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大放水,但是房价和股市都没有大涨,那么,钱去哪里了?
知乎用户 牛世克 发表 央行放水了,股市和债市都没有大涨,房地产也没有火爆,再结合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的负债率,很明显就能看出来钱去哪了。 钱被借走用来还利息了,也就是说政府不希望出现系统性债务违约。 最近几年经济发展比较好,主要是刺激消 …
社融大幅度不如预期是对经济未来增长的不信任票。
现代货币体系本质上就是一个信用体系,所有的人都在基于信用投票。货币是凭借信用创造出来的,而信用背后就是信心。这么说很抽象,我们具体来说。
如果一个人有个旅店的项目搞在三亚的一个岛上面,然后他需要融资去盖这个旅店。因为他已经获得了相关土地的开发权,银行是基于信心给他放的款。这里酒店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多了银行给的贷款,资产上是在建工程,未来随着工程完工开业后有了收入,来偿还银行的贷款。他远期去借贷款和银行愿意放都是基于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
这个贷款就是凭空创造了货币,不是基于存款的转借,等项目实打实的创造出了生息资产后,这个坑就被填上了,于是乎经济体里的财富增量增加了。这个经济体里多出来一个度假旅店。
又如果某人有一个关于吃喝玩乐的推荐算法 APP 的项目要启动,找了一个 VC 进行初轮的投资,然后这个项目启动之后就是 VC 的风投融资进来期望未来它或许能上市 IPO 赚大钱。而 IPO 的本质也是一次增资扩股,只不过是针对不特定的公众的,公众给予若干倍的估值也是基于对未来的信心。
不仅仅是企业如此,个人也是。如果有一个自然人要购买一套房地产。找银行做个人房贷,那么他敢去借,银行敢放,一切都是基于他和银行都相信此人未来的收入是可预期的,也就是对于未来的信心,不会无故长时间失业且收入是看涨的。
总之,一切社会融资增长的前提就是:对未来比今天好的信心支撑的。
这个信心,正在被打破,而且以一种惨烈的方式。
你的旅游地产项目可能因为疫情随机的就中断若干个月,而且现在很明确的告诉所有人,关于疫情的风险是企业和个人自行承担的。如果不想被骂,最好窝在家里别动,一动不动最乖。
你的项目就算走到了 IPO,可能因为一些大家能看到的情况,投资人不会再为科技股给出以前那样慷慨的估值报价了。
你买的房子能不能盖完,你的开发商会不会躺平摆烂,你的工作能不能保住,会不会突然之间你的工资就变成最低的 2800 了,没人知道。
融资的前提是信心,信心的前提是美好的期望,现在期望正在被撕碎。
当我预期未来我的收入能不断增长,生意会不断有增量的时候,早点持有资产是明智的。因为资产产生收益高于融资利率的话,越早越好啊。
但当我预期未来的增量可能已经没了,且会可能因为我根本不可控的因素忽然就暴毙,那么偿清负债段时间,越早越好。
所以有了现在流行的是:提早还清房贷是最好的理财。
这也是之前一个回答里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央行拼命放水下的通缩:
出现通货紧缩,央行疯狂的印钞票,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通缩到底可怕在哪儿?
你给花呗不断提高额度并不意味着消费就能增长,核心是收入预期的增长,如此我们才敢去用更高的花呗额度,而不是凭空增加负债能力就能促进增长的。
利率变低,可融资金变多,但如果不增加对经济增量变多和收入增长的信心,都是白搭。
也就是当大家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期普遍不行时就发生了资产负债表的衰退,也就是居民和企业部门都主动或者被动的缩小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居民提前还房贷,就是缩小了自己的负债规模。
房企债务违约破产,也是一种被动的把银行和自己的表规模消灭掉的过程。
以前借房贷的指标不够用,现在提前还贷的指标不够用。本质上就是过去预期买房了就一定能赚到,现在知道了未来什么情况自己可能完全应付不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是扩大还是衰退,也就是融资的增量,不单单取决于央行,是社会各个主体对未来的信心。
社融增量的断崖是实打实的:不信任票
当年日本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时候,企业和个人部门躺平摆烂,然后政府不断扩大表来维持衰退的速度不至于太难看。此时我国的地方债务实际杠杆已经飞起了,这个空间没了。所以接下来什么东西接过接力棒呢?
我不知道,希望有吧。
既要又要还要 顾此失彼
楼盘胎盘大盘 全盘皆输
预期差,企业不贷款,主动降杠杆。
没收入,居民不消费,且提前还贷。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据,我决定珍惜一下我现在的工作
![](data:image/svg+xml;utf8,)
单从这个数据看,仍然是 “宽货币,紧信用” 的状态。
货币是指: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的口径。
信用是指:商业银行放贷给社会的口径。
我们央行的放水过程,是央行通过逆回购、MLF 等日常放水工具,把钱借给商业银行。
这是货币的供给端。
但商业银行要怎么把钱通过放贷流向社会,这主要取决于银行和社会需求。
“宽货币、紧信用”,就是指,央行放水给银行的力度宽松,但银行放贷给社会的力度收紧。
在经济不景气的周期,宽货币、紧信用的组合是常态,因为虽然央行放水给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放贷给社会会显得更加谨慎。
我在 6 月 26 日写过一篇文章,认为我们下半年降息放水空间不大。
现在社融大幅下降,其实也说明,我们当前经济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并不是只靠大放水就能够解决的。
7 月社融大幅下降,这说明这个社会面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并不大,也就是人们通过信贷来扩张投资的意愿很低。
在社会需求紧缩的态势下,即使货币供给端加大放水,也只会导致海量的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除了加大金融资产泡沫化的风险之外,对于经济刺激的作用,会有边际效应。
如果信用端不能扩张信贷,那么放水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只会越来越低。
所以,社融数据的下降,反而说明央行现阶段放水的必要性在减弱,也就是更不会去大水漫灌。
现阶段相比增大货币供给,更重要的是如何激活货币需求。
我们再来说说,7 月这个社融增量 7561 亿元人民币是一个什么水平。
考虑到每年不同月份,社融增量会有一些季节性波动。
所以,我们先纵向对比往年 7 月社融增量数据。
2021 年 7 月,社融增量是 1.075 万亿元。
2020 年 7 月,社融增量是 1.693 万亿元。
2019 年 7 月,社融增量是 1.287 万亿元。
哪怕是去杠杆的 2018 年,当时社融增量也有 1.83 万亿元。
所以,今年 7 月这个 7561 亿元的社融增量确实很低。
这也是 2016 年 7 月以来最低的单月社融增量。
关于本次社融增量下降的原因也比较多,我从房地产、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这三方面来说。
1、房地产:
这个我觉得是 7 月社融下降的主要原因,当前房地产市场仍然比较萎靡,虽然有过 5 月连续调低房贷利率的刺激,但当前市场对房地产的实际需求仍然还是比较低。
这个主要也是大家都变得比较谨慎了。
群众的投资心理往往是,涨时才会更狂热去追涨,而遇到下跌途中,往往就会以观望居多。
而且现在很多地方喜欢搞 “限跌令”。
既然房价不让跌,那么实际需求肯定上不去。
跟股市的逻辑一样,往往是在大涨或者大跌之后,成交量才会迅速放大。
而不涨不跌的横盘周期,往往是观望资金最多的时候,成交量也是比较低。
今年 5 月在连续刺激房地产市场后,6 月房地产市场有过一波成交量大幅放大的过程。
但到了 7 月,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就继续大幅度下降,又基本回到了 3 月份的水平。
2、企业信贷扩张谨慎
除了房地产市场比较萎靡之外,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企业对于通过信贷来扩张投资显得越发谨慎。
这个也可以体现在 7 月人民币贷款的细分结构上。
7 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 6790 亿元,同比少增 4042 亿元。
细分来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 2877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3546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3459 亿元,票据融资增加 3136 亿元。
也就是企业更愿意借中长期贷款,而非短期贷款。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再加上疫情因素,大家对于通过信贷来扩张投资,肯定会越发谨慎。
主要全世界范围内,变数太多,所以不管做什么投资,都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会客观导致人们对于是否贷款,会更加谨慎。
3、个人消费谨慎
当前疫情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肆虐,不管有没有躺平,疫情对个人消费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像我们没有躺平,仍然在积极防控的国家,不可避免会因为无法预知是否出现的突发疫情,而存在影响到个人生活的风险,这自然会让人们的消费更加谨慎。
但这并不是说,选择躺平的国家,人们就有充足的消费信心。
像美国这样躺平的国家,面对病毒来回肆虐,不断的重复感染,而且 BA.5 感染后,更容易出现高烧、嗓子剧痛等让人不得不请假的症状,而且甚至可能得住院。
而美国的医疗费用有多高,大家也很清楚,即使有商业保险,但也意味着只要疫情不断肆虐,你得不断花更多钱去买商业保险。
根据美国开展的 “家庭脉搏调查” 数据显示,全美 6 月 29 日至 7 月 11 日有 390 万人自述因感染新冠病毒或照顾染疫亲友而没有上班。这一数字远高于去年同期的 180 万人。
这种持续不断重复感染新冠病毒而请假,叠加新冠后遗症的影响,自然会导致当前欧美就业市场的虚假繁荣。
才会出现这种经济衰退和就业繁荣同时出现的扭曲现象。
试想,你处于这样一个可能不断重复感染,且感染后有可能不得不请假,或者照顾感染的家人。
这种情况下,你肯定会在消费上更加谨慎,不然得一次新冠,就可能让你弹尽粮绝。
对于美国的一些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当前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实际上是已经跌破 2020 年 3 月第一波疫情,甚至也低于 2008 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的最低点,创下最近这十几年来新低。
这不单单是受高通胀的影响,也有受疫情肆虐的影响。
所以,不管有没有躺平,疫情作为一种不可抗力的天灾,只要疫情存在,就不可避免会对全世界范围的人们,这种消费信心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这不单单是我们存在的问题,也是世界经济当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大家普遍都信心不足了。
疫情作为一种危机冲击,人们面对危机,往往会本能的 “紧缩”。
在岁月静好的时候,我们就算一直当月光族,感觉也没什么。
但面对危机,在未来变数陡然增多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来应对危机。
根据我们央行公布的数据,我们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 10.33 万亿元,同比多增 2.88 万亿元。
面对当前变数层出不穷的魔幻时代,人们自然会更加倾向于多存钱,而不是多消费。
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消费紧缩问题。
这种消费紧缩问题,还叠加全世界的高通胀,显得格外扭曲而异常。
一方面是消费者削减了消费开支,一方面物价还节节攀升,这本来是矛盾的,却实实在在发生了。
这主要也是因为,本轮全球通胀,是在美联储 2020 年无限印钞基础上,叠加了疫情和供应链紊乱,还有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这个助推因素,多方面因素共同叠加导致的,而非简单的供需关系。
所以,不少人还把欧美高通胀,美化成 “经济过热”,就有点离谱了。
当前的全球通胀,跟经济过热没任何关系。
是处于高通胀叠加经济衰退的滞胀周期。
这对世界各国央行,都是最棘手的局面。
综上所述,7 月社融数据这么低,其实也不意外。
社融这么低,那么也会反过来影响货币端。
实际需求上不去,如果还一味增大货币供给,只会让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所以,当前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信心。
这里的市场不缺钱,不是你我个人不缺钱,也不是说企业不缺钱,而是货币市场并不缺钱。
当前银行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仍然还是比较充裕的。
只是这个钱,要怎么从银行流向社会,就成了一大难题。
最近刚发布的《2022 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也提到:
“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 “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这段话又再次强调了 “坚持不搞 “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
所以,预计 9 月开始我们 M2 同比增速应该会开始回落。
指望印钞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是一种 “懒惰” 思维。
我们下一阶段,重点不在货币供给端,重点是在货币需求端,要想办法激活社会融资需求。
现代经济和金融体系,信心是最重要的。
信心比黄金贵。
不过在当前外部变数仍然比较多的情况下,信心也不是凭空就能冒出来的。
不管是地缘形势恶化、中美关系恶化、还有疫情这个最大扰动量,以及全球高通胀和世界经济衰退的这种压力面前,谨慎只是一种人的本能。
要在这种情况下去激活人们的信心,是很难的。
大多数时候,面对这种很难逆转的经济大周期切换,只能是靠时间去慢慢熬过去。
时间一直都是最强大的力量。
我们也只能跟时间做朋友,保持耐心。
在经济低谷周期,最优先就是保存好自己的弹药,不要倒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只要熬过经济低谷周期,等经济复苏周期来临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能第一时间把握住。
在对短期风险有清醒认知,并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我们对于长期未来,还是要有信心。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大家关注和转发!
首先,稳中向好是结论。
论据的话,大概复制一下就行:全球经济动荡…… 不确定风险因素激增…… 疫情仍未消退…… 周期性波动影响…… 美元指数调整……
但是…… 基础好,韧性强…… 潜力巨大…… 基本面良好…… 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 有信心有能力……
因此,稳中向好!
贷款来咯
买啊,tnnd,为什么不买?
这赢麻的时候来一笔房贷,多是一件美事啊
不过身边的体脂人现在过的还是挺美的,杠杆上的也很积极,稳中向好
过去 10 年 M2 增量超过以往 60 年的总和,没有人怀疑 CPI 数字吗?
先来了解 “社融增量” 是什么意思?
要了解我国的金融系统,就一定要了解社融。
按照央行定义,社会融资规模(即社融)是指一定时期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
如果把我国整个经济社会按照 “用钱的” 和“给钱的”来区分的话,那么经济可以一分为二,用钱的大致是实体经济,给钱的则是金融机构(或可称为虚拟经济)。如果要用一个概念,来描述实体经济总共向金融机构借了多少钱,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社融”。
社融一共包含四个大类,十多个分项。
四个大类,指表内(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表外(包括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前面这两项也称非标),直接融资(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权),以及其他(包括各种小项如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合同、贷款公司贷款、存款性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等)。
所有项目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及企业债券,这三项加总,是社融规模总量占比的近九成。
社融的构成,基本代表了我国的金融业务构成,也能体现出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
从社融的构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等主体,各自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借了多少钱。因此,社融是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又是实体经济的总负债。
社融的存量、增量又说明什么?
社融有两个重要的数量类型,一个是存量,另一个是增量。
因为社融会不断累积利息,所以社融存量一般是不断增长的。2022 年 4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 326.46 万亿元,也就是说,整个实体经济一共向金融机构借了 300 多万亿的债。社融对比 GDP 的话,就能看出我国的总体杠杆率,比如,2021 年我国 GDP 总量为 114 万亿元,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出我国目前的总杠杆率大致就是 3:1(当前实体部门杠杆率为 280% 左右)。
如果需要以社融来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内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话,增量数据更重要。
增量代表了到期归还和新借款项轧差后的净增值,也就是实体经济里面新的融资总量。因为企业要做投资、搞建设,一般都得先借钱,有了钱才能购买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之后才会开工,所以社融增量有提前预告经济活动态势的作用。如果实体经济新借的钱多,那接下来的经济就更有活力,社融的增量大致可以提前两个月预告未来的经济活力。
不过要注意,社融增量数据的波动也大,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1、3、6、9、11 月是社融增量的高峰,这和银行的投放规律有关。
1 月,不少银行追求开门红,早点把钱放出去早点赚利息,有一波高峰;
3、6、9 月,一般是季末考核,也会冲一冲;
11 月,因为年底有资本充足率等考核,不能放太多贷款出去,所以会前置到 11 月。
因为社融增量的波动特别大,更多情况下,我们会看社融增量的绝对值与预期值的差额。
至于 7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7561 亿元,这个数据,虽然有预期会是个低谷,
但是,比预期中的还要低…
再给大家解释一下 M2 的含义。
货币供应量有三兄弟——M0、M1 和 M2。
所谓货币供应量,就是在某个时点的经济生活中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我国按照货币流动性不同,把货币供应量分为五个层次 M0、M1、M2、M3、M4;M 是 Money 首字母,后面跟着的数字代表不同流动性,数字越大流动性越差。
这就很容易理解了。
M0:流动性最强,也就是流通中的现金;
现金也就是指的纸币和硬币,不包括刷信用卡,也不包括你平时在商家扫码支付的货币;
你花出去的和商家们收到的流通中现金,就是可以随时 “买买买” 的资金总量。
你去银行取钱,就是增加 M0,去银行存钱就是减少 M0;
M1:狭义货币
M1=M0(流通中货币)+ 企业活期存款 +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 农村存款,狭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制定及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依据。
M2:广义货币
M2=M1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 外币存款 + 信托类存款,反映经济中的潜在购买力。
也就是说,这部分钱,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转化成现金的货币,所以能反映经济中的潜在购买力。
再往上,还有 M3,M4,其中就又包括了一些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乃至一些短期流动资产等等。M3 和 M4 央行暂时没有纳入测算,不在此次讨论范围之内。
总之,大概模糊地理解就是:数字越大流动性越差。
7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 257.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
社融跟 M2 的关系为:
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M2)分别代表了金融体系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从不同方面反应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
这两个数据一起看的意思就是:
借钱的人变少,但钱在变多…
尊嘉还是祝大家好好赚钱,希望未来会好吧~
风险警示:文中内容都有其特定立场,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尊嘉竭力但不能保证以上内容完全准确与可靠,亦不对因信赖或使用第三方信息操作而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都给我支棱起来,谁再谈经济账,谁的站位就有问题!
大趋势向下已经几年了,疫情不过是块遮羞布,市场不出清不会复苏。
现实世界不是金庸小说,左脚踩右脚上不了天的。如果要说能上天,那是因为下面还垫着人。
放的水基本没有到缺钱的人手里,大部分在银行空转,政策预期差距太大,要把信心扶起来,需要更猛的药
其实善良的人看到这组数据应该发自内心的高兴。
企业没有盲目贷款,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盲目扩大研发,高杠杆运营,并且很多企业选择开源节流、断臂求生。
民众减少信用贷、消费贷,提前还款房贷,防范 30 年高额利息的风险,自主自发地提高购房首付比例。
愿善良的人被温柔以待,愿聪明的人不被伤害。
最后,我还是再一次复读机:
北上广深南苏杭七城主城区以外,家庭持有房产甚至多房的尽快……. 务必关注本地二手房挂牌总量的变化趋势,但不要被惊到,因为如果这就惊到了,你去阿里法拍可能会被吓到。
自从游戏版号不发之后,后面出来的小游戏都没办法收费。
没办法收费怎么办?让玩家看广告呗,拼命放广告。有时候一局游戏 20 分钟,10 分钟都在看广告。
那都是啥广告?
答案:天量的借贷广告,而且额度一个比一个高。比以前网贷肆虐的时候还疯狂。
现在市场这么差,失业率这么高,即使不失业也纷纷降薪。未来什么时候好转完全不知道。
我就好奇,你这时候疯狂放贷,到时候怎么收回来?
别到时候又整出一个大雷……
之前就说了,稳增长的逻辑已经结束了
地产是周期之母,没有地产就没有信贷,这个数据完全在预期之内
市场会重新回到 2021 年夏天的状态走 “双循环”,军工、油气开采、种业、芯片、电力等一系列赛道会因此重新建立长期上行逻辑。由于房地产 “托而不举”,信贷脉冲的枯竭将在下半年拖累大市表现
现在是做空中证 1000 的好时候
学习经济学的最佳时代,什么流动性陷阱、明斯基时刻、资产负债表收缩、滞涨,都亲眼看到并切身体会到了。
信贷扩张就三个驱动力,借贷投资有利润,年轻韭菜结婚买车买房加杠杆有奔头,濒死企业旁氏融资饮鸩止渴有动力。现在是前两个没了,后一个卡壳。萧条是经济的贤者时间,GDP 的均值回归是自然规律。再多过几年,大家就习惯了。
看数据不能光算 jjz,还要算 zzz
这一波社融真的无法入眼了,券商刚动,下周还能硬刚嘛?
