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在下滑吗?原因是什么?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黑白​ 发表

从高处落到地面才叫下滑。

向地下钻井叫做探索新的底限。

知乎用户 戈戈他爸 发表

2003 年 8 月 26 日,《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汇报:“我们《焦点访谈》1998 年舆论监督的内容在全年节目中所占比例是 47%,到了 2002 年降为 17%。”“舆论监督内容减少,一个原因是舆论监督的环境在变化。虽然舆论监督的力量在加大,但干扰也在增强。现在,舆论监督类的节目几乎无一不遭遇说情,说情已经从熟人老乡出面发展为组织出面,制片人、台长不得不用大量精力应付说情,有的节目就在这种环境下夭折了。这使得《焦点访谈》的特色不那么鲜明了,有的观众的心情也从期待变成了失望。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焦点访谈》并不是让人开心、舒服的节目,它是给人痛感和警示的节目;它对社会的意义,就如同让人对自己身上的疥疮保持痛感,进而保证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焦点访谈》保持特有的栏目特色,是百姓所希望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有。

以焦点访谈节目为例,对比 2013 年 6 月和 2021 年 8 月的节目单,不难发现:

2021 年的新闻报道内容,充分适应了新形势、贯彻了新思想、回应了新期待、建立了新机制、落实了新举措、锤炼了新本领、做出了新成果、体现了新水平、彰显了新境界、实现了新发展、达到了新高度;

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媒体报道的重要性、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创造性、敏锐性、时效性;

实现了新时代媒体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集约化、正常化、有序化、智能化、优质化、常态化、科学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质量显著提高

2013 年 6 月节目单

20130630 “李大师” 现形记
20130630 犬之祸 人之过
20130629 面对 “路考”
20130629 考试 “神器” 不神奇
20130628 蔬菜大棚 “种” 房忙
20130628 平凡人 不凡事
20130627 看好国家的 “钱袋子”
20130627 四人遇害 谁是凶手
20130626 神十开启新梦想
20130625 国际合作铲毒患
20130625 改作风 作表率
20130624 超标车是怎么购进的
20130623 城管 “卧底” 的真相
20130623 庄稼地里 “种楼” 忙
20130622 方便面碗安全吗
20130622 维 C 银翘的风波
20130621 不该出现的 “乌龙”
20130621 “小鬼当家” 莫忘安全
20130620 最高的课堂
20130619 丹江口:正被污染的水源地
20130619 牛肉注水 执法 “掺水”
20130618 治污用重典
20130618 追梦鹦哥岭
20130617 透视 “棱镜”
20130617 “裹着糖衣” 的海参
20130617 “裹着糖衣” 的海参 / 透视 “棱镜”
20130616 再问 “问题” 皮蛋
20130616 危险的隐患
20130615 钟祥高考点为何遭围堵
20130614 体制新 文化强
20130613 延安城管打人事件调查
20130612 急救车怎成 “要命” 车?
20130612 吃好粽子过好节
20130611 乘神十 赴天宫
20130610 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20130609 吉林:全城缉凶
20130609 高考:变与不变
20130608 汛期至 汛情急
20130608 厦门发生公交车纵火案
20130607 扑朔迷离的艺考 “改分”/ 财富论坛 聚焦中国
20130606 “变废为宝” 却成祸 / 打击侵权 保护创新
20130605 小心骗子又来电
20130604 看好农民 “救命钱”/ 缺失的 “标准”
20130603 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发生特大火灾事故 / 简政放权动真格
20130602 粮库大火烧出了什么?/ 贻害未来的假证
20130601 保护孩子 保护未来 / 井口夺命何时休

2021 年 8 月节目单

20210831 探馆服贸会 带你看亮点
20210830 发展全过程民主 让人民当家作主
2021082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0828 解码百年大党 读懂今日中国
20210827 修身守正 立心铸魂
20210826 香港:拥抱 “十四五” 融入 “双循环”
20210825 数联天下 智汇八方
20210824 能耗超低 建筑变 “绿”
20210823 打造引领区 浦东再出发
20210822 重磅 “双减” 怎么减
20210821 筑牢法治之基 护航未来之城
20210820 全面小康 开辟全面保障人权新时代
20210819 雪域高原的幸福生活
20210818 雪域高原的绿色奇迹
20210817 暑期托管 破解带娃难题
20210816 多措并举促就业
20210815 坚守在防疫 “前哨”
20210814 嘉兴:城乡统筹 共同富裕
20210813 打好开局 “下半场” 稳步开启新征程
20210812 “象” 往之路
20210811 全民健身,动起来!
20210810 抗疫 “美国第一” 的真相
20210809 五环旗下 再创辉煌
20210807 共同富裕 从 “浙” 起步
20210806 领航 命运与共勇担当
20210805 领航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210804 领航 掌舵定向新征程
20210803 一辈子的事 守护生命的高原院士
20210802 水困卫辉 八方支援
20210801 扎篱笆 堵漏洞 严防控

声明:答主没有删任何评论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如果中国新闻媒体指所有的媒体,那不是下滑,而是崩塌,已经没眼看了,尤其是自媒体(包括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微博、今日头条、大鱼号、UC 等自媒体平台),已经彻底沦为造假、噱头、偏激、极端、恶俗、操眼球、胡说八道、信口雌黄的状态,为了吸引流量无所不用其极。

起码网络热点新闻 99% 是假的,比如。被老板喊去加班的哭喊女孩、大妈训斥和服少女、宁波天价火锅、被老婆赶出家门在楼下看电视、给学校送 “教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 锦旗、朋友圈痛斥老师布置作业(这两个新闻为同一策划人,被徐州警方传唤)、阿里 P8 年薪 500 万要娶南方大城市 211 独生女、北京小伙 5 套房年薪 50 万调戏上海大妈、50 万彩礼“哥,咱家有钱了”、年薪 10 万公务员瞧不起年薪 50 万程序员、腾讯年薪 70 万程序员考公……

这些新闻有个共同特点,无明确出处,无原始来源,无真实信息,一张微信截图,故事全靠嘴编,或者演技浮夸。主要有以下几种目的和人群在炮制。1. 纯粹的恶俗广告营销。2. 夸大扭曲各种对立制造流量。3. 恶作剧心理。

反正不是蠢就是坏,自媒体通过挑拨师生、医患、南北、城乡、男女、职业等对立吸睛 ,目的是恰烂钱。大多数都像下面这个,随便找张图,配上一段文字 (甚至就直接编个故事),就可以挑拨性别对立了,经过几轮转发,就可以成为热点新闻了。

就连南方周末、澎湃、红星、新闻周刊、新京报、新周刊等 “正式” 媒体质量也下滑的非常严重,只有三联生活周刊、界面、单读等媒体还能看看,但这些已经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媒体。

归根结底还是移动互联对新闻行业的巨大冲击,对少数人来说(比如平台管理者、程序员、运营和自媒体从业者),是利大于弊,对所有人来说,是弊大于利,它彻底拉低了群体性阅读质量,让碎片化阅读、猎奇、恶俗、噱头、娱乐至死式需求占了主流,潜移默化侵蚀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让一个社会潜在的精神层面面临巨大危机而不自知。

知乎用户 冷哲​​ 发表

眼下这个时代,新闻媒体正在经历一场大洗牌。旧有的运行方式正在崩溃,新的运行方式还没有建成。可以说是一片混乱。

过去的新闻媒体以报纸为主,电视为辅。其盈利手段是广告。新闻媒体的巨额广告收入,又来源于其海量的读者 / 观众。正是有了巨额广告收入,新闻媒体才能给优秀的记者开出高工资,吸引到一流人才。

然而,如今严肃新闻媒体的广告模式以及受众群体都受到了新兴社交媒体的毁灭性打击。

首先,现在人们阅读新闻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不在新闻媒体上阅读新闻了。

如今的主流趋势是,大家越来越多地在社交媒体(如 facebook,微信朋友圈、知乎)上阅读新闻。新闻媒体越来越像新闻 “供应商”,而不是一个媒体。它越来越多地是为社交媒体提供谈资,而越来越少地直接面对读者 / 观众。

也就是说,读者 / 观众越来越少地从新闻媒体的网站、报纸、电视节目获取信息。那么自然,这些地方的广告越来越卖不起价钱了。

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广告模式也在发生改变。

过去新闻媒体的广告是排他的。同一个版面 / 时段,所有读者 / 观众看到的是同一个广告。所有的广告主都必须为所有的读者 / 观众买单,就算其中很多人并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这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在竞逐同样的广告空间,广告的溢价极高。

比如说,一份报纸的读者之中有的对化妆品感兴趣,有的对电子产品感兴趣,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对两者都感兴趣。化妆品厂商和电子产品厂商都想要投放广告,但是他们不可能只向对自己产品感兴趣的读者投放广告。他们一投放,就是向所有人投放。因此虽然他们的目标客户只有一小部分是重叠的,但他们的广告投放却不得不形成全面竞争。自然,广告的价格就水涨船高了。这就产生了当年央视广告的 “标王” 现象。

如今互联网时代到来,广告的模式大为改变。

网页上同样一个广告位,针对不同客户可以显示不同的广告。也就是说,原来必须竞逐同一个广告空间的化妆品厂商和电子产品厂商,现在无需彼此竞争了。他们可以只针对自己的目标客户进行投放。这样一来,相当于广告空间的供给大为上升,对广告空间的竞争烈度大大下降。广告收入多半也会下滑。

而且,新闻媒体往往不是专业广告 “运营商”,难以做到针对性投放。于是这个工作,最后还是要由谷歌之类专业的广告“运营商” 来接手,这就多了一道抽成。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导致新闻媒体的广告收入急剧萎缩。如果新闻媒体没能互联网化,就更活不下去了。

新闻媒体的收入锐减,就没办法给员工支付高工资。自然就雇不到好员工。如果员工素质下滑,收入难以糊口,还怎么要求新闻媒体保持新闻专业主义呢?

————————————————

当然这并不是说新闻专业主义已死。

新一代崛起的媒体,也就是社交媒体,在这场变革中赚得盆满钵满。因为人们的时间都花在他们的 app 和网站上了。社交媒体的广告收入水涨船高。而且,社交媒体一般公司庞大,能够自行运营广告的针对性投放,不需要别的公司来抽成。

但是如今大部分社交媒体仍然只是在对新闻媒体吸血。相当于无偿地使用新闻媒体的资源来吸引自己的用户。

社交媒体自身能够自产的新闻信息仍然极度有限,深度更是无法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虽然国内这方面有政策原因,但欧美的社交媒体们也没做多少努力。

依附于社交媒体之上的自媒体也是如此。有的政经领域的自媒体一年收入上千万,但自己采编的第一手信息几乎没有。这一点上,美妆、数码、电影之类的自媒体反倒走在了前面。当然我们也得考虑到这几者之间难度的差异。

未来新闻的格局,可能是少数几个专业新闻 “供应商”(包括社交媒体自建的新闻供应商),加上大量自媒体新闻从业者。新闻供应商与自媒体新闻从业者之间会有更紧密的配合。而新闻专业主义,会在新闻业格局大调整之后逐渐恢复。毕竟,新闻专业主义并不只是新闻业自身的需求,而更多地是社会大众的需求。

然而在大调整期间,甚至在大调整之后,我们都可能会看到新闻业怪相百出。俯首皆是断言式新闻、迎合式新闻。这需要大众逐渐建立起分辨新闻真实度的能力。这部分可以参阅《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知乎用户 kingharlous 发表

大学专业吸引不到高分学生。
行业酬劳吸引不到优质毕业生。
这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上限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我的朋友圈里,有全国性大报的大牛记者在抱怨房东涨租,有地方媒体的资深记者在做农产品代购。过去常常被请回学校做经验分享或者励志演讲的前辈师兄师姐,已经不知不觉转行创业去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新闻行业还能常常见到闪光的报道,已经是超常发挥了。
很多人讲自媒体如何冲击专业新闻机构。但实际上,我们目前看到的社会舆论爆点还是离不开专业新闻机构的参与。往往呈现一种网络发酵,媒体机构介入,网络二次发酵,媒体发表评论和反思这样一个互相呼应的过程。媒体机构在里面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从我自己的观察看,真正对传统媒体行业具有摧毁性的是,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正在组织起自己的宣传、公关队伍,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渠道。媒体不是去中心化了,而是由原先媒体行业共同体,变成了城堡林立的信息割据。
国务院有自己的网站和 app,很多独家稿件只在自己渠道先发布。中纪委有时先于新华社等传统渠道在自己的网站发布最新打老虎信息。一批行业内部人士开始做专业性网站和社区,用专业话语彻底把非专业的媒体人排除在圈子外,如丁香医生。地方政府越来越看重官方发布,或者是为了避免媒体报道出了偏差,或者是为了能够完全掌控话语形态,越来越多的地方媒体已经不能第一时间拿到地方政府的第一手信息。参加过各类发言人培训或者舆情应对培训的政府官员,越来越知道如何拿捏媒体的软肋。民营医院、互联网公司等企业的公关团队,这几年传统媒体人的面孔也越来越多。相对更轻松的工作和更好的待遇吸引了大量资深媒体人参与其中。另外,新的传播主体固然在准确,客观,老练等方面不如传统的媒体,为一篇文章付出的人力物力比不上传统媒体。但他们可以差异化竞争。可以卖萌,可以以图代文,可以写段子,编梗,这又是一种文体上的颠覆。而一旦新传播主体的实力不断增强,他们会逐渐演化出某种新媒体专业主义么?
原先被用于购买媒体版面、电视台时段的经费,越来越多流入这些新兴机构里面。传统媒体陷入了一种人才和资本都逃离的恶性循环。广告收入急转直下的情况下,很多都市报不得不转而寻求办活动,办展会,开团购,做电视购物。有几个曾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报竟然沦落到去卖牛奶,卖鸡蛋,订报就送油送米。
新闻媒体的渠道垄断不复存在,而渠道垄断不存在也就意味着失去权力。这其实是个信息传播扁平化和商业模式上去中介的过程。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媒体还能做出这样的成绩,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只不过现在这种行业现状还没有完全传导到懵懂的高中生和一腔热血的大学毕业生那里,所以还有大量年轻的朋友们凭借一种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在选择新闻。但长此以往,这种泡沫还是会破灭的。

很多人问在校生怎么办?我觉得首先不用太担心,作为个体,感受到行业寒冬未必有数据上那么惨淡。这么大的蛋糕养活里面优秀的一批人还是很容易的。其次我觉得大学新闻教育真的要想想怎么办。新闻学院过去就不算太有文化(和其他人文社科经济等比起来),以纸媒文字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依然大量存在,最后培养出来的可能只是个合格的新闻写作者。在文化素养(对某些文化门类和某几个重要社会议题的深入了解)和新技艺(文化创意,音视频,多媒体交互等)方面都比较缺失。教学大纲,师资配合,恐怕得改改。

知乎用户 码头狐狸​ 发表

有实务和理论两方面的原因。

实务层面

1. 市场化运作的传统媒体历史太短,业绩理想的黄金时代更短,没有能力给足够优秀的调查记者与其能力匹配的薪酬。

2. 调查报道经常受到有权部门的干预,且干预标准多变,不知道做到什么尺度停止是安全的,也不知道哪些领域是相对安全的,使得任何调查报道在刊出前(甚至刊出后一段时间内)都有导致政治失分的可能性。

3. 国内读者还没来得及养成付费阅读的习惯,就过早享受了全球范围内都罕见的以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免费阅读盛宴。

综上,媒体提供有质量的调查报道,政治上有风险,商业上无收益,造成经济上少投入,继而造成能力缺失。而在能力缺失前提下开展的调查报道,政治上风险更大,商业上收益更少….

理论层面

我国新闻理论教学与研究呈现明显的精神分裂,既不能系统性地围绕西方新闻学理论展开思辨,又没有建立起能够充分自洽,支持一线操作的适合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以至于右派(粗暴使用此概念,意会一下吧)媒体人口称专业客观却不知其真意,左派媒体人只知跟着 D 的指挥棒走,在没有指挥棒或不需要有指挥棒的场合就瞠目结舌手足无措。

很多记者或者关心调查报道这个领域的人都会拿新闻专业主义这个词说事。可是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呢?新闻专业主义其实并不是对记者从业提出的道德标准,也不是保障记者不受干扰进行自主报道的理论依据,而是西方新闻实务在平衡报道与名誉权之前经过长期博弈形成的操作规范,他的最大意义在于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操作,可以保障记者在英美案例法的司法体系下不吃名誉权官司。而坚守这种操作规范带来的对报道质量的提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的连带收获。

可见,在国内新闻实务操作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最大的自我保护意义是不存在的。这种义务就显得既无权利激励又无外力约束(D 的约束往往基于后果而非程序,即有没有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从业者最多也就是以殉道者的情怀去执行事实上对保证报道质量很有帮助的专业主义标准。这种坚持注定是脆弱的,偶然的。

知乎用户 泰格​ 发表

中国新闻媒体格局在分裂,这才是最大的现实。不是一句简单的报道质量如何。

民间媒介(广义上的)正在迅速的 “劣币” 化。以大数据和用户精准画像为指引,精准的 “劣质趣味” 内容被推送到能看懂和喜欢看这种东西的人面前。大众媒介的信息性和教育性丧失,转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有效的劣质娱乐。流量即正义,不只是看得见的饭圈乱象,更危险的是散在的土味传播,各种观念糟粕在各种手机 APP 的推送栏里找到了最合适生存发展的环境。互联网传播鲜有帮助公众提升科学认知,反而是迅速强化了他们心中固有的伪科学和真迷信。在这个维度上,“劣币”真的是 “劣” 得越来越高质量了。

而主流机构媒体正迅速走向高科技加持的 “孤芳自赏”,“良币” 变成了放在玻璃罩子里的展品。就像微雕、内雕等等精湛技艺,越发精密越发纤细,一颦一笑、一字一句全都有深刻的涵义,少数关心他、懂他的人拿着放大镜能看到它百般的用心。在这个维度上,“良币”的 “良” 也真是越来越高质量了,但它却根本不能再在市面上流通,只能给少数人把玩欣赏。

这是劣币驱逐良币吗?不。这是劣币和良币从此和谐地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美其名曰:圈层。

作为从事宣传舆论工作的人,痛心疾首。转念一想,也不要去做这螳臂挡车的不讨喜的事情了。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差,挣点体制内外的差价,不香吗?罢了。

知乎用户 七海千秋​ 发表

因为那些不是新闻报道,而是命题作文

知乎用户 咩咩 发表

大学的时候读了一本报道文集,其中,有一篇关于卢旺达的报道看得我两行老泪。这篇报道的作者叫 Mark Fritz,后来,因为这篇大屠杀的报道,他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此后,特别幸运的,这个作者当时的编辑成为了我的教授,教授后来透露,这个 MF 是个非常牛的人,现场环境非常危险,而他几乎是在电话里口述了这篇看似被雕琢过多次的报道。因为这个故事,当时年幼的我被 “骗” 进了新闻圈,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过去的新闻是怎么报道的呢?无论外媒还是国内媒体,一般是记者走访一线,采访完一圈,多次验证,然后查阅大量资料,最后做出一篇报道。这个记者往往在媒体混迹多年,不仅人脉爆棚,消息灵通,更是一个领域里的半个专家。举例来说,我就曾经接触过一位报道中国的外媒记者,这个人简直就是个中国通,古文繁体字信手拈来,时常让我觉得自己做为一个中国人很对不起老祖宗。

首先,编辑部会每天(杂志节奏慢一些,一般每周)开选题会。开会的时候,老编辑新编辑,老记者小记者齐聚一堂,大家分享选题,互相交流看法,有时候经验丰富的会提供一些资源,大家会汇报一下自己的进度。

紧接着,就是漫长的采访。采访一般要多方验证。A 的观点是什么,B 的观点是什么,尽可能为读者展现出信息的每一面,然后供读者判断。以著名的波士顿牧师性侵案为例,对于受害者的话,记者不可以全部相信,必须要多方考证。每个人或者每个组织都带着一定的目的性,而记者的价值就是识破他们的动机,将一切公允地展示在民众面前。

要做出这样的报道,积累是非常重要的。5 年大概能跑清楚一个圈子,10 年能积累一些自己的观点。很多人更是一辈子都在这个新闻圈。娱乐记者可以见证明星的成长,时政记者可以见证国家的变迁。在新闻行业没落以前,很多人是愿意一辈子在这个行业里耕耘,期待有一天成为这样的历史见证人。

我大学时候赶上了新闻辉煌的小尾巴,毕业后媒体就慢慢没落了。一方面,人们天天叫嚣着 AI 将替代记者,另一方面,过去在电视台带我的老摄像全部被辞退,演播室变成了全自动。很多记者失业,工资几年不涨,有的做了公关,有的成了网红。还有一部分赶上媒体红利的人,靠着自己的一点积累投身了学界。

现在的新闻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你不需要采访。采访又浪费时间,出来流量也未必好。所以你需要的是一个吸睛的标题,几段从别人那里 “借鉴” 改写的文字,然后多平台分发,最后你就拥有了 “影响力”。 文字不需要精致,风格最好吐槽,愤怒永远是流量的来源,无需提供多方观点,能带动情绪才是好的媒体内容,为什么?因为它有流量,它能转化成广告。

有一些已经不是媒体的媒体拼命想要证明自己的属性,于是他们怎么办呢?他们采访!但是,采访要的不是挖掘事实,不是帮助民众提高判断力,而是用一些方法引诱他们说出大家想要听的话。当然,采访人也需要自带流量,如果没有流量,采访他的意义自然也不大。

最后,事实这种事也没那么重要了。媒体现在更多的角色是一个公关的角色。自媒体靠什么生存呢?靠的是帮助公司写软文。贾跃亭和乐视当年有多少媒体在捧,摔跤后又有多少媒体在踩。

2017 年,我正式和从业 5 年的媒体告别了。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媒体行业里 “特别聪明的人” 已经不多了。我刚入行时非常幸运,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记者。他们自己文采飞扬,专业度极高,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非常正派的人。他们分文不取,只求探索真相。我曾亲眼目睹一个记者退掉了公关的大红包,搞得公关一脸懵。我也见过记者为了一个采访被人打,但是还是坚持做出了公允的报道。 因为这些人,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尊严的行业。虽然因为业务能力不行天天很沮丧,但是还是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棒的行业。

后来,优秀的媒体人纷纷出走。吴晓波、咪蒙、甚至孟静都不再写深度了。大家都不再报道了。不愿意同流合污因为吃不起饭转行了。剩下的每天跑场子、收车马、写软文,然后这样重复循环着。希望在这颗即将倒塌的大树上在摄取最后的养分。

上学时,教授曾让我们做过一次辩论。新闻产品的制造者应该多大程度上听取观众的想法。当时,有个同学举出了乔布斯的例子。如果你不做出来,观众是不知道这个产品可以有多好的。我总在想,如果新闻足够发达,民众足够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也许二战不会发生。如果人们足够理性,积累够多,也许陈冠希和阿娇就不用像过街老鼠一样忍辱负重十几年。三聚氰胺会被揪出,小孩子也不会在被性侵后无处申诉。可惜,我们今天的新闻已经不愿意再去听他们的声音了。

我很喜欢《新闻编辑室》里的结局,老查理死了。结局放出那天,很多网友说:新闻死了。

知乎用户 叶伟民​ 发表

谢邀。从行业整体上看,媒体一直在发展,同时由于行业洗牌,不同媒体存在兴衰交替,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很复杂,也有难言之处。去年媒体圈有过类似的讨论,我把当时的看法再分享一下——

上周(指 2017 年 2 月)两句狠话刷了屏,一是 “自媒体都想从帽子里变出兔子,没有记者跑现场”,二是 “10 万 + 毁掉新闻,毁掉互联网,毁掉年轻人”。最终引发了新闻人和自媒体人间的甩锅大赛。

1996 年,我还是个县城中学生,在地球走过最远的地方不过省城广州。我的堂姐夫在那里当记者,带我去过几次麦当劳。啊,那可是 20 年前的麦当劳,一个套餐 25 块老版人民币的麦当劳啊,魂淡!少年惊惶,堂姐夫却一副小布尔乔亚的嘴脸,在高脚桌前漫不经心地咬几口就放下了,我舔着包装纸上的沙拉酱弱弱地问:“您能天天吃着麦当劳吗?”

堂姐夫迷之一笑,然后埋头翻传呼机。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他月薪已经近万,在广州够买好几平米了。

3 年后,我到兰州读大学,成为一个物理专业学生。第一个新年,南方周末发表了那篇影响深远的《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一个新闻系的师兄把这句话印上文化衫,那种酷劲儿让我自觉药丸了。难道不是吗?人家迎风低吟,我在做实验;人家诗意忧伤,我在做实验;人家仗剑天涯,我在做实验,姑娘都不正眼看我了,魂淡!

后来,我果真背叛了那些实验室,开始了新闻生涯。**有那么十多年时间,传统媒体过着金主抱钱打广告都要排队走关系记者雄心日肥上房揭瓦竟还洛阳纸贵的日子。**我幸福极了,与聪明人为伍,如游侠般行走在人间与行间,书写着 “纸里包着火” 的故事。

后来,日子难过了,聪明人也慢慢散了。原因并不复杂,就是生意没了,主义也没了。

生意是怎么做没的?无非是 “内燃机如何玩残马车夫” 显浅的商业故事,“中心化”败给了“去中心化”。至于主义,本是风筝,再华丽英武,心比鸿鹄,线头尽处有指头,你懂的。在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严肃新闻遭到资本和权力的双重羞辱。

在红线成功实现跨越式后退的今天,新旧媒体(公共新闻领域)集体扑街。都在一条船上,谁看不惯谁,谁骂谁,都不过是船头的怼船尾的,软卧的怼硬座的——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所以,无论是 “变出兔子”,还是 “10 万 + 毁掉”,我是不赞成诛心之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不至于险恶和洗地。不过是摆了一些事实,讲了一些糊涂的道理。而且真糊涂还是假糊涂不好说,这年头,装外宾也是个技术活儿。

**但他们坏在逻辑上的混乱和概念的偷换。**文明斗殴,不约定范围就是耍流氓。新闻不等于媒体,新闻的困境不等于媒体的困境。这个锅就是亚利桑那州那么大,也扣不到自媒体身上——人家就算是写吃喝玩乐美女游戏,篇篇 10 万 +,融几个亿,那也是勤劳致富,光荣啊——你见过哪个时政类自媒体被钱砸晕?篇篇百万 + 也白搭,原因你也懂的。

再看远点,对严肃新闻的挑战从未停止。纽约时报穷得要卖大楼就不说了,就连上周五,白宫也对部分媒体下了封杀令,禁止纽约时报和其他新闻机构参加吹风会。特朗普公开嘲笑记者的 “言论自由”——“他们就会提宪法第一修正案。” 台下的喝彩声送给了这位新总统。

很有可能,美国也有人感叹 “没有记者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 了,不知道他们盖对了锅没有。

**教堂塌了,第一件事不是忏悔,而是买砖。**重建主义,必先重建生意。既然是生意,就要符合市场规律和供求关系。这届人民再不行,爱看段子爱看吃土,还是需要真相的,即使有时候表现得不是那么急迫。

严肃新闻从哪里复兴?不论整体环境,还得回到我开头的故事,拿好钱,请好人,当一盘好生意来做。也不必对资本的加入过度恐慌,世界上越顶级的媒体恰恰是资本越活跃的地方,人民也没觉得被蒙蔽。

国内一些商业化媒体也有点这个意思了,他们花大钱请调查记者,收入比领导还好,甚至享有期权,完全互联网公司的玩法。

最后,我以一则朋友圈截图为结尾。对方是我新认识的媒体朋友,我们讨论过,未来这不会是孤例。不知此言是否尚早——欢迎回潮,新闻专业主义。

知乎用户 Knight Nero 发表

谢邀。

  1. 专业知识缺乏,自身业务水平有限。报道科普的记者没学过数理化,报道人工智能的记者没敲过代码,报道考古发掘的记者不识得中国有多少个朝代,报道法律的记者连法律条款都懒得翻一翻。
  2. 缺乏应用自己的知识对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需求。主观上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是吃力不讨好的 “投资”,现在学的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用上,还不如直接引用大人物的论断;客观上,群众喜欢看类似“震惊”“竟然” 系新闻,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大家直接偷懒。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老话了。

知乎用户 伍治坚​ 发表

在我看来,全世界的媒体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危机和变革。

2021 年 4 月 12 日,澳大利亚前总理马尔科姆 · 特恩布尔在议会听证会上指出,默多克掌管的新闻集团,是皿煮世界的一大威胁。默多克做了普京想做的事: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民众内部挑起矛盾,削弱民众对于政府机构的信心,是美国暴徒袭击国会山事件背后的罪恶黑手。

这段话虽然说的有点偏激,但却道出了一个关键重点,那就是媒体也是一门生意,媒体背后的资本有巨大的利益动机。在竞争和逐利的压力之下,媒体行业中的商家(纸媒、电视和网媒)和从业人员(记者和编辑)需要想出各种办法来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以增加他们制造的产品(图文和视频节目)的广告价值。

问题在于,高质量的媒体报道,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记者并不是行业专家,TA 需要花时间去做调研,去阅读相关资料,采访行业专家,把这些材料理解内化,然后再通过图文和视频的形式输出。花了那么多精力,如果没人看,没人投广告,那就很可能是亏本买卖。

那么如何在这个行业中” 以巧取胜 “呢?大致来讲,有这么几种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奇效:

1)无中生有制造矛盾,或者将正常矛盾无限扩大。

让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笑果文化旗下有一位名叫杨笠的脱口秀演员,她曾经基于男女矛盾写了不少段子,收到了传播奇效。可能很多人都记得那句广为流传的 “如此普通的男人,为什么这么自信?”

事实上,男女之间本来不存在矛盾,因为男女是紧密互存的。每一个儿子都有妈妈和奶奶,可能有女儿。每一个女儿都有爸爸和爷爷,可能有儿子。每一个家庭都有丈夫和妻子。所以当你把男,或者女整个性别作为攻击的对象时,很难保证不伤及 “友军”,甚至是自己。

然而即使是本没有什么矛盾的男女关系,在精心的宣传和洗脑攻势之下,也可能制造出一波舆论热点,让一些情侣为此吵架甚至分手,足以证明这种方法的有效程度。

那我们如果再把讨论的话题扩大到黑人和白人的种族矛盾,富人和穷人的贫富差距矛盾,公司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劳资矛盾,大国之间的中美矛盾等等,不难想象人为的夸大矛盾可以为媒体带来多少关注度红利。

无中生有制造矛盾,或者将正常矛盾无限夸大,可以说是媒体行业屡试不爽的 “财富密码”。

2)将一件复杂的事情简化成非黑即白的单选题。

让我再举一个例子。我记得有一期《奇葩说》里,曾经有这么一道辩题:老板明显不喜欢我,我要不要辞职?辩论的正反两方,都是夸夸其谈的高手,在场上引经据典,罗列了各种理由来支持本方的观点。到最后,他们无非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赢,那就是辞职、或者不辞职是更正确的选择。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在现实中,像这样的问题,哪有 “辞职 / 不辞职” 这么简单的答案?比如你说的老板究竟是谁?如果在一家大公司里,上面的经理可能是你老板,但他自己也就是个打工的。在现实中,一个人毫无理由的喜欢,或者讨厌另一个同事,都是不多见的,更多的情况是 TA 喜欢 / 或者不喜欢你的某一种习惯,或者方法,或者意见等等。要不要辞职,也得看情况,比如自己家里经济状况如何,这份工作工资多少,公司里有没有转到其他部门的可能,工作内容是否有趣,工作时间是否合理等等。

我在这里只是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和大家说明现实的复杂性。你现在想象一下,把讨论的议题延展到一个国家的移民政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等。绝大部分问题,是不可能用简单的是 / 否来回答的。

问题在于,如果你在电视上邀请几个并不一定善于言辞的专家,或者写一篇专业性很强的调查长文,很少有人会有耐心看完或者读完,大众也不一定读的懂。因此更简单的捷径,就是邀请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说家,在镜头前用一些耸人听闻的奇葩言论,外加一些惹人一笑的段子,在几分钟内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美国作家 H. L.Mencken 曾经说过:

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都有一个简单、清楚和错误的答案。

为了追求传播率,宁愿走简单和错误的捷径,这样的伎俩往往屡试不爽。

3)都是别人的错。

女人嫁不出去,是男人只重外貌忽略内在的错。买不起房子,是政府降温不够的错。小孩考不上 985,是高考制度的错。工资太低,是资本家冷血压榨的错。美国工人找不到工作,是中国企业工资太低的错。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大部分人遇到的挫折和烦恼,大致可以归纳为金钱、感情、健康或事业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背后,基本都有内因和外因。想要找到外因来解释自己的失意,是很容易的。而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罪为外因,也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共情。

”寻找替罪羊 “的论述方法,很容易获得大部分失意人群的共鸣,也是媒体行业惯用的” 财富密码“之一。

4)“稻草人” 攻击。

稻草人攻击的意思,是对方根本没那个意思,但你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理直气壮,体现出 “赢家” 风范,通过夸张和曲解对方的意思,去树一个并不存在的”稻草人“,然后进行酣畅淋漓的攻击,并获得读者的共情。

比如美国的议员桑德斯曾经说过卡斯特罗的古巴向全民普及义务制教育,值得肯定。但是一些反对他的媒体指出这是要把我们国家往社会主义的坑里带。有议员指出为了恢复和提振旅游行业,可以考虑给打了新冠疫苗的人群颁发疫苗护照,这样他们就能自由旅行增加消费。但是反对媒体指出,这是对个人自由和隐私的侵犯,我们的社会恐怕要回到奥威尔式的 1984 年,云云。

有时候,” 稻草人 “攻击法隐藏的很巧妙,需要大众有一定辨识度,在头脑冷静的情况下仔细辨别出其逻辑的谬误。这就需要我们耐心的思考,不要急于做出任何判断。

每个人,几乎每天都会消费媒体产品。它可能是一篇图文,一个短视频或者一部纪录片。它可能来自于官媒,民营媒体,或者自媒体。

在我看来,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不同类型的媒体背后的驱动动机。比如民营的媒体,像默多克那样的新闻集团,其主要动机是盈利。那我们就需要分析,出于盈利的目的,是否影响了该媒体报道客观专业的质量标准?背后是否有利益输送?

其次,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要被情绪过多影响。情绪输出是强有力的武器,但它往往也很靠不住。应对情绪绑架最好的办法,是坚持证据主义,用数据说话,通过冷冰冰的数据得出客观的结论。

最后,过去几年美国的经验表明,对媒体行业不能放任而完全不监管。行业中的商家和从业人员不太可能通过自律来提高整个行业的道德操守。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很可能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激化矛盾,撕裂社会肌理的严重后果。当然,应该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则需要视具体的国情和环境,做出相应的决策。

知乎用户 喵大人​ 发表

我现在浏览各个门户网站,感觉完全一样,连布局都一样。

知乎用户 Alpha 发表

@中国网

小编呢?你看,你把我的评论给关闭筛选掉了,我把评论单独写了出来,才半天,大神们就赏我了 80 多个赞!你在那挂了 9 天也才 77 个赞,充分的证明,这一届的群众可能近视的不少但瞎的不多!感谢捧场的老少爷们儿!

