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21 年互联网大厂出现大规模裁员情况?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一只山鼬​ 发表

今天的大厂,已经庞大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当行业突然转向,重锤接连落下的时候,不发生大规模裁员,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记得两年多前,那时候还没发生疫情,在全球到处跑还是生活的标配。有一次在国外和朋友聊天,聊到我们公司有多少人。我说,10 万多吧…… 我至今还记得一车的人,突然各个瞪大了眼睛,像看外星人似的望着我,那一副惊悚的表情。

转眼间,世界变了。没有 10 万人,都不好意思被称作大厂了。阿里、腾讯、字节、美团,各家大厂都在疯狂招人。办公室肉眼可见地不够用了,电梯越来越难挤了,食堂的队伍也越排越长。活动区没有了,茶水间取消了,会议室里也坐满了人。工位一次一次调整,变得越来越密集。灯火通明下一排排拥挤的长条桌,像极了 Foxconn 工厂里面流水线上的样子。

与此同时的是,开会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天不是在沟通,就是在沟通的路上。越来越多没有用的需求被创造出来,一个又一个拍脑袋的项目无疾而终。一个小小的需求,会冒出三四个团队来抢。

市场空间很快就见顶了。没有突破性的技术,没有新的国民级产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内部挖掘需求,搭建各式各样的 “内部提效” 系统。各种中台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每个人都很忙,每个人都加班到老晚,996,007,好像越来越严重了。

再也没有人提起,马云当年曾说过,“阿里做到 102 岁,也不应该超过 5 万员工。” 再也没有人提起,马化腾曾致信全员,“提醒克服大企业病、重塑小公司精神。”

大家的信条是,人才超配。就是竭尽所能,用特别高的要求和特别严格的标准,尽可能笼络到更多的人。每个人都变成了招聘官,疯狂在拉勾、Boss 直聘等各个平台上寻找简历。我记得最疯狂的一年,经我手上做过二 / 三面的,就有 2000 多人。

人才超配本身是有好处的。最大的好处是,在业务快速发展,快速变化的时候,能够迅速从内部的人才库中拉出一支好用的队伍来。这支队伍熟悉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办公风格,熟悉内部的各种平台和支撑环境,面对快速变化的新业务,可以立刻上手。简单开一个 kickoff 会议,大家就开干了。

人才超配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在业务发展放缓的时候,大量的人才被浪费掉了。一个几天才会打开一次的内部工具开发岗上,放着海归硕士,放着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另一个问题是,为了给大家找活干,好端端的产品被拆得七零八碎,从管理到一线,人为增加了很多环节。这样在业务发生变化的时候,反倒特别的难以调头,常常需要协调好几个部门才能梳理出一条链路。

进入 2021 年了,各大企业的扩张仍然在继续,甚至一步步失去控制了。就像一个个吹到极致的大气球,只要一根针,爆掉是迟早的事情。

更严重的是,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整个行业就开始惨烈的厮杀。没有人有耐心去做出什么现象级产品,去创造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大厂开始不断侵入对方的领地,在存量市场里厮杀。

红了眼的厮杀中,大家的吃相越来越难看,底线被越拉越低了。直到有人触犯了天条,于是监管重锤轰然落下。

大家看到的是内卷,看不到的是人才的浪费,是越来越多人被裹挟到错误的位置上,去做那些市场上并不需要的东西。裁员并不是件坏事,对企业来说,是为过去的错误买单,是纠正错误后,轻装上阵。对个人来说,是及时止损,从无尽的内耗中解脱出来,去市场上寻找更需要的位置。

假如你是投资人,当裁员潮结束,利空出清后,那些真正有核心技术的公司,那些能寻找到新的增长点的公司,往往蕴含着不错的机会。

假如你是从业者,从那些错误的、不赚钱的业务里及时抽身,未必是件坏事。时间不是金钱,不是那些可以失而复得的东西,而是你有限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需要学习、需要充电、需要照顾家庭和生活,需要多经历、多踩坑、去努力寻找那些更有价值的地方。

人生广阔,并非只有大厂。

知乎用户 霍华德​​ 发表

我之前说黄金时段结束了,接下来可能白银时代。这波裁员之后,我看是黄铜时代。

最主要的差异是,几年前各家公司都觉得很多赛道自己可以搏一把,在很多非核心赛道投入了大量钱和人,资本市场也愿意提供弹药。

2021 年大家都看明白了,这些赛道除了烧钱也没啥机会了,果断断臂自救,非核心赛道大面积裁员。

很多中小互联网公司,未来可能会收缩到核心业务周围,核心业务能赚多少钱,就招多少人。这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能会下降。

大厂对应届生的起薪应该不会变,甚至还可能继续涨。反正大厂只抢最拔尖的一批人,这批人在任何一年都是少数。表面上看,就是互联网逐渐投行化。

知乎用户 摸鱼的王同学​ 发表

你管这叫大规模? 这只是互联网的常态。

字节、快手、爱奇艺、蘑菇街等互联网这些加起来的裁员规模,估计还没学而思一家裁的多,对了,字节的裁员有很一大部分,就是 “字节教育” 板块。

互联网和创投圈每年都在 “新业务” 上赌博式投入,开辟新业务线,做不成再裁掉。从 15 年到现在,“共享经济热”、“VR 创业热”、“人工智能热”、“区块链热”、“买菜热”、“在线教育热”、“光刻机投资热”、“元宇宙热”…… 其实也不能怪这种狂热,没有市场狂热他们连投资都拉不到,也开不出这些奇怪的产品线。

很多互联网大厂的新业务线,其实就是顶着大厂名号的创业公司,无法实现稳定盈利,就得倒闭裁员,赚钱的其他业务线不会因为同属一家公司而拉你一把。

知乎用户 分析师小帅比​​ 发表

投悲观主义一篇

不扯虚的,说点实在的

从 c 端互联网来说,将近 20 年了,不管体量多大的公司,变现模式无非是电商,广告,会员和游戏这四类

其中电商除了卖货之外,还诞生了一些卖服务和卖其他货的垂类平台,例如卖机票卖酒店的携程,租房的自如等等,分开来讲

广告

中国广告总的市场差不多在万亿级别,分到互联网广告上差不多就是三四千亿

不管从规模还是格局上来说,乾坤已定,这块不会再有什么爆发式的增长了,各家首要的任务就是守住阵地

游戏

从 18 年以后版号就发的越来越少了,21 年开始又多了青少年保护这项

现在各大厂都寄希望于海外游戏市场,但是文化输出本来就是我们的弱势项,游戏出海还受到国外政策的影响

现在也是未知数

会员

国内用户免费用惯了,虽说现在付费习惯在逐步提高,但目前很少有几家成功企业把会员费当作主要营收手段

几个靠会员活的,像爱奇艺,腾讯视频,都亏的不像啥了

会员的终极模式是奈飞,但是奈飞一个电影卖全球,我们的内容走不出去

电商

电商确实还在增长,尤其是直播电商这个板块

但是,做电商需要供应链能力以及支付能力,只有大厂才能玩得转,而且出海极难,天花板也不足以支撑整个互联网再持续的快速发展

再说说大家都看好的 B 端,我国的 to b 环境和国外完全不同,不具备可比性

互联网 to b 做的最好的也就是云计算这块了

美国的云计算服务是卖给市场中中小型腰部企业,他们腰部企业的数量多,营收好,管理模式先进,场景复杂度较低,容易做成标准化产品

所以才撑起来亚马逊万亿市值,以及 SAAS 行业高速的发展

而中国云计算服务大多是卖给政府,国企,或者其他大型企业,尤其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还处于依赖政府财政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需求差异大,场景复杂,很难产生出标品

综上,想发展起来也是难上加难

所以呐,这次互联网裁人,只是个开头

在未来,互联网公司们会逐渐躺平,放弃不赚钱,或者短期内看不到明确未来的商业模式,聚焦到主营业务上来

长期看,还会继续裁

知乎用户 Tritone 发表

给大家推荐一个几乎不可能被裁的职业:车间工艺员

知乎用户 一氧化二氢​ 发表

跟周围几个转行过来的朋友聊天,得出的一致结论就是:虽然互联网不好过,但大部分其它行业更惨,而且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另外对于我们这种相对年轻的人来说,找下家是分分钟的事,周围就有认识的人拿了 n+1,去了下家还涨薪了。

前段时间看到个天大土木的应届生说,校招刚入职一家设计院没几个月就被裁了,没裁的也几个月没发工资了,一点热度都没有。

餐饮不说了,倒了一批又一批,什么消息都看不到。去年办了张卡,老板不声不响跑路了。

认识几个公务员,天天加班到十点十一点,晚上打车回家,不报销,经济下行压力大,加班更多了。当然也有过得好的公务员,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航天 x 院,从 21 年年初开始要求周六加班,工资一分不涨,每月就六七千块钱,那可是在北京啊。我房东也是航天某院的,四十多岁人了,周六也在加班,找他办事只能周日。

这里肯定有人要说新能源,半导体什么的,我承认,这些行业股票基金我买,但是你说要去一线工厂车间工作那就另说了。

知乎用户 BigBoss​ 发表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rhymes.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同意霍兄

@霍华德

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这两本书,

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 1995—2009(修订版)沸腾新十年(上)沸腾新十年:移动互联网丛林里的勇敢穿越者(下)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互联网好,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互联网的业务发展也逐渐出现了瓶颈,本来以为是指数曲线,没想到是逻辑斯蒂曲线,前面爬的是比较快,后面逐渐平稳出现饱和。

在大厂待过的同学应该都了解,leader 最喜欢做的就是招人,别管有业务没业务,如果有 HC,先把人招来再说。因为人的成功离不开杠杆,靠投资财务自由的,用钱做杠杆(友情提醒,不要借钱炒股,用自己的工资复利最稳妥),对管理者来说,用人做杠杆。底下人越多,相对来说成果出的越多,leader 的产出也就越多。

The winter is coming,减少负债,屯好积蓄,准备过冬。

知乎用户 微调​​ 发表

我提供个鸡汤角度。

过去二十年的平稳期已经过去了,整个世界、各行各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准备大形势的变化。其实裁员和跳槽不是大事,怕的是这么来几次之后你的个人价值不断回落,期待薪资和价值倒挂,同时个人负担急剧上升(贷款和家庭开支)

因此在我看来未来最重要的技能不是「纯粹的技术」,而是对情况的感知和改变的能力。举个简单的栗子,疫情虽然是很糟的事情,但是因为疫情,客观上很多学校的课业要求放宽了。各种考试取消,各种答辩临时成了线上。以我为例,就趁着疫情期间学校防水往前赶了一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定是负面中藏着机会,好消息里面暗藏风险,所以要好好挖掘。

比如风险中的机遇可能是:在互联网行业稳定性进一步下降时,会(不)意外的促成传统行业的自动化(甚至一定程度的智能化)。以前程序员太贵,而行业动荡 + 大量新人涌入所造成的溢出会不可避免的涌入「其他本身利润不足以支持传统程序员的行业」。早期入场者是有一定的概率获得好机会的。


分类讨论一下:

擅长卷且喜欢随大溜的人,其实不必慌,继续卷下去,互联网只是不稳定性上升,需求依然不小。在年轻和卷的动的时候(尤其是家庭负担比较轻的时候),其实是经受的起卷一卷的。中年阶段的事情,再说。

那么面对不喜欢卷,但喜欢冲一下的人,我觉得不妨看看有没有技术下沉的传统行业的机会。传统行业对于技术革新的犹豫主要是利润率太低,因此没法负担的起薪资和技术投入。但这不代表里面没有机会,传统行业里还是有不少机会(low hanging fruits)。当然代价是毕业收入的直接降低,但如果你有刚好的机会能在传统行业发挥,比如自动化一些流程,智能化一些步骤,或者参与这个过程,我倒不觉钱景会比做纯程序员要差,反而做交叉是一种护城河

面对相对佛系,想做一杆子买卖的,拼了考公或者进大国企,忘记自己是程序员即可。以我妈所在的大型国企为例,亏损了几十年了,但还有近万人。该交的五险一金都有,但想开除个人比登天还难。很多人让企业交着保险,自己在外面干私活,你拿他照样没办法。为什么现在考公人数激增,大家都不傻。再说点荒诞的,我知道很多人塞六位数的红包为了月薪 3000 的国企岗位,这还得找人,你琢磨琢磨。

同时我不建议为了轻松而去在华外企。虽然确实轻松,但很难说会不会在什么时间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完全退出中国市场。那会你既没有国企的安全性兜底,也没有卷出来的心态去拼命

最后的最后,要小心消费主义。提防房贷 + 车贷 + 家庭支出(结婚、孩子)在裁员时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往往是压垮社畜的最后一根稻草。你自己想想,这三者到底是不是必须的?


同时也记得一定要交上居民医保,顺便可以买个补充医疗保险(比如上海的沪惠宝,山西的晋慧保,河南的豫惠宝这种),每年就几十块,防止因病返贫的情况发生。

知乎用户 司马懿​​ 发表

过去的一年监管铁拳频出,**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寒流,而不是凛冬将至。**互联网企业依然是就业的最好去处之一,如果考虑到金融业的承载能力太过于小众,那么同时拥有巨大的需求和优越的薪水的行业,非互联网莫属,甚至于可以把上面说的「之一」这两个字去掉。

我对互联网行业的乐观有三个原因:

**其一,过去一年的监管是不可持续的。**对互联网企业进行监管是必然的,但是具体监管的力度,监管的范围是偶然的。2021 年有很多不可控的外因和巧合,导致监管砸的力度是过重的。这一点从教培行业一刀切之后,监管层还在试图找补,安抚投资人情绪也可以看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互联网行业在 2022 年很难再有重大的利空了。

**其二,增长依然是第一要素。**无论是共同富裕,还是国际话语权,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增长——甚至于说提倡共同富裕,减少贫富差距,是为了扩大内需,更好的更可持续的增长。从 2020 到 2021 这两年,海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深受疫情的困扰,中国因为对疫情控制得当,吃到了包括制造业,轻工业在内的各种红利,甚至于在其他国家的配合下,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和国际资本方面也有了不少的成功。政府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威望。从历史上看,政府拥有巨大威望的时候,往往是下手改革整顿最顺利的时候。可以说这段时间连出重手,是反弹相对较小,而对增长的负面影响也较小的时候。

但是随着海外连续几轮高峰之后,对疫情逐渐的皮实了,生产和工作都在恢复。这也意味着疫情的红利很快就要到了耗尽,国际资本会倾向于多元化配置。这个时候再出重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会更大了。

其三,产业升级也需要现金牛。国家要补贴芯片,补贴高端制造这个可以理解。但是钱从哪里来呢?国家的税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如果没有增长点,拿什么来补贴高端制造业?而互联网的高利润率,和对中高端人才就业的容纳力,是很难有替代的。

而对打工人而言,互联网行业也有其独特的优点。

互联网行业相比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规模化和个人英雄主义。

制造业是没什么个人英雄主义的,一来人围着机器转,机器的成本远高于人的成本;二来制造业盘子虽然大,但是具体到每个行业,每个设备,都有大大小小的技术难点,工程师解决了几个技术难点,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有一点影响力,并且这些技术难点的攻克,也是要配合流水线上其他的零件才能有用,而这无法对抗稍微大一点的产业供需波动。

但是互联网行业不同,一个正常的数据工程师,提出一个算法上的改进,就可以按照流程进行 A/B 检验,灰度测试,最后影响几亿人的使用体验。这整个流程,从 idea 的提出到执行,都可以归因到一个小团队,甚至于是一两个人身上。这种高度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风格,也可以称之为个人「影响力」。

有了个人的功绩,就可以在简历上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宝贵的。在 Meta 里面,评估一个员工升职的重要依据就是「影响力」,这一点在非互联网企业是很难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基层员工只是一个公司的一部分,除非是独立领导项目的中高管,很难把自己的贡献独立的分开;但是互联网企业能够给如此多的基层员工也提供个人英雄主义的机会,是一个很大的例外,更不用说开源软件也是造星的机器了。

并且互联网企业轻资产,资产就是人和代码,需要不断的创新和竞争。所以人的价值在互联网企业中能够得到更大的尊重。

2020 年,当美股四次熔断,一片说美股要崩溃的时候,我写了一个答案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美股不会崩,美元也不会垮。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推断。去年一年的互联网寒流,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 在可预期的将来,互联网依然是就业上很好的去处。

知乎用户 Null 发表

这是我 2 年前的回答,当时还一堆人喷我。

———————————————

据我对互联网行业的了解,以后,互联网大厂会选择招一个 200w 年薪的人,然后裁掉 100 个年薪 10w 的人。这就是为什么 2021 互联网除了大厂几乎全部缩招,只有大厂扩招且起薪不断上升(要把中小厂的优质程序员挖角),当一个 985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跳槽拿到 40w 的 offer,随之而来的就是 5 个,甚至 10 个二本计算机学生被裁掉,以及中小厂的人才流失。

再之后就是整体框架的全面自动化,淘汰掉剩下那些靠 996 卖命的代码机器人。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马太效应每个行业都有,只不过计算机行业的马太效应,显得更加赛博朋克。在此也奉劝各位学计算机的学生,不要以为学个计算机就无敌了,以后大概率也是 35 岁去送外卖的命,也不要整天想着拿命换钱,你加班一年的钱在 ICU 里还不够花一个星期。多整点副业,不要把自己锁死在一门语言上。

所以回到最开始那个话题,你问我计算机行业可以火多久,我可以告诉你,在工业 5.0 到来之前,计算机会一直火下去,只不过吃蛋糕的门槛会越来越高,以前可能只需要能力,现在学历、能力、运气缺一不可,疯狂的加班也在所难免,浑水摸鱼就完了。各位只要猥琐发育别浪,咬咬牙也能熬过寒冬。

知乎用户 伯克利工业 发表

科普一个行业冷知识:互联网行业说的很惨的大龄被裁,指的是被裁后拿一个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包,休息一段时间再找个差不多涨幅的下家。

程序员们被裁时的赔偿,顶制造业工酱连续大干几年的了。

制造业从业者没听说过被裁还能拿一个顶他们两三年甚至更多年薪的裁员补偿,一般是被裁后直接滚蛋。

知乎用户 非著名程序员​ 发表

今年在热搜上是不是几乎天天都能够看到裁员的新闻呢?

比如:爱奇艺被曝出裁员 30% ,有的部门最高裁员比例达到 50% 左右;

比如:蘑菇街技术部门裁员 80%,只留 30 个左右的技术人员;

就在昨天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MEG)被曝裁员,有人说:“此次裁员为小规模调整”,但是也有百度的内部人士说:此次裁员绝非 “小规模”,甚至不少人直言 “以往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裁员”。

结合多位 MEG 员工和百度员工的信息,此次裁员的大致情况是:

1、百度将商业化提为业务的首要目标,花钱多、商业化能力(效果)越差的业务裁员越多,核心目标是在商业化能力弱的业务上节约人力成本,预算收缩。

2、游戏部门 300 多人几乎全部被裁,直播业务被裁员 90%,即使是商业化能力较好的财经垂类直播,也有人被裁掉;教育等业务也有裁员,具体比例不详。不排除 MEG 其他业务还有继续裁员的可能。

3、在内部传了一年多要离职后,百度副总裁、移动生态用户增长部总负责人、互动文娱平台总负责人曹晓冬的确要从百度离开。曹晓冬是百度的老兵,今年 2 月百度在完成对 YY 的收购后,他被任命为 YY 的负责人。为此还为他在广州设立了一间办公室。此外,他还负责百度的直播、好看视频等产品和业务。

那我们从这些裁员事件当中能看到什么呢?又能学到什么呢?

正好前几天有个读者问我,如何看待蘑菇街裁员的事情?借此机会,我就跟大家好好唠一唠吧。

不管是最近的爱奇艺大裁员,还是蘑菇街的大裁员,还是今天被爆出的百度直播业务大裁员,其实本质上很好理解。

就是整个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阶段决定的,整个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布局已经完成,进入了成熟期,甚至是稳定期,各个互联网大厂在移动互联网世界形成的业务已经刻进了自己公司的基因里,其他厂也攻不进来了,因为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进入用户存量市场阶段,各个大厂之间的壁垒已经形成,就像是直播业务,肯定干不过抖音和快手了,用户习惯已经形成。

尤其是,在用户存量市场阶段,当用户习惯成为企业或者行业壁垒,再简单的靠大量的资本运作,烧钱补贴去获取用户已经不现实了,一是:用户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了,早就熟悉这种套路了;二是:没有增量用户,存量用户的习惯也已经很难改变。

举个很现实的例子:滴滴被曝出这么大的事情,被国家查,现在都半年多了,不允许用户注册,也不允许下载了,其他打车业务还是没有对滴滴形成任何影响啊,高德打车,美团打车也没啥进展啊,在存量市场下,给机会,都无法争夺用户了。

所以,这些大厂已经从投融资,资本运作,烧钱补贴以金钱换发展的阶段转入到精细化运营的提高利润的阶段,以前不挣钱的业务,甚至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业务势必都要被裁掉,专心进入到了提供运营和服务,以体验和服务换利润的阶段了。

我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前一段时间各大互联网大厂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了吗?

