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二舅” 视频原型患脊髓灰质炎,视频拍摄者是其外甥女婿,此事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知乎用户 巴依老爷 发表 如果作者的初衷只是治好自己的精神内耗,那他大可不必拍摄这个视频,可是他是一个专职自媒体人,他巧妙地抓住了当下蔓延在城市小市民之间的焦虑与压抑情绪,描绘一个底层农村人 “不幸又不屈” 的生命轨迹,试图让大家在 “自上 …
别乱喷,这是真的好文章,立论之正在最近的官媒评论中当属一流。
我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如果没这个时间的话,只看我摘录的这几段,也足够了。
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往事不可追。“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
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农民日报这篇文章其实写得极好。
看最后一段,立足点在农民的制度保障上了。说到了要害。
二舅” 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
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坦白说,比很多蹭热度的媒体写得情真意切多了。
文中点名了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士保障难题。
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再看这段,二舅治愈了我们,谁来治愈二舅了?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中国的农民一直是最吃苦耐劳的人民,但是也不能总是吃苦耐劳吧?
也不能总是懈怠对农民的利益吧?
我作为农民子弟,家里人一直都有看报的习惯,第一次知道有《农民日报》,的确孤陋寡闻,侧面也看得出《农民日报》多么没有影响度和没有话语权。
上班摸鱼时候,我认真看完《农民日报》这篇文章。写得真的很不错,最起码不回避农村老人所面对的困难,中国农村面对的困局。
不回避现实问题,竟然是我对现在中国媒体特别是官媒的最低要求。即使是最低要求,多少比《农民日报》名头响得多的官媒,每每面对现实问题,要么缩头乌龟,要么乾坤大挪移转移矛盾,最下作是使用春秋笔法。
回到《农民日报》这篇文章。看了两遍,竟然有点感动。终于不再是千变一律的 “感动”“治愈”。
真的建议,没看的朋友去阅读这篇文章,千万别被带节奏的人给带偏了。
官媒的公信力的确不断下降,但是我们不要漠视一些为 “二舅们” 呐喊的声音,哪怕那些声音泛起微不足道的波澜,即使这样,站在岸上的我们还是投以石子,回应那些波澜,以期形成波浪。
谢邀。
农民日报最早那票是在延安学习过的,办报初心是 “一个鸡蛋就能换”。
现在看来,水平确实和二流不一样。
农民和农村是我国工业化的成本。
但很多喜欢鼓吹工业化的人不愿意聊这个。
实现工业化确实是我国的现代道统之一,这是个不争的方向。
但这个方向的出发点要梳理清楚:
追求工业化,是因为这是现代社会的力量;
我们需要这种力量去保护自己,并让生活更好;
因此在前期投资严重不足的前提下,不得不用尽手上一切资源,例如采取农村反哺城市,农业输血工业。
最直接的是农产品剪刀差,间接且持续到现在的是城乡二元制。通过制度化隔离,把对农民农村的投资压低,治理成本甩给农村体系自我消化。
01 年农村税改之前的三提五统是个典型。
点燃三农问题的名言是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这句话的根源是荆州监利县。
00 年监利县全县的城乡居民存款余额是 13.7 亿元;经过两年农村税费改革后,03 年增加到 26.9 亿元。
该增加量相当于 49 年至 00 年该县的总和。
湖北农民代表辛喜玉(这个真是代表,丹江口库区)有句名言:
“过去不仅有企业办社会,农民其实也在办社会,‘五统’里涉及的教育、民政、民兵训练等事业,本应由政府拿钱的啊”。
市民的事,政府拿钱;农民的事,政府收钱。辛代表这句感慨,其实精准道出了城乡二元制的核心。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只是必要的手段,不是目的。
单纯 “为化而化”,后果就是无法面对二舅们。
我国农村残疾人六千余万,其中贫困人口至少四千万。经过十年扶贫,待脱贫农村残疾人口依然有两千万(《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
说实话,城市里的残障设施基本都是摆设,农村残疾人的艰难可想而知。
城乡居民(其实就是农村和城市底层)的各类保障属于兜底线,养老金每月一百多。
一亩地一年利润一两千,于是农村偏老人口依然在打工。我国 50 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有 6800 余万人。
你向他们炫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宏伟,挺没劲的。
有成就,而且是历史性的。
取消农业税和新农合新农保,前者是 2600 余年的皇粮终于可以不交了,后者是中国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整体纳入了国家保障体系。
所以我觉得我国在 09 年才算全面走进现代社会治理。
但也确实不够。
我国的乡村振兴,总体上还是兜底补助加固定投资。
有饭吃,然后修路。好处是保证底线,同时增加农村资产的投资价值,有长期发展潜力。
坏处是福利性质偏低,多数农民还是要通过较高强度的劳动来谋生,没有退休概念。
欠账只是补了一点,这批劳动力依然无法退出市场。
二舅们将来会不会更好,我不确定。
虽然有县级城镇化的新方向,但本质上还是争夺人口。
35 年要求 1.5 亿的新增城镇人口,城里人是生不出来了,就是让农民进城。
合村并居、土地置换、分散的农村医疗教育资源集中小城小镇。有的力量拉你,有的力量推你。
肯定不是无条件进城。法理绑定的农村土地经过置换后货币化,变成一套房;低生活成本的农民摇身一变,从自雇、流动雇佣转向他雇、本地雇佣,一名光荣的小城市民。
只要在这个过程里行成了房贷和生活固定开支的缺口,这批劳动力就要继续待在市场里,成为新兴城镇的燃料。
于是一边大家为二舅们感慨,一边二舅们继续扛起钢筋。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一篇好文章。
简单总结和发挥一下。
第一,历史上,农民供给劳动剩余,以价格剪刀差托起了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保障了国防安全,也为改革开放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第二,农民群体做出了上述贡献,但对个人而言,这意味着长期的辛劳,并且,处在这一历史的位置,某种意义上并非是选择的结果,而是出身的结果。人都向往舒适的生活,如今他们虽然已经与历史和解,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
第三,近年来,国家在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巨大,不平衡、不充分仍然亟待改善。
**这些都是铁一般的事实。**今日生在长在城市里的诸位,没有一个不从收集农业劳动剩余中获益。
最后,普通人可以因二舅感动,为二舅共情,联系自身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但官方、体制内不同,服务人民的总体福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应尽的责任。
如果 “二舅” 们生活水平不高,应该感到的是如芒在背;如果存在 “二舅” 们竟生存困难,应该感到的是耻辱。
全社会对 “三农” 问题的关注,怎么大都不为过;农民医疗和老年保障,怎么加快提升不为过。
不能去学资本家那样,想着等他们去世成为了历史,就不用补偿了。
比二流报纸好多了
就冲这句:二舅治好了我们,谁来治好二舅。
当赞!
这篇文章立意还是好的。不像 “治好精神内耗” 鼓励别人逆来顺受。
“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
可是,这种话也只能说说。为什么一直实行不起来,就是因为阻力太大了。
明明体制内 “懒汉” 最多,却说防止养懒汉。
国家发改委称「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其中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为什么个人反感原视频?
因为底层越逆来顺受,就会被剥削的越厉害。
我们爱好和平,但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被欺负的一方不应该靠『妥协』求和平。
他批《武训传》也是这个原因。
很多朋友其实不愿意点开文章看,就着题目就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我大约能理解这种心态,从题目可能大致推断出作者想说什么。但不是所有文章都是如此的。
这篇文章就是一个不同,我把原文放出来,我觉得写得很实在,提出的建议也是切中要絮的。
我的感悟见引用部分文字。
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 “二舅” 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 7 月 25 日在 B 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 B 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 1600 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人们的共情机制。“二舅”之所以能 “火”,固然离不开视频创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拍摄手法,也是因为“二舅” 这个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于远去故土以及家乡人事的记忆。近些年反映农村生活、文化的爆款产品不少,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影子。一个本来可以跳出农门的 “天才少年”,因为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 打针致残,人生轨迹至此不同,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 “我” 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 “他” 远方叔伯中那个 “特别有文化” 的大爷…… 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总能发现一些共同的品质,文中用缩影其实比较贴切,二舅这个人物形象也能照射出很多人的影子。拥有天赋,你选择怀才不遇,或是不屈不挠呢?
“二舅” 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这段话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很多朋友就是说二舅是一个现象,但是现象背后的缘由与解决方法没有被提出。那么这篇文章在尝试直面。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农民日报这个文章的重点还是议的部分,就是要不断关注三农问题,切实做好农民利益的保护。
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 “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 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往事不可追。“二舅”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 “赤脚医生” 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这个文章结合了 “乡村振兴” 的主题,不仅是对二舅精神的重述,也是对以后不要再出现二舅这样的人的希望。回到题目上,读懂二舅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该文的核心。
所以其实写得还不错,大家应该看完全文之后再评价。
这篇文章真的是好文,值得大力推广!
对比 人民日报旗下的侠客岛评论文章《二舅活出我们向往的饱满人生》,读完令人愤慨,甚至一口老血差点喷在屏幕上。请问,这篇文章的作者真的向往 “二舅” 这样的生活吗?“二舅的人生真的就饱满吗?他真的是广大老百姓所向往的吗?饱满的人生难道不是在社会中有尊严、有底气地活着吗?饱满的人生难道不是拥有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富足的生活,安享晚年吗?请问 “二舅” 除了拥有积极的心态之外,他还满足了哪些呢?
难怪王朔说:“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 他们自己成为了 “炫富周某的大伯”,岁月静好,高高在上,衣食无忧;却想着让广大的老百姓来当 “二舅”,负重前行,接受现实,永无翻身!
而《农民日报》的这篇文章「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道出了真实的农民现状,立意之深,纵思之广,实属难得!
难怪伟人毛主席说人民日报是二流报纸:
《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文章说:
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请所有的中国人不要忘记了新中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哪些人付出了献血和泪水?新中国又是如何建设起来的,又是哪些人无私的奉献了一生的辛勤劳动?
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人一辈子的劳动成果又被谁窃取了?这些劳苦大众又得到了什么?他们的子孙后代又得到了怎样的待遇?为何他们的劳动成果(国家资产组成的国企)却被分给了那些少数人(国企改革私有化给少数人)?劳苦大众真的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吗?
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
农民特有的优良品质值得传承,更应该给予照顾有优待。因为苦难不应该被消费,而应该是让所有的苦难变得更加的温暖,让中国贫民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事实上,农民日报写的很诚恳。
二舅治愈了我们,谁来治愈二舅?
如果原文案不是阴阳怪气,不是讽刺阿 Q 精神而是在煲阿 Q 鸡汤的话。
它仅仅从内审的角度去解释个体所遭遇的不幸,又仅从内部辩证,自我谅解来企图化解二舅个体的矛盾,将矛盾螺旋归结于单一个体,以求达成内部的合理。并还企图将其照应到每一个人身上。
它没有从外部环境与个体愿景的角度对立统一的分析二舅的遭遇,没有注意到矛盾的实质是外界对个体的压迫,没有将矛盾螺旋摆到外界环境和二舅个体的对抗与妥协。
无论是它故意忽略,又或者是不敢这么做,无法否认的是,仅从农民本身的客观角度入手,至少从改开到 2014 年的时间内,也许是二舅最活跃的三十年内,其实农民无论是生活,经济,甚至是政治(基层民主)条件是越来越好的。然而这绝对不是农民自我释然带来的,也不是什么时代的恩赐,这个矛盾螺旋上升过程中,伴随着血与泪。
农民日报显然是认知到这一点的。
马克思在批判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提到个人的自由,最关键的是环境容许他追求自由。
读懂中国:需要读懂三种人。
不同媒体的差距挺大的,为《农民日报》点赞。
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农民!读懂了胡编就读懂了精英!
读懂了联想就读懂了买办。读懂滴滴就读懂了卖国贼!
A、《农民日报》: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农民!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真是好文章,立论之正当属一流。
农民,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语出《谷梁传 · 成公元年》: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四民。
《农民日报》这篇文章。写得真的很不错,最起码不回避农村老人所面对的困难,中国农村面对的
困局。现社会存在千千万万个二舅,也存在千千万万的周公子,这便是现实社会最讽刺的地方吧!
二舅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二舅?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
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
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
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
如今中国的繁荣昌盛是劳动人民泥腿子一砖一瓦一针一线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拼命干出来的,不是
小布小资们的无病呻吟矫情得来的。二舅这样的人才是中国的底色,是我国千千万万个劳动人民的
群像代表,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他们勤劳真诚乐观,否定和侮辱二舅,就是否定和
侮辱工农无产阶级。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
很庆幸在这个时代,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
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
工农联盟建立的国家,工人和农民社会地位一定很高吧?
工农地位为何不高?简单讲:因为有文痞!因为有工贼!
B、《胡球时报》:读懂了胡编就读懂了精英!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些人的心里,胡编是精通做人的典范。
他胸怀大智,心盛大事,心智健全,精力充沛,凡事凡物凡人,都要激扬文字,说三道四。
虽然八面玲珑,左右骑墙,总算行航致远、安全着陆。
引领舆论场这么多年,时有翻车,遭人病垢,很快他能满血复活,继而又胡编乱造了。
胡编是利令智昏了,才说出什么 “贫穷是万恶之源” 的鬼话来!
胡编们是先富起来了。我们穷人们眼巴巴地等胡编们来带领我们后富。
这左等右等怎么也等不来。于是,我们到处寻找胡编们。
从南找到北,从西找到东。怎么也找不到他们。后来,我们从相关报道中才发现了他们的行踪。
原来他们早已经腰包里揣着金银财宝移民到他国去了。
这个世界确实不公平,不公平就不公平在,最需要公平的人,太善良,太老实,不为自己说话,也
没人帮他们说话;而明明是破坏公平的人,却天天装出一副为民请命的 “清流” 模样,以公平为幌
子,给自己屁股上的封建纹章招魂。
现在确实有很多人先富起来了。但有几人先富帮了后富,有几人真正做了点善事?
一方面为富不善,一点阴德都不积;一方面穷奢极欲,奢靡的像块烂肉。旧社会的一些富人还知道
积点阴德,以蔽子孙,现在中国的富翁就认钱,什么也不信,连子孙的阴德都用光占尽!
胡锡进只是一个标本,一个活的精英标本,还没进历史博物馆。精英无耻:以当今为最。
精英媒体人苟且:有权贵的喉舌,有资本的喉舌,有买办的喉舌,唯独没有人民的喉舌。
国家要共同富裕——
掌握了话语权的官僚和买办们把共同富裕污名化解释。
什么公有、私有,在他们看来根本不重要,通通都可以是我有——
胡编何人?简单讲一句话概括就是两个字:文痞!
C、《人民群众》:读懂了联想就读懂了买办。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联想柳传志们是什么问题?简单讲一句话概括就是两个字:工贼!
又当又立和不识时务是联想柳教父的思想问题。
奴大欺主是联想柳教父和高管团队的品格问题。
联想奉旨乞讨:
先富了起来,甚至为肮脏的原始资本积累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不是因为柳教父的能力,而是当时国家需要一杆旗帜,驱动更多的人通过国企私有化、引入海外资
本的方式推动把国内的蛋糕做大。
联想是全球第一大电脑组装厂,本质和恒大类似。
差别在于:联想主要组装电脑,恒大主要组装砖头。
一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这就是柳传志们只干了个搬运的工作,国家也会让其获得了远超其努力的收益。
柳传志们,把国家的企业变成自己的企业,这还不够。
不愿意好好的经营企业,倒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私人提款机,盈利发给 “团伙”,问题和亏损留在那
里,以后都是大家的!人才啊!
联想过去低配高价坑国人、补贴外国人活得很滋润,带偏了无数科技新型企业。所有的企业都希望
通过 “新模式”“新的代工方案”,赚取高额利润,谁又愿意去搞艰苦的科研投入,赚艰难的钱?
联想一直打产业报国的爱国牌。
1994 年以来政府和社会大众举国之力支持联想,以高于市场价 10% 到 20% 的价格让你中间商赚足差
价,结果联想集团还把搞得负债两千多亿?
这就是联想的产业报国?
联想成为了一个装机工人,连续几年技术投入在 2% 左右,在所有高科技企业中几乎垫底,真正高新
企业的耻辱。
**简单说:**联想的基本盘就是靠政府采购和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支持,才活下来而且活的好。
说难听点:单靠柳传志,联想屁都不是。早就关门破落户了,还装什么商业教父?
问题是联想并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我已经大而不倒而且已经掏空企业随时准备跑,"我是全球
企业,我想干啥干啥"。
滴滴事件就是典型的奴大欺主事件。
在中美关系严重对立的时刻:滴滴干的事有多恶心多恶劣,柳家心思路人皆知。
柳教父们传的什么志?
我看你骨格清奇,我有一本如来神掌:
第一式,如何卖惨?获取同情取利。第二式,如何装逼?获得国民尊敬。
第三式,如何合法掏空企业。第四式,如何合法抢劫社会。
先教你前四招。你要学吗?
是掏空企业的《企业家掏空企业发家致富传》?还是《从中国商人到全球资本家的搬运大法》?
人剑合一:都是剑人!都是人才啊!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路!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任何没有群众基础的东西都会走下神坛。
百年觉醒,百年轮回。风起于青萍之末!
消除阶级鸿沟是人类一直以来不间断的政治文明探索——
二舅治愈不了精神内耗,但是共同富裕可以!
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
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
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
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其实不要急着喷。
看一下《农民日报》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好诟病的地方。
最近二舅这个视频火了以后,各平台网友,各自媒体、up 主都在讨论,甚至是很多官方媒体都下台评论。
甚至我见到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单位已经开始组织学习二舅精神活动,组织集体观看。
我说过这个视频火到这种程度,其实是完全脱离作者预期的,
一旦火到这种程度,就会出现异化,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也会在不断传播,
加上与时下各种社会、经济状况结合,
再加上官方下场赞扬的结合,会不断的异化。
我认为这种异化,导致的网友的各种情绪,感动、不满、愤怒等等是不能完全怪作者的,甚至本就不该怪作者。
作者作为一个个人,最初只是基于自身的情感,作为自己作为一个自媒体对于情绪的把握,想把二舅的生活,人生,厉害的地方等一系列东西给展现给大家,依靠一些情绪价值带来流量,
我是理解的,因为我在生活中也遇到了类似的人,他们生活底层,但是真的有过人之处,而且有韧性,有时候我也十分想把他们的厉害给展现出来,但是苦于没有机会。
但是,之后这些内容的广泛传播,使得一些东西脱轨了。
这个脱轨,除了与时下的一些割裂的社会状况有很大关系以外,
我觉得更多的原因,是一些官方媒体的报道,以及把二舅当做一个典型示范加以赞扬,并且广泛传播的人、平台。
有没有想过二舅为什么会传播的如此之火?
因为他是平台主推的,是平台在推,而平台为什么在推,是因为这个形象符合现在当下社会环境下的正能量的价值观。
所以,不是你总是能刷到他,而是有人、有平台在刻意的推。
这种推某种程度上是在传播一种价值观。
包括,为什么各大官方媒体频繁的写这件事,因为他们也在塑造一种正向的价值观指引,
甚至塑造了所谓的 “二舅精神”。
这才是这个视频开始被大家诟病的主要原因。
把二舅精神作为一种正向能量的,需要大家学习的标识而被广泛流传这件事是大家诟病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说不该怪原作者,因为这已经脱离了他的范围,
我更不爽的是让他被作为一种精神大量宣传的人。传播它本身让我讨厌。
因为,这样会让大家觉得,这是在赞美苦难,这是 guan 方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接受苦难,接受自己的生活,不要去抱怨,不要去回头看,要乐观。
作为大众,听到 guan 方这样的立意,你会开心么?
所以大家会愤怒。
我昨天看到有单位在组织学习二舅精神,观看二舅视频,
我真的是满脸问号。
我发现,现在有个很奇怪的毛病,那就是太爱上价值。
一个东西一出来,一火,就要扒出它正能量的地方,然后塑造正能量形象,上价值。成为典型,去宣传。
这是什么破毛病?
总是给一些过得很普通,甚至很不容易的人,一个无名勋章,是什么意思?
