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失败的大型工程项目?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SME 情报员 发表

意大利的瓦伊昂大坝(Vajont Dam),曾经的最高大坝。

就强度而言,很成功至今未垮,就结果来说,5 座村庄被淹没,2000 人死于洪水,绝对的失败

瓦依昂大坝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刚摆脱了战争的阴霾后,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北部城市的工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瓦依昂峡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了兴建水力发电站的不二之选

这里地处阿尔卑斯山区,冰川融水丰富且降水充足。再加上峡谷狭长的地形,只要建造一座水坝就能储蓄起大量的水。

早在 1939 年,就有工程师对峡谷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最初的设计方案。

在亚德里亚电力协会(SADE)的游说下,国会 35 位部长中的 13 位开会决定,要在意大利北部修建一座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拱坝 *

不过这个表决其实是无效的,因为法律规定讨论这类重大议题时,必须有超半数的部长到场。

尽管不合法,意大利总统路易吉 • 伊诺第(Luigi Einaudi)还是在 1948 年签署批准了这一议案。

* 注:现排名世界第七。世界上已建成最高的水坝是位于中国四川省雅砻江上的锦屏一级大坝,高达 305 米。

路易吉 • 伊诺第

人类修建拱坝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已意识到拱结构有较强的拦蓄水流的能力。

在承受水压力时,拱结构可以将竖向的压力转化为向两端的水平推力,并传递给两岸岩石。

而且拱结构内部主要产生压力,所以能充分发挥混凝土材料 * 抗压强度很高,但抗拉性能较差的特点。

* 注: 通常混凝土微观层面上存在许多裂缝,而混凝土的破坏是由于裂缝的发展产生的。受压状态下裂缝不会发展反而趋于闭合,而受拉状态下裂缝发展则导致混凝土发生破坏。因此混凝土中常加入钢筋提高抗拉强度。

拱面承重

早期运用的称作单曲拱坝,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它更适用于上下宽度相差不大的峡谷。

若遇到像瓦依昂峡谷一样的 V 型截面,上宽下窄的坝体就会出现问题。

在外半径不变的条件下,由于下部拱的宽度较小,形状更趋近于平面,因此拱的作用不明显,常常要增加坝体厚度来确保安全。

如瓦依昂大坝这般高 230m,坝身更适合采用先进的双曲拱结构,在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都呈弯曲状。

这种结构的受力条件优秀,在承受大荷载的同时还能做得很薄,非常节省材料。

瓦依昂大坝采用的双曲拱结构各层拱圈外半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在坝底仍然保持了受力良好的拱结构。

如此一来,底部的坝体只需要相对少的材料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强度。

大坝的设计师更是宣称,瓦依昂大坝能够承受超过设计值 11 倍的荷载而不坍塌。

1956 年大坝正式动工,但施工还不满一年,建造计划就出现了变动。

意大利的政客希望将瓦依昂大坝的用途改成为核电站配套服务的抽水蓄能电站 *。

这样大坝的高度就从原先 230m 增加至 262m,库容也因此增大到初始设计的 3 倍,达 1.65 亿立方米。

* 注:利用核电站平日多余的电能抽水至高处,在用电高峰期再放水发电的水电站。它可将多余的电能,转变为用电高峰时期的高价值电能,提高核电站的效率。

调整后的大坝在施工期间就陆续发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

  • 原来瓦依昂峡谷的地质构造是由石灰岩和粘土相互层叠形成。石灰岩层间的粘土吸水后很容易变成泥浆,而泥浆就相当于岩层间的润滑剂,有导致深层滑坡的风险。
  • 同时经过地质勘察人们发现,大坝的上游还存在着老滑坡 *,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1959 年,工程专家和技术顾问向大坝建设方提出水库左岸的斜坡稳定性存在疑问

但质疑没有得到建设者的重视,施工还是按计划照常进行。

* 注:若干年前的滑坡遗迹,平时是稳定的,但若外界条件改变,就有可能再次滑动。按形成年代可分为新滑坡、老滑坡、古滑坡、正在发展中滑坡。

1960 年瓦依昂大坝建成封顶,同年开始实验性蓄水。

随着水位涨高,岩层间的粘土被浸润,并开始变得不稳定。

在 10 月份水位升至 163m 时,在大坝左岸上出现了长达 2km 的拉裂缝

这表明大块山体有往下滑移的趋势,人们不得不开始重视起来。

工程师对滑坡位移进行了观测,他们发现山体以每天 3-4 厘米的速度移动着。

到了 11 月 4 日,蓄水深度达到了 180m,大坝左岸突然发生了局部的滑坡

约 70 万立方米的岩质滑坡滑入水库,在大坝前制造出 10m 高的浪。

大坝的管理者决定全力控制山体滑移速度,但同时也不愿放弃蓄水的计划。

两次局部滑坡的位置

设计部门认为,水位上升是造成滑坡的关键因素,且认定降低水位上升速度可以阻止滑坡发展。

他们计划在控制滑坡速度的同时,慢慢将水库注满

如果滑动速度过快,就降低水面让它放缓,最终达到让山体缓慢滑入水库的目的。

随后的两年里,人们监视着山坡的位移,不断进行着蓄水排水的试验。

这个办法一直都挺管用,山坡位移速度基本被控制在每天 0.3cm 以下。

但 1962 年底,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买下了水库,为了尽快完成验收,蓄水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次年 8 月中旬,水深维持在 240m 不变,但位移速度却反常地持续增加,十来天后更是增至每天 3.5cm。

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妙,可是此时降低水位已经太晚了。

9 月 28 日,瓦依昂地区开始了连续数日的大雨。

大量雨水渗入山体中,不仅进一步削弱了岩层间的摩擦力,还增加了山体自身的重量。

山体滑移速度不受控制地越来越快,已经超过了每天 20cm

人们开始听到瓦依昂山谷中传来奇怪的声音,水库里的水也无故变得浑浊起来。

1963 年 10 月 9 号 22 点 39 分,灾难发生了。

大约 2.6 亿立方米的山体滑坡以 110km/h 的速度冲入水库,将 1800m 长的库段全部填满。

部分山体甚至一直推进到对岸 140m 高的山上,整个过程用时不到 45 秒。

横向滑落的山体掀起了滔天巨浪,高达 250m 的涌浪分别袭击了大坝的上下游地区

上游 10 公里以内的沿岸村庄、桥梁均被突如其来的巨浪冲毁。

约 2500 万立方米库水越过瓦依昂大坝涌向下游城镇,浪头竟比大坝还要高出 150m

翻过大坝的洪水呼啸着到达 1.4km 外的峡谷出口,此时涌浪还保持着 70m 的高度

巨浪在毫无预警之下席卷了龙加罗内和附近 5 个村庄,还在睡梦中的人们根本来不及反应,共 1925 人在冲击中遇难,几乎无人生还。

棕色为滑坡区域,浅蓝色为巨浪袭击区域

滑坡激起的空气冲击波威力同样十分惊人。

大坝地下厂房的钢梁扭曲后被剪断,调压室钢门被气浪硬生生推出 12m 远

在厂房内值班和住宿的 60 名技术人员除 1 人外幸存外,其余全部死亡。

当时正在坝顶监测情况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也无一幸免。

经计算,巨浪对瓦依昂大坝的冲击力是广岛原子弹爆炸所产生力的两倍

出人意料的是,大坝凭借优良的结构设计经受住了巨大的荷载冲击,仅坝顶轻微受损。

挺立在峡谷间的大坝还拦住了身后的泥石流,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也因为这样,瓦依昂水库被泥浆与堆积物填满,大坝失去了原本蓄水发电的功能

在接下来的善后工作中,意大利政府不仅要救助安置灾民,还要抓紧抽空水库内残存的积水,减轻滑坡体对大坝的压力。

至此瓦依昂大坝肩负的使命还没开始就已彻底结束。

事后调查发现,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疏忽也是酿成灾祸的重要原因

若大坝没有贸然增加高度,保持原来 230m 的设计,水对边坡的浸泡作用就不会如此严重。

如果大坝管理者在出现滑坡迹象时就及时停止蓄水,岸边的山体也不至于在三年的充分浸泡后最终崩溃

这场灾难给意大利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全国性的滑坡防治委员会因此成立,并在多地分别建立了研究中心和试验中心。

地质灾害防治也被政府列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应国内民众要求,阿尔卑斯山区的水电、流域开发项目必须要得到当地议会通过才能实施。

从工程结构的角度,瓦依昂大坝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它承受了数倍于设计值的荷载而依旧安然无恙。

但瓦依昂大坝这个项目确实也是失败的,不仅建成后没有发出一度电,还导致了巨额的经济和社会损失,留给幸存者的也只有惨痛的回忆。

事实上,每一个大型项目都牵涉着周边无数人的利益安全。

瓦依昂滑坡灾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障不了人们生命安全的项目,再多的荣耀,再高的创收也是枉然。

文章链接:如何毁掉一个优秀的工程设计?

知乎用户 Kenny 发表

美国的辛辛那提(Cincinnati)地铁,美国至今为止废弃的最大规模的铁路系统。

Reference:https://zh.wikipedia.org/wiki / 辛辛那提地铁

我只是一个搬运工,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就去维基百科上看看

2017 年,有几位胆子大的 youtuber 进去探险了一番:

感谢 B 站 up 主

@王泽宇

为大家提供的视频资源, 链接如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8754631/

夜晚 “潜入”

大门竟然没锁

进入隧道内部

城市的输水系统

废弃的站台

就这样。

知乎用户 盐选科普​ 发表

就人类科技文明今天所能达到的水平,能不能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世界?我指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世界」,也就是「生物圈 2 号」。

1

1987 年,美国的《发现》(Discover)杂志曾刊载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个「美国继肯尼迪总统启动登月计划后,最激动人心的科学工程」。

这个工程,就叫「生物圈 2 号」(Biosphere 2)。

「生物圈 2 号」这个想法,最初来自一个环保组织。1982 年,一场在法国乡间举行的会议上,他们和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经过热烈的讨论,决定进行一个实验——在地球上建立一个封闭型的结构空间,作为未来以下一些行为的实验基地:

人类移民火星之后的栖息地,世界爆发核大战后的庇护所,当然,也可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最大规模的研究室。

生物圈 2 号

这也是「生物圈 2 号」名字的由来——「生物圈 1 号」,就是我们人类栖息的地球本身。

「生物圈 2 号」实验室的入口,有没有点科幻片的感觉?

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构思:地球哺育了人类,而人类现在要脱离地球,自行建造一个可以供他们栖息的「地球」。

换句话说,人类希望自己可以开始当「上帝」了。

2

当「上帝」,是要很多钱的。

按照设计,「生物圈 2 号」需要占地 1.3 万平方米,里面要有 5 种地形形态: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沼泽、沙漠和海洋——是的,你没看错,还需要有海洋,不仅「海水」是用外面的海水和淡水按比例配置,而且要通过人工机械制造波浪。此外,要有两个人工生物群落:集约农业区和居住区。

此外,为了充分模拟地球真实生态,需要在「生物圈 2 号」内投放 3 000 种动植物以及 1 000 种微生物。

最关键的是,「生物圈 2 号」是由 8 000 根白漆钢梁和 6 000 块玻璃构成的一个封闭环境,但由于温度会造成内外压力的不同,进而破坏玻璃板,所以在「生物圈 2 号」里,还装了两个被称为「肺」的体积可变室,用来调节封闭结构内的气压。

不过,面临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计划,「金主」还是不难找的。最终,来自美国得克萨斯的艾德 · 巴斯成了主要投资人。

尽管「生物圈 2 号」最终建成的费用达到了 2 亿美元左右(是预算的 6 倍),但还是完全竣工了。

1991 年 9 月 26 日,四男四女共八名科研人员,如同宇航英雄一般,在公众和媒体的欢呼下,进入了建立在亚利桑那州海拔 1 200 米沙漠上的「生物圈 2 号」。

人类,终于开始尝试扮演一回「上帝」了。

3

自「生物圈 2 号」的封闭舱门被关上的那一刹那,一切不顺利就开始了。

按照原先的规定,在舱门关闭之后,两年之内,「生物圈 2 号」不允许有任何东西进出。换句话说,「生物圈 2 号」里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必须坚持两年——八个人必须吃自己耕种的食物,喝循环的水,呼吸循环的氧气。

但问题是,生存下去成了唯一的目标。走进「生物圈 2 号」的八名科研人员,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系统的计划。

舱门关闭的第十天,意外就发生了。

「生物圈人」——这样听起来有点酷——简 · 波因英特,把手伸进了一台打谷机,然后被削掉了一截中指。

尽管这八名科研人员在进入「生物圈 2 号」之前,都受过大量专门的训练,但可能他们并未预料到这类事件的发生。事实上,如果处在任何一个真实的野外环境,发生这类事件后也只有一种选择:「顺其自然」。但毕竟这是一次「实验」,所以简 · 波因特被送出「生物圈 2 号」几个小时处理伤口。

「两年内不得进出」的规定,一开始就被打破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八位科研人员发现,「中指被截断」这类事件,其实只是小事一桩——他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

第一批进入的八名科研人员

「生物圈 2 号」内的热带雨林

造成这一威胁的,是「生物圈 2 号」内的氧气含量开始下降。

这一现象首先造成「生物圈 2 号」内海水变酸,然后很多动物死去,其中大部分是脊椎动物。然后,所有的传粉昆虫开始死亡,进而造成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也全部死亡。当然,也有「野蛮生长」的,科研人员发现,建筑物里随处可见两种黑乎乎的生物——蟑螂和蚂蚁。

科研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生物圈 2 号」内的二氧化碳–氧气循环是经过多次验证和设计的。但他们最终发现,原来种植庄稼的肥料里的微生物,以及建造建筑的混凝土,会对大气成分产生严重的影响。而这些,大家之前根本连想都没想到。

当然,氧气含量减少带来的最大威胁,是人类的生存。

知乎用户 公子城 发表

烂尾的世界岛。

【迪拜世界岛】

“世界岛”(The World Islands ) 位于迪拜沿岸,由 300 座大小不同的岛屿组成一幅世界地图的图案,其工程规模之大堪称 “世界第八大奇迹”。

【世界岛规划图】

【烂尾的世界岛】

迪拜世界岛位于阿拉伯塔及拉西德港之间,距离海岸 4.1 公里,邻近棕榈岛。所有岛屿都按其 “地理位置” 命名,如 “爱尔兰岛”、“泰国岛” 和“上海岛”等,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群岛。

【世界岛与棕榈岛】

按照开发计划,岛上打造了豪华酒店和奢享别墅,受 2008 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群岛建设项目债务缠身,不得不中途搁浅,其官方网站上的最后一条消息更新于 2008 年。

目前这幅人造 “海上世界地图” 正在下沉,面临被淹的危险,各岛之间的航道也渐渐淤积。除了被迪拜留作炫耀的 “格陵兰岛” 之外,大多数其他岛上的工程都已经由于开发商的债务危机而停工。

![](data:image/svg+xml;utf8,)

注:图片来自网络。

知乎用户 哔哩哔哩 发表

蟹邀。

英国伦敦的 “对讲机大楼”

——反光强烈的「熔车杀手」

UP 主:MUZI 看世界 av12939961

这座外表酷似「对讲机」的大楼位于芬乔奇街 20 号,楼高 37 层,造价达 2 亿英镑,是伦敦金融城三大地标之一。

与周围普遍低矮的建筑相比,它简直就是鹤立鸡群,如果单从气势上看,帅到爆炸啊!

令人惊讶的是,就是这座让人耳目一新的对讲机大楼,却在 2015 年被英国评为年度最差建筑。
(゜д゜)!

这座大楼最大的问题,就是朝南的那一整面凹墙。

朝南的这面墙,全部都覆盖着玻璃,表面积达 3.3 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玻璃,组成了可以聚光的凹面玻璃!

UP 主:MUZI 看世界 av12939961

这,不就成了超大凹面镜嘛!和小时候玩儿的放大镜的道理类似,凹面镜让光源聚焦在一个点上,有可能小时候的你,还用这个光源点过火柴,或者照过蚂蚁(大雾

小型凹面镜还有一定威力,可想而知,这么大的一面墙组成的凹面镜,就更悲剧了……

▼先感受一下什么叫亮!瞎!眼!

啊,小电视需要墨镜抢救

曾经有一辆汽车停在大楼对面,约 2 小时后,由于玻璃幕墙反射的光和热强度太大,车的后视镜及车身外层的胶,居然被热到融!化!了!

▼就像这样

UP 主:天外飞仙 HQ av5760684

▼还有人在对讲机大楼的对面街道上,用平底锅「煎蛋」,由于反射的阳光太强烈,没多久,蛋… 熟!了!

或许,这里适合建个太阳能烧烤摊? (//▽//)

为了防止「熔车」事件再次上演,伦敦市当局暂停使用 3 个可能受影响的车位。

UP 主:MUZI 看世界 av12939961

与此同时,大楼的开放商也进行整改。

目前的解决办法是,给这座建筑的部分玻璃幕墙覆盖遮阳板、用黑色的布遮住大楼的部分凹面,避免镜面墙体反射阳光。

╮(╯_╰)╭

UP 主:MUZI 看世界 av12939961


塔科马海峡大桥

——被「一阵风」摧毁的大桥

塔科马海峡大桥,是一座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的悬索桥。它在 1940 年 7 月举行了盛大的通车仪式,同年的 11 月,塔科马海峡大桥却坍塌了!

你没有看错,不到 5 个月的时间,
大桥就坍塌了!
坍塌的起因,
是一阵风……

其实,在塔科马海峡大桥启用的后数个星期后,桥面就开始出现上下摆动。有关人员在支柱上安装摄录机,观测摆动。

▼当时,大风导致大桥来回摇摆,从桥下看是这个样子的(这真的不是在拍电影)

UP 主:IceCreamSandwich av16021753

同时,大桥的摆动也吸引了不少驾车人士慕名而来,感受其振荡威力的刺激。一些大风的日子,大桥桥面摆动幅度甚至可达五英尺之多。

▼扶好咯,再从桥面上感受一下晃动

UP 主:IceCreamSandwich av16021753

大桥坍塌的瞬间,恰巧被一支摄影队拍了下来,成为了后续研究的珍贵资料。

▼大桥完全坍塌

这…… 简直比灾难片还惊险 (# ゜Д゜)

大桥的坍塌,没有造成人命伤亡,但导致一只汪星人死亡。

塔科马海峡大桥的坍塌事件,成为「20 世纪最严重的工程设计错误之一」,也成为所有工程学科教学中都绕不开的经典案例。

据说,当时吹垮大桥的风,不过 8 级而已。

8 级风的效果是,人迎风行走阻力很大,树的细枝可被风折断。

听上去,8 级风是比较大,以现在的角度看,这可是一座大桥啊,抗风效果应该是过硬的啊!

事件发生后,通过模拟测试,找出了塔科马海峡吊桥倒塌事件的元凶——卡门涡街引起吊桥共振

原设计为了求美观与省钱,使用过轻的物料,
造成其发生共振的破坏频率,与卡门涡街接近
导致大桥随强风而不断剧烈摆动,
最终导致吊桥崩塌。

卡门涡街演示图

后来,重建的大桥将道床厚度增至 10 米,并在路面上加入气孔,使空气可在路面上穿越,防止卡门涡街的产生。

新桥被称为「强壮的格蒂」,于 1950 年启用。2007 年,新的平行桥通车,行车线由两条增至四条,是现今全美国第五长的悬索桥。


约翰 · 汉考克大厦

——早期会下「玻璃雨」、会让人「晕楼」

约翰 · 汉考克大厦是波士顿一栋 60 层的摩天大楼,在波士顿,它保持了最高建筑的记录超过 30 年。

由于这座大楼采用极简主义的大规模玻璃墙,全身完全被玻璃幕墙所包裹。

这些幕墙大且偏蓝,这样的设计使得在晴天的时候,整座大厦与天空融为一体,美到转圈圈。(星星眼. jpg)

同样也是这些玻璃,早期曾让这座大楼引发建筑界的哗然——

汉考克大厦是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
由于那个时候玻璃幕墙技术还不够成熟
在加上没有考虑周全温度变化强风袭击等因素,
导致刚装修好的大厦玻璃外墙,
因为暴风的洗劫,
而脱…… 落…… 了。
(*。_。)

短短两年间,2000 多块玻璃从高层坠落,当时不得不在这座大厦外围镶满五合板↓

UP 主:天外飞仙 HQ av5760684

在这栋建筑建好后,也遭遇了诸多问题,比如在 1976 年建成后不久,经常出现窗户掉落,有砸中楼下过路的行人的危险。

后来发现窗玻璃不能适应温度变化,增强了玻璃的结构刚度,并将隔热玻璃换成单层较厚的回火玻璃,大家才敢安心在大楼附近行走。

同时,在大风激烈的摇晃下,在汉考克大厦高层居住、办公的人,会出现晕动症状,就像晕车、晕船一样,出现眩晕、呕吐等症状。

UP 主:柚子木字幕组 av4363126

通过调查发现,在风压作用下,汉考克大厦的短向前后运动及扭转,使得的大厦的位移过大,引发人们身体不适。

幸运的是,后来通过安装阻尼器等诸多方法,最终让汉考克大厦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建筑物之一。

没错,我就是什么都知道的小电视!

知乎用户 Sean​ 发表

美国波士顿的 Central Artery/Tunnel Project (中央干道 / 隧道工程),民间俗称 Big Dig,从这个优雅的别称也能看出它工程量有多大,当然它也名副其实,是美国建造费用最高的高速公路工程(虽然只有 5 公里的海底隧道和十来公里的高架桥)。

(Big Dig 前后对比,图片引自 Wiki 百科)

这个工程倒也不算是彻底的失败——毕竟勉强完工投入运营了—— 但它的预算规划,成本控制,工期控制,QA 等方面几乎到处都是败笔。

首先,Big Dig 项目上马的目标是要解决波士顿 Downtown 拥堵的交通状况。在建造 Big Dig 之前,波士顿中心城区的主干道早已拥堵不堪,麻省交通部门甚至预计,如果不采取行动,那么在 2010 年,93 号公路上的交通堵塞最多将会达到 16 个小时。。当然不排除是有关部门通过危言耸听来申请工程经费,但我在波士顿的导游说在建造 Big Dig 之前实打实地堵过长达 5 小时。。(不堵车的话大概可以从波士顿开车到纽约了) 于是 Big Dig 计划在 1982 年正式启动。

在一个城市的繁华中心城区做这样的大的工程,其复(shao)杂(qian)程度可想而知,1982 年最初的工程预算就高达 28 亿美元,仅凭波士顿所在的麻省财政是难以负担的,于是就想到了去抱联邦政府的大腿,请国会的大爷们拨钱。经过长达 5 年的游说,国会终于在 1987 年(5 年后)通过了拨款法案,但随后被里根总统因为费用太高否决。。当然以包工头为主的利益集团没有放弃游说,国会又于 1991 年推翻了总统的否决,为该工程拨款 7 亿美元(剩下的自己筹)。作为对比,同时期开始建设的罗斯福号尼米兹级航母大约是 20 亿美元

在经过了长达近 10 年的扯皮后,Big Dig 终于开工。而此时因为通货膨胀等因素,工程最初的 28 亿预算已经远远不够了。但已经有这么多钱砸进去了,总不能烂尾吧,不然还不被纳税人骂死啊,咬着牙也要把工程造完啊。。

此时,距离 Big Dig 最初预定的完工日期 1998 年年底,大概还有 7 年。7 年时间打造一个 5 公里的隧道和十几公里的高架桥,在见得多了的我国人民看来已经绰绰有余了。

然而刚刚开工,当局掐指一算,觉得 7 年恐怕也不够,把完工日期推迟到了 2001 年(10 年)。

干了两年以后,发现还是赶不上进度,再把完工日期推迟到了 2004 年年初(13 年)。

一年之后,发现到 2004 年年初也搞不定,又推到 2004 年年底。

之后的套路你们应该都熟悉了。

直接告诉你们结果吧:这个工程竣工的日期是 2006 年,和包工头们签约的工期是到 2007 年。此时距离这个项目正式启动的 1982 年已经过了 24 年,建造期 15 年,超过了最初计划工期 7 年的两倍。

怎么说呢,三峡工程从正式筹备到完工也就是 20 年。。

当年在开工时候苦盼 Big Dig 来减少自己通勤时间的波士顿人民,那时候应该差不多都快退休了。。

当然,工程超期不是唯一的问题,由此带来的预算超支才是最大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啊,时间拖得越久,需要给工人发的工资越多,而且原料物价涨得也越多。所以原计划 “只要"28 亿美元的 Big Dig 最后一共花了 143 亿美元。。。即便除去通货膨胀因素,该工程预算仍然超支两倍。此项工程的贷款,估计要偿还到 2038 年。。

我当时在波士顿的导游调侃说:Somebody did the math wrong.

然而这个工程的噩梦还没有结束。

因为波士顿人民发现那条海底隧道它。。漏水。。人称 “Thousands of leaks”

![](data:image/svg+xml;utf8,)

换了你,你敢在漏水的海底隧道里开车么?

于是不停地修修补补。(也是要钱的呀!)

祸不单行,2006 年的一天,一块重达 24 吨的水泥混凝土板突然无故坠落,砸中了路上行驶的一辆车,导致一人死亡。

于是继续修修补补。。

Big Dig 就这样在坎坷中伴随着波士顿人民崎岖前行。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据称减少了 62% 的通勤时间),但也成了波士顿这个城市绕不过去的一个黑点。

所以现在你跟一个稍微年长的波士顿人提起 Big Dig,十有八九他们会给你做一个掩面叹息的表情。

Oh well

-—————-

再重申一遍我没有觉得 Big Dig 是一个完全失败的工程,更没有否认这个工程的意义,只是就其中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请勿曲解

知乎用户 在野 发表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了许多成功的失败工程

比萨斜塔 Torre pendente di Pisa

它可以称得上是最成功的失败工程了。

有些人认为比萨斜塔的倾斜是因为重心偏移。
其实其倾斜的主要原因就是土体的不均匀沉降。
比萨斜塔修筑时间为 14 世纪,当时的土力学还未发展成型。人们对建筑物的地基的判断认知不足导致了比萨斜塔的倾斜。

题外话: 相比我国古代建筑,如赵州桥的沉降量。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还是厉害,特别是对场地的判断。

然而中国也有著名的斜塔

位于苏州的虎丘塔。

上述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是当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匀时, 土质差别较大时, 则往往在不同土层的交接处或同一土层厚薄不一处出现较明显的不均匀沉降, 沉降曲线为微凸形, 造成墙体开裂, 并向土质较软或土层较厚的方向倾斜。

类似的案例如

![](data:image/svg+xml;utf8,)

墨西哥城
当地表层为人工填土与砂夹卵石硬壳层,厚度 5m;其下为超高压缩性淤泥,天然孔隙比高达 7,天然含水量高达 150%~600%,为世界罕见的软弱土,层厚达 25m。因此,这座艺术宫严重下沉,沉降量竟高达 4m。临近的公路下沉 2m,公路路面至艺术宫门前高差达 2m。(百度资料)

为什么说他们成功呢?
如果当时的工程师有足够的地质知识,对场地的勘查足够的话也许就没有这些著名的景点了。

然而现在人们能不能修斜塔或者倾斜的建筑物,让其也成为新的景观呢?
答案是: 依照规范,扒了重建。

知乎用户 丧心病狂刘老湿 发表

看了一下,大家写的基本都是近现代的大型工程,我来一个宋朝的吧。

宋仁宗时期的黄河回流工程。

先说修黄河这事。治理黄河在宋朝那会是个持续性工作,年年抓,代代抓,常抓不懈。通常这么抓的工程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怎么都抓不好。黄河的河水里夹杂了太多泥沙,流着流着河道就淤塞了,淤塞到一定程度就得改道,改一次道就把方圆几千里淹个生活不能自理。

仁宗以前对黄河的处理方案是能治就治,实在治不了就拖一拖等上两年再治。反正大不了决堤的地方咱们不要了,再找别的地方开荒种田去。结果庆历八年,黄河大决口,直接从澶州的商胡埽冲出来一路狂奔,奔到大名府,然后北上出海了(出海口在天津附近)。

这次改道是黄河历史上八次大改道之一,一下子把仁宗君臣都吓毛了。

为什么?因为黄河除了是一条重要的河流以外,它还是防御辽国骑兵最重要的一条天然防线啊!现在你一下子改道改到天津,那离辽国的南京(北京市)还有多远?你这还防御个毛线啊!

而且这么一改道,宋朝辛辛苦苦修了好多年的塘泊工事也被冲垮了,加上河北地区大面积受灾,这是要动摇国本啊!

所以仁宗马上派人,一方面赈灾征兵,一方面找人做工程论证,看看有没有办法把改道的黄河再改回来。

赈灾征兵这事,比较好理解。宋朝的禁军里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从灾民里招募而来的,每当什么地方有天灾人祸发生的时候,朝廷就会在灾民里挑年轻力壮的招到禁军里。这样剩下那些老弱病残们即使活不下去想造反,也没什么战斗力了。这也是为什么禁军规模越来越大、战斗力却越来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庆历八年的时候,宋朝总人口为一千零七十多万户,差不多相当于五六千万人,而军队总数为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相当于今天中国有三千多万的解放军。

而工程论证却不太顺利。黄河改道,本身就是因为旧的河道已经淤塞,不得不顺着地势向北蜿蜒而去。你想强行把黄河再给改回来,这得多大的工作量?以宋朝的产生力,根本就不现实啊!

然而仁宗君臣从庆历八年商量这事一直商量到至和二年,最后依然决定要改,还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个方案叫做回河东流,就是说咱们把决堤的口子堵上,把原来的京东河道清一清,让黄河回来。而另一个叫六塔分水,是在回河东流基础上提出来的,意思是让黄河直接回流难度比较大,但是在附近有条小河叫六塔河,咱们可以把黄河水导到六塔河分流,这样黄河回流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这两个工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贵!以回河东流方案来说,这个方案至少需要动用宋朝六路一百余州军、三十万民夫——规模直追雍熙北伐。最关键的是你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还不一定能保证把活干好,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咱们能不能折腾,就静静的看着黄河北流?

说这话的人是欧阳修,他觉得你们这些非要把改道的黄河再改回来的人是不是有病?庆历八年决的堤,现在都已经至和二年了,黄河故道早就都堵死了你们还回什么河啊!再说这两年天下大旱,真搞大工程你人力物力跟得上么?对了,是不是还有人提出来要引黄河水入六塔河?六塔河是条宽不到五十步的小河,你引黄河水过去六塔河根本就受不了,不是上游决堤就是下游发大水——六塔河下游滨、棣、德、博、齐五个州向来富庶,是河北路主要财政来源,你们是准备把整个河北路都整垮么?

所以欧阳修最后提出的观点,就是干脆咱们也别折腾了,黄河想去哪就去哪吧,咱们搞好下游的水利建设,顺着他加固河堤就完了。

欧阳修的方案理所当然的被朝廷大佬们丢进了垃圾桶里:照你说的咱们不管它,塘泊工事怎么办?辽国打过来怎么办?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政绩怎么办?因此在宰相富弼和文彦博的支持下,六塔分流方案最终还是上马了。

嘉佑元年(1056 年),宋朝史上最大的技术灾难发生了。当年四月,数十万民夫集体上阵,开始堵塞商胡决口,同时迫使黄河改道分流进入六塔河。工程开销之大简直匪夷所思,续资治通鉴长编大概提到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初,議塞六塔,河北轉運使周沆獨言:「近計塞商胡,用薪蘇千六百四十五萬,工五百八十三萬,今仲昌計塞六塔,用薪蘇三百萬,工一萬,共是一河,所費財力,不容若是之殊。蓋李仲昌故先為小計,以求興役爾。又今河廣二百餘步,六塔渠才四十餘步,必不能容,且橫隴下流自河徙以來,填淤成高陸,其西隄粗完,東隄或在或亡,前日六塔水微通,分大河之水不十分之三,濱水之民,喪業者已三萬戶。就使如仲昌言全河東注,必橫潰汎濫,齊、博、德、棣、濱五州之民皆為魚□食矣。今自六塔距海千餘里,若果欲壅河使東,宜先治水所過兩隄,使皆高厚,仍備置吏兵,分守其地,多積薪蘇,以防衝決,乃可為也。然其勞費甚大,恐未易可辦,以臣度之,六塔實不可塞。」不從。

结果大干快上的工程竣工当天就出了事——决堤了!

