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紀錄片《不割席》入圍奧斯卡(最後五強)為港人發聲
原文:https://hk.appledaily.com/entertainment/20210316/DDNJJRPS65FQTKH3RYLTCACKWE/ 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將於下月26日舉行,大會於香港時間昨晚公佈提名名單,名 …
最近在看韓國的「魷魚遊戲」,確實很好看。
自己感覺韓國的電影電視近幾年越拍越好了。
如果說世紀初韓國動不動就女主角得白血病或者出車禍死掉的電視劇和台灣的F4之類的偶像劇還處於同一水準的話,現在的韓國影視已經領先台灣太多了。
無論是深刻程度還是精彩程度都很讚。
大家覺得台灣在影視製作方面還有什麼欠缺的地方?
此外,日本的電影沒有韓國厲害更是讓人感到奇怪。
按理來說日本的動漫和文學產業都很發達,電影行業也出過黑澤明等大師。
但現在日本好像很久沒有什麼有深度的電影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
韩国对娱乐业的投入很大吧?
因为台湾影视人员都来大陆了,大陆偶像剧都是台湾导演。
漫改的犬舍寄生兽亚人还行
日本拍的最好的还是对不起青春,我是大哥大那种类型的电视剧
真人电影在日本没市场自然就没投资,所以拍不出大制作开,文化底蕴还是日本遥遥领先,韩国电影也不是突然爆发的,杀人回忆等犯罪片就拍的非常好
日本那么多漫画轻小说,是不缺电影剧本和题材的
話說 這個紅的不知道為啥 聽說類似以前大逃殺?
日本电影曾经是亚洲的代表,连美国都在学习。
@checkmate:不止哦,各种抄日本漫画电影日剧
其實「韓國和日本影視的比較」從2004,05年韓劇還以狗血劇著稱的時候就已成為中文圈經常出現的話題,在PTT日劇版,豆瓣等影視論壇經常戰得血流成河,根本原因是我們對日本和韓國優秀影視作品了解得太少了。
尤其是對日本的了解,日本歷史上80%以上的優秀電視劇(這裡我指的是獲得日本國內及國外重要獎項的劇,不是日劇學院賞那種三流獎項)沒有中文翻譯(更不要提當年更多電視劇現在連完整檔案都沒有),有翻譯的也差不多超過一半中文翻譯水準堪憂(尤其是1990年代-2010年,幾乎全部都需要重譯)。最近10年播出的好一些,但仍有約30%的優秀日劇沒有靠譜中文翻譯。而日本優秀電影(獲得過日本三大電影賞和文化廳藝術祭的)也是類似的狀態。日劇是極度依賴台詞的劇種,幸好英文翻譯大多靠譜,所以不是最近幾年在電影節/電視台/OTT播出的日本影視劇,我建議能看英文字幕的就去看英文字幕。
而韓劇就幾乎沒這個問題,因為韓劇的崛起是在最近10年,大部分優秀韓劇都可以在Netflix和其他OTT看到比較靠譜的中文翻譯。
所以中文世界往往是拿能看到的10%(甚至更少)優秀日劇去和幾乎全部優秀韓劇去比,且不提兩者有沒有可比性,這麼比對日劇也不公平。
作為一個看過1950年代至今大部分日劇(當然是現在能獲取到的)的「電視兒童」,以下著重介紹一下日本電視劇,並談一談我對韓劇和台劇的看法(對韓劇,我只看過近10年熱門的和在韓國國內獲獎的作品;對台劇,我幾乎只看過2015年《一把青》之後的公視(PTS)播出的大部分劇)。
一、根據播出平台分類的日韓劇比較
日本現在各平台每年新製作和播出超過350部電視劇(今年應該會突破400部,在1970-80年代每年可能會超過500部,作為對比目前韓國一年大概不超過150部,英國一年大概100部出頭),有一個原因是日本會拍攝大量1-2集完結的特集電視劇(SP,在歐美稱為電視電影,英國也會拍這種類型的電視劇,但不像日本那麼多),所以要把日劇一概而論還是很困難的,有必要按照製作播放平台來討論。
1. NHK(日本放送協會)
作為日本唯一的公共媒體,NHK肩負著提高民眾文化素養,關注少數群體等社會責任。其製作的電視劇必然不會完全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娛樂性的同時也要考慮劇集的主題和品質,像我們耳熟能詳的晨間劇和大河劇就是NHK劇集的代表。NHK不僅僅有大河劇和晨間劇,它還會在每週4-5個時段播放新的電視劇(大多以4-8集完結的迷你劇為主),這些劇集往往會被中文世界的觀眾所忽略,被忽略的原因主要有卡司(Cast)在中文觀眾看來不華麗(其實是以演技派居多),很少被引進(台灣可能是引進最多NHK劇集的國家),中國民間字幕組也很少翻譯(字幕組成員以偶像演員的粉絲為主),導致這些劇集是日劇中最被低估的部分。NHK劇集品質從1953年開播以來一直很穩定,除了在2004年左右NHK發生一系列不詳事時劇集數量和品質大幅下降。
NHK的地上波頻道包括NHK-G(綜合台)和NHK-E(教育台),衛星頻道包括BSP,BS1,BS2,BS4K和BS8K。播放電視劇的主要頻道為綜合台和BSP頻道。
作為對比,韓國有3家公共媒體,包括KBS(韓國廣播公司),MBC(文化廣播公司)和EBS(韓國教育廣播公司)。其中KBS和MBC會製作和播放電視劇,但大部分劇集的品質在韓劇中屬於普普通通的水準(這兩家台的劇和NHK相反,很少會關注各種社會議題和人性的描寫,火起來的都是類似《太陽的後裔》這種劇),中文世界的觀眾除了偶像劇外也相對很少去看這兩個台的電視劇。
