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比 30 年前幸福了吗?

by , at 10 November 2022, tags : 幸福 现在 年前 三十年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金重 发表

30 年前,1986 年,我刚刚上高中。某不沿海的省会城市,经济水平在中国应该算得上是中等水平。

高中住校,8 人一间宿舍,上下床。宿舍里只有床,没有任何其它家具。宿舍楼总共 4 层,都没有厕所,要上厕所,需要下到楼下去,学校操场边上有一个公共厕所,是旱厕。没有洗澡的地方。每周末回家才能洗澡,还是去外面的公共澡堂。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夏天很热冬天很冷。想喝开水,需要去楼下的开水房自己用热水瓶打回来。早上刷牙洗脸和晚上洗脸洗脚,都要去楼下打水。男生要是懒一点,一天也就早上刷一次牙了。

大部分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学期初和学期末把被子褥子搬回家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没有出租车,公交车上不去。转弯抹角地借三轮车拉东西。

学校食堂只有卖饭窗口,没有餐桌和餐椅。我们自备饭盒,打饭之后蹲在食堂外面的地上吃饭。吃完饭在食堂外墙的一排水龙头、水池前洗碗。没有热水。甚至基本上不用洗洁精,因为饭菜没什么油水。每周 5 天,午餐、晚餐最常见的菜就是白菜炖豆腐,每周只有一个中午的菜有点肥肉。早餐没有鸡蛋,只有馒头稀饭咸菜。

去外面吃饭吗?羊肉面、牛肉面 8 毛钱一碗,外加四两粮票。如果没有粮票就要 1.2 元。那时候,我父亲的工资是一个月 100-110 元之间。他是高级工程师,在企业里至少也算是中层吧。那时候彩电要 1000 多块钱一台,自行车都要 100 多块钱一辆。家里有彩电冰箱和洗衣机,都是攒了很长时间的钱一点点添置的。

-——————————————- 穿越时空的分割线 —————————————————

2016 年,我 45 岁,儿子上初三。没住校。家和学校距离大约 3、4 公里。妈妈每天开车接送他。家里两辆汽车,我上班开一辆。

学校食堂不咋样,儿子认为不好吃,肉不够多,鸡腿太小。但是显然每天都有肉吃。

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台电脑和一台巨大的液晶电视,给老师上课投 PPT 用。

家里有空调,有地暖,24 小时热水。有两个卫生间。

儿子最喜欢吃牛肉,反正牛肉鸡肉每天都吃,鸡蛋牛奶每天不断。2016 年的生活,不用我描述过多,各位看官自己有体会现在是什么生活水平。

-———————————————— 总结的分割线 —————————————————

题目问题是:客观的评价现在生活照 30 年前幸福了吗?

从物质条件来说,肯定是幸福了。很多人说,贫富悬殊、房价太高,等等。没错。可是每周吃不到一次肉,连基本上营养、卫生条件都无法保证的生活,谈不上幸福吧?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幸福,是一个很主观性的事情。但是我坚信,必须先提高物质水平,才有可能幸福。

知乎用户 李喵喵​ 发表

客观是指不管什么 “他比我有钱产生的心理落差” 吗?我是觉得好了。

往回倒三十年,80 年代,全国能给孩子做先心手术的医院没多少家,排队等手术要等很久,小孩儿也没得医保,还得攒钱,有些孩子就给活耽误了。我差点因为室缺给折腾美国去(80 末 90 初的时候赶上个慈善项目,我符合报名标准,要真拿钱也拿不起),好在病情比较轻,90 年代初期在沈阳做的,没赶上介入,开胸了。就那也是正好赶上年前病人少,要不然还得住一阵子招待所,有钱都没用。现在一则医疗资源不那么稀缺,二则没钱还有社保,有救济,有众筹,虽然骗子很多,起码希望更大一点儿。尿毒症啥的以前就等死,现在坚持透析还能活挺长久,而且医保给报。

你可能觉得重病人还是少,那打疫苗的孩子呢?那年头多少乙肝患者是因为共用针头消毒不彻底感染的?卖血这事,90 年代因为某疾病的流行作了大乱子,然而风气是从 80 年代开始兴盛起来的(更早一些时候就存在了,不过还不算盛行)。

食品安全也够呛,年年夏天传染病医院走廊上都是加床,我奶奶当时在那儿工作,我对那些加床的印象深刻。没有超市,没有顺丰速递生鲜,副食商店里的点心糖果牛肉干基本放了很久,干硬,勉强没变质还能吃罢了,有个相声叫《核桃酥》不知道您有印象没。北方冬天净是萝卜白菜,夏天动不动副食商店那醋就生蛆,然后顾客跟营业员打起来,还能上报纸。吃不新鲜食品的人既多,得病的它就不少,食物中毒吐泻一阵还好,米猪肉什么的后果更严重。再一则,蛔虫之类的玩意儿也很不少,动不动谁家孩子吃宝塔糖拉出虫来……

整体医疗知识也落后,现在一给孩子用抗生素,有些没常识的家长就 JJYY,说是医德退步,以前便宜啥的,他不知道以前那链霉素,庆大,四环素…… 照比那时候,医生们的知识才是有了长足长进,不会进医院发烧先乱打一气抗生素了。以前哪年不闹几起小诊所青霉素过敏的人命。我小时候还帮大夫们搓过不少酒精棉球儿,现在回忆起来我那时候没洗手…… 好在貌似也没出事,当时那条件大家也不以为意,没酒精,白酒都对付了,现在你要看大夫拿熊孩子搓的脏球儿给你消毒,你肯定不乐意!

你所受的安全困扰还不止这些呢,夏天熊孩子没有 WIFI,净跑去洗野澡淹死的,到现在农村还有,冬天烧炉子,脏累不说,煤气中毒搞不好全家完蛋,现在好歹北方城市有集中供暖,南方也能装地热了。农民也没有使用农药农具的安全知识,动不动今儿小伙子摆弄电机把手指头绞了,明儿老太太拿敌敌畏给孙子杀跳蚤把孩子搞中毒了,后儿眼看要断气的畜禽舍不得扔,趁没死透赶紧杀了炖了一锅,自己觉得没病死就算安全,然后各种乱…… 现在大概一些地方还没杜绝隐患吧。

算了睡觉去以后再扯吧。反正我是不乐意回到 80 年代,我还记得夏天米面生虫,舍不得扔——再说凭粮票买的你扔了没地儿再买去,大伙儿在院里把米摊开往外挑小肉虫子。偶尔挑不干净,吃饭还能吃着,没来得及挑的,羽化成蛾,飞的屋里到处都是……

-——————– 补充 ———————

我还想说那年头都是计划经济,买啥都要票,而且有票不一定有货。当然组织会安排你的人生,问题是你别光想着分配你当售货员比自己应聘销售省力啊,组织要分你去做你不爱干的呢?送礼啥的不提,随机分配吧,大学毕业搞不好分配边远地区,普通青年啊,工厂里脏活累活危险活,街道烧锅炉看澡堂子修水暖,这玩意儿哪里好找对象了,农村那更别说了。贫富差距现在我有切身体验,当年我农村的亲戚来拿我们剩下的旧衣服旧玩意儿呢,排不到医疗资源的人找上门来哀求医生们帮个忙呢,他家住破烂平房人家已经搬进单位楼房的时候呢,他们有没有体验?

你要不服分配,非得闹,或者真倒霉顶替不了父母,一时半会儿没萝卜坑给你栽,城市里叫待业青年,农村进城打工那叫盲流,市场管理略微放松的时候,自己做做个体户,旁人看你如同看劳改犯(确实有不少犯罪者因受集体排斥而不得不干个体)。想跳槽没那么容易,别说换城市找工作,出个差还得介绍信呢,而且绿皮车趟趟如春运,我小学时候应用文体里还专门包括介绍信和电报的写法。

所以你就叫单位绑着吧,说分房挺好,得轮得上你啊。搞不好跟领导沾亲带故的分了,你闷头干活能轮到哪辈子呢。再说单位住房啥样也凭运气——毕竟你去哪个单位是分配嘛。我姥姥那边只分到低矮小平房一间,舅舅结婚自己在边上搭建,半夜想撒尿,要么用痰盂当尿盆,要么得穿衣服过马路到对面上旱厕,灯也没有,取暖靠小煤炉子。而我爷爷呢,就沾了单位的光早早住上楼房,用上抽水马桶,80 年代后期还装了暖气。咋整呢,你没法象现在似的辞职学编程,只要能学会就能跳到高收入行业去,不安心服从国家那政治不正确呀,也没那些单位要你。你说这事有啥好的,跟抽彩票似的!

而且多说一句,那年头要想不搞对象,那个逼婚啊…… 而且闹不好赶上 83 严打,就因为婚前跟对象睡个觉或者看点不良出版物啥的,轻则吃牢饭重了搞不好给毙了,风险太大……

知乎用户 陈乐山 发表

知道那年头为什么农村户口的姑娘长得再漂亮,人再好,城里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娶吗?

很简单,按照规定,那时候子女的户口是跟着母亲走的,也就是说,哪怕男方是城市户口,如果女方是农村户口的话,婚后的子女就会是农村户口。

所以,哪怕你是个城市待业青年,没工作,没收入,没文化,也不会娶有文化,年轻美丽的农村女孩,哪怕这个女孩仅仅是郊区的菜农,她的户籍就离城市中心不过几里远。(当然,如今你要是有幸成为一些中心城市的郊区菜农,呵呵,你就发大财了。)

因为谁都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农村娃。

而在国营单位,也是有鄙视链的,干部不用说,那是最顶层的,哪怕是在普通员工之间,也有高低之分,全民所有制的职工就比集体所有制高一等,全民工和集体工之间也是有鸿沟的。而有编制的集体工比临时工又高一等,当然,待业青年是最受鄙视的。那年头的就业率非常低,隐性失业很严重,不要以为只要你毕业国家就会给你安排工作,想都不要想。

也就是说,社会并不像有些人所想的,大家在身份上都是平等的,只不过那时候大家都穷,所以差距看上去没有现在这么大罢了。

哪怕是这样,城市户口无论怎么样,也比农村的农民要高一等,农民的孩子,除了考大学和当兵能成为城市人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出路。

现在的人说这个中学,那个中学,比如衡水中学之类的,说那些高考考生如何如何刻苦,如何如何没日没夜的刷卷子。其实跟他们比起来,当年那些农村孩子学习刻苦的程度,才是现在的人不可想象的,也是现在的学生根本不能比的。

当时一些中等偏上的省,一般比较富裕的县都有一个省级的重点中学,这个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大多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尖子生,这些尖子生基本都是农村孩子。有朋友当年就是从那样的学校考出来的。她回忆说,当时(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们上高中的时候,从高一开始,一直到高三高考结束,就根本就没有什么上课下课一说,下课铃响了,老师离开,但学生基本都在教室继续学习。

她的同学,尤其是男同学,很多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开始长白头发,严重的甚至两鬓都长满白发,因为学业既重,那时学校的伙食又极差,他们当年一个月的伙食费大概 15 块钱,不仅包括菜钱,还包括饭钱。学校里长年的菜只有三样,冬瓜南瓜海带,所以学生们戏称为 “中南海”。菜里的油腥极少,大多就是随便用水煮的,放点盐,那个味道,导致我这位朋友,一辈子都不吃冬瓜南瓜和海带。

而且哪怕这样的 15 块钱伙食费,她班上很多农村同学也拿不出来,只好只买饭票,菜就从家里自己带,弄点坛子菜什么的。基本没有什么营养。

而这些学生的学习压力极大,营养又跟不上,所以身体素质也差。但她的同学没有一个敢于懈怠,因为能够考入这个学校的,大多都是每个家庭最大的希望,甚至很多可能是他们那个乡镇的唯一能出大学生的希望。他们只能咬着牙,这么没日没夜的读下去。直到考进大学,才能脱离那个农民的身份。

再补充一个,如今的人吐槽春运人多,呵呵,那你是没见过当年南下火车的那种拥挤,我们如今看印度人的火车,车厢上挂满了人。当时的中国南下广州的火车,虽然没到那种地步(主要是为了安全),但那种拥挤,也真的让人目瞪口呆。

当时坐火车,即使不是春运期间,没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或者关系,卧铺票根本想都不用想,座位票很多也要买黄牛票。

到了坐车的时候,火车一到站,车门根本就打不开,因为车上的人太多了,把门都堵死了,车外是人山人海,基本都是南下打工的打工人。为了爬上车,都是从车窗里往里拼命爬,好在那时候的绿皮火车窗户不是封死的。

上了火车,所有车厢都挤得满满当当,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冬天还好,要是夏天,又闷又热又臭,那个酸爽,如果没有座位票,你就只能挤在人群里硬挺挺的站着,就和如今上班高峰的公共汽车一样。问题是坐公共汽车最多也就一两个小时,这样坐火车,很多都是上十个小时。

当年我有朋友,为了去广州进货,经常从武汉这样一直站到广州,还要时时刻刻照看大包小包的货物,提防小偷。每次进货,就和打仗逃难差不多。

知乎用户 言不可弥 发表

30 年前是 86 年,我姐姐刚出生,被放在老家爷爷奶奶家养因为母亲要去城里做衣服挣钱,对那个年代还没有买衣服,还是买布做衣服,这个习惯在中国的广大县城和农村一直保留在 90 年代,直到我出生,这个行业都还没有消亡。那个时候国企还没有改革,工人是铁饭碗但也是死饭碗,我的父亲有一身的本身,大学毕业,在机电这方面很厉害,却只能守在一个半死不活的国有煤矿,一直到 90 年代末,这个早就该进垃圾堆的产物才算寿终正寝。我姐姐很喜欢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80 年代末,汽车是没有的,注意不是很少,是没有,一直到我出生,我生病去城里看病,都还是我舅舅骑着自行车带我去的。电视机也不用说了,一直到我出生,家里都还只有一个很破旧的收音机,后来不用了那根长长的天线被我掰下来当剑玩。就这样我的家庭在我们老家农村还是顶好的家庭,因为我的爸妈都有文化都有工作,其余相当庞大的群体,一直到我长大,还都只能做很单调的工作,就是种地。86 年种地什么样不太了解,在我出生后,到了 90 年代末,联合收割机刚兴起,但这个省时省力的机器在广大农村并不能很好的推广,因为大家宁愿用手割麦子,也不愿掏那个机器钱,手割麦子,就是用手拽住一把麦子,就是用镰刀从麦子的根部割断,这样地上会留下一地很硬的麦茬,每年都有人不小心被扎破了脚底板,因为很多人割麦子时候是不穿鞋的,怕把鞋子弄脏了。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那时候是真穷,因为大家除了种地根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打工那会还不时兴,也没有渠道,深圳也才刚开始建设,大家进城的唯一动力就是看病,那会城里也提供不了工作机会。还有就是物资匮乏,一直到我上幼儿园,县城还只有一家百货大楼,我唯一的记忆就是我的外婆会在放学后背着我逛百货大楼,只逛不买,站那看。再然后就是精神上的匮乏,法律这个东西在当时的环境是没有生存的土壤的,在农村大家还是更相信 “传统” 的一些规矩和老一辈的人组成的小团体,小村庄一般出什么红白事都找他们。人们普遍以生儿子为荣,而且越多越好,很朴素的理念,生的多,保不定哪个儿子长大了有出息了。然而那会又是计划生育最严肃的时期,于是大家就开始躲猫猫,超生游击队你当小品看,但在 80 年代末的农村那就是现实。整个 80 年代在农村独生子女的很少,如果只生一个女孩更是会被村民指指点点,这个趋势一直到 90 年代才好转,和我姐姐同辈的 80 后基本没有独生子女,和我同辈的 90 后独生子女比例才开始扩大。事实上如果没有井下作业人员可以要二胎的政策,现在应该是没有我的,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总结起来那是个很匮乏的年代,什么都匮乏,但不要以为那个年代人们很朴实没有被污染,讹人的老太太,闹洞房的,虐待老人的,医闹的,只多不少,只是那时候没有这么发达的媒体,没有被记录下来,现在有了网络,很小的一件事都被放大到网络上给你看。我一点都不怀念那个年代,我很珍惜现在,起码我知道我在田地里奔跑时候不用再害怕扎破脚了。

知乎用户 无哀 发表

有些人真是宁可大家一起吃屎也不愿意自己吃饭别人吃肉啊

何况三十年前,该吃肉的照样吃肉,无非埋头抢屎吃的人看不到罢了

知乎用户 庞博​ 发表

这个我有发言权,现在比 30 年前总体上富裕得多,个体上不一定。至于幸福与否需要看具体情况。

最重要的是人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30 年前的机遇其实不比现在少,但信息不发达,很多人不知道罢了。

大家想听故事,我就说个我家的故事。

我大爷在 30 年前就开始做服装生意,当时的物价是这个水平,天津的工人一般工资是 300 多一个月,北京大概 500 多一个月,羊肉串 3 角一个,牛肉板面 1 元一碗,一辆桑塔纳 20 万多,一辆佳美(凯美瑞)40 万加,奔驰没进国内,非常少,至于兰博基尼,没人知道。天津和平的房子大概 1000 一平(现在大概 8 万一平)。北京大概 1600 一平,当年北京还没有几环,大概就是三环以内。

服装一向是暴利,当时 5 块批发的衣服在滨江道能卖到 30 以上。最关键的是当时的人们买东西不会砍价。后来我大爷的生意做大了,又雇佣裁缝定制衣服,当年也没有什么版权意识,盗版大牌是常态,当年 5000 多的阿玛尼(对,今天的二线,当年火爆,因为当年的爱马仕什么的还没进国内)定制只要几百块。94 年 m 记进天津,我记得特别清楚,我爸带我去看我大爷,顺道吃了个麦当劳,我简直要起飞了,还拿了个圆珠笔当纪念品。做坐我二大爷家的夏利,坐一次吐一次,都给他吐出阴影了。有一次和他坐别人家的车,一路问我什么时候想吐赶紧说话,这车是别人的。。。当时马路上除了公交车就是出租车,私家车非常少,马路也窄,很多马路都没有行车道的虚线。

那时基本就是我家的高光时刻,我爸和我妈眼红,都辞职开始做服装生意,在大胡同,也是暴利。97 年我有了第一台电脑,一个浪潮电脑,cd 光驱,球显,10g 硬盘 64m 内存,开始玩红警 95,主题医院什么的。家里有录像机,自己录猫和老鼠,也去租录像带。

后来服装生意越来越难做,一般服装定价都是成本价的 5 倍以上,因为服装不像食品那么走量,定价低了,店面都挣不过来。首先是买衣服的人少了,再有就是会砍价了,一般是对折加对折再抹个零头。一个标价 500 的衣服,直接砍到 100,然后再打会太极,最后 120 左右买走。

再加上我父母分开,我爷爷病故,我印象的童年巅峰就在 98 年左右。

99 年升初中时学习就基本靠我自己了。2000 年初中,我有了自行车,随身听,还有 mp3,那几年也算幸福。孩子么,能有什么想法,就是要好吃的好玩的。出去和我发小吃大成牛肉面,当时 12 块一碗,能买 24 个羊肉串,去吉利大厦滑冰,去家乐福疯买。哥三个窝在一起打赵云传和无冬之夜,英雄萨姆,租 vcd 看盘。

我中考发挥失常,当年中考有个分数线是 570 分,这个分以上能进天津前十五的高中,我模拟一直在 580 左右,这个分能进二南开或者二十中,二中这种次于市五所的中学,结果中考 563,最后进了五十七中。后来到了高中,大家打传世,打魔兽。又堕落两年,我奶奶最后劝我,哭了好几次,我在高三时一科一科补,就英语和数学没补上了,五月时,数学自己算题不对,问老师才发现我抄的公式是错的。。。

后来高考中规中矩,510 分,估分一分没差,2005 年天津一本线 457 分,我报的河海大学,结果 2006 年一本 505 分,进了二志愿的天津中医药,我们大学一本针灸专业要 508,我属于没怎么浪费的,当年也有想法想复读一年去天津医科大。或者有想法去传说中的江南浪一回,但终究没复读。

在这个学校一待就是八年,享受着 800 一年的宿舍费,一屋子铁哥们,2 比 8 的男女比例,搞了 4 个班花。(初恋是高中班花,大学自带对象)读研,实习,就毕业了。最美好,最自由的就是大学硕士时期了吧。

后来毕业工作,认识我老婆,也是当年她们银行行花,我去存个钱,认识了,后来在一起,以至于别人问我怎么搞对象的,我经常说存钱送的媳妇。

结婚时 14 年,买了个 6 越 7,一共 170 多平,当时房价还没这么夸张,我那时挣得少,没听我老婆的话,没敢借钱买二套,而且当时心里被大玩具给完全占据了,买了梦想之车和梦想之表,一辆豪运版蒙丢丢,一块万国柏涛菲诺。加上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损失两台奔驰 e300。。。

规培挣的少,但是轻松,后来回科,收入直线上涨,没孩子以前,二人世界活得挺自在,后来有了孩子,又买了二套,现在又怀了二胎,生活中虽然总是回忆当时的自由,但我更想承担责任,我现在是我老婆的顶梁柱,是我儿子的偶像,生活也算充实。我也没有什么非争天下第一的心态。现在两套房贷款公积金都能覆盖,首套房快还完了,二套房还有借亲戚的钱没还完,也有个目标,人生也有意义去奋斗。

现在吃 m 记那是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开的车,过去连想都不敢想,房子比我小时候的大了 17 倍,物质生活丰富多了,精神生活方面,以前是孩子,现在是大人,很多幸福感是付出得到的。知道我的妻儿需要我,我就特别幸福。

今年支援海关,在英国新冠变异时为大家守住国门,虽然危险,但心里成就感还是挺高的。我是自愿来海关支援的,我们危险一点,我们的人民就安全一点,我们穿隔离服,戴两层口罩三层手套就是为了我们的人民能自由的出行。

再说,我是共产主义者,我不冲在前面,难道还让人民冲在前面吗。

知乎用户 皮皮鲁​​ 发表

今天去岳父家,发现了我老丈人的「行驶本

看到没?还要年检。

那个时代,如果村子里谁家丢了辆自行车,都是个爆炸新闻。

我知道幸福包含很多因素。

但单就物质生活方面。

我觉得比三十年前幸福了很多。

不是吗?

知乎用户 野生的狐狸 发表

我就客观的提一个事实:

认为 30 年前更幸福的,大多连 30 岁都没活到。超过 50 岁的大叔大妈,我没见过一个说还是 30 年前幸福的。

知乎用户 容止​ 发表

幸福是要有对比的,玉米面时候吃上白面,那就是幸福。动乱了一辈子终于安稳下来了,这就是幸福。

三十年前,物质条件太少,选择也少,生活节奏也慢,每天苦中作乐。日子也算有盼头。

现在,物质条件也算优越,选择也多样了,但是有选择能力的人并不多。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怕被别人比下去。多种选择里面每样其实都是对的,都是好的,但是我们总是要在里面选出最好的。见识多了,见识广了,能开心起来的阈值也变高了。能让自己回味一辈子的事情怎么也找不到。生活稍微差一点,却很突出。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走出楚门的世界。之前觉得时间好慢好慢,现在觉得生活一眨眼就过去了。电脑电视手机游戏机,这么多娱乐设备,我们依然觉得好无聊。

简单来说,幸福是需要对比,有苦才有甜。我们的生活太过优越了,而且我们并没有参与感,生来如此。天天含着糖,自然吃什么都乏味。以前的文章总是说要拿住选择权,现在看来,选择真的是一种能力,很多人没有选择的能力却给他那么多选择。看起来很幸福罢了。

知乎用户 kangyou 发表

搞笑。30 年前怎么可能比现在幸福?黄金十年的即视感??

我姐 77 年生,5 岁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四联症。治疗的手术西南地区之前作过四台,病人全部死在手术台上,医生说活我姐不过 15 岁。我姨奶奶跟我妈是同一个单位,去跟领导作工作要了一个生育指标生了我。我就是——备胎!

85 年正好在重庆开一个医学方面的会议,沈阳来开会的专家主刀,我姐的手术成功了。专家要赶飞机,把最重要的环节做完,剩下的缝合来不及做就走了。我家不穷,爸妈国企职工 + 医生收入虽然不高,爷爷奶奶有不少积蓄,手术费 1 千多人民币没借债就拿出来了。但是 “坐飞机去沈阳治疗”、“把专家专程请来主刀” 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我奶奶 80 年代一到冬天就犯哮喘,95 年起不犯了,因为重庆市区不烧煤全改天然气了。

见过肉票吗?不是被绑架的人质哦。一人一个月多少斤粮食定量供应的年代,想吃肉都没得吃,幸福个屁啊。

知乎用户 亲爱的弗里德里希​ 发表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生活最好的就是现在、而今、眼下。

知乎用户 徐高飞 发表

我不明白,为什么评论中有人对我冷嘲热讽的,只是因为我出生在上海?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是一个浙江人,最后才是一个上海人。难得就因为我出生上海就是有原罪的,不能为自己的国家民族而骄傲吗?

原答案

关注这个问题有段时间,一直没有空,难得挤出一些时间回答一下

我是 70 后, 生于魔都, 长于魔都, 回首过去的三十多年, 我觉得在物质上我富足了, 所以在精神上我自信了, 由其这几年我慢慢的体会在汉唐盛世中中央帝国百姓的骄傲。

让我们看八十年代魔都的一些场景

1. 上海有一个华侨商店, 里面有很多很多好吃的,例如香港的蛋卷, 意大利的巧克力, 丹麦的饼干。中国人可以进去, 但是却不能买东西, 为什么呢?因为你手里的人民币不能用!当时有一种货币叫做侨汇券 FEC,是用外币兑换的。 理论上 1 块人民币等值 1 块侨汇券, 但是实际上却不是。 因为侨汇券可以去很多场所购买稀有的商品, 而我父母手中的人民币不行。 所以在华侨商店等场所门口, 有很多黄牛用 1:1.8 的汇率向普通人兑换。 我曾经央求爸爸给我买一罐华侨商店橱窗中的饼干, 爸爸告诉我那个是给外宾买的。 我很久没有想明白, 因为在小学里老师说我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 我也在文物商店看到, 外宾拿着侨汇券买着中国的唐三彩, 字画。 爸爸告诉我这些东西是中国人的祖宗留下的,是中国文明的精华。 我却觉得精华不如侨汇券那几张纸。 华侨商店门口还有一帮非洲的黑人留学生,在那里吊马子, 我亲眼见过一个黑人把手伸进一个很清丽的女孩的裤子里, 然后又伸进上衣里。 那是一个 80 年代初的冬日, 白天, 就在华侨商店后面的马路上。 那个黑人的另外一个手上捏着一把侨汇券!那个冬日, 我觉得特别冷。 后来听说那个女孩的爸爸得了骨癌, 想要买片仔癀, 而当时上海只有华侨商店中有买。 35 元一粒。那年我爸爸的工资是 36 元一个月。 一个非洲的留学生的国家津贴是 103 元侨汇券!(90 年代末我向一个有业务联系的黑人求证过, 他当年就是 80 年代的留学生, 他的原话是 103 元 FEC 他根本用不完, 只要在华侨商店门口总有中国的女人会来找他, 大多数是处女。 )

2. 80 年代总有日本人来中国找老婆, 当时中日关系非常好, 我依稀记得上海市政府还出面做过什么宣传活动。 有一次, 日本那里来了 100 多个单身汉, 上海方面好像安排了 500 个女青年参加。 我认识的一位姑娘就去了。 这个姑娘和我家似乎有些关系, 我自小就叫她姐姐的,长得真的非常漂亮, 像山口百惠。 也有很多人追, 然而她被相中了。 和一个四十多岁的日本男人结婚了(那年我的这个姐姐 21 岁)。 那个日本男人, 我也见过, 长的短短的。 他给小姐姐家里买了一个彩电三洋的, 又给了 500 块侨汇券。 半个月结婚就办好了,我记得婚礼在国际饭店的副楼中。 白脱蛋糕很好吃。 那个日本男人见到我的时候,给了我一支自动铅笔,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自动铅笔。 我把它当宝贝似得供奉了很久。 许久以后我才知道, 小姐姐嫁到了日本的鹿儿岛的山区里。 我心想那不是上海人说的乡下人吗?原来外国的乡下人和中国不一样, 可以娶中国最大城市中最漂亮的女子, 而且是 5 选一。

3. 我爸爸的一个老首长是警备区副师级干部, 他的太太是市妇联的, 副局级。 他们的儿子我叫小民哥哥, 是一个大学生(80 年代的大学生是非常不得了的)。 小民哥哥 80 年代中期, 停薪留职去了日本 “留学”, 三年后在 6.4 之后回来上海。 他带回来了 20 万元人民币。 我曾经问小民哥哥他在日本做什么?小民哥哥沉默了一会儿说:“背死人下楼梯。” 因为日本死人是不能够做电梯的, 所以要人一口气把他们从楼梯背下楼。 我沉默了, 原来中国算是高管的孩子, 又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国外只能够背死尸。 而且背死尸三年赚到的钱是我觉得当时在中国一辈子都赚不到的。 那年我爸爸的工资 100 元左右。

以上就是我见到的 80 年代, 国门打开, 我们发现 1840 年以来用几千人就打败了我们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我们国土上屠城百万的人, 在朝鲜战场上用我们的人命堆成平手的人,他们回来了。 而且他们在文化上彻彻底底的把我们踩在脚下。 社会上到处弥漫的右倾的, 自由主义的思潮。 以至于国外的一切都是好的, 中国人包括我们的精英们不得不跪下来, 并且欢天喜地的献出我们的金帛女子, 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没有带枪, 却带了侨汇券。

再谈谈现在,

3 年前, 我陪某位中国客人去某士得的秋拍预展看东西。 在 VIP 接待室中听到两个日本人在拍卖方谈事情, 大约日本人提供了拍品是镰仓时代一组漆器。 希望能够在拍卖的展览册子中放在重要位置。 然后, 拍方的高级职员是这样回答的:“我知道你的古董年代很长,并且保存很好, 是非常少见的古董。 但是就像我们知道的, 现在的古董拍卖必须按照中国人的口味来。 中国人更喜欢他们自己的古董, 所以我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我忽然知道了,所谓国际的规则是可以由我们中国人来改变的。

我的公司中有英国的, 意大利的, 美国的, 日本的职员,也有不同国籍的客户。 有一次去吃西菜, 有客户, 有员工一起。 羊排不方便切, 我向西崽的服务员说,我要一双筷子, 服务员愣了一下, 也给我拿了, 客户和员工们看见我拿筷子吃羊排, 纷纷道有趣, 也要了筷子尝试, 完全没有我第一次被邀请吃西菜, 那个老外对我百般的要求。 我从此知道, 我也可以坚持我的习惯, 把别人的文化当做一种猎奇。 并不是只有老外才能在吃中餐是用刀叉。

今天的我至少在文化上不用去看别国人的脸色, 不用因为觉自卑得自己的文化低人一等。 因为我的国家有豪贾货殖千万, 有猛士安守四方, 有志士合纵连横。 国家的强大, 人民的富裕, 让我及很多像我一般的中国人有了自信。

也许以后我未必一直未居住在中国, 但是不论我身在何方, 我始终会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因为我的背后是 4000 年传承的文化, 是无数圣人的智慧, 是无尽华美的章典,更是一个强大的中国。

当然希望 30 年后, 通过我们子侄辈的努力使东亚,特别是中国,由其是汉族的文化能够引领世界的潮流, 使中国有能力从新厘定这个世界的秩序。 有生之年,我若能够见到中国再次成为中央帝国的身影, 我想这是我最幸福的一刻。

祝好!

对了, 我本来就是民族主义者, 不喜勿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三十年前好的,真希望你们移民去非洲,那个不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题目 ,大家都在说物质上的进步。

我来说说法律方面的,引入脑海的第一个词:流氓罪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 1983 年,去跟别人跳跳舞,说说话,弹弹舌头,就会判死刑。

爸爸给我讲过这样一个事儿:

成都某路公交车上,一个小伙子看到一个姑娘长得年轻漂亮

就冲着那个姑娘 弹了一下舌头,发出 “嘚” 的声音。

这个小伙子当即被扭送到公安机关,以 “强奸未遂” 判处,实行枪毙死刑。

当时比较有名的是一位叫迟志强的演员

因为拍戏的时候,放着邓丽君的《甜蜜蜜》,几个男演员和女演员一起跳舞

被举报为 “聚众淫乱”,他们就集体进了监狱。

当时被判流氓罪的人,是要被挂上牌子,游街示众的。

1983 年 9 月 2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将杀人、强奸、抢劫、爆炸、**流氓、**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拐卖人口、传授犯罪方法等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确定为打击重点,均可判死刑。
“流氓” 一词,作为罪名的出现是在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即 1979 年刑法中。该法第 160 条规定 “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破坏公共秩序,情节恶劣的,处 7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流氓集团的首要分子,处 7 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在 1983 的 “严打” 中,“流氓罪”的刑罚变成可以处死刑。 (1983 年 “严打” 中的流氓罪_资讯频道_凤凰网

最令人细思极恐的是

1997 年,中国修订后的《刑法》才废除了流氓罪。

我问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当时是什么感觉

他们说,其实当时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觉得 如果是自己认识的人 被判了流氓罪,听可怕的。

但现在想来,荒唐、可笑、恐惧。

真是一个 “疯狂的年代”。

知乎用户 硫代硫酸钠​ 发表

三十年前大家还都是孩子,当然幸福了。现在一个个的找不到对象、买不起房子当然不幸福了。

知乎用户 陆土根​ 发表

幸福不幸福暂且不说,本站倒是有不少人狂吹 “前三十年国企工人幸福美好生活” 的。

在这些人的口中,前三十年人人都是国企大工厂的光荣职工,从来朝九晚五,没有 996;吃的是单位开火的大食堂,住的是单位分的免费房,小孩读的是厂里的子弟学校,生病去的是厂里的职工医院,还有电影院,游泳池,俱乐部,殡仪馆…… 从摇篮到坟墓单位全部给你包圆,让你感受到什么叫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

在下不才,也是国企工人子弟,堂堂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怎么没有见过你口里的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电影院游泳池什么的我也从来没见过,镇上的工会是有个俱乐部,那也不是单位办的好不好。

至于单位食堂,那个年代倒肯定都有,那也没啥特别;房子确实是分的,但大规模建房还是 78 以后,已经属于后三十年了,而且很长时间住房紧张,已婚夫妻只能蜗居在简陋逼仄的筒子楼里。

朝九晚五倒是真的,但那更多只是厂机关行政人员和部分车间管理人员的专利,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里可不一定是常态,太多岗位需要三班倒了,披星戴月,早上回家还差不多。

说穿了,这种所谓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工人生活,也就是那些超大型的厂矿企业的非一线倒班岗才能达到,这些企业建的早,建的大,基础设施非常完备,甚至因厂兴城,一厂抵半城。

北方那些资源型城市,比如大庆(石油),阜新(煤矿),鞍山(钢铁),白银(金属),都属于此类,一城一大厂,且都拥有庞大的生产区和生活区,真正达到了 “企业办社会”,生活全包办,然而,这是前三十年国企工厂,国企工人的常态吗?

大多数的国企工厂,只是市属,县属的小企业,它们就是那么渺小和平凡,它们的规模和体量,也支撑不了这些基础建设。在这里,基本的保障是有的,食堂是有的,分房是有的,工时制是落实的,医疗工伤养老是保障的,但也仅此而已,绝没有这些人吹的那么幸福滋润,神乎其神。

况且,就算算上这些平凡小工厂的平凡职工,就能代表 “前三十年生活” 的全部了吗?

1978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 20% 左右。这就意味着,起码在五个人里,有四个人生活在农村。他们可得不到在国企工厂工作的机会,只能被禁锢在农村老老实实的种地。

这些农民没有食堂吃,没有房子分,也没有医疗和养老的保障,因此晚年的农民通常十分困苦,本人放弃治病,与儿女逃避赡养是很常见的事。而如果后代不能通过当兵或者读书离开这里,他们将世世代代延续做农民的命运。

这才是前三十年的大多数国民的生存状态,而不是那一小撮 “城市大型工矿企业职工” 的所谓的美好生活。你可以拿后者来证明前三十年体制或者历史中的,局部的,理想的和值得怀念地方,但你不能拿那种生活来以偏概全,代表所有 “劳动者” 的生活。

而如果因此,来吹嘘前三十年的普通人生活有多美好,则更是可笑。这样的话术,和描绘一下民国的公子小姐的上流生活,来证明一下民国普通人过得非常好,不需要任何 gm 有什么根本区别呢?唯一的差别不过是,民国公子小姐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更低,更少见罢了。

当然了,这些现实他们是不会承认的,因为在他们口里,前三十年就是平民翻身的时代,是打倒了所谓乡绅地主买办资本家的旧特权阶层的时代,他们绝不会承认,他们口里的所谓 “国企工人”,在事实上,也是这个国家人口里的少数,是比广大农民和小国企工人占有更多福利的,活的更加优越的人群。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一句话:虽然物质条件普遍提升,但是 “不患寡患不均” 的情况被人更真实的感受到了。没错,以前也有这种情况。同一个大院里的革命军人,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人能吃到拿着国家财政划拨的作战训练费跨军区打来的野味,有人要冒着毁一生的风险去偷吃地瓜叶。但是,那时候不是所有人能认识到这个差距。

知乎用户 月光 发表

有些年轻人回想童年、少年的时候那种穷但是挺快乐的时光,就觉得当年好。当时的生活压力在你们的父母辈身上,你们还没感受到生活压力当然是快乐。

当年上有双方父母甚至祖父母、下有儿女的夫妻面对大家庭,光是想怎么能吃饱饭,已经是巨大的压力了。哪里有空去想国家政治、民生大问题?甚至儿女的学业也只能靠他们自己努力,哪里有能力辅导学习、请家教甚至学才艺?

