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讲述的内容基本属实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豆沙包 发表

比《三国演义》倒是真实一点,毕竟李中堂一没借东风二没续命灯,少了两个通神的技能。好歹把世界观从低魔变无魔了。

这部剧的精华在清廷高层的斗、用和信上。然而斗,将李鸿章的立场过于无私化了;用,将慈禧、李鸿章的能力 buff 太多,或者说把对手砍得太狠。比如李最后一场戏吊着对面联军将帅的智商打;信,实锤砍了塞防海防之争这个清廷明显没采纳李意见的战略争议,不实锤的是清廷让李鸿章乃至曾国藩处理对洋谈判,是否也有不信任二人故意置二人于士林非议的意图。总之,慈禧对李鸿章的信任也没有剧里那么稳定,无论是能力还是忠诚方面。

从思想价值看,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越来越多的走宫斗言情路线的现实,这部剧可以说前少见古人后偶有来者;从对历史人物的还原度看,一开始说了,比三国演义强点。总的来讲,只要观众能明确认识到自己看的是一部 “演义”,那这部剧可以说是瑕不掩瑜。可如果观众认识不到其演义性质

那不播也好,不播省心。

知乎用户 谦恭仁厚 发表

这个走向共和拍的不错,但是洗白可是下了大功夫。

不过又不是正史,看看呗。

有人八代贫农,都开始为地主老财喊冤了!

知乎用户 萧武 发表

李鸿章这些年被一些人涂涂抹抹,到了《走向共和》算是集大成者,一派忠心谋国,老成持重的国家栋梁风范,俨然一代伟人,连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之前都专门以私人身份先拜访了他,以表达敬意。国内的各种清流,包括张之洞,翁同龢,瞿鸿禨等曾经和李鸿章做对的人,那就都是不识大体的宵小之徒了。

如果李鸿章真的能有这么识大体,能谋国,深谋远虑,清朝怎么会在他当权的时候每况愈下呢?那应该在列强环伺,欺凌华夏之际,应该努力推动朝廷下决心进行改革,走出困境才对,为什么却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打败仗,签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中国从一个深渊走向另一个深渊,始终无法走出历史的低谷。

从 1860 年代太平天国起义被剿灭之后开始,李鸿章一手建立起来的淮军就几乎承包了清朝的国防,从海军到步兵,每年花费国家大量的经费和物资,甚至在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决策层也采取了支持李鸿章的海防论的立场,将本就不多的经费主要投入了海防,而左宗棠极力要求的塞防,朝廷最后虽然表示支持,但却并不投入经费。

结果是什么呢?左宗棠不顾老迈,抬棺出征,平定叛乱,收复新疆,之后又提出了新疆建省的建议,为之后巩固西北边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朝廷几乎举全国之力重金打造的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也终于登台亮相了,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全军覆没,不仅北洋水师如此,国家供养多年的淮军也败的败,逃的逃,一溃千里。

虽然李鸿章再晚清政局中并不是绝对核心,所以梦发挥的作用有限,只能裱糊,补锅,而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推动整个国家进行整体性的改革,但无论是慈禧太后对他的信任,还是他所拥有的权势,在晚清三十多年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他还不能有所作为,那么除了证明他和慈禧太后一样昏聩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走向共和》其实也是个好电视剧。虽然李鸿章,慈禧太后,荣禄,袁世凯等人看上去都很精明,能干,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始终无法带领这个国家走出历史的低谷,而这个电视剧中看上去轻浮,不识大体,空有一腔热血的康梁,孙黄等人,虽然经验不足,而且他们也失败了,但是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至少是摸索到了正确的方向,而李鸿章,慈禧太后只是在老路上打转转。

[

全新现货正版现货区域 大路朝天 萧武 (作者)

京东

¥35.00

去购买​

领红包

最高领取 9999 元红包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96373175473389568-0&p=AyIGZRNZHQoVB1QaWCUFEgdVHl8TAxsGUisfSlpMWGVCHlBDUAxLBQNQVk4YDk5ER1xOGVIbWxUHFgFUEloSHUtCCUZrHQFQbi1NLFZgU0M1BVxVVk9QJwEcZQ4eN1USWxcKEwZVHFglAhMGVR9eFgEUBmUrWxAyU2lSG1oXARc3VCtbEQQbBlUdXx0BFANRK1sdBiLR%2B4%2BOnb3Lt%2FDN8bvXn7eAkvDBvJQ3ZStYJVlHUxxeRxUCGgBXHVkVBBYCUxlZHAoWAFwHWiUCEwZWG1gQBxcAOxo1FQoVAFAaWhACEjdVK1slXVZaCCtZFAMQBQ%3D%3D)

知乎用户 qiong dzhi 发表

美化了李中堂,台词偏离事实很严重。

其实李中堂不知道那么多,全中国都没人知道那么多现代名词。

“一分钟五炮”?当时应该说 “一刻”,中国还没引进西方计时法呢。

伊藤博文 1863 年去英国留学半年,严复 1879 年留学英国,怎么就成了同学了?

赔款用途是山县有朋和松方正义决定的。更不存在全部办教育之说。

把日本的藩阀政府想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皇帝,却又宣传立宪?有宪法在,赔款怎么花怎么可能成为天皇能独断的呢?日本皇室机务六条,总理大臣不请天皇发言天皇就不能发言这就是伊藤博文定的,吃饱了撑的去问天皇?

知乎用户 多多 · 阿鲁卡 发表

走向共和,是一部水平颇高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其实和后来的大明王朝 1566 一样,编剧导演在这部剧里夹带了太多的私货。

剧是好剧,但是和史实相比,却也有太多的原创情节和一些为了立人物而美化、矫饰的东西。

当做一部历史剧来看,至少他的立意没有太大的问题,三观在。

但不能当历史来看,因为他加工的成分太严重。

知乎用户 迁就 发表

假的,跟《武训传》一个套路,不去深刻的揭露内部剥削阶级勾结洋人镇压国内爱国主义运动,反而为出卖全体人民利益的剥削阶级唱赞歌,李大人的黑料摞起来有乔碧萝那么厚,李大人在哪个位置明明可以做好他偏不做好,自诩帝国裱糊匠我真是醉了,李大人不过是寄生在权力中心的囊虫,为了自己的私利腾挪,他敢不签条约?慈禧故意放纵他吃拿卡要培植党羽是为什么?要了利还要名?婊子牌坊都要哪有这么好事的,屁股决定脑袋,李大人维护的是封闭僵化的清廷统治者的利益,什么卖国条约随便签,洋人还能扶植这个卖国政府为了维持擭取更大的利益不吝啬给清廷点面子,清廷财政破产后还是英国人来打理关税给清廷贷款续命,真不知道屁股是无产阶级的人脑子里全心全意为剥削阶级代表李大人唱赞歌是什么思想,李大人在晚清官僚系统里算得上最出色的那一帮人,可是掩盖不了晚清官僚系统从上到下烂透的事实,主导的洋务运动光学皮毛不学根本,要想工业化就得普及教育,新学若起,旧学必死,地主官僚们晋升之阶不就是旧学科举吗?改新学得触动多少人的身家利益?所以李大人就不干了,就这么尸位素餐,该排挤爱国政敌的就去排挤打压 (左大人躺枪),该培植私军保持实力的为国打仗就绝不出力 (甲午平壤淮军溃逃,刘公岛避而不战结果被日军包抄全歼)

没人看就不写了

评论区有几位连《武训传》是什么意思都不懂就来喷我,自以为看了点自媒体就能指点江山,我真为你的不学无术感到悲哀,你真适合去寒武纪和三叶虫做同类,武训传为什么是反面教材你自己不会百度?来评论区跟我扯什么市场经济理论?任何正经点的国家,文化娱乐都是为政治服务的,用来完成政治任务的,连这点都看不透你那来的优越感?

还有哦,李大人的淮军系统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时候可是凶悍的紧呀,知道什么是兵过如篦吗?知道什么是屠城屠村吗?知道什么是奸淫掳掠吗?你以为是土匪?不是的,是清廷的正规军,然后这只军队到了平壤尿了,到了黄海尿了,到了抵抗八国联军的时候尿了,到了东北宣布中立,坐看日俄豺狼凌虐东北人民,历史书上写的清楚的很,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这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本质呀

对比同时期的西方新兴大国德意志的宰相俾斯麦,东洋革新小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李大人可谓烂人矣,俾斯麦和伊藤博文在他们的国家都是极其高明的爱国政治家,有手腕,有能力,有理想,俾斯麦外交化解德意志被分割的危机促成国家统一,伊藤博文制定西化革新策略,带领日本走向列强地位。清廷策略是联英抑俄对付在中国北方鲸吞中国领土的俄罗斯,李大人倒好,直接收俄国人贿赂,牛逼!不去把买德国英国大舰的钱用来升级江南制造所的设备培养留学生,反而中间经手吃巨额回扣,牛逼!《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李大人可是在日本有巨额投资哦,牛逼!左大人收复新疆的时候李大人扣下不发湘军军饷,极力阻挠新疆收复,逼得左大人到处借钱度日,牛逼!把控北洋海军,任人唯亲,赶走英国教官,疏于训练,也不更新学习世界先进军舰设备和知识!错过了铁甲舰向战列舰转变的短短十年,以至军备落下代差,巨炮被小日本的连射炮打的妈都不认识,牛逼!授意北洋海军避战保船,牛逼!平壤淮军窝囊相我就不说了,都是中国人,半个世纪后志愿军进入平壤赶走了联合国军,我真服了现在有些群体翻案风,给自己粉饰什么?想出卖什么?历史就能这样在这样的群体里一张嘴靠欺骗大众白的变黑的,黑的变白的啦?

