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莱坞制片厂如何“割韭菜”?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本篇约4000字,阅读大约需要5-10分钟

前言:本篇其实是接【读书】好莱坞的那些事:垄断、工业化和监管融合的花絮篇,主要写好莱坞运行中一些偏细节的内容。本篇主要讲的是好莱坞电影如何融资,以及好莱坞六大如何让每部电影都账面亏损,自己却赚得盆满钵满。

**书籍:****《好莱坞电影经济内幕》,**这是一本小册子(只有不到200页,且每页字数很少),作者是一位美国作家,记者。作者的语言总是有点阴谋论的味道,但本书可取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些一手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言论,例如几部电影的总账目表格,本篇结论也就主要基于这些数据和案例。

好莱坞电影100年商业模式演变历史:从依赖习惯到依赖IP

从习惯观影到“创造”观众。1929年第一届奥斯卡举办,当时平均每周有9500万美国人(大约相当于当时总人口80%)去电影院。人们走进电影院更多是因为习惯,电影院里播放不仅仅有正规电影,还有搞笑短片,新闻片等等。1950年代后,电视开始普及,到2010年左右,美国每周进影院的大约只有3000万人,不到总人口10%。这时候,一部电影要吸引观众离开家走进电影院已经不能完全靠习惯,而需要自己“创造”观众,而好莱坞逐步把目标用户聚焦到了容易被视觉效果吸引,喜欢户外聚会,容易冲动消费的“青少年”身上。

从前端票房到后端版权:从总收益来看,好莱坞制片厂的影院收入占总收入占比则从1948年(派拉蒙法案颁布)的100%逐步下降到20%左右,这其中两大关键节点是电视的发明(从初期竞争到后期贡献大量收入),特别是HBO等付费电影兴起(实际上,后期随着HBO等付费电视降低购买电影版权费用,增加原创内容投入,大量独立电影公司失去收入重要来源因此破产);再有就1980年代以来家庭娱乐(VHS和DVD)市场的壮大。假想一下,假设中国也有完善版权保护体系,不知道影视内容端每年能向互联网平台收多少版权费(NBA的在中国短视频版权费都是亿美金量级收入)。

**好莱坞六大如何融资:**极致的杠杆效应

从财务角度,好莱坞如何降低拍片风险?这就要看看他们是如何融资的。通常来讲,一部电影一般会有两套预算,一套会透漏给媒体,号称官方预算,主要作用是PR(一般会夸大预算)。另外一套则不为人知,是保密的真实预算。以2001年**《古墓丽影》**为例,**这部派拉蒙的影片官方预算号称9400万美元(这不是PR预算,是真实预算),但派拉蒙真实直接投入仅有870万美元。**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 **海外版权预售:**派拉蒙将电影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六国发行权卖给德国电影投资公司,总金额6500万美元;

  • 税金减免(割政府韭菜):利用英国政府税金减免政策(电影有在英国拍摄画面),派拉蒙将版权先卖给英国投资者,然后再租回给自己的手段,获得1200万美元政府退税。之后,派拉蒙又把项目卖给德国一家公司,利用德国的税金抵免政策又赚得1020万美元。这笔钱正好用来付给主演安吉丽娜朱莉750万美元酬劳。这里包括对各国电影优惠政策深度研究和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用来获取政府的税金补助。实际上,以德国为例,派拉蒙每年从德国政府这项税收漏洞中获得好处为700-9000万美元。当然,这类漏洞后续也逐步被政府弥补。

就这样,派拉蒙在开拍前就锁定8700万美元,除去给中间人170万美元费用,有8530万美元用于电影拍摄,自己仅掏钱870万美元。此外,派拉蒙还把这部电影付费电视端版权以850万美元卖给Showtime。最终,这部电影通过票房、DVD、电影播映和其他各项授权金为派拉蒙带来1亿美元利润。这类技艺并不是派拉蒙的专利,每家好莱坞制片厂几乎都有类似计划将自身投资风险最小化。