现在各位可以有闲情,公开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三十年前有可能吗?哪位实在怀念当年,想办法去朝鲜旅居个一年半载,如何?

原答案: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看过三十年前还是幼童或者根本未出生的年轻人写出三十年前比较好的答案,感觉有点好笑(并无贬义)。说幼稚吗?并不是吧,都是三十左右的成年人了。因为他们对当年的印象,根本是想象力,再加上一点长辈口中的往事,加工成的乌托邦。

一、当年普遍穷困,没攀比。错,你家办喜事,有十六条腿(指大床、衣柜等傢俱的脚),我家要有二十条腿。更不用说收音机、自行车、吊扇、电视机那些。跟亲戚比、跟同事比、跟同学比,不明比也要暗中使劲。

二、当年老师都很好,很高尚。错,家境好、学习好的孩子,老师也会另眼相看。老师也会打骂成绩不好、淘气捣蛋、家境差导致个人卫生差的孩子。只是家长觉得这是管教,应该的。也没有网络可以曝光。

三、当年没有人拐孩子。错,拐卖儿童历史悠久。只是以前拐去弄残当乞丐多,没那么多人有钱买。现在家门之外是车多人复杂,而且独生一个孩子,所以不敢大意。

四、屌丝择偶容易。错,屌丝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标准。以前讲的是家庭成份、有没有城市户口、有没有工作单位、有没有资格分房等等。没出息一直都是被嫌弃的。

五、医患没矛盾。错,有矛盾,但是矛盾没闹大的空间。患者没知识、没见识的多,不知道维权,没胆维权,也没有媒体起哄。什么时候的医生都是有好有坏。也没有网络传播,难以产生医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人可以有多坏 “中 “中期精神病人 “的答案)

六、没有天价医疗。错,当年几百块已经是全家好多年的积累,万元户已经能上电视台。当年也没有那么多先进的医疗技术,用庆大霉素致聋、用四环素牙齿终生黑、黄。现在谁还愿意要这种便宜医疗?(非医学专业人仕,例子是凭记忆写的,如有误请指正,谢谢)

七、军人到今天都是荣誉,受尊重的。军队有特权,这是必然的。

八、离婚、出轨是高压线,不用担心被抛弃。大错特错!不离婚不等于幸福,怨偶、出轨、家庭暴力、童年阴影的产生就是因为不能离婚。(这里的不能离婚,不是指法律,是指面子、怕别人闲话)

单单这点就能开个话题:“离婚率上升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要担心被人抛弃呢?就不能让人担心你抛弃他?

什么是幸福,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般来说要求越多,越难幸福。我会怀念过去的时光,却不想回到过去。

ps:以上几点确实是针对某个答案,从另一个角度反对。但对那位答主本身,绝对没有挑衅的意图。

知乎用户 硅谷 IT 胖子 发表

30 年前更幸福。

那时候吃不饱,不用担心减肥问题,也不会成胖子;

那时候不挑食吃什么都香,不像现在吃个牛排都挑三拣四;

那时候没有网瘾、没有电脑游戏,天天在外边晒太阳玩耍,身体很健康;

那时候没有新冠肺炎,不需要隔离;

那时候环境优雅、空气清新;

那时候苏联正在崩崩达,历史上世界第三的大帝国崩塌不是总能看见的;

那时候中国人到了美国就发绿卡;好多人书也不读了,甚至去赌场当发牌员;

那时候湾区房价就几万、十几万一套,现在一百几十万还特么一群人疯抢;

那时候卢刚案里面,山林华找了两万八千元年薪的博士后工作就让人羡慕,现在年薪 30 万 40 万的码农还有不少单身找不到媳妇的;

那时候你博士毕业回国,能给个教授做;现在你博士毕业回国,得被国内人揉搓;

那时候去个深圳,大概率财富自由;现在去个深圳,大概率当工薪狗;

知乎用户 Terminus​ 发表

今天的生存压力和 30 年前的生存压力无法直接对比。但毫无疑问,如果你想出人头地,今天的中国难度更大。30 年前的生育率约 2.35,今天只有 1.3,今天的年轻人也比 30 年前更不愿意繁衍后代。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sKctG2 发表

我爷爷是县供销社股长,我奶奶是街道办主任,30 年前也算是个小官,我问了问我爷爷这个问题,他先顿了一下,然后用看智障的眼神看我。

知乎用户 猫南北狗东西 发表

这个问题问一个零零后,我想得到的大部分答案是没什么感觉,因为我们还没经历那么多年,所以这个回答我特意整理了一下我父母的看法。

最近几年我最常听到我爸和我妈讨论的就是各种吃!

老爸经常问为什么现在这猪肉吃起来,没有过去好吃了,感觉过去那个猪肉吃起来特别香,多肥都能下得去口,也不像现在这个没有什么嚼劲,肥的腻人。

幼年吃饭时我最特别我爸说的就是: 这不吃,那不吃,过去我们能有树皮啃都高兴的受不了,不用想说的肯定是我,小时候比较挑食,经常被我爸唠叨,我妈有时候会帮我回怼一句,问我爸那现在你怎么不去吃树皮,现在没人跟你抢了,不过这也是偶尔了,大多我还是得老老实实得吃饭。

其实哪里是猪肉变了心或是树皮多么香,我还特意去尝过树皮,那玩意又涩又苦,完全下不去嘴,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变了,变得不再靠啃树皮活下去,也不用过年的时候才吃的到猪肉,现在想吃就吃,当然吃多了,也就不感觉味道多么的好了。

三十年前啃树皮的时候就不幸福吗?我想当时有块树皮也肯定高兴的不得了,现在日子过好了,天天有肉吃不也有人不幸福,这不应该成为对比,毕竟幸不幸福跟生活水平高低,影响不是很大,关键在于是不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

知乎用户 萌神 发表

说三十年前比现在幸福,是说日本吗?

知乎用户 红色少女编辑部​ 发表

怎么不幸福?

长得好的年轻人还有富婆喜欢,这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有人说,穷人不幸福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选择了不生孩子不生育啊!

那不幸福的消失了,剩下的就是幸福了

[生育率越来越低?穷人的孩子仍要早当家啊!4151 播放 · 28 赞同视频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50855228414177282)

知乎用户 春树 发表

绝对生活水平当然普遍提高了,但是作为心理感受是不是幸福,那就两说了,幸福作为主观的心理感受不仅仅和客观生活水平有关,还和欲望高低有关,以前生活水平低,欲望也低,现在生活水平高,欲望更更更高,所以这个拉锯下,个人心灵可能更痛苦。无数三十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在现在都成了刚需,房子是刚需,车子是刚需,彩礼是刚需,辅导班是刚需,旅游是刚需,我们把刚需提高的太快了,现实的收入根本就跟不上。所以从欲望和现实的差距来看,现在肯定更不幸福了。

但是现在一定不幸福么?也不一定,因为毕竟生活水平是客观提高了的,也不存在饿死人的威胁了,所以只要你能够降低欲望,还是有可能比以前幸福的,关键是你能做到么,你能把上面那些刚需砍掉么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看你对幸福的理解。

有的人看相对性,习惯横向对比,不患寡而患不均。比如大家都骑自行车,他觉得挺幸福,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哪怕他现在开上大众了,但很多人却开上奔驰了,他就觉得不幸福。这种人不一定觉得比 30 年前幸福。

有的是看绝对指标,喜欢纵向对比。过去吃糠咽菜,现在吃上肉了,那就是幸福。别人吃生猛海鲜,管我吊事?这种人一定会觉得比 30 年前幸福。

知乎用户 徐枭涵​ 发表

别三十年了,十五年前想买一架六百块钱的航模都买不起。现在家里的表妹左手一个 iPad 右手一个 iPhone 小学生玩个 cf 充几千块钱随处可见

当然了,如果你是香港的大车司机,三十年前你在大陆包的起两个二奶那当然觉得比现在幸福。

知乎用户 ping he​ 发表

我与父母正好相差三十岁,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一,单独的房子是没有的,与爷爷奶奶同住,结婚也结在的家里。二,兄弟姐妹是很多的,一个人工作,要养活家里七八口人。三,一个人能有两套固定的衣服就算多了。四,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的文化娱乐活动。五,最好的青春年华,最适合学习的年龄爆发了文革,需要上山下乡,没有个人自由可言。六,找对象基本靠相亲,找的都很门当户对。七,兄弟姊妹多但夭折的也多,很多人活不到成年,还有的因为家里养不起,从小就被送了人。八,国家把你上学工作等重大选择都包办了,不需要职业规划。结论,盲目的政治崇拜很可怕,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其实并不是一句空话。

知乎用户 虞雨遇 发表

奶奶今年 72 岁,总说现在的日子非常幸福!非常好!!!她是共产党的忠实拥护者,家里谁说共产党有点不好都会被她教育!!没事就说起以前的受欺负挨饿吃不饱的时光,说以前能活下来就是幸运!

知乎用户 糖十五​ 发表

不请自来。只因太有感触。个人感觉,幸福的太多太多了。

答主 30 年前还是个小学生,恰逢家母在镇医院当医生,见识了太多当时的底层人民(尤其是农民)被疾病折磨的痛苦。30 年前的医疗、交通都不发达,如果农村有人晚上遇到急症,通常会找一辆板车(不是错别字,不是班车,如下图)。

在上面铺上一层棉絮,病人睡在棉絮上,然后再盖一层棉被,用人力拖来医院。时隔多年,我每次回想有人深更半夜冒着刺骨寒风用板车拖着家人走十几里路去医院门口拍门,都感觉不寒而栗。想来躺在车上的人也不好受,毕竟那时候的路都是泥巴路,颠簸是必然的,遇上下雨天那种绝望你敢想?而且农村人的小病小灾都是自己忍一忍就算了,能半夜去医院的,通常是大病。拖车的和躺在车上的人一样都在寒冷和肉体的疼痛中猜测着生死。如果你自己或者家人有过那种经历,你肯定不会想着让 “中国慢一点发展”。

另外,小时候经常看到农民来医院打点滴的时候没有病房,自己拿着一瓶药和杆子(实在不知道那种杆子叫啥,有知道的还请不吝赐教),在户外扶着杆子站一个甚至几个小时打点滴,如果是冬天,他们扎针的手臂通常会冻成青色,一条条青筋清晰可见。如果有护士来帮他们拔针,患者第一反应是:先别拔,瓶子里的打完了但是管子里还有很多,全部打完了再拔。

现在的医院,不论是病房还是药品,比那个时候多太多了,医疗报销的费用也多很多。

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三十年前制造业不发达,家用电器就那么几样,热水器、电话、洗衣机、冰箱、机动车对于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奢望,想都不敢想。反正我小时候的冬天是每周洗一次澡,不是不爱干净,实在是太麻烦了,而且还容易感冒。所以,当时国人看欧美电影、港台电影,对别人的生活羡慕的不得了。现在,我们的生活质量上来了,但是他们几乎还是那样。前几年去日本、台湾玩,发现他们的街道、生活方式和 90 年代的电影相比好像也没有多大变化,好像也没有那么羡慕他们了。

看到其他答主说 “物质上的富足带来文化上的自信”,实在是太认同了。为什么当时小青年容易被港台的黑帮片带坏?因为很明显:去港台当一个小痞子也活的比内地好,你怎么会不怀疑自己生活方式和社会?自身生活质量差,加之咨询不发达,很多人对什么日本夏令营、德国下水道之类的鬼话都是深信不疑。

如果有人穿越到 30 年前的那个十八线小镇,告诉只有 8 岁的答主:你以后会在一个二三线地级市有房有车,其中一辆是凯迪拉克。当年的我肯定不敢相信。如果有人告诉 30 年前的国人,30 年后国家的 GDP 已经是全球第二,基建、制造业已经把很多欧洲国家远远甩在身后,估计也很少有人信。

知乎用户 纪卓阳 发表

按:工人阶级在毛泽东时代有极其高昂的生产热情,他们对工厂的热爱、对生产的热情甚至到了我们现在无法相信的地步。比如他们会主动申请义务劳动,不要任何报酬;如果领导安排义务劳动没有安排到他,他会觉得这是领导看不起他,心里面会非常不舒服。又比如有些工人为了抢任务,会连续工作 24 小时,领导拉都拉不走。在主流的观点看来,这种热情是一种畸形的、违反人性的热情,这种热情的出现就是一种错误。那么事实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如此高昂的生产热情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大家直接看原文吧

原文链接:http://jiliuwang.net/archives/

知乎用户 野猪林的爱人 发表

小时候最爱吃猪油白糖拌饭,吃一顿香三天。

前段时间乡下的阿姨拿了一罐猪油串门,说我小时候最爱吃,特意赶家里杀笨猪的时候靠的猪油,心血来潮吃了一次,差点没吐了。。

小时候看见个拖拉机跟后面跑半天。那时候打死我也不相信我也有开上车的一天。。

小时候一到过年家家都拎着罐头,麦乳精,还有标配的纸盒装的蛋糕。

今天送你家,明天送我家,一盒蛋糕不知道去了多少人家。

只有运气好的时候,这些东西传到你家后,发现快过期了,大人才可能打开让你吃。

小时候冬天的水果就是冻梨,冻柿子。蔬菜就是大白菜熬土豆。一吃一冬天。

现在每周末接我妈到我家看孙子的时候,我妈念叨的最多的话就是

这福都让你们这代人享了,我们这辈人光吃苦了。

我每次都笑着说,

我小时候也吃过苦啊,真正享福的是你孙子这辈人。

那些说以前幸福的人,你们说的绝对不是三十年前,或者那时候你们都是高干子弟。。。。。。

至于那些说世界都在进步的人,你说的没错,我也承认,只不过别的国家进步的可没有中国这么大。

那些说三十年前公平的。。呵呵你绝对没经历过那个年代,那个年代干部和平民之间的差距连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也能感到。那个年代白美找的都是高干子弟。屌丝三十年前啥样,现在还啥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现在有些左壬已经魔怔了,回到 30 年前肯定不需要 996,因为你可能连猪油都吃不上。坐标东部山区,上世纪 80-90 年代也就是刚刚吃饱饭,农民有了白面而已。你以为你可以过着精神文明富足、平均分配的生活,但实际上你每天都想着这个月的油盐酱醋到底够不够用。不可否认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它的实惠也是平头百姓能直观感受的。左壬所吹捧的 30 年前的好生活,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那个时代的人感受不到。无论如何吹破大天,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没有几个愿意再回去。这种生活的对比,不能靠 b 站、贴吧、知乎的批小将和梗小鬼们来说,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理解现在的生活,最起码我、我的朋友、我的家人真的是过上了当年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虽然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了有些人阴阳怪气的话术,但是我还是得说:我们的好日子真在后头。

知乎用户 崔丁 发表

三十年前,街上能有很多小汽车吗?

三十年前,买家电还不得花几个月工资?

三十年前出趟门,会有比现在更安全吗?

三十年前想买吃的,会有现在种类这么丰富吗?

三十年前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会有今天这么丰富吗?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XMaTGt 发表

物质没什么可说的。人手智能手机,没事上网聊天,基本不缺吃少穿。这些都要不了几个钱了,放过去了,有钱人家安个电话都不容易。

就医疗来说,目前多数人看病是不怎么花钱的了,多少年前很少的人看病不花钱。

教育有点反过来,以前上学是不怎么花钱的,现在基本有点条件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开始了无底洞。

出行,看怎么说了,有人喜欢旅途,有人喜欢效率。

衣食,选择多了,食品安全也出来了。

。。。

精神不好说。

以前想的少,很多事也是国家安排好的了,也没有现在那么多叫人纠结的事。

大概类似那张图吧。

不读书的人快乐。

读了点书的人不快乐。

读了很多书的人又快乐了。

知乎用户 踏踏实实 发表

幸福的不是一点半点。。大的硬性的物件指标,汽车,电视手机电脑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就不说了,我说很多 00 后 95 后根本无法感受到的细节的东西。

塑料制品,在 93,94 年以前是非常少的,所以你们看到现在所有的塑料,包括汽车,自行车,手机上的塑料部件,那个时候很罕见,只能用非常笨重的铁制品,石头制品来代替。比较多的例子,现在的垃圾箱,80,90 年代是纯铁的,熊猫吃竹子,搬运起来极其费力。

还有 80,90 年代公园的凳子椅子,没有塑料的,石头制品,天冷的时候非常冰凉。。或者木头坐的,虽然抹着防虫防水的油漆,但是没多久就腐烂了。

同样的,铝合金窗,塑料复合材料的窗户,那个时候也没有,大多都是木头窗棱,刮风的时候,窗户很容易被大风刮的乱撞,这个时候如果从楼下走过,经常会被掉下的碎玻璃砸到。。

(90 年代我在农村,很多家里还是用窗户纸的)

电线线路,现代的线路都是防水防漏电的,90 年代左右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楼里的电线,上面包裹着是一层布一类的东西,不结实,经常会有电线露出来,而且那时的建筑质量不行,电线是不可能埋进墙体里的。这样一来一旦漏电,经常会发生火灾或者电到很多人,尤其是小孩,80 后,70 后长大的这一批人,有很多当年都被电线击中留下终身残疾,截肢或者失明,失聪。

卫生条件,2008 年的时候,我这里省会城市还会看到骡子拉的车或者驴车,到了 08 年交通都没有现在便利(高铁动车也是这几年才起来的),所以道路上的牛粪,马粪会很多,也很常见。

90 年代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遍布,哪怕是北上广,一直到 2006,07 年这样的现象在闹市区还会出现,虽然不多了。

在 90 年代,城市卫生不达标,这种脏乱差基本上每座城市都有,现在的小孩子看不到那种肮脏的场景了,如果想感受,可以去垃圾处理站,站在垃圾堆里面感受一下。。

公共厕所:2012 年我在一个老厂区还见到过 80,90 年代的那种旱厕,满地的粪便和肮脏的墙壁,以及污秽满是蛆虫的坑道。。。在 80,90 年代,甚至 08 年以前很多地方都还不少,也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主要设施,现在看起来简直是落后肮脏的象征,但在那时这只是很普遍很常见每个人都习惯的城市设施。。

公共卫生 2:80 后出生的,在 90 年代,每条街,每个厂区,每个社区,甚至每所学校,都应该有当年因为医生滥用药物造成的小儿麻痹,失聪,失明,甚至弱智儿童,当年的残疾率是很高的。80 后出生的,包括北上广(农村就不说了更严重),对此应该深有记忆,姚明当年就是因为医生滥用药物导致一只耳朵听不见的,这还是当时医疗卫生最先进的上海,其它城市可想而知,我们能健康活到这么大已经很幸福了。

城市交通,不得不说那个年代比现在强的地方就是城市环境,很多现在的高架桥,快速路,以及高档小区,其实是建立在 20 年前的农田,河流,湖泊,以及各种原始生态林地湿地上的,那个时候自然环境确实好,但是交通极其不便利,柏油马路,水泥路很少,基本都还是原始的土地,一旦下雨下雪,那种泥泞到能把鞋吸进泥里的感觉,相信很多 95 后都没有体会过。那种环境下,汽车无法前行,直接会陷入泥里好几天。。。自行车都没办法推着走,因为挡泥板的缘故,会有很多泥块堆积在挡泥板那里,导致前轮就好像被刹车闸刹住一样,无法滚动,只能抗着或者抬着走,而那个年代的 28 自行车,其笨重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那个年代依靠的就是肌肉和体格,所以大家看那个年代的人,身材四肢都是很粗大的,包括女性,因为体力劳动太多了。。

还有手掌,50 后,60 后的手掌,尤其男性,哪怕是身材矮小的,很多的手掌都比现代的 180,甚至 190,200 身高的男性要大,要厚实许多,那都是长期体力劳动导致的。。

交通设施,汽车非常少,公共汽车也很少,而那时的公共汽车,质量很差,远没有现在的舒适干净。首先是根本无法抵挡寒冷,没有空调是肯定的,整台基本上就是用几块铁皮焊接起来的公共汽车(当时很多路途长达上千公里的长途客车也是如此),到处走风漏气,夏天还好,冬天坐在上面非常辛苦。。而且发动机质量都不好,尾气废气很重,坐在上面一会儿鼻子嘴里都是很呛人的烟尘味道,比现在北京河北的雾霾可是厉害多了,那个年代的汽车司机,得肺癌可是大多数。

而且那时的公共汽车,都是木质椅子,坐在上面隔的屁股疼,再加上当时的豆腐渣工程,路面崎岖不平,坑坑洼洼,汽车跑在上面,其上下颠簸的剧烈比汶川地震都强好多倍。。那个年代有不少坐在最后几排的中老年 乘客,腰椎被颠断的情况出现。

还是那个年代的公共汽车,车上的挡风玻璃质量非常差,现在的玻璃,其边缘都是打磨过的,呈圆润桩,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割伤。。。可是 90 年代公交车的玻璃,其边缘都是很锋利的,而且本身质量很差,车窗对玻璃的固定也很差,玻璃在窗户棱里都是晃晃悠悠的,再加上车辆颠簸的很厉害,经常出现割伤乘客的现象,我就见过两次,一次一个乘客脸被划破,流了很多血,另一次一个女乘客手臂打在了玻璃上,血流了一地,血管都看到了。。。。

201611009 23:00 暂停,继续慢慢更新。。。。

知乎用户 阿曼风云 发表

我肯定感觉到幸福了,不知道你感觉到了没有?

30 年前,我为了吃领居家的一碗疙瘩汤,为母亲不想让我在已经吃了人家一碗的情况下,再吃人家的,强行把我拉回家,我却苦闹不停,生气的妈妈一巴掌把我打在地上,半天回不过气来。那时候我大概 4 岁。妈妈也吓坏了,以为把我打死了,还想到了我被打死了等我爸爸回来,她该如何向她的老公我的爸爸交代。

29 年前,家里还是穷,白面很少,一年四季基本都是玉米粥,玉米馍。我记着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一看又是玉米馍,我直接拿起来给扔了,我老爸在我的胳膊上咬了一口,我现在也很好奇,他为什么咬我一口,哈哈!

26 年前,邻居村子过庙会,我妈给了我 2 毛钱。那时候冰棍 5 分,雪糕一毛五。在庙会上第一次见到了卖棉花糖的,看着那从机器里慢慢卷起的白花花的云一样的棉花糖,一问五毛钱一个,我紧紧的攥着手里的两毛钱,看着一个小女孩潇洒的拿出五块钱:来两个!!我恨不得上去抢她一个,然后我没有,我扭头钻出了人群。对面有个放录像的,进去也要五毛,我还是不够,然而我从放录像的那家院子上厕所的墙头上翻过去看了一场录像。看完录像后,在书摊上看到一本小人书,两毛五,妈的,还是不够。最后,我拿着两毛钱买了一根冰棍和一根雪糕,吃完回家了。很受伤!

26 年后,我基本可以满足自己想买啥就买啥了(那些我条件达不到的我都不想。。。)。我孩子想吃啥就吃啥了,想吃冰激凌吃冰激凌,想吃肯德基吃肯德基,想吃烤鸭吃烤鸭,反正她想吃的她随便,可她们开始挑食了,一挑食我妈妈就给她们讲我小时候差一点一巴掌打死吃疙瘩汤的故事,我老婆也跟着起哄,我这张老脸往哪里放?

她们的课外书,她们的玩具,随便买,喜欢什么买什么?棉花糖她们都不吃了,那可是她们老爹小时候的梦想啊?

小时候没看到作文书里人家写的作文:我的一天,不是去公园,就是去动物园、游乐园。我是整天家里地里玩,一玩干一天农活,收一天玉米。

不写了,反正我感觉就是幸福,像花一样。

家里的地今年开始不种了,我妈留了半亩种花生,说榨油用。那天她告诉我明年 9 月份你要回家收花生,我当时就有点崩溃,我确实不想干农活了,我怕了。

可我还是感觉很幸福,因为就剩半亩地的农活了。啦啦啦。。。啦啦啦。。。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我是 95 后,对 30 年前 80 年代也没有印象,所以不好说。

看电影《你好李焕英》,讲述 1981 年中国,我看着新鲜,但我爸看的是回忆。

不同人群有不同体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官员,沿海内陆,城市农村等不同地方人经历不一样,大家对于幸福定义也不一样。

但我反驳一种观点:认为 30 年前年轻人普遍更加主旋律更加集体主义有革命建设理想。

这点不成立,相当一部分当时年轻人更加西方化自由化。尤其是知识分子,大院子弟等,你看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管虎,田壮壮等这批 50 后 60 后的知识分子导演,80—90 年代还年轻,这批知识分子是对于欧美日韩港台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有好感一代人。

一方面,中国大陆当时经过几十年被封锁制裁和十年文革,刚刚改革开放,各种贫穷落后是普遍存在的。文革,广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也冲击年轻人意识,很多当时年轻人对于主旋律怀疑,甚至对于中国人中华文明怀疑。伤痕,河殇,叛逆是当时流行思想。

另一方面,当时正是欧美西方黄金时期,经济发达,科技领先,人民富裕;当时是日本黄金时期,80 年代泡沫经济和昭和繁荣;当时也是亚洲四小龙黄金时期,韩国,中国港台经济发展,文化领先,港片台剧靡靡之音风靡一时。

我们不够好,对方很好,结果是崇洋媚外,否定自我风气流行。这也很好理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主席教员批评解构也是那时开始流行的。

知乎用户 林浩轩 发表

现在很多年轻人由于高房价和贫富差距开始怀念四十年前的 “公平社会”,但四十年前工人与农民的差距堪比公务员与农民工。推荐路遥的人生这部时代小说,当时不管你再聪明有能力,如果没考上大学那只能做一辈子农民天天刨地,进城打工是不可能的,根本就没有工能给你干。这也是大量知青下乡的原因,就是因为城里缺乏对应的劳动岗位。工人倒是过的相当好,单位分房子管教育,不过待遇最好的还是干部。

虽说分房,但也都是狭小的楼梯房没有客厅,大多数需要共用厨房与厕所,一家人五六口挤在两房再正常不过。那个年代生活很枯燥,就算到八十年代黑白电视就几个台,年轻人只能靠看书写诗跳舞打发时间。拥有汽车就和今天买宾利的难度差不多,直到 05 年汽车才开始普及到家庭,现在买辆二手车最便宜的不到一万元。哪里来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呢?无非就是叶公好龙厚古薄今而已。

知乎用户 石良 发表

幸福,是有阶级性的!

知乎用户 有人 发表

还没两年前幸福。

2015 年研究生招生 285,2016 开始要 295,一学长三战好不容易在 2016 年考了 291,高兴的哒,结果还是没卵用。

本来毕业就可以工作,结果偏要搞什么劳什子的规培。搞得本专业考研人数暴涨。

ps: 只是吐槽一下。

2017-10-15,周日,20:22

知乎用户 Ccmiya​ 发表

有人幸福了有人没幸福?

知乎用户 朗博 发表

ghnbv

的邀请!

我算是个过来人,那就通过描述我的自己的成长的故事,尽力原来一个个人的对那时真实感觉。

七十年代初,当我还是不记事时候,跟着父母懵懵懂懂的来到荒凉的大西北,美其名曰 “支持边疆建设”。住在一家国企下属研究单位的大家属院内,相当于现在小区吧。因为只有我们这个院子四周都有围墙,就属于现在全封闭的高档小区吧。

我的生活就是从托儿所开始的!反正是免费的,又因为父辈白天忙于工作,有的孩子才几个月放在托儿所,一个阿姨居然照顾十来个婴儿,我们居然也顽强而健康的活了下来。三岁以后就进了幼儿园。每天晚上回到那狭小的房子中。

我家住房只是一大一小套间,每家的面积只有四十平,但是都有前后院。至今还记得,前院右边挖了一个地窖,深三米。作用当然不是打鬼子的,而是储藏蔬菜的。冬暖夏凉,相当于最天然最环保的土电冰箱。有一晚,我姐抬头数星星,一不小心掉了进去,她还很奇怪,怎么一屁股坐在地上了,怎么周围一下变暗,怎么一下就穿越了?后来父母听到动静,拉上正在纳闷她。

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就是盼着过年,不仅家里买了猪头,还可以放鞭炮呀。一般仅仅只买一两挂一百响的,于是小心翼翼的一个一个拆开,埋在土里炸,插进房子砖缝里面炸,炸一个少一个,好不心疼,也好开心,真是痛并快乐着。到了过年的晚上,全院的小伙伴一人拿个灯笼,各种摆队形,好不热闹。真比现在看春晚有意思。

那时,只能一周吃一次大米饭,这可是细粮。当大米饭蒸出来时候,满屋飘香呀。肉只能一月吃一次,那个味道更别提。这也是我最高兴的记忆了。就算有钱,也是凭票供应,想多买,门都没有。于是大家都想 “走后门”,认识商店的人。商店售货员真比市长都牛叉。

最不高兴的事情就是上公共厕所,里面屎尿横流,就像步入雷区一样。最奇特地方,每个坑之间毫无遮挡,只见一列白花花的大屁股,大家也不尴尬嫌臭,边蹲边聊。要是早上,大家还要排队 —- 伦敦,眼睁睁看着别人方便。晚上就必须打手电,不然真会掉进坑里。

迷迷糊糊上了小学,还记得第一次上小学那高兴心情。那时书包只有一种,像军人的斜跨绿色帆布包,上面一颗鲜红的五角星,里面就装了数学语文课本两本书,还有两个 32 开小本。一个五分钱的铁皮文具盒里面只装一分钱两根铅笔和二分钱一块的橡皮,这就是全部家当。上学是件愉快的事情,没有作业,也没有书看,一下课就和同学傻玩,玩的游戏,网上都有,不再介绍。教室不够,轮换用,一班只上半天课。我现在只能清清楚楚记得第一课,我爱北京天安门。音乐课只唱《游击队之歌》《团结就是力量》。那时候少先队员可不好当,一学期只给两个名额,可不是像现在这样滥,门槛这么低。

一两分就是我们最大财富。每天放学,跑到校门口老奶奶的小摊前,大家凑钱买上几分钱美味。或瓜子、或麦芽糖、或炒大豆,然后一起平均分配,美美的吃上一路。或者在小儿书摊前,一分钱租一本,几个小脑袋一起挤着看。

回家以后,继续和小伙伴们傻玩,爬树捕鸟,实在没有玩的,就是泥巴甩墙,或者扔石头,看谁扔的远。这时社会治安很好,无论玩得多晚,父母也不担心。

奇怪了,真的很少得病,一年也就入冬时候一两感次冒而已。大不了父母带我去职工医院,花上两分钱,挂个号(无论什么病,哪怕住院,只花两分钱挂号费)。然后大夫装模作样让你张开嘴,拿出一个长木片,压你的舌头,看看嗓子发炎没,就给你两包药片,便可以回家了。所以那时候孩子一进医院就立刻知道程序,很主动配合,张嘴伸舌。记得在我童年记忆中,不知道人会死的,因为院子里面没有病死过一个人。院子里面只有一个叫 “秦瘸子” 的,我们老在后面学他走路,那是小时候见过唯一的不幸之人。

得病有个好处,邻居来看你,送的礼物就是一瓶水果罐头一个肉罐头。但是你别想吃进嘴。等下次别人病的时候再送出去,这可是在礼尚往来中流通领域的奢侈品呀。我们只能眼巴巴看着,要是实在病的不想吃饭,父母也不能让孩子饿着,打开一瓶罐头,全家又像过年一样,都尝一尝,当然主要留给病人。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水果罐头有着一种特殊复杂感情:现在去超市买东西,我们买各种零食,但是绝对很少买水果罐头,因为那是我们记忆中奢侈品,不是轻易吃,所以也不敢去碰它。而小朋友现在能吃反季节的水果了,谁会馋罐头?我一直很奇怪,要是不把罐头外面的玻璃杯当喝水杯,谁会买水果罐头。但是水果罐头至今屹立不倒,好神奇!当然,有这样崇高地位的就是点心,其代表就是老四样:蛋条、桃酥、江米条和面包。除了面包以外,那三样也成了我们现在不可逾越的 “奢侈品” 了。那时,什么是共产主义,就是面包和牛奶,虽然我小时候都没有见过牛奶到底长得什么模样。

全国高考恢复了,我也好不容易戴上红领巾。学校开始注重学习了,也开始写作业了,幸好作业很少,但是家里买了一个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那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家庭买了一台车呀,父母一月工资才 20 多元,电视上百元,谁家买电视都要去借钱,这可是奢侈品。其实电视只有一个台,而且只有晚上 7 点以后才有节目,所以看的我津津有味,而忘了写作业,第二天挨罚,老师也不打学生,顶多罚站,最高惩罚就是请家长。天呀,那回家路上腿真比千金重!

