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部官宣 2020 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会产生什么影响?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自主招生(2003-2019),享年 17 岁。从开展之初,自主招生就陷入了一轮一轮的争议中,争议在近两年来达到顶峰,前有 2018 年苏小妹声称试卷被掉包,结果被发现其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论文发表属于抄袭——

[如何评价郑州一中被爆出大量自主招生学生论文涉嫌抄袭?​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9172105)

后有蒋方舟在微博和人互怼自曝获得清华自主招生被质疑——

[如何看待蒋方舟和微博博主 “开水族馆的生物男” 互怼?​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1893837)

以上种种,将自主招生的公信力降至史上最低点。直觉上,自主招生必定会倾向于那些教育资源比较富余的家庭,本身已经会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如果倾向富裕家庭却只能招来能力更差的学生,那自主招生就更加一无是处了。

那么,自主招生到底招收到了一些什么样的学生,这些学生表现如何?我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做了一些简单的研究分析。

【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研究总体为北京市行政范围内所有教育部直属、其他中央部委或北京市所属非民办大学中的 2006 级和 2008 级学生(即 2006 年或者 2008 年高考,此时自主招生已经全面开展)。利用北京市教委提供的 2006 级和 2008 级在校学生学籍数据库作为抽样框,样本规模为 5100 名学生,问卷回答 4771 人,去除关键问题没有回答的样本后还剩 4749 人。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调查是分层抽样的,其中清华北大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占总样本 30% 左右。

问卷包括这样的问题:

根据这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确定在这批学生中一共包括 470 人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并获得了优惠政策,占这些学生的十分之一,在各个分层分布如下:

一,获得自主招生的学生的学业表现如何?

在问卷中我们抽取了三个可以衡量学业水平的变量,分别是

1,在班级中的排名百分位,接近 1 表示靠前,接近 0 表示靠后。

2,在六级考试中的分数,用原始分数除以 100 表示。

3,是否在大学期间获得荣誉和奖励。

首先分析上式中的

,即自主招生与学业表现的关系是否显著,结果如下:

上图的解释是这样的,对于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来说,其中获得自主招生的学生比起非自主招生的学生在名次百分位要高 5.6,六级考试成绩高 19 分,获奖概率高 10%,三个结果都是在 1% 水平上显著的。

事实上这个结果有许多研究都已经发现了,比如十年前的这个新闻就收集了一些高校的分析:

高校自招学生两极分化 普遍强于高考录取学生​gaokao.chsi.com.cn

但这个分析其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自主招生本身就是高校收揽人才的一种手段,通过给予优秀学生一定的优惠,防止他们报考其他高校。近些年来还能看到很多新闻,比如某某省的状元早已获得某校的自主招生资格。对这些学生来说,自主招生属于双保险,或者锦上添花。在这个背景下,自主招生学生的学业表现好于非自主招生学生,并不奇怪

为了处理上面的问题,我们将回归式修改如下:

与前面一个式子相比,控制了来源省和高考分数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控制个人的能力,观察到更纯粹的自主招生的效应。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如果

是自主招生的效应,那么

就是高考分数的效应,将两者比较,可以对比「通过自主招生」和「在当地高考多一分」在学业表现上的影响差异,结果如下:

以上三张图分别表示班级名次、六级考试、奖励荣誉三个方面学业表现的自主招生和高考分数的效果,不难发现三个结果:

1,自主招生的效应比第一张图略低一些,但仍然是显著的。

2,自主招生的效果和高考相比非常之大,获得了自主招生的学生,在同学校专业、同来源省的基础上,在学业表现上约等于高考分数高 60 分的普通考生。图上看起来比较接近,是因为我已经把高考分数除了 100,否则看起来会完全不能比较。

3,从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分数的含金量」,不同省的高考分数每高一分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可以看到上海、江苏、河北等地的「分数含金量」更高。

因此,总体上来看,通过了自主招生的考生,即使控制了学校、专业、来源、考分,在学业表现上也显著好于普通学生。

但接下来就遇到了第三个问题,我们在样本里面包括了清华北大人大、其他 985/211、其他学校,这三个档次的学校(可能有人会说清华北大和人大不是一个档次,这个见仁见智,主要问题是人大单独拿出来样本太小了),在这三个档次的学校的考生质量和自主招生学生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三个档次的学校中,获得自主招生和学业表现的相关性如何呢?

仍然使用上面的回归式,但将学校分成三类分别回归,可以得到下图:

可以看到,在三类学校中,获得了自主招生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表现差距是不一样的,在清华北大和人大,获得了自主招生的学生要显著好于普通学生。但在其他 985 和 211,这个效应就消失了,只在六级考分中 90% 的水平上显著;在其他普通高校,两者更加没有差别。

因此,「自主招生学生的学业表现好于普通学生」这个判断,似乎只在最好的学校存在,在顶端之外,自主招生学生并没有呈现出更好的表现。

问题在这里还没有结束,在同样使用了本数据的《中国大学生成长报告 (2015)》(李路路,2015)和《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自主招生与人才选拔: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的发现》(吴晓刚 李忠路,2017)中,两位作者将获得自主招生的学生分为「掐尖录取生」和「破格录取生」,后者指的是高考分数低于高校在当地文科和理科录取分数的学生,即高考分数不到录取分数线,但由于有自主招生,还是被录取了。

两位作者都发现,即使是分数低于录取分数线的「破格录取生」,在学业表现上还是好于在录取分数线上的普通考生,这点与我们之前的结果类似,自主招生约等于高考分数高 60 分。

但当作者进一步控制学生家庭个人差异后,这个效应就消失了——

作者认为,这个结果说明自主招生虽然提高了学生学业质量,但是是通过吸纳家庭状况更好的学生获得的。可以这么理解——在录取线边缘的富裕家庭学生,由于获得了自主招生的保险,更容易在发挥失常时挤出那些相对贫穷的没有获得自主招生的学生。但富裕学生更好的学业表现,是由其更好的家庭背景带来的。

这个判断至少有一半是对的——自主招生学生在家庭情况上确实远好于普通高考生,见下表——

可以看到,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在父母教育年限、父母是高管、父母务农以及其他家庭文化资本上都有显著差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年收入,自主招生考生在家庭年收入上比普通学生高出 53%。

那么,上面两篇文献的另一半结果——控制了家庭背景后,自主招生的学业表现和普通学生就没有显著差异了——是否有说服力呢?

我们注意到,这两位作者实际上都错误地控制了哑变量。首先,作者分别控制了专业哑变量和学校哑变量,即「物理系」是一个 0-1 变量,「清华大学」是另一个 0-1 变量。这个控制方法的前提是每个学校中每个专业的排序是大致相等的,但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的物理系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物理系在校内的排名是完全不一样的,正确的控制方法是将学校和专业组合在一起变为一个哑变量。另外,作者分别控制了省份哑变量和标准化高考分数,也是同样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将连续的高考分数和省份哑变量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数值。最后,正如我们上面的分析,除了清华北大和人大,其他学校的自主招生质量本来就没有更好,这也降低了结果的显著性,我们可以把清华北大人大三所学校拿出来专门进行分析。

在修改了上面的结果后,我们在清华、北大、人大中纳入上表中所有家庭背景变量重新计算,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与前两位作者的结果不同,即使控制了家庭背景变量,自主招生对名次和获奖概率的效应仍然没有消失,只有六级分数的效应消失了。这个结果说明,在北大、清华、人大的自主招生学生,的确在学业表现上优于同样背景(学校专业来源考分家庭情况)的普通学生,对这些学校来说,自主招生的确纳入了更优秀的学生。

综上所述,自主招生的效应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

1,对北大、清华、人大这个级别的高校来说,自主招生有助于他们锁定更好的考生,这些考生在学业上的表现和普通考生之间的差距,与高考分数差 60 分的两个普通考生之间的差距相当。

2,自主招生的确会招入家庭背景更好,更富裕的学生,但这些学生更好的学业表现并非来自于他们的家庭背景。

3,在清华北大和人大之下的高校,自主招生没有呈现出比同分数高考生更好的学业表现。

那么,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可以从两者的差异开始说起。

「强基计划」的考核发生在高考后,自主招生发生在高考前,按照文件理解,在高考结束后,拥有「强基计划」名额的高校专业会按照名额的一定倍数,从高考投档名单从高到低划线,并组织第二次考核。将高考成绩、考核成绩和高校给予每个学生的综合评分加权后,得到最后分数,予以从高到低录取。

这个过程,其实我们已经很熟悉了,那就是考研复试。考研初试决定复试名单,导师根据你的科研背景、面试情况来决定是否招你读研究生,对于总分 750 分的高考来说,相当于在考完高考之后会再有一个总分为 112.5 的面试 + 背景考核成绩。

这个过程加上不许转专业以及硕博连读等规则的限制,「强基计划」实际上是来了一次从本科一年级开始的「本硕博连读」。这个过程肯定会吸引更多对基础学科感兴趣且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连续培养也有助于这些学生尽早进入科研轨道。当然,这些学生必须有些家底,本硕博连读可不是闹着玩的。

对学校来说,自主招生的取消和「强基计划」的出现,是对当前下方的高校自主性的一次回收。用自主招生对优秀生源的全专业掐尖不再可行,只能通过打造更好的「强基计划」相关专业吸引力的方法来吸引原本可以用自主招生手段达到双保险的奥赛学生,这对基础学科优秀的文理高校相对有利。另外,一部分较为富裕且不参与奥赛的学生少了自主招生这一道保险,除了硬拼高考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但对于录取结果来说,我个人认为在顶尖高校不会有很大区别,自主招生之所以有相当于 60 分高考的效应,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后放松了复习导致的,既然能在高校表现更好,为什么不相信自己能在高考中表现更好呢?在顶尖高校以下,则会有一部分滥竽充数的自主招生学生被高考生淘汰,。至于一些学科竞赛的学生,也不一定会在所有强基专业中失去优势。毕竟,这还是一个透明的平台,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

知乎用户 要淡定 发表

在我看来,**强基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天坑专业研究生生源问题。**同时也捎带上几个难就业的文科专业。高校论文大户,生化环材专业会普遍进入该计划,并推行所谓 “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 政策。

很多人都从高考的角度来谈。其实政策制定者(也就是各个高校的高层)其实并不会太考虑这一点。因为高校的绩效很大程度上都是看研究成果。最硬的数据就是各个基础学科发表的论文水平,各个高校拼的刺刀见红。而这些论文主要是研究生在一线做出来的。搞好本科教学属于政治正确,但是没啥量化成果的这种事情。

强基计划主要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1、砖工水平下降问题。**最近几年来伴随生化环材学科研究生扩招而来的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尤其在开放外校保研后,一些中流 985 院校连自己的本科生都难以留下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 “没听过的学校考来的”(某教授语)。这些专业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生源真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2、砖工脱坑问题。即使在相对稳定的本科阶段,也有相当多数的人,面对新兴行业高一个数量级的工资水平,赶紧转专业走人,或是大三就开始准备跨专业考研。这也解释了同样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信息科学为什么没有进这个计划,因为 IT 专业本身火爆。

再加上,这些都是体力密集型专业,特别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师生关系特别紧张。屡屡传出研究生自杀新闻难道基本不都是所谓强基计划内的学科吗?

在这个信息通透的时代,什么 “二十一世纪专业” 的牛皮很快吹破。你百度一下某些专业,排第一位的就是知乎的劝退吐槽。但是高校不能放弃生化为代表的学科,因为主要靠这些学科刷 SCI 论文数据。这样的利益格局下,尝试玩过的花招有基地班,大类招生,提前批等等。现在这个 “强基计划” 不过是集成了之前这些手段,同时吸取了学科竞赛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纷纷换专业这个教训,进而要更胜一筹:一锤子买卖,直接本硕连读,或者本硕博连读,尽量保障学生不换专业不转行,保障廉价劳动力贡献至少五年青春在所谓实验室。

参考:

不得以 “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 等方式进行恶性生源竞争或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录取;不得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或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知乎用户 盐选成长计划​ 发表

在所有的的招生形式中,「强基计划」无疑是最新的一种。

2020 年 1 月 15 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政策一出,立马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长现在对于教育政策的关注程度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普遍认为强基计划是自主招生的「替代品」。

自主招生曾经引发每 10 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中就有 1 人报考的热潮,相信强基计划也会让更多学生和家长追逐。

话不多说,政策的原文在我下方的文稿中,大家可以自行查看,我们把几个核心点找出来跟大家讲一下:

第一,强基计划产生的背景。

在强基计划文件发出的同时,自主招生也被叫停了。

自主招生是从 2003 年开始全国试点的,从「自主」二字我们可以读出,这种招生形式的初衷呢是给予高校和家长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说简单一点就是无论从高校层面还是家长层面,大家都认为单纯以高考这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去决定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为什么后来被叫停了呢,其实高校和家长都有原因。

高校对于优质生源的竞争程度是异常激烈的,这不光体现在北大和清华这样抢状元的学校身上。

普通 985、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学校名气不那么大的学校同样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所以参与自主招生的各个高校使出浑身解数,不断降低审核标准的同时也在增加降分优惠。

另外作为家长而言,受到一些不法机构蛊惑也好,自身望子成龙之心作祟也罢,绞尽脑汁想办法帮助孩子拿到更高人一等的报考条件,所以造假现象频频出现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这个事情在 2018 年到达了一个顶峰时期,无论从全国报考人数上,还是资格通过人数上,还是获得降分优惠上,但是高考完接着就爆发了河南严重的报考条件造假事件。

所以在 2019 年自主招生简章出来后,我们发现,几乎全部高校把条件全部提高到要求奥赛的省级一等奖。

这背后肯定也有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存在,所以自主招生一下子成了家长口中的鸡肋,在此情形背景下,强基计划来了。

所以很多人一开始误认为强基计划其实是自主招生的替代品,其实这样解释是不准确的,他们都是高考改革中的一种尝试。

具体强基计划能走多久,是否会和自主招生一样持续个 10 几年,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第二,强基计划适合报考的对象。

政策原文中是这样提及的: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如果说自主招生的重心更多的放在招生上,那么强基计划的重心显而易见放在了培养上,所以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

这句话不难理解,就是高校会给你创造更好的成才环境,但是成才后肯定要交还给国家来安排,有点类似于军校招生,所以服从性比较差的考生谨慎报考。

自主招生中明确的招生条件概括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知乎用户 南瓜丶奇迹师 发表

打个广告

文理基础哪家强,清华隔壁选北大

[从 “强基计划” 看专业:大家眼中的 “冷门专业” 怎么就成了国家的 “香饽饽” 呢?​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doBrXdSJgwWKMjKFrbg70g)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简单地说,就是基础但是不热门的专业被国家拉了一把。像经管、计算机之类的国家不用专门提出也有一大堆的人选择。把优秀的学生投入到这些基础文理学科当中,对基础学科的发展肯定非常有利。但是国家为什么不思考一下,这些重要的基础学科为什么需要国家专门拉一把?

环化生材四个大坑,基础学科占 2 个,数学物理难度劝退。数学还可以搞金融数学等。历史、哲学、古文字、化学、生物,这基础学科学成之后,就业待遇方面和当下热门计算机、经管之流完全不能比。如何让原本就优秀的同学接受毕业之后待遇不如一个当初选热门专业的人?

特别是,文件中提到,原则上不允许强基计划的人转专业,明摆着怕你们离开基础学科。

国家想要留住基础学科的人才,最最关键的就是提高科研人才的待遇。过着 996 的生活、拿着为爱发电的工资,还真比不上过着 996 的生活、拿着卖命钱的码农。你让一个顶级高校化学毕业生一个月拿 6000R,真的大丈夫吗?同等级别高校计算机毕业生白菜价都上万。待遇上不去,就指望考生为爱发电,投入到 XXX 建设当中。

就这样,寒门学子去选择这些专业,难免要考虑一下日后的就业情况。所以这些计划还是让家底殷实,能把热情点燃数十年的人去选择吧。寒门学子还是卖命计算机吧,或者寒门学子的下一代就有机会参加强基计划了呢。

在工作心理学当中,有一个公平理论。说的是人们会把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和其他人投入产出比相比较,如果低了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为爱发电能发几年?

把养留学生的钱给基础学科的学生岂不是更好?

再次强调,永远不要希望优秀的学生为爱发电。谈不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是凭什么他们就要投身基础学科而不顾自身经济利益,让某些人在电脑前敲着键盘散布 “读书无用论”?我心疼他们学了那么久的基础学科,建设了国家的基础学科,收入还比不过收割韭菜的孙某。真的,有时候听到我村里人说“xx 家的儿子,xx 重点大学化学毕业出来,一个月才 5000 元” 就难受。

现在取消了自主招生的后果就是,所有非裸分的方式只能就读规定的专业而且不能转。摆明了国家要把优秀生源往基础学科引导。那就要做好日后的就业时候的工作。

等等,某些工科学校的哲学、历史、古文字学咋办?

这些基础学科越看越像国家要扶贫某北(狗头)


教育的重复性不会因为几份文件的出台就改变。

在浙江的 “三位一体”,在上海的 “博雅计划”,之前的 “自主招生”,现在的 “强基计划”,都只是加强版的高考罢了,受益的永远是竞赛生、面向的也永远是竞赛生。各种计划只是变了一个名字。当下的自主招生有缺陷(被曝光各种舞弊现象),修修补补已经过于复杂,不如重新出台一种计划。

这次的强基计划更像是三位一体的削弱版(对竞赛生而言)。

三位一体要求 60% 的高考,30% 的校考,10% 的学考。

强基计划要求 85% 的高考,15% 的校考。(我确信越是顶级的大学,高考比例越接近 85%)

校考,说白了就是一次竞赛考试。难度就是联赛的初赛水平。

浙江的重点中学的实验班、火箭班之流,几乎都是学竞赛的。杭二学军镇海学竞赛是为了保送和自招,其他是为了三位一体。

不要觉得综合评价就是对竞赛生的不利。这种综合评价是推动竞赛发展最好的方式。综合评价降低了原来自主招生的门槛,给了中端竞赛生一条出路(铜牌省一省二),让冲刺金牌、省队失败的人有了一个比较好的退路。对于学过某科竞赛的学生来说,校考拿高分、接近满分完全不是问题,而没学过竞赛的人而言,拿到及格分都很困难。

强基计划不会取消竞赛生的优势,它是全民竞赛的标志。它附带了一种效果,可以让一个人学习多门竞赛,但是并不深入,算是一种竞赛层面的通识教育。

顶级高校对于高考分数的重视程度没有那么高,因此对于校考的筛选肯定极为重视。

(至于为什么不重视高考分数。因为全省前 500 的分数差距主要在语文。而高中所有学科对于大学来说,最没有存在感的学科就是语文)

而在我参加三位一体的时候,我注意到,大家的高考得分都集中在 670~690。也就是说,高考得分区别不大,分差在 20 分的样子。

那么折算一下,20/750*85=2.27 分。2 分的差距在 15% 的校考当中,竞赛生可以轻轻松松超越纯高考生。

大家再联合最近的选考制度。选考在浙江能考两次,我没看其他省份的选考制度,如果也是两次的话,那么第一次的成绩在强基计划的入围条件中肯定是很重要的一环。

再看看浙江的三位一体是怎么弄得。一般第一次选考 435 能入围北大清华的 B 级别或 P 级别,如果再有省一会给 A 级别或 A+。

所以我猜理科强基计划是第一次选考成绩结合竞赛成绩来决定入围条件,因此省二未必没有机会。


我以理科学生举例子。语数外物化生,以下按照满分 100 分计分。录取方式就简单划分一下。

1、数理化生信其中一科达到满分,举例国家集训队成员。

2、数理化生多科达到 80 分或者一科 90 分其他科目 70 分,举例综合评价。

3、语数外物化生都达到 60 分,举例高考裸分。

70 分是初赛水平。

一般而言,强省省二有 80 分的水平,弱省省一 80 分水平。

银牌算是 90 分。铜牌 85 分

以上一段是胡扯了一番,非常粗浅地说明了保送、强基(综合评价)、高考之间的区别。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清北每个暑假的综合营、学科营。

北大推出的哲学营、考古营、历史营已经有抓文科学科的趋势。

那么在文科学生缺乏竞赛的情况下,文科的入围条件或许会参考各种大学举办的学科营。虽然文件中也提到,不允许夏令营、冬令营与强基计划挂钩,但是入围条件是宽泛的,怎么可能不考虑到这些 “营” 的影响?不会完全挂钩(例如优秀营员直接入围),但是优秀营员肯定会被优先考虑入围。

我随意百度了一下,发现清北浙交复都是有各种 “营” 的存在。这些 “营” 或许会成为强基计划的一个关键。

之前我参加清华的综合营的时候,最后的结果会被加入到清华三位一体等级评定当中。

因为入围与否不在单纯的参考竞赛的成绩,也就是说你可以利用其他的成绩来证明 “你有能力被录取”,像一模二模、清华的 thussat 等考试。当你报名强基计划的时候,考试可能需要提交:第一次选考的成绩、高三期末考、一模、二模、三模、竞赛成绩、各类证书。

所以入围条件 = 高考成绩 + 各式各样的模拟考成绩 + 竞赛成绩 + 学科营成绩 + 其他特别的成就(出书?)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一考定终身” 现象的发生,尽力避免优秀的学生因为高考失误而失去机会,又可以使得高校有一定的自主权。

于是在这个时候,高中的背景变得比较重要。假如你是超级中学出身,你就更有可能入围。因为超级中学的模拟考的含金量更多。例如浙江有五校联盟(杭州第二中学、杭州学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嘉兴市第一中学、宁波效实中学),这场模拟考的成绩就非常具有**证明力。**而且超级中学也可以算是你能力的一种简单背书。

知乎用户 爱达解解帮你选对 发表

自主招生取消了,增加了一个强基计划,强基计划是什么,又与自主招生有什么区别?

