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映后被观众批评的口碑风波?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去年(2018 年)6 月我在上影节做过一个演讲,汇报了我和

@王义之

团队做的一个研究,讲电影和受众的一个错配,以及这个错配会带来的种种问题,正好和这个问题相关。

错配,一般来说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表示资源没有流向正确的地方,他会造成社会总产出的损失。

放在电影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给电影配置了错误的观众」,或者说是「让观众去看了错误的电影」——观众事前以为能看到的电影,和他们真正看到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但和经济学论文中讨论如何避免错配的方向不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宣发对于这个概念并不排斥,甚至是欢迎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宣发方认为:

一,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去看电影是最关键的,但让正确的观众看到正确的电影并不是重要的问题;

二,让观众看到了不合适自己的电影并产生了差评也不是问题,因为差评能带来更多讨论和更多流量,他反而会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满足好奇心。

所以,不仅仅是一个文艺片包装成了浪漫爱情片,或者是一个盗墓片伪装成喜剧片,问题不是只有那么点,而是几乎所有的电影宣发都在做同一件事——剪切无数素材,创造出大量物料和预告片,让观众以为这是动作片喜剧片爱情片冒险片剧情片儿童片合家欢片,然后就是不让观众搞清楚这是什么电影。通过这种方式,把偏好尽可能多的观众塞进电影院,然后赚一波票房。

这就像什么呢,比如一个蓝色的电影,原本只有那些喜欢蓝色的观众会去看他,结果他把自己装成一个彩虹,意图把所有类型的观众一网打尽。

这种做法好吗?直觉上可能有好处,因为毕竟电影票是一锤子买卖,后面还可以做一点争议口碑营销,再赚一波嘛。但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并不一定。

上图是 2017 年的电影放映后口碑和电影票房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正的相关性,但同时票房乘数和映后口碑的离散程度也很大,很多点离黄色的线性拟合线相当远,这意味着平均口碑相同的电影,有的电影获得了比均值更多的票房,有的电影则获得更少,而且两个极端之间,差别极大。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我们试着把电影粗略分成三种类型,如下图,他们有的大家评价很一致,比如绝大多数人都给电影打 7 分;有的评价很分散,有人很多人给电影打 10 分,还有很多人给电影打零分。

一般来说,那些把自己装成彩虹的电影,人们更容易看到错误的电影,因此更容易得到一个较为分散的口碑。那么,错配和票房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上图代表了口碑最集中的电影和口碑最分散的电影在票房上的差别,口碑集中的电影,要比第一张图的线性拟合水平高出 37%,而口碑分散的电影则要比拟合水平低 8%。如果两者口碑的平均值都是 7 分,那么大家都给 7 分的那一部电影,要比有人给 10 分有人给 0 分的那部电影,票房高出 45%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改变了,流量的价格与几年前也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之前的信息传播,像一张大网,从一个输出端口传达同样的信息到每一个终端,是并联,你只要花钱,总得让足够规模的人接收到这些信息。

而现在的信息传播,是从一个小小的切入点塞一点东西进去,期望它能够在网络上流传得更久,更像是一种串联。人们每天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大呼「褒贬不一」然后又卖一点神秘感让你想去电影一探究竟看看究竟是什么电影那么两极分化的公众号通稿,人们会从成百上千个熟人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获得非常明确的信息——「烂片,别看」。然后传播到此为止。

这种电影和观众的错配不仅会让自己损失,对整个电影市场同样造成了伤害。蓝色电影把自己装成彩虹,抢走了赤橙红绿青紫的票房,那赤橙红绿青紫电影是不是也要把自己装成彩虹,抢回那些票房份额?于是大家都假装自己既是动作片又是喜剧片还是冒险片剧情片儿童片合家欢片,然后电影院里总有一批一脸懵逼的观众。

我们在上图中发现的现象表明——如果这一个星期上映的电影的平均口碑方差越大,那么这个星期上映的电影的票房衰减就越快。

简单说,如果你没有让正确的观众去看正确的电影,而是用各种伪装营销让不合适的观众也来看你的电影,可能在第一星期还好,可能在口碑的平均分上也还好——毕竟随机瞎看一方面会造成惊吓,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惊喜——但第二星期你的票房就没了。因为负面评价使得信息传播到此为止。

从规模上看,如果将目前平均的观众 - 电影的错配程度减少到错配程度最低的 10% 电影的水平,那么中国 2017 年的票房会比实际值高出 30%。

在内容产品上,我能看到所有的产品形式都有自己独特且高效的传递渠道,电视剧,书,游戏,生产者们总能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合适的消费者,连网络大电影都做得挺好的,我就搞不懂,轮到电影宣发了,怎么就总是出现这种「所有电影都假装自己是彩虹」的低水平案例。

