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现在的教育?

by , at 28 April 2022, tags : 教育 学校 学习 孩子 大学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GrossteAnmassung 发表

把你喜欢的东西变得恶心,再培养你忍受恶心的能力

知乎用户 鱼吹浪 发表

本来以为考上大学是套现

结果发现被套牢了

上了大学回头再看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一种力透纸背的真实感。

有一天晚上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抬头向上望去,惊觉一座座碑石般的高楼耸立在茫茫的黑夜里。高楼的窗口在黑夜里射出炫目的白光,和永不停息车流铸造了这座不夜城。想起前两天又有一个人被盖着白布从大楼里送出来,我突然意识到燃烧的灯火究竟在烧的是什么,我感到一阵眩晕——短暂的片刻,我意识到这座大楼是我的坟墓,深不见底的窗口是陈放我骨灰盒的小小的格子间。我想快逃,但竟想不到有何处可去。这时我才意识到,他们到处都是了。原来吃人是真的,吃人恐怕就在身边。《狂人日记》里的文字诡谲但却难以置信的真实。

2022.3.4 瞎写一通

知乎用户 吾本天道​ 发表

一方面想把人培养成圣人,一方面想把人培养成工具人。

试图把所有学生培养成道德崇高的圣人,而不是培养成人。教育学生舍己为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重视集体,不求回报等等,这些都是成为圣人的标准,而不是成为人的标准。成为人和成为圣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成为人只需要守住法律底线即可,成为圣人却要谨记道德准线。大部分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没有那么多人想当圣人,教育首先要把人培养成人。

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工具人。文科竟然有标准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不对,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强行统一人的认知,判断和价值观。把服从性和顺从性不好的学生筛选出去,留下老实听话好管理的人,然后步入社会成为一块砖,一块瓦,一颗螺丝钉。

知乎用户 快乐三剑飘 发表

再次强调,不是教育,是筛子。

知乎用户 corleone 发表

中国的教育重点在选拔,不是在育人

或者说再于淘汰,他们并没有把人当人看,只是当成一种资源

知乎用户 去罗马的马 发表

说句道德不正确的话,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包括我父母在内的人,都是说不称职的,虽然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是称职的。

我们的教育同样如此,比如,他们宣扬,我们的社会国家需要什么什么人才,给社会输送多少多少人才,我期待你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

其实你们不过是工业机器上面的螺丝或者螺母,你因为被需要,所以要求你去达成什么

比如说以前我们学校有人半夜从楼上下去了,后来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说学生心里出现问题了,都是学生的错,又或者心里课开的不够,是学校的错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理辅导

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错了,只是在推卸责任说螺丝钉没磨好

以后如果我有孩子除了尽我的义务给他塑造我看起来正确的三观以外,我会对他说,亲爱的,无论你将来有何成就都是你自己的事,你记得你不是我们拿出去炫耀的资本,你也不我的骄傲,你只需要做你热爱的事情,为了你的热爱发光,你不需要为了我们考虑,我也不会期待你成为什么人,我会为你做的每一件给你自己创造了幸福快乐的事情也感到快乐

分割线~~~~

突然看到大家有看我的牢骚,有的朋友也给予了他的评价,我很是感谢。这里我也表明自己的立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愿意跟最广大的人民一起创造美好的明天,评价甚至批评是希望它更好,希望大家看了不要有消极的思想,青年朋友们,未来是我们的,需要我们去创造!!!

知乎用户 Anarchisme 发表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
役, 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
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第一,我认为最大的问题,便是德育问题

辜鸿铭先生都知道,中国的学校是教人明辨是非的地方,而中国教育之现状,部分教员仅看重分数、仅看重升学率,这是一点。而唯有的德育则是盲目的尊重权威

我们再想想,什么是是非?是非是谁定的?是非是埋藏在学生心中的种子,是本就有的,学校的任务便是发现这颗种子,浇水、施肥。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将其撅除进而扼杀学生心中的种子。

而这样的结果便是近几年来的高智商犯罪愈演愈烈、西安医务工作者弃孕妇而不顾、徐州铁链女的出现以及观察者网上的小粉红。

第二个问题,便是专业教育

这个问题,一张图可以讲清楚

@全世界最帅的酒酒

爱因斯坦曾说

每个人都是天才

但如果你以爬树能力来评判一只鱼

它将一辈子相信自己是个笨蛋

今天我要控告 “现代教育制度”

他不仅让鱼爬树

他还让鱼爬下来

将无数个莘莘学子变成机器人

你知道有多少孩子成了那条鱼吗?

在班级中力争上游

找不到自己的天赋所在

我要控告学校谋杀创意、个体性

你们原本是为了训练人们进入工厂工作而创立的

这也解释了为何你们让学生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就坐

叫他们安静坐好要讲话要举手

给他们短暂的休息时间去吃饭

一天八小时告诉他们只能思考什么

喔,还有让他们为了得到 A 而竞争

为什么你们把学生当成是饼干模具或是后扣帽

塞给他们 “一视同仁” 的狗屁

如果一位医生开给所以病人的要全都一模一样

后果根本不堪想像

但是换成教育制度

这正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

教师可以说是社会上最重要的工作

但他们却未得到相应的薪资

教师是常被责难的英雄

他们是在没有太多选择或权利的体制下工作

学校的课程都是由政策制定者制定的

其中大部分他们可能这辈子都没接触过

只是把标准化测验当万灵丹

一个鱼

不应该再被逼迫

去爬树的世界

青蛙为飞行伤透了脑筋,

乌龟为跳跃天天补课,

天鹅学鸭子游泳弄得不伦不类,

乌鸦嗓子不好, 歌咏课及格无望。

期末考试, 平常表现处处一般的刺猬以综合分最高摘取了桂冠。

学员们怨声载道大喊不公平。

可有什么办法呢?

我是 Anarchisme,一个 Anarchiste。

知乎用户 光速流浪者​ 发表

愚钝点好

越敏感越痛苦

知乎用户 蘖槃 发表

青蛙为飞行伤透了脑筋, 乌龟为跳跃天天补课, 天鹅学鸭子游泳弄得不伦不类, 乌鸦嗓子不好, 歌咏课及格无望。期末考试, 平常表现处处一般的刺猬以综合分最高摘取了桂冠。学员们怨声载道大喊不公平。可有什么办法呢?

没办法,这是中国的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开什么玩笑,谁能十全十美?

知乎用户 帝钧​ 发表

从古至今 天朝教育的本质就是 服从性测试工具

天下之人才犹如过江鲤鲫

该如何管制?

印度的婆罗门是这么做的

经念八股 让他们尽学无用之材。而婆罗门自己从来都学治国之道

这些人学了八股之后,脑中尽然之乎者也,全然无权谋智慧,只能活在之乎者也的体系。与外界毫无生存能力。

这就断绝了他们想去外界的心思,只能一心一意在婆罗门提供的体系里讨口饭吃。虽然不能大富大贵却也是个中产吠舍

这叫降维打击! 降了你的维 让你只能在我的世界里生存

你的一言一语 一举一动 必须要要符合我的体系 否则就把你踢出我的体系了,让你这个不会打猎的狮子饿死!

你去看看王思聪等超级二代

他们会去学码农嘛?

人家学 美术 学哲学 学商科 就是不学你们眼中的黄金专业

为什么? 这东西就是一个枷锁

学的越精 越跳不出来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中国好像什么都变了 但骨子里什么都没变

抖音的热搜榜

底层互踩 从未停止。

知乎用户 Freedom 行者 发表

成才率低,报废率高。

每年的新闻都是这年有几百万,几千万毕业生。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应试教育是一种训练一个好的执行者的教育,只要你按规矩来,下苦功都不会太差。

同时它也是为了更关注公平的教育。

不过现在真的要改了,因为不符合当前的形式了。

双减就是目前最大的行动。

很多人都会想到,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上,应该有很多天赋尚好的人被埋没在巨大的机械深渊。

这些人其实需要自由,一个发挥他天性的自由的地方,不是全都得跟着一起卷,什么都一样。

双减就有一层停卷的意义。

给一个不那么卷的环境,让那个人自己走出来,找到真正的人才。

那种机械流水线方式不是能把那种自由闪耀的人培养出来的,只会把他们消耗完然后泯然众人。

教育对此更多是辅助作用。

修修宿舍,整理校园暴力,少一些乱七八糟的规矩等等这些值得去做的反而没有去做。

除了考试做题就是考试做题。

中学的教育是为了考试这很明确。

大学教育就神奇了,有种既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就业,更不是为了研究,

就感觉是走流程,反正大家就是要走这个流程,好不好先不管,然后一堆破事迎来,就让人感觉好像经历很多有很多事情做。

你毕业了,感觉也没学到啥,更没经历啥。

以前我反思教育,觉得人才是教育出来,但后来慢慢觉得人才是自我成就的。

他需要觉醒和找到自己的道路。

但人才在他还没成型的时候,没有一个自由的良好的氛围成长,反而在一个机械古板破事又多的地方就很容易丢失自己的灵魂。

死亡诗社》我看过其中一个片段。他们突然在涯洞里面涌现出来的学习诗歌的热情是出现不了在工业化流水线教育的。

机械古板最后想磨灭掉这些。

但一群少年在机械古板严肃的环境下还是选择了自由的灵魂,站了起来。

他们的船长也因此欣然而笑。

知乎用户 晶晶 发表

中国模式的教育特点有:

一是应试教育全面泛滥。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以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简单运用考试为核心来运转,既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考虑学生的道德修养,更不要考虑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创新能力了。大学之前在应试,大学之后在应付,学的越高,应付的越容易,职称越高,应付的越轻松。

二是教育理念全面衰变。教育以学生为根本,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圈养。教学好坏的关键是教师,但是不管懂不懂教育都可以来当老师。教学本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现实中却变成了题海战术和知识讲述。一百个人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九十九个认为教育就是上课,学习就是上课,上课就是把书本的知识讲一遍,学习就是做一堆的题。学生弄不明白的知识,教师就应该立刻讲解。

三是教育被行政权力完全左右。中国所有学校的上面有一个太上皇,它的名字叫教育部。中国的大学校长是由行政部门任命的,所以校长懂得政治但不懂教育。看看一大堆的行政官员和大学校长在那里胡言乱语的说用中国模式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知道这些人对于教育无知到什么层度。学校的行政力量完全凌驾于教育和学术力量之上。

四是教育改革由政府推动。教育出现了问题,并不是找教育家和教育者来解决,而是放到政府官员的桌面上。教育的未来如何,并不是由懂教育的人来设想,而是一群根本不知教育科学为何物的政客在那里天马空。

五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轨,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轨,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增加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以后走向社会的时候有能力立足,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与家庭社会是完全脱轨的,学生在学校里只学到了知识而并没有真正能应用与实践之中,这些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轨的主要是中学学校,目前大部分大学学校都开始重视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互结合,比如很多大学都定期开展了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在实践之中,而目前很多中学学校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完全的封闭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家庭社会中失去了实践的能力。

六是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最聪明的,世界上没有笨孩子只有不会发现孩子的聪明,其实在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重视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才能正确的培养孩子,其实很多老生都苦恼的坏孩子其实并不是孩子本身的顽皮而是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对,现在的学校大部分都开始重视针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教育,很多学生甚至针对每一个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始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真实培养出人才,而普及性的学校教育会导致很多孩子和学生的个性被整体忽视而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

七是学校教育太呆板不灵活,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模式太呆扳而不灵活,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模式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讲,最多就是考试和作业,而这种学校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部分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很多企业和单位都这样抱怨到招聘来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说这些大学毕业的学生没有一点思想上的创新意识,虽然学历都不低但是却很难成为企业真正有价值的人才,这就说明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都是思想非常僵硬的而不能灵活的适应实际,这就说明中国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方式呆板不灵活,导致很多学生都不能灵活的把知识应用在实践之中,更谈不上思想的创新,因此中国的教育模式需要改进,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课堂不是呆板的而是灵活的,学生甚至随时都可以和老师进行辩论,而老师们也会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建议和思想,有时候,老师也会成为学生,学生也会成为老师,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而呆板的课堂教育只能培养出思想固定僵硬的高学历中国的教育很难说清楚,源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源于中国的体制。教育本身是件伟大的事情,但是在现实中却变成大家懒的再提及的事,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的教育问题多不甚数。

知乎用户 CHI sqmist 发表

我是大学老师,中小学不了解,就说说大学。

大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小农思维——永远不教孩子创造,永远只教孩子迎合!

我们的工作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为什么不是我们引领国家战略需求?

我们的工作要满足市场需求——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工作创造市场需求?

我们的工作要给老百姓带来福利——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工作让老百姓更容易获得福利?

近代物理学是为了造原子弹才研究的吗?不是,是先有的近代物理学才有的原子弹,而在近代物理学的草创阶段,谁能想到 ta 能用来制造大杀器?(订正,原写成现代物理学,现在看来两者都有人说是二十世纪 20 年代开始的)

遗传学是为了杂交水稻才研究的吗?不是,是先有的遗传学才有的杂交水稻,而在孟德尔玩豌豆的时候,谁能想到遗传规律可以用来搞人工杂交?

放到现代,为什么国内汽车干不过进口车?为什么配方奶粉、化妆品干不过外国品牌?是技术水平差吗?当然是,但更深远的原因是,理念差。

理念差,就意味着人才差;理念也差,人才也差,就意味着技术差。

…… 故事太多了。

我们的大学永远在瞄准需求,但正是瞄准需求才永远落后、永远低利润、永远被人牵着鼻子走,因为当需求一旦出现,本身就意味着概念已经落后了。

当然,我们也只能心平气和地安慰自己**:创新是要承担风险的,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还很薄弱,只能做些低风险的事情,只能花小钱送人出国,再引进回来,减小与世界的代差,以后会好的,呵呵。**

知乎用户 拿走属于我的 发表

做大量的无效功,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 看透了的人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或者出国。

知乎用户 Eccedentesiast X​ 发表

P.S.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都毕业多少年了,只要压力一大还能梦见考场挂科?……

但凡遇到看中我的学历背景,希望我去给孩子做辅导的,我一概婉拒了,实在不想陪着小朋友再轮回苦熬一遍。I’m so so so done with it.

刚一面跟某精英女性讨论论文,一面围观基…


隔壁这个回答写得不错,感同身受,已赞:

如何评价中国现在的教育?

知乎用户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发表

功利化太严重,脱离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为了造就人,而不是为了毁掉人。中国的教育下很多学生的心智和性格被很早就毁掉了。

我不比较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优劣,仅仅是因为我觉得我没资格评价,我唯一有资格评价的就是作为一个卷渣的合理吐槽。

根据我多年社恐学校生涯的经验,自我安慰的能力简直就是应试教育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关于这个我话题我可以说一百句一千句,但我觉得太过于幼稚,所以就说一个最简单的。打游戏追求精神胜利,学习同样也是如此。

老师一般瞧不起成绩差的学渣就和你打游戏的时候被队友狂喷是一个道理,你开心就好,老子随便玩。

就是这么简单,别人说你读不好没办法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就像你不打好这一把你上不了王者一样。我记得最深的是我打 ow 的时候,有一次排位连跪 50 把,从 2000 跌到 600,所有和我匹配的队友心态全部爆炸。唯有我不骄不躁、把所有人当成会说话的人工智能,成功又从 600 上到了 3000。可想而知,只要把老师和同学全都当成 AI,学习也可以。

很多人的努力周期很短,我作为一个学渣不努力也是合情合理,仔细想想,考前一周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考前一天才是最重要的。那我为什么不能够考前一周再学习呢?

那我为什么不能考前一天再学习呢?你看时间还有 365 天就要中考了,和你看还有一天就要中考高考了,心态上有什么差异吗?如果有,你就已经输了。这就是自我安慰的强大力量啊。

当老师站在台上说高考是你唯一的出路的时候,你应该高兴,那些没资格参加高考的人已经没有出路了。

当你觉得你中考考不上而感到难过、愧疚,“我是不是辜负了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期待啊?”

我都感到震惊和困惑,我何时也被人所期待了?我在学校所待的这么多年,从来作为一个社恐且毫无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工具而存在着,何时又被人称为所期待的那个人呢?

太自负了吧!有我被人所期待着这样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啊!谁会期待我?我已经整不明白了,期待是什么?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从来希望别人满足自己的期待,而从来不会主动去期待某些东西。

因为这就是将内心封闭起来所必须承受的代价,时至今日,还有人会因为 “我满足不了别人的期待” 这样的想法而感到迷茫和焦虑吗?

太吹牛了吧!没人期待你,你成绩好也好,成绩差也好都不会有人对你抱有期待,因为高度内卷下的达尔文社会就是有这么一个傻逼且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物种区分考试罢了。

学霸和学渣是两个物种,我只是做了我这个物种天性应该干的事情而已,有什么问题吗?人跟人之间不是同一个物种,那么老师和老师之间就是一个物种了吗?学生和老师之间就是一个物种了吗?就有值得交流值得信任和承诺的必要了吗?

物种不同,当然无法沟通和交流了,当然无法抱有所谓的期待和彼此之间的信任。

当你思考 “那贼大,为什么他要这么去看我,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 的时候就已经错了呀,你觉得很难的事情在你老师看来就是一头猪为什么不拱白菜一样简单。你看你老师对你的批评就和看一只公鸡每天早晨都要起来鸣叫是一码事的啊!没有区别

不是一个物种,却把自己标榜为人,为什么不干脆把自己标榜为神呢?这样好歹我还能做个人。

是的,不同物种你们抱有不同的三观和认知太正常不过了,尽管表面上你们看起来是一致的,但不要再装模作样了,你们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种群关系生物老师没教吗?

知乎用户 卷饼中国 发表

算是提前适应 996 和不合理的要求,顺便学点基础知识吧

知乎用户 gogogo 发表

教育应该是让人积极向上的,让人自信大方乐观并有勇气。

但现在的教育完全相反,让人自卑,找不到自己的优点,害怕失败。

知乎用户 zsj0203 发表

中国的教育,就是让人学会并且适应世界的残酷

对于他人,你要学会将他人当作竞争对手,因为一个学生的最大价值就是比自己身边的人更加优越。分数就是为了排名,排名就是为了竞争,竞争就是学生的生活与任务。

对于自己,你更要学会不把自己当作人,懒惰、娱乐和反抗是不被允许的。你可以尝试,但后果自负。

你会早早的体验到长期的无处不在的权力关系,将有好多个老师对你掌有绝对的权力优势地位。他们的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平如何,则听天由命,尽管这将改变你的一生。

你要学会揣摩上意,不然你的阅读理解就难以拿到高分。你要学会说谎,不然你的作文就难以拿到高分。

你要学会顺从、学会妥协、学会自欺、学会麻木,因为你大概会从初二开始感受到痛苦,然后持续到高三

当然你也可以坚持认为:人不是为考试而生的,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比他人优越;没有人天生就应承受痛苦,也没有人有资格带给他人痛苦;孩子不应该为了分数高强度的学习,正如成人不应 996 地工作;孩子也应有平等自由的权利,没有人生来就应该对他人俯首贴耳;闲暇与快乐是人类自然的追求,而不是什么耻辱;一个人可以不说不想说的话,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是这些想法会持久的让你痛苦。

知乎用户 柯基抖屁股 发表

就简简单单一个词,荒唐。千万人拼死想上一个好一点大学,可上了之后又如何,被输入社会当一个麻木的 996 螺丝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可能偏了哈

学校里你成绩不好,所有的风向都指着你完了,你以后就是个……

但回到温暖的家,你妈妈会说成绩不好不是指你这一生就会失败

但一回了学校,所有的舆论又是你完了,你没了,你就是个垃圾

矛盾中……

然后如果始终没有进步,你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过会就对整个教育体制开始厌恶

你甚至对你在的社会,国家开始怀疑……

所以知乎上会有这么多人抨击,很遗憾,我们不是中国教育的受益者,我们已经在各种条款迷失自我

我不大,但我羡慕国外的同龄人,我知道他们也会有弊端,但对不起我还是妄想着,因为我不是这种教育的受益者,我从未尝过甜头

可能会说我还小,我的思想,三观还没完善

我只是单纯想说如果压力小一点,人性化一点

我知道这是以因为国家的国情,但我不想成为这发展中国家发展时的一个垫脚石,我也想舒服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什么目标,将几十亿人的青春年华奉献

我很自私,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我只是很直白而已吧,可能我没有尝过中国教育的甜头,我永远都反感这个制度,对不起

知乎用户 Epic 发表

希望你看到这些话的时候已经高考过了。

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也是最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懂开源,不懂去建立更多的好大学,并把原有的大学质量提高,而是一昧愚蠢地去想着如何把现有本来就不大的蛋糕分给那些卑劣的既得利益者。进而,资源的贫乏导致了所有其他答案笔下的种种乱象。

而不能开源的最大阻碍是:

如果这个地区想要办大学,那它即使有钱有师资,假设没有上层批准一样不能办下来,再行说你不行也永远不行,如果敢办就可以把大学碾平或肢解。

如果上层想要让你建立大学,哪怕这个地方的地理和经济再怎么不行,也可以采取最暴力的方法将所有师资抽调过来,说你行你就行。可那些被强迫来的教授愿意留在苦寒之地吗?就算他们心甘情愿学生也不愿意来,所以这样粗暴的建立大学亦不能算开源。

高校丧失了一切自主权沦为了皇亲国戚的玩具,本来可以野蛮生长数量激增的大学被遏制。这就导致了为什么很多高考大省只能永远内卷。毕竟婴儿只有瓜分糖果的能力没有挣钱获得糖果的能力。

如果有机会也有这个毅力,还是希望你能出去看一看,好回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建设更多好大学。

续:

评论区一直在论输赢,而我对此的回复一直被夹,所以干脆就发在这:

比起输赢我只在意将来怎么在照顾好自己家庭的情况下效忠祖国和服务人民。

的确,18 岁以前对于还在高中的我们,高考是彼时的目的。但 18 岁后从长远的人生角度来看高考不过是实现精彩人生的手段之一。

正如我参加高中毕业典礼时,校长说的那句话 “高考以内,考为天大。高考之外,世界很大”。如果论目的,的确有绝对的失败成功;但如果谈及手段,则只有适合与否,又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成功呢。

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中国可以像德国一样,高中生再也不用为了高考发愁,而是由他们自己选择学校,愿意去哪个就一定能去哪个,愿意学什么专业就一定能学什么专业(除了医学和法律)那该多好。这样既不用靠爹也不用再祈求奇迹出现才能逆天改命,因为一切都已经在手边在掌握之中。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想要实现,都需要你我诸君一同齐心协力而不是相互鄙视攻讦。

感谢大家的留言 [爱]

知乎用户 泡芙小姐 发表

语文学的是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突出了…,表达了作者… 情感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拟人化 / 赋予人的情感,表达出…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
首尾呼应就点题,结尾不是点明主题就是升华主旨

而不是

如何更好的阅读文章
介绍作家背景
引导学生静心阅读
如何让学生提高口才
怎么高情商说话

可笑的是阅读理解竟然有标准答案?!所以语文学这些除了考试有实际作用吗?非要求学生们步入社会再懂得怎么高情商和别人说话?有的人语文学的好并不代表他可以很清楚的对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


英语学的是

be…to sb to/for sth
It is+adj for sb to do sth
give sb sth/give sth to sb
not only/adj 各种倒装
raise(vt) rise(vi)
宾语从句
主语从句
状语从句
同位语从句
ing 表现在进行时
ed 表过去时
have done 表完成时
have been doing 表现在完成进行时

听力听的是

I like…
I think…
but…

而不是教你怎么说英语,这是一门语言学科!需!要!说!而且听力也别太侮辱人,什么交际说这种话?


物理

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课占不到十分之一,就空谈

化学

背背背!各种化学方程式搞起来元素周期表搞起来微观粒子组成结构搞起来!嘿嘿不光这些,没想到吧,氯元素在自然界主要是那种形式错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只要书上有的你都需要掌握!

生物

遗传题做实验??nonono 根本不可能顶多让你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

政治

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背书

背题型背题型背题型背题型背题型背题型背题型背题型背题型背题型背题型

只要背的好,考试考的好


这就是我们祖国伟大的教育!多感人!感恩!

知乎用户 Victor 发表

中国的教育有一个让人迷惑的地方,就是我们不知道它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人才从某个角度去划分,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技能型人才,另一种是学术型人才。

相对而言,技能型人才不需要深刻理解如何去思考研究,只需要有一技之长来养家糊口;学术型人才要掌握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但是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琐碎的知识和技能。

这两种人才在社会上都会有前途,但是中国教育的问题就在于把一大批学生整的猫不像猫,狗不像狗。

一方面,它很难培养出高超的技能型人才,因为它还要求所有学生 “全面发展”,给技能型人才的苗子灌输大量的他们不喜欢、也用不到的理论,而真正实用的技能却不好好传授。

另一方面,它也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学术型人才,因为它给学术型人才的苗子灌输大量琐碎的鸡毛蒜皮知识点,而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却不好好传授。

换个更简单点的说法,要么你培养出大量的拥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这样算是成功;要么你培养出大量的擅于思考分析的通才,这样也算成功 — 但是中国教育两样都没能做好,最后的结果就是培养出一大批不伦不类的学生:那些实用的、可以养家糊口的技能没有学到多少,深入研究思考问题的分析能力也没有培养出来。

很多学生最后学到的都是一堆理论性的、庞杂而细碎的知识(特别提一嘴中国的很多教科书也编写的不好,根本不成体系)。这种知识用来务虚也不行,务实也不行,日后在工作或者进一步的学习当中,只要百度谷歌一下得来全不费力气,而那么多人的青春年华就耗费在学习、记背这样一种无用之学上面了。这种社会危害跟古时候的科举考试真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知乎用户 善氏 发表

基本实现了 “教育要为政治服务” 的目标。


转自网络

知乎用户 盛京剑客 发表

今天讲个秘密。

我初中就看透的秘密。

其实应试教育只对参透应试教育密码的人最有利。

不仅有利,还非常轻松。

如果你没有参透,就像这位高一的题主一样,什么追求能力,什么呼吁素质教育,凡是纠结这些,会非常非常不利。

应试教育就一件事,考高分。

别的完全不想。

集中精力考高分,剩下的时间想干啥就干啥,泡泡妞,看点闲书都行。

你不需要有能力,不需要有素质,只需考高分,就能上 985。

让那些脑子有毛病的同学去玩他们的素质教育,你就专注考高分。

在中国,考高分就是快车道。

知乎用户 林先生 发表

首先,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脱离社会,制度孤立地谈论教育是不现实的,他可以有局部的改良。

人类的教育有三个功能

第一个功能,是安身立命。比如说从最小时候,父母告诉你不应该碰火,要小心水,这些都是从原始时代就遗留下来生存的基本能力。而安身立命最基本,就是技术教育,比如说你学一门技术,就是教育的一个功能。

这个理念,是全人类都有的基本理念,从原始时代人类就已经有了这个观念

第二个功能,是筛选人的一个统治工具。这是中国人给全世界人的观念,所谓科举制度,无非是让人进入到统治阶层,更重要的是,筛选出最聪明的人,来进入统治的可能性,以降低谋反的可能性。所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功能,是所谓为了人的自由发展。这个观念是西方人的观念,但是这个观念虽然很理想,但是他很不现实。为了人的自由发展,究其全体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从柏拉图学院,到启蒙思想,西方人这种博雅教育理念尽管是存在的,但是他在现实中真正操作起来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他只能作为一个终极性理想。

这个理想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这个教育的客体,只能是作为少部分人,无论是柏拉图学院的学生、孔子的弟子、还是基督教时期的教会,他们都是这个社会之中占据少数的成员。

那么最为现实的途径,很显然是教育在三者之间游移的过程。

其中第三个功能对于中国人来说太过于奢望了。第一个功能尚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大学生未必能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以至于 2 亿人灵活就业。

但是第二点,那是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大量的人试图进入到狭窄的统治阶级,以维护统治的稳定。

所以,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要说第三者那么高远的理想,如果说能够实现第一点,对于中国教育来说相当不错了。

那么,怎么实现第一点呢?很显然这一点,他不取决于教育,而是取决于社会本身,中国教育往往充当蓄水池和狭窄的管道的作用。如果说整个社会经济下滑,以及由于贫富分化过大,试图改良教育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但是有一个晴雨表是,如果人们都讨厌第三种教育理念,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骗人的玩意的时候,我们可以由此看见的是,他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从趋势上的下滑。他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是下滑,人们越觉得自由发展是一个骗人的玩意。越是如此,越是呈现出下滑的状态。

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正在中国蔓延

知乎用户 飞乙木​ 发表

简单概括一下

高情商: 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社会发展

低情商: 缝合怪,抄谁都没抄明白搞了个四不像

作为一个曾经的学生的角度来详细说明

首先,中国教育的目的依旧是社会本位。不在乎你学了多少知识与能力,也不在乎你的身心健康如何,而是在于你将来是否可以为政府奉献一生,是否能成为一个听话的好市民。这一点从课堂的教学模式就能看出,课堂讨论和辩论在教学中是很不受欢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模式依旧以讲授 - 接受为主,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管理,班主任有绝对的权威。任何批评意见都是罪该万死,这也与社会的模式如出一辙。

其次,中国教育在教学设施与方法,甚至思想上,都是脱节的。学生教师们获得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很少使用。而且在方法上,依旧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例如物理化学,许多学校宁可让学生们做百道千道题,也不让他们亲手做一次实验,而实验类学科的最佳方法,就是通过实证分析数据;最后在思想上,学校对于学生灌输的多是考个好大学,以后好就业发财,甚至还有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你的同学都是你潜在的竞争对手” 这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这严重背离了教育 “以人为本” 的初衷,也是目前网民思维二极管化,戾气重的祸根。

最后,中国的教育官僚主义化相当严重。从小学开始,学校便设立 “值周生”“三道杠” 等岗位,由学生中的代表担任。这些职位具有很大的权力,可以轻易决定学生是否会遭到处罚。因此就产生了权力寻租的空间,贪腐,告密成风,一些学校甚至鼓励这样的做法,美其名曰“互相监督为了更好的学习”。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则出现了堪比黑社会的“学生会”。

那么中国的教育有没有优点呢?有,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也在迅速减弱,甚至变为劣势。

这就是公平

但是随着以衡水模式为主的超级中学的出现,大量的师资从县城中学流失,造成了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学生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要忍受高额的费用,这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寒门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为什么张锡峰会被骂,不是因为他说要改命,而是因为他自认为可以代表寒门,进行阶层的跃迁。这使得真正的底层人民的发声就被淹没在了虚伪的口号里。

说了这么多,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句话,这也是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

“来到社会上我才发现,除了做题考试,我真的啥也不会。”

知乎用户 新开端人生​ 发表

学苏联又不全学苏联

前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向最广大群众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到后期变成功利主义和内卷的修罗场

中国的教育有个奇怪的现象,学校培养的的东西和社会上的严重脱节,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教育我们成为一个善良正直道德高尚的 “老实人”,温顺,顺从,听话,内向安静的孩子总是比调皮捣蛋(或者说外向活泼) 的孩子更容易老师的欣赏,所以在小学阶段才有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获得老师欣赏的原因,文静不好动的女生在学习上获得了先发优势,因为我们的十二年超长学制就是需要安静不好动坐得住看得进书的孩子,(当然像我这样内向安静的男生又属于少数,男生太内向安静却又显得格格不入,不合群,这点很诡异),但到社会上又普遍不欢迎内向的人,此时外向而又有能力的人在社会上的优势开始显现 (其实到大学里已经开始显现,大学里外向活泼普遍就有优势),所以出现了热议的“小镇做题家” 现象(以前叫“高分低能”,因为做题家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在社会上显得格格不入)

而到了中学阶段,一个更大的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 “早恋” 现象,青春期对异性的关注,对异性交往的渴望开始出现并迅速增强,但我们的中学又普遍禁止 “早恋”,我们的反早恋教育妖魔化青春期异性交往,妖魔化男女关系,恨不得男女两个性别完全隔离,但青春期对异性的躁动天生反对这一规训,对这种反人性和压抑人性的规训本能的反感,但由于权威的强势,又不得不服从,造成了几代人异性交往能力的普遍缺失,和普遍的情感压抑和性压抑,是造成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的一大原因(很多人都在说什么高房价 996,其实禁止早恋也是一个原因,而且是重要原因) 因为年轻人缺失恋爱和异性交往能力,进而他们不知道结婚的意义,加上各种社会压力,结婚率生育率在 90 后 00 后这代崩盘是板上钉钉的事,从而造成 “高中严禁早恋,不到三十就催婚” 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别对于男性做题家而言,他们受到了最大的压抑 (我高中毕业好几年才反应和觉醒过来)

在中国早恋被看做一种错误吗?为什么?

这种教育系统的规训与人性的巨大矛盾,在青春期显得尤为突出,在青年及以后留下了很多的后遗症

我们的教育体系很多学的是苏联,但又不全学苏联,那套宏大叙事,家国情怀和圣人般的道德标准在毕业后几乎完全没用甚至成为累赘,“努力工作勤奋劳动”摇身一变成为了资本家压榨年轻人的思想基础,“好好学习不能早恋”成为了光棍和剩男剩女的思想基础,在苏联的中学里就没有 “早恋” 这个概念,“早恋”完全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苏联的中学生谈恋爱不会受到校规和各路老师家长的抵制

苏联有早恋这一说法吗?

我们的高考制度也不是苏联的继承,具有鲜明的 “中国特色”,很多人说高考是穷人改变阶级的唯一途径,但改变贫穷仅仅是学生的责任吗? 脱离贫穷需要靠孩子长期埋头苦读付出巨大代价,消灭一切非分之想,这和古代阶级固化中的科举有什么区别?在前期苏式教育后期应试教育 + 功利主义的缝合下,逐渐沦为内卷化的修罗场,书本上告诉我们人民当家作主,人人平等,阶级斗争,资本家罪恶,但现实中的竞争要我们争做 “人上人”,为了应对阶层固化甚至阶层跌落的焦虑和恐惧而拼命往上爬 (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逼迫),缺少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 “半社达”(自我以上要求人人平等,自我以下要求阶层固化)

总之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超级缝合怪,在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存在

知乎用户 墨 ben 发表

我不多说什么,说说故事吧。

和大家一样,我从小也是别人嘴里那种聪明孩子,确有灵慧的一面。家人有搞心理学的,从小给我做智力测验总能斩获高分,正青春,颇为自满且自命不凡。

但实际上呢。浮躁,钻小聪明,投机取巧,滥用天赋,杂而不精,精而不深,哗众取宠。撕去小聪明,浇灭自喜,我开始反思,是什么让我如此浮躁而畏难?

是一个巴掌。

那这个大逼兜子是什么时候,谁赏的?

首先,肯定不是幼年:爱钻研,爱思考,常常一个问题想上一下午,拆过电话,拆过钢琴,拆过昂贵电脑,拆过邻居家的门铃。依稀想起,母亲曾陪我玩过一个游戏,把碎纸片放在火上,纸片悠悠会随着热空气飘起来,就那一个月,我硬生生烦遍全家人,从冷热,到膨胀,再到分子,从 “间隙”,到气压,到臭氧,从马德堡半球,到海底两万里,从小纸片,到飞机潜艇,世界的一切一切好像都是串联的,新奇,有趣,令我兴奋。

然后,大概不是少年:爱摸索,爱尝试,玩明白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新科技。那时网络正普及,时常可以看到我拿着小老虎钳,嘴里说着什么 ADSL,猫的 Lan 口,协议,修铜线,主板,电源之类怪话,在忙碌几小时之后,提上一袋子香菇,或是两颗芋头白菜得胜而归,而又在晚上抱着厚却看不懂多少的书,翻看天涯论坛,与人争论八卦五行妖魔鬼怪。

也许,也不是成年…:………。

我现在正在家楼下,和许多知友一样,喜欢这难得自我一把的时间。凌晨一点四十五,车窗开了一条缝,路上已经看不到人。烟已经抽了第三根,左腿上面落了点灰。

如今怎么了呢,每天疲惫,这么无力。刷着短视频,摸着肚腩,睡上一天仍旧不得劲。皮笑肉不笑,气沉沉。

眼睛里再没光了

那个对 “问题” 饱含热情的我呢?

对,终于点题

我是用教育给了自己一大逼兜,然后扼杀了自己。

直白和真实,但没有怪罪谁,也没有怨恨谁。

从小学开始,直到高三,是这段自我驯化扼杀了我自己。书包愈重,时间愈短,让我根本再无时间抓着迷人理论去深究,抓着未知问题去探索。 “你不需要懂那么多,能考试就行。” “你要考中考,之后要高考,书本上的内容还不够你学?” 这些话没有否定我多少,一次次放纵钻研带来严重偏科责骂,也从没让我多自责

我足够热情,我足够自私,我足够执拗。但是父母,老师,同学对我抱以期待,他们失望叹气,他们忧虑满满,他们戏谑质疑,他们的眼神动摇了我。我开始陷入自我怀疑,我开始不断地自我批评,我开始责问自己,扼杀自己,我自己重重的给了我自己一耳光

我终于是服了,服软了。

去年收拾车库,黑白屏的诺基亚修修竟然还能打开,但是贪食蛇是玩不了了,左键和数字键坏了个大概。草稿箱里有一条未发送,让我十分好奇——“爸爸,能不能在新华书店给我给我买一本《木工原理》” 我驻足原地,蓦然了许久,我想,大概选择不发送那一瞬,我就已经死了,死在了高中那个夏天。而今车内短暂时光,就是对那个我的怀念与抱歉吧。

骂了很多,但是我从不怪国内教育,我明白,目前体量并无法支撑起那么多人进行英才专才教育,甚至是无法提供足够教育资源。簸箕筛珍珠,没办法的事,能理解。 确确实实,有,就是最好的。

的确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也会真正天才被筛掉,但是我还是相信,能发光发热的人到哪儿都行,现在的国内教育会筛掉狭义上的那个人,但时代不会。我相信那个人已经连我们这份光热一起发散了。

我从不后悔,也没有任何怨恨,也没有想要改变或是成为助力的宏愿,也没有回到过去这种幻想,但为什么还是如此惆怅呢

我只是惆怅,惆怅自己还没撞过南墙,就他妈回了头。

知乎用户 Melody Shelia​ 发表

既不效率,也不公平,代价巨大,作用有限,荼毒青年,祸国殃民

知乎用户 编程菜鸟一枚 发表

垃圾又低效的教育方式,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方式,做不完的试卷,典型的学多少忘多少,吃多少拉多少。

我强调一下,我没完全否定应试教育,我只是觉得现在的应试教育有很多地方做的很烂。如果把这比做人才生产流水线,那么很多烂工艺需要优化,得想办法提升良品率

想让学生全面发展又不考虑实际情况,我们学理科的,背英语单词都能接受,为什么还要背古诗文,就为了争取到那么可怜的几分?有些人天生记忆力不好还非得强迫人背下来,背不下来还要罚抄!(我之前的高中老师就这么干的),那我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其他科目提升的几率还大一些!

还有拿数学和物理来说,直接丢过来一堆公式让你记下来,又不跟你说这些公式是怎么来的。

  1. 就光记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导数就够喝一壶的了,还有等价无穷小的代换公式,为什么积分和求导是互逆的?
  2. 为什么不用积分来解决物理上的加速度问题,以及计算曲线的长度,还能计算圆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以及不规则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
  3. 泰勒公式是能拿来计算 e^x, sin(x)和 cos(x)以及 ln(x) 的估值,配合拉格朗日余项能够将误差控制在多少多少,这么有用的方法居然一点都不提。
  4. 微分方程不拿来分析物理上的弹簧的震动光拿去求通解和特解,这两科真的就这么泾渭分明吗?
  • 线性代数直接一上来给你整个矩阵相乘的算法又不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算,还不如直接从向量与向量的点乘开始,再到向量与矩阵相乘,矩阵与矩阵相乘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顺便用它解决一下如何配平复杂的化学方程式
  • 后面又给你整些 行列式,线性无关,矩阵的逆,矩阵对角化,特征向量,特别是矩阵的秩(简直是垃圾翻译)的莫名奇妙的概念,
  • 只字不提在那些地方会用到:比如多个十字路口的车流量统计,如何将图片翻转,拉伸,倾斜。同济大学的线性代数教材真的害人不浅!

光是出一堆垃圾积分、导数,极限的简答题,还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计算本身,传授一堆奇淫技巧,有什么用?整的好像数学与现实脱节一样!数学本来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又不是拿来装逼的!

说白了,现在的教育就是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做题,做无意义的题,美其名曰锻炼思维。实际上造就了一堆高分低能的学生。非要等到工作了才知道这玩意原来有用的,然后又把之前遗忘的知识恶补回来,我就不明白为什么非要走这种弯路

我申明一下,我高中读的县城的普高,教学质量是没有你们这些一线大城市的老师教的好,老师要是真讲的好,那为什么学校那么多人理综还是一塌糊涂?全国优秀的教师资源又能有多少?你们就这么喜欢拿着一线城市的水平代表全国的师资质量?就喜欢拿学校尖子生的成绩代表全校的平均水平?

知乎用户 沉思的温啊 发表

一个过度地、向大多数公民诱发梦想的制度不是一个好制度,因为最终是无数人梦想的破碎。

中国当代的教育实践是最好的证明。

晚分流的制度导致更多学生参与高考竞争,与之对应,它对自身的一个理所当然的颂词是:给更多的人一个机会。

如果真的是给每一个公民平等的竞争机会,必须要实现两点:

其一:需要有奖学金制度,对于考入高校的贫困家庭的少年,有全额奖学金的支持。否则,读大学的费用上涨,会让很多贫困阶层的家庭放弃参与。

其二:权势阶层会想尽各种伎俩,让他们的子女在高考竞争中占据优势,要实现公平竞争,就要完成初中和小学的公立学校在师资与教学设备上的充分平等。

若放弃打造或者打造不成这两个支持系统,一切说法都是虚伪的,

很多高考参与者将是可怜的陪考人。

他们的失败是预先注定的。

资源是有限的,但人人都会想要追求这些有限的资源。

资源分配导致阶层分化是必然的。

教育是阶层与阶层的藩篱,正常状态下只会越扎越紧。

在原始暴力充当社会仲裁力量的时期,衡量的标准是依据土地的拥有量。

工业革命之后,产生财富的多寡不再取决于土地,科技的力量改变了以土地多少来判断实力的方式,这个阶段以什么方式来判别实力呢?以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寡来衡量。生产资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用金钱来统一标识,外在形式就是各自的购买力

在资源日益被高度证券化的未来,任何资源都自带金融属性,价格会加剧波动,在任何东西的价格都会随时变动的情况下,人们最害怕什么?又最需要什么?

资产保值

因此,能准确判断变化趋势,并做出正确资产配置决策的人或组织,才是真正能使用这些资源的群体。

谁决定资源的分配方式,谁就拥有权力。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传导体系的丰富,渗透率的提高。

善于去搭建结构改变规则,并调动资源的人,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掀起腥风血雨。

而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门槛会日益增高,门槛的关键正是教育。

但是这个教育不是大众理解的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这种大众教育。

而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开拓性的探索,是一种人为的门槛。

大众教育是为社会批量生产的最基本的工具,就如同汽车工业,手机产业。

招聘的时候,从来没有人对毕业生心存过高的期望,都只是鱼苗而已。

等你能自己脱颖而出的时候,才会有人考虑你是否值得培养。

普通人会发现,耗尽所有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不断努力去达到别人为你设置的一项又一项 kpi,跨栏一样一道又一道跨过去,正当你精疲力竭又沾沾自喜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这一切,都只是筛选的工具,它并不是做事所必需的才能,仅仅只是用来决定让谁去做事的筛选条件而已。

这似乎让人很绝望。

知乎用户 飞奔的马达​​ 发表

要了解中国 “现在的教育”,仅仅从中国本身的角度是不充分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宏观的视角来认识,所谓的现代化的教育和古典的教育到底有什么分别?

对此,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判断,即现代化的教育本身,是一种作为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ideology as state’s apparatus)

具体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是经典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两条原则。在这里面,马克思运用了一种类似建筑学的 “基础”,“上层建筑” 的方式对于一个社会存在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形象的类比。在一栋楼房中,承担着所有地面以上的建筑的是它的地基,而对于 “社会” 这么一个摩天大楼来说,它的地基就是人的生产活动,即经济基础。

然而,阿尔都塞认为这种 “建筑式的类比” 存在一个局限,即一栋建筑是固定在特定空间和时间之中的,是静止的。而运用这么一套类比对社会进行描述的话,也只能是得到一个静止的图像。诚然,所有社会都有其相对应的经济基础,正所谓 “用风车磨坊磨出来的是封建社会,用蒸汽磨坊磨出来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仅仅用这么一个静态的方式描述出一个关于社会结构的图像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结构的运转。也就是说,经典的历史唯物主义只能告诉我们“社会结构是什么”,却无法告诉我们“它是怎么运作的”。诚然经典理论也有“上层建筑适应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是什么是“反作用”,怎么“适应”?在经典理论中都没有明确回答。而对此,阿尔都塞为经典理论中的“怎么样” 问题的空缺打上了重要的补丁。

一句话总结阿尔都塞的补丁的话,那就是**统治阶级通过将自身的意识形态实体化,机构化成国家机器,从而实现对于适应本社会的经济基础所需要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一讲到国家机器,我们往往想到的那么是军队,警察等暴力部门,要么就是议会,法院等法律部门。但是,资本主义或者现代化的国家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意识形态部门的出现。比如在类似古埃及的奴隶社会,要让拥有大量可以用于生产的奴隶,往往需要大规模战争的俘虏以及各种暴力手段才能实现。然而在现代化社会里,一个劳动力的生成不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了,而是通过教育实现的。通过教育,我们培养了适合于市场以及现代化需要的 “人才”。通过教育,我们让大家成为 “合法公民”,从而大大减少了暴力部门的开销。通过教育,一个现代社会里的生产关系能够不断地被传授给下一代,从而实现生产关系的代际传承。对此,阿尔都塞有着非常详细的描述:

“What do children learn at school? They go varying distances in their studies, but at any rate they learn to read, to write and to add - i.e. a number of techniques, and a number of other things as well, including elements (which may be rudimentary or on the contrary thorough going) of ‘scientific’ or ’literary culture’, which are directly useful in the different jobs in production (one instruction for manual workers, another for technicians, a third for engineers, a final one for higher management, etc.) . Thus they learn ‘know-how’ .

But besides these techniques and knowledges, and in learning them, children at school also learn the ‘rules’ of good behaviour, i.e. the attitude that should be observed by every agent in the division of labour, according to the job he is ‘destined’ for: rules of morality, civic and professional conscience, which actually means rules of respect for the socio-technical division of labour and ultimately the rules of the order established by class domination. They also learn to ‘speak proper French’ , to ‘handle’ the workers correctly, i.e. actually (for the future capitalists and their servants) to ‘order them about’ properly, i.e. (ideally) to ‘speak to them’ in the right way, etc.”(Althusser, 2014, pp. 235-236)

总的来说,在学校里,受教育者不仅学习对于未来找工作以及生活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时也学习相应的现代化的礼仪和道德观念。从数学的加减乘除,到语文的标准用语,从品德课的行为规范,到实践课的操作练习。所有课程的安排本身都是为了国家的现代化服务的。在这里面,阿尔都塞强调,连统治阶级本身也必须遵守。甚至我们可以说,统治阶级需要接受的教育比普通人更多,从而才能去符合一个现代化社会里的 “精英” 所应该有的样子。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职业教育里面学习操作的专科生,还是在常春藤,牛剑里接受培养的 “二代”,大家其实所受的教育都没有离开“维系并再生产现有生产关系” 的逻辑。大家都是同一个运转的社会机器里的螺丝钉,只不过看起来,有些螺丝钉好像价值更大,更金贵一些。

总的来说,根据阿尔都塞的看法,现代化的教育和古典教育有着彻底的区别。在现代化的教育里,无论是古代中国的 “修齐治平”,还是欧洲古典的通过追求智慧实现人生的“绽放” 的那种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教育观都一去不复返了。**在现代社会,教育就是,也只能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受教育也是接受统治的一部分。**而离开了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教育系统,一个现代化社会是一分钟都维系不了的。

参考文献:

Althusser, L., 2014.On the Reproduction of Capitalism.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London: Verso.

知乎用户 北山​ 发表

不请自来。

首先声明,本文中的 “国外”,主要指的是欧美国家,请不要抖机灵跟我说非洲和印度。人往高处走,我只想和厉害的比,不愿意比差。而且,我说的是客观事实,不是所谓的 “崇洋媚外”,这个词儿也太老套了,文革时期的词儿,都废除多少年了,都改革开放多少年了,现在还拿出来说?那个思想得多偏激!现在的很多人都很怪,就不允许你说客观事实,只要一说,你就是崇洋,又是什么 “来电了”“1450”。真搞不懂。有问题就要说出来解决啊,谁敢保证哪种制度就没有一丁点儿问题?


以下为原回答。

现在的教育,千篇一律,把人当工具。

现在教育的观念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而是培养成一个 “国家需要的人才”。所以就像机器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

这就好比说造一批汽车,会把一群学生制造成轮胎,另一群学生制造成螺丝等等,只是为了制造这批汽车而把人变成零件,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但却泯灭了学生的天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规律。

我国道家思想里讲过,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是不合理的,都站不住脚。

对呀,现在的教育不正在违背自然规律吗?泯灭了天性,只是换来了一堆又一堆的零件?

现代社会竞争的是信息,不是知识。所以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光顾着填鸭式的给学生灌输,却泯灭了学生摄取信息的能力,没有了摄取信息的能力,只会教条地照搬,当别人的附庸。老师在台上面讲,学生在台下鸡啄米似的点头,这可能有好发展吗?