适合什么样的孩子呢?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最后一条格外值得关注,即学了强基计划相关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一、什么是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主要是为了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叫基础学科,像计算机、电器、通信这样的是应用学科。

基础学科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要是搞应用开发,潜力有限。

同时,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也是靠基础学科,比如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等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家,我们国家在基础学科的顶尖研究上,与西方相比有差距,因此要加强基础学科。

强基计划,原则上录取之后不得转专业,就是你一定得喜欢研究基础学科,还得有能力,高校会给你这样一个录取分数。

二、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

强基计划,招生大学档次高,是 36 所双一流 A 类学校。

我们知道 985 院校共有 39 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这三所原参与自主招生的 985 院校,无缘首发阵容。

分析原因可能是这 3 所学校在双一流建设评估当中分数低,只确定为双一流 B 类学校,这一次的强基计划没有这 3 所 985。

也没有 211 学校,在自主招生的时候,共有 90 所学校,包含了很多 211 学校及非 211 学校,而这次首批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只有 36 所 985 学校和双一流 A 类学校。

三、强基计划的招生定位

选拔在基础学科方面拔尖的学生,在高考出分之后确定校考名单,要看你高考的单科分数,高校觉得你的单科分数及总分比较合适,才会要你。

以前是出分之前就确定加分了,而现在就是出分之后,这样初审能够达到初试的学生数量会大幅减少,从这方面讲,强基计划肯定要比自主招生难了,并且规定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学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的条件方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如果你的高考分数,比如数学、物理、化学都能达到 90% 以上是有机会的,因为它最低的是要求 85%,而且要求破格录取的学生,必须在一本线以上,这是一个硬性标准。

四、强基计划的招生程序

3 月底发招生简章,4 月份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可以在网上报名。

6 月份所有学生参加统一高考,6 月 25 号所有的省份高考分数都出来之后,6 月 26 号之前,也就出分之后,在 6 月 26 号之前,要确定初试名单。

7 月 4 号之前高校组织考核,7 月 5 号之前必须向社会公布加分标准。

要求高考成绩,高校的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按比例合成考试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

高考总分要低,恐怕也很难被录取,也就是说离你理想的学校在 20 分以内,希望大; 20 分以上,希望很小。

高校的考核安排在了高考成绩发布之后,作为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强基计划取消了证书、论文、专利等考核的方法,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

强基计划改变原先的降分录取的方法,将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的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等,折合成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了对学生更加全面综合的评价。

因此,一个学生未来想成为强基计划的加分选手,要全面的发展,当下高考成绩占比还比较高,占 85%,今后有可能会下降。

五、招生计划数弹性大

原来的自主招生计划会限定招生名额不超过招生计划数的 5%,但在这一次的强基计划里没有具体限制,可以由高校和各地教育部门充分沟通,统筹生源。

很有可能会增加强基计划招生的数量,提前把一些具有单科优势的学生,确定加分,录取到更好的学校中。

六、人才培养的模式

1. 单独制定一套培养方案,配备一流师资,实施导师制,小班化培养。

2. 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名额比例更高,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 - 硕 - 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3. 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让这些学生参与研究。

4. 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科学分流。

所谓科学分流,一是水平不行的,可能会被淘汰,另外有特殊特长,兴趣爱好的可能会分流到相应课题组。

七、强基计划相关专业就业

强基计划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那么学基础学科毕业只能从事科研工作么?当然不是!

下面介绍强基计划主要 6 个(类)基础学科的学习及就业方向内容。

1. 数学专业

数学专业毕业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只要再学习一些相关知识,他们可以转向很多理工、经济类专业,比如计算机、统计、金融、经济学等。

数学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知识、逻辑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上都有较大的优势,一般来说,跨专业考研或跨专业就业都不困难。

据统计,毕业后收入较高、工作相关度高、提升较快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金融、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等相关行业领域。而数学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相关行业的技术岗位,如精算师、银行、证券业工作、程序员、数据分析师等。

2. 物理专业

物理学就业与大多基础性专业相同,主要在高校、国防部门、科研机构等从事教学研究及相关科研管理工作。

中国有很多与物理相关的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这都是物理学毕业生深造和就业的好去处。

许多以物理为基础的学科领域都闪烁着该专业毕业生的身影,如信息、能源、航天、军工、材料、交通、经济、生命科学,等等。

3. 化学专业

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化学系的毕业生主要在化学及其相关领域,如化工、生物、医药、材料、环境、农业、食品、检验检疫、环境、国防、能源、信息等行业从事生产与科研工作,从事教师职业、报考政府机关公务员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有一些毕业生立志当科学家、搞研究,他们就选择在国内外深造,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4. 生物专业

社会上有一种误解——“生物专业不好就业”。“生物专业不好就业”的印象,可能来自于国内生物 “对口” 的就业岗位不好找,就业面较窄。

如果想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科研,需要读完博士。

本科生如果选择直接就业,很可能要去医药企业或转行。

目前,国内杭州、上海、北京等很多跨国的和国内有名的生物医药企业都需要优秀的生物学人才,将来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那里有年轻人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

生物学有很多领域,各领域之间也存在差异,比如生物信息和生物统计方面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这两个领域与信息科学和统计学有交叉。所有,生物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考虑多接触跨学科的知识领域。

5. 历史专业

阳光高考平台统计数据显示:历史学毕业生规模为 16000~18000 人,连续两年就业率都在 65%~70% 之间。

从专业对口方面来说,历史学职业需求相对较少,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从事教师工作,或者向历史学研究方向发展。

总的来看,当前历史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1)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博物馆、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

(2)在高校、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在出版社、杂志社、网站等媒体从事编辑、记者等工作;

(3)报考政府部门公务员;

(4)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等。

6. 哲学专业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哲学专业本科就业率连续三年在 75% 上下,处于中等状态。

与那些热门专业相比,哲学专业虽然没有那么受宠,却保持着较高的稳定性。

无论从地域方面,还是领域方面来看,哲学系毕业生分布都比较广泛,其主要就业方向有:

(1)公务员

毕业生可在国家、省、市等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或文字性工作,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具有很大的优势。

(2)文教事业或新闻出版部门

除公务员外,该专业毕业生还可到学校、科研单位或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研究性、采编类工作,但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等条件要求较高。

(3)各类企业等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可到企业的党办、文秘、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部门从事各类实际工作。

专业篇

空腔医学技术 | 口腔医学 | 金融数学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城乡规划 | 物联网工程 | 公共管理

电子信息与技术 | 电子信息工程 | 心理学 | 汉语言国际教育 | | 社会学 | 适合考公务员的专业

院校篇

新一线城市院校与专业推荐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西南民族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东北财经大学 | 东北电力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 你在报考大学的时候都考虑了什么呢

政策篇

2020 年高考延期 |2020 年强基计划 |2020 年新增与撤销的本科专业 | 本科生体育不合格不能毕业

学习篇

长时间高效学习秘诀 | 职场加分技能 | 如何骂醒一个高三不想学习的人相见恨晚的知识 | 快速进入心流状态的方法

❤看完想请你帮小姐姐一个忙哦:

1、点个赞,让更多小伙伴看到这篇分享

2、点个关注,第一时间 get 我关于职业世界的各类干货 @爱达姐姐

3、点个收藏,抓住它,别让这个回答跑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骗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学基础学科了。

还不能转专业,还可能要直博,唯独没说退出机制。

让人学生物哲学历史化学,从国内本校大一开始直博?

这不是欺负人嘛。。。

知乎用户 雨落长川​ 发表

浙大竺可桢学院之前搞过类似的计划,叫求是科学班,就是各种资源倾斜,选拔最好的学苗。已经好几年了。

前几天我看到北美校友群里有个求是科学班(生物)的学弟在找人内推加州码农的岗位。

https://u.wechat.com/MBO0wXlejdxmJBeOLFoqkT8 (二维码自动识别)

知乎用户 胖子 发表

让你们成天劝退,吓得 XX 部都取消自主招生改强基计划了,来保住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哲学古文字等专业了。

知乎用户 弗兰克扬 发表

目前还只是一个政策方向,还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所以只能粗略地做个判断,这个政策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为国家的部分缺少人才的基础学科领域培养人才,类似于国防生和定向生。

但是,在描述就业方面又很模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你只负责招生和培养,却不负责解决就业,更不会提供有竞争力的就业岗位,那估计会去学的人就很少了。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中科院还在筹备国科大的时候,听起来也是各种宏大叙事,激动人心,什么也是讲究小班制,导师制,每个人都能有机会跟顶级学者院士学习,毕业直接对接最顶级科研院所继续搞研究。

后来呢?


其实,我们高等教育的问题,表面看起来都在吐槽各种本科生培养计划不完美,但最关键的点在于毕业后的出路问题。

你只是闷头培养基础科研人才,却不改善科研人员的地位和待遇问题,谁会愿意去读?读完出去当千老吗?

这个政策,又加了个不准转专业的限制。在本科毕业后,也只是说会在公派留学,保研上给予优待,但这种优待都是一个有弹性的东西,是模糊的,不确定的。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又有多少人愿意去赌一把?

这就相当于公司不愿意给一个优秀员工较高的起薪,而是跟员工说,你先跳槽来我们公司,只要你干得好,工资涨三倍都行。

有多少人会相信这种不落到实处的承诺呢?

所以,加强培养基础科研人才,最重要的不在于你怎么筛选,怎么培养,**最重要的是出路问题,**如果你承诺,只要在读期间达到什么样的指标,就可以保证在几大科研院所拿到编制 offer,年薪不低于 XX 万,我相信肯定会有人愿意去读的,毕竟热爱基础学科的人还是不少的,只不过许多人都是为生活所迫而已。

知乎用户 zibuyu9​ 发表

个人比较期待。特别是对于相对冷门方向如哲学、历史、古文字学的专门支持,应该是真正实现我们文化自信的有力举措。清华前两天刚开过教学委员会的会议,其中就有关于强基计划的举措:清华大学探索书院模式,落地强基计划。除新雅书院外,学校计划新成立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

[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召开 2020 年第一次全体会议 - 清华大学新闻网​news.tsinghua.edu.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news.tsinghua.edu.cn/info/1003/78239.htm)

我接触过一些新雅书院的同学,的确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是成为顶尖人才的气质。也非常期待接下来这几个专业和交叉学科书院的建成。

不过在具体举措上,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例如据说强基计划是不允许入选学生转专业的,如何选拔真正热爱相关方向的同学,规避为了获得入场券的权宜之举,恐怕对高校和对考生都是场考验。

知乎用户 林为珮 发表

写在前面的:

1、现在绝大部分基础学科的所有学生都允许自由转专业,大部分同学本科的时候也没有转。况且新政策只是参加『强基计划』的同学不允许转而已,又不是所有学生都不允许转。

2、小语种等提前批专业,几十年一以贯之不允许转专业,也没见出什么大问题。

3、『强基计划』本来就是优惠政策,总要有点付出的,不能什么好事都自己占了。

4、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强基计划优惠力度不如自主招生,且不说文件明确说明极为优秀的学生可以降到一本线录取,高考成绩只占 85% 的优惠大家觉得少吗?

高考满分 750,按高考占 85% 算的话,强基计划满分 132 分——

拿到一半的分都有 60 + 了,自主招生有几个能拿到 60 以上的加分?明显强基计划优惠力度大太多了。


高中时参加北大夏令营,老师问我想去哪个,我跟老师说想去天文营。

那时候是真的很喜欢天文,也觉得自己大概会搞一辈子天文吧。在天文营的几天,遇到了很多搞天文竞赛的小伙伴,也接触到了很多天文知识。

当时笔试全都是天体物理的各种计算和推导(大概是我物理学最好的一个模块了),面试是大家一起讨论 “人类该不该探测外星人”,我一直记到现在。

由于夏令营和自招挂钩,天文系自招标准要低于北大自招标准。如果获得优秀营员(三分之一左右同学可获得),可以获得北大自招资格,当时带队老师跟我们讲,如果北大自招分数线 330,天文系可能会降到 300 分,而且还免面试。不过我最后没有参加自招,我也不太清楚具体执行情况。

我由于晕车加上身体不舒服,那几天全程跟在带队老师身边。我毫不夸张地说,大部分同学都来问过带队老师可不可以自招选别的专业、可不可以高考后选别的专业、可不可以大学进了天文系再选别的专业,实在不行的话,可不可以从天文系转到物理学院别的专业……

老师最开始还很耐心跟大家解释政策和规则,会跟大家讲天文系挺好的,到后来,大家越问越触及老师的底线,很多同学真的就是毫不掩饰地将这次天文夏令营当作一个进入北大的捷径和跳板,自己高中还没上够一半,就摆出一副一只脚已经踏入北大、恨不得赶紧转专业摆脱 “天文” 两个字的姿态……(当然,回答全部是否,只要通过天文系自招,哪怕你考了省状元,只要来北大就只能去天文系,且不能转专业。这也是老师原话,具体执行层面我也不清楚)。

老师很沉重地跟我讲,我们天文营招生简章第一条就写那么清楚,热爱天文、喜欢天文,如果你不喜欢天文,为什么要报名呢?我们花这么多钱带大家去参观博物馆,请专家给大家讲座,给大家自招这么优厚的待遇,就是为了招收到真正喜欢和热爱天文的学生,而不是为了给投机取巧者一个更低的捷径进入北大。她跟我私下说,那些明确表示想把天文系作为跳板的同学,无论笔试面试成绩怎么样,老师们考虑优秀营员也会很慎重的(夏令营人不是很多,老师能认个七七八八)。

老师也讲过,如果夏令营的严苛条件(不能转专业)能够逼退那些不热爱这个专业的同学,看起来他们是吃亏了,但实际上他们占大便宜了。要是真正占这个便宜进了大学,那他们真正痛苦的日子才开始。

当然,最后我虽然获得了天文系的自招资格,但也没参加。高考后天文系在我省无单独指标,我的分数又不够物院,我也就跟天文彻底无关了。


专业本来就是应该凭兴趣来选的,而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捷径和跳板。

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强基计划” 一听名字就是为了扶持基础学科设置的捷径(相对于纯高考生而言),既然自己走了捷径,那就必须有所付出。

所有的东西都是有价码的,总不能好事都让自己占了。如果想选别的专业,那就高考多考几分,骨气硬一点别占用强基计划指标。

如果自己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大学,就别抱怨不能转专业。

就这么简单。


我觉得正面影响要远大于负面影响,可能迫使高中生不得不把专业问题看得更慎重。多少高中为了增加几个清华北大名额,会忽悠学生,『进了大学再转专业啊』『大学学什么专业无所谓的』之类的话,多少高中生自己何尝不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报专业的。

我觉得强基计划也会筛选出更有兴趣、有能力、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同学进入基础学科。这个计划就是给那些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有勇气『一条道走到黑』的同学的捷径,没这个勇气和热爱程度,您也别眼红人家。

别人占了优惠,不代表你就吃亏了,毕竟你可以随便选专业不是?毕竟等基础学科的同学没 funding 真的需要靠爱发电的时候,您也没这份爱来发电不是?

知乎用户 kkksc03​ 发表

政策目前非常模糊,有很多的解读方式。有些同学因为这个政策而感到不安。我会从乐观的方面对政策进行解读,个人看法。

观点:对于竞赛党来说,并不是被判了死刑;相反,可能是一个机会。

解读《教育部关于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四大竞赛的学科都在此列(狗头。如果想发财,这里也提到了 IC、SE 和 AI。说明搞竞赛的依然可以继续有对应的专业可以读。至于 CS——对于国内大多数顶级学校来说,软工和计科除了学费贵一些以外,还有什么差别吗?基础科学专业可以开展。注意这个 “等”,没把话说死。

部分 “一流大学” 建设高校(见附件 1)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 按照 “一校一策” 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2020 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作。

名单比自招少很多,基本上就是前 985 工程的学校。不再组织自招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学校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规定的框架内自己制定招生政策。

符合高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每所学校根据自己招生计划一定倍数确定入围校内考察名单。按照高考至少 85%、校内测评最多 15% 的比例确定录取。

这段很关键。很多人误以为自招搞竞赛不降分了,实际上是对政策的误解。既然是 “倍数”(而不是等额)初审,那么自然要降低高考分数标准。

这意味着什么呢?可以使用数据来说理。当然很难界定 “基础学科” 的比例,那么我们可以进行等比例缩放,假设 2019 年实施此政策,所有科目都是基础学科(虽然并不是,但是等比例稀释不会影响很多结果),会有什么结果(以福建为例)。

2019 年福建清华录取线是 673,对应 80 名(假设北大和清华按照一定比例均匀分配)。那么 2 倍录取名额是 160 名(对应 665 分),3 倍是 240 名(对应 661 分),4 倍是 320 名(657 分)。由于高分段的学生都会优先选择北大清华,所以录取人数大约就是和排名是比例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强基计划也是有降分的效果。考虑到一些基础学科还不是很有钱景,这个分数线还有望再低一些。因此说强基计划没有降分的可以洗洗睡了。不过的确降分力度不会很大。考虑到高分段文化课都差的不多,内卷化非常严重,这个层次的学生哪怕降 1 分都有可能会非常不同。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 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这句话非常模糊,但是说明了还有后门可走。最低本一就可以哦!(注意,国集保送生优先于高考,他们已经被保送走了,这里不包括国集)

极少数是多么极少数,有才能是多么有才能,一概不知。但是可以做个数量级的估计。

2019 年福建有 20 万人参加高考。NOIP 有省一者的考生大约一两百人,5 科竞赛也就五六百人。0.05 万比 20 万(0.25%)算不算极少数?

如果这个也太多了,那么就说省队级别的选手,大约也就几十人,对于 5000 人的 985 大学招生计划来说(1%),算不算极少数?

如果竞赛都不能证明 “相关学科突出才能表现”,那么专利能证明?还是论文能证明?

招生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 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虽然是空话,但是要求高校拿出最好的资源来学习,这香不香?

以上是解读。

竞赛就没有用了吗?

个人认为,学习竞赛依然可以利用强基计划提升竞争力。政策没说,以下内容均为推断,不和政策矛盾。

实际上,强基是自主招生的另外一种形式。自招的特性——学校有一定的自主选拔权降低对于高考的要求,强基依然适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是我国的传统艺能,高校总有办法根据自己的利益利用政策。你也可以。没必要因为误解而对这个政策妖魔化。

这几年自主招生缩水是事实,只能降低 5 到 20 分就已经告诉你文化课是非常重要了,然而你还是愿意因为自招而继续竞赛。强基只是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课的重要性——还是有机会翻盘的,但你还是对于竞赛的态度有很大的转变?

好了,假设你的文化课通过了强基的入围阶段,那么恭喜你,可以大杀特杀了。假设清华录取线 673,你 657,各乘上 85%,你会发现差距缩小到了 13.6 分!如果 750 是满分,那么对应的校内评价的权重达到了惊人的 750*0.15=112.5 分!天啊,比高考化学生物的满分都要多!既然高考文化课占了 85% 的权重,高校自然不会用相似的笔试题目来决定校内考成绩。

学校自然是不会放弃竞赛尖子的,因为可以节约很多基础教学资源,可以直接对顶尖学生就基础科学进行深层次的教学与研究。所以竞赛内容和研究专长将会是这 112.5 分的重要主城部分。

那可以怎么操作呢?没说。这就有很大的想像空间。考联赛题?算法竞赛机试?面试?综合评价?还是——体育?(这些都是自招时用过的套路)

你觉得到了这个地步,纯文化课学生在这方面能有多大的竞争力,能应付这个 “多出来” 的一科呢?

你还在觉得,强基政策使得竞赛奖状成了一张废纸吗?

你还在继续想靠纯文化课,参与内卷竞争吗?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些持有学科专长参加强基计划的学生笑了。

总结

1. 芯片软件智能 AI 专业是强基计划的范围
2. 入围只看高考,计划的几倍录取人数可以入围,但是这个入围分数线可以预见会低
3. 学校有 15% 的自主裁量权,怎么评分不知道。有可能会进行竞赛方面的考核
4. 文化课依然非常非常重要,但这是老调重弹了

知乎用户 游凯超 发表

== 更新

联想到清华的学堂班计划,似乎与强基计划有相似之处:

强基计划: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学堂班: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开设小班,配备专门师资和专项资金进行培养。

分析人士可以考虑把二者进行更深入具体的对比分析。

== 原回答

标题是两部分: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所以,断章取义直接说 “取消自主招生” 的可以散了。可以理解为把自主招生改名为强基计划,然后有一些政策上的调整。

其中一些硬规定:

  1. 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应该是对应于之前的省级一等奖之类的自主招生
  2. 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应该是对应之前的国家队、金牌之类的自主招生
  3. **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改动,之前有一些人通过竞赛得到优惠,但是只是把竞赛当做敲门砖,进入大学之后就转专业走了。这项政策出来,数学竞赛上去的就只能学数学了,不能转专业。

一点看法:

  1. 优惠力度越来越低了
  2. 不得转专业这件事,可能有点一刀切了。2015 年,我参加清华金秋营,当时我是物理竞赛的,有一整个下午,很多工科老师来宣讲,他们说,就是想要数理基础好的人。所以说,数学物理好的人,其他专业也是想要的,不只是数学物理专业需要

不过,**即使竞赛完全没有加分,我还是推荐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学一点竞赛内容。**高中那一点知识翻来覆去、嚼烂了来学三年,真的很无聊,有追求的高中生不应该这样。了解一点竞赛内容对于一些高考的难题也能有所帮助。比如我学物理竞赛,那高中物理的题目对我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怎么能出得难、难成什么样,也逃不出手掌心。

以及,在越来越重视高考成绩的同时,也希望能越来越重视高考考什么,如果高考失去了选拔性(比如客观题都很简单,全靠主观题拉开差距),那重视高考成绩就是走偏了。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看看全省排名前 100 的,是靠什么成绩拉开差距的。如果数理化生基本一样,全靠语文拉开差距,那高考成绩就没什么参考价值了,全凭作文给分了……

继续观望后续配套政策吧。

== 下方是物理竞赛可用辅导书,如果能全看完,估计不愁牌子。评论区有人说小地方没老师指导怎么办,我当时基本就没有老师指导,刷贴吧了解到要看哪些书,然后买来一本一本刷。

程书:系统学习物理竞赛知识

[

程书

京东

¥ 282.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00880263456231424-0&p=AyIGZRtZEwITBVwfWxIyFwJSGlwVAhEBXB9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eXhIDFQdVGF0cBg1eEEcGJVxRURJTCWt5cXIFGSNHW05kLUYnUEQ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EloWBRsHZRprFQYUD1QTWBUFFQdSE2sVChY3g7XPwIqt3uW%2Bjb%2Bsx4rlztK%2B1qyBZStrFjJJUgFSHgkCEQZUElIUARUFUB9cFgASAlYeRxQyEgZUGFoXBxcAVnVaewIaBVIYUhYHEg5lG2sVMk1DCEZrFwMTBVc%3D)

高妙:提高篇

[

更高更妙的物理 – 冲刺全国高中物理竞赛 新版

京东

¥ 64.6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00879668309831680-0&p=AyIGZRtTHQsbB1EcWBIyEgRRHlkcAhM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EeWRwCExgMXgdIMm5nPmYwfUtwZyhfDWthZAA1WzpGSlQ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AV0aUxYDEQJXHFw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RUGlITChUAXBlaHQsQB1ISWgkDIgdUGlgUABcCUhg1FGwSD1ccWBwBFwdcK1slAiJYEUYGJQATBlcZ)

