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口流失对我国的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农业人口流失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农业国家转型时的正常现象。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在保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促进农业人口充分流出,如此,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制度才有动机进入农业生产。

**一,在过去 20 年中,农业人口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
**当农业人口流出时,我们可能会首先担心:如果没有人种田该怎么办?从中国过去 20 年的经验来看,我们似乎暂时不用为此忧虑。

上图来自当代中国农业革命——新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系统估测(1952-2011)(No. C2014001)/ 讨论稿
从上图可以发现,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在 1991 年达到了峰值,约 3.9 亿,并在 2011 年下降到 2.66 亿。在连续 20 年的劳动力下降同时,中国的农业增加值却年年攀上新高,在劳动力总量下降 30% 的二十年中,农业增加值翻了一番。

二,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仍然不高,每亩劳动力所用劳动力偏多。
农业部的张宗毅研究员的一篇研究发现,从 1985 年到 2011 年,机械化的发展替代了 1.78 亿农业劳动力,但中国农村的机械化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小麦为例,2012 年,中国每生产一公斤小麦,总成本约为 2.17 元。美国只需要 1.51 元成本。

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2013》,USDA ERS - U.S. Wheat Production Practices, Costs, and Yields: Variations Across Regions
从成本结构看,中国约有 35.1% 成本为劳动费用,而美国仅有 6.8%。另一方面,美国的机械、燃料和技术服务占 42.4%,中国仅占 18%。
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下的农业,不仅单位成本更低,也能节约劳动力。理想状态下,当机械进一步替代人力,直到中国的农产品成本结构与美国趋同时,仅仅需要当前的五分之一的劳动力,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粮食产出。(不过,中国耕地多复杂地形,不少地区机械化难以大面积铺开,是机械化推进的阻碍因素之一)

上一幅图,是 1961 年至 2011 年水稻主要产出国的亩产,来自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其中蓝色的连线是中国。图中显示,中国的水稻亩产排名第一。

上一幅图为单位劳动力产出。我们看到,虽然水稻的亩均产出在主要产出国中排名第一,可到了人均单产,中国一下子就回到了好兄弟印度的身边,忝居倒数第二座。亩均产出和人均产出的鲜明反差,其背后原因是亩均劳动力严重偏高的事实。即便相对于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南亚国家,中国的亩均劳动力也太多了。以水稻为例,中国的亩均劳动力为 0.8 人,是印尼、印度的三倍,是孟加拉、越南的五倍,是泰国的八倍。
在主要作物中,水稻已经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的品种,精耕细作能够带来更多的产出回报,中国用八倍于泰国的劳动力换来的两倍产出,可能有理可说。但在小麦、玉米以及其他一些劳动力要求不那么高的粗粮中,中国的高亩均劳动力也许无法带来更高的亩均产出,堆积亩均劳动力以达到「精耕细作」的要求,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让劳动力流出,使用机械来代替,会是更好的选择。

三,城市的生产率提高:农村机械化铺开的前提条件
正如是什么促使西方国家发生了改变人类进程的两次工业革命?这个答案所说,有先进的技术,有可得的机械,并不意味着农民会使用它。同样是收割一公倾水稻,如果雇工的成本比收割机更低,那么农民当然会使用雇工,而不会使用收割机。当雇工提出的工资要求逐渐提高时,收割机才会逐渐显示出他的优势。而农村雇工的工资水平,正是由其在城市打工所得的工资决定的。

提高城市生产率——增加城市工资——农村劳动力城市化——农村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显得更便宜——资本和技术大量进入农村,农业进一步机械化,是中国未来所希望看到的一个良性循环。除了一些必须要求” 精耕细作 “的作物外,资本和技术将能代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并让亩均产出维持在高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力的流出,并不是需要担心的事情。

反过来,如果我们为了某些目的而给农村大量补贴,或者提高其城市化成本,让农民尽量滞留在农村,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将永远无法实现。

知乎用户 佛影镜湖秋 发表

翻了好久,终于遇到了喜欢的问题…
问题其实即复杂,又简单。
——————————欢迎讨论!————————————
首先是城市化。
这是我们国家近期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造成你家乡 “村里几乎快没人” 的根本原因。这是国家的战略,也是市场的驱动农民自己的选择。农业产值太低了,我想题主很清楚一亩地粮食多少钱。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放弃农业进城,从事价值产出更高的制造业或服务业。从国家角度来看,比起工业和服务业,农业能够拉动的经济增长与社会效益是极低的,城镇化可以迅速提升经济与税收。从农民个体角度看,比起较为偏远的农村,除了收入问题,城市里发达的医疗条件、子女可能享受到的教育水平、社会服务的便利程度都是农村远无法比拟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甚至定居城市。而妙就妙在这虽然是国家战略的需求,而整个城镇化的进城却是农民完全自发自主的,政府要做的只是放宽城市准入条件(户籍制度)并提供足够的城市公共设施。

图 世界各国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图

图 世界各国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图

(这图好难看好恶心啊,强迫症根本受不了啊)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在 50% 左右,万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 80% 以上,毫无疑问这个城市化还是要继续深入进行下去的,如上所述,这既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农村人口迫切愿望。虽然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终点到底是多少还众说纷纭,但现在的城市化率是肯定不足的。
由此题主村子的人还要进一步减少,另外更偏远的中西部山区的农村人口也要加入这个城市化的大潮。
既然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下面回答答主第二个问题,地谁来种。
——————————欢迎讨论!——————————
上面有同学举到日本的例子,我倒是觉得一个例子也许更合适,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 “圈地运动”。
12 到 19 世纪,欧洲出现了所谓的圈地运动。在这段时期,毛制品的销售量大幅增加,商人们为了增加羊毛的数量以满足市场,因此使用不同方法圈占、合并耕地,而其中的方法包括了把公地私有化、强迫小农民售出土地等,以增大牧场面积。由中世纪到 18 世纪,整个欧洲的农业体系十分相似。封建社会的农业体系通常使用敞田制(open field system)。最早追溯到十二世纪,在英国,少数公用田地被圈起为私有田。而这一运动在十五和十六世纪迅速展开,此时羊毛成为相当具有利润的商品。16 世纪至 17 世纪,圈地行为被罗马天主教会公开指责,反对圈地行为的法令也被颁布。然而 18 世纪欧洲农业的机械化要求宽阔、集成的农田,之前的敞田制**成为了瓶颈。**之后一系列的国会法案,使圈地运动于 1801 年被合法化。由于农业产值过低,导致很多迁移到城市工作的农村人口甚至可以放弃这一部分收入,让良田长满荒草。我曾经关注并参与过某地区 “空心村” 现象的调查,那些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存在,即便是留守村子的劳动力也不愿参与耕种,大片耕地闲置。然而事情会一直这样么?当然不会。
粗略算笔账吧,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在 1.1 元 / 斤左右,非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小麦亩产约 800-1000 斤,以一个华北平原地区的农村为代表,作物两年三熟,人均 2 亩,除去化肥,农机,必要的灌溉等费用。那么半年时间的人均纯收入不会超过 1500 元,这 1500 元还要再包括你这半年时间内吃穿等等费用。而现在即使是东部省份二三线城市的零工,每天最低也在 100 左右。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地会没人种么?当然不会。因为用于农业的土地是有一定产值的,而农民的劳作是可以被更廉价的机械化代替的。我们刚刚算过种粮食的话每亩地半年不过 1500 元,而如果利用大型农用机械对成百甚至上千亩耕地统一耕种,这样即便每亩出产较低,巨大土地数量足以吸引资本对农村空闲入地进行整合利用。其实很多地方正处于一个节点,有一部分人在城市工作,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在耕田分散的情况下,大型机械化设备很难展开,现在的问题不是城市化率太高,而是太低太慢。
另外大可不必担心没有粮食可吃的问题:
2013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60193.5 万吨 增长 2.1% 一方面上述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依靠市场的逐步影响而并非全国统一的步骤,总会有的地方率先完成了农场式机械化,有的地方还存留有一部分分散耕种的农民阻碍机械化,更少偏远的地方还是以农民分散耕种为主。而我们也会常常看到一些国家和地方对所谓 “种粮大户” 的补助来加快这一过程的完成。即便是真有一天,粮食产量出现了补给困难的苗头,因为地还是在那的,只不过没人种罢了,国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强制手段让地里种上粮食的。
——————————欢迎讨论!——————————
简单结论: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城市化迫在眉睫,需要农村人口放弃农业向城市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转移,这一过程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在城市化进展到一定程度,个体劳作的方式也一定会被大型机械化的农场式劳作所代替。
幸运的我们将会见证这一历史大潮中精彩的时刻。
2014/05/22 子
——————————评论回答————————————

@郭超平

上面两个难看的图应该是某政府报告中的
下面是好看点的图:

图 Global urbanisation and wealth / 全球城市化率与财富情况 (X 轴城市化率,Y 轴 GDP)
[图像来源 economis / 经济学人 中国的城市化之梦与地区现实]
上述来源,只有图没有具体数据,如果要找具体数据,肯定要去数据库啦

这是我在某论文中找的,如果希望寻找更多国家的,去上述备注的数据库看看
2014/05/22 申 update
——————————评论回答————————————

@宋亚蒙

我们那再过几十年也不可能实现大型机械的。我想不出我们那以后的农业怎么办,没山没水,丘陵地带,毫无风景可言。十年九旱,一直到现在浇地都是个千难万难的工作。没有一块特别大的地,全都是高高低低的地形,很多地方机器根本开不进去。另外,前几天又打电话,我妈说家里两三亩油菜,我舅舅帮忙来收,最后只收了两袋子。不会超过两百块。因为太旱了。其实这一问题牵扯到的事情很多很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个体的农民,在像您家乡这样的农业生产难以开展的地区,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国家层面来说,放弃家乡而转投劳动回报率高的城镇是最终选择。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劳动回报率过低,繁重的劳动换来的只是很少的收入,并且因为不适宜耕种造成了无论是灌溉还是其他成本都投入过高。
我记得知乎有一个 “为何不拿外汇援助贫困山区” 的问答,因为运输成本等等原因,援助的成本将会是市场价值的数倍以上;而交通不便,当地农民也只能继继续依靠低回报的农业。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村人口脱离贫困,就必须吸引这些人走出来,去机会更多,劳动回报更多的城镇,或是大力发展教育(如希望工程),让贫困地区的后代走出来。也许不幸的是,或许终会有一些自然村会消失,但迁徙到更适宜生存的地方始终是人类活下去的选择。我们有祖先曾经生活在的温润的楼兰,如今那里是一片了无人烟的沙漠;我们有祖先曾生活在丰美的黄土高原,而如今那是一片支离破碎的沟壑。
关于一些既无法发展特色农业又没办法开展旅游业的地区的农业发展的问题。我想这还包含了一个提问 “国家有没有必要持续投入农业困难低产出的地区,以确保耕地总量”。或者那个争论已久的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的问题。
这个问题,分析起来蛮麻烦的,先挖个坑吧……
2014/05/24 update

知乎用户 莫风 发表

我是生于农村,毕业于农业大学,目前从事农业的年轻人。以下是个人所经历和了解的一些事。

我们老家,组(村之下的单位)里,有 10 户人,目前都是每家三代人,但是平时在家的只有 5 个老人。所有非小孩和老人的,都在外打工。
一是收入,种地的收入比不上打工的收入。我们那是丘陵地带,耕地面积小且分散。目前耕地已荒废 80%,部分种植松树等林产,不需要经常照料的。
二是,在外打工几年,就无法忍受种地的艰辛。一般打工的都在室内,普工之类的目前工资水平在 3000 / 月(东莞地区,一般每月休一天,一天工作 11 小时左右)。技术工种的待遇就更好些了夫妻月收入 1 万 2 左右不难。
三,结合我家情况,就是子女教育问题。回到农村,教育质量差,而且需要有人陪读(中小学)。而在外打工,不论是上普通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教育质量都比农村高一大截。
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回家种地。

种地,目前大部分的农村生产方式依旧十分落后,在平原地区,机械化程度较高,在较开阔地区,也逐渐开始机械化,而山区之类,几乎无法使用机械,难以提高效率。未来,会有更多不合适的耕地会被荒废。
但是大面积的,平坦的耕地,在使用机械后,效率会大大提高,少量农民即可耕种大面积土地。而且,现在的机器已经非常先进,除去电视上常见的联合收割机,我们还见过收土豆的机器,收玉米的机器,收棉花,收西红柿(机器采摘一般是做番茄酱)等等。机器的大量使用,就能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目前,这一进程还在继续,农民人口还将继续减少,农民素质将逐步提高(什么时候才能达到 90% 农民都是大学毕业啊,羡慕美国 ing)。以上机器主要是是针对大田作物,另一方面,设施园艺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的控制局部环境,配合合理倒茬,实现全年种植,采收。在高级的温室,电脑精确控制温度,湿度,肥的种类和比例,二氧化碳含量等等,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并且减少人力投入。这又解放出一大批人。
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育种技术提高,使种子质量提高,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的推广,等等,都提高了产量,减少了人力投入。

粮食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口粮食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比如进口的大豆甚至比国产还便宜,大部分都是靠进口,同时产生的豆粕等,作为饲料供给下游养殖业。对于国家来说,更多农民进入城镇就业,能创造更多价值,即使粮食产量少了,也能通过进口来弥补。

总结一下就是粮食要么是种出来,要么靠进口。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但种地的效率越来越高,粮食产量不会越来越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也能创造比种地更高的价值。没什么吃不吃老本,本身粮食也不能储存太久,中储粮的存在就是为了留点底子和后路,平衡下市场。这几年粮价越来越高,但其他的物价也在上涨,粮价继续上涨也没法挽留农民出去打工,因为还是不如工资高。

