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连续下跌,逾千只银行固收理财产品净值破 1,哪些因素导致?如何看待其近期表现?

by , at 19 November 2022, tags : 理财 债券 银行 理财产品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

回顾一个问题:

三道红线到底是限制谁,又到底是保护谁?

限制的当然是高负债高周转的房企,保护的直接是金融体系的安全,不至于让风险进一步扩大,换句话保护的是金融消费者等大众的利益。

今年所有的救市政策几乎都指向一个方向,就是金融体系放开信贷的发放,问题是金融流转不止是把钱借出去那么简单,还要考虑收回来,这就是债

有人说三道红线导致的房企频繁暴雷,个人是也反驳过好多次了,是房地产这个游戏的整个金融构架就是在不断加杆杆创造风险的,居民加杆杆购房置换,那就是居民的风险,居民不加杠杆置换,那就是房企的风险。

从债务流转来看,烂尾楼问题已经不是小范围的问题了,房企对居民违约,居民拿不到房子对银行违约,烂尾风险下,参与的银行、房企以及居民没有一个人是不承担风险的。

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烂尾对市场打击很大,尤其是期房,带来了二次影响,就是更多人即使有需求有能力也会观望,这就是这个金融游戏无法维系的间接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本来可能财务状况还可以的房企,虽然这类房企很少,间接影响可能比烂尾的直接影响更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形势不明朗,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储蓄消耗和过去加杠杆太猛,杠杆就是债,过去涨价去库存的透支,所有的成本都在今年叠加出现,我国最大的金融投资市场又是楼市。很多债都去了这个金融投资平台,那么最大问题也就是债务的偿还,房企要兑现购房者和供应商以及到期的债务,居民要偿还贷款,银行要收回贷款。而实体创造的利润和流到居民的收入又无法填这个大坑。

直至十六条的出现,允许房企债务展期,允许居民的延迟还贷,还给银行下达了任务,发放更多的贷款,即便这些贷款不那么优质,但同时给出了所谓的免责条款:从 11 月 11 日起,半年内,银行向专项借款支持项目发放的配套融资,在贷款期限内不下调风险分类;债务新老划断后,承贷主体按合格借款主体管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新发放的配套融资形成不良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已尽职的,可予免责”。

这钱也不是银行的,而是储户和理财的,十六条也必然影响着所有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比如短期放开了红线,先给房企续命,但展期也是违约的一种,不能说发一条文允许展期,就不是贷款的违约,而且还在创造更多的贷款来给房地产这个金融游戏续命,是用未来的风险置换现在的风险,期待能够盘活楼市。

政策干预经济出清都是有成本的,三道红线不能只看到让房企困难,也要看到对其他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不至于窟窿进一步扩大。放开也是如此,不能光看到有些房企喘了口气,也要看信贷扩张带来的其他影响。

知乎用户 王克丹​​ 发表

额,还是从专业角度说一下吧。

1 过去这几个月,投资者对经济比较悲观,选择了进入债市避险。

2 负债端的宽松环境,导致有些产品杠杆比较高,配置了一些久期(duration)比较长的资产,这部分预期收益高,但对利率很敏感。

3 投资者预期按照目前的经济基本面,会出现降息等进一步宽松的环境,买入埋伏。

然而,随着宽松预期落空,国债收益率上行,导致了债券市场整体回调。

与此同时,股票市场这边受益新的管控措施放松,开始反弹。

股债多数时间段的表现是相反的。

有人开始赎回。

和以往赎回不一样的是,今年是资管新规实施的第一年。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很多产品底层是固收类资产。

新发的产品不少,在营销端,很多普通人被忽悠着买入了实际上会亏损的理财产品。

确实在实操里,今年很多机构的策略是利用新规落地,赶快把规模做上去。

万一弯道超车呢,对吧。

实操中比如说,底层资产是固定收益资产,强调固定两个字。可做金融的都知道,哪怕是短债,也有可能造成亏损。

一些客户抱着和以前理财差不多的预期来,结果开始亏了。

投资者无法接受,开始赎回。

赎回导致债券市场承压,导致进一步赎回。

理论上,债券市场持有到期的人,和日常交易的人,比例相对固定。

短时间出现了大量的赎回,流动性就出现不足了。

流动性不足,造成的下跌幅度就会更大。

负方向的,正反馈。

怎么说呢,理财产品净值化,肯定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传统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也不是说资产在到期之前不跌,而是银行用资金池等方式把下跌给兜住了。

如果是低风险类型的底层资产,到期一般价格还是能拉回来的。

但净值化以后,每天的走势都明明白白展现在投资者眼前,把宏观经济的风险转移给了投资者,一定要出现投资者的适应期。

(交学费)

债券虽然叫固定收益资产(fixed income),但。。。。。。那只是专业用语。

从投资的一般策略上来说,市场出现混乱的时候,都会有盈利机会。

但这波理财破 1,想要赚钱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参与债市。

普通人就算了吧。


以上,供参考

知乎用户 王家 CFA​​ 发表

为啥我觉得国内媒体和部分自媒体

要对当前的金融乱象负一部分责任

就拿这次银行理财这事而言,就没几家把 “银行理财” 的概念说清楚

银行理财本身是分很多类别的,如现金管理类,类似货币基金,最近并没有亏钱,但收益下降是有的。这是我买的:

真正有亏损的,基本集中于底层为纯债券的理财,和固收+(二级债),即底层有股票的。

但实际回撤幅度并不大,如很多群传的这张图:

看上去很吓人吧?

但有没有注意,最右一栏,没写单位

我挑了个跌的多的去查了下:

这个产品今年年化还有 2.37%,回撤 0.17%,故意去掉单位,制造恐慌,这种不是坏了,是很坏。

真正回撤幅度偏大的,是债券型,然后一帮客户被吓的去赎回现金管理型产品。

至于债券类的回撤,目前看,其实远没有到债灾的级别,而且目前也不具备债灾的条件,我昨天在这篇文章里也列了数据。

为什么买入的银行理财产品会持续亏损,债券市场发生了什么事情?

![](data:image/svg+xml;utf8,)

04 年以来,国内债基大部分年份为正,仅有 04、11 年为负,13、16 年在 1% 以下,如果算年化收益,是 5.78%。

2% 以上的回撤,分别发生在 2010 年 10 月后的 - 7.27%,2015 年 6 月后的 - 5%,2016 年 10 月后的 - 2.79%。

当前宏观环境下,并不具备当年债灾的环境。本质就是此前利率太低,禁不起任何利空的冲击。

十年国债也就升了 20BP,网上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但实际上,这次债市的利空,是远小于之前几次 2% 的回撤,甚至连 20 年那次都不如。

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估计绝大多数人,这都都忘记 2 年前发生了什么。

20 年 6 月,老南写过《债券基金暴跌,怎么办?》、《银行 R2 风险的理财,都开始亏钱了?》;

20 年 11 月,老南连续写了《债券基金,近期小心踩雷》、《债市风波,债基不宜恐慌卖出》。

而那段时间,银行理财也出现过阶段性回撤,债基平均回撤,都没过 1.5%。

关键那个时候,疫情第一波冲击基本结束,利率水平的确开始抬升,至于现在,你觉得国家未来半年,会加息?收紧资金?如果不会,债券会进入大熊市?

而且更重要的是,媒体只在渲染恐慌,并没有提及配置。

一般都建议,如果是备用金,或者短期要用的钱,就买银行 T+1 的现金管理理财就好,不追求过高的收益,主要是流动性高,且回撤极低。

这次的波动,这类理财实际上绝大部分并没亏损,即使有,也是千分之几级别的回撤。很快就能修复。

如果是可投资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才建议买纯债债基,相对而言收益最大化。

而且即使遇到一般的回撤,年化 4.5,% 也足够覆盖绝大多数 1% 左右的回撤。

至于 2% 以上的极端回撤,过去 20 年也就 3 次,非专业投资者,你是躲不掉的。

这次债市不是熊市的熊市,背后更多还是投资者的不成熟。

但这不成熟,并不仅是投资者的责任,各家机构在销售、推广产品时,是否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收益预期、回撤风险预算,以及结合自己的持有周期,配置对应的产品。

比如周二文章后一个留言就非常有代表性,一粉丝买了个债基,亏了 0.76%,老南安慰他,长期持有问题也不会太大。

结果粉丝说,这是短期要用的钱。老南就尴尬了,短期的钱,哪里能买债基啊。

太多的客户就错在投资错配上。

再举个例子,今天某券商发我的,配的他们资管的债:

我部 ** 系列产品已提前调整投资策略,坚持短久期、低杠杆策略,依靠过硬的信评管控体系和投研能力,在本次市场调整中表现优异。

目前我部管理所有产品运作平稳,产品年化收益均大幅超业绩基准,截止目前,本次市场调整中中债指数最大回撤 - 0.73%,同期 ** 系列平均最大回撤仅 0.05%、0.03%,远低于市场回撤幅度,为中债指数的 1/15 和 1/36。

知乎用户 南小鹏​ 发表

中证全债净价指数看,当前债市真的不乐观啊。

9 月 6 日,该指数曾到达过 104.86,在最近 20 年的时间里,绝对属于相对高位了,此时债市在历史高位附近的调整,让人不免十分担忧。

特别提示:

以上仅作信息分享,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知乎用户 Alex​​ 发表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余额宝 7 日年化收益率低至 1.3%;

以财富管理闻名的招商银行第一大规模理财产品朝朝盈,7 日年华收益率为 1.31,前几天甚至只有 1.25%。

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低收益率时代,过度货币宽松的结果和社会经济发展变慢的结果,就是连钱都不再值钱。

近期,债券下跌对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更是暴击。

Wind 数据显示,近期债券基金出现普遍下跌。11 月 14 日,全市场中长期纯债基金平均跌幅达到 0.29%。11 月 15 日,这一数据为 0.09%。这对于本就收益不高的理财产品更是雪上加霜。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债券价格原本就处于历史高位

疫情三年,企业风险收缩,很多大资金都选择购买债券,尽管收益率低,但相对稳妥,甚至一度出现过债券牛市,近期利好消息密集出台,先是二十条放松,又是石家庄取消免费核酸,市场一致预期马上会有一波机会,纷纷赎回债券,换取现金,引发债券抛售潮,这是主因;

第二、降准预期落空

就在前几天,市场有很多降准预期,其中代表就是中信证券,直接发文说近期还有降准空间,结果前两天根本没有降准,市场预期落空,资金判断央行可能要回收流动性,所以赎回债券,换取现金。

有何影响?

债券市场的波动毫无疑问地拖累了以债券资产为配置大头的银行理财。债券市场的急跌导致产品配置的债券部分资产净值下跌,即便有权益部分在苦撑,但依旧无法抵消净值的回撤。继三月份 1200 只产品 “破净” 的大潮后,银行理财近两日又身陷新一轮较大的“破净潮”。Wind 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15 日,全市场 34364 只银行理财中(发行主体包含银行和理财公司),共有 1776 只产品的净值跌至 1 以下。

这种大幅度下跌又引发了踩踏效应,多支债基达到赎回上限,引发投资者恐慌,第二天继续跑路,导致债券连续下跌,所以我们看到市场这几天出现崩盘式下跌,就是恐慌导致的。

这次债券市场的暴跌,更多是情绪上的,而不是基本面上的。

总的来说,债券还是一种相对稳妥的理财产品,价格下跌之后,收益率就会上涨,不会连续杀跌。

而且,债市下跌说明市场整体收益率回暖,实业、股市的收益率提升,整体来说是个好事,不慌!

最后,更多干货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原来是凌乐

知乎用户 凌乐​​ 发表

“银行理财竟然也亏呀!”

家住北京的一位投资者发现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亏损后吐槽称,“股市大跌后亏损还没涨回来,原本以为安全的银行理财,净值也出现了连续下跌。”

2022 年 11 月 16 日,其打开账户发现,投资 9 万元的银行理财一天亏了 99 元,上一个交易日(11 月 15 日)竟亏了 181.52 元。11 月 2 日以来,其持有的 “交银理财固收精选” 大多数交易日都在下跌,已经累计下跌约 445 元。

一位广东的投资者持有 5 万元的招银理财发行的一款 R2 级别的低风险产品,11 月 15、16 日也分别亏损了 110 元、60 元。11 月份以来,他在该产品上累计亏损超过 300 元。该投资者直言,如果再下跌就要赎回了。

11 月份以来,**购买交银理财、招银理财、中银理财等银行理财的个人投资者发生亏损的信息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刷屏。**不少投资者表示,其购买的银行风险级别多为 R2,投资方向以固收产品为主,以往安全系数很高的产品,近日产品净值却接连下跌。

**根据记者多方采访了解,近日上述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主要与近日债市连续下跌有关。**11 月 16 日,一位北方城商行利率债交易员吴平向记者表示,因为债券市场大跌,以债券为主要持仓的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产品总资产下跌,引起持有者的关注,部分个人投资者产生了恐慌情绪。

近期,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以及金融支持房地产政策的出台等利好,让权益市场迎来 “信心时刻”。而跷跷板的另一端,债券市场则 “沉了下去”。

11 月 14 日债券市场大跌,10 年国债收益率上行 10bp,是 2016 年 12 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据广发固收统计,从 11 月 11 日至 16 日,1 年期 AAA 银行同业存单收益率与 1 年期国开收益率上行幅度均超过 40bp,7-10Y 利率债品种变动幅度同样显著,普遍上行 10-15bp。各评级期限的城投债收益率也上行了 20bp 以上,其中低评级城投债,由于流动性更差,收益率上行幅度更大。

以吴平亲身经历为例,他 11 月 16 日一天购买的招银理财一款产品一天亏损了超过 60 元。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吴平深刻地体会到 2021 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以后,银行理财也开启净值化管理时代。他认为,银行理财净值化管理时代,个人投资者也应该慢慢接受理财产品不是绝对安全收益、也会发生亏损的这个现实。

净值回撤引赎回

11 月 16 日,中银理财发布了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银理财表示,近期,债券市场出现一定幅度调整,导致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撤。面对突如其来的净值波动,部分投资者难免担忧,希望了解市场近期调整的原因以及未来的走向。

分析此次债券市场的回调原因,中银理财称,既有近期宽松幅度暂不及市场预期带来的资金面收敛和资金中枢边际抬升,也有稳楼市政策持续出台推动经济恢复斜率预期抬升等方面影响。

11 月 16 日,多位投资者在网络平台上反馈,他们在招行购买的理财产品 “招银理财招睿活钱管家添金 2 号(100903)”(下称“添金 2 号”)、以及“月月宝”、“季季宝” 等产品净值接连下跌,招致巨额赎回的情况。

其中一位 “月月宝” 投资者表示,仅 11 月 16 日当天亏损超 200 元。另外,11 月 16 日,一位添金 2 号投资者表示,当天看到净值下跌后准备将持有的理财全部赎回时,出现了无法赎回的情况。招商银行 APP 提示无法赎回的主要原因为“由于赎回客户太多,已触碰巨额赎回上限。”

巨额赎回,一般是指理财产品在同一时间遭遇大量客户赎回,导致累计净赎回额触及赎回上限。资料显示,“添金 2 号” 成立于今年 7 月,是一款每日可赎的开放式固收产品,风险类型为 R2(中低风险),总规模 20 亿元。按照产品协议,当理财计划单个开放日净赎回申请份额超过上一交易日日终份额 10% 时即为发生巨额赎回,管理人有权视情况选择全额赎回、部分赎回或延缓支付赎回款项。

对此,招商客服表示,最近两天已有客户多次反馈类似问题,且除 “添金 2 号” 外还涉及其他多款开放式产品。其中针对“添金 2 号”,招银理财在今天收到客户巨额赎回反馈后,曾在 14:30 之后释放过额度,但之后再次遇到大额赎回。

方正证券 11 月 16 日研报数据显示,固收类理财净值 11 月以来跌幅扩大,11 月以来理财净值下跌的理财产品占比为 34%,明显高于 10 月下跌占比 12.5%。理财净值回撤使得理财规模减小。截至 11 月 15 日,理财合计规模为 27.9 万亿,这要较 10 月底的 28 万亿减少了 1000 亿,其中主要是固收类理财产品由 18.68 万亿减少至了 18.5 万亿,减少 1800 亿元。

方正证券认为,理财客户主要是居民,在理财净值下跌过程中,居民赎回增加,从而使得理财规模收缩。而理财公司在面对赎回时,也会赎回委外并卖出高流动性债券,从而对债市造成冲击。

而居民赎回理财行为可能还未结束,仍需继续观察。

债券遭机构抛售

在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净值大幅回撤的背后,与银行理财、公募债基等机构因为赎回压力加大从而被动抛售债券相关。

面对次轮债市暴跌行情,吴平所在的团队幸运地躲过一劫。

从 2022 年 10 月底开始,作为债券交易员的他注意到,国债逆回购、同业存单等收益率太低,利率债票面价格已经很高,估值太贵了。因此他建议不再追高国债、国开债等利率债,并且开始逐渐将持仓的利率债减仓。截至 11 月初,持仓利率债减仓比例已经超过 40%。

11 月中旬开始,债市开启下跌模式。Wind 数据显示,11 月 16 日,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至 2.86%,3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至 2.49%。截至当日,债券市场已经连续 5 个交易日下跌。

作为一家城商行的交易员,面临此轮行情,他觉得更多的是幸运。如果在 10 月底还继续大额配置债券冲入市场,那么 11 月份以后肯定要被套牢。

此外,因为目前还持仓部分利率债,吴平也向领导建议,对于目前持仓的债券进行衍生品对冲,例如通过做 10 年期国债期货、5 年期国债期货进行产品的对冲,将价差锁定,降低此轮行情回撤的规模。

此外,在此轮债市大跌行情中,公募基金也是抛售债券主要参与者之一。

根据国盛证券 11 月 15 日研报数据统计,从 11 月 14 日大跌当天各类机构现券减持规模看,公募基金是最主要的卖出者,利率债和信用债都是如此。11 月 14 日公募基金减持国债现券 58 亿元,减持政金债 264 亿元,合计减持利率债 330 亿元,减持信用债 60 亿元,合计减持各类债券 575 亿元,是最主要的减持机构。公募基金不仅在大跌当天大幅卖出,上周也是主要的卖出者,上周公募基金累计净减持现券 552 亿元。

研报数据指出,理财卖出规模相对有限,11 月 14 日理财合计减持各类债券 20 亿元,相对于公募卖出规模非常有限,并非卖出主力。从减持券种来看,小幅减持信用债和利率债,而小幅增持存单 27 亿元。而上周银行理财净买入债券 758 亿元,显示理财并未大幅减持债券。同时,对存单来说,货基和公募基金同样是主要的减持者,两者分别在 11 月 14 日净卖出存单 77 亿元和 66 亿元,在上周货基更是大幅减持 798 亿元存单。

三重利空冲击

对于此轮债市大跌,吴平认为主要与银行市场资金流动性开始收紧等三重因素相关。

首先,进入 11 月份,资金面开始收紧,资金利率中枢开始逐渐抬升。例如,根据中国货币网数据,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隔夜利率从 11 月 3 日的 1.3240% 开始逐渐走高,11 月 9 日突破 1.8%,此后连续走高,截至 11 月 16 日已经上升至 1.9360%。

除了 Shibor 走高以外,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也在不停抬升。11 月初以来同业存单利率快速上行,1 年期存单利率从 2.0% 左右上行至接近 2.5%。

2022 年 11 月 16 日晚间,央行公布了 3 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方正证券分析认为,本次货币政策减弱了央行年内降准、降息的可能,这对债市中性偏不友好。11 月以来资金面已经有小幅收紧。R007 和 DR007 已经上行至了 2% 左右,而央行加码宽松预期减弱,这将使得资金价格中枢维持在偏高水平,难以回到 9 月和 10 月的水平。资金面对债市支持边际减弱。

吴平也认为,此次债市大跌的原因之一是:进入 11 月份以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开始收紧,同时隔夜利率、国债逆回购等资金利率中枢水平逐渐抬升。而资金利率的抬升导致银行的负债成本增加,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对资金超级敏感,资金面收紧是对债市比较大的利空。

其次,9 月以来,稳地产政策再度加码,包括 9 月底一些地方阶段性放松按揭利率下行,公积金贷款下调,这是从需求端维稳地产。尤其是 11 月以来,稳房企融资环境的政策也加码,比如 11 月 8 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官网发布消息。交易商协会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等等。

而且,日前,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 “金融 16 条”),提出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等六个方面 16 条措施。

吴平表示,地产融资政策的放松会继续推动融资的需求等,导致利率继续面临上行的压力。

此外,方正证券也分析,地产政策的放松对于债市来说却是利空。地产行业如果持续改善,这将带动实体经济和融资需求回升,从而会给利率带来上行压力。资金面收敛也给债市带来利空。

吴平表示,近日疫情政策出现调整放松,伴随着消费场景、企业融资等逐渐恢复,也可能带来利率的上行,进而对债市造成冲击。

“而相比之前,11 月份之前,尽管地产政策有所刺激,但并未像此次央行下发金融 16 条措施全方位加大了对于地产融资的刺激。而且,此前疫情管控一直很严格,叠加银行面资金面宽裕,所以债券估值都很高。而当下的行情恰好相反,三者同时由利好转利空,尤其是疫情放松政策和地产政策的刺激,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造成此轮债市大跌的主要原因。” 吴平称。

11 月 17 日,申万宏源研报也认为,进入 11 月以来,短端调整大于长端,信用债调整幅度大于利率债,主因是防疫政策边际变化 + 地产政策持续放松 + 资金利率边际上行,带动经济预期改善 + 资金担忧升温,带动投资者主动调仓,而引发 “踩踏式调整”、拖累产品净值,产品净值的下跌进而引发了普通投资者及金融机构的赎回行为,呈现出来产品净值下跌—赎回—抛售—产品净值下跌的负反馈。理财等产品的净值化加大了市场的波动。

后市何去何从?