难集:刷完了那就是大神

[

难集

京东

¥ 128.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00880544940281856-0&p=AyIGZRtTEQQRAVwdWRcyFQJcGlkXAhQAXRN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cXhwDEAVVHVwdCg1eEEcGJWUTWhQFUw9Bd24VTgNMXERGMG09ZnI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HFgcABMOZRprFQYUD1QTWBYAEARQGmsVChY3g7XPwIqt3uW%2Bjb%2Bsx4rlztK%2B1qyBZStrFjJJUgFSHgkCEQZUElIUBhcCXR5aFgsSDlEcRxQyEgZUGFoXBxcAVnVaewIaBVIYUhYHEg5lG2sVMk1DCEZrFwMTBVc%3D)

知乎用户 立党 发表

说多了不好,大家买点新东方股票吧

知乎用户 飞奔的马达​ 发表

想通过 “强基计划”,振兴基础学科的初心绝对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具体操作方式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有时候做减法比做加法效果更好。

其他专业先不提,就以我自己所在的人文学科来说吧。很高兴 “强基计划” 里涵盖了历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这些纯人文学科。说明了国家对于人文类基础学科的重视。不过在具体操作上,对于文史哲能否真的和理化生并列在同一个计划里招生,我个人是有疑问的。

虽然都说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一说起就是各种劝退警告。但是文史哲这类专业是连劝退都没人劝退的超级冷门专业。如果说其他理科基础学科是因为社会产业的发展赶不上扩招的扩展,导致了生源水平下降,退转流出盛行,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的话。文科的问题其实在于本身实际上的社会与学术圈的需求量就小,根本不需要每个双一流学校都要有。对于理化生来说,强基的关键可能在于增加吸引力,投入更多资源但对于文史哲来说,强基的关键并不在于招生和吸引人才就读,反而在于缩减规模,重在课程改革。

之所以不太需要在招生上吸引人才的原因在于,首先人文学科在没有 “强基计划” 的时候每年实际上招生的质量已经足够好了了,在各个双一流学校中,人文学科的录取分本来就是最低的一档。就这样为了填补过多的招生数量年年都接受大量的调剂生,让大量不喜欢这个专业的人学习这个专业,反而降低了质量。其次,人文学科可以算作是所有学科中最 “用爱发电” 的,因为跟其他天坑专业比,连吹牛皮画大饼的资格都没有。所有想要学习这个专业的其实一早就知道以后赚不了钱,相对而言真的就是出于热爱。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用物质鼓励,还是说走专门的计划招生其实都不是 “强基” 的最好办法。因为一,文史哲本来录取分数就低,能考上你的学校就基本上肯定能进你这个学校的人文专业,不需要额外走计划。其次人家要是真的报了文史哲的志愿说明人家是真喜欢,知道这专业以后没前途但还想要 “用爱发电”,不需要特殊的物质鼓励和资源倾斜。

人文学科的真正问题不在招生,不是在鼓励大家来学。相反,应该是打磨学校打磨好自己的学科培养模式,并且主动劝退,对想来报考的学生再三说明自己是个 “用爱发电” 的学科之后,对于没有被劝退,仍然想要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好好进行培养。而许多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大学,里盲目为了追求综合性开始人文学科类的专业招生,结果自己既没有能力提供足够优秀的学术资源和课程给学生,又没有让学生习得日后谋生的其他一技之长,导致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毕业即失业”。这才是害人不浅。

所以,个人的结论是:**真想对人文学科进行强基的话,适当地减少人文学科专业的招生以及裁剪一些学校的人文专业可能才是正道。**这样不仅可能对于人文学科的长期发展无害,反而当有限的资源能集中在少数真正有实力的学校和学者手上时,对于人文基础学科的普及,对于学科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反而会是一件好事。

相关回答:

[如果大学取消哲学这个学科,会对人类社会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624060/answer/926453038)[某些大学文科专业真的有用吗,比如说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民族学,历史学?​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3926167/answer/698211001)

知乎用户 山羊月​ 发表

我关注到三个小问题:

1、社科专业的不确定性地位

文件中提到:

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但举例的几个学科全是人文专业的历史,哲学和古文字学,因此社科专业到底会不会参与到强基计划,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目前来看,可能出现的一个结果就是人文的分量压倒社科。

类似的,文史哲专业,文学不提,提古文字学,也许文学并没有被视为是一个基础学科?也许中国并不紧缺文学人才?

2、高考成绩占主导的录取导向明显不利于非高考专业的选拔

目前来看,高考成绩在强基计划成绩中占据了至少 85% 的比例,这是一个明确的导向——**对于考生而言,最有效率的决策就是参加和高考科目相辅相成的强基专业选拔,这样便可以做到一定程度上兼顾高考和强基计划。**那么哪些专业可以兼顾呢?看看举例的重点专业:

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

明显的,马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政治哲学之外的哲学是一个不怎么能兼顾的专业,因此可以明显看出来,哲学专业强基计划选拔的导向是哪一类的哲学。至于社科专业就更不提了,几乎没有任何兼顾的可能性,更别提破格录取了。

3、人文社科专业破格录取程序模糊性

目前来看,破格录取程序对人文社科专业相当不友好,原因无它:人文社科专业缺乏有公信力的,社会普遍接受的度量方式。理工科专业有各种各样的竞赛,而新概念作文大赛早就已经是昨日黄花,也许中华好诗词等节目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无论如何,人文专业好歹还有文章发表,作文竞赛,电视节目等等度量方式,社科专业有什么可以破格录取的度量方式?之前还有论文勉强可以一提(当然这也是导致自主招生学术腐败的重灾区),但现在教育部明确提出,论文已经不适用于考核:

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依据。

除了论文,我实在想不出社科专业还有什么度量手段能符合破格录取的要求——当然,也许未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手段出台,但目前破格录取的导向,已经几乎可以说将社科专业排除在外。

综上,目前来看,我理解强基计划未来一个可能的发展结果就是和高考相关的基础专业在强基计划中的繁荣。而这个结果背后,是大量社科专业和少数人文专业在强基计划中的边缘化,因为它们先天基因里就没有和高考相相成的功能。

自主招生政策在执行上的确充满了问题,但它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弥补高考制度在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如今的强基计划的导向不是弥补高考制度的缺陷,而是在高考制度基础上进行有侧重性的选拔,实际上反而是对高考制度及其缺陷的进一步强化。高考的公平性最终还是压倒了一切,这也许就是时代的选择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上个月学校招生动员会已经宣读了相关政策

把高考成绩放到 85%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但今年准备自招的学生可能日子不太好过了…

以及还有所谓的直博计划 全国 6000 个名额

一入天坑深似海…

知乎用户 二十四桥 发表

2019 年我高考

自主招生条件突然变严

那一年我们学校通过自主招生走的人非常少

加分的绝大部分都是高校专项

对于自主招生这件事

当时看到我身边很多朋友本来很有实力和特色去一个名校

但是由于政策的改变却不能如愿

心里确实有一些惋惜(19 年承认的好像只有五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奖项)

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的一个同班同学,男生,成绩很差,也没有什么特长,他爸是搞房地产的

给他买了很多的奖项

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三的时候,他用两万买了一个叶圣陶杯的国一(他有一次悄悄地和我说高考能考一本就能去西北工业大学,不过最后也没考到,出国留学了)

如果不是我亲眼看到了证书,我绝对不会相信

那个比赛我也是参加了的

当时老师怎么怎么讲对于没有五大赛的文科生,英语和作文竞赛对自招影响很大

买证书这件事情我也做过

全国英语能力竞赛的省一是 1500,我记得这个比赛的参赛费用好像是六块,然后是多少人当中选出一个奖项

(权威的大奖拿不到,就买一些名字听起来还可以的奖给自招申请表增色,有胜于无罢了并没有指望起决定作用)

所以我们高中的做法简单粗暴,就是用钱把所有的名额都买下来,你不用参赛也可以拿到证书

还有一个国学之星什么的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理科也超多,只不过我记不太清竞赛名字

我们校长的女儿,北大

自主招生加分 60

当然我承认她的能力很强

但是和北大还差着一大截呢

校长推荐制等等等等

送去了北大

对于很多普通考生来说

高考是天堂扔下来的绳子

我希望这种制度存在,让有特长的人能够进入好的大学,但是我更希望教育部能够规范他的存在,让努力的人拥有一个未来

知乎用户 Synapse 发表

4 月 2 日第一次更新

刚好昨天武汉大学招生处处长透露了一些关于强基计划的信息,结合官方或非官方的公开资料来聊聊强基计划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 双一流高校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教育部 2017 年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提出建设双一流,动态评价机制是一大亮点。然而,985 和 211 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大部分考生及家长对双一流大学并不是很有概念。这次强基计划的试点,剔除了一流大学 B 类高校,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会使得双一流评估的滚动机制更强有力,也间接起到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作用。

  • 加大高考在录取中的权重

高考成绩占比 85%,相比自招的优惠力度,强基计划给予高校的权利少了许多。这是相当打压学科竞赛的举动,在自招中,五大学科竞赛国赛的金牌,清北会给予降一本录取优惠;银牌可以得到清北降 60 分或华五人等高校的降一本优惠;铜牌也可以的到清北自招资格或中等 985 的降一本优惠;省一能通过大部分自招的初审,给予降二十分到降一本线录取的优惠。然而学科竞赛的走向却与教育部初衷背离,高校将其作为一个优秀中学生的筛子,将学生录取进热门专业,致使基础学科唱衰。

  • 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基础学科包含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这 17 个学科。专业提出了明确限制,强调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高精尖学科和基础学科。为防止恶性竞争,还明确要求学生入学后不得转专业、高校不得以计划外其它专业进行招生。

  • 对于强基计划录取考生给予相当大的优惠力度

导师制、小班化,并且优先推免、直博、公派留学,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对于喜欢基础学科并且有志于研究的学生,的确是相当友好,**但对于那些想将强基计划的优惠作为一块名校敲门砖的学生,就不太可能了,限制相当严格。

  • “一校一策” 的计划方针

所以,透过武大的招生处处长的信息解读,我们可以知道一些细节,现在文件还没发出来,但是武大的政策还是相当符合教育部的要求规范的

单独编班,教授一对一;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分流促进跨学科人才培养;优先支持出国经费倾斜

这个是给出的优惠条件

基础学科、计算机和网络安全

这是招生专业设置,具体要等简章公布。注意,武大对于报名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设任何门槛,只要是参加高考的考生都可报名,以高考从高到低按四倍的招生计划数入围校考。金银牌不占名额,可以破格入围,之后再无优惠,正常参加校考按综合排名录取

校考考体育,有一项不合格即淘汰

经计算,校考成相差 40 分相当于高考相差 53 分(由于综合能力要求不低于 60 分,最多相差四十分),并且对体育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考立定跳远和中长跑。

另外,强基计划录取考生,如果由于主观意愿想转专业,可能会遭遇退学处理

简章还没发出来,暂时得到的消息也只有这么多了,以后有机会再更。很多人觉得金银牌根本不会去武大,其实就目前形势而言,**受益最大的可能会是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港中深这一类以综合评价进行录取的高校,**坦白讲,这样的政策,对于竞赛生,尤其是停课搞竞赛的竞赛生相当不友好,这也表明了教育部对于学科竞赛的态度:与高中课业成绩要主次分明。

**其实这样也好,如此形势下搞竞赛的高中生,才会是真正不为功利只因兴趣,如此,真正喜欢基础学科的人反而得以冒头。**我猜测不少高中会停止集中优质学生搞竞赛,起码不会让他们再像以前一样停课如此之久。以前竞赛有完整的多层次优惠,也难免会有学生学校将其视作升学的另一条途径,现在优惠出现了断崖——集训队可以保送,金牌几乎没有优惠,不少人就要再掂量掂量了。

—————————————————————————————————————

5 月 24 日第二次更新

当前强基计划正在展开报名工作,到本月末截止(南开大学报名已在前天截止)。就当前各个高校公开的计划简章来聊聊可能的影响,也来对比一下之前透露出的小道消息与官方文件的差异。

最早在线上放出消息的是武汉大学,在这里对比一下前后情况

最终也只审核通过了八个专业

**从专业设置来看,原先申请的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都没有通过审核。**武大的地球物理学属于双一流建设学科,并且也在基础科学范畴,但没有过审可能是为了和其他高校强基专业设置保持步伐一致。两个热门工科专业,一开始我就不觉得可以获批。

从教育部计划来看,以后每年强基计划的专业还会继续调整,不同学校会表现出不同特色。中国海洋大学这次放出的是生物科学,还是让人比较出乎意料,照理说海洋科学也属于基础学科范畴。

大部分高校门槛设置得极低,一类考生一本线上可报,但也有不少明确要求宁缺毋滥,设置了分数差。

从当前情况来看,强基计划也不算是自主招生的调整。其综合评价的模式,高权重的高考分值,更像是是国家致力于发展基础学科而进行优化的一种招生方式。通过先于提前批的次序确定招收那些真正喜欢、有学科特长的高中生,来服务国家战略。

这是第一步,人才政策先行,大胆预测,国家接下来一定会从各个方面来助力基础学科发展,倾力构建基础学科理论从业者的生态闭环。

知乎用户 星相大白 发表

红方前天宣布推出强基计划,并且取消高校自主招生。

这两个措施,其实也是未雨绸缪的一部分。

本质上也是因为去年红蓝之争里,红方在科技领域被打得太惨了。

可以说这个强基计划是我们痛定思痛后的一个结果。

现代经济,明面上是 “消费驱动”,但实际上是 “科技驱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绝非一句口号,而是事实。

红方虽然在 “科技应用” 领域,很善于“跟随”。

但随着红蓝之间的科技差距在缩小,这种跟随优势也逐步消失。

这就好比两辆车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在后方跟车的一方,某种程度上是比较省力的,因为可以减少风阻。

红方过去几十年,在科技领域都是跟随一方,但近年来,随着距离越来越近,这个跟随可供借鉴的优势也越来越小。

甚至,当红方跟蓝方齐头并进的时候,红方要骤然从一个跟随者,变成一位领头者的时候,我们才骤然发现,我们的基础科学实在太薄弱了!

在这之前,我们只是跟随者的时候,前方有大量别人的论文和现成的研究结果可供学习和参考。

但当我们进入一个没得学习的领域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在基础科学领域是在太薄弱了。

科技本质上是对科学理论的应用。

是把一些科学基础理论应用于现实,转化为生产力。所以,如果没有强大的基础科学,那么科技的领先就无从谈起。

正因为如此,去年任正非才会数次强调,一定要重视基础科学、一定要重视基础教育。

不过实际上,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理论物理学在 100 年前的白金时代落幕后,就长期陷入了一个瓶颈阶段。

这主要是没有再出现过可以比肩 100 年前超白金一代的科学巨匠。

在 100 年前,那种百年难得一遇,可以独自开创一个领域的科学巨匠,就跟不要钱一样,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这才使得 100 年前是现代科学发展最迅速的白金时期。

但进入新世纪后,基础的物理理论却长期陷入停滞,主要原因也是没有再出现这样层级的科学巨匠。

现代科技应用的高速发展,实际上还只是对 100 年前一些科学基础理论的消化过程而已。

所以,在基础科学领域,实际上西方国家也进入一个瓶颈期,但这恰好也给了红方一个追上,甚至赶超的机会。

这就好比两个人在赛跑,前方的人遇到了一面墙,要翻过去,一时间还没爬过去。

这时候,落后的人就有机会追上,同时去翻越这堵墙。

但比如红方作为落后的一方,想要追上,甚至弯道超车提前突破瓶颈,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钱,而是人才。

基础科学不像应用科学,一定要消耗极大的资金,当然了有些前沿的物理理论也是需要消耗很多金钱,最受大众所熟知的比如大型粒子对撞机。

但总的来说,基础科学最重要的还是人才。

而蓝方之所以会成为当今的科学圣地,主要在于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头人,都在蓝方。

这主要是在二战中,大量欧洲最顶尖的科学家,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跑到蓝方避难。

结果战争结束后,这些科学家很多也就在蓝方定居下来了。而这些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对于人才的虹吸效应,是极其恐怖的。

这导致,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想要在基础科学领域有所建树,是必须要去蓝方留学,跟随这些最顶尖的科学家进行学习。

久而久之,蓝方就把全世界大多数最优秀的科学人才,都集中到了自己。

这是蓝方为什么能在科学领域形成垄断优势的主要原因。那么红方如果想要在基础科学领域去赶超蓝方,最重要的就还是我们的自身人才培养上。

这次红方推出的 “强基计划” 实际上就是以这个目的推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强基计划的招生重点,实际上主要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比较冷门的基础学科。

不过这里需要客观看待一个问题,那就是红方的基础科学薄弱,绝非一个强基计划可以改变的。

实际上造成红方基础科学薄弱的原因太多太多了。

有很多人甚至都说我们缺乏 “科学” 的土壤。

为何这么说。

主要跟我们长期以来的氛围有关。

科学的精神,是以怀疑为基础,要能对权威的质疑,要能独立思考。

这些科学的精神,恰恰是我们长期以来所缺乏的。

因为我们是一个崇尚权威的环境。

另外再加上我们的高校学术氛围长期极为混乱。

前几天才刚爆出某个给自己导师和师娘拍马屁的论文都能在核心期刊上刊登。

更有爆料说,一个核心期刊的主编,把自己 10 岁儿子的散文放到自己作为主编的核心期刊上发表。

这些都只是我们高校学术氛围混乱的一个冰山一角。

说白了,我们当前的高校,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研究氛围。

这才是我们长期缺乏科学土壤的症结。

再比如,真正搞研究的人,工资薪酬太低。

一个搞基础科学理论的人,因为长期得不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很难将自己的能力,转化为经济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种情况下,你让这些搞基础科学理论的人,对比跟自己同级别的其他热门专业的人,动辄几万十几万的月薪,心理总归会不平衡。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真正搞理论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因为这个社会都太浮躁,能真正静下心来搞研究的人所需要面对的诱惑太多,从而太难。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绝非一个 “强基计划” 所能改变的。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 “强基计划” 并且取消自主招生,都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至少说明,红方当前已经意识到我们在基础科学的薄弱,以及问题。

并且已经意识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至少,可以看到改变,总归是一件好事。

本文来源 “大白话时事” 公众号。

我每天晚上 9 点都会发表金融、时事、股市的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关注。

知乎用户 Heshawn 发表

这次改革会让高考赛道上的顶尖选手竞争极度加剧,优等考生压力倍增,中等考生面临重大选择,对底层考生没什么影响。

★ 重要的福利放在开头:免费领取 6 场由我主讲的「高考数学」系列 Live 的讲义——《高考数学:免费送你六场 Live 的全部资料》【点击领取】
## 结尾还有彩蛋,别怪我没提醒你


中国推出的改革新政,自古以来大都是对旧制度的 * 补充 * 而不是 * 替代 *。不信你看,很少有新制度发布的第一天就废除旧政策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是所有新政发布之初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但这次教育部的 “强基计划” 是个例外,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答记者问的 10 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结尾就用一个陈述句明确表示:“2020 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强基计划不是对自主招生政策的补充,也不是修正,而是真正意义上的 * 替代 *。

国家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推出这个政策,宏观背景我就不用背书了,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问题,从长期来看,本质上都是高级人力资源的流向问题。缺少基础学科的核心投入,尖端科技的核心专利永远受制于人,所以国家希望引导一部分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做科研,没问题。

对于高中生而言,你可能关心的是:这会对我有什么影响?——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得先看看教育部打算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引导你的人生决策。

所以强基计划对我们高中生会有什么影响?

先说结论:这次改革会让高考赛道上的顶尖选手竞争极度加剧,优等考生压力倍增,中等考生面临重大选择,对底层考生没什么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先看流程:

请注意:以往的自主招生政策是否给予学生加分几乎是独立于高考的,但强基计划的选手必须在高考考生池中产生,甚至你能不能入围强基计划,高考成绩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再谈谈强基计划的覆盖范围。教育部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明确释放的政策是:“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简而言之:重点在冷门学科。

要知道,以前的自主招生是几乎不指定专业的。

你知道这意味什么吗?让我来举个例子吧。

现在有小明和小强两个同学,假设都想考提档分数线为 650 分的清华大学——但是清华大学有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热门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有可能到 680 分。

小明同学成绩一般,正常水平 640 分,对专业没什么特殊诉求,但梦寐以求想要考清华,所以他的最佳策略是选择自招,拿到清华大学给他的加分;

小强同学成绩优秀,正常水平 660 分,本来不参加自招裸分也能上清华,可是他还想念清华的热门专业,所以他的最佳策略也是选择自招,通过拿到清华的加分保住好专业。

你看。

实际上在自主招生的体系下,有两类考生会参与到自招框架下的竞争当中:

第一类是原本上不了梦校的踩线生,对专业没什么要求,希望通过自招降分进入自己的梦校;

还有第二类是裸分也能稳保梦校的尖子生,但是还想读梦校的热门专业,所以也去参加自招,希望通过降分保障自己进入理想专业。

然而后来国家发现:热门的专业无论如何都能招到很不错的人才,不需要给优惠政策也有人来念,真正紧缺的是那些冷门学科。

纵使狠人如施一公老师,连 “21 世纪时生物学的世纪” 这种话都说出口,封死 100 年的学科导向,生物学貌似还是招不到足够的人。

所以强基计划的核心意思是:想读热门专业去业界走向人生巅峰的人,自己凭裸分硬考吧;但如果想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科研事业的人,我可以让你考上一所你裸分上不了的大学:

所以,强基计划彻底断了小强同学们的终南捷径,他们原来可以通过自招保住好专业,高考不必那么拼,可是现在为了好的专业只能加倍投入,高考这条赛道上,顶尖人才竞争迅速加剧;

但是顶尖的位置只有那么多,竞争一流高校热门专业失败的顶尖学生只能下沉,高考赛道上的优秀学生都会面临来自顶层的降维打击,压力倍增;

当然,一部分本来优秀的学生因为和顶尖学生竞争失败,会转入下一个阶梯开始和原来的中等学生进行竞争,这时除了极少数选手进入了一流高校的热门专业之外,所有的考生都要面临一个决定:

你想念热门专业在业界吃香喝辣,那就激烈竞争,或者降低对学校层次的欲望;

你如果有名校情结但是实力不够,那就强基计划,做好冷板凳的准备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好了,一句话总结:

强基计划将原本可以通过自主招生达成目标的顶尖学生重新释放进了高考的考生池,自上而下地传导了高考赛道上的竞争压力。

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的是:申请强基计划固然要看高考的总分,那么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会不会同时考虑考生单科成绩呢?

更进一步,按照流程要求,7 月 4 日高考结束后高校各自组织考核,各专业的命题权如果倚重各个学院的话权力下放就太大了,假设高校要在各院考核中加入一个统一命题科目,数理化生这些学科取最大公约数的话,考的会是什么呢?