在北京延庆地区
种一亩老玉米,一年一茬,收入大约为 2200 元,一般个人也就两三亩地。大家可以算算收入多少。当然,种玉米费工少,而且还有机器翻土,播种,所以还有时间干其他活,不过如果是之前,全人工种植,效率就更低下了。

在未来,土地由零散的小块变成集中的大面积耕作区域。大量使用机器,降低劳动成本,并且标准化生产,降低劳动量。粮食不会短缺。农民一定会减少。

知乎用户 林海 发表

这是我在知乎回答的倒数第二个问题。答案可能比较简略,我会逐次增加其中的内容。
question1: 中国粮食够吃吗?
农业最大头是粮食,从 03 年以来中国粮食一直持续增产,到今年已经是 “十连增” 了。而且粮食单产、耕地总面积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只要不发生自然灾害,中国粮食按以往的发展依旧会上涨。
但是中国粮食的主要增长源自玉米,大米和小麦在近十年的增长都不明显。

图 1 四种主要粮食的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大米、小麦是主要口粮,玉米是主要饲料用粮(可转化成肉),大豆是主要油料用粮(榨油),人均粮食产量超过 400 公斤 / 年,达到安全标准。
question 2: 有哪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玉米的增长,大豆的减产都反应了中国农业要素禀赋的现状:一方面,大量人口导致中国人均农业资源短缺,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中国人均耕地在世界排到 120 多位以后,人均水资源很少,是世界最缺水的 13 个国家。另一方面,中国有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员,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即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中国比许多农业大国更多。以下是分析:
1 资源方面
第一,人均资源短缺,导致人均农产品产量不高。第二,资源被污染严重,土地和水等资源被污染主要源自化肥、农药的滥用以及工业污染。第三,水土流失严重。
2 农业生产
中国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建立在劳动回报率低下的前提下的。
首先,中国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小农经济时代自给自足的模式,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不仅低效,而且不利于对农业资源的保护。
其次,大部分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和机械化。直接导致低效。
再次,中国农业缺乏规模效应。小家小户的农业生产,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最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春种秋收,导致大量劳动力闲置,劳动力的利用程度不高。
3 现代化的冲击
第一,城市化。(甲)城市化引起了大量人口流动,中国的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使家里耕地出租或者荒废。城市更发达的服务行业,更快捷的生活方式,吸引农村人口的转移,这一点在 “农民工二代” 有非常大的体现。(乙)城市化还占用了大量土地,甚至是好地。
第二,工业化。工业化的结果跟城市化类似,人口流动和占用土地。同时它还会引起污染。
4 市场因素
第一,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存在最大问题是大多数农产品价格过低,生产成本过高,导致农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致使背井离乡去城市淘金。
第二,国际市场。主要体现在大豆上。中国每年在美国进口最多的东西是大豆,大豆完全依赖进口。还有一点直接引起中国粮食自给率的持续下降,加上近几年大米和小麦进口量的增加,粮食自给率在 2008 年跌破 95%,2010 年只有 91.6%,2012 年更是跌至 88%。90% 是一个坎,低于 90% 意味着比较危险。
5 其他
气候因素。全球变暖会导致粮食减产。
question 3: 我们吃的粮食从哪里来?
不知道题主是哪里人,中国 3/4 以上的粮食来自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相比执行,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更规模化、机械化,政府有更多补助。所以就算有的非主产区有部分农业人口流失,也不会影响全局。
结语:农业人口流失对中国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短期看来,农业人口的流失对中国农业发展只会造成极少部分地区的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忧患不在于劳动力的流失,与之相反,中国劳动力的富余、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劳动力资源浪费。但是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农业人口必将继续流失,因为在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中国,第一产业人口缩小伴随的二三产业的兴起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要想保证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不能寄希望于留住劳动力,而在于:
1. 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
3. 落实惠农政策,保证农民切身利益。
4. 实现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上。

知乎用户 疯言疯语的我 发表

现在的问题就是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了,土地产值过低,而人工成本急剧增长,导致农民不可能重视粮食生产。手机标记,明天继续

也算是行业内人士,说几点感受,不当之处请指正。
首先,反对排名第一的最后减少补贴的说法,农村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显得更便宜也不一定会导致资本和技术大量进入农村。现在的问题不是补贴多了,而是少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
一,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了,不要说继续下去,就是现在也下滑很严重,农业十连增说起来要看几个方面。
1、**真的增加了吗?**给个数据,以黄淮麦区每年小麦区试的对照品种周 18 为例:

可以明显看到 2009 年和 2012 年是减产的。可能有些同学说,那其它品种呢?周 18 减产的话其它品种也好不到哪去,因为这两年主要原因是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病虫害影响。那么有些同学也说了,那还有其它农作物呢?那就是第二个问题。
2、粮食总产量也没大幅度下滑啊?前面有同学说过,其实入世之后这十几年来,粮食总产没有大幅度下滑的另一个原因是玉米种植面积的大幅度增加,河南粮食产量第一大省的帽子被黑龙江夺走的重要原因也是玉米面积的大幅度增加,黑龙江的玉米播种面积每年一个台阶,11 年我看到的数据是 8000 万亩以上,据说今年已经超过 1 亿亩,原来大面积种植的大豆因为价值因素导致逐年缩小,显然玉米的产量远远高于大豆。
3、粮食产量增加的 ZF 因素,不多说。
二、为什么尤其是灾害年份减产特别严重?
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投入,年景好的时候还好,到了灾害年份,很多农户几乎很少投入或者干脆不投入。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没有人力,虽然我国农业人口名义上那么多,但真正在家种地的除了老年人就是小孩,青壮年都出去打工去了。二是没有价值。以某年抗旱浇麦为例,那年天气特别不好,几个月没有有效降雨,国家和省里派督导组下去指导抗旱浇麦,有些老百姓即使催促着也不浇,一则因为没有设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之后的农业很大的问题就是水利设施的破坏,在这之前的那些水利设施,因为承包土地之后在自己的土地里占位置,砸的砸,埋的埋,虽然这些年国家投入很多也新修了很多,但终究荒废太长时间。二则是因为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我浇水要买水管,要出电费,投入那么多,一亩地能多收入多少?200 斤小麦也就 200 块,甚至还不如我打两天工挣的钱。所以农业在这几年又重新回到靠天吃饭的时代了
三、为什么不发挥规模化优势?
现在大家会听说有很多农场式的土地流转,但具我所观察到的,无非两种,一种,小面积的流转,一个种粮大户有个几百亩地,一年到头,挣个辛苦钱,甚至有些时候还赔钱。还有一种,大面积的流转,这种情况绝大部分(我所见的,当然不排除有例外)是靠国家活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套取国家的钱)。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农业行业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农业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值,周期长的行业。高投入:以 5000 亩土地为例(从农业产业来看 5000 亩土地都是小规模经营),大致需要有以下投入:土地流转费用,土地流转费用,各地差异很大,几百块甚至上千块都有就算四百块,这就是 200 万;种子,玉米种子一亩地二三十块是正常(今年例外),这就是二三十万,一年两季就是五六十万;化肥,每一季怎么说不得一袋复合肥一袋尿素(就算一年两袋复合肥一袋尿素)这至少 150 万。农机,小麦收割机一亩至少的三四十吧(恐怕现在都找不来了),且不说什么播种,耕地,喷药等等,如果自己买农机那还的加大投入(再算上折旧),再加上水电和人工,5000 亩土地每年没有 500 万投入都很难坚持下来。高风险,即使有再多的科技措施,农业要想高产出还得看老天爷脸色,不然老天爷都不好意思让你收回成本。
其次,经济大环境决定没人愿意投入农业。在过去的十多年,房价高速增长,连实体经济都受拖累,谁还会傻兮兮的投入到农业当中,有那几百万买几套房也翻好几番了。
再次,土地流转是必然趋势,但我想 ZF 也不敢把步子迈的太大,毕竟,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 ZF 当年能够站住脚的根本,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走的依然缓慢。
四、感想
现在来看,如果长期不改革,农业产量持续下滑是必然的事情,导致的结果要么粮食价格上涨(有同学提到了我们的粮食价格已经比国外很多国家高了,如果真的完全让市场说了算的话,农产品价格早就上天了),要么大量进口粮食。这两种结果恐怕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而方法问题,我们除了走欧美规模化经营的路子,的确没有太多好的方法。当然,在这里面加大农业投入(我们已经有许许多多的补贴,农业规模化项目资金,但真正能够落到实处恐怕才是更应该关注的),增加农业补贴,开展农业保险(说了那么多年也没见真正实行,说到底还是风险大),也是不得不实行的。
实在没时间写论文雕琢文字,粗略一写,敬请讨论。

知乎用户 改之理 zcw​ 发表

是这样。不知道楼主没有听过二元体制。所谓的二元体制,就是同时存在城市的现代部门和农村的传统部门。
刘易斯的二元的模型就是在描述这个问题。在刘易斯模型中,传统部门的劳动力是过剩的,过剩到什么程度?过剩到劳动的边际收益为 0,因此即使减少农村劳动力,农业产出也不会减少。这时候农村劳动力的报酬显然不是边际产出决定的,而是保持在生存线上。
为什么会这样?设想一个人换电灯泡,他需要站在椅子上,颤颤巍巍,小心翼翼,效率不高,两个人换灯泡,一个人扶着椅子一个人换,效率就高了一些。但是一百个人换一个电灯泡呢?多出来的人就纯粹是浪费了,减少 98 个人也不影响换灯泡。
土地就是那个灯泡,土地是有限的,而人口是在增长的。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为什么没有去其他的地方?因为没有现代的生产方式去吸纳他们。
一旦城市现代生产方式可以吸纳剩余劳动力了,他们就会流出,这个流出不会改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过剩的,并且可以极大促进现代部门发展,因为他们在传统部门的工资是生存线水平,现代部门只要给他们至少不低于生存线水平的工资就够了,这使得有更多的利润用于投资,从而现代部门扩张。
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传统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也在提升,最终二元部门转化为一元部门。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正是这种二元体制下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真实史实,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用不着这么大惊小怪吧。

另外,劳动力人口减少产量却提高了,说明这不是农业部门的没落,而是农业部门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技术进步可以更大的替代劳动力了。农业机械化就是对劳动力的替代。这种替代不是你一直种地就能出现拖拉机。它需要有研发以及发达的工业体系,因此恰好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才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中国的农业人口在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里边都不算低的吧。现在还不是担心的时候。。。

知乎用户 史乐方 发表

那么我想问,我们的粮食从哪里来?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粮食产量会不会也越来越少?我们现在是在吃老本吗?接下来粮食的价格会上涨以挽留更多的农民来种地而不是打工吗 ?
还是就这几个问题回答吧,要不就没边际了。
1、我国的粮食供给在一些品种上早已经不能自给自足了,比如大豆、稻米等,每年的进口量数字是多少,我不知道,你可以另行搜索或了解。
2、种地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了,但是粮食产量我认为没有到越来越少的程度,因为中国的农业水平虽然不能称之为先进发达,但是几十年下来,通过不断的科技化、现代化、规模化,在种子、化肥、灌溉、收播等领域的发展还是很大的,单位亩产的产量增加是确确实实的。
3、农民出去打工,收入低是主因,但是只要走出去的,城乡之间巨大的生活质量、教育差距以及很多无法量化的其它差距,也是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不想回去的原因。
4、想达到种地、尤其是种粮食作物的收入水平和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一致,我认为是不现实、不可能的,粮食收购价格的上涨,是关乎国本的大事,里面牵涉的问题之多用我的脑袋是分析回答不出来的。
种地是很苦的,现在的年轻人接收的信息和几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在充斥着各种创富神话的年代,在身边的出去的人不断涌现出相对成功人士的年代,在别人刻意做作的衣锦还乡只能艳羡的时刻,指望年轻人守着几亩薄田去劳作,拿年底卖粮食换来的微薄收入面对不断快速变化的周遭,他(她)的去留,由他去吧………..