我反而觉得,过度上价值,只会让那些普通人更加的有无力感。
这本质上就是苦难赞扬啊。
(此处略去很多话。)
现在回到《农民日报》这篇文章上,这篇文章我是一点不想诟病的。
我非常理解媒体,一个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作为媒体大概率会写的,所以农民日报写二舅没什么问题。
这篇文章的立意角度其实还是不错的,他把立意立在: d18 大以来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差距问题,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关注农民福祉、制度保障,全民推动乡村振兴。
我认为是没问题的,
而且,我也希望那些蹭二舅事件热度的官媒们,要写二舅也就只有从这个立意角度去写,
请不要塑造、赞扬二舅精神,谢谢了。
读懂了一半,就是水可载舟。另一半,是水可覆舟。
靠一个矫情青年的照猫画虎的视频就能读懂农民?
现在这个季节要补肥了。
玉米差不多一人高,叶子带着很硬很细的绒毛,你单手拎着二三十斤的化肥,化肥释放出难闻的气味。
你要穿进玉米地中,皮肤承受着同时十几片玉米叶子的骚扰,绒毛钻到脖子里非常难受,温度三四十度,偶尔玉米叶子划开了皮肤,化肥沾上点儿就是刀扎一样。
记住,所有的身上的不舒服,你都不能碰,因为你不想你的皮肤跟那些东西起反应,会带来比原来的不适痛苦十倍的感觉。
大部分年纪大的农民都有基础病,他们是拖着病身去钻玉米地的。
你悠然自得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吹着空调,喝着茶水,点开一个视频,眼睛里眨巴出来一点眼泪,你就读懂农民了?
你还是朋友圈里秀三伯吧,起码还真诚点。
毕竟是农民日报,还能替农民说几句话。
毕竟是官媒,不敢说太多。
我不是体制内的,我也无心进入体制内,我可以说。
你爷爷一犯错,我爷爷就会去要饭。你伯伯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我二舅就会穷苦一辈子。
关于二舅的任何评价都没有任何意义,看清楚,任何。
无论你站在什么观点讨论,带有怎样动机,是想无限拔高造神亦或者阴阳怪气……
都没想到过,现在公众眼中的 “二舅” 并不属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只是镜头下的角色。
二舅从来没有开口表达过自己真实想法。
那么任何人随便赋予他什么意义,就是在纸上谈兵。
这几天全网都是二舅,真是看不下去了,各执一词吵来吵去有啥意思?
你们还不如去讨论大雄有了哆啦 A 梦为什么不去征服世界呢。
从我个人的角度上说,这篇《读懂 “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对得起这个标题,也对得起“农民日报” 这四个红头大字!
“二舅” 只是一个缩影——
一个类似二舅曲折人生的缩影!
一个二舅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帮友邻的缩影!
一个身上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的中国农民的缩影!
不过,如文所称,在这个注意力时代,“二舅” 的故事终究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
而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才是我们每个人持续关照的永久性热点!
何况,老龄化不只是城镇人口面临的问题,农村老人的生活可能更需要关注。
看来农民日报确实比人民日报专业,最起码农民日报目的清晰为农民发声。人民日报可能因为人民太大了,人民富豪是人民 某周劼也是人民 农民也是人民 娱乐太子也是人民,人民日报不知道为谁发声只能为钱和权发声了。
“二舅掏光了半辈子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却开心得要死,这就是中国式的家长,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卑微的伟大着。”
突然觉得这句话或许已经误打误撞从某种意义上读懂了农民
在迷惘且憧憬的年纪,诚然理解不了,只是或许 30 年后,我便也成为如此,依然是卑微而又伟大。
二舅本身的坚韧意志还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那么说说 “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的几点思考
1. 二舅身在农村,不能说二舅是农民。
农民 (拼音: nóng mín),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语出《谷梁传 · 成公元年》:" 古者有四民。
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四民 " 。
二舅并不总是从事农业生产,所以不是典型的中国农民。
他主要从事木工、修理等工作,是木工、修理工程师。
也是《谷梁传 · 成公元年》中的工民。
不能仅仅因为二舅身在农村,就说二舅是农民。
2. 理解
读懂提供的仅仅是情绪价值,而仅仅提供情绪上的理解。
不在实际上予以农村、农民群体资源支持。
3. 二舅爆火离真正读懂中国农民还差多远?
差得远。
①爆火问题。
视频的爆火,一定程度上是受众的猎奇心理在起作用。
受众看了,读了,懂了,然后事就过去了。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随着热浪过去,很快就有新的热点占据热搜,记忆怕是只有 “⑦秒”,受众怕是无暇真正读懂二舅,更无暇真正读懂中国农民。
②“读懂” 也是个问题。
现实是网民早就读懂了农民。
在理解层面上,农民真得有必要被单拎出来解释么?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自建国以来大致以年 0.6% 的增长率递增。
大多城里人的上一代、两代大多也是农民,而中国偏偏有隔代亲的传统。
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农耕文明是刻在中国人 DNA 里的,农民是最容易被读懂的群体。
③中国农民真得需要被 “读懂”?
我们来看一些文章中的解读,说二舅身上体现出中国农民的老实本分、善良隐忍,这个不假。
但问题是此论断需要单独读懂?
中华民族的民族标签不出以上的形容词。
国际上,但凡与中国不交恶的国家对中国人的评价基本也不外乎于此。
那么,中国农民何须被额外读懂?
④二舅爆火与真正读懂农民是悖反的。
二舅毕竟只是单独一个人,离群体特征差得远;
典型的农民显然更老实巴交,与土地的渊源更深些。
他天赋高,他就读小学、初中的同年同级年产一个第一名(并列再说);
他命途舛,扎了针不幸发生;
他心思活,做木工走北京去部队经历颇为丰富。
如果要选中国农民代表,他恰恰不能作为典型的农民被选出来。
如果硬说二舅是农民,也是集诸多特殊性于一身的农民。
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个读了大学做高中老师而最近恰好内耗的外甥。
写下不错的文案做出得体的视频,如此有他的视频在信息纷飞的互联网中爆红了。
爆红意味着特殊,迎合了流量的胃口,其爆点在故事的特殊。
这种典型当然得抓,但是就怕只抓特殊面。
顺势将对二舅的解读延伸到农民群体,实属挂一漏几万万。
爆红的二舅最多让人读懂二舅,离读懂中国农民差得远。
在此反问一句,倘若提起中国农民,大多数人脑子里想起来的是二舅。
几万万中国农民怕会不会答应?
4. 二舅本人希望被读懂么?
可能吧,从照片上看,二舅配合了拍照,但这拍照是不是碍于情面,无从得知。
也可能无所谓吧,以他年轻时走南闯北的经历,聪明的脑袋,怕是已逻辑自洽身心通透了吧?
他看得那么开,何须被额外的、不相关的人读懂?
您想,二舅那般光景也有 40 年左右了
(为作者的妈打家具,作者大学毕业现为高中老师若干年)
周身上下的事,附近十里八村的人知晓得也七七八八,附近的存在够营生了。
他目前不太懂网络、流量,好像也挺好的。
5. 能读懂中国农民的,大多早已懂得。
对于中国人或者中国农民的解读早已有经典作品在坊间流传。
相比较于十一分钟、两千多字的碎片事实的堆砌,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等系列作品显然更有助于读懂中国农民。
![](data:image/svg+xml;utf8,)
而《乡土中国》已经出版了 70 余年,历经几代人的传阅与印证,还在口口相传。
近来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也为人们读懂中国的各个职业人群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详实的资料、丰富的样本迸发出的共通点显然比二舅单个人的资料更具科学性。
而且,经典著作不挑读者。
所以,能够读懂中国农民并不是一件稀奇或者有成就感的事情,因为过去一直存在读懂中国人、中国农民的资料,一直存在懂农民的人。
再者,我们甚至还可以追问;
每年评出的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不乏中国农民的身影,他们的事迹可能更励志、更官方、更正能量,“成就” 获奖者的是不是更艰苦的环境、境遇、更困苦的人?
读懂中国农村、农民的窗口一直在,农民一直在被理解、被读懂。
6. 读懂后做啥才是重点。
一定程度上而言,在这读人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因为它不准确而且多变化,颇有难度,可谓费力。
又因为读要拿走当事人的信息,但反馈往往伴随当事人被冒犯、被窥探的感觉,是谓得罪人。
尤其注意的是,表面上来看,它没有产出,就像是学习。
唯分数论,教材读懂了未必能考出来分;
唯实用论,教材读懂了未必能使用得当。
读懂一个人难,因为不可量化;
读懂一群人更难,因为不可量化的多重叠加;
于此而言,为群体做些事就简单多了。
读懂不是目的,用好供读懂的资料,促进当事人发展才是目的,毕竟,人家丰富了你的认知边界与生命体验不是。
说的没错
但我为什么要读懂中国农民?
不应该由应该读懂中国农民的人读懂吗?
我就算读懂了中国农民,对他们也没啥帮助吧?
菜不管便宜还是贵,我都不会怪到农民头上去
我上班被 pua,也不会想到这和农民有关
我爱的女人不爱我,这也不怪农民
相反
尽管我不懂农民
但我同情农民
我热爱农民
最后
谁能把我的户口改成农村户口吗?
这是一篇很有人性、很有温度的好文章,《农民日报》的确比《人民日报》好。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
几天前,刚在知乎看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还有对这文章的批判。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文字只是文字,效果没出来之前,文字啥也不是。
也许赞同麻痹苦难,也许嘲笑激发斗志,
实实在在的得利才是真的。
五十年前,因为穷,苦一苦人民。
五十年后的今天,富裕了,就别说人民再苦一苦吧。
大家都知道有坏人,坏人在捣乱,却为什么躲避呢?
不打坏人的自说感动,有啥意义呢?
再苦的那年代,老百姓还能说:告诉红军,给我报仇!
=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进出的门敞开着,
一个声音在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
你还别说,那些贪官污吏都喜欢欣赏催泪影视,唱忆苦思甜深情老歌曲。比谁都动容。
第一次关注到衣戈猜想这位 UP 主是他的这个视频:
文案非常活泼略带戏谑,
但是确实穿插了很多硬核的知识。
有点无厘头的感觉,
但是确实趣味性这块做的非常好。
中国的青年朋友们还在精神内耗,但是摆在中国青年面前的问题则在不断增减。
摆在面前的第一问题是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的首要问题,有工作才能保障生活,才能发展自我,才有资格解决人生的其他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婚姻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健康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抚幼养老问题。
如果把精神内耗剔除出身体健康,而单独列出来,那么这个问题虽然从长远看来无关紧要并且对未来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短期内却极大的困扰青年们,让他们难以面对现实,做出选择。
而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就像摆在二舅面前的人生试卷,题目已经出来了,虽然很难,但是想要做出成绩,只能硬着头皮去答。想要通过躺平,摆烂,精神内耗的方式消极处理,完全没有作用。
拜托,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是众多群体的集合
如何能用一个人代表一群人的集合呢?
农民各种各样。
别当农民不会上知乎好不
也别当大家没见过农民。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
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二舅” 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
以上都是人民日报的原文,我觉得起码人民日报能在这次事件中,看到农民,为农民发出一点声音。
比其它的官媒要强一些。
日。
大日如来。
同时读懂二舅和周公子才算读懂 “一般的干部、一般的县城、一般的民众” 罢?读懂二舅却读不懂周公子?我那质朴的表兄,喝酒的时候都免不了一脸鄙夷:
弟弟啊,你读书读多了。
社会你不懂。
——他是错的。
——《农民日报》是否坚决的指出了这一点呢?农民日报高高在上,是否真的沉入到了 “社会你不懂” 的层级呢?
社会你们都懂。
你们在干茶么?
大伯、三伯要体面,就让他们体面。
要是不肯体面,就帮他们体面。
是好文章,高坐庙堂的老爷们读完后会微微眉头一皱,然后甩手把它扔开的那种好文章。
“…… 晦气。”
不是我泼冷水,到今天都还在学雷锋。
雷锋同志,是好同志。
但是,不能指望人人都是雷锋同志。
看二舅、看雷锋,真的解决不了当下任何事情。
不要遇到问题,首先想的就是思想教育,能不能多给点工资,或者把劳动法落实了?
tm 的,大家伙,只想过点平凡的日子!
少来那套正能量,谢谢。
文章,我读没觉得有啥新意,我说一个名言:“河南是什么样的,中国就是什么样的?”。
这句话来自白岩松,多正道啊?
中国缺少所谓 “清醒”、“正能量” 的文章吗?
全国烂尾楼、河南银行,解决又没解决,和这文章一样糊弄谁呢?
有本事,把房地产经济救回来啊。
不好意思,我不看这个视频也很懂,我特么就是农村户口我还需要懂别人?
我有几个观念可以充分表达我的态度
如果周围有人要投资搞农业,我就心里默默的称他为沙 bee
如果有人劝我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等,我直接 “尊敬” 他祖谱
有人说自己是农民儿子,并以此为荣,我一般会祝他世世代代当农民。这时候他们就不愿意了,他们也找不出什么碴儿,只能来一句万能的我看不起农民。我认为他说的对。
农民本来就很苦了,农民也没说什么,毕竟想说也没有话语权,还是魏晋词,你们这些不是农民的,别打着农民旗号消费农民就好了。
农民是后富,但应该尽快富,毕竟先富富裕太长时间
看了文章很有感触啊,父母是农民,我也是,小时候都是干活过来的,现在父母也在家务农,只不过这几年机械化好了一些,不会像以前那么累了。
农民的晚年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没有社保,农村正常的只有新农合,医疗报销的比例也不高,养老基本上没有,对于农村的老人基本上就是靠孩子养老,负担不低。
其实养老这块还好,主要是医疗,这个新农合报销比例不行,我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些地方是可以买断城镇社保的,但是我家那边就没有。
现在大家都大谈特谈延迟退休,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老农民从生到死都没有想过能退休。
文章挺不错,但这个标题起的不太好。
读懂二舅就读懂了农民?
看来起这个标题的人是真不了解农村和农民。
一篇没什么槽点的文章为什么起了一个这么别扭的标题?领导起的?
以下是原文。
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 “二舅” 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 7 月 25 日在 B 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 B 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 1600 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人们的共情机制。“二舅”之所以能 “火”,固然离不开视频创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拍摄手法,也是因为“二舅” 这个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于远去故土以及家乡人事的记忆。近些年反映农村生活、文化的爆款产品不少,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影子。一个本来可以跳出农门的 “天才少年”,因为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 打针致残,人生轨迹至此不同,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 “我” 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 “他” 远方叔伯中那个 “特别有文化” 的大爷…… 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二舅” 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 “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 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往事不可追**。“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 “赤脚医生” 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舅” 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以上是原文。
认真看过之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很真诚,直面现实,关心农民。
我也觉得它说的没错。
(其他回答者你们最好看过这篇新闻后再回答吧。有些明显就没看过这篇新闻就乱发言)
难得还有说人话的媒体,还说得很对
农民确实这样,逆来顺受地活着,被忽视着,但凡饿不死就感恩,于是他们就会浓墨重彩地指着农民宣扬:看!这才叫美德!
《农民日报》这篇文章想表达的重点我总结下:
中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成果的背后,有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民像二舅一样的善良达观,坚韧自强,同时又抱有 “遗憾” 的个体组成。
他们积极的一面,坚韧,承受生活的不公平,为家庭,为社会作贡献,但他们遭受了生活的不公平只靠自己消化。
这是时代欠他们的,像文中写的那样 “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
“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
讲一个个体的例子吧,
我们村上一个男士,现在大概 50 岁左右,当年高考差一点,没有考上,精神有点崩溃不算严重,家里为了他读书也是付出了很多,但是无能为力了,最后他的婚事也拖的比较晚。但是他最后选择外出打工,几十年前有高中文凭还算不错的,现在听说他在浙江某个地方的公司当一个小经理,在那干了有几十年了。
另一个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不是我们村,而是一个镇下面的,我也是听说他是考试被顶替了,精神失常,也没有送去医院,小时候我见过,他年纪轻轻的跟着一群老人家一起学基督教,做礼拜。他总是傻傻的笑,挺着大肚子,有次摸了下我的脸我被吓哭了,因为在那种场合下,都是老年人,他确实显得很异类,前几年,我突然想到这个人,问我妈那个人怎么样了,我妈说都死了十来年了。
他们都是二舅的缩影,但是不可能每个人有一样的结局。
文章解决了农民养老,医疗,精神需求等问题吗?
认真读完了原文,没什么好输出的,这篇文章写的挺好的,
昨天老板刚好抽空和我们聊了聊中国农民,他说了两点:
1、中国农民的诉求很简单,就是吃饱饭。
2、中国共产党的江山,是农民打下来的。
这两点结合那些年农民的现状,恰好是因果关系。
所以接下里的五年计划,十年计划,还是好好想想怎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吧。
能够直面问题的文章在官媒越来越少了,这篇与以往不同。
你™跟我翻译翻译,什么叫™读懂了二舅,又什么叫™读懂了中国农民?
说实话,我对 “跟自己和解”、“读懂了 XX 就读懂了 XXXX”、“精神内耗”…… 这种小布尔乔亚词汇有一种天然的反感。
小布尔乔亚们矫情也就算了,你《农民日报》不应该是给农民看的吗?那你不应该说点农民听得懂的话吗?农民的苦难就农民的苦难,农民的坚韧就农民的坚韧,话有那么难说出口吗?
因为是在农村长大的,所以我对二舅的故事有一种很浓烈的熟悉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一种共同的记忆,好像几乎每一个村里有一个侧着身子拄着拐杖以很奇怪姿势走路的人,或者是单腿萎缩,要拄拐行走的人,一般还会有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傻子,这些人在网络时代都有一个听上去很美好的名字 “守村人”。
然而事实却没有想象那么美好,就像我对这个故事用的是 “熟悉感” 而不是 “亲近感” 一样,实际上关于他们的记忆却并不是不那么美,00 年代的农村已经像一个被吸的干瘪的乳房,只能流出血红色的乳汁了,每个人都为了一分一厘的好处争红了眼睛,现在流行的 “卷” 当时就已经在农村遍地开花。
在每家土地的产出再拼死拼活也已经无限接近了上限的情况下,再要多一点就只能从别人嘴里抢了,因此村里最常见的事就是:东边谁家的亲兄弟为了挖地里的田埂打起来了,西边谁家的亲兄弟因为鸡的蛋下错了地方对骂了一整天……
所以其实关于 “守村人” 的记忆也谈不上多美好、励志,我依然还记得被卖了发霉的零食找他退或者换的时候他骂人的嘴脸,也记得因为踩坏了他家喂鸡的破碗,哭着被她妈妈薅到老师办公室赔了三块钱,然后那个破碗还接着喂鸡的事。
你说小时候我不恨他们家那绝对是假的,但是长大后我又逐渐理解了,在那时的农村,基本等于失去劳动力的他和他的妈妈,哪怕是三块钱也有多重要。
再后来,我外出求学,村里像爸妈这样壮年大多都选择了的外出打工,不能外出的他们家自然而然成了名副其实的 “守村人”。
反倒是这以后,我对他们家印象开始好了起来,每次回家的时候,总听见妈妈说他妈妈又给家里送菜了(刚刚跟妈妈又聊了一下,还送过好几次土鸡蛋,而且给村里好多家送过),后来听家里人闲聊说他们家拿了些国家的补助,也盖起了新房,再看到他和他妈妈,也感觉没小时候那么苦大仇深,面目可憎了。
又过了几年,听说他妈妈走了。
去年过年回村的时候,看到他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看别人打牌。
村里那些兄弟阋墙,挖田埂吵架打架的事也少了。
没有这些农村的经历,你跟我讲你读懂了农村?你读懂了农民?你读懂个 p。
所以我很看到那些吹 90、00 年代农村多好的我就本能的恶心。说实话,当时的村霸都不敢说 “尚可发家致富”。
看到这个回答有两百多个点赞,我喉咙里的一口老痰总感觉呼之欲出。
评论区认为我对《农民日报》的评价不恰当,因为这篇文章的本意是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农村,关心农民。
但是请恕我迟钝,我确实没有感觉出来。他们这篇看似满满诚意的文章,我读起来却毫无波澜,只感觉到小布尔乔亚式的自我陶醉,尤其是题目,感觉跟营销号的爆款文、蹭热度的热度媛没有区别。
我可以说,高高在上的《农民日报》编辑、记者们可能都没去真的了解下农村、农民的新变化,新问题。打个比方,由于现在农村男多女少,农村对二婚的抵触逐渐降低,许多农村都很流行 “二婚女” 搭配 “初婚男” 的婚姻。这种新变化,我从没有在《农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上看到过。
还是那句话,没有农村的真实生活经历,就觉得自己读懂了农村,读懂了农民,那真的是纯纯放 p,因为这些根本不是通过 “读” 就能懂的!