就留作今天这篇文章的思考题吧。

喝杯咖啡清醒清醒吧:

[

雀巢(Nestle)挂耳咖啡 金牌手冲大师

京东

¥ 19.9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20089970582691840-0&p=AyIGZRprFQMTBlQfXBILEwNdKx9KWkxYZUIeUENQDEsFA1BWThgOTkRHXE4ZVRpaFAMWAFISWhEKDV4QRwYlXEBsNEUld3V3WTdbOUZEc2Y8BT53ch4LZRtSFQAaBlQbXBYyEgZUG18QAREBVCtrFQciUTsbWhQDEwdTG1wWMhM3VR9SFwUUBFUbXRcCEzdVE18l1LyTgJPkzLK30f%2B1jpiyx47%2Bz%2BWTMiI3VisAQFZbQkkbWBYDEw5dE10UBhsEUhNbHAcTG1QrWxQDEg5dGFMWBXwGOxtTFQIXBFUdXRwyEjdVKwRRX083VxpaFwA%3D)


# 彩蛋

知乎上有很多有关高考的回答,我为你整理了知乎上关于「高考数学」的 **20W + 字干货,共 42 篇文章、累计获得 10W + 赞,告诉你从预习、听讲、刷题、一轮复习、直到考前状态调整的所有重点,**文章总共分成了 6 个部分:高考阅卷笔记,方法总纲,训练策略,试题讲评,资料推荐,希望这篇文章能解答你所有困惑:

[有哪些很厉害的高中学习干货呢?​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135934/answer/747081974)

知乎用户 鸡蛋 发表

3 月 31 日晚上,武大招生办在线上进行了武汉大学 2020 年招生政策解读,对强基计划进行了 15 分的介绍,以及 20 分钟的答疑,招办老师对大家关心的强基计划如何报考、谁能报考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解答,今年有意向参加强基计划的家长和同学一定要看一看!

说明:一切以最终简章为准。

内容提要和解读

1:强基计划四月报考,各院校简章会陆续公布。2:强基计划专业以基础学科为主,大家之前比较关注的计算机专业也包含在内,同时各个学校直接会有差异,例如南京大学把天文学专业纳入强基计划。3:今年高考生均可以报名强基计划,有兴趣即可申请(能不能过就是另一回事,要看高考成绩确定入围名单)4:原则上不能转专业 ,转专业会退出强基计划,并且如果你之前享受到了强基计划的优惠分数(高考分数低于武汉大学提档线),你转专业很可能要退学。5:武汉大学限报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其他学校也可能会限制报考数量(即报考武汉大学强基计划就不能再报考北京大学强基计划)。6:关于破格,金银牌仅有破格入围资格,仍然要参加校测,和其他考生竞争。

7:没有提到省一等奖报考强基计划有无优惠,也未提及其他文科、科创竞赛。8:招生对象有三类,一是有志向有理想,二是高考成绩优秀,三是竞赛金银牌(主要是高考成绩)。9:强基计划考核科目视专业而定,会有笔试面试(有些专业会有实验操作),不会仅仅考查高考所学内容,重点考查是否具有所申报学科的潜力。10:校测有三项,体测、综合能力测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试,一票否决制(体测不过关不能参加后续测试)。

总体而言,今年强基计划对高考生利好,只要对该学校该专业感兴趣就可以报名,根据高考分数确定校测入围名单;但对竞赛生很不友好,甚至金银牌同学也只能拿到强基计划校测的入场券,后续仍要和其他考生一起竞争,仅此而已。

宣讲截图

知乎用户 光明日报​ 发表

顺延一个多月后,备受关注的高校强基计划简章近日陆续发布。

  2020 年初,强基计划正式亮相。作为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该计划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与原自主招生不同,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都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多所高校的招生简章透露哪些招生选才的信号?考生该作何准备?中学该如何应对?记者梳理各校简章,约请专家深度解析。

谁能报:两类考生可拿 “入场券”

  从目前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看,大都把可以申请报名强基计划的考生分为两类:一是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二是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

  多位专家强调,强基计划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并非简单的招生改革。

  这明确体现在招生专业上。记者梳理发现,在今年的强基计划招生中,各高校都拿出了自己的基础学科王牌专业。比如,北京大学将包括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学类、理论与应用力学、历史学类、考古学类、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和基础医学的 10 个招生专业纳入强基计划;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明确强调,参与强基计划的学科专业都是学校入围世界一流学科专业或教育部学科评估 A+、A 的学科,以及位居 ESI 千分之一的优势学科。

  值得注意的是,各校都强调,被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如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最多只能换到该校同一专业(专业类)的非强基计划班,或者高校实施强基计划的其他专业。

**  ●专家观点:强基计划强调学生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不是名校 “跳板”**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余潇潇介绍,志趣坚定、禀赋优异;综合评价、优中选优,是该校强基计划人才选拔的主要原则:“入选学生要认同‘强基’理念,具备‘强基’特质,胸怀家国,志向坚定,有志于未来从事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研究。”

  “报考强基计划,需要真的有天赋并且真的喜爱基础学科,而不能将其当成名校‘跳板’。”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与自主招生相比,强基计划招生学校、人数大幅下降,门槛大幅提高。虽然各校在招生资格上对高考分数都提到了不低于一本线的要求,但这只是‘地板线’。各校会根据投放计划划定入围资格线,实际入围分数线基本都会远远高于各地一批线。即便是入围校测,难度也非常高。强基计划更重视具体学科水平与潜力,更适合学科上的尖子生。”

怎么考:考生需连闯高考、校测关

  如何报考、考核哪些科目是家长和考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今年强基计划统一从阳光高考平台特殊类型招生 “强基计划” 报名,报名日期大多从 5 月 10 日到 5 月底。各校简章均规定,考生只能报考一所试点高校,每位考生可以填报的专业数目则为 1~4 个不等。

  具体到招生名额,根据招生专业的多少,各校为强基计划投放了从几十到 200 余个名额不等,分配到每个专业均为 20~40 人;也有高校仅拿出了一个专业 “试水”,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今年强基计划均只招收生物科学专业 30 人。与各校每年数千人的招生总额相比,可谓 “小而精”。

  想进入这支队伍,并不容易,考生们需要闯过 “统一高考—入围校测—校测考核” 等关卡。校测阶段,多数学校设置了笔试、面试以及体能测试等考核环节,也有学校仅有面试和体测。多校还明确表示,体测结果不计入校考成绩,但不合格不予录取。

  上述两类考生要想入围考试,第一类考生高考成绩需要同时达到当地一本控制线和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后者由高校按一定的入围比例划定;第二类考生要入围到自己报考的高校,只需满足高考成绩达到当地一本控制线。

**  ●专家观点:倒逼高中生涯教育在深度和力度上作出突破**

  多位专家表示,强基计划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元录取制度,是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

  “学生是否适合报考强基计划,需要综合考虑院校招录情况、学生成绩、学生生涯评测结果、学生生涯规划等诸多因子,要求高中以生涯指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因人而异的成长建议。” 海南中学校长马向阳表示,“强基计划将高中学生的志向、兴趣、天赋作为考核选拔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较明晰的发展规划,倒逼高中教育者在生涯教育的深度和力度上作出突破。”

录取结果怎么算:85% 高考成绩 + 15% 校考成绩

  自主招生曾经出现过一些瑕疵与争议,因此,公众更关注强基计划的公平公正问题。连闯两关后,录取结果如何测算?

  各校简章显示,决定考生最后录取结果的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共同构成,其中高考成绩占比 85%,校测成绩占比 15%。多校招办主任透露,拿到校测 “入场券” 后,高校将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学科的水平与潜力,而不是泛化的综合素质。

  “我们聚焦多维度考核评价,探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使用办法,依据高考成绩、高校考核成绩综合评价,按照学生报考专业和学科特长分类测试,在促进选拔公平的基础上提高选才精准度。” 南京大学招办主任李浩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招办主任王琳媛介绍,该校形成了以六大学院为主体、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特区 “致远学院” 为支撑的 “厚植基础 + 使命推动 + 好奇心驱动” 一体两翼的强基人才培养体系,校测综合面试环节主要关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等:“面试采取‘三对一’两轮面试模式,每三位专家一组,每次面试一名考生,时长约 20 分钟,每名考生要经过两组专家的面试,专家根据同一评分规则客观独立打分,不刻意排序。”

  此外,记者注意到,对于大家疑虑较多的面试,各高校都强调 “双随机”“双盲”,并全程录音录像。

**  ●专家观点:多元评价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不能再以功利思维对待强基计划,认为其是 “降分录取优惠”,而是多元评价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上述两类考生最终的录取标准是一样的,获得全国竞赛决赛金牌的学生,哪怕校测给满分,也可能因综合评分没达到强基计划录取分数而不被录取。评价一名考生的指标是多元的,但录取标准并不会因多元评价而降低。”

  “和高校过去动辄可以给出录取分数线下最高 60 分的优惠相比,强基计划的录取模式使得高校的自主评价需要折合成一个定量评价,与高考分数按比例相加,从高到低公开录取,这压缩了高校的自主裁量权,并公开化。” 陈志文表示,各校校测规范强调面试会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进行提问,这也再次提醒 “人为包装出来的简历会露馅”。

如何培养:小班化、导师制、本硕博衔接培养、动态进出

  与以往自主招生被诟病的 “只重招生不重培养” 相比,强基计划最重要的特色还在于“选育衔接”。

  目前,各校简章中都重点介绍了对强基计划所招收学生的 “独特” 培养方式,其中单独编班、强化交叉与通识教育、名师开小灶、本硕博衔接培养等特色鲜明。

  比如清华大学新成立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探微书院、未央书院、行健书院等五大书院,日新和致理书院分别负责基础文科类专业、基础理科学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探微、未央和行健 3 个书院分别对接化学生物学、数理基础科学和理论与应用力学 3 个专业方向,书院基本覆盖了清华多数王牌院系专业。南京大学不仅单独设计培养方案,还明确承诺 “每生一项目、一导师、一游学”。

  值得注意的是,多校还提出强基计划将实施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山东大学将在学生入学后第三学年末、第四学年末和第五学年末进行 3 次考核与分流,通过者方可进入本研衔接、博士阶段学习;未通过者转入相应专业的普通班学习,同时从相应专业普通班中选拔相同数量的优秀学生增补进入强基计划。

**  ●专家观点:强基计划既是招生改革,更是培养改革**

  多位专家表示,强基计划既是招生改革,更是可以撬动大学教育的培养改革。

  “将基础医学列入强基计划,选择若干所具备条件的高校,建立本科、硕士、博士衔接的培养模式,是对基础医学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表示,“在招生上,通过改革招生录取选拔一批有志于解决重大疾病防治问题的学生。在培养上,通过科学设计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实行分阶段动态选拔培养等措施,使其成为未来生物医学和健康领域,推动疾病研究范式转变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领跑者。”

知乎用户 辛载阳 发表

清华的 20 年强基计划出来了:

不出所料,主观上就是为学校储备一批 “不怎么热门” 专业的博士生,当然,客观上由于强基计划有降分录取,所以如果选择了这个计划也没什么好喷专业不好的。君不见,当年我们陕西多少人为了去隔壁,选了北大医学部的护理(当然北大医学部是很好的医学院,有一说一)。

不过我倒是觉得清华的所谓本科教育改革真的是一言难尽,今天搞个计划明天搞个书院,还各种书院—敢情现在是书院通货膨胀么?我看就是借壳上市吧。

再从学生角度来说,虽然说大家觉得比清华录取线少多少分可以上清华本科,其实你不妨这样想,其实当年高考没考上清华去了北大(划掉)浙大,上交或者华科中科大的,其中真正优秀的不是都出国了么 2333。讲个笑话,清华每年推免真正的大佬都毕业创业或者出国读书了,留在学校的多是我等弱鸡(除去近几年十分火热的贵系….

一言以蔽之,要是捡了这个便宜,到时候你也没啥好抱怨学校的;不过我之前给一个叔叔的小孩推荐志愿的时候就说宁可不去清北,也不要去某些专业—毕竟,咋们都明白,清华大学的毕业证,重要的其实不是那前面四个字。

知乎用户 forget me 发表

四更,希望大家讨论竞赛前,先了解下竞赛是什么。

[forget me:竞赛流程​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4841467)


三更,果然和我猜测一样大家开始诟病基础学科,其实楼下也有答主提到浙三本的求是科学班,既然说到这个我来多说两句,第一个是单独开班可以,鼓励大家学基础学科也可。其实大家诟病多的是基础学科的转出机制,我们现在都认同基础学科其实都只够容得下最上层那部分人,内卷严重同时没有退路,加上第二点大多数学生对于专业选择并不了解(家长也不了解),强制的禁转专业可能会导致下一波劝退党的怨念越深。浙三本是有求科班的转入和转出机制的,当某些求科转入不需要补上原求科课程,转出的人也不会有人理会你要补 10 多学分通识课还要背着原来给分不好的求科课程时,其实就仿佛这个问题的缩影。我们只管鼓励上层,被淘汰的我们一点都不在乎。就因为一个对专业不了解的选择,他的四年,他的八年就要开始背负这个 “错误”。

真正的强基,应该将了解下行,转出机制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尽可能早的了解不同专业的现状与发展,其实也是将职业规划前置。当然靠这个远不够,你要了解一个学科这点点时间远不足。

转出机制完善,既然鼓励大家去学,那也要让大家真正的学有所用,真正的产研结合,引导企业导向,生产导向的研究方向,有真正的对口输出,和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关于产业与专业只是基于我的浅薄理解,各位大佬轻喷)

希望有一天,基础学科可以基于自己自由的选择同时体面的不止少数人。


二更刚刚看到很多伙伴对其解读差异较大,主要是尚未有高校发布细则,有伙伴认为严格按照高考成绩进行初选,而也有小伙伴认为确定一定倍数可以放大到较大范围,这时候 15% 校招影响非常大,其实我个人更支持第二种,所以我下文说 90% 强基都是竞赛生。(化竞的入门书籍附在最文末)


更新一下,没想到还是有人断章取义,借此说自招结束,竞赛无用。强基 90% 的学生就是来自竞赛。至于自招培训会不会消失,我觉得有待商榷,各大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认为他们还是会尽可能安排面试,不信你可以问问各大学校转专业或者答辩等等,必然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但是现行高中教育确实是缺失的,我倒是认为这个市场应该更规范化一点。可惜大家都更关注短期的各种自招培训营,学科竞赛的知名程度还是教育资源不公的很大一个体现。

同时给大家标识一下其中关于省份名额说明,这可能会让部分竞赛弱省竞赛得到一定发展,毕竟同省竞争名额可以防止被强省吊打。

以下为原答案


谢邀。首先这个对于立志投身到基础学科研究中的学生来说肯定是利好消息。因为有高校自主权力进行破格录取(可低至一本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你愿意选择基础学科,理论上能进各大学科的决赛,肯定能够进入名单上的双一流高校。(但是是根据历年的招生力度来看,由于意见没有给出具体每个高校能够拿出来的名额,但是每科决赛就 300 多人理论上分到 30 多个高校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个力度比去年从决赛现场了解到的力度会大很多

同时降低了被大学撕约的可能性,因为去年和今年政策一直在动荡,很多高校都在口头许诺,最后还出现了部分撕约现象,但是从这个计划布局来看,后期应该会完善但不会大幅修改。所以各大学生在决赛谈判的时候没有那么被动。(各大高校很可能会在破格条件里面加入面试环境甚至鼓励大家参加自己组织的学科营从而进行二次选拔)

保障了努力冲刺决赛且想继续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权利。由答者视角来看,我预计以后双一流高校对应学科的竞赛生占比应该会比现在更高。

但是强基计划特别强调对转专业进行限制,可能对于希望选择非对应专业的学生,更多参加综合评价类招生,但是对于综合评价这块相关政策好像还没出,或者答主尚未深入研究,猜测竞赛奖项还是会有一定优势的,毕竟高中阶段硬通货奖项就那么几个。

**同时,对于希望从事基础学科的学生在入学后也能享受到更好的培养机制。**因为强基计划要求对于培养方案进行审核,同时也有意思在保研奖学金等方向进行倾斜,应该类似于基地班,珠峰计划这种,对于真正希望从事基础学科的学生可能也能够更早接触到真正的科研环境,对于学生还是这个高校的基础学科教育都是利好。

同时,以下是答主的猜测。由于名单所列高校才有强基计划并且有破格录取计划,部分非基础学科强校可能会得到一批相对更好的生源,也可能会使部分非基础学科强校该学科规模得到一定程度扩张。

同时,部分高校双专业,辅修专业等政策或者说研读的学生会得到大幅增加。(雾)

从高中层面来看,强校可能会恢复或加大投入力度,并可能会更多的让部分偏科学生参加到竞赛的培训。强基计划可能会导致部分高中鼓励大家选择基础学科专业,投身到基础学科建设中。(知乎可能迎来更大的劝退浪潮)

另对于更大的省一群体,强基计划可能会成为他们竞争的新战场,毕竟应该不至于省一能够破格,而强基里面的综合考核其实就是现在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也是和以往一样高考完到高校考试,应该形式无大变。

最后,各大高校可能会出台各种交叉基础班来吸引学生,如计算化学(雾)化学经济学(雾)

综合来看,对于自招取消,其实至少换了个名字,对于竞赛生上层来说,肯定是利好消息。

突然发现似乎是省内竞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当地的教育巨头,竞赛资源层级差距可能进一步加大

另里面提到按省份分配名额,这样可能会对于竞赛弱省同学是更大的利好消息。

总的来说,基础学科对于竞赛生的鼓励整体是增加的,至于竞赛对于综合评价的影响,在强基体系里面 15% 的比例,而且是竞赛生之间竞争可能对于上层生兼职搞竞赛更为有利。

关于这个镜像今天已经 3 次了,知乎不能合并一下问题嘛

[forget me:如何看待教育部发布的 2020《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强基计划)?​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974645178)


既然看到楼上推荐了物理竞赛书目,那为了符合个签设定我来推下化学竞赛:

初赛阶段其实主要的无机和有机

无机: 中科大教材的结构较为合理,但是元素部分较少。

[

全套 2 册 无机化学张祖德第 2 版教材 + 要点例题习题第 4 版

淘宝

¥ 84.00

去购买​

](https://s.click.taobao.com/t?e=m%3D2%26s%3DvtiD8yVquIMcQipKwQzePOeEDrYVVa64yK8Cckff7TVRAdhuF14FMabA2waoOTlfRitN3%2FurF3ws5kItBJcDkq5G4MdG6U4vPMS%2BFXUuxI0wfZnc12ST0yGTL14T0CE6IWLb4DzFlEmxePCvm6C3HCai88v%2BO7MPL0kmcwT7wQLMMuGwJF%2BEMqgBasGA%2B47DLH6yMJGvUcCIbfWANr8D1TWVgYQG7LpWaV1KfWB260Zj0n6UXAgF3v2%2BtTfElYb8RFDRgzhUg%2BSjJnAf507UvxvrX485RBP3xiXvDf8DaRs%3D&union_lens=lensId:0b0fcf04_0c6a_16fa9a2dfa6_be99)

黑皮:

[

无机化学 (第三版)(上册)

京东

¥ 34.4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00909690017910784-0&p=AyIGZRtTEAIQDlQSUhMyFQNXGl4SAhEOUhh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cXxcDFwBVGFISAQ1eEEcGJVpaHTFIMFR3ckYrXCARamEBC2MhUXI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G1oUBhQBVRJrFDISA1MTWh0KEg5VE1IVMhIPUSuNu5bHj%2BrC67DUuKmAluvAi7nT651rJTIRNw5OD1xHDgdWGlodAxoAXRpaFQQaB1QdUhAeEzdVGloWARAPVhtbewN8BFQaWRwHEwZTHGsVMhI3Cl8GSDIQBlQZWQ%3D%3D)

武大出版的无机,讲解也较为通俗易懂,同时体型比一般书要小一点,时候上课时候看。(雾)

蓝皮:

[

无机化学(下册 第 4 版)

京东

¥ 50.4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00910080113238016-0&p=AyIGZRprFQERAlUZWhMyVlgNRQQlW1dCFFlQCxxKQgFHRE5XDVULR0UVARECVRlaEx1LQglGa25ZWUNdeChAYEQEB2EocHVwcCJuJVMOHjdVElsXChMGVRxYJQITBlUfXhYBFAZlK1sQMkRpVRpaFAMTAVQaWCUDIgdRHVMUChoEUx5TEwAiB10fa8OshtLdpIKlp8St%2B87WpdebrIGl3SUyIgRlQA5BS1cbVRhaFAoSBlQSWhUCEARXEloVBQ4GZRtaFAERBV0YWxVsE2lWGloXCxcGVB1cJQIiB2VEH0hfIgVUGlkX)

这本其实上册也是涉及无机部分,也是很多人的竞赛无机启蒙书,但是我个人觉得上册编排顺序较乱,但是下册元素总结还可以。

以上无机其实选一本入门就行,当然结合来看可以加深理解。

有机:

[

基础有机化学 (第 4 版) 上册

京东

¥ 61.4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00910921000058880-0&p=AyIGZRprFQIaA1AfWhMyVlgNRQQlW1dCFFlQCxxKQgFHRE5XDVULR0UVAhoDUB9aEx1LQglGa0pFDAE9fgtPYGRbEUMEEXASUA1rBWUOHjdVElsXChMGVRxYJQITBlUfXhYBFAZlK1sQMkRpVRpaFAMTAlAcXCUDIgdRHVMUChoCUx9eEQciB10fa8OshtLdpIKlp8St%2B87WpdebrIGl3SUyIgRlQA5BS1cbVRhaFAoSBl0YWxQDEwZRElIcAw4GZRtaFAERBV0YWxVsE2lWGloXCxcGVB1cJQIiB2VEH0hfIgVUGlkX)

以前的邢大本现在升级成裴巨本,有机其实入门看透这一本就够。

如果学完这两分类觉得自己还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贴吧等查找前人经验,过两天我应该也会在专栏专门做一下教材入门的选择。

知乎用户 陈健坤 发表

“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靠学生的情怀是没用的,在优秀的学生里也只有极少数人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完全不顾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提高文科专业就业待遇的话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没有好的配套体系招来再优秀的学生人家研究生也跑路了

国家希望顶尖人才能去读人文社科,然而文科专业的对口岗位待遇跟热门学科领域差的实在太远,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年薪还是社会认可度

我小学同学,人大 PPE。算是分数线很高的文科专业。进了 PPE 项目后发现班主任就是一路名牌大学哲学读到博士,都 30 多了工资税前十万,勉强和学校里来自发达国家津巴布韦,也门,几内亚比绍的国际人才持平。就算你把全国状元都吸引过来读哲学他们一看见这待遇和就业情况也都跑路了。当时我劝她转专业但她本科几乎没学过理科课程心有余力不足了

同为陨石坑专业的社会学,专业经常排第一的芝加哥大学博士 placement 上出现 09 届博士毕业的 16 年又挂出来充数的滑稽场面。周围同学里本科就发现专业已经凉透了后溜之大吉的一大把。最可怕的是这个专业现在开始学术研究上面临和 CS,复杂系统的直接竞争,做学术的都大把流失。专业后续人才直接被釜底抽薪,永无翻身可能

相关回答,揭秘社会学这个陨石坑专业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473564

知乎用户 我不知道 发表

u1s1,这个强基计划有点像要骗人来学基础学科啊,就想问教育部一句,那些学历史,哲学,古文字的孩子将来的就业是国家给解决吗?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结合中考不能复读,高中 / 职业学校 6:4 的强制比例的政策来理解

现在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回到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基础上

为国家利益服务当然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但是为国家利益服务是否要牺牲个人的利益呢?

