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今日头条一口气签了 300 多个知乎大 V 的传闻?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张佳玮​ 发表

谢邀。

三月份吧,头条问答——现在是悟空问答?——邀请过我。

跟我接头那位很真诚。听我说了几次 “算了”、“还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后,还是在认真说服我:

您每个月的文章,只要满 500 字,在头条问答首发,就算计酬回答;每个月发满 15 篇,每篇计酬之外,还可以获得税前 1000 元的酬劳;最高等级酬劳,是单月 500x20=10000……

他们的态度着实真诚。但具体计算实在繁琐。

我直接说这酬劳不高,抵不了我付出的精力与麻烦,又有些不礼貌,所以只好反复道歉,算了。

我不很喜欢大 V 这个词。以及恕我直言,这性价比实在不算高。

但去那里的诸位,我倒是理解。

一来在知乎写字,确实不挣钱。那去找一个有收入的地方,挺好的。知识变现嘛。

二来,我知道有些位,因为在三百人之中属于高级存在,所以他们是有些优待的——比如,只要首发,没有排他。对他们而言,就是少了个在知乎首发而已,还多挣了点零花钱呢。

三来,虽然我自己常在知乎玩儿,但我并不是专属于知乎的——就像我并不专属于虎扑和豆瓣似的。所以对许多位而言,大概也这么想:就是换个网站玩儿而已。

四来,如许多位已经说过了的,知乎的历次改版和倾向,对内容输出者的保护,并不算出色。至少有两位跟我念叨过了,“没钱,至少给点成就感吧,现在连这都没法保证了”。当然有类似心绪的老哥们,多半直接潜水了;我不知道这三百位里面,类似心态占了多少。

用户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内容,毕竟并不隶属于知乎。知乎作为平台,令他们的知识有了其他变现舞台。所以来来去去,也不奇怪吧。

我对头条问答不熟,所以希望去的诸位顺利吧。

至于知乎自己这里…… 让我想到点话题。

两年前吧,游老师、沃金、张亮老师、亲王他们某次吃饭时,说到过这个话题。许多话,在其他网站懒得说,在知乎就容易说出来——某些提问和回答是火刀火石,容易激发你的叙述欲。这是许多人乐意留在知乎的原因。

在激发火焰这一点上,知乎做得很棒。

但在保护和留下火焰——即,内容创造者,以及他们已经创造的内容——方面,知乎并不算很好。

所以回到题目。

其他网站在意所谓知乎大 V——重申一遍,我挺讨厌这词的——并将之买走。

这点在意,是赞美知乎的激发能力;这点价就能买走,也可以说是知乎不擅长保护了吧?

知乎用户 谢熊猫君 发表

哦,来找过我。

具体条件是一篇稿费 500,要求 500 字以上,每月最多支付 20 篇的稿费(也就是一万),最少希望能每月发 10 篇,签合同。

我礼貌的谢绝了。

想法主要是三点:
1. 写东西对我来说是种休闲娱乐,要签合同,还要对数量、字数以及其它一些方面做限制,就变成工作了。知乎是个不错的娱乐场所,不想把它变成工作。

2. 头条对于知乎内容创造者的挖角持续了很久了,这只是突然爆出来而已。爆出来之前这么久,作为用户你感觉到什么影响了吗?

3. 一万一个月(上限)在我看来有点侮辱人了,可能有些人高有些人低,但依然不是很高的价码。依然有不少知乎的内容创造者被吸引过去,抛开这部分人本身是否优秀不谈,知乎是否要考虑一下自己对内容创造者的态度和政策?

知乎用户 情何以甚 发表

对挖人的看法,倒是没什么。

对知乎的想法,确有一些。

我是很懒惰的,连复制粘贴都懒得做的那种。大约文字的热情只在落笔的那一刻释放了,所以我也只在写字的时候称得上认真努力。

很早以前就有类似平台邀请,而且并不排他,甚至首发也不要求,但我还是拒绝了。

但现在,我也渐渐开了微博、公众号,并且认真经营。

知乎大多在专栏写故事,偶尔答题。微博以日常为主,公众号以短篇故事和随笔为主。

答题我向来只是答题,但每次专栏里写的文章,我都会不辞辛苦的在文末附上公众号 ID 和微博 ID。

为什么呢?

我做过一次实验。

我写一篇文章,同时发在知乎专栏、微博、公众号。

一个小时后,公众号 500 阅读 27 赞,微博 3 转发 10 评论 25 赞,知乎看不到阅读数,赞数是 2。

要知道,我微博才九千多关注,公众号很久不更新,更是只有八千关注。我一直在知乎写字,主页有十几万关注,我的知乎专栏人间情事也有两万多关注。

在文章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这三个平台的数据显而易见。

知乎说是没有限流,是首页算法的问题。

我是信的。

因为知乎就算限流,也不可能只针对我。我一不洗地二不抱团三不刷赞四不广告。这么长时间以来,友情赞我都点的不超过 10 个,为此很有些人觉得我高冷不近人情。事实上我只是单纯的愿意给好文章而不是好朋友点赞。

但这首页算法,问题是不是太大了?

十几万关注的用户,认真写一篇文章,一个小时后只有两个赞?

我感受不到我作为一个认真的原创内容输出者,在知乎这一亩三分地上耕耘许久,所应该收获到的成就感。

就好像,我写了那么久的文章,累积的那十几万的读者,只是一个空洞的数据。一点儿也不真实。

他们甚至都看不到我的文章。

金钱很重要,但可能恰恰于我不是最重要。

知乎专栏文章累积收到过几千元的赞赏,值乎累积收到四百多元的付费语音咨询。这点钱够干什么呢?

我在知乎输出了几十万字的原创内容。与知友们分享我对世界的一些观察和看法、分享我的态度和经历、分享我写的各类长短篇故事。

我需要的是什么?

文以载道,字以陈情。

载道是为聚道合之士,陈情是为寻知音之人。

我认认真真写一篇文章,写出来我的读者却看不到。这合适吗?

读者选择了关注我,却看不到我写的文章,那他们关注的意义何在?

又或者,我站在一个知乎用户的立场上,如果我关注的人文章很差,又或三观不合,我自然会取关。

知乎有【拉黑】、有【关注】、有【取关】、首页内容点了 × 之后,还有【不感兴趣】

这些足够我筛选出我觉得舒适的知乎环境了。

为什么知乎还要替我筛选我想看到的内容呢?

就算知乎筛选的机制再高妙、品味再高超,也未必合我的口味啊。

知乎后来又出了一个【特别关注】。

恕我直言,知乎的关注者与被关注者之间又不是 QQ 好友,这个特别关注的意义何在啊?

点关注可能只能【偶尔】看到被关注者的文章,点特别关注才能【经常】看到被关注者的文章。

知乎的设计师们可能觉得这个设计特别高妙,但对于知乎用户来说,累不累?

以我为例,我关注了一百零一个知乎好汉,他们的文章是我想看的。现在我不能及时看到他们的文章了,我挺失望的。但是你让我一个个去他们主页点【特别关注】,那太累了!我肯定懒得去啊!就算我只关注了十个用户我也不会一个个去点啊。

这让我想起赫赫有名的熔断机制。用一个有趣的形容就是:给结了扎的人戴避孕套。

坦白讲,我对知乎很有感情,官方的情怀是可以看得到的。

无论是对版权的保护、对抄袭的及时响应,还是知乎小管家的有问必答、耐心解决用户问题。

都让我感动过。

知乎曾送我一袋枣子,说把药丸留给自己。我当时就说,希望知乎永远不要完。

现在仍是如此。

我真的很喜欢知乎啊,我在这个平台收获了我重新拾笔之后的第一批读者。我在这个平台认识了好几个好朋友。

我曾在这个平台写下让我为之流泪的故事,也收获了数不清的支持和温暖。

但是知乎喜欢它的原创内容输出者吗?

说到底,很多的原创内容输出者,只是需要一个公平公开的写字地方,只是想要更多的人能看到他的文字。

哪个用心文字的人,不想立功立言?

哪个写字的人,愿在斗室独鸣!

如果知乎不保护它的原创内容输出者。

今日头条当然不是抢内容输出者的第一个平台,这所谓签约的三百人当然也不是离开的最后一批大 V。

更多的人就算不离开,也会在其他有流量的平台留条后路。他们现在还在,只是因为知乎现在还火。

仅此而已。

用户的忠诚度,知乎考不考虑?

试问当日之天涯,今何在?

试问当日之人人网,今在否?

写这篇文章,知乎官方也未必会看。

看到了也未必会在意。

但字以陈情,我只是不吐不快罢了。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被悟空问答邀请了但是没有去,刚才整理了一下,和今日头条(以及其他的一些平台)做出来的问答网站相比,知乎对我来说有这样三个暂时没法被替代掉的优势:

1,知乎更加务虚,也更像是一个可以输出价值观的社区。

在知乎上写答案,最大的满足感是能够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传递出去,或者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出去。

举个例子,这几年以来,我写了很多关于计划生育的答案,想告诉大家计划生育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各种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等等,用很多答案说清楚。四年前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反对者甚众,chenqin: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此之前有过哪些价值和意义?这些价值和意义是否有值得商榷之处?,然而现在再回答类似观点的答案,已经是赞同者居多了。很多其他的答案说到计划生育时,也会引用到我答案中说到的观点。这个时候就会让人有很强烈的满足感,因为你知道你在传播正确的东西。

但输出价值观,需要有一个可以进行类似讨论的社区。幸运的是,知乎从一开始就具有这样的属性,用户对这样看起来比较空的问题非常关心,如果我们在搜索框里输入「计划生育」,会看到这样的搜索结果:

在今日头条上搜索,则会得到这些:

基本上完全是实用性内容。

从这点看,头条更像是一个生活百事通一般的百科问答,而知乎更倾向于越过这些细节来讨论比较抽象的一些内容。更关键的是,大家还非常关心这些抽象的内容,愿意讨论。而我恰好也不喜欢回答生活百事通。

2,知乎的用户群体足够有趣,在任何话题下都能够找到可以交锋 / 交流的对象,他们的反馈对你有帮助。

最近两年,我对建国后当代史特别感兴趣,看了很多书和材料,写相关的答案。有些回答可以说是相当冷门的话题,比如前阵子回答的这题 chenqin:大数据技术是否有可能拯救计划经济?

虽然冷门,但从其他回答,还有各个答案的评论区里能看到,还是有很多用户同样对这题感兴趣。

他们或与你观点相同,或者相反,但他们总是在正儿八经地辩论,有论述,有论据,大家相互间正儿八经地围绕这个话题寻找和组织材料,辩论,然后分出个高下来,还有比这更有趣儿的事情吗?而且,与其他人的讨论,对完善你自己的回答也有帮助,如果你输了,那可以帮助你得到正确的知识,如果你赢了呢,同样也能够使你的回答的价值观得到更有效的传播。无论输赢,我都会非常高兴。

但今日头条暂时是没有这种反馈的。今日头条的回答,大多数是作者单方面输出后不管,评论区里的内容,要么是感情宣泄,要么站队,对回答者没有什么帮助,你想要得到反馈?除了赞同之外,没有。

在头条,就算在同一个回答下,两个大 v 都在答题,回答了完全相反观点,也更像是自说自话,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头条大 v 拿出另一个头条大 v 的答案一条条反驳,交锋的。连相反的观点都不相互交流,大家自说自话,全凭赞同数排序,这样的问答社区就有点无聊。

3,在头条,我看不到更大的世界,也没法用这个平台交到朋友。

我以前跟朋友说,知乎最优秀的一点是,他能让你找到合得来的朋友。

想想看,你的同学,你的室友,你的同事,是怎么来的?分数、随机抽签、本科毕业专业——而以上因素并不能保证你们能成为朋友。所以很多人成天和同学、室友或者同事们在一块儿,还是觉得很孤独。

但在知乎,通过对以上这些抽象问题的点赞用户进行筛选,两个点赞类似的用户,成为好朋友的概率就大得多了——它意味着你找到了一个和你说得来的人。我在知乎就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虽然我们天南海北,但还是每天唠嗑,别提有多开心。这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但在头条,你首先找不到很多这样的抽象问题,其次,你找到了这样的问题,也很难看到更大的世界。

比如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女孩拒绝男同学示爱,被对方从 19 楼扔下死亡》?,知乎的回答内容和排序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各种观点都有,对吧。

以下是头条问答的类似问题:

你怎么看杭州一 90 后女生与单恋她的人合租,拒绝示爱被从 19 楼抛下?- 单恋, 抛下, 示爱, 杭州

或者是

追求 8 年仍被拒,杭州海归男将姑娘一把拎起从 19 楼扔下, 你怎么看?- 杭州, 姑娘, 海归, 扔下

看看回答里的内容和排序:

再看评论:

我并没有选择性粘贴——在上面一个问题里,清一色这样的回答,完全没有相反观点,一个都没有。这个几千赞的评论,也是用户们一票一票选出来的。

这就有点…… 怎么说呢,道有点儿不同,那可以写答案相互讨论,妥协,因为你至少知道对面的网友和你也还是差不多的,你们还能找到共识。道实在不同,简直不在一个次元里了,而且完全没有相反观点,就让人很无奈。

除了鸡毛蒜皮,就是千人一面,没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让你去探索,这是我对头条的最深刻印象。

头条在邀请我的时候,用的是 500 元一个 500 字答案,但有一个很要命的排他性条款——发了头条,就不能发知乎,这意味着我每在头条上回答一题,就会在知乎上失去等量的快乐,这些失去的快乐远远不是 500 块能弥补的。而为我带来快乐的以上三点知乎优势,短期内看起来,也不太可能在头条上形成。因此,我还是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但如果能去掉排他性的条款,在知乎首发,然后其次发头条,让答题者能够在知乎享受答题快乐的同时,允许他们在头条薅羊毛,薅着薅着,一边可以让足够多的知乎回答帮助头条的社区环境得到改变,拥有我前面说的三种特征;一边让作者积累足够多的愧疚感,吃人嘴软,看到头条社区环境也顺眼,说不定有一天就跳槽去头条生产内容了。其实这才是头条和作者双赢的可行方式,我认真说的。

知乎用户 孙亚飞​ 发表

这问题居然没有人邀请我,我也是这三百人之一啊!

能说的都被说完了,说一些

@知乎小管家

可能感兴趣的。

先上自己的知乎主页——

没有做什么大的贡献,我觉得至今最近为止,我在知乎最值得吹逼的成就,不是什么大不大 V,而是我在回答了 270 个问题时,贡献了 53 个让大家普遍认可的答案,如果这算作优品的话,那我的优品率接近 20%。我注意了一下,专栏文章进日报的时候,“知乎收录” 数字没有变化,而在我 45 篇文章中,还有十篇左右入选的。

如果就这样,还觉得我水的,请大大方方把我挂出来晒。

我能够通过 live 挣钱,但最近的 live 已经是半年多前,参加人数已经超过 4k,评分 4.3 分,当然,我也要承认,这比我其他所有场次加起来挣得都多,但不管怎么样,我举办的 live 评分没有低过 4 分,全都在 4.1-4.8 之间。

如果就这样,还觉得我是因为缺钱而骗钱的,请大大方方把我挂出来晒。

我有我自己的工作,需要做毕设,而我的毕设还是个创业型项目,只是因为和家人异地分居,又对健身毫无兴趣,连在知乎站队撕逼的事都极少卷进去(这篇回答例外),所以才显得闲。在我这一年多回答数量相对不那么高产的日子里,我完成了三本书的翻译。翻译纯属情怀,连同校对都算上,综合时薪怎么着都不会超过 100 元。

第 17 篇 最近我都在干嘛?

如果就这样,还觉得我是稍微有几个粉丝就耍大牌的,请大大方方把我挂出来晒。

-——————

说事情。

今日头条的 “问答” 板块签约已经是很早之前的事了,到现在才被炒起来,消息未免太滞后了。

签约之前,因为有排他条款,我只问了一句,我在知乎发文受影响吗?头条的解释是只要首发内容不到处复制转发,其他不管。这都差不多半年了,我没有觉得我在知乎的活动受任何影响,该怎么回答还怎么回答。

那有人可能要说,首发都贡献给了 “头条”,在知乎的质量不就下降了吗?

好的,我截一个非常典型的题目——

这个问题要是放到知乎问,会被吐槽至死,估计会出现一堆抖机灵的。知乎聚集了太多理工科高人,有真的,有假的,但看见这种高中知识就能勉强解释的题,前者会忽略,后者会嘲讽。所以在这样一个社区,能提出看起来不那么弱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水平的体现。然而,凭良心说,咱们总要承认,放眼全社会,起码还有 90% 的人对这些问题根本一窍不通,他们需要知乎以外的问答空间。

有句话说,舆论的高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

你可以吐槽头条的读者如何如何傻,但你不可否认,这是科普工作的荒原,需要有人去开拓,如果没有人去做,伪科学就会充斥。你说我在头条回答有排他性所以就影响知乎什么了?那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就算不排他,同样的内容,给我钱我都不会从头条复制过来,我没必要自己犯贱找不痛快,知乎评论区再理性的撕逼也让人恶心,有时候是扎心。

我不知道在头条,有些专业性回答是对牛弹琴吗?当然知道。所以才尽可能粗浅,才不清高地要物质激励不是么!这有任何问题?

但这并不是全部。知乎的非物质激励机制是点赞,而头条的非物质激励机制是阅读数。

每一篇,作者可以看到传播了有多远,比如上面这篇算是不怎么热门的问题,也有 2w 多阅读。

而我自己最高单篇阅读数,是 130w,讲的内容,是要相信科学,不要相信所谓的 “食物相克”。

我可以说,在头条做的这些事,我问心无愧,上对得起天地没有传播伪科学,中对得起资本家和读者走了流量,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与荷包,而且还有一丝欣慰,保守地说,哪怕阅读上一篇文章的人当中,有一半原本是信所谓 “食物相克” 的,这其中又有十分之一的人看了之后产生反思的,那这就是 6.5w 人,科普作用不大吗?一边说读者是愚民,一边又不肯做点实际的工作,见到别人这么做了,一竿子打死,说是头条在帮知乎清理门户,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曾用名“智叟”。

-—————————

那么我把话题再说回来,为什么也要圈小管家呢?

其实这个事突然爆发,存在偶然性,似乎是某人的一条状态就引起了这么大反响,但其实跟知乎自己的关系也非常大,很多人积怨已深。

我在知乎能变现,但也没有积极赚钱,还留在知乎上继续 “水”,动力在哪儿?

粉丝数?别逗了,再金贵的粉丝如今拿钱一样买得到。

曝光量?我还真不知道自己在 TL 上是怎么个状态,并没有 “单篇阅读数” 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参数。

自己的价值?我没贴过一次二维码,稍微严肃点的话题全都不开赞赏,不会答的 “值乎” 都等过期了再道歉。

其实说到底,不还是氛围吗?不管怎么说,知乎讨论的风格,对于信息传播者来说,还是非常友好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是不是最好有待商榷。

但是,光有氛围,只有粘性,用户不容易走;然而没有刺激性,所以会趋于平淡,越来越水。“想法” 很好,不过不是知乎的核心所在,我一个连朋友圈都懒得翻的人,看见想法的红点也没啥冲动,自己发就更难了。

知乎用不用钱来买回答,这个不重要,对于老用户来说,用钱来刺激反而可能意味着理想的覆灭,只会更趋于潜水。但是,知乎一定需要用其他方式来保证创作者的热情,激发新一批人的成长。

回到开头我所挂的信息,倒不是要炫耀什么(就算是炫耀又能如何),而是想说,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主页,但我自己看我的主页,还是很自豪的。然而,就是这份可怜的自豪,知乎也只是用冷冰冰的几个数字展示了而已。

假如,

在我的主页上,挂出一幅大数据的图,比如我拥有 53 篇推荐,在全网是个什么位置(大胆猜一下,全用户的 top 0.001% 应该有吧)?而在 5 篇推荐总数以上的作者中,我的优品比例又在什么位置?

有没有除了橙标和蓝标以外的 logo 或勋章?

说到蓝标,这两天才知道申请流程貌似比 live 的实名认证还容易,那么是不是可以在知乎内部数据共享?

知乎内容被侵权的情况很严重,光我在维权骑士那边的数据,就已经超过 1100 次,扣去白名单也不会少于 1000 次,被盗的文章都不会是差的,如果每篇平均 2000 字,以我有偿授权所接受的最低价 50 元 / 千字计算,这就相当于我至少损失了 10 万(在此感谢骑士们的努力,追回的钱虽是不多,但心里至少平衡些了),那么知乎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或者至少在努力做些实际工作?

写问答算不上是著书立言,但毕竟是死了脑细胞折腾出来的,哪怕我这么一篇没啥干货的,也要耗费一两个小时,那么有没有什么机制可以把好作品成册,而不是由一些不知道是哪儿的出版社东抄西抄,打着知乎的名义出盗版书?当然,年度百答这样的活动还是很不错的。

知乎 live 是不多的直接变现机制,除了历史评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的评价机制?这个事不能简单学淘宝,淘宝是很成功的商品交易平台,但知乎 live 却不是像淘宝货架上那样的商品;淘宝卖了这么多年的 A 货,这么多年的 9.9 元包邮,之所以还在发展是因为有这个消费群体,可是,知乎 live 如果也都是这品质,还会有消费群体吗?

所以说啊,要刺激创作者的成就感,知乎真的有很多需要去花心思的。

很多人喜欢拿知乎和其他已经没落的一些平台相比,不过坦率说,在目前这个比较风光但又有危机的阶段,知乎做得仍然是最好的,没有把社区搞成某种文化的狂欢,水军、广告这些也都在可控范围,关键是,还愿意革自己的命。但话说回来,亿级用户量基本是极限,再发展也就是开辟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板块吸引歪果仁了,活跃用户数不再明显增长,如果不能刺激原创者,最终难免陷入困境。

知乎用户 视界云​ 发表

  1. 这做法很头条:我们不生产大 V,我们只是大 V 的搬运工

从头条开始成立的时候,头条从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的搬运工,诚然颠覆改造了传统媒体。

再到如今西瓜、火山、抖音,再次印证了**「我们不生产大 V,我们只是大 V 的搬运工」**

2. 抛开事件的真伪而言,体量 300 大 V,对如今的知乎体量而言,虽然有所影响,但是并不能掀起很大动静和波浪!