但是我对它的苛责并不仅仅是因为对这句话吹毛求疵,而主要是因为。
“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报纸”
《农民日报》[1] 最初由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于 1980 年 4 月 6 日在北京创刊,原名《中国农民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报纸,是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大报。
中国农民?中国农民,中国农民……
他们曾经的名字叫 “老实人”,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他们相信权威,过去信读书人、信皇帝,后来信科学家、信政府。他们有限的文化与见识中,没有关于反思的天赋。人们说什么,他们就轻易信了。
有人信誓旦旦带他们过好日子,只是需要他们付出粮食和鲜血。有人告诉他们未来很美好,所以今天的牺牲很值得。有人把他们驱赶到城市,他们失去土地,离开故乡。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农民,他们是复合的 “农民—工”。过去他们埋葬在土地里,后来他们埋在钢筋森林中。
他们有了一个新名字——“弱势群体”,先天孱弱,后天更难以变强。他们是所有时代的受害者,他们被害的同时自我伤害。正如无条件的相信,他们毫无道理地怀疑,他们怀疑邻居、地方官和美国。
邻居总在想着占他们的便宜,地方官吏都是些蠹虫,妇女主任上面一定有人,领导们的生活一定很丰富,美国天天玩阴的,国家在下一盘大棋……
他们总在两杯小酒下肚后,骂天骂地骂空气,然后无奈道——社会就这样。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孩子,尽管教育如此不公,他们亦唯有这条歧路可走。他们希望有一天,孩子们可以找到体面的工作,可以成为领导,可以左手掌握权力,右手揽着主任。
然而,小镇做题家只是少数,大部分孩子进了工地、工厂,成了骑手、厨师、理发师…… 小镇做题家们呢?在经历了漫长求职道路后,他们有了一个无需风吹日晒室内工作,只是需要加班,需要熬夜,需要牺牲一点身体健康……
最终,为了教育、医疗的权利,他们和他们的孩子用毕生积蓄买房,只要不烂尾,他们下一代的下一代就可以成为城市人。若还有余钱的话存到银行吃利息,也不失为一种稳妥选择,只不过要存对地方。
他们在时代里,仿佛创造了时代。他们作为被遗忘者,远离了他们的时代。现在,孩子将重复他们的命运。
于是,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共同拥有了一个永恒的名字——人民。
随便写写我二大爷的故事。
我的二大爷在是叔伯二大爷,在我们这里是关系稍微远一点的意思。他和我的爸爸是一个爷爷奶奶。
我的二大爷年轻的时候学习很好,但是没有上大学,因为穷。他也就成了我们这里的大学漏子(音,估计是这几个字)。
我的二大爷在不到 40 岁的时候离婚了,离婚后一直未娶,他就和他的儿子过生活。儿子最近今年在沈阳工作。
我的二大爷也会木匠。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学得,但是打我记事开始,他就会木匠活。
我的二大爷也很聪明。很多人一碰到不会的就去找他。这几年,他也开始学习算卦了。
我的二大爷开始刷抖音了。有一次我瞄了一眼,他在学习怎样安装三相电。
我的二大爷虽然会木匠,但是只在外面打了几年的工,剩下的时间都在家里种庄稼。我们这里是十年九旱,有一年我们家 2 亩地的玉米,一手推车就退回来了。现在我们这里几乎不做木匠活了,二大爷几乎没有额外收入。
我的二大爷自己打理庄稼,所以他要比村里的其他的人起的更早,回的更晚。
我的二大爷的儿子到了结婚的年纪,二大爷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但是挣得少,他只能尽量省钱。很少买菜,很少卖肉。夏天就吃葱蘸酱、冬天就吃大白菜。这都是自己家里种的。
我的二大爷住的是老房子,虽然没有漏,但是也很多年了。这几年我们这里给贫困户、五保户盖房子。村委去二大爷了解一下情况,看看能不能给二大爷盖新房子。但是二大爷既不是贫苦户,也不是五保户,自然没有盖房子的名额。去的那天二大爷在光着膀子吃午饭,葱蘸酱。
我的二大爷… ….
我的二大爷勤奋、努力、爱学习、爱帮助人、勤俭,是不是又治好了很多人的内耗呢???
“我是个农民的儿子”
你读懂农民了吗?
吃着炸酱面就着大蒜,,,
很好的文章。
解构但不曲解,直面问题。
个人看完视频,总觉着明媚中夹点压抑。
二舅在关于他的记录中没说一句话,仿佛说与不说,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困在行将就木的村落里,生气可见的点点散尽。
回望二舅这辈子,医疗匮乏的年代,也许是保命的三针带走了二舅进城的希望,苦思三年,决定换个活法。心思熟络的手艺人,碰上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成就了跟领导互搓一背的交情。萌芽的恋情消逝在城市化的大潮,仿佛从未到来。计划生育的横空出世,给予他没有血缘纽带的至亲。
历史的车轮与腕上的指针一样,永不停歇。二舅就这样被推着向前,一蹦一跳地孤独前行,为女儿存着房钱,督促不太想活的老娘锻炼腿脚。闲时帮衬着邻里,缝补着屑微漏风的生活。
不知是肩上的重担还是岁月的侵蚀压弯了他的腰,但却没有带走他的手艺。他燃烧着自己,照亮方圆三里,让被遗忘的角落,有了点光。
今天看了督工的睡前消息,说他深陷老家的舅舅,每当送城镇落脚的亲人离开,总是会伫立在村口,挥手好久好久。也许,不压身的技艺,打好烂牌的牌技,仅仅是源于空虚。被动的找补终究乏力,农村天空湛蓝,溪水清澈,却少了些叫做机会的东西。曾经憧憬的广袤未来,缺少阶梯。
玫瑰的诡丽不能掩饰花园的破败,二舅苦难的一生过得再出彩,也不能一笔带过那些苦难的源头。如何实现城乡二元新时代共存,从根上实现乡村振兴,我想才是这篇文章希望说的。
大比烂时代里,大转移时代里,大狂热时代里,就凭他敢于说出背后的问题,就凭他敢问谁来救赎二舅,就凭他眼睛或多或少还在这些底层身上,哪怕他只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我也佩服他。好歹有点良心,做到了我们常说的 “引导”,引导我们去关注农民农村的现状,也呼吁了对未来改善现状的希望。其实这是被他们自我阉割过的优良传统。
借用一个评论区的话,至少他还对得起他头上的农民两个字。
当然,沦为比烂,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但既然已经大比烂了,矮子里拔将军还是有点用。对这些好歹还有点良心有点辩证意识的媒体还是多点鼓励的好。
我去看了看农民日报的一系列文章,确实发现他算不错的,好歹他确实在持续关心农民的本质问题,有正视矛盾和呼吁发声的态度,不像别的媒体连表面上的群众路线都不要了,甚至比 kmt 都不如。
我理解各位面对撕裂现状和变质媒体的愤怒,谁不是呢?但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像这篇文章体现出来的态度一样,少一点单纯的情绪,真正的思考问题的本质。
有良心、有智慧,的确是不错了
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升华了,好样的。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何祚庥的话:
首先视频我没看,其次文章我没看。想骂我的,可以随意。
我认为这是一个精准的营销过程,
最开始有新闻和热搜提到这个视频 “在朋友圈疯转”,那个时候这个视频并没有在朋友圈疯转
后来因为这些新闻,“疯转” 的现象多了
然后大家开始讨论,讨论的时候高票答案、高热点的新闻、高流量的相关视频,好像都是提前准备好的,严丝合缝,并总能找到新的出发点,继续在宣传上发力
以单点引爆,形成网状传播之后,官媒下场,定性
这一波主流宣传,赢麻了。
对了,我为啥没看呢,因为仅从视频标题就能看出来,是有专业的炒作团队。因此我不想看。
农民日报有农民。
人民日报除了人民,啥都有。
都是好样的
他们得到了表彰
他们得到了实惠
我们被灌输了一嘴鸡汤
三赢啊,这是大赢
省流: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
挺反感的,身残志坚是他想要的生活?只是因为没有人关怀,只好自己努力的活着罢了!你让他有病有医,住别墅吃牛排吹空调,没事看看电视喝喝茶溜溜弯,两年后看还是不是这样?
看看人家,身残志坚,自己努力,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没人给他解决好不好!
“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二舅’这样的苦和难。”
还算是不辱《农民日报》这个名字,比某些不入流的报纸强。
好吧,我才知道有些人喷之前是真的一眼都舍不得赏给被批判的内容。
那些瞎喷的人能不能闭嘴?农民日报对二舅视频显然持批判态度,只是限于身份,说得很委婉,但态度已经足够鲜明。
在人民日报精选人民,中国青年报嘲讽青年的背景下,农民日报还坚持为农民说话,难道不值得表扬么?
我帮那些阅读理解有问题的人标一下重点:
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
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
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好文章。
二舅事件共一石,二舅这类农民和农民日报平分八斗,剩下的两斗归作者,毕竟他文案确实写得很不错。
至于是否因为夸大事实扣掉一斗半斗,就是后话了。
这篇文章已经写的十分煽情,十分替农民考虑了。
但我还是要指出,文章中所展现的,仍然是清朝以前的执政思路。
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
这些话听着很对,但是所展现出来的思想,仍然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文章中充满了 “我们要”“我们不能”,等等等等。在这些话语里面,农民只是作为一个客体存在,是“我们” 的良心反思的道具。农民自己是没有主体人格的。他们是 “我们”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浇铸了 “我国”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 “我们” 歌颂、被 “我们” 礼赞。
这种思想,仍然停留在古代的所谓清官梦里面,“我们”是父母官,要善待子民。文章的作者自认为自己是替农民着想,却仍然不愿意给与农民独立自主的人格。农民受苦了,被 “我们” 歌颂,被 “我们” 反哺,只因为 “我们” 的良心发现,换句话说,是农民是在受 “我们” 的恩赐、施舍。
文章的作者丝毫不敢提农民作为一名现代公民所应有的公民权,丝毫不敢提农民所谓的 “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是农民的公民权被完全无视,被肆意侵犯。换句话说,农民根本就没有被当做人来对待。
读没读懂中国农民我不知道,但我从侧面读懂了中国工人。
中国工人从小被灌输要听党的话,要听国家的话。党和国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以我家从小就跟亲戚渐行渐远,我不知道我有没有二舅,我从没见过我 “二舅”“三舅”,
我爹妈非常诚实地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我妈在后来下岗潮时得过重病,是子宫肌瘤,幸运的是发现及时,及时做了手术,活了下来,但从此失去生育能力,因此从那时起我就不可能再有亲兄弟姐妹了。
我只知道自己有两个姑姑,她们两个都当过民兵。跟我最亲的姑姑在 1999 年左右下岗潮形势非常严峻的时候得了癌症病死了。我的姑父勾结本地公检法系统差点趁机把我们家彻底踩死。
事实上我连我爷爷都不怎么了解。我有两个爷爷,一个亲爷爷,一个后爷爷。我的后爷爷在我四五岁刚记事时就病死了,我的亲爷爷在我刚上大学时也因为癌症病死了,直到他病死我才知道我有这么个亲爷爷以及我的二姑和我的表姐。
我的姥姥在六七十年代被构陷成右派。她只是个小学老师。
我的姥爷在晚年时常年被各种骗局折磨,保健品、假荣誉奖章、假纪念品、假学术研讨…… 家政的小丝孩子隔三差五就从家里偷东西走。警察不会管,也管不了。
老子是济南人,家住在郊区工业区。你们说的那个二舅老子不认识。老子只知道,我们家在遇到困难时,非但没有人真正地关注我们,还有不少人趁机踩我们一脚。
现在你拿你的二舅来给我打鸡血,门儿都没有。老子现在就是自私自利。
什么能治愈我的精神内耗?
只有两件事,
一是要拿真金白银供奉我和我的家人。二是我要自由肆意地报复社会。
读懂 “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 “二舅” 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 7 月 25 日在 B 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 B 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 1600 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人们的共情机制。“二舅”之所以能 “火”,固然离不开视频创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拍摄手法,也是因为“二舅” 这个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于远去故土以及家乡人事的记忆。近些年反映农村生活、文化的爆款产品不少,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影子。一个本来可以跳出农门的 “天才少年”,因为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 打针致残,人生轨迹至此不同,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 “我” 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 “他” 远方叔伯中那个 “特别有文化” 的大爷…… 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二舅” 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 “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 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往事不可追。“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 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 “赤脚医生” 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舅” 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写文章的人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
都说敌在中宣部,我看傻在这些地方才对。
我以前是很讨厌那些只会说不会做的人的。话说的好听,可是没几样能落到实处。
但是现在我觉得能说句好听的话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人了。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落实,不得已才只能说好话,慰藉一下大家的情绪。可是现在 “二舅” 那个视频连句好话都不会说了。反正你遭受的苦难就是应该的,你受了苦还磨练出了本事那是你的幸运,你就该感恩那份苦难。
我知道这篇文章其实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起码承认了对农民,对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的亏欠。
这当然远远不够,但是总比骑在别人头上拉屎,还要说一句 “你活该” 要强。
有人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我就问问,写得好了又能怎么样?
能给农民涨一块钱养老金?能让国家承认农民的贡献?能让农民安度晚年?
什么都不能。
农村户口就是一个牢笼,一个限制农民让他们不能乱跑的牢笼,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城乡二元制带来的剥削。
正是这些剥削农民来的原始资本,中国才有崛起的资本。
现在好了,等农民死光了,问题就解决了。
还假惺惺地说到 2050 年,农民就会跨入中等收入,真是 B 了个狗了。
都成年人了,只会说话,没有行动吗?
当年承诺跟着 GCD 干,分土地,现在又要收回集体的土地?
宅基地不给建,说什么农田保护,我去你妈的。
食言而肥的 ZZ 罢了。
了解了一下作者,78 年生人,99 年工作,农民日报要闻部主任。
有不少采访和报道,我选了一篇介绍她的文章放在这里。
这里一个是明确 “鼓”“呼”“笔杆子” 这几个关键字,这是她工作的主要内容。
同样,根据我看到她的一些言论和观点,还是有基层经验的,是脚踩在地上的人。
《读懂农民》一文,整篇文章核心点在于 “读懂”,读懂什么?
前半部分你要读懂的是过去和现在,是什么造就了中国农民的现在,虽然她有些地方用诗意的语句美化了苦难,如浇筑底座等,但还是基本说了真话的。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
这句话之后,就是转折,是对读懂的深入,二舅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一个未来,不能是撒贝宁嘴里正确的 “看不见未来”。
中国农村人口从 9 亿目前锐减到现在的 5 亿,振兴乡村已经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问题。
“治愈” 二舅们,才是每个人的任务,而不是特么的学习 “二舅精神”。
我觉得这篇文章应该给有些部门学一学,这才叫读懂中国农民。
手工业≠农业
小手工业者≠农民
蹭热度,不可耻
胡说八道,业障高
真想要农民日子好就想想怎么稳定农产品价格,少搞面子工程,别强推村改居,该缓的地方缓一缓。
沾着人血馒头,唱赞歌!
农民就要任劳任怨,就要命运不公时敢于接受?
谁规定了农民就要如此悲情的活着,才是标准答案?!
可回头真的如此,大多农民大半辈子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晒得黝黑,一张和年龄极其不符合的面容,在工地里打工,在城中村里穿行。
现在种地的少了,因为种地根本不挣钱。
除过农药、翻地、灌溉、种子费,麦子卖了刚够成本。
还不算辛苦。如果种秋季玉米、豆子的就好点。
地几乎承包给村里人,特别是村长这样的村干部。
他们可能并没有二舅命运那么惨,但却一样平凡,甚至更平凡。
年轻经历过动荡与饥饿,结婚生子后,农村交公粮,计划生育,与改革开放。
假如思想开放也跟上了,出去做点小买卖,可能还好点。
可这个假设没有,那就农民里的大多数。
劳苦大半辈子,子女们搬进城里住 ,有些更需要带孩子不得不背井离乡。
他们始终被时代洪流裹挟,不能左右,不能自已,更不能自救。
只说一点:农民在城乡二元结构中长期遭受盘剥
城市人口有城市户口,农村人口基本上是农村户口。有城市户口的人可以在城市上学、就业和得到粮油等物资供应,农村人口只能在农村上学、就业,不能在城市上学、就业。但国家可以通过计划招工或转干,把少量农村人口有计划地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搞二、三产业,农村只能搞农业。国家通过计划把农产品统购用于供应城市人口消费和国营企业加工,再把城市的工业品供应到农村农民。
城市的建设维护和运转基本上是由政府管,农村的事情基本上靠农民自己办。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乃至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基层政权运转,都基本靠农民支持,政府给农村少量补助,叫做 “支援”。
由于工业和城市投入需求大,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又很低,广大农民既要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又要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因此只得勒紧裤带搞建设、做奉献。
工业本应依靠自身积累来实现发展壮大,并反哺农业,带动农村,让农民受益。但我国长时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和城市效率低下,加上长时间奉行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方针,工业总在内部循环,需要依赖 “三农” 不断 “输血”。结果工业和城市越是扩大,“三农” 负担反而越重。
二元结构本应是权宜之计,结果固定下来成为长期存在的体制制度,使城乡差别扩大,陷入恶性循环。
农村土地压力和劳动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增长,农民不能到城里找工作,农村也不能发展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农村人地矛盾加剧,劳动力严重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业和农村难以支撑工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 支持工业和城市的负担重。在农业生产率很低和剩余产品很少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农业税和统购统销政策,以无偿和较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高比例征购余粮和其他农产品,有时使农民连自身的口粮也难以保证,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由于国家投资和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工业和城市发展,能够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和财政支出有限,而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又不能不发展,修水利、修公路、建学校、建医院等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来进行,农民的这类负担不断加重。
农民生活越来越困难。由于以上方面的原因,加上农业内部的平均主义 “大锅饭”,农民没有积极性,出工不出力,农业收入很低,农村的贫困面很大,1978 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达 2.5 亿人,占当时农村人口的 30.7%。
农产品统购统销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统购统销政策剥夺了农民对农产品的定价权和自由销售权,农民只能以国家规定的价格,把农产品卖给国家,国家再把农产品以计划价格卖给城市居民或国营加工企业。
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1990 年达 3000 多万人,到目前已达 3 亿多人。很多城市企业办到了农村,以利用农村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就近的原材料基地。
农村税费改革前,乡村道路建设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别的体现。城市的街道建设并没有让城市居民去投资投劳,而农村道路建设则全部或主要靠农民投资投劳去修建。这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农村其他公益事业,如医院、水利等的建设,也主要靠农民负担。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投入,1991 年约 300 亿元,只占农村卫生费用的 12.6%,1999 年政府投入 1475 亿元, 占农村卫生费用的比例下降到 6.4%。为此,农民除了交纳农业税、特产税和 “三提五统” 以外,还要交纳名目繁多的其他各种收费、集资和摊派,并造成各种搭车收费失控。
我们需要多少二舅才够用呢?脱离群众太久,自然会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这些人,他们永远都不会懂没有保险,一百多块退休金的中国农民。
视频里的二舅固然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但绝大多数的人却是二舅身边那些需要他来帮忙解决问题的,那么要改善这些人的生活,需要多少二舅呢?
正好最近一个 up 拜访了做农民的二舅,这才是农民的常态(至少是小时候生活在我身边农民的常态):
东北二舅,种地到底赚钱嘛?月薪 120 元,不敢去医院,六十岁还在打工赚钱,上部。_哔哩哔哩_bilibili
看后只想说,以后农民日报叫人民日报吧,它至少跟人民的距离不是那么远。
如果真的要解决农民问题,就给 65 岁以上农民发退休工资,几百块都行。
这批农民可是扎扎实实给国家交了几十年公粮的。是应该工业反哺农业了。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 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 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就从这一句,就值得点赞!
就这一篇文章,《农民日报》就要比《人民日报》好,是一流报纸!
作为一个农村人,经常听到一种说法,那就是农村老人闲不住,哪怕七老八十了,他们也依旧干活,我在农村长大,这样的现象身边比比皆是,一度我也认为他们是真的勤劳闲不住。
但似乎,从来没有一个人去真正问过他们到底是不是天生劳碌命,难道他们不想跟城里那些老头老太一样,去逗孙子孙女儿,去跳广场舞,去遛鸟打太极,去公园下棋吗?
