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称将继续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服务,直至 2022 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知乎用户 贝壳财经 发表 总结了一下情况,是这样的。在 2022 年之前,中科院采用统一集中采购模式,一年买一次,所有院所都可以使用一年。 2021 年协议结束之后,中科院就没续订了。知网和中科院商定把 2021 …
做得好,虽然我不会用 “学术毒瘤” 来形容知网,但是从个人感知上,知网一定程度已经成为了阻碍学术传播的重要障碍。
—————知网凭什么收费?—————
学术研究,经费来自于政府,以各种课题形式来支撑科研。
比如我随手截一个文献,会注明该文章来自于一个基金项目。
论文发表,来自于期刊
比如上述这样的期刊,就是国内的常见杂志。
但是,我实在是不明白,一个知网,既不是基金支持单位,又不是期刊,怎么会把论文据为己有而收费?
—————历史问题不应该成为障碍—————
当然,我明白,知网是一个历史问题。
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 1998 年提出。CNKI 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因此,当初,全国支持知网建设,当然知网自己也花了不少钱。
当初为了让各种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上网,进行了大量的数字化处理,比如经典的光盘版数据。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其实目前技术已经非常进步了,成本也下降了很多,像 caj 这种制作成本,也不会太高了。
而且,知网还拥有一个重要收入:查重。
因此,知网的维护,本应该实现了很好的平衡。
可是这样一个机构,竟然变成了著名的盈利机构。
以至于如今如果你离开学校,想要查阅学术知识,那么不好意思,只能付费。
————念歪了经,阻碍了学术————
互联网极大的促进了学术的交流,我们不需要再等待各家的纸质版,而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快速传播,也更方便阅读。
但是,由于知网昂贵的费用,结果反而阻碍了学术交流。
1,各家退出导致论文缺乏
知网本来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然而这个系统,由于收费太贵,导致很多家单位都不愿意和知网合作了,于是缺少了很多论文,比如北大就不上传知网了。
2,研究受阻碍
我虽然还在学术一线,但是实际上查寻论文的时候也经常遇到问题,哪怕是中文的知网,在家就没法用知网了,只能来到单位。
而且还经常遇到贵单位未订购的情况。
这更不用提广大在社会上的人士,他们更是没有知网的权限,所以查寻下载论文更不用说了。
一个造福全民的工程,最后搞成这鬼样子,也是服了。
所以我认为,知网已经对整个学术领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希望这次能够真正的整顿一下,最好是走论文下载免费模式(或者至少总体降低费用),靠查重等实现盈利。
这样把知网做成一个国家基础学术信息系统,方便全民的查阅。
当然,未来,更应该解决出版社的收费问题,不过这个问题估计不好解决。
但是,我依然坚定地支持论文继续上网,实现互联网公开。
知网实际所有权人清华控股才收 9000 万元,而同方股份对知网的管理收入有 13 亿啊!
从同方年报来扒一下知网的两大疑点:
知网 http://CNKI.NET 的经营单位名称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它的股东其实是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天眼查要不要送一个 VIP 账号,我可以将上图改成你们家的。[手动狗头]
但知网的技术服务主体又是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所谓的采购知网服务,都是跟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签的合同。
问题一: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签了什么合同,是怎么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呢?
不知道!
全网没找到相关披露信息。
清华控股方的利益得到保障了吗?
年报中披露了_清华控股有限公司_委托_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_去管理。
但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同方知网 (北京) 技术有限公司之间又签了什么合同?
还是不知道。
只知道,整个同方股份,
一年付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这个真正的知网所有权人:
只有 9000 多万元。
与此对应的是:
同方知网一年收入 12.8 亿,毛利率 53%。
而净利润才 1.9 亿,净利率才 15%。
也就是说:毛利 6.8 亿减去净利润 1.9 亿元(15% 税率还原下大概是 2.24 亿税前利润),
这中间的差额 4.56 亿元,全是费用!
就是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
比如人员工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等。
当然,各项明细到底花了多少钱。咱们也看不到。
真需要这么多费用吗?
我也不知道。
有交易所或哪个相关部门可以出来调查下的?
前四大审计经理,现 PE 负责风控。欢迎关注。
有打算考 CPA 的知友,资料方面不需要花啥钱,建议直接薅一级 PE 投资机构补贴的免费羊毛课。
比如这个通关全家桶,有各科的框架图和重难点知识。创始人李斯克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
[
训练营
2022 CPA 通关全家桶 - 第三十九期(5.17 开课)
作者 李斯克 等
¥0.0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b45d6b82b37f43acf80f1237a9708052)
字数越小,内容越震撼。
上两次总局调查到涉嫌垄断的,是两个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美团。最后,也都收到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但知网进入立案调查和互联网公司还不一样,根据前期核查,而不是举报。
那么就是说,总局,前期已经抓取到了一定的线索。
至于之后怎么论定,可能我们还需要等一等。
对于广大学子,教授、甚至是大学来说,知网确实是学术中难以绕过的一部分。
垄断导致暴利,学术垄断也是如此。
学生需要查重,教授评职称需要论文下载量,引用率,大学也需要知识数据库。这就导致了,大家都很窝火,但大家又没有办法。
以赵教授的案件来说,论文上传得到的是白菜价。反而是知网一直在中间赚差价,但论文不是产品,这样的模式总是不利于学术进步的。
最后,站在法律角度,反垄断调查必不可少。
第十七条 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一)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二)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三)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四)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五)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六)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七)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本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反垄断就是要针对知网这类 “垄断” 基础科学文献服务的公司。
知网的价格高得离谱,2019 年毕业时使用知网,随便一次查重就收 600 多,整个毕业论文搞下来,查重两次就花了 1200 多元。也不知道现在 2022 年又涨价成什么样了。
在学校等机构端,收费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以至于一些大学都无力承担这笔费用。
在个人端,对查重等服务也是收取高昂的费用,查重费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知网未经许可随意收录期刊作者的文章,被老教授维权后,还装可怜说如果按照权利人的索偿标准,知网赔不起。
作为企业,不是不可以挣钱,但对于这些具有基础设施性质的服务,应该要有价格管制,应该要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对于知网,我认同马督工的说法,直接国有化得了,或者知网每年收益多少,由国家一起买单,这样形成的收益会远远高于知网一年的营收入。
光查垄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给知识设立门槛,是在阻碍科技的发展。在我们当前迫切希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知网的负面作用要远远大于正面作用。
这一下得动多少人的蛋糕呀…
(ps:由于知网母公司为上市公司,故财务报告只显示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情况)
![](data:image/svg+xml;utf8,)
“知网模式”可能侵犯作者的哪些权利?期刊出版单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如何走出 “知网模式” 困境?
近年来,“知网模式”屡次陷入舆论风波,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知网作为买家和卖家的两端:与作者的知识产权纠纷,以及对订户的高收费。备受争议的 “知网模式” 到底存在哪些法律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
被指垄断、接连涨价 知网是如何成为最会赚差价的中间商的?
贝壳财经的视频
· 5343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500212612679389185)
“知网模式” 可能侵犯作者的哪些权利?
在知网当前的版权模式中,它并不与论文作者直接产生联系,而是循着 “知网 - 期刊出版单位 - 论文作者” 这种涉及多方的间接授权链条。
一方面,知网与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签订诸如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合作协议书、期刊许可使用协议之类的合作协议,约定出版单位授权学术期刊公司使用其刊物的著作权。另一方面,出版单位通过 “投稿须知” 等形式告知作者,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作品的著作权授予该单位使用,或者同意作品被知网等数据库收录和传播。
去年 12 月,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中国知网获赔引发广泛关注,“知网模式” 中的版权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在复杂的授权链条中,知网和出版单位等主体可能侵犯论文作者的哪些权利?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文聪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里的 “授权” 指的是著作权的许可使用,而不是著作权的转让。著作权的许可使用一般包括普通许可和独占许可两种典型类型。
“如果期刊出版单位与论文作者之间的独占许可协议是以免费的、统一的、简单的、格式化的许可及转许可条款方式签订的,应当认定为无效条款,出版单位自己并不享有合法的独占被许可人地位,也就无权再转许可给第三方。在二者皆不享有权利的情形下,很可能侵犯作者的著作权,包括但不限于汇编权、数字化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熊文聪说。
近年的多个案例显示,论文作者起诉知网的案由大多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信息网络传播权是著作权中财产权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使公众可以在其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期刊的间接 “授权” 具有法律效力吗?
在著作权人起诉知网侵权的相关案件中,知网往往会向法院提交与相关期刊出版单位签署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合作协议书》等文件,证明其使用涉案作品前获得了论文作者的许可。
去年 12 月,知网在《关于 “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 相关问题的说明》中也提到,其 “曾根据法定转载许可或通过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取得赵德馨教授文字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那在知网当前的版权模式中,期刊出版单位的这种间接“授权” 具有法律效力吗?
从赵德馨诉知网的系列案件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公开的判决书显示,法院判决认为,相关期刊线上采编系统中的版权协议没有赵德馨的签字确认,赵德馨亦不认可该证据,不能证明赵德馨将涉案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相关期刊出版单位,其与知网签订《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合作协议书》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行为。
当前,各大期刊的 “投稿须知” 等告示属于典型的格式条款,内容简单、形式统一。熊文聪介绍,由于独占许可具有强排他性,对创作者的意志和利益影响非常大,出版单位应当与论文作者单独签订独占许可及后面的转许可协议,明确告知作者享有的权利和今后权利行使可能受到的限制与影响,并约定合理报酬。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高培杰表示,如果出版单位与著作权人之间的协议属于格式合同,并且该条款违反了公平原则,进而排除著作权人权利,著作权人可以确认协议无效,此时,出版单位不具有 “授权” 的权利基础,这种间接授权不具有法律效力。
期刊出版单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当前的大量维权案例中,论文作者大多起诉作为 “巨头” 的知网,而非向知网转让 “授权” 的期刊出版单位。但在《关于 “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 相关问题的说明》中,知网多次提到期刊出版单位这一角色。
知网表示,“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一道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将积极会同相关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与赵德馨教授沟通,妥当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在类似的侵权纠纷中,作为 “中介” 的期刊出版单位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高培杰表示,在著作权人同意将出版单位作为受托人并授权知网行使其相关权利,或著作权人授权出版单位行使其相关权利的许可转让权时,出版单位并不会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但如果著作权人并未进行相关授权或所签订的格式合同条款违反了公平原则,进而排除著作权人权利,此时,出版单位不具有相关的权利基础,仍需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知网与入编期刊的合作协议中,大多写明了由期刊出版单位负责获取作者向知网授权的条款,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量期刊未必严格履行了协议。
南京大学学报前主编朱剑在一篇名为《中国知网与入编期刊及其作者关系十论——从赵德馨教授诉中国知网侵权案说起》的论文中指出,“虽然发表赵德馨教授 160 多篇论文的各家期刊都与知网签署了协议,然而,知网却拿不出这些期刊本应根据约定与作者签署的著作权使用和转授协议来证明自己的无辜,显然,这些入编期刊早该与作者签署的授权协议很可能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熊文聪表示,由于期刊出版单位并不能通过统一的、简单化的格式化条款从论文作者那里获得独占许可使用权及转许可权,又由于是出版单位向涉嫌侵权的电子数据库公司提供的论文或其他作品,故二者构成共同侵权,应承担对论文作者造成损害的连带责任。
知网是否涉嫌垄断?
据中国知网官方信息,知网目前收录了 95% 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累计整合国内外期刊文献 2 亿多篇。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在近期的网传截图中提到,“多年来,CNKI 数据库凭借其在中文期刊数据库市场上极具影响力的市场地位,对续订价格始终维持着较高涨幅。”
实际上,近年来,包括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曾相继宣布暂时停用中国知网,背后的原因也都集中在续订费用上涨的问题上。
北京宸章律师事务所主任、北京市民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晨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知网的价格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对于同一个产品,有能力的联合谈判,没有能力的只能接受知网单方确定的价格。实际上从这个行为本身来看,已经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属于对不同用户的差别对待。
由于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知网面前难有议价能力,关于 “知网垄断” 的讨论不断被提起。在 2022 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也曾就此议题发声。
但对反垄断法意义上 “垄断” 行为的认定是复杂的。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晋此前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介绍,只有反垄断执法机构或司法机关才能判定知网是否构成垄断行为。执法或司法机关在判定时要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界定相关市场;第二步是判定其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第三步是判定其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在界定相关市场这方面,以滴滴公司为例,若划定在网约车市场它可能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而在出租车市场则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律师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判断知网是否真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会涉及较多的经济分析。
如何走出 “知网模式” 困境?
近年来,知网不断陷入版权纠纷和定价争议,“知网模式” 的困境如何走出?
高培杰对记者表示,“知网模式” 在商业运作上形成出版和传播的闭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发展。
他认为,市场监管机构应当规范知网的商业交易行为,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放开国内电子学术平台网络出版服务许可。同时,市场监管机构应当规范学术期刊公司的出版、发行行为,不得强制要求著作权人进行 “捆绑” 授权,学术期刊公司应向著作权人进一步释明授权内容以及会产生的结果。
“在充分发挥市场监督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作者的法律意识和相关权利,并通过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市场化供需关系,推动知识产权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高培杰说。
熊文聪认为,运用反垄断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规制是高成本的,且实际效果不一定很好。他主张运用民法及著作权法相关原理和规则解决此类问题。“关键仍然在源头上,即纸质期刊社是否合法有效地从论文作者那里获得了对其作品的独占性的、排他性的使用权和转授权权利。”
吴晨则表示,无论从竞争法、反垄断法的角度,还是从市场监管总局未来要调查知网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的角度出发,破局的关键还是要让学术数据回到公用市场资源的范围之内,来打破知网等平台对于这些应当公用的资源基于知识产权形成的私有的垄断地位。
“实际上就要建立起一个观点,学术期刊经过数字化形成的数据资源,应该进入一个公用市场,而不是以知识产权的形式,以专用的形式把它垄断起来。” 吴晨说。
新京报记者 胡闲鹤 展圣洁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薛京宁
但还是想发这张图:
2022 年 5 月 13 日 16 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市说新语】发布了一则简单的消息《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备受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知网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争议终于落下了一只靴子。
结合该案,以下 7 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如笔者此前在《除了知网,还有哪些反垄断案件悬而未决?》中梳理的,至迟在 2016 年,国内媒体就已经报道了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若干高校对知网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质疑,例如:
虽然,北京大学也不乏熟悉《反垄断法》的学者,但是最终并没有通过向反垄断执法机构公开实名举报知网涉嫌违反《反垄断法》,来解决相关争议。
如果早在 2016 年 6 月,原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原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已经了解了与知网有关的反垄断争议。那么,直到 2022 年 5 月 13 日才最终公开对知网进行立案则难免显得太及时了。
不过,考虑到:
那么,对知网的反垄断调查拖沓了近 6 年,似乎也不足为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并未正式公开知网到底哪些行为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这可能与相关调查仍在进行,还可能发现更多违法行为,或者在定性分析上仍存在不确定性有关。
不过,2022 年 5 月 13 日 16 点 36 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市说新语】发布了中国政法大学时建中教授的署名文章《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公平竞争 促进行业规范创新健康发展》。其中提及:
根据分析,基本可以认定知网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综合各方面信息,知网与大量期刊、高校签订独家协议,限制它们与其他第三方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平台合作,锁定上游优质学术资源,人为制造知识流动壁垒,使其他竞争者难以与其开展公平竞争,影响知识的分享和传播。同时,知网通过低价收录、高价出售的方式获取超高利润,在缺乏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连续多年大幅提高数据库价格,增加了用户的负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知网的上述行为破坏了相关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妨碍了学术文献传播和知识分享,损害了知识创新的生态环境,背离了建设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的初心,引发了全国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界的极大忧虑。公众号:市说新语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公平竞争 促进行业规范创新健康发展
但是,如前所述,最终对知网的调查结果不排除与上述以学者名义作出的前瞻性表述不同。
《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只提到:“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但究竟是哪一天知网被正式立案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没有披露。
但是,知网是上市公司同方控股的子公司,涉及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媒体近期的报道(如《知网正在反思!相关整改措施将择机公开》):
“(2022 年)5 月 9 日,同方股份在该平台回应称,知网也在反思,并研究进行经营模式优化改善,积极进行整改,知网会将相关整改措施择机向社会公开,并作出回应。据了解,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可见,很可能在 2022 年 5 月 9 日之前,知网母公司已经得知或预见到被反垄断执法机构立案的可能性,所以才会提到 “整改措施” 这样的表述。
广大网友和许多国内外媒体都很关注反垄断案件的罚款多少。不过,笔者一直认为罚款金额并不重要,因为这很可能导致《反垄断法新闻中的 “选择性关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罚款多少不重要。
笔者在接受极目新闻曾凌轲记者采访时,也曾就知网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作出了说明。
“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五条,对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的涉嫌垄断行为,被调查的经营者如承诺在一定期间内采取措施消除影响,可不予以处罚。整改后认定不再存在垄断行为,就将终止调查。但如果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执法部门认为现有的影响无法通过整改消弭,就将对知网进行罚款。罚款的构成是其上一年度销售的 1%-10%,再加上没收违法所得。但根据目前知网有争议的著作权费用、订阅费用这两项,如顶格罚款并全数没收违法所得,知网可能面临破产风险。” 公众号:极目新闻曾将知网告上法庭的他回应了!