而台灣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公共媒體是1998年建立的公視(PTS),公視似乎直到2016,17年的時候才找好發展方向(不知和近一次的政黨輪替有沒有關係),關注社會議題,關注本土歷史等等。你不能要求公共媒體到國際上文化輸出,畢竟這不是公共媒體的主要責任。
2. 民放
民放,即民間放送,和公共媒體相反,翻譯成中文為商業廣播。日本的民放台根據訊號的傳輸方式主要分為地上波(無線台)和衛星放送(衛星台)。在韓國和台灣等國家還有有線台,但有線台在日本並不主流。我把韓國有線台的討論放在衛星台那節。
2.1. 地上波
日本絕大多數電視台都是地上波頻道,其中以總部全在東京的核心五局,即四大民放,NTV(日本電視台),TBS(東京放送),CX(富士電視台)和EX(朝日電視台),以及民放老五–TX(東京電視台)聞名。而日本其他超過200家民放台幾乎全部是以在京五局為首的五家廣播電視網下成員,比如總部在大阪的準核心五局,YTV(讀賣電視台,NTV系),MBS(每日電視台,TBS系),KTV(關西電視台,CX系),ABC(朝日放送,EX系)和TVO(大阪電視台,TX系),以上10家電視台(及富士系的THK(東海電視台))是民放台製作日劇的主力軍,而分佈在日本其他40多個縣的地方台,偶爾也會製作電視劇(多為慶祝開局週年時)。
四大民放台製作的日劇,應該是最為中文區觀眾所知的。其製作風格和水準在1950-1980年代前期和NHK差不多,在1970年代達到巔峰(TBS當時一台就可以憑電視劇和NHK分庭抗禮)。但自從1980年代中後期,趨勢劇的崛起,民放劇(主要是富士和TBS兩台)的風格大變,把日劇傳統中的家庭劇,社會派劇和刑事劇擴展成多種類型的劇集,也就是被中文區觀眾津津樂道的90年代日劇。但進入21世紀後,四大民放台的日劇逐步走向了衰落,進入現在萎靡不振的狀態。伴隨著四大民放台電視劇衰落的是東京電視台(TX)劇集的崛起,東京電視台將深夜劇發揚光大,其中的亮點劇集是溫暖人心的小品劇。而各地方台也經常拍一些根植本地文化的劇集,常有佳作。
韓國最大的無線台是SBS(首爾放送),近年來製作水準並未比KBS和MBC高多少。所以比較日韓的公共媒體和商業廣播的無線頻道,日劇靠著文化積累對韓劇還是有不少優勢的。
2.2. 衛星台
日本的衛星放送始於1980年代中期的NHK,而商業廣播建立衛星台則要到1991年WOWOW(日本衛星放送)的開局。雖然在1990年代WOWOW和很多名導演合作,拍了一些電視劇(以單集SP為主),也得了不少獎,但一直沒有DVD發售,也沒重播過,所以也不好評估劇集的水準怎麼樣,WOWOW似乎也不把這段時間播出的劇當成自家製作的。而到了2003年,WOWOW開始投入大量資源拍攝電視劇,其劇集的主要特點是主題多為社會議題,多改編自日本社會派小說(有時也請名編劇原創),導演大多是請電影界的導演,所以WOWOW的劇集其實更多反應的是日本當代社會派小說的水準,如果導演技巧高一些,劇集的水準有時也會提高很多。但一些中文圈的觀眾覺得劇集節奏慢,矛盾衝突不激烈,所以對WOWOW的劇集評價不高。
而韓國的兩大有線台JTBC和tvN才是撐起最近10年韓劇崛起的中流砥柱,像《想回答》系列,《秘密森林》,《機智的生活》系列,《輔佐官》和《檢察官內傳》都是這兩台的作品,而這兩台開局的時間也都只有10年出頭。JTBC和tvN劇集在韓國國內的崛起得益於其作為「有線台」的體制,有線即需要付費,可以設定觀劇的年齡限制,所以劇集題材的選擇和主題挖掘的深度都很自由,也吸收了不少韓國影視人才加入(就如WOWOW在2008年在日本業界刮起的《潘朵拉》旋風,也吸引了很多日本影視人才);在韓國國外的崛起除了劇集本身的高品質外,還借了Netflix等其他OTT的東風,大概在5年前,JTBC和tvN播出的劇集也會在Netflix上搭配各國字幕全球同步播出,這才是韓劇在國際上能打響口碑的關鍵舉措。當然我並不否定這些韓劇本身的優秀,但是像韓國這樣第一時間把自家優秀劇集全球播出的例子極為少見,不僅是日本,即使是歐洲電視劇強國,例如英法德,西班牙和北歐國家,也沒有這麼做。
3. 串流媒體
對日本來說,除了Netflix會自製日劇外,像國外的Hulu(進入日本後成為NTV旗下),Amazon PV和最近的Disney+也都製作日劇。日本國內的串流媒體,如主攻年輕人群體的Abema TV,富士台旗下的FOD,TBS和東京台共建的Paravi,朝日台旗下的TELASA也會製作日劇(電視台旗下的流媒體以自家電視台播出劇集的番外劇為主)。
Netflix對日本影視的投入遠遠早於韓劇,在2016年,Netflix自製日劇中最優秀的作品《火花》就已播出,而Netflix第一部自製韓劇要等到2019年《王國》的播出,但只從近2年來看,Netflix韓劇的播放量遠遠高於日劇。Netflix製作的大多數日劇,如近年來比較火的《全裸監督》和《今際之國的闖關者》其實劇本水準遠不如同題材的《馬賽克日本》(WOWOW)和大量大逃殺題材的日本影視劇,只是Netflix製作的劇集製作費充足,佈景可以做得很豪華,且宣傳做得好。
