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的妇女|没有胜利可言,诚实意味着一切:年终献词

by , at 31 December 2022, tags : 图源 封控 我们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CDT 编者按:本文在发布后仅存活八分钟即被删除,微信公众号 “荡秋千的妇女” 也因此被微信封禁至 1 月 7 日。

历史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2022 年终于要过去了。昨日,网易新闻的一则 “2022 年度事件盘点”,在朋友圈刷了屏。

从年初,“一位上海老人因妻子感染新冠,在微信群中向邻居道歉 “开始,到“广州解封,市民上街欢呼” 结束,视频画面历数了我们所共同经历的一年。

视频开头,是搜索框中打出的一个问句:2022 的我们,有着怎样的集体记忆?

网易新闻的年度盘点视频丨图源:网易新闻

**媒介,是集体记忆的刻写者。新闻媒体对历史的报道本身,也形成一种公共记忆形态 [1]。**每到岁末年终,我们都能看见各色人等执笔,试图为 “过去一年” 进行总结与点评。今年的分裂却尤其大。

就在网易这则视频发布的前五天,12 月 24 日,人民日报也在微博发起话题:“用 12 句话记住 2022”,向网民分享编辑团队筛出的话:“冰墩墩来接雪容融下班了”“摘星星的妈妈回来啦”“别了,通信行程卡”……

在转发区,民众也给出了自己选择的 “2022 记忆”:“我们是最后一 dai”“他的软 lei 是他的儿子”……

人民日报与新华社的年度盘点丨图源:微博

今年,在市场媒体与官方媒体的割裂间,在正文与评论区的对抗中,我们看见了官方与民间话语,对于集体记忆话语权的激烈争夺。

这样的争夺,早已不是首次上演。2003 年初,SARS 非典病毒在国内爆发,在十年之后的 2013 年,市场媒体与官方媒体的评述中,也出现与今时今日,高度重合的分裂景象。

“战争突如其来,政府科学决策,人民奋起抗争,最终走向胜利,由此捍卫了全人类的尊严。” 以《南方日报》为例的党媒,在当时呈现出这样一种叙事。

当时其它党媒的报道,也常调用战争隐喻,具体表述如 “伟大斗争”“保卫战”“遭遇战”“打一场硬仗”“狩猎病毒”“前线”“打赢这场战役” 等[2]。

而市场媒体的叙事,则更强调其中的 “人祸” 部分:SARS 爆发初期,官方对疫情的隐瞒、媒体报道的缺位、流言的蔓延和高官的渎职等。

官方媒体与市场媒体的对比丨图源:《已结束的 “战争”,走不出的 “迷宫”——SARS 十年纪念报道中的隐喻运用与媒体记忆》,新闻记者

可见,在总结历史之际,我们总能听见这两种声音——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大历史 (History):省略细节、强调结论、井然有序,自认对历史持有最终评判权,试图以 “真理” 去规训读者;一种散见于主流话语外的小历史 (history):呈现片段与细节,挑战政府作为 “英明决策者” 的角色,削弱其在灾难面前的 “无辜受害者” 形象。[3]

今年,这种宏大叙事的官方话语,在听者耳中,越发沦为喋喋不休的噪音。而在评论区与市场媒体实录中的民间话语,则在传播上爆发出更大的生机,得到民众的认可与支持。

因为,这种 “小写” 的叙事笔触,是对历史的民间言说,更是世界的真实肉体。它逼近历史细部,回归真实生活。而这种 “小历史” 越多,历史的肌理就越清晰,血肉就愈丰盈。

12 月初,我们发表了《大雪时节,回忆三年》(原标题:《写在疫情三年之际:十六件大事与 82 个细节》),整理了过去三年的一些细节。

此文在微博发布后,收获了 225 万阅读,与 1203 条评论:网友们向我们投稿,叙述来自民间的三年记忆。近日,我们将其收录进原文,形成了新的补充版记录,放在文末 “阅读原文” 中,以供大家保存与阅读。

在记录之余,一条网友的留言也刺痛了我们:“我知道,如果再发生类似的灾难,一切都将重复。”

三年来,从抢菜到抢药,从 “会不会被隔离” 的恐慌到 “会不会得重症” 的迷茫,我们经历了病毒与政策的剧变,又有许多景象和心情,好像从未改变。

今天,在记录之外,我们更想提问,并做出回答的尝试:三年来,我们究竟何以至此?