当期债市收益率经历了快速上行之后,后期债券市场走势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广发固收刘郁团队统计,债市调整,使得理财产品净值回撤。由于理财产品的净值公布并不及时,截至 2022 年 11 月 15 日公布了净值的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分布情况,其中 85% 的产品收益率出现了回撤。

刘郁团队认为,与之对应,理财产品的破净率近期也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能出现了,理财机构赎回委外基金产品,基金进一步抛售债券的行为。

而回顾从近两年来看,经历过两轮机构行为时刻。第一轮是 2020 年 11 月永煤违约之后,机构出于对信用风险的担忧,赎回部分基金,从而引发基金折价卖券的行为。这样的调整,最终以央行公开市场加大投放,呵护流动性而平息。第二轮是今年 3 月初,作为银行理财净值化的第一年,股票市场调整,带动一些固收 + 类理财净值回撤,导致其被迫赎回固收 + 基金,也引发了利率债的上行。这样的过程,最终以股市止跌结束。

因为对于未来行情的变化调整,刘郁团队认为,综合过去两轮经验,如果依靠市场自身,类似于今年 3 月初,则可能至少要花费两周的时间,在超调加深之后,配置盘逐步进场,带动市场进入偏震荡的弱势恢复阶段。而如果央行开始呵护流动性,类似在永煤事件中(信用债连续调整三周之后),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投放,提振市场信心,收益率会快速下行。

关于后市展望,申万宏源表示,从历史上来看,流动性冲击后央行一般会加大资金投放稳定预期,进而市场情绪逐渐平稳,尤其是当前基本面仍然偏弱,央行呵护流动性的意愿预计整体较为积极,近期关注央行操作。

吴平也表示,建议后续关注央行的投放流动性的动作,市场的进一步企稳可能需要央行的呵护。

而对于如何看待债市调整的时间跨度和幅度?

中信证券明明团队则认为,从基本面、国内外政策变化以及市场预期的分歧来看,债市很难一次调整到位,调整的时间跨度或在半年左右,明年年中央行进行货币宽松的阻力或相对较小,届时债市的调整也可能告一段落。幅度上看,这一轮的调整可能弱于 2020 年,3% 左右可能是 10 年国债收益率的重要支撑关口。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首先公平的说一句网络上有些报道在带节奏。银行绝大多数固收类理财其实还是比较稳健的,绝对收益率下的并不多。

最主要原因是:

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投资债券为主,

而从上周五开始因为疫情防控政策放松 + 地产政策放松 + 资金面紧张,导致债券市场出现调整,

然后银行理财在资管新规后都是净值化管理,所谓净值化管理就是每天根据持仓的债券估值公布净值。市场跌了,净值自然就出现下跌。

所以这其实是理财产品净值化以后的正常现象。

理财的投资人需要**接受以后买理财产品不保本也不保收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只是过往收益情况,不代表未来也能达到这个收益率。

如果不能接受任何净值波动,只有存款、存单、券商保本保收益的收益凭证这些可以满足了。

知乎用户 冰河洗剑​ 发表

不是,难道你们觉得理财产品的收益是银行柜台上涨出来的么?

理财只是个壳,自己变不出钱来。

它能给你收益,必然是因为它去投资了底层资产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而底层资产,无非就是那么几大类:

1、不动产(商办、物流、住宅、基建等等)

2、股权(一级市场公司股权等等)

3、有价证券(股票、指数等等)

4、债券(国债、城投债、企业债等等)

5、其他(大宗商品、艺术品、数字货币等各种不好归类的东西)

所谓固收类理财,就是指以银行存款、债券、保险等风险较低的产品作为底层资产的理财。

但风险较低,不代表没有风险,更不代表价格不会波动。

我们一般人,当手里有点闲钱的时候,会怎么想呢?

找个产品,一定要安全,暴雷的风险要尽量小;

同时要灵活,需要钱的时候随时能拿出来;

最好有点利息,哪怕低点也没关系。

同时符合这三点的,当然就是银行存款,所以我们会去储蓄。

但发行理财产品的机构怎么办呢?

他们拿了你的钱, 需求也是一样的:安全、灵活、有利息。

但如果他们也去储蓄,那它能给出来的收益必然比银行要低,因为它自己运营也有成本的,而且它也要赚钱的。

以前余额宝取了个巧,利用自己的资金规模优势,在银行之间搞合纵连横谈高收益,赚了不少钱。

现在银行也不傻了,余额宝的收益也就跌下来了,况且绝大部分机构也做不到余额宝的规模。

债券类产品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风险比银行存款高一些,但还可以接受。

收益比存款高不少。

以及最重要的,很多债券购买是有门槛的,个人是买不了的,只有机构才能买到。

这样就不存在 “为啥我不去自己买底层资产,还要来买你的理财” 的问题了。

当然,他们可能也会配一些比例的存款类产品,用来调配风险和收益。

所以你看,债券对于发行理财的机构来说,就起到了 “储蓄” 的作用。

但是储蓄就面临着一个问题:

有闲钱的时候你才会储蓄,要花钱的时候,你就会把存款提出来了。

你是这样,机构也是这样。

流动性充足的时候,就是有闲钱的时候,他们可以买债券。

但流动性不足了,他们就要抛掉债券换成现金了。

而债券,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抛的人多了,自然价格就跌了。

现在就是流动性不足了。

为什么会流动性不足?

因为金融产品收益的一大本质是风险溢价

风险越低,收益也就越低。

对未来的经济不看好的时候,风险和收益的差距变大,即使承担了高风险,也未必有多高的收益。

所以大家的目标更倾向于保本,所以会选择债券这样风险低收益低的产品。

最近若干动向让投资人们觉得未来又有希望了。

那他们就会更加倾向于把债券换成风险更高收益更高的产品。

于是他们就会赎回债基的理财。

而理财被赎回就等于要还钱,自然要抛售债券才有钱还。

债券被抛售就会下跌,于是理财产品的表现会下降。

理财产品表现下降,就有更多的人想要赎回……

毅种循环,越跌越惨。

所以,如果非要安慰一下自己的话,你可以这么想:

固收类理财跌了,说明市场预期变好了,你的其他资产升值的概率增加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嘛。

知乎用户 第七地区​ 发表

对知乎回答的质量越来越担心了。看了一圈,基本都没说到点子上的,甚至有掉书袋说金融危机、楼市传导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金融危机,为什么短期限品种利率上行最多,长期限反而少很多呢?

有人私信问,为什么不说信贷投向房地产是主要原因之一。简单说下逻辑:

1、DR001 从 10 月底就开始上行,资金面紧不是一天两天,用后面的政策解释前面的现象可不行。2、10 月信贷数据很差,15 天的时候根本不够形成反转。3、16 条 11 月 12 号才公布,从银行的效率看,根本来不及落实,而且监管部门说免责,银行支行行长真的就有动力推进了么?政策的一定是在博弈和妥协中推进,基本不会令行禁止。

所以,但凡说金融 16 条是主因的评论都可以略过了。因为他们根本不追踪市场,只是比一般人多一点信息渠道和多一些专业词汇,水平不超过 985 金融专业刚刚毕业的硕士生。

作为业内人士简单说说原因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动性出问题了,更多还是预期反转和市场结构变化。具体的原因如下:

1、今年二季度以来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机构普遍拉长久期、加杠杆以抬高收益,这一行为造成债市脆弱性增加,据我所知不少基金理财甚至配了银行二级资本债这种长久期、熊市流动性极差的品种(假设二级资本债久期 9 年,这两天上行 40 个 bp,那么粗略地算一下亏损有 3.6%,当然监管下正常的投资经理也不会满仓二级资本债)。

注:吐槽理财基金配银行二级资本债不是因为这样一定错,而是这种交易行为严重期限错配,负债端的客户可以随时 / 等到下个开放日赎回,资产端却配久期长达 5—10 年的二级资本债,说白了就是太乐观、没经验。我一直认为二级资本债最适合自营资金的配置盘。

2、防疫政策调整让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预期彻底落空,陆续有机构离场。毕竟如果利率不下行,现在债券的收益率真心吸引力不大。

3、现金管理类产品管理办法今年底落实,相关产品抛售存续期超过 180 天的同业存单,造成存单一二级市场利率共同上行。一方面,存单利率上行既对其他品种产品的交易、估值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银行融资成本抬高,间接抬高 DR001、R001,1 中加杠杆获取收益的机构不得不去杠杆。

4、周二缩量续作 MLF 对情绪和预期造成进一步打压。

知乎用户 反求诸己 发表

本周一(11 月 14 日)开始,债市遭遇大抛售,投资经理愁容满面,一年的收益似乎在几天内都被抹尽。不乏从业者发出 “好似钱荒重现” 的感叹。

上周五,国债收益率曲线出现了近 15BP(基点)的大幅上行。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上周四的 2.70% 左右上升至 2.84%,1 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从 1.86% 上升至 2.07%,升幅超过 20BP。

“我们认为,收益率的大幅上行主要由于市场对未来经济修复的乐观情绪的上扬,加上 11 月以来流动性持续收紧,市场对央行政策不再宽松产生担忧。” 瑞银证券中国利率策略分析师夏愔愔对第一财经表示。

债券基金被疯狂赎回从周一就已经开始。到了 11 月 15 日,央行开展 8500 亿元 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和 1720 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 2.75%、2.00%,均与此前持平,MLF 为缩量续作。债券市场抛压加剧。

截至 11 月 16 日收盘,10 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 2.858%,10 月底仍在 2.658%。这也导致一众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继续大幅回撤。

当日,市场上还传出某公募基金希望银行理财子公司不要赎回债基。据记者了解,多家理财子接到了公募基金的电话,请求不要赎回。目前,不乏理财子连夜加班讨论如何应对赎回、兑付。有股份行下属理财子的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理财产品对于公募债基的赎回其实从周一就开始了。“周一债券收益率大幅跳升 10BP,大家都预感到可能会出现负反馈,赎回会加剧,因而谁都不想当最晚才赎回的那一个。”

亦有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一轮债市的负反馈核心在于短端,同业存单影响了货币基金和短债,短端同业存单利率上行太快,带来了估值的变动,导致大量赎回,并进一步引发了负反馈。

事实上,“债牛”还历历在目,本周的 “大变脸” 着实令人措手不及。

回想 8 月央行意外下调 MLF 利率 10BP,引爆债市行情。受到降息推动,当时短端收益率大幅下行,3 年期国债收益率从 8 月 11 日的 2.3% 附近降至 8 月 22 日的 2.19%。随后,LPR(贷款报价利率)也被调降。

第一财经当时报道,由于市场资金面宽松,优质资产减少,“资产荒” 的气味渐浓。信托、理财子抢筹城投债,公募基金则涌入二级资本债和利率债。

“机构之前最喜欢买入的就是银行二级资本债,然而本周银行二级资本债收益率跳升了大几十个 BP,债基净值回撤惨不忍睹。” 另一资管机构的债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

对于众多债券持有者而言,这波债市变脸无疑让机构辛辛苦苦积攒了大半年的净值几乎瞬间清零,理财子则尤为担心净值大跌而导致的规模大降,在年底考核即将到来之际,这无疑是从业者最不想看到的。

目前,机构普遍观望央行会否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缓解市场的短期流动性压力。

夏愔愔对记者表示,在流动性方面,DR007(银存间质押 7 日)在最近一周大部分时间维持在 1.8% 之上,同时股份制银行 1 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已经从月初的 2.0% 左右升至 2.2% 之上,显示出银行体系流动性面临一定压力。“我们认为短期内可能缺乏能够令市场风险偏好回落的因素,如果央行能对流动性进行调节,这或有助于抑制收益率进一步上升,整体上我们预计短期内收益率可能高位波动。”

债市突遭大抛售,基金求理财 “勿赎回”

知乎用户 第一财经​ 发表

逾千只银行固收产品净值 “破 1”,多只产品近期净值回撤 专家:债市调整波及固收类产品,短期剧烈波动不可持续

每经记者 赵景致 每经编辑 廖丹

近日,记者注意到,多款银行固收类理财收益出现较大波动。放眼整个理财市场,截至 11 月 16 日,Wind 数据显示,34364 只理财产品里,有 10954 款产品在最新净值公布日期的最近一周的回报为负,占比达到了 31.88%。具体看固收类理财,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16 日,25627 只处于存续状态的固收理财产品中,1118 只产品净值低于 1。

这也让很多注重稳健理财的投资人感到疑惑。一是投资者多认为只要银行非含权理财中,债券发行人不出现违约情况下,票面利率是固定的,应该是稳赚不赔,为何会有回调?此外,近期突然地回撤,也让很多追求稳健的理财投资者感到不适。

银行固收类理财多为债券打底,一般来讲占比超过 80%,而近期债市回撤较大,这也导致部分理财净值出现回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主要有两个因素导致债券价格下降,一是市场流动性有所收敛;二是由于市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更加乐观,使得部分债市资金可能流入到股市,部分债基面临一定赎回压力,债券供给增加。

多款固收类银行理财净值出现较大回撤

近日,多家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及收益率出现回撤。

具体来看,如风险等级为 R2 的工银理财 “鑫天益纯债债券型个人理财产品”,其单位净值便从 11 月 8 日的 1.1713,降至 14 日的 1.1689,该产品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比例占到 95% 以上。

R2 风险等级的招银理财招睿活钱管家添金 2 号,单位净值也从本月 7 日的 1.0087,降至 15 日的 1.0071。该产品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不低于 80%。

再如风险等级为 R2 的 “中银理财 -(7 天)最短持有期固收理财产品 A”,其单位净值从 11 月 9 日的 1.0296 降至 15 日的 1.0284。产品档案显示,该理财产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占组合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 80%。

中低风险的银行固收理财,短期内收益却出现较大波动,这让很多注重稳健理财的投资人感到疑惑。

一是购买中低风险银行理财投资者多认为只要银行非含权理财中,债券发行人不出现违约情况,票面利率是固定的,应该是稳赚不赔,为何会有回调?此外,近期突然地回撤,也让很多追求稳健的理财投资者感到不适。

事实上,中低风险理财打底资产多为固定收益类资产,上述三只产品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比例均超过 80%。

而银行理财通过投资债券来获得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靠债券的票面利息收益。二则是靠债券市场的价格波动,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收益。

如今,银行理财打破刚兑,转型后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表现为如实反映基础金融资产折现或变现后价值。简单来讲,理财公司发行理财产品,并告诉投资者募集资金的投向,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便会跟随底层资产的市场波动而波动。

对于理财产品净值回撤,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最核心的就是过去这几天,债券市场有明显的调整,现在理财产品也是市值法估值。和债券基金一样,银行理财净值有比较大的回撤,这也是正常的,主要是跟债券市场走的。”

债券市场调整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债券利率出现上涨,如本月 15 日,10 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 2.8174%,较 11 日的 2.7349% 上涨超 0.07 个百分点。在债券价格方面,便表现为下跌。

“最近债券利率大幅上调,价格大幅下跌,偏债型理财产品的净值难免出现回调。” 周茂华对记者表示。

对于债市为何回调,周茂华表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叠加。

一是市场流动性有所收敛。此前债券利率较低,是因为市场流动性较高。

二是近期股市和债市 “跷跷板” 关系比较明显。近期市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更加乐观,国内股市气氛变化,不排除部分债市资金赎回,赎回的资金可能流入了股市,“这就导致偏债理财杀跌,偏股型的则更为有利。”

此外,廖志明也对记者表示到,债市调整跟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以及房地产政策的放松紧密相关,市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发生好转,所以债市就有调整的压力。

今日,中银理财发布致投资者的一封信,其中也提到,此次债券市场的回调原因,有近期宽松幅度暂不及市场预期带来的资金面收敛和资金中枢边际抬升,也有稳楼市政策持续出台推动经济恢复斜率预期抬升,还包括防疫政策优化提升市场风险偏好等方面。

专家:此类短期的剧烈波动不可持续

记者注意到,从本月 11 日开始,隔夜 Shibor 利率从 1.7040% 上升至 16 日的 1.9360%。此外,今日央行公布逆回购利率与上期持平,仍为 2.00%。

周茂华对记者表示,近期货币市场利率较前几个月有所抬升,市场流动性有所收敛,但现在市场利率还是低于 7 天逆回购利率,市场流动性表现为合理充裕。

周茂华指出:“此前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加之宏观经济波动,投资者偏向防守风格,部分资金为避险便流向债券类资产。而自 10 月底以来,资金面有所收敛,叠加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更加乐观,以及债券市场利率处于低位,导致近期债券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进一步导致配置债券的产品,如债基、银行理财净值出现回调。”

“近期,整体来看市场反应偏剧烈。” 周茂华认为,债券价格下跌也会导致部分资金赎回,而赎回相当于抛债,市场预期供给增加。

“但整体上来说,这种短期的剧烈波动不可持续,必回常态。” 周茂华指出,一是由于国内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恢复的力度不会减弱。二是加之央行呵护经济复苏,市场流动性有望保持合理充裕,“目前市场环境下,也不支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

“所以随着短期情绪的稳定,市场利率还会维持一个相对低的位置,债券不具备大幅上行趋势的基础。” 周茂华还表示,在目前我国基本面环境下,债券短期价格下降,相应债券资产配置吸引力上升,也会吸引部分资金流入。

“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廖志明同样对记者表示,最近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幅度确实比较大,但随着债券价格的下跌,债券收益率也会上升,“估计过两三周,就会比较平稳。”

此外,中银理财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也提到,展望未来,国内宏观经济正在逐步复苏,需要流动性宽松环境护航,伴随着近期债券资产回调带来的风险释放,价格或将逐步企稳,市场能进一步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优质债券资产未来有望继续提供稳健回报。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知乎用户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

我是小白,捋一下逻辑,看对不对。

我们把钱存银行买 R2 稳健理财,银行把钱买债券(主要是房企在借债,房企要死了,还不上钱)

政府要救房企,于是让银行给房企回血,于是银行把投债券的钱回撤,直接贷给房企并且收低利息→房企回血了,债券市场哗啦啦地往下降,我们买的理财就疯狂地亏钱,亏本金的人应该挺多了,反正我是其中之一。

房企有钱了,就不会降价卖房,也不会出现烂尾楼了,房市得保

银行就像个中介,还能小赚点低利息

我们这些能买 R2 理财的,不富也不贫,每人身上抽点也不会去跳楼

一举三得?

11 月 18 日,不绿了,你们的还在亏没?前十天连续亏,一天比一天亏得多,我差点都以为要血本无归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最近我的债券基金也亏麻了。

要理解最近银行理财产品为啥下跌这么狠,需要先明白现在的理财产品本质是什么?

资管新规后,2022 年起,所有的理财产品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现在的理财产品全部是 “净值型” 理财产品。

1、啥是净值型理财产品?

实际上净值型理财产品本质跟基金类似。

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开放式基金类似,为开放式、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没有投资期限。产品每周或者每月开放,用户在开放期内可以进行申购赎回等操作。

2、净值型理财产品的特点?

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则与基金类似,投资者购买产品前无法预知产品实际收益率,收益以产品净值的形式定期公布。比如,假设投资者购买时产品的净值为 1,到了下一个开放日,如果产品净值变为 1.2,则投资者的收益就是 1.2-1=0.2;如果净值变为 0.9,则收益为 0.9-1=-0.1,也就是亏损 0.1。银行会根据签署的协议书,在每日、每周或者每月等固定日期公布净值,用户可以进行净值查询。

也就是说现在的理财产品跟基金一样,收益是波动的,因为不在保本保收益。那前几年为啥还能保本保收益呢?实际上产品没啥变化,之前的收益也是波动的,只是不在你的投资上体现而已。

3、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

银行或基金公司拿到我们的钱后,为了达到一定的收益会进行投资。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配置大概是这样的:

70% 左右投资债券,15% 左右投资存款类产品,剩下的一部分会投资于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这样的高风险产品。

所以大部分还是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

4、最近为啥跌了这么多?

最近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债券下跌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是最近股票市场涨的不错,很多之前避险资金投资债券类的,现在一看股市可能要起来了,就从债券市场撤出了,投资股市或者其他市场了。债券也是一种投资标的,会受供求关系影响进行价格涨跌,现在卖出债券的多,价格自然就下跌。

**二是口罩控制的较好,**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放水就少了。最近市场上的钱确实少了,那么市场利率就上涨。而债券类投资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

最后大家也不要恐慌,总体看债券市场是稳定的,长期看走势还是稳定上涨的。中证综合债指数趋势如下:


我是 @蓝桥幻想,知乎粉丝 38 万 +,回答被点赞收藏 78 万 +,我的其他优秀回答

股票开户科普:如何开华泰证券超级 VIP 佣金账户? | 华泰证券开户 | 华泰开户 | 华泰证券股票开户?

知乎用户 蓝桥幻想​​ 发表

低风险不代表无风险

低风险的意思是即使亏

一般情况下亏的幅度也不会太大

不幸遇到极端情况,那是谁也没办法

当然有些资金掮客打着低风险的旗号

用客户的钱给高危企业放贷款

那就没招了

不要贪图高息说的就是这种

知乎用户 数据救不了中国人​ 发表

银行理财年化只有 1%?债市杀跌蔓延至银行理财

“咋个银行理财收益率还没定期存款高呢?” 作为银行理财资深人士的赵姐近期赎回了一只 9 个月封闭期的固收理财,赎回后才发现所购买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只有 1.08%,这让她有所不解,为何银行理财收益竟然这么低?