比如,一个学生自小喜欢画画,那么如果把他放在发达国家接受教育,他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画家,但在国内,他成为画家的概率简直小得可怜,因为天性完全被扼杀了。首先他的父母就会出来使绊子,说什么学艺术没出路之类的废话。

国外的教育重在育人,培养的是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真正的个体,是尊重个性的。但国内的教育只是打着个性发展的口号,培养出来的却是集体。

国外认为学生生来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生来都有专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所以教育就是在帮助他找到真正的自己。

国内认为学生生来是一张白纸,需要经过教育工作者的一顿涂画,变成一张所谓的 “艺术品”。他们把这样的 “艺术品” 标榜为自己教育的成功。这也成为他们炫耀的资本。

论考试能力,没有谁能考过国内学生,但论大部分领域的专业水平,国内学生却是垫底。因为经过涂画的学生只会成为别人的附庸,自己的个性却被完全磨灭了。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但国内的得主却屈指可数的原因。

这也是国足垫底的原因。正应了网友的话:我国也有梅西,也有 c 罗,但他们现在正穿着工作服在 996。

我国教育的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走偏了,首先观念就偏了!再照着这么下去,赶英超美无望!!!

知乎用户 在定处 发表

把爱因斯坦这段话的全文发出来,你或许会明白他这句话的根本意思。

从古到今,明智的有才之士已经讨论过教育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反复明白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我丝毫不能以权威自居。作为教育领域的半个门外汉 ,除了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之外,什么也没有,谈论教育问题的勇气从何而来?

如果这真是一个学术探讨的问题,人们可能会对这些考虑三缄其口。但是对于人类的生活和行动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此,仅仅有真理的知识就不够了;相反,如果不想失去这种知识,就必须不断努力持续更新。它就像竖立在沙漠里的一座大理石雕像,随时承受着被流沙埋藏的威胁。必须不停地伸手拂拭,才能使大理石在阳光之下永远熠熠发光。为此,我也应尽绵薄之力。

学校一直是将传统财富从一代转移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相较过去,这个道理更适宜于今天。现代经济发展削弱了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承载者的角色。因此,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健康更加依赖于学校。

有时候,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一种工具,靠它将一定数量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下一代。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它旨在培养年轻人对社会繁荣有价值的品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剥夺个人的独特性,以使他成为社区中不情愿的工具,就像蜜蜂或蚂蚁那样。

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特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毫无发展可能的、可怜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为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他们最高的生活任务。

但是,人们怎样才能更接近这个理想呢?我们是否能通过道德说教达到这一目标?绝对不能!言辞现在是,今后仍将是空洞的声音,通往毁灭之路从来都与关于理想的浮华之辞相伴。但是人格并不是由他们所听到和说出的,而是通过工作和行动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手段一直是鼓励学生采取行动。这适用于学生最初学写字,也适用于大学毕业生写博士论文,或者是记一首诗,写一篇论文,口译或笔译一篇文章,解决一道数学题目,或是进行体育运动

但是在每项成就背后都是这种成就所依赖的情感动机,它反过来又被事业上取得的成功所强化和滋养。这里存在的最大差别是,它们同学校的教育价值关系密切。

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归因于恐惧和强制、追求权势和声名的雄心勃勃的需求,或是对研究对象的诚挚兴趣以及对真理和理解的渴望,因此也可以是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的神圣的好奇心,只不过这种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完成同样一件工作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方面的影响可能有很大不同,这取决于使他完成这件工作的内因究竟是害怕受伤害、利己主义的情感,还是获得喜悦和满足感。没有人会坚持认为学校的制度和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毫无影响。

在我看来,最糟糕的事情是学校主要以恐惧、胁迫和人为权威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这种做法摧毁了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正直和自信。它产生了顺从的子民。这种学校在德国和俄国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我知道这个国家的学校里不会产生这种最坏的邪恶;在瑞士,也许在所有民主统治的国家中都是如此。使学校脱离这种所有邪恶中最坏的邪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给予教师尽可能少的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这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来源就是后者自身的人性和智力水准。

提到的第二个动机——雄心,说得委婉点儿,就是以被承认和获得尊敬为目标,牢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缺乏这类情感的驱动,人类的互动将是完全不可能的;争取同类的同意当然是社会最重要的约束力之一。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中,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争取赞同和被认可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是,要被承认比伙伴或者同学更优秀、更强大、更聪明,就很容易导致过分的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态度,这种心态可能对个人和共同体都造成伤害。

因此,学校和老师必须小心,为了激发学生努力奋斗,不要使用唤起个人抱负的简单方法。

有些人提到了达尔文关于生存斗争的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选择理论,以证明复兴竞争精神的正当性。经济竞争中的无政府体系也可能以这种方式伪科学式地得到证明。但这是荒谬的,因为人类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就在于他是一个过社会生活的动物。正如蚁冢中单个蚂蚁之间的战争对于生存没有什么根本意义一样,人类社会中个体成员之间的斗争也是如此。

因此,人们应该小心,不要向青年人灌输下面的思想,即生活的目标就是获得习惯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成功者从他的伙伴那里获得的东西,都远远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但是,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在于他能获得什么。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感知。我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唤醒和加强年轻人的这些精神力量。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会导致对人类最高品质的快乐追求,即从事知识和艺术的创造活动。

激发这些潜在的创造性的心理力量,当然比采取强制手法或唤醒个人野心更不容易,但它更有价值。

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游戏本能以及追求知识的动力,并将其引导到对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建立在培养的学生今后有能力承担任务不辱使命的基础上。

如果学校成功地从这种观点出发进行工作,它将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重,学校给予的任务也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我认识一些喜欢在校时光甚于喜欢假期的孩子。

这样的学校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在教师的工作领域,他应该像位艺术家。我们如何做才能使这种精神在学校里盛行?对此没有万能的补救措施,正如不存在让个人永葆健康的万能药一样,但是有一些必要条件是可以满足的。

首先,教师本身应该在这样的学校中成长。其次,教师在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拥有广泛的自主权,因为他的工作乐趣同样会被强力和外在压力所扼杀。如果你们一直关注我的考虑,可能会对一件事情感到惊讶:我已经详细讲述了我认为应该在学校里以何种精神来教育年轻人。但是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却什么都没有说。究竟应该是以语言教育为主,还是以自然科学教育为主?

对此,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我看来,这些都处于次要地位。如果一个年轻人已经通过体操和跑步训练了肌肉和耐力,今后他将适应任何体力工作。头脑训练及脑力和手工技巧的训练也是类似的。因此,当爱开玩笑的人将教育定义为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他的说法大致不错。正因如此,我一点儿也不急于在古典的语言——历史教育和更注重自然科学教育这两种理念的追随者们的斗争中表态。

我想反对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在今后生活中能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需求太多样化了,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认为更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为确定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知乎用户 哎哟喂 发表

无处不在的割裂感

1. 教育内容和现实的割裂,我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所学东西对于我现在找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当然基本数学计算和语文字词表达除外。我深深怀疑我这么多年六点多起床的辛苦有什么意义,甚至磨灭了我的兴趣爱好。

2. 教师家长行为和所教内容割裂。是,语文课文阅读都在教我们独立,自信,知错就改可是老师父母一遇到事情,口口声声说的都是要听家长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这教的是独立还是服从???一旦出事,大事化小,息事宁人,都是和稀泥。老传统了。。。。

3. 充满功利性,焦虑和歧视

这课你背不下来,考试怎么办?

你不努力学习以后找工作怎么办??

你再这下下去,以后就扫大街,捡垃圾??

一种浓浓的爹味,高高在上地教育别人要谦虚和努力。当然教师职业就是教育,但能不能收起你骨子里的傲慢和你的大白眼。

我们渴望的是平等和尊重。

把平庸定义成失败,把正常生活定义成碌碌无为,把情绪宣泄定义成心理脆弱。难怪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里我想批判都不是学校教育了,而是优秀的我们传统文化

只能看与课本相关知识,连小说都不能看。他么老子在下课看都不行。那些课本内容不知道多枯燥吗?你不知道吗????你不知道吗???

把怡然自乐叫做不求上进,把兴趣爱好称作玩物丧志,把强加意志叫做寄予厚望。

知乎用户 司南 发表

我们的教育实现了 0 文盲的目标,全体成员获得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常识,树立了基本统一的思想政治观念。

可是你要是说到人性关怀,创新能力培养,多元化发展,等等。那肯定是效率低下,甚至不亚于痴人说梦。

只要基本面能维持也行。可是现在有个基本面快维持不住了,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知乎用户 蔎邱 发表

不仅是过于应试化,我看到的中国教育的缺憾,反倒是扼杀了人的独特性。

你喜欢足球,但你并没想把他当作一个职业,到了高二那年,要开始备战高考了,身边的所有人都劝你放弃足球,理由是你又不打算当足球运动员,学这个有什么用呢。“是没什么用”。就这样的,你放弃了你的一个兴趣爱好,你变得和其他人一样,逐渐的把人生的意义变成了学习,工作,生儿育女。

那些把你变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的特质呢。

在备战高考的时候,你到底舍弃了多少。

曾经喜欢的 paradox 的游戏,曾经爱不释手的足球,曾经,一个为自己而努力的梦想,却在为了成绩至上的未来而努力。

我不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出做题家。

人人成绩满分,人人都是一样的,你的独特性就这么被扼杀了。

知乎用户 子慕 发表

高学历是为了做公务员,选专业是为了钱多。不是为了搞科研发展生产力

价值观单一,没太多包容性

知乎用户 一个点 发表

想方设法把你培养成表演型人格

从此 24 小时,事无巨细,只要发言,必然都在聚光灯下,表演。

知乎用户 旅途 sky 发表

应试教育 40 宗罪

1. 对错观念太强

2. 服从统治听话。

3.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4. 讨好取悦上级为荣。

5. 闯关意识太强,门槛思维太强,这一关考不过就进入不了下一关,你就不是下一关的人,其实人与人之间是有不同的,各有优势,而不是挤在一条赛道上比等级高低。

6. 老师强制灌输她的思维,导致学生每时每刻提心吊胆揣摩老师想法,闹动静吓唬学生。威胁恐吓侮辱体罚暴力辱骂没有自尊,担惊受怕,恐惧导致老实啥都不敢轻举妄动。

7. 迷信知识储备量,啥都想知道,网络什么梗都知道,什么也不敢落下。

8. 书本内容就是一切,身体素质无所谓。

9. 认为社会也像班级一样,赢者通吃,其实社会是一分耕耘才一分收获的,脑子里印了两本教材就想当赢者,就想不劳而获。

10. 喜欢攀比,内卷,嫉妒,迫害。第一步就歪了

11. 集体主义,抱团取暖,别人啥样我也要啥样。

12. 天真不知天高地厚不接触社会一心只读圣贤书

13. 不推崇好的性格,不尊重个性。

14. 磨灭男性思维,男性魅力。

15. 降低人格,魅力,价值,社会参与度,只是流水线机械孩子,没有思想,精神萎缩的侏儒。

16. 喜欢找标准答案,找终点思维!唯一正解思维

17. 追求苦难,以受苦受累受难为荣!以快乐为耻

18. 培养左式思维,理想主义唯心主义。从外向内考虑的思维方式,女性思维,讲理一套一套的逼逼叨叨没完。

19. 喜欢自我否定,自卑,自我怀疑,放低身段,内向。

20. 没有质疑精神,没有批判思维没有逆向思维。

21. 不会积累资本,不会运用资本,不会运作人生,商品经济思维,市场经济思维。

22. 努力大于选择,努力就是一切。

23. 打散你的框架,打压你的气质。

24. 读书就是一切,奉为黄金万能钥匙,高人一等,优越十足,高枕无忧,一得百得,一顺百顺,圣贤书就是救命稻草改命捷径。一招鲜。

熬夜早起,自我摧残,阉割,内耗。

25. 满脑子宏大叙事,只关注大道理不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积累

26. 喜欢得理不饶人,喜欢反驳别人,否定别人的一切。

其实人类社会就是各种交易,而应试教育让我们否定自己的一切资本,排空自己后装满大粪去迎合一张人为设计的试卷。

27. 注重别人的评价

28. 支女所谓的渣男 pua,其实应试教育是最大的 pua,ccq 是最大的渣男

29. 囤货积累迎合思维,其实是万物流动,只取一瓢饮

30. 不让你活在当下,让你活在书本里长择才是对的

31. 天天奔着一个目标,左逼到极致,不过好每一天,

32. 小镇做题家,内卷,摇号,鸡娃,打工人

33. 左π革命者思维,一定要革自己命,不改命誓不还,lowb 凤凰男。

34.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跟不上时代节奏,一出社会就焦虑!

35. 目标感太强,毕业没了目标就失去方向

36. 基础和结果一切都是家长给的

37. 剩女泛滥跟死板的应试教育有没有关系呢?女孩子不爱美不会撩人只会听话读书?

38. 只有答题能力没有选卷子权力

39. 以为大家每个人卷子一样,喜欢追求平等

40. 年轻人不敢尝试,不敢贸然行动,因为你的行动路径也有人考验你,美其名曰解题过程,解题过程不标准,结果也不会被认可。所以年轻人喜欢想,喜欢旁观者清,得想明白了才能行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切中国的问题 都来源于中国的本质

中国是没有真理的

一切的缘由只有一个 为了稳定 为了活着 为了稳定地活着 除此之外已不能思考更多

首先是活着 其次是利益 然后就没有了

争论任何东西 不是为了知道它是什么 为了利益

教育是为了国民素质的速成 国家建设的速成

精神需求是有那么一点的 因为这样的生活原本就不够 没有那个正常的人类可以像低级动物一样 活着即满足

解决方案依然是速成

问题的提出起源于 与国外的比较

于是打倒国外就好了 只要在所有被认可的 可以衡量好坏的标准中 超过国外 那么可以认为我们的生活已经足够了 在这个星球上已经足够了 不需要思考更多了

于是航天不是为了探索 是为了超过国外

于是比赛不是为了比赛 是为了超过国外

于是在一切出现在人们眼中的标准中发力

速成 速成 只要赢就好了 答案是什么 就去创造什么

我们无法劝精神匮乏者追求精神

知乎用户 小 chris 发表

我以有幸能够在海外接受高等通识教育,最后训练出学术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为荣。

更感谢我爹妈对我出国读书全方位的支持。

我深知是幸运的,所以并不介意跟别人分享我所学到的知识和思维模式。

这就是学术共产主义

知乎用户 ASen 发表

简单谈谈语文这个 sb 到不行的科目。

某大学汉语言在读。

从这一点就能反应出来目前文科教育问题有多大。

首先,语文学科是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一直没搞清楚。古诗赏析、阅读理解和文艺性写作等题目是往艺术文学的方向走,本质和音乐美术没啥区别。说明文、材料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题目是往公文写作、具体事例分析的方向走,走的是公务员路线。

所以为什么差别这么大的两种教学主题基本在一张卷子上,分值 1:1 的呈现呢?

以前的高考语文题基本全是艺术文艺的方向,暂且不论这东西能不能用卷子考出来,你这门学科培养出来的能力和社会搭轨吗?学到的东西有多少是为了以后做铺垫的?是不是音乐美术也应该和语文有一样的地位了?

最近两年题目开始往公务员路线倾斜还稍稍好了一点,但是语文真的只能培养这两种东西吗?

最需要训练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基本只有一大道作文在考,语言运用部分的文字题目基本是玄学,评分标准极度不合理。

还有最最 sb 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这种题目背后的文学理论还是一套形而上学的东西,作者把某种 “意义” 埋在了文字背后,我们阅读文字的目的是挖掘背后的 “本质” 或者“意义”……

唉算了,槽点太多,平时看小说抱着这种态度倒也无可厚非,不知道考察这种东西有什么价值

这还只是内容上的不合理,分值和题目价值不匹配(你告诉我背了那么多古诗词就考 6 分的??),评分标准僵化不合理,还有堪称文体创新的高考作文(新赞美诗)。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矛盾重重。

怎么说呢,能看出来近些年语文试卷是想改革,但改又能改到哪儿去呢,鱼缸里养鲨鱼,篮球场里跑马罢了

PS.… 还想提一嘴政治哲学部分,虽然哲学上面印着 “政治” 俩大字儿,但是…… 这里头关于形而上学的定义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这个课本让人认识马克思主义伟大的方法就是拼命贬低其他的哲学门派,直接扣帽子“这个不科学那个错误的”。我当时也是听的一头雾水,甚至有点逆反心理。直到后来了解了一些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基督教经院哲学,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人的哲学思想,我才慢慢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和科学之处。

PPS… 说到这儿了还想提一提那个 sb 到不行的历史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 的题目,完全错误的史观引导,贻害无穷。

按照这个历史观推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共产主义社会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因此现在所有的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都没有任何正义和 “英雄” 可言。抗日战争不正义,因为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未来也是同一个 “民族”;抗美援朝不正义,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未来也是同一个 “民族”。所以你要么否认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和必然性,要么否认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性和正义性。

————————

还想谈谈语文这个学科不合理的地方,就从应试的角度谈。

课本和课程以及考试严重割裂,咱们语文课本编写水平还是可以的,也有不少名篇目,课本后也跟上了思考题。如果真的考文学鉴赏那一条路,咱们的教材至少说得过去。

但问题是,课本里的内容有多少能在考试里用到?根据笔者的经历,除了文言文和古诗外,基本课本内容丁点儿没涉及,就算涉及了也是当做补充阅读上的。甚至到了高三直接发一套 “文言文古诗集合本” 把高一到高三的诗歌文言文都放上去,注释加倍,再跟上课后练习题。甚至课本扔家里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况且文言文和古诗的教学占据了课堂时间的大部分,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的扣文言文的意思和注释,还有特殊语法。一篇文言文 3—4 节课是常有的事儿。完全肢解了文言文。哪怕是兰亭集序或者赤壁赋这种作品,最宝贵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也被杂乱如牛毛的重点字词和名句背诵淹没了,况且,在唯分数论的情况下,谁又愿意去培养审美能力呢?

不知道是不是笔者高中教学水平问题,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文言文被大量填充到学习中,挤占了其他内容的训练时间。高考古诗文总共 36 分,课程时间却占了至少一半以上。

而分数最高的作文呢?训练量完全不如古代文学。当然,作文的评分差距很小,低于 40 的和高于 50 的都很罕见,考试里拉不开差距,有弱化训练的倾向也情有可原。

所以归根结底,应试教育讲的就是一个练,多做题,琢磨考试格式和拿分要点,你要是真能搞好应试这一套也行。干脆课本也不用那么多名篇目,按照考试分值都换成练习题和专项讲解,至少上课用着顺手一点。问题是现在的语文总给我一种,套着素质教育的皮,暗戳戳搞应试那一套,难以理解。

—————————

PS,真不是语文老师的锅,其实咱们现在的教育底层老师是很惨的,至少笔者的高中是这样,上面是级部主任副校长,下面是一堆嗷嗷待哺求着提分的学生…… 唉,男老师头顶就没完整的。

———————

PSS:本人高考语文 110 多点,不算太好。平时属于语文上课丁点儿不听,平时就做做题做做练习那一类的

————————

补一个我上大学之后的感受,笔者曾经在学生会宣传部里待过一个学期。有时候学姐让我发个通知,我拿着手机,想来想去感觉说话怎么都说不利索;有时候让我写宣传文案,被指导老师挑出来一堆语病。我一个文科汉语言的学生,自己的文字水平差到这种地步,兴许有我天分不足或者努力不够的成分,但是我切切实实的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东西和需要的文字表达差之万里。

——————————

感觉继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等文学体裁之外,可以再加一个体裁——“高考作文”。

要求有深度,又要通俗易懂,让评卷老师一眼抓住要点;要求有文采,又要有逻辑;内容上是 “问题导向” 偏向“时评”,又看中名言和旁征博引,在有这么多苛刻的条件之下,甚至还要求 30—60 分钟内快速完成。

真的,我以前在高考作文名篇里读到过几篇文章,如果真的是在考场上(不管是模拟还是小测验)写出来的,那我甘拜下风,这水平我自愧不如。我记得有一篇叫《在高考的天空下》差不多是这个名字,还有几篇别的。

————————————

哇哦,好多人看,受宠若惊的感觉

闲来无事随便发泄一下没想到这么多人点赞

看到大家对阅读理解这个东西积怨已深啊……

本人在高中时期也是,现代文和古诗的阅读理解都是拿分……enmm,4—6 分的样子。

为什么说这种 “通过文字解读作者背后的思想内涵” 不合理呢,其实主要的问题是在于,文章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体现的,还是读者的阅读体现的。(enm 这儿能展开说好多,笔者自知功力不足,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翻翻罗兰巴特 英加登 海德格尔等人的观点)

那就算不扯西哲,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真理都是条件性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但是如果说文章的价值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的,那不就等于说,一本书只要一但写成,其价值和内涵就固定在了作者成书的时代吗?作者的思想也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这… 这多形而上的东西,貌似也是反辩证的吧……

况且如果读者的写作目的只是让读者理解我藏在文字背后的内涵,那我直接把内涵写出来不就好了?铁凝的《哦,香雪》也不用塑造香雪的形象和火车上的情节,直接呼吁大家关注山村儿童的生存状态,直接赞扬山村儿童求知精神,说我喜欢她们的天真烂漫、对未知的向往不就完了??又何必追求那么多写作技巧和艺术效果呢?

倒不是阅读文章本身这个行为有问题,我觉得,与其说是 “解读”,倒不如改成“欣赏”,或者“赏析”。对象也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是“文章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思想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赏析的对象也是

阅读并赏析文章的内涵和艺术效果,并分析产生这种内涵和效果的艺术技巧。

阅读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指出那一句话提现了上述感情 。

我觉得前者更合理一点儿,对吧~

其实这么看好像有些阅读理解的题还是挺靠谱的,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但是问题肯定也是有。就像上文说的,语文的问题不只是一道题不合理,更是整个学科体系偏外,畸形,乃至教育理念的问题。

知乎用户 谢流远​ 发表

有一个真理,越早接受越好:钱难挣,屎难吃。

普遍来说,工作不可能是快乐的,人早晚要走上社会被鞭子抽着工作,甚至包括资本家也要被无形的鞭子抽。

所以 “快乐教育” 有什么意义呢?让未成年人生活在快乐的肥皂泡里只能导致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经历更剧烈的幻灭和认知失调。

我觉得小学生快乐玩泥巴还行,中学生都是半个成年人了,在以前都该下地干活或者当学徒了,该干嘛干嘛去吧。

知乎用户 职业数学家在民间 发表

多读一些文学历史哲学数学名著, 可以有效的治愈,中国现在的教育所带来的摧残

知乎用户 Sovie-1028​ 发表

你以为高考及其之前的应试教育够恶心了吧。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知乎用户 徐琨 发表

中国的教育不只是你所看到的教育,你所说的只是主流的义务教育加三年高中,然而中国的教育远远不止这些。

先说说义务教育阶段,实际上各地区差别巨大。我同学在苏州小学,他们小学是新建的,里面的教学设施、教学理念是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比不了的。你所说的那些培养孩子创新精神、自主探究能力,拓展视野什么的他们都有,但是这是在有钱的基础上才能谈的。我所在的是扬州江都,这边的国际学校从小学就有机器人比赛,3d 打印等等一系列活动,还有去国外做交换生等,然而你知道学费多少吗?一学期各项费用加起来一万多,一年至少两万起步,如果要出国做交换生,费用另算,现在还有高中部,一年学费 6 万,读三年出国留学,留学费用另算。有多少家庭负担的人起?

你知道维持一个学校需要多少开销?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相当于免费,学校所有开销都是靠的财政。一个学校一年的水电、用地、人员工资等等都是要钱。很多大家都知道好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为啥不用?不是国家不懂教育,是没有能力推广。就说英语这种全国推广了这么多年的学科,很多人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了,你知道很多地区是从三年级开始学吗?为什么?没有老师啊,为啥没老师?没钱啊。我大学同学有两个都没学过英语,高考英语都是靠蒙的。他们也是上高中才知道高考考英语,但是学校没有老师,没有上过英语课。

中国虽然现在富裕了,但是贫富差距更大了,大量的资源集中在那几个城市。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吐槽北京高考吗?北京一个市的教育资源比中国大部分省整个省的还多。你可以去看看北京高校数量,再看看有多少所 211、985,你再去了解下其它省一个省有多少高校有多少名校。北上广这边最差的小学初中的学校配置和教师队伍都是碾压很多地区最好的学校。

教育是最需要钱来支撑的,20 年前大家都穷,没什么差距,现在各地区贫富差距那么大,差距马上就体现出来了。中国的教育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经济政治都影响着它。我记得有个问题是问河北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有个人说全国都可以说河北,唯独北京不可以。

人的一生唯有死亡最公平,现在你觉得中国的教育有各种问题,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只是我们没能力改变,然而有能力改变的本身就是得利的,他们更不会去改变。

知乎用户 栗子 发表

怎么评价?躺着评价!

初二的一名学生,生在教育大省湖北。

中国现在的教育给我的感觉就是:

给爷卷给爷卷给爷卷………

成绩没人家那就是你没努力而忽略了天赋的因素

背题写题练题,背书背书背书,全背下来了成绩就好

娱乐?wrong!篮球足球?wrong!睡眠?wrong!

全面打压学生的自主性,全面规定语文答题格式,英语答题格式,数学总计那么几个题型,探究?不存在好嘛?

学历歧视学历歧视学历歧视……

能挤出时间发展真正兴趣的人真的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被逼着上各种补习班。

还有形式主义真的很严重,要不然怎么说教育部和学校沆瀣一气呢?教育部的规定学校从不落实,每次巡查从没看到过整改,匿名举报还他妈的被查出真实姓名来了,给爷整笑了。一个演讲,开了半天整了几个小时虚头巴脑的东西,快走的时候才是重点——按学校的规定填写教育部的调研,没错,不是自己写,是你代替学校写,离谱的是明明托管费收的大几百一个月,他让我们填几十块一个学期,乐。

体育九年级加紧集训,进一步压榨学生的课余时间,并且作业只多不少,不然怎么体现出我大远东人的抗压能力嘛。

学校伙食从没好过,钱交的是远超盒饭的钱,吃的却是连盒饭都不如的不可名状,好嘛,营养跟不上,学习压力大,我大远东人已经不是东亚病夫了,而是 “金刚不坏之身” 了。

学校规定太注重 “团体性”,完全打压学生的个性,头发要求多,都八年级下册了还天天他妈的戴红领巾,劳资都快预备团员了好吗,班规更是严厉,别告诉我班规没有得到学校默许,连学生在走廊上逗留都不行,合着教室是我家?兴趣班兴趣班,完全强制性要求某某某,哪些人报哪些班,仅有少数人能够自选兴趣班 (比如要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的)

以上全都是我个人的抱怨,有人不服你来湖北和我对线 OK?

知乎用户 彭平 ing 发表

这里涉及教育的效率公平两个问题。

**从效率角度,**中国式教育比较低效,浪费严重。试想你高中三年反反复复学的那些内容,比如求抛物线的最值,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等,对大多数人而言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如果这些大好年华用来从广度上扩展更多学科领域知识面和视野,从深度上训练知识技能背后的高级思维能力,无疑对国家和个人都是幸事。

**从公平角度,**中国式教育这种注重基础知识技能训练,整齐划一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实现基本的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更是可以隐盖学生之间的天然不公平,比如学生之间天然是有智力差异的,但只要你反复刷题训练,就勤能补拙;再如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知识面的拓展和思维深度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高考不是现在这种应试模式,家境好的学生必然会大大得益,而寒门学子更无竞争力。

所以,**如何评价中国现在的教育,取决于你所在的阶层,伱的屁股放在哪里。**如果你是精英阶层就很有可能倾向于从效率角度大加鞭挞;如果是草根阶层则很有可能从公平角度大加称赞。

知乎用户 豆丁 发表

不真实。

理工类教育脱离实际。

政治类教育欺瞒粉饰。

尤其是本科及以前所学内容。

所以造就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极大的落差。在学校里学的东西,一旦进入社会,学生的心态就会瞬间崩溃——这个社会的现实,和教育体制所教给他们的,完全是两回事,而且很多方面是截然相反的。照着二十年来教育体制所教给你的东西去做,你会被碰的头破血流,但不这么做你又该怎么做呢?

二十年啊,人生有几个二十年?而且还是可塑性最强的几乎整个前半生,你让他毕业了就转换思路,一下子就抛弃他耗尽半生所树立起来的之前坚信不疑人生观,他转的过来吗?

知乎用户 鹤顶红品鉴师 发表

Policymakers 在努力通过教育对于社会和价值观洗牌。人变成了工具,而不是目的。

关于几个政策的个人观点:

中考分流:不赞同,表面上会减轻高等教育的内卷,但对于公民素质整体的提高没有作用。大部分较低学历人群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容易被大方向带偏,自己也很难接受和自己不同的声音…… 弊端很多很多,所以我认为普及高中教育应作为一个优先选择。

双减:中立。大家都补课,提高的就是分数线了,对课外补习加以限制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压力和社会公平。但双减政策造成的数以百万计的失业人员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教育资本化其实对市场的局部最优解有利。

高等教育扩招: 有放缓的趋势,今年的硕士招生很多的学校也发生了缩招的情况。这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坦白讲,如果想成为教育强国,学历内卷是一个时期特定的产物,而且公民整体学历的提高是有利于发展的。目前国内学士学位拥有量不足 10%,硕士千分之个位数,博士只有几十万。如果我们与美国做比较,美国在各个学段的人数占比都远高于我们。我们的高等教育人口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应该坚持高校扩招,减轻学生压力的直接手段应该是增加高校的数量和招生数量,让尽可能多的人拿到更好的学位。

有人会杠,流水线,工厂,种地…… 如果都是高学历了,谁去干?我认为不论什么行业,都应该设立专业门槛和学历起点,假设只有受过农学生物学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的人才被允许种地,我们的农业产值应该会远高于现在,如果这些人中有交叉学科人才,例如经济学和市场营销,那么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可以很好的避免,大规模减少滞销等现象。如果种地这件事可以有类似于互联网大厂一类的资本加持,从田间劳作到销售环节标准化,农业的发展前景会一片大好。

总结: 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高学历可以是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普及高中,甚至普及高等教育,让每个国民都拿到学士及以上的学位,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成功。

知乎用户 风风风风风 发表

教育不是为你个人服务的,

教育是为国家服务。

知乎用户 haoran 发表

郁达夫他姥姥家的窗帘就是蓝的,偏让你说表达了郁达夫忧郁的心情。

知乎用户 拂晓 发表

真正的教育是把知识当做工具,而中国的教育是把人变成知识的奴隶。

知乎用户 Zpuzzle​​ 发表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很容易让人成为二极管

从这个问题下面的绝大多数高赞回答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中国教育当然不是没有问题,但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也很有意思,很多人往往都是在受到了中国教育的 “毒害” 之后,以美国、欧洲或者其他国家的教育(并且基本都是自己幻想中的教育体制)为理想,基本否定中国的教育,然后再搬出一堆行政主导、压抑人性、摧毁创造力之类的陈词滥调。

如果说中国教育有问题的话,那么我觉得问题并不在于上面说的那些什么行政主导、压抑人性之类,而是由此而导致的过激的反应。或者说,很多人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这个问题下,无数人在设想人的自由发展之类的东西,在这里给中国教育抓药开方。

理想中的教育,只要有脑子,人人都能想出一个来。

但一个谁也改变不了的客观现实是,中国当下的人均 GDP 是 1.2 万美元。假设未来可以做到完全的均等,那么按照人均收入占 GDP 的 50% 计算,则平均每个人每月的月收入是 3000 块钱。

而在很多发达国家,单单是给小学生每个人的每个月的教育经费投入,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一个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只有人均工资 3000 块钱的社会,你让你孩子给我全面发展一个看看?

基本上,大多数人拿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作对比的时候,默认的 “外国” 就是那有数的十几个发达国家。

人往高处走,亚非拉不是人,这看起来倒也没什么可指摘的。

但脱离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初级阶段——或者说中国还有至少几十年的发展时间才有可能迈入发达国家这个现实,张口闭口就是让孩子自由成长,这种脑洞不写幻想小说实在可惜了。

某个高赞回答就更搞笑了:

这世界上骂人总是个简单的事,因为人总是能找出缺点来。

但是,骂不到点上,有时候也挺尴尬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的初级和中级阶段,都是承接国外的中低端产业转移,然后积累自己的资本。

一个拥有强大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为什么不做高端挣钱,而要承接国外转移的中低端产业?

反过来说,你都承接了国外的中低端产业了,你特么的不按客户的需求生产,人家凭什么要让你来干这活。发达国家这是花钱伺候大爷来了?

至于说 “国内汽车干不过进口车是因为理念差”,说来说去也还是一股古早公知味儿。当年河殇派这些古早公知的典型特点,就是什么东西都往文化、理念、体制、历史这些东西上甩。进口汽车是不是比国产车差?当然。但是国产车也是慢慢在起来的。至少,相比于 30 年前,国产车的质量、销量、口碑都已经好了很多,市场份额也在上涨。

如果说 “国产车干不过进口车” 就是汽车技术不行,那么美国销量 TOP15 的汽车分别是福特、本田、丰田、尼桑、Jeep、现代、斯巴鲁、RAM、起亚、道奇、奔驰、大众、宝马、雷克萨斯、特斯拉。这里面美国的本土品牌仅有福特、Jeep、RAM、道奇和特斯拉。美国的汽车在进口汽车面前全面落败,是美国的汽车技术不行?

以前马克思批评很多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是空想社会主义,而如今很多所谓的 “教育家” 基本也是空想教育家。

马克思讲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社会。

但是,共产主义的前提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当然,说人话就是,你得有钱。

这本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就像今年年初的时候,在互联网上,谷爱凌被刷屏的时候,知乎上的一群人在这里刻意强调,谷爱凌的家境怎么怎么好,所以才能这么优秀,才能 “做自己”。

他们会说,谷爱凌家里有钱,所以能支撑她自由选择自己想干什么,即便失败了,后半辈子也能吃喝不愁。

但到了自己身上的时候,一边说着普通人绝没有谷爱凌这样的家庭条件,一边又开始畅享要怎么让孩子自由成长。

有理想当然没错,只可惜并非人人都是谷爱凌。

如果在目前的国情下,实现 “人均自由发展” 的后果,是每个人的月收入 3000 块钱,你还愿不愿意让你的孩子“自由发展”?

说真的,在想任何问题之前,默念三遍 “中国人均 GDP 刚过世界平均线,合理人均月收入 3000” 这句话,就能知道自己想的东西究竟靠不靠谱。

至于如有些人所想的,如果能像德国一样,即便是做个普通的技术工人,也能活得很好之类。我实在不知道说这种屁话的人到底是什么专业出身。

假如说是人文艺术学科,我能理解。然而,我看说这种话的,却大都是理工背景的人。

这实在是我很不能理解的事情。

且不说一个国家技术工人的培养,必然是以自己的优势产业作为基础。单单说培养技术工人这一点,我这种非工科出身的人,也都知道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多难。很多技术上的东西,他的科学原理或许非常简单,但是想要把这些东西从化学方程式变成具体的产品,涉及的可能是一条几十万人规模的产业链,需要从头至尾的科学管理。

这些东西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经年累月才能形成的竞争壁垒,而一旦形成壁垒,其他企业又很难与其竞争。与此同时,一个具体的产品在工艺上的实现过程,也是要到反复试验和优化才能做到。这些东西,都必然是你要先有这个行业的基础,才能可能培养相应的可以直接到工厂工作的技术工人。只有你在国际产业中占据了利润的上游,才可能给予技术工人相应的高收入。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你让这些人跟你讲,他们也能讲得出来。

但是一旦跟教育沾边,很多人就立刻变了思路,觉得在工业技术实力整体不算高的背景下,仅仅通过教育体系的变革,就可以让技术工人过上好生活。

理论上说,在一个人均资源不足的社会中,想要发展只有两种模式可走。

第一种模式,是坚持公平为先,宁可发展缓慢也要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相对平均的成长

第二种模式,是效率为先,集中一部分资源投入到几个领域内,然后通过该领域积累的资本和利润转到其他领域,通过 “轮动” 的方式让社会发展。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前者的优势是能维持体系上的公平,代价是整个社会增长速度会变慢,后者的优势是能快速在几个领域内形成优势产业,代价这是不同领域的轮动有先有后,总会有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后这些富人有可能通过资本的扩张来迅速挤占其他人和产业的生存空间。

中国一直选择的都是后一种,只不过建国之初这种代价是工农业的剪刀差,改革开放之后则是贫富差距的拉开。

如果你说我就是想骂,啥逻辑都无所谓的时候,那我也不说什么。但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答案是出于 “理性思考”,那么客观来说,评价中国的发展和教育,就必然要基于现实而展开。在人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也就只能更强调 “差异化”,或者说更注重教育的选拔性。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只要你能认真学习,也才能找到五六千块钱工资以上的工作,而不是被平均的 3000 块钱。

而对于中国教育该如何评价,其实我的观点倒一直也很简单,那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也就是,你到了什么发展水平,就跟什么水平的国家比。

1990 年的时候,中国可以跟印度比;2000 年的时候,中国可以跟塞尔维亚、叙利亚比;2010 年的时候,中国可以跟伊拉克、秘鲁、南非比;2020 年的时候,中国可以跟巴西、俄罗斯、土耳其、马来西亚这些国家比。

国家的人均 GDP 差不多,就代表人均资源和产业链的位置差不多。在这个情况下,对比彼此的教育投入、教育机制才有意义。用这个标准,你来说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哪些,不管对还是错,至少是靠谱的。

一台教育优惠版本的 iPad 的价格是 299 美元。对美国来说,就算是给所有的中小学生人手发一个 iPad,也不过是几十亿美元的成本,教育经费也完全负担得起。何况,即便学校不发,你随便找个地方打个零工,这钱也能轻松挣出来。有着这个基础,再搞数字化教学,搞各种个性化培养,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但对中国来说,一台 iPad 要 2000 多块钱,中小学生人手一台就是六七千亿人民币,中国的教育经费才多少钱?而能轻松买得起 iPad 的家庭能有一半么?

没钱,你在那儿羡慕美国的数字化教学有个 XX 用。

对于那些非要说,你怎么不跟美国、德国、英国比的,那我倒想问一下:谷爱凌都拿奥运冠军了,你孩子怎么啥也不是?

最后,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也很大。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的州人均 GDP 可以达到经济落后州的两倍到三倍以上(类似北京上海与甘肃贵州的差距)。在州权和地方权利更大的政治体制下,想想也能知道各州能给予的教育投入肯定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所谓的 “发达国家教育更好” 也只能是在整体上比较,你到了发达国家内部,也依然要面临去什么地区发展、让孩子去什么学校的问题。美国也绝非人人都是谷爱凌,而德国也并不是随便上个什么技校,都能进大众这种的名企的。

如果一定要跟发达国家比,到底能不能比?其实也可以比。但要比的不是现在,而是过去。或者说,是发达国家在与中国的相同的发展阶段,采取的是什么教育。而从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在上世纪中叶,发达国家内部对教育行政化、体制僵化等问题的批评一直就不绝于耳。整体上看,发达国家从行政化、官僚化过渡到今天的教育体制,主要是过去三四十年间完成的,这还是在国家整体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才实现的。忽视这一点,盲目以发达国家当下的教育体制为对标,就会出现 “马云天天吃龙虾鲍鱼,所以才能称为首富” 之类的笑话。

知乎用户 精英特之精英 发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和逼迫式教育,也就是逼着学的教育方式,有些学科不学也得学,不想学也要逼着学。实质上,有些学到的东西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就拿新的小升初政策来说,这个会扼杀家长和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去学习的权利,逼迫自己到自己不愿意去的学校读书,这样的缺点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进一步降低。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果学的知识用不上,岂不是白学,还浪费时间和精力。比如从小学到高中,学科涉及之广,而有些孩子在语文上有特长,有些孩子在数学上有特长,有些孩子在科学上有特长…… 但是在综合考试的过程中,总分就会被拖后腿,以分数论英雄的观点就否定了这个有特长的孩子,以为这个孩子不是人才。我觉得我真是大错特错。春秋时期,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是孔子对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阐述。孔子有三千多弟子,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有的善于演说,有的善于计算,有的善于工事…… 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去学,到最后是什么都不精通。我个人是非常赞同我们老祖宗的教育方法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生出来都是有用的,家政和清洁工同样重要,难道只有考取重点大学才算成才?不一定的,我觉得不应该分什么重点大学,那么其它大学有必要办吗?以分数论英雄是教育的悲剧,我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学习,人生是快乐的人生,国外发达国家也没有什么高考,好象高考不成功,人的这辈子就完蛋了,这真是大错特错。我们的教育要学习别国先进的东西,比如国外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列入中小学课程,因为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如果阅读速度不快,将无法掌握更多的有用的知识,以前学的知识已经被淘汰,要与时俱进的学习才会不断进步,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也有诸如 jint 的速读训练应运而生,毕竟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但我们仍然没有列入中小学的先修课程。有句话说得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发觉自己非常喜欢某方面的项目,自己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和钻研,有的喜欢足球,成为足球明星;有的喜欢篮球,成为篮球明星;有的喜欢数学,成为数学家;有的喜欢文学,成为文学家。所有这些都说明,“因材施教”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在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孩子的爱好,不管孩子爱学不爱学,以分数论英雄是不科学的,有的孩子虽然在数学和语文上的分数不高,但孩子的体育成绩很好,人家照样可以成才,可以成为体育明星的。虽然我比较推崇 “因材施教”,不是说只学一样自己喜欢的就行了,而其他的基础学科的基本内容还是应当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也能更好地促进自己喜欢的专业。

知乎用户 William Lee 发表

中小学宜改为三学期制 (每学期 13/14 周),春节前后放寒假、儿童节前后放夏假、国庆前后放秋假 (法定入学年龄以除夕、5/31、9/30 为截止日)。

日本中小学采用三学期制。英国采用三学期制,元旦和复活节两个长假是间隔 (复活节大致在农历二月十五或三月十五附近)。澳洲小学采用学季制。

三学期制,每学期由 21/22 周降至 13/14 周,持续学习时间较短,有助于降低学生压力。

寒假与春节假期重合、秋假与国庆假期重合,增加学生与父母共渡的时间,增加家庭教育机会。

寒假 / 夏假 / 秋假均只有一个月,一般不布置假期作业。学校进行资源维护、夏假 / 秋季安排教师进行专业进修。

当然,改为三学期制,教材需要调整,资源需要重新配置,不过资源的利用率会提高很多。只是教师可能需要同时 handle 多个学级,要求会高一些。同时,教师资源可能需要补充。

九年义务教育改为 27~30 学期义务教育,适当浮动义务教育时长,以适应不同进度的学生。

八年级之后,进行初次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升学班准备中考,另外一部分进入艺术班或职业预科班修读三年准备考艺术学校 / 职业技术学校或进入职场。中学附属的艺术班 / 职业预科班归为地方义务教育。

−−−−

高中依侧重点,分为文理高中、综合高中、实科高中、职业高中等。

增加五五学制。各地需求量较大的警察、消防救援人员、城管等公职人员,设立警察学校 / 消防学校 / 城管学校亦属于中专。另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中师 / 高师作为小学 / 中学师资的主要培养基地。

高中 / 书院应进行合理的课程规划,通常高二高三分设文史、理工、农医、法商、艺术、职业技术等六科。

  • 文史科对应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门类,
  • 理工科对应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
  • 农医科对应农学、医药等学科门类以及农林工程、生化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等学科
  • 法商科对应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 艺术科分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体育等学科。

书院四五年级则基本对应大学专业课程,一般是高中学科的细分,比如高中理工科分为理科、机电、土木工程、材料等类别。

学历架构分为学位和文凭两种,学位分为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学士、专士、副学士等六级,各级学位均分为优、良、中、及格四等。文凭分为本科文凭 (无学士学位)、专科文凭 (无专士学位)、书院文凭 (无副学士学位)、高级文凭 (职业 / 艺术)、高中文凭、中级文凭 (职业 / 艺术)、中学文凭等七级。

与之相对应,高考分为普通高考 (CAT) 和专业高考 (IAT)、职业高考、艺术高考等四类。CAT 是高中升学院(本专科的统称) 的高考,IAT 是书院升大学 (大学学院 / 高级学院 / 高专的统称) 的高考,艺术高考为艺术班升艺术学校的高考,职业高考为职业预科班升职业技术学校的高考。

普通高考 (CAT) 宜简化科目搭配。必考语文数学外国语三门,文史科加考语文(II)、历史、地理、政治,理工科加考数学(II)、地理、物理、化学,农医科加考数学(II)、物理、化学、生物,法商科加考语文(II)、数学(II)、物理、政治。基本考试科目之外,应可自行选考作为加分项。

艺术 / 职业高考 (JACE/JOCE) 考语文、数学、外国语及专业科目。专业高考 (IAE) 考专业科目。

高中通常采用三学期制,书院 / 学院 / 大学等则两三学期制并行,北方两学期制学校寒假较长、南方两学期制学校暑假较长。书院 / 学院 / 大学遂每年有四次招生,6 月夏季招生 (三学期制)、8 月暑期招生 (两学期制)、10 月秋季招生 (三学期制)、春节前冬季招生。宜均衡四次招生,即四次招生规模均控制在 200 万左右。

对应四次招生,可分设八次高考。4 月 / 5 月初高考对应夏招生、6/7 月初高考对应暑期招生、8/9 月初高考对应秋招、11/12 月末高考对应冬招,每次高考规模约 150 万。

高考宜全国统一考试,书院 / 学院 / 大学宜自主招生。一般应由高中 / 书院毕业生提供自荐书给书院 / 学院 / 大学申请入学,书院 / 学院 / 大学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录取。

高中升学院自荐书通常包括会考成绩、高考成绩、个人陈述、推荐信等,书院升大学自荐书通常包括平时成绩、高考成绩、个人陈述等。

推荐信通常来自学校 (优等生)、国际性或全国学科竞赛 (特长生)、地方师资发展计划 (师范生)、基层干部发展计划 (委培生)、民族地区人才计划 (民族生)、贫困地区人才计划等。

各省招生办宜改为委培办,职责改为根据本省人才需求设立专项计划、选择合适的学生推荐给各大学、订立回乡服务协议等。

调整自考体制,社会人员可以通过大学公开课程、业余课程、旁听等形式,累积一定的学时,参加自学考试 (类似于科举),取得本科文凭、专科文凭、预科文凭等,并提交论文、实验报告、设计文档等形式,通过学位评审获取学位。

−−−−

各级教育部门宜分工协作,教育部宜以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主,教育厅宜以学位教育 (硕士 / 学士 / 专业学位) 为主,市州教育局宜以学科教育 (专士学位 / 副学士学位 / 高级文凭 / 高中文凭) 为主,县市教育局宜以义务教育 (中级文凭 / 中学文凭) 为主,区教育局 / 乡镇教育机构宜以学前教育为主。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以教育资源 (校舍教室、教材教具、师资等) 统筹为侧重点,具体教育活动则应当由学校自主(校长负责制)。

宜鼓励私立教育、公有私立教育 (指名校到外地新办教育机构) 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比如毛坦厂建个「伊顿公学」级的私校也是应该鼓励的)。不宜过多强调「素质教育」、「减负」,应当保持适当的压力以确保学生掌握压力承受能力。不宜过分压制教培产业,应以市场机制控制教培产业,教育部门应当以监控质量、控制定价为主。

公务员计划分为社招、选调、委培、专门学校。社招指通过公务员考试从有经验的社会人士中招募公务员;选调是指从优秀本科、研究生中调选候选人,并进行专门的政审和答辩,从而选择公务员;委培是指挑选预科或本科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获得优、良学位,从而成为公务员;专门学校是指警察、消防员、城管等规模较大的公务员,设立专门学校 (警察学校、消防学校、城管学校等) 进行培养。

知乎用户 观是​ 发表

教育是有目的性的。

是为了洗脑?还是为了培养技术人才?还是为了教出听话愚蠢的奴隶?

我不相信高层不知道每种目的下面该如何实施。你觉得它差,但是老爷们觉得它好,你拧得过大腿吗?

不要评价。评价没有意义。

作为家长,应该思考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成为这样一个人,基于自己对学校教育了解,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是纠偏?还是补充?