  1. **如今的我们不缺少毒鸡汤!**这些所谓的大 V 真的都有用吗?或者都有所价值导向吗?还是多以撒鸡汤为主的诸君,此类的话估计也不在少数,随他去吧,该走的总会走,该留的自会留!

4. 孩子离开娘会不会有肉吃,营养如何,汤底如何,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同样把祝福送给他们!

5. 一个大 V,一个社群的活跃分子或者说是意见领袖!一个大 V 倒下了,还有一群大 V,况且,有些大 V 也的确需要早点撤退,或者变现对他们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

6. 悟空问答、企鹅问答这些多多少少会对知乎造成一定的分流影响。

7. 这个时代不缺少意见和舆论引导,只是缺少有价值的分享和交流,而我们愿意为之买单的也正是这些少有的价值!

8. 知乎也好,其他平台也好,实质上能吸引和留住用户的不只是物质层面的诱惑和奖励,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价值所向,信任也好,信仰也罢!

犹如豆瓣之余留守的最后一片精神沃土一样纯粹!

9. 平台花钱买大 V,对内容创业者是好事,内容的价值也逐渐凸显,依靠好的内容养活自己!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对内容创作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但同时而言,也许也刚好相反!

回到最初的美好:愿知乎重拾当年的初心!

知乎用户 苏莉安​ 发表

我一天到晚收到各种推广合作的私信但没收到头条的邀请,他们肯定是报复我把看知乎弄没了之后不能一下子找到几千个大 V 还得吭哧吭哧挨个翻主页。

(´◔ ‸◔')

像什么知乎大 V 就值这么多钱、谁在嫉妒谁冒酸水之类的片儿汤话就不说了。知乎大 V 群体一直渴望变现,最后发现在知乎社区本身变现始终是很困难的事,靠 live 赚到钱的有多少?

所以这些年大家也都想清楚了,知乎本身只做积累,变现的事放到外面去,有开公众号、开媒体专栏、出书的,有搞问答、咨询的,有拉到合伙人创业的,有借着知乎名气求职成功的,有原本就有名气靠着知乎的放大效应更上一层楼的。但这些基本都算是单人单条路,没什么可复制的价值,甚至某人走过一条路后别人就难再走。大多数大中小 V 们尝试了不少方法但所获甚微。

所以今日头条这种拉人法还是抓住了不少人的痛点。

每篇 500,月上限一万,想到上限得写 20 篇。这个价格肯定拉不到任何高身价的作者,中等的也拉不到。甚至连长期写自媒体输出内容的普通作者都拉不到,拉到的人里估计有一多半是挺看重每月一万块钱的。但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签约计划持续不久,大部分人每月保持 20 篇甚至更多不同主题的内容输出,如果之前没长期专业搞这个,持续下去有很大困难。最多两到三个月就会创作力下滑。要么咬牙写下去甚至开始注水东拼西凑和抄袭,要么就越写越少逐渐放弃。不知道头条那时候还愿不愿意花最多千字千元养着好几百个没内容也没啥人气的大 V 了。

很多人离开知乎又回来,无非是一个原因:

大多数地方都只会消耗你的人气,而知乎在消耗的同时还能积累。

这样的地方,整个互联网上都不多。就算复制了一个形式也毫无意义。

绝大多数人有了一点人气后就欣喜若狂,连忙把别的事都抛在一边,全力榨取其中尽可能多的价值。最后发现自己所谓的人气原来如此不经一榨,还是得回头慢慢重新积累。

唉,互联网才兴起多少年,网红都送走几十拨了。一度极盛,一度速朽。每次泡沫破裂时只有少数人轻快地跳入下一潭新水,留下大多数人在原地怅然若失。

知乎用户 云舞空城​ 发表

悟空问答我经常看,作为每天早上通勤路上让自己快速开心起来的办法。

**如何评价呢?**还不如百度知道,没前途的,准黄。

话搁这儿,立个 flag,掷地有声。

今日头条依托抓取全网新闻起家,将方方面面的时事、资讯快速精准的推送给用户,依靠内容分发崛起。从这个角度来说,今日头条是一个成功的社区,但这也决定了它做不出优秀的内容

这就像,你不可能在网易 / 搜狐 / 新浪的评论区里看见优秀的评论一样。当然,优秀的段子是另一码事。我并不怀疑头条可能成为今后的爆文高产田,只是,爆文和优秀内容之间的距离,很大很大。

如果你去看过今日头条的各种头条号,看过悟空问答推送给你的回答,应该明白我下面的意思:头条的问题在于,从推送时事热点起家,到快速收割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用户,结果就是快速引入了社会各群体的思潮。而过于精准的投放,结果就是高效放大各种思潮,包括不良的一些思潮。

有没有觉得悟空问答下的答案很反智?别奇怪,中国网民学历构成就摆在那里。有没有觉得头条号的文章大多数很二?别诧异,这就是中国社会平均阅读水平的真相。

反权威、反精英、反智、反科学、反女权、反平权、反献血、反转基因、吆喝要多揍医生、吆喝警察没一个好东西、大旗党、小粉红、地震预报大师、宝石能量学、星座命理学…… 所有的群体都在极端化,所有的用户都在大声宣扬自己的理念。没有人在乎对与错,没有人有理有据的说话。极端的浪潮一旦掀起,哪里还有讲理的空间?

君不见,上半年搅动互联网能源及自然科学圈的 “石油不是有机成因形成” 的文章出自哪里?

很巧,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头条号。而在有关的问答里,有关专业人士的声音却几乎可以忽略。

这样的环境,你说它能产生高水平的优秀内容?鬼信。

支撑人创作有趣内容的原因无非两个,钱和情怀。但如果按照套路写爆文能得更多的钱,谁还愿意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玩情怀呢?

**所以你看,人们宁可在一个拿不到钱的地方,在良好的氛围里玩玩情怀,也不愿意在一个氛围恶劣的环境里为了一点钱浪费情怀。**大家都是知识分子,都懂什么叫 “掉价儿”,按照套路写爆文或许是个不错的生意,但抱着情怀搞创作,那还真是掉价儿,有点明珠暗投的意思,对吧。

你的知识没人稀罕,只能换来点平台给的钱的时候,你就会稀罕自己的知识、经历和经验了。但如果都是投稿,它的稿费或许有点吸引力,但排他性就不那么美妙了。而且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不给钱了。

投稿给符合自己行业背景和专长领域的媒体和自媒体,或者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定位的公众号,有针对性的吸引读者,难道不是个比头条更靠得住的地方?

至少,你知道自己写的东西会有识货的人看,而不是与泥砂同列。

**所以,完全可以无视头条从知乎挖人的消息。**在知乎写爆文本来就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在哪写都是写,不妨在头条换点钱化,每天多吃根鸡腿也挺好。但是在头条缺乏创作、传播优秀内容的空气,缺乏理性的交流环境,真正具有资深行业背景的人,是不愿意去趟那个浑水的。

**然而,成就知乎的,正好也不是爆文和流量,而是内容。**让苦于有写爆文能力但在知乎换不来鸡腿的人去头条赚稿费,让不屑于头条不良氛围的内容创作者继续在知乎穷玩情怀,这才是世界应有的样子。

头条的问题其实正是他最大的优势:内容分发功能过于强大,以至于导致用户膨胀过于迅速,社区过于社会化,无法满足内容创作所需的简单氛围

知乎用户 星日马​ 发表

我对知乎的信心来源于知乎经济学领域。

对知乎水化的抱怨,几乎是老生常谈了。也许我关注更多的是经济学领域,所以我对知乎水化的感受不是特别深。相反,知乎经济学领域源源不断地贡献高质量内容,让我一直处于目眩神迷的状态。就像发现秘密花园的蜜蜂,欢喜还来不及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下,知乎依然是经济学学习者的最佳伴侣。为什么呢?首先,知乎上关于经济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初级水准到高级水准,几乎都有涉及。而且,很多时候,教材上艰深的知识,在这里被揉碎了,用你听得懂的语言重新组合,再次呈现给你。比如,

@慧航

写的这篇 比较优势理论与农业生产率,恰好就是我们老师周一上课的内容,让人非常惊喜。其次,知乎对学术界前沿信息的同步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本以为,蔡师兄和陆毅老师、钟松发老师、Jessica Pan 老师一起合写的文章,最近拿到了 ReS 的 R&R 的事,只有圈内人才知道。没想到,

@Manolo

已经在他的知乎专栏里介绍过这篇论文了(见 女生,更容易在压力面前发挥失常?——来自高考的证据)。于是,就出现了这样有趣的一幕:几天前,有人在微信群里贴出了这篇专栏文章,论文作者(蔡师兄)本人看到了,非常激动,于是也在他的朋友圈里转发了。

正是由于这么多优秀而高产的经济学答主,孜孜不倦地耕耘,才有了今日的知乎经济学社区。试问,这样的氛围,是今日头条能够挖得走吗?

最后,斗胆自吹自擂一下:

如果你还觉得知乎越来越水了,那可能是你对知乎经济学社区一无所知。

知乎用户 如懿 发表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都是说贵乎大 V 年薪百万吗,尤其是恶魔的奶爸,号称自己年收入 200 万,天天在微博上晒自己的那块绿水鬼,怎么为了 12 万人民币就卖身了?

最后,恶魔的奶爸怒怼知乎创始人张亮,就问你怕不怕?

知乎用户 Sean Ye​ 发表

这个事情表面上看是平台之间对优质资源的抢夺,本质上来说还是体现了自媒体对于盈利的困惑。一定程度上,还能追溯到职业发展的规划(当然这个话题太长,我写在专栏里:从头条挖角知乎谈跳槽选择

目测我是这几百人之一,只不过我写了一篇就溜达回知乎了。

头条问答(后来改成悟空问答还重新签了一次合同)找过我,谈了很多也很深入,说实话头条和我交接先后换了三个人,都很真诚,沟通也很顺畅。我合同都签好了,也给写了一篇,还没开始收钱呢,我放弃了。

头条的要求很简单:

  • 首发
  • 1 个月内独家发
  • 不得宣传自己的其他平台
  • 每篇 500 字左右
  • 200 字每篇(看到诸位是 500 每篇,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冲击),一个月至少 10 篇(最初是 20 篇,我说写不动,随即退让到 10 篇)

但我随即意识到,一旦开始收钱,我在头条就是交作业;

而在知乎仍然是分享干货,分享观点。

心态不同。

头条的 KPI 不合理

知乎应该是知道头条的玩法的,但是相比去年面对分答时的慌张,知乎这次还是相对冷静的。我相信,知乎的人多多少少能看出头条玩法中的弱点:简单粗暴,给钱写文章,定 KPI,这是工作,这不是分享。

我给头条写的独一篇,写到 500 字后,我就停键了,因为:

  • 写 1000 也就是 200 块;不如拆开慢慢写;
  • 要求一个月内独家发,干货都一股脑倒在头条里了,公众号、知乎、LinkedIn 的全要等;
  • 能做到一个中小 V,只要不是大学生,真不差每个月 4000 块。

知乎算下来一个月 5-10 篇,有长有短,有短吐槽,有长分享。写的专栏文章里《年轻人,你的目标不该是成为斜杠青年》和《我不稳定,跳槽多,但我知道我是好员工》都是 5000 字 +,而两个月不能更新专栏也有可能。

码字,不是流水线生产,对于不自带团队的中小 V 来说,码字多数时候要看灵感的。

自媒体如何定位

头条接触我的第一时间就说清了,我给你钱给你流量,但你写的东西里不能宣传你自己的平台,知乎不行,公众号也不行。

这很合理,谁给钱谁大爷啊。

我认识的不少自媒体都去了头条,而且在头条做得风生水起。头条阅读量动不动刷几百万的流量,阅读量破千万也不算是太少见。

其中有位大咖,带着他的团队去今日头条试错,就做一件事,整理网上的鸡汤,只发今日头条。

这个定位其实就挺合适。

你的自媒体调性是什么?

我的自媒体调性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职场新人的晋升之路,是大中型公司的求职面试之道…… 你传递的内容代表着自己的品牌,你选择的平台代表自己的品牌。

知名品牌、奢侈品牌为什么当年打死不去淘宝,直到阿里推出天猫?

为什么奥迪、特斯拉、mini cooper 抱团来知乎,却没有去快手?

为什么我敢和老板商量,让美世咨询开设知乎账号,而非美女直播平台。

这是品牌调性。

有些人选择去今日头条,其实他们的品牌调性和今日头条挺合适的,他们就需要中小城市以浏览新闻掌握资讯为主要目的的目标人群。

你要是搞艺术鉴赏的,去今日头条,可能想找到合适的受众群就有点难度了。当然你可以转型成平民艺术。我知道有讲时间管理的自媒体就去今日头条讲旅游话题了……

(补充说明:受众人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知乎所谓高智人群并不比今日头条 2-3 线城市以娱乐和资讯为主要目的的受众高大上,相反往往是二三线城市的小伙伴们更实诚,不会看完我码了几千字,然后蹦出来质疑 tmd 在后面放公众号二维码,附其他回答链接是几个意思?)

知乎激发我的创作灵感

两周前,互粉的知乎编辑

@刘柯

mm 邀请我回答一个问题:三十岁还没有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都做了什么?

邀请我的时候,没有一个正经回答,关注人数不超过 100。我为人功利,不肯回答这样的问题。

但这次例外,因为它恰恰是我思考很久的话题,于是一气呵成码好,到今天这个回答已经有近 5000 赞。

我把这篇转移到自己的公众号瞎说职场(HRInsight),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在我有 8000 粉的情况下,刷出 8000 阅读量。然后 10 多个账号转载,加粉 3000+。LinkedIn 把我的文章放在第三条,然后居然刷出了 10 万 +,要知道当天头条也就 9 万不到的阅读量。

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头条的编辑们,会定期在微信里推给我几十个问题,礼貌的请我去回答。

很好。

但是知乎的编辑们:

  • 了解我擅长的领域,不仅仅是一个大帽子,知乎的编辑至少对我的定位非常清晰,虽说我是人力资源话题优秀回答者,但对于国企、公务员等话题都是屁都不懂。但职业规划,求职面试的问题,编辑们没少邀约;但这次某司癌症员工的事,编辑也知趣的不邀我,因为身在外企,你邀我也没用,我的回复一定不谢邀。
  • 激发我的灵感,职场领域的编辑是花时间研究职场的,有思考的。她们会不定期和我一起聊职场话题,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职场关注什么,看重什么。她们不仅是给一个表单,你去写吧我给你流量,而是 “你写这个话题可能比较适合”,“你对那啥观点不是一直不同意嘛,你可以来拍砖”。和她们聊天有时候也会激发我的灵感。

棒呆。就像张公子说的,激发灵感方面,知乎做得更好,之所以知乎做得好,是因为知乎是一个**强运营平台(**否则为啥都来知乎抢人?),铺了大量的人力在内容运营方面,你看知乎的圆桌,知乎日报,知乎编辑推荐,哪个不是需要靠运营扑出来的?

各位总不会真的以为,知乎搭建一个网站,然后等大 V 们自己来答题,把自己的粉丝都带过来吧。在大家能看到的社交平台中,无论是非死不可,微信,人人,Ins 还是 pornhub,其运营的强度都比不上知乎。我个人一直认为 Quora 之所以被知乎反超,运营能力的差距(包括知乎 live 的运营)是主因。

总结一下:

  • 虽然知乎不给钱,但给灵感,灵感对我来说很值钱;
  • 头条是生意人,给钱给资源换内容,知乎是朋友是同志,给我规划给我建议;
  • 读书人有点傻气傲气,很多人认为给钱就能换咱的自尊…… 其实可以的,但你给到位啊,不是说花钱买不到我的尊严,但给人 500 给我 200,我能乐意吗?

公众号:瞎说职场(HRInsight)

这是我要说的最后一点,知乎也给流量啊,你导回自己公众号呗。你看我这么放公众号,知乎也没说不行啊,有时候知乎转我文章去日报的时候,还特意留下了和文章内容无关的我的公众号。

读书人们,讲究的就是这点默契,我想要,还没说出口,你就给了。

别弄的:我想要你假装不知道,非要我说出口,然后磨磨唧唧各种打折,调头给我画大饼……

至少

……

……

……

……

……

……

……

500

200

……

我感觉今晚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隔天补充,头条还是 naive,看看人家搜狐不声不响怎么闷声发大财的:

不用通知我,不用打招呼,搜狐就把我所有的公众号的全部内容复制了过去。

维权骑士只能说是疑似侵权,毕竟头像也是我的,名称也和我公众号一样。人家真正做到了,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的搬运工。

知乎用户 闫浩 发表

1、

这个年头,大 V 日益主播化。

一位知乎大 V 的公开发言揭开了这个在行业内部并不算秘密的秘密,今日头条,确切的说,是今日头条旗下的悟空问答正在签下知乎头部的大 V ,签约报酬丰厚。

实际上,早在去年,当悟空问答还是头条下面一个模块的时候,他们就曾以每月一万十五个回答的报价向知乎的大 V 抛出橄榄枝。

而这次被爆出来的、大规模签约知乎答主的动作,是悟空问答从头条单独拆分出来后才开始的,根据我获得的消息,这轮大规模签约在两个月前就基本尘埃落定,数量到现在为止已经有 300 多人。

而具体的签约形式是,签三年合同,每个答案按 100、200、300、500 不同档位来给钱,一个月最低 10 篇,最高 24 篇,每篇回答不低于 500 字,且须有配图;部分特别头部的大 V 的签约价单独协议。

正常算下来,一个大 V 每个月可以正常情况可以分成 2400、4800、7200、12000 不等,特殊头部的价格甚至可以更高。

签约合同也显示,头条和知乎大 V 签署的协议并非外界宣传中的独家垄断,确切点说,他们只垄断内容,不垄断答主。

在悟空问答发过的内容,不能发到别的平台,包括知乎、百度知道、果壳、简书、腾讯新闻、天天快报、网易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一点资讯,违约的话要交 20% 的款项做违约金;当然,签约的答主也不能再悟空上推广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总体来看,头条一年要为知乎这些大 V 送上将近 2000 万的工资,但对比各种主播,以干货居多的答主们身价并不算太高,说到底,还是干着卖字的苦力活儿。

2、

这个事牵扯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知乎怎么看别的平台挖角,另一个是,今日头条挖角知乎到底有没有用?

其实,早在签大 V 之前,头条就曾试探性地向知乎提出了合作请求,并且开出了数额丰厚的报价,这个报价算下来,不比签约知乎这些大 V 便宜,但是马上遭到了知乎的拒绝;无独有偶,另一家切入问答的巨头,腾讯新闻下的企鹅问答,一开始冷启动的时候也找到了知乎,但就目前的情形看,这笔合作应该也是没谈成。

问答是知乎发家的核心,自然不会把这种核心资源拱手让给他人,而知乎拒绝头条合作的那一刻,就已经知道自己的一部分大 V 会被挖过去。

毕竟,挖角对知乎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去年六月,火爆一时的分答把知乎 66 个大 V 直接请过来,开设了一个名为 “这些年你关注的知乎大 V 们” 专题。

当时知乎很紧张,不仅立马跟进推出与分答类似的值乎,还加紧了语音付费课程知乎 live 的执行进度,核心就是让知乎上的大 V 们挣到钱,留下来。

一年下来,知乎 live 做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大 V 流失的情况并不多,知乎证明了自己能源源不断地造出原生大 V 来——这些大 V,尤其是腰部以下的大 V,很多是没有能力打造自己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强烈依赖于知乎。

知乎一万粉丝以上的大 V 有超过 4000 人
庸俗点来讲,知乎能给大 V 带来钱,也能带来名,而名声也可以转化成钱,它已经像一个迷你微博一样,拥有自己的流量经济,它是一个黑洞,甚至可以吸走豆瓣、雪球、蚂蜂窝等更垂直的平台的流量。

挖角,知乎并不担心。

在这起风波中,知乎这样回应,“无论从站内氛围还是后台数据来看,该事件并没有对我们产生影响,优质内容生产者依旧在持续生产和分享优质内容”。

3、

问题到了探讨今日头条挖角知乎有没有用的时候了,金钱能买来什么?

毫无疑问,金钱能买来流量,签下大 V 后,悟空问答独立 App 的数据在持续往上涨,尤其是进入 6 月份之后。

这个节点与头条签下知乎 300 大 V 的时间相吻合,尽管同期悟空问答还做了一些别的市场推广,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大 V 以及优秀回答的号召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悟空问答是头条独立出来的品牌,但他的内容也被头条主 App 所引用,这部分的流量占据了更大头的部分。

问答会嵌入今日头条主 App 信息流,并且有单独的问答模块

本来问答模块只是今日头条在 2016 年的一个小尝试,但是问答这种已经被知乎、百度知道验证过的模式,在个性化推荐的时代凸显出了区别于单独的一篇篇文章的价值,问答作为入口,往往可以牵动数百个回答,光看信息分发的效率,个性化推荐里加入问答元素说不上有奇效,但起码相得益彰。

说上面这些话,目的就是让你明白,悟空问答是为今日头条整体的流量做贡献的,流量才是悟空短期内的追求核心,签下大 V,用问答带来流量,进而为今日头条 2017 年达成 260 亿的广告收入目标做出贡献,这才是悟空问答生来的使命,没有别的比这个更重要。

从流量角度考虑,挖角没错,你不能让一个平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再哼哧哼哧再造一个知乎,太不现实了。

4、

有读者会问,按上面那个逻辑,知乎不 care 挖角,今日头条流量驱动下签大 V 也很合理,感情大家都没错;是的,短期内知乎和头条都没错,但长远来看呢?