我两年前在这个答案说过一个观点:

[中国电影未来票房的顶点估计会达到多少?1000 亿夸张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1107/answer/190808376)电影票房的增长,已经不再是一个有了电影院人们就会自动走进去看电影的过程了。是一个在占总消费比例 11% 的娱乐消费中,和其他娱乐竞争的过程。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过程。如果电影不能吸引人,那人们自然有别处可去。

这两年来,我们能看到电影的平均质量在上升,好的电影比之前的野蛮增长时期多了不少,但是宣发的水平是跟不上的,而且是在不进则退。这种伎俩,可能对单个电影来说有着一时收益,但他损失的是整个市场的信誉,最终会砸掉自己的饭碗。

知乎用户 泱央 发表

“亲爱的,今晚跨年我们去看个电影吧?”

“好呀,看什么好?”

“我刚搜了一下,最近比较热的有一部叫《地球最后的夜晚》”

“哎!就看这个吧!听说这个挺好看的!”

“讲什么的呀?好看么?”

“我也不知道,听说过《路边野餐》么,就是那个导演导的。”

“哦哦,那个文艺片啊,很出名啊。”

“嗯,说是文艺片,爱情片那一类的,主演是汤唯,估计有点像王家卫或者《不二情书》那一类的,而且 9 点 50 这场会在男女主的亲吻里面度过跨年那一秒。”

“这么浪漫?那我们去看吧!”

“好,买了,9 点 50 分,我们一起跨年!”

电影开始。

“这女的是谁啊?”

“好像是他妈还是啥”

“为什么几个女小偷偷东西说话这么文艺?”

“不知道啊”

“为什么文艺片会是方言?”

“不知道啊”

“现在在演什么?”

“我也不知道啊”

“有人离场了?”

“嗯。。。”

“说故事抵房费?这老板长了张这么地气的脸为什么逻辑这么骚?”

“不知道啊”

“又有人离场了。。”

“嗯。。。”

“电影院里跟着电影的枪声杀人?这人怎么想的?”

“我不知道啊”

“房子会旋转?他们嗑药了吗?”

“我真的不知道啊”

“为什么每个人走楼梯都要一直拍啊。”

“我也想知道啊”

“这什么烂电影?怎么个个都顶着张这么地气的脸说这么骚的话???”

“。。。。。”

“你干嘛选这个?”

“这不你同意的吗?”

“我不是看你想看吗?”

“可我都问过了呀。”

“你的意思是怪我咯?”

“我不是这意思”

“那你是什么意思?”

“你不要那么大声,会吵到别人”

“你现在嫌我吵是吧?”

“我不是,我没有,哎你干嘛”

“不看了,反正看不懂”

“你去哪?”

“回家!”

“不是说好晚上去。。。”

“不去了!没心情!!!”

“哎,你慢点,等等我!”

————————————————————

公众号:泱央

知乎用户 半佛仙人 发表

你是一部文艺片。

走意识流,爱玩儿长镜头,而且是比肩保安监控录像的长镜头。

这都没关系,只要你的受众认可就行,愿打愿挨不过分。

你的受众在哪?你的目标群体应该在豆瓣或者知乎或者各个小众贴吧,你该去那里宣传。

但是你也知道你的受众不够多,小众搞不来钱。

为了能搞钱,你得找大众,吸引大众。

然后你就把电影里面极少数能让人看懂额桥段拿出来,剪辑一下,放到抖音快手上去宣传。

自然就吸引来了很多指望看爱情的人,汤唯,爱情片,听起来就是《色戒》二代,还国外拿奖,牛逼。

而且在 2018 年的最后一夜,和对象在电影院里看《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种爱情片,是不是非常 CooooooooooooL?

但是观众进去一看,发现 MLGB 根本不是爱情片,是保安室监控录像带,录的还是动物世界。

这 TM 就过分了,这不是拍的好不好的问题,这是赤裸裸地诈骗。

之前还有一个类似的盗墓电影做了一样的事情,明明是《盗墓笔记》,偏偏叫《爱情公寓》,开创了欺诈流电影的先河,也被掉进河里爬上来的人民踩上了一万只脚。

不过,电影欺诈这种事情,第一个做的人,尽管缺德,但也算是天才。

这第二个这么做的嘛………….

被观众搞得文体两开花,还有脸比比?

知乎用户 Josiah 发表

很正常啊。打个比方。

我拍了个恐怖电影,找了位动作明星来,放到抖音快手营销。只放里面武打的片段。

然后观众进电影院,发现是恐怖惊悚,当然骂街了。

并不是你多不好,而是你货不对板。

文艺片你要营销的话,上豆瓣上知乎都是很正常的。

跑抖音去营销,只放爱情的片段,转头又说观众不行,这不是又当又立吗?