作为学生,应该早日觉醒,明白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选择地接受家长和学校的教育。

当然,这种明智的家长和孩子太少了。大多数人在浑浑噩噩中赶鸭子上架,自己不卷别人也会卷,都是被时代裹挟的结果。

不需要评价,评价没有意义,内心明净,顺其自然是最好的。

知乎用户 冷月 发表

教育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前提下,下一步就是自由发展,你适合搞研究的去搞研究,适合做学术的去做学术,适合搞商业的去搞商业,没有这些头脑的我出卖体力,我卖技术,我种地。

但大前提是,任何一种方式都能保障人体面的活着,没有生存危机,不受歧视。可现在的大环境出问题了,人分三六九等,人有高低贵贱,你不逼着孩子往上爬,可能他就以后在地上爬一辈子。

这样让教育很难搞,教育无法脱离现实,无法脱离就业,明知道违背教育规律,但他却是迫切需求,教育与老师闹的里外不是人。

知乎用户 越国大魔王 发表

随便扯扯,就当说书。

看到很多回答说是为了筛选,我觉得并不全是。我们这里的高中门口每天晚上十点就停满了家长的接送车,都是接孩子上晚自习的。如果纯为了筛选,没有任何副作用,只设置中考和高考就行,平时禁止任何考试,所有学校五点放学,禁止一切补课,是有那么一两个无聊的有钱人请家教自己补,但那个基数太小,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且这东西也是靠天赋的,我妹妹从小补课,都是名师,最后也就是垃圾三本。这样又不卷,大家也轻松,贫苦子弟也更有希望,而且起到了筛选的作用。但仔细想想这个事我水平这么差都能想到,国家的智库能想不到?那为什么要向现在这样呢,让家长孩子为了升学疲于奔命,基本浪费了自己最好的青春,每天晚上停着的这些车还不环保,中央还在说要碳中和,为什么这事儿就不中和了呢。我想估计就是要这么个效果,筛选可能只是辅助功能,主要功能就是折腾大家,就像《商君书》里说的疲民,让大家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没有心思想其他事,不是最近流行一个观念吗,现代社会的设计思路就是让大家疲于各种事,不能让大家轻松躺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制订教育规划的人犯过许多积重难返的罪孽,其中之一,是以为谎言也有启迪开导的价值。有人因为真相 “缺少教育意义”,就在教学中隐瞒真相,我倒认为,只有痛下决心,决不这么干,才有望成为良师。保护无知来养成美德,这样的美德是虚弱的,一碰真相就会烟消云散。

……
教师和艺术家、哲学家、文人一样,只有感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人,受内在创造力的驱策,而不受外在权势的控制和羁绊,才能充分履行他的职责。现代世界却难以找到个人的容身之所。 一个人可能位高权重,身为极权国家的独裁者,或工业国家里有钱有势的富豪,然而要在精神领域保持独立,免于高度组织化力量的左右,却越来越难,何况这种力量正控制着芸芸众生的谋生之道。如果这世界还想受益于最高明的心智,就该找到一些办法,为他们留下余地和自由,就算身在组织之中。这需要对掌权者着意加以限制,需要清醒认识到必须赋予某些人相当范围的自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对艺术家还能这样考虑,我们时代的强人对尊重杰出天才却似乎更觉为难。我们这时代有种狂躁的气息,对文化的精华怀有敌意。一般人充满着恐惧,因此也不愿容忍自由——那是他们自己就不觉得需要的。也许我们应该首先期待一个稍稍心平气和的时代,然后才能指望文明的呼声重新压倒政党精神的呼声。与此同时,重要的是,最少总得进一步认识到组织所能做的事是有限的。凡制度总该留有余地,允许例外,不然的话,最后将毁灭人性中所有最美好的东西。

——伯兰特. 罗素 写于 1940 年 6 月,至今未过时。教育的现状,跟老师尴尬的处境有很大关系。有人说老师这份职业是 “戴着镣铐跳舞”,挺恰当的。

知乎用户 来来往往 414​ 发表

不考虑别的内容,只想谈谈我的专业体育,中小学体育教学才是中国教育最凄惨的内容,也是最让人想哭的环节。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但是到现在为止,中小学一周到底上几次体育课还没有准确的说法!上什么内容也没有准确的说法!大课间玩的很溜,但是全世界也就中国人玩吧?

国外早就把体育从 physical education 改成 physical activity,其核心就是把视角从简单的体育教学扩展到所有跟身体有关的活动,课外课内的活动都是体育的范畴。上体育课算 PA,课外活动,跑步回家,课外上培训班都算 physical activity。据资料,19 世纪开始伊顿公学每周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约为 23 小时,同时其学生文化课成绩同样也不差,升入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的比例妥妥的世界前列。伊顿公学的办学质量丝毫不亚于衡水中学吧?那么国内青少年一周,一年活动到底应该为多少时间呢,是不是每周锻炼时间长了就会影响文化课学习?那么到底一周 168 个小时,怎么安排才能促进学生劳逸结合,身心两方面同时发展?中国几亿孩子,那么多实验中学,实验小学,难道不能摸索出合理的模式?非要让大家跟衡水一样,一天 10 几个小时用于学习?那还谈什么德智体全面发展?

欧美各国对于体育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功的规律。比如一次运动时间的最佳组合,想想一场足球比赛,一场篮球比赛的时间设置,也就是欧美教育界认为的一次体育活动的最佳时间。一场足球比赛 90 分钟,一场篮球比赛的时间为 48 分钟,其实算上暂停和正常休息,篮球和足球比赛的时间基本上都是 2 个小时。但是国内那个学校安排学生踢全场?多少中国孩子能踢满全场足球?

在青少年成长的二十年时间内,从几斤重的婴儿成长为大姑娘小伙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那么应该让孩子跑多少,走多少,晒多长时间太阳,淋多少雨,在冰天雪地里面跑多少时间,才能让其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包括内脏,骨头,肌肉,皮肤,体温调剂能力和免疫力等,甚至于性激素分泌程度都达到健康,至少达到正常人的程度,才是体育真正的目的!

想想欧美各国让孩子踢足球,在草地上晒太阳,摔倒,奔跑,冲撞。玩冰雪运动,最起码在寒冷的环境中不感冒吧?国内多少学校会组织孩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活动,组织学生玩雪?看起来是呵护,但是实际上是在剥夺了孩子接受大自然锻炼的机会!

再瞅瞅国内十几年体育教学的结果。近视眼率多高?那些连胡子都不长的男孩子,那些纸片一样的女孩子,很多男生一个引体向上都拉上不去,一眼看过去就是贫血的女孩子真的符合体育教学的原理?这样的体育搞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有的人不感到羞耻?

这才是中国教育最应该反思的地方!德智体全面发展搞了几百年了,毛主席写体育之研究也 100 多年了,提出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也几十年了,即使总设计师提出 “足球从娃娃抓起” 也几十年了,青少年体质不说数据,只看近视眼发病率你就会头疼。何况看不到的骨骼发育,心脏发育,内脏发育,那些从来不会顶着大太阳踢满全场足球的孩子将来能保家卫国?能管好自己就不错了!打仗的时候会给战场安个空调?看看欧美冬天玩冰雪运动的孩子有多少,夏天在烈日暴晒下踢足球,打网球,棒球的人有多少?这才是妥妥的国家安全和大众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每年中国新生儿已经掉到 1000 万左右了,我们怎么保障这些人能顺利健康人吗?能保证一半不近视?能保证男生长胡子雄性激素分泌量正常吗?能保证女孩子雌性激素分泌正常吗?那些没胸没屁股的女孩子真的叫健康?

体育也许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他是培养健康人的关键环节,如果不能保障大部分人健康,还喊个毛的发展?

知乎用户 单程宇航员​ 发表

先说结论,我目前的所有思想,和所谓的学校教育几乎一点关系没有

「中国式教育」

不教健全的人格,不教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不教如何赚钱,不教社会运行的真实逻辑,反而灌输的只是完全脱离实际和应用的知识,教的是等级观念和服从意识,培养的是焦虑紧张的心态

要不是我持续对于自我的思考以及我的天赋

我早就沦为被大流人群推着走的一份子了

但还是要感谢我的一些活动,经历,家庭和遇到的你们这群人

家庭让我选择了更自主的一条路

环境造就了我这个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令人作呕的硬板凳,一天的无实际意义的课程,

6 小时睡眠,人挤人的食堂,劣质的操场和产生焦虑的考试

你管这他妈叫做教育?你管这他妈叫做青春?

磨性子都他妈变成好词了是吗?

失去梦想和自由都他妈被称为优秀学生了是吗?


写给家长

可以选择性让孩子去背古诗,但一定要知道 古诗这种东西远没有绘画创作,音乐创作,甚至是在游戏里创作要对孩子有帮助的多

这个世界没有人会在意你会多少首故事,你的脑记忆量和储存量有多大没多少意义。

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有备忘录,有计算器

再去学习如何记忆, 学习如何计算, 那不就是在退步吗?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独创性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当我们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有何意义,甚至家长也不知道这件事情有何意义的时候

再去做, 那和奴隶有什么区别?

心理学有一个经典的案例,一个蚊子被关到玻璃杯里,一直在冲撞玻璃杯,一直渴望自由,一天后,发现玻璃杯根本出不去,就停止了挣扎,第二天,人类把玻璃杯打开了,但蚊子再也没出去

这叫做_习得性无助_

在孩子还没有停止挣扎之前,让他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很多人 18 岁的时候已经死了,但他们 80 岁才埋。

死的是思想和渴望自由和追求梦想的那颗心

留在世界的不过是一团行尸走肉

别让你们的孩子变成社会的奴隶

——以此回答致敬你我虽略被磨平棱角,但仍追寻光芒的人生

知乎用户 欲知​ 发表

就当下来说,绝大数家庭的子女的培养目标是获得基本知识并具有基本生存能力,成为产业链中的基本服务人员,别谈创新创造,你还没资格和能力,创新创造也不需要那么多人,我们的头部企业还在抄袭别人呢,临摹阶段,技能都还不熟练,谈啥创新呢?我需要的只是工具不是人好吗?

但是对父母而言,我们要的是一个健康而又有学识、修为和能力的人,希望他们能过好一生,那自然现有教育显然是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你能改变吗?不能,那是长期的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我们能做什么呢?自强不息呗,还能如何。

父母多学习,多努力,给孩子额外的教育补充,指导更全面的更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向和发展方向,等待不如改变。

知乎用户 Naki C​ 发表

我们的教育到底出错在了什么地方。

就是,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帮助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过程,发现自己本身是谁并协助 ta 成为自己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过程。是鼓励教育。(点燃一把火)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提前默认了一个前提就是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教育是在这白纸上画上教育系统想画上的各种涂鸦,并且预设每个人都应该是完美呈现画面的(考满分 & 达到各种人为制定苛刻的规矩要求),谁不完美谁没考满分谁没完全达到规矩,谁就是错的有缺陷的差劲的劣等的,应该受到惩罚和纠正,所以是惩罚教育,完美主义教育,并且把每一个不同的人都生硬地画成了同一幅画。(或说灌满一桶水)

完全无视了每一个人生来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有和别人不同内容的灵魂,就是有一个 “自己” 的,不是一张白纸,也无视了每个人想要成为并且应该成为的是不完美但真实且进步的 ta 自己(每个人本身不同的那把火),而不是千篇一律人人一样的那张完美画作。

知乎用户 Daniel 发表

现在的教育的确不好,

但是我找不出比当前教育制度能覆盖全民族,几亿人,又尽可能足够公平的教育制度了。

毛病谁都会挑,但当决定权在你手上时,你确定你能做得更好吗?

知乎用户 朵白​ 发表

大一大二痛苦不堪,因为预见到了理想破灭现实残酷的未来。然后合上了那些让我痛苦的书,停止了那些让我痛苦的追问,在学校和社会上扮演一个适应能力良好的角色,努力让自己在入睡前什么也不要想,只要我不去深思一个人应该如何活在世上,此时此刻我便是幸福的。

逃避现实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不要树立太远期的目标,过好一日算一日,过好一年算一年,能拿到手里的先抓住,并假设所有的承诺都无法兑现,如此,不会失望,不会愤恨。清醒地知道人生高低起伏,所以辉煌时扒住饭碗多吃两口,多存点余粮,低谷时也不气馁,靠着余粮度日。不要假设所有的倒霉事都不会降临,做好预备计划,就没什么可以担心的。再坏的事情,发生了,也只能硬着头皮面对,如果难以承受,那就让自己麻木好了。

教育编织了一个幻梦,让迷信它的人惨痛非常。

知乎用户 潘大人 发表

教育这个词,包括 “教” 和“育”两方面,无论哪一方面,都不是简简单单的 “做题” 二字能够概括的。现在的基础教育,最好的校长,是混淆了 “培训” 和“教育”的定义,然后把做题当成了培训的唯一内容。次一级的校长,是把做题当成了目的。最糟糕也是最常见的校长,是把严管当成了目的本身,当校长就是为了管人,办学校就是为了搜罗管制对象。

知乎用户 虚无缥缈 发表

青蛙为飞行伤透了脑筋,

乌龟为跳跃天天补课,

天鹅学鸭子游泳弄得不伦不类,

乌鸦嗓子不好, 歌咏课及格无望。

期末考试, 平常表现处处一般的刺猬以综合分最高摘取了桂冠。

学员们怨声载道大喊不公平。

可有什么办法呢

知乎用户 我哈哈哈笑 发表

应试教育是过筛子,你会发现本科生以上的智力 / 思考能力 / 学习能力是真的强。

但是专科生以下,动手能力和情商高的人也能混得不差,所以会有一种社会不看教育看经验的说法。

最后,勤奋也饿不死。

其实不是教育的事,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白领和蓝领,甚至地摊、个体户都没什么区别,白领动脑,蓝领动手,个体户辛苦点但是机会也很大的,你白领赚一个月房租,个体户一年存 20 万。只是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家长附议应试教育时说的都是好好学习以后赚大钱和白领就是光鲜亮丽的有面子的这种糟粕教育。

高中毕业进厂拧螺丝的,都知道存钱继续上升。有的事,怪自己看不透,别怪应试教育。

人堆人的国家,就不要大放厥词说什么先培养动手能力不要应试教育的屁话了,甚至有些专家还说不用学英语。服了,先不说外贸是三架马车之一,打小学英语学的不是他国语言,更多的是自小的认知和眼界,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中国,还有更多的国家,更广阔的世界和文化。

现在谈应试教育还太早,等有钱了,自然而然最先优化的是教育这块。

211/985 的学生还迷惘,你们去麦当劳端盘子算了。

知乎用户 玟玟 发表

出国留学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摆脱了打压式教育。

知乎用户 水木易寿方可不负华年 发表

不得不承认许多东西需要革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教育也在不断地改,但总感觉教育改革搞得太慢。

知乎用户 乡村中年 发表

教育行业从业者,说一下英语教育的问题吧,还是一线城市的。

一个总体的特点就是:部分英语老师水平有限,导致教育理念落后。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喜欢讲语法,还是 20 年前我们那个年代的方式。也喜欢考语法,比如,十年前高考中已经被淘汰的钻牛角尖的语法选择题,各大高中仍然趋之若鹜。

2, 喜欢装 C。什么高级词汇高级语法都是老师们的最爱。比如,某顶级高中英语老师给学生英语作文的评语是:语法结构不够复杂。殊不知,“复杂” 绝不是个褒义词。原因可能在于,专业没学好,只能靠装 C 糊弄住学生。

3, 把英语写作课搞成了书法课。谁写字漂亮谁就得高分,这种风气再次证明,老师们整体水平很差,不知道怎么教写作。

以上仅仅是从我熟悉的一个小的方面评价中国教育。

如果要从整体来看,历史,政治,道德与法治,甚至是语文,这些科目的加入,灭掉了人的逻辑与理性,让中国教育本质完全变成了 brainwashing.

知乎用户 双截龙 88 发表

老子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道家第一次垄断教育,是田氏代齐之后,田成子建立稷下学宫,捧黄老道家为显学。第二次垄断教育,是吕雉和窦太后时代的道家专权。第三次垄断教育,就是北宋王安石时代在科举中大兴道家思想,并且引入八股文,从此道家思想祸害至今。

所以你现在接受到的教育,不是开启民智的,而只是混淆认知的填鸭式教育。既没有批判性思维,又没有培养你独立分析和资料搜集的能力。

知乎用户 文刀刀​ 发表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should be discovery and creation.

At present, the state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ve awakened, and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have also awakened, that is, we find that we have to start to carry out national innovation.

But the driving force of innovation should be discovery and creation.

But what do we do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to school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What we have been doing is constantly reciting other people’s research results and inventions. Then there are a lot of examination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se tests is to test whether we remember the fruits of other people’s labor.

We’re about to work, we’re about to discover and create and innovate, but we can’t do anything.

And then we just imitate.

Then we drew the tiger as a cat.

Then we gild the Lily.

Then everything we do is anticlimactic.

Then we are constantly forcing ourselves that we should have national self-esteem and self-confidence instead of worshipping foreign things and fawning on foreigners.

And then we all fell into deep pai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our education is a failure. But we know that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 century-long project.

Our nation has become accustomed to recalling history, talking empty words, doing everything in an anticlimactic way and doing things hastily.

Our country and our government are very powerful. We have good policies and goo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Personally,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our executors have not executed well.

Our executors are used to deceiving their superiors and deceiving their subordinates.

Our executors have deceived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What are the pioneers of ou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professors, doing?

They are busy getting promoted and making a fortune all day, eating, drinking and playing all day, trying to take advantage of students, and peeping at girls going to the toilet!

The reason why a university is called a university is that there are masters.

But our masters are peeping.

Therefore, our education is wrong in the direction of implementation, not in the education itself.

知乎用户 黑子篮球哥哥 发表

传统教育路径大致如下: 小学 6 年全日制 + 初中 3 年 + 高中 3 年 + 大学 4 年 + 硕士(3 年)

小学主要是 语数外, 初中大概语数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高中大概:语数外,物理,生物,化学

下面说一下,这个教育真正的价值。

首先,小学 6 年 的语数外 ,水准比较低,其实际意义不大,对于绝大多人来说,都是浪费时间,

6 年的时间过长了,这么长度时间教授的一些低级科目,意义不大。剥夺了童年的玩了时间。

初中: 语数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除了英语有一定价值,其余的价值几乎为 0,

语文,语文对于不从事文学方面的人来说,其意义几乎为 0,如果说多读一些诗歌,文章确实有好处,但是如果用

考试的形式来考察这些,就变的完全没有意义了,语文教学基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数学:初中的数学开始走解题技巧方面的培养,这些对于真正的数学研究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生活工作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初中的数学基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英语:有一点意义,但是帮助并不大。

其余的科目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多少那个时候学的知识?你仅仅记得的那么一点点对你的生活工作事业有没有实质帮助?

这些科目,对于从事专门研究的人来说都是入门水准,而对于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的人来说,就是在浪费时间。

高中: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

几乎没有意义,高中又加强了应试技巧的培养,训练了解题家,但是这些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语文没有意义,原因同上。物理生物化学也没有意义,同上。

数学:此时高中开始加强解题技巧了,这对于高等数学学习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反而有害。对于不走数学道路的人几乎也没有任何意义。

英语:有一点意义,但是仍然侧重在读,听说,写方面几乎为 0,属于哑巴英语范畴。

综上,这 12 年的教育,除了基础汉语,和基础数学常识,基础英语之外,其余的几乎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纯粹就是在浪费时间,小学基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初中,高中 浪费了大量时间在解题技巧和死记硬背的培养方

面。

再看看大学的教育,以复旦大学数学系为例。 据可靠情报透露,复旦大学数学系老师基本就是照抄书本,把书读一遍,抄一遍完了。

国产的大学教育水准远低于欧美水平,老师水准偏低,当然如果学生自学能力强,大学的课程还是有一点意义的。

但是,无论计算机还是数学,和欧美差距比较大。但大学基本靠自学了,已经不能称之为教育。

所以,大学没有教育。研究生类似。

综上,12+4+3= 19,国内的 19 年教育,总体来看,基本就是在浪费时间,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基本全没用; 英语有点用,但是没学到家,属于哑巴英语。

数学除了基本常识之外,其余都是解题技巧,几乎无用。高等数学教育大学的基础课程还 ok, 但老师水平不行,也不能称之为教育,属于自学范畴。

大约 6 岁上学,到大学毕业,22 算。这期间的教育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全是在浪费时间,大部分课程没意义,部分有意义的课程侧重于解题技巧,也没有实际意义。

也就是说国人在这个教育体系下,扣除其中 3 年算有意义的部分,

也就是浪费的时间至少在 13 年以上,甚至更多。

如果承认以上事实,成立,就不难推出一些常识,比如,中国没有数学家

你想想,正常教育体系下,先被浪费了 13 年,还能当数学家吗?关键这不是浪费,这个教育会让人产生一种错

觉,就是 你自己很厉害的错觉,毕竟你经过了中考,高考的应试,层层选拔出来的人才。但是因为学的东西本质

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所以实际上就是所谓 高分低能。

对比可以参考美国的 SAT 考试,部分国人反应数学很简单,对啊,那必然简单吗,你不是专门研究数学的,学那些解题技巧做什么?

但是美国的大学的数学水平是很高的,但这都为适合做这方面研究或者确实感兴趣的人准备的,一般人也不需要学,学也学不会。

其实,这篇文章并不难理解,简单概括如下:

1,教的东西大部分没用

2,少部分有用的,侧重于解题技巧培养,而解题技巧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3,核心知识体系落后欧美太多,教的都是过时的东西

以上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国外毕业的回国之后,会得到比较好的待遇,说明国人自己也知道,国外的教育要好一

些,但是很多自己仍然会把小孩 送到这个 教育体系下 培养。

这看起来是在培养,实际就是在毒害, 想想,13 亿人口,每个人出生 6-22 黄金时期,浪费了 13 年在没有多大意义

的事情上,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是因为大家都在局中,已经感觉不到了。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还很多, 我发这篇贴是希望更多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那有人说,我处在这个环境下怎么办,建议要么送国外,要么自己培养,毕竟交给学校是不靠谱的,言传身教才是好的,

其实真正的教育,远远不止那些课本知识,那些都没什么用,眼界,格局,独立思想,让他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这

些都比那些东西重要,为了一个 敲门砖,浪费 10 多年的青春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然后把一切可能变为不可能。

这是一个悲哀。

知乎用户 蓝色的风 发表

典型的树长歪了怪树不怪土。

先不说高中应试教育,就姑且当作高考的必须品,因为活到今天我还是认可中国高考会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所能经历的最公平的事,以后的硕士,博士,公务员,各种资格证的考试都不会有那么公平。

也许高中老师都安慰过我们,高中忍一忍,拼一拼大学就好了,大学真的好了吗?我内心一直揣着疑问,本科找不到就到硕士找,硕士没有找到就到博士找,但每前进一步我都没有找到答案,除了越来越血淋淋的现实。学术圈真的是烂到了骨子里,如今学阀林立,大搞家族制,世袭制,选边站队,灌水抄袭,我不知道有几个大学或者有几个大学老师的重心是在对基础的教育上。让我坚持下去的可能就是还有那么极少部分坚守的老师,他们把自己当做老师,但在大环境下太微不足道了。

传道授业解惑,教育,可能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考大学要综合的成绩,但那些在某些领域优秀的孩子呢?因为单科成绩不行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为什么一道题的答案可以那么死板?为什么必须完全按照答案给的内容给分?中国的教育到底在培养什么啊?高贵的做题家?为什么一天可以上 8 节课 4 节晚自习,一天可以只睡 4、5 个小时?凭什么限制我的兴趣?喜欢什么就去追求什么不好吗?我不喜欢语文政治历史,死记硬背,偏题怪题,学习学到我想死

知乎用户 满分激光枪​​ 发表

我不觉得应试教育有什么问题,我蹦迪喝酒时常会遇到许多抨击应试教育,大谈格局的有钱人,我总会在心里暗暗的骂一声 NT。

教育的本质就是确保你掌握了关于这个国家、社会的基本知识,很多人说,教育不应该专注于学科,而应该专注于培养学生成为怎么样的人。

私以为,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他需要内省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在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做人,没必要强迫自己的理念给学生,告诉他道德和法律是什么,告诉他这个世界的模样是什么,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已经做到的事情。

阅读全文:

有没有办法一边蹦迪一边考上名校?

开在衡水中学里的夜店2021,中国夜店,全员世界名校

知乎用户 岳嘉良 发表

一地鸡毛。

一、学校

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书本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呢?幼儿园阶段怎么上,怎么收费,普惠型幼儿园能普及吗?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能撤一个是一个,我读到初中毕业,都换了五六个学校,读一个没两年,就撤点并校。

卡高中阶段的升学率,是要分流一部分人去上职业高中,职业高中怎么建设,学校教学水平怎么提高,社会认可度怎么提高?是有专家学者提出,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同样重要,上职业高中、大专院校也很好,让他们的子女去,他们又不愿意了。

大学教育,这么多水课,怎么就不能取消,老师和学生都心知肚明,还要浪费时间精力金钱。没有好的政策和激励,好的老师都人往高处走,留不住人才。

二、老师

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太大了,有的同学,读书时候混日子吊儿郎当道德品行都有问题,都能混进教师队伍。也有 985 的硕士进到教师队伍里来,差距一目了然。现在的乡村教师编制、新机制教师编制招聘考试,有多少岗位,都没人报名。又要马儿跑,又不给草吃。年年都在讲要提高待遇,要保证和当地公务员一样的薪资水平。说来说去,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给乡村教师一个月一万工资,你看有没有人去报考。一个月给个两三千块钱,人家真的去奉献社会了,不用吃饭了?

大学老师,工作重心在搞科研,科研出成果好评职称,就算搞不出来啥成果,也要想想办法,找找关系,发点文章。教学?忽悠一下得了,反正一个 ppt 每年都可以拿来用,学生听不听得进去?那就没人管了,期末能过 60 分就行,挂了也无所谓,老师又没责任,又没升学压力。

三、学生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基本不存在的,在学校就是顺其自然的。有的家长可以教,不会的题可以解答,那家长没时间的怎么办,留守儿童怎么办?唉,问题太多了。

四、教育理念

就是应试教育,好的学校要考进去,认分数排名就行。初升高,考的不好,读大学的机会都没有。

五、监管

营养餐、学生奶出问题的还少吗?近期天津搬出来的学生配餐公司的问题,还要靠良心员工曝光?还有某校长痛哭失声,说配餐公司是教委指定的。学校食堂吃的食物中毒的也不少,我小时候就经历过。监管在哪里?利益勾结何时才能被打击消除?

上述的都是我经历过的,了解到的。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希望以后的小娃娃能快乐地接受教育。

知乎用户 我是谁 发表

目前,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而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学生创造力的缺失。我们国家在尖端技术层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些无疑都显示了我们创造力的缺失,而这又与很多方面息息相关。

第一,教育的选拔分层方面。目前,教育的选拔分层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初中升高中,五五分流。二是高考。三是研究生考试。而在这几种考试中,主要选拔的重点是知识与应用的能力,看重的是知识,而非是每个 “人”。人与人有不同,有的人天生早慧,而有的人却是大器晚成,有的人拥有着对专业,对学科更多,更好的理解,却在一次或几次失误中被淘汰,而有的人对应试技巧有着较高的领悟,因此能拿到不错的分数,但却没较大的思考能力,也无太大的创造能力。这样的分层选拔不够细节,不能真正分层选拔出对学科专业有着思考能力的人才。

第二,教育考试的局限性。目前,教育考试中的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各类考试,都是主要选取课本上的几个知识点,对它们的应用与理解来出题,题目有的有较高的理解度和自由度,比如以语文为代表的文科专业,也有的有着非常严密的解题步骤,有着固定答案,比如以数学为代表的理科专业。但这些考试说到底也只是考察书本上的一部分知识,必然无法做到全面,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有的人刚好复习到了一个知识点,但他的专业能力其实一般般,而有的人可能刚好未复习到这个知识点,但他对学科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都非常高,这种考试的局限性就导致了在某些情况下,考试变成了一个比运气的比赛,谁运气好,谁就能拿到更高的分数,谁运气差,就只能自认倒霉。

第三,关于考试的模式和目的,目前,学校可以说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中考,高考,等等,各种考试,为了这个目的,学生在初中就被老师灌输考试的重要性,所有的意思就是只有考个好的学校,将来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有更好的人生之类的话,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卷的根本原因。但是教育的真正目的真的就是为了工作吗?我认为这不应成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以工作为目的,那么考一个好的大学,上一个更有利于工作的专业,在上学期间再出去,各种企业实习,海外留学,拿一个更好的教育背景等等等等,这些的确会成为一个最佳的选择,但是教育的目的真的是这些吗?当我们都忙着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时,那研究创造这些事情又该怎么办呢?应该去研究去创造的人,不去研究创造,这无疑是人才的流失,而我个人认为,教育应该是教育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对学科知识有更多自己的理解,从而将自己的创造力,研究能力提高的一件事情,至于工作,应该是教育其中一个目的,但却不应该成为最终的教育目的,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得从学生学习的所有阶段入手,改变思想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改变方法。

而对于目前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其最终的根源还是在于各种考试,包括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在内的很多考试,我对于这些考试改革的建议是附加计分法,在考试卷子上设置一个附加题,分值大约占试卷总分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附加题不做试卷可以满分,要是做了附加题,那就要在总成绩上加权重新计算总分。

利用这种加权计算法,就会产生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卷面分高,附加题分高,此时,因为卷面分高,附加题分也高,所以考试成绩会越接近满分,此时提升的分数会相对较少,但是能让高分者越接近满分。

第二种卷面分高,附加题分低或中等,此时因为附加题分不高,所以考试成绩会下降,这种下降可能会相对较大,所以不建议不会做附加题的人做,对于附加题,只能做到中等程度的,那也没必要浪费考试时间。

第三种卷面分中等,附加题分高,此时做附加题会相当于一个大题,对区分选拔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种卷面分中等,附加题分低或中等,此时,相当于卷面分高的人分值减少会相对较少,但是还是会导致成绩降低,所以不建议做。

第五种,卷面分低,附加题分高,此时,附加题对于成绩的影响将非常明显,做一个附加题,分数很可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第六种卷面分低,附加题分也低,此时,附加题对于这些人来说意义也不大,不过还是不建议做。

第七种,不做附加题,此时,成绩将是原来成绩,不会产生变化。

附加题的产生将对中高考之类的考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可以更加精确的选拔人才,让考试拥有更多的细节。让学生发展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附加题的特点:①要能引发学生思考,有思考性。文科学习不是非要设置正确的答案,根据学生创造思考的大小评分,对于理科的题目,要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加强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②附加题的设置要适应学生心理和年龄发展特点,对于中考可以做出一些让学生对学科,对世界浅度思考的题,对于高考可以做出一些对世界,对科目专业中度思考的问题,对于研究生考试可以做出一些专业性和思考性都比较高的问题。③附加题的设置可以稍微难一点,但要尽量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能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设置附加题的好处:

①在选拔作用上,更有利于选拔出有才能有创造力,有研究能力的人才。

②在培养作用上,有利于培养出有思考能力,对知识应用更加灵活,对世界有更多认识的研究性人才

③附加题的设置可以对考试,对社会发展造成更多元的认知,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在社会阶层上,更有利于发挥教育的阶层流动功能。在同一学习水平下,谁更善于思考谁就能在教育上取得更大的优势。

⑤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更有利于人才的发掘,减少人才的浪费。

要是能按照我这个方法改革教育考试,那教育一定能越办越好。

知乎用户 忘忧玲​ 发表

只说一部分吧:

应试教育是为了保留社会上升通道、维持社会稳定而要求教育的本职工作做出重大牺牲的产物。

有得必有失,既要又要,不存在的。

至于这种牺牲大到什么程度方才不可忍受,我打个比方,加班和竞争并非坏事,但无节制 996 必然弊大于利。

而现在的教育负担,总体上是否已经越过了性价比的奇点,进入得不偿失的 996 阶段,我觉得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只能这么说:若强度上升到衡水中学这种程度,则可确定已进入 996 式的恶性循环。

知乎用户 慢叔叔​ 发表

特别强调,对于写任何答案的人,我没有任何意见。

但是我对你写的内容,观点,那有比较大的意见。

我看了下面一个高赞答案,的的确确,不忍直视。

韩寒很早以前有一本书,叫做,通稿 2003

那会儿我上高一,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哇塞,觉得好酷,好帅啊,说的好对。

跟这位老兄说的,一模一样。

包括但不限于什么,历史没用,古人干了啥跟我有鸡毛关系。数学没用,买菜又不用高数。地理没用,有天气预报就行。政治没用,学这玩意儿干啥。

等等等等。

兄弟,现在是 2022 年了,你居然还这么认为,真的是。。。

就不说啥高深的道理。

比如你问,学理科的,为啥要学古诗文。

我大概引申一下,也可以理解成,为什么要学语文,会说话不就得了?

真不是。

会说话,人人都会。但是每个人的表达能力,真的是千差万别,差距确实存在。

啥叫表达能力?就是把一个事儿说明白,这就是表达能力。

你觉得哎呀这我都能说明白啊,这又不是傻子。

不是。如果你见的人多了,上至一些教授,有头有脸的,下至一些建筑工人,甚至于没文化的乞丐。

你就会发现,就一个最简单的事儿,许多人都说不利索,说不明白。

再或者,你肯定见过,移动联通营业厅吵架,银行窗口吵架,医院吵架,各种窗口单位吵架。

绝大部分情况下,就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事情,简单到,交五块,送一块,还是交十块,送两块。就是说不明白,导致的错误。

真不是你想的这么简单的事儿。

接着说。

我是学文科的,我并不知道你说的这些公式是啥。但是我大概瞎猜,兄弟你数学物理应该还行。

首先从你这段话本身而言,如果说单纯的从答题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划掉,删除,因为对于问题,评价中国教育,实在是关系不大。这就属于上一段的问题,为什么要学语文。就为了理解问题,阐述的时候,紧扣主题,清楚明了。

你写这一堆,啪叽。

跟主题没关系,划掉。

其次,就内容而言,你说,这些东西不讲怎么来的。。。

要知道,对于一个高中班级而言,简单说就是学习很好的,几个,学习很差的,几个。

学习好的就如老兄你,对于这些东西,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不好的,不提。

那中间的绝大多数呢?

讲怎么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用来答题。

这是中间那部分人所需要的内容。

高中不属于基础义务教育,但是也不属于高等教育

它没有必要,一部分学生也并没有这个,要知道公式怎么来的需求。

只需要记住它,写出答案,这是高考致胜的关键所在。

顺便再说一下语文。

许多人都觉得,语文就是东拉西扯,作者自己都答不出来的内容,让学生答。

真不是这样。。。。

你要说有没有这种情况,是有。

但是你知道作者写的这个题,到底出自哪里?谁出的题?到底题是什么?

不知道。

就看了个热闹。

如果语文高考,出现了一个题,作者自己都写不对,这是要出极大的问题的。

语文考题中,除去客观题之外,就是阅读题最多。

我仔细做过阅读题。

阅读题的大部分答案,真不是大家想象的,东拉西扯。。

阅读题的大部分答案,绝对是最低程度的,绝对有标准答案的题。

真不是什么,让你写这个花怎么好看,这个人怎么样,这件事怎么样,让你写一下,你可以胡编乱造,进行发挥。这种题也就一道,写写看法,但是也绝对有明确的答案。

所有题,都是以下的客观题。

类似,这个人吃饭,他吃的香不香?

他吃的香,或者不香,绝对是在文中有明确描述的,百分之百的确定描述,不是说你能自己胡编乱造一下,发挥一下。

那还考个什么劲儿?那直接把题取消,考作文不就得了?

我真的建议大家去做一下阅读题。

阅读题来说,并不是考你感受,是考你最基本的阅读,查找信息的能力,这个信息是百分百的确定描述,绝对不是模棱两可,你写这个也对,写那个也行。

第二个,作文题。

作文题,是考你最低限度的,能把一个事儿说清楚的能力。

比如,不加任何修饰的一段描述。

我开开门,脱了鞋子,换上拖鞋。

这就是及格分,你描述清楚了这件事。

稍微修饰一下。

我哆哆嗦嗦的开开门,坐了五分钟,才有力气脱鞋,换上断了一条带子的拖鞋,拖着脚走进卧室。

行,这就好一点,七十分了。

至于你所理解的无病呻吟,至少要跟主题有关系。那个不叫无病呻吟,那个叫修饰,或者具体描述,或者什么。

并不是真的让你无病呻吟,胡扯八道。。

语文教育是存在很大问题,但并不存在考试胡扯就可以得分这种问题。

写太多了,就这样吧。

欢迎私信交流。

慢叔叔

20220324

15:45

知乎用户 kiiiii​ 发表

所有人都知道,现行教育制度问题很大,急需改革,

但没人知道前路在哪,如何改革。

所以只能慢慢摸索,

像现在这样,挑选试点,一点点尝试改革。

最遗憾的是,

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哪套制度,能比现行制度更好。

要么是师生素质达不到,

要么是财政投入达不到,

要么是基层管理达不到,

要么就是无法兼顾全体国民的利益,

再加上两波人在斗法,

一拨人坚守初心,坚持全民教育,全民选拔,给底层人民留一个上升通道;

这波人很少,但他们还在掌权,而且是政治正确。

另一拨人希望垄断教育资源,推动阶级固化,让自己的子孙依旧是人上人。

这波人很多,但他们是政策的执行者,所有政策,都得经他们的手。

所以上层的教育政策,有时就很 “精分”。

至于如何评价,那得取决于屁股在哪。

反正我家穷,肯定是支持第一拨人的。

知乎用户 没说往事如烟 发表

说一千道一万,教育目的还是太偏重社会本位论了,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婚恋教育严重缺位,一边是教科书和高考作文不断展现宏大主题和宏大叙事,一边连 985、211 的年轻学子都对个人人生选择感到迷茫和困惑。

题主是高一在读生,那你现在努力读书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专业和职业方面的规划,以免一不留神耽误了青春。为说清生涯规划这个问题,不妨把中国教育体制来跟美国、英国的教育制度对比一下。

美国绝大部分大学本科,选专业很自由,入学后选课也很自由。美国本科的理念是假定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想好未来要干什么,他需要在大学里发现自我、寻找方向,本科教育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宽泛的教育、自由的空间。

英国(以及承袭了英式教育体制的其他很多国家)的学生在中学时就大致确立了专业方向,学校会为此提供诸多辅导。英国的 “高考”A-Level 共需两年时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大学本科要攻读的专业,自己选读课程。较好的中学往往会开设 20-30 门以上的课程供选,而学生通常只要在第一年选修 4 门功课、第二年 3 门功课 (是第一年课程的延续)。比如说,如果本科想读商科或金融方向,那么在 A-level 阶段就选择经济学、会计学、商务研究、数学等课程;如果将来想攻读建筑,那么最好就选择艺术设计、建筑学、数学、物理等。英国的 A-Level,既是高考,又像大一。

而中国的教育体制是:

1、高中阶段像美国。不会过早涉及专业,学生也不需要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个文理科、埋头苦战高考即可。在中国,高考分数几乎是决定性的,不像美国的 “高考”SAT,其分数在大学申请中并不占绝对比重。

2、本科专业的封闭性又像英国。一旦选定了专业,便限制得很死,换专业很难。虽然几乎所有大学都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但大部分同学最终并没有成功的转换到自己想读的专业。自由选择的空间非常有限。

3、大学课程设置又有点像美国。英国的本科课程设置是直奔主题,跟专业不相干的课程相当少;而美国则专业锁定性很弱、很宽泛。中国的本科课程设置看起来有点像美国,但其实又不是,它会强行开设很多 “素质类” 课程、基础性课程,占去很多的学时,而结果就是:既不像英国那样干货满满、强攻 Major,也不像美国那样广泛采撷、点燃火种。

残酷的现实是,如果一个中国的高中生跟随中国教育体制,高中阶段埋头高考、不问方向,他很有可能就会在高考后录取到一个自己不适合的专业、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这样的学生在大学里比比皆是。然后,因为转专业很难,于是不管他喜不喜欢、适不适合,他都只能在大学里含着泪把这个专业读完。若想有前途,在评奖学金 - 保研 - 留学 - 求职等环节提供优秀的绩点,他更得忍辱负重,违心地努力迎合。

这种悲剧,年复一年地在中国上演!无数学子的青春被蹉跎、人生遭践踏!于是很多选错了专业的大学生,大一就开始考虑考研的事儿,这实在有违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初衷,但对学生而言,也是无奈之举。

然而,考研也越来越内卷!(今年不少考研学子应该深有体会) 以热门的泛金融、大商科等专业来说,每个专业的竞争都属惨烈,学术硕士招生名额屈指可数,其中还有很多名额留给了保研生;即便是专业硕士,也有一定名额是留给保送生的;而动辄十比一、甚至几十比一的报录比,这还叫人怎么考?!

所以,个人酌情建议成绩好的同学力争保研、家境好的同学考虑出国读研。英美硕士是申请制,多申请几家,总归能拿到 offer,并且有更多更适合的专业可以选择。国内考研几乎就是单打一,一旦没打中,调剂成功是小概率事件,这一年的准备就白废了。

那么,占比最大的、成绩中等无望保研的、家境一般无力留学的同学,怎么办?破解之道是:中学阶段尤其是刚进高中就早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英国孩子早点确立专业方向,争取在高考时录取到自己相对适合的、感兴趣的、擅长的、未来社会需求又较广的专业,做好本科毕业即就业的准备,依然有可能创造成功幸福的人生!

一个学生,能早早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中国都属难得,剩下的工作便是:在此后的学习中鉴别是否确属兴趣、确定之后精心培育兴趣、遇到困难后坚持兴趣、发现错爱后及时调整方向。

**专业方向可以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扇形的面:方向大约是一致的,但可以各有不同。**比如数学,既可以是纯数学专业,比如各个大学里的数学系、统计系,也可以是计算机系里的计算机数学,还可以是经济学院的数量经济学,以及金融学院的金融数学、金融工程,保险学院的精算专业,等等。在并不偏离兴趣所向的前提下,依然可以给自己多一些选择!

知乎用户 程则灵 发表

被驯化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车轱辘一样重复着历史的路

知乎用户 白镜 发表

不请自来

为了选拔极少数人的应试,却不得不让大多数人陪跑才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能够向德国那样大大提高职校地位,甚至让优秀的职校生出来工作的工资大于博士生,就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本来是打算学德国的,但是改革改崩了,就变成现在这个鬼样子了

知乎用户 无名小豆 发表

流水线式砂猪盘,有钱者上,无钱者下。

小学是用来识字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识别听话的学生。

初中用来灌输基本的知识,用来考核你的记忆力是否达标。

高中用来灌输数理化知识,用来检测你的数理化学的好不好。

因为,数学学的好,可以有效的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有的学生,为什么偏科现象严重,那是因为数学或者没有学好,一下子就把整体拉低了。

大学,是用来泡妞的地方,花爸妈的生活费,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即使是很优秀的学生,花国家给的奖学金,照样做自己想做的事。

学历上用来镀金,考公务员专用。

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进度脱节,与国与家无用。除非家里有产业可以依靠,否则寸步难行。

终其一生,最终会在逐渐平庸中度过。不食人间烟火,终究不是一种最好的理想选择。

至于以后的伴侣选择上,高标准要求别人,低低标准要求自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外,社科,还算顶尖的大学,教本科生。

我最大的感觉是,和国内差距大到我不太敢接受。

一群十八岁的小伙子小姑娘,面对课程考核的 presentation,(有的人)是这么做的:

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探究此作品在历史中对中国贫富差距的启示性作用。从 critical literacy 的角度,讨论改革开放时期和当下人们对于此作品的不同理解的社会性逻辑。结尾批判清明上河图的文化意义是如何被权利复杂化的,借用福柯的 power/knowledge 理论来想象对中华历史文物的多方面理解。

然后这还不是做的最好的。

我大一的时候干啥呢?好在我以前学生在清华北大人大等地方也追上来了一些吧。

回到问题本身:

学生在课程作业里所有提到的理论我没有不会的,没有教不了的,上课不用准备因为没有我回答不了的问题。这是因为我读博士的过程中受到了强度很高的培训,读的书看的论文足以支撑我的教学。请问国内绝大多数的 “教授” 们,你们接得住学生的问题吗?上次读文献是哪年了?

知乎用户 垃圾分类回收 发表

最大的问题,就是各个阶段中间是断层的。需要学生不断去适应。

1. 初中阶段的难度跟高中阶段差得太远。每个阶段学生都得转换角色与学习习惯。我教过一个高二同学,笔记做得很漂亮很全,但是一问都不会。记笔记记得好是因为初中养成了好的习惯,但是到了高中一下子不适应。

初中整体上在折腾一些思维范式的东西,例如二次函数来回折腾,什么德尔塔,开口向哪之类的问题。但是,一旦涉及到开放性思维的几何题,多数学生都做不出来。

再例如高中数学,东一块儿西一块儿,连贯性是有,但是可能你学完立体几何,一个学期都不会再碰了,然后才有空间向量。

2. 学习方式是完全的演绎法,归纳的环节被大大削弱。

讲授大概是很简单的引导,抛出结论,然后上例题。少了探索跟创造。这是从苏联那学来的。

大概就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导数。好,什么是导数呢?那就要从无穷小说起了。然后讲一堆导数的数学史。然后开始讲例题,布置作业,就好像默认了这个结论存在即合理。有了这个大前提,学会怎样去用就好了。

这样的教学,确实大部分学生能听懂。但是思维与创造性得不到锻炼。

主要训练学生利用借鉴已有结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抛出现实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创造工具去解决。也是让学生逐渐学会服从。

所以大部分学生到了大学都会迷茫。解决问题的方式被局限于借助已有知识与经验。特别是硕士博士阶段,迷茫的人更多一些。

几乎从校内到校外都这么教的。因为这是义务教育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教育成本最低的办法。不用像西方私立,给你提供大量实验资源去玩,一定程度是在浪费。但是创造性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没得比。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和复杂。大部分生活中的应用已经不需要从零开始,都可以学习现成的技术来解决。但是一旦涉及到一些高精尖的问题,就需要归纳法,创新与探索,然后才是演绎法。所以目前会有非常厉害的学生,早早进入少年班接受不一样的思维培养。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可以说是舍弃了这种创新性的培养。

3. 教学活动与受教育活动灵活性很低,学生跟教师都以服从规则为主,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一个班 60 个人,而老师精力有限,还可能是个班主任,身兼管理一职。

而培养学生,则是往服从规则的目标去培养。不按考试大纲,出题人规则走的学生注定混得很惨。

这就是杨振宁说的,费曼作为一个聪明但是叛逆的人才,在我们这必须关进去。实际环境还真不适合拔尖的孩子。但是对于中上的精英来说这个环境是利好的。

教学整体受到课程标准的约束,有些老师就会觉得,那现成的教案在课程标准这儿放着,我直接偷懒拿来用就好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想拓展点东西,发现根本没多出来给学校或者老师自主教学的课时。

4. 目前的教育环境,束缚了教学上的反思

双减后,没有了机构多样化的竞争。以后的教育教学会更加僵硬死板,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没有反思的动力。大家都按照教学模版练课,评价标准都一样。难免会有千篇一律的情况出现。除了个别优秀人才聚集的学校,要求不太一样。

5. 扩招带来的延缓就业(就业算敏感话题不细说了)

其实高校扩招是一箭双雕的:既 “培养” 了高学历人才,又延缓就业,从时间上减轻了就业岗位不足带来的压力。

先想起来这么多,欢迎补充。

总结一下,就是现有的教育教学有诸多不足,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与国情制约,却是当前最有效的。可能有有一部分问题,例如和大学教育的衔接需要做得更好。但是诸如一些素质教育的问题,却非当下需要解决的。素质教育是等同于共同富裕一样的最终目标,绝非过程。

知乎用户 Victor King 发表

国家把教育看得太功利

一部分老师和专家把教育看得太理想化

结果就是中国教育普及程度极高,下限也非常高。但在上限方面就不行了。

此外,人活着两件大事:工作和生活。

无论是功利的还是理想化的,都侧重于工作,很少有人给学生讲该怎么生活,怎么平衡两者。

(媒体上宣传的,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或者说,我们很少去思考和教育如何为了别人,又该如何为了自己,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知乎用户 今宵幽梦寒​ 发表

上个世纪末,中国需要的不是富有创新的人才,而是熟练的产业工人。当时设计的教育体系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受教育者更好的个人发展,而是要服务于社会经济。也就是说,教育需要将受教育者转变为生产线上、服务流水中的一枚稳定螺丝钉。在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填鸭、服从性训练,很大程度上会泯灭受教育者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兴趣,打压创新能力,压制基于个人爱好的知识探索。鉴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确实与这种教育模式比较吻合,因此之前的几十年并未有人强调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眼下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面对着产业升级难题,模切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原有的教育模式流水线上下来的学生不再能非常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矛盾开始凸显。于是大家便开始感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时代在变,教育也需要随之更新创新。

作为时代中的一粒砂,我们也应该明白这种局面的变换,转变思路,让我们更加适应新形势。


之前的十几年来,我一直认为创新的必要性不大。毕竟研发一个新物件,提出一个新理论的难度远远、远远大于逆向工程、学习。这些年来我国很多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也喜欢声称:“XX 技术,美国人用了 n 年,苏联人用了 m 年,而我们只用了 l 年(l<n,m)。我也时常以此为傲,认为所谓创新也不过就那么一回事,你们发明创新的再快,不如我们抄的快:牛顿发现三大定律可能需要很多年,我们只需要一堂课就能全部掌握了,何苦费那么大劲去搞相关研究?

直到近些年中国在面临产业升级阻碍时候才真切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有很多领域,即使放开了给抄袭,但由于更新迭代过快,抄也抄不过来;有时候甚至抄着抄着还容易把自己弄到很尴尬的局面(抄来了 BUG 而未及时修改导致一系列问题)。而一系列行业中的划时代革新即使想要抄也不知道从何抄起,这就很麻烦了。

当前很多人诟病的内卷化,其本质便是存量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开拓新市场、创造新领域需要极大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在整个中国似乎极度缺乏。当前的大部分创新似乎还停留在方法的细微调整或将某种方法迁移到不同领域的层面,而大胆的、根本性的创新还很难见到。

知乎用户 百 li 挑一 发表

我感觉,现在的中国需要填鸭式的教育来提升我们的文化水平,更深层的思想改革

我是 01 年的,就我所知,我们这一代的长辈,那时候的文化教育没有现在这样条件这么好,很多人都没有上过初中,甚至没有上过小学,很多人因为家里贫苦,都外出打工,能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社会上的东西,就像各个行业的 “潜规则”。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网络平台,遇到不公平的事可能真就只能强忍下来,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具体怎么做,社会上告诉他们的是怎么挣钱,怎么活下来,不像现在,在网络上有很多人做科普视频,给我们讲我们怎么获得政府的什么补贴,告诉我们该怎么拿起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该怎么识别骗局,让我们开拓我们的视野。

所以在日常生活里往往会有一些长辈说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言论,我们长辈那一代很少会有人为了公平正义发声,所以他们的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改正,因为那一代所接触的现实,太黑暗了,当你想要为公平公正发声时,却发现自己的脖子上被架上了砍刀

不合理言论不止存在于我们的长辈那一代,我们也一样会发出不合理的言论,因为 80 后 90 后 00 后基本上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当网络上有人发一些不合理的言论的时候,总会有人能够直接的在评论区指正出来

中国人民的思想在慢慢提高,像前一段时间的 躺平 这一话题,不正是文化水平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我们活着没有必要被房子车子困住,没有必要非要活的高级一点,我们活的轻松快乐就好,活的轻松快乐又不违法犯罪

最近网络上也出现了 00 后入职这一话题也是人们思考人生所出现的现象,我们确实没有必要为资本主义低头,我们没有房贷,车贷,也没有结婚生子,我们的家长替我们遭了罪,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压力有没有那么多,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向资本低头

希望未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政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主

思想改革这条路一直在走,中国发展这条路也一直在走,这颗子弹还在飞的路上,中国会越来越好的

知乎用户 虫哥 发表

评价有意义吗?我不想评价,评价的人多了去了,但是体制没有丝毫改变。减负喊了个不待喊,但是高考难度降了吗?录取人数增加了吗?下面议论的再火热但就是有人看不见有用吗?