中国 7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7561 亿元,比上年同期少 3191 亿元
4 月份 1.56 万亿元,5 月 27821 亿元,6 月 5.17 万亿元
回想七月份,比较大的事件是断供潮的新闻铺天盖地。
另一方面,6 月政府专项债已经发行了大部分额
结构上 -
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 3459 亿元**,比去年少 900 多亿,**去年同期中长期:4397 亿;
中长期贷款是对实体经济的预期,
6 月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得到了改善,不仅三个月回升
同时也比去年六月分多增了 8367 亿,步入了正增长状态
4 月 2625 亿;5 月 5551 亿 ;6 月 1.45 万亿元 ;
现在 7 月回落,低于同期和 56 月份,这是企业对预期再度回落的迹象
总体来看,7 月份的数据对大 A 不利,对实体经济预期也不利。
结合 7 月的 pmi 数据,两者交互相应
7 月的 PMI 回落到荣枯线的下方,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都在走弱。
这里面有大宗回落,生产和采购观望情绪加重的因素;同时也有地产销售放缓的影响。
唯一的亮点是建筑业依旧在扩张,土木工程建筑的订单在继续上升
建筑业 PMI 上升 2.6 个点至 59.2
这一轮经济下行的原因有两点:房地产和疫情反复
疫情会影响经济的恢复速度,但是影响不了经济的内生增长
这一点 2020 年 3 月份后表现比较清晰,
3 月份后,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快速反弹,信贷快速反弹
这里的因素在于 2019 年,整个信贷都处于扩张区间,2020 疫后上行
2021 年企业中长期贷款开始持续走下降趋势,整整走了一年
季度 GDP 增速在 2021 年 09 月也步入了 4 字头的增速时代
2022 年 02 月失业率开始突破疫情高点
从中长期贷款转弱→GDP 下行→再到失业率抬头,这是时间一步步在传导
这些都说明在 345 月份的大规模疫情开启前,经济本就处于下行周期
信贷下行周期与地产行业下行周期息息相关,
地产下行周期又与【三条红线】和【房地产信贷集中度管理制度】有关
防住不炒的调子早就有了,但是你把地产商的融资渠道卡住,作用比喊口号大大有用
2020 年 8 月,监管部门为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在 12 家房企中展开试点。 2021 年年初,“三条红线”政策扩围至数十家房企。 6 月,央行等监管部门再度出手,将 “三条红线” 试点房企的商票数据纳入其监控范围, 要求房企将商票数据随 “三条红线” 监测数据每月上报。
这个看一下接下来失业率数据再验证
搞清楚了过去的是如何来的,现在来捋一捋未来
现在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来看,出口近期倒是频繁超出预期,但是消费和投资偏弱。
6 月的信贷数据结构上优化了 - 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回升。一方面是 45 月的回补,另一方面是专项债的高增。
现在上 7 月份的政治局会议没有提:5.5% 的目标。
很多人说又依赖搞基建有何用?可是现在没有新技术突破,你说有啥弄呢?
因此,基于对稳经济的需求和下半年国际需求的继续回落,对于具有安全边际的基建公司可以积极关注
至于房地产,这里想单独拎出来聊一聊。
现在的方针比较明确:
①放开融资是比较难的了,大调子还是房主不炒。
前段时间专家说放松三条红线给地产松绑,这其实挺敏感的。一旦房企开始能从银行搞到现金流,必定就是新一波扩张。
②有【国家队】的存在开始入场。
③形势比人强,注意后期经济动态
2008 和 2015 也出现过断供,对应的都是经济的下行周期,后边都是通过放水来拉动经济增长。现在面临的局面依旧是没有新技术来拉动经济上行,各国都只能通过金融工具来调节经济增长。接下来,企业,居民与政府三个主体之间,个人偏向于政府加杠杆。但无论是哪个主体来承受新杠杆,目前能依赖的快速反攻的就是基建。
注意!注意!注意!如果经济今年继续走弱,就是连续两年走弱,第三年政策很有可能出现拐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是基于目前经济状态的演绎。
至于 08 年和 15 年的地产与经济周期的经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下文
2008 年 07 月 14 日,央视报道了当时深圳的断供风波。
7 月 25 日,深圳市银监局回应称,“深圳目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房贷断供,深圳银行包括房贷在内的全部坏账余额也不到 1000 亿元。
这一次的 “断供” 主要的原因在于 08 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由于经济下滑,收入预期减少,购房和炒房需求也旧随着减少
2008 年,全国房价同比下降近 15%,深圳房价更是年内跌幅超过了 30%
①流动性闸门打开:
2008 年 9 月 16 日,央行 4 年来首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到 12 月 23 日,4 个月内央行 5 次降息。
②政策转变
08 年 11 月央行提出首套贷款利率 7 折优惠,最低首付下调为 20% 08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政策的持续发力和经济的上行,深圳的房价从收复 08 年跌幅的基础上到 09 年还多涨了近 30%
2015 年的断供,也是与当时的经济大环境有关
GDP 从 2013 开始持续下滑,一直到 2015 年
这一轮下滑过程种,断供先从温州开始引起注意
2014 年 7 月 25 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部分地区已出现房企甚至业主违约,一些中小房企资金链紧张,三四线城市相关信贷风险需高度关注。
2013 年 9 月温州市银监分局表示:“断供房”和 “弃房” 实际总数为 595 套,不是媒体报道的 15000 套。
到 2014 年 8 月,温州市银监分局数据:截至 7 月,温州 “弃房” 数量已经达 1107 套,涉及不良贷款 64.04 亿。
也就是说,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弃房’数量增长了近 87%。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是如此地相似,地产又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这一次轮回的起点叫做 “930” 新政
2014 年 9 月 30 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了一系列措施
①将首套房认定标准放宽为:认贷不认房;
②商贷首套房最低比例为 30%,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 0.7 倍;
③支持房企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务融资,开展 REIT 试点等
有了政策,还是需要流动性:
2014 年 11 月 22 日到 2015 年底,央行六次下调贷款利率以及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率先迎来反弹的一线城市的房价
2015 年 04 月份 是当年房地产的标志性拐点 一线城市率先反攻
04 月环比 0.37% 05 月 1.36% 06 月 2.31% 07 月 3.32%
之后是二线城市
2016 年,一线城市开启限购 热钱涌入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开启一波上涨潮
2016 年 1 月环比 0.33% 随后环比直线拉满级别 2016 年 9 月环比 2.47%
当时最火爆的,央视财经都报道了 - 楼市四小龙
南京、厦门、合肥、苏州。
4 月份 70 城房价指数显示,合肥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上涨 5.8%, 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 6.8%,均甩出北上深 2 个百分点以上, 并且合肥的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价在 4 月的环比涨幅均位列全国第一。【关注】房价涨幅已赶超北上广!楼市惊现新版 “四小龙"mp.weixin.qq.com/s/Id10S450Hsvfr7sKuI2iAAmp.weixin.qq.com/s/Id10S450Hsvfr7sKuI2iAAmp.weixin.qq.com/s/Id10S450Hsvfr7sKuI2iAAmp.weixin.qq.com/s/Id10S450Hsvfr7sKuI2iAA
三四线城市是房地产去库存的 “困难户”
原本就没有什么产业得城市 后果就是 要人口没多少 要消费能力弱得很 大家都喜欢自建房 - 宽敞 住的宽 邻居互助 这也是中国【熟人】社会的重要形成因素
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 先有了个**【棚改货币化政策】**
以前征地 大家都喜欢房换房
棚改货币化就是现在征地 给大家发钱,不换房了
但是这个政策也没有消化三四线库存 因为它只是挖了水库
原因是因为货币安置对于地方财政压力大 各地还是选择以实物安置为主
2016 年 5 月 三大政策行银行开始通过抵押补充贷款给棚改提供资金 抵押补充贷款是央行设立的主要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 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 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
16 年下半年走出了一波环比大上攻行情
环比峰值达到了 1.56%
记住一句话,形势比人强,关注起来基建类具有安全边际的上市公司吧。一方面,即使半年内不放水,这些公司也进入到了战略投资期;如果要拉经济放水,这些公司就会快速反弹。中期和长期逻辑兼具了!
为什么你们都觉得瞠目结舌?一个月前我就说过,二季度数据超预期的结果,那么这个用脚投票的数据,有多糟糕都应该是预期内的…… 还有社零和一系列 pmi 等着呢……
事实证明就是除了出口,其他的那是一塌糊涂。
暴论一句
为今之计,只有梧桐 tw 了
别的政策我看都没用了
谢邀。
缺的不是信贷,也不是信心。
而是利润。
就可能在大家眼里,现在这块信贷数据看上去问题很大,说什么信心丧失巴拉巴拉的。
但实际你仔细一瞅,这里的差距是什么呢?
不是别的,是利润。
而且这个利润有俩种,一个是投资利润,另一个是资本市场的利润。
投资利润好说。
指标就一个,你就告诉我现在投那个行业赚钱就行了。
实际没有。
资本市场的利润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信托开始暴雷,城投开始违约,市场已经没什么看得见利润了。
我 3% 成本借了钱放到哪里?
但是房贷多少?
之前的 5%,6%,你让大家怎么办?
靠,赶紧借了低息消费贷把高息的房贷给还上啊。
因为这块没利润了。
所以啥大家不愿意借了。
真的,不要扯什么市场没有信心什么的,说白了现在市场就一个问题:
没有利润。
那怎么解决这个事,你把房租降低了,就可能有好转了,但房租靠什么降?
不靠别的,靠房价跌。
现在问题就卡在这里了。
你认为的一切问题看似是信心问题,实际都是利润问题,解决的办法都是降低成本拉升需求。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
我倾向于分析边际性的数据,即增量数据,并从总体和结构入手。
从总体上看,2022 年 7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7561 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 3191 亿元。
![](data:image/svg+xml;utf8,)
这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当社会融资规模同比下降时,预示着经济正进入萎缩阶段。
从结构分析,我们看到主要是**人民币贷款同比减少很多**。下面我们重点对这一项进行分析。
人民币贷款重点是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
1、先看企业部门。
企业部门的贷款,可以分为三类:短期贷款、票据融资和长期贷款。
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虽然都属于短期内对企业发放的贷款,但是票据融资的变化,能反映出更多的经济信号。
票据的背后,要么有大企业背书,要么有商业银行担保。因此,票据融资比短期贷款的风险更低。
当经济不景气时,票据融资会大幅增加。
一方面在于不景气时,企业借贷需求不高,导致银行的贷款额度用不完,因此大量投放票据以将贷款额度用充足了,防止其被收回。
另一方面则是银行怕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偏好票据融资的低风险信贷。
7 月企业票据融资大幅增加 3136 亿元,且同比多增 1365 亿元,又重新回到 5 月份前的状态。(6 月份短暂下降过)
企业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体现的是企业短期内资金流动性的需求,而中长期贷款能反映出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
如果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且占比逐步提升,说明企业具有扩张性的需求,对市场前景比较乐观,经济开始复苏。反之,则企业在收缩。
7 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 3459 亿元,同比反而少增了 1478 亿元,中长期贷款也回到 5 月前的状态。
企业明显在减少投资,这与我之前的判断:企业正在主动去库存的观点是对应的。主动去库存阶段,企业会减少投资,降低生产。
2、再看居民部门。
居民部门与企业部门一样,按照期限也可以分为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短期贷款,包括了个人的消费贷款(车贷、数码、家电等)、信用卡透支、装修贷款等一系列的大额消费。
中长期贷款,基本上就是个人住房按揭抵押贷款。
7 月短期贷款减少 269 亿元,同比少增 354 亿元,又回到 4 月份的时候,那时候大家应该都特别有印象。面对疫情,大家都不借钱消费了,消费贷款减少。
7 月长期贷款增加 1486 亿元,同比减少 2488 亿元。这说明大家的买房热情还在进一步下降。
如果将贷款与存款结合起来看,你会发现问题更大。
2022 年 7 月,居民部门贷款增加 1217 亿元,同比少增 2878 亿元;存款减少 3380 亿元,同比少减 10220 亿元。
2022 年 7 月,企业部门贷款增加 2877 亿元,同比少增 1457 亿元;存款增加 10400 亿元,同比多增 23500 亿元。
我们都知道,消费、投资是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从逻辑上来讲,借钱越多,存款越少,消费、投资等支出就会越多,经济发展就会越好。
然而,实际情况是,居民和企业都在主动去杠杆:减少贷款,增加存款。
相较于去年 7 月,居民部门支出大致减少了 - 2878-10220=-13098,即减少了 1.3 万亿。企业部门支出大致减少了 - 1457-23500=24957,即减少了近 2.5 亿元,两者合计减少近 4 万亿。
数值太大了,消费、投资都在大幅度萎缩。下半年压力真的很大,也难怪国家都不提 5.5% 的目标了。
经济已进入衰退期,这是历史规律,非人力所能违。我们能做的,就是守好手头的现金,不让自己在黎明来临前不倒下,而在曙光来临绝地反攻。
附上几篇文章,辅助理解,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
基钦周期 - 大宗商品投资(实战篇)、6 月工业企业数据透露了重要信息(简评)、从 7 月制造业 PMI 看下半场的投资逻辑
欢迎关注公众号:楚生学社。
逐条分析一下:
少的是增量,存在风险,但并不能说已经完全暴露。只看本条,存量部分还没出现少增。
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来说很不好,规模等扩大出现难度,投资实体的需要谨慎。中低端消费能力可能会直接受到影响。
3. 广义货币 (M2) 余额 257.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 0.6 个和 3.7 个百分点。
乘数接着拉。那金融机构咋管理?特别是村镇那种的?
我直接不敢说这条,给个新闻各位自己看吧。
5.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 1217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269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1486 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 2877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3546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3459 亿元,票据融资增加 3136 亿元。
融资票挺多的。
短贷已经到了去存量的地步了。这代表着相当多的住户或企业已经现金流已经断裂,信用已经无法支持短期贷款来保证自身存续。
因为短贷很难被解释为短期加杠杆投资的行为,且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相当高了,因此应该不能以提前还款作为解释的理由。而应当以 “信用不足” 为解释的理由。即不是 “不想贷款”,而是” 贷不动了“。
6.7 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 447 亿元
看着量挺少的,似乎没多大意义**。**
其中,住户存款减少 3380 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 1.04 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 4863 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 8045 亿元
消费出问题了,实体出问题了。财政兜不住,就靠非银金融机构给银行回血?
我给一个字评价吧,“拖”。
简单总结一下,可以得出几点投资或者理财建议。
现状:消费出问题了,企业也出问题了。银行也有风险,不过崩也是非银先崩。然后外汇不敢描述。
建议:啥都别干。金融这台车还能空油跑一会,等烧坏了,换车了再看吧。
环京楼市在被腰斩之后长期低位徘徊,前几天彻底放开限购,看效果吧。
一切稳中向好。
数据说明,我国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藏富于民,人民群众不但不贷款,还主动还贷款。经济建设成就闪耀全球。
数据同时也反应出我国经济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就,逐渐摆脱了过去由信贷推动经济建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下一步坚决要死守货币底线,严防经济过热,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我还是那句话,不打通货币循环堵点,一味放水只会恶化经济。
可惜打通货币循环堵点又要触碰利益集团,就看中央有没有勇气去疏通血管了,如果不敢等着血管堵死而亡吧。
人 定 胜 天
7 月房贷环比大降 90%。喝了很多水,但是不能转化为房贷。房子永远涨的预期几乎彻底打破。
2022 年 7 月份的经济数据出来了,7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6790 亿元人民币,前值(今年 6 月)28063 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 7 月)少增 4042 亿元。其中,7 月份住户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房贷)增加 1486 亿,而 6 月份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 1.56 万亿元,7 月房贷直接环比暴跌 9 成。
不止居民房贷,企业贷款也大降。
当前确实是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希望我们能走出困境,越来越好。
大水倒灌了属于是
信号?
政府又在下大棋了。 准备藏富于民。让人民不消费,只存款。存出一个发达国家水平。
M2 增速高,就是印的多;7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变少,就是借的少;货币供大于求,货币就得降低利率;有利于股市预期;阶段性 CPI 上涨有利于 GDP,7 月 CPI 这么好看,不得继续印么?所以加大 M2 也是可以的,还是有利于股市预期。
满仓光伏、风电、半导体的我,看完之后,心里还是挺美的。
啥新能车、智能车、房地产、基建,都是假的,需求端都得老百姓掏钱。只有咱政府有钱是真的。
今年下半年的股市很清晰:
1. 民间没人花钱了,没人投资了,要想经济撑住,国家必须加大投资力度还有速度。传统模式不行了,光伏、海风等必须巨额投资。
2. 中美科技战,没有什么时间磨磨唧唧。敌人不是亮剑,是已经抽刀了,还管刀锋利不锋利? 现在必须全力支持科技发展,就是科创 50、半导体方向。
经济面说啥,说啥也白搭,早垮了,一路下行不是一年二年了; 从一线看到二线城市,等看到四线,会觉得没有经济了。
个人想法有啥用,我说一万遍 “全国取消高速路收费、信用卡费率减半、取消各种油税、取消烟草管理局” 这种最简单直接、利民的办法,有人会听一个字嘛,多少利益层绑里面呢。这些国家经济顾问,知道个气啊,拿几个历年破指标就敢摆摆出来几百页的论文,有毛用啊。
既得利益层与现实的脱节,必须强拧过来。
上半年房贷惨烈,7 月房贷又是只有一千多亿,房地产企业才这么几个崩盘的。。。
充分说明广大房地产企业还是很坚强的,当然下半年要是还延续上半年的局面,就不知道能坚强到明年的还有几个了。。。
拭目以待吧,好奇上头说的房地产新模式到底是什么。。。烟花秀?
我想看专家又发明了什么新词?恶意存款?抵抗式消费?
经济学这门学科不太尊重个人意愿。 ——尼基塔 · 赫鲁晓夫
从数据上看,只能看出钱很多,但是贷不出去。这个数据虽然难看,但是应该说还在预期之内。
我的预期一直很悲观,只要我足够悲观,数据就不会差于我的预期。
今年 3 月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在 5.4 的时候我就说定太高了,建议林毅夫等智囊团不要把经济指数看得那么重,得专注于解决问题。评论区认为我没有资格评价林毅夫。经济问题和每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都有资格评价。
回到数据,今年国债逆回购利率从 2 走低到 1.8,最近这段时间都下到 1.5 下方了。所以说市场上钱很多,但是没人贷这个数据并不出乎预料,只要关注国债逆回购的应该都有数。
对未来的预期很差,这是目前的社会共识。预期管理做不好,你放再多的钱也没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用政策工具去对抗市场规律付出的代价会很大,而且不会成功,这一波就算是为过去十年当断不断的政治格局买单了。
怪不得最近电话多了。
先生,您要贷款吗?
划重点:国内 7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7561 亿元,前值为 51733 亿元
我好像还记得 6 月社融多赠 1.5 万亿超预期,知乎结论是放水房价要涨,要完。
现在 7 月社融少增 3 千亿低于预期,知乎结论是信贷塌方,要完。
是增亦完,减亦完,然则何时而不完乎?
曰先天下之要完而要完,后天下之不完而不完也。
大棋党快来唱
等房地产将军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要我说就得让那些二代抓紧攀比炫富,这样就可以把家族几代 “低调” 积累的财富花掉,
不然个个深得明哲保身,低调那一套,还怎么促进消费发展,
出门就得前十辆后十辆,吃饭就得包场,蹦迪夜场就得全场赵公子买单,衣服就得一分钟一换一扔,还得同时和千儿百位美女交往,豪掷千金博美人一笑,等等等等。。。。
家族的钱不花都存在瑞士银行这不是赚了给他国花么~
相信如此消费一定能成功完成内循环 ^o^
预计在经济修复和政策发力作用下,8 月金融数据会再度回暖。
7 月份金融数据今日出炉,根据央行数据显示,7 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 12% 达较高水平,但社融规模及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却均较上年同期大幅少增。
多位受访的分析人士认为,信贷出现较大幅度的少增,这主要是出现了季节性回落。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下阶段应继续落实好各项稳增长措施,特别是要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外需、扩内需,促消费、扩投资,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
信贷新增量同比少增超 4000 亿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7 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7561 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 3191 亿元。而 7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6790 亿元,同比少增 4042 亿元。
广发证券银行分析师王先爽亦在研报中指出,7 月本身是信贷小月,由于 6 月信贷放量明显,可能存在一定 “透支”。7 月疫情反复叠加地产恢复进程放缓,导致边际需求再次走弱。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7 月金融数据再现下行波动,贷款需求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下一步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巩固经济修复势头,政策面将继续多点发力,预计在经济修复和政策发力作用下,8 月金融数据会再度回暖,但如何有效缓解贷款需求不足问题将持续成为下半年的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 1217 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 2842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269 亿元,反映消费贷款意愿下降;中长期贷款增加 1486 亿元,较上月少增 2680.72 亿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这说明居民贷款需求回落,房地产市场仍在触底过程。
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零售贷款投放较为疲软,其中按揭贷款需求依然低迷,7 月份 “停贷风波” 导致居民购房信心不足,房地产销售再度转弱,居民端缩表迹象明显,按揭早偿率有所增加。房地产链条融资稳定性亦有所减弱,“宽信用” 根基并不扎实。
而从企业端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 2877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3546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3459 亿元,票据融资增加 3136 亿元,比上月和上年同期明显回升,反映当前企业融资需求不足,票据融资冲规模情况再次显现。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这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复苏基础有待夯实。从 7 月的信贷结构来看,居民、企业新增贷款同比均明显少增,结合居民和企业存款增长明显,反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偏弱。
M2 增速较高与社融下滑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7 月份我国 M2 同比增长 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 0.6 个和 3.7 个百分点,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温彬表示,央行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了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尽管信贷派生效应减弱,但随着财政支出稳增长力度加大,财政存款增加 4863 亿元,同比少增 1145 亿元,有助于流动性改善,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和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水平均低于上月和上年同期水平。
周茂华亦表示,7 月 M2 同比继续走高,主要是财政、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带动居民、企业部门存款明显增加;反映国内货币供应量充足;但结合企业、居民贷款偏弱看,未来进一步宽货币向宽信用转换问题亟待解决。
不过,周茂华预计,M2 同比增速仍将继续维持较高水平,主要是国内经济活动持续回暖,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回暖,增强货币创造能力。
有效缓解贷款需求不足问题亟待解决
展望后市,王青预计,在经济修复和政策发力作用下,8 月金融数据会再度回暖,但如何有效缓解贷款需求不足问题将持续成为下半年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王青认为,下一步为有效激发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巩固经济修复势头,政策面或将在多个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有效传导,在政策利率(MLF 利率)保持稳定的背景下,引导 LPR 报价下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其次是督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尽快落实新增 8000 亿元信贷规模和 3000 亿元专项金融工具,发挥补位效应,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增长;监管层将加大对银行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周茂华亦表示,从 7 月信贷、社融和 M2 同比数据看,国内货币供应合理充裕,但实体融资需求偏弱,国内需要进一步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转换。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改善,需要推动国内需求稳步恢复,企业订单增长,投资和融资需求将随之增强;同时,政策积极作为为微观市场主体纾困,适度加大有效投资力度。
周茂华指出,国内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基调,注重政策精准质效,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等政策进行配合,落实好此前出台的保供稳价、纾困助企、稳增长政策,促进供需良性循环;加大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制造业等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项目融资保障,加快项目落地见效;以及推进新市民融资服务等。
根据央行发布的《二季度货政报告》显示,中长期来看,我国信贷增长将更加重视总量稳、结构优,绿色投资、“两新一重” 等新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信贷增长提供支撑。
此外,亦有业内人士认为,央行亦将对信贷结构的改善更加重视。政策性金融工具和结构性金融工具同时发力,并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下降,推动企业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付春愔
民企地产已经挂了 70% 了,这些企业连同购房者才是社融主力。
所以你再看社融数据,这才跌了 50%,说明什么?说明当然是稳中向好啊!