知乎用户 李秋水 发表

中国农业的问题是生产力和效率低下。

而不是缺乏农业劳动人口的问题。

下面的图片是北美大平原,广袤的土地上,根本用不了多少农业工人参与一线劳动。

在中国即使是农业现代化最好的东北地区,在农业生产力方面,和美国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

土地要想得到最大产出,发挥最大生产力,只有土地集中,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才可以提高效率,无论大平原还是山地丘陵(即使是山地或是小块碎地,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也比家家户户的小农自己打理,效率要高,所以不要拿中国的山地丘陵来举例)。

而国家至今仍然限制农地的大规模流转,并不是因为担心农业生产问题。

而是因为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城市无法解决所有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或者经济波动,将导致大量失业人口。从而威胁社会稳定。

而农村的人均小规模的农地,在城市经济危机时刻,可以容纳大量农村失业人口(富不起、饿不死)。成为 “就业危机泄洪区” 、 “社会稳压器”。

知乎用户 Peteseeger 发表

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农村劳动市场存在严重的内卷化,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于有限的土地,导致边际效益几乎为零。城市工业发展后,因为城市工业中的边际产出大于农业的边际产出,农村劳动力会向城市劳动力市场转移,刚开始,农村劳动力处于严重过剩无限供给的状态,城市劳动力市场可以在不怎么提高工资的情况下,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增长由此得以加速。当农村劳动力被耗尽后,城市劳工市场需要大幅增加工资才能请到新的工人,这个时点被称为刘易斯第一拐点。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当农业与工业的边际生产率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报酬水平大体相当时,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整个经济——包括劳动力的配置——完全商品化了,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这个转折点也称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

这种农业劳动力流失是好现象,是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现象,不会减少农业生产,也不会导致将来没人种田的后果。总的来说,影响便是形成一个城乡工农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知乎用户 明暗 发表

农业的劳动效率实在太低,还应该减少百分之九十九才行。

美国农业人口也才三百万,即使中国农民减少 99%,也比美国多得多。
让更多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残忍的行为。

知乎用户 那谁谁谁 发表

经常去农村出差,也经常和农民打交道,这个问题上面说的都很好,我就不谈数据不说理论不讨论城市化,说说实际情况 (主要以山西农村为主)
第一,农民抛荒进城打工是因为打工赚钱多,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其实很多被抛荒因为山地,坡地,盐碱地,或者面积太小,交通不便,打下来粮食还不足以弥补误工费和交通费。但是在一些土地多产量高的地区,农民还是会回来春耕秋收的。
以山西北部玉米种植为例,一亩地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等基础投入约三百多元,产一千二到一千六百斤粮食 (收购价不到 1.1 元 / 斤), 风调雨顺时一亩地净赚一千元出头,如果一个人家里只有五六亩地确实不值得千里迢迢回家播种。而且在很多山地纯粹靠天吃饭,不下雨就不能播种,就算强行播种产量极低
第二,国家开始施行土地流转政策,允许耕地转让,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有机会获得更多土地,有利于提高耕种效率和机械化,小面积分散的抛荒土地也逐渐会被利用起来。
第三,一些农资公司也开始整合业务,从化肥经营,代耕代种,粮食收购一条龙服务,农民不需要回家种地也能保证基本土地产出。
综上,农业人口减少、农村土地抛荒是市场行为,政府对待三农问题不应只是一味的补贴,应该抓大放小,盘活农村市场经济,市场行为交给市场去解决,这样才能有利于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很多问题也迎刃而解。

知乎用户 绿宝食 发表

这将会有深远的影响,我认为总得来说是积极影响。会有一个劳动力匮乏的阵痛期,接着就是农业逐步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现代化。

知乎用户 南蛮兽 发表

哎呀!没有人种地了怎么办呀!没有粮食吃了怎么办呀!你们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定要种地呀!我们给你划 18 亿亩红线呀!

这样的农民思维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不少人的念头里。(非贬义)简单的来说,有几个公理在现代化的当今是不成立的。

首先,对于个人来讲,进城工作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和更广的见识,也就意味着更多更好更稳定的粮食来源。不存在 “没有粮食吃” 的问题。

其次,对于仍然在耕地的农民来讲,土地的连片使用恰好鼓励了这些人使用大型机械工作,反而增加了工作效率。现代化的化肥,水利,生物技术和农业机械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多几个人是根本比不上的。

解决这两个点,就是要做好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制度。科技当然也是一个大重点。至于大大到底做的怎么样,那还要拭目以待。题主大可不必担心没有粮食吃,现在很多粮食作物都在大批进口了,比如大豆。再不济,也可以进口。

不过,再怎么样都不应该有十八亿亩红线的小农思维。不让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守着几亩(薄)田是不道德的。

知乎用户 大家种 发表

1、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了,这和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有直接关系,即使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不会改变这一现状;
2、习大大最近强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的理念,意思很明显农业的发展依然是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流失,不代表农业生产水平下降,目前跨界做农业的新势力正在崛起,比如互联网公司,比如褚时健、柳传志等;
3、相比较欧美和日本,我国的农业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毕竟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个问题要比发达国家要难解决的多;
4、预测接下来的十年将是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知乎用户 汲无聊 发表

农业人口流失对农业的影响不大,相反很有可能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对城镇(都不说城市了)的公共服务能力等其他方面是不小的挑战。
————————————————
数据帝

@chenqin

已经给出了农业人口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所以我对那些宣传没人种地多危险的有机人士们多多少少有些鄙视,就好像按他们那个做法说法农业能增产多少一样)的结论,个人非常赞同,我来补充一下人口流失之后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就中国暂时的国情而言(^_^)
—————————————————
**1、城镇消纳能力。**受限于户籍制度,城镇化中出现了 2.6 亿处于夹生层的农民工群体,这些人尽管生活工作在城里但却分享不到城里的公共服务,导致致使社会基层结构稳定性差;另一方面,我国城镇的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和提升,城镇对农业人口的消纳能力受到限制。
每年进城打工的人那么多,你看看他们的住宿条件,他们的社保医保,子女就学等问题,出来之后老人怎么办,政府根本力有不逮,所以还是把一部分人留(困)在土地上好了。我都不说硬件设施了,什么路况啊,下水道神马的,还有工资不高!
关键词:看海、城市垃圾、夏天来了又要停电了……
2、就业能力。城乡在信息收集扩散能力的差距较大,城市居民经常安排进行一些就业上的指导或者一些职业介绍机构,而农村对这些信息相对闭塞,造成就业能力和机会的不平衡;二是,对农村人口的就业歧视,造成了城乡人口就业机会和就业实际的不平等,农村人口一般从事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其利益也更难得到保障不说工厂的工人了,我们见得最多的应该是建筑基地的那些工人,不安全吧,没保障吧,就欠你工资怎么样了。是他门不愿坐在写字楼里吗,肯定不是吧!但是他们有能力进入写字楼吗?
现在工地上四十岁左右的大叔们还有工地可以打打工,再过十几二十年,工地打工的机会都没了,因为经济发展不再需要大量建设高楼大厦,已经建好了啊,再次,农民工的后代还甘于做农民工吗。
当然,也可以说干嘛非要去城市打工呢,可以啊,那你现在在老家又没有地种了,我呆在家里干嘛,中国人民,特别农民很勤劳的,恐怕慢生活这类概念还没接受呢,都不说租金能养活几口人了,现在压力又这么大,是吧 ==。
最后,担心农业人口流失没饭吃基本上是没必要的,想想如何帮助离开土地的农更容易更好地生活吧~
———————————
附上我回答过的另一个问题
现在农村土地转作有机农业有哪些困难?从现实、经济、国家政策、前景等几方面
另外朱启臻老师的观点可以去看看
————————————说说补救方法——————————————
一、宏观层面
1. 调整土地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现在已经可以自由流转了,但是我这边感觉没怎么接触到,可能是法律条规方面还有待完善,企业还在观望?)
2. 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增加值的 25% 以上,日本、以色列等国的农业财政支出相当于农业增加值的 45%-95%,而我国 2010 年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 20%。”[1]
3. 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的投入。
4. 改革户籍制度。由于中国当下城镇发展中社会管理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所以户籍制度改革无法一蹴而就,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应该重点推进在城镇中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的落户问题,逐步解决举家迁徙的农民工的落户,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微观层面

1. 发展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农民职业教育包括农业技术普及、农业继续教育、高中教育以及国内外研修等,通过这些政策和支持,使日本的农民掌握农业现代技术,成为满足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的建设者,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借鉴日本的经验,在我国可以有针对性地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加强政府引导,同时鼓励市场的进入。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应该在再次就压之前提供一些培训。

2. 鼓励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有利于集结民间力量,对培育农村市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进农村管理意义重大。发展中介组织,鼓励农民加入这些中介组织,能够对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纠偏,帮助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简化农产品市场中的矛盾。如图 [2]

[1] 吴其勉.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产出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 1978-2010 年时序数据的实证分析 [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4):48-53

[2] 徐顽强,李华君等.《农村中介组织网络解析与构建》. 科学出版社. 2011

知乎用户 土流网​ 发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大量人口和劳动力离开农村,承包农户不经营自己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 2013 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 “谁来种地” 问题,强调要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2016 年 4 月,在安徽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自 2012 年以来,连续 5 个中央 1 号文件都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出了重大部署,特别是 2016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职业农民培养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知乎用户 三年践行丝绸路 发表

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农村开始干农业,三年时间经历有点杂有点多,但深刻的看到了中国农业变革的苗头,给各位毕业的学弟学妹以及从事农业的前辈和后生们一点经验之谈,欢迎愿意一起参与农业变革的伙伴一起交流。
这三年一直在从事农业植保服务接触最多的就是农户,农资商,农业服务组织,农药厂家,程序员,植保队,政府部门。很多没从事过农业的人对农业的第一感觉就是累和苦,赚不着钱,这个是相对的,农业这块赚钱是一定的只是看哪一块不同板块周期周期不一。比如现在的飞防植保服务一个月不出故障一个三人小组纯收入 3 万时可以做到的(新型行业,也是我正在从事的),我身边好几个做到了,作业周期就那么 4-6 个月,比如做粮食收购一年就那么三个月可以赚多少看自己本钱多大(我一个同学镇级收购商一年可以赚 3-50 万),比如流动性做收割旋耕半年 5-6 万还是可以做到的(河南江苏人居多),农资这块一个市级批发商可以赚 50-200 万不等(赊销严重),村镇一级可以赚 5-30 万不等,但一个农民一亩地的一般性收入在 500-1000 元之间,我所列举的全是参与农业服务环节中的参与者正常利益分配。我在从政府部门举几个例子,每年农业厅会有一定名额和面积的补贴,包括种子农资农机土地整改等补贴,除土地整改外其他补贴下来一亩地超过 300 元,只要上了规模资料齐全,脑子活点都能拿的到,所以农业这块的利润还是很大的。
说道利润大了动他脑子的人就多了,政府补贴这块因为涉及面有点隐晦,这里就不做细论,这个也怪不得政府,因为农村路很滑,不过现在因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出现政府部门以及开始有所作为趋势了,将来农业的服务资料采集由政府统在村镇终端统一采购确认。
在农业生产资料和服务这块目前油水很大,价格高低不齐,究其原因是因为信息的不流通以及耕地的不规范,中部地区人居土地耕地面积少,我老家湖北人均耕地 1-3 亩,50 亩就属于大户, 90% 都在 10 亩 / 户以下。而且土地情况也不是连片的,这个跟当初分田到户有关系,目前种田的岁数都是 40 + 甚至 60 + 这类人多属于本土化严重人,所以相对信息较闭塞,再加上十分重视人情关系,所以造成农村农资终端利润能超过 40%,农田分散种植周期长,造成农机服务成本高,35 块的正常成本价农民可能会出到 100 块有时候还得承人情。粮食收购这块水分也很大,因为天气和家里仓库以及个人情况,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水稻收割完就给钱拉走,粮食收割完不同水分的价格不一样,一个水分点一亩地就是十来块的差距,烘干加工这块猫腻更大,烘干技术直接影响价格和粮食出米率,一斤粮食多少也有 1-2 分的利润。农业贷款这块才真是肥肉,目前我所在的区域赊销很严重,一个合作社种植 1000 亩地投资可能也就 20 万,分给农资商 15 万(赊 40 万),5 万自己流动,其它农机服务和承包费用全部赊销,正常年份在年底水稻卖完了还清,所以农业这块资金贷款需求很大,但农业有风险,虽然现在保险公司有了农业险但也只是保一个不含人工的成本价而已。
所以标准亩一季水稻大概普通农户的直接投入不算人工 750 左右,算上粮食出售一亩地的生产资料以及服务费用中间各级利润和在 200 元左右,官方数据我国水稻种植面积 4.5 亿亩,但这个数据约有 10% 水分,就按 5 亿亩来算吧,每年一季水稻的流水大概 1 万亿(化肥和粮食回收这块利润很低纯粹冲流水),利润大概是 1000 亿,但中国农业目前的现状是没有一家单一产品或者服务市场占比能超过 5%,农药制剂全国第一的诺普信去年年营业额 19 亿,农药销量第一新安化工也没超过 40 亿。
我现在在湖南,湖南的洞庭湖区这边几乎是大品牌农药厂家的坟地,几年的统防统治活动如火如荼,确实给农户带来了实惠,扶持了大批的本土农药企业,把高利润的大品牌几乎撵出了湘北,但这个区域情况特殊,因为这边病虫害发生状况较少,所以用药水平低没问题,去年有几家湘北的公司也去湘南地区做统防统治年初就敢 70 块一亩包一季的水稻所有三虫两病,结果直接赔的一塌糊涂。统防统治不是这么玩的,就好比保险还分布同人不同价格和赔偿额度呢,谁敢见个面是个姑娘就说我要跟你结婚,你这么知道这姑娘是不是富贵人家的。
不过湖南的统防统治确实产生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雏形,人们开始有农田生产服务全承包的行为,而且今年我们的客户也在尝试做了 1000 来亩全程生产资料服务承包服务,不过亏了,但政府补助了大几十万,雏形虽然有了但面临的问题很多,土地的质量,土地所有者的信誉度,社会服务单元的服务能力,所有资源的管理和调度能力,资金的压力,粮食终端的稳定性。服务组织难以掌控的情况下还要抵御自然灾害,没有资金后盾和平台技术调度以及终端的绝对把控权,小打小闹还行,一旦上了规模看似简单的事情都不简单了。
加入农田管家前我跟余洋见了一次面相互吹牛逼,结果人家一句我看好中国农业能搞到钱然后带着一股不甘和对农业改革的兴奋就加入了公司,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工作,见识什么叫互联网公司,不断的尝试,找准目标群体和方大方向后就不断修正前行,市场开拓的问题,作业中碰坑填坑,一年的时间融资 8000 万,一年半累计作业 600 万亩次农田,成绩虽然不算好,但至少看到了中国农业改革的方向和希望。
今天先写开篇,后续会不断更新开拓农村市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一些公司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处理。

知乎用户 鱼非鱼​ 发表

@chenqin

的答案非常好。我这里再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补充一下。

假设城市人均收入每月 3000 元,农村 1000 元(实际上 13 年的数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955 元,农村人均纯收入 8896 元,基本负荷这个比例关系)。现在要提高农村收入:

方案一:发展城市化,20% 的农村人变成城市人(如果城市化率是 50%,相当于城市化率提高 10%),假设城市农村的收入都不变(实际上因为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主要要素,剩下在农村的 80% 的人平均收入是一定会提高的)那么原来的农村群体的收入平均提高 80%,达到 20%*3000+80%*1000=1400 元,提高 40%。

方案二: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收入在人均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正常的经济增长,再额外提高 30%。(为什么要说额外呢?因为在方案一的城市化的发生过程中,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也会增长的)

在户口政策限制,大城市劳动力短缺,农村劳动力极度过剩的中国,前者效果好而且很容易做。后者效果不好且很不容易做

知乎用户 小小人生 发表

完全不用担心,现在这么多人不种地,很多田干脆抛荒,也没见中国有什么人饿死,反而大家过得都比以前要好。
假设最坏的情况发生,中国发生严重的饥荒,这些地抢种土豆、玉米什么的,再从畜生口中抢一部分粮食,应该也能保证人不饿死。更何况还可以从国外进口呢,像美国、法国、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北半球国家,巴西、阿根廷等南半球国家,要是这些国家集体粮食产量下降,也是人类灭亡的日子,不是中国一家能够解决的。
还有,其实中国的生育率在下降,可以预计不久的未来,我国人口就会到达峰值,然后缓慢减少,那么粮食的消耗量也可以以届时为基准,小幅波动。我们的粮食还有增产的潜力可挖,问题关键在于粮价是否合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只要价格合理,这些人会回去种地。就算他们不种地,把地荒在那里,也是应付突发事件的储备。如果他们感觉不合算,愿意将自己土地或租或卖,让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人和集团手里,集团和地主也不会闲着,反而会想尽办法迎合市场需要种植,以收取对应利润。粮食少了,他们调整策略去种粮食,只要理论粮食产量远远大于消耗量,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我相信我们国家会走发达国家的老路,把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创造更多的财富,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农业是一个极其分散的产业,谁都不可能垄断,只有让市场定价,只要市场机制还在起作用,题主的担心可以休矣。

知乎用户 fffffff 发表

为什么,我觉得中国粮食问题的关键是人口太多,而不是没人种地呢

知乎用户 阿路思 发表

农业人口的流失问题比较一下美国和日本来看,个人认为机械化代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不是什么好事。理由如下,1、打小课本里学的就是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比率极高,不是因为我们穷我们弱,是因为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盘,搞好农业即是搞好国民经济提高国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也是尊重所谓的传统中国文化,一切引以为豪的文化,必然是以农耕为前提的文化,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文化。2、什么才算搞好农业,机械化是农业,自给自足也是农业,不同在于,机械化好支配整个世界,而自给自足是民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给自足才算是农业。张口闭口美国机械化好的人,下过地,种过粮食么请问。老一代农民熟悉田间的一切,付出辛劳的粮食和机器播种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不懂食物为何的所谓的现代人的味觉也在机械化、农药化肥,转基因的支配下退化,价值观也随之变化。保护自给自足农业,实际上就是保护民主,保护精髓的文化,是作为一个人独立思考的最根源所在。3、随便一想就能明白,为什么机械化得以实现,机械化的前提是高度统一,高度统一的代价就是消灭个性,没有独立与个性的社会只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被统治。中国正走的路和美国是一样的,通过出口,控制粮食市场,鼓起了谁的荷包用脚想也不是你的。从这个角度考虑,这绝对妨碍国民幸福。日本西欧现在复兴我们鄙视的小农经济是为什么,是因为自古以来的自给自足模式有它深层的智慧和哲学意义。4、不下地,不干活的年轻人越多,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就越缓慢。你可以不下地,但必须学会尊重农民,尊重自然,尊重实践。

知乎用户 erjun li 发表

机械化种地全国的地最多一千万人够了,看看发达国家就知道了。
这种问题居然有人又是表哥又是数据的。

知乎用户 侯天天 发表

农业发展的趋势就应该是农业人口越来越少

二战后,日本农业人口很少,四分之一的粮食需要进口。可是他们没有选择增加农业人口的道路,而是将这方面的精力主要投放在发展科技上。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其生产力大幅提高,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反而大幅减少,而日本在做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条件下,还能出口粮食。另一方面,粮食在日本国民饮食中所占的比例还减少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日本人民还吃的越来越好了。

在简雅各布斯的《城市经济》里就有相关内容:

至于我国的情况,没有进行过研究所以不敢说是不是和日本类似,但是受生产力发展影响,农业人口越来越少是肯定的。而粮食安全是否保障就不好说了,毕竟我自己也在农村看到大片荒地,可以说很多耕地都没有好好利用起来,不过对我我国的可耕种面积来说,在保证农业科技普及的情况下,绝对够自给自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美国有六亿农民,美国的农民收入还能像现在一样高吗?中国发展到现在,真正制约农民收入的不是科技水平,不是生产力,而是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中美总耕地面积差不多,但中国有 6 亿农民,美国只有 600 万农民。

收入 = 粮食价格 * 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正比于耕种面积。粮食价格任何国家都会有政府干预,粮食价格放开调控不可能,就算放开调控,6 亿人以此为生,最终带来的也只能是名义收入提高,实际收入不变,物价水平飞涨的结果。所以如果想提高农民收入,必须缩减农民数量,提高农民人均耕地面积。

经常听到什么专家观点中国农业要学这个学那个,全是纸上谈兵,美国农民如果只有现在的 1/100 的农田面积你让他机械化作业试试?机器成本都收不回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排第一的答案从宏观角度说明了农业人口流失对农业生产并无负面影响,且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我从微观角度补充一下。
黄宗智在其研究中指出,农村人口过多而生产资料(土地)有限,导致劳动力边际成本极低,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倾向于不断地往土地中增加劳动投入以提升产出。这种产出收益的增加随着劳动力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却足以阻碍资本、技术主导的生产模式(意味着需要更少的劳动力)进入农业生产,导致效益相对较低的模式反而占据了主流,劳动力 “内卷”,最终使农村生产率维持在极低的水平,农民收入无法提高,生产模式无法取得进步。在黄的研究中,以长三角洲某农村为案例,做了较为细致的实证分析说明这一现象。(具体内容参见黄的专著,没带在身边,回去再修改一下。)
个人认为,“内卷”的概念是了解中国农村发展现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于有志于改变中国三农问题现状的人而言,如何破解劳动力内卷困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变农村现状的关键。从个人经验来说,最初涉及农业,试图从物流规划的角度对农产品流通中诸多环节提出可行的改善建议,后来发现,无法采用精细化的物流运作模式是因为市场发展还处于类似完全竞争市场,参与者较多,没有适于采用现代运作模式的组织基础,而再往上追溯问题的根源,则是由于农村人口过多,从业人员过多,粗放、简单的运作模式门槛较低且形成了规模经济,对现代化的组织、模式产生了较强的抵制,最终形成了农产品流通问题的困局。有了这些前期了解,便更加认同温铁军所言 “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在三农之外” 的论断。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农业人口流失对农业的影响,毫无疑问,这将带来正面的影响,题主观察到的土地撂荒等现象,只是目前并未对土地政策作出正式规定,资本并未找到合适、安全的商业模式,导致的短暂停滞,并不会是长远的趋势。事实上,我们也看到跃跃欲试的资本开始在土地政策的边缘寻求进入的机会,但各地都在摸索,并未形成有普适意义的成熟模式。——中国的改革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模式,这迟滞了改革的进程,但确实也减少了风险,尤其在农业这一关系社会稳定的基础问题之上。未来土地政策如何,资本如何提升农业生产率而不会造成社会不公,在庙堂和江湖都没有定论,关于此方面的讨论在此不详写了,实在太多。
但大方向是清楚的。
1. 城市与农村劳动力收益的剪刀差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维持,以此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对农民而言城镇化最大的动力在于享受城镇基础设施服务以及获得更高的收入,通过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减少农村劳动收益的手段,减少农村人口,而将更多的劳动力安置在城市二三产业中。
2. 农村就业密度无法达到欧美国家水平。人多地少始终是基本国情,最终的平衡会出现在农村人均收入与城镇人均收入持平的平衡点上,人均数十亩到百亩的土地面积最为可能,但很难出现欧美国家的大型农庄。——在这样的经营规模上,会出现怎样的经营业态,目前尚属未知,毕竟从整个产业的角度而言,还是大规模的生产组织模式更具竞争优势。
3. 机械化、农业相关服务专业化将成为潮流。在无法形成大型农场的前提下,规模经济将通过将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外包给第三方服务组织实现。未来农机、有创新性的可行的农业服务模式,将会有极大的机会。
4. 农业产出和农业生产能力不会产生急剧下滑。国之根本,这是第一目标,不解释。
5. 最初级农产品的价格不会大幅提高,这是推进农村变革,促进农业转型的政策工具。但,从消费端来看农产品价格会持续上涨,这是建立在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用诸如 “食品安全”“有机” 等有附加价值的概念、服务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们将更多的劳动产出转移到农业,促进农业相关就业(而非直接补贴农业产出)。

暂时先想到这么多,有些描述可能并不严谨,回头再补充、修改一下。

知乎用户 Heath Ledger 发表

其实我觉得只要回答一句话好了:“农业人才流失才叫流失。“也许有片面性,但意思很好理解吧。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1. 农业的问题不是从事的人少,大家耐不住寂寞的问题,而是缺少农业技术员的问题。出苦力毫无技术要求的人工成本较高,因为外面打工比在家务农好一些。
2. 回答一下,年轻人为什么留不住的问题。现在的一些农业公司既想马儿不吃草又想马儿跑的好,当然留不住人了。我是做农资的技术支持人员,一个月见不了一次女朋友,女朋友已经跟我无话可聊,分手,正在准备离职

知乎用户 Fred Duan 发表

(手机上写的,再读很不通顺,不过意思到了)
我说说华北平原集约农区情况。
我在栾城做过调查,当地情况是土地条件良好;基本没有荒地(建设占而未用的不算);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而且都是社会化服务;人均拥有一亩出头耕地;地处石家庄市郊区,部分地区劳动力转移比较方便。
为说明情况重点说说我哥嫂家。我哥嫂家拥有耕地八亩(我 91 年大学走的,但是到现在还有我的承包地。)平时由我嫂子一人管理,二哥主要是从事非农工作。平时我嫂子把农业生产的每一笔开支都记录下来,小到一两元钱,所以他们情况细致真实可靠。我们也调查过很多其他农户,情况类似。
基本情况是,我嫂子 “业余” 时间管理耕地(因为她还经营一个麻将馆),如果按照一个工作日 8 小时计算,一亩小麦或玉米用工不超过 3 个工作日(当地主要耕作制度是冬小麦夏玉米,上面说的是在地里劳动时间,联系农机服务的时间没有算,应该很少,因为社会化服务程度已经很高了)。简单说,正常年景一亩地净收益在 1100 到 1200 元之间,这还把劳动力算了进去(按每天一个工 100 元计,我认为,对于自有劳动力来说,不应该把这个
算进去,雇工的话应该算),这样看来,在自有耕地上耕作的话,单位土地收益和单位劳动力收益都是很高的,就算租地(每亩地双五百~ 五百斤小麦五百斤玉米)也是合算的,而且这是最大路化的粮食作物,当地还有草坪和蔬菜种植。其中草坪种植在不断扩张;菜地,特别是大棚蔬菜种植停滞甚至有萎缩。这与不同种植类型对劳动力需求有关。
总的看,我的结论是:
1,农业不是低收益率,而是实实在在的高收益率,但是人均耕地少,总收益比较低。
2,当地当下各类种植虽是一家一户小规模为主,但是并没有影响劳动力转移。
3,劳动力转移,务农的多是是妇女和老人,并没有影响粮食产量。如果规模化后,这些妇女和老人也不能充分就业。
4,蔬菜种植一般至少需要一个壮年劳动力参与其中,一般还需要雇佣劳动力,同时价格波动比较大,较粮食生产更赚钱,早期有一定发展,但是近年来停滞甚至稍有萎缩,与劳动力转移有一定关系,明显微缩转变为粮食生产的基本是吸纳劳动力中心的周边。区位较好的地方采摘农业有所发展,但总体规模不大。
5,草坪种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是因为草坪种植收益比较好,二是草坪种植对劳动力质量要求不高,一般雇用的都是老年人和妇女。但是草坪面向外地市场,对规模化有要求,主要是为了便于收购。所以草坪种植呈现明显聚团扩展的趋势。
6,近两年由政府推动的核桃种植合作社发展起来,面积比较大,一般把大面积集中连片的耕地租下(三年,后边根据情况续租)种植核桃树苗。租金每亩 1200 元,由政府出租金并提供树苗。苗期雇农民套种粮食或其他作物,收获物归合作社所有。且不说耕地转园地实际上不符合用地政策,后续不可遇见的问题也是有的,核桃价格,续租…。但是至少合作社肯定在三年内是赚了的。
7,也有当地企业租地种植蔬菜园区的,据说是赔钱的,没有调查,是否得到了政府补贴搞不清楚。

调查感觉,当地一家一户小农生产没有什么不好的,它充分利用了无法转移的劳动力,而且该转移的劳动力都转移了。另外,产量没有受到影响。农民会很机智的调整土地利用,根据自有劳动力,有的种植粮食,有的种植蔬菜,条件具备的种植草坪。就蔬菜而言,经济基础好的地方种植大棚蔬菜,经济基础差的地方种植露地蔬菜。在劳动力转移就业方便的地方,大棚蔬菜又变成了粮食种植,或者自动把耕地租给当地养牛大户种植(用于饲料)。土地、劳动力、资金三大要素都是得到很充分利用。
反观那些蔬菜园区反而种不好,合作社也有很大不确定性,而且耕地利用效率也没有提高(据说耕地种核桃是为了改善环境)。
当然有的利用方式也有问题,比如草坪就存在耗水(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和大量施用农药污染环境问题。
因此,不要说农业不赚钱,不要说小农生产不利于劳动力转移,不要说规模化化有多好,也不要低估农民自发的优化能力。另外如果企业一次性长期租下农民土地,其利用效率未必就高(据贺雪峰老师调查,规模化园区种地没有种过农民自己种地的),要知道耕地对于农户来说,除了生产价值之外的社会保障价值(以十年计尺度看,谁能保证农民在外就业一切顺利,根本不需回到自己耕地上来维持基本生存?如果那样又失去了耕地经营权,那会有社会问题的,因此还有很大的对农民的保障价值和对社会的社会保障价值)。
以上仅以华北平原集约农区情况来说,甚至是类似栾城县情况来说。不能简单推广到其他地方。

注:我们村基本一家就一块地,本县多数也是如此。这可能很重要。如果农户耕地太分散,可能付出的时间成本就会增加很多。

知乎用户 大力水手 发表

城镇化最终目的就是剥夺农民的土地,当城市的房子饱和以后,地产大亨们就会卷土重来去从农村先承包土地,最后买断土地,新型地主也就是农场主出现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地主阶级又来了。到时候你不会再抱怨高高的房价,你只会抱怨高昂米价,面价,菜价,肉价。那真是回不去的农村了!!保留农村户口!切记!!!!