李大人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曲意逢迎,媚上邀宠,为一己之私利权势,置中华民族神州陆沉于不顾,该死!该杀!

知乎用户 ding yi 发表

走向共和,这剧我没有看过,但是很多东西确实符合历史。

今天我正好看了一个片段,说甲午开战前,李鸿章在太和殿讨论开打,他反对开打,说 “北洋作战的军舰,只有 8 艘,兵力不足,军饷不足”。这个说法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表现手法戏剧化了,将时间,空间,人物压缩到一个情景,通过对话的形式,突出戏剧的冲突,吸引观众。

真实的历史是,李鸿章是先后两封奏折,象朝廷陈述这个事情。

清朝廷接到李鸿章说水师只有 8 艘可以作战,兵力,军饷不足,不是开战时机后,发文让李鸿章做详细说明:

李鸿章的详细说明:

事后来看这份奏折是对清政府海,陆两军最准确的报告,可惜没人搭理,主战的还是认为自己必胜。

“东汉末年分三国” 歌词,是不是真实的历史进程?

《三国演义》中刘备字玄德。跟《三国志》是不是一样的?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分清真假的能力,

知乎用户 mobius 发表

评价政客唯有政绩,其他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勾践卧薪尝胆赢了,他牛逼,输了,他傻逼,就是这么简单。《走向共和》是部很好的消遣玩意,但用这玩意来评价政客?脑袋进水了吗?

知乎用户 haha kim 发表

剧情走向基本属实,但人物严重不属实。

剧情走向这点属于没办法,因为晚清那段历史根本就没法美化。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割地赔款等等,都是板上钉钉的,谁也没法翻案。

既然是电视剧,那总得有正面人物啊,于是李鸿章就戴上了这顶帽子,毕竟那个阶段他是主角。

相应的,支持李鸿章的也都沾了光,反对李鸿章的就只能去当反面人物了。

慈禧对新政的态度可以概括为:这些个新玩意儿有点意思,挺好玩儿的。

这部电视剧最大的贡献应该是让大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到了晚清时期,靠大家自己已经想不出能拯救中国的办法了。

搞洋务运动、搞君主立宪、搞议会等等,所有能试的办法都试过了,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他的见解如何、不管他有没有学问、不管他见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不管他进行了怎么的努力和尝试,最后发现都是死路一条。

完全彻底的死局,无人能解。

既然内部已经提供不了解决方案了,那就只有等到 “一声炮响” 之后,从外部获得真正的希望。

知乎用户 蓝色龙骑兵 发表

这玩意,就是刻板叙事谣言的集大成者。

知乎用户 李世民​ 发表

我回想下。

甲午战争前好像没多少与事实相悖的,而且把一些过去忽略的史实拍出来,比如说颐和园海防捐不是挪用海军军费,甚至清朝和美国计划合伙开中央银行的事也拍出来(说实话,清朝在甲午战争前有中央银行就不会这缺钱那缺钱的)但是关于日本还是有问题,吉野号是英国新建战舰,而清朝订购的是智利的一艘战舰不是同艘。

甲午战争赔款大部分不是用于教育,而是用于军备和工业建设,比如八幡制铁所就是。

电视剧到义和团之前的帝党后党之争没拍出来,义和团能烧到北京是拜这两伙人乱搞引祸水进首都,特别电视剧把帝党伪造列强医生给光绪看病当真了。

义和团的娘子关之战,实际是战败的,德国军队会撤退的更多的原因是补给线已经无法维持,而不是义和团阻击导致的。

知乎用户 系清风 发表

首先反对上述诸多答案。

一个正常的逻辑是,影视作品通常都会被导演和编剧赋予其个人的价值观,这也是优秀导演们能导出触动人心作品的原因。

但是既然是影视作品,其首要目的绝不是纪实。历史本身就带有诸多的悬疑,编剧能尽可能使之相符于真相已经不易,考察探证不是他们的首要责任,更不必说还原历史。

然后评价一下这部电视剧,毋庸置疑的优秀作品,从演员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台词对白的深度,实在难有作品能出其右。

但是,回到题主的问题上,能当真么?

先说明一点,《走向共和》没有被禁播,现在舆论者们不拿出点被禁的东西都不足以证明自己有多不凡。走向共和在央视被播放了一段时间后停播了。但是在网络上仍然能搜到,一直如此。至于为什么,传闻说是高层的授意,反正我是不知道。二我倒是能理解。形如前几个答案的作者,确实不具备看明白此等作品的历史知识基础。

为什么啊?

因为走向共和很明显的刻意黑化丑化了一部分历史人物,也刻意美化的一些。前者如孙中山,康有为,翁同龢,后者则是李鸿章,袁世凯。

单说李鸿章,看过走向共和的几乎没有不成为他的脑残粉的。我也是。那种读懂政治斗争(如光绪和慈溪夺权时请缨出国考察避免政治斗争站位)和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领先于同时代人几个档次的(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因此拒绝了立宪派和革命派,仍然效忠清王朝),捍卫了一个落魄王朝最后尊严,确实很令人油然敬之。但是你几乎找不到他的黑点,从这部影视作品里,他最大的失败之处是过分相信外国人的调停,对中日甲午战争预判失误,导致战争惨败。诚然有其他贪腐作祟,李鸿章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很多研究晚清历史的书中都有提过,但是在此剧中一笔带过,甚至过度推卸责任给朝廷中的其他大臣。

还有比如李鸿章的遗奏里并没有推荐袁世凯,也被编剧改了。光绪一直想要完工颐和园送慈禧养老来掌握政权。其他种种。板上钉钉的不符之处都不胜枚举,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763571

更多内容移步此链接。

那么就有一种很可笑的观点了,仿佛只要是被 TG 禁播或者谣传遭到禁播的作品就必须大加推崇并以此作为攻击 TG 的炮弹。我很能理解这种低龄的言行,想我小时候赶上网络净化,大量岛国优秀爱情动作电影网站遭禁时,我也是如是的骂 TG。不过好在我已经长大了,不会再说出,他都被禁了,当然是好的了这种看了忍俊不禁的话。

走向共和没义务做到为你扫盲历史真相,但它被抬到这种地位,是必然的,因为他有深度,有灵性。他的整体极为接近历史,不杜撰,不作谣,但是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刻画上,赋予了剧作者们的个人观点:他让你知道慈禧如何狠毒,却又如何明智,因而掌控神器数十年。他让你知道袁世凯是走在了时代前面的那些国人,但是却为何选择了这个大厦将崩的王朝而不是革命党或者立宪派。这些被其他作品脸谱化的人物在这部作品里有了自己的人性,苦衷。重复观看这部作品,我除了再次为李中堂的各种卖国而唏嘘落泪之外,竟也开始钦佩之前咒恨不已的慈禧和袁世凯,特别是对慈禧有了一些认同。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丑,剧中的人物未必与历史长河中的他们分毫不差,但是你要知道,没人是天生坏到骨髓里,腐朽到不堪,睿智一世或是蠢了一世。人性总在道德高低点徘徊上下,走向共和只是更生动的表现了这一点:如慈禧,孙中山,康梁等。

知乎用户 spring 发表

还是应了那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比如陈炯明,好好的一个能人都被黑出翔了,还不是为了利益之争,抢了人家的底盘,又要顺当性,就拼命的黑人家。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TtnnxA 发表

基本正确,但是对于史实的表述有问题。首先就是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它绝不是一场共和革命——当时国人也不懂什么共和,而是一场民族革命。这也是为什么,革命党能得到各地会党鼎力支持的缘故。另外,革命最重要的口号也不是共和,而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才是革命成功的前提。但是导演和编剧刻意绕开了这一点,直接导致剧中的革命党表现的跟一群傻子似的,无脑的进行反清活动。

其次,就是光复会的问题,当时他们已经和同盟会决裂了,但是剧中完全没有表现,搞的秋瑾徐锡麟等人的功劳也落到了同盟会头上,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这就引申出来一个问题,剧中对于孙中山的作用过度扩大,搞的好像所有起义其实都在他或同盟会的领导下。实际上当时同盟会内部已经分化了。

第三,就是对于满清后期的人物过度美化,以至于有歪曲事实的嫌疑,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李鸿章。同时,对于翁同和、康有为等人又过于丑化。实际上不说别的,李鸿章本人的巨额财产是怎么来的,“宰相合肥天下瘦” 说的不就是他!当然我不否认,李鸿章在清末的确是有他的贡献,但剧中对他优点过度放大,而缺点则很少提及,这就不是客观的态度了。

再补充一个,就是关于跟同盟会关系比较近的日本人,除了几个在教科书中经常提及的,其他则一个也没有出场。比如后来充当侵华急先锋的黑龙会创始人头山满,作为军国主义思想家的北一辉等人。

知乎用户 風清揚 发表

姜鸣老师的评价:

《评〈走向共和〉》《再谈〈走向共和〉创作之粗糙》

知乎用户 bai yang 发表

如果基本属实的话就没那么好看了。不要试图拿电视剧做教科书,anyway,anytime。对李鸿章等清廷权力人物有美化之嫌。

赞同楼里部分观众的看法,这部剧的惊艳处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其中的历史观。至少在国产剧里上,它一直这样优秀地孤独着

