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小仙女重伤住进ICU,背后的原因竟是它
她是天生的瓷娃娃, 她乐观坚强善良, 她一直献身于助残公益事业, 她被称为“轮椅上的小仙女”。 (图为小仙女陈小平) 她曾历尽艰辛,用轮椅行走上百个城市,在西藏坚持克服高原反应,到达拉萨布达拉宫;她一直致力于助残公益事业,用自身的行动号召残 …
**看一看那些有障碍的 “无障碍” 设施,**这样的地方,只是沦为了名字,却没实用性。
” 无障碍 “坡道,然而这么陡,轮椅真的上的去吗?
这个 “无障碍” 路,坑洼不平,最后那么小的路口,真是考验技术
“无障碍” 厕所,却有个台阶,轮椅怎么上去?
陷阱
如果我们把这些作为我们的无障碍,那就太可笑了。
谢邀。
有时候我挺特么烦那种 “城市干嘛要给残疾人建无障碍设施残疾人待家里就好了” 的言论。
胖友,你是会老滴,衰老在生理上就是一种 “残疾” 过程。
别说成本担不起。
又不是要你处处装电梯,改个坡、加个扶手的事。土木的胖友不是天天喊卷嘛,报个内卷价来。
搞楼堂馆所的时候成本按亿算,配套无障碍设施时就开始几百几百地抠钱。几个残疾人专用厕所闲置了,痛心疾首;成片的体育馆和新城写字楼空置,眉头都不带皱一下。
要是能把对无障碍设施的成本敏感度代入到地方财政报告里,我看公民议事素养能飞跃五十年。
咱不讲道德,咱讲利害。
18 年残联主席张海迪提过一个数据:中国残疾人,8500 万。
我不要你有人间大爱,我要你像会计一样冷静:你是想让这 8500 万人参与社会生活生产,创造消费、就业和税收,还是让他们彻底成为社会负担?
中国视力残疾者,16 年的数据是 1731 万。其中 30% 基本不出门,只有 24% 无需陪伴每周出门 3 到 6 次,而他们多为单眼残疾。
下肢残疾者很难找到具体数据,但粗估至少在 200 万人以上。你回忆一下自己这一生,街上见过几次下肢残疾者?特别是单独出行的?
扶贫的胖友知道,因残返贫是最可惜的一类。他们有技能也有劳动意愿,但社会配套设施实在太少,往往只能转为政府救济。
对于当下中国家庭,出现一个残疾人和出现一个大病重疾,是一个概念。
好,就当咱两眼一抹黑,人的悲喜互不相通,真烦,不管了。
你也是会老的呀。
2000 年左右,中国残疾人总数不到 5000 万,现在过 8500 万,其中至少有 2000 万新增属于老年残疾者。
生理机能衰退、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痴呆,衰老就是会在生理机能上逐步拉高致残概率。年龄大到一个程度,你我不同程度上都得残,只是嘴上倔强地说 “腿脚有点不利索了”。
所以正式名叫 “无障碍设施”,因为照现在这个老龄化趋势,搞不好三十年后这玩意属于全民基建。
就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纯理性人角度,也应当支持无障碍设施及其管理体系的普及。
19 年 7 月 7 日,公益组织截瘫者之家的创办人文军,因为无障碍道路的出口被私家车堵了,想从小路转出去,结果坠入边上一个地下车库通道,抢救不治身亡。
现在小仙女陈小平进 ICU。
国内无障碍设施基本属于摆设,项目临检时找个人来演示一下,交付之后直接封存。至于那些盲道,根本不在养护视野范围内,大柱子一个接一个堵着。
说到底,不是建设成本,是治理成本。
建个楼,KPI 非常简单,流程也很明晰,数字还可以直接转为成绩单,城投和建设办美滋滋。
搞无障碍设施的运维,钱不算多,但要有配套的行政团队,真懂残疾人那种;还得去协调路政城管一堆部门联合执法,授权要给够。
当下我国治安,也只能说部分大城市是现代化治理,广大城镇地区依然是 “不上刑事不算事”,内部“调解” 为主。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表格还没填完呢,哪有余力搞这个。
说到底,现代社会的治理能力。
主要治理能力还是集中在经济和稳定上,对于大量社会生活中的缺陷,只要不是大事,都先甩回给民间自行消化。
残疾人作为明显弱势群体,其境遇在这套体系被突出暴露。
我们又不是某些奉行 “超人理论” 的第三帝国,“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是写在礼运大同篇里的。衰老必会夺走健康的一切,残疾人只是老得快了一点,这面镜子迟早会照在所有人面前。
前几年我在路上走着,忽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几辆电瓶车开在机动车道上。
而我们几个行人却走在非机动车道上。
因为人行道上停满车了汽车。
所有人都不在自己应该在的道上。
这个就是现在中国交通的现状。。。。
对残障人士以及社会边缘人士的切实关注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横切面,做的多深入,一刀下去,便清晰可见。
首先,让我们祈祷轮椅上的小仙女陈小平能渡过难关,安全康复。
有一句老话叫「如果你没有经历,又怎能说感同身受?」我很赞同,而刚好,我有一段「残障」的至暗时光,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残障人士,你的日常生活能有多艰难。
其实,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女友,19 年初,由于一次意外,她小腿骨折,当时是我们读研的第二年,为了不影响学业,避免休学一年在就业时可能造成的「歧视」,当她做完手术在家休养到能勉强拄拐后,我和她便在她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子,每天送她去上课,照顾她的起居。
虽然,我女朋友小腿骨折,但因为我与她朝夕与共,所以日常艰辛我更是历历在目。
首当其冲的就是出行不便。
先说短距离出行
前排答主们分享了当前我国无障碍设施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夺命盲道、翻车坡道和陡峭坡道等。但事实上,当你真的「身怀残疾」需要无障碍通行时,你会发现其实无障碍充满了障碍。
当时,我们的小区离我女友学校也就 1 公里左右吧,但是要是我女友自己推轮椅去学校根本不可能,因为路太难走了。
首先,单元楼门口是有无障碍通道,但是能不能走你得看运气,因为很多时候都会被单车或者停的轿车堵着,无障碍变成了无出口。所以,有好几次我都把轮椅先搬出去,再把我女友抱到上面。要知道我身高一米八,五大三粗,我女友其实很娇小,所以我还不是很吃力。但是,那些老伴照顾的残障老人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然后,出小区就是一条坡度很陡的通道,我每次都需要倒着推轮椅,才能安全通过,如果正面推,很有可能就会随着惯性冲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街上道路也是「障碍林立」,首先就是人行道太窄了,根本就没有太多给轮椅通行的时间,而且,共享单车真是太多了,我赞同共享单车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给我们的城市规划制造了一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在大多情况下,我都必须走自行车道和外卖小哥生死时速。
当然,像其他答主提到的情况,我基本上也都遇到过。比如,走到一个人行道的尽头发现没路了,而且下坡上立着很多路障,我就只能让女友拄拐站起来,先把轮椅搬到下个人行道,然后再把她抱上去。
然而到了学校,还有层层难关。首先就是楼梯,我女友的学校的主楼,三楼上了电梯后,还要爬一段大概 15 级的楼梯,必须爬,没有无障碍坡道,没有电梯。当你无碍时,你不会发现这些设计漏洞,而只有当你真的需要帮助了,你才会深切的体会到这些不合理的设计漏洞。
我并非针对我女友的学校,我觉得可能很多学校在这些细节上都有着欠缺,只是,你没有发现。就像之前我健步如飞的跨过这几级楼梯时,我永远不会去思考:腿脚不便的人应该怎么办?
怎么办?那就大力出奇迹呗,这里必须说一句,乐于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还是很多的,很多时候都有同学帮我搬轮椅,扶着我女友,我也备受感动。
几级阶梯可以搬,一层楼怎么办?那就真没有办法了,我女友无奈只能通过交作业的方式修完了那门课,它也成了她学校生涯中唯一一门挂科边缘的课。
短距离出行说完,再说长距离
**你在想 peach,我和女友就没有长距离出行过!**不管去哪,打车吧,我陪她去拍片子去医院都只能打车。公共交通你想都别想 ==
我不是针对北京地铁,但是突如其来的「离谱长楼梯」,四处寻觅不得的电梯,都足以劝退我们。。。
很多时候,你在日常看不见残疾人出行,你可能觉得周围的残障人士好少哦,其实并不是他们少,而是很多残障人士放弃了出行,他们,根本出现不在你的视野。
对,视野,视野决定了我们的认知。
社会话语权往往掌握在「更能发声」的群体之中,谁更能说,更会说,就拥有更多的关注,进而带来改变。
但是,更多需要「无障碍生活」的人群和社会边缘人士他们怯于发声,也不会发声,往往在舆论的噪音中,他们的声音被抹杀了。
我希望,陈小平的受伤能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社会中的残障人士和边缘人士,我们应该去推进去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规划,社会也需要调整资源去管理占道经营、违法停车等阻碍无障碍通道的行为。
希望有一天,当我们健步如飞,在街道上奔跑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坐在轮椅上,渴望出行的人。
以上。
深圳的情况我不了解,上海这边之前有过一次尝试:
几年前无意间听一位老师抱怨世纪大道地铁站四号线上下客口没有无障碍电梯,就通过市长信箱渠道做了反映(实名登记,部分隐私已打码)。
等待时间并不长,一周内就收到了短信通知,大约一个月后接到了专门的回复电话。
回复电话的内容大致是:
世界大道站由于设计较早,当时对无障碍设施的考虑并不周全,因此确有缺陷,但 4 号线并非没有无障碍电梯,而是因为设计原因,无障碍电梯的入口在站外,地铁站方面在收到建议后,将加派工作人员给有需要人士提供指引,同时地铁站方面也已经向上级反映增设无障碍设施的建议,但考虑到世纪大道站的枢纽地位,可能未必能够成行,希望市民谅解。
因为各种原因,用过几次市长信箱和信访功能,虽然反映的问题并不全都能得到解决,但总体上会有一个落实到具体部门的回复。
我比较宅,无障碍方面了解的也不多,但感觉类似本题这样的路况问题坚持向市政反映也许会有改善。
大家生活中有遇到类似问题可以尝试市长信箱渠道,如果因为要求实名有所担心,上海地区遇到的也可以私信我,我核实后通过市长信箱代为反映。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坡道口会添加阻拦墩呢?是为了阻拦什么呢?
她的电动轮椅不幸侧翻摔倒的地方。
为什么会被迫给方便设计上添加不方便?
我以前写过
便捷化设计、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等等这些,与我国目前极为普遍的行人乱穿马路、汽车乱停车、商贩拖车占道经营,互相不兼容。
实际上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许多原本规划设计上考虑了便捷化设计的地方。最后进行了一系列反便捷化建设,追加修筑了各种栅栏、蛇形减速道、防撞墩、甚至就是一些耸立在坡道上的密集钢棍,目的就是让行人难以乱穿马路、汽车 / 自行车 / 电动车难以开上来乱停车、商贩拖车难以进入占道经营。
还有很多现在新修的滨水绿地带,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原本规划了坡道的地方,现在是一小块台阶加上一大块空白平坡,再加上若干阻拦墩。
目前中国人民生活的便捷程度是不是世界第一? - 季退思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738272/answer/891252392
2019-11-12
现在的情况下,无障碍设施建设处于这样严重的矛盾之中。谈无障碍设施本身建的好不好没有意义。
前两天我吃太饱撑得慌,在大马路的人行道上散步的时候,我跟男票说,你可不可以牵着我的手,我闭上眼睛走这条盲道,我想体会一下你在背后默默守护我的感觉。
我本来以为这是个有点浪漫的玩法,不过走了 100 米之后,我俩都笑不出来了。
那天我穿了底很薄的鞋子,但想要用脚感受盲道上的凹凸很困难,想要借此判断路况必须走得非常非常慢。我每一步都要试探着迈出,可以说是步履维艰。一开始我以为是我的问题,后来睁眼发现盲道上的很多凸起都被磨平了,真 · 如履平地。
这是条刚修的路,不知是道路工程质量有问题,还是被人行道上违法行驶的自行车 / 电动车磨的。
这一两百米的路途中,乱停乱放在盲道上的自行车 / 电动车有三处,要不是男票拉住我,我会直直撞上去。
在我的理解里,一般盲道在拐点以及要过马路的地方,路面需要设置不同的凸起来提醒盲人。我走的这段,几处有设置点状凸起,但大多数地方没有,不知道这个工程是怎么经过检验的。
但很令人愤慨的是,过马路的人行横道那里,并没有点状凸起,也没有给盲人感受红绿灯的装置。我走到路口的时候,男票狠狠拽了我一把,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辆车急速从我面前开过。
这条马路车速极快,如果真的有盲人在没人牵引的情况下走这条盲道,他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马路边缘,这是有重大安全隐患的。
险些被车撞了之后,我就睁开了眼睛。我俩面面相觑,我深感自己想出来的玩法很撒币,这一点也不浪漫,事实上,这非常非常可悲和残忍。
因为我能让 “这个游戏” 停止、睁开眼让自己回到正常的世界,他们却不能。我想要感受到的那种“保护”,正是来源于盲道的缺陷,也就是来源于真正需要帮助之人的危险。一条真正有用的盲道,不该让走在上面的人需要来自其他人类的保护。
难怪,我们出门在外时,很少能看到独自行走的盲人。
最最讽刺的是,这条路是我们这个二线城市的主干道;而我走的这一小段,就在市政府的大门前,是在这座大楼里工作的人,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
我想,这里面的人,忙着修大楼和立交桥,忙着给高楼大厦上安装炫目的亮化工程,忙着斡旋在资本家之中招商引资、给城市的 GDP 再加上几百亿。
而在自己眼前眼下的,这不过是一条斑斑驳驳、漏洞百出的盲道,又值得谁去注意呢?