认真想想,整个社会舆论和物质基础,就像部队于军人,军人如果表现不忠诚的代价是极大的,这些农村老人也被架在一个不得不 “闲不住” 的境遇之中。
中国的 80 90 00 后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用怕,没舅了。
如果中国农民的形象是这样的,就证明我们三农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倒车路,我们的革命成果不知道被那些人盗取了。
……..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住着小洋楼,开着小轿车,有病可医,农忙的时候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出去旅游的农民形象。
而不是,那些小布尔乔亚心理脑补的那种艰苦,朴素,苦难的农民形象。
这篇文章没问题,赞美农民的生命力,最后的指向还是鼓励去扶贫,实现农民也有权。
但这个权力的分配会发现一个问题,给予农民的权力怎么来的?扶贫是要消耗青春的,但青春就那么多人拥有,为什么要瓜分中国已经所剩无几的青年人到那里?
所以最终指向的是这个思维模式下是必须团结农民实现一个团结的团体从而实现对小团体办公室势力的抗衡,不然指向的是坑爹的农民有权最终却是分散的个人更好被小团体办公室势力所攻击辖制。
而现在的情况也正向《单向度的人》这样绝望的描述中滑落,人或被诱导或只能发出团结的愤怒情绪,攻击着原来可以团结的人。
拿这个当信源?
卧槽。。。
现在是会写小作文就能当记者了?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这段话说的很好啊,作为一名新媒体人员,他已经尽到他的责任,那么谁该为中国农民尽责呢?作为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如果膜拜苦难就能化解痛苦,当初就不要闹革命了。背负着三座大山能让全中国的老农民都变成圣人。
前有武训,今有衣戈,都是该批斗的对象,错误的引导人民。
对生活不满意就去干,去闹,去革命,不要自己麻醉自己。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我不信《农民日报》编辑部里有人去下村里调查过农民,更不信编辑部里有农民!
这才是官媒该有的态度和水平
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读懂了高露就读懂了什么是中国红 xx
读懂了王澄澄就读懂了中国官 xx
读懂了周劼就读懂了中国家族系统
读懂了清华美院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界
文章写得非常真诚,两层意思,一是大力赞扬二舅的善良达观,二是委婉地批判二舅承受的苦难,“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最后呼吁人们关注空巢老人和农民保障问题。
文章能够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不避讳剖析社会问题,比之前闭口不谈后者只知道歌颂前者的某官媒,和极力强调后者而否定前者的部分网友格局高得多。
要资本原始积累了,用工农业剪刀差剥削一次。经济危机了用知青下乡消化一次。制造业要腾飞了再用农民工进城剥削一次,完了还要用城市定居拉一波房地产。农民可不 “吃苦耐劳,奉献牺牲” 吗。现在经济不好了,又要把农民伯伯拉出来用一次吗 [捂脸] 这精神内核堪称新时代的 “知青下乡”,再用农民在农村社会的苦来消解现代城市青年的“小资梦碎” 的危机。
这话说有点 FULL 了。
中国农民的缩影是啥呢?苦难、乐观、才能、坚韧,当然这些都是好词。
不用解读,这就和读懂周某就读懂中国官员一样的诙谐……
“啧啧,农民真不容易”
“嗯嗯,晚饭这鱼清蒸还是红烧?”
很悲观的认为:
1 二舅治愈不了任何人。
2 任何人也无法治愈二舅。
通篇读下来,是在为三农问题喊话的文章,并没有一味向 “正能量” 的方向靠拢。但仍然是像口号一样的宣传文章,对于一些尖锐的问题并没有深刻展开甚至有些避让。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人们的共情机制。
广泛的传播固然是引发了群体的共鸣,但其背后的推手还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横空出世的丁真对比河南村镇银行的几十万储户,明显后者更能引起大家的共情,但是究竟哪一方被报道宣传的更多大家都看得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媒体究竟是谁的喉舌。
附上 2004 年的一篇人民时评的段落,对比来看,有一批媒体人是 “出口转内销” 了。
有一句老话,说我们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句话虽然还没有过时,可在我们的媒体上,挂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路透社等诸多西方媒体电头的消息也多了起来,出自一些街头小报的消息甚至堂而皇之地上了我们某些网站和某些报刊的要闻栏目。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当然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但我们也绝不应该忘记,我们是中国的媒体,不是美国媒体的传声筒,更不是 “垃圾新闻” 的传播者。
回到文章本身。既肯定了 “二舅” 身上的积极坚韧的精神也指出了 “二舅” 的不幸经历让我们揪心;既肯定了“二舅” 所代表的农民群体值得歌颂也呼吁需要切实的措施回馈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从而有此一问: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
后半部分就是对农民群体意志品质和过往贡献的褒扬,并认为现在我们仍需要他们精神上的鼓舞。
肯定一些三农问题的存在,表示过去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现在正在进一步努力,然后期待会变好。
整体上没有什么 问题吧,希望大家看完再发表观点,不要被情绪绑架。
写得好,比起某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站在广大普通人对立面的官媒,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农民能看到这篇文章和那个视频吗?
希望我们的宣传部门多一些这样走基层、讲实话、有头脑的人。
————
我们接受的初高中教育告诉我们个人行为不能对抗群体的历史洪流,但实际上,领导的个人风格基本决定了整个的集体风格,宣传口也是。多一些这样的农业人,少一些那样的龙岩人。
不知道《农民日报》知不知道,二舅其实不算是单纯的农民,认真起来讲,二舅其实是生活在农村的匠人。而且,至少 99% 的农民都没办法去首都,去与他们那个崇敬且无限追忆的人面对面。
《农民日报》作为官媒,发文《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很多人在弹冠相应,来了个说真话的,也有很多人认为是仗义疾呼。然而,我则认为作为命名为 “农民” 的日报,对于这种声音来得有些迟,甚至有些不得以而为之的假,至少也可以蹭蹭流量,听说该报的订阅量不咋样。试想,这么多年来,作为应该最先了解农民的疾苦和现状、负有为农民鼓与呼的媒体,却是在别人出了视媒后才加以评论一下,显然是错位了的。
看过视频之后,可以坦率地说,视频中的二舅好像就是我们的隔壁邻居,就是我们的父母爹娘,有时更像庸常的自己。之所以视而不见,甚至还有的大肆在胡说农村有多么好,他们是多么的罔顾事实,胡说八道。
我认为,造成农村 “二舅” 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二种,一种是体制内的受益者掌握着大权,从不做真正的调查研究,全然不知道农民的疾苦;二种就是继续压榨农民,让农民世世代代为这个社会垫底,为体制内继续享受优渥的条件做贡献,于是,编造出农民太多、社会负担太重的谎言。当然有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但是无论有哪种情况,都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不人道没良心的。试想,如果二舅每个月也能拿几千元的养老金、二舅也能分一套福利房、二舅坐车不要钱、二舅看病不要钱,二舅的生活也是过得很好的,我们都不要再挂怀二舅了。
中国农村的二舅们并不是不知道这个不公平,也并不是喜欢这个不公平,他们只是无奈地选择了忍受罢了,甚至他们会有些奢望哪一天突然有人良心发现,会将欠他们的还给他。然而,不知是谁却给了二舅们一道阿 Q 式的精神食粮,农村有句叫 “老实人吃亏,吃亏人长在”,就是安慰那些二舅们安天乐命,老实吃亏会有福报,会延长寿命等。我不知道多少代了还是这样是什么福,自求多福罢了;病得治不起,会长在吗?生不如死又要这个长寿干什么。
只 “回村三天,二舅就治好我的精神内耗”,其实就是感同身受,看到了二舅的不容易,同时与自己的境遇对比,觉得已经很知足了,就这么简单。既然如此,很有启发,由此我突发奇想,就是让那些拿着高福利、高待遇还嫌少、虽然用不完还嫌加得不够多、退休后还享受什么厅局级别、死后还要拿几十个月工资以及那些说农村好、说二舅过得好的人们,分批安排到农村享受一段时间,让他们感受一下农村的真实情况,让那些肉食者或其家人也真正体验一把二舅的生活,可能是改变二舅生活现状以及三舅四舅命运的最好方式。
因此,强烈《农民日报》带头,回村当回二舅,再呼吁更多坐着说话不腰痛、白天不知夜的黑、甚至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体制内人员,都回村体验一把二舅的生活,既可以治病,又可减轻财政负担,还可提醒提醒,不解决二舅问题,你们对得起谁?
这是篇好文章,如果能看懂赵本山 15 年前拍的落叶归根就更能明白这个意思了。
赵本山的角色,电影里的刘全有,和二舅及其山村邻居一样,就是中国这个极速发展的大家庭里的年迈老舅公,老娘,年轻时为家庭的发展进步用尽了全身力气,现在老迈了,虽然自己仍然尽力的自己自立,还是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家庭的拖累。
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他们?如何对待他们呢?
文章写得好,但大多数都是瞎编的。
“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
就说这段,充满了主观臆想。“二舅学了木匠”,其他的话都是扯淡。
“二舅” 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
再说这段,看得我以为文章作者和二舅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可实际上确是不知道哪个小镇做题家堆砌的华丽辞藻和成语大全。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点名主题,想要表达中国农民为新中国做的贡献。只是这点题反而让人想要呕吐,感到恶心。中国农民在社会是什么地位?是欠薪被老板殴打,被逼跳楼自杀。是资本家可以随意剥削的对象。
农民日报根本没有读懂农民,读懂的只是假惺惺的歌颂,内心则是赤裸裸的想要继续剥削农民
希望能为农民发声的声音越来越多,也希望能有人能重视,真正有能力去改变现状的人,
只看标题很可能对文章产生误解,看了下文章,写得很好,把文章结尾放上来就懂了。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终于有官方媒体愿意为普通人说句公道话了。
现在扒出来视频可能有很多对不上号发挥的地方,回来看这篇文章,我大受震撼。
丁真,赛博丁真,央视丁真已经没用了
现在是二舅丁真
读懂周公子是不是读懂了中国的官僚体制?
农民日报一直有这个水平吗,想订了
比某些二流报纸强的多,笔锋不算犀利,但是在现在二流报纸鸡汤喝到吐的情况下,能够看到这么一篇中正平和的文章是多么难得
工人工会不工人,是为工贼。
人民日报不人民,是为民贼。
农民日报不农民,是为农贼。
农民不仅像自己田里的庄稼,顽强生存。
他还会在内心里骂娘,嘴上说着日你仙人。
希望二舅的 “外甥”
啊,是 “外甥女婿” 能从经济上好好的治愈一下二舅
喷子的水平下降了。所谓打蛇打七寸,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具体文章不看就开喷,贻笑大方了。
文章写的真的很不错,让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确实宣传口不争气,某些体制内的报刊除了养闲人,擦桌子没什么用处。
让喷子形成了路径依赖,这才是需要反思的,
有啥用?对现状没有一点改变,猫哭耗子
第一次知道还有个《农民日报》!
以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我家从我出生到现在都在种地,爸妈有时外出打工,也就我和我姐这辈算得上 “翻身”,我姐 211 研究生,我 211 本科。
现在我家那正是种辣椒的时候,我家里是 12 亩地,我是 02 年超生的,我姐姐划有耕地,我没有。
在河南,国家对农民的态度我很难过。
定位是穷人,国家想的是让农民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但并没有想过怎么样让农民致富,没有想过怎么样减少农民的苦,说白了就是可以过的好一点,但兜里不能有钱,不能转行。
我清楚的认识到种地根本不能够致富,像我这样有两个上大学孩子的家庭,这 12 亩地,翻烂了都凑不齐我和我姐的大学费用。
所以,我爸常年在外边打工,在广东,干烫衣的,夜班,三十多度有蒸汽的房里。我妈和奶奶在家里种地,我大伯在特别忙的时候也会来帮忙,我爷爷在我小时候糖尿病治不起走了。
在我家里,种地加打工的钱才够一家人的开销。
我周遭的县城里,大部分是食品厂,基本是本地材料,做出来,大部分卖给本地人。
发展其他产业不行吗?有条件吗?
我觉得有,地有,都是平原,哪都能建;人有,河南劳动力早就多到外销了;路有,河南这块地四通八达的,运输也方便。
很明显会增加农民收入的事,但就是不给干。
为啥,耕地会少,种地的人会变得更少。
农民这个身份,我觉得更像是国家给的一把枷锁。
赞颂农民的付出,在我看来,也就能口头安慰两句,让农民好好种地别想其他的。
为什么就必须要有河南这块地方作为重要粮食基地,就因为河南适合种地,所以要活该受苦落后,受到 tnd 压迫吗?
引用文章的一句话 “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我 qntm 的,不心安理得又能怎么样?能改变些什么吗?嘴上的话谁不会说?
福利政策在我看来就是安慰而已,劝我家的农民不要放弃种地。事实上国家并没有给农民放弃耕地转做其他的机会,起码河南这里没有给机会。
放弃种地去打工?好,家里我和我姐留守儿童,上了高中住校,我奶空巢老人。
被动的舍小家为大家,不能接受。
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我爸妈就是那个二舅,被迫成为的二舅。
我对党无感,每每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平等、公正”,我感受到的只是讽刺。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感受,我不清楚对与错,我只看到了在河南这种大环境下,我家是受害者,被称赞的受害者。
二舅蹉跎一生,依旧老无所依,新时代顺民版骆驼祥子
最讨厌的鸡汤文类型就是:歌颂受苦和磨难,这既是反智,更是无耻。正如王朔所说:“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
唯有为了收获而耕耘时所艰辛付出和磨炼甚至受苦才值得歌颂。比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几人为了取经而经受考验和磨难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
农民仍是基本盘,得农民拥戴者得天下。
?为什么一个木匠能代表农民?
我是因为半佛的转发才点进去看的,一开始在热榜上看到,看到标题一眼矫情文,没有想看的欲望。
当我点进去看的时候,自动忽略了矫情部分。我只关注了 “二舅” 的内容。其实看 b 站和知乎大部分网民的看法就可以看出,大部分人不是农村的更不了解农村。
我对于二舅的故事,我觉得很真实。几十年前的中国发展水平在那里,像二舅这样的孩子很多很多,很聪明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继续读书。如果生在现在肯定会接收良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发展。二舅是因为残疾导致没有继续读书,视频里说是因为赤脚医生的水平不够造成的医疗事故,也有人认为是脊髓灰质炎,卫生院的老院长也认为很有可能是脊髓灰质炎。有些人认为应该由赤脚医生负责。但是当时的农村,有医生就不错了,要么选择水平不高的赤脚医生,要么听天由命挺过去就没事,挺不过去就埋了。
我是一个 90 后,我小的时候也看村里赤脚医生。被狗咬打疫苗,感冒发烧拉肚子都是看赤脚医生。后来我村里的赤脚医生在我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时候出了车祸成了植物人。然后村里的赤脚医生被读过医学院的年轻人代替,他们虽然说读过医学院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赤脚医生,不过比 5、60 年代培养的赤脚医生的水平要高出不是。但也出现过医疗事故,时间的话应该是 05 年左右,我们村里的一个女医生,她应该是个早期的 80 后。她的亲戚感冒了找她看病,她在知道她的亲戚有先天心脏病的情况下,依然很大胆的给她的亲戚看病,结果人去世了。她因为当时怀孕了,所以并没有坐牢。
二舅在接受了自己的残疾后,学了一门手艺来养活自己也养活家人,为了家人操劳了一辈子,为孩子买房,老了生活依然不富裕。在农村很常见,为了儿女操劳一辈子,收入不高但帮为孩子买房依然掏光了积蓄,老了也没有享多少福,围绕着孩子的孩子转。在城市,也是很多人一辈子围着孩子转,但是因为普遍来说城市的收入远高于农村,所以生活水平要远高于农村老人。
二舅还收养了一个女孩,有些人质疑手续上是怎么通过的。二舅收养孩子当然基本不合法,但是其实这种现象在二三十年前在农村依然很常见。二舅收养的女孩,我觉得多半是超生人家把女孩送人。
农村如果第一胎是女孩是可以生第二胎的。我村里有户人家,想要一个男孩,但是第二胎还是女孩,就把第二个孩子送人,然后第三胎生了个男孩。我大姑家,我三舅家其实也是类似的情况,想要男孩,但是第二个孩子是女孩,也选择把孩子送人。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算送人,都是送给了孩子的爷爷,户口都是在孩子的爷爷名下。手续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办成的。都是由爷爷奶奶抚养,我三舅家二表姐刚开始还是由我大姨养着。我三舅家二表姐到了初中左右才 “回家” 由我三舅抚养。而我大姑家二表姐,就几乎完全由她爷爷抚养了,上完大学户口还是落回了她爷爷名下。这其中是她爷爷的原因,我姑父是希望户口落回去的。她爷爷比较固执,坚持的认为我二表姐是从我大姑家出来了。
很多网民抨击那个视频是在歌颂苦难,满足部分人的想象,就好像润土治愈了迅哥儿。我虽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但我也认为整个的视频的基调来看确实有点这种意味。
如果说整个视频抛去什么治愈的部分,只讲二舅,只讲二舅的活过的这 66 年,把这 66 年集中在 10 几分钟里讲,依然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
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太晚了。农村都快没了,哪来的农民。
农民,特别是 60 岁以上的农村老人,他们是被社会所抛弃所遗忘的群体,在这繁华喧闹的世界中发不出一点点声音,正如二舅视频里面他只是创作者的工具和材料罢了,他的声音被掩盖,被剥夺,内心想法被曲解,被忽视,被愚弄。但好在还有像农民日报这样有温度的媒体偶尔为他们说上两句话,说说他们的难处,说说他们的诉求,但作用也仅限于此了,这一两声气若悬丝的哀鸣马上就会外面世界的喧闹所掩盖,抹去所有痕迹,不泛起一丝涟漪。
文章水平不错,很有见地,不是那种假大空的文章,但文章希望更多人去关注和解决农民问题,关注很容易,解决我是真想不到怎么解决,四十年过去了,农民还在社会的底层,怎么也上不去
还有农民日报?
这篇文章我觉得写得非常好
好文章,但现在主流报纸不喜欢这样的论调。
说明农民日报比人民日报贴近农民。
所以对于←➗说的 wcjj 大团结 都不信,你能先把当年年贵族工人欠农民的还上吗?
我的主观看法:
文章只是在读二舅罢了
二舅是个农民,可是二舅遇到的问题比起整个农民群体遇到的问题而言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原视频文案是由二舅个人的 “传” 引申到一种精神,此外微讽了一下现实,这种精神是好的,是一个大地下水系的新泉眼,长在这里,谁都可以来喝水,如果你需要的话。
文章比起某些官媒好了不少,不是在谈感恩,不是在说稳中向好,从视频的各个转折点找到了中国农民的一点在二舅身上集中体现的痛点,虽然在谈到解决办法上就弯弯绕绕闪烁其词了,但是比起 二流 报纸 和一众二流刊物二流媒体来说,已经算是很有人味了。
可是比起它们很有人味不代表就真的能抓住大部分的痛点,很多农民辛劳一辈子,四肢健全也没有比二舅的生活有半点好。
我无意攻击有在为人民着想哪怕想的不全的作者,相反我感谢他能够在一个热点的产生之后紧跟着由此为农民讲点话
读懂二舅,只是读懂农民的开始,有某些人在,永远只会停在这个开始。
农民日报?还有这种媒体吗?