因为修堤大军此时还都在大堤上,因此这次决堤造成的损失之大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无数民夫物资都被冲跑,死者不计其数。而之后的日子里又一直阴雨不断,整个河北路几乎变成一片泽国,更给救灾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这次谁也不敢再提回河东流的事了,天要下雨黄河北流,想流你就流吧……

知乎用户 盐选科普​ 发表

20 世纪末,火星探测的「梦魇时代」,俄罗斯和 NASA 的大型航天研究项目都遭遇了严重的失败。

(1)首先是俄罗斯的火星 96 项目。

90 年代的探测开始之后,无论是无人探测器环绕火星,还是降落火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特别是探路者号和旅居者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它们的造价是非常低的。

然而,中国也有句老话嘛叫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当然主要是讲祸不单行,我们这次要讲的这个祸就是俄罗斯。

那么俄罗斯在 1996 年他们又推出了一个火星 96 项目,这一年俄罗斯人再一次尝试火星无人登陆任务,而且他们派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家伙,也就是火星 96 探测器,这个探测器是重达 6.2 吨。

前苏联火星 1、2、3、4、5、6、7 号全部失败,而且福布斯号探测器也是失败了。这个火星 96 就是相当于是他们在进入 90 年代之后又一个真正投入的重器,因为它是当时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最先进的一次探测任务,尤其是携带的科学仪器数量和质量是惊人的,因为这个任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当然是轨道器。

因为轨道器是一定需要的,它可以帮助地面上的火星着陆器去转发信号,光这个轨道器上面携带了 26 项科学仪器,是要超过之前任何一个的。

它可以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的多光谱多频谱的地图绘制,还有高程图,甚至是磁场大气结构成分分析这些,甚至它还可以探测火星附近的太阳风和宇宙射线,可以说这是一个能够研究诸多内容的综合平台。

而第二部分是一个着陆器。

这个着陆器其实也了不得,它总共携带了 8 个科学仪器,可以探测火星的土壤结构、成分组成,一定程度的地表和地下温度,还有基本地质情况的研究,可以说这也是很了不得的。

第三个到目前看来也是一个黑科技,因为基本上还没有能够实现,这个叫做表面的穿透器,但其实就相当于是一个单独的小火箭。

其实它的使用听起来感觉比较吓人,好像是太空武器一样,这个仪器它是从轨道器上,也就是在火星上方的轨道上直接发射,并通过快速的旋转撞向火星。

在撞向火星的过程中,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携带有科学仪器的部分减速,也就是通过样落伞缓慢的降落在火星表面,另外一部分则猛烈的撞进火星的土壤内部,可以深达十余米。

因为这样的好处在于它能够钻到的火星土壤深处是远远超过你在任何地表的探测器所能达到的深度。可以说这个探测器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对人类探索火星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岩石结构意义非凡,事实上大家也清楚它肯定是失败的。

其实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实现它原来在 1996 年计划实现的目标。

而且俄罗斯人也学 NASA,开始走向于公众的科普工作。因为他还给火星带去了地球人的礼物,上面包括一个 CD 光盘,携带有各种各样人类的著名小说,当然里面有大量的地球人关于火星的科幻小说,不管是星际之名、火星生物、还有火星改造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的内容,可以说是人类对火星的崇拜、恐惧所有的综合。

另外一方面还有一些人类非常优秀的音乐和艺术作品,它们都携带在这个光盘上,也就意味着火星那里将会成为这些最佳艺术作品的完美备份的地方。

然而就像之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几乎所有探测任务一样,真的非常不幸,这个本来是最高水平的探测器却在发射阶段就已经遭遇了不测。

1996 年 11 月 16 日,火箭刚刚把它推送到近地轨道,准备变轨飞向火星的时候遭遇了很简单的发动机故障,结果这个本可以伟大无比的探测器刚刚脱离了地球,重力就很快的又被地球引力重新拖回大气并且完全焚毁,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因为这次失败极大地挫伤了俄罗斯在新时代对火星探索的积极性,因为这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第一个大型火星探测任务,那么就如同当年的前苏联遭遇重大失败之后一样,从此俄罗斯就淡出了与美国火星探索竞争的平台。

在两年之后,也就是 1998 年的时间探测窗口,人类也继续有探测器升空,但是好像俄罗斯的这次失败就揭开了全人类探测火星的一个梦魇,因为它们基本都失败了。

1998 年 7 月 3 日,日本作为首个探测火星的亚洲国家,也是第三个探测火星的国家,他发射了一个 540 千克重的一个叫做希望号的小型探测器。

当然它的轨迹选择跟之前的直飞火星有点不同,它这个探测器需要借助非常复杂的月球引力助推的方式才能抵达火星,也就是把这两个星系作为像弹弓一样一个甩一下,另外一个再甩一下,给他不断的加速和改变运动的方向,最后进入火星的转移轨道。

那么它的代价就在于这些助推是非常耗时的,它最后在太空中旅行了 5 年之后,也就是在 2003 年 12 月 14 日才到达火星附近。

但是很不幸,日本目前就这唯一一个探测器也是入轨失败了,后续的拯救项目也没有把它给救过来,也是直接滑入了深渊。

(2)与此同时,美国 NASA 的基地着陆者号和火星气候勘探者任务也遭遇了失败。

知乎用户 庚午子 发表

埃及的新千年项目:新河谷计划(图什卡工程)

穆巴拉克超级泵站,规模世界第一

大家都知道,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全国 98.5%的人口都挤居在尼罗河的沿河平原和三角洲上,这片富饶的流域使埃及的人口从 1960 年的 2700 万增长到了今天的近 1 亿。随着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埃及的土地和粮食问题日益严峻,目前埃及人均耕地仅 0.55 亩,粮食安全问题成为悬在埃及人头上的利剑。

埃及的人口与人均淡水量变化 (Abdel-Wahaab, 2003)

埃及人也一直在治沙填海开垦新的土地,但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土地开垦的速度,因此早在 50 年代埃及政府就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占国土总面积 37.6%的西部沙漠。经过专家勘察,表明这一地区有 4725 万亩的土地经治理后适合耕种,而这一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对于埃及人来说这块地方将成为新的尼罗河谷。

1958 年纳赛尔总统启动了开发西部沙漠的计划,他将这项工程正式命名为新河谷项目,计划用井水来灌溉农田,项目所在的省也被命名为新河谷省。但很快纳赛尔意识到了这项工程的耗费远非当时刚刚立国的埃及所能承受,因此这个计划被放弃了。

但随着 1971 年阿斯旺大坝的建成,纳赛尔湖的蓄水量达 1640 亿立方米(5 倍于三峡水库),相当于尼罗河两年的流量,这增添了埃及政府开发西部沙漠的信心和决心,长期以来对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自然环境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最后确定了灌溉工程的实施方案。

穆巴拉克在工程启动仪式上

1997 年 1 月 9 日,穆巴拉克总统正式重启了新河谷计划 (普遍称为图什卡工程),计划包括在阿斯旺水库附近的图什卡湾建一座巨型扬水站,并修建长 70 公里的主渠道和 4 条 28 公里的支渠构成灌溉网,每年取水 50 亿立方,将图什卡(Toshka)洼地附近的土地开垦为 300 多万亩良田。

尼罗河上游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在 80 年代遭遇了世纪大旱,但在 90 年代这里的雨水又多得异常,1998 年 10 月上游突发了一场巨大的洪水,这是阿斯旺大坝建成后遇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人们担心水库太满从坝顶溢流,埃及政府也没有信心,因此打开了上游的一处溢洪道,洪水扑向北面的图什卡洼地,每日流量高达数千万立方,在 2 个月内这里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群。有趣的是,这些湖泊的形成是由航天员首先发现并向世界公布的,因为它们总面积达 1540 平方公里,相当于多半个多太湖,这可能是人类观察到的最快的湖泊形成过程了。

天上掉下个 Toshka 湖

看到这么多水奔向沙漠,埃及政府深受启发,在工程开始后不断地扩充规模,细节和论证却又始终不明,连投资主和施工方都是一头雾水。最终的方案规模远超 1958 和 1997 年的版本,媒体将其称为 “穆巴拉克的金字塔”,不仅指其规模宏大,而且是因为整个一揽子工程的造价高达 865 亿美元,预计 20 年内完工。相比而言,我国三峡工程总投资 260 亿美元,真是小巫见大巫。

图什卡工程远景引水方案示意

在三期工程结束后,通过日抽水量达 2500 万立方米的穆巴拉克泵站可以每年取水 50 亿立方,为埃及用水量的十分之一。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最终灌溉渠可以将西部沙漠中的可耕地和 6 个主要绿洲连为一体,构成和尼罗河并行的一条新河谷。若整个工程顺利完工,开发面积将达 26 万平方公里,46%的西部沙漠土地将得到开发利用,其中耕地面积达到 1890 多万亩,相当于再造一条尼罗河谷,为埃及立下不世之功。在这个大开发区内除兴建农业区外、还将建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旅游区,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以吸引人们迁往新河谷,减轻老河谷承受的压力。

但是,和其它埃及的国家工程一样,图什卡工程一直受到管理不善、土地黑色交易、军队插手和缺乏外部投资的拖累,这个工程在投资了 60 亿美元后成功地烂尾了。本来项目计划在最先一期结束后能利用水库中十分之一的水量灌溉约 350 万亩新开垦土地,但现在这个目标只完成了 3%,穆巴拉克泵站 21 台怪物级的水泵只有 1 台在工作,干渠距离最近的巴里斯绿洲还有 60 公里。由于经济困难和第一阶段出现的技术和生态问题,第二和第三阶段已经被永久搁置。

图什卡一期工程的理想与现实

已经开垦的土地上,沙漠耕作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大量的土地由于盐分太高而需要昂贵的前期处理,而且土壤中较高的黏粒的含量使得机械化作业十分困难,在此投资的十家农场十年以来都未能盈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也不高,大量水资源因渗漏而白白浪费。雪上加霜的是,2011 年埃及发生社会动荡,穆兄会强烈反对这种穆巴拉克主导的大型基建项目,民众也称之为沙特的土地掠夺,因为只能搁置下来。

巨型的 Sheikh Zayed 引水渠

图什卡项目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初美丽的副产品图什卡湖群在没有了水源之后迅速干涸殆尽,它带来的环湖水草和丰饶鱼群只剩下一地鸡毛。上游的苏丹、埃塞俄比亚以及当地的土著努比亚人(对,和中兴的手机同名)也强烈反对该项工程,但这些影响都不是很大。而从根本上来说,这个项目耗资巨大但产出的却是低价值的农产品,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又相当匮乏,生产的粮食面对进口产品没有任何价格竞争力。除了缺水以外,这里还缺乏农民,这些荒漠对三角洲的居民来说毫无吸引力,埃及人坚信 “在三角洲待一年,也不要在沙漠中过一天”。劳动力短缺使得农场工作寸步难行。而且,这里处于和苏丹、利比亚相邻的边境地带,安全问题堪忧,发生过多起恐袭事件,更使外资望而却步。

意外得来的图什卡湖群曾给沙漠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不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图斯卡工程最初由政治强人推动,立项和方案没有经过仔细论证而且在后期随意扩充,政治意志完全压倒了科学依据与工程决策,项目的实施也根本没有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埃及政府有意压制对项目的议论,它在埃及甚至成了禁忌话题。

经过多年的动荡后,穆巴拉克当年的副手又接过了政权。虽然图什卡项目在埃及已经成了失败的代名词,但现在埃及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进口国,面对现实压力塞西总统又重启了图什卡项目,但更多的是对工程中止的遗憾,而未能进一步理性地评估可行性。可以肯定的是,埃及离完成这项世纪工程还很漫长。


埃及的世纪工程多数停留在图纸上

除了南部的图什卡工程外,埃及还有许多农业开发的雄心壮志,如沙漠中心的东阿维纳特(East Oweinat)工程、达尔卜 • 艾尔巴因(Darb El Arbein)工程、和平渠 (El Salam Canal) 工程、新村计划等,但落实的都不太好。如引尼罗河水灌溉西奈半岛的和平渠工程,也是在 1997 年动工,主体工程是穿越苏伊士运河的涵洞,早已经修建好了,但后续的开发过程一直很缓慢,原计划要在西奈半岛地中海沿岸的地区开垦 60 万费丹(合 378 万亩)的农田,但现在只完成了五分之一。

渠道穿越运河的涵洞还是很壮观的

图什卡以西的东阿维纳特(East Oweinat)还有一处大型的井水灌溉项目,该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平区域,直径 350 公里。该工程 1997 年开工,耕地面积至今已达到 4.75 万费丹(30 万亩)。种植的作物主要销往欧洲市场。上个冰河时代,撒哈拉沙漠是一片热带草原,气候类似于今天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年降雨量比现在大得多,有许多河流和湖泊,几十万年的降雨也使得在流沙下面隐藏了巨大的地下蓄水层。利用这些地下水可以在沙漠的心脏地带开展农业。但这些远古时期的地下水完全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尽管没有准确数字,但是水文学家估计只能经济地抽取五十年。

阿联酋投资的 East Oweinat 农场,这个农场太偏僻了,甚至有自己的飞机场

参考:

Deputy, Emmarie. Designed to deceive: President Hosni Mubarak’s Toshka project. Diss. 2011.

Warner, Jeroen. “The Toshka mirage in the Egyptian desert–River diversion as political divers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30 (2013): 102-112.

El-Shabrawy, Gamal M., and Henri J. Dumont. “The Toshka Lakes.” The Nile (2009): 157-162.

Abdel-Shafy, Hussein I., and Mona SM Mansour. “Overview on water reuse in Egypt: present and future.” Sustainable Sanitation Practice 14.1 (2013): 17-25.

https://www.npr.org/2012/07/10/155027725/mubaraks-dream-remains-just-that-in-egypts-desert​www.npr.org[Farming the Sahara​www.takepart.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takepart.com/feature/2016/01/08/desert-farming-egypt/)[中国驻埃及大使吴思科参观访问埃及图什卡工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www.fmprc.gov.cn](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fz_677316/1206_677342/1206x2_677362/t241203.shtml)[http://www.egyptindependent.com/revival-al-salam-canal-supposed-develop-sinai/​www.egyptindependent.com](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egyptindependent.com/revival-al-salam-canal-supposed-develop-sinai/)[http://www.larouchepub.com/eiw/public/1997/eirv24n51-19971219/eirv24n51-19971219_060-mubarak_toshka_project_opens_way.pdf​www.larouchepub.com](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larouchepub.com/eiw/public/1997/eirv24n51-19971219/eirv24n51-19971219_060-mubarak_toshka_project_opens_way.pdf)[Cultivating Egypt’s Desert​earthobservatory.nasa.gov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earthobservatory.nasa.gov/IOTD/view.php%3Fid%3D89820)

知乎用户 红花木棉 发表

南京阅江楼。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 600 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阅江楼整体成 “L” 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 51 米,总建筑面积 5000 多平方米。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并且还有中国最大的雄狮与中国最大的汉白玉刻。
1374 年(洪武七年)春,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在阅江楼没建好的时候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为了建设阅江楼,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地基。最后,阅江楼在 2001 年正式完工。
啊咧~

1374 年开建,2001 年完工?
没错!这就是阅江楼之最——全世界烂尾时间最长的建筑!实际上朱元璋建好地基以后就停工了,所以前后建了 627 年!!烂尾时间跨越了大部分的明朝,整个清朝,整个民国,外加共和国一段时间。
之前你们说的那些烂尾工程和它比?似乎略小了那么一点。

知乎用户 家的要素​ 发表

柏林勃兰登堡机场,一个永远在施工的机场,以质量著称的德国设计的耻辱,可以说绝对的失败了。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部分文字引用自维基百科 柏林勃兰登堡机场 - 维基百科

柏林勃兰登机场效果图

(一)柏林勃兰登机场的开始

20 世界后半页,世界进入航空业迅猛增长的时代,而柏林的三座老机场已经老化,运载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德国很快就认识到在首都建设一座现代国际机场的必要。

于是柏林勃兰登机场项目于 2006 年启动了,花费 25 亿欧元,预计 2011 年完工。

建造中的的柏林勃兰登机场

然而这个本该成为柏林 “面子工程” 的工程,却因为不断爆出各种丑闻而成为了国民笑话。

(二)柏林勃兰登机场的推迟

第一次推迟

2011 年,因为腐败及行政的原因机场根本不能按期交付。而此时有一家参与机场建设的建筑公司破产,正好给了机场方推迟竣工的借口,于是宣布进度严重滞后的勃兰登工程将延期至 2012 年 6 月竣工,并且信誓旦旦的保证 2012 年 6 月绝对能竣工。

各大航空公司于是放心大胆的准备柏林新航线的开通。

第二次推迟

2012 年 5 月在柏林勃兰登机场竣工前,机场运营方柏林勃兰登堡机场公司突然宣布,因防火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新机场无法按照预定时间启用,将推迟到 2012 年夏末。

据称,此次推迟主要原因在于防火系统设计有缺陷。为了不影响屋顶和外墙的美感,设计师将通常至于顶部的排风扇设计在地面上了,如果万一发生意外,不利于烟雾的扩散。

随后机场首席规划师科特根 (Manfred Körtgen) 旋即被解聘。一片混乱之中,接任的团队还没来得及厘清头绪,当局已经迫不及待地宣布了新的竣工投用日期:2013 年 3 月 17 日。

柏林波兰等机场问题图

于是开始了对 78000 个喷头和 1045 座门以及扩音器和去烟器逐一排查。

第三次推迟

然而还不到 2013 年 3 月机场运营再次宣布,机场恐怕需要再次推迟。

柏林勃兰登机场

据称此次排查下来,发现除了防火通风系统工程质量严重不过关,机场其他硬件设施也是问题多多。

比如管道线路铺设不符合安全标准,登机办理台数量少得可怜,行李传送带数量严重短缺,制冷设备功率太低等等……(制冷方面出了差错,会导致各种电子产品过热停机。)

机坪跑道的设计也有欠缺。比如如果两架飞机并排起飞,飞行员必须升空后迅速改变方向,远离对方,否则有可能出现空中冲撞等危险事故。起飞跑道的设计也没有充分考虑噪音污染,因此也要重新设计。

甚至还有几场灯光打开之后无法关闭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总计下来,有超过两万处不符合规定的缺陷需要进行补修,于是再次延期。

第四次推迟

继续检查一再修补,13 年底宣布 14 年恐怕不能完成修补投入运营。

柏林勃兰登机场

至 2014 年,投入的资金已达 50 亿欧元,远远超过计划的 25 亿欧元,柏林市市长沃维莱特也引咎辞职。

各航空公司因为筹备的航线迟迟不能开通带来的大量损失,机场运营方甚至深陷官司难以自拔。

第五次推迟

2016 年 3 月,检查中发现屡次修改的防火措施仍不过关,再次延迟交工。

柏林勃兰登机场

2017 年 3 月,机场修建以来第三任 CEO 被解雇,新上任的第四任 CEO 达尔德鲁普对外高调宣布,机场将不会遇到第六次延期,将于 2018 年建成交付使用,并且确保在 65 亿欧元 (约合 493 亿人民币) 内完成任务。

第六次推迟

然而 2017 年 12 月 CEO 达尔德鲁普再次宣布,柏林—勃兰登堡机场无法按照此前最新竣工计划,于 2018 年投入运营。机场交付日期再度推延至 2020 年投入使用。

自2006年正式开工一来,勃兰登机场历经 6 次推迟,经费也一再超标,现在每月日常维护费用都要高达 1300 万欧元,媒体预估总花费将达到 80 亿欧元。

而一再推迟使得包括柏林航空和汉莎航空在内的各大航空公司的新航线也久久不能开通,损失严重,仅处理官司运营方就赔了数千万欧元。

阿联酋航空总裁 Tim Clark 称:“柏林新机场本应成为德国的一个世界级样板,结果现在却尴尬得像一个笑话。”

这么一个全世界知名的笑话,把对于大家印象中的严谨的德国人严谨的脸打得啪啪生疼,恐怕是德国制造的一个抹不去的污点了。


最后给自己的公众号:家的要素 打个广告

一群搞室内设计的聚在一起,希望用设计让大家住进更美的家~

知乎用户 王某叉​ 发表

下面说的这两个工程,在当时不能叫失败,但是放到现在来看也不能叫成功。我是纯粹写着写着写嗨了……

如果把古人算进去,就要说一个人,这个人可以说(直接或间接的)完全改变了中国三大河流的防洪局面。更为巧合的是这个改变的后果都是经过三百年累积后在同一个时期造成巨变,奠定了现在的长江、淮河、黄河的面貌。

![](data:image/svg+xml;utf8,)

这个人是一代名臣张居正
张居正的一大功绩是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虽然最早提拔潘季驯的是高拱,但是真正的治河大权还是万历年间张居正给的。潘季驯这个人可以说在黄河古代水利史上可以占上三成篇幅,他提出了 “束水冲沙法” 和“蓄清刷黄”。束水冲沙法实际上是对的,利用遥堤和大堤之间作为黄河泥沙的沉砂池和蓄洪区,利用滚水坝,减水坝导流归槽,保证河道主槽的通流能力,堪称古代天才的工程设想。但是这个蓄清刷黄就不一样了。因为自宋末黄河夺淮,这个蓄清刷黄是拿淮河水冲黄河水,淮河可是比黄河小得多的。

潘季驯像
潘季驯认为:“清口乃黄淮交会之所,运道必经之处,稍有浅阻,便非利涉。但欲其通利,须令全淮之水尽由此出,则力能敌黄,不能沙垫。偶遇黄水先发,淮水尚微,河沙逆上,不免浅阻。然黄退淮行,深复如故,不为害也。”(《河防险要》)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根据 “淮清河浊,淮弱河强” 的特点,他一方面主张修归仁堤阻止黄水南入洪泽湖,筑清浦以东至柳浦湾堤防不使黄水南侵;另一方面又主张大筑高家堰,蓄全淮之水于洪泽湖内,抬高水位,使淮水全出清口,以敌黄河之强,不使黄水倒灌入湖。潘季驯以为采取这些措施后,“使黄、淮力全,涓滴悉趋于海,则力强且专,下流之积沙自去,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所谓固堤即以导河,导河即以浚海也。

洪泽湖和黄河交汇的地方叫做清口——这个不是海派单口相声也不是淡菜,而是原为泗水入淮之口,元以后为南北运河、淮河、黄河三河交汇的地方。为什么叫清口,也是显而易见的。

黄河的泥沙问题不是简单的水浑不浑的问题,而是一个泥沙输送能力和径流不均衡的问题,以明清时候的工程水平,当黄河发大水,同时也是泥沙量最大的时候,通过堤防不使黄水南侵是几乎不可能的,更何况,还需要保证黄河大堤不往北溃决影响作为漕运命脉的大运河的山东段——所以舍南保北,但是舍南保北的结果就是黄河泥沙入淮河,最后淤积在洪泽湖里。潘季驯的治黄方略是有效果的——束水冲沙是对的,所以后人也就认为保大运河漕运,蓄清刷黄也应该是对的,所以明清两代都延续了这个做法,不断加高高家堰,也就是后来的洪泽湖大堤。

此后三百年,洪泽湖底越淤越高,洪泽湖大堤也越来越高,加上黄河南泛的影响,淮河中下游的水患也越来越严重,而 “束水冲沙法” 和“蓄清刷黄”两大法宝在黄河下游河道多年淤积和清末的财政危机面前也不再有效。到 1851(咸丰元年),洪泽湖三河口的礼河坝被洪水冲坏,坝下冲跌深潭,此后淮河洪水从决口下三河,穿高邮湖、宝应湖,南入长江。1855 年(咸丰五年),黄河再次北迁改道由山东大清河入渤海,但淮河入海故道已淤成一条高出地面的废黄河,这条地上河将淮河流域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河水系,黄淮两河现在的局面形成。
由于淮河河道下游被洪泽湖大幅提高,原泗水河道也被废黄河抬高,所以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河水系的水患自清中期起就一直非常严重;而洪泽湖大堤以东的里下河地区,则是头上顶着一盆水,洪泽湖大水,里下河则为鱼鳖。淮河、沂沭泗河、里下河三个地区的洪涝灾害,新中国花了差不多 50 年才搞定,完成了主席那句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说完淮河、黄河,再说长江。
大家都知道长江防洪之险在于荆江,那么为什么荆江会那么险呢。今天的江汉平原,也就是过去的云梦大泽的一部分,和今天的洞庭湖在地质上是两个沉降带,长江、汉江、洞庭湖四水的泥沙在这两个盆地当中沉积,形成了两大平原 - 湖群区。
历经上千年的开发,到明朝,原先春秋时期的云梦泽逐渐萎缩变成了现在的江汉平原和江汉湖区,人口逐渐稠密,荆江大堤也逐渐成型。但是长江依然通过荆江大堤上面的采穴、油河、调弦、郝穴(今江陵县郝穴镇)及新冲等众多穴口向江汉平原、洞庭湖湖区分流,北岸经过江汉平原的河道、湖群和汉水汇合后再在武汉一带重新汇流为干流,南岸则由洞庭湖经城陵矶汇入干流。但是到了嘉靖年间,北岸口门全部堵上了,荆江大堤的北岸连成一条。

荆江大堤的北岸在明嘉靖年间连为一线,而对面南下洞庭湖的诸多分支河道都是清末形成的其中的关键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不是武宗朱厚照之后,而是由于武宗无后被拉来的,甚至搞出了大礼议这么热闹的事情。朱厚熜的父亲,也就是睿宗是葬在湖北钟祥的明显陵的;而张居正也是湖北江陵人,也就是现在的荆州人,皇帝和内阁首辅都是湖北出来的,自然要照顾乡里的,祖坟在么,所以对荆江一带的堤防非常重视,在荆江防洪上一度采取了舍南保北的防洪策略。
公元 1530 年(嘉靖十八年)堵塞监利新冲口,公元 1542 年(嘉靖二十一年)堵江陵郝穴,隆庆元年 (1567 年) 冬,荆州知府赵贤组织增修荆江大堤。他在堤防管理中创立堤甲法,沿用至清代。隆庆三年 (1570) 堤防竣工,张居正赞许“堤工告成,地方百世之利”。隆庆六年(1573),赵贤任湖广巡抚不久,张居正嘱咐“目前诸务,水利为亟”。第二年,张居正得知家乡水患比往年减轻,荆州府属大堤安然无恙,甚为欣慰。到万历年间北岸穴口几乎消亡,荆江大堤连成一线;南岸则剩下虎渡河口和调弦渡口向洞庭湖分流,为分流长江洪水,调弦口一度被疏浚。

随着荆江大堤的加高加固,城陵矶口高度不断增加,荆江对于洞庭湖的顶托作用开始显现,洞庭湖湖泊面积开始扩大。洞庭湖湖区水面自末元时期迅速由小到大,明清时期,水面面积继续增大,但趋势明显放缓,后期面积相对平稳,大体都在 6000 平方千米以内。由于人口密度增加,洞庭湖区的人水矛盾增加,围垦加剧。随着荆江大堤不断加高,荆江洪患也越来越大。而北岸的江汉平原由于地质沉降和没有泥沙的淤积与逐渐抬高的荆江河床形成的鲜明的对比。

荆江大堤上深陷的万寿塔——这个塔是明第七代辽王之母毛太妃为嘉靖贺寿修建的(嘉靖她母亲那个是搞错了)

红色为荆江大堤,于嘉靖年间连为一线到了咸丰年间,老天爷作怪,不光淮河、黄河发洪水,长江也发。1852 年(咸丰二年)荆江大水,大堤南溃冲开藕池口,1860 年(咸丰十年)的时候长江中游爆发千年一遇洪水,宜昌洪峰流量约为 92500 立方米每秒, 枝城洪峰流量达 110000 立方米每秒,藕池口被冲成了藕池河,洞庭湖由两口变三口。这还不算完,1870 年(同治九年)长江中游又爆发千年一遇洪水,宜昌流量达 105000 立方米每秒。“长江南岸大堤在松滋县被水冲决形成松滋口,洪水直泻洞庭湖,洪道所及,荡然无存;北岸大堤在监利决口加之汉江决口,荆北及江汉平原一片汪洋。”

至此今日洞庭湖松滋、藕池、调弦、虎渡四口分流局面形成,汛期长江水量半数流经洞庭湖,洞庭湖被长江带来的大量泥沙迅速淤积,加上围垦的影响,洞庭湖面积在短暂扩张之后开始迅速缩小,到建国初年已经萎缩到 4350 平方公里,而建国后随着进一步围垦,萎缩到约 2625 平方公里。而荆江洪患直到三峡建成才算得上得到解决。

至于为什么淮河入江、黄河改道、荆江南决都发生在咸丰年间或者稍后一点的年份呢,我说那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你信么。

知乎用户 马前卒 发表

南京阳山碑,大明超级工程。朱棣为纪念朱元璋而设计了这块史无前例的纪念碑,如果能竣工,在《文明》游戏中必然算世界级奇迹。可惜十五世纪的工程能力不足以完成它,凿到一半,工程主持者发现了问题——就算造好也运不走,运到地方也立不起来,立起来也得陷入地下,只好扔在采石场原址不管。

先看预计做碑头的材料,表情似乎很不爽呢:

侧面看:

碑身更惊人:

碑体下面已经凿空,准备支撑起来再凿断运走。注意下面游客高度和石碑厚度的对比

最后看碑座。凿的比较粗略,显然是发现碑身运不走之后果断放弃了:

如果阳山碑真的完成,碑座将重 1.6 万吨,碑身近 1 万吨,碑头也有 6000 吨,合计 3 万多吨。相比之下,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 1958 年建成的,连同地基还不到 1 万吨。而且绝大多数重量集中在地基和平台,碑身本身是个几百吨的空筒,由许多石块拼合,其中最大的石头 94 吨。就这不到一百吨的石头,修建时还从东北调运大型设备参与搬运安装,前后两个月才从青岛运到天安门。由此可见,明成祖朱棣的 3 万吨纪念碑计划简直就是外星工程。

(西方方尖碑都是在沿海地带用船筏运输,绝不会有人疯狂到想陆路搬运 1.6 万吨的整块货物。那等于把万吨轮举起来扛着走,就是现在也没有可靠的技术搬它。搬运中如果不慎滑倒,可以把任何人造物体二维化。)

1.7 万吨散货船剪影,这么大的东西吊起来,首先要考虑会不会自己折断……

补充 1:

@怀一

同学在评论中指出,朱棣的本意是造一个明朝版战术二向箔……233。可惜人类到现在还是没有能力操作这么先进的武器。

补充 2:

@混得过去

同学指出,应该介绍一下这个碑的现实替代品神功圣德碑。即最终竖立在明孝陵的那块碑:

这东西当然也不轻,高约 9 米,连同下面的乌龟大概有 80 吨。但和三万吨的原设计相比…… 还是太可怜了一点。

相关回答:

中国当代有哪些足以彪炳史册、让后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发明或工程? - 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不吹牛地形容北京有多大? - 马前卒的回答

如果集合全世界的力量,造一座山,这座山能造多高? - 马前卒的回答

知乎用户 夏杪 发表

韩国三丰百货店

纪录片《重返危机现场》详细描述了该商场从出现裂痕到整体垮塌的全过程,当时看完非常震撼,每一个细节、任何一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共造成 502 人死亡,937 人受伤,是韩国历史上在和平时期伤亡最严重的一起事故,也是世界上建筑自行倒塌的伤亡极其重大事故之一。韩国政府在事后对全国的建筑进行严格检查,结果需要重建的占七份之一,需要大规模维修的占五份之四,只有 2% 确定为安全,不需要维修。

以下整理自网络:

事件描述
1995 年 4 月,5 楼的天花板开始出现裂痕。
6 月 29 日清晨,三丰百货店设施经理来到他的办公室,他的桌子上有一张守夜的保安留下的字条,内容大致是在昨夜守夜的保安发现楼顶忽然出现了裂缝,但是店长却认为该裂缝是两年前不当移动楼顶的冷气机所致,因此并未理会。
6 月 29 日上午,顶楼的裂痕数量急剧变大,同时顶层的 “春园餐厅” 向设施经理报告了地板上出现了大裂缝,编号为 5E 的柱子开裂,餐厅暂停经营。在此期间,李鐏(三丰集团会长)和其他管理层对此的唯一对策就是将顶楼的货物和商铺移至地下室。不久后三丰百货里的人发现楼体发生震动,管理层认为是冷气机震动所致,因此关闭了顶层并关闭了冷气机,但为时已晚。土木工程专家也被邀请前来检查建筑结构。在简单的检查过后,得出的结论是,整栋建筑有垮塌的危险。但是,管理层却没有下达关闭百货大楼或进行疏散的命令,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当天的客流量非常大,管理层不想损失潜在的巨大收益。
下午 4 时许,三丰百货大楼楼顶传来 “轰” 的一声巨响,但在地下室的人们和管理层对此毫不知情,而此时由于冷气机长期以来对 5E 号柱子施加压力和传导震动,使得 5 楼的地板、天花板和 5E 号柱子开裂,4 楼、5 楼的天花板开始慢慢下陷。
下午 5 时,4 楼的天花板下陷愈发严重,百货大楼工作人员因此封闭了这一楼层。大约 5 点 50 分,楼上又传来一声更大的巨响并伴随着 “噼哩啪啦” 的断裂声,大楼开始剧烈摇晃,工作人员拉响了警报,并开始疏散顾客。6 点 05 分左右,5E 号柱子在 5 楼天花板的连接点再也支撑不住了,它终于崩溃了,楼顶开始垮塌,上面的楼板连同冷气机掉在了超载的第 5 层的地板上。而起支撑作用的承重柱,由于为自动扶梯腾出空间早已变得不堪重负,此时也开始一个接一个倒了下去,楼板一层一层地掉落,致使整栋建筑有一大半几乎在瞬间就全部垮塌,填满了 4 层的地下室,韩国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在 20 秒内夷为平地。
共有 502 人在此次事故中遇难,另有 937 人受伤,财产损失高达 2700 亿韩元(约合 2.16 亿美元)。
事故原因
改变用途 解雇承包商
曾是首尔地标的三丰百货店,由三丰集团兴建,位于今日首尔副都心的黄金地段、今日的韩国会计学院大厦旁。1987 年,集团开始在这片位于瑞草区,原本用作垃圾掩埋场的开阔地上建设百货大楼。按照最初的设计,大楼将被建设成一栋 4 层的办公楼,但是三丰集团会长李鐏却在建设工程中,将其重新设计成一栋百货大楼。这一改动,导致了很多承重柱被取消,以腾出空间来安装自动扶梯。原先的建筑承包商,拒绝按照新的设计继续施工。李鐏因此解雇了他们,并让自己的建筑公司进行施工。
增加楼层 移动冷气机
不久,第 5 层楼面又被添加到了这栋建筑物上,原计划将其作为滑冰场,但中途改变了用途,取而代之的是八家韩朝美食店。由于韩国人有吃饭时席地而坐的习惯,这些餐馆的混凝土地面下添加了一层加热设备,这极大的增加了承重结构的负担。此外,整幢大楼的空调设备(水冷式冷气机)现在都被安装在了楼顶之上。3 台大型冷气机共重 29 公吨,加上冷气机注满水时,总重量更高达 87 公吨,达设计标准的承重负荷 4 倍之多。
让情况变得更糟的是,在 1993 年,由于周围居民对冷气机噪音的抱怨,大楼后部所有的冷气机都被移到了前部。这一移动本应使用起重机,但结果是所有的设备都是直接在楼顶上利用滑轮被推拽到位的,使整个楼顶结构大受损伤,冷气机所及之处充斥着裂痕,再加上冷气机运作时产生的震动使冷气机附近的 5E 号柱子和楼顶的连接点出现裂痕,支柱不能发挥其作用。
偷工减料 装错钢筋
在之后的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根据建筑物的安全标准计算结果,三丰百货大楼的柱子直径应该是 80cm,而实际测量却发现其缩减到了 60cm,中间的钢筋也从 16 条减少到 8 条。在 4 楼用于强化混凝土楼板的钢筋也装错了位置,本应与地面相差 5cm,而实际测量发现其与地面相差了 10cm 之多,这相当于把楼板厚度变薄了,也导致了楼板与柱子之间的强度减少了 20%。这两个变化,虽不能直接导致大楼倒塌,但为倒塌铺下了一条捷径。

纪录片链接:纪录片《重返危机现场:三丰百货坍塌事故》
该系列中也有一集是介绍楼上提到的 “新加坡新世界酒店倒塌事件” 的

后续调查:
外界最初认为事故的原因是由于大楼松软的地基。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很快人们便发现事故发生是由于李鐏和其建筑公司对设计的随意改动。后来对废墟的调查显示,混凝土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支柱的直径却比原来的要小。
调查也揭示了首尔市的地区官员在也涉嫌在三丰方面改动建筑的过程中接受贿赂。结果,许多官员,包括前瑞草区行政官被控玩忽职守而遭起诉并被判入狱。 1995 年 12 月 27 日,韩国首尔地方法院根据《特定犯罪加重处罚法》及业务过失致死罪的罪名判处李鐏有期徒刑 10 年 6 个月,其子李汉祥被判有期徒刑 7 年。
有关当局继续对三丰集团作进一步的调查时,揭发了三丰更多涉及贪污及诈骗等的罪行,结果总共有 21 人被判有罪,其中 12 人是市政府官员。
原址现在已建成为另一座商厦雄山大厦

知乎用户 Li Carly​ 发表

玩过文明 5 (civ 5) 的童鞋们可能对普罗拉 (Prora) 有印象。感觉很切题啊!:)

游戏里是这样子的:

这样子的

当时这个似乎是文明 5 奇迹里面唯一一个没有听说过的,所以特意去研究了下,事实是这样。。。

远看

长达 4.5 公里的海滨度假村,从外滩到静安寺啊!是三峡大坝的两倍!沿着海滩排开,多么有气势啊。。。感觉和自由女神像凯旋门比毫不逊色。

近看

世界上最长的烂尾楼工程 + 废墟。。。

Prora 普洛拉介绍

以下内容参考自 wiki

普洛拉在德国波罗的海沿岸的吕根岛上,建于 1936-1939 年的 “第三帝国” 期间。由希特勒纳粹政权的 KDF(“快乐就是力量”)组织兴建,原本计划用途是超级度假村 / 城,长达 4.5 公里,10000 间面向大海的房间(世界上最多房间的酒店),可以让 20000 名德国工人享受度假的乐趣。计划里还包括了医院,游乐场,影剧院,游轮港等等。

这个设计获得了 1937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大奖。

这个工程 1936 年开工,9000 名工人参与了建造。但由于 1939 年战争的爆发,普洛拉的建造也随之停止了,工人们也转移了,工程也烂尾了。。。

后来该废墟部分被用作过难民营,博物馆,青年旅社等。最近一部分被出售给开发商用于建造公寓和酒店, 只拍了 220 万欧。。。

公寓 / 酒店效果图

ps. 还有一部以此为背景的同名获奖短片电影。。。

最新消息,整个项目预计 2022 年完工!部分公寓楼也已经完工可以入住。。。95% 以上的公寓也卖完了(据说售价 260-500W 人民币不等,每平米大概 2 万多。。。) 酒店我居然也在网上找到可以预定了。。。

************** 广告分割线~~~ 欢迎参加我的 Live :D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

已开启值乎,欢迎交流~~ ^_^

值乎 - 说点儿有用的

********* 广告分割线~~~ 欢迎参加我的 Live :D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

**新书《海外置业投资一本通》**上市 :)

《海外置业投资一本通》(李晨)【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item.jd.com

知乎用户 彩云 发表

反对

@胡子妖怪

的答案

很多人,包括某些 “军事大 V 博主”(具体我就不点名了),对现代防御作战是怎么回事都一知半解,拼凑一些时髦名词和术语就敢随随便便乱写什么“现代的马奇诺防线”,“无用的工程”。到目前为止,网上流传的所有关于人造山的轻佻无脑黑都来自这位“军事大 V 博主” 的东拼西凑,真是影响深远,流毒甚广。

人造山是文革时期在三北地区建造的一些人造工事,它的基本情况可以看这段介绍,来自《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一书:

人造山的外观,大致可以看网上找到的这个 google 地球卫星照片截图:

其实人造山不是一个孤立的,蹲人死守的土山,它就是现代防线中的一个支撑点,一个节点。

人造山的位置,都是卡在重要的交通线交通枢纽和水源地附近,往往是苏军进攻的必经之路。必经之路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作为前锋的苏军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能绕开,但是依靠卡车机动、庞大的后勤梯队必然要沿着公路前进,所以机械化军队能选择的进攻路线并不是随意的,还是很有限的,人造山并不容易绕开。

现代军队对水的消耗很大,不但作战人员需要饮用水,各种车辆都需要冷却水,三北地区本来就缺水,有限的水源地附近往往就卡着人造山。

这里举个例子说明现代军队对后勤保障,对供水的依赖程度。1945 年 8 月的远东战役,担任后贝加尔方面军快速集群的近卫第 6 坦克集团军穿越大兴安岭和内蒙古荒漠区,这里不是日军主要设防地区,几乎没有遇到实质性的抵抗,但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水荒、油荒,后勤梯队跟不上,茫茫蒙古荒漠上又没有水源,往往整个坦克集团军因为断水断油趴窝,只能把剩余燃料和水集中起来,保证旅、营规模先遣支队前进。这还是战争末期日军全面崩溃,基本没有有组织抵抗的情况下,如果说面临激烈抵抗,问题就大了。时间轴拉到 70 年代,如果中苏爆发战争,苏军的机械化部队的油、水、弹、粮消耗比 1945 年的苏军更大,如果后勤梯队被卡住,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的行动也必然受阻,而且中国军队预想的抵抗会比强弩之末的日军更加坚决激烈,情况会比 1945 年的远东战役更严重。

人造山的防御不是一个只能守着自己这个点的土山,而是一个控制面的节点。山内不但有步兵直射火力,坑道中还有远程炮兵,旁边还有预设阵地。这些预备发射阵地上的远程火炮对需要火力封锁的交通枢纽、水源地、敌可能的进攻展开地都进行过校射,战斗中可以不经试射直接射击,打一顿之后又隐蔽回人造山内的坑道,反应速度远远超过苏军行进中仓促展开的炮兵。

除了炮兵还有坦克兵,一座要塞山里往往还有一个守备坦克营,也预留有许多预设阵地。这些预设阵地都布置在敌军可能进攻展开路线的侧翼,当敌军冲击分队展开的时候,守备坦克营可以短促出击,机动到这些预设阵地上,对敌进攻分队的侧翼射击,狠狠咬一口后缩回山中坑道,迫使敌不得不频繁改变进攻展开方向,频繁在不利地段展开,此时远程火炮又可以对停顿展开过程中的敌军进行射击。

这位 “军事大 V 博主” 引用了不少对人造山的批评来佐证这就是无用工程,“完全背离现代战争”,但是对人造山的批评,要看批评的是什么。有一些批评完全是一种政治表态甚至政治投机行为,跟风随大流,墙倒众人推,这种批评的价值很低。即使是有专业含量的批评也要看他具体说的是什么,是人造山本身全面错误不堪一用,还是在建造人造山过程中对战争爆发可能性的预估、人造山选址的地点、建设规模、建设质量进行批评。不能因为对具体问题的批评,就夸大其词全面否定,说什么“最无用的工程”、“现代马奇诺防线”,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加拿大的魁北克大桥
这座倒霉的桥不仅塌过,还塌了两次
工程师之戒』起源的传说之一,就是加拿大的工程学院用这座桥残骸的钢材制作,在结业时发给毕业生,以警示他们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这座大桥第一次建造时,由于设计中的失误低估了 dead load 以及该计算未被正确核算,导致关键结构部件变形。1907 年 8 月 19 日,在这座桥接近完工时发生垮塌。当日在桥上工作的 86 名工人中,75 人遇难。