最讽刺的是,
助残一辈子,演讲无数次,
无障碍通道摔成重伤成了助残最成功的高光时刻。
前两年还有个新闻,也极讽刺。北京一名推行残疾人无障碍出行的公益项目创办人,自己在一次活动路线勘察中,坐着轮椅掉进了大坑,后来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没了。
我国的残疾人比例一点也不比国外少,按总数来说肯定比发达国家多得多。为什么欧美路上那么多残疾人,中国的路上却寥寥无几呢?答案不言而喻。
有一次在公交站等公交的时候,看到有盲人专用站牌,出于好奇我就去摸了下,首先那个站牌的高度我站直踮起脚才能摸到,更搞笑的是上面完全是平的,对,没错,就是完全平的,盲人专用站牌上面只有 “盲人专用站牌” 几个字,就类似下面这种
我国虽然尚无「公共物损害」,但对于无障碍设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对于设计、建设、验收、追责都有非常完善的规定。
国务院 2011 年就发布了《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 GB50624—2011》,对各种无障碍设施有详尽的规定。2012 年还颁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深圳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早在 2010 年就出台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距今已有 10 年了。2019 年还出台了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
[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apps.szgm.gov.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pps.szgm.gov.cn/szgm/132104/shbz/252873/253249/1257005/)
我们的法律法规出台的很早了。
在上述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无障碍设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并与建设项目周边已有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
有关单位在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审查、规划条件核实、组织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全程关注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施工情况,任何一步不符合国家标准,该项目就推进不下去,更别说竣工交付使用了。
而且根据深圳的规定,道路以及机场、车站、客运码头和口岸等交通枢纽场所,在竣工时施工单位是应当邀请市残联参加,听取残疾人代表的试用意见,如果达不到到国家标准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如果出现本次类似的事故,也有相关的法律责任规定。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十七条和第三十三条。
第十七条 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和管理人,应当对无障碍设施进行保护,有损毁或者故障及时进行维修,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第三十三条 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对无障碍设施未进行保护或者及时维修,导致无法正常使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维修;造成使用人人身、财产损害的,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还有《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无障碍设施产权人或者管理者负责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障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因为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对无障碍设施有保护、管理的责任。如果由于所有权人或管理人未进行保护或者及时维修,导致无法正常使用,不能证明自己不存在过错的情况下,造成使用人人身、财产损害的,无障碍设施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所以说在本案中应当由负责管理事发的轮椅坡道的市政管理部门或者道路管理部门承担赔偿责任。
我们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也很完善了。
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付出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们发现了在制定良好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下,原来还有这么致命的盲区。
立法该做的已经做的很好了,该由执法和司法接过这个接力棒,把这些制定良好的法条变成现实,变成可以让残疾人畅通无阻的安全路。
就从检察院公益诉讼开始吧。
我在英国留学时候时常感慨,歪果就是先进,我国短期内真的比不得,能让我有这方面感慨的就是那里的无障碍设施。
各种 disable 人士在校园里职场里市场里甚至操场里通行无阻。我甚至看过 disable 人士摇着轮椅跟朋友玩接飞盘。
在国外看到这么多残疾人士,第一反应是,怎么资本主义国家这么多残疾人,第二反应是,艹,我国的残障人士是根本没有机会出门享受生活的。
现在你随便找个大城市,996 上班高峰期,那是根本看不到一个残障人士能推着轮椅到职场干活的,他们甚至连地铁都挤不上去。企业最喜欢的是听障人士,不影响工作,那其他残障人士呢?
我曾经亲眼见到一位视障人士下了公交车,直挺挺地往机动车道中央走,我赶紧把他拉了回来,引导他上了盲道,然后送他到他熟悉的有盲道的路口才跟他分别。要是当时我不在场呢?会不会出意外?
我国发展太快了,我国人力资源又太多了,多到可以直接剔除残障人士参与社会劳动,不必为残障人士的出行增加社会成本。可是如今既然物质条件已经逐渐富裕成熟,我想也应该开始把落下的功课补上。
关爱残障人士,为他们设立特别的出行方式,以保证他们和常人一样享有正常生活的平等权利,是我们现在社会应该考虑的义务。俗称,补课。
我国软件上真的差发达国家太多了。
对某些开发商而言敷衍了事才是他们正常的状态。
前两天在乌镇看到的。
颇有感慨,随便扯点
我知道一些人,自愿体验了一点残障人士的生活,发现不是那么好用
其实我也体验过,我是被迫体验的,准确的说我特么就是一个间歇性障碍人士
我痛风犯的严重的那阵子,基本就是残疾人待遇
我说个令人气愤的事,真的火大
[和痛风的又一次奋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pin/1131806463796690944)
这是 19 年,我用一条没好利索的腿,拖着另一条不能用力的腿回家
这里是重庆市江北国际机场
我还不太需要帮助,甚至也不需要拐杖
我比断了一条腿的残疾人要好些,因为他们完全不能【走】了
而我只要咬咬牙,想想黄继光邱少云,想想红军两万五,还是能 “走” 几步
有些人说发达国家的无障碍设施好,但是我的状况是无所谓的
我又不奢求到哪都有无障碍垂直电梯,我发病了尽量和正常人走一样的路
其实我发病的时候,最头疼两件事,一个是过马路,一个是卫生间
过马路好理解,假如两条腿刚好在若干秒内走过去
一条腿呢?
8 车道的人行横道,用一条腿需要走多久?
如果你用一条腿刚开始走就碰上 5 个左转司马司机呢?
如果你用一条腿刚开始走就碰上 5 个左转司马司机,快到了又碰上 7 个右转司马司机呢?
我是只能咬咬牙,想想黄继光邱少云,想想红军两万五,还是能 “走快” 几步
痛风的药物秋水仙碱对肠道有伤害,加上我有肠炎,我最担心的就是半路闹肚子
先说一个问题,一个人能不能一条腿悬空使用蹲便?
你们可以试试
大概就像这样,坚持 N 分钟
这不是不可能,但显然一般人,哪怕是体能好的人都做不到,对吧
我也说了,我另一条腿没好利索,事实上力量只有正常的八成
哪怕上面图里的运动健将,你砍掉他右腿 20% 力量会怎样呢?
所以,一般的 “无障碍卫生间” 都是配备坐便的
一个人能不能一条腿悬空使用坐便呢?
以为可以的,不妨自己去试试
是的,你需要扶手
事实上机场的卫生间是有扶手的,但设计上是为了把住轮椅
我臂力可以,但是扶手明显不够结实
当然我还可以咬咬牙,想想黄继光邱少云,想想红军两万五,用发病的腿顶一下,就算了
其实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我觉得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
我在地铁上肚子疼
我知道南站的地铁站里有无障碍卫生间
我拖着一条腿勉强走到了
到了无障碍卫生间门口
门是锁着的
我问保安,门能开不
他说不能
我问了几个人,都说 “坏了”
好,我去排队
我已经说过了,一个人用一条腿是不能正常使用蹲便的
那么我只能用不正常的方式使用,里面一片混乱
下一个用的人,和清洁工都不会觉得好受
但我明显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我后来想过这事,我这么做对不对?
我是应该在裤子里解决还是怎样?
如果这里没有无障碍卫生间呢?
这不是 “发展落后”,事实上这里有一个无障碍卫生间,它已经建好了
我之所以要使用它,不仅是为了我自己方便
也是为了给国家,给政府,给其他人减少麻烦,少添乱
既然用纳税人的钱建设了它,就要发挥它的作用
看见下面有答主引用了一句话说的在理
你的善良必须要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看了这件事,我觉得,假如认为这事我做错了,那么按照这个逻辑,陈女士的死也得怪她自己
或者说,好比这个水泥桩是伸缩的,旁边有一个人在控制它,却谎称自己的遥控器坏了
作为一个景观设计人员,先反对一波某个高赞所说的 “便捷化设计、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等等这些,与我国目前极为普遍的行人乱穿马路、汽车乱停车、商贩拖车占道经营,互相不兼容。” 然后还贴了张仨水泥墩子,其中一个被撞断了的图。以论证此类行为让残障设计没有土壤。
我以前从来没写过专业相关的回答,但是这一次我再次声明,作为一个受了系统的景观设计教育的人,这不是问题的主因。有这种误解是大多数人好像觉得城市所有基础设施好像是从空中来的一样,它存在那里就是纯然的合理的。
那三个水泥墩,它长在街口上,街口长在整条街上,整条街长在一个街区上,一个街区长在城市上。我们设计师要做的事就是让城市以合理的次序,合理的设计,一层一层的长出来。而有良心的设计师在考虑人群的时候,并不会想像每个对象都是 20 岁的壮年人,爬一百级阶梯气都不会喘一下那种。我们考虑的对象包含高赞口中所说的 “低素质人群”。实际上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低素质人群,我呵呵了。如果一条街道紧邻生活区,那你就得考虑卖菜,丢垃圾的,如果紧邻学校你就得考虑骑自行车的,溜滑板的。
总之一条道路上不仅仅是全部都是 20 多岁健步如飞的年轻人,老年人,婴儿车里的婴儿,残疾人,或者受伤暂时拄拐的人,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享有平等的路权。整个城市对他们应当是可通行无障碍的,不说别的,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变老吧?
而我们解决的方式手段多种多样,也绝不仅仅是三个水泥柱。现在矛盾的点在于,现下几乎国内所有城市起步建设的那时期都没有考虑无障碍的问题,即使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也还不如日本的一个乡下小镇。不是暴论,事实。但我也充分理解这是我国发展阶段的问题,并且总有一天我们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我很为逝去的这个女孩感到痛心,我也同时想起了上次在大理逝去的那个大哥。我觉得他们提醒了我们这些问题应该被看见。
我不同意很多人带着情绪的去掩盖它,赖低素质人群,赖残疾人该好好呆家里,赖那三个水泥柱子。因为这是一个可以被解决得问题阿!!!!!!!!!城市不是存在着那里然后就保持一万年那个样子。它可以再次,从各个层面上被设计,被翻新。一个路口,一条街道,一个街区,乃至整个城市。
我计划写篇文章关于用设计解决不公平。把这个问题更深入的讲一下。上面说的那些就是个摘要把,主要还是看了许多责怪残疾人的言论我忍不了了,快速的写了一下 。
“轮椅上的小仙女” 丧生于无障碍坡道,真是我最近听到最荒谬讽刺的新闻。
一直投身于残障权益事业的小仙女姐姐,刚刚结束了「圆梦助残万里行」活动。她用轮椅走过西藏、走过上百座城市,最终却倒在了所谓 “无障碍标杆城市” 深圳的 " 无障碍设施 “ 上。
这个问题原标题是 “重伤进入 ICU,不治身亡”,并且小仙女姐姐 14 号已宣布去世,但知乎不知为何删除了 “不治身亡” 的描述。也有小仙女的朋友和家人私下联系了我,她去世确实属实,希望仙女姐姐在天堂再也没有障碍和痛苦。更多信息发布:无障碍设施是怎么成为杀人凶手的? | 廖智(知名假肢舞者)的微博 | 推行无障碍出行,迫在眉睫
// 1.20 更新:在我跟小管家反应之后,这个问题的标题终于修正了,谢谢小管家。
我还依稀记得「北京截瘫者之家创办人文军在考察无障碍路线时,因为无障碍坡道被违章停放的车拦住而绕路,从 2 米高的未标识车库坠落身亡」,那只不过是一年多前的事(参考新闻:南方周末 | 截瘫者文军之死)。
而轮椅上的小仙女姐姐死于什么呢?死于一个「为了防止违章停车而被装上拦路墩」的无障碍坡道。你说说这事,魔幻现实不?
这是小仙女姐姐发生事故的、号称 “全球无障碍城市标杆” 的深圳某路口:
可以看到坡道上安装了阻止汽车通行的路墩,后来或许是因为太碍事了,或者事后发现不符合城市无障碍规范?总之又拆掉了一个,但留下了坑坑洼洼的路面。
费财劳民、安了又拆,最后还是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我们还能看到,就在这个「死亡无障碍坡道」的旁边,还有一条**「死亡盲道」**,直径地撞进安装监视摄像头的杆子和另一个路墩,并且大概在头部左右的高度还有一个边角尖锐的电路盒。这是后话,我们之后再讲。
无障碍坡道,其实是特别经典的一个包容性设计,我们做无障碍倡导的,几乎一定会提起它,我也在之前的这篇文章里写过。
无障碍坡道是为了坐轮椅的人能够自由出行而存在的,诞生于美国从 1960 年代开始、历时数十年轰轰荡荡的无障碍权益运动。
美国各地政府原本不愿意耗时耗财在每个路口修上坡道。1990 年,包括无障碍坡道在内的残疾人法案卡在国会迟迟无法通过的时候,众多轮椅骑手在国会外抛下自己的轮椅,用双手爬上国会的台阶以示抗议,这才促进了美国残疾人法的颁布和无障碍坡道的诞生。
这就是当年著名的**「Capitol Crawl」**国会爬行事件。(参考:那条台阶上爬出来的法案,三十岁了)
在这之后,其他国家也陆续推出了保障残障人士权益的法案、修建无障碍坡道。
拉着行李箱的人、推着婴儿车的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和小孩、送快递和外卖的送递员、踩滑板或者推着自行车的人等等,全都会用到无障碍坡道。
如果你曾经在任何时候拉着行李箱旅行过,你就一定是这个**「无障碍设施」**的受益者,哪怕你从来没有意识到过这些坡道。
这甚至在设计圈内有个特有名词,叫做「人行道斜坡效应 curb cut effect」,指的就是原本为了残障人士设计的东西,最终往往能惠及所有人。
可是谁能想到,在拥挤的大城市、行人最多最需要帮助的地方,无障碍坡道却面临着 “不是停着违章车、就是摆着防止违章停车的路墩子” 的两难状况?