而且,毕赣的风格,在欧美也算小众了,太过意识流了。

假如泰伦斯马利克把他的《圣杯骑士》或者《生命之树》的爱情片段剪出来放到各大网站上,然后邀请大家去体验爱情,我看他会被美国佬骂的更惨。

知乎用户 1k 小路子 发表

被骂是正常的,基础操作。不被骂才奇怪。导演也别委屈,骂电影的基本都花钱贡献票房了,是金主爸爸们。把金主爸爸哄进来电影院,门一关 “都不许走,不准退票!” 还不兴人家打个分啊?

这部电影的噱头是什么?“一吻定情” 啊,吸引的是哪些人?小情侣啊(我这样的单身狗除外,我这是自杀式观影,跑去狗粮现场看别人撒狗粮)。

小情侣们,跨年夜,12 点,希望看到的是什么电影?可乐薯条鸡米花爆米花,或欢快或文艺或浪漫,但一定要轻松搞笑有趣节奏明快,然后 12 点的钟声敲响,抱起来吃唇膏交换口水…… 多好?

结果,小情侣们去了,看到了什么?

色调晦暗,故事难懂,啰嗦又拖沓,吃苹果 2 次,还都吃了那么久…… 小情侣们一脸懵逼 “这是啥?跟地球最后的夜晚有毛关系?”

电影差吗?也未必,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但是,哪怕能看懂的人,此刻估计也怒了:大冷天,跨年夜,晚上,陪着小女朋友出门,看这么一个矫情的破电影,这是干啥?浪漫吗?一吻定情?本来心情好好的,非得跑来给人添堵,还是新年里的第一把堵…… 待在宾馆里被窝里不好吗?搂着姑娘睡觉不好吗?你随便整个爆米花电影也行啊,轻轻松松度过这两个小时,大家都开心,也愿意给你说说好话,结果…… 这啥?

12 点整点,电影结束,小情侣们已经走了一大半,电影院里有人一声 “卧槽” 惊醒了众人,大家爆笑,甚至有人鼓掌欢呼,说这两个字太精辟了,电梯间里的每个人都在笑容满面的交流“我为什么在这里”“这究竟演了个啥”“讲了什么我刚刚睡着了”,气氛相当愉快。

只是电影评论区多了无数个 1 分的评价,猫眼电影中午还是 3.9 分的评分,已经到了 3.5,看最新的评论比例,还会继续下滑。

受众不对,一切白费。这就是妨碍情侣们秀恩爱的下场。

知乎用户 西营八大王 发表

打个比方,不一定对。

一个青年徘徊在红灯区,被皮条客一把拉住:“我这个妞不得了。蒙古血统,草原成长。脚杆细,屁股大,性情温顺,浑身雪白。一伙子外国的有德之人都五迷三道。”

青年听得热血贲张,当下付了钱款。皮条客捂实钱包,转身牵出一头母羊。

知乎用户 丧心病狂刘老湿 发表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并不能说是一部烂片,但毫无疑问,这并不是一部大家都能接受的电影。

你看,我始终都没想明白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有人会放心的把几千万乃至上亿的资金给到一个并没有成熟商业片拍摄经验的导演手里,然后让他拍出了一部明显不符合大众口味的片子,最后希望靠营销回本。

这是个竭泽而渔的玩法。

投资拍小众文艺片子,就要做好亏本的准备。不然你就得向市场妥协,拍点低俗恶俗媚俗的东西。许鞍华当初拍《天水围的日与夜》,王晶直接砸进去 700 万,告诉她别管赔赚,这钱你就拿去拍好了——等到王晶自己拍片子,几乎是部部挣钱,部部屎尿屁横飞,部部被骂。

你说王晶不懂艺术?

他当然懂艺术,但是他更懂市场,还懂市场规律。

所谓市场规律就是,您不能总把观众当成傻 X。

你知道《地球最后的夜晚》这套营销手法让我想起什么了么?没错,让我想起了去年被喷到体无完肤的那部史诗级烂片《爱情公寓电影版》,你这边一吻跨年,我那边原班人马十年催泪重聚;你这边浪漫爱情,我那边笑声从来没停。最后的目的就是变着花样的把一些原本根本不可能看这部片子的人忽悠进电影院,收割一波完事,首日票房惊艳,第二天断崖式下跌,反正韭菜割完了,口碑怎么样就随你去了。

好,这么搞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就算观众真的是傻 X,你玩多了他也会有个条件反射吧?你以整个团队所有成员的口碑一把 showhand,真就不怕大家以后对您敬而远之?