财报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统一特点:各大互联网厂商,广告业务的营收都在下降,没有一个同比增长的。

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受疫情影响,大家都没钱去做广告了,其实这只是一方面,更大的一方面就是:在用户存量的市场前提下,获客成本太高了,用户习惯固定了,广告对用户的影响在减小。在没有增量的前提下,怎么办?未来只能去靠体验,服务去换取高额利润了。

这就是为什么爱奇艺会员要涨价,芒果会员好像也在涨价了。

所以,我结合最近的情况,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你所在的公司部门,是一个边缘部门或者不挣钱,甚至赔钱的部门,大家要及时跳出来了,有机会转岗,赶紧转岗,没机会转岗赶紧给自己准备后路吧,否则被裁员是迟早的事。

别天天只关注技术,赶紧去了解一下自己公司的商业模式以及盈利情况吧,这决定你的前途。

昨天看到一个朋友,公司三个月没发工资了,没有及时止损,昨天找老板谈,没啥办法,公司就是没钱,老板说仲裁也没钱,只能有钱了,一点一点的还。

所以,一旦公司没钱发工资了,应该要及时止损啊,赶紧走,呆的越久,可能就越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了。

知乎用户 嵩山脚下走走 发表

扩张超配:互联网大厂真的需要 10 万人吗?

ech 星球(微信 ID:tech618

| 王琳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员工突破 10 万人是怎样的场景?大概是员工依次排开可以挤满 10 个足球场,一天可以吃掉 150 吨食物。

过去,互联网公司们都警惕过度扩张。以招聘著称的阿里巴巴曾在 2015 年冻结扩张、维持 3 万人规模。他的创始人马云曾说过,阿里做到 102 岁,也不应该超过 5 万员工。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 2012 年曾致信全员,提醒克服大企业病、重塑小公司精神,当时腾讯不过 2 万人。

但现在,情况变了。新一批互联网公司们打破了这个规则,他们疯狂招人——字节跳动去年已经超过 10 万人了,美团马上就要 10 万人。

很快,阿里腾讯开始效仿。这两家公司先后在 2019 年和 2021 年突破了 10 万人。起码在 5 年以前,以线上业务为主的互联网公司突破 10 万人,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规模。因为,成立近百年的宝马集团也不过这个规模。

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互联网开始像一个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了。

人员激增的这些年,互联网行业没有出现新的国民级产品,没有突破性技术。同时,人员膨胀导致组织臃肿,在一些企业内,高层管理者忙得团团转,中层管理者 “勾心斗角” 和“争权夺利”,而基层员工则心灰意冷,人浮于事。在社交平台上,互联网从业者们对公司的不满越发明显。

现在,过度扩张的后果,逐渐显现出来了。

最迅猛的大厂开始裁员

字节跳动终于不再继续执行大扩张战略了。

它开启了成立至今最大规模的裁员。教育业务线已经裁掉了 5000 余人,商业化、ohayoo 游戏、房产业务 “幸福里” 等员工先后被裁。就在 10 天前,字节跳动刚刚宣布整体撤销人才发展中心团队。

字节跳动被认为是当下最有发展潜力的移动互联网巨头之一,它在北京的办公职场遍布海淀,产品矩阵丰富到令人咋舌。旗下最知名的产品抖音 / Tiktok 火遍了全球,甚至 Facebook 都要忌惮三分。人们给它起了一个足以代表其实力与地位的名字 “宇宙条”。

它曾经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几乎渗透到所有互联网巨头的主营业务中,媒体们用 “字节跳动的朋友只剩小米了” 来调侃它的无限扩张。

今年,万能的字节跳动攻不动了,游戏、本地生活、云业务等并无多少起色。同时,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其利润中心抖音的日活增长见顶。

这使得这家一度被神话的公司也开始裁员。

讲究效率的字节跳动,在裁员这件事上也毫不含糊。11 月 30 日晚,接受裁员通知的 “幸福里” 员工,被要求次日一早就要到公司洽谈赔偿事宜。这些员工被辞退的理由大多是业务调整,他们被允许内部转岗,但这需要在内部进行三轮以上的面试。

在抖音出现以前,快手是短视频领域唯一的霸主。几乎没做任何广告,它的用户就过亿。

抖音和快手被誉为是移动互联网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个全民级产品。这两家国民短视频企业不约而同都传出了裁员的消息。

和社交平台所说 “优化的仅仅是绩效为 C 的员工” 不同的是,Tech 星球从多位快手员工了解到,此次裁员不止涉及绩效为 C 的员工,还包括不少绩效是 B 的员工以及还在试用期的应届生 / 社招生。他们分散在各个部门,比如数据平台、商业化、电商等等。

这些被裁掉的员工,现在正面临尴尬的境地。第四季度最后一个月,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 HC 都锁住了,他们可以选择的不多。一位快手员工提到,自己如今出去面试,大部分 HR 都会问一句,是被裁掉的吗?

从 2018 年开始,裁员几乎是互联网大厂的常规操作,几乎每年年底都会传出裁员的讯息,也几乎每年都会喊出 “互联网寒冬” 的口号。

但是,今年的形势更为严峻——监管的压力几乎落到了每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上,互联网公司最为宝贵的三大收入来源之一广告业务都涨不动了,消费疲软加上没有惊艳的产品让增长显得及其宝贵。

但裁员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善任何一家公司的境况——抖音的日活并不会就此增长,字节也不会因此就研发出爆款游戏。快手不会就此超越字节,它的广告收入也不会迎来爆炸式增长。

2016 年,在字节跳动仅有不到一万人时,张一鸣曾坦言,几乎没有行业领头的公司是控制人力成本来实现领先的。但人力成本永远都是最可控的,且最立竿见影的。

这一举措向所有人释放一个信号——只要不符合公司战略方向,无法为公司创造足够多的价值,在去肥增瘦的大背景下,任何人都有被裁掉的风险。

人才超配策略的后果

“大力出奇迹”,字节跳动一度信奉以大投入换大增长的理论,他们曾经疯狂招人。

2020 年 3 月,字节跳动在全球有近 6 万人,到了年底就已有 10 万人了。他们有着庞大的 HR 团队。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截止 11 月初,字节跳动人力资源团队共有 4000 多人,包括实习生,其中负责招聘的 HR 占比最多,约 3000 余人;另外还有上千名负责雇主品牌、人才发展、组织发展以及薪酬绩效的人员。

一位曾经在字节跳动工作过的 HR 告诉 Tech 星球,在字节跳动的 HR 队伍中,实习生的数目几乎是 2 倍于正式员工的。这些实习生的工作内容大部分是辅助面试,比如打电话邀约候选人,帮助登记等等。

一位顶级大厂的 HRBP 告诉 Tech 星球,一个 4 万人左右的互联网公司,其 HR 团队大概在 500 人左右。以 10 万人计算,字节跳动的 HR 团队在 1250 人最为合理。按照正式员工来算,字节跳动确实符合这个数据,但是加上庞大的实习生团队,就显得其 HR 团队极为庞大。要知道,以重视招聘著称的阿里巴巴,在 10 万人规模时,只有 700 名 HR。

规模庞大的 HR 团队为字节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辅助。

“是一群相当‘可怕’的人。他们总是按照特别高的要求和标准招聘相关人员,俗称超配。面试的环节和方式精益求精,恨不得能够开发出一个系统,看出这个人是否有无比强大的潜力。” 一位曾在字节跳动工作过的 HR 坦言。

字节跳动实施人才超配策略的出发点并没有问题,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需要配置和规划的,公司的业务是发展的,所以做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一定的前瞻性。

“比如,我目前需要十个产品经理,基本要求是 1-2 年工作经验,本科及以上学历。满足这几个条件实际上就可以了。但是,我非要硕士及以上学历,3-5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爆款产品,1-3 年的管理经验(产品总监等)。” 上述 HR 解释道。

短期内,这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但长期来看,确实利大于弊。“早期,字节跳动的业务发展快得惊人,当需要开展新项目时,通过内部招聘、潜力计划、接班人计划等培训模式,可以迅速从这些高标准人才库中筛选出合适的项目负责人。这些人已经完全熟悉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办公风格,几乎可以实现无缝衔接。” 一位字节工作过的 HR 表示。

但这属于良好的超配。糟糕的情况是人才被极大的浪费了。最典型的是字节内容审核岗位上出现很多海归硕士。一位曾经拿到过该岗位 offer 的海外硕士表示,当时自己收到的是北京的 offer,基础工资 2400,加上熬夜加班才 6000 多。

“我们不是很喜欢接字节的单子,因为他们的人才库太庞大了,你可以理解为几乎涵盖了市面上最好的一部分,这样我们拿不到推荐费。” 一位互联网猎头表示。

真的需要 10 万人吗

起初,外界并不认可这种人才超配策略,因为它极大得提高了大厂的运营成本,并且由于员工人数的庞杂,极容易滋生大公司病。

2012 年,腾讯的市值已经达到了 700 亿美元,整个公司人数不过 2 万人。彼时,马化腾曾致信全员,提醒克服大企业病、重塑小公司精神。乔布斯去世前将苹果称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创业公司,市值全球第一,不到 5 万员工,市值 3000 多亿美元。

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公司大都信奉 “大力出奇迹”,他们习惯使用人海战术。但今天,人数接近 2 万人的快手其市值也才 460 亿美元,市值近 2000 亿美元的美团马上就要达到 10 万人,最新估值 4000 多亿美元的字节已经 10 万多人了。

这种人才超配策略,曾经警惕过度扩张的大厂们也开始效仿。

据 Tech 星球统计,从 2019 年开始,腾讯公司的人员规模增长速度几乎翻倍。2016 年 - 2019 年,这家公司以每年新增 1 万人的速度稳步扩张,2019-2021 年,其新增人数都超过了 2 万人。阿里巴巴也不例外,2018-2020 年(不计入高新零售并表),每年员工人数以 2 万人的速度在增长。

也是这个时间点开始,互联网再也没有出现任何现象级产品,也几乎没有新的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出现,大厂开始不断侵入对方的领地,在存量市场里厮杀。

大厂或许寄希望于招来足够多的人才可以碰撞出足够多的想法,或者当有了足够惊艳的想法后,有合适的人去执行。

但眼下,这两种想法都没有成为现实,而是加剧了 “内卷”。

一位某大厂员工向 Tech 星球坦言,就是有那么一批人,什么都想抢,什么都想干,各种积极,领导特别喜欢但是同事们都很讨厌。一个人不下班,第二个人就不敢走,然后就会有第三个、第四个,最终默默扩散到整个部门,大家因为这一个人开始被动地 “内卷”。

一位在大厂有 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在知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这个依赖流量的商业模型中存量厮杀,产品被拆的七零八碎,之前 3 个人能做的事,分给 3 个部门,从管理到一线,十几号人抢一碗粥,内耗、冲突可见一斑。

内卷是在没有新的国民级应用出现之前,实施人才超配策略后的显著负面效应,其次是裁员。这不可避免影响企业形象,却是大厂们必须要吞掉的恶果,而被裁掉的员工们只能获得 N+1 的赔偿,在企业战略调整之时,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手段。

一位快手员工曾向 Tech 星球表示,自己疑惑的是快手在人员规模只有几千人的时候就可以做到 3 亿 DAU,现在员工人数翻了 2-3 倍,但是 DUA 增长几乎不怎么变,不知道招来的人在做什么。

去年 12 月,在字节跳动 CEO 面对面沟通会上,张一鸣回忆道,当名字还是今日头条的时候,Android 和 iOS 各两名开发,却做了 20 多个应用。“我也不清楚现在很多项目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希望花更多时间去了解。”

这或许是所有人的困惑。苹果公司如今刚刚 14 万人,市值高达 2.8 万亿美元。2018 年年底,Facebook 员工人数为 3.6 万人,这一年其市值曾超过 8000 亿美元。

对比之下,超过 10 万人的字节跳动估值 4000 多亿美元,而利润颇丰的腾讯已经超过了 10 万人,可其市值不过是苹果公司的五分之一左右。

事实上,随着公司的发展,人员规模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大厂自然会拥有越来越多的人。但是,公司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多创造价值的机会,而不是以 996 的高压工作制制造内卷。

互联网大厂可能真的需要更多人,但企业也应警惕过度扩张。因为当扩张失去控制后,企业都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

知乎用户 findyi​​ 发表

泻药

很多答主回答的真的太悲观了,什么互联网的未来只会更黯淡、什么裁员降薪会更严重、什么互联网投行化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拿高薪其他人都得吃土、什么通讯行业就是互联网行业的前车之鉴。

我看大可不必这么悲观。

回到正题,为什么 202 年互联网大厂会出现大规模裁员情况?

这是三浪叠加的效果:

  • C 端互联网红利见顶
  • 中国政府整治巨头垄断和数据滥用
  • 中美贸易战科技战深化

移动互联网已经蓬勃发展 10 多年,这些年很多创业者和巨头的用户数和流量堪称躺着增长,但在今天微信、抖音已经席卷四五线,席卷老年用户之际,这种增长已经难以维持。

而巨头们赚着容易的钱,放弃难啃的硬科技和星辰大海也很难让国家满意,社区团购、大数据杀熟等与民争利的行为越来越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而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和数据妄求延展到对中概股的打压和限制,前不久商汤启动港股上市,美国政府迅速将商汤拉入实体黑名单,所幸在中国投资者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顺利上市。

这三浪叠加之一,一个互联网的小寒冬已经不可避免了,当利润不在、增速不在,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肥增瘦,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部门和命脉部门中。在这个新的趋势之下,企业面临转型阵痛,打工人面临动荡和不稳定,这是必然的。

2021 年我身边无论是大佬还是刚入行的萌新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寒意。

寒风甚至已经吹到求职的应届毕业生:

也有很多读者在咨询互联网是不是不太行了、寒冬会持续多久、还要不要加入互联网行业。

今天借这个问题也跟大家聊聊我深度思考之后的看法,一家之言,做个参考即可:

1. 新技术驱动下的互联网,依然有机会

比如元宇宙虽是唬人噱头,但背后的新技术和新生态正在孕育中。

元宇宙可能是 2021 年互联网唯一的兴奋点,虽然元宇宙目前来说只是个噱头甚至只是个割韭菜的工具,但唬人概念的背后却有很多新技术、新生态:新型游戏行业、虚拟偶像、区块链、NFT、数字孪生、AR/VR 等等。

再比如 SaaS/PaaS、互联网底层软件、产业互联、云技术正在高速兴起。

今年我身边好几个朋友从传统互联网转到 SaaS/PaaS、AR/VR、产业互联行业,发展的都挺不错。

(PS:感谢大家耐心的阅读,算法是程序员的重中之重,必须攻克,大厂面试必考,顺便送一份阿里大佬刷 Leetcode 总结的算法笔记,如果你能吃透,那我相信 80% 的技术面试都会不在话下:

Github 疯传!史上最强悍!阿里大佬「LeetCode 刷题手册」开放下载了!​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A5MTU4NA==&mid=100005731&idx=1&sn=5ce2cf62380c53ff7fd6c907cf9769f8&chksm=1f15080c2862811ad02504f0645709e5b08b249a0ad93f8939dcc8f1a1981e6957e9a4dec75f#rd​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A5MTU4NA==&mid=100005731&idx=1&sn=5ce2cf62380c53ff7fd6c907cf9769f8&chksm=1f15080c2862811ad02504f0645709e5b08b249a0ad93f8939dcc8f1a1981e6957e9a4dec75f#rd

看看这本书的目录,非常经典:

2. 国家打压更是一种引导

前些年巨头们跑马圈地、野蛮生长,发展到一定阶段却没有发力创新和科技突破,而是开始构建垄断、控制资源,甚至与民争利发展出社区团购、大数据杀熟、牛皮癣广告等等病态商业。

其实大公司真不用什么都做,看看美国的科技巨头,不太会跟小公司挣得你死我活,谷歌、亚马逊等更多是合作收购。

同时他们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走得很远。大洋彼岸的马斯克正在把科幻世界中的想象一步步变成事实:电动汽车、火箭和星际探索、太阳能、超级高铁。

亚马逊的贝佐斯不断深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缔造了电商新业态和云计算这个产业。

乔布斯曾凭一己之力把全人类带进了移动互联网,创造了黄金十年。

而我们的互联网大公司,眼中总是盯着那些勇敢苦逼的创业者,一旦发现某个模式可行,立马抄袭碾压,现在发展到都要和小商小贩抢饭碗了。

如果是草莽竞争阶段还说得过去,但不少公司的市值都已经跻身全球榜单了,还一味去抢占创业者的空间,真的说不过去。

长此以往创业者的生态环境将越来越恶劣,创业者也会越来越少。

这个时间点国家的打压更是一种引导和鞭策:

  • 去垄断,放弃赚容易的钱,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 鼓励中小创寻求市场突破
  • 规范灰色地带,防止与民争利

其实巨头们已经在积极转变,比如阿里的平头哥突飞猛进、腾讯抛售京东的股票等等,这些是深远的改变,必将在未来体现出巨大价值。

短期阵痛后换来更健康有序的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人民都乐于见到更具创新精神的巨头、更有创新机会的互联网市场。

3.C 端互联网的存量依然强劲

中国的 C 端互联网产品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沟通用微信、娱乐用抖音、出门用滴滴、购物用淘宝、京东、工作用钉钉、飞书。

试问一句:如果没有互联网产品,大家的生活工作还能正常进行吗?

显然是很困难的,今天的互联网早已成了社会的水和电,从方方面面支撑着社会的经济。

这个存量是无比巨大的,且一定能维持很多年,有很多朋友拿通讯行业曾经的衰弱来类比互联网,殊不知这完全是两个不同量级和性质的物种。

通讯行业的底层建设完成后,如果没有新革命基本可以保持多年,但互联网产品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从业者不断维护迭代。

4. 更大的星辰大海

中国互联网的将来一定是光明的,新的科技革命一旦孕育完成,对消费互联网也是革命性的冲击和重塑。

比如自动驾驶,虽然发展 10 多年依旧没有成为现实,但突破在即,相信 5-10 年一定能逐步落地。

自动驾驶一旦成为现实,意味着我们的通行时间就全部成为互联网娱乐学习时间,同时是一个全新的场景,这必将催生无数新的应用和企业。

再比如元宇宙,今天还只是个噱头和雏型,一旦底层生态健全了,应用就会应运而生,这时候的元宇宙互联网更是不可想象。

基于以上四点,互联网虽然已进入小寒冬,对一部分人而言甚至要面临离开行业之痛,但危和机并存,如果我们持续提升自身能力、持续做深度思考或许就能把握住新的机遇。

未来相关的泛科技行业是寒冬吗?我觉得不会:5G、6G、元宇宙、自动驾驶、物联网… 但是传统的移动互联网,或者说 APP 创业,机会没了…

国家的政策导向我觉得很明确:中国靠互联网打不赢美国;我是从业者,我拍着胸脯,都没法说出整个互联网产业链,有多少东西是中国的…… 背后股东?芯片?操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工具库?编程语言?编程工具?

打不赢美国是一方面,挤压实体是另一方面。互联网最后成了房地产,流量生意、食租生意。

我 2008 年加入互联网,直白点说,加入的时候就没幻想了,这根本算不上高科技行业。有啥科技?商业模式 + 金主爸爸 + 996 罢了。

只要这个现状改变了,中国互联网才算真正腾飞了!

总体而言,我依旧看好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但我也会开启快速变化的旅程,和大家一起共勉~

知乎用户 终端研发部​ 发表

这个是在知乎、脉脉上比较热的一个话题

经常会看到 xxx 被大裁员了

如:

此外还有字节商业化部门,蘑菇街裁员百分之八十等等

看到这些很多在优化裁员,那只能说明公司没钱了!

首先,对于部分公司来说,如互联网医疗公司,互联网电商,互联网餐饮等等,我感觉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疫情

因为疫情,很多企业无法开展线下业务,部分主要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线下,这导致一些企业会大量用户流失,收入减半,甚至可能倒闭

很多企业都在考虑成本问题:

年终奖, 年底福利, 开年红包!

别看这是一 - 件很正常的事情, 来算 - - 笔账,在一个非创业公司,满一年以上的都会有年底双薪,

假如你是 12000 - 月,年底双薪一月就要 24000, 加上年会成本,开年红包等;

这样来算的话,辞退一个人,节约的成本貌似不少,对于互联网来讲,貌似能节约 10 万的成本,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工资越高,节约成本就越高

你走了,马上就可以找到替代你的

所以很多公司喜欢在年底思考换掉哪些人一 - 般是经营不景气的企业往往都会这样考虑, 需要裁员来节省公司成本。

公司的战略调整,也可能会淘汰一些人,为了吸收新鲜血液,促进人才流动很多公司会在秋招时储大量的人才,以免年后人才流失, 也是防止公司变动,补充新鲜血液。

被裁员之后应该怎么办呢,于哥之前也有说过

1、明确补偿金

2、调整心态

3、找好后路

在你接到了被裁的消息之后,就要快速接受这个事实,尽快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你要将被裁当做一个契机,重新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思考明确自己的下一步要做什么

现在公司都学聪明了,不了裁员,教训架构优化,业务调整。

那么,对子个人而言呢?

1、你能力不行,在公司吃闲饭.

2、工资较高,且对公司没有太多价值

3、不能长期加班,公司换血,需要新的人才注入

普通情况下,这些因素裁员很正常,只能说自己不运气不好,能力问题,成为末尾被淘汰的那批

所以,你要时刻准备,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即使被裁掉,也能随即找到工作!

-————-2021 年 12 月 28 更新 ————-

请大家不要在怼我了,我说的疫情是只是对于部分公司,由于线下活动运营无法开展,从而收入减少的一些原因之一,也从来没有说疫情是所有公司导致裁员什么的

希望大家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同时希望大家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持续进步,时刻提升自己

知乎用户 卢冬瓜 发表

首先要明白现在的互联网大厂,内部的很多小组,都是在披着大厂的皮,干着创业公司的事,颇有点小千世界的感觉。

否则每年招那么多人,全都进核心业务?然后淘宝微信都抖音每小时更新一版,有这必要吗?实际上现在的更新已经太频繁了,但谁让人有钱,而且养得起那么多人呢。

这些大家伙,每个都像一些小国家一样,其合法性来自于开疆拓土,也就是增长,增长的停滞,势必带来内部的不稳。没有新的蛋糕,那么多虎视眈眈的中层怎么更进一步?

而怎么增长?除了正面战场互相挖墙脚,剩下就是养蛊。市面上冒出一个新方向,咱就火速跟上,内部成立几个小组开始互卷,如果新方向跑出来了,那就升级别,拿更高的资源倾斜接着卷。大家伙们的战略战投部门,都是干这活的。

很多年前,中关村各大咖啡厅的创业者们,经常会听到一个灵魂问题:BAT 做了你这事,你怎么办?这是史上最没营养的投资人标准问题之一,因为你事情没做成就没办法回答,事情做成功了也就不用回答。

而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懒得问了,因为心知肚明。互联网方向不管 toB 还是 toC 但凡你这事有点谱,稍微跑出来一点,大家伙们即便明面上没有做,暗地里十之八九也都成立了小组开始搞。所以现在的互联网新方向基本就是创业公司和大家伙们内部小组之间的 PK。很多新方向小公司的生存之道,就是抢在大家伙们之前把盘子做的足够大,大家伙们内部一算账,自己搞还不如买了你,创业公司的第一口气也就喘过来了。但如果这事的利益盘子实在太大,你喘过来也没用,同程生活就是这么死的。

这套逻辑,在前些年的运转,还是很良好的。但为什么这两年慢慢出问题了?其实也很简单,风向变了。

前些年的投资风向,是人工智能 / Saas / 企业服务,尽管生意定位从面向消费者变成了面向企业,其本质还是互联网,招的人也都是软件工程师。飞书钉钉腾讯会议,大家伙们靠着 toB 还是确实做了很多东西的。卷出来的组自然鸡犬升天,没卷出来的也无所谓,划个新方向,接着卷。

这两年的风向是什么?刨开元宇宙之类的不说,是消费品品牌 / 医疗器械创新药 / 半导体 / 工业自动化。总结下来,都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这些方向对大厂来说,有个致命的不好,就是 “很不互联网”。

具体来说的症结,就是 “人才无法复用”,前些天在做视频会议系统的小组解散了,其中一部分人你可以拉去做直播后台,但绝大部分人你无法拉去设计芯片。

另一点虚的,就是 “企业文化不同”,这些个行业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生意经,都和互联网那套玩法截然不同,大家伙们想下场,往往只能投资,自己实在做不来。而企业的投资,并不会为内部员工带来新岗位。

于是原来那套逻辑走不通的,市面上没那么多 “互联网” 的新方向了,可是有些业务确实干不下去,我只能解散,解散了干嘛去呢?裁掉吧。

迎接新时代吧。

PS:没在大厂待过,一切道听途说,觉得我说的错,随便开火。

知乎用户 Damon DanceForMe 发表

看来你们的好日子提前到来了。哇哈哈哈

知乎用户 圆胖肿 发表

因为互联网这个产业,已经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了

互联网企业能起来,跟各级政府的扶持有很大关系

一个表现就是他们税很少,以前通过各种减税,比如高新之类的,互联网企业的税收大概维持在 10% 以下,普遍是 6%,7% 酱紫

相比之下,制造业企业被认为是污染型企业,所以税赋很多在 30% 左右

那现在税收政策变了,互联网企业不再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等企业,说白了,上头根本不认为这些企业有技术

所以税收现在基本上都要回到 20%+

而且这些年,对制造业反而有所松动,开始扶持制造业,制造业的税收,经过减税之后

一般都能达到 10% 甚至更低,因为制造本来利润就很微薄,而且制造业养活了大多数员工

减税理所当然,也很正常,两边一平衡

自然就会出现此消彼长,所以大厂自己没钱了,就开始裁员,工厂那边则开始招工,四川时代在宜宾的招聘,场面堪比春运

媒体评论说,程序员离开大厂,进入工厂

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以后这个趋势会更明朗

知乎用户 Vinter​​ 发表

每年年底各厂都会优化一批人,这本来就是一个公开的事实。

而今年之所以裁员的事情被炒的火热,无非是因为今年的大环境和风向上,对互联网企业都收的更紧了。

不仅仅是风头正旺的教培行业被急速按下了暂停键,使得几家在美股上市的教培巨头市值跌了超过 90%,遣散了数万在教培行业摸爬滚打的年轻人;同时滴滴的强行上市所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也直接加速了一系列与掌握了大量数据的企业赴境外上市相关的监管规则的出现。

再往后,就是爱奇艺的大规模裁员,百度在某些边缘业务上的收缩以及快手的裁员与福利缩减。

整个 2021 年互联网行业的各个大厂、中厂、小厂们都过得风声鹤唳,没有人知道监管层会在什么时候发起相关的调查,为本就已经进入成熟期的行业再降一波温。

所以对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在所有的监管细则都明确以前,它们需要做的更多是保留弹药。那么对于各个边缘业务的放弃,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而言,各厂都回归其主要的业务,不再盲目的向各个赛道开花撒币,这本就应当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只不过这样一来,对于未来几年的毕业生们就是一个彻底的利空。毕竟随着新业务的收缩,大厂的用人需求也会降低,在内部的流动性也开始变低以后,那么进入大厂的门槛就会相应变得更高。希望未来的毕业生们,能够提早考虑清楚,找到新路吧。

知乎用户 老潘随笔 123 发表

根本原因就两个:

第一,消费互联网之下,流量红利已经完全消失;

第二,严打过度垄断之下,各企业边界越来越小,只能深耕,追求长线发展。

互联网野蛮增长,控制一切的时代结束了……

知乎用户 西风漂流 发表

互联网行业已经见顶了。

大领域的大平台,都铁板钉钉,没有什么缝隙。

所有你能想到的垂直领域,都已有霸榜级的前三存在了。

大颗粒的垂直领域,则被 B(字节)AT 的子公司 / 参股的公司占领。

2021 年,整个互联网就业情况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

增长走到尽头,裁员就是盈利。

整个下半年基本全行业都处于在拧毛巾的阶段。

有没有水分,当然有,还不少。

这点老板们,心知肚明。

中国 14 亿人口,9 亿互联网用户。

当行业形成垄断后,微调一个数值就能多出几十个 HC 的空间出来。

这简直就是魔法。

所以很多团队,通过微操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庞大。

老板不知道么?