错并不错在无障碍坡道,甚至也不错在路墩子,而是在于 “违章停车” 这个现象。再深究下去,为什么中国大城市违章停车现象这么普遍?或许是因为城市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当今的私家车拥有率,没有预留足够多的车位和停车场吧。
类似的**「充满障碍的无障碍设施」**还有很多。
为了解决盲人朋友过马路看不到红绿灯的问题,上海、深圳、温州等城市都曾经效仿外国的无障碍设施,斥巨资给人行道红绿灯安装了声音提示。但是,很快就收到大量居民投诉称提示声扰民,最后这个国外最普遍的无障碍设施也没能在国内推行开来。(参考新闻:盲人害怕 “闯红灯”,有声红绿灯为何未在申城推广? | 盲人钟 “开口” 两周被“闭嘴” | 有声红绿灯让附近居民难入睡,咋办?)
这里,错也不错在提示音本身,而是拥挤的城市规划、老旧缺乏隔音措施的建筑、民众对残障人士的无知与不理解。
**「死亡盲道」**也是被广泛报道的一个我国特色案例。相信很多人都见到过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葩盲道:
在轮椅上的小仙女姐姐倒下的那个路口,也有这样的一条奇葩盲道。再者,盲道上停满了自行车和违章汽车、多次修路施工后盲道变得乱七八糟等,也是常见的画面。
明明是为了方便盲人出行的设施,为何却频频成为害人的陷阱?即便大多数盲道不这么奇葩,在「盲道上可能有障碍物」这个可能性出现的瞬间,盲道就已经形同虚设,达不到原本的效果了。
修改添加保命声明一则:
下面会提出一些国外的例子,并不是想说 “中国应该照搬这些”,只是给出一些成功的已知案例。我们的城市状态、人口密度、底层素质等问题确实非常复杂,肯定不能照搬国外的标准。我是个臭写软件的,没有妄想能给城市规划专家提出什么有效的建议,也只能做到这了。
日本作为盲道发源地,是有良好的盲道设施的。我在东京做过针对盲人用户的调研,看到盲人们在盲道上健步如飞、速度不亚于正常行走的明眼人。当时我就很感慨,什么时候也能在中国大城市的街道上看到健步如飞的盲人?
去过欧美国家的人可能有注意到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虽然重视无障碍,但其实普遍是没有盲道设施的,主要还是因为美国地广人稀、大家出行都靠汽车。不过,在美国的大城市和市郊,也会在一些重点地方铺有盲砖,比如铺在路口处提醒盲人要停下来过马路、铺在地铁站台阶处方便盲人走台阶等。
这样在重点区域铺设盲砖,虽然没有全城铺盲道那么地无障碍,但也有造价低廉、容易维护、不容易被障碍物遮挡的好处,并且可以提供一定的辅助。这也远远好过仅仅作为面子工程而做、因为执行人员不理解而乱铺乱改、形同虚设的死亡盲道。
我在日本旅行的时候还看到过一个特别贴心的设计:过马路时延长人行道绿灯时间并提供提示音的按钮,方便腿脚不便和视力不好的人过马路。并且,这个按钮设置在了很低的位置,也是为了让坐轮椅的人和拄拐杖的老年人能轻松按到而设计的。
前两天在美国市郊看到过一个坐轮椅、并且独自出门行动缓慢的老年人,因为过马路的绿灯时间不够而分两次过马路,到达马路中间之后又多等了一次绿灯才过去,而且也要感激过往车辆耐心等了他一阵子,不然一次绿灯的时间连马路中间都到不了。当时就回想起日本的这个绿灯延长设计,好希望能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呀。
究竟怎样才能让我国的无障碍设施真正变得无障碍?结合国情考虑,我也没有什么很好的答案,不然我就不会只能在知乎和公众号上打打嘴炮了。
最起码,这也需要「统一标准并且加强从上到下对无障碍的理解、不要拆了盖盖了拆仍然闹出人命」、「提高普罗大众对残障人群的意识、不要占用无障碍设施」、「优化基建、解决道路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这三点都符合才可以。但是,道理我都懂,怎么才能真的做到?______
更多无障碍相关知识和执行干货,请看我用爱发电的专栏【无障碍,是每个人都被世界善待】,以及公众号【无障碍设计研究小组】。
期待和大家一起打造更友善、更有温度的互联网。
[你我都能做到!让世界变得更加无障碍的 5 件事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4918486)[聋人送外卖大家怎么看?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568499/answer/1680553597)[路标中的包容性设计 - 台北设计展分享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0783631)[从《动森》里的轮椅开始,探讨流行文化中的残障描绘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3929276)[城市无障碍设计的属性——包容 or 通用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4248090)
不仅要完备设施,不仅要立法,更要执法。
美国停车场都有残疾人停车位,占用残疾人停车位不仅要吃 ticket,还有高达 200 到 400 美金的罚款,更重要的是影响信用度,会直接给将来买车买房读大学的贷款带来困难。
美国人也不是生来就道德水准有多高,如今的行为标准和社会共识都是被严格的执法和惩戒驯化出来的。
人生性自私,很少知道主动照顾弱势群体。不能光靠劝说、引导、教育以期望获得改变。
该罚就得罚,该判就得判。
并且,在国内建立信用制度非常有必要。
这些不构成刑事犯罪的破坏公共生活的行为会记入个人的信用档案,类似美国的 credit report。在租房、贷款、结婚、就业等各个方面,个人的信用值都可以作为参考。
道德不是教化来的,更不要指望人有钱了、读书读多了、阶级迁越了就自然而然拥有了道德。
道德是一种习惯,需要日积月累的管理和规训。很多时候是道德的实践使得人领悟道德的益处和价值。而不是反过来。
这也是为什么要教导小孩子行礼在知礼之前。ta 学会了说 “谢谢” 不代表明白了意思,但就在这 “谢谢” “不客气” 的一来一回中,慢慢懂得了人际关系的润滑和人情的流动。
同样的,初次出国留学工作的人应该也有体会吧。那些第一次知道的行为准则,照着去做了,才知道里面的益处。
保障残疾人生活权益这件事,期待非残疾人感同身受是没什么可能的,必须通过严格的执法、有代价的执法才能改变这一处境。
图中事发地点白色柱子为车止石,在交叉口无障碍坡道处按照国家规范设置车止石,是为了防止机动车驶入人行道或自行车道。设置车止石没有任何问题,否则机动车开上人行道或失控撞上无障碍坡道上,危害更大。问题出在车止石净距过小,坡度过陡。
目测图中无障碍坡道处车止石净间距为 0.5m 左右,轮椅无法通过,只能从有坑洞的地方下坡,导致侧翻。而坑洞处明显原来也是车止石,建造完成后因净间距过窄被人掀了,但是无人平整坑洞。
根据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第 7.6.2 款第 1 条:分隔柱的间距宜为 1.3m~1.5m。
深圳市地方标准《道路设计标准(SJG 69-2020)》第 8.3.3 款第 4 条:车止石与防护柱设置净距为 120cm~150cm。
国家和地方标准考虑到了轮椅的通行需求,但是实际设计或施工并没有按照标准执行。以上是从事故的直接原因分析。
无障碍实施完善一直是市政的难点,过去标准不完善。标准完善后对于以前不符合标准设置的无障碍设置进行排查整治,需要设计、施工、养护尽职尽责。
图中还有多处不符合国家标准: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第 3.1.2 款第 1 条:全宽式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 1 : 20。图中明显坡度远远大于标准比值。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第 3.2.1 款第 3 条:盲道铺设应连续,应避开树木 (穴)、电线杆、拉线等障碍物,其他设施不得占用盲道。图中盲道尽头并没有做相关处理。
深圳市地方标准《道路设计标准(SJG 69-2020)》第 5.2.6 款第 3 条:**自行车道上面积大于 0.09㎡的市政管道检查井盖,其表面宜进行铺装,铺装的样式、材质及颜色等应与自行车道一致。**本条文虽不是强制,但是图中井盖处理得过于粗糙明显阻碍了行人和自行车的通行。
这个杆件的净空目测也不符合规范要求,高个子就直接撞上了。
这种事不是第一次了。
北京截瘫者之家创建人文军,二零一九年七月七日晚九时许,在云南大理考察筹办 “SCI 感受阳光、享受快乐 – 云南行” 活动,返回住所途中,因为一条无障碍路口被私家车占用,独自坐轮椅的文军选择从建筑物一旁的道路穿过,但该道路并无任何提示,文军不幸开着轮椅车头掉进了停车场的坑里不治身亡。
只希望类似悲剧不要再发生了。
这事热度太高,稍微发表下观点…
本人脊髓损伤轮椅日常出行,在美国读本科的时候受伤,然后在美国做的手术和一开始的康复锻炼。也回国康复过两年,目前人在美国工作(防杠声明:中国国籍)。
我觉得这件事其实体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坡度太高,这是不是因为法规不够具体和完善;二是轮椅侧翻后的自我保护,是否是因为小仙女的康复训练中缺乏了危险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训练。
第一个问题需要法规更加清晰的规定和更有效地执行,像垃圾分类那样执行我真不信这个无障碍就一直弄不好了。美国会有很详细的无障碍装修指导和管理,门需要多宽,坡不能大于多少度等等之类的规定,避免了很多残疾人看了无语的无障碍设计。同时残疾人的教育和就业也必须受到保护不被歧视。我真的不想再看到什么 xxx 残疾学生上大学的新闻了,因为我觉得这应该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需要康复事业的跟进。目前国内康复主要是物理治疗,但是 OT 的项目还不太完善。理想情况是,每一位病人被确认要暂时性或终身残疾之后,我们需要强制性的请康复师做一系列的生活技巧以及轮椅培训之后才能离开医院。因为对残疾人来说日常的护理和运动能力的恢复是同等重要的。比如拐杖使用者,遇到要摔倒的时候该什么姿势可以减轻伤害,轮椅使用者如何选购比较安全舒适的轮椅,轮椅翻了之后怎么办,截瘫患者的皮肤护理,如何避免产生褥疮等等,这里面有一系列值得刚刚残疾的患者和家属学习的。另外还有目前社会对残障人士的福利,或者可以获得帮助的一些社会资源,也可以通过书面整理告知(也许可以残联和医院合作执行),这样让残障人士感受到不是孤立无援的同时也可以减轻残联的一些工作负担。我知道目前有些项目有中途之家之类的在做,其实可以更好地推广和完善起来。按照目前科技和辅具的发展,残疾人生活自理是一件非常容易达到的事了。
1965 年,苏联人使用核弹炸出一个总容量 1700 万立方米的水库。
为了证明其核弹裂变高效,安全且清洁,水库蓄水后,时任苏联原子能部长斯拉夫斯基第一个跳进水库游起泳来
我建议,**以后施工验收环节,需要加入施工方负责人实际测试。**佩戴模拟盲人设备或使用轮椅,实际走一下盲道或斜坡,实际使用一下无障碍厕所、电梯。
如果没问题,那顺利通过验收。如果一个正常人尚且都无法使用**,你不返工谁返工?**
相关回答一篇
[如何看待交警扮盲人带导盲犬坐公交车,被车长乘客谩骂赶下车一事?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894112/answer/1185397208)
实在是令人痛心。
城市里的无障碍通道对于健康人可能不重要,比如我每天通过西吴路,在绿灯时候通过人行横道线,通过青岛市距离市政府 2 公里的繁华的山东路时候,都需要跳上一个 60 多厘米的台阶,如果是轮椅,无论如何过不去,然后可能飞驰而过的土石方车能把我压成照片。
深圳在鼓励养狗、禁止摩托各方面表现那么文明、高档,在一些细节上也出现不文明,真的太不文明。
但是我要提醒有残障的朋友,千万别被这句话忽悠了
写这句话的人,恐怕连拉萨火车站那些凹凸不平的人行通道都没走过,我作为一个 30 次藏区的大汉,拉着行李箱都感到非常困难,别说高原反应下的残障人士了!
人行道到这里突然一个大坎,你说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西藏很美,但是物质条件非常非常差,很多景区,健康人都费劲,别说残障人士了。不是歧视,而是别忽悠人家去了,害人家。
布达拉宫,就是我这样二百斤的壮汉爬起来都费劲,你说坐轮椅可以上?
到纳木错湖边,都是沙子
去风景最美的阿里地区等荒凉的地方,通常只有比较脏的旱厕蹲坑,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公厕只能蹲在路边或者野地里,野狗在旁边守着等着吃那种,你们确认一个需要坐轮椅的女孩能比在深圳还舒适地享受这样的旅行?
为了保证朋友隐私,我用狗头代替。
残疾人设施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只是创建 “文明城市” 的一项指标,也就评比或上了新闻的时候,会关注一阵子。因为平时基本上看不到残疾人,好奇他们去哪里了:
[中国 8500 万残障人去哪了?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943039)[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平时外出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822527)
看不到可能是因为也不想看到残疾人,吓到小朋友怎么办?都这样了还出门干什么?去年一则新闻就讨论过这事:
[新周刊:“残疾人就别出门了,这世界不是给你们准备的”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2398934)
这则新闻的起因是一位盲人朋友拍视频吐槽电梯里没有语音和盲文,结果视频下面的恶毒的评论引发了热议,“残疾人就别出门了,这世界不是给你们准备的” 就是其中一条,其实还有比这更狠毒的评论: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给你们(残疾人)体验的”,甚至表示 “残疾人就该被优胜劣汰”[1]
“你要一个城市为你服务吗?”这种不符合文明城市评比要求的评论姑且就叫 “不文明” 吧。
而就现在这 “不文明” 的无障碍设施普及水平,都有人觉得保护得太过了。
[对于残疾人的保护是否太过?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360101/answer/1564671103)
更有甚者指出设立残疾人专座都行为是一种 “区别对待” 行为,似乎应该停止这些行为,给予更多的精神关怀。
是否应该停止类似设立残疾人专座等对部分社会成员区别对待的行为,更应该给弱势群体精神关怀还是物质支持?
其实有了无障碍设施,也不一定文明。比如和这次悲剧相关的坡度超标问题,很多地方的文明城市宣传中是有提及的 [2]。但也许不同地方想法不同吧,一些人可能真觉得 “你要一个城市为你服务吗?”