知乎用户 像儚辷様媄 发表

浅论我国人口与可继续开展的联络 一. 前语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络的系统工程。可继续开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开展等各个方面,但就我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杰出的重要含义。我国人口数量许多、添加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能够说,我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继续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处理,包含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 人口与可继续开展 关于 “可继续开展” 的评论总是和两个底子性的问题羁绊在一起: 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发作好像同人口添加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定的联络。可是,自从 80 年代以来,国际人口和经济简直以相同的速度添加,加上不行继续的出产和消费方式,给咱们这个地球添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相同是摆在人类眼前的现实。兴旺国家作为国际环境污染的首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首要是出产、日子废物和废物的处理不妥构成的,人口添加在其间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兴旺国家截然相反,开展我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添加的速度在添加,这使本来现已恰当软弱的生计环境遭到愈加严峻的损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恰似一对磨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联络实践上又恰当杂乱。 可继续开展”为人类社会断定了新的开展方针方式。完成这一方针方式的方法和途径有许多,可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计的天然环境不致遭受底子性的损坏,人类的挑选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开展既是 “可继续开展” 的首要内涵,一起又是完成这一方针的有用途径,但有必要清晰一点,为了完成经济的添加,人类现在所采纳的某些方法是不行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久远开展方针的。知道到这一点的含义在于,人类现已开端尽力改善以往的晦气做法,并力求去寻求新的开展途径。关于开展我国家而言,完成 “可继续开展” 的方针需求战胜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开展我国家现已支付了很大的尽力。而在开展经济的一起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联络,这使往后的种种尽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含义。 三. 我国人口与可继续开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我国在不到全球 7% 的犁地上处理了占国际 22% 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工程,一起它也说明晰我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我国陆地总面积为 960 万平方公里,是国际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造运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运用难度很高,本钱极大。1952 年,我国犁地上积为 16.2 亿亩,人均犁地上积为 2.8 亩。其时国际人均犁地上积是 5.5 亩。尽管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我国 50 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 年,我国的犁地上积约为 14.3 亿亩,人均只要 1.15 亩,比 1952 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 年间,犁地上积削减了近 2 亿亩,人口却添加了 6 亿 5 千万,人多地少的敌对大大加重。跟着人口数量的添加和犁地上积的削减,我国的人均犁地上积还将进一步下降。估计 15 年后,人均犁地上积将下降到 1 亩以下。因为人均犁地上积不断削减,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开展,使村庄呈现了很多的剩余劳动力。现在,我国的村庄剩余劳动力约为 1.5 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打破 2 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联络不只表现在人均犁地上积的削减,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损坏和人均粮食产值的徘徊不前。因为人口添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人高强度地运用犁地,使犁地的污染和退化严峻。现在,前进粮食产值的首要方法是很多运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损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犁地资源数量的削减和质量的下降,现已成为我国农业出产和经济开展的一个晦气要素。我国的粮食出产在曩昔的 50 多年里有惊人的前进。1949 年,我国粮食产值为 2264 亿斤,人均产值 416 斤; 1997 年总产值添加到 9883 亿斤,人均产值约为 800 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值添加了 3 倍,可是因为同期人口总数从 5.4 亿添加到 12.36 亿,使人均产值添加不到 1 倍。现在,农业出产是困扰我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着重粮食播种面积,但咱们仍然感到粮食供应处于紧张状况。我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国际最高水平,进一步前进的潜力已远不如曩昔,因此,为支撑我国社会经济的继续开展,前进人均粮食占有量,就有必要下降人口的添加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我国持之以恒地植树造林和维护森林资源,可是因为前史条件和天然条件的约束,现在,我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软弱,森林资源供求敌对十分杰出。我国的人口添加对木材发作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唆使人们对森林的很多坎伐。据统计,在全国 140 个森林局中,已有 61 个局处于过度砍伐状况,25 个局的森林资源现已底子干涸(曲格平,李金昌,1991 年)。现在,我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一起昆,因为人口添加对粮食和犁地的需求,加重了开荒毁林的进程。跟着牧区人口的快速添加,我国的草原呈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我国的沙漠专家正告: 假如不采纳办法,到本世纪末,将有 8 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因为森林和草原的损坏,使水土丢失严峻。我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 50 多亿吨,涉及 11 个省区,首要在黄土高原和南边的丘陵区域。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 37 公斤以上,为国际榜首。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 1 公斤以上,为国际第四。长江上游多为赤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区域只要 4 厘米,土层下则是坚固的岩石。森林的挖掘、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丢失与人口添加有直接的联络。因此,操控人口添加,削减牧业和林业人口,完成人口的产业结构改动,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底子性的办法。 (三)人口与矿产和动力 我国是国际上动力贮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品种比较完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国际上居前列。可是,因为我国人口许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因为人口迅速添加,高耗能工业广泛树立及动力价格长时刻偏低,使我国的动力供应长时刻处于紧张状况。各种猜测表明,跟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开展,我国的动力供需敌对将进一步激化,动力运用所发作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重。近年来,我国农人滥采矿产的问题十分严峻,这无疑是村庄剩余劳动力对天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确保矿产动力的长时刻和有用供应,前进挖掘功率和削减挖掘运用进程中的环境污染,是我国社会经济可继续开展得以完成的底子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 2.8 万亿立方米,居国际第六位。尽管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运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 一是时刻散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 二是时刻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会集在夏季,而且年际改动大。人口的添加对水资源的影响首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的添加使水资源短少现象更为杰出。1949 年以来,我国人口添加了一倍多,恰当于人均水资源削减了一倍多; 与此一起,日子、出产用水量急速添加,逐渐呈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 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尔后,跟着人口的添加,出产的开展,运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 年底子上处于供需平衡状况,尔后,水资源危机开端呈现,现在水资源短少现已成为北京市出产和日子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人口的添加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首要表现在: 一是人口添加对犁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损坏了地表水; 二是人口添加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挖掘,削减了地下水的总储量。因为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作了地上下沉,一些滨海城市还呈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峻污染。现在,我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 350-400 亿吨,其间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状况也与此相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 总结 就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开展等各方面而言,我国现已拟定了各自的开展战略,并在必定程度上进行了全体上的和谐。可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开展和谐共进,有必要改动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开展进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有必要考虑到人口添加的长时刻需求和天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有必要有利于人口操控和环境维护; 一起,人口操控和环境维护的本身也应该以维护和促进长时刻开展为首要方针。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树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开展等多要素归纳办理的全体开展战略: 可继续开展战略。而在可继续开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要害问题。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遍及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杰出,因为特别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原因,而且跟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渐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火急,但现行的环境法制建造存在许多的坏处。本文讨论了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的特别性,并对当今的环境法制建造,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主张。 [要害词] 环境 环境法治 环境问题 环境是相关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其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有差异,相关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 “影响人类生计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要素的全体,包含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天然遗址、人文遗址、天然维护区、景色名胜区、城市和村庄等。”(1) 它既包含日子环境,也包含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天然灾祸问题是榜首类环境问题,而“因为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改动,以及这种改动反过来对人类的出产、日子和健康所发作的有害影响的现象”(2)是第二类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所要论述的环境问题也即第二类环境问题。 近几年来,咱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杰出,已不只仅是社会开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联络全局开展的严峻现实问题,而在商场经济日益老练,法制建造逐渐推进的今日,把环境维护归入法治进程的轨迹,以法治为主的归纳办理,应该说是当时环境问题处理的最优计划。本文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讨论。 一、环境问题的发作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一)环境问题的发作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跟着社会出产力的开展而发作开展的,不同的前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根据前史时期的不同,咱们能够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含义的环境问题,这首要是指在工业革命曾经人们对天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运用所导致的环境损坏和资源糟蹋,即因为过火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取捕捉等而引起的水土丢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削减,旱涝灾祸频繁等等。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犁地,把森林统统给损坏了,可是他们梦想不到是,今日也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当地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另一种就是现代含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跟着工农业变速开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天然资源的损坏加重外,正引起了 “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愈加严峻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很多的“环境公害” 事情(也称环境群众受害,指人们对日子环境和生态环境所构成的社会性危害,包含环境损坏),如咱们都知道的 1984 年 12 月 3 日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情和 1986 年 4 月 26 日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放射性走漏事情,这两起事情到现在让人想起来都还有某种惊骇的感觉。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时环境的污染和损坏已开展到要挟人类生计和开展的国际性的严峻社会问题,人类所面对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首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损坏;三是突发性的严峻污染事情。 现在,兴旺国家当时的环境问题首要是环境污染,开展我国家首要是环境损坏,而在我国,则一起存在着环境损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而且已十分严峻。据统计,我国是国际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 4300 余万吨,(其间烟尘约 2800 万吨,二氧化硫约 1460 万吨);1988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 368 亿吨,其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268 亿吨,处理率仅为 27%,天然生态环境的损坏也恰当严峻。现在,我国水土丢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 116 万平方公里扩大到 150 万平方公里。(3) 环境污染和损坏给我国所构成的经济丢失是极端惊人的。现在就让咱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 80 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构成的经济丢失是 690 亿元,部分天然生态环境的损坏每年构成的经济丢失达 265 亿元合计 955 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 14% 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咱们能够很显着地看到,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现已严峻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开展,这必然对我国往后经济的开展极为晦气。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剖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峻,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天然地理要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要素,而且咱们国家的详细国情又使其具有特别性,下面笔者将别离进行一下详细的论述。 (1)经济要素 现在,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商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一起也是我国经济高速添加的时期,从兴旺国家经济开展的前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峻的时期,因此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榜首,经济开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系变革是对社会出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高速添加,但与此一起,对资源开发运用规划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添加。可是,因为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动的转型时期,人们只重视于经济添加的数字,却往往疏忽了其背后所支付的沉重价值:对资源的掠取式开发构成环境的极大损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添加。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维护的抵触。商场经济开展所寻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维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敌对状况,法令对这种显性抵触的社会联络,比较简单做出标准。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一致性。但近年来,我国村庄环境恶化尤为显着,一些乡镇企业的农人为 “脱贫致富”,宁肯忍受环境污染对国家、地点团体和本人的危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纳强制办法封闭“十五小” 企业。但在必定含义上,政府既是抵触调解者,又常成为抵触的一方(当地利益),违法阵营巨大,法令履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要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向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假如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现了天然特色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激烈地显现了它的社会特色这一面。”(4)环境问题最显着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视点看,这方面的要素影响更为巨大。 榜首,我国人口许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亲近的互为因果的联络。在必定社会开展阶段,必定地理环境和出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添加应有一个恰当份额,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我国开展面对的严峻应战,巨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添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冲击。能够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改变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肯定短少,因此往往呈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跟着惊人的糟蹋,给咱们经济的可继续开展战略的施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群众环保知道遍及较差。“所谓环保知道,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矩的根底上,根据自己的底子价值观念而发作的参加环境维护的自觉性,它终究表现在有利于环境维护的行为上。”(5)现在咱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关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短少一个清醒的知道,据查询,国民关于环境状况的判别大多是情绪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底子性的环境问题短少了解,乃至是底子不了解,而且还有恰当一部分的社会群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常识。2000 年 “国际环境日” 前后,国家环境维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群众环境知道的查询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群众的环境知道和常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品德较弱,我国群众环境知道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关于强化群众环境知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很多的查询中,咱们能够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知道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知道如此的差,能够幻想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穷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构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国际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可是从全体上来看,咱们能够概括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首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首要是与天然资源相关的环境损坏,前者比较简单得到防治和康复,而后者的防治和康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相似状况,在平原、滨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兴旺的区域,环境问题首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现在经过不断地办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穷区域,环境损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峻,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穷同步深化,构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造的几点考虑 环境法制建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着社会日子的方方面面,在此笔者就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造作以下几点讨论即对我国环境问题作几点法治化的考虑: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法令与司法的改善、法令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知道与遵法观念的强化、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考虑。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我国环境维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令的调整范畴底子上未发作什么严峻的改动,环境法在立法上升也未转型,仍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中心的传统型环境法系统。现实上,环境维护不只包含对已有污染的办理,还包含对现有环境的维护。可是我国的立法长时刻疏忽了这一方面,这也是构成我国现在天然资源维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担任人在谈到西部环保作业时着重,“必定依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维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偏重,生态建造与维护并重,乡镇污染办理与村庄环境归纳整治偏重,统筹统筹归纳决策的方针,力争完成西部环境作业的跨过开展。 环境维护法是由国家拟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履行的关于维护环境和天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令标准和总称,即把环境维护归入准则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轨迹,关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脚踏实地,从实践动身,立足于全面统筹统筹的准则,遵从法制一致,树立环境办理体系,树立高效的安排安排即环境办理安排来承当辅导和和谐使命,经过立法清晰有关安排的设置、分工、职责和权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树立健全环境办理准则;并前进断定有关主体的权力、职责和违法职责,只要对违法者施行制裁,才能使受害人权力得到有用维护。现在,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污染环境罪与国家环境立法首要是全国性的环境维护法令法规,国家环境立法具有底子方向性与准则性,是全国公民的环境活动规律,是当地立法的根据,是环境立法的要害。现在,咱们国家存在着规则污染防治标准多而生态资源维护办法少的缺点,这应该是往后环境立法修正的要点。 当地环境立法是享有立法的当地权力机关和相应的当地行政机关拟定当地性,环境维护法规和规章法规,它是环境维护作业归入法治化轨迹的首要手法,又是贯彻履行国家环保法令、法规和办理本地环境维护业务的确保办法。当地环境立法有必要坚强化环境办理,杰出要点,统筹其它的辅导思维,坚持为环境办理效劳,以环境维护作业的中心为环境维护立法的要点,详细说来,有如下准则:①树立大环境立法系统的准则,如前所述,国家环境立法存在着污染防治标准多而生态资源维护办法少的缺点,与此对应当地环境立法中也存在着偏重污染防治立法而忽视生态环境维护立法的现象,然后构成了实践作业中重污染防治而轻生态环境的维护,使环保作业短少全局性考虑。坚持大环境的立法准则是要求在当地立法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将日子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考虑,以维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祸等标准组成一种标本兼治的大环境系统,②强化污染职责制准则,进一步清晰和加强污染者的法令职责感。当地立法应将国家立法中污染者与职责详细化清晰化,谁污染谁办理,这本来就是环境维护的一个底子准则。在商场经济的系统下,商场主体具有趋利性,往往呈现一些企业为了眼前时间短的经济利益甘愿被罚也不去办理污染的现象。因此,加强当地环境立法,强化污染者的职责已刻不容缓,这应该说也是权力职责准则在环保法中的表现。③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准则,各当地的污染状况不同,环保的详细使命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当地立法以本地现实为根据,坚持国家立法的准则性与本地实践的灵敏结合。一起,因为总结性立法往往带有显着的滞后性,而社会联络不断开展,当地立法应在科学预见根底上超前立法,以补偿国家立法的滞后性。 (二)法令与司法的改善 我国环境维护一向着重以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从近几年的开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环保行政主导一向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现在,环保作业的要点是加大环境法令的力度,这使环境行政主导的特征愈加鲜明,行政主导固然有其优势,如具有较高的功率,能习惯我国生态环境杂乱的特色,但其局限性也很显着。首要,它首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天然资源维护和生态环境建造则另当别论;其次,行政主导具有严格的从属联络,很简单呈现部分切割,条块切割,不能构成一个有机联络的全体构成体系上的紊乱;再者,行政主导的方法下降了环境司法的位置和功用,也下降了环境法令的功用,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完成环境法治,有必要改善法令与司法。可是应当如何改善法令与司法呢?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尽力: 首要,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职责与刑事职责相交融的行政刑法方向开展,将现行很多的行政处分上升为具有刑事职责性质的处分,检察机关应积极参加其间。 其次,生态保育要逐渐扩大民事维护的规模而缩小刑事职责的规模,这要取决于民法物权的完善,与取决于经济建造与环境维护联络的正确处理以及群众环境知道的前进等各种要素。 再次,树立起以检察院为主体的公益诉讼准则,检察院代表环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诉讼。现行环境侵权诉讼是由民法通则规则的,因为环境侵权的受害民众较广,在诉讼中简单呈现 “搭便车” 现象,晦气于一起诉讼人的一起求偿,而公益诉讼准则的树立能够战胜此坏处,而且在当今我国群众法令知道遍及淡薄的状况下施行此举不失为良策。 最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加大环境法令力度。笔者以为,在我国环境法制建造系统工程中,法令是结尾环节,前面的问题不处理而仅靠结尾一刀切,无异于以堵口儿治洪水,是治标不治本,乃至会激化敌对,为环境法治的开展埋下隐患。 (三)法令监督力度的加大 因为我国施行环境维护行政主导,权力相对会集,行政部分自在裁量权较大,因此法令监督尤为重要。“假如说法治在法令调整机制中是把法令标准、法令联络和完成职责的活动等法令现象聚合起来的重要手法,那么法令监督则是使法治在法令调态各个阶段得到有力确保的重要法令办法,一个国家假如没有严格有力的法令监督,也就没有法治。”可见法令监督的真实价值不是在于方式,而是在于力度。 我国环境法令监督大体包含: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言论监督、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安排的为监督、公民群众监督、司法监督等几类。 权力机关的监督在近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多次听取国务院和最高公民法院有关资源与环境维护的作业报告,对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可继续开展的施行和加强环境维护作业提出了许多建造性定见,而且坚持法令监督与言论监督相结合,安排并一向坚持进行中华环保世纪行和环境法令大检查等活动。 行政机关的监督以环境监理为中心,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理安排,旨在加强环境法令力度。 各政党的社会团体安排的监督首要以言论监督的方式呈现,但我国言论监督准则程度很低,因此全体上作用很有限。 司法监督首要是司法监督职有机关即公民检察院的监督,在环境监督范畴这块底子上是空白。 公民群众的监督首要再现为以环境点评准则等为内容的群众参加,而群众参加首要取决于群众环境知道,其次取决于准则的确保,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公民群众的监督底子上只具雏形,短少操作性标准,力度亦很有限。 (四)公民环境知道与遵法观念的加强 这儿,公民的环境知道与遵法观念,不只是普法教育与司法威望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公民法令崇奉的培育问题。欧美等兴旺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民主与自在家喻户晓,法治现代化路途已达三百年之久,而我国因为长时刻封建统治思维根深蒂固,现代法令并非本土产品,对法令总持一种排挤情绪,尤其是环保法,前史上只要损坏环境与自在,而无维护环境的传统。一起在公有制条件下,天然资源权比较笼统,人与天然的联络长时刻以来被处坐落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经济联络而不是法令联络,由此,环保知道的家喻户晓需求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五)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考虑 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水面资源等天然资源是构成环境的首要方面,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则,在我国这些产业所有权都属于国家或许团体的也就是共有准则,这种所有制在必守时期内运用权是所有权是相别离的,尽管法令清晰规则运用人“有办理,维护,合理运用的职责”(6)但运用人往往为了寻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躲避这种职责。当然,当时我国存在多种要素影响,但外部性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私家本钱社会本钱,私家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或不一致的状况。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的私家本钱大于社会本钱,私家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行为。因为此刻行为人的奉献多而获益少,其发作的动力就会缺乏。相反, 负外部性就会导致个人的收益大于社会收益,而导致将本钱的转嫁社会或他人,例如经过损人利已或损公肥私等手法。 正因为这种外部性对行为人的影响。实践中行为人往往会置社会利益于不管而寻求个人利益。例如我国为了维护环境而施行的 “退耕还林” 方针与 “封山育林方针” 这显然会削减农人与林木工人的收入,而政府却没有有用的办法去补偿他们的丢失。所以,许多当地盗伐、乱伐现象就屡禁不止。 可是,如给与私家更长的承揽期,“私家的物品往往遭到最大可能的维护”。(7)从这种观点动身,我国人往往有爱惜自己产业的传统,信任人们会从本身的久远利益动身,做到最大的维护。在这样的根底之上,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作用应该是十分显着的。所以,变革我国现在的天然资源所有权的方式就是很值得考虑了。 三、简略的小结 环境法制建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而且,因为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成因的特别性,因此从国外的办理环境行动中(相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处理)并没有多少能够值得学习的经历。咱们只要立足于本国的实践状况,去探究出一条合适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路途。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时刻而又困难的进程,而泱泱大国,法治先行,年代赋予咱们的法治维护环境的重任,咱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向向前。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48 页 (2)同(1) (3)《我国环境公报》,1988—12—30 (4)马世俊著:《我国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5)洪大用:《当代我国环境问题》,载《教育与研讨》1998 年 8 期 (6)《中华公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7)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328 页