涨价去人口库存吧。
还能拉一把房地产,最后一把,拉了就可以结束收房地产税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
现在打电话的经营贷消费贷利率已经降到年化 2%,还是大行。
释放了社融由高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信号。
福祸相依!不要只看到悲观的一面。
这组数据不是正预示着新一轮的 “放水” 要来了吗?
这组数据更说明了大家变理性了变聪明了,知道前景不明的时候绝不下注。
我们的特色,政策对市场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但是呢?
新基建不具备全民参与,所以没有像地产一样掀起新浪潮。
新能源是个好前景,但是新能量的技术和原材料的绝对话语权并不具备可控性。所以政策方面也不会全面放开。替别人做嫁衣是不可能的。
所以市场现在很盲目!
你们可以在未来的时间里看到确定性的政策信息,而刺激消费的原始手段就是放水。
等等吧!
七月金融数据姗姗来迟,六点才发布。
周四我 A 大涨,还一度让人错觉难道金融数据周四盘后发布,会超预期吗?
结果周五盘后发布,周五的盘面给人的感觉某些资金似乎提前知道了些什么。
7 月,社融增速大减,各项细分数据中几乎只有政府债券大大增加,中小企业和居民越来越不敢贷款。
住户存款少了三千多亿,
难道是百姓们的信心恢复,都开始取钱消费了吗?
这事是好是坏怎么判断呢?
看 CPI 就行啊,除了食品,环比为负,你说居民们消费啥了呢,总不会 7 月都从银行取钱,取了三千多亿用来吃猪肉了吧。
如果结合 CPI 数据,存款减少更可能的是七月动用存款的人多了,提前还房贷的人也多了。
如果不信,大旗党非说这说明消费活跃起来的话,下周国统局将发布七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你一看就知活跃不活跃了。
M1 和 M2 看上去同比又增了不少,但环比,也就是比上个月,在绝对数量上都少了。
六月底 M2 余额 258.15 万亿,七月底 257.81 万亿,可以理解为七月,社会上少了三千多亿的钱。
活钱,也就是 M1 一个月少了 1.26 万亿。
判断股市涨跌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 M1 的增速是否超过 M2,如果超过,证明市场上的活钱越来越多,经济情况越来越好,股市一般不会太差。
可现在正好相反。
本人坚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但现在:
如果你是普通人的话,
非绝对刚需不买房,
非必要不买奢侈品不换车,
非万般无奈,不负债。
6 月靓眼的社融和信贷数据并不具有持续性,7 月信贷数据实在有些糟糕,住户贷款和企业贷款双双低迷。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具体的信贷数据和具有一定领先指标性质的票据利率。
2022 年 7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6790 亿元,同比少增 4042 亿元。人民币境内贷款分为 3 项:住户贷款、企(事)业单位贷款、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它们 7 月贷款新增情况如下:
(1)住户贷款
7 月,住户贷款增加 1217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269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1486 亿元;新增住户贷款较 6 月出现大幅下滑,这与 7 月房地产销售依然低迷相对应,居民房贷需求依然低迷。
(2)企(事)业单位贷款
7 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 2877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3546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3459 亿元,票据融资增加 3136 亿元,剔除票据融资后的企业贷款为负增长。这次企业贷款的下降幅度有点超预期,甚至比受疫情严重影响的 4 月份还有糟糕。新增企业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回落,票据融资再次高增长,反映银行银行信贷投放不足,不得以用票据充信贷规模。
(3)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
7 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 1476 亿元。
作为对照,大家可以看看今年 1-7 月的各项贷款新增数据,新增住户贷款一直不太稳定,7 月环比出现大幅下降;新增企业贷款断崖式下降,不是票据融资撑着,已经负增长了。
从 7 月月末票据利率跳水的行情来看,就已经预示着 7 月信贷数据不容乐观,票据利率最低下探至 0.70%,即使 8 月有所反弹,但后来也是一路下行,今天的利率在 1.22%。可能大家对这个利率水平没什么概念,我们把国股银行票据利率与国债和银行同业存单进行对比,今天 1 年期国债收益率为 1.80%,AAA + 同业存单的收益率为 2.04%,票据利率不仅远低于与他同风险状况的同业存单,甚至比近乎看作无风险资产的国债还要低不少,票据已经脱离了他的资产属性。
票据利率能维持这么低的利率水平就在于它的信贷属性,银行在信贷投放不足的情况下,为完成目标,亏钱也得配票据。所以你会看到现在很多宏观、固收分析师通过票据利率来判断信贷数据,一看一个准,我也会在我公众号每天发票据利率日评,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目前来看,经济形势还很严峻,稳经济的政策仍然需要加大马力。**稳定房地产市场是重中之重,在近几个月各地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后,房贷利率也是一降再降,然而房地产市场并没有什么起色。现在面临更大的问题在于居民、企业预期的进一步走弱,会导致居民、企业进一步降低消费、投资,陷入预期自我实现的循环。稳经济,扭转预期是关键,而扭转预期需要超预期的刺激政策,后续这方面可以期待一下,不过说实话,掣肘的东西太多了,很多目标之间存在冲突。
本质上就是经济增速支撑不起那么高的投资回报率了。
本质上只能用降息来解决经济衰退。
既要防疫又要经济,既要保银行又要保民生,既要反资本又要高利润,天下没有那么多喊口号就行的好事。
说一下最近的一些核心数据。
7 月份 CPI 同比 2.7%,上半年 1.7% 左右,上升了 1%。
CPI 的核心数据,猪肉价格同比上涨 25%。
猪周期是否重新归来?
猪价 4 年一个周期,现在应该是周期的底部回升了,但是生猪的存栏数量,暂时还不支持猪价大幅上涨。
CPI 上来以后,进一步降息的预期会减弱。
美国还在通胀的加息周期之中。
我们还有政策操作空间,不管是降息还是。
M2 还是 12% 左右。
与上半年差不多。
上半年的 GDP 同比增长 2.5% 左右。
目前来看,7 月份的经济数据比二季度好不少。
7 月份 GDP 增速应该 4-5% 左右。
如果三季度还是按照 7 月份的节奏,全年 GDP 增速在 3-4% 左右。
我一季度的全年 GDP 预期是在 5% 左右。
全年数据比年初低了一点。
细分数据来看。
进出口增速依旧强劲。目前是拉动经济的第一动力。
房地产销售又回落。6-7 月份的断供风波,民企的项目去化受到了进一步冲击。
房地产销售数据全年肯定是大幅的负增长。
房地产投资也是负增长。
消费预计比 6 月份强。
上海的餐厅都基本上恢复了正常。
各地的疫情管控措施,至少在 20DA 之前不会放松了。
随手点个外卖,外卖平台都会告诉我:你来我这贷款啊,你快点贷啊,你要是不贷我天天发消息烦死你。
社融数据不及预期这件事是在预期之内的。
泡沫这种东西,如果不主动出清,它就会被动出清,我之前一直翻来覆去讲的一句话,就是对现在这种情况的准确描述——15 年涨价去库存本质上是以居民债务扩张为核心驱动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但是即使央行可以无限放水,民间就能无限负债么?
其实从年初的时候,社融数据就开始经常性不及预期,这就是民间能不能无限负债的最好回答,换句话说,以债务扩张为驱动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那个 M2,是同比,不是环比,环比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就这 12% 的增量,还有很多是吃上个月的老本儿,货币宽松很有限。
其实这可能是最理想的状态了,毕竟美国紧缩我们即使不跟,也不能大规模放水,所以目前的这种状态应该会一直持续到美国停止紧缩。
原先我还佩服美国,预期管理练得炉火纯青,觉得国内缺乏预期管理,
现在,我觉得自己真的太幼稚了,连续两天银行、保险、证券,大金融大盘蓝筹暴涨,把预期的跌幅先涨上去,然后社融数据公布,潮起潮落,复归平静。
这波操作秀的我头皮发麻。
这两天抄底大金融的真比吃了苍蝇还恶心
我此前的各个回答里,提到过: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通胀与通缩并存,基本生活品通胀,挤压了非基本生活支出。非基本生活支出中大部分又都是工业制成品,导致工业制成品通缩,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受困。
企业不得不降薪裁员,削减开支。
员工收入降低,消费更加萎缩。
这时候,货币政策是会失灵的,经营好的企业一不缺钱、二不敢扩张,没有信贷需求;效益不好的企业,信用就差,有信贷需求,银行又不敢批。
货币在金融机构空转,难以流入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失灵,需要的是财政政策。
给企业裕困资金,给中低收入者、给穷人补贴,大家共克时艰。
当然了,我们社会主义不养闲人,不搞福利主义,
行,咱不提补贴。
社会保障水平总是可以改革的吧,
让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大致相当的医保报销比例,
让普通职工和公务员能够享受大致相当的养老待遇,
不管是医疗也好,还是养老也罢,高的降下来、低的拉上去,解除人们对养老、医疗的后顾之忧,
把养老钱、救命钱解放出来,让人们能消费敢消费,
有消费需求,产品能卖出去,企业经营状况也能改善,员工薪资才能提高,这才是良性循环。
醉猴,再鼓吹一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资金成本降低了,大家还不愿意扩大生产 / 改善生活,就是说明对未来信心不足呗。
该吃吃,该喝喝;
享受白银时代最后的余晖。
板子都钉牢了,
再来感叹 “大约的确是死了”,那多没意思。
唱不好,也唱不衰,长眼睛了就多拭目。
说啥都没用了,只剩情绪输出,十分抱歉。
1、发生了什么?数据怎么样?
8 月 12 日,央行公布了 2022 年 7 月份金融数据。
社融方面,7 月新增社融仅 7561 亿元,比市场彭博一致预期的 1.35 万亿元低了近一半,比去年同期少增 3191 亿,大幅低于预期。
新增人民币贷款方面,7 月增加 6790 亿元,也是大幅低于彭博一致预期的 1.13 万亿,比去年同期少增 4042 亿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M2 同比 12.0%,前值 11.4%,明显高于彭博一致预期的 11.4%,创 2016 年 4 月以来新高。
从结构来看,社融分项分析表明,社融同比少增主要源于:
1)居民贷款明显少增,2)企业短期贷款回流,3)企业债融资萎缩,4)外币贷款萎缩。
2、为啥数据这么差?
我翻了不少券商的研报,原因可能包括:
第一,受 6 月社融放量的透支。
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节奏看,7 月本身是跨季后的信贷小月,再加上今年 6 月新增信贷高达 2.81 万亿,6 月信贷大幅放量对 7 月形成一定挤压,使得 7 月数据难以保持 6 月的强劲表现。
第二,地产风险事件拖累。
7 月 PMI 仅录得 49%,较前值下行 1.2 个百分点,降至收缩区间,制造业景气水平回落,体现了社会需求有所不足,地产停贷风波对经济产生一定冲击,基本面阶段性转弱也将冲击信贷需求。
第三,当前实体融资需求的修复仍然不够稳固,与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的 “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 稳经济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的表述较为契合。
第四,伴随专项债发行进度的接近尾声,其对社融的支撑有所弱化。
3、怎么看待社融与 M2 的背离?
信贷放量偏弱的情况下,M2 增速却继续大幅上行,可能主要是受财政发力的影响。
央行利润上缴进度靠前发力,直接增强财政可用财力,另外去年财政后置与今年财政前置构成错位,推升 M2 增速大幅上行。
但是,这也意味着年内后续 M2 增速或有回落。
总体上来看,7 月份信贷社融数据,无论从总量还是结构上均呈现转冷的现象,虽然有信贷小月、疫情冲击的偶然性因素影响,但是数据体现出的居民、企业预期恶化,有效融资需求不足、缩减开支的问题更需关注。
对大 A 可能有何影响?
从历史上来看,信用扩张与 A 股估值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信用扩张时,A 股估值大概率向上;信用收缩时,A 股估值可能有向下的风险,这个事情对大 A 来说算是个利空消息。
事实上,咱们公号里之前就已经预示过,社融数据结构或有恶化的风险……
——以上供参考,更多每日优质市场分析请大家移步公众号:花少点财。
对于经济数据而言,解读过去意义不大,不如预期下未来。
上半年流动性可以说是相当宽松的,主要是为了对冲地产下行与疫情的双重因素影响。而之所以能在外围普遍加息收水的情况下还能够如此宽松,是因为存在一定的内在条件。
一方面猪肉处于价格衰退周期,压住了 CPI,并且出口顺差预期好,所以即使出现内外息差倒挂的情况,也能够对冲掉部分汇率贬值压力。
但是下半年油价目前高位运行,猪肉可能要从 CPI 压制因素变成抬升因素了,而出口这块随着外围加息缩表欧美等进入衰退,必然需求端受到影响。
所以下半年不确定性极高,一方面上半年那种对冲用的宽松明显不会是常态,另一方面很可能为了压制通胀,开始出现流动性拐点,回收过剩空转的流动性,其实看看 7 月数据与态度已经有这个拐点苗头了。
同一天(22 年 8 月 12 日)还有个消息。
华为 22 年上半年业绩披露,收入比 21 年同期下降不到 6%,利润比 21 年下降大于 50%(从 300 亿数量级降至 150-160 亿数量级左右)
华为的员工多是成功版本的小镇做题家,相比城市小康家庭出身的人有更多的向往成功和翻身的欲望。
22 年大公主带队经营业绩这样,给做题家的工资、奖金、员工股分红肯定是不利的。
这也利空华为员工所在城市的地产
整个 6 月 7 月,货币政策都没有变化。
反而 MLF 连续缩量续作,回收了不少流动性。
所以,社融下降是预期之中的,但是货币数据爆棚,太惊人了。
M2 达到了 12% 的增速,应该是近几年最高值了。
这些货币,要么在金融系统空转,要么就会流入资本市场。
所以,房价和股市,总要选一个。
我已经选股市了,大家随意。
我是时代之,提供策略、实盘,茫茫人海,我们终会相遇,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和无处不在,可以通过进口食品,国际包裹等各种渠道入境扩散的病毒搞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当然就是这个经济彻底偃旗息鼓的结果
上面都说了,不能算经济帐,要算政治账
2021 年开始就自废武功,从为了减少碳排放而给东南沿海各省工厂停电;到一张文件不顾失业影响直接消灭教培;到打击一切娱乐行业包括限制影视产品引进,打击游戏和直播;到为了防疫各地直接关闭高速公路;到打击互联网企业;到因为某马抨击国内银行监管无力,蚂蚁被直接灭杀;写都写不完,更不要提因为防疫货无法准时发送导致大量违约金和普遍性的需要线下工作的职位被消灭
住户中长期贷款(房贷),去年 7 月新增 3974 亿元,这个月新增 1486 亿元。购房贷款成交量同比负增长 62.6%
住户短期贷款减少 269 亿元什么意思啊,拒不消费?
自作孽不可活
放水不少,但贷款拉胯。
不敢贷款的根本原因是不确定性,而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已经成为不可说的话题。
既然舍本逐末,明知根源但是不可说更不可为,那又怎么能期待经济预期和社会信心有所改变呢?
就这样了,走好不送。
谢谢,经济学的微观运行不是我的强项,我试图从宏观的角度说说这个问题。
政治和经济不可分,中国的政治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或者说,世界经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需要作出方向性的选择。
过去 30 年,我国经济总体上是依附在美元体系下的,作为美元的打工仔,美元主导了我们的分配体系。现在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五到十年年内,我们将不得不逐步将经济从美元体系下转移到自主运行的轨道,以免我们辛辛苦苦赚下的美元在即将到来的台海战争中,被美国无偿没收。
还有一条路就是投降,在此就不讨论了,相信在中国支持这条路的人是极少数。
转型的道路是漫长而痛苦的,但也是充满机遇的。
对普通人来说,只能熬下去,坚持活下来,平平安安就是胜利。
-–///—
以下是回答中国几大国企在美国退市的问题
-–//—
看到很多金融界的人士仍然在强行解释,屁股决定脑袋,实在忍不住,出言提醒你们几句。
强大的中国,需要全新的你们。你们可以选择留在中国,或者润去美国,如果美国要你们的话。
在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第一号敌人的大背景下,五年以内,你们以前熟悉的游戏规则将渐渐消失,这一点不要心存侥幸,但是迅速适应新规则的人将脱颖而出,新规则的核心是人民币。
2022 年的第四次台海危机,让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一点,我国准备动手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了,或者换一个说法,准备以武力瓦解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了。
那么,动手的准备将包括:
1. 军事上的准备,这个就不细说了,可以说基本上已准备完成。当然,动手的时候,第三艘,第四艘航母舰队完全准备好,轰 20 和歼 35 完全准备好,1000 枚以上的核弹头完全准备好,那就更好了。
2. 经济上的准备,第一条是形成人民币的部分国际化,简单一点说,就是用人民币可以买石油,这一点已经基本准备完成,俄罗斯,伊朗都不是问题,如果沙特也答应以人民币计价支付,那就完美了。
3. 第二条抛售大部分美元国债,以及撤回在美国上市的主要上市公司,这一点要结合上一条,估计在五年左右完成。
4. 第三条我们主要的对外投资,都需要转移到解放军能保护得到的地方,保证解放台湾战争开始的时候不会被威胁,估计在五年左右完成部署。
其他的慢慢补充。
-–//—
现在的蓝星上,实质上是有一个隐型的统治着整个世界的世界政府的,这个政府就是美联储,这个世界就叫资本主义世界。
美联储通过控制世界人民的钱袋子来统治世界,方式就是发行美债。美债的总额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几千亿到几十万亿的过程,就是美联储用几乎无成本印刷的绿纸掠夺世界人民财富的过程。每隔几十年美债的总额就要上一个数量级,这就是美联储及其背后的垄断资本对世界人民的一次掠夺。
70 年代的时候,石油的单价是一点几美元一桶,作为实质上的世界央行,美债总额只要几千亿就够了,世界经济正常运行,美国照样过好日子。90 年代到现在,石油的价格在几十美元一桶,美债总额就需要十万亿这个级别了。凭借美国强大的军力和引领世界的科技,美国成功的完成了美元单位数字上调一个数量级的转换,全世界的人都捏着鼻子接受了。世界经济仍然正常运行,美国仍然过着好日子。
现在,只要在未来的一两年内,石油平稳的涨到 200 美元左右一桶的价格然后稳定下来,而且美国的军力仍能确保美元仍然是世界石油的主要支付货币,美国就一点事情也没有,好日子继续过下去。
奈何现在出现了中国这个 bug,美国的军事霸权已经出现了强劲的敌手。从现状看,凭借 300 年的厚势积累和两次世界大战加冷战胜利者的战争红利,估计五到十年以内美国还没有大问题的,可以撑得住的。十年以后就难说了。
然后我们来说说目前美元霸权的主要对手人民币。
总有人说人民币是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所以人民币是有缺陷的,人民币不能扩大国际储备份额就是这个原因。这实际上是一个经典的话语陷阱。
所谓的 “自由兑换” 就是一个假命题。
什么叫自由兑换?目前的定义,就是允许拿着美元等所谓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以及当前美元主导的后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下的附属货币如欧元,英镑,日元等),去一个国家的央行要求可以无条件的任意兑换该国的货币,或者要求用该国的货币无条件的任意兑换美元,尤其是在资本项下。
那么问题来了。
任何一个国家是否可以宣布自己的货币有 “自由兑换” 权,然后拿去美联储要求无条件的任意兑换成美元,美国会换给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目前所谓的 “货币自由兑换”,不过是美元的单向自由兑换权。目前所谓的货币国际化,不过是在美元控制体系下的伪国际化。这种国际化,不要也罢。
人民币的真正的国际化和可自由兑换,一定要走出一条新路,也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
目前的人民币国际化,有三条可行的道路:
第一条道路,就是有许多公知鼓吹的美元体系下的国际化。具体而言,就是由中国央行单方面放开和担保美元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如同阿根廷,俄罗斯,印度,香港,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危机前的泰国等等一样。其实质,就是将人民币作为美元体系下的附属的二等货币,美国进一步巩固其全球货币霸权。
第二条道路,就是中国通过与各国不断地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最终在东南亚,非洲,阿拉伯地区将美元挤出,成为当地实质上的储备货币,当地政府和央行单方面的保证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权。而在全世界,欧元等也摆脱美国美元附属货币的地位,全球形成美元,人民币,欧元,卢布等几个货币区,美元失去全球货币的地位。
第三条道路,就是经过无数斗争和妥协,美国最终和中国达成无限货币互换协议,美联储和人民银行共同担保。就是说双方共同担保人民币可以任意兑换美元,美元也可以任意兑换人民币。这是真正的 G2 模式,可能性也存在。
最终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Ps:
我为什么自称为 “经济学民科”?