只不过盼望每个星期天,因为那时候,每周只有休息一天,只有周末早上有电视播放一部动画片,虽然有时候看了很多遍了。到了七十年代末,每星期天晚六点,就开始引进国外的长篇动画片,日本的《铁壁阿童木》是第一个,紧接着是《森林大帝》,《聪明的一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一周只能看一集,那焦急等待一周的心情,是现在少年人无法体会的。

那时候业余生活除了电视就是广播。第一次相声时,把我肚子都笑疼了。那时,对我们小孩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午广播里面的《岳飞传》和《杨家将》,于是我们就学着评书中的人物,点上香,磕头结拜,追求有钱同花,有福共享的江湖义气。现在每当看着自己的孩子居然和同学能把钱算计的很清楚,我真的实在惊讶。

我们就这样穿着打着补丁,颜色只有绿和蓝的粗布衣服,吃着土豆白菜**,毫无任何压力,度过了贫穷但能吃饱,无知而又健康快乐的童年。**迎来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篇

人往往对童年的记忆是点和片段,只记得某一件事的情节,如同电影镜头一般,会遗漏很多情节。

到了自己青春岁月,则是满满的记忆,到现在,偶尔一首歌、一张画就能勾起心底最深的情绪,突然觉得青春仿佛是昨天刚发生的事情,会莫名其妙的感动,而感动的流泪。

记忆太多太多,想要把八十年代背景以市民视角写出来,既能真实展现当时的原貌,又不写成自己无聊的个人回忆录(小人物悲欢离合谁听呀),写出来又不能被删掉。这难度还是真大!试着从几方面来回忆吧。

吃和穿

八十年代前几年,我家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初,街上有了农贸市场,当时叫做自由市场,就是附近农村人把自己家农产品拿到市场来卖,当然规模甚小。所以,不敢想象,我们能吃到鸡了!是农村自己家养的土鸡!是香喷喷的炖鸡!回家以后,把卖的活鸡的鸡冠和翅膀抓一起,鸡头后仰,脖子自然成了一个拱形,噌噌蹭拔掉脖子的毛,拿一把锋利的菜刀,割喉,然后把血滴进地上事先准好的装水的碗里,小鸡蹬了几下腿,就不动了,然后被扔进滚烫的开水,烫几分钟,就很容易把鸡毛和鸡腿上的老茧除掉。这种屠杀场面几乎每周都能在各家各户上演,而且旁边总是有小孩蹲在旁边饶有兴致观看,我想那目光就象那时法国市民观看处死路易十四一样充满的好奇,而不带一丝同情。

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鸡肉真是很好吃,就放点葱姜盐,等快熟时候,纯天然的肉的香味便立马飘来出来,不敢说是香飘十里,但是邻居家也是能闻到的,当然鸡汤最好喝。那时食物就是食物,而不是什么掺杂化学工业品的产物。 除了,鸡肉,也能买到水果了。街上此时出现牛奶厂叔叔骑着自行车的身影,停下车,摇起铃铛,不一会儿,就他的面前就排起一排手拿各种容器的长队。牛奶煮熟的时候,上面便浮现出黄黄一层奶皮,这奶皮才是最好吃的。

炒菜里面也有了猪肉,那时候猪肉那个香呀,和现在真的不一样,所以造成我们这一代老男人大部分都是喜欢吃肉的。现在只有出国的时候在一些穷国,还能吃到这样的肉,能引起我童年的回忆。这点真觉得中国现在孩子的好像看起来吃的什么不缺,但是真没有小时候食物那种天然的香味。小时候哪怕一个土豆玉米,放在火碳里面烧熟,拿出来都是香味扑鼻的。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头一次吃到猕猴桃的时候,只和大拇指一般大,剥开皮,一尝又酸又甜,当时就感叹天底下怎么能有这样好吃的东西。只是我们小时候很少能吃到糖,现在糖果和巧克力真的比那时候好吃多了。

大街上出现了饭馆,当然,我们这里是牛肉面馆,虽然当时一碗面才一毛二,无论谁家能一年之中只能偶尔几次,俗称 “下馆子”。到了面馆子,就是人山人海,大部分人都是端着碗吃饭。此时开面馆是正宗回族,穿戴和身边回族同学并不一样。

我们搬进楼房,虽然不大,才五六十平(纯居住面积),但毕竟有三间屋子了,终于和姐姐分开睡了,一人一间。也总算不用在上那私处毫无遮挡的公共厕所了。当时这一套房也就二百多元,属于福利单位分房,人多粥少,就得要论资排辈的排队。为此,每到分房时候,领导办公地点就开锅了。妇女又哭又闹,骂领导的,急眼的小知识分子也找领导论理,领导就像孙子一样,挨个解释安慰,甚至恳求。反正百姓就是国家的主人那种感觉。那时候是大企业,小社会,政府公务员不像现在这样的热门,企业的职工看政府事业单位的人是斜着眼睛看的,如果事业单位人到市场买菜,有些卖菜人见自己的菜被挑来挑去,最后烦了就会说出一句伤人自尊的话:“这菜是给你们吃的么?” 言外之意,就政府事业单位的太穷了。

很奇怪,在吃穿方面,人对吃的往往记忆很深刻,但是对穿,却很模糊。

对穿,只有三个片段最为深刻:

印象最深一个场景,就是头一次穿上是全是买来的衣裤(那时,家家都有缝纫机啊,大部分妇女都会自己做衣服),重点是鞋也是买的,也不是母亲纳出来的,走在街上心中那个自豪,49 年的感觉,那个真是扬眉吐气,趾高气扬。

如果上学时候,哪个同学穿了喇叭裤、牛仔裤,运动衣,立刻能全班同学的围观和毫不遮掩的艳羡。

一次放学回家,和好朋友准备到我家一起写作业。来到楼底下,看到一楼的住户的姑娘穿者一件露出大脖子和肩膀的衣服在楼口招摇。当时觉的五雷轰顶,气都喘不上了,紧张直往前走,都不敢进自己家的楼口,和朋友走到没人地方,才面面相觑,不敢说话,对视的目光中惊奇、兴奋、害怕、还有一丝邪念全掺杂其中。

总之,觉得生活怎么这样美好幸福呀!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那几年除夕之夜的时候,从十一点半就开始放鞭炮,一直持续到一两点。第二天大街小巷全是一层的红色碎纸末。那阵阵鞭炮中充满浓烈的喜悦和希望。

娱乐、生活

八十年代初最主要方式就是看电视电影,能掀起全国现象级的全民 “造星” 运动。

中国女排第一次得了世界冠军,夺冠的那场比赛,全国直播,大街上绝看不到一个人,也绝对没有一个人在学习和加班,真是真正的万人空巷!当大家聚集在电视前,看到中国得冠那一刻,用欢呼雀跃也不能用激动来形容,那简直热泪盈眶呀。于是,女排就是英雄,全体国民的偶像,强烈的爱国主义头一次如此弥漫在每个人的心间。当洛杉矶奥运会上,拿到中国第一块金牌的时候,又是全国人们激动万分。

电影《少林寺》的播出,举国震惊,瞠目结舌。那时候电影票虽才二毛钱,对我们来说也算巨大的负担。还是没有看够,于是翻墙混票,用尽各种方法,也要进去。影院是大礼堂型的,可容纳上千人,于是影院值班大叔工作就是拿着手电来抓我们这些逃票的孩子。即使没有我们孩子,大叔没事时候,也拿着手电,检查正在看电影的观众手里电影票,是否以前的用过的来浑水摸鱼。李连杰一夜爆红,全面偶像。开封少林寺,每年都要遣返很多逃学逃家想来少林学武的来至全国各地的孩子。

《西游记》电视剧播出又是万人空巷。现在看起来土的掉渣的五毛特效,在我们眼里,不可思议!六小龄童一夜成为巨星,全国偶像!

霍元甲》第一部香港电视剧播出,又是万人空巷。其中的插曲和动作,绝对下课同学们的唯一主题。香港影星一夜爆红!成了全面偶像。

第一届《春晚》两个三流香港演员张明敏和奚秀兰,各唱一首歌《我的中国心》和《阿里山的姑娘》,一夜爆红,成为全民偶像。特别《我的中国心》成了今后十年学校节目演出的保留歌曲。至今 KTV 这首歌我们有时还在唱。

《红楼梦》电视剧的播出,又是万人空巷。以至于班里女生哪个不会背出《红楼梦》中几首诗?其中演员又一夜爆红,成为全民偶像。

什么是全民偶像,一家人吃饭,无论男女老少都在谈,大街小巷都在模仿,杂志报纸,也只有这一个人消息,绝对没有年龄界限,地区局限。

不过经过一波又一波冲击,万人空巷的局面越来越少,全民偶像越来越少。

《 上海滩》的周润发、《射雕》的温美玲等港台影星,也塑造第一批少年的追星族,我们的书上文具盒贴满的影星的大头像的即时贴。女孩子都用自己最好的笔记本,工工整整的抄上流行歌曲的歌词,珍藏起来。这个时候,就属于我们的追星生活了。上课没事的时候,就抄歌词玩。

课余时间干点什么呢?男生就是打打群架,然后去录像厅看看港台的武打片枪战片,也有录像厅放点三级片什么的。

当然也有些热爱的学习的,那时改革开放才开始,在一轮轮港台和国外电影和电视剧冲击下,有志的孩子,就是要通过上大学,然后留学,即便打工,也要出国,就像《中国合伙人》电影的一样。谁家的孩子要是能出国留学,那简直光宗耀祖的天大的荣誉了。

对于没什么志向的学生,上学学习压力不大,就算城里的孩子不学习,等几年待业,然后分配到厂矿,也是一条出路。特别农村的孩子,那时没有网络,电视台不过才几个频道,根本没有接触外界的信息,对于广大的农村学生来说,大学仅仅是一个名词。一般农村和家庭条件不好的初中最优秀毕业生直接考中专了,考师范了。毕业早,挣钱早。较好的,考不上师范的才去考高中。所以,高考录取率虽然低,但是,学习考试的竞争远远没有现在惨烈。那时候哪有补课这一说。特别看到现在孩子,苦学到深夜,心里好心疼。

而且整个社会都很穷,我们手里哪有什么参考书,复习资料,除了课本以外,还有什么?就想买,也没有地方去买,有钱买么?想要自己学,也没什么东西可学。那时候,要是老师能给我们搞一套北京西城高考模拟卷子,那几乎是宝物呀。其实,我们那时老师大部分全是工农兵大学生,考上大学一般是看政治表现和家庭出身。也没有多少同学能够象现在孩子一样,如此卖力学习的。反正我怎么记得我上中学那几年,作业真是不多,就没有学习到深夜的时候。反正就是高考前夕还真是用了功,反正考前几个月死记硬背,最后居然考上了。

上大学,印象最深的就是坐火车了。一到放假季,学生们拼命往挤上火车,门口挤不进去,男生拖着女生的屁股从车窗里面塞进去。别说厕所过道,有时候,连行李架也爬上了人。现在孩子实在想不出来,被挤得双腿离地,站着睡着情景么?现在和同学吃饭时候,回忆起那段历史,一看到农民碗,就要说起他记忆中最深刻的记忆:那么挤的车厢,不能喝水吃饭上厕所,他那时在东北上学,往西北走,实在渴的受不了,正好看见一个农民破碗里面有半碗水,碗底全是黑泥,然后偷偷的用指头蘸了蘸,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真的问问这一代大学生,哪个没有两三天不吃不喝没有站着睡觉的经历。可现在呢,一次没有买到卧铺和软卧,就在硬座上坐了一夜,觉得那样煎熬,一两天才缓过来,真受不了!发誓以后绝不做硬座。但是我也奇怪了,这与我们青春岁月的时候,这点罪和苦算什么?太安逸了,反而失去一些东西。

那时学校毕业包分配,进了大学真有天子骄子的感觉。 首先不交学费。特别农林牧师范类,国家每月给学生补助 45.5 元钱呀。八十年代这 45.5 是什么概念,一个农村女生一个月吃饭花上十几到二十左右,零花五元。每月还能省下 20 元,贴给家用。最后几年大学下来,干挣不赔。所以,既然工作不愁,吃喝不愁,那时,学习是学生自发自愿的,真的学到了东西。当然就有了 “六十分万岁” 混日子的学生,例如我吧。

我进大学校园时候,已经八十年代后期了,学术味道不浓了,但是有时候上课,老师让我们拿着凳子,坐在校园里面,展开激烈的讨论。什么都可以讨论,真有一种 “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 指点江山飞扬文字的感觉。我们憧憬世界,吸吮着各种理论,并且奉之为经典。我们的情感世界呢,大学校园到处是港台和国外的流行歌曲,小资情调的感伤是我们青春驿动的最好表达的迷茫。我们热爱诗歌,热衷文学,觉得生活还是很美好的,相信将来的世界是我们。那时没电视,没网络,更没有手机,除了晚上看书,也找不到娱乐项目,不看书学习怎么打发时间,所以,还真是学到很多东西,还是系统了解很多国外理论的,什么弗洛伊德呀,萨特呀,什么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吧。就目前看知乎文史类的文章,还是以引经据典为主,鲜有自己观点的,学史学文不应该是这样的吧。

当然,我们分配时候,也很苦恼,不是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而是学校安排。想安稳的,虽然不情愿,也就服从了。但是还真有不服从分配的,自己去按自己意愿的闯荡,那时候社会才进入改革开放初期,找个工作也容易。但是不能否定,还是一批优秀的人,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机会也比现在孩子的多。不像我们这些人,老老实实服从分配,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

到了九十年代,计算机慢慢发展起来。知道那时候硬盘一般才多大,2G 或者 4G,多少钱?没有低于一千元的。内存条最大也才 32MB,快上千了。配一台电脑多少钱?最便宜也得要四五千元呀。带宽是以 KB 为单位的,而且只能在一些效益好的单位才能见到计算机和上网。和现在一比,现在孩子多幸福呀。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本世纪初期,才慢慢普及个人手里。那时,百度还没有兴起,大家用的都是谷歌,也没什么聊天工具,全是公开的聊天室。那时根本没有网络监控,天呀,满屏全是有关生殖器的话题和骂语。特别初期的网吧,网站也没有监控管理,那个开放程度远非现在年青人谁能感受的,敏感话题讨论、色情的网站、各种资源真是毫无限制,简直就是一个混乱之治的自由主义。只是网速太慢。

当我前几年又重回贴吧时候,居然遭到了删帖,还是吧主删贴。我真的觉得不可思议呀,天底下还有这样事情?所以很少便去贴吧了,一直潜水潜水潜水,后来到了知乎,今年才出来冒泡。不过,慢慢也都痛苦的适应了各种删。

正如题主所问,现在的生活真比以前幸福么?我真的不觉得我们小时有多么苦呀。也许在物质和眼界上真的不如现在,但是,在我记忆中,儿时青少年时期最起码是快乐,无忧无愁的,思想是无知和自由的,是充满希望的。反正就我来看,八十年代的前期和中期,互联网前期,是我难以忘却的。

这些年来,我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世界去过一些地方,但是能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绝不是最繁华最高档的地方,而是最自然最纯净的地方。我想,人生也是差不多吧,估计就像成功人士回忆的一样,最幸福的时刻往往不是功成名就的以后,而是当初创业之时。

其实,繁华喧嚣是短暂,而背后孤独冷寂却是挥之不去的。

知乎用户 Long 发表

我是九五年出生在东北农村的,没有经历过三十年前的事。

但是我听过爸爸和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三十年前中国的城镇化率非常低,社会被人为割裂成两个阶层。即使是普通的城市工人在那个年代也是妥妥的人上人,那个时候工人的生活根本不能代表普通大众的生活品质。听爸爸说那个时候工人有八小时工作制的,而农民有的则是没日没夜的劳动,996 对那个年代的农民来说确实是福报,我们生产队的人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还要做操(不知道是哪个神仙想出来的),有时候晚上也要干活,名曰 “夜战”。那个时候生产队活特别多,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导致的,几乎所有的活都靠人力。但是给生产队干一年到头来也发不了多少粮食,因为那个时候生产队要给国家交公粮。那个年代农民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物质极度匮乏,还有无休无止的劳动。

在那个时代农民和工人不仅仅是两种职业的名称,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农民即使能胜任工厂的劳动也不可以去工厂里上班。农民实现阶级越迁的途径只有当兵和高考,除此之外几乎别无它法。

还有就是房子的问题,我家现在在农村还有一个房子,之前我家那个院子里可不止我们一家人,这个小院子里之前足足住了四户人家,在那个年代房子也绝对是硬通货,况且这还只是农村,城里面人均住房面积只会更小。

综上所述,现在普通大众的生活绝对比那个年代好上太多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三十年前就≈广义上物质不丰富的年代。

首先要反感小确幸。

如果说简单的纯朴的话,确实有,

但那是人口和资本不自由流动的社会。

我爸,爷爷老师都说过。

冬天时候就一套衣服,不能换,没有换的,洗澡更少,人的身上都是虱子,旧衣服上更是到处爬。

穿如此。

人没粮食吃,白面还别想了。棒子面窝窝头都是好的。人饿极了,还把玉米皮砸烂煮煮当稀饭来喝。

吃如此。

不感觉有什么好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我和父母这个小家庭个体的视角来看,是的。

但至少我自己很清楚,并且相比我的父母更清楚,我们家的幸福,有很多不可复制的时代特色。

如果非要拿我家的条件来当平均值,或者作为典型案例,只能说落入了幸存者偏差,和事实谬之远矣。

这其中既有不经意的收获,也有自我努力的成果,更有贵人扶持的幸运。

所以将我家庭的幸福完全归咎于其中任意一方面,是非常不客观的。

总的来说,现在回头仔细想想,我的父母(那些事情发生时,要么我尚不存在,要么我彼时对家庭决策没有话语权,所以也谈不上是我享受了时代红利,至少不是直接享受),至少抓住了五个时代红利。

  • 我父母都是 63 年生人,虽然年纪赶不上参加 77 年刚刚恢复的高考,但他们的求学之路,还是得益于教育系统和政治氛围的改善,相对之前的一代人更顺利了些。我的父亲考上中专,母亲考上卫校(彼时应该是中职水平的学校),在那个年代应该能算是中等学历水平吧,相比于我那些没能在求学之路上更进一步的姑、舅、姨们,他们是幸运和努力的,而时代也回馈了他们良多。相比我的父母,我的叔叔,也就是我父亲的弟弟,80 年代考上化工大学,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他也是我父母这两大家庭中,至今为止成就最高的。在那个时代,敢学习、愿学习、有机会学习,就是最大的时代红利。
  • 我父母从各自母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铁道部下属某单位工作(他们的母校都是彼时铁路系统内部学校,所以毕业分配相对容易,进铁路系统是大概率事件)。他们也是在工作过程中结识并结合,之后有了我。中国庞大的国有铁路系统,给他们提供相对优厚和稳定的待遇。虽然后来根据他们告诉我的一些事显示,他们的生活水准并没有超脱出那个时代,大家生活物资普遍不足的事实,但也几乎从来没有经历过,因物资和工资短缺而造成的生活窘迫。在那个时代,有一份足够稳定和能养家的体制内工作,已是很多人梦寐已久的生活。
  • 后来,铁路系统改制,我父母工作的单位从铁道部剥离,成为国资委下属的巨型央企。我父亲相对幸运,也足够努力,学习建筑的他顺利的考取了一级注册建筑师证,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准,成为单位的高层领导之一。而我的母亲则为家庭牺牲颇多,在我父亲长期出差甚至出国工作的情况下,独自肩负起养育我和照顾家庭的重任,虽然后来她工作的单位职工医院效益变差,她的职位也无法提升,但她仍旧无怨无悔的付出,是我家永远的英雄。在那个时代,动荡不定,人心思变,但我的父母坚守诺言,为家庭各自付出而无怨无悔,在这点上,并不感谢时代红利,这是他们用自己的亲身行动赢得的回报。
  • 接下来的事情就逐渐有了我的参与。00 年前后,我的父母出于种种考虑,包括但不限于我的教育问题,酝酿为全家解决北京户口的事情。这件事其实从来都不好办,在任何时代都是。万幸,我的父母就职的央企总部就在北京,我的父亲在该央企某下属单位的下属单位做到高层领导后,通过一些运作,成功的为全家解决了北京户口,我也从北京周边某小城的职工子弟中学,进入了北京市某区的某中学就读。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北京的学校和小地方的子弟中学,整体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即使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也能轻松感受的到。在那个时代,还是教育,是教育改变了我,是改变了的教育更加改变了我,这是我父母的又一次孤注一掷,而时代回报他们以果实。
  • 随着全家户口的解决,在四处拼凑了一番,并以现在来看匪夷所思的低价卖掉了之前居住的小城居所后,我家终于享受到了所有中国人(改开后)在经济上最大的时代红利:买房。在 02-03 年,北京的房价虽然和现在没有任何可比性(据他们回忆,彼时买房的价格大约是 4500 一平米,现在则是后面加个 0 都不止),但彼时大家的收入也低的可怜,所以即使是掏空了亲戚朋友们的存款的父母,手头可怜的一笔小钱也只勉强够首付。在现在人看来平常无比的购房贷款,那个年代对我父母来说,仿佛一次巨大的豪赌。我至今也不知道,他们到底经历过多少次夜不能寐,甚至彻夜长谈,才最终决定签下那份他们从未设想过自己会签的所谓 “卖身契”。买房这个时代红利,是我父母咬着牙冒着巨大的风险(虽然以后人的观点来看可能并没有,但在他们彼时看来确实是这样的),才最终把握住的。

HBND2"> 之后的事情就没什么激动人心的了,父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我的学业顺利,后来出国留学,然后定居国外,工作也挺顺利,唯独剩下单身这件事还让父母操心。

其实现在想想,我家是非常幸运的。

对我父母来说。

他们避开了很多时代的眼泪,享受了很多时代的红利。

他们自己够努力,也够坚持。

相对来说,我作为单纯的享受者,确实在付出不足这点上,愧对现在享受的一切。

还能说什么呢,我是幸运的,所以我是幸福的。

知乎用户 姚小宝 发表

当然是现在幸福!

大概 30 年前,我爸还活着,奶奶也还活着。

家里有个大院子,中间有栋楼,爷爷奶奶和我们住在一起照顾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

院子里有竹林,有苹果树桃树梨树柿子树等各种果树,丰收的时候随便吃。

院子里有大大的鱼池,里面养了很多金鱼,我没事就捞着玩。

还有好几个鸟笼子,养了几只鸟。

院子里还有各种花,各种我叫的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花。屋子里有各种盆景,里面的小人小动物栩栩如生。

爷爷是园艺师,这些都是他的杰作。

30 年后的今天,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来到异乡,欠了银行几百万,每月还款一万多。

我就喜欢压力,压力让我进步!我就喜欢工作,工作使我成长!

知乎用户 公子谬 发表

看看慈禧老佛爷从来不用 996,住着故宫从来不担心房价问题,生活质量世界顶尖水平。

所以大清的生活比现在幸福多了,社会果然倒退了。

知乎用户 囧尼 发表

未满 30,无权回答

知乎用户 JamesABC 发表

幸福感无法量化。严格意义上这个问题只能得到主观回答,而鉴于不同人的不同,其幸福的定义和度量衡都是不同的。所以只能说可能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更加幸福。

知乎用户 加小油 发表

退 30 年估计不太行,毕竟差得有点大,但是退 10 年的话还是可以的。

衣食住行这几年没什么太大变化,就医仍然是小病可以大病看不起的状态。

没有智能机,但是已经可以上网冲浪。

唯一的最大的差异在于,10 年前我和母亲说我将来去大城市工作给你买套大房子。现在借钱给自己凑首付,肉都吃的少了呢。不过好处在于退休的晚,能多挣几年钱 (ง ˙ω˙)ว

知乎用户 指尖华尔兹​ 发表

如果有可能,我真愿意过我父辈的生活。

那个时候,工厂上班的父亲 6 点就下班了,我从子弟小学放学,在家门口的花池一边和小朋友玩,一边等父亲提着菜回来做饭。家虽然只有不到 50 平,但是单位分的房,没有房贷。6 点多,家家户户门前都飘起了饭香,闻一闻就知道在做什么,愿意厚着脸皮,还可以去蹭些吃的。

8 点以后,楼下逐渐热闹起来,乘凉的,打羽毛球的,支起摊打扑克的,那时候的我,怎么也想不通他们怎么有兴致打一个又一个深夜。

母亲在工厂医院上班,上一个夜班能休 3 天(上夜班、下夜班、休息)。父亲经常在母亲上夜班的时候跑去医院打扑克。我会在母亲上白班的时候去医院玩,偷偷溜去药房拿山楂丸吃,润喉片味道也不错,只是薄荷味有点冲。

冬天下了雪,父亲会拿出在厂里做的冰车,拉着我在马路上跑了一圈又一圈,也会焊铁环给我推,只是我很笨,怎么也推不远,成为童年最大的遗憾。

那时候是可以放炮的,一到过年,放炮成了我最大的乐趣。正月十五,工厂会组织盛大的花灯展,一眼望不到头。我一个一个走过去,总能找到父亲单位做的那个,因为他们的花灯样子从没有变过,真是一群懒汉

我在工厂子弟小学上学,隔壁就是子弟中学,学习有点累,不过似乎没有多大压力,家教和补习班是一个传说,谁家孩子上了,还会炫耀一番。

现在的我和父辈比起来,一居室换成了三居室,自行车换成了汽车,手机替代了杂志,网剧覆盖了电视频道。然后呢,每日拖着疲惫的身躯 8、9 点下班,早早就秃了顶,日渐丰富的餐桌下是越来越不规律的饮食,唯一一天的周末还要带孩子上一个又一个补习班,仿佛赶场一样。

不怀念别的,就怀念那个年代慢节奏的生活

知乎用户 双笑生 发表

那个年代只是给了你生命,你却认为自己找到了光明。

知乎用户 墨十一​ 发表

又不是林彪儿子,那个年代怎么可能幸福。

那是个卫生巾都没有的年代,女的来月经了都得用月经带,就是布条,用完了洗干净晾干之后重复利用的年代你说幸福?

身边同事几乎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就说说那个年代的吃吧。

问一个同事小时候都有啥零食,他说主食都吃不饱,还零食呢。

我问几个同事小时候运动会都带啥好吃的,有的说带鸡蛋炒饭,有的说带面包汽水,有一个同事说他带了根火腿肠,其他几个同事都说他吹牛逼。

包括很多干部家庭,都要攒下一年的白面才能在过年吃一顿饺子。

同事说家里攒的一筐苹果,就等过年时候吃,结果根本不到过年,就被家里的孩子偷光了。

同事说小时候排队买秋菜一排排三天队,家里孩子多大轮班排队,孩子少的就傻眼了,他们最爱排的是白菜,同事说那个年代白菜不上化肥,所以白菜心特别好吃,直接车来了就偷白菜心吃。另一个同事说不是因为那个年代白菜不上化肥所以白菜心好吃,是因为你啥也吃不着,所以有个吃的就好吃。

有个同事说有一天实在没啥吃的了,吃了一下午榆树钱,就是树叶子。

我妈小时候跳皮筋把买酱油的五块钱丢了,吓得一晚上没敢回家。她家邻居老大爷二十斤玉米面丢了,直接跳江自杀了。

我小时候削下来的苹果皮,我奶全捡出来吃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看不得糟蹋东西。

一个月三十多块钱工资家里七八个孩子的人家大有人在,你想想那能吃着啥吧。

有的同事说第一次见到香蕉的时候,真的是直接吃的香蕉皮。

最后说一个不是三十年前,是更早的时候的,我爷爷说亲眼看到煮粥的大锅翻了,粥撒了一地,所有人冲过去像狗一样趴在地上不停的舔地上的粥吃。

知乎用户 大卫 发表

30 年前,北京普通人家冬天买不到新鲜蔬菜。

知乎用户 可乐猪 发表

如果为了钱,可以牺牲亲情,友情,爱情,那么,现在确实比 30 年前幸福了,因为,以前的人们,不会让孩子留守,不会为了房子离婚,更不会为了钱而笑贫不笑娼。

知乎用户 太急装三疯 发表

我觉得幸福多了,虽然退回 30 年,我无忧无虑,我也不会生重病,也不会受这么多煎熬,也不会失恋……

有人把怀旧当全部,也有人抱怨当下转移注意力到其他,还有人会真的觉得 30 年前幸福吧,幸福本来就是感情用事的东西。

知乎用户 王奇大仙儿 发表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现在没有三十年前幸福?

知乎用户 苏轼的大黄 发表

那是肯定的,钱更多了、东西更多了、交流方式也更多了,就连吃的东西也变多了…… 最关键的是:人的素质也确实有所提高!

不过据我所知,有些偏左甚至极左,在他们心里未必这么认为,比如他们认为 “工人阶级被剥夺了自由” 等等稀奇古怪的言论…… 大家还是应该把正方向,不左不右最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至少文化和消费比那时候丰富多了

知乎用户 王 alex 发表

分阶层分群体,就农民来说跟三十年前比天上地下的差别,没有农民会怀念 1986 年的农村;就工人来说,三十年前的工人从社会地位、福利保障、业余生活都比现在要高,所以下岗工人至今怨念颇深;就知识分子来说收入地位都有所上升,还没碰到过想活在那个年代的。

就我个人来说三十年前跟现在比当然三十年前幸福啊,那时我才四岁,除了吃就是玩然后上上幼儿园,家里除了没空调和电脑其余家电都有,其余的事轮不到也用不着我去操心,三十年后得养家养孩子然后时不时的跟俩超长更年期妇女扯不完的鸡毛蒜皮,真是吃嘛嘛不香,看啥啥心烦。

知乎用户 嘻嘻 发表

奔五大叔来回答一下

从老夫个人经历来说,铁板钉钉是比 30 年前要幸福的。其他不多说,就拿现在的年轻人普遍认为的一些观点来说一下

1, 毕业及分配。现在的年轻人总认为这是过去最好的福利,只要考上大学,就不愁工作。没错,确实是这样。但是,一,考上大学这个前提太难了。90 年代之前高考的录取率只有 25% 左右,这个录取率应该是包括了中专;二,大学毕业后包分配,是哪里来回哪里去的,一般不能出系统。比如,你考的大学是师范大学,那就只能当老师,大学是机械工业部下属的,就只能分配在机械系统。你生源地是江西,分配工作自然就是回江西。如果想要出省或者出系统,那就走后门咯,看你本事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考上大学等于脱离了农民的身份,成为了国家干部吃商品粮,所以确实是乌鸦变凤凰。

2, 有工作就能够分配房子。这点完全不是这样的。能不能分房,完全看地方和单位,大城市本来房子就少,想在单位分配房子难如登天,反过来中小城市相对要好一些。另外单位也极其重要,有的单位权力大,批地盖房子相对容易,加上领导关心职工,这样分房子相对容易很多,反过来,有很多单位职工根本没有房子分,结婚只能和父母挤在一起。另外单位分配房子一般结婚无房户优先,单身汉就别想了。还要最重要一点,分房子看你的背景和关系,从前单位里为了分房子,搞出各种幺蛾子事情的,不要太多。

3, 工作不累,没有 996。这点部分认同。过去国有单位确实都是大锅饭,混日子居多,但是肯吃苦肯动脑筋的,自然提拔更快。虽然没有 996,但是过去是没有双休的,国庆春节也不存在什么长假。要说工作日,一定比现在更多。

4, 过去年代日子真的是苦,什么都要自己做,不像现在什么都能买到,这里可以省出大把的时间。就光早上起来生炉子做饭,估计现在就没几个年轻人做的来。过一次年,父母要累上半个月,卤制品统统自己做,汤圆面要自己用石磨磨,瓜子花生自己炒,芝麻糖沙琪玛自己做,鸡鸭自己杀自己拔毛…… 小孩子是很开心的,大人就不一定了。

现在年轻人对香港台湾,已经是平视了,甚至不少已经是嗤之以鼻。过去年代,香港台湾是我们普通人仰望的高山,什么时候能够过上港台片里面的生活,是每个普通人梦寐以求的。

知乎用户 一沙一世界​ 发表

如果把问题放大一下,改成 3000 年以前和现在比,哪一个更幸福,我想,3000 年以前的氏族社会发展初期可能更幸福。

那时候有一阵子正好是家家没有余粮,社会产出刚刚满足人口所需,没有多余的财富去产生统治阶层,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分享,没有阶级压迫没有逼良为娼没有苛捐杂税,就像与贡贝黑猩猩一河之隔的倭黑猩猩族群一样,即使有矛盾也很快就发展为一次亲密接触大会。

那时候最幸福。

自有阶级以来,就不再有那样的幸福了。

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总体上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水平,但是并没有提升人类的幸福指数。或许还是倒退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年轻人,你知道 30 年前北京冬天的早晨起床有多么痛苦吗,尽管有所谓的暖气。可早上从被窝里探头出来,第一下接触像冰窖里的空气时,那寒冷几十年后还刻骨铭心。我记得那时经常在被窝里穿好毛衣和秋裤再钻出来。

如今,我穿着短裤在屋里晃来晃去,抱怨为什么不提前供暖,让屋里只有 21 度。

停电停水的次数太多了。以至于停电至今还是我记忆里最欢乐的童年往事,因为不用写作业,可以跑到楼道里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耍。

俺可是在北京一个有哨兵站岗的大院里长大的!

知乎用户 莫凡 发表

30 年前我住的地方青山绿水,山爱怎么爬就怎么爬,现在青山绿水那是人家的私家花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30 年前我爹作为高校青椒,工资很低,但生活各方各面单位都解决,衣食无忧。80 后与部分 90 后,父母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应该也有类似的体验。

30 年后我作为青椒… 别说了,老哥们给我打点钱吧。您闭眼按零,打多打少都是缘。

PS: 我无意说哪种分配方式更好,只是陈述个客观事实。

知乎用户 关山月 发表

现在物质的丰富,生产力的提高能惠及到相比三十年更多的人的,从这物质生活方面来说是要比三十年前更好的,但是人们的需求是不断更高的,这个幸福感就不好说了。

知乎用户 阿杰 发表

30 年轻我还没有出生…,

20 年前,我上小学农村学区房,我家到教室时间小于老师从办公室,下学后再教室写作业,写完作业在回家

知乎用户 微雨星辰 发表

应该比 30 年前幸福吧,毕竟 30 年前,我连受精卵都不是。

知乎用户 哪吒 5566​ 发表

当然!比 30 年前真的是辛福多了。最具体的是交通和过去比有了质的改变,过去谁能买到一张火车票是能力的表现,搞(不是买)到一张卧铺票可以提干,一张软卧票是你背后有靠山,是工人厂部可以为你有一间专用办公室。

现在的出行让人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便利,发达的交通网是大国的名片,快速的高铁使我们有了飞的感觉,一碗饭没吃完南京到了上海。

私家车的出现及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贫穷不应是我国的专利。

住房条件的改善使人们有了更多的尊严,虽说遍地高楼质量有待提高,总比人们没房住还是件值得庆贺之事,不赚国人钱那可是邻国说的。

电力方面更是民众生活的必须,可在 30 年前或再往前一点,电力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恶梦。家属区 24 小时有 2O 小时在停电,中国人停电都十分刁滑,早上你要起床穿衣服了,啪嗒没电了。疲惫一天下班回到家刚进门,啪嗒又停电了。忙完了摸索着上了床睡着了电又来了。那一年的夏天海尔塞拉西皇帝的专机晚上飞过武汉上空被称为是灯火辉煌的城市,真不知道下面亮着的是有几盏路灯?

供水改观了,不停水了。那时的人们家家都有在晚上把能装水的容器接满水,防止早上没有刷牙洗脸水,虽在長江边,用水且是提心吊胆。买菜要买好洗的,当然也没有什么菜可买,菜场的菜数得过来。

食品多了,不要供应票了,30 年前或之前几年中国的各种供应票多过美元。河南某地发行的中国票证最小单位是二毫,当时不知有无这精确的称?还有票证上面印有冫素质票丷三字,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什么商品。

到是现在多得象牛毛的食品有多少敢咽到肚子里去?

社会安全了!人手一个摄像头,坏人无处藏身,民众就象皇帝的新衣。防盗网行业方兴未艾,制作防盗网、门窗店家多过米店。防盗锁具由过去的弹子挂锁上升到 A、B、C、…… 直至各种电子锁,防护功能越来越强大,灌水泥灌泥砂填纸板芯的防盗门从百把块到几万块什么都有,挑选合适的防盗门是民众装修房子的必备工作。

30 年前的生活好比昨天,记忆犹新,一句话说不尽。30 年后的今天不可同日而语,赞美国家赞美山河,再过 30 年期待一个更好的中国出现在世界面前将是国人的骄傲。

知乎用户 王华​​ 发表

除了房价贵点,其他都强太多

知乎用户 hyn 发表

必然的 现代人的烦恼放到当时根本不配有这样的烦恼。

30 年前经常吃剩菜剩饭很少肉,过年过节杀只鸡都是不得了的事。牛肉这样的东西只有过年才吃的到。

30 年前一家五口住 30 平的单位宿舍也不觉得拥挤,因为大家都差不多。根本不会考虑买房的事温饱都刚刚够维持好一点的生活都勉强。现在住 140 还嫌小租出去 500 多每个月还房贷肉痛的要死。这种痛以前是感受不到的。

30 年前读幼儿园,有个纸飞机都能嗨半天。去花圃里挖蚯蚓蜈蚣玩。老师对小孩也很严格真的会打。我到现在都记得大班和一个男生打架把他推到水沟里被老师抽了几鞭子罚站一上午的事哈哈。现在我娃的玩具三大框上万块他还在烦恼没东西玩。

以前治安很乱 混子赶在主干道上明抢,警察那边刑事案件堆积如山根本处理不过来,现在听说哪里有抢劫都是不得了的事

知乎用户 拥曹反刘 发表

这问题跟民国多浪漫一样。消费主义未必能带来幸福,但贫穷和高度的物质匮乏肯定不是幸福的。

知乎用户 水木山城 发表

现在算不算是中国自元蒙以来,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呢?

元及满清,还算是少数族裔统治汉人,民国先军阀乱战多年,再接着抗战。建国后大跃进、三年灾害与文革,这五六百年内,只有近四十年,是中国没有战事与内乱动荡,全力发展经济与国力的全盛时期。

看看朝鲜、古巴,还是得感谢邓小平。

知乎用户 夏公子有闲 发表

可以说现在生活比三十年前的物质更丰富。

幸福嘛,不敢苟同。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就是,幸福从来都是属于少部分人的。对大多数人来说,烦闷和麻木是常态,幸福或者痛苦并非常态。

知乎用户 木头人​ 发表

30 年前,人口流动没现在这么夸张,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大部分人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小圈子,人口分布相对凝固。

那时候家人总相聚,邻里常走动,围炉话不停,颇有《老子》里说的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的味道。

如今正处于城市化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乡村逐渐没落消逝,城市越发冷漠固化,当年之氛围早已不再。

当然,这也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说明人民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只是,邻里之间少有互动,家人之间再难相聚,父母亲人一年见不了几面。

现在生活比 30 年前幸福了吗?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知乎用户 kirbyx 发表

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到底是何居心?人类的文明是在进步的。在这个科技和文化都飞速发展的时代,三十年可是个不短的时间。我可以这么说,总体必然是进步的,但是进步的但凡慢一点,都是错误。

因为进步是必然。we makes it. 这不是谁的施舍或者魔法。存在于社会,每天上班工作拿工资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其中的功臣。

而这三十年我们也有进步的慢甚至退步的地方。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公德心的人更应该关注的是这部分。

三十年前我们有录像厅,有了文艺作品分级制度的萌芽:儿童不宜。而现今我们要么得陪着孩子看熊大熊二,要么孩子陪着我看生化危机。

三十年前日常支出在月收入中的比例也很高,但是大把的工薪阶层敢于花半年的工资买一样电器。这其中显现出的是生活风险低。现在我们收入高了,但是我自问一下要花半年的工资买一样东西,简直疯狂。

三十年前牛奶里还没有三聚氰胺

三十年前还没有雾霾。

……

如果我们是个有追求的社会,我们并不租需要用这一点点进步来夸自己,反而要着眼于那些我们还没有做好的方面尽力追赶。

知乎用户 平平 发表

小时候不能保证顿顿有肉 机关幼儿园难得吃上饺子 这是发达地区 80 年代末厅局级干部的孙子啊 变形金刚贵的和现在苹果一样

知乎用户 1000 米恐惧症 发表

现在很多同学只是一个温和通胀就受不了,以前大通胀的时候,谁家还没屯过毛巾棉裤?