知乎用户 感情就像一杯酒 发表

咱们只要一个地球,以往的展开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特质和精神财富,可是人口的过速添加及环境使用的无序、无度又使人类的展开陷入了史无前例的窘境,不只社会经济遭到影响,还危及人类本身的生计安全。  环境问题是一个严峻的年代问题,而其之所以成为年代问题,并不是遥远的事,是产业革命之后开端发作的问题,是 “二战” 今后开端构成的问题。  作为展开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公民在现代化建造的进程中,面对比国际其他国家更为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局势。沉重的人口担负,人均资源短少。环境状况恶化,严峻影响着党和政府展开经济的微观决议计划,也影响着公民群众日子水平的前进,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造的首要问题。  在我国,2002 年 3 月 5 日,朱容基总理在政府作业陈述中口气沉重地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恰当严峻。跟着人口的急剧添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展开,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影响我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造和公民群众出产、日子的首要问题。我国现在环境现状肯定不容乐观, 在查阅多许多材料和环境陈述后,本文详细空气、水体、土壤、植被等几个方面来予以介绍我国现在的大致状况。  一. 空气质量显着下降  《我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现,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污染状况十分严峻,经过近几年的办理,城市的污染状况有所好转,但整体上仍然严峻,全国空气质量合格城市到 2001 年末仅占 1/3。其间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在 3-248 微克 / 米 3 之间,全国平均值为 66 微克 / 米 3。52.3% 的北方城市和 37.5% 的南边城市平均值超越国家二级标准(60 微克 / 米 3)。氮氧化物年均值浓度在 4-140 微克 / 米 3 之间,全国平均值为 45 微克 / 米 3。北方城市平均值为 49 微克 / 米 3,南边城市平均值为 41 微克 / 米 3。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浓度在 32——741 微克 / 米 3 之间,全国年平均值为 291 微克 / 米 3。  构成我国空气污染的首要原因是烧煤和汽车尾气,其间烧煤是最底子原因。我国的动力结构是以煤为中心的,这样的动力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恰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动。而且,跟着咱们经济的展开,我国对动力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我国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将大幅度前进,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将进一步添加。  严峻的大气污染使我国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慢性妨碍性呼吸道疾病,包含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现已成为现代我国人最首要的致死原因,我国每年在这些疾病上的花费是展开我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空气污染又对我国的工农业出产构成严峻要挟,酸雨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腐蚀仪器设备,使其寿数大幅度减短,还构成森林植物大面积死亡。  二. 水体污染十分严峻  在我国,水体污染十分严峻。我国工程院院士、湖泊环境研讨主席、科学家刘鸿亮教授对全国 55000 千米河段进行了研讨查询,陈述显现,23.3% 的河段水质污染严峻而不能用于灌溉,45% 的河段鱼虾绝迹,85% 的河段不符合人类饮用水标准,而且河流自洁等生态功用也严峻阑珊,局势反常严峻。  水体包含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参考别的一些材料,咱们得到了以下数据和案例。  河流方面,1998 年我国 176 条城市河段监测数据显现,52% 的河段污染严峻。  湖泊方面,近 30 年来污染呈现迅速添加趋势。如滇池,全湖水质低于 V 类湖水氮、磷污染严峻,富营养化问题杰出。  海洋方面,污染严峻表现在赤潮发作频率添加及众多规模扩展。  地下水方面,全国城市供水 30% 源于地下水,北方城市达 89%,近 20 个城市地下水水质恶化。2005 年,全国大都城市地下水遭到必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局部区域地下水水质指数严峻超支。  水体污染给我国经济的展开和公民群众的日子带来了严峻的影响:有用犁地面积削减,农产品质量下降;渔业出产严峻受损;水资源供给更为严峻,严峻要挟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公民群众的健康。  三.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在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只要 0.771 公顷,为国际人均水平的 1/3;人均犁地面积才 0.106 公顷,为国际人均水平的 43%。不只如此,我国犁地的整体质量还欠好,全国大于陡坡的犁地有近 600 万公顷,有水源确保和灌溉设备的犁地只占 40%,中低产田占总犁地面积的 79%,更有许多犁地面对严峻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风蚀,海蚀。  1. 水土流失  现在,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65 万平方千米。其间水蚀面积 165 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 191 万平方千米,水蚀风蚀交织区水土流失面积为 26 万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不只使我国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还使河床升高,湖泊、水库淤积,因此洪涝灾祸频频,使公民的生命产业安全遭到了严峻的要挟。我国是一个农业用地较少的国家,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的宝贵土地资源竟然还在不断削减,真实令人为之叹气。  2. 土地沙漠化  我国是国际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峻的国家之一,每年沙漠化构成的直接经济丢失超越 540 亿元。现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的沙漠化土地在不断扩展。针对沙漠化及其防治办法的研讨标明,草原过度农垦,草原过度放牧是沙漠延伸的首要原因。  3. 盐碱化  我国现有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土地有 5.1 亿亩,盐碱化土地现已延伸到 17 个省区,其间仅在新疆、宁夏、甘肃和山西四省(区)就有盐碱地 2 亿亩。  盐碱化的对环境的损坏很大,它直接导致植被削减,因此使大片大片的土地暴露,终究导致沙尘暴。经过查询剖析,盐碱化是我国沙尘暴频频发作的首要原因。盐碱化仍是我国草原区域经济的一大 “心腹之患”,因为它会而且现已构成草原大面积退化。据悉,在三北区域,盐碱化构成的草原退化现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境地。  四. 植被状况令人担忧  我国前史上曾是多林国家,可是因为人们不注意环境维护,对森林滥砍滥伐,加上近代史上的多年战乱,使我国在 20 世纪 40 年代成了国际上的少林国,森林资源锐减。植被覆盖率低的另一个表现是牧场退化,我国 84.4% 的草地散布在西部区域,面积约 3.31 亿公顷,因为不合理的使用,草原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峻的损坏,草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展。在西北区域牧场退化构成的沙漠逐渐扩展,荒漠化日益严峻,导致沙尘暴频频发作。  五. 天然灾祸严峻  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飓风、洪涝灾祸、干旱、地面沉降、海岸线退化,病虫害、酸雨等大都天然灾祸是天然环境恶化的直接成果。在我国,天然灾祸会集表现为干旱、洪涝和病虫害三个方面。  面对环境污染,咱们政府做了许多:  变革开放,特别市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环境维护作业有了长足的展开。  1. 清晰了环境维护为底子国策之一的位置,拟定了我国自己的可持续展开战略。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展开大会之后,我国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展开十大对策》,指定《我国 21 世纪议程》,《我国环境维护举动》等文件,施行可持续展开战略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展开的底子辅导方针。  2. 树立了更为 的环境办理体制和法令机制  经过十多年的尽力,在全国规模内开始树立起了环境维护部分监督办理,各有关部分分工负责的环境办理系统以及呼应的环境监测、监理、计算、科研、宣扬、教育系统。  到 1997 年,我国相继公布了《环境维护法》等 6 部专门的环境法令,资源维护法令 9 部,环境行政法规 28 件,环抱部分发布环境规章 70 余件,环境标准 390 项。环保现已从首要依靠行政手法向着使用法令手法搬运。  3. 城市环境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显着成效,环境维护现已从结尾办理改变到源头操控。  4. 环境交际和国际合作日益活泼  我国积极展开环境交际,参加各项严峻的国际环境业务,在国际环境与展开范畴中发挥月来越大的作用;签署并同意了《维护臭氧层维也纳条约》,《联合国气候改变结构会议》,《生物多样化条约》等多项国际环境条约。  每年,政府还投入了许多资金用于环境办理。  别的,关于应该怎样去办理,那是环境科学家的事。作为学生,在咱们的视角,咱们觉得要环保有个问题有必要首要处理。  3-18 深圳大学理学院义工协会别离在荔山、西南、文山湖饭堂邻近展开环《保系列活动之一万人签名支撑环保》活动  3-5 “中山陵环保签名  4-22 北京展开首都高校联动环保签名活动  5-10 哈尔滨市爱绿护绿我先行” 为主题的 —– 中心大街维护环境万人签名活动  5-10 “走进学校,维护家乡”江宁大学城万名大学生环保签名活动  5-14 “昭通是我美丽的家”2006 大型环保宣扬签名活动在云南省昭通师专体育广场举办在网上随意一搜就能搜到那么多的环保签名消息。  签名就能环保了吗?拉两千个人来签名还不找一百个人去种两千棵树关十个污染大厂。一张布满姓名的条幅就能让长江变绿黄河不断流吗?不知是政府官员太天真仍是咱们思维太杂乱。  咱们觉得真要环保就应该多做实事,不要做这样官样文章而又毫无好处的事,要教育公民有许多办法,仅仅是签个名肯定是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一天然间的敌对由来已久,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不只要涉及到人与天然的联络,更要涉及到人们相互间的联络及由展开水平不同带来的敌对与问题,因此,有必要寻找与所有者利益兼容的办理机制,完成生态环境的微观办理,树立并健全干涉机制,才能使生态环境的办理长时间、有用地展开。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遍及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杰出,因为特别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原因,而且跟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渐深入展开,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火急,但现行的环境法制建造存在许多的坏处。本文讨论了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的特别性,并对当今的环境法制建造,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要害词] 环境 环境法治 环境问题 环境是相关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其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有差异,相关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 “影响人类生计和展开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要素的整体,包含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天然遗址、人文遗址、天然维护区、景色名胜区、城市和村庄等。”(1) 它既包含日子环境,也包含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天然灾祸问题是榜首类环境问题,而“因为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反过来对人类的出产、日子和健康所发作的有害影响的现象”(2)是第二类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所要阐述的环境问题也即第二类环境问题。 近几年来,咱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杰出,已不只仅是社会展开某一环节问题,而是联络大局展开的严峻现实问题,而在商场经济日益老练,法制建造逐渐推进的今日,把环境维护归入法治进程的轨迹,以法治为主的归纳办理,应该说是当时环境问题处理的最优方案。本文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讨论。 一、环境问题的发作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一)环境问题的发作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跟着社会出产力的展开而发作展开的,不同的前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根据前史时期的不同,咱们能够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首要是指在工业革命曾经人们对天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损坏和资源糟蹋,即因为过火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取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削减,旱涝灾祸频频等等。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犁地,把森林统统给损坏了,可是他们愿望不到是,今日也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当地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累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跟着工农业变速展开和城市化,除了上述天然资源的损坏加重外,正引起了 “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愈加严峻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越了从前所引发的许多的“环境公害” 事情(也称环境群众受害,指人们对日子环境和生态环境所构成的社会性危害,包含环境损坏),如大家都知道的 1984 年 12 月 3 日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情和 1986 年 4 月 26 日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放射性走漏事情,这两起事情到现在让人想起来都还有某种恐惧的感觉。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时环境的污染和损坏已展开到要挟人类生计和展开的国际性的严峻社会问题,人类所面对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首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损坏;三是突发性的严峻污染事情。 现在,发达国家当时的环境问题首要是环境污染,展开我国家首要是环境损坏,而在我国,则一起存在着环境损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而且已十分严峻。据计算,我国是国际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 4300 余万吨,(其间烟尘约 2800 万吨,二氧化硫约 1460 万吨);1988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 368 亿吨,其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268 亿吨,处理率仅为 27%,天然生态环境的损坏也恰当严峻。现在,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 116 万平方公里扩展到 150 万平方公里。(3) 环境污染和损坏给我国所构成的经济丢失是极端惊人的。现在就让咱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 80 年代初的不完全计算,环境污染每年构成的经济丢失是 690 亿元,部分天然生态环境的损坏每年构成的经济丢失达 265 亿元合计 955 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 14% 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咱们能够很显着地看到,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现已严峻阻止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展开,这势必对我国今后经济的展开极为晦气。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剖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峻,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天然地理要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要素,而且咱们国家的详细国情又使其具有特别性,下面笔者将别离进行一下详细的阐述。 (1)经济要素 现在,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商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一起也是我国经济高速添加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展开的前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峻的时期,因此我国在这一时期接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榜首,经济展开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是对社会出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添加,但与此一起,对资源开发使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添加。