因为在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自称学经济学的人理解不了我说的东西。我思考了很久,最后发现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定了,无可改变。他们就像学舌的鹦鹉一样,只会重复别人教给他们的几本西方经济学的教条,一旦讨论内容跳出教过的范畴,他们就不会说话了。我把这样的人称为 “经济学鹦鹉”,与他们相比,我宁可被叫做 “经济学民科”。
我个人认为,蒙代尔三角理论是一种欺骗性的理论,只对被美元霸权控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二级货币适用。就如同赵本山的 “卖拐理论”,专门用来筛选可欺骗的傻子的。
不然,可以用美元套一套,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美元是否能同时做到?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时间优势不在我;
宽信用,低社融增量——水太多,面没了;
下一步怎么走?
珍惜还有数据可看的时光吧。明年不一定公开了!
预期中的低于预期!
新增贷款和社融数据,上上下下,跟疯子似的。
现在中国的 M2 是十年前的 3 倍。 可以简单认为:今天一万元收入只相当于十年前 3333 元的收入。
如果您的资产(股票、房子)的价格是十年前的三倍,比如说 2012 年一万元每平米买的房子现在涨到三万元了。不要高兴,这是国家大放水的结果,其实您的财富没有变化。
如果您的资产和收入没有超过十年前的三倍,那意味着您的财富(或者说财富占比)缩水了。
我希望各路媒体和大 V 在看空之前,能先自己手动查一查数据,学一下时间序列分析。
下面这两张表,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2022 年和 2021 年的社会融资增量统计表。
首先只观察两个年份 6、7 两个月的数据,可以发现,2021 年 6 月到 7 月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下降,从 37017 降到 10752。说明 2022 年 7 月份社融增量比 6 月份少很多,并不能意味着 2022 年的 7 月份发生了特别负面的事件,而是可能有一些金融系统运转当中可能有一些需要卡时间点的规则因素导致的。
然后观察两个年份前 6-7 个月的数据。2021 年前 6 个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之和为 177998,2022 年为 210037,比 2021 年多 32039。2021 年前 7 个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之和为 188750,2022 年为 217598,比 2021 年多 28848,这相当于是一个正常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所以,如果只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来看,实际的经济状况其实并没有出现类似 “50000 降到 7000” 如此巨大的负面冲击。
我写这些,不是为了说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而是想告诉大家,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听风就是雨
仔细回想一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是从解放时期看,实质上就是农民经济。解放时期靠农民打天下,解放后靠农民农业税➕三提五统,改革开放后靠低廉农民工劳动力发展制造业,90 年代靠城镇化推动农民入城,到今天,城镇化 65%,突然发现没有农民可以压剥了,经济直接完蛋了。。。
光屁股憋尿。
我们国家有钱人很多但是占比却很少,大多数人不过是努力养家糊口!
我们可以数一下今年发生了哪些比较出名的事:
1. 上海疫情,这个对我国今年经济的影响很大,可能比大多数人认为的都大的多,相信在上海经历过的应该能明白
3. 河南村镇银行暴雷,河南红码
4. 唐山恶性打人事件
5. 江西景德镇老表开始打响烂尾楼统一停贷第一枪,后面烂尾楼停贷形成燎原之火
6. 一千万新增大学应届毕业生,2 亿灵活就业人员
7. 头部房地产企业大面积暴雷,各地土拍遇冷,只能靠国企托底
8. 世界各地互联网大公司出现裁员潮
9. 世界粮食危机,中国青储事件
10. 小镇做题家事件与周公子炫权
11. 全国各地出现大幅度的出生率下降问题以及我国老龄化问题
12. 佩洛西访台
我个人一时间只能想到这么多,欢迎大家补充
这些事情看似只有一句话,可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很多人,而且也让很多人改变了想法与习惯,这些人才是我们国家的大多数,才是实实在在决定我们国家经济走势的人!
我们国家 30 年的高速发展掩盖了很多内部问题!3 年疫情,现在来看,这些问题恐怕等不到有智慧的后代来解决了,如果疫情还持续个一两年,或者更严重了,那这些问题估计只能当前解决,或者靠一场大的战争来转移
我一直觉得美国从中东撤军开始,就是为了跟我们打一仗!现在我们很多内部问题浮现出来,说不准美国会不会以此为契机来发动东亚战争
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在经历历史,也希望我们能创造历史,就像毛主席说的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希望我们能团结起来,打倒敌人!
啥信号也没有
简单说叫放水都放不下去,都在银行转圈圈。
宁愿渴死也不喝水。
最近被死命的查 C,一副恨不得弄死所有烧煤的的架势,说不定明天就该关门了,喝水?呵呵,凑合着过吧,今天能过,明天不知道能不能过呢。喝水是要钱的,弄不好还要命,渴着吧。
今年 7561 亿看着挺多,可惜只有去年的 15%,经济分析师们起了个名字 “断崖式下跌”。
可惜就算这样,依然拼了命的把烧煤的往死了整。
很多人在说房贷,其实最可怕的是企业贷款下降。
不过想想咱们国家是怎么对待好好做实体企业的?努力做本土化出了一堆热门菜品的肯德基这么多年挣得还没买几个商铺的麦当劳多?哪个科技股比得上入官家特供的茅台?老说芯片卡产业转型的脖子,这么些年科技投资加起来有恒大一家亏空的多?
现在不光不挣钱风险还比以前大,怎么好意思大呼咋没人贷款做实体啊。
不是经济学家,简单说一下我周边情况吧。
1. 社融,长期贷款下降,说明买房的人小了,而且是急剧下降。后续影响之一,就是地方财政。一线以上城市还好,二三线城市会是最难受的,四线城市本身支出相对有限,风险也要好于二三线。
2. 虽然各地都出台,鼓励买房。甚至公务员也去卖房了,但人民真的榨不出油水了。更重要的是,断供潮引起的信心轰塌,而不少房企都是卖期房的,人民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对于期房更会小心翼翼。而且明眼人都看出,价格在阴跌,身边不少刚需都愿意再等等。
3. 房企难搞。恒大暴雷了,众所周知。剩余很多房企也在苦苦支撑,大小房企都是。就以我老家云浮为例,当地的房企已经暂停好几个地产项目了,注意还是本地品牌,只开发市内地产项目。说明要么本地房企,资金周转都出现问题,要么就是嗅到了危机。
4. 说说断供吧。也是老家云浮这边,2022 年情况不太了解,但年初春节和当官的同学交流,21 年法拍房是明显增加的。因为前几年行情好,不少大城市回乡置业,但疫情后不少人收入减少,还贷压力增加,优先断掉了小城市的供房。这里我想问下,从断供到法拍,需要多长时间?
5. 就业。虽然乡下是云浮,但工作在广州这边。首先网约车肉眼可见的增加,我珠江边散步五分钟,从我身边经过的单方向网约车就不下 30 台。怎么看得出的?一是有些车型旁边 XX 打车,二是可以看到司机戴着口罩(虽然司机戴口罩不能百分百确定就是网约车,但因为网约车就那几个车型,结合来看我认为准确率还是不低的)如果再加上的士,接客车辆还会更多。
但与之相对,我不认为乘客需求有那么多,就是网约车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有空再更)
割韭菜的太多了,人是会吸取教训改变行为的。
旅游之后说封就封,当地酒店直接割韭菜,老百姓就会选择不旅游。
封城之后各种物资炒作起来,当时被割得很惨,事后老百姓就会买冷库囤积物资减少消费。
河南银行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当时不处理,事后老百姓对城商行和小银行都不敢再存钱。
对烂尾房熟视无睹,当时选择一封了之割韭菜,事后老百姓就不敢再买期房。
总有人说为什么超发的货币总是到不了老百姓手里,因为割韭菜的人太多了,他们的贪婪铸成了护城河,一分一毫的货币到了老百姓手里都似乎是不可接受的,各种各样的神仙各显神通去骗走老百姓那一点点积蓄,众多的贪婪和任性让货币的运转无法流动,逐渐空转。
真的没想到,盛宴会这样出其不意的终结。
我在 19 年时候,以出生人口为根据预言 2025 年将会见到房地产进入漫长的低迷期,实际上低迷期来的比我预测的快得多。接下来,虽然能看到国家得产业在不断升级,面对越来越大得外部压力,汹涌澎湃的退休大潮,江河日下的出生人口,我们的经济增长率怕是只能维持在 3% 左右了。
社会的经济产出将会被庞大的养老支出,大量毫无价值的基建,和 30 年的高额房贷利息给吞没。我们将迎来失去年代。当然相比于其他国家,如欧盟,美国,日韩,我觉得我们可能表现得要好一点,尤其是面对停滞的欧盟,日本来说,我们还能抢一抢他们手里的饭碗。
至于下一个黄金时期什么时候到来,只能指望下一轮技术革命早点突破了。
M2 两位数 12%
GDP 7 月有无 3%
结论:水很多但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比机构悲观的预期还少了一半,社融比上海封城的四月都差。
放水了,但是没人愿意接……
咱就是说,可能尿壶该用还是得用,虽然脏,但是最起码有用,保持房价永远会涨的预期总比现在这种不确定性要好……
希望这只是改革的阵痛期
这不还是在增长吗,证明经济稳中向好呀!
别的不说,就目前这个形势,lpr 不砍半很难阻止别人提前还房贷的。
我们要逐渐习惯低速增长的时代,也许是低速高质增长?
有人一直说咱们杠杆率高,起码之前的杠杆率增速很快,那现在增速下降,也不能说都是坏事。
当然,坏事肯定坏事,毕竟增速低了,经济活力降低了。
但是,这不是必然的吗?
所以我一直说我们要逐渐习惯和接受低增速,然后在低增速的情况下追求更好的质量。
一直放杠杆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肯定是要改变的!
情况越糟糕,李建秋、远方青木、空一格、fanfan、安好心这些人的作用就越大,就越会宣传盛世赢麻,宣传美国很快内战分裂,拿钱拿到手软。
离岸爱国者身在国外,也更担心国外,而不是国内。
药丸党跟粉红跟离岸爱国者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是路径不一样,可以说殊途同归。
大家没事在家多看喜剧,哎,虽然看喜剧也不一定能高兴的起来,我是高兴了,哈哈一笑烦恼忘了,可是债主他忘不了啊:)
六月社融数据绝大部分是提前发出来的政府专项债和隐藏在企业债里的城投债,7 月这两个没了数据走低也不意外。不过我感觉这个也就算低位了,毕竟上头总想货币刺激,社融花样多,总能玩一样。
在当今这个货币经济的社会,信用货币意味着权力,可以支配商品和服务。
如果你手里的货币量增加速度没达到 M2 增速,证明有人手里的量超过 M2 增速呗。
在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缓慢增长甚至停滞时,M2 增速和货币贬值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只不过老百姓需要等到通货膨胀来临时才能意识到自己手里的钱不值钱了。
我观察到的情况,现在巨量货币在银行系统空转,2% 利率借出来,2.1% 又存进银行,货币刺激经济已经基本失效,就像末梢坏死的人,怎么加大输血量也没法让腿脚动起来
世界上只有 3 个行业是永动机行业,可以保持持续稳定和增长的。
赌场、妓院、毒品。
就拿赌场来说,自古以来,进入赌场的输了的,都是贷款继续赌,甚至卖妻儿子女,质押田地都要继续堵。(银行投来羡慕的眼光,我怎么没有遇到这么积极贷款的人呐)。
除了上诉 3 个行业,其他行业都有周期。
社融中贷款减少意味着生产企业不愿意扩大生产,百姓不愿意贷款买房和消费,开始存款增加不必要消费。
年轻人又是消费主体,毕业年轻人失业率 18%,有工作的收入减少,拼爹拼不过,只能捂紧腰包了。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没必要纠结。
要想刺激经济也很简单。
向社会扩招 “小镇做题家”,只要参加高考,分数在 400 分以上的都可以进入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岗位,工资 4000 元(工资以消费券计算)。
进入工作岗位后,举报一个贪污犯、违法的公务员,工资从消费券转为现金。
这即扩大了消费又清理了蛀虫,一举多得。
我粗略了算了一下,按着 1 个亿的小镇做题家计算,一个月支付 4000 亿的消费券,然后去消费,一个月的消费能力 4000 亿,一年就是 4.8 万亿的消费能力,那工厂还不 24 小时没日没夜的开工生产啊?
你们想要的内循环被我轻轻松松玩明白了。
我再多说几句:不要低估那些 400 分左右的考生,也不要高估那些 600 分以上的并且已经靠上公务员的能力,治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可不看学历,看经历,只要国家放开扩招公务员,说不定真的能招收一批有实战,有治理的一些人呢,这对国家长治久安有帮助。
比如大家所知道的韩信,在没当大将军之前,都没带过兵,谁曾想,被刘邦封为将军,这人生就开挂了,帮助刘邦拿了天下,让多少将军为之汗颜。难道 14 亿大中华找不出第二个,第三个韩信吗?
昨天临睡前在热榜上看到这个问题,今天想写,居然只能到邀请里面找了。。
先把昨天刚看到这个数据时写的想法复制过来
7 月 M2 超预期的情况下社融严重不及预期,之前做的很多判断都要调整。下半年的复苏可能比想象中弱得多,甚至没有复苏。之前看政策上(主要是针对房地产)力度很一般,我倒推认为烂尾楼危机影响有限,现在看来是过度乐观了,政策端出于某些原因明显滞后了。先看周末有没有什么重磅吧
社融有明显的季节性,7 月相对 6 月回落是正常的。但是,市场普遍给了 7 月社融 11000 亿左右的预期,这个 7561 亿完全不能用季节性解释,实在是太不够看了。至于释放了哪些信号,至少要从两方面考虑。
其一,社融直接反映下游需求,下游两个大头,房和车。看乘联会的数据,新车销售中规中矩(燃油车向电车的转换会有影响,毕竟产业链完全不同,但是不会造成这么大误差),那就说明新房销售远远不及预期。看到 5、6 月份数据比较乐观的人(比如我),现在都要重新调整预期。
其二,这个数据至少说明政策制定者是愿意直面问题的,没有继续用 5 月份的方法给数据注水。大家应该还记得 3、4 月份的新房销售和就业数据。3 月份的时候,上市房企销售同比降四成是都算少的,但是统计局却给了一个非常侮辱人智商的新房销售扩张结论,以及一个莫名其妙的 4.9 失业率。市场给了非常负面的反馈,上证更是直接去挑战了 20 年上升趋势线(跟上海疫情也有很大关系)。因为如果政策制定者选择看不见问题,那就不可能解决问题。随后,4 月,我们看到了相对符合常识的新房销售和就业数据。虽然数据是差的,但是市场反而给了积极反馈,不仅成交量底部回升,上证也最终守住了 20 年的上升趋势线。
至于对未来的预期,现在也是旗帜鲜明的分成了两派,悲观的人认为下半年完犊子了,乐观的人认为下半年优质资产又要被大水漫灌了。至于到底是完犊子还是大水漫灌还是两者之间,完全看后续政策怎么给,从昨天到今天,我看到两条比较重要的信息,但力度都不是很大。
中国华融:全面参与推动房企重组纾困,落实保交楼政策
南京、无锡、苏州、济南同日(8 月 12 日)大幅松绑二套房首付比例
另外看到一个不太相关的新闻,是爱马仕十几万一辆的自行车被抢光了,要从法国调货。。希望广大有钱人可以发扬精神,多买房,少买自行车。
质疑政策空间是否能够覆盖当前危机的朋友可以看下面这个回答
2022 年 6 月中国新增社融 5.17 万亿,M2 增长 11.4%,如何看待?
搞经济就只有信贷扩张这一板斧是吧?
居民部门深度资产负债表衰退进行中。。。
M2 增速创了 6 年以来新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
你不借有的是人借
你没钱有的是人有钱
你搞不到廉价资金,有的是人能搞到廉价资金
你没法套利有的是人的套利
你接不到水有的是人能接到水
举个例子,2% 拥有 80(富豪),20% 拥有 15(中产),78 拥有 5(穷人),总计 100 和 100%
经过一年,富豪增速 16.25%,中产亏 10%,底层增速 10%,结果就是
富人 93, 中产 13.5, 穷人 5.5,总计 112,增速 12%
大概就是这样了
在中产和底层一样穷之前,都不需要担心
而且实际比上面好多了,实际上是
经过一年,富豪增速 15%,中产不亏不赚,底层增速 10%,结果就是
富人 92, 中产 15,穷人 5.5,总计 112.5,增速 12.5%
割中产永远是最多快好省的解决问题办法,既不得罪最富的人,也不得罪最多的人,只会得罪最矫情的人,而根据实际情况,真下定决心润的是极少数,保守估计 95% 都是口嗨,说润的人大概率一辈子也没资格给别国交社会保险和个税。
我对中国的未来越来越乐观,因为代价正在有条不紊的付出去
PS:以现在的情况,一定会 “取之尽锱铢”,怎么用那另说。你不要想着是不是干掉了用法,就不会取了,那不可能,就算取完后扔了烂了毁了,那也要取,先收上来再说。所以出不去的最好期待他们能用的有点效果,能好搞出点什么,现在一切都在向好发展。说简单点就是,不管发展的怎么样,代价都差不多,那最好期待或者祈祷发展的能好一点。
除了吃皇粮的人和企业,其他人的信心已经崩溃了。
上半年 m2 是 GDP 增速 2.5 的五倍,最强外贸顺差下,经济还是萎靡不振。这海水放了个寂寞。之所以如此背离,因为要填债务窟窿。专项债,其实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雅称。印新钞还旧账,河南安徽的村镇银行终于发得出钱了
释放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的信号
经济稳中有进
宏观调控起到的极大的作用
金融机构做到了应贷尽贷
各大机构抓细抓实经济发展工作
通胀被控制得死死的
经济活动得到了久违的滋润
老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以上.
现在中国就一条路,把股市炒起来,把企业家,把投资者这两大群体的欲望拉起来。
房地产企业该破产的破产,快刀斩乱麻,不要老是拖着,越拖越没有信心。
7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6790 亿元,预期 1.15 万亿元,前值 2.81 万亿元;新增社融 7561 亿元,预期 1.39 万亿元,前值 5.17 万亿元。
从结构上看:
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 2488 亿元
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 1478 亿元
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少增 969 亿元
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少增 354 亿元。
很明显可以看到,地产停贷事件对居民按揭贷款冲击很大,居民中长期贷款降的很猛,地产的预期短期看起来很难修复。企业对未来的经营状况也比较悲观,中长期贷款也降的不少。
数据确实不好,对股市短期利空,但从好的角度去看,社融不景气意味着短期不会 “缩水”,也意味着刺激性政策还会加大,对股市不一定是坏事。
你说呢
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好时代,来临力!