国家知不知道互联网的垄断 + 微操的玩法?

国家很清楚。所以才有了对 BAT 的百亿级敲打。

用魔法打败魔法。

共同富裕

大家还是要多咀嚼这四个字的含义。

时代已经变了。

在有些人眼里,互联网已经是牛夫人了。

这个角色的转变,是一次灰犀牛,而非黑天鹅

适应新的角色以及对应的地位,是痛苦而漫长的。

谁先认清现实并身体力行,谁就能吃到一波红利。

往后,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暴富的想法,难度非常大了。

往后,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富裕的想法,依然是可实现的。

相比传统行业(制造业,土木工程,化工等),依然可以活的相当滋润。

这半年,整个互联网人的都在逆行。

经历了今年和明年的洗涤,互联网会变得更合规,更灵巧。

对行业发展来说,是好事。

这对各大厂的老板来说,反而是降低了未来的发展风险,同时还可以借机洗掉一波,瘦身前进,是好事。

但对于之前多年,基本处于春夏状态的打工人们来说,下半年的这波刺骨突袭,让很多人,穿着衬衫,遭到了暴雪袭击

前面说到,国家现在已经很懂互联网的玩法了,再加上各种更大维度的时代背景因素(中美激烈搏击,疫情反复洗刷全球,国际格局重构),国家在 2021 年对牛夫人的管教开始越来越多了。

互联网是效率倍增器。

但很多事情,不是效率越高越好。效率提高了,那效率不高的部分就会被淘汰。如果不能及时做配套的跟进转岗,就会有问题。

被淘汰的不是机器,是活人哈,他们都是偏底层的人,他们没办法一转身就加入互联网公司敲代码赚更多的钱。卖菜大妈被送菜 App 淘汰失业了,就可能彻底失业了。

这么多被淘汰的人需要恰饭。

他们恰饭都是政府管,互联网管不了啊,大家最多播撒点同情的视频,最后还有可能被人拿去割流量韭菜。

总理说,咱们国家有 6 亿人月收入不足 1000 块。

国家的稳定,和互联网人的哀嚎,没啥关系。

但国家的稳定,和那 6 亿人,息息相关。

谁的需求优先级高,心里有点数了吧?

一个响指泯灭了教培;

绝杀蚂蚁;

重锤滴滴;

废除二选一;

暂停算法推荐;

全面收紧隐私权限(大面积 App 下架);

加强数据保护以及数据国有化;

从严审批游戏版权;

逐步替代 BAT 的云;

等等等等。

2021 年的互联网,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是,之前大家差不多可以在每个领域肆意生长。但是从 2021 年起,规矩都会建立起来(其实这场转变,19 年就开始了)。

最近各大厂最忙的就是法务,忙着修改用户协议,让被下架的 App 早日重见天日。

不能碰的地方,千万别按照以前的逻辑,先干起来再说。

年底静下心来,把自己公司的业务模式,商业逻辑仔细分析一下,有没有上述问题的业务(搞不懂也可以关注 2022 年的预测,会讲这些对应的可能业务)。

然后 2022 年,避开这些垂直领域。

妈妈真的不爱我了吗?

也不是,妈妈的心不容易懂。

完整的蛋卷被捏碎了,都变成一块块的碎片。

但即使是碎片,吃到嘴里还是好吃有营养的。

互联网,蛋卷。

小结:

互联网的兄 die 姐 mei 们,2021,大家穿着衬衫抗击暴风雪了。

现在所能做的,就是赶紧套毛衣套外套,明年上半年,还有暴风雪。

更多裁员相关信息,可关注公众号:裁员之家

知乎用户 杰拉德笔下的男人​​ 发表

做生意前大家都会知道一个公式:利润 = 销售额 - 成本。如果是想要公司赚钱,在保证质量和口碑的前提下,把销售额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1. 互联网公司的交易成本在增加。

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对比,决定了企业的边界。交易成本越低的事,应该外部化;管理成本越低的事,应该内部化。

根据多家互联网大厂们 Q3 的财报来看,广告增长陷入停滞。腾讯广告收入增速降至 2017 年以来的最低点,有着字节跳动 “印钞机” 之称的抖音,被传出 Q3 广告收入增速明显下滑的消息。电商方面,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三巨头,也不同程度地遭遇了营收增长难、净利润增速下滑等问题。

当外部的收益正向现金流没有大于或者远远大于内部消耗负向现金流时,交易成本就增加了。既然外部不赚钱,那么就要想办法节省开支。材料、器械、员工、场地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2. 互联网创新性在下降。

不知道你多久没有没有下载一个常用的 app 了?

以前的互联网公司是流量为王,跑马圈地。利用自己公司的资源很快形成自己的网络效应,哪怕出手晚,一样可以抢占山头。可是随着反垄断法的出台,分配的政策的公平性,再向以前一样大杀四方可能不太行了。

以前,团队要做的事是修河筑渠,把水引进来,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水喝。现在团队是守住自己的小河塘,自己分水喝。除了下雨天基本没有引水的可能,但是人不变,水迟早变少。人多水少,人为了活下去一定讨好管理河塘的人,这样就形成了内卷。内卷会让人工作效率降低,效率降低创新心也会降低,企业发展也会走向衰弱。

解决内卷就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存量变增量,扩大业务线,让有能力的员工先喝水然后出去找水喝。一种是缩小团队规模,维持人数饱和感,有能力的留下,吃的多干的少的离开。

提高效率,创造价值是解决内卷最好方式,也是不被辞退的主要原因。与其抱怨什么 35 岁去送外卖,不如利用那点时间思考如何让自己更有效率、更具价值。以后的公司规模一定不会是越做越大,而是越做越小,小而强,保留自己最有效最有核心价值的能力,是趋势。

知乎用户 倬彼昊天 发表

如何看待长沙一市民平安夜 520 架无人机「为狗庆生」的举动?

问题需要连起来看,是吧。

全球经济形势不好,一定会有各个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裁员和失业必定一直都在发生。

总有人可以不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一直过奢华的日子,现在只是证明了互联网行业不是不受影响到那个。

知乎用户 阿三哥 发表

为什么 21 年大厂出现大规模裁员情况?

为什么 20 年大厂出现大规模裁员情况?

为什么 19 年大厂出现大规模裁员情况?

为什么 18 年大厂出现大规模裁员情况?

……

别分析了,互联网公司每年都会有这么一波的

————————————————————————

PS: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无论是技术、市场还是政策,这也意味着它如果要存活就要有快速调整的能力,有一句话叫:小步快跑,不断试错,快速迭代。

现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也不止互联网公司,包括很多新兴科技比如 AI、大数据等等),往往每隔不长时间就要重新进行战略聚焦、业务调整,背后就是组织构架调整,为啥,就是因为要不断的试错、不断的尝试、因为这些行业没有定式,大家都是在摸索。

甚至即便摸索出来比较好的商业模式,可能还有更好的、更成功的,如果你不快速变化、迭代,就可能被别人取代。

大家随手一搜 “XXX 组织升级”“XXX 战略升级”,会有大量的信息披露出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互联网公司在 2020 年制定公司战略

要新设四个板块,金融、游戏、教育、医疗

所以在 2020 年初,要进行大规模招聘四个领域的员工

结果干了 1 年,到了 2020 年底

董事会和老板要复盘 2020 年业务进展情况,并制定 2021 年新战略

1)教育领域是双减,教育业务肯定不行了

2)金融行情也不好,亏损很严重,而且董事会决定要相应政策号召,干实体经济不干金融了

3)游戏、医疗倒是发展的很不错

所以,老板拍板:在 2021 年要砍掉金融、教育两个业务板块

公司继续大力发展游戏、医疗

为了继续扩展新业务,继续探索发力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制造

于是,在 2020 年底,游戏、教育相关部门员工要进行大规模的裁员、优化

有人问了,把这些人搞到新的部分不行吗?答案是不行

互联网公司的专业度比较高,用人成本高的吓人,都是专人专岗专用,一个匹配金融的人,不一定就能匹配医疗,即便能干,匹配度也大大降低。“凑合” 干的后果就是公司的活也干不好、专业人才也发展不好,双输。(就像你不能让一个专业金融分析师,去当一个销售,当然凑合着也能卖货,但肯定多数情况下肯定效果不理想,两者匹配的基础薪资水平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2021 年初,有适当招聘游戏、医疗领域的员工,而大批量招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新业务板块的员工

…… 然后又到了 2021 年底……

…… 如此轮回

(一般是每半年进行重大复盘,所以往往年中、年底都是大规模裁员的时候,而三四月份、九十月份则是大规模招聘的时候,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很符合每年的招聘旺季以及裁员的时间点)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家说的

一些公司真的不行了,要裁员

比如今年的教育行业

互联网也有,但不是 “普遍” 情况

至少现在几个风向标 BAT,在 2021 年的营业额都是上涨的,很多科技公司都一窝蜂在港股上市…… 钱大家还是有的

知乎用户 SMHL0001 发表

大厂为何裁员?裁员是如何发生的?如何提高就业率?

1/ 大厂裁员

大疫之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大,消费及投资预期降低,企业剥离部分业务板块,裁撤一些部门及岗位。这是如今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面。

哪些企业更可能裁员一类是小企业。五十人以内的小企业,技术、业务及运营的核心基本都是老板,员工独立拓展业务的能力有限。当市场规模下降,这类小企业容易减员,恢复到老板单打独斗的局面。如果老板个人无力支撑,这家企业就关闭了。另一类是近些年大规模扩张的大型企业,如房地产、互联网等。这本文分析的主要对象。

裁员是如何发生的?近年,字节跳动大规模扩张,几乎无所不包,如今主动裁撤非主营业务。本次裁员的对象主要是教育培训与网络游戏板块,**这两个领域都遭遇了政策管控风险。**字节跳动去年成立大力教育后开始密集布局教育市场,包括原新石实验室、瓜瓜龙启蒙、清北网校、开言英语等。但是,今年 “双减” 政策下来后,字节跳动迅速切割,教育板块大规模裁员,光大力教育压缩近 3000 人。

游戏板块等情况类似,字节跳动从 2017 年开始发力网络游戏,已经形成了四大游戏平台。其中,Ohayoo 的累计下载量超 5 亿,流水过亿的游戏有 9 款。但是,游戏板块依然是亏损的。随着游戏监管趋紧,审批风险增加,字节跳动主动控制成本压缩游戏板块,研发中心也在减员。

再看爱奇艺的情况。爱奇艺之前大规模扩张,打造 “苹果园” 生态,人员大规模扩张,2019 年巅峰时期超过 8000 人。但是,爱奇艺去年亏损了 60 亿今年亏损还在增加,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归母净利润为亏损 17 亿元,同比扩大 41.6%。爱奇艺去年开始大规模地裁撤了非主营业务,包括直播、游戏、文学、金融、漫画等部门。这次大规模裁员,爱奇艺向主业开刀,内容部门裁员比例达到 30%,市场、渠道、投放等预算大的部门的人员也被压缩。

快手是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但其亏损也不断地扩大。今年前三季亏损高达 219 亿元,人员薪酬开支增加是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雇员福利开支同比增长 159% 达到 160 亿元,其中包括 61 亿元的期权激励开支。如今,快手计划压缩摊子,取消部分业务线,在年底前调整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团队。

还有一些大型地产企业,风险正在威胁到主业安全,出现裁员、欠薪、停薪留职。西安、重庆、成都等地的恒大公司发布停工留职通告,时间长达一年宝能近些年向新能源汽车、投资等领域扩张,如今这些非地产业务的债务规模巨大,宝能汽车裁员比例已达到 70% 左右

这些大厂为何会大规模扩张?在信贷宽松的时代,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扭曲了市场价格,市场出现 “货币幻觉” 呈现短期繁荣,企业被误导后盲目扩张,增加远期项目的投资。但是,好景不会太长,三重风险涌现:

一、货币幻觉的风险。消费者逐渐意识到信贷扩张引发的通胀削减了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家庭真实财富正在缩水,便停止需求扩张,甚至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这时,市场需求量下滑,企业面临因扩张引发的产能过剩危机。

**二、信贷紧缩的风险。**当杠杠逼近极限,信贷扩张停止,货币政策转向紧缩,利率上升,企业债务负担和融资成本增加,面临流动性枯竭的债务风险。

**三、政策管控的风险。**经济学家通常关注到了前面两重风险,但是容易忽视第三重风险。实际上,政策管控的风险可能更大、更直接。前面两重市场风险,企业家或许还可能有所 “预期”,但是政策管控风险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政策管控的意志可能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抑制泡沫。**信贷扩张导致通胀高企、泡沫膨胀,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及家庭部门债务扩大,政府试图化解债务危机,采取紧急措施,提高银行利率,甚至管控信贷,限制流动性。如 1990 年日本泡沫危机,即日本央行迅速提高银行利率刺破了房价泡沫。今年以来,中国实施三道红线、五档信贷政策限制房地产企业融资,恒大等之前过度扩张的大型房企陷入债务违约危机。

二是社会治理。信贷扩张导致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容易掠夺穷人,增加社会矛盾。当经济增速下降,财富增量减少,内卷化焦虑上升,民众对保障、平等的诉求增加。这时,政府干预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大企业的倾向增加,限制融资渠道,发起反垄断调查,抑制道德风险高的行业,打击大企业的违法行为。

当上述三重风险出现,尤其是政策管控风险陡升,大型企业就会想办法保住流动性,剥离那些盲目扩张的非主营业务、巨额亏损的项目、还需要继续投入的远期投资项目,将资金抽回到成熟主业、盈利业务和投资周转率高的项目。裁撤行为本质上是市场清算,是对错误决策的一种纠正。

只是本轮房地产与互联网遇到的政策风险有所差异。房地产融资依赖于信贷,银行信贷政策调整降低房地产的流动性,大型房企被动 “暴力” 去杠杠遭遇了偿付风险,然后停工、裁员、欠薪。互联网及科技企业的融资更多来自资本市场,由于这类企业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企业快速扩张高度依赖于高频多轮的风险投资。所以,资本市场的融资政策改变对他们影响大,融资一旦遭遇困难,多年投资的项目戛然而止。比如,柔宇科技上市融资未果,三年亏损 30 多亿,如今薪水无法正常支付。又如,今年,中国强化了赴美上市的监管,尤其是对与数据相关的互联网企业,同时美国方面也出台了新的监管政策,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融资的难度增加、不确定性增加。金丝雀” 对这一融资环境的改变会更加敏感。

在宏大叙事下,即便身处大厂的个人也是 “微弱” 的。大厂分工较细,靠系统发展,个人更像小部件,难以扭转 “乾坤”。处在非主业、且长期亏损的板块,被裁撤的风险更大。处在遇到政策风险的主业,也有被减员的风险。其中,高工资、高工龄的中层、中年职工是被裁撤的重点对象。

除了剥离业务、回撤投资、裁撤岗位,企业主动降低人员扩张,对青年人就业带来影响。今年 10 月,青年人失业率是 14.2%,远高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 4.9%。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选择互联网、房地产 “大厂” 时需要关注其业务板块,最好进入现金流及利润稳定的主业部门。

2/ 隐性失业

如何提高就业率?

**传统经济学并不关注这个问题。**经济学关注人的行为规律,研究经济规律,主张价值无涉,政府不干预经济。不过,凯恩斯主义**将充分就业视为经济学的目标。**这一点与政府目标不谋而合,得到后者的青睐。

1960 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改进了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表达了失业率与通胀率负相关关系。后来,经萨缪尔森与肯尼迪总统的关系,这一理论推导的就业政策成功打入白宫。接下来,不论是约翰逊总统还是尼克松总统,为了谋求连任,他们都设法让美联储扩张货币,帮助联邦财政部扩张财政,“牺牲” 一些通胀,换取更高的就业率,以争取更多选民的支持。

通过财政政策提振就业的通常做法是扩张基建比如,拜登政府签署的 1.2 万亿美元的 “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其中,1100 亿用于道路、桥梁项目,899 亿用于公共交通,660 亿用于铁路建设,650 亿用于高速互联网,650 亿用于清洁能源,420 亿用于港口和机场,等等。

拜登试图通过基建扩张来提振就业,基建法案每年可以新增 150 万个就业岗位。标普全球(MHP)公司预测,到 2030 年,1 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带来 88 万个新工作岗位。但是,基建扩张对就业提振未必有效,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基建需求是否真实存在。这次美国两党达成了基建共识,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基建停滞时间接近 40 年,存在一定的基建投资需求。2021 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对全国基础设施状况方面评价是 c-,即 “有重大缺陷的平庸水平”。他们指出,美国 43% 公路和高速公路,超过 4.6 万座桥梁,处于“糟糕或平庸” 状态。

**二是政府融资是否提高债务风险和通胀水平。**2021 财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高达 2.77 万亿美元,如果基建法案实施,预算赤字还将增加 2500-3500 亿美元。考虑到大规模的纾困法案、基建法案以及正在提交的社会支出法案依赖于美联储融资,这无疑推高了债务风险和通胀水平。

反过来,基建过度投资导致了资源浪费,不会带来长期的就业增加,反而降低了经济效率。如果基建扩张推高了政府债务和通胀水平,那么这种提振就业的方式是适得其反的。扩张货币引发通货膨胀,削减了 “打工人” 的真实工资购买力,相当于掠夺了低收入者。今年,美国和美联储的扩张政策已将通胀率推至近 31 年最高水平,这削减了低收入者的财富。

再看中国的情况。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短期就业依赖于基建投资,不过最近几年基建投资下降较快。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7.8%,两年平均增长 2.4%。下半年,中国高层要求地方政府加快专项债发行,提出适当超前基建。按照目前来看,除了维持出口高增长外,明年经济增长还是依赖于基建投资。

同样,我们需要关注以上两点问题。实际上,中国基建投资边际效益已经降到较低水平,基建的真实投资需求不如之前。今年,中国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发行意愿偏低,不少基建项目还在建设中,基建扩张的空间不大。不论从债务方面还是基建真实需求方面,中国通过基建扩张提升就业率的力度有限,过度基建会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债务拉动、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低效刺激,不仅不利于就业增长,反而会加剧失业。

我讲一个很著名的故事。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有一个勺子挖运河的故事。上个世纪 90 年代,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亚洲考察时偶然来到一个工地。弗里德曼发现工人们在用铲子挖运河而没有使用重型机械,他感到很奇怪,便询问了当地的官员。官员回答说:“用铲子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

“噢,原来是就业计划,我还以为你们是在修运河呢。” 弗里德曼说道,“既然是想创造就业,那别用铲子了,用勺子挖吧。”

勺子挖运河的故事,是无效就业的经典例子。央企国企额外雇佣大学生,政府部门额外雇佣临时工,雇佣一批工人重复挖路、修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就业属于失业——隐性失业

隐性失业的概念,是经济学家琼 · 罗宾逊首先提出来的,**主要指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的就业或者半就业半失业。**比如国有企业中的冗员,人浮于事、无所事事,其实属于隐性失业。根本上来说,这群人并没有就业,依然处于失业状态,只是用财政供养着。劳动供给的本质并不是指就业人数的增加,而是有效产出的增加。这就是表象与本质的区别。当然,我们很难确定央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存在多少隐性失业。

通常认为,央企国企在经济弱势时额外增加雇佣是降低失业的有效办法。但是,经济学并不支持这种就业的措施。一方面,低效的就业本质上是失业,没有产出有效的劳动供给和财富增量,反而增加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央行国企额外增加雇佣,会引发挤出效应,私人企业难以与央企国企竞争九八五高校的毕业生,这也造成了人力资本的错配和浪费。资源错配和经济效率降低的结果是整体就业率和市场竞争公平度下降。一部分人低效就业了,另一部分人反而因此失业。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决策者需要看到 “看不见的” 的那部分失业。

有人提出疑问,政府包括国企的职责之一就是在经济不稳定时稳经济、保就业,即便损失一些效率也无妨,扩张财政保民生是最重要的。

其实,这并不是说,政府不采取任何行动,而是要考虑如何正确采取行动。传统经济学的 “高冷”,令很多人敬而远之,同时也让错误的经济学以及经济政策大行其道。经济学可以 “入世”,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就业率,至少可以避免错误的政策破坏经济效率,增加失业率和负债率。

3/ 有效就业

如何提振就业才是有效的?