【本文与农民日报无关,仅针对二流报纸】
穷人被掌握了话语权,不仅没人帮他摆脱贫困,反过来用他的悲惨遭遇来谋利,还要教育别人经历了苦难也要逆来顺受,不要反抗,嗯,味对了
某某社一天迅速完成【发现热点——找到作者——联系上作者——完成采访——作者精心思考后的回答——联合投稿】,嗯,味又对了
穷人想说的话他不敢放出来,嗯,味更对了
苦难教育别人要坚强,从来都是经历者的诉说,第一次看见第三者纯靠当事人的遭遇,臆想出来的小作文来诉说,如果是作家还能说得过去,因为要艺术加工,但是你说他治好了你的精神内耗,为什么不放真实的 “声音”?为什么不让二舅自己为自己诉说,告诉所有人,他内心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不仅如此,一篇精心设计的文案 + 驴头不对马嘴的逻辑漏洞,二舅的年龄前后矛盾,多处对不上,3 天靠目视就掌握高超的木工技术,还能手工制作有条纹 + 反光的超豪华结婚家具,路途中被同村人不断叫去帮忙还顺便换了 2 套衣服??纯靠消费低龄观众的同情心,还能爆火被各大 ** 转发,我只觉得恐怖,他们从来不敢转发替穷人发声的视频,他们也不敢让穷人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就像某视记者最喜欢问:“你幸福吗”——所有人都回答幸福,因为回答不幸福的片段都被掐了,他会【替】你说,你很幸福,因为【大家都买到了回家的票】
扯
农民不是过去的农民
官员还是过去的官员
“二舅”之所以能 “火”,除了视频手法外,还有就是“二舅” 本身彰显的精神形象,触发了大家对故乡的回忆。
因一场意外致残后,但他对生活始终充满着热情和希望,依然坚韧自强,自学成才,表现出人生积极的态度。
同时也在承受着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比如遭遇着身残却无法办到残疾证、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坚强等揪心的场面。
二舅” 的善良达观、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精神,其实就是我们农村人特有的特质。
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 “我” 善解人意、但又倔强不屈的农家邻居大叔;又或像极了 “他” 远方大爷那”特有文化氛围 “、却也不得不承受生活重担的窘样。
其实 “二舅” 身上所彰显的善良达观、吃苦耐劳、辛勤容忍、倔强不屈的精神,就是闪现在我们每们农民朋友身上的一个个特点,这就我们农民身上特有的品质。
面对 “二舅” 的种种,有种大为 “二舅” 鸣不平的冲动,同时还有种佩服”二舅 “身上隐忍和大智若愚的精神,他们在困难面前、却能苦中作乐,在为国家建设中、却能发挥着坚实的力量!这就是” 二舅“的现状,这就是我们农民的精神。
在当前发展的新时代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里,希望 “二舅” 们都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农民日报,没有背叛自己的名字,赞一下。
现实生活中类似 “二舅” 这种命运多舛的人太多了,各人有各人的不幸,都在默默无闻,糊里糊涂地活着。
农民当然比不上城市人的生活,大多人没有什么稳定且体面的工作,除了种种地,剩余的时间就是东奔西跑的拼命打工挣钱,攒钱。
这样才能让孩子去城里读书,在城里给孩子买房。
现在的农村人,只要家里条件差不多点,都会送孩子去城里上学。只要手里有十几万,都会想方设法借点钱交首付分期付款在城里买房子。
没办法,城里没有房子,孩子在城里上学,家长照顾孩子就得租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找个对象都不好找。
累死累活的攒钱就为孩子能在城里上学,将来能考个大学,能在城里买套房子,孩子到时候容易找对象。这就是农村人的生活,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
至于《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就是 b 站一个博主为了蹭流量编写的一个故事而已,故事中的人物我都怀疑到底存在不存在。而且还有人把自己写的《二舅》原文亮出来,说这博主的文章是抄袭的。
这是怕记者去采访导致事情穿帮吗?赶紧发了一条二舅和姥姥被接走了!
事情的真相到底怎样,我想大家都明白,做自媒体的不就是写文章编故事吗?
满篇忽悠
说得很好希望也这样实践
我没读懂农民,我只读懂了这个搞自媒体的外甥。
还有人民日报,好好学学怎么说人话!
写的很好
没有一味歌颂苦难
而是着重强调了苦难背后的不公平,农民权益维护不足的问题
“二舅”治愈了我们,谁来 “治愈” 二舅
才是时代课题
我们也在期待这个答卷
毕竟,社会主义不应该存在绝对的苦难,即使这可以努力忍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说的好!谁来治愈二舅?
农民日报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读懂了周劼就读懂了中国老爷。
确实 我觉的说的很对
就是不知道我理解的读懂
和你理解的读懂 是不是一回事
往事不可追。“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 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 “赤脚医生” 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体制内宣传口并非无人可用啊。
我咋记得视频里二舅不是靠种地生活的,只是在农村。
农民直接被代表?、
我读了,个人觉得挺好,有反思。
其他人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半百人生曾经遭遇过多次巨大打击(中年丧女、身患绝症(无缘锦绣前程)、肠梗阻几十次(住院十多次,在家七年喝米汤存活))的我最终又拥有了悠然自得的心情,绝对和二舅非常相似?抱怨没用,退一步海阔天空。求不得,退而求其次。人生无常,恨天恨地毫无用处,丧女后更名人生无奈,一如二舅,经年累月无精打采,一朝醒来,日子还得过,于是重拾好心情,谋划活着的意义?有一天拜读了某人的一句经典:“但凡这世上有人还记得你,触摸过你的遗迹,你就没有死,这世界还有你的烙印在!” 有鉴于此,我选择登录知乎,胡说八道的留言!不为钱,只为知乎能尽量长的延续我的遗迹,都说雁过留声,人死留名,留名太难,我就留声吧?说不定胡说八道中有那么一两句至理呢!谁知道呢?
哦对了,我曾经是标准的农民!二舅这样的人在六七八十年代应该很多的。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容忍度很高,除死无大事!二舅顽强乐观的精神才是最值得称道的!
是的,中国农民落难的时候要么自救要么等死,不会有个人和组织出来帮你
看知乎的时事回答,能看出知乎的三观很正。
但现实中三观正的人似乎不多,可能在沉默吧。
二舅没有治愈我,但农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治愈了我。
换句话说,其他官媒在自身屁股不正的情况下还频繁扎我的心,《农民日报》的这篇文章读了能让我松快一下。
这就是赤裸裸的奴役了。
把农民换成牛马
没刷热榜的话,可能还真错过了这篇好文章。
作者通过二舅将目光放到农民的保障上,我们这些考公考编的 “小镇做题家” 也算是深有体会了。
另一方面,有人通过这个视频看到了身边的 “二舅”;有人看到了时代发展背景下农民的生活;还有人看到了农村残障老人生活的保障问题……
还有一部分人,不惮以最大的恶意逐帧分析揣测作者制作视频的动机,不放过任何一处 “猫腻”,妄图以此手段颠覆人们对二舅这部 “人生电影” 的看法。
我认为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视频,并不会影响它所传递出来的能量。观看视频抱有何种态度,只言片语已然暴露无遗。
还是希望大家能多以一种欣赏的态度面对世界,生活与我苦难,我对生活报之以歌。
趁早取缔某二流报纸
不求农民日报能为农民做什么,在如今这个全社会,光是能发声就已经很好了。
好好好
歌颂苦难的人往往不曾经历苦难
建议某报改名《市民日报》,这样可能更加符合事实。
我觉得也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关注吧
另外,我看到有人找医生的事儿
我觉得吧,那个年代能找个医生就不错了,还没改开,很多都是赤脚医生,你让去学习?那些医生教授成分咋样?
时代悲剧,不应该推到医生身上。
再另外,读懂 “二舅”,还可以读懂中国部分底层残疾人的困境,你残疾?就不给你认证就完了,我觉得从这件事我们也应该深思一下,中国的残疾人数量是不是有水分?谁在从中作梗?
加一句,四字的税,还没下文呢?
国话专门回应 “非在职人员”,这税务局不下场,收点钱?(身为河南人表示,能跨省么?河南税务局抓紧时间啊,烂尾楼,银行问题,这不都需要钱???手动狗头)
读懂周劼就读懂了中国权贵
一一~~ 底层劳民~~ 一一
农民是二舅,二舅是农民。
劳民像二舅,二舅像劳民。
一个 “二舅”,怎么跟中国农民扯上关系?李子柒原来也被视为新型农民,但本质上,她只是一个直播带货的。所以将“二舅” 和农民扯上关系,有点扯。
以前的中国人可能认命,但改开后的中国农民便不这样想了,在城市的农民的子弟。
二舅治愈我们,谁来治愈二舅?
问题问的真好,那么让国人拭目以待吧。
我 90 多岁的姥爷还坚持每天下地照顾他的菜地呢。
说真的,中国目前还剩多少农民呢?基本上大多数所谓的农民连地都没有了,还留下一个农民的外衣做什么?就想问
读懂了,现实就是好马被人骑,老实人最吃亏,希望靠这些文章发声就能改革,想多了,八孩,社会调剂,河南河北,丹东防疫,都发不了声了,不行再给你赋红码,你能怎样
农民日报对的起农民,人民日报。。。。
一位领导说过 “我也是个农民”,我读懂了二舅能读懂他吗?
看了原文,与中国青年报等那些太监媒体相比,真的很有良心,提到了要弥补农民,解释客观原因,不是一味要你负重前行。
作者:施维……
不论笔名,真名都没有一个是能有名,有姓的作者
另一个
农民日报也不是人民日报
虽然是国级的报刊,但这种小众程度拉满的报纸,几个人在乎
估计给了点稿费抄了篇自媒体吧
你读不懂
农民日报这篇文章对得起这个名字
其他三流小报像中国青年报之类的,改名娱乐圈日报吧
农民?好像中国城市人不是这样似的。
读懂周劼也就读懂了上等人
小农思想,郭嘉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奉献一下?
二舅,你的格局在哪里?
蹭热度
我们都是农民,勤劳能吃苦,小心眼爱眼红,善待农民。
农民是这样的啊。但是没有下过地却能吃上饭食的人怎会去读懂农民呢。他们只会想怎么吃多一点
说实话这个问题下的回答 我真的看的很感动 知乎这一两年来 终于有一个涉及官媒点评老百姓这个类型的话题下面
高赞的人都是能就事论事 能真正去读文章的人
这是在无数蹭热点的营销号 大群现代网络公知的围剿下
突破包围圈 获得高赞的回答
高赞们基本都会说一句共同的话 “希望大家点开文章看看 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带偏”
以下正文
有人说 “宣传二舅精神 让我恶心” 无私奉献对他们来说就是枷锁 就是奴役 这又何尝不是站在了另一个极端
往远了说 淮海战役几百万人支援解放军 人人都是为了封官加爵?人人都是为了将来住大房间 当人上人?
往近了说 疫情封城期间 大白们真就是作秀?高温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 早出晚归的工作 就是为了被你们嘲讽为 “防疫爱好者”?
“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 人民日报文章中点出的农民特征 哪一句又说错了?难道在当下,这些作为褒义词存活了千百年的汉字,必须成为贬义词?
日报没有藏着掖着 该说的问题已经说了出来
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我不知道多少恨国党的人 能平时多关注关注农村现状 能走进农村亲眼看看 能和务农的人们交流交流 哪怕是抖音刷视频 大数据推送下会是这些相关新闻 还是擦边女 ?
还是重提一下鲁迅先生的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希望大家都可以 为这个社会的变好 做出一点点贡献
农民日报这次是真的做了很好的文章,比某些打着央字却不研究理论的资产主义报纸好多了。
农民的苦难是广泛性的,绝不是一个人就可以计较的得失。
我们这些人还能够在网上谈一谈以后老年可能会有的不幸。可农民已经承担多久了?农民连发言的阵地都没有。
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不想着农民,工人和农民必须要联合在一起。不要把你吃的便宜大白米当做理所应当。
很多人评价人就是这里穷就是那里坏。你们要想想,人都是一样的,他们变成那样,实质是社会承托失败了,让他们落到那种地步上去。
除了部分人天生的有缺失,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天天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我以下人人恶臭,自我以上人人平等。臭不可闻。
别叫
文章有些搞笑,重视农民不搞笑,而是二舅的非典型性,一个挖人墙角借腹生子虽然人财两失却最后领养女儿的残疾男农民,注定了他的传奇性。
这些大大小小的反动派,千说武训好,万说武训好,就是想让贫下中农学武训的样子,一心当奴隶,不斗争,不反抗,世世代代给地主当牛作马,受地主的剥削压迫。他们的心有多毒!
你二舅愿意忍辱负重,面土背天我没意见 我也很感动。
但我二舅是要吃香喝辣,享尽荣华富贵的。
二舅:我可谢谢你了。(狗头)
中国没有亏欠农民。
新中国早期封闭的国门,保护了农民的剩余价值不被外国掠夺,同时换取了早期中国粗糙的生产工具。
中国粉碎了小农经济,打破了田园男耕女织的自洽生活,但是用大分工的方式,让劳动效率更高。
随着老一代的农民逐渐苍老,我们应该把多余的工业品,低价反送回农村,让农村享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即可。
人都会老去,没必要为自然规律而伤感。
二舅更应该感恩。
没有新中国的赤脚医生,可能去世的农民更多,残疾的农民更多。
大言不惭,还读懂?别人的苦难人生是你的读者文摘吗?
话说回来,你读懂了什么?苦难辉煌吗?精神富足吗?安贫乐道吗?逆来顺受吗?
农民日报不为帮助农民争取利益而发声,就不要指望别的报社发声了。
挺悲凉的!
就是一群不懂农民的看了二舅的视频感动得以为自己读懂了中国农民。
专家还说了低收入者可以把空闲的房子租出去,开私家车拉客,还真有很多人信了。
农民日报代表不了农民,他们只是一群坐在办公楼里吹着空调喝着咖啡靠写农民赚钱的人而已
修正并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只是一篇符合主旋律的文章而已,所有的观点都是自上而下,纯粹的悯农,这读不懂中国农民。
文章中提到二舅原谅了打针医生,二舅善良达观,其实我看视频的时候,看到二舅和打针医生后来的对话时,我有点不理解,如果不是因为打针医生的专业知识欠缺(可能也是时代的局限性),二舅完全可以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一个天才少年,在那个年代如果考上大学,迎接他的绝对是一个无比光明的未来。但一次发烧打的四根针,却让他下肢畸形,改变了他本该拥有的美好人生。这种巨大的落差让观者为之叹息,这种因为意外而造成的人生巨变在余华的《活着》中也有相似的情节: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赌博破产、妻子骨肉分离等坎坷后,他那读小学的擅长跑步的儿子,在校长难产大出血时,他争着跑去医院为校长献血,结果医生为了救校长(县长的妻子),不停的抽血,导致儿子死亡。福贵悲痛欲绝,在医院面对儿子的尸体抱头痛哭,在得知儿子的死因后,愤怒的将医生打倒在地,还踹了县长,吼着
” 我要杀的就是县长 “
但是在发现县长竟然是与自己有着过命交情的战友春生时,他选择了原谅
“春生,我儿子死了,我只有一个儿子。“
" 我要去看儿子了。”
” 春生,你欠了我一条命,下辈子再还我吧。“
二舅和福贵一样,都是中国农民的代表。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时,会愤怒,会痛苦,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但就像是烧不尽的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他们选择坚强的活下去,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要活下去。面对着给他们造成痛苦的人,因为情分,选择原谅,当然这其中也许有封建迷信的思想的影响 (认为可以来生还债),不过还是能体现出中国农民的淳朴与重情重义。这种淳朴或许是因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稳定性,人人靠种地纺纱便可自给自足,自然不用像商人那样精于算计,对人也有更多的信任,至少别人不会抢走我的饭碗。而重情重义也许就要追溯到孔子提倡的仁,儒家学说在宋朝时发展成程朱理学(程门立雪的程),宋代的吕氏乡约开创了乡约的先河,朱熹利用乡约来传播理学,促进了农村的移风易俗,让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也在农村扎根,慢慢融入进了中国农民的品格之中。
二舅身上有着坚强、勤劳、孝顺、不断学习精进自己的美好品格,也有着广大中国农民像我爷爷、叔叔那样的淳朴、重情重义。作为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延续了数千年的群体,也许对后之览者而言,每一个个体如同蚍蜉,他们的悲喜显得无足轻重,但每一只蚍蜉,都曾留下声音,这声音穿越千年,延续千年,仍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发现很多答案没看文章就在喷,实际全篇文章立意是好的。建议先看后评!!!
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自媒体玩法。
挺好,起码农民日报真的为农民说话
不像青年报一样
今天早上,看到公众号新京报的一篇内容就已经有些感动了,当然《农民日报》的内容相比更深一点。
以下摘抄新京报中我觉得比较好的内容。
标题:“二舅” 的人生不应只是一次全民感动
“言说二舅” 不若 “聚焦问题”
与其评论、围观 “二舅”,不若关注“二舅” 背后的社会问题。在视频中,我们能够看到城乡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农村医疗问题、残疾人生活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 “二舅” 的时代,也拷问着社会。
城乡教育的鸿沟应当如何抹平?残疾证的办理应当依据怎样的事实标准?应当给予怎样的社会保障,才能让 88 岁的老人脱离生活的不易?
“二舅” 没有办法治愈我们,是因为社会中的顽疾无法通过一次媒介事件来抹掉。“二舅” 的人生不应当成为一次全民感动,而应当让人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认知更加清醒。
生容易,活也容易,但是生活并不容易。“二舅”不选择回头看,是因为那些既定的遗憾对 “二舅” 而言没有办法改变。选择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是 “二舅” 的无奈而不是淡然。我们不能不回头看,因为这些历史问题,有一些仍是现实问题。不再制造别人的不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
共青团中央标题 “二舅” 和我们
“二舅”的人生不能重设,但当代青年的发展环境可以塑造。我们固然要崇尚 “二舅式奋斗”——那种基于个人力量的不屈与坚守;但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减少“二舅式人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给正在负重前行的年轻人们更多关注和帮助,给他们减减担子,给他们更多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平正义的社会舞台上发展自我,不要让他们再像当年的“青年二舅” 那样独力面对 “差错人生”。今天,尽管青年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压力焦虑,但支持青年发展的环境也空前优越。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天才少年”、“有为青年” 们,不再陷入 “二舅” 那样的困顿和消耗,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感动之余,最重要的是看他们怎么做。
农民日报,对得起衣食父母吗?
说了几句政治正确的好话,反问了几句,没说怎么帮助农民,没说这是谁的责任,就这好多人都感恩戴德???
二舅的故事堪称当代武训传。
少年时期被落后的医疗坑。
辍学后学会木工活,赶上生产队解体。
作为一个残疾人,办不下残疾证。
自食其力,聪明能干,却被人嘲笑为崴子。
老年时期与老母亲相依为命,老母亲时不时想一了百了,可见生活之窘迫。
二舅聪明,能干,善良,豁达,却有着如此命运,这个视频不去揭露苦难的根源,却歌颂二舅 “看得开”:看,二舅这么不幸不也过得去吗,你们小镇做题家就是矫情,天天精神内耗什么呢,还不快去奋斗!
虽然你们苹果树的苹果被摘走了, 但是你们成长了呀!
最后借视频中二舅的一句话结尾:
想去天安门的那个纪念堂,想去看看他。
他公平。
我的评价是
近日(好吧已经很久了)能看到的,凤毛麟角的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关煤好文章
要是都这样就好了
文章很好,节选了一段我最喜欢的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纯属瞎胡扯。
不谈阶级,奢谈读懂农民?
几千年的文明史,谁不懂农民?谁又真懂农民?
自以为是地读懂农民,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几千年来,“读懂”农民的人太多了,数不胜数,农民自己也 “懂” 农民。可是谁给农民指明方向?谁为农民争取到了解放?
你农民日报能给农民指出不再受苦受难的道路吗?除了无病呻吟,高高在上、廉价的 “共情”,还会什么?
不透过现象看透阶级的本质,你就是假懂。包括农民自己,他们也不懂自己。
谁懂农民?马列主义者,真正的马列主义者透过阶级本质才能真正地读懂农民。
农民的苦难是怎么来的?这难道不是问题的本质吗?农民日报洋洋洒洒几千言,根本不提阶级问题,在那里夸夸其谈,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问题的实质是谁当家做主的问题,而不是所谓的表面的苦难问题。“他公平”,这句话难道农民日报看不见听不到?
苦难,有没有阶级性?
有,一个被剥削压迫的人,他的苦难是几千年文明史的人吃人制度下的苦难,他的苦难是被剥削阶级压迫的苦难。
一个当家做主的人,他的苦难是为了人民,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整个中华民族,这样的苦难才是我们要歌颂的并且永远缅怀的。千百万先烈为了人民当家作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种苦难是我们的明灯;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伟大的先辈们的苦难,是为了 “每一秒钟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苦难” 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而奋斗的“苦难”。这是无比光荣的苦难。
因为被剥削而被迫忍受的苦难,是苦难,是灾难。
当家做主为了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为了共产主义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样的 “苦难”,是荣耀,是勋章。蔡和森、彭湃、赵一曼、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王进喜、陈永贵、钱学森、邓稼先,他们的 “苦难”,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丰碑!
尤其文中一段关于 “赤脚医生” 的文字,更是暴露了农民日报可恶的嘴脸。
赤脚医生救了多少人民群众的生命?你报道了吗?当年,医生都不愿意为农民服务,不愿意下乡为农民服务,都愿意呆在城里,这时候你读懂农民了?
没有赤脚医生,农村要死多少人?你农民日报心里没数?你还是农民日报?应该是老爷日报吧?城市日报吧?或者是城市老爷日报吧?