JTBC,tvN和Netflix製作的韓劇興起不過10年,優秀劇集大多扎堆在近5年。但以日劇黃金年代(1970年代)產出優秀劇集的數量和水準來看,韓劇這一時期還遠遠稱不上是「黃金年代」,至少要等這段風潮過去之後才能蓋棺論定。
二、四大民放台日劇衰落的原因
四大民放製作日劇的衰落近20年來在日本幾乎是公認的事實,日本很多退休的製作人,導演,編劇和電視評論家都在很多方面檢討日劇變得難看的原因。我總結一些人的看法如下,日本的例子可能可以回答題主的「台灣在影視製作方面還有什麼欠缺的地方?」這個問題。
1. 編劇人才的斷層
如果有關注近些年日劇的人就會知道,目前活躍在日本電視界的編劇年齡都很大了,而且少見80後,90後編劇有優秀的原創作品。從日本方面的調查數據得知,想成為電視劇編劇的年輕人並沒有減少。所以有編劇培養機制的問題導致年輕編劇能力差和電視台給的機會太少導致年輕編劇沒有機會兩種被提出的原因,還有這兩種原因共同導致的惡性循環。
2. 四大民放電視台的方針
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四大民放台過於在乎節目的收視率也是被詬病的一個原因。上層過於在乎收視率,就會導致第一線的電視劇製作人畏手畏腳,不敢選擇太冒進的題材,所以導致我們看到的日劇漫畫(尤其是少年漫和少女漫)改編滿天飛的現狀。我並不是說選擇漫畫改編有什麼不對,但日本優秀的漫畫遠不止少年漫和少女漫,有非常多的刻畫日本社會現實題材的優秀漫畫,但卻只有NHK會選擇這類漫畫改編。所以這也是題主和樓上很多位蔥友提到日本有那麼多優秀小說和漫畫,日劇卻難看的一個原因(壓根不改編優秀作品)。而且過多的改編並不是長久之計,優秀編劇都是靠寫原創劇本磨練出來的。
我以前有和台灣的日劇同好聊過天,他在台灣曾從事過影視製作方面的工作。據他說,台灣第一流的人才不會選擇進入影視製作界。而作為對比,日本各大電視局的製作人和導演從1950年代開始幾乎都是東大,京大,早大和慶應畢業的。
3. 大手事務所在業界很高的話語權
這點主要是指演員的演技問題。目前日本比較大的藝人或演員事務所(如傑尼斯,奧斯卡,研音,星塵和東寶)推出的年輕演員大多演技不行,但卻一直佔據很多熱門或有優秀劇本電視劇的主演位置。
三、評價日劇前至少要看哪些劇集
就像評價日本電影前,至少得看過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溝口健二, 成瀨巳喜男,木下惠介和今村昌平等名監督的代表性作品一樣,對於日劇,至少也得看過山田太一,向田邦子,市川森一,早坂暁,倉本聰,池端俊策,木皿泉,宮藤官九郎,渡辺あや,坂元裕二和岡田惠和這些名編劇的代表作吧。
附上2011年日本20位電視評論家,作家和教授評出的全年代日劇TOP30(目前在各種平台上可以看到其中的26部),我想中文世界那些號稱資深日劇迷的人可能連其中的5部都沒看過吧(註:這裡的《白色巨塔》指的是富士台1978-1979年播出的版本)
四、看了許多樓蔥友的回答和討論,我再補充一些內容
《今際之國的闖關者》和《魷魚遊戲》兩者雖題材類似,前者雖有原著加持,但編導陣容充其量在日本電視劇領域可以稱為二線,而後者的導演和編劇則是創作了《熔爐》和《南漢山城》的黃東赫。演員的對比差距更大了,李政宰的演技至少可以對標到內野聖陽,朴海秀的演技差不多可以對標到現在的瑛太,拿山崎賢人和土屋太鳳兩個在同齡人中演技也只普普的小朋友和這兩位做對比是不是太殘酷了點。
我並不是說兩者不可比較,只是針對的是許多蔥友通過拿這兩部劇做比較,然後簡單得出日韓劇誰優誰劣的做法。
其實截至到目前日本影視業參與到Netflix製作劇集的熱情並沒有很高。
我特意查了一下Netflix從2016年至今所有自製日劇,大概是15部左右。而這15部劇中,幾乎沒有頂級導演和編劇的加入(除了和每日電視台合作的《深夜食堂》續集),演員稱得上頂尖的只有中谷美紀(還是看在好友蜷川實花的面子上)和為《全裸監督》壓陣的資深演員們,其他主演Netflix日劇的演員,要麼是「離經叛道」的山田孝之,要麼大部分是求翻身或轉型的年輕演員,比如主演《火花》的林遣都,出演《全裸監督》的森田望智和恒松祐里。林遣都在這之後出演了晨間劇,大河劇和民放黃金檔的重要角色。
當然韓國的年輕演員肯定也有以這種意願參演Netflix韓劇的。但是與日本不同的是,韓國非常多的頂尖演員,比如李政宰,裴斗娜,孔劉和劉亞仁去主演Netflix劇。我做一個不一定恰當的對比,這套陣容對應到日本差不多是本木雅弘,安藤櫻,妻夫木聰和蒼井優。但是本木雅弘和安藤櫻今年唯一出演的電視劇是NHK的《流行感冒》,妻夫木聰和蒼井優今年唯一出演的電視劇是NHK的《光說無可奈何是不行的》。而且像天海祐希,尾野真千子和安藤櫻這樣的日本頂尖女演員,經常去NHK教育台參加為小朋友播出的教養節目。但李政宰,曹承佑和裴斗娜這樣的韓國演員已經至少有5年以上沒出演過韓國任何無線台(不論是公共媒體,還是商業廣播)的電視劇了。