久而久之我也不想为了吐槽而吐槽了。我只能说如今的中国教育十分符合当下的国情,只保留赞美的声音,一味的服从不是挺好的吗?你学那么高深的宇宙航天如果你进不了体制内有用吗?你学金融的没有关系你进得了银行?恐怕银行柜台临时工都当不上。

所以想进体制内就得学会只发出一种声音,只听一种声音。别给学生造梦。说什么美好梦想定能实现这样的缺少前提的胡话。所以我也从小教我儿子,我要是没本事送你去史丹佛、东京大学、那么你要不然自己努力考上 985,如果考不上我宁可你去二本。那里的学生成分比较复杂,起码早早就能提前知道人性的险恶。

况且中国人也早就默认了,各省要的分不一样,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一样,各省考题难度不一样,但不都坚信中国的高考是最公平的路吗?

知乎用户 带带小向晚 发表

苏联的教育是演绎法

先让你相信一个抽象的结论,然后让你拿着这个结论去套现实。这能让大部分的孩子都在短期内掌握相关的知识,造成教育成果良好的表象。这样的教育模式本质上和宣传无异,学生不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没有判断能力,但是好处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不要摸电门知道要遵纪守法甚至还能成为工程师。工具人便宜嗯造。

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科研却是反过来的,是归纳法,是先有的现象再从现象归纳出规律。归纳法的教育是什么形式的呢? 老师会先了解一下你的能力,然后给你一个你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你去探索。这要比演绎法难多了,即便砸了很多的资源成才率也高不了。这样的好处是创造了一批潜在的精英,虽然其中的大部分都会成为社会的蛀虫但偶尔的一两个精英却能推动最基础的社会进步。

根本上而言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给学生一个答案还是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能力?

知乎用户 不吃不吃洋葱 发表

简直是完全应试教育

听说初中教育开始分层了,有些学校看你学习成绩不好,就不让你参加中考,让你去职高。

有 2/1 的人上普高,4/1 上重高,2/1 上职高。

我中学时,刚开学就每天考试。一周五天学,我们四天都在考试,每天考两科,作业又留很多,而且题量大,还贼难。考完两科试,让你去跑步,跑十圈,不带休息的。期中、期末考试前两周,一天最起码考八门。

现在思想固定化了,小升初要挑尖子生,初升高也要挑好学生,高升大更是好上加好。

小时候,我喜欢弹吉他、喜欢写小说、喜欢看漫画,最后这三样一个也没坚持下来——全都去上补习班了(数学、物理、化学)我这三科不太好。

我总是在想: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更好的前程,为了开阔的视野?不,我们学习是为了考试。

人的一生何其短,我们前半生 20 多年,一直在笔耕不辍地考试。

我基友的孩子已经上初二了。每天都在考试,连周末都要考试。老师还在家长群里发班级名次(公开处刑),考不好的面批、找家长,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了。

她时刻跟我说,她家孩子怎么不好,怎么不好…… 我只是个小说作者,听完心里挺难受的。

学校、家长一致认为:一切都是孩子的错。

孩子已经成为考试的机器,家长也每天如坐针毡,老师也顶着无数大的压力。学生成绩不好,扣工资,把火气全都撒在孩子身上,然后搞特殊对待。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

我们需要教育,但不需要这样的教育。

人生是漂浮不定的野草,不过大梦一场。真正的教育不是考试、不是把一群鲜活的生命改造成机器人,而是深度发掘每位孩子的潜力,让每个孩子都茁壮成长。

男朋友是个海归,他初中去的美国,一直等到读完大学,才回国。

我问:“美国那边怎么样?”

他说:“风景美,教育好。”

我问:“教育如何好?”

他说:“真的很快乐,最喜欢的是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课;以及美术、音乐、烹饪课。你可以感受你从未感受过的快乐,哪怕是一次失败的实验,都能找到乐滋。考试也没有很多,每次考试都是评”A、B、C、D“,有些时候你考不好,得了个”B“,家长、老师都是鼓励你,并不会说你。”

我知道,他刚到那里疯狂学英语,又游走了北美三大国(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掌握了法语、西班牙语。到最后,成绩全 “A”。

实则羡慕,我从未出过国学习,只是按照千篇一律的人生生活。

父母算是开明的,高中时,我重拾写小说。

母亲说:“你只要每天早晨五点钟起来,课堂认真听课,晚上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都是你的。”

我真的五点钟起来,坐在书桌前码字,六点钟吃完早饭,准时上学。

所以现在,我每月能得两份钱,能自己养活自己,还能有剩余的钱,转给父母。

但我总觉得,我的人生缺了点什么——缺的是我男朋友学生时代多姿多彩的生活。

好像我这二十年,就像一张白纸,上面写了很多事,但我又不记得什么事了。学到了很多,好像也没学了多少。失落过、迷茫过、悲伤过、开心过、生气过,好多东西,我都忘得差不多了。

但是我男朋友却比我记得清楚多了,我们一起逛街时,他总会想起学生时代的趣事,把我逗笑。我也想分享,但什么也没想起来。

能想起来的,只有如山的试卷,每日高负荷的考试和压力。还有呢?还有五点钟到六点钟灵魂放空的时刻。

你所喜欢的一切,可能会被剥夺。为了排名,为了表扬,为了奖项,为了升学,你要尝试着去学你不喜欢的、难以忍受的学科,并把它学到最好。——这就是教育现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教本科某公共课,有时候真的很震惊,大一新生背书背的太好,想给一点点批判性思维启发,孩子要在第一排吼 xxx 万岁。

我就问孩子: 你崇拜一个人,就需要向大家说明他在哪方面做得很好,值得你崇拜他。你能说说让你觉得很厉害的具体事件了?

孩子:……

我只能说我爱我的同胞,大好山河和灿烂文化,我很痛苦。

知乎用户 土澳老实人​ 发表

法国人喜欢吃鹅肝,鹅肝实际上就是鹅的脂肪肝,鹅被关在小笼子里,每天被铁管插进胃里灌四倍正常食量的饲料。有的鹅被强迫喂食导致死亡,有的鹅幸存了下来但是因为缺少锻炼肌肉萎缩,下体臃肿。育肥出栏的鹅产出的鹅肝被用于烹饪成顶级鹅肝料理,食客会赞扬鹅肝的美味,但没有人会关心鹅的待遇。澳洲畜牧业主要以露天操场放牧为主,辅以少量过冬饲料。牛羊们生活的很开心,虽然因为乱跑摔进洞里饿死或者死于意外事故的概率很大,但是比圈养的动物更有活力更自由。

作为一个在高考大省生活了 18 年又在接受了西方大学教育的中国学生,两种教育风格我都体验过。在中国,小镇做题家和大城市后浪都有光明的未来。小镇做题家靠卷,卷有两种含义,一是内卷即你学到凌晨 12 点我就学到 1 点,二是天利 38 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等课后卷子,只要我卷子做的多,高考就没有我没见过的题型!大城市后浪靠资源和钱,钢琴美术多国外语培训班加海外游学,总有一款适合你。只要我级考的够高,证书够厚,简历最秀,就没有学校能拒绝我!

在澳洲,外向的派对动物和内向的闷骚少年也都有光明的未来。派对动物们因为体育特长获得名校奖学金,和 cheerleader 谈恋爱。内向的骚年玩音乐,搞艺术,写剧本,厚积薄发积累粉丝,等待爆红的一天。

澳洲的中小学大概下午 3 点就放学了,放学后几个同学回去附近的便利店买点零食饮料,在路上一边吃一边聊天,各自回家后干自己喜欢的课后活动。到了晚上 6-7 点,附近的体育场就充满了来训练 footy 的男女队伍和作为战术教练指导的家长,时不时传来吼叫与欢呼。

之前邻居家女儿过 15 岁生日,提前给周边的邻居发了预告信,说要在周六晚上 6.30-11.30 和朋友庆祝 15 岁生日。可能会很吵,如果你觉得难以忍受可以联系她的父母。当晚确实很吵,一堆 15-16 岁的少男少女在院子里围着取暖的火炉,又蹦又跳的跟着抖音神曲合唱。从 glass animal 的 heat waves 到当时特别火的 Olivia Rodrigo、The Kid LAROI,我当时坐在院子里喝着一瓶 Asahi,一边听她们唱歌一边思考。羡慕澳洲青少年的轻松,没那么多作业,生活无忧无虑。

我 15 岁的时候好像还在准备中考,天天就是上课做题复习,哪有空开生日 party。后来想想很多澳洲的年轻人都是早恋然后十七八岁就当了父母,生一堆孩子光脚到处跑。男生随便找份工作,女的做全职妈妈不怎么在乎护肤,30 岁多岁脸就垮的像 40-50 的,天天被各种调皮的熊孩子烦。极端一点的吸毒飞叶子乱交,年纪轻轻偷鸡摸狗家长也不管。小时候小打小闹法律保护,等一到 18 岁再犯法直接关几十年。出来父母不管或者已经不在了,从小没有收到好的教育还有犯罪记录根本找不到工作还有各种不良爱好。只能沦落到领政府救济,一边骂政府骂社会,时不时还种族歧视一下留学生。

大部分留学生在街上见到乞丐和流浪汉都是这种情况,澳洲是个福利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养懒汉。别不信,我在 IGA 天天收银卖烟遇到的这种人不要太多。拿 100 刀买烟,吃的东西都是罐头和方便面等垃圾食品。抽烟或者吸毒把手都抽抖了,输个银行卡密码能错好几次。这种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填鸭式教育也好,放养式教育也好。各有利弊,要辩证的看待自己的位置与环境。出生在哪里你是不能选择的,但无论如何都应该选择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生活是自己的,单纯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知乎用户 瑾上添画 发表

我是一名被中国教育淘汰的人。中国教育讲白了是培养各种等级的劳工,卷上去当高级打工人。跟高中就出国的海归一比,好的视力没有,好的心理,生理健康没有,最重要还卷不过海归,还想报复社会(就是没机会而已),害怕的不敢生孩子,结婚,大概率就是重复自己的痛苦轮回。大家都比较懦弱,缺玩的,太缺了,而且不知道真正什么好玩。天天被教条,不知道该去寻找什么?已经没有梦想了,太久不敢想,现在想不出来,找好工作赚钱第一位,见不得别人好,天天焦虑,没有出路,没有未来,只有消耗…

知乎用户 mmm 发表

学制缩短以后,中学毕业生只有十五六岁,不够当兵年龄,也可以过军队生活。不仅男生,女生也可以办红色娘子军,让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去过半年到一年的军队生活。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

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 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会弹琴、射箭、驾车子,也了解一些群众情况。开头做过小官,管理粮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后来他在鲁国当了大官,群众的事就听不到了。他后来办私塾,反对学生从事劳动。

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更早些的,有所发明的祖冲之,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

美国的富兰克林是印刷所学徒,也卖过报。他是电的大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机的大发明家。

高尔基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过两年小学。

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

课程讲得太多,是烦琐哲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刊印

知乎用户 梓陌​ 发表

虽然我坐在贵校图书馆里,但是人在读 YouTube 大学研究生。这极大的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

知乎用户 逛世界的一亿​ 发表

我有话说,鄙人当过两年的合同美术老师,在某一线城市。

我两年的任教得出的结论:

我国教育就像是一杯溢出的水,反正就只要这个装不下的杯子,死都不换个大点的杯子。

我任教期间刚好碰到我省教育局 “大力” 发展美育教育的风口。

学生的态度也变得截然不同,在没有落实美术要加入期末考试的科目时,学生就是在课上跟我扯东扯西,我给他们布置的美术任务没有一个人做。落实后我都以为我是他们班主任了,上课贼认真,作业也贼积极。(因为美术分数真正批判标准不是看你的作品如何,而是你的课堂纪律还有作业完成度)

作为从事艺术绘画行业的我就讲讲中国的美术教育,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艺术一直停滞不前?因为模式化太严重了!教育体系太老了!

艺术是创新是要与时俱进且能反应一些对自己或社会的思考和见解。

但我们并没有,考上美院搞定甲方似乎成了美术人的常态,艺术绘画?不存在的,其实也有纯粹的搞艺术绘画,但家里没有点底子很难。

现在很多孩子考美院不是真的喜欢美术,而是觉得美院好上,高考分数要求低。

这个现象真的不要觉得是正常的。我为了考上好学校去学习我不喜欢的专业,那大学到底干嘛的,是学习还是为了一个名头?

如果是为了个好工作为什么不去考个技术院校学门技术工作呢?

这就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学术教育和应用教育达不到平衡,这两者教育分化了阶级。(而且矛盾还不小)

真正为某领域而生的人得不到很好的资源其实算是我们国家的常态了,有那种一踏进这个领域就轰动的天才,但是天才又有几个呢?如果只把天才的资源分配好,而让那么多普通的人去抢一个饼吃,资源不平衡下场又会是什么样的?

我说个学生例子(我的导师讲的),我导师在外曾经教过三年的集训,集训真的是枯燥,你想在那儿找到艺术气息?休想,集训其实就跟高三文化生刷题一样,像个机器人。我导师曾经问过一个刚来且底子不错的学生学画画是为了什么?那个学生说想让中国式油画走向世界。

学生第一年没考上理想的院校,第二年又战了一遍,我导师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学生说: 哪管为了啥啊现在,我能考上广美我都要烧高香了。

我突然想起网友特喜欢调侃国足的一句话:

“你要是把足球纳入高考,国足绝对有救!”

一句玩笑话其实也印证了我国的教育体系的弊端。我们这么多人缺人才吗?我可以打包票说不缺,从来都不缺。

可是人才呢?人才去哪了呢?

我们在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上出了问题,应试教育没有错,是一张卷纸是展示一个人的人品品质才华的刻板印象有错,而这几乎快要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了。

唉,我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希望我国教育越来越好!!

知乎用户 水木知秋 发表

百年以后同胞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待古人八股文

2021 税收 20.25 万亿,教育支出 3.76 万亿,每天一百亿,每个小时 4.3 亿,支出比重从 3% 升至 5%,

花那么多钱,总得图点啥吧

——科技发展需要科学家,华为腾讯阿里需要工程师,中小企业需要听话社畜,富士康需要工人,还需要一些人像狗一样没有尊严,才会去搬砖挖煤,很神奇的,这些目标都达成了

高层教育,子女出国留学,参考任正非王健林,传授怎么创建规则,打破规则

中层教育,中等富豪公务员,国内名校资源基本被瓜分,但是信息有限,很多出国读野鸡大学,也有部分花钱进名校,一般子女在国内,但是可以用权钱让孩子避免内卷,参考奶茶进清华

底层教育,培养白领工人农民多级分层,他们只要愿意一辈子做牛做马,车房都不是问题。人中龙凤一线豪宅宾利,打工人城市边缘套房五菱

当所有人的梦想,都一致变成有车有房,就很和谐

最底层的用烟酒槟榔赌博嫖娼,高谈阔论英国脱欧乌克兰战场,还觉得王者打到钻石很强

现在中国教育的缺陷,都是为了社会稳定

欠缺性教育,才可以让韭菜憋久了以后尽快结婚生子

欠缺赚钱教育,才可以让底层韭菜觉得努力是唯一道理,为家辛苦奔波一辈子是值得骄傲的,他们没有能力复盘,到底谁得到了最多

欠缺自由,才会对唯一答案习惯,长大以后才会盯着车房钞票美好肉体,放弃探索更大的世界

你们都觉得教育一大堆毛病,但是有没有想过

对于底层是毛病,对于肉食者,可是合理得不行

知乎用户 半枝莲 发表

浏览了一些回答,多是各种吐槽,这里不妨谈点中国现在教育的一些改革及中国传统教育法,还有中外高校教育的对比。

现在一个尝试或趋势是用项目制教育代替或部分取代传统灌输式分科教育。高校如清华还有翻转课堂等讨论课形式。

北京怀柔区有个山村小学九渡河小学,在周边山村招募辅导老师,老师会什么教什么,磨豆腐、养蜜蜂、养鱼养蚕、剪纸等,那文化课怎么办?比如磨豆腐,于海龙校长要求孩子,不仅要把豆腐做出来,还要卖出去。怎么把豆腐做出来?科学课进来了,怎么把成本核算清楚?数学课进来了,怎么卖出去?语文课进来了。磨豆腐要计算黄豆和水的比例,百分数对孩子而言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经验,学会使用仪器测量重量、体积、温度,孩子一边做豆腐,一边就全都掌握了。

这种民间教育试点一直都有,而更多制度性教育是为了平等和选拔,也方便管理,要改革阻力更大。其实很多地方也都在尝试,可以考虑:

教育现代化问题: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最合适的教育系统,如何结合现实改革实践落地,如何与政府与风投谈。

现在估计还得考虑疫情影响下如何适应优化。

以前还考虑过一种方案或脑洞,如办个学校 类似社团分配学生 各自发布团队项目招社员 感兴趣某项目的可以报 有老师答疑指导合作 一个学生报一个项目修多少学分 最后各项目答辩或比赛 互联网上发布表演 大众点评 大数据跟踪相关成员贡献数据 最后综合评价精准推荐到社会用人单位。

换句话说即,分科班级课堂 -》分项目社团。

项目多数都是综合性质 不一定非要现实应用性质 包括编百科全书这种都可以 导师提供建议调整难度保证可操作性。关键现在国家是否支持这种绕过高考大学的学校体系招生和推荐。

不过就类似改革随便说说,个人看法是这种需要配套的评价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同时改革才有效,对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的情况还很难,关键是评价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同时改怎么改能更公平高效的选拔人才。比如不再唯分数论而是大数据监测学生相关学习过程状态和成就,定出比传统分科单一分数更合理的评价标准同时防止技术作弊。类似现在银行征信改革通过大数据分析贷款人行走路径消费场景工作情况来给相关风险评估。同时社会用人也不会仅仅看文凭考试成绩或某些单一的面试成绩也会和个人生活学习历史的大数据系统挂钩,这里最需要加强的就是反技术作弊降低人为操控风险。教育和社会随着技术发展都肯定会变革的,中国的传统精神就是应变而不是保守,国内有可能是商业机构先会做类似尝试,这种变革其实都可能是商机。类似的监测技术化场景记得黑镜有几集都相关。

类似现在的广告智能推送技术,用人单位也需要更高效率更精确的人才推送,教育是这种推送的基础就是不要太功利化就行,虽然学以致用但有时看似无用的会意外的有用,这个就比较考验系统智能。


再谈谈前几天关于清华大学的物理课争议:

大概是清华王青老师在一次线上讲座关于一个争议问题可能没有给出明确结论或清楚表态,网上就被人批判不敢说或误导学生。相关学生倒是回答澄清了一下,不过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即使要改,即使要改掉如某些回答深恶痛绝的应试灌输教育,也必然阻力重重。王青老师在清华上的正是时下最流行的翻转课堂启发式教育,参考其学生信息

王青老师可能基于教学法喜欢启发式讨论,让学生自己去下结论,这种方法能让部分人有自己思考从而印象更深,比如可强调出物理理论没有绝对正确性,都应该基于实验,毕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只从老师或书本照本宣科接受的结论更可靠。这种方式类似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启发式,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先让学生陷于困境自己爬出来,老师开始只引导,所谓翻转式课堂可看做这种思想的一种现代形式,以学生讲讨论为主,老师主要提问启发。这种方法很早就有中国文献记载,比如先秦的数理专著《周髀算經》里有一段生动的教学过程:

昔者荣⽅问于陈⼦,⽈:“今者窃闻夫⼦之道。知⽇之⾼⼤,光之所照,⼀⽇所⾏,远近之数,⼈所望见,四极之穷,列星之宿,天地之⼴袤,夫⼦之道皆能知之。其信有之乎?”
陈⼦⽈:“然。”
荣⽅⽈:“⽅虽不省,愿夫⼦幸⽽说之。今若⽅者可教此道邪?”
陈⼦⽈:“然。此皆算术之所及。⼦之于算,⾜以知此矣。若诚累思之。
于是荣⽅归⽽思之,数⽇不能得。复见陈⼦⽈:“⽅思之不能得,敢请问之。”
陈⼦⽈:“思之未熟。此亦望远起⾼之术,⽽⼦不能得,则⼦之于数,未能通类。是智有所不及,⽽神有所穷。夫道术,⾔约⽽⽤愽者,智类之明。问⼀类⽽以万事达者,谓之知道。今⼦所学,算数之术,是⽤智矣,⽽尚有所难,是⼦之智类单。夫道术所以难通者,既学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习。既习矣,患其不能知。故同术相学,同事相观。此列⼠之愚智,贤不肖之所分。是故能类以合类,此贤者业精习智之质也。夫学同业⽽不能⼊神者,此不肖⽆智⽽业不能精习。是故算不能精习,吾岂以道隐⼦哉?固复熟思之。
荣⽅复归,思之,数⽇不能得。复见陈⼦⽈:“⽅思之以精熟矣。智有所不及,⽽神有所穷,知不能得。愿终请说之。”
陈⼦⽈:“复坐,吾语汝。” 于是荣⽅复坐⽽请。陈⼦说之⽈:“夏⾄南万六千⾥,冬⾄南⼗三万五千⾥,⽇中⽴竿测影。此⼀者天道之数。周髀长⼋尺,夏⾄之⽇晷⼀尺六⼨。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正南千⾥,句⼀尺五⼨。正北千⾥,句⼀尺七⼨。⽇益表南,晷⽇益长。候句六尺,即取⽵,空径⼀⼨……

这种教学方式影响很大,中国传统讲学方式很注重启发讨论,辩论,及个性化教育,所谓 “当仁不让于师”,与近代工业化课堂式灌输教育差异很大,但因为新文化运动政治立靶子需要,及後世一些影视剧及自媒体宣传,大众对传统教育的印象总停留在私塾一类负面刻板的形式,甚至与现代一些不伦不类的商业化国学班联系起来,以为讨论辩论师生互动的课堂形式源自西方,为此以前还专门答过一题来纠正,可参考

在中小学,怎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才是有效可行的?

这种传统个性及讨论的教学法改革也被教员提倡过,不过还是没完全推行开,参考

志者定心 – 纪念毛泽东诞辰 128 周年

误导影响知乎上可见一斑,如下题

为什么中国更多的是一个跟随者而不是发明者?

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之所以强调启发式而非直述式,包括很多论著风格都如此,不像近代教材明确的定义命题证明格式来叙述,受很多因素影响以后有空再说,这里只提一点中西文化的差异或许可以体现。中国文化里强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更注重同理心换位思考,因此老师教授时尽量遵循因材施教,而不给出某些概念的固定定义或明确表述,比如仁,道等等,给不同人不同问题的相应描述定义可能都不同,表现在文化交流中更具有包容性,所谓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发展。而西方文化受一神教宗教文化影响更多,强调 “己所有欲,必施于人”,自己坚持的信仰价值观是唯一正确,热衷于主动传播推广,不管别人是否适应喜欢,可以参考各地基督教传教方法,表现在国家层面就不多说了。比如

美媒称「中国应该学习西方,与新冠共存」,如何看待美媒对中国防疫的态度?

王青老师面对的是清华学生,如果这点启发後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都不具备也不用学物理了,清华学生更需要的是一种鼓励跳出常规和标准思考的教学方式,即使这种训练在这种基础问题上可能意义不大,但作为一种开放思维习惯培养也挺好。换句说两种教学法各有所益,其实也并没有适合所有人的一种教法,个人支持因材施教,对高能力基础好的学生尽量启发式教学更好。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办官学、私学的经验,有按行政区设置教育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的经验,有自学成才、自学考试的经验,古代还有博士制度、唐宋以后还有科举考试制度、书院制度以及推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传统,这些不仅在当时的世界上占领先地位,而且其内容和形式也多有独到之处。

如​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等,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知识教育与教学的手段,如格物致知、读书进学、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等等,这些不但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也是对世界人类教育宝库和世界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 16 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与西方教育不同,中国传统教育不是悲观型的,而是乐观型的;不是 “罪感教育”,而是 “乐感教育”;不是消极无为、逃避现世的,而是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而是以群体为本位的;不是需要依靠宗教信仰和祈祷,不主张离开社会和家庭,而是强调在家庭、学校及日常生活之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即此岸即彼岸,“极高明而道中庸”;不用到上帝面前而是在自己内心中寻找美丑善恶的标准,追求首先的 “自律”,而不是 “他律”。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为仁由己”,“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直到 “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教育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向自身而不是向外、向上,不是听上帝的召唤,亦不是等待外在的指令,重视其内在的力量,重内过于重外。

中國一些古代教育思想仍然具有現代性不妨參考借鑒,比如

1 教學相長。

礼记 · 学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通俗點即通過教別人來驗證促進自己學習。現在流行的所謂費曼教學法其實就是典型的出口轉內銷,除了費曼自己不知道,國人很多都追捧卻不知這個杜撰的人可能也是看點中國文獻瞭解到再包裝一下的,當然無論如何,因為國人不太想讀古籍了,借名人效應再宣傳一下,有益就好,不過沒有萬能法,還是要看情況。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練習,實踐是學業快樂之源,講究知行合一。

3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引導,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与主動性。參考周髀算經陳子教榮方。

4 因材施教,言傳身教。參考孔子同一問題對不同學生不同形式的講解。

5

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 能竭其力; 事君, 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6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具體到課堂教學方面,這裡轉部分傳統書院的講會介紹,或有啟發,以前辦過一個書館也推行過類似這種講會的主題討論班。中小學和大學如有興趣選修課或請人講座,可參考實踐,變通。与國內現在各種名為書院,國學院的機構比較一下,無論是大學還是民間,有多少是有真正大學者安心教育研究處,儀式与方法是否還有傳統求真之精神!

如何吸收借鑒傳統書院教育方法到現代教育體系中,需要進一步思考与靈活實踐,歡迎討論。個人現在打算以線上古文角為基礎,後期有機會也可能嘗試線下實踐,傳承下述傳統書院精神與前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發展出適合國情且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教育模式。


以明末刘宗周《证人社会仪》为例。讲会皆有一位司会,也就是主持人(日本至今仍保持著這个称呼)。司会宣布讲会开始以后,敲云板;云板三声之后,司赞,也就是司仪,命童子歌诗。歌诗毕,再传云板三声,主讲人才开讲。

在主讲人和听众之间,还要虚设两席,虚位以侍。干什么?一位叫秉笔者,也就是记录;此外一位是讲友。讲友是来讨论的。此外尚须 “另设一案于堂中,以待质疑者”,要专设一位质疑者。

讲友和质疑者,在讲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问,或讲毕代表听众来质疑,跟主讲人展开讨论。

这是明代的情况,起码是浙江流行的方式。王阳明在绍兴蕺山书院就是这样,他的后学便也都维持了这样的制度,且会详细写在书院的会约、会仪里。所谓会约,就是书院的规矩,告诉你讲会该怎么办,有哪些仪程、要如何进行等等。我刚刚说的制度,就见于证人书院的会约。

会约规定的,不止是讲会如何进行,还有许多。如现在办活动,门口不是也常有签到簿吗?签到簿,那时叫做会约簿。前面常有一段引言,很正式的一篇古文或駢文。我们现在也常有签到簿,但都没有引言。这引言是说明这次是什么会、有何意义、有哪些规矩、会是怎么办的等等,其实甚为重要,我们现在皆是因陋就简。

还有,大家来参加讲会,但经费谁出呢?有些书院会自己出,有些则是参加的人缴费。证人书院就说要缴费,然只需交一钱以上、三钱以下。意思是说要缴费,但不要你缴多。

讲会通常是早上七点钟到十一点。十一点结束以后,就该吃午饭了。那午餐又怎么办呢?通常是四人一桌,菜两荤两素。若讲会延续到晚上,那就荤素六色、酒数行。山长、地方官或比较尊贵的客人则 “倍之”,更丰盛些。不像今天我们这样不管饭。


講會特點:

一是讲会有高度的仪式性。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演讲,演讲前要焚香、要击云板、要歌诗。歌诗非常重要,因为儒家的教育要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除了刚才说的以外,还有祭祀。每次讲会前,司会都要先到孔子像前上香。上香后才开始主持讲会。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讲会的仪式性。

其次该注意的是会约

许多人都知道或读过《白鹿洞规约》一类文献,但那只是大的、方向性地指明。每个书院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其实还有非常多、非常细的规范,包括怎样吃饭、怎么缴费、每个月聚几次,是朔望集,还是每个月初三、初七聚会?每个聚会多少小时等等。这些规定必须非常细,否则群体生活便难以进行。

现代人讲中国古代社会,常有个误会,说西方人才有契约精神、才有社团契约;中国只讲礼,只是宗族礼法型的有机社会,不是机械的社区社团组织,没有契约精神,所以法治不彰等等。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讲这话的的先生们,从费孝通以降,都不懂中国的社、团、行、会。

古代社团规章制度,自汉魏以来就非常完备了。书院的典章制度更是细密,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其中有许多生活性的规定,包括吃饭、喝茶。例如讲会开始之前总会有来宾先到,到了以后干嘛呢?闲晃?瞎扯?当然是先喝喝茶,以后再进行正式的讲会。

传统上书院都提供茶水,甚且供饭。固然有些书院要收会费,但也有不收的。如泰州学派的王艮(心斋),讲课时就有个樵夫常来听。他叫朱恕,后来也成了有名的学者。他每天砍柴都路过王心斋的书院。有次,听了入神,以后就每天来听,饿了、渴了就在书院里吃,后来即拜王艮为师。这类例子并不少见。

这些会约、规约、规则、会仪文献很多,只是今人不甚注意而已。每个书院的特色,从精神上理论上,可能还不太能分辨出来;但只要看看这些规约,立刻就能发现每个书院都是不一样的,各自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教学体系。


辯論求真:与現代人的印象相反,傳統學問的師生間並非唯唯諾諾,學生不敢質疑。這更多是近代西化應試教育課堂的中國學生特點。

書院演讲时要留一个位子给质疑者。現在大學請人的講座會議基本都沒有這個傳統了。

书院精神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疑、问难、辩论之精神。这是书院的精神特点,但不是书院的创造。这是中国学术上本来有的传统,书院不过继承和发扬了它而已。那么,这个传统从哪来?从汉代的讲经来!当然先秦诸子不用说了,各家各派都在相互辩论。儒家的师弟之间也是互相辩论的,各位读《论语》《孟子》等都能看到。但汉人讲经学时,把这种辩论的精神制度化了,刚刚说演讲时规定要安排一位质疑者,就是要把这种精神用制度稳定下来。而这个制度是从汉代来的。大家都知道汉代经学有师法、有家法。看来学派的师承传统极其严格,今文家,就只讲今文家的道理,决不会跟古文家混。今文家中又有不同的师法。比如同样讲今文《尚书》,还要分是欧阳《尚书》还是夏候《尚书》呢!这让我们感觉门户森严,师法很紧。但当时在老师讲经时,会制度性地安排一个人,叫做 “都讲”。类似助教。学问也非常好,其职务就是协助主讲。各位知道“都” 字在汉字中即是主持之意。故他也负责讲,但他主要做什么呢?

我们平时讲课,学生心中都有疑问,因听讲的过程中还不是很熟悉老师的思路, 或不熟悉老师所讲的经典,所以听不明白。想问,却又担心问题是不是太幼稚了,问了以后别的同学会不会笑话我;不断的问,同学会不会嫌我烦,觉得我浪费大家的时间等等。所以就都不敢问。

针对这种现象,当时遂专设一人负责提问。“春王正月,大一统也”,老师刚解释经文为什会这样写,都讲就追问什么叫 “元”?什么叫“正月”?什么叫“大一统”?一统就一统,为什么“大” 等等,不断追问之。这就构成了汉代讲经的特点。像**《公羊传》徐彦的疏,翻开第一句 “春王正月,大一统也”,底下就可看到它连续发了十几二十问。**

这个传统在南北朝期间又扩大了。皇帝也常出来讲经,由大臣问难。汉魏南北朝有个流行的文体就叫做 “难”。难是动词,**以难倒别人为宗旨。有句成语叫 “执经问难”,就是拿着经典和老师讲:**刚刚讲错了吧?或这儿没讲清楚,没听出它是什么意思。经典中疑难的地方都要去质问,所以后来就形成难这种文体,如东方朔的《答客难》等等。难,这种论辩式的文体,是从经学中发展出来的,形成一种辩论的风气。这种风气在南北朝更是发扬光大,各位去读《昭明文选》就可以知道,“难” 也被列为一体,有很多著名的互相诘难,成为名作,一直发展到隋唐。

寫《周易正义》的孔颖达就很有趣,他年轻时去听人家讲经,执经问难,不断追问,结果让主讲者下不了台,把人家问倒了。以致主讲人竟派刺客去杀他,他躲进大臣杨玄感家里才没被杀。可见当时问难十分激烈。古人學者真的是以生命做學問,所謂古人為己,今人為人。

后来更予扩大。每年祭孔的释奠礼。祭祀(唐代的先圣是孔子,先师是颜回。有的时候还祭周公)后,典礼并没结束,还要由皇太子或者是皇帝自己主持大型的讲论,由五经博士等最有名望的儒家大师出来讲。侍讲、侍读讲毕,质疑者进而问难,再由皇太子或者皇帝主持吃一顿饭。席间,学士歌诗、作诗,最后才结束。

这是南北朝到唐代的制度。以后又扩大。自武德年间开始,光讲儒家还不行。祭孔后,把儒、道、佛三教名家全找来,举办 “三教讲论”,让三教相互攻难。这是正式的礼典,每年都要举办。不知道西方是否有各宗教公平公正辯論的會議記錄。

到了宋代,这风气当然在书院中也得到了体现。所以书院会讲在制度上才会设一名质疑者,目的就是专门找你碴,用跟你相反的道理和你辩论,以追求真理。

像朱熹办白鹿洞书院时,他就请陆象山去讲。各位都知道书院是要有宗旨的,每个书院即代表一个学派或一位大师在此讲那一派的学问。朱熹办白鹿洞书院,亦是要讲明他这一路的学问。而朱熹已经和陆象山辩过了,鹅湖之会,他已非常清楚象山乃他最大的论敌。但他竟特意请象山到白鹿洞书院来讲课。象山也做了很好的准备,那天讲的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章。讲得极好,举座动容!朱熹自己也在下面听,非常感动,所以他还请象山把讲义留下来,刻在白鹿洞书院里。

朱熹自己也一样。例如岳麓书院为什么有名呢? 就是因为朱熹跑去那里跟张南轩反覆辩论,他最重要的 “中和新说” 即形成于此。什么叫“参究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但人活着就有喜怒哀乐,你怎么能回到这喜怒哀乐未发的境地呢?对于此一难题,朱熹前后思想上是不一致的。所以跟张南轩反覆讨论,南轩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朱熹也有变化,两人都受益,成为理学发展史上的大事。

诸如此类故事,均可见不同思想的交锋、辩论,在书院中是十分常见的。当时禅林间也有这样的风气。因为禅宗本来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形成的,吸收了这种风气。有开讲、有小参、有大参、还有晚参。小参是随机开讲,晚参是晚上开讲。听者除了在讲堂上质疑之外,还可到住持的住处去质疑问难,这跟书院是非常类似的。


讲学的传统:

书院是要讲学的,讲会只是其中一环。山长就要讲课。这跟讲会不太一样,主要是本门内部的讲习,讲自己的学问。

学派内部也有很多争论,并不因是山长讲学,其质疑和辩论就少了。像朱子学派在南宋时期有个后学叫王柏,在 “诗经学” 上很有建树。民国初年,疑古派就经常谈到他的《诗疑》。王柏是何基的学生,何基文集三十卷,里面居然有十八卷都是跟他这学生的往复辩论,有时一件事两人来往信函辩论可达到十几通。这不是很有趣吗?

可见学派内的辩论甚是激烈。所谓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考” 即是靠这种有制度化保障的书院精神来发展的,不似现在仅成一句空话。

朱子后学黄东发,则常参加别的学派的辩论。这些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因为已成为风气了,有时还会发生一些趣事。如明代的湛若水,跟阳明很熟,学术宗旨比较接近,但也微有异同。他非常喜欢辩论,到了人家都怕了的地步。九十岁时到江西,阳明的学生邹东廓,正在江西吉安安福办书院,还告诫弟子说:湛老先生来了,他好论辩,你们不要与他轻启论端!其实湛若水是非常有趣的学者,在广东办书院时,门下有一百零二岁的、八十多岁的、九十多岁的,都来听课。他九十多岁了还到处和别人辩论,因为已养成习惯了。這種高齡學生現代都不多見,可見當時社會為學風氣!

书院山长大概一两个月讲一次,平常并不讲,那么平常书院的精神是什么呢?是自学!就是你自己学习。

书院有个方向,告诉学生应该遵从什么路徑,有个精神上的导引,这些都由山长提点,而其他皆靠学者自学。有时学生程度太差了(入学时因为 “有教无类” 嘛,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山长会让入门较早的学长先带他。如陆象山通常会让学生邹约去带新生学礼。平常我们都以为阳明、象山都只讲本心良知。其实不然。他们其实甚重礼学,故先带他们学礼,其后老师再教。

象山在应天山书院时,建了个讲堂,而他自己住在另一处,叫 “方丈”。每次开讲,都从方丈坐着轿子到讲堂,来时击鼓为号。学生听到鼓声就聚集了,讲毕,他坐着轿子回到方丈,学生有什么问题再到方丈去质疑问难,所以山长讲学本身也有仪式性。不然为什么要击鼓、坐轿子

老师讲课通常会有讲义,因为他不是经常讲,讲通常是一个专题。比如说阳明在蕺山书院讲《大学》,就只讲 “万物与我同体” 这一专题。这就会有一篇讲稿叫讲义,如陆象山在白鹿洞讲 “君子喻于义,小从喻于利” 那样。讲完后,质疑问难的记录则是语录。

每次讲会都会有记录,山长在书院里与学生问答,也都有人记录,所以你去看朱熹的《语类》,非常繁复。要看这些语录你才能明白这些老师有多么了不起。因为学生随时问,问题千奇百怪,老师随时作答,仓促间既不能查考文献、也无暇思考。因当时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紧密,学生随时请教,老师也义理精熟,故能如此。

语录比较庞杂,讲义就较明确,主要是专题。其过程也不像我们现在在大学里教书这样,他们只是指点性的。像阳明讲《大学》只讲其中一句,你由此去想,整本书就能够掌握了,不必从头到尾把《大学》一章一句地串讲一遍。所謂攻其一點,舉一反三。

从头到尾串讲下去,是小学或蒙学才做的事,不是大学之道。现在大学便是从头到尾讲、一章一句串讲。

书院教学法是启发式的,辩论、启发、指点而已。山长亦不常讲,学生基本上只是自学。自己学、自己下功夫,学到某个地步,老师才给个指引或做个印证。这才是书院教学的方式。


對外宣講:中普的實踐,移風易俗,文化天下。

书院对外另有宣讲,属于社会性的讲学。有时即在书院讲,但听众不只是书院原有的师生,还有外面社会上的人士。书院,你不能把它想象成我们现在的学校,是封闭式的。不!书院在山林之中或建在城市中,虽总有个规模,但其本质是社会性的,所以它的讲学是开放的,面对整个社会。这种讲,和讲会或山长的主讲又不一样,连说话方法都不相同。像阳明就教学生说:你们讲学,都拿着个圣人去和别人讲,别人看见圣人来了,都吓得跑了;所以你要像观世音渡化老百姓一样,要跟老百姓是一样的,用一套愚夫愚妇的语言态度,人家才听得进去。其后学颜山农,讲什么是良知时,甚至会在地上打滚,说看我 “现成良知”。

这种面对社会的讲学,旨在教化,目的是要让社会风俗更为淳美。

古代书院的山长们在这方面颇有表现,有很多故事。如清代诗人施闰章(愚山)主持一个书院,有天来了两兄弟,写了状子到书院告状,要争祖产。愚山说:我这里是书院,是讲学的地方,不是衙门;你们要告状,需到衙门去。但既然来了,那我们也不妨聊聊。就让两兄弟坐下来,跟他们谈兄弟友爱之道,结果讲得这两兄弟相拥痛哭,当场就把状子烧了回家去。

这些书院的山长啊,不是只有我们现在大学教授的这点本领!我们都是概念性的术语、抽象化的学问,一般老百姓是听不懂的。但中国书院讲学至少有两套语言,一套是书院内部的,像《朱子语类》这种说理、论辩式的语言,所謂文讀。还有一种是教化世俗的,像泰州学派这些。所謂白讀。既有陽春白雪求學術,也要下里巴人接地氣。

他们为什么能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作用呢?就是因为书院面对社会公众时,有一套愚夫愚妇的语言体系,能产生非常大的作用。这是另一个特点。

此外就是随机讲学。随机讲学就更多了,也很有意思。它不像上面介绍的讲会有充分的仪式性,有规矩。例如阳明到滁州,各位都读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亭旁边有个湖,还有酿泉可以制酒,晚上阳明和学生就在那边论学、唱歌、聊天,歌声震动山谷。

这类故事很多,故阳明的年谱说:“先生点化同志,多得之于登游山水间也”。此即随机讲学,通常是带着学生到山林去游玩。为什么后人常说王学有狂者气象呢?就从这方面来,有孔子 “吾与点也” 那种暮春三月歌诗的味道。

像嘉靖三年在天泉桥大会弟子,著名的 “天泉证道” 就发生在那时。有记载说当时“酒半酣,歌声渐动,久之,或投壶、或击鼓、或泛舟”。大家可以想象其气味!《朱子语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当年清华大学办国学院时,有天梁启超把学生都带到中山公园去玩,提醒学生说:我们现在办国学院,要恢复的是中国书院传统,而书院教育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师友讲习。他讲的,就是这种优游讲习的方式,可见书院这种传统对后世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现在的大学,通常下了课,老师和学生就没什么来往;同时你也不太可能带着学生出去玩,在山水之间讲学。…… 总之,呜呼!