难道不是毛主席才真正地懂农民吗?所以才有了 1965 年 6 月 26 日的批示: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服务,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而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现在医院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只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人是农民。**那种做法脱离群众,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不为农村服务,还叫什么为人民服务。**工作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所谓尖端,高、难、深的疾病研究上,对一些多发病、常见病、普遍存在的病,如何预防,如何改进治疗,不管,没人注意,或放的力量很小。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农村,重点在农村。
…… 今后城市的医院应该只留下毕业一两年的医生,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把好的都放在农村。
——《毛泽东年谱》
什么鬼玩意儿
麻烦先分清了 辛苦和苦难的区别
成年人没有不辛苦的,是为了更好的自己或是为了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这没问题。不止是农民,各个阶层的人都辛苦,这是主动的
但是苦难则是被动的,有可能是天灾,也有可能是人为。
但是对于二舅我是没有任何意见,试问一下自己代入他的话,未必能有人家做的好。
我们的一些媒体,是不是离基层太远了,特别是农村基层。你们得来的材料,往往是经过层层审核加工过的二手资料,我不说有没有美化或丑化,起码是高度凝炼概括的,是抽象的。你们接触的基层人,只是一时一瞬,所以你们的评价、你们的感动、你们骂刁民,都显得这么的,浅尝辄止。
《农民日报》的文章,从我们乡镇干部看,并无甚特别,因为国家就是要求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致力于解决二舅们的难题,增加二舅们的机会。然而网友已经觉得这个文章很良知了。可见我们的好政策没有通过媒体让大家知道。
我今天看到我们镇的小广场有个农民自己浇筑的小凳子,四个油漆桶,里面灌水泥,我就觉得我们的群众很可爱,而且充满了智慧,我觉得在财政真穷的当下,我可以学习这个办法花小钱解决公共广场的休息问题,我还可以找小朋友为白色的桶身彩绘,装点他们的家乡。我完全理解百年前的先辈为什么选择依靠工农信任百姓。我能为镇上细水长流的爱情感动,为坚强的脱贫户感动,为佝偻着背来防疫卡点送赞扬信的老人家感动。
但是这种反映农民群体、反映老百姓聪明与可爱的有感染力的报道、作品,真的是太少了,我最近看到能有这类好评的是《大山的女儿》,我能想到最有感染力的报道,可能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不知道大家现在有没有看到过什么作品,是你看了能感受到作者对农民的爱和对苦难的同情的。但是想想以前,地道战地雷战,姐姐妹妹站起来,刘三姐等等作品,我能好像一下子能说好多。
有些人真的是平凡而伟大,我们一些文艺工作者,我们的记者,你们为什么不多在农村,在基层呆久一点呢?为什么不用你们的笔多去写写这些最可爱的人呢?兰晓龙也要和士兵同吃同住,才能写得出士兵突击啊。群众真的值得。
中国农民不就是一头头牛吗!干活可以享受不行,主人看不惯,会用鞭子来驯服。果然一个个虽体大却很温顺。主人会赞美你吃的是草吐的是奶但是不会让他少干活!
农民日报至少屁股没歪,
看看人民阅读写的这是什么玩意儿
农民的问题实质上是市场问题,农业高产量低利润,再加上不可说的官方原因,个体户农民自然穷困潦倒。
现代社会大机械生产不需要那么多农民,因为农民越多,农民就越穷。
中国自古以来付出最多的是农民,得到最少受到剥削最多的也是农民。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新中国的创立离不开农民子弟兵,新中国的经济腾飞同样也离不开 “孺子牛” 般的农民。然而他们的生活条件、医疗…… 多少农村空巢老人,多少留守农村留守儿童,甚至连他们的子女被嘲 “小镇做题家” 甚至 “乡村错题本”。
最终却被歌颂,美化这种苦难。难道 “活着” 就该如此?唉,这种时代、环境的悲哀……
哦,我们还有农民日报。
有时候农民面临的问题不是辛苦劳作,而是苦难,无法避免的苦难。
辛苦和苦难完全是两回事。
因为辛苦具有选择性,而苦难,农民有的选吗?
终于有说人话的了想哭●﹏●
内宣难得有点能看的东西
本想一顿喷,看了原文之后,觉得这个得点赞,不能踩!
按劳分配,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行胜于言
贴一下原文:
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 “二舅” 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 7 月 25 日在 B 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 B 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 1600 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人们的共情机制。“二舅”之所以能 “火”,固然离不开视频创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拍摄手法,也是因为“二舅” 这个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于远去故土以及家乡人事的记忆。近些年反映农村生活、文化的爆款产品不少,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影子。一个本来可以跳出农门的 “天才少年”,因为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 打针致残,人生轨迹至此不同,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 “我” 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 “他” 远方叔伯中那个 “特别有文化” 的大爷…… 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二舅” 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 “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 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往事不可追。“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 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 “赤脚医生” 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作者:施维
之前我对**农民日报**没啥印象,尽管我自己也是个农民(有农村户口就叫农民)。
但这次,农民日报直接上大分,每一句话都说到点子上了。
二舅治愈了我的 “精神内耗”,那谁来治愈二舅?_哔哩哔哩_bilibili
解决农村 “二舅” 们的苦难才是关键,而不是一味地去歌颂苦难。政府政策多倾斜一些吧,农村的福利政策总是存在不到位、效率低、难落实的问题,基层公务员大多数都抱着在基层混两年就转出去,而且打多都是刚毕业的“雏儿”,就算有鸿鹄之志,却苦于经验不够老道,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怎么解决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咋解决还是得看政治家的谋划。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谁身上都是一座大山,看潮头的 “肉食者” 能不能观察细致发现 PM2.5,能不能做到除尘去灰了,保佑!
上来就骂的纯属没看原文,发泄情绪和戾气。
文章 写的很好,确实替农民发声,甚至比原视频作者本人说的更能引起大家共鸣,更代表农民本身,无愧于这个名字。
问题是,这样一个三观很正的报纸 ,之前咋就没人宣传呢?
往事不可追。“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
……
“二舅” 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不得不说,相比什么离谱的 “庄敬自强”,这篇文章的作者才是真真正正踩在了点子上。这才是媒体人真正该做的事情。
中国农民太苦了,以前的农活脏累!进城打工,哪一个不是 996007?最近这两年才有这个提法,农民工不是早就实现了么?他们有 5 险一金么?农村老人有养老保障么?茶馆里的一句台词,我爱这个国呀,谁爱我呀?是底层百姓共同的心声吧?
打针打残了没有赔付
残疾证非得去北京才能办下来
姥姥正常的儿女们呢?
生活得很好为什么姥姥要自杀?
二舅买了房怎么就住不进去呢?
连二舅这样的都能买得起房,养得了小孩
你们怎么就养不起了???
再苦一苦二舅
骂名二伯担
是真的读懂了,还是写了个题目,敲了几下键盘懂了。是故作姿态,还是惺惺相惜。是懂了,然后反思,改变,还是敲键盘说懂了就让 “被懂” 的感恩戴德,如见青天大老爷
坦白的说,这个说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的作者懂不懂农民我都不敢说。
农村生活的艰难,不是坐在书桌旁摇笔杆子就能体会得到的。在文化传承和不同地域的农村社会生活中,在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丝丝缕缕的从人们的生活脉络中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这种简单的结论可能还会以偏概全的一些作者的意志为基础进行的概括。
农村的生活是深以为苦的,忙活一年的收入也不足以改变农民的生活。如果收入够高,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农民工出现了。千百年来,人们日出而更,日落而息,在土地上挣扎。
二舅去天安门看教员那一段,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字,就是:公平。
没有在农村长期深入的生活,不可能懂中国农民,不可能懂中国农民的那种坚韧和生存方式,哪怕拍着胸脯说自己懂,其实也是不懂的,因为他们离农民太远。
二舅有了这样聪明的头脑,就已经与平凡、普通、低级趣味绝缘了。就像霍金,再不济大概也不必为柴米油盐发愁。
普通的我们即使破釜沉舟钻研一件事,未必如二舅看几眼做得好。
很多时侯平凡的我们总被鼓动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我们义无返顾地做了、拚了,甚至付出了生命的所有,然而不经意间一瞥发现自己正被大人物们无视或嘲弄,被敌人的帮凶践踏侮辱着呢。这才是平凡的人的悲哀。
所谓内耗,未必都是欲望太多,名利心太重,很多时侯是心无所依。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
崇敬伟人、怀念伟人,很想简单、快乐、激情澎湃地活着,或者死去。
最怕的,就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呢。
不想如此却又不得不如此。
所以内耗、纠结、拧巴地活着。
这就是平凡的我。
中国的农民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群体
读懂又如何,谁又能改变农民苦难煎熬的状况?歇了吧,大家只会歌颂农民的乐观,然后继续忽视农民的权益。
二舅代表了一部分跟他命运相同的人。一群人的缩影
和一个二流日报较什么劲,没事儿多躺一会儿,养精蓄锐不好吗?
我看过它讲二舅的视频,确实是个在说正经话的,基本可信,期待保持。
guanfang 上一次推的还是丁真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前几日浏览到的一篇论文《新闻漫画中农民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建构分析》,先放结论
“作者对中国新闻漫画网近三年 45 幅 “农民” 主题漫画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媒体主要塑造了 4 种农民媒介形象:体力劳动者和贫穷者的固化形象,沐恩者与受难者的弱势群体形象,文化素质低的违法者形象,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向往者与受惠者的积极形象。研究对这些典型媒介形象背后的社会动因进行批判与反思后指出:漫画塑造的农民媒介形象存在负面化、弱小化、同质化和片面化的问题,农民话语主体地位缺失,与新闻报道传递的积极正面的惠农利农主题不匹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国的劳动人民,曾经作为新中国奠基者的这样一个群体开始逐渐在主流话语中失去了声音。当人们提到他们时,脑海中总是会映射出 “目光短浅”“重男轻女”“愚昧”“落后” 等一系列饱含负面和轻视的印象。毋庸说普通人的刻板印象,就连论文中提到的作为官方声音的新闻漫画也在无形中加深了这种偏见。
不可否认,这些舆论压迫方式很有效,就连这一群体自身,都对这种印象根深蒂固。“下辈子别当农民”“考上大学做个城里人”是每一个农村居民的普遍愿望,他们在城里人面前耻于讨论自己的身份,在知乎这种所谓 “高学历” 社交媒体上也没能改变这一地位。
欲使其放下武器,必先剥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体,或者还有工人就这样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声音湮没在了时代的洪流中。
也许上述提到的种种特质确实是现有农村存在的,可是我们需要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存在的,都具有两面性,有伟大的一面,也有渺小的一面;有看得见的一面,也有看不见的一面。”
农民的故事被忽视,被矮化是时代的悲剧,曾经在 5、60 年代被歌颂的勤劳、淳朴、热心就像视频中的二舅,这些在今天的商品化时代变得粗陋又廉价,这些不再是我们所崇尚的东西了。他们为生活挣扎、笨拙又卑微的样子让我们觉得滑稽又可笑。贫困的帽子可以摘下,人们心中无形的帽子还能够摘下吗?
打开手机,你看不到关于他们的消息,在今天的中国,这 5 亿人口沉默又真实的存在着,甚至不配拥有热搜上的一个姓名。他们是被时代淘汰的一群人,当我们偶尔想起他们,看到的是他们的落后和猎奇,我们啧啧称奇,并暗中优越。
农民是中国的根本,也是立国的基石,失去根本我们又将走向何方。
劳动创造世界。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该慨,就读懂了中国农民现状,就读懂了他为何公平,就读懂了为什么他要反对包产。
农民日报好歹对得起农民俩字,某三流报纸就不提了
想下个 app 支持一下。
三观很正,可以说超越了视频本身。
视频本身,只是小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而这篇文章真的关心农民,没有对二舅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傲慢的态度,而是真正想去解决农民的问题的。
农民日报确实不像原作者和他的粉丝一样 “消费苦难”,
而是告诉大家我们应当做的是 “解决苦难”
误以为 rm 日报,点进去越读越不对劲,啥时候二流报纸水平这么高,屁股这么正了。回来一看哦,农民日报。
在官媒里是清流,比其他脱离群众的官媒好太多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人民真正需要的媒体:《农民日报》
人民应该需要的媒体:《二流报纸》
啥,这是《人民日报》愿意写的??
![](data:image/svg+xml;utf8,)
哦,《农民日报》啊
「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
这个句话没有错啊!
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没反应出来而已,只是没二舅 那么火那么受人关注而已。
通过一个现象发现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逻辑,然后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就是一直都有人去做的事情。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希望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反馈出来,也希望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少
锋蓝
近好多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 “二舅” 给刷屏了。这个通过雕虫小技变得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围观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 7 月 25 日在 B 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 B 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 3500 万次,预计成为全年播放量最高的短视频。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机器人般的人们的共情机制。“二舅”之所以能 “火”,固然离不开视频创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拍摄手法,也是因为“二舅” 这个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于无须在农土以及过上小资生活的优越感。近些年反映农村生活、文化的爆款产品不少,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影子。一个本来可以跳出农门的 “天才少年”,因为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 打针致残,人生轨迹至此不同,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 “我” 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 “他” 远方叔伯中那个极少数几个 “特别有文化” 的大爷…… 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全体中国农民。
“二舅” 善良达观,所以能忍受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小说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个虽然但是没有转折,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这貌似两面其实是一面的形象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忍受、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唯独要对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写于农村的莫言笔下的农民形象保持距离与谨慎。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这种生存智慧实属难得,如果我们改善 ta 们的逆境就会难以保存,我们就不能写出歌颂文章,“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ta 们冲在前端,而我只需在此写写文章,当然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 治愈了我们,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来问问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其实不是,ta 们不会说话,所以我在此替 ta 们好好说说: 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尽管已经心安理得得如此多年了,但说到底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下面我就要开始说大话了。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 “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 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如果这一切都没有,我怎么会愿意抽空写写 ta 们呢?
往事不可追。“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没有这份遗憾,我们怎么能够被治愈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 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 “赤脚医生” 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这已经很不错了。农民一直以来支撑起了一个国家基本的物质生产,但我却要说,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所以才开始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我要中庸之道,党和农民都要迎合一下,双方都不得罪: 同时知道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可以围观看的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因为我知道 ta 们是多么不起眼啊。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一次治愈就已经足够。
如何看待国庆调休每年都上热搜?我不理解,可能是我一直单休吧,所有节假日也只放一天。原来可以享受双休和法定节假日的人已经占九成了?
闰土能治好鲁迅的精神内耗吗
这篇确实写的很好,不回避问题,还能站在农民的角度来写,算是很有良心。
之前看温铁军老爷子的关于三农问题的讲座,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农民到底背负了些什么,开始思考现在农民的困境该怎么解决。所以对于一些高高在上的媒体开始越来越反感,难得能见一个能脚踏实地的官媒,很开心
二舅这个视频和这篇文章的关系就像房间和灾难艺术家
过分强调个体的坚韧,就是在为整个社会免责
初读此文,还是有些欣慰的,相比主流官媒,这篇文章立论比较正,立意算不上有多深吧但也至少是说出了它作为《农民日报》该说的话,没把读者当傻子。
可过后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主流官媒的做法,就算知乎上有再多的人在这里批评讽刺,也无法否认仍旧成功忽悠到了大部分城市牛马们,毕竟城市牛马们是看客而不是故事中人。结果就是多数马儿们虽然没吃到草可吃到感动了啊,也在接着在跑了啊,那么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而《农民日报》这个刊物,我相信大多数人或许都是第一次听到。查了一下,主要是发行到个乡镇农民和农村工作者们的。面对这些真实的”二舅 “们,再傻也知道不能像主流官媒那样做看客,否则那就不是” 感动 “和” 治愈 “了,而是” 刺激 “和” 愤怒 “了。所以嘛,当然要让” 二舅 “们觉得你是站在我们这边的,在为我们说话。就这样,“二舅” 们的不满也得到了安慰和平复了。
皆大欢喜对不对?
当然我这种想法多少有些阴谋论,毕竟也有可能《农民日报》真的是诚心诚意为农民发声的对吧?
但愿吧,虽然看不到太阳,点根白蜡烛也是光啊。
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被二舅治愈的,你们每天上网都是来下凡的吗?身边一个平凡人都没有吗?
一篇好文章。
从二舅一个人的角度出发,反映的是农民群体的矛盾,文章说的好: “二舅治愈了我们,谁来治愈二舅?”。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最后一段话写得太好了!
作为官媒,直截了当指出问题所在,并且为网友的注意力指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也表明国家政策,一直以来都是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而不是含糊其辞或者阴阳怪气,甚至指鹿为马。这些都是其他官媒干过的好活儿(我是敢写出来,但是都想不起来具体啥名字了,例如评价易烊千玺获编事件的中国青年报,称呼众家境平凡的大学生为 “小镇做题家”)。老百姓看了心里更堵,憋着一股气儿都撒在当官的头上,最后社会热点事件也没在官媒的敦促、群众的监督下解决,还被遗忘了。结局呢?是多年累积后说不清道不明的政府公信力下降、是隐隐地埋藏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社会人心日渐的冷漠。
国家政策需要靠每一个人的支持。“城里人” 同样需要参与到解决农民问题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中国农民报在本次事件中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表现优秀,值得众官媒开会学习一下,是真的好好想想,毕竟我们是一个讲政治的国家,各单位不应总是把政治工作当成虚应故事。
比某人民二流报好多了,至少看出来问题在哪,不像人民二流报一样造神
好文章。农民日报为农民。比不说人话的某二流报纸好的多。
我们不应该歌颂苦难,因为苦难就是苦难
农民日报这篇的作者可能要被批评了
二舅的事出来就有人去查 “二舅”,南昌的周公子的事出来,就有人来维护,这待遇不一样啊。
站在切身农民立场上的好文章。没有如官媒一如既往的论调般把二舅们的遭遇当作理所应当,归于宏大叙事视角下的 “时代的局限” 以及“必要的牺牲”,甚至歌颂本不该承受的苦难。而是真真切切的落在了保障制度上,关切农民的切实利益,这真的要点个赞。
你还是朋友圈秀大舅吧,高喊农民万岁,起码真诚点!
翻看了一边回答,对于《农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文章中 “二舅治愈了我们,谁来治愈二舅了?” 引发了网友热议。
文章中 “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 这句话也立场公道,秉持 正义。
我希望有更多的农民朋友在闲暇时可以参与到这类讨论中。权且忽略视频中信息有没有夸大的成分,可以从作者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说起:
1. 讨论在之前的社会环境下,二舅年轻时的遭遇,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 “残酷” 的遭遇,到底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2.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的乡村还有没有可能再让年轻的孩子遭遇到和二舅一样的青年时代?
3. 我们可以从文中主人公二舅身上学到什么?如何应对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种种的社会问题?
4. 如果文中二舅的事情发生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应当如何活下去?
小工业作为大工业之基准的 ideology 宣传
这种不痛不痒的文章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海瑞的《治安疏》没有挽救大明一样,“读懂二舅” 也压根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无论是海瑞还是《农民日报》他们都刻意回避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为什么现实会是如此?为什么 “二舅” 偏偏就如此不幸?
我不是说存在就是合理的,我是说现实的背后,一定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而这股力量靠呼吁是无法改变的。
我遇到过舍不得看病,而拖成了大病的人;也遇到过拿着七八千退休金,犯愁改给小猫选什么罐头的人。他们都是中国的老年人,可却活成了不同的样子。
“二舅” 这段视频唯一的作用只有两方面:一方面作为外甥的博主赚取一波流量,将来也许搞个直播带货之类的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观众的我们干一碗心灵鸡汤,然后继续苦逼的生活。
除此以外,不会有任何作用。就像一根火柴扔到了漆黑的山洞里,它终究会堕入无尽的黑暗之中。
我看到推送的了,这个视频全篇说的都是十分中肯十分关爱的话语。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慰籍。如果一个人,被资本家,被生活压的不可叹气,但是在青天白日老爷那里能看到一丝同情怜悯那也够了。现在最可悲的就是他们连一丝表现都没有,让人心寒!