知乎用户 木人看花鸟 发表

看了些答案,大家主要在讨论李鸿章。

因为在走向共和里面,李鸿章被刻画成了一个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大忠臣形象。

先说结论,我个人觉得李鸿章的层次没那么高。

首先,他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的是皇族和贵族的统治,至于黎民百姓的死活,他们关心是因为需要有人缴税,需要有人替他们在前线卖命。

其次,李的基本盘比较好,封建统治下的比较听话的四亿人,全国的资源,大权在握,帝国主义还不像二战的时候装备那么好,大刀弓箭鸟枪都还有用武之地。虽然清朝处于劣势,但是和太平天国,维新派,红军等等的开局条件比起来,已经非常友好了。

再次,在拥有还不错的基本盘的情况下,他没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知乎用户 请宝贝转身 发表

不属实,把晚清那些人洗得太白了,私货太多。

知乎用户 真三三无 发表

越颠覆越不属实,不接受反驳。

知乎用户 在路上 发表

公知很喜欢的一部连续剧,创作者很清醒,对那历史的描述基本等于杜撰,

一个腐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怎么走向共和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历史上朝代更替几十次也没走向共和吧,创作者对这点心里门清,电视剧中有意回避几乎没着一笔。

关于李鸿章孙中山更是不着调,纯粹的历史虚无主义。

李鸿章用传统封建士大夫标准衡量也就是个守旧腐败能臣,连贤臣都算不上。李鸿章只知有己不知有朝廷,只知朝廷不知有国,一直到死在他头脑里既没有现代国家的概念也没有为国家做事的情怀。从他和俄国、日本、西方的外交过程来看,他绝不是睁眼看世界的人,也没有外交能力,西方人把他捧得很高是因为他会卖国,和李鸿章打交道能从法理上在中国获得更多利益。关于李鸿章的外交,现代学者已经有有太多的研究了,对比西方外交家他的表现就像个装傻卖乖的演员。

关于孙中山的刻画就更荒诞了,孙中山是个理想主义革命家,更是极致现实主义的实践者。

总而言之,《走向共和》是创作者的走向共和,不是真实的历史面目。

知乎用户 陌上愚翁 发表

整体属实, 但是近代历史那么详细,他想不属实也难呀。

但是对李鸿章太过美饰,甲午后期避战保船这点没得洗的。对了,事实上马关条约以后,台湾方向黑旗军刘永福还在抗日【黄飞鸿也有可能参与】。

感觉上,非常用心的选演员,每个演员都很传神,但是也不知道是导演还是编剧的问题,整体上屁股有点歪了。

结果就因为拍的太传神被下掉了。

他要是拍的假一点,屁股歪那么一点其实真不是啥大问题,很多比这个屁股歪的还严重的照样能放。但是就是拍的太传神了,屁股歪一点,影响都很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前的大陆古装剧,尤其是所谓正剧,核心都是以古喻今。《走向共和》这个剧要摆到具体的历史环境里去,也就是天朝加入 wto,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力度去推行改革开放的那几年。保守和改革,阻力和进取,祖宗之法和世界规则,赞誉和毁谤,清流和实务,老大帝国和变法图存,在一个时代的节点,以往任何的固有的观念和组织都在被冲撞被改变。这个节点在一百年内有三次。第三次是 2000 年前后,第二次是新中国建立,第一次,就是走向共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戏是高度写实的。它的制作和被禁,背景都非常深,涉及到长老。至于说戏里的李鸿章不符合历史真实什么的。

人家本来也没说这个戏是历史真实。

知乎用户 唐果​​ 发表

对洋人说不,这是《走向共和》的历史写真,从 1839 年的道光帝到 1860 年咸丰帝,再到 1894 年光绪帝,还有 1900 年慈禧太后,四次说不不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是为了一姓荣辱,百姓们对于清帝国的生死存亡都麻木了,他们更乐意替洋人们做攻城后勤换取慷慨的奖赏,而教化万方的曾国藩与李鸿章也只敢在家书里说说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一个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清帝国的政治精英们都认定了一代人只能在做一代人的事情准则,于是剪了头发的留学生为他们处理了后事。

《走向共和》从扒拉算盘珠开始,1900 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李鸿章与恭亲王奕钦负责善后事宜,洋人们开出了天价,清帝国无法坐地还钱,于是献出中华物宝换列国欢心成为现实解决问题的态度,主张对八国宣战的慈禧太后在听说列强无意推翻她垂帘听政后投降了。

比紫禁城算盘小的多的韶山冲毛顺生家也在打算盘,他的长子毛泽东算的清白,这让农民毛顺生非常满意,父子俩一起畅想着毛家烟火永续。紫禁城里的光绪帝如自己爷爷道光帝一样悲叹着,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呢?家国天下,国难思忠臣,李鸿章推荐自己世交子侄袁世凯给慈禧太后,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效忠荣禄赢得慈禧信任,清帝国开始了袁世凯主政时代。

[

历史:追寻之旅 插图珍藏本 金一南的书

京东

¥21.70

去购买​

逛知乎囤年货,超值年货低至 9.9 元!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352610824436051968-0&p=AyIGZRhfHAUXAVQZXxcyEgZUGVsSBBQHUB5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bWhQAEgBTHVsQBw1eEEcGJQdiWhZQElxnd3U3RV1AAU1kD1khC2I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HlsUCxA3VCtbEgIWBFIdXxEDGwBWK1sdBiLR%2B4%2BOnb3Lt%2FDN8bvXn7eAkvDBvJQ3ZStYJVlHUxxeRxUAFgRSG1ocARcCVxxaEQIaAFwHWiUCEwZWHF0SBRAOOxhdEQMVDjsZWhQDFAFdHVwSMhI3VisFewNCVwcdWxYBfF0JGwFIVlUCOxtZHAASAVEbaxcDEwVX)

李鸿章在推荐袁世凯前还会见过一位来自广东举人孙逸仙,姓孙的举子分析了洋务运动失败经验教训而推出学习欧美民主政治革命,孙逸仙很清楚李鸿章出访过欧罗巴美对世界格局有洞若观火判断,但是李鸿章回复他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他不会做华盛顿或者拿破仑。

[

李鸿章回忆录

京东

¥19.50

去购买​

领红包

最高领取 9999 元红包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352610564196159488-0&p=AyIGZRhcFQIaA1ETUxcyEgRWH1sWBRY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YfWxYFFhgMXgdIMm5fSwVbVQBwZCsBKHNDZQURXxNHQXI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VB1EYXBMHGw5cGV0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VRGFwVAxYAUBtTEgIWD1ASUgkDIgdUGlgSBBUAVxI1FgQWBlISNRcDEwZTHVMTBRU3VStYJVx8BgYbCBMLEg47QQcVWEgEHlo1FQAbBVQfWhwyEAZUGVk%3D)

孙逸仙后来只能自己干起来,他在组建同盟会推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而此时此刻李鸿章政治遗产继承人袁世凯响应了孙逸仙的主张达成南北和谈,清帝国在第二代改革者手里寿终正寝,中华民国按照清帝逊位协定给与优待。

人们走向共和剪了辫子却没有除去缠脚步,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想要做皇帝,孙逸仙博士又站出来二次革命,革命失败了,皇帝却彻底倒台了,从此开始没有皇帝的军阀时代。从历史上看,没有皇帝的中国总是如同失去主心骨一样混乱迷茫,秦朝为了结束数百年诸侯分裂局面而推出秦始皇,后世效仿一世到千万世。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历史上的走向共和之路比电视剧要残酷要无情,我们看到的是人性光芒和文化传承,而历史上的哪些人和事往往是充满偶然与不确定因素,一姓荣辱,二百九十六年的江山社稷,最终被民众革了命。幸运的是淳朴的人民愿意给帝国后裔们养老送终,不幸的是帝国遗老遗少总想着复辟帝制,后来死而不僵的帝国最后继承人溥仪认了明治天皇做了干儿子,吴三桂之后中国最大汉奸之一诞生了。

[

我的前半生:全本

京东

¥62.4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352610399192354816-0&p=AyIGZRhcFQIaA1ETUxcyEgRQG1IUAxY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AbUhQDFhgMXgdIMgxfHGkuaFETZwVfWFNcTFs%2Ba18Ue1Q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VB1EYXBMHFw9RHl8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VRGFwVAxAPXRtTFgAWAlwbXAkDIgdUGlgSBBUAVxI1FgQWBlISNRcDEwZTHVMTBRU3VStYJVx8BgYbWRcLG1A7QQcVWEkOCVM1FQAbDl0aWREyEAZUGVk%3D)

知乎用户 隼人​ 发表

记得第一次看应该是 2002 年央视一套的晚间黄金档,简直颠覆了原先历史教育中的脸谱,第一次给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历史的启发,也填补了教科书中对这段时间一略而过的认识空白。李鸿章、袁世凯刻画得非常精细厚重,相比孙文则单薄许多,活脱是个理想的投机主义者。又好像本剧的主题不是走向共和,而是探索自强。而自强与共和并无直接关系。仅就剧中来看,演到末了孙文的共和也是希望渺茫,孙文的演讲也是苍白无力,与大的时代背景不相融洽。台湾购买过去起名《满清末代王朝》,貌似更符合本剧的主旨,是一部近代中国的自强史。就整体框架而言,应该是客观的,对时代背景描述得很到位,具体到故事细节上难免会有戏说的成分,但无伤大雅。

这部剧还创了个记录,是央视史上首套加速播放的电视剧,在晚间黄金时间,一开始每晚一集,而后每晚两集三集,持续加速,播放完成之后即被禁播,单从这一点上看这必然是部好剧。当年也算是在电视上追过这剧的人吧,怀念。

知乎用户 无边落木​ 发表

不属实,错误很多,思想性也有点问题,在我看来,这部剧有点被高估了

知乎用户 清虚樵客 发表

历史有太多的掩闭与无奈,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完全知道真相,只能尽力去:接近真相。

历史上的共和革命与立宪对於中国历史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只能说,满族亲贵在慈禧统治之后只剩下颟顸和昏愦,战不能战,治国更是一笔糊涂帐。革命与改良,诉说了千年华夏的痛楚与凄凉……

现在看来,保留礼仪的虚君共和,和低烈度的一次革命,都是可取的。错就错在,不该用 “革命取消法律 (黄兴)”,因为宋教仁遇刺而发起的 “二次革命”,实际上的以后大乱之中国的滥殇。如果宋教仁的民主议会政治理想能够实现,也许,今天又是一番景象……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但是,我们都知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识者当深察!