上面介紹主要轉自龚鹏程先生的書院如何講學一文,稍加刪改評論。再转以前看到的一篇关于美国高校 BCD 教育的见闻评论,大概就是两极分化,再与上面中国传统书院讲学对比一下,看看与顶尖美国高校 BC 学术精神是否相似,至于现在中国普通高校的教育状况,就参考更熟悉的答主回答吧。

在美国 7 年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
本人对理科教育一直很感兴趣,多次就此话题发帖。很多朋友对教育以及中美体系比较 甚感兴趣观点众多。现在我想简述一下我在美国七年求学执教的一些第一手见闻和感受。一是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二是给自己总结一下,为自己回国工作后和人侃教育整理一下材料。
几点说明:
1. 我在 21 世纪初在北京某大学 A 学习,之后来美留学读博士(涉及学校 B C),再往后在美国执教(大学 D)。我对国内本科硕士,国外本科博士等阶段的基础科学教育(包括学习和教学)都有一定体会,在我的系列中也会对中美的大学做一些对比。
2. 我的专业方向属于
纯数学
(以及相当程度的理论物理)。我对实验类学科或工科了解很少,故无法涉及这些方向。但我教过不少数学课(大学里学生最杂的课),这使得我能大范围接触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并由此感知他们的数学水平。
3 . 我求学的学校各自代表了中美的最高水平,我执教的也是老牌藤校。一方面我感觉到了一流大学确有过人之处,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些令我大跌眼镜的现象。我感到这两方面的很多东西我似乎没有在中文媒体网站上见到较多的提及(虽然谈论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文章很多很多)。
在 B 和 C 的经历:本科
我是大学 B 的学生(研究生),但我的导师在大学 C 导致我常到 C 校去,故我对两校均有了解。
本科新生数学基础弱于中国同地位大学
B 有美国数一数二的理科生源并有很多顶尖国际生源支援,但我感觉他们的平均数理水平仍不及我在中国的母校 A 的(规模更大的)入校生源的水平(当然 A 的生源在中国也是数一数二的)。我认为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胜利。当然 B 的新生水准也是不错的,少有我认为明显配不上 B 的。
题海 / 考试海 / 教辅 / 补课 体系
尽管 B 有很好的生源,他却毫不懈怠,反倒响鼓偏用重锤敲。B 高度重视数学基础课并有自己一套方案:
除了通用的教材,还有两三套自编的教学讲义和 “教辅材料”;教学讲义和 “教辅材料” 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时有更新;大量布置作业习题并对习题精心组织分类;除去正课外,要求学生必须上一周两次的小班习题课(由助教上),而由于有超强的研究生生源这些助教(在读博士研究生)大都具备独立主讲全课程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 A 里甚至很多博士后都不能做到这一点);由于**具有极高的师生比例以及博士生本科生比例,B 可以为每一门大课组织庞大的教授 / 助教 / 批改作业者体系;教授和助教均提供很多课外答疑时间;相关院系,学生宿舍,学生内部均会组织 “学习班”“解题班” 等,有的学生甚至自己出钱雇家教教自己。
此外 小班习题课上 常有各种小测验(计入最后成绩);全体的大考试 则每学期(12 周)有 3 到 4 次(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 A 通常 16 周内只大考两次)。
开始我还没太在意,后来我突然意识到 B 的这套体系不是很像中国高中盛行的 题海 / 考试海 / 教辅 / 补课体系么?
那么这套体系运行情况如何呢?至少从出口看,效果很好:学生考试成绩不错,我教高年级课时也感觉学生的低年级课的基础打得好。学生的负担很重吗?那是很显然的。有时我都觉得没有必要搞这么多任务。但可能是学生已成年以及本身上进心强等方面的因素我没有听说过什么被压出严重心理问题的事(也可能我孤陋寡闻了)。
B 的这套本科基础课教学体系是 B 在北美诸校中脱颖而出的一大法宝,这一点我在到了大学 D 后有极深体会。
B 是让很多中国大学流口水 很多知识分子常挂嘴边的榜样,可是有多少人知道 B 的基础课教学体系是这样严酷(和类似中国高中)呢?我曾试图和来 B“考察高等教育”的中国高校人员 介绍 B 的经验, 可他不感兴趣。能调动起兴趣的是各种雕像 Logo 和特色建筑带来的 “人文气息” 和 学生活动招贴,草地休闲等体现的“自由学术氛围”。。。。。。
在 B 和 C 的经历:研究生
现在我讲讲 B 和 C 大学的 研究生教育情况。我只了解数学这样的基础理论科学,工科和实验科学的情况可能不大一样,敬请注意。
研究生学术水平远超中国同地位大学
这当然是来美之前我就预计到的,但来了之后我才知道究竟强到何种程度。
雄厚的学术背景
不少研究生在
刚入学时或入学后一年内就已经掌握了不少较深的理论
。两年以后,我见过的国内来作访问的一些 985 学校教授已经无法和我们讨论问题了因为有太多我们懂而他们不懂的东西。
B 精神原子弹
一个突出的感受 就是关于人的精神面貌。这里是我见过的人的精神力爆发性最强的地方。有一批为学术痴狂的学生 时不时处于唯恐自己学得太少太慢的精神状态。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来到这里之前,我觉得自己长期处于一种与周边格格不入的学术化偏执状态,来了之后我觉得自己不孤独了。我甚至很担心我的某些同学会过劳死。
惊人的效率
强大的背景和只争朝夕的精神造就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和中国的 A 大学做个对比。比如在 A 大学 五六个好学生进行任务分解 折腾十二三个星期的讨论班(每周讨论一次) 可以理解清楚某一复杂前沿学术文章。在那时候我感觉良好得很,因为若把这文章交得我手里我一个人便能在相同时间内轻松搞定。而到了在 C 大学里 一个研究生中的猛将靠单干两三个星期就能拿下。当然我没多久也成了这样的人。但如果不是 B 和 C 的环境我恐怕还在沾沾自喜自己鹤立鸡群一个顶五六个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效率还有提高至少五倍的潜力。
D 本科生入学水平远弱于 BC
有些人在我看来需要重修高中乃至初中的一些数学课。个别人连小学数学(如分数的四则运算)都不熟!这绝不是我个人的偏激看法。比如学校出的关于新生数学能力的诊断性考试题竟然要考察自然数的四则运算, 分数的四则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等(当然后面会考到高中的复数 极限导数等)。而多数新生在这样简单的考题上竟只能拿到一半分。更可怕的是,他们中很多竟然敢于免修第一门微积分课(直接上第二门)。。。
教学困境
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已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一些刚从象牙塔毕业的青年教师(我是其中一员)对此没有思想准备。我试图保住一条底线:最起码我要解释教科书上写了的东西让他们在学完后能看懂教科书。但即便这样低的目标我也根本达不到而以惨败结束。比如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是:我教的微积分学生可能几乎没有人明白积分的定义。。。直到第二年 我才从更有经验的人那儿了解到:不要试图准确描述基本概念,也不要花较多时间解释主要思路动机或多问为什么(因为这对学生来说实在太难了。。。而且会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对)。
那么是不是说 在所谓 “素质 / 启发性 / 创造性 / 实质性” 教学完全走不通后 只有 “填鸭” 教育一条路让学生会算一些题就行了呢?事实上由于没有大学 B 那样强的(类似于中国高中的)管控体系 我们连 “填鸭” 的能力也没有。
最终的结果是 通常已经有所放水的期末考试 常常是多数人无法及格。而且低年级的劣质情况积累影响中高年级,甚至导致系里不得不把一些 有多年历史的 中高年级的课程内容砍掉 1/3 以上(但之后仍是大多数人考不及格。。。)
我刚到学校时曾与系里一位老教授攀谈,当谈及基础教育失败导致学生数学能力极差且有越来越差之势时,这位曾上过战场的老头竟然控制不住 在我面前哭起来。我在教了好几门课后开始明白他的痛苦了。
学生有自由但反受耽误
另一件让我印象深的事是:D 没有让我觉得学术上拔尖的本科学生。到了高年级 确有一些功课学得很好也有心向学的人。我给过他们一些进一步发展的意见指导,但无一例外的发现他们学过的东西非常非常少 对学科的理解则基本还停留在新生和科普水准。在了解了他们在本科三四年中的学习经历后 我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有几个问题:
1 在中低年级并没有完全想清楚自己未来要干什么因此花了不少时间去体验其他的专业以及很多 “通识课”。
2 以为自己所有的专业课都学得很好就行了。
这样做有啥问题呢? 问题在于他们被真正拔尖的孩子(其他学校的和外国的)甩开得太多太多了:三四年前大家的起点差不多,而现在别人 “轻舟已过万重山” 高出他们好几个境界去了。怎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最拔尖的学生具有很强的 目的性 (我一定要当科学家),自我指导性(给他足够的书,他自己就能钻研出来) 和 自我激发性(学得越好就越不满足甚至越焦虑)。
D 大学的好学生没有这么强 但是如果他们从大一开始 就坚持贯彻明确的专业培养计划他们和最顶尖学生的差距不至于这么大(起码学的专业课会多得多)。而现在我只能指出他们的学术基础太薄弱(很多基础专业课没学)并开出长长的课单书单。但我知道他们没时间了:毕业期申请期快到了,一些孩子也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看似没有什么问题的学术之路实际上导致自己已经输在起跑线附近(如果以成为一流学者为目标的话)。
坚持贯彻明确的专业培养计划 这其实是中国大学的办法。中国大学给学生转专业和定专业的自由远不及美国学校。这当然导致了众所周知的 学生不得不学不喜欢的专业的问题但也保证了次好的学生在愿意走此专业道路时 不至于落后先进太多。这些次好的学生(假设在中国最顶尖学校)的学术竞争力强于大学 D 的上述好学生(虽然 D 的科研和教授实力目前肯定强于中国最顶尖学校)。
我知道中国一些大学 近年来喜欢搞所谓 “宽基础” 的综合性强的 “XX 班”并赋予这些班的学生广泛的专业选择权。但我也了解到很多这样的尝试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后果(比如事实上削弱了学生的竞争力),在有些学校甚至导致了公开的矛盾冲突。D 大学和中国的实践提醒我们 “宽基础”“通识”培养体制存在的弱点:最顶尖学生不会因此更厉害但次顶尖学生可能会严重落后(并在某个时候遭遇信心重挫)。
在 D 的经历和思考:死亡行军
大学 D 的新生基础太差,导致教学质量很差。这其实对学生的伤害最大。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
数学科学死亡行军(math-science death march)
这是纽约时报一篇长篇文章中强调的一个词。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为什么 有很多爱好科学有志于学习理工科的孩子 到了大学学习两三年后纷纷转专业?—- 因为理工科实在是太难了(so darn hard),特别是孩子们无法战胜低年级的数学科学死亡行军(math-science death march)。
But, it turns out,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having most of the fun,building their erector sets and dropping eggs into water to test the first lawof motion. The excitement quickly fades as students brush up against thereality of what David E. Goldberg, an emeritus engineering professor, calls “the math-science death march.” Freshmen incollege wade through a blizzard of calculus,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lecturehalls with hundreds of other students. And then many wash out.
这篇文章本身没什么大不了,最有价值的其实是后面的 1000 多条读者评论。其中有大量认真撰写的长评论,我强烈推荐英文好的人看一看(顺便说一下,英文主流媒体常有读者评论比正文有意思的情况)。除了一些有些离题的抨击外国人或华尔街抢饭碗外,评论中出现了两派:一派有很多学生,指责大学要负极大责任:如教授高高在上,所学内容过于晦涩,教学方式过于呆板等等;另一派有很多大学教师和老工程师(很多人上来先亮身份:我做 XX / 我教 XX 已经多少年了。。。),这一派认为主要是学生水平太次,不如自己这一代人。我虽然比学生大不了多少,但我属第二派(屁股决定脑袋?)。大学教学固然可以挑出毛病,但在学生的极薄弱理科基础(尤其是数学)面前都属于小问题了。
我对这件事(数学科学死亡行军) 有直接的体会, 亲见一些有梦想 上进心强 人其实也算聪明的学生由于搞不定我讲的课(也许还有其他课) 而基本上丧失掉了追求梦想(探索科学或者做工程师)的可能。我观察过一些常来问问题的学生发现糟糕的中小学教育 导致他们脑子里的知识点处于一团乱麻的状态(可能比没学过还糟糕)而这种状态又进一步导致他们有条理的梳理组织思路的能力极为欠缺。即使我问一些他们中学学过的东西他们往往都会很快暴露出这些问题来。
把问题带到下一个阶段
也许有读者会说 我这个学究要求太高 很多学生准备做应用技术或商业金融不需要把基础课那么好。但我强调的其实是 即使是只要求不求甚解照虎花猫地使用 不少学生也有不小困难。如果要打一个比方我觉得可能类似于要一个只认识 1000 个汉字的人读报纸。以我们输出的学生水平看,很多人要想在实际工作中 (比方说)考虑优化问题分析处理信号 或者分析稍复杂的统计数据 势必感到吃力而且缺乏变通能力(这点从他们做应用题就能看出)。
一些对中学教育很愤怒的大学教授 用 “garbage in, garbage out” 来描述这种情况:高中送给我们基础太差的学生导致应用专业毕业的也是基础很差的学生而这又进一步影响到工业界。我可以告诉河里一些在工业界工作的河友一个秘密:除非你的工程师来自第一梯队大学(最有名的那六七所)否则你得假设他的成绩可能水分很大特别是数学基础课(因为数学系通常在学校里较弱势不敢得罪人)。比如如果他的成绩为 B 这其实可能意味着他实际成绩不及格。。。。
研究生教育不算拔尖
再简要说一下研究生教育。D 大学的教授虽不像 B C 那样强势但也基本都是功力深厚的悍将。可是 D 的研究生精神面貌 就远远不如 BC 的研究生,反而更像中国最顶尖学校的研究生:没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没有精神原子弹,(最令我窝火的毛病)不敢学习自己方向上最难的学术工作。。。
我感到中国国内的最顶尖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上 和 D 大学这样的学校比 虽然仍然落后但已经可以望其项背了。比如如果未来几年能够保持现在的吸收海龟的势头,那么在我熟悉的学科(数学)上十年后达到美国 10-15 名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水平 是完全有机会的。
第二梯队基础科学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如果连 D 大学这样的学校生源都大成问题,我就不得不怀疑:除了个位数的最好学校外,美国其他的学校的美国理工科生源质量都有大问题。我没有专门调查其他学校情况,但我零星接触的情况同我的怀疑是吻合的。
我回想了一下我在国内的高中情况:中国的第一梯队学校和其后的学校理工科生源质量远没有这么恐怖的巨大落差。
不要再猜测学校
顺便说一下,因为我说了很多 D 大的毛病,所以希望河友不要猜测 D 大是哪所学校(其实如果仔细看帖又对北美大学熟悉的话范围很容易缩小到两三所)以免在网上流传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ABC 也不要猜了(虽然可能比猜 D 还容易)。
我的一些思考:美国顶尖大学的优势
注意:1 我在这篇里只讲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2 我说的很多是对理论科学的观察,实验科学因为依赖于大量实验设备分析起来可能会有所不同。不过我认为我讲的大体上恐怕还是成立的。如其他领域的河友有不同意见 欢迎提出。
美国最顶尖大学在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和教育上拥有巨大优势
简单的讲 美国拥有的第一流教授和学者 占世界的份额实在是太大了。按我的粗糙印象这类似于美军在世界军事格局上的地位。其他的表现 比如吸引全世界最好学生从而拥有最好研究生院等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虽然我提过美国大学本科生源的严重问题,但最顶尖大学的还不错而且作为象牙塔里的东西基础科学的研究拼的是教授和研究生生源(不限于最顶尖学校)。)
不错 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它维持这一地位的能力会下降。但是这并非一个突变的过程(假定不爆发世界大战或者苏联式经济社会崩溃)。除了美国的经济地位在中短期内大概不会暴跌式下滑外,具体到学界有三个特殊因素是很值得注意的:1 除了中国美国在经济上没有威胁大的赶超型的竞争者(欧洲日本经济更惨),而目前中国仍未在本土攒出哪怕一个理科世界一流的大学;2 一个第一流学者成熟后往往有 30 年 “一流水准保质期”,这是很难被政治经济条件改变的(当然做实验的人会面临经费问题)。这意味着即使现在美国繁殖一流学者能力受到了严重打击仅凭已有人才也能维持一些时日,更何况这件事还没发生;3 最顶尖的学校本身处在经济社会金字塔顶端 抗经济打击能力很强。
如果你认为中国有在 15 年内基础科学赶上美国的机会不妨打开美国最强的 10 所大学查看相关领域的 50 岁以下非华人学者的名单。15 年后这些人极有可能仍在美国。然后你再想想中国如何能在 15 年内制造出一个超出这些人的群体来。我的看法是:即使所有华人立马回国中国一流学生也不再赴美留学 也未必做得到。原因很简单:时间不够来不及繁殖那么多国际一流学者。
美国获得第一流地位的 “经验” 对中国借鉴意义不大
那么美国是如何做到这么强的呢?我的看法是
1 美国的人口对任何其他发达工业国都具有压倒优势。从科学圈的角度看 这人口不仅指美国的三亿人也包括加澳两国和部分英国的。
2 二战导致了人类近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科学人才转移。转移目的地是美国。其实虽然美国在 19 世纪末就是第一工业国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世界科学中心仍在欧洲 特别是受一战重创的德国法国。然而仅用短短 10 多年希特勒就重画了世界科学版图。我愿举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国际数学家大会是 4 年一次的全世界所有分支数学均参与的大会,具有很广的代表性(其他学科没有这么全面的大规模的全行业大集会)。1932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 20 个全会报告只有两个是用英语作的(读者可以由此想想当时美英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之后希特勒上台,二战来临,在 1936 之后就 14 年没开会。到再下一次(1950)时, 22 个全会报告有 20 个是用英语作的,英语也从此有了国际学界的绝对统治地位。
3 苏联解体导致了人类近现代史上第二大规模的科学人才转移。苏联人才转移对生化可能影响小一些,但对数理科学来说可是极为壮观:这是从 20 出头的天才大学生到 80 多岁的泰山北斗的全体系的迁移。转移的人少数被欧盟吃了,大部分被美国吞了。
4 在美国的基础科学 于二战后取得西方阵营的独大地位 以及冷战后取得全世界的独大地位后有能力输出第一流后备人才的国家(如中印等)的一流学生蜂拥而至更使美国如虎添翼。
其他的因素(比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 “体制”“创新精神”“自由” 等)即使是有利因素其影响力也和上述因素不在一个量级上。
对中国而言:因素 1 天然具备,在经济赶上来自然就会发挥作用;因素 23 可遇而不可求(多半是不可遇);因素 4 属于已经成第一科学强国后的锦上添花,对如何做到第一没什么用。
美国大学的基础科学体制宏观上是一个容易学的顺其自然的体制
虽然美国获得第一流地位的 “经验” 对中国借鉴意义不大,但仍可考察一下其维持第一流地位的“经验”。比如说大家都爱谈的“体制问题”。
在我看来 美国的基础科学体制 在最宏观的层面上 其实很简单:用大把的钱 养大把的 “学霸”(对大学者的昵称),学痴,顶尖学生; 然后让这些人 自己折腾自己治理 就行了。中国有了大把的钱后也可以学当然学了以后还有等足够的时间才能见效。
现在人们抱怨的种种中国学界问题 基本都可以用这套体制来化解。缺乏创新精神?“学霸”和顶尖学生就是创新的标杆;学术抄袭腐败?“学霸”,学痴等很少会这样对此容忍度也很低;心思不在学术上?在中产之后还心思不在学术上的人会被边缘化;学术上近亲繁殖,派系山头斗争?嘿嘿,“学霸”/ 大学者基本都是有态度的人因为学术上总要面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为了贯彻自己的学术判断,“学霸”分派系抢话语权是常态。那美国学界为啥没乱套呢?学霸太多自然地就形成制衡了,派系之间的 “多不管” 地区也很多为标新立异的人提供了空间。
顺便说一句:我认为真正最难学的是苏联体制,而苏联体制的效率明显高于美国体制(至少在数理科学上是这样的)。
是不是说 中国从美国除了最简单的烧钱 “顺其自然” 外 就没什么可学的了呢?不然。美国体制的一些具体举措仍有可借鉴之处。
美国体制的一些具体举措有可借鉴之处(举例)
我举例讲一个我觉得值得借鉴的东西:tenure track 体系(终身教职轨道体系)。研究性大学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有前途的做了一段时间博士后的青年学者 将其置于此终身教职轨道上考察数年。期间较好地保障其研究条件。数年后若发现此人确实不错则委任为终身教授若觉得没有那么优秀则让其走人(即所谓的 “不升即走”)。这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制度,对最强者很有利(快速上升有效地避免论资排辈),对次强者有一定风险但也可以强烈激发其动力。
对中国来说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内学术环境里 一直偏弱的学者的斗志,而且也是中国在有钱后同美国抢夺一流人才的需要(毕竟绝大多数海外华人科学人才是在美国)。10 年前我就听说过有引进此种制度的传言但可能因为客观条件所限(钱少?)没有施行。最近几年,几所国内最好大学开始在基础科学院系逐步开始使用这套 高门槛高风险高回报的制度。据我所知 这在海外一流青年学者中引起了很大关注很多人都动心了,不少已决定回国或正在筹划回国。。。对这种 “高门槛高风险高回报” 而且显然对非海龟不利的制度当然有不少不同意见(科学网前不久曾集中讨论过这话题)但看来上层下了决心要和美国正面直接竞争。
我的一些思考:美国理科基础教育的薄弱
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而且积重难返
我前面的几篇已描述了 我认为美国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的理由这里就不再多说了。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呢?在 D 大学让我大跌眼镜后我决定做一下调查。当然很快我发现早有受不了了的大学教授作了调查并常年奔走呼号。(Berkely 的伍鸿熙就是这样的一个热心人,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和例 教育爱好者可以去看看)
总的说来 我认为明显改善的希望很小。
1 中小学教师素质太弱 本身也是糟糕理科基础教育的受害者
比如伍鸿熙和他的同事调查了很多中小学数学老师,竟然罕有人能解释 类似于 “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 这类简单事实的原因!(可惜我一时找不到有多高比例教师做不到这些事的原始数据,不过绝对是骇人听闻的高)。最后作调查的大学教授们发现中小学数学老师在上中小学时 他们的数学老师就未能给他们解释 这些简单事实的原因。等他们长大了,逐渐见怪不怪,也能顺利做计算,可是他们始终没有理解为什么!他们虽然上了大学但往往是大学里学得较吃力的学生 被微积分线性代数折磨得够呛,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学也不会教这些东西呀。这时我就深刻感觉到了中国这套师范学校体系的重要性。
2 教材和教学标准体系有严重质量问题
看了愤怒的大学教授和一些家长的控诉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流行的数学教科书内容有严重漏洞,歧义或错误。感兴趣的河友可以去看上面链接中伍鸿熙找出来的各种奇葩例子。我只半剧透一个。一些美国学生不懂分数的乘法:为啥 2/3 * 1/5=2/15? 就是不懂!甚至还专门造了一个词(fractionphobia– 分数恐惧症)来描述这种不懂的恐惧。(中国人想不通)这事儿怎麽就能这么难呢?美国的教科书害的。。。
教科书的问题其实是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物。那么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思想出了啥问题?大致说来美国有两派。第一派由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学专家组成主张初等教育要实行 “启发式”“探索式” 教学多从实际从动手出发 用计算器等代替传统计算教学等;第二派由大学教师和一些家长组成主张传统教学法 强调记忆和练习 强调严格的书本知识学习。两派争执不下 矛盾公开化在 90 年代曾酿成著名的“数学战争”。从现在的情况看第二派在掌握教育主导权上失败了。前述的问题是在第一派的思想下产生的。
​3 教育改革阻力极大
那么美国能不能回归一些传统或者直接向中国之类的体系学习呢?不少人就是这么主张的(当然他们中的很多不说学中国而说学新加坡之类)。但是这类改革会受到强大的教师工会阻挠。家长总是分散的,大学教授人数少而且 外国人多 不接地气。他们是无力和人数众多高度组织的中小学教师争权的。更不用说 把握相当一部分话语权的教育学专家们往往是第一派。。。。。。
4 经济困难
宏观经济困难导致美国政府捉襟见肘。各利益集团都要争夺缩水的经费蛋糕。在金融军工医疗等巨人面前公立教育是弱势。。。
5 种族因素
非洲裔和拉美裔的理科成绩弱 在好大学的理工科里所占比例极低。而他们占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6 教育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不统一
在联邦制下 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权。我询问过我的学生,感觉不同地区的学生学的课的难度 知识点甚至顺序都会有很多不一样, 情形十分混乱。更麻烦的是美国人迁移性大。我听说有很多孩子在搬家后会出现学习的课程无法衔接的麻烦。我甚至知道有的人在中学里没学过物理(连牛顿三定律都没学过)。。。
7 反智主义的干扰
有至少两类反智主义。一类基于保守宗教思想。这类思想对知识分子没大的影响力 但有一定群众基础,有民粹式的政治影响力。其对某些地区出身的人 有洗脑作用。比如曾有学生告诉我他因为对上帝的信仰和家庭教育因素长期以来对学习物理和数学有难以克服的感情排斥性。。。
另一类则以 相对主义 多元化 极端环保主义 女性主义等面貌出现 或者表现为一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但理科学得不好的人 质疑学习理科的必要性。这些人虽不如第一种多但往往更难缠。我可以举一例管中窥豹。纽约时报曾刊登一文,鼓吹 “数学作为必修课 会阻挠我们发现和发展年轻天才”(Making mathematics mandatory preventsus from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young talent.)并建议 大多数人不用学中学的代数了。注意,这是中学的代数:是教你用 xyz 代表变量 教你了解多项式教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代数课!他的提议固然受到了多数读者的抨击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一些人支持他。。。
美国的理科基础教育质量差 是美国人自己也意识到了的一大问题 各种抱怨充斥媒体 但始终不见什么好办法。我在做了一些调查后 也感到问题积重难返 解决希望渺茫。
我的一些思考:依赖外国人才输入的科研模式
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
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事实。那么依赖程度有多高呢?最好的办法是看各学科的行业学会的年度报告。我查看了美国数学会的多年报告发现美国的数学博士中 出生在美国的所占比例常年维持在四成多。另外在其所统计的美国顶级大学数学系高引用率学者中外国人占六成。所以在数学界可以说至少半壁江山靠外国人。其他的学科也许会略有不同 但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应该是个准确的判断。
美国的这种情况是非常奇特而且前所未有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其他顶级科学强国(老欧洲三强英法德以及后来的苏联) 在巅峰期其科学事业都是基本上完全由本族人支撑起来的。
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 是一把双刃剑。
先说其好处:1 它使美国科学在世界上所占份额大大超出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美国 GDP 约为世界的两成多 但顶级学者显然不只这一比例)。2 它使美国的潜在竞争者追赶美国的难度大增。
但它也有明显的风险:当国家相对衰落到一定程度后 可能会导致科学水平大幅度下滑难以坚守住一个高位。
我仔细解释一下。
以数理科学为例。外国人才的最大两个来源是 前苏联人(或者稍广一点 – 前华约人)和中国。苏联(和华约)靠着具有惊人培养人才效率的苏联体制在冷战结束前夕积累了群星璀璨后浪推前浪的 全年龄段顶尖人才梯队。苏联崩溃后人才梯队几乎全体系地离开苏联多数去了美国。此后苏联地区的优质科学研究和教育体系基本崩溃。现如今不仅在一流学术竞争方面基本出局(Perelman 等极个别人例外,而且 Perelman 是脱离学术体系的异类)前苏联地区甚至连向美国输出一流后备人才(顶尖大学博士生)的能力都已非常薄弱(我留意过好几年 B 的研究生来源,我想不起一例 B 大学从前苏联地区的大学招研究生的例子而同期 B 从中国招了一大批学生)。简单的说解体后的苏联不仅金蛋被抢光 会下金蛋的母鸡也被杀死了。
苏联解体 20 年了。未来 15 年内美国从苏联获得的人才战利品将过期而且无法补充。
中国的情况则是最有意思的。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理科的最顶尖学生就持续不断的流向美国。这一方面强化了美国的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导致中国长期失血始终难以完成本土一流人才的原始积累。可以说中国近二三十年的状态对美国维持其地位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中国基础和本科教育足够强可以大规模长期为美国输入后备人才但研究生教育和基础研究足够弱以至于无法大规模吸引顶尖人才回流。
然而中国的很多事业都有这样的特点:格外漫长, 挫折失误连连,长期看不到希望(或者说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人多), 眼看着别人有很多 “捷径” 但学不到手,最后走了一条异常艰苦一个台阶都绕不开的路,然后逐渐收获果实并能望见难以限量之光明前途但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最难的阶段已过去。。。
我感觉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大概也是这个路子:顶尖理科人才的长期外流纯粹从国家角度看,在三十年尺度上是吃大亏的事,但从五六十年尺度看却可能是最终盈大利的。中国通过美国的体系在海外顺利完成了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和建设全年龄段人才梯队。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急速提高,美国的令本国人民和精英都始料不及的地位下滑以及中国青年有了美国可被中国 “取而代之” 的“皇帝轮流做之贼心”,最近几年来已经有未来 10 年内还会有成批第一流中国青年人才回流。在我看来 中国基础科学在本土完成一流人才原始积累 就如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一样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各种人们抱怨的国内不利因素只会影响早几年还是晚几年实现的问题。当然从在本土完成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到基础科学赶上美国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学术后代繁殖需要时间)。
一个中国顶尖学生 20 多岁到美国学习 30 多岁回国工作这是一种新模式。六年前(08 美国金融危机前)这样的模式凤毛麟角, 但最近几年呈现滚雪球之势。我周边(包括我)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呼应。这和更早时期的顶尖人才的 20 多岁到美国学习 之后在美定居的模式 大不同。后者对中国也是很有意义的(回国讲学组织会议,保持华人在世界学术中心一席之地等)但对美国的直接贡献更大。而前者则显然对中国贡献远大于对美国的而且做贡献的能力是在美国获得。如果说美国在一流基础科学人才这个领域从中国抽了 30 年血的话,现在中国要开始反过来从美国抽血了。美国无法通过刻意压缩从中国招研究生阻止中国抽血:如果它这样做 则不仅会导致生源质量下降而且会导致顶尖学生不得不在中国深造从而帮助中国更快的进行一流人才的繁殖。更可怕的是中国学生在 21 世纪以来在美国后备科学人才中占的比例似乎越来越高 近年来更是迅速扩散到本科阶段(我亲身体验似有爆发趋势不知是否和美国高中生的理科水平进一步下滑有关)。这意味着中国的潜在抽血能力还在增强。。。
美国能不能找到弥补 “苏联空洞” 和“中国抽血”的办法呢? 由于本土理科教育质量积重难返靠本国人是极为困难的。这件事和美国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的现状是相互促进的。这事情有点类似于美国要将已经丢掉的制造业从海外拉回来一样不靠谱。更麻烦的是,在制造业方面 美国总还可以将希望寄托于新的高科技,而在基础科学方面 按照定义 已经没有更 “高端” 的东西了。
依靠其他外国也不太可行。印度或有在未来向美国输入更多科学人才的能力但我很难想象他能弥补 “苏联空洞” 加“中国抽血”。欧洲有人才 但只要法德荷比瑞等几个老欧洲核心经济不崩溃美国捞不到多少。非洲 大中东拉美 东南亚等 人口众多 但理科基础教育体系太弱 输出后备人才到美国一流学校搞基础科学的能力几近于零。
从更长远角度看 如果美国的经济地位持续下滑(哪怕仅仅相对于中国)美国的白人人才也存在外流中国的可能。我以前觉得不大可能,但我近年来已经看到了一些国内最有钱学校用高薪招到美国中档藤校正教授水平的白人。顶尖学者由于职业特点国际主义倾向较重而且美国和西方已有一代人以上学者是在高度推崇全球化的大学环境中成长的。。。
日本在经济出现 “失去的 20 年后” 基本保住了本土的一流科学人才(当然这也说明了日本的封闭性)。在中美经济力量对比易位后的 20 年内美国的科学界只怕“欲为日本而不得”。
教育问题显现效应有较长滞后期 美国精英可能准备不足
我以前提过 一个第一流学者成熟后往往有 30 年 “一流水准保质期”。另一方面一个中国学生可能现在刚到美国来读书离他回国可能还有 10 年离他在国内开始有效的繁殖学术后代可能还有 15 年;这意味着虽然他最终属于“从美国抽血” 的人但这事有 10 几年滞后期。
从主流媒体看 美国的精英阶层 对教育问题显现效应有较长滞后期这件事似乎没有足够警觉性。至少没有警觉到认为 就算现在集中资源死保基础科学地位都有可能动手晚了点。不错有很多指出美国基础教育差的声音,但对于基础科研和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舆论似乎还是普遍很乐观 认为这是中国差距甚大美国不必太忧虑的领域。对于美国高度依赖外国人才很多人单纯觉得这是美国的优势:外国人来说明我们厉害嘛。更有甚者各种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肤浅言论还大有市场似乎喊几句中共体制压制自由就能推出中国创新赶不上美国。。。
美国例外论
根植于上述许多问题深处的精英思想根源 是 “美国例外论”。我认为
1 美国冷战后的经济地位与其人口比例高度不匹配
2 美国冷战后的基础科学地位与其经济比例不匹配(与其人口比例更是超高度不匹配)。美国例外论者大概也同意这两点。
我们的分歧在于:我认为从长的历史尺度看 美国的上述地位的获得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是不可长时间持续的(即使美国没有犯大的错误),更不用说美国还犯了一些大错误;而例外论者认为美国是 “例外的” 从而即使相对地位有所削弱,也必然是居第一位的领导者,不会被中国取代。很多诚实的例外论者也承认既成或几乎既成事实(比如从中国出口超美到中国制造业超美到中国经济超美),但是他们往往在下一个里程碑处继续持“例外论”。
结语
上述历史观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对很多美国精英来说 美国的基础科学和高等教育具有中国在值得预测的未来没有机会哪怕接近的地位 从而不仅成为他们自信的源泉而且可能为其他领域(如制造业)提供美国 “王者回归” 的机会。对我来说在基础科学和理科高等教育方面 “中国速胜论”和 “中国无法超美论” 都站不住脚 。但中国在跨越我一生主要学术期的未来 30-40 年的 “持久战” 颇有胜算。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知道我一定要回国: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也因为我是希望参与到新的世界科学中心形成进程中去的“国际人”。另一方面我衷心希望美国人能平稳过渡到世界第二并和欧洲等力量
一起实现基础科学不过度集中于一国(中国)。**这种长期存在的平衡和竞争力量对中国和人类的基础科学的长远发展都会是有利的,有长久历史经验积累的中国人当能体会。

上述来源:西西河中文网,作者:changshou


再引一些传统教学法介绍参考:

古代的教学方法,在一对一方面,最突出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就是自学。

古代学校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现在我们都是横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学的。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 3 岁到 18 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 15 岁到 50 岁都在一个班上。 学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 4 到 8 小时。儿童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嬉戏。学习上课的时间很少,作业也很少,或者没有。在这几小时的时间里,授多少书,由儿童自己决定。因为他上完了书,要回去背。背会了,要给老师检查。什么时候背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觉得背会了,就举手告知先生,于是再次上去。所以是学生掌握着学习进度。当然老师也会适当干预,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一点,在私塾是共识。

古代老师面授课程,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授书。分三个小阶段。第一个阶段叫 “点书”. 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教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两头都有一个圆圈。用它戳上印泥,往书中断句的地方一盖,就是一个圆圈,表示句读。通常小圈表示逗号,大圈表示句号。也有小圈表示逗号和句号,大圈表示这个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评点精彩会用朱笔在字旁点一个点。点书这一节,如果学生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是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 第二个阶段,叫 “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地模仿。我们采录的情况,一般先生是读三遍。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这个 “读”,就是吟诵。

吟诵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虚字重长,不仅把每个字读得字正腔圆,而且涵义传达得很完整、很深刻,但又是感性的、艺术的。 第三个阶段,教 “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不是不讲解的。现在读经很多老师不讲解。孰不闻《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王财贵教授说教儿童不解经,那是“解经”,不是“训诂”。解经是讲义理,训诂是讲字义。字义还是要讲的。… 不仅讲解字义,也会讲解简单的、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讲。 尤为重要的,是讲故事。朱熹的《小学》,是承前启后的著作,是后世最重要的蒙学指导典籍,其中大部分都在讲故事。 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也是个学习。

试想一个 3 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 8 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这个 3 岁的孩子也要到 6 岁以后先生才教他《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听了三四年啦!学起来能不快吗?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是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都是自学的,最后能背过就行,不论他怎么让自己背过的)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

从孔子到民国,中国所有的私塾、官学,都是一对一授课。老师从来不会面对两个以上的学生讲课。上大课只有一种情况,所谓 “会讲”,也就是讨论课。老师的授课,从来都是一对一。… 一百年前教育改革,章太炎先生反对,主要反对两点,一是 “目学变耳学”,也就是用教材、课本。要知道我们古代的学校,只有蒙馆才有教材,也就是《三字经》之类,自学馆开始,就再也没有教材了,一律读原典。——这也是真的。——用教材,从此学生不读原典,所有的学问都是听说来的,所以章先生说 “目学变耳学”。另一点,就是一对一教学变成一对众教学。这两点,都是从西方学来的。所谓教育改革,就是引进西方教育模式。

有空再更……


因为近代教育误导及影视的扭曲宣传,现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了解都是来自二手的以讹传讹或别有用心的宣传信息,而非古籍文献记载与考古出土文物互参的历史。

有没有什么平常人以为古代没有但实际上已经有了的东西?

類似的其實現代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考慮傳承創新,比如以前設計過的簡中式婚禮

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你选哪一个?

中化英語詞典

有哪些只有既懂中文又懂英文的人才能听懂的笑话?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风过时寒​ 发表

中国的教育,毫不夸张,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闭环产业链。

学生从儿童时期开始,被家长灌输 “不要落在起跑线上”,小学竟成了人生中最快乐的天堂时光,初中开始,家长老师大搞计分排名,他们要让你明白,不考出好成绩,你就只能去中专技校。这时你深谙做题之道,将“两眼一睁,开始竞争” 刻入自己的 DNA。高中,老师告诉你“忍过高三就是黎明”,高考后你发现只是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你试图放松,打开手机摸索,突然看到各家媒体推送的“20xx 年,考研人数已突破 xxx 万”,“在躺平中迷失的当代年轻人”…… 你才大二,某天去学校图书馆看到一个漂亮学妹,桌子上摆满了厚厚的专业书籍,一询问才知她刚入学已经做好了考公考研的准备,你的焦虑值瞬间拉满,感到自己碌碌无为在虚度光阴,“比你漂亮的人比你还努力”。你重回高三强度,甚至更甚,腰肌劳损,指头变形,体重激增,熬夜不断,甚至心理也出现了问题。然而,并没有人关心你的健康,你没有考上,就注定你是一个失败的人,家长认为你现在的能力能找的工作定不体面,周遭人会说你是 “感动自己的假努力”。你决定再来一年,这次,你吸取了教训,起的更早,睡得更晚,头发大把大把的掉,题刷了一遍又一遍,从头背到晚,你终于掌握了开放式问题的固定答法套路,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做题家,顺利如愿。你本着“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的信条度过了学生期,热情却在现实的拉扯中早已化为虚无,这次,你终于明白,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明白了自己的韭菜本位。

在填鸭式教育的一生中,竞争内卷从未停歇。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考公已然形成了考试思维和考试习惯,应试教育的背后带动了新一轮产业的 “发展”,经济的“拉动”,各种辅导机构成为赛道的“赢家”,大力鼓吹应试的好处,极力渲染紧张的气氛,散播各种焦虑,赚的盆满钵满。大批人进入“教育” 行业,哦不,教育产业,去拉更多的人入伙入坑,形成代代相克的闭环。

创造力?对不起,这种东西早已被应试教育搞丢了,模板式思维早已根深蒂固,凡求新求异者皆为不伦不类。语文阅读理解,有标准答案,你要推测出原作者都没有推测出的内涵。英语作文,你要根据图画写出最具人生哲理的正能量含义句式…… 条条框框的加固,思维如何发散?

不过是一批批听话的羊羔罢了。就这,还想鼓吹生三胎,霍霍下一代?没门!

知乎用户 netkiller​ 发表

中国目前的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我们采用应试和标准化答案,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能够筛选出合格的为社会主义贡献的人才。

如果不采用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穷人们更没有机会跃迁阶层。例如学校搞航模,你们知道玩航模的成本有多搞吗?飞过大疆的人都知道,摔一次机,就是几千元。

搞素质教育富人举双手赞成,他们会把素质教育推向极致。高尔夫,帆船,潜水,击剑,弓箭,飞碟射击,马术,无动力滑翔伞,滑雪,滑冰,儿童摩托赛车,滑水,皮划艇,冰壶…… 只有你想不到的。

这样中国会出现很多 谷爱凌 一样的素质高材生。

那穷人呢?被踩到 18 层地狱,没有自制力的穷人只能通过撸王者农药获得最廉价的快乐。

就举一个简单例子,欣赏音乐,人人平等,但富人孩子用上万元的 HIFI 器材,穷人用华强北 9.9 包邮的耳机。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netkiller: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49 赞同 · 18 评论文章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 古代教育是传播知识?
  • 是让我们家乡摆脱贫困?
  • 还是让我们摆脱贫困的家乡?
  • 现代教育目的是启迪智慧?

对于教育的核心价值 80% 是服务于社会,20% 是传播知识启迪智慧。至于你是那 80% 的一组还是 20% 一组取决于你的悟性。

netkiller:读书有窍门?告别无效,低效读书!10 赞同 · 1 评论文章

为什么要普及教育?

在古代 99% 的人是不学习的,知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为什么不学习?因为真的用不到,或者说没有那么大用处,统治阶级需要的是农民的一双干活的手。只有少数人能意识到学习的好处。

从统治阶级视角来看,不应开启民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驾驭不了开启民智的人民。同时期的欧洲也是如此,知识掌握在贵族和教会手中。

工业革命之后,产生了公司和工作岗位这个概念,不懂读写的传统农民无法胜任这个工作,被淘汰,社会需要有读写能力的人,但是并需要这些人有思考能力,读写传递信息,看懂说明书等等。岗位空缺巨大,普鲁士率先提出现代教育雏形。

同时期开放教育的国家都享受到了教育红利,瞬间欧洲把其它国家摔了数条街。

我们要感谢鸦片战争,如果没它,我们还在喊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就出来一批爱国人士意识到中国人愚昧无知,必须通过教育救国,实业兴邦,需要掌握知识工人。工人地位首次超越农民。

netkiller:Kindle 我该选择那款?55 赞同 · 5 评论文章

教育是服务于社会机器的

为什么国家强制九年义务教育,是为了开启民智吗?答案:不是。

本质上现代教育就是通过外驱力,强迫一些人掌握现代生产生活技能,谈不上为社会输送人才。

社会机器需要不停运转,机器的零件就会有损耗,人就是这部社会机器运转所需的一部分零件,这些零件需要定期更换,这些零件的寿命约 70 年,有些零件还会提前报废,损坏必须及时更换。

机器的版本也在不断升级,每升级一次就会淘汰一批旧零件,比如之前的几次重大升级,版本有 “改制”,“下海”,“转型”……

在此之前,并不知道你适合顶替这部机器的那个零部件,所以教育只能一股脑地把语数英和物理化统统喂给你。然后通过考试来筛选,看你适合充当那个零件更适合。

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教育是有倾向的。

netkiller:解读「寒门再难出贵子」60 赞同 · 5 评论文章

我们当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不要被媒体欺骗,我一直说中国有两个中国,一个是媒体渲染的北上广深中国,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国家,堪比纽约伦敦和东京;另一个是现实中刚刚进入小康社会的的中国。我们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可是我们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沦为产业工人,从事社会底层的劳动。其根源是我们的社会,不认可体力劳动者,他们是社会鄙视链的最底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是讥讽和嘲笑的对象。我们从小被灌输,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跟他们一样。

教育是用来社会分层的

通过教育筛选,把你分类到社会制定的阶层中。底层人服务 / 供养顶层人,让上层人有更好的生活品质,一些人必须要牺牲。就如同《雪国的列车》,这个社会分成白社会和黑社会,你当在熟睡的时候,黑社会的人开始工作了,他们清理城市垃圾,清扫马路,楼道,维修,保养社会机器,以便你明天一睁开眼睛就能生活在一个整洁干净的城市中。

此前我跟不不知道黑社会的存在,一次我干早班飞机,一路升观察到这些工作人员紧张的忙碌工作,各种机器作业,此时人们在熟睡中。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的,还有这些劳动者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北京折叠》这部小说能获得雨果奖。

教育淘汰机制并不是淘汰孩子,而是淘汰那些对教育认知和理解不透的家长。

教育的构成

教育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这样构成了完整的闭环教育,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

绝大多数人离开了学校之后,教育就终结了。不再进行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很多人对社会教育有误解。自我教育又没有自制力,拿起手机就忘记自我教育。

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凭自己学校学到的知识能用一辈子,实际情况是,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知识迭代和淘汰速度极快,仅凭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足以在职场上保持永远的竞争力。

netkiller:读书无用论,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没有改变命运?50 赞同 · 4 评论文章

中国大学跟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清楚,中国大学跟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区别。

中国和美国数学教育的区别,夸张的说,中国教的是算术,美国教的是数学,中国教的是手艺,美国教的是艺术,中国教得是方法,美国教得是思维。所以中国学生整体的水平在应用层面碾压美国学生,但在创新层面你懂的。

就像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学科部主任所讲:美国的孩子是 “学生”,中国的孩子是 “考生”。

我们是生产线模式,培养合格的技术工程师,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理论上是为社会机器制造零件。

西方是培养学术精英,实现学术霸权,掌握科学界的话语权。

相比民国大师,当代学术水平没有冒尖的,但是整体上是远远领先的。

教育改变命运是最大的谎言,也是很毒的鸡汤。

大学教育仅仅是教会你一种非体力的劳动技能,服务于社会机器,并且教育是同质化的,你与其他人并无差异。

改变命运这种错觉来自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一旦被录取,如果不犯大错,就意味着 99% 机率能当官,发财。

为什么「高学历」给「低学历」打工?​mp.weixin.qq.com/s/Y88QNHPcUE-1m0w9Yi8lsA

科举制度 = 当官 * 发财 = 改变命运

现代大学教育与当官脱钩,更不能改变命运,大学只是教会你一种非体力劳动的技能。单凭 “非体力劳动的技能” 也无法改变命运。

有些知识是无法通过教育获得,例如艺术。艺术生,并不是大学教育出来,而是大学提供了艺术环境,是学生在此环境不断熏陶,自己吾出来,或者老师启迪。所以艺术生转行的比例最高。

netkiller: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25 赞同 · 12 评论文章

改变命运靠的的是创造知识

没人告诉你们,读书分成三个段位:

  1. 学习知识(小镇做题家)
  2. 运用知识(非体力劳动技能)
  3. 创造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的终点是什么?

国人的认知,认为大学教育是教育重点,所以此后不再学习。现实中应该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再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大学教育不是人生重点,接下来需要社会教育辅助,以及终极一生的自我教育,完成四个阶段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否则就会赢在起跑线上却输在终点。

改变命运靠的是「社会教育 + 自我教育」

我以每个公司都会有的一个岗位,财务人员为例。财务岗位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一眼望到头的工作。

财务人员的五层境界:

第一层:出纳,资金收付,管理发票单据,发工资,报销,跑银行

第二层:财务会计,记账,做账,报税,会计证。一般企业只到这层。

第三层:税务筹划,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经过合理的规划和运作,为企业节省税收支出。

第四层: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业务发展,如何精确计算产品成本, 根据业务的发展,制定资本预算。分析,预测,企业财务数据,并给于产品,运营建议。

第五层:资本运作,企业如何上市,为企业获得融资,并购,快速扩张

做到第一层月薪 3000~8000 元,第二层月薪 8000~15000,第三层月薪 20000~30000,第四层月薪 25000~50000,第五层月薪 10W ~ 百万(不封顶)

「大学」只能教会你「第一层至第二层」知识,进入企业后只能做第一层的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第二层。但是 80% 的人,也就到此为止了。大部分人是突破不了第二层的,随着互联网和软件巨头进入财务这个领域,第一层和第二层干的活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们叫财务云 SaaS,基本上把第一层的活给干了。

现在深度思考一下,你的价值在哪里?怎样突破第二层的天花板?为什么有些人突破了,而你却没有。人无法学到它认知以外的知识,教育解决不了认知的局限。

netkiller:认识自己的差距 27 赞同 · 0 评论文章

脑力劳动者更容易被 AI 取代

AI 替代脑力劳动者比替代体力劳动者更容易实现。体力劳动者都是手工技能,需要涉及工业设计,机械手,机械臂,传送装置…… 很复杂。而写一个替代脑力工作者的 AI 程序,相当的简单,不需要与外部硬件产生交互。

例如现在很多企业都在上 AI 客服系统,用 AI 自动拨打用户电话,通过语音交互完成之前人工服务。

所以,替代脑力劳动者的 AI 程序很容易实现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系统是一种应用程序,它通过模仿最终用户在电脑的手动操作方式,提供了另一种方式来使最终用户手动操作流程自动化。

放养循环

很多年前央视上讲过一则故事,记者问牧羊的儿童以后长大了想干什么?

儿童说:” 放羊,卖钱,然后结婚,生孩子 “。

记者问:“你会让你的孩子做什么”?

儿童答:“放羊,卖钱,然后结婚,生孩子……”

你认为你的格局比那个放养娃高吗?

你品,你品,你细品……

我们父母当年,就是想让我们进工厂当工人,然后拿工资,结婚,然后生孩子…… 下一个轮回(放羊循环)。现在的我们,上学,高考,打工,结婚,生孩子…… 下一个轮回(放羊循环)。

本质上我们与放羊娃没有区别,改变命运是指阶层的跃迁。

前几年去云南和青海旅游,看到当年的放羊娃如今开着陆地巡洋舰放牧,显然放羊娃实现了阶层的跃迁。而我们还在大城市的社会底层挣扎。

仅仅是运用知识是无法改变命运的,80% 的人停留在了运用知识的阶段,即通过掌握的知识获得一份工作,成为「打工人」知识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工作的工具,即使是终身学习,也仅仅是从生手变成非体力劳动技能的熟手。例如相同工作应届生干一天,对于熟手只需 1 小时。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逐渐被 AI 取代。依靠运用知识是不能改变命运,仅仅能改变工作场所,让你从工地和车间到办公室,从露天到空调房。仅凭应用知识是无法改变命运的,等待你的只能是放羊循环。

改变命运靠的是创造知识。什么是创造知识?例如

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专利,计算机算法,商业模式,营销方法,新材料,新工艺……

成功来自创造知识,即使很多人终身学习也认知无法突破认知,进入创造知识的阶段。

人与人的差距是「软件」还是「硬件」造成的?​mp.weixin.qq.com/s?__biz=MzIxMjA1ODE1MA==&mid=2653438088&idx=1&sn=8f6e6f1c12b1067207026ee50cb146d1&chksm=8c9709c1bbe080d7dfb31535ea8f4715ecfd380c374eeeed886aac0672f02f095a9bac32efd4&token=606818452&lang=zh_CN#rdnetkiller: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厂打工?7 赞同 · 0 评论文章

如何填报志愿?

现实点,别谈理想,理想很丰满,现实跟骨感(穷),你必须竭尽全力实现阶层跃迁。所以咱就只谈钱,你的薪资是岗位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你需要考虑:

你选的专业岗位稀缺?

你的工作能被人 / AI 替代吗?

你给国家 / 公司创造了什么价值?

解读「寒门再难出贵子」​mp.weixin.qq.com/s?__biz=MzIxMjA1ODE1MA==&mid=2653438136&idx=1&sn=9da00236d8df95d5b1dfe4266f47e695&chksm=8c9709f1bbe080e74dfc25b760dac928f7e3b4ad6b2a3aa77b251d9e849c046b7da88d35c8cd#rd

让我们来看看:

国家需要什么人才,国家缺什么人才,你能给国家创作什么价值?

袁隆平,钟南山,杨利伟…… 做到了。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企业缺什么人才,你能给企业创造什么价值?

马云,马化腾…… 做到了

不要选择不切实际专业,比如学哲学,艺术,那是贵族,有钱人的专业。

从管理者角度谈穷人思维​mp.weixin.qq.com/s?__biz=MzIxMjA1ODE1MA==&mid=2653438166&idx=1&sn=458930c32d8747b13c5f7f7532b644c5&chksm=8c97099fbbe080894668523117bffbde874f44a2926131e5358d9ee57ae582d62058326ebea3&token=1303178761&lang=zh_CN#rd

知乎用户 東皇太一 发表

空有其表,偏离大道,久之必生灾祸!或灾祸已成也!

知乎用户 冯. 若衣卖 发表

中国的教育模式,其实就是文凭筛选假设理论的实际应用。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推动被教育者的发展;而是推动被教育者的选拔。

该理论认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或称挑选或标志的手段,作用在于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并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安排其填补相应的工作岗位;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只是通过一纸文凭反映了个人已有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能力;筛选作用是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教育与工资之间的正关系,是通过筛选作用而成立的。

简单来说,文凭只是你能力的一个证明(但是并非绝对可靠的证明),本质是为了选拔。

当然,我批判中国的教育,并不是认同西方的教育。

相反,我是中国目前这个教育体制的拥护者,尽管它并不是最行之有效的,也不是最能发展人的天赋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平的,这就够了。(当然,不否认目前教育的两极分化趋势)

因为西方也没好到哪里去。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是文凭筛选假设理论的应用,重选拔轻发展,那么西方的教育就是妥妥的机会不均等

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大多数国家的教育体制是自 17 世纪以后就成型,历经多次改革,但是大体上仍旧保持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几乎彻底的分离,只是二战后的改革才让这两条轨道之间显得有些藕断丝连的意味。

放在中国,你能想象大部分孩子,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无法参加普通教育,只能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形吗?

美国教育体制也是在人本主义、要素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反复横跳。

是,我承认国外名校培养了很多精英,高等教育也仍比中国更完善一些,但在西方实用主义思想指导下改革完成的教育体制,掩盖在精英教育之下的,是更多普通人连最基本的算术能力都缺乏。

更不要说美国的教师工会简直是美国教育界的毒瘤,进一步威胁和制约大众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

作为普通人,我依旧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拥趸。

知乎用户 龙弥尼 发表

很多人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 音乐 舞蹈 美术 体育

错错错错!

素质教育,是能力!!!

拿学英文为例,你家孩子能不看字幕听懂美剧,能和英语国家的人轻松自如的对话,能看懂英文书籍,能写英文文章。这叫素质教育。

你说你家孩子英语考 150 分,那叫应试教育。

你家孩子看到这次俄乌冲突,能够结合经济、历史、政治、宗教、地理、军事、去分析推理出这场战争的动机和背后的地缘政治的深层博弈。这叫素质教育。

你家孩子只会背诵一堆古文,能死记硬背一堆政史应试标准答案,那叫应试教育。

你家孩子长大了能研发调教车辆悬挂,能研究光刻膜,能编程。那叫素质教育

你家孩子数理化门门 100 分,但是却不能亲自动手组装或者维修稍微复杂一点的东西。那叫应试教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只能十分短浅说:活到死,学到死,学校完全和教育局沾不上边。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的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某容桂外国语学校的英语班学生,目光短浅,只会放在现在。

就比如现在网课

课表上一天七节课,我一看,好啊。

网课第一天,早上七点我起来(因为七点半上课我提前起来)

我一看班群

我瞬间爬起来。

但是课表上没有,是学校擅自加上去的。

这个课表,是给教育局看的。

因为被删,讲就着看吧

知乎用户 艺术设计君​ 发表

三个字足以评价:工业化

知乎用户 古之寂寞人 发表

关于此题,彷徨之时、徘徊之际我曾不只一次的独自思考,但迄现在止,我也未找到答案。

或许,这就是吾国如今的教育,我们彼此茫然,迷离于途中。

知乎用户 zpan 发表

社达培养皿

知乎用户 教育学考研胡非​​ 发表

很多回答都提到了,高中教育很大一部分是在为高考选拔做准备。

你说学很了很多晦涩难懂的知识,目前其实也不是真要大家学会这个,而是通过这个把学习能力强,理解能力强的人筛选出来,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

而且更无奈的事,目前来看,短期内都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知乎用户 Yan Jason 发表

既然评价中国的教育,那就拿外国的教育对比一下,知彼知己嘛。我们就以 “教育” 为关键字,用搜索网站搜索出来的图片作一个对比,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用 BAIDU 搜出来的结果代表下咱们中国的教育。

用 BING 搜索出来的结果代表下外国教育。

肯定不严谨,但也不是毫无参考价值。排除人为因素(比如百度广告),搜索结果基本能反映大家对 “教育” 两个字的认知。比较一下,看下能不能管中窥豹,搞出点收获来。


先看 BING 搜出来的首页图片:

BING 显示的图片是:

看书,下棋,记笔记,讨论,上课,户外体验学习,会议,积木,幼儿教育,手工………

其中 90% 以上的画面出现了多个人。

画面看起来较为温馨,大部分孩子非常专注


再看 BAIDU 搜出来的首页图片:

BAIDU 显示的图片包含下面几类

  1. 广告,第一行前四个都是 (人为干扰,剔除,不比较)
  2. 教育政策
  3. 教育工具(比如 5G,科技等)
  4. 教育方法
  5. 教育机构

剔除干扰之后,只有一张图片有孩子。其他全是莫名其妙的漫画。


总结:百度认知的 “教育”,是不是能契合大家的认识?在很多人眼中,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已经异化成了:

  1. 赚钱的工具
  2. 承载社会公平的工具
  3. 海量填充知识,穷尽无数的技巧和捷径

孩子去哪里了?我们教育的对象去哪里了?教育是不是更得关心一下孩子?愉快的接受知识,热爱思考,团结合作,鼓励提出质疑。我们是不是得在这一点上努把力?

