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赵佳佳:故事已经讲得太多,我还能做什么?| 媒笔记
/ 媒笔记 / 🕐2023年1月4日 📚 赵佳佳:故事已经讲得太多,我还能做什么? ✍🏻潘桢甄 赵佳佳 《南风窗》高级记者,主要负责社会新闻。代表作有: [1]在这个三线小城,有尊严地死去 [2]一个调查记者最后的战壕 [3]被选中的独居女 …
收录于合集 #江同志 7个
一
前几天,找到江西胡鑫宇之后,江西铅山搞了个新闻发布会,这个新闻发布会很引人关注。
这个案子,产生了非常多的谣言。后来胡鑫宇找到了,关于去世地点以及现场情况,公众也有非常多的疑问。
人们希望这个发布会上,记者能问大家关心的问题,官方能借发布会,和公众充分沟通,消除误解,改变形象。
但显然,人们对发布会的期待落空了。提问人选,提问顺序,提问问题都已经提前设定。
回答者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文字,照本宣科。设定好的问答环节结束后,有记者举手想继续提问,但主持人立刻结束了发布会。
花费人力、物力、时间组织的发布会,并没有起到充分沟通的作用。
为什么会提前安排好问题和答案?
也许主事者害怕问题过于犀利,场面失控。也可能是能力有限,缺乏自信。
这点得学习一下江同志。
他在2000年,接受了美国记者华莱士的采访。现在看来,那些问题的尖酸刻薄,对江同志的冒犯,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江同志一直是和华莱士“谈笑风声”的。
二
先说说华莱士这个人。
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2012年4月已经去世了。享年93岁。
这个节目在美国收视率很高,他采访过很多政治大咖。
比如肯尼迪、尼克松、卡特、里根、克林等。还有萨达特、萨达姆、卡斯特罗、阿拉法特、卡扎菲、侯赛因。
他创立的伏击式采访,成为这一行业的标杆。
在1986年,他采访了邓公,留下一些经典语录。
比如,“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比如,“我们的改革,绝对不会走回头路。”
当然他是以问题尖酸刻薄而出名的。
采访克林顿的时候,华莱士问:你是流氓吗?你怎么会跟一个未婚的姑娘在白宫神圣的办公桌上,干那种事情?
这让克林顿很久之后还耿耿于怀。
后来他看了采访江同志的节目,对江同志说,你简直风靡了美国电视,而华莱士在你面前,就像一个孩子,真给我们丢脸。
三
这次采访一共四个小时。华莱士表情严肃,问题环环相扣、咄咄逼人。经常用手势来强化问题的力度。
江同志开始带着微笑,但中途面色有些凝重。几个回合之后,他恢复了微笑,显得更加放松,时不时用英文作答。
纵观整个采访,有几个特点和技巧。
第一个,问题完全不设限。
采访敲定之前,江同志建议,问题不设限制,可以随便问。
这是个大胆而史无前例的举动。
1986年,华莱士采访邓公,当时只让问经济问题。本来约定采访一个小时,后来邓公兴致上来,一直讲到85分钟。后来,节目播出了15分钟。
问题不设限,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个态度。当时江同志执政已经10年,对中国现状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他熟知西方文化,英语也很好。面对各种状况,处理起来游刃有余。
当然,也有人担忧问题太狠。一旦场面失控,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果然,采访差不多一半时,用专用线路旁听采访的人坐不住了。他们觉得问题太过分,不能再这样问下去。
团队商量说:要不要去跟美国人说,让他们停下来?
但他们想到,江同志说过:不限时间,不限问题。
就只能继续下去了。
第二,防守反击,绵里藏针。
江同志和华莱士的第一次较量,发生在刚开始采访的10分钟。
在江同志回答完一个问题后,他用手指着江同志说:
“记得我们之前的约定,请简短作答。这是我们美国的规矩”。
江同志面带微笑,回敬道:“是你先坏了规矩,我的回答大致跟你的问题一样长。”
华莱士看没有占到便宜,立刻转移了话题。
这种技巧还体现在对李文和间谍案的回答中。
当时美国指责华裔科学家李文和是中国间谍。但随后美国法官对李文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道歉了。
江同志澄清此事之后,华莱士继续穷追不舍。
华莱士说:我看你表情有些尴尬,这对你是个难题吧。
江同志用英语说:不,对我来说不难,这是你的感觉。
江同志突然反问:你的看法呢,你觉得李文和是中国间谍吗?