短期贷款减少,说明经济活动下降。
中长期贷款增加,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说明基建投资增加,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对股市是利好,因为数据太差,又可以放水了。
不要以为在美元加息周期搞放水是谁都能玩的,全球也就某国跟日本能搞逆周期操作,日本还是出于无奈。
简单来说,美国加息,某国放水,日欧两难,小国爆炸。
经济的参与者无非就是三方,政府,企业实体,人民。
加息抑制通胀,但会加重政府和企业债务,使之面临破产风险。
放水保实体,也就等于保就业和政府债务,但不利于抑制通胀。
这是基本原理。
日本是放弃抑通胀来保实体、就业和出口,因为他债务负担重,一加息,必爆炸,所以只好疯狂宽松,导致的结果就是出口是在增长,但进口通胀涨得更多,所以把自己搞逆差了,越逆越多,挣 800 赔 1000,挣的是工业品出口的利润,赔的是通胀后高价买原材料能源进口的钱,这其中也有美国想让他贬值来降低工业品通胀的意思,他贬值某国肯定跟着贬,不然市场就被他抢走了,现在他只盼着凭借自己的美元外汇多的优势,把美元加息周期这段时间挨过去,换取通胀下来之后,出口占比扩张的收益。
某东方大国的政府债务负担不重,外债少,受益于和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的友好关系,通胀压力也不大,但居民负债和实体压力大(小工厂和房地产),所以放水保实体,叠加人民币贬值,造成了出口急剧扩张,比日本猛多了,而且顺差越顺越大,这种扩张使其在即将来临的衰退中占据了先手。(去看顺差额和外汇存量变化,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差异,除了在抛美债,剩下的外汇去哪了,肯定不能是去海外买买买了吧)
俄乌和疫情叠加导致的通胀问题,美欧受冲击最重,因为进口最多,美国现在是为了抑通胀放弃了实体,虽然本来他实体也不占主导(实体难过,红脖子就越多,但通胀太高,中间派和他们自己的选民都要抛弃他们了),但是由于是全球第一逆差国,加息抑通胀效果不彰,最后靠着盘外招和一些非经济行为把油价打下来才好一点,如果油价复起,高加息成为常态,叠加十二月选举,那美股和欧盟可能真的会死给他看。
欧洲是政府债务问题严重,同时通胀高企,加息债务爆炸,放水通胀爆炸,但最后欧盟还是选择加息,宁愿让边缘国家债务爆炸也要压住通胀,这是由于他们能源和工业品两头在外,所以通胀最严重,不得不加息,但欧盟小国可能会成批量破产。
至于其他的小国,小国典型生态就是大量举借外债,腐败严重、民族资本孱弱,当地企业抗风险能力极差,这次面临着比欧盟还要严重的债务、通胀和实体问题,可能会出现大量国家三者齐崩的局面,撑不到美元再度转宽松之前的,面临着便宜的资产被大量收购的结局,这还算好,社会动荡政权更迭,与大国签订不平等协议都有可能。
如斯里兰卡,只是前菜,后面越南崩了我一点不奇怪,越南现在的增长真得感谢美国制裁,中国必须借他的手搞的转口贸易,不然高度依赖外资的经济结构,现在早就危若累卵了。其他小国还不如越南,越南好歹还有点产业。
那时候谁有钱谁就是他们的爹,你问谁有钱,自己猜。
而且到时候这个钱可能不仅仅指美元了,如果某东方大国的汇率在加息周期能保持稳定的话,你猜他们愿不愿意丰富一下外债币种结构?不然要一直随美元起舞么?现在已经有这种苗头了。
所以,太阳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只要撑过黎明前最后的黑夜,过了 12 月,整个气象就会大不一样了。
PS: 这回答下面 yygq 的答案我真的觉得好笑,嘲讽某国之前不看看自己爹啥样了,来啊,比烂嘛,敢吗?
释放了报表做的真好。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 2.25%-2.5%。欧洲央行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贷款利率分别为 0.50%、0.75%。日本央行基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点 - 0.1%。我们 mlf 利率 2.85%。这是目前 4 大经济体利率情况。
利率高的前提是利润高,经济增速快。剔除掉过度负债发展的房地产经济,我们的经济增速真的能那么快?虽不至于像欧洲一样零利率负利率,但再贷款利率还高于 2%lpr 利率还高于 3%,估计大家是不愿意多贷款的。
日本和欧洲早老实了,日本 2012 年 gdp6.27 万亿美元,2021 年 gdp4.94 万亿美元,他不求增长只求衰退的慢一些。欧盟 2008 年 gdp16.3 万亿美元(剔除了英国),2021 年 gdp17.09 万亿美元,也早知道自己增长乏力,把利率打到底了。
目前我们还很自信,还觉得动力很强韧性很强,还能维持高增长、高利率,事实究竟如何呢,拭目以待吧。
内循环循环不起来了,货币政策已经没什么空间了,根据历史经验,要么苦一苦百姓,要么苦一苦商人,谁让咱没那个能力苦一苦外邦 (外贸国策不能动摇)……
每天收到的骚扰电话和短信主要是两个内容:
1、贷款、融资电话都是诈骗。
2、各类金融中介、银行问我要不要贷款。
再有,银行为了减少坏账,推出的企业贷款要求太过苛刻,中小微企业纳税本身就因为政策问题减免很多,所以几乎不达标,或者批的额度很少。个人贷款主力是发放给公职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高额度的利率已经跌破 4% 了,普通老百姓想贷款,可能只有做梦,我有房有车无贷款有存款,之前试过申请了下,给我的额度是 3 万,好友体制内,有房有车有贷款无存款,给 20 万。
所以这些虚头巴脑的数据有什么用呢。
货币已经非常宽松了,房子现在又没人买,难道牛市真的要来了?
总不会放着通胀狂涨吧
我就这样自己勤劳节俭,厚积薄发消费,工资虽然不错有个 2W 左右,但是我还过着 5/6K 的生活,从不高消费,买奢侈品,买衣服优衣库,手机也是 2000 多的,每个月拼命存款放理财里面。就是不消费,感觉还会上瘾,有快感。
比如一个月理财撸羊毛了 1200 多块,刚好够停车费,电费,水费,燃气费,电话费,还能加一箱油. 感觉这些都是社会免费给我提供一样,超级爽感觉。就是要勤劳,多存钱,用钱去生一些保守型的理财收入。
我感觉人 20-35 岁之间这 15 年一定拼命节俭存钱理财,不要大手大脚的,不要贷款消费,不要刷信用卡,花呗等一切贷款消费。不要给任何金融资本撸羊毛,一定要卷死他们。等自己有不错的存款,靠着理财收益,就能抵消掉相当一大部分生活开支的时候,你就感觉整个社会在给你免费提供这些福利服务,超级爽的这种感觉,到处白嫖一样的。
当然还要去鼓励他人尽量消费,不够钱信用卡撸起来。看到同事车开了 5/6 年,一上车一定要各种嫌弃,说现在买新车有优惠,是时候换部好一些的车了,人生有限,能消费起的时候及时行乐啊 ,一定要拼命输出这些观念给他人。
正常啊,还是放水,越放越无效。
既不降息也不发钱,还不敢加息。
耗着呗。
几个人一商量
钱就放出来了
还都是万亿级的
那不是西游记神话啦
没啥。就是国内短期内增长到头了。
牛市开启,
物价上涨。
仇富,打击炫富,好呀,你仇富人家就不富了吗?你打击炫富,人家就不富了吗?一个富人炫富浪费可以养活一群人,现在到好,人家有钱不花,资金不流动了,经济没活力了吧。周公子死的冤呀。周公子如果出门用八抬大轿,可以养活十几个家庭。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消费,不是生产。发钱是促进消费一种手段,那就得拿来用,你有更好的法子吗。
来知乎不是来看你们输出情绪的,就没几个正常的回答。吃枣药丸
不要着急,不要着急。休息,休息!
住户贷款增速继续降低,增加的只有企事业单位,那么很显然是政府加杠杆
《货币政策 - 10 : 2022 年还需要一次降准降息,“二战特需”与 “疫情特需” 如何创造经济奇迹,特需经济后遗症会导致什么?》
接上文,
实际上我们已经听过了美国加息幅度最大的时期了,大概率 2022 年 9 月份开始,美联储加息幅度会逐步减弱,而在这个阶段我们认为这是美国加息末期和衰退前夕,那么在这个短暂的 3-6 个月内,在不透支货币空间的情况下,国内会降息吗?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与房地产挂钩的,国内最不应该担心的通胀,最应该担心的是信贷断层,防止经济硬着陆。防止经济硬着陆最好的方式就是参考欧债危机,将利率在某一阶段内下调至较低的位置。
英国、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的短暂加息,已经导致国内房地产泡沫得到了大幅度的抑制,参考加息到年底的利率位置,足以引发一个小型的房地产下行周期。—- 在 2021 年 6 月份前后,我们认为货币宽松期最多发展至 2022 年 7 月份,7 月份以后国内的货币可能随全世界央行收紧。但是那是建立在 2022 年 Q1 美国加息前置的条件下,而 2022 年 Q1 俄乌爆发战争,美国的货币利率直到 2022 年 7 月底才完成了第一波加息,比原定的加息时间推迟了 3-6 个月,加息幅度也大大的提高,目前利率已经到了 2.25%。中美之前的央行基础利率差距为 0.75%,欧洲央行与美国的基础利率差距为 2.25%,日本央行与美国的基础利率差距为 2.35%,即全球四大经济体中,中国、日本奉行不加息主义,不怕货币贬值,由于外贸经济的特殊性,贬值反而有利于出口,而货币不具备大幅度贬值崩盘的基础条件,因此货币贬值、国内宽松成为了中日最佳的选择。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处理房地产泡沫最大的差距是:中国采取货币软着陆,没有采取当年日本的加息操作,优点在于使得经济平稳过度,温水煮青蛙,缺点是更多的韭菜充当了经济下滑过程中的缓冲垫,最终一辈子无法翻身。
利率空间按照每次 0.25% 的下调速度,至少还有 6 次机会,而 LPR 每次按照 0.25% 下调,到 2.45% 还有 8 次,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按照每次 0.5% 下调,那么还有 7 次空间。
在 2023-2030 年如果我国的利率宽松期分为三个阶段,那么每个阶段至少有 7 次的操作空间。
从后半年的 GDP 增速来看,目前要想保持中美经济周期同步,必须坚持刺激经济到美国停止加息,即中房必须在美国经济衰退的同时或之后倒下,中美对标的应该是经济拐点,美国目前经历的是增速放缓,我们等待的则是美国经济由正向负的一个转折点,当这个转折点出现以后,中美货币周期才可能同步,即双方同时衰退。
随着美国芯片法案的通过,我们相信中美的经济竞赛主要集中在芯片领域,而美国、中国将在资本市场、政策法规等方面给予芯片领域企业的巨大优惠补贴政策。
-—-
当然以上分析只是提供一种思路,我们依旧维持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最终时间点的判断,房地产经济周期从繁荣到萧条再到崩盘,即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转变的一个重大的过程。
或许中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插曲和变故,但是终究影响不了最终的经济结局。
大概是这么个感觉吧。
经济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没有变
2022 年上半年我国 GDP 56.2642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 % ,如何解读?7 月我国制造业 PMI 为 49%。受短期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放缓,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
我怎么感觉这底下一些 ID 那么熟悉?骂房价的问题下面是不是也是你们?
这波把地产泡沫引爆了难道你们不该高兴吗?你们屁股到底是不是跟广大人民坐在一边的?
居民,企业不借钱了,没信心了,维持经济就要靠政府借钱消费投资维持经济了。
利出无能的 90 00 一代,大部分是没法再继续接盘已经飞在天上的房价了,现在已经和父辈时代完全是两个状态了。
蓝星四巨头现状:
一号巨头失业数据优异非农就业远超预期,奈何通胀爆表经济萎缩还有爆炸逆差
二号巨头产业升级顺利贸易顺差远超预期,奈何社融降速消费萎靡还有房产大雷
三号巨头趁着油价上涨卖卖石油日子滋润,奈何一头撞进自家邻居久久无法自拔
四号巨头本就被高价天然气整的死去活来,结果被一号巨头加息吸血日子更难过
总结:众生皆苦,四大皆空
近日各地爆发烂尾楼的新闻频上头条,加重了银行资产端的风险,但矛头大多指向卖楼花的预售房制度,这没有触及到本质性的问题。因为卖楼花本身是高杠杆的产物,此刻在房产商面临流动性危机的情况下继续紧缩杠杆则有大面积坍塌的风险,也可能他们吃准了政府会兜底,那废掉预售房制度供给减少则会对房价形成支撑。而这样的兜底也只能是用货币的超发来解决,那三道红线名存实亡。
中国的经济金融风险主要是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庞大,这极大地提高了货币乘数、加速了货币流动、做大了资产负债表,拉高了房价。同时资产回报率、投入产出比相当低、债务 GDP 比越来越大,每年增量赶不上利息支出,债务链条太长太紧。投资与消费、实体与虚拟等结构性矛盾突出。而一段时间以来则既有资本逐利本性的无限放大又有对价格的计划控制,这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背道而驰。
现在地方政府有巨量的表内和表外债务、老百姓的债务比率上升到百分之 70,净存款急剧减少,而房地产而且主要是头部房企走到破产边缘,银行又面临三十年的虚拟资产风险暴露,那钱哪去了?要知道中国的 M2 与 GDP 比值是很高的,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这些钱主要集中于隐藏在对公账户里的既得利益集团手中。而根据上述金融风险的描述,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就是要借拉高房价控制社会货币流动方向最大化攫取货币,这就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必然会导致体系性的危机。
古今中外大多数体系崩溃的根源是自己造成的,内忧外患只是这种根源性问题的表现形式而已。这种根源就是私人利益对社会利益的绑架。这就好比把全身的大部血液都集中于肺部,而使其他器官都因缺血而导致衰竭,这时即使再从肺部回流也无济于事,只能是脱胎换骨,再造一个新的体系,一个性质根本不同的体系。从近代史也可以看出,过去危机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自作孽,在农村代表大地主压榨农民失掉民心,在城市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四大家族搜刮民财,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价格体系全面紊乱,而资本则野蛮生长无序扩张大发国难财,从而在城市也失掉民心。
现在解决的方法无非有三种:一是废掉三条红线,在既有的轨道上继续狂奔放杠杆,把债务链条继续拉长绷紧,走入自发崩溃的深渊。二是寄托在 MMT 上进行货币增量对冲货币存量,使血液从肺部回流,但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前提是存量不干扰价格。三是对经济体系进行全面的重构,实行彻底的市场经济,以找到有利于生产效率提升的各部门各产业间正确的价值比例从而摆平价格,同时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和监管防止资本逐利本性的无限放大,而这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量。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加重要
现在的情况就是,随便放水都没人愿意去贷去扩大再生产,原因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哪天来几个阳性就封城停止生产了,谁敢冒这么大风险去贷款扩张。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企业收缩规模,裁员降薪,大家收入都下降又失业,还面临着随时封城,人人自危,居民储蓄率进一步上升,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企业盈利下降继续恶性循环。所以说真想根本扭转经济下行趋势只有从源头找问题,除此之外就只能幻想一夜醒来技术大爆炸吧
m2 暴涨,经济严重过热,看起来应该加息缩表了。
现在每天银行贷款电话比以前地产中介骚扰电话还勤
挺好的呀,M2 环比下降,说明放水已经过了顶峰了。社融下降,房贷下降,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杠杆在下降,泡沫缓慢出清。
二季度社融大超预期,货币大放水是上海那波疫情造成的后果,经济伤害太大,只能放水对冲,现在如果还是各种大超预期的话才麻烦了,说明不仅不想出清泡沫,还要继续吹泡泡。从央行的动作和表态来看显然是不打算吹泡泡的。
现在国际局势也是紧张,国内外敌人蠢蠢欲动,这个时候下猛药去杠杆压泡沫很危险,只能这样慢慢抑制,让房价缓缓下跌,杠杆缓缓降低,货币稳健一些,不要增长过快,也不要坍缩过快,这样走钢丝维持到国际环境好转一些、敌人更弱小一些的时候,再推出房产税彻底解决地方财政问题和房产泡沫问题。
我个人觉得仅靠房产税不足以解决地方财政问题,要是还指望地方政府更多地发挥职能保障民生的话,扶持扶持地方国企,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还是有必要的。
河北怀来一例阳性就静默了,这谁敢消费啊,等死吧都。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但是会经常改道。
靠贷款发展本来就是不正常的。
我个人觉得可能相当多的人并没有理解 “要算 zz 账不要算 jj 账” 这句的意思。直接说大白话,M2 的增速是不会降的,那么钱就必须要有地方去。如果你理解了最上面的那句话就能明白,大部分留在银行里空转 / 让钱跑到国外 / 涨到国内的物价里,都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对 gov 来说,超发的钱就只能去房子或者去 A 股,最不济也应该去买贵金属或者艺术品(但是体量太小)。我只分析逻辑,从不劝人买房也不荐股,你要觉得现金为王就是你对。
都说了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总有人跟我科普房地产只占据 gdp 的 3%。对于普通人房子占据他们收入的百分之几,大家伙儿都懂。现在是社会融资,房地产已经要是彻底爆了,那就是社会财富要崩盘。
没看出啥问题,现金为王,挺好的,可惜那些恨国的,卖国的,啥也不懂就在那蹦。
今天的话题有些敏感,就放在这写。
7 月份的社融数据你们应该都看到了,社融增量 7561 亿,预期 13883 亿,M2 同比增长 12%,预期 11.6%,前值 11.4%。7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6790 亿元,预期 11486 亿元,同比少增 4042 亿元。
据我了解,数据公布之前卖方那还挺乐观的… 但是这次显然是低于市场预期。其中的细项,尤其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和企业中长期贷款,这两个反应了经济增长的重要信贷主体都躺平了,7 月房贷更是直接环比暴跌 7 成。
M2 增速反而超出市场预期,应该是近几年最高值,此前 5 月、6 月的 M2 也一直保持在 11% 以上的绝对高位。虽然这水量一点都不低,但是没用…
再直白点说,M2 增速高,就是印的多,7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变少,就是借的少。尽管放水不少,利率也低,但就是没人想贷款投资,流动性到实体的传递很不顺畅。
主要原因还是老几样,一是 YQ 管控,二是房地产。
YQ 就不用谈了,房地产的夜壶尽管已经被各种拎起来了,但是猛喝了一通水却一直没尿。这两者在没有自上而下的根本性改变之前,放出来的水要么在金融系统空转淤积,要么流入资本市场。
现在已经有卖方开始预期,**8 月份有概率会下调 5 年期 LPR,部分一二线城市有条件放开限购。**而对资本市场来讲,流动性会继续保持宽松,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了。
……
当然社融低于预期并不代表市场一定会跌,在 4 月数据断崖的那会,咱们就讲过很难再出现相似的场景,后面的数据得往后看,而不是往前看。
另外就在前两周,咱们也讲到过,在下一次美联储议息会议前,也就是 8 月到 9 月份,期间会有一个消息面的真空期,这段时间也是比较好的窗口期。
这几天美股基于加息、通胀预期的缓解,反弹程度相当流畅,并在周五创出了这一轮反弹的新高。而 a 股在经历过将近一个月的调整,也有较为明显企稳的迹象。
但是,可能大家在这段时间会感受到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例如:
1、市场不再只围绕高景气度的赛道反复活跃,而是转向了低位如半导体、军工、消费电子、机器人、券商等板块以交替、轮动的形式进行。从高位转向低位,从需要业绩到不那么需要业绩。
2、前一段时间,以中小盘为首的题材股相当活跃,指数的涨幅远远跑不过板块和个股,但是最近一些屁股比较大的权重股开始慢慢跟了上来,特别是上周四金融股有过明显的爆发。
从我的理解来讲,今年整体行业在景气周期,通过业绩驱动向上,带有辐射性和影响力,符合标准的确实只有新能源,但是当新能源赛道涨到高位,市场自然而然会重新评估当期业绩、估值是否匹配,以及远期可能存在的隐忧。
并且从各公募半年报反应的数据当中,大部分的机构仓位已经回到了年初水准,甚至持仓结构的集中度比上一次更高了,也更倾向新能源了。大量的资金集中在一个地方,在没有更多增量的情况下,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内卷。
也就是在这些前提下,市场出现了迷茫,短时间内也缺乏核心的主线,尽管题材股很活跃,但都是主要集中在小市值的个股里,真正大市值并没有动。也就造成了指数阶段性跑不过板块和个股。
这种现象什么时候出现了缓解呢?外资出现大幅流入的时候。
也有很多人会问,半导体有没有持续性,消费电子能不能看一眼,其实只要你们稍微多研究研究,就会发现最近轮动的板块大部分都是股价足够便宜,已经跌了很长一段时间,前段时间反弹后又跌回了原地,又因为消息刺激发生反弹。
打个比方,半导体是因为两国摩擦,消费电子是因为 iphone14 要提价,券商是因为传闻注册制。再直白点说,大部分板块反弹都是消息触发,和基本面无关。
也就是这种不缺钱,风偏也不差,但是缺少能够引起所有类型的资金共振发力的点,会使得短期市场继续快速轮动,因为大家都不觉得哪哪有很强的基本面支撑,但是胜在股价便宜。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不管是成长、价值也好,还是中小盘还是大屁股也罢,类似上半年那种极端的分化很难再发生了,下半年会是风格均衡再均衡的情况。
中国 7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7561 亿元,前值为 51733 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 6790 亿元,前值为 28063 亿元。
我们再看下,7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 257.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
意思是说,钱是有的,但是没人贷款。看了 M2 的数据就知道,大部分都拿到银行存钱去了,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看下七月份的数据。甚至连上个月数据的一半还不到,直接反应了我国内需增长乏力,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一种悲观情绪,真的是亚历山大啊!最近官方也不谈年内 GDP5.5% 的增长目标,说这不是强制性的,大家都理解,这环境确实难度太大了。
其实也不难明白,我国个人贷款中,地产占据了一大部分。一贷就贷成了几十年房奻,所以说这个角度来看,给予贷款的贡献度可不低。
随着各大地产商频频暴雷,疫情封控下的经济影响,以及最近烂尾楼事件。无不对地产贷款额度的审核进一步缩紧,还有群众对购房意愿的进一步降低。不排除部分购房人士看到目前房价持续下降,有继续等待观望的,还有部分等待当地房地产政策开放一些优惠政策再度考虑的。
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看着以往用传统房地产投资带动经济这边是行不通了,接下来就是寻找新的出路。基建这边已经开始不断扩大专项债规模带动部分投资,上半年出口的经济数据占据了 GDP 近 1% 的贡献度,出口表现还不错。但是老美虎视眈眈,想到近期跟美关系不断恶化的迹象,再加上全球经济衰退的格局已经不可避免,下半年的出口也会受到一定的承压,接下来的出路是哪里呢?
