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教师持刀伤人,被害人已死亡,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荔枝新闻​ 发表

非升即走。一个坑位招来了 6 个人,五年,完成 10 篇论文的可以留下,但只有一个名额。

五年后,六个人分别完成了 10、9、8、7、6、5 篇论文。

张博留了下来,其他五个走了。

学校只付出了一个坑位,但收获了 45 篇论文,折合 4.5 个坑位的满负荷工作量。

而那走得五个人,虽然失去了青春,但收获了怨气呀。

知乎用户 棠邑小廌​​ 发表

搜了下他的 pub。

09 年有篇 AoS,被引 170 次。[1]

16 年之前在没挂邯郸路某大学的文章不说了。

17 年一篇 Stat。[2]

19 年在顶尖 review 期刊有篇 comment,[3] 一篇 Bernoulli。[4]

20 年一篇 EJS。[5]

文章虽然不多,但质量非常扎实。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他的文章除了和博导合作几乎都是自己一个写的,由此可见…

作为同专业的搬砖工,一声叹息。

参考

  1. ^https://projecteuclid.org/journals/annals-of-statistics/volume-37/issue-4/General-maximum-likelihood-empirical-Bayes-estimation-of-normal-means/10.1214/08-AOS638.full
  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sta4.154
  3. ^https://projecteuclid.org/journals/statistical-science/volume-34/issue-2/Comment-Empirical-Bayes-Interval-Estimation/10.1214/19-STS708.short
  4. ^https://projecteuclid.org/journals/bernoulli/volume-25/issue-4B/Rate-of-divergence-of-the-nonparametric-likelihood-ratio-test-for/10.3150/18-BEJ1094.short
  5. ^https://projecteuclid.org/journals/electronic-journal-of-statistics/volume-14/issue-1/On-general-maximum-likelihood-empirical-Bayes-estimation-of-heteroscedastic-IID/10.1214/20-EJS1717.full

知乎用户 VVValar 发表

我作为过来人(做过学术临时工【曾在某南方某大学做过预聘教授】,在领导的要求下参与制定过临时工管理制度【作为临时工唯一一位任职校人事工作委员会】,如今已经是正式编内老师【在某 985 任副院长兼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所以匿名,请大家理解)。

回答之前,先说建设性的方案。

1. 不是编外临时工不能干,干临时工是大势所趋,无奈之举,但是记住两点:

1.1 最好在你国内的导师或老师手底下干,滥不济师兄师姐、学术界合作过的哥们也行,决不能去举目无亲的生地方,当然不是说朋友一定罩着你,而是举目无亲的结果是 “分手也是最后得到消息”。

1.2 如果后台硬,你干一辈子也可以,说不定还能入编,如果后台不硬,一定挑个牛逼的大学,把能花的钱花完,别在一非家乡城市买房,多发论文多出书,多搞成果好跳槽。

2. 跳槽必须入编,哪怕是普通高校。这是你后半生的保障。而且你在牛单位干过,又有成果,跳槽下家不会差。

3. 对于不那么烂泥糊不上墙的人,我不同意一开始就进烂单位,烂校一入深似海,你一辈子就荒废了,牛单位没编制,但是机会也多,场面也大,宰相门童四品官,北大图书管理员里有毛公,这个道理希望大家懂。

4. 任何时候不要动手打人事处长,不要打院长,往大里说,大势之下,谁都为难,你打他们解决不了问题,往小处说,学术界是通的,更何况牛校的某些领导,很可能不学无术,但头衔不差,基金评委长江杰青一定会是。当年李思涯一巴掌把自己打出了学术界,被打的甘阳去了清华。所以,傻事儿不能干。

5. 如果不是自己导师当院长,在编外教书,一不要巴结学校任何人,因为谁也救不了你,谁也不会把你当人,人和人就是逢场作戏,**你和东家就是妓女嫖客关系,套路之下别动真感情。**自己老老实实一门心思做自己的事情,别浪费时间,碰到下三滥院长让你干私活你就给他怼回去,当然不要硬怼,否则动了手,还是你吃亏。二是多发文章,灌水都可以,毕竟学校看中这个,可以换点真金白银加个鸡腿,另外你跳槽也有点东西,哪个新单位也不会要行尸走肉。

对于不仁义的前任,最好的报复就是找个更漂亮或更有钱的过上幸福生活。

对于不仁义的前东家,最好的报复就是跳槽入编去更好的大学。

下面根据复旦这个事儿,再分析原因。

一,关于国内高校山寨天牛制度(预聘长聘制)

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知乎有专贴,废话不多说,一句话:这就是某些校长们的私心,希望用论文冲国际排行榜。

这和地方经济 GDP 一样,暴力拆迁会死人,地方官不管那么多。论文冲量本身就是薛定谔式的任务,但是他们也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妥。中国人口红利永远在那里。独生子女海归一大把,你不来,也总有人来。这就是海归的内卷。

如今好一点的大学,都这么干,这就和前些年学术刊物收版面费一样,当权者集体形成了共识,作为被统治者,你要么屈服,要么滚蛋,人家为你改制度?想得美。

二,再说编内和编外的差异

中国大学是公立大学,老师都是给编制的,和军人一样,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连医保、社保都没有,是退休制加公费医疗。

编制多少,是教育部、教育厅统筹安排的结果,这是国家拨款养着的。比方说,某些学校国家只需要你是一个普通大学,每年就给你这么多编制,单靠国家给的编制,想要搞出许多论文冲榜,很难,所以只有学校自己掏钱养论文枪手。

这就好比日军不够,伪军来凑,实在不行还有还乡团与民团,先趟地雷阵的,肯定是民团伪军兄弟。论功行赏,当然轮不到他们。

插一句:我们要知道中国大学的钱哪来的?

1。国家拨款(这个想都别想养多余人)

2。双一流等补充经费(这个钱很难花,养人也难)

3。地方财政配套(这个钱能用,但是基本上养人不够,特别像中大深大复旦那种疯狂的搞法,青年研究员动辄几百几千人)

4。学校自己找的外财(校友捐赠 / 附属医院 / 校办企业等等,这个比较多,也好用,但是国家有个政策,校属企业脱钩【小弟是这个政策的起草人之一】)可见今后中国大学再想养太多闲人,难了。

三,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养人很贵,把一个大学老师养到死,是天价。目前多数学校准备的钱,就是校长的一个任期(所谓 3+3),校长任期内 OK 了,泰晤士、软科冲上 TOP 多少了,就行了。校长退下来后,这笔钱很可能就断了。而且一旦校属企业脱钩,临时工们断薪,是迟早的事情,特别南方某大学搞一个校区养活临时工的,等着变奥斯维辛吧。

问:那老师们怎么办?

答:找个理由解聘呗。

所以后面还有暴雷的时候。

四,再说收入

这些预聘长聘的老师,学校公布的薪酬,其实是用人成本。

扣除五险一金甚至办公室租赁费,到手的,还不如编内老师。

多数老师都是吃哑巴亏,知识分子要面子,所以年年有人入坑。

有的临时工老师,连工会福利都没有(很多丫连档案都不转!工会都没你的份儿)

我在前东家工作的时候,院长(我昔日在某藤校读博士时,他在德州仪器总部学习顺带着挂我导师门下访学,就这么点芥菜籽的交情)心善,校工会发月饼粽子之类,院长偷偷用自己的钱买一份放在里面,让办公室主任和着大家的一起给我,说不能让老师冷了心。院长退了之后,新任院长就不买了,说丫爱干不干,臭毛病不惯着。我忽然发现全院发月饼粽子没我的,再一问,是这么个情况。

我不怪现任院长,当年我院就我一个临时工,现在二十多人,现任院长要为大家买月饼粽子只有卖血。

评论说有单位一视同仁,人家有的临时工也有,不得不说那是你们头儿仁义,这年头找钱不易,大学尤甚,真给大几十人买月饼粽子,不是一笔小钱。还是那句话,碰到肯给小费的客人,服务可以做细致些,但该加钟还得加钟,这个别含糊,别把嫖客当老公。大学里保护你的是编制,婚姻中保护你的是结婚证,甜言蜜语顶个球。

之前有人为预聘长聘恶法洗地,说你犯了罪,有编制也得开除,所以编制没用。

这种杠精就不该投人胎,照这个逻辑,你现在有爹妈,所以你不是孤儿,但他们死是迟早的事情,不如你现在把他们毒死了,反正你早晚都得当孤儿。

真香。

五,再说说临时工命运

很多回国的临时工,都是 80 后。

偏偏遇上自己的院长,是 70 后教授,

这些教授院长,多是当年高校扩招留下来的一些不学无术之徒(本科毕业留校的老师),但他们掌控了权力。

比方说,我一个朋友所在单位的院长,就是一个大专毕业升本科的辅导员(自考本科 + 研究生毕业留校,自考前开过馆子当过导游卖过水泥黄沙),扩招时趁机会读的在职博士(校团委系统),混的处级干部官场(做过校工会副主席),最后靠四级职员转的正教授(书记兼院长),论文都是一群人署名,最终还能帽子头衔两不误(校特聘教授基金评委去年还提名长江)。

这样一糙逼,居然管着十几个常青藤海归。

下面的人不服,这逼也不可能善待这些人。

听说闹过两次,但无果而终。

但愿这位院长能寿终正寝。

另外还有一点,大量的临时工,都是海归。

中国的学术界,是一个裙带关系导向型的官场,多数时候,院长是自己导师,副院长是自己师兄,某个学院就是某家军,这种情况太多了。

海归的裙带在哪里?人家团结起来不吃你吃谁?更何况你没有编制,打你就像打稻草人。

多数海归,其实在人事处领导面前低三下四,随便一个秘书就可以呵斥你,为何?你没有编制,人事部门解聘你就像解聘一个食堂阿姨一样容易。

当然有种风筝海归是例外,本硕牛校牛导师,导师是院长校长,博士被放出去镀个金,以海外人才形式回来,这种人属于是放出去的风筝,是例外。对于大多数国内学界海归,都是自己出去的,用佛家的话讲,叫自了汉。

什么意思?以为自己成佛了,就是个三界之外的和尚,你没有抱如来菩萨金刚大腿,等于零。

而且,更重要的是,临时工档案不受人事权管控。也就是说,评不了职称。

且不说前东家的文章现东家不算,就说这满天飞的青年研究员和特聘研究员,有个屁用啊,退休之后连干部身份都没有,学校买福利房都轮不到你。

再插一句:很多国内学术期刊,一看是啥特聘研究员的论文,直接拒,黑心一点的像图情档杂志,收取高额版面费。知道你等着米下锅。

不要说干部身份不重要,不要说改制啥的,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不允许有私立大学,你就说这干部身份重要不重要?说不重要的,你自觉把四史学习一遍。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没有基本的政治判断力。

但这个最大的好处是,你想走随时可以走,人事处束缚不了你。比方说有大学给你编内,你当天就可以走,学校屁都不会放一个。

最惨的一种人,是北上广深买了房子,学的又是小众学科的海归,跳槽?清北复交或专业大学之外,没有学校没有学科要你(比如说宗教、超算、法医学、科技考古、草业科学、人类学等等,能接受你的学校就那么多),而且出成果也没有那么容易。卖房子?二手限购,你得一直还房贷,等到有人接盘不知道猴年马月。

所以就算每天被人事处 + 院长爆菊,你也得忍着哭着咬着牙干着装作很享受的样子喊爽。

这也是很多一线城市高校建议外地来的老师买房甚至学校帮忙联系低息贷款的原因。

不是你不想走,是你没有走的资本,股市里有个词,叫套牢,成语关门打狗,三十六计上房抽梯,都是这个意思。

对于上面这种老师,求职和买房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想好退路,绝不可自取灭亡。

六,最后小心翼翼说一下复旦杀人案。

这是一次极端的抗争。

姜老师的行为,极不可取,绳之以法也是咎由自取。

但是,这个事情也希望给国内那些冲排名的大学一点教训:

少年不可欺。

出来混,是要还的。

在一个被四处卡脖子的时代,对于愿意回国的知识分子,若不能待之以高宾,将其用在实处,而是搞成某校长冲排名的棋子、炮灰,这是对一个大时代的玷污,也是对民族的不负责任。

因此,

对于这种恶法的始作俑者,当终身追责!

-———————- 分割线 ——————–

扯完这些咸蛋,发了一通牢骚,咱们再说点有建设性意义的。

假如姜老师判刑之后,惊动高层,最后国家强制高校废除预聘长聘制度,怎么办?

事实上,高层也未尝不知道高校外来经费即将断供的这个困境,废除恶法,也是为大家松绑。只要大家不看排行榜,就没问题。话说西南联大上过哪家排行榜?人家不一样也功标青史?

在这里,我们首先明白什么是大学。郭德纲老师曰过:大学,是教育人的地方。

大学需要多少老师,是按照师生比来的。举个例子,中国有 100 万个大学生,一百个大学生配一个老师,那就需要 1 万个老师。这 1 万个老师,由国家财政拨款养活。

就像是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配 100 个警察一样,100 万人口的城市,配 10000 个警察,那岂不是成了战俘营?

老师也好,警察也罢,都是按照人口需要配给的,靠政府拨款养活,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这是编制的来由。否则,要么多老师干啥?老师是教课的。

而大多数临时工教授,是不必教课的,交论文就行,因此他们被称之为 “特聘研究员” 或“青年研究员”,也合理合情。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人喜欢去大学,这是惯性。一是名头好听罢了,二是一年有不用补课的寒暑假,这个羡煞旁人。美国学术界亦是如此,无华不成校,再烂的野鸡大学,也有华人教授。我以前在一个州立学院兼课时,系主任和副主任竟然都是华人,这种黄沙漫天鸟不生蛋的美国中部鬼城也能碰到同胞,感动到涕泪俱下。

预聘长聘这种畸形制度,废除是必然。但我们也应看到,它吸收了如此多的博士,如果一旦废除了,国家编制如何养活那么多世界各地与本国的博士,师弟师妹们如何择业?我个人有这么三点建议。

1。既然大家都一窝蜂往高校去,不如大学和企业合办实验室,实验室工程师可以在大学里有个研究员身份,人归企业管理,为企业做技术服务。毕竟我国企业研发能力与大学多数时候是两张皮,很多顶级公司都没有什么常青藤博士,大学不如把这些养不活的人力资源给企业,然后再给他们一个研究员身份,各得其所,岂不快哉?

2。博士毕业本如果没有教书育人的情怀,本身没有必要去大学。所以我建议,本土博士应该开设一门择业课,适当地对博士进行分流。至于海归,我觉得可以在应聘或教资学习时先把话说清楚,或者给一年的缓冲期,让别人有个退路。

3。最后忠告一些学术临时工,做人要学令狐冲,不要学宋青书。有什么本事,可以从长计议,不要一次耗尽,最后拔剑东门行。好的成果,留待将来,未尝不可。

有朋友评论留言,说代表媒体采访我。泻药幻影。发信前先告诉我您是哪家媒体?

联系方式如下:

xueshulinshigong@126.com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现在国内这么多人愿意去签非升即走,无非是想着清北的坑满了可以去华五,985 留不下的可以去 211,一本不行还可以去民办碰碰运气。

虽然坑了很多人,但由于非升即走在国内刚实行没多久,暂且还有许多洼地可以去填。非升即走本身客观上也增加了大量的临时岗位供给,导致很多人虽然最后留不下去,但暂时还在岗位上,有希望心态就还没崩,所以不至于有太大动荡。

但等再过几年,第一批非升即走的人都过了两个聘期,第一波解聘潮来临,下面的学校编制也都满了,增量都已经转化为存量,这批年近四十的高学历 “人才” 再也没有能去的地方的时候……

那时候爆发的系统性矛盾可能更可怕。

看看到有人说退休的问题,只能说太 naive。

高校正常的招聘,本来就是可以填补因为退休而空缺出来的岗位的。而非升即走,则是在这些岗位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临时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注定留不下来的岗位。

这些岗位上的人,在特定情况下会变成社会不安定的定时炸弹。

如果低一层级的高校到时候能够吸收这部分被淘汰的人,那自然皆大欢喜。

但如果低一层的高校也开始实行非升即走的时候,层层往下走之后,总有没法兜底的那一刻。

金字塔底座崩溃时,能量远大于塔顶。

至于为什么非升即走制度会变成这样,之前这篇文章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非升即走:中国特色 tenure-track

知乎用户 好大的风​ 发表

我昨天看到凶手名字时候受到了惊吓。。我曾经和他面试过同一所大学的教职。。哪所大学就不提了,不想让其他人卷进这场新闻。

当时是每个应聘者单独面试,没轮到的人就在休息室休息。我看大家都不说话,有点尴尬,就问他们各自是做什么方向的。除了他以外所有人都简短介绍了一下自己,他就一言不发,低着头看手机。后来面试结束,大家准备回家的时候,他突然主动跟我搭话,说现在海归在国内高校不好混,他十年前就回国了,以前在苏州大学。我问他在哪里读的 PhD,他说新泽西某校。我心想总不会是普林吧,普林的 PhD 也要来和我们卷这种学校的教职了么,就问他是不是 Rutgers,他笑了笑说是的。

其实他说 10 年前就回国任教了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奇怪。我以为他已经拿到了正式教职,只不过想跳槽去别的学校同级别的职位,所以不理解为什么会让他和我们这些刚开始找教职的人一起面试。现在才知道,他是复旦考核没过,从头开始找下家。我不太清楚这所大学面试的时候有没有问一些刺激人的问题。比如,你之前在复旦任教,为什么要来我们学校?你除了青基以外,没有申到其他基金么?你现在的年纪,还能写出好的论文,申到基金么?——根据我面试的经验,他们问问题真的非常直接,非常 “功利”。

我当时本着交流求职信息,同时多向前辈请教的想法,还加了姜的微信。他说平时不怎么用微信,我看了一下好像真的不怎么用,好像连朋友圈功能都没开通。。

知乎用户 Yuhang Liu​ 发表

谢邀。

我主要还是佩服邯郸路某校的舆情处理能力。

例如被转发 5000 余次的政务微博号 “警民直通车 - 上海文保”,上个月就直接提了两次复旦,均为正面。开号以来总共提了 88 次。

而同在上海且地位相当的上交大,总次数就只有不到一半了。

当然,本地号可能确实有不便之处,搞不好从业者都在一个微信群里。

但你们这些媒体也用 “邯郸路” 这个词,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邯郸路”成了事件爆发后、最 “默契” 的推送词。而“复旦大学”,在此时此刻的百度资讯里只能搜到两家,分别是:

反正我什么标题都要抓出来用算法推送一遍的腾讯网(而且我企鹅和十几个省级媒体有正式合营公司,比就比谁怕谁谁怕谁):

混乱邪恶方是我的英雄本色的网易新闻:

营销里有一项工作就是对搜索结果进行优化,确保别人搜你的关键词,找不到多少负面。复旦这么大一件事,此时此刻搜索结果居然如此 “干净”,这是值得广大新闻系传播系公关系的学子所认真学习的。

是不是涉及命案就要隐去学校名称呢?

非也非也。最简单的,你以 “大学+跳楼” 为关键词搜索,能找出一堆校名。

注意,我说的不是黄 V(多为自媒体和个人号),我说的是蓝 V(机构号)。而且就连有可能引起示范效应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他们也是这么 “直言不讳” 的。

这和新闻伦理没啥关系。

当然,这么详实的操作,也是有理由的:

5 月 9 号开始,某机构直接进驻 20 所中管高校(副部级,直接管理),为期两个月。在此期间,开放多种联系方式,欢迎群众直接反映问题。

因此行凶者可能在时间点上有所考虑,造成了非常 “不合时宜” 的影响,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干预。

言尽于此吧。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人才引进名为引进人才,实为高校长工。

博士毕业做一轮博后,再人才引进当青椒,考核压力巨大,科研压力、教学压力、指导研究生压力,许多新来的高校老师甚至都没有学生报名,从头到尾靠自己最后的学术成果也许还得挂大佬名字。

青椒压力大,一两点睡觉是常态,大家都说熬资历熬成果,熬出头就好了,但要是成果不够被解聘怎么办?只能换学校呗。

35 岁是青年教师一道坎,过了这个年龄青年基金从此无缘,年龄越大没有职称接项目越难,没有项目没有基金搞科研就是纸上谈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现在的高校圈,是年轻老师学历越来越高,学校招聘标准越来越严苛,青椒压力越来越大,和学校里有编制的老爷差得远着。

又想少花钱,又想办大事,就让青椒们卷,卷出问题了,才能被社会关注。

高校圈,也是一座围城。

知乎用户 ZJULAM​​ 发表

逝者安息!

我们来捋一捋行凶者的学术经历。

行凶者姜文华之前是 Rutgers(New Brunswick)2009 年毕业的博士

查阅 US News 的排名,该校的数学专业在全美排名第 22 名

再查阅他的 research gate 主页(Wenhua Jiang’s research works | Soochow University (PRC), Suzhou (SUDA) and other places),可以找到 7 篇论文发表(或许未必是他全部的学术发表),分别发在了 The Annals of Statistics、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Statistica Sinica 等期刊上。其中绝大多数都同时挂了他博士期间导师 Cun-Hui Zhang 的名字。

至于其读博前的经历,姜文华是复旦大学数学学院自己的本科生毕业。在网站上可以查到,姜文华 2000 年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读本科

(注:该网站目前无法正常打开,但仍可通过百度快照进入)

而在复旦大学数学学院谭永基教授去世后的这篇回顾谭教授教学成果的文章中(谭永基教授的人生历程,享年 73 岁_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退休教授、博士谭永基),有提到 “王伟叶、姜文华、吴家麒因此获得了复旦大学首届校长奖,这是复旦大学设立的最高奖项”。这三人都是 2000 年进入数学系的,是同一级的同学(在上面的图里,都在倒数第二行)。由此描述看,姜文华在本科期间应该是一位相当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是他当年导师的得意门生了。

经过这番简单的梳理,我们看到:姜文华高考后于 2000 年进入了复旦大学数学系读本科,本科期间表现看起来相当不错。本科毕业后,进入了专业排名 22 名的 Rutgers(New Brunswick)数学系读博,2009 年毕业。毕业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先是在苏州大学任教,后来于又回到了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参考关于公布 2017 年新增硕士生指导教师岗位任职 -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PDF)。再然后,由于非升即走制度,被复旦大学解聘,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桩惨剧。

至少在我这个外行看来,姜文华是复旦的本科,又在比较不错的学校 / 博士项目毕业出来,手里多少有点文章,似乎算是背景条件还不错的青椒(青年教师)了。当然,至于他的学术成就具体如何,我无法做出准确评价。

但饶是一路名校毕业,姜文华在回国之后,辗转苏州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么多年,仍然无法获得一份安稳的教职,终于走上了害人害己的绝路。

为什么会如此?归根到底,除了他个人性格的原因外,还是国内大学最近这些年疯狂搞的 tenure-track(非升即走)制度,实在搞的太狠了,把青椒们给逼上了绝路

所谓 “非升即走” 制度,指大学对招进来的教师,只签 6 年的临时工合同。到了第 5 年的时候,如果觉得你不行,就无条件让你走人。这个 “不行”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觉得你论文发表不够,或者觉得你课没教够,或者系内教师选举团投票不让你过,等等。

这个制度本来是从美国引进的,本也没什么,毕竟国际通用的制度。但国内大学引进之后,就变了味。比如说,很多学校利用这个本质上就是临时工合同的制度,来要求青椒们比拼论文,二选一、三选一、乃至几十个人中选一个的情况都有。谁发的论文多,谁就留下。与此同时,青椒作为学院教师队伍里的最底层,除了要死命发论文外,往往更加是要在系里伏低做小。想来这个姜文华,也是经历了这些种种的不堪。

所以说,这种变了味的非升即走制度,说白了就是在养蛊,在逼着青椒们疯狂地、无限制地内卷。

在一年要发这么多论文、承担这么多教学量、和这么多人整天拼来拼去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出几个心理扭曲的变态?一路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怎么可能都能忍受学校和院系领导这么多年的任意揉搓?

前些年的时候,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甘阳老师被青椒当众打耳光,其实也是因为升职无望,和这回复旦的事情性质相似,只不过恶性程度不同。

国内的这些个高校,为了学校在国际排名上提高个几名,就死命地逼着青椒来发文章,用这种养蛊的方式来搞出蛊王。现在出了这么恶性的事件,也是可以预期的。而且,可以想见,如果将来继续这么搞下去的话,这种事情很可能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恶劣。因此,这件事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国内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劣化中来整体地看待。

但具体到个人,还是应该奉劝国内高校这些个把持权柄的大佬们稍微善良一点,尤其是对青椒们稍微好一点,别再为了自己系里在专业排名上提高个一名、两名,就把青椒当蛊来养。对青椒们好一点,才是真的对自己好一点……

知乎用户 Kevin​ 发表

对于邯郸路上的复旦大学教师姜文华行凶一事,我们要注意避免两种极端,

一是忽略了酿成犯罪的因素,将其理解为偶发、孤立的事件,放任社会环境制造更多行凶者;二是避免「晕轮效应」的过度投射,因为嫌疑人的学术成就而忽略法律的平等适用。

至于第一点,尤其应该引起警惕:要重新评估「非升即走」式的激励机制,不仅是学界,各行业都是如此。

就拿互联网行业来说,也有类似于学界的问题:

  1. 人才供给丰富:每年毕业六万多博士 [1] / 互联网企业是校招最受欢迎的雇主,大厂 985 敞开来挑
  2. 同质化竞争严重,本来是脑力劳动行业,但往往需要拼体力:问题前排答主提到了学术工作者们旺盛的生产能力 / 互联网大厂 12 点前睡都能成为异类
  3. 「跳龙门」的诱惑很大:拿到 tenure 就是终身饭票,开开讲座,当当顾问,岂不快哉 / 拿到期权之后就可以选择当老白兔,做周报整合型选手划水
  4. 年龄到了,但没跳上去,很悲催:35 岁失去了青年光环加持,更难拿到基金,新一代战斗力旺盛的青椒又能顶上 / 行业中有 35 岁危机一说,精力跟不上了,想当大头兵都不行
  5. 除了成功上岸,并没有非常广泛的出路:去工业界更卷 / 连工业界都去不了,只能换一个赛道做服务业(比如开滴滴)

这个对应关系,不仅是一个行业有,甚至还可以类比到去大城市闯荡这件事。更何况,有的城市早就打好算盘了,没指望这么多人能跳过去。

深圳,大城市,很先进吧?2019 年全市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3.83 张 [2],全国平均水平 6.06 张,它就没准备有这么多人在这奉献完了之后有地方躺,要躺去别的地方躺。

处处都不让人躺,该如何?

这个问题,不仅是高校需要思考,以小见大也不算强行过度联想。对于没能上岸的人,怎样送上游泳圈,的确要引起关注了。

参考

  1. ^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2. ^2019 年深圳市卫生统计提要 http://wjw.sz.gov.cn/xxgk/tjsj/zxtjxx/content/post_7786068.html

知乎用户 王瑞恩​​ 发表

犯法是不对的。

但是一个复旦本科留美名校博士,复旦大学中青年教师这种天之骄子,39 岁被作为人才输送到社会,还是做数学研究的。在中国社会他下一步的出路是什么?我确实想不出。换位思考我也要崩。

他也许有些事情不是做的足够好,但是一个留美博士,海归 12 年,在仅仅是也许 / 可能卷不过别人的情况下,就一下子阶级跌落好几档,这个学术选拔机制有问题。

当然,学术界不能 tenure 短期都是要阶级跌落的,这点不分中外。但是中国更可怕的是到这个年龄你可能没有重启的机会了。

评论里说美国也有 tenure failed 的,这个当然。但是美国可没有什么大学搞只有一个 tenure 坑,却找 10 个 tt 进来卷的。

其实如果放开年龄限制,允许这位能考公,可能他就不会走上这条路。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我再次重申我一贯的观点,选择躺平或者佛系的人是现代社会的福分,是最不坏的结局。

如果人家想躺平你都要舆论围剿,那现代社会随便一个人破坏力都非常强。

PS. 张益唐一开始博士毕业也没卷赢,又是餐馆打工,又是开出租车的,混了很久才慢慢混回学术界,晚年才一鸣惊人。

他有这个打零工躺着的宽松环境,之后有建树能一飞冲天,没建树也可以混过一辈子,不至于去搞事吧。

知乎用户 回声箭 发表

请问下

现在还反对年轻人躺平吗?

有时候,当人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同时又没有得到对应的正反馈的时候

他可以不选择躺平或者奋斗,他可以选择第三种选项:暴走

他会自暴自弃,甚至以 “光脚不怕穿鞋的” 的心态去伤害其他人

比如这位持刀伤人的教师

躺平,在某种程度上只放弃自己,不危害他人,有可能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最优解,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这个世界。

反正就算不躺平,也买不起学区房,转不了正,拿不到编制。

不是吗?