冷门专业之所以冷门,缺乏需求,待遇低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以我国现在的混合经济体制来看,教育改革是照顾到了国家的利益,但是按你这个政策培养出来的毕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收入微薄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知乎用户 瓶子大人 发表

给知乎的天坑专业强行续了一次,这些学科或专业强不强,差那两个报考的学生吗?这是有意引导人力资源的流向。

知乎用户 届不到 发表

先说缺点:

这次调整过于急切了,通知下发后,直接影响到近两三年的自主招生,对于部分抛弃正常学业,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搞竞赛的学生来说,有些不公平。(因为不清楚这个是否影响到保送生,暂不考虑江浙一些直接放弃高考走竞赛的学生。)

当然,优点必然是很多的:

首先,高考成绩的高占比可以削弱类似自主招生的可操作性。

从我自身经历来谈,刚入高一,就有家长说起要找人替自己的儿子发表论文,不过后来由于省内学生状告教育厅事件不断发酵,这种手法受到一定影响。高二时,听在化竞部的同学说,学校培优班有一名同学家里有人在教育局工作,便在没有参加考试的情况下强行安上了化学省二的奖项 (因为省一审查较为严格),再加上这家人同某 985 的招生老师沾了些关系,相当于直通 985 了。当然,这位同学成绩并不怎么样,培优班也是托关系进的,化学成绩平时在及格线附近徘徊。

取消了自主招生,最起码断绝了高考成绩较低,还想对自主招生下手的人的一条路。进入高校的方法又回归到最公平的高考上。

其次,新政策能为国家招来一批高精尖人才。

五大学科竞赛,分别挖掘不同的人才,但由于数学和物理的偶然性和对智力要求略高,导致许多人转而学习化学,生物来作为跳板。例如,我的一位同学通过化竞 + 自主招生进入一所以化工为特长的学校的化工专业后,立刻转入其他专业。说实话,这位同学特长的确是化学,其他学科的成绩有些一般;但确是化工不景气,留不住人。还有通过生物竞赛作为加分项转而学计算机的。这对于单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来说是否有些不公平呢?

实行强基计划,自己决定要去哪个方向,国家和学校是支持学生并提供资金和资源的,而学生也能反过来为国家做出贡献。

最重要的是,自主招生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来说,太不公平了。强基计划高考成绩的高占比弥补了这一点。

竞赛,意味着充足的准备,灵活的大脑或是优渥的资源。以我们省为例,省会的学生从小学起就在奥数班,英语班等培训班间奔波;而那时候我们市的学生最多上个能考省会重点中学的辅导班,而等成功进入省会的中学,很难拼过英语、数学扎实的本地学生。

我们市的重点高中也出过得竞赛省一,国一的,但大多数奖项都被省会中学垄断了。且能在我们市匮乏的教育资源下摘得桂冠的学生,基本上已经是清北的水平了。我们高中,甚至连一个正经的竞赛老师都请不起,只能找几个任课老师拿着市场流通的竞赛书来钻研。

我明白那些比我们强的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但若是我们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努力,会不会比现在的自己更优秀?

高考的不变通,恰给了我们这些死学习的人一个机会,让我们不至于被甩下通往高等教育的车辆。而强基计划让我们的车辆变得更加宽敞,容下更多的人。

以上均为自己的牢骚。自从高考后就没咋写过东西了,可能已经是小学生文笔了,如被文中某些话冒犯到,非常抱歉。

知乎用户 尚微微 发表

个人认为强基计划出台背景有三:

1. 基础学科生源质量降低,人数减少。

2. 基础学科现有就读学生转专业成大趋势。

3. 目前自招计划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知乎用户 Sulfur Yang 发表

与朋友的聊天记录,直接搬过来算了(更新于 2020/5/13)

菜鸡化竞生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一)重点(部分来自创知路教育帮,谢谢!)

1. 也给极少数的竞赛尖子留出了通道。

2. 要求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

  1. 基础学科,招生的专业重点在…

4.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高校综合考核结果、… 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

5.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可破格录取。

6. 不再设定降分录取,而是计算考生综合成绩录取。

7. 流程图(注意:高校考核在高考之后

8. 大胆推测,“强基计划” 在报名阶段可以填报多所学校,一个学生也可入围多所学校并参加考核。

9. 即便未通过 “强基计划” 录取,也不影响后续填报。

10. 竞赛生(此处指至少拿到省一的学生)(我 不 是 竞 赛 生 了)

(二)解读

1. 拿到省一高校才视我们为竞赛生

2. 化学还是重点,可惜我

不 是 竞 赛 生

3. 破格录取更类似于缩减后的自主招生,强基计划更类似于缩减后的三位一体

4. 高考成绩所占比重变大了很多很多很多

5. 对高考生门槛大大大大大大大降低了

6. 不会高考录取信息出来之前就定下来,是与高考同步的(的确是三位一体啊)

7. 时间多半是要冲突的,可能还是只能报一两所(…… 更新:限报一所)

8. 这次高考成绩出之后再选择具体去哪所,不存在去了哪个学校考试后,发现自己考多少,一个高考就拉下来(…… 更新:这条忽略掉)

e.g. 假设 A 校档次比 B 校高了一大截(但此时 B 校是第二,仍然是 xxx 喜欢的学校),xxx 选择了 A 校强基计划,但成绩出来之后发现这个高考成绩折算成综合成绩去 B 校一定可以,A 校可能性很小,就很亏本,最后只能去垃圾很多的 mrω² 校

(三)分析

1. 以 650、660 往上走的常规成绩,优势应该还是有的(好像还不是很很很很很很很很小)(…… 更新:我成绩垮辣,安心裸考吧)

2. 主要精力还是放高考了,除非拿省一希望还蛮大(…… 更新:省一没有希望)

3. 选考物理化学,优势应该还是比较大的,能进还是很有可能的,以高考成绩为主体的话就更好了(…… 更新:那当然,那么多专业都要求选考物理化学)

4. 春联之类的预选拔也很重要(…… 更新:春联没了)

5. 破格 破格 破格 的录取一定一定一定会被高校弄成 自招 自招 自招(…… 更新:我错了,在这里磕个头砰砰砰)

6. 突出 突出 突出 的门槛一定一定一定也会被高校弄成 省一 省一 省一(好吧可能会高一点)(…… 更新:的确高了亿点,再在这里磕个头砰砰砰)

P.S.

1 16 号就能查春联审核情况了(C7H29COOH、难过、悲伤、痛苦、悔恨、凄苦、遗憾、愧怍一起涌上心头,汇成一句:“非常可惜”)(…… 更新:没过)

2 我觉得门槛降低好激动开心,毕竟高二才拿了个省二(…… 更新:…… 开心个啥啊)

(我觉得我分析得应该还是没有太离谱吧


@Googol

提到(2020/1/20):可能只能报名一所,目前,清华招生办说的。

等通知吧,我反正是很慌

不不不我才高二慌什么慌 [发抖](…… 更新:慌得很哟)

知乎用户 张浩驰 发表

我觉得现在还不能冒然分析影响结果。

我们需要等待强基计划具体执行学校给出具体的强基计划的政策出来。

这份文件更多地是起到了一个指导性意见的工作。

仔细阅读文件可以看出,这里面有几个事情是大家需要重点关注的:

第一个是:

综合评价后,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

第二个是:

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低于各省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以上两个是这份文件中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改革,本质上是希望对某些基础专业的人,有很多的机会去好大学就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当然这也为知乎上的 “天坑专业”:材料、化学、环境、生物续了一波命。

实际上如果是真的通过考核,应该优惠程度是不低于以前自主招生的。即是是高考比重 85%,优惠 15% 已经可以折算不少的分数了,实际上很多同学往往就差在那最后 10-30 分,和自己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现在的重点问题在于,破格录取的要求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是和以前一样,还是看五大学科竞赛非国家集训队,比如决赛一二三等奖,复赛省级一等奖等。还是需要重新根据综合评测,取前多少多少名,给予破格要求,这都非常值得玩味。如果破格录取也可以量化出来就好了,这样一本线录取也可以变得更加公正公开。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对于搞五大学科竞赛或对某些自然科学感兴趣,参加非五大学科竞赛,如天文,地球科学等竞赛的同学来说,都是利好。对于只想通过自招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可能就不如以前的自主招生了,当然这也是国家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这份文件对于考生的影响,绝对不如具体某所院校给出的强基计划招生文件的影响更大。这份文件更多地是给予每个学校思考的思路和方向。

坐等某一天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文件曝光后,上知乎热榜。

知乎用户 零度君​ 发表

大概 10 到 15 年后会出一堆的毕不了业的博士…… 学生走极端可能会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我之前的回答里就说硕博连读和学士直攻博是两大读博天坑途径。因为学生在真正体验科研之前就直接走了不归路。

国家想振兴基础学科的思路是对的,但我认为通过学生供给侧来调整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基础学科人才不够吗?不是。那人才去哪了呢?转行了…… 以为不能转专业就不能转行了吗?天真。

我是学材料的,我的同学毕业后还留在本专业领域的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即使他们是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拿到的学位。

所以,想让人才留在这些学科只能饵下够,说白了就是能过上一个体面的生活。我国从上到下奉行的都是实用主义,毕竟我们没有宗教信仰嘛。所以,只要基础学科依然存在严重的就业问题(从这届硕士的校招来看 2019 年末的就业形势非常不乐观),人才就不可能留下来。

知乎用户 鹦鹉 plus 发表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十几年前我没有思索的报了个生物类专业,

后来的过程大体是翻腾拟南芥,

为了毕业的 sci 而忧愁,

最后我那些刊登在一区二区的文章,

没有人细细看过,

其实只有你自己在乎你自己做了什么研究,

别人只是关心你发了什么期刊的这个事实,

那些中文英文表格图像随着洪流推移沉积,

始终变不成一针一线,

我当时真的是对专业的问题一点概念都没有,

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因为这次计划,

被动的加入科研民工的队伍,

考核的指标若还压在文章上,

你我就是大佬的韭菜,

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套路发文上,

点燃自己去维系着一个没有产的空中楼阁,

无法制造一桌一椅却又是卖苦力的专业,

在社会上终究是找不到养活自己的方法,

看着茴字郁郁而终。

知乎用户 昂霸大渣飞 发表

2020 应届生强答一波

辛辛苦苦两三年 省一证书送上前

如今春风吹满地 口头承诺全是屁

难受的不过只是占所以应届生很小一部分高不成低不就的竞赛生罢了

他们的哭号声音那么小 是没有人听得见的

醒醒吧 有学上就好了

每一代人都会有不同的境遇

恰好轮到我们了而已

努力吧,吾手尚在!

我的其它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4919314​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4919314)

2020.07.31 更新

清华强基笔试通过~

北京见~

知乎用户 Shallow Dream 丶雨梨 发表

影响就是一部分 OI 生没大学上了,以后 NOI 的 agcu 不知道有什么用了。

知乎用户 小码王在线少儿编程​ 发表

教育部取消自主招生,竞赛生没出路了?!

如果说自主招生,是高考赛道上的一条 “快车道”,那从 2020 开始,这条道被下发了 “禁行令”。

竞赛生的出路在哪里?本回答来重点分析一下。

1 月 13 日教育部以 “1 号文件” 的名义,发布了这一消息:**正式取消高校自主招生计划。**这意味着已经实施 16 年的招生考试完成了历史使命,日后不再沿用。

政策一发布,很多家长有点慌:

取消自主招生是不是意味着奥赛加分取消?
高考特殊通道被关闭?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 “升学捷径” 被堵死?
高考各种加分(或降分录取)没了,学生的学科特长如何体现?
竞赛生的出路又在哪里?

其实,事实远没有想象地那么糟糕。

一、升学路从未变窄,反而越来越宽

高考竞争激烈,是所有家长心中不争的事实。

拿清华、北大来说,每年录取率仅在 0.03% 左右,也就是说每年**万名中国考生中,**只挑三个。

而且,在 2035 年之前,随着高考参与率的不断提升(例如 2015 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为 907 万,2018 年攀升到 956 万人),参加高考的人数越来越多,竞争只会越来越大。

当特长加分、自主招生频频取消,没了 “条条大道可通罗马” 的升学环境,我们的孩子,挤上 “高考” 这座独木桥的赢面在哪里?

解读政策,提前做好攻坚战的准备,也许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努力更有价值。

事实上,在这次政策发布中,并不只是单纯地取消了自主招生,更清晰的人才选拔方向——**强基计划,**也相应被提出。

与被淘汰的自主招生相比,新的 “强基计划” 在选拔定位、学校范围、招生专业,录取方式和培养方式,都更加聚焦清晰

政策中明确提到,2020 往后的人才选拔,主要是为了聚焦培养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

其中,与编程相关的领域占比高达 40%,这说明编程人才在国家战略地位中的重要性和紧缺性,甚至已经到了极度匮乏的地步。需要通过高考这个中国最大、最醒目、最受关注的人才选拔渠道,来吸引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注意。

这对孩子升学来说是个极大的利好!因为相比其他学科,编程的确是一条优质赛道,并且目前选择这条赛道的人还不多,供远远小于求。

国家启动 “强基计划”,选用清华、北大等 36 所双一流名校作为第一批试点,来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编程人才的 “大本营”。

随着人才选拔的方向逐渐明朗,家长和孩子更早一步做好准备,把精力放在更具投资价值的地方,这也是教育高效的体现。

二、用编程,高校培养未来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颁布的 “强基计划”,与往年“自主招生” 还有一个核心的区别在于:针对选入高校的学生,一旦录取,会采取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培养。

为的就是让具有核心技能的学生,在大学更精准地培养能力。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新赛道,然而背后人才的匮乏却是制约发展的木桶短板。

(全球人才储备量仅达中国需求量的 1%!)

上个月,一则 “博士毕业年薪 200 万,被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疯抢” 的消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引发了上万 + 网友的热议。

原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 14 级直博研究生左鹏飞,一毕业就收到了华为邀约,连阿里、腾讯、深信服也抛来了 “橄榄枝”。

27 岁的他拒绝了腾讯 300 万的示好,最终选择了华为 201 万年薪的工作。

其实这不是华为首次拿出天价高薪来招聘人才了。

早在去年 7 月,华为就花费 201 万年薪招聘 8 位大学毕业生,专业都和编程相关;上限 201 万,下限 89.6 万,远超出一般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

根据内部邮件披露,华为计划从世界范围招进 200-300 名「天才少年」。这次的左鹏飞,已然占据了其中一个名额。

不难发现,具备与计算机、科技相关实力的人,未来会多一份底气。

归根结底,懂一点编程,就是为自己添置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砝码。

另一个较为严峻的现象是,近年来高校扩招,毕业人数持续增加。2019 年毕业人数已经达到 834 万,就业越发成了大难题。

然而,我们可以清醒地预见,随着 5G 商用的推进,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相关的人才极为稀缺,各大企业重金抢人成为常态。

据 IHSMarkit 预测,到 2030 年全球 5G 价值链将带来直接经济产出 2.6 万亿美元(相当于第七大经济体印度的 GDP)和提供 1523 万个就业岗位。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有人说时代抛弃一个孩子,连一句再见也不会说。

有前瞻性能力的家长,为孩子计深远。一个个顺应时代的新政策,其实,就是时代给孩子最好的 “招呼”,把握它,孩子就能赢在未来!

三、该如何准备 “强基计划”?

起步阶段,强基计划遴选部分 “一流大学” 建设高校开展试点。

以下为强基计划的试点高校名单:

具体招生程序一起来看看

↓↓↓

3 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4 月,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网上报名参加强基计划招生。
6 月,所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6 月 25 日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有关高校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不含高考加分)。
6 月 26 日前,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
7 月 4 日前,高校组织考核。
7 月 5 日前,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并公示录取标准。

留给考生的真正有效备考时间,只有短短的 3 个月左右,这期间还要参加高考。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如果你计划出门远行,你一定会提前做好计划、查好攻略、备好物品、定好机票,而不是等到出发前一天才开始准备。同样道理,高校校考也不会给你机会等到你高三快毕业的时候才去临时抱佛脚。

高校校考为了增加区分度,主要会考察大量的学科竞赛知识、高中选修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以及大量的创新性测试。而这些,又都是我们在高中教学中缺失的部分!

所以在实行新高考后,课外知识的广度和创新性思维,远比只会考高分重要。

2020 年 1 月 7 日国家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多次强调要实现 “知识” 考核向 “能力” 考核的转化,突出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而在众多政策影响的情况下,让孩子从小学习编程的优势也自然变得越来越突出

编程的学习,对于孩子的逻辑思维、数学理解、英语兴趣、严谨理念、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来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果希望竞赛为孩子未来赋能,可以将孩子的竞赛学习前置。

高考成绩太重要了,最好不要在高中阶段才去 “抱佛脚”。越早规划,对孩子约有好处。

顺应国家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让教育和竞赛回归本质,为孩子选择更有价值、更高效的教育方式。

看完两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 2 个忙:

1. 点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_- )

2. 关注我 @小码王在线少儿编程,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我是小码王在线,专注分享孩子成长干货,构建孩子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由于涉及到政治敏感问题,匿了。

jyb 自己都承认自主招生的目的是改变” 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所以让有资质的孩子去学竞赛。

虽然说现在普及大众教育(语数英科),但是每个人走上社会总需要一门特长的吧。

怎么了?搞精英教育违背孩子的天性了?现在中科院那个当年不是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

要知道当初即使基础教育那么匮乏,小平同志还是一口答应组建少年班,一下办 3 个。

现在好了,大家有文化了,国家富强了,就不需要竞赛来选拔顶尖人才了是吧。

这种事情岛国早有先例了,20 年 GDP 没变, 诺贝尔奖屈指可数。

为什么苏联能够那么快发展起来,为什么一个 “离精打细算最远的民族” 能够独霸 IMO 十余年?还是得益于竞赛的普及。

纵观古今,似乎在高考恢复之前,传承千年的 “科举” 制度使中华民族屹立不倒。

但为什么除了刚开始科举的唐朝,之后的汉民族几乎是 “不见天日” 呢?

是因为重文轻武而被野蛮民族揉捻吗?那精♂骑善射♂的满清人后期发展如何,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吧。

文科有用,但是毕竟不是用来治国的上策。本人身在 ZJ 省 HZ 市,这里的中考文科: 120+120+50=290 理科:120+160=280。

把数学跟语文、英语放在一起,有点过分了吧。而且不止是这里,好像在全国,都是数学分数≤语文分数。

天哪,中国本土的孩子在 IMO 上已经连续 5 年没有超过美国培养的中国孩子了,还要继续下去吗?

我想这些有权利在一年内修改那么多次竞赛体系的 “知名教育家” 不会连主次都分不清吧!

其实如果我不是 2019 届小学毕业生,第一批被扼杀在减负教育洪流中的一员,我也不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这么胆大地评击社会现状。

既然设立 “强基计划”,那还几乎由高考决定,那那些已经停了很久课,拿到 pku/thu 优惠录取的一心准备报效祖国,投身顶尖科研领域的人才,他们何去何从?

jyb 是直接抛弃他们不管,附上一句冷冰冰的 “谁叫你要停课的,学生的义务就只是学好校本知识就够了,你学的这些“天书” 高考都不考的学了有用吗!”是吗?

jyb:“不,我们不是,他们还有 15% 的分数可以争取!”750/85*15=132 132/6=22 分。

也就是说 ······ jyb:“你们不是天才吗,停 2 年课每门比别人少 22 分不是可以做到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可以做到,你当别人都一点竞赛不碰吗?

你问问现在哪个稍微优秀点的人不是奥数从小学三年级学到高三的?顶多中、高考前停几次课罢了。

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大优势,学竞赛真的只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罢了,还要乘 15%,这是非要把我们、把竞赛、甚至把中国的未来按到断头台上啊!

jyb:“那我就让他们不准学奥数,你们也不准学,等等我不是已经做到了吗。。。。。”

所以,jyb 是想让我们用高中毕业所拥有的语数英科知识去做比造原子弹还伟大的事情,对吗?

如果你只学会语数英科,成为 jyb 用模子印出来的 “理想型全面发展人才” 之一,那请问你的社会价值与你的千千万万同党有什么区别?

你只能当一辈子普通人!

高中毕业还没有突出特长的人,与巨婴无异!

更可怕的是,最有趣、最有用的信息学竞赛被彻底赶尽杀绝了。

信息学是未来的前沿科技的依靠,没有它,等于退步 70 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jyb:“呦西,如果它在国内销声匿迹就好了,网络都没了,就没有那么多人在知乎上喷我们了。”

一年级课文中就有一句话,邓小平: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有权利扼杀一切非保送竞赛生实现理想的教育家们,你们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吗?

遥想 1995~2015 的 20 年间,中国的竞赛事业是多么辉煌啊!jyb:" 切,那我咋没见着几个诺奖。

" 大哥,诺奖评的是 20 年前的贡献啊,你早知道这样你早搞 20 年竞赛不就好了吗?

为什么非要以 “得不到诺奖” 为由压迫竞赛生呢?这也太荒诞了吧。

再退一万步讲,尽管现在竞赛存在着你们所认为的一系列 “弊端”,那你们所推崇的“全民语数英科” 难道就没有弊端吗?

你们干脆把 “全民语数英科” 的中考、高考也停掉,全面实行 “全民拼爹计划” 让孩子们 “健康快乐” 地长大。

IMO、IOI 拿不到牌了就组建一个 “世界拼爹大赛”,让赌王儿子参加蛮好的,然后中国队全金,世界第一。

其实中、高考本来就是存在弊端的,比如说所有少数民族 + 5 分,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相当于汉族 - 5 分。

所以因为有了那些不愁吃不愁穿还有闲工夫闹独立的某些人,给自己的孩子切断未来,这针对的可是全国 92% 的人哪!