你竭泽而渔,总有捞不到鱼的一天。

勿谓言之不预也。

PS. 多说几句

从前两年开始,我就觉得有些导演拍片子的路子不对。

你拉了上亿的投资,然后拍了个片子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最后美其名曰实现个人艺术追求——你有本事拿自己的钱实现去啊。

最可气的是你要是说老子凭本事拿的钱,不为挣钱,就是要让自己爽一爽,我也服气。

可到最后你又上综艺又去站台,发通稿大把撒钱做营销,把大伙都忽悠进电影院了,这不是拿观众当脑残么?感情您得罪不起投资人,只好拿观众开刀?有这么干事的么?

我觉得不行。

知乎用户 霍小云 发表

说实话… 全程我都在自我安慰,我看过《路边野餐》,我了解这种风格,我知道导演在塑造什么意境,剧情突兀没有关系,导演最后一定会讲清楚的… 直到最后影院的灯啪的亮了,我才感觉… 我好像被耍了?

我和他理剧情理了一路。两个人仿佛把自己记得的剧情全部摊开摆在地上,然后再一点点像连连看一样,把时间线和铺垫线索一点点拼凑起来,才最后懂了,这个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实在是… 第一次看电影看的这么…

电影的核心是一个梦境,毕赣用整整 70 分钟的铺垫,塑造了一个奇幻的梦,从戴上眼镜开始,你就进入了毕赣塑造的梦。整个后半段,都是一场梦。凯珍是主角的情人的幻像,疯女人是他的母亲的幻像(对应他母亲把房子烧了,梦里凯珍描述的烧光之后漏水的房子,就是现实里男主角一直去的那间地上全是水的房子,以及妈妈会染红头发)所谓潮湿而迷乱的梦境,正是导演所想表达的。梦里什么都有,念咒语就会转的房子,乒乓球拍转起来就会飞,和爱人的深情一吻,和母亲最后的道别。无关逻辑和剧情,梦不就是这样不知所云和支离破碎么

从拍摄手法来说,毕赣确实牛逼,确实牛逼,没得讲。整个梦境是一镜到底的,我全程都在想象导演调度和摄影师走位(职业病了)【特别有意思的一点,黄觉和汤唯在空中飞的那段,他俩在拍是时候肯定是从屋子里跑到山下转场的,然后摄像机落回地面切回他俩镜头的时候,我发现黄觉念台词都在喘哈哈哈哈,气声特别明显,这儿穿帮了】

但是从受众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根本就不适合当跨年电影看,非常不适合。对观众的观影素质要求太高了,大多数人完全没有 get 到跨年那个氛围,多少人出来都是懵的,还不如去看蜘蛛侠。从某个程度来说,《地球》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营销的头,虽然从数据上说电影已经赚翻了(截止目前票房已收获 2.7 亿,而成本则是 3000w,票房分账后片方可以拿到 9200w,完全赚翻了),但是无法挽救是是口碑全线崩盘。原因非常简单,**你把不属于你观影素质层次的观众通过忽悠的手法带进了电影院。**没有违背法律,但是… 有那么一点无耻。有人说,你自己买票前不好好做功课,不看电影简介,就知道随大流跟着进电影院跨年,你根本就不委屈。对不起,是发行方拿 “跨年” 作为噱头忽悠观众进影院的,你拿抖音营销的时候就很清楚你会吸引什么类型的观众,你明明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根本不适合跨年),却依旧拿 “跨年” 的点大肆营造,我是真的觉得你有点无耻。你凭空画了个浪漫跨年的饼,得了 1.6 亿的预售票房,完全是透支了整个文艺片行业的信用换来的。以后再没有普通观众会轻易相信文艺片,会为了文艺片再进影院。我们呼吁观众走进电影院看文艺片,应该是通过提高观众整体观影素质,而不是通过坑蒙拐骗。从文艺片打开市场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使这一努力彻底化为泡影 。

——————————————————

关于投资,重新求证了一下,有说 5000w,有说 7000w,没有定论,尚待考察

【↑7000w】

【↑5000w】

知乎用户 林杏仁 发表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是自杀式的,他的致命错误就是始终在消费着电影的名字,消费着拍电影过程中的艰辛,消费着一吻跨年的噱头,而鲜少提及影片的真正内核。

不妨看看发行方写给全国各院线、影院一份跨年活动声明:

这是 2018 年的最后一部电影,影院可选本片做跨年活动,可选择在 12 月 31 日 21:50 开场,影片结束时恰好就是 0 点 0 分跨年那一刻。观众可以与最重要的人一起度过一个最有仪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

从这份声明你能看出什么?