在这座桥第二次建造时,1916 年 9 月 11 日,当桥梁中段被升入其位置时,掉进了圣劳伦斯河,再次造成 13 名工人遇难。

1919 年,这座桥才终于被建好。

2. 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
这座桥特别有名的原因之一大概是它『被风吹垮』的过程正好被摄影师拍了下来,所以在视频里可以看到它像面条一样扭曲摇摆、最终断裂的全过程。貌似美帝学工程的小伙伴都被带着看过。
幸运的是,无人在此次事件中丧生。

油管视频连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czJXSxnw

知乎用户 LeTaon 发表

谢邀,世界基本每年都会有一些大型工程发生事故的,而事故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天灾加人祸都有,下面列举一些著名且大型的工程事故吧(按年份由近及远排列)。

1. 美国斯卡吉特河大桥垮塌事件(I-5 Skagit River Bridge collapse)

  • **事故时间:**2013.5.23
  • **事故地点:**美国华盛顿州
  • **伤亡人数:**13 人死亡,145 人受伤
  • 事故的发生及原因:

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斯卡吉特河大桥,垮塌发生于当地时间 2013 年 5 月 23 号下午 7 点许,出事桥梁位于美国 5 号州际公路在华盛顿州境内的路段,横跨斯卡吉特河,事发地处于华盛顿州最大城市西雅图和加拿大西南部最大城市温哥华之间的中间位置。

垮塌由一辆从加拿大方向来的载着特大号货物的拖车引起,当时它正驶往温哥华,超重的车身直接剧烈摇晃着桥身的支撑,间接摇晃着最北跨桥顶钢结构体系的受压上弦杆。从路面到拱开梁之间的垂直净高是 4.45m,所有载着特大号货物的货车只允许在净高 5.2m 的净高内行驶。这辆货车却行驶在了最外道,当时有一辆中型货车和一辆宝马汽车在内道和它并驾齐驱。这辆货车载着 4.8m 高的货物,垮塌发生后,拖车上货物存在清晰可见的凹陷上角和剐蹭的痕迹。一辆导向车曾被雇来确保车辆能够安全通行,导向车也从未警示过货物可能无法通过斯卡吉特河大桥,也并没告诫司机应该使用内车道。

斯卡吉特河大桥最近被评估为是运营状况良好且安全的,即使它已经历时 58 年之久,它在结构设计上并不存在缺陷。这座桥被认为功能上已经淘汰了,在此次事件中,桥梁未能满足现行设计规范对公路桥梁净宽和净高的要求。这座桥并未进行加固或者重建,而是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

  • 事故照片:

  • 工程背景:

斯卡吉特河大桥横跨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芒特弗农与柏林顿之间,位于西雅图北部的约 96 公里处。它是西雅图、温哥华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拿大)三地之间一条运输主干线。在垮塌之前,每天要通过 71000 辆左右的机动车。

桥修建于 1955 年,在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开始的前一年。桥有四车道,每个方向各两车道。斯卡吉特河大桥总共有四跨,每跨长约 49m。每跨用三角形钢梁制造,采用了贯通桁架结构设计方法,其中巷道位于左右桁架和上下桁架之间的开放通道中。由于桥顶上弦杆的原因,桥上是禁止通行高于上弦杆的机动车。相邻的桥跨作用于一个桥墩上从而组成一个连续的桥体,实际上这四跨是各自独立的。

References

  1. Becky Monk. What caused the Skagit River bridge to collapse? Puget Sound Business Journal, May 24, 2013.

  2. Bridge collapse: Oversize-load permits easy to get online

  3. Couple who narrowly escaped I-5 bridge collapse tell incredible story

2. 孟加拉国萨瓦区大楼倒塌事件(2013 Savar building collapse)

  • **事故时间:**2013.4.24
  • **事故地点:**孟加拉国达卡市萨瓦乡
  • **伤亡人数:**1100 + 人死亡,2500 + 人受伤
  • 事故的发生及原因:

这栋楼发生倒塌事故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四点:

  1. 未经许可擅自建在一个池塘上,

  2. 未经许可擅自把商业建筑当做工业建筑来使用,

  3. 未经许可擅自加高三层,

  4. 擅自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由于发电机产生与楼体的共鸣振动,加剧了楼层的过载效应)。

事故原因之一是工人没有足够的权利来拒绝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工作,官方相应的建筑安全评估程序并不公开透明,以及工人组织在评估程序中的混乱和不作为。

综上所述,灾难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萨瓦市政府监管的失职和腐败。有些人把萨瓦市政府称做 “一个无赖的暴徒”。

  • 事故照片:

  • 工程背景:

萨瓦区大楼归属于 Sohel Rana,据称他是当地 Jubo 联盟的领导成员,是正处于执政地位的人民联盟政党的青年羽翼。这栋楼被分割成了很多独立的工厂作坊,一些商铺,一个银行,雇佣了大概 5000 人左右,他在顶部擅自加盖了四层楼并用于工业生产。

References

  1. Matalan supplier among manufacturers in Bangladesh building collapse

  2. AP (Farid Hossain and Julhas Alam): Bangladesh Official: Disaster not really serious, (3 May 2013); Dhaka Tribune: Nexus of politics, corruption doomed Rana Plaza; The house of cards: the Savar building collapse 26 April 2013

  3. New York Times (Yardley Jim): Bangladesh arrests Engineer who warned of dangers (2 May 2013); he was arrested for helping the owner to add illegally three floors. AP (Farid Hossain and Julhas Alam): Bangladesh Official: Disaster not really serious, (3 May 2013)

  4. Pietra Rivoli: Viewpoint on Bangladesh Disaster: it’s not all about the West. 2 May 2013

3. 新加坡新世界酒店倒塌事件(Collapse of the Hotel New World)

  • **事故时间:**1986.3.15
  • **事故地点:**新加坡
  • **伤亡人数:**33 人死亡
  • 事故的发生及原因:

1986 年 3 月 14 日星期五晚上 7 点,设计平面图编号为 26 号的柱子突然开裂,修补后正常使用。

1986 年 3 月 14 日星期五晚上 9 点 15 分,设计平面图编号为 32 号的柱子突然开裂,墙体前面的镜子一角碎裂,并未引起注意。

1986 年 3 月 15 日星期六上午 10 点 10 分,地下停车场碎石下落,设计平面图编号为 30 号的柱子突然开裂,工人完成修补。墙上出现大量裂缝和裂纹,并迅速蔓延。

1986 年 3 月 15 日星期六上午 11 点 26 分,大楼失控摇晃,柱子断裂,墙体坍塌,不到一分钟,整栋楼坍塌。

调查组先后进行了爆炸、建筑材料质量、地基不稳或受损等事故原因的推测,都一一被否定了。当调查人员翻阅平面图,检查制图员计算的大楼自身重量(静荷载)时,发现了事故的原因是因为制图员忽略了大楼自身约 6000 吨的静荷载,只考虑了 100 多吨的动荷载。也就是说,这 15 年来,微裂缝一直在宾馆大楼的混凝土柱子内延伸,许多柱子早已到达承载能力极限值,大楼随时可能倒塌。

  • 事故照片

  • 工程背景:

新世界宾馆位于新加坡,也被称作联谊大厦,完工于 1971 年。它是一栋 6 层带地下车库,高 24m,由 36 根钢筋混凝土柱子支撑着的框架混凝土结构。新世界宾馆是联谊大厦的主要承租人,它占据着大厦顶上四层,而一层是工商银行在当地的一家分行,二楼是一家名为海神环球夜总会的俱乐部。联谊大厦曾因为一氧化碳泄露而在 1975 年 8 月 30 号被各大媒体所披露。

References

  1. “Hotel New World collaps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7 August 2007. Retrieved 21 October 2007.(Book launch website for: Tommy Koh, ed. (2006).Singapore, the encyclopedia. Editions Didier Millet.ISBN978-981-4155-63-2.)

  2. E-Book, Singapore: Printed for the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by Singapore National Printers, 1987,OCLC24545169

  3. “Hotel Collapse Singapore”. Seconds from disaster. Season 2. Episode 9. 27 September 2005.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4. 提顿坝溃坝事件(Teton Dam collapse)

  • **事故时间:**1976.6.5
  • **事故地点:**美国爱达荷州
  • **伤亡人数:**11 人死亡,10 亿美元左右的经济损失
  • 事故的发生及原因:

在 MDT 时间 1976 年 6 月 5 日早上 7 点 30 分左右,一道泥泞的口子出现了,水里伴随着大量的沉积物,但是工程师们都不相信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到了早上 9 点 30 左右,坝体下游朝向已经发展为一个渗漏口,这个口子以每立方米 0.57~0.85

的速度涌水并且堤防表面防护材料开始被冲刷。带着推土机的工作队已经被派去堵住漏洞,但是未能成功。本地媒体抵达现场,在 11 点 15 分时政府官员命令州长办公室估计下游居民数。工作人员被迫只身逃离于作业现场,因为一个比泳池还大的缺口,已经把他们的设备吞没了,并且仍然在不断扩大。两名困于侵蚀路基里的推土机操作工,靠绳索拉到安全地带。

在 MDT 时间 11 点 55,坝顶塌陷于水库中;两分钟以后,剩余坝体的 1/3 瓦解。坝体中带有泥沙沉积物的浑水,以超过 57000

的速度,全部流入了长约 10km 的提顿河峡谷中,这股洪水直到斯内克河平原才逐渐消散。到了晚上 8:00,水库的蓄水完全流干,尽管 2/3 的坝体尚在。

事故原因众说纷纭,有研究表明,溃坝是因为渗透性黄土被大量用于坝体核心和坝肩流纹岩的裂隙中,从而导致水渗入坝体周围,并通过填土渗满坝体。这些可渗透黄土被发现是产生漏洞的主要原因,这些缺陷的组合,导致水渗过堤坝并使坝体内部侵蚀,产生管涌破坏,并最终导致溃坝。

  • 事故照片

图中左边那条位于黑色基岩边上的,有一条深褐色的带子(箭头标出),这是泄露的最早期。而圈中两台 D-9 推土机正试图填补坝体漏洞。

图中箭头可看出,D-9 推土机的作用似乎并不大,下游的泥浆明显比第一幅图大了很多,而下游用于排水的建筑物也正被泥浆吞没(红圈标出)。

![](data:image/svg+xml;utf8,)

图中可看出坝体已经破坏(红圈),泥浆正迅速朝坝体表面涌入。

坝体已完全破坏(红圈)。

  • 工程背景:

提顿坝是位于美国爱达荷州提顿河上的一座土石坝,它由美国垦务局建造,是八个被授予建造大坝的联邦机构之一,它坐落于爱达荷州东部,菲蒙市和麦迪逊市之间。提顿坝长 940m,宽 520m,高 93m,总蓄水量 355550000

,正常水位 1620m。最初被用于控制斯内克河平原的春季径流以及在夏季提供更加稳定的水源供应,因为这片区域曾经于 1961 年发生严重干旱,而在 1962 年洪灾紧随其后。

References

  1. The Teton Dam: rhyolite foundation + loess core = disaster

  2. Perrow, Charles. Normal Accident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ISBN 0=465-05144-8 pp.233-238

  3. The National Map: Small Scale

这样的工程实例,历史上有很多很多的,就暂时写四个吧。在查找相关资料时,看见的各种问题工程事例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触目惊心的,在为遇难者默哀的同时,也警示着每一位结构工程师和建筑行业相关从业者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

知乎用户 飞行的罗宾 发表

蒙特利尔米拉贝尔国际机场,当时是世界上建成面积最大的机场。由于选址不合适和需求达不到,以及随着多伦多取代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最大城市,国际进出主要都转到了多伦多皮尔逊机场,米拉贝尔机场日益萧条。最后迫于运营连续亏损而关闭。现在蒙特利尔还是只有皮埃尔特鲁多一个机场,米拉贝尔机场已经成了一块荒地。蒙特利尔的衰落导致客流根本用不上双机场的配置,纵使 IATA 总部还在,但魁北克的省情还是决定了 Montreal 无法再恢复 1976 年举办奥运时的繁荣。

知乎用户 FROST1997 发表

瓦依昂大坝

1943 年,意大利刚刚结束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摆脱出来。经过战火洗礼,这个国家早已满目疮痍,缺少从汽车到面包的几乎一切产品。为了获得重建所必需的电力供应,也为了满足电力集团对利润的渴望,在 SADE(亚德里亚电力协会)的游说下,就在这一年,国会中 35 位部长中的 13 位被召集起来举行会议,决定在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区修建一座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大坝——瓦依昂大坝(Vajont Dam)。尽管根据法律规定,要表决是否兴建瓦依昂大坝这样的议题,必须有超过半数的部长到会,因此表决结果事实上是非法和无效的,但 1948 年,意大利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路易吉 • 埃纳乌迪还是签署批准了这一议案。

瓦依昂大坝位于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皮亚韦(Piave)河的左岸支流瓦依昂河上,离水城威尼斯只有 90 公里。阿尔卑斯山区良好的森林覆盖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春夏秋三季雨量充沛,山谷中河流淙淙,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早在 1939 年,工程师们就对这里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最早的设计方案:鉴于单独一个山谷的溪流的水力较小、而相邻山谷相距很近的情况,工程师们提出了修建穿山隧洞,将相邻的峡谷湖泊、溪流联接起来,集中水量和落差,建立大型水电站的工程构想。瓦依昂山谷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实现上述构想的最佳地点:山谷呈葫芦型,谷口狭窄便于修建大坝;山谷内腹宽阔、深度大,能最大程度地多蓄水。根据规划,瓦依昂大坝的坝身高达 230 米。

瓦依昂所在的阿尔卑斯山区的秀美风光。

1956 年,大坝正式开始施工。瓦依昂大坝的独到之处在于采用了双曲拱结构。双曲拱是意大利人异乎寻常的灵感与想象力在服装设计领域之外的卓越体现,这种坝体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都呈弧形,前卫大胆的设计使载荷施加在坝拱上,减轻了梁的载荷,不但受力条件更好,可以承载更强的负荷,而且坝身可以造得很薄,节省了工期和用料。为了改善坝体应力状况,沿坝体周边还设置了一道像铰一样的缝,将坝体与其下的垫座分开,坝体从上到下也设置了 4 条水平缝,从而大大加强了拱的作用。为保证浇筑质量,所有这些缝都在冬季进行灌浆。地基也作了全面处理,进行了灌浆作业。考虑到两岸岩体内裂隙发育,还采用了预应力锚索进行加固,左岸用 125 根,右岸用 25 根,每根长 55 米。大坝设计师、著名建筑学家塞门萨(Semenza)宣称,瓦依昂大坝可以承受超过设计值 11 倍的负荷而安然无恙。

建设中的瓦伊昂大坝。

50 年代末是一个躁动的时期,大跃进的情况正在很多国家发生。那时候正值世界核电开发的黄金时代,核电具有更高、更稳定的发电量,这无疑是比水电更大的诱惑。1957 年 4 月,瓦依昂大坝开工不到一年,罗马的政客们便放了一个大卫星:大坝改成为核电站配套服务的抽水蓄能电站,高度从初始的 230 米增加到 264. 6 米,这样就使水位上升到 722.5 米高程,不但在双曲拱坝中首屈一指,而且成为世界第二高的大坝;库容也增加到初始设计的三倍,达 1.65 亿立方米。

设计方案换了新的,总设计师也换了人,一颗新的高产卫星似乎就要冉冉升起了。然而瓦依昂山谷的地质构造却不是那么令人鼓舞:数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洋,形成了石灰岩和粘土相互层叠的结构,石灰岩层间的粘土层在受水浸润时极易形成泥浆,使岩层间的摩擦力降低,存在导致滑坡的隐患。施工刚开始,工程人员就发现左坝肩岸坡很不稳定,根据瓦依昂河谷地质结构,有学者提出有产生深部滑坡的可能性,但设计师认为深部滑坡不可能发生,因为:1、钻孔未查到深部有明显的软弱面;2、非对称向斜起到天然阻止斜坡移动的作用;3、地震勘探显示河谷两岸岩石很坚硬,弹性模量很高。施工照常进行,直到大坝建成,仍未对岸坡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作出明确判断。不过设计师还是按常规考虑了水库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如大坝坝体破坏、滑坡等问题,并在大坝下游及与居民点相近的地点设置了一系列诸如防洪墙、泄洪道之类防洪减灾设施。

瓦依昂地区的地质构造。

只有女新闻记者蒂娜 • 梅琳(Tina Merlin)在报纸上大声疾呼库区滑坡的危险性,但她是意共党员,她的呼吁被嘲讽是共产党对私人企业不怀好意的干涉,并被以 “散布虚假和误导性信息可能扰乱公共秩序” 的罪名起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瓦依昂地区的村民们希望 SADE 修建一座横跨水库的步行桥,后者没有理会,理由是“库区的地质条件不允许”。

瓦依昂水库实验性蓄水时岸坡发生大规模裂缝。

1959 年秋天,瓦依昂大坝竣工,1960 年 2 月水库开始试验性蓄水。原本相对稳定的岩层在巨大的水压下开始渗水,水和岩层深处的粘土发生作用,坡体开始变得不稳定。同年 10 月,当水位到达 635 米时,左岸地面出现一道长达 1800~2000 m 的裂缝,随后发生了局部崩塌,塌方体积达 70 万立方米,坝前出现高达 10 米的涌浪。一个月以后水位上升到 652 米,崩塌滑坡再次发生,岸坡位移速度达到每天 3.5 厘米,恐惧万分的水电站工人连夜撤离——至少这回没人敢于无视问题了,蓄水随后停止,水位被降至 600 米以下,位移随即减少至 0.3 厘米 / 天左右。设计部门认为,水位上升引起孔隙水压力上升是造成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并认定降低水位上升速度可以阻止滑坡发展。在接下来的 2 年时间里,这一措施受到了一定成效,但随着蓄水和排水试验的反复进行,岸坡位移也随之时大时小,始终无法彻底消除,库区地震也十分频繁。

上帝已经警告过人类了,1960 年的蓄水试验中已经发生过两次崩岸,箭头所指处即为崩岸滑坡点。

1962 年底,国家电力公司(ENEL)从 SADE 手中买下了瓦依昂水库,为尽早通过验收,从 1963 年初开始,蓄水试验的步子再一次加快。到 4 月份,库区水位突破 700 米,达到 702 米;7 月中旬,水位进一步增至 710 米,某些控制观察点录得每天超过 0.5 厘米的移动量;到 8 月份增加到每天 0.8 厘米。到了 9 月初,水位提高至 715 米时,位移速度已增至每天 3.5 厘米。ENEL 企图降低位移速度,开始缓慢降低水位至 705 米,但从 9 月 28 开始瓦依昂地区普降大雨,进一步恶化了岸坡结构,所以位移不但没有降低,反而继续增加,至每天超过 20 厘米的惊人水平。瓦依昂山谷中发出奇怪的声音,水库里的水也变得浑浊,山脚下的公路在两年的时间里移动了半米多。当地政府发出警告,惶恐不安的村民开始陆续逃离家园,然而这一切已经太晚太晚。

滑坡周边示意图。

1963 年 10 月 9 号 22 点 39 分。连日大雨今天刚刚停息,这是一个雨后晴朗的夜晚,瓦依昂山谷仿佛睡着了一般,夜幕下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安宁。就在这一刻,瓦依昂水库南坡一块南北宽超过 500 米、东西长约 2 000 米、平均厚度约 250 米的巨大山体忽然发生滑坡,超过 2.7 亿立方米的土石以 100 公里的时速呼啸着涌入水库,随即又冲上对面山坡,达到数百米的高度,整个时间不超过 45 秒。滑坡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几十公里以外都能听见。

滑坡体示意图。

滑坡体全貌。

此时水库中仅有 5000 万立方米蓄水,不到设计库容的 1/3。所有的水在一瞬间沸腾起来,横向滑落的滑坡体在水库的东、西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高达 250 米的涌浪:东面的涌浪沿山谷冲向水库上游,将上游 10 公里以内的沿岸村庄、桥梁悉数摧毁;西面的涌浪高于大坝 150 米,翻过大坝冲向水库下游,由于坝下游河道太狭窄,越坝洪水难以迅速衰减,致使涌浪前峰到达下游峡谷出口时仍然高达 70 米。先前设置的防洪设施在巨大的洪水面前形同虚设,洪水涌人皮亚韦河,彻底冲毁了下游沿岸的 1 个市镇和 5 个村庄。从滑坡开始到灾难发生,整个过程不超过 7 分钟,共有 1900 余人在这场灾难中丧命,700 余人受伤。巨大的空气冲击波使电站地下厂房内的行车钢梁发生扭曲剪断,将廊道内的钢门推出 12 米,正在厂房内值班和住宿的 60 名技术人员除 1 人幸存外,其余全部死亡;正在坝顶监视安全的设计者、工程师和工人们无一幸免。

洪水冲袭前后对比,可见力量是多么强大!

唯一在洪水中幸免于难的是瓦依昂大坝本身。坝体设计方案提供者——意大利模型结构试验研究所(ISMES)不愧是世界顶尖的结构力学研究所,事后计算得知,滑坡引起的涌浪对坝体形成的动荷载约为 4000 万千牛,相当于设计荷载的 8 倍,在这样巨大的冲击力下,按照 “无拉应力设计” 准则设计的大坝依然十分坚固,表面具有一定斜度的拱形坝体将巨大的水平冲击力化解成向上的冲击波,减轻了直接冲击坝身的力量。洪水过后,瓦依昂大坝仅仅是右侧坝肩轻微受损,主体安然无恙,幸存的大坝拦住了部分泥石流,避免了更大灾难的发生。滑坡后第二天,瓦依昂山谷从痛苦中苏醒过来,大坝依然庄严地耸立在那里,但坝前不再是一汪清水,取而代之的是浑浊的泥浆和堆积如山的滑坡体,足足高出坝顶 150 米。

灾后的瓦依昂大坝,右侧坝肩的损毁情况清晰可见。

另外一个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圈的是身处瓦依昂水库北岸山坡的萨索镇(Casso),由于地势较高,滑坡体冲到小镇脚下仅几十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全镇数千人因此逃过一劫。大难不死的萨索人事后足足举行了一个月的弥撒,并在每年的 10 月 9 日举行纪念活动,感谢万能的上帝对小镇的庇护,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灾难发生后的航拍照片,左上角可见逃过一劫的萨索镇。

灾难发生后,意大利政府在对灾民进行紧急救援的同时,还不得不面临瓦依昂水库的善后处理问题。由于坝前滑坡体对大坝产生的压力很大,灾后的首要大事就是抽空水库中残留的蓄水,并紧急开凿另外的穿山水道,将奔流而来的上游来水引开,绕过瓦依昂水坝流入皮亚韦河。善后工程进行了一年多方告结束。至于对灾民的安置、赔偿,灾区重建等工作,则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然而灾难已经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滑坡体掩埋了瓦依昂山谷几乎所有良田,一些冲毁的村庄被完全废弃,生活再也回不到过去;灾难在人们心中造成的阴影也许还要持续很多年,也许永远都挥之不去。

由于滑坡涉及的范围太大,当地地质水文情况又极为复杂,要彻底弄清滑坡滑动机理及原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时至今日,瓦依昂灾难的许多细节仍不清楚。但毫无疑问,贪婪是导致灾难的罪魁祸首。政客们明知在表决程序非法的情况下仍然通过决议,这背后是电力集团对利润的渴求;建设方在明知地质查勘不充分、地质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仍然一意孤行,利润的诱惑同样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是贪婪,大坝的高度就不会是后来的 264.6 米,而是最初设计的 230 米,对边坡的浸泡就不会有后来那么严重的灾难后果,至少滑坡的规模会大幅下降;即便大坝加高,发现滑坡苗头及时停止蓄水,而不是急于通过验收,也可以挽救上下游数千人的生命。

官僚主义则在这场灾难中起了推波助澜的坏作用,瓦依昂灾难发生后两天,ENEL 宣称 “这次山体滑坡是不可预测的”。经过冗长的法律程序,1965 年 7 月,国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事件的责任,只有意共向议会提交了对 SADE、ENEL 和能源部长的不信任案,但最终调查结果与 ENEL 的结论毫无二致。

废弃的瓦依昂大坝。

从技术角度说,瓦依昂大坝的设计是成功的,建筑质量是过硬的,经受住了 8 倍于设计值的冲击而安然无恙;然而我们不能只从技术角度孤立地研究坝体结构本身,还要着重研究水利设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看水利设施能否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瓦依昂水坝从建成到毁灭,没有发出一度电,却造成了上下游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滑坡发生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瓦依昂山谷失去了昔日的秀美,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土丘。直到今天,山谷中仍然到处可见大片裸露的山体,生态没有完全恢复。瓦依昂水库今天依然存在,只是不再是原来的规模,只保留了一个很小的供观赏的人工湖,完全失去了蓄能发电的作用。如果水利设施不能为民造福,无法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再好的坝体又有何用?不仅达不到坝体原本设计的目的,还造成极大的经济与社会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瓦依昂大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之作。

今日残存的瓦依昂水库。

目前的大坝,包括拱坝和重力坝,都是按静力载荷及地震动载荷设计的,对于涌浪之类冲击力一般不予考虑——或者说无法考虑,因为相应的数学理论还不完善。瓦依昂大坝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并不代表其它大坝在面临类似风险时就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学者研究发现,西方历史上几次著名的溃坝事件如法国马尔帕萨((Malpasset)拱坝溃坝、美国圣弗朗西斯(St. Francis)重力坝溃坝的背后,都有疑似滑坡引起的水库涌浪的影子。特别是通常被认为是稳如磐石的重力坝,由于缺少向库内凸出的弧面,如果遇到类似涌浪这样的动载荷,大坝将无法分解冲击力,承受能力反而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二战中的许多经典战例表明,攻击重力坝的最佳方式不是直接轰炸坝体本身,而是在靠近坝体的水中引爆炸弹,依靠冲击波打击坝体,由此导致的破坏将比直接攻击坝体本身高出许多。这也是工程师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毕竟我们不能将安全寄托在别人不敢袭击水坝上,而是要尽力做到大坝能够承受已知和可预见的各种打击;即便大坝遇袭受损,也要做到损毁程度尽可能低,连锁破坏效益尽可能小。

瓦依昂山谷中至今可见大片裸露的岩石,这是 40 多年前那场悲剧的见证

来源:瓦依昂大坝的悲剧_文武双全斛律金_新浪博客

知乎用户 Hiki 发表

主战坦克的研发这种国家重点项目应该算是大型工程项目吧…
美国与联邦德国联合研制的 MBT-70/Kpz.70(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1963 年 8 月 1 日,美国与联邦德国签订了 “20 世纪 70 年代主战坦克研制计划” 协定,研制代号分别为 MBT-70(美国)和 Kpz.70(联邦德国)。
MBT-70/Kpz.70 项目意在研发一种能够代替 M60 和豹一的更为先进强大的主战坦克,它确实做到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量产,仅留下样车。该型坦克的主要指标有: 战斗全重 50 吨,单位功率 25 马力 / 吨,3 人乘员组,采用可调节车高和姿态的液气悬挂。
主炮使用了自 M551/M60A2 的 M162 式 152mm 两用炮发展而来的 XM150 型两用炮,(M162 式 152mm 炮可发射采用全可燃药筒的 M409A1 多用途破甲弹和 MGM-51A“橡树棍” 反坦克导弹,使用普通炮弹和导弹时最大垂直破甲厚度均达到了 500mm)。
该坦克还有一门全自动 20mm 机关炮作为副武器(法国 AMX30 主战坦克也有这种设计),但对于机关炮的型号美德意见并不统一,美国采用的是 HSS320 型,联邦德国则使用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 Mk20DM5 型(莱茵金属的火炮技术世界第一!)
动力上美德也各有一个方案,美方选用的是 “大陆”AVRD-1100 多燃料风冷发动机,最大功率 1474 马力,匹配艾里逊公司的 XM1500-2 型液力机械式变速箱,德方选用的是最大功率 1500 马力的 MTU 公司 MB873Ka 型水冷 12 缸多燃料发动机,配套伦克公司的 HSWL354 型液力机械变速箱(该型变速箱后经改进在豹 2 上使用)。极速为 69km/h,加速能力三倍于 M60。图为西德 Kpz.70 正在飙车。
(图片来自坦克装甲车辆杂志社微博连载文章《走近玄学》)

![](data:image/svg+xml;utf8,)

装甲防护采用了中间留有间隙的复合装甲,据称可在 800 米距离上抵挡 105mm 炮发射的脱壳穿甲弹。
MBT-70 有一套十分先进的火控系统,包括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火炮双向稳定器、激光测距仪、自动装弹机、红外及微光夜瞄装置、导弹制导装置等。
综合来看 MBT-70 简直就是高达,大概像 T110E3 的装甲 + Ru251 的机动 + FV215b 的火控 + 268 工程的炮 + 查狄伦 25t 的射速这种感觉。
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德法欧洲联合坦克的事故再次重演了,这个项目最终告吹,同样不是由于性能和可靠性的问题,而是由于两国军方意见分歧太大,从动力系统到 20mm 机关炮双方都有自己的方案,谁也不愿意把这个自己投入巨资的项目变作他人试验新技术的嫁衣。到了研发后期美德互相扯皮,最终市值 8000 万美元的项目膨胀到 3 个多亿仍然没有结果,不得不以破产告终。
与欧洲联合坦克计划破产后一样,两国转而分别研发了自己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即 M1 艾布拉姆斯和豹 2,豹 2 所使用的 120mm 滑膛炮(同样由莱茵金属公司研发)就是 Kpz.70 所采用的主炮。
如果 MBT-70/Kpz.70 研发成功,美国和西德乃至整个北约(除了法国可能会出于民族自尊心继续使用自研 AMX 30)可能都会装备这种坦克作为装甲主力。艾布拉姆斯和豹 2 的命运就很难说了,也许根本就不会立项,而是被 MBT-70/Kpz.70 和它的后继车型所代替。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MBT-70/Kpz.70 计划最终失败了,我只能在此祭奠 152 神教家族逝去的一员。(图为西德 Kpz.70,来自坦克装甲车辆杂志社微博连载文章《走近玄学》)

![](data:image/svg+xml;utf8,)

非专业人士,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MBT-70” 词条,“M60A2”词条,坦克装甲车辆杂志社微博连载文章《走近玄学》系列。
过 100 赞开更高卢鸡的 AMX 50(ง •̀_•́)ง

知乎用户 PedroS 发表

1981 年 Hotel Regency Walkway Collapse - 美国工程课里都会提到的最经典的工程失败案例,911 之前美国结构失败导致的死伤最严重的事故。在这次事故里共有 114 人死亡 216 受伤。

图中左侧的两层悬挂式走廊就是出事的部分。1981 年 7 月 11 号晚上,几十人聚集在两层走廊上观看一楼的表演时,走廊突然垮塌,111 人当场死亡,另外有三名伤者在医院里重伤不治。

事后的调查却发现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一个学过基本力学的人都能看出来的设计失误。下图左侧是原始设计,两层走廊靠两侧从屋顶悬挂的钢杆以及螺母吊着。在建造过程中负责生产钢杆的 Heaven Steel Company 提出按照这个设计整个杆的下半部分都要有螺纹,在切割螺纹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损伤钢的结构,从而提出了右边的设计。而就是这样一个完全改变了受力的设计居然被工程公司没有经过任何重新计算就盖章同意了。

恐怕经过国内中学物理基本教育的都能看出来问题出在哪吧。原本每层的螺母只需要承担那一层走廊的重量,改变设计以后第二层外侧的螺母变成了要承担两层走廊的重量。这样的设计刚刚够承受每层 64,000 磅的重量,当几十个人聚集在两层走廊上诗,垮塌随之发生。

这次事故也变成了美国工程界经典的教训,这样明显的一个错误但凡有点责任心的工程师审过图以后进行最基本的计算都会发现设计完全不可行,却偏偏发生了。我觉得在审图的过程中工程师和承包商都会有侥幸心理,总想着如果不可行的话对方应该会发现。但是要知道人在工作中都会犯错,但是一群工程师同时犯错的话后果有可能非常严重…

知乎用户 est.404 发表

2016 年 12 月更新:
要竣工了,好像不是烂尾楼了。
据英国《镜报》14 日报道,高达 105 层的柳京饭店日前终于亮起灯光。美国专注于研究朝鲜的新闻网站 NK News 还发了一段视频,柳京饭店顶部的几个楼层中,已经有灯光亮起,饭店很有可能 “准备开张营业”。http://news.163.com/16/1216/02/C8CHO9MO000181KN_mobile.html

-– 原答案 —
全球最高的烂尾楼 柳京饭店 朝鲜

2012 年 1 月 4 日,CNN 旗下的旅游生活网站 CNNGO 将柳京饭店评为 “全球十大最丑建筑” 第一名。

以上来源:柳京飯店

金字塔型建筑,高达三百米。历时三十多年。最后没钱盖了,朝鲜联络了很多国外公司也没办法继续修建。留了一个混凝土空壳,装了玻璃的这一面是可以供游客照相的。

后来有个制作玻璃幕墙的中国公司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业绩……

知乎用户 TungHsu 发表

分享两个吧:

从 “莫斯科的曼哈顿” 到未来的停车场——俄罗斯塔。

此建筑在 1994 年就开始 “预谋”,当时的计划是 125 层,648 米高不过后来因为财务原因楼层增至 134 层,但高度不变。2006 年,曾设计过香港国际机场和汇丰银行总行大厦的著名建筑师诺曼 · 福斯特做出了新设计,最终确定确定高 612 米,118 层。

香港国际机场鸟瞰

香港国际机场

汇丰银行总行大厦

俄罗斯塔于 2007 年 9 月 18 日动工,计划 2012 年完工,由于金融海啸冲击,2008 年 11 月 21 日,俄罗斯塔的建设被迫停止,此时距离开工仅仅过去一年零两个月。

该建筑设计之初时的构想非常美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率先 “能源循环” 使用的建筑并且能够加强莫斯科的经济建设,带动社会活力。

俄罗斯塔构想图

并且此建筑计划完工时将会是全世界第二高建筑(第一高为迪拜哈利法塔),不过现在此建筑就算建成也只能屈居第三,因为 2016 年完工的上海中心大厦高达 632 米。

哈利法塔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及上海中心大厦(左起)

2009 年投资方宣布,俄罗斯塔可能无法完工。莫斯科市政府正在研究替代方案,目前比较有可能的方案是将俄罗斯塔改建成一个街心公园,或在原址上修建一个大型高层停车场

俄罗斯塔现在是这样的:

俄罗斯塔现景

俄罗斯塔卫星地图(截取自谷歌地球)坐标:55°45′05″N 37°32′04″E

还有一个就是芝加哥螺旋塔:

与莫斯科塔不同,芝加哥螺旋塔设计之初便是一座纯住宅大厦;与俄罗斯塔相同的是,两者都因为金融海啸被迫取消。

芝加哥螺旋塔最初也被设计的美轮美奂:

![](data:image/svg+xml;utf8,)

芝加哥螺旋塔

此建筑设计高度 610 米,可以容纳 1200 个单元间,值的一提的是此公寓已经卖出三分之一(微笑)。

此塔

在挖了一个 23 米深的大洞和沉井,安放了基石之后,这座计划中的 “螺旋塔”2009 年 3 月份因金融危机的冲击,此建设计划被迫停工 。

这便是那个 “坑”

芝加哥螺旋塔

由于美国金融危机,芝加哥螺旋塔计划于 2010 年被迫取消。

芝加哥螺旋塔卫星图(截取自谷歌地球)坐标:41°53′23″N 87°36′53″W

等等,我有话说:

这是百度百科俄罗斯塔照片:

看看本文迪拜哈利法塔配图,是不是有点像呢(微笑)….