所谓的 “素质教育” 反对声是一声高过一声,都不好意思再写下去了呢 QwQ

知乎用户 吴辰晔​ 发表

今天,清华大学官宣,成立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以及行健书院,五大书院共同落地国家部署的强基计划。

至于这些书院如何对应强基计划中强调的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大家可以自己猜猜哈~

我想了解清华的小伙伴,都会记得清华大礼堂上方那块人文日新,所以日新书院对应的学科专业不言而喻。

探微书院,虽然源自老校歌中的学古探微,不过对应的专业,应该还是很形象的。致理书院应该也不难猜。

至于未央书院和行健书院,敬请期待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落地政策吧~

想到以后的学弟学妹们大量都是在清华 XX 书院读书,感觉好幸福,好有文化!!!

知乎用户 江业文 发表

瞎 儿改。加强基础科学靠的不是请上梁山。

在我看来高校教育改革应该从供给侧入手,也就是改善高校能提供的产品。而不是从学生入手,让学生揣摩教育部最新方向。教育本质上是人的发展,然而国内中学教育看来越来越偏离这个目标,变成了选拔的艺术。事实上从我入学 2012 年算起,清华的学生不会因为教育部选拔政策的改变而出现素质的提升,而会因为政策的多变越来越在意选拔标准的动向。也就是更为功利化。比如这两年工科大二的金工实习因为出分比较低,一些同学会把它放到大四再去选,以避免影响大四初保研和出国所需要的学分绩。这就是我们教改的目的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可以看出,这次贸易战,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很多根本性问题。这就跟农业再不挣钱,你敢让全国人民都不种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基础学科的确是需要重视的。

不过我觉得重视的方式可能有些错误,别说中国,全世界基础学科需要多少人?大部分人一毕业就没位置。当然政策也说了需要动态调整,但是在现在明显基础学科人数过剩的情况下,出这么一个政策是容易误导大众的。

目前很多发展上的问题和基础学科人才匮乏根本没啥关系。我举个例子,比方说燃烧这类问题,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地应用,我们能够想到的就是发动机。可是基础学科,比方物理、化学之类,其实是不怎么关注这些问题的。倒是不少学校有专门关于燃烧或者热动的研究所,人家培养的人才就够用了,根本不需要基础学科培养的人才。

再比如早些年大数据数据挖掘刚开始的时候,数学转过去是很容易的,但是现在是个学校怕是都有类似的专业,那学数学的还有什么优势呢?很多实践上的能力又不如专业人才。很多人说学数学的基础扎实,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数学系培养的基础扎实,跟你实际需要的扎实相去甚远。

至于化学生物就更不用说了,一般高校生物和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是远远多于物理和数学的,当然现在又多了一个材料学,也是人满为患。可是实际就业上,问题可能更严重些。

所以教育部在这个时候着急忙慌地出台政策为国分忧并不合适,取消自主招生是对的。但是要解决人才问题,首先要明白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首先是需求端的结构问题,到目前看不到对基础学科的需求量。其次是供给端问题,实际上高校培养人才是脱节的,而脱节的关键是学校可能压根就不知道某些行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是需要教育部和其它部位联合解决的问题。还有教育方案也存在结构上的问题,你教出来的材料生根本不知道半导体是咋回事,也不知道合金是咋回事,他们知道的是纳米和石墨,这肯定是出问题了。

还有政策引导的问题,最近我一个学生跟我说某 985 机械学院院长是搞纳米的,我就觉得目前的政策再不改,怕是哲学院院长搞纳米也不会是啥奇怪的事情。不合适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培养的失衡。

我倒是觉得目前可以做的一件简单而有效的事情就是宣传,多宣传那些把科学技术真正转化成商业成果的案例,只宣传不要发奖,也不要作为考核依据。慢慢把资本和政策吸引到这方面,把产业培养出来,靠着良性的循环,把所有的事情解决。

人才培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根本不是教育的问题,要知道近 30 年 it 产业的发展,可不是光靠学校培养的人才,早几十年转行的,业余的不要太多。

知乎用户 Viny 发表

我是参加高考、上 top 大学、之后就业的常规路子。后来八卦看多了,才知道还有很多种有权势的人可以操作进大学的方法。

最多见的就是自主招生考试,例如最有名的奶茶妹妹和蒋方舟等入学套路。

现在教育部出来的这个强基计划,我个人觉得真是费了心思的,就是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呢,就两条:

一是从小热爱某个科目的,而且其它科目真的没有太多兴趣的偏科的孩子。以前高考总分不够上不了好大学,现在给机会了。这种基础学科不好走,只有喜欢,这条路才走的下去。

二是家庭条件允许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基础学科专业工作收入不会很高。当然能做到顶尖了比如去华为研究院收入就很高,但那是少数。大部分还比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毕业的学生收入低很多的。家里条件支持,安安心心做,才能出成绩。

所以,那些各门差不多的,考前专业还想不好的孩子就别去捡这个便宜了,把好多年青春放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上,学不好,也干不好,耽误了。那些孩子要是家里急等反哺的,也别考虑了,象上次放火自杀的,家庭条件也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

最重要的一条,不能转专业,这会大大减少有权势的人操作的意愿。从而真正保证想学的、有条件的孩子学基础学科的名额。

希望我们国家在 10 年、20 年后基础科学能够真正强大,咱们中国人能掌握核心科技,不再受制于人。

-——————————-

补充关于信息类不在强基计划的几点想法。

为什么信息类不收录在内?

一是因为信息类岗位需求量大且工资高,自然吸引大量人才,不存在冷门学科报考人数少的问题。

第二个更重要原因是大学里信息学科主要学习的是应用型知识和技能,不能掌握、解决、推动核心技术。

而信息学核心技术需要数学学科、化学学科等的知识,由于现代理论的大发展,可以说这些理论绝大部分高中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有接触过的,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而我们中国正是太太太缺少了这样的人才了。

另外,有人提出国家要改善这些人的出路,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也没有必要,因为事物的发展必须要符合经济运行规律。

还是以华为举例,它发展到这个体量,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否则就是空中阁、沙中塔,别的国家一个釜底抽薪,它就得跪下,所以它才会成立研究院高薪养着可能十年二十年都没有突破的基础数理化研究人员。

其它公司是不想做吗?是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做。

所以很有可能一部分这些强基计划专业的学生最终留在院校和科研单位,平均收入可能远不如信息专业的平均收入。就得凭着自身兴趣和原生家庭的经济支撑安安心心做研究。也许做不出来啥,也许突破了功成名就。

最后再次强调,要自身明确有兴趣且家庭条件足够支持和支撑的孩子才考虑强基计划,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进入名校的捷径。可参考牛顿,希望能出现一些象他一样的杰出人物。我的美好愿望吧。

知乎用户 目标浙大 发表

强基计划教你做人。

详情请见 2020 年 1 月浙江七选三 + 英语卷子

= 学考卷子

然而却还是死它手上了

不是来错问题,只是这个政策真的可以在这件事情上初见端倪!

知乎用户 北京的北 发表

就是要回归高考裸分本质。对于冷门专业有优惠但入坑了就不准中途放弃

知乎用户 杨树森 发表

基础学科的确是用爱发电的,但是这样用爱发电的人也必须有。如果没有人发明 Riemann 几何学,就无法产生相对论,也就少了很多现在的前沿科技。但是从一百多年前的 Riemann,到一百年前的 Einstein,很可能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那怎么办呢?而在现代,做基础数学的人不仅更难找到企业里的工作,就算是去高校,也要比做其它数学的人更艰难,这是客观事实。

而且基础学科不仅要用爱发电,还必须得让特别强悍的人去才行。像我这样泛函分析考 D 的人,就算是再喜欢泛函分析,希望自己学会然后科普给别人,也很难说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不得不承认,搞基础学科这样的东西不仅需要热爱,还必须有能力。

所谓的强基计划,就是为了更好地找出那些既有用爱发电的决心,又的确有能力的人。我希望那些以获得金钱为人生终极目的的人仅仅自己去追求就可以了,至少不要去嘲笑那些和你不一样的人。思修课上不是也讲了,人生的价值在于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做出相应的奉献。的确有一些学科与历史发展规律不能很好地重叠,但是也有很多学科直到你出成果的很长时间都看不到应用,何况你寄希望于出成果之前找到应用,而它们可能真的有用,你不研究也不行。

知乎用户 羊微粒 发表

磚工確保大成功!

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強基計劃的學科是數理、生化、文史哲,沒說有沒有計算機。五大奧賽要變四大奧賽了嗎?另外文史哲也要搞奧賽了麽 www

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以前那種化學得獎自招進去後學金融的操作做不了了。先廢了省一保送,現在又改自主招生為雞肋的強基計劃,搞競賽收益越來越小。

外國有 AP 課程,中國本來沒有 AP,五大竞赛可以起到某種程度的準 AP 的作用。這下可好,除了總能有學生進集訓隊的超級中學,其他中學更不會搞競賽了。高中内 chóng 卷 fù 程 shuā度 tí 加深。這是要倒逼國內高分段有錢考生更多選擇外國學校 本科嗎…

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新時代的國防生、定向生,不能轉專業 www 注意,直博哦 (´-ω-`) 要是本科碩士証都不發的本碩博連讀,那就更酸爽了。所謂打斷腿搬磚是也。讀不下去或者對科研失去興趣,想退學?準備再高考去吧!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我国基础学科发展不好

劝退帖子那么多

根本原因在于待遇!待遇!待遇!

但凡选择生化环材 数学物理 文学哲学并且一路走到黑的人,哪个心里没点 “人类心智的荣耀”“自我价值的实现” 之类的梦想理想,他们选择了这条路就没想过升官发财,但是,你也不能让人活不下去吧

“非升即走”“四十岁门槛”“过于强调文章数量”

真是把人往死里逼啊

哪个人能靠梦想吃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光靠情怀吃不饱饭啊

活的有尊严,体面已经是他们最低的需求了

不去满足博士们最基础的生活物质需要

反而去限制本科生的出路

瑞思拜

ps: 选拔没问题,择优没问题

发展劝退学科没问题

但是不保证毕业后的人生

只一味允诺保研直博

hhhhhhhhh

知乎用户 转世的 xjj 发表

一大批辅导班将推出 哲学课、历史课、文学课

然后选拔出一些明明不感兴趣但硬背书只为了进个 “好学校” 的“人才”。

这是由哲学、文学、历史等纯文科的考察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不准确性所决定的。

知乎用户 先问是不是 发表

其实就是引流优秀生源到劝退专业,如果能带动产业发展就是好的,只怕大家还是拿脚投票,该转行转行。

知乎用户 Leila 发表

自主招生推出之时,很多有识之士都指出这会变成舞弊的重灾区。其实根本不需要有识之士,市井贩卒也都能看出来这里边的可能的无穷黑幕。但是没用,十几年越演愈烈,去年郑州一中,河南省实验的大批量(基本上百分之百)自招论文的肮脏丑闻(其实在河南省是公开的秘密多年了)曝光,就这今年还能不了了之,没有一个当事人被处理。上边的那些在当年制定政策的大人物们,不应该被人民追责吗!肉食者鄙,这个鄙应该叫卑鄙的鄙!

知乎用户 Peppa Peng 发表

我来说说我的经历吧,关于自招的。关于强基,前面很多答主已经说的我也觉得有道理,那我就说说我在准备自招中遇到的事情吧。

emmm 准确说是自招里面的综合测评,以及对口综测的暑期学堂(夏令营)。

19 届高考生,生源地是福建。

我是一个小县城的学生,我的学校是县里唯一一所能有学生考 985 211 的高中,初中毕业我保送到这个高中的实验班。我们高中没什么名气,没什么存在感,整体实力一般。

高一成绩不错,单独拎理科出来,每次基本年级前五。高二文理分科,我选择了理科,月考半期考都是年级前三,语文英语薄弱,但是当时数学很强,连着 150,理化生也是,要么满分要么接近满分。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状态很好,语文英语相对我自己来说,考得不错,数学 146(校第一,市前五),物理 100(高二满分还是 100,全市三个 100 分),化学 99(校第五,全市有第二十左右吧),生物 96(校第一,市第十左右),总分 680+,全市第三,离第一也就 1.5 分之差。

唉别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这是我整个高中考得最好的一次了,以后再也找不回这种状态和手感。

高二下快结束时,有清北的综合夏令营(优秀中学生暑期学堂)申请,由于高二下期末考还没考,这次期末考试是文理分科后唯一一次全市统考,权威有分量,权重大,平时的其他考试也还不错,计算考试综合成绩时,我是第一名,得到唯一一个校荐名额,很顺利,去了清华和北大的暑期学堂。

这个清北暑期学堂有笔试面试成绩。第一等,是直接给自招名额,且免笔试;第二等,直接给自招名额,要笔试,但是保证能进入面试;第三等,直接给自招名额,但是没有其他保证了。所以这个夏令营是对口自招的,尤其是自招里面的综合测评。清华对口领军计划,北大对口博雅计划。好像是这样的,不对的话欢迎指正。

接着按时间线来说吧。

暑假,我去清华和北大暑期学堂前,差不多了解到笔试权重很大,而且大部分都是竞赛题。我的高中没有竞赛背景,没有竞赛传统,也没有竞赛的氛围和培养竞赛的能力,唯一的出路就是高考。我那时候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办,我没有接触过竞赛,最多就自己看过书,学得很皮毛。我在暑期学堂前还都参加了机构培训,一次差不多三四天,一次 3000-5000 吧,我去了两次,但是真的,有我自己的原因吧,可能因为我确实和大城市的同学没得比,最终笔试还是没有考过他们。

不过清华北大的暑期学堂体验真的都很好哈哈哈哈哈,是我考不上的学校没错了。

高三下学期,我拿到了清华领军计划的初试资格,考数学物理化学,题目要么就是高中知识的加深,看过去就复杂或者奥妙,还有一堆我见都没有见过的名词。可以说,题目我基本看不懂吧。

嗯没意外,没过。

嗯更没意外,我考不上清北。

我的高中学校是个很没有存在感的学校,拿到高二暑期学堂(夏令营)的名额已经是不容易,还同时拿了清华和北大的,更不容易了,高三还能有几个同学去清北自招,也是非常不容易吧。校长也为这些名额一直打电话给招生组咨询什么的,家长也都很辛苦帮忙准备材料。

我爸妈帮助我准备申请夏令申请自招很辛苦,由于一堆材料要证明要盖章,还要写很多的个人陈述什么的,那段时间都忙得头昏。我的家庭条件一般,就是县城普通家庭的经济水平,送我去北京,一共两次,清华暑期学堂一次,北大暑期学校一次,来回车费,暑期学堂本来就有的费用,在校日用品费伙食费,最主要还要之前的两次培训费,合起来 10000+,可能也要 20000 了。

这样的费用,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来说,真的不少了,一个月一下子,花掉这么多。

其实吧,我想说的还是自主招生,我就说我了解的综合测评这块,真的虽然说是综合测评,但是综测成绩只是敲门砖,没有竞赛背景,像我一样,还是个炮灰。因为其中的考试都是涉及竞赛的。

而且自招,或者说综测,几乎是大面积倾斜于那种超级中学或者省级名校,我这种普通高中存在感很弱。当时在申请时就有种无力感,我或许不比部分著名高中学校学生差,但是我因为我的地区原因,资源几乎等于 0。

我委屈过,我郁闷过,我去了暑期学校后,我发现我的眼界,我的见识,我的高中资源,我的家庭条件,我的家庭可以给我的教育环境,真的是落后于其他同学吧,但是我很难改变这些,我毕竟还是那么地普通。

我当时一直觉得自己真的好差,虽然是一个县的综合成绩第一,但是放眼全省全国,卑微如灰。

直到后来,才慢慢觉得,不应该那么想,其实清北夏令营也算是个 “贵族活动”,大部分都是省级名校超级中学的佼佼者,要么就是竞赛的尖子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家里条件好,有大城市户口,有机会考大城市的好高中。(像我,县城户口,根本不能去考像福州厦门的好高中,政策不允许。)有机会接触系统竞赛培训,有好的资源,准备申请材料也比我有更多的课外成绩可以写。

自招,综测,夏令营,测评方法都包括笔试面试,两者都是需要不少时间精力甚至财力才能准备得比较好,对于我这种教育资源匮乏,没什么机会开开眼界,家境普普通通,也没有超级牛逼,而是刚刚好冲清北,不能稳稳清北的学生来说,其实很可能就是炮灰。

原先有炮灰感会很难过,也郁闷,但是其实还是普通人居多,曾经觉得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最终还是渐渐感到平凡,也有感到无力的时候。自招,综测,我其实能够有个资格也不错了,我还不是足够强的实力和一些学习条件资源,让我比不过别人也很正常。

对于和我一样的普通学校、普通家庭的普通学生,在高校自主权极大的自主招生中,一般还是劣势居多。

自主招生还是大面积往教育资源丰富、家庭条件较好的方向倾斜。

普通中学普通家庭的学生(像我一样,后文就叫普通学生吧),踏踏实实地,认真准备高考还是最好的通往名校的途径。

强基计划至少保证了较高的高考分数占比,缩减了高校自主权,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如果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相对自招,被录取的希望还是更大的。也有可能是个好消息吧。

高考没考好吧,离清北远着呢,去了一个中上 985,嗯嗯很喜欢现在的学校,其实想想我也是真的实力不够清北,确实配不上,现在的学校我很爱,感觉很适合,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还是周围环境。

大晚上突然有了很多想法,回忆起来很多事情,乱糟糟地写了这篇回答,可能也没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更可能已经离题了!

谢谢看到最后的朋友们!看完这篇乱糟糟的回答辛苦了哈哈哈!

配个去清华和北大暑期学堂的图吧。

清华暑期学校 我的学员证

清华暑期学校 最后的晚会 + 嘉年华

北大暑期学堂 其中的一些东西吧

北大暑期学堂 最后的晚会 “理想在前”

知乎用户 紫琉璃 发表

教育部很明智。基础学科是所有其他学科的灵魂,强化基础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水平。以大学生选专业的角度为切入点,来倒逼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中国制造 2025 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知乎用户 凌云 发表

本质就是标准化考试无法满足学校 / 用人单位掐尖需求导致的 “保送化” 大趋势下的小趋势而已。

很多人没注意到一个问题是,自主招生和高考之间的冲突仅仅是招生 / 用工环节中的一环,当今个人就业 / 升学的各个环节中,保送取代标准化考试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以研究生考试为例,现在清北复交和中科院的顶级院所的研究生,多达 70% 甚至更高比例的录取学生都是推免生,尤其越是好的老师越是不要统考生。

http://www.cs.tsinghua.edu.cn/publish/cs/4723/20181026143924130123801/1540536019914.pdf​www.cs.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2019 级,硕士和博士加起来拟录取 148 名推免生,却只录取了 57 名统考生!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2019 年硕士招生拟录取公示 -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eecs.pku.edu.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eecs.pku.edu.cn/info/1060/8949.htm)

北大信息科学院在 2019 年录取了 83 名推免硕士生,只录取了 33 名统考生。

[如何看待上海交大将于 2018 年取消博士统考,全面实行申请考核、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991084)

上海交大干脆就取消了博士生的统考制度。

再往上,找工作时也呈现出类似规律。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大家有熟悉的师兄师姐可以问一下,早几年在找工作的时候,大家都老老实实地走简历筛选 —> 秋招刷题 —> 面试的路子。但这些年如何看待上海交大将于 2018 年取消博士统考,全面实行申请考核、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再往上,找工作时也呈现出类似规律。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大家有熟悉的师兄师姐可以问一下,早几年在找工作的时候,大家都老老实实地走简历筛选 —> 秋招刷题 —> 面试的路子。但这些年

比如我知道的阿里 / 腾讯 / 字节和其他一些热门互联网公司的某些核心部门 / 团队是基本不秋招,甚至不公开招聘的,习惯做法是直接到头部院校 / 实验室 “点招” 需要的学生。实际上现在大家会发现,秋招几乎是 “最后一波”,好的岗位基本都在各种名义下的“提前批” 被招完了。或者是干脆通过公司和实验室合作,直接在对口实验室招想要的学生。

排名第一的答主的答案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件事情:对顶尖院校而言,自主招生的作用远比标准化考试大,其筛选作用是不够的。这也与清北学生的经验相一致——清北最顶尖的大牛几乎都是竞赛出身,何凯明,楼天城,吴佳俊等皆是如此(2013 年以后竞赛保送基本取消,因而高校选择以自主招生大幅降分的形式录取竞赛生)。

道理也简单,高考要兼顾 “全面发展”,要照顾弱势地区的学生,各地又有不同的所谓 “创新制度”,考核的含金量本身就令人质疑。加上这些年来理科题目难度逐年降低,数学理综英语简直毫无区分度,人均 140+、280/290,尖子生几乎全靠语文拉开差距。

[如何看待教育部官宣 2020 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会产生什么影响?​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377531/answer/976208546)

当然,这么干最大的问题就是公平性得不到保障,马太效应的循环如果不加遏制,结果就是 “强者恒强”——优秀的学生几乎一路保送,全程绿灯,而大器晚成的学生如果一开始得不到资源,就会贫者愈贫,在升学就业道路上处处碰壁,很难得到证明自己的机会。公平和效率总是永恒矛盾的。

知乎用户 alan.pu 发表

各种角度都有,都说的挺好。我说点大家没太提到的地方

之前有一个言论,如果有人能预言 5 年后中国发展的各种指标,你会不会信?

大部分人是不信的,但是中国确实可以

那就是国家的五年计划

几乎都能达到

当然,不是百分百达到,但是 95% 以上是能走到当初制定的计划的。

所以想寻找机会应该去看国家的五年计划

说这个是为了说什么?

中国的国家意志是非常强大的。

整个教育界在去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中小学减负问题,不再是试点,而是全国推行

大学宽进严出问题也提上台面

大学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话题

义务教育惩戒权细化的新闻

这些都在知乎有过相当多的讨论

其背后是有一套逻辑的

这个逻辑就是,未来的中国教育怎么走的问题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我们开始以追赶者姿态往前走,看到美国身影的时候

我们国家要怎么办?