浪漫。

外加抖音上的各种宣传,被营销所吸引过来的观影人群全部是抱着看一部爱情片的预期来的,他们想看到的是《前任攻略》,是《北京爱上西雅图》,要求高一点的可能会对标《爱在三部曲》,但他们绝不想看到一部晦涩难懂的文艺片。

长镜头只能将他们的注意力彻底分散,过度缓慢的叙事也只会让他们百无聊赖,就如同一颗白酒做的的酒心巧克力,甜美的外壳之下包裹的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的美味,当观众发现这部电影完全不符合期望,偏差值就彻底反弹成对这部电影的浓烈敌意。

这个镜头都快一个小时了?为什么讲方言,怎么还不亲?这个电影到底讲了个啥?我一年最重要的夜晚就被这部电影给毁了?

这种愤怒的后果十分可怕,断崖式下跌的豆瓣评分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

不过对于发行方来说,这样的结果也并非无法接受,《江湖儿女》的票房 6900 多万,毕赣导演的处女座《路边野餐》的票房更是只有 647 万,目前过亿的预售已经完全回本了,投资人满意,导演也能有底气准备下一部叫好却不叫座的电影。

顾城曾经说过:“不必相信诗人对这个世界的要求。我是这个意思。因为诗人对这个世界的要求永远是刻薄和过度的。而你不是诗人是幸运的,因为这个世界对你很可能是合适的,你就好好地过世上的日子吧,完全不必去理睬诗人还有什么见鬼的要求。”

不是所有的观众都是诗人,不要试图把诗变成他们的日常读物,更不要尝试把他们变成诗人。

如果强行这么做,地球最后的夜晚最终只能变成地球最后的晚餐。

知乎用户 别扒我马甲 发表

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有一个臭毛病。

都想站着就把钱挣了,花最少的投资,博回报率最高的票房。

一个字,贪。

说得再难听点,认不清自己。

我们都知道,做生意得做市场调查,得给自己的产品定位。

电影市场有文艺片,有纪录片,动作片,爱情片,战争片……

每个分类受众不同,不光有男女的区别,要分儿童,少年,青年。细分了,还得按五岁一差分一波,甚至职业不同喜好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电影市场什么最挣钱呢,自然是商业片啊。

于是乎,我们看到张艺谋请流量明星拍《长城》,成龙拍《警察故事 2018》

商业片很挣钱,但是也有人不屑。就是有人讨厌《战狼 2》,看不上《前任 3》。

这原本也没什么,行业里的鄙视链一直是有的。

不过,商业片它挣钱啊。你说谁不喜欢钱呢。

本来为了票房做营销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后来的我们》硬是用青春的噱头博了十几亿票房,口碑跟不上,骂声一片。

《爱情公寓》顶着抄袭的骂声,消费情怀,主角被 “雪藏”,片方称为惊喜,观众走进电影院发现是 “诈骗片”。连最买账的情怀粉都骗,你说这营销恶不恶心呢?

今有《地球最后的夜晚》,找了个 “一吻跨年” 的营销点,打了个快准狠,文艺片想复制《前任 3》的成功。

成功是成功了,但是挨骂你也得受着。钱也挣了,总不能啥好处都给你捞着吧。

钱难挣,屎难吃,就是这个道理。

《地球最后的夜晚》到底好不好看?

我只能告诉你,喜欢文艺片的人自然能写出万字分析,对细节细细品鉴,对镜头发出赞叹。

但是,请记住,这是部文艺片,是有属于自己的受众的。

业内人很清楚,文艺片就是小众,那不是谁都会喜欢的。喝咖啡的人自然认为自己高雅,但是端着咖啡强塞给不喝咖啡的人,末了人家钱也付了,咂咂嘴说,有点苦呵。

你说,那是你不懂喝。

你可还记得,原本,人家也就没打算喝的。

不是观众垃圾,是电影营销太坏了。

知乎用户 张小北​ 发表

因为内地电影产业已经在快速商业化的过程中彻底干掉了专业化的、媒体立场的、有独立平台的影评环节,所以普通观众完全无法得到独立第三方的、有区域影响力的影评信息和观点,全部被营销环节的消费预设给淹没了。缺乏了客观、独立、消费者立场的影评,普通非影迷观众自然就无法建立符合实际的消费预期。

为什么没有了独立影评?说来话长,又是一个漫长而悲伤的故事。这不仅仅只是影评的悲剧,也是整个新闻行业的悲剧,我今天没有心情讲这个故事。

强调一点,专业影评不是学术影评,而是要用专业化和媒体化的思路与模式去做针对目标用户的影评。但缺乏独立的媒体地位和独立平台,就注定不可能有独立的影评。因为这个行业太弱小,又离钱太近。

知乎用户 老羊 发表

先说结论:普通观众潮水一般的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次日票房 96% 的跌幅实在太诡异,不得不让人多想。