独立电影融资:版权预售,完片担保,银行贷款。

  • 版权预售:独立制片方会把海外电影所有版权卖给某一个国家发行商,用来换取一大部分收入。**而这一步前提是有一家美国发行商愿意发行这部电影,或者这部电影里面有高知名度明星。**独立制片方生存的前提就是能够诱引明星低价加盟参与电影拍摄。

  • 银行贷款:要取得银行贷款就必须获得“完片担保”,以保证银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拿回来自己的钱。完片担保一般由国际电影保险公司(International Film Guarantors)等专业保险公司承保。要获得“完片担保”,制片人需要满足诸多条件,例如给主要明星上保险等等,也需要支付所有预算2%作为承保成本。

实际上,好莱坞每年独立电影可能上千部,但真正能够通过电影节等脱颖而出的电影可能也就几十部。

好莱坞六大的合同潜规:基于渠道优势的“割韭菜”策略

**好莱坞电影薪酬机制:固定薪水+浮动绩效薪水。**固定薪水比较好理解, 就是拍一部电影拿多少钱,浮动绩效薪水则是水最深的地方,它一般是设定一个项目盈亏平衡点(净利点),若项目超过此平衡点,则相关人员客户获得一定比例报酬作为绩效激励。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然而,好莱坞六大的潜规则是“永远到不了的净利点”。这背后原因是什么?

  • 每部电影都是独立核算的公司,不同人员设置不同净利点。这个好理解,好莱坞六大会给每个项目成立一个空壳公司,对其进行单独核算,不同投资者,参与者都基于项目收益进行核算。除了斯皮尔伯格和汤姆克鲁斯等极少数人可以拿到总利润分红外(在扣除一部分基础成本费用前的收益),大多数人都是净利(扣除所有成本费用)进行分红,而净利点设定则基于“强者”制定游戏规则的行业惯例,低净利点人先拿到钱,而这部分又会变成项目自身成本,从而降低高净利点人拿到激励的概率。

  • 好莱坞六大强势算法——发行费,DVD版权版税制度等,让“割韭菜”变成习以为常。一部电影票房收益=票房分成(刨去影院分成,约占总票房40%左右,海外更低)+DVD版税(只有总收入20%,其他80%被六大拿走了,理由是发行DVD有成本)+付费电视收入+衍生品版税(按一定占比)等。这部分收益先扣除约30%的发行费(六大直接拿走,主要是影片要上头部院线必须用他们的发行网络,极少头部内容方如漫威、梦工厂可以争取到更低的发行费);剩下的再扣除营销成本(一般等于影片成本30-50%,甚至更多。这里面大多数花在电视广告宣传,注意六大一般和这些电视网是一家,****所以这部分钱其实也是到了自己腰包里面)。一般来讲,正常电影到了这部就已经开始不赚钱了,别急,总制片成本还没扣呢,再扣掉制片成本、利息等等,剩下才是影片净利点可以分票的收益。这种算法,好莱坞绝大多数电影肯定都是“亏钱的”(注意引号),**和好莱坞共舞的投资人基本也是交了学费了。**下图就是2007年华纳兄弟哈利波特的收益分配合同,这可是一部全球总收益达到6亿美金(注意不是总票房)的爆款啊,最后一算亏了1.7亿美金,投资人哭晕在厕所。

好莱坞式的“割韭菜”和国内电影圈玩法对比:大家一定知道国内电影圈常见的“溢价融资”式割韭菜方法,其背后的道理和公司融资类似。假设我投资了一个初始投资1000万的项目,占股100%。过了一段时间,这个项目估值就可以变成2000万,我再融资1000万出让50%份额,我的成本实际上就已经cover了,这个时候,这部电影即使票房为0,我也没亏钱了。更有甚者,可能溢价好几轮,大家各自怀着收割下一轮韭菜的心情,参与这场激烈的游戏,却很可能自己变成了接盘侠

这两种方法谁高明?博主觉得后者看似更高明,但未必可持续。因为即使对于《古墓丽影》那样的案例,假设票房真的很差,派拉蒙也还是要赔钱的。但对于第二种模式,即使票房为0,片方可能也是不赔钱的。那这两种方法差异是什么?