知乎用户 养猫女侠 发表

你好小弟弟,以下是一点愚见,仅供参考:

如果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其宗旨并不是培养爱因斯坦(这个你懂)和达利、马格利特(超现实主义画家)等等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它不需要你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最后想要将你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 对,就是毫无个性,绝对服从的螺丝钉,又或者是懂得投机倒把,左右逢源的 “识时务者”,而出来的这波人又会再用同样的腔调去教育下一代,或者收割他人韭菜;(说来好笑,这点也是我在最近反思自己的绘画学习中得出来的体会之一)

而最终,这两类人都是玩不过上面给你 “讲道理”,再利用你的那群人的,因此为了需要永远驾驭这大部分人,这套体系就会一直存在。无论教改怎么改,本质不会改的,这是这个社会黑暗现实之一;你想,像不像玩游戏?其实冥冥中游戏的程序和走向已经被人设好了。

你才 18 岁,但我也不想骗你给你讲些伪善美好的理想,灌点味精鸡汤叫你坚持,不要瞎想等等,小弟弟,请你少点盲信书本与政策文件的口号,多结合学校、社会,你周围的人性来看问题,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OK,社会是社会,其他人是其他人,你是你

如果你实在不爽这种教育,你完全可以创造一种自我教育;

**1、多读野书;**不是有色书,而是超越这个体系的书,范围跨度可以是哲学、心理学、美学、历史(正的,野的都可以看)、文学等等,试试在读这些书的同时结合生活中发现的人性,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你也可以是一个独特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品味者,作家,甚至是自由艺术家,这不需要别人教的,因为如果你希望被教,就等于将创造的自由交给他人,成为一个跟随者,而不是一个主动学习者;

2、多看野片;不是有色电影,当然看也无可厚非,人嘛。创作角度不同的纪录片、电影,会给你增广很多你生活中甚少接触到的东西,这也是增广见闻的方法之一;

**3、请你有心理准备,准备好被这个社会毒打几次,在毒打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坚韧,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处世智慧;**社会始终是最好的学校,无论你看多少书,脑中有多少美好的东西,如果你没有被现实毒打过,这些东西很多都是空中花园,可能在你的脑子里过一过就没了,可是结合残酷的现实再回过头来看一些书,你的认知可能又会上到另一个维度中。

好了,暂时想到的就是这么多。高中生活是苦逼的,唯愿各位学子历经摧残仍能保持内心的好奇与探索的能力,不要成为一个随波逐流,最后人格与品味都低级但外表光鲜的废柴,共勉。

你赞不赞都没所谓,你觉得有用就好。

江湖路远,祝君安好。

文中引用的是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画,图片源自网络。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经世济民的教育,教授了生活常识和基础知识。

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职高、技校、高中阶段,就是一坨屎。前两者饱受学历歧视,后者则在饭里掺屎,想要获取知识必须学习一堆没用的(不值得作为考试)的东西。

知乎用户 Nicole 小羊 发表

我经常怀疑我教的很多知识能不能撑到学生离开学校,甚至有些时候我高一教的内容高三就完全改变了。

尤其在信息化程度如此高的今天,知识唾手可得,是不是还有必要把它们都放在脑海中,为什么不是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呢?

当然有的人会说,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获取能力。那么能不能提供一些感兴趣的知识,让我愿意记住它们?能不能提供一些更科学的方法,让我更方便记忆应用?能不能多组织一些活动,让我能够学到更多我需要的能力?

充斥着我们人生十几二十年的学习,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么多年有多少孩子是真正快乐的呢。

现在的高中生还是 “享受” 着我以前的教育方式,甚至有些管理方式比那时更严格,更没有道理,那么我们到底进步在哪里了呢。这几年我只看到教学理念不停地更迭,大家文章写得很起劲,发表在形形色色的期刊上,但那有可能是杜撰的,或者某次公开课的 “认真” 准备的总结,是常态课吗?是你们真正的教学理念吗?

人是会被规则圈死在里面的动物,以分数为王道的规则没有发生改变,指望老师们追求真正的教育,那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知乎用户 水弟 发表

在职高待了三年,只能就这个范围说说。

说真的,职高真是一个大染缸,进了这个缸,想要不带点什么颜色出去,真的很难。

先说说教育本身。我当时待那个学校,注册在籍学生 1w+,因为 3-4 年级都要出去实习,所以实际在校人数也有大几千了,规模不算小吧。但是师资是真的差得太远了,首先是老师的人数,全校所有老师也就两三百人,除去几十号班主任,剩下那百来号人根本没办好好好的备课、上课;然后是老师的质量,学校里面很大一部分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师范教育的背景,上的课也是你从来没接触的内容,就这种情形,学生真要想学到一星半点的东西,真的很难,比如我三年时间上过的科目接近 20 种,我有能力每科都教好吗?没有。我相信其他很多老师也没有。

然后说说学习的环境。我教过的班除了少数几个学费比较贵的专业人数较少之外,其他班级人数大多在 60-80 之间,你站在讲台上一瞟,很难找到一个盯着讲台上的人,这些孩子大多是在初中底子较差,被家里送到职高混个年龄、混个学历,先不说对你所教的内容感不感兴趣,即使有感兴趣的,想要学懂也得付出很大的心血。另外,就在这么一个教室资源不足的小学校里,网吧缺一点也不少,随时进去都发现里面座无虚席,再加上其他五花八门的诱惑,学生很容易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惯。当然,如果有幸遇到一个特别尽心尽责且有能力的班主任的话,那还在想要学坏也不是那么容易,但这类学校中,特别是私立职高,这样的班主任真的很少见。

知乎用户 霜城雪 发表

如果说语文教育,那就是 PUA 教育你学习训诂,毫无意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四个字,一塌糊涂

知乎用户 柚稚也吃不到柠萌 发表

我刷到过这样一句话,很真实:

现代高等教育就像一个加工厂

每个人到了工厂之后

会拿到一个表,上面写着 “培养方案”

就像一块猪肉经过设置的步骤会变成肉干一样

学生拿到要求的学分可以出厂

完成的出厂,完不成的接着加工

继续加工还不行的就成废料了

这样的工具理性放在教育上真的好吗

一个教授说

他本科在南京大学

那时候会有很多人大老远跑去听别的学院的课

没人会为了绩点焦虑

也会有很多人放弃保研

研究生也就是想搞科研的去读一读

研究生教育已经异化了

众所周知

研究生本应该是一个职业

然而现在这个职业却成了获得别的职业的敲门砖

当然我在胡说,只是觉得这一代人太悲哀了

才大一啊!

他才大一!

他也是在看到录取通知那一刻

和你们一样在床上开心的打滚啊!

可他知道他要去的是一个多残酷的地方吗

读个书都是拿命读

悲哀

虽然这仅仅是对高等教育的解读,但是可以渗透到中国整个的教育现状中。

我个人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什么样:

香港大学孙教授说的一样:

大学,就应该是早起吃点早餐;跑跑步;专业课认真听;公共课看看自己喜欢的杂志;中午小睡一会儿;下午参加个社团活动或打打篮 球;晚上陪着喜欢的人散散步;或去自习室安静地看看书…… 社会不需要学霸,也不认什么学生会主席,更不希望看到学生放弃学业去创业。你只要能平稳完整地读完大学,寻找到自己所爱的人和兴趣,多去没有目的的看些能 丰富自己思想的书,认识几个好的不成样子的朋友,锻炼或是塑造自己的身体,学精自己想要从事事业的专业知识…… 做到这些,平淡地度过大学这几年你就已经足够优秀了。

我没看到内卷对社会有什么好处,让一批庸才靠着固化的思维、病态的训练坐上高位。

现在一大把人靠着硬生生地刷题成功考上好学校,你甚至可以问问他们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是人才吗?

这样的教育能培育出人才,不否认,有些人就是有天赋有够努力,但是让原本很普通的人硬生生靠这种所谓的试图脱离平庸,现实吗?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累?能力与自己所处的位置不配。或者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教育没必要把普通人加工成一群看起来做题很牛逼的家伙。

有天赋的够努力的由他们去考研考博,我们这些人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还得被迫考研,被迫僵硬的刷题,你说,这些题我真懂吗?不一定。这些知识我真会应用嘛?也不一定。那这样的教育值得赞扬嘛?

把一群原本可以很快乐的孩子变得压抑。

有些人不适合读书,这必须得承认。

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找到自己的擅长,尽量去热爱这门你擅长的学科。

人各有志,教育不必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学霸。

知乎用户 烦恼诗集 发表

考不上华五 = 没上过大学,就是这么回事。

知乎用户 IPS-LCD 永不为奴 发表

不吹不黑,我的看法完全中立。

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教育的特点:

虽然 上限不是很高 (有些僵化,有 PUA / 内卷 / 腐败 / 扼杀个性 现象,其他答主已经说了),

下限极高

在中国教育体制内,哪怕你处在最坏的情况 (在最烂的体制内学校,遇上最烂的 校领导 / 老师 / 同学,再加上你 自己 混日子 / 不是很努力学习),

你都能 学到最基础的知识 + 接触社会 / 信息 。

总比 深山老林里面的非法 “读经班” 强。

尽管我经常批评中国教育制度,

但最起码,中国体制教育保证了下限。(“读经班” 连下限都没有)

(我就是非法 “读经班” 受害者。)

知乎用户 聚宝盆 发表

没有实行双轨制,却比双轨制更分化。

我小时候去山区手拉手就发现了,我们的课本一样,考试一样,但是教育的东西不一样。

我们的老师教育的重点都是如何去准备考试,押题。用实际情况分析每个带过的学生弱点在哪里,怎么提高他的分数,完了收礼,收钱补课。

山区的学校我就去了一天。2000 年左右,居然每周才能吃饭四次肉汤,要我们捐他们书本等。更让我震惊的是每天早中晚都在升旗降旗,唱红歌。而他们的老师,确定他们自己懂吗?

一晃 2021 年,去年我去了陕南山区一个学校演讲。教学楼已然和城里区别不大,电子化设备也都有了(当然这是省重点高中)。不过通过和孩子沟通发现,虽然都是自己县城成绩的佼佼者,但是一对比成绩还是差距巨大。我听了几个老师的几节课,讲的。。。。

知乎用户 大政还朝 发表

如果你能给每十个人每个学科配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话,是的,教育可以变得很快乐,很充实,很美妙。

但事实是就连普通教师我们也很难做到 40 人配置一个,一个科目的教师往往需要管多个班级,班主任也不可能兼顾到所有学生的情况。

所以就只有两个选择:

1. 军事化标准化管理

死板,但至少有的管。这是少数人有效管理多数人最好的办法。

2. 少数人配置绝大部分资源,其他人爱干嘛干嘛

皆大欢喜的结局,除了绝大部分人既没有受过教育,也不觉得自己有需要受教育之外。

某种意义上是最好的结局,当你把社会上所有人都培养成自以为是的蠢货的时候,就绝不会有人谦卑得意识到自己要学习。

那当然不存在教育问题了不是吗?

小时候我上学的时候也批判中国教育的问题,但当长大以后我发现自己连几个人都管不好,教不会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从跟根本上就是资源问题。

因材施教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伟大如孔子,3000 门徒又有几个出头的。

知乎用户 某火山​ 发表

国家的需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而个人和家庭的需求是让自己的后代舒服,这两点现在搞不到一起,需求不匹配,所以大家很不满意

解决冲突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打灭通过高等教育上升的希望,还有一个是消除因为高等教育下降的恐惧,现在后者已经有相当进展了,但还远远不足。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河北和广东,河北高考的残酷竞争知乎上讨论太多了,但大家不怎么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广东的 985/211 录取率低于河北,也许是因为广东有钱,没有根高考绑定的上升和下降通道更多?不过广东和江苏又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知乎用户 苦无​ 发表

评价中国的教育,不应该以真正意义上的 “教育” 为标准去衡量它。

别扯什么个体发展,思维逻辑培养,道德素质提升。

究其目的,就连我没念过书的老母亲都懂。“现在不好好念书,将来找不着工作吃屎去吧”

人家搅和猪食,你却以给人做饭的角度去评价其中种种不合理,我看你是格局膨胀了。

知乎用户 芝士仓库​ 发表

提起教育,我总觉得有一肚子话要说,提到中国教育,我却不知道怎么张口。

给你们说一个细思极恐的事。

虽然海龟这词已经不新鲜了,但是站在财富顶尖的那些人都是年轻的时候与世界接过轨的人。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从出生一直处在不变的环境里,我们是很难看到我们自身的通病,像是一团迷雾遮着所有人的眼睛。但是跳出过这个环境的人,他就对这群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打个比方。

我们小时候都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老师常会讲:“你们站到讲台上看一看,你们干什么我都看得一清二楚”。其实老师还少说了一句:**我这个年纪看你们,直戳你的内心。**你在干什么,你想干什么,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我想让你干什么,这些都拿捏的死死地。

所以,这些有先决条件的大佬搭上时代的东风挣点钱还不容易么?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真理是什么?

真理是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但是中国式教育下,我们要低调,我们要韬光养晦,我们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们不要随便指出别人的错误,如果非要纠错,我们依据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以合适的方式去组织语言进行提醒。我们要尊师重道,我们要仰望大师,**诶,对了,你们还记得 “通假字” 么?**我们为此浪费了多少时间?

中国式教育下,路向来只有一条,以前叫功名,现在叫钱。

我们把课程分为文科和理科,我们把画画,踢球,唱歌,弹琴称作艺术科。其目的只有一个,好考大学。而大学在中国人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殿堂。可以做到完全忽视含金量。图的就是一纸文凭,而文凭是工作的敲门砖,可以做到完全忽视这块砖的分量。于是会出现这么啼笑皆非的社会问题。没考上大学的低人一等,上过大学,敲门砖不好使的被讥笑白读几年书。

于是社会全体进行反思,大学学历不行,研究生学历或许可以。然后,继续考。然后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研究生毕业后,一没钱,二没工作,三来要结婚**。而悖论的是,要想求证三,先决条件必须拥有一和二。**

我们再回到上方,那些拥有时代通行证 –“钱” 的人。他们努力么?他们遭受非议么?他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了么?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我们中国式教育下的人反思的结果是什么?吃的苦不够多,知识不够高,心态不够好,阅历不够多等等诸多因素。

但从来没有承认过,那些有成就的人他们一直在干的是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

知乎用户 给我多放肉 发表

等你真的步入科研岗位,你就知道你在高中所学的懂是多么的简单,而有多么的重要。

你说问题复杂隐晦,如果让你去参与火箭发射,参与药品研发,你就会发现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远比你想象的复杂隐晦。 一个人能否在庞杂的数据中找到线索,发现规律,总结问题,付出的精力和心血远比你做点题来的劳心费力。

如此复杂隐晦的考试不过是筛选机制罢了,如果你连更简单的高考都应付不来,你又凭什么去面对复杂的科学呢?

牛顿说过,他看得远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牛顿看完了风景人家可没下来,死在了肩膀上,成为了巨人的一部分。 经过百年积累,这个巨人的高度超乎了你的想象。很多人穷其一生别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就是巨人的磕膝盖也没爬上去啊。

这种人他的创新和想象力是毫无价值的。 我女儿看学校组织的神州发射节目,她问我为什么要坐火箭上去而不是修一个电梯呢?

修一个到空间站的电梯,这种想象力有什么意义吗? 不知道地球的自转、不考虑地球引力,不考虑万有引力,不考虑大气密度,不考虑材料学,不考虑动力学,空想而已。

你所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要基于以上综合在一起的海量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最起码这些知识和逻辑可以教我知道,发射火箭可行性和修一个电梯的可行性哪个更靠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教育。我上高中的时候也喜欢批判应试教育,甚至写诗来吐槽,还拿给班主任看,以示反抗。结果就是,被痛骂了一顿。

应试教育的枯燥尚且能忍,读书功利化却令人生畏。小则各种人嘴上压你一头,大则衍生出种种道德问题危害社会。

功利心过重,会把我们引入深渊。教育的功利化已然演变成社会的功利化,物质化。

首先产生的问题就是学历内卷严重,最早高中 / 中专可以找到好工作,到现在研究生都未必能找到。“读书改变命运” 似乎与现实相悖,很多年轻人也选择了躺平,大喊卷不动了。

其次就是整个社会在向钱看齐。“钱可以解决百分之九十的烦恼”,“1000 万和清华学历你选择哪个?” 这样的话题总能得到大量的共鸣和讨论。钱固然重要,但是过度看重,会伤人害己。没钱,会生发嫉妒,会无事生非。有钱,会生发虚荣,会幕强欺弱。

根据马斯洛层次理论,钱可以满足缺失性需求,成长性需求更多靠内求与爱。

但是这些,已经很难与大众产生共鸣。我们无法劝说金钱 “匮乏者” 追求精神。这里的匮乏可以是真正的贫困人群,也可以是自身欲望未得到满足的。

最后,其实也是现在,国家在出手。我不知道读书功利化出自谁之手,但与资本必有联系。资本的欲望无止境,有些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达到目的。

我觉得双减政策是好事,减少内卷,让每个人都能为社会所用。职业化教育任重道远,不仅难在教学资源上,更难在转变国人的意识和偏见上。

我觉得读书的有用之处,不在找到好工作,不在取得一纸学历,而在自我内化之处,丰富精神世界。能够像古代君子一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够读书只为读书,每个人都能找到自身价值。

学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受各方制约。学生是最重要,也是最不重点的一环。你没有选择,培养你,是为了社会服务。个人之力与社会,与时代扳手腕,怎么可能?苏轼那么强,都难以改变什么,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他的命运多么的崎岖坎坷,我们能够安安稳稳的生活,已然是万幸了。

所以,少年啊,请停止批判,停止抱怨。做你不想做但却应该做的事。你无从选择,读书可能改变不了命运,但是会让你多很多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除非你有资本不玩高考,那么就尽情随意,陶冶情操就好

知乎用户 hggjj 发表

依照我的上学经历,我有如下看法:

  1. 中国教育只是为了培养和灌输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素养。
  2. 大多数人大学毕业之后忘记了所学的大部分内容,况且大多数人上学时没怎么好好学,因为绝大多数人没考上 985211。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教育的优劣跟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知乎用户 斓焽参上 发表

感觉这种制度非常合理。

首先得看我们究竟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天才吗?肯定不是,没有空余时间,再强大的天赋也无济于事。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还是节目?不知道是不是做秀,总之就是让一个成功人士体验清洁工的工作,一整天的工作下来他坦言这种高强度工作下是很难有 “梦想” 的。

那么培养出的能是什么?看看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干什么,在机械地把零件安装在指定的位置,那么这种 “高效” 的“培养”方式,和艺术家花心思花时间精雕细琢的手法相比又如何呢?倘若承认两者相差不大或是前者优于后者,就是对艺术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最大的侮辱,那也就再不会有艺术的出现了。

因此我们培养的是机器。有了目标,自然会有达成目标的方法,那就是现在的应试教育。甭管这些知识对你有没有用,也甭管你学了以后能不能融会贯通,这些都不重要,你只要能做题,做得好,那么恭喜你,你就 “脱颖而出” 了,成为了一个精品机械,能买高价。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机器不要人呢?我想这也很简单,如果我们都是老板,我们想要怎么样的员工?来了两个人应聘,一个吃苦耐劳而且很温顺,叫他加班他就唯唯诺诺地答应,关键是工资给低点他也不敢出声,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没什么自己的思想。另一个很有自己的思想,不过不肯加班,还一直为了一百块的工资和老板纠缠不休。我们招哪个?基层员工,要什么思想?我们是老板,我们的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我们雇佣的是员工,而非改革者,关键是好管理还省钱,所以我们选第一个人。

那么很显然,第一种人更受老板的欢迎,那么我们想要这种廉价高效的劳动力,势必得从小培养,一点一点磨灭他们身上属于人的那部分,再一点一点灌输给他们绝对服从,吃苦耐劳的思想。毕竟中国人是 “勤劳” 的。

有人可能会不高兴了,说什么全面发展,培养人才。此言差矣,我们国家每年都会从国外引进大量技术人才,哦,高级电工?与其相反,我们的应届毕业生,居然很多都找不到工作,更多人则是专业不对口。说到底,这种教育模式下学什么有区别吗?反正前学后忘,考完试赶快扔掉。毕竟考完语文考英语,考完物理考地理,考完政治考数学,就算是天才,没个七八个大脑也不一定转得过来,不过机器可以,因为他们只是在做题,而非在学习。所以甭管教什么,你就算是教最最高深的知识,也就是在做题,学习的目的性太强,那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学习了。

另外就是我坚信学了微积分是不能让砌砖砌得更美的,背了几百首美不胜收的诗词,也依旧有人粗鄙不堪,难道是中国文学的教化能力不足吗?不知道多少个人学傻了,学疯了,从天赋横溢学成了一无是处,你可见我们反省过吗?我们学生跳楼,大事化小,我们学生举报学校不合规,小事化了,我们学生说学不动了,指责他们,我们学生说躺平算了,辱骂他们。

大道理一大堆,絮絮叨叨停不下来,但听了半天,怎么就听到几个字,“你们要当好韭菜”。

诚然,普通人本就不该追求舒适,不过既然是韭菜,我希望做活得好点的韭菜。

知乎用户 Sola​ 发表

别的俺也不懂,俺就以自己的角度谈谈高考下的教育状况。

它好在给了寒门子弟上升通道,好在还算客观公正地让人们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改写命运的机会。但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真正的寒门弟子们仍然拥有追逐自己梦想的机会,渴望上进的孩子们仍然可以往上走,这是很多国家的教育体系所不能比拟的。并且在 “卷” 的程度上比起印度韩国也确实轻上许多,即使是开摆人也起码有个学上。

大学扩招以及某些(大家都懂)的因素让大部分家庭认为孩子至少要做个白领,要上个本科才算体面。所以考不上普高哭爹喊娘,“新起点”、“金起点” 之类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中考能入职高的人上了三年 “普高”,最后去了真带专或者伪本科(你比方说青岛滨海),也失去了宝贵的技术学习的三年积淀,同时背着白眼度日。

对于各省招生政策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导致河南河北山东浙江考生卷哭,北京上海天津家长卷哭,郗校长悄摸摸送太子去西藏还呼唤伟大衡中的学生努力创造衡中的高考 kpi。

说起衡水体系,我又觉得小胡子真的是早生了几十年,要是晚点出生那他去衡中们干校长准比某些人优秀。

起码人家真自律是不?

各省市招生模式之间的差距直接影响了教育模式。一位衡水复习的北京人说过一句话,我现在还挺有印象。

“北京考生要考上一样的学校要比河北学生简单 100 倍,但是他们的能力真的差 100 倍吗?我觉得一倍都不到。”

挺讽刺的。

但是无论如何,在中国,高考制度仍然是最为公平选拔人才制度,无可非议。

知乎用户 小崔的粉丝 发表

我也是高一

不同意很多高赞答主说的

我们入学的第一天,校长讲话,她说了我从未听过的理念和思维:

“我们学校不是要给国家培养栋梁,我们培养的是国家的引领者。”

我明白了我所在的这百年名校是如何在内卷时代保持反内卷,如何在半个世纪以来,在本省独占鳌头。

在这里老师不会管理学习之外的任何事,一切由学生组织管理,活动由学生组织。

你可以办任何你想办的事,当然是不违背基本原则的情况下,你随便

你愿意创新,我们有社团,有金牌教练免费给你上课

你愿意摄影,我们有社团,很多和你一样的同学共同努力和学习

你愿意运动,我们有社团,篮球足球羽毛球橄榄球乒乓球,每年还会联合其他学校组织比赛。

然后我醒了

却发现我所经历的一切是如此真实,正如我所说的。

我感受到 10 年来的第一次长久的快乐,我爱我的学校。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在我们这个每届 10 多万高中生的省份,只有不到 2500 人能接受这种级别的教育(体制、思想、师资)

作为从几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我和我的同学,理所应当地认为,我们奋斗了四年才得到这种教育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我想,真正的教育不就应当是这样的吗?没有人限制你的时间,你可以用它来睡觉、刷题或者搞活动,这三者是学生的自由(尽管大部分人都会刷题,但是如果你哪天累了不想了,可以歇一歇,没人责备你),还有专门的时间去发展你的想像。

其实细细说来,我们学校的学生和那些衡水制度下的学生一样累,但我们的心理一定不会有问题,而且我们得到了选择的权力。我们学校的成绩几十年来没有降到过全省第二。

但是,很少有学校施行这种制度。

我觉得很可惜也很可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感觉很多形式化的事情

就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

比如,有的讲座,大扫除

2. 背诵的内容太多

比如政治,后面大题,一句话和书上两个字不同就 0 分

而且老师从来不讲公式原理,只让你记住

3. 出卷也太多形式化

比如要增加中文阅读能力

把所有科目(所有理科),简单的题目内容,加字

何必呢?

4. 教材更新太慢

而且都很简短

自己看书肯定看不懂

很多内容都需要老师另外补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对于这个问题也想了很多,我上小学的时候,交了很多朋友,但是那会儿老师经常打骂我们,我对小学的印象反而很多的是压抑!

到了初中,直接遇到了校暴,经常发生高年级打低年级的事情,有时严重点还会遇到敲诈勒索,光我初中毕业的哪一届好几个进了局子,还有几个因为故意伤害罪直接判刑,据说是到市里的郊区抢劫,还把人打成了植物人!当然,我在初一后,家里就花钱托人让我转校了!

我后来初二开始的学校环境好了很多,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校长一律开除,或者休学查看!所以,我能在那个学校好好学习,那会儿由于刚刚摆脱恶心的环境,内心非常的安宁,一心学习,就是放假的时候,我总觉的我想做点什么,可是又不知道干嘛!那会儿家里也没 pc,所以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发呆 !

然后高中,我感觉我似乎天生霉运,在我努力考的高中里面居然被二次校暴!他们要么把垃圾丢进我的课桌,要么上课的时候用篮球砸我,后排的同学也会踢我的椅子!而这些老师都是看到的!

我后来不知道怎么熬过那段时间的,就像一条狗,转学不行,只能任人欺负!

我到了大专,遇到的学生更是和地痞流氓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有寝室在打架,那一学期,还死了个!然后,我真的受不了了,直接换系,换到了人最少的系,虽然放弃了喜欢的专业,但至少生活安宁了!

然后的大专生活一路平坦,偶尔有些争斗,我在一次冲突中,被打的头破血流,医院缝 5 针!

也是这次差点把我带去西北的冲突,让我思考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要经历这些?但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然后我听说专科可以升本科,于是又开始努力学习!

后来,考到本科,我终于遇到了素质比之前高点的同学,但我在太多的令人恶心的莫名其妙的欺辱和暴力冲突中失去了部分言语能力!(心理医生说我是抑郁症,但还好是早期的,多休息多散心,不要去想烦恼的事就会好!) 但也因此不能有效沟通,同学们都觉得我是个怪人,只有一个室友愿意和我玩!我也不在为这些烦恼,因为真的习惯了!

平静的过了一学期,我的状况果然得到了改善,我不再失眠了!人也精神了许多!

可还是每次放假,我总感觉是缺了些什么!

后来顺利毕业,进入社会。

第一次工作就让我大跌眼镜,工作方式不仅和大学老师说的不同而且工资低,我的上司还是个初中没毕业的。。。关键是人家工资还比我高。。。

由于感觉极度的不公 2 个月后就走了,于是又找了一家,结果和上家大差不差,于是开始了这一家,哪一家的平凡跳槽之路,过上了吃一顿没一顿的生活,我曾一度以为是我和他们的世界观不同,坑蒙拐骗,几乎在这段时间里我去过的公司都会这么做!

直到,偶然间被一家国企录取,这样的生活才停止!现在离过去已经快 2 年了

偶尔还会想起那些学校里的面孔,想着自己能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呆着就好了!

我还是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直到最近看到了一些二代和我们这些穷家庭出来的对比纪录片!

我才发现,我缺的是对这个社会,人性,经济的认知!

而这些,学校压根是不教的!

总结:

1,过去遭遇校暴,老师看到了也不管,很简单,钱少事多!若有管的,我这样的人也碰不到!

2,学的知识到社会上一点都没用,教育和社会脱节,而大学里的老师估计在吹着某某某,我一个学生咋样咋样!这个专业出门年薪百万等等等!

3,小学时候经常被教师打骂,我现在想来,感觉完全是我们真的太小了,老师打学生真好玩!

4,专业教育限制性还是有的,比如,其实我专升本那会儿想跨专业,考回原来的专业!但他明确规定不能跨考,不能跨省!

5,wash brain,很多社会的客观事实被掩盖,我感觉也是这一点,阉割了我对社会运行机制的认知!老师口中的某些事总是很轻松,但真搞起来,发现这没有,那不够的!

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我们出来后大部分是天真而倒霉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的本意其实是叫你去考公务员!但被很多老师拿来用后,味道早变了!

知乎用户 所谓 发表

现在的知乎呵呵,一眼看过去真的是莱猪肉吃多了,思维方式都是那么奴性,看到什么东西都是奴。

一边说中国的逻辑方式是诉诸权威,然后教育方式是尊重权威。

然后搬出欧美电影截图,第一句话就是,爱因斯坦曾说过: xxxxx。每个人都不一样,却用一样的教育方式,所以这是扼杀了爱因斯坦的那个结论,所以就是错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讽刺学校让你死记硬背,请问文科生,你没有素材,你写什么?理科生,你没有接触过的解题思路,你能随随便便就能创造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缺乏的是选择接受知识的权利,呵呵。你连岛国老师的教程都能找到,还有什么知识想接受而不能的?你就算初中生想接触微积分,网上到处都是教学视频。更别说那些应用软件的,但,你有这个毅力吗?

可能你不知道,你所谓的选择接受知识权利大小,来自于你家家底有多少。把狭窄的世界观归结于你的学校,呵呵,你学校要组织欧洲半月游,你家里付的起钱吗?这次付得起,过两天得美国半月游呢?

教育,本来就不是取悦学生,一个人得学习习惯、理想,没有确立之前。大多数的小孩都是三分钟热情,今天在广场看到蹦迪的,想去学蹦迪,明天商城看到人弹钢琴,马上就想弹钢琴。真让他去弹钢琴,前半个月开开心心,后面逼他天天练琴,背乐理,他又会说,你扼杀了他的天性。

知乎用户 Rechard 发表

高中的时候我以为应试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大学的时候我以为应试教育是为了筛选人才,毕业工作几年之后我才猛然发觉,应试教育正真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听话的孩子!!!

知乎用户 Virtua Fighte 发表

不知道题主在问题描述中贴三纲五常干什么。莫名其妙。

什么是学校呢?孟子中有说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说文中又有说

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礼记》中说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中国的古代学校,本质上不仅仅有教书育人的功能,他还有养老的功能,主要是礼官。这些养老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做返聘教授。而且还是高级贵族,氏族长老。不仅教授文化礼仪,还教授驾车射箭这种战争技能。

后来学校从宫廷普遍到民间地方以后,教育育人的主要是赋闲在家的官僚地主。就是所谓乡贤大儒。

为什么刘备能到卢植那里去拜师学习,为什么去卢植那里拜师。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同乡。

而古代同乡之间是有道德义务的。

古代学校本质上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而且还是一个同乡会,同族会,是用来加强同乡情谊,互帮互助的。更符合儒家的 “亲亲之义”。

为什么汉末刘备这些人能回到家乡以后,能迅速拉起一支队伍,能有当地富豪进行经济资助,靠得就是同乡同族之谊。

而且古代的学校,不仅是教育学术机构,是同乡互助会,还是士者议政的地方,是议论国家大事、地方大事的地方。可见《左传 · 襄公三十一年》的 “子产不毁乡校”。

此暴秦所谓 “侠以武犯禁, 文以儒乱法”。

说白了,古代学校,那就是最强大的社会基层自组织的核心。19 世纪以后,现代学校这种原子人培养皿的教育模式可远远比不上的。

知乎用户 鼎尚者​ 发表

今天,我不讲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大道理,只谈几点现象:一是不少地方教师青黄不接,包括学校校长,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和小地方学校;二是现在的学校、老师的精力很多浪费在各种各样的 APP 操作、上报和检查当中,而用于钻研教材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够,;三是学校行政化越来越严重,每个学校都配了不少 “领导”,而这些人既不上课,也没时间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而是开会、上报材料、迎付各种检查。

救救孩子!

知乎用户 可行之 发表

中国的教育有点像打王者荣耀,把一些没啥用的操作反复训练,像极了题海战术,一般把这种游戏可以称之为刷题游戏,置身其中的人觉得玩的好的人挺牛逼,但王者玩的厉害在现实世界里其实没啥用! 它大概率不能给你带来金钱或者其他任何东西,最终大多数人会发现自己是否赚到钱或者获得其他收益都是在不玩王者荣耀之后去重新摸索的!

而像点样子的教育至少应该像玩 Minecraft,有更大的自由度让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优势做出一些牛逼或者不牛逼的东西,虽然这个弄出来其实也没啥屌用!但至少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能了解一点皮毛,真正做的牛逼点的其实去做设计师或者系统工程师,对大框架的理解还是有一些帮助的。

有点意思的是:目前国内最火的游戏是王者荣耀,而国外最火的游戏好像就是 Minecraft 或者类似的沙盒游戏。

这到底是教育的锅?还是游戏的锅?

知乎用户 东越闲散三晋遗民 发表

以人论,领导脑满肠肥,贪鄙无能;教师得过且过,自私懒惰;家长愚蠢功利,面目可憎;孩子呆若木鸡,了无生趣。

以学论,文则堆砌辞藻,味同嚼蜡;理则机械重复,不明逻辑;中则不通经史,不辨术数;洋则记诵背默,语不达辞。

以德论,度人刻薄苛刻;律己百般纵容。颂上信口雌黄,媚强不吝溢美,尺寸之功,累牍以粉,千古之罪,虚文饰非;欺下谤诽铄金,凌弱巧舌曲直,汗马之劳,滴水不予,纤毫之过,锱铢必较。

现今之中国教育,灭趣味,毁学问,损人格,蓄训奴以牧血食则为利器,育英才以争天下则为笑柄。

知乎用户 心血来潮 发表

厚颜无耻地唱着高调,实际则处处急功近利,以至于学生、甚至老师都觉得这样做无可厚非:宣传以一定要这样,实际工作一定要那样,任何人都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我就问问,有哪一所学校不是唯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吗?大家都实际到俗不可耐的成度;最受追捧的老师一定是他的学生考试最厉害,一定是研究透了他那个学科的所有题型,最受追捧的校长一定是成功调动了所有老师提分潜能,最受追捧的学校一定是升学率牛 X 的,所以才有了衡水、毛毯厂这样的工厂!

我是个不能再小的小人物,我不知道该咋办,我只知道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所有老师、家长、学生都被裹挟了,无一幸免!高中生只睡五六个小时,在全国各地都是家常便饭,健康、长身体、发育,和 “通过做题将来可能、只是可能,有个好的未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太太弱小了,没几个人听到我的声音,我更不知道该咋办,但十二年的苦读,就是在择业时能有机会胜出,这个格局真是太小太小了吧?

从小学到高中,情况越来越糟,小学低年级还能 “被骗着” 接近教育的本质,后来遮羞布就逐渐撕下来了!到了高中、高三,就是红了眼的竞争!不是你上去我下来,就是我上去你下来!

我困惑的很:知识是不是就是一张接一张的卷子?给学生的书籍是不是就是各式练习册?

我不知道好的教育啥样,但我肯定我见到的,肯定不是好的。

这个话题太大,我哪里有能力讨论,我只是说说我看到的,也许糟糕的都让我看见了,你们那里很好的话,轻点喷我。

知乎用户 青龙会 发表

大家好!给大家说一下我从业多年看到的一些关于数学的教育现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

①学校数学太简单了,可能是为了教育公平,但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课本上的数学远远不够。

②地区水平差异巨大,一是学生水平差异巨大,二是教学水平差异巨大。大城市名校学生闭着眼睛写的题,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小朋友可能一道也不会。

③广大基层数学教师的水平不行,他们只能教学校的数学,教不了奥数。广大奥数老师的水平也不咋,良心更不行,不是做教育而是做生意。比如学而思的资本现象,比如很多老师只讲套路公式,不会讲原理,把一道题讲通透,讲到本质,所以很多学生是被动接受和学习,并没有真正理解,也不喜欢奥数。

初中:

①学校数学会把孩子的数学水平拉低。

初中数学思维水平不如小学奥数,但是它的陷阱、小聪明多,一不小心就错,比如多种情况、比如要考虑正负值。因此,孩子学了小学奥数,思维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到了初中,数学不难但是走了另外一个方向,奥数思维发挥不出来,它用大量的 “初中式” 题型,让孩子泯然众题,导致之前学的奥数得不到巩固加强而荒废了。

②学校教学对学生水平的拉低。

学校老师一是受教学大纲、升学率的影响,不能教的灵活个性。二是水平不行,所以他们只教考试考的,重视题型和技巧,却忽视了数学的思想,思想其实很重要,比如极限的思想,它是微积分的前提,在初中应该重点教。

③数学内容设计的不好。

数学教学除了课本的内容,还应该有一个体系,按照数学史的发展脉络教。初中给学生打下体系,高中巩固丰富这个体系,这才是科学的教法。不然学生不知道这个数学知识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学这个。

高中:

①讲究题型和套路,不重视思想。

国内高中数学和初中类似,在初等数学范围内翻跟斗,翻的都是题型和套路,不重视数学思想,其实高中完全可以学习很多大学数学的思想了,但是老师的教学往往更注重题型套路和解题技巧。比如集合论,它涉及很多数学思想(很多数学专业人士认为数学的本质就是集合),它包括罗素悖论、希尔伯特旅馆、分球悖论…… 一直到伽罗瓦群论、哥德尔不完备性等,但是高中只是做题,这些思想性的东西一概不提。学生就会觉得集合很枯燥很头大,什么并集、子集、交集,有什么用,搞这些?

②和大学数学结合不紧密。

很多学生上了大学,对大学的数学完全不适应。因为它和高中的初等数学是两码事儿。高中应该好好教微积分、线代等大学数学知识,而不是在初等数学的海洋里耍杂技、翻跟斗。把高中比作自行车,大学比作汽车,高中应该根据自行车的刹车,推理汽车怎么制动,根据自行车的齿轮转动,推理汽车怎么通过活塞运动使车轮转动,而不是过多关注自行车的杂技秀。

③高考对套路型、速度型选手有利

有的学生思维灵活、有创造性,善于发现问题,问题多多,他不轻易入门,因为他要在门前左看看右望望,想半天为什么有这个门,为什么要建在这儿,还有什么别的门可以走?因此他入门慢,学的慢,但不代表他笨。一旦入门,他又会有各种不一样的想法,会冒出一些新的问题或点子,然后他又卡住了。表面看,他进步缓慢,学习吃力,但其实是缺乏指点。

有的学生做题慢,但是后续能悟出的东西多,他的闪光点不在于做题快,而在于会了之后的领悟和产出。

以上两种学生高考都吃亏,因为高考数学对套路型、速度型选手有利。为什么中国大数学家少,国内获得菲尔兹奖的没一个人?我认为有一部分原因是灵活、问题多的学生被套路、刷题的学生打败了,后知后觉、慢工出细活的学生被先知先觉、做题快的学生刷掉了。

大学:

①普通高校教育水平太渣。

老师的工作重点在评级、学术论文、出书、做项目、和大佬搞好关系上面。给大学生上课只是日常打卡而已,你听没听懂、会不会根本不管。有的老师上课甚至就是念 PPT。

②教材太烂。

中国缺少费曼物理学讲义这种好教材,很多数学教材太垃圾了,类似谭浩强的 c 语言在知乎的风评。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水平次,编不了,只能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编教材太辛苦但是收益少,缺少资金支持。

③留不住顶尖人才。

很多清北数学系、少年班的顶尖数学人才毕业后出国了,从事金融基金投资互联网行业,真正搞数学的人很少,搞数学也不回国,国内待遇差,学术环境差。

④缺乏教育之心

中小学老师还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考砸了、恋爱了都会找你谈话,大学代课老师才不管你这些,他们不配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生其实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高中之前只知道学习,现在到了人格塑造、形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建立认知体系的时候,但是大学老师不管这些,学生的认识大多来自网上、来自公知(我们当年受公知的影响很深刻)。很多大学教授博导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燃烧学生照亮自己。教育应该有良心、有情怀,没有这些东西那是一桩冰冷的生意,不是好的教育。

知乎用户 Mm.l 发表

小事情一堆!晚自习不允许上厕所,只能穿校服,校服外套拉链必须拉上,桌子上不能放过多书,不允许带相机,每天六点起床十一点睡觉,学校还以五点钟起床学习为荣,丝毫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健康,只要你成绩好,只会学习,就是学校眼中的乖孩子,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根本不关注也不提倡,不明白都这个时代了这些制度是用来训练机器人还是奴隶,在这种教育之下真是深受其害

知乎用户 天空下​ 发表

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教育基本不能做再多了。

未来必有一次大改革。

知乎用户 纯路人 发表

社会像个大工厂一样运转。

现代义务教育起源于普鲁士,为了有高质量和方便指挥的人力,他们像训练军队一样训练学生。

学校,监狱,医院,军队,的性质是一样。

因为它是最极端的规训机构,是各种对行为进行强制的技术集大成的标本。在它那里可以发现 “修道院、监狱、学校、兵团”。囚犯被分配在等级严明的小班中。这些班同时奉行五种模式:家庭模式(每个班都是由两个 “老大哥” 与“兄弟”组成的 “家庭”);军队模式(每个家庭有一个班长,下分两个小组,每组各有一名组长;每个囚犯都有号码,都要学习基本的军事操练;每天有一次卫生检查,每周有一次服装被褥检查;每天有三次点名);工厂模式(有监工和工头,负责管理工作秩序与年轻囚犯学艺);学校模式(每天上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的课;由训导员或副班长讲课);司法模式(每天在谈话室进行“司法” 惩治:“任何轻微的不服从行为都要受到惩罚。避免严重违法乱纪的最好方法是极其严厉地惩治最轻微的错误:在海特莱,说一句废话都要受到惩罚。”主要惩罚手段是单独禁闭,因为“孤独是影响孩子道德本性的最好手段。尤其是在孤独时,宗教的声音,即使以前从未进入他们的心灵,现在也会恢复全部感人的力量”。——一*。C 叭 tittX,18u,377)。整个准刑罚制度都是人们为了使之不成其为监狱而创造出来的。它在囚室内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囚室的墙上书写着黑色大字:“上帝注视着你”。

学校对**人的材料进行生产,教育也对阶级进行再生产**。

为了全面发展,还是为了对螺丝钉进行塑型。

知乎用户 胡继生 发表

越来越内卷,越来越脱离教育的本质!怎么说呢,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在创新性和人性化的尊重和发掘方面的确差强人意!

知乎用户 拾光 发表

说实话,在毛主席提出中国的中小学生要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育的时候,中国教育是在向前走的。在 1998 年以前,虽说升学压力比现在要大,但是那个时代,大家并未把考大学当作人生的唯一出路,各个中小学生没有那么多负担和压力。

而在 1998 年教育产业化的以后,看似教育扩大规模的了,提高民众受教育率了,提高普通民众的文化程度了,但是教育产业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一点一点的显现出来了。

弊端一、使教育 “等级化” 破坏了普及和公平教育的原则。

  目前虽然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家长普遍反映上学成本越来越高,各种收费项目层出不穷,包括订奶费、校服费、班会费、课后辅导费、补充教材费等。也就是说,父母几乎要承担很多费用,费用越来越高。

  而且私立学校的兴起让很多家长很痛苦。因为公立学位有限,有些孩子要去私立学校,但现在私立学校纯粹是为了 “赚钱”,都是对狮子开放的。两万的学费每年都很便宜,十几万到处都是。2020 教育改革内容可以看看。

  这种用钱堆砌起来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破坏了惠普教育的公平原则,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突破 “阶级” 越来越难,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弊端二、使教育越来越功利,破坏了教育和学习的连续性原则。

  产业教育也导致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功利化,追求短期利益。但毕竟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工程,教育人不是三年两年就能见效的。但如果看现在的教育,都是追求 “速效”。

  有多少孩子参加过低年级的各种兴趣班?每天有多少孩子在补课的路上?

  还有我们学校,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和安排大量作业来提高学习成绩,不断给学生施加压力;对优秀学生的各种超级对待,对差生的各种失望,有的甚至劝阻他们去考试。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你是个傻孩子”,“你是个穷学生”。学校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关注那么多普通的孩子,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优秀的学生身上。

  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边缘化,成绩越来越差。

  学习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现在的学校追求的是急功近利,拿不到急功近利的学生根本就被忽视了。这显然破坏了教育和学习的连续性原则,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

  弊端三、让教育成为 “累赘”,破坏了教育贴近人民的原则。

  如今,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最大的负担。一个是经济负担,一个是精神负担。

  经济上,全民 “恐慌辅导班” 让很多家长焦虑,剧场效应越来越差。不化妆怕孩子掉队,化妆几乎就是无底洞。很多家长实在负担不起更高的学费。

  还有就是精神负担。现在家长参与教育太多,家长几乎每时每刻都被绑架。孩子每天都要接送,作业每天都要检查批改,成绩不好的老师还要和家长谈话。但毕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帮助孩子学习,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就个人而言,教育产业化必须被消除。我们的教育必须完全是公益性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这样家长和学生的负担才能真正下来。人们对教育并不那么焦虑。

其实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教育理念其实一直是在倒退的,至少对于普通人而言是这样的,我们的孩子每天除了学习课本上的东西以外,对于课本外的知识和世界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几乎所有的学校只是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却严重背离了当初毛主席提出的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育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几乎全成了记和背。多少天才被中国式教育给埋没和抹杀,不得而知。多少人看似成绩不错,但是出了校门对于人情世故、与人共处的能力一窍不通。

应试教育虽说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故其应该取消。

知乎用户 琅琊阁主​ 发表

**要想回答中国现在教育如何?**先要弄清楚,教育的宗旨是什么?

王国维说,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

教育之宗旨何在?

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

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 者智力之理想,“美” 者感情之理想,“善” 者意志之理想也。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简单来说,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目的不是钱,目的不是权,目的是身心健康!!!

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国的教育,符合这两点么?

简单来说,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

1、功利性太强。

教育可以简单分为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幼儿教育。

先说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并不隶属于义务教育。但,古话说的好,三岁看老。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没有接收到正向教育,甚至遇到如 “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那孩子的一生都给毁了。所以,**既然已经九年义务教育了,为什么不能把幼儿园这个阶段也能加进去呢?**于此相比,因为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贵族幼儿园和乡镇幼儿园的差距大到无法想象。想象一下,这样下去教育出来的小朋友,还能想着出人头地?活下去就很难了,别想着能出头了。

再说,中小学教育。不可否认,九年义务教育让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能接受到最基础的教育,让孩子们能有基本的文化能力。但弊端同样明显。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好像就是高考。奥数班,辅导班以及艺术班,就是为了高考有好的结果。对,高考的确重要,的确让大多数人有机会接触到高等教育!但自从大学扩招以后,高考已经从 “选拔教育” 变成了 “平民教育”。具体可以看下图历年高考录取率(本科 + 专科)(从 90 年代的 20% 到现在的 80%)。而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支撑,却被严重忽略。没有鼓励就没有发展。专科录取率虽然水涨船高,但平均录取率也就在 35% 左右。为什么说功利性太强?因为我们需要本科生,我们也需要专科生。不是人人去做管理者,我们也需要技术人员,我们需要大国工匠!!!不是专科就没前途!去看看德国,为什么工业如此之强,其中很重要的愿意就是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 “双轨制” 并行!而这个前提是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一样受到社会尊重!薪资待遇和社会认可度不低于本科毕业生!

另外,目前的体制下,进入大学必须要走的 “高考”,而大学的专业同样“功利性” 极强。什么专业赚钱,什么专业就业率高,就会开。而一些基础学科,无人问津!唯一的原因是 “变现率” 低!上大学只是为了好就业么?什么是大学?“学之大者,社会栋梁也” 大学毕业是要做社会的栋梁,而不只是为了买套房,买个车??

2、公平性较差

谈到教育公平,我想这个是普通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因为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各地的中小学有的教育不公平尚能理解。你不能要求西藏的小朋友 “移民” 到上海去读书,没有经济支持,也不合常理。但高考的公平性在哪里呢?我们看看数据就明白公平性也多差。**河南省在 2019 年 211 的录取率是 1.1%,985 录取为 4.1%;再去看看排名第一的北京,211 录取率 4.3%,985 录取率为 14%!整整高出 13.1%!公平么?**生在河南难道是一种错么?教育机会不应该是公平的么?北京是所有中国人的北京,北大清华也是中国人的北大和清华。什么都可以不公平,教育的机会需要公平!