知乎用户 一日知秋 发表

这么说吧,我没看几集就弃剧了,这李鸿章也太伟光正了?那开头的八哥到底是啥意思?搞笑!

知乎用户 一来 发表

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李鸿章了。

如高赞答案所说,这部剧里李鸿章没有黑点,有抑恶扬善之意,我举一例: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请奏去欧洲游历,然而他这次游历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配合俄国在东三省问题上的要求。他与俄国签订的密约,也是他的一大失误。

而这个重要的污点,剧中丝毫未有提及。

我看完李鸿章部分也奉他为男神,但是别人问起,我都会说我爱的是剧中的李鸿章,至于历史上的人物如何,还是要落到历史资料上。

不过这部剧无论是从刷三观还是涨姿势方面都很值得一看,它逼我踏进了图书馆的历史区:)

知乎用户 大西瓜好吃 发表

把电视剧当真就输了

任何人对任何一件事情和人物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只要不影响他人利益,个人心中怎么想,在一定范围内怎么表达都是个人的自由,这是一个大前提。

电视剧很不错,至少对于多数历史人物没有脸谱化,或多或少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叙述。喜欢的人赞不绝口,讨厌的人骂不绝口。其实很少有一部电视剧能带来如此多的争议,这也是笔者喜欢这部剧的地方。

**近代史的悲剧是全世界后发国家和民族的必然,无论你在中古时代多么强大,多么恩威四海威风八面,在面对近代化或工业化后的西方列强都是战 5 渣和战 9 渣。**如果读过三体,就能明白 “水滴” 在攻击人类恒星舰队时,整个人类的绝望和悲剧——这是一种降维打击,双方的战斗力不在一个层级上。当然,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我们还没有到三体和人类的代差,不过除了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在很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对列强取得部分胜利,但也仅此而已,在宏观上,二者没有可比性。

面对这样的事实,人本能的会想到去学习对方先进的武器技术(后来包括制度),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电视剧其实就是在讲述我们是如何学习的一个过程。

近(现)代化发源于西欧,除此之外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所谓近(现)代化过程都是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比如:你我正式场合都穿西装打领带而不是长袍马褂或是某些人的汉服(除过特殊场合)。

下面从宏观上分析描述以上这个过程,以及算是合理推论(脑补)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带给大家以启发。

天朝上国的难处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一条主线就是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到了明清两代皇帝的绝对权力已经达到顶峰。而为了维护这个绝对权力,皇帝和他的帝国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做一些让现代人觉得匪夷所思或者得不偿失的事情。比如耗费国力的明代下西洋(也存在朱四篡位后为了合法性问题),清代在缅甸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最后得到一个口头臣服,并且对英国马戈尔尼关于礼仪问题的各种争论等。

这背后的逻辑是:皇权是天下(世界,包括英国)绝对的权威,没有任何人可以以任何理由去挑战。所以对于任何敢于或者潜在可能挑战权威的行为,都必须去扼杀或者抹平,且不论结果如何,至少在表面上必须做到,哪怕只是做个样子。如果做不到,那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最后权力系统崩塌,天下大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多数人都不想看到的。

在这个逻辑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就更加啼笑皆非了。我们现代看到书上的内容其实是为了考试方便做了归纳总结。对于事情本身,清政府其实和英国人其实各说各话。总得来说,清朝说付出的利益都是皇帝对英国人的赏赐而已——看,还是天朝上国,九五至尊,但这一次是最后一次把头埋进沙子里了。

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皇帝被赶跑,死在了承德。对于这个结果,很多人可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发生了变化,这次不一样了。

虽然皇权至高无上,但对于改朝换代中国人并不陌生。而这次皇帝出逃,战场上一败涂地后,有些人逐渐意识到,这不是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或入主中原,而是从来没有过的问题。

如何去做(洋务运动)

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一步,运动本身的出发点是基于人对事情的朴素认知:洋人的枪炮和火轮船很厉害,我们能否学过来或买过来用。

但问题是,这种朴素认识非常粗浅,当时绝大部分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近(现)代化军队是一个近(现)代化国家的最终产品,它包括一个完整的装备,参谋,后勤,组织,训练,动员等体系,以及维持这个体系的工业体系和能掌握以上这些复杂无比体系的近(现)代化政府。

故事就是从这场运动进入第 30 年开始(1864 年平定太平天国后,洋务运动有了稳定的环境得以发展)。

电视剧内容有诸多对于历史的改动,比如李鸿章的认知能力简直像一个现代人穿越回去一样,其实历史上李中堂只能算是比那些朝堂上的腐儒多那么一些认知而已,而这也是因为他亲眼所见了很多事实而不是像最高统治者和中枢的那些人只能靠奏折了解事情。但也仅此而已,当然,对于贪污腐败并没有描写,不过这不是重点,喜欢反腐剧可以去看专门的影视剧。

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算是开启近代化改革的第一人,虽然他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但问题是我们现代人能看的出问题是因为我们是受现代教育长大,而李鸿章和当时大部分中国人是受传统教育长大,且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和半文盲。

而这一点在电视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比如能当北洋舰队的管带(船长)的中国人,全世界就那么几个人,所以除非做了罪该万死的事情,是万万不能杀的。而真实的历史上,北洋舰队参与走私其实是半公开的事情,不过放在当时来讲,这也只是 “陋规” 的一部分。

剧中另一个主角慈禧太后的描述也比较到位,也能体现出她作为最高统治者其实也不想把家败的那么难看。而最后和光绪因为康党翻脸,进而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对于这一段历史表现的非常好。一个只求自保的统治者,不惜拿整个国家来牺牲。不过笔者也在想,中国古代残酷的政治斗争,基本都是零和博弈,被赶下台的最高统治者有几个能善终,有几个能做出自我牺牲呢?

对于光绪皇帝,剧中表现也不错。不过和李鸿章一样,把他的认知也拔高了一点。在历史上,皇帝在甲午战争中瞎指挥一通,且异常激动,完全没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基本的泰然自若,最后在签订条约时砸自己的手倒是符合他有自虐倾向的性格。历史上皇帝体弱多病,性格有些乖张,也许就算慈禧早 10 年去世,以他的能力,怕也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

翁同龢的形象非常符合历史,把一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体现的淋淋尽致。据说老头去世后家人求他的学生也就是皇帝赐一个名号,结果就算是已经没有实权的皇帝也没给他。做人做到这份上,也真是没谁了。

刻画出神的就是袁世凯了,一个窃国大盗,大军阀头子,但他早年在朝鲜的一段剧情可能担心棒子国不乐意而删了。下来就是国父了,还原度不错。把一个革命者的激情展现的很好,他是电视剧中唯一很少拔高的主角。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拔高的痕迹。

剧中对康梁二人还原度也很不错,尤其是康有的投机者本色,而梁最终成了一代大师。

下面就是李公公等太监了,这里的改动非常大,且为了剧情发展把一个忠实的仆人变成了剧中的反派角色。李公公在当时口碑是不错的,不然也不会稳坐后宫第一太监二十年。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R9x8Ck 发表

走向共和更像是平行宇宙架空历史

知乎用户 王不知 发表

你认为震撼的东西,不属实!

所叙述的脉络,还算属实。

不用你问,我自己来问 “你想继续追问的”。

那么…… 什么是好剧呢?

全部都是醍醐灌顶,令人震撼的东西。

但……

一定要,架起来,详述背后的道理,的电视剧或电影,是好的。

比如,大明王朝或茶馆或神鞭或权游。

因为,没啥争议,只剩下讨论了。

知乎用户 明王 发表

基本属实吧,至少比同期及至今以来的一些历史片要真实的多,播出中被和谐。

其中关于宋教仁遇刺案有多个版本,该片采用了袁世凯是幕后黑手的说法。

其中孙文的形象及演说未免过于夸张,其人亦非那种心无旁骛一心为国之人(个人意见)。

意义有一:历史也是可以做好片的!