但是问题是,很多时候到处都充斥着 kpi、“非升即走”、“奋斗者协议”,你一旦躺平,就要面临考核不合格、六年后无法续约、失去职位…,甚至躺平之后生存都成了问题。这也就导致大部分像我一样普通的年轻人不能躺,也不敢躺。

进则买不起房,转不了正,就算奋斗也根本看不到希望;退则不敢躺,不能躺,躺平即失业。

进退维谷,看不到希望,于是很多人走到了绝路上。

不能躺平,才是这一系列极端事件的根源

以上

知乎用户 siclin 发表

关键词:凶手 39 岁,离异。

之前我跟朋友谈内卷的时候说到,在婚育率低下的未来,一旦人到了已经送走父母的岁数开始孑然一身后,做出冲动的事情很可能不会考虑后果。

可知乎上总有些精神肉食者和伪社达们老觉得像这位青年研究员最后升不上就是自己没能力、是撸 sir,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可能成为案件里的凶手或被害人。

知乎用户 扎心禅师 发表

大佬们别赞了,我错了。

虽然我的专业已经绝户了,校级硕士毕业典礼也被取消了,但还是怕被追回学位。

学校排名是一时的,学子评价是一世的。

黄达人校长是我唯一的校长,老校长说:“大学之大,老师第一,学生第二,行政第三。”

不是学生毫无归属,教师民不聊生,行政大权在握。

希望国内教师岗聘制度越来越规范,让老师有尊严的退出。

知乎用户 [已重置]​ 发表

我老公给我看这个新闻,我还在想 “青年研究员” 算是什么职称…… 到底算副研还是正研……

看了相关信息,原来是个 “副高头衔、正高待遇”,然而所谓的正高待遇年薪十万……

十万啊我的天…… 在上海啊…… 博士啊……39 岁了啊……

然后就连这十万也要没了……

这心态不崩还能咋样啊……

我其实就一直跟我老公说的,你别看我博后工资挺高,现在好不容易能留也是三年合同制,三年后我如果留不下来我就准备去家门口居委会,离家近上升通道明朗而且我学历优势降维打击也不错啊。

我老公可能以为我开玩笑吧。

然而我认真的啊……

知乎用户 科研狂人 发表

网传出消息的时候我就猜是青年研究员,然后真的是青年研究员。据我多方调查青年研究员年薪约 10 万,还有上海市给安家费 60 万,6 年后非升即走(也就是说 6 年拿 120 万工资,还有,不一定每个人都是这个数,毕竟我消息来源也就几个)。青年研究员是副高级别,正高待遇,这待遇咋样大家琢磨吧。续聘要求大概是拿到正高(大部分是 4 青级别帽子才可以),没有大腿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留下。所以还是要放弃幻想,留不下是正常的。

还有,这学校是有点不讲究,所谓正高待遇一年 10 万,还不如其他三个同城 985。然后新江湾城、枫林路、邯郸路都是天价房,西南角那家好歹房价低啊而且钱也多给些。钱少事多最后又要撵人实在是。。。。

最后,希望这不是个开始,希望没人踩油门,希望大佬身体健康。

ps: 提问,高校广告写的 30 万,请问你的年薪是多少,有多少是高校付的。之后你又申请到了国家或者省市的项目,项目里的劳务费是否要计入年薪。你又炒股赚了些,是否也算年薪。

知乎用户 花花鼓​ 发表

现在各行各业其实都是把编制像胡萝卜一样挂在临时工,合同工们的面前。别说在大学里的研究员,其他行业诸如辅警,护士等等全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

然后在每个单位里,几十号人为了每年一两个的编制名额疯狂卷。总觉得只要自己干个五年,十年的,运气好加上自己搞点办公室政治,编制就轮到自己了。

为什么同样的制度,美国那边非升即走的教职工拿的薪水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一定能拿到终身教职,所以计划着着就依靠一份不是金饭碗的工作的收入也能买 401K 养老计划啊。每年教师工会不停的运动,最后就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什么时候他们想通了,知道自己再卷下去拿到那个名额的机会也就是百分之几,什么编制,升职,年终奖,项目奖金都不是我们的。这些胡萝卜跟用香烟做奖品日本蟹工船上忽悠工人 “比赛” 没啥区别。不如争取下碗里的肉,抱团向老板们要求下提高临时工和合同工的待遇——让最低工资涨一点,工作时间短一点,KPI 降低一点。那么这个社会才是进步了。

**在老板们搞 “竞争比赛” 忽悠我们卷的时候躺平,在争取提高最低收益的时候作为集体一起站着,不论站着还是躺着坚决不跪着。**这就是我们的战斗方针。

知乎用户 千叶真名 发表

梳理一下捅人者的人生轨迹:

1.00 级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1]

2.2004 年到 2009 年在我校(Rutgers)读统计 PhD,导师是统计系的张存惠 [2],毕业论文题目是_Topics of High-dimensional Inference_[3]

3. 之后去了 NIH 底下的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4],博后,至少 2010 年还在那里。

4. 之后去了 JHU[5],博后,2012 年以 JHU 为单位发了文章 [6]

5.2012 年以苏州大学为单位中了一个青基《高维数据的非参数经验贝叶斯方法》[7],学科是数学 > 数理统计 > 时间序列与多元分析,大概就是那时候回国的。title 是副教授 [8]

6.2016 年的单位还是苏州大学 [9],2017 年的单位就变成邯郸路某大学了 [10]。title 是青年研究员 [11]

参考

  1.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gKQqqFSaoc8J:math.suda.edu.cn/caser/jbqk/list.htm&hl=zh-CN&gl=us&strip=1&vwsrc=0
  2. ^Cun-Hui Zhang https://stat.rutgers.edu/home/cunhui/
  3. ^https://www.mathgenealogy.org/id.php?id=157581
  4.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9786799_Empirical_Bayes_in-season_prediction_of_baseball_batting_averages
  5.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gKQqqFSaoc8J:math.suda.edu.cn/caser/jbqk/list.htm&hl=zh-CN&gl=us&strip=1&vwsrc=0
  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gepi.21619
  7. ^https://www.medsci.cn/sci/nsfc_show.do?id=61392493919b
  8.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gKQqqFSaoc8J:math.suda.edu.cn/caser/jbqk/list.htm&hl=zh-CN&gl=us&strip=1&vwsrc=0
  9. ^Generalized likelihood ratio test for normal mixtures
  10. ^Consistency of the generalized likelihood ratio test for heteroscedastic normal mixtures
  11.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F0hJuJ5Mm0IJ:math.fudan.edu.cn/ShowPeople.aspx?info_lb%3D548%26flag%3D526%26info_id%3D2042&hl=zh-CN&gl=us&strip=1&vwsrc=0

知乎用户 曾晋哲​ 发表

怎么说呢?

有些事情的本质就是矛盾的啊。

躺平你不许,自杀被说怂。

那么必然就会产生 “武德充沛” 的事情。

所以每次遇到自杀之类的事情,我就劝大家少说些冷嘲热讽的话,少干些火烧浇油的事情,否则吃亏的只能是大家,只能是社会。

知乎用户 风转 发表

太惨了,哎。

尤其和周围类似资质的人一比,要么已经美国 tenure,要么在互联网 ds 吃着火锅唱着歌,要么在药厂躺平,真的目不忍视。

城里的白菜,不好拱啊。

以及有必要澄清一点:其实他老板其实给他指的才是康庄大道,奈何他自己非要钻牛角尖做学术。NIH 的博后可能学术上没那么硬核,但是绝对是走工业界非常好的入门经验。他要是 NIH 博后完直接去药厂老年统计师起步,干到现在怎么着也是副导演了,下限也是房车车娃娃狗,运气好来了我司这种,现在起码大几百万美金躺户头上…

选择 > 做题啊

知乎用户 喷喷最健康 发表

爱人也是复旦青椒,毕业留校七八年搞科研,非升即走,一再承诺的标准不断提高,去年文章改的头大,基金申请失败直接辞了,工作这么多年啥都没有除了申请时连续熬夜眼睛差点瞎,终于在我反复劝导下开窍了。现在还有时间陪陪孩子,和我看看电影到处玩玩,暂时躺平其实也有意义的,还是老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

姜老师如果自己家庭还在能有人随时关心疏导一下也不会走这条路,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_天子之怒_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知乎用户 海雨 发表

2004 年,他本科毕业,22 岁。

如果他那时放弃深造找工作,以复旦本科的学历 04 年塔尖企业随便挑,发展到现在最低也是小资人生。

2009 年,他博士毕业,27 岁。

如果他那时听导师的话留美上班,如今妥妥地高华。

2012 年,他博后回国,30 岁。

如果他那时上海滩金融圈找个班上吃学历饭也能吃饱,没几年就赶上大洒钱,尚不失为镀金白领。

可是他没有、没有、又没有,死乞白赖的走科研路最终做了一个青椒。

2021 年,他 39 岁,从青椒变成了爆炒青椒。钱没了,青春没了,理想也没了。即将面临中年失业。

这就叫知识改变命运!

然而,即便到这一步,但凡他有一颗躺平的心,还能保住平庸的后半生。堂堂高知沪男,家里穷不到哪里去了,退一万步找个忽悠公司当吉祥物吃履历也够温饱了。可是他还是没有,他拒绝躺平,手刃素鸡。他献了。

“难道你们现在指望的是工资很低?然后打工人随便 PUA?然后躺平也不许?然后榨干了宣读遍通知他就心甘情愿滚蛋说 OK?不会吧?

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是正因为有的人暴起,然后你够带的时候,痛苦与此有关,幸福可能也与此有关。据我了解,大的国家当中,中国人被激发出图图的意识和执行力是最低的。您去美国试试去,看看您能挺住几枪?”

知乎用户 魔力奥 发表

高赞答案中梳理姜文华的学术生涯,提到他的大学本科时期应该很优秀,获过复旦的最高奖项:

很多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完成了论文,在国内外期刊上正式发表,获得了好评,如王伟叶、朱正元、谭浩南、钱春江、叶伟文、林杨、陈建芳、宁毋庆等同学的论文分别在《工程数学学报》(EI 杂志)、《数学的实践与认识》、《复旦学报》以及《UMAP》等期刊上发表。王伟叶、姜文华、吴家麒因此获得了复旦大学首届校长奖,这是复旦大学设立的最高奖项。

http://5201000.com/Memorial/ReView/128888997i513678.html(第 3 篇章部分)

文章里同时获奖的还有两人,分别是王伟叶和吴家麒。

百度一下这两人。

王伟叶的新闻很多,都提到他毕业后回了母校做了中学老师。

复旦毕业后当中学老师,在 09 年还不那么卷的时候可能并不普遍,所以几乎所有通稿都强调王的出身背景。而从通稿的密集宣传程度来看,王在其母校中学的教师生涯非常成功,已经是学校骨干,而且荣誉等身(上海市五四青年等等)。

另一个吴家麒的新闻也不少。现在应该是在做私募。

吴在大学毕业后转行进入金融行业,开始做量化投资。后来自立门户创办私募,到现在资金规模已经不小,做的也很成功。很多他出席各种论坛、会议的新闻,宣传稿中他都在前列醒目位置。

而姜文华,除了这次案件,搜不到任何其职业相关的新闻。

三人都是当年同门翘楚,但同门不同路。两人另谋出路都获得了成功,回中学执教的获誉无数、转行做金融的事业有成。唯独依旧留在学术道路上的姜,路越走越窄,最后沦为杀人犯。这说明了什么?

并不是为姜的犯罪行径开脱,走到这一步肯定有他自身的问题,也必须付出法律规定的代价。但是现在国内学术环境太卷是事实,教育部门如果只是把他当做个案,更多惨剧还会重复上演,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最后还是唏嘘同门不同命的鲜明反差。曾经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的三个人,十几年后的人生轨迹落差却如此之大。**很多时候并不是能力,而是选择决定了 “光明的前途”。**一个错误的选择,真的就能毁掉一生。

知乎用户 白力 发表

评论区是系统关闭的,不是我设置的。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国内是有严格年龄限制的(不写在明面上),达不到要求,走容易,可是走哪呢? 无论是从教育资源还是从人力资源,一个 40 岁科研分流的博士,企业不要(因为没有企业经验),混社会?不被社会吃了就不错了。至于婚姻、家庭等等,这不是 20 年前啊。20 年前,博士作为人才引进,还要解决配偶问题。除了绝望,就还是绝望。每年 10 万名左右的博士生,几年累计下来,就很大的团体。原子化的高龄博士毕业生团体,哪有什么未来和希望?而且居然养活不了自己。

[因为残酷的非升即走,他发过 Cell、当了 16 年博导,却依然遭辞退,被迫开出租车糊口​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vXbcvXHVcdOhIidjkx2cug)

因为残酷的非升即走,他发过 Cell、当了 16 年博导,却依然遭辞退,被迫开出租车糊口其实这是东亚文化的通病。东亚文化对求知本身没有热情,东亚文化对知识的高度功利性,以及传统人文色彩(假设有一点)在现代条件的缺失,与西方人文的对立,最后是极大化的工具人、原子人。人生中该有的甜蜜安逸喜乐思考等,都没有了。剩下的就是谋生与享受。 我说什么,做什么,其实都没用。力气太小。只希望,今后好一点吧。这个社会的喜气洋洋,不能仅仅是在各种发布的情况下。

今晚, 闲敲棋子落灯花。

我突然想起张益唐了,他当年有个很一般的职位,以及很大量的空闲时间。除了大型科研项目,相当一部分科学研究是很静态的。比如理论类的,需要的是安静的时间和空间。我在美国院子里住的一个小女生,很一般的学校毕业的,在近郊滑雪场的餐馆做服务员。一个月连小费在内,2400。她的房子两个女生合租,连水电 450,这个钱包括了院子里的车库费用。吃东西,自己做,一个月不超过 500,外面吃,一个不超过 700。重要的是,有大片自己的时间。当年张也是,虽然赛百味兼职,

“我就问美国和中国哪个搞研究好?张教授说当然美国好,因为美国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比如在 subway 打工,业余时间就可以搞数学。但是在中国,包括各个方面的压力,亲人和朋友的,已经社会的不理解等。还有,美国的专家评审只看你的论文,不看你的职业。他发表论文的时候,职位仅仅是个普通大学的讲师(具体也不记得了,反正没有到副教授)。但是那些权威的专家还是很认真的审核了他的论文,如果是中国专家。。。呵呵。”
作者:姬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41194/answer/7434155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有人说博士升不上去可以去做中学老师。现在中学老师门槛很高。首先是年龄。各种证书都有考的年龄限制。其次 40 岁,没有教学经验等,基本不会有学校卖你博士的帐,看在情面上,最多给你一个复课兼职做做。这是我亲眼见到。至于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基本上是体力活,40 岁的,很少招。最后做什么?超市理货员。一个月 4000,月付。我为什么知道?我投了 200 多份简历,没人要我的。唯一让我上班的,是我楼下的超市。

这个问题真正麻烦的地方,三方面

1、经济本身是有大问题的。如果经济非常好,那么就有民间力量来做基础研究。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民间基础研究机构是有的,后来维持不下去。

2、经济结构有很大问题,没有企业级的基础学科研究。企业有研发,应用型的研发。基于大企业的基础研究、基础研发极少。

3、越来越强调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及进入的难度。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是就业人口多导致的。其实不是,是强化社会管理导致的。一个人不按部就班,错过节点,人生失败。这样的例子多了以后,就起到了社会训诫作用。劳动力人口,就只能按照既定社会范式生活、工作。小心翼翼,深怕走错一步。走错一步的代价,是饿死,而不是简简单单所谓社会阶层降落。你让 42 岁,从未打工的,原子人博士,去超市理货,45 岁左右出各种意外的可能性极大。

现在,从价值观来说,横向的,同龄人之间;纵向的,不同代际之间,全部分裂。我去年年底,评论一场高中生游学,北京、香港、上海、纽约、温哥华等地的高中生,展示作品,商业的、艺术的、科学研究的,全球连线,一起讨论。但就在那个会场,走出会议室,公共空间的桌子旁,几个高三的孩子在一起写作业。很辛苦的在做政治题。就是 100 平方米内,两群不同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会怎样?这些问题,根本的,不是钱的问题。

另外劳动者年龄是个非常诡谲的问题。一方面 30,35,40 都是一个一个门槛,过了就很多事不能做了。一方面,劳动力紧缺,要延长退休年龄。还有一方面,自动化程度飞速变高。我最近半年无论超市还是麦当劳,就没有直接跟服务员接触过。这些事情,只要你想,那就是炸裂,炸裂。更何况还有街上占据一半人流 + 车流的外卖人员。这究竟在干嘛?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文明?太离奇了。

我们现在各种进一步的政策,都是要在反复的血淋淋基础后才有。从对青少年的保护、到公共安全,到今后可能会有的用人配套政策。政策制定时,总是假定,人是理性的,个体觉得不行,会放弃。但在政策执行的时候,又百般引诱对方,放心,去做,你机会很大。

我本来上传了抓他问话的视频,但系统不认可。视频非常震撼,他满身的绝望。

向死而生,这叫希望。

向死而死,这叫绝望。

从躺平到向死而死,还剩几步?

宣言: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baijiahao.baidu.com宣言: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baijiahao.baidu.com

现在轮到,不要辜负这些劳动者,这些不管学历大小的劳动者。不能让大部分劳动者只能以个体商业形式来谋生。知识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教育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不是要通过变现的方式让得到的知识和受过的教育成为个人生存的本钱。

不然,被侮辱的教育和知识,是会反噬的。

知乎用户 嘻戏牛 发表

旅行中,随便写两句:这哥们太可惜了。

09 年博士毕业,要是立刻海归,也许能赶上 08 年到 12 年的海归黄金期;

要是不海归,数学 PhD 随便找个药厂或是金融,都不用改行,也不用做任何额外的努力,到现在也许碌碌无为,但是 15-20 万年薪应该七八不离十;属于毕业后只要努力个 3、4 年,后面基本可以一路躺过去;

他就是中国卢刚;脾气不好的人,或是有 “明显弱点” 的人,尽量还是留美国这种不太在乎情商的地方,反正在美国你能工作降级:教职找不到去工业界,工业界呆不下去端盘子,盘子也端不好还能躺家里吃福利;

中国是个很神奇的国家:几步甚至只有一步踏对了,可能直上青云;但是也存在一些倒霉蛋,明明实力强大,但每步都能走错,可能主要是时代前进太快,不像美国几乎静止;

最后一句:复旦本科,数学 PhD,几乎完美的背景,真的太可惜了。

==== 多说两句 ====

其实国内的内卷在海归身上也特别明显。08-12 年算是一个时期,13 年以后又是一个时期,20 年以后又是一个新时期,海归不断的降级。

这人最惨的在于,他是想做学术的理想主义者,其实以他的智商和眼界,干什么都非常容易,而且他毕业的时间点又非常好,正好是美国 2010 后经济大发展的前夜。

所以理想主义和坚持,是把双刃剑:成功者几乎全有这种特质,但偶尔也会有人因为坚持走向死胡同或是绝路,把几乎绝对优势的牌局打输掉。

反而是那些学术混子,专业混子,用知乎话说 “精致利己主义者”,会一点技能就盘算着怎么卖、卖给谁更划算,可能赶上了 IPO 发了财,最差也在大厂躺着当数据科学家或是码农。赤心报国的人成了邯郸路刀客,反而是海外留有后手的首鼠两端的人可以无所顾忌,甩开膀子大干打开天地。

长大以后,你们(特指学生们)会明白,“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其实没那么可恶,甚至在生活中他们都是非常温情宽柔的人。他们的斤斤计较和思前想后,其实也许正是看穿了某些把戏的关键呢?他们的小气和反复无常,正好对上了撒谎成性的那些人呢?他们对利益的寸步不让,更是为后人争取到更好的条件呢?

最后说一句:读书人还是要有傲气的,不要什么都忍,直到自己承受不了。傲慢和偏见,做人是不对的,但用来保护学术和知识的神圣性,却是可以的。你学习这么多年,就是为了与这等人为伍?

知乎用户 硅谷 IT 胖子 发表

我之前说过,国内给的教职猫腻太多,前期有人义无反顾全家回国。过了两年之后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头就开始给这边准备回国的打预防针。

结果就是目前我身边回国的全部是拿到绿卡甚至公民的才回去,随时可以抽身回来。美国的房子租出去,绝对不卖。目前我替两家人租出去的房子代收水电费账单。

前期确实有人抱着一腔热血回去想做点突破来着。只是没想到还有 “特聘” 一说,还有 “编制” 这种东西,还有待遇可以给理论最大值(甚至远超理论值),还有最后一招“领导已离职,承诺不算数”。

跟你这么多阴招比,我只给自己家庭留个后手,这情怀上个新闻联播不为过吧。

转个 2018 年的回答,看看多少应验了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3+3」聘用制引发争议,青年教师淘汰率 97%?​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154767)

另外杀人者在拿到博士之后 2009 去了 NIH 做统计。干了一年去了 JHU. 查了一下 NIH 2009 年做统计的工资,GS-13(差不多就是博士学历 + 一轮博后的资历) 的起薪是 11.3 万。而且 2009 年左右没记错的话是统计最火的时候。看来他真是一门心思要搞科研。

https://www.federalpay.org/employees/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agron-elvira

知乎用户 waterboy 发表

中山大学一青年教师,曾经甩了院长几巴掌。看来,中大男教师,已经是个自控的人了。

同样是几年前,广州某大学一个计算机方面教师,弄死了另一个教师夫妇两人(假如那个 “某” 字影响了阅读,可以把某字去掉)。更惊奇的是,计算机教师和被弄死的教师,他们研究生时期的导师,是同一个人。同门相残。

看到了数学男教师被警察抓捕时的视频。很痛心。男教师头发很少了,说话很条理,中途哽噎,说长期受到了不公待遇和陷害。姜文华老师平时应该是个木讷和理性的人。

但愿姜文华老师能判个死缓,然后再在牢里有时间去攻一些数学难题。当年杨小凯,也是在牢里,练成了盖世神功。目前未知道数学院院委书记是否有什么不好的针对姜文华老师的事。

此事,对国家教育部会是个警示,后续相信会出头一系列政策。

知乎用户 8140 能静 9149 发表

说明要大力防范青椒伤人。以后把青椒用手铐脚镣锁起来,锁在办公桌旁和实验室工位上,上厕所时才准放开一下,并增加领导安保力量,就可以解决这种问题。作为内卷的工贼,我愿意带头接受戴手铐和脚镣工作,这样又可以卷死那些不愿意戴手铐脚镣的同行,我又赢了。

知乎用户 泥鳅钻豆腐 发表

想起了 16 年的李思涯掌掴甘阳。

没想到五年后变成了这个样子。

知乎用户 喜欢尼娅和大家 发表

一家之言,主观看法,利益无关。

国内的 Tenure Track 只能整个邯郸学步。别人的 Tenure Track 目的是为了让青年教师能够 Tenure,国内把它变成筛选青椒养蛊的手段。压榨青年教师在 9 年 (最多 9 年好像是因为给 10 年合同就变成终身的了) 之前出成果,还基本不给经费,间接导致大部分青椒根本无心教学,一心科研,有时还要压榨学生来给自己出成果确保 Tenure,导致国内本科生教学大都垃圾。只能说本来许多高精尖博士是不应该加入卷教职的行动中的,不过国内产业转型失败,业界根本就不能吸纳全球数量最多的博士,这些博士也就只能卷教职,造成压力极大,淘汰率极高的非升即走制度。我没有记错的话,武大曾经的 tenure 成功率只有 4%。

知乎用户 无期 发表

更值得关心的是这个回答下一大票的共情。

或许嫌疑人有自己的个人问题,也许他就是脾气暴躁,诸事不顺

问题的关键是,能和他共情的人是如此的多,这是个共性问题

在这个卷到死的社会,太多人受过类似的委屈了,一个个都急切盼望着一个突破口

细思极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听说是因为没有编制,“非升即走” 被解聘,中年失业走投无路才酿成的悲剧。

所以大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清华北大的博士,放着科研不搞,大学教师不当,非要挤破头跑到深圳去当中小学教师和街道办公务员了吧。

姜某某复旦数学本科,罗格斯大学博士,2009 年博士毕业去深圳当中小学教师或人才引进为公务员不要太容易。

深圳中小学教师事业编不怕失业,稳定年薪 30 万,全年带薪休假 165 天,比起大学里的合同工,那可真是有钱有闲有尊严,有这样的舒坦日子过,谁还会去想不开,要对上司 “一剑封喉” 呢?

这就说明,哪怕是什么名校博士,除非能当上人民富豪,否则没有编就等于没有鞭,人生都是瞎忙活,饭碗随时可以被人打破,最后只能在编外社达斗兽场里染血封喉。

[如何看待深圳中学「豪华」教师阵容超 4 成是博士,博士当中学老师是否大材小用?​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302299/answer/1752881718)

以后我建议大家对身边 35 岁左右,没有编制,没有房子或房贷压力很大,张嘴就是女人现实,特别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朋友多留个心眼,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突然杀疯。

知乎用户 世袭人民上议员​ 发表

这事涉及到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青教非升即走制度的问题。

而是中国的研发资源过度集中在高校系统内的问题。

中国因为长期缺少必要的发展压力,而系统性的缺少在编制外的、有足够容量的人才蓄水池。

那就是产业界的研发力量。举个例子——原本制药业应该会自发的建立大量的研发机构和相关服务业,于是会自然吸纳大量的分子生物学、医学、化学…… 等等门类的人才的。

但是没有。

制造业应该会有大量由企业建立的研发机构,来为大量产生的博士硕士们提供生存空间的,但是也没有。

实际上,大部分的专业硕士——尤其是博士——是应该在企业下属的研发部门供职,服务于一些旨在争夺世界级的细分市场优势的项目的。

这个方向才是学术研究最大规模的实践。而高校自己应该去关注知识探索里更偏向基础、公共、普适的部分。

要想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真正釜底抽薪的绝不是什么 “改变青教制度”——那连扬汤止沸也算不上。

而是要解决企业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的顾虑。把 “激励企业自发设立严肃的、有野心的研发机构”,提升到“国家养士” 级别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这毫无疑问是接下来中国继经济、军事之后,在科技战场以及随后的文化战场上能不能同样实现势均力敌、乃至于后来居上的关键所在。

知乎用户 John Hexa​ 发表

所以对于寻短见的大家还是要宽容点。不然天生万物以养人可能就是他们新的路线了。

知乎用户 一剑凌云山海情 发表

我来捋一捋。姜老师 09 年博士毕业,同年在统计学最顶刊 aos 发表一作。网传耶鲁要他应该不假,但他老师让他去 nih 看来是知道学术圈过于卷。请注意,以他这样的学术经历放国内是全国优博的水平,他导师是绝对没权力卡他的。11 年 nih 博后当时去苏州大学肯定是有编制的,苏大同学也证实了这一点。想想也是,苏大都混不下去的邯郸路会要吗?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年邯郸路大学挖他的时候是不是给了什么承诺?要不然他会就这么过去?姜老师在国内这几年学术工作并没落下,发表过多篇顶刊,但依然未能通过非升即走的内卷,因此发生悲剧。我在想,要是当年他只是以普通文章毕业没中 aos,怕也就不会走学术路线了吧。

知乎用户 新 littleant 发表

相比之下,那些要躺平的年轻人简直就是菩萨再世,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

知乎用户 冻水 发表

凶手是 2017 年进的邯郸路某大学,算起来是 35 岁开始的 tenure track,真的是…… 头太铁了。这个年纪进 tenure track 拼一把的,一定要给自己想好退路。不管是去企业还是跑路到次一级的学校,哪怕进三本带专职校,总要了解一下这些去处并且做好心理准备。而且他之前在苏大已经呆过一轮了,一般这种没拿到长聘的情况,大部分人都会去差一级的学校躺平。再开一轮 tenure track 的都是猛士,而二轮长聘还没拿到的通常结局都很惨烈,不管是在北美还是在国内。这是从个人层面讲的悲剧。

我在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心里突然想起了几年前敝系 tenure 考核没过的国人 AP,自从离校之后这位老师 linkedin 也不更新了,有两年完全没有消息。不过没过几分钟就查到他已然回国拿了正教授的职位,而且身在天坑学院但是现在主要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看起来是发达了。北美也有 tenure 不过的问题,但是一来人数少,除了最顶尖的学校以外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国内这些 985 级别的学校哪儿来的脸学哈佛不留自家 AP?二来就像我刚说的那位老师一样,拿不到 tenure 还可以跑路回发展中国家的母国一流学校。国内 tenure track 上的这些青椒,如果真的是很想做学术不愿意去二三本,跑路能去哪儿呢,非洲 985 吗?

最后,我觉得有司趁着调子还没有钉的太死,最好反思一下还要不要对躺平口诛笔伐得这么狠。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也是从 Rutgers 统计系出来的,按说比这位凶手晚毕业晚回国好多好多年了,应该是卷的更厉害了吧,但是人家直接回我们老家一个双非一本,不在双一流跟人卷了。稍微动动脑子想想也该知道,到底是不跟人卷来卷去舒服躺平的人,还是此案这种带着不成功则鲨人狠劲儿的人,对社会稳定经济进步的危害更大。

知乎用户 半瓶醋 发表

​看了看报道,好像又是 “非升即走” 这一制度引起的事件,不知道这一制度在国内什么时候才能改革。凶手姜某还是一位引进人才,悲剧发生当天,数学学院党委书记向这位引进人才宣布了解聘决定,然后悲剧就发生了。

前面已经有很多答主介绍了这位凶手姜某,我就简单来讲讲这个所谓 “非升即走” 制度。

“非升即走” 制度,这一制度其实是来源于北美的 Tenure-track 制度,即对助理教授进行为期六年的科研考核,时间结束不达到目标就立即解雇,成功了就能晋升副教授,拿到终身教职,不会轻易被解雇。

不过同样一套制度在国内外的实行以及理念,都有很大的不同。拿最基本的来说,国内外大学这一制度的通过率就有很大差别

据我了解,不少美国大学的 Tenure-track 通过率都超过 90%,比如凶手姜某的毕业院校 Rutgers University,2016-2017 年的 Tenure-track 通过率为 92%[1]

而美国大部分院校 Tenure-track 都是差不多这个通过率,即使是哈佛这种以 Tenure-track 通过率低著称的顶尖院校,近几年也差不多接近 70%[2]

而国内高校 “非升即走” 的通过率呢,相比之下不是一般的低,很多高校的通过率都是个位数,不到 10%,记得几年前武大的 “3+3” 聘用制,119 个人,只录取了 4 个人,通过率差不多 3%

知乎上当时也有相关提问,大家可以看下。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3+3」聘用制引发争议,青年教师淘汰率 97%?​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154767)

前后相差不过一年,国内外院校同样一套制度的通过率相差就是这么大。

而除了通过率,这套制度更让人诟病的应该是明明是一个 “温柔支持型男友” 制度,被玩成了 “PUA 渣男” 制度

一般来说,国外的 Tenure-track 制度会给予你真金白银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博导资格、足够的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优先申请内部基金等等。

而国内的 “非升即走” 往往只有很低的工资,再加上远远不够的科研经费,然后还要求你做出足够的科研成果。而且随着近几年越来越严重高校内卷氛围,要求的成果越来越多,本来只要求发三篇 SCI,有人为了考核就发五篇,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发五篇。

如果你想退出,不好意思,“138 万” 的违约费等着你。

[如何看待一博士青年教师因「高校承诺的住房条件不实」向高校辞职,反被高校索赔 138 万?​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341759/answer/1869702779)

这一套操作下来是不是有 PUA 那味了。

如果说国外的 Tenure-track 是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国内的“非升即走” 就是当你辛辛苦苦完成了媳妇的工作之后,一纸休书就来到了面前,你前面花费的所以时间和精力都成了空。

要知道,通常来说进入 “非升即走” 的博士年龄都在 30 岁左右,而为期六年的考核期,无论对于男博士还是女博士来说,在这中间基本都不能考虑生儿育女。而六年结束,大部分人年龄都超过了 35 岁,这个年龄无论是生育还是进入求职市场,年龄劣势都非常大。

“非升即走” 制度的残酷性也在于此,它把 90% 以及以上进入这一制度的人都置于这种境地,这些人把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都花费在这件事上,而迎接他们的只有淘汰

总的来说,国外的 Tenure-track 制度本质上是高校用来招聘教授的,他是抱着你能够通过的思路进行培养的,所以招人进来的时候就会给予一系列支持。

而到了国内,完全变成了一套高校底成本压榨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制度,大部分顶尖院校在招人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让你通过,所谓的通过要求更是一改再改,只是为了你这六年的科研成果,等拿到了成果再一脚踢开,寻找下一个可以压榨的 “媳妇”。

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能理解这位引进人才面对的压力,当然我并不支持这种做法,只是现阶段这一制度带来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因为这背后有着无数被压榨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参考

  1. ^https://oirap.rutgers.edu/MSCHE-Reaccreditation-2018/files/2016-17%20FacAppPromReappTenured%20Ranks.pdf
  2. ^https://hwpi.harvard.edu/files/faculty-diversity/files/2015_fdd_annual_report.pdf

知乎用户 47 学姐​​ 发表

当年三个同学一起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得首届校长奖。

谭永基教授的人生历程,享年 73 岁_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退休教授、博士谭永基 (5201000.com)

复旦大学首届校长奖颁奖 19 位师生 7 个团队获殊荣 (fudan.edu.cn)

他的队友本校直博专业第一早早去中学任教,现在已经是教育系统拔尖人才。

复旦数学系专业第一的博士回中学任教,布置作业仅一张 A4 纸 (sohu.com)
xxx 老师获得杨浦区教育系统第九批拔尖人才称号

他的另一个队友硕士出身,参与量化,成为投资合伙人。

确认过眼神,这些都是 CTA 界的牛人 (sohu.com)

他发了 AOS 觉得自己能在学术圈混了,落得这个下场。

选择>努力

知乎用户 朝闻君​ 发表

画大饼迟迟不给兑现、及学校某些方面的内卷。

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

39 岁的年纪,估计是博士之后才没几年。

大家可以推算下这位教师人才引进前后的历程:

博士毕业以后做一轮博后,

然后人才引进当青椒,

完了面对考核,同时还要面对科研压力、教学压力,甚至生活压力。

在校内估计早就看透这个熬资历,排辈分的氛围。

而学校既想少花钱,又想出成果。

这种情况下青椒们能不卷吗?