而且有了硬件条件,阻止残疾人出门的还有 “不文明” 行为。
2019 年 7 月 7 日晚,北京截瘫者之家创办人文军,在大理考察时发生意外身亡。因无障碍路口被私家车占用,文军左转从旁边小路穿过,半路掉进一酒店地下停车场通道,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3]
以上这些 “关怀” 引发残疾人的自我怀疑,很正常:
[你们说,残疾人有存在的必要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359148)
现实地说,这些人的态度一时间也很难改变,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帽子他们也不在乎。可能换一个说法,比如 “也可以方便推婴儿车的家长啊” 或许还管点用。
当然,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开头提到的文明城市考核中 “公共场合普及无障碍设施” 的要求就是 2017 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7 年版)》中新增的。[4] 希望不只有 “文明城市” 才要求普及无障碍设施,让更多残疾朋友能够出门转转。
之前有回答过
其实普通人也一样会遭遇 包括你的家人 孩子
[
李迪华:「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
马文先生的视频
· 207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34917568209788928)
而且知乎这篇回答的下面就不少这样的人
缺少良知和人格的就是这样的键盘侠
……
明明让你去打市长热线 给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让身边变得更好…… 跑来这里扣帽子
这样的走好不送
以下是视频图文稿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note/716659176?dt_dapp=1www.douban.com
“与人为敌” 的人居环境
大家好,我叫李迪华,我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老师。接受一席的邀请前,我很犹豫要不要来。大家知道北大的老师很怕出名,因为我们太有名了,真的。
可是我的朋友们反复劝我,说去吧去吧。有一天,我突然想起我在跟学生一起读书的时候,读过爱默生的一句话:你的善良必须有一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20 年以前,我的一位忘年交老朋友,他已经八十几岁了,但是每年他都要反复去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有一年,因为城市中一个非常小的坎,他把自己的肩胛骨给摔折了。
回到北京以后,他去医院治疗,大夫说,你都八十几了,就这样吧。这件事情让老人非常地失望,同时他失去了继续去西南地区参与挚爱的扶贫事业的机会,没过多久,我的这位朋友就走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开始关注我们的城市到底怎么了。
这个新闻估计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个城市进行改造之后,人行道只剩下很窄的空间,最窄的地方不到 30 厘米。后来我的学生帮我拍了这张照片。
▲不想让人走的路
有一次我去四川省都江堰,对不起,我必须说出这个名字来,因为当我在都江堰最中心的大街上——那可是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啊,但是在它的人行道上,我发现了一条水沟。
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突然想起来了,因为都江堰是以排灌系统为名的,所以设计师就在这个城市最重要的一条人行道上修了一条排水沟。
尤其是在夜晚,当你走在这条路上的时候,你会发现怎么都没有办法避开这条水沟。这条水沟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已经被填掉了,希望已经被填掉了。
这是我们的城市,你随时随地都会发现人行道上或者十字路口,突然出现一个报刊亭。
▲ 在最不该出现的地方屹立
告诉大家,我太喜欢报刊亭了,我希望这些解决了我们城市就业问题的报刊亭,这些为老百姓带来生活便利的报刊亭,有一天可以搬到旁边的绿地里面去。
然后我查了好多文件,最后查到的结果是,如果要把这个 6 平方米的报刊亭搬到旁边的绿地里面去,需要办的手续相当于在城市中盖一栋楼的手续,它们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我们是完全不可能到绿地里面去建一个报刊亭的。
我是一个生态学者,我告诉大家,占用旁边 6 平方米的绿地,绝对不会对地球生态造成任何影响。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城市不让我们做这样的事情呢同志们?
而且随处可见在靠近地铁站的地方停满了自行车,还有人把自行车锁到了旁边绿地的护栏上面。
有一天走在我前面的一位女同志,她斜挎着的一个背包带被自行车的车把挂住了,然后身子一歪就坐到了地上。等我走近一看,她居然是一个孕妇。这个孕妇手扶着自行车站了起来,这个时候自行车有用了。我说,您需要我帮您叫救护车吗?她说,不用,我已经习惯了。
我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有一天,我母亲突发奇想,带着孩子到学校来看我,但是我不知道他们要来,就上课去了。等中午我见到母亲和孩子的时候,我发现孩子脸青鼻肿。
我母亲说,你儿子今天走路走不稳,这怎么回事?我说你去了哪里?然后我就沿着我母亲带着孩子走过的那条路走回去,我发现那条路是呈波浪状的,非常地起伏。大家知道怎么回事吗?
▲ 好路都被树拱了
在这个城市,我们的行道树选择了一种浅根系的树种,树根从透水砖和下面硬质铺装的水泥之间伸进去,然后道路就会变得坑坑洼洼。后来我发现,这条路每年都要把砖搬起来,然后把根给去掉,再把道路铺平了,这样的情况反反复复,每年都要去做。
这也是我们的城市的步行道。只要下雨,我们的步行道就会变得无法行走。
这是我们的校园,每到节庆喜庆的时候,我们就会在路灯上挂宣传标语。
我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这样的宣传标语,反正我是从来没有觉得它们有什么作用。这位女士在非常优雅地从这个地方绕过去,其实只要稍不留神,她的头就会碰着铁杆。
这种铁杆非常锋利,我去拍这张照片之前,想试一下这个铁杆到底有没有危险。手一撞上去,立刻就出血了。
我带学生去实习的时候,突然发现左前方的小孩,他撞到了上面写着 “让” 字的交通标志。然后这个小孩迅速地爬起来,冲过去,又撞到对面的那个墩。
▲ 奇怪的斑马线
这是一个超大尺度的广场。
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广场的时候,一下就被这样的韵律所感动了。等我顺着阶梯爬到广场最高处,一回头突然发现所有的阶梯都消失了。你们想象一下,在那么强烈的阳光下,或者是在晚上,这个广场能够正常地使用吗?
这是中国最有名的步行商业街之一,非常漂亮。但是我们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担心自己的脚趾,担心自己的高跟鞋。我们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担心下一秒钟你的人在哪里。
▲ 漂亮的构图制造看不见的危险
这个广场也很漂亮,它的铺装方式,是用粗糙磨砂的石材和磨得非常光滑的反光石材拼接而成。有一次,我正给学生讲解这个广场,有一个老太太过来说,你们的老师讲得对,去年下雪的时候,我要穿过这个地方,我使尽浑身解数,最后还是把自己的髋关节给摔折了。
▲ 光亮的材质制造躲不掉的危险
这是一个城市的公园。这个喷泉建成之后十多年没有使用过,因为这个城市缺水,但是这个喷泉池每年夏天都会蓄积雨水。有一天一个小小孩趁大人不注意时翻过这个水池,悲剧就发生了。
▲吃人的水池
这是一个城市的公园,在公园中堆了一个土丘,所以去公园的人都会挑战这个小山包,他们可以登高,可以极目远眺。但是大家知道,爬山还是要费力气的,所以当爬上一个小山包以后,我们都想放松。但是大家看这个坑坑洼洼的铺装——
▲ 在人放松和兴奋时将其置身不便甚至危险
我每次带学生去这个地方,不是看到孩子摔倒在地上,就是听到孩子哭。今年 4 月份我没有听到孩子哭,没有看到孩子摔倒,然后我看到一位年轻的父亲,在非常非常吃力地推着婴儿车,穿过这个山顶的小平台。
这种体育健身器材,我的电脑里面大概有上千张照片,但是我今天只给大家看一张。在我居住的小区,有一天突然安装了这样的体育健身器材,不过没有几天就拆掉了,因为就是这样的设施,在一天之内,让 7 个小孩把脚给伤了。
▲ 已经要人命的健身器材未引起警惕
大家可以做一个特别简单的实验,打开 IE,搜索 “健身器材”,再加一个 “危险”,然后你们就会收集到网上无数的关于体育健身器材是何等危险的信息,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城市仍然热衷于建这样的体育健身器材。
再回到我们的身边,看看跟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的建筑周围又是什么样子的。
大家看,这是一个大学的教学楼,而且是一个设计学院的教学楼。我被邀请到这个学校去做讲座,讲完之后我准备从一栋教学楼去另外一栋教学楼。
我实在被这样的设计给雷倒了,因为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走路。
▲道路崎岖的教学楼
这是我自己居住的一栋楼,这栋楼的设计符合所有的建筑规范。有一天,我回家看到一个老奶奶扶着右边的护栏,她的孩子搀扶着她,把她送上楼梯,然后再回过去推着轮椅从旁边的无障碍通道上去。
我很好奇,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你不用无障碍通道?他说我妈妈刚刚出院,这个无障碍通道小锯齿状的设计,老人的身体受不了。我们有许多城市有无障碍设计,可是我们忘了真正需要使用无障碍通道的人的身体状态会是什么样子。
▲ 关键时候一定 “用不上” 的设计
这是一个医院,在医院的住院部旁边有一个小游园,这种小游园可以叫作康复花园。康复花园里面有一个凉棚,然后有一个 5 厘米的小坎,轮椅车根本上不去。
它还做了个亭子,可是这个亭子台阶很高。
还有这样的汀步。
还有,他们居然用玻璃在花园里做了一个小广场。我们且不说下雨下雪的时候,这个玻璃会变得非常地滑。
更狠的是,天晴的时候阳光暴晒,玻璃的反射光,那种眩光会让人的心里非常不安。为什么这种小游园会设计成这个样子呢?到现在为止我也没理解。
在城市公园、居住小区到处都可以见到这种铺着石子的小路,叫健身步道。**在这里,我要告诉全中国人民,健身步道根本不健身。不但不健身,尤其是中老年人经常走这种健身步道会得一种疾病,叫作神经痛。**因为老百姓知道危险就不去用它了,所以这条健身步道两边走出了两条亮晃晃的步道。
▲ 健身步道危害健康
这是个五星级的宾馆,远远地可以看到那儿有一个厕所的牌子。然而,人进去之后就发现牌子消失了。你们可以想象,如果男同志走进了女厕所会有什么样的风险。
回过头来再看看,原来你必须进到厕所里面才能够看到厕所的标志在哪里。
这是一个大学校园,水里面的倒影是学生宿舍,穿过这个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意味的曲桥,前面是教学楼、实验楼。大家想象一下,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牵着手穿过这个曲桥,难道你们不担心他们会掉到水里吗?
▲ 没有灯的时候怎么办?
城市的亮化工程一直饱受诟病,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财政资金,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浪费。经常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会感觉到焦躁不安。
▲ 城市被照亮时形象和想象力都消失了
在 20 年以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曾经兴起过一场城市亮化美化工程,后来东部沿海地区不再做了,西部地区开始了。可是最近几年,这种亮化工程又从西部回到了东部,包括我们的杭州。
▲ 亮起来的西湖夜景
这个城市公园有一个完全自然的山丘。有一天,市民突然发现这个山丘的林下密布了灯光,结果,灯光吸引了无数蚊虫,所以市民不去散步了。过去这个公园中鸟也特别多,因为灯光,鸟也消失了。
▲ 蚊虫来了,人不去了,鸟儿和星星都消失了
这是城市街心公园中一个漂亮的雕塑,这个雕塑吸引了游客去跟它合影,吸引了儿童去跟它玩耍。但是旁边被种上了一种四季常绿的危险植物,叫剑麻。我居住过的小区里,曾经有一个两岁多的小孩有一只眼睛就是被剑麻给刺瞎了。
▲ 小朋友的乐园??
这是我办公楼外面的景象,大家一定很羡慕我,说李老师的办公环境太好了。
可是搬到这个办公楼以后,第二年我就得了非常严重的哮喘,检查结果是对柏树的花粉过敏。这是每年四月的我。
▲ 泪流满面的四月
我跟很多城市绿化专家谈,我们的城市应该改进绿化,应该少种有过敏作用的植物。但是园林专家们说,你应该加强锻炼身体,注意保护自己。
为什么在城市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花粉的侵害?
过去这些年,我们发生了大规模的跨地区的人口迁移;花粉爆发的季节与春秋两季干燥的天气是重合的,因为我们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城市的大气污染让我们的呼吸道系统非常地脆弱。
我们的城市一直在追求高绿地率、快速绿化、三季有花的城市景观,大量绿化效果非常好的速生园林植物,有许多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它们都是重要的过敏源植物,比如说侧柏、圆柏、臭椿、千头椿、杨树、柳树、丁香、法国梧桐,还有许许多多外来入侵物种。
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一句,我们的城市特别喜欢种杨树和柳树,杨絮和柳絮不仅使很多人过敏,还是一种危险的消防安全隐患,全国已经发生过好几起因为杨絮和柳絮爆燃的严重事故。
我们的环境如此凶险,但是为什么看不到受害者呢?
这是我在公园中遇到的一位女士,她在晴天推着母亲到公园里晒太阳。我跟她交流,她说这里特别好,我只要天晴有空就带老人来这里。我说您还去别的地方吗?她说别的地方就不能去了。
当然别的地方确实不能去,到处是坑坑洼洼。大家看到没有,在一个非常大的公园里,真正能够满足这对母女活动的空间非常小,可是这位女士一再向我强调已经很好了,她很满意。
**我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他们的善良为什么没有换来安全、舒适与方便?**所以我决定带着我的学生把找感觉开成一门课。每年,我都会和学生一起租上轮椅车、拐杖、婴儿车,穿公园,走大街。我们发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公园,寸步难行,
寸步难行,
寸步难行,
寸步难行,
寸!步!难!行!
上面那位学生推着婴儿车,突然婴儿车被推到了一个电线的斜拉线上,而等待着婴儿车的是危险的铁丝。这根铁丝最少已经存在了六年,因为六年前我带学生做同样的练习的时候它就在。
我的学生在参加完这样的课程之后,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会如此缺乏细节?为什么我们会缺乏生活体验?为什么我们的城市中会很少见到残障人士?