所以你會發現日本電視界還是固守著NHK大河/晨間»四大民放黃金檔~NHK其他劇>WOWOW非深夜劇>東京電視台深夜劇~其他台深夜劇>網劇的優先級。全球範圍興起的有線台和串流媒體對日本地上波的衝擊不像對韓國的那麼大。日本社會發生改變的速度相對很多國家慢很多。有人喜歡這種保守和安定,有人認為這樣會喪失機會,沒有遠見。但不論怎樣,日本影視界還是在改變,就像現在參與製作出演東京台的深夜劇已經被日本頂尖的編劇導演和演員接受。這個月的新聞,Netflix請大石靜和宮藤官九郎寫劇本,Disney+宣布的開拍日劇有井上剛(NHK頂級導演),柳樂優彌,草彅剛和太賀的加入都表明了這一點。
日本不似韓國那樣快速地把大部分資源轉到付費台(JTBC和tvN)和付費流媒體(Netflix),我這裡不探討其中的複雜原因。這樣造成的後果是一個日本人,只要有電視,不用付費就可以看到日本優質的電視節目(NHK不付費也是可以看的。連我這樣的外國人都可以掛著VPN免費在NHK+觀看NHK綜合台和教育台的直播,只是畫面上有個大水印);但是一個韓國人,大多數時候是需要付費看本國的優質節目的。所以韓國這樣的做法對本國大多數國民(如年齡大的人,經濟不寬裕的人)會有什麼影響需要時間來驗證。或是如果有了解韓國電視業的蔥友可以介紹一下韓國無線台的其他電視節目,如紀錄片和教養節目是否也受到有線台和串流媒體很大的衝擊。
日本人和韩国人在根本上是不一样的,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拍了那么多大逃杀作品,《鱿鱼游戏》大量抄袭借鉴,为什么最后却是韩国火了?《鱿鱼游戏》和日本的大逃杀作品有什么差别?想明白这个问题就懂了。
韩国人在文娱上确实很有一手,逐渐发展为支柱产业,越做越好是自然的事情。
台湾影视有一个关键问题绕不开,就是本土市场太小,对外只能出口香港和大陆市场。但是香港市场太小,只要大陆市场卡脖子,就不行了。
2012年之前,中共允许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带动大量消费需求,台湾拍了很多电视剧到大陆播放,很多台湾的明星在大陆爆红,中小学生的偶像都是台湾人。后来中共封杀台湾文化,除了《还珠格格》和《新白娘子传奇》可以看,其他都看不到。从此台湾的文娱产业就一落千丈,只能在岛内发展。以前中共对台湾文娱人士没有政治立场要求,后来仅限亲共跪舔的台湾人来。
后来蔡英文政府推出前瞻计划,由政府投资影视业,才有了《我们与恶的距离》。但是只要大陆持续封锁,台湾的影视就只能继续在本土消化,市场太小,没有拍好片的需求。这些年虽然台湾也有好作品,但是数量太少,都是用爱发电。
香港影视产业衰落也是因为大陆封杀。虽然香港不少影视作品出口全球,但是真正的受众在香港本土、台湾和大陆。自从大陆方面封杀香港影视文化后,香港影视产业就不行了。韩国人在几十年前非常喜欢看香港的影视,后来韩国人自己的影视产业崛起,就很少看香港的影视了,香港失去了韩国市场。
很多人认为香港影视衰弱是中共不让拍导致的,其实错了,大部分东西还是可以拍的,只是拍出来卖不到大陆去,所以没有人想拍电影了。
评论区有人问为什么中共封杀韩国影视,韩国影视却能走向全球?其实韩国文娱产业很早就定位全球化,这跟韩国的产业布局有关系。韩国人没有其他可以赚钱的优势产业(除了电子产品),又十分擅长文娱产业,所以把文娱产业向全球输出赚外汇。顺便提升韩国的国际形象,卖韩国的其他产品,比如化妆品。
和日本比较会发现,同样搞偶像组合,日本的市场主要在日本、韩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但是韩国的偶像组合就很容易输出到欧美。日本的文娱产业没有向欧美扩张的野心,因为日本优势产业太多,很容易赚钱。韩国就必须走出去,不然没钱赚。
亚洲的偶像组合是日本首创的,但是做到极致并走向全球的却是韩国。日本的偶像常常只在日本本土活动,冲出全球的屈指可数,近些年连亚洲范围内都没什么影响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日本的偶像普遍很佛系,但韩国的偶像却可以做到完美的演出效果。韩国的偶像也是被内卷逼出来的,从小就开始刻苦练习,有人甚至练习十年才出道。日本就好很多,能做就做,不能做拉倒。
韩国爆火的歌手在欧美照样唱韩文歌,欧美人照样听,可能是韩国的歌曲创作比较符合欧美的口味。周杰伦的火爆就只限于华语圈,欧美人不听,可能是周杰伦的曲风更符合华人的口味。所以不是语言的问题,更不是人种的问题。
韩国的文娱产业除了保持自己的特色,也迎合欧美的口味,大力推广英文字幕版本在海外播放,英文网站遍地都是。韩国明星的花边新闻都有官方英文字幕,韩国明星都有英文社交账号,可以看作韩国的大外宣。香港、台湾、日本就仍然局限于自己的特色,所以市场受制于大陆,偏偏2012年之后大陆又走向封闭。
日本在英文版本上一直不积极,主要靠欧美的民间字幕组翻译。日本很难推出一个开放的看漫画、动漫的平台,导致欧美人看日本动漫的渠道十分受限,跟大陆人一样到处找盗版资源。韩国人早就搞出一个全球可看韩国漫画的Webtoon网站,所以韩国漫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欧美人都爱看韩国漫画。可见在文化输出上,韩国人比日本人积极太多。
因为韩国人对政治的热情远大于日本,社会氛围更民粹主义,韩国人更爱键政。
韩国这几年电影的题材大部分都是骂天骂地骂政府,最次也要批斗个“人性”,美英鬼畜邪恶日本统统去死,你没看出来吗?