如此。。。最终成了此起悲剧的导火索。

我们再来看下具体情况:

被害的当事人是 49 岁,不要小瞧这十年。

也许这十年直接体现在了科研资源的配置差距上,

估计早已不是一时兴起而报复,而是平日里积怨已深导致恶果。

非升即走、考核不通过、职场倾轧。。。

何止是高校老师圈,各位想想自己的行业吧。

此类情况不胜枚举,

只是没想到,

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卷到了教书育人的地方。

可叹。

悲剧已然发生了,

闹到了剥夺他人生命权利的地步。

内卷归内卷,同情归同情。

还是相信法律定会给予公正的判罚。

知乎用户 麥發發​ 发表

看了高赞回答后,背后突然一凉,因为这个事件的主人公是数学专业的,那么他的手段大概率不会很离谱。

但是换到其他专业呢,如果铁了心要进行极端行为,很多专业都可以办到,更不如说这些在各个专业浸淫很多年的科研熟练工。

众所周知,法师的群伤技能是很离谱的。

最后,人是被逼的。

知乎用户 平凡​​ 发表

一声叹息,这年头学数学的不好好转行做金融搞什么学术啊,前几年复旦一个专业一般的 4 级教授貌似正式工资也就 10 万多一点,青年教师只会更苦逼,五角场的房子吓死人啊,家里没矿的就别掺和学术,这是人上人玩的,读书改变命运但也要选对方向,反正通过搞学术改变真的太难了。

我记得上大学那会,副院长说她父亲是老交大的教授,一个人的工资能养活全家老小和两个保姆,现在大学老师除了极个别的,大部分能在所在的城市买个房子安身立命已经算很厉害的。

知乎用户 伏地躲咪喵 发表

泻药,

事情的经过啊人物背景啊大家都介绍的差不多了。

“3+3”,“非升即走” 之所以能贯彻执行下去,根本上还是因为博士严重过剩。无论海内外,无论专业,几乎都培养了过多的博士从事科研工作,而高校的萝卜坑就这么多。

所以,对于这样的悲剧性的事件大家都有理由感到惋惜。不过如果期望这样的事情能反映出 “3+3” 模式的问题然后能够有结构性调整的话,个人觉得还是不太可能。毕竟供大于求的现状摆在这,而且 “3+3” 的搞法效果肉眼可见地好,因为死了人就改没什么可能性。

所以,现实就这样,说多了大家也听累了。就各自自求多福吧。然后都对自己好一点。

知乎用户 飞奔的马达​ 发表

复旦这两个字不能提吗?复旦在媒体业界势力很大呀

知乎用户 知春路换乘 13 号线 发表

中国大学的青年教师群体真的是内卷重灾区。

像这种名校留教的,现在光国内 985 本硕博已经没资格了,筛选标准已经达到国外本硕博甚至是教授。

复旦博士毕业的去三四线不入流学校教书才是主流。

别说什么博导年薪多少,我们来说青年教师,像我们文科毕业的,留校每月五六千,太卷了吧!!

现在还要求不升即走,太卷太卷了!年轻人不要生活的吗?!读到博士真的太无望了!

我是 15 年毕业的文科生。当时情况已经如此。留校真的,太苦太难。

———————-

知乎上不仅人均年薪百万,还都是博士一毕业就都是博导的。

果然,这位事主之前是苏州大学副教授,到了贵旦反而变成研究员了。呵呵!!

年轻人不要生活的吗?

高校里的陈腐冗杂气息还不够多吗?

呵呵!!

我是文科生,我只说我知道的,上海高校的文科专业的青年教师,工资多少,呵呵,就差不多这个数。教授们大概可以到年薪 15 万左右,但那时基本也是退休年龄了。而且,越是高贵的学校工资与严苛的标准越不相称。可能吧,上海不缺优秀人才,顶着一个名校光环,不给钱可能也有许多人会去应聘,真是傲慢至极!!读书十几年,好不容易熬成高校教师了,结果只是高校的廉价劳动力和韭菜,可悲无奈可悲!!

知乎用户 管老太 发表

这是奉献的时代 这是忠诚的时代

知乎用户 符曾康 发表

这起案件距离安徽安庆步行街持刀伤人案、四川眉山理发店内母女被杀案仅仅 2 天,距离广西柳州持刀伤人案只有 4 天,距离南京新街口持刀伤人案只有 9 天。

显然,在这个严重内卷的时代,没人敢说自己是 100% 的绝对安全。

嗯,这里说的 everyone,实际上也包括了体制内、原本完美避开了内卷危害的特拳阶层。例如,本案中的被害人,真实身份并不是官宣通报中的 “同事” 那么简单,而是该学院的当薇书继。

这也意味着,极度内卷化社会导致的后果,不仅包括了非暴力的躺平,还包括了绝望之下的暴力性报复——而且报复的对象已经从位于底层扩散到了位于 “内卷层” 之上的特拳层。


1920 年,普林斯顿大学引人 “非升即走” 制,规定讲师在任期的第 4 年、助理教授在任期的第 3 年可申请终身教职。1939 年,哈佛大学也推出了类似的聘用程序,规定非终身教职教师最长聘期为 8 年,未能按期取得终身教职的不再续聘;同年,耶鲁大学紧随其后,以 4 年讲师、5 年助理教授作为新教师的试用期。

至此,美国的 Tenure-Track(终身教职)制度正式确立。在这一制度下,终身教师在最多 2 个聘期内(一般为 6~7 年)若未取得终身教职则不再续聘,这一制度也称为 up-or-out(非升即走)。到了 1960 年代,“非升即走” 制开始被美国高校普遍采用。

1990 年代,国内许多研究型高校开始积极学习、移植美国的 “非升即走” 制度。1993 年,为了扩大学校的人事自主权,国内管理层首次提出要对教师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同年,清华大学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应自行走人”。至此,国内高校人事制度开始进入一场持续了 20 多年的艰难改革。

从本质上来说,美国的 “非升即走” 制度被引进国内,只是国内高校进行的一场从上而下的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项举措,而这项改革的最终指向则是破除高校教师的终身制。

然鹅,当美国已经实行了一个世纪的 Tenure-Track 制度被引进国内之后,很快就变了味。

1、在国内大学排名的功利主义取向之下,“非升即走” 制反而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工具:用一套硬性指标体系将各个大学按照分数高低的顺序进行排列,而在国内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中,除了科研经费指标、发明专利数量之外,“科研成果” 不仅是主要指标且权重很大,尤其是论文篇数、论文被引用数则更是评级考核的常用方法。

因此,与美国大学在审核终身教职时强调质量,既没有硬性指标、也没有要求论文数量完全不同的是,国内各高校却更加重视数量,不仅鼓励教师多出论文成果,而且还直接将论文、课题、成果数量与 “非升即走” 制度挂钩。

于是,在功利主义的导向下,国内高校 “重科研、轻教学” 的倾向也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证。

2、“非升即走”政策背后的特色主义 “职称” 评审制度。目前,国内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核心指标是科研成果:即论文、专著、课题等的数量和级别。

一方面,论文成果不仅能给教师带来名利双收的巨大回报:论文成果多 = 职称晋升、课题数量多 = 经费支持多,同时还能获得学校给予的重奖、甚至是行政职位。

另一方面,“重科研、轻教学” 的评审导向,以及国内各种各样的大学评价与排名机构的诞生,导致教师不再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主要工作,整日忙于 “填表”、“调研”、“写论文”,教学反而退居 “次席”,从而丧失了大学的基本职能。尤其是在考核标准水涨船高、绩效评价过度功利化的情况下,为了不失业,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表最多的论文、拿到最多的项目就成为了国内广大青年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

3、美国大学实行的终身教授制度,审核时对应的是教师同行评价、学术同行评价,而国内大学推进的 “3+3” 聘期制、“短聘—长聘”制,对应的却是行政评价。不仅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行政和利益因素干扰,而且会出现“朝令夕改”、来一任领导就换一套评价体系的情况。

显然,国内高校不论是 “职称” 评审制度、还是 “非升即走” 政策,不仅与美国终身教职制度完全相悖,而且也直接导致了国内高校的科研变味、学术造假和腐败,并且还是连绵不绝、前腐后继。

而在国内处于预聘期的教师们拼命发论文、申项目,并冠上学校名字的情况下,学校论文数量、ESI、科技经费等指标被迅速堆高。于是,在目前国内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学校就这样实现了 “飞跃式的发展”。


2014 年,教学认真、颇受学生好评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教师方艳华,因其合同中 “就职 9 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 规定而不能续约。此事引发了公众对于国内高校 “非升即走” 政策的第一次大范围质疑。

2016 年 1 月,“非升即走”制度的争论在中山大学礼堂里,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暴力事件。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师李思涯因为错过了 “升” 的机会,而对该院院长甘阳暴力相向。

2018 年底,武汉大学于 2015 年推出的 “3+3” 聘期制教师制度迎来了第一次考核。最终,该校正式申报考核的教师 48 人(含 42 名聘期制教师)中,仅有 6 人被直接聘任为固定教职副教授。这个比例也刺激了很多年轻教师敏感的神经,有些教师直接抱怨“聘任制教师,跟高级博士后打工仔有什么区别?”

用湖南某大学讲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的话说就是:

“学校给了我们 6 年的时间晋升到副教授岗位,而晋升到副教授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必须拿到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于新晋教师而言,如果无法达到标准,就可能要面临重新找工作的问题。而现在找工作,年龄是很大的一个门槛,年龄越大,找工作越困难。”

事实上,美国的助理教授可以招聘大量博士研究生,但在国内,每位教师一年招收的博士生限额却不能超过 3 名;甚至,国内很多年轻教师根本没有博士生招生资格,导致他们在科研的一开始就 “人单势孤”。其次,美国助理教授的科研场地和资源都比较有保障;而这在国内却很难做到,年轻教师想要开展实验,如果没有背景和资源就可能寸步难行。


很明显,在如今连国内小学生都处于严重内卷的情况下,高校教师也绝不会是国内内卷化的最后一个领域。相关内容可以参考⬇️:

[国家需要做什么以防止年轻人躺平?​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2190396/answer/1922980425)

而当一个社会全行业、全领域都出现 “内卷吃人” 的画面时,那么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就应该重写了。

知乎用户 奶包的大叔 发表

青少年,甚至一些中青年,他们所选择的所谓「躺平」,其实就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

这是我很久之前就和一些朋友提到的观点。

当时真正让我担心的,是会出现「其他方式」的「不合作」。

哎,现在,来了。

只希望高校院所之类的地方,能够避免类似惨剧的发生。


有人说「共情」的人很多值得重视。

「举个例子」,如果考核要求课时量,而就是不给你排课,让你考核过不去,然后弄你,你又能如何?一点办法都没有。

某高校院所招聘合同上面写了,如果院所违约,赔偿应聘者五百元;如果应聘者违约,赔偿金额一年要几万块。你又能如何?一点办法都没有。

或许很多人的脑海里,都涌现过武松、石秀之类的形象?

甚至是不是也都有那么一丝寒意的念头闪过呢?

这种问题不解决,大概早晚会破裂出来。

知乎用户 太白​ 发表

我觉得有几位回答已经很好了。我补充说几句。

6 年非升即走是某位领导的 brainchild,而且是其一贯作风(怪不得双鸭山大学的人都来吃瓜了 ( ̄o ̄) ,看来优秀校风也是代代传承呐 ( ゚∀ ゚))。他同时还制订了类似 KPI 的考核要求下发到学院,如果完不成指标,学院要吃苦果(什么苦果你们都知道的(¬㉨¬))。据说当时就有一些学院的领导和他呛。

真没想到学生内卷完老师来内卷。近几年,内卷将会是很大的社会问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制度不合理,总有一天会害死人。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被害死的一定是制度的管理对象。

——END——

知乎用户 泰格​ 发表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博士找工作的艰辛。并不是说找不到工作,而是说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真的太难了。 既然都走上了读博的道路,很多人还是希望继续投身研究岗位的。如果要找其它岗位,也没必要浪费时间读博是吧。
现在很多高校普遍推开了 “非升即走” 的教职岗位,相当于一个临时工,合同只有效几年,而且入职的时候会签订一个“成果要求”,合同到期后再次考察是否达到当时约定的要求,是否能够转正,能留下来的机会并不高。
然后这个规则就被很多高校搞成了一种剥削年轻博士的手段,大量的招这种非升即走,然后用完就扔。 无论是什么学历,30 多岁就被优化清理失业都是很难受的。
博士这个词并不贴切,读博后就业的道路其实越来越窄,因为做的东西越来越专一,技能越来越单一,被清理后很惨。。

知乎用户 MebiuW​​ 发表

看到很多人使用愿赌服输这个词。

你们这是真的把高校当成赌场了?

你们太侮辱

赌场了 ,赌场至少是讲信用的;

高校的各种招聘告示上的待遇,一句有困难就不给你落实,一句政策改了就当草纸,哪个赌场敢这么玩?

用这句愿赌服输的,基本都是根本没有经历过青椒招聘,听点风言风语就装作一副理客中过来胡说的。

至于那些开口就是杀人犯,所以一说原因就是在洗地的,你们恰恰是逼出这样恶性事件的,麻木不仁的社会环境的帮凶,是恶虎之伥,连上面的理客中都不如。

-—————————————

在本题目下的答案里看到几个答案分别提到了几个有意思的点:

1. 苏州大学没有非升即走,统计系师资也很薄弱,只有两个有教授头衔的,履历都明显弱于姜某;

2. 死者 2014-2018 年是复旦的人事处副处长;

3. 六年考核期不过,说明姜某应该是 2015 年离开苏州大学,来到了复旦。

以及题目描述中的警方通报:

4. 经初步审讯,姜某自述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故对其实施侵害。

所以,当时是谁招聘的姜某到复旦的呢,当时给姜某许诺了什么待遇,让姜某放弃在苏州大学明显可以拿到的职称过来的?拟定的是什么样的合同?待遇后来有没有落实?合同后来有没有变成草纸?姜某就因为死者去通知了他所以对死者怀恨在心?

从这几点来看,根据高校日常的尿性,推测整个过程是,死者 2014 当上人事处副处长,急于招人刷政绩,于是找到了本来在苏州大学应该是可以稳稳地当上教授的姜某,然后做出了许多许诺,复旦毕竟平台更高一些,加上姜某又正好是复旦附中的出身,于是说动了姜某,放弃了在苏州大学基本比较明确的前途,来到了复旦;

等招到人,自然就开始了非升即走的一系列骚套路,也就是导致了姜某自述的,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 最后,当初各种承诺,把自己从前途明确的苏州大学挖来的人,自己升任了党委书记,现在过来通知你了,你是个垃圾,六年考核不通过,你可以滚了。自己本来可以安安心心当一个普通高校的教授,现在成了 39 岁,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不会要,也几乎没有什么社会工作经验的被辞退者。 于是,弦崩断了。

原来觉得这个书记也只是非升即走的制度下的牺牲品,但是如果以上的推测正确,那我只能说一句,活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天 C 非升即走搞得如火如荼

但各个高校学的却是牛 g 蛇 s,不学不行,学却学不到精髓,于是把青年教师用非升即走的方式,养盅一样招进去,约定三年或者六年考核,不 “达标” 就走人,这个达标本来就没有标。

这样换来的就是青年人才引进后,拼命发论文给学校干业绩,期望一点渺茫的机会,聪明点的几年内抱个大腿,干活做人麻溜点留下。

从中山大学的八千人引进,到武汉大学内卷大 c 坑,很多高校单位顿然就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创收密码,那就是何不多招呢。

人才博士引进一般年龄都在 30 以上,这样六年过后,学校再以不达标的理由,踢掉一层人,换一批年轻点的干的动的

反正坑位有限,能留下的比例就那么几个,剩下的与其说非升即走,还不如说直接被踢掉。

这人目前 39 岁,还处在非升即走的阶段,只是个,这种模,式下的典型而已了,都是逼的,只有同情

知乎用户 药渣王 发表

不久的将来,满大街都是上没老,下没小,没有对象,租房住的失业中青年……

他们的确是乌龟王八蛋,但你不会因为不是乌龟王八蛋就有两条命。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6.8 起来看到微博首页全是关于这个事和南大招生的讨论,票圈某蛋同学在吐槽答辩老师来晚了,下面纷纷评论老师是在穿护甲。想笑又觉得很苦涩,想再说几句。

最近感觉恶性事件尤其多,之前恶性案件发生时大家都一致地骂凶手,这次却一边倒地对凶手表示共情,抨击国内高校学的四不像的 “机关算尽太聪明” 的 tenure-track 制度。能拿到复旦教职的已经算卷的最成功的人之一了吧(或者严谨点,卷的最成功的 phd)。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受过最高等教育的人经历了什么才会做出这种事。。

先说说 tenure-track,我也算接触了一些青椒,亲眼看到他们的工作压力和不明朗的未来,这也是劝退我读博的很大一个原因。据我观察,就算同一个学校内部,不同学院教师招聘制度也不同,有编制的学院待遇很低,走 tenure-track 制度的学院青椒待遇应该会高一点,具体不知;老师上课压力很大,我认识的一个老师去年秋季学期一周六节 1.5h 的 phd 课(担了三门课,每门课一周两节,每节 1.5h),还要每周跟学生 meeting,自嘲 007 作息。这对一个每周光上课写作业已经觉得又难又累要爆肝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除了对担课门数和课程质量的考核,对论文的考核也很难,肯定还有很多更重要的隐性因素(,但从制度开始执行到现在还不到 6 年,不知道最后结果如何。

对以学术为梦想事业的 phd 来说,肯定是想去相对好一点的高校,才能有资质相对好一些的学生,才有可能带的动,才有可能发出满足标准的文章。北上好学校云集,生活成本巨高,绝大多数高校的老师的纯工资应该不足以支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国内想 tenure 也没有明确标准,对年龄又卡得死,对 connection 又很看重,目的是压榨青椒而不是配置相关资源、创造良好环境让青椒留下。随着博士扩招和疫情背景下海外功成名就大佬和名校 phd 回国越来越多,国内教职只会越来越卷,每年老教授退休腾出来的坑很有限,如果 top3 高校发生的这么大的事都不足以引起上层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和一定程度的调整,那也只能让人心更凉。我知道想健全 tenure-track 制度、缩小国内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能一蹴而就,但一点改变都没有的话,我们也不能保证这种事就是最后一次。

也有很多人在说他都名校统计 phd 了,也发了那么多好文章,去业界、去个差点的学校怎么都能活得很好。首先还是国内环境(业界、学界)对年龄的不友好,另外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以我的心态,我可以接受我没怎么付出努力并得到了一个很差的结果,但不太能接受我付出了那么那么多想留在学界想好好做研究,却因为一些不公平待遇和客观的不合理制度而失败,更何况大环境鼓励我们不躺平来着(逃


他的学历和文章已经很完美了,09 年就有四大,20 年还有一篇 EJS 发表,还有 Bernoulli 啥的,真的在国内已经很牛逼了,不知道复旦还想要啥样的。看到有说他在苏州大学也没过 tenure,真的无语,这些文章换个 top3(或者放宽到 top10 吧)够几个人 tenure 了吧(

他的博士老板也很牛逼,个人感觉跟 copss 那些大佬也是可以比肩的。

如果不是以这种方式认识他,我一定会看一遍他的简历然后发一个 “真的好羡慕啊. jpg” 的表情。

知乎用户 韦大英 发表

可以预料到的是,未来这种事情会不断出现,且事态会越来越严重,而且你永远也不知道你割的韭菜什么时候会反手夺下镰刀割了你。

知乎用户 途陡似冰 发表

而我朋友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又多了两个坑出来了。

啊… 这

R.I.P

知乎用户 ChiHsien 发表

一些流传的内部消息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与非升即走的制度有很大关系,青年教师被榨取完价值就抛弃了。这个制度把青年教师当成了韭菜,一茬一茬的割,只是没想到遇到一个刺头,韭菜没有割成,反而把镰刀崩坏了。希望这个事情也能给高校的决策者们一个警告,做事不要太过分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来说说答主的个人经历。

北美商科博士,并不优秀,曾经面试过几所国内高校。遇到的情况大概有以下几种。

  1. 我们老师比学生多,不缺老师教课,就缺文章。你来课都可以不教,但是要发文章(答主并不喜欢科研,放弃)
  2. 你这什么学校啊,怎么都没听说过?(没错,这种非常 rude 的话竟然是国内某 985 高校老师说出来的。没错,就是樱花大学)
  3. 我们是国内最早引入 tenure- track 的高校,我们有美方院长。所以我们跟美国的标准一样。“你们有 SDC 吗?”“看情况吧,账号快要到期了,可能不会续费。你可以自己申请基金买嘛!”(一个连 SDC 都没有的学校,还要求我发 Elite Journal 的 paper?你可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4. 面试的时候,一个娘娘腔(绝无歧视,只是找不到词形容)中国老师:“Can you speak English?” 我:“ ……Sure.”(老子教课教了 3 年了,还怕说英语?)我说完一堆英文后,娘娘腔老师:“why do you say you XXX?” 我:“(听不懂何必装 X)XXX……” 娘娘腔老师:“you should not say in that way. You should say…..” 中间又扯了一堆有的没的,最后很不愉快,答主拿着自己的简历连握手都没有直接走了。后来去查了下,娘娘腔老师是一个美国比我校更不知名的学校的非商科专业的博士。

国内高校请自己想想,但凡有商科 elite journal publication 的,有几个人会来你这?你要是 Top2 也就算了,连 Top50 都进不了,还这么多要求?啥 resource 都没有就想让我发 paper?你长这么大是吃空气吗?

还有一点,面试前完全不看简历,只要投了就给面试,面试不满意让我走就行了,还要羞辱我一番???我学校你没听过是你自己孤陋寡闻,你还要炫耀一番?你听过的藤校生会正眼看你一眼吗?

讲真,国内很多教授,挂名文章其实啥也不干,啥也不会的情况(至少我这个领域是这样)在读博期间见的太多了。这些人无非是出生的早赶上了好时候。

很多人问我,现在还要不要出国留学。我的回答一直都是,即使现在这个时候,有机会、有能力,就一定要出国读书。不管是被这样的人教还是被这样的人管,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博士毕业已经到了第六个年头,从一个理工科地方高校跳槽到一个文科地方高校,职称按部就班的评上硕导升到副教授,核心刊物攒出省部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看上去似乎一切四平八稳,实际上,我没有哪一天感觉轻松坦荡,类似于某种… 不敢躺平却无时无刻不想躺下的疲惫。这不是刻意的个人凡尔赛论调,而是学术圈青年学者普遍存在的心态。

现在的我,打开专著想的第一件事不是怎样阅读,而是如何取巧,跳过阅读阶段以最高效率整合论据,把论据搞到手,著作就可以撇了,妥妥的抖音式阅读法。那些当年觉得何等深邃的经典,当下重新翻只是觉得无聊,却又不得不读,因为写论文需要评项目要用…… 写论文已经成了某种批量生产的勾当,书籍不是书籍,而是库存的零件,文献不是文献,而是需要整校的机器,学术会议充当某种产品展销会,样品生产的越多销路自然就越广,论到我推广产品…… 啊不,论到我宣讲论文了。

不知从什么起,我作为一个人文学者,看见书,居然会烦,然后升腾出某种无明业火,想要驱散虚无感,却闭上眼睛陷入疲惫加持的更为彻底的虚无感。某时某刻忽然意识到,我毕业才六年。六年前,我是真的热爱学术研究,会认认真真打磨自己的博士论文,觉得这是自己的心血结晶,要努力把思想提炼初观点,持续培育自己的学养。现在呢,读书码字无非做活儿罢了,乐趣断然是没有的,没有乐趣却又是必须要做的,倘若对自己的身份进行理论概括,我,无疑已经成为了…

一个、批量生产文科垃圾论文的、自以为是却无法自得其乐的、学术民工。

那位失去理智拿起屠刀的,也是一个学术民工。他杀了一个人,却杀不了体制,太阳照常升起。我和他的区别,可能仅仅在于我没有了学术乐趣却依旧有生活的意愿,他因为坚持不了学术乐趣而失去了生活的资格。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与局外人无关,所有的人都不过是借题发挥,作为 “局内人” 的我,只有一种 “这事儿早晚要发生” 的麻木。评价考评机制如此,发生极端事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高级知识分子”这个标签,被非升即走夺走了 “高级” 的尊严,被急功近利消解了 “知识” 的意谓,只剩下了“分子”,那种可以杂糅进利益链条的渺小无状的存在。

资本逻辑引领下的高等教育有其客观规律,普世而皆准,斯文亦标价,吃人肉不吐骨头的场景也包括象牙塔。二十年来,中国人已经慢慢习惯了工厂 996、办公室 996、中小学 996,没理由不会习惯高校科研 996。高校科研有着工厂、办公室、中小学的根本区别,它其实不是绩效驱动,而是单纯的成果驱动,绩效可以靠计件计时衡量,再不济也能喊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然而无论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科研,成果驱动或多或少充斥着一点玄学意味,那就是努力了也可能只肝出来一地鸡毛。如果夜以继日只能捯饬出无足轻重的鸡毛,饲养员早晚都要腾笼换鸟。

人们用不着大惊小怪,国内学术界生态的恶性循环早已经开始了,打破唯论文论不过是掩耳盗铃,不以头衔大小标签多寡定待遇更像是个冷笑话。这几年,各 985 高校的博士后队伍愈发的像整齐划一的工仔厂妹,且后继着源源不断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国内土鳖博士混的比留洋博士强这种过去看来的奇葩事实,现在各高校随处可见,毕竟头衔换不来成果数量与项目平台,各种各样的 “倒反天罡”,对应哄抢的无非是上级部门施舍下的碎银几两。

这些年来看下来,象牙塔干不干净无从得知,但富士康能搞无尘车间显然已经衍变为基本常识。终归会有一日,知乎这种人均 985 的拜学历教平台的信众们,会明白资本逻辑驱使下万众一心皆民工、条条大路通工位的结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知乎用户 林轩羽​ 发表

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数学博士、青年教师

是要多么的绝望、对其多么恨之入骨

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

试图点开姜老师的教师主页

可惜

结合了网友们

@曾晋哲

信息的履历:

  • 2000 年进入了复旦大学数学系读本科
  • 2004 年进入 Rutgers 大学(美国数学专业排名 22)数学系读博
  • 2009-2010?年毕业进入美国 NIH 底下的科研机构(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工作
  • 2010-2012?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统计专业排名前 5)
  • 2012-2017 加入苏州大学数学系副教授,tenure-track(非升即走)制度
  • 2017 年加入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tenure-track(非升即走)制度

@VVValar

总结的作者发文情况:

  • 09 年一篇统计学顶刊 Annals of Statistics,一作,被引 170 次。[1]
  • 苏州大学期间至少有 5 篇一作论文 [2],此处省略
  • 17 年一篇 Stat,独立作者 [3]
  • 19 年在顶尖 review 期刊有篇 comment[4],独立作者
  • 19 年统计学顶刊 Bernoulli[5],一作
  • 20 年一篇 Electron. J. Statist[6],独立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都是独立作者或俩位作者中的第一作者绝非 “灌水” 论文

朋友圈微信聊天记录的 “八卦”:

  • 博士毕业耶鲁伸出橄榄枝但导师坚决不同意,郁闷地加入 NIH
  • 在美工作期间离异,后回国加入苏州大学

交代完了背景,轮到我这个数学博士发表观点了。

  1. 教育背景:复旦数学本科,美国 Tier 2 高校毕业,但毕业即有顶刊一作,3 年左右国家实验室 + 统计神校 JHU 博后经历,可以说几乎没有死角
  2. 学术论文:可能比不上那些互相 Co-author 喜欢水论文的学者,但发表的论文几乎都是独立作者或者 2 个作者中的一作,虽然我不是统计专业的,但我想在美国 Tier 2 拿个 tenure 应该不难
  3. tenure-track(非升即走)制度:其实制度本身是学美国的一点没毛病,但是 tenure 的比例呢?是 1:2,1:10 还是 1:100?如果是后者,这些青椒们是否应该有知情权?这样在选择 offer 的时候,也可以将之作为考虑因素
  4. 离异:设想如果姜老师依旧有个美满的家庭。。家和万事兴,家是避风港,再卷、再忙、再累,但请务必维系好你与家庭(恋人)的关系。
  5. 后路:其实我一直在为博士(生)们科普,学术远非博士毕业后的唯一道路,相反是一条非常窄的路。科研的不确定性太大了,就算之前天赋再好,“万年博后” 大有人在。何必呢?读博期间就应为自己留好 “后路”,多看看工业界的机会,看看工业界需要哪些技能点并提前准备。这位青椒,研究的是统计,我想混个阿里 P7-8 应该不难吧(39 岁)?看来,我以后也该为卷上加卷的青椒们科普这块了。。