他们开始接受我让他们去读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百年以前一位美国牧师写的,叫《中国人的性格》。
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说,**中国人漠视舒适与方便。**在百年之后,我们几乎没有大的改变。但是我想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所以我的学生跟我一起,通过这样的活动,开始真正意识到我们的城市是为谁建设——
它是为孩子们设计的,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们设计的,是为他们设计的。
大家想象一下,我们的城市环境会变得更好吗?我们的城市不会天然地变得更好的,那么怎么来参与到这场改变中呢?
我的学校有一天开了一个新的食堂,我去那个食堂吃饭,突然发现这拐角很危险,万一有一天学生从这个地方踩空了怎么办?
然后我立刻给北京大学后勤部部长打了个电话,三天之后,这里就装上了一个安全护栏。
大家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只要一通电话,我们就可能改变我们的环境。大家记住这一句话,只要你拿起电话,世界就会因你而改变。
但是大家要知道,通过打电话改变世界是非常困难的。可是在说这个困难之前,我要再鼓励大家一次。
十年前我路过这个地方,右侧的地铁站占用了原来的人行道,人行道只剩下了半米。我打了最少五个以上的电话,最后才找到施工单位。施工单位说,我们这样做是完全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我就无话可说了,因为这不是我的主要专业领域。
可是一个月以前,我突然发现这个地方改变了,原来 50 厘米宽的人行道现在变成了 2 米宽。相信在我之后,还有许许多多市民做过和我相同的事情。
我要告诉大家,打电话是有技巧的。通常情况下,我们第一个电话都会打给城管,可是城管接电话的同志是受过特别强的职业训练的,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把不属于他们的事情推得一干二净。
通过反反复复的学习,最后我找到了一个秘诀,今天我要公布这个秘密。
为什么这是一个秘密?因为北京这个城市有 223 个举报电话。大家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天才才可以记得住 223 个电话?
所以你只要记一个电话就够了,在北京,这个电话叫 12345。
点开 12345 的服务网页,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电话有多么地贴心,心系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还是 24 小时在线。而且北京市副市长说,这个电话就是要解决我们城市中天大的小事的。我相信所有的城市都有这样一个电话,你想解决自己城市的变化问题就去找到它。
昨天晚上,在杭州,我非常惊讶地发现,莫干山路改造成了我最希望的、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应该有的形象——通用设计的安全的平层街道。
可是正当高兴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工程仍然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坎。
我就想知道,为什么杭州突然会做这样的街道改造工程。后来我的朋友告诉我,是因为有一个外国人在杭州把自己摔伤了,然后他打了市民热线电话。这个电话引起了杭州市的领导的重视,然后就开启了一场城市改造运动。
如果一个外国人的电话就能改变一个城市,那么十个中国人的电话、一万个中国人的电话,难道还不能够改造我们的城市吗?
所以我要再说一遍,你的善良必须要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我希望所有的人,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但是你的善良必须要有锋芒。
作者: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刷到这里,我累了。
都在罗列数据法条,热心讨论或宣泄负面情绪。
诸位,我只赞同多打市政热线或者报警,轰走那些乱停车的。
键盘侠类讨论只是浪费电和你的经历,。
噼里啪啦的敲击键盘背后是无数残疾人踟蹰前行的背景。有人清脆的盲棍敲击地面声从远处传来,少数人回头观望默默跟随,多数人赶紧让开,把宽敞中央留给 ta,不是因为礼仪,是因为对未知群体的恐惧,生怕撞着自己而已。
那少数人可能是在路上捡破烂的王大爷。
是清扫路面的环卫工李阿姨。
是刚刚放学背着书包归家的少先队员。
是一脸疲惫刚刚昨晚巡逻一夜很累的警察,麻木的牵起我们,躲过电动车霸王的飞驰送到对面的人行道。
网上的你,三点一线,多久没上街啦。
面对乱象我认为,语言的巨人不可取,网络发声固然可呼吁一部分人,但这部分网上冲浪大鱼在现实压马路的人呼吁真的有限的很。
就请你们和我们联手给相关部门打电话,这投诉多了或有可为。
若每次都是因为有人用血和生命才能唤醒你们俯视的目光,骗赞后就抛之脑后,那才是真正的嘲讽和悲哀!
请相信,残疾人也可以和你们一样记录真实,成为饭桌上放荡不羁调节气氛的鲶鱼。可你们目中心中都曾有意无意把我们铺展在脚下的路堵死了。如何走向你们,发现彼此独特的闪光触呢!
路面只是第一层障碍,教育的偏差则造就认知鸿沟,让我们大多数残疾人面对衣着光鲜的你们相形见绌,不敢多言。
就算说了,也只徒增窃笑,因为不合时宜,不在一个层面上。
物理阻隔恐阻力不小,心里距离背网络填平些许也算聊以自慰。
总在变好不是!
今天又听道一个轮椅上的小姐姐,因为无障碍缺失 轮椅侧翻不治身亡,你明白作为全盲的我,啥心绪嘛!兔死狐悲。
我这样的已经独立出行人的感受是,下一个是我嘛?
我有时候想,那些出行要么打车要么摩滴的盲人才是真正的懂得如何活着的人吧!
我这样享受普通人出行快乐的反成异类,。身为忙人,我很抱歉。也许哪天会连累到哪个走神司机,把我弄挂了还得背网络人肉,背判陪后 依然背键盘侠指责没道德。
可我能放弃独立出行,退回去背滴滴打车或者摩滴绕路要价嘛,回不去了。
摩托车司机有部分素质堪忧,接送习惯盲人以为自己是唯一可帮助的通道开始乱叫价。我不想争吵那就拜拜吧您嘞。
我不是中产,滴滴也不可能成代步工具,还是公交车更有烟火气,更靠近我。也能在喧闹人声里隐藏自己,安静发呆晃悠到终点!
从法律角度回答一下。
以前上学的时候对比学习中韩国家赔偿法,了解到一个概念:公共营造物致害赔偿。
咱们国家的国家赔偿法里面规定的是 “行政赔偿” 和“刑事赔偿”,在赔偿范围内是不包括“公共营造物致害赔偿”,当时我们学习的时候,我是觉得国家是很需要有这么一个赔偿项目,尤其是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
“乘坐轮椅前往地铁站,因道路无障碍设施不完善,不慎从轮椅上跌落,后送往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特重型颅脑损伤、右额骨骨瘤、失血性休克等。”
“因道路无障碍设施不完善”,这就是典型的 “公共营造物瑕疵”,在韩国公共营造物瑕疵致人损害采用的是“客观说” 标准,即不论公务员主观上是否有故意或者过失,只要因公共营造物的设置或管理有瑕疵致使损害发生,即可认定国家赔偿责任。
不仅如此,对公共营造物的致害赔偿问题,韩国法院的判例中明显持日益宽松的态度。当时我们检索到的判例表明,对于机场产生的噪声韩国也承认国家赔偿责任。
和侵权责任的证成类似,公共营造物瑕疵致人损害的责任证成同样是从四个方面证成:
致害物须为公共营造物。
这里的 “公共营造物” 系指为民造福的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设置的公路、铁路、港埠、堤防、水利设施、机场、车站、电信、公立学校、公园、政府办公大楼等。
那么在本次事件中,“道路无障碍设施” 就是典型的公共营造物。
国家公共营造物须有设置或管理之瑕疵。
所谓 “设置之瑕疵”,主要指国家用于公共服务目的的设施,因其设计错误,建筑、施工不良,材料粗糙,偷工减料等致使该设施安全性能差而言。
所谓 “管理之瑕疵”,指公共设施设置后,具有管理、使用权责的国家或自治团体,对该设施保管不善,使用不良,怠于维修、保护等由此而生的欠缺而言。
那么如果是设施不完善,就很可能是设置瑕疵,也就是有可能是在设计建造之初就存在的问题。
须是他人的生命、身体或财产受到了损害。
这个损害结果必须是现实客观的实际损害,在本次事件中,就是陈小平女士的死亡。
损害须与公共营造物的设置或管理的欠缺有着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证明通常是复杂的,但个人认为在这个案件中,很少有人能说死亡结果和设施不完善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当然具体的因果关系是需要鉴定或者模拟实验来验证的。
所以如果我们国家有 “公共营造物致人损害赔偿” 的概念,陈女士就可以获得国家赔偿,不仅如此,这也会督促国家机关和相关团体保障好我们的公共设施,比如盲道、道路护栏、红绿灯、车站、机场等,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适。
做为一个经常推婴儿车出去的妈妈想说, 无障碍设施,真的不只方便的是小部份的残障人士。
只要你不是铁钉,总是会有孩子吧,有孩子就需要推婴儿车。
即使你是铁钉,你总有老了行动不便的时候吧。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方,我不只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坐着电轮椅的老人,有的老人甚至是一个人拿着病历本坐轮椅去医院。
十年前去美国旅行,给我最大震撼的不是拉斯维加斯的灯红酒绿或大都会博物馆的件件藏品,而是从环球影城到酒店的穿梭巴士,年轻的女司机在全车人都坐好后,熟练着操作着巴士上机关,轻松的帮助一位坐轮椅的游客上了大巴,并帮他系好安全带。 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知道原来坐轮椅还可以这样登上巴士。 这么多年,我依然没在国内的公交车上见过坐轮椅的乘客,地铁上也是极少极少。
其实我们公交和地铁上的无障碍设施,在这些年来进步了很多。 在上海,大部份公交都在车厢中部有专门停放轮椅的位置,大部份地铁站也都加了直梯,但是还是有部份换乘站无障碍换乘很麻烦(比如四号线转十号线的换乘)。 但公共交通上依然很少见到乘坐轮椅的人士,除了车子太挤,是否也有普通道路的无障碍设施质量参差不齐,只能选择尽量少出门呢?
希望城市的建设者们,管理者们,也都可以意识到,无障碍设施不只是给身有残疾的人士的,而是大多数普通人的, 推婴儿车的父母,拖行礼箱的旅人,受伤的病患,还有所有人最终都将成为的老年人。
同为轮椅人士,只能说在目前这种环境下,遇到不确定没把握的路况,千万别逞强。
减速、绕行、寻求帮助,保护好自己。
无障碍设施的匮乏与占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云南的坠亡事件才过去多久?
除了呼吁,这方面普通人能做的其实并不多。
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我们国家用几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是一句很流行的话,也是一句很提气的话。但是说这句话的人不会告诉你:物质的丰富可以急起直追,但是社会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却是没有办法省略的。
我看到有人愤愤不平,说 “不要拿发展中国家 / 不如发达国家有钱,作为忽视弱势群体的借口,这是不对的”,但实际上他们错了。管理模式和人文环境的发展,也是要时间的,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这些人文功课,是无法弯道超车的。这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生存空间的问题,人文功课没有完成,就算有钱,有空间,人们在意识上也只会觉得这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制度保障自然也不会跟上。
我们国家这些年经历过的投机倒把、金融乱象、垄断食利、血汗工厂、996,以及对残障人士的忽视,都是人家经历过的。不要以为能看到历史教训就能绕过,绕不过的,因为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人文发展还没有达到相应高度,也是 “发展中国家” 的一种体现。**不要说什么 “应该做到”,没发展到那个阶段,就算你知道 “应该”,也是做不到的。**社会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有些东西是没办法大跃进的,只能老老实实补课,熬时间来移风易俗。
首先,不是因为陈小平是 “小仙女”,才应该对无障碍通道进行维护,难道小仙女不翻车,就不应该为其他残疾人「护这方便之路周全」?
而是无障碍通道就应该日常被每个 “有良知” 的健全人悉心维护,这是道义所在;更是城建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不然,要之何用?
其次,媒体何必煽情,这件事一方面是无障碍坡道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就是身为 “残疾人” 的小仙女自己不小心,难道您自己什么情况您不清楚?
西藏的万里路那么难都扛过来了,区区这么一个 “无障碍坡道” 就把您难住了?
可以要强,但有些比较难度大的操作就不要 “勉强” 了,**出门要是没有家人相伴,该求助的时候路人是不会介意帮忙的。**您这是在做什么反面教材,难道为了呼吁 “无障碍坡道整改” 而做出的牺牲?