2016 年以来所有产品都有加速内容化的趋势,具体到问答来看,淘宝、京东做购物问答,每次你买了一个东西不久,系统都会弹送给你新买家的问题咨询通知;垂直的内容平台在做问答,像足球社区懂球帝的问答质量已经有夺走知乎在足球领域知名度的趋势;最典型的还是资讯平台,头条的悟空问答,腾讯新闻的的企鹅问答,还有发力 Feed 流百度,不久前也上线了问答模块。

这些平台都在拉拢头部的内容创作者,补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懂球帝、淘宝、今日头条各自的问答模块或产品

这个事情的大背景是,整个中国的商业环境这两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媒体兴起、网红热、直播打赏,各种营销的侵袭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意识到流量真正的价值,这个时候再去让用户自我驱动生产优质内容,其难度已经和知乎早期内测时的情况完全不同。

不客气的说,当别的平台的大 V 都能挣到真金白银时,知乎凭什么傲视独立?今年知乎背负有大几亿的营收压力,完全可以光明正大让大 V 赚钱,然后再从中分一点出来。

毕竟,当知乎自己都背上 “与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的黑帽子时,已经再也没必要沉湎于昔日的精英社区氛围了,拥抱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并不意味着与世俗同流合污,一个社区要想有生态,首先得让这个生态体系里的人活下去,微博虽然被骂成“渣浪”,但不也是一步一步依靠 3 万大 V 走向中兴了吗?

对于知乎来说,现在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做广告了,没必要找太多的第三方营销机构,而商业化这件的事儿也得像微博那样系统、条理地经营了,别让商业化的事情侵蚀到平台的内容运营,也别让今年流失的这波中层白白做了牺牲。

再来看头条。

是的,追求流量,追求数字并没有错,头条刚刚公布的 1.2 亿日活数据足够亮眼,而头条砸钱做的事儿,基本上短期内都做起来了,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数据都很好。

但是砸钱并不意味着人心所向,尤其是问答这种需要社区沉淀的内容,短期内靠钱能激发创作,但是长此以往呢?知乎这种难得的用户自驱氛围默默耕耘了三年才见起色,这些东西,是头条用钱换不来的,日后也必成悟空问答突破不过去的壁垒。

头条啊,头条,你可知道,你签下的那些知乎大 V,很多人最后都是找一个实习生来帮忙写答案的。

一方面个性化推荐这个事情本身沉淀不了粉丝关系,对于大 V 来说,这里只能得利不能求名,与他的追逐是不相符合的,另一方面,头条的用户属性,注定了干货内容得不到激励的,大 V 自己的回答,还不如一个网感强一点的实习生更有市场。

-———–

相关文章推荐:知乎版「推特」的前世今生,它是豆瓣、饭否?还是微博和朋友圈? | 产品观察

有趣的事情我会同步在我的知乎「想法」里,有兴趣的直接关注我 ID 闫浩

知乎用户 dhchen​ 发表

第一,感谢下面这个答主

孙亚飞:如何看待今日头条一口气签了 300 多个知乎大 V 的传闻?

看了他的回答,可以大致明白 “知乎” 上的 “学科问题” 和今日头条上的 “学科问题” 差别还是蛮大的。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竞争关系:我们看看今日头条的画风:

这种问题,大家都不需要装了,出现在今日不出现在知乎,应该是一个好事吧?我也不装,我压根不希望它们出现在我的时间线上,更不希望别人拿这种题目邀请我。说句实话,对于我们这种主要混数学/物理/科学的理科生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反正不会有人来签我想看的大 v(笑),我想看的内容也不会出现在 “今日头条” 上,事实上我压根没装这个软件。这些大 v 我基本不认识,也没关注他们(no offence)以后让 “今日头条” 分流了知乎上这种问题,我反正没意见,虽然知乎管理层可能觉得会损失用户量。我觉得今日分流一批小白用户是个不错的事情,否则知乎盲目扩张只会更加面目可憎:“大也有大的难处”。

第二,知乎管理层好像也没关注过我们理科生的需求,每次改版,知乎的数学编辑越来越烂(

@知乎小管家

),没错,我记忆中数学编辑最舒服的时候居然是一开始的时候。至于现在,我每次打上数学符号后,网页编辑就开始各种鬼魅。比如,我随便打一个字,整篇文章都抖动起来,字飘来飘去,最诡异的是这个时候我的输入法一定会一起发疯(我用 macbook pro 自带的输入法和浏览器)。害得我很多时候只能编辑好文章然后图片上传。非常希望有一天,我重新更愿意用知乎自带的编辑器而不是上传图片来答题。这也是大部分数学答题者的想法吧。 希望知乎管理层明白:你们的定位是什么?如何让你们的核心用户更喜欢在这里编辑答案。

-—————————– 更新 ——————————————————-

起床后,我发现其实还是有少数 “数学话题” 优秀回答者被邀请了,不过,其中走的那个我没关注,因为他回答的数学都是些中学级别的,关注我的都知道,我压根不太关心中学数学,也不回答中学数学的问题。(no offence),我不关注的原因倒不是看不起,其实是因为我有个毛病,只要看到感兴趣的问题,不想完/不写完就停不下来,中学级别的问题又多,如果我一关注,可以想象我的时间会被消耗太多了,所以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不在知乎上关注任何中学级别的问题。从实用性来讲,我的生活只需要大学以上的数学即可。

知乎用户 金知 发表

谢谢关心。

知乎用户 光与火花​ 发表

知乎是我来中国以后,玩的最久,最勤快的一个网站。我是一个对社交软件很快失去兴趣的人,人人,微博,公众号都是不到半年就被我放弃。朋友圈我现在也是过段时间就会清空。

其实早在知乎草创时期,我就听说过这个网站了。大四那年应该是新媒体研究那门课,有同学做了知乎的介绍。后来开放注册以后,我有了账号以后也不怎么打开,也从来没有提问和回答,传说中的三无用户。

真正吸引我下载了一个 app 的,是当时同学在朋友圈转发了知乎五周年的活动,让大家分享自己过去五年的经历。我记得当时我刷了一整晚,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灵魂。

然后我自己也答了。当然结局是非常惨烈的,过了几天还都是零赞,感觉自己受到了暴击,一怒之下就把答案给删了。然后我就接着瞎答题,主攻方向当然是自己最熟悉的电影,然后在下面这个题目下,一夜收获了一百多个赞,自己可是乐开怀了。

Wayang 电影:电影导演需要掌握怎样的基本素养?

知乎是一个很神奇的网站,你默默答了一个题,可能一开始就默默在那里躺着,没人看。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被人突然挖坟挖出来一样,多了很多赞。

知乎也是一个能让人倾诉自己的网站,很多时候你未必一定要蹭着读者的 G 点来写。加入知乎 20 个月以来,我可以说从来没有违背良心写过任何为了骗赞的答案。当时候全网都在取笑范冰冰,只有我一个人逆风写了一个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一点都不野鸡的答案。也只有在知乎,会有 2300 多个人支持我,喷我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我感觉到这个网络里理智中立的人还是占多数的。就我在悟空问答的观察,那里暂时不会有这样的氛围。

Wayang 电影:如何评价范冰冰凭借《我不是潘金莲》获得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影后?

知乎也是一个很暖心的网站,几天前我心情很低落的时候写了一个自己现时的处境,受到了很多人的祝福与鼓励。虽然就区区一百多个人的评论,但是我能感受到这一百多号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话语都是真心诚意的。

这就是我喜欢知乎的地方,虽然我现在只有 9 千多粉,3 万多的赞,比不上头部大 V 的零头,但是每天打开知乎,我就还有分享的欲望。只要土壤在,知乎是有能力生产新的所谓大 V 的。

当然,最新改版的知乎有些让人心烦的地方。我关注的人动态刷了半天不推送,倒是上个月被《战狼》刷了一整个月的屏,怎么都屏蔽不掉。我想看的其他历史天文,一个都不推,还要我专程去点开那几个答主看他们有没有答新的题。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上知乎只想看自己关注的课题,不想看大 V 撕逼,不想蹭实时热点,但是知乎正在扔掉自己曾经优势,这波操作让人有点看不懂?

当然对于悟空问答挖走人还给钱这种行为,我当然是支持的,毕竟我也是靠文字吃饭的编剧,需要文字和知识获得尊重。只是作为我最喜欢的中文网站,知乎真的需要好好检讨,有时候一个网站的衰弱就是从轻视用户需求开始的。

知乎用户 白力 发表

知乎上各类 V 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内容能力强、运营能力强;

2、内容能力强、运营能力弱;

3、内容能力弱、运营能力强;

4、内容能力弱、运营能力弱。

一个一个来讲。

第一种就是金字塔尖的大 V,典型例子如张佳玮。他们内容输出强大,自身也早已运营成品牌。到了这个级别,平台已经是附属品,哪舒服就呆哪。这类人少,价值也高,但价值是他们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平台的价值。今日头条把这类人挖过去,就算在那边火了,大家也只会说 “哇,这是 XX 啊”,而不是 “哇,这是今日头条的 XX 啊”。

第二种怎么说呢,我就厚脸皮拿我自己举例吧。我个人内容输出能力也还可以,千赞以上也拿了不少,关注者勉强能进知乎前两千吧。但我答案很少,来知乎四五年写过的答案不超过 150 个。一方面没什么运营能力,本来就要上班,靠文字为生没想过;再者来知乎纯粹是随便写写,当初看中的是个氛围。知乎上有大量的行业资深从业者和高等学历拥有者,和我的想法都差不多。你今日头条开一万,性价比确实是一般,再说本来也不靠这个吃饭;同时环境氛围影响很大,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可能就再不写,挖去哪都没用。

第三种典型例子就是段子手。按知乎的老话说是没什么干货,但群众就是喜闻乐见,拿赞和拉关注比第二种 V 还容易。这类 V 的出现是平台发展的必然,哪里都会有。而且生命力顽强,封号就开号重练,还可以打一枪换个地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 V 是没什么平台黏性的,你怎么挖过来,竞争对手就可以怎么挖过去。再说每个平台都多得是,何必去挖呢?

第四种就是预备 V。他们每个答案赞同大多几十几百,关注大概几千一万,质量参差不齐,成分鱼龙混杂。保不齐这里面就有能发展成第三种第二种的,个别甚至能到第一种。但是这需要时间,光靠钱堆是没效率的。你今日头条无法快速甄别哪些有大 V 潜力,哪些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时间成本,远比每月一万来得高。

所以综上来看,今日头条的这种挖,效率不一定高,对知乎也未必有很大影响。事实也是如此,今日头条来知乎挖人也不是一天两天,这次只是集中爆出来而已。

但是知乎内部的问题更大。知乎最应该依赖共生的,是第二种大 V。但实际上随知乎发展最受伤的,恰恰是他们。又是搞什么限流,又是大量铺撒 live,超大 V 智商税收的不亦乐乎,段子手也有渠道赚的盆满钵满。**知乎正确的路线,是立足有内容无运维的用户,提供给他们额外的运维,保障他们的内容输出。**这里面甚至变现都不是第一位的,额外的运营能力才是。就好比种花种树,种子埋下去很容易,之后护理其成长很难。但知乎现在是种子埋下去了,甚至自己跑来了,不去浇水除草,反而任其枯萎,还挖去喂养杂草。劣币驱逐良币盛行,这怎么会不令内容创作者心寒呢?

这次今日头条的事爆出来,对于知乎深远的负面伤害远远大于挖走了几百个大 V 本身。毕竟以知乎现在的体量,从外面杀进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只有自己内部先自杀自灭起来,才会一败涂地。

知乎用户 天书 发表

如果知乎是一个以分发知识干货为主的平台,那头条的挖角举动不会对知乎的头部基本盘产生多大影响。我们都知道头条是一个基于什么样的逻辑诞生的产品,也知道头条的生存根本并不是靠它的内容分发,而是号称一年要营收 200 亿的信息流广告。所以头条也不会想去再做一个知乎出来,它的一切产品线,本质上都是要为信息流服务,它来挖大 V,就会更倾向于流量型而不是干货型。什么样的人容易受信息流推送和信息流广告的影响?显然是在阅读内容上比较没有主见的人。

真正会导致知识干货这个领域的头部作者流失的,是公众号,得到,小鹅通等等**这类知识变现能力更强,且更需要个人光环的平台。**知乎变现能力之差,对头部大 V 们友好度之差,上面已经有不少大 V 们抱怨了。可以预见,有心靠这行吃饭的头部大 V 们向着更专业,变现能力更强的知识付费平台流动是必然趋势。当然,头部作者们走了还有后来人补充嘛。

回到开始的假设,知乎是一个以分发知识干货为主的平台吗?其实并不全是,知乎同时还**是一个以内容为纽带的社交平台。**它没有任何保证回答专业性的控制,高赞答案很多时候是看屁股用脚投票,很多领域的人气作者专业度可能比不上专业论坛甚至是一些贴吧。一个大 V 经常可以在他不熟悉的领域同样获得高赞,同样抖机灵也可以获得高赞,你能想象你在论坛或百度知道上提问悬赏了 50 分最后把分给了一个抖机灵的人吗?

知乎的社交平台属性,本质上是对人人网这类同时兼顾了个人表达和公共广场的脸书型社交平台衰落之后的替代补充,**公共广场型的社交平台,在中国的需求是始终存在的。**比如知乎上现在不少中小 V, 就是当年人人网用户转战过来的。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微博始终没有完全提供这一需求,并且微博对普通用户很不友好,所以知乎的崛起里面包含了很大一部分对公共广场有需求的用户流量。并且知乎的机制,比起其它平台来说对中小用户更友好些,虎嗅网的伯通总结的 “一觉醒来” 规律已经说的很清楚,这里引用一下。

在大多数社交平台上,普通用户获得社交反馈的几率与该平台的日活用户数成反比,比如微博有 1.3 亿日活用户,那某小透明发微博上千转的几率等同于中彩票。而知乎则完全不同,每个问题都是单独的彩票池,绝大多数问题的答主不会超过两位数,即小透明最多只和几十个人有时甚至是几个人争抢注意力资源,“没想到醒来一看就这么多赞了!” 的概率剧增。

所以社交属性已经是知乎的基本属性之一,知乎最近推出的想法,也是在往这条路上走的动作之一。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头条们的挖角,对知乎就有些影响了。公共广场始终是需要话题、曝光和流量的。未来专业知识变现平台分走头部干货作者,可能新崛起的社交平台们分走社交流量用户,知乎如果还是这种两头都不靠的定位,那就得靠马爸爸给更多的钱了。

下面是扯淡时间。看了下这话题下各路大 V 的回答,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抱怨知乎变现太难对大 V 用户太不友好,一种是表达爷写作是爱好看不上头条这点槽钱。对抱怨变现难的大 V 表示理解,毕竟文字劳动也是劳动,也要有相应的回报。对表达写作是爱好不在乎钱的,也表示从心底敬佩。

我本身是个知乎小透明,对知乎 V 生态环境其实不太了解,比如这些被曝或自曝被挖的大 V,我大多不了解。我关注的是从人人和一些论坛延续过来的政经史哲小众圈子,这个圈子里应该没有什么特别大的 V, 这个圈子里的人也很少会考虑变现,因为话题都没什么商业价值。大家更在乎的可能是传播思想和自我表达。说到头条给挖角作者开出的收入,上面有一个在人人时期在某名叫北斗的组织当过右派政见领袖,来到知乎之后成功与过去切割并转型成流量大 V 的大 V 说到,一万块钱有点侮辱人了。我不禁感到汗颜和羞愧。

为什么呢?其实我和知乎上几个朋友在业余时间弄了个公众号,主要内容是同样关注政经史哲小圈子的朋友们给我们写一些干货类文章。因为是纯业余运营,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钱的,朋友们本身也是有自己的工作和学业的,稿费什么的开始是没有的,大家真是凭着关系和爱好在给我们写东西,完全不计较回报。后来公众号开通了流量主,所以有点微薄的收入给朋友们意思一下,当然这点收入是完全让人张不开口的,这已经不是侮辱人的程度了。好在朋友们也不计较,大家是真的热爱写东西,并且乐于传播干货。所以知识类的分发平台,终归是要靠这些真正热爱写作并分享的用户的,知乎能不能长久的留住这类用户呢?不知道了。

请允许我在这里艾特并感谢一下和我一起经营以及给我们内容的朋友们(顺序你们懂得)

@acel rovsion

,

@阿塔尼斯

, ,

@caterpillar

,

@从不毒舌可达鸭

@大盘鸡真好吃

@道家哞

@邓铂鋆

@豆农

@冬蛰意

@浮生未半

@贺仙

@姬轩亦

@江津的梅菲斯特

@经略幽燕我童贯

@刘闹闹

@刘翔熙

@猫骑士

@咩小小是咩星人

@目灼灼似贼

@胖登

@Samhero

,

@孙超 thu

@吴天微

@香草猫安林

@小农人

@袁蕾

@杨爱红

@Zero601

,

@仲达

,以及已经离开知乎的玄处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和一些不在知乎上的朋友。

你们是真正热爱写作和分享知识的人。

最后打个广告,欢迎关注我们公众号 新潮沉思录,一个用思考和理性写东西的地方,求关注,求约稿。

知乎用户 侯小语 发表

我第一次接触知乎完全是因为微博有营销号转发了知乎的几个抖机灵的回答,才来注册观摩一下。

我来的时候应该是 2015 年,不早不晚。

也从来没想过知乎可以变现,因为总觉得广告才是这类手机 App 收入大头,吧。

并且觉得,本末倒置了,知识是很贵的,一个陌生人花费那么多的心思,长篇大论,从理论到实践,再从自身到你我,分析了前因后果,调动了左右情绪,就收到一堆赞,一堆粉。

一次两次可以,长此以往对于认真写答案,乐于分享的知识的人是一种打击,毕竟没有人是雷锋,就算是雷锋也没有跟拍摄相师,更没有媒体无限报道跟踪,凭什么要用知识免费供着一堆本该走弯路的人。况且,在知乎越来越学不到东西了。

要么彻底撕下伪装,广告打起来,全面开放类似文章打赏功能。

我的私信一直很满满的,满到根本不想去点,有各类山寨知乎,有要上节目的,一堆。曾经我记得有过十块钱向我提问的一个私信,值乎?十块钱向我提问,问的不是普通民事案子,我建议他咨询当地律师。他说人家小律师咨询费要 600 呢,下载个知乎问,或许免费得到靠谱回答。

知乎你 6666,这种方式我认为是羞辱,当即卸载了。对待我认真对待的知识,我就是这么玻璃心。你以为隔着一个 App,还能给你免费不成。是,我能免费,不知道知乎是否能代替用户回馈我什么。

我对别的事情我可以妥协可以牺牲娱己娱友都没毛病,就惟独知识,真是我努力学来的,没掺假,全掺的青春和人民币。

您不买没关系,就知识,宁可不卖,也不打算贱卖。

知乎用户 baskice 发表

知乎药丸。当年 acfun 就是这么死的。

在我看来知乎最大的问题不是网站功能,甚至都不是版权保护不力。(不然微信公众号偷内容这么泛滥怎么还有人前赴后继的给微信引流?)

而是在社群氛围迅速注水崩坏上。知乎早期时故做清高的样子怕是大家都忘了,当年知乎还不切实际的想过强推实名制。像我这样的 ACG 内容答题者受到官方强力压制,头像用户名反复被违规。之后你乎官方终于脑子正常了点放弃了前台实名制后,又转头掉入扩大用户数量的一条黑道路。中文用户是很容易跟风的人群,当外部涌入人数太多时会迅速改变社群当前氛围。而能产出当前用户最喜欢的 G 点消失后社群只有衰败没有回到原先好氛围的(天涯 mop 人人等纷纷点赞)

举个例子,14~15 年还在靠用户朋友引入以及随机新人模式的知乎增长慢,新人也能有效学习社群规则。到了 2017 年已经变成新涌入用户完全主导点赞方向,官方所谓算法彻底失灵。而官方也完全放弃了社群氛围建设,答题者逆向开始考虑观众 G 点修改自己的答案以求高赞。我自己就是运营网站社群的,太清楚官方不引导,社群就会迅速松散变质这一情况了。

知乎社群的质量筛选在 2015 年后逐渐失效,17 年后已经完全变成戳到 G 点就能高赞的水龙敬母猪样。

现在知乎用户 G 点容易戳中到什么程度呢?

下面这两个 2017 年 6 月和 8 月对着 G 点写、用时不超过半小时的答案轻松超过 3.4K 赞

baskice:为什么一部分中国人会有惧怕中国强大的想法?

baskice:班主任要求全班所有学生必须每天 7:10 前到校;校规规定学生应在 7:20 前到校。我 7:15 到校,有错吗?

地铁上 cosplay 女被骂事件反转后我这个答案从被踩到看不见到迅速翻上来 2k 赞:

baskice:如何看待大妈怼 cosplay 女孩一事?

更别提一票 G 点节奏大师 ** 团 * 央 之类的账户动辄 10K + 了

作为对比

2017 年,花了 2 周翻看分析各种人口报告,写出来就已经知道不戳你乎用户的答案赞数 52

baskice:如何评价人民日报社论《计划生育政策非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

在 2015 年前用户社群还能分辨什么是干货什么是 G 点的时候:

2014 年写的类似 G 点答案赞数在当时赞数不超过 500

baskice:高三到底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

而 13 年写的真正的干货有 965 赞

baskice:为什么中国人的心算能力普遍比美国人好?

知乎用户 打假少年 发表

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讲,挺好的一件事。

当初王思聪组建战队的时候也是花大钱(当时的水准)搞了一个 ig。后面的各种斗鱼熊猫站起虎牙各种 tv,也是花大钱到处挖人,不管主播还是知乎大 v,其实都算一种人才吧。在不违反契约精神的前提下,花钱挖墙脚,我觉得 ok!