这些东西被韩国人玩久了不管他们腻不腻反正我是看腻了。
日本对政治兴趣(至少近年来)一般,而且社科从来不是日本人的强项,不怎么拍这种电影很正常。
别说日本人对社科政治兴趣一般了,日本人对电影兴趣都一般。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好莱坞大片在日本的票房都比不过剧场版动画,不少电影在全球包括你国都上映完了几个月后才轮得到引进日本。日本资本对电影的投资额度一般极低。已经能证明日本人近年来对电影的态度了。
在近年来日本这种电影环境下,你能对日本的电影指望什么?
个人认为韩国如今在影视文化输出的成功得益于像奈飞、葫芦这些网剧平台在全世界范围的推广以及自身不断向欧美影视工业体系接轨的结果。
韩国影视质量自从在《寄生虫》获得奥斯卡电影最佳影片之后开始走向巅峰。他们这几年在影视制作上不断摆脱东亚式脑残偶像路线以及玛丽苏式的无病呻吟,深入挖掘探讨人性和社会,也顺带结合世界时局变化和迎合欧美人影视作品的标准,把东亚的那种内卷和人性很真实的展现了出来,不仅欧美人看得过瘾,连东亚人看得也是感同身受。
另外韩国影视产业也赶上了一个时代,那就是如今不断左转的欧美世界。在影视制作这个行业欧美一直垄断着世界市场和价值评判标准,欧美这几年因为政治正确和不断左转让韩国电影这种以自黑和探讨人性和弱势群体的电影备受青睐
先说结论,我个人认为现阶段韩国影视工业水平是亚洲最高水平之一。
注意,我说的是影视工业水平,不是影视作品。
今年Netflix Korea还有两部高分剧,《Move to heaven》和《D.P:逃兵追缉令》,前者是遗物整理师题材,后者讲的是韩军中的逃兵抓捕队。
近年来韩剧的题材繁多,高质量作品也不少,像医疗剧有《机智医生生活》一二部和《Life》,司法题材的《秘密森林》,政治题材的《辅佐官》一二部,悬疑剧《窥探》和《怪物》,体育题材的《棒球大联盟》,狗血题材有《顶楼》三部曲,以及讲述派出所小警察的《Live》等等。
而这些就是韩国影视工业水平强大的体现:我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爱好不同深度的观看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量产。
Netflix与韩国团队的合作始于《Kingdom》,很成功,Netflix看到了韩国团队的潜力,加大了投资,而韩国团队不断拿出好作品来帮Netflix获利,最终使得Netflix Korea成为目前Netflix全球计划中的最重要一环,Netflix对于《鱿鱼游戏》的爆红自然很满意,今年拨给Netflix Korea共计5亿美元的预算,已实际到账3.84亿。
这一切的背后,如果没有强大的影视工业做支撑,那根本无从谈起。
有葱友提到了日剧《弥留之国的爱丽丝》,这部剧也是今年的剧,也是在Netflix上线播放,《鱿鱼游戏》与它题材相近(部分日剧迷认为《鱿鱼》抄袭了该剧,但我不认为题材/类型相近就是抄袭,本身影视剧对于抄袭的判定就是有一套标准的。再一个Netflix那边也过不了关)。但《鱿鱼游戏》目前为Netflix贡献了超过1亿1100万的播放量(登上83个地区的播放量榜首,95%的平台播放量来自韩国以外的地区),相比之下《弥留之国》先上线却并未取得如此佳绩。当然你可以说有宣传,有营销的因素,没错,但最后点击播放的权限却是在用户的手上。
你也会说动画和文学发达了,为什么一定要在电影这个近代的西方的产业上也发达才“证明”了什么“文明与发达国家资格”?