有人说,全国一张卷我们实施过,然后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的孩子就上不了大学了,所以我们不能这么干。这个是我见过最无耻的理由了,**为什么不能一张试卷呢?**我们可以理解,例如西藏、贵州、广西、内蒙、广西等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区别对待。的确教育资源不平衡,如果一张试卷,可能这些地方的孩子没有书去读。那么其他地方为什么不能统一呢?考研不是有 A 区和 B 区么?为什么高考不能这么干呢?

上海 VS 山东、福建、江苏、安徽和浙江。为什么不行?区域很近,教育资源类似,为什么不能一张华东五省一市?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么?上海自己的 985 录取率是 13%,而其他几个省的录取率都在 5% 左右!

北京 VS 河北、天津,为什么不行?京津冀经济可以一体化,为什么高考不行?为什么北京 985 录取率是 14%,天津是 12.7%;而河北只能是 4.4%???

如果教育公平性不解决,何以去解决其他问题?教育公平性是底线。大学是中国老百姓几乎唯一可以跳跃阶层的路径。如果这条路都堵死了。社会如何有更多地活力?如何有创新和发展?

3、前瞻性极弱

**教育滞后化太严重。**你去看看大学里在教啥,前沿技术不多。多数还是靠讲座来做宣传。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线,很多理论和实践已经玩的很成熟了。但多数大学(这里不包括 TOP 前端的一些大学)都还在落后于一线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理论在给学生讲。基本上到了社会上,基本上用不了的理论和方法。

可以看到国外先进的大学,他们是在引领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的潮流,不是跟着企业在跑。不转变方向,不前瞻性地看问题,很难想象未来经济发展的创新和动力在哪里。

最后,我想说:为什么要有教育?或者扩大点范围来说,为什么要教育和被教育?或者换个层次,更深层次来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用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来做结尾;中国教育需要为天地立心这样的格局,也需要把握好方向和执行,真正让教育助力中国腾飞!!!

知乎用户 星星也 发表

这两天在美国有两件与华人有关的事挺轰动,一个是曾在辉瑞任高管的耶鲁博士拒捕被美国警察枪杀,另一个是一对在谷歌脸书任高管的夫妻的家事,妻子患癌去世丈夫火速再婚侵占妻子的财产并赶走去世妻子的父母,两件事不做是非评判,但有共同之处,都是国内最顶级的大学毕业然后出国留学并留在美国进入世界上最顶尖的公司,成为顶级技术精英妥妥人生赢家,家资不菲事业有成,均是国内学霸们成功的目标和样板。

这类人在国内的轨迹大致类似:中学时的学霸门门功课优秀考入国内最好的大学 (夫妻事件中的据说是北邮的大学同学),在大学也是最拔尖的,然后出国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深造,在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校中,他们依旧是最好的学生,然后很自然的这样的人才留在了国外,被最好的公司聘用,这基本是这些国内培养出的最顶级的精英人才的大致人生轨迹。

对了,他们还有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他们的专业都是理工类的。

这些年这样的高智商精英学霸 (原谅我总是用这样啰嗦的名词,我实在不知道如何简称才能表达我对这些人智商的敬仰) 没少出事,早些年有个轰动全美的卢刚杀人事件,到前几年的上海投毒杀害同事,清华朱令投毒,北大吴谢宇杀母,还有近期的留学生杀死华裔房东事件,被杀的华裔房东也属于这一类精英。

他们都是理工背景。

这些当然都是极端的案例,但在这些极端的背后一定是大量存在的不那么极端的,这些不极端但不友好给他人相处带来不便和不适的人有多少?

另外一个视角,国内这些年偏爱技术官僚,也就是喜欢让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从政,当官,很多人还当上了高官,这些人中有很多海归的,他们中间因贪污腐化而被司法惩处的不在少数。

比如赖小民这样的,还有如汉芯造假事件,学术界的造假等等。

这些人大多也都是理工背景。

也许,把这些放在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可能不严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理工培养系统出了问题,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过于关注于专业技术层面,而忽视或者根本就不重视这些人才的人文层面的养成。

如果生活中与从事技术工作理工出身的人有过深入接触的话,对这些人的脾气性格应该有所了解,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所学有关,相信准确,对错,非此即彼,这些偏数学的理念在生活中则会给人相对不适的感觉,同时,他们大多从上学开始就被身边所有人呵护关爱夸赞表扬,往往会形成唯我独尊的心态,和他人相处缺少共情,显得傲慢冷漠,高高在上,而且,很大一部分人,由于智商上的优越感,对于利益得失斤斤计较精于计算,绝不吃亏且不近人情,经常会给周围人带来不适而不自知。

这样的人,用钱理群话来说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的理工教育体系从中学阶段就开始不停的用题海考试分数来选拔高智商的在数理化等方面有天赋的人,却从来没有关注过学生们的情商如何。而情商不足或人格有缺陷的高智商者,一定走不远,一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还可能是定时炸弹,搞不好在未来某一天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这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理工教育现存的问题之一。

知乎用户 方图​ 发表

说一下基础教育。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是为了选拔人而不是教育人,在我看来,能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已经很不错了。

有些地方的中小学压根就不是奔着选拔和教育的目的,而是把学生当做资源,不断地搞项目,拉赞助,举办活动,霸占学生时间,消耗学生和教师的精力,只为升官发财,薅国家的羊毛。

校长不是教育者,是生意人。

把官僚主义带到学校,学校迟早完蛋。

知乎用户 斯韧 发表

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摆脱了中国愚民的可能。

知道吗,欧美国家除非高中选修或者大学研究,公立学校是不开设历史课的。他们靠电影和电视学习历史。

知乎用户 陈 - 中思 发表

答 “如何评价中国现在的教育?”

2022 年 2 月 9 日

提出这一问题的同学把我们的教育定义为应试教育是完全正确的。同学文章中的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揭示也是符合客观的。

我们的教育从改革开放后发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已经由一般的应试教育发展为极端化应试教育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极端化的应试教育。

极端化应试教育还只是我们教育的外在表现。那么极端化应试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是 “百害而无一利”。而极端化应试教育的“百害” 都是些什么呢?都在本人一百二十多万字的关于教育的文书稿中。

当然,也需要提及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育人教育转变的起始阶段。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一名一线全国知名重点高中老师,教书快 20 年,批判的角度说一下当前教育的几大毒瘤。

1. 清北被异化

本人培养的清北学生十好几个,普遍十分优秀。但他们也不是我学生中各方面最优秀的。同时社会舆论里面清北被过度神话。

造成的问题就是打着清北旗号出来干坏事,错事和蠢事的太多。

2. 教育专家,管理者满天放炮

不否认一些人具有教育情怀。但是不可否认,他们毫不讲科学。

看很多教育大咖如孔乙己般的状态就知道了。

3. 教育的过度期待

考大学一定会改变命运,以前大家都穷,那肯定都会变好。现在一部分人不穷了,读书多了反而穷了。

教育能不能只是退回到教育的本色呢?少点功利考量。

知乎用户 平凡如我 发表

我个人认为:应试教育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为了应试而应试教育。应试应该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但绝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真正的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填满一个桶。

知乎用户 海南鸡 发表

都在关心答主为什么要读高五 那就贴份其他回答吧

为什么都说山东高考分数高?

中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以让你学到知识为目的的。

他们只是通过初高中大学研硕博一层一层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把那些智商高,抗压强,能吃苦又听话的高价值人才重金培养,其余的的人送到工厂拧螺丝。

甚至连工厂都是按等级分的。

你觉得高中知识大部分不合常理且无用?

你觉得衡中模式严厉无情扼杀天性?

确实如此。你买菜用不到函数,和别人聊天也用不上阅读理解的套路。你在学校受到的管理只会让你厌恶高中厌恶学习。

但当你真这么想的时候,你就正中了他们下怀。

他们就是喜欢用这种方式筛选掉你,因为你缺少服从性和抗压性,承受不了学习的苦,服从不了别人的管理和要求。

即使这种要求毫无道理可言。

所以你就被淘汰了,因为最终领导们喜欢的是听话认真又聪明的狗,而不是天天思考合不合理的事逼。

高考公平吗?让不同城市、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智商、不同素养的人去做同一套卷子?

如果我说不公平又怎样?高考每年一千万考生,优秀拔尖的人才数不胜数,上层们没人会在乎你该去三级工厂还是五级工厂的问题。反正最后都是工厂。

从我高一开始到现在计划两个月之后开始高五,每年我都能听到其他家长关于复读生减分,甚至取消复读的传闻和提议。

原因很简单,复读生优势太大,挤占了应届生的录取名额,耽误了他们家的天才考一个合适的大学。

可是老师从小就和我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能补拙,99 的汗水比 1 的天才更重要。

所以复读生用一年两年三年的时间汗水和意志,

补上的那一点点和别人的天生差距,让家长几句话就给否定了?

公平吗?

有时间天天思考中国教育合不合理,不如用这点时间多卷一卷。

因为这一切你改变不了。

中考 55 分流合理吗?高考 55 分流合理吗?

各位别忘了,中专生好好学习也是可以和另外一半高考生一起进大专的,大专生也是可以专升本的。

知乎用户 流浪的小熊​​ 发表

评价没有意义

因为这就是目前最适合国情的体制,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合理

比如它的本质是筛选而不是培养

但之所以选择这样也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充沛,充沛的地方比如天津,北京,本科率非常高

教育本质就是反人性的,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也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以新西兰为例,

12 年级的分流让只想开开心心混日子的学生可以去学一门实用的技术,去做各类技术性工种,以当地的福利和最低薪资标准足以让他们在不生大病的情况下开心地过一辈子

有更高追求的学生去读 13 年级去读大学,刚毕业的薪资和技术工种相比并不占优势,只是未来发展前景更好

这一切的前提是,新西兰只有 500 万左右的人口,土地面积是江苏的 2.5 倍左右,人口连江苏一个市都不如

人家还占着白皮肤,英联邦国家的历史积累,占着充沛的各类资源,与世无争的地理位置。

13 亿人想都过上这样的日子,你猜谁不答应?

我猜国内和西方国家都有人不希望我们这样

知乎用户 张宝仓 发表

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看到大家在评价中国的教育,很是高兴,有人评论评价教育,说明大家关心支持中国的教育,说明中国的教育还存在问题,有必要进行讨论。

鉴于这种情况,我也说说我的看法,不对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

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务教育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中国的义务教育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接受义务教育人口最大的教育,通过国家立法(巜义务教育法》)确保义务教育正常运行是世界范围的奇迹,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入学率,巩固率,扫除青壮年文盲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仅就提高劳动者素质而言前所未有。

(二)大批青年圆了大学梦。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高考扩招使一大批有志青年圆了大学梦。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全国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通过参加高考改变了命运,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开始扩招到现在每年差不多有千万大学生毕业,从根本上改变了高等教育贵族化倾向,高等教育更接近于普通大众,更接地气,使很多有志青年圆了大学梦。相对于其它的选抜方式,高考制度是最公平最公正最客观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选拔方式。试想一下,如果改用甚它的选拔方式,农村的孩子能上大学的将是廖廖无几。我们举办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涉及的学科,科目,专业规模之大世界独有。在中国这样一个还处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举办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实在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我们为国家做出的努力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中国教育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合格人才。从建国初期的扫除文肓,举办农民文化夜校,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改革开放,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字,夜大,自学考试,恢复高考各种形式的教育方兴未艾,很多青年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和学习途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大量有志青年通过教育使自己投身到国家建设和发展之中,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基础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从二 00 一年开始,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课程改草是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近二十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深入推进,现在已经在进行第二轮改革。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草涉及的面之广,度之深,观念之新前所未有,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观念进行了深度重置,也必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始终坚持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具有显著的阶级性教育的阶级性决定了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教育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教育,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国育才,为党育人。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德才兼备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茁壮成长,青年一代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教育一直是清醒的深刻的有作为的。

二,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千篇一律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差不多 15 年时间,每个人都在做着相同的事,用整齐划一的统编教材,基本相同的授课方法,区域内完全相同的考试试卷,几手完全相同的评价教师学生的评价方法使得我们的教育严重缺乏学生个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要义是人的个性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强调集体的力量,我们强调团结起来力量大,但我们忽视了学生个性成长,没有个性发展的教育也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在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视知识传授,对学生采取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灌满堂,读死书死读书,评价教育教学的唯一标准是应试考试,严重与学生的能力提升脱节。究其原因我们的老师就是知识传授体系的受益者和拥护者,要改变这一体系何其难。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教师的观念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另外,我们的学校的教师严重的比例失调,女教师人数太多,有些幼儿园小学女教师占比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特别强,但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被抑制。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严重脱离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我们只所以缺乏大师级的思想家,科学家是我们在幼儿起就有了问题。幼儿的天性是玩耍,让他们玩好,开发好大脑是幼儿教育的应有之义,而我们的幼儿小学生初中生整天抱着书本死记硬背,节假日又要上各种各样的培训补习斑,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被扼杀,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双减” 政策实施了近半年,校外培训机构得到了有效遏制,学生的课外负担相对减轻了很多。

(四)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针对性不强。作为职业教育要引教育之水灌溉工业和农业之田,为国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职业教育越来越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以农村为例,我国实施乡村振兴,城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人口城镇化之后农村将会无大量的劳动者,农村的土地必须进行大范围的流转,将来农村的土地由既懂农业又懂机械操作还要懂制种土壤化肥的人来种值,这种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职业教育要面向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要为他们培养高素质的蓝领人才,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五)素质教育震天响,应试教育轰轰烈烈。南有毛坦厂,北有衡水中学,高考考啥我教啥,高考不考我不教。国家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已有差不多 30 多年,但真正的把素质教育落地落实了没有值得怀疑,高考作为指挥棒指挥着全国的高中教育,高中教育直接影响到中考,各地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985 录取率,211 录取率想尽一切办法掐尖招生,把中考成绩考的好学生全招到什么名校,那初中学校也效仿高中这样恶性循环,从小学到高中都在抓考试。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也是看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抓手,怎么都可以说让你百口莫辩。这样的应试教育谁也无力改变,素质教育震天响,应试教育轰轰烈烈。

知乎用户 玉虚真君 发表

民国时期有大神,高考成绩很惊人,

说出成绩来评论,哪个大学能够分。

物理仅仅考五分,数学化学二十分,

英语没学考零分,这个成绩恨不恨?

现今大学问一问,哪个学校要此人,

高考最低分数线,能否此人招进门?

估计直接不用问,所有大学关上门,

以为发疯实在深,这种分数太丢人。

假如我要告诉你,中文历史双百分,

能否踏进大学门,估计做梦难成真。

可是郑重告诉您,钱伟长的高考分,

五大高校争着要,最后进了清华门。

提起国宝钱伟长,两弹一星之元勋,

中流砥柱国重器,历史成就镇乾坤。

知道此事很瘆人,当今大学门槛深,

钱老若是生现代,没有大学能进门。

当代大师谁培训,所有大学问一问,

改革开放四十年,培养大师有一人?

培养一人算合格,几个大学能合格,

外国培训不能算,不知教的什么课。

民国教育低门槛,大师如云起波澜,

看看今天太汗颜,诗坛泰斗贾浅浅。

再看中外之教育,尤其大学差距多,

原因究竟为什么,不能像驴老拉磨。

今日提起钱伟长,素质教育可别装,

邯郸学步全都忘,整天学个四不像。

孔子因材能施教,迄今将近三千年,

三千年里大发展,自以为是没有变。

人在世上三万天,问心无愧在人间,

共同富裕大目标,一切都要新样板!

知乎用户 思齐作文齐老师 发表

1. 世界上最公平的教育制度。

从隋朝的科举制度开始,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最公平的选拔优秀人才的制度。不靠门第,不论背景,学而优则仕。实现了先师孔子的教育理想。现代的大学更是要通过高考来选择学生,寒门可以出高材生,社会阶级可以自由流动。

2. 最强大的基础教育。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复杂的符号系统。比欧美文字要复杂的多。许多人可以学好英语,但学好汉语的人却不多。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之所以在中国没有大行其道,却能影响世界,就是因为拉丁文字仅有 20 多个字母,而汉字的常用字就有 3500 个。所以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虽然文字复杂,但是掌握好了却可以表达的更加精致。

3. 先进的教育结构。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都质疑中国的小学生学习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社交礼仪,控制情绪等。这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就如建楼房,有的方法就是先打地基,然后一层一层盖。有的就是先搭好框架,然后再添砖灌注。中国的架构就是先整体后局部,不但没毛病而且很先进。

4. 最优秀的教师队伍。

与教师职业相比,中国人认为教师是一项事业。古代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说。教书坐馆的先生都是还未考取的官员。例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就是林黛玉的老师。而且位高权重的高官也非常敬重老师。这其中的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老师,主持编写变法纲领的翁同龢。还有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当代社会教师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写进教师法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也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职称改革也令教师的晋升之路更加平坦。教师是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我是挺幸福的。虽然经常会被别人瞧不起,但只要心态放正就不会干扰到自己成为一个象牙塔里的君子。而且可以做一个有教育理想,有思想,有精神和精神生活的人。

我力挺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

知乎用户 旖旎 发表

我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都是中国教育的忤逆者。

假如我跟许多人一样,做一个顺从者,我可能会有一些所谓的成功,但一定没有心灵的自由。

是的,我让自己长成了想要的样子: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同情弱者,接纳万事万物的差异,追寻美的一切足迹。

我从来没有回答过老师的问题 “你将来想当什么?” 直到上大学,看到同学为了巴结老师和领导,无所不至。然后同学当上了学生会领导,开始对普通同学无所不至。我暗自发誓,我将来想当一个坏人,把那些无视公平正义、靠不齿手段获得利益的人的财富据为己有。如果多到花不完,就用这些钱去扶助贫穷善良的人。

后来我发现,当坏人是个技术活,而我不够聪明。

进入职场后,我做了一件事情,坚持三年之久:清洁厕所。保洁员外围工作不错,中心思想却不得要领,而我有洁癖,不先弄得光洁明亮,就无法如厕。于是每天提前到单位半小时,擦洗女厕若干遍。后来捎带着,把男厕也收拾干净清爽了。

终于有一天,领导问我:你是信佛吗?

没有人认为一个人,为大家做一件好事,是正常现象。这得是多么变态的教育,才能形成的局面。

知乎用户 惊叹号的猫 发表

  2022 年教育工作会上,怀进鹏部长第一次系统地谈到对中国教育的判断与认知,他谈到: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

  基于此,他谈了对中国教育的 “五个深刻认识”,并基于这些认知与判断,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比如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等等。

  对照 2022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部新年的工作部署,都系统地纳入了这个思路:从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制定相关工作计划。

  跳出教育看教育,换一个说法,就是强调系统思维,站在全局看问题。

  首先,社会是一个系统,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国家公器与国家事业,因而教育必然、也必须承担起促进国家与社会进步的使命与责任。

  在当下两个巨变面前,教育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比如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应该做什么?在共同富裕的大目标下,我们教育又需要做什么?

  在这方面,50 年代的院校调整是一个典型代表。1952 年起,为了给新中国建设提供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对全国的高校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拆解了综合性高校,组建了大量专门的工科为主的高校,比如航空,建筑,电讯,水利,交通,矿业、医学、师范等专门高校以及军工高校,同时,也抽调全国精英力量,组建一些重要的专门学科,比如清华的工程物理 (核),以攻关国家重大核心技术。

  这次高等教育的大调整,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为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回头看当时的调整,虽然有瑕疵,但是站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角度,无疑是正确的,利远远大于弊的,也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家需要的一次大调整。

  中美博弈,表面是技术,技术背后实际是人才的竞争。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做什么?2022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在第 20 条明确提出了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有组织科研,组织大任务、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主动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对接,共同凝练科学技术问题,组织重大攻关任务”。

  这就是对国家战略需要最为明确的回应!

  同样,中央去年出台的 “双减” 政策,让很多教育界人士颇感意外,认为用力过猛。其出发点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而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需求,是第二个 100 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不是躺平,仍然需要努力奋斗,但我们必须保证起点公平,教育就是这其中的核心。

  此前,在 “单向” 减负思想指导下,课内减下去,课外长出来,课外辅导机构全面兴起,成为普通家长与学生的刚需,事实上成为中国式的“私立学校”,在增加普通人经济负担的同时,直接危及教育公平,这也是严管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总之,我们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必须站位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站位老百姓的需要看教育,推进教育的发展,而不能只在教育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转,更不能只在一些教育理想里打转转。

  第二,教育既然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那么教育的治理与改革就需要从系统观出发,跳出教育看教育,站位全局找准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也和社会其他方面息息相关,比如教育理念,背后往往是意识形态,同时,也与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息息相关。而教育制度,也往往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直接相关,这都是一个体系,无法分割。

  很多专家都很认可德国的职业教育,但对美国的职业教育却嗤之以鼻。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很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高度发达的高端制造业,美国则不然。在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催生下,德国的企业需要高层次技工人才,于是纷纷直接去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这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产业基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迟迟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仅仅靠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不解决产业的提升,是无法真正解决我们的职业教育问题的,一个快递员需要高端的职业教育吗?

  正因为此,我们经常说,教育问题,大多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投射。教育焦虑,本质是社会竞争的焦虑。教育评价上的唯分数,其实背后也是因为诚信文化的缺失,导致对精准量化评价的依赖。我们国家哪一个行业的评价不是更喜欢量化评价?再比如异地高考,本质不是一个教育政策的问题,如果户口自由迁徙,何来异地招生考试与学籍的问题?

  再比如教育去行政化,表面上是一个教育问题,但本质还是社会治理的问题。在我国,行政级别非常普遍,原因是级别是与隐性的待遇相关的,直接挂钩的,因此运动员、演员、国有企业都是有级别的。我们的校长有级别不是很正常的吗?只让教育部门去行政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这项改革迟迟无法落实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对教育出现或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站位全局,才能找到根结。对于很多教育问题,背后根结是社会问题,不是靠教育改革就可以解决的,也是仅靠教育改革调整不了的,对此,我们务必有基本的判断与认识。

  当然并不是说教育就不动,不改,就等着社会改革了我们再改革,而是我们要基于宏观的正确判断,再从教育下手,可以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来推动问题的改进,而不是奢望通过教育改革调整社会问题。

  因此,教育的改革,必须注意和社会其他系统的协调与配合,不能搞自说自话的改革,很多时候需要作出必要的妥协,以保持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性,这才是成本最低的改革。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一个系统,教育无法与社会其他部分脱离,也必然受制于其他系统,过于理想的改革,必然破坏与周边其他社会系统、制度的稳定性,最后形成破坏性关系,往往可能产生更为糟糕的新问题,导致改革无法实施,甚至流产。

  遗憾的是,一些人与舆论更喜欢站在狭隘的专业理论、道义高地,鼓噪绝对理想的局部改革,而忽视这种系统性,最后误导改革,值得警惕。

  第三,从系统观出发,教育治理与改革必须考虑其所处的社会系统的价值指向与运转逻辑,因此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上,要防止盲目照搬。

  教育理念背后,往往有意识形态的影子,教育治理的制度设计,治理方式,往往有关联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影子。因此,西方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制度,我们是学不了的,更不能照搬。

  回顾近 20 年的教育改革,我们在这方面有着惨痛的教训。

  比如教材的改革,学前教育的定位,以及择校与私立学校的治理,都出现了治理政策上的大幅度回调与反转,为什么?根本原因就在于无视西方很多先进教育理念与治理逻辑背后是意识形态,是不同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以及发展水平,盲目借鉴甚至照搬,导致水土不服,甚至出现严重的方向性偏差。

  我们有必要详细举例谈谈这个问题,把这方面问题谈透。

  就近入学,不准择校,是美国择校治理政策的核心,也成为我们择校治理学习的榜样。但我们忘记了这一 “就近入学不准择校” 政策的另一面却是“拿钱择校”。对于公办学校,只能就近入学,但私立学校却有充分的选择的自由,核心是钱。最好的中小学基本都是私立的,同时,对于公立学校中的好学校,则完全可以通过买房子,租房子实现。于是在美国,不准择校政策的另一面就是“拿钱择校”,在择校上,钱是自由的。

  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和我们完全不同,存在典型的二元化。精英教育主要是私立学校为主在承担,保基本的教育则由公立教育承担。两种不同路径的教育,完全是不同的教育治理逻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任何禁忌,包括公开的体罚,包括学习内容的多寡。但公立教育却有无数的限制,从入学资格,到所学内容。与之相关,在大学的录取中,爹妈若毕业于这个学校是可以优先录取的,经济捐款也是可以获得入学的特殊照顾的。

  美国择校制度上这么搞的原因很简单,美国是西方头号资本主义国家,金钱在其社会治理中有超级的自由。美国社区差异很大,不仅是教育资源,还有最基本的社会治安都是全方位不同的。富人区的警察远远多于穷人区,背后就是因为钱是不一样的。一些著名大学比较有钱,一所大学的校警警力往往超过了周边社区的警力,于是高校就成了治安最好的地区,原因就是钱。

  更为重要的是,择校这一政策背后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美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根本没有可比性。

  我们能学习借鉴吗?肯定学不来,更不能学。

  当初盲目学习用房子绑定学校,导致学区房飞涨。同时,与之相伴,我们也曾长期效仿美国,对于私立学校全面放开,对公立学校全面管住,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大面积出现 “国退民进”,钱成为选择高质量教育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了美国教育的这一现状。

  “拿钱择校”,显然这个结果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央与相关部门不得不大幅调整择校政策,从一房一校调整为多校划片,私立学校也搞 “公民同招”,严格限制私立学校的 “自由”,以防止 “高质量教育成为富人的特权区”。

  我再举一个例子。

**  西方教育理念上强调个性与选择性,其背后实际是深深的人权烙印:天赋人权!一部美国的宪法,从一个侧面看,实际就是如何最大程度保障私权,人权,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最大程度限制公权力。因此,在教育理念与制度上,也必然强调的是学生个人的权利,比如选择权,走班选课本就是在这个意识与制度下的产物,也是美国在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即有足够的投入。**

**  但是中国不同,我们的教育方针是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强调的就是国家的权利,对国家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还不足够,很多地方大班制都没有资源去解决,盲目甚至极端地强调学生的选择权,强调走班选课,但在一些地方,缺教室,缺老师,显然是不适合的,也存在实施的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还有文化方面的不适应。在极端功利文化的影响下,不选就等于不学,已经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复杂的问题,新高考物理选考人数下降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更是我们需要高度警惕的。

**  我们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与相关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密不可分,西方教育一些成功的地方,我们需要学习借鉴,领会其精髓,精神,但一些是无法学习的,尤其是具体方式方法上,我们是学不来,也不能学的,因为不匹配,和我们的政治制度,文化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

  第四,从系统观出发,还必须认识到教育自身也是一个系统,不同组成部分和层级之间有机联系与衔接,教育治理与改革需要统筹考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如为应对技术封锁,在高层次与战略人才的培养上,就不能仅仅着眼于高校,必须形成联动。自然科学多数是早慧学科,拔尖人才需要特别的选拔与培养体系,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是一刀切,教条地强调均衡与公平,不准早慧的孩子多学,也不准给这些孩子足够的学习支持,那么高校拔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决不是高等教育一端的事情,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联动。

  “双减” 也如此。对校外培训机构严管的同时,” 双减” 政策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提高校内教育质量,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即打击校外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最后希望形成的是学生回归校园,让国家承担主体责任,而不是交给用钱来决定的培训机构。因此,如果校内教育质量不能提高,不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与家长的教育需求,仅仅是打击校外培训机构,那就是为难学生与家长,给他们追求高质量教育设置了障碍赛。

  同样,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我们喜欢把德国的职业教育奉为经典,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其中的匹配性,即德国的基础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而不仅仅是职业教育阶段。

  总之,跳出教育看教育,对于我们把握教育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同样,要有系统思维,对于教育治理与改革,才能找到真问题,找到务实匹配的改革办法,少走弯路,这是所有教育人都需要深刻认识到的。

文 / 陈志文

知乎用户 Hanuter 发表

本文为转载

随着资本主义在塞国的发展,“精神疾病”,从原本 “陌生” 印象

到现在罪恶,恐惧的,厌烦的,新姿态登场,而其转变要,究其原因,我们还是得回到社会物质和,环境变化上去。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在 80 年代初,接诊的病人多属智力低下,专业人员称之为 “精神发育迟滞”,或者是重性的精神疾病,包括儿童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

但进入新世纪后,因轻型的精神障碍、对立违抗、抑郁、孤独症等障碍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比例大大增加。

而在前三十年可没有太多精神疾病的身影,是什么造成这种割裂的呢?

有的人可能会说 “条件好了”“闲的” 或者直截了当的拿富人病,少爷病来歧视化。

但截止去年十二月统计调查数据我们可知

在 6~16 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 17.5%。

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 6.4%、焦虑障碍占 4.7%、对立违抗障碍占 3.6%、抑郁障碍占 3.0%、抽动障碍占 2.5%。

如果我们要剖析这种割裂,我们就得,了解我们,和 70 年代的年轻人的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制度的不同,物质基础的不同。

在 7080 后的环境下

社会呈现出教育资源稀缺,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大的客观条件,所以学历能够值钱,因为能考上,的不是关系户,就是真的天资聪慧。

而这批人在大学结识了自己的关系网,也靠着自己智慧进行投机创业夹杂着关系网的互相帮助,逐渐瓜分新开发的市场,互联网公司便是最好的列子。

即使没那个头脑和商业灵敏性也能靠文凭选个好单位,正是这批人成为了,除了官僚二代以外的第一批特权阶级。

资产阶级在地方官僚和政策扶持下,市场有着众多缺口,有原始资本的,抓住市场空缺的,脑子灵活有关系的,他们抓住这些缺口,也成为了特权阶级。

而你我父辈并没有太过感受到这种压力,或者说不管是他们还是他们的父辈都没用察觉时代已经变了,所以没有压力,无忧无虑的,尽管物质条件上苦了。

但是除了山区里大部分城市内是没有这种意识的,仍然还固化在刚修以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思维,便错过了这第一瓜分国有资产的机会。

而等他们长大投身于工作中便感受自己和特权阶级的割裂,有的可能会去跟风成为韭菜,有的老实工作但也在心中发誓,“我错过了” 不能让我的孩子也错过”。

以一种 “游戏” 的心态,忽略掉孩子人的属性,进行逼迫,美名其曰我都是为了你好,但其实是他们人生无法再进行一次,他们觉得他们知道该如何成功了

感受到了不甘心,所以他要操控这个角色完成一次完美的二周目,可他们只是在用他们所谓的 “经验” 套用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家长掌控欲那么强急于对付一切自己孩子试图脱离他所安排的轨迹行为了。

孩子已经不是一个平等独立个体了

而是吃他的,喝他的,用他的,一个他的意识投射体,一个他的游戏角色

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 “听话一词” 被简中家长如此认同

你不需要个体意识,你只需要听话

你只需要按我的轨迹行走,这种 “” 爱与其说是 “爱” 还不说是掌控欲和自恋。

而且问题关键是,物质环境已经变了,这并非你我父辈一人所知道

而是大的趋势,整整一代人,所以便开始你争我赶,公立学校教育资源不配不匀称。

好的老师被集中在发达地区,私立又开始开放,逐渐超过公立学校,肆意蚕食着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家长为了自己的掌控欲和竞争心理在家庭内部压迫着孩子

另一方面学校为了升学率提高竞争力,开始内部内卷压榨,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已经被异化为商品了,学生的人的部分是商品原料,内卷和压迫是流水线,要提取出升学率牟利和让家长满意。

这就造就了当今畸形的教育体系,不是为了提高自我,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一切向钱看齐。

同时无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即使卷也卷不过资产阶级家庭,资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不管在教育,环境,陪伴,都远胜无产阶级家庭的孩子。

但教育体系异化成现在的如今,已经不是个体想不想卷的问题,而是不得不卷,不卷社会,会将你吞噬,社会的目光会千夫所指,家长的问责也会吞噬你

他们不惜一切告诉你,大学就是光明!就是前方!就是你熬过了这么多年的归宿!

所以学生在这样骗局中,这样的懵懂中,遮住耳目的,在虚幻的世界,虚幻的领域,发起无法停止地吐血马拉松。

在这场残酷地角斗中,有的孩子选择摆烂即以被定义的 “坏学生” 厌学来对抗这种秩序。

自我伤害式的对抗家长,有的在则是极度压抑中消沉,积压情绪,社交恐惧, 而有的把这种压抑下来顺应这种规训和秩序,这些便是心理疾病的潜在动力。

再加上家庭内部父权家庭对孩子的控制压抑,以及对女性的规训,女孩比男孩 “懂事” 这是塞国的一个独特景观。

女孩更 “懂事” 是因为她们更深受规训,男孩则允许好动,男孩嘛调皮一点也没事嘛,女孩受到规训则是女孩子就应该安静,文静,温柔,贤妻良母。

而很多时候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的天性其实是拒绝教育机器的思维塑造的,而仅仅是因为这样做符合社会意义下的顺从孩子

我的观察中小时候那些特别努力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对自己的学科有极大的认同或者有强烈的寻求知识的冲动,仅仅是更愿意在教师家长面前变得循规蹈矩。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顺从的懂事的女孩青春期阶段选择对着干了,因为她们的学习是被异化的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这种学习只是为了顺应家庭内部的规训,而压抑的越深入,反弹也就越重。

到了大学阶段,这些个被压抑个性,被剥夺人性,被剥夺社交的孩子们,却一下子被赋予了属于大人的特权,可在此之前没有人教他们正确的社交,没有人教他们正确的爱恋,没有人教他们正确的性教育,没有人教他们正确的理财观念。

像是随波逐流一样被大多数裹挟着,酗酒,逃课,谈对象,性交,这种情感关系并无基础只是快餐式的,只是大家都在谈我也想谈,只是大家都在想消费,大家都在想逃课酗酒。

也没有人给他们理财,帮他们衣食住行,毕竟在此之前他们真的能算一个自住能力的人吗?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并在现实中明白之前被灌输的都是错的虚假的空中楼阁式的世界。

竞争的激烈,工作繁重,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这些都在一遍又一遍的把人朝着病态推去,整个世界都在吐血马拉松着,不是处在深渊就是在深渊的路上。

这种异化并不是观念上的,意识上的心理学就能解决的,个体心理学的剖析只能建立在资产阶级的自由上,现实的物质环境逼的人不得不朝向病态的方向。

阿德勒所在强调一种理性和角色,他强调男性女性父母的角色,强调长子,幼子不同的对待,强调老师该如何教育。

但是现实的物质环境并不会因为我们理想的解决方式解决,观念永远无法超脱于意识,也不可能有超脱物质环境的绝对理性

人不可能始终扮演这一个角色,这点荣格,阿德勒,佛洛伊德,庞勒,都是一丘之貉,人不可能扮演一个不合理的家庭角色

女性为什么一定要,扮演一个弥赛亚般上天注定的无偿无怨无悔的圣洁母亲形象?为什么一定要求绝对理性

人也永远不可能是上古圣典柏拉图哲学式的原型,荣格唯心主义的,柏拉图腐朽恶臭都快藏不住了,我们尚未能知道荣格教授内心对,本我的恐惧潜藏在哪里,他抽象的看待人,只看到超我那一面

却看不见人本来的欲望,人的本我永远不是宗教式的善恶,仅仅认可性欲论的价值,但不承认性的普遍动力性,也是反应荣格的可怜视角只停留宗教和柏拉图罢了

而庞勒的群体心理学理论则是彻底的反映了这帮子资产阶级心理学家的腐臭傲慢,他们需要一个答案,法国精英为什么被底层暴民冲烂的答案,为了他们可怜的颜面找到一个稀世珍宝来证明群众是多么空洞的

多么缺少主心骨,盲动和野蛮的,巴黎的老爷没从来不会想想阶级性在呢,和他们剥削巴黎市民的时候在呢,他们只会得出一个群体性的暴民和文明精英对线的 “乌合之众” 戏码

而当前的塞国所谓心理学总是在用观念论来盖过一切,科学实在论上跳圈圈,结果却被自己的科学大爹打着脸,永远在观念上跳是逃不出的,甚至只是从观念论上手已经是其中的进步人士了。

大有甚者,否定精神疾病本身,认为只是矫情,没吃过苦,使用物理暴力,言语暴力,嘲讽谩骂,欺凌,让那些本来就受尽资本主义异化和苦头的孩子们被落下最后一根稻草,可他们却看不到物质环境的压迫,毕竟在他们呢人人都是精神雅利安。

我本人是个得了几年重度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我自己也读了一年心理学的书籍,零零碎碎的心理辅导我也从事一年多了,也辅导了一两百人了,我原本以为我在书本中所看见是知识能帮我治疗 “心理疾病”

可我发现心理疾病治疗不了,它的病根不在我们身上,它需要手术,一次彻底的手术,它的病根在这个社会

我遇到很多孩子十几岁因为家庭的原因得病了,每时每刻的压抑的无法呼吸,有重男轻女,有单亲家庭的,有家暴哭的死去活来但根本没办法的。

我们解决不了,只是从心理层面上解决不了,你不可能让他们欺骗自己,你也更不能欺骗自己这不是压迫

你不能当犬儒的同时把别人也变成犬儒鬼鬼祟祟的活在谎言里,因为我们活不了

所以我们得意识到,这就是压迫,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不合理,我们就是得去斗争,就是得去改变

人类称霸这个世界才多少年,我们从成为一个生命体起,成为一个物质时,我们就一直被异化,被自然所异化,上百万,上千万年的时间,我们的基因里刻下了互帮互助的,社会性动物的影子。

我们的肉体,我们得基因还活在氏族社会,我们的社会关系,却已经到了资本主义的新异化。

正是这种新异化,歪曲了我们本我真正的追求,在本我和社会异化之中的角逐产生了心理疾病,资本主义社会把这种潜藏在我们内心的,氏族社会温情脉脉给磨灭了,转为完全利益,家庭,社会,都是如此。

人作为情感的社会性动物更是能感受到这种割裂,可以说精神疾病就是人类本我的求救信号,这是必然的。

网络上有一种情况,心理疾病的患者会聚在一起报团取暖因为被排挤,因为不被理解,在一起互相倾诉,这其实是一种类似宗教性质的人试图摆脱资本主义异化情况。

只要我 zisha 了就没有痛苦了,前方就一片光明了,死亡等于希望,这和人的本身的求生欲起着冲突但依然把死亡当成神来崇拜,自残就是 “朝圣”

只要有什么痛苦,我想想死亡后的无忧无虑好像也没什么痛苦了,很多人就这一点批判,揪着这一点指责他们,可他们做错了什么,只不过是被社会异化的痛苦哀嚎罢了,他们又做错什么呢?

正如十九世纪的马克思呼吁停下对宗教的批判一般,我想我们也应该停下对精神疾病患者宗教的批判。

转而对物质环境的批判,从象征界到实在界的批判!

综上所述,有着精神疾病不是一个丢人的事情,也并不是患者自己有什么错,错的不是你是资本主义体系,我想说的是那些在资本主义异化中被驯服的才是真正的精神疾病,从中感到不适应只是正常情况。

正如福柯所述 精神病理学的根不能在某种 “元病理学”(métapathologie)中找,而是要在人与疯子和真正的人之间的、定位在历史中的某种关系中找。

记住资本主义晚期社会,人人有病!

无需自卑,无需感到特殊,无需将他看做负担,痛苦吗?压抑吗?难受吗?记住这份痛苦,转为改变的动力,我与诸位同在,努力去改变吧同志们,共勉。

子桀

3 月 13 日作于蓉城

知乎用户 实话商人​​ 发表

教育是跟产业进行结合的。

当年为什么扩招?

一是国家准备大建设,林毅夫给朱总理的建议就是搞罗斯福的那套,大建设。

这时候就需要大量的受过教育的产业技术人员。

二来,当时很多大学并不是为了让你搞高端技术研究,这一点是很多人最喜欢喷的地方。

要不要搞研究?要。但是是不是需要你这种智商级别的去搞研究,150 的智商不用,用你 100 的干嘛呢?

有限的财政,要投给尽可能优秀的人才。

更多的人就是培养来做工人的,去修桥铺路造船造车的,不是培养你来攀登珠穆朗玛峰,指点江山的。

对更多人的教育标准就是你能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没指望你去做行业带头人。

也没指望对你进行全方位的精英教育,这个投入太高了,也用不着。这么多平民子弟都去做精英了,指点江山了,谁来做工人?

如果你成为人中龙凤这才是不正常的,有个技能养活自己,这才是正常的。

都特么盯着成功的精英去努力,谁来做普通人?

所以个别普通人如果堪透了这一层,也会从愤世嫉俗的小青年变得理性从容了。

对普通人灌输精英的目标,这是最大的骗局!社会成功学以此贩卖焦虑,进行收割。教育从来没说让你成为精英,只是让你努力学习,将来建设祖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

你白纸黑字在入党申请书写着一生献给党,怎么党派你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大山里修路,你还不愿意了?

你这入党之心红吗?

知乎用户 two steps 讲历史 发表

中国教育只能培养出一群平庸的人,毕竟中国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为了淘汰绝大部分不擅长学习的学渣。毕竟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再大的蛋糕碰上再多的人口也会是非常小的数值,所以为了抢到有效的资源,从小学开始就进行内卷了。中国大多数学生不是自己想学,是被大环境逼着学习。比如最夸张的衡水中学,衡水中学采用军事化管理,不仅规定大量的时间学习,就连看什么书,买水上厕所什么的也要管,甚至有的一边跑操一边看教科书。而且中国教育功利心很强,在 18 岁告诉你 “只要考好大学那就高枕无忧了”,所以很多高考考生一见葛军就闻风丧胆。而到了大学的时候。这帮人就开始意味自己解放了,而且除了 985.211 以外中国其他大学对学习管得还真是不严,所以很多人就开始逃课,逃学,甚至在宿舍躺着打游戏看短视频连出门都懒得出门。在大学就这么浑浑噩噩过了四年到头来连个工作都找不到,而很多国人的思维都是 “制度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人”,所以纷纷谴责这些大学生没有自制能力,但是这些人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大学生混日子?如果换成是你你也会混日子。所以中国教育就是培养一群平庸的人,而有的人虽然大学毕业博士毕业,但是没有对这个社会适应生存能力,依然躺在家里啃老不工作,这就叫做高分低能,培养了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所以中国出不了杨振宁丘成桐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只能出一个又一个平庸的人。

知乎用户 踏歌而行 发表

智力竞赛,而且是那种不管是否真的有用的智力竞赛。

知乎用户 米玏​ 发表

真的很离谱,真的很失望。原本以为,在小学可以无忧无虑,可惜在我那个年代辅导班开始流行,甚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顶峰;初中时期,我自认为是我最舒服的时候,身边的同学是纯真和善良的,也是和我联系最频繁的;升入高中带着满腔抱负和热情,但是也顶不住人外有人的压力,逐渐沦为平庸。总结来说,中学六年就是应试教育。在山东这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应试与试卷决定你的人生。上了大学,我以为自己可以获得喘息,可以全方面发展,可我仍然是三点一线,活动也是以学分目的,所学专业逐渐不是以掌握,学习技能为目的,而是为了绩点综测,考研铺路,似乎中国的教育系统只有一条,应试。但是他又不甘心被别人这样认为,所以就附加音体美,又给学生徒增压力,治标不治本,只求良心过得去。

知乎用户 莫大是我的神 发表

很多人都讨厌国内的应试教育,而现在国内的确很多地方在改革,开始减负,提倡快乐教育。

我身在日本,就谈谈日本的教育,给大家做下参考对比。

日本的学区房和国内的不太一样,以东京为例,居民区附近必有小学,而且所有公立小学老师是轮换制,所以也不存在师资力量悬殊的问题……

但是学区的父母和别的地区不一样,居住在学区就是奔着培养孩子去的。

东京文京区是有名的学区。文京区的中受率(小升初考教学质量好的私立中学)达到 70% 以上,可其他地方也许只有 10%~20%

因此文京区的学习氛围就不一样了,几乎每个小学生都在努力过着放学后继续私塾到晚上九、十点,然后写作业到深夜的生活……

有人说过,那边坐电车看到的小学生谈论的是国际局势,别的地方坐电车遇到的小学生谈论的是哪个偶像好……

也因此文京区的房价非常贵。

日本现在公立学校是快乐教育,可是快乐教育下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大部分的孩子父母都没有能力供他上私立读私塾,就在公立学校一直混到高中毕业,然后做社会基础工作。

我家附近一所公立中学,棒球场,游泳馆,网球馆什么都有(这也是公立学校标配)但是去年学校拉出的毕业生横幅只有几个考上了大学,一个成为了公务员(日本公务员要求高中毕业)十几个考上了专科学校……

这家学校最近挂出的横幅是,有一名高中生成了职业棒球选手(每天都能看见这家学校棒球场上训练的男孩,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也真是挥洒青春,可是这么多年就出了一个职业棒球选手,其他孩子没考上大学的,就要步入社会了)

但是日本社会有一点很好,就是从事任何行业都不会被歧视,而且可以养活自己,比如餐厅端盘子,虽然挣得不多,一个月也可以至少挣到 20 多万日元。

这也是日本可以从 90 年代开始实行快乐教育的原因。

而且这也不是他们随便决定的,是教育学家,经济学家等等根据日本国情经过了十来年的论证最后才决定的。

在日本如果想以后有一份好工作依然是要考考考,公立学校不教,那就只能父母花大价钱让孩子上私塾。

私塾的学费昂贵,但是也不是想上就能上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私塾相当于另一个小学。各种考试制度,考不好还可能被退学,因为私塾也要升学率当作招生的招牌。

而日本又是中学高中一贯制,所以能考上好的中学就意味着就可以读好的高中然后有机会上好的大学。

因此在日本想走读书这条路的小学生和家长真的是非常辛苦。

但是日本公立小学也有很好的地方,就是公立学校的孩子虽然几乎没有课业压力,但是他们会学自然科学等东西……

一个小学生对于花花草草、基础科学和生物的认识是很丰富的。

日本的博物馆很多,经常能看到小学生带着相机笔记本,在博物馆里拍照记录。

这些就是他们的作业,自然观察。

日本很重视对孩子的美育和自然观察的培养。

比如我家娃,还在上幼稚园,可是他们 80 多岁的老校长也会时不时的给他们上绘画课(他自己本身是绘画艺术家)对于三四岁的小宝宝们就是教他们画线条,用蜡笔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线条……

他们幼儿园的绘本都会介绍当季的昆虫还有花卉。

最近绘本讲的是那种一碰就团起来的潮虫子…… 我儿子时常在小区的草地里找它们,然后拿在手里玩………(ー ー;)

日本有的动物园还会把食草的、食肉的动物粪便展示出来给小朋友看有哪些不同……

每个大型居民区附近都有图书馆,漫画、绘本、知识类的图书都有。

所以即使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孩子,只要不是天天想着调皮捣蛋,正常高中毕业的孩子们素质大部分也都可以。

这是整个国家的氛围造就的。(当然因为我只在东京生活过,所以我所说的都是以东京为例)

日本很小,东京人口密度很大,但是该有的公园一个都不少,居民区附近总有几个小公园给孩子们玩乐。沙土、游具、自然观察都有了…… 而那些大型公园都有官网,随时更新公园里的花卉等信息,以便游客观赏游玩。

因此在日本即使你并不富裕,能去玩的免费地方也不少……

所以要改变教育,不单单只是学校减负这么简单的,整个社会都要为此改变,否则就会出现穷人的孩子永无出头之日的后果。

知乎用户 HappyBird​​ 发表

确实是这样,你对教育真的有自己的思考,这是现状!

实际上,中国近代的教育,开始与 1861 年,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之前是师徒制,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自从洋务运动以来,西方的科技和教育制度就逐步进来了。到清政府之后,北洋政府,民国政府,到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一直延续着这套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式是从德国的普鲁士时代来的,把 18 岁前的年轻人,按照不同的年龄分班,把要教学的内容逐步的去教授给孩子。不可否认,在生产率低的年代,这种方式很有效。

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教育的进步有目共睹。你去翻一翻刚刚改革开放的高考试题,就很简单。现在初中生都能学很复杂的内容。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内容很复杂,这也不奇怪。

现在,社会的总体综合素质高了很多,每百人口大学生数量大幅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是大幅提升了,大量农业人口转成了城市人口。

中国人口的基础素质肯定是比以前高了很多,各类知识也很成熟了。

可是从学科的发展来说,越来越细分。对于社会而言,不但要有比较广的知识面,而且要有创新,要有深度。我们国家对西方科学的学习还是比较全面的,但其实不是很深入。

目前,社会上呈现出来的状况是比较 “卷”,就是大家还是习惯按照以前的路子走,先考大学,大学毕业先找一份工作,找了工作,先结婚生小孩。

至于创新,以后再说。知道要去创新,但是很少有人敢去做。因为对个人而言风险太大了。

对于整个民族和社会而言,唯一创新才能实现某些领域弯道超车。一味的按照过去的路径发展,只能越来越卷。所以,教育体系从大的方面而言,很难鼓励大家去创新,毕竟教育系统的基本职责是复制以前的内容。而创新是体制外的企业干的事情。体制外的创新企业多了,体制内的教育方式才会多。这个其实是 “鸡生蛋,蛋生鸡” 的逻辑。

随着时间的推移,既然大家都认识到要创新,创新会出来的,等不及就从自己开始,使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多探索,实践不一样的内容。

知乎用户 目标 - BSBX​ 发表

我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 “人不能尽其才”。

学生的选择权被无情的撕裂了,所有人的优劣都用一套模板来评判——考试。

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长处都不同。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因为发现巨大的商机而放弃学业,这对于他们来说便是长处得到了发展,而我们国家不行。

无数人的爱好被磨灭了,无数人的想法被无情的鄙视了。我高中同学里有很多自己爱好的人,喜欢画画的,喜欢写小说的,游戏玩得很好的,喜欢设计机械的。然而他们没有了未来,被班主任一句 “搞这些没用的” 冲进臭水沟再也不好意思拿出来见人。

这不是更可恶的,更可恶的是人的爱好慢慢的不是没有了,而是压根就没有。多少人没有梦想成为了咸鱼。奶粉广告里还说从小提高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打小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可兴趣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一个巨大的条件就是需要培养的人有时间。

可哪里来的时间,父母一边打工一边带孩子,哪里来的时间培养。孩子的爱好都变成了游戏,主播。可未曾想玩游戏需要天赋,并不是感兴趣就能玩好,主播也讲究外貌和口才,外貌能说好就好吗,口才能一蹴而就开口就能说好吗,显然不是有这爱好就能有这成就的。

所以有些兴趣培养不难,有了兴趣人当然也会快乐,可有些兴趣非常吃天赋,或许你压根不合适。不妨培养别的兴趣,指不定你的天赋就在那里,不仅因为兴趣使得人生变得满足,更因为在这里的成就使得孩子更坚持自己的兴趣,进而成为志趣。

孩子的爱好应该广泛,显然不能让孩子每天所见所得是那些游戏,直播。所以他们从这里能得到兴趣,但这里没有他们的天赋。如果把孩子们的际遇变得更广泛,让孩子们能发现天赋,找到兴趣,进而培养成志趣,那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问题呢?