如果,最终知网和**联想集团**一样,依据《反垄断法》第四十五条作出整改承诺,换取反垄断执法机构中止调查,并在落实整改措施后,被执法者终止调查的话,也可能被免于处罚。
早在 2011 年国家发改委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展开调查时,就曾经接受后两者作出的整改承诺,中止调查,但最终是否被免于处罚,则没有公开(相关讨论参见《旧案重提:中止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反垄断调查的后果到底是什么?》)。
不过,从 2020 年 12 月开始,强化反垄断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工作之一。2022 年 4 月以来,伴随《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发布,着力强化反垄断,更成为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之一,全国范围都在开展反垄断执法专项调查和案源线索征集,如:
所以,对知网予以 “从轻发落”,不予处罚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恐怕更多是理论上的可能性。
更何况,中国政法大学时建中教授的署名文章《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公平竞争 促进行业规范创新健康发展》指出:
“根据分析,基本可以认定知网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综合各方面信息,知网与大量期刊、高校签订独家协议,限制它们与其他第三方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平台合作,锁定上游优质学术资源,人为制造知识流动壁垒,使其他竞争者难以与其开展公平竞争,影响知识的分享和传播……”
从上述定性分析来看,知网与大量期刊和高校签订独家协议的做法与阿里巴巴、美团实施的 “二选一” 行为本质上没有区别。那么在已经处罚了阿里巴巴和美团之后,放弃对知网的调查,恐怕难免会有 “法外开恩” 之嫌。
但是,以往,即便是大型国有企业违反《反垄断法》,“法外开恩” 的例子也并不多见。2017 年,山西电力行业垄断协议案被曝光后,曾一度出现这样的呼声,但是在**国内学术监督**与媒体监督下,最终也还是对所有参与垄断协议的电力企业作出了处罚,尽管相关处罚的力度比较弱,没有按照涉案企业所属集团母公司上年度全部销售额作为罚款基数,且均按照罚款下限,即涉案企业上年度销售额 1% 计算的罚款,同时没有按照《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没收违法所得。
那么,最终知网如果被认定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究竟会被如何处罚?这也许只有到执法者公布公布处罚结果才能知晓。
但,有三点需要额外提示一下。
《反垄断法》第四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不过,2019 年 5 月 22 日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官方刊物《中国市场监管报》发表了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局长的专访《细化措施落实竞争政策 突出重点加强反垄断执法》,其中提到:
关于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基数问题。执法实践中,计算违法所得往往难度较大,但要应算尽算,不能计算的要充分说明理由。罚款基数应为企业上一年度的全部销售额,而不是涉案产品的销售额。就此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已经专门请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并得到明确答复。
但是,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美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均没有披露:为什么没有对两者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至今也鲜有媒体或国内反垄断法学者公开追问这个问题。
而具体的罚款设置,需要考虑违法行为持续的时间、性质、程度和具体影响。
《反垄断法》第四十九条
对本法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八条 规定的罚款,反垄断执法机构确定具体罚款数额时,应当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因素。绍耕,公众号:绍耕的竞争法冷思考转发:《反垄断法》(全文)
很显然,对于毛利率本身较高的知网而言,如果仅仅按照其上年度销售额 1% 到 10% 的幅度设置罚款,同时不没收违法所得的话,处罚力度会显得比较轻。如果按清华控股上年度销售额的 1% 到 10% 计算罚款则更为合适。
但是,如果严格地没收知网以往所有没收违法所得,那么知网后续的运营恐怕会面临困难,甚至不排除面临破产风险,尤其是在考虑到知网还与不少著作权人存在其他民事纠纷的情况下。
…… 知网母公司《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同样是清华控股旗下,由清华控股持有 100% 股权。……
2022 年 4 月 18 日,清华大学、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 “四川省国资委”)、四川能投签署《关于之补充协议》,约定本次划转的划入方由四川能投调整为四川省国资委,即清华大学将其持有的清华控股 100% 股权无偿划转给四川省国资委。四川省国资委同意将清华控股 100% 股权以股权投资方式投入四川能投,投资完成后,最终由四川能投持有清华控股 100% 股权。
https://new.qq.com/omn/20220509/20220509A0BAJD00.html
另外,考虑到 2021 年底,国内媒体已经广泛报道了知网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争议,因此对相关反垄断风险以及法律责任分担问题,相关当事人应该已经有所知悉或预见,甚至也不排除对知网展开反垄断调查的立案时间是在上述无偿划归之前。对此,还有待反垄断执法机构或者相关涉案上市公司作出进一步披露。
相比反垄断执法调查的定性分析和罚款金额,究竟知网应该如何进行整改,才是更值得社会各界和相关当事人关注的问题。
从以往的报道中,各界还没有对知网的整改提出一个明确的、系统性的思路。
媒体近期的报道(如《知网正在反思!相关整改措施将择机公开》):
“(2022 年)5 月 9 日,同方股份在该平台回应称,知网也在反思,并研究进行经营模式优化改善,积极进行整改,知网会将相关整改措施择机向社会公开,并作出回应。“
但是,对比阿里巴巴、美团 “二选一” 案,至少可以确定,知网将来应当不能再要求期刊、高校与其签订独家协议,限制它们与其他第三方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平台合作了。这无疑会有利于恢复市场的有效竞争。
至于知网存在的其他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行为,最终仍旧需要反垄断执法机构公开调查进展,或者知网提出的整改规划,外界才可能建言献策,实现社会监督。
有观点认为,作为超大规模的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平台,知网应当像公用企业一样被国有化。但一如前文指出的,知网及其所述集团公司——清华控股,已经被无偿划归给四川国资委,具有国有企业属性,也就没有所谓 “国有化” 的问题了。
而平台企业国有化本身,并不能代替依据《反垄断法》进行整改,更不应以此为由,逃避反垄断执法处罚。清华控股被无偿划归给四川国资委前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仍旧继续坚持对知网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进行核查和公开立案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
以往笔者在《关键设施理论 | 阿里巴巴剥离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一文中提到 2016 年阿里巴巴将其 2014 年收购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交还给医药监管部门的旧闻。但是,笔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解决反垄断争议的唯一选择。相反,这还让阿里巴巴涉嫌利用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关键设施地位,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超脱了《反垄断法》约束,并因为超出了行政处罚的两年追溯时效而再也不能对其给予行政处罚了。
笔者更乐见的是,知网与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其他上下游相关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下,通过听证程序,或者在线公开整改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等形式,最终找到符合《反垄断法》的最优整改方案,从而恢复相关市场有效竞争,保护好著作权人、高校、期刊及购买数据库服务的机构和普通消费者等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激励知网更加锐意进取,通过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更好地回馈社会,促进我国学术繁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反之,如果片面地追求非盈利性,或者公益化,那么一方面知网文献数据库所涉著作权人的合理收益可能无法很好地保障,不利于更好地激励著作权人的创新,另一方面又会使得知网的其他竞争对手,因为知网的公益化定价,面临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压力,失去更多用户,不利于我国国内文献数据库服务平台市场的发展,中文文献数据库的国际化运营也未必有利 。
当然,并不排除未来知网等文献数据库,在一些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上,保持微利运营,而在增值性的服务上按照市场供需进行定价,与其他竞争对手在这些增值服务上开展竞争。究竟如何划分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与市场化、商业性的增值服务,则还需反垄断执法机构与其他主管部门与知网及其竞争对手共同思考,并通过对知网整改的行政指导,或者其他某种形式得以确定。
在阿里巴巴被反垄断执法者公开立案调查时,社会各界就在关注谁会是下一个被反垄断执法机构公开立案调查的大型平台企业。有的认为是滴滴,有的认为是蚂蚁科技,有的认为是腾讯…… 最终,猜是美团的人,无疑是猜对得分的一方。
在美团被反垄断执法者公开立案调查后,也再次有国内外媒体猜测,腾讯可能是被反垄断执法机构立案调查的下一个目标。
例如,2021 年 4 月,路透社曾公开报道《腾讯或将因反垄断面临 100 亿元罚款 酷我和酷狗音乐可能面临拆分》:
据路透社最新消息报道,腾讯公司正因为反垄断而面临 100 亿元的巨额罚款。……
此外某些业务经营中也存在违反竞争的做法,其中音乐流媒体是重点。很显然,目前面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此前阿里巴巴要求商户 “二选一” 以此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限制内地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的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曾被重罚 182 亿元。
消息称对腾讯的罚金要低于阿里,但最低也要 100 亿元。
该报道还称,除了巨额罚金之外腾讯还面临着拆分的风险,据称监管机构已经通知腾讯应该放弃独家音乐版权,甚至可能被迫出售收购的酷我和酷狗音乐应用程序。所幸的是,消息人士透露腾讯的核心业务,游戏和微信两大业务模块可能会保持不变。中关村在线,公众号:竞争法与商业战略腾讯或将因反垄断面临 100 亿元罚款 酷我和酷狗音乐可能面临拆分
但截至知网被公开立案调查前,上述这些传闻并没有成为现实:酷狗、酷我并没有从腾讯音乐集团中分拆出去;腾讯 2016 年未依法申报就收购中国音乐集团的行为,最终只在 2021 年 7 月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处罚了 50 万人民币,就附条件批准了。
截至知网被公开立案调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没有对腾讯与唱片公司签订大量排他合作协议的行为公开展开反垄断调查,尽管这与阿里巴巴、美团的 “二选一” 行为很像,与知网要求期刊、高校与其开展独家合作的做法具有共性,都涉及著作权的排他性授权协议(相关讨论参见《建议调查:知网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类比腾讯音乐案、腾讯虎牙收购斗鱼案》)。
当然,未来仍不排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腾讯上述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单独立案调查,一如笔者以往曾经反复呼吁的那样(例如《从腾讯音乐 2021 年第 4 季度数据回看腾讯音乐 1 号案》)。
但是,一如下面三篇文章反复强调的,笔者始终认为,还有很多问题,比追问 “谁是下一个” 更重要:
如果阿里巴巴、美团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可以被绳之以法,知网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在历经多年后,最终也可以公开被立案调查,那么其他企业也应当 “概莫能外”,差的可能只是一个 “适时” 问题。
但相比之下,真正全面健全我国反垄断法实施机制,保障《反垄断法》全面有效落实,保障对反垄断执法的社会监督,才是更加重要的。这不仅是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要前提,也是我国市场监管者,通过保护我国市场竞争机制,激励中外企业锐意进取、促进各个行业领域全球化进程继续深化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之一。
在国际市场环境风云诡谲之际,我国执法者更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向世界各国展现我国坚定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决心、坚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立场,坚定向全世界投资者、创业者开放中国市场的热情,以及对经济全球化继续向前发展的坚定信心。尤其是在反垄断执法领域,我国的实践应当,也能够为世界贡献智慧和经验,进而促成更多国际合作,促进相关全球治理机制的建立。
历史的机遇,始终会摆在积极乐观、勇于挑战、善于创新的人们面前。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而全面、及时、高效、透明的反垄断执法可以让更多的市场主体成为这样的人。如果欧盟的竞争执法者可以通过其执法实践向全世界证明这一点,那么中国执法者为什么不可以呢?
【延展阅读】
有可能构成垄断高价和独家交易行为。有回答说可能构成垄断协议,也不排除这种可能,但考虑到知网的绝对垄断地位,签约方可能也不太有能力拒绝独家合作的条款。
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一)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四)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
可能面临的处罚规定在第四十七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知网不能被仅仅定义为私有企业,而是公用企业。作为国内学术文献规模最大的平台,在定价、版权保护方面理应受到社会监督和政府规制。我们都希望能集中在一两个平台上搜索最丰富的学术资源,但这不应该给知网带来不公平的谈判优势。
知网有难,八方点赞。
多行不义必自毙,还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毕竟人间正道是沧桑。
发过论文(在知网见刊)的盆友,可能会有一笔赔偿哦。
是该查一下惹,毕竟论文也不是你写的还卖的那么贵。窝佬之前就在一个关于知网的问题上说过这事。
窝佬自认为自己绝对有条件说这个话
学术人苦知网久已。
来看看我的朋友圈,是这样的。
呵呵,那真叫一个喜大普奔。
自天临事件后,查重需求量越来越大,韭菜越来越好割,民愤。
然后还有了中科院事件,官愤。
你得罪这么多人,还能咋样。
\(^▽^@) ノ
利益相关。
在知网花过钱查重,也被知网派发过高达 200 元人民币的代金券。
对于知网被立案调查我丝毫不意外,因为它这套垄断的模式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并且它打的完全是明牌。
就是明着告诉你,你的论文我收了,不让收对吧,那学校不让你毕业,没让你跪着上传就算抬举你了。
所以说,被立案调查不是虽迟但到,而是太迟了。
我的中心意思就是这个,未免太迟了吧,这都多少年了,被恶心到的学生得有 N 茬了。
学生们早就不满很久了把?但是有用吗?屁点用没有。
还是在老知识分子、老教授们的不断的发声,才让有关部门的耳朵稍微灵了点。
迟到的正义我觉得不算正义,起码这正义大打折扣。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前期核查的基础上,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这是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推动创新发展、保护以作者和读者为主体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应当依法立案调查
学术文献是以智力成果为内核的知识产品。在数字化时代,学术文献数据库汇聚学术文献,借助数字技术对学术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处理,实现检索查询精准化、在线阅读和下载便捷化,将文献信息服务升级为知识服务,成为汇聚知识、传播知识、分享知识、服务知识创新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应当肯定的是,知网在中文学术文献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市场不断创新和开拓,成为我国最具市场影响力的学术文献数字化服务平台。但同时,知网在经营过程中涉嫌实施垄断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启动调查程序,十分及时和必要。
据了解,知网收录的中文学术文献种类与数量、期刊数量以及独家期刊的数量和质量、用户规模及覆盖率、用户依赖程度、市场销售额等均长时间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在学术文献收录和服务协议中设置不公平的格式条款,无论是采购学术文献还是销售知识数字化产品的价格几乎不受竞争约束。根据分析,基本可以认定知网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综合各方面信息,知网与大量期刊、高校签订独家协议,限制它们与其他第三方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平台合作,锁定上游优质学术资源,人为制造知识流动壁垒,使其他竞争者难以与其开展公平竞争,影响知识的分享和传播。同时,知网通过低价收录、高价出售的方式获取超高利润,在缺乏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连续多年大幅提高数据库价格,增加了用户的负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知网的上述行为破坏了相关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妨碍了学术文献传播和知识分享,损害了知识创新的生态环境,背离了建设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的初心,引发了全国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界的极大忧虑。
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知网开展反垄断调查,制止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的垄断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让期刊、作者以及机构用户和读者有更多的选择,保护以作者和读者为主体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旨在促进相关行业发展乃至整个学术生态环境改善和创新发展,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二、对知网立案调查释放出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重要信号
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消费市场、稳就业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平台经济的规范治理,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查处了一系列重大典型案件,着力解决了平台经济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竞争问题,以监管规范促进持续健康发展。4 月 29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 “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知网是典型的平台企业,对其立案调查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常态化监管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向市场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让市场对法治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和持续的预期,增强平台企业的自我合规意识,引导和激励平台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开展高水平竞争,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常态化的反垄断监管,持续净化平台经济领域的竞争环境,优化创新机制,保障平台经济更加健康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平台经济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繁荣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多措并举推动学术文献数据库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对知网开展反垄断调查,根本目的在于规范知网的经营行为,尽快恢复相关市场竞争秩序,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同步完善和改进相关机制和措施:**在管理体制方面,**要坚持系统思维,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注重加强行业监管与反垄断执法的统筹协同,进一步强化竞争政策与科技政策、科研政策、版权政策的协调,形成监管规范和支持发展的合力。**在发展模式方面,**积极在学术文献数据库市场引入竞争、培育竞争、扶持竞争,打破传统的学术数据资源垄断,推动形成多元、充分、有效的竞争格局,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数据库服务。**在监管措施方面,**注重综合运用硬性和柔性相结合的梯次性监管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知网等大型数据库的行政指导,督促和引导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在行业发展方面,**积极研究探索公益性学术平台建设方案,实现公益性和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更有效地破解知识获取成本高、信息交流共享不畅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创新资源供给能力,打造良好学术生态,推动知识共享、学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社会整体福利不断提升。
(作者:时建中,系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知网是什么?
己亥初,天临擢博士。是日,天临播于博,谈及知网,天临惑,曰:“知网为何物也?” 皆大惊,上查之,乃知天临心术不端,竟作假于学术也。众人皆谓是年为天临元年。
天临四年,知网敛财多年,嘴脸可憎,上查之。民苦知网久矣,得此讯,皆大喜,乃知天临谓 “知网为何物也” 非问众人也,民乃叹曰:天临所言然也!知网为何物也!”
调查落实到位比什么都好,知识学术的话语权,不该靠垄断资源获得。
知识产权需要保护,但同时,知识应属于公众,致力于服务人类当下的社会与未来。
公正落实不了,才轮得到我 again 痛批的事…… 希望不需要了 -_-||
毕竟
天临四年,知网被查。
人们恍然发现,原来当年翟 “博士” 只是用错了语气。
你问我知网是什么东西?
现在我就来告诉你:
一家企业在市场上占据 35% 的份额,就有能力操纵市场;
占据 50% 的份额,就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占据 75% 的份额,就具有独占市场的特征。
而知网曾在公开资料中表示,他们在国内高校市场的占有率为 100%!
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之间可能并不等同,但这已经证明所有高校都离不开知网。
这就是知网敢和中科院、北大、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机构扳手腕的底气: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买不行。
不少高校都曾暂停使用知网,但最后都不得不恢复使用。
知网垄断地位的形成,并不是自然竞争的结果,
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鼎力支持。
知网的组建,原本是带有公益色彩的。
但时间流逝,他们逐渐沦为了一家疯狂逐利的公司。
知网的毛利率,每年都稳定在 50% 以上;
世界市值第一的科技公司苹果,以毛利率高著称,
他们在中国销售的手机毛利率也才 48%!
你可以不买苹果手机,但只要你上大学,你就不得不用知网。
在人生最缺钱的时光,挨最狠的一刀。
知网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有着 50% 以上的毛利率,
知网每年涨幅还动辄超过 10%,比 GDP 增速还高。
赚了这么多钱,知网却像打发叫花子一样,
只肯给博士论文最高 100 块的现金稿酬。
就这,知网居然还好意思在庭审中哭穷,
说 “赔不起 1200 亿”,敢情只许偷,不许赔喽?
知网垄断的 “幸福”,却是知识界的悲哀!
知网需要的不只是罚款,更应该是拆分,避免利用其垄断地位继续作恶!
知网有难,八方点赞。
朋友圈一打开,齐刷刷的都是知网,一片叫好声。
早这样多好,翟博士当年也不会问 “知网是什么了”。
刚过去的 2021 年,是个反垄断 “大年”:
阿里被罚 182.28 亿,系其 2019 年中国境内总销售额 4557 亿元的 4%;
美团被罚 34.42 亿元,系其 2020 年中国境内销售额 1147.48 亿元的 3%。
这是什么概念呢,此前针对反垄断开出的最高罚单,据查,是 2015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对高通公司开出的的 60.88 亿元罚款。
而阿里一方交出的罚款,已是此前最高罚款的约 3 倍。
去年,大家还都在说,进入了反垄断加码监管时代,阿里和美团之后,下一个是谁?
现在揭晓答案了,知网登场。
也不能怪现在大家对知乎落井下石,只能说知网不干人事儿太久了。
简而言之,**知网仗着国家扶持,一家独大,坐地起价,一边收割高校,一边收割学生查重费,最后还收割一遍论文作者。**现实版 “貔貅”,只进不出。
有些论文,知网上下载量能高达四五万次,知网光靠这就能赚一百多万,你说都赚这么多了,那论文作者应该也能赚不少吧?
错,**知网给一篇博士论文稿费就 100 元,**而且不是主动支付,需要自己去跟知网申请,不申请就是免费。
知网用这些论文赚到的钱,跟作者一点关系没有。
作者们大多并不知道还有 100 元稿费的存在,只知道再过几年去知网下载自己的文章,还需要再支付给知网几十元。
这么一个赚钱闭环,可是被知网玩儿明白了。
那为啥非得是知网呢,没有反抗吗?
知网垄断地位有多强,我们来粗略地看看各种数据库的文献数量,就知道了。
知网,收录的文献总量超过 2 亿篇。
维普资讯网,收录 2000 万篇中文期刊全文。
万方,论文总数量达 1 千余万篇,每年约增加 200 万篇。
超星图书馆,论文 500 余万篇。
知网利用自己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对高校收费年年上涨。“据报道,2010-2016,知网的报价涨幅高达 132.86%,年平均涨幅为 18.98%。”
北大、武汉理工都曾因涨价过于疯狂,而停用知网。
![](data:image/svg+xml;utf8,)
但后来,也都续订了。
毕竟再苦,不能苦学生,知网实在无替代品可选。
虽然学校为学生解决了论文下载问题,但每个毕业生,都还要经历无数遍论文查重。
据报道,大学生论文查重 300 元以上,硕士学位论文查重价格基本在每篇 750 元以上,最高可达 950 元每篇,加急查重价格则为每篇 1200 元。毕业季,可能还会有涨价。
而论文查重,不是只查一次就够了的,调整前前后后,至少几次要的。
知网虽然是个私人企业,但是一路发家史,离不开国家的帮助和大力扶持,到去年,营收超 12 亿。
本意是扶持你做知识分享,结果你搞起了知识垄断。
知识的垄断,势必会带来智识的控制。
现如今,读书几乎是让普通人过的更好的最容易的渠道,而知网在这条路上也要来绊一脚。
最后来说说知网可能面临的处罚,分别是行政处罚和反垄断民事诉讼。
1、行政处罚有可能没收违法所得吗?罚款多少?
先说结论,知网案中,我认为适用没收违法所得难度较高,应该是处以 1%-10% 的上年度销售额(12.89 亿)作为罚款加之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结束,也就是 1300 万到 1.3 亿之间。(仅代表个人意见)
《反垄断法》第四十七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从法条来看,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之间是并行适用,而非择一适用。
但没收违法所得实践中运用并不广泛,之前阿里、美团也未适用。
主要是违法所得如何界定,是个实务难题,也未有明确法律规定。
比如:如何界定这些利润中哪些是合法经营下的合理利润?需要考量哪些因素?如何计算?成本如何扣除?间接成本是否扣除等等。
另一方面,《行政处罚法》规定了可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如若知网有如下情形,还可申请依法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也就是,没收违法所得是否适用,如何适用,还要看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实践中,没收违法所得在反垄断执法中,运用也并不普遍。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违法行为的;(三)主动供述行政机关尚未掌握的违法行为的;(四)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2、能否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
这个有意思了,《反垄断法》虽以公法属性为主,但却兼具私法属性。
《反垄断法》虽没有明确私人主体可对垄断行为提起诉讼,但也未作出禁止性规定。
同时,《反垄断法》第五十条规定 “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 “原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因此,我认为私人即自然人、法人等主体认为其他主体的垄断行为侵害到自身民事权益时,除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外,还可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比如:知网的竞争对手、消费者、服务购买者等均有权提起。
阿里、美团垄断被罚、知网涉嫌垄断被查,下一个是谁呢?
为什么知网会引起这么多民众的愤慨?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是来源端,这么多教授和学子的文章,你知网拿去用的时候,跟我们打过招呼了吗,你定价销售的时候,问过我们原作者吗,凭什么我在期刊发的文章你可以免费用。虽然我在发表文章的时候和期刊有使用约定,但不代表知网也可以拿去用,所以才有教授告知网获得胜诉。
第二是供给端,广大学校和学子使用知网的成本越来越高,授权费每年都在上涨。对于一些大学来说,充实你知网数据库的内容,很多都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子,结果我们还要给你付那么大一笔费用,关键是这费用还到不了原作者手上。谁能接受?
第三是从管理端,全国没有第二个可以替代知网的产品,知网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基础数据服务的作用。就跟高速公路一样。如果全国的高速公路都是一家企业修的,今天 500 一车,明天 1000 一车,想不让谁上路就不让谁上路,国家还能继续发展吗?老百姓能没有怨言吗?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不能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商业公司,凡事以利为先。特别是你能发展起来是因为国家对发展高等教育的扶持。
有序的社会发展一定少不了竞争,没有竞争的行业,一定会产生损害所有消费者利益的行业巨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四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知网 2021 年的营收是 12.89 亿元,也就是说一旦成立,罚款范围就是差不多 1300 万到 1.3 亿之间了。
没收违法所得这个就不好衡量了。
这还只是行政处罚层面,还有反垄断诉讼呢。
但这类案件属于不告不理,希望大家不要嫌麻烦,必要的时候该踩一脚,就要踩一脚。
最好的结果就是直接把知网搞成国有学术基础设施最好,能把这玩意搞进上市公司报表里面就离了大谱。
来看看去年年报之中,同方如何描述的知网吧,呵呵。
在知识内容与服务领域,公司运营的中国知网所收录的学术文献总类与数量、期刊数量以及独家期刊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深耕于大规模集成化数字出版、超大型中外知识资源数据库建设以及数字出版与知识管理技术研发,并不断实施产品创新和基础技术研发工作,推动产业业态从目前的 1.0 向 2.0 进阶,引领行业发展。
尤其是这段还在表功呢
报告期内,同方知网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为高校、职教用户提供免费校外漫游服务,支持师生在校外免费使用该校订购的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免费提供中国知网 OKMS• 汇智(云服务版)产品,满足政府及机构用户在线协同研讨、协同编撰,以及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办公等需求;免费开放知网研学平台,为学习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但我真的看不懂知网这一本万利的东西是怎么把净利润做到这么低的。。。
而且毛利 53.35%,同样感觉也太低了。
大量的作者也没拿到过你知网给的对价啊,而且跟高校机构的要价还一个比一个高。
那你这 46% 多的营业成本是什么?剩下的 30% 多的费用又是是怎么花的?希望能看到更详细的数据吧。
如果对金融、宏观经济、房地产感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白菜研究所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而考 CPA,或者通过学习 CPA 增加一下自己的财会知识,可以点下面的链接领一个免费课,有名师指导、内容全面详实,也适合小白入手。免费的羊毛,不薅白不薅。
[
训练营
2022 CPA 通关全家桶 - 第三十九期(5.17 开课)
作者 何旋 - Katherine 等
¥0.0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fd18bd95aa7e9cd2e2dafeec5f9282ac)
如果你想详细了解 CPA 的备考过程,可以看看我整理的 CPA 备考攻略,方方面面全都有,我的 CPA 通过经验都凝炼在这里了。
如果想要走 CPA 法考双证路线,但是又不知道双证持证的作用,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
知网承诺 “彻底整改”,让我们拭目以待!
多年来屡遭诟病却一直 “巍然不动” 的知网,终于被查了。这则消息被 “八方点赞”,评论区一片欢腾,很好地说明了人心所向。知网也迅速做出回应,承诺“彻底整改”。看来,事件正朝着人们期盼的方向发展。但是,无论是政府部门的查处还是知网表面的承诺,最终都必须落实到高校学子、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上:知网能否降价到合理水平,能否回归公益属性,能否真正成为科研的“垫脚石” 而非 “绊脚石”?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知网的整改,就必须是“刮骨疗毒” 而非轻描淡写,显然并非易事。最终知网的整改能否成功,还得让用户来评价。且慢过早欢呼,让我们拭目以待!
“**坚决支持,全力配合”,**这态度好的让人怀疑人生,不知道的还以为在配合调查别人呢,事出反常必有妖,越是口头说的好听,背地里坏事干的就越多。
“一个人如果如果违背常识,极力宣传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的时候,那他就已经做好了干任何坏事的准备。”
所以要小心,这是要准备干啥坏事么?还是暂时假装认怂,缓过了来再做坏事?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
知网在最近几个月,一直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此前的知网相关问题里我其实就有过建议,市场监管部门该入场了,事情已经发展都现在这个地步,火候已到,需要官方给出个定论。
如何评价作家起诉知网索赔,知网代理人称赔不起 1200 亿 ?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
此前,由于无法承受千万的巨额续订费,中科院不得不停用了知网,加上作家陈应松以及赵德馨教授夫妇起诉知网维权。
还有千千万万论文著作权人,在知网仗着绝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淫威下,敢怒不敢言。
知网破坏的不仅仅是市场秩序,还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给国家的科技创新埋了一个很大的雷,这个雷不排除掉,后患无穷。
论文著作权这个市场已经被知网搅和的乌烟瘴气,如果官方部门再不出面处理,等待何时。
但是,怒归怒,骂归骂,没有想让知网就此破产的意思。
本意还是想让论文的著作权人能够获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个市场回归到正常。
焚香抚琴:为什么连时间管理软件都拯救不了你?飞项——你的 “时间管理” 攻略,请查收!