今日头条的打法有点像早期的腾讯,搬搬抄抄,群体的文化水平不高,基本视频播放量都是打小三的最高,如今腰板直了,有钱了,要搞文化,签了一批原创作者,输出高质量的文章。

腾讯如今也是这样玩的,而且搞的挺好。

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blibili,今日头条,百度百家,腾讯企鹅,知乎。都是平台吧。

如今啥平台最公平?肯定是公众号,他不限流,规则也比较透明(相对其他平台)

微博现在不是 mcn 机构基本做不起来,b 站的那个绿洲计划太傻逼了,我要是 b 站 up 主就会把粉丝倒流到其他平台。知乎限流严重不严重我不知道,但肯定是有的,也没有扶持新生作者的资源,泛娱乐化了,打个比方在健身题下老老实实答什么饮食健康教材,不如美女在健身房露个奶子的赞多。

今日头条在慢慢洗白,所以今日头条现在对有内容输出的作者扶持,力度确实大,官方给钱,钱多钱少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给资源,把你的视频或者文章 push 一下,涨几十万粉,现在虽然一个月给一两万,这不是后期随便写一篇软文的价格随便就弄回来了嘛。

我认识一个做街访的营销号,还有 pua 的营销号都愿意在今日头条上面发,原因就是官方给的资源多,他们能看到希望,播放量的稳定增长和粉丝的增长。

这是其他平台很少给予的。
不过我还是不太喜欢今日头条,能给钱让你去的平台我觉得至少很 ok,至少他重视你。

我觉得知乎是不是要改版一下,我认为有用 后面 再加个 我觉得有趣 。区分一下娱乐和干货?

知乎用户 橘玄雅 发表

某橘我自诩不算啥大 v,不过跟知乎和头条都有关系,而且感觉历史话题和其他话题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想在这里补充一下。

肯定很主观啦,就随便写写。

不过说到底,我想谈的就一个事,也就是历史话题下的【环境】。这一点跟

@螺旋真理

说的,有一些相似,也有一些不同。

分开谈吧。

关于知乎

我是 2013 年下半年,跟着

@Hasuran Li

过来知乎的,之后就长期驻扎在清史、满族、满语文的版块下了。当时,也就是 2013 年,清史版块是什么样的呢?人不算多,但是成员质量比较高,有质量的答案多,正经的问题多,良性的讨论多,就连吵架拌嘴,我第一次在知乎跟一位网友辩论,都可以算得上是有学术内容了,这种辩论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因为毕竟有内容可以学习。知乎宣传说自己是高素质精英问答,我觉得以 2013 年的那种情况来看,相差不远。我们这一批人应该说是从 hasuran 过来之后逐渐就跟过来了,当时的情况,是微博用来休闲,知乎用来讨论一些半正经的事情,感觉还不错。特别是 hasuran,他是真的把知乎当成一个可以长期据守的地方了,从他的专栏和文章也可以看出来,他基本抛弃了博客,甚至也半抛弃了微博,在知乎发了不少的文章。应该说,当时有不少朋友把知乎当做一种相对的 “净土”,在那个论坛已经式微,而微博凸显出某些方面不足的时代,有了一种特殊的作用。

但是这种情况在 2015 年的时候就变了。

2015 年上半年,知乎一下子 “火” 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用户人数大量增加,清史版块也迎来了很多新人,当然这些新人的水平,跟之前小众时期不可同日而语。hasuran 当时写了一篇日志,讨厌。再进一步我就走人了。诸位赶紧加油,争做最后一根稻草。连接在这里,大家可以看一看,可以看到当时环境的急剧变化。

环境变了,带来了什么呢?

表现有很多,比如说有耍小聪明的,比如说有刷立场的,比如说有无脑喷的,比如说有夹带私货的。不过说到底,归结到根本,都是一条——对知识并不尊重。

例 1:一道题。A 答主为了答这道题,查了三四个小时的史料,做出了一个独家的、很有内容的答案。B 答主为了答这道题,百度了两分钟,复制了一篇漏洞百出的网文作为答案。结果点赞都在 B 答主那里。既然如此,以 A 答主的立场,为什么还要继续为了这类题而花费时间?

例 2:一道题。A 答主同样水平的答案下,以前的评论都是互相讨论,或者 “感谢回答么么哒”。现在的评论都是“我在百度上看到的不是这样的!”“你三观不正!”“你就是个 xxx”。既然如此,以 A 答主的立场,为什么还要继续为了“挨骂” 而花费时间答题?

在这种环境之下,直接的后果,就是有知识有能力的用户答题欲望锐减,不正常的答案越来越多,与之相对的,不正常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恶性循环。

时间到了 2017 年的现在,可以去清史版块看看,除了一些 “日经” 问题之外,就是一些不知所谓的神奇问题,正经相关的问题少之又少。

这个锅,谁来背?

其实说到底,环境的问题,在历史板块,有的时候难以避免。

历史这个东西,很多人认为 “识字就能说”,其实专业的说出来,不专业的说出来,差距大了去了。质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尤为突出。所以历史板块,经常就是靠某一群或几群人而撑起来的,虽然说是“一群”,其实未必有几个人。正因为这样,所以历史板块本身就是比较小众的,最理想的架构,是作为“科普者”,有科普者的觉悟和良心,而作为“被科普者”,有被科普者的认真阅读和良好互动。结果呢,现在甘心做“被科普者” 的人,太少了,大家都想来当一下 “科普者”。你能说中文,难道我不能?——这种逻辑之下,自然不会对“科普者” 抱有什么尊重,也不会对真正的知识有什么尊重的。所以说,历史板块本来就经常有这种 “阳春白雪” 的问题。

但是,这个锅,知乎也要背的。

环境是一种软物质,不能通过人力直接的进行调整,但是知乎作为一个平台,本身有进行调整、影响的职责。从谩骂的审核机制,到随便搬运网文的原创机制,甚至到民族、文化等根本立场的机制,知乎做的都是不够的。包括,在明知历史板块本身有缺陷的情况下,应该更鼓励旧有的重要回答者进行答题,鼓励他们促进环境良性发展,但是知乎都没有做。知乎的概念,大概还是媒体的一致思维,人越多越好。而当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以 “精英”、“质量” 为招牌知乎,招牌也就逐渐打破了,之后要如何,知乎心里是否有底?

关于今日头条

头条号那边,我本身参与了千人万元计划,也参与了问答,说一说我的感想。

我去头条号是去年的事情,赶上了千人万元计划的尾巴。当时对于头条号,我是完全硬着头皮交任务的,理由很简单,环境太差。

今日头条跟知乎走的路是不同的。知乎是先精英化,后大众化。今日头条反着,先做了一定大的媒体,然后再请写手。

所以头条号的文章下面的评论啊…… 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我都恨不得帖个纸条儿不看……

不过,从 2016 年到 2017 年,一年过去了,我头条号文章下面的评论,从以前满篇不说人话,到现在说人话的占了小一半,是可以感受到头条号的环境在变好。虽然这种环境的改善远没有达到知乎在 2013、2014 年的环境水平,但是跟 2017 年知乎当下的环境相比,真的差不了多少了,而且这样对比的话,特别明显的感受出头条号的环境是在往上走,而知乎是在下降。

另外,头条号那边,平台的建设,其实是相对缓慢的。我刚去头条号的时候,连评论删除、私信这些功能,都是没有的,很多功能都是 “建设中”。而今年,头条号的很多功能都出现了,也在不断完善。这些都是进步。

还有,其实头条号签约 “大 V” 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手段还算不错。为什么呢?因为环境很难人为更改,与其不知所措的瞎弄,不如直接让 “大 V” 以“凑数”的工作压力,来烘托出良好的环境。

当然,头条号那边缺点也很明显。一来是环境还不够,二来是,虽然通过雇佣 “大 V” 可以解一时燃眉之急,并且很快的构建繁荣现象,但是以后这些 “大 v” 如何 “留住”,依然是大问题。一旦“大 V” 们合同到期,一下子都撤了,那可真是大楼一下子塌掉……“可持续”是重要的问题。

其他的,什么 “不能发在知乎” 等说法,很多答案都辟谣了,我也不多说啥了。

最后说几句。

知乎现在有很多人的逻辑,是一面瞧不起知识,一面又对有水平的答主冷嘲热讽,有的时候还要尽可能的站在道德高地踩一踩。

在这种环境下。知乎和头条号的环境水平类似。都是环境差,都是答题。一边能赚点零花钱,一边啥都不给,为什么还要坚持?

要知道。知识虽然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奉献。但是如果有人并不尊重它,还以此作为义务要求你,就离他远一点吧。

知乎用户 刘易杰 发表

说哪个网站是因为核心用户被竞争对手买走了然后倒了的,真没见过。

但是,像知乎这么能作妖(还不倒)的,我也没见过。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高票答案,说见到心仪的姑娘,哪怕对方有了男朋友也该去撩下,就好比经理看到竞争对手的业务员能力强业绩好,也要过去尝试挖下墙角,能成不能成都是次要,关键是,下次他再被老板为难的时候,心里自然会想:你特么嚣张个屁,谁谁谁家出多少多少钱挖我我都没去……

今日头条也好悟空也罢,带走的这批大 V,哪怕你再看不上人家,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这些人给知乎带来过大量的优质内容和流量,不然竞对哪儿那么大方(此处应有炫富嘲讽),更关键是,就算没被 “挖走” 的,你也不要高兴太早了,更别觉得这是什么忠诚和粘性,无非是价格条件没谈妥,这次谈不妥下次未必不开高价,哪怕此次都谈不妥,就像被撩过的女友和业务员一样,心里已经埋下了备胎的种子,跟你还能处多久,那得看今后你表现了。

为啥说知乎作妖?搞个社区,前方百计的限制自己用户做大,限制用户涨粉涨流量的,除了知乎我真没见过别家这么玩儿的。你看微博动辄几千万粉的号,知乎这最大 V 张佳玮不过也才百万出头,跟人差了一个数量级,再往下看几十万粉丝的都是稀罕,几万粉的在知乎都算 V 了,跟微博这点人数你都不好意思开口接广告。

你看看知乎粉丝数排行,张佳玮以降,李开复黄继新周源张亮…… 五个里面四个是知乎自己的,不是创始人就是投资人,说好了砸钱办社区,搞到最后搞成后宫了,活跃用户全靠自己人粘着,创业创出这种业绩的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也不算前无古人,上一个这么搞内部少数小团体的社区是罗永浩的牛博,当年也是很火,后来啥下场都知道了。

反正我就是始终想不明白,为啥知乎就这么怕,这么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用户涨粉太快,影响力太大,流量太多呢?你一开养猪场的老板一天到晚担心猪太胖了想方设法给猪减肥,你说这是不是有病?是不是病得不轻?

搞时间线,就请你尊重时间线的逻辑,搞关注功能,就请你尊重关注功能的逻辑,千万别觉得自己太聪明了把用户都当傻逼。

正常用户脑子里 “关注” 的逻辑是啥?我关注张佳玮,意思是说我觉得张佳玮写的东西很好,以后他要再写了啥东西,我要让他出现在我的时间线上。——这叫正常 “关注” 逻辑

知乎脑子里的 “关注” 逻辑是啥?我知道你关注了张佳玮,但我们觉得他写的东西你不一定爱看,以后他再写了啥东西让不让你看到我们先考虑考虑。——这叫知乎 “关注” 逻辑

你说你是不是有病?

正常用户写回答的逻辑是啥?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我写出来了,我要让关注我的人和关注这个问题的看到我的答案。——这是正常人回答的时候脑子里的逻辑。

知乎的” 回答 “逻辑是啥?我知道这个问题你是这么看的,但我觉得你写的东西关注你的人不一定爱看,让不让他们看到我们先考虑考虑。——这是知乎的关注者逻辑。

你说你是不是病得不轻?

关注了他不推送给我我 “关注” 干啥?

有人关注了我我的答案你不给推送你告诉我他 “关注” 我干啥?

你告诉我个人主页右面 “关注者” 人数啥意思?哦虽然关注了你但你的动态他们未必看得到哦亲…… 你们跟投资人报成绩的时候敢不敢说大哥你看我们活跃用户一个亿但是活不活跃不一定哦亲……

说到底,知乎这玩儿法背后,彻头彻尾的,骨子里透出来一种 “我比用户聪明多了” 的傲慢,这是知乎最作死的地方,之一。

还有怎么作死的。一个劲儿强调自己是高端社区,高质量内容,知识分享有营养有价值,瞧不起微博看不上快手,别家都 low 逼,互联网逼格就靠我撑着。

可以,自古圣贤都寂寞,曲高必和寡,你想走阳春白雪小清新,又受不住清贫耐不了寂寞,闷骚骚撩扯羞答答勾搭,既想要逼格高有品位,又想要门庭若市宾客盈门,咋想得那么美呢?既想要活跃度,又不愿意给用户喂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板起脸来教育人,这个要求迄今为止全中国唯一做到的一家媒体叫新闻联播,你想做先考虑考虑背后有没有大哥。

说了这么多,其实跟挺多用户一样,就是接今日头条这事儿,找个由头发泄一下被知乎给恶心坏了的心情。知乎是你们的,域名是你们的,代码是你们的,品牌是你们的,甚至我们创作的内容,版权使用权也是你们的。

今儿这事儿无非是给很多人提了个醒,知乎也是我们的,而且我们不只有知乎。

知乎用户 寰太逻辑学家 发表

据我长期观察,反复揣摩,知乎经常用户也就 50 万人左右,影响力,变现能力都不行。知乎就是一个鱼缸,鱼缸和海洋是有本质不同的。真正具有专栏作家水平的人,还是应该开通付费阅读,知乎和今日头条都是鱼缸,然后对你进行圈养,如果你是头鲸鱼,那肯定不适合你,只能拉出去单干。知乎适合作家 wannabe 们在写作梦想破灭之前进行输出以及社会闲散人士们利用大量闲暇时间扯扯蛋。专栏作家就不需要吃饭泡妞了?不需要钱?专栏作家的劳动成果就要免费?知乎你要是搞免费知识共享,你怎么不像维基百科一样搞个非盈利组织?你要成为独角兽,然后上市,发大财,你满脑子都是钱,财迷心窍,结果还忽悠别人免费输出,帮你赚钱,美其名曰 “免费共享知识”,你说你这是不是做那啥还要立那啥?

免费知识共享就像共产主义,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古今中外,在人类社会出来没有出现免费共享知识的情况。美国就没有真正的免费知识共享,中国怎么可能有?中国人个个都是功利逼。有人说,那 Quora 就是免费共享,那我告诉大家,知乎对应的是 Youtube,不是 Quora。Quora 对应的是百度知道,而且是印度人玩的百度知道。南太脂砚斋:知乎和 Quora 有哪些不同点?

既然知乎对应的自媒体网站是 Youtube,那么矛盾就来了,油管上的自媒体作者是可以每年通过油管的广告分成,赚几万到上百万美元的,足以养活自己,而且上不封顶。而且油管最近还开通了频道付费订阅功能。那么对比一下知乎,知乎大 V 能从知乎赚到多少钱呢?**零!**那么你说知乎这种人类历史上出来没有出现过的共产主义模式的红旗能打多久?我看也就 5 年。金钱是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的血液,没有了血液的生物,能维持多久?

不变现的知乎大 V,其实就是马戏团的猴子以及读者的奴隶。

当然了,像今日头条的这种出价,是荒谬可笑的,这就像是把书论斤卖。真正的精品文章,一篇能产生上百万的价值和影响,怎么可能轻易卖给他们?而且一个写手的料是有限的,一辈子能写出 1000 篇精品文章,那是可以做主编的大师水平,像今日头条这样每月催 20 篇稿,两年就能把一个写手彻底掏空,连渣都不剩,只能写垃圾文章凑数,然后肯定被新血取代,整个做了一回药引子。我说今日头条为什么有那么多胡扯蛋的文章呢?原来都是催稿惹得祸。我看今日头条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头号的垃圾内容制造者。我每天都收到转发给我的屁话连篇的今日头条文章。今日头条搞这么一出,不知是出于什么居心,知乎超级大 V 中很多人几千万身家是有的,你拿这么点钱打发叫花子,除了显得自己是傻逼以外,还能有什么价值?可见今日头条也就只能养得起业余客串的写手,不可能养得起专栏作家级别的写手,比如马前卒这种写手,到哪个媒体不能一个月赚个几万?

知乎必须端正态度,不要老想着用情怀忽悠别人免费给你打工,创作内容,然后自己上市发大财。吃独食是无法长期维持的。知乎要不全面开放打赏和付费阅读,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也就是几年之内的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悟空问答没找过我,不过我想了想就算悟空问答来找我我可能也不会去,当然是我个人原因。

第一因为我觉得可能我没那么多的时间。我从开始玩知乎到现在一年半,一共才写了 244 个回答,这是我的第 245 个回答,这么算下来每个月只能写到 13-14 个回答,这个离悟空问答的要求还有一点距离的。

第二我不想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知乎是我在工作之余拓展自己思路、解答和分享的一个问答网站,如果说知乎给我规定:你每个月必须回答满 20 个问题,否者会怎样,那是相当于我在工作之外又多了一份工作,何苦呢?

第三这个钱给的并不多,一个回答 500 块钱。我正常都是用采集的数据来回答题目,从刷知乎到确定回答一个题目,再把这个问题化解为数据问题,然后去采集数据、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正常都要花上 5-6 个小时,有时候甚至 1-2 天的时间。如果非要量化这个回答的话,我这么说吧一般采集一个网站数据的外包都是 5000+,别谈再做成报告了。

这个我相信经常为了回答探讨知乎上的一个问题要不停的查资料、做分析的很多答主都深有体会,比如在经济领域答案质量非常之高的

@司马懿

第四我坚信知乎能做好,知乎这个平台让我结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很多认真探讨问题的人,通过知乎我认识了现在工作的老大、以及我的女朋友如今在一起一年多了,所以我觉得人总是要学会感恩的。

第五条说一说这 300 个知乎大 V,我们尚且认为这个数量是真的。其实选择在什么平台是每个人的权利,而且并不是说在悟空问答回答问题了就不能在知乎回答问题了,只要能保证质量,一个人在多平台解答是完全没问题的。大家可以在知乎免费回答问题,自然有权利在其他平台收费回答问题。

另一方面从我每个月采集的数据来看,如果把粉丝过万称做 V 的话,知乎每个月增长的万粉都有 200 个以及以上,所以就算真的流失了这个体量对知乎没有太大的影响。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感谢阅读和点赞!

知乎用户 哒柏 发表

知乎如果没落了,那么肯定不是因为没有挽留离去的大 v,而是没有阻止大批涌入的傻子。

知乎用户 周晓楠 发表

一篇文章付 500 块钱,一月写 20 篇一万,今日头条真的是在侮辱人。
我私接文案或策划的报价一直在三千以上,每篇文案从打稿到修改到结钱是一星期。

然后我在知乎是写食谱为主,注意,在朋友眼里浪费时间的东西。也在公众号写,为自己喜欢,从不收钱写软文。我粉丝不多,与其拐弯抹角写篇文章赚千八百,不如利利索索接两篇文案。

把知乎当成一消磨时间的地方,因为我不忙。包括问我酒吧淘宝店什么的,懒得回复。

若知乎哪天告我,每月给我一万让我按数交文章且不能在公众号上发,我会认为知乎在侮辱人,马上离开。

但是,我永远保留在知乎赚钱和拉黑喷货的权利。

至于截图里能把自己贱卖的大微们,当然很缺钱啦。若一人写东西仅为赚钱的话,优质内容往往是一笑话。

特别希望一些编故事的情感解答的卖萌或卖蠢的小毛孩被买走,能多挣些生活费。

放心,今日头条忘掉他们的速度,比知乎快得多。

知乎用户 张芝萍 发表

1,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正视一个问题。

知乎大 v 到底是什么。

五年前,知乎大 v 是圈子里的密友,是文化圈里的极客。

三年前,知乎大 v 是四十万人之中的佼佼者,是 “认真你就赢了” 的带动人。

今天,知乎大 v 俨然变成了一种货币,一种新老问答平台交战之中,既无能,又无力,并且里外都不是人的货币。

一种,可怜的货币。

2,我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关注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千。

当时的排头答案基本上都是抨击这种挖角行为,并且对被挖走的大 v 嗤之以鼻,恨不得踩上几脚的回答。

我当时就知道,这种形式,一定会被翻转。

如果你经常玩知乎,你肯定明白一个道理。

每当一个有可能会引发争议的问题被提出来时,第一波高票答主的答案往往具有情绪性,但是他们往往只是从肤浅的角度评价问题;第二波高票答主会站在第一波的反方向,通过漂亮的反击战来夺得呼声;到了第三波,才会真的分析情况,解答问答,并且告知你真的发生了什么,以后还有可能会发生什么,之后会怎么办。

我觉得,经过了二十个小时的沉淀。

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冷静下来了。

我不是做产品经理的,但是我毕竟玩知乎四年,

我心里有些话,不吐不快。

3,知乎大 v 被用金钱挖走,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纵观当年的微博兴起,搜狐微博高价挖人;斗鱼兴起,熊猫龙珠高价抢人。

仿佛互联网之中已经产出了一个必然规律。

当某一行业的先行者已经有声有色,干的差不多的时候,必然会有其他的眼红者想要来分一杯羹。

而分羹的方式不单单是做一个跟你差不多的 app,而是一定会把你辛苦培养起来的重度用户,资源用户挖走。

作为后来者,想要一步一个脚印的重新建立一个社区秩序在如今的快速信息化世代俨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挖人就变成了一个唯一而且最好的方法。

一方面,这些资源用户在以前的社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名气,这些名气必然能为新社区带来大量的用户。

但这仅仅只是一方面,并且是最不重要的那一方面。

最重要是什么呢?

是这些资源用户,可以迅速帮助新社区建立一个和老社区完全一样的信息交流氛围。

这个信息交流氛围的建立,对于知乎来讲才是最致命的。

现在的知乎骂声一片,从顶尖的头部超级大 v,到末端的三无用户小新人,没一个人对于知乎这个社区完全满意。

知乎在告诉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弊端。

比如高端用户抱怨的知乎质量下降;

比如普通用户抱怨的知乎的奇葩逼格;

比如高端商业性用户抱怨的挣不到钱;

比如普通用户抱怨的大 v 天天发软文……

知乎从 13 年开放注册,一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

并且在原有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新问题还在不断的爆发。

一旦将来的某一天,这些弊端被某一个导火索引爆,很有可能会造成知乎用户从高端到普通,从头部到末端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出走。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其他的已经在正常运行,并且运行的还不错的社区正在门洞大开。

那么结果不言而喻。

从这点来说。

这些新社区,的确很鸡贼。

4,那么话说回来了,

这些新社区有这个本事吗?