实际上动画里也有不少从想象力到题材到人物塑造到思想性都好过西方作品的,其实你要找,日剧和日影也有,例如在我看来近年从《环太平洋》到《星际穿越》一系列的片并没有什么比得过《飞越巅峰》,你说的反战电影,《0080》堪称已经到达了反战叙事的巅峰
说白了,当代商业文化产品的巅峰其实日本在上世纪后半叶就已经交出了近乎完美的答卷,这份答卷则参考自上世纪初乃至上上世纪的西方文明,至于后面的,不见得是臭鱼烂虾,但也没有什么真正突破和超越,反而近乎卖相好看一点,用油地沟一点的翻炒菜式。逼乎准则: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啊,看到这贴的回应我作为一个偏向日本很多很多的“精日”都觉得品葱对韩国踩太过了吧……
先说一下个人觉得鱿鱼游戏绝对是overrated,但手握那么多同类资源(大逃杀或说游戏类题材)的日本反而好些年没有制作出这样有话题度的真人作品,到底是为什么呢?我同意日本的文化底蕴非常强,其实到现在一直都有优秀的作品和创作者,但问题就是它整体的文化输出力和影响力确实是肉眼可见地下降了很多,都2021年了还在提小黑沟看起来是真的更悲哀了好吧……比起怀恋辉煌的曾经我宁愿反省一下不足……
说到日韩文化输出的对比,上面有位葱油贴了很详尽的日本影视环境的介绍(已点赞!)介绍得很好。
我觉得第一:传统电视业没落的环境下现在电视台的剧是真的非常保守,虽然全世界都是如此(因为年轻人都没有看电视机的习惯,网剧一定是大势所趋)。日剧圈都爱说所谓「铁板」题材(医疗、律政、探案三大铁板),你看现在一整年下来日本的大电视台基本上做的、收视率比较高的,都是这些中规中矩的铁板剧,你也不能说它品质很差吧,但就是大部分都非常无聊,极度的安全牌造成的就是极度的不思进取,反正我一个日剧爱好人士也觉得近年日剧整体质量是真的不行……不是它自己真的下滑了多少,而是当周边国家地区都在进步而你还在原地踏步的时候看上去就很暮气沉沉。
第二:韩国挺聪明的一点就是它早就知道自己的市场有限,所以很快就有意识去学习“先进”地区的文化,虽然韩国自己动漫不太行,但其实美漫圈一大堆韩国大神画手和从业人员,甚至日本动画圈也是(有看动画习惯的应该早就留意到片尾credit很多韩国名字)。韩国影视最早学的是香港,做出了一点基础以后就迅速选择了好莱坞化,留意一下就可以看到2000年以来的韩国影视工业化速度有多快,以及有多向美式工业看齐。韩式电影语言明显与美式更接近,日本则更自成一格。而美国影视的强势不用我多说,韩国学它是把自己的受众最大化了。韩国娱乐业从一开始就想好了要对外输出以保持市场规模,这个立足点跟日本是不太一样的。相比起来日本的文化业比较圈地自萌,这样的好处是的是它能保持自己的特色,能做出优秀又独树一帜的作品,但坏处就是它的受众群小了很多,对市场的反应也更慢。
第三:这点是我有点发散的思维,不一定对。如果有留心韩国近年大爆的影视题材,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社会性很强。从燃烧、寄生虫(甚至更早的作品)到鱿鱼游戏,很明显地流露出打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牌的意思,打得好不好另说,但这个gimmick显然很受如今大众欢迎。换句话说,韩国的电影人有这个意识去把这些社会矛盾娱乐化地展现出来,并且有非常直接的批判性,这大概与韩国文艺界以左派为主有关。而日本左翼运动失败得有多惨葱油们应该也知道,我无意抬高左派在文艺界的地位,但日本左派思潮的极度弱势导致它的主流文化在某些领域是失声的。左翼运动失败和泡沫经济的影响让日本人在面对社会现实时有时非常别扭,因为他们缺少了某些介入的角度,这也是为何「世界系」这一跳过社会现实的创作类型会在日本诞生(有兴趣的可以google)。我自己其实很喜欢世界系作品,但探究它的来源也真的很耐人寻味。再举一个例子,拿下戛纳金棕榈的日本作品小偷家族也是一个社会性较强的电影,里面也有表现贫富矛盾的意思,但表现得跟韩式电影完全不同。比起韩国处理这种题材的暴烈和直接,日本处理是淡化了很多,就像一个是洪拳一个是咏春。两国作品的风格差异多少能反映他们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倾向。(对我来说,我不认为左右有绝对的高低之分,但一个正常社会最好还是应该平衡一些……)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我更喜欢日本文化,楼里有很多人说的“日本也有很多好作品只是没人知道没人看到而已”,但我觉得这就是问题所在了:为什么明明有好东西却不为人知???与其说大部分观众只是为了休闲娱乐不会动脑子去寻觅、观看,我更愿意说,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塔尖的极少数,无论在哪国都需要大量流水线制作甚至差劲的次货去作基础才能托得起那些好作品,蛋糕做大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影视行业尤其如此,不同于文学甚至音乐,影视行业需要多人协作和大量的资金支持,用爱发电几乎是不可能的。娱乐文化行业蓬勃的地区全是如此:这也是辉煌的香港影视业没落的原因,不是它没有好作品或者人才了,而是它没了作为金字塔基础的那些“垃圾”。事实是韩国影视在大量的模仿中其实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欧美登堂入室的李沧东奉俊昊朴赞郁洪尚秀等等,都是非常厉害的电影人,而且有自己的风格,拿去比任何当代日本导演都不虚的。
韩国现在的成功值得很多地区去思考,尤其是自身市场不够大的地区。中国虽然老说韩国是偷国,但偷韩国偷得最起劲的其实也是他们,中国民间其实很想走韩国这条路,当然因为中共这一不可控因素存在,看来是很难了。日本现在其实也在逐渐调整中,网剧也在慢慢发展了,和netflix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就看看他们会怎么balance他们之后的路吧~
韓國的影視行業領先日本和台灣那麼多??