近期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的知网,遭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立案调查。5 月 13 日,市场监管总局官方消息称,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调查消息发出后,“我们坚决支持,全力配合,” 知网官方公告称,知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厚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指导帮助,更离不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信赖扶植。并且知网表示,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
对于知网遭立案调查一事,“意料之中,因为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就表示正在研究,并且 4 月份时,外界也看到一些个人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提起了反垄断的诉讼。”
北京达晓律师事务所中国合伙人林蔚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同时,我们也看到中科院实际上作为学术论文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一个学术机构和事业单位,都对知网的行为表示质疑,也表示和它不太合作的情况。”
是否涉嫌垄断?
“知网作为承载国内学术资源最为集中的平台,多年来在收录和更新中文学术成果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同时也构筑了强大的竞争‘护城河’”。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对经济观察网记者称。
崔丽丽表示,围绕知网相关事件的探讨,大家关心的是,一方面,作为学术创作的主体,学者们如何更好地分享知识创造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依托,如何将宝贵的中文学术资源转化出更多的生产力,激发中国的创新活力。” 崔丽丽补充称,“这可能需要一套更符合市场逻辑和机制的学术资源共享模式。”
林蔚对经济观察网记者称,关于知网的相关市场,根据《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第三条的相关规定可知,相关市场指的是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实践中在界定相关市场时,通常需要明确相关商品市场和相关地域市场这两个范围。“因此,就知网一类的学术论文文献收录网站而言,我们可以将与之相对应的相关市场界定为面向中国境内的在线论文数据库服务市场。” 林蔚对记者说,“在实践中,一般可以把它理解为地域市场,在中国境内,然后提供的在线的论文数据库的服务市场。”
林蔚补充称,从这样一个服务市场的相关市场界定来看,知网显然在相关市场上,具有超过 50% 的市场份额,并且有非常强的市场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再看它是不是具有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我们觉得它的行为,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下,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所谓的无正当理由,这种垄断高价的问题。” 林蔚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我们注意到,从 2005 年至今,十几年的时间内,知网的毛利率都在 50% 以上,毛利率最高时,高达了 70%。”
价格问题,一直是外界诟病的重点。林蔚在赵德馨教授的案子中看到,起诉知网后,学术论文遭到知网下架,可是又因知网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起诉人的学术论文在中国市场可能会得不到很好的传播,别人也无法检索到该论文,“这就是拒绝交易的表现。”
林蔚还发现,知网会有一些差别待遇,比如涉及查重服务时,针对机构、学校和个人是否收费、怎么收费,价格表现不一样。“这个在反垄断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里,被称之为歧视,或者说差别待遇,” 林蔚说。
林蔚认为,知网运营的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学术市场。关于这个案件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商品市场,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服务市场,它是关系到中国的一个学术论文的知识传播的一个市场。” 林蔚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
“我们保护知识产权是一个方面,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一定要促进知识跟文化的传播。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林蔚说,“那么在这个涉及到知识、教育、科研的部分,我觉得国家乃至人民群众,或知识分子,都不应当允许有一个通过这样的市场去谋取垄断地位和谋取垄断利润,并且进行一系列滥用市场职位、地位、行为的出现。这样一定会不利于中国的教育科研发展。”
陷入争议久矣
知网今年不断陷入新的争议之中。先是社交媒体上流传的 “因不堪重负近千万元的续订费,中科院停用知网数据库” 的消息冲上了热搜。5 月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湖北女学者周秀鸾状告知网侵犯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法院判该公司赔偿周秀鸾经济损失 2100 元及公证费 29 元、律师费 1000 元,共计 3129 元的判决。早在去年底,周秀鸾的丈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将知网告上法庭,因为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知网擅自收录其百余篇论文,从未支付过稿酬,连赵德馨自己想下载自己的论文都要收费。诉讼后以赵德馨获赔 70 万并知网向其道歉收场。
周秀鸾状告知网一案,知网律师回应,即使按照此前 “比较低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德馨教授 200 元 / 千字的赔偿标准,知网全部在库作品要赔 1200 亿元。知网就赔偿金额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上诉。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二审时驳回了知网的上诉,并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中科院被传停用风波和赵德馨退休教授夫妇状告知网侵权事件,以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一个是知网与下游客户端之间,一个则是知网与上游内容供应端之间,非常典型的代表了知网此前屡屡深陷争议的诸多事件。
作为连接知识上游和下游的纽带和桥梁,知网并非近期才陷入争议。在下游客户端,中科院被传停用之前,早已有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曾一度停用知网,原因也是 “太贵了,用不起”。在上游内容供应端,赵德馨并不是第一个起诉知网知识侵权的人,2018 年苏州大学生起诉知网胜诉;2017 年作家汪曾祺的子女起诉知网侵权;2008 年,近 200 名硕博士联合状告知网侵犯学位论文著作权…… 在赵德馨之后,知网的侵权名单还在拉长,作家陈应松也披露,知网收录了他三百多篇文章,全都没有支付稿酬,也没有得到过他的授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网诞生之时为上世纪 90 年代底,原本是为了方便科研工作者的文献检索而由清华大学牵头筹建,以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面貌示人。
由于知网数据资源丰富且独特,目前其收录了 95% 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所以知网成了高校教授、学生资料下载和论文查重绕不过去的坎儿。高校等面对知网连年上涨且数额不菲的续订费的同时,知网却通过低成本获得了大量知识论文。
林蔚认为,不管个人诉讼,还是国家反垄断机构立案调查,“都是把事情推向一个好的层面,在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我们希望鼓励更多的竞争,鼓励更多知识传播,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竞争力。” 林蔚对记者说。
看似大快人心,实则不好说!
知网属于同方股份,同方股份的前身是清华同方,后来同方股份 (600100) 大股东清华控股于 2018 年 12 月向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 (简称“中核资本”) 转让其持有的全部同方控股股票,公司实际控制人由教育部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可以说知网应该隶属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同时,其高管并没有直接持股或者持有少量的股票。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或者高管不持股,那么这家公司的盈利和成长就和自己关系没那么大了,所以不难理解为啥知网那么赚钱,整个同方股份不停亏损了吧?
看看同方股份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2020 勉强微盈利,可 2021 年报和 2022 年一季度报盈利一塌糊涂,亏损得让人迷离。
那赚的钱到哪了呢?生意全都亏损掉了吗?
很多国有制或者上市公司,高管如果持股不多的,很有可能进行利益输送,如之前有家公司叫广州浪奇,害我踩雷,就是董事长把钱都 “研发掉了”,导致年 120 亿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几百万或者直接亏掉,存货也能长翅膀飞掉。
所以大家看着知网赚钱,可人家母公司还亏着在呢。
真行,在网上赚知识分子的钱,在股市里坑散户的钱,真棒,赚的钱给谁了?研发掉了,亏损掉了呗!
收了大家 12 亿多,结果归母净利润不到两亿,剩下的钱都跑到哪了?我们想知道,哈哈,有个费用叫杂费
之前年报会有人提问,公司存货为什么保持 100 多亿?
答:公司存货主要集中在:一是计算机电子产业的库存;二是因其周期性长等行业特点已完工未结算的工程类项目。
100 多亿的存货未来有没机会长翅膀飞?我们拭目以待!
回归问题,反垄断调查知网,看起来真是大快人心,但是想想谁最遭殃? 其实是持有同方股份的散户们?
作为这种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调查最后有什么处理真心不好说,但是亲爸爸调查亲儿子,或者亲儿子调查爸爸,还能如何,不如好好查查知网赚的钱被哪里亏掉了更靠谱。
很多时候,公司和业务就是一个壳子,好比不少地产公司爆雷,公司被执行,被起诉,其背后的高管或者控制人早就财富自由,早晚数钱。
很多消息看看好像大快人心,实则可能隔靴搔痒!
本狐为知友们带来更多信息:
【“文献搬运工” 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年营收超 10 亿,被指两头通吃】
刚刚央视新闻发布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知网是国内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1999 年 6 月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最初作为中国知识的基础工程面世,英文简称 “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沿用至今,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CNKI 成为海内外中文学术资源领先的数字图书馆。
不可否认,知网创立的初心是为了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知网也做到了这一点。然而,近年来,因收取高额费用、与作者的知识产权纠纷等,知网屡受诟病、频惹众怒。
知网在创立之初便构建了属于自己的 “知网模式”,即“作者—期刊—知网—读者” 模式:作者给期刊投稿并获得稿费,期刊将数据源打包发给知网而获得收入,最后知网分别以 “包库” 和“篇”的形式将作品卖给高校和个人。
从 “知网模式” 可以看出,知网销售有 “包库” 和“零售”两种方式,这也对应着知网最大的两个客户:包库用户和个人用户。
对包库用户,知网主要通过售卖数据库资源和提供衍生业务获利,此前中科院停用知网的原因,就是知网以包库形式出售学术资源的费用近千万,太贵了。
另外,知网推出的 “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与抄袭检测系统” 就是其衍生业务,也就是每年毕业季学生进行论文 “查重” 要用到的系统,同样由高校向知网购买提供给毕业生使用,西华师范大学 2022 年购买这一系统的价格是一年 20 万元。
对个人用户,知网的盈利模式则比较简单,即提供单篇论文下载。目前,知网硕博论文下载费用为:硕士学位论文为 7.5 元 / 本,博士学位论文为 9.5 元 / 本。
知网的稿费标准?
发表在纸质期刊上的文章会直接打包发给知网,但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是直接交给知网收录,在发表后作者主动申请就会收到来自知网的稿费。目前,知网规定 2008 年以后发表的硕士论文稿酬每篇 60 元,博士论文每篇 100 元。
这样的稿酬标准和每篇的下载价格相比,就能窥见一笔利润可观的生意,结果也是如此,知网每年的毛利率都保持在 50% 以上。
作为国家级火炬计划下的项目,知网在国内可以说是一家独大。
尤其是学术期刊,在 2004 年 CNKI 工程市场工作报告中,知网的产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国内主营市场占有率已达到 95%。
另外,博硕士学位论文是知网的另一核心数据资源。截至 2022 年 2 月,知网收录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分别有 42.2 万篇和 200 万篇论文,分别来源于 423 家、664 家研究生培养单位。
从商业模式上看,知网建立了完美的闭环:高校、图书馆或企事业单位向知网购买相关数据库后,其研究人员可以免费使用,研究人员在文献基础上产生新的论文数据,最终又经由高校和期刊出版社流入知网。
极低的论文录用报酬,日益增长的下载和购买费用,稳定的文章来源,加之庞大的资源库为自己背书。想不盈利都难。
同时,知网也反过来影响着学术界的规则制定。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以学术注释规范举例,知网曾向各个学术期刊推行便于知网统计分类的注释规范(简称 “光盘版规范”),但这套规范基本是依据自然科学学科的范式制定,并不符合社会学科尤其是不符合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范式。
如,历史学科的论文注释往往比较多,一般采用页下注。光盘版规范使历史学的论文注释变得相当困难、混乱,特别不利于阅读。但后来这套规范在学术界强制推行,很多期刊担心自己不被知网收录而被迫实行这套制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学术期刊注释体例的混乱。
一位从事期刊出版多年的编辑透露,现在职称评定也要求,参评论文要在知网等主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发表。
凭借数据库服务,知网为自己的商业模式找到了完美闭环,同时也将学术知识生产环节上的各个角色成功编入了一张彼此相连的大网。
近年来,“知网模式” 屡次陷入舆论风波,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知网作为买家和卖家的两端:与作者的知识产权纠纷,以及对订户的高收费。
曾有一名不愿具名的知网人士向媒体透露,“知网 2/3 的收入来自于数据库,剩余 1/3 中很大一部分是靠‘查重费’。” 这也侧面印证了知网备受争议两大问题。
今年 4 月,中科院因不堪每年近千万元包库订购费而宣布停用知网,将知网对订户高收费一事再次推向舆论高潮。
中科院的无奈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有高校因知网价格过高而宣布停用。
比如,2012 年,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曾因涨价过高停用知网;2013 年,云南高校图工委旗下所属近 10 所省属重点高校因价格未能谈拢停用知网;2016 年,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相继发文表示,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学校续订受阻。然而,这并没有产生多大反响,经由协商再重新启用屡见不鲜。
根据政府采购网的检索数据,2021 年可查询到的各高校采购知网的价格排名如下,采购价格从 42 万 - 198 万不等。
其中排名最高的为北京师范大学(198 万),其次是清华大学,采购费高达 188 万元,华中科技大学(179 万)、中国人民大学(165 万)、中山大学(150 万)的采购费用也都在 150 万元及以上。
采购费用较低的学校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地区的四所高校采购费用均未超过百万元,最高的复旦大学采购费也仅有 83 万元。以上收集 21 所高校知网收购费用,总计约 2536 万元。
另外,高校每年与知网签订一次购买协议,而前一年的下载总量会成为知网与该高校谈价的基础。也就是说,当学生和老师更加热爱学术研究、更加需要学术资源时,知网的使用费用也在上涨。
挑战知网模式的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只是迄今为止最轰动的一个。
根据报道,知网不仅无偿地搬运、擅自收录老教授的 160 多多片论文,还用这些文章来收费赚钱,甚至就连老教授自己查询自己的学术成果,也要缴费才行。
2021 年 12 月 11 日,赵教授对其打起维权官司,且全部胜诉,累计获赔 70 多万元。
在知网当前的版权模式中,它并不与论文作者直接产生联系,而是循着 “知网 - 期刊出版单位 - 论文作者” 这种涉及多方的间接授权链条。
一方面,知网与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签订诸如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合作协议书、期刊许可使用协议之类的合作协议,约定出版单位授权学术期刊公司使用其刊物的著作权。
另一方面,出版单位通过 “投稿须知” 等形式告知作者,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作品的著作权授予该单位使用,或者同意作品被知网等数据库收录和传播。
据《南京大学学报》原执行主编朱剑介绍,入编期刊在被知网收录前,两方会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就包含了由期刊负责获取作者对知网的授权,几乎所有期刊都签订了这样的协议。从赵德馨教授这 160 多篇文章的维权来看,期刊并没有履行这一协议,因为每份判决书都陈述了大致相同的不予认可理由,即知网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原发期刊从赵德馨处取得了授权。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文聪表示,这里的 “授权” 指的是著作权的许可使用,而不是著作权的转让。著作权的许可使用一般包括普通许可和独占许可两种典型类型。
近年的多个案例显示,论文作者起诉知网的案由大多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期刊的间接 “授权” 具有法律效力吗?从赵德馨诉知网的系列案件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公开的判决书显示,法院判决认为,相关期刊线上采编系统中的版权协议没有赵德馨的签字确认,赵德馨亦不认可该证据,不能证明赵德馨将涉案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相关期刊出版单位,其与知网签订《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合作协议书》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行为。
两头通吃的知网,虽被调侃只是 “文献的搬运工”,但其财务表现却十分耀眼。
从同方股份公布的财报看,知网的年业务收入超过 10 亿,毛利率一直稳定在 50% 以上,最高的时候可达 72.1%(2011 年)。2021 年主营业务收入为 11.68 亿元,毛利率为 53.5%。
除了会赚钱,知网还多次获得财政补贴。
财报显示,同方知网曾收到科研课题补助或财政补贴。如 2020 年 12 月 19 日至 31 日期间,其获得科研课题补助补贴为 4223.76 万元。
3 月 21 日,知网的查重服务又被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郭兵起诉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已在杭州中院立案。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又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目前这两起案件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
据知网官方信息,知网目前收录了 95% 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累计整合国内外期刊文献 2 亿多篇。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在近期的网传截图中提到,“多年来,CNKI 数据库凭借其在中文期刊数据库市场上极具影响力的市场地位,对续订价格始终维持着较高涨幅。”
北京宸章律师事务所主任、北京市民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晨表示,知网的价格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对于同一个产品,有能力的联合谈判,没有能力的只能接受知网单方确定的价格。实际上从这个行为本身来看,已经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属于对不同用户的差别对待。
由于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知网面前难有议价能力,关于 “知网垄断” 的讨论不断被提起。在 2022 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也曾就此议题发声。
但对反垄断法意义上 “垄断” 行为的认定是复杂的。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晋此前介绍,只有反垄断执法机构或司法机关才能判定知网是否构成垄断行为。执法或司法机关在判定时要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界定相关市场;第二步是判定其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第三步是判定其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在界定相关市场这方面,以滴滴公司为例,若划定在网约车市场它可能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而在出租车市场则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律师指出,判断知网是否真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会涉及较多的经济分析。
来源:搜狐《狐瞰》、华商网、南方周末、新京报、长江日报、上观新闻
翟天临:知网是什么…… 东西?
天临四年春,知网卒
知网最早成立于 1999 年,前身是《中国学术期刊》,曾用名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王明亮。大股东为清华同方,小股东为同方金控。
最初知网创办时以只是分享为目的,随着越来越贪婪的赚钱,其盈利性已早超过其公益性质,逼迫很多高校和中科院签订了大额采购合同,打着 “知识收费” 的旗号赚的盆满钵满。
天下苦知网久已
2016 年 1 月,武汉理工大学,续约价格过高停用知网
2016 年 3 月,北京大学,知网涨价过高,随时中断知网服务
2018 年 12 月,太原理工大学,暂停访问中国知网数据库
2022 年 4 月,中科院因价格过高,暂停知网续签
最会赚钱的公司,净利率超过苹果手机
在成本极低的情况下,知网的价格一路攀升,2020 年知网的收入达到 11.68 亿元,净利润 1.93 亿元,毛利率为 53.93%。
对比苹果公司的净利率才达到 26%,这赚钱水平是苹果的两倍,库克听了都羡慕。
我们来看一下知网是怎么赚钱的吧
收入端 toB 跟各高校、科研机构签订大单,每年涨幅 10%-20% 的价格
收入端 toC 跟学生收取查重费用,每篇 700 元左右,加急的要到 1000 元以上,越临近毕业越贵。
成本端,从高校收取学生的论文,每篇论文收录价格大概 60 块钱,然后就是用这些低价购进的论文反手给下一届学生再查重使用,差额都是知网的。
如果学生毕业之后,即使作者本人要下载自己的论文,也要额外给知网付费。
5 月 13 日 16 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消息称:依法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知网正深陷舆论漩涡,风波可谓一波接一波。
钟南山院士署名的多篇论文,竟也被知网用于牟利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 “每经记者”)发现,钟南山院士关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开源免费论文,在知网获取需要付费。
2021 年新增 “最年轻两院院士”、45 岁的朴世龙也未能幸免,他与多位学者的一篇联合署名文章,在知网主站也显示为收费。但该文章其实是可以免费获取的。
知网不仅利用知名专家学者论文牟利,还收录高校学生学位论文卖钱。一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透露,自己的论文在 3 月份被收录进知网,但却并未得到任何收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每经记者调查发现,知网的毛利率高达 53.35%,“碾压” 近 9 成 A 股上市公司。
一边是知网的高毛利,一边是学术机构、高校等不堪重负的续订费。在 “千万级别的续订费” 面前,就连中科院也正在试图逃离知网构建的“知识大网”。
钟南山院士多篇开源论文
在知网主站获取需要付费
每经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在知网平台中,同一篇文章存在收费和不收费两种情况:在其外文库完全免费的文章,在主站点竟要付费下载,就连钟南山院士署名的多篇文章,也被知网主站 “套路” 了。
知网收录的外文期刊文献,有两种查询途径:
1
通过官网主站点进行搜索查询
主站主要收录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文章需要收费。
2
通过学术搜索站点(外文总库)搜索查询
该站点主要收录国外出版社刊登的文章,并提供跳转链接(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至国外期刊数据库,收费情况以国外出版社为准。
以钟南山院士联合署名的一篇英文期刊文章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hloroqu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氯喹治疗 COVID-19 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初步证据》)为例,该文在知网主站点的“期刊” 库中需付费 4.5 元获取,但在知网外文期刊库,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数据库开放获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 OA,即读者可免费阅读)。
但在知网主站点搜索上述文章时,“总库” 一栏显示仅有一篇收费文章,并不会提示在外文库也收录了一篇内容完全一致的免费文章。
另一篇钟南山院士联合署名的文章 “Strategies for reopening in the forthcoming COVID-19 era in China” 也存在上述情况,在知网主站点需要收费 1 元,而在外文库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期刊库免费阅读。
每经记者还发现,钟南山院士参与写作的前述两篇文章均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上,该刊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在 2019 年宣布,NSR 作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出版。
在海外完全开放获取的情况下,知网的主站点 “期刊库” 中,NSR(《国家科学评论》)却被标注为“CNKI 独家”(如下图所示)。
此外,每经记者还注意到,不论是收费和免费版本,其标注的版权完全一致,即:版权归《中国科学》杂志社所有,由全球知名的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版权中并未有 “知网” 出现。针对上述情况,专注知识产权领域 12 年的世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于雯竹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该期刊的著作权人与知网之间的许可合同仅约定知网是中国地区的独家被许可人。这不影响著作权人对该期刊在中国以外的使用对第三方进行许可,比如许可牛津大学图书馆在线发表该期刊。” 但她同时强调,“即便如此,知网也应标注为‘中国独家’,否则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于律师也是国际商标协会(INTA)版权委员会和国际商会(ICC)中国国家委员会知识产权委员会委员。
此外,每经记者通过《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的公开联系方式,分别联系上该社网站主管、销售市场部和信息科学子刊,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均表示期刊文章在《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可以免费下载,但对知网收费以及与知网的合作内容等并不清楚。
除钟南山院士的论文外,被知网重叠收录的文献作者中不乏业界知名学者。2021 年新增 “最年轻两院院士”、45 岁的朴世龙,他与多位学者的联合署名英文文章 “No benefits from warming even for subnival vegetation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通过知网主站点搜索该英文标题,结果默认展示汉化版标题的收费文章。
在知网主站点的 “期刊” 库中,该文被隐去了英文原标题,并以 “喜马拉雅山区高山冰缘植物并不能从变暖中受益(英文)” 汉化标题呈现,需要支付 2.5 元购买文章。而在知网的外文总库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数据库免费获取。
在知网购买这篇文章后,每经记者将其与国外数据库免费下载的版本比较,发现内文并无差异。
每经记者搜索发现,前述朴世龙院士和钟南山院士署名的多篇英文文章,确实均可在《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免费下载全文。
针对上述海外开源文章在知网变收费的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尝试联系钟南山院士发表置评,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对话知网:通过外文库搜索免费,为何通过主站要收费?