就正在发生的全运会报道来举例说明,这个链接是中国网回答的

我第一次看到是 9 月 16 日,当时获得了 3 个赞,现在是 9 月 24 日,已经获得了 77 个赞

先回答问题,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在下滑吗?原因是什么?

我的观点:质量在严重下滑,原因是范大将军回答过的

我不是专业的从业人员,仅仅是有感而发,今天特别想锤一锤中国网的知乎小编

我发的那个链接的问题是:《如何评价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有哪些瞬间让你印象深刻、心潮澎湃?》

大家可以看看中国网大人是怎么回答的:猛一看就是堆砌华丽辞藻然后放点照片再安排个节目单,堂堂中国网,认真读题再回答好吗?这不就是跑题了吗?我的理解就是你的回答属于没有任何错误,但就是典型的 “正确的废话多”,怪不得人民群众不信任你们这样的媒体,也怪不得国际舆论我们经常处于下风,你这个回答,我相信大部分人看完都不知道对开幕式的印象,更不知道哪个瞬间让人印象深刻,心潮澎湃。

我一个工地搬砖的给你讲——“球,不是这么踢滴”。如何评价?你就给老老实实的给讲感受,讲你看的听的想的思的,你这个大记者(我骂人的话在这省略),屁股放错位置了,完全的脱离我们这些基层群众了,竟然奇葩的给整个节目单报上来了,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这么回答问题不显得太敷衍了吗?几个菜啊?

有哪些瞬间让你印象深刻,心潮澎湃?你可以讲的叫瞬间,这个瞬间要能让我等升斗屁民产生共鸣,你可以说看到巩立姣作为河北旗手的那个瞬间,想起了她的坚持,可以让我等升斗屁民也觉得生活有盼头,这(李云龙骂人的话)不就有共鸣了吗?你哪怕给我们这里泥水里的老乡讲个安塞腰鼓的画面引申个相关故事,既写实、又升华、群众看了也有盼头,领导看了觉得有影响力

你写的是个啥?

你写的是个啥?

你写的是个啥?

用我不专业的陕西话说,你写的是个锤子!整个节目单糊弄谁的?就这水平让你们去打国际舆论战争,丢 “中国网” 的人,就你们这篇稿子的质量,也配加上中国俩字?我还百度了一下,就这你们中国网还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大概率也要吃纳税人的粮,你写的是个啥?写的是个毛线!!!

我要是能有现场素材和前期准备。整不到 300 个赞算我输,而你们为啥就可怜巴巴的 77 个赞,估计还有小编自己点的,丢人不?如果真的水平不行、或是懒或者蠢,咱不发行不行? 国家级的新闻媒体,如此敷衍的回答问题,对得起你们上的学?浪费人民的血汗钱,也配用国家生产的电来恶心人? 小编水平低、懒 ,你们内部的审核机制呢?主编呢?吃泡馍去了还是去疗养院休闲了? 这也能让发出来? 主编也别干了,也别让我在工地搬砖了,让我去当主编吧,以后每篇低于 300 个赞我都能去投案自首。 由于政策原因和我们都是文明人讲究人的缘故,我始终坚持没有讲脏话,但确实忍得好难受 怪不得李白讲蜀道会说——噫吁嚱 也怪不得古代祭文中会说——呜呼哀哉 不能骂人的情况下,高中语文课本,仅仅高中语文课本的知识真的是诚不欺我 这俩词,在不能骂人的时候说出来这还两个词,好能表达感情啊啊啊啊! 小编?看到了没有?

以上回答基本上是我给中国网留言评论的内容,但就这个毛线水平还不敢接受批评,把我的评论给屏蔽了,这不就是又蠢又坏的典型吗?你可以报道,我作为读者不能评论?

看到了吗?一个新闻媒体的国家队选手,就这水平。回答问题直接跑题。

结论:新闻媒体报道质量跌井式下滑。

第二个问题,原因是什么?我的观点: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明显的没有责任心。

看看瞅瞅,我一个外行就不会跑题,是不是可以去中国网上班了?战术后仰!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PS:非专业,轻喷

信息时代新闻业的 “去专业化” 趋势在近几年尤为明显。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基于受众偏好的大数据推送与信息茧房,使 “劣币” 爆火并占据主要市场。如今一些曾经的 “良币” 也开始尝试通过 “劣币模式” 进行转型(比如整活、玩梗、强烈主观性),新闻报道整体立足点将重新洗牌。

近十年以来,网络新闻(排除营销号)的报道简洁性、报道及时性、信源多样性三方面整体显著减弱,结构规范性、表达客观性、选题公共性三方面局部减弱 [1]

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的新闻号的输出内容,就和抢知乎热榜回答一样,不看你写的好不好,只管你抢得快不快。抢先回答热度问题,即使是两秒钟写出来没有内涵的情绪输出,也能获赞无数。普通用户如此无可厚非,但面向大众的媒体从来如此,并不让人信服。

如今的一些新闻自媒体也一样,受众不在意其客观性、专业性,只要你能整活、整得快,整得让观众姥爷开心,就能迅速崛起。

尤其是观察者网这种,每次看国外新闻就和看小品一样,总能为观众安排各种笑点,每个新闻都有编者的强烈价值偏见、夹带私货、渲染离谱,甚至没有记者,只靠道听途说并配上一些画面和并不相符的文字。俨然成为了一种搞笑团队。

诚然专业的新闻写作是比较枯燥的,但并不是说一味玩梗的新闻特色就是更好的。我们需要专业性的新闻,以求更好地了解时事。而不是被娱乐式的误导性媒体困在信息茧房。

参考

  1. ^ 王海燕; 刘湘. 数字化环境下的新闻 “去专业化” 研究——基于 2018 与 2012 年我国报纸新闻的比较内容分析[J]. 新闻大学, 2020,(07):79-93+124.

知乎用户 贱贱​ 发表

「中国只有宣传,没有新闻」

原因是什么呢?当然是这个

知乎用户 Coldstream 发表

先问有没有。

知乎用户 El Facil 发表

现在哪儿还有新闻,全是通稿而已

知乎用户 东林侍读​​ 发表

新闻媒体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读者想要客观公正,媒体却要真金白银。

(本回答偏长,时间少的朋友可跳过灰色字体内容)

首先说一点:做新闻是很费钱的。

拿一家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来说,如果要确保每期节目不少于 20 分钟且全年不间断播出,这家电视台至少需要 30 名采编播人员才能勉强应付。仅这 30 人一年的工资待遇(含五险一金、出差补助之类)就至少需要 300 万元,这还不包括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内勤人员和车辆、机器设备等更新淘汰所需。

这里需要补充回答两个问题——
其一是,新闻真的这么 “贵” 吗?不是说现如今是”人人是记者,个个是媒体“的时代吗?为什么我看到有的自媒体一两个人就能做新闻?
需要说明的是,那些集纳、点评新闻(B 站有不少 up 主做这个)的作品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新闻,偶尔发一条微博、提供信息源更不能算新闻,其成本远远低于自行采编播。这就好比你做一道菜很辛苦,但如果要你自己去种菜、摘菜甚至生产油盐酱醋,这工作量就不是 “辛苦” 能形容的了;至于少量自行采编播的自媒体,他们的更新效率、新闻素材覆盖面完全无法与专业媒体相比,这就好比你在花盆里种棵西红柿、偶尔做个西红柿炒鸡蛋并不难,但要想全家每天都吃上自己种的菜难度可就大了去。
其二是,既然地市级新闻媒体这么耗钱、又没什么人看,为什么不直接关闭?
我估计部分知友平时比较少看本地的地市级媒体,所以会认为其可有可无;但现实情况是,如果离开地市级媒体,本地公安(交警、消防),教育,医疗卫生,民政,社保,气象以及水电气等等部门每家都得养一支较小的公开信息发布团队,否则你将很难获知本地重要的信息、更无法获得相对专业的解读,还可能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把这些团队消耗的成本累计起来,只怕是还要超过前者。
即使上述团队(包括一些集纳本地信息的自媒体团队)能满足公众的 “信息刚需”,但基于自身诉求,团队不大可能像新闻媒体一样主动去寻找新闻线索,很多稀奇古怪的民生 / 社会类新闻就可能只在极小范围内传播,类似 B 站常见的“沙雕新闻合集” 之类 “快乐源泉” 也会随之减少,并且同样可能导致谣言满天飞的局面。

再说第二点:新闻的读者并不愿意掏钱。

看到这里,我想有的知友就直接点评论开骂了——你们媒体新闻作品搞得那么烂,还想要我们掏钱?你看看 BBC 的纪录片、看看财新的深度,不是有很多读者愿意花钱吗?

OK,你愿意花钱看 BBC 和财新,但如果你看到的每一条原创新闻,无论其是来自国社、总台还是某讯、某浪、某头条等平台都需要付费,你会不会开骂?

列位,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新闻都不需要付费(指直接付费),这是因为国社、总台之类有政府站台,某讯、某浪、某头条等有客户站台。也就是说,我们没有付费却能轻松阅读原创新闻,是因为公权力或者资本已经替我们买单。

然而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买单者必然有其自身的诉求。恕我直言,除非我们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全都是道德模范用爱发电,或者买单者全都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否则只要 “买单” 行为存在,新闻就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这里又需要补充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有一部分读者愿意花钱养着媒体,是不是这样的媒体做出来的新闻就能 “客观公正” 呢?
抱歉,也不能。
“明月皎洁,诗人赞其皎洁,盗贼恶其明亮;春雨如油,农人喜其润泽,路人恶其泥泞。” 读者的口味、对媒体的诉求各不相同,有时候即使是同一事件、不偏不倚的报道,由于读者所处的立场不同,其对报道的评价也会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即使一部分读者愿意花钱养媒体,天长日久其中也会有不少人对豢养的媒体不满;更何况,谁又能保证实际操控者不会反噬?

再说第三点:媒体的生存状态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质量。

有不少人感觉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新闻报道的水平要比现在高(不只是中国,BBC、《纽约时报》等亦是如此),这一点我一定程度上赞同。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说是媒体自身的生存状态所决定的。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新闻媒体的买单者相对简单纯粹,正如编剧汪海林所言,“怀念煤老板,从不干预我们创作,除了要求找女演员外,没有别的要求。“

但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如雨后春笋,各种媒体都在争抢买单者,最直接的例子是以前节目赞助商只能插个口播 “本节目由 ××× 酒业赞助播出”,而现在收视率高的节目都要反复念诵赞助商,以至于诞生了华少这种 “广告奇人”,一些网络综艺直接称赞助商为 “金主爸爸”。

在这种情况下,买单者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多,媒体想要作出有价值、有态度的新闻就相对困难,本文开头所述 “读者想要客观公正、媒体想要真金白银” 的矛盾也就更加凸显。

这里再补充回答一个问题:那到底是以前那种状况比较好呢,还是现在这种状况比较好呢?
我不和稀泥,我认为现在的状况才比较好,或者说比较合理。
买单者简单纯粹的确更容易尊重媒体的自主权,但如果媒体从业者由此产生某种莫名的自负,就容易出现以个人主观判断代替客观事实、以偏见遮盖大局的现象(例如 “缝肛门” 事件、某湃新闻 “寻找汤兰兰” 等等);相反,竞争者多也就意味着媒体的声音更多,选择接受、认可哪种声音的权利应该在受众自身,而不应该由媒体越俎代庖。

知乎用户 杨生 发表

谢邀。

在媒体体制周围工作,平常也有接触媒体的报道人员,经常会关注媒体内的新闻报道情况,就说点个人的理解吧。

说媒体报道质量下滑,有,但不是全部,偶尔一些大媒体还是会出质量很高的报道,但确实变少了。原因不外乎三个,1 是钱,2 是人,3 是环境(排名不分先后):

钱。可能大家都通过各种途径听说这些年媒体过的不太好,特别是纸媒,确实广告商都去互联网投广告了,很少还有去纸媒投的,除了少数的一些房产大佬,也只是为了做做品牌,搞搞媒体背书。钱不多,自然大家的生活就不太好,有志向的就跳槽,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去好点的互联网公司做个内容总监什么的。剩下的可能就是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中待惯了。

人。前面说到了,一些传统媒体里牛 B 的人大多出去创业,另寻出路了。剩下的有点能耐的,迫于公司生存压力,可能一个人干两个人,三个人的活,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出精品是难了点。而且现在移动互联网传播速度这么快,还没等你报道,网上已经传疯了,真真假假,就算你出个质量很高的报道,网民也不相信是真的,因为很多时候假的反而是更适合吃瓜群众阅读的,他们也更愿意去相信这些。于是乎很多媒体人开始找一些噱头去做报道,因为业绩在那里,没阅读量就是没绩效,阅读量哪里来?裸体 + 尸体,丑闻 + 绯闻。哪里热就往哪里钻,毕竟流量来得快啊(最近的汤兰兰案就是个例子,真实情况大家已经不关心了,微博一片声讨记者)。

环境。嗯,总想搞点大新闻,就不怕大新闻砸了你的饭碗。多的就不说了,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还是安心吃瓜吧。真假自己分辨。

说个自己大学实习期间的经历吧:那时候黑煤窑事件正热,我在某新闻机构做热线部实习生,接到一个爆料说一个孩子从某煤窑逃了出来想接受记者采访,当时的我一头脑的新闻理想,赶紧找老师问可不可以派我去,老师不出声的扔给我一份红头文件。嗯就这样。

知乎用户 张珺 发表

这个问题其实很微妙,先给答案:**从我们能观察到的平均「质量」而言,是的。**至于原因,可能要分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央媒、党媒为什么如此,一方面是市场化媒体为什么如此。

先说第一点,这是现在(4 月 19 日 13 点)的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我相信各位可能 10 年前就开始从 UC 之类的地方看到这类风格的标题,它至今仍然是最流行的标题类型之一,很多人会接受这样的现实,只是不接受它和「新华社」出现在一起。但不要急,我们接着看。

这是新华网发布的一篇报道,它除了形式上有些杂糅,从各种意义上看起来都还算正常。你也不能说这么一篇新闻质量差,对不对?只不过,同样的内容,到了刚才所说的公众号上,标题就变成了:QQ 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如此诱导粉丝氪金,连学生都不放过!

新华每日电讯​mrdx.cn/PDF/20210419/07.pdf

再来,这是今天的新华每日电讯,齐刷刷的新华社电头,它应该就贴近原本我们以为的「新华社水平」。

所以问题来了:新华社的微信公众号、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它们中有任何一个不算「新华社」吗?或者至少在大众的认知中,它们发布的任何文章不算「新华社发声」吗?

说起来近两年有个非常搞笑的事情叫「对冲写作」,指同一主体针对同一件事,通过不同的渠道发布截然相反的多种看法,以讨好不同观点的受众。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答案也很简单:都算,都是。区别在于:新华社(或类似地位的媒体)**无需讨好不同观点的受众,但它现在仍然会希望自己针对同一件事发布的具有相同倾向性的观点,可以同时引导不同层级的受众——这是以前它所不必要做的。**新华社本来可以只提供一份「高质量」的报道,但为了团结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它就要同时提供一些「低质量」的版本,至于从观感上,那就是新华社整体变 low 了。

以上是不太为钱发愁的媒体,而要操心生计的市场化媒体,那就更惨一点。

说实话,媒体这个行业可能从创立之初就没很好地掰清「谁来买单」这个问题,甚至很长时间内是在同时收读者、广告商双方的钱的。只是在实践中,越往后,广告商买单的部分就越高,而读者方的付费越发向印刷工本费靠拢了。直到社交媒体时代,一个很尴尬的事情出现了:作为信息消费者,读者可以从社交媒体上拿到免费的信息(尽管可能是社交媒体已经统一付过一手,但那不值钱),而你永远不可能把印刷的边际成本降到零。

更糟糕的问题显然是读者的迁移促成了广告商的迁移,大概是 2013-2016 这几年,稍有点敏感度或者求生欲望的都在忙着搞新媒体转型,趁着余威尚在抢一个好的发车位——或者说干脆一点就是抢读者。

为什么要抢?因为中国那个时代或更早一点的市场化媒体,其主要构成是都市报。**它们的影响力可以出省,但发行则很困难,很难和哪怕邻省的媒体形成商业竞争关系。但新媒体则不是这么一回事,赢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通吃。**那个时代的上百家市场化媒体,到现在还活得相对滋润的不就一个新京一个澎湃?

而从内容上,以前都市报安身立命的「本地」部分,就不再是网民兴趣的最大公约数了。很不幸的——这和很多人喜欢提及的「调查报道」是有强相关关系的。5 个小时高铁以外的地方,哪个工厂原料造假,哪个餐馆卫生不达标,这肯定不是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如果你说我们就迎难而上搞几个全国性大新闻,那它客观上有点难度对吧。

这个事情演变到后来自然就成了:A 地的记者(或可能更多是编辑了)要写 B 地的事情,还要尽量找出 CDEF 地都能接受的看点。那它和以前的模式下,B 地记者写 B 地的事情给 B 地的人看,哪个质量更容易高些,还是相对容易判断的。

可是迷惑的事情出现了——我们的观众老爷他不 care 啊!A 地编辑们最开始做这事可能还战战兢兢,参考当地媒体报道,采访专家说法,捏吧捏吧成文,等他们辛辛苦苦登上山顶(并可能还要责备下自己的良心)时,发现自媒体早就在那里了……

至于问为什么自媒体早在那里,我刚才是不是提过一个叫「对冲写作」的事情?你要忘了,来来来,我们再谈谈 ROI 和性价比。

最后是道德审判环节了:

你要问如果更多的人都有渠道接收信息,这是不是一件好事,我当然说是的。你要问如果更多的人都有渠道接收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是不是一件好事,我会疑惑一下,但还是会点头。这时你给我看中国舆论环境现状,老人地铁手机. jpg。

这最终很可能取决于你怎么定义「信息」——如果你和我一样觉得它的「事实」那面更重要,那算法造就的内容分发体系就显得很畸形,中国新闻媒体(其实这是个全球性问题)的报道质量在下滑。如果你觉得,呃,「大是大非面前谈事实和科学」,或者「这是舆论战,懂吗」,emmm:

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没有下滑,它在上升,并且愈发充分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知乎用户 任易​ 发表

最近 3 个月怼过几位记者,明显发现能打的太少,新人太多,认不清现实的人太多。

核心原因,就是骨干人员不断流失。次要原因,就是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已经转移到行业专家那儿去了。

知乎用户 龙吟 发表

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能说。由于这个不能说的原因,钱都流向了互联网企业和根红苗正的党媒官媒,人才自然也都去了那里。

知乎用户 博爱之城​ 发表

《人民的名义》这种文艺作品都曾遭到江苏政法委 sj 的抵制,你觉得写实的新闻会是个什么待遇?

知乎用户 啊啊啊啊啊​ 发表

一方面新闻政府管制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做新闻赚钱少,

我建议大家看两篇文章,

咪蒙:好疼的金圣叹 | 凤凰副刊。,

致 low 逼:不是我太高调,而是你玻璃心

同样一个人写的,

咪蒙,

但写前者有情怀的她,创业失败,即使工作许多年也没赚到什么钱,

而后者,简单的一个至 low 逼,在朋友圈爆发,

现在咪蒙仅仅其软文广告收入一年很容易过亿

同样是一个人,

差距就这么大,也许前面一篇文章就 1,2000 元,甚至有时候还没有

而后面咪蒙一篇文章收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你看电视剧,不觉得这些年电视剧质量也在下滑吗?

许多时候,经济收入决定许多

ps:我自己经历

一位在省一级电视台的新闻记者朋友,在 2016 年找父母要钱去买房,(人大本科,研究生)

我看着很艰辛

同样,也是一位记者朋友,40 来岁,自己创立团队,

做起生意

很简单,现在新闻记者的收入,别说北上广生活了

就是他们正当收入,在一些二线城市,也很难依靠自己买房买车,

靠自己过上这个城市中等偏上的生活,

而且在中国,调查一些社会问题,往往还是有危险的

央视被打记者赵喜:已是第二次被打_新闻台_中国网络电视台

这可是堂堂央视记者啊,

河北电视台两记者暗访污染企业被打,遭威胁 “扔水井淹死”

一些高材生,冒着生命危险,也非常幸苦,调查全国各地,

收入却不能维持在一个二线城市有尊严的生活?

你觉得仅仅靠情怀,正义,够吗?

正如咪蒙转战微信公众号,

在知乎被各种批判

但你看看咪蒙前面的文章,

我是不相信,能写出好疼的金圣叹的咪蒙原来是没有理想,没有情怀的

不过理想已死

同样,现在仅仅靠新闻记者的收入,社会地位,不能维持一个城市有尊严的生活,

他也很难吸引人才,

大量人才也会走掉

知乎用户 图伦加利亚 发表

很简单,因为行业风气败坏。

新闻敲诈_百度百科

中国的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滑坡的很厉害。已经形成了诸恶之一。

本人在乘坐高铁的时候与一个人民网的记者闲聊,

此人对于自己的职业强势得意非凡。

三十岁年纪,已经有在北京有两套房子,而且两套房子从来都不缴纳物业费和采暖费。

谁去要物业费,他只要一亮记者证,半软半硬的发几句话,物业和供暖就不敢说话了。

缺钱就去各种污染企业转一圈,跟老板们谈谈头寸。转天就会有礼包送上。

等等等等。

新闻也不过是一张嘴,权力或者资本都能操纵的动。

操纵不动的就是被这张嘴吃的。

下面这个回答,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知乎用户 黑祭司 发表

1、信息传播的成本在大幅度下降,信息来源暴增,传播对象不确定无法保障稳定收益。传播一条新闻获得的平均收益无法再支撑对来源真实性进行核实需要的成本,也无法支撑深度剖析需要的成本。

2、再加上大环境打击负面新闻,且审查和制裁完全程序自动化,成本极低极低极低,媒体传播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一个办公室即可完成,新闻内容和倾向呈现高度趋同化。

3、新的网络传播渠道下,信用体系全面崩溃。资本方为了操纵信用度获取更大利益,对于建立网络媒体信用体系完全没有动力。

典型的是百度竞价排名,给钱就给优先权。微博跟上,给钱就上热搜。

社会管理方通过限制资本方,就可以达到其传播和控制曝光度的需求,对中立性信用体系本能的厌恶。

资本与管理权的合流,从来都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民族主义的泛滥。

但是历史已经多次证明,民族主义是泛阶级的,它倾向于掩盖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来寻求更大的群体认同。然而矛盾产生本质上并不是传播引发的,而是利益分配和权利分配产生的,这意味着掩盖并不会消除它,读多少篇雄国文都不会改变工资 3500、一周工作 80 小时的切身感受。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特别是,由于信息流通的阻塞和信用体系崩溃,爆发早期会产生大面积恐慌,破坏力会非常惊人。

没有参与感、没有被重视感、感觉前途黯淡、重压下难以呼吸是这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的共同感受,依靠宣传获取的廉价的集体自信和满足,是很脆弱的,快感的阀值也会越来越高。但是往往一句话 “邻居家每人发 1000 美元” 就彻底破防。

知乎用户 者也​ 发表

不止中国,全球都是,而且几乎都是发达国家。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水门也好,拉链门也罢,华莱士高水平的记者好像离我们远去了。甚至于近十年来我几乎找不到一个知名记者的英雄事迹。哪怕柴静那种歪屁股博出位的都快绝迹了。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起改变全球新闻历史的事件,他靠一己之力,让正义与这个世界告别 say good 白。人称新闻界下货拉拉记者圈南京的徐老太。

那就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事件》

当时是亚特兰大奥运会,一名叫朱维尔小保安发现了不法分子的爆炸物,他即时上报把伤害降到了最低。一个平民英雄,本来注定的结果。

可是《亚特兰大宪法报》却提出了他是爆炸主犯的猜想,在正义的第四权力监督下,朱维尔几乎被屈打成招。好在后来爆炸犯因为其他事情被抓交代了此事才沉冤昭雪。

而作为传谣者的《亚特兰大宪法报》呢,没有遭受任何处罚,甚至拒绝道歉。朱维尔上告法院,其所有索赔最终被乔治亚州上诉法院所驳回。法院得出结论,“由于这些条款在发表之时基本上是真实的,即使最终将调查人员的怀疑视为毫无根据,也不得构成诽谤诉讼的依据。

从此以后这个世界上所有新闻记者几乎一夜之间消失殆尽。记者龟缩在办公桌和电脑后面,用最大的恶意揣测世界的真相。如果有主子扔来飞盘,编一段新疆的谣言,写一篇大杀器的报道信手拈来。

记者地位也在社会口碑崩溃,原本蜘蛛侠,超人哪怕忍者神龟女主角都是调查记者。

而此事件后,老兵为家人报仇调查事件真相的剧情呈指数级上升。记者逐渐和律师一样沦为反派。

知乎用户 高危社长​ 发表

当反转成为常态,民众的脸一次比一次抽的更疼的时候。这能觍着脸说是媒体质量在上升吗?

小学生都知道新闻的三大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现在网络自媒体极度发达,里面更是鱼龙混杂。一些自媒体的报道完全没有新闻的特点了。

为了跟风蹭热度,有些媒体丝毫不考虑报道是否真实,黑暗在这个社会更难躲藏了,但诬陷在这个社会也变得更加简单了,每个人都能发信息,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忠于事实。朝阳群众多了,但腚姐这样的人也不少。

新闻的时效性更是被踩在地上,为了挑起男女对立,某些媒体把几年前的新闻掐头去尾的发出来。这种报道毫无意义

你很难说一些自媒体发的是新闻还是它们的故事。


除了自媒体,一些官媒可能是脱离民众太久了。

这段时间,“龙晶睛,你火了!” 刷屏各个平台。

如果我没看见一些亲历者说打卡式支教的害处,我还认为支教就是好的,毕竟帮助了当地学生,但国家在发展,基础教育体系已经被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维护的很不错了。这种打卡式支教很可能破坏了当地正常的教育体系。

很奇怪的是我们这些难以获取这些信息的人不知道,但一些官媒也不知道吗?是否是因为太脱离底层群众了,还是在装糊涂。


除了这些平台对新闻行业的慢慢摧毁,敢于查出真相的记者也变少了。

过快的生活节奏,新闻工作者都向大厂的公关部门跑,做深度调查的记者越来越少,没有时间的沉淀,哪里来的有深度的报道。

知乎用户 湘西老土匪一名 发表

很简单的,一个是抄,本身抄不是大过错,但是互联网和数字时代,把这问题一下放大了无数倍,别说传统媒体,就是新媒体自己也是绑定习惯性用户,不然的话,就新闻这个板块,只要看一个门户网站就够了,其它时间你玩别的去了,反正你玩别的,也会弹出新闻,和其它的弹出也没什么不同。媒体的价值就变的极低,因为同质化,反而是深度解析吃香起来,虽然只是更受年青人喜爱。

一个是编,这个编到了什么程度?有专门吃这行饭的,都当成劳动力产业在做,就是山村里一间房子,像网吧一样,一堆大姐们,在线直编,计件生产。电视台还专访过,那怕我第一次看,我也一点不吃惊,因为很多东西你一听,照稿念,她不知自已念的是什么,断句都是错的,一个常用的专有名词,她是从中间断句。这还要电视台去专访么?

最后就是民众对原始的震惊体已经麻木和反感了,传统媒体却好像刚学会。就连网上的热议,大家都习惯了吵是吵的立场,事实还得再看看。各部门和专家再次得以树立威权,记者说什么,别人都呵呵了,因为各专业人士有了数字时代的发声平台,很多记者一开口,别人就能说你功课都没做好,连外交场合都不止一次被官员笑话。我要是那名记者,我真是没勇气再去跟相关新闻了。

我记得有个访谈节目,大概讲的是一名记者怎么面对数字时代冲击,他都不屑与同行为伍,跑去创业了,做的就是收费新闻。就是各位看官感兴趣的新闻,他只保证新闻是经过核实的,报导真实内容,抄几条行内专家不同立场的主要看法。问题是,他做大做强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有价值,有饭吃而已。因为不靠谱的那些东西,以吸引人眼球为主要目的那些媒体,现在是资本投入在玩,个人去和他们争,你是争不过的,只能圈个自留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资本入场,是把人吸引过来,看什么,看新闻那不是扯么,是看新闻以外的东西,能赚钱,能培养客户的东西。抄和编有什么关系?震惊体你不用别人也要用,那就用呗。

还有更可怕的事实,对我们经常看各种黑料的来说,很多名记者,有影响力的媒体,有各种势力,把你将来的路线图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给咱中国人搞启蒙来了。

知乎用户 Ethan 发表

先说结论:

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并没有下降,反而还提高了!只是给人造成了一种质量下滑的错觉!

为什么媒体质量提高了?

这里想强调一下,在我眼中新媒体,门户网站这些都算是媒体。

说一个比较极端的事:

2005 年 11 月《东方日报》一个叫易敏的记者,报道了一个新闻《端午节是韩国遗产?》。声称韩国抢夺中国端午节申报世界遗产!可事实是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

关于江陵端午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详细介绍,其实就是一个萨满跳大神:

https://ich.unesco.org/en/lists?RL=00114​ich.unesco.org/en/lists?RL=00114

造谣文章如下:

端午节是韩国遗产?​news.cri.cn/gb/9083/2005/11/28/762@798411.htm

紧接着,广州《新快报》的两名记者,就连续造谣了多篇文章,最夸张的是,在一篇孙中山是韩国人的文章里,证人叫 “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朴芬庆”乃是 “嫖愤青” 的同音

详见:

[“韩国抢夺中国端午节申报世界遗产” 系列谣言始末​mp.weixin.qq.com/s/KyCpZUokWo8h1mw_DP7mgg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KyCpZUokWo8h1mw_DP7mgg)

文章发布的当年,就引爆了舆论,登上了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多家电视台竞相报道,成为了 2005 年,2006 年全民大讨论的一件事,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从此以后扭转了韩国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形象,不可谓影响不恶劣。中间虽然也有辟谣,但是对于谣言的传播力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可是我们要知道 2005 年,2006 年是什么时候?

**这段时间正是中韩蜜月期的时候,**当时正是韩国总统卢武铉上台,而卢武铉是彻头彻尾的亲华派,甚至被韩国媒体批评为对中国谄媚,事实上一直到朴槿惠 2015 年顶着压力,作为唯一发达国家的元首参加抗战 70 周年阅兵,韩国无论左右都有大量亲中派,中韩关系都处在一个相对蜜月期。

卢武铉清华大学演讲:我很崇拜毛泽东和邓小平​news.sohu.com/84/57/news210905784.shtml

[吴邦国指卢武铉访华反映韩国高度重视中韩关系​news.sohu.com/56/97/news210849756.shtml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news.sohu.com/56/97/news210849756.shtml)

那么韩国民间呢:

05、06 年的韩国老百姓还是对中国很有好感的,虽然现在韩国的门户论坛普遍对中国人评价不高,可是当年正式中韩关系发展高峰,韩国老百姓普遍对中国人相对友好。2002 年世界杯,央视甚至报道了有韩国球迷打出的标语:中韩共进 16 强。

可就是这么一个如此豪放派的造谣,尽然能改变整个舆论环境,传播力度如此之大!

那么我们看看刚过去 2017 年,同等的国民级新闻议程:

刺死辱母案:新闻的第二天就立刻有舆论的不同声音出现,并且传播极广:

如何看待南方周末的报道《刺死辱母者》一文?2195 赞同 · 395 评论回答

[说说聊城案​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U0Mjk2MQ==&mid=2651622886&idx=1&sn=fec979d9674cd0a511b3781a1059d797&chksm=bd7e09f88a0980ee06e4e52918a82bdbfa0bcd515fcca8854234088267070f334732be1e30f8&mpshare=1&scene=1&srcid=0328ysgJSLjJy2Mv5BhcK7nB#rd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jM5NDU0Mjk2MQ%3D%3D%26mid%3D2651622886%26idx%3D1%26sn%3Dfec979d9674cd0a511b3781a1059d797%26chksm%3Dbd7e09f88a0980ee06e4e52918a82bdbfa0bcd515fcca8854234088267070f334732be1e30f8%26mpshare%3D1%26scene%3D1%26srcid%3D0328ysgJSLjJy2Mv5BhcK7nB%23rd)

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案件的具体内容,而是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同样的新闻事件,越来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相互辩论,讨论,在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了客观事实的呈现,并且对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建构。

那么,我们在想想要是那些关于韩国的谣言,出现在 2018 年,是不是立刻就会被打脸!绝不会流传如此之广!

也许你会说,这是国内的议题,国外议题存在信息壁垒。

那么我再举一个国关的例子:

还是朝韩问题:今年引爆了一场关于对朝政策的论战,两排以北京大学国关院长贾庆国和浙江国关学会副会长朱志华为代表。整个流程大体是:8 月贾庆国接受新浪国际的采访,重申国人认识朝鲜的三大误区,并被盘古智库等平台的微信公众号转载。9 月朱志华在微信公众号上提出反对意见,并一来一票左派保守媒体的抨击,最后二人在社交媒体上唇枪舌战。虽然,到最后骂的比较难听,基本脱离讨论问题本身了,但是,我们去看一下媒体的作为,会发现,在这一新闻事件中,媒体报道的质量并没有下降。同时,各方媒体的交锋中,形成了一个舆论场,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交锋,同时更多的新闻事实得到了挖掘。

这放在几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2013 年中央党校的某编辑,紧紧是因为质疑对朝政策,就被停职!相关媒体在一重大国际新闻议题中,基本毫无作为。基本就是把外交部的车轱辘话,完全又滚了几遍。

那我们再看一下现在的新闻媒体,基本能做到足够的新闻量来报道,而且不同的意识相同相互交锋,彼此竞争,在舆论场域中,完成了客观的事实陈述。这放在之前是完全不敢想的。


那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感觉到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降呢?

我觉得有这么几个问题:

1、媒体太多了,所以鱼龙混杂,很多人在骂媒体其实骂的只是他心理不喜欢的那个媒体。

2、大家对媒体的理解有误差:

首先,是中国特色的问题,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我国媒体长期处在一个被管控的状态,基本和学校医院等一样,不是事业单位,就是国企。把媒体按照部级,厅级,处级分成了三六九等的角色。很多人对媒体存在一个偏见,对其期待过高,把媒体当做一个 “青天大老爷” 的角色,比如曾经一度很火的焦点访谈,在很多地区被冠以 “焦青天” 的外号,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事。

其次,是整个世界的媒体环境变了,而且都已经变成常态了,就是网络媒体的崛起,包括自媒体和社交网络等。比如,现在大家有事,更愿意投诉微博还是找焦点访谈?

