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了,既美且好,感谢朋友们
作者:呦呦鹿鸣 Photo by Felix Mittermeier from Pexels 毋庸置疑,看到这篇推送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如果您看到了,便说明我们之间有一缕特别关联。这是一种隐而不显的关联,既美且好。 好像有很多话要说,但又不 …
Oiwan Lam绘制
常有人这么问我。我其实也解释过不止一次,但看来还是很多人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一次次分别跟人解释,我也很累,索性就专门写一篇说明下。
有一回,一位读者愤怒地质问我:“为什么把我留言精选后又取消?这是什么骚操作?”委婉一点的人则会说:“屏蔽读者的观点点评,似乎一直不是您的风格哦?”
虽然这是我自己的地盘,但我并不能做主。有些留言,在被我置顶之后,凭空消失了——想想看,置顶意味着我相当认可其观点,没理由又删了它;还有些留言,在我回复之后消失了,这在逻辑上无法解释——我回复当然是为了给你们看到,为什么又自己删掉?
在当下的舆论场上,我想大家应该也都不意外:平台管理员参与了每一场讨论。大致算下来,我文章底下的留言,约有1/3到一半在被精选后会消失——当然,那是在前台看不见,我在后台仍然可以看到。
有些人也知道平台会有管控,只是不了解管控的规则是什么。有一位说:“我以为如果要管控的话会像豆瓣一样直接发通知被删,这样显示未精选我以为可能是作者精选后又取消了,最近确实发什么删什么,整个人很丧……”
连我都不会收到通知(上个月有过一天,每删一条留言都通知我,结果让我不胜其烦),但公众号留言区仅限100条名额,所以经常是这样:我精选了100条,过了一阵发现其中可能有40条被屏蔽了(这得一条条核对);此时又有更多留言涌入,我只能把那些被屏蔽的留言取消精选,以便腾出位子来给新留言,且这些被判违规的留言在PC端后台还不能直接取消,得在手机端操作,一条条找出来;然后这些新留言又可能被屏蔽,如此周而复始……
正因为这非常麻烦,有时留言区被封了,我竟然也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如释重负感:这样就不用再绞尽脑汁去精选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留言区要设置100条的限额,当留言多达数百条时,这就等于增加了我的工作量,因为要费心去想到底选哪些。为了让每个人都尽可能有平等的发言权,我不得不每次去提醒一些人:不要在同一篇文章底下,一口气发好几条,否则这等于占了好几个位子,如果想说,那不妨回复自己的第一条留言,那就可以只占一个位子。
后来我才知道,有些人是手机比较老,不能回复自己的留言,另一些人则是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因为这样一条被删,不影响另一条。有一位的评论都已经好几十个赞了,但他又新回复了一条,结果一串都被消失了。我叹:“好端端的你为什么又多说一句?”他回我一句:“箭在弦上,不,贱在闲上。”
尽管这一规则是玄学,但时间久了,我多少也有点数。有次看到一位立场鲜明,我忍不住多嘴了一句:“你这条放出来,很快就会被消失了。”他很硬气:“怎么写是我的事,放不放是你的事。”当然,放出来后,并不意外。
只要有空位,我一般对所有留言都会在第一时间放出来,因为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想自己的留言一直被压着,有时甚至因为手太快,精选后才发现留言的末尾写着“不要放出来”,赶紧再点掉。也是因为手快,有些读者甚至误以为精选是不是设置好机器自动的,其实全部都是我手动放出来的啦!