可是,因为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重视于经济添加的数字,却往往疏忽了其背面所付出的沉重价值:对资源的掠取式开发构成环境的极大损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添加。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维护的抵触。商场经济展开所寻求的是高额赢利,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维护则是大都人的利益,二者是敌对状况,法令对这种显性抵触的社会联络,比较简单做出标准。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一致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显着,一些乡镇企业的农人为 “脱贫致富”,宁肯忍受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团体和自己的危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纳强制办法关闭“十五小” 企业。但在必定意义上,政府既是抵触调解者,又常成为抵触的一方(当地利益),违法阵营巨大,法令履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要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向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假如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现了天然特点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激烈地显现了它的社会特点这一面。”(4)环境问题最显着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视点看,这方面的要素影响更为巨大。 榜首,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亲近的互为因果的联络。在必定社会展开阶段,必定地理环境和出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添加应有一个恰当份额,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我国展开面对的严峻应战,巨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添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冲击。能够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改变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肯定短少,因此往往呈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跟着惊人的糟蹋,给咱们经济的可持续展开战略的施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群众环保知道遍及较差。“所谓环保知道,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矩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底子价值观念而发作的参加环境维护的自觉性,它终究表现在有利于环境维护的行为上。”(5)现在咱们国家的大大都人关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短少一个清醒的知道,据查询,国民关于环境状况的判别大多是情绪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底子性的环境问题短少了解,乃至是底子不了解,而且还有恰当一部分的社会群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常识。2000 年 “国际环境日” 前后,国家环境维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群众环境知道的查询陈述得出的成果是,我国群众的环境知道和常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品德较弱,我国群众环境知道中具有很强的依靠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关于强化群众环境知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许多的查询中,咱们能够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知道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知道如此的差,能够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穷等其它的社会问题穿插在一起,又有构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国际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可是从整体上来看,咱们能够概括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首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首要是与天然资源相关的环境损坏,前者比较简单得到防治和康复,而后者的防治和康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状况,在平原、滨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区域,环境问题首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现在经过不断地办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穷区域,环境损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峻,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穷同步深化,构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造的几点考虑 环境法制建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着社会日子的方方面面,在此笔者就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造作以下几点讨论即对我国环境问题作几点法治化的考虑: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法令与司法的改善、法令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知道与遵法观念的强化、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考虑。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我国环境维护法公布二十多年来,法令的调整范畴底子上未发作什么严峻的改变,环境法在立法上升也未转型,仍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中心的传统型环境法系统。事实上,环境维护不只包含对已有污染的办理,还包含对现有环境的维护。可是我国的立法长时间疏忽了这一方面,这也是构成我国现在天然资源维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作业时着重,“必定依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维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偏重,生态建造与维护偏重,乡镇污染办理与农村环境归纳整治偏重,顾全大局归纳决议计划的方针,力求完成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过展开。 环境维护法是由国家拟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履行的关于维护环境和天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令标准和总称,即把环境维护归入准则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轨迹,关于中心立法而言,就要本着脚踏实地,从实践动身,立足于全面顾全大局的准则,遵从法制一致,树立环境办理体制,树立高效的安排安排即环境办理安排来承当辅导和协调使命,经过立法清晰有关安排的设置、分工、职责和权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树立健全环境办理准则;并前进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力、职责和违法职责,只要对违法者施行制裁,才能使受害人权力得到有用维护。现在,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污染环境罪与国家环境立法首要是全国性的环境维护法令法规,国家环境立法具有底子方向性与准则性,是全国公民的环境活动规律,是当地立法的根据,是环境立法的要害。现在,咱们国家存在着规则污染防治标准多而生态资源维护办法少的缺点,这应该是今后环境立法修正的要点。 当地环境立法是享有立法的当地权力机关和相应的当地行政机关拟定当地性,环境维护法规和规章法规,它是环境维护作业归入法治化轨迹的首要手法,又是贯彻履行国家环保法令、法规和办理本地环境维护业务的确保办法。当地环境立法有必要坚强化环境办理,杰出要点,统筹其它的辅导思维,坚持为环境办理效劳,以环境维护作业的中心为环境维护立法的要点,详细说来,有如下准则:①树立大环境立法系统的准则,如前所述,国家环境立法存在着污染防治标准多而生态资源维护办法少的缺点,与此对应当地环境立法中也存在着偏重污染防治立法而忽视生态环境维护立法的现象,然后构成了实践作业中重污染防治而轻生态环境的维护,使环保作业短少大局性考虑。坚持大环境的立法准则是要求在当地立法中运用生态学观念将日子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考虑,以维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祸等标准组成一种标本兼治的大环境系统,②强化污染职责制准则,进一步清晰和加强污染者的法令职责感。当地立法应将国家立法中污染者与职责详细化清晰化,谁污染谁办理,这本来就是环境维护的一个底子准则。在商场经济的系统下,商场主体具有趋利性,往往呈现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甘愿被罚也不去办理污染的现象。因此,加强当地环境立法,强化污染者的职责已刻不容缓,这应该说也是权力职责准则在环保法中的表现。③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准则,各当地的污染状况不同,环保的详细使命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当地立法以本地事实为根据,坚持国家立法的准则性与本地实践的灵敏结合。一起,因为总结性立法往往带有显着的滞后性,而社会联络不断展开,当地立法应在科学预见基础上超前立法,以补偿国家立法的滞后性。 (二)法令与司法的改善 我国环境维护一向着重以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从近几年的展开趋势来看,我国的环保行政主导一向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现在,环保作业的要点是加大环境法令的力度,这使环境行政主导的特征愈加显着,行政主导固然有其优势,如具有较高的功率,能习惯我国生态环境杂乱的特点,但其局限性也很显着。首要,它首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天然资源维护和生态环境建造则另当别论;其次,行政主导具有严厉的从属联络,很简单呈现部分切割,条块切割,不能构成一个有机联络的整体构成体制上的紊乱;再者,行政主导的方法降低了环境司法的位置和功用,也降低了环境法令的功用,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完成环境法治,有必要改善法令与司法。可是应当怎么改善法令与司法呢?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尽力: 首要,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职责与刑事职责相交融的行政刑法方向展开,将现行许多的行政处分上升为具有刑事职责性质的处分,检察机关应积极参加其间。 其次,生态保育要逐渐扩展民事维护的规模而缩小刑事职责的规模,这要取决于民法物权的完善,与取决于经济建造与环境维护联络的正确处理以及群众环境知道的前进等各种要素。 再次,树立起以检察院为主体的公益诉讼准则,检察院代表环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诉讼。现行环境侵权诉讼是由民法通则规则的,因为环境侵权的受害民众较广,在诉讼中简单呈现 “搭便车” 现象,晦气于一起诉讼人的一起求偿,而公益诉讼准则的树立能够克服此坏处,而且在当今我国群众法令知道遍及淡漠的状况下施行此举不失为良策。 最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加大环境法令力度。笔者以为,在我国环境法制建造系统工程中,法令是结尾环节,前面的问题不处理而仅靠结尾一刀切,无异于以堵口儿治洪水,是治标不治本,乃至会激化敌对,为环境法治的展开埋下危险。 (三)法令监督力度的加大 因为我国施行环境维护行政主导,权力相对会集,行政部分自在裁量权较大,因此法令监督尤为重要。“假如说法治在法令调整机制中是把法令标准、法令联络和完成职责的活动等法令现象聚合起来的重要手法,那么法令监督则是使法治在法令调态各个阶段得到有力确保的重要法令办法,一个国家假如没有严厉有力的法令监督,也就没有法治。”可见法令监督的真实价值不是在于方式,而是在于力度。 我国环境法令监督大体包含: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舆论监督、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安排的为监督、公民群众监督、司法监督等几类。 权力机关的监督在近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多次听取国务院和最高公民法院有关资源与环境维护的作业陈述,对怎么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展开的施行和加强环境维护作业提出了许多建造性定见,而且坚持法令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安排并一向坚持进行中华环保世纪行和环境法令大检查等活动。 行政机关的监督以环境监理为中心,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理安排,旨在加强环境法令力度。 各政党的社会团体安排的监督首要以舆论监督的方式呈现,但我国舆论监督准则程度很低,因此整体上作用很有限。 司法监督首要是司法监督职有机关即公民检察院的监督,在环境监督范畴这块底子上是空白。 公民群众的监督首要再现为以环境点评准则等为内容的群众参加,而群众参加首要取决于群众环境知道,其次取决于准则的确保,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公民群众的监督底子上只具雏形,短少操作性标准,力度亦很有限。 (四)公民环境知道与遵法观念的加强 这里,公民的环境知道与遵法观念,不只是普法教育与司法威望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公民法令崇奉的培育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民主与自在家喻户晓,法治现代化路途已达三百年之久,而我国因为长时间封建统治思维根深柢固,现代法令并非本乡产物,对法令总持一种排斥情绪,尤其是环保法,前史上只要损坏环境与自在,而无维护环境的传统。一起在公有制条件下,天然资源权比较抽象,人与天然的联络长时间以来被处坐落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经济联络而不是法令联络,由此,环保知道的家喻户晓需求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五)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考虑 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水面资源等天然资源是构成环境的首要方面,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则,在我国这些产业所有权都归于国家或许团体的也就是共有准则,这种所有制在必守时期内使用权是所有权是相别离的,尽管法令清晰规则使用人“有办理,维护,合理使用的职责”(6)但使用人往往为了寻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躲避这种职责。当然,当时我国存在多种要素影响,但外部性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私家本钱社会本钱,私家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或不一致的状况。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的私家本钱大于社会本钱,私家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行为。因为此时行为人的奉献多而获益少,其发作的动力就会短少。相反, 负外部性就会导致个人的收益大于社会收益,而导致将本钱的转嫁社会或别人,例如经过损人利已或损公肥私等手法。 正因为这种外部性对行为人的影响。实践中行为人往往会置社会利益于不管而寻求个人利益。例如我国为了维护环境而施行的 “退耕还林” 方针与 “封山育林方针” 这显然会削减农人与林木工人的收入,而政府却没有有用的办法去补偿他们的丢失。所以,许多当地盗伐、乱伐现象就屡禁不止。 可是,如给与私家更长的承揽期,“私家的物品往往遭到最大可能的维护”。(7)从这种观念动身,我国人往往有爱惜自己产业的传统,信任人们会从本身的长远利益动身,做到最大的维护。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政府再加以微观调控,作用应该是十分显着的。所以,变革我国现在的天然资源所有权的形式就是很值得考虑了。 三、简略的小结 环境法制建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而且,因为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成因的特别性,因此从国外的办理环境行动中(相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处理)并没有多少能够值得学习的经历。咱们只要立足于本国的实践状况,去探究出一条合适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路途。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时间而又困难的进程,而泱泱大国,法治先行,年代赋予咱们的法治维护环境的重担,咱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向向前。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48 页 (2)同(1) (3)《我国环境公报》,1988—12—30 (4)马世俊著:《我国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5)洪大用:《当代我国环境问题》,载《教育与研讨》1998 年 8 期 (6)《中华公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7)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328 页