建国前三十年,教育是为了国家国防安全和工业化开启服务,所以是扫盲和偏向国防事业培养人才

后三十年,教育为了在经济水平追赶发达国家服务,所以是大规模的扩大招生,标准化的教育学生,从而培养大批工程师,所以工科为王。

未来三十年要怎么走,那必须得出一批能够引领科技的人才,怎么走,所有的目的其实都在试探这条路。上面的一些列事情其实都是想在基础层面推动天才的出现。但是还不够明显

这次的强基计划简直就是直白的告诉所有人,未来中国会在基础学科进行大规模投入

如果你还停留在想象生化环材未来还是劝退专业,那就是对这么多年国家意志的蔑视

生化环材之前之所以成劝退专业,是因为我们在补课,在补前面两次工业化的课。

20 年前,大型机械都造不好,设计的上限都达不到材料的上限,研究材料干什么?

生物?我们连仿制药都做不好,怎么去研究更前沿的生物医药?

环境?今天还有一堆人在喷环保太严了。放在十几二十年前研究环境有啥用?

化学?中国化学现在很屌好不好?自然指数排名里中国排名那么高,化学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未来呢?未来生物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可以想象么?我们在生物学摸到了一点前沿但是和美国差距太大了,大的所有人都以为未来还一直这样。

但是中国这个国家如果这么容易认命,这 70 年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

未来可以撂一句话,中国一定会有一个辉瑞级别的药企出现!

其他的不想多说了

想一想 20 年前最火的专业是什么?

电力,电气,自动化!

为什么?因为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的内容。我们在补那个课。今天呢?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是信息时代,我们踉踉跄跄的跟上来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了一些优势。

未来呢?生物喊了这么多年是 21 世纪的科学,以为是白喊的?他本来就是,只不过中国要补的课太多,到了 21 世纪前十几年还没顾得上,但是未来一定会加大投入的。

中国的科研投入总额,仅次于美国,但是比例还是不够高,好像是 2.19% 左右,但是国家当年的规划是 2020 年达到 GDP 的 2.5%。而中国 2 万多亿研发投入里,基础科学投入太少太少,具体数字记不住了,大概只有十几个百分点,而美国差不多应该是百分之四十左右,未来的增长一定是加大基础科学的投入。

所有人都知道生化环材其实非常重要,但是因为毕业就失业的问题,导致在中国成了劝退专业

但是现在,这个强基计划只是一个开始,这一定是一个大战略的开启,未来国家一定会对这些方向有更大的投入。因为只要稍微了解一些,都知道,这些是未来。

知乎用户 西奇 发表

和我去年预言的基本一样。

[怎么看待 2019 年自主招生最新政策?​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8488881/answer/628028021)

继 3+1+2 后又一次的好政策,竟然在知乎被喷了。这一年多以来教育口的政策真的变了,从更加注重所谓的公平,变成了为国家选拔创新人才。可能是受到贸易战的影响吧!

**1、这个政策对于天坑专业的潜在受害者明明是利好!**强基过来的考生多了,自然意味着专业调剂的受害者少了。啥,强基考生被坑了?没人逼你学基础学科!教育部政策的目的就是把真正想要学习基础学科的考生招进来,哪怕高考成绩稍微低一点。现在小县城也通网了,网上一搜就知道某些专业什么情况了。哪怕不上网,也不会有考生以为化学生物是 “好” 专业。

**2、强基计划没有影响竞赛!**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这对应的不就是竞赛吗?(具体还要看高校政策)超级中学在学科竞赛上的垄断,使得竞争已经部分失去了选拔创新人才的功能。强基在保留竞赛通道的同时,还开放了高考通道,比如选拔高考数学 145 + 的考生能够进入面试。要记住,不是每个地方的考生都有机会获得高水平的竞赛培训。

3、强基计划明明是在大幅淡化高考成绩!如果把高考的 750 分换算到强基的 85 的话,高考成绩 50 分的差距是 5.67 分。高校考核里面,对于明显不合格的考生,面试可以直接将其低分出局。如果真的优秀的话,还是比较容易在 15 分里面填补 5.67 分差距的。要是认为填补 50 分差距还不叫淡化高考成绩的话,可能我们观察的不是一个分数段吧。

知乎用户 XELEX 发表

jyb 果然是 jyb,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不如说是问题的制造者

想想这两年想走自招的同学,一般都是在这条路上前进了两三年的人,现在你突然出个政策说要停,还是立即执行,人家咋扛得住啊

而且,听说有人觉得这样有助于国家基础学科的发展,真的 xswl,就像是一边焚书坑儒一边高唱这是思想的伟大进步。这样一改还有人敢向高考外的内容加大投入吗?短期是完全不可能的,长期来看,平衡之后也是更偏向高考内。今后的高中生到毕业的水平知识面都会只降不升。

但是没有关系,把种田的好手杀光,把土地分给自己不可能挣到土地的人,可有大片人支持了呢!干得漂亮嗷!

知乎用户 问己 发表

感慨。

1/3

很好啊!

大赞!

古文字专业。

研究生很多都是调剂,是中文专业里的冷门。

2/3

支持原因:

进入之后,发现很有趣,很想学,要补的东西很多。文字,语音,古书,其他历史,考古方面大堆的东西。

甚至大佬在反复强调 “文字学的功夫不在文字学”

所以,至少古文字专业是由衷支持!

3/3

本科生开始抓,成系统的抓,效果或者说基础肯定扎实。

而,本科就知道自己兴趣的人,又有几何?

何况还是科研冷板凳。

最后,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嘛。

培养不出来可以走嘛,不让退出转走可能是坑。

知乎用户 Clara Schumann 发表

简直就是 “枪击计划”,高分考生慎入天坑啊!只请客不买单就是耍流氓。这个政策基本就是在画饼,不解决基础学科学生出路狭窄问题,不对学生进行分流和鼓励天赋差的学生转行自救而强制本硕本硕博连读,这个政策完全是从学校利益的出发点而出台的,对学生而言有失公允。这年头去北青读个冷门专业天坑专业最好的就业渠道就是回到各类中学当老师了,因为科研院所高校大都已经饱和了,几乎没有编制和资源提供给年轻人了。

当然基础学科毕业生扩大对口就业 (主要是各类官办科研机构和高校) 需要仰仗人事部,财政部的配套政策。人事部批编制,财政部下拨资金。教育部无能为力啊,只能画饼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部的这个枪击政策的具体实践效果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要当小白鼠,国科大的例子就是殷鉴不远。

真爱生命,远离天坑专业,生化环材冶矿,基础医学。我真不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被无良导师逼自尽和毕业即失业啊!

知乎用户 jho 发表

个人感觉是天坑

所谓强基计划,还不如来强鸡计划

还能有点用

知乎用户 蒋叶光 发表

强基计划本质就是自主招生的进化版。

主要为了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

1、从学生家长和高校的角度,解决自主招生录取过程中的乱象以及高考选拔不足的问题

2、从国家层面,将优惠给予那些真正愿意提升国家基础学科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大多数的投机取巧者。

先说自主招生乱象吧,第一个当年那么多的学校全国范围内的有 77 所,难听点说真是阿猫阿狗也跑来自主招生,选拔特殊人才,都到那个位置了,还有啥特殊人才,估计都是特权人才吧。所以买论文,高校腐败的事情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荒唐。所以这次国家把强基计划的学校就定为在了 36 所双一流 A 类院校就是为了精简队伍。其实自主招生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前面的虽然也有点小问题,但是还是后面的高校问题最大。因此这次强基计划首先就是修正这个问题。

但是这个为什么不会取消呢,原因也很简单,现在高考往着公平的方向发展,其实整体的难度是有所降低的,尤其对于一些尖端的人才还是会出现区分度不足的情况,所以还是要给高校一些自主考试的权利,来进行优中选优的。

对专业进行限制,要求培养的人才是针对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人才,说白了就是想占国家便宜获得加分,那你不得给国家卖命啊。并且还不许转专业,这就有点狠了。让那些希望把这个当成一个垫脚石的人都别想钻空子了。说白了就是想获得优惠吗?那么你得真爱学些,别满脑子想着金融挣钱还拿着国家的优惠,这样的机会分子其实真的不在少数。

总结一下吧,强基计划呢就是自主招生的进化版,只是国家把他变得更公平更合理,更为国家大战略的人才计划服务了。

最后想说,高考是本,计划为辅。如果想走这条路径高一动手会好一些。最后我认为这个计划 3 年之后会放宽的。毕竟高校永远是想要更多的自主权的。

知乎用户 MAVIS.mu 发表

强基计划,说到底还是让年轻人们专心搞高考,别总挖空心思想着走捷径,接受组织的考验,组织才愿意给你提供最高的教育资源。

高考,不仅仅拼的是这些年轻人谁的脑子更好用,拼的还有这些年轻人谁更能抗压,谁能在高压之下还能稳定的考出来好成绩… 聪明不是最稀缺的能力,聪明且正派在这个社会才显得更加珍贵…

竞赛上能获奖的,必然高考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逻辑是一样的,只是自招就很难说了… 尤其是 “偏文科或艺术方向 " 的,走自招的人本身就是想要逃避高考独木桥的压力竞争,是不算成熟的表现,自然而然,自主招生有话语权的高校,自主招商门票发过了。简接等于降低相对竞争的难度… 那这些逃避国家考验的人究竟能不能肩负起某种历史重任?可能只有大数据知道~

另外,国家教育体制永远是服务与国家长期的战略发展的,国家的终极目标决定了各阶段教育改革的整体方向,打了这么久的贸易战,咱们其实都心理有数,究竟差在哪儿了……

难道还有很多人天真的认为美利坚中学生学习和考试很简单么??

知乎用户 叶飞 发表

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想起黎叔。

记不得是多少年前了,那时候我还是一个狂热的素质教育支持者,和他一起看这条新闻:

教育部决定,在…… 大学试行自主招生……

我满心欢喜,觉得早该如此!

黎叔摇摇头撇撇嘴:

这一下,哈哈,多少人要(因为腐败被关)进去哟!

以后每次我看到某某高校招生办主任被抓,某某人被扒皮是因为什么什么被自主招生……

我脑子里想的就一句话:

黎叔真特么的神人啊!

知乎用户 Huayra 发表

2017 年的过来人说下吧。

先说不好的,这个新闻令我对教育公平十分担忧。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越来越多地把精力放到拔尖而非兜底。两个方面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1)这 36 所强基学校中清一色的传统 985 + 少数学科特长型院校,我国一直以来教育资源紧缺说的其实不是本科院校的数量,而是高水平大学实在太少,优秀大学数量少的后果就是千军万马挤破头了就为了去那十几间学校,导致学生人均资源太少,培养质量不高。现在强基计划一搞,只会进一步拉大高校之间的差距,导致公平性进一步缺失,教育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2)强基计划能否做好区域平衡也是很大的考验。强基计划旨在选拔优秀的学科人才,但我们知道,寒门难出贵子,历史上从来都是中上产阶级的孩子占据教育的顶端。强基计划在设计伊始就考虑到了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因素,选拔人数与高考招生人数成比例,但政策设计不是简单的数学游戏,实际效果如何,先打一个问号,需要政策制定者们的持续跟进。

我绝不是在危言耸听,这是我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的,我的母校。

我没想到北大会这么做。全国一共 23 所高中入选,大多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顶级名校。

可以说正呼应了强基计划的号召,直接和顶级竞赛型名校合作选拔人才,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有下文的判断——学科竞赛不但不会式微,还会走到舞台的中心。北大这么做无可厚非,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门面,培养中国最杰出的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超级中学在已经得到这么多的情况下还源源不断地接受着这样那样的特权,那其它学校呢,其它为我们社会培养兢兢业业的人才的学校的学生呢,他们就只配在未来给超级中学的毕业生做螺丝钉吗?强基计划和北大,拔尖的同时不要忘了人民群众。


说点开心的。

就文件内容而言,我认为更像是自主招生的一次瘦身而非取消。强基计划着眼于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由有关高校自行制定招生方法,也就是说教育部以监管为主,高校招生仍然具有较大自主性。那要选拔学科人才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从竞赛生中选拔。我预测在自然科学领域,学科竞赛的权重将会加大。

强基计划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因此国家会有意识地缩减招生过程中人为的因素,比如校长推荐这种腐败频发的做法应该会逐渐减少。而学科竞赛具有三大优势是其它选拔方法无法媲美的:(1)学科竞赛在每年的十月份就落下帷幕,可以及时地运用到强基计划招生的筛选中,而高三的成绩波动大,不到最后时刻看不出谁更优秀,会耽误强基计划的选拔;(2)学科竞赛是当下最明晰公正的评价方式之一,不仅是很好的考察学习能力的指标,更反映了一个学生的学科热情,我高中时每天都是课间抓紧时间写完课内作业,然后腾出大段的自习课和晚修时间来搞竞赛,寒暑假也要外出培训,一刻不能休,相比于自荐文书这种自欺欺人的手段,对学科竞赛的投入实际上就是用行动证明对学科的热爱。

(3)最重要的,竞赛生更有可能在基础学科中坚持下来。北大的招生老师在我们高中这么说过:“一般来说我们不建议高考状元去学习数理化,我们建议他们去经管,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数理化不是因为真的喜欢,而是因为他们高中学得还不错,有成就感,所以误认为自己喜欢,只有提前学习过大学内容的竞赛生才真正地接触过数理化,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 话说得不好听,但确实有道理。

综合以上观点,就自然科学领域而言,竞赛成绩应该还会是一个重要的选拔依据。

但如果这样就以为强基计划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话就太小看我们国家了。强基计划专门用了一整条(第五条)来引导培养模式。亮点包括导师制、小班化、本硕博连读和国家级科研中心积极吸纳强基学生参与研究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把本校最优秀的资源向强基学生倾斜,相当于当前各高校的荣誉学院。跟以往把学生招进来就不再关心的自招不同,强基计划抢生源的成分更少,为国家输送人才的意味更浓。

在我看来,第五条才是强基计划与自招最大的不同。在中国与美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高校有责任保持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基础学科的热情,在学校规模过大、无法面面俱到的情况下,把资源向强基学生倾斜成了最优解。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太多清北数理化的学生转金融转计算机了,以他们的才智,选择金融和计算机的收益要大得多也轻松得多,因此,强基计划培养模式的重点其实就是留住这群学科领军人物,让他们在基础学科的道路上一往无前而非半途而废。不过话说回来,这也要求国家大力整治国内学术圈的乱象,改善科研工作者的待遇,不然就是引人入了贼坑。

以上是我看完新闻后的一点粗浅的想法。

知乎用户 一瞬芳华 发表

华电电气大四在读,我升学时就是自招进的,当时感觉自招有一部分人确实是比较水,现在强基计划推出,我认为是更加公平合理且有针对性的。

![](data:image/svg+xml;utf8,)

相比自招新的政策变化还是很大的,首先就是学校数量的减少,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有 90 所左右(网上查的)涵盖了几乎所有的 985 以及大部分 211 院校,名单如下:

而现在强基计划的资格学校只有 36 所分别是:

都是综合实力很强的 985 大学,或者现在叫双一流 A 类大学,院校缩减,名额必定也会减少很多,这样竞争的压力加大、浑水摸鱼的可能性相对也会减少不少。

第二,自招主要看的是你的证书、专利、论文、奖牌等等,和高考关系不大,而新的双基计划则是把侧重点放在高考成绩上,高考成绩占最后综合成绩的比例不能低于 85%,其余的是你的平时成绩和综测,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入选条件,注意!是入选条件!!

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是否入选就看你高考成绩,比如说你数学考了个 146,那你可能就能入选,而你如果各科很平均就算拿了很多奖、估计也是无法入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说你在这个方面很有天赋拿了很多奖,那都没用,咱就高考卷子见真章,你牛那你就拿高分,别扯别的。这也会让这项政策相比自招更有公信力。

这其实对于某些略微偏科的同学是一种福音,有的人可能数学能考 145、148 但是语文可能只能考 110,这样他很有可能没办法进到清华读书,只能降一档,而现在他就可能因为这项政策而进入清华北大。

第三,我们要搞清楚这类招生计划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兄弟虽然你整体不是特别强,但你某一个方面很强,国家不能埋没你这样的人才,所以可以给兄弟你好的政策,在更广阔的平台施展你的才华,为祖国在这个方面的发展贡献力量。

但是自招现在已经慢慢变味了,两个方面来讲,首先就是兄弟你能力到底强不强?证书、专利、论文?这些东西就能说明你能力强吗?你要是能力不强凭什么你有资格参加自招?这也就是刚才我们讨论的第二点。

另外一方面就是,兄弟我给你政策是为了让你在你擅长有天赋的方面锻炼自身施展才华,可兄弟你进校以后直接转专业,我是因为你化学方面有天赋有能力,把你招进来学化学的,可您一进来不是转金融就是通信计算机,只想着进个所谓能赚钱的好专业(我也想多赚点、要没那么累就更好哈哈)

兄弟您这不是蒙我吗,完全违背了我设立这项政策的初衷,所以现在直接明令禁止:**通过 “强基计划” 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一方面来说,这是提高了这项政策的公信力,另外一方面也让选拔进来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设立这项政策的目的。

第四,就是培养方式的改变,之前的自招招进来之后就和普通高考招进来的学生一样,大家学一样的东西、吃一样的饭、上一样的课、放一样… 好了

就是无差化管理,现在不一样了,

高校对通过 “强基计划” 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意思就是对于这些人才,我们会全心全意用尽全力去培养,只要有成绩,要啥给啥。要导师给导师,小班教学,保研、直博、奖学金应有尽有,也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在越发物质化的现在,确实是需要由国家出手引导,让一些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基础学科)具备良好天赋的人才,没有后顾之忧的,尽情发挥自身所长,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看到这项政策出炉之时、我的心里确实充满愉悦之情。

这都是我自身的一点小想法,如有不妥,希望大家不吝讨论指出。

知乎用户 老六 发表

实名反对自主招生政策,自该政策出生开始,就是一个怪胎。

本人东部某省份贫困县学生,真的希望各位领导大人们不要再推出这些奇怪的政策了。

11 年考生,当时正赶上自主招生和体育加分最热门的年头。

以前我所在高中虽然在农村,经济条件也不发达,但是当地学生特别刻苦,所以最早每年都能出几个清华。 我前几届的师兄连续几年没有清华,高中日益没落(农村高中必须出清华社会才买账,不然的话生源就会流失。)

我在高二结束的时候市里联合考试全市第二,高三一模的时候全区第一,公认的希望之星,校长单独给我开教室允许我自己上自习,希望能冲个清北重振学校名声。

但是我当时知道自己被吹的也太过了,应该就是清华边缘的水平,660-670 左右(但是学校推荐我走清华的提前批或者北大的核物理,应该是够的)

结果三月份的时候,考试之窗发下来,全省 2000 个体育加分,2000 个省三好加分(加分可以累计),而且这些加分基本都是 985 以上的学生弄的。

后来得到消息省城里的学生尖子班加分人均标配,区高中尖子班 40 人有 18 人手持加分。

隔壁区里高中一个文弱的文科女生篮球二级运动员加 10 分,呵呵。

还有各种什么皮划艇二级,马术二级,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拿不到

紧接着就是自主招生名单出炉,北大高考录 46 人,自主招生就通过了 64 人;浙大招 72 人,自主招生通过 180 人。

只要自主招生通过至少加 20 分,有不少还是加 40 和 60 的(600 分以上加个 40 是什么概念)

而且自主招生和各项加分还可以累加!

后来证明,有的人高考成绩 620 也可以去分数线 680 的清华。

我们贫困县的高中校荐的资格约等于 0,而且自主招生的培训费用也在万起步为单位,对我们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学校和老师和我说,学校什么也给不了你,高考要靠你自己,清华分数线是 660,你考 661 就能考上,考 659 就考不上。

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10 年开始清北的分数线已经不是 660 了,而是 680 了。

我高考考的也不算太理想,652,数学错两个选择两个填空,高三一年没低于 140,结果高考 120 多。

别的科目还算正常,理综 280 多,英语语文本来就是正常选手,也是正常发挥。

听说事后学校为了我的问题专门组织了一个检讨会。有人说是我高考前太膨胀了,有人说不应该给我开自习室应该跟着学校进度走,有人说我本来实力就不强。

事实证明,我已经是我们高中 10 年之后 10 年内最强的选手了,现在的全校第一能勉强上个 985 就烧高香了。

学校给不了我们推荐名额,加分和我们更是没有任何关系,生源流失,恶性循环。

最可笑的是当时专家在电视上说自主招生不占用统考生名额。

自主招生通过的人比统考的指标都多,不占用名额,呵呵。

天黑请闭眼

我觉得高考可能是最干净的一门考试了。

任何一个补习机构也不敢说压高考题压的多准。

无论是国考还是考研,著名的补习机构都能把套路研究得死死的。

为什么高考还非要设计点花样呢? 自主招生的权力被下放到学校,学校命题人设计题目的能力真的能比国考和考研命题人厉害,不被人家研究出套路吗?

自主招生真的比高考科学吗?

如果说高考题目大众化选不出人才,完全可以在 6 月 9 号再附加一门考试满分 50 分。

题型就采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模式,分为组合,数论,函数,几何四道大题选一道,只分为 0,20,50 三档。

这种题也是 99.9% 的学生做不出来跟没有这科一样,也可以给有特殊天赋的同学照顾。

只要从高一开始就写入大纲就是公平的。

这也比一个哗众取宠的自主招生考试要好得多吧?

生在农村高中已经很难了,物理老师水平不行,从高一开始就只能讲明白课本,只要涉及到一点数学推演都是我们带着她讲下去的。英语完全是哑巴英语。

环境也差很多,有的同学回到家之后父母在打麻将,只好自己到房顶上学习;有的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弟弟妹妹。

省城条件好一点的回家都是专门聘请老师上门讲解。

一贯的努力,高二自学数学分析,并且把高数的思想整理好能反推出高中的方法解决高中问题;高三每天学到两点,四点多再起来。

当时别人说省城怎么样,我们真没怕过,没认输过。

当最后看到公示名单他们加分,降分武装到牙齿的时候,才真的意识到了差距。

超级中学越做越大,农村高中夹缝中求生存。

17 年了,终于取消了,希望新政策是好政策。

事情总是向好的方向改革,只可惜有的人死在了改革的路上。

知乎用户 无悔客 发表

一项重大改革,姑且不讨论好不好,至少应该提前三年告知吧。现在突然推出,让多少学生掉坑里?