知乎用户 十八花生​ 发表

谢邀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偏下题,谈下 “新闻专业主义” 这个词。这个词,在我们这里往往会在前面加上两个字 “西方”,就是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和很多词一样,因为沾惹上了 “西方” 两个字,导致这个词有了其他属性。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天生带有反权威色彩,导致其身上被笼罩了一层理想主义的骑士精神。

而我们的新闻只有一个基本原则——“党性原则。”

新闻在党性原则下,是党宣传战线的重要部门,是党的一支枪,是为党服务的,要具有天然服从性和纪律性。 战”,“夺取更大的胜利”、“胜利一定属于……” 这种语言习惯从政府一直蔓延到社会各个阶层,幼儿园的小红花、小学的中队长、大学的黑板报等到工作、家庭和事业当中

新闻专业主义在官方和主流社会之间是没有共识的,

在官方看来,新闻机构是宣传部门派出机构,是新闻战线。

在部分公民和网民看来,本朝的新闻机构都是官媒和党媒,代表了官方声音。

只有在部分新闻机构看来,自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捍卫者和执行者。

这就容易拧巴了。

回到正题

你所说的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我想主要指的是社会新闻和调查类报道。

因为在时政和经济新闻领域,本朝新闻部门其实根本都插不上嘴,它能负责的是为一个新政策制造舆论环境,替各种官方要改口的事擦屁股。

本朝所谓新闻部门最强势的时期,恰恰是 wg 时期,一篇社论干掉一个厅局级是当时党报的标配,背后是什么原因我就不解释了。

新闻中一个人的篇幅、排序、照片位置,都是规则的一部分。

在时政和经济新闻领域,其实近几年质量是在上升的,这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

以前一下子批副主席,大多数人是震撼的,副主席一下子就成阴谋家了。现在一般会经过 3 个月到半年的密集报道,让大家已经认定这是个铁案的时候,再审定就顺理成章。

社会新闻和调查类报道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除了人员流失、媒体环境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读者或受众的改变。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媒体的高质量报道更多是建立在垄断信息渠道优势上的一种 “魅惑”,因为媒体占据着事实和读者之间的唯一渠道,媒体报道什么,人们讨论什么。所以就像《手机》里的费老所言 “你说啥子都是成立的”。美国斯诺登事件,因为这件事渠道只有斯诺登本人,美国军方是不可能回应细节的,所以斯诺登的爆料基本上就会成为舆论的核心,在这种形式下,谁能拥有斯诺登,谁就拥有了高质量的报道。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让人人都有渠道发声,人人都有平台发声的时候,新闻媒体的渠道优势被社交媒体取代,事实和现场通过社交媒体直达读者,新闻媒体成了最后总结下读者的热搜和热文的最后一个加工者。人们讨论什么,媒体报道什么。报道的方向和质量被流量和大数据牵制,举步维艰,前怕狼后有虎。

如果有心,你可以把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高质量报道放在当下这个新媒体环境下检验下,你会发现那些报道有很多破绽,如当年王克勤的疫苗事件,柴静的新闻调查系列等等,但当时媒体仍然占据着主渠道优势,所以读者和用户目标清晰。

试想下那些报道的人物都有微博微信,前史后事都有迹可循,那些报道里的所有支脉都会延伸出新的故事,你对事件的判断还会那么统一且清晰吗?

但不能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这些优秀的新闻人在那个时代已经做到了极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近几年,读者经过社交媒体海量信息的对冲,对真假、善恶、清浊有了更为自我的解释,报道本身的爆发力必然会下降。

去年那么多那么多想掰扯特朗普的文章,没有一篇可以和特朗普自己的推特阅读量和影响力相比。

新闻从业者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在弱化

只有你了解的事实,没有你判断的真相,人类不是上帝,能做到的只有走近真相,并保持敬畏之心。同样,我们也要对仍然在追求事实,带领我们逼近真相的新闻工作者致敬。

不是新闻报道质量的下滑太快,是这届观众成长的太快!

知乎用户 塔斯马尼亚雨林​​ 发表

知乎用户 大观园的保姐姐 发表

说一个很魔幻的事,咪蒙的硕士论文写的是魏晋风化,她在韩寒独唱团刚刚展露头角时,写的是《好疼的金圣叹》

一个崇尚魏晋风骨,写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到最后彻底沦落成精神传销,爆米花新闻的马前卒

曾经她说金圣叹的历史使命是惊世骇俗,后来她说写字的和天桥贴膜的一样。

从她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新闻媒体这十年一直在去中心化,一个高高在上的文艺工作者也开始献媚迎合市井小民。

自媒体让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官媒也退居三线

我们打烂了媒体统治阶级的 “封建王权”,也打烂了旁边的 “夫子庙”

我们好像更加自由但也好像更加迷茫

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

(1)鸡汤盛行到底是谁的错?

随着自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开始土崩瓦解。

光速传播的热点,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涌现,一个新闻事件解读可以反转反转再反转

每次的热点都能引爆舆论场,每次的引爆也只有一两天的热度

人们各抒己见,完事后该干嘛干嘛

舆论可以瞬间成为雷霆之势,也可以瞬间变成没用的草稿纸

《弱传播》里有句政治不正确但思路很清晰的话

情感是舆论世界里最易传播最易传染的病毒

在互联网传播的世界里,注意力才是最珍贵的财富,争夺注意力就要争夺情感争夺共情争夺认同,是非正义不是几个小时的口水仗能分辨明晰的事情,自媒体的任务也不是带大家看清真相

自媒体要的是流量!流量!流量!

在自媒体的世界里,一切的财富来源都是流量。你的广告费和点击率,转发率,粉丝量深度捆绑,所以你会在自媒体里看到很多愤怒,偏激,毫无逻辑,但很红火的答案

不是写作者水平不行,而是他们要代替生活中沉默的读者把肚子里的牢骚发出来

这些情感有可能猥琐,激进,格局不大,但是有很多人这样想,就会有人做他们的生意。

比如

中国马上就要收房产税
中国楼市要大跌
中国股市要爆涨
美国要玩完
男人,你是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连知乎上都有很多过千赞的文章写的驴唇不对马嘴,这是写作者没本事吗?不是,是他们太有本事了,写出来文章很会煽动情绪,点击量暴涨

现在的人记忆力只有七秒,再好的内容也会快速沉淀,在不断抓取注意力的模式下,真相变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

所以我们看到盛行的鸡汤

(2)内容创作真的很艰难

咪蒙的 “田园女权” 是为了带货,罗振宇的 " 中年焦虑 “ 是为了卖课,就连网上写保险测评的也是为了让你找他买保险

可以说现在除了写小说做编剧是把文字转成商品卖掉,其他的内容创作 99% 都是让你看完买东西

现阶段下,内容除了极少部分的小说,剧本,大部分都只是营销的工具,它自己本身没有价值 (虽然有打赏,但始终杯水车薪) 想要让内容产生价值就必须让它和产品捆绑在一起,内容只为产品服务

就拿我举例,每周的稿子更贴是为了吸引客户,这叫引流,不同的文章分类吸引不同的客户,如果有想专门发展的类型客户就专门找这类型客户需求痛点写文章,这叫导流

每一步的创作都是在吸引用户做出购买意向,如果真的就是分享好物靠打赏,那我就真的要饿死了

这也是自媒体最大的问题,没有可靠的收入来源,只能通过不断地内容变现来维持度日,一段时间不更新,数据流量啪啪往下掉,随之是收入的极度缩水。

商业环境下,资本逐利,哪能赚钱往哪倾倒

真正深刻的政治,社会新闻因为没办法产生利润,一定会被内容创作抛弃,

而这么多内容创作者要吃饭啊,就只能当产品营销的枪手了

(3)新闻学做自媒体,很多时候我很羞愧

我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隔壁就是新闻学,我们两专业的学课多有重复,很多新闻学专业的课我们也会上。

上大学时,老师带我们写财经新闻,真实可信,有理有据这八个字我听的耳朵都快磨出了茧子

可到了工作,最开始写文章,我基本上就是倒数

我不服啊,怎么说也是科班出身,怎么就比不过你们这帮半路出家的厨子呢?

可不服不行啊,我的浏览量数据团队最差

于是我学着写爆款文,金句引用,情绪铺垫,画面描写,我有样学样,写出了爆款文,可我并不开心

我写的东西,是读者想看的,但不是我想写的

我想起以前学长讲得话:

咪蒙写的致贱人,是对传统媒体最大的讽刺

当这个行业最顶尖的人都不愿意在沉下心来做内容,只想着怎么赚钱了

好像一个努力 18 年的女孩终于考上大学,可当她走出家乡看到花花绿绿的世界,她说不想努力了,她旷课逃学被老男人保养,一个月随便睡睡就能月入五万

站在今天这个环境,我能理解她,但是感到寒心。

同样,站在今天这个环境,我对十万加的文章统统拍手叫好,但私下会替传媒业感到寒心。

不过,也没人在乎这点矫情吧,毕竟我也不是多重要的人

知乎用户 不打诳语谜语人​ 发表

谢邀,客观说中国媒体新闻报道质量就没有好过。

知乎用户 Neptune 同学 发表

我个人感觉媒体质量没有下滑,因为报道的都是很真实的事情,评价也十分中肯,网友们一致叫好,尤其是那些积极向上的新闻,下面的评论区什么留言都没有,说明大家都很认可媒体的报道,没有任何好抱怨的。

知乎用户 江浩栾 发表

我现在看到任何资讯的反应都是先问一句 “真的吗”,再看一眼 “哪来的”,看完以后,大部分时候是 “哦,原来这样啊”,偶尔会 “居然是真的”。

你说下滑没下滑吧,反正我觉得已经泥足深陷了。

知乎用户 有文艺范儿的小贾​ 发表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典型的不管就乱一管就死啊,

从头管到尾,在中国,就是死。

我要强调一遍:

不是质量下滑,

是新闻已死。

你看,国家现在对自媒体睁只眼闭只眼,全去做自媒体了吧?

终有一天,自媒体也会变成公知的,不要急。

知乎用户 妖风神隐 发表

我们来看看

@央视新闻

的报道质量如何?

其他新闻媒体的质量,可见一斑。

知乎用户 papa deng 发表

当然没有下滑,相反,一直在稳步上升,以至于我的认知水平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跟不上了,每次看报道我都很生自己的气,所以我只好不看了。

知乎这个问题,令我很惭愧,希望以后不要再推这种宏大的问题给我。

知乎用户 浪子背包客 发表

一向以为,做新闻,起码要求是客观真实,宗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退一万步说,中立客观是底线。多年笼统地看来,有关机构明显没有做到中立客观。

新闻机构搞 “利己新闻取向” 太明显,其中所谓官方的影响是明显的,还有新闻机构本身利益需求的影响。

接受 “官消息霸屏” 或无原则倾向官报道、破坏新闻中立客观,是个很令人讨厌的现实。官做什么都是对的,违法也是有理的、有权的,这种论调的确难以令人信服。

新闻机构本身的利益需求,常常会由新闻本身流露出来,比如要捧谁、不碰谁、要踩谁。至于具体人、机构到底怎么样,可能全世界都知道,但新闻机构不知道,其中黑幕也很少有人去挖去报——你们是做新闻的,凭什么不挖不报?

大堆有意无意的 “思维引导”、“春秋笔法”、自制消息加工消息,甚至是强行“灌迷汤” 事实存在,明显违反公德,也违反法制。违反就违反了,反正 “不怕追究” 所以胆子大。

用中立客观和基本公德度量,中华大地上的媒体,基本合格的很少。

“新闻不正” 的原因很简单,就是 “良心不正”。世风日下是大环境。

举例子:比如最近的 “周岁疫苗风波”,不少媒体报道或转载 “**(专家)说…”(让去打疫苗)——这方面涉及违反常识违反传统,媒体不提醒倒也罢了,反搞起信息架拢。

比如有个案件 “高三生醉驾免刑责”,本来涉嫌枉法裁判或违法裁判,经过有的媒体春秋笔法,搞成了 “违法有理、违法有权”。

比如最近被重罚的阿里巴巴,曾经多年是不少媒体的宠儿!

知乎用户 Summer 发表

从某种程度来说,现在的学界和业界都有出现呼唤新闻专业主义的倾向。

曾经的微博热搜让人们以为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茧房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媒体的恶意,即强制性的议程设置。
而对于最近微博热搜的下架,很多人表示 “希望热搜的回归,没有热搜的日子,我都不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 之类的。说明之前的信息茧房何尝不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被“绑架”?我们习惯了微博热搜之类的固定信息来源,习惯了算法推送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并沉溺于其中。
这种信息茧房所带来的群体极化会越来越严重,群体内部的认同无形之中会减少群体外部,即群体之间的沟通。所以网络表达才会呈现极端化和非理性。

越加凸显的非理性非常需要专业主义的理性引导。媒体的客观事实提供,专业新闻工作人员的把关,基于真实新闻的理性分析,都会减少群体极化。

新闻质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因为以下原因:

一是把关机制不完善,尤其是网络新闻,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看似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实质上会加固信息茧房,与此同时,为了一再迎合用户,通常会将真假难辨的伪 “新闻” 推送给用户,比如不知真假的养生方法,和注了水的娱乐新闻。

二是将经济效益放在社会效益之前。新闻为了博眼球,赚点击量,以受众想知道什么为依据,而不是基于受众应该知道什么。

三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两极分化,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各执一词,反而会加强人们的逆反情绪。

知乎用户 李世民 发表

纸牌屋第二季

华盛顿先驱报主编汤姆去见老板,一个老女人

说受不了小女记者佐伊的表演欲望了,我们的读者需要严肃的新闻

老女人反过来说

汤姆,你的报社好几年都在赔钱了

我们需要这样的新人

汤姆马上就说不出话来

这个问题下,是报社老板派对呢?还是报社主编派对呢?

知乎用户 peggy​ 发表

我写的回答是从读者角度出发的,今天看到 x 民网断章取义了某个新闻 ,用新出台的征求意见来点名过去的事件,所以搜了这个问题来回答。我就想问,袁隆平被提前逝世的新闻是怎么回事?老百姓们现在最关心的恒大的新闻,有没有人能做报道?一些地区对于扶贫成果的质疑,最后要靠一个台湾艺人去实地考察核实为误?中国新闻早晚走到这一步。没有经费及时跑现场考证,自爱羽毛的公知发言人也费不着搭理穷媒体,新闻媒体失去权威性,或者其实从未有过,毕竟比起法不责众的自媒体,主流不是想播什么就播什么的。


质量不好说,因为其他回答有人拿以前的新闻来比烂。整个行业下滑非常明显 ,已经失去基本信用了,除了越来越少人看的纸媒,各大新闻网站每日发表的文章里至少就有一篇不真实报道(断章取义,以谣传谣,凭空报道),更不要说形形色色的标题党和炒冷饭了(注意,我说的不是自媒体,也不是小站,而是正规的新闻。现在哪家主流新闻媒体没翻过车的?)

原因浅析:123 为环环相扣关系。

1、记者,通讯作者,缺乏相关专业素养和常识。所写文章无文献检索,无权威采访,无数据应用,这样报道的新闻令人无法信服,也常常因为个人能力不足导致文章出现实质上的错误。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摄取了错误的信息,还得花大量时间筛选考证,简直 “误人子弟”。

2、整个新闻部门缺乏信念感,报道出错无后果无责任。为了每日的版面推送,文章的数量和字数大量灌水,无中生有和炒冷饭比比皆是,为了新闻而制造新闻,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写新闻故事,而不再关注现实中已发生的问题,而是去假设一个问题,套上模板,即可制造出一手新闻。

只要故事文笔流畅,吸引人的眼球,即可审核发布,而不再考虑其现实意义和影响力,更无需考证。

3、科技的发展导致各方发声的平台没有门槛,媒体失去信息时间差。所有官方消息均第一时间在官方自有的权威网络平台发布,企业消息由公关部编写通稿再发布,而个人或地方新闻,也可以借大数据由个人上传视频文字汇总。

社交平台其实已经承担了大多数媒体功能,媒体从一手消息沦为二道贩子,变成了信息再加工的工具,因此对专业度要求更高了,但即时性准确性却大大减小了。即使表了一手消息,也很容易被小媒体自媒体复制引用,失去时间优势。

因此,

我认为现代媒体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从新闻类报道转变为综合类报道。在事发时拿到第一手现场消息,在事发后对接专业人士进行访谈分析。

**技术,人脉和消息网络才是媒体在行业立足的根基,这些走访是官方,企业个人,和其他小平台都无法替代的。**就连大部分电视台新闻如今日关注都知道请两个专家老头念念社论,没有可靠分析解读的新闻已经立不住脚了。

知乎用户 世界的尽头 发表

媒体进步了。

向大是大非靠拢,向断章取义努力,向小作文流量靠拢,向挑拨矛盾努力。

至于真实性,那是什么玩意?

知乎用户 龙宇 发表

只为了收视率和火爆率而颠倒黑白,比如说家庭矛盾;在明知谁对谁错的情况下。非得要求对的那方给错的那方让步。

前段时间,袁隆平院士去世假新闻这事还记得不?至今为止没有一个媒体系统的人被追责问责,这么大的乌龙事件;没有一个人被追责。

知乎用户 梅卡 发表

这一届人民不行

知乎用户 下辈子要当大熊猫 发表

从袁隆平逝世消息在逝世前发出的时候,中国新闻媒体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他们自己扯掉了。

这些造谣媒体都说消息是来自 CGTN。那么,CGTN 是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中国国际电视台,又称中国环球电视台,是央视下属机构。

不存在质量下滑,他们就没质量。

时间线:CGTN( 中国国际电视台),发出来的消息不是官宣,也没有引用可靠的信息,而且是用英文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写了一句诸如袁老今天因病去逝的话,然后又在 twitter 上这样发布一条,然后就是被各类商业类都市类媒体转载

时间 2021 年 5 月 22 日 10 时 43 分。

辟谣:人民日报 11 时 40 分

离世:13 时 07 分

知乎用户 小楼卧听雨 发表

去读读《毛选》,字里行间都是大白话,对事情的分析却鞭辟入里。这样的文章,注定会流传千古。

看看现在很多媒体上的八股文章,这不是新闻,是命题作文。这样的文章看个开头就枯燥乏味、臭不可闻,怎么可能会吸引人看下去呢?

知乎用户 空一格 发表

1、过去的几十年,我们的新闻专业的教材的都是深受西方传媒学影响的。

也就是:狗咬人了,不是新闻;人咬狗了,才是新闻。

这个水坝竣工了、那个工厂投产了、哪里大桥修通了、哪里又脱贫了,像这类新闻对于这些新闻系的人来说都没有多大价值。

只有水坝塌了、工厂出事了、大桥被车撞了、村干部欺男霸女了,对他们来说,这才是有价值的。

话又说回来,这也是媒体私有化造成的,媒体人也要吃饭,要吸引眼球,赚点击率。

2、有些人可能收了国外的钱,为国外政府当写手。

日本不得不妨。

3、讹钱。

先做个初步了解,发点东西。然后去相关单位讹钱,以示如果不给钱,我们还有更多要批露的。

4、殇。

以为跟着美国走,跟着西方的价值和话语走,就是紧跟国际潮流。

比如疫情期间,跟拍红十字会,跟拍转运大巴,批判警方训诫。暗中跟着外媒起舞。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红十字会、组织者、包括地方行政系统,放到全世界都是岗岗的。

就是缺乏一种独立自主的思维

补充一点:

个人不赞成媒体能起所谓的监督作用

美国那么多媒体,也没能把美国 ZF 监督成成器的样子。

印度媒体更多。除了造谣好像也没什么监督作用。疫情当前,老仙照样修建官邸。

媒体起不到监督作用,不要给自己脸上贴金。

知乎用户 弯刀先生 发表

在明显下滑,我觉得原因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思想觉悟有问题、媒体人地位待遇下滑严重、对自身要求越来越低、从业者综合素质不足以满足这个时代日益提升的物质精神需求要求。

新闻专业和专业的新闻传媒人才是必须的,但我们不需要那种” 先有结论后找支撑 “式的专业,不需要仗着自己喉舌地位就目中无人的媒体人,需要实事求是、虚心请教各行各业专家给予大众优质作品、热爱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媒体人

我活了多少年,就和传统媒体人打了多少年的交道,因为家里就是干这个的,所以我对于这一点非常有体会,逐一解答一下。

1. 思想觉悟有问题:新闻传媒的教育,我们起步晚,高校教育体系都是来自于西方的,这方面也就潜移默化受到了影响。而现在体制内的传统媒体,主要领导层都是 60 后的知识分子,我一直认为由于时代所限,这一代人才是中国 “垮掉的一代人”。因为在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这个年龄,我国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外国月亮圆,我们要向外国学习,是思想钢印。慢慢的就演变成了反对中国的一切,美化外国的一切,把古今中外人类普遍都有的问题,给歪曲成我们独有的,把人类普遍具有的美好优点,归结为外国独有的,并且从制度、文化、人种等多方面论证,我们是绝望的、是不行的。比如到了外国那里,就是《地震中的父与子》、德国下水道、日本夏令营、日本海底存资源、日本马桶水等等。而到了中国这里就是《河殇》、《丑陋的中国人》。这反映了,在我国媒体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严重缺乏的,完全的走过场。以至于很多传统媒体从业者,根本没有使命感责任感,对外宣传上不思进取,对内宣传上止步于完成任务,甚至一些人还扛着红旗反红旗。之前新疆棉花被外国造谣的时候就有小伙伴爆料,自己在媒体工作,领导竟然向着外国,要求他们在报道的时候 “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迎合大众

2. 媒体人地位待遇下滑严重:以前媒体人待遇还算好的,除了一些中外合资的公司外,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基本以媒体收入为高。比如 80 年代大学毕业的那批人,有的当时去了一些机关单位的工会、办公室等宣传口,后来都想办法托关系看看能不能去电视台、报社等等,因为挣得多(当然后来机关单位分房多,好多没跳槽的人赚大了)。过去媒体工作者地位极高,因为全国人民接触国内国外大事小事,都只能通过传统媒体,自己是没什么渠道的,媒体人凭借自己掌握信息广泛的特点,可以获得极高的社会认同。因此那时候在一些正式场合、饭局等等,如果有个人是记者,那他的地位基本等同于大学教授。有企业、高校都请记者去给讲座。记者要出差,没买到火车票,直接找站长、车长,说有采访任务,直接给解决一张票。甚至有的小地方,记者来访,县长乡长全程负责陪同的。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了解信息的渠道多了,而传统媒体基本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媒体人待遇日渐下滑,如果没有领导职务的话,也就是求个稳定(前提还要是正式工),基层员工的工资大幅低于本地平均工资是常态,自嘲已经沦为 “新闻民工”

**3. 对自身要求越来越低:**这个和 2 是关联的,由于待遇跟不上,大家就不可能大范围地敬业奉献,恶性循环就开始了,投身这个行业的人素质也会越来越低,老媒体人的心气也会降低。以前都是师傅带徒弟,徒弟写的稿子,师傅严格把关手把手教,而且经常内部评比,选出优质的新闻文稿来贴出来公示,让老媒体人给点评剖析,哪里好哪里待改进,大家都是很认真地在提升。现在的媒体人,师傅不坑你就不错了

**4. 从业者综合素质不足以满足这个时代日益提升的要求:**传统媒体里的人,大都是从那几个传媒院校里出来的,学的只是新闻、传媒、播音主持、节目制作等等,大部分专业文理兼收但总体还是文科生居多,而我们的媒体并不是只弄文科的东西的,大量社会问题科学问题和专业程度高的问题,这帮只会搞传媒的人是玩儿不转的。所以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翻车的东西,比如 315 晚会仅仅看了一眼标签就说人家卖辐射大米,仅仅看男女驾驶员数量和事故数量就断定女司机比男司机靠谱七八倍等等。

知乎用户 林轩羽​ 发表

谢邀。道不远人,人能弘道。

范畴: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探究真相的平台、民众对真相的认知层次与制衡手段。

理念:记者、媒体、舆情。
这三者在当代中国形成不了正面循环,究其原因,即有实践能力的理想主义者寥寥无几,探究真相的平台大多被赎买或招安,民众对热点事件真相缺乏反思,且全无公共社会的监督机制。

逻辑:新闻的客观事实 / 媒体演绎的客观事实 / 客观事实引导的民众意愿。
无法统一的诉求,将造成混乱脱节的精神导向,政治意识形态领导机构可以轻松介入,要么用真相曲解逻辑,要么用逻辑曲解真相,资本与之遥相对照,或狼狈为奸,或曲意逢迎。民众在二者的蛊惑诱导下,如提线木偶般左右偏转。

概念:知情权 / 良知心 / 决断力。
舆情参与是启蒙的必然结果,媒体作为公权力和民众的中介,基于良知良能的人道诉求,唯有中立才能达到 “客观”。公民社会必须逾越散沙般的群氓认知结构,做出应有的政治决断。

结论:政治参与权,是新闻知情权良性运行的唯一前提。

知乎用户 张龙​ 发表

何止是下降,简直就是断崖式下跌。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环境造成优秀的新闻记者已经逐渐凋零。曾经那些知名的调查记者,知名的杂志报纸,知名的新闻评论人员都已经凋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头条舆论监督报纸,就可以让当时的中国石油部部长引咎辞职。而现在,某报纸头版头条的舆论监督带来的情况是主编降职、版面编辑处罚、记者被开除。在这种大环境下,新闻媒体还如何开展监督工作。

二是大环境造成媒体行业断崖式下降。互联网是造成传统新闻媒体冲击的最大原因,但是中国的传统媒体(乃至世界)都没有把握住新媒的机遇。反而,造成了自己行业的快速凋零。例如:1997 年 7 月 1 日,人民日报的电子版人民网上线,刚开始仅仅是报纸的一个网络窗口,直到 2012 年 4 月,人民网上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平台自行运作。人民网算是走到前列了。很多地方媒体的网络平台都是作为广告商在报纸投放广告的一个附加值存在。报纸 400-500 人的团队,网站只有 5-10 的团队,存在就是为了给广告商说一句 “你投放我们报纸,我们给你附加网站免费刊登”。其实,早起腾讯在各个地方站做的 “大系列”(大秦网、大燕网、大楚网、大粤网)都还不错,基本是按照互联网的思路和市场化的模式来运营,效果相当不错,但是很多本地传统媒体的平台却没有实现这种效果。

三是报纸早期缺少知识产权的联合效果。众所周知,之前的互联网媒体都是把传统媒体在他们网站的电子版新闻 “扒下来”,然后复制粘贴到自己的网站上,几乎没有任何投入,就获得了一篇不错的新闻。但是谁知道,这份报纸的调查记者为了写这篇报道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本应该是自己报纸杂志的封面头版,但是却被这些无耻的互联网媒体掠夺走。逐渐让网友或者读者形成了只看免费版本的习惯,逐渐让主流报纸失去了市场。如果早期报纸形成联合体,让互联网媒体采用购买形式,这样就能避免被掠夺的情况。

四是社会在变,媒体在变,一把手的脑子却 “不变”。放眼望去,社会变化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报社的社长、主编都是五十左右的“老年人”,他们傻傻地分不清“小程序” 和 APP 的区别,分不清微博和微信的应用属性,搞不清喜马拉雅竟然能把自己报社的文字用 AI 人工语音方式自动读出来。

五是媒体融合,是 “报融网” 还是 “网融报”。很多报社的领导以为所谓的媒体融合或者融媒体就是报纸融合网络,谁知道原来真真的媒体融合应该是网络融合报纸,网络的快速发展,新型的表达方式,多样的展示形式,快速的传播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很多“老干部” 却不知道这些,仅仅拿着一天出四版的报纸上转悠,殊不知,早已经被社会所淘汰。

六是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深圳特区报为例,不管报纸卖不卖广告,他们报社在市中心的一栋大楼每年的租金完全够报社所有人开销。以华商报为例,每年搞的车展、会展等完全超过了报纸盈利的好几倍。以浙江日报为例,自己投资的游戏平台每年产生的价值比报社所有的价值都多。问题来了,报纸还要不要办?如果要办,该如何投入,如果不办,那怎办?(留给大家思考)

七是媒体的新闻少了,通稿、宣传、广告满天飞。似乎媒体已经成为被无情抛弃的孩子,在之前那些以调查新闻为主、舆论监督为主的媒体平台上,舆论监督越来越少、调查报道几乎没有,大部分都成了 “** 区平安建设纪实”、“中国 ** 大学发展纪实”、“** 会议召开”“** 论坛开幕” 这些版面垃圾信息,造成新闻纸的浪费。甚至有一些新闻杂志和报纸变成了 “有偿刊发论文” 的平台,还自称“转型成功”,不知可耻啊。

以上就是中国新闻媒体(传统媒体)发展的七宗罪,个人观点,抛砖引玉。

知乎用户 麻花鱼 发表

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呗

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再也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了

医疗膨胀之后,医生再也不是白衣天使了。

是个人都可以搞自媒体以后,媒体人当然也撑不起以往的荣光了。

传统媒体被网络媒体杀得溃不成军的时候,自媒体传播力胜你百倍千倍以后,还想着要记者们拥有之前的操守和品德?痴人说梦。

高赞们冷嘲热讽,可是经历过前些年网络媒体一手遮天的才能感受到,现在这个局面那 TM 也是自找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呗。

知乎用户 朱家公子​​ 发表

谢邀。
可不光光是新闻媒体啊,广义的媒体,此处包括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纸媒等一切媒介形式水平都是下滑的。
中国目前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这在媒介的制作和话语权上表现为精英向草根交权。
我们看改革开放以前的媒体,我指的是广义的媒体,虽然题材狭窄,意识形态束缚,但是在专业性和高雅性两方面那是有保障的。
你能想象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会编出人生攻击,性别歧视,自残等内容的作品吗?
你能想象用中央舞蹈学院毕业生表演的舞蹈桥段里出现 120 斤的女胖子吗?
你能想象新华社的记者为了报纸销售量(点击量)而写出 “出大事了”“不转不是中国人” 这种弱智耸动的标题吗?
你能想象满脑子星辰大海的知识分子和满脑袋爱国奉献的工农群众看到《小时代》之后会有多恶心厌恶的反应吗……
精英被夺权了,而我们的社会基础和发达国家实在相差太远,所以百度一搜全是 “莆田系”,知乎一打开尽是些“如何将月薪提升到 4000 块” 这样的内容
套用冯小刚的一句话:这届观众不行

知乎用户 曜曜曜 发表

谢邀,先放结论。
新闻专业主义这个东西,有是一定有的。
不管主流学术界对于这个概念如何看待,我是始终坚信会有一批有作为的新闻人在岗位第一线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的。

问题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占据行业和市场的主流?是否是一个行业整体的风气?
很遗憾,我觉得并不是。
这才是问题所在。
现在中国的新闻业,谋求眼球点击率的商业化气息太浓。
可是现在的行业风气并不佳,就能说明中国的新闻界在走下坡路了么?
我觉得似乎也不。这是一个国家新闻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纵观世界新闻业的历史来看,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集权主义时期 ➮ 自由主义时期 ➮ 社会责任时期 ➮ 民主参与时期
以上四个阶段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业发展的历程。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业要比我们国家早起步很多。尽管所有制有些不同,但大同小异,分析他们的发展历程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简单来讲,这四个阶段对应的就是封建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对新闻业的管制和压迫(集权主义);
然后资本主义人权思想开始占据世界思想主流,新闻业蓬勃发展(自由主义);
**可是渐渐地人们发现,无节制的自由演变成了盲目追求商业利益的博弈,出现了追求刺激性和受众眼球的黄色新闻,**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不良影响,号召 “媒体应该注重社会影响” 的社会责任论应运而生(社会责任);
最后发现媒体自律能力不足,需要民众进行监督,所以出现了民主参与论(民主参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在上面加粗的部分提到的**黄色新闻时期,**和我们现在这些标题党以及盲目追求点击量的自媒体泛滥的情况很像?
我认为这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传媒业也进入了商业利益趋势的时代。
先前的都市日报和机关报受限于 “党媒姓党” 的社会形象,所以没有在这方面展现出什么问题。
但是得益于互联网时代 “三微一端” 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表达进入到了一个 “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 的自媒体为主的时代。追求商业利益的本性就开始逐渐展现出来了。

以上,大概就是现在新闻媒体质量下滑的问题之一吧。

知乎用户 DOOM SLAYER 发表

当新闻媒体不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就会从新闻媒体变成萱船鸡勾,报道质量自然就会下滑。

知乎用户 朝菌 245 发表

如果报道不实的媒体不会付出任何代价,劣币驱逐良币是当然的。

知乎用户 蒋志高 发表

谢邀。

分两个层面说。

1、新闻媒体的报道水准在下降么?

我理解,指传统的媒体机构?在下滑。原因及表现,上面的评论都说了。

2、如果不是新闻媒体,那么广义的媒体,报道水准在下降么?

两个趋势:1、比流量。2、比见识。

比流量这事,永远没有下限。

比见识这事,永远没有上限。

你说媒体报道水准下降了还是上升了?

是你自己决定了上限及下限。你早就是你自己资讯的主编了。

知乎用户 流浪的疾风 发表

我可以容忍自媒体把我侮辱我的智商,因为我也把它当傻子,而且是非好坏一目了然,多半只是蠢;

但我不能容忍官媒侮辱我的智商,因为会让人产生一种,宁有种乎的疑问和不解。

我从小受到的思想教育告诉我是我的问题,我从小受到的科学教育告诉我,不是我的问题。那么到底是谁的问题呢?

知乎用户 崔磊​​ 发表

我只说说汽车媒体吧。
目前大量存在的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进入各种媒体当编辑(大多数媒体并没有媒体资质,从业者没有资格考取记者证,所以基本都是编辑)。这本来没啥,各个行业都差不多。
但媒体不同的是,你需要把信息搬运给别人啊,你自己不懂,怎么搬运?
稍微好一点的,大学学的汽车、发动机等专业,好歹有点技术基础,技术层面的很多新闻还是可以勉强 hold 住的,但是这样背景的毕竟少数,而且理论化、很浅。
而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对汽车行业基本两眼一抹黑,什么都没有接触过,什么都不懂。
如果是测评车辆也就罢了,毕竟培训一下能介绍主观驾驶感受什么的也不会太离谱,但行业层面的新闻呢?汽车企业运营层面的新闻呢?财务层面的新闻呢?生产呢?研发呢?配套呢?不去企业里实际接触,根本不可能有了解啊。哪怕去了企业,顶多也只能接触自己业务范围内的信息。
结果,啥也不懂的大学生,在十分有限的培训后,仅凭一些外行常识被包装过的信息写文章,甚至指点江山… 你觉得结果能靠谱么?
更别提现在为了 kpi,为了吸引眼球,为了拉合作,各种为了黑而黑,各种充值了。甚至连驾照都没有,就写试乘试驾文章了…
对相当一些媒体来说,逻辑是什么?事实是什么?不存在的!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恕我直言,汽车行业媒体的读者,主要是各种汽车爱好者,基本上大部分也都是外行,也都啥也不懂,所以反而外行写的外行文,外行读者恰恰能看懂,于是读者觉得,“哇,写的有道理啊…”
目前,汽车媒体圈整体上沦落为企业的发声筒,主机厂的广告分发渠道。
即便如此,主机厂表面上对媒体客客气气,实际上心里怎么想呢?
特别说明,以上情况并不是符合 100% 的实际情况。
顶多 95% 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主机厂干上几年,有能力的都跳槽或者高升了,赚着比媒体更高的工资,更高的发展前景,人家凭啥出来干媒体啊,比如知乎上的很多大 V 工程师。

至于说水平是不是在下滑呢,我只能说不知道,因为我没见过好的时候。

知乎用户 魔导师欧比旺 发表

因为读者没文化,只喜欢看乐子,不带脑子。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只有营销号赚钱。

知乎用户 洛可可 发表

没有,媒体手段越来越先进,滤镜水平对标欧美

知乎用户 戴汉君 发表

我们对 “新闻” 的理解,出了大问题——“新闻”的第一属性,永远是“娱乐”,而非“布道”。

“新闻” 从来不是刚需,如果看不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大不了选择 “不看”,何必自己给自己添堵?