年内两次 “破净潮”

近期理财再遭 “债杀”

“当时产品介绍标明预期收益是 3%-4%,而且是低风险的,所有我就买了这个理财产品,但是这两天封闭期到了我就赎回了,然后一算年化收益只有 1.08%” 赵姐说道:“我还不如买三年期的定期呢,比这个还放心点,以后买理财真的要很注意才行。”

实际上,作为净值化转型元年,2022 年银行理财出现明显变化,收益率波动成为常态。今年资本市场波动不断,以赵姐购买的 9 个月封闭期理财产品为例,购买时间正好是今年 2 月,彼时正值股市阶段性下跌前夕,股市下跌也就造成配置股票和债券理财产品的下跌。

数据显示,今年 3 月底,23913 只公布净值情况的理财产品中,破净的有 2084 只,理财破净比例达 8.71%;4 月随着股市继续下跌,10 年期国债利率上行,理财破净现象持续,破净率维持在 8.3% 左右的高位。

在经历股市回暖,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后,在近期却又迎来了债市的震荡;上周五(11 月 11 日)开始,债市收益率下跌震荡开启,于本周一 (11 月 14 日) 跌幅加剧,创下债市 6 年最大单日跌幅,利率债各期限均大幅上行。

经历四月 “股杀” 和近期 “债杀” 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及预期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记者采访到另外一位银行理财投资者赵恒,其表示,现在持有的两只理财,其中一只 364 天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波动,而另外一只固收类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确实在近期出现了明显下跌。

实际上,上述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近期无论是在微博、抖音、小红书上,很多银行理财投资者都 “亏声一片”,很多银行理财客户集体吐槽净值剧烈下滑。

情绪推动债券下跌

理财投资者应当合理看待收益波动

实际上,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或者是城农商行,近期多只理财产品均出现了净值下滑,与业绩比较基准大幅偏离的现象。

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15 日,全市场 34364 只银行理财中(发行主体包含银行和理财公司),共有 1776 只产品的净值跌至 1 以下。

究其原因,则要归因债券市场的波动,本周以来,债券市场大幅调整,10 年国债收益率大幅上行 12 基点至 2.86%,3 年国债收益率上行 12 基点至 2.49%,1 年国债收益率上行 15 基点至 2.12%;各期限同业存单利率普遍上行 15-20 基点。

需要指出的是,债券收益率是债券价格的反向指标,收益率上升意味着券价下跌及债券持有人的账面损失。

债券市场近期收益率下跌拖累了以债券资产为配置大头的银行理财。债券市场的急跌导致产品配置的债券部分资产净值下跌,即便有权益部分在支撑,但依旧无法抵消净值的回撤。

对于债券下跌原因,光大银行金融分析师周茂华对记者表示,近日债市剧烈波动,主要是受几方面因素叠加影响,首先是市场流动性有所收敛,此前债券利率较低,是因为市场流动性较高;其次近期股市和债市 “跷跷板” 关系比较明显。

“本次债券市场的波动实质上是市场对经济恢复的预期有所抬升,推升市场风险偏好的原因。” 私募基金经理何山石表示,随着近期央行 MLF 缩量续作,降准预期落空,市场流动性的边际收紧,这些都不利于债市流动性,市场出现一定的恐慌性出逃,这也是债市大跌的主要原因。

“市场波动有高有低,均属于常态,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随着底层资产价格波动也已被市场接受。” 周茂华对记者表示,近日债市剧烈波动,有资金面及基本面预期因素,但更多市场情绪主导,随着短期市场情绪稳定,债市将回归常态;对投资者而言避免追涨杀跌,理性看待短期净值波动,目前从国内基本面、政策面不支持债券市场趋势大幅调整。

对于后市,何山石表示,目前偏宽松货币政策暂时没有看到转向的趋势,只不过短期需要等待市场情绪稳定,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理财发生波动也成了常见现象,投资者还需降低预期,更新自己的投资观念,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封面新闻记者 朱宁

知乎用户 封面新闻​ 发表

11 月以来,银行理财和纯债基金,出现了一波惊悚的下跌。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

截至 11 月 16 日,25627 只处于存续状态的固收理财产品中,1118 只产品净值低于 1。

这个数字从中国现代金融市场出生以来都很罕见:浓眉大眼的银行理财也开始堕落了。

实际上,大部分银行理财底层资产多为债券打底,一般来讲占比超过 80%。纯债基金更不用说。很多投资者明明买的是 R2 中低风险的理财,却承受了持有 R5 高风险产品的血压。

简单解读一下这一波理财暴跌的原因。

债券收益来自两个方面:债券的票面利息,债券价格波动带来的价差。风险也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债券违约风险,另一个是市场利率波动风险。

这次的下跌原因其实很简单:债券市场的各类利空集中在这个 11 月出现了:利率上行,叠加流动性不足,叠加股市和债市的 “跷跷板” 效应,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并出现了踩踏效应

1. 利率层面:利率走高,债券价格下跌。

可以简单理解为:市场利率上升,债券利率上升,所以债债券价格下跌。

从需求端也很容易解释:市场利率上升,新发行债券的利息就高,投资者倾向于买新债券,原来已发行债券利率不变,需求减少,债券价格下降。

2. 流动性层面:货币未流向债市。

2022 年,货币政策处和财政政策都趋于宽松,双重因素导致市场资金异常宽松。但货币市场的低利率和海量资金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货币基金成为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的主要资金流向,债市受到冷落。

3. 股市和债市的 “跷跷板” 效应。

11 月以来投资者情绪对股市开始乐观,部分债市资金被赎回,流入股市,偏股型产品受到追捧,偏债理财预冷。

4. 踩踏效应

众所周知,投资者情绪的羊群效应和信心崩塌的踩踏效应一直存在。债券下跌,导致债权基金和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导致投资者恐慌赎回,减持债权类产品,债券继续下跌。

这波下跌会持续多久?不好说。目前还没有看到止跌的迹象。不过随着国内经济复苏,流动性依然会宽松,债券回调风险释放后,价格会企稳并继续提供稳健回报。只是周期可能不会太短。

知乎用户 马野​ 发表

我从 15 年开始一直在讲几条普通人需要懂的关于 “财富” 的道理。

1、现金为王

2、普通人投资等于消费

mers6">3、专注生活

4、冬天在乐观的情况下将持续到 2031 年。

5、普通人的生存奥义是跑过别人

一条一条再说一遍。

一、现金为王

意思是指持有随时可以变现的无风险现金,包括大银行的存款,纸币,货币基金等。

很多人担心通胀,觉得这是一条死路,但是很少有人明白,小亏为赢。

二、普通人的投资等于消费

不论是基金、银行理财、股票、期货,都是充斥着博弈的市场,对于普通人来说,天生的存在劣势,也就是说,你参与博弈,输掉的可能性是大于你盈利的可能性的,普通人的收益期望必然是亏损的,所以普通人的投资就和消费一样,没什么差别。

三、专注生活

很多人都不理解什么是专注生活,其实人从 45 岁开始衰老就比较明显了,而大多数人在 25-45 岁之间都奔着各种各样的目标前进,不管离目标是远是近,时间随着人的运动在流逝着,短短的二十年,走掉了就再也没有了。很多人根本没有能够深度的体验这二十年的时间,而是在一个个目标间划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无疑是一种生活的异化。

四、冬天在乐观的情况下将持续到 2031 年

这一条不仅仅是说的房价,而是根据模型判断的整体经济趋势,但是这期间的时光会有大量的人在逆势耗费自己辛苦积累的财富,甚至在下个经济繁荣周期来临时,一无所有了。没有了勇气,没有了身体,没有了启动。

五、普通人的生存奥义是跑过别人

老虎下山吃人,你只要跑过周围 90% 的人你就能活下来。自古就是如此,但是很多人不明白,这句话有三个重点。第一是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始终没有停下的。第二是这一定是以周围的人为参照的。第三是即使这样也只不过是生存罢了。这一条和第三条专注生活是互补的,即使你的日子很艰难,你也要尝试将时间吃出一些味道来。

我这五条,不知道这几年有多少人看到和理解,也不知道有没有确实帮助到人。

就这样吧。

我是老汉,一个真实而纯粹的生物

知乎用户 老汉​​ 发表

先来段房地产顺口溜(21 年的文章)
搬好凳子看长文,一句话,核弹级巨大的危险显现。
-—————————————
该文创作时间 2021 年 9 月
你不买我不买,每周降个千万块。
你要买他要买,烂尾维权没人甩
你要闹他要闹,抓进局子睡午觉
你分销他分销,惨得没有油水捞
你软文他软文,靠吹靠骗带进坟
你停工他停工,美梦全都变成空
你不听他不听,烂尾看得肉心惊
你爆雷他爆雷,杠杆炒房遭爆锤
你捂盘他捂盘,最后骨折眼泪含
你拿地他拿地,疯狂杠杆把命毙
你地王他地王,潮水退去站岗凉
你裁员他裁员,地产相关全缺钱
你发债他发债,毁约丧誉把命害
50 强,100 强,最后大多都凉凉
你新区他新区,房产税来全鬼区
你来炒他来炒,最后都是坟头草。
你来吹他来吹,大势已去全炮灰
你天真他天真,二十年地产真尾声
你法拍他法拍,盲目杠杆要遭栽
你后悔他后悔,恶兆在前你想太美
你不慌我不慌,慌得只有小西装
炒房狂投机狂,秋天的蚱蜢要灭亡
不看大势不看报,高位接盘你睡不着觉
顶层这次决心大,刮骨去毒你怕不怕
此一时,彼一时,唯有自住最踏实。
市场回归真本质,合理租售才最值。
莫再抱着毒药喝,高速扩展负债多。
此时如不关阀门,洪水滔天在后人。
国家转型在此时,技术革命才本质。
要想走进新时代,回归正途趁现在。
笑。
===========================
===========================
年初就预判完全正确。后面走势也都在我文章之中。你得详读我文章,才知明年后年走势如何。
这几周我一直在说。(点我头像看历史回答):10 月开会后,估计大幅降息路上了,贷款利息 2.5% 以下, 存款利息 1% 甚至后面可能负利率。各位爱存钱也没用,没什么利息了,对股市有利好,但是先有一波杀破 2800,不恐慌不成底。
没法了,汇率估计 对美元破 8.5 ,甚至破 9 都可以大概率看到。
早说了这是核弹级别危机。隔靴搔痒都没用。

注意,大逻辑已经变了,20 多年来的大逻辑,已经根本改变,这就是,以前是中美蜜月期,今后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期,对抗期。20 年来稳定的发展空间,太多的所谓周期,赚钱,增长模式,绝对会随着底层大逻辑改变,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哪些停留在旧思维的人,以为之前抓住市场本质,能了解市场,抓住周期,特别是吃了金融,土地财政,人口红利的人,必将 z 遭到市场重锤。
新时代来临,翻天覆地。多看我文章,看透本质。
看问题看本质,太多的所谓高赞根本不用看,看多了累不说根本毫无提升,那些回答问题上百篇的各种回答的大 V,哪里有时间赚钱?写稿子都耗死了。
看问题看本质就是了,一篇抵 50 篇,有时间股票期货外汇都可以赚到钱。
懂得随时离开得道理,发文发完就闪,除非有人付费提问有消息提醒,再回来看看,多的时间不如好好休息放松。
多验证几条策略,多看看回撤率,多深化学习研究研究判断条件,不香么?市场总会给你满意的回报。
今年看我文章的人都走好运了。
很明显后面几年基本走势,也和我说的差不多。。。地产 30 年萧条开始,腰斩不在少数,倒逼房产税出台,今后存款利率低于 1.3% 甚至负利率,贷款利率低于 2%,公积金政策消失…… 文章中不早就详细说了么。
这不是正按我今年初就说的走势一路在发展么?文章早说清楚,各种股票期货外汇,投资投机方面的大局,一目了然。
我基本不去看那些高赞回答,从答主到回复,里面的人除了情绪就是无知,看了都会降智。也就是些耗材命。
看问题看核心,看本质。那股票期货外汇的投机投资市场里面的各种坑,就能一眼看穿看透。
====================================================================== 这个回答几个月来我一直在写。看过去而知未来。下面的文章是去年和今年前几个月陆陆续续写的,形式基本按我预判的在走。
这是老美的阳谋,说了 N 次了。(2022 年,3 月 1 日)
这一切都是阳谋,,中国,股 房,汇三杀,这波绝对不亚于 08 年危机暴跌。
美国这次想搞个大得,估计目标就是要让中国几万亿的外汇储备全部耗尽。
逻辑是这样的,
逻辑 1 美元潮汐要回流,对它最大的阻碍就是有另一个大国吸引资金流,那个国家本币跟着升值,就会影响到他回流,因为资金可能中途跑到大国去了。
逻辑 2 某大国是外贸制造业为 3 架马车之一,其他 2 架自己基本干废了,那么就集中火力轰击他外贸。
逻辑 3 小弟日本是其邻国,也是制造业起家,放他出来开启货币主动贬值,
逻辑 4 东南亚一众国家都是制造企业居多,那么大家都开启贬值模式,韩国等国不出意外很快会跟上。
逻辑 5 那么那个想升值来和美国夺取资金回流的国家,本币如果升值,但周边一众国家货币贬值,那么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将大受打击。
两个结果,
1 死撑,大量企业恐怕拿不到订单倒闭,失业大潮叠加房地产泡沐,必然重创一波 。
2 跟着一起贬值,那么分流的资金必然重新回流老美。同时带动大量地产泡沐大的地区泡沐破裂 。
这是阳谋,你看得到但是躲不开 。
老美缩表,必然迎来通缩。还有好多人说老美缩表对中国没影响。知道什么是消费大幅缩减么?直接打击外贸出口型企业,而且是低端制造企业。海量外贸毕业生一步步走来。让 18% 的青年失业率再创新高是毫无疑问的。
市场就这么大,老美这次还开启印太经框,就是开启全面去中国化。 越南,印度崛起后面几年会大量替代国内低端。 墨西哥,拉美诸国也是老美扶持的对象。这又是就业最重的一头。
老美缩表 + 大量低端产业被替代。
老美联合欧盟,亚洲诸国,就是慢慢剥离中国。这是肉眼可见的大杀招。