他们可以吸纳将来知乎有可能会出走的那一大波用户,那一大笔人吗?

单单从悟空问答这个 app 的现状来讲,恐怕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依托于今日头条,也源自于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是什么呢?

某种意义上,是 “快手” 版的资讯平台。

我以前下载过今日头条,我发现他绝对不是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互联网程度极重的人设计的。

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按照客户需求精准推送,但是我看了半天,我觉得还是和我的需要不一样。

为什么呢?

他的精准化,仅仅是体现在类别和题材上,却远远没有体现在文字的使用方式,使用度上。

简单的说,就是推送来的文章看标题的确是我想要的信息,但是点开一看,里面的说话方式完全土的掉渣。

朴素的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不得不说,这个 app 恐怕针对的还是中国的那九亿农民,广大四五线级城市大叔大妈的那一伙人。

(没有看不起农民的意思,毕竟往上扒三代,谁不是农民呢?)

从这点来看,这个公司的创始人的确很聪明,因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阶级人的用户数量最为庞大,用户粘性也不小,他们只要用惯了一个 app,就绝对不会再去轻易转移阵地。

可是,当今日头条主要为这些人服务的时候,当你悟空问答曾经是今日头条的一个版块,并且里面的头部答案要在今日头条的首页引流的时候,你的这个问答社区的性质基本上也就定了。

你出现在首页的问答,绝对不可能是 “马上三十岁了,但还是一事无成怎么办?”

而是,“家里母猪下完猪之后吃不了多少东西不产奶怎么办?”

或者是,“仔猪喂了一点点东西就拉稀怎么办?”

你说我们作为普通用户,刚安装好 app,一点开,就看到满屏的这种东西,你让我怎么想?

知识青年大下乡吗?

OK.

你八成会告诉我,我们的推送全是点对点,精准化的。

那么好,我亲自下了一个 APP,昨天捏着鼻子用了一晚上,今天早晨给我的推送是 “通房丫头是什么,平时都要干什么?”

要么就是 “太监和宫女怎么对食?”

敢问,这是怎么来的精准推送呢?

我想,这些充满了性暗示,充满了乡村茶余饭后味道的推送,绝对不是为了我们这个阶层服务的。

那,它是为哪个阶层服务的呢?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好问题。

5,抛开一切不谈,从现状分析,知乎要改变了。

不是一点点的改变,是要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系统性变革。

通过这个现象,知乎大 v 和领导层的矛盾被彻底揭露了。

曾几何时,知乎领导层和知乎大 v 之间那是鱼与水无比融洽的关系。

可是后来呢,就变成了现在这样。

本问题下你自己数数看,多少人对于知乎的领导层有怨言?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说白了,大家都想挣钱。

知乎想上市,大 v 想养家。

但其实这些东西没什么,人活一辈子,谁能离得开钱呢?

可问题就在于,大家都害怕。

知乎的领导层害怕这些大 v 留不住,把属于知乎的流量全都带走了,所以开始封杀二维码,千方百计的设计出一个 “特别关注” 的功能来给知乎大 v 限流。

而大 v 也害怕啊,他害怕自己辛辛苦苦的在知乎上打了这么多字,输出了这么多的东西,到最后却什么也得不到。

当一波波的知乎营销者来和知乎大 v 合作的时候,其他的知乎大 v 更加躁动了。

一方面,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知乎营销的价格,并且为这笔钱暗暗心动。

另一方面,他们却害怕那条知乎高层亲自设下的 “看不见的高压线”,谁都不知道知乎高层对于知乎软文营销的真正态度,生怕一不小心站错了队,自己就变成了封号大 v。

作为普通的知乎用户,你们只看到了知乎大 v 出场自带五百赞的风光,却看不到知乎大 v 内心里无人擦拭的泪水。

这种情况,可能必须要改变了。

如果不改变,我想,这可能就是知乎爆炸的最终导火索。

5,以上写的这些东西,瞎看瞎说,瞎玩瞎乐,就这么简单。

大家别当真,我就随便说说。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我是真的希望知乎越办越好。

毕竟,我永远都不希望我的主页教我怎么给母猪分娩,怎么给公猪节育。

(为中国广大的农民阶级致谢,毕竟是他们,养活了占世界总人口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我们 (`・ω・ ´))

知乎用户 无色方糖 发表

知乎对于优质内容的生产者确实没有提供足够的 “优惠政策”,所以一个月一万块确实足以打动很多辛勤付出的用户。

所以简单评价就是: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我肯定不是什么 “优质内容” 生产者… 只是个随便讲讲故事的。

由于我的私信箱长期处于混乱状态,所以我朦胧地记得好像邀请过我(也可能没有)。

但就算我明确看见了也是肯定会拒绝的,因为一是没有时间(文字的事情和生活的事情都比较繁杂),二是实话实说,薪酬方面现阶段确实打动不了我……

而且知乎对我来说基本是一个 “散养” 平台,说白了是一个寻找乐趣的地方。如果持续输出我这些没什么干货的故事、段子和抖机灵作为工作,我也会觉得比较疲倦和无价值。

知乎对各种类型的答主都有所包容,这点比画风略显 “粗犷” 的今日头条要好一些。

知乎的氛围目前还是中文互联网社区中数一数二的,虽然随着人数的激增有所下滑,但喷子比例依然难能可贵地明显低于其他网站。

这也是我喜欢在知乎玩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知乎的目前推送算法,其实我个人没有太多意见(不过偶尔会有我的回答无法出现在绝大多数关注者的 TL 上,至今原理不明,希望是个偶然 bug。)。我的专栏文章大部分也是发布之后应者寥寥,但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我长期脱坑导致读者被气走……

说实话对于一个关注了 1000 人的用户来说,每天一板一眼地推送 1000 个用户的活跃动态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但如何权衡这 1000 人的内容在 TL 上的分布,是所有内容网站都要下功夫的地方。答案里许多答主对于推送的不满,说明目前的推送算法还不够 “智能”。

内容的优质程度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内容的传播却极具滚雪球效应。算法的轻微调动就足以导致海量答案在 6500 万用户上的分布产生巨大差异,进而撬动答案热门程度的天平,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当然我也自私地希望过自己的东西能被所有关注我的人直接看到,但没什么实际操作性,因为除我以外,他可能还关注了多如海沙的答主。)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有一些诡异的用户体验上的槽点。(虽然这些问题理应直接私信给小管家,不过我决定顺势写在这个回答里了)。

@知乎小管家

  • 专栏的功能设计过度简化了,分类全靠文章 tag,像我这种一万篇文章都打同样三个 tag 的基本无法高效分类。
  • 回答和专栏文章没有浏览量设计(当然这一点反向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知乎目前的推送算法对于专栏内容的普适性要求有点太过苛刻,更简单的说是 “只有极少数时事热点得以留存”。)。
  • 回答可以逆时回溯,但专栏文章却无法按时间倒序浏览,造成了阅读难度。
  • 无论是回答还是文章在过长状态下,操作起来都不是很简便。

还有一些无足轻重的 bug,譬如网页端和手机端观察到的答案数据有时竟然是不同步的(手机上往往是准确的),至于网页端的回复、点赞,往往 command + R 数次仍然是刚发布一分钟时的数据。

身为努力发芽的小透明,我依旧喜欢这个网站,也喜欢着素未谋面、越过屏幕和数据洪流来阅读我的文字的你们。

希望已经发芽的知乎也能喜欢,在这片枝头随心点缀色彩的我们。

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歪个楼。

知乎大 v 最尴尬的一点就是,没几个人能比知乎这个平台更有名气,除了少部分人可以不依托这个平台还能继续作为公众人物甚至说可以吃文字这碗饭外,绝大部分的知乎大 v 离开知乎就和粉丝这两个字无缘了。

目前排名第一的张佳玮一样如此,张佳玮的知名度远不如知乎,但是人家凭着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也能活的很潇洒,他不需要知乎大 v 的这个成就,

同样,写九州的唐缺身份是一个作家,他也不需要知乎大 v 的这个称号。

韩寒在成名后有一大部分时间都在新浪写博客,基本是个双赢的结局,新浪给韩寒一个平台,而韩寒给新浪带来了足够大的流量,韩寒对自己能带来流量这件事情很有自信,所以他后来弄了一个 app 叫 one,这个 one 不在依托于任何平台,因为它自己就是个平台。

当然,即使是这样,韩寒也在微博上营销,

而知乎绝大部分跳出去的大 v,如果不带上知乎这个名号,知名度基本为零,所以他们就算去了其他的平台,比如分答或者今日头条,也摆脱不了知乎大 v 的称号,他们必须要用知乎做背书,如果没有知乎做背书,那就一样什么都不是。

如果说知乎有哪些用户类似韩寒的话,那么就应该是知乎的早期用户了,比如梁边妖这些,但是他们好像从来没有站出来说自己白白创造了内容要求知乎给钱什么的,很正常,因为他们也充分利用了平台,他们可能在这里认识了出版商,可能有了庞大的粉丝群,或者其他什么收益,总之他们写作之后换来的知乎大 v 称号是足够合适的,

就连这次提到的被挖走的 300 人,实际上也是顶着知乎的名号走的,如果没有知乎大 v 的这个称号,你觉得今日头条还会挖走他们嘛?

如果内容生产者离开平台就不能活了,那么这个内容生产者的确很可怜的。

很多人的逻辑很好笑,他们认为是他们的文字养活了知乎,如果没有他们写文字,知乎根本没人看,

我觉得这话可以是知乎初期的那些大 v 说,但是知乎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水图都能涨粉的阶段,可见流量之大非常可怕,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没啥干货就是瞎扯的人能涨粉,其实都是赚了这波红利,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我看过无数文章写的和屎一样的人一边在 x 粉群里发红包求赞一边抱怨现在的人都不愿意看干货了,一直没好意思说主要是因为你写的太差,连抖机灵都算不上,最多就是尬聊。

如果在这种人口红利下你写的东西都没人看,你应该好好想想,你写的到底有多水。

知乎虽然水段子涨赞飞快,但是干货文章也一样容易拿赞,我最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地球飞离太阳系人类要怎么活的问题,下面的回答脑洞大开,而我自己也算是学到了知识。

很多人在有了一点点成就后就飞起来要和太阳肩并肩了,赵本山对春晚的影响大不大?赵本山不上春晚了,春晚的收视率不知道掉多少个点,但是赵本山会说春晚对不起他么?不会的,因为没有春晚的这个平台就永远没有他赵本山。

我们也一样,多少所谓的大 v 在要饭的时候自己先摸摸良心,没有知乎,豆瓣或者新浪微博这些平台,你是不是连屎都不是?新浪还收你钱,也算两不相欠,知乎现在对新人,尤其是今年这些瞎几把写都能涨粉的人,还不够友好? 也的确,你所有的收入都来自知乎,知乎不给你钱花,你当然要骂娘。

但是还是你不争气啊,谁逼你吃文字这碗饭了嘛?谁让你不是流量明星呢?你觉得知乎不好你可以去微博厮杀啊,微博不仅不给你钱还管你要钱呢,但是微博不管营销,你随便广告软文,退一步讲,你也可以让今日头条挖你走啊,

就怕今日头条也看不上你写的东西吧。。

作为一个问答社区,知乎真正牛逼的地方真的是内容么?我可以告诉你,不是的,如果知乎大 v 内容产出如此强大,那么他们早就可以开公众号或者写专栏了,而现实情况是知乎上无论多大的 v,基本都做不起来一个公众号,很明显,因为内容写的不行。

知乎真正牛逼的地方在于问题,以及关注问题的这个功能,如果说写公众号或者微博需要紧跟热点的话,那么知乎的提问关注就相当于制造了热点,如果一个问题问的很有趣,很多人看了之后就想知道答案,那么这个问题下一定能生产出来一个大 v,这相当于知乎帮你筛选好了用户,主要你的内容写好,就能够准确无误的推送到读者那里。

而知乎目前水化,也是因为问题越来越水,涌入的用户很难提出脑洞大开的问题,所以回答的质量也就越来越低。

如果你看 papi 酱这些网红短视频节目,你就会知道找到一个好的话题比写好一篇文章还难,博客时代叱咤风云的韩寒写作水平并不是最高的,但是话题却是找的最准的,同样,公众号里为什么咪蒙那么厉害,因为咪蒙聊的话题,都是你想看的。

换句话说,只要话题好,就算回答的水一点,带来的流量都是巨大的,而今日头条什么的目前最差的就是这个方面,他们现在还需要在知乎上抄问题,这种无法引导话题的情况下,就算你把吴亦凡请过去答题,效果都不会多明显。

我很少提及我自己的职业,其实我是签约作家,同时也是一家很有名的公司里一个不出名的喜剧编剧,所以我几乎不在知乎写小说或者写剧本,因为我有拿他们赚钱的平台。

今日头条签约我觉得是个很好的事情,就像我当初在网上写小说,后来有经纪公司看到了就把我签走了,我就再也不在网上发表了一样,赚钱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能站着赚钱就更好了。知乎的问题我也考虑过,任何一个依赖平台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担忧,所以我最近组了团队开始做微博了。但是我不会因为公司给我剧本钱而知乎不给就骂知乎,我明知道这里写不赚钱,我就不写或者换个地方写就好了。

我还是很感谢知乎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也让很多人看到了我的文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缺不缺钱」和「别人应不应该给我钱」是两码事。

「我应不应该收钱」和「我最终收没收钱」又是两码事。

这么简单的道理,啥时候知乎用户们能理清楚?

一部分人凭热情输出,不给钱那也罢了,有人愿打有人愿挨,大家乐在其中互相尊重。

但嘲讽是怎么回事?要求别人绝对效忠是怎么回事?

给钱少是侮辱,免费就是情怀?

啥时候玩个知乎都搞成一仆不能事二主的套路了?入我知乎帮就不能再和别人拉拉扯扯否则就是我大知乎帮叛徒?

狗贼!我大知乎以情怀待你!你竟然为一点钱背叛了我大知乎!说好大家都只能偷偷摸摸写软文开 live 挣钱的,你们这群浓眉大眼的狗贼怎么跑去正经写文章赚钱了!不要脸子!你们这些背弃江湖道义的狗贼不配继续混迹我大知乎门下了!快滚!你要是胆敢继续在我大知乎发文,那就是脏了我们的地盘!你好自为之!

盐 club 一群人正儿八经问硬座报不报销的时候我怎么没看见年薪百万的这么多呢?

知乎用户 初哥哥 发表

如果认为今日头条签约 300 个大 V,知乎会没落的话,那就太过拿衣服了。更值得知乎高层关注的是:如何抗衡资本巨头;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知识变现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首先,知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第一大的问答社区。

根据网上的数据:知乎是 2010 年 12 月开放,截止至 2017 年 3 月,已拥有 6900 万注册用户,创造了 1500 万个问题、5500 万个回答和 25 万个话题了。

按照罗超:如何看待「今日头条签下 300 多位知乎大 V」的传言?罗超的答案的来说,超过 10w 粉丝的用户远远超过 300 个。

虽然,悟空问答、企鹅问答等等已经出现了,但是能够媲美知乎的用户数量、活跃程度、讨论氛围的一个都没有。

几千万人的社区,走几个 “精英” 就垮掉,说出来,不怕笑掉别人的大牙吗?

第二、挖走知乎大 V 来干嘛?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①让大 V 入驻 “悟空问答 “,造一个小知乎,希望能够成为中国第二大的问答社区,并且等待超车机会。

知乎是 2010 年开放的,整整 7 年时候,积累了 7000w 的用户。过去的知乎采取邀请制,答案质量高。开放之后,很多抖机灵的答案出现并且获得很多的赞,答案的平均质量下降。但是,玩过知乎都知道,知乎上答案平均质量比今日头条上的文章质量高多了。

如果今日头条希望挖走 300 个大 V 入驻” 悟空问答 “,再造第二个知乎,那就太不可能了。第一,数量差距明显 (现在的用户数量相差已经不明显了,可能是大 V 数量还有点差距吧);第二,长时间高价补贴大 V 资金压力非常大(听说是每个大 V 每个月 1w 的补贴);第三,问答社区的盈利模式摸索了很长时间才摸索出来的,是否是一条可靠的路还有待验证。

②让知乎大 V 在今日头条的上写文章。

那么,挖走的 300 个 “大 V”,可不一定是最核心的大 V。

要是把超过 10w 粉丝的大 V 的全都挖走,不仅不现实,而且对今日头条的资金造成非常大的压力。那么今日头条必须定位找出能够给他带来最高收益的 300 个,有的放矢。

那么哪 “300 个” 对今日头条是最重要的呢?**能够写出高质量软文的大 V。**今日头条的给入驻作者广告分成,那么能够写出高质量软文的大 V,不仅能够带来流量,还能够推动广告的发展。大 V 入驻带来的收入,减轻今日头条的资金压力,甚至填补了为大 V 支出的费用。

可是,知乎答案中质量最高的文章是各界的科研人士或者精英写出来的有点晦涩难懂,可是干货满满的答案。这些作者今日头条不一定有兴趣,不合符今日头条大部分用户的阅读领域。

btw,你要是 1w 一个月想挖走涨工资这种超级大 V 是不是有点看不起人。很多大 V 的收入并不低,为了一万块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弃在知乎找乐子,他们肯定不干呢。

所以,知乎的根基才没有被挖空。

所以我猜今日头条挖走大 V 的用处有二:第一,让他们入驻悟空问答,为悟空问答吸引人气,悟空问答背靠有几亿用户的今日头条,大 V 入驻的噱头和答案质量的提升肯定会为它带来一大批用户。第二,大 V 定期发数量指定的文章在今日头条上,提高今日头条的文章质量、提高广告收入。

说完今日头条说知乎

知乎的领导层应该明白,他面对的是资本巨头带来的威胁

把中间层挖走,知乎以后的答案质量会显得很别扭。专业人士没有谁特别闲,高质量的答案数量本来就是这么多;能够写出高质量软文的大 V 离开,导致低质量的答案和抖机灵的答案比列上升。从而造成社区的质量下降。

今日头条或已完成近 10 亿美元 D 轮融资 投后估值超百亿美元 知乎宣布完成 D 轮 1 亿美元融资 今日资本领投

知乎今年获得融资之后估值 10 亿美元,是今日头条估值的十分之一。(经过评论区大神指正,现在今日头条估值 200 亿刀了)

今日头条能够出钱挖走,腾讯也能出钱挖走,阿里巴巴也能出钱挖走,唯独知乎自己钱不够。今日头条挖走 300 个不可怕,但是其他资本巨头呢?你挖几个,我也挖几个。知乎很快就被挖空。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中层的和高层的用户愿意留下来,这知乎的高层足够头疼了。毕竟现在创业的十个有五个说自己内容创业………

当然,这件事对于我们吃瓜群众群主来说,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分一杯羹。知识变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你有知识、有运营能力、今日头条和知乎这种平台就能够你脱颖而出。今日头条挖人对于我等吃瓜群众来说,真是好事。发图吸粉的方法渐渐不管用了,以后靠的是你的笔力、眼光、能不能写出高质量又通俗易懂的文章。因为别的平台都在算计着在知乎挖走的是能够给它带来利益的人,而不是能在它平台上发图的人。

潮水褪去了,我们就知道谁在裸泳。趁潮水还没有褪去,你还不赶紧去穿上你的泳裤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真的是件好事。

知乎上固然很多大 V 是年薪百万,但更多的还是大学刚毕业没多久乃至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为主,生活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对于很多人来说,知乎大 V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也是自己为数不多可以利用的地方。大家也都看到过,很多人为了变现做出过各种艰苦卓绝的努力,远的有出书的,中间有微信公众号的,近的有专业开 LIVE 的,还有经久不衰卖点赞和写软文的。

现在终于有今日头条了,至少用文章卖钱,总比上面这些体面多了

我对于变现很支持,只要公开了说这是广告或者圈钱的,多点收入对于作者的刺激也是好事。

知乎在这方面对于作者的激励实在是太弱了,对于大多数二十几岁的一线城市的大 V 们来说,情怀偶尔用用还行,回头还是得面对上了天的房价的。当然我也理解,知乎想保持读书人的情怀和商业化之间找个平衡点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最后,希望头条百家这些平台多一些,让更多的人可以靠文字赚钱,就如同现在的大版权时代一样,作者编剧们终于能有尊严的活下去了。很多人没有理解到知识的无价是多么的宝贵,想想当年没有版权的时代看电影追番听歌的时候,会想到今天还得乖乖买各种会员吗?

利益相关:没被找过,看了那个条款也不会去……

Ps. 补充一点,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对于一个月写 20 篇有概念。我在帮丁香园写科普及相关文章这种我工作中信手拈来的东西,一个月两三篇就已经足够杀死我绝大多数脑细胞了,像是被榨干的柠檬,这还是有专门对口编辑给我修改校对排版的情况下……

20 篇,祝签约的大 V 们好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最好玩的一件事儿是,一个人也算是凭自己本事赚钱,不偷不抢不骗。就去一个凭平台写个东西,结果突然在知乎的评价就成了一件「丢人」的事,连什么这样的 V 走的越多越好都出来了。

也是,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这位答主这样随随便一搞就是几千万的项目。

都 21 世纪了,我是没想到,合理赚钱在某个社区居然能成为这样一件丢人的事。

怪不得其他社区都提起知乎最常说的是「装 X」。是是是,知识无价,不能凭价钱衡量知识的价值,但是贡献知识的人总要吃饭吧。还是一个个知乎用户平时都是喝露水吃花蜜的?