30 年前对应的是 80 末 90 初,当时世界正在大规模流行中国崩溃论。

朝鲜战争打完外国人见到华侨都竖大拇指,说中国 NB,连美国都打赢了。到八九十年代,外国人见到华侨,都说你们要完了。

80 年代的时候因为战争和洋跃进的债,政府赤字比较严重。加上后来官倒腐败,经济发展一直受阻,于是终于允许外资直接在中国办厂。

在此之前都是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当年赫鲁晓夫向斯大林提议在中国海南建立一个苏联的橡胶园。斯大林挺同意的,但毛泽东回复说 “你们提供建立种植园需要的所有资金、技术,还有设备,橡胶园的经营由中国负责。生产的橡胶我们装运给你们,用以偿还你们的资助。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很长时间都是中国经济的主流。

外资直接办厂看起来很美好,技术、设备都不用买,只出劳动力和土地厂子就能从天而降。

但是引入外资之后呢?

80 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美合作失去了原本的基础。随后**美国牵头,西方撤出了全部在华投资,**让中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90 年代的前半段中国经济是什么样的?

物价飞涨,通胀率一度高达 24% 。国企近乎全面亏损,1998 年全国 25 万户的国有企业利润才 214 亿。
银行坏账率一度高达 30% 以上,中国银行业整体上陷入 “技术性破产”。
1992 年中央财政收入为 979 亿元,多次向地方借钱。

大家再想想股市什么时候开放的?房地产什么时候开放的?现在割韭菜的工具,其实就是为了把公有资产变现,先稳住局面给企业回血。

后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启动基建转向投资拉动经济,这才有了现在十多年的高增长。

曾经的中国崩溃论也变成了中国威胁论,什么新殖民主义之类的词都造出来了。本质上就是我们后来的经济建设是成功的,中国现在的体量真的足够撼动世界格局。

我们现在在网上调侃温和通胀,而不是像 30 年前的人们一样去抢购物资,就已经无比是幸福了。

知乎用户 乱世浮生 发表

你要是单纯比较收入,物质条件,吃穿温饱医疗,那肯定好很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左壬笑话大赏

监狱里两个囚犯正交流经验。

“你是因为政治犯罪被捕的么?”

“当然。我是个管子工,被左壬委员会叫去修下水管。我看了看,说,‘整个体系都该换换了’,于是我就被判了 7 年。”

一网友人行道散步,不慎落入道旁河中,高呼救命!

两左壬闻之,视若不见,仍边走边谈笑如故。

网友情急生智,遂高呼 “天堂年代!” 两左壬闻之大惊,急跳入河中,将网友拖上岸来质问“你在讽刺什么?!”

又一网友人行道散步,又不慎落入道旁河中,又高呼救命!

左壬闻之,视若不见,仍边走边谈笑如故。

网友情急生智,遂高呼 “没有救世主!人民万岁!” 两左壬闻之大惊,急跳入河中,将网友拖上岸来, 却不知道该质问什么。

一位知识分子在知乎抱怨道:“现在的人都喜欢给人扣帽子。”

结果被一位左壬听到而发出踢出人民籍警告。

知识分子辩解说:“我根本没讲是谁喜欢扣帽子,你怎么可以随便警告我呢?”

“你少骗人,” 左壬咆哮道,“我在知乎混迹这么多年了,谁最喜欢给人扣帽子我会不知道吗?”

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有五个规则:

什么都别去思考;

如果你一定要思考,不要说出来;

如果你又要思考又要说,那就别写出来;

如果你又思考又说还写,那么别签名;

如果以上规则你都不遵守,那你就别感到吃惊。

一位知识分子在地铁上:“您好同志,请问您了解市场经济吗?”

“不。”

“那您听说过积极性是个笑话吗?”

“不。”

“那您家里有人没有私心吗?”

“没有。”

“那您把脚拿开好吗,您踩到我脚了。”

一知识分子询问左壬如何避免成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左壬大怒:“我们根本没有额外的标准!支持无产阶级的就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支持资产阶级的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不解。

左壬又大怒:“你脱离群众!你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一天,知乎三位网友被左壬关进了言论小黑屋。他们彼此交流关进来的原因。

第一个人:“我因为反对个人崇拜。”

第二个人:“我因为推崇个人崇拜。”

第三个人:“我没有明确表达支持个人崇拜。”

新左壬询问老左壬如何区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老左壬大怒:“我们根本没有额外的标准!支持无产阶级的就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支持资产阶级的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新左壬大喜:“对对对就是这个!”

知识分子、左壬、资本家共聚一堂,商讨国是。

知识分子:“我认为当下的发展与改革仍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随着增量放缓应加大扶贫力度、兼顾人民福祉。”

资本家:“什么是人民?”

左壬:“什么是经济?”

“假设你在生活中,一位老农民说他改革开放后从吃不饱大米开始到吃起了肉蛋鱼,你该怎么做?”

“立即举报境外颠覆分子入侵!”

在一次辩论会上,主持人说:“下面请同意个人崇拜的同志坐到会场左边,反对个人崇拜的同志坐到会场右边。”

一部分人坐到了左边,一部分人坐到了右边。只有一个人在中间不动。

主持人:这位同志,你到底认为支持好还是反对好。

回答:我认为支持好,但我觉得看起来不能给人以不理智的样子。

主持人慌忙说:那请您赶紧坐到高赞台上来。

一知识分子在刷知乎,是觉醒的同志在高呼。

知识分子觉得无聊,换了一个,还是觉醒的同志,又换一个,还是他们。

知识分子一切几十个回答,最后累了,准备关手机。

这时候知乎出现了满屏的评论:“你再换?你再换?你就不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一位网友的鹦鹉丢了。这是只有饭圈经历、颇会怼人的鹦鹉,要是和左壬干起架来可糟了。

次日,网友见该鹦鹉在左壬中颇受欢迎,回家后百思不得其解。

知乎用户 南行 发表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 30 年前幸福!

服装

40 年间,款式从 “一件衣服走天下” 到运动装、休闲装、职业装;衣料从粗糙单一发展到棉、麻、丝、绒、皮、化纤、混纺等多种材料质地;服装业从单一到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发展……

40 年的变化在衣服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70 年代众人皆爱绿蓝灰黑,80 年代时尚色彩缤纷,90 年代个性百变,千禧年后与世界无缝对接。

交通工具

40 年间,我国从自行车大国转变到高铁建造最先进的国家;单一的自行车出行方式发展到汽车、高铁、飞机等多样出行方式;人们出行的路线延伸越来越长、出行时间大大缩短。

饮食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改革 40 年期间,人民从有得吃到吃得饱到吃得好,餐桌上的菜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在市场中的选择也变得丰富多样。

居住环境

改革初期,住房采取福利分房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住房不断的变化:平房、楼房、商品房、别墅、高级住宅

房子也渐渐变成了个人的商品财产

通讯工具

四十年前写信,四十年后用微信。

四十年前,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改革开放后,电话开始普及,大哥大、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苹果,到现在国产手机的兴起,5G 时代快要到来了。

玩具

改革初期,小时候的我们都爱玩丢沙包、跳房子,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还有小跳蛙、小霸王……

如今的小朋友都玩乐高和其他高科技的玩具。

结婚照

40 年前的结婚照,身穿简洁的婚纱在民政局 “咔擦” 的一声拍下来,

如今,人们拍婚纱照追求高逼格、时尚又好看。

除了以上提及到的变化之外,

还有更多数都数不完的变化,

40 年时光的流转变迁,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是不断向前发展!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知乎用户 蒋勃石 发表

我老家是河南一个贫困县,到 2020 年才摘帽脱贫,是最后几个脱贫的县,人均收入少的可怜,就业机会太少。所有年轻人都会外出务工,在家留下可怜的留守儿童。

到 2020 年,政府宣布将在年底所有人口脱贫。

10 年秋我从东莞回老家念初一, 在城市的人口每时每刻都要用钱的地方。衣食住行,没有一样不是负担。由此,我的苦难行军也开始了,这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四年时光。

念书的学校是县第二初中,公立学校,整个校区还没有一个小加工厂大。出行来说,从镇到县城学校周天都有班车。价钱是城市的两倍,过年还要加价,破破烂烂,车顶漏风,一到冬天就会深刻让你感受脆弱,哪怕再大的棉衣也遮不住这风。

吃的方面来说,一年四季三样菜,土豆泥,土豆块,土豆丝,人造肉和芹菜。我隔壁的婆婆是学校的厨工,她每次去都自带老干妈和咸菜,说自己做的饭自己都吃不下。

我们所有人吃饭都必须站着或者蹲着,没有座位给你。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给学习施一点缀,我们要做的事就只有学习,其他都是多余的。

至今,我仍然喜欢吃土豆,已经习惯了。

老师有专用的打饭窗口,每天我们都在饭最后吃完的时候,抢老师窗口剩下的一点点 “美味菜肴”。

我是住校生,三个班住在一间寝室,面积还不到 70 平,上下铺要睡四个人。两张课桌做三个人。那时拼了命学习,就是为了在按成绩分座位的时候不会坐中间那个人,可以抢在前排和走廊。

**我们甚至要在教室住人睡觉,摆了两个上下铺,睡了八个人。教室睡觉也是香饽饽,因为教室有摇摇欲坠的风扇。**足够在夏天给你带来清凉的慰藉。酷暑天,我们寝室没有风扇,男生要睡在操场上,忍着蚊虫的叮咬,也要感受一下夏季的凉风。

饮水方面有个王老头,负责查寝,烧水,管后勤的。因为太难喝了,甚至有学生去揍他。

洗碗的自来水,接到饭碗里,能肉眼可见,密密麻麻的铁砂沉浸在你的杯底。烧开的水,有一股作呕的怪味,每个星期必须带茶叶去才能不被渴死。

大部分学生一个星期的生活也才 50 元,吃饭 3 元一顿,五天下来刚好 45,留 5 元坐车回家。吃得起小卖部的泡面都是公认的有钱人。

到 2013 年,我们初三终于到了火车站的新校区,我的生活费飙涨。新校区不仅设备齐全,一个宿舍只住六个人还有独立卫生间。

一个月不忌口可以吃掉一千多的生活费,食堂明亮卫生,有串串,有胡辣汤,有黄馒头,紫薯馒头,有芝麻饼,有油条……

现在的生活必然比十年前幸福,何况三十年前

知乎用户 不同沙丘 发表

物质上应该是幸福的,精神上不好说,想的开的挺幸福的,想不开挺不幸的。

知乎用户 王二 发表

七零后,说三十年前,那时候年纪小,很多事自然是开心点,但无论是物质还是其他,三十年前和现在都是没法比的。

北方寒冷的冬天,炉子里的煤炭快烧完了,你要抖抖索索的出去砸煤,家里没有油烟机,厨房都是油腻腻的。过年特别高兴,因为过年才能有很多肉吃,卤牛肉,鸡大腿,还有糖,平时可没这么多好吃的。还有春晚看,那时电视可没这么多节目,哦,电视是 16 吋黑白的,有时候信号不好要调整头上的两根天线。出去拜年父母骑自行车带着我和我姐,那路上滑的和冰场一样。

家里墙面就是涂料,掉灰起皮,哪像现在乳胶漆,墙纸那么漂亮,地面好一点就是水泥地,哪像现在木地板,瓷砖可以随便爬,洗衣服最多就是单筒洗衣机,还要准备好多大盆再手工漂洗,窗户就是木头的,走风漏气冬天还要钉塑料布,冬天最怕半夜肚子疼,穿半天衣服,出去上茅坑,那真是屁股冻,肚子疼,鼻子臭,穿大人的大衣的话,有时候还有点担心拉大衣上……

现在都生活和文化娱乐和以前比?我父亲去世早,96 年,我常常想,父亲在就好了,看着家里的液晶电视一定很高兴,有大又清楚,看着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一定很高兴,省心又干净,各种文化娱乐节目,相声小品戏曲,国内国外新闻,挑着看,电脑电视手机随便选,吃什么菜楼下或者网上买就行,新疆以前冬天只有萝卜白菜土豆,海鲜也就带鱼和海带。

三十年前比现在还好?这么多人付出生命和青春才有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以前我过生日是两个鸡蛋,现在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就看是”绝对值的幸福 “,还是” 相对值的幸福“了。

按衣食住行、娱乐、精神、教育等资源来说,现在的生活当然比三十年前幸福多了,这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

但” 相对值的幸福 “,也就是社会地位来说就未必了。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固化,底层人民所占据的资源比例更低了。

举个栗子:当年我爹一辆破自行车,兜里没有一百块,就追到身为村花的我妈——今时今日我开着小汽车,银行存款二十万,单身 29 年……

知乎用户 半日光辉 发表

78 年生人,30 年前小学 2 年级。我想我有资格回答。

1986 年我家住在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一个叫做侯家沟的地方,这个位置虽然是标准的市内,但是房屋却连现在的农村也不如。毗邻香炉礁的车家村,侯家沟一代在日占时期就是中国人聚集地,所以房屋以砖坯房为主,瓦房不多,很多是石棉瓦屋顶,油毡纸屋顶。油毡纸屋顶我理解就是在屋顶浇一层类似铺马路的沥青,我们这里叫做 “臭油子”。我家就是油毡纸屋顶。当然都是平房,和老北京胡同宽度差不多的街道,只不过路面都是泥土路。一旦下雨那自然泥泞不堪坑坑洼洼。

房子没有下水,污水要通过露天的臭水沟排走,没有自来水,一般是一个胡同有一到两个水龙头,各家各户有水缸装水。因为水费是临近几户共同承担,所以你要是用别的地方的水龙头是不行的,所以水龙头上往往上锁。我记得很清楚,应该在我小学 2,3 年级时,开别的胡同的水龙头,结果旁边院子里冲出一个男青年来驱赶我,然后凶狠的用石头扔向我。

停电也是常事。

大概是在 88 年开始,我住的地方开始大规模动迁,我家是 1990 年搬离了那个贫民窟,住进了楼房。1992 年前后,侯家沟一代的油毡纸房彻底消失。

知乎用户 爱穿黑衣的汪 发表

我妈说,我才几个月的时间,抱我去部队找我爸,大概四小时的车程吧。

当时把家里所有的尿布都给我裹上了,结果到了部队打开包被一看,我已然成了被屎尿裹住的一个小孩儿。

现在呢,带一包纸尿裤,决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

幸福,就是仓廪实,衣食足。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9s0o75 发表

肯定,幸福很多倍

工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环境有了很大的提升

饮食环境的超级提升,各种营养都不缺,各种美食,30 年前,国人很多很多温饱还没有解决。

居住环境的提升,现在是有抽水马桶,油烟机,燃气灶的家居环境,以前是没有现代居住环境的使用炉子的房间

30 年前汽车是奢侈品,有自行车都是了不起的。现在汽车几万块一辆。

现在购买商品很方便,送货上门。以前需要排队,有时候不一定买的上。

知乎用户 安岸 发表

满 35 了,可以来答题啦,我小时候 80 年代中后期吧,一周只有周六晚上有肉吃,也不是红烧肉哦,那得过年才有,就是菜里会放点肉丝之类,大概 90 年代中后期肉菜开始丰富起来,还记得我妈说现在生活好了天天跟过年似得有肉吃。只有过年才能买新衣裳,只能买一件或者一身。

知乎用户 竹亦轩​ 发表

以自己为例。

真实感受,现在的生活肯定是比 30 年前好,起码在物质上是好了非常多。

90 年出生的人,过了三十,不说三十年前,在我小时候,25 年前左右,我们家还用煤油灯,当然,没过 1~2 年,家里就通电了,有了电灯,然后自然水还没有通,都是井水 。

那个时候,电话还没有普及,谁家装了座机电话,都会借电话去打 。

如今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国家在高速发展。

现在的物质肯定是更加幸福。

精神的需要来源于读书,现在书本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可选择性也很多。

综合来说,是肯定幸福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比惨或是比好并不会改变现状的,的确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人们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真的让你幸福了吗?面对的问题解决了吗?

对,30 年前我们更惨,所以我们现在就很幸福?

你幸福吗?我是 cctv

社会的进步不是靠这种自我催眠式的自我感动,而是不断地改进现在。

现在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停的逃避,靠自我感动去维持稳定

知乎用户 sinux​ 发表

那时我父亲年富力强,我坐在他肩膀上,走在人群里,大家都双手比着 V,以为这次依旧可以胜利。我很小很愤怒,懵懂中感受到一种力量,后来我知道那是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力量同质的。

如今我依旧愤怒,感受到的是 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铸剑灰未冷。想到这点就有一种微茫的幸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30 年前除了贫富差距以外没有任何可以怀念的东西,说 30 年前更好的答主,请不要使用任何最近 30 年创造的科技和财富。

知乎用户 像条小蛇 发表

低位起跳的人肯定比 30 年前更幸福,30 年前穿的破破烂烂,吃的黏黏糊糊,住的土坯茅草,现在怎么都比那时候好~

还有绝对值暴涨的人也更幸福,比如有些人 90 年代就是小市民,过的有吃有喝有房有车(公车),现在高官或者百亿身家,他们幸福感也是暴涨的~

但幸福从来都没有绝对值,幸福是比较出来的,有人更幸福就有人落魄~

很多早年就过的不错的人现在就感觉很一般,没什么提升感,很多人说起 30 年前,都是在回忆昔日的巅峰,现在只能唏嘘不已;比如一哥们,90 年代时父母倒卖小商品,他家是镇上首富,他现在普普通通打工,他很喜欢回忆往日的辉煌;这样的人在东北太多了,他们早就有钱过,现在都只是最普通的人~

再比如我自己,我现在的生活和 90 年代比,也就是多了网络,小时候也是住百来平的房子,有自己房间,卫生间抽水马桶,有有线电视,生活和现在差别不大。现在真不会觉得比 30 年前幸福~

知乎用户 宏观世界 发表

(答非所问,胡言乱语,一时所感,大家轻喷)

我只想说现在网上戾气太重了,二极管思维的人太多了。

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很难去比较与衡量。不可否认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烦恼。但是仅从物质层面而言,现在的生活肯定比 30 年好多了。今天的少部分人,没有经历过物质上的苦日子,反而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走过苦难年代的老一辈。

年纪大一点的知识分子,稍微批评一下极左年代,即使有理有据,也要被斥为反动分子,公知走狗。或者骂得轻一点,也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

年纪大一点的平头百姓,即使从朴素的情感出发说两句当年的艰苦,也被斥为愚昧无知,没有阶级觉悟。

而且左壬和**右壬**都要批判他们,反正张口闭口教员万岁,或者中国最牛逼,会喊两句口号就完了。

现在这些愤青,不论左右,战狼小粉红,小将红卫兵,其实本质上就是同一类人,群体上也很大程度是同一批人。他们自己也经常神经错乱,左右横跳,一会儿打倒资本家,一会儿煽动民族主义。

说穿了,有些人吃得太饱,读书太少,又都想当人上人,又不努力,又当不上,心里又不平衡,于是冠冕堂皇地在或左或右的意识形态大旗下怼天怼地,发泄情绪,虚空输出。

我个人是很崇拜教员的,印象中他说过,自己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而是 “实事求是派”。不知道现在的左壬和右壬们还有几个记得 “实事求是” 这四个字。算了不指望了,反正如今理中客在网络上也几乎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了。

我知道这些话颇给人以 “众人皆醉我独醒”、强装理中客的不知天高地厚之感。事实上我自己也自知思想浅薄、神经错乱、左右横跳。大家就当我是在自嘲好了。

所以怎么办呢?还是少上点网吧。

知乎用户 杨程程 - 慕颜歌​ 发表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一点没有

除了大家活得要容易点,这不是幸福

物质当然提升了便捷和机会

但人的幸福,不是在于你是否比以前更容易

而在于你在你的人际关系里的感受如何

生理上的难受,是苦痛,但精神辗压而生理无明显忧患的,是痛苦,比如有人抑郁了会带孩子一起自杀

和便捷一起来的,是爱人背叛的方便

以及更多意外的横生

以及你是天才也很难再成为天才(人多天才多就没你多少事了)

人只会有物质便捷和活下去的改善

本质的幸福提升,很难

你要专一,但你另一半花心,找下一个还如此,仅仅因为,TA 能遇上的异性接触和交往的异性也更为便捷变多。

你花心,可是现代追踪器也很发达,你想有点小自己的齐人之乐但不想做个烂人,完全因为现代科技暴露无遗,鸡飞狗跳,不想失去的失去了,想失去的还纠缠着你……

你平时爱说点悄悄话,要是没有科技你还可以不承认

有了科技人家可以截图 P 图证明

所以别 YY 了,

洗洗睡吧

科技只能提供物质的方便

心智才能修炼把持能力和应变能力

生理安全度措施确有提高,但意外也不少,何况生理安全和直接的快乐感,在非极端情况下并不起主导作用,你以为你心口不痛又不是心外科医生或职业需要会猛学这类医学常识还幸福无比?

只要你肉体没有特别影响你,那么主导你生活的,就是你的人际关系

不装逼,不扯逼,不撕逼,才是好东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讲真,其实这个问题应该由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回答,他们最有发言权

而且不能拿那时没有的跟现在比,毕竟幸福是一种感觉,物质丰富了生活便利了只是社会进步了,但是不一定幸福

不如再问,中国人民幸福还是朝鲜人民幸福?肯定是朝鲜人民更幸福

知乎用户 Novo 发表

我是 80 后,小时候(应该不到 30 年前)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很幸福的。毕竟自己生活在一个还不错的城市里,父母也都是企业的正式职工,自己又是独生子女,那时家里已经有了游戏机,父亲出差也给我带了不少变形金刚之类的玩具,家里的各种漫画书也不少,吃零食的机会也不少。但另一方面直到 93 年,家里住的还是两间房,没有自己的厨房和厕所,父母虽然工作轻松,但也看不到多少上升空间,而且基本上闲钱都花在了我身上,自己舍不得用。要我选的话还是现做的生活更幸福,如果自己还是个孩子的话就更好了。

PS:小时候在街上看见过几个孩子,其中一个比我还小,其他几个比我大几岁。他们在街上表演自残来挣钱,那是我唯一一次看见类似的事情,到现在想起心里还很是不舒服。

知乎用户 你明用户 发表

这不是废话,现在很多人都能过上以前特权阶级的生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一下

基本上, 真正经历过 8,90 年代的人都会觉得现在不错

反而是那些十几二十来岁的觉得三十年前好

========================

30 年前有多困难其他答主已经说得很详细了. 本人 87 生人, 反正记忆中电子产品基本只有收音机, 我家在五金公司工作 (现在的年轻人应该都不知道五金公司是啥玩意了) 所以有了整栋楼唯一的一台小彩电, 还是熊猫牌的. 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把彩电搬到院子里放电视看.

平时吃的饭没啥油水, 吃根火腿肠可以在班里炫耀一个星期 (但也不得不说当年的火腿肠真的是火腿肠, 全是肉口感劲道得要死). 有谁去过上海广州深圳之类的地方回来基本上一个学期都是话题人物了.

衣服只有很少几种款式, 新款衣服只能去北上广买. 本地基本买布找裁缝做.

没网络, 没什么娱乐措施, 嗯, 你们小年轻以为当年我们可以漫山遍野疯. 但你们不知道我们那座后山每年都要吃一个小孩, 是真的吃, 进去了就找不到那种. 以至于当地人都已经习惯, 小孩进山丢了也最多在外围找一下然后该干啥干啥根本不敢进深山, 因为没手机没 GPS 没对讲机进了深山迷路就是死. 哪比现在动用好几十人一大堆机械拉网式搜索

生病去医院有理没理来一针青霉素, 还死贵. 一般小病都是靠土方子. 也多亏本人当年父母在五金公司外婆在百货公司所以吃得比较好没怎么生病抗生素打得少所以现在去医院基本只用别人一半的量就可以完全恢复.

知乎用户 张乐​ 发表

看到这个问题,我拿回去问了我爸,我爸告诉我,30 年前更幸福。那时的他,年富力强,是十里八乡的俊后生,有头脑,有能力。我爷爷是村干部,家庭条件在村里算还不错的,想嫁给他的黄花闺女一大把。后来他生意失败,黯然回乡,如今在某个小煤气站做个小员工,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

我又去问了我妈,我妈告诉我,30 年前的她不幸福。那时候重男轻女非常严重,为供养年幼的弟弟上学辛苦劳作,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没日没夜的干农活。后来嫁给我父亲又没有什么家庭地位,甚至有时还被家暴。在当时那个环境,没有任何反抗的意识和方式,只能默默承受。现在他育有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虽不能大富大贵,儿女倒也还算争气孝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夸她养了几个好儿女。

我又拿这个问题去问了问我姐姐,她告诉我,没有什么幸福不幸福的,30 年前和现在都一样,有幸福的事,也有不幸福的事。30 年前的她才四五岁,虽然当时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但父母还算开明,在生活和教育机会上基本上可以做到一视同仁,没有遭受多少白眼和不公。如今她是一双儿女的母亲,家庭美满幸福,但随着女儿长大,自己的能力跟不上家庭的发展速度,想要与丈夫儿女共同成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我问了问我自己,我幸福吗?也许吧。相对于很多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在外漂泊的同学,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在当地还算不错的收入,不需要操心下一顿饭。但相对于很多事业有成,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同学,我又显得渺小无知,自惭形秽。

所以我觉得,幸福与否,和环境的关系可能很小,和自己的关系很大。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2sLDC0 发表

小时候晚上偶尔有停电的状况,晚上没有空调热的睡不着。现在不存在了,施工事故和检修偶尔会停电,但是有柴油发电机做备用电。

知乎用户 北方的虾米 发表

明天就是双 11, 30 年前你拿什么买买买?还不把各种票攒了?

知乎用户 帝王蟹 发表

如果 30 年前指的是 1980 到 1990 年,可以看看 “激荡三十年” 这本书,有一年可口可乐只能卖给外国人,国人是不可以买的,有一年进口一个盘子是需要敲几十个图章的。20 多年前爸爸带我出去玩看到商场橱窗里的蛋糕 20 几元,爸爸说了句老虎肉。妈妈在乡办企业有自己的托儿所,记得在乡镇的幼儿园不知犯了什么错误被老师用铃铛敲了下头后来缝针了,站在椅子上不知道被谁推了下摔下来手骨折了,小学会被罚站在操场上不准吃屎一样午饭,午饭只有一个菜和一个紫菜汤或者豆腐汤,偶尔会有一块汉堡(其实就是一种合成肉)。中学许多同学的父母下岗了,校门口许多流氓抢学生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好威风。90 年代我爸爸在上市国企工作一个月 1500 元,宅基地搭了点违章建筑出租大概有 2000 元,是我的爷爷拿用来维持一大家子人开销,奶奶退休金一两百块吧。那时候汇率是 1:8,耐克是买不起的,我们是宅基地不买房子,但是宅基地是无法买卖的,听说有个劳模徐虎分到一套三房一厅,我在想我们家十几个房间,他才 3 间房。现在我儿子没上过托儿所,幼稚园老师非常有爱心,他的班主任很漂亮哦,他很喜欢去,学校午餐都是公示的,后台能看到厨房。现在读小学了,老师虽然严厉但是针对性和目的性很强,是为了孩子能适应竞争,从幼稚园到现在小学也从来没受过伤。什么下午茶,五星级酒店自助餐,迪士尼,出国玩,疫情前一起去了次大马已经成了他美好的回忆,等疫情过后打算每年带他去一个国家,各种培训班他也很喜欢,至少以我的看法,他的童年时代比我幸福多了,但是我也有我的快乐,不过更多的是苦中作乐吧。总之我们家绝对比 30 年前要幸福的。

知乎用户 张骁 发表

古人告诉我们: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相对于三十年前,我们物质条件要好太多了,但是不均,不安也都增加了不少,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需要解决。

知乎用户 倚声 发表

30 年前高考升学率 3.7%,统计口径大专以上。

知乎用户 猪猪侠 发表

物质上得到了极大提升和改善

但不知道为什么,个个都成了负债或破产的主儿

应接不暇的账单和对前途收入的不确定,让人窒息,外加无底线竞争和各种内卷争夺

这是怎么了,是我更贪婪了,还是他们手段更高明了

知乎用户 退休老头 发表

谢邀,就我来说幸福了,衣,三十年前衣服基本没有换的,宝宝衣服也是晚上洗了烤干早上穿,现在好几套四季服装。食,三十年前特羡慕宴会好吃的,现在不以为然反而觉得外面吃的不利健康。住,三十年前借外单位几平方米一间平房,生火炉买不起柴,现在住楼房,有暖气。行,三十年前回老家一天才能到,现在两个小时左右就到了。三十年前做梦都想不到我会回答你问题,哈哈。

当然也有不少方面感觉不好了,比如,那个时候上大学不要钱,国家还给助学金,每月 25 元,相当于刚转正干部的收入,毕业包分配(但没有选择权),现在上大学要家长出钱,毕业自己找工作有失业问题。再比如,那个时候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现在感觉是喜马拉雅山上的一棵无名草

还有,那个时代大家差不多,同学收入基本一样,现在差距很大,大到生在福中不知福。因为比你更富的人多了去了,相对你就是温饱线刚过的穷人。人家月收入是以万计而你是以千计的,富人贵人一顿饭超过你半年粮,人家一套衣服比你所有的衣服加起来都贵,人家烫一个发的钱够你理一辈子的了,人家 N 套房子加别墅而你却只有一套房,人家的脚是别人洗的而你是自己洗的……

知乎用户 玉兔 发表

你们这些人真是对贫穷一无所知。

2000 年前,好多农村的贫困人口连饭都吃不起。

现在吃不起饭的估计只有流浪汉了。

现在农村的物质条件也是极度充沛。

从物质角度而言,现在比 20 年前都幸福不知道多少倍。

至于精神上的,这个与时代没有太多关系了。

知乎用户 猫虫 发表

我觉得这个问题下很多人都混淆了生产力和幸福感。

举个稍微过分一点的例子好了。

秦始皇没办法用手机;现在要饭的都得弄个二维码。所以要饭的比秦始皇幸福。

知乎用户 胸怀家国 发表

得看怎么进行比较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现在还有七千万的人每天生活费不足 3 美元,大概应该是 30 年前的生活水平,如果幸福不幸福你可以去问问这些人。

知乎用户 十一年寒窗 发表

记得有个野史,讲的是慈禧太后很怀念逃难时吃的粗粮窝窝头,后来叫御厨做来吃,还好御厨没傻到真用粗粮来做,而是精粮蜜糖精心制作,慈禧还是觉得不如逃难时吃到的好吃。

愚见:穷困时期小目标(逢年过节大餐、新衣、小电视机)的实现,带来的甜蜜感远大于富裕时期大目标(买房买车)的实现。

小时候过年,亲戚朋友给我包 50 块的红包,我一点都不开心,因为大红包是要上交的,外婆另外给了我 5 块零花,我就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我不在乎我爸妈能拿多少,只在乎自己能拿多少,哪怕这钱不只是爸妈用来红包往来,有节余的话还要添补我新一年的衣食住行。

愚见:30 年间很多变化已经溶入到零碎的生活里,已经习以为常,而钱包涨幅不如别人那么快,感觉还不如回到 30 年前呢,拿衣服。

知乎用户 弥漫 发表

别 30 年前了,现在还有中国最后一个行政村通电还不够 5 年。

90 年代,全村 100 多人,只有一台黑白 08 年家电下乡之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没电视。

至于说什么爬山掏鸟蛋,山就在那里,也没推平;鸟蛋也在那里,也没飞走,想就去爬;虫子草根一个不少,你肯去就有。90 年代从县城回农村老家,坐车颠簸至少两个小时,现在回去,路好,慢都 40 分钟就到,还稳定。

哦,对了,我都忘了 30 年前农民只是占大多数。

知乎用户 丸知知 农友 发表

对于魔怔左壬来说

肯定没有

对于农村人来说

是的

有了上升渠道

努力点就有工作,收入

以前直接被困在土地一辈子

剪刀差,待遇肯定不如其他行业的

知乎用户 壹颂善 发表

不能用 “幸福” 来比,但 “更好” 是一定的。

知乎用户 本周 发表

幸福这个东西不能跨越时间比较,以前有口饭吃就是幸福,今天是这样吗,就像其他动物没有手机电脑高科技,那它们不幸福吗。

活在当下,可持续发展的幸福才是真幸福

知乎用户 无名野人 发表

看了一圈问题下的回答和评论,真是魔幻的回答,魔幻的评论。

幸福不幸福,你自己心里有数,不是吗?不然你还来这儿问什么呢?

最神奇的是,我看见有 996、007 的苦哈哈在幻想 30 年前的美好生活,结果被 “30 年前幸福世界的真相的揭露者” 给冷嘲热讽了一顿,还被一群人骂成是八旗子弟在怀念他们的铁杆庄稼。

有点…… 乱。

让我捋一捋。

大概是这么回事:

许多苦哈哈觉得日子过得不好,成天被剥削压榨,远不如 30 年前那样朝九晚五不用加班福利多多的日子——当然,大部分人没经历过这些,至多只是听说过。但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对现在的状况不满。

然后就冒出来一些 “揭露真相者”,指出 30 年前也只有一小部分人才有上面那些苦哈哈想象中的那些特权,阴阳怪气,意义不明。这是个比烂党,认为还有更多过得更惨的人,所以你们没资格抱怨。

接着就冒出来仇恨特权的人,大骂八旗子弟们是在怀念铁杆庄稼了。

于是不食肉糜的人、仇恨特权的人和仇恨资本家的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架。

在网上,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跟一个八竿子扒拉不着的人打一架。

真是他妈的人间喜剧。

也就只有苦哈哈们最没面子了。

人活着总要有点念想,在过去人们日子过得苦,就幻想死后能上天堂,或者修善果能有个更好的来世;

后来人们变得聪明了,知道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堂或者净土,于是把念想寄托在未来;

共产主义的未来终究等不来,于是把念想寄托在了国外——现在谁要是这样,难免被扣上顶大大的帽子,于是很快就没人这样做了;

如今苦哈哈们只好幻想一下 30 年前的美好生活,结果又有大帽子扣上来了。

于是被一轮接一轮扇巴掌的苦哈哈们只好面对现实:想不 996?你是在想屁吃!

这事儿……MDZZ。

知乎用户 lezoepaddy 发表

才 31 岁,说说 20 年前吧,坐标上海。20 年前,三口之家住在 10 平米左右的弄堂房子里,睡觉要爬竹梯上阁楼睡,上厕所用痰盂,洗澡用大澡盆,一天零花钱一块钱,吃一毛钱一包的垃圾零食,每学期努力考到全年级第一才能让妈妈买一盒 100 多块钱的游戏机卡带(当时我妈一个月工资 800),耐克阿迪达斯是奢侈品,运动鞋穿火炬,好看的新衣服一般只有过年才买。20 年后,用手机上知乎打着这些字,心里想着老子才不想回到 20 年前呢,现在有大房子住、有车开、有钱花、有好东西吃、有好地方玩,我傻我才想回到过去。

知乎用户 毛利元芳 发表

绝对质量上来说,一定是远比 30 年前幸福的。

相对质量上来说,一定是远远不幸福的。

绝对质量:好理解,简单想一下把你放到没有肥宅水、一点点、开封菜、亡者农药、智能手机、4Gplus 网络的世界里,你觉得你会开心吗?

相对质量:大家都是 37 块 8 的倒班工资,领导家里也没余粮,绝对不会像灌县那样,作为全国知名贫困县,局长们手里还能有那么多钱。

——更别说那些开梅肯、911、小牛、跃马、迈克拉伦、迈巴赫、劳的人民富豪。

知乎用户 云里雾里 发表

这世界有两种很有意思的幸福指数,一种指数前 10 大部分是发达国家,而另外一种指数的前 10 大部分是欠发达国家。

因此,首先应要定义幸福指标,然后再比一比指数。

一方面经过 30 年的奋斗,中国物质文明接近了发达国家,国民可以享受 30 年前没法想象到的物质,物质幸福感远超 30 年前.

