一统王朝+长命大一统王朝。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历史最能给人启发的地方,每次琢磨都觉得意味无穷。

剧情梗概是这样的:

长时间的分裂之后,一个统一王朝横空出世,煊赫一时,所向披靡。但这个王朝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便轰然倒地。在它的残躯之上,各种势力勃然兴起,相互征伐。最后其中一支力量统一全域,开启一个几百年的强盛王朝。

后一个王朝不仅是替代了前一个王朝,而且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前一个王朝的创举。前一个王朝像是后一个王朝的预演,又像是后一个王朝的老师,更准确的比喻是大体老师。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后者用来打天下的力量也是前者直接“赠予”的。

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组合就是“秦-汉”与“隋-唐”。

秦朝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修筑万里长城、灵渠、驰道,营建咸阳。统一文字、度量衡。但是二世而亡。

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再次统一中国。建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营建大兴城。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同样二世而亡。

很多人都知道,楚汉之争是两个楚国人的战争,但很少人意识到,楚汉之争其实也是秦地对六国的又一次征服。

刘邦率先进入关中,但是鸿门宴之后,项羽又把地盘抢走了。只不过项羽在咸阳大肆焚掠之后,自己就走了,留下三个秦人的叛徒统治关中,当然还留下两个成语“衣锦夜行”和“沐猴而冠”。

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后,重新占领关中,自己率军出关和项羽争霸,留下萧何经营大本营。刘邦一次次被项羽清空兵力、装备和粮饷,萧何又一次次给他填满。也就是说,刘邦是依靠秦地的人力与物质资源,地理优势和制度优势,奠定了汉朝的基业。

萧何进入咸阳之后,派人收集保管秦朝的律令、户籍、地图、典籍文书等。项羽进入咸阳后,只想回老家显摆。其实刘邦和项羽没太大差别,刘邦也不信任韩信,最后也回老家显摆一场,只不过刘邦可以暂时忍耐。

唐对隋的“接管”就更加不用多说了。李家和杨家本就是亲戚关系,同出于关陇贵族集团。

虽然秦隋都是短命王朝,但无论他们的长城、大运河这些物质成就,还是郡县制、科举制、均田、租庸调这些制度框架,都被后来者继承了。汉承秦制,唐也承了隋制。

自己播下的种子,收获果实的却是别人。想一想当然是心里很不平衡的,假如秦隋也有粉丝的话。但是看一看秦末和隋末的情况,亡国之兆都非常明显。

古代史书上总结秦末和隋末的教训,都倾向于强调人力因素尤其是帝王的道德。这种道德叙事的解释力是很有限的。

秦二世的懦弱昏聩,隋炀帝的奢侈无度,或许都是存在的。但有没有可能,把他们换个朝代换个时间,只是一个普通皇帝而已。同样,换一个其他皇帝到他们的位置上,就能阻挡局面的崩坏吗?

我们通常从一个家族的角度去看一个朝代,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去看,从非人的角度,系统的角度去体会历史。

百代都行秦政法。主语和宾语有没有可能反过来呢?不是百代使用秦政法,而是秦政法在使用百代。

秦二世和隋炀帝,一弱一强两个亡国之君,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位置上的玩家,得强弱适中到何种程度,才能驾驭得了?

我个人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假设:换谁都不行。这套系统一旦架设好,就会以单方向的超强效率把力量放大到极致,对普通人来说,会超出可以负担的忍受范围,对皇帝来说,也会超出人性可以掌控的区间。这是一头怪兽,吞噬所有人。

那么为什么后面的汉唐可以拥有那么长的寿命呢?