现在已经没多少知名品牌愿意在中国的网站上打广告了。

这就是 “传媒宗教化” 的必然结果。

1、人的观点是很难被改变的;

2、当 “宣传” 和现实产生强烈反差之时,你会信 “宣传” 还是“现实”?

把人们的眼睛蒙起来,就能阻止人们 “胡思乱想”?

嘴里念叨着 “这不是腌黄瓜,这是红烧肉”,真就能把腌黄瓜变成红烧肉?

“白马非马” 的文字游戏玩得再溜,终究掩盖不了 “自身的无能”。

知乎用户 秋翎 发表

谢邀——你的问题其实多了两个字:“中国”。

我并没有讳疾忌医或者小粉红的心态,新闻媒体的报道质量和公信力下降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至于原因也不复杂,质量来自于资源投入,质量下降自然是投入不够。

1、首先是网络的冲击,纸媒的销售和电视媒体的收视率都在下降,后果就是没钱,没钱自然就没有了质量。这一点其实想到就知道,没有什么复杂的逻辑回路。至于不依靠自身造血,有金主大把金钱投入的。。。你说能不能做到 “有一说一,实话实说”?

2、互联网的新闻类网站(各种社交自媒体就不用提了)呢?一来要做好新闻同样要大量的支出,二来快速浏览造成新闻类网站必须内容够多才能吸引更多点击,灌水是不可避免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复制粘贴实在太方便了,比起满世界派遣记者便宜太多了——即便是最有实力的门户网站,除了某些特别轰动特别收关注的专题,绝大多数新闻一会就刷没了,你觉得你是老板又能投入多少资源?

3、另外,国家的整体经济和社会状态对新闻报道的质量也多少有影响。不同国家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控制媒体(要么有钱要么有权),纯粹为了事实真相而存在的媒体即便有,也必然被压制或淹没在利益集团的资讯洪流中。。。简单说,你就算能看到,又如何分辨真假?因此,在整体环境对利益集团不利的时候,新闻就会大幅扭曲,反过来说,整体环境有利的时候,缰绳就会放松一些。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做新闻,所以新闻报道必然注水必然整体质量下降。在时效性、真实性和传播范围方面,互联网确实非常有优势,在 “新闻监督” 上起来重大的作用。但是,从整体上看,粗制滥造、信息泛滥和爆炸是顺理成章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这种情况是好事还是坏事?就看每个人自己的立场了。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密度也会大幅提高(比如高清视频随意上传和浏览),或许互联网新闻还会有一个大的变化并逐步成熟起来。

知乎用户 回路师 发表

厨师做的菜变不好吃了,和吃的人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如果主人是个美食家,原材料没选好都要处罚,那肯定厨师厨艺不会差。但如果做出来猪食主人都吃,而且吃相还难看,那厨师还有心把菜做好就有鬼了。
很多新闻,是需要专业解读的,甚至世界观有个最起码的水平才能看的。

在用户 50% 学历初中及以下、35 岁以下人群占 50%,学生是人数最多的网络环境里,新闻该是个什么水平呢?

知乎用户 Will Hanson 发表

中国什么时候有新闻媒体了?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十几年前家里长辈告诉我,不做有偿新闻是新闻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

现在 “每年创作 x 篇软文” 可以明目张胆写在新闻媒体和其他企业的合作协议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优秀报道质量的下滑其实没有那么显著,不过是因为太多乱七八糟的 “这也是新闻?” 类的新闻成为了主流,造成了新闻业门槛降低,因为这样的新闻“人人都能写”。
新闻传播专业的门槛一直都不低,低的其实是网络时代下受众的需求,而需求决定供给的惯性思维导致了媒体门槛的降低,但是媒体并不是商业。
作为文学和艺术学的交叉专业,新闻传播对于水准的鉴别并不如理工科那么明晰——工作中你能画出图 / 做出实验等等就是对的好的,做不出就是错的不好的,它有着一道客观的门槛来把关——但是一篇新闻稿的质量好坏与否,是由编辑把关的,这是主观的。
在过去纸媒的黄金时代,编辑们对于稿子的质量要求还比较高,因为那时候一来是报纸版面有限,二来是报纸是低价的周期性刊物,遑论一天一刊还是一周一刊,总之数额固定,所以竞争就只会集中在内容上。电视媒体也基本同理,因为新闻客观上不如综艺更有广告吸引力,所以综合类电视台哪怕 “新闻立台”,也会一方面会安排合理的新闻播送时间,另一方面在有限时间内尽力遴选编排最优质的新闻。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纯新闻平台的报纸和半新闻平台的电视台都能通过一种合乎行业准则的渠道盈利,也就是 “优质内容吸引观众,观众数量吸引广告”。
但网络媒体不一样,网络媒体突破了报纸和电视的版面和时间限制,也就是从理论上来说,网络媒体可以实现信息最大化,什么信息都可以往上扔,这就导致现在网络空间的信息参差不齐的状况,观众每天都要浏览巨量的信息,数量远超电视和报纸的时代。这时候优质内容或许就不再容易打动观众,数量大的内容或许才是吸引观众的捷径,但是数量大只是第一步,因为在最初的风口一过,大家的数量都大了,那么要吸引观众的第二步终究要回归到内容——但在今天,此内容非彼内容,标题党就是这种内容的一种。和过去一样的优质内容和标题党在吸引观众上都能起到类似作用,但是实现难度却天差万别,再加之某些规定规则的施压,诸如调查报道的优质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学习新闻写作的时候我们会强调标题和导语的重要性,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情绪化(男默女泪)、暗示化(最新 xx 视频,删前快看)等等这类的标题哗众取宠。人们明知道内容可能不符合预期,但依旧会点击阅读观看,而每一次点击,都间接成为了广告盈利,这或许就是大众文化的负面被激发的样子。在总体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国家和地区,这样的现象或许会有所缓和,但终归难以避免。
这也更加体现,媒体实际上是为受众服务。受众要是全都是喜欢杨春白雪的主(当然这不可能),媒体也不可能发这么多烂七八糟的东西。固然观众应该提高自己的素养,不去观看那些无价值的内容,但是相比较于观众,媒体的编辑才是更应该注重媒介素养的角色,作为把关人的编辑应该以内容本身的价值为价值标准把关,而不是吸引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求一定程度上决定供给,但是媒体的角色却显著不同于一般产业,被冠以 “无冕之王”,“第四权力” 的名号更说明媒体虽然要盈利,但也不可为了盈利而降低价值标准。媒体不能说大家都爱看你算老几,媒体要说大家都爱看并且有新闻价值、符合价值标准的内容才是值得推广的。

知乎用户 辛德林记 发表

我发现极目新闻挺好的,起码记者真出去采访做新闻,不窝在家里写评论。

知乎用户 苏北 发表

比起高赞提到的资本流量媒体,我倒觉得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央视军事,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之类的传统媒体越办越好了

知乎用户 XXXXXX 发表

原因啊。原因大家别分析的那么花里胡哨的,稍微读点书的都心知肚明。。报道地沟油的记者呢?报道三鹿的记者呢?报道。。。。。自从互联网普及自媒体的各路妖魔鬼代登场了,门槛低,可以坑蒙拐骗偷一切手段都用上,你方唱罢我方唱。。一切都是为了钱啊!

知乎用户 FlumenStellarum​ 发表

我就举一个例子。比如科技类新闻。以前传播渠道不通畅的时候,我想把自己的成果推广出去,就只能联系某某科技日报的记者,通过报纸、电视台把自己的成果告诉公众。但现在不需要了,我自己只要开个公众号就可以。所以为什么还需要科技记者呢?

当传播渠道不再被传统媒体垄断的时候,当新闻制造者自己完全可以不费力气地掌握传播渠道的时候,传统媒体的衰落是必然的,因为没人需要了。而在专业性上、及时性和准确性上,记者的二手消息永远比不过信息制造者本身的一手消息。毕竟你转述别人的话,总不如别人自己说的符合原意。

现在看起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新闻质量下降了,其实这只是相对的。以前你没有别的传播渠道,把传统媒体当做权威,那么现在可选的菜多了,自然口味要求也高了。

CNN、BBC 这类媒体其实竞争力还是很强的。现在这类媒体越来越重视国际报道,因为在国际报道上他们还是有自媒体无非比拟的物质条件、组织力和长期经营的人脉优势,而当地的自媒体因为语言、文化的原因还无法把信息及时传递到欧美国家。比如中东出了恐怖事件,你自媒体的写手不可能买张票飞到现场,但人家 BBC 可以雇佣阿拉伯语为母语的记者,几分钟就出现在现场直播的镜头前;而中东国家自己的自媒体在欧美几乎没有受众。

知乎用户 缺月梧桐 发表

不是中国,而是包括美帝欧洲。

自我吹嘘的神圣外衣被扒掉了而已。

美帝媒体为了黑特朗普已经到了公然….. 啥的地步了吧,美利坚大统帅不得不自己每天沿街贴大字报宣扬自己的主张,这也是奇景了。

为什么?

资本控制。

为什么资本控制?

因为从自由竞争到了垄断竞争的地步。

媒体要靠眼球活着,在弱小的时候,狗都不理你,为了博眼球,必须打赢几次《蚂蚁战大象》的战役,这个时候可能是有正义包装的。律师也一样,小律师没有钱没有名气没有人脉,就得冲进贫民窟追击救护车,扯下奄奄一息的伤员大吼:“谁伤了你?我替你找回公道!分文不取!”

但是蚂蚁战大象为了什么?就为了正义和真相吗?你们是耶稣吗?

扯,为了待价而沽,为了出名,为了发财,为了阶层跃迁,为了所谓俯瞰纽约中央公园的高层公寓,哦,或者说,为了北二环以内的上风上水的几套房子,越多越好………..

勇士去战恶龙,但一切都是为了让恶龙交保护费,当然,自己能变成恶龙就更好了。

知乎用户 就这样吧 发表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是宣传,那么我认为更专业了。

知乎用户 裁缝 发表

大学时,专业课老师说新闻无学,那是十几年前。那是所看的的新闻,来自新闻频道、南方周末、新华社、人民日报。这么多年过去了,看新闻还是这几个渠道。

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舆论阵地的导向性和政治性无比重要,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是第一前提。

互联网时代,优质新闻依然存在,只不过很多人的信息获取渠道已经发生变化,而且是把媒介等同于了新闻。比如门户网站、今日头条、微博微信这些,其实严格来讲,这些最多算媒介,新闻的传播载体,最名明显的一点,就是这些人不管是记者还是编辑,都是没有总局的记者证或者编辑整,不被官方承认的所谓媒体。

但是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通过这些,这些又是商业模式,那么为了商业利益,自然会做一些利益最大化的事情,迎合受众。通过各种方式把受众转化为商业收益的方式,自然不会在意新闻质量。

看看人民日报的要问社评,看看新华社的通稿、看看央视新闻的播报,高质量的新闻无处不在

知乎用户 哎呦我去​ 发表

当有人 FD 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多。

当所有人都知道 FD 挣钱的时候,医院、药厂的竞争点就从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变成了怎样让人才能更 H。治病救人反而不重要了。

于是就有了另一个方向的竞争。

知乎用户 惊秋一叶 发表

是在下坡

还是陡坡

原因不知道

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

急踩刹车

我说真的

知乎用户 汪达尔萨维奇 发表

过去存在的 “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捏造“电子海洛因” 等假报道这种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 “专业” 么?

如果是怀念这种只手遮天权势的话,那还是倒掉的好一点。

知乎用户 F 先生 发表

不存在了,因为新闻的专业性被彻底瓦解了。

整个行业毫无专业性。

一部分为权力服务,另一部分为金钱服务。

而保持新闻专业价值,立志于用新闻专业思维方式做新闻报道,来解释世界的古典式把自己当做第四种力量的新闻人,已经不存在了。

一部分继续做着老本行,作为官方喉舌。

另一部分,转向资本转向流量和眼球。

知乎用户 孙寒 发表

1. 是的。

2. 为了扩大受众数量,盲目向下兼容,造成恶性循环。

知乎用户 子淡​ 发表

?只盯焦点访谈不是跑偏了吗!我简单说一下原因,抛砖引玉,待大佬补充。

网络时代,速度比质量重要;流量效益大过情怀正义。原因是格局生态变了,媒体亟待转型,没钱了。而记者是普通人,甚至是被淘汰者。

现在人获取新闻可以是朋友圈,甚至知乎、抖音。好的新闻像尸体,被各路货色榨干营养。知乎大 v 抄一段,b 站 up 主攫取一截。辛苦采写的新闻,最大的受益者不是生产者!!!

没人没钱哪有好新闻?媒体裁员合并,分流做视频,必然质量差,质量差又导致受众低俗,为了迎合受众要做内容,实际上,做主流舆论引导都很费力,撕裂和对立一直存在,社会失序和混乱的价值观也在。

编辑记者做的新闻稿件,最后都被平台垄断。传统媒体行业报都市报的报纸有人看吗?深度报道还有多少人了解?平台发了没人看,大家都在头条、知乎找新闻!

我同学找工作都去互联网去大厂,我身边都没多少人愿意去媒体,辛苦还不出成绩。(不杠,我说一个事实,应该有理想,但是如果三十岁了还靠情怀养活你老婆孩子和爹妈,那像话吗)

如果底层缺口堵不住,上面怎么发力都没用。

  • 技术改变了 业态

大部分人没有去过现场,但大部分自媒体对着电脑就把钱挣了。看新闻更多的是被算法推荐、人工智能筛选、很多新闻都是数字编辑(一些地震新闻,还是我考研备考时候的材料如下图)

现在技术进步了,看新闻,别人知道你喜欢什么,还有各类热榜,看看大家都在看什么,都想着抓住用户。下图是新闻推荐机制

你主动搜索、用户画像推荐、还有大家关注的热点,推荐的各种新闻和消息。问你一个问题,你今天看了几百个消息记住了几个?有没有三个,都说啥了……

  • 新媒体、自媒体抢夺新闻市场

各类渠道,社交媒体、搜索类媒体、聚合类媒体等…… 新媒体成了新闻发布主力军,这些本身是非主流的,一边喊着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一边各行各业都要分一杯羹,抢钱抢流量。

劣币驱逐良币,平台越来越强,内卷越来越厉害,非专业的发的东西越来越烂。反过来,还是新闻媒体背锅,新闻媒体顶着转型改革压力,缺钱缺人,新媒体竞争乏力。

现在 “信息越来越多,真相越来越少”

新闻也逐步技术化,各个国家战略都在抓,组建了四个实验室: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民日报)、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华社)、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央视)、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传),国家层面还有大力气想办法解决舆论乱象。很多地方台的竞争力还不如一些自媒体和大 v。

  • 媒介生态复杂 求全则毁

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多问题凸显。后真相抬头(从国际到国内,川普当选、杨超越走红)信息鸿沟(高质量信息被垄断、垃圾自媒体到处发谣言,辟谣的追不上造谣的)、政治极化、民粹(写点东西就是皇汉?无休止的男女对立

新闻推送技术化、新闻获取社交化、新闻形态视听化这些因素也导致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趋势引导变化,原来更注重内容的新闻被一部分技术、一部分多平台、一部分视频分走了。

又要内容好、又要多元化、还要视频化、还要群众喜闻乐见。

不然就是不行。当然我看新闻也经常骂人,但是我看到的新闻媒体人都是朝玖晚伍,很多都有夜班随时加班。尤其是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实习的老编辑是原来的内参记者,调查浙江村,还遭受了生命威胁,有时候聊起来,感觉做记者编辑真的太难了。

反观平台,因为会讨好读者,以趣味性而不是重要性作为标准就可以有流量,流量带来了庞大的经济利益,然后继续升级迭代技术。

张一鸣自己说:我是一家技术公司。那意思技术没有理性,出事了那就进可攻退可守了。在内容上过度取悦受众,那就被受众带着走,越来越倾向于低俗;追求热点,导致新消息满地跑,过几天又被新的变化打脸。解释性、调查性报道缺位,一方面没人看,一方面这种报道需要投入太多时间、精力还有平台机构背书。

现在获取新闻变成了产品,新闻不是多高端的东西,博人眼球,带来流量获得关注,赢得广告才是大头。而没有人在意做新闻的,反而为平台说话的不少。做新闻的就是埋头苦干,没有机构团体利益集团为其发声。既然新闻是在于引人注目,风气带来的自然就是真实性、专业性被忽略;有价值的新闻被淹没;自媒体和某些团体又为了实现个人利益发一些男女对立、引流的东西,造成社会分化、群体对立。

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也是短小快、视频化,那只需要告诉发生了什么,一些深度的深层次内容,一方面需要很深厚的功力、一方面能挣快钱,谁写一大堆文章。

在传播越来越被个人化、多元化的当下,我也想问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坚守的真实、正义不仅需要国家支持,也需要社会时代的鼓舞。

新闻业不仅对公众提供信息,还有教育公众、服务社会的公共职责。实际上,大多数人更喜欢沉溺于低质量的社交和庞杂的信息海洋,或者叫不醒或者不想改变。或者起床都是一件麻烦的事情,骂骂人就好,谁关心新闻的质量呢?

(想到了再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其实媒体报道的质量一直高不到哪去,这几年被人揪出来示众,主要是传统媒体管不住自媒体的嘴了。

比如央视曝东莞黄色产业,要是换在十年前,估计是一片叫好,绝对没有一丝杂音。不是大家都说央视做得好,而是想吐槽都没地方吐。

现在呢?路人心里跟明镜似的,你丫的的选择性曝光,自家盖的央视大楼一屁股问题、一大堆安全事故就没人敢报道,没上头版头条,处理的领导也是轻拿轻放。央视搞的假广告、给骗子站台的动作数不胜数啊……

这叫啥?

骂哑巴,打傻子,古时候的缺德事 tmd 都干齐了。

有个回答说得挺好的——

赵乾说过,过去十几年太多职业对鸡者敢怒不敢言,从官员、普通公务员、专家、教授到警察、教师、医生甚至军人,哪个没受过记者一大堆黑手?挑拨医患矛盾,妖魔化城管,往警察教师身上泼脏水。哪个群体敢还口?就算普通地方政府见了鸡者也得装孙子。全国记者大团结嘛,谁揭过自己短? 谁敢对鸡者反抗两句,没被彻底打翻在地?

为什么说围观改变中国呢?

不是群众的判断力提升了,而是大家有发声的权利了。

知乎用户 鹏鹏是魔法师 发表

个人观点是,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没有下滑,只是现在鱼龙混杂,质量高的新闻作品更容易被埋没在海量的信息中。

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背景是新媒体的发展,让 “媒体” 这个本身具有半垄断性质的生态圈子一下子变得容易进入,人人都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发声。

传统媒体,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台,都是具有相当门槛的。在我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本身是有一堵垄断高墙的;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都市报晚报的兴起,市场力量的介入将这种垄断状态打破,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有官方背景又有市场力量的 “半垄断” 状态。

网络媒体的发展,则把这种 “半垄断” 状态再次打破。从最初的论坛、博客,到现在的微博、微信,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们不仅是接受者,也都成为了传播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也开始了自己的迎合之路,开始将新媒体作为新的渠道,在 “内容为王,渠道致胜” 的法则下将自身生产的内容搬到各种新媒体平台上。

但是很遗憾,传统媒体的转型没有也不太可能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传统媒体们还在坚持着 20 年前的新闻生产标准、制造精品力作的时候,媒体环境早就变成了流量之争。于是我们看到的今日头条和抖音快手的兴起和流行。

流量是什么?就是用户。哪个平台用户多,哪个平台就是成功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内容生产上,是没有什么标准和底线的;在内容分发上,则向用户偏好看齐——总之,只要能留住用户,无所不用其极。

而用户本身是懒惰的,不会主动去寻找或者搜索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反而更喜欢算法推荐的内容。这就造成了一个在 “海量的无价值的信息海洋中” 不知所措的状态,用波兹曼的话说就是 “娱乐至死” 了。

其实,如果用心去找,还是可以发现很多高质量的新闻的。比如说人民日报、新华社的某些时政新闻评论,财新周刊等的财经报道,新京报等的深度报道,还有腾讯在文化方面的尝试,以及部分新媒体平台做的人物深度报道等。

当然,与娱乐八卦、搞笑段子相比,那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的生产难度实在太大了。能够生产出来的好内容,也不得不在信息海洋中等待几双发现的眼睛。

不过,我一直坚信**好的新闻是有价值的。不仅有传递信息、守望社会的现实价值,更有记录时代、传承文化的历史价值。**而这种有价值的新闻,只可能来自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严肃媒体。

知乎用户 韩默 发表

市场化。

能吸引眼球、能带来广泛阅读和传播、能产生足够大的舆论效应…… 市场化的新闻媒体对这些东西的追求远远优先于对新闻本身的价值的追求。

知乎用户 田有溪 发表

下滑严重,男性记者越来越少,外出采编的越来越少,很多都是在办公室动动鼠标,就完成一篇通讯。

当然,还是有很多记者跑现场,各类会议报道,突发事件。

知乎用户 Svea SS 发表

报道质量没有下滑,在上涨。这里不具体举证了。

顺便说一句,其他答案大部分并不出自媒体人之手。你们既然不了解,上来就乱 BB,不脸红吗?

你们天天吵着要新闻客观,不就是想看丑闻吗?企业、政府,乃至只要比你过得好的人,都出丑闻被曝光,才叫新闻客观?呵呵。

——————————————————————————————

其他答案中提到支持下滑的,大多是自媒体新媒体。还有一些走靠更新量取胜的媒体。这些论据不能说明新闻媒体报道质量正在下滑。

很简单,因为这些媒体的量虽然巨大,但是,不是主流媒体。

应该说 2012 年之后,“媒体融合” 理念逐渐出现和发展,到现在 2018 年已经成为主流思想。现在对媒体的要求是更高的,媒体水平如果不够高、成长不够快,是会直接被搞死的——记者编辑的工资都开不起。就算是养了一群五毛党,连 5 毛都拿不出来的都有。

别以为编辑只能胡编新闻,人家去淘宝刷单不都一个月 7、8 千收入,凭啥待在媒体拿 3 千的低保呢?

2010 年后,疯狂生长的自媒新媒,让传统媒体经受不小的冲击。在今天,全国所有传统媒体全部在转型、创新,没有一家例外。

那么,抛开那些奄奄一息的,经过了这一巨大冲击的媒体们,在 2018 年还活得很好的媒体,报道质量绝对是经过飞跃式提升的。

前段时间紫光阁对 PGONE 粉丝的回应就是最好的例子。

紫光阁什么身份。以那种活泼的方式回应,放在几年前,是绝不可能的。

这只是个最小的佐证。

认为网上的信息都是媒体新闻;只想看 “大新闻”;认为丑闻才是客观报道;大谈媒体管控阴谋论等等…… 都是不懂新闻的人。

题主应该不是业内人士。面对网上信息,请自行鉴别信息真伪。

知乎用户 早起读报​ 发表

我觉得中国新闻媒体的质量应该不能算下滑,整体质量可能是上升或者至少也是跟以前一样,之所以让很多人感到现在的新闻没有以前有质量,是因为人们接受新闻的渠道多了,每天能接受到各种消息,让人分不清真假,时间久了就会产生这种新闻质量下降的感觉

现在基本上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手机看新闻,平台也很多,各种新闻 APP,还有很多自媒体,每天产生大量的新闻内容,其中很多还是没有经过审核的假消息,这些给人看多了都会产生疑惑。

几十年前人们看新闻纸媒就是几家全国性的报纸跟当地那几家,电视也只有央视省级卫视还有地方台,其他就再也没有能看到新闻的平台了,这种新闻虽然死板,但也都是专业的人写的,并且还有专业的人审核,让人看了至少不会觉得信息真实,还有点料。跟现在一对比,当然就能看出差距来了。

还有就是现在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的提高了,我记得小时候,一个高中生在很多人眼里那就是高材生,现在一个本科毕业生,大家都觉得很普通,社会上到处都是。

人民知识水平高了,看问题的角度跟要求自然就不一样了,也许以前我们觉得写得很好的新闻或者评论,现在来看就一普通水平,很多人自己也能写出来,甚至还有比他写得好的,那肯定就认为这新闻质量下降了。其实不是新闻水平低了,而是人们的要求高了。

最后说下,我觉得媒体质量并没有下降,相反现在的专业新闻人比以前更多,整体水平肯定也会更高,只是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接受新闻的方式多样性了,看到的新闻也都是五花八门的,参差不齐,所以才会给人们一个新闻没有以前好的错觉。

知乎用户 晨水 发表

传统媒体在收缩,新兴媒体还很稚嫩

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瓦解了原有媒体的话语权和精英意识,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获取习惯。

这种改变形成了旧有新闻采编方式向下的一种螺旋,哪怕有一些优秀的个人,也很难和这种大势所趋的向下螺旋相抗衡。

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问题

只不过由于中国发展太快,这个问题显得比较突出罢了

其实你看看国外,比如日本…… 读卖、日经、产经这些传统媒体依然强势,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自己主要的信息获取来源锚定在了文春或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媒体渠道

就更别说美国了,媒体的政治倾向性愈发强烈,新闻的客观性已经被消解,媒体最重要的在于站队和表态,至于新闻报道的质量已经不再是关注的焦点。

知乎用户 yt477 发表

这当然是韩国啦

知乎用户 离尘 发表

这是一个伪问题。

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中国没有新闻,只有宣传。

知乎用户 冉晓艺 发表

有好文笔的人不再眷恋传统媒体,自己出来做自媒体不仅收入高还有更高的自由度。甚至连越来越多非专业人士也踊跃进入这个新兴行业。
传统媒体的滞后性以及专业性被某行业的专业人士做的自媒体虐得体无完肤,一份二流传统媒体做的二手车新闻报道更寓教于乐还是某胖吱的做得更好?
而且现在全世界传统媒体面临权威性的挑战,以前传统媒体说什么就是什么,权威性只在某一处小圈子内接受真理的挑战,而现在草木皆兵,农村已经包围城市。

插句嘴。良莠不齐的自媒体带来的危害可能比我们预估的更要大。神杖跌落凡间,带来了更美好的世界,也带来了旧秩序的瓦解,混乱掩藏其中,伺机而动。
每个人都比自己所了解的自己更偏执,在某一个时刻之前没人会意识到这点。

☝️一个小恶作剧,放轻松。

知乎用户 rail gun 发表

这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主要难在如何尽可能的回答的同时保证不被删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私人私人屁股不正,官方官方水平不行

说实在的,官方能有 RT 那一半水平我都能笑醒,结果现在要靠老胡和观网这些小编

至于碰到的一些学这专业的学生,怀疑这个专业不知后现代为何物,拿着鸡毛当令箭

如果有贵专业的学生看见,麻烦好好反思一下,不要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知乎用户 图农 TV 在 19 九酒 发表

是在下滑,原因还是管的不够严。

网友:早该管管了!

解决办法

官方:清理网络新闻乱像

网友:好顶支持威武有希望了。

然后继续维持现状直到下一代习惯现在的社会现状。

知乎用户 五百里 发表

新华社下滑了吗?新闻联播下滑了吗?《人民日报》下滑了吗?

都没有。

但媒体质量整体是在下滑的,当然也要看你怎么来定义 “下滑”。如果你喜欢回到过去每天看 12 人众排座次开会,那今天的情况称不上是下滑。

互联网把相当多的非专业人员带进了报道领域。当年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甚至都不是新闻专业的,一开始只是程序员兼职。这些人不以报道三要素为原则,不以控制舆论为义务。整天东抄抄西抄抄,只以吸引眼球为最高 kpi。虽然主流媒体看不上网媒,但谁料想若干年后大量二流媒体还要每天捡拾网媒牙慧才能过活。

关于新闻报道,西方有两大流派。第一是 BBC 倡导的:观众是需要教育的。媒体人有义务教导公众。

第二是 CNN 身体力行的:人咬狗才是新闻。观众的乐趣就是记者的风向。

当然在中国,媒体是统治手段的重中之重,向来都是白进红出。

中国的情况很有研究价值。一方面,作为最迅速的互联网经济体,新闻报道在网络角斗场上咋咋呼呼,现象级报道频出,让人产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城尽带黄金甲 “的错觉。另一方面,瓜众确实很诚实地不断证明自我确实需要被教育而且很容易被教育。恁你浪高三尺,无形之手一出,多大的浪花也让你 7 天消散。国家一把手对看似汹涌的大众媒体,从一开始的反应过度,到后来的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个气魄和手腕,我是服气的。

其实说回来,所谓新闻,究竟应该有什么价值?如果是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么明星八卦就是最有意义的报道。如果是传递国计民生重大事件,让你可以决定自己将来的抉择,似乎很有价值。但这是你的错觉,因为你没有这个能力。西方报道从朝鲜核武扯到非洲贫困,低碳生活到全球化危机,让老百姓产生一种地球村民的虚伪世界感。这种世界感除了闲的蛋疼外,并不比明星轧姘头有意义。但中国媒体独树一帜,会将 top 玩家的下一步操作通过新闻广而告之,你可以选择跟牌或者退出。虽然你不知道国家这么做的原因,但你可以知道下一步真实会发生的事情,这么透明的政治播报,却被很多人嘲讽为洗脑 7 点钟。

知乎用户 律博士 发表

作为一名三流大学、不入流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毕业后就跨专业考研了),谈点自己的看法。

1. 传统媒体方面,尤其是国家级媒体(新华社、中新社)以及人民日报等,还有中央政府各部委的官方网站、公众号等,新闻报道的质量总体还是有保证的,至少我觉得和二十年前没有明显差别。

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和每天阅读这些权威官媒的网站,反正我自己几年前就把早晨起来阅读新闻的网站从新浪转移到了新华网和人民网,另外因为专业关系,也时常看法治日报和最高院的网站与官方公众号。

这里不必引用伟人的那句 “** 日报是二流报纸” 来抬杠。

如果这个报纸是二流报纸,那各个地方的报纸就是九流报纸。至于顶流公众号、顶流 UP 主和各种加 V 的微博等,就是二百流报纸。

读不到一流报纸,就把二流报纸抛到一边,甘愿沉迷于二百流的报纸所散布的信息,那我只能说,开心就好。

2. 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报道质量,何止是下滑,简直是让人想提刀。

我这里说的是正规的公营媒体的公众号,营销号本身就不是媒体,无所谓报道质量好坏。

别的不说,就说标题:

还有

现在我几乎每周都能频繁看到这种 “新闻标题”,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我经常想,如果穿越回二十年前的大学本科,新闻写作课程的平时作业里我写出这么一个标题,肯定就不用参加期末考试了,教授估计想直接弄死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个大学选择了新闻专业的人,可能曾经也抱有一腔热血,曾经想学柴静,学王克勤,在自己热爱的新闻热土上撒汗水流热泪,但是慢慢地,到了大三,发现新闻真的不是这么回事。虽然大学学习两年多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但是也确实了解到了新闻媒体界所存在的各种阴暗面: 很多东西,我们芸芸众生只看到了表面,有多少稿子揭黑被上级打掉?有多少爆料新闻胎死腹中?很多很多,这个社会只想给你呈现它好的一面,媒体的作用确实很强大,舆论的作用也摆在那里,就目前的情况真相一直被掩盖着,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义愤填膺的只是真相的表面和表面,甚至连皮毛都没有触碰到。
质量下滑,没有多少人有新闻理想,因为这个社会把曾经有过这个理想的人给扼杀在了摇篮里,你敢去碰这个社会的痛点吗?不,你连碰的资格都没有! 不仅仅是你上级,甚至连黑社会的人都会找到你头上,高价悬赏你人头,王克勤,中国 “最贵” 的记者名号不就是这么得来的吗?在这明哲保身的时代,谁还有那一股 “傻劲” 去揭黑去报道以至于自己的小命不保呢?
质量下滑,是看清社会现状后自己收拾好曾经的梦想居安一隅,前不久那个揭黑医院的记者遭暴打的新闻还记得吧?“打得你闻风丧胆”,这样就没本事再报道了吧?至今没有专门的新闻法的我们,何谈专门的法律保护记者的人身安全?质量为什么下滑?还不是因为不敢写不能写?每天写着不痛不痒的新闻,“炒剩饭” 一样翻来覆去,哪来新意?原以为高高兴兴,我们记者是很难被机器人代替的,现在想想,何出此言,何出此狂言?套路一般般,机器人也能按程序写出现在多数的新闻报道,你说为什么不下滑?
还有很多很多

﹉﹉﹉﹉﹉﹉﹉﹉﹉﹉﹉﹉
2 月 4 号更:
第一次知乎答题,可能是感触跟我差不多的人也有不少,答案只是说一下个人目前的想法,并没有什么特别专业的成分,这也是为什么匿名的原因,怕自己的幼稚想法被各位大佬吊打,哈哈!
补充一下吧,看了其他回答的大佬们说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的没落,特别是自媒体的发展,很多以前新传界大咖转行自己干自己的,流量当道,内容为王,博人眼球成了他们的新目标,但这不是新闻的目标,新闻讲求客观真实迅速,缺一不可,就如 “汤兰兰” 事件中微博又开始人肉那个记者一样,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澎湃新闻记者的报道主观性太过于明显,这直接违背了新闻客观的要求,别怪舆论一边倒,因为舆论一直都是一倒,难的是澎湃他们这次能不能把舆论再掰回来倒向他们,恐怕有难度。
这也是新闻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之一吧,主流媒体在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回自己的受众,却忘了自己的根吧?所以最后被人唾骂也只能自己承受,这给人的感觉是落日产业在最后挣扎一般,可能跟工业革命里产业代替也存在着相似点,emmm,有点离题了好像,(emmm,取关了澎湃公众号,我承认我小气。)

总结一下大概有三:
1、没有多少人有新闻理想
2、没有多少人在涉足这个行业后还会继续保有自己的新闻理想
3、时代在变,媒体努力转型吸引受众却忘本忘根

emmm 以上答案有些幼稚,大三在读小学渣,大佬们下手轻点,别吊打残我。

知乎用户 杨一 发表

本来呢,一看提问者在提问中使用不成为句子的寥寥数语,就感到提问者并不想要答案,更像是故意引战。因此不想跑来这里给他捧场。

但是看到下面真的有两派意见轻易为这种低质量问题针锋相对时,我只好进来说一句——你们说的都对,但都缺乏一个必要的前提——提问者提了一个伪命题,没必要那么较真。为什么这么说?

新闻学是西方舶来品,我们只有邸报而无系统的学说。这个历史应该没人反对吧?

那么,西方自己都没有新闻专业主义的时候,或者说,西方自己都缺乏 “新闻记者一出、真相立刻大白” 的铁证时,会有什么好的干货如 “新闻专业主义” 流传进入国内呢?