另一方面,商业的发展以及城乡的差距拉大了人与人之间所拥有的财富差距,经济增长带来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流动人口的暴增带来的治安等等问题使得幸福感又随之降低。

因此,这个问题让 35 岁以下的人回答那就选前者,而让 35 岁以上的人回答,那答案可能根据自身的状况、对社会的理解、回答前者或者是后者了。

知乎用户 印无心 发表

有人认为 30 年前幸福,是因为他们三十年前在车上,现在追这个高速列车很累。有的人认为现在幸福,因为他们已经在车上,等这些人一旦被列车甩下去,他们立刻变了腔调。

都不幸福,是的,实际上就算在车上的也不幸福,因为他们要紧紧扒住列车不掉下去,列车的座位就那么几个,他们并没有资格坐车,只是铁道游击队。所以他们的幸福不过是自我麻醉。

为什么出了有座票的一小撮,其他都不幸福?当然是因为车厢内座位有限,座票的也不愿意分享空间,毕竟车厢里人越少越好,不光能伸伸腿,最好还能躺着。

知乎用户 吴晨 发表

如果没有网络的话其实是要幸福的 人的不幸来自于对比 没有 xx 的命却有 xx 的病 见识多了自然内心各种比较 原本家庭年收入十来万其实很够用了 但是 刷个朋友圈看到哪里有饭店不错就去吃了 哪个衣服爆款那就买了 尤其生了小孩 谁家又帮小孩报 xx 班了 自己也要去 钱就是这么不够用的 钱不够用就觉得不幸福

知乎用户 乾乾 发表

30 年前我很幸福,因为我妈妈整天抱着我,吃喝拉撒都不用我操心。

知乎用户 张一片​​ 发表

30 年前我记得家里是没有卫生间的,全家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大约十几平米?

房间分两部分,一边是电视和餐桌,另一边用一个书柜隔着,是两张小床,一张是我和我姐,一张是爸妈,全家一直住到我上高中,大约是 97 才换。

冬天取暖就在小房子里生的炉子,好几次差点煤气中毒全家玩完。光我有记忆就好几次冬天半夜突然爸妈摇我们起来,全家摇摇晃晃一氧化碳中毒,走到屋外呼吸。。。

家里那时竟然有个彩色的北京牌电视,是老爸花了好几个月的工资,加上贷款才买的,他这个人在那个年代也是异类,就是比较喜欢贷款买东西。

那时候全家其乐融融,因为周围所有人都这样,比起村子里那破败景象,家里已经很好了。。。

知乎用户 彬彬有礼​ 发表

中国人幸福了,欧美老百姓自从 91 年 12 月 25 日亲妈死了之后那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啊!

知乎用户 石谢 发表

当年比较幸福的人到现在依然幸福。

但是当年一般幸福的人到现在可能就不那么幸福了。

要比就比幸福,比收入就没意思了。

这是我武断的,因为脱贫致富的人子不少,他们主动的进入了我的视线。

我有个基本假设,当多数人幸福的时候,会带动不幸福的人,这是自然发生的事。

但是富裕不同,多数人富裕需要引导才能让不富裕的人富裕。

知乎用户 何晔 发表

30 年前是 1986 年,那几年应该有一年冬天好冷好冷。冻死我了。

比 30 年前的生活真的好太多

我那时候肺炎针头共用

谢谢不杀之恩

知乎用户 用你管 发表

30 年前的生活,肯定是要比现在幸福的。工厂里的工人们不用 996,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家庭,还有良好的福利保障,更重要的是,工人们真的是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不会有资本家剥削人的事情。

什么,你说剩下的八亿多农民,那些能算人吗。

知乎用户 草履虫 发表

1998 年正式房改之前,确实有部分单位,比如大型国企、水电厂、科研单位、机关等,可以给职工分房,但关键问题在于,这种单位你以为随便就能进吗?

当时想进这种单位只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接班——就是世袭,爹妈退休,子女接班。第二种上学。第三种当兵。

第一种有多么荒谬我们就不讨论了——社会主义国家搞世袭制,所以很快废除。

第二种上学呢?你知道 1999 年大学扩招之前,大学生是个什么概念吗?那可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万中选一。那时候的大学录取率之低令人发指,而且北京上海占据名额的比例比现在还夸张。如果你不是生在北京上海而且现在考不上建国十三校,那你基本就可以说别想大学这条路了。农村一年一个县出不了一个大学生都是正常现象,当时农村学习最好的学生都是去上中专——因为能进工厂分配工作。

那当兵呢?你又天真了。农村为了当兵,家人出卖色相给掌握当兵名额的村干部的都大有人在。城市当兵名额照样是稀缺品,需要花钱买的——当然明面上不能这是违法,凭什么轮到你?就因为你钱多吗?你钱多还需要去当兵吗?

而当时单位分的房子什么质量你真的不知道吗?全家四五人挤在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有厨房卫生间,每次分房都打破头,想要更好的根本没有——厂长主任都住这样的房子,不是不给你,是根本没有啊!!

更不用提就算这样的环境,对农村来说都已经是天堂了。当时户口分为 “农业户口” 和“非农业户口”,“农转非” 是县级干部都搞不定的事情。“农业户口” 进城都需要暂住证,直到 2003 年,还有孙姓大学生因为忘带暂住证被打死的事情发生,雯宝宝亲自过问,全国轰动。

和过去比,现在拥有住房是变难了,还是变简单了?

当你感觉是变难的时候,你想一想,如果你生在过去,你有可能考虑买房子这件事情吗?你是不是还在每天想着怎么多吃点肉多给孩子买点鸡蛋多给老婆买件新衣服的问题?至于房子?太遥远了——就好像我只关心电动车价格从来不关心法拉利价格一样。

按照比例来讲,当时大型国企、机关单位可以分房,现在如果你是国家公务员、华为、腾讯这样的大厂,也能有很好的房子,而且房子质量明显比当时好。现在你抱怨大学毕业买不起房子,可你想一想,按照过去的录取比例,你能考上大学吗?如果你生在农村,你连进城都不可能吧。

以前大国企和机关单位是能分房,但你怎么能进大国企和机关单位呢?因为你长得好看吗?

你要真有这种过去进能分房的大国企机关单位的本事,平移到现在怎么会买不起房?现在有房人的比例可比当时大国企机关单位人的比例高多了。

添加

过去福利分房时代,年轻小夫妻等个 10 年 20 年还没从单位分到房的大有人在;即使分到,那时候的居住条件是今天大部分 95 后 00 后无法想象的。

当时大部分家庭都没有独立卫浴,没有独立的煤气管道,甚至没有独立的盥洗台。北方筒子楼里,几户甚至十几户人家共用厕所、盥洗室、厨房是常态。南方许多地方每天都要倒马桶,洗痰盂。盥洗台都在室外,冬天不管多冷都要在室外完成与水有关的工作。当年也没有什么煤气天然气,大家需要去拉煤(煤球、煤饼)供煤炉燃烧。

消费性家电更是不用多想,有电视机的家庭不到百分之五,那时候一层楼面、一个胡同的居民都聚集到有电视的人家去看连续剧的现象很常见。

电话座机的家庭更少,估计连百分之一都没。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这些东西当年完全不存在的,全国有这些家电的家庭估计要到北京 XX 海去找才能找到。对了,即便当时高官的家庭也基本没有空调。

当时人们的工资很低,也不是没有 996,只不过当时口号与今天不同。年轻人工资不到 50 元是常态,而当年最便宜的电视机也在 500 元左右,与收入之比相当于现在 50000 元以上的高级电视

一台凤凰牌自行车 200 多块,与收入之比相当于现在 2 万多元。当时结婚四大件是啥?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

吃穿方面更在如今年轻人看来更惨不忍睹。一件毛衣穿 10 年很正常,人们很少添置新衣服,一件中山装能从你 20 岁穿到 40 岁;这在当时非常正常,没有人会以此为耻。

吃的方面,很多人一辈子也就去过两三次大饭店,每个月吃一次肉算不错了,牛奶鸡蛋算是病号餐;动物蛋白摄入远远少于今天,然而当年需要体力劳动的频率和强度远超今天。

其他诸如、化妆品、旅游、电影等等….. 当年基本不存在的,一年都不去一次电影院的大有人在。

以上种种还是当时的城市生活,更不用提农村有多艰苦,甚至如同人间地狱一般。

在农村,农作物价格低廉,化肥、农药、柴油、塑料薄膜、农业器械等价格相比现在难以买到且价格高昂,还有相对于农业人口收入繁重的农业税和三提五统,还需要不时参加各种强制无报酬的比如农村水利、夜晚巡查等公共劳动。

农村家庭往往几年下来也积攒不了一千块钱现金。根本就没有打工的机会。在 2008 年以前,农村失学儿童一直是一个令国际震惊的数字,经常有交不起一年一百块钱学杂费而退学的儿童。因为农村家庭没钱,农村人口小病经常拖成大病,而大病就是等死的份。往往一个农村家庭男性劳动力得病就意味着这个农村家庭的毁灭。

一直到 2006 年正式废除农业税之前,农业税其实就已经很难收上来了。2001 年,某个省份农业税总收入 7800 多万元,而收税成本高达 7600 多万。为了这 200 多万元的税收,干群冲突造成的悲剧数不胜数,人身损伤甚至人命案例都屡见不鲜。

一直到现在,那个知乎人人称赞的长寿之星在农村依旧名声极臭,而废除农业税农村减负的虎雯二人则是人人怀念的圣君贤相。

现在年轻人总说自己穷,看不到希望。这其实是全球化 +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扁平化造成的—— 一上来就把 99 级顶级神装给 1 级新号看,1 级新号的心态能不崩吗?

有了互联网,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就能看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昂贵最奢侈的东西,窥见全国甚至全世界前 1% 人的生活方式。如此,心态能不崩吗?

现在年轻人刚毕业,知乎最低月薪 10000 块,要去欧洲旅游、要买化妆品、要在 STEAM 上买游戏、要去看爱豆演唱会、同事同学要聚餐、要去看 IMAX 电影…… 东花一点西花一点,这些玩票的东西无一例外都是无底洞,这样一来钱当然不够化。

现在有贫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过去哪一个都不少。现在年轻人过的就是曾经许多人梦想中,甚至比梦想中更好的生活。觉得不满意,无非是因为心态变了。毕竟人心么,欲壑难填、得陇望蜀才是常态。

毕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极端男权主义者、战争狂热分子、娘子关电工刘慈欣曾经说过——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光,那个时候生活充满艰难危险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天的时代过分沮丧,因为今天,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做是——过去的好时光。

知乎用户 花花牛 发表

那个时候是被别人叫宝宝,现在是自称宝宝。

自己感受一下。

知乎用户 野崧 发表

三十年前好,物质条件差,买什么都凭票,连颗糖果都吃不上,还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迫害人。就连所说的照顾农民从现在看来也不过是盲流,遣返。

真是一无是处,但是,我更感觉到那个时代的伟大,那个人,毛泽东的伟大。让我想起来当年一位在延安的外国人写的回忆录,文革结束后他从监狱里出来,回想痛苦的经历不堪回首,但是,他说,也许他的选择没有错,他在北京的街头,阳光照耀,想起当年美军同伴轧死一个中国小女孩,最后给了三块大洋的事,他说,这个政府真的改造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

小知识分子具有反动性,一提起前三十年就苦大仇深,咬牙切齿。提起现在的生活就美滋滋的,该你们的。天生下来就应该锦衣玉食,生活在自由,道德,民主,物质的天堂。就该像美国孩子一样生下来白白胖胖,奶声奶气的扔蛋糕,发脾气。

问题是,凭什么,世界上有几个美国?没有血和汗,没有躺下的尸体,炮火硝烟。凭什么美国要接受你一个桌子上吃饭?你国也配姓赵?

没有前三十年的牺牲,没有早先的大规模普及教育,没有剥削农民的剪刀差,哪里来的大工业,没有大工业,重工业,中国何以立足于世界,像印度一样靠别国施舍吗?别忘了,建国时印度的基础比我们好,现在什么样子。对,我们还有黄金十年,轻工业万岁,实在不行,日本人来了我们还可以妓女兔爷救国,和谐共存呀,共荣圈早日实现。

没有大量的初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合格农民工,我们怎么能把握住改革开放这个机遇,难道看我们那批当时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善于模仿盗版的大学教授?大学生?了不起的知识分子?美国,日本,新加坡吃饱撑了,放着一批一批本国最优秀,世界一流的知识分子不用,来学习五千年优秀文化来了?

没有上亿优秀的受过初步教育的农民工,资本家绝不会扭头看中国一眼。这些农民工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是毛泽东培养的。没有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没有大规模的小学生,初中生。中国不会崛起。中国何以崛起,改革开放何以成功,最主要因素之一是毛泽东培养了大量的小学生,初中生。而不在于那少少的,落后于世界的,拼命出国的高级教授,大知识分子。

每次提起来中国的最大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最大因素,毕竟相对于大学生,高科技,美国,日本,新加坡远远把我们甩在后面。现在,吃饱了放下碗骂娘,一切都是该你们的,每次都念念不忘鄙视一下农民工,一副小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万分陶醉于自己拯救世界的模样。

前三十年就是剥削农民,就是许多地方不公平,不公正。毛泽东时代不仅物质条件差,还压迫农民,称之为盲流,遣返。但是作为一个农民,我相信,这是逼不得已的选择,为了国家,只有剥削农民。为了国家,当时只能价格管制,凭票购买。他是热爱农民的。后来的领导人让我们吃饱穿暖,但是,我感觉不到他们对农民有什么感情。至少是远不如毛泽东的感情。

前三十年是中华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必将伴随着我们这民族永垂不朽,与日月同辉,天地同光。

知乎用户 柯宇莫琅 发表

很多人都想回到二十三十多年前,他们的理由是那时候空气好水至清,食材无污染,现在无论怎么努力钱还是不够花,每个月都要还信用卡,还是以前好,一百块钱够花很久!

但是我说: 以前你有智能手机吗?你有车吗?你有 WiFi 吗?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30 年跨度有点大了。

30 年前我才几岁。

不过我还是怀念 80 年代的时光。

我越来越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幸福。

物质条件比 80 年代翻了很多倍,但是单纯就幸福而言,还真是没有太多变化。

我越来与感受到,跟追逐金钱的阶级社会对比,普通平等但朴素的社会简直就是天堂。

我举几个例子:

1. 少了很多羡慕嫉妒恨。因为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你不用羡慕他家今天买了个车,他不用羡慕你今天换了一个豪宅,少了很多攀比之心,你心里会舒服很多。

2. 教师尽心尽力的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毫无私心,鞠躬尽瘁,100% 值得信赖,不用像现在这样补课、买书、送礼。

3. 小孩上学不用接送,不担心被拐跑了。

4. 你喜欢一个女孩不用担心自己是屌丝,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是差不多的。你有机会找到平淡纯真、没有被金钱扭曲的幸福的爱情。

5. 病人对医生 100% 信任,没有医闹。医生则是救死扶伤为己任的白衣天使,备受尊重。

6. 没有天价医疗,虽然水平差点,但是多数人都负担的起,一个大手术也不过几百块钱。

7. 军人是荣誉职业,备受尊重。不会乱耍威风。

8. 不用担心被配偶抛弃,离婚和婚外情是绝对的高压线,没有几个人敢逾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YUS7r2 发表

有些人说到幸福不能用物质来衡量。我的说生活的质量就是看物质的丰富程度。

人们说以前贫富差距没那么大,相对来说更能看开,那时候的贫富差距小,那不过是一群乞丐窝的感受,当乞丐能幸福吗?

知乎用户 李洋 发表

你觉着幸福就是幸福了,你觉着不幸福就是不幸福。因为这个是个人评价不是客观事实。

评价都是主观的,事实才是客观的。

榴莲好吃吗?

臭豆腐好吃吗?

榴莲比臭豆腐好吃吗?

你觉着好就是好,因为好是主观评价。

但是 “你觉着好” 这个是客观事实,有一部分人觉着好也是客观事实,但是 XXX 真的好看 / 好吃 / 善 / 恶 / 美 / 丑 / 对 / 错, 都是主观评价。

知乎用户 安逸 发表

孩子刚出生,丈母娘调侃到,以后要天天洗尿布了。我给她算了一下,即便我真的要用尿布,一块尿布的成本是 1 块多,比纸尿裤还便宜,我可以买一千块,用洗衣机清洗晒干,用一个扔一个!我成功的颠覆了她 30 年前的带娃经验。

知乎用户 点豆豆 发表

大约 20 多年前,妈妈在黄昏小院摸着我的脸说,要是时间停止在这里就好了,我不嫌每天忙着上班和照顾孩子。

20 年后的今天,一切看起来都比过去好,房子多了,钱多了,视野广了,朋友多了,但我不想时间停在这里。

也许这就是不幸福。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说,采集部落生活的人也许比现代人更幸福。

就像我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从来不饿,但每天想吃的时候就吃,这大概就是原始采集部落的生活。

知乎用户 追风少年 发表

宁愿清醒着痛苦,也不远糊涂的幸福,对不对

知乎用户 又下雨了啊 20 发表

我奶奶说,现在的生活,是她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知乎用户 小二 发表

三十年前就是 90 年代初,我父母还在工作,我去入伍。

我父母都在大学工作,都是 50 年代末期考入大学学习,毕业后分到大学工作。80 年代末期我高中毕业,家里有啦第一台电视机,牡丹牌的。有一个不知道哪里产的冰箱。其余的家电为零。

住两室一卫一厨无厅,40 米使用面积,教授楼。大概一周能吃一顿肉,一顿鱼。

家里面最多的就是书,不够看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精神生活不缺。

三十年后父母已经离我而去。我退伍之后回到父母所在的大学做啦一名后勤工人。儿子已经上大学,家里面电器齐全,网络迅捷。有线电视已经拆啦。

住三室一厅一卫两个阳台,使用 80 平。商品房。夫人吃素食(喝奶,吃鸡蛋),我每天吃点肉。

家里面纸质书已经不多,近十年没有添置。父母的藏书我已经无偿送给孔夫子读书网上本城的旧书商。我看书一般用亚马逊 kindle

生活看不出来幸福与否,每个时代的关注点都不同。我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他们那个时代过得一般,跟我这样的工人比起来差不多,还没有工人适应社会。现在反过来,高级知识分子和我们这些工人生活质量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事业单位,体现的也不是那么明显,大家都有住房,都不缺。80 米和 150 米都过得去,太大也收拾不起(只能这么安慰)。

我儿子又和我父母看齐,学习虽然没有达到爷爷奶奶的高度,也不差。但是他所学专业工作只有北京和上海有,以后买房子我是帮不上什么忙,首付都不够。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人生轨迹,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喜怒哀乐。但愿所有人都过得下去,都过得好。

知乎用户 果果爷爷 发表

我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经历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整个历史过程,殊知当年的艰辛。我们算历史帐的时候,很容易从物质上去算,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容易理解。

但现在的某些人,用后面的四十年的历史帐,来清算前三十的历史帐,得出了偏颇的结论。简单的用吃最后一个馒头饱了,来贬前几个馒头对吃饱了的作用是不够完全的。因为这还是从物质层面去理解的。

回想到当年的艰难日子时,我曾问过父辈,以前,也就是解放前的生活怎样?我记得母亲告诉我,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那是一个各种生活物质都要票证的年代,母亲不识字,各种票证都认不全,用现在的目光来看,怎么是天上?母亲在吃着糠菜团子做的忆苦饭时说,旧社会,连这些都没有吃的。母亲含泪给我们讲了她一生的故事。

我外祖父在黄陂老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地,靠打短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为讨生活,决定全家迁往汉口。那时候哪有盘缠,只好从五通口沿长江帮船拉纤才到了汉口。

外祖父为人抬轿,从长江里挑水卖维持生计 (那是清末时期,没有自来水),外祖母给有钱人家女子梳头缝补衣服贴补家用。但我母亲出生仅十日,我外祖父因常年劳累积疾而去世了。迫于生活的无奈,外祖母将我母亲送给了别人。当时母亲有两哥一姐。大哥年方十六,听说小妹被送走,遂离家出走,并托人带话给我外祖母,不把小妹要回来,绝不回家。家中还要靠这半大的儿子顶着啊,外祖母只好把我母亲要了回来。我母亲告诉我,她就是靠外祖母和哥姐,用米汤一口一口喂大的。

我父辈这一代,经历了战乱,日本入侵,飞机投弹等灾难,只至解放,才根本结束了颠沛流离,担心受怕的日子,生活逐渐安稳下来,并慢慢好转。我儿时的记忆是,父母总是早起晚归,很是辛劳。正如母亲所说,新旧对比,没有共产党毛主席,不会有今天。

所以我认为,当年的老百姓努力工作,不以为苦,大多都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出发,怀有一种报恩的思想,相信政府,相信党,生活会越来越好。

我的生活也确实变好了,可惜我的母亲没有享受到这一切。母亲于 87 年去世,享年 68 岁。这么多年,总是想起她当年的教诲。

知乎用户 修哥 发表

我很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情是

真的会有很多人觉得现在不如 30 年前吗?

衣食住行,无论哪个方面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

现在都是吊打 30 年前的水平啊

当然,你可以说你的欲望比之前更高了

这不正是我们现阶段需要奋斗并解决的问题吗?

知乎用户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发表

显然更幸福了

“忘记那个时代的人没良心,想回到那个时代的人没脑子”

这句话十分适用于评价前 30 年,我国从贫穷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人均寿命翻倍,基本扫除了文盲,完成了两弹一星工程,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

但即使 1976 年的我国,依然远远落后于现在,没有任何生活指标能赶上或接近现在的水平…… 无论否定前 30 年或否定后 40 年,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9E1013 发表

还没到那岁数~再过几年来回答~

知乎用户 不吃鱼的猫咪​ 发表

肯定是现在的更好,就说我小时候那时候,就远远比不上现在。

知乎用户 惰性气体 发表

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回答不一样。

我爸是 83 年参加工作的,如果问起这个问题,他现在绝对举着双手双脚说幸福,他经历了钢铁厂工人、餐馆老板、股民的身份转换,他回忆起在筒子楼的生活,甚至用了 “恐怖” 二字来形容过去的生活,之后说现在的生活有吃有穿,比起原来太好了。当我说起房贷太重,压力太大,他只说现在用钱都能买到,原来用钱都买不到。想想,现在对于他来说,领着退休金,每天喝喝茶,看看股市,生活的确太好了。

我是 2020 年参加工作的,独生子女,要说我幸不幸福,我的答案绝对是相左的,至于为什么,今天已经被删了两次帖,我怕会有第三次掉盐值又进小黑屋,就不说了。

听说退休年龄要改为六十五岁了,我还要再干四十三年,我只希望在这个我爸认为 “幸福” 的社会里,能少点踌躇,少点对未来的不安。

但愿到我退休的时候,能让我的子女感到幸福。

知乎用户 水寒山 发表

看你对幸福的理解。幸福并没有统一标准,也不存唯一答案,幸福只是人们的一种感受,只有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而在内心世界产生的一种满足感,而带来的喜悦,并期望这种喜悦感保持永远,这种心理情绪,大概是幸福。

有的人看相对性,习惯横向对比,不患寡而患不均。比如大家都骑自行车,他觉得挺幸福,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哪怕他现在开上大众了,但很多人却开上奔驰了,他就觉得不幸福。这种人不一定觉得比 30 年前幸福。

因此人的幸福感既有物质层面的东西,也有精神层面的感受,就是同一事件,因人的身份地位不同,感触也不会一样,有的感到是幸福,有的也可能是痛苦。无论任何情况下,无前提条件对比,很难说幸福与否,就是对比也只能自己与自己进行前后比较,方可得出准确结论。如果单纯就物质生活对比,只能说是好坏,如果抛开精神层面,硬要冠以幸福与否,似乎不一定妥当。物质生活丰富钱多,只能说生活好,生活好并不等于是幸福。

当然,还有的是人看绝对指标,喜欢纵向对比。过去吃糠咽菜, 现在吃上肉了,那就是幸福。别人吃生猛海鲜,管我吊事? 这种人一定会觉得比 30 年前幸福。

我是水寒山

祝你幸福

知乎用户 乐小花 发表

现在比三十年前的过年生活还好,你说呢

知乎用户 Scared 丶白泽 发表

物质上绝对是幸福的,这一点不用解释。

至于说精神上,前后三百年估计都不会说谁比谁幸福,人比人气死人,而且一般人都只会和同时代的人比!

知乎用户 andy 发表

说说自己及周边情况。87 年,5 岁,生在棚户区,现已拆迁,住上楼房,公厕一排蹲坑,雨天漏水,亲戚都在国企,吃大锅饭,收入一般,整个城市环境落后,没公交。以上十年前才改善,发展中。农村估计反差更大

知乎用户 小王 发表

没几个人想回三十年前 “享受” 当时的生活吧

知乎用户 喝茶上瘾 发表

30 年前,我们那还吃不上纯白面馒头,搀着玉米做馒头,一日三餐不能多多吃菜,要就咸菜吃饭,你说幸福不幸福呢

知乎用户 陈子 hong​ 发表

绝对意义上幸福,毕竟物质相比过去极大丰富;

但相对意义上,则不一定。父母那一代,许多人往往凭借高考,凭借下海实现了自我的阶级跨越,可

现在这种跨越的机会越来越小,而幸福,往往也在于横向纵向的比较,这个意义上说上一代许多人会比我们来得幸福。

知乎用户 蚂蚁 发表

还有人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也许可以放到哲学板块讨论一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姜文一类大院子弟,三十年前的既得利益者们普遍认为三十年前更幸福。

知乎用户 赛勃朋克医生 发表

如果是某大型国企工人子弟或者是洋人买办家庭的,那肯定是三十年前更幸福;

至于 80% 的农民子弟家的孩子,在这做远古吹,我只想说差不多得了。

知乎用户 海参伯哥 发表

既然说到时间 难道没人想起六天工作制吗?

30 年前 我上学都是 6 天 大人也是做 6 休 1。

按照现在 1 个月 22 天工作日计算,那时候 全社会 一个月要多上 4 天班,一年就是 48 天!

1995 年五一调整到五天工作日

按题主的问题 时间起点 1986 年到 1995 年

这近 10 年的,我们中国人其实活了 12 年。工作、学习都是生活!

回头我们这代看看这个国家的成长

感谢我们的父辈们那么辛劳的付出

知乎用户 别再圆滚滚了 发表

怎么对比,关键要谈幸福指数,未必吧

20 年前显然高于现在

30 年前不能肯定,要问我爷爷

起码我觉得我小时候比现在幸福多了

要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不出幸福感差别

知乎用户 痴人说梦 发表

这个问题得看谁来回答。

对哪些不用再交农业税的老农们来说肯定是更好的。

对那些雄知了猴来说就不一定了。

知乎用户 李慕白 发表

有什么幸福不幸福的?这种比较全看个人。讲道理这三十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道德和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没有跟上,甚至是在倒退,为什么小女孩被讹,只有老爷爷站出来伸张正义,媒体都在说老爷爷好,为什么不去探讨站出来的为什么是个老人?

大部分人还是金钱导向,有钱幸福,没钱不幸福,而且这种有钱没钱还要是和周围人做对比的。我希望这种人不存在,但是很可惜,这种人依旧存在,而且为数不少。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所谓 “幸福下的悲哀”。是的,ta 很幸福,但是与此同时,ta 也很悲哀,因为钱是衡量 ta 幸福与否的主要因素,而不是其他。

我记得我小时候吃根 1 块钱的冰棍,可以分成两把的那种,和小伙伴踢完球去买的吃,觉得比什么都开心,现在吃根梦龙,只觉得是口味好了点,也没什么。想一想,其实还是那个五毛一半的味道好,但是那种味道却再也没有了。

知乎用户 try best 发表

物质方面肯定是了,精神方面就不一定了

知乎用户 又是王包子 发表

33 岁。我觉得日子比我 13 岁时候过得好的太多了。真不知道怀念三四十年前日子为了啥?是不是肉把你撑着了。胡思乱想来消化。

知乎用户 郑庄公​ 发表

我说的是前三十年,不是三十年前。

我认为现在多数人都没有前三十年幸福。

什么是幸福?

物质生活水平的绝对提高不是幸福,没有贫富差距,生活没有焦虑,轻松自在,无忧无虑才是幸福。

前三十年没有手机用,现在有手机用了,前三十年没有空调,现在有空调了,就能表示现在比前三十年幸福了吗?不能。

如果说物质生活水平的绝对提高就是幸福,就会得出古人都不幸福的荒唐结论。我们今天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比古代的皇帝高,古代皇帝没有电灯,我们有;没有电扇空调,我们有;没有汽车,我们有,但是我们谁能比皇帝幸福?

皇帝为什么幸福?皇帝无忧无虑,不要担心钱花完了怎么办,不要担心买不起房子,不要担心儿子找不到老婆,不要担心老了怎么办,不要担心生病了看不起怎么办,什么都不要担心,所以幸福。

前三十年,虽然吃穿住用都不如今天,但是没有贫富差距,生活都差不多,无忧无虑就是幸福。

原始人,穿树皮住山洞,没有幸福?不一定。你穿树皮,我也穿树皮,你住山洞,我也住山洞,没有人知道自己吃得差住得差,这就会有幸福。如果我穿树皮,你穿皮袍,我住山洞,你住大楼,我就立即觉得自己不幸福。

古人有驴骑就是生活水平很高了,所以骑驴的就会觉得自己很幸福。但是今天骑驴的人能认为自己幸福吗?同样都是骑驴,感觉却不一样。这就是贫富差距造成的。

八十年代有电扇就觉得无比幸福了,但是今天有电扇的人还有这个感觉吗?

八十年代家里有手摇电话就趾高气扬了,但是今天家里有手摇电话还会有这种感觉吗?八十年代你家有手摇电话,别人家都没有,别人与你差距大,所以你才趾高气扬。但是今天你家有手摇电话,别人家都有智能手机了,你与别人的差距大,你会觉得很丢人。

幸福不幸福,是同时代人比出来的,是同时代的贫富差距造成的,与物质生活水平的绝对提高没有关系。贫富差距会让一部分人觉得幸福,一部分人觉得不幸福。

要让人人都幸福,唯一的办法就是消灭贫富差距,要穷都穷,要富都富,共同提高。好比大家都站在一部电梯里,要升都升。这样人人才都无忧无虑。有人升得慢,有人升得快,后面的人就焦虑。

今天虽然比那时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贫富差距拉大了,穷人被歧视,被欺压,这担心那担心,焦虑万分,天天如坐针毡,这才痛苦。所以忧郁症越来越多,自杀率居高不下。

幸福是精神上的感觉,不是身体对物质的感觉。我穿破棉袄,在穿皮袍的面前感觉很自卑,很难过,但是在要饭花子面前我就感觉很好。同样是破棉袄,感觉不一样。

如果大家都挨饿,都吃不饱,身体会感觉不舒服,但是精神上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如果我吃窝头,你们都吃蛋糕,虽然我也能吃饱,饿不死也不难受,但是精神受到的伤害很大,会让我没有勇气活下去。

单纯的挨饿不会让人自杀,即使饿死了也不会自杀,这是因为单纯的挨饿仅仅是身体难受,而精神不痛苦。但是贫富差距,会使精神痛苦,会让人自杀。私有制里,穷人又挨饿,又遭受贫富差距,是双重痛苦。

知乎用户 姚海 发表

曾经给什么是 “幸福” 做过一个简单的总结:实际值与期望值的差,为正就是幸福,为负就是不幸福。

是否幸福是很主观的感受。很难用可以使用多少资源(钱、教育、医疗、房产、权力、容貌身材、健康、友情)进行定量的评估。

没办法说你有多少钱,或者财产在排名 1% 就是幸福;也不能说我今天下班堵车就是不幸福。

幸福与否看比较,但不是绝对的自己与别人比较,而是内心与外在的比较。

知乎用户 石头 发表

你吃过人肉没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钱多了,人情少了,反比

知乎用户 山间的风 发表

1985 年,全县(和平县),每百户农村家庭,只有两台电视机,那是个自行车刚刚普及的年代,鱼虾价格很贵,一个人每年平均一年只能吃两斤(1 公斤)。水果一年只能吃 5 斤。

即使到了 1995 年,一百户家庭,也只有一台冰箱,只有一半的家庭有电视。只有 3 台电话。现在呢,这些基本上都普及了。

在未来,是一个全民普及汽车的年代。

有对比才知道是否更幸福了。

知乎用户 开妈 发表

正好引用马前卒最新文章的话(侵删,督工没写禁止转载我就可耻的搬运一下)

" 我们的目标要求的是人类幸福,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充分自由地生活,这本来是一个心理状态。但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心理状态本质上是一个物质状态,决定于物质世界,所以我们要幸福,要自由,就必须改变整个人类社会,改变生产、分配、使用物质财富的方式,进而达到人类的幸福。

其他那些思想流派,都不会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坚持唯物主义到底。比如说中国很多宗教,通过劝你放弃一些欲望来达到幸福,这是改变你自己的内心;还有很多宗教劝你把自由生活的希望放在天国,这是虚构一个东西来安抚心灵;有的哲学告诉你眼下就是幸福,接受这个状态就不会胡思乱想;有的人虽然也赞同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但认为只要传播善良和美好的想法,社会自然而然就会变好。这些东西,我们统称唯心主义,不一定是邪恶的东西,但一定不能把我们这个物质的世界导向美好的未来。马克思主义没他们那么温情,没有那么上层次,坚持要从物质层面,用科学方法来推进社会进步,经常要革命,还要让很多人不痛快,但事实证明,这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

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既然物质生活丰富和改善了,生活就是更幸福了。

知乎用户 人类一匹​ 发表

不如怀念十几二十年前吧 那时候我爷爷还没去世 还能行走自如 我父母还年轻 我家人尚未老去 我还没有那么多欲望 只是烦恼明天吃什么 玩什么 幸福是个很主观的东西 只要处在和平的年代 幸福与否更多取决于个人

知乎用户 ttk1900 发表

每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对幸福的认知也会不一样。

如果你是富人,富二代,你会认为是幸福的,你有丰富的物质享受,有大把的资源和机会,可以出国留学,可以有豪宅别墅,可以有美女相伴,你想创业? 你爹甩手给你 2 亿,让你练练手,全世界仿佛都在对你笑。

如果你是个穷人,会认为幸福吗?每天早上起来你就要赶地铁开始新的 996 的一天。到了公司,hr 告诉你因为疫情原因,大家要体恤公司,所以所有人薪水要减 2 成。午休时,因为肉价涨了,外卖的肉菜涨价了,你多花了几块钱,心情不太好;女朋友给你发来信息,和你说起结婚财礼的事,20w 一分都不能少,你心情开始郁闷。好不容易熬到了下班时间,经理说有个项目有些急,大家加个班。你不敢说不,你怕丢了这份工作。终于熬到 24 点,你可以走了,到了家,你看到房东贴在门上的纸条,房东要涨房租了。

如果你是个穷人,你会感到幸福吗?

知乎用户 JennyVenus 发表

你多大了?比 30 年前何止是幸福啊,简直是幸福太多了。

如果有人认为 1990 年比 2021 年幸福,那他可能时怀念年轻的时候,谁不怀念年轻的自己?

知乎用户 zoe 发表

如果吃不饱穿不暖算幸福的话,肯定是 30 年前幸福。八零年以后才能吃饱啊筒子们,八十年代谁还没件打补丁的衣服,当年的冬天穿了厚厚的毛衣都不带暖的,哪像现在又是羊绒又是羽绒轻薄保暖。大多数人为了吃饱穿暖就用光了时间精力,哪像现在这么多大好时光放在网络上。

“30 年前幸福”就和 “米国遍地都是黄金” 一样美好。

知乎用户 中老年 Java 民工​ 发表

是的,我自己的感受就是生活是比 30 年前幸福了很多倍。30 年前初中的时候,一瓶干咸菜里有一些豆豉加几片小块的肥肉,这就是住校要吃一个星期的菜。而且就这么一瓶菜,吃到后面我一顿饭只需要几粒豆豉就能吃完一饭盒米饭了。 换算成现在就是相当于现在买五块钱的咸菜,就这么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绝对是现在生活比以前幸福。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iXEMjh 发表

我爷爷和外公都是当地的干部,他们应该觉得很幸福。实际上工人也是。但是,农民呢?