《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下简称《地球》)我昨天去电影院看了

根据多年观看艺术电影的经验和对毕赣以往作品、电影剧情、预告片的了解。

在最后的 3D 长镜头开始前,我算是耐着性子在看,我的身体无法欺骗我自己。

最终剧情一次性大概看懂 8 成,基本了解导演要表达什么

回家后翻看演职员表算是彻底弄明白了剧情。

观感和看《路边野餐》差不多

不是我在自夸,当下 90% 的中国电影观众不会像我这样做映前功课

一方面因为我是影迷,更重要原因是我是电影媒体人,功课必须要做。

《地球》首映后被观众批评那是必然,因为错位营销让普通观众预期落差太大

有多大?差不多有影片第二日票房跌幅 96% 这么大

去年元旦档爱情喜剧《前任 3》的大卖,已经说明普通观众在 “跨年夜” 有观看同类型影片的需求

《地球》宣发注意到了这一点,利用一吻跨年 “末日营销 “方式,吸引观众来观看这部 “爱情电影”(但它完全不是喜剧,而是作者气质浓厚的艺术片)。

很多普通观众缺乏对毕赣导演以往作品的了解,也懒得去看或者没条件去看预告片,以为又是类似《前任 3》这样的爱情喜剧类型片,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电影是影像商品,预告片是最能让受众了解这个商品的宣传物料。

影片上映前发布了最少三款预告,任何一款看下来(尤其是终极版),也能对影片风格略知一二

国内很多电影院影厅内没有放映预告片的习惯,大多都是 30 秒那种短预告,很多时候都开着灯,观众基本会把它和普通商业广告混为一谈。这和影厅熄灯后,放映长达 2 分半的正式预告,效果完全不一样(预告片的问题太复杂,有机会再展开)

《地球》宣传方通过营销技巧,让观众产生去看《前任 3》那样的爱情片的预期

吃瓜群众抱着一吻跨年的心情去看爱情喜剧,结果看到一部略带实验性质的艺术片,不生气才怪。

举个美国的例子,2017 年比如达伦 · 阿罗诺夫斯基导演、“大表姐” 詹妮弗 · 劳伦斯主演的《母亲!》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媒体好评,但 9 月 15 日在北美开画后,CinemaScore 统计观众口碑为极其罕见的 F。

CinemaScore 的打分是从 A-F,A 代表非常好,F 代表特别差 / 不应该拍本片。

一位评分网站从业人员分析说:“预告片非常奇怪而且故意把影片描绘得模棱两可,这可能导致观众获得与预期不符的观影体验,从而给它极低的分数。”

《母亲!》前期物料,给观众的印象是一部恐怖片。而实际上,影片充斥着各种寓言意象,传达的寓意庞大而晦涩,看完后观众普遍摸不着头脑。

在比较成熟的北美市场,错位营销都能让观众暴怒,何况在咱们中国呢?

普通观众暴怒可以理解,但跳崖式的票房跌幅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从各种渠道公布的数据来看,《地球》预售票房高达 1.6 亿

这个数字有多高,超过了总票房 13 亿的《后来的我们》(预售 1.22 亿)

超过了总票房 23 亿的《复联 3》(预售 1.2 亿)

而《地球》首日票房 2.64 亿后,但第二天跌到 1130 万,跌幅近 96%;第三天更是跌到 184 万,又是 83% 的跌幅……

这部首日票房 2.6 亿的作品,如果最终票房无法突破 3 亿人民币,绝对是世界电影史罕见的现象!

插一句:另一个世界影史罕见现象:《地球》目前累计 2.79 亿人民币,折合美元 4100 万

这几年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小众电影,没有哪部能接近这个数字

艺术片在全球各地都是小众爱好,法国每年票房排行榜靠前也都是商业类型片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为什么《地球》暴跌得这么厉害,为什么首日票房这么高?

前面举的大表姐《母亲!》的例子,该片票房曲线是首日 309 万美元、次日 274 万、第三日 170 万美元,上映 42 天北美累计 1780 万美元,还算是正常。

《地球》怎么比中国股市还能跌,抄底发现下面还有地板、地下室、地窖……

出于职业本能,我猜测背后可能有你不知道的猫腻(没找到扎实的证据)

有没有可能首日票房和预售票房都注水了?(希望是没有)

但《地球》这次确实让你很难找到《后来的我们》退票门那样的 “把柄”