更因为如此,就凭这个空洞的新闻专业主义名词来评价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更搞笑的说下面很多回答是基于自己的感受,原来自己的感受就是标准?)

最后总结一下,在西方媒体 “希拉里必当总统” 这个理中客牌匾还没来得及洗干净挂上去之前呢,没必要为这种引战题目大费口舌。提问者并不是真的想要答案,答案已然在他心中。

以上。

知乎用户 云悠水澈 发表

这还用说吗,看看新闻就知道了。不过我不以为自媒体应该背这个锅。看看那些著名的大号新闻,他们才是主导,也只可能是他们。

魔性语言,故意扭曲,选择部分事实弯曲… 新闻道德就是个笑话。

知乎用户 洛克多 发表

要能说的话,就不至于下滑了

知乎用户 轮子哥的收藏夹 发表

下滑不下滑不知道,反正是没有天天编排新疆棉的优秀。(UC 等除外)

知乎用户 刘晓阳 发表

**不客气的说,让媒体自己挣钱,并且主要考核盈利是直接原因。**记者收入不高,不看新闻报道质量,只看业务营销收入。但不是根本原因。

17 年,我有幸见过一个上海附近省份的传媒集团副总过来,大放厥词,一看就是业务或者会计出身,根本不是记者。

但过去就高吗?

首先你怎么评价新闻质量?敢说?敢做?客观中立?

老百姓眼里的质量,往往是敢说话一条。

谈问题,一定刨除一些主要媒体,央媒、党媒、官媒,这些词在这里有所指代。各地强制征订的报纸期刊已经成为地方、尤其是乡镇、局机关的负担。而主要的报纸,并没有发展征订客户的困难。

传统媒体影响力式微,广告基本盘越来越小,内卷严重。

这个问题,几乎跟医疗一样了。某些城市,将日报、晚报、早报合并,然后将资源给总体上养尊处优的日报记者,排挤相对来说更努力的早报、晚报的记者。

一个地方的媒体新闻 “质量”,很大取决于主管领导的级别。

如果出现问题,随便找找人就能不搞批评,随便喝喝酒就能不报负面。还有个屌质量。

媒体和媒体伪装者勒索客观存在

我这里有一个 XX 报搞得 XX 内参,XX 级别的领导能看到的。为什么早几年假记者特别多,跑去单位,打着各种大报社的名义敲诈勒索屡见不鲜?大的小的,真的假的,我都见过。我觉得,那些假记者往往有身为 “真记者” 的朋友。

后来地方上学精了,就把媒体朋友们叫过来吃饭,聊聊家常,探探底。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知乎用户 左中右 发表

新闻报道其实只是发生变化了,也并没有题主说的那么悲观,首先是一般性社会热点的话语权越来越稀释,而从新闻读者的角度出发,关注越来越多元化也是另一个诱因,并不是所有人都关注美国总统竞选,也不是所有人都关注英国首相访华,奥运会这一传统热点也能被一起明星离婚风波抢了镜头,还有更多稀碎的关注点,什么体育赛事,游戏发售,网红动向,大众化越来越明显,纵使主流新闻机构不丢失话语权,也难以覆盖如此庞大的关注系统。
但另一方面则是最新闻报道的细分却如火如荼,电商自发的报道热款爆品,结合这商业化的运作,汽车论坛与汽车企业向来是合作的第一选项,影视业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跟时光网这类的互联网新媒体频频展开合作,二更多的专业化媒体,在自己的领域里则一直拥有一席之地,时尚业、时装、旅游、医药健康、食品卫生、跨境电商,等领域都有自己专属的行业媒体,这些细分领域的媒体不仅没有更难,反而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威信都提升了。

知乎用户 ROOT1886 发表

最近可能是我工作以来对媒体的作用反思最多的时候:依然会每天习惯性浏览各个渠道——国内海外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的热点…… 去梳理信息和跟进变化,但越来越觉得无法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各个平台上也没有开展出真正有效的讨论。

反思的结果是,mass media 出生的我对 niche media 的作用更加笃信;新闻专业主义在我的实践经验里需要重新被审视,或者说,并未恪守专业主义的信息在当下的影响力要比新闻从业者认为得更大。

放在这个问题里,我的回答是,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在全世界都在下滑,或者我更愿意表述为:传统意义的「新闻报道质量」的标准应当被重新定义了。

先说当下的变化(专业背景的缘故,我从媒体本身的变化去讨论):

我在上学时候关于 media studies 最感兴趣的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自下而上的(social) media activism,一个是自上而下的 censorship。

前者可以理解为传播者对媒体的利用,在当下可能是普通用户成功发起一个微博热搜;后者可以理解为曾经的出版审查到如今的删帖的一百种方法。

两个领域在 5 年前的研究背景是:

受众和传播者的身份界定渐渐模糊,看上去由 “受众” 自主发起对主流舆论引起反作用的 social activism 成了比以往更值得关注的现象,从阿拉伯之春开始,到雨伞运动,到当下;

以及,微博最开始出现时,我们对社交媒体的讨论会和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或者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联系起来,然后渐渐地,曾经 BBS 论坛里那套为了规范用户言论而开展的关键词审查机制被移植到社交媒体上,我们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也开始谨言慎行。

两者的演变进展是:

前者可以通过媒体或个人发起的 engagement 爆发成 movement,后者则会在长期演变成克制的 self-censorship。

于是,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与人们利用媒体的方式,已经不再是更早之前业界专注研究的 “媒介现实”、“third person effect” 或者“echo chamber”。它变得更加激进和纯粹,正如当下全世界的政治局势一样。

结果,毕业后这几年,这两个方向在社会进程中的实际进展并没有任何放缓,如今却好像反倒更值得研究了。

至少在涉及香港的时候,对事实的选择和难以察觉的刻板印象都彰显了。媒体并没能够应对信息不对称,甚至在很多时候恶化了这样的不对称。

如今,关于 social movement,通过香港的例子,我看到了新闻媒体的失位——每天对照着人民日报和彭博社,却没办法通过这些信息还原「真实」的现状,双方各执一词,仿佛媒介层面的罗生门(但反过来看,这样的 social activism 又似乎是 “成功” 的,因为它导致的结果是媒体已经无关新闻,完完全全成为了各自阵营的“宣传工具”)。

关于 censorship,我看到它从 censorship 到 self-censorship 到渐渐变成了互相之间的 “审查”——举报(同样以另一个视角来看,这种原本自上而下的舆论控制机制甚至可能因此有了上下连接的新形式:不再只是 “big brother‘s watching you“,更有角落里看似无关的群众也在注意着你的一举一动)。

如果把两者放在一起来看,不管是 social media activism 还是举报,却都能让参与者产生出一种 “参与公共治理的假象”,一种看上去主动参与,却是个体意识淹没在群体心理下的自 high 式的 “民主幻觉”。与曾经的冷眼旁观相比,这些激进的社会运动和躲在角落中的举报反而成为了更容易以及更愿意被选择的参与方式——围观群众,或者说曾经的新闻受众,如今通过媒体以一种很轻但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更主动地参与到了舆论本身当中。在我看来,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冲击最大的地方。

就好像,追剧时候发了条 “弹幕”,或者刷微博的时候转发了条“#prayforAmazon” 为亚马逊森林祈祷,就和吃瓜群众不同了,因为 “冷漠的吃瓜群众” 变成了“站队并且发声的吃瓜群众”。

这不是简单的受众身份的转变与传播方向的改变,是在我们每天实实在在写每一条新闻的时候,都会面临的舆论本身的压力——我也不过是无数声音中的一隅,人们也比以往更习惯质疑或者干脆忽视我的声音。

一方面,要面临 censorship 和举报的压力,于是人们的发声趋向统一,趋向红和蓝的二分阵营而不是更多;另一方面,受众发起的类似 #metoo 的 movement 更具传播力,比其他信息更容易收获受众注意力。

于是,媒体变成了声音,变成了阵营。hashtag 才能传播,平衡的报道则被淹没。以旧标准去衡量新闻报道之前,应该先验证他是否还能以旧方式活着。

知乎用户 笨蛋师傅 发表

泻药。

答主问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很大。

新闻媒体报道质量是否下降,这个没办法说。因为这个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为什么?娱乐绯闻就不是新闻媒体的报道吗?

其实,放开咬文嚼字式的概念辩论,我心里明白你的意思,现在社会上严肃的事实新闻报道少了,娱乐报道或者记者对事实新闻都开始有目的的诱导了。这三天报道汤兰兰事件的王记者事件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这事就是一个反证。

我认为这个情况只是目前媒体行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即,在第一阶段的过度强调公信力与政府挂钩之后的反弹。政府把严肃的社会新闻与自己的形象强行绑定后,这是造成我们现在认知新闻报道执行,必须是严肃性的才是高质量。我们都是人,并且是个大社会,娱乐八卦也是人的需求之一,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平衡。所以,在长期压制下的娱乐八卦现在的盛行只是一个反弹。包括互联网刚刚盛行之初,很多自由主义的记者都在谈普利策奖,说自己的梦想,其实这也是单独强调新闻属性其中一面的结果,根本逻辑和媒体姓党没区别的。

待到第三个阶段,或者是绯闻八卦对严肃新闻压制久了,严肃新闻又开始大行其道。但最终肯定是大家达成共识,想看八卦看八卦,想看严肃新闻看严肃。

我党的基层工作初期之所以这么出色,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新闻媒体的作用。这事我们大家都理解,1949 年,国家羸弱百年,抗战八年,解放战争又四年,整个民族都是存亡之境了。媒体还在那如张恨水,胡兰成那般讲究精致的生活肯定不符合大部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需求的。自然坚持报道昂扬向上的严肃新闻,对新政府的赞颂是最好的。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凸显媒体的某一个特点,再把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捧上天,立成标杆,后面出现” 众神的黄昏” 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记者他本身就是一个职业,他的职业道德定义不是记者行业工会,而是我国政府,根本就没有要求实事求是的标准,干嘛我们就必须要求人家这样呢。

如果你要求新闻专业主义,那么一定要知道新闻下还有很多细致分类,有社会新闻,也有娱乐新闻。在文学和新闻报道之间还有纪实文学。

知乎用户 young 发表

招聘网站上
新媒体运营专员 3000+
传统媒体招记者 1000+
:)

3000 虽然仅能解决温饱
1000 你让我用爱发电???

知乎用户 德外 5 号 发表

机构媒体本身在专业能力上要努力提升进化。

我们的机构专业媒体当下都在干什么?他们都在推出各种 “潮酷” 的融合报道作品,试水 H5,深耕短视频,每个记者每天发稿十几二十条,他们不得不拼命地争抢那点 “流量” 和“点击率”。

什么是 “潮”?什么是 “酷”?正常的新闻报道需要那么多 H5 和短视频吗?以后的文字深度报道和思想逻辑严密的文章,是否都要让位给短视频和 H5?我们那么强调深度阅读书报刊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的重要教化作用,那为什么要让能够写出准确生动文字的记者,纷纷要下海去做 H5 和短视频?

**我一直有个鲜明的观点:**机构媒体的记者特别是名记者,不能往十八般武艺都会的方向去培养,而要培养自己最核心的能力:采访与写作。

我在中国最市场化的媒体做过,可以说经历过中国最残酷的新闻竞争,三十年的从业经历使我懂得:媒体和报社最核心的资源的能力只有一个:能够最快的找到你想找的人、问最好的问题、并有本事最快让他开口说出所有的东西,最准确地进行记录描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干货”,除此之外,其他的东西可能都是次要的、多余的。你能否“采” 到“访”到最关键的人与事,这是远比什么 “潮”“酷” 更加酷的本领。

**这几年我都在讲这个观点:**作为记者,你要会拍视频、会剪辑甚至会用无人机,这些不难,一学就会,必须鼓励记者去学去用,但是,机构媒体要重点培养的记者,一定是有思想会观察的、能调查会分析的、有观点有扎实数据的专业写手或者编导,这才是真正高素质的记者编辑,而不是只会做几个 H5 的短视频的 “小编”。

[德外 5 号:谢奕:融媒体究竟融什么?当下机构媒体面临的七个重大误区 | 德外荐读 0 赞同 · 0 评论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569286)

知乎用户 天空 发表

下滑,你很乐观嘛,我觉得叫崩坏都不为过,

知乎用户 土根儿福利社​ 发表

是的,原因就是某些媒体对自己人搞西方媒体那一套呗。噢,在他们眼里估计我们哪配是他们自己人啊。

《 南 方 人 物 周 刊 》×

《南 方 b b c 》✓

知乎用户 冷画屏 发表

中国媒体能揭露假烟、假酒、假鞋……

谁来揭露假新闻呢?

一个新闻的真实性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质量!

知乎用户 metwos 发表

舆论没有监督,新闻自由就是一句笑话。
现在新闻造谣成本太低,回报却极其丰厚。在利益的驱使下,普罗大众喜欢什么样的话题,什么样的话题能够吸引眼球,激化社会矛盾,引起舆论争议,什么样的话题就会被摆上头版头条。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 17 年春节前,那条上海姑娘回男友老家过年的微博。配上一张图:图里男主家徒四壁,一张小方桌上摆了几道不甚高档的菜,一张筷子。文字就是女主对男主家左右嫌弃,扬言回家就分手。
瞬间网上评论爆起,有说婆媳矛盾的,有说贫富悬殊的,有说楼价问题的,有说城乡风俗差异的,还有凤凰男与孔雀女的话题…………
当然,最后证实图片,微博是伪造,瞎编的。但是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就这样被一些无良媒体点燃,并割裂开来了。作者却吃着人血馒头,数着钱。唉。

知乎用户 amber 发表

原因是智能手机带来的读者弱化。

写一篇深度报道,先不说要花多少时间。

就那个长度有人看嘛。

一个帖子,经常被评论,太长不看,谁给总结一下。

UC 的标题党看了,可能还点开下,其他新闻看标题就够了。

阅读碎片化,内容爽点化。

深度报道,做成走进科学那种,或者 UC 标题党那种,可能会有人点开,能不能看完就两说了。知乎,不也在碎片化抖机灵的道路上大步流星吗。

知乎用户 KING 发表

垃圾电影是因为有垃圾观众,今天默许了爱国主义 buff,明天就别怪我在 70 周年献礼片拍出《中国机长》和《攀登者》。今天不让我说特效假,那 10 年后的特效依然是这样。

道理是一样的,今天在各种新闻下面玩梗,说什么为什么别人能骂我们,我们不能骂别人。这种赢那种赢,今天了不起的中国制造明天了不起的中国制造,摆明了告诉别人 “我就喜欢看这种新闻”

那我就给你播你爱看的新闻,你咋还不乐意呢,前几年做的孽,现在就得还。

而且,你们并不会区分新闻,你们只是想看 “像新闻” 的新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中宣部 和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有什么区别?

2. 环球时报 和 观察者网 有什么异同?

3. 为什么 mass organizations 开始转向反日反美的舆论宣传?

4. 为什么近几年阿里拼命往媒体砸钱?

5. 为什么这些年各种戏子被媒体捧得大红大紫、粉丝无数?

6. 为什么今年韩寒的言论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明白了上面六个问题,就了解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现在和将来的生态结构了。

(ps: 重要程度从上到下排列)

“意识态领域斗争看不见硝烟,但同样你死我活。在这个战场上没有开明绅士,妥协换不来和谐合作,斗争才能生存发展。因此,当我们面对一波又一波打着 “言论自由” 的幌子,却给我们的党扣上 “洗脑” 的帽子,让我们的人民在靡靡之音中失去信仰和方向的攻击挑战时,决不能置之不理、鸦雀无声,决不能含糊其辞、退避三舍,而应当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守卫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和发展局面,捍卫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场和尊严。”

知乎用户 Trajan 发表

李旦

易立竞

看看他们在干啥

李旦一个南周实习生 当年实习没这么容易

易立竞 一个高级主笔 现在也转变风格了

李诞的职业生涯,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李诞去《南方周末》下属的《南方人物周刊》实习,《南方周末》应该是唯一能上全国各地报摊的非官方报纸了,那影响力相当的大,百度是这么介绍的,《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 1984 年 2 月 11 日。

易立竞 当时南周高级主笔 现在也转变风格了

还记得她当年采访过刘晓庆

[易立竞讲述为何想采访刘晓庆, 以及约谈这个风云人物的艰辛!​m.baidu.com/video/page?pd=video_page&nid=4252305644447953294&sign=16640229852819696836&word=%E6%98%93%E7%AB%8B%E7%AB%9E%E8%B0%88%E9%87%87%E8%AE%BF%E5%88%98%E6%99%93%E5%BA%86&oword=%E6%98%93%E7%AB%8B%E7%AB%9E%E8%B0%88%E9%87%87%E8%AE%BF%E5%88%98%E6%99%93%E5%BA%86&atn=index&frsrcid=4295&ext=%7B%22jsy%22%3A1%7D&top=%7B%22sfhs%22%3A1%2C%22_hold%22%3A2%7D&sl=4&fr0=A&fr1=A&lid=8580629589032760351&referlid=8580629589032760351&ms=1&frorder=2&_t=1617944705336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baidu.com/video/page%3Fpd%3Dvideo_page%26nid%3D4252305644447953294%26sign%3D16640229852819696836%26word%3D%25E6%2598%2593%25E7%25AB%258B%25E7%25AB%259E%25E8%25B0%2588%25E9%2587%2587%25E8%25AE%25BF%25E5%2588%2598%25E6%2599%2593%25E5%25BA%2586%26oword%3D%25E6%2598%2593%25E7%25AB%258B%25E7%25AB%259E%25E8%25B0%2588%25E9%2587%2587%25E8%25AE%25BF%25E5%2588%2598%25E6%2599%2593%25E5%25BA%2586%26atn%3Dindex%26frsrcid%3D4295%26ext%3D%257B%2522jsy%2522%253A1%257D%26top%3D%257B%2522sfhs%2522%253A1%252C%2522_hold%2522%253A2%257D%26sl%3D4%26fr0%3DA%26fr1%3DA%26lid%3D8580629589032760351%26referlid%3D8580629589032760351%26ms%3D1%26frorder%3D2%26_t%3D1617944705336)

现在她采访的还是明星,风格变成了这样

知乎用户 林孟熙 发表

市场化的花边新闻狗仔队,发挥一直比较稳定。

体制内的宣传工作者,也能让领导满意。

自负盈亏的时事新闻自媒体人,在快速新陈代谢发展演化。

知乎用户 supermario 发表

不是擅长领域,还需专业人士予以解析。

就亲人感受而言,每天在车上听广播 “央广之声”,作为全国权威媒体,主持人出错率极高,基本每天听广播都会有几次口误,反倒不如大部分地方电台。

知乎用户 Far Horizons 发表

先问有没有,再问是不是。

知乎用户 煎饼果子不要钱 发表

1. 新媒体发展迅速,准入门槛低。
2. 传统媒体发展趋势下滑,准入门槛相对以前降低。
3. 做有良心的报道者拿到的钱真的很少,毕业生进央视第一年工资 2k+,对于男孩子吃都是问题,别提住了,养家人更是费劲。所以,有很多人为了钱,屁股都肯卖。
4. 人心复杂。有的时候不是报道质量下滑,是事实越来越扑朔迷离。
5. 还有事儿,政治敏感。哎。

知乎用户 猫头鹰 发表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啊!

中学时候,偷偷打开几个涩情文学网页,网游穿着清凉的动画模特,就呼吸变沉,脸热发烫。

上了大学,真正感受到了灯泡炸碎,瞬间空白,宇宙塌缩的感觉,瞬间觉得过去那些真是小朋友才看的玩意。

过去过年吃顿肉,觉得肉真好吃。现在天天吃肉,抱怨肉没以前好吃了。

过去看个喜剧搞的肚子疼,现在嘴稍微咧一咧。

过去谁家借个奔驰接亲,轰动一年。现在楼下邻居买辆奔驰,路过多看两眼。

2000 年前后,央视壮着胆子播出了一个号称 “超大尺度” 反腐片,最高贪腐份子才是个副省长。编剧谨慎的查找半月,才敲定姓“田”,因为中国那年恰好没有姓田的副省长。

十几年后,《人民的名义》副国级领导落马。《国家监察》省部级领导实名露脸,排着队痛哭流涕忏悔。

无他,人们感受的阈值提高了而已。

知乎用户 与恶为敌 发表

中国有媒体?我以为都是营销号

知乎用户 两袖清风阿诺德 发表

高质量的新闻需要高质量的新闻人材加大量的资金支持。

以前电视台、报社市场占有率极高,新闻媒体工作者想就业,就得进电视台。这样就不缺高质量新闻人材。

而当时电视台、报社的高市场占有率也能有高收入作为资金支持。

今天呢?自媒体的发展,扩大了市场,降低了新闻工作者的广义内卷——大家不需要那么高的就业压力了,何苦拼命?

另一方面,虽然广义内卷降低了,但员工内卷上升了。

以前我们普遍贫穷,就是精英家庭也是相对接地气的,精英家庭也是知道人间疾苦的。

而今天,贫富差距扩大,已经出现了何不食肉糜的精英家庭。

这些何不食肉糜的少爷小姐们,在媒体行业拿走高工资高津贴,却不干活,或者一干就贻笑大方。

而非精英家庭出身的媒体人,连自己都养活不起,再看看少爷小姐们事少钱多,哪里还有动力干活?

得了,什么新闻不新闻,报道下大明星的绯闻,另外抄几段官方文件替官方做下宣传得了。

知乎用户 李依 发表

形式有变,变得更具有亲和力,新媒体直接拉低了媒体的门槛。

知乎用户 黎明不是张国荣 发表

这个问题问的就不对,那是下滑吗?那是塌方!

知乎用户 泉禾丹 发表

一旦读者和媒体对待新闻的态度是屁股先行的时候,质量下滑是必然的,因为新闻只是他们的工具。

知乎用户 痴人说梦 发表

说下滑都是看得起他们,简直是雪崩。

知乎用户 流浪的兔子先生 发表

国内传播界的‘泰山北斗’,北师大喻国明,拿 12 号北京的新闻假装 20 号河南的新闻嘲讽中国救灾能力,上梁不正下梁能不歪?

知乎用户 行云流水 发表

88 年生,cctv,官媒,小学毕业就不看了。小学还看,是因为要等之后的电视剧…… 那时候可没有其它的东西看。

还有一些 APP,也是越来越看不下去了。简直都在胡说八道。刚看觉得观点新颖,看多了,全是那些伟光正的东西,感觉假的一塌糊涂。还有大量胡编乱造的东西。之前看的网易新闻,现在看看,也就置顶的两条能看看,还是政府消息。

知乎用户 胜天半子 发表

有质量的已经灭绝了,像恐龙那样,都成化石了。

原因在于我们规定恐龙不能复活。

知乎用户 大黑团长 发表

1. 先答副题:所谓新闻专业主义在这片土地基本上是个伪命题,搞学理的会经常挂在嘴边,并用以批判搞实操的。绝大多数搞实操的看来,最大限度秉持客观公正不带节奏不拉偏架即可。但囿于主客观因素及能力,即使发心去做,也未必能实现。
前段时间有调查说全国只剩 175(?)个调查记者。扯淡。真正有自知之明的都不认为自己达到了真正调查记者的水准,反倒是写过一两条小负面稿的,喜欢忙不迭地给自己带上调查记者的帽子,以示牛逼、悲壮,外加自我感动。所谓专业主义在这里。跟调查记者差不多的道理。
2. 再答主题:看见有人答人财环境,且不做排序。部分认同,但要有排序。
首先是环境,不多言。
环境导致人无处发力,无处发力导致能干的都快憋死就只能跑。不排除依然有坚守的,但闷闷不乐落落寡欢。
除此之外,剩下的一批,在功力上跟前一批甚至两批三批人,至少有三到五年的差距。
功力上的差距 + 环境,必然导致下滑。
最后是钱。
个人观点,不喜就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在地方一家比较火的新闻节目,跟以上出身南方的大佬比起来,我算在井底了,我说点具体的吧。
新闻报道质量没在下滑。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报道可看性更强,尤其是成就报道,和一些惠民政策的解读,及时,全面,服务性强,人物,故事都处理得很到位,一些评论性节目也做得很好。
至于其他的,不是记者个人把控得了的。
但是报道总体质量也没上升多少,持平吧。
我觉得根本原因是,管理的问题。
我刚入职时,带我的师傅就说,高中水平就能干,中国话说顺溜就行。但实际上呢?
记者绝对是技术活,写作能力跟社会经验同等重要。尤其是跑社会新闻,纠纷类,看不出问题实质,找不到矛盾几方的核心利益点,是根本做不明白的,因为你采访的人只会选择性的跟你描述事实,一旦陷进去,就是罗生门了,会导致报道质量不高甚至发不了。
所以一个刚步入社会,且出身良好的人,再念几年研究生,是很难适应跑社会的。我刚入职时,苦恼都是所有人都想利用我的这方平台。。书生意气最容易被带节奏。这不是文笔能弥补得了的。
可这类报道是可看性最强,最有收视,最能体现媒体影响力的报道。
那么,在新人无力胜任的情况下,有经验的记者呢? 问题就在这儿。一般有经验的记者应该在三十五左右,娶妻生子,世态炎凉都得经历一番,最好翻几个跟头,可大部分媒体,跑社会新闻的记者少有三十五以下的。
人呢?有的是高升脱产了,有的是不爱干了。因为眼下的薪酬体制,并没有给老记者尊严。薪酬标准并没有向常年在一线跑新闻的记者倾斜。复杂的纠纷类报道要几天的时间,就算比一般报道稿费高,但平均下来并不合适。大家都要养家,谁能任劳又任怨呢。
更不要说一线二线薪酬本来就没什么差别的单位了。
国外头发都白的人照样拿着话筒采访,我们这儿呢,或许要嘲笑他没能耐,这就是差距。
这样说起来,不止记者,各行各业做业务的都这样,奇了怪了。
别的地方官本位也就算了,一个写稿好几十万人会看到的业务部门,还跟单位效益挂钩,还扯啥啊?
更来气的是,有些影视作品把记者妖魔化了,就说前不久最火的白夜追凶吧,报道砸车案的记者,你到底是那家媒体的?你们几级审稿啊? 主管主编审完就直接发啊?没破的案子你就敢报啊?你们主编真扛事儿啊。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了。结果剧情后面出模仿犯了吧,这锅记者不背啊。真正的报纸杂志,不想停刊的,没这么干的。
还有有些人特别无脑喷,的确有记者干了对不起职业的事,但绝大部分都很尽职尽责,就跟医生,老师,警察这些职业是一样的。不分青红皂白的喷,有意思吗?别忘了,想维权的时候,最兜底的还是记者。祝你们永远别打热线哈。
至于那些喜欢看自媒体的人,我承认有些自媒体很好,但麻烦你别以此贬低跑一线的好吗?这就好比你看电视不看弹幕,看红楼梦不看曹雪芹写的只看蒋勋讲的,当然我拿报道比名著够不要脸的,大伙也別挑我字眼儿,我就想说还是多看点一手的吧,咱自己也合计合计,思考这事,谁能代替得了谁啊。
手机打字,有点乱,将就着看吧。

知乎用户 日照清苑 发表

作为一个 211 院校的新闻专业科班的曾经从业者,我还是有资格谈这个话题的。

1、在中国,传统新闻媒体报道不是质量下降,是基本已经完蛋了。但是不要悲观,这个不是体制的问题,全世界主流国家的新闻都一个德性。传统新闻的没落与堕落,更多的是行业自身的问题和时代的问题。传统新闻,已经完全被利益和权力绑架了。

2、新闻专业主义,现在已经沦落为一个冷笑话了。我们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要说最后还留在媒体,就说毕业选择进了媒体的,也就两、三成,全国平均水平也差不多这个水平。绝大多数有新闻精神的人,都做不了当前的新闻工作,只能改行。现在大多数的记者、编辑、主持,是半路出家的,他们是没有什么新闻精神的,他们只知道要怎么写可以抢眼球,怎么写可以爆款,别的都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东西。

3、从行业上看,新闻专业主义已经死了,不仅是中国,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死了。但是,对于个体来说,还是有一些信仰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的新闻工作在苦苦坚持,只可惜绝大多数人是看不到他们的文章的。

4、我们这些新闻专业的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都去哪里了呢?以我最清楚的这几届的不完全统计,有约 20% 左右的同学进了体制(公务员、事业单位),20% 左右的进了房地产企业,有 20% 左右的同学进了金融或者互联网行业,有 20% 左右是进了媒体,15% 进了其它传统的行业,5% 继续深造、啃老、创业等等。而我们这一届最优秀的学生,没有一个留在新闻行业。

知乎用户 petriv​ 发表

泻药:
互联网兴起,自媒体发达,严肃媒体受过专业训练的媒体人流失严重。

知乎用户 薛啊薛 发表

开头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只要钱给够,蜗牛扛泰山

知乎用户 黑羽铃仙 发表

能发啥不能发啥,

什么给流量,什么不给流量

都是平台告诉媒体的

跟媒体什么关系?

知乎用户 土狗的毛发 发表

监管只会越来越严,但媒体也不是圣洁的白莲花,早些年收国外钱的媒体和媒体人不在少数,某些言论已经引起上层的警觉和愤怒,想放任不管是不可能的。媒体如今一定不要触碰法律触碰道德触碰主流思想。

知乎用户 二民​ 发表

知乎也经常给我们禁言几天。

至于删除回答,评论,建议你修改问题答案,直到面目全非才能通过,都不需要过脑,也不跟你解释。

好多事情都一个道理。

知乎用户 坚持乐观吧​ 发表

质量有下滑,但是没其它答案说得那么夸张。

最关键的是这两年分众化传播搞得比以前好了。

大数据给你画像在某水平后,你就只能看到某水平的报道。但是这个大数据目前水平还不够,经常出错。

就是几十年前,内参也不是谁都能看到的。

真质量下滑的时间,大概是 2000 年前后,财政甩锅后媒体集体靠广告吃饭的那一段,然后从吃国家饭为国家(当然包括老百姓)说话,变成吃广告费替资本家说话。

知乎用户 WHOAMI 发表

现在媒体的宗旨不是报道事实,是带情绪。

知乎用户 澄城铖成歌 发表

新闻媒体这一块公信力的下滑,那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吧?

以前在互联网还没普及时,公众获知消息的渠道就只有两个:从电视新闻上获取官方的准确消息,以及在亲朋好友口中道听途说些不准确的小道消息。

新闻媒体这一块蛋糕,官方电视台是占据了绝大部分

但随着互联网发展,一切都变了。

先是各大门户成立新闻版块,给众多新闻爆料人提供了更高额的报酬、更多的选择,抢走了新闻的一大部分生存空间。

之后手机移动端的崛起,人人都可以当渠道,都可以成为消息传播者,更是把传统的官方媒体的裤衩子都给扒了。

而且比起官方媒体播报新闻的严谨性相比,坊间自媒体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一方面,绝大多数人没有经过专业的文字功底训练,也没有培养出过硬的职业素养。

这就会导致为了抢占读者眼球,什么乱七八糟的标题和内容都会出现(最典型例子就是 UC 震惊部),最重要的真实性反而被忽略了。

丧失 “垄断发声渠道” 的传统官媒,面对外来的竞争者,被迫改变以往 “质量” 为先的标准,采取宁可要量不要质。

这也就导致了,官媒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错误地向公众推出某些错误的信息,引致翻车。

新闻最关键的一点是真实性。

真实是需要通过调查和发掘。

这需要时间。

自媒体根本不在乎真实性,他们只想要流量,轻飘飘地说出来,哪怕是传达了错误的信息也无需负责。

官媒不能这样,他们代表了权威,是容不得错误。

犯错会让公众对官媒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用一句话概括现在中国的新闻媒体就最合适不过:“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知乎用户 上天的小船长 发表

网络低智商文章常用词列表, 看到这些词就不用往下读了就在刚刚, 央视曝光, 震惊国人, 惊天秘密, 癌症前兆, 赶快扔了, 能害死你, 多活十年, 被害慘了, 护肝降压, 治病防癌, 毒素最多, 神奇功效, 惊悚一幕, 价值千万, 绝密隐私, 差点丧命, 看后崩溃, 意想不到, 尺度不小, 令人发指, 身份曝光, 颜值堪忧, 灭绝人性, 北京震怒, 高层揭秘, 强硬反击, 全民炸锅, 彻底玩完, 摧大麻烦, 绝世良机, 全球沉默, 绝不再忍, 胆战心惊, 国人更咽!

知乎用户 风南离 发表

一个主流媒体和两个自媒体人、说同样一件事情、报道有出入、请问你更愿意相信谁?

别问自己、问问周边的年轻人

知乎用户 dai xiao 发表

一句不能说还不足以结束这个问题吗?

知乎用户 叫什么好呢 发表

新闻质量没有实质性下降。
但是,像 CNN 和 NYT 这种被神话的媒体标杆为了宣传意识形态制造假新闻,导致了媒体的形象严重受损。
或者说,这两家一开始被神话的时候,本身也是某些意识形态的推动。

国内的新闻领域只看到了所谓的自由新闻论,但欧美学术界一样有对大众传媒持抨击态度的,而且是几十年前就有了。国内的某些 “自由派” 媒体也是给你洗脑,选择性宣传,这正符合欧美学者抨击的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的工具。
标榜自己客观中立的人,今天被特朗普和众多自媒体揭穿了是在卖私货,他们竖立起的 “传媒极权” 最终输给了真正的自由意志。
制造假新闻的权威媒体最后还是输给了自由市场本身。

只能说,这是社会在进步。

知乎用户 唐震 发表

这点破事儿原因不复杂:

能写的人都不在了,因为穷…

留下的人就算能写也不敢写了…

知乎用户 老道 发表

中国有个几把新闻媒体报道,没有的东西谈什么质量?

知乎用户 吃刀刀 发表

现在还可以用疑问句来提问,恐怕不久的将来,这种问题都不需要问了。

还用问吗?

我们自然是最优秀、最公开、最自信、最为人民服务的,体现了最优秀品质的新闻媒体,体现了广大群众内心真正呼声的新闻媒体,体现了真正代表人类社会新闻发展方向的。

问都不要问。

知乎用户 逗泥丸的平方 发表

不会吧?

知乎用户 郝君​ 发表

正经人谁看新闻啊?

知乎用户 无产阶级 发表

又不是给你看的,关老爷满意就够了。

知乎用户 skywalkerplayer 发表

是的,为了流量。

从几年前知乎用户经常对一个爆点说等等正经报道来看,群众对传统严肃媒体还是有需求的,也就是说他们应该是永远有生存空间的。

但是一旦把流量设定成了目标,质量就必然完蛋。

也许这是因为那些人容易忽悠买买买吧。

知乎用户 真的不是梦 发表

主要要看 媒体姓改了吗

知乎用户 树下天空 发表

我觉得问题在于现在新闻报道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新闻严肃化,严格按照通稿报道,一方面是新闻娱乐化,真相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吸引到眼球,能不能吸引到流量,而新闻的报道事实,社会监督,针砭时弊的功能没那么重要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一大堆在装模作样给出的 “认真回答”。实在是还没有看到触及问题核心的。

难道原因不是因为被权力阉割的缘故吗。难道不是因为这个权力所打造、营造出来的整体的,对于重要事实真相讳莫如深的氛围吗?难道不是动不动说到一些真话、指陈稍许尖锐一些就分分钟被敏感的缘故吗?难道不正像我们的文化影视作品始终不能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那样,新闻媒体也变得岁月静好吗?