01 从买不到菜到抢不到药,防疫政策为何总剥夺人自救的途径?

12 月 24 日,南京洪武路天桥上,出现了一排装有布洛芬的密封袋,每袋都用纸条写着 “一次 2 片” 等服用说明。评论区的一条留言,排到了热评第三:“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南京天桥上的布洛芬丨图源:微博

无独有偶,12 月 19 日,腾讯出行服务团队,上线 “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 功能,到 23 日,已实现 26 万次民间互助。[4]

民间自救的热闹景象背后,是无序放开后,导致的巨大药物需求缺口。布洛芬为什么产能不足?民众为什么没有提前囤药?如今的结局,早已有迹可循。

这两年,全国各地对布洛芬等四类药售卖的严控持续存在。2021 年起,全国各地陆续发布公告,要求药店及部分医疗机构暂停销售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类药品的售卖。[5]2022 年 1 月 23 日,北京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也通报:“为进一步提早发现和管控疫情风险,要求购买四类药品人员在 72 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

药店门口张贴无法购药的通知丨图源:微博

央视新闻发布的购药限制信息丨图源:微博

**药品的断货,不是正常的市场经济现象,而是前期严控售卖的政策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扭曲。**购药难、无法购药的情况,在各地持续两年。在这种情况下,药店不会囤货,药企卖不出货,自然也不会备货和存货 [6]。

这是一种用权力干预市场的政策。记忆倒带,在封控时期,同样的一幕也发生过。

2022 年 4 月,上海的一个活动号召人们秀出居家封控期间的菜肴,投票选出最佳者。一件作品,以 14.4 万的投票,获得了压倒性胜利,名字叫《一个被啃过的馒头》。

《一个被啃过的馒头》在厨艺比拼中胜出丨图源:网络

彼时的上海人民,为何大范围缺肉缺菜?根据相关报道,3 月 28 日起,上海浦东、浦西实行轮流封控,封控区域内的住宅小区,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人民无法在菜市场、app 上买菜,只能等社区或 “团长” 送菜上门。

当商超、农贸、市场关停,快递外卖等基础物流设施受阻,市场经济全面停摆,“市民社会” 原有的种种职能就会受限,并且统统转嫁到政府身上。

此时的百姓,无法在内部领域解决吃穿住行,就像退回到不能自主生存的婴儿,沦为政府的照顾对象。而政府此时从原本的行政机器、市场调控机器,变成了 “行政、市场融合机器”,承担了它原本不可承担的职能。

为什么是 “不可承担”?因为,第一,“照料” 一座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需要极高的资源调配能力,而政府的公职人员,缺乏对应的治理经验;第二,权力与职能高度集中于一体后,监督、监管同时缺位。变味肉、山寨油、天价菜,保供过程中,以公谋私的乱象屡见不鲜;第三,市场停转后,政府不得不额外补贴供给,财政负担增加,进而又挤占其它公共服务的成本,降低全社会的福利保障。

因此,从封控时期的缺菜,到放开时期的缺药,本质上,都是同一种政策逻辑造就的结果:权力过度干预市场,使得市民社会的职能让渡于政府。

日常吃喝的食物、治病的药物,在封控时期和放开时期,却不约而同地成为奢侈品——这荒谬的画面,是来自人为制造的短缺。

人的自我照顾本能和市民社会的正常运转,是社会韧性的根本来源。有效、长久的防疫政策,不仅不应该限制人的行为,反而应该允许和鼓励每个个体的行动:厂家生产、商家销售、市民购买。

以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控制人的行为为手段——这样的政策,与人的本能是违背的,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这一政策逻辑本身,也是疫情防控矛盾与痛苦不断的根源之一。

02 缺乏科学和诚实,辟谣之后,为何总没有真相?

政策对个体与市场的限制,导致了我们 “买不到菜、抢不到药”。而信息发布可信度的缺失,则导致我们,无法提前 “囤菜囤药”。

还是从放开之后说起。12 月 7 日,“新十条” 发布当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南方都市报记者发出提问:医疗机构治疗新冠患者的药品储备与保障情况如何?家庭是否需要储备药品?