农民有啥。。。纯朴。
还有啥。。。能吃苦。
如何解读《大清日报》发文指《读懂了大表哥就读懂了大清奴才》?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其实,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任何故事都可能淡去,任何热点都可能随时消逝。在写了两篇关于 “二舅” 的文章后,发现很多网络视点逐步趋同,值得庆幸也有点难过。几十年来农民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一个关于 “二舅” 在苦难中挣扎活着的视频能够火起来,视频本身的要义和作者的初衷已经不那么重要。命运具有普遍性的 “二舅” 是国内农民生活的缩影,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其实关注农民的命运其实也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
本来不打算再触碰这个话题,今天农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读懂 “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相对客观、诚恳地解读了视频中“二舅” 的命运,也提出了农民利益和命运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与不可持续性;甚至于结尾还引出 “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 的希望。不能不说,在阶级性日趋明显、阶层固化矛盾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这篇文章已经难能可贵地看到了问题的部分源头和解决思路。
城乡二元制的发展体制,让几十年来中国农民一直成为发展的代价,在供给侧无条件地支持城市的繁荣和市场稳定,即便在三年大饥荒年代,真正受饥饿危险甚至饿死的也只是农民。对于很多人来说,饿了的时候就是农民伯伯,吃饱了就是 “乡巴佬”。很多人的幸福就是骑在别人头上,而农民就是鄙视链最低端。
农民一直为社会的发展吃苦,但农民不该只配吃苦,不哭不闹交公粮才是好农民。
我们一直在三农领域工作,对于农民当下的待遇和命运还算有所知,对于他们的所想、所受、所指、所望也大概知晓,有知识的农民现在对发展和自身命运的认知可不像其他人那么容易忽悠。今年青储事件期间,众多专家和吃瓜者站出来指责农民浪费粮食、破坏国家粮食安全。实际上,大部分农民也不傻,青储可以转化为更高质量的粮食,而粮食只能变为普通饲料。青储可以增收数百,而粮价则很难实质性提升——甚至还不如水电煤的价格提升幅度。发自灵魂的提问是:粮食可以做成饲料,青储为什么不能直接做成饲料?是谁不愿意农民增收?
是一部分把农民吃苦、低收入、只配站在底层当成理所当然的人在作祟。他们不愿意看到农民翻身,农民的任何一点增收,都被他们看做是威胁,他们会说农业增收了其他产业都会受成本拖累大规模涨价。也是,今年夏收粮食涨价两三毛成了一些人认为农民应该普大喜奔的大喜事。
实际上,现在月收入低于 2000 的农民超过 6 亿人(李总理的话),这部分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并没有种粮的积极性,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非粮化整治让他们通过经济作物改善生活条件的希望也大打折扣。没有积极性、撂荒、包出去,这是常用的做法,背后的原因是粮价在当下生活成本面前不堪一击。
增收,只是一个小小的愿望,而实际上在医疗、教育、交通、流通各个领域农村、农民需要的不仅仅是关注,而是按照理性秩序给予的公平。
但实际上,现在农村六七十岁还在努力耕作的人口比例很高,他们并没有选择余地,他们像 “二舅” 一样坚韧、善良、老实。如果强加给他们家国格局,我没脸,因为他们只能这样在苦难中苦熬,任何高大上的表达都是对他们隐忍、沉默的亵渎!而在城市里,这个年龄的人,如果不是家境太差,几乎所有人都在享受退休工资和医疗福利,以及旅游、免费体检……
其实说白了,农民日报让全世界都读懂了 “二舅”、读懂了中国农民,又能怎样?如果不能尽快把该有的机遇、该有的温暖和该有的公平按照“理应” 的秩序送达到每个农民(包括城里人)身上,任何读懂都是胡闹,都是矫情。
中国农民就是应该这样卑微,老实,嘛。一辈子艰辛,还要接受你们高高在上的同情和夸奖吗?
中国的几亿下岗工人和农民是最大的财富,要不然怎么会有少部分人的幸福生活。
——任某某
开篇褒奖关于 “二舅” 的小视频,给予视频高度评价和赞誉,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认可。
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 “二舅” 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 7 月 25 日在 B 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 B 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 1600 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
动情之处溢于言表,三句话让人泪目。
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 “我” 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 “他” 远方叔伯中那个 “特别有文化” 的大爷…… 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道出了农民的无奈和心里话。
“二舅” 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充分肯定了我国政治阶级联盟基础的伟大作用,农民功不可没!
以上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
说出了人心底的良知,人性化的一面就是最大的实话!
“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多关注民生,多体贴农民就够了!何必有着遮丑的嫌隙呢?
就算你立论正,那解决方案是乡村振兴?错错错。再说你这报纸有人看嘛?
这就对咯
城乡发展差距、农民问题
哪个不比 “二舅这么惨,你精神病算什么” 这种暗含的说教好?
把别人当傻子呢
终于有一个会说人话的官媒了
看了文章也看了部分回答。家里是农村的,我爸爸就是农民。考研的时候选择了学农机,你要说当时一腔热血倒也夸张了,但也算是有些小想法的。还记得考研复试的时候我说我是个农民,面试的老师给我纠正了一下,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今年毕业了,但是很惭愧没有再继续选择坚持在农机这个领域。
因为学校提前毕业答辩,我回家很早,也是出去上学以来陪我爸爸最长的时间,说起来很惭愧。茶余饭后我跟我爸爸聊了很多,从种地到外出打工甚至是以后何去何从的问题。我爸爸反正是不希望我再回来了。
这些年村里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铺了柏油路,做了绿化,建立了垃圾集中处理站,网购也很方便,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也很好我爸爸也经常用手机看新闻,定期还有各种的培训。下图是村里边今天刚发的通知。
我觉得依旧是不够的,村里人和城里人的差距还是很大 ,我认为这个差距的核心在于思想意识上。农村所能接触的新鲜事物与城里相比还是太少了,并且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对我爸爸来说确实是个挑战。当然这个差距无处不在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今晚我还跟我爸聊起以前生产队的事情。我爸爸说,那会儿大家都穷,医疗条件也差,但是不至于饿肚子,大家生活的都差不多,公社书记会被安排到农户家里吃饭。如今虽然大家都有钱了,但是差距也大了一些。
我觉得一个说法是很好的 “二舅” 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也非常认同国家的乡村战略。我觉得从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到想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再到一步一步把问题解决掉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是我坚信我们在一步步变好!
好文!
人民日报没 XX
农民日报有农民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透过了视频的狂欢,揭露了背后的问题。也就是摆明了视频引起的争议的根源。农民过去付出了太多,现在国家富强了,不能再让农民受苦。特别是不能再认为农民受苦是理所当然。而且还说了句公道话,虽然是赤脚医生导致了残疾,但是如果没有赤脚医生农民的保障会更差。
文章是好文章,但是
根据舆论导向发展,接下来的两大可能趋势,一是二舅及类似现象被批倒批臭,视为无病呻吟(当然现在看这种可能性不大了,堵不如疏的道理上面还是懂的)
另一种更有可能也更无奈的的发展,则是疯狂消费二舅,衍生出一系列 “重走二舅路”“讴歌苦难,走向辉煌”“二舅精神研究系列节目” 等等,在信息轰炸中把问题掩盖过去,把二舅从活人异化成精神符号。村里的二舅才是二舅,被塑了金身的,只是任人打扮的傀儡,最后除了宣传资料上多一个要背的二舅精神,一切都没有改变。
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质:贫穷。主颂奴吃苦耐劳,奴赞主体恤关怀,尼禄馋哭了。
你看,你既然说的这么好,看的这么彻底,为啥又下手这么重呢?
不论你说什么,因为你是你,所以反对你,我们是天然的敌对关系,是这样吗?
议论文,不是策论文
主要是疗伤,抚平情绪,缺少深刻的原因分析和对策规划
原因可以少些,建议对策都不敢提了吗,只有文章最后提到了紧迫性和一句话的制度保障的期待
三农的政策应该不少,贴上去应该好一些,我们在努力做事了,会给人看到希望
“二舅” 就是一篇意境派的钓鱼文。
相较于 “钩很直” 的鱼获派钓鱼文,意境派的特点在于,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钓谁,而是在于它希望能把想说的事,不被夹,不被喷的痛快讲说出来。所以它用一种正面的,又或者模凌两可的情绪去描述负面的信息。作者享受的是述说的过程(意境派),而不是要骗什么人(渔获派)。所以很多时候,意境派钓鱼文钓的都是友军。但真像 “二舅” 这样得到一众大媒体的正能量吹捧,在我看来,作者确实是钓到大鱼了。
负面的信息只要能表达出来,无论什么态度,总会有人读出点味道,也会有人在没有被撩拨的情绪下反思。是的,“反思”,反思怪又来了。《农民日报》写的就是一篇反思文。提出问题的(二舅)作者一般没有能力,又或者不敢提出解决方法,所以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集思广益。
总结并点题,一篇钓鱼文引出的反思文。
那么《农民日报》反思得好不好,对不对呢?
对于赤脚医生,想到小时候感冒,去学校旁边小诊所看病,最后到住院的自己是深有体会,那年才 9 岁,上二年级,小小的感冒,上下学都是自己走回去的,有天感冒,父母给点钱让自己买药回家,在校园旁边小诊所拿了药就回家了,晚上吃药后,浑身抽搐,父母吓的半夜带自己去医院,最后发现是感冒是成年人吃的,小孩是不能吃这种药的。这件事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关于旁边小诊所,还有很多经历,如果是现在社会,早都告到倒闭了。
一流报社!
第一次知道有农民日报,太没有存在感和话语权了,就像农民一样
央媒中我看过的,觉得还算有初心的也就一个半了!央农算一个,新华社算半个!其他的诸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之流,他们从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去撇一眼脚底下的人民!
以为是人民日报,刚想喷,
看清楚了是农民日报
说实话
这是少有的近几年里
正面肯定农民群体的贡献并为之发声的报道
希望以后我们去赞扬农民伯伯的时候
是发自内心去说
而不是突然有一个二舅这样的人物出现了
然后再随声附和去赞扬这个群体
好文章,希望以后能多点这种
看了一下,作者立场没什么问题。
起码没有一边倒的嘎吹,不直视苦难诞生的原因。
不像昨天各大媒体,只会歌颂二舅坚强的精神,让我们学习。
却对二舅经历的苦难原因,不闻不问。
人呐,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
解决现实的苦难,才不会出现下一个二舅。
很好的解读
现代人的态度应是反思历史,对农民而不是无谓地 “治好了精神内耗”,类似于“二舅这样的命运都活出了自己的一生,我又为什么没有奋斗的理由” 实属谬论。
时代的苦痛不应成为个人的鸡汤
故事本身其实是很好的,至于像余华就大可不必了。经历是活生生的的,但其中折射出的道德取向却需要自己去反思。当代的我们看这个视频能真正共情吗,我持怀疑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农民作为中国社会最基层中无私奉献的群体,大众或许借此应该聚焦于待遇,生活境况等。二舅本身作为过去的缩影必将被遗忘,但如何不让这样的人生重现是重中之重
这个视频好火(我妈都知道 (´-ω-`)。也没有网友说得和严肃文学一样,我觉得挺下饭的
夏夜的夜晚,睡一觉,出门做核酸排队,顺便点杯奶茶,在路上把这些字随便码好。今晚这样或许已经治好了精神内耗。
知乎有个问题: 农民被抛弃了吗?怎么找不到了捏
希望某些人再黑农民的时候,能摸摸自己的良心
读懂 “二舅视频” 就读懂农民是不对的,但读懂 “二舅” 就读懂农民是对的。视频的观点暂且不论,但里面阐述的一些二舅的生活细节,我是感同身受的(我是农村长大)。
看懂二舅,就看懂了怎么割韭菜!
确实读懂了,几千年的驯化史。
这说明在中国农民确实只是边缘群体,整天说三农实际上根本不在乎。
农民日报为农民发声,人民日报指责人民
为了假空大努力一辈子,到死也看不到成功的迹象哪怕一点
有一身天赋被埋没,一迟暮老人竟然顾了一整个村子!我差点以为这是民国
身体残疾外加上八十老母下一两小孙嗷嗷待哺
我看不到所谓的看开一切,也做不到不回头的洒脱,我只看到了悲剧
评论说着苦难为了胜利,但这他妈你告诉我这结局和过程是胜利!? 我不能理解
如果说的是这个,那确实是这样的
如果你要说这是看开了,那你是对的
意思是中国农民受苦是情理之中的事对吗?
加油
学习吧
《各城市人口 - 房价 - 工资对比,扣除食品、住宿以后打工人的真实收入是多少?四个城市集群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多高?》
《2022 年 - 去房地产经济以后,我国真实的 GDP 是多少,2023-2024 年我国 GDP 面临重大转折,养民富民势在必行》接上文,很多人对比城市从营商环境和人口流动的角度去评价,实际上人口不会永远流入,**尤其是全国人口已经见顶,而只要是一个体制下的治理,营商环境都是一样的,山海关的营商环境和上海一模一样。**只不过山海关的产业链不利于民营经济,因此导致网上一致认为北方的营商环境比南方差一些,实际上我们从一些南方制造业企业主的经历中也可以看出,其实本质都一样。
珠三角、长三角的时代红利是改革开放,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大量的劳动密集产业迁移至越南,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链也将出现较大的转变。为什么这些制造业企业不去西北等内陆城市呢?西北城市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一些,但是我们从全世界城市的发展来看,内陆城市没有潜力,从美国、俄罗斯、中国、欧洲的城市发展来看,全球主要大城市均处于沿海地界,而行政中心 - 首都一般偏向内陆。美国华盛顿、俄罗斯莫斯科、德国柏林、法国巴黎、英国伦敦,这些城市也均有河流,但经济主要是依靠对全国资源的重组,并不主要依靠贸易。而洛杉矶、纽约、马赛、上海、广州、天津等这些城市却控制着一个经济体的贸易往来,比普通城市更具有产业优势。
因此我们认为航运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命脉,而国内有水陆运输的城市分为四个区域带,京津冀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还有长江河沿岸。
根据河流的分布我们罗列出了几个城市,北京、天津、青岛、上海、南京、杭州、厦门、广州、深圳、重庆、武汉、长沙。
人口聚集地、陆上交通枢纽的城市有哪些呢?
郑州、石家庄、成都、西安。
院校分布,211、985 集中的城市有哪些呢?北京 26、上海 9、南京 8、武汉 7、西安 6、成都 5、天津 4、广州 4、哈尔滨 4、长沙 3.5,其余各主要省份城市均有 1-2 所,例如青岛 2 所。
我们重新划分以后,京津冀 30(北京 + 天津)、长三角 17(上海 + 南京)、广东 6,如果一家企业要为研究机构选址,那么一定离不开这三个地方,京津冀的科学城是雄安,以后一定是中国硅谷的发源地,但是该地区属于资源行政分配的地区,商品房不可以买卖,未来大概率以公租和福利分配的方式配给,和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关系。
上海地区作为我国的金融中心,核心作用是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的窗口,那么深圳呢?
深圳、广州能作为研发基地吗?
广东境内有 6 家 211 院校,且紧邻香港,香港本身教育资源丰富,如果香港的教育资源可以流入深圳,那么广东的高校可以达到 14 家,基本可以和上海匹敌,建立一个研发基地不成问题,其中港中大深圳分校已经开始运营。
长江经济带还有长沙、武汉,其中武汉有 7 家高校,人口 1300w,能发展起来吗?
武汉、长沙必然是作为一个长江经济带的点来发展,由于历史因素,武汉被共和国作为当时的陪都,蒋介石则是把重庆作为陪都,因此武汉被注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武汉、西安、长沙这些都是辐射省内的城市,那么成都和重庆呢?
原本成都和重庆均属四川,四川人口太多,最后在种种考虑下,把重庆分割出来了,而重庆是掌握长江水陆的城市,因此重庆的制造业也非常的发达。
重庆的制造业主要是组装、加工,由于缺乏高校教育资源,研究机构在重庆布局很少,反而在西安、成都有一些布局。
因此重庆和成都一个发挥水陆交通优势,一个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本身四川还具有劳动力优势,那么西南地区的经济就有眉目了。成渝教育资源合计 7 所,属于第二梯队了。
-—
那么全国主要的核心城市就一目了然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属于第一梯队,天津、西安、成渝、南京、长沙、武汉属于第二梯队,**青岛、郑州、合肥、厦门、杭州、哈尔滨等省会属于第三梯队。**杭州没有教育资源、仅有海运资源,本质上和青岛、厦门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排名第三梯队。
第一梯队中北京、上海房价均在 6w 以上,第二梯队中成都主城、西安主城像样点的房子也得 2w+,第三梯队目前的房价明显高估,价格普遍和第二梯队保持一致。
**支撑高房价的是谁?**师医公 + 科技 + 金融人才,一个城市没有这三类人,那么房价是撑不住的,有人说阿里巴巴是高科技企业,还有金融属性。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前的高科技企业在未来看,只不过是披着科技外衣的超市而已,Ofo 是高科技企业吗?美团是高科技企业吗?
随着科技和时代的进步,这些企业的技术已经大众化了,大众化以后,遍地都是程序员,劳动力不再稀缺,反垄断以后这些企业也无法继续牟取暴利,最终回归普通。
我单方面宣布农民日报是新时代的一流报纸
至于什么青什么报什么人什么报
都是返洞报纸
虽然农民日报这篇文章中讲的补偿有点虚
但起码明说了的确有亏欠
现在有点期待工人报来谈一谈去美国造反有理
让我惊讶的是这居然是官媒的文章,更让我惊讶的是居然没粉饰太平。环球某报的骑墙派胡稀泥,好好看看好好学。
可能比较关注农业,比其他媒体说的实在多了
二舅的板面和大人物相比
没有解读,现在无论是二舅还是周颉都随便了,以前是咸鱼,现在是烂鱼,翻身都成了奢望……
能替农民发个声就不错了,还能指望什么呢?毕竟现在全国人大代表里面还有几个纯正的农民?
权力没有掌握在农民自己的手里,又指望谁能为农民争取利益呢?
这么多官媒,却只有农民日报为我们广大农民人民群众说了话。
农民工自己考不上大学,怪谁
我们已经够温顺了,别在驯化了,真的
热点就是网络殖民的最佳方式,最大的收益都是网络系统这只利维坦,所有的博主、up 主、公众号写手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中产阶级
https://mp.weixin.qq.com/s/YDDICPZarRY1MepmB_iYvQ
比一些其他的媒体自媒体高了一大截
在官媒极为有限的腾挪空间里,已经算很中肯的评论了。
二舅更像抽象出来的农民形象,善良、隐忍,能承担重压,能消化厄运,这都是好的一面,可谁都不只一面,二舅不止,农民不止。但是,多少人希望他们只有这一面。
农民日报关注农民,追问前因后果是本分,呼吁社会关注农民是职责。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如此高速的城镇化,太多失去土地的农民陷入无所适从了,而大声疾呼并不能改变什么……
还能怎么读,除了再苦一苦农民还能怎么着,反正自古以来的宿命就如此,不搞低价征地就烧高香吧。
有几个事我没定义明白!首先,农民的定义是什么?户口吗?那二舅显然是农民!可是很多户口农村却不会种地的算什么?二舅身体残疾以手工技术过日子,显然他应该没发种地!
如果一个不会种地,或者说没办法种地的人就能让人读懂农民,那么农民日报的编辑你们觉得有意思吗?那你读懂我大概也可以读懂农民!
好话说尽~
人日新华麻烦学习一下
二舅不是农民,他显示中国对农村基层残疾人的关注远低于六十年代。就像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不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保障老人和残疾人有口饭吃是真的优点
那些完全没有看完长文章、
连关注农民日报这种简单的调查工作都不会做的
敲打键盘的侠客们:
你们开口就说农民日报脱离实际
脱离农民
你们接触着互联网,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但是你们就不像他们脱离人民一样
脱离真相太远了吗?
指责 “上面” 脱离人民是不对的,因为他们和人民一样狂妄自大、藐视他人
没看,但是说到中国农民那就是苦,还得活着
农民日报为什么不谈谈那些上访被扎针导致残疾的农民呀
就像明明是你自己坚强
还要教育你感恩苦难
感恩折磨过你的人
他是农民吗,他是手工业者,我谢谢您
反正好话坏话都让你说了,最后看看你做了什么
媒体是宣传工具,它宣传让你看到的都是你想得到的且所需要的。
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把你吃干抹净后再给你立块碑歌颂一下,你就要感恩戴德吗?
八小时工作制怎么来的?工人们斗争来的!
现在人民还没开始斗争呢,一群人就跳出来说你们戾气太重了……
谁在害怕?
农民不需要被读懂,不需要被歌颂!
需要的是像文章中所说的能够岁月静好,需要的是权益能得到保障。
谁做到这些,就会得到支持,自古以来不都是如此吗!