中低端制造是很快就可以替代,外贸一旦被打击,失业狂潮叠加人口暴跌 + 老年化,以前的红利就会变成堰塞湖。
日元大幅主动贬值,这次就是要打东亚地区外贸,开启一波汇率战。
大量外贸企业寒冬将至,面临倒闭失业潮
大量 “被毕业” 潮水般出现,互联网才是开头。人家是先知先觉最快的,
那些其他行业搞不清楚状况的群众还在吃瓜。
再强调一点,日元可是主动贬值,几周前我就说了,这种走势是主动的贬值,什么叫主动,就是知道要贬,一样会采用放任态度,那么就是说,日本方面做好了各种准备。这个几周前我就说了。
那么主动一定带有目的性,这个目的针对谁,针对什么,是很明显的。
那就是来刺穿你泡沐的!哪个国家有最大泡沐?哪些个国家老百姓掏空 6 个钱包?大家都知道是什么。
日本那是过来人,他太知道现在该做什么了, 这家伙一直算计好了的。
============================
再更新点更深入的,想看我的以后我会说更多。。(2021 年,12 月)
说说大家关心的房地产方面的杀盘。
房地产 30 年萧条期已经开始,房价一路向下,偶尔反弹也难达前期高度了,前车之鉴就是日本。
高房价泡沐必然要破,如同当年日本一样,这次不是主动刺破,是被人给一刀子捅破,到时候想护盘都护不住,同时 14 亿人口一旦开始负增长,那么不出 5 年,老龄化的压力陡然上升,中等收入陷阱,老龄化陷阱自然而然的就会带崩目前脆弱的金融体系。这就是既要,又要的结果。没有出清各类不良资产灰犀牛必然咆哮而来。老美抓住就是这个机会了。目前看,基本按着这个路子在发展。
因为各国本来就是互相博弈状态,此消彼长,你有问题不出清,在这里吹泡泡,最后别怪别人上来捅刀子,自己捅破还体面,比如 30 年前那个日本,等到别人来捅破,恐怕就是不是捅这么简单了,见过草原狼群围殴撕碎猎物什么场景么?有机会群狼当然一哄而上分而食之。一句话,自己问题太多,又不好好解决。光说着:“相信后人的智慧……” 后人都哭晕在景山树上了。。
国外现状更是恶劣,已经被老美完全找到了软肋,只要中国放水,美国就加息,死死按着你软肋打。加到这次缩表后,高息美国将会迎来大收缩,需求大幅下降,直接目标就是全面打击中国的外贸,因为老美深深知道只要全球通缩,就会直接打击制造国的外贸,照成大量失业,
这次就是要彻底锁死二手房交易,根本不给任何出逃机会。因为地价肉眼可见越来越便宜。开发商也不敢修了卖高价,卖价高了没人买一样就是占用资金,最后落入恶行循环。
大趋势势向下,不是简单再来次去库存就可以逆转的。
二手房会彻底停贷,这些都是可以预料的,大量建筑工人都要转型,国家逐步剥离房地产在 gdp 的比重。
房产税还在路上,国家意志不以你几个跳蚤跳来跳去的发反对意见就改变,历史的车轮滚滚,碾压至渣。
无债一身轻,管住双手,减少不必要开支,再说一次,没有任何负债,不盲目增加杠杆负债,就是危机中最好的防御。
道理好简单且明显。
因为如果不剥离房地产比重,就会像黑洞一样虹吸打压其他行业,那么你的国际竞争力就会衰退,不赚老外的钱,那么你的收入就会不涨甚至下降,收入不涨房价就成无水之源,再空涨崩起来就没底。
你要收入涨,就必须转型搞高科技,高科技的钱又被地产吸完,不打压地产就没法发展高科技和其他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地产本就是钢筋水泥的低端的行业,大家都可以搞,就没什么技术含量,国际上更没竞争力,
如果说房地产的历史功绩,一句话概括,就是短时间内,合理合法的,把大量民间资本吸收到政府手里的一种手段。闲散资本聚集起来办大事。就是一种强心针做法。目前从各种情况来看,其历史使命基本结束,再靠它只能成为抱着毒药来解渴。
所以剥离地产短期看起来是阵痛,但是对于长期来说是转型关键。
日本当年太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选择立马刺破,既保住中端,也保住了高端。
我们现在处境更难,日本 80-90 年代已经是人均 3W 个美刀的发达国家,2022 年我们才 1W 出头。
而且国际形势更加恶劣,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被各种围堵打压,高端制造被老美举起屠刀一顿砍废,中端和日本韩国欧盟一堆国家冲突竞争你死我活,低端又大有被印度,越南取代之势。
更要命的是全球开启了去全球化,WTo 岌岌可危。那么作为三驾马车唯一还能打的外贸也是肉眼可见的危机,海量工人毕业将可能不期而至…………
这就是一直依赖搞低端地产的后果,中间吃得油头肥肠的早就国外潇洒去了,留下些啥也不懂的小白还在拍手喊涨涨涨。
也难怪,他们主要就是被套慌了,胡乱上杠杆,负了自己承受不了的债务,因为好像看起来这几十年来发展顺顺利利,房子也形成了惯性涨价趋势,没有经历过危机,处处以为我们立马能赶超世界第一,你当时人家都是铺平了路让你超啊?
盲目乐观,大胆加杠杆,大胆贷款,大胆创业开店,最后一旦增速放缓,内卷加重,包括疫情,还有各种国内国外不利因素,断供法拍那是家常便饭,这还是危机才开始,就在这里喊天喊地了?
危机发展到最后你喊都喊不出来。
杠杆负债,被迫毕业,每天睁开眼睛就还房贷,没法了。看到别人说跌,心里那个悲。
但是你就算把每个唱空的人恨个遍,也无法改变现在国内国际的大环境呀。 日本韩国当年自杀的多少,跳楼的多少,还不是一样过来了。
改革和自我疗伤,哪会一帆风顺呢,必须得有炮灰呀。炮灰就是哪些盲目举债,认为房子是资产的,那是你负债买来的,叫负债好不好,你还希望大通膨来让钱不值钱,多恶心和心黑的人才这么来制造焦虑, 负债的人,在通货膨胀时,你的利息一样会涨,20% 利率了解下,而且危机时刻,大量失业还会加剧你的负债风险。
纵观二战后各国,有了稳定的五常和联合国,有了 imf 等现代金融组织, 主权稳定的民族和国家基本都不会发生恶性通膨或者金圆券这种事。
所以危机来临时,减少开支,减少消费,完全不负债,两手干净,一身轻松应对危机才是最好的策略。
所以危机来临时,减少开支,减少消费,完全不负债,两手干净,一身轻松应对危机才是最好的策略。
所以危机来临时,减少开支,减少消费,完全不负债,两手干净,一身轻松应对危机才是最好的策略。
三遍牢记!
什么投资黄金,投资这样那样,还去抄底的,被那些抖音毒鸡汤一灌,在我看来这些人脑子都不太好使。
老百姓就别太惦记抄底,资产大拿都不敢随意抄底你去抄底?特别是还有人高负债加杠杆抄底,那是直接会叫你继续穿仓负油价了解下。
大危机还在后面呢,几周前我就说了日元开启主动贬值,就是要打货币汇率战,跟着就会带东东亚制造业地区集体贬值。现在果不其然,中国只能被迫跟进,资产贬值大潮不久将会席卷全东亚。
这次老美的阳谋非常明显了,就是要将你的万亿外汇储备全部打掉。
这次将是核弹级别的危机。好自为之吧诸位。
=================
2021 年 12 月
必须还要再来爽文,
我以前分析国。2017 年后,土地依赖超过 65% 的城市,基本就是很难摆脱越陷越深。
毒药接着喝,停不下来的。
为什么?因为摊子铺大了,想停都莫法,
杠杆如漩涡,用了就难抽身,每次只有用更大的膏药去补前面的口子。
所以这些高依赖城市,必须看起来是每次都新高, 不然立马就死,这就是土地依赖症。
好日子在后面。
……… 相信后人的智慧…… 后人哭晕在景山树上了
==================================================
2021 年 12 月
再更……
不是说了么,土地依赖高的地区,不敢降,否则立马死硬,如同恒~ 大一样,恒~ 大就是那些过度融资的地方政府的缩小版。
为了借新还旧再融资,所以只能自摸,地价越摸越高,都晓得自摸会导致后面更恼火,但是还是得自摸,因为上一届留下来的继承贷,这一届你不接着贷是不行滴,否则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只能抱着毒药继续喝。
滨江集团和绿城,是这次拿地大头,都是杭州的本地企业,明眼人一看就是在这里自摸,白手套啊?!
有点能力的招保万金地产大拿都不敢随意拿地了。只有莽子还猛起往里冲,背后原因是不得而知,或者不是拍就要死,自我恶行循环。
城投就不说了,政府喊多少,就是多少,自摸多高也得拿,不然工资可能都发不出来了,这能维持多久?
每一届自摸多了,传给下一届,大家都相信后人的智慧……,后人一看吓傻了,莫得法,也只能继续自摸…… 相信再后来人的智慧。结果,借来的负债会越滚越大,到最后爆掉,反正不爆到各人手里头都烧高香。就是个恶性循环。
所以现在借钱潇洒当然看起来光鲜,那是把后面几十年的钱都拿到现在用,当然潇洒,各种英明正确,各种宏大叙事,各种运筹帷幄给自己脸上贴金…… 其实呢,都是吃了时代的红利,而且是负债的红利而已,但是借钱是要有个度,太过了就会造成后面洪水滔天,居然还有一帮子人叫好, 傻子们还跟着羡慕,那些个借钱潇洒的主,哪个不是身边一群海吃海喝跟着红光满面的人,借来的钱不用还的么?等还钱的时候才晓得砍手断脚,树倒猢狲散。
不过呢,内债都不是债,苦一苦韭菜就对了,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所以韭菜开始自断根了。
内债虽然不是问题,但是现在世界不是你单一的,而是竞争力的社会,群狼环绕,大清如果不是八国一起上来捅刀子,还能坚持一百年懂不?
现在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外部环境恶劣,你自己一堆问题,想稳住杠杆大泡沐,别怪别人拿着刀子来帮你破了。
所以话说回来,
土地依赖算低的城市,才敢降地价,自我调控还有上下浮动空间,谁撑的久才算赢。
====================
2022 年 1 月
如果看得爽,就再更…………
黄教授都发言了,房地产开放商死得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才是常态,
现在与各类开发商相关的,一手二手销售,设计,渠道,广告,分销。 全都要死到剩十分之一,而且中间大量地产商只会采用提桶跑路的姿态。
这就是不破不立,没有一个行业在这种疯狂杠杆下还能全身而退。必然是整个行业的大洗牌。
还有些傻子还以为国家这次还来兜底?没见人口断崖暴跌,各种外部环境恶劣么?去库存已经是掏空 6 个钱包。现在租金成本高得各类商铺都活不下去了。再涨点房价,
租金成本升高,大量做生意的都被租金搞垮了,为什么只有中国淘宝拼多多打得死实体,别得国家都是实体网购均分,因为国内畸形的租金,大幅超越了房子本身的价值,所以一旦再度被房价拉高租金,
恐怕就是大量商铺倒闭潮,失业潮席卷各地。连吹高房价的各类中介,我看租金都给不起。
再涨点?,我看本来就是摇摇欲坠的的餐饮,社商底层的那些 4S 店,大量商铺都关门大吉了。
我看那些盲目上杠杆的打工仔, 今天加大杠杆买房美滋滋,明天就 “被毕业” 法拍。
杠杆借钱一时爽,欠债还钱火葬场。。
还厚着脸皮要国家来利好,没见到恒~ 大,融~ 创等等诸多地产商躺地上哀嚎着,再给一次机会吧,这次一定好好卖房子,做个老实人,不再拼命上杠杆 ………… 一定好好学学企业管理,控制风险……
还有这个机会么?好多套牢的投资客炒房客,都哀嚎着国家再给机会,出去后再改邪归正好好做人,还有这样的机会么?
是个人都想跑,最后谁都跑不了,只有留着交房产税,或者断供法拍腰斩价出手。跑不掉了。
国外现状更是恶劣,已经被老美完全找到了软肋,只要中国放水,美国就加息,死死按着你软肋打。加到这次缩表后,高息美国将会迎来大收缩,需求大幅下降,直接目标就是全面打击中国的外贸,因为老美深深知道只要全球通缩,就会直接打击制造国的外贸,照成大量失业,
高房价泡沐必然要破,如同当年日本一样,这次不是主动刺破,是被人给一刀子捅破,到时候想护盘都护不住,同时 14 亿人口一旦开始负增长,那么不出 5 年,老龄化的压力陡然上升,中等收入陷阱,老龄化陷阱自然而然的就会带崩目前脆弱的金融体系。这就是既要,又要的结果。没有出清各类不良资产,灰犀牛必然咆哮而来。老美抓住就是这个机会了。目前看,基本按着这个路子在发展。
因为各国本来就是互相博弈状态,此消彼长,你有问题不出清,在这里吹泡泡,最后别怪别人上来捅刀子,自己捅破还体面,比如 30 年前那个日本,等到别人来捅破,恐怕就是不是捅这么简单了,见过草原狼群围殴撕碎猎物什么场景么?有机会群狼当然一哄而上分而食之。一句话,自己问题太多,又不好好解决。光说着:“相信后人的智慧……” 后人都哭晕在景山树上了。。
这次就是要彻底锁死二手房交易,根本不给任何出逃机会。因为地价肉眼可见越来越便宜。开发商也不敢修了卖高价,卖价高了没人买一样就是占用资金,最后落入恶行循环。
=======
(2022 年,4 月)
更新,好多人说美股也要爆,简单普及下知识。
中房美股还居然拿来对比?根本毫无可比性。
说中房泡沐大,这是毋庸置疑,毕竟大家都开玩笑,卖掉中国一小区,可以买纽约几个街区,可以横扫德国半个州。笑,水泥值钱呢。
但是说美股泡沐大,都是些道听途说,炒股水平很差的人会那样看问题。美股历史上大起大落一点不奇怪,我预计这次老美道琼斯跌倒 2W 附近,但是人家多空都可以做,对冲基金也很多,美股走势是正常博弈的结果。从诸多经济指指标和历史对比看,标普 500 都不算什么泡沐,正常值附近上下而已。另外,股市不光看指数,你得看看是些什么公司。产品收割全世界的苹果公司,一个就抵得过全中国大半科技公司了。更别说
微软,谷歌,脸书,这些公司在,股价就算跌没了,他们会倒闭么?只要人才在,技术在,跌了后面又可以涨回来。这还光是科技类,老美其他芯片,医药… 化工,消费,制造… 世界级顶级跨国公司多了去了,可口可乐会爆么?强生,辉瑞这类大公司一抓一大把。 怎么爆?你公司的产品都卖不过别人,还要别人爆?
===================================================
2022.7.12 再更
后面咋办,下半年大量发债 ,什么城投债,各种特别债,谁买,当然银行出大头买!银行怕砸手里?
各种包装后再卖给接盘侠,就伪装成各种高端理财产品,再不然搞出一大堆基金,债基来接盘,或者一大堆各种信托公司来接盘。老美的次贷危机,有一样学一样。没什么创新的。都是这些路。
外观包装有变化,最后还是一样的烂里子,所以,
一定当心 22 年下半年开始各种你搞不懂的金融产品横空出世,开始火爆,各种广告吹嘘,但是都是击鼓传炸弹,当然先有一波人高呼买进赚大钱,然后偷偷跑路,留下一堆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白来接盘,最后砸手里,来个愿赌服输就完事了。
这些套路你牢记 3 遍,看我文章,不吃亏。到时候包装的精美的炸弹到处飞。睁大眼睛看好了。
反正这些理财包装后,你都找不到 “城投债 痕迹”,伪装成比银行存款利率还高的产品。因为存款利率大幅下跌是趋势,大家都不消费都去存钱了。
存款利率还能高么?说不定以后还会负利率,会走到这一天的,存款到银行,倒给银行钱,算保管费了。
或者就 1 个点存款利率,好多人还盘算年轻时找多少钱,以后存银行过舒服日子,笑话,你存个 100 万,1 个点一年 1 万利息,够都不够你一家人用的。更别说后面大概率可能零点几的利率甚至负利率。
否则日本为什么老来破产的多,日本就是负利率,存款都存银行没有收益,只能再工作,否则就是坐吃山空。
同时还有国内商贷利率也会进一步下降,3% 以下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实现,(现在是 2022 年)公积金这种中国历史产物迟早会消失。
东亚这么好个例子走在前面,人家踩过的坑我们一样踩,还踩得更重。
以前笑日本太傻,居然放任那么大的泡沐,现在看起来笑他人不如笑自己。
所以这波看起来肯定股市要承担不少风险。前面三遍是说管住双手,降低消费,不要负债,
现在多加几条, 看清形式,少参会与高利投资陷阱,因为后面有各种包装得很好得炸弹等着你。
这次就是东方版次贷 2.0.
危机才刚开始,还早呢。2024 才是大坎。
22 年要钱,23 年要命,24 年要…………
我的文章基本都是提前预测,看看回复里面讨论的各种真知。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 6.4909,下调 313 个基点,背后都有哪些原因?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30 秒看穿本质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876461/answer/2456926150
2022 年 7 月,请问现在国内房地产泡沫是不是已经破了? - 30 秒看穿本质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3052085/answer/2630462384
外媒报道日本政府考虑列装超 1000 枚远程导弹,主要部署在西南群岛和九州岛,如何看待此举?意欲何为? - 30 秒看穿本质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354538/answer/2639004213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将在台岛周边开展一系列联合军事行动」,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30 秒看穿本质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6650614/answer/2606365932
2022 年真的有破产和失业的吗? - 30 秒看穿本质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3446750/answer/2516475619
最后还是要唠叨一句,
客观规律走势不以我的预判言论为指导,如有雷同,纯属实力

知乎用户 30 秒看穿本质 发表

楼市,债市,股市,市市关心。

涨声,迭声,空声,声声入脑。

财政部和央行联合出台有关楼市的二十条金融新政,国家抗疫情指挥中心出台放宽抗疫情政策,G20 峰会中美关系回暖等一些利好消息推动中国国门进一步恢复到疫情前开放状态,卖出去买进来,这样的商业生态让金融市场流动性增强。

从十月份一二线 70 个城市楼市销控数据看,国家对救市的摸底工作已经成竹在胸了,土地财政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彻底改革过来的,循序渐进的进行国家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打通国家统一大市场战略还是要继续做。

银行理财产品层次还是很丰富的,避险投资的债权类组合产品和浮动收益的股票型基金及集合信托产品,银行的理财客户社群中都会有相应的投资主体,而对银行代销产品的筛选和风险控制则是银行投行要做的工作了。

根据国家关于房地产行业新的金融政策,银行的贷款和理财负责人在办理房地产企业债券或者贷款业务中只有操作合规,那么银行从业人员就不会被追究其他不可预测风险责任。这算是给了银行从业人员法律上豁免,大家在给客户推荐高收益的非保本的房地产基金时候就更加自信了,而客户们则会被引导认定国家为拿到企业债发行房企进行了兜底。

只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保持技术门槛标准,有一定财富沉淀的投资客户会接受相应的风险,固收理财和浮动收益产品都会在国家新一轮金融监管中做好合规设计,经历疫情和金融合规整顿洗礼,市场受到深刻的教育,嗜血的金融平台被压制住吸血鬼的本性开启可持续风控模式。

[

书籍白话可转债入门与进阶实战指南韭菜说投资社群债券

京东

¥162.2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576524545460244480-0-1&p=JF8BAcIJK1olXg4KVlZYAE4fCl8IGloRWA8CUF5fC0wUAV9MRANLAjZbERscSkAJHTRQRA1CCVkdDwtCWhVLHTdNTwcKBENeCVAfUg8bA24JH14cXQICVl1aC0kAQ2N8YitwKWV1CCokbClgSjpWb1lpBWJhEhg-ahF-YSZ0XSxOLnRlDTYUaDkWYw1Bext1FVxlNhchTj1laBl_QltCK29UMCouCApjahNQfwFlG2VgMz0JCzdpczB8fjhcOQB2PT4_aDh_CxhxeC1iB3leNyctbytjY2d8GShiPWJ9CioFaBhsYG9Xb1ltNHJhKxopUj8DARo4eTtmLV1JBwY4UVFlBxYLQwdBCkVVNFJROEseA20AGloVWgUyVF9cCE8SAGwOGmslXQMyFTBdC0sRC2cMHWsUbQYFU1daDEgRBmwIGl4lXQ4GZIjznJ6fvLa4vo2_89OP5IvUo5-phV84K1glBlNWHRtBCE8RBGsLHl8QWQMFVV1YDU4eAnMJB1slXQcDV1lbD0wVCgELHV8UWg9sVl9cCU0RC2kPHGsVXjYBZAAzCRgRAGpcEgh7AFZYAh0PCEx5AGYNEloUWw8FZFxcCUkVM18)

知乎用户 唐果​ 发表

国内:经济下行 + 房地产寒冬

国外:全球性金融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私营房企债陆续暴雷 + 地方城投债违约早已司空见惯,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绝大多数是这两类债券,不跌才怪呢。

很多憨憨总把银行存款和银行理财当成一回事,其实银行理财产品都是由银行总公司开设的投资理财子公司发售,所有推销理财产品的银行营业厅只是一个代销点而已。银行营业厅所谓的理财经理赚的就是销售提成,根本不会管你金融小白的死活。银行真正的主营业务是吃存贷差,即吸收存款放贷,贷款到期后本息回归银行,银行将贷款利息的一小部分分给储户,大部分留给自己。

知乎用户 包藏祸心 发表

据我观察,大众理财有两个无法逆转的趋势:

1 居民储蓄从银行理财,房地产转移到金融市场;

2 富裕人群财富从金融市场转移到虚拟货币市场。

知乎用户 有财华的宇宙哥​​ 发表

谢邀,直接原因就是国债回调,导致债基净值回撤。根本原因,银行理财产品有多少是不亏钱的?很多客户相信理财经理,而事实上理财经理有 2 个缺陷:

1. 他有任务,他要卖银行主推的产品,不管这个产品怎样。同时热推的产品提成奖金高。

2. 理财经理理财水平太差,很多理财经理天天跟客户打交道搞营销,哪有时间研究理财产品?

今年很多银行理财产品表现不好,所以很多理财经理为了少挨骂,就给客户推荐债基,觉得这个稳健。结果这周债基回撤太大,把前几个月的盈利吃掉。

遗憾的是,很多高净值客户就是信银行理财经理,所以也没什么可说的!

知乎用户 博弈论者​ 发表

中低风险银行理财一周跌去 28%,引发踩踏式拋售,投资者该怎么办?

​这题我会 [捂脸]

N 年前我买债券基金就遇到过回撤 40%,得到血泪教训。

​人教人永远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没 N 轮牛熊实战,都是纸上谈兵,或被 “对韭当割”,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无论牛熊,风控是王道!!

任何影响生活和睡眠质量的投资,都不是好投资。

一定得保证好日常生活的现金流,用闲钱投资!

记得 留大钱理财

投资就是争取小概率的大成功,
理财就是争取大概率的小成功

@吉力话

公号随喜更新

我们的资金梯田。20 万赌局?葱和韭菜,剪刀和梯田,破水池和破飞机
现在股市、基金还能加码吗?高赞的送命题
我有房,有事儿卖一套房就行了
如何看待大妈的 2 万元存款,被邮储银行办成了定期保险?储蓄险防坑指南
普通白领如何通过理财 + 投资,稳定获得 10%~15% 的年化收益率?

也欢迎吉力话私聊,加我时,请自我介绍,并注明来意。我相信优秀的朋友,也是善于沟通的人

知乎用户 吉力话​ 发表

写了一篇文章,详细说了下银行理财近期下跌的事,参考这里:

火车比马车快:银行理财收益回撤,买的理财已然亏损,该怎么办?

知乎用户 火车比马车快​ 发表

因为之前出台了文件禁止报道相关危机,如果讨论这些问题一不小心就会变 “恶意唱空”。

既然不能叫狼来了,那么狼来了你也别问怎么看。

知乎用户 import 潘多拉 发表

近期,不少银行前期表现较为稳健的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出现了净值回撤的现象,昨日更是有个别理财产品触发大额赎回。

例如,招银理财招睿活钱管家添金 2 号产品是招银理财发行的一款 R2 中低风险产品,11 月 15 日该产品净值为 1.0071,较上一日净值 1.0074 回撤 0.03%。拉长时间线来看,11 月 1 日,该产品的净值为 1.0084,也就是说半个月该产品净值回撤幅度达到 0.13%。相关信息显示,11 月 16 日,该产品触发大额赎回。

上述产品并非近期净值明显回撤的个例。继 3 月份 1200 只产品 “破净” 的大潮后,银行理财近两日又身陷新一轮较大的“破净潮”。据 Wind 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场 34363 只银行理财产品 (包含银行发行的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 中,近一周总汇报率为负值的有 10897 只,占比 31.71%。

净值的剧烈波动造成了投资人恐慌,不少投资人集中赎回产品。某股份行理财公司的短债固收产品 “活钱管家” 便由于赎回客户太多,触碰了巨额赎回上限。

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客户大多数普通居民,因此净值回撤和下跌,与老百姓的钱袋子息息相关。那么,本轮理财产品净值下跌还会持续下去吗?理财产品还是普通居民稳健安全的投资产品吗?

结论是,短期来看,本轮理财产品净值下调是流动性收紧的直接表现,而且因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释放 “偏鹰” 信号、股市反弹和政府债券融资吸收流动性等利空因素,未来短期内债市和相关理财继续下跌甚至超调的可能性较大。但中长期来看,由于宏观基本面仍偏弱,虽然整理利率会缓慢上移,但相对其他资产,债券类理财可能仍是较为稳健的投资标的

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进行判断:

第一,近期债市大幅调整,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叠加投资者的恐慌性赎回,加剧了理财产品价格恶性循环式跌价。

众所周知,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底层资产是债券,那么本轮理财产品的净值下跌,主要是债市的大幅调整导致。

数据显示,11 月 16 日,10 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至 2.86%,3 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至 2.49%,1 年国债收益率上行 15bp 至 2.12%;各期限同业存单利率普遍上行 15-20bp;银行永续和二级资本债普遍上行 20-25bp。至此,债券市场已经连续 5 个交易日下跌。

银行理财和基金客户习惯于 “追涨杀跌”,这往往会放大市场波动。投资者由于金融知识的相对有限和出于追涨杀跌的心理本能,对于市场的短期波动忍受度较差,容易引发赎回行为,而机构往往被迫跟随赎回。当理财和基金抛售压力较大时,又会引发市场继续调整,继而进一步影响净值,继续引发赎回压力,形成 “债市下跌——净值回撤——产品赎回——被动抛售——债市继续下跌” 的恶性循环式下跌

![](data:image/svg+xml;utf8,)

第二,近期债市的调整主要原因是什么?会持续多久?

(一)短期来看,近期市场流动性收紧,是导致债市大幅调整的直接因素。

**8 月以来,资金利率开始逐步回升,这说明的市场流动性开始收紧。**最为典型的是同业存单利率从 10 月中旬开始一路上行,当前 1 年期的国有银行的存单发行利率已经来到 2.5% 的点位。

**近期市场流动性收紧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财政融资导致债券供给增加,被动吸收流动性;二是,央行主动投放规模仍然偏弱,并没有对流动性缺口进行积极填补。但这两点相对来说都是短期因素。**具体来看:

财政债券融资方面,国有大行承接了大量新发行的债券。目前,7399 亿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而承接这部分债券的是国有大行,这对国有大行的资金面形成较大压力。

央行释放流动性方面,此前市场在押注央行会继续降息降准,但是近期央行操作非常稳健,导致市场对于降息、降准的预期落空,进一步加剧流动性紧张的局面。

11 月 15 日,央行开展 8500 亿元 1 年期 MLF 操作和 1720 亿元 7 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 2.75%、2.0%。本月 MLF 到期量 10000 亿元,央行续作 8500 亿元,MLF 净回笼 1500 亿元。

(二)一系列宏观利好政策出台,由于市场预期改善,部分资金分流至股市等权益市场,加剧债市资金抽离,债券价格下跌。该局面持续时间,要看宏观政策落地情况。

众所周知,债市和股市呈现 “跷跷板” 的关系,因为当市场预期转好,资金将会从低收益债市抽离,转向高收益的股市等权益市场。近期的股债关系,也一定程度上呈现这个规律。

11 月后,防疫方式的优化以及针对地产等行业的 “宽信用” 举措持续出台,投资者对政策以及长期经济的预期发生转变,看好权益市场复苏。

截至 11 月 16 日,上证综指、沪深 300 和创业板指分别较 10 月底阶段性最低点反弹 7.83%、9.28% 和 6.08%。在投资者开始主动调仓,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时,债基等固收类产品被提前赎回,公募基金等管理人不得不抛售债权资产,引发债市持续调整,继而加深了赎回的程度。

然而,这类资金在股债两市的来回流动,只是短期行为,除非宏观政策利好持续释放或落地,否则当股市再次回调,资金可能又流回债市

(三)中长期我国宏观基本面仍偏弱,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释放 “偏鹰” 信号,未来货币政策放松尺度更谨慎,明年整体利率水平或上移,对债市亦是利空因素。

11 月 16 日周三晚上,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释放了明确鹰派的信号,如不再提 “逆周期” 等字眼,并且对流动性环境的目标定位是 “适宜”,对通胀措辞从“密切关注” 变成 “高度重视”,并补充说明“特别是需求侧变化” 带来的通胀升温可能性。至此,货币政策已经出现明确转向,后续降准、降息的概率显著降低,未来流动性的边际收紧,对债市又是一大利空因素

11 月以来资金面已经有小幅收紧。R007 和 DR007 已经上行至了 2% 左右,而央行加码宽松预期减弱,这将使得资金价格中枢维持在偏高水平,难以回到 9 月和 10 月的水平。11 月初隔夜资金利率(DR001)短暂到达 1.3% 的隔夜之后,快速上行,一改其他月份月初资金利率下行的常态,引发市场情绪紧张。资金面对债市支持边际减弱。

第四,宏观经济下行环境下,中长期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可能面临收益率下滑,但依然是稳健中低风险投资者的优先选项。

在疫情不确定性仍较大、经济下行如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所言 “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而通胀压力加大货币政策放松力度减弱情况下,无论是权益类还是固守类,大多数投资标的都会面临价格承压的风险但考虑到目前债市受资金面收敛和政策预期影响,经历了明显回调,接下来继续大幅上行的空间可能受限,尤其是长端。相对而言,债市长端利率的中枢可能较为稳定。即使由于阶段赎回,市场继续调整,这种回调可能也脱离了基本面和货币政策。若债市超调幅度较大,那么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形成新的机会

知乎用户 希瑞归来​ 发表

房地产可以无限 qe,居民理财为什么不可以

银行存款为什么不行?