@这届百度公关

资料来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84%E7%BD%97%E6%96%AF%E5%A1%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A%9D%E5%8A%A0%E5%93%A5%E8%9E%BA%E6%97%8B%E5%A1%94

https://earth.google.com

中国知网​www.cnki.net
关注公众号 TungHsu 让你的大学时光不虚度

知乎用户 钟文 发表

图片来源于煎蛋,原作者 @英国那些事

知乎用户 夏小年 发表

潮州美人城。

90 年代初,潮州市政府决定在 2000 亩地上建一座名为 “美人城” 的主题公园。1000 亩造景点,1000 亩造别墅。这座总投资 2000 万美元(折合 1.73 亿元人民币)、占地 66.6 万平方米的“美人城”,计划建设八大景区:华夏宫、温莎堡、狂欢园、情侣岛、歌舞林、缤纷园、童话村、明星苑,还有丽人学校、赛狗场、男性雕塑广场等。整个园区将运用建筑、园林、雕塑、绘画、声光电技术和文艺表演等形式,表现古今中外杰出女性人物和各国、各民族风情。

1995 年底,“美人城” 正式开工,计划 1998 年春节开放。但是,原定投资 1.5 亿元以内的项目, 在一股 “谁也控制不了” 的狂热氛围下,项目越搞越大,最后总投资预算攀升到 2.5 亿元。

然而,由于东南亚金融风暴暴发,合作方投资未能到位。原定 8000 万元的出资只投进来 1000 万元。同时,由于大形势的变化,向国内金融机构借款也日益艰难。到 1997 年,由于后续资金跟不上,“美人城” 项目被迫停工。

美人城成了一片烂尾楼,如今荒烟蔓草,倒有了一种荒凉古朴的美感,很适合去拍废墟风。

知乎用户 正恩公​ 发表

我国从古至今就以喜好集中力量办大事而闻名于世,这些大工程大多成功了,并遗泽后世,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等。但也有一些大工程由于各种原因失败了,并贻笑千年。

为了切题,这里就要提一件这样的马鹿工程:北宋的三易回河

在金兵灭宋之前,辽国最远也只打到澶州,还没到黄河,更何况当时河北兵强马壮,足以御敌(北宋曾经在河北地区一次买进三百万军粮,置办三百万马料)。但是宋朝偏偏因为黄河改道北流这个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而大为紧张(黄河由于泥沙沉积,河床抬高的原因,在历史上多次改道),以为黄河如果继续向北,万一流到了辽国境内,到时候没有了黄河天险,宋朝就要完蛋啦。

于是宋朝为了人为的让黄河改道东流,开始了疯狂作死。

【第一次】

**在宋仁宗年间,宋朝开始第一次作死,想引黄河改道六塔河东流。**当时欧阳修看出来这个计划完全是在作大死,劝阻无用。负责具体实施的河北转运使周沆也发现如果:“全河东注,必横溃泛滥,齐、博、德、棣、滨五州之民皆为鱼鳖食矣。” 周沆提醒上面人 “此五州者,素号富饶,河北一路财用所仰”,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粮仓开玩笑。

但是无所畏惧的宋朝还是完成这个坑爹工程,于是 1056 年,宋朝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复决,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这次六塔河决堤直接冲废半个河北。河北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定州路,仁宗年间兵额十万,六塔之役放完大水,神宗重造兵籍后只有兵额两三万了

【第二次】

但是如此惨痛的教训却制止不了宋朝继续作死的决心。宋仁宗死后,宋神宗继续在王安石的怂恿下搞回河工程。常人都知道黄河改道是因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导致,话说水往低处流,现在想恢复黄河古道已经不可能,但是宋神宗非要试试看。

**结果这次直接导致黄河夺淮入海,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这次曹村决堤一口气冲掉了三十万顷田地不说,还直接玩坏了黄河的下游水系,黄河开始乱流。**后人感慨:黄河夺淮入海自宋始。当年苏轼也在徐州,差点也喂了鱼鳖,之后骂主张回河的人说:“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横费之财,犹可力补,而既死之民,不可复生。” 这次人为改道还给宋朝留下了一个地狱级难度的任务:治理黄泛区。由于水系被破坏,黄河乱流在北方制造一个庞大的黄泛区,此地大河行流散漫,河内殊无紧流,旋生滩碛。

【第三次】

面对如此惨状,宋神宗认怂了,表示老子再也不搞什么回河了。但是宋神宗不搞了不代表别人不会继续搞。宋神宗死后,宋朝本着 “生命不息,作死不止” 的原则又开始搞回河工程。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在父辈的旗帜的感召下干了一件比他老子还作死的事,直接让黄河回流故道

当时黄河故道的河床因为非常高了,这帮宋朝君臣竟然又把这条地上河引回来,太 TM 有种了。于是,在 1099 年,黄河又决堤了,河决内黄口,东流断绝。这次水灾有多严重,超巨型的特大洪水啊。黄河从高耸的河床上冲下来,居高临下,连山上的禹庙都给冲掉了。

宋哲宗哀叹:元符二年之水,三门开元所建「圣德颂」并大历年重修「禹庙」皆在山顶,悉遭漂没。盖自开元、大历以来,水未有如此之大,非堤之过也。

经过这三次折腾,河北、山东、苏北等地基本上被冲成了白地。

宋哲宗死后,宋徽宗即位,曾经有十万兵额的河北重镇定州,现在尽数不及六七千人。不仅定州,曾经富饶的河北都是千里萧条无人烟,有人提出河北是宋朝边防最重要的基地,现在河北废了,拿什么抵挡外敌呢?

“自永静以北居民所存三四,自沧州以北所存一二,其他郡大率类此。千里萧条间无人烟! 去年虽丰无人耕种, 所收苖稼十不一二! 河北朝廷根本, 密迩强敌. 居民流散仓廪空虚, 城郭不修甲兵不利, 万一有警何以为计 !”

几十年后,金兵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如果宋朝没有三易回河这样的瞎折腾,河北保持宋真宗时期的状态,估计北宋没那么快玩完。

宋朝宁可在三易回河这样的工程上耗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也不愿意花钱养军养民。这样的铁血强宋灭于来自白山黑水的原始落后的女真部落,一点儿都不冤!

(内容与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

PS:评论区有朋友提到北宋三易回河的背景和动机不明,其实我在最开始就已经提到了。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植被被人为破坏以后,历经千百年冲刷使得黄河故道堆积的大量泥沙,将原来的河道堵塞住从而成为了地上河,黄河也因此改道。这场改道发生在宋朝初年,并造成了若干中小规模的水灾。然而,大宋朝廷看到这种现象后,产生了一个令现代人感到诧异的脑洞:

首先,黄河如果维持原本的河道,也就是流经汴梁城北。这样的话黄河就成了汴梁的护城河,倘若契丹南下,到达汴梁前就会被黄河阻拦。然而现在黄河改道,那么北方没有黄河,契丹人一旦看到宋朝出现变故就可以大胆南下,那时候我们怎么办?趁我们现在有钱有人力,一定要改变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事关生死存亡的严肃事情。最可怕的还在后面:黄河现在北上,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倘若它继续北上,继续到进入契丹境内怎么办?啊呀这太可怕了,契丹人就会沿着黄河,飞流直下,大宋可就要完蛋啦!

这就是持续了数十年的三易回河事件的指导纲领: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黄河北流!利用黄河天堑保卫赵官家!

知乎用户 jinning li 发表

导致咸海覆灭的引水工程

咸海曾经有面积 6 万余平方公里的水面,平均水深 13 米,最深处水深 64 米。20 世纪 60 年代初,湖面海拔 53 米(注意,此湖高于海平面),为世界第四大湖。

咸海里曾经有鲤鱼、咸海鲷、咸海拟鲤、暗斑梭鲈、比目鱼、咸海赤梢鱼、咸海白眼鲷、黑鲫、带鱼、狗鱼、鲈鱼、红眼鱼、阿拉油白鱼、欧鲶、鳢鱼,土库曼雅罗鱼。据统计,当地渔业年捕捞量曾经达到 4 万吨,其支流的三角州有几十个小湖,生态丰富的沼泽和湿地遍及 55 万公顷。鱼的捕捞量占前苏联总捕鱼量的 1/6。

咸海旧译 “阿拉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北部和东部湖岸曲折,分布有许多小湖湾和沿岸岛屿,南岸为阿姆河口三角洲,西岸为陡岸。湖内可通航,通航期 7 个月。水源主要依赖阿姆河和锡尔河。南面的穆伊纳克和北面的阿拉尔斯克是著名的渔港和经济中心。

上世纪 60 年代前苏联的引水灌溉工程;苏联的农业科学家和土木工程师通过灌溉的方式将半干旱草原变成了棉花田和小麦田,而灌溉这些田地需要建设大约 30,000 公里的运河、45 座水坝和 80 多座水库。从 1960 年到 1970 年,咸海的水位便以每年下降 20 厘米的速度减少;从 1970 年至 1980 年,下降的速度激增至每年 50-60 厘米。1980 年,水位的下降暴增至每年 80-90 厘米。

这些苏联工程师从未考虑过后果。他们知道咸海终有一天会干涸,但他们并不在意。因为每个人都有话不敢说,” 达尔门诺夫说到,“有些科学家曾警告会发生这样的后果,但没人听他们说。到 1985 年,人们终于开始谈论这个问题,但为时已晚。

“棉花不能吃”,乌兹别克斯坦总理在 1938 年抱怨说,他很快被扣上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的罪名遭到处决。

许多人将咸海的消失称作一个典型的苏联式谬误。俄罗斯地理学家格列高里莱兹涅琴科于 l998 年穿越咸海,进行了一次马拉松式的考察,以帮助揭开这一悲剧。考察后他说:“神话故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这儿都发生了,在这里每个人做事都不考虑后果。最后,数千万吨棉花盖过了咸海。” 事实真相更加令人心寒,咸海的枯竭完全是蓄意而为。在阿姆河三角洲努库斯市的一个博物馆中,我发现了苏联工程师在 20 世纪 70 年代绘制的一系列地图,描绘了他们计划中咸海的死亡。他们预计到 2000 年咸海会干枯。曾经颁布的经济发展计划要求,当咸海干涸时,将海底改造成为棉田。

到 2000 年,即苏联解体九年后,曾经壮阔的咸海已分成两片不等的水域: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北咸海和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面积较大的南咸海。现如今,南咸海只剩下西海岸沿线一条窄如月牙的水域,而且据专家预测,因为没有与曾经孕育它的阿姆河汇流,该水域将来也会消失。

2014 年 10 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公布了泰拉 (Terra) 卫星拍摄的咸海图像。这些是首次展现南咸海整个东部积水盆地干涸全貌的部分图像,与 2000 年 8 月拍摄的类似图像有明显差异。西密歇根大学地理学家兼咸海专家菲利普 · 米克林 (Philip Micklin) 说,“这是东部积水盆地在现代首次完全干涸。“自从中世纪时期由于阿姆河转道流入里海导致干燥化以来,这可能是它在 600 年间首次完全干涸。”

随着湖水的干涸,依赖于此的渔业等产业陷入崩溃。不断盐化的水质也逐渐被化肥、杀虫剂污染。湖面积急剧减小和湖水盐度增高后,鱼产量减少,多种鱼类灭绝,植物也受到破坏。咸海就此消失,形成了南咸海与北咸海。后来湖中的复活岛与大陆相连,将南咸海分为东西两部分。

咸海的大面积干涸,一方面引起湖水含盐浓度增加,从 1960 年的 11 克 / 升增加到 2001 年的 68 克 / 升;另一方面导致湖底盐碱裸露,在风力作用下,大量盐碱撒向周围地区,使咸海周围地区的沙质平湖平原逐渐沙漠化,流沙迅速发展,形成 “白风暴”(含盐的风暴)和盐沙暴,每年要发生几十起盐沙暴。 湖盆附近地区大量干盐堆积。

随着咸海规模的缩减,周围气候已经改变,大陆性特点更强,夏季更短、更炎热、无雨,冬季更长、更寒冷、无雪。生长季节已缩短到平均每年 170 天,每年沙尘暴持续 90 天以上。 咸海地区每年约有 4000 万吨至 1.5 亿吨的咸沙有毒混合物从盐床(湖底、河滩)上刮起,从北向南吹去,吹向中亚草原,吹向农田和城镇,覆盖了阿姆河河谷丰腴的农田,加剧了中亚地区农田的盐碱化,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出现高度盐碱化。随沙尘和雨落向地面的盐,因区域不同而异,大约每年平均 1 公顷达 450-600 公斤。

到了 2004 年,咸海水面面积就只剩下 1.7 万平方公里,成了由 3 个小湖组成的湖群。到了 2007 年,3 个小咸海的面积综合只是咸海极盛时的 10%。在 NASA 的卫星图片中可以看到,在 2014 年 8 月 19 日,咸海已经萎缩到原来西面和北面的零星部分。咸海基金会官网的消息显示,咸海的面积如今已经萎缩了 74%,而其水量减少近 85%。

大面积的粮棉生产和移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灌溉和生活废水,这些废水又重新流人阿姆河和锡尔河。地下水和饮用水受到了盐碱和农药的双重污染。在卡拉克尔帕克斯坦,饮水含盐,受到污染,金属含量高,这引起了诸如贫血等问题。这里的慢性气管炎、肾病和肝病,特别是癌症发生率增加 3000%,关节炎增加 6000%,因而婴儿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之一。

盐量与有害物的增加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白血病、肾病、伤寒、肝炎、支气管炎、痢疾、食道癌、发育不全和婴儿夭折的发生比例都很高。 咸沙使咸海周围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越来越稀少。原来位于河流三角洲内大面积的森林沼泽已经干涸,大量树木及灌木被彻底破坏,当地出没的数百种动物消失贻尽。20 世纪 60 年代,咸海有各种鱼类 600 多种,到 1991 年则只剩下了 70 余种,到 2001 年更是所剩无几;在锡尔河三角洲筑巢的鸟类曾有 173 种,现已减少到 38 种。 湖水大量减少导致鱼类资源下降,鱼类捕捞量微乎其微,有的商业捕捞已经在 1982 年终止,整个捕捞社区失业。

-

在昔日苏联的棉花核心产区乌兹别克斯坦,曾有面积约 250 万英亩、没有树木的大型棉花农场。如今所到之处,年久失修的水渠漏水十分严重。刚收获的田里泛出一层含盐的白色渣滓,显示出过度灌溉和排水不畅的迹象。自从俄罗斯人离开后,对灌溉网络的维护就已经停止了,棉花在盐碱地上的产量已经减半,此地的农田正在回到它们以前的样子,再变成沙漠。这些田地长期以来由当地一条叫扎拉夫尚河的河水来灌溉,该河汇入阿姆河。但是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大量河水从扎拉夫尚河引走,导致最后 125 英里河道干涸。因此,苏联工程师挖了一条新的水渠,从阿姆河抽水送到上游的布哈拉。

然而河水浪费严重。大约 40%抽上山灌溉农田的水,漫流到田地间,汇集于池塘中,或者渗入沙漠里。涝水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到表面,在这里,每年收获以后都会形成有毒的盐壳。乌兹别克斯坦半数的土地已经盐碱化了。在这专门的种棉区,这一数字上升至 80%。清除这些盐分的唯一可行办法是,每年春天用更多水把盐冲刷到环绕在每一个农场周围的排水沟中。

这样,农民们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他们用大量的水来种庄稼,水带来越来越多的盐分污染了土壤:而这些盐分又只能用更多的水来清除。在许多地方,每年春天种植棉花之前,用于从土壤中冲走盐分的水比用于灌溉的水还要多。但盐分仍越积越多,现有的排水设施难以处理,因此大片土地被遗弃。在勉强能维持生产的土地上,棉花产量急剧下降,因此农民的收入也在下降。

现在一切都完蛋了,政府的私有化计划甚至把土地白送出去,也没人要。谁会要那些寸草不生的土地呢?一丛丛柽柳丛在最后一次灌溉留下的盐壳中茁壮生长,许多土地看起来同过去的海底没有什么区别,又回到沙漠状态了。

今天,这里的人们连饮用水也很难得到——这发生在一个人均用水量居世界第二的国家。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首都努库斯以西过去的一个国有农场,人们饮用从灌溉渠道中用勺子舀出的水,这些水里面充满了盐分和化学物质。2001 年的干旱使运河干涸后,他们连水都没得喝了。

妇女和儿童们在一个手压泵前排队,手里拿着吊桶。这个手压泵是在干旱最严重时,由世界银行安装的,一共安装了 5000 个。但这里的人们非常担心,因为这些泵井已经有三分之二干涸了。事实上他们主要汲取从灌溉过的土地中渗出来的水。随着田地撂荒,这些泵井也无水可取了。

所有这些都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着。几十年来投资在这块土地上的几十亿美元和数万亿卢布,并没有让许多人的生活比非洲的农民好到哪里去,而且也没有难民营或食物救济站。但稍做调查你就会发现,这场灾难破坏了—个昔日曾以秩序井然和自给自足而自豪的社会。灾难波及到了每—个人。过去他们的周围都是取之不尽的水源,而现在却提着旧牛奶桶在大街上排队,等待运水车的到来。当江河枯竭时,天真的塌下来了。

2014 年 开始,北咸海得到新生:哈萨克斯坦政府采取行动,致力于拯救北咸海。该国政府重修了锡尔河的水渠,减少了水流的浪费。2003 年,该国政府又修建了大坝,它阻断了咸海两部分的流通,以保护北咸海。

  北咸海恢复的速度让人喜出望外。现在北咸海的深度已经从不到 30 米上升到了 38 米,达到 42 米的合理深度指日可待。如今,这里恢复了渔业生产,许多渔夫恢复了他们一度中断的工作,捕到的鱼还被出口到乌克兰。这种变化甚至可能使多年不见的积雨云又回到这个地区,给当地农业的复苏带来一线希望。

南部咸海所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状况并不很好,因此,南部咸海在水面持续下降之后成东咸海和西咸海两部分。它们水中的含盐量已经达到了每升水 100 克,而一般海水的含盐量只有每升水 35 克,现在东西 “两咸海” 的含盐量正快速向死海的每升水 300 克的水平靠近。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每年有 4 立方千米的地下水会涌进咸海。丰富的地下水量出乎专家的预料,但这也没法阻止咸海的干涸。从 2003 年起,南咸海的水面开始以始料未及的速度下降。现在咸海南部底部的水的盐度大于上部,而且两者不再融合,这样只有上部的水在夏天被太阳烘烤,温度上升得比整个湖的水充分对流要快得多,所以蒸发速度也惊人地快。根据现在的数据估计,东咸海将会在 15 年内消失。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韩董庄灌区原属 1958 年兴建的原延封灌溉工程的一部分, 1960 年停灌。 1967 年重新设计, 1973 年复建, 成为独立灌区。
武嘉灌区兴建于 1958 年, 后因盐碱地发展,1961 年停止引水。1975 年进行了系统改造,1977 年复灌。
花园口灌区于 1955 年兴建, 原称 “花园口引黄淤灌工程”, 以放淤改土为主, 改造沙荒盐碱地。 1962 年停灌。1964 年通过引黄种稻,恢复了灌溉,稻改面积逐年扩大。
杨桥灌区原为花园口淤灌工程的一部分,由于距花园口渠首 较远, 用水不便,1970 年修建杨桥闸, 成为独立灌区, 并向贾鲁河以南沙区扩展。
三义寨灌区原为 1958 年兴建的人民跃进渠大型灌区,当时规划是引黄蓄灌工程,涉及河南省东部 9 县 2 市,灌溉面积 1050 万亩。 由于大引、 大蓄、 大灌, 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碱大面积发生,1962 年停灌。1966 年后通过引黄种稻恢复了灌溉。
黑岗口灌区于 1957 年兴建,主要是为了开封郊区放淤、工业用水及航运。1958 年大引大蓄,造成土地盐碱化,1961 年停灌。1965 年以后, 引黄种稻改土扩大了引黄面积。 已成为开封市郊主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柳园口灌区原属黑岗口灌区的一部分,由于输水距离太长等原因, 1967 年兴建柳园口引黄闸, 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灌区。
河南省水利志上写满了吴芝圃先生的黑历史。当然,当时水利工程建设经验不足,水利部傅作义部长督办、苏联专家指导的大坝在建成后也发生沉降。当然,我比较有兴趣的京广运河河南段和花园口水利枢纽没有涉及到。

知乎用户 I 老蔡 发表

说一个新一点的吧, 就发生在 21 世纪, 各位肯定都知道的: 驴霸, 哦不, 绿坝!

简介: “绿坝 - 花季护航”,是为净化网络环境,避免青少年受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和毒害,由国家出资,供社会免费下载和使用的上网管理软件,是一款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计算机终端过滤软件。
其开发公司的宣传是这样的:
… 主要针对青少年上网群体,可过滤色情图片、色情内容、暴力内容、过滤反审查软件等。软件采用语义分析技术,运用独特的褒贬义判断与红黑判断技术,根据全文语境锁定不良信息,拦截色情内容,过滤不良网站,控制上网时间等;还可以自动截屏,随时记录电脑使用者的网络 “足迹”。…

2009 年 4 月 8 日,教育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新闻办联合发文,要求全国中小学校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全面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首先是在当初普遍使用的 XP 系统下不稳定; 再是不支持 linux 和 mac(我很好奇, 它到底能稳定支持什么系统了, 据一些人测试的结果是最初版在 98 下面最稳定)

最有意思的在它的一个主要功能: 图像识别功能… 太过于强大. 嗯, 只能这么形容.

因为就连你上网看个海绵宝宝都是会被拦截的, 就更别说看个什么奥运会新闻了, 要是搜出一张游泳比赛的照片来, 那简直就是太黄太色情咧.

说到这, 你脑子里肯定出现这个图了吧?

然而,

这么大块黄不垃圾黑乎乎的, 绝对是要被拦截的.

再后来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多啦, 已经不仅限于技术方面了, 什么代码是抄的这种都是小事了.
已经涉及到资金非法挪用, 投标黑幕等等.

单从金额上而言, 4000 多万, 和动则数亿的工程项目完全不能比.
但要考虑到其后面的推动力, 所以其扩张能力完全甩开几千万的广告费, 要知道天天在网页上蹦出来踢猪的那种 low 网游才多少广告费用? 绿坝最高峰时号称 5000 万的装机量. 作为一款 “安全” 软件, 也只有 360 才能灭了她.
所以, 加上背后的政治力量, 这完全是一全国性的大项目.

=====

这正儿八经的事算是最终完蛋了, 下面说个番外:

绿坝虽然是完蛋了, 但是在网上被调侃被娘化之后又变成了另一个模样:

![](data:image/svg+xml;utf8,)

路霸娘, 哦不, 又说错了, 是绿坝娘出现了
个人简介: (英语:Green Dam Girl,日语:グリーンダムたん,Green Dam Tan)是中国大陆的网络过滤软件绿坝 - 花季护航的拟人化萌娘

阅读更多:绿坝娘 - 萌娘百科_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
本文引自萌娘百科(萌娘百科 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 - zh.moegirl.org),文字内容遵守【知识共享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

大家有兴趣的自行查看, 其中有一点比较嘲讽的 " 中美混血,99% 的美国基因和 1% 的中国基因 " 暗喻抄袭

知乎用户 桃源君 发表

**二战时期法国 “坚不可摧” 的马奇诺防线,历时 11 年耗费 50 亿法郎, 设计修建了长达 751 公里的“法式长城”,仅一个礼拜就被德军迂回绕过成为摆设,接着就发生了今年热映的电影《敦刻尔克大撤退》;**两个礼拜后,德国生擒法军 22 万;三个礼拜后,德军闯过凯旋门,走进巴黎,至此法国沦陷。马奇诺防线,从此成为法国人的伤痛,现代军事史上笑柄!

作为建筑师,曾经参与过不少民用建筑的人防工程,但相对于马奇诺防线,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值一提。下面咱们先来谈一谈,马奇诺防线是如何精妙无比的:

1. 蔚为壮观

马奇诺防线,原本是一条 900 英里(约 1,400 公里)由地下碉堡、地道和混凝土机枪炮台等组成的防御网络。

这个位于是马奇诺防线上的一个地下堡垒,它在地下有十层。这个可旋转的炮台是唯一位于地面上的建筑。

法国前后花了 11 年的时间设计、改进、扩展边防设施,最终建成了马奇诺防线。1929 年,工程刚刚开始时,它还只是一系列混凝土机枪炮台,散布在法国面对德国的莱茵兰非军事区的前沿。

防线的改进和扩建一直持续到 1930 年代。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建造一条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到英吉利海峡的防线,其中防御最为严密的一段就坐落在近 300 英里(500 公里)长的法德边境上。

它有 142 个地堡,352 个地下掩体,5,000 余个碉堡;它还使用了 150 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和 15 万吨钢铁,足以建造 5,300 辆 B1 重型坦克或 5 艘黎塞留级战列舰。

马其诺防线,实际全长为751 公里,全线部署344门大口径火炮,152个炮台,1533个碉堡,这是个啥概念?就是平均每四公里4门火炮,2个炮台,8个碉堡,以这样的条件进行紧密的部署,可以从北京天安门一直延伸到河南郑州。

2. 深不可测

马奇诺防线的最宽处有 16 英里(26 公里),有的是独立的多层结构。其中最接近德国边境的前沿,有经过伪装的哨站;其后则是反坦克、迫击炮和机枪炮台等设施,地下则有步兵地堡和碉堡;再后方则是大小不等、密密麻麻的工事,包括 75 毫米和 135 毫米火炮的球形炮塔。整个防线共计有 142 个炮兵堡垒,352 个碉堡和 5,000 个小型防御工事,交错于整个区域,形成了交叉火力网。

这还不算完,马其诺防线的地下8层,那简直就是一个地下城啊,医院,球场,图书馆,食堂,宿舍,浴室,甚至还有装着模拟太阳光的阳光房,地下全长达到450公里的铁路四通八达,可以把人方便的运送到各个地方。

工事地下还遍布着迷宫一般的地道,使得军事人员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之间转移。地道系统由机枪保护。高地处还有 78 个烽火台一样的控制点,可以使哨兵观察来犯的敌兵的动向,指挥火力的方向。整个系统还有独立的电话和无线通讯设施。

马其诺防线地下驻扎着几十万的法军精锐,枕戈待旦,再加上地面的装甲兵团,和空中打击支援,几乎可以不损一兵一卒的代价全歼来犯之敌。说句实话,马奇诺防线,确实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姜春良说过,马奇诺防线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被攻破的。

3. 天罗地网

如果敌人妄图绕过这遍布着机关枪和迫击炮的密不透风的杀戮地带,还有重重障碍在等着他们。通向堡垒的地域里埋满了地雷,成片竖立着的铁柱子构成了坦克无法通过的屏障。在较偏远的乡间还修建了水坝和防洪堤,可以在紧急情况时开闸放水,阻挡敌人。

碉堡的正面是厚达 12 英尺(4 米)的钢筋混凝土墙,但背面则没有那么厚;这样一旦碉堡被敌人攻占,就更容易把它们抢回来。

4. 各得其宜

对于驻守在马其诺防线的 50 万步兵、炮兵和工程师们来说,他们的居住条件也是相当不错。地下的设施有兵营、食堂、医院,甚至还有休闲区域。

每个工事都有自己的发电机、冷热水和食物补给,得以撑过长时间的防御战事。防线通风系统可以过滤空气,并且内部还特别加压,这样毒气攻击就没有效果了。

5. 暗藏心机

马其诺防线最初是被设计用来防御德国对法国的直接进攻,同时可以防御阿尔萨斯 (Alsace) 和洛林 (Lorraine) 地区重要的工业设施。不仅如此,敌人在试图攻破防线时,也为法国人调动军队争取了时间。

但马其诺防线的背后还暗藏着不为众人所知的心机。防御工事的建造者认为,这条强大的防线,足以对德军形成威慑,最终会使德国放弃进攻法国,转而进攻比利时。这一行动势必会把英国也拉下水,使欧洲各方力量站到反对德国的统一战线上来,盟军就可以在比利时打赢战争。

6. 效仿者众

马其诺防线的宣传不仅影响了法国人,还使世界上其它一些国家也开始考虑效仿。1936 年,希腊在接近保加利亚的地区开始修建一条长达 100 英里(160 公里)的防线;类似地,1935 年,捷克斯洛伐克也在其与德国的边境一带修建一系列的碉堡和掩体。甚至纳粹德国自己也在马其诺防线的对面修筑起了自己的防线。

【地上、地下的系统工程】

马奇诺防线全长约 751 公里,整个防线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筑成。永备性工事(各种用途)约 5800 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 15 个。其整个防线分为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

  • **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防坦克障碍物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金属柱和混凝土桩,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
  • **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守军的生活设施完备,甚至设有电影院。

主体工事一般距离地面 30 米。每个大型工事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地下小城镇,可以独立生存长达 3 个月。

防线中,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 3.5 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 300 毫米,均能抗两发 420 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而不被破坏。

在防线的各个主要工事之间,由高大的通道连接起来,铺设轨道,可以通电动车。

马奇诺防线建成之后,各方给予了很高评价:可谓是固若金汤。法国人相信,德国的任何进攻都会在马奇诺防线上撞得头破血流。

然而,战事并没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尽管法国在马其诺防线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但它在战争中却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1940 年 5 月,希特勒的军队绕过了防线,取道比利时,入侵了法国。到了 6 月,纳粹的坦克已经扫荡到阿登 ,压过英法联军,从马其诺防线后方切断了其与法国本土的联系。

马其诺防线对法国所造成的影响:

1)耗时耗资,影响到其它方面投入。

从 1929 年开始建造,全程耗资 50 亿法郎,50 亿法郎在当时是啥概念?简单地说,1913 年,法国全民生产总值是 111.4 亿法郎,到 1929 年,法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贷款给战败国,又干上了全欧洲的经济危机后,大量的工厂倒闭,工人下岗,企业破产,法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基本倒退回一战前的实力。可愣是穷成这样,法国人仍以 90%以上的通过率,同意了修建耗资巨大的马奇诺防线。

2)依赖过重,导致心理防线迅速坍塌。

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之后,所遇抵抗甚微。三个礼拜的法兰西战役,法军伤亡36万人,2200架飞机被击毁,1800辆坦克装甲车爆掉,1万3千门火炮半数被摧毁,190万生力军全部被生俘,法国人付出如此之沉重的代价,仅仅换来3个礼拜的抵抗。

自那时起,马奇诺防线就成为了一个象征,成为了英法联军在二战中的一系列战略失误的代表,从而造就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电影中的悲壮场面。

知乎用户 Malion 发表

苏维埃宫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苏俄曾经计划建造一座巨型建筑,向全世界展示苏维埃的伟大形象。将之前沙皇时代的救世主教堂拆毁,打算在原址上建造。

上图就是救世主教堂

初稿有很多,几十种方案,这是其中之一,而且初稿征集还引起了欧洲建筑家的广泛关注,法国建筑大师勒 - 柯布西耶曾经就给苏维埃宫设计过预选方案。

看看这个,相当宏伟了。与艾菲尔铁塔和帝国大厦的对比

顶上的列宁像,与苏联馆和自由女神雕塑对比

但是后来,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打乱了所有的建造计划,战后的苏联损失惨重,国家需要休养生息,无力再继续这个宏大的工程。华丽的苏维埃宫停留在了地基状态。

赫鲁晓夫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解决苏维埃宫如何处理的问题。

于是乎 晓夫同志在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后,决定将地基改造成大型游泳池~

就是这样子,不得不佩服战斗民族的脑洞。

后来后来

苏联解体了,总得弄个体面的东西吧,于是俄罗斯人拆了游泳池,又把之前拆毁的救世主教堂重建了起来。

知乎用户 刘老蔫 发表

滨海新区

知乎用户 杨斯文 发表

知乎用户 郭子川 发表

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的这个巴铁不知道算不算,图片是我自己拍的

二维码我没扫过,那个电话打过去提示 “此号码暂不提供服务”,大车棚子后面的小棚子里有两位保安,在这看着,而工作人员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知乎用户 卢立 发表

浮山堰用军民 20 万人施工,历时两年。主体为土坝,两岸同时填土进筑,中间用大量铁器垫底,并用巨石大木截流。天监十五年四月完工,坝高 20 丈 (约合 48m),顶宽 45 丈,底宽 140 丈,长 9 里。坝旁曾开有两条溢洪道。上游形成巨大水库。200km 以外的寿阳被水围困。堰底河床为沙土。建成当年的八月涨水时,堰溃决,下游受灾居民数以 10 万计。20 世纪 50 年代初治淮旱,峰山切岭工程利用了一条呈梯形断面,边坡陡峻,底宽 100m 的干河槽,应即浮山堰水库溢洪道的遗迹之一。另在下游老河道中发现方井形大木笼, 疑系当年填石截流所用。浮山堰今尚略存遗迹。

  浮山堰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

  位於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洪叁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是淮河歷史上第一座用於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梁天监十叁年 (514),梁武帝萧衍為与北魏争夺寿阳 (今安徽省寿县),派康绚主持在浮山筑坝壅水以倒灌寿阳城逼魏军撤退。

  据史书记载这次工程动用军民 20 万人施工。南起浮山北抵巉石 (今潼河山) 从两端开始填筑土方,準备在中间合龙。由於种种波折,浮山堰歷时两年才最终建成。

  这个水利工程对魏军的威胁确实很大。蓄水不久,寿阳城即被水围困,魏军被迫弃城上山。浮山堰筑成后淮河被切断,上游几百里内一片汪洋,水位还不断上涨,几乎与堰顶相平,於是开始威胁下游地区。

  梁军一方面对付魏军的骚扰一方面要设法防洪,并利用魏军怕淹的心理,向魏军宣传说梁军不怕打仗就怕有人把水泄掉。魏军果然开始凿山泄水,於是浮山堰水库就有了两条溢洪道。一条在泗洪县峰山乡塔河村前。解放初期尚可看到遗跡。。这两条溢洪道在我国水库建设史上也是记载最早的。

  為了筑浮山堰,梁朝付出了重大代价

  他们从徐、杨二州徵发民伕,每 4 户出一人; 浪费铁器几千万斤; 代树做木笼; 施工中死人无数。浮山堰的典型之处在於它以进攻敌人开始,却以害己告终。因其造成的影响巨大,所以记载最為详细,也就為后人了解当时的情况提供了有利条件。

  浮山堰工程历史意义

  浮山堰工程的规模在当时是举世无双的,据估算,其主坝高 30——40 米,形成的水域面积估计约有 6700 多平方公里。总蓄水量在 100 亿立方米衣裳。浮山堰主副坝填方约达 200 多万立方米。这几项指标在当时都是世界的一位。坝高往往是水利工程技术水準最直接的表现。

  国外的土石坝至 12 世纪才突破 30 米高度,比浮山堰晚了 600 多年。浮山堰的建成害突出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惊人的力量和气概。限于当时的歷史条件和人们对自认认识的深度,浮山堰只存在了 4 个月就被衝垮,但它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浮山堰相关故事:大柳巷和小柳巷的故事

  梁武帝派材官祖恒、水官陈承伯二位将军安排实施。祖、陈二位通过实地察看,都认为淮河这里虽窄,但淮水漂疾汹涌,沿岸沙土松散,难以垒堰,强硬筑堰是劳民伤财之举,且合拢无期,力劝萧衍放弃筑坝计划。梁武帝萧衍一听大怒道:“滴水可成墒,锹土可成山,自古有兵来将挡,水来土堰之说,岂有筑不成坝的道理,分明是二位存有异心。” 萧衍为表筑坝决心,不让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即令左右卫兵将祖、陈二位捆了斩首示众。

  杀了祖、陈二将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了。萧衍又派手下将领从徐州、扬州一线征集民夫,每 20 户抽 5 人,共征集民夫 15 万多人,加上 5 万多士兵达 20 多万人。民夫们不论是酷暑严寒,昼夜不停地挖土垒坝。随着磊坝合拢的接近,河水越来越凶猛。民夫们一倒下泥土,就被汹涌的河水冲出数十丈,一时无法合拢。当时有人献计用铁铸成世大的锅,锅内装土,沉入水底,可挡河水。

  于是,萧衍派人调集生铁十几万斤,铸成铁锅沉入水中,结果仍无济于事。萧衍急得是睡不能闭目,食不得其味,烦躁不安,常常亲自上阵监工,稍有不顺眼的就斩首抛入河中。加上天寒地冻,终日劳累,民夫冻死、饿死、病死的不计其数。这时有两个工匠,是一对孪生兄弟,兄叫大柳相,弟叫小柳相,看这样下去也不是事儿。

  为保护其他民夫,便主动向萧衍提出要跳入合拢处,钉成 “井” 字形木桩,迅速填进土石,能使大坝合拢。萧衍派人砍伐树木,开山采石,一切准备妥当,柳氏孪生兄弟挽着臂膀跳入凶猛的河中。

  只听 “咚” 的一声巨响,猛如蛟龙的淮河水竟然调转头向回冲去。

  岸上众多民夫和士兵趁着空档,将事先准备好的树桩石块、土袋子一齐填向坝口,不一会大坝合拢了。时间正好是梁天监 15 年 (公元 516 年)4 月 10 日,历时整整 18 个月。

  人们为了纪念大柳相、小柳相这对孪生兄弟,在沿坝栽上了许多柳树,并把泗洪沿河的一个镇子叫大柳相,浮山向东沿河的一个村镇子叫小柳相。后来,叫着叫着就被人们叫成了大柳巷、小柳巷了。

知乎用户 朗博 发表

谢邀!

今天介绍世界上最大最失败的工程,没有之一。

这是俄罗斯莫斯科的 “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

它是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

它也是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

教堂里面金碧辉煌,威严壮观。

教堂里面有价值很高精美的壁画,艺术性很高。

这是 1812 年,俄国经历拿破仑战争后,沙皇亚历山大为了纪念胜利建筑的,目的感谢救世主基督 “将俄罗斯从失败中拯救出来,使她避免蒙羞”。

它从 1837 年开始建造,主体 1860 年基本完工,内部豪华的装饰和壁画到了 1883 年完工,前后经历的 44 年。

这样的建筑工程能是失败的么?你别急呀,稍安勿躁,听我的转折……

但是就是这样的大教堂居然被拆掉了!

原因不是违章建筑,而是要为一个更巨大的工程让位置。

这个工程就是本文的重点 —— 苏维埃宫殿!

“十月革命” 以后,推翻了沙皇的统治,苏联成立了。

斯大林同志每天推开窗户看到就看这个教堂,心里很不爽:凭什么这个教堂建在市中心,把克里姆林宫遮个严严实实的?

再说,早就推翻了沙皇的统治,还留着东正教的封建残余干什么?