的确国家肯定要比 zbj 更能照顾你,但是他只能照顾到 20% 的人。一心想回到那个时代的人,真的是很自私啊。

知乎用户 东南西北 发表

** 改革开放扭转脑体倒挂局面**

  高老师在 80 年代的经历是那个脑体倒挂时期留给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生活烙印。“脑体倒挂” 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特有的一个名词,在当时,中青年知识分子收入普遍低于同龄的体力劳动者,其中教师的待遇最低。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追求劳动者形式上的平等,即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

一位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的老人给记者举例说,两个初中毕业生,一个马上参加工作,另一个读完大学才参加工作。这样,大学毕业生的工龄比初中毕业生少了 7 年。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是 62 元,而工作了 7 年的初中毕业生铁定是六级工,月薪达 77.1 元。这 15.1 元的工资差距,大学生也许到老也无法赶上。因为按照当时 “一刀切” 式的工资计算办法,工资级别只看工作年限。

  上个世纪 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意人的腰包都逐渐鼓起来,个体户、万元户层出不穷,而知识分子除了每月领取微薄的工资,没有任何能够创造财富的机会。“教授卖烧饼”,“医生摆地摊” 的现象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客观事实。

脑体倒挂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曾有人算过一笔账:1985 年,一个茶叶蛋的成本为 0.15 元,市场售价为 0.40 元,一天只要卖出 100 个茶叶蛋,每月至少有 750 元收入;而从事导弹原子弹研究的科学家,月薪最多不过 400 元。“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这是 80 年代初中国社会流传相当普遍的一句大白话,这句大白话相当形象地描述了那个时代体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高于脑力劳动者的脑体倒挂现象。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简单的小作坊生产和粗放的商品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越来越没有竞争力。随着政府的大力引导,拥有丰富科学知识的科技人才、拥有先进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逐渐成为香饽饽,人才战略也成为各级政府必抓的重要工作。

高老师业余时间卖水果挣钱
  1985 年前后,已经当了 10 多年高中班主任的高文老师一个月工资只有 80 元,只比在工厂里干临时工的妻子多不到 10 元。夫妻俩要用微薄的工资养活两个儿子和年岁已高的父母。当时,高老师有一个邻居在火车站当装卸工,每个月能赚到 200 元左右,还有一个邻居赶着马车跑运输,一个月能收入 300 多元。

  在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他的一件迪卡外套穿了 12 年。他说:“我穿的袜子大都是带补丁的,好在是装在鞋里,可以被轻松掩盖,也正是因此,省下一笔买凉鞋的钱。那时候,学校里所有老师的日子都不好过,我们语文组的老师经常拿‘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诗句来自嘲。”

  那时候,每天上完课后,高老师都要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买些便宜菜。“那时候,我们总结出一个经验,临近傍晚的菜都要降些价钱,而且由于一天下来菜都有些发蔫,不压秤,比较划算。由于每天的花销都要精打细算,妻子的埋怨声也经常回荡在耳边。”

  身为语文老师的高文,每天给学生们讲授完古代清雅居士们的名篇后,还要面对现实的吃饭问题。如此尴尬的生活境地时刻撞击着高老师的内心。高老师说:“当时,按照体力劳动的等级分,教师应该属于轻体力劳动,工资不高。我自己的生活状态真跟古代的穷酸秀才差不了多少。学校里有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去做买卖赚钱贴补家用,受其影响,我也成为了一个业余商贩。”

  1987 年,高老师利用星期天做起了小买卖。周末一大早,他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农贸市场,批发两筐水果沿街叫卖。“刚一开始的确有些拉不下面子,尤其遇到学生家长来买时非常尴尬。为了避免被人认出,我故意戴了一顶草帽和一副大墨镜。”

高老师告诉记者,虽然辛苦,但是每月他能多收入六七十元。“这六七十元可以为家里解决不少问题。可是,由于叫卖太费嗓子,影响上课,我干了不到一年就不干了。当时,我的一些同学已经开始弃文从商了,我也曾经萌生过下海的念头,并且付出了行动――我曾经和同事合伙开过商店,后来同样因为影响教学工作,中途放弃了。可以说,在 80 年代,低收入始终困扰着我。由于留恋那早已经熟悉的讲台,留恋早已经熟悉的工作、生活方式,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好在没过几年,教师的待遇越来越好,让我在教师岗位上安下心工作。” 高老师说,进入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知识分子的待遇得到了逐步改善,他的工资也是一涨再涨。

  现在,已经退休在家的高老师居住在儿子为他购买的房子里颐养天年,每月能领到 2000 多元的退休金。如今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高老师的大儿子当上了副教授,不论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与当年的高老师有着天壤之别。“改革开放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坚持与努力!现在已经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了,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财富。我的许多学生都因为当年孜孜不倦的学习而受益匪浅。我也为自己当年能保持一个教师的操守,为一批又一批学生灌输了知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高老师对记者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关于幸福的定义:

“幸福是在不幸之中解脱和以后与之形成对比才能感觉得到 “。

“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并不与快乐、快感、方便划等号”。

“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并希望保持现有状态的稳定心情”。

麻烦问一下请问题主,您所说的幸福是指?

不是我咬文嚼字,对于幸福,一个人一个定义…

非要让十四亿人回味 30 年来对于幸福的感受并且要做一个对比,也不是不可以。但至少要客观的从精神和物质上双管齐下吧…

另好多回答都是以个人为参照物,按照知乎严谨科学的态度,请问这是不是有失偏颇么?!!

个案有意义?!!

好久没有看到有营养的高质量答案了…

最爱的玄不救非氪不改命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寂寞,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三十年前我家连广州香肠都吃不起,现在如果不是太 2B 了,完全可以买一袋扔一袋。

还用问幸福不幸福,和三十年前比幸福到天上了好吗。

知乎用户 刘友友 发表

30 年前幸福,社交网络,在把很多遥远的东西硬推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比较和探讨自己和别人的人生。不平等和比较是痛苦的根源。

知乎用户 jac 发表

对这个问题做否定回答的都是以前生活比别人好然后见不得被超过的人

知乎用户 隋文 发表

人最快乐幸福的时候是童年,不是时代变了,而是自己变了。

知乎用户 风过太平洋 发表

好多人非要强调现在物质如何丰富,医疗如何先进,科技多么发达,没意义。

30 年前过年吃点肉,我觉得很开心,有时候明明知道是死猪肉,大家照样开心的吃。现在天天吃肉,担心地沟油,死猪肉,三个月的激素鸡肉,一点开心没有。

30 年前医疗不先进,但是大家都这样啊,大家都接受。现在有钱人各种好医院,我明明知道协和医院好,挂号难而且还不敢去挂号担心费用高。

30 年前科技不发达,看个电视剧就全村全国讨论,大家其乐融融。现在,各看各的,看到腻,看到吐,一起吃饭,各玩各的手机,孤独至死!

我觉得 30 年前比现在幸福多了。

有 2 个可能的主要原因。

第一,1986 年我还是个小孩,没有生活压力。现在我是家庭主力,在北京做房奴。

幸福或者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或许并不是因为时代变了,而是我的身份变了。

第二,时代的因素。80,90 年代,物质虽然不丰富。但是精神积极向上啊。贫富差距也不大。也许那个时候整个中国其实没有现在公平,甚至比现在还腐败。但是那时候信息不发达,交通也不发达。我是在江西的纯正农村长大,过节能去个乡里的集市买一包五香瓜子就很幸福了。根本不了解外面这么多的黑暗。就算是成年人掌握的信息,也仅仅是乡里乡亲的信息,外面的世界,恐怕也了解不多,去远一点的地方,出个县城,就已经是旅行。那个时候的山好,水好,时光也过得很慢。春种秋收,金色稻子,红色地瓜,村里一群孩子嬉戏打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

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幸福是很主观的,唯心的东西。

这个问题,也许我们的父母辈回答,更能排除第一项的影响。

知乎用户 serpent 发表

对于某些活在复古幻想世界的人来说,承认这一点可太难了。

毕竟现实是可以测量的,而幻想是无边无际,幻想得要多好有多好。

知乎用户 天涯之夏 发表

现在生活肯定比 90 年代都要好得多。

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人,生活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农村生活水准比非洲也强不了多少,一年到头指着那点土地收成。

知乎用户 LiveLetLive 发表

幸福应该是一种越来越好的感受吧。

自己越来越好,家人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好,每一种都会给人幸福的感觉。要是同时发生,那简直完美了。

从这个层面上说,应该大部分人都是幸福的吧。

知乎用户 九叶 发表

城市不清楚,农村来说,是的。

物质上,不用说,随着科技发展,不说电子产品,就吃上,当年多长时间舍得吃次肉,现在多长时间舍得吃次肉,是吧,好像还是变化不大,不过当初是真没钱,现在是怕不健康。

精神上,那更不用说,现在的很多痛苦,当初就一定不存在吗?只是现在信息传递快,大家都发现了而已。

非要说哪里造成幸福感降低,那一是知道的太多了,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二是信息量过大且真假难辨,导致心理上的安全感降低。

这么看嘛,还是宣传口不如以前给力了。

知乎用户 natasllik 发表

谢邀

答案应该是:没有。

物质生活方面,环境、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等基本人权福利其实是降低了,在物质的丰富程度上和便捷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最基本的福利无法保证,其他的方面其实都是相对次要的,因此物质生活方面其实降低了。

精神生活方面,在意识形态上由原先的集体主义慢慢变成了个人主义,但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变成了物质主义至上,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人的社会交往、包括最亲密的关系都变得很冷漠和缺乏真实人性的连接性,所以现代人其实精神生活更空虚了。

知乎用户 李妮妮在努力 发表

幸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跟心态有关系,30 年前后都有幸福和不幸福的人,要说我~我也不知道~30 年前还没出生呢~

知乎用户 LaoDI - 赵掌门 发表

物质富足多了,物质上已经是比 30 年前幸福得多的多。这是因为我们慢慢过上了努力奋斗的中国人该有的样子,努力了奋斗了物质就该丰富。

精神上不行,阶级固化没有空间了,比精神劲没有 30 年前幸福,反而是更焦虑了,因为你见的多了想的多了但是很多出生就决定不太容易改变的也多了,这种让你看到但是又无能为力,钝刀子杀人最难受。所以精神上不如 30 年前幸福,那时候人都 “傻”,精神上很容易幸福。

知乎用户 卜 l 卜 l 发表

1)有钱就能为所欲为、改变世界。2)有钱 ≠ 有脑子。

于是,一群没脑子的老板,在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

。就像一群有钱有势的猴子在改造人的生活。

知乎用户 naizi 发表

即便不谈物质生活上绝对值的提升,哪怕是某些左壬吹捧的公平性,今天也好的多。

凭票定量供应:1955 年 12 月 1 日起,上海首次实行猪肉凭票、凭证供应。市第一、第二商业局制订了 <上海市猪肉凭证供应暂行办法>,规定市销猪肉统一由市食品公司批发供应,由合作社及领有营业执照的私营肉店、肉摊零售,禁止其他私人自由经营。<办法> 规定凡持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包括外侨),不分市区郊区,大口小口,一律按月定量,每人每月发给 375 克猪肉券,凭券买肉。后因生猪已进入上市旺季,到货较多,且时届新年,从 12 月 23 日起,就不再执行凭券供应办法,前后历时 23 天。1957 年 1 月 1 日起,对居民实行凭票供应办法。规定市区居民每旬定量 125 克,元旦外加 125 克,春节外加 625 克。这期凭票供应办法历时 7 年 5 个月,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供应方法和定量几乎月月变化,年年不同:1959 年 4 月中旬~9 月下旬,定量为每旬 62.5 克;1959 年 10 月~1960 年 8 月,调整为每旬 93.75 克;1961 年全年,每旬 62.5 克,但 8~12 月每月下旬未供应猪肉;1962 年起,改为按月定量。1963 年 7 月 21 日起,2、3、4 级猪肉不抵肉票。本期凭票供应办法至 1964 年 5 月底结束。1976 年 7 月 16 日起,再度实行猪肉按人定量、凭票供应办法。对市区居民每人每月供应猪肉 2 元 (折合猪肉 1.18 公斤,下同),春节加 2 元,元旦、五一、国庆节各加 1 元;对郊县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供应 1.50 元,春节加 2 元,元旦、五一、国庆节各加 0.75 元;郊县农民每人每月供应猪肉 1 元,春节加 1 元,元旦、五一、国庆节各加 O.5 元。
——《上海副食品商业卷》p671975 年春节后,外省到货锐减,3 月下旬~5 月上旬,市区库存最少时不足 3 天销量,郊县就压缩地销。优先调市,2 季度调猪达 59 万头,比 1974 年同期增加 15 万头,有力地支援了市区供应。1976 年 4 月和 1977 年 3 月,市区猪肉濒临脱销时刻,基本上是靠郊县加强收购,限时限量突击调市,才缓解眉急。
——《上海副食品商业卷》p741954 年 12 月~1992 年,共实行 38 年 10 个半月。1954 年 12 月~1956 年 5 月,凭券定量供应,市区每人每月老秤 6 两 (187.5 克),郊区 4 两 (125 克)。1957 年 4 月~1965 年 7 月 14 日,市区每人每月 0.2~0.6 市斤郊县 0.1~0.25 市斤。1969 年 12 月 25 日~1975 年 5 月 14 日,凭 “日用品购买证” 记数不限量供应。1975 年 5 月 15 日~1975 年 5 月 31 日,凭 “日用品购买证” 划区定点记数限量供应,市区每人每月不超过 1 市斤郊县不超过 0.7 市斤。1975 年 6 月~1977 年底,市区每人每月不超过 0.6 市斤,郊县不超过 0.4 市斤。
——《上海副食品商业卷》p130

这还只是高贵的上海人内部的差异。

当然,包括户籍在内,这都是斯大林匪帮发明出来的。

如果马克思再多活些年头,会怎么想呢(

知乎用户 陶渊明的明 发表

这个有个调查,印度的人大多都觉得自己很幸福。知足者常乐 2333

知乎用户 黑色之人 发表

最大的问题不是三十年前是不是幸福,而是为什么我们发展了三十年居然还有很多人人感觉到今天还不如三十年前幸福的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30 年前,80 末 90 初。

东北国营农场,已经发不下工资了,教师医生都在各自想办法。曾经的知青们为了回关内,甚至买人参送礼,还买了很多小盒子,晚上一家人分盒装人参,还拿白线绑上,为了前途啊。

小时候傻乎乎的还觉得点蜡烛全家一起忙活挺好玩的。当然不用天天点蜡,一周一两天吧。

后来全家搬到河北,父母异地分居,我一个小 P 孩也觉得生活不易,更不用说妈妈了。

好在,那时候妈妈工资瞬间涨到一个月几百块。

那时候去北京,坐在车里路过广场,哇!!!!

现在自己时不时也开车在簋街三里屯瞎转悠,,当然也常过那条街,总是想起小时候。

怀念 30 年前?不,我只想念我爸妈。

其实哪用得着说这么多,一般对这种怀念过去的,就两条:1、厕所,旱厕,或者各种公用厕所,是那时候的常态,自己家有能冲水厕所不是一般人;2、日本小电影,现在你可以随便在家看,那时候被人发现了,你的人生就。。。呵呵

为什么国家有关部门不实行游戏宵禁政策(晚上 10 点到凌晨 6 点无法进入游戏)?

这问题下都是骂的对不?

当年这种事一点不新鲜。

知乎用户 shaoyuan 发表

绝对的看当然过得幸福了。。以前都是自行车现在家家户户基本都有汽车了吧。。。相对的又很多人觉得不幸福的原因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父母和我一家人乙肝携带,我宝宝阻断了

知乎用户 季意 发表

7080 后一般都没有 30 年前幸福吧,毕竟童年是玩沙子捉迷藏吹大大泡泡糖都能开心的要死的年纪。现在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满满的生活压力。。

知乎用户 江浙沪 发表

因为快乐是暂时的,痛苦是长久的。

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各种炫富,让你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所以,现在人比 30 年前幸福感是下降的。

知乎用户 Benz 男 发表

你是说朝鲜比我们幸福?

知乎用户 乔治 发表

当然幸福了.

如果觉得物质丰富不重要, 那是因为没有过过物质贫乏的生活. 每天吃不饱, 衣服穿破烂, 一年吃不了几次鱼肉,,, 全家一辆自行车还象宝贝… 文化生活的贫乏, 更不用说了.

还无法想象, 到朝鲜去生活一段时间就知道.

知乎用户 Xxxxx 发表

说实话,物质层面是幸福多了,至少挨过穷苦的上一辈人,比如父母,他们会觉得现在很幸福安乐,是真心的。至少我妈经常会讲觉得现在的生活相比以前好太多,她觉得很幸福。

知乎用户 绿色蚯蚓 发表

社会在进步,但幸福的感觉还是停留在三十年前,因为有对比吧,现在人到中年感觉压力很大,三十年前自己还是小孩子,无忧无虑,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电视台也就那么几个,但能回忆到放学写完作业,就是喂喂自己家的兔子和鸡,给菜浇浇水,那时候都不打农药,那时候才开始听说有敌敌畏。小时候的户外和集体活动比现在的孩子多,那时候每天写完作业出门都会有孩子们玩捉迷藏、跳皮筋,因为都是住的单位大院,感觉不到贫富差距很大,大家都一样。二十年前,家搬到城里,人也开始慢慢长大,城里的消费很高。

知乎用户 Kovenja 发表

二十几年前吧,刚上小学,那会儿一根火腿肠我妈给我切三段,一顿饭只能吃一段。

有天中午我就着 1/3 根火腿肠吃了两个馒头,我妈叫我出去玩别耽误她备课。那时候有支部队驻扎在我妈工作的学校拉练,解放军们趁着学生放学吃饭后的时间自己做饭吃。我去食堂看解放军,炊事班长问我吃了没,我闻着他们烙的圆饼真香,就说没吃,他给了我两个圆饼吃。吃完后首长来了,说炊事班的叔叔们要去操场给汽车连的叔叔们送饭了,你想跟着去看汽车吗? 我说想,他就叫送饭的解放军领着我去操场玩。到了操场,汽车连的连长问我吃饭了没,我觉得圆饼太好吃了,就说没吃,他又给了我两个圆饼吃。最后炊事班的人来收午饭筐把我领回去,又问我玩了那么久了饿了没? 我说饿了,他说不能吃太多会不消化,只给了我一个圆饼吃。晚上我撑得发烧,躺床上迷迷糊糊地喷射。

没办法,哪有啥吃的,太馋了。

现在…… 胃胀,厌食,听见应酬就头疼。

知乎用户 芒果派 发表

我 70 后,从小在国营工厂长大。感觉三十年来物质是突飞猛进天差地别了,精神方面现在真不如过去,我仅说说工厂,农村那时候肯定没现在性服务,换句话说现在最有幸福感的是农村人。那时候工厂职工孩子上学有子弟学校,中学大学也是国家负担,只需要交一点点书本费,记得我 90 年上大学是 230 一年,连续四年都 230,而 91 级学弟学妹们学费就开始猛涨,94 级入学已经要交 3000 + 了而 90 级依然 230。医疗方面厂里面有医务室,去其他大医院住院有报销,住房也是根据工龄和职务级别分配,虽然远比不上现在的宽敞,却也不需要担心没地住,再者那时候最好的都只四五十平房,比那些共用厕所的十几平单间房好多了,别忘了幸福是对比出来的。

知乎用户 小麦子 发表

物质极大丰富,网络了解世界,随手打个电话视频一下亲戚朋友,出门儿约个车,买份报纸不用带钱微信支付,地铁四通八达,偶尔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家里有辆小车儿,想吃火锅吃火锅,想吃牛排,寿司这都随便,看个电影儿平常事儿…… 就不继续举例子了… 这些 30 年前你敢想吗?你说你幸福不幸福?知足常乐。

知乎用户 夜清辰 发表

小朋友,问这个问题前先数数自己几岁好吗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2BL565 发表

实数大了,导数小了甚至负了。

知乎用户 轻舟泛海​ 发表

三十年前我还没出生。93 年人,家在河南豫东平原的小村里,十三岁之前除了过年没有穿过新衣服。冬天时,基本上天天吃酱豆,白萝卜,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我十五岁。那时夏天最热的时候停电,冬天每晚五点停电,八点来电,所以冬天时没看过大风车,动画城。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窗户都是破的,没有玻璃,冬天就用化肥袋子堵上。袋子是老师家的。上了初中才知道电脑长什么样,上了高中才真正上网。我很羡慕我的大侄子,我比他大十六岁,他每个月都有新衣服穿,虽然我现在也是,他顿顿吃肉,现在看到肉都不吃了,我嫂子很怕他营养不良,给他买了很多营养品。我这两年每次去我哥,都会给他买玩具,加上我哥给他买的,他的玩具一个柜子已经装不下了,前几天我嫂子给他买了个平板。我侄子七岁。要说三十年前幸福还是现在幸福,我可能说不了,毕竟我还不到三十岁,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说,二十年前,十年前,都没有现在幸福。

知乎用户 381 嗑药炮 发表

托古改制借古讽今,几千年了人类还是这样的套路。

知乎用户 无聊来看看 发表

这个问题很弱智

你有多少钱,都可以不幸福,相反你不论多穷,都可以很幸福

幸福和不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力,跟你贫富没有关系

你不可能过的不如 2000 年以前,你觉得你一定比 2000 年前的人幸福吗?

知乎用户 东东腔 发表

我妈说现在比从前已经是神仙过的日子了。

知乎用户 执枪人 发表

显然更幸福。

靠着地里的产出来喂饱一家人尚且困难,谈什么富裕呢?哪里能跟现在比幸福呢?

农业人口多到什么地步?

那时候的学校放春秋假,让学生回去务农。

知乎用户 不讲道德的陈弈山​ 发表

物质条件是丰富了很多,但精神压力同比也增长了。关键是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结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信息化的加强使人了解的更多更快,幸福么,看看社会就知道了

知乎用户 看过牌 发表

纵向对比肯定幸福了,但是人们更喜欢横向比较

知乎用户 海燕 发表

物质方面客观的讲:幸福,可是幸福很主观:知足的人容易幸福,不知足自然不幸福,人性多少年来都是如此。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itMZHB 发表

30 年前农村饭都吃不饱,准确来说是红薯都没得放开吃,还谈什么其他享受

知乎用户 老黑 发表

单纯论物质条件确实比之前好很多了,我父母都是 60 年代的,他们那会还有顶职,现在早没了…… 当年还有单位分房,房改之后全没了。。。

我爸铁路的,副业就是带学生,虽然不是学校老师,但和我妈也带了 20 多年了。我爸那会是 88 年开始的带的,当年那会我还是小学,07 年那会,高中毕业去当兵,退伍回来还可以分配单位,回铁路,就是父母哪个单位,分配哪单位,现在这个政策早在十年前就没了。

所以从这点上来看,我是非常向往父辈那个年代的,那会改革开放,单位福利房,铁路职工,教职工,医院等等。都是一大批顶职进去的。现在这些早没了,可以说是越来越公平了

知乎用户 素履以往 发表

是的。

也许很多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信息网络的发展,便利了很多,但也困住了很多时间。

以前,车马很慢,远方很远,邮寄浪漫,一生只够爱一人。

以前人们有自由的时间,不像现在匆忙。

可是,如果我出生在 30 年前,我可能没有上学的机会,我就是一个文盲。

上学识字,是我所认为的最幸福的事。

知乎用户 北京有车有房 发表

甭提 30 年,搁十年前那网速,满打满算你一天能下几个毛片

知乎用户 大山是我 发表

我连三年前的生活都不太怀念,你跟我说三十年前?没有暖气,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机,没有抽水马桶,没有私家车,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说实话三十年前除了环境比现在好其他的都不行,你现在用惯了的东西三十年前几乎都没有。我就说一样,别说三十年了,90 年代的天津冬天是要生炉子的,那时候经常听说谁家的火炉晚上没弄好一家子被煤气熏死了,现在绝大部分改成暖气或者是空调了,你还听说过这个事吗?

知乎用户 一只飞翔的猪 发表

对比消费力,感觉 30 年前的工资买的猪肉,换算到现在,这种简单算法,用我爸妈的话说,钱不如钱,但是现在能买的东西多了。所以不知道呀

知乎用户 乔客 发表

幸福,更重要的是未来可期,

话多了耽误大家时间

知乎用户 聆风君 发表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现在痛苦的地区和家族依然痛苦,幸福的依然幸福,幸福感和绝对经济水平的相关程度比相对社会经济位置低多了。能完成阶级流动的始终都是少数中的少数。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知乎用户 君子风 发表

幸福源自物质和内心 如果从物质方面来讲那大部分人肯定是比 30 年前幸福了

知乎用户 爱迪生 发表

不知道哇,我刚 26,但是比小时候生活好了是真的。那时候一个月吃几次肉,现在天天吃都不心疼。

知乎用户 stone 发表

应该是吧,但绝对不如 3 年前幸福。

知乎用户 杯水 发表

这不是废话嘛

知乎用户 郭飞​ 发表

这个问题没有主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知乎用户 林老实 123 发表

这不是废话吗?三十年前很多人还吃不饱肚子呢。那时候我妈妈没奶,又买不起奶粉,我是喝米汤长大的。

知乎用户 攀山 发表

当然。

相比三十年前,现在吃得饱穿的暖不用操心明天的饭在哪里,这不幸福吗?

知乎用户 星辰大海 发表

对于公务员和国家机关单位的人来说是越来越越幸福了 ,工资每年都在增加!对于老百姓来说并没有多大改变。

知乎用户 幽玄之间 发表

不然咋样?越活越回去了?自然科学在近百年发展那叫一个快,至少现在不用担心饿死了。

知乎用户 XYZUnknown 发表

说前 30 年生活好的人,不妨去看看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小说,电视剧),电影 (没事偷着乐)。那里描述的是改革开放十年之后北京(电视剧) 天津 (电影) 这种直辖市里平民的窘迫生活。别跟我说改革开放前日子更好过,全是邓改革给闹坏了。

知乎用户 看物理如雾里 发表

现在有很多人怀念苏联,你觉得他们怀念的是那个霸权主义,官僚主义的,入侵阿富汗,引起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苏联呢?还是那个实践共产主义理想,领导世界革命,干趴法西斯的苏联?

如果有一天美国毁灭了,那肯定也会有人怀念那个科技发达人民富裕的美国,而不是那个把苦难带给中东人民的美国吧。

一个人,一个事物,在消亡以后人们总会想起它的好,而且人们越缺什么就越想什么,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现在会有人怀念起那个比现在穷的年代。

知乎用户 历史看客 发表

30 年,工资变为原来的 50 倍,应该感谢政府对这一行业的重视!

知乎用户 把眼泪笑出来 发表

小品演员陈佩斯被记者采访时被问到,你觉得你年轻的时候苦不苦?

陈佩斯说,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更苦,因为我年轻的时候有大锅饭。

大锅饭三个字划重点,圈起来要考。

也就是说吃上大锅饭比砸烂大锅饭觉得幸福。

如果你不认同这个观点,你可以看看年轻人是怎么用脚投票的。

比如说啃老与结婚生育的问题。

知乎用户 我是双标我怕谁 发表

本人肠胃不好,吃坏东西经常拉肚子。

在外面吃东西,不干净,经常拉。

自己买食材回来做,不新鲜,经常拉。

我就想知道,新鲜的食材,哪里可以买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现在总比奴隶社会强吧

奴隶社会的特点:

1. 奴隶不占有生产资料。

2. 奴隶无法支配自己的劳动所得。

3. 奴隶之间是平等的,集体劳动,一起吃大锅饭。

4. 奴隶无法自由迁徙。

5. 奴隶的孩子还是奴隶。对主人忠诚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认爹妈没问题,不认主人可不成。

鲁迅说:“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30 年前是 1986 年,涨价风还没起来,计划经济还在,物质条件在初步改善的时候。

幸福不幸福看哪个方面,现在知乎经历过哪个年代的人不多,一些高票答案一看就是小孩瞎 YY。

我简单描述下吧,代表当时城市普通阶层的生活。

先说物质层面

吃饭

哪个时候粮票还没取消,吃粮还是定量的,不过足够吃。

吃鸡蛋,吃肉还不能随便吃,按时打个牙祭,海鲜,时令水果还是有的。

能吃饱,谈不上吃好吧。

穿衣

衣服已经有流行款式的说法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中山装,工作服。一套衣服要穿很多年,父亲冬衣儿子穿也是有的。过年买新衣服还是很高兴的。现在这种淘宝扫货是无法想象的。

1986 年是中国城市住宅快速发展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这个时候住楼房的。我们家应该是 1984 年搬上楼房,套三厅不到 70 平方,当时客厅是很小的,就是吃饭的地方。但是房子是分的,不用买。暖气和天然气是没有的,所以厨房不小,需要有放煤的地方。

自行车已经有了,男女各一辆,上班骑车。其实当时大多住在宿舍,宿舍和单位很近,一公里内步行完全没有问题。节假日出行坐公交车,5 分钱,当时我父亲的月收入是 100 元,母亲低一些,大约 60 元吧,爷爷奶奶的退休金好像比我母亲还高一点,65-70 元。

当时的食品物价和现在的价格基本上是 20 倍的差价,就是说食品折算,我父亲的收入大约折合现在 2000 元左右,五口之家一家的月收入在 5800 元。

但是自己有房子,不用考虑房贷。公房房租可以忽略不计。

当时没有学区房的概念,我上学是厂办幼儿园,子弟小学。都是几乎免费的,所以教育费用基本忽略不计。

医疗当时算分级医疗,感冒发烧,小擦伤,去厂办医院。稍微大点的病去区医院或者系统的医院。大病去市立医院。公费医疗,自己负担的很少。所以不需要留一大笔钱或者保险准备疾病。

每人月均 1000 多元收入,除了储蓄,主要用在食品上,其实还可以。但是储蓄准备大家电是比较费钱的。

精神层面

当时还是单休日,一周就休息一天,但是 8 小时工作制是能保障的。家和宿舍在一起,下班买菜,老人买菜做饭,基本 6 点回到家开晚饭了。6 点半吃完,有很充裕的业余时间。

当时有本杂志叫《8 小时之外》,闲暇还是挺多的。可以发展各种爱好。

当时的小学虽然是子弟小学,但是设备并不差,你能想象在工资 100 元算高薪的年代,小学花上万元买了一台 Laser310 的电脑的吗?支持 Basic,小学生愿意学的话,可以学基本的编程。

此外,学校有大量的小人书,科普书资源,当时的科普书是极其优秀的,大作家写科普。不客气的说,现在很多科普书,包括美国翻译过来的都不如当年的科普书。

奋达科技的 CEO 汪同学(他省高考前几名,哈佛的,先干的投行,后来去的奋达,现在算是微博大 V 了),可以和我交流金明,葛亮,他也是看哪个年代科普成长起来的。

当时比较幸福的是没有失业危机,同时有归属感和平等感。

在当时的概念里,一个单位干一辈子,退休拿退休金,父母也是这样退的,没有失业危机。职业规划也是单位内部的。

有追求的业务时间学习看书,没追求的就下棋打牌聊天了。夏天晚上,宿舍内到处都是打牌下棋的。

当时的单位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是无所不管的综合组织。上学医疗管不算,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孤寡老人,问题儿童全管,有点灾病,单位工会妇联都会管,有很强的归属感。

孩子暑假,寒假,子弟小学会组织夏令营,冬令营,让孩子学习娱乐。三国演习,水浒的连环画都是在假期看完的。

有特长的孩子,有少年宫,基本是免费的,专业老师辅导培养,老师很用心。

数学优秀的,通过考试,有免费的奥林匹克班培养。

一切东西有组织,归属感很强。

平等感有文革的因素,干部还有三同遗留的作风。主要还是住在一个宿舍,衣食住行看得见,太奢侈要被举报的。干部也没多几个钱。孩子在一个学校,看病在一个医院,吃饭在一个食堂。人和人之间有平等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个人情况:我出生于是广东某山区,已过三十岁。

自从有记忆起,这个世界的变化对于我来说,无论是从物质还是文明,实在变化太大了。以至于我有时感到非常困惑,居然还会有很多人,在讨论着对比前后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生活是否更好,是否更幸福的问题。因为对于我来说,脑袋里从来不存在这样的假设。

从衣食住行四个日常生活进行对比吧:

1、衣

小时候穿的衣服,从来都是堂兄弟或亲戚穿过的。一年能有一套新衣服,那就是一件非常做得开心的事情了。这种情况,一直到过高中还是这样。记得高中的时候校服比较丑,学校也没有强制要求穿(除了升旗之类的),很多同学都不要,我以十块钱的价格搞了好多套,高中三年,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基本都穿校服。当时因为衣着的问题,也能产生内心中深深的自卑,能有一套稍微得体的衣服,竟是很长时间内心中的很重要的一个愿望。

现在村里的小孩子,在衣着上虽然还不是很随心所欲,但也不会有我当年的困窘了。至于个人的情况,与三十年前对比,也是天差地别了。

2、食

因为分田到户时,我爸还没有结婚,只有他一份田。刚开始的时候,田还是比较紧张的,而且山区阳光不足,兼种子以及化肥等原因,产量实在是低。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家还是经常喝粥;奶奶看着孙子这样受苦,经常从伯父家偷偷将锅底饭拿过来给我吃。那时候真觉得是得锅巴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后来慢慢外出打工的人多了,才将他家的田拿过来种,种子与化肥都能买到好的了,才慢慢好起来。父母估计也是给没田没地搞怕了,凡是别人家不要田地,全拿下来种,有些田离家很远,来回走山路都要一两小时。记得在四年级左右的时候,我家一个暑期的收获,光稻谷就有八十左右担,至现在还是村里从来没有人超越的记录,但也把人给累跨了,收割和插秧,前后不间断忙了二十多天,结束了以后,一个星期骨头都疼。就这样,举全家人之力,才算彻底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肉就更少了,真正吃得好的时候有三个:1 是自己家里养的猪要卖的时候,在家里在宰,总会有一些猪血啊,内脏啊,大肠啊留下来,有那么几顿特别丰盛;因为宰猪的时候往往是快要开学的时候(因为要交学费,那时候小学都要三四百块),以至于每到假期,都会想着快点开学。2 是过年过节,家里会买点肉,再杀点鸡什么的,会有两顿吃得美美的;印象中,好多年的八月十五,都容易出问题;吃了肉加上月饼,食欲忽然得到大大的满足,胃口完全受不了,一个劲的打嗝,全是月饼的味道。以致于到现在,基本上不怎么喜欢吃月饼。而过年,就是一个相对比较长时间的幸福生活了,记得高中时有称过,一个月不到的假期,能增重将近二十。3 是村里或亲戚的红白事,这类事情作为小孩子没有什么悲喜,却对吃很有兴趣。

三十年来,物质的改变是非常大的,因为习惯问题,现在也经常想找清淡的粥加青菜过一顿。但背后的进步与差别,相信大家也能理解。

3、住

这个差别,比衣与食的差别还大。农村里都是住的瓦房,现在看电视觉得很漂亮,去旅游体验一下也觉得别有风味; 初高中时候,偶尔有在镇上或县上的同学来我家,也都觉得构造奇特,住起来还算不错(不知道是不是恭维话啦),现在在城市里小聚,有时还会忆念这段到我家小住的经历。但旅游的风景,毕竟与现实是不同的,截取了别有风味的回忆,更多的时对于风吹雨打的担忧。因为家处粤西地区,台风就是这里的大姨妈,每年来一次是必然,偶尔地球内分泌失调,能来个三两次。台风过境时,把头上的瓦能掀开一大半,台风过后往往是几天的大雨;能让人彻底明白 “屋漏偏逢连夜雨” 苦楚;每次台风过后,必然要花时间对房屋进行修整,严重是换瓦就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南方雨季多,因为墙体长期给雨水渗透,如果刚好碰到猛一点的台风,会出现房屋倒塌的情况;小时候,家里的出现过厨房一侧半间倒塌的情形;同村的也有整间倒塌的,全家就这样要在外面搭个小棚子住或借宿一两年。

因为农村的收入不多,且建房成本大(运费、人工等问题),农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也不在农村是做房子,造成了一段时间(2000 年)左右,村里与镇上的巨大差别,村里基本没多少楼房,镇上却完全不见瓦房。我家的瓦房,是我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扩建的,改成楼房,已经是十多年后是我大学毕业后才做的,在此之前,我父母已经住了五十多年的瓦房。

4、行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村里才开始计划建公路。此前全是山路,出去十几里路的外婆家,也要走两小时;外婆家在一个公路边上,交通比较繁忙;听她老人家说,我小时候去外婆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站在公路旁,看着路上一辆辆汽车、拖拉机驶过;当然,这个是比较小的时候了,我脑袋里完全没有记忆。

小学前两年,都在修路中度过,第一次看到的机械制动车辆,是推土机。印象很深刻,那时候觉得推土机实在是牛,认为能开推土机是最高理想。当然,这个理想是会变化的,路开好以后,村里开始伐木卖钱,来了很多运木材的运输车;那时候觉得运输车才是真正的理想,于是将理想从开推土机变为开货车。

刚开好的路,下雨天也是非常的泥泞,除了摩托车这类神车,其它的车基本没办法走。咱也九曲十八弯,到山上往下看,不习惯的人也能吓到。记得第一次带女朋友(现在已经是妻子)回家时是晚上,还没有车,到镇上的车站后,只能用摩托车载她回家,因为是晚上她没有注意看路,过几天返程时,开着摩托车从山上下来时,从路上看到山下各类风景时,吓得个半死;这种艰辛与穷苦,她也不离不弃,在内心中我一直保持难以言表的感动与爱意。这样的路一直持续到大约在十年前,开始了乡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再过几年,村里路边上人多的地方,开始装上了路灯。

三十年间,由全靠双腿的 11 路公交车,到修了能走机动车的道路,到现在乡村的水泥路。我个人从小的交通工具也由走路,到骑自行车,到开摩托车,再到开轿车的过程。

三十年间,从衣、食、住、行四个基本方面的改变,就可以很直接地回答题主的问题:现在的生活肯定比三十年前幸福。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你 LOW 不 LOW 啊,就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需求,你就得出了比三十年前幸福的结论?