知乎用户 理想主义的毛建洲 发表

最近,银行理财跌得可以说是稀里哗啦。

哪怕是低风险的银行理财,净值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调甚至破净。

对很多风险偏好较低的人群而言,近几天可能满脸都是黑人问号。

![](data:image/svg+xml;utf8,)

为什么银行理财还能亏钱?

银行理财不是保本保息的吗?

到底发生了什么?

![](data:image/svg+xml;utf8,)

下面就来聊聊银行理财和债券的事。

首先明确一点,银行理财早就过了保本保息的时代

之前大伙可能还不清楚,不过这几天过后,应该都刻骨铭心的体验到了。

跟不上时代的版本,被时代吊起来毒打是必然的后果。

第二个点,银行理财最近为什么这么惨烈呢

其实吧,一定程度上,银行理财和基金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 “一揽子资产”。

无非是(股票型)基金以各类股票为主进行 “打包”,而(低风险)银行理财打包的主要是各类债券和存单。

(股票型)基金的底层资产以股票为主,(低风险)银行理财则是以债券为主。

OK,现在我们就要说到本篇的主角:债券

近来银行理财的回调,其主要原因就是债券价格的下跌。

而债券价格前几天猛的下跌,则是因为(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疫情管控边际宽松的 20 条和救助地产的 16 条政策。

![](data:image/svg+xml;utf8,)

要捋顺上面的问题,需要先理解一个有点绕的概念:

债券收益率和债券价格是负相关的

债券价格下跌,则债券收益率上升;债券价格上涨,则债券收益率下降。

猛一看可能不好理解,举例说明下就懂了。

比如债券 A,算上利息按到期 102 赎回,

那么如果你是以 100 的价格买到,这时到期收益率是 2%;

而如果债券价格跌倒 99,那么对应了到期收益率 3.03%,我们可以看到债券价格下跌,而债券收益率提升了。

那要是以 101 的价格买到呢?到期收益率就只有 0.99%,显然可以看到,债券价格上涨,但到期收益率却下跌了。

![](data:image/svg+xml;utf8,)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哪有憨憨会用 101 买到期 102 的债券?收益率太鸡肋了。

对,如果你知道某个资产是鸡肋,那你很可能就不会买了。但这个 “价格 101,到期按 102 赎回” 的鸡肋债券披了个马甲——银行理财,然后大伙真就不认识了

不知道自己到底买了个啥的憨憨,因为从来没看过底层资产和其逻辑,然后拿着拿着、买着买着,就成了吃到这波跌幅的苦主。

说到底,银行理财保本保息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所以说,投资有风险,现在银行理财也要谨慎。

至少,怎么着也得弄清楚自己买的产品的底层资产。

比如买银行理财,债券存单这些底层资产的走势多少得了解些,不是说了解到多精通去做超额收益,而是雷快要劈下来的时候要知道躲开

在不乱搞金融创新的前提下,低风险银行理财(R1,R2)只是能确保底层资产里没有牛鬼蛇神(比如有破产风险的企业的企业债),但对于债券这整个一大类的价格变化趋势,还是得自己盯着点。

再比如买基金,底层资产的股票也要知道个大概,新能源板块、煤炭板块和医药板块,明显逻辑和走势是不一样的。

[

涛动周期论 经济周期决定人生财富命运

京东

¥78.4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576738897224200192-0-1&p=JF8BARkJK1olXwUCVFxaDE4XBV8IGFgTWAADVW4ZVxNJXF9RXh5UHw0cSgYYXBcIWDoXSQVJQwYBV1hYDkoWHDZNRwYlI3RYTgIaVB51QTdbaCt9C1h0CVg9eEcbM28BG1kdXAcCU11tCEoWA2sNGFgTXDYyVFttWiXPtdnQvuoJiayNgdbKOEonA2gPEl0UXw8HUlpdDnsXC2s4zfWBiI69je743uG51uK4ztK-ibiEZG5tC3tMVjtBXkcVWQAFUlxUAUMRAGwNGFoUXQ4BSF9BCHsXAm4KG14TVQMCOltcCUoUCm4IHVt7XgQBVldVDU0XAF8IK1glA2gDB1lYXEoVUwFVSwZGWkcLFTBdAEwUAGkNGFglXwcDVlxtOA)

那么,为什么前几天债券价格 Duang 的巨震?

债券价格又为什么处在 “高位” 呢

穿透底层资产后,我们应该明白了这点:用 101 的价格买到期 102 的债券很不划算。

那之前到底是谁把债券价格从 90 几一路买到 “101” 的高位呢?

这里就要说到大类资产了。

外汇和商品(期货),这两类常常伴随着高杠杆,这里就不提了。

就说债券和股票这两大类资产。

当货币政策宽松(放水),除了现金外,总有一部分要流入金融市场。

而在经济肉眼可见的不好而且预期可能更差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盈利不乐观、前景扑朔迷离,股价很容易承压。最典型的就是年初那 4 个月,大范围一泻千里,跌个三分之一甚至腰斩一点都不稀罕。

与股票相比,债券就稳多了,于是放水的热钱接连涌入债券价格因此被推高,相对应的收益率下跌,从 3.5% 跌倒 3.1%,再跌倒 2.8% 再往下跌。

这时,你别看收益率往下跌了,但是债券价格本身是在上涨的,(跟股票一样)债券也能通过价格变动赚钱,而且赚这个钱的人还不在少数。

但是你要知道,价格越高,就需要越多的钱来推动继续上涨,可股价有故事的话可以涨到太空去,但债券不行,到期 102 的债券你 103 买,到期收益率是负的。

而且,债券价格越高,收益率越低,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会发生一些事情(转折点),导致别的去处(比如股票,再比如实体经济)有了一定的投资价值,那之前挤进来买债券的钱就会跑路,体现为(收益率上升但)价格下跌。

对应最近,发生的事情就是核酸防控的放宽和对地产的救助,防控放宽了,预期人员流动起来经济活跃起来,银行敢放贷生意人愿意多借钱,上市公司的股票至少部分板块也能看到希望了,那谁还会守着债券(价格 “高位”)那可怜兮兮的一点收益率

![](data:image/svg+xml;utf8,)

如果没记错的话,前一阵是债券类产品的发行募集的一个高潮。

抢着买的时候,不能说全是击鼓传花吧,也至少是强弩之末。

这跟今天教育部发文要及时淘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点不展开说了,有空去瞅瞅大猛子前几期养伤期间发视频都委屈巴巴的表情就知道了。

话说回来,最后总结三句话:

一是保本保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二是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搞清楚底层资产及其逻辑);

[

投资学(原书第 10 版)

京东

¥92.9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576735571061489665-0-1&p=JF8BARkJK1olXwUCVFxaDE4XBV8IGFsWVAELVG4ZVxNJXF9RXh5UHw0cSgYYXBcIWDoXSQVJQwYBVF1UD0IXHDZNRwYlGXteU1ohQT9yRy8JW0ELJn1fAQQKeEcbM28BG1kdXAcCU11tCEoWA2sNGFgTXDYyVFttWiXPtdnQvuoJiayNgdbKOEonA2gPEl0UXwcGUVpdAHsXC2s4zfWBiI69je743uG51uK4ztK-ibiEZG5tC3tMVjtBXkcVWQAFUlxZDE0XAmgIHlIdWgEGSF9BCHsXAm4KG14TVQMCOltcCUoUCm4IHVt7XgQBVldVDU0XAF8IK1glA2gDB1sKD0gTBwFVSwZFHEdQDjBeAEgQA2wKH1slXwcDVlxtOA)

三是,高增长已经过去,要匹配自身风险偏好的同时,放平预期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容易钱好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得多练内功了。

推荐阅读:

克服恐惧与贪婪的利器:智能条件单

可转债打新:学会这个操作,一年白捡一万

二舅与精神内耗: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基金定投 “陷阱”:基金定投是割韭菜的骗局吗?

房地产与 “公” 资:房子卖不出去,真的会影响公务员工资吗?

人口问题怎么解?:“重罚轻赏” 才能解决生育问题

预祝各位事业一帆风顺,净值蒸蒸日上,

待年底,别墅靠海,春暖花开。

双击屏幕,或许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呢

知乎用户 澜云酩轩​ 发表

钮文新:银行理财产品波动的背后——启用利率手段必须关注 “双刃剑”

最近,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较大赎回问题。原因是:投资者担心一些固收类理财产品会跌破净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因为最近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幅度较大,收益率上升幅度较大。为什么债券市场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因为最近一段时间,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出现较为快速的跳升,尤其是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的表现更为明显,这几天隔夜利率盘中大都维系在 2% 以上。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偏紧。为什么短期流动性偏紧?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个 “巧合” 的事件是:最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经历一段快速大幅贬值之后,出现强势反弹,大幅升值。

短期流动性偏紧、利率上升与人民币升值之间是什么关系?央行是不是有意推高短期利率而促使人民币更大幅度地升值?至少市场目前存在这样的疑虑。尤其是 11 月 16 日央行表示要 “坚决平抑汇率大起大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之后,市场对央行 “挺高利率刺激汇率” 的预期似乎有所上升。于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调整。

说不清央行是否存在 “用利率调汇率” 的动机,但就目前金融市场变化的情况看,央行推高市场利率恐怕还需要很多一点利弊权衡。毕竟,利率是柄“双刃剑”,提高利率可以刺激人民币汇率升值,但也会压制债市、股市,会让广大老百姓的理财产品受到一定冲击;同时还应意识到,股市、债市——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关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长远战略。

无论利率还是汇率,中国金融政策着力点应重点倾斜于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方面,防止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所以我一贯坚持认为:第一,人民币汇率必须坚持 “有管理”,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法定结果;第二,管理人民币汇率,应尽量避免采用具有“双刃剑” 性质的利率工具,而更多采取非利率手段。

为什么要坚持上述意见?因为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外汇市场中的各个币种,其国际市场地位存在巨大差异,人民币的货币强度还不及美元、欧元、英镑等老牌国际货币,这就决定了需要依法采用一些非市场化的手段去平衡这种差异,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管理变得更加有效。

中国有没有条件采用非利率手段去平衡外汇市场供求?当然有,而且空间巨大。据国家外汇局 11 月 16 日提供的数据:在人民币快速贬值的 10 月份,银行结汇 1701 亿美元,售汇 1820 亿美元,逆差 119 亿美元;同期,银行代客涉外收入 4347 亿美元,对外付款 4432 亿美元,逆差 85 亿美元。为什么 10 月份中国保持着较大的 “双顺差”,但银行方面的数据不仅没有体现,反而出现逆差?这是不是说明,相当部分的外汇留在境外?如果是这样,那有没有办法请这些外汇回国?如果有办法,是不是就可以破解“一面是顺差巨大、一方面是人民币贬值” 的矛盾,而避免提高利率?

由此可见,在汇率管理方面,必须充分重视利率、汇率、市盈率之间客观存在的风险传递效应,尽量避免简单采用市场化手段,使中国金融市场承受 “双刃剑” 之苦;在汇率管理方面,也应当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责编:姚坤)

知乎用户 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

股债双杀,债市大面积下跌触发,同时银行理财固收配置 90% 以上,并且银行理财净值化导致对市场变得非常敏感,散户又居多,争相赎回,赎回又触发银行理财再次下跌, 因为短期大额赎回银行理财也没有太多流动资金,就要打折卖资产,踩踏加重,散户更加望风而逃。流畅的逻辑,太阳底下无新事。

1. 今年银行理财两轮大面积破净

第一轮是 3 月份,当时也是股市跌的最猛的时候,当时市场折磨的我都快佛了,当然也是由于股票市场调整,引发理财产品出现大规模破净,因为理财产品虽然配置权益不多,但是权益股票和公募基金配置的比例也有万亿的数量级,也就导致当时市场有 3600 只银行理财产品负收益,大规模破净,

眼下又来一轮,这波主要引发的原因并不主要是权益下跌,而是债灾引发下的散户踩踏,逻辑稍微有些不同。11 月以来,除了股市下跌,债券市场下跌幅度也是史上罕见的。

股债双杀的结果,就是银行理财的产品净值大幅度下跌。WIND 显示,截至 11 月 15 日,在 3 万只理财产品当中,近一周出现负收益的理财产品已经超过 1 万只,

同时据方正证券不完全统计:11 月 15 日较 10 月末净值表现统计中,近 8000 只固收类理财产品中,2600 + 净值下跌。其中,有 22 只产品净值跌幅超 - 1.00%,跌幅超 - 2.00% 共计 4 只产品。

两个特征,一是净值下跌理财之广泛,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产品都跌了。但下跌幅度比较有限。只有 22 只产品跌幅超过 1%,下跌不是那么激烈,但也改变了银行理财投资者的三观,毕竟买银行理财的投资者还没有从刚兑、保本的固有印象中完全转变,但话又说回来即便股票基金投资者追涨杀跌也是非常普遍的。

2. 为什么出现债市下跌

估计来看,年末一般是经济冲刺目标的时候,一般会有对经济利好的大政策出来,比如地产金融 16 条支持政策楼市金融十六条出台,涉保交楼、贷款展期等多方面融资,具有哪些积极意义?,还有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基本面就会形成过度乐观的预期。这时利率就有了上涨的基础,

但同时一般年末市场的资金都会比较紧,大家都要用, 一旦市场流动性稍微收紧一点,利率上去了,结果就是:

债券价格下跌,具体逻辑可以看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虽然背景和策略不太适用了,但里面将债券价格变动的逻辑可以看看。近期适合买债券基金吗?

大多数债券配置使用杠杆策略的就不行了,收益兜不住杠杆利率了,最后就有卖出的,多米诺可能就发生了。跑得快的就是流动性好的资产,比如开放式的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

3. 如何传导到理财破净的,踩踏咋发生的

因为债券市场下跌,债基和银行理财跌的太突然了,就引发了大规模的赎回。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一看傻眼了。债券都能这么跌,同时叠加对债券市场的涨跌逻辑并不清楚,净值跌了,那就赎了,越跌越赎,越赎越跌。

其实这波赎回基本是散户,一看固定收益不是固定的吗?怎么会跌这么多?耍我啊。

数据显示理财产品平均规模下降了 20% 左右,大量的抛盘,就是这么赎的,因为大量的开放式理财,散户赎回机构必须要给他赎回的,而散户的赎回,就会引起理财和债基的资产被抛售,

同时银行理财是有大量的委外嵌套的,理财投资管理能力不行,就会委托资管机构进行管理,同时大量的嵌套产品也投资了大量的债券和基金。银行理财被赎回了,就会赎回理财投的基金,同时也导致银行理财包的大量委外产品也会赎回他们套的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除了被散户赎回,又由于其他机构投资者被散户裹挟遭遇被机构投资者赎回。

同时对于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当中的现金管理理财也是有偏离度考核的

当影子定价确定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资产净值与摊余成本法计算的资产净值正偏离度绝对值达到 0.5% 时,管理人应当暂停接受认购并在 5 个交易日内将正偏离度绝对值调整到 0.5% 以内。当负偏离度绝对值达到 0.25% 时,管理人应当在 5 个交易日内将负偏离度绝对值调整到 0.25% 以内。

调不过来的话

当负偏离度绝对值连续两个交易日超过 0.5% 时,管理人应当采用公允价值估值方法对持有投资组合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以后就别用摊余成本法了,对于这类产品的投资经理绝对是灾难),或者采取暂停接受所有赎回申请并终止产品合同进行财产清算等措施(芭比 q 了)。

所以投资经理就需要从购买风险资产,熨平偏离度,买的多基数大稍微熨平,但市场普遍下跌下不好弄啊。

最后由于市场本身就比较脆弱,特别是遭遇短期内的巨额赎回,被赎回搞得扛不住了,就发生了下边。一连负反馈,就形成了市场的踩踏。

4. 理财产品逻辑已经变了

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其逻辑彻底改变了,不会保本,净值化随市场波动,其本质已经完全和公募基金一样。具体的可以看看写的这篇肖尼克说理财:银行理财为什么不保本了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基本可以认为是一个公募基金,不仅募集规模大小不一,还有封闭开放设计,特别是开放式产品,投资经理在投资的时候,不仅仅考虑收益,还要考虑资产流动性、性价比、久期等各种因素,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客户有大量的赎回,那么投资经理就必须卖出资产来应对。

遇到市场好的时候,投资经理为尽快配置资产可能会不计成本买入,容易让市场涨得更高,反过来,如果遇到市场下跌的时候,就会不计成本卖出或者赎回公募基金,让市场下跌更快。

银行贷款都说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在银行理财中也一样,大涨时投资经理申购或买入、大跌赎回或卖出,投资者教育欠缺、散户投资者居多,羊群效应明显。只不过前者是银行管信贷的自主理性选择,后者是银行理财投资经理被逼的。

但是要说的是,银行理财和债基涨回来的概率要比股票高多了,理财虽然净值化了,有市场波动其实是正常,有预期是最重要的。

最后感谢关注

@肖尼克说理财

知乎用户 肖尼克说理财 发表

近期纯债基金理财普跌的原因 - 云不误的视频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zvideo/1576263383665524737

[近期纯债基金理财普跌的原因 102 播放 · 0 赞同视频

​](https://www.zhihu.com/zvideo/1576263383665524737)

上条视频发出之后,收到了很多朋友的评论和私信,主要就是反应自己持有的债券基金下跌过大,本来早上就要拍视频回复一下的,这不是回复大家的私信现在才出来视频。言归正传。最近纯债基金和理财普跌的原因主要是一个:就是市场预期变乐观可。

美国 CPI 增速大幅回落;国务院防疫 20 条,央行发布地产十六条;三重利好刺激导致市场产生乐观预期,资金抛利率债进入股市和收益高的信用债,导致债市出现利率债下跌和信用债上涨的分化行情。

这些情况说明市场在转向,风险偏好在提升。侧面说明信心又回来一点了。

利好政策刺激下违约风险下降,利率债配置降低,信用债配置提升。出现重仓利率债的基金大跌,重仓信用债基金大涨。

大家的配置也要跟上市场变化!

以上是最近的下跌的原因。实际上影响债基波动变大的原因主要是三个主要方面。这个在我 9 月初的时候已经发过文了。链接如下。

云不误:一向非常稳定纯债基金为什么也会突然的暴涨暴跌?

当时就已经在告诉不能承受亏损本金的客户,去做保本型理财!去做保本型!现在这个保本型也能做到保 2%,收益上限 5%。 保二争五这种的保本理财去看看把。

知乎用户 云不误 发表

银行理财的问题

1.“保本付息” 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年轻人虽然对银行理财的需求少,但接触过投资基本就知道,主要是一些中老年朋友不太了解,这么多年了,就是偏好买银行理财产品,所以要弄清银行理财当前的政策要求,就是不允许 “刚性兑付”!

2. 银行理财的涨跌,要看底层资产的组成!

资产组成都是大额存单类产品的话,收益再低,只要不上杠杆是亏不了,但一般银行理财里还配有债券产品,那债券产品的下跌,自然就会导致银行理财的下跌,你别管产品是 R2 风险级别还是过往年化有多少,该跌的不会少亏你一分钱!

债券为什么大跌?

定价机制就 2 条:○市场利率 ○供需关系

最近发生的事儿很简单——

市场利率:多重利好政策发布,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提高!在债券票面利率固定的前提下,国债利率上升,债券的相对收益率就下降。

供需关系:股市再度回暖,机构调仓回权益资产!低利率债券被抛售,而市场对债券此时的需求是低的,供需失衡,自然也就导致了下跌。

这儿里面有两层逻辑。

1. 为什么经济复苏预期导致国债利率上升?

因为经济如果恢复正常增长态势,那么为了防通胀,央行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转而收紧,收紧意味着供给减少,经济复苏则意味着需求增多,市场上的钱自然而然就变得紧张了,因此市场化的利率就会提高,从而增强对资金的吸引力来维持供给均衡!

2. 为什么国债利率上升会导致价格下跌呢?

我举个栗子吧~

假设我昨天花 100 元买了一张面值 100 元的债券,利率是 3%,1 年后我可以拿到 103 元 = 100(本金)+3(利息)。结果今天发行的债券利率突然窜到了 4%,那么我一年后的 103 元折现到今天值多少钱呢?咱得按照当前 4% 的利率计算,也就是是 103/(1+4%)≈99.04 元,四舍五入我可不就亏了 1 块钱嘛!

因此,这张当初我在市场上花 100 元买入的债券,面值虽然还是 100 元,但我只有报出比 99.04 元更低的价格,市场才会接受!因为同样的价格,只有傻子才会放弃利率 4% 的新债券,而来买我手上 3% 的老债券嘛!

这就是债券价格下跌的由来~

而且由于债券的投资人主要是机构,信息来源和判断较为一致,一旦开启方向性转移可能就不是三两天,而是很持续一段时间哦!

要不要买入?

其实想明白上面这个栗子,就知道怎么判断债券类产品的买入时机了~

说白了,跌是因为国债涨了,那涨的情况当然是因为国债跌了,那从趋势上来说,当然是国债利率处于高位了,后面更容易跌,债券也就容易涨;国债利率处于低位了,后面更容易涨,债券也就容易跌。

最近是拉涨了,所以债券跌了…

那后面更大概率是涨还是跌呢?

虽然近期利率涨了,但是目前利率仍然处在低位。虽说长期持有债券总是很难亏,但现在利绝对不是买债券的好时机!