或许宣传方已经做好了错位营销的结果:那就是观众一顿乱骂

但票房跌成这样,不知道他们做好准备没?主投方华策的股票最近跌停了,很难说和《地球》票房暴跌一点关系没有

去年夏天《爱情公寓(公墓)》已有过类似错位营销,但《爱情公寓》首日 3 亿、次日 1.28 亿,第三日 6000 万,也没像《地球》跳水得这么厉害。

如此跳水,12 月 31 日和 1 月 1 日都是假期,不存在元旦当天大家突然想着第二天要上班,就不去看《地球》了

或许有第二种可能:发行方和影院在 12.31 达成让利协议,当天影院多排片给予返点,第二天就不返点了。第二天影院大量减少《地球》排片,除了观众口碑差,更重要的是第二天排片没有返点了。

从各大售票平台来看,12 月 31 日《地球》排片 11.4 万场,第二天 4.3 万场,下跌 62%;上映第三天 2.2 万场,再跌 48%。而同时段,上座率从 36% 依次跌到 4%、1.8%,跌幅大于排场,似乎说明普通观众比影院更 “讨厌” 这部片。

记得毕赣在回应记者提问时曾说过 “宣发人员又没偷又没抢”(大意如此)我感觉毕赣说话不太注意技巧,或者说不够谦逊吧

模拟杆精杆一下:如今做电影宣传底线这么低了,只要不偷不抢就可以了?

这样的回应,总让我想起计划经济时代的饭馆曾贴过的标语:禁止服务员殴打顾客!

其实所谓错位营销,已经算打了忽悠的擦边球了。

假如,我说的是假如哈,假如预售数字如果注水的话,《地球》就是真 · 忽悠了

这样忽悠一旦被证实,对电影市场肯定是干扰行为。

根据各方汇总的信息,由于毕赣和他的制片团队,在拍摄经验和预算控制上出现问题,让原本 2000 万人民币投资的《地球》,拍摄成本飙升到 5000 万。

一部新人导演的艺术片如此高的成本,逼得投资方必须在宣发上玩花样,不然就是血本无归。

毕赣处女作《路边野餐》票房仅 647 万(投资不到百万),《地球》有汤唯、张艾嘉、黄觉这样的明星加持,但毕竟是部艺术片,投资方心里依旧没底。

投资方想收回投资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成本是当初的 2000 万,票房 1 亿就可以开香槟

但投资 + 加宣发成本高达 6000 多万后,就需要票房 2 亿回本,投资方大胆尝试定档 12.31,采用一吻跨年末日营销方式,外加预售上可能存在的猫腻

没想到观众还真 “中招”,于是有了现在的故事。

知乎用户 徐照青 发表

在我上大学的年代,法国有一个正当红,但没有正式被定义为流派的电影流派,被我们简单粗暴的叫做 “后新浪潮”。当中的代表人物有大名鼎鼎的吕克贝松、列奥 · 卡拉克斯、让 - 雅克 · 贝奈克斯,还有后来的欧容等等……

这里我们说说列奥 · 卡拉克斯。1991 年,此君带着大明星朱丽叶 · 比诺仕,花了 1.6 亿法郎,用了三年的时间,拍了一部电影叫《新桥恋人》。我记得第一次在电影学院看《新桥恋人》,脑子里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因为这明明是一部天才横溢的电影,但却被各种评论公认为是卡拉克斯的一次失败。

后来终于有一次,在《双周刊》还是什么别的杂志上看到一句俗的不能再俗话,对我来说确如如同醍醐灌顶。不但解释了《新桥恋人》的疑惑,更是对电影这个行当有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认识。

那句话很简单,“因为它花的钱太多了”。毕导新作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这句话解释清楚。

刚上大学的时候,毛头小伙子,总是被种种艺术家视金钱为粪土的行为撩动 G 点。王家卫怎么不计成本用胶片写剧本、库布里克怎么让阿汤哥一个镜头 take100 多次、杨德昌怎么把余为彦几乎逼疯等等…… 年轻的时候觉得,酷啊!艺术家嘛,就是应该管他三七二十一,只要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人力物力我才不管呢,投入就是了。

但这就是电影和其他的艺术门类不同的地方,因为电影要花的钱,比小说诗歌绘画音乐多太多太多了。如果这钱是自己的,花得起,那么也还好。但如果这钱是别人的,需要回报,那么不计后果的投入,必然引来反噬。

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说到底并不在于投资的大小。只看一个标准,就是主创是忠于自己的表达,还是观众的愉悦。电影我还没看,但是我相信毕导是忠实于自己的。那么,他就不应该把电影的投资一下拉倒这样的程度。

很多人说这件事要由营销来背锅,我觉得这都是一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实情是这么多的钱已经花进去了,如果营销不这么做。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按照传统的艺术片模式去发行。或者换个词,只去面对对毕赣导演有兴趣的观众做营销,这些钱是万万不可能收回来的。

所以当制作规模确定下来之后,这部电影几乎就是已经是一个败局了。电影现在遇到的问题的,就是资本的反噬。你可以拍你想拍的,但是我要在这件事情上想办法把我花进去的钱挣回来,这个你管不着!