一篇收录在知网主站点期刊库的论文 “Thermo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of semiconductor minerals in earth’s deep crust and their seismogenic significance”(《地壳深部半导体矿物的热电特性及其地震意义》),知网主站点要收费 3 元,而通过知网的 “外文总库”,其实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数据库开放获取。每经记者花费 3 元在主站下载该论文后,再同国外数据库免费获取的文章比较发现,两者的文本内容也完全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网主站点搜索上述文章时,“总库” 也是默认搜索展示收费的版本,并不会同时呈现外文期刊库的免费版本。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联系知网客服反映上述问题。以下为每经记者(NBD)与知网读者人工客服(以下简称知网)的 QQ 聊天记录:
**NBD:**同样一篇文章,通过知网主页的期刊途径搜索进去要收费,通过知网外文库进去,可以直接导到爱思唯尔(国外期刊)的原文出处。为什么通过主站点期刊要收费,而通过外文库搜索是免费的?
**知网:**您好,这个发负责老师查原因了。这个给您办理退费可以吗,3 元补款回账户。一般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要查一下原因,是上网有错误还是什么。
**NBD:**请问什么是上网错误?我顺便查了多篇论文,都有我说的这个情况,请问这个还是上网错误吗?
**知网:**可能因为知网中心网站是和这个杂志社合作收录的,是付费的,外文来源这个网站不是他们杂志社的,所以是免费的。
多篇都有吗?这个好像也是爱思唯尔的,(知网)外文库的源是爱思唯尔,是免费的。知网首页的库是杂志社的源,所以是收费的。可能是这个原因,具体需要负责老师那边查一下。
**NBD:**那为什么在爱思唯尔是免费的,而杂志社的源要收费呢?知网杂志社源收费的原因是什么?
**知网:**杂志社的文章,是知网和杂志社编辑部签订合同,付版权费这些还有杂志社费用等,所以收费的。
**NBD:**那么我作为个人读者 / 用户,明明通过知网外文库可以免费获取到爱思唯尔的源,我为什么需要花钱通过知网杂志社的源来付费下载呢?
**知网:**具体我这边是不清楚的了。
知网毛利率 53.35% “碾压” 近 9 成 A 股上市公司
据每经记者梳理,凭借着在国内高校市场的占有率和不断上涨的收费,知网最近五个会计年度内的毛利率稳定在 50% 以上。
最新的 2021 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同方知网净利润约为 1.94 亿元,毛利率 53.35%。
53.35% 的毛利率是个什么概念?据 Wind 金融终端数据,该毛利率在 A 股所有有可比数据的 4690 家上市公司中,排名为 574 名,位于前 12.24% 公司内,超过近九成(87.76%)的上市公司。
那么,知网 53.35% 的毛利率从何而来?是什么样的盈利模式,能让知网每年揽近 2 亿元的净利润?
(1)用户数据库采购费动辄上百万
知网官网信息显示: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渠道商。主要市场包括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创新型企业、医院、农业技术协会等。高校市场的占有率为 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为 60% 以上。
机构用户采购知网数据库,通常一年动辄花费上百万。每经记者 4 月下旬在采购网站上看到,多所高校该月发布了 2022 年度采购 CNKI 数据库服务的公告。例如:
复旦大学 CNKI 数据库 2022 年成交价 82.5 万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CNKI 数据库 2022 年成交价约 107 万元、浙江大学拟采购 CNKI 数据库预算是 112 万元、西南民族大学 CNKI 数据库 2022 年成交价 116 万元、北京科技大学 CNKI 数据库 2022 年成交价 130 万元……
除了高校外,还有银行、医院、省市社科院近期也在知网上公示了 2022 年度使用 CNKI 数据库服务的采购合同。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2022 年订购 CNKI 系列文献资源项目中标价格是 115 万元。
(2)订阅费连年上涨
近年来,知网续订费用年年攀升也屡被学术机构诟病。
今年 4 月,因数据库续订费用高昂,中科院考虑暂停使用知网的消息登上了热搜。
据网传截图,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信息显示,CNKI 数据库对续订价格始终维持较高涨幅,2021 年,中科院集团 CNKI 数据库订购总费用达到千万级别,成为该集团资源引进中的 “巨无霸”。因此,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正考虑通过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对 CNKI 数据库形成替代保障。
![](data:image/svg+xml;utf8,)
实际上,不堪此等重负的不只是中科院集团一家。近十年来,包括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 6 所高校,都曾因续订费用上涨幅度较高而一度宣布停用知网。
2016 年,武汉理工大学在当时的一份声明中称,2000 年以来,同方知网公司的报价每年涨幅都超过 10%,2012 年涨幅高达 24.36%。从 2010 年到 2016 年,年平均涨幅为 18.98%。[1]
“知网会根据所定专辑(子库)的情况来定价,在订购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每年有 5%~10% 的涨幅。” 北京某高校数据库订购人士在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知网对他所在的学校的价格涨幅,近三年平均维持在 6.5% 左右。
每经记者通过相关采购网查询发现,北京语言大学的知网数据库采购费用,2019 年为 44.5 万元;2020 年为 50.5 万元,同比涨幅为 13.5%;2021 年为 56.5 万元,同比涨 11.9%;2022 年约为 65.5 万元,同比涨 15.9%。近三年年均涨幅在 13.8% 左右。
复旦大学的知网数据库采购费用,2019 年约为 75.49 万元;2020 年度约为 78.48 万元,同比涨幅约为 4%;2021 年度约为 80.05 万元,同比涨幅约 2%;2022 年度约为 82.5 万元,同比涨约 3.1%。近三年年均涨幅在 3% 左右。
对于涨幅问题,上述数据库订购人士进一步对每经记者解释说:“有时也存在小于 5% 的时候。对不同规模学校的定价和涨幅或许不一样,应该是和销售策略、甲乙双方谈判都有关系。”
当被问及对知网所定价格如何看时,他对每经记者表示,“不合理之处是基数较高,且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涨幅,而其他中文数据库价格比较稳定。主要是因为知网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图书馆、学校不会轻易停订,所以在价格方面比较强势。”
记者发现,单纯从价格来看,与市面上的其他数据库对比,知网的确要高出一截。据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 13 个数据库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知网成交金额达到 72.4 万元,而超星数图为 23.1 万元,万方为 13 万元。从该校的采购情况来看,知网数据库的价格分别是超星数图和万方的 3 倍和 5 倍。
据上述人士表示,“知网平台汇聚的文献一方面是类型比较全,二是量比较大。相对来说,综合检索也方便一些。类型多了,他们销售的时候按专辑类型来卖,也就贵了。”(3)查重服务贡献收入
每经记者注意到,知网的查重服务也是其收入的贡献板块之一。曾有知网人士向《南方周末》透露:知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数据库,剩余三分之一里很大一部分靠 “查重费”。[2]
论文查重是众多高校学子毕业路上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卡,通常来说,需要将毕业论文与现有数据库进行对比,确保其文章与已有论文的重合度满足学校规定范围。
据教育部数据,2021 年全国有高等学校 3012 所。[3] 而知网在学术不端查重系统的介绍中称,99% 以上高校都是其付费用户。除了知网,维普和万方等国内学术数据库也是一些学校查重的合作方。
2019 年年初,青年演员翟天临的学术造假事件中,网友对其 2783 字的小论文进行查重,这篇论文当时在知网查重需要花费 68 元。而按照维普与万方查重系统的收费标准,同样字数的论文在维普仅需 12 元、在万方仅需 7.8 元。[4]
2018 年至今 知网作为被告涉 1075 件纠纷
知网还存在收录高校学生学位论文牟利的问题。
一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透露,自己的论文在 3 月份被收录进知网,但却并未得到任何收益。
记者查询知网官网的 “学位论文领取稿酬通告” 发现,博士论文著作权人可获得 400 元的 “CNKI 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 和 100 元现金稿酬,若单纯以价值相加,只有 500 元,这已经是知网针对学位论文支付的最高稿酬。
上述通告文末写道,“请各位确认已出版的学位论文作者速与我社联系领取稿酬”。
也就是说,作者还需要自行联系知网才能获取稿酬。
前述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告诉记者,对于报酬一事,她本人完全不知情。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甚至有用户表示,下载自己的论文也需要付费。
每经记者查询知网官网上的 “中国知网会员流量计费标准表” 发现,期刊全文的常规数字出版下载计费标准为 0.5 元 / 页,硕士学位论文为 7.5 元 / 本,博士学位论文为 9.5 元 / 本。而在去年年底调价之前,硕博学位论文分别为 15 元 / 本和 25 元 / 本。
记者随机在知网上找了一篇下载量较高的论文,署名是浙江大学陈浩的博士论文《燃料电池 / 锂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优化管理》,下载量为 1810 次,下载费用为 9.5 元 / 本。从理论上进行推算,上述论文能为知网带来约 17195 元的收入。但是,对于博士论文作者陈浩来说,只能拿到 400 元充值卡与 100 元现金奖励。
每经记者查询启信宝 app 发现,知网的主办单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其自身风险高达 2350 条,近期风险类型均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以及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自 2018 年至 2022 年 5 月 13 日,该杂志社共涉及 1285 件司法关联案件。其中,该杂志社作为被告的关联案件达 1075 件,占比超 83%。
从案件类型来看,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 638 件,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560 件,侵害其他著作财产权纠纷 35 件,知识产权权属侵权纠纷 26 件,侵害作品署名权纠纷 16 件。
每经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案件中,原告方多是一家名为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教育信息化企业。在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纠纷案法律文书中,该公司陈述,与某作者签订了《个人作品授权书》,对涉案文章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性质为专有使用权。然而,知网未经原告擅自提供上述涉案文章的付费在线阅读、付费下载服务。
多份判决结果显示,法院认为知网侵害了世纪超星公司对涉案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并判知网赔偿该公司经济损失,数额为一万至两万余元不等。
不过,部分法律文书也显示,法院判定原告尚不具有清晰、明确的诉讼主体资格,因而起诉被驳回。
目前,启信宝上已公布的法律文书共 405 份,《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作为被告身份的案件为 401 件。除此之外,记者还注意到,原告为个人的纠纷案也不在少数,包括窦应泰、陈应松、王必胜、唐效英等国内作家。目前,每经记者在知网上已经搜索不到前述作家署名的作品。
在原告为个人的纠纷案中,最受关注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起诉知网。赵德馨教授自 2013 年开始上诉维权,案件全部胜诉,共获赔 70 余万元。[5]
2021 年 12 月 10 日,知网发布《关于 “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 相关问题的说明》向赵德馨教授道歉,并在败诉后将其论文全部下架且至今未再收录其文章。
赵德馨的妻子周秀鸾也选择了维权,法院判决知网单篇文章赔偿周秀鸾 2100 元到 2400 元不等。知网后就赔偿金额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上诉。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二审时驳回了知网的上诉,并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对此,于雯竹律师告诉每经记者,“论文属于文字作品,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论文作者起诉知网侵犯著作权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知网主张其收录的论文作者在投稿时已与出版社签约,同意将论文被知网收录,或同意将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转让给出版社,而出版社已与知网签订许可协议。但是法院认为,作者与出版社签订的相关授权条款属于格式条款,因此该条款无效,而且出版社未从作者处取得向知网进行再许可的权利。因此,知网刊登相关论文,应当取得作者的同意(许可),否则构成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具体而言,侵犯了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于雯竹律师进一步表示,“实践中,知网的常见做法是先收录文章,后经作者联系才支付许可费,相当于事后与作者和解,进行补授权。这种先侵权后补救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知网:将以市场监管总局调查为契机,彻底整改
虽然知网仅早于维普、万方 2 年左右成立,但随着时间推移,知网优势逐年扩大,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学术资源数据库,乃至国内学术论文标准化格式亦由知网制定。与此同时,随着科研资源日渐丰富,知网在行业内话语权也更加强大。
不可否认,坐拥国内最大的学术资源库,知网在查重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高昂的费用,也被不少人质疑有垄断之嫌。
北京某高校数据库订购人员向每经记者表示,“知网给学校提供的查重系统可以为学生免费查一次,但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只能(去外边)花钱购买额外的查重次数。”
每经记者了解到,虽然知网始终声称从不向个人提供查重服务,但由于担心最终重复率过高过不了关,高校学生往往会通过其他手段自费进行查重。
对于上述说法,每经记者从高校毕业生口中得到了证实。四川某高校一名 2017 年毕业生小张(化名)表示,学校的账号会提供一次知网免费查重的机会,后面修改完继续提交都还得查几次,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总共查重 4 次。小张还补充称,“查重的价格还是浮动的。越临近毕业季价格越贵。” 对于上述现象,人民网曾评论称:“知网不向学生开通个人查重业务,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提供的免费查重机会又少,一定程度上来说,助推了学生不得不花钱向不法分子购买查重服务的行为。”
4 月 26 日,世界知识版权日,人民网评论称,知网因为价格问题屡受消费方诟病,频惹众怒,甚至引发涉嫌行业垄断的质疑,按理早该深刻反思自身行为的合理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一次次舆论风波之中,我们看不到中国知网的实际行动,看到的是其利用一家独大的市场优势地位,不断提高价格令各单位难堪重负;我们看不到定位于 “国家知识基础设施” 的机构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看到的是其赚得盆满钵满。
2022 年 5 月初,每经记者就知网数据库论文收录及定价争议等相关问题,多次向知网及同方股份发送采访函。5 月 9 日晚间,知网相关人士向记者确认,称已收到采访函,但公司 “现在不接受采访”。
记者注意到,近日,有网友在上证 e 互动上,就知网数据库续订费用合理性、大量负面舆论是否对公司盈利造成影响等问题,询问知网母公司同方股份。5 月 9 日收盘后,同方股份回复称:“我们已经关注到知网的舆情,知网也在进行反思,并研究进行经营模式优化改善,积极进行整改。知网会将相关整改措施择机向社会公开,并做出回应。”
5 月 13 日,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当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公司坚决支持,全力配合。公司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努力将知网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推动学术传播交流,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光明日报:释放出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信号
针对此事,光明日报发表评论,作者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
光明日报评论称,市场监管总局在前期核查的基础上,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这是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推动创新发展、保护以作者和读者为主体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论指出,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消费市场、稳就业等具有重要作用。知网是典型的平台企业,对其立案调查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常态化监管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向市场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让市场对法治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和持续的预期,增强平台企业的自我合规意识,引导和激励平台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开展高水平竞争,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常态化的反垄断监管,持续净化平台经济领域的竞争环境,优化创新机制,保障平台经济更加健康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平台经济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繁荣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记者:蔡鼎 郑雨航(实习)文巧 孙宇婷
编辑:易启江
视觉:蔡沛君 刘青彦
排版:易启江
代表作品手里只有 30 亿美元 “现金”,却想砸 430 亿美元把推特私有化!马斯克去哪儿找钱?特斯拉股东慌了!
零下 20℃的 “世纪使命”:100 亿剂新冠疫苗,如何全球 “配送”?揭秘马斯克 “瞄准” 的 mRNA 技术:从新冠疫苗出发 或将颠覆行业
参考资料 References
[1]“中科院停用” 背后:“高幅度涨价” 等争议漩涡中的知网。新京报
[2]因 “太贵” 遭中科院停用,知网凭什么能“一家独大” 。南方周末
[3]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教育部网站
[4]《垄断暴利,查重最贵,中国知网到底是什么?》。微信公众号 “网易数读”
[5] 退休教授赵德馨的维权之路:知识必须得到尊重。央视新闻
|本文版权归 “每经头条” 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好似喵
拍手称快,查个重而已,卖那么贵,脸都不要了!
知网在经营过程中涉嫌实施垄断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启动调查程序,十分及时和必要。
这是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推动创新发展、保护以作者和读者为主体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毕竟影响越大,责任越大,对于知网这样的平台,任何时候都不应滥用影响力,搞成了 “店大欺客”。
知网 “降价” 后不久便是 Sci-hub 印度开庭。一个特别的现象出现了:明明知网才是正版数据库,Sci-Hub 网站才是“盗版”。全员文化人的科研人员将 Sci-Hub 的创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誉为科学女神,而在提到知网时则表示:天下苦知网久矣!
究其缘由概因学术研究本是一种公共资源,应在学术公共领域生产和自由流通,供研究者汲取养分,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多研究并将其成果回馈学术共同体,形成良性循环。
但商业数据库却让学术资源的公共属性有些 “变味”。商业化学术数据库的迅速崛起,收录期刊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对论文资源垄断地位逐渐形成,致使文献阅读和下载的价格不会那么亲民,这就给了相关的论文数据库向高校狮子大开口的底气。
大名鼎鼎的知网,隶属于 A 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600100)。依据该公司年报和半年报,知网在 2015-2017 年这三年间每年毛利率保持在 60% 以上;单看 2017 年,知网就营收了 9.7 亿元,毛利率高达 61.23%;在 2018 年,仅仅是上半年,知网的营收就已超过 5 亿,毛利率 58.83%。
惊人的毛利率,远超同为学术垄断巨头的 Elsevier,更遑论其他的 A 股上市公司,一般毛利率 20% 就已经很不错了;一些批发零售的行业,一般毛利率只有 3-5 个点;制造型企业一般平均毛利率也就 20% 左右。要知道,Elsevier 的市场是全世界,而知网的利润,99% 都是中国学者提供的。
**知网已然成为了同方股份的一棵金光闪闪的 “摇钱树”。**查重、下载论文、购买权限,只要你打开知网,知网就会有一百种让你花钱的方式。那些年莘莘学子们熬过的夜、掉过的头发,就成了替别人财富铺路的垫脚石。
**而知网的暴利,离不开它强悍的学术地位,更离不开它对论文资源的垄断。**尽管除了知网,还有万方、维普、超星等文献数据库可将知识版权资源聚合在一起,但国家政策的支持加之清华同方的雄厚实力,造就了知网在文献数据检索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作为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知网收录了 5.7 万种外文期刊和 95% 以上的中文学术资源,同时还掌握了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的核心版权。
截至 2017 年底,知网拥有机构用户 2 万多家,个人注册用户 2000 多万人,全文下载量达 20 亿篇次 / 年,网站同时在线用户超过 15 万人。
凭着高达 90% 以上的学术资源占有率,知网才会在做着论文查重服务的垄断生意的同时,肆无忌惮对各大高校的漫天要价。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声称,2000 年以来,知网的报价每年涨幅都超过 10%,从 2010 年到 2016 年的报价涨幅为 132.86%,年平均涨幅为 18.98%。
这火箭般飙升的价格让多数高校直呼 “用不起”。事实上,近年来因为预算难追数据库价格涨幅而暂停订阅的事情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2017 年起,國立臺灣大學停訂 Elsevier ScienceDirect 期刊;2019 年 3 月,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近日正式宣布停止订阅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的所有期刊。2020 年 6 月 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将终止与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公司就新的期刊订阅合同进行的谈判。目前学校订购了近 700 种爱思唯尔期刊,每年的订阅费用超过 270 万美元。
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都曾一度停用知网,但最后又都无奈妥协,重新订购并恢复开通了知网数据。说到底,还是离不了知网。
想必这也是给了知网的相关负责人在中科院的相关负责于 4 月 17 日向红星新闻的记者承认:“自 2022 年 4 月 20 日起,将会停用 CNKI 数据库。并且至少今年不会会恢复对知网的访问” 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向中新经纬的记者否认此事的底气吧?
毕竟需要用数据库的人是你中科院而非我知网,卖方市场的蛮横一览无遗。
其实,在知识版权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高校学者们并非不愿意有偿下载,毕竟论文背后凝聚着原作者无偿的付出与诸多心血。但付费看论文,也应该像付费听歌、付费看电影一样合情合理。
高价才是公众始终反对的所在。
国外的学术出版集团也曾因高价遭到科学共同体抗议,甚至为了打破这道 “付费墙”,2018 年 9 月,来自法国、英国、荷兰等 11 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联合签署了论文开放获取计划 “S 计划”。
从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由上述机构及欧洲研究委员会拨款支持的科研项目,都必须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期刊或出版平台上。
对于 S 计划,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NS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都表示大力支持,且会制定各种灵活和包容性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并希望各大出版商与中国图书馆协会对订阅出版协议进行变革性的交易谈判。
既然表示了支持,外国出版商我们暂时管不了,但**为了方便公众分享学术研究成果,我国是否应该让知网进行适当的降价,以做出表率。**降低学术资源传播的门槛,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找到平衡。
毕竟,当年国家大力扶持知网发展的初衷,是希望知网能成为全社会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与利用知识的平台,而非仅仅创造利润。
如今知网对商业利润的追求,明显违背了初衷。逐年上涨的高昂使用费、论文原作者不能自由地下载论文等诸多糟点,无不让中国的学者们怨声载道。
很喜欢翟天临的一句话:知网是个什么东西!
我想问一下,几年是天临几年了?
翟天临当年的一句:“知网是个什么东西”
从此让广大毕业生年年问候一下翟天临 ·····
不过,时移世易,今天,大家再问一句 “知网是个什么东西?”
大体只有社会主义能救翟天临了吧 ···
欢迎关注知乎第一流氓,职场政治专家,洞悉人性的老王 / 期货作手
老王个人公众号:交易哲学家
知网回应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坚决支持,全力配合
一、知网向下载者收取费用,却为什么存在下载上千次 作者没收益现象?
二、论文稿费与论文售价为什么有天壤之别?甚至让提供大量论文色高校叫苦不迭?
三、为什么论文查重费用如此之高,而且只此一家?
很明显,知网利用了垄断地位获取了高额收入,该查,早就该查了。
记得一年前一位朋友在这个平台上面下载论文,中文进去的话,无法直接下载 PDF,只能下载 caj 阅读器。但是如果你从英文模式进去,直接可以下载一模一样的 PDF。
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翟天临博士的一句话:“知网是什么东西啊?”。
天临四年,知网被查,本来好好作为知识分享平台,又吃了国家的红利,结果非要作死,搞垄断市场那套,所以现在被查,一点都不冤~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知网就此发布公告称,坚决支持,全力配合。争议非议不断,知网到底怎么了?根据知网发布的公告,知网 “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期待调查结果,期待知网知返,真正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记者 张文晖)
咱再回想回想知网之前的这波的操作!
是不是觉得哪里怪怪的?
公然跟中科院叫板!
散布不实消息,被中科院打脸!
中科院即使停了合作,还是死不降价!
知网的管理层有这么傻吗?我真不信!
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让我们静观其变!感觉这次知网难逃一劫了!
可怜了那些在知网工作的普通员工了!疫情当下,还要考虑再就业的问题!