返过来,利率比较高的时候就是大举收购的好日子。

2021 年 2 月的利率是 3.3%;2018 年 1 月的利率是 3.9%。

债券利率肯给高,往往也是因为股市对金钱的虹吸效应很大的时候,我上面列举的两个时间点,就正好也是当年股市的高点,遇到这种情况,再逐步把高位的股票换到利率不错的债券上去避免牛转熊,那才是真的攻守有道!

要不要赎回?

股市虽然已经各种 “牛回速归”,但即便涨了一波,股票等权益资产的性价比还是远高于债券。

当然,你的风险偏好如果跟我一样,那我肯定劝你赶紧把债券换成股票或者偏股类基金。所以性价比归性价比,如何选择还是要取决于你的风险偏好!

比如我的风险承受能力较高,6 个点以下的收益我也看不上,所以我现在完全没一丁点债权基金!上次我就说了,股市要是继续跌,我不光梭哈,甚至会腾挪一些一般不动用的资金去上杠杆。

可如果你的风险偏好较低,这次债券的下跌让你寝食难安,你就想求一个稳,那或许货币基金以及同业存单类基金可能才更适合你~

当前如果你选品的理念是自恰的,那跌都跌完了,而且是一步到位的恐慌式超跌,你要赎回也不该是现在!

最后…

我们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能不看过往收益,但也不能只看过往收益!根据宏观经济的形式和预期去判断资产未来的大方向,这个才是决定理财产品赚不赚钱的关键。

知乎用户 文少满满仓​ 发表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稳赚不亏的买卖啊。

文章也说了,大部分理财占比都是债券

能发债的企业大部分都不怎么样。

有实力的企业没必要发债,即使发债也轮不到平民百姓。

比如,华为发债,即使你有 1 个亿,10 个亿,也轮不到你。

之所以,以前没出现大规模亏损,是每年高速增长带动的。

现在,已经进入低速增长阶段了,市场由增量转变了存量阶段,外加经济不景气,消费萎靡,楼市彻底熄火,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的困境愈来愈大,当然所发的债券就不会太好了。

企业经营困难,当然了可以推断出这些企业上市公司业绩自然而然也不好,股市不好,那基金也不好,那债券也不会好。

总之一句话,经济不景气,放水又没起太大作用。

知乎用户 mtdl1985 发表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这种结果是必然发生的。

首先先要搞清楚,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标的是什么,国债,票据和债券等货币市场工具,国债和票据还好,仅配置这些无法提高年化收益,而配置债券就会发生市值波动。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长不乐观,实体经济运行困难,投资债券尤其是短债是很多固收产品基金经理的必选项,预期货币政策会继续宽松,债券收益会有不错的投资收益,但近期美国 CPI 同比数据超预期下降,美元指数走弱,股票市场应声而起,股债跷跷板再现,看到相关数据,一周时间,流出债券的资金高达 795 亿,短债周跌幅达到百分之零点一五,这种波动很大了,加上债券杠杆,投资短债的固定收益产品净值发生亏损就很容易理解了。

银行理财产品执行净值化,不保本,未来发生这类亏损会更多。投资者选择这类产品,要做好事前的心理准备,当然,这类产品的波动很小,发生亏损,也只会是小亏损。

知乎用户 学说投资 发表

2022 年 11 月中旬,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跌,其原因主要是缘于 “美国加息,全世界产生了对美债崩盘的恐慌”。美国一旦加息,美国债券就会暴跌,全球所有国家都有恐慌性传导。对于大量持有美国债券的国家来说,本身就是个重大损失,而在精神层面的传导,会不断放大。

有人总结了这种传导顺序,我分享如下:

1. 害怕危机,客户赎回理财;

2. 银行抛售债券,应付赎回客户赎回;

3. 债券因大面积抛售引起下跌;

4. 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全面下跌;

5. 所有投资者都害怕了,加剧赎回;

6. 债券跌得更多,亏损放大;

7. 再恐慌,再赎回,一直到有政策干预为止。

当然,理财产品的大面积下跌和亏损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以上只是一个情绪恐慌性的传导因素。

知乎用户 胡金盛 发表

包装成 “理财产品”

理的到底是什么财心里真没点数?

但这是不能碰的话题. jpg

知乎用户 ssd 发表

这个事一出,估计连长线逻辑都要有所松动了。

债市跌成这样,就连一些信用评级高的产品都开始有违约风险。

如果在西方,这就是金融危机的开始。

债券的审核是极其严格的,甭管是企业债公司债地方债集合票据,不仅要有抵押物、担保公司的强担保,还必须有承销商的尽职调查,每一轮的审批都需要层层把关。

所以可以默认债券产品风险是所有金融产品最低的。

出这事,说明对于担保公司、承销商(银行)都出现了超预期现象。对于担保公司需要多高的资质,之前聊金融机构的文章有谈过,这里不赘述。

亏损幅度大,一方面发行机构出了问题,另一方面担保机构同样出问题,这在金融圈里算是一记大雷。

怎么办呢?

央妈兜底呗。

兜不住呢?

知乎用户 分析师刘少​ 发表

实际上就是拿去救房地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短债基金观点分享

1、本次调整原因是什么?

市场在 8 月降准降息以来过于超前地交易了货币政策下一次降准降息的预期,隔夜杠杆大幅上升,票息保护减弱。在国内外政策面出现积极变化背景下,宽松尚未兑现,引发债市去杠杆和恐慌性下跌。

2、 本次调整会持续很久吗?

虽然政策较为超预期,但经济疲弱在一个季度左右时间难以改善,经济和就业状况不支持货币政策大幅收紧。债市情绪稳定后,回归基本面将重新发现投资价值,尤其是当前回升更大的中短久期高等级品种。

3、市场结束调整可能会有什么标志?

一是资金利率企稳下行,今天隔夜回购利率已经下降,7 天利率也已经高于央行逆回购利率,意味着杠杆风险下降。二是期限利差收窄,目前国债 10-1 年利差已经回到 68BP,处于 10 年来历史中位水平,意味着中短债相对长债价值修复。三是经济预期,近期长债利率依然非常稳定,意味着市场对中期的经济基本面保持谨慎,未来经济数据公布会令市场回归基本面。

4、货币政策宽松结束转向了?

并没有。考虑到实体经济需求不足,仍需要降低融资成本,因此货币政策仍保持着宽松,政策利率仍保持在相对低位。为配合明年政府债券发行,央行存在降准替换 MLF 的可能。

5、投资者手中持有的(中)短债基金风险会很大吗?

鹏扬的中短债基金在市场调整中也不免受到影响,但组合严控久期、杠杆和信用,同时在此次调整过程中,在仓位配置上也做了进一步的优化,配置票息更厚的债券。

6、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也很理解投资者面对波动的悲观情绪。目前基本面相对债市有利,经历市场调整后,前期债券市场估值相对偏贵的情况也明显改善,反而提升了配置价值,而短债基金属于 “短波动、长向好” 的投资品种,基日(2008-09-19)以来,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累计上涨 59.94%,基本呈现出 “稳中向上” 的整体走势,所以对刚持有且微亏的客户建议耐心持有,等待市场回暖,对于仍然有配置需求的投资者,可以关注新基金带来的投资机会。

对于风险偏好更低的投资者,也可以关注稳定性更强的同业存单基金。考虑到目前国有和股份行同业存单利率距离央行 MLF 利率仅 10BP 左右,存单利率上行空间非常有限,机会已大于风险。

(以上观点仅供渠道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知乎用户 BOSSC​ 发表

2022 年是资产新规实施的第一年,近期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第二次回调,第一次是在今年三月份,由于股票市场的下跌,很多理财产品出现破净的情况,数量达 1200 多只,占比超过 13%。本次的债券市场的回调,是史上回调最快的一次。现状是:很多加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明星产品出现巨额赎回

自从资管新规以来,除了证券公司发行的本金保障型收益凭证以外,市场上不再有其他的保本的理财产品。对大家的理财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快快行动起来,多学习一些,在未来应对市场波动的时候,就会更理性一些。

要搞清楚为什么银行理财会亏钱,就要知道银行理财买的什么

银行理财多数是债券打底,回答这个问题从债券市场的下跌入手分析:

债市下跌的逻辑:经济预期好转 -> 政策收缩 -> 无风险利率上行 -> 债市下跌

纯债基金波动小,风险小的特征,机构资金占比较大,在此次债券市场的下跌过程中,形成了一种 “踩踏” 效应,有近八成的债基都遭受了比较严重的下跌

Wind 数据显示,全市场共有 3032 只纯债基金,近一周 2656 只收益率为负,占比 87%,平均收益率仅 - 0.50%。11 月 16 日单日,就有多达 2698 只债收益率下跌,60 只债基跌超 1%。一下次跌去了几乎一年的收益,搁谁谁心理也不好受啊

同业存单基金始发于 2021 年 12 月,今年上半年,权益市场震荡不断,低风险的同业存单基金顺势走红,投资者参与热情火爆。目前共有 36 只同业存单基金,成立至今回报全部为正,但其中 33 只在近一周内取得负收益,14 只的亏损超过 1%。规模最大的华夏中证同业存单仅在 11 月 14 日就回调了 0.13%,创下单日最大跌幅

此次债券大幅回调主要的原因是:

防疫政策变化 + 地产政策持续放松 + 资金利率上行

进而带动经济预期转好,资金担心升温,投资者主动调仓,引发 “踩踏” 事件。产品净值下跌,引发普通投资者和金融金融机构的赎回动作。呈现出:产品净值下跌 - 赎回 - 抛售 - 净值下跌的负效应。

近一周跌幅最大的是国金惠盈纯债,产品 2020 年 5 月 25 日成立,债券类型属于长债,投资范围:

其他债券基金的投资范围都可以在基金资料里面找到,一定要在购买之前看清楚噢

本次调整和 2020 年 7 月的异同:


接下来是财经科普时间: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债券基金的收益率和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走势相关性呈现负相关

一、债券基金是什么

债券是一种契约,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向社会借钱,按照约定条件偿还本金支付利息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借钱主体、投资范围、品种、期限等因素的不同,不同的债券基金的风险不同。

80% 投资于债券的基金称为债券基金

二、基金的分类

债券基金的分类

三、债券基金会亏损吗?为什么

答案是肯定的,会。

债券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

1、信用风险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信用风险呢?就是在借的钱无法按时偿还的时候。一旦出现了问题,这部分投资不仅无法收回本金,利息也拿不到。基金经理会用专业的方法去避开有违约风险的,并且用分散投资的方法降低风险。但是如果整个市场出现系统性的信用风险,也无法逃离。

2、利率风险

债券价格和利率是反比的关系,资金紧张→利率上升,亏损幅度大于利息收入,债券基金的净值就会出现下跌。**国债和国开债**是安全系数最高的债券,但是在资金供给收紧,市场利率上升的时候,也存在下跌的风险

从 03-18 年,债券基金有三年出现过亏损

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市场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

解释一下市场利率:市场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市场利率是市场资金借贷成本的真实反映,能够及时反映短期市场利率的指标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等。

简单来说就是市场上的钱,拿来用需要支付多少利率,两者算出来的就是市场利率

我们来看看利率为什么上涨?

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利率上涨

11 月 11 日发布的二十条防疫政策,有助于恢复经济,恢复经济需要钱,那么大家对钱的需求增加

同一天,稳定房地产的十六条措施也出台,搞基建需要钱,修房子需要钱,大家对钱的需求增加

2022 年货币宽松持续的时间长,利率低,已是历史罕见。表面上看是货币宽松大年,实际上今年是货币和财政大年,两个因素共振,就产生了超级宽松的格局。可惜货币并没有向实体流,这一点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率先做出反映的是银行存单利率,一年期银行存单利率从最低的 1.9% 一路上行至目前的 2.6%(11 月 16 日)

8 月和 9 月央行均进行了 4000 亿元的缩量续做,8 月并意外降息 10 个基点至 2.75%,短期供给减少

为什么利率上涨,债券利率会下降呢?

债券票面价值是指拿到这个债券,债权人承诺在到期日偿还本金和利息的金额,债券发行的面值通常是每张 100 元

资本是逐利的,假如你手上有一张 100 元的债券,票面利率 5%,市场利率 4%,大家肯定愿意买你手上的债券;可是如果市场利率是 6% 呢,大家肯定会抛弃 5% 而去选择 6% 的债券。这个时候你怎么办?98 元就可以从你手上买走到期 5% 的债券,大家就又找你买了,这就是债券价格下跌的核心逻辑

文章一开始就说明了了这次债券下跌的逻辑,下面的内容都是在做分析

3、债券基金的收益率和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走势相关性呈现负相关

十年期国债利率上涨,债券价格下跌,债券基金净值下跌

10 月底以来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从 2.638 涨到了最高 2.858

肯定会有人会从哪里看这个数据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平时是在英为财情上面看的

四、债券基金亏损怎么办?

利率有升有降,不会只保持一个方向

净值短期波动对才买不久的投资者来说,是一种打击,好不容易赚了几个月的钱,一下次都回去了。但是纯债基金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波动比投资于二级市场的混合基和股票基小,21 年仅三只纯债基金的收益为负。

那么年底和明年年初的行情会怎么样呢?

10 月份宏观上面除了基建、制造业、工业生产相对比较好,消费、出口、地产变现不乐观

按照现阶段的宏观政策和防疫措施来看,债券市场的调整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重点看市场的情绪消化情况,同时也要关注海外加息形势,国内的地产政策变化对债市的影响


经过这次债券净值下跌,大家也慢慢明白过来了,银行的理财也不再保本

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理财是带有一定刚性兑付的性质,虽然也会有净值波动,由于某些优势,也能做到普遍的刚兑。但是今后的银行理财,已经完全变为净值型产品,本质和公募基金差不多

2022 年是资产新规的元年,资产新规的全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和以往最大的变化是:“打破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不再保本,投资者需要自负盈亏

有一名网友在网上分享了一份他妈妈在他 2 岁(1996 年)买的一份年金保险,一次性叫一万元。从他 55 岁开始,保险公司每个月给他发 7095 元的养老金,每年能领 8 万 5 千多元。只要活着,这笔钱就能一直领下去。可是这样的产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你现在手里面买得有债券基金、银行理财等等,仓位比较大的,可以减一部分仓位换到偏股基金上面。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市场容量大,流动性比较好,久期短,风险介于货币基金和短债基金之间。

未来做投资确实会越来越难,对于咱普通人来说,需要做好科学的资产配置

关注我,粉丝上一千给大家分享 “稳赚” 的股债平衡的科学投资方法干货

大家在进行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风险测评,了解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再去选择合适自己的基金。风险承受能力的等级分五级(C1-C5),对应产品的等级也是五级(R1-R5)穿了不合脚的鞋子,是走不远路的

下面的文章是基金投资的干货:

清沅财经:投资基金葵花宝典

清沅财经:选公募基用这个极简法,很高级!

清沅财经:基金如何构建组合?

知乎用户 清沅财经​​ 发表

已经全部赎回和预约赎回,这就是小型经经济危机,卖银行理财 R2 的能是什么人呢,无非就是小老百姓,每年风险评估报告都显示保守稳健类型的,能买 R2 的哪个不是保守型的厌恶风险的,经过这次 “闷杀” 行的教训,以后再也不会买这种理财产品,至少绝对不会买封闭期的。

看到很多大 V 说银行打破刚兑,不保本。按照小老百姓骨子里对银行的执着信任,那么他们的理财产品怎么宣传的呢?

比如我相信的银行的理财标签 “中低风险” “月月收益为正” “主投债券

按照这些理解小老百姓才会放下防备,按照正常人的理解债券不就是保本低收益,类似国债的,就像是,我借你钱收点利息,现在变成,我借你钱,本金都保不住。还就这点利率!还要封闭期厌恶风险的人都祈求这么低的收益了,那请问这都保不住,以后谁还敢买!

知乎用户 清尘 发表

1. 债基是低风险,但≠无风险,今年及 11 月以来,有的跌了 20~30%。表现不好的原因很多,如股债双杀。但长期看,表现还是稳定的。

2. 对过往业绩、关键指标较稳定的债基,不必过于担心,一段时间内出现浮亏是正常的。如要赎回,不妨看看它持仓、以及自己这笔钱是否急用,再决定。

3. 如果一点都不能接受本金亏损,则只能考虑低息品,如宝宝类、国债、储蓄类保险等。

4. 银行理财产品,因底层资产千差万别,需具体对待。

5. 购买以前慎重,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切忌将资金 all in 寄希望于某个产品,配置才是王道。

6. 提升对理财的认知,借力专业理财顾问,做正确的事

知乎用户 幔利 - 方方 发表

年轻人苦啊,本来赚的就不多,现在还接连遇到理财刺客,余额宝连 1% 都没有,债基大规模亏损,现在连买的最多的,C1 C2 的银行理财产品都开始亏损了。

那么神股妹推荐几个绝对保本保息的产品!

1,银行存款,注意每家银行存款不要超过 50 万,因为银行也有可能倒闭,如果不幸倒闭,50 万以内的存款,有存款保险保障我们的本金安全。

2,国债和国债逆回购,国债的利率叫无风险利率,国债很难很难抢,但是国债逆回购很容易购买,也很灵活,随便在任何一个券商开个户就可以购买了。唯一风险是国债对应的国家破产或者主权有风险。

3,券商收益凭证,固定金额,固定期限,一般是 3 个月到 12 个月,5 万起买,固定利息,利率在 3%-4%,新客户有羊毛可以薅,新手理财 6.66% 的保证收益,唯一风险在券商破产,所以要选择大券商。

4,保险公司的年金险,本金和收益都确定的写在合同里,一般年化可以到 2-3%,还有一种利息更高的万能险,目前保证收益在 3%,实际结算收益在 4-5%,不过缺点在一般万能险不能单独购买,搭配主险销售,会拉低收益,而且万能险前 5 年一般追加领取都各有 1 个点手续费,唯一风险在保险公司破产(不过破产保单也会被接管)

知乎用户 神股妹 发表

确实我们作为金融从业人员,我们自己都不会买银行理财、个人也不喜欢债券型产品!!!

1)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净值化了,银行的资管能力真心很有限!

2)债券产品,不是说不好,就是有一句俗语:涨得很慢,跌得快!从大的资产类别来说,债券依然是重要配置资产类别!但是,国内的债券规模、评级制度,随着这两年疫情下,股市不好,债券市场继续扩张。。。那近几日,股市迎来利好的反弹,债券的回撤,自然在所难免!

3)真心要认清几点现实:

  • 国内的资管容量积累已经很大,以前有所谓的 “刚性兑付”,但是现在资管新时代,都在向权益类市场转化!必须要有足够的投资认知背景,再去谈理财!
  • 这两年股市不好,很多所谓的债券策略、固收 + 策略,其实底层大部分都是债券资产,债券市场积累的隐患,也只会越来越大!债券型基金回撤、信托暴雷、银行理财产品回撤,其实都逃不脱,债券市场的波动和兑付问题!哪有所谓真正的 “固收”,债券投资,真心很难选!
  • 此外,投资的专业度和广度,要不断提升,聚焦在国内市场、国内股市、国内期货,已然永远不够!还是要有全球市场,寻找更多的投资品类、投资策略、投资组合!
  • 最后,2022 年很难,但是 2023 年或是会更难,这几年,投资不宜过于积极和乐观!求稳当先,长期布局,多元化配置!

静心思远:【About Us 关于我们】_Global Asset Allocation Service 提供一站式的全球资产配置服务!

了解更多全球化资产配置,可以联系我们!