知乎用户 赵广博 发表

现在这个问题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把农业的问题归结在机械化上,但对中国的农业,这个看似很正确的答案,实际却不尽然。

机械化固然重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标志之一,但中国 2012 年的数据,整体平均机械化率在 61% 左右,而小麦的机械化率当时已达到 93.6%,也就是大田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的机械化率并不低,主要体现在其它的作物上。然而更细分的来看,从耕种管收来看机械化率,便更是另外一番天地。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率很高,在 90% 以上,而管的机械化率,尤其是植保方面,仅为 2%。因为美国等大农场可以实现飞机的喷洒作业。其实,亚洲农业、欧洲、美州都各有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部分国家农业产业化进程历时跨度

当然,中国还是要从自身的国情出发,农业肯定是国之根本。认识中国的农业现状要从中国农业的体制现状认识,一切工作的开展也要从此入手。我们国家,从 50 年代初的土地革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向农民所有制改变,到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科技的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促进土地规模化种植和服务管理,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是方向。

经济的问题,一定要从供需上去考虑,农业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已经由原来的吃饱向吃好、吃的健康、吃的有文化转变。中国现在有 2 亿人的中产家庭,未来将会有 5 亿人的中产家庭,怎样满足这样一个巨大需求,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同时,要金山银山的同时,更要绿水青山。

综之,我们的农业问题要站到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而不是照搬照抄任何一个国家。现在土壤的污染、食品的安全等问题已然突出,怎样解决,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事情,也不是某个人或企业可以解决的,必须合纵连横。

知乎用户 金娃是小名 发表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如今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鉴于美日欧等农场农业的发展,如果农业技术水平上去了,农业机械普及了,农业便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参差不齐,碍于经济状况、交通、地形等条件,很多地区的农业机械还不能很好地普及,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也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农业人口转移是现实,得益于科技我们的农作物产量并没有因此减少。

关于价格,拿玉米来说,之前对于玉米政府一直有临储政策保证玉米价格,农民利益有所保证,这造成相比于国外我们的价格过高,企业开始大量进口,而国产玉米大量积压在国库。现在临储政策早已取消,玉米价格滑落,农民收益减少,政府只得再出台新的补贴政策。
说到底,农民的农业收入来源于土地,农业收入越来越少农民自然会选择向非农行业转移。农民增收保收,是个大问题。

知乎用户 徐彩烟 发表

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更多人考虑的是以后地由谁来种的问题。做为一个经常穿梭在土地之间的农业技术员,就我看到的情况而言,多年的合作社化道路已经培育了一批专业的种植大户,这些人一般为当地人,通过土地流转租种几百至上千亩的土地,这些人在农业技术方面,为了降低成本,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学习新技术,而个人一般种地很少,花费的学习成本大于收益,一般在新技术未普及的情况下,不愿学习新技术,所以种植大户的种植技术更好。
在人才方面,有很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种植大户的行列中来,一般是和当地的较年长的长辈合伙种植,而这些之所以愿意加入农业行业的原因是大面积种植需要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大面积种植收益比打工好。就我所在地区而言,打工固定工资每月三四千,年收入最多五六万,而且条件艰苦,离家远,而种植大户一般选择三四个品种,每个品种几百亩。我以某种植大户种植 500 亩为例,其中种植经济作物 A200 亩,经济作物 B200 亩,经济作物 C100 亩,经济作物 A 赚钱了,每亩赚 3000 元,就是 60 万,经济作物 B 亏损,亏损 20 万元,经济作物 C 在有农业保险或者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保持盈亏平衡,那么五百亩净赚 40 万,然后净投入按每亩 2000 元计算,就是 100 万投入,其中 30% 为赊帐,实际投入 70 万。
现在只要能实现机械化收获的地,都会有人租,没有人租的就是地租太便宜,地主不愿意租,而撂荒的一般是没法实现机械化或者实在土质太差,改良代价又太大的地。 而且到了农忙的季节,大户们找打工的都是在抢,我们这儿所谓的打现金,就是当天干完活当天给钱,想等到收获后再给钱,人家都不给你干,因为找人的种植大户在后面排队着呢。
所以,我想说,中国农业或许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差,小农经济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一些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们正在集中土地,以更高的热情向新的历史舞台迈进。

知乎用户 梅恒 发表

农业人口是怎么定义的?如果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那么早就流失了,市场早已把人口剥离了。

如果是指农业户口,目前有反噬的趋势,因为农业户口有宅基地和责任田承包权。我们村身价上亿的老板为了那几亩田和宅基地专门回家搞了几天,80 年代读书出去的大学生,在企业混风生水起,找各种关系渠道把户口迁回来了。

谁都不愿意种田,但谁都不会放弃土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好事
而且是少有的让市场自主慢慢调节的好事

知乎用户 阿狸 发表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在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下,所有权是集体的,农民拥有的承包权。制度需要在这里改动,借以促进农村大面积耕地的整合,便于促进农场式的机械化运作。

知乎用户 而已 发表

农业人口缩减,是一个好现象,土地更集中,机械化程度更高;但同时伴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不怎么好了。任何模式的转变都需要时间成,而从人口结构上讲,现在的这一代 “农民” 已经没法再干另一个 10 年了,因各地情况不同,未来 3-5-7 年,会有大量耕地失去耕做者,而谁来接手?“新农民”准备好了没?

知乎用户 莫潞菍 发表

其实很想知道那些拿数据拿大背景那行业来说的人有几个是农民,对于农村人口生活尤其是山区人口生活有多少了解,坐在办公室对着数据报告侃侃而谈真的与实际相符合吗,社会永远是少数人的舞台,对于农村来说,种地对于现在的生活已经是满足不了了,粮食作为国家的基础物质不可能涨价太高,有几大粮食基地大规模生产作业,农村种地对于农业的整体还是影响不太剧烈的,而且农村一户土地才多少,平原地带要多一点,山区土地五六亩不少了吧,种玉米稻谷等作物一年下来才几个钱这还不算种子、花费、人工等费用,现在一个人一年花多少钱,就拿一个小孩子来说年说、吃穿、现在物质要求比较高,一旦去城市上学花费更高,这让农村人口不得不出门找出路。我不太相信那些数据还有曲线图啥的,我看到的是最真是的农民生活写照,农村人口对于农业并无影响,影响的是农村人口结构,和农民生活的问题,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这些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和尖锐了,进城难不进城也难,现在农村尤其是山区人口处于两难的地步,想要种植经济作物但是得不到项目找不到销路,光靠农民自己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不是每个人都是马云,最真实的生活最朴质的生活就是农民的生活,所以想要农村发展好,扶植农村作物作业让农民有钱挣才是重要的,新型农村不光是要让农民看到钱还要早教育上做好,偏远山区教育落后这已经是多少年的问题了,为什么得不到解决,还是因为力度不够,依靠志愿去,大家都要生活,为什么要别人牺牲却得不到任何回报,想要国泰民安,有些人有些部门该承担的责任不应该由个人去承担,这些人这些部门成立的出发点工作职能本身就是这个,算了,莫谈政治,扯远了,从本质上说还是收入供不上需求的体现。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知乎用户 农田管家 发表

农业人口流失、农村劳动力短缺会导致新兴行业不断兴起,无人机植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近 10 年的快速发展可谓是坐上了火箭,但是农业的发展依然远远落后,而土地流转加速、农业人口流失、农村劳动力短缺,这些看似导致农村衰落的因素也恰恰是农业兴起的契机,未来几年势必是农业快速发展的几年,我们应该相信科技会让未来农业越来越好。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判断人口红利是不是已经消失?

知乎用户 原非伊 发表 小区旧改收尾,挖掘机在楼下作业,大概过了半晌,有人来给挖掘机加油,听语声大概是挖掘机车主兼包工头,于是工程负责人,包工头和挖掘机司机三人碰头。 包工车主对司机说:听话,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利索点,知道么,? 司机满口 …

劳动力成本急速上升,中国新的竞争力在哪里?

知乎用户 江东 发表 我所在的外企公司,有一次从另一家外企定了一台非标设备,一台集装箱大小,就是些压力壳和控制泵的组合,成本最多一百万,结果对方公司要了好几百万,花了 4 个月才供货,我们都以为对方公司这次估计是狠狠赚了一笔,谁知跟对方的工 …

梁建章:李铁的 “中国人口过剩论” 错在哪里?

作者 | 梁建章(携程创始人、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黄文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 前不久,经济学家李铁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面临的是长期过剩,而不是供给不足。人口过多,导致发展面临 …

据诸位观察,「中国式鬼城」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吗?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如果把「鬼城」理解为「新建了许多房屋却没有人居住」的城市,那么只要算出未来将要竣工的住宅和未来会新增多少住宅需求,就可以预测出未来会出现哪些鬼城。这里的预测包括所有地级市的市辖区和县级市。 新增住宅供给总面 …

中国人口激增是由于毛泽东时期鼓励生育造成的么?

知乎用户 吴名士 发表 捎带黑一下民国。 其实整个 20 世纪尤其前 80 年,中国生育率没有大的变化和波动。 解放后人口激增是死亡率大幅下降。原因有战乱的减少、医疗卫生的普及。国民党接手 30 多年,人口几乎不增长。当时人均寿命 30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