我是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我和老教授观点相同:转载知识不应该获如此暴利。
知网这种两头薅羊毛的,不就和几年前的视觉中国一样,(视觉中国一边说自己是中国图片版权保护的标杆,另一边把网上的大量无主图片版权据为己有,玩脱了是因为警徽和国徽还有一九年的黑洞照片也不放过)。
这两者相同点都是资源搬运,盈利模式单一,且暴利。
从历史上看,我们的国家大方向上是越来越好的,虽然局部还有坏的事情发生,但整体还说的过去。
但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给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规范化的,健康的版权市场。让每一位用户,充分享受互联网的信息通信和资源共享。
路虽远,行者将至。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黑暗,太多的无力,假如我们每个人都勇敢一点,发一点光,我们可有十三亿呢!这是多少光亮?
最后,相信国家,相信人民!
终于有个该反垄断的被调查了,可谓大快人心。
翟天临:我当初是感叹句,你们非要理解成疑问句!
外卖平台拿着别人的饭店挣钱,那是给人家提供销路了;网约车拿着别人的车挣钱,那是给人家提供乘客了;淘宝用别人的产品赚钱, 那是让商家的产品不限地域销售了;携程用别人的飞机赚钱,那是让机票购买更方便了,总之:平时这些平台或多或少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毕竟:人家赚钱的时候都是大家互利,不是一家吃饱饿死别人,还气死别人。
而知网就是这样。
自己利用版权之利,谋取知识垄断之利。自己一家吃饱饿死作者,气死后来人。
拿人家的论文挣钱,无可厚非,
可问题在于:一家垄断学术知识,处处收钱,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他人,成为了很多人知识发展学习路上的绊脚石;这么一个平台:把作者当成傻子,把学生当做韭菜,把学校当成血肉,喝血不眨眼、吃肉不留骨头。
一个学术论文平台,把众多学子折腾的怨声载道,收费是可以的,维护版权也是正确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知识来获利赚钱,但是,不能获取暴利。如果收费让众多学子造成太大负担,让堂堂背靠国家的中科院都不堪重负,可想而知最后知识会成什么样,为了暴利逐步就开始垄断了,从而也知道知网的收费有多不靠谱了,而且之前还有数个学校也是无奈被迫花巨资继续使用,从这里也能看出知网有多暴利了。
久而久之,知识形成垄断,借机敛财是必然之路。
更重要的是:收录的一部分作者的论文知网自己收完钱之后压根就没有给原作者任何收益。而原作者看自己的学术论文的时候仍然收费,比如最近正在跟知网打官司的维权教授赵德馨。
天下苦知网久已!!!
天下苦知网久矣!!
猜中了,哈哈哈
天临四年春,知网尝犯垄断法。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天下士子无不欢颂,作《水调歌头》,词曰:
大快人心事,揪出知网帮。学阀流氓文痞,垄断好文章。还会坐地起价,堪比资本买办,黑心中间商。满身铜臭者,一枕梦黄粮。
流量涨,韭菜割,数钱忙,真是罪该万死,压榨读书郎。壮哉勇士天临,真乃反知斗士,揭穿伪面妆。天下苦此久,今日慨而慷。
开席
吃席
翟天临一语成谶。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他们还是深谙这个道理的。只不过他们认打了,会不会真正的认罚?
知网收录的那 2 亿余篇中文文献,还包括几千万学生、学者,10320 种期刊,3 万多个高校及研究机构,这些大多数都是中国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们的血汗啊。
在中国知网那个蓝色调网站上,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关系网被塑造出来。
据中国知网官方提供的 2019 年导报,其用户覆盖全球 56 个国家和地区的 3.3 万家机构,个人读者 2 亿人。
日访问量达 1600 万人次,全文年下载量 23.3 亿篇。
知网零成本借鸡生蛋,完了还要把借别人的鸡也要一点一点的压榨干净。
知网天价续订费,中科院也用不起了?传播知识的平台为何反成阻碍
2021 年年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德馨教授因为起诉 “中国知网” 擅自收录其 100 多篇论文,且全部胜诉,累计获赔 70 多万元,而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赵德馨是中国经济史界著名学者,曾获评 “荆楚社科名家” 荣誉称号。
在他之后,陆续有专家学者效仿他的的做法,将知网告上法庭,维护自己的著作权。此后,知网关于擅自收录专家学者文章,受到越多关注。
硕博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是中国知网的两大文献来源。
在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丛立先看来,知网在这两条获得论文的路径上都存在侵权行为。
收录自 1984 年以来的来自 470 家博士授予单位的 38 万余篇博士论文,来自 753 家硕士培养单位的 367 万余篇硕士论文;收录自 1994 年以来 11215 种期刊。
收录的大部分文献并没有获得原创作者的授权,而知网却用这些收录的论文和治疗来进行商业化赚钱,很多学者和教授从知网下载自己的论文也要交钱,很多博士论文几百页,下载一次就要几百块钱。
据悉,知网是国家学术期刊最具权威性的文献检索工具和网络出版平台,基本完整收录了我国的全部学术期刊,覆盖所有学科的内容。
其业务由同方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同方知网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主营。
建议教育部、工信部或者中科院将知网的数据库强制收归国有,知网就是一家利用别人的血汗来高价盘剥中国科学界的绞肉机。
收回方式:
教育部、工信部或者中科院经过国务院(国资委)通过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同方股份的控股股东的身份,将同方知网强制收归教育部、工信部或者中科院,并规范使用该数据库,尽可能的保障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下载需要,同时也避免国内想过涉密研究外泄。
另外,清华大学应该也要做好表率,作为同方知网的二股东,更要为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做好表率。
让别人轻易用 100 万美元,就搞得中国学术界这么被动,实在不应该啊。
应该清算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的对知网数据库的股权,将知网数据库彻底收归国有,并由中科院、教育部或者工信部设立专项事业经费进行管理和运营维护。
参考资料:
知网天价续订费,中科院也用不起了?传播知识的平台为何反成阻碍
还记得上个被查的阿里巴巴吗
蚂蚁金服想上市,被叫停
然后各种监管找上门来
阿里巴巴赔了 170 多亿
蚂蚁金服估值也不断下跌
后面的事情就是
中国信达只出资了 60 亿就拿到了蚂蚁 20% 的股权
几乎是在白送的
对了,中国信达是实打实的央企
想知道,知网被查后有没有这个待遇。
不过思来想去,真有点像狮驼岭啊。
说明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如果反思有用的话,还要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干嘛
报告领导,我举报,我被单机发文,我的文感觉在,其实坏蛋早把我的文删了。无意发现的,我们也是听党话、跟党走的人,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人,严格要求自身,绝不发布不利于国家、民族稳定言论的正经自媒体。
我们甚至读书 ,活到老、学到老,通过正确思想的传播,弘扬国学,让国家早日实现富强,通过个人旺旺到实现国家旺旺,进而实现 “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家国天下、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最后实现伟大共产主义。
我们也是靠良心吃饭的人,老被那么搞,草民真的就没法吃饭。叫他们给我留口饭吃吃,不能独吞,和谐社会。毕竟 “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的,我希望良心更多点,才能更好地为知乎、为社会、国家服务,创造个人价值。
再穷下去,就和知乎吵起来了,就想劫知乎,这肯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建设。我这辈子还想做个好人,做个为人民服务的人。
天下苦知网久矣!
外国独资?
下载一篇硕士论文要 15 元,博士论文要 25 元。作为回报,作者分别可以得到 60 元和 100 元的报酬(一次性的哦)。
白嫖作者,割学校韭菜,一年盈利十个亿,岂不妙哉?
已经不冷的知识点,中国知网始建于 1999 年,是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的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项目,成立之初就得到包括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等多个国家部门的支持。
初心是好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割韭菜的镰刀。
![](data:image/svg+xml;utf8,)
问题是,没报道清楚因为啥接受调查。。。。
是因为查重业务?付费下载业务?还是强制二选一业务?硕博论文必须上知网业务?
这个很重要。
每当我想去查一查专业论文的时候
都会遇到 “请充值” 这三个字
我很奇怪,大大小小的论文都要充值才能看
这墙堵住了多少想看论文的人呢
甚至连我自己的论文都看不到
也要去盗版网上看别人上传的内容
你知网起码给个实名认证啊
你收我论文不给钱
我自己看反而要给你钱
这和抢劫有什么区别?
天临四年,知网被查!
天下学子苦知网久矣!
在知网成立党组织,派出党组织领导一戳到底,派出纪委监委督查,查个底朝天,什么狗屁公司、资本、董事会,知道牢字咋写不?
后面估计还会有其它局子找上知网,比如税务总局,乃至国安部。
这下茶有的喝了,喝完了还有咖啡,不想加糖,还可以加盐。
还是那句老话,想灭亡,就嚣张。
清人曹雪芹诗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叫你欺负东郭先生啊,总有饱经风霜的老农来鞭尸你。
每年国家基金投的钱那么多,是知网的营收额的几百上千倍,但知网就是可以在国家科研扩散的大道上设卡收费。
无论从科技部,学术大牛到刚入行的研究生本科生都对知网怨恨已久。
科技部希望中国的学术成果落地促进产业升级,学术大牛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人看见和引用,研究生本科生希望更容易下载到已发表的论文和查重。
说实话,国家就应该建一个公共知识图书馆,全部收录的论文免费观看和下载,弄一个中国的 sci hub 促进中国科研学术的繁荣。
知网赚的那点钱,如果全部由国家支付,全民免费,带来的技术科技扩散,整个社会的收益起码是知网的营收上百上千倍。
scihub 下载排行中,中国排前三,整个社会对知识需求旺盛。
近来,曾有一则中科院停用中国知网的消息被刷上了热搜。
中国科学院大学,被称作中国科学家最多的大学、中国院士大学、中国科研一流大学、中国离科学最近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学府,拥有实打实的硬科研能力,这些称号是实至名归的。
中国知网,号称中国的学术资源总库。它包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文论全文数据库。
这次中科院 VS 知网,属于实打实的神仙打架。
中国知网因为过于高昂的费用问题,已经上了十几次热门了。
中国知网被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骂,被大学教授骂,被中国各种大学骂,甚至连北大都抵制过它。
一个知识聚合的平台,为什么会被广大高校和科研工作者痛骂呢?
追究其本质原因,就是知网背叛了初心,忘记了使命。
中国知网的全称是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这个概念由世界银行在 1998 年提出的。
其成立的目标,是用信息化建设,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
也就是把全社会的知识资源搬到网上来,搞一个数据库,供大家知识共享,促进知识的传播,提高创新动力,实现知识的增值利用。
知网本来是我国用来搞知识强国,创新强国的一大助力,其目的就是让广大科研人员和高校学子使用知识更方便的。
知网的建设也卓有成效,建成了全国第一的知识数据库。
1999 年,清华同方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建设,拥有国家授权和行政垄断保护,给予了非常高的行政保护门槛。
为啥要给知网这么大的行政保护呢?因为 1999 年的时候,知网投入巨大,预估使用人数并不多,支付能力也极其有限。
如果不给知网行政保护的话,知网注定是亏钱的,并且会亏得厉害。没有行政保护,知网可以说是建设不起来的。
截止 2019 年,知网收录着国内期刊 11189 种,全文文献总量 65012360 篇 ,核心期刊收全率达到 99%,内容收录完整率在 99% 。
至 2007 年 11 月底,累积学位论文全文文献达 57 万余篇,211 院校收录率达到 100%。这些数据比排名第二、第三的维普、万方加起来都要多。
可是建成之后的知网,却在行政垄断保护下一家独大,利用垄断地位牟取暴利,成了趴在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头上吸血的一头巨兽。
在资本的运作之下,知网不仅没有成为广大科研人员和高校学子的助力,反而成了大家搞科研、写论文需要付出高昂成本的东西。
在 1999 年以后,借着中国各个大学普遍扩招的东风,中国知网也开启了疯狂挣钱之路。
中国的各个大学从 1999 年的每年毕业 80 万人,飙升到了每年毕业 800 万人,毕业人数翻了 10 倍。
而中国知网只要躺平不动,依靠 10 倍的招生红利,知网的年收入就会比建设初期预计的收入,增大 10 倍以上。
中国知网是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淘宝、腾讯、美团一样,建设初期耗费巨大,建成之后维护成本却非常低,也就是可以躺平挣钱。
这就好比是封建时代的地主一样,前期花大价钱买地,后期就可以躺平收租。
这就直接导致中国知网的毛利率大得可怕,下图就是 2005 年 - 2021 年中国知网历年的毛利率,高峰时期中国知网的毛利率达到了 72.1%。
其他任何行业见了这个毛利率,都会目瞪口呆。就算是垄断行业,也很难见到这么高的毛利率。
知网收入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大学生论文查重,高校天价购买授权和科研机构人员单独购买。
自 2009 年开始,我国高校普遍规定大学生所有毕业论文均要经过知网查重,如果不能通过查重则不允许毕业。
为了毕业,本就缺钱的大学生不得不自己掏钱,去知网给自己的论文查重。
要知道,这个论文查重得看运气,运气好的学生一遍过,欢天喜地,运气不好的学生则需要查三四遍,甚至五六遍,每一遍都要向知网掏钱。
知网对大学生的收费是相当不客气,每篇 198 元 / 次,如果是硕士或博士,每篇得花 350 元 / 次,明码标价概不赊欠。
看看下面这个表格,全网查重,知网是最贵的。每个大学生毕业,都免不了被知网痛宰一刀,心疼好几个月。
知网还真的实现了电影《让子弹飞》的那句话:谁穷,就挣谁的钱!
知网查重虽然暴利,但这只是知网收入的一小部分。
知网收入的最大头,是论文下载,知网的论文下载是出了名的贵,被叫做天价也不为过。
下载期刊、会议论文和年鉴,按页算钱,每页 0.5 元;下载硕士、博士论文按本算钱,一本 15-25 元。
要知道大学生写毕业论文,谁不需要参考几十篇文献?如果是想发核心期刊什么的,需要参考的资料更多。
这笔钱是天文数字,普通大学生根本支付不起,所以各个大学才以包年的方式,向知网购买授权,再给自己的学生免费使用。
知网对各大高校下刀更不客气,每个学校都要掏天价给知网,很多学校不堪重负之下,都出现过知网停用又启用的状况,甚至财大气粗的北大都不例外。
最近打算不续费的中科院,居然每年要向知网交上千万!
并且知网还不知足,年年都涨价,据报道,2010-2016,知网的报价涨幅高达 132.86%,年平均涨幅为 18.98%,这谁受得了?
所以互联网上才有这么一句 “天下苦知网久矣!”
知网不生产论文,只是一个论文的搬运工和存储仓库而已,它每年收取各大高校学子的论文,却向各大高校收取天价论文下载授权费用,这公平么?
知网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知识的扩散和学术的传播,为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所以各大高校的学者和莘莘学子们没有向知网收取高额稿酬,没有向知网要版权费。
可知网却在资本的操作下,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横征暴敛,不仅日进斗金,而且年年都坐地涨价,贵到高校和科研机构都买不起了。
学术论文本来就不应该做成生意,知网却不仅把它做成了生意,还做成了一本万利的暴利生意,盘剥中国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学生,最终愚昧的是谁?
愚昧的是中国的万千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学子,愚昧的是中华文明!
此时再回头看看 2019 年翟天临博士说的那句话:“知网是什么东西?”
原来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不对,翟天临博士这句话,应该加的是感叹号:知网是什么东西!
市场监管总局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我只能说一句:干得漂亮!
预言一下,我们有可能会见证中国反垄断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对于知网这类垄断企业,仅仅罚款恐怕不足以改变和限制其垄断行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是直接拆分。
我还是坚持认为,它如果没有后台是做不到这种程度,也不可能嚣张这么多年。
最好调查一下,背后有没有保护伞?是不是有白手套?
大快人心,
但仍不够!
虽迟但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四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希望市场监管总局按上限罚款!
最多罚点款,然后,该干嘛还干嘛,最好的就是所有人不再为它们提供论文,各个大学自建论文库,然后联网。
大数据时代,应该把每篇论文被下载所取得的收益计算出来,扣除相应费用之后,折算给文章的作者或者版权方
今天看到这则消息 “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天临四年了,那些大学还没毕业的兄弟同学们终于等到这一天,再不来孩子真的要被毕业论文给逼疯了。
不过知网有问题不代表翟硕士没问题,虽然是因为当初他的一句 “知网是什么 “导致查重越来越严,但他翻车的根本原因是学术造假,已经被北大锤了,并被退出博士站,他幸运的是没碰到清朗,所以没有明面上被封杀。
但他想复出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好多网友抵制,现在本身就影视寒冬,各方开源节流,内地没有资方敢用他,他刚被封时还各种找人疏通关系、搞正面营销,折腾着想复出,现在已经没那个精力了,而且女朋友没有在他出事后就抛下他,他现在就做女友背后的男人,跟一些朋友搞投资,过的也挺滋润。
**1、意料之中的结局。**知网现在是全民公敌,结局乃意料之中。看看我 4.19 写的,建议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的回答。
知网回应被中科院停用,称消息「不属实」,目前事情进展如何?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2、贪得无厌的作死,应证了马老祖宗的话:资本有 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 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暴利 20 年,还不满足,年年加码,逼得怨声载道。近年媒体频频曝光,但管理层毫无风险意识,贪得无厌,继续作死,居然连堂堂正部级的中科院也敢杠。终于把自己作死了。
**3、未曾采取的补救。**如果,我说的是如果,去年起,及时采取措施,悬崖勒马,或许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以下未曾采取的补救措施,对今后整改仍有借鉴意义。
第一,安抚广大作者。宣布凡是发表文章的作者,可以免费查询、下载一定数量的文章。发文到一定量级的学者,终身免费使用知网。此举对知网并没有多大附加损失,因为这些人,基本上都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他们实际上本来就是免费用户,但却能极大安抚广大作者,体现知网的诚意和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赢得社会美誉度。
第二,推出大学生、研究生等经济弱势群体扶持计划。凭学生证,限量、甚至免费访问知网。知网的客户主要是机构,学生群体并不能贡献多少收益。大学生消费能力低,学校又提供免费访问,他们平时本来就很少自费购买。知网开放访问,只是为他们提供了方便而已,就赢得了这一巨大群体芳心,能极大消解舆情。这笔账很好算。
第三,主动对机构采取优惠降费措施。
第四,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采取一定的行动。
第五,在与机构的价格谈判和作者的相关纠纷处理中,灵活应对,适可而止、尽量防止舆情。
4、未来事态的发展预计:
第一,垄断事实成立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根据反垄断法,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知网 2021 年营收近 13 亿元,净利 1.94 亿元。这些年的暴利,多少算需要没收的违法所得,有待认定。罚款在 1300 万 - 1.3 亿之间。总之,最终处罚金额肯定是个天文数字。
第三,停止垄断行为。知网必须整改,包括订阅价格,作者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
第四,未来有国有化可能。
第五,因其共知的背景,对侵犯知识产权刑事立案不做期待。
利益牵扯太大,我猜会不了了之。可能会罚个几十万意思一下?