德国数学博士毕业,我曾申请并面试了俩个中意的博后,很庆幸他们把我拒了。

现在,我才有机会在德国大厂,做一个快乐的打工人,业余时间做三个社区和自媒体,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我的人生经验。

顽固的科研做题家们,如果 tenure-track 的门关了

工业界的大门一直为你们敞开

最后,引用一句朋友圈某欧洲博士后的评论:

“放任甚至是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后果,就是让人变得越来越不像人。”

参考

  1. ^https://projecteuclid.org/journals/annals-of-statistics/volume-37/issue-4/General-maximum-likelihood-empirical-Bayes-estimation-of-normal-means/10.1214/08-AOS638.full
  2. ^Wenhua Jiang’s research while affiliated with Soochow University (PRC) https://www.researchgate.net/scientific-contributions/Wenhua-Jiang-2046771457
  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sta4.154
  4. ^https://projecteuclid.org/journals/statistical-science/volume-34/issue-2/Comment-Empirical-Bayes-Interval-Estimation/10.1214/19-STS708.short
  5. ^https://projecteuclid.org/journals/bernoulli/volume-25/issue-4B/Rate-of-divergence-of-the-nonparametric-likelihood-ratio-test-for/10.3150/18-BEJ1094.short
  6. ^https://projecteuclid.org/journals/electronic-journal-of-statistics/volume-14/issue-1/On-general-maximum-likelihood-empirical-Bayes-estimation-of-heteroscedastic-IID/10.1214/20-EJS1717.full

知乎用户 留德华叫兽​ 发表

有人转了我这个问题,非要我说两句。

说实话,真没啥好说的。

当这个社会卷到一定程度,这样的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

这只是一个开始。

这里再做个预判吧。和台湾一样,大陆的世代矛盾也会愈演愈烈。

穷则独善其身,这可能是咱们作为普通人最大的智慧也是最大的善意了。

知乎用户 Spontaneous​ 发表

真有点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你躺平吧,现在上头——而且几乎是所有的 “上头” 都在执行针对躺平的 “抗倒伏” 政策,躺平固然可以,但躺下去之后很快就会被硬扯回来,然后还要被教育 “奋斗” 的意义的一二三四五六七。

你不躺平吧,卷得再厉害,“非升即走”总要有人 “走” 的,人也不会关注你有多努力,只会无情地把你一脚踢开。

好,退一万步说,你卷成功了,但这个体系中把位置卷得足够高的多少都沾点压迫者属性,这时你会发现如今在你当年生态位的学者看你的眼神也带了几分杀意,更糟糕的是,倘若你还带研究生,为了配合你的 “卷业” 他们只会比你还惨,现在他们暗地里看你的眼神也带杀意了。

跑大洋彼岸吗?现在大洋此岸开的出口和彼岸开的入口都不比过去了,一是这边那边政策都在收紧,二是大多数时候是 “先 run 堵后 run” 而不是“先 run 带后 run”,三是蹉跎了岁月,丧失了青年时代的时机。

去工厂,去实业部门吗?某些互联网大厂固然有高薪,但恨不得 35 岁就要把你送走,年轻人都只能赚几年钱,你这上手就是接近 40 该如何是好?倘若去别的部门,譬如制造业,那工资就很可怜了。

你要做自成,不做献忠?遗憾的是,被当代的特定 “精英环境” 浸泡了二十年后,你依旧是个无产者,却已经足够脱离大多数群众了。何况安家费 + 工资一年到手 20 万的收入,已经是全国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000)的 8 倍了。你的收入甚至比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关东(196.3 万円,19 年数据)还高上一些。固然,拿 20 万的你和拿 2 万 6 的最普通的工农都是撬不动基尼系数的阶级弟兄,但你脱离大部分群众这么久了,你是否还保有让大家信任你,团结起来去反抗的能力,还是会让人觉得这仅仅是“收入是我 8 倍的人上人和收入是我 80 倍的人上人打了起来”?无产者和无产者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却难以打破。

悲剧的土壤就这样形成了,仔细想想,出路也实在不多。

不过,既然有了献忠,那自成也可以有且会有。

知乎用户 语冰夏虫​ 发表

27 岁在美博士毕业,成果不俗,结果连个稳定的科研环境都得不到。当初陈景润讲不好课,也没啥科研成果,也没人把他撵走啊,现在整个社会都是功利场,高校更甚

知乎用户 Burgess 发表

非升即走这种制度不是不能用,只是对于高校而言,需要有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执行环境。

这样,即使是最残酷的竞争,也好让参与竞争的人在心里有一个对自己比较准确的认知与定位。

很多人不去玩这个游戏,他们所反感的并不是竞争,毕竟当年都是从高考这样的独木桥挤过来的,没有多少人会惧怕竞争。

大部分人所反感的,就是这种由单个的人所操纵的不确定性。

非升即走,明面上是制定了一堆的考核制度,实际上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拿到名额的,依然还是一堆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这就好像一些公司会神经质一样地重奖或重罚一些员工一样,一个员工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经常经历大悲和大喜。

喜欢这么做的领导,一般都是为了享受这种 “自己可以随意操纵别人悲喜” 的掌控感。

待在这样公司的员工,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努力方向,如果有,那最后肯定会是揣摩领导的意图。

我看了这个青年教师的履历,应该属于那种很有能力,却又喜欢在学术上单打独斗的类型的人,发表的论文很少有那种多多与别人合作,轮流来一作的情况,也没有抱国内大腿的情况。

这种人在非升即走,又人情复杂的环境里竞争,最后大概率都会拿不到名额。

对于非升即走式的竞争,我觉得个人不是不能参与,而是要提前给自己找好确定存在且可靠的退路,而不是人云亦云一下,就觉得自己也有的那种退路。

比如很多人之所以会去这种高校去非升即走,想的都是,自己大不了还能去个地方院校混个编制。

而事实上是,某些学科,即使是地方院校,也开始变得十分挑剔。

挑剔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们有的选。

而他们有的选的原因,也是因为太多人都觉得自己大不了还能去个地方院校。

当所有人都这么想的时候,这个退路,就没有了。

还是那句话:

这世上本来有很多条路,只是走的人太多了,也便没了路。

愿世间再无此类悲剧!

知乎用户 终将谢幕 发表

躺平无耻,跳楼巨婴,燥起来,人人有忠献

知乎用户 zzzz 发表

看到嫌疑人被警察控制住说的话,说到 “在单位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 时哽咽,觉得特别难受,想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

搞学术的弱是原罪(我指我自己)

知乎用户 稚一 发表

从在读博士和可能潜在的也许未来也会进入高校的数学博士的观点说一句吧。

这件事提醒我们这些数学博士们要认清楚自己的境遇,即使以后被炒鱿鱼了,也不至于做极端的选择。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至少要培养一样谋生的本事,比如

知乎用户 等待小蜗牛​​ 发表

说明帝国の燃料是真的危险品)

知乎用户 水库野餐专用猫 发表

人真的是很主观的动物。之前安庆伤人案,我就觉得嫌犯罪无可恕,应该原地枪毙;现在数学系的引进人才因为被解聘而杀人,我却有点理解和共情。

知乎用户 羽星​ 发表

这个新闻看的特别难过,想了好一会儿才写。

这事就是一个悲剧。现在先要看一下警方对于事件的调查。

但是本质有一层还是职称和长聘岗位的设计问题。实际没有那么多真的位置,而现在的职位发的颇有「加杠杆」的「泡沫」味道,因此长久看来,能不能 40 岁以后继续在大学工作都是问题。

对于一个 39 岁的大学辞退老师,你说能找什么工作?大学和高中初中知识讲法和管理不匹配,而科研院所有的是年轻人可以招募,教辅行业也不是想上就上。估计出路也就快递小哥和司机师傅。

难过,替无辜逝者难过,也替天下青椒难过。

知乎用户 华沙​​ 发表

国内非升即走制度是什么样的:

某校用一个坑位招了 8 个青椒

分别是赵博,钱博,孙博,李博,周博,吴博,郑博,王博

曰,6 年内发表 10 篇以上文章即可留下

6 年过去了,八位青椒非常努力

赵博钱博发表了 10 篇,孙博李博发表了 11 篇,周博吴博发表了 12 篇,郑博王博发表了 13 篇。

院领导对这八位青椒感到非常满意

赵博钱博虽然文章少,但质量很高,平均 if 是八人中最高的,治学严谨。

孙博李博文章虽然一般,但身出名校,同门师兄弟都是各路大牛。

周博吴博各方面都很均衡,科研教学都抓的很好,没有短板。

郑博王博文章又多又好,堪称卷王之王,对于提升院校的科研水平最有帮助。

院领导们难以抉择,在多次开会,权衡利弊之后,录取了第九位青椒,因为他是本院院士的学生。

知乎用户 沈亦顾 发表

大学高数老师曾经在课上吐槽过,说外国高校的数学老师是几年出一篇论文,国内这是要求一年出几篇论文……

我又想起小学时的一件事来,当时问我爸为什么不通过要求破案率来促进破案,我爸回答说因为这样会导致冤假错案,于是我羞愧不已,觉得自己真是太幼稚了。现在想想,“目标倒逼奋斗” 真的是既自然又无知的想法,只不过有的人只是想想,有的人真的这么做了。

知乎用户 sjinny sun 发表

让你们学术圈天天学美国的破烂制度,看,学出事了吧?

人家美国的学术圈都是社会边缘人和外国移民,你拿美国的套路来对付身为社会核心的翰林院学士,出了事做题家惊诧你兜的住吗?

知乎用户 谢流远​ 发表

由于咨询业人才竞争力下降及不良的企业文化,麦肯锡已经变相取消 Up or out 政策。

知乎用户 塔斯马尼亚雨林​​ 发表

这对其他研究猿其实是利好,近期考核肯定都过了,大家伙全部可以上岸了。

姜老师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知乎用户 楚佳琦​ 发表

俺寻思,这事关注点

不在于邯郸路某教师一人之所为

而在天下竟有如此之多布衣与此人共情

耶鲁博士,较我等可称别家孩子,卷王中王

而此等高学历人才,竟能如此落魄以至于 39 而失业也

细思极恐。细思极恐

《大明 1630》剧本究竟在谁之手?

知乎用户 大英勋爵汉弗莱​ 发表

要看此种制度的效果。

而此种制度的大背景是,全中国吃财政饭的、或者说非营利机构,有几个行业,会制度性的在中年解聘员工的?

国企、外资、上市公司、老牌民企,严格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如果不是企业扑街,有几家会制度性的安排解聘中年中层员工?

哪怕同一个工作单位、同一个屋檐下,行政岗位、校三产会出现此种竞争行为吗?

推而广之,破学校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小前提是,博士毕业 28 岁左右,从没在社会上拼杀过,一个六年聘期 34 岁,两个六年聘期 40 岁,人到中年,没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却被流放在人才市场拼搏?

我们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用工保障体系,甚至安土重迁、没有养成换城市求职的风俗,当下却一腔孤勇,率先把国家培养的相对最优秀的一批人,推到了最竞争的市场、需要全国 / 全省迁徙的状态中;在最不应该采用大范围竞争制的科研创新行业,率先搞竞争,这不是扯吗?

一个人,人到中年,被辞职,原因是该岗位要求持续创新,而员工不能符合此岗位要求、不能持续创新?

外企、私企,面对做过贡献的中年员工,也会先降级、调任,预留时间 / 逼迫其自行离开吧?

这么玩,谁会不给自己留后路?逼着青年学者学世故,奔着学阀道路发展?利于一校,毁了学科。

越冷门、基础的学科,越要专注、心无旁骛,才能出成果,反之,更不易出成果;培养了适应社会的,怎么适应科研?

一个学校那么多种类岗位,不能把超期未晋升的科研人员 / 常年做不出科研成果的科研岗位上的人员,降职 / 降级后,调任去其他岗位?

可以照顾家属、研究生,不能照顾曾经的科研人员?不能转去做行政 / 科研管理,或专职教学,一周安排 25 个课时以上?不允许其申请科研经费了,不就得了。给个余地回旋选择,不行吗?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二十条

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知乎用户 王十三 发表

预计马上会有评论:

  1. 性格缺陷
  2. 不够努力
  3. 死者为大
  4. 仇视权威
  5. 私人恩怨
  6. 学术不端
  7. 有犯罪记录
  8. 为师不尊
  9. 强者为王
  10. 蓄意报复

已经等不及看复旦新闻人如何引导了。

希望这个问题到时候还在。

知乎用户 嘉慧 Lincoln​​ 发表

受某评论启发想到………… 首先杀人害人肯定是不对的………… 但刑法里可能还有一些不伤人的罪………… 然后嘛………… 毕竟牢饭也是铁饭碗不是………… 还包吃住………… 加上纯数或形式理论物理研究对硬件要求不高………… 只要监狱的囚犯学习电脑能上网 arXiv, libgen, scihub 就有搞头………… 如果能连上服务器连数值模拟的现象学研究都能做了………… 空了可以看看狱友狱警里有没有天赋异禀的,闲着也是闲着只要对方乐意不妨教着玩………… 然后提篮桥有望成为国内顶尖的学术机构 (๑❛ᴗ❛๑)

知乎用户 Again​​ 发表

说是数学学院党委书记被?

离异单身,引进人才,39 岁 6 年不达标解聘…

数学系这么学术化的专业都这样… 非升即走害人啊… 现在高校压力也真是大啊…

对青椒们好一点吧!

也许幸好当年没留校,那时候天还很蓝,时间很慢,本校留校都很容易,副高号称两年可得…

不过大家也别觉得工业界日子就好过。

一个原来外企的领导,也是海归博士,50 + 被扫离职,现在找了个一本高校交社保,因为年纪大了也没法入编。50 岁开始非升即走…

大家都要有下面的觉悟和心态:

[因为残酷的非升即走,他发过 Cell、当了 16 年博导,却依然遭辞退,被迫开出租车糊口​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vXbcvXHVcdOhIidjkx2cug)

知乎用户 熊熊​​ 发表

难怪 2010~2019 大陆人移民美国的人口达到 74.9 万,创下史上最高,

比 2000~2009 的 63.7 万还要高。

不过这几年大陆移民也被卡了,2020 年美国工作绿卡的初步数据:

台湾创十二年新高、日本创五年新高、越南史上最高、泰国十三年新高、新马华人七年新高。

大陆却创十一年新低、香港九年新低(但香港 2019 是十四年新高)。韩国无明显变化。

这说明东亚人移民新大陆的需求一直都很旺盛,但是如果新大陆不让去,就只好回东亚内卷。

知乎用户 林若谷 发表

非升即走,还是出事了。

很多人在这个回答下面认为其他一些人的观点是在为杀人者开脱,我觉得不太正确。悲剧的发生已成定局,希望能够分析悲剧的原因,从而能进一步的避免相似的悲剧再次出现。

如果咒骂能够换回生命,我不吝惜最恶毒的语言。但是现实中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矛盾产生的根源得不到化解,谁又能保证不会面对遇到下一个极端的人。只有根除问题解决的原因,才能够真正消弭矛盾,长久上避免悲剧的再次出现。

这样就是从来不考虑在国内从事学术圈的原因。

学校压榨老师,老师压榨学生。科研本来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国外的教职都是拿着高薪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少有压力。想起当年的钱学森之问,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呀。

此外,新世纪高校青椒的水平和之前的老人相比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政策下,前人不给后人腾位置,占据大量的编制,青椒只能在有限的资源中养蛊,全中国这么大,谁能保证不出一两个极端呢?

所以躺平还是最好的选择,不外伤他人,不内伤自己。不躺平,必然是有所追求,不是伤人,就是伤己。请不要再叫躺平的人是巨婴了

有时候在想,把修大门的钱稍微分一点给青年教师和学生,也就足够了。

知乎用户 撑伞也是雨中人​ 发表

一个读了二十多年书的名校博士,为了一个高校老师的工作,为了留下来进入体制内,最后恨到杀人。

39 岁能做什么呢?公务员要 35 岁以下,私人企业需要工作经验,当然可以去送外卖,做快递员。

让一个复旦出身,海外名校博士做个培训机构老师,送个外卖,也能活嘛。

但是对于这样的学术人才来说,打开了眼界,他无法接受这一点。

具体情况不知道,但是现在内卷愈演愈烈,大家都知道要进体制内。

因为我们都会 39 岁,都会变老,都怕被解聘。

有点悲哀,不是吗?

知乎用户 我是一只小萌刀 发表

引用邯郸路大学 “哲学王子” 的话,人到四十还不信命,就是悟性太低。

诚然,杀人是需要严惩的,但杀人也是一种选择,尽管是最糟糕的。另外具体的杀人方式表现出施害者似乎代入了审判意识。他通过最暴虐且最极端的方式裁定了另一个人的命。此种现象,我认为理应引起信命者警惕,如果真能这样,在更宏观的视角上看,不一定是件坏事。

同时,杀人所体现的那种戏剧性的、前现代的叙事(即信命的叙事)不正是那些人所追求的嘛?在这个叙事中,杀人是无常的,不是人杀人,就是命里要你死。那么,如果回到这种叙事中,我们是否同样需要责备被杀者悟性太低呢。在我看来,如果有人想要通吃两种叙事的好处,那他们也必将承受双重世界撕裂的风险,因为这个系统是不稳定的。当然,要让某个具体的人引起改变是苛责,但这种风险应当是可预料的。

对年轻人来说,我更欣赏的文雅做法是雷诺阿式的,也就是活下去,活越久越好,等自己憎恨的人自然死亡。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更好的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两类人的激烈冲突。在这个具体案例中,施害者感觉自己活不下去了,或许是路径依赖导致的:毕竟前半生被打鸡血要追求纯粹的学术,后半生告诉你不信命就是蠢,这种落差搞不好就激进了。拿着几千块工资,承受比老教授们大得多的科研压力,如果还坚持学风学养,人是有可能被压垮的。此种现象就产生了。

我以前也萌生过当青椒的愚蠢念头,但最后被低工资劝退了。在艺术学这种 “低级” 学科里,卷的程度自然没有自然科学高,因为我们这门手艺是可以在市场上变现的。可是,如果去看编制内的工作环境,比如美术馆和艺术学研究机构,那里养闲差和老爷的风气,自觉不比高校小(需要卷的大型机构除外,但蚊子展馆遍地开花,都是养闲人的地方)。比如上海某馆,一个策展部小十人,除了编制内没背景的领导和一个将来可能顶替领导且同样没背景的小工,其他都不怎么用坐班干活,但工资照拿,还能比没背景的领导额外享受展馆福利,把公共设施打造成私人会所(虽然也就喝喝咖啡,喝喝鸡尾酒这种,没其他功能)。上一代领导在熬,但没背景的年轻人不少最终选择了离开(当然还是因为搞艺术的比较吃得开)。如果去小地方的弱鸡院校,卷的可以不是科研能力,而是背景实力。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这个命的确很不好。

那该怎么办呢?

有的人选择熬下去,有的人选择离开,有的人选择以命相许、一刀两断。

这都是可能出现的选择。而纯良也只是相对的。

最后说句题外话:

邯郸路海马方向的编制内哲学教授可以不出成果,与西方哲学家争高低,可以天天立人设,开算命课,这绝不是他命好,而是很多年轻人的命都由他们那代人参与塑造。并且一旦整个系统崩了,他们定会把自己的失败和无能归咎为更大的命。这种违背传统价值观「人定胜天」的思想如果抹不去,我们的命才真的没法改变。

知乎用户 庄泽曦​​ 发表

这才是真正的领导问责制,值得所有高校、科研院所借鉴。

知乎用户 Dr.Yan​​ 发表

说实话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是整个大环境有问题。现在高校海归轨道的生存环境是房间里的大象,很多人都避而不谈。

一方面高校对年轻教师乱割韭菜,招聘的时候一波波地收进,用完了就赶人。大学里面既没有工会对教师进行保护,学校招人进来也是养蛊策略,只是给个头衔没有任何环境和政策上的相应支持。越好的大学也越容易店大欺客。我身边都有朋友被学校以奇怪的理由在续聘的时候从副教授降成博士后的。这种事情在其他地方真的是闻所未闻。

社会上的年龄歧视也是问题,导致如果在 35 岁以后的中年人在社会上要找工作也是困难重重。这意味着 35 岁以后如果在一个学校留不下去,哪怕愿意去更差的学校再奋斗别人也不要你。后面每年国外毕业的年轻人一波接一波前赴后继,学校更本不怕招不到人。走上社会凭借学校里面这点工作经验跑去业界说实话对于很多专业来说也很难生存。

如果高校生态环境不改,社会环境不改,以后大家有样学样这种问题还会层出不穷。

知乎用户 颢卿​ 发表

何为内卷?非升即走。

何为躺平?中止下滑。


博士毕业,其实心态上就求安稳了

最好是安安稳稳搞研究,高高兴兴上正轨

结果哪想到博士毕业才是真的试炼的开始

给个期限,非升即走。

但研究又不是做包子,谁知道期限?

读博士搞研究,要是碰到题目不对,老板不好

活生生地把自己活成了高风险低回报的事

名校博士毕业,谁扛得住做十几年合同工,迟早要疯的

真的忍不住说一句:

我国让很多老老实实按部就班活着的人为拍脑袋搞出来的不确定性承担的风险太高了

这么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玩法,代价那肯定会是人命

你说难道他们没想过吗

知乎用户 但丁​ 发表

在一个传统的官僚体制下,大部分资源都被体制掌控。

而且随着所谓国家资本的兴起,这种资源越来越向体制集中。

整个社会以官僚权力最大,任何人都必须服从它。

这样的社会是不能以简单的所谓富人,中产和底层来区分。

而是体制内的官僚位于社会顶层,然后才是体制外的富人,

甚至体制内的底层要远远好过体制外的中产,

这个社会最底层的贱民是体制外的普通人。

体制内生活的人和体制外生活的人的环境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体制内的人几乎永远拥有无比强大的保护屏障,

而体制外的人面临的就是野蛮残酷的原始资本积累时代。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所谓的媒体人,画家,所谓的一些知识精英都要拼命依附体制,

为体制说话的原因,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安全保护。

随着经济发展放缓,资源分配和债务分配的不平衡进一步恶化,

这种体制内外的巨大差异现象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知乎用户 东南亚漂​ 发表

是时候关注一下国内的非升即走情况了,但是也很矛盾,说一下为何矛盾。

根本原因是:博士供大于求。

六非:来我这里吧

高材生:去 nm,没前途

高材生:名校给我机会吧

名校:来做临时工,爱来不来

一、非升即走——临时工

这几年,国内学会了国外的非升即走策略,就是给予青年教师相对高薪和更高的起点

(比如入职就给副教授甚至正教授,当然是特聘的。还允许招硕博,而正常的序列,需要很多年才能达到)

但是付出的代价是:严格的考核,非升即走。

比如前俩年武大当时搞这个,119 位被考核教师中,只有 4 人通过评审入编,淘汰率高达 97%。

对于这些青年教师,可就惨了。

回国三四年,基本上忙于适应环境,做科研也难有大产出,结果考核不过,你再想着去其他学校,可是其他学校也不傻啊。

你都是大龄青年了,科研水平几年后可能也差不多要废了,而且还不一定比得过刚入职的小青年。

再加上几年的熟悉,人也变精了。

所以,非升即走,想找个便宜下家,也不容易。

这起事件中的姜某就是如此,先去苏大,后去复旦,6 年非升即走,结果自己没达标,可是已经 39 岁了,再加上离婚,基本上可以说是陷入了严重的人生危机。

只是可惜了死者,他只是代学校受过。

但是,学校真的有错吗?这也是我想说的另一个内容。

二、学校的无奈——僧多粥少

其实,这些年来,非升即走之所以出现,背后的原因就是:人才过剩。

2008 年, 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正式超越美国,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到如今,我国每年毕业博士 6 万多。

这是个非常庞大的规模,再加上大量的海外归来学子,可以说,我国的博士是严重超量了。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的机会本来就不多,一个稳定的学校,对于师资的需求基本上是固定了,哪有那么大的缺口。

于是就出现了 “特聘” 系列,反正就是临时工,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正常学校,一年退休几十个老师,理论上也就进来几十个老师,这些老师往往需要从讲师——副教授——教授一步步做起,毕竟名额有限。.

而特聘人员呢?往往一步登天。

直接给副教授甚至教授待遇。普通教师序列想要拿到硕导博导也需要好多年,可是特聘序列一进来都拥有。

至于待遇更是悬殊。

后者可以达到前者的好几倍。

这种情况下,那自然就是利益和风险匹配了。

现在不少学校有大量的特聘,多的听说鸭大一年可以达到数千人。这么多人,按照规模,最终肯定只能留下几十个,剩下的都只能找下家。

其实,也就是,愿赌服输的过程,如果赌赢了,加入学校正式行列,输了换地方。

只是,有的人,不愿意服输,极端的就成了这样子。

所以,当前,其实谈论谁对谁错,真的很难。

如果高校严格限制,按照传统序列,那么每年全国 4000 来所高校,估计缺口也就是万把人。剩下的五六万人,那都将无法进入正规教师序列,这些人怎么办?

所以,这些年来,我看到的情况是
1,非升即走抱怨很大,压力太大,前途未卜

2,其他人依然义无反顾加入这个序列,而且还要抢。

本质上,依然是供需平衡被打破了,导致博士太多了。

可能还是要正确的塑造博士的人生观吧,做科研进高校并非唯一的路,也要降低期待。

顺便,结合我们一堆青椒的看法:慎重去 “非升即走”,坑不小。

知乎用户 李雷​​ 发表

uysy 苏大数学系似乎根本没有非升及走的制度

在我记忆里面 2017 年 似乎统计方向很多老师都

自己跳槽去 清华 和 复旦了

以至于我 2017 的统计课都是些莫名其妙的教的

看看苏大统计方向

2017 年根本没有人有教授职称

2021 年两个人有教授职称

一个人本硕博苏大

一个人本硕博博士后苏大

怎么可能解聘一个有统计四大的人

知乎用户 吕品品​ 发表

航空界有个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 次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隐患。

能干出杀人这种事的,都是不值得洗地的极端分子。但是这样的事故背后,一定还有很多不那么极端的人,在面临同样压力的时候不会去杀人,但是会以其他方式增加社会的戾气,比如把不小心迟到的外卖小哥骂一顿之类的。

高校的非升即走和业界的 35 岁现象,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让身处系统之中的人失去了退出机制和再来一次的机会。中国现在发展这么快,指望一个人靠一项技能在一个行业工作一辈子是不可能的。从不合适的岗位退出(很多时候其实是行业本身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重新选择更合适的地方,这是一件应当成为常态的事,我们也不应该对退出者抱有太大偏见、认为其能力不佳,从而歧视性地剥夺其机会。“能力得跟得上年龄”,这句话看似有道理,实则有毒。(当然,也不全是年龄问题,比如年轻的直博退学学生很多时候也会成为被歧视的 “退出者”)

这个事件中的死者错了吗?可能并没有。错的是整个社会的傲慢与偏见,但是恶果却让他一个人承担了太多。可是每个人也都可能成为那个被当做出气筒的倒霉的人。

知乎用户 小泽马大哈 发表

本人曾经在复旦数院就读,最新的消息是数院姜文华杀了王永珍,以前还上过姜老师的数理统计,课上是非常不错,但是脾气确实暴躁,之前有个同学被他丢粉笔头,还有个学长直接给他轰出了教室,当年我下课的时候还经常问他问题,现在想想,可真的是后怕。可能评教的时候学生给他的评价比较差,导致一步一步到现在被解聘杀人,真的是悲哀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邯郸路还某大学?

恶心

我都关着窗

这些事儿你们复旦可以花点儿钱嘛

哪怕嫖呢?

你这又是邯郸路又是某大学

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嘛

哦已经花钱了

那没事儿了

知乎用户 AKUZI 发表

根据网上的信息,大约勾勒出死者的人生轨迹如下:

1972 年生

2002 年或为管理学院教师

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图书馆年鉴 2003》,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 327 页。

2006(或更早)-2009(或更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280 页。
https://www.docin.com/p-1518469877.html 第 3 页

2009(或更晚)-2013 年(或 2014 年)数学学院副院长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都会遗踪》第 10 辑,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第 145 页。

2014-2018 年,复旦大学人事处副处长

此后调任数学学院党委书记

基本上算纯行政口出身的,学术上貌似没有什么建树,似乎也不是搞数学的。

从履历上推测,凶手或许是死者当人事处副处长时从苏大挖来的。挖来的时候,或许给过什么承诺而兑现,或许对凶手的某些个人情况不了解,或许此后发生了什么变故。

知乎用户 lj soviet 发表

国内的这种 tenure 制度的必然结果

6 年非升即走

等到当了好几年的临时工,以为熬到最后的时候,直接被赶出去,编制也没有了,事业也没有了

中年了,一无所有

他是能自己想开了,去送快递;还是能想开了,去送外卖?

做事太狠,最后肯定献忠满地

最重要的是,tenure 坑的还都是博士

又有头脑又有执行力又坚定的人

真报复起来,比没文化的底层,厉害多了

知乎用户 tims 枫叶之光 发表

众所周知,我们的特色 tenure track 结合了苏式和美式的优势,既没有保留苏式的编制,同时剥夺了美式 tenure track 里助理教授的招生资格和高待遇。哦对了,还有不到人家十分之一的通过率。

一言以蔽之,不给你钱,不让你招学生,你还是一个大概率六年后要被扫地出门的临时工。哈哈哈!牛逼!

知乎用户 响当当的人物 发表

这就是抽刀向更强者么?