中肯的文章,意思很明显了,就在文章里写着的。
蹭
热点
我怎么感觉在说:底层人民生活不公平,但你得忍着,得活下去
顺应天命者悲,抗逆天命者死。
农民的革命性弱于工人
往事不可追。“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
感觉有点像画饼了。
来吧,展示
https://www.zhihu.com/answer/2537678094
视频里面除了二舅,还有一个想自杀的外婆,UP 主作为一个外孙子,怎么没分析一下外婆为啥想自杀呢?
农民日报关心过农村有多少老人自杀吗?
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这个问题确实是这样的,我在二舅身上看到了中国农民的一些特质,勤劳,朴实,任劳任怨,这真的广大农民的特征啊
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 “赤脚医生” 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
我是在江苏一个小乡村长大的,我们村当时只有一个小诊所,诊所里的医生就是一对父子,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在那里看病。
九几年的时候,我差不多五六岁,有一年夏天我背上长了个类似火疖子的东西,具体是啥记不清了,去诊所看病,好像就是包了点药包扎了起来。后来可能是因为天气热,化脓了,又去清理了一次,没过多久就形成了一块疤。
每次洗澡或者换衣服看到这个疤的时候我都挺恨这个医生的。
小时候去诊所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来,把裤子脱下来打针,好像那个时候就流行打针,到了诊所就是打针,趴在桌子上就给你来一针,打完针还得自己按着,嘶!太疼了。
如果发烧了就会开安乃近,记忆尤深,一片大大的药,要掰成四次吃,苦啊。
如果咳嗽了或者流鼻涕多了,医生就会征求父母的意见,挂点水吧?然后就坐在小诊所里吊水,一天挂个一瓶或者两瓶,挂个两三天。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那个医生有没有经过培训,有没有证?
文章不错。就冲最后一句为了让这片土地上不再有二舅的苦和难,而不是一味地赞扬吃苦。读不读的懂反而是次要了,主要是做不做得到。
希望农民上面的人说到做到。
明知道是一个有争议的内容,起标题还直接用了肯定句,然后一堆答主出来说别急着喷,文章内容没有问题,都是 UC 震惊部出来的?
大家可以看完文章再评论,通篇没有赞扬苦难,陈述清楚二舅是被环境逼迫成这样,并且保留农民本身有的家国格局。文章立意也非常清晰,是希望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能完善而且落地。减少二舅的故事被重演的可能。
如果你们觉得文章说的都是假大空那我没话可讲。每个人对于同一个事件的立意和观点都会不同,但还是希望多一些正向思考,深度阅读而不是浏览。
贫富差距的缩小如高峰一般遥不可及,我们进一寸有一寸的眼泪。
我就觉得恶心,农民就该受这种苦,还要巴巴的心理坚强,还不是被生活逼得。。。
是啊。永远不知道苦痛不敢出声有口饭吃就行的中国农民。
我爸农民工,我问他工地有没有高温补贴,他说有,说是这样说的,但是从来没有拿到手过。
乡下人要做到死的(我爸妈说的,他们好像也知道自己命运)
只想问复制粘贴的看了文章吗?
在 b 站《二舅》 3000 万播放时,上千万的点赞投币时,同在 b 站农民日报的视频却不过 10w。你说可不可怕?悲不悲哀?
农村出身的看看自己父母、长辈、同乡就知道感不感动,治不治愈了。
还是说农村出身的人们没空刷视频?
写得挺好啊,大家去看看吧。
有什么可解读的。
张麻子说,好人就应该被人拿枪指着?
服了,一堆人,文章都没看,就开始敲键盘开喷,TM 好歹先看看原文吧
二舅真的开心吗?二舅一辈子没有结婚,大概率没有退休金,还要照顾 88 岁的老母亲,老母亲甚至想过自杀的念头(这说明他们每天苦难才是常态)。二舅聪明好学,努力勤恳了一辈子才是这个结果,不如二舅的人们呢,平平凡凡的我们呢,想到这精神更内耗了 [思考]
不论题目,单看文章还是写的可以的
光看题目我觉得说的太对了,读懂二舅就是警醒自己不要去当二舅,不要让自己的后代去当二舅。
我爹今年六十四了,一辈子的农民,我觉得他有句话说的太对了,就是去城里捡破烂也别想着回农村。我觉得他是伟大的,因为他的三个孩子都离开了农村。
穷死不回农村,饿死不当农民
杀人诛心
祖辈直到 2018 年才从农村搬到了镇上,他们恋旧也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改变生活习惯。父辈 80 年代考上大学,工作后从农村搬到了县市,他们前半辈子一直在努力改变命运。到我这辈,考上大学、工作后从县里搬到了城市。而我的下一代,才应该可以是城市的孩子了。
我的童年开始,直到初中,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农村。农村是寂静的,走街串巷见不到几个人,可以在田野里疯跑,空气里全是泥土和肥料的味儿;农村也是热闹的,街坊邻里大门白天是不关的,每个人都沾着 “辈分” 的联系纽带,每个人都笑呵呵,对人真诚热情几乎没啥心眼。
我眼中的农民是我的祖辈们,爷爷、奶奶。他们的一生是前辈子受苦受难的,家族成员多。农村还有土匪,大爷死的早,爷爷排老二要兼顾养家的重担,他一米八的个头、长相俊朗,年轻时被部队相中却因为顾家不能去。顿顿吃棒子面粥、红薯,咸菜、也曾有段时间啃树皮。那会是真穷,两位老人现在也舍不得花钱、舍不得吃穿。爱给儿孙攒着,攒到食品过期了都不知道,每次看到儿孙回家先拿出来给儿孙。
父亲这辈有三个。父亲和姑姑们十八九之前除了上学就是在种地,他说夏天顶着太阳在地里喘不过气;家里一年吃不了几顿肉,顿顿吃窝头咸菜,有点荤腥要先招待亲戚,有一个鸡蛋优先给爷爷。父亲考上大学,爷爷不让报美院,只让报师范。即使工作后父亲的手头也不宽裕,还是顿顿窝头。直到跟我母亲结婚,姥姥说,父亲第一次去姥姥家吃了一整锅面条,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傻小子,但姥姥家相中他了。母亲让父亲考公,第一年就考上了。母亲学习本就是班里第一,直接分配工作了。
我虽不是农民不用种地了,但仍要学习、考试。现在算是在北京落了个脚,也是个北漂。
学习、读书、考试,这是中国农民家庭或者说家族的唯一转折点。
我们家在三代的努力下才彻底从村里走了出来。村里现在好多了,教育在农村很受重视,但农村养老、基本福利保障制度、农村医疗卫生、粮食等问题仍未有实质性改变。
二舅的视频看了,没有感动只有心酸。作者很聪明,标题和文本都是在主流价值观之下的命题。媒体狂轰乱炸之下,他通过这种包装的方式努力传递着背后的逻辑信息。
我坚定认为,苦难永远不值得被歌颂,只有完善的制度和公平化的落地执行才是光荣。
关于中国农民与农村,从我的父辈祖辈身上似乎有些启发。
我觉得这个文章写的不错,农民这个身份是中国特殊的体制和制度塑造的,中国的发展史建立在对农民群体系统的剥削上的。当然这是国家发展必须经历的痛的经历。这种经历对时代而言是阵痛,对个人而言则是天大的事。城乡二元,带来的是农村持续对城市的输血,也是个体农民持续丧失的过程。农民一直在基本的生存权上奋斗。当一个个体连生存权都需要去挣扎努力,那么他们离兽就是几希了。农民这种不幸在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发生过,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不幸的群体是工人。中国的农民和 19 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人非常相似,他们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牺牲者。
苦
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 “二舅” 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 7 月 25 日在 B 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 B 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 1600 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人们的共情机制。“二舅”之所以能 “火”,固然离不开视频创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拍摄手法,也是因为“二舅” 这个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于远去故土以及家乡人事的记忆。近些年反映农村生活、文化的爆款产品不少,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影子。一个本来可以跳出农门的 “天才少年”,因为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 打针致残,人生轨迹至此不同,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 “我” 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 “他” 远方叔伯中那个 “特别有文化” 的大爷…… 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二舅” 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 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 “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 “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 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往事不可追。“二舅” 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 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 “赤脚医生” 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 “二舅” 这样的苦和难。
社评类一直拉胯,这次扯上 “二舅”,嫁接的很畸形。
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 “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 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如果”“可能” 这样的句子,是什么玩意。
如果当年我有三头六臂,可能已经冲出地球,走出银河系,为宇宙建设添砖加瓦。
实在不行,跟主流:没有如果,面对不幸爆发了全身的斗志,这种智慧正是全面开启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小儿麻痹主要靠疫苗,那个年代应该是糖豆,不幸的是赶上了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幸运的是木有被家庭抛弃。
孩子身上有胎记啊,黄疸啊,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丢弃,这些孩子到了福利院尽可能安排家庭养育,给点口粮补贴,或者少交点粮,多分点地啥的,原因很朴实,没爹没妈的孩子让人欺负。
“收养宁宁” 有木有这个客观因素?主观上有木有人性的悲悯?
有生产队那会技能普及班是真的能教会东西,读书识字播音、开拖拉机、泥瓦匠,只要不是脑袋不好使,就没有废人,自力更生,那个时代有这样的精神面貌。
“自学成才” 有木有这个客观因素?主观上有木有自力更生?
至于残疾证,如果是农业户口,有这个没用,如果是城镇户口,想不要都不行。为啥长时间办不下来,生产队解散了,又是农业户口,怎么办?
“办不了证” 有木有这个客观因素?主观上有木有新时代的迷失?
人家原视频跳都没有说,何必当完形填空。
非要东拉西扯谈三农,搞得见不得人是的,大方点,不要小家子气。
中国农民:烦死啦,哼!
这句话就有问题,神州大陆上大部分的农民不是像二舅这样的。
二舅命运多舛,年少聪明,考试都是第一,如果他不是因为打针导致残疾,可能也是坐在办公室吹空调的那一批人。
但是大部分的农民过得都是简单而又平凡的一生,
他们没有特别高的智商,每天想的也不是国家大事,就是地里能出多少庄稼。
质朴简单的农民精神逐渐在大陆上消失。
农民日报他懂个屁的农民,他就知道替别人日报
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不要动不动就以个体代表全部
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尽量少说教,多干事
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不要随便拿热点往自己脸上蹭
说的就是你,农民日报
说《农民日报》懂农民我是不大相信的。
求你们别解读了,当地镇政府都开始核实视频内容了,说抹黑当地政府工作,什么玩意儿啊?
我不知道二舅是不是典型的中国农民。
反正我如果遇到当年的医生,我 TM 一定要弄他个残疾。
任何试图以个体标签替代群体印象的行为都是别有用心。
俗称忽悠。
逆来顺受是中国面对不好的环境之下的情况下的自我安慰罢了
在此中农民日报还不忘踩一脚赤脚医生
和掩盖了小农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避端性再当下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下选择不愿意去改变改革而是选择搞,愚民政策,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只能是拖缓问题,该暴发还是会暴发
首先一点把社会问题,撇的一干二净,让自身去喝毒鸡汤,进行自我安慰,怎么这么愚民政策?
越来越封建化
这还是那个唯物主义人民的国家吗?
我们谈一下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救了多少人民群众的生命?你报道了吗?当年,医生都不愿意为农民服务,不愿意下乡为农民服务,都愿意呆在城里,这时候你读懂农民了?
没有赤脚医生,农村要死多少人?你农民日报心里没数?你还是农民日报?应该是老爷日报吧?城市日报吧?或者是城市老爷日报吧?
难道不是毛主席才真正地懂农民吗?所以才有了 1965 年 6 月 26 日的批示: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服务,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而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现在医院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只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人是农民。那种做法脱离群众,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不为农村服务,还叫什么为人民服务。工作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所谓尖端,高、难、深的疾病研究上,对一些多发病、常见病、普遍存在的病,如何预防,如何改进治疗,不管,没人注意,或放的力量很小。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农村,重点在农村。
…… 今后城市的医院应该只留下毕业一两年的医生,本事不大的医生,其余的都到农村去,把好的都放在农村。
——《毛泽东年谱》
赤脚医生
他更多的时候是代表着把资源算到农村去之后上浮,
重点在于说让农村拥有赤脚医生可以治疗很多的群众,但是也有失败的案例,
但是这个案例在总的上来说是比例很小的,它的效果,大于坏处,就在这里呢,它就是可行的,虽然说打残了,但是以后要对她照顾,但是呢,现在体系之下是不可能的
赤脚医生使得普遍下去,使得多数人拥有医疗资源,短暂的救助之下,使得大多数情况下提高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会有更多的医疗和教育方面的东西,就是说其实并不是在说,怎么样?在最终的爆发出疾病治疗,而且是在要靠平常的养护,而且重点是就算在城市里有医疗资源了,就算在公有制之下,农民也享受不到,所以只能平摊化,并且找到更多的药
,批评赤脚医生的人就是意味着说,要把资源集中化,但是现在农村里也没有医疗资源呀,如果现在的生产力同样的放到了赤脚医生一样的模式,今天农村的寿命会很高的
屁股别歪了
理论水平和自我定位高到让某些媒体不适的程度。
在未来户口为代表的城乡体制彻底废除之后,我们需要对这种制度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批判,其固然有推进工业化的正面意义,但根源上依然是不平等和有害的。希望未来的历史书上的有这样的话:户口制度是中国在快速工业化建设的特殊时期做出的一定程度上违背社会公义的特别措施,实行 70 余年后退出历史舞台,国家官方道歉并给予受害地区补偿和援助。
核心是就业问题,可持续收入来保障生活,养老看病。
农村最大的问题是就业不足,所以才有大量农民工。
但农民工和农民在老了之后,不仅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连务农都无法从事。很多农村老人因为体力疾病已经无法务农,没有收入来保障生活。
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二舅还有小辈帮忙养老,生活还可以过下去。但是更多的农村老人是没有子女来帮忙养老的,子女们自己都可能失业养不活自己了,农村老人会过得更惨。
所以在我看来给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哪怕报酬低,也能勉强养活自己,这个才是关键。
地方 zf 应该做的就是创造大量低收入低要求的工作提供给老人,来保障社会稳定,否则后续会有更大量的老人事件。
谢谢你,农民日报。
农民的悲哀不应该被解构成娱乐,不应该被赞歌淹没,也不应该成为 “治愈” 某些人精神内耗的刻奇。因为本来就不该如此,它是流着泪、流着血的现实,是被迫笑着遗忘的无奈。
二舅☞经常出现在我的时间线上。
几次想说啥,又不知道怎么说,但是,别吹中国农民了,别再吹二舅了。
农民的所谓奉献是纯粹的压迫,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是一个绝望的现实!
你们现在吹无非看到了农民好的一面,可农民是人,二舅也是人,他们也有阴暗面,也有缺点,别把吹捧拉黑那一套用在二舅身上,用在农民身上。
谢谢合作
人们都乐于歌颂美丽的花朵,可谁又会赞扬养育我们的小麦。
观刈麦 ·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农民也是人民。
没看过这篇文章,有没有看过的道友说一说这个日报和那个二流报社人民日报有区别吗?
支持表达
虽然在一众主流媒体里没啥大的影响
文章写的好有可能仅仅是作者文采好
仅此而已
依稀记得某年高考命题作文
针对某个作品
鱼的泪还是什么的
写作文
人家那个作品的作者后来说了
人家就没啥特别意思
一个报纸而已
没有其他动作
还是白搭
说实话,接地气
改开 44 年了!中国农民享受到了些什么!?进城打工吗?
本文深刻体现出,农民比人民更懂人民。
我还以为人民日报,我想不可能啊,定睛一看《农民》日报。
写的挺好的
证明不了自己残疾
我真心希望再一次发动知青下乡,发展真的可以缓一缓,资本真的可以少赚一点,真的可以灭灭他们的威风,顺便也让那些富二代、官二代体验一下民间疾苦。方法我都想好了,杜绝所有作弊可能,所有人抽盲盒,只要是下乡,不管你是耕田担水掏粪放羊,一律随机抽取。就一个月,一个月就够了,一个月由另一批知青通知他们,顺便直接干活。
如何解读,读懂了《大明王朝》就是读懂了 zzzz。
其实就一句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非常震惊,可以说,我没有听说过农民日报。至少在我印象中,发的那个报刊订阅的通知里没有这个报纸。
嘴上说:好!
心里想:驾!
精神内耗那么容易治好,为啥还那么多人选择轻生,那些抑郁症患者组团去看活着不是都好起来了。你看那个富贵活着都用尽了所有力气 ,还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 !
假惺惺的替牛马说话才是恶,这样会给牛马以不切实际的希望。想办法变本加厉,让以后不再有牛马,才是对牛马的拯救。
你希望衣戈和周劼哪种人更多一些?我希望是周劼。
给小镇做题家说一万句好话比不上一句暴击。
♥我只说【4】点♥
●为了文明开化,我不介意城市把农村的所有孩子都接去,从小进行去农化教育。
从源头上斩断农村贫困的根源。
中国才需要办加拿大那样的原住民寄宿制学校。
并且是亟须,今天村里考上大学的概率只是城里的 1/4。是 10 个考生出一个本科生。
●看来各界已经有一个共识。
农民要改变命运,必须变成一个非农民。正如假设二舅当工程师什么的。如果他当了,6000 养老金就属于他,如果他没当,100 养老金属于他。工程师做的贡献是工业化的,而他叮叮当当做的贡献是农业化的。是他的 60 倍。
●不用读二舅也能读懂中国农民。他甚至不是一个传统的农民。他虽然是农民但是他没有种过地,他一直都在做手工业、商业。
看来农民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身份。
●很多人说只有《农民日报》说话才符合自己的身份。错了。所有的媒体说话都符合他自己的身份。因为
工人子弟接工人的班,农民子弟接农民的班,军人子弟接军人的班,干部子弟接干部的班。
相反,《农民日报》其实仍旧是工人或知识分子办的。他只是唱个白脸,顺应一下另一部分民意罢了。
说实话,这几天看了很多这个视频的报道,有两个媒体的文章感觉写的不错,一个是南方周末,一个是农民日报
那可不,今天看了你二舅,决定明天学习你大伯,后天变成你大爷。
这是《农民日报》的编辑们的理解。这理解很深刻,深刻到了好像他们刚刚从纽约大都市回来。中国农民不是知识分子眼里可怜的二舅 “崴子”,中国农民过去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力,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第一桶金的提供者,是改革开放后支撑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最坚定的基石。而城市老爷们却把中国农民看成他们创造中国历史的最普通的耗材。
这篇文章还是很中肯的,像一个专业媒体人该说的话。
是读懂怎么坑中国农民吧!
在座的你我,都可能是二舅的继承者。
何冰后浪里说选择,我觉得我们的选择就俩,做树哥或者做二舅。
知乎用户 巴依老爷 发表 如果作者的初衷只是治好自己的精神内耗,那他大可不必拍摄这个视频,可是他是一个专职自媒体人,他巧妙地抓住了当下蔓延在城市小市民之间的焦虑与压抑情绪,描绘一个底层农村人 “不幸又不屈” 的生命轨迹,试图让大家在 “自上 …
知乎用户 乌合之子 发表 是一致的,都属于【结构性空白】填补的底层逻辑。 戴锦华曾在分析《阿甘正传》的意识形态批评的时候就提出过【结构性空白】的说法。 “意识形态批评的出发点必须是完全承认它非常可能处于真理表象之下这一事实。” 换言之, …
知乎用户 小仓韭美 发表 看到一个逐帧打假二舅视频的文章,先飘一会暂不评价 二舅情况确实广泛存在 但是作者错就错在真人真事这个问题上,可能作者一开始没有预料到这么大的影响,还被官媒这样大肆报道 这个视频别的不说,其他就算有点艺术加工,但是点 …
1 关于二舅这个话题,实在是太热了,本来我想视而不见,架不住目及之处感动的泪水太过汹涌澎湃,搞得我决定对这个事情,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就像一个案子,在审理的时候,法官一定会理出争议焦点,解决了争议焦点,就理清了案件事实,就能分出是非曲直。 …
“二舅”的视频火了好几天了。一开始一片赞誉,有人大呼感动,有人非常治愈。第二天,舆论有些分化,有人开始批评up主美化苦难,也有人怀疑视频内容是虚构。 up主回应媒体说,视频中每个字都是真实的。 我点进去看了三分钟,就放弃了。作为内容创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