影視行業在國際上日本拿的獎比韓國多吧
不計法國,意大利,德國電影節那些獎,就只計美國奧斯卡得獎次數日本也比韓國多
順便說一下韓國文化部電影的預算是日本的2.5倍
台湾电影还是要有文化定力。
老一辈的台湾导演,像胡金铨因为有中国背景,拍出的电影是有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味道。当然水平放在华语电影界是数一数二。
李安太国际化。感觉有一点取媚于西方电影界的意思。
真有台湾本土化意味的应该是魏德圣,他的《赛德克·巴莱》可以作为台湾电影的一个地标。
台湾需要有主心骨。汉族文化,客家文化,南岛民族文化,都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最终凝聚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这需要时间,现在也有这个趋势。一个建议是,重视具备创造力的文学家,艺术家,导演等。
台湾文化界容易犯的一个问题是太软骨,媚西方。这方面还得学一下日本。川端康成拿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日本人就认为他写的太不日本,有迎合西方对日本刻板印象的嫌疑。日本人认为的本土意味作家,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在国际上都没什么奖。
觉得韩国电影好,那就看韩剧再加日本漫画不就好啦?为啥一定要韩国漫画和日本电影呢?
台湾的电影不好,但是综艺很好看呀。
而且身在自由国家,又没人拦着你去搞电影。台湾的电影不好,不正好是一个机会吗?如果拍出几部好的就牛逼了。
韩国影视产业领先日本?你认真的?
台湾现在确实是没落了,但我看好它的未来。
思想自由的國家.目前看起來文化進步差異並沒有很大.
只有中國朝鮮這種思想箝制的社會.會導致文化進步緩慢.甚至停止.或者後退.
各國發展的著重點不同.自然有各種差異.
但韓國影視真的有大勝日台嗎?我還蠻懷疑這觀點的.
这个问题就是个伪命题。 首先韩国这个戏《鱿鱼游戏》并并不十分精彩。情节编写的错漏百出。并没有体现出很好的质量。
可是,大火的戏并不一定是好的戏,火的戏出于各种原因,主要是传播上的原因,比如说,它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供他传播,第二个 比如前面的团队或者是新闻帮他造势,就可以火。就比如寄生虫的获奖,然后釜山的流行这些都给了足够的铺垫,让普罗大众 愚民们意识到了韩国演艺上档次了,不仅仅是k drama。
如果说一定要讨论韩国文化产业的本身,那就是他们确实认认真真的把演艺圈工业化。日本有一些工业化行为,比如说,还有少女偶像团体的选拔,但是他们没有把这个做成大范围的事情,就是韩国,把这个事情做成了完全的工业化。导致韩输出方面会更强势,更能跟欧美流行文化接轨。
先問是不是
台灣也就算了,日本?日本?你確定嗎?
排除我個人喜好問題不説,入殮師和黑澤明不是影評界内的政治正確嗎?
只不過是最近有一個韓劇剛好紅了而已,日本電影紅的時候你沒發文而已
日本其實什麼題材都拍過了
現在想拍一些新東西 就會鑽牛角尖
全家收視黃金檔的劇變得公式化 經常賣弄溫情
近年虎頭蛇尾的劇也很多
反而深夜劇有不少好看的
日本很多想法不太符合網路年代
太重視版權了
影視對外賣賣得很貴
到處封禁不讓看這個那個
其實像韓國一樣稍微讓人盜
便宜賣劇 賣到氾濫
觀眾會養成習慣上癮 越看越多
韓國人不管音樂還是影劇
參考很多西方東西
似乎更能跟西方接軌
台灣市場已經夠小,再因為有線電視分散化
每個電視台能得到的廣告跟能拿出的預算就只有一點點
期待線上串流趕快把有線電視消滅 情況會好很多
韩国人真的很了不起,这么小的国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
當日本人對一件事感興趣全部百分百投入精力去搞的時候,你東亞所有國家加起來 都不是他對手。更加不好提什麼電影 人性這種。人家上世紀50年代就拍到爛大街了
各有所长吧,就像韩国的漫画不如日本一样。
还有就是感觉台湾太在乎中国的想法,影视剧放不开。
日本的话,感觉就是太注重漫改电影了。不怎么拍有思想深度的电影。主要是日本有两个禁区不能碰,一个是天皇,一个是美国驻军。所以看日本的反战电影总感觉怪怪的,至于反应社会底层矛盾的电影,可能日本没有那么多社会矛盾,所以也就拍不出来……
得益于韩国的基督教文化,这个世界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主导的,比如美剧,不管如何科幻如何奇幻,整个故事的哲学、情感都是基于基督教文化的,就如同中国的武侠剧,不管剧情如何跌宕起伏,他基于儒释道这个大框架不会变,不然华人圈理解故事的剧情就有些困难。
这也是外国人看中国电影看的云里雾里的原因,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所以无法理解剧情背后的哲学,只能看个热闹。
基于欧美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基督教文化是向外输出最成功的文化,包括中国人看美剧也能理解里面的剧情,也能被其中的悲欢离合所打动,理解了美剧,再理解韩剧自然不难。韩剧就是亚洲版的美剧。
韩国娱乐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雅尔塔体系产物,是日满鲜体制+冷战经济学配合全球化叙事的一个出色样本。韩国娱乐产业为何可以得到欧美资本青睐?当然是因为韩国是全球化体系的宠儿,而日本是这个体系无法解构的坚固社会的原因。韩国看似辉煌的成就背后,是全球最低的生育率(目前可能被芝麻取代),发达国家中最高的老年人贫困率和极度内卷的社会。低生育率和高老年人贫困率是社会组织结构解体和社会组织资源竭尽的重要标志。这样穷尽所有力量的韩国,以严重透支了自己的未来的代价,才维持住了一个仅仅比波兰捷克之流体面那么一点点的门面。
我们现在看到的韩国处于它的顶点,而在此时它已经进入了严重的老龄少子化。日本80年代的辉煌时代远没有如此不堪重负。这就是根底的差别。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是劳动力从巅峰衰竭之后30年的日本,依然比韩国要光辉。
日本的我不太熟,說台灣的
大概可以分為:市場、思想固化等幾點
思想固化:無論是影視還是acg產業,現在台灣社會上對於自家出產的作品都抱持著"一定要有本土元素"
的想法,這不是不好,只是太過頭了,導致出產的作品只能在台灣內部消化而無法走到世界上,而且作品大多都是文青類型的,大部分觀眾可吃不來這種作品
市場:人口就那樣,再配合第一點,形成惡性循環搞到沒人想做
(小弟才疏學淺,有高見的大佬歡迎指正)
在日本和韩国都待过一段时间,比较一下优劣
日本人的生活应该算最安逸的,日本人的想象力丰富,更多是体现在动漫、书籍上
韩国人的社会对立我感觉比日本要突出一些,就像现实生活中的韩国人,也比日本人更容易吵架。
至于华人给韩国电影更高评价,我想一是因为敢拍,二是因为中国人活在共产党治理的封禁社会,更渴望韩国电影带给人的揭露时弊的那种快感。而日本人因为政治已经比较成熟了,所以在电影上不需要有那方面特别的追求。
韓國是整個政府財團跟所有文娛產業鏈漫畫還有預算集中火力強力支援,不會扯後腿。當然牽扯到財團背後也有不能說的小秘密。他們的電影(除了複製人韓劇以外)內容通常是描寫深層人性。他們的內容挖得很深描寫淺白所以容易觸動。
日本漫畫以前非常好,有很多議題。現在動漫一堆後宮跟異世界,不過也有幾個內容不錯。最近漫畫主題從後宮-異世界,演變成:魔女-兩派大對決選出最強。也許是編輯的問題?