难道这一切不正是因为潜伏在暗处的、界限不清晰,处置极随意的,越来越严密完善的审查机制所带来的厚重的无形制约吗???

电影《哈利波特》里的一个情节设定很有意思,当魔法师们试图讲到 “伏地魔” 这个名字的时候,就顿时像是一个咒语发挥作用,而他们的嘴巴就被封住。这就是某些力量强大到它的名字不允许被提及的程度了。以至魔法师们都只能用 “you know who” 来指代那个大魔头了。一如社会主义下的某些重要事实真相。媒体人的报导稍许提及,便会中了一个魔法一样,难以讲述!!!

为什么中国人必须要如此地擅长隐喻,难道不正是真相总是极难以明说的氛围吗???

而这种氛围也实在都是催生一切社会亚文化的土壤,比如 “潜规则”、“闷声发财”。这甚至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含蓄、委婉、内敛。这些都是内化到人心层面的审查机制所起的作用!因为禁止真相,常常也即是禁锢人性的自由表达。

知乎用户 肖身客 发表

1. 下滑原因?

质量有没有下滑我不知道,如果不好的新闻数量增加使得好的新闻被淹没,可以算的话。那就是吧。

下滑的原因完全是市场化的新闻市场引起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市场内容。互联网时代,人们注重碎片化阅读,大多数人阅读都是选择性阅读,标题党之类的就应运而生了。

再则我国的新闻制度。阻止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不能像国外的记者那样行去自由,新闻工作者,包括所有的媒体都或多或少受制于党,受制于权。
久而久之,坚持理想的人越来越少,选择另辟蹊径,或者苦苦煎熬着。

新闻行业的腐败。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权利进入新闻媒体难度挺大的。今年大三,在重庆找实习,找了好几次,想法设法得到联系方式。最后都被告诉,不对外招收实习生。
有的一个月要求交一千块,有的直接说内部的人自己会举荐。
这使得很多人都退缩了,包括我。对新闻行业产生了失望。专业的人在报社或者广电的人反而更在少数。

新闻工作者对 “术业有专攻” 这个意识不强。体育新闻,经济新闻,政治新闻…… 每一个类别都有区别。
新闻专业知识是基本,有相对擅长的领域更为重要。然而实际新闻行业,有这样的专业人才却很少见。你能要求一个人什么都会吗?更何况在行业的众多打酱油混日子的 “新闻工作者”。

2. 新闻专业主义还存在吗?

存在的,在还默默坚持希望改变现状的新闻工作者的心里。

在很多新闻专业老师的人心中。

在很多新闻专业同学的手中。

知乎用户 Shepherd 发表

这年头,除了知乎的人均收入与人群质量,其他几乎都在下滑。

知乎用户 宋成军 发表

西方来的东西,就必然要经过我们的改造,否则老百姓们不喜欢?

知乎用户 刚刚 发表

当然还是存在的。现在也还是能见到不少好的报道。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因为无论怎么说,整个社会的透明度都比十年二十年前增加了太多,而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也变快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传统媒体已经崩溃——因为人都走了,要么转行,要么去互联网。

而新的取而代之的自媒体呢,假话连篇,没有新闻,只有抄抄抄和虚妄的评论。

毕竟这个时代,一切都在向钱看了。你说为什么要这样呢?看看房价吧。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媒体的衰落也正是社会向前的一种标志。我们知道,新闻的黄金时代往往意味着一个社会缺少透明度和急需进步的时代。花花公子卖的最好的时候,是因为美国还不怎么接受赤裸裸的色情,而华盛顿邮报的盛世,难道不是因为上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还有水门事件,黑人还没得到公平选举权的时代吗?cnn 成名于伊拉克的战争——谁希望有战争呢?

如今人们歌舞升平,所以除了新浪微博里营销公司制造的话题,微信里的那些鸡汤,我们问问自己,或者身边人,谁还关心新闻——好吧,如果你说你关心,那你为新闻付费了吗?

知乎用户 尽我的颜值去努力 发表

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基本一直在下滑

大体上就是懒和坏

懒就是基本上都是引用国外的新闻和网友的评论,不会自主的发表独立见解

坏就是标题党、偷换概念、反装忠表里不一、故意制造社会矛盾

最终的原因就是,对资本的贪婪吸引流量

知乎用户 Miaz 发表

首先我声明,我只是一个正在学习的孩纸,并不是什么专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互相探讨,不要过激,避免不必要的撕逼

题主我不知道你如何理解 “新闻的质量”。我来说说我的理解,新闻分为很多类,涉及专业领域知识的新闻我先不说,简单的新闻报道我能想到的有以下几点或许直观决定新闻的质量:

1,新闻语言的准确措辞(俗名 / 文笔),那么从这方面来看,人们倾向于认可严谨的新闻语言为高质量的行文。想想当初白话文的崛起!很多文人是惊呆了的,总觉得接受不了文书这样写,简直在侮辱 “文学” 的专业性!
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达到沟通目的就好。
说实话老时候做新闻的大咖大多都是文学出身,文学是一门艺术学科,而新闻媒体报道不全是艺术,它更多的是—- 真实

2,素材的整合编译水准
我理解的狭义的新闻媒体报道(专业报道不会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而退化,只有越来越丰富多元化),有几个要素:真实、实时。传统媒体报道和互联网的媒体报道比起来在空间限制和素材选取限制上有很大的局限,不是 1:10,不是 1:100,是小众世界和全世界的差别。

3,内容逻辑
语言的凝聚与否和逻辑代表着相同文字量能表达的信息厚度,信息的单薄和语言质感层次不齐是必要,这就是大众文化,新闻媒体报道不是小众特权。极端例子:我的表达能力不好,不代表我不能被允许说话

反正,我个人是非常支持互联网产业环境下的这种媒体报道,质量的层次不齐恰好培养了每个人的辨别能力。并且优质内容依然能得到质量维度的赞赏。有选择永远是优于话语垄断的

知乎用户 倪好 123789 发表

国内新闻舔外是一绝,我看过其它国家的新闻,很少舔外的。舔外舔成这样,可见中国的媒体人里面都是些什么东西。 批评国内,暴露国内负面丑闻没错。错就错在一边批评国内,一边画着一个国外世界桃园的大饼。就这样人家维族人觉得跟着你汉族人没有出路,能不搞事么?

知乎用户 李安平 发表

我哪懂什么大是大非,我只懂得咸因。

知乎用户 秋葵啊秋葵 发表

中国不需要基于事实的新闻媒体

因此讨论一个不存在的事物的质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知乎用户 威斯克 发表

一部分是受自媒体和视频网站的竞争,导致很少人去看媒体报道,关键是由于版权意识薄弱和网络发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现场报道和其他人转几张当地的新闻照片是一个效果,最终国内的新闻媒体也只能做一些短新快的新闻。

而且为了增加评论和被转载量,新闻标题也更加 “适应” 大众的看法,比如有意无意提现南方北方矛盾,在华外国人的问题,中外差距很大的事件。

说白了就是新闻媒体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去制作,选择新闻来源。这种结果就是渐渐的对观众施加影响,但真当媒体去报道那些中立客观的新闻事件的时候,观众不喜欢了,所以又得继续播放之前的非客观新闻。

为什么一些国外媒体愿意黑我们甚至只要假新闻去污蔑我们?

一方面是受媒体所在政府影响,另一方面是他们日益偏激的报道培养了忠实的读者。真当他们说我们好的时候,观众们不会去看的。他们喜欢看到落后的中国。

所以,希望我们的媒体能回归本质。客观的报道。

知乎用户 吴知道 Raymond 发表

又是这种不负责任的问题?

首先,这个问题有两个错误,指代不明和以偏概全;第二,我建议题主把问题主体改成自媒体人和非专业媒体人。

然后,我可以告诉你一些负责任,专业的媒体:央视新闻、观察者网(尤其是智库前沿)、人民日报、人民网、共青团、春秋研究所、侠客岛、中国评论、多维新闻网。(这都是客观的,不要把少数媒体当成全部媒体。)(其他媒体:新京报,1905 电影网,中国电影网,时光网独家影评,腾讯娱乐专稿,瞭望智库。)

媒体报道质量下滑的情况确实有,因为大部分钱让网络平台和自媒体赚走了,但是他们为了吸引观众以便赚取广告费等利益,所写的文章都是哗众取宠、无营养的,根本不在乎文章的选材、内容和质量,能吸引人看,能骗到人就行。举个例子,养猪网上的好文章基本是从上面我列举的专业媒体转载过来的,数量极少的自家文章要么引战钓鱼,要么无营养,然后还剩下一堆自媒体的文章。

高质量媒体失去收入、失去生存空间后衰落了,自然会让整个媒体业的报道质量变低。在这个问题里,其实观众也有责任,如果他们能理性一点不要经常被带节奏,那么那些烂媒体就会失去收入而逐渐消失,然后高质量媒体才能回归。

知乎用户 狼行天下 发表

中国有新闻吗?不都是宣传嘛吗?质量?有质量吗?

知乎用户 苏子瞻 c​ 发表

差不多 “德” 了。纪念这个问题下已经死去的一篇回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有某股无形的力量存在呗

知乎用户 Jack Long 发表

质量是在下滑,举个例子如下。

具体质量下滑原因很多答案都说了,体制原因,自媒体蓬勃发展原因,等等。


因为最近正好在中国新闻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并写了评论,所以写下来。

是这篇文章 —“煤改气” 之困:什么才是清洁空气的正确姿势?

“煤改气” 之困:什么才是清洁空气的正确姿势? -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news.bjx.com.cn/html/20171228/870795.shtml

因本人为电力相关专业,对一些词和描述敏感,写了一篇反馈,想给编辑,但从杂志上,找不到电子的沟通的方式,于是关注了周刊的微博,发了私信,没有回应。于是又关注了其微信,把自己的想法发了过去,也没有回应。于是作罢,在知乎看到得到邀请,就贴一下。


我的原文反馈如下: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

你好,我是贵刊一名读者,曾是电力行业从业者。关于贵刊 2017 年 12 月 18 号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我有不同的意见,该篇文章题目为:

“煤改气” 之困,怎样才算打开清洁空气的正确姿势。

文中对 “弃风限电” 的原因,归结为电网被煤电既得利益 “绑架”,我觉得有失偏颇,因为新能源的“弃风弃光” 问题的产生,有很多的因素。

1. 如文中所言,弃风有煤电的因素,但似并非电网被煤电 “绑架”

加大新能源在用电计划中的消纳比重,势必会减少煤电的发电小时数,在经济利益上煤电会受到损失,煤电少发电,发电公司经济效益受影响,发电公司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数字也会受到牵连。一般而言,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资源富集区,大都集中在处我国西部和北部,水电风电多发,当地政府和企业当然乐见,但对于新能源消纳的东部地区,态度自然反之。这其中,隶属于电网公司的电网调度,起到调度各电源点,保障电网稳定安全运行的作用,电网调度根据预先制定的发用电计划,监控着整个电网的发电和用电动态平衡,在安全许可和计划的范围内,调节各发电厂的上网电量是非常有限的,电网被煤电 “绑架” 一说,有何更多的依据和逻辑?

2. 弃风还和风电本身的特殊属性有关

从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角度,火力发电(主要是煤电)及核电因为其出力稳定,发电量大,可调节电力系统重要参数的属性,目前肯定是我国发电基荷的主力。新能源因为出力不稳定,占整个电量的比重不会很高,这是由当前我国电网的实际状况所决定,新能源占比过高,会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必须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当风电发电因为风力足够可以满发时,确实存在弃风的可能性,这除了各能源在电网中的要求比例关系,发电计划安排外,还和输电通道有关,比如,在西部的风电,需要通过长距离高压输电线路送到东部,输电线路也并非能满足西部各风电厂在满发时,全部可以送到东部的容量要求。

3. 火力发电(煤电)和电网的联系

除了考虑电网稳定运行的因素,电网公司和煤电企业联系,我看到的有以下几点。

A. 根据国发【2002】5 号文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实行厂网分开后,电网公司可以拥有抽水蓄能电厂或少数应急、调峰电厂,也就是说,煤电和电网公司是两个独立的企业,不存在经济利益相关的可能。

B. 新一轮电力企业改革已经启动,以中发【2015】9 号文的发布为标志。文中对于电网企业的新的运营模式,有专门的说明:

“电网企业不再以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价差作为收入来源,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

此点反应到实际电网对各电源点的接入和发电量控制上,除却考虑电网安全的因素,电网公司没有偏袒任一发电厂的动机和责任。

C. 再进一步,考虑实际的操作,在电力供应相对宽松的当下,电网对各发电企业,是否还有寻租的空间?

制度总有其不完善之处,极个别的人抓着制度的漏洞,铤而走险,或有与发电公司达成某种默契,但这种制度的漏洞,随着电力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其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小。文中提及 “电网一家独大,有法不依,想停机组就停机组” 的描述,恐与事实不符合,电力调度有其计划和严格的规定,并非对机组想停就停。

D. 地方政府为保证本地的经济发展,态度会倾向于本地的煤电企业,对于电网公司的电力调度,可能会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

以上所谈,是想说 “弃水,弃风,弃光” 问题的产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它的解决,也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近期对此也发布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推动 “三弃” 问题的加快解决,具体措施详见《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1942 号文),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对文中的一些用词,谈些意见,电网 “一家独大”,此句的确切含义感觉有些模糊,电网企业作为自然垄断企业,在电网构架上就表现为独立唯一的网架,是一家,但“独大” 从何何来?“弃风限电”,应该不是让风电下网,而是限制风力发电机对电网的电量输送。

因为是电力从业者,所以对一些用词比较敏感,望能斟酌。此外,贵刊作为一份负责的媒体刊物,有广泛的影响力,用词造句,都得殚精竭力,实属不易,希望从我读者个人的角度,能尽分力量。

祝愿贵刊能越办越好!

顺颂,

商祺!

知乎用户 斯卡布罗集市精灵 发表

一旦媒体报道也有了约定俗成的味道,还没报道似乎就有了答案,新闻不新,质量肯定下降。

知乎用户 FitzQiu 发表

直接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优质新闻人才的流逝。

大量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再进入纯专业领域工作以及那些有写作以及新闻报道天赋的人不再选择传统新闻媒体工作。

原因就是工资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靠明面上的工资是基本无法养活自己的,尤其是刚入职的年轻人。但能够进入顶尖传统媒体的人几乎都是国内比较不错的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以他们原本的能力,理应匹配更高的工资,但刚进入报社或者电视台都是在 5000 上下。这就会造成两方面的心理落差,一方面是同其它行业以及媒体行业其它分支的工资对比落差,另一方面是每个行业都可能会经历的,但在新闻行业却有体现的特别明显,就是学校和社会的落差(理想和现实)。大多数愿意选择传统媒体的毕业生,多多少少是有着家国情怀和新闻理想的,而我国的新闻体制从根本上是反新闻理想的,所以进入新闻行业的人,要不就慢慢适应,成为我国新闻 “事业” 的一份子,要不就离职咯。所以目前新闻媒体行业的人才流失是非常严重的,在我看来最糟糕的不是那批中坚力量的流失,而是几乎没有新兴力量愿意留下来。很多加入传统媒体的年轻人在头两年就会选择离职,离职并不是说去到其它更好的新闻从业单位,而是离开新闻岗位(从新闻转栏目也算,就是在同一单位不做新闻节目了)

我本人在本科期间进行过四次实习,都是媒体行业的。一次电视综艺实习,一次网综实习,一次传统纸媒实习,一次电视新闻栏目新媒体实习。经历算的上是比较丰富了,具体因为利益牵涉比较大,我也不指出这四家媒体分别是那些,但都是媒体行业最顶尖的单位,除了那家纸媒只是省级 top1 其它三次实习都是全国 top1 级别的。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就用这四次经历来来说下为什么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降的原因。

首先我的着重点是薪资和人员组成。一个基本常识,有钱才有人,有很多钱,基本就可以留下很多牛人,这是社会常识,也是人的理性选择,不是一两家纸媒靠理想主义能够改变的。

先说最近的一次,某台的新闻部门希望开拓做客户端,类比澎湃。与我同期进入的共有 30 多位,当初是说实习 3 个月之后会有第一次正式入职。我们这批实习生业务能力都挺不错的,日常栏目也算建立起来了,期间碰上这个地区碰上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跟着抗洪的战士一起下一线直播了一个多星期,效果也很不错,灾害最严重的几天央视和门户都是用的我们的直播流。但是呢,负责直播这个栏目的实习生没有一个留下来了,为什么呢?就是一直拖着不解决待遇问题。但大家实习生全是大四应届毕业生,一直拖着人家算什么事?幸好各自的业务能力都不错,全都在短期内找到了新的能够正式入职的工作。(其实我觉得大家也都留了一手,估计都觉得这家单位不会 3 个月就真的让我们进)除了一个继续进入南方系进行新闻工作,剩下的全部都没有选择传统新闻行业。就在最近,我又去找还在的同时聊天,竟然还没有解决待遇问题,还不包吃住,这都快一年了,当初的 30 多位,只有 7 位还在撑着。至于为什么撑着,除了这家单位的自身光环外,我问了一下,可能是当初不够聪明,没有给自己找到退路,只能在这家单位一直吊着了。(我一直觉得当初和我一起实习的几位同事很优秀,如果能够留下,一定会成为非常棒的记者,可惜都没留下)。另外说几个小插曲,关于报道质量的,抗洪期间我和同事到一个县城做直播,这个县城正好出现城市内涝,武装部正在救人,我们就请示直接领导(也就是组长)能不能开始播,得到的回复是:城市内涝属于城市建设问题,影响城市形象,不能播。这就是个几万人的县城好么,就是几个小区下水管道的问题都这么胆战心惊的不敢播,能有什么好的报道质量?新闻自我审查真的倒了非常恐怖的地步,现在能看到的上星节目真的是要求绝对的政治正确。还有一个故事更加直接的反映了人才流失的问题。我当初去这个单位是已经在这个栏目的一个姐姐喊我去的,国内 top1 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非常努力的小姐姐,在单位也是跟我关系最好的比我级别高的同事,结果我才实习了两个月,但却突然跑到了同系的网综去上班了,(虽然过了几个月又回来了)原因很简单,这边工资实在是太低了。

另外两个栏目连在一起说吧,电视台的综艺和网综,这个网综的人几乎是全班人马从电视台的综艺挖走的,而这个电视台的综艺节目里面的导演和制片,很多原本又是这个电视台做新闻节目的。原因呢,当然是别人开的工资更高啊。这也就造成中层人才越来越多的从传统新闻媒体流失,而新人的趋势可以说是更明显了。我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更想去爱奇艺、腾讯这些单位,自营新媒体都比传统媒体的待遇要更好。

最后说我去过的那家纸媒吧,新闻报道质量还是不错的,但人员流失真的太惨了,办公室只有一半位置有人,我去的半年前,出现了一大批离职高峰,以至于我在的那个暑假一个老师能带 3-4 个实习生。

其实写到这里,我其实一直犹豫要不要把真实的工资写给大家看,现在想了想,为了这个答案的完整,还是写一个吧。至于是哪个单位,大家可以猜一下。4400 块。

所以,经济基础还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呀。

知乎用户 无言的张凡​ 发表

劣币驱逐良币。

过往老百姓选择少,纸质新闻媒介主要来源于报纸,新闻主要来源于各地方电视台,这些报社也好,电视台也好,从业人员都是有一定的素质保障,不会瞎搞,一旦被指出搞了虚假新闻,分分钟就得凉凉。

不仅如此,那时候的读者质量也比较高,有耐心看完几千字的文章,就像我小学时候,我爸喜欢买 “长江晚报”“人民日报” 一看就是好久,一篇文章能够从头看到尾。

哪怕那个文章一开始不吸引人也没关系,读者有足够的耐心,也会给文章机会。

反观现在,是个人都能注册自媒体账号,发布各种各样的新闻,一点资质都没有。稍微聪明点的,就知道搞些噱头,甚至制造些虚假新闻,吸引观众眼球,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流量。

至于会不会被惩罚,讲真,我觉得他们是无所谓的,大不了注销再注册一个咯。

反倒那些兢兢业业写出来的深度好文,因为标题取得不好、或者观众没耐心,反倒没了什么流量,然后再看看那些无脑文,心里一不平衡,也加入其中,结果自然质量下降了。

至于读者,早就没了像我爸那时候的耐心,一篇文章标题起得不好,连看都不会看,即使点进去,如果前一百字没吸引我,大概率也就不看了。

各路作者深知这一点,于是将标题、噱头打得满满的,连一些官方媒体也是如此,夸大、制造矛盾简直无所不用,只求读者点开阅读。

至于文章质量,反倒排在了次位。

不得不说,这的确很可悲。

但更可悲的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会去喊 “娱乐至死”,但却没有几个人静下心来看一篇深度好文或看一本经典好书。

我在路上

愿你看透这一世繁华

知乎用户 破道之白雷​ 发表

谈不上下滑,本身对话语权的垄断,使得他们普遍用采访权为自己牟利。

而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媒体人的门槛进一步消除,但这只是让开闸放水,让部分高流量自媒体,进入了话语权垄断接岑中,并没有实质破除垄断。

反而,随着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新媒体人掌握话语权,他们为自己的牟利的下限进一步降低。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三十年前就有老者悲声痛乎:民倒要来了。

知乎用户 KK 默默 发表

信息时代, 基本上就这样了

以前大字报什么还存在的时候, 电视还不普及, 电脑基本上没人知道, 电话都没看见几部的时候, 平民百姓获取新闻的途径基本上就是听说和看报, 那个时候有谁会想要去了解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吗?

现在一件事情发生了, 各平台的传播速度比新闻媒体报道来得都快, 大家都知道了, 而现在时代各新闻媒体报道想要保证自己的观众, 那就得找一些没人知道的, 稀奇古怪的事来报道, 现在很多的新闻媒体都已经从原本的下线转移到线上了, 流量和粉丝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质量下滑中影响较小的一点。

另外一点就是, 现在新闻媒体频出的问题, 缺少客观性, 掺进了更多的个人偏见, 现在一个事情报道之后, 新闻媒体为抢流量, 各种标题都能取, 各种歪曲事实, 不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就开始大肆报道, 为的就是个一手资讯, 而在事件反转之后, 不道歉, 删作品, 找背锅, 基本上都是正常操作, 新闻报道文案编辑夹带私货的也不是没有。

就问, 像现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拿出来报道, 新闻媒体报道夹带私货的, 还是我们像要的, 还是我们需要的新闻媒体吗?以前媒体报道会选择开始站队, 声援, 现在之后说先等等, 等个反转再说。

知乎用户 洪世贤 发表

下滑的厉害。所以很久不接触国内媒体了,基本上都是在看繁体中文类媒体,他们报道的都是真相。还有 BBC.CNN 之类的,这些老牌媒体客观公正,只报道事实,号称没有假新闻,也不会编造信息。

具体原因当然是公知们少了,以前公知们是就代表真相,公知少了,真相也少了。现在的日子比十年前差多了,十年前都顿頓吃大肥肉,现在每天都吃不上大肥肉了,只能迈着沉重的步伐,嚼着无味的鸡胸,感叹日子越来越差。

知乎用户 汪达尔萨维奇 发表

做报纸工作的,做记者工作的,对遇到的问题要有分析,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态度。

矛盾有正面,有侧面。看问题一定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群众运动有主流,有支流。到下面去看,对运动的成绩和缺点要有辩证的观点,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绝对化。好事情不要全信,坏事情也不要只看到它的消极一面。

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

记者要善于比较。唐朝有一个太守,他问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告被告。这叫作 “勾推法”。这就是比较,同周围的环境比较。记者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不要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如果别人说全好,那你就问一问:是不是全好? 如果别人说全坏,那你就问一问:一点好处没有吗?

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种思想方法,首先是各新华分社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北京的编辑部要有。不要人家讲什么,就宣传什么,要经过考虑。

记者,特别是记者头子,头脑要清楚,要冷静。

——《 记者头脑要冷静》,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同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时的发言。

知乎用户 江南皮革厂倒闭了 发表

不能叫媒体,应该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人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媒体需要质量吗???听话就对了

知乎用户 Aceeie 发表

是的吧,以前还能选一些媒体看看新闻。

现在,对任何媒体都没有啥兴趣。

以前还能指望哪个媒体深入表象看深层原因,

现在哪个没有 uc 震惊部的遗风。

以前那些二流报纸还不至于着急站队,为民说话,

现在他们急不可耐的选一些热点话题,跟着起哄。

知乎用户 心阳​ 发表

中青报苹果树:

知友讨论:

[如何评价中国青年报发布这样的信息?7894 关注 · 1741 回答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486171)

央视别用猫头:

知乎用户 却道 发表

巧了,我也算半个从业者了,当年在凤凰网编外干过一段时间

所以虽然我不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但是也能从个人的角度说一说这个问题

实际上在 15 到 17 年这段时间就能感受到质量的下滑

但是虽然当时质量有下滑,但是总体还是在线的,也就是说,新闻不管怎么样,都需要记者去现场,带来现场的照片,下滑是因为有些东西需要抢,所以没什么时间核实细节

当时我也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种职业叫做调查记者,如果你现在去搜一搜,就会发现目前国内的调查记者已经是濒危物种了,到 2017 年这个时间节点,网传在册只有 100 多人,这个数据出自《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可靠性还是有的,下图也是出自此处

然后各位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数据,那就是国内…… 本来也没什么调查记者啊

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如此,就目前来说,调查记者吃力不讨好,就算是热点事件你报道调查出来,指不定就会有什么自媒体去抢热度,然后一篇小作文吸粉,后续就根本没你调查记者什么事了

以上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想在这个行业深耕下去,那么面临的问题是我目前解决不了的,收入和风险不成正比,还有算不上同行的同行觊觎。

到这里,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分辨不了新闻的来源,并且大部分的自媒体并没有采编权,所以就把采字去掉,变成编,而且比起没啥意思的事件报告,大部分人更喜欢看充满矛盾的东西,甚至搞小动作的自媒体或者个人都能成为意见领袖,玩饭圈营销

讲道理,挺无语的

参考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2017 张志安 曹艳辉

知乎用户 Benshine 发表

新闻报道的质量是依靠新闻事实来支撑的

新闻写作的夸张性与伪造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虽然会产生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吸引力,但是降低了新闻的质量,让一些记者和编辑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其中很多新闻报道较差,新闻的表面概念和数字显得过于肤浅,会加入一些过于夸张和修辞的形容词和故弄玄虚的名词进入报道之中,让报道变得离奇,写实性的新闻在现代化的新闻内容之中变得更加缺乏影响力,

具体原因包括:

1. 引导性缺乏正确性,议论性较差,不能引起重视;

2. 深入性不够导致虚假伪造新闻和信息,产生了新闻真实性无法引起重视的 “怪圈”。

  新闻媒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新闻媒体内容的报道质量,提升新闻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新闻内容的吸引力,维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高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必须要注重新闻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性。

不少媒体的增报、增台、扩版、扩容,不是从当地两个文明建设和广大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单纯为了增加广告收入,以致造成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这样的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使得众多媒体陷入了广告大战和发行量大战之中,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追求回扣与利益。

这一现象大大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长此以往,媒体的形象会大打折扣,媒体的导向作用将会越来越弱!

知乎用户 锤头剪子布 发表

不是新闻媒体报道的质量在下滑,是我国情况太复杂了。

鼓励人们节俭吧,市场怎么维持?

鼓励人们消费吧,贫富差距怎么办?

鼓励人们节约粮食,饲养宠物是不是也要禁止?

鼓励艰苦奋斗,那 996 是不是福报?

自己揣摩吧,谁也不容易?那些人上人写个稿子也不容易?大家凑合看吧,认真你就输了!

知乎用户 琪桑 发表

and,新京报微博已经停更了。

——
贴一个同行的心声。(来源:微信公号 王旭的王,作者王旭)

知乎用户 子明 发表

前一段时间 315 有一个卧底记者因为卧底诈骗团伙然后升到团队高管,而被疯狂推送。 这个就很好玩。我记得我小的时候那些新闻报道做卧底的记者都是有生命危险的那种,更有甚者已经被残忍杀害了。更搞笑的是,他被报道不是因为卧底有多危险,多艰难,而是在里面混到团队高管。

话又说回来,想要有质量的新闻其实真的就得付出危险才能报道出来,比如战地记者,比如这次疫情的物资为什么会出现在咸鱼上,比如红黄蓝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铁定有人原因做出有质量的新闻而去冒险。可是当他们发现历尽千辛万苦调查出来的真相不仅不能告诉别人,甚至自己可能会被害,谁愿意去干?

还是在家随便弄点 “震惊” 新闻,带个货那多舒坦

知乎用户 赤膊赤卵赤屁股 发表

你们不是都看不起文科生嘛,干嘛要对这些耿耿于怀。

知乎用户 Nico 发表

中国的传媒历来有非理性的一面,在他们的价值判断体系中,最容易得到宽容的是弱者,最受尊重的是思想者。

最上乘的策划应该是:把被策划方包装成一个弱者或者思想者的形象,因为所谓的强者在传媒眼中是不受宠的。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自然会有无数记者围在强者身边团团转,可是,一旦企业出现些许的危机,他们立即会反戈一击,以反思、知情、评判的角色来表现自己的职业道德。

知乎用户 张大牛 发表

2013 年的时候我看新闻一般是用网易新闻客户端,那个时候每天中午休息时候看看新闻,挺有意思的。

从 2015 年开始我就不这么干了,因为不管是网易新闻,还是腾讯新闻,都充斥着大量的自媒体,自媒体的特点就是标题党,内容空虚,看了也是浪费时间。

为了看严肃的新闻我还下载过央视网之类的 APP,但是发现这类新闻吧,看上去,一言难尽。都是宏大叙事,看多了挺没意思的。

现在我除了体育新闻,其他的基本上不看了。反而我发现世界干净了很多。

知乎用户 动不动就封七天 发表

新闻现在成了控制舆论的工具, 对老百姓来说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看到的都是经过修饰过的文稿和视频

知乎用户 仲之 发表

这个我早就想说了。

本人从小学就喜欢看新闻,别人去网吧玩游戏,我有一半时间在看新闻。各大门户网站像新浪网易,各种报纸期刊像瞭望,三联生活周刊,参考消息等。

什么时候开始下滑?大概是移动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初期的博客贴吧等等早期自媒体写的文章慢慢被各大门户网站引用,当然同期报纸期刊的水平还可以。

但是流量为王的年代,一些正经的新闻媒体人的文章没人读了,慢慢的被取代或者写的文章也去为了流量妥协了。

在门户网站上的文章基本在博客和知乎等新媒体中出现,连撰稿人的名字都没变。

他们为了流泪是怎么吸引人怎么写。试问怎么可能会有高质量的撰稿?

他们又有几个是这个专业的?

尤其是数码圈,乌烟瘴气。

连知乎都乌烟瘴气的。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你们还记得双黄连吗?至今没有道个歉,二流就是二流

知乎用户 人生长恨水长东​ 发表

想想太平洋那边

知乎用户 joyce chen 发表

先回答副问,我相信还在。

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的原因这个问题其实很大,目前没有大段时间整理归纳,先简单陈述一下我的思路。

【结论: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个人期望:报道质量下滑不仅在国内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是国内新闻人开启自省模式弯道超车的机会】

技术发展导致的信息去中心化。

一切文学作品的发展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李白如何才高八斗也写不出三体;当然,文学作品又是具有超前性的,它甚至可以构建未来世界的框架。但是,新闻学在目前的技术面前所面临的信息去中心化传播特质并未给出一个具有可行性普适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乱象已经不可避免地扩散开来。

全球范围内的新闻衰退

目前的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部分,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鼓吹者,已无可避免地受到世界新闻发展颓势的影响。新闻之于中国——不讨论原始雏形的邸报模式——那就是个十足的舶来品,重要的理论思想、写作纲要、职业规范都来源于西方先进的新闻学发展理论基础与实践成果。如今,西方新闻的衰退无可避免,而具有强大 “山寨” 能力的中国,要在短时间之内弥补下相关不足并提出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这是非常有难度的。

国内新闻系统的畸形发展

上学期间,新闻学概论第一课老师就跟我们强调,在国内报纸、电视等重要的新闻渠道大半为党报官媒,是政府与政党的喉舌。当然就喉舌这一点上,中外并无差别,众多媒体都是各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不同的是,由于技术发展,不同政治力量更迭导致新闻发达国家的新闻人相对需要平衡更多利益中心点,而最佳的平衡就是理性客观公正。回看国内的话,天生利益二极化现象严重,新闻要不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要不就成了搔首弄姿博人眼球的存在。再加上互联网的传播速率已经大大超过了系统性过滤的承载力,因此由良莠不齐带来的质量下滑的观感就更为明显。

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立不到位

中国不缺具有职业道德与专业度的新闻人,中国缺的是一个让人能够好好实践职业道德,并且能够让这些专业的具有极高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的人好好生活的环境。同时,新闻作为一个入门门槛极低,到达上限极高的行业,中间打怪升级的过程是需要系统性培养的,单纯的个人副本永远突破不了上限。毕竟,在一个人人都有笔杆子的时代并不会总是碰到那个告诉你作为记者其实最重要的是先【成人】。

【题外话】

上学时,老师曾强调英国这个现代新闻诞生的滥觞地之一,并没有设立新闻学这个专业,他们相关的专业叫记者。也许也是因为大学是培育做新闻的人的地方,作为一门经验学科新闻背后的那些人才是真正需要被打磨的吧。

知乎用户 Yellow 宜娜骑兵 发表

并没有

中国新闻媒体报道又不是甘地,还能从 0 减少到 255

知乎用户 五花马说 发表

新闻和流量挂钩,或者说受到自媒体、社交网络的侵蚀,传统的专业的新闻已经没落了。这不仅在中国,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是这个趋势。

凡事只要和流量结合,就会扭曲发展。

大家追捧网红主播、网红点、网红打卡景点、流量明星,说明大家没有自己的思想,被流量安排了。不过大众没有思想是正常的,就是要被安排的,只不过是谁来安排,朝拿个方向安排。

非专业,有点跑题哈~

知乎用户 云中仙 发表

这事吧… 只能说… 历史总是在发展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新闻敲诈几乎是明目张胆。
上级电视媒体要下级政府送赞助,经济好的地方,一级政府要送上百万,差的也要十几万。
上级电视台记者下来采访,红包一次上千,各种土特产。
不送?你地区的正面新闻别想上上级平台了,上级媒体平台天天派人来曝光你的负面新闻。各地政府都吃不消这一套的,别说企业和个人了。

知乎用户 卡卡布 发表

一则报道的力量,并没有下滑啊,看看这影响力,质量杠杠的。

知乎用户 壳藏院忽之斋 发表

别讲了,别讲了. JPG

别问了,别问了. jpg

知乎用户 猪突猛进 发表

新闻机构是党的宣传喉舌,他们报道的方向和深浅,都是紧跟党的宣传政策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觉得说在下滑的也有看到过之前质量低下的新闻报道吗?我认为这不是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而是这个时代对新闻报道的要求变了。

技术在驱动内容改变,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技术对于新闻报道的冲击。大到所谓纸媒已死,小到一篇报道一篇文章出处不明。是,从整体上说,所谓的报道质量在下滑,但又到底有多少人在关注深度的报道内容?只是这些内容没有再主动地推送到你身边,或者你自己主动去看罢了。疫情期间,多少好新闻啊,我看《人物》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多感动啊,也都是多篇阅读量破 10 万的媒体吧!要说不好吧,真的吗?