健康人群尚且磕磕碰碰,残疾人更当善自珍重。
望小仙女早日康复,宇宙需要你。
以上。
油管上有一个中国视障妹子叫陈思颖,16 岁的时候因为青光眼做手术,不幸双目失明。她 30 岁的时候,第一次出国旅行,把这次经历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因为她记得小时候失明前看的最后一部电视剧,是韩剧《蓝色生死恋》,于是她把旅游地点就选的韩国。旅行过程中她所依靠的,就只有一个盲杖和一个手机翻译软件。她的很多故事和盲人科普可以在微信公号 “思有所向” 里找到。
在韩国旅行记的油管评论上,无论是伊朗人、泰国人、希腊人、韩国人,大家都认为她独自出门旅游,是 “令人鼓舞的”、“勇敢的女孩”、“在她身上学到了很多”、“眼盲心不盲”、“美丽的心灵”、“想帮助她”“祝福她,让我学到了人没有什么不可能”,等等。当然,油管上也有她在国内旅游的经历,支付宝官方发过一个视频,是她使用支付软件来通勤、购物和餐饮的科(恰)技(饭)视频,大家的评论也都是“很勇敢的盲女”、“很厉害的经历” 和“鼓舞人心的生活”之类的。
但当有人把她旅行的视频转载到 b 站的时候,大家却一致(至少 80% 评论)是对她的谩骂,觉得她眼睛都瞎了为什么还要旅游,为什么被韩剧洗脑了要去韩国,出了事就会后悔了,等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x_ClyWMgwww.youtube.c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yWyyX9GMEwww.youtube.com
B 站上的讽刺和批判:
[YouTube 中国盲女只身一人游韩国 坚毅精神引国外网友热议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ilibili.com/video/av70958403/)
其实我作为一个健全人,就已经被国内基础设施伤害到很多次,我曾经在北京市内主干道,被中部有突出设计的建筑磕破头,被路灯的挂饰物划到脸。这种环境对健全人都如此不友好,对视障者、肢体障碍者更难以适应了。
我还是希望,中国 “基础设施建设” 这个概念不要仅仅意味着修高铁、修机场,而是要包含改善老百姓自身的生活环境。希望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无论是个高的还是个矮的,无论是行人还是开车的,无论是小朋友还是老人,都能平安、方便的生活下去吧。
这个路段无障碍设施做得确实很不好。
红色箭头两处:公交站台离盲道太近,监控的立柱侵入盲道,这都是要不得的。尤其是后者,盲人会直接撞上立柱。
这个路段的缘石坡道的坡比太小了。规范要求不应大于 1:12,路缘石高度肉眼判断 15cm 最起码,所以坡顶坡道应该后退 1.8 米。实际上只退到了蓝圈附近。
无障碍通道被占用时,维护单位应该想办法新建或者改建等其他方式恢复其功能,而不应该任其被占用。这在相关验收和维护规范中有说明。
坡道坑坑洼洼。
无障碍设计是道路附属设施设计中的一环。但是这一环却要造福将近 8000 万有相关需求的人们。
在看到这篇报道之前,我完全没有想过,坡道上一个不起眼的坑洞可以带走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个案例也是对我们相关从业者的一个警示。
翻开《无障碍规范》,看到最前面的总则。
这是我们从业者应该牢牢记在心里的一段话。
恩格斯认为:“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
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残疾人应该和普通人一样得到相同的待遇】,但一旦被问起 “在哪方面得到相同的待遇” 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实质上我们处处都没有做到平等
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应该,也必须和主流群体一样拥有正常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权利,但事实上,这一基本权利并没有得到保障,甚至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类似事故之后,还是无法被重视
我们当然有社会保障体系来关照弱势群体,但这种隐含于法律 / 体制中基于【形式平等】的抽象正义只能保证原则上的公正公平,是万万不会从结果来看待是否真的平等的
甚至这种形式上的平等会掩盖真实的不平等
有了残联,残疾人就能便捷地使用交通工具出行了吗?
有了妇联,“出嫁女” 就能分到宅基地了吗?
有了 ()()(),并夕夕就能遵守了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我还是回到开头副导师的那句话,今天我不谈别的,就谈三件事,一是平等,二是平等,三还是平等
平等是承认社会成员间的差别,为具有异质性的社会成员实现差别需要的满足提供相应的资源条件,它的现实基础根植于权利而不是权力
所谓 “平等对待” 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它要求每个人在道德人格上被社会平等的对待,然而面对这种抽象意义上的平等,人是无法确定如何去实践它的,所以形式平等只能流于形式、抽象和规范, 如果没有深入到社会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实质性平等,作为市政规划要求的盲道坡道只会被占用、挖断
我说点难听话,下面这些话比杨笠的脱口秀要冒犯得多
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明白【生而为人,权利是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道理的,这些权利是让人作为人被平等对待的基本保障,所以他们才会一遍一遍编造 “尽义务才能有权利” 的谎言来骗走别人作为人生来就应该拥有的东西
这些人是谁,我想不用我多说了吧,他们是永远不会回答你 “残障人士 / 婴儿该不该有权利,该不该被平等对待” 的
因为答不出来
我妈妈是视力残障,腿脚也不是最方便,有残疾证,定居上海。
基本不能独自出门。
首先,小区有电梯,但是,一楼,还需要下半层的楼梯。这块,没有无障碍通道。
其次,她还保有一部分轻微视力,可以躲避人行道上的大障碍物,也不需要非走盲道,但是,躲不过横冲直撞的电瓶车,还有莫名其妙的高低绊脚的地方。对了,我上班的有条路,人行道还不足一米宽,盲道大概就。。15 厘米。。这简直是走平衡木呢。
不是所有地铁站,都有无障碍电梯,不是所有无障碍电梯,都能直达站厅。还有的设计非常有趣,电梯在站外且直达站台!你可以上无障碍电梯直达站厅,但是你无法刷进站卡,要刷卡,你就得走楼梯下去。。。
如果是站内的无障碍电梯呢?永远都有一大群真的看不出障碍的健康人和你抢。
公交车就不提了。。我不建议任何残疾人搭乘上海的公交车。
剩下出行就只有私家车或者出租车。
值得表扬的是商场现在一般做的还不错,都有无障碍厕所和通道。
我想,上海在城市建设上肯定还算不错的。。
但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离无障碍。。还有莫大的距离。
可怜的人!
深圳文明个 jb 城市,关内稍微好一点,人行道盲道还是比较分得清,不过人多的地段也很乱,关外别说盲道了,人行道都不是给人走的,各种坑坑洼洼就不说了,盲道上面摆各种杂物,该拦的地方不拦,搞得路边人行道盲道停满了各种车,正常人都很难走,更别说是残疾人了。
我去年住的地方,楼下那条路叫福州大道,是条通往高速的重要路段,那就是深圳典型的特色道路,每个月都要修,你看到深圳永远都在修路,它就喜欢动不动翻过来修,福州大道 3 年间根本没有停过工,很多路也都是,根本不考虑行人行走,今天地皮翻起来铺水管,明天又翻出来把水管拆了,后天又把树砍了,大后天再修地皮,反正永远都是乱七八糟的水泥土渣树叶在人行道上堆着,至于盲道、无障碍通道,那真是看都看不到,就是免费停车场。
你要在这种路上走,我感觉比柬埔寨那种夜市还难走。
为什么车都乱停,还不是该设卡的地方不设卡,不该拦的地方疯狂社卡,我也去过很多城市,没有哪个地方的人行道有深圳这么乱。
还有电动车,这是广东的一大通病,广州深圳都这样,你可以看到出事的这条路上,无障碍通道上有很多电动车,过路口的时候很容易就碰到个电动车抢道,只要是市政稍微差点的地段,各种电动车在人行道乱跑,就好像你走路的人不是人,就该全给电动车让路一样,你走个路每过一会儿后面就有电动车在按喇叭,残疾人在这样的路上走,不敢想象,我他妈都觉得很难走。
我们已经很少能在街道上,商铺中看到残疾人了,为什么?
因为他们少吗?并不是啊,八千多万人啊
我们从来没考虑过残疾人的出行需求
也从不关心他们的生理需求
我们对他们并不友好,大家随意占盲道,专用电梯经常停用,专用厕所经常关门维修
好像一个人残疾了就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消失了
对残疾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才是一个文明城市的 KPI
这就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真正有差距的地方了。
欧美的残障设施背后是一整套价值高昂的配套设施,而我朝这方面还差得远。
所以 bobo 还活在九十年代,只会拿着烤箱说事,连美国真正牛逼的地方都不知道
深圳当地的检察机关是不是可以就这个悲剧来一个公益诉讼?!
盲人盲道,下水道井盖,河流污染…… 公益诉讼都可以介入
我国对弱势群体一直有苛刻的大音量。
先不提各位少侠经常一起商量怎么惩治 “熊” 孩子,也不说大家怎么讨论要把精神病患者都关在家里的暴论,就是连生活水平不如自己的人都是一副你没努力你活该的样子,更别提一眼就可以看到身体残缺的人群了。
究竟是内卷卷到大脑里去了,还是我国教育缺乏同理心培育,最后造成这些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能发出非常大的声音,我不知道。
第一,为残障人士做的复利是不是真的方便残障人员?是不是后期验收都是按照普通人的标准实施的?
第二,维护这些便利残障人士的设备是不是定期检查?有没有故障因素?
第三,怎么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呢?确实值得反思!
这只是冰山一角中的冰山一角
坐轮椅出门在外,如果挺顺畅,都觉得很奇怪了。
对于无障碍好,反而成为了一种好奇
难道不应该是无障碍不好,才是一种好奇嘛
说白了就是城市规划者智力有欠缺,所有的设施,无论是给谁用的,都像是在试图让人变成残疾人一样的 “更多障碍设施”……
不能单纯用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钱不够用来解释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
因为建的那些 45 度坡道,断头盲道之类,也没少花钱,但是除了给残疾人带来危险,给普通人带来不便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一边是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得不到财力支撑,一边又是为了面子工程的浪费造成财政的更紧张。
什么时候,残疾人的保障事业注重实质而不再流于形式,这种恶性循环才能结束。
另外,曾经因为手术,坐过一段时间的轮椅,总感觉重心有点高,如果没有人推的情况下,一点坑坑洼洼都可能摔倒,而且是被狠摔的那种。
国内夸奖残疾人,往往会用 “身残志坚” 等词语,其很大的假设就是残疾人拼了命后的上线就是和普通人的中线持平。然而据我在国外的观察,当社会给残疾人匹配了基本的资源之后,很多残障人士也可以达到健全人所谓 “优秀” 的标准。
我在国外读书上来时有一些同学是残疾人,现在学术上、事业上做得都很好。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ADA) 要求所有的学校都要配有保障 disability access 相关的 accommodations,对于学生的培养是不受限的。
譬如,我在大学时最喜欢的教授之一也患有侏儒症,但老头子谈起文学时简直就是一个巨人,平时经常在学校里经常看见他开着一辆跑车,非常的拉风;以健全人的角度来看,这位教授也为自己创造了非常好的生活。
再譬如,我之前在 youtube 上看到 Stanford CS 107 有这样一个片段。
他说完,学生一片笑声;你再往下看就会发现,整个 lecture 行云流水(而这还是大量代码的 CS 课)。
我认为社会文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生产力慢慢地从体力劳动转由智力驱动。所以,只要你能有足够智力上的贡献,健康、性别、种族、年龄、地域都不应该成为你的阻碍。
但倘若连生活的最基本需求都非常困难,甚至生命随时都有危险,我很难想象残障人士从肉体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去追寻智力上的成就。
我理智上明白,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资源分配上有不同的轻重缓急,很难顾及到所有人。
但情感上,每每想到很多好苗子虽然智力上有着无限的潜能,但仅仅因为身体上的困难,他们所能看到的天花板就只能是生存,我心里是很失落的。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哪怕脱开情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也是社会的遗憾。
中国的残疾人士将近一亿,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让他们的人生不再只是苟且,让他们中也诞生作家、企业家、慈善家、数学家、工程师、科学家,解锁这笔巨大的人才资源宝藏。
希望这天早点到来。
这两天连看到两个事件。
感觉真的很是巧合,我在 12 月 27 日的回答一共就举了两个例子,恰巧就是一个公交车一个盲道占用,结果被认为违规了,禁言一天。
发生这些事情不是偶然,是必然,只是宣传倡导,不大力整顿,形成常态,不触动一些人的官帽子、钱袋子,类似的事情只会重复发生。
前几天看见有人提出执法弹性,可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呢。作为一个法制国家,先做到能够依法,再奢谈执法弹性不迟,如果连遵守法律(也包括各类条例公约)都做不到,那么执法弹性迟早变成内裤上的橡皮筋,越来越松。
为什么残疾人口的数量不小,但在路上很少看到残疾人?因为残疾人上路后很快会被意外。
我所在的小县城,这些年修桥铺路基建搞得不错,有些路段如果不看四周的话,建设得跟大城市也差不多。但是无论新老道路,盲道都是一塌糊涂,大都是样子货,处处都是陷阱。
再说城管,管天管地管人管车,你会看到城管认真的给路边的违停车辆开出罚单,却对旁边人行道的盲道被侵占视而不见。
我有一个比较幼稚的建议,城市道路建设验收时,应该请一位盲人和一位轮椅使用者把路走一遍,作为最后一道验收程序。另外,城市盲道维护管理情况,作为文明城市创建一票否决。
深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说实话,到了德国才知道国内为出行障碍人士提供的便利设施是有多差。
请看德国常见的公交车和巴士,是如何 “贴心服务”。
其实身边有太多的类似的无障碍,实际却成了障碍,看了几位答主的回答,的确有一些无障碍配套去成了障碍,轮椅怎么可能越过台阶。
当然,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共同努力,逐渐完善。
希望更多的无障碍成为真正的无障碍,能给不方便行动者带来实际的便利。
世界五彩缤纷,有你更美好!。
西藏之行上万公里都没问题,却倒在深圳这座城。让人惋惜。
咱们的城市宏观上看,光鲜亮丽。但是在细节上,特别是无障碍设施上欠账很多。
无障碍设施不仅残障人士需要,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行动不便的老人也会越来越多,这些无障碍设施就显得格外重要。在 app 适老化改造中,个人也建议
除了 app 适老化改造外,国家还应该在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上加大努力,特别是轮椅通行这块。随着老龄化加剧,行动不便的老人会越来越多。现在城市很多地方都不方便轮椅通行,包括道路、人行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建筑大楼入口等等。城市建设确实需要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微信、支付宝等 43 个 APP 将进行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如何评价这一举动?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424668/answer/1645548725)
希望国家和地方能够尽快行动起来,补齐短板,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好可怜。被隔离桩害了。
桩子是为了避免动力三轮还有超重超宽动力两轮上人行道。那些这动力车马力足宽度大,杀伤力很大。对比之下合规电动车宽度不大,速度不快是不担心这些桩子的。
可是,几年前这边专项整治这些严重超标车(同期合规电动不抓,合规电动其实并不是很小,也是足够带一个人,足够带很多快递的)。结果是 2016 年四月,某电视台密集的节目讨论,然后就是舆论哗然,严重超标车是底层人民的必需品。
结果,就是这边立马认错整改。
结果就是今天,这个富裕的城市街头还看得到动力三轮车横行,就是还看到大几十公斤焊着铁架子的超标两轮在路上以 40 以上时速狂奔。唯一能限制它们冲上人行道的就是隔离柱了。
结果,就是最多无障碍措施的城市,被迫留下这造成障碍的隔离柱。
原因就是媒体的不懈努力
国内无障碍设施确实严重不足,家里有老人坐轮椅的都知道。
我们或许一辈子不会残疾,但我们一定会变老。
我曾经做过一年轮椅,也见过许多因为不同程度残疾坐轮椅的人。
曾经和我一个病房的阿姨,对回乡下老家这件事很是焦虑,因为农村基建不行,坑坑包包的,即使有轮椅,出行也很费力,而且不安全 。这样的困扰存在于很多坐轮椅的朋友身上,出行不便很容易引起焦虑,焦虑可以影响生活方方面面。
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有些残酷的结论,那就是残疾人要想活得好,那就必须得有钱,有足够的钱能生活在基建好的大城市,有足够的钱花在出行上。说白了,用钱换方便,用钱换自由。
农村和城市基建的差距,是资源,城市资源优于农村,因而基建好。对于残疾人来说,解决了资源问题,会好很多,但不够。
我见过因伤致残划了 10 多年轮椅的大叔,他的轮椅可以说划得相当自如,十分潇洒。但是再潇洒,遇到多个台阶他也下不去,经常因此绕行。
许多建筑,在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压根没有考虑过这些行动不便的人的感受。而社会上对这些要求的态度也很绝情,貌似在这个问题上,只考虑大多数人的需求就可以了,例外的人理应忍受并适应这样的例外**。**
这是态度问题。
拿我曾住过的医院来讲,它的一个比较常用的残疾人通道坡度非常大,上坡不好推,下坡不好控,冬天下雪,难上加滑,更难。医院尚且如此,别的呢?资源有了,通道有了,但通道的设计没有考虑受用者的感受,这个设计是失败的,是形式化的,甚至是比其他地方危险的。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通道既然存在,那就会被很多行动不便者优先选择,但它又起不到便利轮椅,保护残疾人的作用,很可能让使用轮椅者骑虎难下,遇到危险。
形式化的便利是最为危险的。一旦灾难造成,很可能就是雪上加霜,难以挽回。
**身有残疾是非常脆弱的,**当身体的一部分失去它的功能,灵活应变的能力会大打折扣。**轮椅失控造成碰撞,摔倒,很可能造成严重骨折。**而这些外伤,在健全人身上尚且带来痛苦,在恢复能力差的一些残疾人身上(尤其肢体残疾)可能导致伤口不易愈合,进而感染,引起更加严重的并发症。对于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来说,一次摔倒,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说回问题里的小仙女,她能在西藏自由闯荡,却难以在深圳保自己安全。这条路,有了资源,少了态度,不平整还有石墩,形式化便捷通道的典型,着实危险。
这么好的女孩子,愿她平安,祝好。
我常常想,如果 80 后的我早出生二十年,或者更早,我能活着吗?作为半岁得病的残疾人,估计当时就被溺死了!