于是斯大林脑子一热,就决定拆掉它,要重新建一个代表苏联的建筑 —— 苏维埃宫殿。

再说苏联此时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巨大经济成就使得斯大林觉得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巨大的地标建筑。

然后,便开始设计苏维埃宫殿。设计这个宫殿的时候,一定要体现 “高大上” 气概,要超过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埃菲尔铁塔和自由女神像。

于是在 1931 年,就把建成才五十年的教堂 “咣” 的一下炸掉了。

斯大林准备建立当时世界上第一的建筑物,不然不足以体现苏联的 “世界第一”。

苏维埃宫殿的伟大蓝图就被设计出来了。

1933 年,苏维埃宫殿设计方案正式出炉。

把它设计成世界最高的建筑物,连同天台上的列宁像一共高 415 米,超过美国的帝国大厦高 34 米。宫殿内内部主要是博物馆,用来展示建设成就的,还有举办苏维埃大会的巨大会场。

![](data:image/svg+xml;utf8,)

但是苍天不帮助斯大林同志,莫斯科河的河水涌入工地,不得不停工。

排水以后,此时苏联遭受到了灾荒,资金又不到位,建造计划只能搁浅了。

等到苏联经济好转起来,但是苏德战争爆发了,建造彻底停了下来。

二战结束以后,苏联百废待兴,要进行战后重建,斯大林再也不想这个苏维埃宫殿了。

从此莫斯科城的中心地带便有了一大片废墟,里面挤满了水,长满了野草,这里成了孩子们撒野的地方。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觉得这样一篇废墟也太不好看了,便建造一个直径 130 多米,深 6 米多的 “莫斯科游泳池”。

苏维埃宫殿最后就变成了游泳池了。

这倒成了莫斯科人们夏天的避暑好去处了。

1992 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立了重建基金,得到了社会大量捐助。最后花了两亿,终于在 2000 年重新建起了 “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

虽然外貌形状和当初差不多,但是复原的建筑远远没有当初的精致华美了,文化和艺术价值也不如以前了。

哎,折腾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苏维埃宫殿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最失败的大型工程了,破坏掉了最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但是连个主体框架也没有出来就不了了之。

它正好见证了苏联的历史。

其实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和幽默,当时觉得自己可以左右或改变历史进程,但是最后仅仅只是一阵浪而已,浪过去了海面依旧。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总自以为可以改变周围的环境、趋势……

知乎用户 姚一​ 发表

史诗一般的罗德岛太阳神巨像(Colossus of Rhodes)。

在后世的两千多年里,无数人幻想着这一古代世界七大奇迹究竟是多么宏伟——在罗德岛通往地中海的港口防波堤上,太阳神 Helios 横跨之上极目远眺,骄傲地展示着希腊文明的荣光。而仅仅 50 年后,地震推倒了这座神像。之后巨像在大地上匍匐了近千年,遂湮灭无迹。

16 世纪画家所想像的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来源:Wiki

这座巨像建造了 12 年,在公元前 280 年完工。他是用无数被熔化的武器和铜制品打造的神,这让人想起始皇帝收天下之兵造铜人十二,而太阳神像的建立是为了庆祝公元前 305 年罗德成功抵御了亚历山大的继承者之一——安提柯一世的围城,相传建造资金的来源是罗德人变卖了安提柯大军丢弃的武器装备。

神像侍奉的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和更为著名的阿波罗在诸多神话中混淆为一个人,而实际上在公元三世纪之前,负责驾驶日车的太阳神赫利俄斯和阿波罗是被分开提及的。相较于单一纯粹的太阳神赫利俄斯,阿波罗更像是一位全能大神。

传说神像高 33 米,仅脚趾头尺寸就需要两个成年人合抱。我们翻阅史书,难以想象古代人可以建造这样宏伟的雕像,更会产生疑惑:这一仅仅存在了 54 年的奇迹,究竟有没有发生过。今天前往罗德岛旅游的游客往往也会略有失望,太阳神巨像早已了无痕迹。然而历史上对这一建筑的记载却十分详实,尤其是巨像倒塌后的 800 年里,铜像残骸在地面上堆叠,诸多旅行者对此记忆深刻,古代历史学家和作家们的记录颇多。直至公元 654 年,当阿拉伯人侵入罗德岛后,地面残存的巨像被拆分变卖给了犹太人运输到叙利亚,传说运送巨像残片动用了 900 头骆驼。

太阳神像的崩塌是缘于一次地震,神像从膝盖以上断裂开来。以现代的工程技术模拟来看,该地震可能导致了其中的铆钉失效,进而产生了剧烈的连锁反应,导致神像从接合处断裂崩塌(Engineering Aspect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Colossus of Rhodes Statue)。建筑技术的限制,导致了神像的倾颓,但是却更让希腊人伟大的创造力充满了浪漫色彩。

今天罗德岛巨像已无痕迹

罗德岛神像给后世留下了无穷的启发。譬如矗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她同样是为了纪念独立战争百年胜利(也有观点认为是纪念内战胜利),高 46 米,与两千年前的太阳神一样,坐落在港口,为船只指引照明。自由女神像在一百三十多年里,历经风雨,面临多次强风吹袭与钢桁腐蚀的结构风险,也经历数次翻修。从这一角度来看,罗德岛神像在两千年前的希腊,以昔年的建筑水平能够屹立 50 余载,也许本身已经是一项建筑奇迹。

罗德岛神像与自由女神像

另一座以罗德岛神像为原型的巨像,存在于影视作品中,那就是《权力的游戏》中的布拉佛斯神像。泰坦巨像与传说中太阳神巨像的姿势如出一辙。尽管现代人推测,巨像更有可能不是横跨防波堤而是矗立海岸一边,然而横跨海港的骄人姿态,无疑是最符合人类想象的神祇。

布拉佛斯的泰坦巨像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是世界七大奇迹。他迅速的崩塌,虽缘于技术手段的限制,难以说是绝对的失败——但对比希腊人卓越的技艺和无限的浪漫,巨像的销匿无疑是历史的遗憾。

知乎用户 吟星 发表

巴铁 ←_←

知乎用户 我也不记得我叫啥 发表

现在世界岛成这样了

知乎用户 Perhaps 雯 发表

在杭州的江干区,有一栋能逼死强迫症的楼……

我反正是… 很想上手一个个给他们抠下来。

就算要装空调外机也装的整齐一点啊喂!这也太不走心了吧!

原地址在这里:强迫症慎点 – 逼死强迫症的楼房

别只看呀大家!给点个赞咯 QUQ

知乎用户 抬头看到四零一 发表

300 万的毛爷爷像算不算!刚立起来就被拆除了!

知乎用户 二崽子 发表

三门峡水库。业内的话知道的大概就是这个了,运行几年就被泥沙淤满了。一是对高含沙水流的特性的一个不了解,泥沙淤积预测不合理,二是排沙措施不完善,没成功排沙。
结果是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及其他排沙措施,救回来了。

-——————- 我是分割线
2016.2.16 更
这个问题突然在日报上火了之后,大部分答案就慢慢变火,拿到百赞不算多,也实则惶恐,毕竟只写了几句话罢了。评论区跟热心知友的讨论和解释也蛮多了,很多相关知识我在评论区都有提到。
但是,我是一个不能接受恶意讽刺的人,说我的回答有错误也罢,说我解释的地方有理论问题也罢,我们都可以讨论,但仅凭行业的工程行使程序,就讽刺我是为圣上分忧的好太监,我不接受,我不吝于举报一个恶意评论,我并不是想保护谁,而是全国那么多兢兢业业听从国家文件服从国家号令奉献在水利行业的规划师、设计师们,一句为圣上分忧的好太监来概括掉了,我们不接受。早前已经关评,不想在听到任何关于这件事的讨论。
而且我不认为我的答案有什么值得好讨论的地方,我举了一个行业内的例子,不代表我非常反对这个项目,觉得要是当初没建这个项目就好了,我没那个水平去评价这些项目该不该建,我只知道建它到底有无必要性,在对利和弊的权衡之下,既然决定建了,即使它后面出现了问题,那又有什么呢?工程科学本来就不是预测问题去避免,而是出了问题想办法去解决,然后再考虑下一次如何避免。是的,三门峡失败了,你揪着发达国家早不建水库了你建你败你活该不放,水利行业如何进步?中国大部分地方现在连基本供水和防洪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你想办法解决一下?【插句话,所有大型水库没有一个是为了单纯发电的!】
牢骚发完,谈谈这个问题,觉得部分答主并没有理解失败的意思,发生天灾导致工程损毁应该不叫失败,而叫灾害。
以上。

知乎用户 bycar 发表

强行科普一下,力学设计与计算的重要性。
Tacoma Narrows Bridge(塔科马海峡大桥)是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的两条并行的悬索桥。

其实话题真正的主角,第一座塔科马海峡大桥不在上图,1940 年 7 月 1 日通车,因设计及资金的问题,桥面在风的作用下竟然可以扭动。大桥因此获得一个绰号 Galloping Gertie(舞动的格蒂)。
据说不少老司机慕名而来,寻求刺激。结果不到五个月,大桥戏剧性地坍塌了。
值得称奇的是,千钧一发之际,竟然没人死亡(牺牲了一只狗),美国大片的节奏啊。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被人全程拍摄下来了。
视频后被国会图书馆选定保存在国家电影登记处,被誉为 “在文化、历史和审美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嗯,为拍一部精彩的美国大片用的道具真的很昂贵。
为纪念这个伟大的工程,残骸被登记在国家历史地点记录册中,水下的残骸作为人工礁石被保护起来。
执着自信的美帝在旁边又建了一座悬索桥,于 1950 年 10 月 14 日通车,当地人也把新桥称为 Sturdy Gertie(强壮的格蒂)。
所以名字很重要,决定了你的命运。
老美卯上劲,在旁边又建了一座悬索桥,于 2007 年 7 月 15 日通车。
所以现在能看到的是两座并行的悬索桥。
好久不恋爱,能有耐心用手机码这么长文字,很佩服自己!
话不投机半句多,
英雄所见略同的,
请点赞!
赶紧的!

知乎用户 amireux 发表

前两个月的新(趣)闻了,来回答这个问题简直是再适合不过了。

倾尽了人力物力,耗费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史上最成功的失败工程” 非此莫属。

印度贾坎德邦一大坝历时 42 年建成,启用 24 小时后坍塌

据印度时报报道,贾坎德邦哈扎里巴格的一条运河上的大坝历时 42 年建成,但在它落成后仅 24 小时就坍塌了。

关于建造时间——**没错,就是用了 42 年!**该项目最早由当地政府在 1978 年提出并建造,之后便一直处于龟速修建状态。直到 2012 年再次招标,该工程最后被一家孟买公司承包。

关于工程耗资——**没错,就是 220 亿卢比!**其实在 40 年前改工程的预算仅为 120 亿卢比,但现在的耗资整整翻了一倍。

关于溃堤时间——没错,就是在运河开通不到 24 小时内(确切的说是第 22 小时),运河的一处就发生了溃堤。

令人震惊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坝的造价从仅仅 1.2 亿卢比升至 217.6 亿卢比。(1 印度卢比 = 0.1001 人民币)周三,贾坎德邦首席部长拉古巴尔 · 达斯在哈扎里巴格大张旗鼓地为该大坝的揭幕发表讲话,但开闸 24 小时后就坍塌了。

坍塌后的大坝

该大坝是哈扎里巴格 Bishnugarh 地区科纳尔河灌溉项目的一部分,决口后淹没了邻近吉里迪区的 Bagodar 的 35 个村庄的农田。

最让人无语的是,印度国家灌溉部门负责人把这起事故的责任推到了几个尚未加固的鼠洞上,他称:

​(图源:NDTV)

“根据初步调查,运河非混凝土部分的老鼠洞导致了渗水,导致了运河的坍塌。”

目前印度政府已成立一个由三名成员组成的调查小组,对事件进行调查,并在 24 小时内提交报告。

除了政府设立一个由三人组成的小组来调查这一事件外,Bagodar 当地的 MLA Nagendra Mahto 要求对受影响的农民进行赔偿。 反对党国大党议员阿洛克 · 杜贝(Alok Dubey)说,人民党政府只会抢别人的功劳,或者为还没完成的项目揭幕,比如科纳尔河大坝。

科纳尔项目在 2014 年恢复之前已经停工多年。1955 年在科纳尔河上建造的水库包括一条长 357 公里的运河以及 17 公里长的隧道。隧道工程完成后,只有 44 公里的运河工程完工。

大坝 “生前” 留影

知乎用户 王旭 发表

学土木的人,大概上学时候都听过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和美国塔科马大桥的。

知乎用户 阿尔吉农 发表

日本文殊快堆

知乎用户 姚同博 发表

朝鲜的柳京饭店,世界上最高的空置建筑

知乎用户 LEX 发表

手骨折了 大部分内容 copy from wiki。其实 wiki 的可信度。。。。。。

==========================================================

提一个概念 卡门涡旋 钱老的导师 von karman 最先提出的 科普的说法就是在不同 re 中阻隔体之后会产生不同排列方向的涡旋。======================================================

卡门涡街还可能引起建筑物倒塌。最著名的天灾是 1940 年 11 月 7 日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海峡吊桥(Tacoma Narrow Bridge)崩塌事件。塔科马海峡吊桥倒塌后第二天,华盛顿州州长宣布该座吊桥的设计牢靠,计划按同样设计重建。冯 · 卡门觉得此事不妥,便觅来一个塔科马海峡吊桥模型带回家中,放在书桌上,开动电扇吹风,模型开始振动起来,当振动频率达到模型的固有频时,发生共振,模型振动剧烈。果然不出所料,塔科马海峡吊桥倒塌事件的元凶,正是卡门涡街引起桥梁共振。其后冯 · 卡门令助手在加州理工学院风洞内,进一步测试塔科马海峡吊桥模型,取得数据,然后发一份电报给华盛顿州州长:“如果按旧设计重建一座新桥,那座新桥会一模一样的倒塌”。州长设立一个塔科马海峡吊桥倒塌事件考察小组,冯 · 卡门系成员之一。经一番争论,冯 · 卡门终于说服当时不懂空气动力学知识的桥梁设计师,在建新桥之前,先将桥梁模型进行风洞测试。会议决定采用新的设计避免卡门涡街对桥梁引起的祸害 [7]

圆柱形的工厂烟囱或冷却塔也有可能因卡门涡街引起共振而倒塌。1965 年 11 月,英国西约克郡费里布里奇发电站两座一百多米高的冷却塔,在大风中因卡门涡街引起共振倒塌。解决办法是在烟囱或冷却塔的上端安装螺旋形的扇叶,避免卡门涡街形成。

我常常拿着个去取笑我 ce 的同事, 说要是他们不懂流体,现在当初要是再造一座一样的,早都拖出去斩了,现在有的做完全是祖师爷赏饭吃。

Kármán vortex street. (2018, January 24). Retrieved January 25, 2018,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C3%A1rm%C3%A1n_vortex_street

知乎用户 IT 哥 发表

问:能为我们谈一下被取消的泰坦计划吗?我们想知道这几年发生了什么。

**萨姆斯:**我们现在不想再谈泰坦,而想要好好考虑下未来的游戏。泰坦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项目,我们对此寄予了厚望,直到我们发现这个项目变得太过宏大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的很多目标无法实现,我们无法做到玩家所期待的质量,所以我们取消了这个项目。

期待了 7 年时间,就是这么个结果

知乎用户 solomonhume 发表

铱星计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摩托罗拉公司曾经是行业的巨头,他们有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发射几十颗卫星覆盖全球。通过卫星之间的中转,建立一个地球上任何两地之间都能直接无线通信的网络。

这个计划工程上是成功的:卫星顺利上天工作,通信网络也于 1998 年成功建立。铱星计划的惨败是商业上的:这一计划成本很高,收费也很高。愿意高价使用他们服务的用户寥寥无几,远低于预期。铱星公司一直亏损,最后只能宣告破产。

知乎用户 日叔不知 发表

柏林布兰登堡机场,德国工程界的笑话。

知乎用户 勃然大怒 发表

传说中的蹦蹦车坦克~

阿琼坦克从立项到服役,时间跨度 37 年,光荣地成为 “世界上坦克史上研制时间最长” 的型号。并且多次下马最后强行服役,也算是 “世界上最顽强” 的坦克型号了。

阿琼坦克还是世界上最贵的坦克。根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印度阿琼 MK2 价格高达 802 万美元 / 辆,而俄罗斯的 T-90S 坦克才 250 万美元 / 辆,即便美国 “趁乱打劫” 向埃及推销的 M1A1 坦克,每辆也不过 695 万美元 / 辆。

1974 年 3 月印度政府正式批准研制该坦克,同时首次拨款 1.55 亿卢比。十年后的 1984 年 3 月,第一辆 “阿琼” 坦克样车制成,此时已支出 3 亿卢比。随后,该坦克研制计划一再延期,研制经费也一再追加,达 29.20 亿卢比,是第一次拨款的 20 倍。

到 1991 年底,印度陆军参谋长对 “阿琼” 大为失望,要求中止整个计划。然而已经骑虎难下,印度陆军只好重新颁发降低了的技术要求。但 1995 年的试验表明,“阿琼”连降低了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印度陆军称 “阿琼” 为“不适宜上战场”,并拒绝签发定型证书。

神奇的是在 2007 年,印度政府宣布阿琼坦克通过测试,不顾陆军强烈抗议,宣布量产。

更神奇的是 2010 年,印度拿 2 辆阿琼坦克与俄制 T-90 坦克进行沙漠对比测试,结论是阿琼的越野和火控性能更为先进,所以印度阿琼坦克胜出……

当然,军迷们应该都对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非常熟悉,这个公司可以说是享誉全球了,凡是经过它制造、大修或升级的飞机,想要逃过坠毁宿命的必须得运气爆棚才行。40 年来坠机 1000 余架的业绩至今无人能破。

印度国产 “光辉” 战机从 1983 年印度政府批准战机研制,到 2016 年 7 月 1 号服役,前前后后经历了 33 年的坎坷时光。可谓是三十多年磨一剑了,甚至被调侃为“史上最难产战机”。

比如大名鼎鼎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 1992—2004 年间,幻影 2000 大修了 4 架,全部坠毁;米格 - 29 大修了 3 架,全部坠毁;米格 - 21,进去以后大修了 8 架,组装了 2 架,结果 8 架坠毁;米格 - 27 大修了 3 架,组装了 3 架,其中 4 架坠毁……

孟买造船厂的事故好歹还没那么频繁,也就是隔几年撞个船、沉个潜艇什么的。但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则 “勤快” 多了——据统计,自印度独立以来,印度空军累积已坠毁超过一千架战机,光摔掉的飞机就足够武装很多小国家了。这些坠毁的飞机来自不同的国家,有各种不同的型号,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坠毁前被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大修过。

凡是进去维修的飞机就没有不摔的,修一架摔一架,修一架摔一架,那简直就是阎王殿啊,只要进过门,以后必死无疑。

它就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坊间赐名 “巴基斯坦最好的朋友”。

摔的那架 “北极星” 直升机就是 HAL 制造的,但是关键的技术装备是由德国和法国提供的。这款直升机从研制到装备用了 20 年。然而这并不算长。被称作史上最难产战机的 LCA“光辉”战机,从 1983 年开始研制,到去年服役时已经历时 33 年。

就是这个 HAL,给印度空军增加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光辉” 战斗机交付部队后,一些印度媒体一度将其盛赞为 “印度航空工业的里程碑”。来自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多位科学家甚至信誓旦旦地展望称,印度有能力将 “光辉” 发展成“具备隐形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

印度国防部统计

在 1966 年 - 2012 年之间

印军装备的 872 架米格战斗机群中

已经坠毁了 482 架

无一例外

这八百多架米格 - 21

都是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制造的

并且由印度斯坦维修厂负责养护和修理

印度国防部发言人哈什 · 沃德汉 · 潘德中校表示,9 日凌晨,一架印度空军苏 - 30 战机在阿萨姆邦提斯浦尔地区的一处稻田内坠毁。

知乎用户 王路​ 发表

各位答主都忽视了真正的 TOP 1
人类史上迄今为止因灾害造成工程事故而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事件(没错,是最多 top 1!!)
1975 年驻马店溃坝事件:(以下均引至百度百科等相关公开资料)
该事件虽起因为恶劣天灾,也是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事件过程:1975 年 8 月,由于超强台风莲娜导致的特大暴雨引发淮河上游大洪水,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包括两座大型水库在内的数十座水库漫顶垮坝。石漫滩、田岗水库垮坝,澧河决口,流域内洪峰齐压驻马店全区,老王坡蓄洪区相继决口。8 月 8 日 1 时,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漫溢垮坝,六亿多立方洪水,五丈多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沟中型水库垮坝,薄山水库漫溢,及 58 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 29 个县市、1100 万人受灾,伤亡惨重,1700 万亩农田被淹,其中 1100 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倒塌房屋 596 万间,冲走耕畜 30.23 万头,猪 72 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 102 公里,中断行车 18 天,影响运输 48 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史称 “75.8” 大洪水。
死亡人数官方最初公布 8.6 万人,后调整到 2.5 万人。全国政协委员乔培新、孙越崎、林华、千家驹、王兴让、雷天觉、徐驰和陆钦侃在文章中推测死亡人数高达 **23 万人!!!!**无论哪个数字成立,均超过博帕尔化工厂泄毒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死亡人数。
事件评论:由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历史大洪水》书中记载,河南省有 29 个县市、1700 万亩农田被淹,其中 1100 万人受灾,超过 2.6 万人死难。此数字成为后来被沿 用的一个 “官方数字”。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10 top techno-logical catastrophe in the world” 专题记录片中,将此次溃坝事件列于首位,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泄毒事件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均居于其后。纪录片指,溃坝造成的直接死 亡,加上后续因缺粮、感染、传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共计 24 万多人。前任水利电力部长的钱正英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受灾面积最大、死亡人数最多 大水灾,是水利工作最惨痛教训。”
专题记录片链接见下
世界历史上人为技术错误造成的灾害 Top10_土豆
-——————————————————————————————————
补充说明:

没想到这个答案引起那么多的讨论,就大家争论的几个问题,补充说明一下个人观点:

1 就这件事情来说,政府的善后处理在当时的物质经济条件下没有大的问题,平心而论,我国的体制在紧急状况下上能够快速调动大量资源,比其他同等国力和经济水平的国家还是给力很多。以邻居巴基斯坦为例,1970 年波拉飓风袭击东巴基斯坦,政府在灾害面前毫无作为,以致约 50-100 万人丧生。也是导致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独立的重要因素。

2. 就对此事后面的宣传讨论上来说,亦没有刻意隐瞒,也是中规中矩。近 10 多 20 年来,还是有大量的文章讨论此事(我大概十几年前就看专栏文章知道此事),我前面搜集的资料,都是百度百科等国内门户网站上公开资料。就是我上面附的 discovery 的纪录片,也可以公开放映(链接为门户网站,搜狐视频)。一直到 2015 年河南省政府召开此事座谈会,没有忘掉此事。当然这种事情也不是什么很光彩的事,你要求政府天天在门户首页上宣传,也不现实。

3 从技术上来说,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平心而论,物质损失那么大是天灾,死那么多人还真是人祸。7 天的强降雨,不是发生在瞬间的地震。对坝体的结构与承受没有任何预判,水坝泄洪没有任何应急措施。没有对当地居民有任何预警。当时至少县里电报电话都是有的吧?水利管理部门应该说是严重的失职和犯罪,所犯错误不可原谅。所以 discovery 把它排为人为技术事故,这个结论也是合情合理的。
-————————————————————————————————————
对照个人的一点记忆:
说到对比定义一下什么是天灾,什么是人祸。就自己对强降雨洪水的亲身体验,说一下看法吧。:1981 年长江洪水(参见百度词条(1981 年长江上游洪水)),也是破纪录的 7 天强降雨。此时,我正为一名少年,住在四川盆地腹区,当时直接感觉连续若干天,就是天上往下倒水的过程。后面的人生中迄今为止 35 年从无经历如此大雨。与 75 年洪水应该有一定对照
1981 年 7 月的四川特大洪水,7 月 9—14 日六天暴雨全过程,雨区分布在雅砻江下游、岷江中下游、大渡河下游、青衣江、沱江、嘉陵江、渠江、涪江等地区。暴雨中心超过 400 毫米的有 10 个站,分布在沱江上游、涪江中游、嘉陵江中游,范围达 2600 平方公里,最大暴雨中心在嘉陵江中游的上寺站,雨量 489.6 毫米。六天雨量大于 300 毫米的笼罩面积近 2 万平方公里,大于 100 毫米的笼罩面积达 17 多平方公里。笼罩面积之广,居长江上游有实测资料的首位;特别是大暴雨发生在盆地腹部,更为少见。
那时从重庆到成都,包括笔者所在单位,防范措施做的非常严密,沿着各条河流,都有严格的监控和预警(哪有 75 年那么涣散)。甚至做好停课疏散准备。从词条来看,大雨也造成跨坝,也有近千人死亡。但就这次洪灾的规模和覆盖范围内,这真就是天灾和局部小范围的灾难了,与驻马店事件不同,不算 “技术失误”。最后真可以宣传成 “共谱一首军民共同抗洪的赞歌”。当时也有一部老电影《特级警报 333》,可以网上搜到,便是以此洪水为背景。
所以不应以天灾为借口,事在人为啊!

知乎用户 bigbig 口香糖 发表

貌似没人说乌舰

提到苏联和俄罗斯的航空母舰,人们最熟知的也就只有基辅级和库兹涅佐夫级。两级航母的经典——基辅号、明斯克号和瓦良格号如今都已经在中国,明斯克号航母更被改装成主题公园。
俄罗斯唯一在役常规航母 “库兹涅佐夫” 号常常也能吸引众多军迷的眼球。80 年代,前苏联开始着手建造第四代大型核动力航母 “乌里扬诺夫斯克” 号。

苏联于 1984 年立项 1143.7 型重型核动力舰载航空母舰,1988 年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工,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到 1991 年前苏联居然 T 马 D 开始分家了。到 1991 年底,船厂共加工 “乌里扬诺夫斯克” 舰钢材 29000 吨,原子蒸汽发生器已在车间组装。苏联解体后,拨款中断,施工停止,而此时船台大合拢就在眼前。

当时俄罗斯总理普利汉诺夫曾询问厂长能否设法完成军舰,厂长回答说,只有伟大的国家可以完成它,但那个伟大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

对于家底很薄的乌克兰来说,这份遗产太重,小身板接不住。继续建造,造不起;丢了,又舍不得;卖给俄罗斯,俄罗斯想想刚分家还乱着呢,摇了摇头,算了。 就在乌克兰左右为难的时候,一家挪威的流氓公司出场了,说要造 6 艘大型商船——造这种商船,需要停泊 “乌里扬诺夫斯克” 号的 0 号船台(用船台意味着就要把未完成的航母挪出去)。同时,美国的一家大型钢材公司的副总裁来到乌克兰的造船厂,说要收购这艘航母的钢材,价格是 450 美元 / 吨,这个价格高出平常价格很多。两份天价合同,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么?

1992 年初,俄罗斯和乌克兰政府联合决定,为给建造出口船腾出 0 号船台,将 “乌里扬诺夫斯克” 舰拆解为废钢。当航母拆得差不多的时候,美国那家钢铁公司的总裁来了,说得按照 150 美元 / 吨的价格, 原来签订的合同作废。 这还只是馅饼掉地上。没几天,挪威的公司说解除合同。

美国的钢铁公司和挪威的公司只付出极小的违约代价,核动力航母就拆没了。 到这里,各位客观老爷应该明白了:美国和他的盟友兵不血刃就把对手的 “超级航母” 废了。

知乎用户 小路同学不明非 发表

看到至少两个答案提到了美国的塔科马大桥(包括哔哩哔哩的官方账号),我也是醉了,大哥你们没学过桥梁风工程不要勉强回答好么,以前没觉得,现在发现贵乎也是药丸。

塔科马大桥被风吹垮发生于美国太平洋时间 1940 年 11 月 7 日上午 11 时,原因是颤振。拜托,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桥梁风工程这个学科,正是此次事故让人们意识到风对于桥梁结构的巨大影响。产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 桥梁风工程。具体知识可以参考同济大学向海帆老师和湖南大学陈政清老师编写的桥梁风工程教材。

就像古时候没有盘尼西林,一点小病就可能夺走人的性命,你能说古代的大夫全 TM 是庸医么?

知乎用户 红色蓝德 发表

缅甸的新首都 - 内比都

我之前一直以为仰光(Yangon/Rangoon)是缅甸的首都,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直到去了缅甸,才知道,他们的首都不是仰光也不是曼德勒,而是内比都(Naypyidaw)。

2005 年,经过几年的筹划和运作,缅甸政府正式迁入新的首都内比都。迁都的原因很多,有的说是神仙的指示,有的说是为了躲避美国的轰炸。不管是什么原因,政府一纸号令,官员就抛下家下,搬迁到内比都办公了。

为了把这个缅甸第三大城市弄得配得上缅甸这个国家的首都的形象,缅甸花费了 50 亿美元的费用去建站政府办公建筑、使馆区、机场、道路,当然还有高尔夫球场。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 50 亿美元是多了不起的一笔钱,但是在 2005 年之前的缅甸,这是一笔巨款,要知道,2005 年之前几年,整个缅甸这个国家一年的 GDP 才 60 亿美元。

内比都的面积为 6450 平方公里,比起上海的面积 (6340) 还要大一些,比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更是大了几倍,是伦敦面积的 4 倍,比起旧首都仰光更是大了 9 倍之多。

但是这个地方只有 90 多万人口,真的算是人烟稀少,于是内比都成了名副其实的鬼都,街上行人和车辆稀少,经济基础薄弱,称得上是 “门前冷落车马稀 “!

宏大的政府办公建筑!

神圣的内比都大金塔【UppatasantiPagoda】

人烟稀薄

双向 20 车道 16 车道的马路,就问你服不服!

缅甸的新首都之路,注定了是一个失败的 “大” 工程项目!

知乎用户 汪沛 发表

【多图 + 长文分析】洞庭湖 - 退耕还湖计划。

自 1998 年 “世纪大洪水” 之后, 国务院就作出了在长江中下游区域退湖还田的决策. 时任总理朱镕基曾在视察湖南时提出, 要将洞庭湖主湖面恢复到解放初期 4350 平方公里的面积, 这就是著名的“4350 工程”. 现在统计洞庭湖是 2625 平方公里,实际有没有这么多就不知道了。而且有多少长沙的小湖泊消失成为土地,耕地,进行盖楼和种植,更无法统计了。

然而时至今日, 洞庭湖的面积依然在逐年缩小, 生态重建工程举步维艰. 相关数据显示, 去年主汛期时洞庭湖总入湖水量为 1200 亿立方米, 较历年均值 2000 亿立方米偏少四成.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蓄洪湖泊, 湖区面积的缩小, 直接导致蓄洪能力下降.

先来看一下洞庭湖位置:

周围紧邻几个大省,连通武汉、长沙、岳阳、常德等多个大城市,除了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直接水源福泽广大人民以外,其流域面积也间接辐射周边多个城市地区。

然而现在洞庭湖面积依然在不断缩小,后果如何呢?

大家还记得 2016 年夏天武汉大洪水的损失吗?

还记得 2017 年夏天长沙大洪水的可怕吗?

(不要说是萧敬腾参加了《歌手》导致的,从科学角度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说起来,湖泊蓄水和疏导的河渠才是减缓洪水的大功臣。除此以外还有湿地,湖泊和湿地是最能够把地面水通过渗滤作用变为地下水,一方面可以疏导水量,另一方面由于现在采地下水过多导致地面塌陷和地下水位下降(以前打井可能只需要几十米就能有水,现在打井要上百米甚至几百米。湖泊和湿地可以补充地下水位)。当年大禹治水一直不成功,就是采用 “堵” 的办法,后来发现 “堵” 不如“疏”,广挖河渠,终于治理了黄河泛滥的洪水。

阿米尔汗的《真相访谈》就说到了洪水,尤其是像印度热带季风区暴雨更多,古代的印度却没有太多的洪水泛滥,因为**印度多个城市都有上千座湖泊,可是近现代湖泊越来越少,只剩下几口湖泊了,还在不断消失中。因为印度土地缺少,围湖填湖,没有了湖泊引导洪水,没有湖泊把水引入地下水,最后所有的水资源没有去处,最后就会以洪水的形式出现。**试问,湖南湖北有多少湖泊消失了,没有湖泊怎么疏导洪水。毕竟洪水都是淡水资源,是可以像都江堰一样养育天府之地的水资源,它本不应成为天灾。

源节目链接:

【高清中文】阿米尔汗主持《真相访谈》第一季_综艺_娱乐_bilibili_哔哩哔哩

当我们还是传统经济模式的时候,我们都靠山靠水吃饭,自然会爱护环境。当经济模式改变后,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收益,把一切都推给政府。

当我们不注意保护湖泊的时候,土地的下渗作用消失,而我们却大量的抽地下水、打井,而且还是电动抽水一天 24 小时不断电那种,结果如何呢?就是地下水位下沉,我们要往更深的地方打井。但是越往深处,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就越多。地下水位无法恢复,因为流失的速度远远大于我们消耗的速度。

举例:北京的地下水位:

![](data:image/svg+xml;utf8,)

水位一直在下降,但是近几年下降速度放缓了,得益于南水进京缓解了大量用水情况。

地下水位下降的危害不只是打井困难,水质变差,还有城市地面下沉问题。水流失,必然伴随土地的下沉。

这画面,揪心不?

有人会说城市下水道的下渗作用,可以替代湖泊河流湿地的下渗作用。别傻了,下水道是排水用的,都是由管道直接排到河流里面去的,而且下水道的防水做得很好,就是为了避免水流到无法控制的地方,所以城市下水道是不可能有湖泊那么好的下渗作用!

举例来说:

我的一个客户,专门做钢管的,生产这种直径两米多的钢管。你们以为这种钢管是运输啥的?石油?原材料液体?

错!

是城市下水道的排水专用管道。用于把水排到河里。有的管道甚至绵延几公里,因为河流太远了。

下水道是无法下渗大量补充地下水的,因为水都运走了。

据我这位客户说:钢铁厂目前主要的钢管就是用于运输城市地下水和污水的,这是他们主营业务的最大的板块。这已经是一条产业链利益链了。所以为什么不能扩大湖泊面积?一来土地少了,土地开发商不高兴了;二来各大钢铁厂都是国企,除了城市建筑钢材,就是这些排污管道,都指望着靠城市排污钢管生产吃饭呢,湖泊多了水下渗有去处了,他们的业务就少了,钢铁集团会破产的。

可惜我们的河流湖泊面积越来越小,在一定面积下,下渗作用有限。无法下渗的水只能变成洪水。洞庭湖流域(目前已知的面积只有解放前的一半),以及与之相关的水资源和湿地的流失,导致周边城市疏导洪水以及下渗水的能力大幅下降。所以最终结果就是:洪水,每年的洪水!

这样的图片年年都能拍到,牺牲的官兵每年都有!可是与其产生牺牲,为什么不做好疏导呢?每次都是人力上前,用生命去 “堵” 洪水。我们赞扬抢险救灾的牺牲精神,到底是感动什么?四千年前大禹治水最终也是用 “疏” 而不是“堵”!

但是,咱国家真的没有做得好的地方了吗?

有!绍兴!

咱们来一个百度对比图,这是长沙:

这是绍兴:

市内水渠河流密布

就算没有洞庭湖,长沙市内的流域面积和绍兴的流域面积,截然不同。长沙只有一条河,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人工河或者人工湖进行疏导,一方面洪水只能靠唯一的河流疏散,一旦出问题后果显而易见。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热岛效应严重。

像绍兴那种年年台风暴雨降临的城市,从古代就广泛挖水渠,开拓湖泊,连台风带来的雨水都能疏导。把水引入地下水补充水位,用人工河或者人工湖蓄起来也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我一个绍兴朋友告诉我,他们基本上不太担心台风(反而挺喜欢台风来的时候,因为到处都可以捉鱼)。绍兴洪水可以在几天内退完。

可是,就算成功例子就在眼前,恐怕洞庭湖退耕还湖计划恐怕还会继续烂尾,而且现在房地产如此火热的情况下,大城市也不会把大面积的土地变成湖泊或者人工河。并不是人人都有那样长远的眼光和釜底抽薪的决心的。除非哪一天爆发大灾害,才有可能整改水资源问题,才会知道湖泊河流湿地有多么重要,才不会把本来属于湖泊的土地拿去盖房子。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欢迎点赞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谢谢。我国关注水资源的人太少了。

-———————– 分割线 ———————

阿米尔 · 汗《真相访谈》水资源那一期:

[【高清中文】阿米尔汗主持《真相访谈》第一季_综艺_娱乐_bilibili_哔哩哔哩​www.bilibili.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ilibili.com/video/av10652855/%3Ffrom%3Dsearch%26seid%3D13655850794309867003%23page%3D12)

知乎用户 红色土勃薯 发表

“能不能把它继续造完?”
“…… 我缺苏联部长会议、缺苏联党中央、缺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缺国防工业委员会、缺 9 个国防工业相关的部委、缺 700 多个相关的工业 8000 多家相关的配套厂家。一句话,我需要我们伟大的苏联、强大的苏联还存在,你们谁拿得出来?”
“瓦良格号不可能再完工了……”

-——————————————
认识这艘大船吗?那些年,它叫瓦良格。

那些年,同它的姊妹舰一样,它被它所在的那个国家寄予厚望。然天有不测风云,惨淡的国运注定了它未出襁褓便成了弃婴。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段对话 —- 那是时任俄罗斯总理的切尔诺梅尔金在访问乌克兰尼古拉耶夫船厂时,同老船长马卡洛夫就这个 “弃婴” 展开的讨论。

然而讨论并没有什么结果,所以那些年,它一度遭受搁置,被拆为空壳,弃置在港口。
甚至连港口也几近荒废。

甚至当我们开始接手它的时候,我们国内的网友们都认为这个工程必将会接着荒废下去。

有人说,这个发帖的网友在不久后必然会非常尴尬,但我们觉得这也不算是什么尴尬的事情,毕竟在当时,对于这个项目能最终不能被消化,在很多人看来的确是一件非常令人怀疑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对于苏联来说,这个叫作 “瓦良格” 的巨型工程算是彻底的失败了。

世界上再也没有 “瓦良格” 号的航母了。
-——————————————-
但是,在另一个地方,作为另一项工程,它,迎来了巨大的成功。
这次并没有苏联部长会议,没有苏共党中央,没有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也没有苏联国防工业委员会,但却有不止 9 个国防工业相关的部委,不止 700 多个相关的工业,不止 8000 多家相关的配套厂家去完成这个工程 —- 我们有一个中国。

不是说,只有伟大的国家才可以完成它吗?
我们完成了。
它叫辽宁号。

知乎用户 安宁 发表

最著名的失败项目不是应该是———
苏联吗?