赞同这个问题下一个关于圈层化的回答。有些人认为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了,没有继承新闻专业主义。可是,这未必是真的。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其实也影响了很多质量相当高的新闻产品的出现。比如,融合新闻。提问者有了解过融合新闻?以新的包含多种要素的新闻生产方式,质量好的不少,这里面的数字新闻,比如 DT 财经,内容和选题都很可以啊!只是圈层化或者说数字鸿沟,你没有关注过而已

知乎用户 雪声悠悠 发表

呵!

给你们截个图看看

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作用是划分、组织、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

现在的媒体都不会正儿八经的写标题了吗?还是把所有功夫都用在最后的 “吸引读者阅读” 这一个点上了?

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 UC 震惊部带的头,现在自媒体甚至部分官方媒体,标题没一个正经说人话的!

知乎用户 卢梭​ 发表

写好的报道也没人看啊

现在年轻人谁还关注社会 关心政事啊

都搞直播 搞娱乐呢

知乎用户 喝冰阔落 发表

谢邀,首先我想讨论一个问题,新闻媒体报道最多和最主要是新闻事实的报道,就是我告诉你哪里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发生这么一件事。这更多是以通讯形式出现,这类文稿是不能持有写稿人任何主观意见,要力求客观。因为问题底下有太多人提到自媒体这一全新媒介,可是问题是自媒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所作报道是指 “新闻评论”,而通讯类新闻稿件依然是国内传统媒体在做,而且做的不错,即使是那些最后不了了之的事件,更多时候也是传统媒体他们报道出来的,而不是自媒体在微信公众号上直接报道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
那么说到新闻评论,毫无疑问,自媒体的出现给了众人发声的机会,针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看法,而且传统媒体中的很多有思想有深度的人选择跳出传统媒体的平台来自己发声,这是好事。但新闻评论基于事实,自媒体的坏处在于给了没接触多少事实的人也给了一个发声的机会,这必然会带来良莠不齐,有时甚至给人感觉只是把以前街头巷尾的八卦聊天放到互联网上而已,这些自媒体根本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媒体,它们并没有跟大众严格报道过新闻事实(指的是通讯类事实报道)。
那么传统媒体新闻报道质量下滑了吗?我在某些方面的确是退步了,第一新闻事实的报道,对于新闻五要素五个 W 一个 H,传统媒体并没有大失职,所有的热点事件都不是什么假新闻,这一点上传统媒体还是做到了。第二后续跟踪报道以及评论中,我觉得是退步了,但是指某些媒体退步,而不是指整体媒体水平不行,《新闻 1+1》中关于入冬天洋气缺气的报道和评论做的很不错,直白地说明就是政府步子迈太大。http://tv.cctv.com/v/v1/VIDErEwguMdfJA3KhxB8o0bh171204.html

还有的把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原因和一些热点敏感事件删帖,舆论管控和媒体姓什么划上等号,这是对新闻报道极大的轻视,首先新闻报道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它从选题到采编再到要不要发布都是纠结的过程,有操守的新闻人都希望笔下的事情是事实,还有对社会影响也要考虑。所以新闻报道是一个多方考量综合制衡的产物,即使媒体什么都不姓,也没有媒体敢怼天怼地怼空气,什么都写。

一个新闻码字劳工的小小心声。

知乎用户 1874 发表

感觉还没到底,看不到下限。原因不敢讲。

知乎用户 听风吟​ 发表

虽然很想来个 PEST 分析,但在路上,就简单说说吧。

纸媒的黄金时期早已经过去,新媒体和自媒体模式混杂其中,新闻报道早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具有理想主义了,更多是认清现实后的逃离。

订阅量的下滑,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互联网的强势入侵,很多时候媒体不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爆料,现场第一手资料,记者跑的过就在案发现场的吃瓜群众么?等打了个飞的去,一看微博都已经连新闻照片、视频都发了。采编团队采集信息的价值越发弱化,曾经这些话筒都是牢牢抓在媒体手上的。现在?公民媒体…… 人人皆媒。

以前媒体还有当公众和政府沟通之桥梁作用,现在政府每个都有公众号,微博号,各个部门都开始了网络问政的各项措施,媒体的存在感就这样被夺走了……

其中最最关键的还是公众的注意力早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

政治环境也是一方面。这个就不多说了。
种种造就了专业媒体困境。

知乎用户 李 young​ 发表

新闻学学生一枚,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及实习实践来看,有种从乌托邦掉到地狱的感觉。总体就是书上说的合情合理,新闻路上是康庄大道,实际上呢,循规蹈矩唯唯诺诺,毕竟有无形压力

能抗大旗的有,人才在人民啊新华啊,全国大事大策划大宣传,D 领导下的宏伟蓝图不就是靠他们来作用于普通百姓而赢得支持的吗?
但是人家门槛高啊,而且就像高级搬砖工一样,指挥棒指到哪就走哪… 话敢乱说?事敢乱搞?他们更负责一些,毕竟他们更要考虑舆论效果和事后效果,而不是去逞一时之快。

那么问题就是千千万万新闻工作者,加上没有专业素养却自诩为媒体工作者,怎么办?他们也有梦想也要吃饭…

既想做披荆斩棘的英雄,又苦于体制禁锢加身,还要愤懑于非专业人士在网上引导舆论可谓是风生水起赚的金银满钵…

书上给了空有的情怀,现实给了当锤一棒,给砸懵了…

等等… 好像跑题了…

总体来说高手就是高手,新闻质量给的评论还是正能量很专业客观,但是禁锢也太多,给了混迹互联网自媒体很大的机会,人人都来抢这点蛋糕,自然什么手段都用了,得承认给了曾经信誉度很高的新闻行业很大的冲击,洗脑式的主流给削弱了一些,可能说了他们不敢说的话揭露举报,当了一回执笔杖言的英雄民间大侠,但也可能瞎说一通带偏舆论流量大 V,却赢得了他们羡慕的流量和盈利。

所以,论新闻质量是看谁写而已。有什么价值观有什么信仰就会去看什么样新闻相信什么样的报道。

最后我还想说,一步步加压新闻媒体…(让我想起了紧箍咒)必然是逆势而行,而放开市场奈何公民素质还不够说白了太容易带跑偏,说社会浮躁也好,教育不到位也好,纵使有自我纠正,最终优秀媒体会被筛选出来,但是咱们国家公民现在的思想和眼界需要多长时间来选出良心媒体?中间过程的混乱失控怎么办?得承认耍笔杆子手段必然会引起没有思想跟风的人舆论歪风邪气… 到时候又怎么整治?
所以,一面倒肯定不对,说气话同时也该想想这行业的出路不是?

知乎用户 喔阳阳阳阳 发表

可以分为传统的主流媒体报道和自媒体文章两类。

我觉得还是要看如何定义 “新闻” 吧,如果把新闻媒体的报道的范围包括自媒体公众号的话,他们的写作方式和角度的确和曾经的新闻专业主义不同,相比较于主流媒体更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准确,他们更想要的是点击率和流量。

自媒体盛行,“新闻”的外延应该也发生了变化,我觉得新闻除了”新鲜发生的客观事实以外 “,对于自媒体来讲更是“最新编纂的客观事实” 和“”新鲜出炉的事实观点“。自媒体对于新闻的操作不能说是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只是因为受众的需求不同了,所以表现形式和展现的内容也不一样了,当然我说的是那些真正在做内容的自媒体,不是那些只为吸引人眼球的流量党和标题党。

从传统的主流媒体报道来看,还是在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只是传播量少了,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让那些以前能够传播量很广的深度报道很难被传播。想要传播内容只能够依靠根据受众的阅读习惯来改变新闻的呈现方式,但是呈现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新闻专业主义的消失。

至少,对于一个已经学了五年新闻,毕业打算从事媒体方向的我来说,写稿子的时候我还是很注意新闻报道的平衡、客观、准确、真实,对自己的文字负责。

知乎用户 Tucker 发表

我觉得首先看媒体平台。
首先,城市台,报纸,杂志等,主要还是宣传口,口径很多的。很多有质量有报道的新闻多半涉及政府部门的监管,也就是说,当你所在的城市评文明城市等云云,这期间一系列的负面新闻都会被压下来。
然后省级国家级媒体,宣传口径是肯定影响的,这类平台所挑选的一定也不会是直接和宣传口相抵触的,不然也是作罢。

其他看是什么媒体
新媒体相对来说确实舆论口子比较松,但是,真正能够揭露一些事情或者能够采访到观察到一些有质量的新闻的时候,新媒体往往还不是太被承认,毕竟新媒体掌控力度相对来说比较慢,所以存在着新媒体想搞大新闻,苦于没有资源没有办法进行舆论监督。传统大媒体有方式有途径但是苦于某些力量施展不开,这也是有些传统拥有资源的人跳槽至新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比如说,柴静的那个片子你懂的。

最后是权利和势力的力量
这种东西也并非中国特有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远的不顺,就说新加坡好了,在油管的管控也大,半岛台湾也没这么自由,不管是资本势力还是某些势力。

知乎用户 吃蛋白不吃蛋黄 发表

以前新闻记者又有无冕之王的名称,现在,这个行业不仅是在下滑,而且是急剧下滑

最主要原因除了一些不可说的东西,还有市场

新闻有三大性要求,新鲜、真实、客观

  • 真实是建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的,深入调研势必就要花费大量的成本
  • 客观是建立在记者编辑是专业人才的基础上的

这也就意味着新闻单位必须有非常好的收入来源,支撑得了优秀人才去做高质量的新闻

但是现在各种自媒体崛起、社交平台崛起,新鲜谁能比得过互联网一手资料?很多传统媒体的流量被互联网挖去了一大块,很多传统媒体最赚钱的广告业务都黄了,拿什么让优秀人才去做长期深访?

很多高校新闻学前些年还能招到一些有新闻梦的人,这些年很多有新闻梦的,但凡没那么强烈的,实习几次估计都被现实扇醒了。这个跟教师行业一个道理,社会不提升教师待遇,就没有那么多优秀人才进入这个队伍。

这种情况下,活下来的只能是那些兼顾流量和质量的媒体。比如澎拜新闻,XX 地区爆料王,我估摸他们的编辑没几个是有记者证的,不然也不会爆出那么多假新闻,甚至还为虎作伥。

知乎用户 婷婷 发表

我没看出哪下滑了,我感觉质量很高啊,今天美国怎么怎么了,明天英国日本怎么怎么了,报道的多好,国外的水深火热报道出来老百姓才会知道,原来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知乎用户 恒大大 发表

泻药。

不觉得在下滑。

这几年新媒体涌现,自媒体剧增,所有有了各式各样的报道,这里面也就夹杂着各式各样的报道水平,夹杂着各式各样的利益相关。所以可能有些人觉得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在下滑,因为各种乱象嘛。

之所以乱象的明显,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和先前的对比。先前,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是 D 媒官媒,几乎一样的报道水平(主义方面),几乎一样的利益相关。

现在呢,某种程度来说,不是下滑。一来可以提高下普通吃瓜群众的辨别能力,二来允许媒体报道的多元化,更有利于媒体报道真相服务社会的职能体现,而非。。

知乎用户 学医狗 发表

压根就没提升过,何来下滑一说。

知乎用户 haisenberge 发表

在中国有新闻媒体吗?不都叫宣传机构吗!不都归宣传部管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最最核心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真正的好記者都涼了。

知乎用户 Man gang 发表

为钱说话,谁还敢实事求是?

知乎用户 紫魔法师​ 发表

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取决于读者质量。

真正有新闻精神,求真务实的记者过得并不好。而那些博眼球标题党等等却能带来巨大流量。

知乎用户 Kyle 发表

国产游戏行业走得多么艰难,以前觉得是游戏工作室互相抄袭、不思进取的原因,希望 gov 能出来管管。
后来才明白就是因为他们什么都要管,所以大家只敢抄来抄去、跳出那个模版做新东西的风险太高了。

知乎用户 醉月 发表

不存在,在哪个国家都不存在。

你仔细看看国外写纪实之类的教科书。

你就知道了。。都是带着偏见去写,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

没有个公平公正。

国内更是向前看齐。

知乎用户 请勿对号入座个签 发表

全球都在下滑,只是有些媒体下滑得更明显而已。

斯大林我的偶像!清洗!清洗!清洗!

知乎用户 刘振宇 发表

中国新闻媒体先是喉舌然后兼职媒体部分职能,所以不能按西方的那一套媒体标准来评价。

对媒体部分功能的部分以前确实有起到推进社会改革的方面,现在这几年还不如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大,各个媒体一门心思想卖货捞钱,迎合上下的欢心。

原因谁知道,有可能是收紧了,自媒体和多媒体的冲击生存不易了,不敢了,然后习惯了,想还是多赚钱实在。

知乎用户 大江大河 发表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来说个原因吧!

在面对热点问题时,某些媒体从业者不去采访当事各方,不去进行实地调研,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看着各种互联网二手材料,就敲着键盘发表歪屁股观点。比如某媒体在报道西安地铁时间的时候,是不是如此?请

@央视新闻

从专业新闻行业角度来谈一谈!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惊报虽说也是个歪屁股媒体,但专业方面还真过得去,至少人家面对热点问题时,还知道去采访当事各方。

知乎用户 海绵宝宝的奇妙王国 发表

一直在坑底踯躅徘徊,上是上不去了,打个洞往下钻说不定有门儿。

知乎用户 Levitan 发表

简单一说,取决于 gov 的重视程度。早前的很多 leader 并不是很在乎这个,如今所有的 leader 无论大小都知道媒体的重要性,也正是这样会导致这方面的考虑会越来越多。

知乎用户 小猫爱吃鱼 发表

因为我们对不同的声音十分宽容。

知乎用户 任世载 发表

不是。

“滑” 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在以一个坡度不大的直线下降,放在这里显然是不准确的。

知乎用户 林原 发表

以前中国媒体报道质量就不高,如果前些年读过《人民日报》就知道了。

当前民众信息来源比以前广泛,就更少人阅读中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了。

现在无论中国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都不是我优先选择的访问对象。每日我首选海外媒体。

知乎用户 潘秀贤​ 发表

呵呵,瞻前顾后

知乎用户 半生浮夸泪荡沙 发表

编新闻的能上去,找新闻的能进去。

你说我一个普通老百姓该咋选呢?

我不看这些东西。

我觉得我已经比国内一半的人贡献大了。

可悲的是,连我这样的,都是少数。

知乎用户 只发言不背锅 发表

并没有,反而中国新闻媒体从以前的一支独大到现在的百花齐放,越来越繁荣。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既有从中央层面出发关注整体发展的央媒。也有南方系媒体关注社会细节,揭露社会问题的地方媒体。

其次从传播渠道看,既有传统的纸质媒体,也有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渠道。

总结,从以前的一个声音,到现在的信息爆炸,中国新闻媒体报道的质量是越来越高的。

注:此问题下所有的回答都解释了这个观点,因为报道的全面所以你才知道这么多。

知乎用户 爱英斯塔 发表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产线化了。

新闻不应该工业化,就像创作一样,灵感很重要,但是在面包面前,很多人必须先养活自己,然后才能讨论质量。

这也是没办法的!

知乎用户 进击的布丁​ 发表

新闻的三要素。

其中有个叫真实性。

然而为了博眼球引流量,自媒体乃至某些自称正规的媒体,说话说一半玩语言艺术都算好的。

开头一张图,故事全靠编的情况下哪来的质量?

知乎用户 无妄无生任我行 发表

免费就这个水平。

知乎用户 luguo12 发表

什么叫下滑?这 20 来年一直这样好吧?

永远只是转载、据某外媒报道。。。

永远拿外媒的一手资料巴拉巴拉。

某华社,某 TV 这么多钱养的驻外媒体都是吃干饭的吗?

知乎用户 晨光风铃 发表

还能提得上质量吗?有一句话是真的就烧高香了

知乎用户 时俗 发表

有一个专业很搞笑,其专业名称本身的定义还存在争议,更不用谈专业人员的身份焦虑了。守着旧职位,无限迷茫。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我现在央广的都不信了。

知乎用户 花尽蝶无情叙 发表

不是一直都不高吗,离谱的是,很多国内新闻,XH 社等国内媒体竟然援引的路透、美联等媒体的采访….

知乎用户 喵星的老鸭梨 发表

我不是法官,我只是一个媒体人

知乎用户 花生酱 发表

采访采访现在的采访是只采不访

各种新闻发布会的记者问答时间感觉有大部分的提问都是剧本式提问。没有质疑,没有犀利的问题 问的大多都是不痛不痒给足回答空间的问题。

问都是问好一面 那么报道也只能报道发好的一面。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知乎用户 佐伯真鱼 发表

自媒体该收拾了,言尽于此。。。

知乎用户 梁痘痘​ 发表

秋天来了,夜的时间越来越长…

知乎用户 朱颜笑 发表

不光是 ,全球化

知乎用户 墨守 发表

这个年代娱乐至死,工作的压力本来就打了,总是要找点乐子的。

况且新闻行业也在卷,需要吸引更多的眼球,不是质量在下降,而是现实需要。

如果人们浏览新闻的关注点转移到外国时政方面,保证新闻工作者主要报道的就是这些。

但是目前观众喜欢的并不是这些!

知乎用户 天边的云 发表

大家多理解一下吧,毕竟是特殊时期,疫情期间,记者不能像过去那样可以很方便的到处去采访,节目和素材就不可能想之前那么翔实。等到疫情彻底结束了,会好起来的

知乎用户 吃吃吃货 发表

初高中那会语文老师还介绍世界几大新闻机构,新闻第一课就是强调客观性,几大要素,考试还经常考以前的老新闻,不过啧啧,以我真正接触社会毕业至今的经历来看,感觉拉个小学生来都可以写。媒体现在都成了贬义词了

知乎用户 沉梦昂志丶 发表

现在都在粉饰太平吧

知乎用户 zhei 二吉 发表

央视新闻都那样了,这叫下滑?这叫崩塌

知乎用户 纸鸢 发表

信息大时代使得信息量爆炸性增长,网络世界变得非常浮躁,很多人看文章超不过三行就失去耐心,有质量的文章发挥不出价值!自媒体满天飞,太多的报道不求质量只求博眼球,100 个新闻 90 个可信的都没有!还是希望寥寥一些官媒能保证一些新闻的质量,否则我信谁呀!

知乎用户 索龙​ 发表

一个词:不专业。

越来也多的新闻只是标题党,对于内容实在没有可读之处。

因为标题党,所以不去挖掘内容,很多新闻读完没有看懂,对于新闻的五要素,说的是什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什么原因等等,受众都是一知半解,只能猜测。

还是因为标题党,不去挖掘内容本身,导致内容经常出错,错别字,低级错误层出不穷,尤其还有部分省级机关、党媒、主流媒体。

不要说怪互联网信息碎片的冲击,本身内容质量不过关,就是没有互联网也说不过去。

知乎用户 so guilty 发表

没有,因为都下滑就等于不下滑。

知乎用户 U235 发表

不如看国家的报纸呢?

至少不会标题党和哗众取宠。

知乎用户 向生 发表

你们管这玩意叫媒体?

知乎用户 num10 发表

有过质量吗

知乎用户 分曹射覆 发表

我们看到许多被抓瘫倌的介绍时,经常可以发现这么一些话。。当地群众对其所作所为早有看法,或者在当地名声不好,或者被群众称为 xxx,但是,事发之前,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新闻媒体上看到对这个瘫倌的任何意见。以至于,有那么一句俗话。。不抓都是 xxx, 抓住的都是 xxx。我想,这才是一百多年来,新闻工作者的作用不断下降的原因吧。

知乎用户 素琴知妙音 发表

就说我身边人的变化吧,爷爷老党员,从小就教育我,要常看新闻,增长知识。等我参加工作了,爷爷却对着新闻讲,都是高功颂德,不实报道。

知乎用户 浪徒 发表

我感觉在下降,以前的调查记者猛成啥样了

知乎用户 看猴的老王 发表

中国媒体太多了,也太鱼龙混杂了。

所谓新闻专业主义,也就是在八九十年代乃至 2000 年,一些在大学里面教书的新闻学老师和一些南方系媒体提出来的一个说法。

但自 2000 年之后,传统传媒整体上就开始衰落。

在现在谈媒体,大多数时候,即使你咩有特指,其实你很多时候所指的现象是属于网络媒体的,比如吃流量饭,恰男女热点等等问题,基本上都是发酵、成熟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很多时候只有被动跟进的份。

人人都可以是媒体的时代,极大的消极了传统媒体人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瞭望塔的功能,也击碎了新闻媒体自认自己是社会的扒粪机的虚幻感觉。这一点不仅仅是对于中国媒体,包括 CNN、纽约时报等等你在传统的新闻学课程上可能被封为祖师爷的媒体哪里也是如此。

当过去那个时代不在的时候,过去时代里面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感觉,也不在存在了。

所以,我倒是并不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不存在了,而是让他们提出这个主张的那个时代已经不存在了,不仅仅是中国,也包括在美国。你可以看看 CNN、纽约时报、BBC 在很多新闻事件中的表现,看看新闻灯塔们的表现

知乎用户 老流氓 发表

除了南方周末, 澎湃新闻, 正经说事儿, 其余的都是为了卖广告的.

开局一张图, 剩下全靠编, 没有一点深入的思考, 标题确实很唬人, 内容低俗不堪, 胡说八道, 扯东扯西, 又成了一篇新闻, 阅读量而且不低, 这就让我郁闷了

一些有品质点的新闻站, 倒是没人看了, 比如 cnbeta 这样的网站., 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 为了获取流量每个媒体人都铆足了劲. 现在反而是互联网新闻成了品质最高的, 比如爱范儿, IT 之家, 极客公园等, 图文尚属精美, 其余的时事新闻沦落成了广告收割机. 知名代表比如 x 浪手机端, 以及各大浏览器的信息流. 百度信息流, 简直就是大染缸, 没什么看得下去的新闻了.

知乎用户 听涛​ 发表

质量是一直稳定的,只是看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乎用户 有问题 555 发表

作为广东人我来答一波。

广东跟港澳近,自然沾染了那种没规矩,世俗的风气。广东讲白话的电视台在娱乐方面就干不过无线它们啦,于是就主打民生节目,那些新闻媒体说话也就比较狠了。

近年来我们的国家为了增强人民对我国的各种自信,于是加大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新思想等。

原先《今日关注》口出狂言,肆无忌惮的主持人们收敛了许多,不再破口大骂 xx 们;

《珠江新闻眼》里的特约评论员们也大改针锋相对的质问风格,对各种征求意见稿的无一例外地表示支持与赞扬;

讲述广东城乡底层人民辛酸等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万家灯火》,顺应时代升级转型成了好人好事节目……

所以说,没有,没有,没有。我们的社会一片光明啊!一点问题也没有。

知乎用户 摆渡者 发表

官方媒体的质量? 一个本来就不存在下滑空间的东西,也谈不上下滑新闻专业主义更是不存在。

反正定位就是一个精致的化妆盘,用文字来化妆。能指望它发挥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

上不去下不来,卡在那里了。上不去是知识水平上不去,下不来是下不到群众中来。

一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二不为民服务立足实际。

三不理论创新与时俱进。

擅长几件事:

煽动情绪带节奏,粉饰太平唱赞歌,

捕风捉影著文章,春秋笔法赢麻了。

以上是对大大小小官媒说的,不排除其中有几篇可以看的文章。

至于自媒体? 建议他们先去接受一下祖国的义务教育,毕竟也花不了多少钱,还真能提高一下知识水平。

知乎用户 安小涩 发表

原因你懂我懂大家懂。

不懂的人怎么说也不会懂。

知乎用户 书 Mont 君 发表

手脚不听使唤?那是不可以的啊,是需要看医生的。

知乎用户 段俊霞 发表

是在下滑。随着群众整体阅读和信息接受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的媒体从业者,大部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外因:

新闻媒体本身不进行实务生产,贩卖的是文字和文化,以前大多属于事业单位,自负盈亏。依靠的是一些大型企业,多是国企或者国企改制重组的。这些企业,人员整体素质没有跟上经济发展速度。经营管理观念过时,人员专业素质不够,“等靠要” 思想严重,得过且过。内部看似稳定,实际上全员不思进取。

大型的新兴企业,特别是全国性的企业开始抢占市场。这些企业除了具有完备的各方面资质,还特别注重培养、发掘年轻的、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管理理念先进,营销观念超前,具备压倒性竞争力。很多国企、央企因制度问题、培养人才系统不健全、管理营销理念不足等原因导致整体实力不足。很多企业,包括事业单位,看似不断引进高学历的年轻人,但就是培养不出来真正的人才。尸位素餐、论资排辈,熬资历、熬职称、争奖励,完全是上一辈混日子经验的复制粘贴。在新形势面前,整体缺乏竞争力,开始接不到项目或者接的项目越来越少,只剩一个壳。名字响亮,内部空虚。这是经济全面发展带来的优胜劣汰效应慢慢显现的一个过程。

对于老牌传统思想来说,企业发展不好,不想着改变自身,也可能是自身改不动,反正就是越来越接不到项目,进入资金就不断减少。他们此时大多会选择缩减宣传费用,这属于节流。媒体,包括新闻媒体的广告收入速减。最先陷入危机的就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大多新闻媒体半死不活。事业单位的身份,不愿意倒闭,害怕改革,活又活不下去。闹事就成了首选,成了行业内差不多公开的秘密。

没钱。挣不来钱,也要不来钱。挣不来钱是说从企业手里挣不来钱,没有新意的、促进企业形象的稿件,都是老一套,自我欣赏得不行,外部市场不认。要不来钱是说从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来钱。本身作为事业单位,说是自负盈亏,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内部单位之间都是有一些互相支援的。单位本身整不出大动静,政府批下来的钱就越来越少,入不敷出。

内因:

新闻媒体本身实力不够,缺乏竞争力。首先,从业者整体水平不高,人员观念老化,没有创新意识,跟不上时代总体发展步伐。老牌传统新闻媒体大多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关系户。特别是在社招制度全面推行开之前进入的,本身就没有什么专业人员,专业能力严重不足。这样的单位,大多人员的心态是:“我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家要养我到死。”

在被 “国家包养” 的心态下,这类人除了在内部按资排辈,给自己的职务和职称对应着政府部门的人员职务来看待之外,在外面也讲究排场、讲究面子、讲究关系,对待外人甚至客户 “生冷硬差”。这类人不是冲着工作去的,也不是冲着单位的发展去的,他们也不用力在个人能力提高上,完全是冲着个人的职级去的。这些人很在乎自己的编制、自己的职称,开口闭口都是:“我有编制,我的中级或者高级职称是能够下去某某镇或者某某县当个什么什么职位的领导的。” 这样的思想本身就不适合自负盈亏又没有任何政府拨款项目的事业单位。

大多没有整改还存活下来的新闻媒体,多是因为系统内单位企业之间的相互支援。最为可怕的不是这些人办不成事,推卸责任。而是他们不行也看不得行的人存在,他们闲着也看不得别人忙起来,他们能力低就不允许能力高的人在身边。就像我以前讲过的一个笑话:大家都有腰椎间盘,凭什么就你突出?!越是无能越是嫉妒,越是个人能力不足越要团伙作案(不是团队,他们是团伙)。

祸起萧墙,内部乱斗,最后单位被派别斗争拖垮。那些被要求整改、停刊整顿的新闻媒体,派别斗争的影子无处不在。在新形势面前还不改变思想,“死” 是一定的,时间早晚而已。

不管是网站的推广还是微信公众号的全面铺开,新闻媒体从业者都没有敏感意识和大局观感,不追求进步。安稳日子得过且过,一直走老路,不断拖延,直到衰亡,然后互相推卸责任。流言满天飞,互相谩骂指责。新闻媒体的衰亡是集体不作为造成的后果,集中到一个人也是法人具有巨大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律上对法人的责任和义务都有明确规定。一家新闻媒体发展不好,说明法人的经营策略出了问题或者自身能力不足,应该主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受到道德谴责。只要还有靠山,大多新闻媒体不会主动追求改变,论资排辈上去的领导仍然固执已见于他们那一套。聪明一点的会甩手,只要单位不倒在自己手里就好像他们没有责任一样。

现在的情况,其实大家都明白,单靠着新闻媒体本身,不过是温水煮青蛙,今年不死明年亡罢了。有远见的人必须重新定位、积极谋变、改进调整,引入新的观念、理念和人才,强自身,全媒体运营,还能求得一线生机。

我曾经在某省级新闻媒体(纸媒,改革想要成为全方位融媒体,运行了两三年,没有成功)工作十年,然后又在建筑设计行业做宣传工作两年,对整个传媒和宣传市场,有一些了解,传媒行业大差不差。我于去年八月份专门针对熟悉的纸媒现状发表了评论,此观点多来自于此。链接如下:

[纸媒整体走向衰亡原因探讨​mp.weixin.qq.com/s/AtjPOMlPOI7ceaVGw53RgQ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AtjPOMlPOI7ceaVGw53RgQ)

知乎用户 月满西厢 发表

新闻不说真话,整天歌功颂德,马屁连天,百姓看不到真相,谁愿意浪费时间浪费钱?

知乎用户 孙馆长​ 发表

不知道这个新闻媒体指的是官方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亦或是包含所有的自媒体?

质量在下滑,我觉得是所有国家媒体面对传播渠道和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都会面临的问题。真的躲不掉,我有时候也经常跟人吐槽现在的媒体,但是事后一想,如果换做我,我可能也会这样。

我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跟我媳妇谈论新闻事件,就在前几天,我们还讨论了近期网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在说到媒体报道的时候,我记得我媳妇说了一句话:怎么感觉现在的官媒发的公众号的那些内容,都跟那些小道消息自媒体写的东西差不多了,也都是随大流、随舆论了。

我跟她说自信点把 “感觉” 去掉,以前我还关注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大概从去年开始,全都取关了,真的没法看,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纸媒时代,能够写出好新闻的,怎么到新媒体这块就拉跨了。

同一个主管单位下面的新媒体部,究竟是哪些人在负责新媒体上的内容写作?没有了尖锐的观点,追逐热点、迎合舆论,再看一眼底下的评论留言,歌功颂德,一片祥和。

想想真的可怕,一般的自媒体写写博眼球的无底线内容也就算了,连你们也不要脸了,对内都做不到让人信服,怎么能提升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影响力呢?

想起以前毕业的时候,一起合租的一个学新闻的小伙子,那时候每次一聊天,他就特别兴奋地跟我们说他的新闻理想,前几年偶然再联系,他也早已不从事这个行业了,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实在不想写垃圾新闻。

还有一个千万粉丝级别的公众号主编(很有名的公众号),之前聊天的时候,了解到他以前是做传统新闻的,写东西对他来说肯定不是难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真的是一步步看到这个公众号从最初的尖锐内容,发展到现在的贩卖焦虑。。。

没办法,来钱快。这就跟电视剧越来越差一回事,以前渠道少,大家很珍惜羽毛。现在渠道这么多,哪里都能发声,谁在乎质量呢?只要有流量,指鹿为马也不是不行。

最大的受害者,只有人民群众。

知乎用户 草履虫 发表

没有媒体,只有喉舌。

知乎用户 云彩多好 发表

下滑?中国新闻这个行业早就死了

知乎用户 特不深沉 发表

没有版权保护,质量当然下降。
绝大部分的自媒体,新媒体,都是无偿盗用传统媒体的新闻源,从中牟利。

知乎用户 松鼠山老农​ 发表

美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的原因是什么?为何总是出现 “Fake News”? 答曰:记者的屁股决定写报告的那支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名在全国数得上号的纸媒 90 后记者回答一下。
原因可能如下:第一点,纸媒日渐衰落,从业人员质量参差不齐。或因待遇过低,并没有动力投入一篇花费很久才能写出来的客观调查稿或深度稿。或者找到新闻点,对爆款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新闻本身社会价值的追求。
第二,近年舆论管控日渐严厉,很多不允许发的东西你在还没采编的时候就已经胎死腹中。呈现给大众的永远是加工后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这对有新闻理想的新记者来说,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挣扎无奈,最终理想被现实所打败。而老记者大多为 70 80 后,他们对新闻有些情怀。但这些情怀仅仅发挥在无关痛痒的主题里,有质量的新闻报道比如曝光的,他们不敢触动,生怕丢了饭碗,而他们大多数已经有了中年危机。
第三,一篇有质量的新闻报道,大多要采访到众多有关政府部门 社会人物等,在目前大背景下,即使你所在的平台很大,但是往往采访到表层的时候就因不可抗拒因素不得不停止,无法深入进去。
暂时想到这三点,想到再回答

知乎用户 张春雨 发表

这和移动化和碎片化阅读有一定关系。读者在这样的场景下一般不愿意看太沉重、深刻的严肃话题;同样的短新闻和浅阅读,就是快速选择、快速打开、快速离开,标题因而变得非常重要,最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率、点击率等各种直接指标。哪怕上当,最多挨骂,受损的也是平台。在这种大环境下,媒体工作者精心打造优质内容的性价比很低,风险很高;不如同等时间炮制大量劣质,甚至假新闻。

这或许会导致图书和媒体这两种形式的进一步分化,有质量要求的只能读正式出版物,消遣时间的对媒体质量越来越不关注。

知乎用户 澳洲一哥 发表

理想和工作有时候真的是分开的。

我认识很多厉害的主编,

却在编辑着一些危言耸听的新闻和故事……

为了什么?因为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这份工作要求的就是带流量。

并非出于爱好和社会贡献的认知在编辑报道,

那么一切就都隐藏在金钱和利益之下。

真实,变的越加遥不可及。

知乎用户 第二个账号 发表

“在今天,新闻专业主义还存在吗?”

从逻辑上来说,你不能问一个从未存在过的东西还存在与否

从现实来说,这一茬的受众知道的太多了,不能全怨新闻工作者

知乎用户 九途长夜 发表

今天你想看高质量新闻,明天你想看啥我都不敢想。

知乎用户 Calliston 发表

毫无疑问是的。以下几个例子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希望逼乎管理员能手下留情)

第一个例子是(这个前几年提的比较多,这几年好像没什么人提了),我们这样一个国度目前仅有几十名调查记者,而且这个数量还在呈下降的趋势。同样地,前一段时间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在英国驻华使馆公众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也与这个相关。虽然网络上对这篇文章批判的观点更多一些,然而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这确实反映了我国媒体报道(特别是批判性的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批判性报道的匮乏是国内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的一个表现。

再以不久前成都四十九中跳楼事件为例。看了一下方可成老师创办的新闻实验室推送的最新一期 newsletter,个人还是比较赞同其中关于媒体在此次事件中表现的分析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见这里,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一个例子就发生在昨天。以 CGTN 为首的一些 state media 在缺乏根本的 check & verify 的情况下,就擅自播发了袁隆平老先生仙逝这么重大的 breaking news,美剧 newsroom 中的情节发生在现实中真的就很离谱… 身边 pyq, 空间以及网络上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对这种 “造谣” 行径的愤怒… 讲真,这不是质量下滑的问题,这已经是缺失职业道德和素养的问题了。

差不多就这些。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没有_____,何谈下滑。

没有_____,何谈报道。

没有_____,何谈媒体。

知乎用户 慢羊羊也想长跑 发表

并没有

知乎用户 雨文​ 发表

我只记得小学还是初中,学新闻的时候,老师说过:

“一个好新闻的标题,应该让人即使不看正文也能知道发生了什么【大意如此】”

现在???