我们知道,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刺激消费拉动增长,国企增加雇佣人数,这种方式是低效的、无效的。赤字投资、过度基建、负债消费、低效就业,反而会带来债务危机、通胀危机,进一步加剧失业,甚至掉入滞涨陷阱。

这是凯恩斯的需求逻辑,但是需求端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可能推动就业增加。我们需要回到 “萨伊时代”,正确的做法是,从供给端出发,提振就业,促进增长。

有效供给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什么叫有效供给?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这就是有效供给。一个新产品有效投放会产经济效率,带动周边企业的发展,甚至形成产业集群,进而带动大规模就业。

**看具体的例子爱奇艺。**根据易观数据显示,长短视频平台对比中,今年 10 月月活最高为抖音的 6.74 亿,其次是爱奇艺的 5.38 亿。爱奇艺的活跃用户规模很大,但是为什么还出现大规模裁员?

爱奇艺的主要收入来自会员付费,而会员是否付费的关键是能否提供优质的内容。有份调查数据显示:48% 的用户会因优质内容购买平台会员。在视频时代的早期,爱奇艺走得就是内容路线,购买了大量的影视版权。后来,爱奇艺直接进入内容创造领域,出品了一些优质的内容,如《奇葩说》。优质的内容推动着爱奇艺付费会员在 2019 年第二季度突破 1 亿大关。2019 年 12 月,爱奇艺在热播剧《庆余年》中推出 “超前点播” 服务。该剧付费点播人数达 520 万人次,超前付费总金额达 1.56 亿元。

这就是有效供给创造市场需求。2020 年第一季度,受疫情限制性政策影响,网络视频用户大增,爱奇艺会员数量达到 1.19 亿。但是,这是爱奇艺的巅峰时刻。大疫之年,娱乐行业面临监管风险,一些明星偷税漏税被查处,影视内容管理更加严格,投资人、影视人及视频平台都趋于谨慎。爱奇艺投资的影视内容缺乏爆款,内容的有效供给不足,会员续费率明显下滑。从 2020 年第三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付费会员呈负增长。**到 2021 年第三季度,爱奇艺付费会员数下降到 1.036 亿,一年半时间掉了 1500 万左右的付费会员。

但是,爱奇艺的内容成本居高不下。2021 年第三季度,爱奇艺内容成本为 53 亿元,占总成本的比重为 75.4%。与 2020 年相比,内容成本占比还有小幅度上涨。换言之,爱奇艺花费了更多的内容成本,但没能创造出更好内容留住付费用户。

明白了经济学的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理解,政府如何提振就业才是有效的。政府提振就业的出发点应该是供给端,而不是需求端,应该支持鼓励市场个体创造有效供给。政府明确产权,强化产权保护,在产权受到严格保护的市场中,企业、个人更愿意创新内容、技术和产品。这是有效供给的前提。政府强化法律监管,退出供给、需求与价格的干预,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开放更多竞争性领域,促进资源要素更加自由流通与公平竞争。同时,政府降低税率,促进市场活力,扩大税基,增加失业救济和公共教育投入。

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美国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遭遇了滞涨危机。尼克松政府、福特政府、卡特政府扩大需求的政策都失败了。1980 年里根总统上台,宣布放弃需求经济学,采用供给学派的主张。供给学派宣扬 “回到萨伊时代”,他们成功进入联邦财政部预算部门,发起了 “供给革命”。里根改革主要是疏通供给端,降低税率,减少管制,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科技创新,释放市场活力。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与里根的供给革命是不同的。

例如,里根上台后签署了《拜杜法案》,这个法案允许大学和其他非盈利组织获得政府资助项目的发明专利。这个法令促进了技术成果转化。谷歌公司最初的 PageRank 算法,就是来自国家科学基金会数字图书馆计划(DLI)资助的项目。还在斯坦福大学就读的拉里 · 佩奇用这一算法创立了谷歌公司。斯坦福和硅谷的有效技术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产业,无数工程师加入其中。

**回到中国的互联网大厂。**还以内容产业为例,政府主要职责应该是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提供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提高政策预期的稳定性,降低内容投资的不确定性鼓励影视内容的有效产出。影视内容的有效供给来自富有创造力的编导、导演、演员、主持人、经纪人、投资人、工程师、高级运营人才等等,来自内容市场的有效投资、经营和管理。在游戏领域,建立规范的分级制度,通过分级制度来审查游戏,降低游戏开发和投资的政策风险。

同时,我们需要减少对行业的歧视,技术福利源自充分的竞争和自由的选择。比如,上个世纪 70 年代日本电子产业繁荣,其中照相机的镜头促进了光学技术的发展,如今该项技术运用到芯片制造的**光刻机**上。游戏、短跑、潜水、赛车、翼装飞行及极限运动等产业往往是各自技术创新的前沿,这些领域的技术成果扩散给世人带来社会福利。

在金融市场,用市场的手段来配置资本,用利率来调节信贷的供给与需求,保持信贷监管的稳定性,以更好地化解债务风险。在资本市场中,建立稳定的管理规则,尤其是股权融资。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依赖于股权融资,畅通稳定的融资预期是风险投资新技术、增进就业的基本前提。

所以,保护个人产权、自由价格、公平竞争及创新创造的制度,才能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有效供给,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最终扩大就业与消费福利。这就是有效就业的逻辑。

最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向市场释放更多的资源,因为有效供给的前提是普通家庭的有效需求。

知乎用户 BangVan 发表

互联网行业的招人逻辑和传统制造业不一样。

制造业是有多少能带来利润的业务,就招多少人;互联网由于是资本快速回报逻辑,所以是有多少扩张预期,就先招多少人。

越是字节 b 站(还有之前的猿辅导)这种资本明星企业,就招人越快。这就和喜茶店海底捞开店一样,只要模式被验证成功就快速铺店。

互联网是,只要资本愿意买单,就赶紧招人把事情跑起来,你不招人做,资本就投给别人了。

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就是,(可能是长期的)冬天到来时,就要完全改变招人逻辑了,一下子就要把之前多余的全裁掉

知乎用户 Juskykone 发表

前两年是虚拟币,今年是元宇宙,一个比一个概念虚,这也侧面说明互联网行业已经没有多少新的概念来运转,各个大厂也都是增量转存量,这就像盖楼一样,在建设的时候你可能需要 1000 个人来干活,但是当楼差不多盖好了,或许只需要 100 个人维护就足够了。

知乎用户 后见之明郑荃​ 发表

因为国内的大厂只能从国内搞钱,真正把产品做出去的,大概就米哈游?

14 亿人的市场,招这么多人,真的太多太多了。前几年吹互联网出海的时候,有多少公司是想把生意做到全球最后黯然离场的呢?

知乎用户 老污龟 发表

裁员哪年都有。

互联网工资倒挂听过吧?应届生工资比毕业好多年的人高。这就是养蛊呢,花点钱看这群人哪个最能加班,得出结论后,把其他的裁掉,然后继续招聘,再重复这个过程。奴化思想很强的人,给他高一点的工资,他会加倍卖力干活。

当然也有的裁员是因为业务砍了,真因为没钱而裁员的情况在互联网大厂挺少见的。

知乎用户 职伴求职服务 发表

每年都会裁,算是常规操作,但是的确,今年规模有点大了。

可能是有以下原因:

1. 线上用户量饱和,很难再有增长(毕竟人就那么多);

2. 疫情影响,实体行业大环境不行,互联网一大收入来源锐减;

3. 市场消费能力不足,存钱成为主流意识,超前消费的观念在慢慢改变。

知乎用户 菩萨畏因​​ 发表

互联网说到底还是依赖于传统的。广告费不可能互联网收互联网的吧,还是收传统企业的。

阿里巴巴的商家,百度付费的竞价客户,微信朋友圈的广告,都是实体企业啊!

如果实体不行,那广告费怎么续费?

广告不续费哪里有收入,没收入可不是裁员?

知乎用户 熊熊​​ 发表

国家已经非常明确,

所有不利于共同富裕,

所有不能增加国家高端制造能力,

所有向虚而不是向实的行为和行业,

都会被政策调整,你自己不调整,就强行调整。

很可惜,

互联网上面条条中招。

输出有经验的优秀人才到社会,到高端制造业,是好事。

当然,头部毕业生,仍然是香饽饽。

知乎用户 bluetrees​ 发表

06 年入行,就听说互联网泡沫,08 年说大崩盘,12 年又说崩,15 年又又,反正没有太平日子。慢慢你就习惯了。

题外话,06 年也说房价要崩。

这次大概是大崩。

知乎用户 黄小新 发表

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是到了一个瓶颈期了。最近元宇宙的概念爆火,扎克伯格和百度都推出自己的 “元宇宙” 游戏,颇有给互联网寻找新的续命丸之意。

过去 10 年,互联网一直处于高速成长期。10 年来,各种新的商业模式飞速成长,各种资源整合平台瓜分市场,例如天猫、京东、美团、滴滴、知乎以及支付宝等等。生活中方方面面,大部分你能想到的商业模式,都已经有人尝试过,或成功或失败。想再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上加难。所以这两年,国内互联网大佬们思来想去,最后还是盯上了老百姓的菜市场,开始大搞社区团购。相比之下,扎克伯格这一两年搞数字货币,反响平平,最近又想到了元宇宙,虽然现在来看还是忽悠,但就格局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无论国内国外,互联网巨头们都在试水新的领域。

其次是互联网用户的数量成长已经到顶了,就国内来说,智能手机、4G 的普及基本上让 90% 的人成了互联网的一份子。无论城市农村,无论学生还是老人,都已经连上了互联网,市场总的用户数量已经很难增长。除非出海开发新的市场,但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出海都水土不服,要么使用习惯不同,要么当地不具备中国这种消费能力和基础设施。目前也就抖音出海成功。每个 APP 也有自己的用户属性,当市场总人数一定后,能吸引的人数也基本固定,所以同类 APP 之间只能进入存量竞争了。

事实上,现在整个互联网都进入存量竞争了,所以裁员就是家常便饭。

这几年,互联网大佬们也都在找新出路,例如小米、百度、阿里纷纷加入造车。大量互联网的人才也跑到汽车行业,他们吃完了互联网的红利,又来吃汽车的红利,如此看来学计算机还真是 YYDS。

说实话我比较看好互联网加入实业,这是大势所趋,有政策鼓励支持。互联网对实业进行必要的改造,也能把行业薪资待遇拉上去。今年汽车行业的薪资就有点水涨船高,多亏了新势力车企和互联网造车。

而元宇宙是互联网终极应用形态,就目前各种体感设备还没起步的阶段,谈元宇宙真是为时过早。

知乎用户 言犹未尽 发表

利益相关,先进制造业从业者,真正进厂的。

可以说,这种大规模裁员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疯狂无序发展的必然结果。

你见过哪个国家互联网收入是制造业的 3 到 10 倍的???

我辛辛苦苦读个半导体博士出来,还比不上这些大厂的本科白菜价?

培训班学个前端拖个窗口,就比机械设计总工程师收入还高呢???

闹呢?

这个新闻真是大快人心!为什么呢?

中国的这些互联网大厂几乎没有任何自己的底层技术,

只知道利用国家给他们的优惠政策赚取高额利润。

他们的百万年薪,靠的就是奶头乐的推荐算法和庞大人口基数。

这么多年了,没有一家企业,能解决卡脖子的工业软件。

好了,现在判定你们不属于科技企业了,原有的税收优惠也取消。

我为什么情绪这么大???

每天看见的,都是那些高贵的互联网大厂员工,在知乎,炫耀他们的天价白菜价。

仿佛自己会个什么机器学习,就比只懂傅里叶变换的工人高贵很多。

出去喝个咖啡,也要把自己的工牌带上。

相个亲,第一句就是自己从事互联网的,更装的会说互联网金融。

生化环材机械土木每天在实验室干得汗流浃背,各种倒班。

身体拖垮了,精神抑郁了。

拿到手的却是互联网的三分之一。

年终奖,这些二次元换皮游戏,随便就是几十个月的 bonus。

而从事五轴机床研发的老专家,年薪还没有人家房补高。

现在这些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增长陷入瓶颈。

新用户增长成本极高,撒再多的钱也不管用了。

这些噱头一个一个都用废了,什么元宇宙,AR,VR,区块链

本身自己又沉不下心进军工业,接地气,智能制造。

资金又天生对于重资产,硬核物理化学技术的半导体产业厌恶。

无人驾驶,自动驾驶也被某通讯企业完爆到渣都没有。

招来的人只会追求准确率从 90.0% 到 90.1。

醒醒吧,应届生们!

互联网已不再是 YYDS。

35 岁定律,996 法则,我都没提。

2022 还劝你去互联网的,拉黑了吧!

ZZDS,IC 和新能源。

知乎用户 连大多 1 号 发表

个人猜测,对互联网的定向印钞停了。实际,互联网大厂是新增货币的一个集中投放点。形式包括不限于吃补贴发贷款,突出表现就是员工虽然球事干不了还能拿高薪,用印钞机维持互联网人上人的产业秩序,用拉高计算机行业收入来吸引相对聪明的人进入这个行业搞研发。但印钞机让你吃补贴吃贷款的目的是让你迟早能自力更生,多少搞点服务创汇和上市创汇。如果你创汇效率实在太差,或者印钞机总阀门关了,那么给互联网印钞的分阀门一定也会关死。自然,大量的裁员就会来到。没谁能违背经济规律。迟早而已

知乎用户 走地鸡​ 发表

短期政策不确定性造成的。

知乎用户 渔人 发表

如果你了解国内互联网公司的业务结构,那么理解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

国内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模式核心是什么? 一个词可以概括: 垄断。也叫行业集中度。

通过垄断占据庞大的市场份额,继而拥有定价权,叠加上规模效应获取超额利润。

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国内互联网公司并没有核心技术,既没有像 Google 那样引领前沿技术的发展,也没有操作系统、Iphone 这种生态能力。

所以国内外大公司的垄断形态差别很明显。

国外的公司是纵向垄断,也就是在一个领域做得足够深、足够强,让你不得不用我的或和我合作。

但国内的公司完全不是这样。

我做不深,但我可以做得广,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我都可以做,支付、出行、买东西、玩游戏、直播、视频、外卖等等方面都可以让你只用我的,不自己做,也要扶持自己的小弟做。

你看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公司互联网的那一部分他们没插上一脚?

阿里更牛逼,连互联网媒体都在布局,大众的舆论和意识形态,自己都要影响的能力。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是各个大厂的业务有非常高的冗余,同一个领域,所有大互联网公司都在做,都在抢,也都在卷。

实际上很多业务是可有可无的,但别人做了你也不得不跟上。

这个就业到是创造了很多,可一旦经济下行,没那么多钱了,或眼看投资回报没想象力了,这些冗余的东西就会被迅速地砍掉,以防守的姿态重新聚焦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来。

那为啥出现在 21 年呢?

大力反垄断。

逼着大厂从横向扩的模式,往纵向深挖。做精做深,而不是靠资本扩张。

知乎用户 tapeA2B 发表

一堆装模作样的分析头头是道像极了煞有介事教育你知识付费,带你 “反思” 的罗振宇

互联网归类是第三产业,第一二都因为疫情叠加贸易摩擦,跟着全球经济往下走,互联网凭什么能够独善其身,说白了这个行业终究是靠实体经济投广告,连电梯地铁都接不到广告了,自然就赚不到钱了,最大成本是人力成本的企业自然就裁员了,多明白的逻辑

只看知乎还以为真的元宇宙了

知乎用户 粉墨人生​​ 发表

互联网大厂裁员,主要是政策变了,国家不再对 “互联企业”,进行 “政策扶持”,直接影响了它们的营收,只能扩张放缓,既然要不了那么多人,肯定得裁员。

早些年间,互联网公司被认为是 “科技企业”,互联网行业也被认为是 “高新技术” 产业。

那个时候,不管什么是行业,还是什么产品,只要加上 “互联网” 三个字立马变得高大上起来。

例如:互联网汽车、互联网电视、互联网电饭煲、互联网插线板、互联网音响、互联网家居……..

可是后来国家发现,这些所谓的 “高新技术” 企业,根本没有 “技术”,本质上只是卖广告位的 “包租婆”。

“搜索引擎”,只卖广告位,还不过瘾,还要卖假药,搞虚假广告,干起草菅人命的勾当。

“支付软件”,自诩为 **“互联网金融公司”却变成了放 “高利贷” 的债主。**除了放 “网贷”,还要对群众进行消费主义洗脑,让你花明天的钱,实现今天的梦想,甚至鼓励你借网贷过生日。

“外卖软件” 不仅搞起了垄断,逼迫商户二选一,还要剥削劳动力,无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电商平台” 不仅要搞线上销售,还把目标瞄准了 “社区团购”,把手伸进了群众的 “菜篮子”。

当初,国家为了扶持 “互联网企业”,采取的是轻税政策,赋税只有百分之 10 左右,当时的制造业,被认为是重污染行业,赋税在百分之 30 左右。

然而,如今政策变了,国家发现 “互联网公司” 除了卖广告位就是搞 “与民争利” 的勾当,现在赋税上调到了百分之 20 左右。

国家这些年也在对 “制造业” 进行 “减税”,如今赋税在百分之 10 左右,因为制造业利润本来就很低,尤其是很多小工厂,只能靠价格取胜,而且还要养活大量员工,减税对于小工厂而言,也算是间接性增加了利润。

知乎用户 易旭昕 发表

一句话就是国内互联网这个领域没钱了。

包括各种基金和风险投资担心政策政治风险,另外可能也觉得经济下行期增长乏力,正在退出。

另外头部公司受制于反垄断监管,也没有再投资二三线的中小公司。

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同公司采取的策略其实是不一样的。

像 B(字节)AT 这种仍然盈利强劲,现金流充沛,主营业务稳健的头部公司,采取的策略大致是前景不明的非主营业务收缩,成熟主营业务保持稳定,有前景的新业务仍然会温和扩张。比如阿里在本地生活,供应链,物流,云计算和政企服务,海外电商等领域仍然会持续投入。

另外一种就是虽然微利或者小幅亏损,但现金流仍然充沛,主营业务稳健的公司,比如美团京东,采取的策略也类似上面所述,只是规模上会小一号。

对于长期亏损,现金流告急,主营业务停滞甚至衰退的公司,比如快手,爱奇艺,就只能断臂求生,优先保证主营业务的收支平衡了。

当然教培这种被团灭的就是另外一种故事。

前面两类公司在人员上大概率只是小幅调整,或者锁人头,第三类自然就是砍到收支平衡为止了。

知乎用户 re 从零开始的程序员 发表

跟互联网没什么关系,是大环境不行。

过去房地产把居民负债率搞上去了,现在老百姓没钱消费了。没钱消费了,哪还有什么行业发展呢?

印钱? 要是印钱就能解决需求端不足,那日本早就逃离停滞发展了。我就这么说,就是现在给你发 2000 块钱,你照样不把这两千块钱花了,然后市场还会因为这波印钱通货膨胀

知乎用户 贫穷渡边早季 发表

还是化学好

我天天听同事说 xx 公司前同事被裁了

就没听说哪个化学相关企业裁员

知乎用户 创极地​ 发表

被称为现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的纳西姆 · 尼古拉斯 · 塔勒布 (NassimNicholasTaleb) 在其著作《黑天鹅》中提出过一个著名概念:“黑天鹅事件”,泛指是事先无法预测,但是影响巨大的意外事件。事件的发生,推翻了人们根据历史经验得到的一切认知。这个概念来源于一个故事,欧洲人一直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在澳洲发现了黑色的天鹅。一只黑天鹅的出现,推翻了人们根据几百万只白天鹅得出的结论。这对于长期生活 “前著名” 外企诺基亚的员工来说,无疑就是整个人生中的 “黑天鹅事件”,这会极大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生活甚至一生。针对黑天鹅事件巨大的影响,纳西姆 · 尼古拉斯 · 塔勒布在他另外一本著作《反脆弱》中提到:“脆弱的对立面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从中获取最大利益,每一件事情都会从波动得到利益或承受损失。脆弱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反脆弱则是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因此获利。” 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案例,可以和诺基亚裁员对比着看看:有两兄弟约翰和乔治,约翰多年来在一家银行任职,有一份看起来很稳定的的收入,还有其他福利。乔治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收入时多时少。两者相对比起来,出租司机确实由于天气等不确定性,看起来确实没有银行的白领工作稳定,事实是这样吗?《反脆弱》提到:人们在生活中的核心错觉,即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类似于出租司机的职业,没有什么事件能够一下子完全切断其收入来源,因为他们具有强韧的抵御变化和适应能力(有人用的词是“耐操”,很形象),这种角色和创业者有惊人的相似性,创业者面临的是系统性的工作、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超人的抗压能力,灵活的变通和适应能力等等。而对于约翰那样的高级白领来说,他从事的是一个庞大工作链条上很小的一部分,在数十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温室效应使他抗风险能力大大下降。在后来,约翰遭遇了可怕的金融危机,他在 50 多岁失业,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毁灭性打击。为什么当危机发生时貌似很稳定的高级白领,会变得一下子束手无策?根本原因就在于高级白领意识里平时会刻意规避不确定性,极度厌恶风险。在数十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的工作技能和成长在某个时间其实已经停止增长了,抗风险能力大大下降,而且他只是一个环节的很小的切片,对组织形成了高度的依赖性。一旦他的工作有波动,他用来应付风险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看起来很稳定的工作其实很脆弱,因为他不仅没有反脆弱能力,甚至丧失了基本的应付能力。诺基亚、宝洁、MOTO 等老牌外企裁掉的这批人有很多共同特点:年龄不小、习惯了舒适的环境、欧美式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身价不会低、自尊心和优越感很强、对环境和组织依赖性很强、民企或者创业公司很长时间在他们入职清单中连备胎都不是。这些人就像电影《后会无期》里被主角江河放进锅子里的那只青蛙,当意识到所在的环境有危机甚至是要命时,刚挣扎几下,现实巨大的盖子却把他们直接拍回了热锅里。在互联网圈子,一直有个讨论很激烈的问题:到底呆在腾讯等这样的大公司还是选择自己出去创业?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大公司呆着,名气大、福利、奖金、分红等各种利好,大树底下好乘凉;出去创业,资金、发展、人员等各种问题,甚至连明天的午餐都不知道在哪。在诺基亚抗议裁员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很多 40 多或者 50 多点的人,如果没预料错,这些人应该是准备在这养老度过的,没想到事情突然变化了,补偿再合理,也没法替代工作,心理不能接受是可以理解。但是落到这般田地,和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有很大关系呢?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个组织或者别人身上,殊不知,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这个时代,任何中心和机构、组织、权威都有被解构和颠覆的风险,一个组织和他人的防御能力都有限时,这种寄托根本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之前有人调侃:看完《集结号》才知道组织不可靠,其实,组织是一直不可靠的,只有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加强才是最可靠的,现在的诺基亚、刚刚被打入冷宫的腾讯微博、被打包出售给京东的腾讯电商、还有之前的戴尔等等,生动的案例不胜枚数。

创极地专注产品经理培训详情咨询关注同名公众号

知乎用户 志大才苏 发表

一句话来提点:互联网其实已经玩虚脱了

近几年各大互联网并没有为社会和人民带来太多的实际效益,反而徒增了更多的无奈和焦虑。

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自由职业者,曾经开淘宝店、京东店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而现在的新人想要入局,可能连门槛都不够不着;在知乎、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的内容创业者,也发现通过文字获取流量仿佛举步维艰;你可能要问短视频方向是否还有可能,那倒可以尝试一下,比如树立一个小目标,在快手、抖音、B 站等短视频平台,6 个月内积累 30 万粉丝是否有点难度。

越来越多想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群众却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浪费了更多时间和金钱在上面搞赔本买卖。这些互联网企业,并不是想要为群众的发展谋幸福,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这些人发电,比如你可以通过美团送外卖,也可以通过滴滴接乘客,但就是别想着发展获得切实利益。当群众无法获得切实利益时,你猜 zf 会怎么对待这些互联网企业。