知乎用户 Mlily 梦百合​ 发表

怎么没人提《苏联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改造项目》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烂尾工程。

好好地教堂拆了建世界第一建筑,最后烂尾几十年,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以下部分引用自:
作者:朗博
链接: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失败的大型工程项目?
来源:知乎

在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河畔伫立着一座教堂——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

它是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

教堂里面金碧辉煌,威严壮观。

教堂里的壁画装饰精美,价值连城。

这座教堂的建立还要说回到 1812 年。

俄国人民在严寒的帮助下,打败了入侵的拿破仑。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了纪念这次胜利

感谢救世主基督 “将俄罗斯从失败中拯救出来,使她避免蒙羞”

于是修建了这座宏伟的教堂。

亚历山大一世时期救世主大教堂设计图

救世主大教堂的建造工作于 1837 年开始,主体结构至 1860 年基本完工。

1852 年,建设中的救世主大教堂

完成内部豪华的装饰和壁画又花费了约 20 多年的时间,其中雕塑就做了 17 年,壁画描了 23 年。

救世主大教堂墙壁上的雕塑

这座教堂耗费当时俄国巨大的财力物力,历经 44 年才建成,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都是在俄国的历史上不可估量的。

这么成功的恢弘的伟大的建筑,接下来会成为整个世纪的著名烂尾工程。

1912 年的救世主大教堂

1917 年,俄国爆发 “十月革命”,沙皇统治被推翻,苏联成立了。

凭什么代表沙皇统治的封建大教堂建在市中心,把红场遮个严严实实的。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声音新的建筑新的气象。

于是,斯大林决定拆掉它,要重新建一个代表苏联的建筑——苏维埃宫殿。

当苏联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

巨大的经济成就使斯大林觉得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巨大的地标式建筑。

苏维埃宫殿的建设就被提上了日程。

宫殿一定要体现 “高大上” 的气概,

要超过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最高的地标建筑——埃菲尔铁塔和自由女神像。

1931 年,才建成 50 年的教堂 “duang” 的一下被炸掉了。

拆除中的救世主大教堂

2 年以后,也就是 1933 年,苏维埃宫殿的设计图才出来。

斯大林要求把苏维埃宫殿建成当时世界上第一的建筑物,

不然不足以体现苏联的 “世界第一”。

苏维埃宫殿设计图

它被设计成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物,

连同天台上的列宁像一共高 415 米,超过美国的帝国大厦高 34 米。

宫殿内部主要是众多的博物馆,用来展示苏联建设的成就。

当然还要有一个举办苏维埃大会的巨大会场。

运气似乎不站在斯大林这边。

开工伊始,莫斯科河的河水涌入工地,不得不停工。

苏维埃宫殿开工

等排完水,苏联遭受到了巨大的粮食灾荒,资金不到位,建造工作只能搁浅。

等到苏联经济好转起来,又爆发了第二次大战,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工程彻底停了下来。

二战结束后,苏联百废待兴,国家要进行战后重建,斯大林再也顾不上这个宏伟的苏维埃宫殿了。

从此莫斯科城的中心地带便有了一大片废墟,里面积满了水,长满了野草,这里成了孩子们撒野的地方。

苏维埃宫殿工地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觉得在莫斯科中央有这样一大片废墟也太不好看了,总应该利用上吧。

他倒考虑到了 “民生”,干脆为莫斯科的市民搞点“社会福利” 吧。

于是这里就被改造成了 “莫斯科游泳池”。

建设中的莫斯科游泳池

这个游泳池直径 130 多米,深 6 米,可供万人同时游泳,

于 1966 年正式向市民开放,成为莫斯科市民夏天避暑的最佳胜地。

这恐怕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游泳池了。

建成后的莫斯科游泳池

赫鲁晓夫倒是完成了苏联的又一个 “世界第一”。

1992 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又决定重新建造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

为此,俄罗斯成立了重建基金,得到了社会大量捐助。

重建中的救世主大教堂

最后花费 5 亿美金,历经 6 年,终于在 2000 年,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又矗立在了莫斯科河畔。

重建后的救世主大教堂

虽然外貌形状和当初差不多,

但是因为建造时间和资金的问题,复原的建筑远远没有当初的精致华美了,其文化艺术价值也大大不如以前。

今天,世界各国的游客看到的只是一个复制品。

折腾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我之认为苏维埃宫殿是当今世界上最失败的大型工程,因为它破坏掉了俄罗斯最有历史价值的东西。

但是连个主体框架都没有出来就不了了之。却造成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是惊人的。

而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毁灭重生的历史,又恰好和苏联的命运不谋而合。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自以为可以改变周围的环境、趋势……

可最后往往只是一阵浪而已,浪过去了海面依旧。


我是梦百合,全知乎最有趣的设计机构号之一。

「关注」我,带你发现有趣有用的设计

相关阅读:
你见过最人性化的设计是什么? 1000 赞

有哪些能提高生活质量、舒适感的小东西? 600 赞

你见过最酷的家是什么? 3000 赞

知乎用户 胜世天骄 发表

北京地下直径线

——————————————————————————————

北京铁路枢纽地下直径线隧道早在 1980 年代已经开始进行规划,当时是北京西站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北京西客站二期工程,原预计于八五计划期间建成。但由于技术困难等因素,此项目一直议而不决。

工程于 2005 年 12 月 24 日开工,总工期当时计划 2.5 年,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投入使用。
2007 年并未按照原有计划开展盾构施工,直接影响到工程全线进度,并使该工程无法在北京奥运会前竣工投入使用。之后数次推迟开通时间。

2013 年 7 月,该工程顺利贯通。2014 年 12 月 19 日完成静态验收。2014 年 12 月 30 日,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2015 年 3 月 20 日,北京地下直径线正式开通,首发列车为石家庄至承德的 K7742/7743、K7744/7741 次列车,同时停靠北京站北京西站,区间运行 15 分钟,但列车运行时常有粉尘进入车厢。当晚乘坐直径线首发列车的乘客以铁路迷居多。

2016 年 5 月 15 日起,隔日交替开行,沈阳北北京西的 Z621/622 次列车,以及长春站北京西站的 Z721/722 次列车在经由京哈铁路抵达北京站进行技术停车后,直接经由直径线前往北京西站,不再绕行京沪铁路西黄联络线。同时原 K7742/3、K7744/1 次改为 K7752/3、K7754/1 次

图文来自维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4%BA%AC%E5%9C%B0%E4%B8%8B%E7%9B%B4%E5%BE%84%E7%BA%BF——————————————————————————————

从当年规划时的角度来看,北京地下直径线意义重大,将连接东北的北京站和连接南方的北京西站打通,既可以让如果北京的车次从东北直达南方,也可以让换乘的乘客不用出站混入拥挤的北京城区,并且让乘客可以有更多的车次可以选择,多种便利让北京地下直径线的上马成为必然。然而由于在北京老城区内修建地下工程难度太大,原定 90 年代和北京西站一起建成的地下直径线拖延到 2005 年才开工,对于一条 9 公里的隧道原定 2.5 年的工期还是绰绰有余的,可以赶在北京奥运前完工也算得上迎奥运工程,然而项目建设过程中却遇到了拦路虎(下图红圈)

北京地下直径线东出口连接北京站的北侧是北京老牌名校汇文一小,其名望看校友便知,想把整座小学搬走区区铁道部是无能为力。拆迁不利导致项目拖延,9 公里的铁路花了 9 年才建成,投资飙升到 40 亿不说,最后汇文一小也没能搬走。

那问题就来了,北京站的站台只有北侧才是京哈的能通往东北,南侧的站台是京沪线的,最后京哈只有个别站台才和地下直径线相连,那等于说花了 9 年 40 亿修建的铁路主要功能却是为了让京沪线和京九线连接起来(从上海坐火车先到北京再转回广州画面是不是很美)

而且在这十年里北京铁路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北京西站(那是另一个失败的豆腐渣工程)客流量暴涨,原定为北京西分流的丰台站改建又一拖再拖,导致北京西站已经无法再接纳从地下直径线涌入的大量客流。

而这几年高铁跨越式发展在客运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是京沈高铁由于环评问题也是一拖再拖最后只能开到星火站,这意味着东北进京的高铁不会路过北京站而是直接从城外绕开,再也没地下直径线什么事。

种种原因之下,当年打通北京铁路隔阂的地下直径线,花了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却只剩下一天一两趟车次,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知乎用户 qiong dzhi 发表

我倒觉得这里面说的大部分都是成功的项目。

很简单,因为它们仍然存在,所以是成功的。因为它仍然在服务于人,仍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如果可以取代,它们早就被拆了。

说它们的失败,更多的是屁股问题。

瓦西里教堂就在克里姆林宫旁边,每个莫斯科人都知道,斯大林上下班都能看见瓦西里教堂,为什么没有被拆?

那么,凭什么说是因为斯大林看救世主教堂不舒服拆的?斯大林看瓦西里教堂为什么舒服?你总不能说斯大林看不见瓦西里教堂吧?

说来说去,救世主教堂被拆有深刻的经济原因 —– 用了太多黄金,苏联又紧缺贵金属。1930 年 2 月,一封公文里说了,教堂的包金顶有超过 20 吨的黄金,黄金将对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

当然这么说,显得苏联拆的合理,所以就硬说是斯大林拍脑袋的决定。

知乎用户 陈一个 发表

难道没有 @加拿大的粮仓?

加拿大特兰斯康纳储量为 27000 吨的粮仓, 由于勘察疏忽和首次装料太快, 一昼夜倾斜达 26°53′,经校直后才重新使用。
土木工程经典案例。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从军事方面来答一下吧:

大型工程在军事方面,狭义上一般指海军战舰,因海军战舰单价较高,且必须一次性支付完所需的高昂费用。而设计不成功的陆军战车 / 火炮和空军战斗机,则可以选择停产了事以止损,但海军即使只造成一条战舰,花销也百倍与陆军的战车或者空军战斗机项目。广义上,军事领域的大型项目则指所有的重武器项目。

在军事领域,旧日本海军,前苏联海军和印度海空军,分别代表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上中下三段的 “失败担当”

从战略思维特征上看,旧日本海军的战略思维总体是俩字:焦虑。由于旧日本在生产力上远不如其对手美国,财力上更是不及,因此,其过分强调单舰指标。但客观而言,日军实际上在土佐级战列舰的设计上,才第一次达到了同时期世界战列舰设计的先进水平。因此,日军过分追求单舰性能的行为,往往变成 “智商税”。在海军条约期间,由于海军条约的客观限制,日军开始追求尽可能把重型的武器安装在较轻的船体上,就又造出来了一系列的 “失败产品”。

旧日军比较著名的失败产品有:

1. 扶桑级战列舰:为了追求单舰火力优势,在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船体基础上直接多加了两个炮塔,结果导致轮机空间不足,进而导致航速只有 24 节。多加的火炮发射时暴风横扫全舰,且装甲覆盖区域过长,导致装甲厚度受限。密布的足足 6 个弹药库更是极大提高了殉爆的可能性。最终,日本自行设计的第一款超无畏舰,沦为了彻底的智商税产品,耗资巨大,却常年不能作为主力舰出航。最终在苏里高海峡被密布的鱼雷艇,驱逐舰袭击沉没。

2. 龙骧级航空母舰:伦敦海军条约框架下,旧日本海军钻空子的产物:伦敦海军条约的条款综合起来,就是在凤翔级航空母舰退役后,旧日本海军手里面还有 7000 吨的吨位,理论上这个吨位是远小于中型航空母舰的标排的,结果日军为了钻这个条约的空子,一定要造一条 7000 吨级别的中型航母。

龙骧级航空母舰直接采用了青叶级的船体,上层建筑大量使用日本掌握并不好的电焊技术减重,即使如此,相对于船体,龙骧的上层建筑依旧巨大的吓人。强行布置了双层机库。龙骧号在下水后,甚至负责制造这条船的工人都集体议论,认为 “这条船看上去就很不结实”“如此的头重脚轻,海军究竟怎么想的”

龙骧号服役以后,便很快暴露了电焊造船强度不足,船壳容易撕裂,头重脚轻,回复性不好,适航性一塌糊涂的问题。在著名的第四舰队事件中,龙骧遭遇风暴,上层建筑变现严重,差一点沉没。被迫回港修复。修复过程中只能大量加固,增加吨位,等到加固和加高船头甲板完成后,标排吨位早超过了万吨。即使如此,龙骧也受制于甲板长度不足等问题,一直不被日军机动部队重视,最后在所罗门海战中沦为诱饵炮灰,遭到击沉。

3. 最上级重巡洋舰:日军应对伦敦海军条约的新规定,在本国重巡额度用完的情况下,利用退役球磨级轻巡洋舰(事后日军反悔,重新武装了球磨级)的额度,企图制造的一种 8000 吨级别,搭载 10 门 203 的产物。由日本著名设计师藤本喜久雄设计。

客观来说,10 炮 203 级别的巡洋舰,最低吨位应该和妙高,高雄级类似,10000-12000 吨标排,且高雄级因为上层建筑巨大,稳定性已经不足。而最上级的问题甚至比高雄还麻烦,因为船体只有 8000 吨额度。藤本还为最上级设计了一个 5 层甲板的巨大舰桥。友鹤事件发生以后,藤本一命呜呼,重新检查藤本设计方案的福田启二看了最上级的设计图以后,甚至发现最上级的复原性和稳定性还不如高雄级。换而言之,藤本设计的最上级有可能遇到一点恶劣海况,就直接翻船。福田思前想后,只能把藤本的上层建筑设计全部小型化,旗舰设备全部取消,好歹解决了复原性问题。结果福田也没想到,最上级最严重的 bug 还有一个:藤本为了压吨位,全船船壳采用电焊技术。结果导致最上级试航期间,船壳皮大量变形脱落,为此,这条船在完成后只能再次返工,扒掉全部的船壳皮,重新使用铆接加固。这样以来,最上级使用了远高于预定造价的钱和实际上达到 10000 吨级别的吨位才完成,日军企图钻条约空子的计划再次惨败。

日军部分就写到这里,下一期继续更新:

恶斗的产物 – 毛子被坑记:冷战时期苏联基辅级航空母舰。

知乎用户 蒋紀衫 发表

西直门立交桥

知乎用户 王司徒提不起劲​ 发表

“哈巴库克” 工程(Project Habakkuk):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造舰工程、220 万吨的冰山航母

1941-42 年间,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英国海运的威胁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大西洋中部地区存在一大片英国空军覆盖不到的 “盲区”,德海军的“狼群” 在此非常猖獗,英国亟需加强在那里的反潜力量。

此时,一位名叫杰弗里. 派克的记者兼疯子科学家向英美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蒙巴顿勋爵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方案,他在协助美军开发雪地运输车时忽然被灵感击中,认为从北极海域挑一座又大又相对平整的冰山,在经过简单加工后,完全可以铺设跑道,成为一艘史无前例的巨无霸航母,整一艘就可以满足大西洋的反潜需求。

派克的长相很符合疯子科学家模板

蒙巴顿勋爵虽然觉得这个方案荒诞而有趣,于是带着派克给他的海冰样本去找丘吉尔,直接在首相家的浴池里演示了海冰的较高稳定性和较慢的融化速度,脑洞很大的丘吉尔对此异常感兴趣,甚至给予了这个方案最高优先实验等级,并正式命名为 “哈巴库克”(哈巴库克实为圣经中一位先知的名字)工程。

工程进入实验阶段,怪人派克很快发现天然海冰在温带海域还是融化的有点快,于是他借用化学家佩鲁茨的成果,将海冰混入 14% 的木屑和木浆后,不仅融化速度急剧放缓,而且材料强度接近混凝土,却又大大轻于混凝土、完全可以浮在海上——实在妙哉妙哉,派克得意到顾不得自己是盗用知识产权,给这种 “新” 材料取名为“派凝土(Pyrete=Pyke+Concrete)。

此后,派克在测试 “派凝土” 的工作中差点 “干掉” 了两位盟军统帅,一次是他向英军高层展示材料强度时,开枪射击这堆大冰坨子,结果跳弹蹭着陆军元帅艾伦. 布鲁克勋爵的肩膀飞了出去,可以说;第二次级别更高,派克在盟军魁北克会议上,向丘吉尔、罗斯福及一众英美高官面前成功地重蹈覆辙,这次跳弹蹭着美国海军司令欧内斯特. 金的裤腿飞了出去——怎么说呢,只能说 old school 服装宽大的特点有时候真能保命

虽然差点反补了队友,但包括罗斯福在内的盟军最高统帅对 “哈巴库克工程” 的确印象深刻、大开绿灯,于是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建设蓝本的数据现在看来依旧不可思议:全长 610 米,宽 61 米,船身厚 4.6 米,标准排水量 180 万吨,满载排水量 220 万吨,驱动主机是 3.3 万马力的蒸汽轮机,可以 7 节的龟速航行,——但这其实已经比丘吉尔最初设想的 1000 米长、300 万吨排水量缩水不不少——至于武备数据是:搭载战斗机 200 架、轰炸机 100 架、35 座双联 4.5 英寸高炮,以及数以百计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20 毫米厄利孔高炮

哈巴库克号与尼米兹级航母与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大小对比

后人画的三视图

内部透视设想图

丘吉尔最初设想的那个长达 1000 米的怪物

这个堪称人造利维坦的项目于 1943 年秋在木材资源丰富的加拿大开工,初步估算需要 30 万吨木浆、2.5 万吨纤维板、3.5 万吨木板和 1 万吨钢,预计 1944 年完工——这些下来造价也仅需 70 万英镑,而 “光辉” 号装甲航母的造价为 1200 万英镑

光辉可是要贵得多

但进入施工阶段不久后,该项目就寿终正寝了:一是因为 “派凝土” 仍然摆脱不了冰山的 “粘滞流动” 问题,即冰川在上百万吨自重下,会自行流动——巨型航母要是变成巨型史莱姆那可不得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加入更多钢构进行支撑,但成本也会随着翻倍上涨,至于要加多少钢才能支撑 200 万吨的科幻排水量,现在压根没底;二是最根本的因素——美国下饺子一般的生产护航航母,已经足以满足大西洋航线的护航需求,此时又恰逢蒙巴顿勋爵被调去东南亚战区,失去后台的 “哈巴库克工程” 于 1943 年底就正式偃旗息鼓了

搞笑的是,1945 年春,英国海军试图将整个 “哈巴库克工程” 的资料一点一点地泄露给奄奄一息的德日两国,希望两国在绝望中对此产生兴趣,将手中残余的资源投入到这项异想天开的项目中——结果这项情报站被丘吉尔叫停了,因为他实在不忍看到自己曾如此青睐的梦幻巨舰告吹后还被自己人拿来鞭尸玩。

知乎用户 东索 发表

我还是觉得中国的建筑们才是最擅长黑色幽默的:
剪彩前一天桥塌了:
江苏省徐州市济众桥改建工程耗资 760 多万人民币,定于 2004 年 6 月 28 日举行剪彩仪式,却在 27 日就坍塌;
还没通车桥塌了:
2007 年,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聚兴村耗资 37 万人民币的救灾款建的聚兴桥,还没有竣工验收通车,就被洪水冲毁。
建着建着桥塌了:
2007 年 8 月 13 日下午,北京时间 16 时 45 分许,位于湖南省凤凰县的沱江大桥突然坍塌。41 人死亡。
刚封顶就塌了:
2007 年 11 月 25 日凌晨 1 时许,正在修建的山西侯马市西客站两层候车大厅坍塌,造成至少 2 人死亡。在事故发生前 10 小时,该建筑刚刚举行了封顶仪式。有可能创下了中外建筑史上最快坍塌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
来自 wikipedia.org 的页面

知乎用户 王百亿 发表

历史无法改变,我们只能向前!

知乎用户 charon 发表

魁北克大桥事件号称本世纪的十大技术失误之一发生于 1907 年。
这座大桥本该是美国著名设计师特奥多罗 · 库帕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不朽杰作。库帕曾称他的设计是 “最佳、最省的”。可惜,它没有架成。库帕自我陶醉于他的设计,而忘乎所以地把大桥的长度由原来的 500 米加到 600 米,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桥的建设速度很快,施工组织也很完善。正当投资修建这座大桥的人士开始考虑如何为大桥剪彩时,人们忽然听到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大桥的整个金属结构垮了:19000 吨钢材和 86 名建桥工人落入水中,只有 11 人生还。由于库帕的过份自信而忽略了对桥梁重量的精确计算,导致了一场悲剧。

吸取教训吧!

知乎用户 初风 发表

苏维埃联盟级战列舰造舰计划,原计划造舰十六艘。后于 1938 年 1 月 24 日确定计划,建造四艘战列舰:苏维埃联盟号、苏维埃乌克兰号、苏维埃俄罗斯号、苏维埃白俄罗斯号。

设计全长 269.4 米,标排 60190 吨,最高航速 29 节,三座三联装 50 倍径 406 炮。仅在 1940 年,她们四艘战列舰造舰就占苏联 GDP 的四分之一。如果成功建造下水,会是当时除了大和级,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

苏维埃联盟级于列宁格勒动工,1938 年铺设龙骨,1940 年已完成船体、轮机安装和甲板,可以下水航行,因战事紧急而拖延。战后考虑战列舰不适合未来海军,拆解。

苏维埃乌克兰号于乌克兰开工,1940 年同样具备下水条件,被德军俘获,拆卸用作防御工事。德军 1944 年撤退时进行了破坏,无法修复。战后拆解。

苏维埃俄罗斯号未能完成船体建造,计划战后取消。

苏维埃白俄罗斯号建造材料被用于建造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工事,计划战后取消。

知乎用户 双垂尾蓝光 发表

没人说马奇诺防线么。。。

知乎用户 徐二 发表

最著名的之一…… 应该是巴别塔吧

知乎用户 硝酸铜 发表

蒙特利尔米拉贝尔国际机场 (Aéroport International Montréal-Mirabel)

IATA:YMX ICAO:CYMX

世界占地面积第二大的机场,规划六座航站楼、六条跑道,旅客承载能力每年八千万人次,加拿大有史以来耗资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因为一系列原因,最终黄了。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加拿大第一大城市蒙特利尔经历了一次迅猛的经济增长,也让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破土动工,包括蒙特利尔地铁系统和 1967 年世博会——世博会的参观人数达到了五千万,是当时加拿大全国人口的两倍之多。

蒙特利尔当时的机场名为多瓦尔勒(后来改了名字,现在叫皮埃尔 · 埃利奥特 · 特鲁多国际机场),在 1941 年就开始运营,60 年代正是它的黄金时期。耗资三千万加元的新航站楼刚刚启用,它是北美第三,加拿大最繁忙的民用机场。当时客机的航程还不足以从欧洲直飞北美西海岸和加勒比地区,蒙特利尔成为了重要的航空中转站。

甚至加拿大政府曾经要求,所有往来欧洲和加拿大的航班必须经停蒙特利尔,多瓦尔勒机场的旅客数量以高达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看上去前途一片光明。

联邦政府预计在 1985 年多瓦尔勒机场的吞吐量将达到顶峰的二千万人次,因为该机场处在居民区中难以扩建,又对未来旅客增长充分乐观,联邦政府与魁北克省政府决定在蒙特利尔北郊的米拉贝尔小镇建造新机场。

米拉贝尔机场的规划,蓝色为已建成,灰色为未建成

六十年代正是协和式的黄金年代,人们普遍认为超音速飞机将成为未来客机的主流,米拉贝尔也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以迎接超音速客机为主要目的的大型机场。为了避免超音速飞机巨大的噪音对居民的影响,米拉贝尔规划了巨大的噪音缓冲区。在征地全部完成后它的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 390 平方公里,要知道,当年蒙特利尔市区的面积也不到 350 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米拉贝尔机场将成为 21 世纪加拿大乃至北美最大的航空枢纽。第一期建设一座航站楼和两条跑道,年旅客容量六百万人次。同时,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连接机场、蒙特利尔与渥太华,还有高速列车直通蒙特利尔中央车站。

1975 年 10 月 4 日,在 1976 年的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开幕前夕,米拉贝尔机场正式开始运营。

机场启用典礼上一架法国航空的协和式,与另一架加拿大航空的波音 747

建成后,加国政府立刻暴力要求所有国际航班只能使用米拉贝尔机场,多瓦尔勒留作国内航班和美国航线用,并且这些航线根据规划也将随着米拉贝尔的扩建而逐步迁移过来。

机场的规划,注意上方各大航空公司的柜台位置安排

1976 年时米拉贝尔机场的航线地图

第二十一届夏季奥运会召开时的米拉贝尔机场

1976 年 7 月 17 日,蒙特利尔召开第二十一届夏季奥运会,一时间人潮涌动,米拉贝尔成为北美第一航空枢纽的梦想,似乎取得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但蒙特利尔乃至全加拿大的人们都不会想到,仅仅四个月之后,这座机场的命运,就已经悄然改变了。

1976 年 11 月 15 日,以魁北克独立作为政治目标的魁北克人党(Parti Québécois)当选

从这一天起,魁省开始渐渐与中央政府走向对立。

魁北克人党出台了一系列限制英语使用的法案(这些法案现在仍然有效)。激进的独立分子在蒙特利尔制造了多起绑架和爆炸案,安全受到威胁的大公司纷纷将总部迁出,商业繁荣的面貌一去不复返。同时,70 年代末的油价下跌使得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大大下降,再加上航空技术的进步,蒙特利尔已经不再成为从欧洲到北美西海岸与加勒比地区的必经之路。

省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对立导致后者开始停止米拉贝尔机场的扩建,规划中的六跑六楼,高速路和铁路全都成了泡影。因此,从米拉贝尔前往负责国内 / 美洲地区的多瓦尔勒机场极其困难,航空公司开始渐渐的将枢纽转移至多伦多的皮尔逊国际机场。

米拉贝尔机场的客流量从奥运时期的六百万很快降低至三百万,然后一降再降,在 1997 年跌落至不足一百万。最终在 2004 年,随着加拿大越洋航空最后一班飞机离港飞往巴黎,米拉贝尔机场的客运历史宣告结束。

米拉贝尔国际机场唯一一座建成的客运大楼最终在 2014 年被拆毁,所有的航班重新迁回改名为特鲁多机场的多瓦尔勒机场。

现在,这座空地在干什么,我也不知道。

米拉贝尔国际机场的现状,可以看到航站楼已经不复存在

知乎用户 南风不及 发表

阿斯旺大坝啊

知乎用户 闻一多夫 发表

小南海水电站的闹剧与真相

2015 年 5 月 15 日 15:25 来源:《能源》

 水电站是能够发电,但是我们建设水电站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发电。在现实中,越是那些发电效益不高的水电站,其社会的综合效益或者说其社会的公益作用,可能会更为重要。

  前不久,一则环保部叫停小南海水电站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对此,本文拟就小南海水电站立项的来龙去脉及环保组织与社会公众所关心的要点,做一系统的梳理。以呈现小南海水电站的真相,及权力之手在此事件中所逾越的边界。

  一、小南海与保护区的关系变迁

  “小南海的争论,由来已久” 的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其实自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的第一部长江流域规划刚要中,就包括有三峡、虎跳峡以及这次被环保官员叫停的小南海、朱杨溪和石棚等水电站。特别是小南海,由于其坝址位置紧靠重庆主城区,对重庆市的防洪、供水以及航运起到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

  所以,小南海电站不仅保留在 1990 年国家颁布的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称:长流规) 中,而且,该建设项目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由国家批准,并正式开工建设。但后来因建设经费不足,工程才被迫搁置、下马。

  当时,除了经费上的困难,社会各界对小南海的建设几乎没有任何分歧。几乎与此同时,为了减轻三峡工程建设后对长江鱼类资源带来的不利影响。

  1996 年,四川省的泸州市和宜宾市分别建立了 “长江泸州段泸州市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和“长江宜宾段宜宾地区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

  1997 年两个保护区合并建立了 “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0 年 4 月,国务院批准将该保护区升格为 “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由上述历史的时间顺序可见,小南海电站的规划和开工建设在先,各级地方政府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在后。所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各级地方政府不会糊涂到把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国家级的项目,也划进自己的自然保护区内。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最初分别建立 “长江泸州段泸州市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和“长江宜宾段宜宾地区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地方水产部门,并不十分了解国家对长江流域的总体规划情况。

  2000 年当省级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后,立刻暴露出该保护区与国家的长流规中极其重要的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坝址存在矛盾,必须要进行调整。不过,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每次调整保护区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 5 年。所以,“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成立五年后的 2005 年,进行了第一次调整。

  很多媒体的报道,都把这次保护区的调整形容为 “为了解决水电站和自然保护区的矛盾,这个新晋升的国家级保护区被‘掐去了头’”。但事实上,这次保护区的调整,不仅因为后设立的保护区,没有考虑到与国务院早就颁布的长流规衔接,而且,在保护区设立时的要保护的三种珍稀鱼类 (白鲟、达氏鲟、胭脂鱼),也被怀疑已经不复存在。

  当时,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曾公开悬赏 50 万元,奖励任何一个能扑捉到这三种鱼之一的人。然而,几年下来,确实没有人扑捉到。直到现在,人们偶尔能扑捉到的,也只是人工养殖放流成功的达氏鲟和胭脂鱼。而至今没有能被人工养殖成功的白鲟,竟一直也没有人发现过。

  在要保护的目标群体是否还存在已经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早已确立的长江规划与其后建立的保护区的矛盾,2005 年 4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了该保护区的第一次调整。将保护区的整体缩小、下移,并更名为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这次保护区的调整期间,虽然重庆的小南海水电站已经下马,但保护区的调整结果仍然保留着小南海项目建设的合法性。只不过是把小南海电站的坝址,划进了保护区的实验区内。请大家注意,按照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在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性的工程项目,但不会影响没有污染排放的水坝的建设。

  例如,长流规中紧靠着泸州市区的石棚水电站对泸州的作用与小南海对重庆的作用极为相似,它也是泸州市政府一直积极支持的项目。

  所以,在历次由泸州市政府发起并参与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调整过程中,石棚电站的坝址,一直也都是被划在保护区的试验区内。其原因也是,根据保护区的条例的规定,在试验区内是可以建设没有污染排放的建筑物的。

  在保护区的第一次 5 年调整之后的 2010 年,这个保护区又再次进行了调整。客观的说,保护区的第二次调整与小南海的建设并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笔者认为,从法律上看,保护区的第二次调整主要有三个目的 (或者说原因)。

  一个是为重庆的发展规划让路。虽然实验区内的小南海电站的建设并不会与保护区的法律规定发生冲突,但是,在 2007 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的城乡发展规划中,很多建设项目是难免要有污染排放的生活设施。这个保护区的实验区如不进行调整,重庆市的城乡发展规划就不能执行。按理说,重庆应该在 2007 年上报发展规划时,就先调整保护区,但是由于当时距保护区的第一次调整结束,还不到 5 年,所以,暂时未能予以调整。

  第二个目的可能是要为长流规中的朱杨溪水电站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因为在保护区的第一次调整之后,朱杨溪的坝址,已经明显的被划进了保护区的缓冲区。如果不进行调整,长流规和保护区将出现矛盾冲突。当时我国的长流规正在重新修订之中,如要保持规划中的朱杨溪,至少要把其坝址位置,变更为保护区的实验区。这也确实是第二次保护区调整的一个主要内容。

  第三个原因最重要,那就是保护区要保护的目标群体存在的真实性,是难以确定的。这次调整,虽然没有人站出来再次公开悬赏,但是,保护区内很多地方已经难以找到我们要保护的珍稀鱼类的现实,几乎是人们不得不承认的。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个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举办的 “长江水环境与生态安全” 的论坛,在论坛上我国著名的水生物学家,当年负责保护区调整的专家组长曹文宣院士在《水环境生态保护》报告中,再次明确指出,我国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最后栖息地是保护区内的赤水河。可见,把一个靠近重庆主城区的小南海炒作成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最后栖息地,即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可能影响真正的水生物科学工作者的正确判断。

  不仅如此,在保护区调整后的 2013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农业部长江渔业办公室也曾联合组织过一个长江水生物资源的考察,其结论不仅也完全否认了小南海等地是长江鱼类的最后栖息地的欺骗性炒作,而且某些专家甚至更悲观的认为,长江的生态系统已经崩溃。

  对比最近几年来,国内外众多极端环保组织经常串通起来,不断的在各种媒体上,编造小南海是长江鱼类的最后栖息地的传言,我们不难看到,关于小南海的舆论炒作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尽管这些环保组织的反复炒作和编造出来的各种谣传,丝毫也无法动摇我国长江流域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第二次调整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叫停小南海是一场行政违法的闹剧

  3 月 30 日,环保部在给三峡公司《关于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中要求 “你公司及其他单位,不得在向家坝水电站坝址至三喜爱水利枢纽库尾长江干流河段和支流岷江、赤水河河段等自然保护区内,再规划和建设小南海水电站、朱杨溪水电站、石硼水电站及其他任何拦砂坝等涉水工程。”

  这里我们必须郑重的指出,环保部的文件虚构了事实,因为,小南海电站并不在保护区内。接着环保部的文件,进一步解释说 “过去 10 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金沙江下游一期工程建设等因素进行了两次调整,自然保护区结构和功能已受到较大影响。未来该流域开发必须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我们非常赞同严守生态保护的红线,但对于何为 “生态保护红线”,却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读。笔者认为:我们目前的生态保护红线,至少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道德上的生态红线、一种是法律上的生态红线,还有一种是舆论炒作出来的生态红线。

  道德的生态红线,就是指我们全人类当前面临的巨大的生态难题,即过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国际科学界已经明确指出,不控制过量的碳排放,整个人类社会将遭遇巨大的生态灾难。我们之所以把这个极为重要的指标,称为道德上的生态红线,不是因为它不够重要,而是因为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把碳减排当成法定义务。

  法律上的生态红线,就是我国法律法规所确定的自然保护区的边界。

  舆论炒作出的红线,则是我们一些极端环保组织编造出来炒作的、莫须有的一种所谓红线。

  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道德红线是应该遵守的,法律红线是必须遵守的,而炒作出的所谓红线则是毫无意义的。然而,非常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环保部官员却公然选择了用虚构的事实和环保组织编造出来的生态 “红线”,理直气壮的对抗和代替我国法律上和道德上的生态保护红线。

  更令人感到费解的是,在这次具体的行政许可的审批中,环保官员还表现出了一系列出尔反尔的自我否定。要知道,正是 2011 年由环保部发布的 1 号公告,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公示。相应的说明小南海坝址被调整出保护区的图示,至今还保护在环保部门的网站上。在环保部进行了公示的基础上,2011 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以 “国办函(2011)156 号文” 明确同意调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根据国务院的文件,水利部在最新修订的长流规中,也保留了小南海、朱杨溪和石棚等水电站的规划,并在征求了环保部的同意之后,上报了国务院。国务院也于 2013 年 1 月正式批准并颁布了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因此,小南海水电站也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立项,并开展前期的建设工作。

  经过上述一系列曾经有环保部直接参与的规划和立项过程,建设小南海水电站的法律依据非常充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务院最新颁布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该规划的法律地位又是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 18 条规定 “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规划需要修改时,必须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笔者猜测,环保部的主要领导,很可能是由于刚刚上任,不大了解具体的情况,审查不严,才致使这种个别官员的公然造假的违法行为得逞。否则,他怎么可能在国务院正式征求其意见的时候,表态同意,而随后又发文挑动对抗国务院的舆论炒作呢?我们看到,在中国青年报的一篇炒作小南海的文章中,已经公开的把批判矛头,对准了国务院最新颁布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对此,更有法律工作者质疑,环保官员在行政许可的审批中,不仅虚构事实,违背法律,而且也存在着严重的程序违法。这本来是对乌东德水电站环评报告的行政许可审批,而环保官员却乘机对另一座毫不相干的小南海水电站进行了违法的宣判。

  更令人产生疑问的是,这本来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但在审批的文件中却出现了与具体的行政审批对象毫无关系的虚假、错误的表述。而这些内部文件违法行政所编造出的谎言,不仅迅速的流传到社会上,而且还有不少媒体跟进炒作。因此,即使我们发现内部文件的错误后,也很难再进行公开的更正。

  三、小南海水电站的作用无可替代

  对小南海电站的否定意见,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去年全国政协的一份《关于废止重庆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的提案》。该提案认为:建设小南海水电站既不科学,也不经济。“该电站不仅将阻断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迁徙繁衍最后的生态通道,对长江上游的水生生态系统将造成毁灭性影响,而且它也没有重要的能源战略意义,更没有突出的经济效益。环境代价极大,而发电效益有限,重庆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得不偿失。”

  然而,我们要指出的是提案中 “该电站不仅将阻断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迁徙繁衍最后的生态通道,对长江上游的水生生态系统将造成毁灭性影响” 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当前,不能否认的现实是,我们在小南海地区的多次普查和科考,并没有发现珍稀特有鱼类迁徙的迹象。

  再说,假设真的有珍稀特有鱼类需要迁徒到三峡水库中,那么直接迁徒到更近一些的小南海水库中,岂不更方便些?更何况非常了解长江现状的鱼类权威专家,也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我国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最后栖息地,是在长江支流的赤水河,而不是众多环保组织炒作的小南海。

  关于提案中 “而且它也没有重要的能源战略意义,更没有突出的经济效益” 理由,更是难以成立。记得在小南海水电站被批准后,开工典礼当天,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曾在发言中宣布:小南海水电站建成后,将发挥巨大综合效益。每年提供相当于重庆现有年用电量 15% 的电量,改变川江航道、减少重庆主城港区泥沙淤积,从根本上解决渝西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