影响恶劣。

知乎用户 李旭冉 发表

自主招生

中国的自主招生制度,我是认可的,并且觉得这是一个相对公平且富有智慧的教育选拔制度。

于学校角度,自主招生涉及到的是大学和高中。首先于大学角度,在 2010 年左右,复旦大学联合其他众多顶尖高校做了一项跟踪调查,调查内容是探究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表现与同专业的普通学生有无差距。调查依据是班级排名,六级考试分数,大学前所获荣誉。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在三个调查因素方面,自主招生学生的表现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因此对于高校来讲,他们录取了比通过高考可录取的,能力更高,综合素质更好的学生。这在学校的生源层面,是一个提升。其次,于高中角度,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一本学校的学生,是纳入本校的升学率里面的,因此,高中完全可以在校内莘莘学子中鼓励基础较好,哪怕耽误些课内学习时间去参加竞赛,也依旧能上一本的学生去参加自主招生。如果学生提前报上了更好的学校,也许能增加该校名校学生入学率,进而提升高中名气;哪怕学生失败,没有保上,高中也没有损失他的升学率。

其次于学生角度,选择自主招生,有两条路可选。其一是在高中前两年一直保持名列前茅的成绩,被好大学 “看上”,其二是参加科技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无论是哪条道路,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会给想走自主招生这条路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压力。于我看来,在深思熟虑后带有决心和必胜心态的学生能够选择自主招生,本身就体现了其绝佳的勇气,其次,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这类孩子的抗压能力也往往较好。在交友方面,如果能和一屋子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同学相互学期并保持长久的友谊,孩子的一生也会受益匪浅。在自主招生过后,我见过不少已经成功保上名牌大学的高三学生,尽管学业压力轻松不少,仍然按部就班的认真听课,认真对待模拟考试,并在高考过后提前预习大学知识。我想问,这样的孩子,尽管高考分数线低些,他们不配进入名牌大学吗?

当然,自主招生过程中优择优,差择差(名牌大学录取顶尖学生,双非录取表现较差的学生),依旧像高考一样,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体现,但在当今中国,在我们没办法为了说服 985 教授为了教育资源均衡下乡教书的当下,把优质资源分配给优质学生,这是一种我们能力之内的,相对的公平。还有人会怀疑,自主招生会招入家庭背景更好的学生,但已有调查证实,尽管自主招生进入的学生的确家庭更为富裕,但这些学生更好的学业表现并非源于他们的家庭背景。

知乎用户 沙拉拉小魔仙 发表

如果简单来说,取消自招是想刹住竞赛内卷严重、考试和招生违规近年来井喷式爆发现象 / 劝退试图依靠基础学科竞赛、自招进名校然后转热门专业浪费教育资源的一批利己主义者,那么强基是留下来的一个口子,是留给那些真正热爱基础学科、有志向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生且高考成绩尤其是文科能够过关 / 综合素质强、能够全面发展的同学的一条路。

这个格调就已经不是自招能比得了的


为什么要看重高考?

高考这么多年来确实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缺陷和不足,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高考这么多年来足够严格、足够权威,选拔标准已经足够成熟,手段简明有效。从高考体系择优选拔出来的学生没有较大的能力与水平偏差——学习好的同学往往具有相近的特征(聪明、勤奋、掌握着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差的同学也可能具有一些相似的弱点(懒惰、心不在焉乃至单纯的学习能力不足)——即,高考的选拔能完全按照一套逻辑自洽的体系运转,又能通过强有力的手段维持其正常运作,这常常是竞赛、自招选拔中所缺失的。

更重要的是,高考是为了消除乃至杜绝教育不均衡现象而诞生的。而学科竞赛如今培训成本越来越高昂、为了达到效果训练刷题时间越来越长、竞赛培训低龄化职业化的各种现象,其初衷实际上已经很大程度上变质了。竞赛成为了得资源者才能胜出的战场,教育资源更发达,培训更系统更完善的地区更占优势,这分明是加重了教育不均衡的现象。或者说,虽然竞赛本质上就是更漫长更严苛的高考,但当原本一个天分和汗水的比拼变成了教育资源的比拼,那么竞赛发展到今天的意义就变成了掌握资源者的狂欢了。对于高考还是高考体系来说,这都是不能接受的。此外,竞赛 / 自招试图绕开高考体系自立评选标准的做法更让人诟病。作为一个更小众但是资源更丰富的平台,竞赛 / 自招体系的评选事实上是缺乏和高考严格程度相媲美的监管系统的。竞赛监管高门槛高技术性的特征让每一步评选都可能充满着猫腻和交易(参考 asyz、xjzx)。这对于高考乃至国家的公信力都是巨大的打击,是一种失控的存在。

某种程度上讲,取消自招重视高考会损害部分人的 “利益”,但是从全局来看,为了教育公平这可能是一条最好的路了,更重要的是,我真的真的真的希望自招取消能赶走那些卑劣的利己主义者,还竞赛一片纯粹,给基础学科更多的彻底的投入。

(当然你学基础学科有没有活路那不在 考虑范围内了)

知乎用户 乌丸莲耶 发表

教育部拯救了入学,谁能来拯救毕业和就业

知乎用户 warning sign 发表

不得不承认的是自主招生确实有猫腻,不如高考那么公正透明,遭到公众的质疑和攻讦不足为奇,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

理工科自主招生比较靠谱,文体史哲类的问题应该比较多。自主招生主要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但自主招生也的确为高校选拔个别科目优势突出的偏才提供了很多帮助。

按照新闻报道,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强基计划和原自主招生的主要区别是:

一是选拔定位不同。自主招生主要选拔 “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 “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二是招生专业不同。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

三是入围校考的依据不同。自主招生的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四是录取方式不同。自主招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 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五是培养模式不同。相关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官宣取消自主招生,会导致以后高考成绩更加重要,可以说要 “锱铢必较” 高考分数了

知乎用户 路人 发表

现在国禽很显然就是经济这些赚热钱快的有潜力有前途的专业大红大紫,自主招生的学生踩着数物化生基础学科考上热门专业,原来的基础学科专业只有一些为爱发电的小火苗。借问状元何处有,考生笑指经管商。七姑八姨口中最优秀的是哪个,学生用脚投票就是哪个。

可是站在国家的层面思考,最顶尖的学生去学经管商和普通学生去学经管商真的有很大区别吗?站在国家社会发展看最理想的生源分配肯定要为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服务,在证券股票叱咤风云也好 ,在六合彩上赌场上呼风唤雨也好,最直观上的社会生产力仍然是一条死一般的直线。

可能过了十几二十年,中国制造 2025 也实现了,中国也形成欧美那样的发达产研体系了,最顶尖的科研苗子也不出国为国外企业搞科研了,最发达的研究中国的人文科学中心也从哈佛转移回来了,中华民族也伟大复兴了。但问题是现在怎么办?当下的廉价劳动力怎么解。

强基把学生强行抓回天坑的目的大家心知肚明,可千里求学岂不是为了 “飞黄腾达”,教育资源摆在那干嘛为了天坑你死我活,大部分人还是滚回高考(内卷内卷内卷卷卷卷…)那问题来了,改革是改好了还是改差了…

明天可能很美好,后天可能更美好,但今天只有一把刀一条狗。不是很个人都能用爱发电,强基能糊多久,七八年?三二年?一年?5 个月?糊不住了,基础学科就又 over 了。

未来会变化几何,中国会多几十个曹原还是多一大批砖工?看谁的?除了学生有两弹一星元勋的情怀,还要看社会有没有月薪大于 5000 的诚意。

知乎用户 集思学院名校科研​ 发表

嗯,简单粗暴给个解读文章吧:

[自主招生退出历史舞台 高考新政下如何突围(下)​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isKoPNM8mkXN-oFT-XGUyQ)

所以这个点在于,国家想要搭建如何的人才培养体系,想要培养怎么样的人才。

死读书的时代肯定会过去,那么如何通过更好的评价机制来筛选人才,并加以专项培养,是未来很重要的问题。

强基计划未必是最好的方案,但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知乎用户 龙樱计划 发表

2020 届考生作为二十一世纪 20 年代第一批高考的学生,可谓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吃了新高考政策的螃蟹,也要开始尝尝 “强基计划” 的味道。我想这是新的一个十年里,教育改革前进的一大步,也是我国科技发展基础建设的一大推进。

以前的自主招生有它的优越性,现在的强基计划也有它的优越性,且很符合现在科研科技发展需求。

来自教育部官网

取消自主招生

新高考的讨论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今天又发出了取消自主招生的改革政策,看到消息的时候我是真的百感交集。

来自互联网相关报道

可能会觉得 “一个没有参加过自主招生的人,有什么感触可言”,咋说呢?

  • 一方面是因为我知道消息的时候很多自主招生的报名已经来不及了;
  •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没有努力去拿到能够参与自招的资格。

高考完之后考虑填志愿时我最感到无力的是,有些我很喜欢的学校,它们的自主招生什么时候开始的我都不知道。这和大学申请国外的研究生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一样,可能你到了真正准备申请的时候,才知道几个月前这个学校就开始第一批报名了,没有参加第一批的,后续没有参与机会(举一个例子)。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你自己安排的问题,诚然,我没有在意识到环境能给我的信息过少之后,选择把大把的时间精力花在搜寻这些信息上,是我自己需要承担的问题。

但我想这和部分地区资源有限还是有些关系的。

毕竟就算我在知道可以选择生物竞赛之后,竞赛才进行一轮我们的老师便会不再进行组织,所有后续比赛都要自己去联系,自己去报名,自己去参考。而这对于并不在考点城市的我来说,不是一件说走就走那么干脆的事情,因为我真的不了解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走下去。

除此之外,除非是自己请教练,学校不会有时间和精力来为几个人单独开设培训班,单独培养一批自招的种子选手。没有好的资源,没有好的渠道,我们自然很难选择去和经过专业训练的竞赛生竞争。

在我所认识的大学同学也好,中学同学也好,都有不少的竞赛生,我们学校也有不少人是自主招生进来的。在和很多竞赛生(当然这只是自主招生的一部小部分,还有很多人是自己准备的)沟通以后我才知道对他们来说压力也很大,选择也很困难。

因为很多竞赛培训是会耽误很多高考准备时间的,也就是说,有时候他们更像是放手一搏的那一批人,一旦竞赛失利,也很难从高考中再得到新的机会。当然,从中也会有很多在某方面有天赋的同学,真的就学的很轻松也学的很快乐,并且进入了喜欢的学校喜欢的专业。

自主招生一直以来因为 “自主” 两个字,被诟病很多。

因为自主有了更多选择,也有了更多人去钻空子。但是反观这个制度,其实相比于以前的全部看高考,是有很大进步的。即使真的有人因为这个制度去投机取巧或者滥用职权,制度本身是不至于被当作问题根源的。

至于自主招生公不公平,我想更加不需要去争个绝对的答案。教育资源的绝对公平,是不可能在很短的时期达到的,而每一次教育改革,其实都是在追求更好的发展和更好的 “相对公平”。

我们不可能奢求一蹴而就的最好,但是我们应该要看得见,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自主招生的确带来了很多人才,也给很多有天赋的学生打开了新的道路。如今的新高考,虽然是 “带着枷锁跳舞”,但也能明确感觉到教育部在对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进一步考虑,让人才选择自己所长,选择自己所想发展的方向。

关于强基计划

百度百科:强基计划

**好,真的很好。**不是绝对的完美,但是已经可以看出教育部很漂亮的改革设计了。

以前的中国学生,可能更多的在于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学习引进的新技术新发明,所以大家变成了学习的顶尖高手,却鲜有人能够做出创新发展,鲜有人能够推动中国制造带动世界制造。

但是在这几年各方面的发展中,可以明确的看出,中国已经在很多领域上座坐上领先地位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科技强国越来越近了。

**科学基础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科学的迷人有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它是充满未知的,是等待开发的。所以,现在的大学普遍都希望学生能够投入基础研究,能够带动中国的基础科研科技建设。我想这也是强基计划的一大目标。

而强基计划列出的那些学科,其实正是中国还在不断 “爬坡” 的学科,研究的还不够透,还不能走在这项科研也好技术也好的最前端。又或许这是从另一方面,希望去改变很多人对于科研工作者的认知,让大家明白,科研,也是发展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值得投入毕生热情去完成的一个梦。

除此之外,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还有一个不同在于,强基计划更加注重学生的高考成绩,也就是说,高考依然很重要,参与强基计划的同学也要好好学习高中的各学科基础知识。

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更多人去参与到这一项政策改革的机会,因为**自主招生需要准备很多资料,也需要参加比赛或者是发文章之类的经历证明,这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做到的。**必然,经历丰富有所成就,肯定还是会在面试的时候很给自己加分的。

一点个人看法

不过这个计划出来,有一批准备过很久竞赛的同学可能会感到 “怅然若失”,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学到了的就是自己的,不存在说渠道改变了努力就白费了。

所经历的,所学习的,都是用来书写自己的过往故事的片段而已,能力如何,绝对不是几张比赛证明或者一纸录取通知书能够代表的。

以上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Koyilee

知乎用户 风清云淡 发表

信息学最应该符合国家的战略布局,应该是根正苗红的强基,为何反而不在教育部的强基计划之列?难道华为的芯片之战和中兴的芯片之砀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知乎用户 休醉生 发表

个人看法:

1. 主要原因是因为近 3-5 年自主招生已经严重偏离,与初心相悖。自主招生市场有多乱呢?杂七杂八的证书,活动满天飞;论文、专利又贵又臭;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搞出各种背景提升的方法。从去年自主招生大改革就能看出端倪,国家还是有分寸的,含金量最高的奥赛才能作为申请依据,之前各种协会机构的证书全部不认可。今年更狠,直接取消了自招。为国家点赞~

2. 强基计划作为新的改革试点方案,个人觉得主要是为了照顾这些竞赛生,如果直接把自主招生一棒子打死,竞赛生就真的太惨了,所以今年有奥赛竞赛奖项的考生注意了。3 月简章发布后仔细阅读,我预测奥赛省一依然奏效。只是那些一本线附近想空手套白狼的家长,可能要损失很大一部分之前投入的金钱了。

3. 未来招生的大趋势,还是要靠硬实力!!! 综合评价也是趋势但是我有种不祥的预感,就是综评未来也可能慢慢变成现在的自招。。。。。。

知乎用户 babyquant 发表

强基计划将利好数学专业,对其他专业反而没有太多影响,物理化学生物都是红牌劝退专业。

首先,取消自主招生将幅削弱高校的招生权力。自主招生 10 几年间,招了许多什么清北校花 3P 之类的人,光是 2019 年北大就爆出轰动全网的 6 起类似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可见自主招的都是什么人啊。为了正本清源,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也是大势所趋。

其次,再国进民退的时代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过去 10 几年间国退民进过于猖狂,完全是逆时代潮流而行。特别是大幅削减 5 大联赛的保送力度,把相关名额给了众多自主招生的文科生,例如知名作家蒋方舟,写作水平连方舟子都不如;还有就是奶茶妹妹,也不知道给淳朴善良的青少年带来了什么榜样。这样无聊的自主招生制度,根本就应该作废。强基计划,也是利好理科生的举措,大幅打击文科生。

最后,对码农是沉重打击。最近不少无良培训机构搞少儿编程,可惜纷纷垮台,原因无他,高考不考呗。这次选取的是五大学科中的四个,唯独不选信息学,也是对少儿编程的打击。

知乎用户 云中骑碧驴 发表

不如国家选一批战略基础学科,直接补贴相关劝退专业的从业待遇。这样更有诚意。

知乎用户 c0per 发表

利益相关:高中停课近一年,信息学银牌,今年高考。

就题论题,「这一政策会产生什么影响」。

坏影响:

这一政策影响了竞赛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影响了信息学竞赛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今年强基真的没有信息学,那信息学竞赛基本凉了。中国一直在国际信息学赛场上的巨大优势也基本没了。

每门学科竞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的选手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接触竞赛,高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停课训练。可如果连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都保证不了,怎么可能有人埋头「为国争光」?

即使国家集训队(全国前 50 )可以保送,谁会为了那 50 个名额停课训练?风险也太大了吧。

不排除真的会有在课余时间学竞赛学到世界顶尖的人,但每年绝对选不出来 4 个(凑齐国家队)。

或许竞赛的功利性很强,可这又有什么影响?「人人学竞赛」的氛围鼓动了不少人去尝试着接触,从而让真正有天赋的人浮出水面,接受专业训练。高一才接触竞赛,高二就拿到金牌的例子在信息学也不少。他们就是真正需要培养的有天分的人。私以为,这样的(现有的)选拔机制已经能做到培养各学科人才。确实有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改进措施绝不是「取消自招」。

没了「自主招生」这一巨大功利,竞赛气氛大减,真正成为小众(天才)道路,何谈选拔人才?

所谓「基础学科」人才少,没人想学的根本原因,难道不是就业问题?试想你真的学完了哲学、考古、生物等专业,能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呢?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你满意吗?不解决就业问题,怎么可能靠制定政策锁定学生的专业来发展这些行业?

好影响:

想不出来有什么好影响。

至于所谓缓解自招「走后门」现象,不如说是因噎废食。有后门的人还是有后门,没后门的人却傻眼了。私以为「关门」解决不了走后门的问题,原因在于有人有让普通的大门也变成「后门」的能(quan)力。

总结:

各位加油,我先去学文化课了。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好事儿。

强基计划不存在坑蒙拐骗,所谓天坑专业,是你为了拿到学校加分自己选的,不加这个分你进不了这个学校(最高 15% 的加分,等于最高可以加 100 分左右)。

强基计划对真的感兴趣的人是重大利好,不用搞乱七八糟的东西,真喜欢真钻研了就有分加,进来之后开开心心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最近体育也开始大比分纳入中考了。

我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知乎用户 强哥 发表

划重点:1、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基础科研人才后备军;

2、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招生;

3、起步阶段 36 所双一流 A 类高校有招生资格,招生专业和计划根据新形势需求适时调整;

4、强基计划具体名额分配到省,不同于自主招生不分省计划;

5、初审入围资格有高考成绩和可破格(五大学科竞赛银牌以上)两种类型;

6、入围资格高考成绩占 85%,笔试、面试和综合评价成绩占 15%,高考成绩非常重要了;

7、强基计划录取后不得转专业,采取本硕博连读、免推、公派留学等培养政策;

之前的自主招生,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科竞赛,在近 20 年来功利化竞赛模式下,很多学生只是拿竞赛当 “敲门砖”,入学后转专业非常多,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人才培养浪费;另一种是层次较低的普通 211 学校,充斥着论文造假、商业竞赛来获取自招录取资格,存在自主招生腐败,严重扰乱了正常招生秩序,高校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得不到保证,取消自主招生,实行强基计划,是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后备科研人才的重要举措

知乎用户 黑化肥发灰 发表

取消自主招生只是取消了一些高招猫腻,强基计划目的是为劝退专业续命。

什么时候取消保送,断了跳健美操进清华的路;全国统一卷子,双一流高校全国按分录取(或者按人口比例录取)才是真的教育公平。

别喷我,这俩都是白日梦,我知道。

知乎用户 潘童周 发表

在我看来,国家政策说变就变,前年自招火爆,去年自招跳水,今年自招取消。如果将时间看成投资,分数看成收益。那么每个学生的收益可以看成关于时间分配方案与政策以及个人能力的函数。这里不难看到,考生是先决定投入方案,再知道政策。不谈个人能力,政策的改动无疑会助长考生加大投入高考的时间的避险情绪。因为竞赛生只占总高考人数的一小部分,选择竞赛就意味着同时承受政策风险和考试风险 (高考,竞赛,校考,多次考试),而高考上投入时间保值性高 (无论如何都不会取消高考,自招,强基都需要看高考)。对于每个考生家庭来讲,将时间投入高考,无疑是很合适的。

知乎用户 Kevin 发表

对于学过一点竞赛的人有好处,对于竞赛大佬是利空。

作为一个高中学过物理竞赛的渣渣表示(只拿了一个什么用处都没有的省二),在这种学校举办的综测里面一般都是各式各样入门级别的竞赛题,计算量也不大。没参加过竞赛的人不是完全做不了,但是从熟练度和思路上面都差距非常大,学过竞赛的人面对没学过竞赛的人是碾压。另一方面,那种卷子当中不可能会出现决赛难度的题,这样那道题目 99% 的人做不出来,拉不开区分度。所以真正的大佬很有可能会没有办法把别人拉开差距,然后被人用高考分挤下去。

我觉得这个改革的政策导向挺合理的,高中生如果对某个学科有兴趣,在保证高考成绩,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一定量的拓展,然后通过这个强基计划进入心仪的名校。有效地避免了之前竞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情况,之前目睹那些超级中学有不小比例的学生为竞赛停课,牺牲高考成绩最后两面不讨好,本来清北华五的苗子随便去个 211 或是中下 985。

禁止转专业更是一件好事。之前竞赛在某些超级中学中过于火爆,所有人都把他视为去名校的终南捷径。(其实我感觉竞赛性价比极低)听闻杭二中那边中考入学就选拔竞赛班,几乎人人参加某个学科竞赛。希望这个政策一出,能让对于该学科没有兴趣的人望而却步,把名额留给真正喜欢这个学科,曾有过在这个专业坚守下去想法的人,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打算投机获利的人。

至于想读计算机的,想走金融的,我觉得用高考分靠对应的计算机和金融系远比通过投机去高一档院校的冷门专业更具有性价比。大学用四年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打磨自己的履历,远比一个高半档院校的文凭更重要。浙大物理专业在自学金融,准备跨考的时候,贸大金融的学生已经在中金中信实习了。浙大农学在上网课转计算机的时候,东北大学计算机系的优秀学生已经在 BAT 实习了。报考时明知自己的专业赚不到钱,但仍然希望通过略高一档的学校获得优越感,被现实打脸又装作自己曾经毫不知情,归咎于什么信息不对称,视野局限。这种所谓 “寒门子弟” 的失败和什么阶级跃迁教育公平统统无关,而是源于自己的自卑与狭隘。

知乎用户 Na2CO3 之海 发表

五 大 学 科 竞 赛 –>

四 大 学 科 竞 赛 –>

五 大 学 科 竞 赛 !

(对高一及以下的 oier 们 好 时 代 , 来 临 力

(老年人, 悲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山东大学的「学伴」项目?

知乎用户 陈柏龄 发表 山东大学 2019 年官网上在来华留学教育项目上的财务预算是 5950 万,占总支出的 0.75%,而出国留学教育的支出是不到 8 万元人民币。 之所以许多中国高校对外国留学生如此谄媚,主要是因为《泰晤士高等教育特 …

专门研究掩盖真实水平:为何博士教授们的自我感觉都这么好

导读:没有博士学位的人,读完此文,不必嘲笑博士。归根到底是学术生产线出了问题。学术越来越水的背后是全民精神下沉。请问,现在大学教师中,除了“课题”需要,保持主动阅读习惯而且阅读有质量的人,还有几个? 读博士,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养是什么?我 …

如何阻止学生跳楼?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于 6/5/2014 Update 昨天写下答案的时候带有太多悲愤,叹息和心有戚戚焉的情绪,有点文不对题了。题主问的是阻止的办法,我回答的大多只是导致跳楼的原因。如其他很多答案所说,但凡一个人起了轻生的念头,你是没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