更可笑的是,有些人连谁被牵走了都不知道,就先扣了个水 V 的帽子。我知道的被签约的,有盐 club 领过奖的,有认证各个领域优秀回答者的,还有博士。

在基层医院辛辛苦苦工作,专业水平够高的医生,在某领域研究很深的在读博士,这些人受限于职业性质和行业,收入可能确实不算高,确实每月多了一万左右还挺开心的。

然而在贵乎,居然为了点钱就去其他平台写东西了,简直就是给大 V 群体丢脸啊,这样的人需要反思?

我真 XX 想问,真该反思的到底是谁?

一个人好歹也给你社区贡献了一堆有价值的东西,没得到你知乎社区、嘲讽的大 V 们一分钱吧。现在去别的地方赚钱反倒 TMD 有人说给社区丢人了?

好好写东西,天天在你知乎受着气,挂个二维码被骂,还要被限流,写的东西没几个人能看到,提个商品名字,还要有一堆人追着你骂是不是软文。老知乎用户留到今天的还有几个? 凭什么不让人换个真正尊重创作者的平台。人家好歹是展现了诚意,你知乎拿啥展现诚意了?你出来的大 v 又对知乎氛围做了什么有用的示范,搞成这样该反思的到底是谁?

知乎用户 邹昕​ 发表

抛开一些用户与知乎官方之间的私人恩怨而产生的一怨气来说,长期来看这很大概率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以下几个方面:知乎大 V(内容创作者),知乎用户(内容消费者),知乎官方;今日头条大 V,今日头条用户,今日头条官方。

利益相关:今日头条的运营给我认证了黄 V,不过还没有过发过什么内容。

而且,为什么没有给我提钱的事情!!!空手套白狼嘛~~~

知乎大 V

这个称呼其实不是很好,因为知乎这个平台上的关注跟类似微博这种地方的关注很不一样。在知乎上关注人,更多是想看此人会有什么产出,而不是对这个人感兴趣,粉丝的性质少很多。不过大家都这么叫,为了方便就这么写吧。

这件事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大部分内容创作者对自己产生的价值有一个大致的衡量。

对于大多数学生阶段或者工作不久的人来说,自己的时间值多少钱是一个很不明确的概念。

对于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来说,这个概念会好一点,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或者没有想过自己的时间将来会值多少钱。

而今日头条这么一报价,这个概念就明确很多了。

同时或许也可以促使内容创作者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报价?资本家(今日头条)是人傻钱多速来吗?还是其实自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这个问题下面为什么会有不少人觉得每个月一万收入没有什么吸引力?是因为他们清高?还是因为酸葡萄?并不是。

如果考虑到时间成本,这就比较好理解了。

如果再考虑到机会成本,那就更好理解了。

知乎用户

知乎因为问答加社区 / 社交的模式火起来,但是用户多了之后会带来一些弊端。

首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用户扩增之后必然导致兴趣、关注点、三观不同。

知乎吃枣药丸都已经成为一个梗了,原因之一在于新老用户之间的差异。

有些用户觉得,高兴我就点赞,就是喜欢抖机灵。

有些用户觉得,写干货的越来越少了,都是讲段子、编故事。

今日头条的分流,可以让用户更取所需。

这里的分流,不是说内容创作者方面的分流,而是内容本身的分流。

从现有的信息来看,今日头条的签约并没有完全的排他性条款,今日头条的风格也跟知乎的风格重合度比较小。

知乎官方

长久以来,知乎官方给我的印象是想要打造一个高端一点的社区。

其实原因很好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看到同领域比我牛很多的人在知乎分享一些内容,并且获得一些赞同,那么相对来说我是很有动力和兴趣也去做这样一件事情的。

反过来,同领域比我牛很多的人看到我写的东西没什么价值,但是居然还能获得赞同,那么有可能写一篇,批判一番,但是也可能觉得,知乎药丸,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而打造一个高端一点的社区,就会带来变现上的困境。

一方面,知乎给人感觉是一个获取知识的地方,内容创作者打广告、写软文跟微博这类偏娱乐平台比就有天生的劣势。

另一方面,知乎这种以问题为枢纽的方式,跟微信公众号、微博甚至得到这类以人为枢纽的方式相比,打广告显得天然不合适。

从知乎官方的角度来讲,也尝试了一些让知识生产者可以变现的方式。

比如值乎,Live,可惜的是无法持续下去。

Live 曾经火极一时,且不谈中间出现的一些戏剧性情节,本身 Live 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能写的,不一定能说;适合长时间思考回答问题的,不一定适合临场;知识性的 Live 无法长期维持高质量的产出。这些特性导致 Live 没法给真正优质的产出者提供一个持续的变理渠道。

而今日头条的这个举措,或者可以给知乎提供一些思路。

既然今日头条可以按每篇文章算钱,那么知乎是不是也可以有类似的办法,给内容创作者更多持续创作的动力,而不是仅仅黄标、蓝标这些东西?

就好比 YouTube 可以在自己上传的视频里插广告获取一部分收入一样,写东西拿稿费,也是很合理的一件事情。

今日头条大 V

正经写东西赚钱,算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管在哪个平台写,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

当然这有一些前提,比如说不要误导读者,不要抄袭,等等。

对于能在今日头条上持续创作并且获得收入的人来说,这是应得的。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知乎上回答或者写篇文章,但是却有可能很适合今日头条。

比如说一些针对实用性、日常生活的咨询,甚至包括一些情感咨询等等。

而对于已经在今日头条的内容创作者来说,有一些的高质量同行的加入,或许会有一些竞争,但是文无第一,长期来看,应该是可以激起思想的火花的。

今日头条用户

或许现阶段而言,今日头条的用户关注的内容跟知乎用户关注的内容重合度是非常低的。

我们可以很政治正确的说用户关注的内容没有高下之分,这里有阳春也有白雪。

但是事实上是既然提到了阳春白雪,也就意味着从理智上我们是知道哪类内容高,哪类内容低的。

而一大批知乎大 V 进驻今日头条,未必不是一个机会让今日头条的用户认识一个不太一样的世界。

或者对大多数今日头条的用户来说,感兴趣的还是类似下面这样的内容,但是总会有那么一部分用户,在娱乐的基础上关注一点不一样的。

最后,讲一个 Airbnb 小故事:

时间到了 2011 年,当时最火的创业公司是 Groupon,不到两年的时间从 0 做到年收入过 10 亿美元,史上闻所未闻。与其它在美国国的初创公司不同,Groupon 的极速扩张并非来源于北美的业务,而是来源欧洲收购 Citydeal 带来的业务, 一个由大名鼎鼎的 Samwer 兄弟创造的克隆网站。Samwer 兄弟什么来头?来看看他们的业绩:创立 Alando,于 1999 年以五千万美元的价格卖给 eBay,然后创立 Jamba!,于 2004 年以 2 亿 7 千万美元的价格卖给 VeriSign. 之后他们投资了 StudiVA (模仿 Facebook), MyVideo (模仿 YouTube) 等一系列公司。
**这回他们盯上了 Airbnb,投入九千万美元投资,一个月之内招了 400 人,开了 20 家办公室,宣称要在欧洲复制一个 Airbnb 并且压垮对手。**Airbnb 这边呢?从 LinkedIn 的创始人 Reed Hoffman 那里拿到七百万美元投资,两年时间招了 40 个人,只有一个办公室,对于怎么开第二个办公室一点头绪都没有,貌似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更可怕的是,对于其它类型的公司来说,失去欧洲市场,无非从一个全球性大公司变成一个小一点的公司,还是可以活下去的。而对于旅游行业来说,失去欧洲市场对公司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总不能告诉用户说你们只能在美国给我待着,想去欧洲?那是用不了的。这就好像手机不能发邮件,甚至是手机没有信号,毫无存在的必要。
Brian 惊呆了,想着或者可以把对方买下来?但是这么一来除了资金上的付出,对公司文化更是个沉重的打击。Groupon 的创始人 Andrew Mason 告诉 Brian,小伙子,他这是要弄死你而且估计是会把你弄死了。Samwer 兄弟是如此的擅长复制公司,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活儿太简单了,需要增加点挑战性,于是从朝鲜雇来码工,好让这个事情变得更有意思一点。
面对这样的对手,Brian 内心也真是哔了狗了。还好 Facebook 的创始人小扎给了他一针见血的建议:别被他们吓到了,谁的产品好,谁就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Pal Graham 给的建议也让 Brian 心安了许多:你们是传教士(别想歪了),他们是雇佣兵,最终还是传教士赢的概率大。就好像他们现在有个小宝宝,但是不想养大,只想着怎么变现退出。Brian 要做的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打持久战,把这场竞争变成一个长期的事情。或许短期一两年,Samwer 兄弟会发展得更好点,但是长期来看,最终终胜出的将会是谁的产品好,谁的社区。历史告诉我们,Airbnb 不但赢了,还学到了怎么高速扩张。

七年过去了,Airbnb 仍然是最热的 pre-IPO 公司之一。

这就好像曾经火极一时的校内(人人)网,后来衰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大批写手出走,而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用户的变化,大环境的变化,公司决策层的问题以及归根结底的:产品没有做好。

如果知乎真的药丸,绝不会仅仅三百大 V (听着怎么好像三百勇士),必然还有别原因。

知乎用户 张小北​ 发表

1、我身边的知乎朋友里都没听说过这事儿啊……

2、能被花钱签走的赶紧走吧。大家都开心。

3、所谓的「知乎大 V」不应该是种职业,而应该是种荣誉。

4、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和流动。知识并不属于某个人,而是文明和文化的一部分。

5、如果要靠这个所谓的大 V 来挣钱,那么请问你的本职工作干的如何了?

.

知乎用户 曹文雯​ 发表

看到一些回答说知乎【擅长生产大 V】,但不擅长【维护大 V】。
而针对后者举的例子,是所谓的 “限流”。
忍不住出来说两句:

这两个方面,是同一件事的一体两面。

或者说,在早年间,人们更关注的不是知乎能不能【维护大 V】,而是能不能减弱【马太效应】:

知乎的问题回答排序如何避免马太效应?

知乎的答案有没可能形成某种程度上的马太效应,即排名越靠前的答案越多人关注,排名越靠后的答案越少人关注,导致一些优质答案可能被埋没?
(我印象里应该有个摆数据的答案说知乎当时的马太效应程度来着,不知道为什么没找到……)

反观现在,在我看来,知乎在减弱马太效应的方面,交上了一份相当漂亮的答卷。

任何读者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看了这个,就看不了那个。

所谓【擅长生产大 V】,说明在知乎,只要回答写得好,就有机会得到曝光,进而得到关注。

而传统意义上的【只要我关注多,就可以让这么多人看见】,则意味着可以凭借以前的成就,强行推送质量并不那么高的回答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对我来说,

【不管你有没有资历,好答案就是好答案】VS【不管这答案怎样,大 V 就是大 V】

**我显然更喜欢前者。
**

至于其他的,

有一句话说的好,喜欢怎样的世界,就该为之努力。

管好自己,多点举报。

共勉。

知乎用户 张亮 - Leo♂​ 发表

在另一个类似问题下水了下,觉得还是来这道题里正经答一下吧。

说个故事,2014 年我在和百度阅读签约更新《从零开始做运营》的时候,是有一个君子协定的,那就是:必不能让我在知乎专栏上断更。

百度阅读那时候体量很小,当然只能答应了。

但,当入门篇更新完了之后,进阶篇我就主动没有再在知乎上同步更新了,因为我觉得不值当。

其实,当年百度阅读最早找过来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一则我确实没有写书的计划,二则我并不觉得百度阅读的平台比知乎更好。

但是当时产品经理劝服我就用了两句话:

  1. 你想知道你的东西有多少人看,会影响多少人吗?
  2. 你希望检验你的电子书能带来多大价值吗?

更坦率的说,知乎到今天,都没有让我看到我专栏的阅读量,到今天也没有让我看到在知乎里写东西,真的能获得多大的收益。

为什么我会觉得不值当呢?很简单,如果没有百度阅读,我并不知道我专栏里加起来点赞数还不如我卖出去电子书的零头,这就是价值呈现,非常直接。

但知乎是个好平台,至少在没有去做

@刘易杰

所说的改算法前是的,他真的在当时给了很多认真输出的人以价值,我也很受益,所以我很感谢当年的知乎。

当以我所见,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否承认,从第二届盐 CLUB 开始,知乎就已经意识到了所谓「大 V」的能量,并且刻意去捧自己想要捧红的人,当然,从运营策略上,是我我也会这么干,因为显而易见的是,知乎的体量依然需要快速扩张,它需要开辟更多的话题领域,所以,更加贴近普通用户的话题必须被引爆、扩大,而选择自造明星,是必由之路,也是最保险的路子,体现在动作上,最直接的就是利用线下 Club 的颁奖,来引导社区的方向。

再说一遍,从运营策略上来说,是经典之作。

但是,对大量坚持输出的老用户来说,是免顶之灾。

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随着这样的运营策略的切入,和实际上运营重心的迁移,再无获取更多荣誉的可能。

而这样的运营策略实话说,并没有看到太好的效果,占据用户关注高位的依然是那些人,垄断从未打破,新的壁垒也并未建立。(于是,改算法吧,搞特别关注吧……ORZ)

反而,下沉的话题,和快速扩张的人群,带来了更多的用户,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便捷的加粉方法,其中就包括妹纸露身材、骗子装可怜骗人的套路,我相信,和我一样从 2011 年一路走过来的用户,多多少少都看到过。

请注意,这并不是说,运营策略的选择有错误,而是知乎不停得在调整自己的定位,如果不调整,知乎早就死了。

但知乎最大的问题,是在商业化尝试上的徘徊与纠结。

早在公关公司染指大 V 的时候,知乎就已经可以做全国质量最高的 UGC 的 KOL 群体的经纪公司,但它不做,不做的同时,也不让大 V 自己做。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很多大 V 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多么体面的生活,如果

@陈章鱼

在自己的答案里说的自己当时的生活。即便在今天,很多 V 也不见得都是年薪百万,即便是,又如何?人家付出的时间、精力、知识为你换取的流量就这么一文不值吗?

直到今天,知乎还在强调,自己不会为内容输出者利益好处。只会通过各种内容商业化产品,譬如自出版、电子书、LIVE 之类的……

知乎其实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今天,很多内容输出者之所以获得了收益,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正确的时机选择在知乎品牌的上升期,贡献了自己擅长领域的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知乎官方做了多少牵线搭桥,甚至是帮助提携的事儿呢?

我不知道,也没听说过。

我的感受最深的是:新功能会邀请你体验,然后什么也没有发生,当然,

@黄继新

到今天都保持很高的敏感,在各种群里只要看到出了 bug,报了问题,就会快速跟进,这个初心,我服。

只不过,当别人用利益来为你的 KOL 的内容创作埋单的时候,你还在大谈特谈平台的逼格和媒体的尊严,是不是有点缺心眼儿?

@李嫑嫑

说得很好啊,其实你最大的壁垒,根本不是为 KOL 提供了多少机会,而是今日头条的用户和很多 KOL 的重合度太低了,低到 KOL 的内容很难符合今日头条用户的口味。

我也说说我的数据。

知乎 15 万粉,2015 年开始运营公众号,看起来今年破 7 万关注不是问题,2016 年 10 月 1 日我开始同步公众号到头条号上,根本不运营,至今也就 4000 多粉。

所以,对头条来说,他根本不用来找我这种 KOL,因为我和他的用户根本不重合。

但是,2017 年,知乎上我目前只回答了 21 道题,算上这道 22 道,专栏只更新了 2 篇。但是我的订阅号,2017 年到现在,更新了 72 篇文章,80% 以上是原创,我的精力没办法让我保持多平台更新,那我请问,为什么我要放弃掉 15 万的关注去做我自己目前正在往 58000 关注增长的订阅号呢?

因为,订阅号上的读者,看起来比知乎的 15 万关注要活跃得多,与我的互动也多得多,我发现我在订阅号上找到了 2012 年、2013 年知乎的感觉,那么很简单的结论是可以推导出来的:别人的平台必然有诸多限制,我还不如做自己的平台。

当你正视这一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诸如

@恶膜的奶爸

也好,

@纽约老李校长

也好,甚至

@李老鼠

@李靖

这些人,为什么都头脑超级清楚的,仅仅把知乎作为一个引流和构建个人品牌的渠道,而不是把知乎当成全部了吧?

废话,人家都没觉得你是核心资产,你真心付出,那就只能归结为:

  1. 你不在乎收入
  2. 你太在乎情怀
  3. 你没看透
  4. 你傻逼
  5. 喔,还有可能,其实你属于核心资产

要不然呢?

吐了些槽,最后说我的看法:

  1. 其实这就是一次商业合作而已,别上当再去参与话题营销了
  2. 谈不上挖人,对诸多签约的 V 来说,今日头条也不过就是个渠道,谁也别往谁脸上贴金,反正都不是独家
  3. 贡献经验与知识者,必有回报,也必然有一天会要求回报,你给不了的,那就怨不得能给的人
  4. 知乎目前依然是中文互联网上最高端的内容社区之一,虽然多年前真的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唯一

= 完 =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昨天那个问题抖了个激灵。

今天这个。我想好好说道说道。

为什么呐,

原谅我危言耸听一下。

因为这是一道每个人都要做的题,做不好是要送命的。

-———————————————–

我不知道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有多少人打游戏。

有多少人打过撸啊撸或者刀塔。

又有多少人研究过这些游戏里面 “辅助位” 的打法。

简单点讲,是包鸡包眼保大哥。

用不玩游戏也能听懂的人来讲,

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团队利益,

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增加团队拥有的信息量。

这个位子可以说是整个团队当中绝对不可缺少的位置。

没人肉可能赢,没人爆发输出可能赢,没人冲锋陷阵不一定输,

但是一旦没人辅助,这局面就和盲人和普通人打架一样。

只要对手不是菜鸡,就肯定输了。

这个位子对技术的要求是最低的,他们总是躺赢。

但为什么那么重要,以至于不可或缺呢?

因为他们是控制信息量的那个人。

没有信息量,你就和瞎子是一样的。

不要说赢,不马上死就已经是老天爷的恩赐了。

而知乎的回答者就是这样的位子。

义务的,免费的,给知乎用户提供信息量。

可以说是整体上最不可或缺的位置。

今天被人挖走一批,明天被人挖走一批,后天呢?大后天呢?

今天今日头条来一票,明天微博来一票,后天呢?大后天呢?

我不知道有些答主 / 用户是哪来的信心说出挖走的用户都没价值,有价值的不会走之类的话。你是国家主席吗?有价值的用户免费地,义务地顶着一大群傻逼的举报和无脑喷来给你提供视野?今天少一个明天少一个,势必最后越走越多,就算有新用户补充,也只会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一个过程。

知乎的用户整体质量由于用户数量的激增,是明显下降的,

而知乎本身也不知道哪根筋抽了想尽办法控制大 v 获取关注和流量的能力。

这意味着新成长的大 V 无论是成长速度还是提供内容的平均质量,

都是比不上曾经那一大圈的。

比如有个叫温酒的就只会吐槽,提出问题,喷傻逼,从来不能解决问题,有卵用。

所以,你们这些说着其他网站能挖走的都是喳喳,知乎会变得更好的人,

到底是谁给你们的信心?

我们先不说知乎官方想做高质量社区又拼命加大用户量不做内容审核,

我们也不说知乎官方想做新媒体又拼命限制大 V 流量,

我们更不说知乎官方想要有逼格却整天不修 bug 学微博,

我们就说那些知乎用户,到底是哪儿来的信心觉得:

这批人走了,还会有下一批人来当辅助给你插眼开视野?

老子换个地方写字还能几块钱一个字,在知乎答倒是免费的,你有想过为什么吗?

没有。

这群人觉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

这是有多少幼稚?

我们再说会我的开头。为什么这个问题人人都要做,做不好是要死人的。

其实我刚才已经回答了。是信息量的问题。

这个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你聪明,你能力强,你技能天下无双一打一百,但是树林里草丛里跳出个壮汉给你一锤子,你还是得躺。你的信息量比不过别人,你终究要输。这年头为什么资本家可以赚钱?为什么我一直说底层劳动人民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圈子,到更大的舞台,更大的世界里看一看,才知道曾经自己的贫穷是因为自己的愚昧?就是因为,你的信息量太少了。没人给你插眼,你打钱打得过别人吗?

古人很早就留下了智慧的片段了。让你们不要做井底之蛙。然而每一个人,都是井底之蛙。我们只有跳出去,只有看到更多的信息,内容,我们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来从社会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我就随便举个例子,当年上海到崇明造大桥的事情你们不知道知不知道?那大桥下面的房子,你知道一夜之间涨了多少吗?人人都会说,特娘的老子要是知道造大桥,我也去买两套。然而,你不知道。知道的人,早就把那地方的房子包圆了。这就是信息量的力量。

在十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人是这样说的。

“当今世界不是信息量不足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太低了,是信息量爆炸的世界了,更看重个人处理信息量的能力,而不是获取信息量的能力了。”

但是现在来看,不论是知乎,微博,贴吧,今日头条,还是其他什么。根本不是这样。

世界又变化了。

资本家又一次用钱,把世界投票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

那就是穷逼们又一次失去了大量获取信息的渠道。

你们表面上还能上知乎,上贴吧,上微博,看新闻,评实事,但是,你们会越来越难在这些地方看到关键的,有价值的,核心的信息了。

因为资本家不想让你们看到。

你们理想中的新媒体是什么?是诚实,守信,有原则,有见地,有知识,有能力,有水平。

那些互联网公司理想中的新媒体是什么?咪蒙,童瑶,小公举。因为能来事,好赚钱。

他们为了把世界变成他们理想中的样子,砸了很多钱。

所以现在遍地都是咪蒙,童瑶,小公举。而且会越来越多。

你们呢?

“今日头条挖走的不过是没有质量的大 V,
会有新的大 V 来免费义务继续输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的”。

呵呵呵呵呵呵呵。

就算离开知乎以后没有知名度了,

也比免费顶着喷子和傻逼浪费时间给你们写回答有价值。

所以这道送命题你们都做错了,同学。

当然了,送命是危言耸听,最差不过是瞎着眼睛陪资本家打玩这一局地球 online 而已。

最后,我觉得这道题目我得再好好想想,

可能会吧这篇文章稍加改动发到我的微信公众号上,也算开个篇,

不然老是空荡荡的,有点骗人的嫌疑,23333.