历史书也告诉我们了,无论汉初还是唐初,都总结并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汉初有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唐初也有贞观之治,轻徭薄赋。

但仔细看那些君臣的聊天,你就会发现,那些明君贤相其实并不真正明白前朝为什么会崩,他们总结出的很多东西是错位的。比如汉高祖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废封建行郡县,于是又把自家子弟分封为王,希望这些自家人将来可以顶得住。结果天下还没乱,自家人先闹起来了,这就是七国之乱。

但有一点是这些开国君臣真正掌握了的——怕。他们见识过前朝是怎样从极盛局面,一眨眼就大厦倾覆的。他们意识到了系统的强大是有代价,有隐患的,硬币还有另一面。

他们继承了前朝的操作系统,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套系统好用,他们可能也想象不出别的选项。但是因为有亲身经历,他们习得了一种畏惧感,操作起来就不敢使全力,一脚油门之后会下意识带一句刹车。

魏征他们劝谏唐太宗的时候经常使用这种句式:陛下觉得自己跟杨广相比谁更聪明,意思就是,他都那样了,你怎么还敢?唐太宗也总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如杨广英明神武,要不这件事就算了。

从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来,杨广并不是一味胡闹,他只是不知不觉就把系统驱过了临界点。杨广到最后在江都等待命运裁决的时候,可能都在疑惑,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身处历史进程之中的人,往往意识不到临界点的存在。

也就是说,汉初君臣和唐初君臣对前朝教训的总结并不是,这个系统不好,我们得重新设计一个新的。而是这个系统很强大也很吓人,我们得用它,但要留有余地。他们没有改进系统,而是对系统进行了劣化。那些看起来正确的事,不要那么着急去做。损失一些效率,增加一些灵活度和备用空间,由此增加了系统的韧性和容错性,最终增加了王朝的寿命。

无论汉承秦制还是唐承隋制,都有一个“后退一步,再杀回马枪”的动作。

对汉来说,文帝景帝时期的无为只是暂时的手段,汉武帝的厉兵秣马、开疆拓土才是目的。此外“独尊儒术”也是表,“外儒内法”才是实质。

对唐来说,虽然隋炀帝是征高丽而亡,唐太宗自己在晚年也多次东征高丽,同样无功而返,虚耗民力。只不过这个时候王朝的身体已经比较强健了,唐太宗动用的资源也较为克制。

反过来说,光是“知道怕”这一点,就已经是很了不得的觉悟了。我们所说的系统,只是更大的系统的一部分,是看得见、易操作的部分。任何制度,都是以社会有机体为母体的。但人的智力似乎总是只及于看得见的部分,只有见过系统崩塌的人,才能对系统的极限有所敬畏。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大概就是由于,事非经过不知怕。

何为系统的极限,大概可以界定为:控制和转化的逻辑,压倒了生长和传续的逻辑。

继续阅读

两个动人的脱口秀瞬间

我们的能量,都被系统透支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有一天发达了,就回老家去炫耀……吗?

司马迁写项羽与刘邦,处处有对照。 比如,俩人都见过始皇帝巡游。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盛气,刘邦的野心,一言见出。此后的命运,也多有走向。 另一组对比,比较隐性。 项羽入咸阳后,还是决定东归彭城。于是有所 …

最著名的悖论是什么?

知乎用户 铳鱼思渊 发表 《纽约时报》2023 年 7 月 16 日:“中国上半年出口迅速回落,恐拖累世界经济”。 《纽约时报》2024 年 3 月 13 日:“中国上半年出口迅速回升,恐拖累世界经济”。 巴以冲突前的 CNN:“中国审查太 …

如何看待近日朝鲜对人民军库尔斯克牺牲士兵的褒奖?

知乎用户 老三 发表 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派兵了 大大方方褒奖牺牲的士兵 我一直有个原则 就是看不懂深层次内容的时候,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起码别人没办法挑你的刺。 知乎用户 北大锤 发表 关于只要提供肉汤白面馒头就能令对方军队倒戈而降的这种说法, …

【404 媒体】梁文道|To:《八分半》的朋友,哪怕是飞鸽传书

CDT 编辑注:播客节目《八分半》被墙内多个平台下架后,主播、媒体人梁文道发布了一段约 20 分钟的录音向听众致歉,并表示会尝试继续以新闻信等形式将节目做完。《八分半》是梁文道去年 4 月推出的付费播客,主要面向中国大陆听众,讨论文化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