  • **好莱坞割韭菜方法是一种割专业韭菜的方法:**前者无论是发行费,还是宣传费其实无论怎么看都是正规操作,其实是“愿者上钩”的状态,明着“割韭菜”,这种一般目标是专业的基金公司。后者则是骗一把是一把的感觉,一个项目按公司估值逻辑短期内频繁变动背后本来就没有理论支撑,基本上只能赚信息不透明,业余韭菜的钱了。尤其是前几年影视行业火爆时候,打着《X狼》之类融资项目简直到了烂大街的程度。

  • **好莱坞模式更偏共赢,后者更偏博弈。**不论怎么说,假设一部电影票房远低于预期,好莱坞公司也是要赔钱的,只是赔多赔少问题;后者则不然,可能电影票房扑街,但初期投资方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这种模式下,绝对割一波是一波。

  • **好莱坞方法是基于渠道逻辑,后者是基于内容逻辑。**发行费也好,宣发费也好这些钱是黑,但背后逻辑是基于渠道垄断逻辑,也就是这笔钱你只能交给我。后者则是基于所谓S级IP,顶级流量明星的逻辑,这背后的猫腻点太多,本身也很难持续。

有没有谁能割了好莱坞的韭菜呢?稀缺性的顶流。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好莱坞六大极度依赖海外预售等提前收入来降低风险,而海外市场观众对于动作片,视效大片,以及超级明星的热爱又进一步推升超级明星的溢价能力,因此,好莱坞确实也存在明星割韭菜制片厂情况。

汤姆克鲁斯与《碟中谍》系列:在拍摄《碟中谍1》时候拿到分成就超过7000万美元。而到2000年拍摄《碟中谍2》时候,他和派拉蒙协议变成了其能够拿到全球收入分红为30%(汤姆克鲁斯公司负责电影制作,实际上是承制),DVD版税则为销售利润的40%(即他能拿到DVD销售总收入的12%,两者乘积)。为了感谢这份天价合约,汤姆克鲁斯甚至愿意从自己的激励中拿出7%给导演吴宇森作为酬劳。这部电影最终全球票房超过5亿美元,汤姆克鲁斯拿到酬劳是9200万美元。之后,《碟中谍3》全球票房达到4亿美元,但阿汤哥在整个《碟中谍》系列获得酬劳其实比派拉蒙还多(注意,当然派拉蒙也是赚了很多钱的,只是少有的两方势均力敌了),名副其实割了六大的韭菜。

**施瓦辛格与《终结者3》:**施瓦辛格在拍摄前签订了33页合同,这篇合同保证他在开拍前就能拿到2925万美元头期款,其中300万美元会在签字时支付,后面的钱会在拍摄19周内付清。此外,如果延期,每周要付给施瓦辛格160万美元。此外,“礼遇条款”还保证施瓦辛格在拍摄期间享受私人飞机,健身房,配有豪华套房,豪华加长礼车,私人保镖等,总费用150万美元。

施瓦辛格的“嚣张”是有理由的,主要来自片方**融资痛点。**片方首先用1450万美元购买了《终结者》系列电影权利,之后用520万美元编写了剧本。之后将日本版权以2000万美元出售给东宝,索尼影业愿意7740万美元买下世界其他地区上映权,条件只有一个,施瓦辛格一定要饰演“终结者”的角色。】

可见,顶流走到哪都好使,但并不代表这在好莱坞是普遍现象。实际上,2004年派拉蒙继任CEO Brad Grey就对和汤姆克鲁斯合作不满,宣布终止了和汤姆克鲁斯的合作。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