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鸭脖”总会露出鼠头的马脚?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鼠头鸭脖”事件,在江西省联合调查组介入调查后证明,学生当初吃到的,就是鼠头。

其实当事学生最初把视频发在网上的时候,普通人就能一眼认出,那是老鼠头,而不是什么鸭脖子。

现在江西找权威动物专家来验证,它是鼠头,这多少显得有点可悲。更可悲的是,这样的事实必须经省级联合调查组来权威认证,它才成为鼠头。

换句话说,调查组介入的时候,可能就有了“拨乱反正”或者“恢复真相”的决心,那时结果就已经注定:必须处理几个人,给公众一个交代,从而挽回江西的尊严。‍‍‍

此事的荒唐,一方面是因为事情非常小。另一方面,则在于公权力竟然动员如此多的资源,以至于要省级联合调查组出面,才让事情出现转机。‍‍‍‍‍‍

最初只要食堂承认错误道歉,就可以安抚学生。但是食堂负责人出于一种本能,进行了否认。

事情上网后,就不再是学生和食堂的矛盾,而是“围观群众”和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对抗”,也是真相和权力的对抗。

学校方面很轻松就取得了“进展”:学生本人承认是自己眼花、疑神疑鬼,原来那就是鸭脖;学校组织的网络志愿者和水军也行动起来,来“引导舆论”。

正是水军暴露出一个大破绽:他们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在引导舆论,就如同当年的“八点二十分发”一样。

这也是这几年同类事件的一个标配:最初因为事情并不大,人们也不太关注,但是因为“网评员”或者“舆情管控”犯下的“低级错误”,才把事情推向热搜。

这种关注的内在动力,就是“群嘲”,也是对舆情管控的反噬,是一种内部的崩塌。“鼠头鸭脖”是这一类事件的极致形态,它让人想起“指鹿为马”这个词——可谓触痛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值得思考的是,为何网评员或者舆情管控总是会翻车?

网评员或者网络志愿者,人数庞大,但是发一次帖收入微薄,人们嘲笑他们是“五毛”,据说后来又降价了。而大学校园内的网评员,甚至都没有收入,而是在一种“好好表现”的情感号召下工作。

这就注定他们会像机器一样复制粘贴,发帖没有自己思考,往往还会保持队形;虽然组织者会准备几个句子或发言模版供选择,但是认真辨认还是容易看出猫腻;如果工作粗心,他们甚至会把不该发的括号内的部分一起发出。

这在本质上是因为他们都没有主体人格,而是面目模糊的工具。只有不具备主体人格,他们才能做这样的工作(昧着良心发帖),而丧失主体人格后,就注定“阴谋”早晚会暴露出来——这就是所谓“舆论引导”的悖论。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类似鼠头还是鸭脖这种小事,往往会有极强的喜剧效果,也最容易让网评员“显出原形”。‍‍‍‍‍‍‍‍‍‍‍‍‍‍‍‍‍‍‍‍‍‍‍‍‍

第一个把“鼠头”说成“鸭脖”的,可能只是食堂负责人,但是这种习惯性否认,往往可以启动整个说谎流程。这个进程一旦开始,就很难终止,因为要说出真相,最需要的是“个人性格”和“责任心”,而这是系统中稀缺的——没有人把这看成是自己的事。‍‍‍‍‍‍‍‍‍‍‍‍‍‍‍‍‍‍‍‍‍‍‍‍‍‍‍‍‍‍‍‍‍‍‍‍‍‍‍‍‍‍‍‍‍‍‍‍

这件事或许可以告诉我们更多地方政治的现实。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指鼠为鸭,是谁给了他们公然撒谎的勇气?

讲真,撒谎是人之常情,我不相信有人从来没撒过谎。不过,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之下公然撒谎,还是需要莫大勇气的,我自问是做不到,不是因为我道德情操多么高尚,而是没人给我公然撒谎而不用担心被拆穿的底气。 但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高新区市监局就厉害了! …

“指鼠为鸭”调查组遗漏了关键问题:鼠头找到了,鼠身去哪儿了?

今天中午,我在楼下小卖部买了两桶方便面,要了一个卤鸡蛋和一份海带丝,等待来办公室签约的客户。 刚吃两口,就看到江西通报学生在食堂吃出的异物不是鸭脖,而是老鼠类啮齿动物的头部的消息。 瞬间,吞进去的海带丝竟滑溜溜的让人作呕,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 …

指鼠为鸭:最可笑与最荒凉| 舆论手札

就官方称呼的“6·1”食安事件、民间指代的“指鼠为鸭”风波,6月17日,江西联合调查组放出一个“出乎意料”的通报。通报以极简主义文书风格概述了事实、结论、问责三要素。1学生吃出来的确实是鼠头,2之前官方结论错误,3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这一 …

我是个鸭,你忍一下

文/六神磊磊 放开一写,也不讲究什么起承转合了,写到哪儿算哪。 调查组终于发布结果,是老鼠,不是鸭。大炮终于是打到蚊子了。 要往好里说,大炮打蚊子,当然是总比不打好。好歹也算是没遮遮掩掩、半夜鸡叫了,没有搞凌晨四点发布。之前有个别地方就爱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