大家可以谈谈,下定决心彻底转型,科技兴国,完全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毛早多少年就说了这条路走不通,不信老马信凯恩斯,哈哈哈。
7 月金融数据大幅低于预期,总量、结构都表现不好,有前期冲量透支、基数等季节性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反映当前信贷需求偏弱。
1、新增社融创 6 年新低。7 月存量社融规模 334.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7%,较上月回落 0.1 个百分点。新增社会融资规模 7561 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 3191 亿元,创近六年新低。新增社会融资规模 7561 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 3191 亿元,创近六年新低。说明经济融资需求不足。
2.、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债融资同比下降,股票融资增长。7 月企业债券净融资 734 亿元,同比少增 2357 亿元,城投债发行、净融资同比、环比大幅下滑。7 月新增股票融资 1437 亿元,同比增长 499 亿元。
3、总量上, 7 月金融机构口径信贷余额同比增速为 11%,较前值低 0.2 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 6790 亿元,同比少增 4010 亿元。贷款超预期大幅回落,反映当前经济需求不足。
4、结构上,企业贷款方面 7 月新增企业贷款 2877 亿元,同比少增加 1457 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同比分别多减 969 亿元、少增 1478 亿元、多增 1365 亿元。7 月居民贷款增加 1217 亿元,同比少增 2842 亿元。其中居民短贷减少 269 亿元,同比多减 354 亿元,主因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 1486 亿元,同比少增加 2488 亿元。主要因购房需求低迷,房贷未恢复增长。
公务员涨工资拉动消费
大水漫灌的理想只能成就靠近权利中心人们的香槟塔,不等流到底层就干了。想打通内循环短平快的办法就是学老外发钱!长期做法也是学老外如何保障员工利益,提高国民收入,而不是屁股坐在企业家那边。先富带动后富明显是个伪命题,该转弯就要果断减速转。
A 股牛市继续
这年头,不能讲经济,讲了就是金融黑嘴。
字面意义上说就是钱发出来了,却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只是在金融系统里空转嘛。。。
没有未来的未来
什么是未来?对于一个自然人来说,社会关系就是存在,小孩就是未来。
而在 2022 年,全国一孩生育率仅有 400 万左右。
意味着有一半我们的同龄人,不再有未来了。
闪闪发光的可能性不再存在。
既然没有未来了,我打一份 4000 块钱的工就行,压力还小不少,还不用担心下一代跟我一样过苦日子,至于单身需求,陌陌啊悦技这些交友多的是,尤其悦技直奔主题,约个电影啊娱乐的,对眼了你情我愿的短期恋爱比比皆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不好嘛。为什么要使劲赚两万给人上人换取豪车豪宅呢?为什么要考虑未来呢?
没有未来,为什么需要向未来借钱呢?
当没有未来这件事情成为共识,来自未来的钱也将灰飞烟灭。
未来没有未来,现在也不再存在。我们只会拥有注定的过去。
而且说个实话,国内的贷款,
别人只要一贷,就没有了第二次机会。
贷款后患得患失,还贷时咬牙切齿,还不上贷时更是被激怒到丧失整个人生动力。毕竟国内的催收,不仅是有上征信的惩罚,而且还要把人直接按地上,永远起不来的巨大潜在毁人。
导致的结果就是,没人敢贷款,贷款的人更是狗急跳墙,或者直接摆烂。
本身贷款的,就是冒着风险不服输,跑去创业与消费,可是一次失败,就会让人悔不当初,影响的是整个人生。
征信已经是足够严厉的惩罚,已经让人悔不当初了,却还请一堆第三方催收让人活不下去,曝光别人,侮辱别人,威胁别人,让贷款人最后的一点脸面,以及让身边的人都远离贷款人,把贷款者当成了社会上彻底的失败者,哪怕贷款者一直在拼命的想办法去怎么还款,可是各种催收只会让人们只剩下愤怒与患得患失。
导致的结果就是,能贷款的人不敢贷款,更不愿去冒险创业。因为一次失败,毁的是人的一生。
其实贷款的惩罚,你要么上征信,要么锁定别人银行卡工资卡,限制人的消费,双方商量好,该告就告,而不是跑去利用第三方折磨人,去曝光威胁别人和他家人,那样对法治、经济,以及双方都没有任何的好处。
心理上的负担,才是最打击人的,也影响社会上的人,不敢贷款,更不敢去消费创业。
国内的贷款规则,给人的印象,不是在激活市场,也不是鼓励创业消费,而是好似在专门潜在的想着怎么毁人。
贷款的人感觉自己被骗,患得患失、愁眉苦脸的一幅苦大仇深的情绪包围;严格说起来贷款是双方的事情,投资创业有失败,为什么贷款方却不能容忍有失败风险呢
高压锅不可能永远坐火上,要么爆要么泄压。
目前看敌人封锁的非常紧,泄压是不可能泄压的,只能爆炸一下维持生活的样子。
真的不能怪我丧失信仰,说好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搞半天是拉皮凯恩斯,台上说为人民服务还没下班就先喝矛子抽华子二场去玩小姐姐,说好的共和国之辉结果是帝国时代,
有条件的可以考虑挖个避难所了。
打激素:就会打激素,药丸药丸。
不打激素:直接药丸药丸。
反正药丸党又赢麻了。
乍一看,社融同比增速 10.7%,比上个月的 10.8% 也没差多少,内心一乐。
可认真看看社融的结构,结果令人担忧。
7 月份,新增贷款 6790 亿元,比 6 月份 28100 亿元明显缩量。更为糟糕的是,新增 6790 亿元贷款里有 3136 亿元是票据,差不多占了一半,就是拿票冲的信贷规模,实际上新增普通贷款只有三千多亿,情况非常不乐观。
从 8 月票据的利率走势来看,当前依然是处于低位,也就是说各大行这个月还是需要通过抢票来补充信贷规模,真实的信贷需求当前还是很弱的,投放不足,反映出当前整个社会经济复苏依然困境重重。
虽然 M2 同比增长 12%,比上个月 11.4% 上升了 0.6%,但是目前市场缺的并不是钱,而是信心。当前市场的流动性可以说是十分充裕,差不多达到泛滥的地步,我们从隔夜利率和隔夜成交量就可以看出,进入 8 月份以来,隔夜利率大概维持在 1% 左右,处于历史低位,成交量更是持续突破 6 万亿,机构放杠杆行为明显,大量资金淤积在银行间市场空转,并没有实际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所以说,当前市场并不缺钱,缺的是信心。7 月份,制造业 PMI 为 49.0%,比上月下降 1.2 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可见目前大家并不看好经济发展的前景。
哎……
M2 这水是放出来了,这么多水,金三胖做个拉一波也是正常吧…… 社融牛逼了……
一进一退,信心完全打没了……
如何让消费者重拾信心,投资者搞投资,消费者敢消费,成了摆在领导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我感觉唯一能有前途的就是严查杠杆下的拉股市了…… 毕竟这个还是可以的……
不然就只剩下了
央行公布了 7 月份的金融数据,M2 大幅增长到了 12%,而社融下降 0.1 个百分点,到了 10.7%,人民币贷款是 6790 亿,远远低于市场的预期。
7 月人民币贷款下行,主要受到了地产销售疲软的影响。最近大家非但不怎么贷款买房了,甚至还都在主动还款,社会资金需求很低。
社融 7561 亿,大幅低于预期,增速 10.7%。6 月社融主要是政府融资太多,而且把上半年的额度几乎用到了 93%,到了 7-8 月份,就必然出现反复。
M2 到了 12%,这说明央行主导的利率环境现在极度宽松。7 月人民币存款增加 447 亿元,同比多增 1.17 万亿,现在大家都不花钱了,也不理财和投资了,而把资金都转到了存款项目下,这样就加速了 M2 的上行。
通过整个 7 月的金融数据,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现在的经济情境,老百姓都在观望,不敢投资,不敢买房,也不敢去做生意,甚至现在理财都不敢了,只敢把钱存在银行,增加储蓄,处于深度的悲观状态,而央行在努力的释放流动性,甚至已经给到了极限。
信心这个东西如果丧失了是十分难提振的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国民
肯吃苦、不怕内卷、坚忍
但是这也是有一个上限的
以前大家有信心,能拿六个钱包赌国运
现在台海大概率五年内没战事
但比我们年轻的 95 后和 00 后却比我们更懂得为谁而活
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儿
不能自上而下的变革
那就自下而上的推动
水不放给普通人,消费起不来,企业利润就上不去,放多了只能加剧通胀
好处是也许能稀释负债?
江西周公子点了个赞,并默默感慨:岁月静好,” 家族传承吾辈责 “。
平民老百姓感受不到,感受到的时候,也无力反抗。
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只求给个痛快的。
累了,毁灭吧。
这就是你们想要的。
求仁得仁吧。
经济正在企稳回暖,股市正在盘整中螺旋上升,抓住时机,几十年一遇的翻身机会来了!
不应该通缩去杠杆的
好事情啊,这两年主动刺破地产泡沫。这数据不是很正常?
有些人谈信心?和信心啥关系,很多买房人在观望罢了,静等出清。最迟年底,就差不多了!
地产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存活下来的大增长时代也过去了,但是日子肯定也不会差!
相信后人的智慧。
已删除
这次还能说稳中向好?换个什么词合适呀
大概看了下,负利率了,放水了。房子还在卖,消费贷在减少,还在贬值(相比较贵金属)。
你不投,政府替你投。
低情商:求锤得锤。
高情商:种瓜得瓜。
那啥:稳中向好。
喝啊,TNND,为什么不喝?为什么不喝?
不太懂。看到的大多数回答都是看衰的,但是 7 月份贸易顺差很多人又说我们赢了。所以到底是输了还是赢了?
我不知道算的对不对,7561+6790=14351 亿,才 12 万亿的零头不到,也不知道后面还能不能领到红包。
都不好过,看谁能稳住。
需求收缩,资金在空转,想放水都没人借钱
多放点吧,一万亿都不没有,洒洒水啦
信心摧毁易,重建难。
终于看开爱回不来,而你总是太晚明白,最后才把话说开,哭着求我留下来
你赢赢赢,最后输光光。
全体摆烂了
结论是稳中向好,过程要看赢学家的功力了
要不还是再 “复吸” 一次吧…
别说那些听不懂的,我只知道稳中向好。
连骂 50w 的都没有,看来数据确实不好
8.14
300 多个答案,一天多了竟然还没几个互喷,看来数据很不好
如果不算经济账,一切都是稳中向好!
我觉得可以加息了,来一波逆周期调控
数据不及预期,背后反应的是
**企业和居民都躺平了,不愿意借钱扩张和消费。**历经接近三年的疫情反反复复折腾,叠加地产与互联网等行业的监管收紧。部分居民和企业,已经佛了麻了疲了,现在再给他放水刺激,嗑药大补,信心也起不来了。
想想海底捞,在疫情初期,还逆势开店扩张,结果头破血流,这是第一波。第二波,想着疫情最猛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吧,你再出来扩张,结果遭遇上海和三亚这种情况,那也得 GG。一来二去,你不就怕了么,不就不敢再轻易投资了么。
居民呢,大部分行业疫情受损,自然薪资和工作岗位都面临不确定性,倾向增加储蓄,再者烂尾楼等也影响了买房信心,提前还贷的现象也不少见。现在余额宝等理财利息也不高,股市也跌,想来想去还不如把房贷提前还了,毕竟 5 个点左右的稳健投资也不好找。这下子,居民中长期自然起不来。而且,实际情况可能还更差一些,一些银行为了数据好看,居然还有提前还贷指标,如果你想提前还贷居然还得排队排期或者收补偿金!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企业和居民的动物精神一旦丧掉,一时半会是起不来了。当然,居民、企业以外,需求侧还有政府,但政府的专项债额度也用得差不多了,如果中央财政不作一定安排,那么地方政府因为地产下行财政也有压力,政府这端其实也扩不动了。
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如何把居民和企业的信心扶起来(毕竟韭菜也得扶起来才割得了啊),是后续关注的重点。
下面是严肃的数据分析:
分析的核心看社融增量。数据低于预期,资金至实体经济的传导仍然不畅。
金融市场也很快做出了反应:据 WIND 资讯,7 月金融数据发布后,现券收益率快速下行,10 年期国开活跃券 220210 收益率转为下行 0.6BP 报 2.97%;10 年期国债活跃券 220010 下行 0.5BP 报 2.7250%。
下面来掰一掰这一金融数据
先看总量,2022 年 7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 334.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7%。增速环比下滑,低于市场预期,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再分部门看
①住户贷款增加 1217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269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1486 亿元;
②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 2877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3546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3459 亿元,票据融资增加 3136 亿元;
③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 1476 亿元。1-7 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 14.35 万亿元,同比多增 5150 亿元。7 月末,外币贷款余额 8615 亿美元,同比下降 8.8%。7 月份外币贷款减少 311 亿美元,同比多减 282 亿美元。
分析与结论:
居民中长期与企业中长期,分别同比少增 2500 亿 1500 亿。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主要两大主体处于收缩状态,未来经济增长压力不小。
为什么居民和企业中长期的融资意愿弱呢?目前看,主要有两点:
一是,疫情扰动仍然比较大,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与居民的储蓄意愿仍高。疫情及其管控仍然艰巨,比如餐饮旅游等仍未恢复正常,这对企业投资造成了困扰。居民的话,疫情后经济承压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都有压力,而且经过疫情的不确定洗礼,储蓄意愿提升,目前仍未缓解。
二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地产是居民信贷的主力,目前地产不景气,居民贷款买房意愿低,地产企业融资就更不用多说了。
所以,目前经济不是很好的原因不是缺 “水” 而是流动性往实体经济的传导不畅。这一问题的疏通,还得看后续疫情及其防控政策,恢复企业与居民的投资与消费信心。再者,地产实在占比太大,如果稳住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仍然是未来的重要命题。
社会融资增量这么多,说明了在国家刺激消费的前提下,出于对于疫情以及国际局势的多因素影响还是倾向于将手中资金用于存款已应对未知的局势。新增贷款 6790 亿元。说明了除去北上广深之外的房产市场在各地政府的蒸箱刺激下,开始迸发出新一轮的活力。社会融资增量 7561 亿,说明了在未来的岁月当中,国家会进一步的刺激消费,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加大在中高端领域的消费支出,以刺激市场的经济活力。钥匙更多的钱流向市场流通起来。居住行,游购娱 能够在当下大的环境下提倡并且有效实施的,也只有居了,所以未来的市场应当是以房产市场为主但房产所占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这个 M2 有点意思,死鸭子嘴硬。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我们为此已经做了十年的准备,基本盘更加稳固,准备抗击大风浪吧,风浪过后更加美好。出清才有重生
至于你输没输,反正有的人赢麻了。
和投资结合着看吧。一个重要因素: 天热,无法施工,投资额下不去。那融资太多干嘛
第一个房地产政策梯次松绑 释放改善需求 预计销售数据再差 二套房不管有贷没贷 直接 30%
第二个 完善二手车市场 鼓励换车
第三个 家电补贴 鼓励换手机
第四个 还不消费是吧 食品涨价 这叫被动技能
没见过这么好看的数据
确实稳中向好,还不是一点点好
M2 增长 12% 但是 M2 余额是减少的 哪新印出来的钱去哪里了呢? ️
金融大佬,解释下票据融资呗
看不懂这一项啊。
加班加得很辛苦
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货币空转?等着银行拿去填更多窟窿吧。河南村镇银行绝对各地都有
如果市场经济的美国、欧洲、日本、越南等几个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这个时候是不是得计划经济上场了?比如常见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而另一边我们还有广大的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还得不到满足,其实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做法来给人民群众发钱,一方面解决需求问题,一方面通胀会稀释房价,同时人民币贬值,卖房润出去的性价比变低,减少国家损失
屯粮已久觉得时机已到,预支未来爆兵捞一波。
结果啥都没捞到不算,老底没了还 tm 要还利息。
哪些信号?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12% 的 M2 增速,钱最后会终归有去处,往哪去?
大基建,光伏储能风能,high 起来,重大利好
房东论坛表示这数据没影响啊,不影响房租涨价啊
把钱给爱国者,劳动者,直接用数字人名币 app 打虚拟币进去,给到具体的人!
全民一起去杠杆中。
看到社融数据内心复杂
周一大 A 除了妖股,准备一键清仓了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 334.9 万亿,讲道理多个几千,少个几千,激不起什么浪。
M2 是增长的,说明钱多了 ,7 月社融增长低了,无非是需要钱的企业没得到钱,或者说不需要钱的企业不肯借钱。
不用说的太神秘论 , 太阴谋论,太政治化。
还有说大 A 要大跌的,想多了,央企美国退市,可以理解为未来对全民投资方向结构性调整。
房住不炒要坚持,海量居民存款总不能都放银行吧。
静观其变吧。
建议直接对中低收入的人群发钱
居民资产负债表转负,xxx 最爱的资本开始躺平,xxxx 对经济无能为力,传统政策边际衰竭。
但是有什么用呢?昨天债务人还在嚷嚷没钱就印呢。
一点点一线市场人员卑微的建议:不管是为什么生病了,能不能休息两天,没说是加班加的,就你看人都不行了,能不能先不加班了?没人说是加班导致了生病,就是能不能歇歇
社融数据很差
银行尽力了,实在是贷不出去;央行一定别再降息,人们借钱也不是去消费,而是去投资优质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接下来就是资产泡沫膨胀,加息干爆泡沫,保市场主体,僵尸企业增加,丧失市场的活力
主要还是国内需求不振、消费不足,居民预期比较差,纷纷缩表进行避险。欧美也有经济下行的预期(虽然美国 7 月劳工部新增数据太闪亮,但美国技术性衰退是事实),但从 CCFI 和 SCFI 上看,集装箱指数今天出现了 2.7% 和 4.7% 的下降。在运力不变的情况之下,说明出口可能会有降低风险
如何促进消费其实是很难的事情。一方面对平台经济、助贷业务的监管应该会适当放松,用精准滴灌的信贷帮助确有需求的人们释放消费潜力(对的,就是年轻韭菜们);另一方面,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财政政策措施,这回应该更多针对个人而非前一阶段的保市场主体所进行的退税。例如消费券、补贴等
从投资来说,成长股会收到打击,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估值过高,主要由于其成长性较强;相反,盈利能力较强、成长性不高的低 PE 股会受到追捧。在这里向各位推销中远海狗(我套了好久啦),具体可以见 雪球大 V 红领巾传奇 的基本面分析
资本(种子)的功用是产生更多的资本和收入,确保子孙后代的福祉。一旦被政治家的支出政策挥霍一空,资本就没了 (作者指的是美国政治家,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拥有制度优越性和先进性,不会存在这种问题);人可以用浆果制作果酱,但永远无法复原出浆果。
随着 20 世纪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的是,为了满足某些个体和某些群体对他人产出的需求,人类已经开始通过政府部门榨取自己所创造的东西。人类不仅抵押了现在的产出,还通过吃掉需要几代人积累的资本来抵押后代的产出。
以一项自然法则中不存在的权利的名义,人类被强迫接受一文不值但代价高昂的纸币,人类以指数级的速率购物、花钱和承诺,在此过程中创造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债务金字塔,而且拒绝承认这些债务终究必须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偿还。剥夺无技能劳动者就业的最低工资制,扼杀多样性和阻碍创新的学校社会化,消耗住房供给的租金管制,通过转移支付的勒索,以及扼杀市场的管制,凡此种种都是人类的政治图谋,以废除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自然法则,以及大自然的法则。常见的结果是摇摇欲坠的建筑物和锈蚀的铁路、无聊且未受过教育的学生、减少的资本投资、减少的产量、通货膨胀、经济停滞、失业以及最终随处可见的怨恨与骚乱。诸如此类的制度化政策导致社会愈加不稳定,而且能把一个勤恳生产者的国家,变成一个充斥着急躁赌徒的私营部门,以及一个充斥着无原则掠夺者的公共部门。
当第五浪中的第五浪见顶时,我们不必问它为何这样运行。现实将再次被强加在我们身上。当被榨取的生产者消失或被耗尽时,剩下的水蛭就会失去它们的生命维持系统,因而就得静下心来重新学习自然法则。
正如波浪理论指出的那样,人类演化的趋势永远向上。但是,这种演化的路径不是一条直线,而且也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除非自然法则之一的人性被废除。问问任何一位考古学家。他知道。
引用自《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行为的关键》原书第 11 版
穷人不消费,中产不买房,富人不挣钱,企业不借钱。大家都学会了理性,都有美好的未来。
先说症结,明眼可见,表明现在房地产岌岌可危,这种状态,拖得越久,对经济损害越大。房地产可以崩,但合理的趋势是至少需要花 5 年以上时间崩,因为房地产与财政解绑需要很长时间。
再说对策,政府很快就会出台解决烂尾楼政策,解决燃眉之急,大概率放水给国企承建,解决烂尾楼,才有可能让央行大放水到终端。下一步,收回或缓施房企三道红线,房企必须活,整个房地产链条才有可能转的动,经济才有可能以空间换时间。
再下一步,难,产业升级速度完全跟不上经济增长需求,科技发展土壤还是一如既往的差,留给科技发展爬过临界点的时间进入倒计时,庙堂上应该有人推应对策略,但在 ys 形态下也不太可能施展开。
一个二个分析的都很专业,却没有一个人说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都知道要扩大需求,谁有需求?穷人!钱在谁手上?富人!实行劫富济贫的财政税收政策可以吗?你有见过有人割自己小鸡鸡的吗?!