知乎用户 呵呵 发表

今日头条多签走几个奶爸这样的人吧,就当是为民除害了。

知乎这里的很多大 V,在红了以后,都会去别的内容平台开阔自己新的天地,近的有微信公众号、微博,远的有这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自媒体平台,这也是正常的。

靠写字吃饭,这是很多识字人的梦想,既然能有这么好的机会,想要去抓住也没问题,毕竟劳动也是要有报酬的。

至于知乎,我觉得现在内容越来越水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很多大 V 走了,而是因为知乎用户规模扩大后,管理水平跟不上的结果。

维护一百万注册用户的工作,跟维护一千万注册用户的工作是不一样的,虽然在管理层看来,那不过是一个虚拟网络数字的增长,而实际上,知乎社区的氛围已跟以往有很大不同,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对于网络社区的管理,其实跟现实中的管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比如对各方利益的兼顾,如何营造目标共同体,知乎显然还做的不够。

希望知乎越来越好吧,我就在知乎写东西了,并不是因为我不想去别的平台发展网红经济,而是因为精力时间有限,经营好这个平台的 id 就足够了。

知乎用户 信陵公子 发表

“无知和弱小从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看了这问题下很多回答,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两种倾向:往往贡献很多回答的答主支持这样的一个观点:“写回答是为了乐趣,也是为了尊重。没有人有义务无偿为大家服务,所以头条这样做无可厚非,接受头条签约的也合情合理。”

但是更多的是回答寥寥,赞数聊聊的吃瓜群众跟风说,这些人为了五斗米折腰,去一个头条这么 low 的平台,他们的离开,这样正好可以净化知乎的环境。

那么请问几点:

1. 头条的悟空平台现在是 low,但是别人在努力改变现状,凭什么不能相信别人能把 low 的平台建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当年腾讯没有出微信前,也是很 low 的哦,一度还和 360 撕逼,但是利用微信抢占了移动互联网的高点,并且学会了开放生态,现在就是互联网的翘楚。

2. 凭什么贡献回答是应该的?凭什么要拿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拿畜生的要求要求自己?

有这样的一个典故,名字叫子贡赎人: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同理,知乎某些道德帝高呼免费知识,对那些打广告,写二维码,引流,收费的大 V 嗤之以鼻,捧那些免费知识的大 V。

对不起,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成熟的人不需要那么廉价的吹捧。

那么这样的风气就会和子贡赎人的恶果一样,因为传播收费知识容易被道德帝们给贬低,那么我就少传递免费知识,或者去流量不错的收费平台传播知识,这样还舒心。

3. 是知乎的内容给了知乎这样的地位,而不是你知乎自己做的有高大上。知乎,请你少一点傲慢。

知乎的内核是人,而非知乎本身。说实话,我真心没看到知乎这个平台和软件有多么牛逼的技术含量。

当年也有个平台和知乎类似,那就是专做财经的雪球。

雪球当年也有一段火热期,因为很多大 V 的引流,但是随着雪球对于知识产权的忽视,越来越多的大 V 把雪球的粉丝引流到了摩尔金融,微博这些地方。

对原创作者的不尊重,对于知识产权的不尊重,对于流量的不尊重。

如果知乎继续傲慢下去,也就是第二个雪球罢了。

4. 请少一点情怀,多讲一点实际,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下,利用资本的力量,再造一个知乎绝非难事,请不要把知乎当成一个有逼格的工具,那很可笑。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斗争,在资本面前,情怀值多少钱?

知乎有明显的缺陷:限流,对于原创作者的不尊重,内容审核严格过滤厉害,答主的权利微乎其微等等。

总而言之,天底下没有免费的晚餐,我来知乎回答问题就是图个爽,但是发现我不爽了,凭什么我要继续答题?删掉全部答案,自己备份下,就当做自己思维的一个私人日记即可。

很多辛辛苦苦的回答,抵不上一个抖机灵的回答;很多勤勤恳恳的回答,抵不上美女秀自己的照片;很多认认真真的回答,抵不上几句吐槽。

知乎有所谓拉黑的功能,我也觉得很搞笑,有些人我拉黑不仅仅想屏蔽他,更要让他不许看到我的回答好吗?

你特么喷我,我拉黑你,凭什么还要让你看到我辛辛苦苦写的回答?

敬告那些道德帝们,你们可以继续谩骂,不屑那些为了钱投奔头条的人,也可以继续贬低所谓的悟空平台,贬低头条的受众低智,但请不要以这些作为你们继续做伸手党,只懂索取的理由。

不懂互惠互利,你的格局决定你的高度。

喜欢知乎,不是喜欢知乎这个平台,而是喜欢那些带给我知识,传递给我快乐的人。

知乎可以继续说不在乎这些被挖走的大 V,也可以继续限流,打压很多我喜欢的大 V。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初知乎创业之初,也是弱小的,但是却能勤勤恳恳做大,而如今做大了却问题多多。毕竟,无知和弱小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诚不欺我。

知乎用户 车小胖​ 发表

这最正常不过,就好比两家公司,为了挖对方墙角,花两到三倍的价钱挖对方的技术骨干,并不完全是技术骨干多么厉害,可以给公司带来什么效益,而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干掉对手。

但知乎是一个氛围友好的平台,读者群整体素质较高,容易获得共鸣,所以一直很留恋。

知乎虽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收入,但是带给我一些金钱以外的东西,先来分享两个经历:

经历一:
亚洲第一大厂,看过我的 ID 写的文章,通过中介打听到我的信息,诚邀加入场子,部长级别,七位数年薪。

经历二:
大型电商根据我的知乎 ID,联系到我,诚邀跳入火坑,头衔:网络技术总监,收入与上者持平。

以上都是我来知乎之后发生的事情。

知乎大 V 应该感谢默默支持自己的读者,应该尽其所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回答回馈自己的读者。

没有读者们的支持,大 V 什么都不是,每当我手机敲字疲惫不堪时,会想到屏幕的另一端期盼的眼睛、热爱网络技术的眼睛,我都会坚持敲完。

愿知乎明天会更好,创造历史的是知乎读者,而不是所谓的大 V!

BTW:
问心无愧的是,拒绝一切软文邀请,拒绝为任何一家公司产品推广写广告文!

从来不关注所谓的大 V,因为他们远没有普通读者可亲可爱!

知乎用户 浑沌七日死 发表

知乎质量每况愈下?醒醒啊,大 V 同志。

来认真分析一下这条新闻,重点在什么地方。重点不在于今日头条签下了多少人,也不在乎今日头条花了多少钱,重点在于今日头条签的是大 V 这个身份。

说白了,既不是这个人本身有能量,也不是这个人本身有影响力。而是知乎大 V 这个身份赋予了他的价值和能量,才能够被今日头条迁走。

你以为这么多十几万几十万的大 V 纷纷开公众号是为了干嘛?不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离开知乎时,能够通过公众号把在知乎上的粉丝带走。不然你又以为知乎天天想了法子屏蔽二维码是干嘛?想的就是你人可以走,麻烦粉丝留下来。

这是一个天然的矛盾,知乎需要的不是大 V,而是在知乎创造内容的人,给知乎的用户看。

知乎的大 V 大凡是有变现渠道的,需要的也不是这个平台了,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将知乎上的粉丝,转变成自己的粉丝。这个才是最重要。

而对于旁观者来说,看到的是什么?羡慕大 V 们躺着收钱吗?

才不是呢,他们会更加努力的向大 V 之路冲击,因为他们都心知肚明,知乎大 V 能变现,靠得是知乎的名头,既然今日头条愿意花钱挖人,那么明天企鹅问答会不会呢?后天阿里问答会不会呢?

所以啊,知乎质量每况愈下?醒醒,你看斗鱼炉石区被挖了一篇篇,全民、战旗、熊猫、虎牙一轮轮的去斗鱼炉石区挖主播,挖了那么多人,斗鱼炉石区是不是彻底废了?才不是呢,别人靠着自己的用户基础,再一次捧出了一个个大主播。

当初纵横、17K 轮番挖起点大神,挖断了起点的根了么?走了一批不过是给后续的大神们腾出了位置而已。

你以为你走了,知乎就沦落了。

事实上,知乎不知道多少人翘首以盼等着你走呢。

PS:今日头条还挺聪明的,知道舞大

@跳舞

这种兴趣使然上知乎的人根本挖不走,舞大去哪里都能自在,所以谈都没谈。建议以后开除舞大的知乎大 V 之名,让他更新小说去。

PPS:有人私信问我有想法没。说实话,我接的稿子的价格比头条价格高两倍,专注领域是游戏。上知乎本来就是水和发展两波 DEAD GAME 区,做不到舞大的程度也不代表我很便宜啊,熊得。

知乎用户 Eruvin 发表

我向来以为知乎最好的内容是几百几千粉的用户或者匿名用户输出的,所谓 “大 V” 虽然看起来赞和关注多,也多少有友情赞 / 熟人粉 / 其他乱七八糟的赞在里面,需要打个折扣,对知乎社区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也没有见过几个靠创造只此一家的内容成为 “大 V” 的用户,段子谁都会写,千粉的段子不比十万粉的差劲。

有人说愿意挣钱无可厚非这是对的,但是除了 “输出内容启迪读者” 的职业知乎创作者们,这个网站上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只是来交朋友的,对于来交朋友的人来说,喜欢算 “我今天写了多少文章多少人看了所以应该值多少钱” 的用户走了,当然未必是坏事。这不是谁缺钱谁清高谁有优越感的问题,只是打开方式不同而已。

相比之下知乎更应该解决在这破网站上聊的不错的人都加了微信的问题。

知乎用户 跳舞​ 发表

没人找我,原来我不是大 V 啊。 O(∩_∩)O

知乎用户 8 个亿 发表

温酒点赞还回复了,好开心哟。

—————————————————————

优质内容一般越接近真理就越优质,但是有个边界,超越之后就会不容存在,说不得。

比如讲一下老人变坏的历史原因,科普一下商业勾心斗角的残酷真相,都是不错的吧,但是揭露农民工那恶心人的本质,去掉淳朴的帽子,就容不得。谈一下恋童癖的洗白,谈一下乱伦的必要性,容不得。

钱是因素之一,绝不是因为钱才走,是知乎环境不对劲,因为能人大牛多是不愁生存的人,更想实现自我,得到同道者认同,广告头条没比知乎优秀,破地方和能给钱的破地方,你选哪个?

正如温酒说的打辅助插眼,比喻满分。

知乎用户们带领知乎找政治方向,知乎用户们容不得的东西,知乎就容不得,某些优质内容你们见不到。

多糟糕的环境,举报人多这篇东西就必须消失。

不是说好内容非得摸一下人性,君临的公众号也没摸过,也都是好内容呀,那古美门律师电视剧的人气和君临公众号哪个好呀?(君临的内容好)不是一个量级没法比对不对,或者古美门和跑男和爸爸去哪大家投票,看谁更值得看,看谁意义比较大。

君临的内容能挣让人钱,但人气就那点了,顶级智商带领的团队搞出的好内容。

跑男等综艺节目给百姓带来的欢乐的社会价值早就比破古美门多的多的多。

但摸一下人性蹭一下真理,还真就是好内容,能带领民众开智慧的大门,就是有看的价值的好内容。(哪怕开一条门缝也好)

(不是我多夸古美门律师电视剧,是打比方的时候一下子想到的就这个)

光是在日本就有这样地位的电视剧,就差中国电视台开播,价格贵电视台赌不起才没播。

但也只是蹭一下人性摸一下真理,不够深度,营养不够高。

但这差不多就是极限了吧,真要古美门给强奸幼女案平反,那就不是这样的收视率了,上电视台都容不得了,民愤。

知乎同理,谈浅显的没问题,谈深层的就问题大了。知乎上众愚民容不得的内容,知乎就容不得。

我不是说好内容非得贴着真理和人性,我是在说知乎环境多糟糕,靠大书人性大写真理的内容容不得来支撑知乎环境糟糕的观点。

(包括瞎说八道的有一千多赞真牛人反对的文章然后说道说道只有几十赞,排名变成愚民用脚投票,不是内容质量来排名)

也因为这样的愚民带领知乎建立起来的糟糕环境,让大牛不愿意写优质内容,也更愿意离开。越来越少的插灯能人愿意为愚民指路开拓视野

@温酒

是吧。

大牛可以不理会愚民写自己的发知乎,只因为写的过程可以梳理自己的学识顺手发知乎,但如果能挣俩钱又能顺便梳理自己学识,一定不呆知乎。

自己梳理和寻找认同并为后人插灯,区别是很大的,就说朝鲜发个导弹路过日本那,我想看看别人有没有说高论,搜一下知乎,木有高论,那我自己凭借自己那点学识,找了个评论导弹型号的问题,梳理一下我的观点里国际局势和发导弹的原因。

小八千:北朝鲜刚刚试射成功的火星 12 导弹什么水平?

但并没一个为我插灯的高人,也没个寻找认同的高人(实现自我是一些高人的追求,找到自我价值,找认同,比担忧奖金和 KPI 的人要混的好,别反驳这点),没高人谈这事,因为它说透了也没好处,点赞不如 “父母偏心” 问题里最凄苦的那人点赞多,谈何认同?更别提打赏。

知乎日报都是这些鬼东西,和今日头条越来越像了是不是,成了投愚民所好的家常社区了有木有,起码越来越近了。

民智未开,民智难开,民智也开不得。

靠用户生存还是靠质量生存,知乎做出了选择。

破地方和能给钱的破地方,你觉得被签约的那些大牛怎么选?

知乎用户 无端人口司马亮​ 发表

之前认识的人牵线,悟空问答的人来找过,微信上聊了两句。看了看前面有人的回答,感觉要求有点相似:一个月 10-20 条内容,每条内容有长度要求。

然而这个要求,事实上非常难输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内容。我写一条清史类稍微认真一些的回答总得先查一通文献,再码字,怎么着也得四五个小时。平均一周要搞三四次这样的回答,那我基本上就没时间再进行正常的学习研究活动了。再者说了,临时查文献,只能是确认一些细节、为了展开正文而寻找案例,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学习过程。而答题的大方向、整体的观点,没法在这种 “抱佛脚” 里获取,必须要依靠平时正常学习过程里的积累,也就是正了八经去读档案、读二手文献。如果我每天都用在写回答上,势必会盘剥积累的时间,进而导致“写着写着写不动了”——或者说,自己的知识积累被掏空。

当初一位学姐在微信上抱怨,说自己是在牺牲发表数来写新媒体文章。其实对于大多数身在学术体系内的同人来讲,写知乎之类的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字数问题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如果有人来看我的答题记录的话可能会发现我答题越来越短——原因很简单,读书多了以后,觉得专业范围内的问题只需要把最关键的那几句话说出来,简单解释一下,再提示一些重要案例就行了,用不着再去费力铺垫、堆砌话术。写的人省事,读的人(或者说,能看明白问题是什么的人)也省事。有些问题能丢个文献链接解决,那我就更没必要自己写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拉到四位数的篇幅,委实是个难题。比如说,悟空问答有个问题叫 “清代庄头是旗人还是民人?” 这问题很短就能解决…… 当然也许为了展开解释解释、讲点案例可以再说几句,但怎么才能说够一千字?

这还是建立在有足够多的好问题的基础上。当然,这一点,我觉得悟空问答和知乎面临相似的麻烦——高质量的问题不是那么多。试想,假如说我一个月要回答 15 个问题,但这一个月里平台上新提出的问题只有 5 个是专业领域内的,那么剩下的 10 个我只能答一些专业领域之外的。我必须强调这是一件很恶心的事情:宁可什么也不说,也总比每天写一些 “为什么清朝没有民主制度” 要好吧……

所以我觉得悟空问答他们的思路跟知乎还是挺不一样的。这个内容孵化的方案非常不适合专业人员长期为社区贡献内容,而比较适合话痨们三天两头絮叨些有的没的,本质上讲其实…… 跟唠嗑没啥区别。当然这世界上不止有专业内容一种阅读目的,反正看的人也不会多认真,写的人也就可以拉拉杂杂着写。如果是非专业人士,比如专栏作者啊、报纸豆腐块主笔啊、时评作者(现在还有这个职业吗)啊这一类多面型文字创作者(或曰 “百叶窗”,大概也可以叫 “万金油”),也许还挺合适的。作为关注历史学专业内容的人,我觉得这也算是内容细分吧…… 也许以后靠纳兰容若诗词解析拿比我多赞的人会少点儿?(笑

我没有说贬损悟空问答和今日头条的意思——在我看来他们办到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是知乎办不到的。而且悟空问答上提的问题也并非一无是处,有些问题在我看来很值得去答一下,只不过我可能答不到一千多字(而且也不能配很多图……)就是了。我有悟空的帐号,以后看到需要回答的也会去答(特别是那些明显有些心得的答案),只不过我觉得他们和知乎还没那么重叠就是了。

当然知乎也不要觉得一劳永逸。能不能把专业内容的氛围搞好点儿啊…… 历史类话题下面真是……“乌烟瘴气” 呵。哪天今日头条搞个十八大三百博士计划(来自 TOP18 高校的 300 名博士),那时候贵站就麻烦了。

知乎用户 快乐一剑飘 发表

许多人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了。
也把知乎看的太简单了。

正如改开初期发家的富豪一样,其实你怎么起来的你自己心里很清楚,强买强卖、权钱勾结。。。

知乎许多大 V 早期也是如此发家的,抱团买赞刷赞,建群吸粉,抱团点反对,恶意举报,匿名抹黑,互相炒作,盗图盗文,洗稿洗地。

你看看一笑风云过被封号之后重新回来还有几个粉?

知乎现在十万粉以上的大 V 有 90% 的粉丝已经全是僵尸了了,你只是依靠你的小圈子和权重才能苟活这么久,还真的以为自己多么会写文字?
是知乎成就了你,不是你成就了知乎。

我在知乎从来没觉得我是什么 V,只不过是有人看得起你,给你赏了俩关注点个赞而已,装啥呀?

这些真的去了今日头条不会对知乎造成任何影响,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是低配郭敬明。

知乎用户 吴震​ 发表

来知乎比较早的朋友应该记得。最早这里其实是没人谈钱的。教学相长,智力激发,拓展思维,梳理逻辑。图的是这个。

后来进来的人多了。缺家教的人就多了。所谓的大 V 成天挨骂。写东西还挨骂。

讲真。难受。

然后就有人说。周源啊,黄继新啊,你们给点钱吧。

我们已经得不到尊重了。好歹给我们点钱吧。这才有人提出了大 V 变现这个事儿。

然后有人就真的变出来了。

钱啊!

再后来图钱的人就越来越多,争论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歪曲事实,编故事,引流量,带节奏… 反正都是为了变现。

这里就变成了三观的战场…… 就,挺没意思的。

我还是那句话,千金难买有趣。

写答案纯粹是个爱好。真的把它当成工作。当作一种责任和利益交换。讲真,我讨厌这个。有人可能觉得这么来钱比较容易,那是别人的事。至少我自己不觉得知乎是这么玩的。

我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多懂多少。我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傻多少。

我还抱着一点初心在这里看东西,写东西,哪怕难度很大,哪怕像很多人说的一样。限流的厉害。

我理解很多人急着变现的需求。所以想去今日头条的也挺好的。

头条这一拨炒作,看得出炒得很多人心思都活络了。

然而问题还在于知乎,还在于知乎最终会呈现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产品。

不是钱的问题。从来不是。

互联网的历史上有钱的公司那么多,能赚钱的那么多。最后留下来的其实不一定是有钱的那个,会花钱的那个,甚至是给用户发钱的那个。

而是独特的那个。不可替代的那个。有趣的那个。美的那个。

(原谅我最后鸡汤了结尾,因为知乎现在这个烂摊子局外人实在不好 BB 什么……)

知乎用户 四佰本 发表

逻辑上说,今日头条能一万块一月挖走 300 多个知乎大 V,说明什么?

大 V 也很穷,对,这话别人说不出来,我来说。

怪不得,那么多知乎大 V,写的所有文字,背后分明写着 “讨好你” 三个字。

动不动就说个故事,写个观点都是晒图啊,写小白翻译文系列啊,图的,就是你的一个赞。

于是,知乎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几乎没有高票答案值得欣赏,都是通票讨好读者,抓心,加一个公众微信号引流。

另外,很显然,很多令人感动的真实故事后面,都有一个着力编故事的大 V。你说他有一个故事吧,都正常,有几十个上百个经历在他周边的故事?他又不姓读,名字叫《读者》。

我是把知乎当陈翔六点半看,混时候,不费脑。

你说知识付费?

这里就是个笑话。

多半都是装的很内行的二道贩子,把自己在网上整理好的东西,嚼了一遍喂给你,一口一次价。

知乎用户 混沌大学 发表

一个个体创作者他写出来不是为了市场,或者说最初的动因上不是,而是他不写出来他难受。

米未传媒的 CEO 马东(MM 马)今年 812 日曾经在混沌大学做了关于内容经济的分享,以下内容以马东在混沌大学的授课内容为基础编辑加工而成。

内容的本质首先是解决作者内心的焦虑,然后再解决更多人内心的焦虑。

有一个公众号叫老树,这大哥好像是哪个大学的教授,然后闲来无事画一些漫画儿配几句歪诗,去表达自己的心情。有一天他的公众号下面有人给他留言:“你为什么不更新,这礼拜为什么不给我们画画 ?” 然后老树回答的是说:“我跟你有一毛钱的关系吗,我找你收钱了吗?我凭什么要给你画?”