  在此黄市长对小南海的重要作用,已经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小南海的 “改变川江航道、减少重庆主城港区泥沙淤积” 作用,是任何其它工程都无法替代的。

  目前的长江航道,在宜宾至重庆段只有 1000 吨级的通航能力,与长江下游上万吨的通航能力,形成巨大的反差。一旦遇到枯水期,很多船只都可能在该江段搁浅。这已经成为我国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一个巨大障碍。为此,重庆小南海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一个关键性工程。

  此外,关于小南海 “减少重庆主城港区泥沙淤积” 的作用,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当年我国著名的三峡反对派黄万里教授所担心的三峡蓄水后,泥沙将会淤死重庆港的危险情况,之所以一直没有出现,主要是因为我们采取了,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

  然而,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也并非总能够如愿以偿。当长江遭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的时候,我们将必须要在汛期,也蓄水到 175 米。这时候泥沙的淤积,将主要集中在重庆港附近。这种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情况,虽然至今还尚未出现过,但是,未来早晚也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候,一旦重庆港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就必须要依靠小南海水库的清水下泄冲击作用,带走泥沙,进行有效的梯级调控。

  总之,水电站是能够发电,但是我们建设水电站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发电。在现实中,越是那些发电效益不高的水电站,其社会的综合效益或者说其社会的公益作用,可能会更为重要。小南海水电站对于长江航运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经足以让小南海的水库,具有即使不能发电,也必须要建设的重要地位。

首航在即 潮汕机场被环保部责令 “停止建设”

2011 年 11 月 23 日

来源于财新网

环评未批,机场先建,潮汕机场仅两年半就落成,工期之短创中国之最。如今,机场基本建成,首航在即,环保部的责罚姗姗来迟
  【财新网】(记者 崔筝)新建成的广东省揭阳市潮汕机场已经进行了首次试运行演练,一个月后将进行正式首航,此时,一份环保部的处罚通知姗姗来迟——该机场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文件未经批准,应在接通知之日起停止建设。

  环保部网站于 2011 年 11 月 22 日公开文件称,潮汕机场于 2005 年 10 月经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复,于 2009 年 6 月开工建设,其中占地面积、跑道位置、污水处理厂规模等较环评批复发生重大变更。潮汕机场建设单位重新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变更部分属擅自开工建设。

  据前述公开文件,环保部于 11 月 16 日对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潮汕机场建设工程指挥部(下称机场指挥部),发出了《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决定书责令机场指挥部立即停止揭阳潮汕机场工程的建设,在重新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环保部批准前,不得擅自恢复建设。

  然而,这一份 “停止建设” 的命令来得似乎有些晚。据《羊城晚报》报道,11 月 21 日,揭阳潮汕机场转场筹备工作座谈会在揭阳市召开,潮汕机场建设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杨磊介绍,10 月 29 日,机场飞行区通过行业验收,具备了通航条件;10 月 31 日,航站楼工程通过竣工验收,11 月 10 日通过行业验收;场内市政、绿化工程目前正在加紧进行。进入运营接收和转场准备阶段的潮汕机场,已成功实施首次试运行演练,即将实施第二次演练。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2011 年 12 月 18 日,揭阳潮汕机场将开通广州到揭阳的首航。杨磊还对媒体表示,潮汕机场在建设上创下多项纪录,其中 “用两年半时间建成一座现代化机场,工期之短创下国内机场建设之最”。

  此次,环保部的决定书指出,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将对建设单位改正违法行为的情况,实施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限于 11 月 30 日前将改正情况书面报告环保部。

  潮汕机场位于揭阳市揭东县登岗镇与砲台镇交界处,距潮汕三市(潮州、汕头、揭阳)市区各约 20 公里,工程总投资 40.64 亿元。机场的建设定位为干线机场,可满足波音 767 型飞机的起降要求。机场新建一条长 2800 米的跑道,21 个停机位的站坪,航站楼设计面积 5.5 万平方米,满足到 2020 年旅客吞吐量 450 万人次的使用要求。

缅甸搁置中缅密松电站项目

2011-10-02 00:07:00 来源: 人民网 (北京)

核心提示:9 月 30 日,缅甸联邦议会宣布吴登盛总统在其任期内搁置中缅两国密松电站合作项目。吴登盛称:“缅甸政府是民选政府,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人民的意愿,我们有义务把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的担忧和顾虑。” 吴登盛表示,密松项目或破坏当地自然景观、破坏当地人民的生计。

人民网曼谷 10 月 2 日电 据缅甸媒体报道,9 月 30 日,缅甸联邦议会宣布吴登盛总统在其任期内搁置中缅两国密松电站合作项目。吴登盛称:“缅甸政府是民选政府,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人民的意愿,我们有义务把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的担忧和顾虑。”

吴登盛称,中缅密松电站项目可能会 “破坏密松的自然景观,破坏当地人民的生计,破坏民间资本栽培的橡胶种植园和庄稼,气候变化造成的大坝坍塌也会损害电站附近和下游的居民的生计”。并表示,缅甸政府将与中国政府协商,以避免损伤中缅两国的双边关系和友谊。

缅甸密松水电站总值 36 亿美元,距云南腾冲县约 200 多公里,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开发建设的重大水电项目。电站位于缅甸北部的克钦山区,是伊洛瓦底江干流河段上拟开发的第一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 600 万千瓦。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 1 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中缅两国密松电站合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事宜,应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中国政府一贯支持中国企业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企业开展合作,并要求中国企业严格按照所在国法律法规履行责任和义务,敦促有关国家政府保障中国企业的合法和正当权益。密松电站是中缅两国的合资项目,经过了双方的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事宜,应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

(本文来源:人民网作者: 暨佩娟)

环保部叫停国内最大氧化铝项目:4 年泥浆泄漏 9 次

http://www.eastmoney.com/

 国内最大氧化铝项目 4 年前就已经全面投产,但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至今都没有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8 月 20 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了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全面叫停了广西华银铝业公司 (以下简称华银铝业) 一期年产 160 万吨氧化铝的生产,并罚款 10 万元。

  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了解,该项目自 2008 年 6 月投产后,截至目前,有官方记录的排泥库泥浆泄漏事件就达 9 次。2011 年,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曾对该厂停产整改,并要求在排泥库未通过环保验收前,禁止恢复生产。

  环保专家认为,对于这种反复出现的问题,说明因为企业违法成本很低,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存在地方保护的因素。

配套环保设施未经验收

  环保部称,经调查核实,华银铝业年产 160 万吨氧化铝一期工程于 2005 年 1 月经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评批复 (环审〔2005〕64 号),主体工程于 2008 年 5 月投入试生产,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至今未经环保部门验收。

  按目前国家环保条例,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 10 万元以下的罚款。

  华银铝业的氧化铝项目集矿山开采、氧化铝生产于一体,是迄今为止国内单一投资最大的氧化铝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最大的投资项目。远期规划为年产氧化铝 320 万吨,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生产规模为年产氧化铝 160 万吨。

  华银铝业公司网站资料显示,该公司原来叫广西桂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于 2003 年 2 月 20 日在南宁挂牌成立,2004 年 4 月 18 日迁至广西百色德保,更名为 “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在更名迁址的同时,华银铝业股东也发生了变化。新股东变更为广西投资集团、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公司、中国铝业股份公司,股比分别为 34%、33%、33%。

  2005 年 5 月 23 日,华银铝业的氧化铝一期工程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2005 年 6 月 18 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静态投资为 85 亿元;2007 年 12 月,第一条 40 万吨生产线建成投产;2008 年 6 月 18 日,实现 160 万吨产能全面投产即达产的建设目标。

  “按规定,工程主体要与环境保护设施同时施工、同时竣工、同时验收,而上述项目 4 年多前就已经全面投产,但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至今都没有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 环境监察局有关人士说道。

  为此,环保部要求,华银铝业对年产 160 万吨氧化铝项目一期工程停止生产,在通过环保竣工验收之前,不得擅自恢复。

违法成本低导致多次事故?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自华银铝业一期年产 160 万吨氧化铝项目投产以来,有官方记录的排泥库泥浆泄漏事件就达 9 次。

  2009 年 4 月 7 日,广西相关部门曾下发了《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靖西县农林选矿厂龙山排泥库泥浆泄漏事件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中称,华银铝业于 2007 年 12 月建成并开始试生产,项目位于百色市德保县马隘乡,该企业矿山采选的排泥库分别设在德保县马隘乡和靖西县新甲乡农林屯。据调查,华银铝业靖西县农林选矿厂龙山排泥库自试生产以来,已发生 8 次不同程度的泥浆泄漏事件。其中,2008 年 3 月发生的一起泄漏事件,已造成大量泥浆进入跨国境河流庞凌河 (境内河段).

  在 2008 年 9 月 26 日再次发生的泄漏事件中,为确保泥浆水不进入庞凌河,致使靖西县新甲乡新荣村古杰屯、坡珠屯约 300 亩即将成熟的稻田全部灌入泥浆,稻田内的泥浆厚度约有 15 厘米以上,造成部分农田颗粒无收。古杰屯、坡珠屯部分农灌小溪河床被抬高,坡珠屯部分农户住处被灌进泥浆。

  2009 年 1 月 22 日,华银铝业靖西县农林选矿厂龙山排泥库再次发生泄漏事件,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源头 (污染物泄漏处) 悬浮物超标 666 至 1041 倍,距源头 0.5 公里范围内的小溪水体超国家推荐值 27 至 44 倍,其余各监测断面均低于评价推荐值,受污染范围为源头及距其 0.5 公里以内的溪流。

  对此,2011 年,广西相关部门、百色市应急处置工作组曾召开协调会,要求该公司必须立即停产整改,在排泥库未通过环保验收前,禁止恢复生产。停产期间,建立应急抢险预案,在排泥库下游建设事故应急池。

  但这些要求并没有最终解决问题。最近一次泥浆泄漏事故发生在今年 5 月 26 日,该公司龙山排泥库又出现泥浆泄漏,污染不断持续。至 5 月 29 日,事故已造成当地 43 户农民受灾、1000 多亩农田被淹。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称,华银铝业已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企业环境监管记录中多次出现,其泥浆泄漏问题多次反复出现,说明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低,与投入大量的资金更新环保设施相比,交一些罚款更划算,从而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动力。另外,也存在地方保护的因素。

知乎用户 jed 发表

我觉得中华世纪坛也算一个,第一是难看,中不中洋不洋的一坨水泥,没有美感。

最重要的,那东西庆祝过新世纪就没啥意义了,简直是一次性建筑。

知乎用户 果果 发表

说三峡和南水北调的,你们到底对三峡和南水北调了解多少啊,不要因为工程大就胡乱指责啊,不要为喷而喷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生物圈二号

建造于 1987 年, 被誉为 “登月之后最激动人心的科学项目” , 实际上也极具想象力和工程难度的计划: 制造人工生态循环系统, 实现完全自给自足, 独立于地球的生态圈. 这也是其得名原因 (地球为生态圈一号).

完工后, 在理想状态下, 生物圈二号内: 吃的食物全是自己种的,喝的是循环水,呼吸的氧气则来源于植物。

而其组成也非常丰富: 热带雨林、红树林沼泽、热带草原、沙漠,甚至还有一片可容纳珊瑚礁、能掀起阵阵海浪的 “海洋”。总共引入的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 4000 个物种. 另外, 封闭环境中还有大量空间用来种植食物,配备有完善的农业设备,包括一台打谷机。

如果成功, 这个对于人类了解生态环境, 甚至未来太空殖民中封闭生态系统都有极大帮助.

但问题几乎从施工时就已经开始显现, 因为生物圈 2 号开始建造时,它的设计还尚未定稿. 当时还有一些独特的挑战需要应对. 比如, 为了防止由于内部空气在白天变热膨胀而导致建筑被撑破, 人们建造了两个包含了大量橡胶膜的房间以向外膨胀,被称为 “肺”. 完工后的这座建筑堪称工程学的壮举, 但是设计和建造同时进行, 导致了许多耗资巨大的调整. 最初的预算为 3000 万美元, 最后飙升到了惊人的 2.5 亿美元.

而更多的问题则是在试验中开始暴露, 1991 年 9 月 26 日,8 名研究人员进入生态圈 2 号, 计划要在里面封闭生活两年之久. 他们被称为 “生物圈人”, “先驱者”, “英雄”. 然而, “他们并不清楚需要做些什么。他们从未起草过正式的研究计划。相反,管理方面强调的目标是 “两年内不会有任何东西进出”——与其说这是科学目标,不如说这是夸张的戏剧表演。”

开始试验后, 从进去不到数小时后, 因为研究人员手指被机器削去被迫离开就诊, 到中期匪夷所思的二氧化碳上升, 病虫肆意; 到一年后, 生物圈 2 的含氧量持续下降, 不得不从外部注入氧气. 问题几乎一个接着一个. 而食物方面, 虽然农业系统生产了全员大概百分之八十的食物, 包括各种谷物和水果, 但是研究人员仍旧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体重均大幅下降, 直到第二年才稍有回升.

更让他们难受的, 则是本被寄予厚望的生态系统的崩坏: 基部的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吸收了这些二氧化碳, 间接导致了氧气衰竭; 大量授粉昆虫灭绝, 热带蚂蚁和蟑螂开始肆虐, 变成优势物种. 而生物圈 2 号本身, 由于建造在炎热的亚利桑那州, 为了保持这个密闭空间整体的凉爽, 制冷系统就耗费了大量的电力和资金.

另一方面, 由于科学目标等原因, 8 个人最终形成了两个阵营,每边 4 人,阵营之间几乎一句话都不说. 而后, “尽管他们完成了为期两年的首次实验,但生物圈 2 号的科学合法性已经被严重破坏。第二次封闭实验开始于 1994 年 3 月,但刚进行了一个月,由于对不断增加的开支和缺少沟通感到灰心,资助人巴斯在联邦警察局长的帮助下夺回了产业。数天后,2 名首批生物圈人试图打开大门以破坏实验。仅仅过了 7 个月,第二次实验结束。协作者组织的时代结束了.”

之后, 生物圈 2 号被各种接管, 贱卖, 松散的研究着不同的内容, 再变成观光景点, 甚至差点被推平修建公寓. 而这个曾经极具野心和充满想象力的企划, 也在多年后被时代杂志评为了 “20 世纪最差的 100 个想法”…

ref:

Biosphere 2 - Wikipedia

生物圈 2 号重生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http://www.anvari.org/fun/Political/100_Worst_Ideas_of_the_Century.html

知乎用户 cannibal king 发表

原本会成为世界上最高大摩天轮的北京眼——北京朝天轮在施工时因进展缓慢,导致数万基金投资者无法通过竣工后的运营利润来获取收益,因此最终朝天轮项目被接管。。-_-#
至今仍未有结果,应该是胎死腹中了

效果图

知乎用户 hammer stone 发表

石油系统的人很多都听说过很失败的 “川气出川工程”。

在 70 年全国 GDP 才 272 亿美元,该工程预算竟然达到竟然的 40 亿,作为对比今天广为人知的 816 工程投资 7.4 亿元(66 年动工)。工程规划非常宏大,和几十年后举全国之力的 “西气东输” 比起来都毫不逊色。

即经过 5 年努力,实现四川省年产天然气 300 亿立方米的计划。然后铺设长达 2940 公里的管道,使年产一半的天然气沿长江而下,穿巴蜀,过鄂中,经江苏,直抵上海。到时,中国的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并将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为实施这一 “宏伟” 工程,国家确定预算 40 多亿元。决定从国外引进一批天然气化工厂的设备并决定铺设川气出川的管道长 2940 公里。为此将耗钢材 150 万吨、水泥 12 万吨及数千个大型机电设备。1975 年工程全面展开,从重庆到上海专用公路破土了,附属设施的建设动工了,几百个研究课题飞向四机部、邮电部、一机部等等。为了专用公路的修建,动用全国 150 多个单位,900 多个工厂,在沙市和资阳工地投资 1.2 亿元建设专门生产大口径的钢管厂。

然而这个工程的决策从一开始就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工程建设到中途才发现四川根本没有那么多天然气。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下作。四川天然气勘探情况仍不容乐观。原来预想的应该成为高产气田的,许多勘探井都落空了,有的井虽有产量但结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四川气田受构造和裂缝控制,一时难以找到规律。
由于探明储量达不到要求,资源不落实,开发方案难以编制,年产天然气最多只能达到 80 多亿立方米,除了满足四川本省的需求外,没有外输所要求的生产能力,“川气出川” 的计划难以继续实施。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1978 年 6 月,国务院果断做出决定: “川气出川” 工程全部下马,已建的工程停建,并着手处理善后工作。

那么这个项目当初是如何上马的呢?

1973 年燃化部主要领导人提出,国家要改变能源构成,四川应找天然气,搞到年产 300~500 亿立方米。四川石油管理局按照燃化部领导人的指示,组织 30 多名技术人员到北京汇报四川天然气资源初步勘测的情况。汇报会上,燃化部有关领导听了四川的汇报之后,批评四川局的技术人员 “思想不解放,右倾”,于是汇报会改为务虚会。大谈全国大好形势,不务出年产 500 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储量依据就不能过关。在这种情景下,四川石油管理局的技术人员就违心地算出 1 万亿、10 万亿两个神仙数字。 他们还在汇报书上把这些数字分成了三级,就是可采储量、尚待验证储量、没经钻探储量;但这不符合燃化部领导人的胃口,结果开始升级——把三级改为二级,把二级提为一级。1975 年 1 月国家计委、建委根据燃化部的汇报,向国务院作报告。就这样,把专家技术人员们用压降法计算出来的一级可采储量 1 千亿立方米扩大为 1 万亿立方米。后来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处在每年呈报天然气储量的报告中,如实汇报,并分别呈报燃化部和计委。燃化部一副部长见后严厉批评四川局搞翻案,说这是“政治事故”,四川局只好将报告重新修改上报。这样一个务虚出来的数字使“川气出川” 工程的决策出台了。

这个失败的工程表面上是由于一些领导的独断和无知造成的,其实背后反映了整个决策机制的弊端。虽然如此劳民伤财,当初的决策者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理。只能希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能早日实现,让历史不要重演。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看了这么多关于驻马店 75.8 洪灾的评论,我就是驻马店的,当时洪水好几天才到我们那,没有人通知我们,是一个从外县回来的人告诉我们的,大多数人都不信,当时我们在几个树之间搭建了一个房子,还好我们并没有死多少人,只是房子都倒了,猪也丢了。

知乎用户 wm198223 发表

中国行政法典编纂——在民法典刚刚搞出来民法通则的情况下,中国 90 年代初就开始有人提出编纂行政法典。理由很简单——对抗欧美日强势法律——显示我国对于某个夏天的事情的反应。

其实在 90 年代初期,学界有很强烈的这样的思潮,具体动力就不说了。

结果呢??

且不说在欧美日各国都没有统一的行政法典,因为哪怕是考虑狭义行政法,也就是规范行政机关权力的法律,各国也都是散见于宪法、民法、代议制法律、行政程序法、诉讼法等法条。如果要将其综合变成一部法律,首先就是法律位阶不一致,即使在没有宪法的英国,宪法性法律和普通法律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更何况在具有制定宪法的我国。而且各种限制行政机关的法律,来自于行政法、民法、诉讼法、程序法等不同法律部门,拉郎配的搞到一起,上下条文的结合也是个问题。

而且法律之间难免出现打架,有的架应该打,比如部委之间的法律,都是全国适用的,比如部委和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法律,一个全国适用一个所在地适用,有的架则是被编纂约出来的架。将不同地方各自地区适用的法律硬是弄到一起也不免滑稽,举个栗子——作为行政级别为省级的北京和山东各自制定的仅仅适用于各自地方的地方政府规章,为什么要统一成一个,又怎么统一,谁听谁的??

而当时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为了发展经济,必须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地方立法和部门立法是行政法的主要来源,立法层出不穷,编纂法典的速度完全赶不上立法的速度。

嗣后,有法学家提出,编纂法典只采取法律集合的方式,暂不考虑适用。

得到肯定,说是创造性工作——这不就是法律汇编吗?

这也算功夫??

当然,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编纂过程中,对于法律的打架问题有刻骨铭心记忆的中国法学家认识到——立法本身也是需要法律的, 2000 年 3 月 15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立法法》。

知乎用户 苏适 Sushiyico 发表

说个国内的,816 地下核工程。

历史背景
1958 年中苏决裂,1964 年 8 月 2 日北部湾事件爆发, 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毛泽东随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中国经济命脉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

选址批复
20 世纪 60 年代,国家决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有关部门多次考察、论证后,在重庆涪陵白涛镇选址。为了保密,从此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
1966 年,周恩来批准在涪陵白涛建造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三线建设” 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中央军委特调 8342 部队担负主要施工任务。这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

停建封闭
1984 年 2 月,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816 工程” 被封闭了起来,始终没有正式投入过生产。再后来,“816 工程” 中的极小一部分洞体被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作为物资仓库加以利用。
停建时工程已完成大半 1982 年接到缓建指示时,816 厂已完成 85% 的建筑工程、60% 的安装工程、总投资达 7.4 亿元人民币。

解密开放
2002 年 4 月 8 日,国防科工委以科工密办 (2002)14 号文同意对 816 工程解密。
经过几年的酝酿筹备,2010 年 4 月底,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中国唯一解密核反应堆,816 洞体工程的部分区域,开始成为旅游项目。
(以上节选自百度百科)

据媒体报道 816 工程共死亡 107 人,其中 76 人被评为烈士。

知乎用户 Zero Kiryu 发表

模型求出来的结果让人抓狂,逛知乎解闷逃避一下,看到此题怒占坑。

!****************************************************************************************************

1907 年加拿大主跨为 549m 的 Quebec 悬臂梁桥,由于存在设计缺陷,悬臂根部的下弦杆失效,在施工过程中倒塌,并且造成 75 人罹难;1913 年当地政府重启了该桥的建设工作,1916 年由于悬臂安装时一个锚固支撑构件断裂,桥梁中间段再次落入 Saint Lawrence 河,并导致 95 名工人丧生,坍塌事故如图 1.1 所示。

图 1.1 加拿大 Quebec 大桥坍塌事故

1967 年美国连接西佛吉尼亚州 Point Pleasant 和俄亥俄州 Kanauga 的吊桥由于历经 39 年的高负荷运作,使得该桥靠近俄亥俄州一面的一个链环不堪重负而断裂,导致坍塌事故并造成 46 人死亡,事故如图 1.2 所示。

图 1.2 美国吊桥断裂事故

1981 年美国堪萨斯州 Hyatt Regency 饭店的高架人行桥突然发生断裂,造成 144 人死亡,事故原因是当时桥上挤满了人群,且部分人正在跳舞,负荷过重以及产生的有节奏的振动引发人行桥结构断裂,事故如图 1.3 所示。

![](data:image/svg+xml;utf8,)

图 1.3 美国高架人行桥断裂事故

1994 年韩国首尔 Seongsu 大桥主干的支持钢筋在上班早高峰期间发生断裂,瞬间塌入汉江,并造成 31 人死亡,坍塌原因系大桥在维护过程中出现的焊接失误及大桥的设计缺陷和施工期间的质量问题,坍塌事故如图 1.4 所示。

![](data:image/svg+xml;utf8,)

图 1.4 韩国 Seongsu 大桥坍塌事故
1996 年韩国三丰百货大楼倒塌如图 1.5 所示,30 秒钟时间,地面上的五层楼发生连续倒塌,地下的四层也全都被压在下面,此次事故造成 501 人死亡。事故原因高票回答夏杪已经详说,此处不再赘述。

![](data:image/svg+xml;utf8,)

图 1.5 韩国三丰百货大楼坍塌事故

2001 年葡萄牙北部的 Hintze Ribeiro 大桥坍塌,事故原因不明,如图 1.6 所示。

![](data:image/svg+xml;utf8,)

图 1.6 葡萄牙 Hintze Ribeiro 大桥坍塌事故

2007 年 06 月 15 日,广东佛山九江大桥被一艘运砂船撞击桥墩,约 200 多米桥面坍塌,造成 8 人死亡,4 辆汽车坠江,事故如图 1.7 所示。

![](data:image/svg+xml;utf8,)

图 1.7 广东佛山九江大桥事故

2015 年 07 月 04 日浙江温岭市大溪镇佛陇捷宇鞋厂发生坍塌事故,造成 14 人丧生,事故如图 1.8 所示,事故直接原因系厂房楼屋面荷载过大,钢结构承载力不足,致使房屋结构体系失稳造成厂房坍塌。

图 1.8 浙江温岭厂房坍塌事故

!************************************************ 待更 ************************************************

知乎用户 无知正太聊志愿 发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北京的城市规划和施工是相当失败的。

你可以反驳我:北京成功建设了这么多工程项目,形成了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格局和无与伦比的交通网络,怎么能说它失败呢?

事实上,众多的 “局部成功” 并不能掩盖整体的失败。
好比一个人从小学起就把三本学校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虽然通过十年寒窗达成所愿,但人生仍然是失败的。这一失败,与每一步地努力无关,自从目标设定之日起,他就注定失败。

建国伊始,北京以二环内的古建筑群和行政部门为核心、逐步向外扩展的发展格局就被奠定。其后,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一圈圈向外,变成了众所周知的 “摊大饼” 式的城市格局。正如歌中所唱,“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

夜间人口在更大的面积内摊薄的同时,城市就业、服务员等却并未被分散,仍旧集中在几个主要地段。这种情况下,交通需求的增速大于城市体量的增速,交通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前些年,新的建设并未打破摊大饼模式,城市矛盾更加激化,陷入了恶性循环。再多的单个工程的成功,又有何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北京失败的教训十分深刻。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虽然之前的规划存在很大漏洞,但近些年我们的政府好歹是意识到了问题。市政府职能迁往通州、设立雄安新区等举措,立足长远,从根本上避免了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的发展弊病。
未来如何,拭目以待。

知乎用户 Myron 发表

我来说一个 坎巴拉太空计划

知乎用户 激浊扬清周冠生 发表

德三的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可以说算一个

此舰可谓命运曲折 齐柏林伯爵的舰名是为了纪念大型硬式飞艇的发明者斐迪南 · 冯 · 齐柏林伯爵,一战期间,由齐柏林飞艇组成的德国海军飞艇部队曾对英国本土发动过轰炸。齐柏林伯爵级航空母舰原订 B 号舰 “彼得 · 施特拉塞” 号的舰名也是一位飞艇上牺牲的中将。

对于此舰本身性能不多加叙述,知乎也有人写过此舰 我只简单叙述下其建造周期和辗转反复的过程

其 A 号舰也就是齐柏林伯爵号在 1936 年 12 月底在基尔的德意志船厂开工,1938 年 12 月 8 日下水,1940 年初,齐柏林伯爵号已完工 85%,但由于空军在舰载机的研发和母舰飞行队的组建上采取不合作态度,迟迟无法形成战斗力

之后的 1940 年 5 月挪威战役爆发,基础薄弱的德国海军损失惨重,这使希特勒认为继续建造以对抗英国海军为目标的大型水面舰艇毫无必要,避免生产力的浪费,我们该全力建造潜艇。
5 月,除舾装的两艘 “俾斯麦” 级之外其他所有大型舰艇停工。
“齐柏林” 号完 85% 的舰体在 6 月 21 日被拖到波罗的海港口斯德丁 (今波兰什切青) 搁置,随后又转移到哥滕哈芬
(今波兰格丁尼亚)。
1941 年 5 月,德国海军寄予厚望的 “俾斯麦” 号战列舰在服役后首战中即因缺乏空中掩护,被拥有航母支援的英国舰队击沉。进入 1942 年,盟军又开始通过北极航线向苦战中的苏联运送武器物资,而德国海军的驱逐舰和潜艇在破交作战中始终难以取得绝对优势。在此情况下,希特勒于 1942 年 5 月 13 日批准恢复齐柏林号的舾装,希望在 1943 年 8 月之前使该舰完工,参与北极航线的破交战。不过 “齐柏林” 号的舰体直到当年 12 月才被重新拖回到基尔,在德意志船厂装上了不对称的防雷突出部,航速因此下降到 33.8 节。由于原材料和技术工人的缺乏,原定的交付时间一再推迟,雷德尔本人估计该舰要到 1944 年底才能做好战斗准备。但齐柏林伯爵号的最终也未能等到那一天,由于德国海军在 1942 年年底的巴伦支海海战中遭遇耻辱性失败,希特勒对海军大
型舰艇的表现已彻底失望。
1943 年 1 月 30 日所有在建的航母工程全部停工,主力舰部分退役、部分转为训练舰,航母计划的支持者雷德尔也被解职。2 月 2 日,完工 90% 的 “齐柏林” 号第二次中止舾装,并在当年 4 月 23 日再度转移到斯德丁。该舰已经安装的 150mm 主炮被拆除,用于陆上防御,主机的高压喷嘴和减速齿轮也被拆下,用于空袭中损坏的基尔火电厂的维修。
接替雷德尔出任德国海军总司令的邓尼茨一度打算将 “齐柏林伯爵” 号拖航至皮劳港,充当 U 艇和扫雷舰乘员的宿泊船,但因为缺乏足够大的泊位而放弃。1945 年 4 月 25 日清晨,由于苏军已经接近斯德丁,德国海军在撤退前将 “齐柏林” 号凿沉,以阻塞航道。
正在计划建造航母的苏联人对 “齐柏林” 号的舰体颇感兴趣。1945 年 8 月 19 日,该舰被打捞出水,经过初步的修复和堵漏后编入苏联海军序列。苏联人在 “齐柏林” 号上装满了从德国拆卸的工厂机器和抢劫的各种物资,准备拖回本土进行技术研究,有可能的话则加以修复,在苏联海军中服役。但该舰在拖往列宁格勒途中,在吕根岛北方水域(另说在芬兰湾) 触到战争期间布设的水雷,再度沉没,随后又被捞起。
1947 年 4 月,盟军发现 “齐柏林号的船体被拖带着驶经奥得河口的施维诺乌伊切 (1945 年之前称施韦内明德),
在此之前,英美苏三国在 1946 年达成了德国海军剩余舰艇处理方法的协议,所有被归类为 “C 类舰艇”(沉没、重创和未完工) 的原德国海军大型军舰,都应在 1947 年年底前销毁完毕,“齐柏林” 号也在其列,在盟国的压力下,苏联海军在结束对该舰的系统测绘和研究后,于 1947 年 8 月 16 日将其施曳到波兰韦巴港的外海 (确切地点在此后几十年中一直保密)。苏联海空军对其进行了猛烈的俯冲轰炸和鱼雷攻击,以练习自空中袭击航空母舰的能力一一此举是苏联为研究在与西方爆发热战时如何攻击美英两国航空母舰所作的技术性试验。
空袭中,“齐柏林伯爵”号连中 24 枚炸弹,随后由 “荣誉” 号驱逐和 TK-503 号鱼雷艇向其发射 2 枚鱼雷,齐柏林伯爵号最终在 8 月 17 日清晨沉没于 87 米深的海底。其残骸在 2006 年 7 月才被波兰波罗的海石油公司勘测船 “圣芭芭拉 “号发现,波兰海军调查船” 阿切托夫斯基” 号随后确认了该沉船残骸确实就是 “齐柏林伯爵” 号。
作为二战德国海军主力舰中命运最坎坷、争议最广泛者,“齐柏林伯爵”号的命运是与整个德国海军的失衡发展状况相联系的。归根结底,舰队航母还是要朝着防护均衡、扩大载机量的方向发展,才能在进攻和防御中都处于有利地位,而 “载机巡洋舰” 之类非主流的创造固然在不对称作战中有一定价值,但一旦海军战略和战场形势发生变化,这类特殊军舰的适应性往往是最差的,最终落得个尴尬下场。但研究者还是普遍认为,两艘 “齐柏林伯爵” 级中如能至少建成一艘,并与多艘快速主力舰一起活动于大西洋,必将对二战中的英德海上斗争,尤其是大西洋之战的形势产生一定影响,比较最后还得喂鱼。

知乎用户 赵天龙 发表

日本端岛,挺出名的鬼城

端岛,只是个在日本长崎海岸线附近的仅有 70000 平方米的石头岛屿,该岛坐落于向下直通海床的煤沉积层之上。
1890 年,丰富的矿藏被发现后,三菱公司便从当地居民手中买下了端岛。端岛的辉煌也就此拉开序幕,在将近一个世纪内,它都是日本的主要煤矿产区之一。该岛坐落于向下直通海床的煤沉积层之上。
由于该岛距长崎将近 30 千米,对于三菱公司来说,与其每天接送员工上班,还不如就地修建房舍。四四方方的混凝土公寓楼一栋栋建起。由于空间有限,所以建筑物纷纷向上发展,而不是向外延伸。住户们挤在狭小不堪的楼房内,只能共用厕所和厨房。
电影院、诊所、商场、餐馆以及酒吧等公共设施逐渐增加,端岛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微型社区。整个建筑群通过地下通道相连。在 1959 年的高峰时期,端岛曾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在这个小小的岩岛上生活着 5259 名居民 。
并非所有端岛居民都是自愿上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强迫中国及韩国劳工在端岛开矿。1939 年到 1945 年之间,500 名被强制劳动的韩国人中有 122 人在端岛挖煤时死于非命。
二战以后,员工们发现岛上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诸如电视、收音机和影剧院之类的现代化奢侈品在战后得以引进。而且原本寸草不生的岛上开始涌出生机,员工和居民们纷纷建起了楼顶花园。然而,端岛的黄金时代非常短暂。1974 年 1 月,随着石油取代煤成为全世界首选能源,三菱公司透露该煤矿将被关闭. 当年 4 月,岛上最后一批居民回到日本本土,端岛被永久关闭。
这座一度人烟稠密的城市,最终只留下建在板岩上的空壳。诊所里还留有一台 X 光机和带顶灯的检查椅。损坏的儿童玩具在空荡荡的公寓楼里随处可见。链接整个城市的地下通道还能通行,但已经布满涂鸦。老旧的电视和火炉兀自呆立,证明屋里曾经有人居住。
尽管 30 多年来荒无人烟,但岛上的建筑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一些石墙坍塌破损,但混凝建筑依然完好无损。尽管窗户都被打碎,而且公寓走廊两侧的阳台年久失修,非常危险,但是办公场所内的走廊却令人惊奇的没有多少损坏。这座城市依然静静坐落在海外,像一座被遗弃的鬼岛,只有一些原来居民遗弃的野猫和偶尔光顾的非法游客出没。但端岛可能会在将来招揽到很多游客,因为日本方面已将端岛作为世界遗产地进行申报

以上是百度上说的,我是看一个纪录片知道这个地方的,觉得挺有意思,是个适合拍鬼片的地方

知乎用户 大泽小渔人 发表

国内金额最多:大唐煤制气,内蒙克旗、辽宁阜新两处,因技术层面不成熟上马,导致一期工程完工后不能运营。保守估计净亏损:700 亿人民币……

知乎用户 薛定猫 发表

香港高铁西九龙总站吧,初期没有设计好,追求快速与内地融合,抹杀了专业意见,决策太仓促。建造期间改动了一万三千多张设计图,预计延迟 3 年完工,造价昂贵,造价达 850 多亿港币。不知道香港人看到这一大盘工地是不是好像流血一样……

知乎用户 醉美江城雾凇 发表

居然没有人提起这个
1998 年,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大洪水,九江市最高水位达 23.02m,超警戒水位 3.53m,超历史最高水位 0.83m,达 40 天。城区堤防险象环生。九江城区堤防在 1+815.5~1+875.5(即 4~5 号闸口间) 堤段于 8 月 7 日 13 时 10 分溃口,当时外江水位 22.82m,溃口险情发生后,守堤官兵和当地群众奋力抢险,于 8 月 12 日堵口成功。
1998 年 8 月 9 日下午 4 时 45 分,时任总理的朱镕基乘专机抵达九江,立刻又乘快艇驶向决口处。
九江市一位副市长介绍说,这段是 1966 年修的土堤,当时没有严格地清基,1995 年增建防洪护墙时也未清基。
朱镕基打断介绍问,现在倒塌的墙里有没有发现钢筋?是否有用竹筋代替钢筋的现象?这样的堤有多长?介绍者回答说,未发现有钢筋。
朱镕基怒斥在座者说,你们不是说固若金汤吗?谁知堤内是 “豆腐渣”!这样的工程要从根查起,对负责设计、施工、监理的人员都要追查。人命关天,百年大计,千秋大业,竟搞出这样的事 “豆腐渣”、“王八蛋工程”,腐败到这种程度怎么得了!要实事求是,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历史是不能欺骗的。水灾过后,一定要整治,要高标准修筑长江大堤,要扎扎实实地搞。要质量第一,如果再出现问题,你们谁也跑不了!

知乎用户 Eric 发表

阿房宫:烂尾了两千多年的大型工程,项目文案参见《阿房宫赋》

知乎用户 豆扑​ 发表

提醒新来的读者:本贴干货完全在精选评论。
**-———————————————————————————————————————————
**
中信集团 2006 年拿下了德国钢铁巨头 ThyssenKrupp 巴西焦化项目的承建合同,该项目随即成为德国工程行业天字第一坑,也宣告了 TK 集团一系列财务灾难的开始。并导致整个德国工程界对中方公司完全丧失信任,影响持续至今。

有意思的是关于整个项目失败的报道在中文互联网上毫无痕迹,唯一一条信息是关于 2006 年中信中标的报道。
中信与巴西 CSA 钢铁厂签署焦化 EPC 合同
11 月 1 日,中信公司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巴西 CSA 焦化项目合同签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信公司董事长孔丹、副总经理李士林、总经理助理孙亚雷和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及外交部、财政部、山西省政府、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对外承包商会的有关领导一起参加了签约仪式。该项目合同总金额高达2.69亿欧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全球焦化领域承揽的最大设计、采购和施工工程总承包项目。
蒂森克虏伯 CSA 公司是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资在巴西投建的钢铁公司,此次签约的焦化项目是为该钢铁公司建立一个配套的焦化厂。该焦化厂将在当地非常严格的环境保护指标要求下,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清洁型热回收焦化技术,年产焦炭 190 万吨,计划于 2009 年投产。
至于该项目的后续,2011 年 Financial Times 提供了这样一遍报道。
Brazil plant tarnishes ThyssenKrupp’s sheen
For Citic, the chance to play a role in such a mammoth project was a huge coup for China’s largest industrial and financial conglomerate. It was by far the biggest ever coking plant contract won by a Chinese company and raised the prospect of further lucrative business. Citic underbid Uhde, ThyssenKrupp’s own plant construction company, by a mid double-digit million euro sum to secure the deal.