知乎用户 伟爵爷 发表

基本属实当然,特别是对一直被完全抹黑的慈禧,袁世凯有了常识化的回归,而对于李鸿章孙文也是避免了脸谱化的演绎,总之,真是好片啊,好到被和谐

知乎用户 皮卡战车 发表

艺术创作允许虚构和加工,没有必要非得契合历史,否则《三国演义》都别看了。《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国产电视剧,剧本出色,角色饱满,情节感人,演员们的演技也都在线,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它没有什么大的毛病。问题在于,许多人对这部作品缺少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它当成纪录片看,结果培养出一大堆令人哭笑不得的键盘史学家,至于那些一天到晚指责《走向共和》“歪曲历史,美化 XXX,丑化 XXX” 的童鞋,可能他们的知识水平比前一类人高了一些(不过也未见得),但其实也犯了和前一类人同样的错误。围绕这部作品延续至今的诸多争论,表明许多人对于历史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区别并没有一个恰当的认识。

知乎用户 自然课代表 发表

我认为基本属实。

旧体制固然腐败落后,然这种旧体制的权力金字塔无比稳固,不然如何在中国畅行三千年一成不变?能够在这种旧体制内攀爬到权力巅峰的权臣和能臣,毫无疑问都是一流人物,无论才智和能力。不能用普通人的道德观念去规范这类人的道德观念,因为信息不对称,境遇不相同,也因为普通人从来没有掌握过权力。

李鸿章的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据高氏《南湖录忆》中有《李鸿章泪盎秋风》文一篇,记述李鸿章临终吟有七律一首,高氏叙述如下:“辛丑九月,李鸿章呕血死于燕都之贤良祠,易箦前,惓念危局,老泪纵横,吟绝命诗,凄恻辛酸,无穷愤憾,而于暴俄迫签苛约,犹痛其遗患无穷也。”

知乎用户 天涯一觉 发表

走向洗地

知乎用户 喝杯咖啡上个网 发表

根据新浪网上的记录这篇东西写于 2003-05-07 12:56:33,大概是午饭后花了二十分钟敲出来的,发在新浪《走向共和》专页的留言板上,后来被管理员揪到前台,放在《走向共和》专题最醒目的地方,冠以标题《网友评论:谈对李鸿章慈禧袁世凯等人物的塑造》,下面还放了一个 [发表评论] 的链接,结果挨了不少骂。今天到新浪还是放在上面,原封不动拷下来,也来个 [挨骂] 十六周年纪念。

1、李鸿章的平反是个老问题了,早在 10 年前看冯小宁的《北洋水师》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此剧对我影响深重),记得电视剧最后李鸿章等上去往日本谈判的轮船,表情痛苦无奈,给我很大的震撼,毕竟北洋就是李鸿章的命根子,之后陆续看到了很多关于李鸿章的历史文献,知道此人确是人才,只是生不逢时而已,在《走向共和》里给李鸿章算是正式平反,是有基础的,只是觉得剧中的李鸿章有些过于气宇轩昂了一些,就向《雍正王朝》里的雍正一样,太完美了,真实的李鸿章难道就没有过苟苟且且之事吗,过于完美反而给我的心理以反弹,似乎对这个人物的处理还可以再处理的丰满一些 (建议拍个电视连续剧《李鸿章》)。

  2、慈禧不是个政治家,她同时对几国宣战就是证明,用 “志大才疏” 还是比较恰当的,剧中给了慈禧的很多错误以辩解,挪用北洋的钱也有了合情的解释,但实际上这些恰恰证明了她偏低的治国水平。慈禧的问题在于目光短浅且心胸狭窄,但是当受到吹捧的时候可能也会做出一些开明之举,比如后来实行新政其实比之前她镇压的戊戌变法的思想还要激进,感觉《走向共和》中对慈禧过于拔高了,对她的晦暗心理几乎没有什么表现,她命令把珍妃扔到井里时让人感觉这好象不应该是这么个胸怀坦荡的老佛爷的作为。慈禧没有必要为她平反,她不什么具备大智大勇(当然可能她的确有些妇人式勾心斗角的技能),脱去剧中那种政治家的外套,其实按照一个平庸心态表现她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

  3、袁世凯感觉是剧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也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一个人物,首鼠两端是本剧对袁世凯的定位,历史上他也的确是这样的一个圆滑之人,并且精明能干、善于用人 (他的北洋系统里出了不少人物,比起李鸿章可是强多了),如果袁世凯不是个人物,为什么辛亥革命之后拥护他的人如此之多,使他顺利的登上了大总统的宝座,其实孙中山是极不想让出位置的 (剧中孙文主动让位,到是让黄兴唱反对派,其实好象恰恰相反,黄兴是极力主张让位给袁的),由此可见袁世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剧中对这些都进行了表现,基本还原了历史,袁世凯的身败名裂之笔就是最后的称帝,剧中也给予了很多的铺垫对他进行了开脱,比较适度,这个人物非常可爱。

  4、孙中山的形象在剧中也有所突破,但仍然是比较拔高。孙文对于大清国来说就是一介刁民,他不务正业对政府处处不满,甚至连维新也不放在眼里,是一个理想主义或者说异想天开的人物,应该说他的那些思想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哪怕放在现在依然是过于激进的,但他所处的中国的历史时期十分重要,并且碰上了袁世凯这样一个对大清不孝的人物,历史潮流成就了孙文,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如果真的让孙文治国,国将不国,因为他性情不定,为人尖刻,后来还产生了骄蛮之气,二次革命是孙的盲目躁动导致了历史的倒退,成全了袁世凯,(孙文的性格就是革命,不革命痒痒) 这是他的一大败笔,而二次革命失败后,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绝对服从效忠他个人,并且还要盟誓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至和黄兴闹翻分道扬镳,这些剧中都有表现,是对以往的突破。但同时剧中又对这些进行了 “合理” 的解释,依然处处维护他的形象,看样还是有所顾忌。认真评价孙中山还需时日,这部电视剧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因此算是仅次于袁世凯的塑造较好的一个形象,比起以前的关于孙中山的那些垃圾影视作品来说是强出不少。

知乎用户 我是一个谜 发表

先说观点,基本符合事实,但这部影视作品注入的情感并不客观。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了,中国人心中的辫子想要剪掉却不知道要多久。

中国人几千年来安土重迁的思想已经深入血液,在今天,老一辈人中还抱着一代打天下二代安安分分守产业的思想的人还不在少数,在封建制度尚未结束的近代中国,希冀于继承了几百年大清江山的皇室将姓爱新觉罗的中国拱手让人更是痴人说梦。

改革也好,变法也罢,中国当时国内的任何力量都不足以将封建制度的根基打烂。西方用洋枪大炮打瘸了清朝,这才让清政府一步步沦为附庸。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想着靠伶牙俐齿让清政府放弃政权,等同于砧板上的鱼询问厨子今晚能不能别油炸了,红烧行吗。

李鸿章是勤勤恳恳,也许忍辱负重,也许慈禧也心向变法,可他们为的不是你我能在一百年后的现在过得更好,是为了封建中国土地上那供养着皇室的四万万生产机器能再老老实实工作几年,是为了大清江山。你可以为了电视剧中的情节而对他们心生钦佩感动,这是看电视剧时候产生的共情,是正常的,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家国情怀,崇尚为祖国鞠躬尽瘁的人也是正常的。可若你在现实生活中还对他们心怀感激甚至高呼我们冤枉他们了,那你这就是耗子哭自己太瘦硌了老猫的牙。

我同意几个回答里有人所说,不应因李鸿章是清朝的官员而将其简单归结为历史罪人。他对积极探索强国道路做出的贡献与努力我们应该肯定。但每个人都是立场的,所做事情也是有出发点的。哪怕二战时希特勒的纳粹德国让世界的火箭技术突飞猛进,但他的出发点也是邪恶的。

看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时,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被创作者的思想输出影响着,当这种输出手段高明时,我们往往会深受其影响,以至于忘了自己的思想是什么。就像如果你读到我的这个回答,你也会被我的立场与观点影响,或赞同或厌恶。

最后,我这个人浪漫且激进,与当前时势格格不入,对现状不甚满意,但我不爱撕逼,如果读到我的回答,祝您生活愉快,么么哒。

知乎用户 安道然 发表

长期以来张黎和刘和平讲的都是一个艺术真实,用适当修改的内容阐述自己的理念。

虽然此剧是历史剧,但也毕竟是戏剧,不是纪录片,存在虚构很正常,不要把它的内容当成真实历史。

知乎用户 广西砍蔗刀 发表

感谢张导,他让从小接受教科书教育的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人物。

孙淳演的袁世凯,吕中演的慈禧,戈治均演的荣禄不论是相貌还是人物性格都几乎是以假乱真了,这三位演员很棒。王冰老师的台词功底也是很厉害,说话就跟吟诗似的。四位演员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都拿捏的十分到位。我还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康有为扮演者留的小胡子连弯曲的小角度都是对应着照片上的康有为,相信绝大多数外貌细节也都是如此用心。不过导演似乎有个地方搞错了,慈禧的妹并不是刘佳氏呀,溥仪被抢进宫那里看着总觉得怪怪的。

不同于教科书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剧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复杂的,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的。剧中那个爱慕虚荣不懂装懂善于驭人的慈禧老太太倒是挺符合宫女谈往录里西太后的形象,若真是如民间传闻的那般暴躁阴邪,她怎么可能从秀女爬到太后的位置。

这部剧也算是我对清朝高层派系斗争了解这方面的启蒙了,可惜张导还是故意抹黑了两朝帝师翁同龢只为了衬托李鸿章。

至于说洗白李鸿章,我认为电视剧回避的李中堂富可敌国的家产,大谈这个封建忠臣对他主子的兢兢业业乃是剧中一大败笔。

李鸿章是封建能臣的一大典例,可惜张导没能深入探讨封建体制下这种畸形的王朝栋梁对后世的危害。

就电视的艺术手法而言,能塑造出万千人都直呼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 的这么一个艺术形象也是张导的本事了。