想都别想,这个肯定要进行立案调查。而且现在的知网这种知识性的垄断行为肯定会被针对。如果真的被调查出来有问题,那有可能会停用。那对于很多使用这种知网来去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或者是说来进行学术创作的可能就会有影响。
哎,我觉得论文的这种东西如果从学术角度是需要开发多方面的这种渠道的。不能说只是针对知网这样一种渠道。而且我觉得就是本身知网的这种里面的很多的内容也并非很全面。同时确实是在很多的消费上不是很合理。
知网被立案调查了。
5 月 13 日,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消息,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随后,知网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回应称,将坚决支持,全力配合,并以此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
(图源:视觉中国)
天下已苦知网久矣。对现在正在毕业季忙于查重的学子们来说,更是叫苦不迭。
“中国知网在大学生最穷的时候,插了一把名叫查重的刀子。” 高校毕业生李燃向《财经天下》周刊感叹。
“五一” 过后,全国高校相继进入毕业季论文查重、答辩阶段,由于中国知网查重服务不对个人开放,学校提供免费查收次数有限,有的高校知网查重次数仅有一次,很多毕业生另辟蹊径,从网上购买各类查重服务,甚至通过一些机构花高价降重。
毕业生对论文查重服务的巨大需求,也催生了五花八门的 “山寨” 查重机构,以及高校与各种机构查重名额流入市场等乱象。
尽管这些查重乱象与知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仍然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将矛头对准了知网,尤其是其查重服务不对个人开放让很多人对此极为恼火。
“知网查重作为毕业论文合格的重要依据,却不给个人开放查重服务,我们又没有正规的渠道去知网系统查重,只能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找其它渠道,花费很多钱不说,很容易上当受骗。” 某高校本科毕业生刘杰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因中国知网的查重服务不对个人开放,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郭兵去年 12 月提交了关于 “中国知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的起诉材料,此案也被誉为“中国知网反垄断第一案”。“目前该案法院已受理,但还没有确定开庭时间。”5 月 11 日,他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不对个人开放查重服务,对学生们来说,受到的不利影响更加明显。
他认为,中国知网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向个人用户开放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服务,在指定交易对象的时候,也设置了明显不合理的合同条款,限定所在单位工作人员使用该系统,这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以来,因为和年仅九旬的退休教授赵德馨的官司,知网进入了大众视线,其在未经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收录文章的行为引发了热议,“知网道歉”和 “中国知网向赵德馨教授道歉” 的话题也同时登上了微博热搜的第一和第二位。
在今年 4 月,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停用中国知网的风波再起。当时,网友们惊叹,知网已经 “贵到中科院都用不起了”。将学术资源和生意相关联的知网,陷入了舆论漩涡,难以自拔。
论文查重已经成了几乎所有高校论文审核、学生毕业必须经历的一关。面对提高的论文查重率要求,为了确保论文顺利通过,毕业生纷纷选择论文提前查重。正是这一需求,为查重产业的野蛮生长提供了土壤。
很多学生甚至不惜重金找一些所谓拥有知网资源的黑商查询。甘肃某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生张楚就因此受骗,查询结果与学校检测结果差距较大。
“我三次查重,将近花了 1500 元。” 张楚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她第一次随便在淘宝上找了一家口碑较好的店铺,花了 500 元进行查重。“他们号称是正规中国知网查重,查重资源来自各大高校教师。”
虽然这家店铺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是来自知网的结果,但张楚仍不放心,她要求商家提供检测报告的编码,但商家却表示无法提供。而张楚也发现,这份报告的检测结果与学校检测有 5% 以上的误差。“为保证万无一失,经同学介绍,我又找了一家查重平台,花了 1000 元查了两次,最后论文才顺利通关。” 张楚说。
正如张楚所述,在电商平台上,很容易就能搜索到不少打着 “知网查重” 旗号的商家。《财经天下》周刊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发现,这些打出 “知网内部版”“智能降重”“与学校检测一致”“抄袭变原创”等标语的商家,标出的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图源:电商平台截图)
《财经天下》周刊联系了多名号称 “正规知网查重” 的商家,当问及知网查重渠道来源时,他们均表示,是来自于内部渠道,或者是高校、机构的剩余名额。
“知网查重本科论文 260 元,硕士论文 2600 元,都是正规高校和各种机构的知网剩余名额。” 做知网查重生意的刘浩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所谓剩余名额就是,每年学校、杂志社、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会购买一批查重资格,用来给自己学校的毕业生或者要出版的文章查询。这些名额总是会有剩下的,我们会通过私人关系包揽这些剩余的名额,然后出售给学生。” 刘浩说。
针对查重乱象,《财经天下》周刊致电知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电商平台的知网查询服务都是假的,我们一直打击这些商家。”
刘浩表示,一篇本科论文的知网查重价格在 200 元 - 260 元,硕士论文的价格则在 2000 元以上;电商平台上标价千元以下的硕士论文检测的商家 “基本都是骗子”。
而部分毕业生认为,目前存在的查重乱象,和知网不对个人开放查重服务相关。“我们不奢望知网能免费查重,但希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对个人开放。” 硕士毕业生刘杰说。他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知网查重只针对机构,很多学校并不给学生提供免费查重机会,学生不得不选择其他途径进行查重;而就是这些非正规渠道的存在,让学生们既多花了钱,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他认为,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开放更多正规查重渠道。
而知网的 “一家独大” 和“店大欺客”问题,也被很多人再次质疑。
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知网查重实际做的是一门 “垄断” 生意。非正规渠道的查重生意,都是它所带来的后果;但非正规渠道的存在却不仅没能对知网形成挑战,反而更加强化了它作为 “正主” 的中心地位。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郭兵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知网的学术文献最全,很多期刊也是独家签约知网,因此绝大多数高校都以知网查重为准。查重对于高校师生是刚性需求,知网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向个人用户提供交易机会。如果知网向个人用户收取一定费用或者作出合理限制,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去年 12 月,郭兵副教授对知网查重特权发起挑战,为了证明中国知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郭兵列出十项证据。
他表示,我国反垄断法中,对于企业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有一个很重要的界定条件,即至少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形:一是拒绝交易,二是存在不合理的限制。这也意味着,对知网的控诉成立,需要证明知网有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它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在他看来,对于是否有支配地位,很多人感性地认为知网是一家独大的,但是确实没有非常权威的认定。“我是从知网母公司同方股份 2020 年报中作出初步判断的,这份年报中有提到知网所收录的学术文献总类与数量、期刊数量以及独家期刊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签续保持行业领先。” 对于是否滥用市场地位,他认为,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交易,就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知网自己织的生意 “网” 也早已诉讼缠身。
早在去年 12 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就知网擅自收录了其 100 多篇文章进行维权,法院以侵权为由判罚知网赔偿赵德馨 70 多万元。赵德馨称,再未经其本人同意的情况下,知网擅自收录了其文章,“我自己下载还要收费”。
用户如要在知网上下载论文,平台会收取高价。因此,这件事发酵后,知网的商业模式也被网友们嘲讽为 “借鸡生蛋”。
之后,赵德馨教授的妻子、同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的周秀鸾也进行了维权,法院判决知网单篇文章赔偿周秀鸾 2100 元 - 2400 元不等。
颇为讽刺的是,知网认为单篇 2000 元出头的赔偿金额过高,提起了上诉。随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二审时驳回了知网的上诉,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今年 2 月,山东女作家唐效英状告知网侵权。同月,湖南作家蔡建文起诉知网侵权一案正式立案。4 月底,湖北作家陈应松对知网的起诉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庭审理。
5 月 9 日,知名作家陈渐也在网上公开斥责中国知网私自收录其原创小说 13 年。“我在杂志上连载的原创小说《帝世纪》被知网从 2009 年开始收录进其素材库,共 15 期,字数超百万字。” 陈渐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我仅授权过杂志纸媒发表,但从未授权过知网。”
“为了此次取证,我下载了自己的小说,因为只能自己一页 5 毛钱的价格去下载,还专门充值了 100 元。” 陈渐说,如果杂志要授权第三方使用,或者做成电子杂志挂在平台上永久公开浏览、下载,都必须得到作者的另行授权,而知网正是利用了这个认知误区,和杂志签约,把作者的文章免费拿过来填充自己的版权库。
对于此次起诉的目的,陈渐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根据之前的判决来看,拿到赔偿是没问题的,“至于赔偿多少,我不关心,此次诉讼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全社会知网的商业模式是不合理的,促使相关部门整改其商业模式、规范版权,以符合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需要。”
“知网就是利用版权的模糊地带和作者们的认知误区,剥削了全国知识界 20 多年。我想问一句,一个版权来源都不合法的网站,凭什么建起了版权数据库垄断?” 陈渐说。
知网的这一 “生意” 也引来多家官媒评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评论称:“知识无价,收费有据,但一种商业模式屡屡冲撞公共利益,频频敲打世道人心,乃至不时打法律擦边球,确有反思必要。如何平衡商业逐利与公共利益关系,该有个说法了!”
央视网评论称,中国知网的授权条款涉及 “霸王条款”、垄断问题,没有真正体现出对知识原创者的尊重。论文作者呕心沥血创作出的成果,发表后被收入中国知网系统,用于牟取高额经济利益,而原作者却无法从中获得应有报酬。中国知网“借鸡生蛋” 这本创新生意该改改了。
“让学术资源市场的竞争对手多起来、实力强起来,知网也就能够感受到来自市场淘汰的力量而尽早作出改变。” 光明网评论员文章称。
知网近期持续陷入舆论争议后,其母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同方控股”)5 月 9 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创立的 “上证 e 互动 " 网络平台回应投资者提问时称,已关注到知网的舆情,也在进行反思,并研究进行经营模式优化改善,积极进行整改。
同方股份是 1997 年由清华大学出资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同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主营业务涉及公共安全、云计算与大数据、节能环保等。同方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同方知网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同方知网”)主营知网业务。
同方股份财报显示,2021 年同方知网营收 12.89 亿元,净利润 1.9 亿元,毛利率为 53.35%。据天眼查统计,从 2005 年至今,其毛利率从未低于 50%,高点可达 70%以上。
(图源:同方股份 2021 年年报)
尽管知网能够贡献稳定的营收与净利,但母公司同方股份的日子却不好过。《财经天下》周刊统计年报发现,同方股份已连续 6 年扣非净利润为负,2016 年 - 2021 年,分别为 - 1.35 亿元、-3410 万元、-42 亿元、-13.66 亿元、-4.75 亿元、-21.77 亿元。
(图源:东方财富)
从最新的年报数据看,2021 年同方股份出现大额亏损。其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 284.56 亿元,同比增长 9.84%;归母净利润亏损 18.79 亿元。2022 年第一季度也延续这一态势,该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39.46 亿元,同比下降 13.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 5.51 亿元。
事实上,同方股份糟糕的财务状况与公司大肆对外投资不无关系。《财经天下》周刊梳理发现,2016 年至今,同方股份先后入股中国医疗网络有限公司(简称 “中国医疗网络”)、天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简称 “天诚国际”)、深圳市华融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 “华融泰”)、国都证券等多家公司,耗资近 20 亿元购买关联方重庆信托理财产品,还向辉煌科技王漓峰提供 2.69 亿港元财务资助。
上述投资涉及证券、信托、医疗等多个领域,但几乎每一项投资都与同方股份主业无关,正因为如此,同方股份被指不务正业、乱投资。
也正是前期这些大规模投资造成后遗症开始加速显现。同方股份在 2021 年年报中也坦言,亏损主要是由于公司合计持股 18.17% 的参股公司天诚国际转让其下属子公司天诚德国、天诚英国 100% 股权,导致公司相应形成较大投资损失,并对其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所致。
另外,截至 2021 年末,同方股份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为 172.83 亿元,减值准备为 18.84 亿元,其中同方股份联营企业中国医疗网络减值准备为 8.72 亿元,联营企业天诚国际长投减值准备 2.70 亿元。
作为国内最大的数字资源库,知网一直是同方股份的现金 “奶牛”。在财务状况不佳的背景下,如何解决知网面对的危机,或许是同方股份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李燃、刘杰、刘浩为化名)
撰文 / 欧阳靖宇
编辑 / 杨洁
()部门的处理太滞后了,非要等到天怒人怨了,不可收拾了,火烧屁股了
才想起来,该站起来动一下了
什么叫铁饭碗,一张报纸一杯茶
喝茶吹牛侃大山,从日出摆龙门阵,混到太阳落山下班
一天就结束了
工资就到手了
退休金,医保社保,房子车子,外国别墅和绿卡,什么都不缺了
你要是问他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贡献
他回答你
我没有出事
他还会对你说,我有秘诀,你知道吗,只要你不做事,少做事,就不会出错,就不会犯错
体制内,什么最重要
一个字
混
有事先放一放,等我们开个会,研究研究,碰个头,看看各方意见
你知道,这个事,也不是我们一家在管
我们要听取各方的意见和看法
我们不能得罪人
不能只是我们一家说了算
上面没有文件下来,我们就混,哦,说错了,我们就等
什么,踢皮球,不存在的,不要说得这么难听嘛
下面动静小,上面就不知道
下面动静大了,上面才会知道的
不过听说现在走访和信访被取消了
想要大动静是不太可能了
终于可以安心喝茶侃大山了
哇
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山清水静
再也没有杂音了
用着别人论文引用数据挣着你的钱,
然后拿别人的钱来完善自己平台,
再用着从别人那里赚出来的数据库,来挣着你的钱,
再用着数据库来垄断自己的学术不端检测资源!!!
总之,就是大写的服!
知网这事儿,去年也上过一次热搜……
大致事件经过是: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9 岁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 “中国知网” 擅自收录其 100 多篇论文。事件的后续是,老教授全部胜诉,共获 70 余万的赔偿,而败诉的 “知网” 将赵教授的论文全部下架且表示不再收录他的文章。
然后……
知网就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分别下调为 7.5 元每本、9.5 元每本?
当时我就在想,价格下调,是为了降舆还是官司输了赌气?
据知网官方显示,此前硕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 15 元 / 本,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 25 元 / 本;此次下载费用的下调为硕士学位论文 7.5 元 / 本、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 9.5 元 / 本,分别下降了 50% 和 62%。 另外,此次中国知网计费标准的变化,仅限硕博士学位论文,其他论文的下载费用并未进行调整。还是按原本的收费标准,即期刊全文常规数学出版 0.5 元 / 页,独家数字出版 1 元 / 页。
这一次 “知网事件” 闹的人尽知的导火索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9 岁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中国知网” 擅自收录其 100 多篇论文。事件的后续是,老教授全部胜诉,共获 70 余万的赔偿,而败诉的 “知网” 将赵教授的论文全部下架且表示不再收录他的文章。
说到底,这一次 “知网” 话题能热起来,是因为大家已苦知网久矣!据央视财经此前报道,2020 年知网毛利率近 54%,年收入超 11 亿。单以这次下调价格的硕士、博士论文为例,被知网收录后,作者能获得百余元的报酬,但每下载一次,平台则能收取 15、25 元一本的费用。而论文查重费用也奇高。
而对于知识的使用者来说,则需要支付极为高昂的费用,他们往往是学生、研究生、一些年轻的老师,撰写论文是刚需。按照目前一篇期刊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平均 40~50 篇,一本硕士研究生论文参考文献 80~150 左右,查重 2~3 次,算得出来,一篇论文写下来没个千八百还拿不下来,且不说有的同学老师一年不只写一两篇论文。
知网赚的就更多了,按照 2021 年本科毕业生 909 万,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 72 左右(2019 年研究生录取人数差不多 2021 年毕业,2019 年,考研报考人数 290 万人录取人数约 72 万,报录比:4:1),只算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就单这两类论文知网就能赚多少钱吧?且不论论文制造机全国高校在职人员。
其实从赵教授的例子也能看出来,赵教授 100 多篇论文下载量都不低,按照知网的的收费逻辑,期刊论文 0.5~1 元 / 页,一些论文甚至高龄 60+,这么多年知网单靠赵教授的这 100 多篇论文就圈了不少钱。
那知网的反应是什么反应呢?输了官司就意气用事,赔了钱就下架赵教授的全部论文且不再收录,的确过于小家子气了些。
去知网看了一下,的确下架了赵教授的论文,另一个同名的赵教授是搞材料的…… 找到 18 篇论文还录。
当然,转载的平台获得一些合理的利润当然是合理的,但不应该以他人论文来以小博大,牟获暴利。知网这种操作,致使知识创作者、转载平台(知网)、知识使用者三者地位失衡。知识创作者是平台撬动巨利的杠杆,使用者是支付高昂费用的待宰肥羊、而平台成了暴利获利方。
良好健康的创作者、平台、使用者三方应该是前两者合理获利,使用者支付较低的费用,毕竟使用者大多是大学生、研究生和年轻老师,且群体大,以少累多,创作者和平台的收入也不会太低。平衡之道在哪里?平台的借杆撬利的思维一直都在,这场官司看似是赵教授赢了,但是这种三方失衡的状态并未有何根本的改变。
而赵教授对于此次立案事件也做出了表态: 非常高兴!
只有真正地撬动相关平台的机制,进而改换其备受诟病的商业模式,这场官司才是真正的赢了。
现在的这个局面,只算是小赢了一把,后续持续关注调查进度!
当年查重花的钱能给退了不。。。
知网,最厉害的知识付费鼻祖。
纯属把知识付费给玩明白了。
中科院这样的单位都不堪其负。
希望国家出一个平台,让论文可以免费下载,哪怕由国家出面花钱,也比让知网收钱,在从知网收税好。
最关键的是,还能促进知识的传播。
跟素材中国一样,你说是一般创业者的公司我是打死不信的。
罚酒三杯,不能再多喝了,再多喝就得查酒驾了。
我认为这个知网的查询查重应该是一项国家基础服务,不应该主要用来牟利,这会扼杀多少科学研究的活力。
知网可以收费,毕竟人员的工资、服务器的维护啥的都需要钱。但是现在知网已经沦为一种牟利的工具,你付的那些钱,反而人家作者也没有因为著作权挣了多少钱,反而都被知网给剥削了。
知网多少都有点垄断了,各大高校毕业论文啥的必须走知网。那么为啥对知网开启反垄断调查那么难?查了一下知网的股权透视图,这里面国家还有清华大学大概占有 35% 的股份,那么其余 65% 都掌握在私人手里。国家已经不是绝对控股了。
这意味着假如知网挣 10 块,先不说税费工资啥的,有 6.5 块是进了私人的钱包。请问这是为了学术做贡献了吗?这是增加了别人的钱包。
那么原来为啥不对知网开启反垄断调查啊,可能因为知网也有一定的国资的背景。自己反垄断自己吗?自己罚自己吗?
中科院照理也是国家的,知网有部分也是国家的,但是知网国家已经控制不了了,已经沦为了私人赚钱的工具。
那么我认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可以像对待腾讯 QQ 音乐啥的,让其放弃独家的知识产权,让其共享数据库哪怕收一点费给其他查重机构。或者再出台一个规定尤其是对于国家共有的机构,你发表的论文啥的,不能独占给单方机构。或者就是以后各大高校不能只认知网,对别的查重机构也会认可。最后呢就是,现在知网不对个人开放,希望以后可以对个人开放,包括各大查重平台。
我认为像知网这样的,数据库还有查重啥的,更应该是一项国家战略的基础性服务,不应该被垄断,更不应该用来牟利。天下苦知网久矣,是到该解决的时候了。
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知网这么有钱了,就有必要砍一刀了。
气笑了!
知网吃相太难看了
知网有难,八方点赞;
这种怀抱金饭碗,还不知道回馈社会的,就该拆了,是吧 pony 和 Jack?
希望知网服务器和备用服务器同时爆炸,换各位科研路上的一世安稳!
现在天下谁人不知平台类的商业模式都是奔着垄断去的,基本操作无非是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前期低价补贴甚至免费,美其名曰培养用户习惯实际上就是挤垮竞争对手,然后迅速扩张,实现垄断,进行反复收割。
现在才打?天下苦垄断久矣。
不过亡羊补牢 犹未迟也,希望不光知网,所有平台类的都应该查一下。
社会中的权力和财富都被垄断,那么人员阶层流动就停滞不前,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是被束缚住的,国际竞争力是保持不住的。
历朝历代都知道,要开一条路给普通老百姓能够通过努力向上流动,把路堵死全占了的结果就是陈胜吴广。
一,知网是是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学术平台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控股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学术平台。
这是个国有资本控股的平台。
建立这个平台的本意是为了促进知识的传播放。
二,知网数据库每年都在涨价,多所大学反应涨价过高。
三,因为知网擅自收录自己的一百多篇论文,赵德馨教授愤而起诉知网,且胜诉,判赔 70 多万,然后知网下架了他的全部论文。
让他的论文查无可查。
四,调查的名义是反垄断,但是只有知网只有有一天手里还掌握着这么多的学术资源,这垄断就还得反。
知网属于把知识变现玩明白了。
至于调查结果会如何?不知道。
全力支持,坐等看戏。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我刚刚去看了看,我论文下载量加起来已经 900 多了。
不知道之前的能不能要求知网补钱啊。
我!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就好奇地搜过知网是不是挺黑的。然后我看到了一个大学教师的回答好像在哭诉说知网吃完作者,吃读者。
时间再往前捣,翟天临在问知网是什么那个时候。我曾经发朋友圈骂的是知网,而不是翟天临,我的话改成了知网是个什么东西!他凭什么笼络这么多文章,下载一篇却这么贵。
以上!都是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市监总局官方宣称要调查知网,总让我感觉是一股力量开始向顽固势力宣战,因为我们早已经习惯这股顽固势力的强横、暴利,它没有被搞,我们都以为它的垄断、它的贵、它的行为、它的暴利都是合理的,尽管我们内心奔腾着一万只草泥马。
所以我非常想看个后续。
但是看微博朋友们跟打地主一样,建议知网收归国有,这个太猛了,我建议把知网不合理的地方完善了,该赔偿的赔偿了,尽量把这个行业做成垄断竞争的行业。不能笼统说归国有,现在各行各业做大数据检索平台也有,特别是法律这块,你不能因为人家做得好了,然后收归国有了。哈哈哈,他们会瑟瑟发抖的。
一家国资控股的企业被垄断调查,确实非常罕见
同方股份控制知网 97%的股权,同方现在是国企,中核持股 30%以上,绝对控股地位
同方原来是校企,隶属于教育部,后面转给国资委
至于中核买同方绝对不是靠知网恰饭的,知网甚至是负资产
同方股份属于大杂烩,主业是信息服务和能源环保,中核肯定看重环保业务,相关技术确实很不错
谁知道知网拖累这么久…… 反正多数股民是非常希望出让知网的,毕竟知网虽然收费高,还是拖累了上市主体的财报,两边不讨好,谁爱要谁要
知网今日封推:人生不可用来妥协
天下学生苦知网久矣。
去知网下载自己的论文要被收费,查重一篇论文动辄几百上千,知网这些年作的孽太多,终究是玩脱了,这下被查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另外,还在论文查重阶段的同学就不必再执着于知网查重了!
如果学校规定知网定稿,而你又觉得知网价格太贵,可以使用源文鉴查重。
好多同学可能都没听过这个查重系统,网上搜了一下,其号称是可以替代知网的查重系统!
为此,我特地去测试了一下:
同一篇论文,去除自建库并且保持原文一致的情况下,和知网查重系统结果误差不到 1%。
相对于正版知网动辄 1000 元以上的价格,源文鉴的价格更容易让学生党接受。
源文鉴本科(160 元 / 篇,支持中英文,支持官网验证)
源文鉴硕博(240 元 / 篇,支持中英文,支持官网验证)
还有市面上其他的一些较有知名度的查重系统,我这边也做了一下整理,供同学们参考:
初稿查重
优点:费用低、速度快,适合论文前期增删改查
缺点:没有大学生联合对比库,重复率没有保障
代表型系统:Paperpass(价格 1.4 元 / 千字)
Paperpass 初稿查重
定稿查重
优点:加入大学生联合对比库,查重率同步知网
缺点:费用高,适合论文最终稿检测
代表型系统: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本科高校内部版检测系统(价格 80 元 / 篇)
硕博内部版检测系统(价格 150 元 / 篇)
有同学会问:初稿查重便宜,但是不准,定稿查重虽然准确,但是太贵了,有没有折中的方案呢?
有的。
万方、维普检测系统
目前市面上很受欢迎的论文检测系统,论文库丰富,查重率较高(介于初稿和定稿之间),最重要的是,因为知网费用成本很高,部分高校已开始指定万方、维普为论文查重系统,给学校财务减压同时也为囊中羞涩的毕业生减轻压力。
万方查重(价格 2.7 元 / 千字)
维普查重(价格 2.7 元 / 千字)
当然还有外语系列的同学,推荐 turnitin 查重系统(价格 3 元 / 500 字,UK 版和国际版价格相同)
支持英文、德文、韩文、法文、日文、阿拉伯文等几乎所有的语言。
turnitin 查重系统
还有一款语法检测系统 Grammarly,可以对语句中的语法进行检测修正(不支持中文)
Grammarly 语法检测系统
重复率很高,想要降重的同学可以继续往下看。
上图:
修改之后降到了 7%。
我们学校老师指定我们用万方查,但是因为我上课走神没听到,所以第一次用的维普,心疼我的 money……
你要问我啥体验,那真的是一言难尽。
第一次测出 61% 的重复率,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不知道是引用文献太多还是专业术语太多,检测报告上面一片万紫千红……
又花钱去降重网站,一通折腾,再查,降到 30% 了。
不敢掉以轻心,问了学姐,学姐说最好控制在 20% 才稳妥,因为学校查重用的系统可能会有出入。
没办法,硬着头皮改,修改引用、专业术语转大白话,一段一段的扣,终于降到 7%。
过程之心酸暂且不表,总结一下:
1. 关键字用同义替换(屡试不爽)
2. 打乱句子结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原句改成倒装等等)
3**. 不要删除标红的句子(删除了会引起其他地方的重复,而且会改变总字数,随即复制比也会改变, 会使得原先没标红的重新标红。(复制比 = 重合字数 / 总字数)**
4**. 可以增加内容,尽量多(切记增加的内容不能抄袭,复制比 = 重合字数 / 总字数)**
5**. 书籍方面的数据库较少,可以引用书籍文献**
6**. 不是很重要的信息可以用图片表示,图片不检测,(如表格,计算机代码)当然了,要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
7. 目录、脚注和参考文献用 word 自动导出的,这样系统识别不算抄袭(具体方法可百度)
8. 书籍方面的数据库较少,可以引用书籍文献。
9. 不是很重要的信息可以用图片表示,图片不检测,(如表格,计算机代码)当然了,要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
PS:如果第一次检测重复率很高的话,比如像我一样 60% 多,建议先用自动降重筛一遍,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人工。等重复率下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再手动修改,进一步降低重复率。
早降重系统(可以上传查重报告,自动降重)
不过,自动降重的效果是无法与专业的老师人工修改相提并论的,系统也不能评判修改后的句子是否符合要求。根据目前的语言模型和历史降重数据统计显示,智能降重修改满意率最高可达 89% 以上,相比人工降重的价格,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靠谱的降重网站都是需要付费的,因为收费的降重网站是以盈利为目的,只图你的钱,目的单纯。
那些免费的降重网站不图钱,它图啥呢?