知乎用户 静心传承 发表

宽财政预期 + 宽信用 + 宽货币导致投资者从保守避险转向风险偏好,抛售手中的国债导致这些国债价格下跌收益率上升,而银行固收理财产品里面包装的就是国债,国债价格下跌导致这些银行固收理财产品净值跌破。

抛售国债回笼的资金,只有两个去处,一是存银行,一是去购买其他风险类的资产。存银行利息太低的,很快就会去买其他风险类资产的。

这是好事,证明市场正在回暖,投资者信心回来了。

知乎用户 豌豆射手 发表

有风险的就是有风险,什么时候到而已,毕竟历史不代表未来。

此外,钱就这么多,某个地方流入多了,一定是从另一个地方吸过来的。换句话说,资本流动,不是牺牲你,就是牺牲他。

知乎用户 QFMF 发表

自打资管新规之后,打破了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银行成立了理财子公司。对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做了风险隔离,强调买者自负。但从理财子公司的运作来说,其实还是原来的股债配比逻辑,到市场上去找定制的产品,既要有收益还要控制波动,那么只能是多持有债券。所以很多理财多产品,都是以债券为主,然后银行、保险、地产这些大盘蓝筹股为辅构建的组合。理财产品给你展示的那个收益率是历史收益率,也就是回测之前的收益的数据,跟以后的收益没有任何关系。现在债券走了一年多的牛市,所以之前理财产品收益很好,而现在债券走到了牛尾熊初,自然理财产品也就开始下跌了。

以前投理财就是为了图个安稳,每年至少稳稳的 3-4% 的收益;而现在买理财其实跟买基金没啥区别,甚至理财子公司也是拿着钱去买基金,还要再收一些费用,还不如自己去买基金,起码知道基金都有哪些底层资产,而现在的理财产品,甚至也不知道他在里面都装了些什么,用了什么策略,风控能力怎么样更不得而知。

银行理财产品 “刚性兑付” 已经成为历史,个人资者应明确自身的资金诉求,识别风险收益比,选择合适的产品期限类型;选择风险等级不超过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牢记“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避免风险传导,构建自己的安全底线。

知乎用户 海明​ 发表

我接触投资十年多点,对个人投资者来说,理财产品这玩意非常鸡肋,真赚钱的也就发理财产品的机构。

投资的时候,第一要务就是衡量承担的风险,不要承担超出自己接受能力的风险。而理财产品的问题在于,为了额外的收益而承担多得多的风险,而这个风险一般都会被投资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忽视。

2% 利息的一年期存款,3% 单利的 3 年期国债,4% 预期收益的理财,如果只看回报数值,当然投资理财,但是实际情况是:

  • 2% 利息的一年期存款:随时可以不要到期利息取出,持有到期能拿到利息。
  • 3% 单利的 3 年期国债:不能随时取用,取决于品种某些可以以市场价转让,持有到期能拿到利息。
  • 4% 预期收益的理财:不能随时取用,受理财产品投资标的影响,持有到期收益不一定是 4%,有可能亏损本金。

事实上资本市场没有轻松能赚到的钱,普通人要接受自己的普通,普通的拿银行存款的利息或者国债利息就好了,如果想验证自己是不是就是在这方面有天赋,就拿自己 10% 的现金去尝试高风险投资。

与其期待理财产品稍微多一点点的回报,不如想想办法怎么省钱,减少自己对金钱的依赖程度,这可比理财靠得住得多。

知乎用户 Valeth Lezard 发表

很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风险可能会比大家想象的要大。在这里先说几点微观上的技术和策略:

**第一点,**首先在产品的说明书上,不能因为看到是某一家银行发行的产品你就去买,这不一定靠谱。在产品的说明书上你要特别注意,这个产品的投向,也就是这个产品具体投资到什么方向上,它是不是很清晰?

**第二点,**所有的产品说明书上一定会写清楚是不是银行代销,也就是银行代理销售与否的问题。如果是银行代销的话,就意味着银行在这个中间完全是一个中间人角色,而你根本就不会知道具体的产品最后投到哪里去了,这中间的信息不对称太大,很难把握,不建议投资这样的产品的。

**第三点,**一定要注意募资方的信息,这一点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原则,个人的原则是,那些看上去名头很大、很多,但是又不给你一些具体的经营业绩细节。这些募资方都是应该打上问号的。对产品本身,真的是要做一些研究和了解。

银行固收类理财多为债券打底。今年美联储连续加息,利率上行,美股债券基金,很多创下了 2008 年以来的最大单年度下跌。国内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 2.7% 反弹到 2.8% 以上,引发最近纯债基金出现波动。如果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低位,之后利率从低变高,那对纯债基金不利。反过来,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高位,之后利率从高变低,对纯债基金相对有利。

利率上升对长期纯债基金,受影响更大,波动可能达到 3%-5%;短债基金,受影响更小,波动会在百分之零点几到 1% 上下。

还是那句话,各种理财产品都是有风险的。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产品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看自己能否承受对应的风险。不能只看收益率,而不注重风险的防范。

知乎用户 大叔你真棒 发表

嗯,去年买了个招行推荐的封闭三年,具体是啥忘了。

五万现在还剩下 60% 的样子吧。

知乎用户 熊爸天下​ 发表

【如何理解债市波动?】

【事件概览】

2022 年 11 月 11 日以来,债市行情剧烈波动,引发市场担忧。

【主要观点】

1、债市行情波动起源?

债市大幅波动,判断是归因流动性边际收紧,叠加经济利好政策出台。11 月以来,DR007 波动中枢有所抬升,由 10 月的 1.5%~1.6%,上行至 1.8%~1.9%,显示流动性边际趋紧。同时 11 月 11 日,疫情防控优化、地产纾困政策加码等多重经济利好落地,催化债市行情调整。

2、为何会出现负反馈?

短期债市大幅波动,触发 “资管产品净值下跌 - 客户赎回 - 被动出售债券 - 加剧下跌 - 加剧赎回” 的负反馈机制。

具体来看:

①理财、债基等资管产品:底层资产以固收类资产为主。根据 wind 统计,3.1 万个有数据的理财产品中,1.1 万个理财产品近一周收益率为负。而根据第一财经报道,11 月 16 日,招行添金 2 号理财产品因大额赎回,触发巨额赎回上限(前一日份额的 10%)。目前各家银行理财对客户以安抚为主,但个人客户的赎回可能短期不会结束。

货币基金:余额宝收益率 1.76%(考虑免税效应后)回落至 DR007(2.05%)之下,引发较大机构赎回压力。

3、如何看待当前困境?

当前核心症结在于负反馈已形成,依靠市场自身力量打破具备一定难度。后续可关注两方面支撑因素:

①央行注入流动性,则有望缓解市场恐慌情绪,打破负反馈;

②银行配置盘入市,当前银行等金融机构仍面临资产荒压力,配置盘在利率上升后有加仓意愿。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失速,不良大幅暴露。

知乎用户 股市百科全书 发表

第一,银行理财,其标的大多没有展示底层资产构成。大多是告诉你,多大比例债券,多大比例股票,也就是说,信息披露极少,你具体买的是个什么,基本是不清楚的,什么时候调仓了,也不实时显示,以前不按净值到期付息还好,基本是比存款灵活的一个刚兑产品,经过这轮大跌以后,恐怕傻子才会买了

第二,银行理财不承诺任何本息保证。亏了就是亏了可能一分钱都没了。

第三,银行理财没有保险支持。

那其实后面思路就清晰了,银行理财恐怕要成为 P2P,必须立即完全退出。

作为没有金融背景知识的普通百姓,我没有内幕消息,也不会再相信任何理财经理,基金经理。

如有闲钱,准备每个银行五十万以内三年定存加少量贵金属和 ETF 定投。

知乎用户 呵呵 发表

11 月 14 日,债市大跌,全天 10 年国债 220019 上行超 10bp 至 2.8390,是 2016 年 12 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据 Wind 数据显示,11 月 16 日,10 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至 2.86%,3 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至 2.49%,国债期货 10 年期主力合约下跌 0.27%,5 年期下跌 0.31%。至此,债券市场已经连续 5 个交易日下跌。

之前债市是这样的:

最近的债市是这样的:

债市这波调整令人猝不及防,让 “债券狗” 们都破防了。

发生了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 11 月初开始,一系列刺激措施开始。央行、银保监会发出楼市金融 16 条政策,加之疫情防控 20 条带来的转向,让机构觉得经济向好的预期来了,而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继续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了,货币市场预期收紧,宽货币要转宽信用了。于是国债收益率往上走了走,债券价格往下跌了跌。

宽货币和宽信用是啥意思呢?之前宽货币就是放水降息,这是今年大家感觉最明显的。但近期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 10 月的社融数据,还是 11 月 15 日央妈开展的 8500 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 1720 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都能看出货币供给边际收紧的迹象。而货币供给收缩就会倒逼资金收益上涨,也就是利率上行,于是债券价格下跌。

还有一点,就是之前央妈放水只放给了信用资质最好的企业,像民营地产商这种弱资质企业根本拿不到,大批资金在金融市场空转。而现在监管逼着往民营地产这种地方去放贷,那么高息放贷的需求多了,发债成本就得涨一涨,造成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

于是,11 月 14 号。带着上周五对地产的各种宽信用政策与 15 号央妈收水的预期,国债、利率债猛跌了一波。这一跌,关联性较强的公募基金也应声下跌,再加上接近年底,按照惯例机构都会有一波赎回,一些追求绝对收益的机构就索性把这波赎回也提前了,于是越跌越赎,越赎越跌,造成了踩踏。

不只是债券基金大跌了,银行理财也大跌了,成为银行理财净值化之后的第一次债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面对的第一次债灾,于是开始各种赎回债基和银行理财。赎回就意味着基金公司要甩卖债券换钱给你赎回款,流动性管理水平低的基金就要砸盘了。11 月 15 号。央妈放水不及预期,国债因为赎回潮砸了一波。11 月 16 日,赎回潮继续,国债又被砸了一波。

跌幅不一

但同样是债券,在这次债市危机中利率债比信用债跌得多, 政金债和十年期国债基金比 3 年 5 年期的国债基金跌得多,为啥呢?

首先,由于发行主体不同,利率债往往有国家信用做担保,信用风险几乎为零,所以利率债的价格主要受市场利率的影响。而最近没有信用债暴雷,债券资产的价格波动基本完全取决于利率债价格的波动。

其次,信用债虽然也会受市场利率的影响,但影响更大的是发行主体的经营状况,也就是借钱的人有没有还钱的能力,所以在这次利率变动中,信用债所受影响不大。

另外,同样作为利率债,政金债和十年期国债基金的久期要比其他长,当其他条件一样时,久期越长的债券产品,票面利率也会更高,受利率波动影响越大,而久期越短,则抗跌性越强,所以在本次下跌过程久期较长的利率债,政金债净值变动比较剧烈,造成关联性较强的公募基金受到很大影响,弱关联的私募基金就显示出优势了。

怎么办

参考过往股债市场走势图,我们发现,虽然从短期来看,我们正在面临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经济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债券一直处于收益率逐渐走低,价格逐年上涨的态势,近期的跌幅相较于 2 年多来的涨幅来看,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很多机构选择落袋,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错。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利率下行是长期必然大趋势,因此无需太在意短期的债市波动,而是要关注如何抓住短期波动的机会布局,顺应并把握债券长期利率下行、价格上涨的大趋势。比如说持有短债策略的私募基金,基金持有的债券久期很短,几乎不受这类冲击的影响,另外,短债策略本身就奔着持有至到期获取收益去的,只要你不加杠杆,安安静静地等兑付,最终收益完全不会变化。当然了,如果是短久期的高收益城投债,那就更具性价比了。

知乎用户 城投猎人 发表

这是我买的一只理财产品 “平安灵活成长日开” 的走势,短短几天跌去了 2 个月的收益。这种超短期的产品也能跌成这样,我吐了。。。

知乎用户 嘟嘟 发表

接下来应该轮到保险了。

知乎用户 江远 发表

直接回答,下调正常,但不必恐慌。

银行固收理财的投资标的主要是债券,一般占 80% 以上,再就是现金理财。

净值破 1, 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投资者赎回加剧,而由此导致的负反馈风险也在积聚,进一步对市场产生影响。

债市的下跌除了基本面的原因之外,可能与银行表内、银行理财、基金交易配置的操作因素有一定关系,赎回潮 2.0 或已来临,负反馈效应短期主导了市场。

市场上还传出某公募基金希望银行理财子公司不要赎回债基

不过我认为,短期内赎回扰动预计不会持续很久,债市难言就此出现拐点

银行理财现第二轮下跌。

今年是资管新规落地的第一年,银行理财迎来了两波来自 “净值化” 的考验。第一波是在今年 3 月,股债双杀下,银行理财出现浮亏。

据统计,3 月全市场有 3600 只银行理财产品录得负收益,产品累计净值在 1 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达到 1200 只。

如今,银行理财正面临第二波挑战。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16 日,最近一周出现收益为负的理财产品达 12861 只,占理财产品总量的比例超过 35%;

单位净值跌破 1 的达 1966 只,占比约 5.7%。11 月以来,理财净值下跌的理财产品占比为 34%,明显高于 10%。

债券市场的回调,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在基本面方面,

第一,央行、银保监会出台具有标志意义的政策救助房地产市场;

第二,市场对于资金面的担忧有所加剧;

第三,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带来的复苏交易。

具体而言,在地产政策边际变化方面,11 月第二周央行 “第二支箭” 再次投入使用并作用于地产行业,央行、银保监会出台“254 号文”16 条稳房市举措落地,导致市场对于宽信用的担忧再次发酵。

另在权益市场方面,在防疫政策优化背景下,各地方管控力度出现较大调整,11 月前两周权益市场大幅走强,使得债市相应承压。

除了基本面因素外,理财集中赎回的抛压也对债市造成影响。可能还与交易配置的操作因素有关。

目前部分债基和理财产品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不得不被动抛售部分资产,对债券市场的形成了较为强烈的负反馈。

银行理财和基金客户习惯于 “追涨杀跌”,申赎行为的“顺周期性” 往往会放大市场波动,再度引发净值调整,继而再度激起赎回压力,也即是市场所说的负反馈效应。“当理财和基金抛售压力较大时,可能又会引发市场继续调整,继而进一步影响净值,继续引发赎回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从市场构成来看,在近日震荡剧烈的短债市场中,主要投资者包括银行的配置户、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

银行配置户往往是持有至到期策略不会净卖出,而近期银行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出现的赎回现象较为明显。

近期债市的暴跌是由多重利空共振所导致,特别是理财集中赎回引发的抛压,属于是理财子净值化改造过程中成长的代价,或早或晚都会出现。

结论:由市场资金面宽松,带来的信心下降,导致债市下跌,从而导致银行固收理财下降,短期(季度内)可能还会震荡,但从长期来看,还会回暖。

ps: 今年是资管计划执行的第 1 年,任何理财都可能下跌,所以不要抱着过去的那种只赚不亏的思维投资。

知乎用户 天岳之上​ 发表

截至 11 月 17 日 15 时,《财经》记者根据 WIND(万得)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场 34382 只银行理财产品中,近一周总回报为负值的有 13295 只,占比 38.6%。也就是说,最近一周,有将近 40% 的理财产品收益是负值;有 2024 只理财产品跌破了净值。

2022 年是资管新规正式落地的第一年,但这已经是理财行业第二次受到冲击。在 2022 年上半年也遇到了 “压力测试”:尤其是在一季度,受外部市场冲击,一度超过 2000 只理财产品跌破净值。

银行理财的剧烈波动造成了部分投资人恐慌,某股份制银行的一款产品甚至出现了集中赎回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近期债市连续出现调整,导致了银行理财破净。十年国债期货在 11 月 11 日 - 14 日两日合计回调 1.07%,信用债在 14 日单日跌幅 24 个基点。” 有分析人士称。

通常来讲,债市与股市具有一定的跷跷板效应,当市场对于未来经济没有那么悲观时,股市将反弹,而债券下跌。“11 月上旬资金面收窄,资金价格中枢超预期抬升,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及支持地产十六条接连出台,使得债券做多的核心逻辑受到了挑战,并引发债市大幅度调整。” 有分析称。

也有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净值化转型后,个别机构的银行理财产品为了符合监管要求,采取了假净值的方式,积聚了一些风险,可能借此机会将之前的风险释放出来。

“投资者最大的恐惧,不仅在于亏钱,更在于他们对未来的不可预知,这更需要理财机构进行投资者教育和提升专业能力。” 一位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理财产品收益再遇挑战

2022 年 11 月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其中 10 年国债收益率累计上行近 20BP,对应价格下跌约 1.65%,1 年期存单收益率累计上行近 40BP,对应价格下跌约 0.36%。

上述波动对净值型产品产生较大冲击。11 月 16 日,某股份制银行的一款短债类理财产品因赎回客户太多、触碰巨额赎回上限,一度被暂停赎回。

**该产品并非个例,整个理财市场都面临着较大的冲击。**从全市场来看,截至 2022 年 11 月 17 日 15 时,近一周总回报为负值的有 13295 只,占比 38.6%;有 2024 只理财产品跌破了净值。

有市场人士认为,触发市场调整的原因有:防疫政策超预期优化,各地方管控力度预计出现较大调整;地产政策融资端的支持力度超预期上升,“第二支箭”、地产新十六条、预售资金监管调整均对打破地产行业信用负循环起到积极作用;另外,10 月下旬以来资金面波动加大,资金利率向政策利率中枢回归。

“债券价格往往在对经济展望不乐观,在人民银行放松流动性的阶段上涨。相反,遇到防疫政策优化这样对于经济展望有利的好事,债券价格表现就会比较疲软,甚至下跌。” 平安理财称。

而在理财产品投资结构,债券是最为重要的投向。《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 年上)》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6 月底,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 31.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99%。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 21.58 万亿元、2.27 万亿元、1.02 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 67.84%、7.14%、3.21%。

“在低利率资产荒的市场和上半年权益市场表现不出色的环境下,大家都加大了对债券的配置力度。目前债市发生变化,也迅速波及到银行理财产品。” 一位国有大行理财子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

**上述负责人还称,在老百姓的观念中,银行理财代表着其产品稳健。**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形成较大的舆论场,当下银行理财较大幅度的回撤更对理财子公司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在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看来,与三、四月权益市场的回撤不一样,此轮引发恐慌是因为投资者眼中的现金管理或短债类产品原本都是 “稳稳的幸福”,现在收益却发生了变化。包括理财产品触及赎回上限,有种情绪在传播中不断扩大和释放,造成了焦虑感。

不过周毅钦指出,相较于权益市场,债券市场的波动总体较小,同时回撤会有一定反弹。“比如今天市场就有所回暖,所以从投资角度来说,不应过于恐慌,这也提示理财子公司在未来要加强投资者教育。”

债市将怎么走?

2022 年以来,债券市场利率先下后上。年初由于外部环境以及疫情冲击,货币政策始终维持相对宽松状态,带动债券市场利率下行。但进入 9 月以来债券市场进入了调整,利率开始上行。

**尤其是 11 月以来,债市出现了急剧的大幅调整。**11 月 14 日,10 年期债收益率上行 10BP 至 2.84%,信用债单日跌幅达到 20BP 以上,下跌幅度达到 2016 年以来的最大值。

通常来讲,债券的收益来自两部分,债券收益 = 票息收入 + 资本利得,票息收入构成债券的基本收益,不受市场波动影响。“就债市展望而言,债市并没有从牛市转向熊市,当前是长期牛市中的调整。防疫政策调整后,市场情绪在这几天集中宣泄,可能还会有所震荡,但拉长一点来看,经济结构逐步转型和增速下移,能带来债市的长期支撑。就债券的本身特征看,在债券不违约的前提通常还是能获得正收益的。购买固收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无需太紧张短期波动。” 平安理财称。

**招银理财认为,短期而言债券市场不具备持续大幅下跌的基础,预计在逐步消化疫情防控政策与地产政策调整的预期后,将转向区间震荡走势。**但震荡中枢较三季度将有所上移,其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力量尚未失衡: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市场对消费恢复的预期以及地产政策放开后地产周期阶段性见底的预期对债券市场情绪会持续产生压制作用;但当前居民需求依旧疲弱,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第一波疫情冲击尚未到来,短期难以改善的经济基本面仍会对债券市场的表现形成支撑。

从中长期来看,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地产政策的发力、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与经济周期走向复苏前期的过程中,债券收益率中枢存在继续上行的空间。“与以往不同,本轮债券收益率上行幅度将相对有限,上行斜率相对缓和,类似 2016 年四季度和 2020 年二季度债市急剧调整的可能性较低。” 招银理财表示。

在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方面,招银理财称,投资者对固收类产品可以采用防守为基调的策略,将持仓结构向中短债、现金管理类产品调整,中长期限纯债产品可等待收益率上行后再行配置。另外,当前权益市场性价比较高,投资者可在时点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逢低分批增加含权产品的配置,以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式应对债券市场的波动。

有观点称,在逐渐消化政策预期后,市场预计将回归现有基本面,产品净值表现也预计将逐步修复。“本周中国人民银行已在公开市场加大投放力度,债市流动性有望保持相对宽松格局,债券收益进一步上行空间有限,产品持仓资产收益已提升至合理水平,产品净值有望企稳修复。” 杭银理财认为。

银行理财挑战与出路

“当下,除了客户对净值波动存在着不习惯、不适应,银行理财还面临着风险、收益以及提升自主投研能力等问题。” 一位理财子公司负责人表示。

目前银行理财客户对绝对收益回报的产品依然有较高需求,但底层债券、股票、基金资产的价格每天都在波动。“必须要持续地提升底层资产的优质资产的挖掘能力和投资组合的精细化管理能力,为客户平衡好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工银理财董事长王海璐于 2022 年 8 月称。

**拉长周期来看,过去 15 年以来,A 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是 12.7%。**王海璐表示,在优质资产的挖掘层面要进一步发挥银行理财在信用研究领域的资源禀赋,并且和母行长期积累的信贷专业能力有效协同,为客户挖掘更多的优质信用资产,在努力获取信用利差回报的同时,要防范好信用风险,同时在 “资产荒” 下要持续加大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周毅钦表示,大部分客户对于净值波动持厌恶态度,所以在理财公司及代销机构未来的产品营销和开发中,要注意估值方法的引导及底层资产的布局。

“一方面,在销售引导中,摊余成本估值产品波动相对较小,市值法估值产品则可以推荐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客户;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非标替代波动较大的资产,以此熨平收益曲线的变化。当然这给众多理财子公司提出较高要求,是未来他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周毅钦提到。

**另外,投研能力是银行理财作为资管机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虽然银行理财在大类资产配置和固收领域具有传统的投研优势,但是在权益投资等领域的经验积累存在短板,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对于标准资产,非标资产或保持了一定的相对利差,但相对来说风险也稍高。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对于出险的非标资产,采用的思路是以时间、空间的转化为主,应在市场整体下统一考虑和统一协调。对于标准化资产而言,就应该是分散配置,降低单一资产对产品净值的影响。

**在市场的波动下,风险跨越机构传染在时空上是很难避免的。**另有人士认为,风险隔离的理念正面临考验,风险联防共治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单一机构可能侥幸逃避个别风险,但无法化解整体和系统风险。因此,如何与其他机构一起联防共治风险,需要有制度安排和机制保障。

“与其他资管产品不同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众多。截至 2022 年 6 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 9145.40 万人,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为 9061.68 万人,占比 99.08%。这意味着,面对市场的波动和风险,我们一定要谨慎开展业务,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运作水平,拓展投资能力。” 上述国有理财子公司负责人表示。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财经五月花 11 月 17 日推文《银行理财现大额赎回,2000 余只产品再度破净》;作者:陈洪杰 严沁雯;编辑:袁满

知乎用户 财经五月花​ 发表

债市震荡银行理财被波及,还会继续跌吗?