这一段要注意,中信是靠数百万欧元的价格优势,战胜了 TK 集团下属的工程子公司 Uhde 而中标的,可以想见对中方伙伴的信任,以及给 Uhde 德国工程师造成的心理震撼。

然而事态的发展….. 重点在以下引文中黑体标出。看不懂的进评论区看置顶
ThyssenKrupp’s Brazilian steel mill was the biggest private industrial investment in Brazil for 10 years and the first major steel mill to be built in the country since the mid-1980s. But from the outset the project was dogged by delays and cost-overruns that saw the total investment rise from €3bn to €5.2bn.
**
Although the steel plant was officially opened by Brazil’s former president 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in June 2010, it is not yet running efficiently or at full capacity due i
n large part to problems at the coke plant, which was supposed to have been completed by 2009. In fact the final coke battery will only be started up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2012**.
According to people close to ThyssenKrupp, delays and quality problems became apparent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in December 2009 Uhde took over responsibly for finishing the project and Citic cut its fee by about €100m.
However, when ThyssenKrupp started to fire-up the plant in September 2010 it identified additional serious flaws.
ThyssenKrupp’s South American unit has since incurred more than €500m in additional costs fixing problems with the coke plant, according to one internal ThyssenKrupp estimate.
But Heinrich Hiesinger, who took over as chief executive in January, is thought to have told mangers that total costs stemming from troubles with the coke plant could be as much as €1.5bn. ThyssenKrupp expects its Steel Americas division to report another full-year loss in fiscal 2011-2012.

对 TK 集团的后续影响,例见以下报道

2012
ThyssenKrupp writes off £2.4bn over Steel Americas operation in Brazil
Mismanagement and Losses: ThyssenKrupp Steels Itself for Radical Shakeup
2013
ThyssenKrupp Reconsiders Plan to Unload Americas Division
Thyssen-drops-on-concern-sale-of-steel-plants-has-failed
2014
ThyssenKrupp tests investors’ patience
2016
Thyssenkrupp to sell Brazil steel plant to Ternium

知乎用户 陈光 发表

巴别塔项目

记载于圣经等古代文献,因工程项目管理使用了各种不同的语言,导致无效沟通,塔建到一半就到了。

知乎用户 阿訇绝不重置 发表

印度的维克兰特号航母……

知乎用户 愚人哈某 发表

碧桂园正在路上

知乎用户 龙牙 发表

苏联。

最大,最著名,最失败。

知乎用户 平氚 发表

985 工程 211 工程

知乎用户 叶馨​ 发表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答这一题:
如何解读这个问题?具体地说,如何定义 “失败”?哪些是 “大型工程项目”?
至今没有看到哪个回答里有提到这两点,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似乎很多答案的角度不一样,好像有些回答跟有些回答不在一个位面上?也许答案就是现有的答案并未区分以上两个问题。
先说 “大型工程项目”。“大型” 这两个字比较好理解——至少大家都认为鸟巢、上海中心、三峡、南水北调等等肯定是大型工程项目,虽然让大家明确指出小到多小的层面上就不能称之为 “大型” 会比较困难,以上列举的项目甚至可以成为“超大型”,或者“巨大”、“mega” 的工程项目,但是总体来讲,一般人们还是有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心理预期。
这里是我找到的一个 “大型工程项目” 的标准,是百度文库,我感觉看起来还是比较可信。
大中型工程划分
第二点是 “工程项目”。这里我提一点,广大工程管理的同学,你们学校本专业的英文翻译是不是 Engineering Management?
我感觉,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情况,用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是比较合适的。直译工程和管理并不合适。
几年前我的导师问了我们师门一个问题:到底工程管理的范畴和边界在哪里?因为目前我们的工程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指以下 14 个分类(从上文引述的地址中也可以看到):
房屋建筑、公路、铁路、民航机场、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工程、电力、矿山、冶炼、石油化工、市政公用工程、通信与广电工程、机电安装、装饰装修工程。
并不包括软件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工业工程等等一系列名字中有 “工程” 二字的这些对象。而对于通信、矿山、电力、石化、水利等工程,也特指它们中间跟土建、施工等有关系的基站建设、大坝建设、发电厂建设、变电站建设、矿山建设、电缆架设等部分,而不包括设备制造、技术革新等部分。对于这些 “工程” 的管理,好像在英文中,可以称之为 engineering management;那么在国内的体系里,可以放进 “工程管理” 的范畴吗?
提出这个问题,是我看到本题的标签包括 “土木工程” 和“建筑工程”,这两个标签与传统意义上的 “工程管理”,即引述的 14 个分类相契合。但是答案中出现了诸如“铱星计划”、“人民搜索”、航母、GFW、熔断机制等等,它们与其他城市、大坝、桥梁等的回答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正是因为传统意义上,它们不属于“工程项目” 的范畴。
这个问题的定论我没有足够的积累来讲清楚。2000 年,中国工程院将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部” 更名为 “工程管理学部”,从以下内容来看,上面提到的一些不属于传统意义上” 工程项目“的答案,也是值得斟酌的。

由于工程管理的内涵极为宽泛,因而工程管理学部对工程管理作了界定。界定后的工程管理暂时包括四个方面,即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管理等);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的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中的管理;涉及产业、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战略发展的研究、管理。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正式成立

第三,是最关键的一点,如何定义项目的” 失败 “?我提两个角度。(以下的工程项目还是指传统意义的建设工程项目)
首先,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来看——大型工程项目必然是复杂的社会 - 技术系统,关于这一点虽然我也可以写至少一千字,但是此处省略,项目的失败用英文讲叫 failure,不讲定义,讲表现,就是占大多数的答案提到的:
桥塌了、大坝垮了、楼倒了,等等。
也可以用另一个词来表达,叫工程项目” 失效 “了。这是一个直观的、极端的、很好理解的概念。
事实上,很多大型的工程项目同时也是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特别是相互关联的基础设施)的可靠性、脆弱性、弹性(这几个概念相互联系),是最近的研究热点。
——欢迎有兴趣的朋友跟我交流。我想看看能不能在这个领域做点研究。
其次,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世界上有哪些失败的大型工程项目? - 小黑的回答 以这个答案为例,它描述的情况,是在什么层面上被称为” 失败 “呢?
有一个观点是,如果工程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每一个项目必须有目标),就可以认为是项目失败。虽然说每个项目的目标都与利益相关者的组织目标或者战略目标相关,但总体而言,工程项目的目标不外乎质量、成本、工期、安全这几个方面。
特别地,从成本角度来看,作为决策者,当初决定上马一个项目的时候,依据的是可行性研究的结论;而当一个项目生命周期结束的时候,如果没有完成预期目标,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个项目失败了。那么可行性研究中,确定项目是否值得上马的标准,是财务评价的结果:将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包括运营成本)和收入进行比较,是否能满足净现值(未来的成本和收入都需折现)大于 0,或者内部收益率大于取定的基准收益率的目标,以及其他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指标的要求。基础设施项目一般还需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即把一部分”社会影响 “(不准确定义)折算为钱,一部分成本用” 影子成本“代替,一部分收入和成本在国民系统内部折抵,这样经过处理的成本、收入数据再进行分析评价,通过了,这个项目就可以上马。而当项目结束的时候,如果不能达到这些目标,比如收不抵支,那么可以认为项目失败了。
世界上有哪些失败的大型工程项目? - 钟文的回答 这一个回答,有人可能会认为,它更合适的讲法是” 项目管理的失败 “,而不是项目的失败。项目管理并没有达到预定的质量、成本、工期、安全目标。令人震惊的是,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能够在预定工期和预算条件下完成项目建设的,不到一半(保守的估计)。由此引发了包括精益建造、信息化、BIM、自动化等一系列解决办法,当然,这可能是另一个故事了。

知乎用户 大卫. 哈里发 发表

中建最大海外项目失败之路

总投资 35 亿美元,来自中国的资金超过 70%,被视为 “走出去” 典范的巴哈 • 玛度假村面临烂尾危险。总承包商中建被告上法庭,“融投资带动总承包模式”如何失败

财新见习记者 张而弛

“银行向一个不合格的发展商借出太多钱”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4 年,巴哈马全国的 GDP 才 85.1 亿美元。可以想见,当一个投资 35 亿美元的项目申请破产保护,会在巴哈马造成多大的轰动。

  加勒比海景观公司主席梅耶斯将这比作美国次贷危机的巴哈马版本。“本质上,这就是银行向一个不合格的发展商借出太多钱,然后让一个没有造过类似规模项目的建筑商,去完成一个他们都没有太多经验的任务。” 梅耶斯认为。

  据他了解,与他的公司一样,许多当地和外国企业从今年初开始就再也没收到过工程款。有的公司遭拖欠的费用甚至高达上百万美元。同时,许多当地餐馆商店还为度假村开业囤积了大量商品和食物。

  “这些公司将无法为他们的投资取得收益,并有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 梅耶斯说。“项目的崩溃导致了市场流动性枯竭,这对我们国家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超过为此失去的几千个工作机会。”

  巴哈马政府竭力挽回。7 月 2 日,巴哈马政府承诺将代替巴哈 • 玛公司向当地员工支付工资。7 月 13 日 - 15 日,以及 7 月 26-28 日,巴哈马两次派政府代表团到北京,主持与巴哈 • 玛公司、中建、中国进出口银行之间的四方谈判。

  这两次谈判中,巴哈马政府站在了中建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一边。但各方不肯让步,两次谈判无果而终。第二次谈判时,巴哈 • 玛公司试图说服中国进出口银行,用巴哈马当地公司替换中建,遭到拒绝。

  7 月 16 日,也就是第一次谈判破裂的第二天,巴哈马总理发表电视讲话,向高等法院提起对巴哈 • 玛项目的清算申请。

  “这并不是为了惩罚或者毁灭巴哈 • 玛公司。” 巴哈马总理在讲话中称,“相反,临时清算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法院指定中立的清算人来掌控过程,并让各方在巴哈马法院的监管之下,制定出一个能使该项目竣工并开业的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与此同时,中建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向美国特拉华州法院提交申请,以 “绝大多数巴哈 • 玛债务人都在巴哈马注册” 和“巴哈 • 玛项目位于巴哈马”为由,要求其终止对巴哈 • 玛公司的破产保护。

  7 月 22 日,巴哈马高等法院判决巴哈 • 玛公司在美破产保护申请于当地无效,但巴哈 • 玛随即上诉。9 月份,美国破产法庭和巴哈马高等法院将轮流就此案进行审理,最终的结局谁也无法预料。

  对萨基斯 • 伊兹米尔利安来说,与国家政府在法庭上交锋并不陌生。1999 年,西非的冈比亚政府曾指控萨基斯父亲的公司涉嫌洗钱,并控制了他们的花生加工厂。萨基斯的父亲迪克 • 伊兹米尔利安将冈比亚政府告上国际法庭,并在 2001 年成功拿到了 1140 万美元的赔偿。显然,这一次伊兹米尔利安家族更不会轻易认输。

  与此同时,被夹在中间的酒店品牌逐渐丧失耐心。8 月 19 日,瑰丽酒店向美国法庭提交申请,认为其品牌在巴哈 • 玛公司与中建的纠纷中受损,要求终止与巴哈 • 玛公司的特许协议。

  如果瑰丽酒店真的退出,酒店的重新装修势必将在已经超支的预算上再加一笔。根据各方在 7 月的统计,巴哈 • 玛度假村已完工了 97%,要开业还需要 4 亿美元的资金,总投资将因此推高到 39 亿美元。

  在争执一年多后,谁将支付这部分超支费用,各方能否继续合作下去,都成了这个度假村是否会烂尾的决定因素。

  杨壮教授认为,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在这个案例中得到的教训是:今后在实施 “一带一路” 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市场经营的原则和市场规律去判断,对贷款严格审批。

  而对中建来说,借此拓展美国市场的目标没有实现,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史剑道认为,中建未来还将不得不一次次向合作伙伴解释,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5 年 7 月,一位在巴哈马参建的中建员工给界面发了一封公开信,表达了中方的委屈,称项目施工至今,“可以说浸泡着所有参建的中建人员心血”。为能尽快完工,项目部取消了所有管理人员最后一年的回国休假,今年还发动全体管理人员通宵加班赶工,而发展商请的公司都在照常放假,“导致中方反馈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而针对通过融投资模式拓展西方建筑市场这一模式,该员工认为,“整体思路没有错,无非是第一步有些过大,交了一些学费。”

  中建试图以其他方式证明自己。

  2015 年 8 月 6 日,中建美国为巴哈马希尔顿酒店滨海开发项目(The
Pointe)举行了破土开工仪式。项目位于首都拿骚市中心,计划总投资 2.5 亿美元,建设一个包括公寓、酒店、餐厅和电影院、游艇码头的综合项目,中建美国是这个项目惟一的承包商、投资者和开发者。

福兮祸兮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为了项目重新启动的引擎,它进入巴哈马项目,始于中建的建议。

巴哈马

  根据中建官网上一篇名为 “开创融投资带动总承包全新模式” 的文章,早在 2007 年,中建便建议中国进出口银行接触巴哈马项目,并促成当时的副行长刘连舸于 2007 年年底访问巴哈马。刘连舸现已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行长。

  2008 年哈拉斯娱乐公司退出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参与成为关键。巴哈玛公司后来向法庭提交的文件显示,这一项目的总投资为 35 亿美元。而根据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法律文件,在美国时间 2010 年 3 月 30 日签署的信贷协议中,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为此项目提供 24.5 亿美元的贷款,这些贷款以巴哈玛公司为借贷人,以其拥有的绝大部分资产作为担保。中国进出口银行称,这意味着,如果巴哈玛公司无法偿还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可以拥有度假村的大部分资产。

  中建则投资 1.5 亿美元,成为巴哈玛公司惟一的优先股股东;伊兹米尔利安家族以度假村的土地、现金和凯布尔海滩上已有的几家酒店等资产注资,合计 8.5 亿美元,持有全部普通股。这一安排意味着中建在利润分红和剩余财产分配中享有优先权,但对公司的运营没有控制权。此外,工程投资还包括了巴哈马政府为修路和改造机场而提供的近 5000 万美元拨款。

  在此之前的 2009 年 3 月 9 日,中建美国与伊兹米尔利安家族签署合同,成为了该项目的工程管理商和总承包商。巴哈玛公司发言人向财新记者表示,这是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的前提条件。

  在巴哈玛项目的中文官网上,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决定被称为 “极为罕见的情况”,是 “看好旅游行业的指标”。截至本刊发稿前,中国进出口银行一直拒绝就该项目接受财新记者采访。

  在这个 “融投资带动总承包” 的模式里,中建美国通过引入中国进出口银行为自己获得了其海外历史上承建的最大项目,还成为项目的股东之一。如果项目成功,中建将不仅获得承包收益,还将收取 3.5%-6% 的工程管理费,并有希望从度假村未来运营中分享收益。而中国进出口银行参与的目的,则更多是为了在金融危机时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接下来的几年里,几千名中国工人陆续抵达巴哈马,上万个集装箱的建筑材料从各地海运过去。中建因此在《国际工程与劳务》上将这称为 “中国银企合作、携手开拓海外发达国家市场的标杆” 和“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典范”。

  不过,他们显然忽视了对该项目主要决定者——伊兹米尔利安家族实力的考量。根据《论坛报》报道,早在 2005 年,伊兹米尔利安家族便想开发巴哈玛度假村,当时计划的总投资才 16 亿美元。即便如此,在 2006 年 10 月与巴哈马政府的协议到期前,发展商也没有募集到足够资金。美国哈拉斯娱乐公司是在 2007 年加入的,并把总投资增加到了 26 亿美元。中建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是这个项目的第二任接盘者。

  作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和 BiMBA 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曾多次拜访过中建美国。在他看来,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策性银行提供的担保的确让许多国企受益颇多,但这种 “银企合作” 模式的风险也“相当之大”。

  “实施这种模式的必要条件是,我们的企业和银行一定要对我们所投的项目,在战略、文化、组织和运营上,有很清晰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必须能够在突发情况下有很好的防范风险的措施。” 杨壮在采访中表示,可行性研究和风险管控一直是国企在运营中的软肋,而中国政策性银行又对国企过于信任。

  2011 年 2 月 21 日,盛大的开工仪式在巴哈马举行。在洁白的凯布尔海滩上,伴随着中式锣鼓声,中国舞狮和盛装打扮的当地贾卡努舞者翩翩起舞,这次项目合作被认为象征着中巴经济和文化的融合。他们的身后,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

太大而嚼不动?

  根据中建与巴哈玛公司签署的承包合同,尽管可以协商更改,但双方尽力将总开支控制在 19.2 亿美元左右,其中包括 1.5 亿美元的应急费用。中建需要在开工后 44 个月内,亦即 2014 年 11 月前完成全部工程。

  但 2014 年 5 月 16 日,因中建未能在当年 3 月按时完成会议中心工程,发展商要求纠纷审议委员会判中建违约。此后双方协商决定将交付期限延长到 2015 年 3 月。但中建仍未能到期交工。为此双方互相指责,中建指责发展商没有按时支付工程款,而发展商则指责中建账单有水分,没有经验,管理混乱,因而拒绝付款。

  与中建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自信相比,巴哈马当地人对度假村项目的启动既兴奋又担心。

  巴哈马商会与雇主联合会前主席罗伯特梅耶斯向财新记者表示,“兴奋” 是因为这个项目可以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和商业机会,“担心” 则是源于,在巴哈马这么小的国家,还没有过建造规模这么大的工程的经验,未来成功与否,要看能否吸引足够的游客,以及巴哈玛公司能否挖到足够多和好的人才。

  而根据巴哈玛总裁托马斯邓洛普(Thomas Dunlup)向美国法院提交的证词,发展商私下也有顾虑,“虽然中建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承包商之一,它在建设如巴哈玛这么庞大和复杂的单期度假村项目上,却没什么经验” 。

  据巴哈玛方面称,在工程开工四个月后,中建曾答应会找一家更有经验的公司当项目合作伙伴,但始终没有兑现。在发展商反复要求下,中建才从拉斯维加斯雇了几位专业人员,大多呆不到一年就走了。

  在后来向法院递交的材料中,巴哈玛公司将工期一延再延的原因归咎于中建经验和能力不足。比如巴哈玛员工作证时暗示,中建在计算工期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建筑材料在运输中的损耗和需要的人力。

  由于大部分建筑材料需从外国进口,法律文件显示,2014 年 10 月 8 日,巴哈玛员工向中建装饰集团的左大为投诉,指责其未经批准,使用非设计指定的材料来代替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作为外观装饰材料。

  为此,左大为将电邮转给中方负责人,并用中文写道:“老郭、老艾:你们怎么回事啊!作假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吧!那不是给自己添堵吗!要想做,必须小心啊!”

  左大为后来向法庭提交证词时解释,当时是因为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毁,重新订购的材料要在次年 2 月才能抵达,他的下属在工期压力下未经允许,擅自更改了材料。他的邮件本意是批评下属,而不是鼓励造假,巴哈玛的误解是源于 “中西方文化与表达差异”。他举例说,2015 年 3 月,卫生间的石材隔断也在运输途中损坏,但巴哈玛批准了先使用替代材料,在重新订购的材料抵达后另行更换。这些例子从侧面显示,全球采购的确给中建带来管理上的麻烦。

  巴哈玛公司还曾指责中建雇的工人数目不够,且多是普工,缺少技工。2014 年 5 月,巴哈玛公司向当时仲裁的纠纷审议委员会出示大量照片,试图证明不熟练工人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还称中建是在仲裁前才突然将会议中心的工人从 120 人增加到 200 多人。

  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史剑道(Derek Scissors)长期追踪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他认为,中建这次是 “咬下了一块太大的肉,却嚼不动”,出现问题并不奇怪。“他们原本应该选择一个更小的项目,一个规模没那么大、那么依赖于发展商的项目。” 史剑道说。

谁在拖欠工程款

  中建在针对此事发表的声明中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市值 480 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并以 2015 年中建在《财富》世界 500 强中排在第 37 位、2014 年 ENR 全球承包商排名第一来说明自己的实力。中建还抱怨,巴哈玛公司施工更改指令过多和不愿为超支部分付款才是导致工期延误的主因。

  在 2014 年的仲裁中,中建方面认为,巴哈玛公司应为工期延长负责。中建指出,工程开工后,巴哈玛公司下达了超过 1000 个设计更改指令,却不愿为此支付超支的 5000 万美元费用。中建还指责称,巴哈玛在工程开工后 30 天内,提交了一套全新但不完整的结构设计图,致使中建工人 “有时不得不停工以等待设计解释”。

  “巴哈玛仍欠中建超过 5000 万美元的争议款项,导致中建经常无法向分承包商付款,或需要垫资以保障工程的继续进行。” 中建美国执行副总裁吴太仲在纠纷审议委员会上作证说。

  纠纷审议委员会最终做出判决,要求中建增加在会议中心工作的工人数目,但这并没有解决关键问题——合计 5000 万美元的争议款项。

  作为工程分包商的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002801.SZ,下称金螳螂),也不认同对中国企业的指责。从 2013 年下半年到 2014 年年底,金螳螂负责度假村的室内装饰,现与中建还有一笔尾款未结。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巴哈马工作。一切都按欧美的标准规范来操作,材料也是从境外采购。” 金螳螂负责海外业务的总经理傅淳对财新记者说,虽然中美建筑标准不同,中国企业 “得把自己全部倒空了去适应新的标准”,但这并不说明中国企业的质量就差。

  不过,拖欠付款对工期的确造成了影响。“拖欠付款是从一开始就有的问题。” 罗伯特梅耶斯对财新记者表示。梅耶斯是加勒比海景观公司主席,他的公司曾在 2013-2014 年参与巴哈玛项目,作为分包商负责道路两旁和高尔夫球场的园林。这两部分按合同是巴哈玛公司来负责,中建只是项目管理者。

  据当地《论坛报》报道,许多当地供应商都抱怨需要 90-120 天才能回款。梅耶斯表示,和他参与过的巴哈马其他大型酒店项目相比,这次的管理特别低效。他曾往上反映过付款问题,却始终得不到改善。

  “当你低效成那样,工人就丧失了积极性。我们又不是银行,没法替你的工程垫付资金。” 梅耶斯说。2014 年他的公司决定不再替巴哈玛项目做更多工作,但即便如此,他至今还有 5 万美元工程尾款未能收回。

  2014 年 7 月 9 日,五六十名中建员工穿着工装聚集到中国驻巴哈马大使馆门前,要求拿回拖欠的工资回国。这些工人声称,他们已经有六个月没领到工资。

  工人的问题在使馆调停下很快解决,但支付层层延误究竟是如何造成,财新记者曾多次通过电邮和电话向中建求证,未获回应。

  最晚在 2014 年 9 月,项目各方都明白,度假村已无法按既定时间在当年 12 月开业。这意味着巴哈玛度假村将错过冬天的加勒比海旅游旺季。

  2014 年 11 月,巴哈玛公司、中建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北京谈判,最终巴哈玛公司同意支付 5400 万美元的争议费用给中建,中建则承诺 2015 年 3 月 27 日大体完成项目建设,以迎接美国人三四月的春假。

  同时,法律文件显示,巴哈玛公司、中建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方同意以 25%、25% 和 50% 的比例出资,支付因工程延误而导致的超支,巴哈玛和中建将定期向银行缴纳保证金。

  争议解决后,包括中建在内的巴哈玛董事会一致决定,酒店和会议中心开始接受公众预定。

危险的游戏

  然而,工期再次延误了。

  在申请破产保护的文件中,巴哈玛公司称,从 2015 年 2 月起,中建开始向其提交有水分的账单。从今年 2 月到 5 月,中建总计要求巴哈玛支付 3.438 亿美元,而巴哈玛公司雇用的工料测量师认为,这部分工作只值 7610 万美元。巴哈玛因此拒付了 2 月的账单。

  按照巴哈玛公司发言人的说法,中建减缓工程进度,试图以延迟开业时间逼巴哈玛公司付款。“中建美国执行副总裁吴太仲曾在巴哈马政府主持的会议上承认,中建在 3 月 27 日前减慢了工程速度,并试图以此为筹码。” 巴哈玛公司发言人告诉财新记者。

  这最终变成了两败俱伤。中建没能等到拖欠的工程款,3 月底,巴哈玛度假村也不得不再次宣布推迟开业日期。度假村内的君悦、瑰丽、SLS LUX 和巴哈玛酒店被迫取消了之后几个月的酒店和会议预订,并为此支付了超过 600 万美元的费用。

  在旅游网站猫途鹰(tripadvisor)上,一位名叫 “Ellen W” 的用户抱怨说,巴哈玛君悦酒店毁了她的假期,因为她直到抵达巴哈马才得知酒店还没开业,君悦酒店后来安排她入住到一家又破又有味道的当地酒店。“第一天的不少时间都花在了换酒店上。” Ellen W 称。

  实力不足的巴哈玛公司也逼近了破产边缘。为 3 月开业而招募的 2070 名巴哈玛员工,每月光薪水就要花去 400 万美元,现在无事可做。3 月底,中国进出口银行停止了发放贷款,原因是在 3 月 20 日,中建没有按协议提供 1500 万美元的押金,出现违约,银行拒绝向巴哈玛公司发放剩余的 1.12 亿美元贷款。

  巴哈玛总裁托马斯邓洛普后来在提交给美国法院的破产文件中说:“在 5 月底,我们就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与中建的谈判没有结果,巴哈玛公司将在 6 月底前耗完所有的流动性。” 巴哈玛公司选择的应对方案是,依据美国《破产法》的第 11 章提请破产保护。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深陷债务危机的公司可以通过申请破产保护来重组债务和相关业务,并争取再度盈利;公司无需立即破产清算,公司管理层将继续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但所有重大经营决策须得到破产法庭的批准。但如果重组失败,公司将以清算告终。

  6 月 29 日,巴哈玛公司借注册在美国的一家子公司向美国特拉华州法院提交了申请,还宣布将向巴哈马高等法院申请,认可美国破产法庭颁发的法令。第二天,巴哈玛公司又向英国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中建赔偿因工程延误而产生的超过 1.92 亿美元经济损失。

  这让中建、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巴哈马政府都大吃一惊。6 月 30 日上午,当地电视台 NB12 台接到电话,一个声称是中建美国员工的女士向其求助。

  “我替中建美国工作。我们被巴哈玛的人赶了出来。他们把我们放在酒店外面,因为巴哈玛公司破产了。” 那位中建员工在电话录音中说道。同时,网上出现了手机视频,显示几位华人想要进入巴哈玛度假村,但被当地保安拦在外面。

  在此期间,巴哈玛公司在中方办公室获取了 152 部电脑、一个服务器、152 部手机、大量文件,以及很多私人物品,包括护照等。

  巴哈玛公司称,这是为了防止中建在得知消息后对工程进行破坏或拒绝离开办公室。同时,从中建的财务文件中,巴哈玛发现了大量报销申请,许多似乎是用来购买个人物品,包括化妆品和杂物。巴哈玛公司因此指责中建涉嫌诈骗。

  中建则在 6 月 30 日上午切断了整个度假村的电源,直到巴哈玛公司答应允许中建取回部分物品,供电才在中午恢复。

  中建指控巴哈玛违法窃取商业机密,称其获得的文件中包含了中建与律师之间的保密信息和其他工程项目的财务数据等。

知乎用户 猫大师 发表

前苏联的地球望远镜计划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阿房宫。

知乎用户 一个男人在奋斗 发表

据我所知是红岸工程。我国科研人员几十年的心血换来的却是四百年之后的灾难。

知乎用户 王唯一 发表

怎么没有人介绍法国拱坝溃坝和意大利玛尔帕塞拱坝失事的?罕见,可怕,高能的高坝失事教训

知乎用户 肖笑笑 发表

看了一圈觉得都是小儿科,大家可以查查 “河南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 又名:河南 “75·8” 溃坝事件,其受灾面积之广、死亡人数之多、经济破坏之严重绝对是名列最憋屈的失败工程事件前 3,一说最高死亡人数为 24 万人,最低也是 2.6 万人。(更具体死亡人数和经过我不在这里讲,各位查查就知道了,这些年国家一直刻意不再提起此事)

1975 年 8 月中国河南省南部淮河流域,受台风尼娜影响造成的特大暴雨,60 多座水库在短时间内相继溃坝,近万平方公里受灾的事件。石漫滩、田岗水库垮坝,澧河决口,流域内洪峰齐压驻马店全区,老王坡蓄洪区相继决口。8 月 8 日 1 时,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漫溢垮坝,52 亿多立方的洪水,15 米高的洪峰咆哮而下,同期竹沟中型水库垮坝,薄山水库漫溢,及 58 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

当年导致综合溃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天气、天气预判失误、施工质量、设计标准偏低、通讯落后、人为操作失误,但最憋屈的原因:是众水库泄洪水闸长期没打开而导致锈蚀封死了开关阀门或人为堵闭了闸门。当然根据各方给的参考信息,其实开与不开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因为众水库的库容在特大暴雨到来前已经处于高位蓄水位,而且低标准的泄洪孔根本来不及泄洪。以板桥水库为例:“即使板桥水库泄洪水闸全开,其泄洪速度最大为 1742 立方米每秒,而那 3 天的入库流量为 13000 立方米每秒,溃坝只是时间问题”(这是原板桥水库水文站站长黄明栓的原话)。关键时候来不及泄洪,就这样最少几万人在睡梦中被洪水无情地夺去了性命。

PS:一篇回答钓出的自干五还真多……… 还好大家都不傻

对了,河南省水利厅还编了一本《河南 “75·8” 特大洪水灾害》 ISBN:9787806219362

但你不会在网上看到此书的任何短评和售卖 呵呵

再放两张图来打脸,以下是:板桥水库溃坝最高水位铭石,板桥水库复建纪念碑

天灾也好人祸也罢,几万生命的消逝,如何在报告上粉饰太平也不如一个真真正正纪念此惨剧的纪念馆来得真切,这也正是我提起这惨剧的原因。

知乎用户 Qingxun 发表

马奇诺防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2012 年 8 月 1 日,正在河南考察黄河防汛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1975 年 8 月,河南南部淮河流域受台风影响造成特大暴雨洪灾,导致板桥、石漫滩等水库垮坝,造成重大损失,我们不能忘记这个沉痛教训。

我家在图上红圈处,上高中前都在这个范围活动。
身份证前几位 4128221986XXXXXXXX,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现在不归泌阳县了,归驻马店市

小时候姥爷唠叨比较多的事情就是大水灾后,他从外地回来一路如何如何

希望大家提到驻马店,不要脑中光冒出好土的名字,或者偷井盖,也能知道这里有个板桥水库,这里发生过大水灾。

还有,这件事并没有啥隐瞒的,网上现在也随便能搜到,图书馆里面我看到过专著,对于死亡人数,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讨论和计算,愿意的话你大可以去看看。可能发生的是小地方,再加上地方经济也不发达,时间也久远,现在没多少人知道也算正常,没必要上纲上线。起码我们那县市辖区的人小时候家家必讲的故事,一是家长也没啥知道的故事,二是家长喜欢讲自己的旧事来教育小辈,比如别浪费粮食啦,别浪费学习时间啦,别浪费电啦什么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小时候经常来比赛爬到这个台子上

知乎用户 叶思仁 发表

帝都有一栋著名的烂尾楼:原长安 8 号

在大望路上,坐拥天朝帝都 CBD 核心区,

知道什么叫寸土寸金吗?

就这么一栋楼,荒了十余年。。。

对,就是它。。。

五次易主四次更名。

每一任主人不是资金困难就是企业被吃,

几年前,佳兆业接盘了,当时盛大的写上了全球招商。

可随后不久,它又破产了。。。

知道为什么么?手动微笑,没赞不说。

对。我就是来骗赞的。

知乎用户 老熊 发表

看了那么多失败工程,心情很沉重吧?

我来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个轻松的——

日本 “文殊” 核反应堆工程!

(轻松在哪?轻松在 “日本” 二字上!)

它和福岛核电站共同建构了 “大核民族” 的威名。

以下转载:

在别的论坛上潜水,有一网友提示:日本的第一个增殖核反应堆 “文殊堆” 的情况比之福岛更可怕,手欠就在度娘上搜了一下,一看可不得了。使用全钸的高速增殖试验炉—文殊(Monjyu),在 1995 年发生液态钠外泄火灾的重大事故。(译注:高速增殖炉使用钸做为核燃料。钸为核分裂时产生之放射性物质,不存在于自然界,具猛毒致癌性。其原子分裂时能产生巨大能量,故适用于制作核子弹。普通的核电厂已纯水做冷却液,但高速增殖炉却必须使用危险性极高的液态钠才能达到冷却效果。文殊炉在该事故发生后停摆了约 15 年。虽于 2010 年成功重启试运转。却在稍后发生原子炉内上方的巨大零件脱落,直击炉心的事故。因为炉内已受高度辐射污染,取出该脱落零件可说是难上加难。炉心内部的损伤情形也无法掌握,该炉至今前途未卜。)

这不是该炉第一次发生事故。其实从施工期开始,就一直事故频传。因为所长跟现场监工、里面的师父都是我以前的手下,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找我商量。我虽然已经辞职了,却又害怕核电出事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惨剧,结果在施工时期前后跑了六趟文殊炉。

有一次他们打电话来说:「有一根配管无论如何就是装不下去,可不可以请你来看看。」一去后发现该配管完全符合原设计尺寸,周围的零件也都安装的好好的,却怎么也装不进去。后来想了一阵子才恍然大悟。文殊炉由日立、东芝、三菱、富士电机等厂商共同设计,而每家厂商的规格不同。打开设计图后可以发现,日立的设计图把 0.5mm 以下的单位无条件舍去,而东芝和三菱却是无条件进入,虽说是小小的 0.5mm,几百个地方加起来却会变成相当大的误差。这就是为什么明明照着图面施工,却怎么也做不好的道理。最后没办法,只好叫他们全部重做。毕竟这座原子炉背负着日本国的威名,花点钱是必要的对吧?

这座拼装式的原子炉,会发生事故可说是理所当然。反倒是没出事的话还比较不可思议。但是政府却一再淡化事故的严重性。甚至把一些事故称为「现象」。有一次发生事故,电力公司在县议会报告时,又不改陋习地说:「关于这次的现象…」,我气的在台下对着县议员大喊:「什么现象?这个叫事故!事故!」在这种政府的领导之下,也难怪国民对核电的危机感越来越低。

知乎用户 牛较瘦 发表

坐落于河南的一尊巨大毛泽东金色雕像突遭拆除,显然是因为未获地方政府批准。

这尊位于河南省空地的毛泽东坐立雕像高约 37 公尺。

大陆人民网引述当地官员的说法指出,这尊造价 300 万人民币(46 万美元)的雕像已被拆除,「原因不明」。

报导引述未指名媒体的报导指出,毛泽东雕像未向地方政府登记或未获批准。毛泽东于 1976 年辞世。

网路流传的照片显示,毛泽东金色躯体的背后有个大洞。目前尚无法取得当地官员的回应。

据传雕像是数名当地企业家提供资金打造,经过 9 个月建造后于去年 12 月完工。

知乎用户 仙儿姐 发表

邓亚萍的:人民搜索

知乎用户 XT Zhang 发表

10086 : td-scdma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像我这种文盲就知道马奇诺防线 =。=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啥三峡大坝又双叒叕被拉出来躺枪了?

大家好! 大概从上个月开始 就一直有读者在后台催我 写写今年南方水灾的事儿 我感觉,大家最搞不懂的是 为什么南方的水灾 感觉没过多久就来一次? 而且每次都造成巨大的损失 难道就没有预防的办法吗? 读者关心,比比责无旁贷 于是我甩开键盘探索一 …

当你听说“三峡大坝变形”

当你听说“三峡大坝变形” ·方舟子· 最近出了一门根据谷歌卫星地图研究大坝状况的学问:国外有华人在研究谷歌卫星地图时发现,三峡大坝严重变形,变得歪歪扭扭,还制作了一个视频来展示其研究成果。著名“口水工程师”王维洛因此对轮子功办的报纸《大妓 …

驻马店地区:水墓:河南“75.8”特大洪水35周年祭

当前位置: 首页 》民间拼图 》河南 》驻马店地区:水墓:河南“75.8”特大洪水35周年祭 分类: 京广铁路遂平段灾后场景。图片除署名外均自河南水利厅编《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一书 水墓:河南“75.8”特大洪水35周年祭 --作 …

中国长江特大洪峰通过三峡直扑下游

这次是三峡大坝建成以来通过大坝的最大洪峰。 中国南方洪涝灾害进入关键时刻,一股规模庞大的洪峰通过了长江三峡大坝。 洪峰星期二(7月20日)早上8时(格林尼治标准时间零时)抵达三峡大坝,水流量达每秒7万立方米。 这是三峡大坝建成以来的最大洪 …

时事大家谈:“三峡大坝扭曲变形”,是否空穴来风?

华盛顿 — 数天前,中国网络流传三峡大坝变形的谷歌卫星照片,引发民众对大坝溃堤的广泛担忧。对此,各方回应和说法不一。《新京报》等引述专家的话,承认坝体确实出现变形,但这是 “处于弹性状态”。 《澎湃新闻》说,三峡大坝“变形”是假消息。《环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