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如此回答:“…… 我们已经要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加强对这些对症治疗的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包括中药、西药等药物,包括抗原试剂,进行一定的准备。同时,通过分级分类的救治,有很多感染者会选择居家治疗的方式,所以我们要求基层的医疗机构,还有药品零售网点等也要做相应的准备,这样来保证药物的可及性。…… 最后也要提示大家,没有必要去囤积和抢购药物。随着整个工作的部署,无论是在药品销售网点,还是在医疗机构,这些药物是充足的。

12 月 7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的问答丨图源:越秀山边

做了准备、药品充足、无需囤药——这是政府向民众传递出的信息。无独有偶,为什么 3 月,上海的老百姓不提前囤菜?

因为,在 2022 年 3 月 15 日,上海发布曾明确回应,指出 “上海封城” 传言不实。3 月 23 日,上海新闻广播发文再次提出,“希望广大市民不信谣、不传谣,也不要抢购囤积食物等生活用品”。

而仅在 4 天之后,3 月 27 日晚上,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发布通告,称上海将实施封控,封控区内住宅小区封闭式管理,人员足不出户。

到底是封还是不封,到底是囤还是不囤,甚至到今天:到底是有后遗症,还是没有后遗症?

三年来,细数无数次 “辟谣” 和“通告”的反转,你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直伴随我们至今。

10 月 13 日,吴尊友发言称有后遗症。12 月 1 日,崇雨田发言否认丨图源:网易新闻、新京报

变幻莫测、可信度不足的政策发布,让公众陷入无法提前准备的无助;前后矛盾的科普,引发人群的分裂与站队,又造成了大众认知和行为上的迷茫。

**三年来,我们的诸多 “来不及” 与“不知道”,都来自于可靠信息渠道的缺失。**而其中最明显的,便是权威发声渠道,公信力的逐步丧失。

当官方话语只是不断对民间 “辟谣”、选择性进行科普,却无法诚实地发布信息,人们便只能陷入无助与迷茫。

当一个人不诚实,需要整个行业来纠正;当一个行业不诚实,需要整个社会来纠正;当一个社会不诚实,那么便没有人知道何为真、何为假,只剩下阴谋论的甚嚣尘上。

03 相信个体的力量

2022 年 12 月 23 日,青岛公布了一份数据:按照监测数据推算,青岛目前的每日新增感染量为 49 万 - 53 万人,明后天(24-25 日)会在此基础上以 10% 的增速增加。

12 月 25 日,浙江省疫情防控发布会,也做出数据公布:在人口 6500 万的浙江,日新增感染人数已突破了 100 万例。

青岛公布数据丨图源:微博

在数据发布的微博之下,有网友对此评论:“开始说实话才可能办实事。”

而在部分城市的公布之外,中国目前整体感染者数量,医疗机构收治者中的重症率、死亡率,重症患者中是否合并别的病毒感染,大众接种疫苗情况,这些数据都暂不明晰 [7]。

也正是由于无法在官方渠道全面了解疫情发展的真实状况,目前各地的公众舆情,也极为混乱。有人极端恐慌,又有人盲目乐观 [6]。

回顾三年,从封控到放开,我们看似经历了巨大的转向,却总是在 “不知情” 中,陷入无法决策与判断的迷茫;又总是在 “买不到” 中,陷入无法自我照顾的无助。

再往前追溯,从近十年前,SARS 爆发十周年之际,官方话语利用 “战争” 隐喻重述历史、重塑媒介记忆,到时至今日,人民日报与网易新闻对 “2022 年度记忆” 话语权的争夺——我们可以看见,变化的事件中,不变的决策逻辑和话语惯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的整体性只是人为构筑的假象,而真实的世界,原本就是由碎片构成:细节之中,是对历史的民间言说,更是世界的真实肉体。

从反对剥夺人主体性的防疫政策,到呼吁信息公开、科学与诚实,我们始终相信的,是来自个人本身的力量。

正如《南方周末》在 2012 年的新年献词中所说:

这是一个亟需正义的时代,而你对权利的坚守就是正义之源。

……

点亮自己,权利便能着床,能动的个体由之生焉,公民由之成焉;点亮自己,权利便会团结于权利,公民社会由之生焉,制衡权力的力量由之成焉。

公民强大,社会才会强大。社会强大,公民的尊严才得以保障,每一个个体才能够主动参与国家的制度运转。

人们深爱自己的国家,只因她能保障正义与安全,只因她不断由公民们亲手 “重建”。国家与公民之间血脉贯通,于是公民的悲伤,成为国家的悲伤,于是国家的荣光,成为公民的荣光。