资管新规落地的第一年,银行理财迎来了两波来自 “净值化” 的考验。

第一波是在今年 3 月,股债双杀下,银行理财出现浮亏。据统计,3 月全市场有 3600 只银行理财产品录得负收益,产品累计净值在 1 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达到 1200 只。

如今,银行理财正面临第二波挑战。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16 日,最近一周出现收益为负的理财产品达 12861 只,占理财产品总量的比例超过 35%;单位净值跌破 1 的达 1966 只,占比约 5.7%。另据方正证券统计,11 月以来,理财净值下跌的理财产品占比为 34%,明显高于 10 月的 12.5%。

近日理财收益率的下跌主要是与债市调整有关。步入 11 月以来,债券市场接连回调,创下多个新低。11 月 16 日数据显示,国债期货宽幅震荡全线收跌,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挫。

其中,10 年期主力合约跌 0.27%,创 7 月 11 日以来收盘新低;5 年期主力合约跌 0.31%,创 7 月 4 日以来收盘新低;2 年期主力合约跌 0.23%,创 2021 年 12 月 3 日以来收盘新低。同时,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波幅明显加大,收益率普遍大幅上行,短券调整更加剧烈。受此影响,不只是银行理财,债基收益率也明显下降。

除了基本面因素外,理财集中赎回的抛压也对债市造成影响。目前部分债基和理财产品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不得不被动抛售部分资产,对债券市场的形成了较为强烈的负反馈。

银行理财和基金客户习惯于 “追涨杀跌”,申赎行为的“顺周期性” 往往会放大市场波动,再度引发净值调整,继而再度激起赎回压力,也即是市场所说的负反馈效应。“当理财和基金抛售压力较大时,可能又会引发市场继续调整,继而进一步影响净值,继续引发赎回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从市场构成来看,在近日震荡剧烈的短债市场中,主要投资者包括银行的配置户、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银行配置户往往是持有至到期策略不会净卖出,而近期银行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出现的赎回现象较为明显。

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主要是居民,在理财净值下跌过程中,居民赎回增加,从而使得理财规模收缩。

接下来怎么看?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对债市不必过度悲观。

部分人士认为,近期债市出现大幅调整,但货币政策不显著转向前提下,当前债券品种收益率已初具配置价值;尽管悲观情绪导致的赎回仍对市场产生扰动,但基本面未显著改善前,赎回造成的摩擦并不形成趋势影响。

同样有人表示,即便当前目前宽信用尚未得到实际验证,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短期内 10 年国债收益率持续快速上行的可能性不高。短期内的赎回扰动预计不会持续很久。未来长期走势还需要继续观察宽信用和经济增长的情况。

“虽然从经济基本面来看,长端利率上行空间不大,但是债市下跌带来的赎回负反馈可能在短期内给债市造成超调风险。”

当前赎回进度可能还在中段,机构反应较为灵敏,而散户可能赎回滞后,因而需要关注赎回压力可能造成的债市超调。但这一波交易层面冲击过后,债市机会更好,因而也无需过度悲观。

知乎用户 雪梨金融说​ 发表

近期债券大跌,出现大幅波动,同时资金抽水补款以及股市跷跷板效应。

知乎用户 jy 啦 发表

银行理财净值持续下跌,股债蹊跷板效应凸显,或许才刚刚开始!

知乎用户 进击的鹏鹏​ 发表

债券类产品下跌造成的,其实之前 10 年期国债是 2.7 那块,甚至到 2.6 了,有经验的应该知道,这时候玩债基啥的是在高点,现在一下涨到 2.8,肯定整体下跌

知乎用户 黑水 发表

不炒股忍了,基金都不买这能忍

知乎用户 蓝色星球 发表

个人年内股票市场经历了两次拦腰砍再回本,也没什么操作,单纯就是市场如此。这么看银行理财还是稳定的了。去看下基金,年内亏损 30% 的大片大片的,经济环境如此。不过买银行理财的大概率也不关心什么经济环境吧。

知乎用户 坂本是只猫 发表

[我买的保险会因为通货膨胀贬值吗?288 播放 · 0 赞同视频

​](https://www.zhihu.com/zvideo/1561171058325209088)

[最适合存钱的保险,集安全与灵活于一身的天选之子 - 增额终身寿~529 播放 · 1 赞同视频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92305226141507584)

知乎用户 玉见财富工作室​ 发表

之前一个熟人买了银行 30 万的理财,封闭式的,天天看着亏钱也弄不出来,哎

知乎用户 小小兔 发表

固收产品的风险大小,主要看底层。

如果底层的借贷对象是城投债,固定资产,现在的经济条件下,肯定是整体表现不好。

如果底层是奶牛租赁,果树培养还有分散式多对多小额贷款,那么风险率可以控制在 2%-3%。

正常的优质类固收产品,收益在 7% 上下,周期有 12/24/36 个月。

知乎用户 政经新闻官​ 发表

个人养老保险还投不投

知乎用户 万籁寂静 发表

多么漂亮的曲线

知乎用户 一骑绝尘 发表

怪不得支付宝前面发很多债券基金红包,合着钱早就不够用了 。

知乎用户 不断入坑的普通人 发表

知乎用户 路子墨​ 发表

杭银理财,幸福 99,

90 天连跌 40 多个点, 半年期直接 54 个点,

到底什么时候清仓止损,

为什么不接电话?

拿我们血汗钱继续赌?

知乎用户 小相片 发表

因为央行允许金融机构用理财的钱来填房地产的坑,且亏了不担责。这么大的风险转嫁过来,理财产品能好才怪。

知乎用户 夜半卧听风​ 发表

**银行理财产品 “破净潮”:**根据 wind 理财产品净值表现数据,剔除近六个月无净值数据的产品后,截至 11 月 17 日,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有 34367 只(包含银行发行的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其中累计单位净值小于 1 的破净产品有 1839 只,占比 5.35%。

一、银行理财也 “疯狂”

这两天债基和银行理财产品真是 “难兄难弟”,一天跌去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涨幅,某些产品可能还出现了巨额赎回潮。

银行理财产品方面,不管是四大行、城商行还是农商行,今天的客户是有投顾的骂投顾,没投顾的 “骂自己” 或直接骂基金经理……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大多数底层资产也是债券,因此本周突然的债券价格下跌,也引起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连环下跌。

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之类的金融类资产,几乎命门都一样——经不起恐慌性抛售。而且,相比购买股票或混合基金的投资者而言,购买债基或银行理财的人多数都对风险极具厌恶,恐慌性抛售很容易造成踩踏,会进一步加剧负反馈循环。

这两天的市场负反馈循环主要表现为:债券下跌基金和理财净值大幅回撤投资者赎回割肉卖债应付赎回债券继续下跌

关于以上负反馈循环的起因,债券的下跌,昨天文章**《一天跌去几个月涨幅,债基怎么了?》**已经有所描述,这里就不再啰嗦。

那么,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债基或银行理财,该赎回还是继续持有?

因为产品不一,投资标的不一,小编无法给出统一结论,但小编可以提供 2 个行动原则:

原则一:当散户恐慌性集体卖出或赎回的时候,大概率已经到了短期底部,慌不择路赎回的人基本都是割在地板。

原则二:充分识别自己持仓的资产,如果是有巨大风险的(比如面临暴雷),任何时候跑路都是正确,如果没有巨大风险,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至于市场方面,恐怕在此时再抛售,离地板也不远了,主要基于以下 3 个原因:

原因一:央妈已经看到问题,并开始 “动手”,及时在盘前逆回购净投放 1230 亿流动性(今日 90 亿到期)。

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这种短期流动性问题,央妈是有能力、有意愿、有决心解决的,最好不要和央妈反着做。

原因二:债券市场今日已经开始回暖:

原因三:中短期市场利率不支持走高。

今年以来,央妈扛着外面美元不断加息的压力,将市场利率不断下调,特别是 5 年期 LPR,不是明摆着要保持 “合理充分” 的流动性支撑经济基本面:

也就是说,没看到经济筑底之前,都可以不用担心央妈 “收水” 的问题。那么,你认为现在经济筑底了吗?

如果市场利率不能持续走高,债券由于价格下跌出现高利率也无法持续,也就是说 “下面有底”。

因此,综上所述,短期债市出现的流动性危机,相信很快就得到缓解。在市场疯狂抛售、恐慌性卖出的时候跟着走,往往不是一个理性而正确的选择。

实际上,如果我们有印象的话,今年 3 月份也一样出现了银行理财产品 “破净潮”,最后和过往出现的短期流动性危机一样,很快就被市场遗忘。

二、小编带你投

债市表现不佳,基民可难受了:“原来一直以为股票基金 “易亏钱”,没想到现在连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也 “难赚钱”,受伤的为什么总是我?”

**股民或基民往往喜欢押注单一资产,实则这样的投资策略并不可取。**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没有永远涨的资产,要平抑市场波动的同时让财富稳健增值,唯有做好科学的资产配置。

与此同时,保持足够的现金,面对市场突然暴跌,才不至于只能慌不择路地卖出。

随着大盘指数最近底部提升,小编的投顾组合收益快要被大盘指数追上。自 10 月 12 日初次买入财富增值积极型投顾组合,目前仓位暂时为 30%,截止 11 月 16 日的数据,30% 仓位的收益为:+3.29%,依然维持正收益和勉强跑赢大盘和沪深 300 指数

按照最新的持仓结构,财富增值积极型投顾组合在权益类资产配置依然以沪深 300 指数为主、中证 500 指数为辅,其余行业指数最新调仓情况为:调入了医药有色金属指数,并继续持有军工可选消费指数

虽然我们现在只有 30% 的仓位,但也不用担心,既然我们是作长期投资的计划,就要做好长期准备,即使市场价格再低,都尽量不要将子弹打光。

财富增值积极型投顾组合,采用 “资产配置 + 行业轮动”策略,既能平抑市场波动,又能追上市场涨幅,属于 “稳中求胜” 分散风险的技能包。

如果你认为基金投资中应当进行合理、科学的资产配置,也符合相关风险承受能力要求,那就行动起来~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知乎用户 众禄基金 发表

非专业人士,不评价这个跌势。

想说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亟待规范。

知乎用户 法窕澄​ 发表

亏死我了,还得封锁 6 个月。想出都出不来,我的钱啊

知乎用户 李白白 发表

这不明摆着银行理财进场抬轿送钱呗!钱生钱游戏只会崩盘,人人都钱生钱,谁亏!

知乎用户 乐乐茶 发表

最近债券跌成狗,这玩意儿涨起来很慢,一年能有三四个点的收益,那就是非常优秀了,但是跌起来可堪比股票。

我三个月前买了一只纯债基金

刚看了一下,最近一周已经把前面三个月的收益都跌没了,目前持仓收益还是负的,-0.26%。

本次债市下跌主流观点是受上周疫情防控优化政策二十条和房地产金融支持十六条政策的影响,支撑债市的基本面因素动摇,市场恐慌情绪集中释放。

大白话就是上周的政策一出来,很多人都比较看好股市,把钱都拿去投资股市去了,投资债市的钱就少了,引起下跌,而下跌又引起了很多人恐慌纷纷赎回,导致短期内下跌更加加剧。

但是政策才刚刚出来,后续经济形势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差,其实很难说。

如果经济超预期好,那股票市场有行情,债券市场可能面临更大压力。

但如果经济持续不好,债券市场这轮调整结束后可能还是会出现机会的。

比较保守的,我建议就存银行定期或买货币基金

稍微激进些的,建议可以少量配置些权益基金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知乎用户 雪球妈妈​​ 发表

银行理财收益本来就不高,2/5 个点,现在不保本还能一个月亏 15%,以后债券。固收理财没有傻子会再买了 不如大额定期

知乎用户 梦回悠然 发表

大可不比惊慌,此次下跌是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债券价格暴跌引起的,为什么债券价格暴跌简单来说就是同评级的新债券发行利率上升,那么持有同评级已发行债券的投资人就会抛售已发行债券去买新债,这个抛售行为导致已发行债券价格下跌。那么如何应对呢:

  1. 快要到期的理财产品就没有办法了,只能承担亏损。
  2. 还没到期的理财产品可以赎回的,其实赎回不赎回都一样;不能赎回的也只能干看着。

手上有现金的,无论是到期拿回的,还是赎回的可以看看以下产品:

  1. 银行的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简单来说就是本金不会动,拿本金产生的利息去做个结构化理财,也是买债券等低风险产品。这样的操作基本保证了本金,因为结构性存款也算存款,有存款保险,哪怕银行倒闭,50 万以内是全额保本。收益会有浮动,风险比理财产品小。而且在现在低位买了债券,预期会有不错的收益。
  2. 银行大额存单,和客户经理搞好关系,这个要靠抢。小银行利率会比大银行高一些,50 万以内放心存。
  3. 抢不到怎么办。把资金分成 3 分,譬如有 30 万。10 万一年定存,10 万两年定存,10 万三年定存。一年后拿回第一笔 10 万本息再存三年定存,两年后拿回第二笔 10 万本息再存三年定存。这样即保证了每年都有本息到账,又保证了都享受三年定存的利率。
  4. 开证券账户,直接在交易所买国债、国开行债等高评级债券,直接享受上涨后的债券利息。由于新发国债等期限都比较长,对流动性要求高的,可以看看快要到期的国债。譬如 3 个月到期、6 个月到期,因为都下跌过了也算是抄底了。

外部环境来说,美国加息也快要到头了,我们国家在美国加息的时候一直在降市场利率。未来也可能会出现美国开始降息,我们国家因为疫情放松经济增长开始加息。所以还是前 3 项更稳,第 4 项在到期前会承担市值下降,但不用担心,本金和利息是到期按 100 元面值全额兑付本息的,因为不是理财产品没有上杠杆。

知乎用户 麟兮麟兮 发表

大家都在亏钱啊?那亏的钱进了谁的口袋…..

知乎用户 环环最棒 发表

两个账号都跌麻了 不过也清了 早就该跑了

知乎用户 快乐的肥宅青蛙 发表

谁发的债?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你不跌,谁跌?

知乎用户 一朵大呲花 发表

简直是疯了。

封闭期里每天看着本金亏几百几千块钱是什么滋味?

粗略算了下,R3 风险的理财,每天亏损在万分之二到千分之一间。平均日亏万分之四。

这样下去,一年要亏 15%。。。

知乎用户 恩恩恩 发表

具体几年前不记得了,余额宝 1W 每天的收益大概是 1 元,那时候我余额宝每天产生的收益可以覆盖掉我每天的早餐费用

几年过去了,我余额宝的钱翻了三倍,理想情况是余额宝每天的收益可以覆盖掉我每天的油费,但现实还是只够我一顿早餐的费用

至于原因,无非是经济没有活力了

知乎用户 热心村民老徐 发表

金融市场的本质就是财富的转移,实体的危机终于转嫁到了无辜者的头上,很多人可能只注意到最近的大跌,其实有心者可以发现今年债基波动的频率要比前几年高很多,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利息下跌是必然的,隔壁邻居那 0.25 的国债收益率就是我们的未来,我建议所有持有债券的全部赎回,现在的波动只是开始,不能单纯刻舟求剑听主流媒体所谓长期向上的说法,不是所有的下跌都能 v 回来的,整体经济基本面已经发生质变,理性的投资者反而应该壮士断腕

知乎用户 Fallen 发表

韭菜不多了。

知乎用户 当位以节守正出奇 发表

之前预约的下周一提前还房贷,结果昨天电话说的要推迟

知乎用户 陈大宝 发表

知乎用户 默默​ 发表

真是大惊小怪。

其实债券跌的这几个点,和股票或权益基金不能比,今年权益基金跌幅在 5% 以内的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809002.EI 今年以来收益是 - 18.87%。

知乎用户 蒋小鱼 发表

最近大跌的银行理财和债基呢,实际上就是因为背后的债券市场表现不佳。

债券表现不佳→净值回落

净值回落→投资者赎回

投资者赎回→银行被迫卖出以应对赎回

银行被迫卖出应对赎回→进一步下跌→投资者赎回……

从而形成这样的三角恶性循环,要打破三角循环,要么是央妈增加供应,要么大家更理性看待(耐心等,债券类风险低)。

这也说明吃利息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未来的产品绝大多数偏向于净值型,大家一定要有风险意识,购买产品要结合自己的收益预期、风险承受和资金规划去综合考虑!!!!

也看到很多人赎回之后,不知道资金该往哪里投资,可以多选择看看别的产品。例如,我朋友分享给我的产品,我也在考虑要不要入手,还在纠结之中

单看这个收益其实也很可观,至少对于我们资产少的很友好,能保证本金,亏怕了 5555,再观察一下下吧

知乎用户 金融大白 发表

赚钱时不与投资人平分收益,亏钱时强制投资人风险自担。

没得玩啦!

知乎用户 烟雨巷中戏 发表

目前这些净值性理财,基本都是 r2 的,也就是小概率亏损风险的理财,因为这些银行理财主要都是投资的债券基金。

然而近期受疫情防控、地产利好等多重因素影响,债券市场出现较大调整,债券类产品净值普遍出现较大回撤。同时,受恐慌情绪影响,市场出现赎回踩踏,也会进一步拖累债券估值。

就这些理财产品而言,账户加权久期较短、持仓债券资产流动性较好,在市场调整到位后,净值将迎来逐步修复。所以不建议此时砍仓止损。如有相对长的资金,可以持有 3 个月或更长时间,可考虑逢低逐步加仓,或将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

有波动,很正常。

如果大家想要一点风险也没有的理财,可以考虑货币基金和国债逆回购,当然还有券商的报价回购型理财产品,据我所知目前只有券商有这种产品了。一般只要是净值型产品,都会有一些些的风险。

想继续了解的可以随时问我哦

知乎用户 正处于纠结中 发表

只有存款类才是保本的,所有其它的都有亏损的可能。

破 1 算个啥,我股市三万左右的规模,亏了六千多了,这还是最近涨回来了一点。

知乎用户 Xi Yang 发表

我买的招商银行的理财,两年期,说是年利率到 4.7% 左右。放了两年,上个月刚截至到我账户再一算,分红实际年利率在 3.5% 出头。

知乎用户 篱叮笆 发表

看到这个问题去看了下买的工商债券型理财,亏了四百多,几天前还看了净赚五百多呢,一来一回短短几天亏了一千。真是傻眼了,股票基金不敢买,买个超低风险的债券理财都能亏是万万没想到啊

知乎用户 莫名其妙 发表

这 1 年的理财经验给我的感觉就是:保本理财(存款、增额寿、年金险)+ 股票基金就完事了。

什么花里胡哨的银行 R2 理财、纯债基金、债 8 股 2 基金,都是白扯,收益不高不说,行情不好还会亏钱。

股票基金,低点入场及时止盈就好,不要追高。

知乎用户 EarnIt 发表

该做这波投资者教育了…… 天天说什么来给我推荐个产品,要保本的年化 5-10 个点的……

就是被这群一直拖着不敢净值化的银行干的,还让一群被宠坏了的投资者以为银行有多牛逼。

知乎用户 YJ Z 发表

嗯,小白一只,不懂,正好卖了房子,想买点理财,结果亏的一塌糊涂。救命啊!!!

知乎用户 胡言乱语​ 发表

马是红的,鸡是绿的

知乎用户 骓骓 发表

楼市金融十六条放松利率下限、贷款不良免责

市场预期债券违约风险大增,展望为抛售

大家想法相同导致债券抛压

债基下跌

基民赎回

基金公司卖出,进一步抛压

越抛越跌,越跌越抛。死亡螺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说句题外话

其实任何资产,无论是理财,股票,债券,哪怕是存款和现金都有价值下跌的可能

如果你不知道你买的资产在什么情况下会贬值,那么无论你买的什么

其实都跟买彩票差不多

知乎用户 在飞的疯 发表

稳健型买什么理财,存定期啊,就想着收益不想着亏损?理财有风险不知道吗

知乎用户 夜眸凉 发表

就很难受

知乎用户 X0rz 发表

最近大部分亏损的都是买了债基或者和债券投资相关的理财的投资人吧。这才亏的哪儿到哪儿。。。。你要是今年初入了股票型基金或者 21 年初进了坤坤、兰兰们的坑起码也得亏个百分之四十!只能说还是缺乏市场教育

知乎用户 独立寒川​ 发表

买了招商的三个月定期理财,季季宝,1 万三,两个多月赚了 19 块多……

知乎用户 甜甜向上芽 发表

亏麻了,给我妈买的建行 r2 每天亏近 100 元,我自己招行 r2 每天亏 20 元,今天招行给我打电话让我赎回去,难道以后只能定期存款吗

知乎用户 今天也要快乐 发表

银行理财,大致代表社会社会平均收益率。所以,你知道现在经济咋样了吧。

可惜,股市一群坏蛋还在鼓吹牛市,牛个几把,要骗多少人才甘心!

太无耻了!那些人!

知乎用户 转眄流精 发表

多重因素叠加吧

美国通胀好于预期,预计 12 月加息放缓。

双十一疫情防控大优惠,预计经济迎来复苏。

金融十六条拆除地产风险隐患。

部分资金从防守型债券专向了权益。

综合因素导致债券收益率上行,然后央行居然还收紧,立马踩踏给他看。

这次纯粹是政策配合失误,估计很快会出政策对冲,避免导致系统性风险。

知乎用户 xiaoppdo 发表

金融危机啊这是

知乎用户 来自深渊 发表

首先你得有 20 万

才能享受这种大额存单之类的东西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银行理财,失宠了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唐亚华 编辑 | 沐风 前不久,有报道称有用户1万元银行理财15个月仅赚9元,引发了网友对“理财刺客”的吐槽。 更多人跳出来说,自己连本金都亏了。有网友称,“买的银行理财风险是PR2等级 …

银行理财惊爆亏损,刚兑时代结束

▲银行理财保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IC photo/图) 全文共3548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短期的产品净值下跌是债券市场调整引发的价格波动,待市场情绪企稳,产品净值也会重回稳健。 过去即便过程中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理财产品也可以 …

银行理财惊爆亏损,刚兑时代结束

▲银行理财保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IC photo/图) 全文共3548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短期的产品净值下跌是债券市场调整引发的价格波动,待市场情绪企稳,产品净值也会重回稳健。 过去即便过程中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理财产品也可以 …

恒大何以至此

[ ](https://turbulence.nei.st/publication/issues/magcw973/) From the Caixin Weekly, September 20, 2021. Before …

恒大理财(恒大财富)可以到期兑付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再多说几句吧,我大学室友她也被恒大坑了不少, 昨天电话沟通到凌晨,属实心疼… 所以再强调一下,希望帮到更多人 我的钱也没要回来,以下是我对那段时间经历过的一些的总结, 你们很可能也会马上和我有差不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