总体而言电视剧的亮点和败笔都很突出,很值得带着思考一看。连史书都不能避免夹带私货更何况通俗电视剧嘛,带着思考去看一下这剧我认为也是值得的。

知乎用户 赵谦鸿 发表

仅仅看真实的庆亲王和他女婿的年龄与电视剧中差别多大就知道他动了多少手脚,藏了多少私货。

给庆亲王年龄动手脚的目的恐怕就是凸显李鸿章而打的埋伏吧

知乎用户 雨中的蜗牛 发表

反正和高晓松,袁腾飞,石国鹏说的极为相似…

知乎用户 前度井髯 发表

走向共和大事上脉络是对的,毕竟才过去一百来年。但很多细节和讲述事件的角度就呵呵呵了。这部剧堪称私货最多的历史剧

知乎用户 孑然 发表

李鸿章卧槽尼玛。

知乎用户 将坛 发表

基本的话那肯定是属实的,再扯淡的历史剧只要是标榜正剧,在大方向上也就是在基本上都是属实的。不过这个剧最大的突破不是在史实上的基本属实,而是在历史观上偏向学术界,而不是拘泥于传统教科书的传统观点,这也就是当时被封杀的原因

知乎用户 牛酱 发表

看完了来说

论剧里的角色怎么样,那出彩的不要不要的。

坏就坏在讲述的内容和方式上

你说他草蛇灰线?不,他就是明目张胆。

知乎用户 lichzy 发表

今天刚开始看,感觉和《晚清七十年》里面写的很像,很吻合。

知乎用户 李依 发表

张黎就没拍过一部 “历史剧”,他的那些以历史为主题的剧集,还没有《康熙王朝》贴合历史。

知乎用户 张博 发表

最近开始看,确实是和教科书里的传统形象差别很大,但是由于最近听罗辑思维(或者是晓说?老梁故事汇?),对这些人的传统形象也持颠覆态度。残忍里也会有人性的小光辉,这些历史人物也应该是——好的没有想的那么好,坏没有想的那么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都要放在他们当时的处境中!(其实我想引用习大大上来后对毛的评价,同理。)

知乎用户 青衫 发表

绝对不是

因为历史在发生之后,再由人们表述出来,本身就会基于自己的立场变成罗生门

这部剧的立场在于淡化主义以及个人责任,强调民族,强调整个中华的大势,叹他的衰,述他的变,对清进行继承。

大家可还记得朱元璋继承元朝道统,在取得统治之前对元极尽打压,之后却对其各种承认,本朝如今也是如此,淡化意识形态,强调国族认同,这个角度上李和慈溪都是自己人

知乎用户 晴空漫步 发表

历史大概就是这么个历史,不过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是偏颇了些。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现在都 2020 了。

知乎用户 天吾与青豆 发表

拔高了李鸿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狂欢~

知乎用户 海上升明月 发表

不属实,这是一个电视剧,不要拿电视剧当历史书看!

知乎用户 Jessica1109 发表

是部好历史剧 而非历史本身 演的是前朝的故事 说的是今朝的事 为买办张目 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做事后诸葛亮不足取 毕竟像毛那样的先知还是只有少数

知乎用户 Patrick​ 发表

走向共和是典型的公知剧,已经被他们吹成神了。实际上,刘和平篡改历史,手法拙劣。当然因为晚清距离近,不太好魔改。大明王朝基本上全部是瞎编的,顺着公知口味编,他们当然爱看。

知乎用户 北客斋主人 发表

第一,讲述的内容是真的,或者是某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二,不符合本剧价值观的历史事实本剧一句不讲。

知乎用户 李克 发表

这问题特逗,把文学问题当成了技术问题。

你觉得历史有真相吗?如果有真相,你有什么证据?如果你说张三说什么什么,李四说什么说什么,某本革命史说什么什么,那我说那不是真相,那只是别人的说法,别人的说法并不是你的证据,也不等于别人的真相,因为这种真相千差万别,有几百万种呢,你都数不过来。

你没有证据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别人告诉你再多的东西也都是别人的说法,没法证明。

这和技术不一样,我告诉你 windows 某项功能是什么,怎么怎么操作,你不信,可以自己去证明,装个 windows,上机操作一下就完了,特别简单,特别可靠。

而历史特别不简单,特别不可靠,信息严重缺乏和错误。

不仅你是这样,所有人都是这样,然后你在这儿问大家,什么什么是不是真的?

这怎么可能回答啊?真的你信吗?假的你不信吗?因为你信了也没用,你证明不了什么,你信它有什么用?

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自己动动脑子呢?非要别人告诉你?

你妈告诉你的,你就信,你爸告诉你的,你就不信,你随心所欲地选择信不信,这合适吗?这不成了扮演上帝,裁罚宇宙,这样不好,这样很不好。

因为你都不是人类了,人类没这本事。

知乎用户 知靖​ 发表

首先说下这剧没看过,但是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因此说说对这几个人物的看法:

答主因为给李鸿章和曾国藩说过几句公道话也没少被人骂,又是精神地主,又是剃头的,还有连卖国都扯上的。

我们先讨论一下怎么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再以此为标准评价这几人。

首先,评价历史人物要基于时代,你不能要求原始人会发抖音,发不出来就是傻叉这是不科学的,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再强大的个体也受限于时代。其次,评价历史人物,功过分开来看。主要分为: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制度建设这几个角度。最后,有人成就小于别人不代表这个人真的不如别人,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耶律阿保机要是早生到唐太宗年间可能就没有大辽国什么事情了。同样,像宋武帝刘裕的个人能力私以为绝对不亚于甚至强于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明显强于晋武帝,但是考虑到时代条件问题,光武和司马炎可以一统天下刘裕曹操确实差口气。这些方面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都要考虑到。

答主私以为,历史人物分为以下几个档次:

1. 辣鸡人物: 道德败坏或者能力低劣,老鼠屎坏一锅汤型。凭借狗屎运或者出身,通过欺孤儿寡妇甚至篡位等方式粉墨登场,但是没有给国家人民起到一点贡献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发心不正,不干好事,热衷害人愿做搅屎棍,在他们手上要么开启乱世,要么王朝崩塌。代表人物: 赵高,晋惠帝司马衷,赵王司马伦,杨国忠,宋徽宗,明英宗,明熹宗等等。这些人一般我们尊称为: 辣鸡。

2. 三流人物: 大众脸,也没有什么突出贡献,要么是能力太过一般,要么是动机不纯耽于享乐。既没有在领土主权军事上的巨大贡献,也没有国计民生经济方面的重大贡献,制度建设就是能堪堪维持的水平。一般还有某些特殊爱好,总之就是放条狗上去也能干那种。例子: 太多,不胜枚举。此类相较于辣鸡人物的区别主要是没有重大的历史副作用。

3. 二流人物: 历史爱好者能知道名字,但是干了啥往往不清楚那一类或者干了些事情但是意义不太大。这些人有的命太短,有的能力有限,有的点儿背,赶上了太差的时代,但是发心不错,总是想要把事情做好的,稳定了社会,推动历史向前,对于国家人民来说有其功绩。但是这里一些人有不少私德上的黑点,比如私生活不检点,结党营私或者收受贿赂。例子: 魏明帝、司马睿、宋太宗、宋仁宗、明仁宗、明宣宗。

这类人相较上一类往往发心比较正,而且或能力或运气比较好,不折腾,虽然未能立下不世之功为后人铭记,但是的确做到了比较优秀的水平。堪称明君。

4. 准一流人物: 做出了较为重大的历史贡献,或思想,或军事,或文化。相较上一类一般来说能力和运气都比较好,但是这些人要么贡献不是足够大要么存在比较明显的黑点,总之不算一流。但是这些人在自己的领域都是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例如: 汉文帝,景帝,魏文帝曹丕、邓艾、羊祜、武则天、李存勖、柴荣、朱棣(高于准一不足一流)、努尔哈赤(高于准一不足一流)等。

5. 一流人物。这种人属于绝对的大咖,出场就带着主角光环,一般要么是实际上开创了一个王朝,要么是非常能打或者非常善于治理国家的类型,在他们手上,或者军事版图,或者民生经济,或者制度建设或者思想四者其一,达到了当世罕有的水平。相比起二流人物,主要是能力差别很大,属于天赋异禀命又好的开挂型角色。相比准一流,主要是历史贡献明显要大,一般来说,百年也就一两个。例如: 汉武(高于一流超一未满)、董仲舒、曹操、光武、诸葛亮(高于准一不足一流)、司马懿(高于准一不足一流)、石勒、符坚、慕容垂、刘裕、宇文泰、杨坚、赵匡胤、李渊、李隆基、郭子仪(高于准一一流未满)、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皇太极康雍乾、总 shejishi(高于一流超一流未满)。

做到这一步,可以称之为伟人,注意,这些人不一定私德过关,很多时候还有明显黑料,例如司马懿、雍正等等。选他们不代表答主认可其道德水平。

6. 超一流: 这种人太过于逆天,往往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都有独步天下的贡献,甚至一个人影响了数百年的历史进程,甚至改变了历史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极其巨大的历史影响力。属于伟人中的战斗机。一般几百年出一个。

例如: 秦始皇、唐太宗、孛儿只斤铁木真、明太祖(略逊于其他几位,但是考虑其开局一个碗的地狱难度和恢复中华有所加成)、最后一个你们应该懂。

这些人属于我中华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人物,妇孺皆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能引动天地时代大势,冠绝古今。