照我的脾气,留言最好没有限额,除了极少数谩骂攻击的之外,全部放出来,让读者自行评判好了,我只需要做最低限度的干预。大概也因为我不太去管控,加上我自己文章的态度也相对比较中立,所以留言区也就自然会显得观点多元。时常有人跟我说,他不是来看文章,是来看评论的。
我也很感谢一些读者的体谅,甚至怕给我带来麻烦而要我不必通过。为什么我需要承担责任,这在逻辑上是这样的:我作为本号管理员,有责任维持留言区的“清朗”,所以留言区出现“问题”就是我放任失职。最严厉的一次,去年2月曾一度被屏蔽留言功能5天。
就像昨天那篇《中国应该站哪边?》,发出来1个多小时就涌进来112条留言,争论很激烈——引发争论的可能主要是标题,因为很多人看来也没认真看内文的逻辑。激烈争论的结果就是留言区很快没了:
猜到被封的读者,有人好奇到底评论区说了什么,问我能不能截屏给他/她;那些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有几位还意犹未尽,追着来骂我,“为什么不敢开评论区”,还有一位新关注的读者,在赞赏后留言问我:
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太多次,好像每隔一阵就得解释一遍,我自己都解释得累了,但很多人看来还是不知道。那就再说明一次:我本人绝对不会关闭评论区,但凡你看到评论区没了,不用问,那就是管理员出手了。
事实上,2018年2月之后新注册的公众号,一概没有留言功能,四年过去了,仍未恢复。我的小号“维舟的方舟”为此不得不外挂了一个小程序留言板,让大家可以继续说说话。
结果是始料未及的:由于这个小程序不属于腾讯,所以微信管理员没法删留言,但也因此,有的黑粉即便已被我拉黑,仍然可以在这里纠缠不休,有一度竟让我觉得公众号自带留言区也有其好处。
我自认一贯是相对宽松并尊重每个人发言权的,但在经历了几次不愉快的被删文、封号事件后,除了谩骂攻击的言论之外,对那些出言威胁的,我也将毫不手软地拉黑。
每次被删、封,总有无数读者来问发生了什么,我照例总要做个简短的说明,但这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上次写了一篇《通告 | 昨天被消失的文章》,就有一位留言挖苦我:“你觉得删帖算是丰功碑吗?”
更增误会的是,我精选之后,这条又被管理员删了,他误以为是我删的,火更大了。在跟他解释管控规则后,我说:“至于你揣测说这是丰功碑,我明确答复你:不是。可能的话,谁愿意被删文?你这种动机论太可笑了。”
他并不买账:
那解释一下每次删帖、封号后,你总要发一两篇文章哀叹一番的操作?一直很欣赏你的文章,但每次看到这种丰功碑式的纪念文章,非常的反感。一直想问你,憋到现在。正如我在之前的评论里说的,这其实就是众所周知的规矩,别说短期,长期来看并不会因为某些人或某些事情就会改变。你明明知道这一点,还在反讽我的动机可笑?
他的意思是:这些规则是默认设置,不会改变,你最好默默忍受,牢骚都不能有,有什么好提的?提就是你内心把被删、被封看作丰功碑——我之所以说他“动机论”,就是因为他在揣测我的动机。
我想,像他这么想的人,恐怕不在少数,他只是直白地说出来了。我这篇写完,可能也难免有人看了不舒服。那很抱歉,我也不想这样,如果可能,我希望自己不用再浪费时间精力做这样的反复解释。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思考问题的乐趣,是不可替代的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作者:呦呦鹿鸣 Photo by Felix Mittermeier from Pexels 毋庸置疑,看到这篇推送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如果您看到了,便说明我们之间有一缕特别关联。这是一种隐而不显的关联,既美且好。 好像有很多话要说,但又不 …
题图:家门口不远的这个伊丽莎白湖,是我过去几年训练马拉松时绕着跑过几百圈的地方。(摄影:作者) 60个日夜,一晃而过; 60篇宏文,永载史册。 60人接力,有你有我; 60盏灯,把黑暗照破。 无数颗心,凝成一团火!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 …
日前,有一位读者写信给我,她说自己原本是一个不大关心政治的人,对国际政治更不关心,那仿佛“总得以中国为最小单位,才能唤起一种格外的激情”,但也正因此,她对最近俄乌开战以来的舆论气氛有些惶惑。 作为一个不太热心于此的人,她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感受 …
知乎用户 糊面包 发表 只要复盘一下这个操作,就知道为什么这个事实际上是一个地方观念的集中体现。 首先卫健委这个号不是一个应付差事的政府号,这个号是一个网红大号,因为文风足够接地气甚至是不是 “低俗”,所以粉丝极多,近乎篇篇十万加,一如咪 …
某知名大报的官微曾发布一条消息:「对俄不利的不发」。 虽是操作失误,却描摹出了国人的众生相:言论维护俄、情感认同俄、实际行动支持俄。 这是一个有趣的怪圈:人们看到「对俄不利」的报道机会逾少,便愈发慕强,进而主动美化,直至产生「精神俄罗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