知乎用户 caozh2020 发表

看了底下有个评论,说凶手科研其实做得很扎实,因为不善于 social,所以合作文章不多,但是有顶刊,有代表作。我觉得现在的科研考核太急功近利了,对这些做基础研究的学者难道不能多宽限几年么?要知道,好的工作是需要慢慢磨的。表面上看,是凶手杀了党委书记,其实是学校的科研考核体制毁了这两个学者。

知乎用户 feby 发表

我觉得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增琦的工作也很烂,恶心学生恶心老师,希望她得到应有的下场

我知道匿名挂人的行为很烂,但是请大家相信我,我这么做是正义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早就说过了,RUN

知乎用户 undefined​ 发表

最近的复旦的极端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高校 “非升即走” 制度的关注。作为一个正在 “非升即走” 这条轨道上的青椒,说两句。复旦事件固然是偶发,但反映了当前高校体制的一个深层次矛盾:“非升即走” 在解聘时高度市场化,“按合同办事”,但高校的人才招聘和离职体系还沿用事业单位那一套僵化呆板的体制。

这套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僵化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校人才招聘市场不规范、流程不透明、时间和机制极其不灵活,过度依赖非正式关系。**体系上,目前除了应届博士招聘,高校人才招聘不存在规模化、规范化的市场和平台,也基本没有猎头等支持服务。流程上,各高校千差万别,决策过程不透明,不确定性极大,业务线上的院系和支持线上的人事部门权责划分不明。常见的问题是做为外行的人事部门过度干预招聘除流程以外的实质决策,否决业务线的意见(高校人事处应改为人力资源处,帮助其摆正自己位置)。时间上,高校人才招聘节点受学期和寒暑假制约,高度集中,错过则须等半年到一年。这些因素叠加,必然导致人才求职过度依赖非正式关系。

其二,高校普遍离职流程不规范不透明,即便 “清北复交” 也是如此。换言之,“非升即走”的合同对于双方约束力是极其不对称的:对青椒是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对高校部门的约束相比之下则少之又少。我的朋友离职时被卡档案(顺便吐槽一下这个老牛破车一样的档案制度,不改不行了)、社保断缴,甚至欠工资的不在少数(即便 “清北复交” 也是如此)。遇到这些纠纷时,离职青椒的权益基本不受劳动法保护,没办法对做为事业单位的高校提起劳动仲裁。

这两大方面使得 “非升即走” 的“走”下限过低,埋下了极端事件的种子。总结起来,高校目前 “非升即走” 的体制,人才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协调、不同频;要实施解聘时高度市场化,按合同办事的“非升即走”,在招聘时和离职手续上也要市场化、规范化、透明化,做到市场有深度,权益有保障,最终推动人才自由流动。半截子的市场化改革,少有不出事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后震惊。

姜老师,04 年复旦数学学士,09 年美国统计学博士,此后美国博后,方向非参数经验贝叶斯、非参数回归、多重假设检验。

在美期间不如意、离婚、回国后苏州大学不续聘、在邯郸路大学待六年,不达标解聘。

某种程度,姜是大神级别。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绝对胜者。大学期间的佼佼者,美国读博也相对顺利。其研究的内容高深莫测,智力显然碾压普通人。

然后呢……

结局呢……

姜的人生进度条好像是一开始就 90%,很快的 95%、98%、99%、99.5%,然后,啪,归零。

一路拔尖有可能通向震古烁今,也可能通向自我毁灭。其实,哪怕被解聘,他还有许多不错的选择,去中学、去研究所、去培训机构。但是,他做对了许多数学题,却做错了这道人生考题。


看了高赞回答,非升即转给人希望,浪费青春后一脚踢之,这种制度已成为定时咋弹,随时会爆。外人视角,永远理解不了当事人的绝望感,但无论怎样,sha 人、毁掉自己人生,都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知乎用户 战歌​ 发表

知乎用户 快逃​ 发表

太吓人了,不知道视频能发出来不

哎,这件事的定性已经没啥多说的了,

但自己未来可能也会走科研这条路,看着始终还是觉得难受,甚至有点悲凉。

知乎用户 吴念真​ 发表

最近,怎么了?!

邯郸路上唯一一所大学,确切说,邯郸路上只有复旦。

被捕后,嫌疑人说,谁谁陷害他,自己这么努力,被解雇可能这辈子完蛋了!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心理问题,又又又是心理问题。 大学实行非升即走,末位淘汰的方法,这些高材生们的心理无法接受,出现了这种情况。唏嘘,更可悲。 ​

媒体们都在跟这个新闻,嫌疑人:

姜文华,苏州大学副教授。2004 年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2009 年美国 Rutgers University 统计学博士,2009 至 2011 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和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非参数经验贝叶斯、非参数回归、变量选取、多重假设检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11201327(2013.1-2015.12)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2176(2012.7-2015.6)负责人。项目名称:高维数据的非参数经验贝叶斯方法。

目前得到的消息,供参考。

留美期间,他的美国导师不让学校聘他,他才回国的,这个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目前嫌疑人已被捕…… 视频不易发布,容易被和谐,见谅

知乎用户 大头妹​ 发表

“当场宣布” 这一举动其实是宣告了这个老师奋斗了十几年的所有心血没有得到认可,宣判在该校的圈子里是不合格的(“劣等”)的。这个老师带着这个名声,再找工作工作不易,有点” 圈内社死 “的意思了,这个报复的举动可以理解

知乎用户 wndy 发表

复旦不能提吗?

知乎用户 路边阿花 发表

终于能理解我们学校引进的一个数学教授所言为什么不去复旦,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就是这个意思。在我看来,高校的青年教师是真的可怜,外表看似光鲜,实则到手寒酸,还要上无数的课,住垃圾的教师公寓。环境相当吃人。幸好张益唐没回国,要是回去去了复旦怕不是也被解聘流离失所吧。尤其是搞数学研究这么纯粹的学科,人才真没必要回国,这个别特么扯上报国回国,国内这种非升即走迟早会有这种事爆发,第二个卢刚罢了,希望未来更多鸣不屈敢造反的人。这吃人作呕的 bureaucracy system。我可不是对杀人者辩解,做奴才习惯了别来互相倾轧,都是被剥削的可怜人罢了,何苦难为你我

知乎用户 livetodeath 发表

“先生,我孩子这几天参加高考,想请您看看考试顺利不,顺便求个保佑高考成功的符咒。” 那妇人一脸期待的说道:“不知道需要多少钱?”

我扫了一眼那妇人,面上便现出怜悯之色来,对她说道:“你这孩子高考会考得非常不错,一表重本,你却不用担心,我也没做什么,礼金就不必了。”

那妇人感激不止,跟我道了谢告辞离去,老白便现出身来道:“怎么不收她的礼金,莫非你骗了她不成?”

“我没骗她,她儿子会考上复旦大学。” 我摇摇头说道:“可惜这却是祸不是福,他考上大学以后,一路学业顺利,后来又到那美国公费留学,读到博士,回来又到那复旦大学任教,可惜他不通人情世故,这却是他不幸的开始,给那非升即走的制度当了分母,一怒之下想不开,杀了那院党委书记,这一生便毁了。”

“这都是你用连山看到的?想不到还有这般曲折。” 老白撇撇嘴,感慨的说道:“既然如此,怎么不跟她说?”

“对于普通人来说,高考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就算我跟她说了,她也不会信的。” 我叹了口气道:“悲剧的开始总是以喜剧的方式,世人又怎么能看得清呢?”

“世人奔波争斗苦,一生总为他人忙,到头来还不是一无所有攥空拳,给人家做了嫁衣裳。” 老白眯着眼睛说道:“不如躺平。”

知乎用户 陈熙​ 发表

理发小哥开车撞人,我们看了看他的经历和学历,很多人会说,还是要多读书啊,读书出来走正路,不然不会做这么极端的事情。

南京驾车砍人,我们看他的经历和学历,人到中年事事休,情感纠纷一定要慎重,多读点书就不会这样了。

复旦老师持刀伤人……

啊勒,有头有脸的大学老师,人才引进,高素质人才,怎么也会做这种事。

知乎用户 香樟连翘​ 发表

和丰城的农民一样

知乎用户 谢晦 发表

十年前浙大有个博士跳楼了,故事是个悲剧,但对时代的推动还是有的,很多年后大家还说,他这一跳,确实改变了很多。

这次事件,分三方面说吧。

方面一是现状。今天的中国还在高速发展,但和过去相比,肯定不会那么快了。这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需求增长的放缓,与产量提升的惯性。**这问题在无数领域行业都有体现,有的领域是产能过剩,有的领域是供求失衡,而高等教育领域就是非升即走。

方面二是破解。就我看来,产能过剩实际是个伪命题,成本收益才是真的。举个例子,十年前国家牵头搞过家电下乡,就是把在城市里已经卖不动的家电拿去村镇卖。后来还搞过汽车下乡。货物下乡有个前提,就是要便宜,便宜的形式有很多种,一种是国家直接补贴,一种是企业让利,一句话,只是价格合适,什么东西都有人买。现在的教育行业,其实碰到的就是十年前家电和汽车行业遇到的问题,首先参与者脑子要清楚,环境变了,不能用旧眼光看问题,电影《你好,李焕英》就是例子,同样一台彩电,在八十年代,城市里大家挤破头。到一零年,必须国家补贴四百块,才能在山区找到下家。一句话,解决问题的前提,是看清楚问题。人要先理解环境,然后产生提出符合环境的诉求。如果企业不看清环境,结果就是倒闭;人看不清环境,结果就是煎熬。

方面三是一劳永逸。我前段时间把中国北方的著名景点和人文圣地都转了一圈,感想很多,我就说一个最根本的。中国古往今来思想家很多,从曲阜到邹城再到滕州,再到夏县,阳城,反正各种祠,府,庙。但先贤们本质上就研究两个问题,第一教老百姓怎样做人,第二教统治者怎么用人,反而最本质的问题不研究,就是人究竟是什么,人究竟需要什么。就我看来,社会中多数东西都是想象出来的,例如法律,道德,伦理,情感,政治,关系,你说这些东西存在吗?可能是有的。但真让你拿出来,其实你什么都拿不出来,因为这些东西就是人没事干想出来。想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对错,也不能和它认真,譬如田地里有个人起早贪黑天天干活,有些人就往勤劳努力想,有些人就往压迫剥削想。为什么近期社会这么多骇人听闻的新闻,今天开车撞行人,明天马路行凶,现在又出来高学历人员走极端。诱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本质上,就是人过不去思想这一关。觉得付出应该有回报,但事实上,回报只不过是你预想的回报。当然,你可以追求你预想的回报,但问题是,万一达不到怎么办?所以我的意思是,让人明确环境建立合理诉求其实很重要,这才能从根本上,起一点点作用。而不是大量人被各种想象出来的东西左右。

最后,我建议郁闷的人多看看一些在泰华人拍的视频,例如在泰国的 Sean,猫米光影记。这些人也没什么正式工作,就靠拍拍视频,赚点钱养家为生。但不妨碍他们有很多简单的乐趣,譬如我今天去买三明治,老板多送了一个鸡蛋,开心!我今天去潜水,捡了一个美丽的贝壳,开心!这其实就是生活呀。可能有人要说了,我是有理想,有责任的,我不能这么 “混日子”。那我建议你像我一样,花四五个月的时间,把中国所有文化圣地,名人故里都转一圈。中国古代名臣,例如左丘明,张载,程颐,许慎,范宁,欧阳修,司马光,陆秀夫,顾炎武,王夫之,程灏,邵雍,孔安国,韩琦,黄宗羲,方孝孺,刘宗周等等等等。他们之所以被推崇被宣传,现在能侍奉孔庙,就是因为他们精通人类大饼学,有了大饼,老百姓就老实,统治者就能用人。而泰国历史短,天气热,物产丰富,没那么多先贤没事就研究大饼学,所以人就贴近真实生活和自我,活得轻松。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历史学家都说,“古老的民族,都是辛酸的民族”,就像印度人,老祖宗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凭空想象出一个种姓制度,迫害印度人到现在。中国祖先也厉害,想象力也不差,只不过名字和印度不同而已。当然,多数人三五天空闲都没有,也没机会去了解看清这些,但你只要知道,你没有三五天空闲,就是他们设计的结果就可以了。

知乎用户 毛宁​ 发表

难道现在学校希望的是大家就老实的走?就硬白嫖?用完之后一脚踹开就一点事儿都不会有?不会吧!!

知乎用户 贱贱​​ 发表

说到底还是文章有点少了。

你说他 Rutgers 的统计 PhD 在 NJ 找个药厂不好么,起薪十几万,养老院的节奏。想拼一把的话,刷刷题,进个互联网大厂也没问题。非要选这么条路。。。

N 年前就有前辈告诉我,中国 top 高校给的 offer 就算是白纸黑字也可能不认,更别提口头承诺了。所以我当初宁可选择美国排名 100 的大学,也不敢回国蹚浑水。

中国很多高校的 tenure track 真不是 TT。

  • 北美面 TT 教职,全系教授挨个跟 candidate 见面;candidate 做报告,相近方向的 faculty 都得去听,不去会被系主任批评。北美招个 TT AP 代价巨大,要是一年面试二十个 candidates,能把全系教授给累趴下。中国怎么面的?一群 candidates 在外面排队,等着被里面的人召见…… 美国这边招博后也不至于这么面吧?
  • 美国这边 AP 跟正教授一起申经费,钱通常是对半分的。中国怎么分的?
  • 北美招 faculty,系里的人全都发表意见,只要有个 AP 强烈反对,candidate 也进不来。中国招新人轮得到 AP 发表意见?

在美国当 AP 也不是啥好职业,挺没意思的。但是过得好不好还得靠同行承托。

讲真,能拿到中国 top 985 助理教授的,都是博士里面顶尖的,进互联网行业工资也不低啊,何苦在高校卷呢?以前看到一个帖子,问 SJTU AP 跟华为 18 级 offer 选哪个,一群沙雕在下面建议选 SJTU AP。

知乎用户 sen2020 发表

很多人都说具体制度。

在我看来,真的只是制度问题,是不会激发一个学者这样的。

完全就是现在的管理环境造成的。

现在的管理环境,是越来越非人化了。不再是完美,优秀,做了,有瑕疵,有问题,没做这样的分级评价了。现在是没有完美就是有问题了。而且很多规定都是进来之后,一项一项增加出来的,说是开大会通过的,但大会都是领导层开的,再叫上几个要向上的,得到利益的所谓职工代表,最后到你头上,就是通知。最可怕的是,要你自己对自己提要求,你是可以做到优秀,为了给自己余量,你给了一个中等要求,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他们就会不断找你谈话,直到把要求提到优秀再往上一点,然后你只要没达到,就是不合格,还说是你自己定的。恶心的事情太多了。这样的管理模式,不怕你不拜码头。

就是看准现在的人,大多数已经不愁温饱了,物质上日子总体过得下去,血溅五步的事情少了。管理层就开始不做人了。加上管理层现在一岗双责,权力极大,做事顾忌是少了,效率是提高了,但也失去了制衡,一言堂起来根本没办法。

现在网上有个倾向很不好,就是要规则越明确越好,以为可以依靠规则对抗上层,其实根本就反了,规则的制定权根本不在手里,规则有一百种方式玩死你,而且还不像以前你可以说这个人和你是私人矛盾。其实弹性的规则往往是共识一致,社会矛盾不大的体现,在社会矛盾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规则就会越来越紧,矛盾反而越来越大。一开始,新规则还似乎有点道理,“聪明人”还觉得开心,觉得自己可以凭规则赢,但很快,规则就会发挥它向权力集中的特点,不合理的规则越来越多,而且执行者越来越理直气壮,不怕你们 “聪明人” 的个人能力了。

凭这个嫌疑人的智商,还有他谈话的信息,这个受害人在这件事里,绝对不是一个仅仅代表院系宣布结果的人,这种话,谁信谁傻。都带着刀了,就是奔这个人来的,只是正好今天宣布结果的是这个人而已。

再说一点,很多人说犯人多惨,没有退路,其实我不认同。肯定有他可以去的地方,肯定不会很好,但也说不上多惨。其实更朴素的情感是对公平的追求,凭什么这些管理人员做了恶,就可以毫无代价,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搞定了一个刺头得到上级的认可?这种情绪有可能才是最大的动力。因为不论未来多惨,血溅五步对自己肯定是没好处的,那还要血溅五步,那肯定有别的原因。一个有成果的数学博士,年纪也不小了,性格绝对不冲动,目的就是要这些管理人员付出代价,宁愿自损一千,也要损你八百。而且这种单位,领导说话里肯定有这样一句,我扣你的钱,我开除你,我个人又得不到好处。现在就是这句话原话奉还,我血溅五步,对我个人又没好处。

最后再说说心理问题。这个里面的问题就复杂了。从姜文华自身来说,既想有,又不想有。从现实考量,如果说心理有问题,判刑就有优势,但他应该内心不希望被当成心理脆弱的人。所以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多说。就看到有些回答说什么加强心理疏导什么的觉得可笑。

知乎用户 二次元男渣 发表

高校的非升即走和私企的末位淘汰其实异曲同工,本质就是养蛊,蛊王获得最丰厚的那份,竞争失败者被定义为 loser。

官方还意识不到躺平已经是最温和的方式吗?不躺平的话,复旦大学这样的例子未来层出不穷!

知乎用户 刀尖红叶​​ 发表

时代的一粒火星,在个人身上就是熔岩。压力向下传导,传导到无法转移那一层,逐渐堆积。

但是,为什么压力一定要通过自己传递给对方呢?为什么不能枪口抬高一寸呢?如果必须把压力传递给他人,那么为什么不能换一个岗位,比如一个闲职吗?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

个别情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就选择逃避吧。制订这样的规则的组织或个人,很快也会灭亡。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没维持多久。

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勃勃以为忠,故委以营缮之任。又造五兵之器,精锐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

幸好,《绣春刀 2》之中,沈炼逮捕殷澄,殷澄就要进入锦衣卫诏狱;沈炼不逮捕殷澄,所有人就都难逃一劫,那种 “我不加害对方,我便没有活路” 的局面,我目前还没遇到。

当然,还有些人利用向下传导的压力,不但不枪口抬高一寸,反而扩张压力,谋求私利,或者寻求施虐的快感。

这样的人遭遇什么样的结局,都是咎由自取。

知乎用户 neo anderson 发表

这位姜老师太冲动了!

想当年我在某双非大学被人严重陷害。学校时任党委书记李某以嫌疑人导师是工程院院士身份,不但不调查嫌疑人,而且竭力阻碍校长调查,同时也不给我任何说法!多少个不眠夜,我想手刃了他们。但考虑到我幸福的家庭,暂时放弃了!

我相信,干过太多坏事的人,迟早会有报应的!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再说,有仇,也不必立即就报。

各位,不要冲动,尤其是长期被不公平对待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最近恶性事件频发,我想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如果不做好蛋糕的分配,不落实八小时工作制,不解决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

我怕的恶性事件会变成常态,更怕我们会变成第二个美国(社会矛盾方面)。


一定要加个狗头才行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前大家都以为博士好欺负,随便拿个帽子给就感恩戴德,当牛做马几年后踢走也不妨事。博士闹最多就是上法庭,或者自杀。

没想到现在闹出人命了。

学校是一回事,医院更可怕。

某些医院招了这么多 “临床博士后”“科研博士后”,到时候要是不给留院,也不给推荐到其他医院,看看这事情怎么收场啊……

知乎用户 陈同学 发表

这么多干电池,谁是受益者?谁又在享受充电?

知乎用户 孤胆飞熊 发表

贪,都是贪害的。飞升疾走这个狗屁制度就是无尽的贪欲搞出来的学美国 tenure track 学了一半的扭曲东西。

不是青椒贪,是高校贪,上面的学阀贪。跟资本家剥削上班族一样,资本家给尽可能少的工资,哪怕是以公然违法为代价,也要压榨打工人,同时还不停地洗脑,让 996ICU 的劳动者以为自己有前途,就算不爽也敢怒不敢言,完全失去抗争的勇气。高校一样,拿所谓的飞升疾走把青年才俊骗过来,榨干人才的辛苦付出和创造力,最后随便找个破理由,让你达不到要求,升是不可能升的,就让你走,你不走我们怎么找新人才来压榨啊。

贪,高校制度设计者贪,既得利益者贪,扭曲的是圈子,害的是青年人才。邯郸路某高校是嫌你年龄大了打发你走,某 SEU 踢走博后还让你退工资退补助,等于几年全部给人家大学白干。各种花样,就是想用最廉价的东西换来年轻人付出自己的青春。

最可笑的是,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看看今天人们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比二十年前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人尽其才了吗?学术圈有足够自由的空间让年轻的人才施展拳脚吗?大概是没有吧。如果没有,如果平均学历的提升只是为了看起来好看,只是为了学历的通货膨胀,这无疑是浪费资源。

我想看到更好的学术圈。

凶手可恶,必须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这个现状也让人想骂人,没有什么办法,但我一定要骂几句。

逝者安息。希望 F 大早日恢复平静。

知乎用户 Matscidy 发表

非升既走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种可以摧毁人生,压力极大的赌博性行为

注意,我对这件事的定义是赌博行为,赌博行为即是本人并不具备将胜利优势逐渐积累,逐渐累积,逐渐扩大,并且量化胜利的行为。

一场不能将赢一步步做到掌握本质,掌握推理逻辑,掌握进步原因的事情。

就相当于你赚了十万,但你这十万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某个有钱的老板看你喜欢就给你的,是小学课本中在树桩边等待兔子的人。

守株待兔一样的行为则是赌博。

而我知道几位在投资领域极为出色的朋友,他们从来都是极力避免赌博 / 投机,尽力的将能力逐渐提升,避免损失。

但在学校里做非升既涨不一样,除非你在大城市有几套房,不然你作为一个没靠山,没退路的普通人,你的心里压力和底气是极为不足的。

随随便便一件事情就能直接压垮你。

我做科研的朋友为什么能够专心,领着三瓜俩枣的工资专心着做事?他父母给他准备了多套房产。注意,多套。他哪怕是不干科研,凭借长时间做科研训练出来的严谨逻辑,我相信他无论怎么样都能混的很好。

而老师不一样,长时间的举轻重量不能增肌。这是无法否认的事情。重复并不一定会进步。

无法量化成功。更进一步则不足以进步。

当然,触犯法律是错误的,为了避免更多的人陷入生活破碎,只有远见才能避免。

记住,永远避免无法提升胜势,量化成功,开拓成长,量化成长的事情

知乎用户 老狐狸张白林 发表

两个时代的结束。

一是国内高等教育疯狂扩张期的结束。二十年前,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生,很多就能直接留在本校获得自己专业的教职。那个时候很多大学还是处于非常潦草的阶段,更不用说那个时候开始的大学扩招的疯狂扩张期,大学里的机会就像摇钱树上的钱一样哗啦啦的往下掉;如果真要讨论还可以加上各个大学城新校区带来的明里暗里的机会和福利。

而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一个组织一旦失去了扩张的动力,就不会有增量新机会出来,剩下的都是存量竞争。蛋糕不会做大了,只能零和内卷。本案中的嫌疑人,据说还是某大学附中出来的,属于 X 二代的教师子弟,尚且未能突破。没有关系网的普通青椒压力更加可想而知。

再往后看看,新生儿数量的不断下滑,也预示着将来高等教育面临的是很多大学恐怕连招生都困难的窘境。。。

二是留学读博潮流的结束。三十年前读博出国是一条不容置疑的高等教育爬梯子路线。然而实际上读博士是一条非常狭窄而且回报非常不确定的路线,完全不适合绝大多数人。三十年前国内外生活水平差距太大,哪怕去美国乡下洗一辈子试管都是可求不可得的美好选项。但到了今天,人生的选择早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是大富大贵家庭的子女,或者真正苦行僧一样淡薄名利的研究者,就千万不要去读博士了。。。。

王小波当年在中国天之骄子一样的高等家庭出身,跑去美国留学碰得头破血流,兄弟还死在天使抢劫犯手里,最后还是留不下来,只能回国。相较而言,现在中等家庭的子女,连家里的房子都不用卖,也不用留学读书,就可以申请美国的码农职位享受高脂肪高糖的美国饮食,时代是真的变了。

知乎用户 申一 发表

侧面反映了,数学走向衰亡的历史行程。

王老师之死,以及可以预见的姜博士之死,是数学学科死亡的象征。

姜博士的专业是统计学,属于广义的数学科学。纯数学的境况更加糟糕一些。

数学是一个发展极其成熟的学科,资源已经衰竭。理论框架已经固化。先涉足者做完了能做的定理,成为学阀。学阀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望,权力,利益,残酷地压迫青年教师。这是所谓的非升即走制度。现在青年教师要开展科研,难度比从前 x10,因为容易的都被做完,剩下的问题都极难。于是青年教师陷入极度内卷,终于有人走向极端。

最后吐槽邯郸路某大学。本人在那里念书时,数学号称还能和北大掰掰手腕,现在已经被甩得影子都见不到了。最近几年毫无亮点,死气沉沉。仗着有几个老迈过气的院士(年龄最低 78 岁),排名还能维持第二,实质上已经被清华、科大甚至浙大超越。显然,老迈院士的知识和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但仍然掌权。

如何破?基本无解。院士和其学生已经形成利益集团,阻挠一切触及既得利益的改革。于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会继续走下坡路。对整个学校而言,可以考虑搬迁到远郊,比如崇明岛。五角场的繁华,新江湾的豪宅,让青年人才心浮气躁,无心治学。虽然哥伦比亚或者纽约大学也在闹市,但别人提供的待遇和资源不是贵旦可以相比的。

知乎用户 张学军 发表

清华毕业后去德国的电工

知乎用户 Reading 发表

我对 tenure track 长期以来都是持负面态度的,原因很简单,这个制度和苏联留下来的名册制和等级授职制不兼容。tenure track 美其名曰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实际上是对科研的全局国家计划是一种变相破坏。

虽然说,学界的名册制和干部制度里的名册制不太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名册制首先是要有一个名单,这个名单在学界的体现就是编制。

只有先核定岗位数,再核定编制数,这才好进行有效考察。如果任由一些单位搞事实上的严重超编聘用(即大量的 tenure track 轨教研系列辅以极高的淘汰率),那么则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 大量的人才在为实际优先级不够高的目标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而真正高优先级的目标却无人问津。最终结果是大量的有型投入和无形投入与高优先级的有效产出的关联性极低。

这种资源和目标的错配,是迫切需要改善的。

当然了,退出机制很有问题也是了。

高校 tenure track 出局的,也应该给个多样化的安置待遇嘛。

都是博士,甚至还都是博士后,又做了几年研究和教学,对这批人开一个绿色通道,送进政府当公务员,在政府直辖智库里继续做研究,对于改善治理能力,增强一下各级(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政府对各学科和各产业的前沿和大趋势的态势感知,也是很有价值的。

如果有人要喷,我还是那句话:一个博士后,二十年受教育年限,八年全职教学和科研经历,配不上一个技术向的公务员编制,还需要公考?

要是姜老师知道自己复旦留不下,还能在上海当个公务员,会不会激情杀人呢?我估计几率很低吧。

当然,我个人希望不要判死,死缓之后注销掉他的户籍,把他一个数学博士安排进惩戒营继续搞研究吧。如果死立执,等于一下折两个数学博士,损失属实巨大。

知乎用户 Tzar Xe 发表

走到这一步,原因实在是太多了。以下缩小范围,仅讨论姜某的科研选择上。

第一,回国时机不正确。

人是有 market value 的。做学术也是如此。如果姜某在美国更好的单位做博后,可能回国会去更好的地方。如果姜某在美国做了助理教授,不管美国什么学校,回国有各种一步到位的引进项目。如果姜某在美国最后 tenure,不管美国什么学校,回国了位置都低不了。如果再有一些奖、fellow,那就更好了。

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是 “不管什么学校”。美国有许多大学,愿意屈尊的话留下来是不难的。

这是一个现实的因素。如果毕业了立刻想要立志报国,那么很遗憾简历太薄了,参与竞争是非常没有优势的。即使国内有人,引进有很多硬的门槛是绕不过去的。

国外博士,即使是计算机四大名校的,为了去好的国外学校,尚且会坚持读六年博士然后才毕业,然后多做一期或者几年博后凑文章,再努力当期刊会议审稿人丰富自己的简历。选择博士后单位还要精挑细选,以确保自己的 market value 持续增长,保证自己的简历越来越好看。找教职也需要老师们出面搞好关系,因为现实就是如此。想要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

姜某直接选择苏州大学,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如果姜某回国第一站是更好的地方,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教授(科大缺教书的数学老师,会努力留人下来),然后争取转正,之后再跳到别的学校,不会只有青年研究员的待遇。

而姜某第一站选择苏州大学,自己的 market value 就已经降了很多了。当复旦不能给出好的待遇的情况下,他不愿意多等几年把自己的简历变厚再去申请更好的待遇,而是直接就去了。在苏州大学做的一般的时候,没有想过跑到国外大学重回轨道制(这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很多人说当老师最自由,可以自己当老板、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大家是要混口饭吃的。

就算是张亮麻辣烫的老板,也要做客户满意的麻辣烫。

学校是有考核的。要不考核文章,要不考核申请的横纵基金量,要不考核各种国家课题完成量。

跟着流行趋势走(all in 深度学习),做一些新颖的问题,文章才容易中,才容易上好的会议期刊。做和企业应用结合的,愿意去和企业负责人 meeting 的,才能拿到企业的钱。要申请国家基金项目,要懂得和同事一起努力,也要懂得顺应潮流,才能中大项目。

坚持做自己的方向、坚持做偏理论的方向、坚持不跟风,精神可嘉,但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其实给没有给学校很多的价值。

举例,如果我研究 P != NP 这样的宏伟问题,有可能做出来了拿了所有的奖、在学术委员会给别人评职称,但是更大的可能是(1)发不出文章、(2)没有企业感兴趣、(3)不容易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注意这三者还是互相关联的。如果你有文章,你也更容易获得资助,甚至企业可能会过来找你合作研究。

而如果我专门研究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懂得某些领域可以水文章,懂得如何想办法让学生可以满足毕业要求,然后我找阿里巴巴、华为等公司的课题做,合作申请专利,再和学院几位老师一起申请大基金项目。几年之后,我可能是复旦大学 — 阿里巴巴数据挖掘实验室的主任,每年有多种 funding 来源,学生培养进度顺利,我上的深度学习课选课人数爆满,试问你学校如何开除我?顶多升教授需要无限年,但是副教授是能拿到的。

许多学校都有很多大的项目,比如重点实验室、超大的课题。如果你愿意去打杂,直接进入大老板团队,稍微转变一下自己的方向,依然发挥自己的专长,留下来通常不是问题的。

以上这两段话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也不是什么八面玲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第三,没有用好学生。

在高校任教,教书已经会消耗到许多精力,是一定要把活儿转给学生的。学生做起来当然没有老师好,但是这一方面是必然的选择(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是学院的希望(很多学校也考核老师的学生能不能拿奖,比如中科院百篇优博)。学生是需要管的,这和企业要管员工一样。

如果一个人博士期间,每年可以发 10 篇文章。当老师之后教书消耗精力、写基金申请书、担任学院各种其他职务,一年能发 5 篇就不错了。但是如果这位老师能带学生发文章、和其他老师合作发文章,也许这个老师一年就可以有 20 篇。

如果一个人只是想静下来做研究,不想去教书和申请经费,不想当学生的保姆和班主任,那么可能需要去国家研究所或者企业的研究所。前者的竞争也很大,而且通常待遇不高。后者现在越来越偏向应用,是不太可能招收做贝叶斯理论的,而且待遇可能会下降。

人们要意识到 “静下来做研究” 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事情的,通常只会发生在你做的研究和国家、企业重大需求一致的时候,比如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核武器、研发光刻机、研发癌症特效药的时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是误导了大家,学术界不是这样的,做科研也不是这样的。实际上你需要的是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躲在屋里写文章是不够的,要登攀。

另外,除了学术界,工业界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基本没有上述所说的所有问题。在华为主干线上班肯定要比当老师轻松的多,在北美上班更是如此。工资也会很高。学术界内卷严重的时候,为什么要去陪卷呢?