先介绍一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
M1(狭义货币供应量)=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
社会融资规模可以理解成实体经济的负债,讲白了就是实体经济资金的来源,这些钱一般会通过投资转化成实体经济的资产。由于人民银行曾多次调整社融统计口径(可以看人民银行表格注释),所以无需过多关注存量的绝对数,关注增速即可。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和增量主力一直以来都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企业债券、政府债券,这三项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能占到社会融资规模 90% 以上。存量变化代表了整体情况,而增量则体现出近期变化。因此,想要掌握长期趋势需要掌握存量变化,掌握短期变化则需要关注增量变化。
而 M2 则是代表了金融机构资金的来源,金融机构用 M2 里的钱来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因此在一个均衡的市场经济体系下,M2 和社融可以理解成资金按来源和去向两个角度分别统计的结果,本质上基本相当于同一个东西,因此理论上两者的余额和变动趋势应该是一致的。
因此,当两者出现差异时,其中包含的信息就值得关注。当社融增速超过 M2 增速时,体现在短期内资金供给跟不上需求;反之则出现短期资金过量供给。
介绍完基础知识,接下来开始说明 7 月的数据释放了什么信息。
第一是现在国内对于未来的信心仍然缺失。
居民贷款方面,7 月居民户贷款新增 1217 亿元,同比少增 2842 亿元。其中居民户短期贷款 - 269 亿元,同比少增 354 亿元,居民户中长期贷款 1486 亿元,同比少增 2488 亿元。
企事业单位贷款方面,7 月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 2877 亿元,同比少增 1457 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短期贷款 - 3546 亿元,同比少增 969 亿元,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 3459 亿元,同比少增 1478 亿元。
可以看到无论个人还是法人贷款,中长期贷款都是少增的,这体现出的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不敢瞎折腾。什么时候中长期贷款稳住了,才能下结论说市场信心稳住了。由于提前还房贷以及集中交税,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出现了下降,存款增加主要还是靠财政性存款(7 月是大征期)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保险资管、券商自营没有入市)。
第二是现在社会上的资金出现过量供给,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换句话说,现在企业和个人不敢借钱发展事业,生怕经济下行给自己带来损失。所以为了发挥个人和企业手里钱的作用,也为了养活提供商品服务的企业,国家才降低消费贷利率刺激消费。
现在股市和房产都被监管得十分严格,这两个资金最好的去向都没有办法容纳资金的话,资金只能选择流入实体经济,但是由于房价这个信仰在崩塌,所以对于实体经济的信心就更加不足了。
而过去我们国家的景象则是资金供给不足,因为有大量的投资项目,资金起到了融通实体经济的作用,带来了国家的经济繁荣。
而现在不仅项目少,投了还不一定挣钱,大家就选择把资金握在手里。这样一来,经济必然会遇冷,所以可以预见,下半年的日子可能仍然不会好过。
还是那句话,脱离群众的老爷们离死也就不远了。况且还在这个信息交互空前高效的年代。
看这数据,好戏才刚刚开始,大伙好好把身体锻炼好,白天干工地跑外卖,晚上夜店当男模的日子不远了。
千万别去接新房咯,过两年二手房法拍房更香。
另外点一下 m2 增 12%,货币效应还没传导出来。
M2,12% 的增长,牛啊,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了
遵纪守法,甚至救过几个人的无名社畜。
手上只有一千三现金,但是被中国银行毫无理由的强制冻结了(一个月前被建设银行冻结,强制排队半天解绑后限额一千,并且周末不办个人业务,你自己得请半天假去)。所以普通的平民想消费?经过大人们同意了吗?
快点发钱,需求端刺激不了刺激供给端也没用。
我们具体来看看 7561 亿主要包括哪些
![](data:image/svg+xml;utf8,)
如果除去政府债券融资,数据是真的很难看
从这么数据看很明显,居民及企业的贷款都明显下降了
为什么居民及企业的贷款都明显下降?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对未来没有信心
为什么会没有信心?
如何提振居民信心?
打死的教培,被打肿的地产,被毕业的中年人,被失业的青年,并不能从银行借到钱,不能贡献社融数据。
首先没必要过分解读这组数据,基本上 6 月冲量,然后 7 月回落,这已经是很多年来的惯例!
再者,这组数据一以贯之的表明今年的整体经济形势,反倒是显得 6 月份数据有些突兀而已。
最后要说,今年最要命的还是房地产的全面崩盘,无论是开发商资金紧张、停工烂尾,还是购房人停止还贷,也包括有购房预期的人陷入两难(买还是不买)。其实 7 月上旬还是有转强迹象的,但是之后开始的断贷潮对于房地产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可以判断,8 月会比 7 月更差.
更要命的是,随着停工时间的延长,无论是材料供应商、包工头、被欠薪人员还是购房人,心里承受能力都在减弱,越来越多的人的神经紧绷到了极限,恐怕会有更多很极端的事情发生,而每一件事都将再次压向已经倒下的骆驼,这会使居民的购房预期雪上加霜。
今天新闻里,河南郸县的公交车已经全部停运,因为长期不发工资,真没钱了。我相信对于 “郸县” 而言,绝对不只是公交车停运这么点问题,很多欠款估计都还不上。更进一步的,全国大量的四五线城市的财政资金都已经到了枯竭状态,百姓的收入已经朝不保夕了,谁还有能力继续买房投资?没人买房,资金链条就会进一步断裂……
房子最终会回归其本身的价值,所以总有人会承担代价。看这个房子的最后一棒被谁接到
现在负债买房,可以说已经输了,成了真正的房奴和房地产的事实上的接盘侠。很多刻舟求剑的,还以为房子会一直增值,但是一方面经济并不会像以前增长,另一方面还到 60 岁,你的房子还可以住吗,所以保值也不存在,到那时候你无法再换成 RMB。房子会变旧,现在的房子寿命普遍几十年,你就想想三十年以上的房子你会去买来住吗?房子旧了,居住价值低,最后接盘的没有流通性,价值就会归零。所以今天你接手的几百万房子,它不是什么保值产品,是一个消耗品,当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不认为会有人去接手你的几十年二手房。
所以现在这个高价,一定要想好了,房子会逐渐贬值,有这个价格,但是没有流动性,卖不出去,那就等于 0,搞不好就是接盘最后一棒,然后由于卖不出去,最后进一步价值贬值,一辈子啥都没得到,就还钱了。
那些想着中途卖出的也要想清楚,因为买了房的都在这么想,市场上会越来越多高龄房子,想想就很刺激,今天的价格都是纸面财富啊,你还的债那可是实打实的
放再多水都没用,老百姓没钱,白搭!
社融低是很正常的
把宏观简化为微观,一个正常的现金流周期是 P0 借钱筹资现金流为正,Pn 经营现金流正,还钱筹资现金流负。
融资需求不可能一直都是天量的
既然正常为啥觉得悲观,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好好珍惜经营现金流入,通过房地产将社会资金集中到 zf 手里,然后数不胜数的项目造出巨大的浪费,侵蚀了红利,景气时候当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只是当需要用钱时候发现没积蓄了。
一句话总结,以前的天量社融透支了现在社融规模,但以前的社融并未为今天的经济打下基础。
这下面很多答案都说要梧桐,借此转移矛盾。但一旦真的这样,我们的贸易顺差就要遭殃了,欧美一以什么名义制裁,出口就要遭殃,高科技行业一些需要进口的产品也断供,很多提供就业岗位的工厂向东亚其他国家转移,这在疫情失业率上升的背景下可不是什么好事。
偏个题,不知道信用卡消费算不算社融。
上个月,信用卡搞活动,只要在指定时间内累计消费超过 2000 元,下月就会返还 50 元的刷卡金。
我明白银行又在下血本刷 KPI 了。
有时候真的不懂信用卡利润从哪里来,刷卡人只要按照期限还款,不仅不需要支付利息,而且还经常有各种满减活动,返还刷卡金等等。新开卡客户还有各种福利,我就领了一个质量不错的行李箱。
对于一些固定支出,刷信用卡简直香爆了。他们完成了业绩,而我薅到了羊毛,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小日子天生少条腿跑不快不能出门抢,另一条腿不够硬搞不定内部转移支付,索性不负债不发展躺平吃存量。如今之计,先迈哪条腿?
膀胱要憋爆了,但只能尿出几滴来
信贷的基础是要有抵押物,生产的基础是要有需求,消费的基础是要有资金,相互影响,形成趋势并不断加强。
如果你是银行信贷部经理,你会放款给风险企业甚至出险企业吗?不会。所以让你借经营贷的电话会越来越多。
继续放水吧,反正不买房,不结婚,不消费,放太多了造成通胀的话就不工作了。多年来的放水导致现在贫富差距这么大。
稳中向好
好于预期
房地产完犊子,银行逃不过的,银行吸血鬼的功能远大于造血功能,挺好的,间接融资已死,直接融资当立。
不太懂,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两个新闻能连着看?
没人贷款是吧,那么额度全部给我吧。我个人愿意向国家申请 10000 亿贷款,然后把茅台拉到天上去。
点击视频内容,了解更多详情。
其实善良的人看到这组数据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企业不盲目放贷,不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不盲目扩大 R&D,高杠杆经营,很多企业选择开源节流,断臂求生。人们减少信用贷款,消费贷款,提前还房贷,防范 30 年高息风险,自主自发提高购房首付比例。
愿善良的人得到温柔的对待,愿智慧的人不受伤害。最后我再重复一遍机器: 在苏杭深七大主城区之外,尽快实现家庭可以持有房产甚至多套住房…… 一定要关注当地二手房挂牌总数的变化趋势,但不要惊讶,因为如果是,你可能会吓得去阿里发拍。
十年之前
我不认识你 你不属于我
我们还是一样
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
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十年之后
我们是朋友 还可以问候
只是那种温柔
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8 月 4 日左右的机构预计
兴业研究预计,7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1.16 万亿。
中金公司预计,7 月新增贷款 1.1 万亿元左右。
天风证券指出,7 月新增贷款约 1.6 万亿,
华创证券预计,7 月新增社融预计约 1.13 万亿
广发证券预计,7 月 7 月社融当月增量约 1.1 万亿元
国泰君安则预计,7 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约 1.2 万亿
中信证券宏观团队则预计,7 月新增人民币信贷 8000 亿,低于去年同期
比预期差多了(除了中信证券)。
7 月差是肯定的,且看 8 月 9 月如何调整。
另外,还想看的是 7 月的就业数据,尤其是青年就业数据,看看雷有多大。
这个答案下的答主们在美国 cpi 的问题下面就很少见到,感谢这些只鞭策我国的知乎 “经济学家”。
还有,中国经济在各位嘴中都快崩溃了,为什么 2022 年上半年我国吸收外资还能同比增长 17.4% 呢?难道这些外资是来中国做慈善了吗?
7 月的经济数据在周末出炉了
M2 增速 12%。其实央妈放水并不慢,比 6 月份还更高了。
社融规模 7561 亿元,预期 13000 亿元,6 月为 51700 亿元。这个数据大跌眼镜,表明央妈放水流不进实体经济,信心严重不足。结合 PMI 49 萎缩,竟还有砖家说要防止经济过热?!?
CPI 为 2.7%,预期为 2.9%,6 月为 2.5%。略微上升,但还在可接受范围内。其实主要就是猪肉,猪周期早已绑架我国货币政策。但也要看到油价已经开始下跌了,因为国际油价在下跌,而下跌原因其实并不是因为供给增加,而是因为需求减少,包括漂亮国等主要经济体正开始萎缩。
综合来分析下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
7 月新增的主要问题就是老妖婆窜访,当然从环台军演之后,进入常态化军警巡逻,再加上白皮书的发布,总体上看,开战的可能性在快速降低。的确不应该在这个比较差的时间点开局,除非对方先动手,否则我个人估计还是在 2024 年台湾和美国换届后、2027 年中国 21 大前,再见分晓。
除此之外,地产继续收缩,出了些风险事件,不少人提前还贷。总体上这是符合降杠杆大方向的。
那接下来对经济抑制作用的主要还是疫情,跟 2022 上半年一样了,疫情到现在还在反复。可疫情防控现在是个大方向问题,开大会前是不会变的。
原本在 6 月的时候还认为现在就是在经济进入谷底后,要大力放水进行刺激的逆周期调节时期。可从最近在经济政策上已经看不出有什么刺激推动了,基本已经放弃了 GPD 5.5% 的目标。
但要注意,货币政策其实没有收紧,依然适度宽松,只不过央行放的水都没流入实体经济,都淤积在银行系统里空转。
社会面上的砍人伤人事件此起彼伏,不安定因素快速增加,已经开始嗅到系统性风险和经济萎缩的苗头了。
今天社融规模大跌眼镜,SHIBOR 最近一直在低位徘徊,与 7 月制造业 PMI 的 49 相互印证。三个数据都表明经济在萎缩。
而我们的砖家们,却仍在专注于防止经济过热!更搞笑的是,他们能想出来的政策,不外乎松绑地产。也能理解,毕竟他们手上那么多房子,怎么舍得。所以我们的经济永远绕不出这个怪圈,兔子这个世界三大泡沫之一的楼市毒瘤永远也去不掉,只能等到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候再去泡沫了。
再看国际方面
漂亮国那边的数据,至少看上去好像有点起色了:就业数据大幅超越预期,CPI 没有继续增长,通胀看似见顶,全球能源商品价格,尤其是原油价格,在进入 6 月份后,下降比较明显;在截止到 8 月 5 日的 2 个月内,国际原油价格猛跌了 15%。
油价降低,看似是因为供给增加,但其实沙特只微微增加了 10 万桶,真的只是一丢丢,虽然看不惯白等,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要给一点面子的;其实更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也开始萎缩了,导致需求下降。6 月以来大部分 G20 国家的石油进口量普遍出现超过 10% 的下跌。
如此一来,油价自然下来了。其实折射出全球经济都在收缩。
虽然从抗通胀角度,美联储自己也认为还没到乐观的时候。可市场已经先乐观起来了,这不,美股应声上涨,周五更是一路上扬。一直以来大家都在研究,为啥漂亮国每次经济危机都能快速恢复,打不死的小强吗?
今天看来,其实美股才是支撑经济信心的关键!
只要拖下去,当经济衰退到一定程度,新增贷款就会反弹的。毕竟真断贡的只是少数,会有更多的人随着收入的减少选择借款还贷。
至于工业,全球疫情冲击金融冲击,很多原本消费的人不消费了,很多原本可消费可不消费的不消费了,存量变少了,原本将要消费得起的人消费不起了,增量少了。消费人口肯定是减少的,耐用品的更换周期也是延长的,市场肯定是萎缩的,不会还有人贷款扩张吧。
这种时候还寄希望于贷款数据会好,就很奇怪,大家可见的收入在减少,如果新增贷款还能增长那只能是大家都在空转
至于说有些归责于防疫的,知道共存的代价有多大么。。。看到一城一地管控 就忘了大部分的地区还是挺自由的生活的,疫情快三年了 除了最开始,有哪次大范围的波及的。饭店这三年是天天封闭么,不封闭的时候生意很好么?大家没钱了啊,没钱不一定全是疫情原因啊,甩锅给房地产给房贷我都觉得有道理,归责于疫情是不是有点无厘头了。现在的问题是啥 问题不是没有共存,而是没有严格清零,新冠的传播越来越隐蔽,传染性也越来越强,国外的疫情一片混乱,反而我们的入境要求越来越低,从完全阻断,到 14+7 再到 14 再到现在 7+3。多少次疫情是入境人员病毒长期潜伏导致的,把这个控制好,爆发的可能性能小很多,回想下 20 年湖北控制好以后下半年岁月静好大家都在吃国外的瓜。
现在这时候,地缘冲突、全球疫情、极端天气、全球通胀、极端冲突引发的全球能源粮食紧缺等等因素在这里,全球经济都在衰退,我们本来就不可能独善其身,只不过我们有房地产这个沉疴在身,经济衰退引爆了这个问题,你看最近有没有提软着陆,房地产锁死了相当多人二三十年的消费能力,收入减少后就更严重了,我就经常自称是一个月 1600 工资的人,我还出去消费?有兴趣的可以找找 19 年的各种提问,当时还有问题问怎么消化掉房地产泡沫,这两年还有人有这种幻想么,前两年房子还能涨,大家就一个想法 疯了。后来暴雷了大家都想着看烟花。现在很多人考虑的都是房贷还不下去了,日子过得好难,那还有那么多人老想着要出去浪啊
放水但不增加就业
水龙头开得很大
多数水在几个蓄水池中转来转去
真正流到庄稼地的水不多
三个不负责
出了错误的政策不负责
让地方背负债务后对地方债务不负责
让居民背负债务不负责
谁都清楚这是怎么回事,03 年就有很多人提出唯 gdp 论造成的风险,到现在已经接近二十年了。
有权无责,是谁教的?该不会是地方不学自通?
说明借钱的人变少,存钱的人增多!
中国老百姓一如既往地能吃苦,敢吃苦,会吃苦。
等着啥时候能熬出头,把大洋对岸熬垮了再说。
可是为啥我总是想起凯恩斯说过的那句话?
我们知道,杠杆越高,风险越大。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为市场提供充足的信贷额度。
当积极的货币政策频繁使用,杠杆率不断抬升,我们就有可能看到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
7 月的这种情况,个人认为是是过去积极货币政策频繁使用,导致的货币政策失效。
风险远大于收益的时候,没啥人会盲目选择信贷。
信心只会抬升杠杆,杠杆又抑制朴素的消费能力,这是个无法调解的矛盾。
信贷总量增长当然好,越增越快当然好,但是这个 “好” 是对于银行、国家而言的,对于民众却不一定是个好事,超出临界点的话,很有可能将民众压垮至崩溃。
假如中国全社会只有小明一家人,2020 年的时候,他本来只是想买个房,手上差个 100 万,因此他找银行借了 100 万元,买了房。这个时候,中国信贷余额 100 万元,开发商把房卖出去了,赚到了钱,小明住上新房,生活质量更好了,国家也收到了税,这个情况大家都开心。
如果只有这 100 万元的贷款,年利率 5%,小明每天正常工作,一年贷款利息简单计算只有 5 万元,他好好工作是可以交得起的,而且还能还清一些本金,而且也不用加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可是国家不这样想,他不仅不希望小明 2021 年偿还部分贷款,还要小明 2021 年增加 10 万元贷款,为了所谓的信贷增量。
小明咬着牙服从,拿着 10 万元贷款买了个车,于是他 2021 年总共有 110 万元贷款。可是这样他每年的利息就变成了 5.5 万元,他感觉压力变大了,但还能忍,只是每天工作需要加班 1 小时,不然赚的钱不够开支。
2022 年,国家希望小明继续增加信贷,而且增量要更大,10 万太小了,得增 20 万,这样,才有好看的数据。
小明继续服从,拿着 20 万元给老婆也买了个车,于是他 2022 年总共有 130 万元贷款。可是这样他每年的利息就变成了 6.5 万元,他感觉压力很大了,靠加班 1 小时是不够还利息的,他只能选择每天加班 3 小时。这样,他晚上就没有时间陪老婆、孩子出去逛街了。
2023 年,国家说,增量必须超过上年,于是小明又增加了 30 万元贷款,他给孩子买了个小房子,留给他将来住。这个时候他总共有 160 万元贷款了,每年的利息是 8 万元,他感觉压力太大了,他不仅工作日加班 3 小时,还把周末的时间也拿来加班,为了能多赚些钱还利息。这个时候家里怨声载道,因为小明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也不管家务,也不管教育小孩,也不关心老婆,他实在是有心无力。老婆和小孩,面对自己想要买的衣服也不敢买了,因为他们也知道小明每月的工资除了还贷,根本无力支持家庭其他的额外开销。
可是 2024 年,国家说,增量不能下降,要想尽一切办法,继续高速增长,于是单位领导也来劝,社区居委会也来劝,小明咬着牙,又新增了 40 万元贷款,买了个门面,此时,他共有 200 万元贷款了,每年的利息是 10 万元,可门面却租不出去,小明连觉也不睡了,通宵工作,可是这样的状态,只维持了一周,便猝死在岗位上,不久,因为房贷逾期,房子也被拍卖,小明老婆、孩子过上了流浪的生活。
为什么一定要追求信贷增长呢?不仅要同比增长,还要环比增长,不仅要环比上季度增长,连环比上月新增下降都不行,真是搞不懂世界怎么了。
要知道,人口可是不会增长了,还有下降的趋势啊!