无论是 SARS 爆发十年之际的 2013,还是如今正被总结和评述的 2022:我们始终没有胜利可言。而每个亲历者的个体诚实,和在瞒报、信息缺失和胜利宣言中缺位的官方诚实,始终是牵动历史发生和留存的最大线索。

新的一年,我们期待,无论官方和民间,都更诚实地记录和面对自己。

普通人,在眼下能做些什么?我们的回答是——

去支持逼近历史细部的记录,去嘲讽井然有序的真理。去点燃思想的光芒,重拾行动的理性。

我们要从枯竭僵化,走向人性复苏;从底层互斗,走向公民互助;从欺瞒掩盖,走向科学与诚实。

我们朝向前方走去,并将真实的历史,留存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收录民间记忆后,新版的《大雪时节,回忆三年》,已更新在链接中:https://gelatinous-sprite-fb3.notion.site/1fd113c627d649918720cea224870c81
新年之际,请惠存这份时代的备忘录。

撰稿丨秋骞 牧四 荡妇 2 号
本文的写作者们,有心理学、新闻学、哲学、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的学术背景。文中分析均基于各学科视角展开。
排版丨荡秋千的妇女 出品

参考资料

[1] 李红涛:《昨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媒体记忆、集体认同与文化权威》,《当代传播》2013 年第 5 期

[2] 李红涛. (2014). 已结束的 “战争” 走不出的 “迷宫”——“sars 十年” 纪念报道中的隐喻运用与媒体记忆. 新闻记者 (04), 86-95.

[3] 孙春曼. 口述实录: 话语权的挑战 [J]. 当代文坛, 2010(2).

[4]《4 天 26 万次民间互助,腾讯药物互助平台是怎么诞生的?》,南方周末,2022 年 12 月 23 日,检索自:

https://mp.weixin.qq.com/s/rfOJaIBv-dditam9abfNZA

[5]《多地紧急发文:停售这些退烧、止咳类药物》,网易新闻,2021 年 1 月 25 日,检索自: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16MPCD10514S6T5.html

[6]《对话李公明:请问国家医疗应急司,你们履行职责了吗?》,越秀山边,2022 年 12 月 21 日,检索自:

https://mp.weixin.qq.com/s/yfGg59npfqodWYLtskRshg

[7]《多地 ICU 告急,大白肺再现,奥密克戎的重症风险被低估了吗?》,知识分子,2022 年 12 月 28 日,检索自:

https://mp.weixin.qq.com/s/xsXOK86pYLzMC0mew7T64w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

现代世界中,法治是永远的基石。任何权力都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但遗憾的是,现实中的权力,似乎总成为人们心中的庞大阴影。 好在,一些喜出望外的转变开始出现。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逐渐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一些人居家的大部分时间,研究的都是法律讨论。 …

东兴“静悄悄”:被遗忘的孩子

收录于合集 #不正确记忆 20个 中秋之夜,仅一河之隔的越南芒街和广西东兴口岸却是截然不同之景。芒街人头攒动,锣鼓喧天;而东兴“静默”得宛如空城。在近一年断断续续的封控后,“由于是边境城市,东兴从疫情前的21万人口锐减至5万,来做生意的外地 …

“新冠清零”一夜消失,过去三年的牺牲是为了什么?

“新冠清零”一夜消失,过去三年的牺牲是为了什么? 作者:EVA RAMMELOO 2022年12月21日纽约时报 上海——近三年来,我从公寓出门涉及一套类似飞行员起飞前必须先检查一遍的程序清单。口罩?戴了。抗病毒洗手液?带了。智能手机上的健 …

越秀山边|2023 新年献词:铭记那些让人痛彻心肺的时刻

对于即将逝去的 2022 年,已经有人用一个字表达了最强烈的情感,并且得到了雷鸣般的回应,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另一个汉字来替代它。那么,不管是对逝者的悼念,还是对来日的祈祷,我们就不妨多说几百个、几千个汉字吧! 即便只是一个小小的公众号,也可以 …

清零派的根本问题

全面放开后,有读者和我说,他至今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放开,以前那样动态清零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不继续搞下去?不错,封控中确实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点小问题,但解决问题、加以改进就是了,国家有一箩筐的办法集中资源解决少数人的问题,为什么要为了少数人拖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