最后,这位党委书记不容易。大家不要忘记这些默默在基层岗位发光发热的人们。没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绝对不会去选择一个宣布解聘决定、为集体决定背锅这个职业的。

知乎用户 陈炜铿​​ 发表

这次大学教师伤人事件,我个人认为就是中国教育内卷的一个缩影。中国大学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怪现象,就是每一个老师都得必须发表论文,有科研成果,然后才能够提升地位,才能够有前途,所以就导致中国的大学里边所有的老师都在想方设法的搞论文,搞科研。

但是这种事情想一想都觉得很搞笑,难道中国的大学老师都这么厉害了,每个人都是科研的奇才,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个制度却是这么制定的。所以,想要在这个体制内获得地位,那就只能拼命的内卷,拼命的互相竞争,互相抄袭,互相造假。尤其中国高校从 1999 年开始扩招后,让本来就底子不厚的大学人才变得捉襟见肘,很多人应该都是属于破格提拔进入大学教师行列的,而现在大学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为了提高所谓的知名度,却要求这些教师们去完成一些他们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且是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这个感觉真的就是在儿戏。

我们经常说 “十年磨一剑”,我不相信任何事情,或者是任何一个科研成果的出现是不需要长时间钻研、研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就可以完成的,如果能够简单完成的,我想也不是什么重要的科研成果。这也是中国大学的另外一个怪现象,每年中国发表的论文和所谓的科研成果我感觉可能都不计其数了,但是真正的能够应用的,落到实处的,能够带来进步和价值却是屈指可数,而中国每年投入到大学里面的科研经费却是在年年的增长,这难道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吗?

知乎用户 看娃老爹​ 发表

昨天小群讨论这个。有位师兄说:“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有点同情这个凶手,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世界有问题?”

我说:“如果只是你一个人这么想,那或许是你有问题。但是……”

知乎用户 达人知名​ 发表

不经父母同意直接把学生送精神病院? 死了活该啊

知乎用户 深邃暗黑范特西​ 发表

话说,一些高校在想要开除某人,或者因为内定导致不想录取某人却没有合适理由的时候,往往都会说这人心理测试有问题,并找个精神失常的理由辞退。按照我认识的某个交大老师的说法,那套心理测试题,基本上 90% 的高校教师做都会测出点问题来。

然后这次。他们算是自作自受吧。。。

另外附上今早上聊天记录里的一段。

大专才是人上人

知乎用户 大力出奇迹​​ 发表

海龟博士夫妇。我也很担心我们最后会在 40 岁的时候被赶出学校。上有 4 个老人,下有 2 个娃娃。能怎么办呢?我们打算他去开滴滴,我去做保姆。我前阵子也在考虑要不要考个护理证书啥的,去当个护工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前跟老公的想法是去卖早餐,但是学了几年,厨艺没长进。虽说是海龟博士,但是到了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得放下身段啊。我是没什么所谓,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也在街边卖过早餐。我老公是独生子女家里小时候比较宠,可能拉不下脸去卖早餐,有点担心他。但是只有我一个人去做保姆,很难养得起家里 7 个老人小孩加老公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就说嘛,早早晚晚都要出事,以前都是自杀,浪花都没朵大的,这次终于有个刺头了。

知乎用户 deadlineispower 发表

千万不要以为不让躺平就会老老实实的做奋斗者,没准是奋臂螳螂呢?

知乎用户 五角场喵叔 发表

谴责那些人吧,好像产生那些人的只是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所在的社会。

好像只要谴责了那些人,这些事情就不会发生一样。

好像只要谴责个人的精神问题,社会就是美好的,但是请想一下一个美好的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人。

晚期资本主义,人人有病。

知乎用户 长太息 发表

最近在准备找工作,世界变得太快,要不还是考个公务员吧……_(:* 」∠)_

知乎用户 樱呓语 发表

科研进度仍然为 0 的一周

马上要开组会汇报本周进度但是没忍住一直在刷这条知乎

冲动杀人实在过于极端 愿逝者安息唉

看了这么多分析,一些回答里有视频没点开就看了视频封面。可能 一看就是为了省事省钱剃的近乎光头的发型以及实在过于便宜朴素且旧的 T 恤 + 裤子。挺可恨也挺可悲。

不说他。

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科研工作者俱欢颜。

像我这样的废物博士生,确实想好毕业走选调进体制,选调公务员也卷的话就考个教资当高中老师。

我确实无所谓,因为我能力水平确实有限,确实不适合科研。

因为我是废物,所以我不会去学术圈卷教职

但是那些真的愿意走学术这条路的那些最优秀最纯粹的一批人呢。那些有资格去卷的人哪位不是真的学有建树不是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的国之脊梁。

说纯粹是因为可能他们大都就是单纯地想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

他们就想好好做做学问啊

只问是非,不问利害

可能只是我熟悉的男生大都精致优雅得体 和这位曾经的青椒反差强烈 让我有些忍不住想写下这些话。

知乎用户 [已重置]​ 发表

复旦老师们的工资真的太低了,在上海这样纸醉金迷的城市,毫无尊严。

补充:其他回答里有人不相信这个老师工资这么低,怎么说呢,我入职第一个月的时候看着工资条也不敢相信,呆若木鸡。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首先,犯罪者伏法这是应当的。

同时,另一方面,高教发展的实在是太快了,三十年前,二十年前,十年前,现在,高校的招聘标准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 “特聘们” 的心理健康和压力又应该由谁关心呢?高校不应该成为养蛊场,青椒们也需要更有尊严地教书育人,而不是成为用之即弃的合同工。

最后,年轻人选择带编制的学校吧,硬卷不值得,至少不会 35 岁后失业…… 不过我看该老师在苏州大学已经是副教授了一样不续签合同吗?还是只是特聘副教授? 特聘 yyds,非升即走 yyds

知乎用户 文刀侧卫 发表

高校里人共同的特点就是性格孱弱,被欺负压迫到极点都逆来顺受。

因为学术训练本来就违反人性,学术成果的获得过程就是体验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在挫败中不断隐忍坚韧者,才能获得胜利。

这种坚忍自然也会带到生活中。高校里很多做法和人事,放到社会上,被当众打耳光都是轻的。

可怜可叹。

姜博士不懂社会化的泄愤渠道和手段,极刚易折。他若懂得做流氓的街头智慧,应该会快乐很多。

社会越来越卷,历程越来越长,从幼儿园开始孩童们已经进入 KPI 绞肉机。

人生需得找到渠道自我排解痛苦和压力,才会觉得还有值得的东西,维持心理健康。

培养一个兴趣爱好作为出口,维护一份稳定温和的家庭关系作为羁绊,才是人生排解之道。

知乎用户 Solar energy 发表

看到最近复旦杀人案,其实结合当下的一些情况是蛮有意思的。

这件事显现出了知识分子的无产化,以前常常以为这些高知起码也得是个中产吧,其实中产不过是稍微有点钱的无产,这点在解释高知中产阶级的软弱性就曾反复提到,而现在连这一点底线也守不住了。

是个人也能看出来,至少在未来的十年内,全球经济必然是向着恶化和萎缩的方向前进,而这伴随着大量中小企业的破产,使得资本垄断得以进一步加深。

这意味着以往中高端的就业岗位将极速减少、愈来愈尖锐的贫富分化 — 以及中产阶级的萎缩。

实际上这种萎缩已经开始了。

在物理学完全看不到突破的背景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遥遥无期。蛋糕已经分完、竞争已经结束、垄断便开始了;资本针对无产者越来越尖锐、仿佛榨汁一般的剥削、把中产阶级打回无产者的剥削,才能为当前的伦敦雾都续最后一点命。

我本身是学法的,了解法律行业比较多,难道各位就没有发现律所比以往更贴近历史书中的 “血肉磨坊” 了吗?

实际上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而法律行业只不过是一点杯中窥人、管中窥豹罢了。

知乎用户 林北 发表

这是内卷引发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并不是只发生在中国,美国那个杀害章女士的伊利诺伊大学物理博士同样是生活非常窘迫,他的心理变态多少有这方面因素。

我有个可怕的预感,未来学术圈会越来越卷,特别是自然科学。容易啃的骨头在过去几百年已经啃光了,剩下的骨头极有可能是永远啃不动的,我们不可能永远依靠画大饼去吸引研发经费,投资人不是傻子,比如量子计算领域,再过十年依然没有实质性突破的话,热钱一定会渐渐流出。

分旦糕的人越来越多,旦糕却越来越小,怎么可能不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距离是:你别惹我,我也不惹你。不允许躺平,喜欢给同事下属穿小鞋的看好了:武德充沛起来时,你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最近恶性伤人事件很多都被拿出来报,是在透露当前社会对个人的压力越来越大,能撑得住的,默默忍受下来了,心理素质不好的,自杀了,性格极端的,就开始报复社会,报复个人。

据说这个事件是非升即走引起的。社会角度来看是人的生存没有得到保障,导致了走极端路线的概率。而心理角度来看,是画大饼画久了,给了别人希望,最后是失望,那么就要做好收拾不了残局的准备。

要么,就不要给人虚假的希望。要么,就兑现。要么,就让人躺平,价值观多元化。

能够当上大学教师,这样的人厉害了吧?有没有想过,和衡水中学那个演讲哥拥有同样价值观的人,进城拱白菜,发现拱不到,被耍了是怎么样的结果?这就是结果。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反对这种通过疯狂做题然后换未来的价值观输出,对于他个人来说,他的前半生已经植入了只有做题卷赢了才能改变命运。

你看这个人改变命运了吗?很多人总认为走读书路线才是唯一正确出路,这个人都大学教师了,书读得够多了,还是没有改变命运。如果我们所宣扬的价值观是,读书并不是唯一出路,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问题不是读书就可以解决的,遇到困境不要走极端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生存问题,我没编制大不了不干了,其他活法也是果,这样的思维至少可以降低很多恶性事件的发生概率。

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也没有动力去改变这种非升即走的做法。甚至,还会有人说你留不下来是你没本事。又不愿意让人躺平,又不愿意价值观多元化,又不愿意改变非升即走,那我只能希望下一次这种事情时,下一个某教师的手法痛快一些,干净利落一些,让非升即走制度下的一环痛苦的时间少一点了。

知乎用户 黄医湿​ 发表

小时候被灌输做科研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鸡汤,上大学在数院成绩顶尖自己也觉得有望为科研出力,院里老师鼓励出国读 phd 发展,结果最后确实回母校任教了,却除了科研界可有可无的论文还要被赶走。就离谱。读书的时候天天被教导奉献自己,做有价值的人,前三十多年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最后一无所有,过激杀人,身陷囹圄,唉。

知乎用户 馒头卡 yyds 发表

看了一些回答,苦读二十多年的名校博士,为了能有个体面的职位(体制内),被折磨成这样确实有点不人道。

除了体制内,整个社会其实对 35+,40 + 的人都很不友好。

国人躺平被嘲讽,鸡血无门路,人到中年,还是尽全力修行,来保持内心的平静。

平时,多三五知己朋友,多聊聊也会多些出路,尽量不要采取极端的行为解决问题。

对用人单位,也建议对员工尽量多些关怀,至少得让感到绝望的人看到点希望。

善哉善哉……

知乎用户 莱茵哈特 发表

既然一个彭宇案能让人们不敢再扶老人,那一个邯郸路事件也能让职场欺压大幅减少

现在的局面,下级根本没有办法制衡上级,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你能做的也就是一个辞职,你还能咋样?自杀了不起?你能伤到上级一根毫毛?这样发展下去的必然结局就是职场欺压越演越烈。

这就好比碰瓷完全没有惩罚,结果就是碰瓷越演越烈。现在碰瓷是靠着各种摄像头制住了,然而依然毫无成本,某天心血来潮还是要碰你,万一你没装记录仪呢?

职场欺压就更过分了,你有摄像头又如何?先不谈你如何能不动声色的用上摄像头,就算你录下来,还有哪个警察管这事么?完全没用啊。

至于你们抨击的非升即走,那根本不是重点,这些冷门专业如果有能力在企业赚到钱,还能不去?你看学 it 的早就跑企业去赚大钱了。说到底就是这些人在现今市场就是这个价,没什么可抱怨的。如果没有非升即走,这些人 90% 压根就拿不到编制。

如果你说白干 6 年欺骗了感情?it 人一样 35 岁输送到社会啊,有差么?

看开点,这社会就这样。

我们真正能改变的是:具体到人与人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都别太过分,否则总有什么东西制衡你。

知乎用户 比的原理 发表

十分震惊但又意料之中。

以前我姐给我讲了米国 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 生物系,某助理教授 tenure 没过然后制造枪击事件的例子。然后那时候我在读书,心想我国应该不会这样吧…

后来中山大学发生了扇耳光事件。那时候我正在找工作,觉得有辱斯文的事情在高校也能发生?

后来工作了发现高校那是真内卷之地,大家表面上和气,实际上暗流涌动。然后背后打架的事情真的好多,只是没有到打伤人或者被披露的地步。例如我校某学院教授和党委书记在办公室肉搏,当然没打出什么事,事后二人都被调走了…

现在发生这事,彻底捅破了窗户纸。所谓养蛊养出了最毒的人,就算是韭菜那天也会让镰刀砍出缺口。

其实不是同情杀人者,而是我看不少人内心深处也想搞个大事件… 戾气如此重,高压锅没装泄压阀…

知乎用户 喵喵不理你 发表

有传闻说姜某性格不好——我想到的是:

体验过非升即走的人,体验过那种被压迫被侮辱,那种不确定性那种焦虑感的人,那些荒谬的事儿荒谬的做法,还能性格好脾气好,当属罕见了。

视频里姜某讲到自己受到很多恶劣的对待,却又停顿很久,体验过非升即走的人自然明白他那停顿里,有多少对外人说不清的话。

既得利益集团尽可以将一切责任归于个体身上,只是我总觉得姜某不会是最后一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刚在豆瓣和知乎同时看到这条消息

然后知乎在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豆瓣在…… 打拳

又一轮对国男的嘲讽

知乎用户 维斯特帕列 发表

各行各业的风开始刮起来了,事情正在起变化!

邯郸路让人不禁联想到荆轲刺秦,这下王者荣耀了。

复旦三杰张维为、陈平、沈逸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反正肯定是境外势力的锅。

最近有个女教授挺活跃的,叫沈奕斐,也是复旦的。以前好像还有个叫陈果的复旦女教授。

这下群英荟萃了。

建议在复旦举办文斗、武斗大会,直抒胸臆,各凭本事,让大家一次战个痛快,不然就要出大事了。

按照历史经验,武夫开始献忠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文人开始献忠的时候才是。黄巢、洪秀全等等,都读过书。孙中山和 XXX 也读过书。

读书人献忠,往往说明整个上升通道堵死。此外,读书人由于有文化,很容易发展出组织,有系统性规划,这也不是武夫可比的。武夫充其量就是土匪强盗,不成气候。

张飞和关羽在碰到刘备前也没想过干大事(关羽是个杀人犯,跑路途中遇到刘备和张飞),梁山好汉们也得听宋江的。

听说 XXX 从小最爱读《水浒传》,跑路的时候啥也不带一定要把《水浒传》带在身边。后来 XXX 果然也上 XX 山了,或许,这就是一种传承吧!水浒精神代代相传!

前几年,读书人自尽的比较多,今年开始,可能献忠的就比较多了。这就是事态进一步恶化的证明。自尽和献忠都是个人选择,但是思想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说孙中山 28 岁那年,第一次去北京考察,近距离感受到满清的腐朽。上书李鸿章,被拒。接着他就跑路了,在海外成立了献忠会(兴中会),献忠会第二年就在广州发动起义。

知乎用户 runner time​ 发表

姜老师只是个学数学的,他只会拿个刀!

就某旦那个实验室管理水平!

想想学生物化学的,就这么地吧!

知乎用户 lu matt 发表

随着这两年第一批特聘陆续到期,

这只是个开始。

知乎用户 范小茗嘿嘿嘿 发表

何以解忧,唯有入关。

按我们目前的内卷程度来看,不管你有多努力多不容易,绝大多数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参考高考),而这绝大多数人里总会出现那么一两个极端点的要带走几个人的。

有针对性的复仇还有防范的可能,那种随机动手的遇上了就自认倒霉,毕竟大马路上那么多人,你哪知道谁失意了准备动手?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入关,把那些武力充沛又为人激进的人尽可能送到美国,这样他们当牛仔的同时还能让远在家乡的我们都住上大豪斯。

狗头

知乎用户 RichElio​ 发表

各施行 “非升即走” 制度的高校注意提防 “模 仿 犯”

知乎用户 滑雪上山 发表

这个问题虽然只是一个个例,但结合最近的躺平、巨婴来看,更多的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困境。

一般而言,通过增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动存量的,历史的,难度大,且容易引发更大的动荡。因此,比较推崇的也就是所谓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但是,这就意味着,新人给历史去买单。比如科研成果,再比如房子。

买单也不怕,关键看付出什么代价,获得什么收益。

近代史大辫子导致中国的衰落,导致后辈一直在买单。

奶奶爷爷辈,动乱年代,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虽然危险,随时有牺牲的可能性。但往大了说,为了人民而牺牲,死得其所。往小了说,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值得用生命去捍卫。

父母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快速发展的年代。那时候,还没有庞大的巨头,社会上也有很多的发展空间。于是他们能够以较低的门槛,成本获取更多的资源。

举个栗子,1995 年北京月坛房子一套 9 万,送户口。那会差不多的家庭月入 200。

现在同样一套 900 万,还要求户口或 5 年社保才能买。现在就按家庭月入 2 万而言,倍数没啥变化,都是几百倍,但是北京户口没了。

同样的 2004 年,外地的在北京 5 块办个暂住证,随便个奥拓,就能上京牌。现在不少人全家摇 10 年而不得,租一个年 1.5 万。

对于父辈来说,小时候窝窝头玉米糊糊,长大了大鱼大肉,茅草屋换了楼房。就算下岗,也是工人要替国家想,生活上落魄,好歹名声上好听。更有拆迁户收租卖房,鸟枪换炮,给不想努力的年轻人提供了梦想的空间。

到了我们这辈,谁叫你生的晚。是,小时候挺滋润的。原本需要很少付出就能得到的资源,现在也变得遥不可及。

没错,前辈的增值空间,由我们买单。

就是那些人,不仅仅是拆迁户。他们拿着你的钱,还在给你画大饼,还在高高在上的和你谈奋斗。

是后浪们因为不努力吗?难道就是不配吗?

前面说过,买单可以,要看付出和收益。

由于需要买的单,越来越贵,难度越来越大。前辈们轻轻松松的任务,到了我们这里,变得困难起来。但是有能完成的啊,那些完不成的,就发明了一个词,叫内卷。

也有些聪明人,发现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于是就说,我躺倒了。

但是有的人着急了,就开始口诛笔伐。对于躺倒的人,夫不争,天下不能与之争。你说啥人家都不在乎,你开心就好。

还有不想玩的,于是就选择了自我了断,成为了某些人口中巨婴。

最后一种人,直接掀桌子,当然,代价也是极大的。但是一个被逼上绝路的人,哪里在乎什么代价。

确实,增量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好,但是,如果总有人想白嫖,或者剥削,那么。

躺平的,巨婴,掀桌子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知乎用户 无相 发表

上午九点,看了一下热榜第一的回答

看了一下关注度,回答量等信息。

同时我看了一下这个问题的关注度浏览量等信息。

热度榜一直是玄学,我是这么觉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平时搞科研的人被轻视太厉害了啊。难免出一两个 ZXZ

1 月的成都,寒风已经很凛冽。

可是西南民族大学的几十位教授和老师却聚集在校门口,公开讨薪。

他们高喊 " 还我绩效”,要求学校做出回应。

你能想象那些社会地位崇高的大学教授不顾脸面,在寒风里讨薪吗?

事情是这样的:12 月 29 日中午 11:30 左右,数十位西南民族大学老师拉着 “西南民族大学绩效不公,还我绩效” 字样的横幅,在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齐声高喊“学校不公 还我绩效”。

原来,据知情人透露,西南民族大学新的绩效制度是 “重行政轻科研”、“考试时间与考研时间重叠”、“行政人员教训教授比教训孙子还厉害”。

从现场老师提供的的工资表可以看出,有些行政岗位的员工拿到的薪酬要比在科研教育岗位的教授高很多。

有一位教授表示自己最后到手只有 8 元

有一些年轻的教师更是非常的可怜,竟然不够扣除的,还要自己倒贴。

目前,校方已经承诺会展开调查,一定给老师一个交代。

知乎用户 维民所止 发表

复旦:你直接报我名字得了

知乎用户 狂化小可爱 发表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知乎用户 Edinson Cavani 发表

正好高考数学开考了,无端联想

知乎用户 浅生 发表

怎么还邯郸路某大学

就是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大学

直说不行吗?

知乎用户 王济道 发表

什么某大学,不就是复旦嘛。要脸就别干龌龊事。

知乎用户 Coldstream 发表

39 岁,跟他同龄的上海男人,没考上复旦,许多也有房有车有妻有子了。

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知乎用户 杨过​ 发表

我认为,需要注意凶手之前是否被要求 “考核期不通过,需退回已发的工资”。

据我所知,南京师范大学的非升即走岗位是有这种条款的。

知乎用户 走地鸡​ 发表

高考进行时,

学区房会迎来新一轮大涨吗?

两次高考被替代,

苟晶女士现场向您陈述;

大学生跳楼,疑被导师 pua,

家属情绪保持稳定;

南京大学针对梁莹学术、科研造假,给予七大处分,表示决不姑息,

梁莹:「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人人都有问题了。」

交大陈院长,

成功二次创业东山再起,堪称励志!

郑州郭大师,

熟鸡蛋亦可孵小鸡,劲爆一地眼球!

“离异” 教师刺书记,

“忧郁” 校长夜跳河;

酱香科技,茅台院士申被拒;

浓香科技,人均狂赚 300 万,

2000 多员工笑嘻嘻;

中科院 90 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

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落选颜宁,两年当选美院士,老美居心何在!

钱老之问已十五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依旧待解;

举族同悲,一日痛失两国士!

专家表示:

“人口红利” 过后,

中国喜迎 “工程师红利”!

年青人纷纷表示:

躺平快乐,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知乎用户 dihao1983 发表

我在想,以后进高校领导办公室,大抵也要安检了吧?

知乎用户 自由飞​ 发表

要用理性思考,比如,制度不让人活,首先指的是制度不让执行制度的人活。

知乎用户 王政 发表

关注点「离开苏州大学后,该大学教师离婚」。

我相信他的前妻一定不是因为觉得他赚不到钱而离开他的。一定是因为性格原因。

知乎用户 雨桐 发表

岗位不足、岗位抢手紧张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供给太多。能适应岗位要求的人太多。

第二,岗位所对应的需求,或者说支撑有这个岗位的资源不足。

比如说,汽车工程师岗位,一头需要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学过相关专业。一头,是这个汽车厂,或者说汽车行业的行情好,企业招得起,养的住人。

那么,现在的中国是要调整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呢?供给端,把大学学费提升十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会好解决很多。

需求端呢? 产业升级,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带来更多高速增长利润丰厚的行业,这才是大家能够长久获益的根本途径。

“非升级走” 对科研创新的负面影响、高房价和贫富差距加大对年轻人发挥创造力的阻碍和压制、企业无意义加班低效管理对员工的伤害,

这些都不利于中国的 “高质量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同时,这项工作也不能等,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但是说回本次事件,说回关联的制度。

个人的极端行为,其中个人性格上的原因占几成?社会的原因占几成,这是要分清主次的。

“非升即走”,能被很大程度上采用,是要看到其背后的供需不平衡大背景的。

知乎用户 海阔天枫 发表

我觉得,大学教师要关注自己的退路。要事先想好,一旦有一天,大学呆不下去了,自己还能做什么,市场上有没有人会为你的知识和能力付钱。就像郭德纲相声里提到的,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帝王不买,则卖与识家。

大学老师很多是从象牙塔到象牙塔,并不了解市场的行情,了解以后,你可能会觉得豁然开朗。比如说,数理化领域的青椒,如果你知道市场上一对一补习国际学校数理化课程的费用,是上千块一小时的时候,你还怕什么大学留不留你。大学不留你,你直接去开个班补补课,一周干两天休五天,就比大学开给你的工资高了。

知乎用户 GT 朱老师 发表

凶手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 “青椒”,科研压力巨大。来复旦大学任教的时候,约定好了 6 年科研考核,任务不达标就解聘。

下午的时候,数学学院党委书记(传是死者)代表学院通知凶手,他被解聘了, 结果凶手当天就割喉了对方。

据说,ZY 巡视 Z 正好在学校,影响非常恶劣,希望以后多关注下心理健康吧。

这种 tenure 制度,是从欧美国家引进的,本身没有毛病,但是国内有点儿太卷了。加上有的人比较偏执,就发生了被拒,哎…

所谓的 tenure 制度,就是说你要在入职后的一段时间(比如 6 年,很少见过助理教授头衔在一个学校抗超过 10 年的)有一定数量的发表,并且发表期刊不能差,好学校对期刊级别的要求也相应高一些。刚聘过来就是讲师,有的国家叫 assistant professor,有的国家叫 lecturer,下一级是 associate professor,最后是 professor,想要拿到 tenure 这种终身保障,找工作的时候就必须找属于 tenure track 的 assistant professor 职位,发表达标以后,升为 associate professor,就不用担心被解聘了,你后面哪怕洗手不干科研了,基本上学校也无法解聘你。但是,要想获得那份自由,前期的投入和辛劳是巨大的。

这种投入,不只是 AP 的那几年,还考考虑读博士那 5-6 年,也就是说,用 10 年的没日没夜,换后半生的对自己时间的自由掌握权力,值不值,见仁见智了。这也是为什么,我遇到咨询我博士留学的学生的时候,我总是非常谨慎的问对方,是否真的想清楚了,而不只是脑门儿一热,心血来潮。读博真的要谨慎。

博士与硕士的差距,真的远大于硕士与本科的差距,硕士现在都快卷成了本科的延长版了,不少行业,比如金融,硕士居然成了起步学位,汰…

这也是为什么学术之路不好走,不只是国内卷,国外也卷,因为坑儿太少了,除非有教授退休或者去世,不然没有多少位子出来,而教授这种职业,很多白发苍苍的老爷子干得仍然很乐呵,不少寿命还很长,导致学术界真的越来越卷。

我对于金融和经济专业更了解一些,Econ 虽然没有化学、生物这种那么卷,但是也越来越卷了,很多毕业于北美前 10 的名校的博士,也有不少无法正常 tenure 的,我见过博士毕业于北美 top,找的教职也是世界前 50 的,但是 5 年时间一篇发表都没有,最后去国际组织做咨询类的了。还有一个北美 top 毕业,快十年了,才有一篇合作的 TOP5,加一个 R&R 的 TOP 5,也是合作的,没有一篇 solo,最后也是非升即走,离开了。

这些青年学者,不是没有发表能力,只是名校对于发表的期刊有要求,而且这些顶级项目毕业的学者,心气儿也高,都瞄着好期刊去发,一般的期刊看不上的,所以会出现不少学者 N 年来,一篇发表都没有的情况。

人生路千万条,千万别想不开,干不了学术,去业界赚钱也是不错的。数学大拿们,来金融行业,一般人卷不过的。

我是

@大欣 V

,关注我把~

欢迎留言讨论

知乎用户 大欣 V​ 发表

邯郸路就一家 “五角场文秘学院”,“青专” 并掉以后,连第二个疑似大学都没有。其他内容看其他贴,我不敢“造谣”。

知乎用户 硕鼠 发表

学统计的来答一波。Wenhua Jiang 之前发过 Annals of Statistics, 在数理统计领域里基本是最顶刊了。可以说他在 2010 年以前的成绩是很突出的。2019 年他发的 Bernoulli 也是顶刊之一,这些期刊地位的确是国际级的。单从学术上来说,在那时他是很优秀的青年学者,到如今的地步也是可惜了。

看来他的心态近几年肯定是有大问题的,但有些事情一旦做出来就没法原谅也没法回头了。无论在学术上的路走多远,心态还是最重要的。

知乎用户 深知 发表

彻头彻尾的悲剧。

只学非升即走,不学配套制度,现代大学的表,翰林院的里,可不是搁这里养蛊呢,如今被蛊反噬,那能咋办?

看我在这里写一篇,故意杀人的法律分析吗?

其实高校搞数学的,真的挺苦的,一是收入不高,没有外快,二是搞纯数学压力还是很大,一般性格都是比较内向的,容易走极端,熟识的几个搞数学的朋友,几乎都是在发牢骚。

本案虽然极端,但也管中窥豹,如果在不完善配套制度,一味地把这些青椒用完即弃,也就别怪出这类事件,早干嘛去了?