说明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得到根本性扭转
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深入人心
反正这些数据和我们没太大的关系,我们该过苦日子的还不是要过苦日子,我在等那天,这些钱能把地球给买下来
别讨论了,再讨论下个月不公布了
社会融资下降,说明对未来经济没信心,经济不好
从老百姓的角度看,这些数据是值得高兴的。至少,企业没有盲目借贷、杠杆和扩大生产,个人没有盲目进行投资。毕竟断供潮仍然汹涌磅礴。
只是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出口数据那么好的情况下,社融和贷款量怎么这么惨?不知道哪位大神能解释下。
稳中向好,经济欣欣向荣
从几年前开始,就不断听到人说 “今年可能是未来 10 年最好的一年”。
我一直以为他们在哗众取宠,直到今年…………….
要不还是直接抢吧
A 股三个月内跌破 2800,拭目以待……
根本原因就一个
内需龙头 —- 房地产降杠杆 —- 到处烂尾楼 —- 惹不起躲得起用脚投票 —– 销售雪崩 —- 整个产业链全部瘫痪。
房地产和上下游产业占了内需的一半,内需也就跟着瘫痪了。
半年时间,央妈把利率差不多降了一半,市场毫无反应,归根结底就是烂尾楼摧毁了购房信心。
从制度来说,建议国家推出商品房建设烂尾强制险。延期一年不能交房视为烂尾,首付款 100 万以内全赔,100-200 赔 75%,200 以上赔 50%。
稳中向好,风险可控,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一眼假
挺好的。
一、信贷低于预期和季节性表现
**数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7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 6790 亿元,同比少增 4042 亿元;7 月社融增量为 7561 亿元,比上年同期少 3191 亿元。截至 7 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长 10.7%,M2 同比增长 12.0%。
**总量上看,信贷远低于季节性表现和预期。**7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远低于近 5 年均值(1.52 万亿元),且显著低于季节性表现。**从结构上来看,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重现疲软,票据融资重回主要推动力。**具体来看,居民贷款同比少增 2842 亿,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少 354 亿、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 2488 亿;企业贷款同比少 1457 亿,其中票据融资同比多 1365 亿、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少 969 亿、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 1478 亿;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少 298 亿。
**本月信贷存在三个特征:**1)基建持续发力难以对冲需求疲软,企业中长期贷款表现不佳,且占整体贷款的比重有所下行;2)7 月 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和环比均明显下降,一方面疫情后的刚需释放难以形成长久性支撑,造成 7 月商品房成交热度降低;另一方面,住房开发项目出现延期交付的情况,“停贷” 事件抑制了居民购房信心,使得本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继续维持少增态势;3)7 月底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再次回落至 0% 左右的低位,说明实体经济需求较弱,银行通过票转贴来进行贷款冲量的迹象较为显著。
二、社融低于预期和季节性表现
**从总量看,新增社融本月远低于季节性表现。**7 月社融增量为 7561 亿元,比上年同期少 3191 亿元,低于近 5 年的平均值(2.43 万亿),且远低于季节性表现;7 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 10.7%,低于前值的 10.8%。
**从结构来看,人民币贷款和企业债券为主要拖累。**具体来看,人民币贷款同比少 4303 亿,委托贷款同比多 240 亿,信托贷款同比多 1173 亿,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表外票据)同比少 428 亿,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少 2357 亿,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多 499 亿,政府债券同比多 2178 亿。**社融结构变化有二点含义:第一,**6 月份专项债基本已发行完毕,使得本月政府债融资出现明显放缓,对应社融的顶点大概率出现。**第二,**人民币贷款支撑的力度明显减弱,企业债券净融资较去年同期少增,实体信贷修复力度仍然受到多重因素扰动。
三、M2 和 M1 增速均有所回升
**从总量上看,M1 和 M2 余额有所回落,但两者同比增速均有所回升。**分类数据显示,M1 余额回落 12574.81 亿元,M2 余额回落 3351.20 亿元;M2 同比为 12.0%,较前值 11.4% 回升 0.6 个百分点;M1 同比为 6.7%,高于前值的 5.8%。
**从结构上看,居民住户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同比少减,财政性存款同比少增。**数据显示,7 月份新增人民币存款 447 亿元,同比多 11747 亿元;其中,居民住户存款同比多 10220 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同比多 2700 亿元,财政性存款同比少 1145 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少 1531 亿元。综合来看,M2 上行幅度较大主要和近期财政存款投放以及央行上缴利润有关,推升了非金融部门存款。另外,M2-M1 之差从 6 月的 5.6% 收窄至 5.3%,说明即使经济景气修复斜率放缓,但向上方向依然较为确定。
四、总量疲软、结构欠佳
**第一,7 月信贷受多重因素扰动。**由于 7 月原本是信贷淡季,叠加 6 月强信贷提前透支,高基数导致 7 月信贷投放低于往年季节性表现。**第二,宽信用在停贷风波影响下受到阻扰,导致票据市场出现 “抢票行情”。**本月 DR001 破 1% 并非来自于政策端的宽松,背后更多反映的是疫情影响和信贷结构不佳,一方面房地产信用修复路径受到事件冲击;另一方面,市场对未来经济景气程度保持谨慎的态度,信贷投放受到需求收缩的影响,资产荒压力重现。**第三,社融基本见顶。**7 月底政治局会议中并未出现明显的增量政策,政府专项债可能会出现 “空档”,后续短期经济基本面更依赖前期出台政策的落地执行,社融增速上冲的动力不足。**第四,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地产高频数据决定利率债的下限。**收益率下行的支撑因素逐步被定价:1)财政支出的高峰期已过,基础货币净投放减弱;2)我国经济恢复尚不牢靠。未来虽然美债收益率对我国货币政策约束减弱、银行间流动性不会贸然逆转,但是经济依然处于修复通道中,若地产出现边际改善,将放大对债市的影响。
风险提示
(一)疫情影响超预期
(二)经济复苏低于预期
去年新增 3974 亿,今年却只有一半还不到,仅 1486 亿,暴跌超 60%。
意味着新入市的购房者直接腰斩,房企又被放血加速崩溃。
毫无疑问,这是由经济下行叠加了一系列烂尾楼、停供潮时间的共同影响。
中国人对房地产素来有 “买涨不买跌” 的信仰,
这种趋势一旦(实际已经)形成,将覆水难收很难挽回。
能扭转吗?难,已经很难,除非再一次宇宙大放水。
放水放不下去的话,直接发钱发消费券吧。
mo m1 m2 比上月下降了
信心!信心!信心!说到底是人民没信心了!
信心包括多种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信心,也就是预期,疫情反复,各种文件打击行业等等
还有个人的信心,这一方面就比较复杂了,他们觉得没劲了,躺平了,爱咋地咋地了,我觉得这一方面和经济关系没有很直接,更多的是一种氛围,感受,现在啥啥都管,玩个游戏,看个网文,看个视频啥啥都管,管的太紧,管的太多,社会没有活力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单看 m2 没有用,我国 M2 指标常年较高,尤其是 93 年和 08 年,大量货币释放。这次依旧是大规模放水,但实际上对 GDP 的增长起了什么作用?
大部分钱还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反正对于金融行业券商都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只不过今年的资本市场对投资者并没有太多好处,反倒是让八万月薪的秀了一把。其他该买地的买地,建房的建房,然而大环境下却没有真正带动经济,力完全用错了地方,水虽然很大,上层的水壶更大,下面根本接不到水。
社融减少,M2 增加,印出的钱贷不出去,才一个月,再等等看,会不走日本的路
还没封够,再多封一点
我很喜欢看社融的数据,从以前读书的时候就很喜欢看,因为用某些广为人知的数据跑出来的结果有的时候完全看不成,社融增量成这个鸟样子没有任何可说的,危机是必然的。未来为了防范危机爆发很多东西一定会由市场制全面转入计划制。所以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集体体制下,经济危机会更加公平的分摊给在这里的所有普通人。
要不上遗产税、赠予税、资金离境税吧
没搞懂那么悲观干什么,最多跌两三天。之前四月份的社融数据跟现在差不多,而且也是上增趋势。发了社融数据也就跌了 1 天,然后又回来了,那时候全球经济都在回暖,星期一最多把证券股票卖了买贵金属。
增量市场开发的差不多了,在新的技术革命来临之前还是要从存量市场入手。
大概率 2023 年全国一半以上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新房产税试点,按人头人均三十平米(两口之家 60 平米 / 三口之家 90 平米)起征我觉得比较合适。
财政收入从土地为主的财政转变成税收为主财政,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将会更好的推动改革,造福百姓。
富裕
百姓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了属于是。
一鲸落而万物生,
提前祭出房地产的大招,房地产 CD 时间太长,这轮和漂亮对拼,只能被动挨打了。
坏消息:寄了。
好消息:好日子还在后头
一片唱衰的,怎么都没人分析上月数据?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为啥我借不到钱。
知道要糟,但这速度有点出乎预料
包括未统计的隐形经济,国内已事实上衰退
“新闻都是对的”
我觉得不是坏事情,最起码不会带来滞涨。如果信贷放得太多太快太大,而需求和经济活动由于疫情的反复及其它信心层面的因素影响变得谨慎和收缩,那么会带来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放贷的规模和增速如果和当下的经济活动相匹配,就是良性的。
自从美元和黄金脱钩以后,各国彻底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调节经济政策基本上变成了调货币,真实的需求层面因为不好调控往往被轻视。
总体来说,经济好像止跌了。
不敢加息因为地产会炸,不敢降息因为多年大水漫灌,再降息 cpi 直接失控,放水失灵就像一个半死不活的病人,吃啥药都不灵,大小便已经失禁,滞胀就罢了,手脚还被捆住,让我们相信后人的智慧,疫情只是幌子罢了,不能算经济账,要算政治账,稳中向好,手动斜眼
信心,信心,信心
防疫,出口,这方面带来的经济再好
也拯救不了失去的信心
现代经济,信心大于一切
我不贷,我不玩了,量入为出,下一题!
最近电话太多了,我都是开着飞行模式开着 wifi 刷手机
我们的钱会像韩元一样吗?面值一万的可能也要快了
这要看是中赢,小赢还是大赢
xdm 来句准话,m2 怎么加了 12 呀,到底是通胀还是通缩呀
来预测下,股市是稳中向好还是要崩了掩护主力撤退,楼市是降一点还是直接腰斩
只能说,就牛逼… 这曲线图画出来都能滑梯了
我记得去年底才 200 万亿,照这个速度,到今年底,不得 350 万亿了,笑哭脸。
要不是美联储持续加息,
估计国内早就开始降息了;
美帝坏事做尽~
牛呀,丧事喜办
报喜不报忧呀
就是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吗
给核酸产业贷款啊!
你以为存款少了是消费了?难道不是个人企业的收入少了?
怎么都说的这么悲观,换个说法,有利于提升各行业企业的集中度
大水漫灌,一口不喝。夜壶都拿出来了,尿没了
增长比例比美国高
银行股看涨还是看跌?
看了问题和回答,没太看懂
所以想在这里蹲一个回答
本人知识背景:
我大概知道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意思,应该指的就是市场上的钱,只不过广义包括贷款
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增加了,应该指的就是市场上钱多了
反映了什么,这一点就不太清楚了
希望有比我知道多一点的大佬写篇回答 (≧▽≦)
事要往好处想,七月基数低,八月就可以环比大增
不输出情绪。在预期不明的情况下,减少贷款不是很正常的操作吗?飞得学美国,债务绑架政策,船大调不了头,我们至少还能转舵,降杠杆降风险,市场自发出清,等待下一波行情,等不到,那就打,这次我们在最前沿
内外部环境都差,别放水了,慢慢降杠杆,别追求数据好看,这次的经济危机比 08 年大得多。
想看个大的洗洗早点睡吧。
事实上,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数据都很难看,不特指中美,有些老牌发达国家的数据烂到惊人。
周公子或许脑子不好使,但他爹留下来的制度却是最能苟的。
2022 年 7 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广义货币增长 12%,狭义货币增长 6.7%
7 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 257.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 0.6 个和 3.7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 余额 66.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 0.9 个和 1.8 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 (M0) 余额 9.6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9%。当月净投放现金 498 亿元。
二、7 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 6790 亿元,外币贷款减少 311 亿美元
7 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 212.8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 207.0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 0.2 个和 1.3 个百分点。
7 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 6790 亿元,同比少增 4042 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 1217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269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1486 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 2877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 3546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3459 亿元,票据融资增加 3136 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 1476 亿元。1-7 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 14.35 万亿元,同比多增 5150 亿元。
7 月末,外币贷款余额 8615 亿美元,同比下降 8.8%。7 月份外币贷款减少 311 亿美元,同比多减 282 亿美元。
三、7 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 447 亿元,外币存款减少 330 亿美元
7 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 257.5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 251.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 0.6 个和 2.8 个百分点。
7 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 447 亿元,同比多增 1.18 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 3380 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 1.04 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 4863 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 8045 亿元。
7 月末,外币存款余额 9537 亿美元,同比下降 4.3%。7 月份外币存款减少 330 亿美元,同比多减 100 亿美元。
四、7 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 1.35%,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 1.33%
7 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 170.03 万亿元,日均成交 8.1 万亿元。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 6970 亿元,现券日均成交 1.12 万亿元,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 6.26 万亿元。
7 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 1.35%,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 0.21 个和 0.73 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 1.33%,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 0.24 个和 0.75 个百分点。
五、7 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 9018 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 4798 亿元
7 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 9018 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 6528 亿元、2490 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 4798 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 1154 亿元、3644 亿元。
2022 年 7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2022 年 7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7561 亿元,比上年同期少 3191 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 4088 亿元,同比少增 4303 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 1137 亿元,同比多减 1059 亿元;委托贷款增加 89 亿元,同比多增 240 亿元;信托贷款减少 398 亿元,同比少减 1173 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 2744 亿元,同比多减 428 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 734 亿元,同比少 2357 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 3998 亿元,同比多 2178 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1437 亿元,同比多 499 亿元。1-7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 21.77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2.89 万亿元。
2022 年 7 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2022 年 7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 334.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7%。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205.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9%;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 2.23 万亿元,同比下降 3.6%;委托贷款余额为 10.89 万亿元,同比下降 0.2%;信托贷款余额为 3.93 万亿元,同比下降 28.3%;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 2.55 万亿元,同比下降 21.9%;企业债券余额为 3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9.3%;政府债券余额为 58.1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4%;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 10.1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4%。
从结构看,7 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 61.4%,同比高 0.1 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 0.7%,同比低 0.1 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 3.3%,同比低 0.3 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 1.2%,同比低 0.6 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 0.8%,同比低 0.3 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 9.4%,同比低 0.1 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 17.4%,同比高 1.3 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 3%,同比高 0.1 个百分点。
我的公众号圈子:【子舒复盘】,谈投资、讲逻辑,不忽悠! 坚持技术分享,热点解读,多维度技术分析!
关注我,帮你看透财经本质!
作者:刘子舒
链接:刘子舒
来源:知乎
印的钱全去了 A 股,难怪不崩
这是好事!传统产业低收益率必然驱动资源进入新兴产业,这是新旧增长动能转换期的必经阶段,这种情况在欧美日都上演过。蛇脱个皮也得假死一段时间呢。唱衰就算了吧。
那些个吐口水的回答作用如下,一是让一些不懂经济的人吓死。二是让一些敌视中国的人开心死。三是掩护有远见的人偷偷投资新产业。反正每隔二十年,增长动能就要转换一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前二十年是乡镇企业发大财,后二十年是地产产业链发大财,现在… 懂的都懂。
不要迷信美国金融的歪门邪道。
天天要打台湾。。。
天天搞美国佬都是纸老虎。。。
天天封杀这个行业封杀那个行业。。。
天天反资反富。。。
噢噢噢哦哦,最主要的,天天做核酸,静态。。。
脑子但凡没毛病,都知道该存钱了,不然咋死的都不知道。。。
给你来个静态几个月,房贷不要还还是信用卡不用还?是可以靠光合作用?还是可以喝西北风充饥。。。南昌已经接连一个月 38 度以上酷暑了,就算喝西北风能饱,都没得吃。。。
所以都不需要预期,正常一丁点的人都知道要存钱,要收缩。。
这些数据和老百姓关系不大
今年全球经济都这样,稳住就是挣钱,不赔就是营收…… 产业转型升级还需要时间和空间。产能过剩是经济规律,不靠产业升级,拉高商品溢价,都是治标不治本。
还是那句话,只要稳住,其他的都不是事!
要我说不管怎样都是赢!!
经济数据稍有波动,一堆病毒爱好者就开始叫了,什么停止核酸,放开防疫,共存之类的。国外不防疫,那经济一定很好吧?难道说他们偷偷防疫了?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拿出低水平、达到低境界,通过低举措、低发展,形成低突破,为此,我们必须重视低方法、看清低形式、理准低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低期待、低关系中,用好低本领、展现低风貌、走出低高度,低知识造就低事物、低实践获得低成果。
一定要认识到其中的次要性,明了舒适性、坚持懒惰性、拿出被动性,以局部性、滞后性的眼光把握古代性、坚持空谈性,特别要有无关性,面对不反抗性、短期性的任务,我们需要考虑到其简单性与轻松性,调动被动性与抄袭性,无计划性、迟钝性的干坏事情。
同时,不能遗忘混乱化、关系化与人治化的重要程度,只有在无序化、封建化、愚昧化、业余化的条件下,我们才能让年轻化变得异常化。
被动冷血、放弃耐心,拿出谎心与弃心,用我们的黑心坚持金心与不公心,明确辨析小局意识、安乐意识、逃避意识,注重玩乐意识与躺平意识,最终育养出放任意识。
找准返程点、断开点、离开点,注意散光点、分离点、次要点、重视轻松点、偷懒点、划水点,这些是做事情的摸鱼点。
十年前,银行被称为堡垒!
现在就像个婊子,什么人都能用!
过程扑朔迷离 结果不会说谎
静下心来看这场百年未有的大变局
稳中向好,赚这么多钱,反正不是我,我也不知道。
这不就是该放水的节奏么?利空出尽啊
有种东西叫做被动紧缩,论不见兔子不撒鹰,谁比得过散户。
没记错的话居民长期贷款不到 2000 亿,我看好日子不远了
求仁得仁
看得懂数据意思的能不能明白的告诉我,是不是要经济危机了?
让子弹飞一会儿
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
虽然经济账上不太好看,但是政治账上我们赢麻了
还没到底
下半年信贷政策不会像二季度那么宽松。
下半年财政政策继续减税减费和加大建设投资,大家不要抱太多奢望,估计不会太高,从 728 会议已经明显看出来了,主要是对前期政策的落实,因为扩大的后果未来很麻烦。
知乎用户 牛世克 发表 央行放水了,股市和债市都没有大涨,房地产也没有火爆,再结合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的负债率,很明显就能看出来钱去哪了。 钱被借走用来还利息了,也就是说政府不希望出现系统性债务违约。 最近几年经济发展比较好,主要是刺激消 …
知乎用户 戒烟室主任 发表 已经丧失信心。 以我自己为例吧,一直从事 “互联网 +” 的业务,也就是为公共部门和机构提供信息服务。我从事的细分领域中,2020 年合作的几个头部城市的年人均数据下降超过 35%,公共部门也开始缩紧投入。为了自 …
知乎用户 晓伟宏观 发表 4 月份的金融数据,犹如黑夜中依稀可见萤火虫在闪烁 央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用心良苦,原本每月 12 日前公布的金融数据,挨到周五晚上才公布,因为央妈知道,如果周四公布,周五股市定会轻松跌破此轮反弹底部。 无论从哪个 …
收录于合集 #真实中国系列 10个 记得多年前,我还在体制内做市场研究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位著名外资机构的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你最喜欢看什么数据?” 他几乎是脱口而出,“社融数据”。 再问他为什么,他狡黠的朝我眨了眨眼说,“因为这是为数 …
知乎用户 财经十一人 发表 引用一篇最近写的文章,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 明斯基模型大致分三个阶段,开启债务支撑投资驱动刺激经济是第一个阶段;金融体系不顾风险的放贷给信用不稳定的企业和个人,推动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是第二个阶段;开启庞氏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