回到主题,答主个人认为

近现代由于贴近我们生活的时代略有加成,为半档左右。

**康梁勉强属于二流人物,**私以为二流未满三流出头,发心不错但是书生意气,政治上太过幼稚像是开玩笑,难成大事(康后来发心可能也不大正)其实放在古代三流最多。

慈禧一个女人家,在任期间拿回江南半壁,先干死肃顺等八大臣又把恭亲王玩弄于鼓掌,其在朝堂之上的政治手腕非常恐怖,临死还带走个光绪。就看这些如果是个男人已经堪称中兴之君,可列入准一流。扣分项是由于其后期非常迷的操作和卖国行径,但是考虑到清朝晚期国力实在太弱不该老太婆一人背锅,降为准一流未满大于二流。

曾国藩的书生半路出家收复江南半壁,一没钱二没人,这个能力和意志堪称恐怖。但是考虑到郭子仪一流未满,曾国藩难以到一流。但是曾国藩治军立言乃至个人立志笃行的确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后世不少大佬的精神导师,加分。说回来考虑到其杀戮较重,而且毕竟是给清朝打天下,不如郭子仪那么有民族认同感,故评为准一流到一流未满。

李鸿章在平太平天国和捻军过程中贡献较大,而且其可以说是真正和时代接轨的第一人,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虽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挽救大清,但是这个历史任务凭心而论也的确不是他能完成的,后来摄政王载沣都干不成是吧,遑论他一介臣子。但是黑料在于个人贪污腐败是石锤,而且有甲午战败的领导责任。故评为准一流未满二流以上。

左宗棠: 军功显而易见不如曾国藩,阿古柏跟洪杨比起来就是个弟中弟,钱还是曾国藩帮他筹的还有汇丰银行借的,而且其人有不少性格缺陷。立言方面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能成为后世的精神坐标。低于曾国藩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是考虑到收复新疆之战是保家卫国,有所加成,所以和李鸿章一样评为准一未满二流以上

以上。

知乎用户 李西​ 发表

这剧的剧名叫走向共和,不是叫晚清风云录或者悲歌晚清演义之类的名字。重点是共和,最后一集中山先生的独白才是重点啊!编剧和导演只不过是用那个时期的故事讲为什么即使到今天中华大地有些方面依然毫无共和之精神,尽是封建思想之残余;讲的是为什么李鸿章,瞿鸿禨开明的地主阶级之流看上去公忠体国,邓世昌等将领之流英勇不逊于关 ,袁世凯等人政治手腕不低于赵大,但是他们依然不能将华夏从彻底死亡的边缘拉出来。顺便的已经暗暗的透露出中山先生代表的资产阶级软弱妥协的一面 ,还有部分满族贵族还有奴隶主般的辣鸡思维。

可是有的人只能看出李鸿章,慈禧好的一面,但完全不知道作品深刻内涵。

类似的还有大明王朝,讲的哪里是海瑞同志反腐记,讲的是中央集权王朝(中央集权体制也可以参照)皇权过度集中下,整个体制下的人都不过是皇帝一人脚下的蚂蚁,底层人民的性命与名誉(齐大柱被诬陷为倭寇)时时刻刻都会被官僚为了讨好皇帝而牺牲。即使嘉靖,严嵩等人政治能力再强,他们依然是反动的,反人民的。而海瑞想利用体制来挖体制的墙角是不可能的(他天天挂在嘴边的依大明律。。。)

黄维曾说过常凯申是个英雄,但是他的一切都是旧的,肯定是干不过太祖的。所以说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他站在反对历史前进轨道,反对人民的立场上,他肯定是失败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讲的也是如此。

知乎用户 落樱无情​ 发表

维基百科上一搜就能搜到了,不属实的地方也说的很详细了。

当然还有所谓删除的部分

看了上面很多回答和评论,很多认为这部剧恶心或者讨厌这部剧的人,基本上是对于洗白李鸿章这点不能接受。吵来吵去无非也是因为李鸿章的问题,我觉得这种行为只是单纯害怕涉及到一些不好的言论才把重点偏离到李鸿章身上。这部剧最大的问题难道大家看不出来吗?小粉红也好颤螂也好,都能看出来,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说呢?因为太敏感,敏感到连小粉红颤螂也不敢说。民主自由共和,当年满清政府对其污蔑抹黑,到了现在又是怎样呢?

知乎用户 啊啊啊 发表

喷李鸿章的不能找个像样的喷?

他一个地主,怎么可能去站农民,怎么可能去反清,自己打自己?

这样评价是不合理的。即便是无产阶级内部还天天互相伤害呢

该看到的是他办了洋务,为近代化打了个底子,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令甲午海战换别人就能赢了?马关条约朝廷不想签他签也没用,马关条约朝廷想签他不签也没用

知乎用户 弗拉基米尔 发表

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面对坪井航三时对部下说 “我了解我的老同学”,实际上邓世昌并未有过留洋经历,不可能跟坪井航三是同学。

清朝在马关条约的割让土地仍包括辽东半岛,后经由三国干涉方能赎回,并非是因为李鸿章受到枪击后的日方退让。

剧中慈禧向西方各国宣战时只宣战了八国(就是八国联军的八国),但实际上宣战了十一国(还有荷兰、比利时与西班牙),而且把奥匈帝国说成奥地利国。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qyVBzp 发表

感觉 比历史教科书靠谱。

有一个细节,原以为是剧本故意这样写的,以反映社会黑暗,但是经过一番分析,居然,拍案叫绝,不寒而栗,因为,唯一的答案,就是居然是真的。换个人到当时指挥,可能也会这样安排。

《走向共和》里醇亲王阅兵的时候为什么要真的把三个士兵炸死? - Ant73.com

顺便提到一个小问题:

台词发音错误。

电影电视剧中的发音错误问题 - Ant73.com

看了剧的,情况都知道,但是有个疑问?为什么不派一个人,就可以了,何必三个。还有,约定好几发炮弹,最后一炮引燃后,就跳水里,知道船沉会吸住不容易跑脱,但总算有个希望吧。

可能是拍剧时,没想到,或许事实如何,或许,就是想这样表达,当年的不把下人当人的社会现实。

另外,此剧,还有一些小问题,虽然有小问题,但是这仍然是国产剧中的 9.6 分,很好。

电影电视剧中的发音错误问题 - Ant73.com - 73 只蚂蚁 73 被称为最美妙的数字

?

Ant73.com - 73 只蚂蚁 73 被称为最美妙的数字

除了博客上的提到的台词发音问题外,评论里,有网友提到,很重要的原因。

引信不能太长,不然,太慢了,炮弹比声音速度快,如果他们靠听声音来点火,那就需要点燃就炸,不能像我们平时放鞭炮一样,要等几秒。不然,太假了,来看演习的,很多内行,一看这时间延迟,就知道是假的。

如果他们靠看炮发射时的火光,那也得马上点,不能延迟。

另外,白天,能不能看到炮口发射时的火光,也不知道,还有如果他们看火光,那观看演习的人,会不会也看到他们,毕竟看演习要炸的船,有些人会看望远镜。

所以,想到这里,感觉这还真是严谨,应该不是为了演电视剧,故意写的剧本(比如,为了反映当时的官僚啊,不故人民死活啊之类的)。估计是真有其事。

知乎用户 王文 发表

挺搞笑的。封建集权统治者渴望削弱自己权利的新政?除非沦为战败国才会被迫同意。感觉日本天皇的权利本来就不大,并非集权统治者,权利都在各级诸侯手里。所以日本天皇对于搅混水无所谓,说不定还对其有利。晚清又不一样。建圆明园得花多少钱?真是到处是漏洞。慈禧对新政的想法估计有,但肯定会改成自己的模板,同样不可能触及到自身的核心利益。

知乎用户 小灰 hui 发表

说禁播的麻烦出门左拐,知乎最基本的说话前先百度呢?

首先电视剧是存在加工的(尤其是语言文字),以现代作者的思维和见识去套运在一个多世纪前的人物上,那能是历史吗?历史是事件,不是去探究历史做出决定的内心独白,更遵循「落子无悔」

剧里人人伟光正,做的事那叫一个漂亮,尤其是说的话,你放任何一个现今阅历非凡、通晓各国历史的国家领导都说不出来,总结下来就是人人背负沉重责任,为改变国家而努力。呵呵哒!

知乎用户 在此刻 发表

年少不识李鸿章 长大方知真中堂。 你在年少时代世界观价值观其实蛮正确的 然而长大后阅历让你已经不是少年时候的你了

知乎用户 女侠饶命啊 发表

这部剧估计是李鸿章后人投资的

知乎用户 花开何时 发表

走向共和》看到了荣禄去世这集。过来重新看了一下在知乎上的评论。我都怀疑骂这部剧洗白的人到底看没看过。真就信口雌黄,什么都敢说。

辛丑条约》那么多屈辱条款不想想怎么争,还惦记着自己内身儿吉服。慈禧身上这股子儿老太太心数,吕中老师演绎的还不够透彻吗?还有各种跟荣禄撒气,连顿饺子都不让人好好吃。我都懒得放图了。

再看李鸿章和张之洞

一个自诩康党,一个嚷嚷自强;一个把革命当成谋反,一个面对现代科技昏昏欲睡,洋务派的历史局限这部明摆着吗?底裤都露出来了,真是洗的好白啊!这得是李家后人给了多少钱呀?

再看慈禧这段话

我从洋务运动就开始听,听到八国联军,我都听烦了。

次次奋发图强,声声富国强兵。结果呢?还是积贫积弱,任人宰割。说明只要还是在大清这个框架下改革,不管你多么聪明能干都只是裱糊匠罢了。那你说怎么才能一扫晚清颓势呢?答案就是走向共和。就是说这部剧的名字已经直白的对晚清人物进行了否定。怎么导演编剧就夹带私货了?