说真的,一味打压,只赌不疏,连躺平都不让,那只能在沉默中爆发了。

比起来,双鸭山打耳光那位,真是儒雅随和。

知乎用户 普法三藏 发表

是时候反思调整新机制了:不可能让学院的负责人为不合理的机制背锅!高质量科研不可能三六年搞得出来的。这一轮机制探索下来,可以保留的是:人才选拔机制——杜绝裙带关系,由人才工作小组集体挑选最优秀的人才进高校,门槛提高。进去以后,给个讲师(都是博士),管个温饱,如果科研不行,就要搞好教学,什么都不行,就开掉;如果愿意从事教学,工作 20 年,晋升为教学副教授,但是教授得有科研成果。有的博士,愿意拿微薄的工资进行长期科研,就让他们搞去。现在科研的发达是前面稳定的科研环境产生的,这一轮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杜绝箩底橙混入高校,选尖子进去高校,但是科研是复杂的,就算是尖子也需要漫长的时间,罗院士测数据都测了几十年。现在这套机制保留进人的那一块就好了,入职后,开人要慎重。出生率低也跟这个机制有关:三六年一考,顶尖脑子都没时间生孩子,既影响人口数量,也影响人口质量。希望大家顶起来,让机制建设者看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非升即走制度是最坏的大学制度。

美帝之所以能实施这个制度,是因为他没有那么内卷,老百姓随便找份工作都能中产生活。

美帝选总统,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哥们能不能让大家尽可能地找到工作,而且美帝那个工作可不是 996 的工作。

这个制度跑到中国来,基本就完全变成各大高校压榨人的工具了,人家本来是想着一开始少拿点钱,找个稳定一点的活,但是现在却变成我用一个稳定的大饼骗你六七年最年富力强的时光,用的时候成果归我,弃的时候非升即走。

这最后坑的是谁,还真未可知。

ps: 看来以后复旦要变成邯大了。

知乎用户 桂能 发表

终于主流声音不再是我们不想听到背后的故事了

毕竟这些悲剧离我们很近了

对了中国的基础研究病了很久了

非升即走 5 个萝卜一个坑 要比互联网企业末位淘汰和 35 + 淘汰率高 不人道起码 15 倍 每一个人都车轮的祭品

知乎用户 平平 发表

谢邀。

大部分人说这是万恶的 “tenure-track(非升即走)制度”所致,其实也没错,但是这种 “超级淘汰法则” 并不局限于科研 / 高校圈的啊。

现在就是全方位无死角内卷,内卷本质是啥呢?供需关系恶劣,竞争者太多而提供的获奖机会太少,我发现世间很多现象,其实都逃不出供需关系大框架。

关于犯罪嫌疑人姜某人的基本背景,本问下的高赞回答基本上已经写得很全面了,本科复旦、本科期间还拿过复旦大学首届校长奖,这是复旦大学设立的最高奖项,美国读博期间发表多篇一作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就回国了。

上海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教师持刀伤人,被害人已死亡,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知乎 (zhihu.com)

**这样的履历不可谓不豪华,这可是 10 年前的履历,不是 2020 年这样的大背景,现在内卷更严重了。但是,其博士归国的第一站可能并没有选好,其首先去的是苏州大学,**但是,可能还是不死心、想冲一把,跳到复旦大学,但是无奈得面对 “非升即走” 的考验。

这说明,这个人对自己还是很有要求的、很有拼劲,现在算算其可能是 35 岁时候才跳到复旦的。35 岁的年纪勇于求变,这种精神头不就是文化所推崇的 “奋斗” 文化么?可惜的是复旦的 KPI 考核和苏大不可同日而语,而且 17 年的高校圈竞争环境也不是 10 年可比的。

对于这个事件,有很多方面可谈,比如选对专业多么重要、“忘却骄傲,接受显示”、博士归国怎么选组、内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选专业很重要

记得有大佬也扒出了和姜某一同获得校长奖的另外两个同学,一个博士毕业回中学母校教数学了,另一位做金融投资了。能够选择数学专业的,我都认为拥有天才般的脑袋,但是,即便如此,没多少人继续搞数学。拥有天才脑子的人选了不好的专业都难以在所学 “专业” 上逆天改命,其他人选专业就要更小心了。

2、回归平凡很重要

同时,我认为像姜某这样走极端的人还是极少数,其走上极端根本可能还是不能接受现实的落差感,当初天之骄子,现在连一份稳定的教职工作都没有,而且年龄已经 39,已经没有时间重新彻底刷机了。

但是,和他同样获奖的同学,也有回归平凡选择去中学教书的,这种天才选择到中学教书的不少,看看深圳中学录用老师就知道了。

即便是一般的学校,小学、中学和高中,都有很多不同学历的人竞争,目前校外培训机构遭到重创,很多天坑专业可能更没有去处了。

虽然是极少数,但是不代表我们不去重视,毕竟我们 14 亿人口,再小的概率乘以 14 亿都是巨大的悲剧。

有时候,我们真的得和自己心中的那份骄傲和解,回归平凡,否则可能结果更惨。

3、国外博士回国职业道路一定就比土博强?

据我观察,还真不一定呢,最重要一点是土博拥有的导师资源是归国博士所不具有的,即便你有 “青千” 名头,但是,这个名头只能保你三五年,如果后续没有重大成果,很大可能比不上土博了。

因为土博有导师帮助,可以把经费和学生资源分给自己刚任教的博士学生,这样的资源倾斜下,项目经历和论文数目一下子就冲起来了。然后优青、青年长江、甚至后面的杰青就水到渠成了。

一般国内的大组(院士带队),基本上就是轮着拿头衔,这个时候,土博就会赶超归国但是没有靠山的博士。

所以,即便是国外名牌大学博士,回来还是要找棵大树,别太自负了,单打独斗基本上很难成功,除非你是 S 极选手。

4、内卷本质是什么?

大部分人认为内卷是因为人太多了,我觉得这还不准确。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是中国人口太多了,劳动者包括高学历劳动者供应源源不断,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咖位的游戏,都有很多游戏玩家参与竞争。

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需求萎缩,社会并没有给广大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尤其是最近些年,我们国家实体经济肉眼可见衰退,更是加剧了内卷化,这方面我觉得应该要管理层承担责任。

经济不好,对于很多待业劳动者来说,开滴滴、送外卖、拍视频成了就业的选择。

很多人理解内卷化的时候比较偏重于人口多、竞争对手多这样的层面,我觉得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

甚至有人把怒气撒到奋斗 bi 上,那就真的是搞错对象了。

曾经看过一个数万赞的回答是这样解释内卷化的:“看电影,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一个人先站起来看了,被他挡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大家都不得不站起来看电影,只有第一排的人坐着。”

这就是典型的只谈了第一方面的原因,而没有深究其他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电影荧幕太少了,要是五个人独享一个大荧幕,会出现那样的情况吗?

简单来说,内卷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参与竞争的选手变多了,另一方面是获奖名额不足够!

对于当下的内卷主要是经济大环境下行的情况下人才需求极度萎缩造成的,我国上次的内卷是通过改革开放所解决的,本次所面临的内卷必将通过改开 2.0 才能得以解决。

知乎用户 pure 日月​ 发表

按说青年教师三十五岁拿不到青基就已经要滚蛋了,杀人还得到 39?这哥们得多能忍啊

知乎用户 饼当 发表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说这次这位老师杀人是因为被 “非升即走” 的制服积累了怨气,所以才杀人。

我觉得大家能意识到背后的问题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任何一个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就像一次事故背后必然有十次违规,一次社会恶性事件背后必然也有十件能让人积怨的事情。

只不过在过去的事件中,这一点都被无视了。

在过去的事件中,如果你去分析凶手曾经遭遇的不公,那你就会被说是在给凶手找借口,因为不论什么理由和怨恨都不能成为杀人的理由。

这话说得很好,但是没用。

杀人就是杀人,不能原谅,这话没错。但如果不找到凶手杀人背后的隐藏的社会因素,并且不着力去改变这个问题,那类似的事件必然会复现。

所以这里分析凶手曾经的积怨并不是为凶手的恶行做开脱,而是为了防止以后类似的事情继续发生。只揪着凶手杀人这一点不放,反而是一种愚蠢且短视的行为。

比如这次教师杀人,大家都在说这是 “非升即走” 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的,那么相比于谩骂凶手,着手去改变 “非升即走” 这个制度其实更为重要。

我希望大家在面对未来类似事件、回顾以往事件的时候,也能有像面对这次事件时一样的态度。

毕竟大家现在的压力这么大,近期类似的事越来越多,而且以后也不见得会越来越少。

知乎用户 罔顾花丛只缘君 发表

我暂时不评价这件事,想写一点我作为本科生看到的学术圈冰山一角。

和复旦同样的 top3,应该差距不大。

我的近纲老师,非常非常非常优秀的历史学者,朋友圈每天都在跑各种会议,他自己也说不这样做自己就没工作了,自嘲 “居然沦落到高校红砖课的地步”。

我的编程老师,也很优秀,美国博士。每天备课到半夜两点,就这样还在课上用近乎谦卑的语气和我们说:“你们有意见没关系,直接告诉我,我立刻改,但请大家评教的时候多包含一下。”

青年老师兼顾教学行政科研,忙不过来就只能压榨学生。

暑假里报名了一个青年老师的实践项目,本来希望学到点什么,结果他上来什么也没教,甚至没告诉我们自学什么,扔过来 4000 多条企业名单,让我们一个个去查信息,大概就是数据苦工的工作。

我隐约觉得学术圈有点问题,但我不能多想,在这种莫名其妙的 “复合型人才” 培养计划下我自顾不暇,但我大概率预见到自己未来手握 top3 的毕业证,要么被资本家要么被学术圈剥削的结局。

知乎用户 以不言以静 发表

这个非升即走是从美国学(xiao)来的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卢刚博士,把副校长以下整个系给干掉了,其中就包括太空物理学的擎天巨擘范艾伦教授~

知乎用户 萌之检事正 发表

震惊!无奈!从最早的下毒到现在的动刀子,印象中每年总会出点事,可大可小,所以我一直自称母校是海菌菌医大学的。

知乎用户 运动医学万医生​ 发表

我能说啥呢?许宁生校长注意安全!… 呵呵!

知乎用户 蓟县稻花香 发表

这老师还真不算报复社会,顶多杀了个坑过他的人,没牵连无辜

多方面搜集情报归纳下来,他的经历大致是这样的

00 年考入复旦数学系,之后去美国深造,拜入统计学名师门下,本有机会进耶鲁,但由于发的论文数量不达标没成功,后来回国,在苏州大学任教 6 年

据苏州大学当时的学生回忆,他是统计学招牌讲师,肯留在那里现在应该还是大佬,后来跳槽去邯郸路大学一做就是 6 年

猜想邯郸路大学当时挖他的时候肯定给了承诺,又是母校有情怀加成,跳槽证明他确实能力很强而且真心想做学术

谁料得到校方领导这么不当人,挂个特聘的名头白嫖了 6 年(相当于现在企业随处可见的劳务工),然后说他 “能力不合格” 要解聘,他已经 39 岁再转型也来不及,而且这次对他心理伤害太大,过往遭受的种种不公袭上心头再也无法消解,陷入绝望后选择了杀人同归于尽这种最极端的复仇方式

“杀人偿命” 是任何年代都通用的法则,但在如今物质丰足衣食无忧的环境下硬把一个有能力的人往绝路上逼,校方的责任也很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是不想向上了,是真的没办法向上了。

躺平一段时间,有助于释放精神压力。

博士都这样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们那些位置太高的世界,我也不是很懂。

我本不想懂的。

知乎用户 楚烈​ 发表

至少,是拔刀向强者,而非无辜弱小

知乎用户 怒吃鸡胸肉 发表

本人某中流 985 大二,工科专业,班主任讲师第四年了,在评副教授(非升即走,他本校土博,具体竞争激烈程度我没好意思问)

我曾和他讲,我想出国读硕博,回来进高校走科研。

他和我说你不要这样,你不要本科毕业就出去,本科毕业就出去了就是放弃了国内的所有,想留高校你不如先保研读个硕,哪怕是硕士期间再出去

他当时没有具体和我讲放弃国内的所有是指什么,人脉?资源?还是大牛靠山?也许吧……

说实话这个新闻真看得我挺难受的,各种意义上

知乎用户 北冥有鱼 发表

作为一个天坑专业已发表顶级期刊达到毕业要求却仍面临着无比压力的在读博士谈谈自己的看法:

搞科研的人啊,还是要培养一点爱好,高雅的也好,低俗的也好,哪怕低俗到是晚上偷偷看 xxx 都好,这个爱好的作用一是给自己的情绪一个宣泄口,另一方面是让生活多彩一点,给自己对世界多一些眷恋。有牵挂有眷恋的人不容易走极端。

引用一句话:

一个人在二十几岁还一无所有,他想的是如何通过奋斗来证明自己。加入一个人到三十几岁还一无所有,他所想的可能是社会欺骗了他。

就业形势不好,导致高校扩招。扩招后的人终于还是要踏入社会。疫情又导致经济不景气,社会出事特别多。大家都不容易,一起加油吧。

(写于凌晨一点从实验室回寝的路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让躺平? 那就只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呗。

希望隔壁珠三角某综合性 985,华中省会某综合性 985 好好看看,学习学习。说实话这事情最早发生在上海而不是这两所学校,有点出乎我意料。

知乎用户 废柴社畜不想上班 发表

赶紧写个论文,争取重大立功。。。

知乎用户 Pony ma 发表

看到新闻后评论一点题外话。

(国情) 国内环境不适合非升即走,即 tenure-track 聘用方式不能照搬。

一方面是青年人才待遇。国内有一种知识分子无产化的趋势,大量的青年人才并不富裕。工资收入并不能让大量没有 “帽子”,title 的青年人才安心做学术研究。因此大量青年人才会面临大的经济压力,如果施行非升即走那么无疑加重了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是青年人才可以转行的机会少,很难像欧美在学术界干不下去可以到工业界求职。国内青年人才在高层次平台干不下去只能去低层次平台,几乎没有去工业界赚钱的机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明《嫌疑人 x 的献身》主角石神这样一根筋的数学天才是真实存在的

知乎用户 蕉瑟夫 · 蕉斯达 发表

姜老师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毋庸置疑,但也给一些领导敲响了警钟,保不齐那个青椒被逼急了,也会做出违法犯罪行为,所以领导们还是兜着点。

听说以前有的博士毕不了业,把导师叫到天台威胁导师,有的直接自己疯掉了,然后吓得导师有了心理阴影以后再也不敢逼学生。

这些做法都是不光彩的,但是都有一点作用,就是对上面人进行震慑。

或许比一个人默默跳楼投河强。

知乎用户 Michael Jackson 发表

身处 “天坑” 行业。

某日喝酒,友人问:汝对自身处境甚为乐观,看不到网上所言之焦虑

答曰:已烂至极点,愁有何用

一来行业内卷严重,更有才能者尚不得重用,我何必愁眉苦脸;

二来待遇虽差,至少饿不死;

三来我既无人上人之执念,亦无家国天下之雄心,闲暇能与三五老友聚上一聚诉诉苦,痛骂几声,也算一种发泄。

友人再言:我所忧正是如此,万一我等天坑和提桶人士 40 之时被迫优化,既无体力劳动,亦无脑力转行,为社会所弃,何如

答曰:对我等天坑人而言,某事不需体力,亦无需脑力,无非掀桌,不必耗费自我。

友人:。。。

我:干了这杯!

知乎用户 糖飘人间 发表

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个信息没?

姜文华是纯正的复旦人,中学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本科上的又是复旦大学。而且在校成绩极其优异,他 2004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系时,曾以优异的学业成绩,获得首届复旦大学校长奖。

纯真的复旦人,有多纯正?连中学都是。也就是说姜某是上海人。

这个信息对像你我这样的吃瓜群众是有多么的重要,你知道吗?

他避免了太多舆论上的地域黑、出身黑。避免了我们再被当 “乡下人” 来背这口黑锅。

根据网络的逻辑,哪怕姜某的人生履历,有一样不是上海出身,不是复旦出身,那他所在的地域,他所在的学校就可能成为网络喷子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所以姜某清一色的出身,让那些想转嫁矛盾的黑子,终于能把焦点关注到真正该关注的地方。

愿我们都是以人的姿态站立在社会当中。

所以,庆幸吧。

知乎用户 执大象 发表

“邯郸路某大学……”,干嘛不明说?!

江湾五角场周边集中了复旦、同济、二军大等大学,而邯郸路上就那么一所,搞得欲盖弥彰。

学校里也是个小江湖,各种资源和利益争夺,不过走到杀人这种地步,斯文扫地……

上海的生存压力太大,搞得人的心理健康有问题,特别是各种国营的单位和院所。我的兄弟在上海某单位内部争斗,搞到神经衰弱,很是痛心,相煎何太急啊!


中国经过多年扩招之后,形成了高素质人才的庞大规模,但是学校和科研机构整个编制扩充不多,于是僧多粥少。

在整个国家面临西方整体强大竞争的背景下,我们还陷于这种内斗,不是件很荒唐的事吗?

非升即走,问题是走哪里去,这个社会连大禹治水的基本逻辑都忘了吗?!很多研究是要花时间的,搞得人心浮躁,能出成果吗?!

国家是不是应该先考虑把这些人养起来,给他们一个做学术研究的环境。做得出成果的,自然会有单位抢人,出不了成果的,也可以组织起来,通过各种方式服务社会。

知乎用户 Boris 发表

保险君是昨晚看了这个消息,之后又看到了网友提供的视频,在视频中可以听到警方在抓捕姜某时有这样的对话:

“警方:刀子是哪来的?

姜某:网上买的。

警方:你为什么要 sha 他?

姜某:他一直陷害我,后来我又在单位受到的很多(不公平对待),一直延续到现在。”

那么,姜某是怎样的人?

在保险君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发现姜某确实很有才华,是复旦大学第一届校长奖得主,2004 年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2009 年美国 Rutgers University 统计学博士,2009 至 2011 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和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 年 1 月至 2015 年 12 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SFC-11201327 负责人,2012 年 7 月至 2015 年 6 月是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BK2012176 负责人。

这样一位学科带头人选择了如此极端的方式,小编顿时觉得姚尧博士说得很有道理:

“这是中国顶尖大学最大的制度问题,把大学市场化,采取非升即走,别人没有活路,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必然的。”

我们在愿逝者安息的同时也应该思索,现今社会行业内卷的情形是否过于严重?

ε=(´ο`*))) 唉,保险君在这里也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喜乐,善待社会。

编辑:保险君

<如上分享 望有助>

更多 ღ有趣好玩、颜值爆胎ღ 的保险科普内容

来这里一键取走 ⭐⭐⭐

✅ 知乎机构号:复衡保险经纪

✅ 知乎专栏:我的保险我做主

❤ 感谢知友你的「赞」与「分享」帮助到更多盆友,笔芯 (´・ᴗ・`)

知乎用户 复衡保险经纪​ 发表

青椒六年不达标就解聘,而那些体制内 never reads a new book, never thinks a new thought 的老东西一个个活得有滋有味

知乎用户 Deutschesreich 发表

可靠消息大部分是个人原因

教师精神状态一直以来都有些不佳,同事和学生都有反应

没办法,国内的非升即走,从学生到教师都在疯狂卷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本质是国内产业升级失败的体现,这才是刚开始而已,用不了几年一旦国内千老一多,科研在国内就像公知一样彻底变成贬义词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贴一个之前发的帖子。春秋笔法,讲述中学班上做题家赴美读博前后的故事。

[那些所谓的超级中学牛在哪里?​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21533/answer/1720783570)

知乎用户 威尼斯大嘟嘟 发表

人力资源结构性过剩就是这样的,一方面各个行业都缺人,一方面下至大专生上至博士都不好找工作。时代大势是这样,个人何其渺小。

复旦这种国内顶级高校竞争非常激烈,你看它只能算是一个馒头掉在地上,但是掉在地上的馒头都有人抢。

人还是要搞清自己的定位,上海那么多高校,统计学又是万金油专业,找个工作应该不难吧,何苦要去挤复旦的独木桥。

在中国不油腻不油滑是生存不下去的。

知乎用户 正午马天尼 发表

关注年龄 39 岁。

非升即走,6 年,那么他找到这个工作实在 39-6=33,33 岁找到工作。

但是没有符合要求。

今年 39 岁了。

过了网上传说的 35 岁退休年龄了。

未来工作不好找。

躺平的人,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如果算从 18 年福报论开始算,22+4=26,如果是研究生 25+4=29,也就是说躺平的关注人群,最高年龄不过 29 岁。

这里的关注人群,是那群饱受其害的人。

常年 996。

不过躺平最大的危害是不买房。

没房就没压力,就不能被控制。

这个某大学教授,39 岁,应该结婚了,买房了,但是没有工作了……

未来如果还有 35 岁退休的说法,恐怕……

房贷往往是 20 年 30 年,所以确实没有资格躺平。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有房贷但是没有工作,只能放弃房子,如果卖的钱没有还够银行贷款,还要继续为银行打工。

没有房子也要为银行工作,但是还是没有工作……

未来……

众生如刍狗,谁能复得出。

知乎用户 无尽星辰 发表

只能说这是学术韭菜的愤怒!

同样是割韭菜,大学里面割韭菜,明确地告诉你非升即走,如果学术不达标,那么你必须走人!而设计院割韭菜,却靠的是谎言、洗脑、画大饼!设计院领导骗你说设计院越老越吃香,给你画 N 多的大饼,等韭菜们自己慢慢觉悟,等觉悟后,最后不得不主动离开设计院!设计院领导们从来不敢告诉年轻人设计院是青春饭、临时工、会被设计院领导兔死狗烹!

知乎用户 xiaomm8341 发表

快来请曹懂王给被害者上一课:

知乎用户 立党​ 发表

不同的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就业制度。

昧国那个非升即走制度在中国并不适用,这种制度在中国本来就是容易被腐败所侵蚀。

如同昧国那种依靠推荐信的高考制度在中国难以行得通一样。

中国有太多的人情,到时候推荐信就全成了废纸。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昧国没有就业歧视。

人家张益唐在昧国超市干服务员照样干得好好的。

但如果在中国,你一个高学历的去超市干服务员,那就是各种歧视的眼光了。

另外这种逼迫式制度本身也很难真正催化出思想的火花。

戴维质量管理有一个原则,就是安全原则。

人有了安全感,才能有精力做好事情。

学术也是一样的。

因此中国学术界需要怎样的就业分配制度?

个人认为还是应该铁饭碗。

如果觉得铁饭碗不好听 ,那就日本式年功序列制度,两者本质一样。

铁饭碗与考核制度并没有矛盾。

考核没有通过,学者的收入是会低一点,但是不能低到那种让人无法生活下去的水准。

让他可以继续做研究,说不定以后就憋出了张益唐那种大成果。

例如规定一个老师带学生的数量限制,管你多大名头的学者,带的学生数量都有限制,然后其他学生由谁来带,就由那些考核没有通过的人来带。

知乎用户 罗化生 发表

哎,邯郸某 top985 学校还有谁。。。

知乎用户 owen 发表

别的学校出事就直接报名字,复旦出事就是某大学?

而且邯郸路就复旦一个大学,

我看不如写成: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 220 号名字带旦的某高校!

一层窗户纸,遮遮掩掩,耐人寻味!

大学,教师,因工作关系,基本可以猜到什么情况了!

案情已经清楚:事实上死者不是同事,而是学院的主任,因工作原因,对被害人怀恨在心,所以对其实施侵害。

民警问他作案动机时,他说自己在单位受到了很多陷害和不公平对待。说到了这里他有些哽咽,他继续说自己受到了很多恶劣的待遇,一直延续到现在。

知情人的告知,犯人是一名通过人才引进而进入该校的青年研究员。曾在美国留学,曾经有机会进入耶鲁大学工作,但是他国外的导师进行了阻拦,并且把他送进了美国一个统计机构工作,所以工作上有些不顺心,于是就回了国。
回国以后,曾在江苏某高校工作,但是到期后学校未跟他续聘。后来通过应聘进入了现在的大学工作,这次是因为科研任务考核不达标,所以学校要对其解聘,书记代表学校跟他谈话时,谁知道竟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39 岁,青年研究员,

留学国外,差点进耶鲁工作,被导师阻拦!

在国内被解聘 2 次,

本来是一个多么好的学者啊,在国外受到不公正待遇就算了,在国内被当成工具人戏耍!

非升即走,老生常谈了!

高级知识份子,压榨起人也更高级,吃人都不吐骨头!

不由得感叹一声!一叹青椒之不易,二叹学术圈之混乱,三叹教育体系之无用!

内卷如斯!每年海量高级知识份子输出,有什么用处?出路在哪里?未来在哪里?

知乎用户 吟鞭东指即天涯​ 发表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吗?

没有报复社会,没有残害弱者。上面的名人名句,也只能是大家事后放放马后炮。他不是勇者,他只是个肉体凡胎。他无法对抗高耸入云的光华楼,只能舍弃一切,撬下光华楼微小的一角。

知乎用户 赵兄​ 发表

工农要的是饭,饭没了,就要拼命;知识分子要的是脸,人家学术不如我还能留下来,不为别的,朗朗乾坤,哪里忍得下这口气?

知乎用户 angus wong 发表

国家要大力打击这种乱用编制的操作

10 个编制养 1000 个人,学校是肥了,青椒是废了

老老实实干掉所有编制,所有岗位合同制,底薪加绩效,愿意躺平的就躺,愿意卷绩效的就卷,财富靠劳动所得,省的老拿编制卡这卡那

拿生存条件约束大家,这是才改革开放吗?

知乎用户 ziscor 发表

看着这么 nb 的人都拿不到编,那我家里蹲一年找不到教职突然变得十分合理

他这种十分硬核但研究周期长的去二本还真不一定要,面试官表示我们招人就是要论文量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应该重点关注城市内相对贫困现象,尤其是大龄无家失业男性。因为这些人父母不在身边,又没有老婆孩子的疏导和束缚,身处大城市周围贫富差距感觉明显,又缺乏农村贫困地区耕地所带来的安定感,对社会压力没有任何排解通道,而且城市人口密度大,居民也缺乏农村的武德,任其发展可能伤及无辜。

以前是低学历人群为主,现在发展到高学历人群。智商较高的人精神容易不稳定,教育沉没成本极大,一旦崩断更危险。

知乎用户 张时民​ 发表

我们无法控制情绪,情绪就会控制我们。

不管怎么样,任何人都没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

知乎用户 武汉离婚律师 发表

结合最近的新闻,感觉报复社会逐渐常态化了。

大家好好学点防身知识,看看柯南也行,争取点背的时候不被顺便带走。

另外,“有话不能好好说” 是世界上最弱智的发言。

大家要引以为戒,珍惜别人好好说话的时候,不然刀就劈上来了。

不过也不要有太多恐慌,大多数报复社会都是 1 换 n 的方式,而不是暗杀,练练长跑差不多就够了。

知乎用户 吴茗 发表

冲动是魔鬼!控制冲动就是保护自己。

听说被害人是该院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

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引进人才,该院教师,博士,约定 6 年为期考核,科研任务不达标就解聘。如果此案的起因真是因为,党委书记王永珍代表学院宣布对其解聘决定,该教师心怀不满,在网上买了一把刀,持刀到王永珍的办公室,在王永珍的办公室用刀将王永珍刺杀致死。

真是两败俱伤!

再一次提醒:

遇事不要冲动,天塌了地接着。

一室冲动,行动过激,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如受启发,感谢评论。

知乎用户 民间老法官​​ 发表

真的一开始就走错了,假如一开始往南方去、往内陆走,越偏僻越好。比如云南非省会八十线小城红河州去,结果就不一样了。

一来提高当地教育水平(个把个就不说这么大了,最多提高纸面水平);二来自己过得快乐绝不会被当成燃料;三来无欲无求(求了也没用),安静下来做学问说不定还能做出更好的结果。

当什么时候,八十线小城市的高校也能出个张益唐先生一般的人物、八十线小城的高校排名突然靠前了不被众人挖苦讽刺,这个学术环境才叫正常。当然非升即走的政策确实要改变。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类似现在初高中老师一样的制度,新来的老师先去次一级高校做科研,做出成绩了再回来,做不出成绩就留在次一级大学。或者好大学就直接不招新燃料,去次一级的大学里挖做得好的老师,而由次一级的大学来进行广泛招新。由于次一级大学本身受地域、工资等限制无法养蛊,同时高等级大学也不断在挖人激励其不断吸收新血液,这样养蛊本身就变成了养大学,每一个青椒也能在这个制度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级学校,最关键是科研经费应向次一级大学倾斜一部分(放心,大佬的学生也要去次一级学校磨练,同时自己的队伍也只能从次一级学校来,这样的倾斜是可能的。),这样学校和青椒才可能做到真正的百花齐放。

知乎用户 失路翁​ 发表

这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有多项技能的重要性。

我爸从小学了很多本事,在少年时代他就会做饭、开拖拉机、修理电器、修剪果树、带孩子了。

我爸就从来没担心过失业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干什么都能活。

人会的东西多了,气质就是不一样。现在我爸六十多了,遛弯的时候看了看小区门口招聘保安的广告,保安亭里的人看到了喊他:应聘保安么?下午就能上岗。

失业?不存在的。

反之,如果只会写论文,失业的时候,就非常的尴尬了。

知乎用户 周赛 发表

转自豆瓣用户 shmily 的帖子

[复旦大学命案​www.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douban.com/group/topic/229698517/)


据上海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 6 月 7 日通报,满身鲜血的姜文华当场被制服,警员到场时,他控诉称自己长年被 “陷害”,“遭受很多恶劣待遇”。

姜文华目前被刑事拘留,警方正进一步调查动机。

到场警员问他,从家里过来的?戴着眼镜的他,镇定清楚地说出住址。

他复旦附中毕业的,上海口音,应该有房有家人。

当被问到动机时,他说有人编造 “谣言”,并略带激动地说,“在单位内受到很多陷害,受到很多恶劣的待遇”、“一直延续到现在”。

他说完,“很多”…… 停了好久…… 感觉往事涌上心头。这种真实场景,拍片编剧都想不出来。

他是统计学博士,不是数学博士,找工作不要太简单。别说投行这类的,就是一般公司,统计类的职位也是薪水不错。他留在美国, 可以去华尔街, 药厂, IT 大厂做统计, 真是每条路都是人生赢家。

看他的统计 phd 毕业时间,正好是金融危机过后,那时候别说药厂,即使是有名的那几个学校的 program,甚至 cro 的工作都很难找,没有 openning。

他留美博士期间的中国导师张存惠是出了名的非常 Nice 的人,本身的学问也做得非常好。JHU,Yale 或者 NIH,都是非常好的做薄厚训练的地方。NIH 给的工资相对来说高一点,研究氛围更加 Flexible 更 Supportive。他博士老板应该有帮忙的,09 年能进 nih 做博后,苏州大学解聘以后能去复旦,估计都是博士老板帮忙了。

能发 AoS 研究应该是很扎实的, Rutgers 统计也算是传统强系,好几个理论做的很好的牛人,包括他老板,太可惜,令人唏嘘。

当时苏大统计系有动荡,纷纷出走,都没有教授了。回过头来看真是错误选择,留在苏大说不定能升教授。

国内是大跃进 + Rigid 管理。2 个问题,编制不够,比如 5,6 年后,就 1 个可以转正的位置,但现在招 10 个,那么 6 年后,必然踢走 5 个,无论标准达到。武汉大学 tenure 通过率就 3%,其他人全部赶走。编制是国家规定,不像美国,一个位置招一个人,Tenure 不过了,才招新人。

标准过去 10 年水涨船高,从要求普通文章,提高到业界最高标准,都是领导决定。这么一来,很多早期来的,必然无法通过。何况业界最高标准,在国内工资,绝对比美国的低。不过美国招人也歧视亚裔。

他的经历,是很牛的人。复旦附中毕业,复旦大学毕业。“王伟叶、姜文华、吴家麒因此获得了复旦大学首届校长奖,这是复旦大学设立的最高奖项”。他 姜文华 也是其中之一。算是学霸级人物了。后来一直在美国博士后,就回国了。在苏州大学呆了几年,跳槽复旦了。毕竟是母校,以为好混点。其实在苏州大学呆呆就好了,不用跳槽的。

大概是以为自己的母校,总有点人脉关系,比较好混点。复旦附中的,大概老家也在上海。他老板就是老复旦了,统计届的 huaren faculty 在国内多多少少还是有人脉的,比纯草根还是强的。

nerdy 的人还是留美国好。这里评 tenue、排挤也各种 drama,但可能不是母语,互撕起来不会那么戳心窝。回国用母语互相 diss,各种阴阳怪气,更加容易走极端。

39 岁已经回国 12 年了,那 27 就回国了,就是说没有在美国试试。也许是因为离婚想离开伤心地。他文章都很好,质量很高,而且不少都没有 co author。

搜了下他的 pub。

09 年有篇 AoS,被引 170 次。

16 年之前在没挂复旦大学的文章不说了。

17 年一篇 Stat。

19 年在顶尖 review 期刊有篇 comment,一篇 Bernoulli。

20 年一篇 EJS。

文章虽然不多,但质量非常扎实。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他的文章除了和博导合作几乎都是自己一个写的,由此可见…

他应该是一心搞学术的才吊死在大学里,要不早去金融行业发财了。即使美国 08-10 年就业不好,他做那几年博后也熬过去了,心思活络点的去花街混几年就可以回国创业搞私募了嘛,怎么就落得在大学里杀人的结果呢?