那些曾经踏上时代浪潮所赢得财富自由的人,他们很难察觉到,有的时候,时代所给与的机遇要比个人的出生和努力拼搏重要太多,这种机遇,表现在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使用合力将某一小部分人推到浪尖,然而这一小部分人中的很多人却以为这都是自身努力奋斗的结果,比如直播电商某几位头牌主播。

作为消费者,明显得感受到近几年的买买买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喜悦,心中涌现的是更多的焦虑和恐慌,月中刚发的工资,可能再交完房租、陪玩朋友、孝敬爸妈之后所剩无几,剩下只有打工人如耗尽电池般的哀苦。

尽管如今的物质越来越丰富,电子科技产品越来越先进,但人们不再体验这种喜悦,而是想着如何获得更好更新的装备;令人讽刺的是,他们误以为这种想要更好的欲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各大平台通过各种营销噱头编造构建的,但你又不可否认,要想营销,就得学会讲故事,诱惑消费者把钱拿出来。这种为了满足而消费,像极了当年我还在读初中时,哪些成天想着逃课与网吧打怪升级的不良少年们,为的只是满足内心的空虚寂寞;当我们成为一个成年人时,却很难明白,物质上的富裕也弥补不了精神上的空虚。

考虑今天的应届生情况,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曾经高中学历的人都能进阿里打工,经过十年的积累,获得股权和期权实现财务自由,今天,进阿里的最低门槛可能是两电一邮的计算机硕士。

那些在大厂里的打工的工具人们可能会好过点么。从 2019 年整出的 996ICU 来看,这种矛盾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很难解决。互联网公司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时代,未来就是在同一个圈子里互相抢对方的地盘,比如抖音和快手想着如何从对方手里拉用户,让他们把时间更多的花在自己的平台,这里面可能没有微视什么任务。

如果形成了垄断,比如社交里的微信,这么多年来变得越来越臃肿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为了留存用户,只好不断扩展,整出新功能,其他互联网公司有的,微信微博也要往自己身上加。这样,用户在聊天刷朋友圈之后,还可以在微信上逗留更久,以获取更多的流量;在微博上看完明星插科打诨之余,还能和其他粉丝互动或者参与小游戏获得更多平台上的激励。用户花在其他公司开发的应用的时间就少了许多。比如几年前微信整出了个小程序,表面上看,仿佛是给了其他中小企业更多发展的机遇,但是其中有没有假途灭虢的算计我们就不得而知。

为了开发更多功能,留存更多的用户,保证更多月活日活的 KPI,招人挖人裁人并不是稀罕的事情。在井喷式发展的互联网时期也有裁员,只是那个时候还在扩张,并没有进入存量时代,裁人的新闻并不多见。

可如今的互联网领域还有什么呢?被瓜分的领域都已经被大厂垄断了,不赚钱的领域大厂不愿意投钱,只想着挖对方的墙角,包括人才争夺战。

往高端一点的说,互联网行业像极了投行,一个顶级的风投可以吊打 99% 的同行;往低端一点的看,互联网企业就是销售,谁是销售老手,谁就能做到赢者通吃。

这些互联网大厂们依然利令智昏,忘记了这里是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想要赢者通吃过上垄断竞争的日子,意味着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意味着为了利益可以抛弃一切,意味着你开始和广大人民群众作对,你说说,在自己的蓬勃发展的时间一过,就开始倒打一耙,你猜猜我们的人民 zf 会怎么做。

之前看到很多朋友感叹,为什么今年所有的中国互联网概念股票跌的那么惨,为什么整顿了腾讯阿里美团这样的巨头后,连所谓的在线教育也被打压的体无完肤。但请这些企业们扪心自问一下,这些年究竟有没有为社会贡献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还是只是给时代徒增了无奈、焦虑、迷茫和内卷。

知乎用户 小天老湿 发表

感谢邀请。简单来说就是游戏规则变了,要想生存,就必须有动作。

1)资本的规则变了

互联网烧钱时代已经过去。以前可以通过烧钱来启发用户的需求,例如 pdd 各种砍价、玩人心,补贴、做到现在能与淘宝抗衡,就是烧钱 → 启发需求 → 变现。对于以前的时代,烧钱是正比例增长甚至指数型增长的。资本砸下去、有回报、就继续砸。需求上来了,人力就要更上,员工就要更多、业务就要拓展。

但是现在用户需求基本被开发到极致。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需求越来越分散。维持投入并不会增加回报,原本招一个人可以帮助企业获利 10 万元 / 月,现在只能帮助获利 2 万元,那么就要缩减开支,以维持一个人可以帮助获利 10 万元的状态。需求不变,想提高获利能力,就缩减人员。所以裁员。

2)时代对公司的发展有挑战,公司需要换血

时代发展太快了,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技能和眼界不更新的老人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公司成长、前进的需求,所以裁员。举例,某公司每年固定裁员 10%,就是要留换血的余地,吸纳年轻人进来。举例,某新媒体公司 2016 年全员写微信,2018 年新增一个抖音岗位,2020 年至少一半是主播、短视频编导,都是一波波换血来适应最新发展趋势。

3)不允许垄断,各项规定出台,蝴蝶效应导致业务结构调整、人员流动

美团、饿了么、腾讯、阿里、头条、爱奇艺等,几乎每个大厂都被说垄断,这是从宏观层面来考虑的,你实在太强、就会使得弱者更弱,不适合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再者就是近期 “店大欺客” 现象太频繁了。确实需要整治、整改

因此市场监管总局对于地方 “大厂” 今年均有动作,从反垄断这一角度,进一步指导大厂们合理合规。管和被管,都是需要成本和时间调整的。这就直接影响到盈利模式、从而导致裁员。

4)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导致行业结构和需求发生变化

疫情之下,对于线上的业务需求非常大、对于企业数字化的管理需求非常大。这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缺口,我需要数字化的人才。同事也关闭了一扇门,线下的一些传统的工作可能就不需要这么多人来做了。这算是业务结构的大调整,肯定是要有人员流动的,从结果来看就是大面积裁员。

知乎用户 Terrell​ 发表

注意到⚠️凡是告诉你大厂负面焦虑信息的都是大厂的人,你仔细品!整日整夜在车间磨铁的人有时间关心互联网这些大厂吗?他们知道自己混一辈子的薪资也达不到大厂的白菜 吗?假如你在写字楼里喝着咖啡吹着空调,我在工地风吹日晒打着灰,你突然告我写字楼吹空调喝咖啡的日子挺无聊的,我信你个鬼。

裁员怎么了,大厂裁员 2 年赚的钱顶我们这些在工厂的 10 年收入了。

互联网每年都在寒冬,互联网应届生每年薪资都在飙升,制造业每年都在喊着有前景,有前景有钱景吗?

想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就不要信什么互联网寒冬、市场见顶、只剩存量市场等等,你卷进大厂干两年哪怕跑路也存了不少钱啊,大厂应届生白菜都是制造业总监级待遇啊,继续往大厂卷就对了。大厂 Java、Go 等等职位多就去搞这些,实在想不开可以挑战 C++。

知乎用户 不成村落夕陽邊 发表

因为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啊。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之前报送的增速一直很高。劳动力短缺,先影响的是制造业,运输业,建筑业。今年双 11 以后互联网才显示颓势,数据还没上报呢。

中国互联网企业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和优质技术?叫互联网那是叫的好听,成功出海赚钱的有几个?局域网的企业只不过靠着不可说的因素坐吃基本盘,老龄少子税率,debuff 加满,广告流量都到底了,还指望像以前一样张嘴白菜闭嘴保底,活在梦里。

很多人恐怕有意无意甚至刻意的忽略了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不是盈利的,也根本不知道人均 GDP 一万五的经济体该是什么样的

知乎用户 Shusen Wang 发表

技术好点的算法工程师,在离开老东家之前,就已经有下家 offer 了。N+1 相当于一笔奖金。

要是有优秀搜推的算法工程师被裁,欢迎来找我,我这有 headcount。

知乎用户 产品学长在清华​ 发表

经济发展的三家马车:投资、消费、外贸。

对于国内互联网大厂而言,用户群体主要来源于国内;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网名已达到 13 亿多,这也就导致相关 APP 已经转至存量竞争的环境。目前除了字节跳动出海算是比较成功的,其他互联网公司都没有很成功的出海产品;那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当下经济大环境不好,投资回报率比较低,“投资”这条路相较于以往更难走;“外贸”这条路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甚至都不知道会不会成功;那公司就只能从 “消费” 这条路入手了,对于公司老板而言,减少成本开支即在一定程度上增多公司的现金流,进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能力,为后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裁员是最高效的手段(经济问题导致没有那么多业务可做)。

2021 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知乎用户 光暗 发表

美国互联网也在裁员啊。

说白了,现在经济不好,你互联网又那么赚钱,让人眼红的很。既然如此,为什么我要把我的互联网市场白白让给你?

不止中国互联网被外国排挤,美国互联网最近几年也不好过,欧盟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现在也在拆美国互联网的墙角,刚刚的事情,法国国监督机构对 Facebook 和谷歌分别罚款 6000 万欧元、1.5 亿欧元。

所以说现在情况很简单,全球进入存量市场嘛,互联网也不例外。现在还幻想什么突入国外市场的,别直接一头扎进印度陷阱里。对了,现在全球到处都是 “印度陷阱”。不要有幻想。

至于互联网大规模裁员?这一点都不可怕,以前不也是这么个玩法吗。末尾淘汰嘛,以前淘汰 10% 现在或许多点淘汰个 20%、30% 又如何?

真正可怕的是,互联网以后会不会再也难以产生新的大厂了!如果老是就这么几家,说实话你们真相信未来待遇会不断提高吗?裁员后跳槽还能涨薪?这一看就是没读过历史啊!民国四大家族知道吧,如果互联网没有新大厂出现,不要几年就是 “互联网四大家族时代”,你个打工人不会认为四大家族恰巧能重用你吧?绝大部分程序员都会变成保质期最多三年的消耗品。

至于继续拿高薪这点就是自己骗自己,不说什么市场前景,什么技术发展,就说个今年的新闻。

雷军、马化腾、李彦宏一年身价缩水 5100 亿 张一鸣暴增 78%

2021 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富有的 10 家企业的创始人,净资产总额一共缩水了大约 800 亿美元,约和 5098 亿人民币,总体跌幅接近 25%。还有另外一个记录,这是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整个行业金字塔尖人群财富跌幅最大的一年。财富总额缩水最多的是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大约蒸发了 429 亿美元,跌幅 68.5%。主要原因为,拼多多在美股市场上,股价下跌的可怕。今年初,拼多多股价超过 170 美元,而到了年底,拼多多股价已经开始在 60 美元左右徘徊。

你们猜猜看,身价缩水的大佬还会不会继续高薪养着旗下所有程序员?

市场总归不是无穷无尽的,要是有无穷无尽的市场,那么资本主义将成为人类最好的社会形态。现实是市场总是有限的,当市场无法继续提供新增长的时候,年年都有的裁员节目就会发生永久性的性质改变。

这里举个其他行业的例子吧。算是现身说法吧。

我三姨家住安徽,是安徽地级市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她早在 2000 年就加入地级电视台了,当年电视台的收入有多高呢每月足足 1500 元,这个只是工资不带任何奖金与福利!!!她是全家羡慕对象。直到现在地级电视台经常出现发不出工资的时候,我明白的一个道理,花无百日红。你们告诉我电视台什么时候能好转?

现在互联网未尝不是这样,除了央视、湖南台这种一二哥,其他的真的要自求多福,没有新需求了同志们。而随着门槛越高,对新人就越不友好,你付出的学习成本就越大,未来收获的性价比也就越小。至于千军万马杀进去的,听我一句劝,互联网企大厂没有编制的说法,各位一定要心中有数,说不定你就是下一波被裁员的 “幸运儿”。

什么时候才会好转,也许只能等到周边国家都富裕了,有新市场出现的时候才能救一波互联网了,你比如非洲互联网市场、南美互联网市场、中东互联网市场、东南亚互联网市场。但真的真的不要太乐观,在全球 “环保主义者” 的努力下,目前电都要成为问题了,至于什么普及高速网络?除非你说蜘蛛网也算网络的话。

对了,马一龙的星链说不定是互联网市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知乎用户 走不动的彼得潘​ 发表

这个问题 有请中国优秀程序员大肉肉同学

@Thomas Lu

回答

知乎用户 石头 发表

因为大厂有能力和意愿进行裁员 说明这些公司是贵国少有的比较有活力的经济实体

知乎用户 Dream Maker 发表

观察观察中概互联指数,可知一二三。

知乎用户 红海人力​ 发表

这个年末,互联网人并不好过。大厂不断传出人员精简、业务调整的消息。

裁员的消息频繁登上热搜。“20%-40% 的比例”、“涉及所有的业务线”、“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这些字眼不由让人感到唏嘘。

被裁员工大多是在公司鼎盛时加入,见证公司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到陷入步履维艰、进退两难之境,而现在也迎来了曲终人散的结局。

裁员消息层出不穷,原因几何?

快手被曝将大幅裁员 30% 的消息中,被提及最多的还是国际业务和游戏业务。这意味着快手国际化的征程并不顺利,大规模的烧钱拉新下,市场并没有得到高效的提升,反而使其人力营销市场费用长期居高不下。

相较于快手的曾有盈利,而爱奇艺一直被 “亏损” 所围绕,仅 2015 年至 2021 年间,爱奇艺亏损超 400 亿元。

从大厂的裁员潮来看,涉及最多的大多是不赚钱甚至还在大量烧钱的非主营业务,亦或者是政策发生变化而不得不进行缩减的业务。

裁撤冗余的业务板块和低效率员工成为互联网降低成本最迅速和有效的手段。相较于前几年的大规模扩张,“烧钱大战”,今年好像也少见了。

部分人士认为,裁员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件坏事,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互联网的无序化扩张的结束,主业维稳、收拢的时代到来。

面对裁员,纠结还是坦然?

一名被裁员工的表述:

距离正式离职已过去将近 10 天,仍未敢透露给父母,朋友之间也避免谈到这件事情。哪怕她觉得自己已经走出来了,但依旧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自我怀疑和被抛弃的情绪一直存在心里。被裁那天,我不停地问我老公,是不是我不够好,不够优秀,公司才会这样对我?”

也有心态良好的被裁者:坦然地接受了离职,并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拥有毫不动摇的坚信。该员工表示:“对这份工作我已经做到位了,第二季度还拿了部门的个人优秀奖,第三季度就被裁,不是我个人能力的问题了。”

寒冬陷入十字路口,下一站在哪?

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寒冬。

这波人员精简潮,虽然不如传闻中那么广泛,但仍然让很多年轻人感受到了突然的冲击,他们在这个冬天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下一站在哪里。

幸存者侥幸又担忧:学会留后路

裁员风波也对年轻人的职业规划产生影响。过去有不少人坚定选择一条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精进学历、提升技能,给自己留一些后路。

年长方知体制好

互联网的尽头或许还是编制。从互联网转型上岸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少人厌倦了在大厂的人情冷漠,消耗着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想象;多次跳槽成绩平平,在职场上逐渐丧失优势。不少人最终选择进入体制内,考取事业编,过上朝九晚五的清闲生活。

先给自己放个假,再重新出发

辞职后,不妨给自己一个假期,花点时间时间来体验平静清闲的生活。人生应该不只有工作和赚钱这两件事。至于以后?不如先思考能让自己生活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自身感兴趣并且能从中汲取幸福感的事物是什么。

裁员风吹不停,在风口行业尚未站稳的年轻人,倒也无需过度紧张,船到桥头自然直。

不如秉承李白的心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End——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

关注 @红海人力,专业的中高端人才职业发展平台。深耕职场二十余年,分享有用的职场知识!

知乎用户 宅男起舞 发表

在游戏里游戏策划为了市场的平衡,会经常性的出一些规则来限制商人、工作室,打击外挂脚本。

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游戏的策划每打击一次商人和工作室,物价、金价就会迅速崩塌一次,每崩塌一次就会流失非常多的玩家。

为啥呢,因为为了规避风险,或者不可预估的损失,这些人会把手上的商品和货币全部抛售了,然后自己只要有足够的本金,大不了后续再去追加或者做下一个业务就是。

但是 1 个,2 个抛了后把整体市场价格拉低了咋办?

其他同行决不会当接盘侠啊!本来投资盈利的就是未来市场,现在资金回笼都难。

同样,其他人也会大量抛售。一下子市场上肯定没办法快速消化这些资源,贬值的贬值,可想而知市场会崩的有多快。

其实早在 2021 年各个大厂扩展速度就可以预见,教培、短视频、电商这三个相关的行业招聘了多少人才,风口来的太快,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变成了资本的烧钱竞争。

当制定规则的策划为了市场平衡做出措施的时候,资本在茫目的烧钱下只会是两败俱伤。

现在的大厂人才就是资本竞争下产生的 “泡沫经济”。

一旦有一家开始抛售人才资源的时候,无论有哪一方愿意在多撑一下,都是亏本的,跑的越晚亏的越多。

砍掉扩张业务,回笼资金,拥有稳定的现金流维持公司的主体业务,才有机会在未来计较更多的得失。

知乎用户 aogutu 葛忠涛 发表

就像直播主补税会有通知,但群众不知道,

互联网大厂也应该有被通知新的管控意向。

大致上应该是政管之外财管。财管严起来,成本可能会翻几倍。反正已经讲明了严抓随意跨领域搞联盟,那自然就没必要死守员工数量了,能裁就裁吧。

大家都坐下来聊过裁员效果了,自然也就少了焦虑,放心的裁了。原先的员工数量,本来就是焦虑造成的臃肿。

让我又想起支付宝养了多少程序员,那些页面到底起了多少效果。

知乎用户 实在不想起名字了​ 发表

别上当!别听骗子的!去卷互联网!去卷师医公!别来制造业!!!

知乎用户 唐先生 发表

哥就看看有没有说抄底的

知乎用户 王先生 发表

互联网行业的寒冬,各种裁员消息频出。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今年年末了,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终于传导到了个人身上,“裁员” 消息一波接着一波。烧钱最猛的各互联网大厂员工,率先沦为泡沫破灭时的 “代价”,年底被裁,哀鸿遍野。

1、百度无人驾驶部门大面积裁员,比例不详,原因是没有车厂愿意量产。

2、腾讯 PCG 将开始大规模人员优化,比例 30%,中高管采取聘任制,一年一签。

3、字节跳动某些部门开始找应届生谈话,估计是先从应届生开始优化。

4、滴滴年终奖年后发,绩效越高的人奖金越多,C 可能没奖金,高管里 10% 不合格的直接淘汰。

5、哈啰全面冻结明年新增 HC(仅个别项目除外),带不出业绩的干部要淘汰。未来要加大绩效占员工收入的比重。

6、携程上海总部裁员 30%,赔偿 n+1,年终奖 2 月底发。

7、神州优车已经开始裁员,HR 直接到工位宣读辞退通知,强调单方面解约,员工不服可以去仲裁。

8、瓜子年底预计裁员 30%,租车,车后等个别部门裁员比例 50%。

9、苏宁北京研发中心裁员,有的部门裁员比例达到 70%,赔偿 n+1,五天之内走人,留下的人年终奖只有 1 个月。

10、新浪阅读业务线裁员 90%,赔偿 n+1,现场结账,原地解散,产品、测试、审核等部门连锅端,只剩下十几个技术。

11、vipkid 裁员 15%-25%,没有年终奖,今年年会取消。

12、马蜂窝裁员 40%,且没有年终奖。

13、唯品会裁员,有 n+1,大部分没年终奖。

14、去哪儿从应届生下手,花式裁员,不给赔偿。

15、宜信 12 月已经开始裁员,门店是重灾区,外包技术被优先砍掉,总体比例 25%,今年也没有年终奖。

16、水滴筹裁员,包括一些新招进来的员工,且没有补偿。

17、蔚来汽车发薪日调整,延后 8 天。且已经裁员千人。

18、快手游戏部门、360 都传出裁员消息,比例不详,据说 360 年前会走一大批。

19、爱奇艺正进行一轮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在 20% 到 40%,部分部门甚至全员被裁。此次裁员涉及多个部门,很多中层也在被裁之列。爱奇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只是互联网,各种第三产业都在萎靡。整个经济政策变得质朴,从商业向制造转移。就不知道商业不行了制造生产出来的东西怎么卖、卖给谁了。大学生毕业人数创新高,就业肯定不好看了。体制内会成为就业的第一选择,不知道哪个先进的发达国家人才都往体制内蜂拥了。

知乎用户 最福利​ 发表

一场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洗牌期才刚刚开始。整体环境都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数字化转型、区块链、人工智能再到现在的元宇宙,互联网都在不断的绞尽脑汁的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为什么现在互联网大规模裁员,是互联网的尽头到了吗?

由于平台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互联网 + 的所谓商业创新,还有没有必要?

近期,投资大户腾讯退出京东的动作,也从侧面反应一个问题,资本正在调仓。

互联网行业其实早已到了天花板,C 端的盘子已经被瓜分的差不多了,过去几年的增长基本就算是压榨,出现了大量不健康的模式。

合规监管之后,高毛利将成为过去,低毛率大概会是主流。

信息越来越透明,监管也开始逐渐意识到数据的合规性,数据是属于用户的,一旦企业失去了对数据的滥用权力,那么利润自然就会下降。

薇娅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主播带货的核心是流量和数据,掌握了大量的粉丝,上下压榨。

当前几年互联网内卷时代,拼命扩张,现在市场趋于饱和,自然就不需要太多的重复性劳动力,裁员是必然的结果。

下一个互联网风口会在哪里?

目前还未有定论。

但企业必须要想明白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必须是良性的竞争,核心是让社会良心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行业迎来强监管的原因之一吧。

领先的互联网 + 企业员工福利平台 - 最福利官网

知乎用户 Lumos 发表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说快手将要裁员 30%。不仅如此,爱奇艺、字节跳动、阿里和腾讯等一线互联网梯队都传出了裁员消息。

往年这个时候应该更多是大厂年终奖的消息,不过今年的裁员消息一波接一波,又加上个各自的平台的年度财报也不怎么好看。

似乎突然间,互联网行业处于寒冬。

而且每当经济产生波动的时候,裁员就是一个特别敏感的话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家的日子其实并没有那么好过。

试问,如果连处于上游的互联网都在收缩的话,那么对于经济脆弱的群体来说,更多是一种生存考验,已经不是能不能赚钱的问题了。

毕竟开源不如节流,裁员也说明了,以前野蛮生长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更多的是疫情对经济的深远影响。

企业都开始这样了,作为普通打工仔的我们,更加得重视现金流了,不要盲目去扩大投资,或者投机,尤其是那些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

所以啊,得有足够的生活备用金,这年头现金流才是王道。

你拿着上百万的房产,每个月也只有几千,也是没啥用。

特别是如果月光的话,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就会特别被动。

知乎用户 红瑛 发表

中国的企业和资本家,与法西斯有着相同的底色。

法西斯的特征是什么?中学历史教科书已经总结了: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有人可能会质疑:我们的企业不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吗,何来对外侵略扩张啊?

企业自然不同于国家,所以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有差别的,企业对外侵略扩张,指的是它对其他企业的侵略扩张,而不一定是外国的企业和外国的市场。

中国的企业做大做强,在对待其他企业时有三板斧:1、抄袭,2、营销,3、垄断。你看看这些手段,对其他企业来说是不是 “侵略扩张”?