知乎用户 没有名字 发表

岂止是下滑,可以说几乎没有底线。

现在网络上的新闻分为三类: 正经新闻、鸡毛蒜皮的小事、虚假信息 (包括很多人拍的段子)。

先说虚假新闻,以下是一个卖衣服的店铺拍的段子,以第三方角度拍,然后被各媒体当新闻转发。此类视频满天飞。

再来说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新闻。此类视频也非常多,不再过多举例。

这是为什么?

从两微一端开始,信息爆炸,流量贬值。人们刷新内容的频率快速增加,尤其到了短视频时代,我们可以观看很多内容。媒体也需要 KPI,需要粉丝,需要争夺流量。这个社会媒体都有很多值得报道的新闻,但是能够报道出来的不多。其次,很多小媒体并没有专业记者,都是开通一个账号,从其他账号转载信息。

需求大,自然需要大量供给,内容就开始鱼龙混杂。

其次是受众的增加,在报纸和电视新闻时代,主动看新闻的,都有一定的素养,起码是想要看新闻的。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并不是新闻平台,而是信息平台,所以,媒体随波逐流、入乡随俗,不再恪守本分,转发很多大众化的内容。

pc 时代的新闻是商场专卖店的话,那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淘宝拼多多 (天猫京东),用户群体扩大,需求不同,并且从业人员的素质也降低很多。

还有政策法规跟不上,没有明确的约束。

知乎用户 奎爾薩拉 发表

质量报道下滑,恕我直言,我倒是认为这更像是潮水退去,才能看到孰是孰非,当年雷倩女士口中正轨的纽约时报,现在和特朗普玩起了对掐。

结果衬托了央视,这么多年,都说央视太四平八稳,却不知,这才是新闻专业应该有的素养。

中国的新闻媒体,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官方的目前处于二八阶段,即央视占大头,地方电视台更像是一个个事业单位,去争夺那百分之二十的份额,毕竟地方电视台的资源本来就不多。

非官方的,可能是你觉得新闻报道质量下滑的原因,都在争流量,标题党,编造新闻,去头去尾然后加句小编我觉得,你怎么看呢?

知乎用户 山中 发表

首先,事物只有达到过一定高度之后,才谈得上 “下滑 “。

所以从逻辑上来说,中国的新闻媒体报道从来没有下滑过:如果高度接近 0,还有机会 “下滑” 吗?

知乎用户 一碗水 发表

我认为这与人们对媒体缺乏反馈有关。媒体可以通过造假新闻吸引眼球,事情反转了人们一般也不会记得是谁最先造谣传谣的了,承受指责的一般是整个新闻界。
这种情况下,越是 fake news 越有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我认为类似网购的差评系统也许可以提高新闻服务质量。

知乎用户 渠梁 发表

无形的手背后的无形的制度

知乎用户 呵呵哒 发表

原因是不能讲真话,就只能哗众取宠搏流量了。

知乎用户 Daydream​ 发表

这个问题可以 @Wilson Edwards 先生 给你讲一下什么叫新闻界的立场先行主义

知乎用户 喵肉饼 发表

因为我自打 18 年后开始魔怔,我学新闻的朋友吓的都把我删了,只能面谈这样子。

这真的不怪他们。

知乎用户 雷雷雷 发表

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不相信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东西?美国新闻编辑协会正试图回答这个痛苦的问题。该组织正深深陷入一个长期的自我剖析过程,即新闻可信度调查项目。
遗憾的是,这次新闻机构可信度调查计划结果只获得了一些肤浅的发现,诸如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错误,拼写或语法错误,和这些低层次发现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许多令人挠头的困惑,譬如读者到底想读些什么。
但这种对媒体的不信任有更深刻的根源。多数新闻记者都学着用一套标准的模式去看待世界,并把每天发生的事件纳入这种模式。换言之,在媒介机构的新闻采编室文化中存在着一套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为纷繁复杂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主干框架和一个现成的故事叙述结构。
新闻记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脱节,这就是为什么新闻编辑室的 “标准模式” 与众多读者的意趣相差甚远的原因。在最近一次调查中,问卷被送到了全国五座中等城市及一座大都市的记者手中,然后随机地给这些城市的居民打电话,问他们同样的问题。
结果表明,与其他美国人相比,新闻记者更有可能居住在富人区,有女佣,有奔驰车,炒股,而他们去教堂,参加支援服务,扎根社区的可能性却很小。
记者们往往属于广义的社会文化精英的一个部分,因此他们的工作往往反映了这些精英传统的价值观。读者对新闻媒介令人震惊的不信任的根源并非是报道失实或低下的报道技巧,而是记者与读者的世界观每天都发生着碰撞。
这对任何一个工业产业来说都算是爆炸性的形势,对于一个正在衰落的行业来说尤其如此。这是一个棘手的行业,却不断地雇用观点总体上使客户恼怒的雇员。然后它又出资组织研讨会和可信度调查项目,去探究为什么顾客们恼火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逃避新闻。但它似乎从来就没回过头来去注意那么多以前的顾客所抱怨的文化和阶级偏见。如果它能注意这个问题的话,它就应该进一步开放其多样化项目(这个项目现在还只单纯考虑招收不同种族和性别的员工),进一步寻找那些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水平和社会阶层各不相同的各种记者。

——《2001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英语 text3》

知乎用户 熊熊 发表

夕阳行业疯狂挣扎,只要能活下去没有不能出卖的。

知乎上喜欢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个道理在传统新闻媒体行业也是一样。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在互联网冲击下除了几家大的还有银子能装个体面,其他的早就 XX 了,看看美国大选中传统媒体的表演就明白这是一个行业性的问题。加上我国很多媒体是官办或者半官办性质,转型转行业根本是不可能的,他们真的就是在等死,所以他们就疯了。就好像偏远小山村的黑旅店,卖着早年积累下来的对媒体的信任,能敲一笔是一笔,能活一天是一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下乃集合类答案 > 3 佛系少女,整理不易,这杯酒我干了,点赞随意啊哦不点你好意思嘛 T^T

这是 2017 年最新的调查数据,来来来,看看我们的调查记者在册数目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617775/answer/289421620

来再看看科班媒体人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236292/answer/300929120

来自全国最好的新闻专业的科班学生如是说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247107/answer/27166152

朋友们,拿起你们的手机开始打开知乎搜索 “媒体” 二字,你们看看下面的提问,反正我内心是拔凉拔凉的,看完回答,更是难过。

不作评价,待更

知乎用户 指南者罗盘 发表

把有点良心的都毙了,剩下要不不敢出声,要不不能出声,要不就流放。

能出声的,人民只能监督记着,一点错误放大,而不敢对 XX 背后指责。

报道质量高,小粉红又不高兴了,国外也这样,你们这是破坏星辰大海。

不是应该问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下滑,咱就别装外宾了。

从没高过怎么下滑?

新闻媒体报道质量高的后果你们看到了,校长去了台湾。

知乎用户 John Sun 发表

其实真正的媒体人越来越少. 我不认为新闻可以称之为一个专业,因为这个领域除了一些规则层面的东西之外,没有实际内核的知识体系而言. 举个例子,你想做一篇关于干细胞的报道,需要的不是新闻方面的知识,需要的是干细胞的知识. 那些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专业出身的人走到新闻岗位上,稍微了解一点新闻写作立刻可以用自己的学识去写社会报道,理科生当记者可以向科学记者方面发展,电影研究专业的人可以写电影报道. 但我们看一下,我们新闻行业有多少人在除了新闻以外其他行业还有广博的学识呢?很少. 新闻行业太缺少 “门外汉”. 再加上新媒体的兴起,我国特殊国情对媒体的管制,导致我们国家的新闻业不景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前段时间,新浪执行总编辑孟波在某新媒体行业峰会上演讲,主题是:越来越多的 10 万 +,害了新闻,害了真相。我觉得用来回来这个问题还比较合适。

孟波演讲中以武汉面馆杀人案为例,提到,每一次新闻事件出来都会有太多的 10 万 +,但是却缺失了真相,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 自媒体没有这个能力。自媒体产生新闻和制作新闻是很难的,我们一个人可以写一篇 10 万 + 的文章,但是不可能跑到武汉做一个采访。

第二 自媒体未必有新闻专业能力。

第三 自媒体也没有这个资质。

第四 传统媒体报道责任的缺失。

新闻事实短缺有很多原因,可能是 10 万 + 把整个的新闻人害掉了,每个人都想成为 10 万 +。一个创业者自杀了,她也愉快地庆祝 10 万 +。不管是有没有事实,缺不缺真相,我都要评论,都要发声。总之它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新闻产能严重衰退。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kj0SKRWtRyk8bbr06ohsQg

知乎用户 贪欲 发表

因为管控,现在的腔调是平稳和感恩呢。

知乎用户 壹品小家​ 发表

各大媒体,知名平台那些实事求是的新闻媒体因为接触的不够多,不敢去评论。

这里要说的是这两年涌出的大量自称为新媒体,自媒体的那一部分。自从移动互联网 3G4G 甚至现在的 5G 开始,每天都会刷上那么一两个小时的新闻,但我个人觉得有用的信息,可能不到十分之一。黑的能写成半白的,彩色的能写成黑白的,可能看着标题是说 A,但文章实际上和 A 就只有那么一点点关系。哪个明星对什么人说了什么,结果就是怎样怎样。哪个企业家做了什么结果就怎样怎样。…… 惊呆!…… 爆惊!…… 竟然是这样的人!…… 竟然会这样做!如果说内容能有标题一半精彩的话,那可以说的很下功夫了。这就导致了我现在看的,只要是这累标题直接就划走。而且还有一个疑问,为了博眼球,为了能让人点进来,真的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吗?平台就一点都没有审核就能放出来吗?在报纸和新闻联播获取信息的时代,基本上不用去考虑事情本身的真实性,因为基本上都是有发生。但现在的自媒体创作人,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去评论。我也不知道这会不会就是以后新闻媒体的常态,仅剩的坚守,就只有新闻联播和那些知名大媒体的发布了。

知乎用户 青争 发表

突然想起已经停播很久的 CCTV-10 电影评论节目《第十放映室》

当时有一条停播原因是觉得评论太敷衍了觉得对不起节目观众和广大爱电影的人群,太严厉了又觉得会有点尴尬,毕竟很多都是熟人且工作中会经常碰到,多方考量难以兼顾干脆就不做了

感觉媒体新闻报道也是类似的原因。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这么久,各种团体链条其实已经链接起来了,有些东西挖得深了必然会得罪人,招致祸患。如果没有上面授权,一般很少会去碰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吧,更别说深入的有价值的跟踪报道了

还有个关联信息,第十放映室停播后由于各种原因网络兴起了很多的影视自媒体评论账号,视频或者图文包括讲解评论各种方式都有,有些是专业影评有些是唯流量论有些则为了 什么都可以…

媒体报道这块其实也可以类比去看,最近发生这许多事情,微博蓝 V 有几个是有真正的职业素养的呢。当官方放弃某些阵地时要么一刀切都不准涉及,不然就保不住会有人垂涎伸手

知乎用户 山左 发表

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

连个标题都写不明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直以来,我都是不遗余力的对别人讲,有的人对某几个特别的行业有错误的认知,

特别是记者、律师这俩职业,

它们是俩个极为普通的职业,都是一手拿钱一手办事,有钱就行的职业

从事这俩职业的人也是以挣钱为主要目的,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特殊性,那些所谓的职业理想和这俩个职业并不相关。

新闻专业主义根本不存在,也不要谈美国如何如何,美国媒体也没有这玩意儿。

知乎用户 签年等一回 发表

请先问是不是

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绝对是在上升,不信你看到处都是骂该死的炒房客,这说明媒体水平越来越高;每天约翰霍普金斯,说明报道越来越详实;xfh 也越来越多,说明控制力越来越强,怎么到题主这里成了下降,伪命题。

狗头

知乎用户 真难啊 发表

不存在什么新闻媒体 都是宣传机构

知乎用户 秋风利剑 发表

目录

首先,得知道现阶段,新闻媒体是干嘛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过一本名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教科书,豆瓣评分高达 **8.9,**主编是景跃进,陈明明。

在这本书的第七章宣传系统中,详细介绍了新闻媒体,我们不妨来看看书中是如何说的:

中国新闻媒体管理的权力网络

新闻媒体的规范

新闻媒体的运作

当代大众媒体管理理念

就是这一本,豆瓣评分:8.9

内容不仅限于媒体方面,适合帮助普通人更好的了解。

不同年代,新闻媒体也有着不同的特点,根据书中提及的年代及变化,再从互联网寻找一些曾经的报道来对比,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亦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所述内容。

知乎用户 喵呜 发表

中国人民配不上中国的媒体

知乎用户 wowo 发表

2021.4.27,看看多少媒体转发或评述了 “广东佛山修车工与顾客争执,顾客“真” 倒地,修车工 “陪” 倒地,后暖心急救”的视频(监控视角)。

抖音发布者主页明明写着作品为段子,而且还说了没允许不让转载。

或者是演技高超和监控视角,也加上观众心切,把段子创作误认为真实事件。

但是,作为媒体,多少 “蹭热度”“不求证”“没被允许” 的“媒体些”就转载了和把视频当真实事件评述了。

这还好,这就是正能量了事而已,但暴露出来的多少新闻行业从业者职业素质低下,而且还是扎堆的地下。

记得一句话,大意是:“媒体就算不造假,但它只要公布部分真相就能引导舆论”。现在媒体 “断章取义” 的行为已经博眼球的基操了。

知乎用户 Saturni Luna 发表

并没有下滑,一直是很稳定的。

知乎用户 pjyfrsx 发表

让你再写,再写就砸断你的手!Es lebe die Nazis

知乎用户 这片盐碱地 发表

原因不能说,但是有脑子的人都知道。

知乎用户 黑星星 发表

我觉得大概是新闻人不能再自由地从事自己的专业吧。

我看现在的新闻,大大小小,不过都是控制舆论风向的工具罢了。

知乎用户 叶宏伟 发表

老百姓越来越聪明,以前编个故事就可以的方式,现在行不通了。

逻辑能力

感觉现在应该先上个 4 年理工本科,才能去读新闻专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谢邀~

我并非专业人士,所知来自于身边学这类的朋友们,仅表达个人意见。

1. 新闻媒体这个大类别,在有些人眼里是个比较水的专业,大学不需要早起晚睡十分辛苦,或者国外镀金也是个好选择

举例子,我朋友选择去莫大(莫斯科国立大学,俄罗斯首府的最好的大学)读研究生,选择了新闻传媒这个大类(具体系的名字忘记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其他专业不好毕业,这个专业比较水

抱着这种心态去上学的学生毕业后,应该不会有特别强烈,要为这个行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 工作强度大,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比较多

3. 很多都有自己的官方媒体,官方媒体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强调的重点是什么都不是仅凭真相而定的。

知乎用户 Rita 发表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知乎用户 阿健 发表

对于新闻来讲,大多数人看的是标题……

知乎用户 白丁 发表

看了这么多回答,只想表述两点,一,向外找,制度的不健全,媒体的不自由,以及网络的发达。二,向内找,说简单点就是人的道德层次不够,说延伸一点就是人对真理的追求不极致,以及多数会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全部的事实。

知乎用户 栗子 发表

新媒体时代,泥沙俱下!
现在的新闻都在追求短平快,很少有媒体人能沉下心来做深度调查报道,媒体、尤其是新媒体,都在追求流量,追求阅读量和点击率,感觉人们几乎忘了初衷。
再者,曾经的记者门槛很高,现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人,人人都是记录者,谁都可以来做报道,不管专不专业,不管严不严谨。曾经,记者为了一篇稿件可以反复打磨,现在,又有谁有这份耐心?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媒体人,对新闻的敬畏心总还是欠缺的。
而且,以前的新闻是讲求证据的,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陈述。现在的报道,哪怕是一则谣言,都能炒得翻天,媒体把关人职责不严密,又酷爱议程设置,受众缺乏辨别度,只会跟风。新闻报道的底线才会一次次被击穿!

知乎用户 是妮妮啊 发表

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大众不同的需求,媒体报道也深受影响。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已经越来越没有耐心花时间去阅读大量枯燥的文字。如今的报道,已经从原来以文字为主转变为组图 + 简单文字介绍、短视频新闻、现场直播等。大众看到的新闻通过越来越丰富形式呈现。这些新闻报道有一个共同点:内容简单、传播快速。这类 “快餐式” 的新闻,它仍旧具备新闻的基本特征。当然,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很多媒体的报道更偏向娱乐化。

在深度报道领域,寻求真相仍旧是记者们一如既往的追求。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也从未降低,只是做这些的人越来越少。

知乎用户 清尘 发表

不邀自来,应该都是被流量导向害的吧。

像什么各大浏览器的默认页面,百度搜狗等搜索页面给你推的新闻,完全是为了迎合你的好奇心,一点真相都不管,有多奇葩写多奇葩的标题给你,只为了骗个点击。这样搞下去质量能不下降嘛。一篇报道空洞无物,信息量为 0 都还算好的,更离谱的是拿些旧闻,或者干脆自己瞎编故事来当 “新闻” 报导(见种导流公众号强推互推等),算上需鉴定真伪的成本,信息量简直为负。

有这些祸害在前,什么监管审批的影响都得排后好吗。

有这些垃圾在,应该是专业新闻从业者的黄金时代吧,收费的资讯网站们才得以活下来啊。

知乎用户 陆醴 发表

对于 “新闻”“媒体人” 之类的词,我一向是抱着很高的期望的,且一直以为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传播世间的真理、邪恶,用事实说话

知乎用户 其锌和 发表

因为信息消化速度加快了,自然需要更多的新闻作为补充。但是有一定价值的新闻就那么几条,媒体能怎么办呢? 挑一些质量没有那么高的报呗。后来当然就想一心想吃成大胖子的瘦子,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结果当然是整体质量下滑、新闻重要性不言而喻,到后来肯定就是为了博人眼球,挑最 unacceptable 的报,挑最 unreal 的报,这样的大环境下还有什么东西的质量是不会下降的呢? 所以还是现在的人活的太急,太浮躁。 从工业化后整个世界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只是中国。

知乎用户 第五至尊 发表

在下滑,

上下两头不讨好,理想很难当饭吃。

有,学校里好多老师都是的。

知乎用户 浪迹天涯自颠簸 发表

如果以一名新闻人的角度,在质疑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之前,先想想自己笔下的文字如何,在自己都未能写好稿子的同时,我觉得我自己是没有资格质疑中国报道质量的。
若是以一名读者的身份,那就,,,现在这个时代,出不了名记者,想想看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就知道质量为什么下降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万物皆媒介,公民皆记者。现在是人人都能当总编辑的时代。

全民媒介素养大幅提升。很多人能一眼识破广告软文,学会了正话反听,比二十年前难糊弄多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有。已在谷底,如何下滑。

知乎用户 2015 悟道亦随心​ 发表

一. 网络时代的传播和公关玩法大大改变,使得拥有资源的政府,企业,网络渠道商将话语权从传统媒体的手上夺走。之前的答主回答政府通过自身官网发布信息,企业公关团队以及渠道商对网络流量的把持即刻说明,不再重复。
二. 网络时代社会割裂和阶层分化加剧,不同的群体都拥有相应的媒体渠道,取自身所需。新闻媒体再无法担任社会中介的角色,实现整合社会这一新闻理想。
三. 传统媒体的筛选机制,工作待遇造成的人才单一化和人才分配问题。
关注过一位作者

@南柯太守

,他对新闻业界的理解可见其文章。
http://mp.weixin.qq.com/s/ZQynuIUjMxDGEMGh-G8Cfw

http://mp.weixin.qq.com/s/TnwaQB28J5zww61vaJCDsg
http://mp.weixin.qq.com/s/uESV0SlOCdWhrudqq7l8Qg

知乎用户 不专业 收割机 发表

新媒体出现对传统媒体行业产生冲击,媒体有时会为了时效性而牺牲内容。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举个例子:

麦当劳咖啡烫伤案

被舆论操纵的典型,有兴趣的去看下。

知乎用户 屎蛋说 发表

不应该是内容和广告的 2 方面的影响最大吗

知乎用户 张赶稿​ 发表

不觉得质量下滑得有多严重,要说有,可能指的是深度挖掘深度揭黑这一类,可能不如以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大环境变了。其他很多类新闻报道还是不断发展的,比如重大事件的立体式策划,关注百姓民生问题,互动性增强等等。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最为局外人说一说,整个环境已经改变,尤其是作为国家喉舌的新闻媒体又指望什么人能来关注呢?说白了,影响力低了,被自媒体分流了,相关收入自然也少了。收入少待遇自然好不到哪去,又有谁去卖命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新闻媒体么?都是权贵的吹鼓手

知乎用户 Hugo FHZ 发表

传统媒体营收生存都困难,多少家报纸死掉了,多少家地方电视台对空播放,怎么做高质量报道?做高质量报道能不被饿死?现在是碎片化移动化媒体时代,人们对深度新闻报道越来越没有耐心,也不愿意看,传统新闻媒体受自媒体和网络冲击太大了。坚持理想而饿死,转行获得活路,你说怎么选?大部分都不是圣人,总有坚持不了的时候。

知乎用户 乾车知见 发表

一句话,生存问题,让他们放弃了一些东西。

知乎用户 小小小小朋友 发表

因为良心没了。tg 的舆论战输了。

知乎用户 董晗 发表

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知乎用户 卢其谙 发表

从业时间不长,能提供的信息很少。在现行体制下的新闻专业主义依然存在。媒体报道质量其实依旧维持在一个还 B + 到 A + 的范围内,但是质量好的报道确实越来越少了,这跟调查新闻面临的现状有很大关系。

知乎用户 三老四少 发表

你要知道,不是所有人一次就看懂了大话西游,不是所有人明白癌症是可以治愈,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词曲家比歌手更厉害。但大多的人都喜欢成为看客,在聊天时总会找到一些不涉及隐私又火热的话题,不是报道的质量有多低,而是人们愿意让这些话题成为日常关系的安全阀。

知乎用户 南 H 发表

事关场域 (外部环境),内部人员(深度报道人员) 流失,人员素质,自媒体大量涌入…… 多方因素

知乎用户 周清尘 发表

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吧。是人民大众想看的都不是质量有多高的,他们只需要那些浅显易懂,吸引眼球的就够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有新闻的时代,强求高质量的报道,岂非缘木求鱼?新闻正在变成特权阶级享受的信息特权,根本与普通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了。特权阶级喜欢什么新闻呢,其实他们也不喜欢新闻,最好是闷声大发财。

知乎用户 我是你的光啊 发表

自媒体太多了,信息时代,眼球经济,标准新闻没有大佬支持很难走下去,要在博眼球的标题党里胜出,这对如今的媒体人又是一个考验

知乎用户 水军 发表

据我所知,管中窥豹。二十多年前,记者的灰色收入就大大超过了工资。

在利益面前,职业操守逐渐消失。

当然也有始终坚持理想的记者。

中国也是有清官的对吧。

实际上所有的职业,只要有一丝丝特权的都在沦陷。权利越大,沦陷越快。无冕之王,呵呵。

知乎用户 远远乡 发表

参照天天快报 百度新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实在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闻专业毕业!
说句实话啊,看看各类新闻标题的点击率,大家难道真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传统媒体没落的原因嘛。
我国大部分民众还是不太关注普通的民生问题的,现实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爆炸新闻…… 但是,媒体人也要吃饭的啊,毕竟填饱肚子是活着的第一需求嘛。

知乎用户 方建华 发表

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在下滑吗?原因是什么?

在以金钱的社会当中,媒体报道不讲对与错,不讲道德与人情,只讲金钱。

给钱就给你报道,给钱就把假的说成是真的,给钱你想做什么广告都可以,那怕是骗人的,是假的,都可以。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不相信今天的媒体。

因为他被一群有钱的人操控着,被一群有权的人操控着。

却忘了人民,忘了真实的报道。

人民当然不信任他们,不喜欢他们。

知乎用户 何思明 发表

知乎用户 一杯奶盖茶 发表

不是专业媒体
但看下之前还算尚可的凤凰新闻
现在已经沦落成什么样了
新闻稿通篇错别字 病句 图文瞎放 广告低俗涉黄 要闻版永远是娱乐新闻和时事新闻一家一半
新闻内容各种抄袭 假新闻 过期新闻 自带节奏和暗示的新闻
简直不知所云
现在凤凰新闻的主编请的都是瞎子吗
!!!

知乎用户 zero 发表

自媒体那么快那么及时,你们也都不怀疑。
拼命去采访,等印刷,等发行,昨天的消息你们就好几年前看过了。
自媒体才是公众喜欢的啊,真的假的无所谓,反正不需要去理解。

知乎用户 火炉山 发表

水军、炒作、段子手、造谣、哗众取宠的都赚钱了;

而正正经经做媒体报道的可能无人问津,赚不了钱。

和 “这届观众不行一样”,这届读者也不行。

知乎用户 京城张十五 发表

下滑了。主要原因是媒体从业人员收入太低了,吸引不了精英人才的加入。

知乎用户 坐拥万里江山 发表

开头先说结论,是的,媒体报道质量是在下降
1. 部分媒体罔顾事实,为了提高关注度,歪曲、遮掩部分事实造成对公众的蒙蔽
2. 越来越多的高压线,新闻联播已经变成了领导人很忙 – 国内歌舞升平 – 国外水深火热的基本套路
3. 为了迎合某些特定群体,娱乐八卦版面越做越大,对于民生科技一再压缩。造成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知乎用户 江海寄余生 发表

还是统的不够,应该基于现行的重大新闻必须转载自新华网的规定,进一步要求所有新闻都必须统一从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官媒转载,不许其他媒体自行报道,这样质量肯定上去了。

知乎用户 社会主义喵星人 发表

请复习热力学第二定律

知乎用户 剑影侠魂 发表

新闻号称第四权力,也确实是第四权力。

你觉得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在下滑,我觉得得不到有效制约的权力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

第四权力不但不是来自纯天然无污染的世外桃源,相反本身就被资本和权力牢牢把持。资本和权力都有重要的丛林特征,丛林里的自由就是肆意捕猎的强者特权,汤兰兰和我们都是弱者,只有付出代价的自由。

所谓新闻自由……… 你敢给警察执法自由吗?

第四权力本来就应该和三权一起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新闻从业者和公务员一样,都必须得到有效监督。

以上四种权力如果自由,弱者皆为囚徒。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时代不需要记者,需要编辑

知乎用户 数字出版周亮​ 发表

1 中国老百姓不相信官方的记者。

2 中国缺乏戴着脚链还能在刀尖上翻跟斗的媒体人。

3 媒体良心在体制的蹂躏下逐渐丧失殆尽。

知乎用户 Max Shen 发表

因为国内的大部分新闻记者 / 编辑基本只懂新闻本身,对其他专业的东西一窍不通,报道有偏差是常有的事。以前信息交流的媒介少,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自然是媒体说什么是什么,就算媒体说错了,懂行的人也发不出什么声音,现在信息流通如此便捷,媒体说错了,懂行的人分分钟自媒体上嘲讽回去,稍微受过一点逻辑和科学训练的人自然明辨是非,就由不得媒体胡说了。所以不是现在报道的质量下滑了,是本来就不怎么样,只不过以前不知道

知乎用户 泽风 发表

问题不存在吧,比如亩产从钱学森变成袁隆平,向真理跨进了一大步嘛。

知乎用户 达斯狂 发表

中国新闻媒体的报道质量下滑的原因,与从业者的膨胀有关,他们放弃了客观中立的立场,把主要职能放在了操纵舆论上,因为只有能够操纵舆论的媒体,才能成为政客与资本争相收买的商品。。。

知乎用户 Hou.R 发表

电视台,改变 kpi 考核模式,取消现基础上的 90% 的电视台。

知乎用户 楚始 发表

娱乐时代的到来

知乎用户 Bruce - 会口 发表

新闻工作者都想搞个大新闻,所以下滑了。

另外在中国报道新闻需要按照中国的法律啊!censorship

知乎用户 猫骨 发表

科技和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有时候新闻还没有发出,朋友圈就已经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媒体人必须要让自己的内容足够吸引你,而且各种新闻媒体层出不穷,竞争也很激烈,感觉新闻工作者的目标是增加关注度和浏览量想办法加薪,并不会考虑自己的报道给你造成的影响,并不会在乎有没有把资讯准确公正的告诉大家,他们要的就是自己的报道够火热。忽然想到有些会故意找骂提高关注度的人,可能是我微博逛久了。

知乎用户 wanter 发表

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根源在于经济问题

知乎用户 穿红衣的喇嘛 发表

因为客观的批评报道会带来不可承受的风险,但我不认为新闻质量下滑的厉害,你看各大网站每天的头一条新闻,都是高质量的有极大新闻价值的大新闻,虽然大部分报道的都是同一个人。

知乎用户 素履​ 发表

一味的迎合观众的口味。

知乎用户 刘小白半宅 发表

素质下滑。除了专业素质,还有为人的素质。

曾在某地级市官媒工作,民生栏目。

某天进来一热线,反映有民工跳楼讨薪,副主编听闻后端着茶杯淡定地一句:跳吧跳吧。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知乎用户 你的 captain 发表

怀念陈虻啊,有他在,中国新闻媒体报道质量很难下滑。他是新闻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柴静,我们要多多向这两位人物学习。

知乎用户 缘来是你 发表

传统媒体还好吧,其他的嘛,大多急功近利,一些对理想的追求大于对事实的追求

知乎用户 丹丹 125679 发表

行业规范尚未树立 - 立法尚不完全的时候,又被资本裹挟,表现出各种现象。倒不一定下降,或许这也表征了在互联网时代,群众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不再一味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知乎用户 荧光色的老狐狸 发表

集体下滑,我不认可哈,起码新京报的新媒体端口,例如我们~动新闻~之类的做的都还可以。法制晚报的新媒体端,北京青年报啥的都还不错。

知乎用户 全荃 发表

其一,请不要用新闻的标准去衡量喉舌传达上意的质量。
其二,传媒时代审查制度淘汰好的调查记者。
其三,以喉舌就业为目标的新闻系培养不出合格的专业记者。更遑论媒体碎片化背景下读者对其它专业的需求。
其四,所谓市场化不以淘汰 “劣质” 新闻为目的。特别是移动时代风投大量进入 APP 后,对短期内最大化吸引流量和利润的要求大于对质量和媒体品牌的要求。

知乎用户 好方士 发表

从哲学层面考察负面的报道会对如今的社会改革起到动摇,往往报道的一贯性没有了继承发扬开来,新闻人也是收到制度约束的人群。

知乎用户 亚当斯密 发表

骨子里以获取注意力资源为唯一目的。

知乎用户 何石 发表

人才选取不细致,人才自身不资深

知乎用户 大漠孤烟 发表

个人认为,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也和其他的精神一样,总存在形形色色的主义论调,只要有人提,我们就可以认定他它存在,毕竟,说话很容易的。关键是践行它,很困难,是人,就要吃饭,总有为了现实,要低头的时候。所以,报道质量下滑,无外乎现实因素。

知乎用户 章雨​ 发表

缺乏价值引领吧,功利色彩太强,所以都去报八卦新闻,少有一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新闻理想很难去抵抗现实

知乎用户 Harunobu 发表

做有良心的记者不赚钱。赚钱不一定质量高,不赚钱一定质量差

知乎用户 SheldonYu 发表

点击量 = 钱

知乎用户 黎歆儿 发表

个人拙见。

1. 因为媒体越来越重视流量,所以越来越标题党。其实可能内容和标题八杆子打不上关系。
2. 因为有些东西不让报。比如说某国的革命某国的运动。所以我们所能得知的只是某些正能量的新闻还有娱乐新闻。
3. 很多人不愿意去看真正的新闻。他们不愿意去关注货币走势啦对外贸易啦等等。所以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就不得不舍弃了那些有用的东西。

知乎用户 YYYao-M 发表

我相信还有… 虽然在今天中国… 我们还没达到想说什么想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 但… 我仍愿意去相信

知乎用户 杨迪一 发表

问这种问题的同时你不附带个数据吗?

知乎用户 认知变现论​ 发表

财经媒体从业五年,报道质量下滑有两点:一是有价值有担当有责任的报道发不出去。二是高质量的报道得不到应该有的报酬。

知乎用户 flower 发表

不与时俱进啊,如今新媒体发展势头这么好,报纸应当是融媒体,全媒体,而且更应当发表有内涵,质量更高的作品,更应当注重思想性。

知乎用户 如是我闻 发表

面太大不敢答,这么说吧,有一点还是要注意,新媒体平台不等同于新闻媒体。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昨天有个报道不对劲

直到刚刚,我才终于确定有个新闻报道不对劲,他们的消息来源居然不是自己的记者去调查,而是采用了一个新注册的个人公众号消息来源。 接下来,我把我所调查到的事情,展现给你们大家看。 这是昨天下午环时的报道,似乎很劲爆的样子。 不知情的网友,还以为 …

媒体断章取义的水平可以有多高?

知乎用户 蛙年 发表 能断章取义已经很厉害啦,我给你看个断字取义的。 2010 年曾经有个小热点新闻,说一帮中国人随团去韩国旅游,一入韩门深似海,非法滞留打黑工。于是《参考消息》登了一条豆腐块新闻: 官媒新〇网立即转载之,“《参考消息》报 …

随着记者们受到攻击,缅甸的地下媒体不断壮大

当黎明降临在仰光一个拥挤的市场上时,一名学生漫步进来,随意地浏览着蔬菜、水果、香料和鱼的摊位。他拿起一个洋葱检查产品的质量,在人流中并不显眼。 “必须有一个人先去检查,到底清不清楚?”哥奈说,他在4月初成为地下通讯运动的一部分。“他们只是试 …

假新闻的无脑识别法 | BetterRead

**王烁 **/ 文 UCSD政治系新一代学术男神徐轶青邀我跟学生们座谈。谈什么呢?谈时下最热门的假新闻(fake news)吧,这个话题我碰巧知道真相。 一 川普恨fake news,我们也恨fake news,川普说的与我们说的是一个东 …

20万新闻大军为何没有一个是“吹哨人”?

点击上方“dang归网”,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大社老记有话说 |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现在全国的新冠肺炎发病率、死亡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似乎防疫抗疫的拐点已经到来了。回顾疫情发生前后的情况,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是:全国20万新闻从业大军竟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