论文一提交,重复率降下来了,论文也不是你的了,然后延毕!
论文降重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会正确的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重点: 知网是私企,,
四个字,大快人心!
**中国知网,**大概是中国最无耻、最无赖的一家知识产权流氓。名字叫 “中国知网”,赚的每一分钱都来源于“知识”。可是,它却是中国最大的知识产权流氓。这背后是一群毫不尊重“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 没有一丁点儿敬畏之心,只想剽窃别人的“知识产权成果”,利用国家资源平台,大肆搞钱的毒瘤。**中国知网,是所有大学生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每年的毕业季,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论文答辩。而论文能否过关,其中很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 “知网查重”。这不仅是学生自我审查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对学生论文抽样审查的一部分。毕业生为防止论文查重不过关,一般都会自我查重一次。**知网的查重费用相当昂贵,查一次就要 200-300 块。**一般大学会为学生提供一到两次免费查重机会,超过了,就得自己付费查重。
但这个免费也不是真的免费,是因为学校跟知网合作,已经付过知网的钱了。大家想一下,论文查重,自然是需要往届论文为样本。许多学校的本科论文都是直接免费提交给知网了,还有一些优秀本科论文也会被知网主动收录。可是,**这一切,知网都是没有付费的。**要知道,一个本科生的大学四年,毕业论文就代表着他们的主要学习成果。不管这个论文质量的高低,它都是一份知识成果。知网在不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直接收录,这就是对学生论文知识产权的剽窃。剽窃学生的论文也就算了,毕竟大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跟文字垃圾没啥区别,也没有什么科研价值。但剽窃大学教授的论文,就涉及严重的知识产权侵权了!你都无法想象,一个大学教授去知网下载自己的论文,竟然还要向知网付费!这还要不要脸了?剽窃别人的论文,还要向别人收费,这是把《知识版权保护法》当成一坨屎吗?
依靠剽窃知识产权,来赚取知识利润,这不是流氓是什么?绝大部分教授都忙于工作,一般自己的论文也都会有底稿,上知网,主要是下载别人的论文。有时候,发现自己的论文被知网擅自买卖,也没有那个精力去跟知网打官司。而且,高校和知网本就是合作关系,互相去撕破脸也不好。可是,**一个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退休老教授彻底撕下了知网的流氓面具。**他叫赵德馨,今年 89 岁了。老教授热爱工作,退休不退工,人老心不老,仍然在学术领域内发光发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退休老教授赵德馨
可是,赵教授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 100 多篇论文被知网擅自收录,高价出售,**就连赵教授自己去下载,还要付费。**然而,这么多年来,赵教授一分钱稿费都没收到过。赵教授一怒之下,将知网告上法庭。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授,赵德馨比任何人都知道知识产权不容侵犯。像知网这种知识产权窃贼,赵教授证据充足,一告一个准,诉讼连战连捷,累计索赔 70 多万元。
在赵教授的起诉下,知网被迫下架了赵德馨的所有论文。可是,除了赵教授,还有没有其他教授的论文被非法买卖呢?队长相信,**知网剽窃的论文绝不止于赵德馨。**知网不仅涉嫌知识产权剽窃罪,还涉嫌知识产权垄断罪。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涉嫌垄断罪,有两条标准:一是是否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二是是否利用垄断地位,谋私垄断利润。知网有没有垄断地位?在学术论文领域,知网几乎是中国 90% 以上的高校供应商,收录了 95% 以上的中文学术论文,明显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知网几乎就是中国学术论文唯一的官方正规检索渠道。知网有没有谋取垄断利润?从 1999 年,知网上线以来,自 2000 年开始,每年的报价涨幅都在 10% 以上。其中,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明确指出,知网在 2010-2016 年期间,涨价幅度超过 132.86%,年平均涨幅 18.98%,毛利率长期维持在 60% 以上。
知网是国企
其赚的钱只是体制内提高待遇的保障
怎么还不明白?
不彻底降低体制内待遇
只会出现多个新的敛财工具代替知网而已
之前还搁那喊穷,合着偷了东西赔不起就不用赔了,多少沾点大嘤血统
道歉的态度都不端正
这波啊,属实活该
苦知网久矣!!!
字少事大!
天下学子苦知网久矣!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知网有难,八方点赞!
喜大普奔: 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
反垄断的大锤终于砸向知网了!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搬运工,这类问题下的回答,我只服
。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官方机构下场答题,而不是一些只会读 PPT 的机器人!
搬好小板凳,坐等吃瓜(手动乖巧表情)
这种玩意应该整成国企
私有制变公有制
让各大高校以平价使用
这种钱都能让资本家赚了
晦气
最新:新华社发布知网被立案调查!坐等进展。
中科院:知网太他妈贵了,我摊牌了我停用。
知网:不,别瞎说,你没有,你没停。
中科院:WC,还能不能有点选择和言论自由?
知网:我垄断搞得好好的,你想让我死?
中科院:WQNMLGB,老子准备用万方、维普代替。
知网:……….
虽是个装填、搜索,毫无技术含量的东西,但是知网是中科院、北大都惹不起的主儿…
更新:
知网:继续免费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服务,直至 2022 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
中科院:贱不贱呐,不续订不续订,不要再打电话了,我已经签约万方、维普。
知网:你不要给脸不要脸啊!
中科院:emo……….
总结:听不懂中国话,续订时脾气大得很,现在人铁了心自己又死乞白赖的跪求,宛如制杖。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科研的基础建设方面,为什么收费那么高,明明是为了促进我国的科研的工具,但是却成了剥削科研人员的工具。
中国知网变质了吗?
调查垄断罚款不算结束,应该让国内的科研人员充分享受到科研的便利。
强烈支持,这项垄断调查。
知网有难,八方点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ata:image/svg+xml;utf8,)
终于可以说一句利益相关了,做一个博士,知网实在是没有办法避开,很多的工程实例都是发在国内的顶刊上。
高校苦知网久矣
从去年赵德馨教授讨要稿费开始,知网开始走到媒体面前,在判决下,知网赔偿 70 多万元,这是第一次所有人开始认真关注这个事情。而真正把事情推向高潮的是今年中国科学院宣布:因为知网要价太高,所以不准备再订购知网,这个消息一出,彻底炸了。
中国科学院那可是中国最大的科研集体,中国可言的中坚力量,都如此带头抵制,那就要认真思考一下知网为什么被人人喊打。
之前不是没有学校退订,南师大、太原理工等诸多双一流高校退订,但是这些学校毕竞还是少,没有砸起大的水花,而这一次可是中科院,体量足够大,水花也足够大。
前因后果,我就不再赘述,很多博主都分享过,b 站上,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博主(酒吃东梦)直接做了一期关于知网的前世今生,大家可以看看。
我只想说说自己的想法:首先是爽。
之前的那个单篇论文的要加高的要死,做横向的时候,好多施工单位是不订购的,他们都是让我们帮他们下载,为了省钱。
作为学生就更无语了,你版面费这么贵,我下载还得花钱。这不搞笑吗?
我认同知识付费,却不认同知网付费。
知网每年倚仗自己的论文,在高校,毕业生手里大捞特捞。
而论文的作者,辛辛苦苦花四五个月时间发表论文,得到的却仅仅是知网几十块的现金和三四百块的阅读卡。
照知网这个稿酬,我得发 4 篇博士论文,才够去查重一次,跟明抢没什么两样。
你千万别和我说什么国外,爱思唯尔不也是吗?加州大学抵制了,依然我行我素。
那我就想问了,你咋不说我们国体还不一样呢。资本主义本来就是服务资本,左手换右手,都是资本,谁牛逼政府跟谁。和军工比起来,爱思唯尔的体量怕是都不配提鞋。
你看看中国,我们是为了人民,说白了是为了自己。这时候冒出来一个自己利润高的要死的科研寡头,钱也没见都上交国家了,这是我们国家可以接受的吗?
一个以方便科研为出发点的公司,现在因为价格太高,被科研机构喊停,这说出来,不觉得就是一个笑话吗?
若说开办公司需要花费,那作为一个公益性、服务性的机构,那么高利润干嘛?
不管怎么说,知网都得要改,这一次国家终于动手了。
我是
,欢迎有保研或土木的问题咨询。
如果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有什么看上去像是难言之隐的问题,就往利益上面去思考,就很容易打开思路了。
在越南,任何能变现的东西、能卖钱的东西——能接触它、控制它的那个圈子、那群人,就会想办法把它拿来卖。有什么是不能卖的呢?
自己的东西可以卖,别人的也可以卖。不是属于自己的论文也可以卖。只要巧取豪夺,到了自己手上,能卖就卖,能租出去就出租。
这个时代,越南的每个人都在饮鸩止渴。这个鸩就是金钱、资本金、任何可以变现的东西和人——任何资源,不止是论文 。
有人保着,说话就是硬气
大 快 人 心
总台记者今天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那么,什么是垄断行为,怎样造成垄断行为? 关于市场垄断行为如何处罚? 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市场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 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 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一般情况下,对于市场垄断行为,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码字不易,觉得有用点个赞 + 关注再走吧~
如有更多法律问题,可私信留言咨询或者关注询律网公众号咨询~
询律网:作为中国大型在线法律服务平台,凭借询律师、找律师、问律师三大核心功能,以及在互联网 + 法律中引导付费咨询,解决用户与律师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机制的难题,承担用户与律师之间的连接桥梁。
要分析那么多干嘛!
难道不应该喊一句
大快人心!
知网强势要价的背后是其在国内文献检索市场份额的高占比。知网自己都声称,CNKI 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收录了 95% 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这些让知网在文献搜索、论文查重独享 “权威性”,迫使许多高校不得不使用。
知网的垄断是政府部门助力、历史形成的。1999 年,知网建成。为了冲抵前期巨大投入的风险,国家予以大力支持,知网直接铺满了所有高校的渠道,形成了对中文论文资源的近乎垄断,并具备了半官方的身份。
这固然有学术资源集中管理可提高使用效率的考虑,但从起步就形成垄断,对于后来者确实造成了难以追逐的鸿沟,也让这个行业不仅无法形成市场有序竞争,也让份属公共产品的公益性无法彰显。
是时候要破除 “一家独大”,还秩序给市场了。
知网有难,八方点赞!
第一眼看成了知乎,吓我一跳,心说:“知乎还能垄断?”…… 既然是知网那就没什么好说的。
本来是一个普惠的行业,非要办成一个暴利公司!取缔知网,免费查重!知识的交流不应该被第三方挟持!
哥。你看那些蚂蚱太闹了。要不我查一下你?
行吧。真闹心。演一下让那帮傻子开心开心。下次多分你一点,你让你哥管管那些学校,一点都不懂事。
知网涉嫌垄断已经很多年了,写过论文的人应该都用过知网,虽然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怨言,但也没有能替代的产品。
知网今年事情比较多,先是输掉了与赵德馨教授的官司,又因中科院宣布因不堪知网连年上涨的费用而停用,中国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苏少之、湖北作家陈应松、湖南作家蔡建文也纷纷与知网打起了官司,现在又因为涉嫌垄断被立案。
至于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首先需界定相关市场,然后需要判定其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最后需要判断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事实上多家高校都因订购费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曾中断过与知网的合作,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高校迫于各种原因继续与知网合作,这也可以反应知网的市场地位。
传说知网是外资?
大家好,我是看到消息后直接冲出门口放了十挂鞭炮的淑芬家土狗。
不知道的,以为知网是个学术网站。但其实这货就是靠垄断发家的,“拿来主义” 用的那叫一个出神入化。别人下载学术论文要花钱,就连作者自己下载自己的论文都得花钱,瞅瞅这羊毛薅的!!
跟大伙分享一个烫知识:知网早在几年前就被骂烂了。这韭菜割的堪称 360° 全死角,但凡跟它沾一点边的都别想全身而退。雁过拔毛、兽走留皮,我知扒皮的规矩,懂?
不知道大伙有没有注意到,这几年知网价格涨的简直是:
离离原上谱,一离一大谱;
大谱离不尽,还有更离谱。
知网主要靠两块业务赚钱,一个是论文、期刊的下载。有按页收费和按篇收费两种形式,一般是 1 元 / 页、7.5 到 25 元 / 篇。还有就是论文查重,说到这就不得不提翟天临,一名凭一己之力拉高了毕业论文审查严格度的演员。
去年翟博士被广大毕业生打出来鞭尸的时候,我还瞅见有同学说知网论查重又涨价了,本科 388、研究生 498…….
另外,大家有没有想过,也许翟天临当时说的不是疑问句,而是肯定句呢?
知网是什么东西啊! ✓
好家伙,本以为翟博士在负一层,没想到他这波是在大气层。
另一个就是高校等机构的数据购买,价格贵不说,每年都还得涨一波,而且学校还拿它没办法。之前为了省钱,高校还抱团成立过 “高校采购联盟”,但是没刚过,还是回来乖乖交钱了。你问为啥?就凭知网的【核心】期刊【独家】占有率超 90%。
除了毕业生和高校这两个远近闻名的倒霉蛋以外,论文作者也理所应当地成为被知网薅秃的一员。作者期刊发表要交版面费,文献下载查重甚至看自己的论文都要付费且并不便宜。就连优秀硕博论文的稿费也不过是 100 元现金加价值 400 元的通用检索阅读卡…… 大伙看见了吗,学历贬值就是从这开始的。
最后再跟大伙比比一句,据说知网给自己程序员开的工资也不高,每年超过 50% 的毛利率估计就是这么从各方身上抠出来的吧?知网属实算是赢麻了。
来淑芬工作室,淑芬东北分芬儿、淑芬的老板、淑芬经纪人、淑芬姥姥的初恋、淑芬的土狗、淑芬的表妹、淑芬的比比机、淑芬的课代表等你一起蹦迪!!!
强烈支持!
会大大有益于知识传播出版领域的规范化,希望坚持公益化和可持续化,其中公益化最重要,让学术资源自由传播,搞好知网反垄断。
知网,诞生于 1999 年,脱胎于《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依托中国知识基础工程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rue,CNKI), 知网现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互联网出版平台和数据运营商,经营着学术传播、数据库销售及其衍生服务。
自去年以来,知网的诸多问题暴露,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如知网存在的论文版权问题、“订购费涨价过高” 等问题屡屡引发关注。
1、赵德馨教授起诉知网
2021 年 12 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年近九旬退休教授与经济史学家赵德馨状告中国知网一事引发热议。据了解,中国知网擅自收录了赵德馨教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撰写的 100 多篇论文,但却并未向教授支付任何稿费,以至于当读者甚至教授本人下载自己所写的文章时,还要另外付费。后续知网败诉,被法院判决赔偿赵德馨教授 70 多万元。这也掀起了众多学者、作家的 “知网维权潮”。
2、周秀鸾教授维权
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德馨胜诉获赔后,其妻周秀鸾也走上了维权之路。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周秀鸾称,由她著作的《驳 “市场供应今不如昔” 论——读史读报箚记》等 10 篇文章,被知网手机 APP 上登载。
2021 年 11 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就周秀鸾与知网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分别作出一审判决:判决知网单篇文章赔偿周秀鸾 2100 元到 2400 元不等;每起案件,知网另承担周秀鸾的公证费 29 元和律师费 1000 元。
2022 年 4 月 18 日,赵德馨教授发声,引发网友对侵权事件的再关注。
4 月 30 日,知网代理人当庭关于 “知网赔不起 1200 亿元” 的发言引起热议。
5 月 9 日,“知网嫌赔偿金过高上诉被驳回” 的消息受到关注。据悉,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驳回了知网就赔偿金额过高等问题的上诉,作出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网友对事件中知网的负面情绪偏高,占 72%;中立和正面情绪另占 20%、8%。
· 网友热门评论(摘取自网络公开信息,不代表本方观点或立场)
“这还是态度有问题,真的意识到自己错了不会是在这里讨价还价,而是想方设法弥补!!”
“我们写论文查文献的时候,他们怎么没管我们哭穷啊!”
“只想进不想出,俩头吃啊”
“天下学子苦知网久矣”
· 媒体评论
《人民日报》: 知网屡受消费方诟病,频惹众怒,甚至引发涉嫌行业垄断的质疑,按理早该深刻反思自身行为的合理性。收取高额费用、连年涨价,表面上是经营方式问题,但从深层次上看是相关企业缺乏对市场的尊重、对作者和用户的尊重、对科学事业的尊重。
《中国青年报》:中国知网的定位乃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有着极强的公共性,无疑不能以经济盈利为最高准则。面对‘天下苦知网久矣’的负面舆论,中国知网还应认真审视现行运营策略,回应学界合理关切,为中国学术事业贡献正面力量。
3、中科院停用知网
2022 年四月,一则中科院停用中国知网的消息在网络流传。疑似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 4 月 8 日发布通知称,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CNKI 数据库出版商)暂停中科院对 CNKI 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即日起,CNKI 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下载。
据媒体报道,上述通知提到,“2021 年中科院集团中国知网数据库订购总费用已达到千万级别,高昂的订购费用已成为中科院集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
4 月 18 日,中科院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回应,停用消息属实。“从 20 号开始停用,现在还可以用。因为科学院没有和中国知网达成统一采购的合作。现在是开通了万方和维普,可以用这两个替代一下。” 另据红星资本局报道,17 日,记者从多位中科院内部人士处证实了此事。
同日,知网方面则回应,上述消息 “不属实”。
这事也是在网上引发巨大的争议,负面情绪飙升,很多人都在吐槽连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网了。因为现在涉垄断被调查,热度又上来。
当时人民日报评论:中科院因不堪近千万续订费停用知网,再次将知网抛上火山口。事件原委尚需起底,知网被指借 “垄断” 地位渔利却非新闻。知识无价,收费有据,但一种商业模式屡屡冲撞公共利益,频频敲打世道人心,乃至不时打法律擦边球,确有反思必要。如何平衡商业逐利与公共利益关系,该有个说法了!
4、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停用知网
知网此前曾因频繁涨价遭到高校抵制。
2016 年 1 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了知网停用的通知。校方称:“由于续订价格涨价离谱,我校与中国知网公司的谈判不成功。这些年来,CNKI 公司涨价幅度过大的行为已经收到全国很多高校的抵制,包括许多知名的 985 高校。”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称,2000 年以来,知网每年的报价涨幅都超过 10%,从 2010 年到 2016 年的报价涨幅为 132.86%,年平均涨幅为 18.98%。但在不到 1 个月后,武汉理工大学又重新订购并恢复开通中国知网数据。
无独有偶,北京大学同年 3 月也曾贴出即将停用知网的通知,称 “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妥协”。当时,北大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知网的购买费用涨价过高,已超出了图书馆的预算限额。
5、知网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知网所属公司为同方知网 (北京) 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同方知网),该公司成立于 2004 年 11 月 18 日,是 A 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子公司。
据同方股份年报,同方知网主要从事互联网出版与服务业务,目前已经形成 “中国知网”(CNKI)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等一系列产品,以及知识资源互联网搜索、共享和网络出版服务。
同方股份财报显示,2020 年全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 11.68 亿元、归母净利润 1.93 亿元,毛利率 53.93%;2021 年上半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4.96 亿元、归母净利润 1892.70 万元,毛利率为 51.30%。
6、知网涉嫌垄断行为被立案调查
这个消息才出来,马上就被各界关注了,目前舆情热度还在上升……
让知网走入大众视野的某位博士又被网友来出来调侃了
原来最早为我们发声_反垄断_的是天临,他说:_知网_是什么东西!?
对于知网被调查这事,大家还有点子高兴。评论有不少类似 “_知网_有难,八方点赞”“大快人心”……
现在这事只是起个头,具体如何发展,持续关注吧。
文中数据来源识微商情,了解知网被反垄断调查实时舆情动态发展,点击免费体验 »>
最后推荐个反垄断调查案例报告:
我想知道的是:如果知网被认定为垄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
要知道知网每年的收益可不是那仨瓜俩枣!
其实关于论文这档子事儿,能不能请国家出面协调,并付费,然后免费提供给广大学子使用,岂不美哉?
知网,知网,知网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不能太自以为事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监管一到位,知网这不是挺乖的吗?
今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我们坚决支持,全力配合。知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厚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指导帮助,更离不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信赖扶植。我们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努力将知网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推动学术传播交流,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近些年来,关于知网的恶评屡屡可见,无一例外都是说他骄横。一方面仗着自己资源多,可以肆意收费。另一方面,面对提供资源的作者,他们也没客气。资源、内容那是想拿就拿,报酬却是几乎没有。
前一段时间,还上过一次热搜。2013 年起,年近八旬的赵德馨教授开始自己对知网的维权。
起因是,他发现知网未经他同意,擅自将他 100 多篇论文进行了刊录,还设置了下载的收费标准。当然了,这笔钱,赵老师自个是一分钱没有收到过。
不仅稿费没有收到,当赵老师自个想要下载自己论文时,却被知网告知,_不好意思,您也得收费。_逼得赵老师硬生生跑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里,借助学校的网,才把论文下载下来。
回家后,越想越觉得不是这么一个道理。于是,发起了对知网的维权。这一维权,就维权了整整近八年。把八旬的赵老师,熬到了近九旬。最终,老教授胜诉,并获赔 70 万。
知网败诉后,应要求,在 12 月 10 日,正式向赵德馨教授道歉。同时,知网表示将在之后的工作中弥补各个工作缓解可能存在的纰漏及漏洞。
然而,表面看上去已经妥协的知网,背地里却是另外的心思。_在向赵德馨教授道歉之后,知网删除了其所有的论文,并表示绝不再收录。_这意味着,知网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相反还在使用极端的方式进行 “报复 “。此举引发了公愤。
央视网、人民日报接连下次,措辞严厉:太霸道!滥用影响力,搞 “店大欺客”,面对维权和批评,知网应当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来赢得大家的谅解,虚心接受监督和批评。
可是呢,知网有受到影响吗?半年后,他把中科院的数据库也停了。
1
知网本质是一个借鸡生蛋的生意。但这生意,比大家想象的要赚钱。
红星新闻曾给知网算过一笔账。他们选了一篇次数较多的博士论文,发现知网仅用付给该博士_500 元稿费的论文,却赚取了高达 52 万元_的读者下载利润。
2020 年,知网的年收入高达 12 亿。且这个数据还在年年上涨。2021 年上半年,中国知网毛利率为 51.3%,超过 50%。这还是近些年,因原创保护,逐年下降的结果。知网毛利率最高时,曾超过 70%。垄断行业都罕有这么高毛利率的存在。
那么,有一个问题是,借鸡生蛋、回报颇丰,这么好的生意,凭什么交给知网来做?