它们是不会去做研发,不会去深化管理,不会去提高效率…… 这些做大蛋糕的举措它们都不会采取。

对内独裁统治就不用细说了,只要你看看他们对待员工的态度即可。

知乎用户 代入消元 - DeNG 发表

记得黄宏好像说过:

“大厂有需要,大厂的人不下岗,谁下岗”

知乎用户 汽水没有味​ 发表

我一直觉得互联网之前是「野蛮生长」+「虚假繁荣」。这几年频繁出现大规模裁员,其实并不是互联网不行了,而是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

先说互联网里的人是怎么卷起来的。

回忆 2008 年刚入行的时候,互联网根本没这么卷,就是一个普通的就业行业,工资也不算高,加班也不严重。

印象中应该是移动互联网开始后(大约 2013 年左右?),全国人民开始用智能手机,手机上网成为时尚和必备,突然出现了一片蓝海,互联网就是「人傻钱多速来」。

各大资本加入,各大厂开始攻城略地,高薪招聘各种人员。因为薪酬高,就业灵活,环境自由,互联网逐渐成为热门行业,年轻人都开始奔赴而来。求职者的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以前一个岗位本科就很适合了,现在看简历十份里面九个是研究生,这不就卷起来了?

再说说互联网为什么一直有动荡感。

互联网的标准就是「快」,新的一个风口来了,资本就往这个风口跑,大厂就开始占领这个风口。

然后烧了一段时间的钱,发现这个风口没前途,回款太慢(资本还是逐利的),就开始停止投放和运营。然后,这么多人咋办?裁员呗!

然后每年创业又倒闭的小公司,或者大厂的业务方向,数不胜数。互联网人常说的一个词:「拥抱变化」,因为常常变化,所以才让你积极面对。

再说 35 岁以上互联网人有没有就业机会。

35 岁这两年已经变成了互联网人的紧箍咒。可怕吗?挺可怕的,体力确实拼不过年轻人,创意也拼不过年轻人。被辞退的时候还会各种闹事,毕竟上有老下有小,你辞退他相当于把他的天捅破了。

所以现在 35 岁以上的互联网人去哪里了?有很多吃到了红利,财务自由了。有很多人升到中高层,一般不出来活动了。有很多人转行了。

那 35 岁以上就不能做互联网了吗?其实最近我反而觉得互联网更应该考虑招聘或者保留一些 35 岁的老员工。

一方面考虑公司业务的传承,老员工对历史情况肯定门清。另一方面,避免踩坑。近几年有很多自杀式的营销或者内容推广。

但凡你有个在互联网摸爬滚打过 10 年的老员工坐镇,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些老员工从最开始互联网缺乏监管到现在处处是监管,以及历史上无数次汹涌的舆情,中间经历的血和泪,都可以帮助你避险。

说白了,互联网慢慢也会变成传统行业,是传统行业所有老人的「经验」都有价值。

如果互联网不留你,你还能去哪儿?

不管新人还是老人,都有可能确实找不到互联网工作了,别着急,那就换换行业试试吧。

不用觉得丢人、掉价、工资低等等。当我了解到更多普通人的就业时,我发现,真实生活就是这样的。

而其实高收入、做自媒体月入过万、做直播一夜暴富等等,都是互联网营造出来的假象。

做人做事,还是要脚踏实地,追求长期发展。

再说,离开互联网也挺好,不用考虑「福报」、「996」、「PPT」,多香!(手动狗头)

知乎用户 一般通过路人 发表

常态了属于是,多科学上网找找机会吧,现在缺人得很,不润之后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知乎用户 Gary Zhao​ 发表

又没有那么高的技术门槛,自然会逐步变成拼成本的方向。

知乎用户 电商人独目 发表

首先,你说的互联网大厂没必要上升到这个高度,不是叫大厂,就是正常的互联网企业都面临这种裁员潮!你可能是经常关注比较大的互联网企业,没有真正去操盘或者经营一家互联网或者电商企业。我说下我身边普普通通的互联网电商企业的年复一年的一些骚操作、

每年都会有新的热点和趋势出来,当然有市场就会有众多的互联网企业跟随浪潮伺机而动!19 年抖音红利来啦!就成立了 N 多人的抖音团队和部门。然而 20 年红利一旦逐渐消退,团队就瞬间裁员,不稳定因素突然显现! 19 年小红书 B 站火了一把,大大小小的互联网电商企业又继续跟风。在年初成立了 N 多人的内容种草团队,然后年底就裁员 99%。

到了后面发现,各种热潮都跟不上,突然意识到做好向内看,应该踏踏实实做品牌,于是成立了高 B 格的品牌策划部。21 年初创建的品牌策划,N 多人 N 高新职位组建的团队,投入了 N 多钱,发现 1 年了没有任何效果,你懂得,21 年底这个部门又消失了!

但是,我是说但是,即使一个大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小的电商企业,他们会每年砍掉自己刚刚创建的新业务部门,但是他们核心的主营业务部门却变化很小,一方面他们花了大部分的精力去拓展新的业务,没有额外的精力和财力人力去提升本就核心的业务部门,另一方面,公司创始人或者高层每年年初制定的公司甄略,永远是向上看,不向内看,导致永远是在热点红利即将消失,或者刚刚开始却自身缺乏耐心和支撑导致夭折!

总归一句话,21 年大大小小的互联网电商企业裁员,甚至大规模裁员,部门瞬间消失的情况,最终归咎于公司创始人以及高层对战略定位的不精准,记住一点:集中优势做好自己擅长的,并一直做集中向内看!唯流量论,网红达人,直播达人,短期的强心剂会让你迷失!

电商人独目:传统电商运营和新媒体运营应该如何转型?

知乎用户 红旗漫 发表

对这种轻资产企业来说,裁员是减小企业规模最好的途径也是最快的

互联网寒冬是大家的,不是他们的,当裁员的时候,他们都这样想

知乎用户 The General 发表

一、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升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和预期引导,促进了经济稳定恢复和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稳中有升。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12.7%,高于 6% 以上的预期目标,两年平均增长 5.3%。在疫苗接种加快推进、内外需求逐步恢复背景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7.9%,环比增长 1.3%,两年平均增长 5.5%。

产业发展稳中向好。从农业看,夏粮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 “三增加”。全国夏粮总产量 2916 亿斤,比上年增加 59 亿斤,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工业看,工业品市场销售和出口增势良好,主要行业生产较快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5.9%,两年平均增长 7.0%。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 78.4%,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从服务业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餐饮、住宿、文旅等服务行业相继复苏。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8%,两年平均增长 4.9%。

国内需求持续恢复。从消费看,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接触型聚集型消费逐渐复苏,居民消费需求继续增加。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 17.4%,保持恢复性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23.0%,两年平均增长 4.4%。五一、端午等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从投资看,补短板投入加大,有效投资持续扩大。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 12.6%,两年平均增长 4.4%。

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各地区各部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促进了结构优化、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制造业比重提升,服务业稳定器作用凸显。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27.9%,同比提高 1.3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55.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53.0%。

2021 年全国夏粮总产量 2916 亿斤,比上年增加 59 亿斤,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为 2021 年 6 月 7 日,在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成安镇南鱼口村,10 余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启动 “三夏” 小麦开镰大忙模式。 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 摄

需求结构趋于改善。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内需拉动作用增加,消费需求继续改善,服务消费比重上升。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80.9%,比一季度提高 4.9 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 61.7%,消费是增长的最大动力;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 52.5%,比上年全年提高 2.4 个百分点。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 2.61,同比缩小 0.07。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举措深入实施,空间格局趋于优化。上半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率均在 10% 以上,其中中部地区增长 14.7%。

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助企惠企政策发力显效,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66.9%,两年平均增长 20.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 7.11%,同比提高 1.66 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随着经济恢复和企业增收,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 21.8%,两年平均增长 4.2%。

三、物价总体水平保持稳定

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压力,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保供稳价,着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适时加强储备调节,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保证了重要民生商品和工业品有效供给,促进了市场价格总体趋稳。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 0.5%,低于 3% 左右的预期目标。CPI 涨幅较低,得益于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带动了猪肉价格明显下降。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 0.2%,其中猪肉价格下降 19.3%。CPI 涨幅较低,还得益于工业和服务供给充足,平抑了商品和服务价格。上半年,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 0.9%,服务价格上涨 0.3%;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 CPI 上涨 0.4%。

生产价格涨势减缓。今年以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传导的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持续上涨。随着保供稳价工作力度加大,生产资料供求关系趋于改善,6 月份 PPI 环比、同比涨幅分别比 5 月份回落 1.3、0.2 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环比涨幅回落 5.4 个百分点,钢材、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由涨转降。

四、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

各级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增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多措并举,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 698 万,同比增加 134 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63.5%。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 5.2%,低于 5.5% 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 6 月份降至 5.0%。农民工就业逐步改善。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规模达 18233 万人,基本恢复至 2019 年同期水平。

居民收入同步增长。随着经济恢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势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 12.0%,两年平均增长 5.2%,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 12.1%,两年平均增长 7.2%;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名义增长 9.0%,两年平均增长 8.6%。

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及时做好社会救济和临时救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提升。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同比名义增长 9.6%,人均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增长 22.8%,全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 17 年增加,均保持稳定增长。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 13.5 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 10.1 亿人。

五、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各方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成果,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清洁能源发展提速,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 2.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 0.4 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比重同比下降 0.3 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质量继续转好,人民享受到更多绿色福祉。上半年,全国 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 平均浓度为 34 微克 / 立方米,同比下降 2.9%;3641 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 类)断面比例同比上升 1.1 个百分点。

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钢铁、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清洁化改造快速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共 237 家企业约 6.5 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占全国粗钢产能约 61%。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绿色消费方式深入实行。上半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 16.9%,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均增长 2 倍左右。

六、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

各方面加快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显现。

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加强要素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活力增强。“放管服” 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成效继续显现,各类市场主体大量增加。上半年,全国日均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超过 25%。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活力有效释放。上半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 57.8%,同比提高 1.4 个百分点。

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促进了结构优化、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图为 2021 年 3 月 1 日拍摄的中信重工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铝板 125MN(兆牛)拉伸机核心部件——重达 1200 余吨的活动夹头。 新华社发 黄政伟 / 摄

科技创新展现力量。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天问一号” 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完成对接,“海牛 Ⅱ 号” 刷新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世界纪录,“华龙一号” 自主三代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新动能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产品迅速成长,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2.6%,两年平均增长 13.2%,快于规模以上工业 6.2 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 69.8%、52.6%、48.1%。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加速,新型消费蓬勃发展。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 23.7%。5G 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截至 6 月底,建成 5G 基站 96.1 万个,5G 终端用户达 3.65 亿户。

七、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面对严峻复杂的全球疫情和外部环境,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国际经贸交往空间,外贸外资基本盘进一步巩固,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进出口量增质升。进出口快速增长。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18.1 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分别增长 27.1%、28.1%、25.9%。贸易结构继续改善。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升至 59.2%,同比提高 0.6 个百分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 28.6%,市场采购出口增长 49.1%。

利用外资逆势增长。我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热土。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 6078 亿元,同比增长 28.7%。高技术产业成为引资热点。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 39.4%。外资来源地更加多元。上半年,东盟对华投资同比增长 50.7%。

对外投资有序推进。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对外投资中信息技术业、科研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 26.8%、74.2%、98.7%。合作共赢不断彰显。截至 6 月底,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 470 亿美元,向东道国缴纳税费约 60 亿美元,为当地创造 38 万个就业岗位。

共建 “一带一路” 走深走实。我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投资较快增长。上半年,我国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 27.5%,高于同期外贸整体增速 0.4 个百分点;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投资增长 8.6%,比重提升;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实际使用外资增长 49.6%。中欧班列快速发展。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量、货物发送量同比分别增长 43%、52%。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高质量推进,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如期推进。

八、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仍面临不少挑战。从国际看,全球疫情持续演变,世界经济恢复存在风险,发达经济体宽松政策外溢效应明显,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从国内看,经济恢复还不平衡,内需增长动能偏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民生保障短板尚存,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巩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基础仍需努力。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前瞻性、精准性,加强区间调控,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兜牢基层 “三保” 底线。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持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

积极挖掘内需潜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扩大绿色消费,拓展服务消费。推进 “十四五” 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增加有效投资,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我国正通过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扩大绿色消费,拓展服务消费,积极挖掘内潜力。图为 2021 年 7 月 21 日,在山东荣成海驴岛外码头,游客们登上游艇,感受海风清凉、喂食黑尾鸥,尽享夏日休闲好时光。 人民图片 李信君 / 摄

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落实好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精准纾解企业困难。深入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综合施策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落实落细各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财税政策,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继续积极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促进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加大支持普惠金融力度。

大力深化改革开放。深化 “放管服” 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促进民营经济改革发展。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外贸稳定发展。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稳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稳产丰产,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价格。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做好抗洪防汛和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知乎用户 菊花 发表

之前扩张太疯狂了,现在裁掉边缘部门也很正常。所以不能只看大厂 title,部门也很重要。

然后这是个比烂的世界,裁员惨吗?惨。其他行业呢?更惨。

知乎用户 北大青鸟武汉宏鹏​ 发表

这样的规模在我们看来只能算业务转移,扯不上寒冬或者黑天鹅事件。首先大厂的威力肯定在,某些项目的关停和裁员是他们对失败和不赚钱的项目的常规处理办法。

大厂对应届生的起薪应该不会变,甚至还可能继续涨。表面上看,就是互联网逐渐精英化、投行化。

互联网大鳄会被限制,但是在各种法律框架下,和资本的驱使下,他们的行业主体地位不会动摇,与民争利,对创业者不友好,这些特质会越来越显现。

总之,作为个人,在网络上警惕消费主义,避免娱乐泛化,至少会是一道护身符!

知乎用户 华语 Java​ 发表

1 和国家政策有关系,反垄断出台导致大公司业务线缩减,利润变低,不得不裁员。

2 互联网这块能被挖掘的基本都挖的差不多了,现在各大厂形态基本定型,不存在之前野蛮生长的现象了,自然不需要这么多员工了。

知乎用户 盲目愚痴乌贼鱼 发表

吹嘘互联网过去的,真的理解啥叫信息革命吗?现在制造个设备,都是电脑仿真,直接把图纸转换为数控机床的程序。传统制造业,早就充斥着编程了。你不学编程,你就只能去做把工件放到机床的简单劳动。

知乎用户 私域流量管理工具​ 发表

私域流量管理工具:公司员工多个微信号该如何管理?

知乎用户 小壹谈社保 发表

近段时间短短两三个月,有很多互联网大厂公司在裁员。

爱奇艺裁员 20% 到 40%;
快手裁员 30%,快手游戏甚至一度只留 6 个人;
字节跳动撤销 “人才发展中心”;
蘑菇街整体裁员 30%,其中技术部裁员近 70%;
百度 MEG(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组)被曝放了大招,游戏部门疑似全局覆没……

这些大厂到底怎么了?下面会仔细分析。

总之,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1、很多大公司都准备裁员,而且是 30% 到 40% 的裁;

2、涉及很多领域,互联网、医药、教培、电商…… 或者会有自己的领域;

3、未来 5 年,这样的事情会反复发生,如何为之做好准备?

为什么会裁员?

小壹总结为两个原因:

流量到顶和 35 岁危机。

首先是流量到顶。

现在中国的网民已经有了 12 亿,基本到头了。农村老大爷都学会了上网。所有互联网公司的流量能力已经接近峰值,没有增长空间。

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公司的战略,会从疯狂烧钱增长,到精细化运营,保留实力过冬。对于互联网这种人力成本大户,最好的方式自然是降低人员成本。

薪水再高,总比收购或者自己重头做好吧,时间才最金贵。高出来的部分,其实是交学费。

过去流量丰富时代,大家的逻辑都是——尽快高薪挖人。3 个月之内,榨取这个人所有的知识,然后迅速换上自己的年轻员工,并重复这个过程。

这个是一个比赛学习的过程——如果空降兵学习得快,就能够快速

在这个背景下,组织要先优化哪一群人呢?

高龄高薪已经成为高危人群。

这个年龄的人在大厂里拿着 50-60 万的高薪,上有老下有小,精力不足。为了鼓励生育,上海还把生育假从 30 天延长到 60 天,也就是说,会有 158 天的假期。

从组织角度看,如果要拼精细化运营,无需快速复制,的确不如 20 多岁,天天拼杀,而且没有牵挂的年轻人有冲劲儿。

这又导致了高薪时代终结后,对于高薪高龄人群的裁员。

所以,流量见顶,精细化运营,共同造成了这次裁员大潮。

以上文章整理自搜狐文章 作者:古典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

如果还有相关的问题 欢迎私信咨询~

知乎用户 就不告诉你我是谁 发表

这个回答下没 1 个答到点子上的,一众学计算机的互联网蒜法码农对现代货币金融体系不了解

我什么不说了,一图胜千言,我认识的聪明的学 STEM 理工科的学妹学弟,去风险资本投资基金 Venture Capital 的去 Venture Capital,去对冲基金 Hedge Fund 的去 Hedge Fund,去 HFT Prop Shop 的去 HFT Prop Shop,去投行 global market 做 ETrading/pricing/risk 的去投行做 ETrading/pricing/risk,就是不去互联网公司做蒜法码农,为啥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蟹妖,是因为互联网寒冬

刚走出地铁口,我就看见公司大楼变成了一座冰窟。是冰川时代来了吗?可是看到旁边的银行总部大厦、地产公司大厦却都是好好的。

问维持秩序的警察,警察说是因为互联网寒冬,我们公司恰好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所以被冻成了冰窟,旁边的公司因为不是互联网公司,所以就没问题。

听了警察同志的话,我又朝远处看了看,发现还有好几栋大厦变成了冰窟,包括阿 × 巴、× 讯的地区总部。

“可是,这幢大厦有 45 层楼,我们公司只占了 43~45 这三层,” 我问警察同志,“其他 42 层楼被别的公司租走了,他们也不可能全是互联网公司吧?把整座楼冰封了是不是有点牵连太广?”

“都是 9 年义务教育读出来的,为什么就你有独立思考能力?” 警察同志不满地瞪了我一眼,开始向上级汇报新情况。

这时围观群众开始惊呼:“快看!42 楼的冰层在融化!”

我顺眼望去,42 楼的冰层正在解封,开始还慢慢化作水流下来,最后突然像暴雨一般泼了下来,离得近的不少人被淋成了落汤鸡。

42 楼我知道,是一家律师事务所,43 楼厕所没坑位时我就爱去他们楼层拉屎。

以 42 层解封为开端,不一会儿 40 楼、39 楼、36 楼等纷纷解封,几个领导模样的人在楼下疯狂拉人头:“公司解封了!快去上班!别想偷懒!”

“歹势!” 我听到旁边一个穿西装提公文包的暴躁老哥说,“凭什么只有互联网寒冬?我们地产行业今年也很惨好不好?”

“你是在旁边那栋地产大厦上班吗?” 我问。

“是啊,怎么了?”

“你们公司占了几层楼?”

“哪有几层楼?小公司,也就占了半层。”

“那另外半层是互联网公司吗?”

“是是是!” 暴躁老哥忽然兴奋起来,“他们公司的名字里有网络科技几个字。”

“冰封不是一整幢楼一整幢楼封的,而是按楼层封的,只有有互联网公司的那一层楼才会陷入寒冬。” 我解释道,话音刚落,地产大厦的部分楼层开始结冰,一些提前上班的员工尖叫着跑出来,身上湿透了。

“活该!叫你们这么早来!叫你们内卷!” 暴躁老哥兴奋地一把抓下领带,转身走回地铁站。“回家了!那个兄弟,谢谢啦,改天请你喝奶茶!”

“好啊,我的电话是 1888040……”

号码还没说完,老哥已经跑得人影都不见了,看来他并不是真想请我喝奶茶。

这时我看到了我们公司的领导,他身边已经围了几个同事,我连忙跑过去请示:“领导,这怎么办?上不了班啊!”

领导叹了口气:“说实话,我是想让你们休息的,我自己也想休息,但是眼看我们就要完不成这个季度的任务了,大家都要遭殃。”

“队长。就是他。” 刚才夸我有文化的警察同志带着一位看起来职位更高的警察同志过来。

“他说了大楼里一些公司不是互联网公司,这些楼层才开始解封。”

队长眯着眼睛打量我:“这位小同志,你跟这起…… 呃,这起寒冬事件有没有关系?”

“当然没关系!” 我连连摆手,“这明显是超自然现象!”

“虽然我不愿意相信,但是万一,有什么超能力之类的。”

“绝对没有!” 我斩钉截铁道,“我要真有超能力,怎么可能在这破公司破领导手下干活!”

糟糕,一不小心说出了真心话。我偷偷瞥了领导一眼,领导气得脸色比冰窟还要惨白。

“那先这样,我们先登记一下信息。” 警察同志记录了我的名字、单位和电话就离开了,“后面有情况再联系你。”

“行啊,你小子有本事,不想干了是吧?” 领导阴沉着个脸。

“不是不是,我那不是为了摆脱嫌疑吗?” 我陪着笑说,“要是警察真把我抓进去了,还怎么完成这个季度的任务?”

“现在都寒冬了,办公室都进不去,那你说说要怎么完成任务?”

“领导您别急,我觉得这个事还有转机。从目前的情报来看,陷入寒冬的只有互联网企业。”

“对啊。我们公司不是互联网企业吗?”

“您可以再仔细想想,我们公司真的一定是互联网企业吗?”我特意加重了 “一定” 两个字。“可不可以是别的?”

“别的?别的什么?” 领导一脸懵逼。

我暗暗叹了口气,前面说他是破领导已经是轻的了,真的是只能根据上级指示按部就班,一点思考能力都没有。

“咱们公司是做电子商务的吧?卖化妆品、护肤品这些。”

“对啊,电子商务不是互联网吗?

“咱公司是不是还有个线下店?”

“有啊!线下体验店。”

“妙就妙在这个线下店。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只是咱的一个销售渠道。”

“啥意思?”

这头猪是怎么当上领导的?我又叹了口气。

“那说明互联网只是咱的一个渠道,销售渠道,就跟线下店一样,线下门店也是咱的一个销售渠道,所以咱本质上是个零售公司。”

“零售…… 公司?”

“所以互联网寒冬碍不着咱们!”

话音刚落,就听见同事大喊:“快看!43 楼以上的冰层也开始融化了!”

“哈哈!我们没有互联网寒冬了!” 领导开心地招呼同事们上楼,“你真他娘的是个天才!”

“走!上班去!”

知乎用户 文希 发表

为卷而生!

作为大厂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于互联网大厂裁员是深有感触的。

内卷不息,奋斗不止!

你以为你是打工挣钱,实际上慢慢的变成,你自己打工花自己的钱,替 Boss 挣钱!

KPI 是神马?

数据的推集,永远前进的 KPI,你以为下个月会轻松点,结果下个月更难。吃奶的劲儿,吃了一次又一次,奶早就被吸干了!

内卷本身,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着故意为之的!

你以为的内卷,实际是上层制定的!

互联网大厂的本质结构就是!

一群清华北大的领导着一群 985 的,顾着一群 211 的,带着一群三本大专的,指挥着一群社招的人做事!

从工作的本质上看,中国的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在企业员工的待遇上都做的垃圾,没有一个老板的愿景是:让员工快乐工作,轻松赚钱的,没有一个老板的,会努力的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的!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大聪明说:资本就是为了盈利的,资本什么什么的。他忘记了他自己也是被资本剥削的人!