当然,我回忆中也是满满的幸福,梯田间与小伙伴快乐的玩耍,长辈的疼爱,自制的玩具….. 很多细节回忆起来真的是很幸福。但如果现在还是那种状态,就绝对就会有这种幸福感 。

这个时代的巨大进步,很容易被一些怀旧的人、奇葩的人、纠结意识形态的人在刻意或不刻意意忽略、批判。除了作为我个人,我要为我身边与我一样的小伙伴们代盐。我们农村出来的孩子,有时会聚在一起,讨论着不算太深刻的人生,我们中有不少人,在十几岁时能看到的能想到的理想或欲望,在三十岁的时候全部都已经实现。我们会想,这到底是个人的努力,还是时代进步使然?做了很多横向纵向对比后,我发现一个让人无比同意的结论: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个人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还面临很多困难与苦楚,但那是面对未来的。回望过去的三十年,只想对这个时代说声:谢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单纯的从物质上讲,很幸福。

心理上,很不幸福!

现在贫富分化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以前很难了解身边的世界。

当年只有极少数人拥有特权,今天无数人挣破脑袋找关系。。。

今天有钱是爷,当年只要有工作就是爷…

农民只能家里种地,不能进城

每个地方的人不能乱窜。。。

今天你连你邻居是哪里人都不知道。。。家里住了几个人可能都不清楚。。。

当年玩心眼的没人和他玩,今天谁心眼多谁朋友多。。。

知乎用户 DayDreamer42 发表

来,跟我复读一遍

然而,即使所谓社会一切阶级的平均收入都增长这种不真实的情况属实,一种收入同另一种收入的区别和相对的差距仍然可能扩大,从而贫富间的对立也可能更加尖锐。因为正是由于生产总量的增长,并且随着生产总量的增长,需要、欲望和要求也提高了,于是绝对的贫困减少,而相对的贫困可能增加,靠鲸油和腐鱼维生的萨莫耶特人并不穷,因为在他们那种与世隔绝的社会里一切人都有同样的需要。但是在一个前进着的国家,生产总量在大约十年内与人口相比增加了三分之一,而工人挣得的工资仍和十年前一样多,他们不但不能保持过去的福利水平,而且比过去穷三分之一。

按照某些回答的逻辑,在进入工业文明前,所有人类都感受不到幸福咯?毕竟能吃上大块肉就是幸福?

别人先不说,我爸小时候过年花 1 块钱买一百响的小鞭回家拆开一个个点的那个兴奋劲儿现在还经常提。我妈小时候抓大把,把手指盖磨没了,跳皮筋举过头顶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眉飞色舞的。你现在有什么?王者荣耀?

是,我爸小时候吃饭满桌子全是黄的(苞米、窝头、蒸南瓜、蒸地瓜),但是厂长家也就吃这个。现在你吃啥,你老板吃啥?

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才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90 后。

小学拿到压岁钱有 200 的时候就很开心,能花好久,是一年最期待的日子。

现在工作了,最新款的 iphone,专柜的化妆品护肤品,车子都购置了,但是快乐的感觉超不过半个月了。

没有那时候的幸福感强,然而还是觉得现在好,绝对不想再回到过去那个年代。

“谁不怀恋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脑子。”

知乎用户 Go 俩 thus 发表

我觉得幸不幸福跟物质关系不大。有钱人幸福还是穷人幸福?相对有钱人幸福的比例比穷人高一些。朝鲜人幸不幸福?如果去问的话应该大多数人都会说幸福。应该是真的幸福而不是被金 XX 逼的说幸福。幸福感这东西主要来源于希望和压力。。当人生活的没有压力并且有希望的时候就会感到幸福。再说物质问题,一个人的物质资源有多少是相对于他所在的小群体自身的资源的多少。打个比方就是一个人只有 100w 的家当在北上广深就会感觉穷的要跳楼活不起了,丝毫没有幸福感。如果在 3 线城市的人有 100w 感觉还不错可以说是小康家庭了也会感到幸福。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要注意不能是同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去一线城市呆过再去三线城市的话绝对不会有我说的效果。这就是见识,很多时候见识多了因为你达不到所以会打消你的幸福感。再说 30 年前的中国大概是 1986 年。那个时候贫富差距小,相对自由。而且大部分人都有铁饭碗没有压力的同时有希望。所以那时候的人很有可能比现在更幸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要发傻

三十年前我刚出生,我妈他们吃肉,骨头都有人来收走的

我家一直也算是滋润的,爸妈都是老师,独生子女,吃喝没愁过,生活水平总是中等偏上吧,住在富庶的江南,我小时候喝点健力宝也还是很奢侈的事,薯片属于高级零食,一般人家哪会买

三十年后你过得是什么生活你自己清楚,现在再穷的地方,吃完肉也没人来收骨头了吧

我小时侯说娶我的人要在瑞士银行有一百万存款,大家都笑,都知道是书里看来的新鲜,卖弄呢

现在我银行里自己就有几百万,只凭一百万存款想娶我还不够

大部分人三十年以前向往的好生活和如今的现实根本无法相比

知乎用户 路过的 D 某​ 发表

我认为是变好了

这话我完全有权力回答自己看法,我的发言均源于自己经历。

先说成分:本人现 985 大学生 / 前高强度冲浪人 / 见证过神兔、网←→各种暴论 / 较系统地初步学习过马哲 / 厌恶民族叙事但存在民族自豪感 / 认为前三十年后三十年都有好与坏

怕你们扣帽子,我先自己把帽子扣好了

我曾祖父是富农(仅仅是能吃饱饭,但乱世结束这算是比较好的生活水平)所以到 wg 时我爷爷被批,我父亲这一边童年不算愉快。我姥爷是老师,被发配去上山下乡。总之我爸妈在那个年代身份都 zz 不正确。所以在我老家那个小乡村,虽然大家都很穷,但我父母当年更是吃不上饭且被冷眼。时间来到 78 年,据我母亲回忆,她们家因为终于允许在承包地养牛养猪(之前这些被认为是私有财产,是禁止的。奇妙吧,明明称集体化极大解放生产力,可却连农民个体的小智慧都没有,足见后期的教条与懒政),久违地吃了一次肉,也就是教科书上的 “提高积极性”,后来她一人去上海学裁缝,据她说 14 岁一个人去的,她的故事告一段落;我父亲这一边,我爷爷省吃节用,一定让我爸读书(邓恢复高考)。据我父亲回忆,他在校期间基本是菜汤配粥,172 身高 80 多斤,我父亲也披荆斩棘,一路第一,成为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我父亲是一个偏理想主义者,决定入党,后分配到老家附近的一个三线工业城市工作。而我母亲学完裁缝也来到这个城市开小作坊,因为是老乡和青梅竹马而熟识,然后在一起了。两人一穷二白,但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后来还节衣缩食先后供我三个叔叔上大学,导致 06 年才买了房子。

但你看,经历了这么多风雨,我们家从父母都吃不起饭到现在的小康,难道不是和改开息息相关吗。我知道肯定很多人认为我们家是既得利益者,但我上大学前每年都回老家两三次,我还有很多亲戚在老家,我爸还是扶贫工作者,本着教员实事求是的精神观察过:不论外出务工还是留家耕地的,生活都在变好。我知道肯定有人全归功于科技进步,但土地承包,确实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家家户户起码能自己养猪了,能因为吃肉而开心几天的感觉你们真的懂吗?真正的农村你们见过吗?还有扶贫,村通路,同一机械化等等,你们不会要说全是吃老本吧?不按你们嘴里戏谑的 “修”,能赶上美帝最后一波大产业转移吗?都是 “剪刀差”,怎么单单在农民身上就是不可避免。怀念过去的大多是工人后代吧,可农民本就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就算不计较 “剪刀差” 的岁月,农民才应该是评价生活话语权最大的吧。所以魔怔人理想中的那个乌托邦,只短暂地梦幻过一个时段,官僚化和僵化一直是红色避不开的坎,托司机也预言过。我个人认为在算力和理论突破之前,市场不可缺。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力,共产应当是出现在生产力发达的未来。

最后,我活在现实。毫无疑问,当下阶级问题太严峻,特色有很多要改的。但就像我父母尊敬教员一样,我不会罔顾后三十年的成果。

真的,我希望大伙的觉醒不是只嘴几句阴阳怪气,不然你永远是意识形态 cosplay,你永远是在通过康米这个标签来获得廉价优越感。来自人民来自人民来自人民,不要只在这个信息茧房里生活,去亲眼看看大家的生活,把情绪变成建设性建议,做到身体力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新一代城市居民必须回答一下分享我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

我是 90 年代生人,在一个三线小城市。我父亲农村户口,母亲城镇户口,我父亲家里一贫如洗,能娶到我母亲算是攀高枝了。我最初的童年在父亲的农村老家渡过,住的是面积很小的泥胚房,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当年这个小屋子里生活过我爷爷奶奶及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这么多人很不可思议。这座泥胚房除了小还很破旧,每逢下雨屋顶就会漏个不停,需要人不停换桶来接。后来因为担心这房子会塌,我父母用工作几年攒下的钱和母亲家里的一些资助修了个新房,这房子用的现在早已被淘汰的预制板结构,两层楼,比之前宽敞不少,外墙贴了瓷砖,地上铺了石地板,我小时候还惊叹为什么会有这么气派的房子。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我父亲一开始是没有工作的,母亲也因为并未考上大学 / 大专分配不到工作,所以一开始他们是做小商贩什么都做卖些面,冰棍,鸡子之类东西,后来托上一个银行工作的姐夫的关系在一家酒厂谋得工作,分了房子。酒厂的工作并不持久,没几年就因经营不善倒闭了,我父母拿着买断工龄补偿买下了这套房子,这也是我的第一个家。这个房子低矮破旧,我对这套房子的记忆是昏暗而逼窘的,墙壁上有巨大的裂缝,阳台看起来摇摇欲坠,我小时候做噩梦经常梦到卡在墙缝里或阳台整个掉下去。后来我父母跟着舅舅开始做木材生意,工作幸苦但一家人不至于没有生活来源。这个时候我上小学,和奶奶一起生活,学习上碰到不会的问题总是期望能问一下我父母,但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小孩子熬不了夜,晚上 9 点就抵挡不住睡意了,经常还没等到他们回家我就已经睡着了,早上我还没起来他们就已经出门上班了。后来他们的生意逐渐变得好了起来,家里的条件也逐渐改善,在我将上初中时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他们卖掉了镇上的房子掏空积蓄在城里买了房搬到了城里。说来我还真是乡巴佬进城,见识到了很多与以前不一样的东西。原来城里的孩子他们觉得泡面很难吃,吃泡面不用把面汤喝完;原来他们中午会回家吃饭,因为他们父母会回家做饭;原来大卖场里 100 元一双的杂牌运动鞋在他们看来是低档货而不是像我一样爱不释手。再后来的故事就没什么意思了,父母靠做的生意并不大,每年收入 20-30 万,朝 7 晚 7,全年只放春节 7 天假。就这样靠着做生意攒下的钱供我上了高中、大学,在城里买了第二套房,原先的家里也装修了一番,买了小汽车。在我去省会上大学时为了我以后毕业能落足他们又凑钱在省会买了一套房子。我高中和大学都是在外地读的,有次回家发现居然堵起了车,让我十分讶异,因为在我的认识中堵车只会发生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请问我的生活变得幸福了吗?

说完了我的父母再说一下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地地道道的贫农,我对他们以前生活的了解也仅限于听他们说。爷爷以前是生产队的队长,行事作风可谓是公私分明,我父亲小学时曾想在他那吸一管钢笔墨水也不被他允许,因为那瓶墨水是队里的财产。这事是我奶奶告诉我的,她告诉我是想骂我爷爷太小气。相比于我爷爷,我奶奶就不是那么公私分明,她有个弟弟在公社食堂工作,有时候家里实在是饿得不行了她会偷偷拿食堂剩下的萝卜和红薯叶回来做着吃,这个时候要关门,小火,防止别人看到你家烟囱冒烟。她的小气还体现在别的地方,在我小时候她经常对我自言自语着她的过去,谁偷拿了她一个鸡蛋她都还记恨着。他们两人性格如此不和,所以家庭矛盾也很严重,我奶奶把我爷爷赶到另一个小屋子里去睡,她还经常对我说我爷爷的坏话,说他如何小气,如何不顾小孩。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事了,后来我出生,我父母跟着我舅舅做生意后把我爷爷也找来当了守夜人,而我奶奶则接到我家帮忙照顾我,他们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所以才关系才缓和了一些。虽然守夜是个辛苦活,工资也低但我爷爷十分喜欢。他经常守完夜等到其他人来上班后一个人慢悠悠地踱步到菜市场上卖一点菜再慢慢晃回家做中饭吃。他有哮喘和心脏病但从没去医院看过,我经常听他边慢慢地走边喘气,他身边带着一个葫芦样子的小瓷瓶,上面写着” 速效救心丸 “,不知道他从哪买来的。他还是个老封建,因为我父亲是他最大的一个男孩,而我又是我父亲唯一的男孩,所以从小他都格外疼爱我,但我妹妹出生后他好像也挺喜欢的,说他老封建有些冤枉他。我小时候上小学和他去菜市场是同一条路线,所以早上他经常等我一起,把我送到学校,而我则经常借口要买透明胶、铅笔和本子向他要一块钱,实际上钱我都买了冰棍和辣条。守夜的这段时间对他来说是幸福的,因为工作的地方在镇上,他又有工资,所以他可以每天都去一趟菜市场买点东西。在和我一起上学的路上他经常和我说” 现在的社会真好,想吃点什么就能买什么 “。当然好日子并不长久,他的速效救心丸并没能救他,有一天他照往常一样买了点小菜后一步一步踱回家时往前一栽就死了,临死前他说最想看看的人就是我。这些是路上看到的人告诉我父亲,我父亲再告诉我的,当时我在外地上中学,所以我并没能见到活着的他,等我打的到家时他已经闭着眼躺在床板上了,脸色蜡黄,身形瘦削,我以前好像从来没注意到过。我爷爷死后我奶奶也离开我家一个人回到老家去住了。前几年我父亲给她缴齐了社保,她也能每个月领到几百块的养老金生活了,几年前还因为政策补贴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请问他们生活更幸福了吗?

我在老家生活是在很小的时候,而且时间并不长,对于老家村里的其他人我并不熟悉,对上上代的复杂的亲戚关系我也没有很了解,但记忆中他们相比我家并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去年过年回老家长住了一段时间,发现前屋后舍基本上都买了车,让我惊讶的时居然看到了绿牌的电动汽车在充电桩旁边充电,以前一直认为这些大城市的新潮是与我这个小城无缘的,更别提老家的农村了。从我奶奶口中得知他们基本上都在城里找了活干买了房,年轻的一代在城里住,老一辈就继续住在村里。有的是父子两都在外面搞建筑和装修,城里供了套百万的房子给儿子结婚。土地上大面积撂荒,小时候跑过的田埂都因杂草齐腰基本上没法通过了。我奶奶提到旁边林场那开了个玩具厂,很多人在那上班。她说” 我们那个时候没机会,要有机会那不拼命做?“,” 肖家湾的剌子头承包了地在大棚里种中药发了财 “。一方面他们还在做着没有双休的高强度工作,一方面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升。请问他们生活更幸福了么?

知乎用户 阳光明媚 发表

这不是废话吗?但凡智商正常的都不会问这个问题

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前三十年的比较对象不是现在,而是旧社会。从抗日战争的小米加步枪到两弹一星核潜艇,从建国钢产量 15.8 万吨到 3800 万吨,从落后的农业国到世界第六的工业国,这样的成就是绝无仅有的。

有人说,我不在乎这个,我只知道大家吃不饱饭,饿死了多少多少人。问题是你不应该和现在比,应该和建国前比,上下五千年哪一年不饿死人?事实上除了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大部分地方人的生活质量是高于解放前的

知乎用户 浮名半生 发表

我小时候发高烧家里一百块都拿不出来,你想让我回去,有人还在吹前三十年工人多好多好,我可去你 m 的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80 后尾巴,算不上 30 年前,90 年代的童年,没过而立之年,还是有一些感慨。

物质生活就不说了,小时候跟着父母去了西部,饿过肚子,营养严重缺乏,留下后遗症,现在胃口太好,每一顿饭,我都感觉好幸福。活着真好,先立一个小梦想,吃遍人世间的好吃的。

重点说一下精神生活,太贫乏了,除了发的课本,基本上没有课外书,没有电视。我对知识太渴望了,对外面的世界太想了解了。

山的外面还是山,就是我小时候的生活,我翻过一道又一道山梁,青藏高原是走不到头的,那就是高原山区。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孩子有什么想法,那是很难得。

不过我有一个好父亲,有点文化,当过兵,喜欢看名著和武侠,还有军事题材的书本。刚上小学,认识几个字,就开始翻西游记。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也是温馨的一件事情,就是全家晚上窝在火炕上,关了灯,听父亲讲西游记,很精彩,这是听话的福利。父亲出外打工回来,基本上会给我带一两本书,一年最幸福的事情了。

真的太渴望了,我把别人擦过屁股的纸捡来,就因为上面有漫画,那屎已经不让我恶心了。

我得到了一本如何制作收音机的书籍,然后自己制作,当然从来没有成功过。看到别的叔叔家里的破收音机,我就是哭啊求的要回来,开始听收音机了解外面的世界,我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更加让我坚定了走出来的想法。90 年代末,家里终于买了黑白电视机,现在想想真是搞笑,明明是黑白电视机,为了有点彩色效果,屏幕上贴了一片蓝色玻璃,可能很多同年龄段的朋友的家庭,都有过相似的经历。电视机真的是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通过电视,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某一年春节前后天上来了 “扫帚星”,后来一位老人离开了,在飞机上撒骨灰,大家哭的稀里哗啦的;某一年发生了大洪灾,离青藏高原太远太远,但是我们每天通过电视看到新闻,觉得这些人是我们的同胞,为他们赶到悲伤难过。

要修路,要拉电,要装电视,要装电话,要通网络,总会有人走出来的。煤油灯是我的童年,隔三差五的断电,这些是我到现在还记得的事情。

小学毕业后,就被父亲带离了那个地方,从此就开始一个人上学的生活,感谢我的父亲。我至今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在深圳也买不起房,单纯就是一个湮没在红尘人海中的沧海一粟,但我深深地感激着这个伟大的时代。啊,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希望有奔头的时代,2050 年,回头再看,我希望自己走过的这一路是值得的。

童年也会留下很多快乐难忘的事情,去放牧,骑着马,奔驰在草原上,晚上躺在草地上,看着满天的星空,跟着父亲去挖冬春夏草。

现在幸福吗?对我来说,当然幸福啦,我父母亲身体健康,还有几十年的活头,可以好好享受生活,现在人活八九十岁,不算什么。作为父母,时不时语重心长教育一下子女,那是必不可少的,我的话就是,你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要学会享受生活,不要老是操心我们这些没良心的孩子,不要浪费了后面几十年的时光。家里的地都包给别人家种了,我父亲不收废品了,买了辆车,跑滴滴,国庆说跑了一百多单,公司奖励了几百块,今天不跑了要休息,我妈闲在家里,到处瞎操心。有时间了,一年出去旅游一下,今年夏天带爷爷去了西藏,玩的很开心。妹妹有工作,喜欢化妆,正在学习,看看以后能不能开个小店,今年和男朋友订婚,春节结婚。剩下的也就我不让父母省心了,成了父母的 “冤家”。我就这样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天王老子也做不得主。很普通的家庭,通过一家人的努力,生活总会一点点好起来。

题外话,环境很重要,选择很重要,跟大多数中国老百姓一样,父亲勤奋,此外,很有想法,有执行力,搞养殖,做小买卖,收废品,让家里生活尽可能好一些。但几十年前选择西部边远落后地区,就基本上决定了这一切。沿海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总会有很多人选择不同的路。我父亲如果三十年前选择的不是青藏高原,而是来深圳,就算收破烂,估计可能有很大不同了,哈哈。

无事的周末,台风来袭,风雨交加,是一个忆苦思甜的好时间,哈哈哈。

知乎用户 快乐就好 发表

三十年前,有每天以玉米粥,窝头为主食的幸福;有吃完饭吐酸水的幸福;夏天有汗流浃背连扇子都不能人手一把的幸福;冬天有手脚生冻疮的幸福,有取暖生炉子屋里浓浓煤气味儿(本地叫法)的幸福,据说在四十年前我还享受过一氧化碳中毒的幸福,当时年龄实在太小,没有记忆。

知乎用户 与神同行 发表

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纵观绝大多数答主以现在先进的科技医疗财富水平花式吊打 30 年前,从而得出幸福感也远超 30 年前的结论,大概都没注意到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是 “日益增长” 的,换句话说,能够满足现代人幸福的 “阀值” 跟 30 年前的人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现在的游戏大厂出的 3A 大作带来的快乐,和二十年前小霸王 N 合 1 带来的快乐哪个多一点?

所以说,在满足温饱,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这类问题根本没有答案。更何况,现在真的各方面都比 30 年前好吗?也不见得。比较直观的两点:1、30 年前小孩子出门玩还不需要像现在需要大人时刻提防人贩子。2、男性脱发谢顶的现象比 30 年前严重得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幸福是什么?

三十年前,我家还没有自来水,用水都是靠大人去挑,我爸妈白天要上班,挑水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爷爷身上。我现在想起来还心疼。

三十年前,我家也没有厕所,上厕所要走到巷子里面的公共厕所,那种旱厕,夏天里面绿头苍蝇乱飞,白胖胖的蛆宝宝就在便便里面拱。晚上不方便跑那么远,就是在家里放一个便盆。(这个不放图了太恶心了)

三十年前,我家也没有燃气,家里做饭要烧煤球,买煤回来自己做,我还做过,有一种工具就是专门压煤球的(如下图)。晚上得保住煤炉子不熄火,不然第二天还得去邻居家里借一个有火的煤球回来。冬天也都是靠煤炉子取暖,很多人都是放房间,然后就很容易出现煤气中毒。

三十年前没有空调,大多数人家都是装的吊扇,落地扇都比较少,夏天吃完饭都是拿个凳子坐到外面乘凉,但是晚回屋睡觉会很热。兑付蚊子只有一盘一盘的那种蚊香,蚊子和人一起熏,稍微不注意还容易引起火灾。

三十年前,是国企下岗潮,很多人都下岗了,生活很窘迫。

三十年前,没有商场,买东西都是去供销社,款式少,价格贵。

三十年前,也没有满大街的饭店,更没有外卖,想吃什么只能自己做,但是收入又低,舍不得吃太好。

三十年前,吃水果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因为物流不发达,热带水果基本是见不到的,都是一些苹果,梨和各种瓜。

但是三十年前的我也过的很快乐。

那时候的我晚上抬头就能看到满天繁星,夏天的夜晚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抓萤火虫

那时候的天空永远是瓦蓝瓦蓝的,小贩挑着货筐沿街叫卖的声音遥远而悠长,奶奶讲的神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总想问后来呢。

那时候每天放学后作业都很少,写完作业后天还没有黑,就在巷子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太阳落山的时候,饭菜香味飘来,巷子里响起各家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呼唤。

那时候的水是甜的,水果是香的,肉是嫩的,蔬菜叶上都是洞洞,但是很好吃。

那时候每一家的爸爸妈妈都差不多,家家都打孩子,但是没有那么多的课外班,每一家的条件也都差不多,大家都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不会觉得再努力也买不起一套房子。

所以,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三十年前,还是现在的我,更加幸福。

知乎用户 胖哒二世 发表

三十年前一个工人考虑的是今天菜里有多少猪油的问题;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有更高级快活的问题……

知乎用户 仉乂 发表

以现在来算,三十年前就是 1991 年左右了,对于农村人来说可以说是幸福感直线上升了。

91 年我还没出生,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不过可以说一下 00 年左右的河南农村是什么样的。

00 年农业还没有三免一补,家家年年都必须交公粮,每年都有人因为交不起公粮被扒房牵牛拉驾车。驾车就是两轮的一辆平板车,可以说是那个时候农村重要劳动工具了,农忙拉粮食,农闲拉着去赶集,(我爸说 90 年左右当初他曾经拉着驾车两天走了上百里地去外地买东西,累了就睡车上,醒了就接着拉着走)对于机械化完全没影子的那个时候,一辆驾车就是顶顶重要的交通工具兼劳动工具。没了牛,驾车,来年农活都很难干,公粮更交不起。

在网上找了一个驾车的图片

即使交得起公粮,家里依旧很困难,家庭条件可以的每年可以在过年的时候稍微吃点肉,新衣服什么的就别想了,基本上是老大的衣服传给老二,老三,甚至能传十来年,破了就缝缝补补的。

如果想要让孩子上得起学,每年都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几个月吃的到一次肉,那就要想办法去搞钱。那个时代你想要去打工,必须有门路,而且还要几个人一起去,不然可能就是音信全无。我一个表哥 04 年的时候去打工,和同乡走散,就再也没有回来,当时他已经 20 岁了。即使有门路,找得到打工的地方,最后大概率也难以要得到工钱,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打你一顿,想办法让你进号子里蹲十天半个月说不定已经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我听过不止一个人被关进号子里,要求家属凑三五千去赎人,有钱就可以走,没钱那就关个三五年。

既然打工不可取,又想搞钱,还没有本金,那就只能走歪门邪道,坑蒙拐骗什么的都有人干(所以我面对网上黑河南人的各种事情的反应并没有很多网友那么强烈)。歪门邪道既然叫歪门邪道,自然不是正道,走了就得接受可能的后果。在我小时候,基本上年年都能听到谁家谁家男人死外面了,他家女的把儿子扔给奶奶,跑了,或者他家女的喝敌敌畏百草枯什么的跟着走了。人命那那个时候的农村,说不上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可也没多宝贵。

从我爸的口里,00 年左右已经比 90 年好很多了,90 年他还没结婚,最高兴的事是背着家里的红薯干,(那个时候农村人平时是吃不起白面的,白面都拿去交公粮了,红薯产量高,交完公粮还能留下足够的作为口粮)去粮所那里找他舅,他舅,也就是我舅爷会偷偷把红薯干换成白面,并且管他一顿饱饭,他可以甩开膀子吃白面馒头吃面条吃到饱。

至于现在,农村很多方面虽然还是远远比不上城市,但至少顿顿能吃肉,想买就能买新衣服,只要年纪不是太大,出去一年挣个三五万不是问题,夫妻俩一起,干的卖力的话一年还能有个十万多点。可以说二三十年前的人做梦都不敢想有这种好日子了。

知乎用户 卸甲一 发表

30 年前,我的父辈虽然物质条件不丰厚,但是过的却很幸福,老婆孩子热炕头。准时下班,边看新闻联播边吃饭,看着新闻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内心是欣喜的。

现在的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新闻联播了,吃着食堂的饭,想的是等下快点做,争取十点回到家。看着微博里的各种新闻,内心波澜不惊。

30 年前,我的父亲,不甘在农村,可以白手起家,挣下丰厚的家财,摆脱农民的身份。

现在的我,只能在社会的毒打中,一天一天的逐渐认命。当一个社畜

我幸福吗?相比许多同龄人,我是幸福的,至少没有房车的压力,家境也不错,可是,想有自己的事业,却也变得艰难。

社会各阶级割裂如此,哪里有什么幸福。

岁月静好的大部分人,无非是享受到了体制的红利。

小资产阶级的后代,无产阶级的后代,活下去已经是奢望,哪里还有什么幸福。

知乎用户 知道了​ 发表

三十年前,我很幸福!

那时的我三岁,现在回想,一点那时候的记忆都没有,没有好的也没有坏的,没有高兴的也没有哭泣的。

但是!我知道自己很幸福!因为那时候,我的父亲,陪在我的身边,日夜不离!

现在,我想他了,却永不得见,我感觉不幸福了。

知乎用户 张小社 发表

以前的东西质量特别好,冰箱,电视剧啥的,一用好多年还不带坏,现在的东西哪有这么良心。面包种类真够少的,一种小香肠面包,还有正方形蛋糕,和纸杯蛋糕。

那时没什么学习压力。天天就是玩玩玩,买东西得去副食品商店,让店员给你拿东西。那年代,小店很有人气。

黑白电视里放的是日本动画片,欧美动画,还有神笔马良和东方小故事。不像现在的孩子只有喜洋洋。印象中全家人一起看武则天和金锁的一部电视剧。当时觉得太好看了。

那时真是开心,可能我还小,没有那么多烦恼。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种问题都有人问?!简单的说就是书读的太少想的太多。问问自己的父辈和祖父辈,80 年代在吃什么穿什么,再问问他们那时的娱乐休闲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然后再问下自己你愿意回到那个年代吗?你会得出答案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30 年前你能阅片无数吗?

知乎用户 叶归仁 发表

幸福啊。

今年是 2016 年,30 年前就是 1986 年。1986 年是什么样呢?我印象里那时我家还没有电冰箱,夏天吃西瓜要放在自来水桶里镇一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949 年 5 月,粟裕下达文件告诉要进攻上海的全体指战员:“不要把吃大饼油条的人当成地主,他们只是普通的市民,不需要被批斗。” (CCTV-7 纪录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065679/answer/130480549

当时东北吃大米是犯罪。

只能确定比苏区、边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幸福。

这三十年的话。

知乎用户 影航 发表

我爸妈在餐桌上的主要谈话内容,除了批评我,就是说以前的日子多么苦,现在的日子多么幸福,并批评我身在福中不知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三十年前不知道,我今年才二十多!农村的变化是很大的,是幸福的!

我们那 97 年才全部通上电,那时候村干部家里是最先通电的,然后再就是村里的一些有钱人家。

电工的待遇当时简直就是皇帝!特别受欢迎,哪家要通电,先给电工两条烟!两条烟未必通,还要再看这家人对他服务怎么样,通电都能通三天,一天一间房,电线必须用电工自己的,自家买的不给通!

一天三顿饭都得在你们家吃,如果菜做的不好,酒陪的不行,那就再拖一天,第二天人家压根不去你们家,要想请过去,再给两条烟,再吃肉陪酒,好不容易等他把电通上了,屋里能亮灯了,人家就在你们家不走,接着吃,想他走,那就再买点酒送人家!

直到现在,老家的电工还是他们几个,新人压根上不来,你们家如果是电有问题了,还得请他,还得送烟,只不过现在要的少了,两包。

十年前,我小学,雨天回家的时候,鞋子上全是泥,再下大一点根本就去不了学校,深水的地方能到我胸口。现在不一样了,都是水泥路,回到家也是干干净净的!

以前种地了,需要给国家交粮食,后来不交了,而且还有了水稻补贴,现在村里除了每年上交 “一事一议” 还有大病统筹的钱,基本上不用交什么了,90 年代,我们那里连办个结婚证,户口簿,都要经过村干部的手,还要上交很多钱,好多人家因为和村干部闹矛盾,打的满脸是血,那时候我才 4 岁,真的是惨不忍睹,所以我到现在为止都忘不了。而现在呢,直接去办证大厅就行了。家里置办家电的时候,又有了家电下乡,太阳能热水器也是!

2009 年以后,我就不在农村了,我也就很少听到关于农村惠民的政策了,不过我去年回去的时候发现,以前的镇中心,盖了好多的居民楼,不足的是,这些房子虽然买了,但是没有房产证。我也没有去问,不过还是住上了楼房了。每家也都有小汽车了,园子里长得菜吃不完还是可以拿到街上卖,再也没有因为油放在厨房被人偷走的事情了。

可以说,从 2002 年到 2008 年,是我们村变化最大的那几年!这么大的变化,身有体会,我们觉得比以前幸福!

知乎用户 叶月 发表

来点科学研究成果吧。

从 1960 年以后的几十年里,尽管财富在不断增长,但个体自我报告的幸福感没什么变化甚至降低,同时抑郁比率上升了。《社会心理学》和《象与骑象人》都有更详细介绍。

原因之一是贫富差距凸显了相对剥夺感,使人们产生了更多的欲望。

其次人们很容易适应现在的物质生活情况,再富有,我们也会很快归于平淡。

虽然大家都在追求物质,但物质主义并不能让我们快乐。

很多回答说以前多么不好,现在好,是因为他站在现在的立场说这些。就像如果几十年后我们可以插上翅膀飞翔,再回想我们现在所处的不能飞翔的日子,同样会觉得现在的日子难以接受。但是现在的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

答题新人,如果帮到你了,望鼓励支持~

知乎用户 偷吃松鼠的大松子 发表

建议题主 有空看看《人类简史 》 那里专门有一章探究人类从智人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 “文明” 社会我们是否更幸福了 里面有很多观点都跟颠覆人的看法 换个角度去看问题 譬如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 显而易见的是人类的物质水平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丰富 而且这种差距在可见的未来也将毫无争议的越拉越大 可是人类从采野果子发展 到农耕社会 看似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可占据人类大多数的农民的负担是不是反而更重 以前的野人也许还能吃吃野味 可是农耕后农民的食物是不是反而更加单一 原来打一次猎物饱餐一周从不担心未来 可是农耕后反而天天担心收成 即使丰收了一年 也要未雨绸缪的害怕后面会不会有不可预知的灾年来临 从农耕社会 走向商业社会也是一个道理 物质上的丰富能否抵消心理上的负担 这本身就很难回答 何况丰富起来的也许仅仅是某些少数人 另一方面如何判定幸福 在我们看来一个人幸福不幸福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他自己 也许这在我们看来是最理所当然不过的了 可是这种看似合理的背后又是否其实是一种新闻媒体长期宣扬倾听自我 宣扬自我为中心 追求民主自由价值观的结果 站在人类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 我想中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只是人类长河的一部分 同样探寻着这样一个命题 那就是发展是否带来的是更多的痛苦而不是幸福

知乎用户 明定国是诏 发表

当然幸福了。多余的例子就不多说了,汽车、电脑、手机这些东西 30 年前你能有么?一年出去旅游几次,想吃好吃的就叫外卖这些 30 年前才有多少人可以有这样的生活水平。

知乎用户 玉国 发表

回答这个问题 一定要区分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吗 太特么幸福了 纵然还有很多不如意得地方 但是对比三十年前 不知要幸福到哪里去 幸福感嘛 因为幸福点太多太密集 真的是习以为常了

知乎用户 祝小马 发表

是。

知乎用户 自立​ 发表

题主应该跟我一样没经历过 80 年代的生活吧。

推荐你两本书:《平凡的世界》、《人生》,读完你就不会再问这种问题了。

知乎用户 青年阿姨文小茜 发表

小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山的那边是什么?

我生活的地区,有山,在市区,但我从来没有去过。

后来,电视上看到海,很蓝很美,我生活的地方没有海,想去。

看到高山和大海还是大学毕业后的事了,去了黄山,见到了课文里讲的迎客松,好像也没文章里写的那么神奇,光明顶原来是这个样子,没觉得那么神奇,山上的天气果然多变,真是一会晴一会雨,原来上山容易下山难是真的。

后来,又去了海南,还水真的湛蓝湛蓝,下海去潜泳,海底世界原来是这样啊。去天涯海角,就两块石头,搞不懂为什么言情剧总爱讲追随你到天涯海角,不过,海南的水果是真的好吃呀!

30 年前,出行基本是自行车,巴士,绿皮火车,飞机一般人坐不起。

现在,自行车是低碳环保,汽车全面普及,出行高铁飞力,绿皮车速度也提升很多。

如果不是隔了 30 年,科技进步,可能我游山玩水的愿望,品尝各地美食的愿望,只能带到棺材板了。

真庆幸,生在了科技进步的年代,没有大饥荒,只要付出努力,衣食无忧。房子嘛,另说吧,真买不起呀!

下图依次是海南、浙江、厦门的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些人不这么认为

宋朝是天堂,武大郎卖炊饼就能住二层小楼还能养活漂亮老婆。

呵呵

在苏联解体前,美国工人照样有不少养不起全家的,也有不少失业连自己都养不起的,这种人却把美国吹的那么美好,拜登的钱是不是到账了?