晚清衮衮诸公,只有一个 70 多岁的老头子愿意出去走走,可悲可叹啊!

知乎用户 陆压 发表

很多事情都属实,很多事情不属实。

例如《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都是康有为应皇帝要求呈上的,电视里面却是翁同龢拿着这两本书引荐康有为给光绪。

电视剧供消遣就好了,不必把它作为一个严谨的契合历史的电视剧。

知乎用户 Leslie 发表

建议看看《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相信会有全新的看法。大的历史线条没问题,具体人物的刻画,肯定是经过深度加工的,美化丑化暂且不表。历史想要还原真相仅凭一面之词不妥,以李鸿章为例,历史课本上的李鸿章,外交方面,妥妥的卖国贼(签了一票明面上的不平等条约,还有中俄密约),贪腐(买装备拿回扣,毛子贿赂),洋务方面,顶着带头人的头衔,没搞出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必然是万人唾骂,但现在想来,肯定一笑置之。李鸿章传的评价却是,世界一流的外交家,当时国内仅有的那么一两个懂得用洋人的外交方式与洋人打交道的人,其实咱老祖宗很早就懂,纵横捭阖,个人讲道德,国家之间没有道德可言,什么东方俾斯麦,其实害苦了李中堂,挂着首相之名,无首相之实权(不是没有权)。个人观点,《走向共和》难得的好剧,编剧,导演,演员,都很给力。慈禧逃到西安,和荣禄吃饺子那场戏,真的服了吕中老师的演技,跟荣禄撒娇埋怨荣禄不提醒她,老夫的少女心都被撩到了好吗。讨论属不属实意义不大,但凡有点脑子的人,也不会被一部剧带进沟里。当成历史同人小说改编的剧看它不香吗?

手机码字,想到哪里就是哪里,欢迎理性讨论。

知乎用户 Saruman RTK 发表

没人知道历史是什么样子。只能说,这部电视剧更贴切,不假大空

知乎用户 刘阳 发表

如果不是属实到了 D 都不能接受的地步了,能被禁了吗?

知乎用户 非自是者 发表

明确回答,不属实,但

一直逮着洗白在喷的是不是没有脑子???这是影视作品,要是想骂李鸿章去看《清史稿》,那里骂的更痛快。这是电视剧,导演想通过电视剧表达一些不仅仅是只存在于清末的事情。电视剧里展现的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愚昧(比如馄饨论),法度落后的情况下的贪墨横行,改革的迷茫和困顿等等。可以说李鸿章是被编剧和导演当成了一个影子,这个影子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以及剧里粉墨登场的各色人物谱,权谋,人心,交锋。。。这么多好的元素不去欣赏,看了几个 B 站的视频就否定这部优秀的作品,我真的很无语。。。(当然不是针对题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历史不抹黑,但是呢可以选择性的展现给观众

知乎用户 楚尘 发表

比西游记属实一些,比三国演义更演义一些,人名是真的,细节是瞎编的,人物性格是导演意淫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记得有个知友嘲讽的很对,知乎四大显学之走向共和历史学。

知乎用户 破天一瞬​ 发表

出现了走向共和历史学

知乎用户 泰安​ 发表

感觉主要是时间线太混乱了。如果不考虑这个的话史料问题不大

知乎用户 游龙星落 发表

实际上, 对于反动派的美化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就已经开始有了,但对于反动派的美化来说,有两种可能的方向:第 1 种是既刻画了反动派的优秀,也正确刻画了正派的缺点,这种对比之下反而更突出了道路的正确性,尽管反派是如此的优秀,道路错误的话还是最终避免不了失败,比如近日的一些抗日剧中日本军官十分明智,比如像李鸿章的大公无私,因为他们的立场站错了,越刻画他们的优秀,越体现出暴露错误是无法挽回的,比一味的刻画反抗派的愚蠢更有说服力,如果反动派都是那么愚蠢,正派的胜利就不能体现他们的坚忍卓绝,无私奋斗了。第 2 种就是一味的夸大正派的完美,比如说周迅在如懿传中的演技是如此的完美,脏活全扔给其他人去干,这会让人产生割裂感,让人感觉有圣母婊的嫌疑。实际上,我觉得势均力敌的斗争才是让人感觉良好的,反派并不蠢,正派也有缺点,比如像亮剑中的楚云飞和李云龙,这种艺术感染力比脸谱性的刻画更能说服人心。

回到了走向共和上,那么多优秀的人在不同道路上尝试救中国的方式都失败了,体现出这些制度都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反而是稍显书生气,大公无私的孙中山笑到了最后,更加强调了只有共和制才能救中国,点明了名称走向共和。这更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历史的大势不是一两个优秀的人就能逆转的,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潮,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成功。个人觉得这才是电视剧的主旨。

知乎用户 小曹岳 发表

略为污名化翁同龢。

知乎用户 豆芽儿 发表

为什么我看的是 68 集的版本,而网上搜到的却是 59 版本的呢

首先看完后,对近代历史有了很多的了解,颠覆了教科书上的认识。教科书从来都是含蓄的去叙述历史,并不能如实书写,一大悲哀。

知乎用户 鲨鱼 发表

这部片子还好吧。至于说后来电视被停播,只不过一些人喜欢隐射当今,真是无聊。

知乎用户 王韵滋​ 发表

属不属实,这个事,不好说,但电视机不是历史课本,有很多人说这剧洗白了很多人,或者摸黑了很多人,其实我觉得不是洗白或抹黑。这部剧,只是把历史上标签化的人物,丰富细节,演绎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李中堂为前清干了一辈子,他在签哪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时,不可能心里想的就是要卖国,他肯定有挣扎,想为国和皇室争取一些利益,他肯定也有私心私利,毕竟他不是无产阶级战士。这部剧只是把一个人复杂的内在进行了表现,而不是简单的标签化人物。

知乎用户 兆海洋​ 发表

走向共和是从一顿饭开始的,作为帝国的顶梁柱,这番表现,难说真实呀!

知乎用户 土豆 CARY 发表

康梁新政,慈禧新政,君主立宪,共和立宪,我觉得重点不在于洗白了谁或者演义了谁,而是实实在在的把历史的选择,现实的情况,很好的摆在了大家面前。

否则这些晚清民初的风云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在书上就是一堆符号,很难以如此近距离的去理解和观察。

看了电视才知道共和这二字如何会在晚清时期,成为一个那么多人追随的理想

知乎用户 不知为不知​ 发表

慈禧什么人说不清,但肯定比维多利亚女王差远了。李鸿章什么人说不清,但肯定比林则徐差远了。袁世凯什么人说不清,但肯定比明治维新诸杰差远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讲的完全是另一个时代,只是借用了晚清时空,公车上书,傀儡光绪改革失败,海军缺钱战败。映射已经是赤裸裸的了!

任何一个作品如果没有现实意义都不是好作品

知乎用户 老皮 发表

去看台湾高阳写的《慈禧全传》吧,此剧从中抄了不少,但也改了不少。

知乎用户 爱讲故事的小卜儿 发表

这个对甲午战争的一段 可见一斑

https://b23.tv/YetFUi

知乎用户 皇帝巴布 发表

电视剧是让观众看演员演绎的剧情好不好看,不是让你相信历史就是这样发生的,国内没有一部历史剧是完全还原历史的,多多少少夹带私货、改编历史,目的是保证题材内容更丰富饱满一些。

至于《走向共和》这部剧,人物形象很丰满,但想了解历史,尤其是觉得李中堂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英雄的同学们,建议多读书,少看剧,要不然显得你们特别没文化

知乎用户 梁 SKY 昊天天快乐 发表

大东沟海战的失误较多…… 剧中日本的旗舰变成了吉野……

知乎用户 clever 发表

以电视剧电影作为科普历史的方案,不是坏就是蠢!

知乎用户 JHZ-007 发表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诸位看过张建伟 (走向共和编剧) 的中国历史报告晚清篇吗?

知乎用户 陶一方 发表

11 集,慈禧过寿看戏,戏台上老旦唱杨宗保,为什么会有这种低级错误。。。

知乎用户 祈愿 发表

一部精彩纷呈的平行宇宙架空历史剧,跟正史基本不搭边,对于晚清中国最大的内部问题也没有描绘出来。甚至由于剧中出现太多的细节错误,我一直怀疑编剧是个晚清史盲。不过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艺术作品而已,批判它不符合历史没必要,又不是历史纪录片,但是我嫌弃那些把电视剧当正史的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拍得好,但是真的有很多人看了这个就质疑教科书,洗白李鸿章。我就很迷惑,难道不洗白李鸿章之流就不能拍好剧了吗?谁不知道现在的满清遗老遗少不少?这样的艺术,拍得再好我也不喜欢

知乎用户 simon chen 发表

公知盛行,洗白慈溪和李鸿章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大家会吹慈禧?

知乎用户 奥特兰托公爵 发表 我第一次知道不杀董福祥也是吹点。完颜构还不杀刘锜韩世忠呢,这两位对金兵的战绩可好多了。 而且照这么说,沙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硬是不杀拉斯普京大神父,实打实地信任到死,是不是可以和慈禧太后竞争世界前二明君? 朱祁 …

看到蔷蔷评《走向共和》,这剧真的很牛吗?

品葱用户 小熊维尼 提问于 11/5/2020 先说本人没看,60集大陆剧谁要看啊,我对陆剧的评价就一句支那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 通过他人的只字片语里感觉也就是二月河皇帝三部曲之类的“正剧”, 焦点和中国历史一样永远聚焦在大人物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