因为知网地位太特殊了,虽然只是个企业,但近乎于公权力政府部门。
国内学术界有规定,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在知网能够被检索到,否则这个论文就不被承认。之前知网删除赵教授论文事件,之所以会引发一片哗然。其原因正是,如果知网真的删除老教授的论文,以目前知网的地位来说,等同于把赵教授从学术界除名。往后,学术界不会再有人知道赵德馨教授这个人,也不知道他这辈子做出过什么学术成就。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现在靠着搬运论文垄断市场,享有特权的知网。在设立之初,却是一个国家性质的公益组织。
90 年代以前,想搞科研写论文,就必须去图书馆手抄好几斤的资料。此时,由清华大学创立的中国学术期刊杂志社,想到将资料与论文刻录至光盘里进行传播,这无疑给学术研究带来极大的方便。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
1998 年,世界银行提出了 NKI(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1999 年,为响应世界银行号召,中国学术期刊杂志社变更为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启线上论文服务,从光盘转到了线上。这也就是中国知网的前身。国家对知网是寄予了厚望,给与了大力扶持。
当时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把它定义为涉及民族的未来的 “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重中之重”,还给与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知网更是直接铺满了所有高校的渠道,形成了对中文论文资源的半垄断,等同于具备了半官方的身份。
而之所以,国家会对知网如此抬爱。究其原因是在 1999 年做线上论文服务那会,知网的前期投入是巨大的。那会大学生还不多,也不存在查重要求。使用的人群相当有限,如果不给与行政保护,知网肯定会亏到无法持续经营。
但从 1999 年开始,中国大学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扩招。从每年毕业 80 万人,飙升到每年毕业 800 万人。而与之相反的是,在用户群体暴增十几倍后,知网的投入反而没有一开始那么巨大了。现在的知网,每年研发成本低到可怜。
过去了二十多年,知网的阅读和浏览依然维持着 20 年前的模块格式。_毕竟都垄断了,还优化干嘛呢?_知网在自己的介绍页面上声称,说高校市场中占有率 100%,有 90% 以上的中国学术资源检索和全文下载都来自于知网。这句话,是一句不含一点水分的实话。
_正因为有如此之强的垄断地位,知网才敢一面白嫖高校论文,一面又向高校提出天价续费金额,进行两头收费。_手攥教育部三大批文,滥用市场垄断地位,在日进斗金的前提下,还能年复一年的持续涨价。
2
世界银行最初提出建设国家基础知识,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
简单来说,就是构建一个能够囊括国家绝大部分知识资源的平台,大家可以放心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存到里面,然后在里面找到想要的其他研究成果,进行学术的探讨与交流。
而付费,只是保护里面知识不受侵害的一种手段。但是,当这个树立在知识与公众之间的付费墙成为了商家的摇钱树,知识保护也失去了其保护知识的作用,违背了其建立的初衷。教育可以产业化,但不代表教育产业可以垄断化。
从公益到垄断,知网的知识,已经被网住了
还得是中科院!
自 4 月以来,知网频频登上各大平台热搜,让我们回顾一下知网近期的 “辉煌战绩”: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晋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对知网发起诘问,“如果学术数据库不再将版权保护作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而是将其当作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手段,恣意滥用版权实施垄断高价,破坏、妨碍并制约相关市场竞争,其滥用行为便不能逃脱反垄断法的审查和惩治。”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赵占领认为,“知网的优势就是掌握了核心的版权资源,或者把绝大部分期刊的版权资源都买断了。中国知网如果没有理由或者理由不充分地不断涨价,有可能会涉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
然而,2012 年至 2021 年的 **10 年间,至少有 6 所高校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原因均为知网涨幅过高。**不过,在停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知网数据库资源内容的独有性以及其资源整合的一站式搜索在其他数据库很难实现,大部分高校迫于各种压力又继续与知网合作。
如果不是中科院这波硬刚,不知知网是否会有被调查的这一天……
最后,让我们用翟博士的一句 “评价” 来发表对知网立案调查的态度:
![](data:image/svg+xml;utf8,)
查的好!
我只有一个诉求:知网这些年利用广大科研人员写的文章,所牟取到的盈利,都赔给作者!
我们想要的是 “公器”,过去我们的 gov 一向很善于用行政命令去干预调节。
中国烟草每年那么多利税抠出来一丢丢丢丢、比知网好很多倍的中文互联网学术网站就建好了,每年我们的银行金融联系着房地产上下游占 GDP5-6 成的盘子,我每年都看着那个 GDP 增长点望洋兴叹、想着就算抠出来增长中的 1% 知网也就可以充公并且持续的办得很好了…
大国风度和气象、不是让有些倒买倒卖的人发土豆从 3 块到 11 块的钱,不是挣加高壁垒的钱,前两天汶川地震纪念日、当时第一时间赶到的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人民子弟为人民、同样知网这个平台早该充公了… 我们不是擅长行政命令干预调节么?为什么这个问题十多年了都解决不了呢?不是一代大学生抱怨是几代、未来还要有多少代呢?希望这次不是敲敲边鼓罚罚款的问题、我想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而且可以建一个基金实现,学术论文个人的盈利,播放量和下载量到多少的时候自动打赏、整篇下载收益免税直接打到个人的账户上、罚没邓伦、翟天临、薇娅等人的钱成立专项基金、一年十来个亿就够维持运转了,这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不是反垄断的问题、看还是想不想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我们要的不是垄断市场地位调查、是知网充公以谢天下…
我靠。这是有生之年系列!
以前还在学校的时候早就对这破网站恨得牙痒痒了,早该关关了。
非常赞同翟博士的一句话:知网是什么东西
这公司技术含量很低 靠敲诈勒索活着
建议重罚到破产
坑蒙拐骗不能拿一辈子钱的
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奇怪的不是被调查,而是现在才被调查!
打赌:最后罚款 50 万收场。
既然这个行业注定要垄断,那还不如让国有企业来垄断,至少还有中纪委管着,至少领导层经常交流轮换,不至于贪腐问题过于严重。如果是私企,那这垄断行为彻底扰乱市场竞争,与咱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背道而驰了。
所以建议直接国有化吧!其实还有一个垄断的行业,物业服务行业,真心利润高,市场监督管理局真的不管管吗?
清华大学的知网搞论文垄断一年赚不到几个钱,北京大学的同方搞字体敲诈还破产了,道德、智商均有所欠缺。
不好意思,
看成是知乎了。。。
我终于不用再和十几个同学拼账号使用了
求生欲满满,早干嘛去了
《反垄断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什么是相关市场?根据《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第四条规定,平台经济业务类型复杂、竞争动态多变,界定平台经济领域相关商品市场和相关地域市场需要遵循《反垄断法》和《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所确定的一般原则,同时考虑平台经济的特点,结合个案进行具体分析。
(一)相关商品市场
平台经济领域相关商品市场界定的基本方法是替代性分析。在个案中界定相关商品市场时,可以基于平台功能、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用户群体、多边市场、线下交易等因素进行需求替代分析;当供给替代对经营者行为产生的竞争约束类似于需求替代时,可以基于市场进入、技术壁垒、网络效应、锁定效应、转移成本、跨界竞争等因素考虑供给替代分析。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平台一边的商品界定相关商品市场;也可以根据平台所涉及的多边商品,分别界定多个相关商品市场,并考虑各相关商品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当该平台存在的跨平台网络效应能够给平台经营者施加足够的竞争约束时,可以根据该平台整体界定相关商品市场。
(二)相关地域市场
平台经济领域相关地域市场界定同样采用需求替代和供给替代分析。在个案中界定相关地域市场时,可以综合评估考虑多数用户选择商品的实际区域、用户的语言偏好和消费习惯、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同区域竞争约束程度、线上线下融合等因素。
根据平台特点,相关地域市场通常界定为中国市场或者特定区域市场,根据个案情况也可以界定为全球市场。
(三)相关市场界定在各类垄断案件中的作用
坚持个案分析原则,不同类型垄断案件对于相关市场界定的实际需求不同。
调查平台经济领域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和开展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通常需要界定相关市场。
1. 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形
根据《反垄断法》第十八条规定,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
(一)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二)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
(三)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四)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五)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六)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
2. 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二)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3. 认定或规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根据《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第十一条规定,
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据《反垄断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认定或者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结合平台经济的特点,可以具体考虑以下因素:
(一)经营者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竞争状况。确定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市场份额,可以考虑交易金额、交易数量、销售额、活跃用户数、点击量、使用时长或者其他指标在相关市场所占比重,同时考虑该市场份额持续的时间。
分析相关市场竞争状况,可以考虑相关平台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竞争者数量和市场份额、平台竞争特点、平台差异程度、规模经济、潜在竞争者情况、创新和技术变化等。
(二)经营者控制市场的能力。可以考虑该经营者控制上下游市场或者其他关联市场的能力,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能力,相关平台经营模式、网络效应,以及影响或者决定价格、流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的能力等。
(三)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可以考虑该经营者的投资者情况、资产规模、资本来源、盈利能力、融资能力、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拥有的知识产权、掌握和处理相关数据的能力,以及该财力和技术条件能够以何种程度促进该经营者业务扩张或者巩固、维持市场地位等。
(四)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可以考虑其他经营者与该经营者的交易关系、交易量、交易持续时间,锁定效应、用户黏性,以及其他经营者转向其他平台的可能性及转换成本等。
(五)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可以考虑市场准入、平台规模效应、资金投入规模、技术壁垒、用户多栖性、用户转换成本、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用户习惯等。
(六)其他因素。可以考虑基于平台经济特点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其他因素。
根据《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第十二条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可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分析是否构成不公平价格行为,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一)该价格是否明显高于或者明显低于其他同类业务经营者在相同或者相似市场条件下同种商品或者可比较商品的价格;
(二)该价格是否明显高于或者明显低于该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在其他相同或者相似市场条件下同种商品或者可比较商品的价格;
(三)在成本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该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是否超过正常幅度提高销售价格或者降低购买价格;
(四)该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销售商品提价幅度是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或者采购商品降价幅度是否明显低于成本降低幅度。
认定市场条件相同或者相似,一般可以考虑平台类型、经营模式、交易环节、成本结构、交易具体情况等因素。
不止是垄断,还有最重要的国有资产流失,为什么核心资产会有外资?是谁开的口子,大的招呼,签的批文,是谁在中饱私囊?
我的朋友圈被刷屏了,群里也在讨论,但我个人不看好这个调查。
知网在过去,实质违法的事情不多,即使是老教授状告知网,也属于历史问题,年轻的科研人是告不赢知网的,告要从期刊开始告。
至于查重,这是黑市交易价格,知网本身不收费的。至于黑市,就是很难插手的地方,不可能取消知网的查重,抄袭太厉害。肯定要找个全的地方查重。查重是教育部要求的,我看这个不会取消。
针对学校的价格,知网不是最贵的,更贵的是爱思唯尔。暂时来说,没有办法的。
我想唯一的做法是取消知网的独家期刊。
其他的能做的很少。
学界苦知网久矣。
大学期间,老师讲他那些没在高校工作的同门经常会找他帮忙在知网下载论文,由此我们才知道,高校图书馆每年需要给知网付高昂费用,这样才有了学校师生免费使用知网的权利,老师讲这事本意也在劝我们珍惜大学这难得的学习环境,工作后,普通人再想做研究,就得自己向知网付费了。
知网一方面向用户、读者间接或直接的收取高昂的使用费,另一方面却并没有向作者付一分钱的稿费,而知网的用户和作者几乎是同一个群体,所以知网就成了一个他的用户付费使用并且免费给他打工,就这样,它还不满足,贪得无厌,使用费用一路上涨,终于让他的主要付费单位承受不住,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而在这次三家高校雄起主动不在续费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知网这个寄生在学术圈的庞然大物才被立案调查,以反垄断之名。
拍手称快之余,我们不仅要问,为何对知网立案调查直到现在才展开。大家都讲,正义只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但是迟到的正义又会额外的制造多少不公和痛苦。生活中,我们太贪图安逸,贪图虚假的平和,贪图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总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是就算事情落在了自己头上,还自我安慰,吃亏是福,吃一堑长一智。不会反抗,不会利用既定规则维护自己权益的人一生都在吃堑,反而不见得长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积极斗争,团结一切力量,与不公、不法势力斗争到底,我们不需要虚假的平和,我们要勇敢的维护自己的权益,捍卫自己的利益。今天朋友分享给我的,与诸君共勉。
这是什么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大好消息!
非要说的话,我只想说知网现在才落难都晚了!
早该弄丫的!
我就是一个网络 “知识霸凌” 的深度受害者,我的文章进课本、入教材、上各种库、收入进各种书,没人给我几两碎银不说,几乎没人给我打过招呼。我自己想打开网上的各种“文库”,还要付费。玩火者必自焚。做人别张扬,做事别过分。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一】起因。
2013 年起,年近八旬的赵德馨教授开始自己对知网的维权。他的 100 多篇论文被知网刊录,不仅一分钱稿费没有收到,自己下载自己论文时也要收费。老先生极度愤怒,发起了对知网长达 8 年的维权,把八旬的赵老师熬到了近九旬,拿到了 70 万赔偿款。
【二】升级。
由此引发 “天下苦知网久矣” 的热议。然而,知网刚刚向赵德馨教授道歉之后,删除了其所有的论文。知网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相反还在使用极端的方式进行“报复“。知网的恶劣行为再次引发公愤。主流大报措辞严厉:太霸道!滥用影响力,搞“店大欺客”,面对维权和批评,知网应当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来赢得大家的谅解,虚心接受监督和批评。
【三】正义没有缺席。
5 月 13 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正应了那句老话:自作孽不可活。
【四】如何看待?
一是没有想到知网靠垄断论文如此赚钱。知网本质上是一个借鸡生蛋的生意,但让大家拍案惊奇的是它如此暴利。红星新闻曾算过一笔账:他们选了一篇博士论文,发现知网仅付出 500 元稿费,却赚取高达 52 万元的读者下载利润。2020 年,知网的年收入高达 12 亿,还在年年上涨。知网毛利率最高时曾超过 70%。这么暴利的躺赢的生意,为什么给知网做呢?因为它背后有一个公权组织。
二是深刻理解公告背后的深意。摘录公告部分表述:知网是典型的平台企业,对其立案调查有利于向市场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让市场对法治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和持续的预期,增强平台企业的自我合规意识,引导和激励平台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开展高水平竞争,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三是要延伸理解知网被立案的连锁反应。有关部门对知网的立案调查,也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众多平台型公司,很多都在悄悄走向垄断型公司,店大欺客比比皆是。有关部门要清理整顿各种垄断型平台公司了。今天还有一个消息,可以借鉴:截止 5 月 13 日,全部 6000 多家 P2P 网络金融公司全部关停。你品,你细品。
天下苦知网久矣,你我有生之年居然能看到有关部门出手整治知网的这一天。
依靠自身的政策优势和学术(毕业)刚需,以极低价格收录论文,每年自己定价,赚取巨额的中间价和年费。
这妥妥的是垄断。
希望以后能够把学术资源收归国有,让知识付费不再高昂,用以创造更大的成果。
今天截图为证,坐等降价。
杀大户!杀大户!杀大户!
知网公益化了吧,下载论文免费,成本国家承担。作者可以选择付费,费用付给作者本人,但受国家资助的项目必须免费
花着纳税人的钱做出的研究还要再花纳税人的钱买一遍,除了养肥知网这种食利阶级之外没任何意义
一个造福全民的工程,最后搞成这鬼样子,也是服了。
都不必看下面的回答,看看这个问题的关联时间线。
就知道为什么天下学子苦知网久矣了。
令人惊讶的是,逼过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学生,那么多诉苦反抗的声音,都没查他。
一直到了北大,中科院这个机构也受不了了,才开始查。
我想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知网的这种公司或机构,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却没被查。
这是让知乎所有不同阵营都喜闻乐见的事情,可以说很难得了。
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知网
这说明国家机关在动摇国本的商业机构面前后知后觉,对垄断没有预警评级机制。
知网可以破产倒闭吗?
低买高卖,二手商狂撸羊毛,查的好
问:“知网是什么东西?”
答:“蜘网就不是个东西!”
天临四年,知网被查。
坐地起价,狮子开口,活该被打。
严查,至少对于普通的学生可以省一点点钱,
直接国有化算了!
很喜欢翟博士的一句话:知网是什么东西!
算得上是一个巨大进步了,后面看怎么具体处理了。
搞知识垄断,搞的大家苦不堪言。
天下学子苦知网久矣。
我的评价是,开香槟。
求求了!收归国有吧!
不求免费,只求降低费用,查重真的太贵了!
这体现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民主,民众在网络上对知网的垄断行为纷纷吐槽后,官方不因为知网是中国最高学府的子公司就不闻不问,而是顺应民意进行调查处理,这将给老百姓更大信心和满足感。
看一下知网的身份。
插一下我以前的回答。
有人说知网收费低了会影响作者的稿费,导致作者没有创作的动力。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知网对每一篇博士论文的稿费是 100,硕士应该是 80。以我身边人的概率来讲,估计没几个领的,包括我在内。博士毕业时没有领着钱,后来做完博后回国,好像超期限了。全国也没有几个硕博研究生是为了这一点稿费岂写那玩意。当然知网的人,如果我搞错了,可以私聊我,补我这 100 块钱,我充个知乎会员用。
知网对于文科的人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毕竟国内好多人文社科的期刊论文都是以中文写的。但是也不是没有破解之术,可以像国外学习,出版社提供文章,不需要上知网。理工科用知网,主要是下载学位论文的,大部分学术论文以及国内的一些期刊也都是有英文撰写的,在出版社的网站可以下。中科院实际上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学位论文库,中科院的学位论文在知网是没有授权的。此外,知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查重。但是也不是没有什么替代品。
知网是啥?
![](data:image/svg+xml;utf8,)
就垄断一个问题么……
还有侵害这么多科研人员的版权呢?
咱小子也没别的意思,
就是想看看知网这的大烟花。
一
首先,我想普及一下 “垄断” 的具体概念。
《反垄断法》中规定的 “垄断” 行为主要包括: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之前,阿里垄断被处罚主要是因为第二项,也就是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一次,知网也是因为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反垄断法》第六条明确规定: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
第十七条规定:
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一)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很明显,知网屡次上调价格就是一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
二
那么,什么叫 “市场支配地位” 呢?对于经营者的市场支配地位的判断,有两种方式:认定和推定:
1. 认定:《反垄断法》第十八条:
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
(一)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二)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
(三)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四)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五)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六)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
2. 推定:《反垄断法》第十九条:
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二)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知网,作为世界最大的中文期刊论文数据库,在学术论文收录和搜索领域是绝对的老大,在该市场的市场份额远超过二分之一。
早在十八年前的 2004 年,根据 CNKI 工程市场工作报告,知网的产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中国主营市场占有率已达到 95%,市场份额在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之上。
三
假如,我们说的是假如啊,假如知网被立案调查之后确定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即垄断。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
根据《反垄断法》地四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根据我能够查询到的数据,知网隶属于上市公司同方股份,根据同方股份最新的年报显示, 子公司同方知网 2021 年营收为 12.89 亿元,也就是说,知网最高可以被处 1.2 亿元的罚款,最低罚款是 1200 万。
知网最大的问题就是垄断!!
《反垄断法》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第十四条 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三)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第十七条 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一)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二)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三)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四)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五)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六)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七)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本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知网主要涉嫌 “达成垄断协议” 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知网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每一个写过毕业论文的人都不会得出否定的答案,每年毕业季,淘宝购买知网账号查重的费用贵得离谱,人多的时候,查重还得排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学校订阅的知网,论文检测服务并不对个人用户开放,学生只有每年毕业论文提交时,教务处才向各个学院定额开放中国知网 “查重” 服务。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七条,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显然,知网妥妥地在滥用它的市场支配地位。
另,知网规定:“用户如违反合同约定,向本单位以外人员提供检测,应承担违约责任,我公司将解除合同。” 可见,知网不仅限制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对知网论文检测功能的使用,还限制学校向第三人提供检测,又是妥妥的垄断协议。
知网有难,全网点赞 !!!
让我看看有多少靓男俊女同意这句话!!!
普天同庆!!!
恶心!恶心!恶心啊!
我根本没感受到正义的制裁,我只觉得一众网民被人当枪使了。从前阵子微博热搜知乎热搜各种造势热度一直不降我就看出来了,这事儿必然是背后的利益集团在神仙打架。这不是学生和科研人员的胜利,这只是知网在和其他利益集团中博弈失败罢了。
你麻麻的,从我在学校那会儿就一直有人在喊知网无本万利,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为何现在才集中爆发?民众的声音,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能被听到。
迟来的正义,还得让人感恩戴德,夸一句青天大老爷,我呸!
我翻开回应一查,这回应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彻底整改” 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几个字是 “我就不改能咋地”
坚决支持,全力配合。
要是被罚,我可没钱!
知乎用户 贝壳财经 发表 总结了一下情况,是这样的。在 2022 年之前,中科院采用统一集中采购模式,一年买一次,所有院所都可以使用一年。 2021 年协议结束之后,中科院就没续订了。知网和中科院商定把 2021 …
知乎用户 Jimmy 发表 这是知网在知乎上最受侮辱的一问。 知网虽然文章质量普遍不高,但好歹也是个正儿八经的学术文献库好么,上面的论文也算是正常的学术讨论。知乎现在随便讨论个有争议性问题有几个人能好好说话的? 现在在知乎上谈学术问题,你觉 …
知乎用户 罗罗 发表 1200 亿赔不起,那就打折 120 亿。要是再赔不起,那就关闭服务器,宣布破产,卷铺盖走人。这只是气话,并不一定是现实。 没被起诉之前,那都是肆无忌惮,狂妄自己,甚至无法无天。被起诉就处处装可怜,装弱势群体。 对 …
点击上方****“墨香学术”可以关注我哦 堂堂的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网了?这个每年要把几百万大学生割一茬韭菜,甚至连北大、中科院也要当肥羊,年年涨价,不用还不行的知网?背后到底是谁? 是该回答一下翟博士的灵魂之问了。 一、知网的来龙去脉 知网也 …
学术“侦探”挖出2000多篇论文造假,中国作者是最大买家 记者:刘如楠 科学网 2022-01-25 “论文工厂”的冰山到底有多大? 自2020年起追踪以来,著名学术“侦探”Elisabeth Bik团队至今已经发现了16个“论文工厂”及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