主要还是抄美国的 tenure 制度,故意抄歪了,变成了临时工制度,故意淘汰率设的很高,所以就爆发了。

美国大部分学校评 tenure 没有名额限制,过线就行,压力要小太多了。拼一个高风险的方向结果没拿到 grant 然后 tenure 被拒的情况确实有,不过愿赌服输,高风险高收益。

看他和警察说话挺斯文的,为什么说他是精神问题?

上海人虽然精明势利,但很少冲动走极端。有人嘲笑上海人吵架几个小时,也不会像东北人那样马上去动手。

复旦数学系网页瘫了

2018 年的时候武汉大学 100 多个人 通过了四个,淘汰率 97%,跟美国的 tt 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他 2011 年还在 NIH,那回国最多不过 10 年,已知复旦 6-7 年,苏州大学三年就解聘了他吗?另外,复旦大学为啥会找一个苏州大学解聘的人?复旦解聘后去苏州大学还合理,苏州大学解聘后去复旦???那复旦解聘后是不是可以去清华北大了?

具体案情还没有弄清楚,海外华人们已经在愤怒声讨中国大学了,然后庆幸自己离开中国是多么英明的决策。

知乎用户 Codiola​ 发表

这次不是 “拔刀向更弱者”,也没有什么 “键盘侠”" 只敢说不敢干 ““有种你去找整你的人啊” 等说法

而是人家拔刀向更强者了,人家也不伤及其他弱小,就是直奔主题,既然有人选择了 “非暴力不合作” 版躺平,那自然也有人会选择 “暴力不合作” 的躺平,只不过是另外一种 “躺平”

知乎用户 吐气泡的鱼 发表

邯郸路某大学 - 复旦大学

光华楼东主楼 14 楼 - 数学系

人物关系 - 同事(教师)

事发原因 - 因工作关系怀恨在心

个人猜测这就是社会内卷体制下的一出悲剧。内卷随着年龄不断升级,到了人生职场阶段,卷的可不是简简单单一次考试的分数,卷的是个人的前途命运,那就自然有人以命相争。

逝者安息,世界和平。

知乎用户 傅立叶 发表

这种事几年前我就预料到迟早会发生的

局中人,设局人,不过是一场空

一些人招保镖时,记得给人家编制,不要再搞什么『特聘副保镖员』『青年保镖员』之类的幺蛾子,不然后果你懂的

知乎用户 特聘副搬砖员​ 发表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欺人。

在工作中,我还被人要挟过给我车扎胎,给我划车,还有人要要了我的命,我的领导就因为给他管理的人其中一个打了低绩效,绩效工资低了一些,就扬言要杀了他,工作中我还跟这个人干过一架。

我也有想过要杀了某人,但我从来不会去说我要杀了某人,我会告诉某人令我不满意的地方,改了就改了,若不改,能凑合在一起共事就在一起共事,凑合不了,那就能分开就分开,若是分不开,那就干一架,看谁能赢了,还好现在我还没有遇到不可调和还分不开的矛盾。

知乎用户 铭芝 发表

作为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我有一个问题:

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做不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学术工作;那么当他们学了那么久的数学、做了那么久的学术工作之后,该怎么体面地 quit 呢?

国内竞争性的假 tenure track 制度保证在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大量产出这样的人. 论一个现代人造成破坏的能力,作为地球上顶级掠食者的肢体力量都已经是最弱的那一种了.

既然没有一个可以体面地 quit 的途径,那去做学术工作就是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等的赌博.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兴趣、热爱、xx 精神,在饿肚子面前什么都不是.

知乎用户 knowone 发表

类似的问题回答很多了,唯一区别在于这次的杀人者更可能引起读者共情。

秩序、执法、各种规章制度是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

犯罪、杀人、各种恶性事件同样是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

旧有的压迫秩序不瓦解,反馈便一直会产生,罪恶不在于具体的人。

知乎用户 逝影绝忧 发表

虽然不知道究竟有什么联系,但是这 “飞升疾走” 和“海王骗炮”很像。

飞升疾走甚至比海王更甚,海王只是骗炮,飞升疾走骗的是 “儿子”(文章、项目),甚至是唯一的头生子(青基)。

尽管飞升疾走的时间还不长,仍旧可以从海王骗炮的过程中看出端倪。

首先我们来看海王,海王一般要满足潘驴邓小闲中的几条,才可能成为海王。

飞升疾走要有足够的资金和名头,才能养得起蓄水池里的一堆青椒。

海王永远需要更年轻的更漂亮的鱼。

飞升疾走永远需要更年轻更能肝的青椒。

反之,老实人,一来没有钱,二来没有名头,自然玩不起蓄水池这一套。

这里大家要注意,所谓编制,就是工资是谁给的。编制内,工资由地方财政负担一部分,编制外,需要学校全部拿钱。

那动辄敢超编几百上千的,财大气粗是真的。就算每个人分的少,总数也很恐怖。

最后还有磕盐情怀,毕竟海王骗炮的时候,也是说着爱你一万年的。

更有甚者,签合同,不达标跑路要赔钱云云,这就是海王来索要青春损失费了。

试问达标了结果不留人他们反过来陪多少啊?没有。

这不是海王的鱼池,是麻麻桑的青楼,想从良还得交够赎身费。

所以你要说一个女人,跟了男人十来年,男人几次三番承诺要娶她。结果生养了好几个孩子,男人仗着自己有权有势,一脚把女人扫地出门,孩子再也不让她见了。女人年老色衰走投无路,一怒之下把男人杀了,这,虽然犯法,也不算奇怪。

怎么办?

纵使海王如此这般轻浮,依旧鱼池满满,古时也有宁给富佬做妾不给穷鬼做妻的。人各有志,不予置评。

但总归一句话,谁信了海王的承诺真是脑子进水。

知乎用户 太污相枢 发表

躺平又不允许,想来想去只能捂得充沛了。学术圈就是一个畸形的剥削圈,从上到下层层盘剥,每一层施加向下的压力都是在往自己的脖子上套绞索,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的,只能说感受到刀子的形状之前,某些学阀 / 导师都不觉得怂,该压榨的还是压榨。有点黑暗了(滑稽)。我只能说饱受学阀压迫的人,最次最次也不要再自杀了。

知乎用户 山栀​ 发表

看吧看吧,不躺平就是这样。

所以说还是躺平好。

知乎用户 徐辰 发表

其实,可以看到高校科研改革,大大滞后。社会其他领域改革日新月异,可是高校,可跟 90 年代有何差别??

知乎用户 害虫 23 发表

看到上面如此多的回答,我已经明白了是这个制度不合理。但是我看了半天,也没人说什么样的制度是合理的。

是不是去除非升即走中领导自由裁量的环节,到期被解聘的人就可以无怨无悔?

还是放弃非升即走,变成升不上去还能接着等下期,这会不会被解释为职场 PUA。

不想走就可以不走,到了一定程度那学校还招不招人?

如果不招,是不是以后就会牛叉大学的毕业生博士生因为找不到工作如何如何,以至于反社会?

如果接着招,那么学校怎么保障所有人的待遇,增加学生收费的水平,还是降低青年教师的待遇?这两种渠道可能都会极端情况下导致流血事件。优秀的贫困学生上不了学所以。。。优秀的青年教师因为收入低所以。。。

于是有人会说,美国实施这个制度的前提有良好的失业保障制度。那我就问一个终极问题,在这个国度,如果充分消除腐败,是不是能够保障国民享受到美国国民的失业保障?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当充分考虑新加坡和瑞士这样公认透明清澈的政府的行政成本。

最后我要说一句诛心之言,请大家尽情批判,任何制度都是要得罪一些人的,古往今来从无例外,制度就是用来党同伐异的,优秀的制度就在于是不是可以用最合理的借口来得罪最少的人群。

知乎用户 楚冠南 发表

石头里蹦出来,没有背景的人,飞得再远可能也跳不出那只手掌。

知乎用户 千寻百度 发表

这波可以的,这下空出了一个编制,还少了一个竞争者。

知乎用户 jack 发表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躺平其实是一件好事。如果这位姜博士脸皮厚一点。躺平去做个培训班老师。或者随便找个职高技校当老师那都是很轻松的。可惜气不过,走了极端。

最近几年出了好多骇人听闻的杀人案件,其实都是走投无路的可怜人。如果社会能宽容点。多给他们留条后路就好了。

知乎用户 管产 发表

有的人因为内卷已经发生了惨剧,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却还在争取进入这个内卷的资格。

这个新闻的当事人双方都是受害者,

可悲的是,找不到加害者。

更可悲的是,无数人还在争着去抢那个受害者的位置呢。

所以,明天热搜一掉,大家该干啥干啥去吧。

突然发现今天是高考的日子,不知道多年前以优异成绩考入名牌大学的当事人对未来有着怎样的规划?

无论如何,当他挥出刀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死了。

知乎用户 LosAngelic Reeds​ 发表

隐隐感觉最后通报会变成:

“系与死者个人恩怨,并非网传工作待遇问题。请大家不传谣不信谣。”

然后评论区变成:

“我就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应该查查那些造谣者背后的金主,是哪个境外势力,在关键时刻破坏社会和谐”

“一看就是去美国留学学会了自由美利坚的枪击文化”

知乎用户 懒卿​ 发表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知乎用户 守望者​ 发表

我虽然是社会学科的,但同为高校教师,可以说也是苦主之一。

我所在的这个学科,因为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基本需要留学日本或者德国才可能有比较好的出路,于是学科内的研究者主要分为两个趋势:

第一,研究生阶段就出国,拿到国外著名大学法学院的硕士博士之后回国,进入内卷

第二,研究生博士在国内,或者博士阶段短时间出国,或者博士之后公派短时间留学之后回国内卷

两个方向上,第一条路是不是和话题中的主角很像,没错,第一条路的人回国之后走得也会异常艰难。

因为在国内学术界混,是要有资源的。第一条路的人的资源可能都在国外,回国之后背景好研究能力强,但是比起第二条路的人来说没有资源,就算发文也只能保证质量不能保证数量,搞不好就掉进非升即走的陷阱。被引进的时候有多辉煌,考核的时候摔得就有多惨。但是,第一条路的人必须回国,毕竟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以具体社会为对象,你去国外不回来,就只能为这个国家的社会研究添砖加瓦了。

人文社会学科的好处在于,就算没资源自己努力单打独斗的话也许还能有点出路,所以这也是大家现在努力拼搏的方向。但是自然科学学科,单打独斗基本就是死路。所以制造这种悲剧的不是一个制度,是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是各种力量的集中表现,不仅仅是过于死板的 “非升即走” 制度,还有很多,比如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均的问题,科研成果考核标准的单一问题,科研行政化的问题等等。

在这些有毒的制度之下,人和人都被逼成了魔鬼。

就算 A 杀死了看似无辜的 B,

其实大家都是受害者,看似正犯,其实是间接正犯手下的作案工具而已。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犯罪,

如果要说的话,这是对一个群体犯罪的表现而已。

知乎用户 AkitoFFX 发表

据自己知道的信息写的

09 罗格斯大学统计学博士毕业

回国两次六年聘期

一个拥有时代红利的人都落得这般田地

未来没有时代红利,不知道又是什么局面

知乎用户 击空明兮 发表

大家都在谈 “非升即走” 这个制度问题

这个制度确实有问题,毕竟用一个坑位就骗来了 6 个高端人才,到期后只留下一个发表论文最多的,剩下的人都被无情扫掉,论谁都不甘心这个结果。

但是除了姜某,其他人最多发发牢骚另谋生路,只有姜某抽刀向同事。所以,除了制度问题,更应该关注姜某自身的问题,特别是个人的心理问题或精神问题

据报道,姜某这次被解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其人生不如意之事也不止这一次,从报道中看出,至少有这么几次:与妻子感情不和离婚、被苏州大学决定不续聘、被复旦大学不续聘,这一次次的打击或许已经扭曲他的心态了。据报道称其被解聘前已经患上精神问题,无法完成研究工作了。

如果其犯案时正是其精神病发病期间,还是应该根据鉴定结果判定其刑责,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

还有,关于被害人王某,如果说大家一致认为是 “非升即走” 这个制度引起的,大家都在试图为姜某的行为寻找合理解释,或者说同情姜某,那我希望大家在同情姜某的同时给予被害人足够的尊重,毕竟被害人宣布对姜某解聘并非是其个人行为,而只是制度之下的执行者。

如果说制度有罪,那姜某和王某都是制度之下的冤魂,希望王某的死能够让各个高校(制度制定者)反思、改进,那王某的死也算死得其所。

知乎用户 上海占永杰律师​​ 发表

可惜,如果不去高校,毕业后随便找个中专或者中学混一混,现在也该几套房了

知乎用户 朱栗敏 发表

这其实是美国人的问题。

如果当年 phd 毕业后,他的导师能让他去耶鲁大学任教

那也不会有今天的悲剧

不留在美国,就会回国内卷,把大家一起卷到极致

为了自己的安全

你应该祈祷你认识的牛人都安全的抽到 h1b,拿到绿卡,永远的留在美国

永永远远的

(为华为写 homo 操作系统的高级安卓 java 工程师除外)

知乎用户 赛勃朋克 2077 发表

张益唐:「如果在中国的大学,我就废了,根本无法取得现在的成就。」

中国大学的学阀化、行政官僚化太特么严重了。领导说你行你就行,领导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你不去跪舔,你不去让出论文一作,你还想出头?呵呵。

这个人发的文章,除了和博导合作之外,几乎都是自己一个人写的,这么不上道,领导不搞你搞谁?啊?

据说这人是很和善很努力的,兔子逼急了咬起人来比老虎都凶。

「千万别惹老实人。」此言信乎。

当你看到你所有的努力和才华抵不上人家的屎尿屁文学时,你没有想砍人的哪怕一丝丝冲动吗?

知乎用户 荞麦花开​ 发表

09 年就毕业了,那时候内卷也没那么严重,况且他的科研能力其实还是很强的。

只能说他选择的路径欠佳,人生机运也欠佳。

能得到耶鲁的垂青,哪怕被导师搅黄,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到一个中西部非藤校也并非不可取。

头铁要回国,985 211 的稳定教职拿不到,双非也是可以考虑的。

09 年,他还不到 30 岁,在国际数学顶刊发过文章了。可能性很多。哪怕转战码农。。

然而,他要在两所高校 飞升疾走。中间又遭遇了婚变。

一个学霸,一个地道的沪男,内心的高傲连累了他。

知乎用户 土骆驼 发表

我今天买了股票,中公教育,各位自行理解吧

知乎用户 山河 发表

违法自然有法律惩处,非升即走的政策是不是也可以修改一下。

知乎用户 世界的尽头 发表

行吧行吧,挥刀向校长,不知算不算冤有头债有主,但至少也算是一番因果。

总好过开车撞路人,刀砍小学生。

知乎用户 熠彩​ 发表

我知道虽然可能无解,但我还是多希望国家能够提高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的待遇!真的,别再压榨了!非生即走的规则,本就是想要把大多数的青年教师逼出科研圈(一点活路都不给了),而不是筛选优秀青年教师的途径。

但是,请问 “规则” 到底有没有看到过,每一个科研工作者一路走来的艰辛,寒窗苦读,何止十余载!我从来都是不相信,什么所谓的天赋异禀!

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吃人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不断异化。
有幸来欧洲某国学习,课题组 little walk 的时候提到关于出国开国际会议,我不说大家都懂国内的报销制度吧。可欧洲这边无论是 Prof 还是 PhD 都觉得是一种顺便的度假。报销非常灵活,灵活到大家根本不需要去投机取巧,其次,大家都不缺钱,也不会去想着占那点小便宜。另,PhD 也有非常完整保护的体系,老板不缺钱,所以做科研就真的是非常认真且细致的再做,慢工出细啊。那当然也不会无聊到去压榨学生!本就是一种合作关系。

国内为啥这么多 PhD 心理出问题,大家心里都没点 13 数吗?

我们国家科研真的需要一种良性的循环了,饶毅老师反对造假事件,其实映射的是制度体系框架背后的各种灰色地带。

我相信,如果,大多数的老师没有了生存的压力,那些真的热爱科研,且有能力的老师们,是愿意花着数年的时间潜心放在做研究上。而不是各大媒体上出现的各种关于老师和学生的负面新闻。

唉,心痛!什么也做不了,只想快点毕业找个地方躺平。

知乎用户 花大钱 发表

最 dont face 的是武汉某 985,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被淘汰走了!

知乎用户 张老师 发表

这件事情对我的心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985 本学习一般,保不了研又不想考研,读了个港硕水了一年,现在进了鹅厂打工。本来一直觉得自己很菜,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羡慕那些去了清北复交,读三年研甚至直博的同学,感觉他们是有硬实力,有积淀,以后必定厚积薄发。

前两年一直在想如果自己大学也能好好学习搞科研多好,后半辈子可以躺平。有的读博的同学也表示过羡慕我拿着还不错的工资天天吃吃喝喝,但是一直做好了 35 岁在互联网失业的心理准备。

我以为,读了博士出来进了高校就可以一路躺平了,还有两个月假期和完全自由的时间安排,不像我十几年后二十几年后还是要努力打工。

甚至还有过辞职去读博士的想法。父母也都觉得互联网不太行,不稳定,目光短浅赚快钱早晚后悔。

我同学之前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书读多了会越读越狭隘,我以为他在凡尔赛。

现在看完这个新闻不羡慕了,可能真的像我同学说的那样,学术和读博是更要慎重的事,心理压力比一般的职场还大,还是搬好手中的砖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正在复习统计和变态的期末考试,发现嫌疑人是一位搞贝叶斯的学者,手开始不稳。

Abnormal Psychology 这门课学多了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 mental illness 都是来源于生活压力: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

可以看出,姜某从小的学习和科研之路都是很顺的,考上复旦,美国深造,发表质量高的期刊。一路天之骄子,职场处处碰壁,内心想必是非常忧郁崩溃的。看到知乎有评论说其初中时期性格和善、绝顶聪明,后来授课期间脾气古怪,朝同学扔粉笔头。我在想那个时候,他本人是否已经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如果当时能被发现并进行干预,是否结果会不一样?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社会中的 life stressor 呢?

同意某高赞回答,我认为躺平其实是应对心理障碍的有效方式之一!躺平,简而言之就是降低期望,其核心内涵和森田疗法的‘为所当为,顺应自然’有几分想象。如果一个人的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又没有合适的方法来应对压力,那么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向外的攻击性,如语言攻击、身体攻击,类似本案中的姜某;向内的攻击性:对自己的攻击,即焦虑或抑郁。那其实比起来这两种结果,降低期待,躺平,在自己舒服的状态下过好本来就有限的一生又有什么错呢?为什么非要用世俗的成功定义来划定自己呢?发表论文是成功,保送研究生是成功,留在高校任职是成功,那么快乐也可以是成功!

希望各位能放轻松!客观对待生活压力~ 没事儿多和姐妹聊聊天逛逛商场买好看的裙子,千万不要把自我价值单元化,认为好的学术 / 分数 = 高自尊!人生海海,处处精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想过国产卢刚事件有天总会来的,没想到是 40 左右的卢刚

这老师的行为如果能震慑到大批高校的无良行政,无良学阀,无良二代,那也是极好的。不过震慑归震慑,等王师来管事儿了还是要清算他们,不能放过

知乎用户 ergexh 的小号 2 发表

时间走到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学术圈已然不是象牙塔。

很多地方因晋升制度和游戏规则的不合理,成为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进行压榨和 PUA 的大型修罗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一些恶性事件,并非意料之外。

毕竟在残酷的游戏中求生,总会有一些孤独的灵魂走向极端。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调整心态,学会对抗抑郁,是尤为重要的。

如果你是深陷囹圄的学生 or 青年学者,一定要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改变你的认知:你是如何被导师压榨至抑郁而死的?​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3195896)

如果你已经深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困扰,一定要阅读下面这份回答:

[如何缓解读博中反复抑郁的症状?​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784042/answer/1432503987)

祝福各位早日战胜自己,成为内心强大的人,避免走向极端。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知乎用户 大卫的小屋 发表

该校的定期心理疏导工作不够扎实,没有明确让每一个师生意识到,如果认为被学校打压自己的才能,可以到企业或创业施展自己的才华。

当年我找过我们院长,提供录音证据反映我延迟毕业创业期间,教导主任为了毕业率骗我最后一年不能考试最后一科,逼我考试或创业二选一,当时时间有限我选了不放弃创业机会,结果第二年教导主任又在考试前几天告诉我能考试了,第二年我加班创业,也没时间考试,更因为之前教导主任的通知早就以为不能考了,没有准备。

当时得到院长的回复只是 “有些事没办法”,连可以去纪委举报也不告诉我。当时我得知那教导主任已经是院长秘书…

后来这个院长自己论文造假被举报被调离岗位,我则创业成功经济自由,现在院长还在我的拼多多拼小圈里,我和女朋友每天买菜薅羊毛各种刷屏,偶尔看看院长拼的东西有没有我们喜欢的,心理一点恨都没。

知乎用户 不欠你这贪驴什么 发表

看网上很多人评论,很多都说他精神状态不正常,还有说幸好老婆离婚了之类。事已至此,作为一个透明小青椒,我只想对他说一句,我能感受到他的憋屈。作为一个青椒中的卢瑟,当我前途一片黯淡,别人只怪你不努力,只怪你不会调节压力,怪你没能力,内心苦涩,如何排解?当然青椒们的理解也不能给他带来任何慰藉,毕竟他的人生已经完蛋,可是我的人生又还有多少希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很多回答也并不是为罪犯开脱,只是借这个案件抨击一下 “非升即走”。

是的,这样显得很冷漠,理应先对犯罪分子进行唾骂,再对受害者表示同情,最后再谈什么 “内卷”“非升即走”“学术圈” 等,这样显得比较有人性,只不过很多人已经不想走这个流程了。

为啥不想走流程?我猜有 “苦秦久矣”“懒得多说”“司空见惯”“喜闻乐见”“与我无关” 等等原因,基本上都是屁股决定脑袋。我去微博看了一圈,风向就很不一样。

所以大家上网也就图一乐,就别尝试说服别人了。要么做个咸鱼,要么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玩。

关于这个案件,毫无疑问的,凶手段残忍,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所有人都不要庆幸 “还好这事没落在我头上”,如果此类案件频频出现,下一个很可能就是无差别攻击,你怎么知道自己会一直幸运下去?

知乎用户 今天好靓仔 发表

当年的复旦 ,清北,南开,交大,乃至后来西南联大,可以培养出 吴大猷, 叶企孙,梅貽琦 ,邓稼先,钱学森 ,钱伟长,钱三强, 屠呦呦, 李政道,杨振宁,数不清的大家

而现在的。。每年就跟着 欧美那些科学大家后屁股跟风, 欧美人花了几十年研究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提出各种创新 创历史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大学的精英们却只能每年跟着他们屁股后面水文章,

还每年能逼死不少,还能贡献出杀人犯。。

我觉得这些大学不是退步了,而是当年的那些坏人老了后掌权了。

知乎用户 你要信我呀 发表

杀人是不对的,大家生活中有烦恼多和朋友们倾诉倾诉吧。

我有位初中同学。

我已经忘记他的名字了。

但是看了视频,我一下子就想起他的名字了。

我这位同学是男性。但是行为举止声音,都很女性化,也就是常说的 “娘”。

初中的时候时不时就会被一些人捉弄欺负,被欺负哭也有好几次了。看到视频我就想起我们安慰他时,他的样子,不同的是视频中行凶者没有哭。

生活不易,心中有苦闷一定要及时排解,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就随便找个社交软件,谁都不认识,一定会有网友陪你一起吐槽一起骂。

知乎用户 我们穿梭在银河 发表

据我所知,在欧洲和英国,是不存在非升即走的,他们的制度其实可能更像上个世纪中国的学术制度,只要进了学校也就等于进了编制,非常稳定。非升即走并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制度,它只是来自于美国的舶来品。

有个问题是美国的制度并不一定都适用于我国,美国学术界的很多制度的运行,都是基于一个假设,也就是假设上位者都是道德完人。假如上位者脸皮够厚,那么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对上位者做出什么约束,这会产生极强的人身依附。比如很多在读博士对国内导师制度各种不满天天把美国当做心中的理想国——我可以告诉大家,美国的制度赋予导师更大的权力。

这样一套制度的运行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下——美国是个人均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三亿人,美联储可以无限印钞)。因此学校没有动力把下面逼得太紧,在非升即走这件事上的体现就是,MIT,Stanford 这个级别的学校非升即走淘汰率有 50%,而稍微差一些,在 top20 左右的学校,老师留下来的概率就能有 70% 了(具体数字忘了,就是这么一个数量级)。此外,由于淘汰率低 + 人均资源丰富,被淘汰的人也有个不错的去处(硅谷,NASA,制造业大公司为 PhD 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岗)。

而我国则是人多资源少,学校有动力去 push 青椒们,而 industry 却没有足够的优质岗位给被淘汰者一条后路走。此外还要考虑到年龄歧视的存在,没有业界经验的被淘汰者转行进入 industry 的难度毫无疑问是 hard。前后夹击之下悲剧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可以说,非升即走是根本不适用于我国国情的。

知乎用户 实在不想起名字了​ 发表

1. 养蛊玩脱了,该。其他养蛊还没出事的学校,自己看着办

2. 壮士受我一拜, 有此先例,国内青椒生存环境,大概会变好一些吧?

3. 人民开始觉醒,开始向 资本家、学阀 和 一切 X 阀、X 僚, 发动极限一换一,肉体消灭他们

而不是自己跳河,也不是抽刀向更弱者

这是好事

人民正在觉醒,这是好事

人 民 正 在 觉 醒 ,这是好事

知乎用户 盛硕丰 发表

看了一下简历,如果当初没选择回国走学术,而是留在美国去药企或者银行,现在肯定是有大 house 的中产了;如果去了 IT 公司,也许都快 upper class 了。可惜了

之前有同事回国也被国内药企坑了,虽然在业界比较方便换工作,但还是耽误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只能说在外留学工作的童鞋如果选择回国,那必须要先做好全面细致的考察,尽量多咨询一下在国内的前同事 / 同学,争取避开一些大坑

PS:这位就算是不去业界,如果是早十几年生人,结局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毕竟复旦数学本科的,最终成为统计学大牛,也算是有传统了。即便他不像 fan、meng 那般出类拔萃,但如果早十几年毕业,可能也不至于落得这样令人唏嘘的结局。造成现在这结果的原因,除了他的个人因素(比如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可能性格偏激)以外,可能也是因为时代变了

PS2: 我没说他留在国外就一定不会伤人。我只是说如果他当年留美去了业界,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且没有发 paper 的压力,可能就不会心态失衡、预谋伤人了。当然这都是我瞎猜的,可能他在美国反而更偏激了,成为枪击案的犯罪分子也说不定。只不过他犯罪的直接原因肯定是他自己的性格,所处环境也是催化剂

知乎用户 Fate-stat 发表

真的以为大家都是打不过就躺平的窝囊废,不会吧?

知乎用户 子心如芥 发表

这就叫布衣之怒,伏尸二人,血流五步呗~

可惜有的人就是不懂做人留一线的道理,特别喜欢做欠揍的事情,迟早被砍…╭(╯^╰)╮

希望大佬们善良!哈哈哈 别真把人逼急了

知乎用户 胡呼呼 发表

为什么总能把别人用的好好的办法给玩变味?

这才是这次恶性事件,以及众多其他类似性质事件或者没严重到称作 “事件” 的事情里,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我之前劝人没想好不要走,走了就轻易别回来,还有人对我冷嘲热讽扣帽子,不知道他们面对这种悲剧作何感想?

一把刀,两条命,两边都是高知分子,“宏大叙事” 一下的话那都是 “祖国的财富”,贴地气说说那都是某个家庭不可或缺的拼图,是某个人的心灵支柱——现在,什么都没了。

堵嘴又有什么用?问题就消失了吗?

与其想着要靠自己净化毒素,不如离毒素淤积的地方远一点啊。

知乎用户 邋遢鬼拉拉 发表

泻药

这个事情没什么,

无非是行凶者和受害者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以至于激发了一大堆人的关注,

实际上,

按照程序走就行了,

让逝者安息,使行凶者受惩罚。

说起来,

中国每天都有很多任劳任怨、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人兄弟姐妹的故事,

却没有多少人关注。

真是话语权的不对等。

知乎用户 王陶陶​ 发表

躺平才是正确的。

名校里老师卷得很严重的,相反我姑姑那种在某三线城市某曾经是专科的下游二本当老师的,科研压力就非常小。

知乎用户 猫也不知道 发表

要不校长承担一下领导责任?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专门研究掩盖真实水平:为何博士教授们的自我感觉都这么好

导读:没有博士学位的人,读完此文,不必嘲笑博士。归根到底是学术生产线出了问题。学术越来越水的背后是全民精神下沉。请问,现在大学教师中,除了“课题”需要,保持主动阅读习惯而且阅读有质量的人,还有几个? 读博士,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养是什么?我 …

复旦药学院党委书记从学士到博士的飞跃

复旦药学院党委书记从学士到博士的飞跃 作者:张正义 尊敬的方博士, 作为复旦的教授(也作为一名海归), 深为您为建立中国的学术正义所作的努力钦佩不已! 今向您举报复旦药学院党委书记陆伟跃从学士到博士的一步登天, 请查实揭露这种在职挂名变相不 …

上海交通大学张力因学术造假被取消杰青资格,即将再次入选杰青

上海交通大学张力因学术造假被取消杰青资格,即将再次入选杰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张力博士2020年因“明确科研造假”在杰青公示后,被国家自然基金终审委员会投票因为明确学术不端而被取消杰青,今年再次成为杰青候选人即将参加答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