所以,做为残疾人,还能活着就不错啦!
还想要无障碍通道?
随手一拍就是一把高赞回答有一位谈到为什么无障碍坡道会变成这样,讲到之所以要装柱子是为了防止有车开上去,我简单补充一下我的亲身经历,咱们一个正常人想要好好的走一回人行道有多难,更不用说残障人士了。问题的关键不是设施不够,是执法不到位执法权限重合执法难!!!
一、占道猖獗
首先上个图,我自己拍的,马路对面那条路往右走 50 米就是附近的一个地铁站,人流量很大。隐隐约约能看到好像人行道里面停了车,马路外面也停了车。实际上这些占道停车有多猖狂呢?
这个人行道本来有一辆车那么宽,是足够大家走的,这些 ** 居然直接把它当免费停车场了!
还好当时没什么车,照片里的父亲带着孩子去上学,本来他们可以安全的走人行道的,结果人行道 + 路边被占的严严实实,只能冒险走路中间!这条路双向四车道,来的车如果稍微大一些开的偏一些照片里的小朋友很可能遭遇不测!
二、警察的无可奈何
连普通人都没法走,更别说只能靠轮椅的朋友了,我原本以为这些乱停车的事很好解决,靠交警不就行了嘛,于是我从 110 打到市公安局,再从市公安局打到区公安局,再从区公安局打到区交巡警支队,从区交巡警支队打到负责这个片区的某交巡警支队,得到了接电话小姐姐无奈的回复:这条的违章停车是老大难问题了,我们每天都能开出去几十张罚单,可那些人还是照停不误,可能都是有钱人吧,200 块罚款交了继续停(我保证这个吐槽是她亲口说的)。而且我们也只能管停在人行道边马路上的车,直接停在人行道上的,不归警察管,得找城管部门。
三、城管唉声叹气
好吧,我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在推脱责任,就相信她,去打城管部门的电话呗,接着戏剧性的一幕就来了,我前前后后打了起码一周 5 次电话,开始他们采取了措施,停车的确实少了,好了两天,又开始我行我素了,最后负责这件事的城管负责人给我透了底:这件事他们按理说可以管,但是他们按照制度,只能出具一张没有惩罚权力的警告,说好听一点靠政府部门的名气让车主挪车,说难听一点只能劝车主不要停在人行道上。如果车主不听怎么办呢?城管负责人的原话是:他们不听,我们也没有办法,毕竟我们没有实际处罚的权力。
考虑到城管同志顶着 8 月的大太阳(我反应问题的时间)去现场还是比较难,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问了一下城管负责人该怎么办,她说可以考虑装一个水泥桩(就是陈小平事发地同款)在路边,不过这件事他们只能记录下来,向水利局反应,水利局负责装这个东西。
四、人大代表还是厉害啊
????一个路边护栏不归交警不归市政归水利局管?真是大开眼界
无奈之下,我只能拜托他们向水利局反应这个问题,期待能得到解决。不过几天后我灵机一动,想着就在那附近的一个社区办事处有个人大代表工作站,就上网查了一下人大代表什么时候会去那里倾听民众意见,好家伙两个月一次,我等了半个月,那天冒雨去了社区,人大代表也很热情,说他们会关注这件事。
五、历时 5 个月,大兴土木解决问题
时间到了 2020 年末,终于等来了施工队对这块人行道进行改造,他们加高了人行道,翻新了全部的地砖,还特意弄了无障碍通道。(图我暂时没有,有空补)
就这样,我从 8 月份开始反应这个问题,直到年末整整 5 个月,打了 N 个部门的电话,实地跑了一次社区和人大代表沟通,才解决了让普通人可以正常走人行道的问题。而原本的人行道是完全足够普通人和残障人士出行的,只是相关部门的缺失,让一个简单的执法问题(公安部门可以联合城管部门,每个月来一次针对这种问题的联合执法,抓到一次罚款 + 扣 2 分(这个才是关键)就能解决问题。)硬生生靠大兴土木来解决,这真的是系统性的悲哀。
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善于做表面文章,遇事喜欢搞临时突击。。。
体现在方方面面
没辙,现在社会风气是互害模式,社会达尔文风气盛行。
不要说残疾人,前两天的热帖,大量高赞答案,就连老人没有手机学不会手机都被批判成了原罪,被大肆批判破坏防疫,危害社会。
这种风气下,残疾人上街都是错。
昨天看到的时候小仙女还在住院,今天就刷到了不幸的消息!
向如此坚强且努力的姑娘致敬!
看到原因是无障碍坡道坡度太高的时候,心里更是无比难过!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外,小仙女应该还是那么积极向上,还是那么励志,还是能带给更多人信心与动力!
仅仅是因为坡度太高,最终结束了一个人的生命!“特重型颅脑损伤”,这得是多大的坡度倾斜才能导致的,如果坡度很缓,就算是侧翻发生了也不至于有这么严重的损伤。因为坡度太高侧翻的时候更容易闪到,身体惯性不受控制,倒向地面冲击力会更大!
出现这种无法挽回的结果,仅仅就因为坡度高,如果设计的时候能再考虑细致一点,就不会有这样的厄运发生!这还是小仙女被很多人所熟知,如果不是为人熟知的那些残障人士出现这种情况,只会更无奈吧!这确实让人心寒了呀!
现在既然出了这样的问题那就应该解决,究其原因与相关机制及管理不健全肯定是有关系的!真心希望每个人的合法权利都能得到保障!
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看得见的唏嘘,看不见的沉默
大概只有到了向下负责的城市治理阶段,让不同群体的声音都听得见,社会才能更好吧
科科,之前在那个扫码问题下已经辩过一轮了,发一下当时的评论。
在加拿大,几乎所有的楼房都有残疾人通道,也有供残疾人使用的自动门开关(高度比较低),绝大多数公共厕所有残疾人专用隔间,空间大可以停下轮椅,扶手也偏低。公交车可以降低或者放下踏板以供轮椅或者婴儿车进入,公交车里有专门的空间停轮椅和婴儿车,司机还会帮助乘坐轮椅的残疾人固定轮椅。 中国当然也有,但是远远没做到普及,在加拿大人口 20 万的小城市这些设施也都是全的,残疾人可以做到不用人陪伴自行出门。中国很多方面领先世界,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提出来是为了让中国可以变得更好,对缺点讳莫如深在我看来才是不自信。
而且在辩论的时候我发现有人把残障人士的生活权利当作福利,进而得出我们现在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先照顾大部分人的生活,再考虑残疾人的 “福利”。 我就来说一下福利权利的区别,残疾人进餐馆享有打折优惠,这是福利。残疾人可以进这个餐馆用餐,这是他的权利。餐馆取消优惠无可厚非,但要餐馆写个残疾人不得入内,这丫的能忍?希望这些人在老了行动不便时,不要把自己的一次简单外出当成被赏赐的福利就好。
1. 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明确清晰的规定和标准,比如不同类型,用途,规模的建筑和市政工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以满足多少不同类型残障人士的安全便利出行。。
2. 有设计的相关工程和相关设备经常出现跟现实冲突,严重不合理或者在实际建设和安装中也会被削减和降低,然而因为压根不涉及大方向的这类问题,所以往往监理和甲方也不太在意。。
3. 被建设出来的相关便利工程和设备也严重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因为残障人士出门不方便,所以也用不到这些,自然普通人更压根不会注意 。
4. 这些便利工程和设备往往被很多人占用和破坏,不过因为残障人士都出不了门,普通人不在意,自然也就没人会每天不厌其烦的到处举报投诉了
你问我为啥残障人士都不出门?
你说呢
家父同学的女儿二十年前从高处摔下来导致高位截瘫,全家人为了女儿移民加拿大,他们的原话是:只有在加拿大,女儿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讲实话,我对于欧美这些虚伪的国家一直看不上,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人家的确领先我们很多年。
首先还是惋惜:
说来说去,就是人太多了,路不好走。
车子没地方停,人行道不够用,房子挤一块。
你要搁大西北,任你走到天昏地暗也不撞墙。
城市规划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细节,
残障人士的出行需要得到保障!
