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翻译运动”能否对抗大外宣:持不同政见者的一场去中心化网络行动
这场运动在于消除语言壁垒,向世界曝光真实存在于简体中文互联网环境当中的“反人类、鼓吹战争、罔顾生命与基本人权”的言论。 2022年2月28日,波兰梅迪卡的边境检查站,逃离战火的乌克兰人正在看手机。 摄:Kai …
Before Russia invaded Ukraine, in his comment on Biden’s prediction of Russia’s invasion, popular Chinese journalist @HuXijin_GT, who is affiliated with CCP, ridiculed the prediction as another lie told by the West. #TheGreatTranslationMovement #大翻译运动 #UkraineRussianWar pic.twitter.com/yJpqaaE7Ua
— The Great Translation Movement 大翻译运动官方推号 (@TGTM_Official) March 29, 2022
大翻译运动最近很火,但也遭到异议。
不少人认为,将国内社交媒体内容翻译成多种外国语言,有抹黑中国的嫌疑,尤其是那些即无代表性,又无名无姓的网民们。
这样说也有部分道理。
因此,我建议大翻译运动认真考虑一下将那些知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师们的言论翻译成外文。让中国国师们"走出亚洲,冲向世界"。
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一直以来都存在这样一种强烈的需求,将最真实的,富有正能量的中国声音向全世界传播。以前没有人愿意或敢发表,每次都需要自己花钱。
另一方面,没有任何比中国国师们的言论更适合被传播。况且,此次大翻译运动提供免费服务,让更多外国人接触到最真实的中国声音。
这两者(需求与供应)完全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箭N雕。
比如《地球宝贝》前胡总编的言论。当然,他的英文推特就不需要他人代劳了。他本人或许就是大翻译运动成员之一。
再比如上海复旦那位张老师的"自信学"与"爱国学"也特别值得广而告之。让全世界都听一下,什么叫"这就是中国",“中国人为什么很自信”?他的治国理论能提供全世界哪些借鉴意义。
再比如另一位上海复旦陈平教授的"在中国一个月2000块人民币活得比美国3000美元还要舒服得多,美国人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能把腐败漏洞全部堵死,水至清则无鱼。”等具有高深哲理的言论也可以传播。
再比如北京人民大学金教授的言论更是一座金矿,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网络是有记忆的。金教授给大翻译运动提供了无数的生动教材。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学者也可以挺幽默的。
再比如那位叫李毅的教授,“死四千人等于没死人"的真知灼见。
再比如司马老师的"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
如果把这些以及其他知名国师的言论都翻译成外语,绝对不会有异议,没人再说是在丑化或抹黑中国。因为这些人都是受人敬仰的大人物,是小粉红们的挚爱,都是当之无愧的"爱国学者",是"国宝"。总不该昨天还是爱国学者,今天把他们的言论翻译成外语后就立刻成为刀子吧?
当然,将他们的言论翻译成外语时也需要谨慎,严格赛选,否则将全世界"吓尿了"可就不好了。必要时也得顾及一下西方人的玻璃心,同时也给西方学者们一个台阶下,不能把他们比的一无是处。
通过对他们言论的翻译,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 到底谁才是中国最牛国师?
这场运动在于消除语言壁垒,向世界曝光真实存在于简体中文互联网环境当中的“反人类、鼓吹战争、罔顾生命与基本人权”的言论。 2022年2月28日,波兰梅迪卡的边境检查站,逃离战火的乌克兰人正在看手机。 摄:Kai …
3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微博发文批评在墙外如火如荼的“大翻译运动”,这是继环球网(环球时报)、观察者网之后,再度有官方媒体点名这一墙外网民发起的网络集体行动。与此前相关定调类似,斥之为“境外势力对中国人的丑化”,是“小偷小摸式的无耻行 …
知乎用户 半月谈 发表 “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 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大概就比较骨感了。 禁 …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连清川 从“3·21”东航MU5735出事之后,我就刻意地避免去看和它相关的细节信息。 大概我是个心理脆弱的人,无法承受这样巨大的悲剧。《每日人物》的那篇被广为传播的稿子,我只能看完开头,就把它关掉了。 《南方周末》的记 …
收录于话题 #附录 22个 [原编者按] 战争改变了一切——我们突然开始支持或反对军队,革命者变成了士兵,选边站队成为政治的全部,爱国主义热情高涨,秩序党徒节节胜利。上周,俄罗斯军队入侵乌克兰时,普京所宣告的战争理由是“去纳粹化”,表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