想想那些因为兴趣不在学习,那些偏科的学生,因为成绩差只能读普通差的学校,毕业后拿着低的可怜的工资,养活自己都难,还怎么发展自己的爱好?就不应能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发挥出他们本身的优势吗?


我可以仔细聊聊,我这个人喜欢科技和科学,因为小时候我哥读初中的时候,每周放假回家里面就会做一些实验,比如做马达。我和我哥特喜欢看那时候 CCTV10 的我爱发明这个节目,其中最佩服的属于有一次节目播出的一个诸葛连弩的复原,我哥看完后自己动手做出来了诸葛连弩,那时候我们做的箭都是拔了鸡尾巴毛做的,箭尖部分用铁皮包裹一个铁钉。

所以我对于机械方面有特别的兴趣,我小学的时候帮助同学修钢笔,因为那时候钢笔用的多,而且笔尖也特别容易坏。初中的时候我更疯狂了,我自己做了一些小东西,比如晚上在被窝里面看书的戴在眼睛上的小灯,还有多条橡皮筋带动的四轮小车。

那时候我是被公认的好学生,我去网吧里面查资料,喜欢物理历史和人物,最崇拜的是牛顿和爱因斯坦。

上了高中,我也同样保持着爱好,可好景不长。刚进高中没多久,我在草稿本上画自己设计的机械,班主任看到了,他后来叫我去办公室,然后甩了我一句,“你再给老子看这些,老子弄死你”。

我当然知道他是半开玩笑说的,也知道是对我好,我也不讨厌他不恨他,至今对他抱很大感激。从此过后,我失去了精神支柱,我高中整个时间我都迷茫。

我经常到学校楼下看报纸,最喜欢看的也是关于科学方面的,最让我振奋的是那时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振伟院士的研究,也就是量子纠缠领域,觉得太伟大了,真心佩服啊。

现在的我,啥也不是,虽然爱好还没太大变化,但我的激情没了,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经常思考教育方面的问题,高中的时候就看好多这方面的文章,所以有一些个人的想法,也许比较粗浅,但也经过自己的推敲。

总结来看,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兴趣首先是因为接触,其次我之所以发展这方面,是因为我从这里面找到了快乐,一种是小时候和哥哥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另外一种则是我从中找到了成就感。

人只要有了理想,并愿意衷心为之付出,那么这个人就是很满足的,会活的很踏实。很多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科学家就是这样,他们乐此不疲。

而相反,没有梦想的人会很浮躁,遇到一点困难就满是抱怨,当然也无法克服一些巨大的困难,所以很难成大事。并且因为没有追求,整个人生就是被牵着走,随大流,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想想当今,小孩几岁抱着手机玩,玩游戏看短视频,这样的生活教育环境怎么能培养出多元的兴趣呢?多少人的兴趣都是玩玩游戏,拍拍视频,这种消磨时间的兴趣和没兴趣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兴趣可以后期培养的,并不是要从小孩培养起来,但当今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只有那么小部分不因为经济问题困扰的人,他们有时间去培养。你或许会发现,有极限运动爱好者,登山爱好者,骑行爱好者等等。但是这仍然只是小部分群体。

知乎用户 keke 发表

你之所以不断刷题背诵,是因为好的大学录取率那么一点点,不通过这种手段你无法在高考中竞争过你的同龄人。高考本质是一种区分工具,一种测定手段。如果哪天按照素质录取学生,请问采用什么标准?肯定还要通过测定的手段,区分学生,毕竟北大就那么大,录你还是录他?既然又是通过测定手段录取学生,好大学的录取率还是那么一点点,那就不可避免的,还是考试考的你就拼命学,还是你口中的死板无趣,而且不说素质教育中的那些 “素质” 对社会用处有多大,结局肯定是对父母们的财力要求更高了,你家里没矿还是祈祷那一天不要到来。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韩国的素质教育改革。

还有,当前学科设置还是很合理的,学了对你对社会都有好处,你觉得理科刷题很辛苦是你太菜,你要是能一遍过干嘛让你刷题,学校逼你刷题明明是对你好,增加你考上好大学的几率,你觉得文科很无聊是你无知,文科的魅力你体会不到而已。高中生,少愤青,多学习。我也是高中生,同样自勉。

知乎用户 凭阑雨歇 发表

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为了让大多数人受到教育,而非将每个人培养成社会精英

自 1977 年中国恢复高考后,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于是人们将 “知识改变命运” 作为座右铭,再经历改革开放,人们从 “劳动最光荣” 转变到“办公室躺着赚钱”,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教育。

重点中学,尖子班平地而起,乡里的往县城爬,县城的往城市爬,城乡的教育资源不平衡,教师的薪资待遇也开始拉开差距,好的教师要么直接转入重点中学,要么从乡镇中学被调走,于是开始了恶性循环,城里的教育搞得如火如荼,乡村成了一批批新教师的实验室。

乡村的基础教育卷不赢,只好搞职业教育

起初,职业教育搞的不错。给了农村孩子另一条路,农村孩子拼不赢文化知识就先学手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说的不仅是他们的自立能力,其实在某种角度也在展现当时的职业教育局面。职业教育发展几年后,国内正好掀起外出打工热潮,农村孩子有了不错的就业岗位,“前店后厂” 的模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拥有” 光明的前途”。

中考分流,职业教育变质

随着各地中考生不允许复读,高中分数线不断攀升,中考逐渐成为了一个半半分流的考试,一半人上高中,一半人落榜。前一半人继续卷,多数能混个大学读,然而另一半呢?他们大多是未成年人,无法直接进入社会。

国家想了办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然而中考分流已经深入城乡,许多城里的孩子也没法上高中,他们并不甘愿干职业教育,那么各地就必须变相 “逼迫” 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然而 “三大改造” 的老毛病又来了,各地急于求成,甚至私下给班主任发业绩——“将一个孩子劝入职校,就有提成”,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开始变质,中专,职校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成为当代人的笑柄。

“双减” 与当下

国家现在大搞双减,旨在减轻家长负担,学生负担,防止资本控制教育,各地的教育大环境和素质教育的深化程度仍不同,落后的地区仍然大力发展应试教育,发达地区的素质教育似乎离 “超英赶美” 还有一段距离,当下的学校为了能进入教育行业的第一梯队,竟将“形式主义” 发展得这么成熟。

中国当下的实力不能让大多数人都受到好教育,只是给了我们受教育的权利。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着中国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发展精英教育,而应试教育似乎是目前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而制定的 “中国特色教育体系”。

最近这些年 “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 中国需要一场…… 洗礼“的声音似乎小了不少,不知道是人民都对这个教育制度满意还是国家正在计划一场巨大的教育改革,“双减” 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知乎用户 小刀日历 发表

中国并不缺那些能够给出准确答案的机器。

中国学生做题 : 懂的题我百分百给它做对,不懂的题,我想办法给它作对。这就可以看出来,很多时候学习压力过大,为了抄近路,导致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是,将自己不懂的题通过学习,将他们转化为自己懂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

在面临各种考试、比赛的时候,大家往往只会给那个能完美复刻比赛前 “早已给出的答案” 的人颁奖,而那些想着如果通过问题而创造更多有意思的东西的人,却在无形之中被否定。

是的,考试、比赛它会有标准答案,有几位评委老师商议出评论意见,但学生以后呢,难道说生活中碰到问题,自己去做的时候也会出现最终的答案和评委吗?

所以中国教育未来需注重学生的创新创造力作为教育动力,才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中国并不缺那些能够给出准确答案的机器。

知乎用户 笼中鸟 发表

我的小学、中学是在农村里上的,高中去了省会城市,大学去了北京。我能清楚的感受到我最快乐的那段时间就是小学的时候,那也是我对学习对数学最有兴趣的时候,常常花上很长时间思考一道数学题,和小伙伴们每天都是想着各种花样玩。而越往城市里靠近,越往教育的中心位置靠近,我越能感受到教育对人的异化的加深,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手段,学生受到的束缚和不自知的功利心越发严重。随着现在中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人把孩子送进了县里的小学,市立的小学,农村小学人去楼空。我认为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悲剧,他将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强大的外部势力的侵凌,他的自我将被压抑的更严重。而无知的家长和老师依然抱持着自己那一套驯人哲学,将平庸的种子埋在孩子这块新鲜的土壤里,把他们培养成 “幸福的白痴”。就其发展态势而言,我对当下的中国教育很悲观。

知乎用户 胡静怡​ 发表

以折腾人为唯一的目标

以培养奴性为唯一的追求

知乎用户 时代 2021 发表

目前的教育问题可以称之为 “学习异化” 问题

想必各位都或多或少听说过衡水学生的奋斗口号和激情演讲。对于努力这个神圣、伟大、无所不能的神明,我这样的懒虫想来是没什么资格直接批判的。不这倒也无妨,毕竟大家都很清楚这位伟大神明的面貌了,因此我们把这个神明留到后面,先谈谈 “为了什么而努力,而奋斗” 这个问题。

努力学习这个事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目的既不同也相同。不同在具体,相同在实质。在小学努力,是为了初中有高起点——至少不落后于;在初中努力,是为了考上好高中;在高中努力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毕业后找到好工作。一句话,努力学习是为了生存,更好的生存。

也就是说,学习不再是人的目的,或者说不再是为了知识而学习,而是成了一种为更好的谋生手段而服务的手段。这样,无论你是否是自认为 “自愿学的” 的人,你的学习都是被动的。这便是 “学习异化”,“学习异化” 即原本主动的、自觉的、作为目的的学习,成为了被动的、压制人的东西。“学习异化”是伴随着劳动异化(或称异化劳动)出现的,因此它的根源也是私有制。而使它日益加剧的便是市场经济。学习异化表现在:人与教育的异化,教育本身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与教育的异化正如前面所讲,我无须再过多赘述,而教育本身的异化就大有讲究了,最能代表它的便是应试教育,这种一旦失去强制性就会被当作瘟疫般逃离的教育。

在此我必须声明,我本人并非什么大教育家,自然也看不到各位大教育家们所谓的应试教育的正确。我仅仅是用自己浅薄的哲学和社会学知识去批判罢了。我并不否认应试教育能带给学生知识,使学生发展,不然它就不配称之为教育了。但是,我也承认,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知识是片面的,发展是畸形的。这种发展同时制约着发展——制约着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种智育至上的教育会使学生缺乏 “智、体、美、劳” 的发展,仅有的那一点跟本不足够让学生健康成长。而在智育上,应试教育使知识——无论哲学还是科学的知识都成为教条。学生因此严重缺乏深度思考(自我的)和怀疑的能力。代表如衡水中学,无论是学生的身体还是心理,都受到巨大的、不可逆的伤害。可以说,应试教育是现代的八股取士,但它是相对更片面强调理科(从政策支持上就可以看出)更有规划、更加系统、而且被推广至全社全范围内的奴化教育。

有人说,应试教育可以给人 “改命” 的机会。单那问题是,真的 “改命” 了吗? 首先富人家的子弟是不需要 “改命” 的,他们凭自己家庭的财富就可以活的很好,他们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因此无论是否 “奋斗”,都可以活的很好。所以“改命” 人,仅可能是中层和低层人,相对于低层的穷苦人,中层家庭会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大部分中层人可以保持在中层,极小一部分人有机进入上层——通过大量的支出。穷苦人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除了极小一部分人外,大都只能留在低层。至于 “天才”——那些真的有能力的、有天赋的人,完全没必要通过应试教育改命。这里要注意,我并没有说不通过教育、义务教育,只里说不通过应试教育。总而言之,“改命” 仅仅是改变极小一部分人的 “命运”,而应试教育对学生其他方面的阻碍使他们失去了真正的发展前途,是真真正正的使他们失去了“改命” 的机会。应试教育的真正改命,就是让一个个本应在不同方面有巨大贡献的人成为富人口中的“废物”,真正的改变了他们本应幸福的“命运”。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在学生与学生的恶性竞争从及学生对老师的态度等方面,当下的流行词 “内卷” 在学生中是 “学习异化” 的体现,大家为了 “改命” 为了理想生活奋斗。但实际上,高等教育资源在当下是有限的,是供不应求的,如同拍卖会上的物品。疯狂的竞争,不会使更多人有机会 “改命”,只是拉高了 “改命” 的门槛,恶性竞争是可怕的,例如衡水中学,学生每天疲惫不堪,甚至累出疾病,而带来结果是各校分数线的飞涨,全河北学生的的疲急,而大学的名额,并没因此改变多少,而学生和老师之间,变化就更大了,由于压迫式的学习,老师越是认真负责,就越被憎恶,这并非是学生的道德出了问题,而是压迫式的学习令学生反感,“认更负责”反而成了压近学生的帮区。一些老师为了利益,放弃做人的底线,“学习异化”加剧了学生之间,学生于老师之间的矛盾。

“学习异化” 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有教育的资本化、理工科和文科发展不均。

当竞争加剧,学校——或者说常规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了,那么校外的补课机构就大规模发展起来,这种私人教育必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紧跟而来的是家庭的更多支出和与公立学校之间的师资争抢…… 一旦不能阻止私人教育的发展,教育将被私人资本垄断。由于市场竞争,学生必然更多的走向更容易就业的方向,在目前是理工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变(除非劳动异化被消灭)。这样的现象将导致理工人才的溢出和社会科学的相对停滞。

知乎用户 1111111 发表

你不竞争 那别人竞争不?

那肯定了 对吧

因为 如果别人不竞争 你会竞争吧 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了

参与者 不会去管政府怎么想 去考虑那么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现在一切的教育成就都是经济的成就,一切教育的问题都是经济的问题。从教育经费到学历就业,其实都是经济发展问题反映到了教育系统中。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所以要解决咱们的教育问题,根子上是要从经济发展中去入手解决的。

知乎用户 春日部小新 发表

我个人觉得是缺少机会,时间和精力去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上大学前,有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告诉你的目标是大学,当你偶然闲下来思考自己的未来想去做什么时,身边的声音都告诉你,别胡思乱想,有那个功夫多刷一些题,多提一些分,先考个好大学再说。。。

等到高考结束,到选专业的那段时间,你要在短短几天决定未来的方向,并且这个决定可能会影响你未来几十年的人生选择。

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矛盾的点,一方面进入大学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同时对很多专业的了解又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有要在认知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做出一个人生的重要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难怪许多人上大学后会感觉迷茫和痛苦

知乎用户 查无此人 发表

作为一个 80 后,我上学遇见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解决的,而且很多都在恶化。

知乎用户 Duchess Cecilia 发表

你说教育部门,各教育部门,一届一届出来多少减负政策了,有用吗?治标不治本啊。人家(各日本高中留学生)也有理由说的。我学得是什么我学的日本高中数学,你(中国高中数学)学得都是什么啊。你叫我学。

中国的教育理念现在什么水平?就这么几个人你张桂梅什么都在搞衡水模式,她能搞吗?搞不了,她搞不下去的。再下去(华坪女高)c9 要考不上了,清北不上然后 c9 考不上再来 985 都考不上,再下来没大学可以考得上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学生: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在 PISA 每年都名列前茅。。。。)

哎呦谢天谢地,(中国)像这样的测试本身测试样本就有问题,你能跟我保证中西部那些小县城和农村学生还能考的这么好啊?诚实一点。

我奉劝大家多用脑子想一想,把现在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先搞懂。大学扩招挺好的你把它停了你干什么?然后又出个 50% 去职高你到告诉我你想干什么?

知乎用户 柠檬留学会社​ 发表

这个题好难呀。怎么说呢。我觉得首先问一问上学的学生和家长,学习为了什么?往前追溯上百年上千年,读书的目的是出人头 是为了吃上饭 是为了仕途等等吧。学习本身就是枯燥泛味的吧。喜欢学习的人,是因为现实比学习还要残酷,所以选择不停的学习。

比如,贫困的家庭为了上学,不管学的是啥,都愿意学,因为只有学才有出路。有的甚至连学的机会都没有。中国的东部,东北部和西部、西南部在教育上有差距的,这个大家都明白。就是这个教育的地域差距引起了教育的不平等。

如果你是一线二线城市,大概会有题主这样的疑问,学的机会有了,学的能力有了,怎么能学一些有意思的,或者我想学的东西,而不是学那些所谓无用的刻板的。这是一种拥有更高追求的能力。其实有此疑问的人们还是幸福的。当下,从事留学工作 10 年的感受,读理工比读文科有用。各有各的不好学,各有各的不容易,总之只有肯学肯努力的才能进入更好的大学。同时,情商对于孩子来说也越来越重要了。心理辅导值得关注。

这是教育制度的问题,不完善的教育制度是根本所在。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但有改变的意识了 就是好事,敢想才能敢改呀。

知乎用户 三观很正的少年 发表

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个全面的竞争状态。

我们的绩点制度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自我管理上都要获得成功。哪有谈恋爱的时间,哪有发呆出神的时间,哪有到哪个地方溜达溜达的时间……

竞争的精神涉及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

我个人认为,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个系的评估指标等等都助长了这个竞争机制。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

竞争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

——你愿意在这个世界里活着吗?反正我不愿意。

我们必须跟每个人都不同,每时每刻都要赢。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这样的,把北大排到 15、26、37,又能怎么样呢?作为北大的教授,我一点都不 care 这个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关心的工作。

知乎用户 影踪​ 发表

是君臣父子人上人的坚定执行者与参与者!

知乎用户 方寸之间​ 发表

现在的教育有问题,看得出,国家也意识到了,整个社会以财富为导向,从孩子到大人都以财富多少、社会地位作为判断人是否成功的标志。

就是因为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让人们思维更加固化,以为书本教的都是真理、领导传的都是职场技能 人生攻略,却忽略了作为人的本心,本应该有的单纯 善良 与人为善…… 这些本来的人性美好 统统让人觉得是笑话,好像不用心计说的话就是天真幼稚缺心眼……

我曾经也是那个被职场淘汰的人,不知道本来的友善为什么在别人眼里就是无知,不知道该用什么价值观活在社会上,最难的时候感谢阳明心学、感谢论语、感谢道德经…… 感谢圣贤们,让我找回本心、做回自己,当我以良知作为做不做这件事的标准时,我有了做事底气;当我以君子之风要求自己的时候我有了做人标准;当我遵循大道规律 内心处于恬淡虚无的状态时,我不在焦虑,周边的好人越来越多地出现来帮我,让我相信境随心转的力量。

古人说 大学在于明明德 ,我理解 明白周全人格的德行才是教育的目的,只有人做周正了,身边的好事才会越来越多。

听老祖宗的话,德不孤,必有邻 厚德载物

知乎用户 羽翼课堂 Benny​​ 发表

大家好,我是羽翼课堂创始人 Benny。中国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适合自己的文化,有其先进的一面。优秀的中华文化靠教育传承,科技水平靠教育提高。从中国的发展速度看,从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看,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看,就知道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隔断历史看教育。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从近代看也是成功的,从教出来的人才看更是成功的。有许多外国科学家也是中国人,这些外国的发展依靠的是中国人的教育基础。

诚然,我们的教育也存在问题,尤其是现在。学习外国多了些,民族的东西少了些,教育理念西方化有些抬头,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少了些,放弃了 “教不严,师之惰” 的原则,对学生放纵,对学习疏于管理,考核不严,教学质量下降,学府门槛降低,高学历文凭满天飞。

家长干预教学严重,这也是教育的大问题。中小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又不懂教育,他们以为多留作业,多参加补习班就可以使自己的孩子成才,有出息。他们迫使孩子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孩子每天的作业要做到夜里 12 点,严重影响了学校课程的学习。在这些家长的鼓动下,课外补习班成了大气候,生意做大了。有些学生甚至放弃了学校课堂教学,而去补习班学习。这样的学生实际上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学校的课堂才是学生的主战场,课外补习班怎么能和学校相比?如果家长不再过多干预孩子学习,他们学习成绩会更好,教育会更成功。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点赞并关注!如有其它问题,请关注公众号 “scyyhd”,有专人,第一时间回答您的问题~~

知乎用户 juno 发表

简单说几句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你说的那些,扯淡的成分很多

不要总是想着异想天开

先认清现实

虽然赢麻了了,但还是发展中国家

当下的教育制度还勉强适用

知乎用户 Wang Michael 发表

人的内层是爱

往外是善良和理性

再往外是情感和能力

再往外是习惯和记忆

越向外的人

越是麻木的工具人

知乎用户 鞍灭 发表

我的真实学历是小学毕业

我初三没考过,留级了一年,然后还是没考过,最后靠家里的关系,拿到了毕业证(80 年代走后门也就一句话的事,当时县里的好几个单位一把手,都是我爸妈的学生,所以就算他们二老不发话,我应该也会拿到毕业证

我高考全部科目加起来的总分是 68 分,你没有看错,不是 680 分,是 68 分,但是我还是拿到了毕业证,原因同上。

就因为我高考考了 68 分,我成了县里的名人,轰动了整个县城。

我的大学毕业证是在体制内拿到的,当时就是请来全县最好的中学老师,把体制内的人像学校学生上课一样,突击了几个月的时间。

全部参加考试的体制内人员,在每天下班后,都像上夜校一样去财政局的那个大会议室补课。甚至在最后的一个星期,老师还把要考的范围给划出来了,你没有看错,大约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内容,是考试的时候真的考到了,当然,也不排除是老师太优秀,给猜测出来的。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极低,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天才老师。

这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就算你没有参加这个补课,你只要听了最后一堂课,你也最少保底能拿到四十分。

然后是考试,你们猜考场在什么地方,也在财政局会议室!

而且监考的老师都是本县的,基本上跟所有的体制内考生都是熟人,你就是真要有什么小动作,他们也就假装没看见,毕竟大家平时在街上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

我说直白点吧,这和开卷考试其实也区别不大。

即便就是这样,竟然也有十几个人没考上,原因大致上两个,一个是确实文化太低,估计小学都没毕业那种,根本就连最基础都不具备,二是年龄偏大,理解能力也跟不上了,你让他抄,他都不知道答案在哪。

这本毕业证后来被我扔了。

直到后来去打工,人家要毕业证的时候,才稍微有点后悔,那个时候连饭都吃不起了。

我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我就比任何人都明白,其实体制内的所有人,想要什么学历都能比较轻松地拿到,困难度相当于新手村。

至于我后来为什么连年轻的大学生都看不起,起因是因为电脑。

我的电脑是完完全全自己自学出来的,是的,就是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兴趣,钻研出来的。后来我打工去了一家大型电脑公司,公司里有几个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是专业学电脑的,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结果你们猜猜怎么着,这其中几个大学生在看了我的惊人电脑技术之后,整死要拜我为师傅。

天天又是给我买饭,又是巴结讨好我,想要我传授他们一两招。

经历过这次的事情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本人是小学学历,连英文 28 个字母都背不全的学渣,更不用谈什么英文电脑专业术语了,编程要数学吧,我的数学是小学水平,PS 和各种制图软件,要用到中学的各种学科吧……

我为什么连 28 个英文字母都背不全,原因是因为教我们的英文老师,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这个戴眼镜的问题老师(学校和社会的说法是他在 WG 被批斗过,精神出了问题),因为整个县城找不出第二个会教英文的老师,所以只好找了他。

怎么说呢,他是一个完全放弃了人生和生命的人,是一具活着的尸体,他上英文课的时候,连黑板都懒得写,就翻开课本读,然后全班学生打打闹闹,跟菜市场一样,当然了,这种影像和场景,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是难以想像的,或者不敢相信的,就在那样的教学环境之下,我连 28 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即使是到了现在,我自己都有点不太相信自己是怎么能把电脑学得这么好的。

这就算是说到了问题的核心了。

我个人认为,中国最大的一个教育问题,就是极其死板的教学方式。

我本人是个 60 后,然后真实学历是小学毕业,但自从我放弃自己的生命,去西藏赴死之后,我突然就人生开悟了。

我今年快 55 岁了,我的整个一生,写的诗不会超过一个手掌的手指。

但是后来我手机上加了两万多女友之后,其中有省诗协会的会员,还有作协的,甚至还有杂志的编辑,还有记者什么的。

这两万女友,在看到我在徒步路上写的诗之后,竟然哭了,说我比她们写得好

我跟她们说了实话,我这辈子写的诗,不会超过五个指头

我的两万多女友中,级别最高的一个是美中经贸论坛的一个官员,当时两国关系还很好,她是来参加美中会议的时候,与我通的话,还是用的视频通话,她当时就在举行会议的下榻酒店。我不知道她属于什么级别的官员,也不敢想像,能代表一个国家,想来也不会太差。

不知道是司长级别还是部长级别,反正她是我这辈子遇到等级最高的女友。

她应该是有点醉了,手里拿着一杯红酒,就在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与我视频,她说她的偶像是三毛,我是她的第二个偶像,她让我过去,工作她可以安排……

我当时的脑子是空白的,不过我很快就对她说,我连 28 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过去了怎么生活,不是拖累你么,她说她不怕,我说你醉了。

除了她之外,还有至少几十个能吓死你们的,包括什么国家级大师,博士,教授之类。

还有要包养我的,有好几个,有个家里有直升机停机坪,有一个是上海的老总,资产几千万,还有庄园主和房地产的。

我在网上跟每一个人说过,我的人生和故事,想要拍成电影,或拍成电视剧,一个小学毕业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故事和人生,这是值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思考 的问题。

所以,我就反思了中国的教育。

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我为什么高考只考了 68 分。

因为我叛逆,我厌恶,我不想继续在大学读这种死书了,简直是活受罪。

我们那个年代,中学学的科目是很全的,从体育到美术,再到物理化学和生物,还有什么道德思想品质,政治经济,还有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一大堆,这些课程,我坦白地告诉大家,我一个字都看不进去。我的化学,从初一开始,就一直保持在 18 分到 20 分这个水平,你们不用吃惊,就真的是这个水平,从来没上过 30 分。

我的数学老师是我妈的好朋友,她特别用心的单独教我,就算是这样,我的数学也只是从一直以来的二三十分平均分,神奇地提高到了四十多分,甚至五十多分。

那么,我是怎么用这样的数学水平,自己一个人学会电脑编程的呢,只能说是奇迹了。

其实并不是奇迹,也不是天才,我不认为我是天才,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学渣,比在坐的各位,都要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我的说法不夸张,一个靠自己能力考上本科的人,不管学习能力还是智力水平,绝对要比一个只能小学毕业的人高不止多少 倍吧。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超过我一百倍的大学生们,这几个电脑专业的学生,竟然要拜我一个小学生为师傅呢。

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一个四无人员,我在交友网站主页上的介绍里写的介绍,就是四无人员:无钱,无工作,无房子,无车。

可能我的这个主页直到现在还挂在网上。

我不知道在中国还有没有第二个像我这样在婚恋网站上这样介绍自己的人,估计应该没有第二个了。

一个小学毕业的流浪汉,一个无钱,无工作,无房子,无车的四无人员,四个多月在手机上加了两万多女友?

我不是在写爽文,我也用不着吹牛和撒谎,你可以把我的话,与我写的书,和我在网上发表的文章一一对应,甚至以后我拍出电影出来了,也还会是这个内容,不会有一个字的变动。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是假话,你可以拿出一百万,我们找一个公证处,把公证书写好,如果公证处和律师证实我所说全部为真实,你的一百万就归我。

你要敢的话,我随时奉陪。

好,一个四无人员,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四个多月在手机上加了两万多个女友。

你们一个个本科,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为什么就只有一个女朋友,甚至有的连一个女朋友都没有呢,这不公平啊,这也太魔幻了吧

居然有这么魔幻的事情发生,不会有任何一个人相信这是真的

但这就是真的

我再把话说回来吧。

如果我跟在坐的各位一样,也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学生,拼死努力考上大学,然后毕业走上了社会,接受父母的安排,结婚生子,买房子上班,加班还贷款,退休了广场舞……

我向大家保证,我绝对不可能有第二个女朋友,甚至有没有女朋友都说不一定。

因为我跟大家 走了同样的一条路,接受了那个死板的教育系统,把自己学成了一块方方正正的板砖,真的很方正,连一点走样的地方都没有,工工整整。

本来,我应该是朝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的。

直到我高一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全校最年轻的老师。

这个老师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是的,北大,按他在我们课堂上给我们讲的说法,他是被发配到这个地方的。

在那个年代,大学毕业是国家包分配的,他因为得罪了领导,所以就被分到了这样一个的偏远的山区来。

学校分配他教历史,本来他是北大中文系的,应该教语文才对,但他没有兴趣,估计是他灰心了,心死了吧,所以就分配给他一个历史课,他觉得简单,就答应了。

他上课的时候,跟我读初中时遇到 的那个眼镜英文老师差不多,也是读课本,当然了,他也还是要写黑板的,不过也只写一个题目,和几个小标题,仅此而已。

写完之后,他就坐在凳子上,翻开课本念,有时候念着念着就往讲台上靠,就像下面坐着打盹的同学们一样。

教我们英文的那个眼镜,还会有时候站起来,走动一下,然后看下面的同学都站到课桌上打闹了,他就用粉笔来打那些学生,一堂课要被他扔掉十几支粉笔。

这个历史老师比那个眼镜还要过分,你想想,一节历史课的内容本来就不多,当时的老师也不用像现在的老师备课这么多内容,再说了他也不会备课的,就直接念,十来二十分钟,就念完了。不管念得多慢,也不可能念到四十五分钟吧。

一节课有四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把课本念完了,接下来怎么办,总不可能这样一直坐着吧,于是他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砍大山。

其实也就是想到哪说到哪,扯一些历史的闲篇,这可就暴露了他北大的实力了,就这样的摆龙门阵,也是高质量的龙门阵。

因为课本念完了,书也关上了,他就信马由缰,自由发挥了。

于是,奇迹就开始了。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也都是打瞌睡的打瞌睡,看小说的看小说,吹牛的吹牛,没几个正经上课的。

不过,后来慢慢大家开始对他讲的内容有了极大的兴趣,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怎么说呢,那个感觉可能跟各位看百家讲坛时的感觉是一样的,甚至还要更加新鲜,都是历史课本上所没有的东西。

而且有时候他会带入一些他的个人观点,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完全与课本上讲的是反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看课本就困,看不进去,仿佛课本上的字有什么瞌睡魔法一样,一看就困,极为的反感,一个字都看不进去。

然而,一听他讲,就非常的高兴,一种奇妙的快感,充满了我的内心。

说来奇怪,我的历史成绩,从初一到高一,就没及格过。

在他担任老师的那个学期,我的历史期终考试,竟然考了 89 分,拿到了全年级第一名!

这次的考试,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一个常年历史考试从来没上过 30 分的学渣,竟然考了全年纪第一名,换谁不得高兴一辈子,记一辈子呢。

说他是我的人生导师不为过吧。

然而,我却忘记了他的名字和姓,好像是姓王,但我又不能肯定,因为他只短短地教了我们一个学期,就离开了,后来听人说,据说他去了中国的沿海地区,去闯荡了。

除了我之外,还有一大群的学生,也会一辈子记得他,他有个爱好,就是每天放学后,就从他的教师寝室里拿出他的吉他,然后到学校背后的山坡上,坐到草地上弹上几曲。

我们的学校就在半山腰,所以不用走出学校,就可以 遍山玩,这样的影像现在看不到了。

那个时候的吉他在我们那个山区,是极为罕见的,所以他的身后会跟着一群学生,当然大部分是女学生,也是他的迷妹吧。

突然发现,一写就停不下来了。

为什么,课本上写得好好的,一字一句的内容,我一个字都看不进去,他乱说瞎说的,却听得津津有味。

既然我一个字都看不进去,那全年纪第一的 89 分历史,又是怎么考出来的呢。

应该是他在聊闲篇的时候,本来就是从课本上的内容聊起的,我无意中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了,润物细无声,竟然就这样刻到了我的脑海中了。

另外,还有一点,试卷的批改也是他,本来嘛,我的答案也不是每一个字都对,而且平时历史就考八九十的学生大有人在,凭什么就我一个平时考三十分的差生,会考了个全年纪第一呢。

应该是后面的几个大题,我的回答深得他的心吧,所以给了最高分,毕竟我也没背历史书,不可能答得与课本上一模一样,我现在甚至怀疑与课本上是相反的。

写了这么多,写得我的眼睛都花了,不知道是想哭还是太过疲倦的缘故。

我想说的是,我在西藏的时候也试过要自己办一个学校,还给藏民说完全是免费,我不收钱,但最终没有成功,还好没有成功,要真的成功了,我教的学生,现在很可能已经有人震惊全国了。

这倒不是说我过于自信了,而是说,我看透了一个本质的东西。

教育,教学,应该是兴趣使然。

而不是死板的死记硬背。

我的霹雳舞,是自己一个人,邮购来一本霹雳舞教学书,然后从同学那儿翻录过来一盘电影的原声磁带,在暑假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偷跑进教室里学成的。

也就一个暑假的时间,我就学成了全校霹雳舞第二名,那个第一名是我的哥们,还在校庆晚会上表演了霹雳舞,成了那天晚上最受学生欢迎的节目,现场一片尖叫和口哨声,至今难忘。

没有任何人教我。

我的吉他,应该说古典吉他,也是我自学的。

跟大家讲个笑话,算了,你们尽管笑吧,当时的我不要说看不懂五线谱了,连简单的简谱都看不懂,我是学渣嘛,不奇怪。

结果你们猜怎么着,我就重新找到初中的音乐课本,从第一页的第一个字开始看,就算是这样,我也没能学会五线谱,毕竟没有人指点。怎么办呢,后来我就一放寒假和暑假,就躲到地震棚中去研究,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研究,还是看不明白,天书一样。

就强迫自己看,然后苦思冥想,然后再参考一本邮购来的教学书,把五线谱翻译成六线谱,慢慢开始弹,一个学期之后,我就在地震棚中,弹出了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的优美旋律……

在课堂上有老师教,我却连简谱都看不懂,自己对吉他感兴趣,竟然靠自己一个人弹出了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这不是爽文,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真事。

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英文 28 个字母都认不全,数学常年徘徊在 30 分,却自学成电脑高手,连电脑专业的本科生,都要拜我为师。

到底是教学的问题,还是兴趣的问题?

天之骄子,如此优秀的大学教授,教学能力还不如一个小学生?

或者说,大学教授的教学能力还不如一个有了兴趣的,想要学的小学生。

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就出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中国始终出不了一个诺贝尔,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和质量,都是全球最高的

然而,我们看到 的却是,发明和创新大多出自欧美国家

欧美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的,快乐式教育,启发学生,不是让学生死背书

我个人认为

启发,或者说引发学生的兴趣

才是教育和教学的骨髓,或本质

我一个小学生

为什么写出来的人生第一首诗,或文字,会让我的博士女友和硕士女友流下眼泪

因为我没有像你们那样

在学校中被无数的条条框框给框死了

定型了

方方正正

没有一点刺和突出的地方

没有了个性的人

那已经不是活人了

是木头

是机器人

连走路都不会变形

每一步都一模一样

我在西藏的无人区

在东南亚的丛林

总是遇到老外

没有遇到过一个中国人

像我和老外一样的中国人

只遇到过成群结队的中国人

手中拿着小红旗

戴着一模一样的黄帽子

听着千篇一律的导游或队长的口令

你在任何的旅游和户外网站上

永远只能看到约伴的中国人

仿佛没有一个同伴陪着

就没有一个中国人敢走出去

这个现象

从我十几年前去西藏那会儿开始

就一直是这样

而且一年比一年更甚

其他领域也是一样

听到有人说超市要降价,一堆的中国人抢破头一样往超市冲

听到有人说吃苹果可以治疗癌症,于是马上苹果被抢光(这一条是我杜撰的哈)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说,我为什么不自己思考一下,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写影评就发现,只要有人带头说是烂片,马上后面的人全部打一星,跟着骂烂片,只有极少数的人说自己看过了,不是烂片,别跟风,不过很快声音就被淹没了。

反过来, 只要之前资本营销和包装了

后面跟着就一大堆的人打五星,全是好评,收视和热搜瞬间冲上第一名

然而,我只看了第一集,就看不下去,这不明明就是一部烂片吗,怎么全都在叫好

为什么

因为 大部分人已经没有思考能力了

既然无法思考,就只能跟着别人走了

别人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

反正大家都这么做的

我习惯了

从小开始

从读书开始

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如果出格了

我就是异类

我如果胆敢跟别人不一样

我就会像知乎上那个鞍灭一样

被人骂成异类

永远抬不起头来

变得身无分

无家可归

流浪和乞讨

穷困潦倒

中国现在的教育还有一个比死读书还要严重的问题,家长教育。

我以前看过一个旅游探险视频主的视频,现在这个视频主已经是国内最红的视频大 V 之一了,他视频的名字叫冒险雷探长

我看的是他早期的视频,他给我的感觉是说话带有女性化特征,通俗说就是有点娘,这就导致他后来的视频我再也不感兴趣了。

我为什么拿他来举例呢,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认为他有点娘的人为零,甚至完全就看不出来。

所以,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看出了这个事情的本质和恐怖。

但是我敢肯定一点,50 后和 60 后,也许还有部分 70 后,会觉得他娘。

中国最大的教育问题其实并不是学校问题,我个人认为学校问题只是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家长的娘化教育,特别是单亲家庭。

中国的父亲跟国外的父亲不一样,是完全不见孩子也不管孩子的,全力扑在事业上。

欧美国家的父亲,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长的,有些甚至超过母亲,我说的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的成长阶段。

如何评价中国现在的教育?

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把男孩教成一了一个女孩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所在。

写了这么多,我还是劝大家不要学我,我只是一个异类, 一个特例

不可复制

多半不会再有第二个

不过也难说

看到我文章 的人会越来越多

大家还是走光明大道吧

我没有走那个光明大道

所以落得如今这个凄凉下场

一个世界

一个社会

既要有西装革履的高学历成功人士

富丽堂皇

也要容忍一些落魄的失败者

比如我这样有两万女友的流浪者

如地上的枯叶

山边的野草

毫不起眼

却生命力旺盛

丝毫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缠绕和固定

逆风向阳

自由而奔放

花小而清香

人们总是感叹

为什么种在花盆里的兰花出不了好品种

市场上最贵的珍稀兰花

总是一些长在山里的野兰花

养在笼子里的小鸟也是一样

你把它框在里面

它活不长

甚至连羽毛都会失去色彩

你让它飞出去

它会飞得很高很远

知乎用户 照楠 发表

礼记 · 中庸》中有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国教育大体上是这个思路。

具体执行起来就是,把 “基础” 知识能塞的都塞进去,不懂也没关系,大概知道个概念就行,感兴趣未来可以选择这条路,不感兴趣死记硬背就行,将来遇到这方面问题了至少知道往哪个方向查资料。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很简单,你怎么知道你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而老师学校又怎么可能知道你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你怎么知道你现在喜欢的,未来还会喜欢?你怎么知道你现在不喜欢的,未来也不会喜欢?这都是无解的问题,只能广撒网,全领域都涉及一遍。

这就解答了你所疑问的 “学生所接受的大多数知识都是他们所不乐意或是不感兴趣的”。

至于你所说的 “复杂隐晦的问题”,不好意思,作为毕业很多年的老社会人,我可以告诉你,那都是简单的基础。随着你升学,随着你步入社会,你一天自学的内容可能比你高中一门课一学期的知识都要多,那时你就会理解,高中知识有多简单。

至于你所说的 “应试教育也培养不了学生在生活技能和经验等方面的能力,眼界也就狭窄很多,大部分时间都局限在课本,无法开拓视野”,哦,那我出道题吧,预测下接下来新冠的走势。你觉得这超纲了,高中知识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别紧张,我又没说要预测准确,科学家们都难以做到这一点,合理分析即可。至于高中知识能不能做,我在大一做数学建模测试题,题目就是预测埃博拉病毒的走势。我当时大一啊,比高中生强不了多少,大一的知识自学也能完成吧,这又没用知识垄断。我当年三天做出来的,二十多页的论文,高中生确实要差一点,但三十天似乎好像也许可能做的出来吧。

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过分了,那么,为什么过分呢?

“应试”,其实是一种保护。如果我把 “预测新冠走势” 类似的题扔到高考里,你希望这样的高考题吗?还是更希望现在的高考题?现实问题是很复杂的,这样的题,绝大多数高中生根本做不来。你当然可以去挑战现实问题,比如 b 站有个 up 主,是个学生,他自制火箭,而且能成功发射和回收,这个非常厉害,哪怕是其中和我专业相关的部分,我也要自学一下才能下手。但不要强迫所有高中生都去挑战现实问题,绝大多数人解决不了,我们要考虑教育公平问题。

当然,我赞成对部分教育方法的改革。我毕业太多年了,不太了解现在的情况,但我当年上学时,投影仪使用率很低,绝大多数时候用板书,现在回想起来,黑板很多东西确实说不清楚,活用多媒体设备确实要有利不少。

综上,现在的教育模式是个微妙的平衡,涉及中国几亿人的平衡。化用一下那句话就是: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不坏的教育模式。

哦,对了,由于题主是高中生,我谈的也是高中和以前的教育,高等教育的问题和高中教育截然不同,需要分开讨论。

知乎用户 Boris​ 发表

中国的教育没啥大问题,除了教师水平还得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现在的孩子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未来出大量的人才,搞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绝对可期。


教育中,基本功训练任何时代都很重要,这个社会并不需要根基不牢的浮萍,还是需要很多基本功扎实,思维活跃的人,这些能力根本不矛盾。

知乎用户 猫头真不错​ 发表

房价、医疗、教育和足球可以随便发牢骚,骂了这么多年了,有进步了吗?这问题到底在哪呢?

知乎用户 ROTBOT 发表

有些简单的知识反复讲解让人失去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产生了虚假的自信,条件好的人反而容易走的更远如果教育是为了淘汰人那么淘汰掉的都是什么人?学习生涯过长不压缩磨灭了人的热情,有些知识点小学到大学重复学三四遍实在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心理被弄的不耐烦后产生了抵触情绪,要么就快乐教育要么就全程高压,开头的轻松让容易走极端的人当他下以最大的决心投入最多的精力想去把事情做好却发现用力过猛,毫无用处受到巨大的打击就像长跑提前把体力耗光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会觉得不公和在做无用功反而对自己曾经坚持的嗤之以鼻。

没法过滤人渣的失败制度或者培养出了一些巨婴,搞不懂为什么教育要和成功绑定在一起,太喜欢宣传成功学和励志故事,让人潜意识里觉得学习是痛苦的,是为了更好的驯服人吗,那么欲望足够强的人更能在这个给人带来痛苦的体系里成功,不是说这样不好欲望和家境往往成反比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平,但是如果这些人更信奉欲望的力量而不是自驱力,以后会给社会灌输更加扭曲的价值观并给别人制造痛苦而不是快乐并以此为乐,有些人是通过幼稚的行为让自己回归本性来缓解痛苦就出现了巨婴现象让一些人感觉到不舒服产生了攻击行为

知乎用户 稻草米子​ 发表

现在的教育从表面上来看,是你想要选择什么教育,就能选择学习什么,但本质上是,国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会引导甚至于干扰强制让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个人永远是社会主义建设路上的一枚螺丝钉,是螺丝钉就不要想太多,不要考虑你能不能不被拧,应该考虑的是,你是能成为钢制螺丝,还是铁质螺丝,甚至沦落为铜质螺丝

知乎用户 银河少侠​ 发表

如果说一个孩子有八十分的天赋,他能够规规矩矩在中国成材,为社会做贡献。

但如果一个孩子通过教育发现了八十分以上的天赋,要送美国深造,那里的教育更加自由化。

转述自杨振宁

知乎用户 HEMI​ 发表

国内的教育我只能说,有好有坏。

中国发展的很好离不开教育,但我作为一个过来人也必须指出,国内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很多事情盲目学西方国家,还有就是一些问题一直都不解决。

盲目学习西方国家,就是认为西方国家一切都是完美的,什么快乐教育什么素质教育都认为是好的拿来随便用;听说国内的发达城市已经在引用这些作为学校特色了。我不否认对学生适当减负是有必要的,但是一点压力都不给,把学生当猴子散养 那肯定不行。

我留学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条件好一点,所以去的是北美那里的华人学校,其实到了那里之后才发现很多东西其实和国内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早上依旧有起床号,一日三餐时间固定的比较死过时不候,晚上放学了有强制参加的晚自习,学校对升学率抓得也很严格,即使我在国内学的很烂的数学课到了国外也一样是必修课。唯一做得好的地方就是文科课程讲究发散性思维,鼓励说自己的意见,这是国内以后需要增强的部分。

但这种教育方式,其实属于海外比较好的教育了。我去看过的差的本地高中,学生打架骂街飞叶子乱搞骂脏话的一抓一大把,老师不管学生爱咋咋,就这个样子说到底还不如应试教育呢,至少应试教育还能让你学习,而不是让你自甘堕落。

西方国家的快乐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洗脑教育,确保底层人民啥也不会天天活在快乐之中,长大了之后对世界一无所知,逮着我这个留学生问我中国人是不是出门都用马车,中国是不是没有汉堡这类奇怪的问题。而你在国内从不会遇到问这些的傻子。

而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不比我们轻松:成绩不达标一样要被淘汰,课后一样要补习找家教,读书一样是填鸭教育,你们看到的所谓西方快乐学习,那是给傻子玩的,哪个国家学习可以那么轻松?

有人告诉我西方国家教育很好以人为本,请问给底层老百姓洗脑也是以人为本吗?美国教育那么牛逼,为什么还有傻子喝消毒水烧基站治新冠?为什么日本那么牛逼的教育,自卫队成员连地震核泄漏救灾都做的这么拉胯?不是说发达国家教育都很厉害吗?

有人说国内教育学的东西都没啥用,他们基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很多时候学到的东西不是完全没有用,只是用的少而已。比如西方国家填鸭教育出来的傻子,算不出利息利率等问题,办信用卡的时候豪横的一比,等账单出来之后吓得半死,还搞不明白为什么要付这么多钱。超市里三块钱一个七块钱两个的牌子能堂而皇之的挂出来,也是为了忽悠傻子用的,搞不好贴这个的也是个山炮。我在 college 里面学习的时候也需要翻看一些以前的教材知识,这些东西不是完全没用的。

对于国内外教育的对比,不能说国内的一无是处,也不能说国外的样样都好,各有各的好,只不过我觉得国内在很多方面做的都更好一些,比如基础知识的培养巩固以及较为公平的环境,不足的地方就是以后需要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以及着重兴趣的培养,以及可以适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科目或者调整难度,这些就足够了。

我看知乎很多人都给国内教育贬的一无是处,好像生在国内就是错误一样。都什么年代了还迷信西方国家呢?我知道写这个东西容易挨喷,但我不在乎。

知乎用户 每一月每一天 发表

中国教育的困局:应试教育,是成本最低,最省事的办法;但同时极大的阻碍了大部分学生长期的,长远的发展。

导致的现状是:短时间提高了国民受教育率,但顶尖人才远不及欧美。

这也就解释了,国内清北学生为什么爱往国外跑,因为国内教育模式下,他们的发展已经受到了阻碍,要想进一步发展突破自己,只能走留学的道路,去接受另一种思路的教育。

知乎用户 煮笋 发表

你之所以讨厌教育,只是因为它束缚住了你好逸恶劳的本性,其他的:局限了眼光,培养不出人才这些缺点都是你为了讨厌教育找到的借口。

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你在学校如果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同龄人身上感觉不到这一点的话,那中国的教育就已经很成功了。

本来还想多说一些我的人生感悟的,但是多说无益,我只能对你一句话:学校不可能教你如何做人,不可能教你学习的意义,不可能告诉你成熟与不成熟的界限,凡是告诉你的只能作为参考,其他的,自己悟。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怎么客观地评价我国的教育体制?

知乎用户 老猫仙​​ 发表 题主,中国的教育体制本质上就像你提出的问题一样,非常的 “不具体,大,空,高度总结,实则在忽略细节”。 客观讨论中国的教育体制——谁会客观?需要谁的客观?如何定义客观? 别强调 “中国” 的教育体制,本质上所有国 …

如何评价现在仅 50% 的初中生能考入高中?

知乎用户 落木寂无声 发表 你这话说的,好像以前能进高中的比例挺高似的。 知乎用户 飞奔的马达​ 发表 之前在和知友讨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轨制如何能够顺利实行时,我们一致的意见是: 要是真想引导教育双轨,做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 …

如何看待当今小学生的疯狂内卷?

知乎用户 Chloranthus​ 发表 看过一个新闻采访:一位官员说,政府从来没有想要把北京房价降到人人都买得起的程度。(视频更新在文章后方) 是的,全中国十三亿人,不可能人人都住在北京。 同理,中国十三亿人,总要有人送外卖。 如果我和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