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本以为才开始,没想到是巅峰」的例子?
知乎用户 王达达 发表 1999 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宝莲灯》 上美穷尽最后一丝气力,为中国动画打开了一扇大门—然后门又关上了,它走得悲壮。 知乎用户 康师傅 发表 我加了她的微信 知乎用户 盐选科普 发表 1975 年 2 月 4 日, …
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 ——乾隆帝,乾隆六年九月二十五日上谕。
看到不少人喜欢引用这句话讽刺乾隆言行不一,但却很少提及出处。其实出处才是最具黑色幽默的一点:这道上谕正是乾隆帝即位以来着手查办的第一起文字狱 “谢济世悖书案” 所特意下达的。 被乾隆盯上的谢济世是个前科惯犯,早在前朝就因弹劾雍正宠臣田文镜,被皇帝亲自下旨打入朋党之狱,充军阿尔泰。结果到了流放地后,谢济世因为闲极无聊,私注《大学》,又被负责看管的顺承郡王锡保密奏举报。 比起儿子乾隆,雍正还算是个有幽默感的皇帝,只不过他的幽默感主要体现在施虐上。看到密奏的雍正决心 “恶搞” 一把谢济世,他下旨处决跟谢济世同在阿尔泰流放的另一个文字狱犯陆生楠,让谢济世在旁陪斩,但特意吩咐不要把只是陪斩的旨意事先告诉他。 行刑当天堪称一场罗生门般的闹剧。根据谢济世自述,他从头到尾镇定从容,先是拒绝了奴仆呈上的迷魂汤,在亲眼看到陆生楠在旁边身首异处后,监刑官故意问他:“汝见否?”谢济世昂然答道:“吾见矣!” 但我查到的一份锡保事后呈给雍正的满文奏折中记述,却完全不同。锡保写到,谢济世一看到陆生楠被斩,就吓得向前仆倒,监刑官到他耳边喊了两遍他只是陪斩,谢济世才回过神了,半惊半喜地问:“真宽我不死?”得到确切答案后立刻跪下叩头谢恩——不消说,谢济世这一刀下留头后叩首谢恩的丑态让雍正特别满意。 雍正翘辫子之后,谢济世因乾隆登基赦还为官。但很快又得罪了一批官员,再度被告密。于是便有了乾隆这道著名的 “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 的上谕。但这道上谕的目的就是令湖广总督孙嘉淦严查谢济世私自刊印书籍中有无悖逆之处。这段话的前后文如下: “谢济世辈倡为异说,互相标榜,恐无知之人为其所惑,殊非一道同风之意。且足为人心学术之害。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但此事甚有关系,亦不可置之不问也。” 从某种程度上说,乾隆自称 “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 也并非谎言,这毕竟是他办的第一起文字狱。而且揭发告密以兴大狱的风气还没形成,加上孙嘉淦人品端正,也不愿年轻的皇帝重蹈父辙,于是在回奏中对谢济世多加维护,称“谢济世为人朴直,颇知自爱”,“著书之处亦深自愧悔”。皇帝也就轻轻放过了。 但仅仅十年后,负责调查谢济世的孙嘉淦本人,也成了一起文字大狱 “孙嘉淦伪奏稿案” 的焦点人物,那会儿乾隆已经治政多年,兴狱杀人早就手滑,查办得虎虎生风,仅此一案就株连上千人。 又过了十七年,在乾隆兴办的又一起文字狱 “齐周华逆书案” 中,官方从谢济世之子谢梦熊手中查获谢济世自著《梅庄杂著》,乾隆龙目御览之后发话道:“使其人尚在,自当明证其罪,以昭惩创”——看来只有死得早才能赶上皇帝兑现 “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 的承诺。 但就像我们所知的那样,最终解释权永远归皇帝所有。
知乎用户 王达达 发表 1999 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宝莲灯》 上美穷尽最后一丝气力,为中国动画打开了一扇大门—然后门又关上了,它走得悲壮。 知乎用户 康师傅 发表 我加了她的微信 知乎用户 盐选科普 发表 1975 年 2 月 4 日, …
知乎用户 破鞋控 发表 什么叫昏君?什么叫明君? 养猪场的工人每天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养猪,你就认为这样的工人是猪们的 “明君”? 宋朝程颐认为 “天下治乱系宰相”,清朝皇帝乾隆专门写了一篇《御制书程颐论经筵札子后》驳斥。乾隆推崇的是皇权独 …
乾隆下江南,是为了美食和美女吗? 文|南郭刘勃 皇帝陛下在路上 中国历史上,乾隆是出名的喜欢到处跑的皇帝。可不光是著名的六次下江南,有学者统计,他在位六十年,或远或近的出巡都算上,有一百五十次之多。 但如果把中国和欧洲的帝王出门在外时间来个 …
历史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许是,但也只有特定的人有这个能力。 文|闻韶 先秦以来,中国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传统。君王是不得看当代史记录的,更不能修改,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传统优秀的一面。 然而,这个原则到了唐宋就被打破了。 按照较为公认的说法, …
知名学者易中天先生,最近惹了点小麻烦,因为这段演讲: 应该说,这段演讲的观点在史学界压根儿也不新鲜,明清开始闭关锁国,近乎公论。乾隆在其中发挥的负面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易先生说乾隆在位60年没干什么好事,是个“王八蛋”,这算不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