老树说,画画和写诗是我解决我自己焦虑的方式,你也应该找到解决你自己焦虑的方式。

马东在央视做文化访谈录做了七八年,采访了很多作家。他说:“我心目中最喜欢的作家比如刘震云老师、比如严歌苓老师。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都是,他酝酿一个小说他要不写出来,他就好像他怀了孕不生出来一样,他憋得慌。”

我们今天更习惯于用一个作家在收入排行榜上在什么样的位置,这本书卖了多少多少钱,从而去衡量作家的价值。但是从一个个体的内容创作者而言,内容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排解自己的焦虑的过程,然后再通过出版社的工业化出版,使更多的读者和作家产生共鸣,再进一步解决作者和读者双方的焦虑。

而知乎和今日头条的这样的平台,和我们内容创作者的关系更像是古代的说书人和酒楼的关系,知乎和头条的用户就是酒楼里听故事的顾客。说书人需要能给自己叫好的顾客,而知乎和今日头条的用户画像差距巨大,本质上是两座酒楼里的两群顾客。

所以对于个体创作者来说,找到喜欢听自己故事的 “酒楼和顾客” 一起排解双方的焦虑,才会持续产出好的内容。我们真的不要替当代的 “说书人” 们操太多心,因为能够触达更多人内心焦虑的东西才会火,说书人才会更爽,要相信他们自己会用脚投票的选择 “酒楼” 的,而我们只要让自己的叫好声被他们听见就足够了。

MM 马的授课完整版在这里:点这里领 MM 马混沌大学体验票

因为分享出来的票只有 5 张,发现票被领完的朋友,请关注后私信或留言~

知乎用户 一苒​ 发表

今日头条挖知乎作者墙角,确有其事。
有人说,愿意过去的都是卖钱的作者,去就去吧。留下写干货的大 V 就好。

这是否默认了,在中国:
写干货必须保持清高清贫,非干货写手才可以光明正大的赚钱呢?

当然纯写手也不赚钱,快手平台的红人跳槽到其它短视频平台,身价 2 千万呢。

市场身价指数是:
干货作者 < 写非干货作者 < 视频男女主播,游戏主播,Cosplay 等

所以这次今日头条挖角,专业作者根本不会去呀。那点钱没意思!据我了解情感等大众话题可能过去比较多一点。
但是,市场的身价说明什么呢?其实说明的是受众的需求是否旺盛。

有人说,今日头条挖角后,知乎质量会提升。
这是幻想。
群众的需求是不会改变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有人走了,很快就有人顶上。

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说去的都是垃圾,留下的才可能是好货。这个价值判断真容易啊。知乎这个平台真的可以作为道德试金石吗?

其实就背后是几个大内容平台之争,我偏爱知乎,但最好别做简单的道德审判:

知乎可以出一个 “想法”,攻进 weibo 的短内容领域。
头条也可以复制一个问答,再挖内容作者墙角。
微信还加了精准资讯和搜索功能呢,也是奔着 “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去的。

每个人都 “想在所有的时间对所有的人做所有的事情”,这种贪婪,就注定了互相侵犯和世界大战。

- 关注我:一苒

- 知乎专栏:一苒说

- 微信号:搜索 yiransay

知乎用户 猜花星 发表

大号签约头条,知乎上开个小号,小号专门引用大号的观点,不论对错,一律反驳!

然后大小号开撕!双双涨粉!

知乎用户 TNT TNT​ 发表

今天居然真的有人问我,今日头条有没有拉你走?你会不会走?

我惭愧的说,人家没看上我……

他说,幸好啊,不希望你们这些 “博士” 被拉走。

忽然我就心头一暖,觉得那一堆赞加起来没有我随便一篇口水题多的专业回答(见收藏夹 - 爆姐答乙肝)没白花时间。

其实,哪个人眼睁睁地看着粉多起来会完全不考虑流量变现的事情呢,说不眼红都是假的,谁的钱不是钱?身段高低而已。

我的脸皮薄,加上严重的 “腰椎融合”,导致我没法允许自己接付费点赞、软文、洗地文这种活(其实也没几个这样的活真正私信过我…… 存在感实在太低了……)

也有粉提醒我可以运营公众号引流变现,但我又及其懒惰,干不了这劳心劳力的事情。

还有粉私信我让我开乙肝的 live,但我觉得我水平不够 hold 住那样的场合,知识库也不够全面,然而却眼睁睁看着都不是自己专业的医生开了自己话题的 live……

有人说出书,其实倒真有两三个科普出版社联系过我,但业内人士都知道,写科普书是真吃力不讨好,拿不到几个钱的…… 我还没那么饥渴。

所以真正留给我的变现窗口已经非常非常窄了,无非就是文章付费转载和有偿咨询(值乎 or 微信)而已。

你们也知道,盗文的公众号和微博账号那么多,有几个真正会私信你问你能不能转载,你还有机会告诉他我收稿费的这一篇三百?文章付费转载我至今收入累计九百块……
知乎日报倒是转了我四篇文章,but,
知乎日报特么不给钱……

我尝试过一段时间微信付费咨询,一个问题二十块钱,但发现性价比极低:
有人得到答案不给钱;
有人付二十块钱问二十个问题;
有人想花二十块钱买你当他终身的家庭医生;
有人借着乙肝的名义花二十块钱让你做几个小时的心理疏导甚至情感咨询……
于是我用那个微信号买房子去了……

值乎似乎能解决以上问题,毕竟我不想答可以拒绝,而且有追加制度,但…… 我真的很讨厌说话啊,每次录音都超痛苦……

至此,流量变现对我彻底关上了大门……

刚刚看到这个问题下面有 “爆料” 贴说,一个五万粉的大 V 在知乎至少是 3-7 万一个月,
我看了看我的粉,然后留下了心酸的泪水……
都是自己作的啊……
连个万粉群都没人拉我进,我一定是个假 V……

回到今天的话题,
如果今日头条邀请我,我会不会去?
答案是否定的。
(喂喂… 干啥给自己加这么多戏…)

我少年时曾尝试过码字,知道于我而言(要带娃)一个月产出二十篇的工作量太大了(好好写一个话题五百字太少了),很容易文思枯竭,更何况一篇才五百,一个月一万封顶…… 我估摸着我用点心兼职混起点都不是这个价。
虽然我正紧工作的工资也就万把块,但至少朝九晚五中午有休息年假一大把还轻松体面。
想想我几百万的房贷,这一万块真心就是弹指飞灰……

所以无解。

这场流量盛宴的诸位狂欢者,你们开心就好……

知乎用户 项栋梁 发表

这个悟空问答,态度很鲜明啊。反对 “理中客”,不知道是反对的理性,中立还是客观,或者反对的是 “理性中立客观”?

既然如此,那就随他去咯~

知乎用户 十年一 发表

从营销角度,今日头条这钱花得值。
从人性角度,走的无可厚非。
从打脸角度,知乎吹牛逼都是年薪百万的氛围被一下现了原型。待遇给的真低啊。
从知乎本身,真是活该,知乎氛围不改,就是天涯第二,大家抱着娱乐的同时,学习和助人的目的来,看到的满眼是吹牛逼编个故事编个身份抖个机灵的高赞回答,下边满眼是白痴的评论和小粉红喷子,最后都是当笑话看,被恶心走,劣币驱逐良币 用户层次越来越低。

知乎用户 林博昱 发表

这事不会对知乎产生任何影响。轻度内容创作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创作者本身,而是产品机制。产品机制决定用户行为,用户行为决定社区价值。所以,真正会对知乎产生影响的是知乎的产品机制。

你比如说提问者这个角色。提问是创作环节的开始,提问者激发了回答者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冲动。他们的创作水平——也就是问题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的创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知乎对提问者的评价几乎为零。用户很少因为 “我发起了一场很酷的讨论” 而产生自我认可。知乎定义了 “优秀回答者” 这个称号,但没有对 “优秀提问者” 进行任何评估。用户认真创作问题的行为没有得到机制的鼓励,就会把空间留给了给私事求助、钓鱼、广告等问题,同时也客观上鼓励了鄙视题主的答题风格,社区价值由此一环扣一环地向负面发展。

再比如说答题者这个角色。所有答题者都希望在知乎获得认可。知乎的确也很在意这方面的评估,个人认证、赞同数、感谢数、收藏数等都摆在用户主页,但是如果你仔细去分析这些指标的意义,你会发现它们很粗糙。赞同数可能是答题者最关心的指标了,但这个历史悠久的指标已经无法对答案作出有效的评估。段子有价值,故事有价值,干货也有价值,但它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当这些价值全部由一个指标来衡量时,这个指标就失效了。感谢数是另一个失效的例子:如果它和赞同数完全正相关,或者说两者的意义相近,那为什么要有这个指标?

指标失效就意味着对答题者的评估和激励实效,答题者用心经营答案的行为没有得到鼓励——这可是社区价值里最重要的一块。知乎的确应该鼓励各个领域的专家、科普作家、故事编剧、媒体、段子手等等各种风格的答题者提供各自擅长的内容,但前提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对答题者进行有效的描述。新版知乎为 “想法” 这个新的内容形式提供了一个 “鼓掌” 指标,且不说这个词语本身,但这个思路我觉得会有用的。

此外,用户的评论也是很重要的创作。如果要鼓励用户在讨论区产出优质内容,就应该重视评论者这个角色,在个人成就里添加对用户评论的描述指标,比如评论被点 Fun 的次数,平均每条评论的赞同数之类的。

读者对创作者的反馈行为,不管是点赞还是付费,也是需要产品机制来鼓励的。知乎的设计始终有一种游戏化的味道,这和 Stackoverflow、 Quora 这些社区是类似的。这种游戏化方式在创作者角色上用得比较多,在读者这个角色上用的比较少。大家知道有个叫 Steam 的游戏分发平台,玩家在上面买个游戏称为 “喜加一”,这个喜字,价值连城。Steam 用了许多游戏化的方式来鼓励玩家进行消费,这个方法十分有效,有效到很多人其实已经在玩 Steam ,而不是在玩里面的游戏了。

说了好多,总结一下。目前知乎处在内容变现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落后的产品机制之间的矛盾。脉冲式的、运营层面的号召面对现今如此庞大的用户群是很无力的。唯一和用户朝夕相处的是产品本身,只有产品机制才能提供持续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所谓气宗为体,剑宗为用。

知乎用户 彩云 发表

坐等有平台来签知乎 AV……

知乎用户 鱼头好吃鱼尾好吃 发表

多次见识过新华网能留着的文章被知乎勒令修改。
多次见识修改恶意提问被禁言的。

我关注的人的文章总是不能推送给我,相反我点了不希望关注的题目和个人不断出现在主页。

不过话说回来,问答类目前没有啥像样的竞争者吧。这也是一种摆烂的资本?

知乎用户 杜嘟嘟 发表

我年轻的时候认真写过耽美,但是是靠三流言情养活了自己。

作为一个双修,我一直难以理解耽美圈为毛这么多逼事儿,一群贼难伺候的读者天天掐作者写得这不好那不好,一看作者要出个人志就要骂圈钱,连立场问题都要掐,比如著名的【大风刮过包庇抄袭】事件。

后来发展到在粉晋江无偿连载就是棒棒哒,在绿晋江入 V 就是不要脸。

同一篇文。

心累,也大学毕业了,就滚了。

再想卖字换钱花会接论文,当然这是学术作弊,好孩子不要学。

但是按字给钱真大方啊,几千字就千把块钱的收入,比写小说赚多了。雇主还不事儿逼。

去年才又把写作捡起来。

混到现在,九万二的关注,没买过粉没刷过赞,两万多关注时才知道还有抱团点赞这种事,三万多关注才找到组织。

然后因为不懂规矩,白扔了二十块钱,求一万粉以上的 V 们十个赞,他们都嫌恶心,不肯给我炸屎盒的答案点赞,好气。

现在知道商业互点价格是人均 6.66,的确是我不懂规矩。

可是之前我抢了几个几毛钱的红包,也给人点赞了……

在天朝靠写字赚钱是很难的一件事。

所以不幸点了这个技能点的且只有这个技能点的人,大概率穷。

因为大部分人比如我撑死只是个人才,并不是鬼才。

而能靠字挣钱的全部是鬼才,而且运气极好,天时地利人和的鬼才。

所以我这种脱离了这个圈子好几年,去钻研别的领域的家伙,在饿不死甚至活得还不错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不那么在乎我写的东西是不是迎合大众、是不是能挣钱。

知乎屌丝这么多,如果只是为了圈粉,我干嘛不拿年轻时的照片贴贴大长腿骗关注,然后作倒贴女权状哄屌丝们人间有自带嫁妆房车人美活好不粘人的真爱呢。

涨粉多块啊,知乎女神有没有。

干嘛苦口婆心把我看到的真实的世界血淋淋地揭给你们看呢。

现在今日头条挖人,就相当于一批写耽美快饿死了的耽美作者去接言情商稿一样。

耽美读者会骂你们这帮傻逼走了干净。原来你是这种人。

而对她们这些作者来说,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改善生活的钱。

只靠情怀是会饿死的。

那些不痛不痒的连个赞都舍不得点的挑剔的关注,连开个打赏都要骂的偏执,从来就换不来面包的肯定,其实不顶饱。

我支持很需要这笔钱的朋友转去能赚钱的地方继续写。

这种钱,总比我给人代写论文要来得干净。

知乎用户 Crossin​ 发表

既然要谈怎么看待,首先你得知道对方是什么情况吧。

昨天被这个消息炸了后,我就抱着『小孩子才讲对错,成年人只看利益』的想法,鸡贼地赶紧跑去隔壁家,打算注个号,占个坑再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人家一举超越知乎了呢┑( ̄Д  ̄)┍

不过昨晚和今早刷了几个问答后,我决定还是老老实实待在知乎吧……(明明是没人要签你啊喂!)

几点个人感受:

  1. 调性不对。这个问题的不少回答里都提到了。你发现同样是提问题、写答案、评价、点赞,怎么感觉就是有点不对劲。当然这点可能会被喷,也可能成为知乎被诟病的地方,但确实知乎有它独特的『气质』。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评论区大神着实令人讨厌。
  2. 产品不完善。感觉是一个还在测试期的产品,很多功能都不全。而且都在说今日头条,但其实人家是叫『悟空问答』吧。我当时点了『注册』之后,什么操作都没有就直接创建好账号了,把我吓了一跳。仔细琢磨了半天,应该是直接调用 QQ 登录接口了,但也不带这么玩的啊!发布文章会有审核,无法发链接,这个体验还不如知乎,似乎是在有意防范导量。其他一些体验上的小 bug 就不罗列了。
  3. 疑似在刷数据。这话说出来得负责的,所以我只能说『疑似』,摆出现象,大家自行评判。看下我昨天写的答案吧:

在提交答案后的一段时间内,基本是这个状态:

但过了一晚上之后,大概就会成这种状态:

都是只有两三个回答、一人关注的问题,过了一晚上就上万阅读,二十左右的赞。不止这两个,几个回答状态基本一致。

当然这可能只是被一波推荐到首页了吧。可我看了几个评论之后,就又不淡定了:

原来大家都喜欢在后半夜上头条问答学习知识,而且约好在同一时刻进行点评呢。

至于评论的内容,我觉得有部分看上去是挺可疑的,基本可算作文不对题。其中有个关于『Java 和 JavaScript 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我回答提到没什么关系,评论里就说『是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就是普通老百姓,家里还有个两周岁的孩子』,给我感觉就是灌水系统对『没什么关系』这个语义分析上出了偏差。

当然,这只是我一个新注册账号一晚上的情况,加上个人的无端揣测,不代表人家的实际运营情况。但如果有必要的话,写个爬虫抓一下公开数据,分析下也不是什么难事,只是我暂时没这个工夫和兴致。

有人看完可能会觉得我在怼头条、站知乎。但说实话,我只支持做得好的平台,哪里舒服就待在哪里。如果昨晚用完头条感觉很爽,那我现在估计就是那边的自来水了。不得不说,当年知乎在早期下的运营功夫是相当好的,这点上头条已经差了很远。但这不代表用户会永远留在知乎。希望知乎能再有所提高,拿出点好的机制保障社区的氛围。

(但愿这篇回答不要遇上评论区的喷子,虽然这好像很难避免。)

知乎用户 Ground 发表

我的级别远远不够,所以并没有收到邀请。 而且面对这种正常商业竞争,我也不想说什么。

不过我有一点想说:知乎目前对于内容以及内容输出者,管控太过严重或者说失职

我有两个知乎好友,都是万把粉丝,几万赞同,头像跟本人一样,算的上漂亮姑娘 都回答了百来个问题,干货不少 @ 阿碧 我已经无法正确艾特她了,只好留下她的主页地址 https://www.zhihu.com/people/wang-lu-12-89

大概算一下,无论怎么算,都应该算是在知乎排名前 5000 的优质用户。

按理说,知乎应该非常欢迎她们留下来

但事实上并不是

她们在几个月前,都发现自己突然登录不上知乎了

而且是永久性的,再也登录不上知乎

知乎不让她们玩了

也不让她们管理自己以前的回答了

我问了一下原因,她们告诉我说是可能是因为之前帮人写了个回答宣传了一下朋友的产品

然后就这样了。无通知、无原因、无警告、无修改机会,被退群了。

她们的账号都是使用了三年以上的,输出了很多回答,自然珍惜这个账号

但很可惜,她们非常耐心甚至卑躬屈膝写出的申诉邮件想要拿回自己的账号

发到了这个官方给出的邮箱,知乎并没有回复。我很有理由怀疑知乎管理员们根本没有去看

这就是知乎对待两个连钱都没收,只是利用自己以往的回答积累出的人气,帮朋友宣传了一下的知友的态度

于此同时,我看到了大量官方的账号打的广告。 只许州官放火么?

原来你们的底线不是为了维护社区质量,而是如果社区质量要降低,也要由自己来降低 不能让别人赚这个钱

对此,我很愤怒。

我更加愤怒的是

知乎对待他们认为有问题的用户的态度

『无通知

无任何原因

没有改正机会

没有申诉渠道』

你们有没有想起什么?

-—————————————————– 分割线 ——–

现在那两个姑娘一个已经不再玩知乎了

另一个申请了一个小号,把性别改成男,隔三差五回答一个问题

目前回答了三个问题,三千多赞

知乎用户 萝魏紫​ 发表

我们这种抖机灵的段子手就没有这种忧虑。LOL。根本没人会专门出钱请人抖机灵。抖得再好再多也是自己玩,不会出来一个叫做帕金森的网站签约你去抖。

红尘滚滚我活的潇潇洒洒(唱)

知乎用户 马力在知群​ 发表

知乎里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一提钱就像见到仇人,杀伤力最大的是「你就是为了钱」,「吃相难看」… 这对知乎的伤害不小。

赚钱怎么了,无论是和知乎一起,还是和任何一个平台,一个人愿意免费分享,还是愿意赚钱或者付出更多时间投入以便获得很多回报,都是一件正常的事。钱本身是中性的,创造价值,哪怕就是注意力,对应的获取金钱,是自然而然的。

就像以前知识分子们获取稿费,只不过今天的知识分子,有更多元的渠道。

然而没有变的,是所谓的文人相轻,是知识分子的「酸」。

看不惯人赚钱的,如果自己一个月拿不到工资,大概样子更难看。

对于一个平台,长期如果想正向循环,就一定让大家获得价值,有人获得的是精神价值,有人获得的是物质价值,都没错。平台本身既要提供机制和工具,更要努力塑造良性的氛围。

今日头条需要有人供稿,按照稿件付费,相当于计件工资,如果已经写稿给今日头条,当然不能再在任何地方再发布,不仅仅是知乎。这个事情以讹传讹,说的好像这些作者如果签约今日头条就不能在知乎里再写文章一样,这完全是两种性质。所以所谓的 300 大 V,是多了一种渠道,就像媒体请人写稿,原本就是要给稿费的。

所以,大多数作者,最终仍然同时会活跃在知乎,并不是二选一,明确了这个事实,就会发现这样的「大新闻」多有意思。

当然,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平台投入很多精力,可能别的平台精力会减少,这就要看每个人的价值判断了。

知乎的价值在于开放的机制,让很多人能够从默默无闻变成小 V、大 V。这样的机制应该继续保持,给内容生产者更多的激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知乎用户 天顺​ 发表

我终于可以和同事说,我不是什么知乎大 V 了……

一个月写 10 篇保底,最多 20 篇赚 10000 块,不得低于 500 字,肯定还有质量要求。本来是为了兴趣爱好写东西,变成了任务就相当没意思了,我要赚钱的话还不如在家憋专利呢,比写这玩意赚得多多了……

话说对于知乎,相比为了挣钱和营销为主的大号跑去了其他平台发段子,像我这种不做营销不赚钱的专业答主(有点不要脸了)开始懒得正经分享知识了,难道不是更大的问题么?

不知道其他答主咋样,反正这会看到专业方面的问题,我正经答题的动力越来越少了,也的确半年多没写什么东西了。

知乎用户 十号胖狐狸 发表

我在知乎上写了 49 万赞,然而并没有挣到 1 毛钱。
心碎。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知乎的回答排序算法?

知乎用户 雨亦奇 发表 @chenqin @苏莉安 @Gary Wang @曾加 的回答都很好,我希望从 social network 和 median voter theorem 角度略加补充,算是抛砖引玉。 不过首先,我想说知乎这次对排 …

知乎和百度知道哪个回答的答案更权威?

知乎用户 羽田中山 发表 百度。 原因如下: 1. 权威性。百度的搜索结果排序被严格把关,只有资金雄厚的权威企业才能获准在前列显示;而知乎的答案排序仅仅根据网友的好恶决定,不具有权威性。 2. 专业性。百度搜索的相关性强,比如,搜索医药类关 …

你有多厌恶有人说「你不会百度吗?」这句话?

知乎用户 雨声敲敲 发表 我以前也疑惑,每次妹子问我问题,我答完都说这个其实你可以百度一下。 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了: “我当然知道百度,但我还专程问你,你不明白原因吗?”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她眼里,我只是百度的替代品。 —————— …

在知乎争议话题下支持少数派是种怎样的体验?

知乎用户 里姆​ 发表 我算是汉族,还是江南的汉族,无神论偏佛教。 我的基础配置倒是不招黑,然并卵,我有很多躺枪经历。 好比说东北口音太重在其他省蹦哒被地域歧视,比如说现在略西北口音了→_→,再比如说我专业跟伊斯兰有点关系,又被波及了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