比如上海某夕夕公司,北京某 J 公司,市场人都是夜壶,用的时候拿着,不用的时候…….

![](data:image/svg+xml;utf8,)

作为一个 Android 的开发者,我个人觉得中国的互联网本质没有任何高科技,重复造轮子而已,底层的不会变,直接搬运 Github 上面的包就行了,顶多就是功能添加一些。

只是在应用上更风丰富的而已,但是这也是国内的法律滞后的因素他们才能那么疯狂,某度、某淘或者某多在国外早就被告破产了!

内卷…….. 真的是 TND 无语!

知乎用户 阿暮 发表

大疫之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大,消费及投资预期降低,企业剥离部分业务板块,裁撤一些部门及岗位。这是如今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面。

哪些企业更可能裁员?一类是小企业。五十人以内的小企业,技术、业务及运营的核心基本都是老板,员工独立拓展业务的能力有限。当市场规模下降,这类小企业容易减员,恢复到老板单打独斗的局面。如果老板个人无力支撑,这家企业就关闭了。另一类是近些年大规模扩张的大型企业,如房地产、互联网等。

知乎用户 岑夫子​ 发表

先补充一下问题描述:大规模裁员统计。

以上数据其实也是在回答问题,从当前的回答中,我发现很多人认为年年大厂都在这样裁员,其实 21 年确实不太一样,不信你看这些数据。

那么为什么今年会出现大规模裁员呢?从当前社会的环境简单分析下:

消费决定生产动机,需求旺盛是人才供给侧的利好。

1. 部分社会问题不利于消费

人口老年化、人口出生率创新低,这些问题今年被凸显,很显然这些不利于消费,也不利于我们向消费型社会转型;

疫情防控,很多大型线下活动取消,降低了对消费者的刺激;

消费主力,年轻人被房子榨干,消费能力和潜力下降。

2. 市场规范化短期不利于生产(长期有利)

反垄断短期内会打压了企业竞争的积极性,短期不利于生产投入,行业巨头也会进行相应的业务收缩;

税务合规已经成了热点话题,短期内加重了企业负担;

互联网企业今年的主题必然也不能少了信息安全整改,上至腾讯、下至中小企业,加重业务成本,降低了产出收益,甚至部分灰产已经倒下了。

3. 潜在客户变少,增量放缓,不利于消费

拼多多、抖快已经下沉至了农村市场,互联网的增量见顶,处处皆是红海。

4. 其他

实体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看不见的手加强了调节,如限电等

碳中和加重企业负担,生产成本增加

等等,想到再补充。

知乎用户 老聂谈品牌 发表

每年都会有类似新闻,但这一次是真的有点不一样。

如果说前几年是大厂主动瘦身,今年更像是互联网发展被强监管和收口后,对未来业绩发展的一个相对悲观预期动作。不想贩卖焦虑,但时代的一粒灰, 落在个人头上, 就是一座山。

还是努力加强自身,去面对更不确定的职业生涯吧。

知乎用户 May Li​ 发表

其实,如果你稍微细心一些,会发现,互联网公司,每年都会裁员,尤其是年底的时候;

因为多数互联网大厂,每年在年底的时候,会进行人才盘点,以及末位淘汰;

**只不过,今年裁员涉及的业务线和规模更多更大一些而已,**原因包括:

1)疫情仍在延续,国际整体的经济大环境不好;

2)中美等各国关系,以及相应的上市法规等,因各种原因,发生了变化;

3)互联网 C 端的用户增量见顶,能开发地,都开发地差不多了,下一个阶段要去做的事情是存量运营;

**4)**国家加强了对资本驱动的互联网业务的管控,未来大厂将很难单纯依靠资本投资,进行横向业务扩张,各家需要缩减规模,更专注于自身有优势的垂直类业务;

5)国家发布了数据安全法,加强了对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以及不良竞争的管控;

6)在线教育、游戏,等涉及到民生(老龄化、三胎政策、共同富裕等)的行业,受到致命性或断崖性打击。

不过,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是好的变化,会逼迫互联网公司向着更精细化地运营和管理方向前进,比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元宇宙、高科技、新能源、专精特新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要从 “量“往” 质”上去提升。

腾讯、美团、阿里、今日头条,这些公司我目前都在合作,从高端人才的招聘方向上看,也是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在往跨境业务、新能源、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其他高科技领域转型。

May Li

去咨询

知乎用户 华仔创业 发表

一、今天的大厂,已经庞大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当行业突然转向,重锤接连落下的时候,不发生大规模裁员,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记得两年多前,那时候还没发生疫情,在全球到处跑还是生活的标配。转眼间,世界变了。没有 10 万人,都不好意思被称作大厂了。阿里、腾讯、字节、美团,各家大厂都在疯狂招人。办公室肉眼可见地不够用了,电梯越来越难挤了,食堂的队伍也越排越长。活动区没有了,茶水间取消了,会议室里也坐满了人。工位一次一次调整,变得越来越密集。灯火通明下一排排拥挤的长条桌,像极了 Foxconn 工厂里面流水线上的样子。

与此同时的是,开会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天不是在沟通,就是在沟通的路上。越来越多没有用的需求被创造出来,一个又一个拍脑袋的项目无疾而终。一个小小的需求,会冒出三四个团队来抢。

市场空间很快就见顶了。没有突破性的技术,没有新的国民级产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内部挖掘需求,搭建各式各样的 “内部提效” 系统。各种中台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每个人都很忙,每个人都加班到老晚,996,007,好像越来越严重了。

再也没有人提起,马云当年曾说过,“阿里做到 102 岁,也不应该超过 5 万员工。” 再也没有人提起,马化腾曾致信全员,“提醒克服大企业病、重塑小公司精神。”

大家的信条是,人才超配。就是竭尽所能,用特别高的要求和特别严格的标准,尽可能笼络到更多的人。每个人都变成了招聘官,疯狂在拉勾、Boss 直聘等各个平台上寻找简历。我记得最疯狂的一年,经我手上做过二 / 三面的,就有 2000 多人。

人才超配本身是有好处的。最大的好处是,在业务快速发展,快速变化的时候,能够迅速从内部的人才库中拉出一支好用的队伍来。这支队伍熟悉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办公风格,熟悉内部的各种平台和支撑环境,面对快速变化的新业务,可以立刻上手。简单开一个 kickoff 会议,大家就开干了。
人才超配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在业务发展放缓的时候,大量的人才被浪费掉了。一个几天才会打开一次的内部工具开发岗上,放着海归硕士,放着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另一个问题是,为了给大家找活干,好端端的产品被拆得七零八碎,从管理到一线,人为增加了很多环节。这样在业务发生变化的时候,反倒特别的难以调头,常常需要协调好几个部门才能梳理出一条链路。

进入 2021 年了,各大企业的扩张仍然在继续,甚至一步步失去控制了。就像一个个吹到极致的大气球,只要一根针,爆掉是迟早的事情。

更严重的是,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整个行业就开始惨烈的厮杀。没有人有耐心去做出什么现象级产品,去创造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大厂开始不断侵入对方的领地,在存量市场里厮杀。

红了眼的厮杀中,大家的吃相越来越难看,底线被越拉越低了。直到有人触犯了天条,于是监管重锤轰然落下。

大家看到的是内卷,看不到的是人才的浪费,是越来越多人被裹挟到错误的位置上,去做那些市场上并不需要的东西。裁员并不是件坏事,对企业来说,是为过去的错误买单,是纠正错误后,轻装上阵。对个人来说,是及时止损,从无尽的内耗中解脱出来,去市场上寻找更需要的位置。

假如你是投资人,当裁员潮结束,利空出清后,那些真正有核心技术的公司,那些能寻找到新的增长点的公司,往往蕴含着不错的机会。

假如你是从业者,从那些错误的、不赚钱的业务里及时抽身,未必是件坏事。时间不是金钱,不是那些可以失而复得的东西,而是你有限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需要学习、需要充电、需要照顾家庭和生活,需要多经历、多踩坑、去努力寻找那些更有价值的地方。

二、我们应该找到一个适合的副业赚钱项目,这样才不会太被动。 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90% 的人群赚钱的第一步就是死在了定位上,每天陆陆续续有人让我推荐项目,但是最后能不能做成真的很难说,有时候不是你的执行力不行,而是你的竞争对手太强了,或者你选择的平台错了,比如你擅长写作,偏偏选了热血上头的短视频平台,1~3 秒就必须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你口才不错,偏偏选了一个长文字平台,每天压榨脑袋也写不出逻辑通顺的一篇文章。

我一直强调说坚持是对的,但是错误的坚持是雪上加霜,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这时候有人会问我应该如何定位呢?我也不想每天不断寻找赚钱项目,很简单,听好了,一你的朋友同事一直夸你什么方面?二,你的朋友同事经常找你帮忙什么事情。三你在一年内做了什么事情最有成就感,你平时最值得自豪,愿意分享什么事情?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出来,然后组成交集圈,中间交集的就是你的定位,如果没有交集,请以第二个问题答案为准。

现在有哪些副业可以做?欢迎大家评论

知乎用户 程序员一条​​ 发表

哈喽,大家好,我是一条。

最近经常能看到有人说互联网寒冬,很多巨头都在开源节流、去肥增瘦:蘑菇街裁员 30%、头条优化商业化部门和在线教育部门、百度优化游戏部门、最近快手又取消免费三餐,搞得人心惶惶,我的年终奖还能发吗?我会不会过完年就失业呀?我春招还能找到工作吗?等等问题。

那在我看来呢,先说结论再分析:确实是个小寒冬,但是不会凉,更不会冻死人,稍微多穿点就过去了。

为什么会寒冬

1. 水快满了

近几年互联网行业可谓风生水起,最赚钱的除了金融就是互联网,但是搞金融你得先有钱,农村孩子去海外深造搞金融,不太现实。而互联网行业呢,IT 农民工,门槛低,上限还高。我毕业那会学完 SSM 就能在一线找个月薪过万的工作,是真 TM 香。

但是不有这么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C 端互联网的红利已经要见顶了,抖音、微信、滴滴、淘宝已经席卷到四五线城市,对于 C 端来说,没有几倍的用户增长那就是赔钱。

这也是各大厂调整战略的原因,比如字节,现在对飞书给予很大的重视,一开始只是自用,现在面向 B 端,面向个人。阿里则是大力发展阿里云,助力企业上云。

有没有发现共同点,C 端不行我搞 B 端啊!

SAAS,云计算,低代码…… 这不是都是在做 B 端吗?

所以困难也是机遇,寒冬的第一片雪花,还没落地就化了,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很多头部大佬的嗅觉已经足够敏锐,后面的跟着走就完了。

2. 胳膊拧不过大腿

C 端用户量见顶,那银子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大佬们光顾着赚钱却忘了企业是要服务于社会的,有些甚至还获取用户信息,搞大数据杀熟等与民争利的行为,吃相不免有些难看。

民众没办法,政府肯定是要出面的,反垄断,取消超前点播,某盘提速等等。

作为巨头,应该瞄准硬科技,助力国家发展,提升国际地位,这点我觉得阿里做的还是可以的,开源了太多技术组件,云计算技术。

总之,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也不该和大腿拧,有一份热,发一分光。看一看星辰大海,不要只顾着埋头数钱。

这第二片雪花,落地了,但不冷。

3. 自己的永远是自己的

提到华为,人们不免想到爱国。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和数据已经延展到对中概股的打压和限制。

我们用的好多技术都是国外开源的,从上层的语言,到底层的操作系统,芯片。这就像一直悬在头上的一颗炸弹,可能一觉醒来,什么都没了。

只有自己的,才永远是自己的,这里不得不提到阿里平头哥,当初阿里创办平头哥的原因,就是想要为国内的芯片行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平头哥才成立短短几年时间就一次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惊喜。这让许多人国内网友看到了阿里的平头哥不是摆设,是中国芯片行业复兴的希望。

这第三片雪花,看似轻飘飘,实则蕴含巨大的寒气,想要彻底融化它,任重而道远。

综上,互联网确实有点小冷,那说点实际的:我还要不要加入互联网,已经在互联网的,是不是要想办法跑路了?

![](data:image/svg+xml;utf8,)

春天还会远吗

基于上面,对一部分人而言肯定是会有影响的,裁员无法避免,但是从大部分人去看,并不是一片黑暗。

1. 打工人们

先说打工人,就拿蘑菇街裁员这件事看,其实并不是坏事,我在脉脉关注很多关于这件事的帖子,好多人都是拿着N+1离开, 马上就有阿里,蚂蚁,网易的 HR 来抢着要人。

所以无论哪一行靠的都是硬实力,不要说大环境不好,年龄大。踏踏实实的打工,认认真真的搞技术。裁员对你来说也许就是从楼上搬到楼下。

可能大家都有听说过元宇宙,确实他是个唬人噱头,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其说明新的技术和生态正在孕育和成长中,前几年区块链,AR\VR,听起来都像天方夜谭,这几年不也慢慢孵化了吗,互联网的想象力比任何人都要强。

而我们要做的,跟上,跟上,还 TMD 是跟上

2. 应届生们

应届生,包括还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我觉得你们都不需要管什么寒冬不寒冬,你们是企业乃至国家的希望。

拿快手取消免费三餐来说,能加班的年轻人依然可以用能量卷免费吃饭

企业永远是需要你们的,你们只需要敢拼,敢闯,敢干。

中国互联网的将来一定是光明的,新的科技革命一旦孕育完成,对消费互联网也是革命性的冲击和重塑。

你们只需要学好技术,打好基础。

3. 创业者们

上面提到第二片雪花,其实对创业者是有利好的,前些年巨头们跑马圈地、野蛮生长,小企业只要露一点苗头就是被收购,我见过很多大佬自己创业失败又回来上班的。

但随着国家的政策打压垄断,鼓励中小公司寻求市场突破,巨头们也在积极转变。

国家更希望看到富有创新力和活力的企业,所以如果你有想法,有能力且能够承担试错的成本,那创业也是一条可行的路。

虽然我本人不支持创业,但也需要客观的分析。

未来可期

总的来说,今天的互联网给我的感觉依然是潜力无限,未来可期。任何时候需要的都是有能力的人,所以与其在这感慨寒冬,不如去发光发热!

最后,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

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呀!

也给

@程序员一条

点个关注!

知乎用户 是我的猪啊 发表

某小厂社畜,每到年底,各个公司都会打出组织架构调整的旗号,说的更明白些,一是砍掉不挣钱不看好的业务;二是核算利润,当发现招多的人并没有带来实际利润的提升,开人,就是必然选择。

就国家整个大环境而言,明年的经济形势可能会更不好,因为明年吃的是 2020 年的财政资金,2020 年,我们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忙着抗疫,复工复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网这么多年的玩法就是烧钱,用低于成本的掠夺性定价来抢夺市场份额,期望熬死其他对手,可以单独垄断渠道,然后就可以躺下来收地租了。

就是当代的虚拟化地主。

但凡有点象样的反垄断法,这玩法从一开始就该被打死。

烧这么钱,也不是自己的钱,软银、红衫;外国大轮船一船船的银元流水一样的往网络公司里泼。

当然,洋大人大概是来做慈善的。毕竟滴滴上市的时候,都融资到了 G 轮还是 H 轮了。。。

现在滴滴黄了,海外融资这渠道大概也不畅了,剩下的渠道大概也没多少还没垄断的了。

知乎用户 代码界的小白 发表

我是代码界的小白,关于 21 年为什么互联网大厂出现大规模的裁员情况?

对于还未踏入职场的我来说,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内心慌的一批。记得三年前考研的时候,那个时候人就慢慢的多了起来,选择计算机考研,谁知道即将毕业的我们又遇到了 “互联网的寒冬”,最近脉脉上很多公司都在传裁员的事。

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讲的就是 “互联网的寒冬季,依然很多人加入这个行列中来”。

确实是这样的,互联网行业从今年的秋招来看,确实卷的一批,尤其是开发岗位,反而前几年不太火爆的 IC、芯片和硬件今年很稀缺或者说很好找工作,而且薪资也都不低。

其实也是蛮正常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近几年很多人转码 CS,每年毕业的人又越来越多,技术更新迭代太快,如果不一直学习,很容易就落伍了。

所谓的裁员,裁的事所谓的 35 岁危机人群?具体不清楚。

当然也有个别公司因为一些业务的问题裁员,这就不多说了,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尤其重要!

未来等我工作了数年,一样会面临一样的问题,我觉得自己要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心态,当那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那就笑着面对这一切吧。

引用圆哥的一句话 “你已经相比很多人挣的比较多了,如果真的把我辞了,自己怎么叫也没有用。我可以选择去干点别的事,有很多其他 ** 更好玩的事去做!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作为未入职的我,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我的看法,总结:活到老学到老,真的那一天到来了,坦然面对这一切!

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一起卷 Java 开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听马克思一句话,胜读十年书

知乎用户 理想三和 发表

互联网是服务业,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是各个大厂下场抢传统服务业饭碗 + 资本吹泡泡

现在传统服务业都不行了,这市场抢了也没肉吃,非核心的原来用来吹泡泡拉投资的部门吹不下去泡泡了当然砍掉

知乎用户 王 sir 说大数据​ 发表

公司不好过,没有什么利润的部门就有可能被裁员,越是挣钱的部门比例裁员越少。

那些靠着其他部门养活的部门,难过的很,领导也在变着法让你主动辞职,领导的压力也很大,愁的不行。

寒冬,来的是那么突然,就像前两天的大雪一样,冷的很。

不过天气已经放晴,心情却还是很深重,不知啥时候能拨开乌云见天日。

知乎用户 工一淾​ 发表

所有的行业都无法逃过行业生命发展周期的轮回,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21 年互联网大厂出现大规模裁员,只能证明互联网这个行业已经度过成长期,进入成熟期了。成熟期的特征为:市场增长率不高,需求增长率不高,技术上已经成熟,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非常清楚和稳定,买方市场形成,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更为困难,行业进入壁垒很高。

从 2015 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而百度从却从 BAT 三巨头中逐渐落伍,已经在预示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了。当京东、美团、头条、滴滴、拼多多的兴起,借助智能手机,基本上把中国的流量一扫而空。行业进入成熟期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能很多人误以为现在已经是衰退期了,个人认为衰退还远着了,可能上述的几家巨头倒下了,才会有这个征兆。

巨头可能会衰退,互联网还是会长期存在的,可能会换个形式。

知乎用户 苗显 发表

首先说下这个问题现象,确实 21 年出现了大规模的裁员现象,已知的裁员公司:腾讯 pcg、头条(新闻上说的是教育、ohayoo、游戏、及 hr 部分,实际比这个要严重很多,基本各个部门都有裁员指标,内部优化没有赔偿)、快手集中在商业化 + 一些创新部门、阿里(网传,我没证实)、百度、小米、蘑菇街等,这些都是市场上的反馈,还有更多的已经裁员的公司,并没有爆出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规模的裁员呢?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简单的分析一下:

外因

原因一:国家的监管加强,整个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逐步结束,行业往正规轨道方向发展,为了平衡各行业利润,振兴实体行业,各行各业应该更公平,互联网快要结束一行独大的时代了;

原因二:20 年初至今的疫情,对整体经济是打击性的,互联网核心盈利三大手段:电商、广告和游戏,除了游戏业务以外,电商以及广告背后的衣食父母主要都是实体行业,疫情期间,整体实体行业压力更大,大家整体都会控制营销费用,特别是广告行业,被打击很大;

原因三:教育的双减、游戏的政策等等,互联网的行业宽度有受限制,很多大厂之前在这些方向的布局突然没有了方向,相应的从业人员都会受到影响;

内因:

原因一:互联网早期的政策,通过快速进入市场抢占流量盘子,让很多公司获利 + 成功,而国内发展了 20 年 + 的互联网在细分领域越来越完善,整体市场呈现红海态势,整体用户增长已经很缓慢了,而受到剧烈竞争的影响,整体用户获取成本越来越高;

原因二:公司无序扩张,前些年激增的人力,导致大量的用人成本;也是受发展惯性影响,互联网招人一般是自下而上的,也就是主管一级部门确定用人计划,然后逐层上报,最终确定全年用人成本,而很多公司并不盈利,在人力的控制上也没有很好的约束,所以导致人员臃肿,用人成本激增;

整体总结一下,行业利润更低,用人成本很高,入不孵出,所以在行业发展减缓的情况下,公司为了活下去,只能去慢慢优化以前无需扩张的臃肿人员,裁员看起来就是一件不太可避免的事情;


谈谈以后,互联网貌似真的到了寒冬了,那这个行业还值不值得进来,**我个人觉得依然是一个值得进的行业,**因为现有的业务仍然需要运行,仍然需要人力去进行迭代,只是以后这个行业的人需要更加的脚踏实地,更加卖力的产出,否则很容易被行业淘汰;

知乎用户 Eastwood​ 发表

其他岗位疯狂裁和我们开发算法岗有什么关系呢?

知乎用户 王宇翠 职业规划​ 发表

一、 先聊一聊 2021 年不可不说的整体行业背景。

1. 流量见顶。

显而易见的流量见顶,尤其是消费端的流量。

2. 国家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

2021 年,国家相继颁发了《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加大对于互联网领域的监管力度,其中,处罚阿里 182.28 亿、美团 34.42 亿。资本无序扩张,一味的烧钱模式,即将成为发展过去时,未来规范与发展并重。

3. 我国经济放缓。

每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2021 年会议消息稿中出现了 25 个 “稳” 字。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预期转弱的压力,这主要指对明年增长态势保持不乐观的判断

二、这个大背景下,公司层面,开源节流都要搞。

1. 开源主要体现在搞创新型业务,搞增长。

一年的过程中,投入人力财力去做业务探索及增长,寻找新的增长极,比如业务出海,创新业务孵化,开拓新业务线等等。在上述所说的行业背景下,开源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在年底的时候,对于一些没有很好收入或者数据表现的业务,就会进行节流裁剪。

2. 节流普遍意义上有两种,降薪或者裁员。

如果降薪,企业往往面临的情况是, 因为降薪,导致优秀人才流失 ,从而发展困难的业务进一步下滑,进而业务越来越差,开启一系列恶性循环,并且企业在人才选择上失去主动权。

所以,往往企业采用裁员的方式进行节流,企业占据裁员人选的选择主动权,快刀斩乱麻,壮士断臂保存实力。

3. 这里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哪些人容易被裁员?