影視以前也非常好,得獎很多,但是這兩年主打漫畫真人版,毀掉不少漫畫。有部分主打心靈清新小品,雖然溫暖但是……
日本電影除了黑澤明跟其他大佬,其他我推「告白」(2010)
台灣的缺點是太分散還有人扯後腿,雖然有支援但是除非導演夠有名,不然光是到處拉預算就有問題。就算是知名導演魏德聖也有預算問題,差點拍不下去(當然那跟他計劃龐大也有關。認識一個自己拍電影的,有夠辛苦,政府有支援但是不夠。
不過這幾年影視有慢慢深化電影內容,再多給幾年應該不錯。深度一點的我推「血觀音」。另外的缺點是議題大多集中在政治本土,觸動非國人有限。
同樣是描述本國,台灣是聚焦在政治,非本國人不容易看懂。韓國是聚焦在社會跟人性。
韩国在西方的阵营里当墙头草,美国当然得大力力捧韩国文化,加速韩国和国际社会的主流接壤,给韩国文化信心,东亚蒙古利亚人种天生比较自卑排外,美国手动帮韩国克服这种心理有利于洗掉韩国的支性。提升韩国民意里的自由化,世界化,开放化精神。这也就是未来对付中国的重要筹码。
这个比较其实没啥意义。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像你所说的“影视行业”已经进入了“赢家通吃”的时代。除非动用政治手段,否则美国就是一家独大。过去的小作坊制作,放到现在根本都不堪一击。依靠“翻唱”,“翻拍”,“翻译配音”来发展“本土”文化产业的时代,早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全球化分工的大环境下,不只是影视业,所有前期生产成本高,而复制成本低的产业,都是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国家都在力图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没有能力,也没有理由,胡乱去和国外的巨无霸企业竞争。
你所说的“领先”,其实也就是占领了一些跨国大企业不那么重视的细分市场而已,真要和国际巨头们硬碰硬的竞争,应该说差距还很大呢。
听说是吸收了满洲国遗产,什么时候和怎么搞的不知道,从时间上看确实和大下岗时间点吻合,当时反日民族主义情绪还很浓,所以下岗人才往南韩飞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話說,日本整個文化產業不是8成時間目標都在自己國內嗎…?
和完全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的韓國有甚麼可比性…?
問題的前提不成立。
只能説明題主沒看過同爲Netflix出資的『彌留之國的愛麗絲』(https://www.netflix.com/jp/title/80200575)。
希望台灣人、韓國人還有中國人少碰瓷日本人和日本文化。
原文:https://hk.appledaily.com/entertainment/20210316/DDNJJRPS65FQTKH3RYLTCACKWE/ 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將於下月26日舉行,大會於香港時間昨晚公佈提名名單,名 …
剛剛又看了一下path to war,裡面美帝政府因為越戰失利各種憂傷。 看完查查中文維基越戰兩方死亡人數的對比,美軍士兵對著越共,個個化身藍波。。。。。 有在美帝稍微住過那麼一段時間的都知道,美帝媒體說到越戰都是蛋蛋的憂傷,我們輸鳥。 美 …
theinitium.com 2019年1月15日,中國大陸作家白樺(原名陳佑華)去世。放在2018年「大師結伴而去」的背景下,這位「過氣人物」的孤獨離去,在兩岸三地都沒有激起太大波瀾。同為作家,和身後極盡哀榮的金庸相比,相差更不可以道里 …
theinitium.comMay 21, 2020 theinitium.com 由梁朝偉和張國榮主演,王家衞執導的《春光乍洩》於回歸前的1997年5月30日上映。圖:《春光乍洩》電影劇照/ AFP Qu’est-ce que le …
文/阿怡 写在前面 几天前,独立影像圈子里发生了一场「蝴蝶效应」。 影迷应该都猜到我说的是哪件事情了。 3月29日,晚上临睡前,我偶然在微博上刷到博主@苏北人的一条微博: 仔细翻了翻评论后,才了解此话的缘由。 原来是一部聚焦“底层”的公益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