知乎用户 JJJ 发表

哈哈哈,估计也就城里人会质疑现在的生活。

我小时候 6 个月就断奶了,之后喝米汤和玉米糊长大的。哈哈哈,好好好。

知乎用户 家人 发表

我是农村人,我们 有 9 亿,30 年前我们要交农业税,要交三提五统。现在不用了,这点就雨后了。

知乎用户 Vincent 发表

物质上,是的。

精神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知乎用户 止戈为武谷月轩 发表

问下爹妈不就都知道了,知乎不会有人爹妈还没 30 岁吧

知乎用户 袈裟懸 发表

我买房买车,但是我过得并不幸福,因为我失去童真了

知乎用户 宇文亮 发表

我感觉现在生活没有比 30 年前幸福,但我老婆感觉现在生活比 30 年前幸福。

顺便说一句,我是大城市国营大工厂的子弟,而我老婆是农村人。

知乎用户 乌拉 发表

很多人说八十年代多幸福,无非是时光滤镜罢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我父母上初中那个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时父母亲所在的省、自治区的中专还是包分配的。

结果就是,发达省份的农村娃高考卷考大学,落后省份、自治区的农村娃中考卷考中专,绝大部分人的目的都是毕业分配工作。我老家在华北某县级市,据我爸讲当时中专农村录取线甚至逼近各科门门满分的状态,城市反倒还轻松些。我爸当时依他讲就是个 “玩货”,分数只够上个高中,不过没上几天就辍学去修铁路了。成年之后就参军了到了西部,当兵期间发奋努力最终提干。

我妈是西部某自治区的,情况更难一些。考完对答案分数已经达线了,可是出成绩以后分数离录取线差得多。之后才明白核分的时候成绩被动过,也是属于被顶替了。后来她到了城里边打工边上补习班补习了一年,最后还是因为顶替而落榜。后来到城里打工,之后开起了自己的打字店,认识了提干后分到这个城里的我爸,之后就结了婚。几年后我爸调到首府城市,一年后她和我爸给她和我办了随军,带我一块搬到了这个首府城市。这期间她一直是农村户口,随军之后才转成了首府的城市户口,那才是 06 年的事情。就是因为随军家属城市户口我才能在这里的城市公立学校一直上到大学。

虽然我一直是在城市长大的,但当我了解到像城乡二元化这些名词之后,我的认识反倒是更深一些。我们这里落后一些,城乡二元化带来的严重的身份差异影响甚至都持续到不久之前。当时的农村孩子考不上中专甚至是大学,毕业后分配不了工作,以后能有什么出路呢?要么像我妈一样去城里打工,要么就像我爸一样去参军以谋求提干,即便是他们日后真的能到城里工作,并转为城市户口。以前那种身份差异的影响依旧能会伴随他们很久。

我上学以来听到我妈说过最多的话就是,一定要上大学,毕业后考个好工作,这样才能不被人瞧不起。当年她中专落榜,后来一直只能靠自己打拼,再后来来到了这个城市又因为各种原因长期待业,直到几年前才重新开始就业。当年她的那些农村初中以及后来城里补习班的同学们考上了中专分配了工作,日后只要工作还稳定生活都还不错。后来她与我爸结婚后认识的那些军官们,他们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地方,夫妻双方都是城市户口工作稳定生活也还可以。我们家虽然我爸也是军转干部,但之前家里欠了外债,两边家里面都困难也需要扶持,我妈后来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正式工作。我爸在部队上的时候工资就低,到了地方的头几年收入也比较差,很长时间都是他一个人的工资支撑全家人的开销再加上还债。我妈重新就业之后身体又出了状况,养病几年身体状况恢复之后才又重新到企业上班。这之后我们家的日子才逐渐好转了起来,才有余力全款弄了套老家属院的抵债房。这才第一次有了自家的房子,结束了长期租房的生活。这样的环境下,她也就一直感到自卑,以至于在我和同学的关系上面一直保持着阻拦的态度,不允许同学来我们家也不允许我去他们家。这样的自卑也影响了我,离开部队大院之后我也一直没什么要好的同学和朋友,人际交往上也不太好,也没有什么物质及消费上的需求,更不怎么打游戏,也只有军事、历史、社会、足球及与其有关的游戏等等一些小众爱好。虽为城里娃娃但也不怎么太有消费主义的欲望。大学以前无聊的时候喜欢蹲新华书店, 大学之后无聊的时候喜欢看手机,看知乎看新闻逛论坛,人也变得越来越 “宅” 一些。这种生活状态很省钱,也容易让人觉得这娃一天可能都在干一些所谓的“正事”。但终究不是一个正常娃娃应该有的一种状态。这种性格状态与家庭环境也分不开。

原本我是想在本问的一个回答下面发个评论的,但是觉得评论写的写的太长不好,于是想干脆就直接发个匿名答案,所以这个答案看起来也本题也没啥关系。当然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本人目前还没活到 20 年。但是呢,如果把上一代人我出生前十一二年的经历与我的记忆连起来的话,这 30 年无论怎么说都算是一个波动向好的过程,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来说。

国家在发展,发展到城市户口没有那么多门槛了,发展到即使中专毕业大学毕业不再分配工作但娃娃们不再愁上不起学,家长们也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了,发展到大院里的军官们都挂过红牌牌戴过一道杠,不再像父辈那批军官一样高中大学的东西啥都看不懂了。对于我们家来讲,虽然与我们所认识的人家相比,我们家的家庭状况现在还处于一个偏下的水平,但就我们所拥有的破房破电动车却无外债来看,也许能算是小富而安了,较 30 年前总体上也是幸福的。即使我妈每天都在抱怨别人家怎么怎么样。

那就说这么多吧。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kF5b5w 发表

近百年间生产力进步如此飞快,有哪个国家不更幸福,是奇怪少见的。

知乎用户 铁胆火锅侠 发表

这个问句本身少了一个主体,主体不同,体验自然不同

如果是我们的父母辈,他们大多直接经历了物质匮乏 → 小康的过程,所以从客观衡量,他们是幸福的

然鹅

幸福感这东西,很怪异,它是伴随着人类群居生活而来的

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我的增速比身边人快,就幸福,而当你的速度远远大于身边人的时候,你就鱼跃进到更上层的阶层,然后继续这个循环。

所以,如果你是个十分上进的人,那就不断走 “痛苦 - 幸福的循环”

如果你不是个上进的人,那就请训练 “感受幸福的能力” 吧,佛系一些

毕竟

对于微观世界,人类无穷大

对于宏观世界,我们又无穷小

知乎用户 克罗泽 发表

跟 5 年前比,我反正是没觉得过的更好,恐怕,再过个十年,也不会过的更好了

知乎用户 魂魄妖梦 发表

以前皇帝没有 WiFi 没有空调,过得比我惨多了

知乎用户 不如问问 发表

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前提的, 是网络让大家发现了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不公,,更多的无力,,更多的绝望,,但是 30 年前没有嘛?可能更多,更耸人惊闻,至少现在舆论有那么点作用。

觉得以前公平的前提是大家都穷。。这是一个很卑劣的思维。都跟我一样穷,所以就幸福??

说食品安全,各方面的。我本人病秧子,我不怪谁,不怪农药,不怪水,我只能说,是因为我懒,我懒得的运动。

知乎用户 一花一世界 发表

只不过现在见的吃的多了,想当初武大郎靠卖炊饼也能养一个媳妇,还能置办起二层楼呢,现在你买个楼试试,几辈子吃喝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30 年前我还没出生,20 年前出生的我,感觉自从上了小学,除了考第一也什么很好玩很快乐的事,考第一有老师表扬,父母奖励,同学鼓掌,也有很多学校活动的娱乐时间,但是时间少到现在差不多也记不起了,一直到高考,几乎都是在学校和补习班度过,天天重复,占去了我目前为止的大部分人生, 高中生病,成绩下滑,压力非常大,高考失利,现在大学,很多为人处世都不会,社交废一个,以前好好读书就能行,现在除了要成绩好,还要会拍老师马屁,学校的奖学金都被班委操纵,几乎被班委瓜分,实在不公,幸福感不多,也主要是自己性格别扭,意识到了还能改,这个放第二位,我希望我的家人都健康平安就是最大幸福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凭环境污染一点就比不上过去,过去再困难起码能自由呼吸

知乎用户 noway - 老洋 发表

幸福感 —- 假设如果单纯是收入或者物质上来说的话,肯定是现在比较有幸福感觉,但是从精神层面上来划分的话,就会不一定了,30 年前那时候的对生活充满的憧憬和 30 年后担子的压力也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平等的条件下,家家户户挨着饿吃 2 顿稀饭 都会觉得精神饱满,没有任何压力!然后 30 年后的现在追求不同了,买车买房,存款百万,这些变成是追求了,而极大一部分的群体都朝着这个目标在抗压的生存的,相对论而言,就会觉得好像没有以前幸福了,,因为还得去追求我们需要的生活目标,大部分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的,或许一辈子也达不到吧。。。。。。

知乎用户 乐呵呵的 发表

幸福了。

但一群人想刀另一群人的比例肯定也更大了。

生活在开元和天宝的几乎是同一批人。

知乎用户 TyuuSUKI 发表

热知识:30 年前 1992 年,离严打更近。夹带私货证明一些人心理有鬼。
显然官僚和极左两头受气的知识分子无论说是现在幸福和过去幸福都是不幸福里找幸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无数『忆苦思甜』的答案,然而没有前三十年,不会有后三十年。

感谢那些为了我们的幸福吃苦的人。

知乎用户 西门下雨 发表

是的,这点毋庸置疑!

知乎用户 病号男 发表

我们懂得,明白的更多了。所以烦闷的,愁苦的也更多了。我们选择更明白的抗争而非更愚昧的快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再乱一点。因为信息太对称国家拿大头。

知乎用户 鼓励生育马寅初 发表

35 岁以下,我就说现在比 20 年前幸福。

知乎用户 杨杨宸 发表

上高中才每天吃肉,才用上板板机,。。。

知乎用户 涛声已旧 发表

我觉得比 30 年前幸福多很多了,30 年前我们小时候连件棉袄都没得穿,大冬天天寒地冻手脚长满了冻疮可怜骨头都烂出来也没钱买个药,读小学教室窗户没玻璃,寒风呼呼的吹我们心也跟着呼呼的抖,山区有得是木炭,可惜连个装火炭的陶瓷盆也没钱买,每天牙齿上上下下弹的好一首秋日思语…… 春天不冷了,可是那梅雨季节每天下雨下雨穿个布鞋就没干爽过…… 夏天就还好是山区不是很热,可是蚊子像苍蝇那么大就是治不了它们…… 秋天是收割的季节,可是农民们割稻子哪像现在这样联合收割机一天就搞定啊,得累个几天早出晚归的………… 就物质上来说现在比三十年前好的不是一点两点几百上千点了……… 精神上,小时候高中之前压根就没读过四大名著外国文学,因为乡下没钱买哪像现在这样 15 元一斤可以买个好几百斤各式各样的书看,三十年前通个消息我得半夜走个 8 公里多山路才能知会到,现在发个微信打个电话搞定………

知乎用户 刘奇 发表

其实答主可以在北京大都市生活一段时间。再到四五线城市县城生活一段时间。大致可以推断出自己的感受。

知乎用户 雨桑 发表

精神上真的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匮乏!

知乎用户 红薯片 发表

当然幸福多啦,以前家里连电灯都没有,现在可以看着电视吐槽电视剧了,对了,我还不到 30 岁,我来自农村

知乎用户 sphinx 发表

礼义廉耻

知乎用户 穿山乙 发表

90 后的我只能默默的看答案

知乎用户 杜抽疯 发表

和自己现在的领导讨论过这个问题,不到 60 岁,他说不如以前!我说:你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知乎用户 Ehren 发表

中国人完全吃饱有三十年吗?

知乎用户 王康 发表

物质幸福上肯定了,我们家狗天天吃的比我好,这很侧面反应问题

精神幸福上,那见仁见智,但只要你想精神幸福,社会能给你提供足够的条件,就看你拿不拿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现在离不开手机电脑,30 年前我妈还只有十几岁,她说那时候她们家连一个电话都没有。

知乎用户 haibin xiang 发表

今年刚过 30,不知道 30 面前的生活,就说一下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记得 90 年代初,我们小城市刚刚来了第一家肯德基,小朋友都以能去肯德基吃饭为荣,我和我同学很久很久才能去吃一餐,那个时候觉得肯德基的原味鸡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就在前几天和女朋友去吃一下肯德基,发现原味鸡怎么变得这么难吃。个人感觉幸福不幸福和你所在的时代和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有很大的关系。

幸福感来源于自己心态的满足和同时代周围人的对比吧

知乎用户 YYYY 发表

我是 86 年的,生长于浙江中部的一个小村庄里,在小学四年级(96 年)时候,家里穷,父母忙着种地,没有做菜,其实也没菜可做,就给我 1 毛钱,让我在中午的时候,带着食堂蒸好的盒饭去学校小店买点酱油,拌饭吃。买完酱油,我还能剩下 5 分钱,这样攒个两次,就能吃到棒冰了,那时,觉得有棒冰吃老幸福了。

现在我也快当爹了,我孩子将来估计会由于他爹要出差,没人管他,所以可以在家吃到冷饮,也会觉得老幸福了。

所以,我说二十年前和现在是一样幸福的,你信么了?

或者说,两种幸福给你选,你选哪种?我相信,你自己会有答案的。

知乎用户 迷途计数佬 发表

别说 30 年前,就说手机未普及时候,爸妈想问我是否回来吃饭也是天大的难事。

知乎用户 毛肚儿 发表

每个年代都一样,有幸福有不幸福。

三十年前科技、医疗不如现在发达,生活不够方便,人才流动性太弱。可是那时候没雾霾啊,蓝天白云,知了蝴蝶,四季曼妙。人和人之间呐,比现在亲热多了。恋爱谈得纯洁,姑娘们美得自然。

无论在哪个年代,幸福总是需要我们自己感受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是不是比十年前幸福不好说,但是比 30 年前幸福是肯定的。

当然了,小孩子都是幸福的,30 年前还是小孩的人肯定是怀念童年的。

知乎用户 李洋 发表

物质是进步了,精神也繁荣了,但很多人还是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总是这样吧

知乎用户 门前大树下 发表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定义 “幸福” 这个词。但是个人认为幸福是十分主观的东西,当前的物质条件比历史上都要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你要说比历史上都幸福,拿什么去衡量呢?有客观的标准吗?恐怕没有吧。

再者,这个问题跟 cctv 有什么区别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说开房了,牵个手都要枪毙

知乎用户 苏三 发表

难道现在知乎上的都是 90 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不过现在人们认知的多了,对比的多了,压力大了,才感觉不幸福。

那时候农村人确实幸福感比现在强。压力小。但那种幸福源于无知。

知乎用户 nous 发表

幸福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自发的愉悦满足状态,三十年前我的生活也许没有手机没有 Wifi 出门没有高铁地铁,但是那时候有饭吃有衣穿发自内心开心满足,这就是那时候的幸福。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拿两者比较获得的与其叫幸福不如说是实在对生活不满意找点理由让自己幸福。

知乎用户 我爱大麦茶 发表

老爸老妈当年的艰苦事迹一抓一大把,还用比?天不亮跟着去看芦苇还得看人眼色,上学住通铺,幸好赶上 301 巡回医院不然不知道草西子一卷死哪了,等等等等…… 上网小说新闻?对不起小人书都 tm 买不起… 跟牲口没什么区别… 还用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 30 年前比现在好的,是因为 30 年前大家都穷,而现在只有你在内的一部分人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抽象出一个 “幸福”,完全忽略掉问题设定对象的具体情况,不谈阶级、行业,不区分共性和个性,或者只看现象不看本质,这个是片面。

不是就某个具体的方面,强行地进行类比,这个是静止。

不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不去寻找组成社会这个系统的各个子集,不去思考之间的关系,这个是孤立。

不去就地探寻切身实践,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想象,实则预设立场,或者表达怀疑,或者一味地否定当下和过去。不唯实不唯细。

甚至在因果关系上玩逻辑游戏,伪造原因,上面是蠢,这就是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医生! 医生! 病人又在刷逼乎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幸福了,幸福感低了。

知乎用户 笨鸟最后飞欧耶 发表

以前幸福多了,现在性福多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90 后,不知道三十年前是怎样,但是我知道三十年如果有我肯定不会每年都背井离乡,漂泊无依。

我还是很怀念 20 年前,放学就能到野地里追蝴蝶,跳皮筋,出门就是灿烂的油菜花。家门口一吆喝,小伙伴立马从四面八方冒出来。从来不知道孤独是什么!

而现在出门除了泡图书馆,不知道还能去哪!

知乎用户 七亗 发表

扯什么朴素,你怎么不说原始社会。朴素到让你幸福感蹭蹭蹭!

所以,社会是在进步的,而那些总是怀旧的人,有没有经历过旧时的生活我不知道,但他至少不会发现当下生活中的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物质水平是跟上了,但是精神水平还没跟上。

所以题主提出了这个问题

知乎用户 Chris 发表

不幸福,因为环境牺牲了

知乎用户 脑满肠肥 发表

就说二十年前,小学教室,窗子没有玻璃,只有塑胶薄膜糊了一层,地上青砖都没铺一块。一下课,满教室都是灰尘。

现在是三层楼。

我小时候放假抓鱼摸虾,我外甥可以报个兴趣班。

太多了,,,

知乎用户 不知名 发表

三十年前有手机?有 wifi?有空调?有淘宝快递?有吸尘器洗碗机扫地拖地机器人?有高铁?能够每家至少一台车?别的不说,生活便捷度飞跃带来的幸福感就已经很大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人感觉现在比当年好了不是一点,父母工作单位岗位均未变化,坐标二线省会城市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cxYOMD 发表

可以问问你爸妈是旱厕舒服还是马桶舒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然是现在幸福啊,觉得大家一起穷比较幸福的是什么心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幸福了,因为再也不用看爸妈脸色行事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30 年前,1986 年。我父亲 15 岁,成了村里第一个高中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然了啊。现在的生活照可以 PS,过去的生活照还是黑白的。

知乎用户 liu Grayson 发表

穷得更不幸 富得一样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l1ZIqE 发表

看你爹娘出生户口喽,注意,是出生,诸如中专,参军,大学转城市户口转外。

网络上说的什么有疗养 有学校托儿啥的就跟说民国浪漫年代一样,七成人口享受不到,剩下三成能切切实实享受得到也少也有限

知乎用户 bbzz​ 发表

物质上的确是相信几乎人人都同意吧,我觉得回首二三十年经历感受物质上的飞跃,夹杂着时间洗礼的成长记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下面是很私人的回答以小见大。

30 年前粮票还在流通,据说出去买个馒头面条要付粮票。我很惊讶这得多麻烦,没有自己经历过很难想象那个场景。我出生时候还是有粮票,父母回忆很高兴自从报了我户口家里的计划多了,应该是大米之类的计划,因为婴幼儿一个月吃不掉自己计划和粮票的全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大人的口粮。然而这些我很小的时候就取消了,所以很遗憾没有留下任何相关记忆,听他人说少了实感。

等我有记忆大概到了 90 年代中期,第一件印象最深的是双休日制度,最早对星期有概念的时候还在执行单双休,我总是搞不清哪周大,可以周六休息。没过多久大人和我说以后每周都可以休两天了,不用计算大小周了哦。虽然当时还没上小学,但这真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后面黄金周制度我已经正式上学了,远不如全面双休给我带来的震撼。

在 90 年中下旬的时候,有一次有人和我说某位阿姨一个月月薪一千,那时候我觉得简直是无法想象的高薪,刚在小学学算数的我算出一天可以赚 30 多元无比崇敬这位素不相识的阿姨。

90 年代下半叶,清楚记得妈妈带着两个小孩出去吃了油豆腐粉丝汤加可乐,回来说 “一张分” 没了的口吻。“一张分”就是十块钱,当时可乐还是一次性杯子从机器里放出来的哦,一块多一杯。这么想来,好久没有听到把十块钱叫作这个,因为现在没多少人在乎花十块钱了吧。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有意思的对比,粉丝汤还是那个粉丝汤(虽然童年街头那家早就无处可寻,现在吃不到那属于怀念的味道了)今天在一般小吃店价格大概一二十元,可乐多年来真没大涨过,换算成今天一个晚上的花销,可能不过四五六十元。我们这一代是不会像父辈那样那么在意这点花销的。为什么呢,现在这点钱占收入的比例远低于那时。几乎是时薪对日薪的差异吧。退一万步讲,即使现在是低收入情况,我们今天可以很容易地团购或者其他渠道用低于常规的价格吃到简餐和饮料。这在那个年代只有可能是认识老板才有可能拿到折扣何况会不好意思的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然。

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四十年前再有四十年的发展时间得到的结果就一定比今天差。

知乎用户 Res 366 发表

对于我这个眼睛有问题的人来说。现在生活所有的科技成果,的确对我的生活给予了很大的便利。手机和电脑能取代很多需要在外面才能获取到的信息来源。也有相应的药物能够延缓眼睛的病情。至少我感觉 30 年前我们还在努力解决温饱问题,现在更多人开始关心社会公益和无障碍方面的建设。这一点就很好了。

知乎用户 混凝土的美好世界 发表

2012 年,毕业第二年,步行 3 公里到超市买了一块 2 毛钱的菜,为了节省一块钱的公交车费,我还是选择步行回去,走到一个路口,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说是出来找朋友没找到,向我要点钱,我本来是想给她的,但是我转眼一想,我是为了省一块钱才走的路,如果我给了她钱,就意味着不但没有节省,还多花钱了,犹豫了大概有三秒钟我就走了。接着这个女孩子就破口大骂,我默默的走开了——没有回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知乎用户 will 发表

物质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三十年前物资还比较短缺,有很多人还处在温饱线下,今天已经在提倡管盘行动了,因为物质浪费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但精神层面可能却有着落差,精神层面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物质的发展。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没有以前幸福了,特别是现在的成年人,都觉得以前幸福。主要是社会的风气在变华,都在攀比,还有就是生活压力太大了,都在赶路,没时间享受也没机会享受。之前在贫困的民族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他们的物质条件很差,但精神层面很是满足,幸福感非常强。这也需要我们学会知足吧。

知乎用户 老马 发表

是的,三十年前我想买个玩具,那是过年才有的待遇,好吃的东西只在电视上看过,哦,对了,还得去别人家看电视。

知乎用户 日出日落 发表

一看到这个问题就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我 74 年的,30 年前我十几岁,我是农村的,那时候我们家还没有电视,更不用说现在人手一部的手机了。不过那时候我们年轻的小伙伴天天在一起做游戏,上山捉鸟, 捉蚂蚱(蝗虫)下河游泳抓鱼, 抓螃蟹……

那时候不将就吃, 不将就穿,刚好能吃饱穿暖就行,那时候就是特别盼着过年,为啥?你懂的…… 那时候农村没有别的就是种地,基本上没有别的生计没有多大的压力……

那时候至于农村娶媳妇盖房子,也是自己上山起石头,然后也是左邻右舍七里八乡的帮衬着帮工盖起来的,娶媳妇过门,也是用木头推车子或者后来用自行车把小媳妇带着过门……

你是哪里人,看到这你说 30 年前幸福还是现在……?

知乎用户 哇啊​ 发表

都没说到点子上,其实怀念的是当年的人,那时的人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现在 996 的人为的是社会主义新纸币。当年没有这么多尔虞我诈,没有渣男渣女。生活条件肯定现在好,社会风气。。。或许这就是发展的代价吧。

知乎用户 Antenna 发表

幸福了,生活水平提升了很多。

知乎用户 正义的伙伴 发表

“理解历史,人们只能理解现在”——马克思

知乎用户 大叔 发表

/ 我们 60 后经历了 30 年中国发展,社会变成了自由市场经济,物质极大丰富了,可是通货膨胀,就业困难,人们的幸福感受没有了。极少数人暴发户,享受生活,绝对的多数人,工作收入低,工作不稳定了,财富没办法实现自由,哪来的幸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幸福很多

30 年前,还在读初中,家里什么都没有,窝在一个三线城市,省吃俭用吧

现在,一线城市 3 套房产,国外一套房产,国外绿卡(入籍也不难,该国护照免签国全球排第二),

欧州,美国、澳州、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 、日本 都去过

无论是底气,无论是眼界 都不是 30 年前能比较的。

30 年前 真的还要仰视欧美,

今天,看看自己的房产证(数百万美元资产),至少可以平视欧美了 ,想去欧美,定了机票抬腿就能去。

知乎用户 接受过九年义务教 发表

如果让你回到 30 年前,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能多活 30 年甚至更多。这对濒死的人来说比给他 100 亿都重要。

知乎用户 xiaowei 发表

觉得现在生活比 30 年前无趣了很多,很多人都不在一块了,大多分在各个地方,很难聚在一起,只有过年时可能聚在一起,并且现在的年味也觉得越来越没有了,就是觉得很无聊

知乎用户 233 发表

现在大家批判 996,因为大家有了一定生活质量追求的也多了,基本满足生活已经不够了

30 年前 996 大家求之不得,因为大家连基本生活质量都没有,想想吧,哪个时代更好?

知乎用户 过宇萌涛 发表

坐标杭州。吃饭的时候老妈聊到现在住的房子 2000 年市场价格 25 万,大概是我妈当时年收入的五倍,况且还是单位分配的,实际上只掏了 5 万。

我查了一下,如今市场价格大概是我年薪的二十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30 年前我还不在,上学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工作后可以吃饱穿暖顺便玩一玩,除了没人爱,比不了人,还挺幸福的。

知乎用户 猫奶 发表

不幸福,30 年前那些我生活中重要的人,都走了。

知乎用户 barcelona 发表

@He000

非要当众打脸你才高兴么?你要的截图来了

看看你说的到底是一天值几角到一元还是一分值几角到一元?

知乎用户 不锈钢后槽牙 发表

物质层面把三十年前秒成渣。

精神层面被三十年前秒成渣。

其实,都不幸福。

知乎用户 黑孔雀 发表

跟三十年前比?年轻人真是不讲武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是否幸福,要么来自对比,要么来自公平。

所谓决定一个人幸福感的,是他的邻居。

“比别人过得好” 这种优越感本质是虚妄的。因为总有人过得比你好,也一定有人过得不如你。

那么,是否公平,才是真正决定幸福感的要素。

知乎用户 王二狗 发表

幸福与否与绝对水平关系不大,重要的是和之前比怎么样,未来有没有期望,如果以前惨不忍睹,现在好多了,哪怕相对于如今差远了,也是幸福,如果能觉得未来充满期待,日子在改善,那就是幸福,如果绝对水平很高却压力山大,稍微不努力未来就可能变差,这样子幸福吗?

知乎用户 南山必胜客大豪斯 发表

一个个说生活水平提高就是幸福,那全世界基本都在变幸福,我只知道十几年前打工的人不会想着怎么存钱,下班就想着怎么娱乐,现在的人。。。冷淡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些人似乎刻意把以前和现在对立起来了。

前人挖井,后人取水,结果后人忘记自己能喝上水少不了前人的努力,还嘲笑前人怎么打不上水渴死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结果后人吃着果子吹着风的时候,还嘲笑前人怎么光顾着种树,被太阳晒死了。

毕竟在他们眼里,只吃第五个包子就行了。

警惕 LS 虚无主义,就这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来唱个反调。

我娘倒是觉得那时候挺好的

“无忧无虑一切充满希望吧”

80 年代的关键词是希望,因为只要努力就能过得好。

你们可能觉得可笑,但是我娘的经历给她的就是这种感觉。

她小升初时候,市外校的名额差点被某(关系不够硬的?)关系户挤掉,然而外公外婆去申诉获得了正义。然后 86 年她在读研吧,之前保研的名额也是差点被某(关系不够硬的?)关系户挤掉,但是她又申诉成功了。

所以,我娘其实有一个超长的童年:努力读书就会比别人强,天之骄子还愁国家分配?

然而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就算是天之骄子也看不到绝大多数人的痛苦,这也助长了她的幸福感吧?想想挺讽刺的。

顺便推一个我娘挺喜欢的国产剧

幸福来敲门(2010 年由蒋雯丽、孙淳主演的电视剧)_百度百科

我猜她和杨紫的角色有点共鸣?

知乎用户 book 发表

先观点:我现在不幸福

好多回答都说的是绝对值 但是我觉得幸福是相对的

情况 A: 中国国力强盛 但贫富差距巨大 阶层流动停滞 我还是底层 每天朝八晚六 身上百万贷款 但吃穿不愁 然而比我富的亿万倍于我 比我穷的也是一抓一大把

情况 B 中国国际上三流国家 国内大家一起穷 我选 B

还有说当年 30 年前怎么样的人 最起码三十年前你要 18 岁才有感受吧 现在 48 了 什么时候知乎这么多 48 的大爷了 48 能玩知乎的说明他还时常接受新鲜事物 这类人大部分应该是高收入阶层了吧 你问他们幸福吗 知乎大部分还是 80 90 30 年前 80 年的才六七岁

再说一说那些说当年有多少人惨的 不是你身边发生的吧 是新闻报道吧 你确定现在没有吗?还是你根本不知道?十月一回家 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隔壁小区男业主晚上把自己全家老少杀了之后自杀 前两天家那里又有夫妻俩携手跳河自杀 这都是微信上有视频的 我身边发生的 那么比这还惨的呢?肯定不会报道的。

最终我想说一下就干到三十年前太远了 我想问问个前两届比 大家感觉是这一届幸福 还是以前呢?

知乎用户 一个人和他的猪 发表

物质方面肯定是有了很大的进步的,但是,幸幸福与否,怎么说呢,就算是一个各方面资源都很充足的人,也可能精神方面异常空虚,导致不幸福。

然而,井底的青蛙,有时候反而生活的更自在……

知乎用户 dyg 董勇刚 发表

我来回答一下吧,

30 年前我是 12 岁了,个人认为现在要比以前幸福,我老家是农村的,当年住的都是泥砖制成的房子、家境好点的住的是红砖做的好房子(当年我是这样子认为的)。窗户也没有,更别谈什么空调了,家里最贵的电子产品就是台收音机. 穿衣方面还好点. 我家是两个孩子,所以还每年都有新衣服穿,好多家庭有几个小孩的,衣服都不是穿的很好,记忆中最喜欢的是穿仿制的警服,那就很开心了,姐姐穿的大花袄用棉花制的很暖和,再说吃的吧,我们的父母都是很勤劳的农民,基本上每年吃的米饭都是地里种的,卖给粮管所的就是要交提留后多一点剩下的东西,家里还养两头猪,年底杀一头过春节,再卖一头的钱用到来年的日常开销,所以小时候最盼望过年了,跟着讲交通,老家是丘陵地带,主路还是柏油马路,不过以前的路没那么宽,那会到家门口的路就糟糕了,现在想想都觉着郁闷,因为老家要有打谷场,所以一到下雨天就是满脚的泥巴,搞得我从小就立志要去镇上去住. 搬离那个地方,以上就是我从衣食住行方面简单回答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经常想的是和 300 年前比哪个更幸福

反正现在我没觉得到很幸福

知乎用户 FLY​ 发表

幸福度等于满足度除以欲望。大家各自计算吧

知乎用户 男二号 发表

很多人批评中国的前三十年,说那三十年虽然没有 996,但是老百姓生活苦是真的。

我承认是真的,但是你真的思考过真正的原因吗?

1840 年开始,两次鸦片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中日战争,两次国共内战。建国后,抗美援朝。

这些战争创伤给中国带来的经济伤害,你们考虑过吗?

人人都知道建国的时候中国穷,但是穷到什么程度,你们知道吗?比非洲最穷的国家还要穷。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中国底子就不行,再加上那么多战争创伤。人民的生活能好吗?

你们一直强调过去生活不好,现在生活多好。

你们真正想过过去为什么生活不好,现在生活好吗?

如果没有头三十年的工业化,改开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不可能有自己的民族产业,只能做外国资本的打工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30 年前的收入分配,最有钱的人被称为万元户。资产从几十几百几千几万到几十万,至多可以划出四五个阶层。

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分出 9 个阶层,单单从资产角度考虑最有钱的人和最没钱的人差八九个 0。

财富 = 总资产 - 负债

可投资资产 = 总资产 - 不动产 = 动产(红利股息)+ 负债

净值 = 财富 - 自住房

根据单日平均收入和资产、净资产,可以判断 1-9 所属的阶层。

单日平均, 资产单位 :

9. 几乎零收入, 零资产

8. 日入几十 ,万

7. 日入百元 ,十万

6. 日入千元 ,百万

5. 日入万元 ,千万

4. 日入十万 ,亿

3. 日入百万 ,十亿

2. 日入千万 ,百亿

1. 日入上亿 ,千亿

从生活水平的角度来说,比 30 年前幸福,从相对公平感的角度来说,不如当年快乐。

学界认为主观公平感还是公平感知的影响,在网络发达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能看见,身家千亿的人儿在过去,我们只能看见周围和自己生活水平差不多的人。

知乎用户 桌腿 发表

八十年代在小县城,做为工薪家庭,隔壁县长家的傻儿子跟我上一样的小学,背一样的书包,县长居然是普选的,社会躁动但朝气蓬勃,有各种不公但充满希望;现在寄居一个三线省会城市,海边别墅群配套私立贵族幼儿园,城中村比邻民工小学,为各种资源,朋友们像虫子一样你争我抢,社会冷酷麻木又经纬分明。对我来说,我更怀念八十年代

知乎用户 屠猪之枪 发表

肯定比三十年前好多了,三十年前一周能吃一次肉就很好了,目标城市北京。那会觉得最好吃的就是神农烤鸡,实际上非常腻,现在看了都没胃口。另外出行很不方便,我小时候上学很难挤上公交,经常要走 10 公里回家。家具都是木匠打的,刷的那种黄漆,估计甲醛爆表,进屋都睁不开眼睛,家家户户不也是稍微放放就用了,哪有现在人这么娇气呢?按照现在的理论当年人就灭绝了。冬天就吃白菜和西红柿没啥其他蔬菜。而且买东西要凭票。还记得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那里有个归国人员中心,凭票买进口电视,冰箱,罗马尼亚家具什么的,人山人海的。冬天出门能呛的流眼泪,哪有什么 pm2.5 概念。

知乎用户 略略略 发表

这是什么问题?

难道不应该问

现在生活比五十年前幸福了吗?

三十年前八九十年代大部分老百姓并不幸福

知乎用户 林中貓 发表

幸福没有很服众且方便测量的统计标准,这个问题可以讨论,但没有答案

知乎用户 一梦一轮回 发表

不只幸福而且是幸福太多了,就拿吃饭来说,30 年前的农村,没几家人可以天天吃肉,与现在的农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我当时读书的小学,每次一下雨,校长都得爬上屋顶去换瓦片,教室里随时有一个桶接雨水。学校里没有自来水,有一口井,井圈不是用混凝土圈做的,全是用石头堆起来的,一个水龙头,经常停电,一停电就停水,不停电水也只供上午,胆子大的同学停水之后就爬下井去给大家打水喝。胆子小的同学,就对着水龙头一阵猛吸,妄想把水吸出来,殊不知吸进嘴里的全是上个人的口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中专毕业的,两个老师教七八门课。当然这些都是 20 年前的事,30 年前的话,肯定更差。前两年我回去看了下曾经毕业的这个地方,教室全修成楼房了,还有好几台电脑,有几个教室有投影仪,操场上的各种设施齐全,硬件比我们那时好太多了。

每个人对党,对国家都应该心存感激,当下就是几千年以来,最好的时代了。

知乎用户 寒江 发表

这问题问的很无知。

知乎用户 搬砖 发表

当然,无论农村还是城里,九几年我四姥爷自己收了几百斤玉米在城乡结合部,就因为没有个什么票的,货都给没收了人给拘留十五天。。。。。。

知乎用户 不喜欢抬杠的潜水员​ 发表

幸福是相对,不幸福也是相对的,看你的幸福参考系是什么。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基础人生|刚刚,曾光带来了春的消息

这周消息特别多,大 A 跟着翻红了一周。今天这个来头更大,CDC 前首席科学家曾光,上午在会议做了个分享,内容马上传得满天飞。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这一天盼了三年。 曾光这次发言,主要是回答提问。先答的为什么坚持清 0 三年,因为武汉大获 …

从习近平到“习家军”,各地华人如何看待中共新一届领导层

“我爷爷奶奶一直都说他好,上一个让他们这么夸的领导,还是毛泽东。” “中国接下来的路将是一场大赌博,就赌习近平一人是不是明主圣君。” “台湾对中国政治始终有段距离,所以必须以‘宫廷剧’的角度认识中国。” “常委人选摆明是要来‘搞政治’的,甚 …

如何看待微博越发严峻的言论环境?

知乎用户 俗人养成日记 发表 道德危机的最大的悲哀,不是社会道德水平下滑,不是失去了道德底线.….. 而是那些已经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却在给那些坚持道德底线的人上道德课。 知乎用户 尘染 发表 晚上好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 …

中文快被笑死了

最近发现一个事: 中文好像越来越通货膨胀了。 你想说一个人很好,要是不说“啊啊啊啊这个绝了救命”,而只是说一句“你真厉害”,听上去就有点讽刺。 你想说一件事好笑,要是不说个“笑到头掉笑死个人了笑到邻居报警”,而是说一句呵呵或者哈哈,就总觉得 …

有没有发现深圳人渐渐少了?

知乎用户 圆胖肿 发表 这个其实几年前我就这么感觉了 当时我去留学生创业大厦办事,发现,都没什么人 软件基地那边,空空荡荡的,然后我跟保安聊了两句,保安倒是很开心,总算有人跟他说话了 他在那边天天没啥人,闲死 然后我就上知乎发了一个,深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