风险最高的人选,主要有三类:1. 非核心业务人员,如创新型业务线人员、衰退型业务线人员,纯成本中心人员;2. 年纪大且创造价值没有匹配增加的人员;3. 试用期人员。

三、个体层面,我们打工人要做些什么

越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越是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个人在选择工作过程中,越要清醒。

个人的职业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公司,盲目的找工作,被动依赖公司给自己规划发展方向,很容易会被别人和环境内卷。想好自己想要过、适合过什么样的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结合个人特质和资源禀赋做职业选择越来越有价值。

在选择一个公司的时候,要好好梳理,在当前这个生涯阶段,我想要在这份 / 下份工作中收获什么,积累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路和目标去择业发展,逐渐夯实自己的核心护城河。

同时,未来个人与公司的关系也会由依附关系逐渐发展为独立且合作的关系。

写到这里,想起欧洲管理大师查尔斯 • 汉迪在《大象与跳蚤》中的一段文字,他将大型企业比喻为大象,将独立且目标清晰的个人及小团队比喻为跳蚤。大象减肥的世界,真正目标清晰的跳蚤才是赢家。

知乎用户 源码不解风情 发表

我说句题外话,从我上本科以来,16 年 17 年….21 年,每年都看到这类问题

知乎用户 叶洲​​ 发表

福报给得太多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知乎用户 twotwobaby 发表

刚聚完餐,其中一个大厂朋友在各个朋友各个问题的追问下,不太好意思地说自己被裁了。

为什么被裁?根本没有这么多业务,朋友说他都摸鱼半年了,被裁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他们公司,裁员计划早在大半年前就开启,轮到他已经是第 3 批裁员了。So so~

那大厂总是需要人的,谁能留下谁又要走,这无非就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看回我那朋友,几个月没见,胖了 10 多斤,问起今后的打算,竟打着 “钱多事少离家近” 的心思,我顿时语塞。。。并不是说选择互联网行业就要摇旗呐喊 996、007,而是从自身出发,不断充电,不断突破,毕竟活到老学到老不是吗?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努力或不努力,拼搏或不拼搏,看个人所需。

说回互联网大厂大规模裁员,来来去去都是那些个缘由,当然主要原因是发现钱没用在对的地方 / 对的人,主营业务增长慢等,然后就有了缩减企业福利、减少人员编制、斩掉不产出的项目这些措施。当市场红利消退,大规模地烧钱烧人显然不是正路,故抓紧大刀阔斧、挥刀而下。

不管怎么着吧,希望我们在每一家企业打工的时候都努力积累可迁移能力、资源,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永远不要丢失好奇心,共勉!

知乎用户 路瑶学姐 发表

不过是繁荣过后的衰败

还记得上个世纪的 “下岗潮” 吗?

大批量的工人下岗,是因为他们做的不好,还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

当然互联网大厂大规模裁员和这个本质不同

下岗的工人是因为国企负债累累,社会主义下虽然大家生活相当幸福,但是实际效率始终欠缺

而互联网大厂则是因为,再没有很大的市场去消化所产生的产能了……

我们现在打车用滴滴

吃饭用美团 / 饿了么

买菜现在也可以用各大商超的 app 自提

互联网几乎无孔不入,除了技术上无法突破自身的肉体物质枷锁

基本上我们已经实现了科幻小说里面的桥段了

那么作为一切的缔造者,在最开始的产业初创与即将繁荣期,再到繁荣期

这时候对于程序员的需要是海量的,而相应的配套人员也是海量的需要

但是当繁荣过去之后,衰败期的到来

市场的劣根性就出现了

头部的一些程序员依然可以享受好的福利待遇

次头部 - 头部 - 中部 - 下部这些不那么优秀的只有被淘汰

资本有多大方也就会有多小气

只能说是早就能预见到的吧~

程序员其实也是相当于 “技术工人” 类型的

一旦没有人需要程序也就只能被迫去做一些 “蓝领” 工作

什么时候会再度辉煌?

那要看我们的市场什么时候扩张或者说我们的市场消化完产能再说吧~

知乎用户 haichuan​ 发表

国内消费级互联网流量见顶,未来一段时间互联网企业的增长点要不来自出海新增的用户,要不就是做产业互联网,助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为什么现在各家纷纷选择出海和做企业服务?产业互联网 (企业服务) 利润低,投入时间长;出海面临着文化差异和地缘政治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不过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政策监管和裁员,短期来看,对行业来说是阵痛,不过如果能够在出海和产业互联网上走出一条新路来,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世界 500 强企业不少都是来自 ICT 行业的,美国的顶底科技公司有半数都是来自 ICT 行业,在中国对美国的赶超中,超越美国的科技巨头的必将是来自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可能不是今天炙手可热的 BAT,但是必将来自这个行业。

知乎用户 腾先生说​ 发表

裁员,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年年都会出现。

只是,21 年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裁员情况,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形:

1、互联网公司节约成本

如公司业务提高为商业化为核心目标时,就把花钱多、商业化能力差的业务部门进行裁员,以便节约人力成本,预算收缩。

2、互联网公司主要业务调整

如公司根据新业务的新需求,解雇尚未适应新新技术和新兴商业环境的员工,引入新技能的年轻人。

3、政策大环境发生变化

如互联网网络安全法、金融风险管控等加强监管下,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公司才会走得更远。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平常心看待每一次的互联网公司裁员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中概股让铁拳自己锤死了,和互联网企业本身没关系。以墙为界国内互联网企业可以勉强看做是山寨互联网世界,现在 flaag 都没有这种寒冬过来,单纯的发展来看国内互联网企业根本不到这一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完全依靠线上流量的增量发展在 17 年以后就已经下行,要不是 5g 推动的视频消费增长带来的消耗时长增长,这一波下行会更猛烈的到来

2】大厂像八抓鱼一样四处出击,无论是竞对还是新的领域,教育 / 游戏 / 地产 / 电商 / 本地生活服务 / 打车 / 金融等等,你见过一个欧美企业是这样的么?包括 fanng,他们傻么?这本就是一场从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尝试,但是每个创始人内心都有一种不甘作祟。比如:滴滴,一个流量属性与社区电商这么远的公司还要 all in 卖菜,基本的商业常识都不顾了,jane / 仕璟 也看不明白么

所以我们看到各大厂人满为患,本来是轻资产的商业模式,活生生的变成了血汗工厂,本来已经增长放缓,主营业务都面临裁员的企业,最后的调整只能是更加激烈。

这个行业整体裁员 30% 是个大概率事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整个互联网的下杀是很清晰的。

华尔街不是傻子,他们肯定知道,很多事情不是说变就能变的,他们肯定知道有些逻辑是真的变了。哪怕是芒格抄底,也只是用了几千万美金而已,更何况还有那么多西方投资大神没有抄底。

易方达中概互联 50ETF(513050) 基金净值_估值_行情走势 - 天天基金网

阿里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 / 环比均负增长,华为 2021 营收负增长 28.9%

作为穷人家出身的互联网老狗,我宁愿自己保持悲观,越是没钱的时候,越要积累本金,保持谨慎,而不是盲目梭哈,赌狗思维。

我要努力积累自己的能力和经验,积累自己的人脉,提升自己。

2021 年在有 190 万本的情况下,我抵住家里压力,不买 400 万的工作地的房子,只求平稳,我可以不赚钱,可以租房,可以跟非要买房的女朋友闹掰,错过 400 万变 800 万的机会,也不可以拿着 400 万,然后阴跌成 300 万甚至 250 万,每年还占用 300 万资金成本(每年大概 20 万左右)

努力提升自己,投资偏向保守,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知乎用户 一二三 发表

因为福利很好,人员源源不断地涌入。

看看郊区制造厂流水车间会不会存在这种情况

知乎用户 不秃头的码农 发表

长期以来,互联网行业的 “高强度”、“高淘汰率” 备受舆论关注,年关将至,针对近期出现的互联网企业裁员 “热潮” 现象,智联招聘面向互联网从业者进行问卷调研,发布《2021 互联网行业人员流动情况调研报告》,呈现互联网行业人员流动态势。报告显示,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采取裁员举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进行人员优化” 为企业裁员的主要原因。

近半数互联网行业受访者表示所在企业有裁员行为
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裁员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49.9%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有裁员举措,受访者本人在 2021 年经历裁员的占比达到 25.1%。可见今年互联网公司 “裁员潮” 波及大量从业者。

不同于传统行业的企业给人留下的 “企业规模大、岗位饭碗硬” 的印象,互联网企业的规模与裁员比例几乎呈一种正相关关系:即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采取裁员举措。58.6% 的万人以上企业受访者表示所在企业有裁员举措;其次是人数规模在 1000-9999 人的大型企业,有 50.3% 的受访者反映企业在 2021 年裁员,比例均远高于同行业中其他规模的企业。
分业务领域来看,从事教育方向的受访者被裁员的占比最高,达到 69.1%,可见今年 “双减” 政策落地对在线教育行业影响颇深。此外,房地产、电商的从业者被裁员占比也高于其他业务领域,分别为 50% 和 47.8%。
有被裁员经历的受访者中,28.6% 表示在该企业工作不足 1 年,36.2% 受访者工作 1-2 年,23.2% 工作 3-5 年。可见被裁员工集中在司龄较短的群体,这与裁员的补偿政策有一定关系。此外,为保证 “变化期” 的公司稳定性,企业会优先考虑 “元老” 级员工的感受。

“经营困难” 是裁员主要原因
企业普遍会以一定方式补偿被裁员工
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43.4% 的被裁受访者反映企业给出的裁员是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其次是 “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进行人员优化”,占比 37%。全体受访者中,有 61.3% 认为大规模裁员的原因是 “经济形势不好,互联网行业流量见顶”,占比大幅高于 “企业效益不好”(38.8%)、“企业想招聘年轻员工”(25.2%)等其他选项。可见,很多从业者对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有所关注和评估。
按照我国劳动法,企业对于离职员工应给予的补偿为: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N+1”)。而仅有 33% 的被裁受访者表示收到 “N+1” 补偿,有 25.7% 没有收到任何物质补偿。尽管九成以上的企业会在裁员时对员工进行补偿,但是高达 66.7% 的被裁受访者表示对企业的补偿方式并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达到三成。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仅 43.8% 的被裁受访者表示企业与其进行了充分沟通,19.9% 表示沟通 “很充分”,有 25% 受访者表示企业与被裁员工无沟通。可见,企业在进行裁员时,在与员工沟通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互联网企业裁员现象使从业者信心受挫
七成以上被裁者选择继续找工作
互联网行业在 2021 年整体呈现发展迟滞的状态,加之 “裁员潮” 的出现,受访从业者中,有 55% 表示对行业已经失去信心。不过,有 57.8% 的从业者愿意选择继续从事互联网行业,原因有 “已经有了一定积累”、“看好行业前景” 等。表示有转行意愿的占到 25.4%,对于想进入的行业,选择进入文娱传媒类行业的比例最高,为 21.2%。还有 16.8% 的受访者表示对于是否继续从事互联网行业持 “观望” 态度。

有关被裁员者下一步打算的问题,智联招聘数据显示,72.8% 的被裁员者已经开始继续找工作,而准备暂时停下来,思考未来和休息充电的人数仅占一成。14.9% 的被裁员者目前已找到工作。总体来说,被裁员者中大部分已经整装待发。

知乎用户 风吹裤浪 发表

完全行外人,业余股基民,瞎说一个角度。

互联网 (行业发展,不是说内容) 以前受到管控较小,现在内容上严控,本业发展受限,本业外拓展堵死,赚钱能力大减,这是一。

无论是现存巨鳄,还是帐本亏穿底裤的白马独角兽,都很依靠资本市场供血,外资这两年因为各种人为或大国角力因素,栽在中概互联网上以万亿美元计。在可预见的将来,无论从财务回报 / 政策风险 / 政治角力上考量,外资对中概都只能 “非常谨慎”。就算去了港区上市,玩家不也还是那班人吗?这是二。

知乎用户 知乎故事会 发表

互联网企业做好互联网就够了,盲目夸张,什么社区团购都搞起来,不是莫名其妙吗

知乎用户 惠宝她爹​ 发表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不要觉得年纪轻轻就到了人生低谷,其实你还有___,欢迎加入灵鹫宫。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网上流传的都是 19 年裁员的消息,今年的裁员消息还没有实锤,请各位不要以讹传讹,危言耸听!制造失业焦虑

知乎用户 福某某 发表

不要过于营造焦虑情绪,互联网的基石是基础经济,疫情背景下旅游,房产,教育等基础经济表现也都不好,这些基础行业裁员也很狠就是不会在网上营造舆论罢了,受基础经济拖累互联网也受影响,但在经济寒冬里互联网仍然是最闪耀的一朵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类问题的答案都差不多,因为这些人在网上聊得 high

知乎用户 bakuman 发表

互联网 YYDS

年轻人 吃苦趁现在 后面就知道有多香了

知乎用户 zjj19123 发表

互联网 VC 的投资的所有逻辑都在于规模的迅速扩张,人口红利期已过,那么自然要追求利润,利润如果不是来自于规模的扩张,那么自然来自于成本的缩减,所以你看各大互联网巨头相继退出竞争领域,比如腾讯不再谋求电商,阿里不再谋求社交等等,没有竞争那么自然要佛系点,需要的开发量就少,那么自然不需要养着这么庞大的员工。。。

不打仗了,还要高薪养佛爷么?

知乎用户 佩索阿 发表

不要来互联网了,去制造业吧,制造业就算赚不到钱也能创造价值。

知乎用户 大白猫 发表

做任何生意 都要看市场 看谁来买单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 大部分的模式是借助资本力量

通过资源输送快速达到寡头垄断 获取定价权

所以过去二十年 互联网的繁荣

是金融资本为了最终垄断 在买单

2021 年了 我们喊的口号是 反垄断 共同富裕

知乎用户 Nemesis​ 发表

大的还没到来的时候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

知乎用户 码上一生 发表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近两年随着国内外疫情的发展,且并没有减弱的趋势,逐渐成为疫情常态化。

这些原因对花联网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传统实体行业的影响,甚至比互联网行业还要强,就看国内的各大房地产大佬,纷纷低价出售房产,该套现的套现,该跑路的跑路,都是泡沫破碎后的一地鸡毛

这几年互联网行业经过多伦的洗牌,能够屹立不倒的都是由自己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在大力扩招,发展更多业务线的时候,发现不能像前几年那样轻松的发展新的业务了,就避免不了的会走裁员的道路了

开猿节流

指的就是开除程序员,为企业节省资金的开支,比较程序员相对来说高级的薪资较高,开除一些不重要业务线的高开,能为企业剩下一大笔资金。

知乎用户 倾城依旧 发表

疫情之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消费及投资预期降低,企业选择剥离主线业务之外的板块,裁撤一些部门及岗位,是如今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面。近年,字节跳动大规模扩张,2017 年开始发力网络游戏,去年成立大力教育后又开始密集布局教育市场;爱奇艺此前人员和业务也是大规模扩张,2019 年巅峰时期人员超过 8000 人,业务遍布直播、游戏、文学、金融、漫画等领域;腾讯在短视频平台抢占移动互联网用户时长、侵占长视频平台视频资源的背景下,也不得不完善生态布局,推出包括微视在内的 6 个短视频产品。

  随着互联网监管收紧,市场需求量下滑,企业面临因扩张引发的产能过剩危机以及信贷紧缩的风险。大型企业自然会想办法剥离那些盲目扩张的非主营业务,将资金抽回到成熟主业、盈利业务和投资周转率高的项目上。

  随着资本退潮,此前被资本堆积出来的人才泡沫被慢慢戳破,互联网大厂裁员正是戳破人才泡沫的开始。据有关报告显示,自 11 月以来,互联网大厂的人才需求指数整体下降 26%,对比去年 11 月中旬开始的招聘需求上涨趋势,今年反而出现下降;互联网公司 2022 届校招岗位总数比去年缩减 15% 至 20%,薪酬没有明显增长。

  互联网企业从行业盲目扩张到业务线收缩,也是行业从狂热走向理性的过程。中国互联网市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发展生命周期的新阶段,整个市场由遍地红利向整个社会平均利润水平趋近,企业灵活用工的形势也逐渐常态化,这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互联网大厂不能再一味以各种商业方式争夺市场份额,需要从先前的迅速扩张模式转向高效率增长模式,更深层地思考转型升级之路,以技术创新来破除内卷困境,学会在市场日益规范监管逐渐加强的情况下合规发展。

知乎用户 低语歌 发表

大趋势不是制度能改变的

知乎用户 madisn 发表

每一年到这个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无所谓了

知乎用户 僻露泠泠 发表

很多人都在强调监管的影响,但监管的影响应该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应该是国内市场和需求见顶,目前国内的网民数量和每个网民的使用时长都很难再增加了。

大厂们如果从扩张市场转向稳固基本盘,用人需求应该会回落不少

每个国家除了常备军以外,每次打大仗之前都会征召不少预备役,仗打完了通常就会裁一下军,让这些临时征召的预备役退伍复员。

前两年各大公司都在攻城略地,扩大市场,征召了不少 “预备役”,

现在市场体量、用户使用时长逐渐见顶,一时又没找到新的风口,再加上反垄断,各家都准备收缩战线,巩固基本盘了。那些常备军以外的 “预备役” 们就得返乡退伍输送到社会了。。。

知乎用户 不上岸不改名​ 发表

这不是很正常?本来就是泡沫行业,猪养肥了不杀留着过年吗?

知乎用户 载梦之驹爱车查询 发表

裁员年年有,有公司裁员,也有公司继续招人!

知乎用户 特立独行 发表

知乎用户 海若 发表

生化环材,农林地矿油,传统制造业的春天来了,快转快转

知乎用户 HappyLearning 发表

2021 年,我听到最多的词是 “内卷”。

2021 年,CVID-19 疫情仍在延续。

对于公司,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沟通问题从线下搬到线上,业务商谈一拖再拖,资金到账一催再催。

互联网做平台,做工具,收数据,用数据,吸引用户,留存客户;游戏和社交向元宇宙领域进发。

安全、税收、版权、合规等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检验的是公司的管理和治理的硬核。

作为互联网大厂,大象该如何跳舞?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快 run, 能救一个是一个

知乎用户 灼华 发表

经济形式不好,什么企业都不好使。

裁员是因为业务收缩,或者优化内部结构。大部分大型企业,尤其是非事务性岗位其实没必要分那么多环节,尤其是诸如产品岗位 + 项目经理岗位都是非产出的职位,用处不过是监工。几个就够了,但是现在一个项目,4 个产品 + 3 项目经理是什么鬼?

太痛苦了,各种挑刺推诿。一遇到大的危机,这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尤其是现在竟做一些毛用没有的东西,一堆 PPT 高手什么也不做,就是乱指点乾坤 + 提没有用的需求。

6 年前一个人就能很快做完的工作,现在需要 7 个人,而且做出来的工期是原来的 10 倍,还效果差很多。不知道互联网是怎么发展的。

尤其是遇到经济下行,HR 就各种作妖。面试邀约给你一种施舍的感觉,各种冲 KPI 的乱来。说明没有什么用。

早就该裁员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天天老做画蛇添足的事情不说,还有不少没啥本身的人做事不成,给你捣乱一流

知乎用户 Dorian 品牌设计 发表

将迎来下半场,产业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实体经济,也是国家政策所允许,希望看见的。

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泛指以生产者为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体现在互联网对各产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改造。

从硬件环境来说,消费互联网的普及是由个人电脑、智能终端、网络连接成本的下降所推动的,产业互联网的突破是由更低成本的传感器、数据存储和更快的数据分析能力所推动的。

从推动因素来说,消费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是因为个人生活体验借助互联网得到了极大大提升,购物、阅读、娱乐、出行等方面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产业互联网将会因为更高的生产、资源配置、交易效率而得到快速推进。

知乎用户 猫头真不错 发表

好事。程序员干个十年,差不多可以退休了。今年股市又好,年利率都 20%,退休炒股不香吗?大家都开心,大家都有美好的前途,这盛世如你所愿

知乎用户 玄武季​ 发表

疫情是导火索,但裁员和缩减的病根是大企业自己早就埋下的。

知乎用户 medium 发表

各行各业都裁员

只有互联网大厂被人关注罢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嫌大厂大,真的大规模裁员了,不招你们这些 IT 和伪 IT 的专业毕业生就等着哭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利好生化环材土木?倒是没听说这些企业裁员,想必一定是春天吧

知乎用户 牛人邦 发表

其实,这波互联网行业的裁员潮并非无迹可寻,早在去年的时候阿里腾讯等大厂就已经爆出减少招聘人数了,到了最近的 2021 年的 11 月,快手和爱奇艺就已经释放了即将裁员的消息。

除此之外,字节跳动,百度,滴滴等一众互联网行业公司都开启了裁员潮,让去年还在趁着疫情东风大火的互联网瞬间陷入寒冬。

分析互联网行业的失速,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首先,就是反垄断的是大趋势下,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一点我们从各大公司的财报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这些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除了依靠中国经济增长红利之外,更加重要的是依靠垄断实现的资本的快速积累。

一旦无法垄断,那么互联网的未来收益和其他行业也就没有太大的差别了,这也是我们从中概股的市场表现就可以看出。

特别是随着反垄断的深入,未来由于发展想象空间有限,所以互联网公司依靠过去那种烧钱扩张的阶段也就结束了。

如今的各家互联网公司未来只能依靠盈利讲故事,这就要求各家公司尽快巩固主要业务,尽快降低成本,尽快实现盈利。

其次,在共同富裕的大方向上,互联网公司也需要减缓扩张速度,投入到共同富裕的发展大业中去。

我们通过腾讯的最新的财报可以看出,目前的研发支出已经高达 137 亿元,这些钱大多数投入到云计算等领域中。无独有偶,阿里的财报也强调了阿里云的发展投入资金大幅度增长。

从这里我们看出,互联网正在和实体经济有机结合,未来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各家大厂也在规划未来十年的新的前进方向。

知乎用户 l 彼梧桐 发表

我记得我两个月前刚回答了一个互联网大厂涨薪的问题。

当时我以为互联网大厂应该不会涨薪吧……

但是评论大概是对半开,一半说涨薪是不可能的,涨薪就得加工作时长。另一半说的确是涨薪了。还有一些人说他们身边认识的互联网不仅涨薪了,而且的确是没有 996 了。

两个月以后就出现了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

我的确是没有理解这波裁员。

知乎用户 敏敏 123 发表

互联网行业需要年轻人,这个行业要的是最前沿的创造力和思维。

快速试错,亏损或不赚钱的业务立即砍掉也是为了轻装上阵,不然拖也会被拖垮。

知乎用户 策划人思维熵学院 发表

**别说被裁员的人迷茫和焦虑,公司老板也焦虑!……
**年终的裁员潮总是不断上演,今年的互联网公司也进入和寒冬~

可以看下方我的知乎文章,给你一些启发和规划的思考。

策划人思维熵学院:裁员、失业…… 2022 年你还有什么机会?

知乎用户 小夸爱学习 发表

这个话题真的不多说了,被裁的和怕被裁的准备起来吧!⬇️

免费简历模版

说多了都是眼泪,早早进入求职正轨吧!

知乎用户 Deus 发表

在知乎这里,大部分都是互联网相关的吧,谁愿意看到自己从事的行业不好呢。众所周知,世界上只有一个专业——计算机。

知乎用户 FlimsyCart​ 发表

什么裁员,这明明是向社会输送人才

知乎用户 菲菲 Felix​ 发表

资本转投餐饮和卖菜,小吃店越开越多,互联网烧钱模式如庞氏骗局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19家互联网大厂裁员疑云

互联网公司接二连三地曝出裁员,将打工人焦虑的情绪推到了顶点。然而,从企业角度来看,这波裁员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大厂在年关前裁员的动作,实际上也暗示着过去那种以规模换增长的无序扩张时代结束了。 撰文 / 《财经天下》周刊作 …

当裁员来敲门

昨天一个读者私信我:「表哥,今天被突然通知,我被裁员了。」 说「突然」,是因为他上周还给老板做了业务复盘和下季度业务归化。 我也有点懵,他是一个乐于分享、善于学习的好职员,绩效想必不会低,末位淘汰怕是轮不上。可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似乎 …

如何看待游戏版号停发 5 个月期间共有 1.4 万家公司注销?

知乎用户 Amir​ 发表 你能不能再表演一下那个? 哪个,倒逼精品化? 不是,前面那个。 如果这个阵地我们不占领,就会被敌人占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六萬 发表 在如此无法预测、不讲原因、说停发就停发的版号制度下,未来中国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