城市极低空空域,目前依然处于彻底被浪费的状态。开发个人化小型智能飞梭的任务,刻不容缓了。
看这个问题这么快就从第一页消失就知道大概了,我们根本不关心残障人士。
前两天有个问题问,如何看待聋哑人送外卖的问题,有个高高在上的回答是 “我不反对,但是不希望聋哑人参与与正常人交流的工作”,心都是凉凉的感觉。
现在都在骂国外的民主,但有一件事儿让我现在都难以忘怀。
那是我高三的时候,有一天年级主任把我叫下去跟一个学姐的妈妈谈话。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就知道学姐去英国留学了。那个阿姨说学校得知她下肢残疾之后,在入学前给她所有可能出入的地方加建了无障碍设施,为她带来了很多便利。我那时候真的特别向往那样的校园生活,感慨着大学生活就是好啊。因为我在高中学校受到的照顾就是 “课间操不用去跑了、宿舍安排在一楼”,每天要拄着拐杖去四楼上课真的很累。
然后,高考完回家后,别人的录取通知书都到了,我等来的是一通电话,招生办的老师说了很多,大概意思就是我们这个学校环境,还有你选择的专业可能并不适合你,如果你一定要来,那先写一份保证书传真给我们,大概内容要包括 “如果将来不能顺利毕业,或者在校期间出现什么意外,都与学校及老师们无关” 这些,我老老实实写了,一周后收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
在校期间也受到了不少的照顾,比如因为不能上体育科,不能参加公益性质的社团活动获得加分,期末在其他成绩高于别人的情况下总成绩依然垫底,不能参与奖学金的评定,所以老师为我申请了国家助学金。
无障碍设施这块儿,我一般选择拄拐杖出行,而不是坐轮椅,这样会方便很多。回到家里的小县城之后,才发现北京已经做的很好了,有一次去银行办理工资卡,楼梯又窄又没有扶手,直接摔下去了,人没事儿,手机给坐弯了……
首先,对小仙女表示悲哀。
一直在做建筑设计工作,就目前国内的发展状况来看,现在国内的大城市距离一个人性化、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大概有这几点:
1、没钱
无障碍设计、残疾人道路、轮椅坡度、无障碍电梯,这些虽然都是看上去不大的小东西,但是要覆盖一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并且经常围护以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且日常有人检查、监督、维修,目前来看是很难的。人均占有的公共设施,目前和发达国家比,还相距甚远。
有人会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整天大搞基建,城市建设大量投资,解决残疾人出行不成问题。其实,局部解决,肯定不是问题,但是要无死角覆盖,就是大问题了。试想你在轮椅上走 1 公里,只要有几处一两米的地方过不去,你就得干瞪眼了。现在的状况,就是只能勉强能照顾到大面上的东西,扣细节就是扣不起。一个事情,一旦开始扣细节,成本立马飞起。
完善一个城市的无障碍实施,是一个天文数字耗费的工程,对于大部分中国城市来说,这个事情很难完美解决。不是说这个事情不重要,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很难立即解决。
现在大部分的城市,首要的基建开销,是地铁建设。地铁就是个财政无底洞,多少钱都能填进去,征地、拆迁、开挖、隧道掘进、轨道铺设、车站建设,大概这十几年都是很多城市的头等建设项目。我是不相信一个城市在大建地铁的时期,还能做到全城无障碍设计。
地铁建设完成了,下来还有个更大的工程,全城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这个单公里造价,比地铁低一些,但是估计每公里也要近亿,有的地方甚至更高。当然,这个也可以选择不建,老城区基本很难建综合管廊,地下的水、电、气、消防等等各种管线如同乱麻,弃疗吧,只是每过一段时间可能就要开挖路面。新区基本都会建,所以现在新区有地下管廊的地方,地上部分路面的无障碍设计也会做好一些。
2、大城市人口超负荷,公共设施占用、损耗严重
大概是从前几年的抢人大战起,各个大城市的人口就飞速膨胀。以前城市的户籍制度,可以把很多人挡在城市之外,大城市人口增长还算合理,现在没了户籍壁垒,大城市人口飞速膨胀。
我以前还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现在晚上 10 点出去路上还在堵车,人行道上塞满了各种电动车、汽车、自行车、摆地摊的,几乎就没有下足的地方,我实在无法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轮椅怎么过去。空出一条盲道,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总有哪一部分,会给你堵起来。还是那句话,没法扣细节,但是没有细节就没法通行。
我不是支持户籍壁垒,因为只有大城市才能提供就业机会,才能为每个人提供未来。但是现在就是一个乡村、县城、小城市的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的过程,大城市的公共设施严重不够用,更别说保持良好的状态了。
上世纪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的时期,黑川纪章对于东京也是几乎绝望的。城市公共设施,跟不上人口膨胀速度,是大城市扩张时期的常态。
3、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还非常单薄
至少从我和甲方打交道的经验来看,很多地方的公共建筑和设施的设计、建造,还是以炫耀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本。巨大的体量、浮夸的造型、夸张的尺度、冷漠的面容,使用者就像是一群在巨大的纪念碑下爬行的蚂蚁。夏天曝晒在没有一棵树的宏大广场中,雨天偎缩在没有屋檐的建筑墙角下,拖着行李找不到电梯,就算找到电梯那路也能把你绕死。
去过很多城市新修的高铁站、机场,基本都是这个感受,我和朋友们聊天,这些建筑,除了不好用,其它什么都好,特别是做出的效果图绝对漂亮震撼。
这些也是大家最为诟病的地方,明明很有钱,去建造这么多让发达国家都自叹不如的地标建筑,却不能把一条小小的盲道和残疾人坡道修好维护好。
这就是思想的问题,只能靠时间来一代人一代人来改变。什么时候,大家都不再以大为美了,而是以细节为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但是一看到在拥挤狭窄的城市道路上,还有这么多人喜换开大型 SUV,我就知道这还要等很久。
英国的一条街道和过街人行道(照片引自厦门大学陈文捷教授的《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B 站有视频)
这是一条英国的街道,只有双车道,即使已经很窄了,在行人过街处还是把机动车道收窄,变成了单车道。而且机动车道被抬高,和人行道一样平,这样一是让行人可以不用上下道沿就无障碍通过,二是提醒司机,你现在来到了行人的空间。是机动车穿过了人行道,而非行人穿过机动车道。
我们目前大部分的城市道路,还是以 “机动车通行” 为目的,不知什么时候能向 “关注人的通行和生活” 转变。
推荐两本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60272/book.douban.com
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再次怀念小仙女。
我以为国内容得下肉身,容不下灵魂。
是我错了,不止灵魂,连肉身也容不下。
坦率的说,我国的财力和人口密度很难支撑美国那种无障碍设施的普及。
所以啊,我觉得全地形电动轮椅比全国修路更有意义。
现在电动轮椅已经遍地跑了,在此基础上升级个底盘,来个电控,再来个火星车那种六脚轮或者购物车那种爬台阶的轮子。
以我国千万肢体残疾人级别的市场,成本应该能降下来。
然后就可以销往基础设施不咋地的全球市场了。
啥时候每二十个停车位里面有一个残疾人车位的时候,我觉得差不多就照顾到位了。
在我们这里,最大的幸运不是有钱,而是永远不当少数派。
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有一个体验当少数派滋味的很方便的途径,就是家里老人生病。当你沐浴在父母的病痛呻吟,入不敷出的荷包,因为你请假给各种白眼的领导,以及一部分态度感人的医生的时候,就能深刻的体会到自己面对社会的恶意时有多么无助。
但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生下来就注定是少数派,还有一些特殊到影响正常生活的少数派,他们要无时不刻体会来自多数派刺眼的恶意。而作为多数派的我们,不仅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当他们短暂停留在你滑动屏幕的视线内时,有一部分人还不忘惊讶地留下一句: 他们凭什么?
回到我们都能共情的父母生病的场景,当你给领导请假时,领导冷冰冰地告诉你,我准你假是情分,不准是本分。或者说,你不给公司创造价值,我凭什么给你白发工资。你气愤之余,能否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对这些陌生人说过类似的话呢?
细节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深圳虽然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无障碍通道方面的确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实无障碍通道并不只是残疾人在专用。
我自己就亲身尝试过。前几年在腊月三十的时候从老家寄腊肉来深圳,因为邮政快递都忙不过来了,他们就电话建议我们自己去取,不然就要到春节后才能送。
我们为了春节前享受腊肉就特地去取,然后在五金店买了一个小拉车。
这次的体验让我感受确实比较深,比如说在一些地铁站、人行道与机动车道衔接处,虽然也有无障碍通道,但是他的台阶却在 10 厘米左右高。
上下这样的台阶,我一个 MAN 拉这 30 斤腊肉,都挺费劲的。
试想,让一个残疾人上下这么高的台阶,别说有多费劲,安全因素就是一个最大的风险。
还有的 30 度左右的斜坡,那有种让人体验过山车的感觉。
这种有障碍通道还不如没有,因为这是在给安全埋雷。
首先要靠规范标准。把无障碍通道实施细则标准细节更加的完善。
其次,要靠监管到位。
不是标准制定出来就万事大吉了,有了标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应该去检查。
第三,对施工单位建立严格的奖罚制度。对不符合标准的除了整改还应该给予必要的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
违法成本远高于施工偷工减料,在施工第一关保障无障碍通道的质量标准。
第四,建立全社会监督反馈机制。
现在互联网时代,只要广开言路,如果还能有一些适当的奖励如同深圳随手拍交通违法一样,发动群众的力量,无障碍通道不合符合标准的的数据很快就能准确及时的收集到。然后,相关单位只要及时高效的安排执行落地就好了。
无障碍通道确实有不少的缺陷,解决起来也比较麻烦,但只要认真的去落实并不难,难的是主管部门视而不见,相互推诿。
咱们的盲道不也是挺厉害的,
建的没一个盲人敢走。
这。。哎
上个月下班路上,见到个老太太坐着单人电动轮椅,怀中抱着孙女,在机动车道上飞驰,很危险了,后面跟着一长串要么堵着缓缓爬行,要么准备变道的汽车。
不过令我欣慰的是,倒是没有司机按喇叭。
别说无障碍通道了,连个正常点非机动车道都没有
设计者不是使用者呀
希望大家能好好思考一下下列问题:
我读书的时候做过义工,帮助过残障的儿童。跟大家想的可能不一样,健康的人可能基础的生理机能都能满足,所以给他们设计的基础设施容易标准化。
但是,残障人士是有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缺陷的,如果只是单纯的使用一些我们健康人士认为可以帮助他们的方案,而不是进一步进行研究探索,实际上最后的效果反倒把帮助残障人士的大门紧紧关上了。
我举个例子,大家觉得手有残障,应该就是手动不了吧?但是还有一种是不受控制,他们的行为会很古怪,会突然用常人使不出的力进行动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极可能伤到自己。
我们当时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让他们拍打巨大号的按键(跟吉他英雄的按键对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他们逐步学会控制时间以及力度,希望他们后天可以逐步矫正。
这种不受控制其实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反复的训练进行逐步的矫正的,当然毕竟经费有限,我们只能用非常低级的办法,不过这个在以色列的确有性质相同的训练方法,而且成效不错。
目前国内的无障碍设施大多数是抄国外的作业,但是抄的又不全,导致既不能放心使用,同时又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就拿盲道来说,因为要在路上多加一段凸起的小道,虽然很窄,但是因为不平,导致行人及自行车(特别是雨天)都会避开盲道。虽然盲道在这方面的目的达到了,可是代价呢?
盲人需要出行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有可能他们一个人呆着太无聊,所以需要陪伴。在电子产品如此发达的今天,app,特别是主流,市场占有率足够高的无障碍化我是非常赞同的。这个可以解决盲人与正常世界隔绝,难以沟通交流,甚至获取信息门槛过高的问题。
有可能是他们需要社会的认可,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教育入手,通过技术把更多教科书无障碍化,这样大家提到盲人才不会单纯想到按摩,而是可能想到作家,律师等平时大家不会想到的职业。
如果说他们需要锻炼,在小区范围内其实就差不多了,把盲道等设施省下来的地(也就是钱),用在盲人的非强制社会化抚养上(督工狂喜),最后可能反而会是个更加经济的做法。
甚至再往远处想,中国其实在脑电波方面的研究也颇有建树,那是否可以通过设备,以发送脑电波的形式,间接帮助盲人 “看” 到眼前的画面呢?我觉得这个是有可能的。
再极端一点,现有的运作方式,假如遇到如火灾这样的紧急状况,残障人士该怎么办?
言归正传,国外是因为基建发展得早,所以才会使用一些现在来看已经过时的技术手段。
我们应该有这方面的自信,相信中国人的智慧和制造能力,应该能找到整体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限于 ZZ 正确式的想法。
在北京到北京站的地铁只能坐二号线,但是这种早期线路里面是没有任何无障碍通道的。上周为了搬书回家,差点累死在地铁里面。
多年以后,面对无障碍通道,我常想起用轮椅推我妈去做检查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弱小,可怜,又无助。
那年我妈生病,在市人民医院住院。
(对,还是我妈,还是医院。只要提到我妈,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
从入院到出院,全程只有我一个弱女子(不接受反驳)陪护。
医生怀疑我妈下肢有血栓,不让我妈在地上走了。
当然也不能在天上飞,我们那限制低空飞行,咱可是遵纪守法好公民。另外也得顾及地球引力的面子不是?
所以,我妈所有的检查都得开着科室那辆破旧的生物动力学轮椅去。
我就是那个为轮椅提供动力的生物。
那天推着她去医院门诊楼做检查,我一边推一边想象着车仰妈翻的场景,就我妈这体格要是真 pia 绿化带里估计得砸死一大片花花草草,这得赔多少钱呐
好在一路轱辘轱辘我们母子二人顺顺利利地将身来在了大楼前。
我停住了。
我妈跟轮椅上打着个遮阳伞,舒舒服服的坐着,再叼根烟就成大爷(二声)了。
一看车不动了,她喊了两声 “走哇走哇,张可可”
感情您以为这坐骑是声控的呢?
没看眼前这么大坡吗?
我就算是头驴上去也得秃噜下来吧。
这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的人走着还行。这要搞把轮椅还真不一定能上去。
没办法,约的检查时间马上就要到了,硬着头皮试试吧!
我两只小细胳膊推着轮椅,后腿一蹬猛往前冲。
攀登了大约两三步吧就撑不住了,开始往下出溜,我们母子二人滑下来了。
再次尝试登顶,爬了两三步又开始往下出溜了,这时候突然感觉背后有人顶住了我。
一看是个大姐,是她一把摁住,才阻止了继续滑坡。最后我们俩人合力才把我妈推上去。
做完检查要回去时,我把着轮椅往后退。轮椅一进入坡道,巨大的重量使轮椅控制不住的往下加速滑坡,我都怀疑我会被卷轮子底下轧死。
这一说起来,你被汽车轧死的,他被货车轧的,他被火车轧死的,而我,被轮椅轧死的?
总感觉有点张不开嘴。
时隔多年,想起当年一个人在医院照顾我妈,那种无助,那种绝望,还是非常清晰。
再次感谢当时助我一臂之力的大姐。
真心祝愿在坐各位的父母都身康体泰。
我在一个天天修路、改造市容的城市里。因为要向大一线城市看齐,到处都在整改。然而昨晚出去,看到这一幕,心想这新建的人行道,就是来搞笑的面子工程。新建的人行道,堆满了商铺的货物。
哪有什么无障碍设施啊?
别的不说,允许路沿上停车,我一个正常人,都要绕来绕去侧身过,残疾人能走?
她是天生的瓷娃娃, 她乐观坚强善良, 她一直献身于助残公益事业, 她被称为“轮椅上的小仙女”。 (图为小仙女陈小平) 她曾历尽艰辛,用轮椅行走上百个城市,在西藏坚持克服高原反应,到达拉萨布达拉宫;她一直致力于助残公益事业,用自身的行动号召残 …
品葱用户 博多堺 提问于 11/14/2020 如题。我发现台湾有不少盲人都能就读于普通学校,而且各类残障人士接受教育和参加工作的也非常多。尤其是对于盲人,他们能够就读普通学校并且成功毕业,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可能残疾人唯一的出路, …
夏明是紐約城市大學(CUNY)的教授。夏明在推特上侮辱陳光誠先生。在美國,對他人進行批評和諷刺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嘲諷殘疾人的殘疾部位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作為公立大學教授,夏明諷刺陳光誠是瞎子,這是嚴重的不當行為,足以被大學開除教職。請大家一起 …
即便同处于社会最底层,男性和女性的地位仍然悬殊,再底层的男性都可以压迫一个女性。 近日,微博视频创作者“石金水”发布的一则视频引起了热议,“男子锁妻十年还曾弑母”同时上了热搜。 相关视频中,博主“石金水”到广西容县一户人家捐赠衣物,向疑似患 …
被「慕残者」跟踪的女孩 来自大象公会 00:00 21:33 🎧 点击上方图片,跳转「故事FM」小程序,收听真人讲述。记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键收听全部故事哟! **提示:**本期节目会谈到和性相关的话题,如果你的身边有孩子,建议你带上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