见华莱士有些犹豫,江同志补充说:你可要想清楚再说哦。
华莱士说,我正在考虑,你打断我了。
江同志用英语说,你看,这个问题,对你来说也是很难。
华莱士说,是的, 我也许不该回答他。
节目播出的时候,这里插入了一句话外音:如果有什么时候应该改变话题,那就是现在了!
第三,直面质疑,或者迂回战术。
随着采访进入中途,经过前期磨合和试探之后,华莱士更加直接。他称江同志是中国的dictator。
江同志立刻反驳说:你们对中国事务的描述像天方夜谭一样荒谬。
随后他向华莱士介绍了中国的机构设置,和选举的流程。
他说,除非获得最高机构所有人的同意,否则不会做任何决定。
确实,江同志的这次采访,也是集体决定。
有些问题明显是一个陷阱。江同志如果要直接回答,很容易进入华莱士的圈套。
面对这些问题,他没有回避,也没有直接回答。
比如,华莱士问,你今天还认为美国是故意轰炸中国驻贝尔格来德大使馆的吗?
他巧妙的避开了陷阱说,我只能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美国是一个科技水平很高的国家,误炸的解释令人难以信服……
很好的避开了锋芒,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采访中途,工作人员更换录影带时,华莱士欠身对他说,江同志,我很欣赏你。
江同志回应道:麦克,我也很欣赏你。
但这段没有被摄像机拍下来。
这场采访里,江同志表现务实,坦率,谦逊,不回避任何一个问题。展示了中国的形象,赢得了美国媒体和民众的好感。
四
再说几句这次采访的前期准备。
一个完美的采访需要前期缜密的计划,这次采访地点是北戴河。
华莱士团队共有八人,包括制片、主持、脚本撰写人、录音师、录像师、助理、联络人。
双方四天前就开始了采访的现场布置。
美方用28支温度计测量室内温度,以确定现场色光。
华莱士知道江同志有7副眼镜,他建议江主席戴那副意大利窄边眼镜,效果会更好。
美方发现采访室的椅背很高,拍成画面,横档会刚好出现在人的脖颈后面,中方召集木工,连夜把座椅的椅背改低。
华莱士准备了a4纸四页采访提纲,字迹密密麻麻。
采访提纲中罗列了100个问题,双方一问一答88个回合。
江同志在咄咄逼人的重压之下,表现出来的坦诚和热情,直接真实的反应,向西方社会展现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智慧。
美国新闻界说,这比任何一起公共事件,更能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
部分参考资料:
1.南方周末《3小时57分,88个回合——华莱士采访江泽民的故事》
2.《他改变了中国》
3.《C-SPAN:新闻60分》
4.《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传奇人物华莱士》
相关阅读:
防失联请加微信
/ 媒笔记 / 🕐2023年1月4日 📚 赵佳佳:故事已经讲得太多,我还能做什么? ✍🏻潘桢甄 赵佳佳 《南风窗》高级记者,主要负责社会新闻。代表作有: [1]在这个三线小城,有尊严地死去 [2]一个调查记者最后的战壕 [3]被选中的独居女 …
收录于合集 #李想主义 96个 文 | 李厚辰 胡鑫宇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关注。先放下许多近乎于阴谋论的争议,青少年自杀问题早该引发全社会的关心。 根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根据《经济 …
我这个人喜欢诗词,也喜欢电影。 而《满江红》是讲诗词的电影。 我发现看过电影的许多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为了一首词,愿意前赴后继,慷慨赴死? 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震撼力,建立在岳飞《满江红》流传千古的意义上。这首词在诞生之后的近千 …
整整三十年前,也就是1993年,是个农历鸡年。 那一年的春节是1月23号,来得跟今年差不多早。 01 记得那个除夕之夜,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伴着阵阵爆竹声,一辆面包车驶进了位于北京西南郊的窦店村。 车里坐着的不是别人,正是专程前来向农民群众 …
昨晚的新闻画面里,很多读者都注意到了,灵台上摆放着两件东西。 从外观上不难看出,一件是一筒茶叶,另一件则是一本书。 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将逝者最后使用的东西,或者最喜欢的东西,放置在他的灵前,就如同还在世一样,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