这次的营销,生生把一把注定输的牌打赢了。做法也许不太光彩,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别的办法?!

有人也许会争辩一下,那难道艺术片导演就不应该得到更大的投资了吗?我想说,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发行渠道可以帮助他回收成本的话,确实是这样的。

我希望这次的争议可以让毕赣导演明白一件事,如果他的下部一电影能把投资规模拉回一个艺术电影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的话。就不需要这样骗人的——或者说错配的营销手法了。

而他的才华,并不需要金钱的加持,至少不需要那么多。毕竟《路边野餐》的光彩灵动,我们都看见了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电影宣传方无疑就是《皇帝的新装》中的裁缝~
说什么新式材料,长线工艺,特殊织法~
大众眼里~裸体就是裸体!

知乎用户 电子骑士​ 发表

感觉把我之前这个回答替换一部分文字,就可以直接拿来答此题了…… 忽然想起《阿房宫赋》里那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为什么《黄金时代》的票房这么惨?​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719355/answer/60210033)

知乎用户 影视圈杂志 发表

从去年戛纳电影节开始,《地球最后的夜晚》就一直备受关注。

虽然最终遗憾落选 “一种关注” 单元大奖,但在 “综评榜” 的排名一直遥遥领先,高居第七,稳稳压过最终获得 “一种关注” 大奖,但排名仅第 21 位的《边境》。

甚至有影迷为《地球最后的夜晚》抱不平,认为戛纳再次上演了 “无视民意” 的任性戏码,只能无奈习惯。

之后,在国内的台湾电影金马奖上,《地球最后的夜晚》终于扬眉吐气,一举拿下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和最佳原创配乐大奖。

但 12 月 31 日真正走进电影院,忘掉标签和美誉,经历了 140 分钟后才明白,《地球最后的夜晚》颗粒无收,不是戛纳任性,而是 “实至名归”。

欺骗式营销,挂羊头卖狗肉

说营销前,先说一说导演毕赣对于《地球最后的夜晚》宣发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部非常艺术化的电影,我的宣发同事不偷不抢不下跪,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知识做一件事情,我没有觉得他们有任何过错。我非常尊重他们。”

但事实上,他的宣发同事是怎么干的呢。他们借着影片前期口碑的天然优势,将一部小众文艺片,硬是玩成了商业爆米花片才走的漫天营销之路。

早在电影上映前二十多天,电影发行方便给给全国各院线、影院发了一通声明,定下了 “一吻跨年” 的核心战略宣传点。

之后,微博网友和抖音用户纷纷奔走相告 “我有一个小愿望:在 2018 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买 21:50 那一场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在电影结束的时候,和最爱的人相拥亲吻到第二年。”

这样的套路似曾相识,是《前任攻略 3》和《后来的我们》这样的商业爱情片的惯使伎俩。但《地球最后的夜晚》如此复制,却实为不妥。

前者的本质就是爱情片,打情感牌。但后者虽将悬疑当噱头,本质却是以死亡为开端,梦境为介质;它在解构人物内心,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解读和思考的文艺片。

“一吻跨年” 对于观众来说,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营销。要知道,就是因为这一口号,《地球最后的夜晚》才能拿下 1.59 亿元的首映日预售票房,这不仅打破了文艺片的预售记录,更是国产电影中少有的现象级预售记录。

除此之外,《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各新媒体大号上的营销文,也是络绎不绝,奔涌而来的阵势,甚至丝毫不输给好莱坞大片上映时 “群起而宣之” 的样子。所不同的只是,那些真正的大片营销,大多都是自来水自行发酵,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则一眼就能看出,几乎都是投放行为。

关闭退票通道,深陷 “偷票房” 风波

除了营销外,《地球最后的夜晚》还成为继《后来的我们》后,又一部陷入票房风波的影片,且发酵时间只有一天。

曾参与《反恐特战队》、《我家有喜》、《欢乐无双》等影视作品拍摄的编剧李正虎,晒出了《地球最后的夜晚》网络购票界面及影厅现场的对比照,意欲讽刺该片存在恶意刷票房行为。

片方迅速发文否认刷票行为,称已与该影城经理核实,原因是 “临时锁座调试设备,约 20 分钟左右后恢复正常”。

但不少网友还是反映,早在一周甚至半个月前,部分影院的购物页面便显示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支持退票”,“自助退服务因故临时关闭,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等字样,与《后来的我们》如出一辙。

这可能是影院在经历了《后来的我们》《爱情公寓》等片的大量退票行为后,自主强制的设定,但也表明了他们对《地球最后的夜晚》并不放心。

最终,事实证明,《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日排片占比超 70%,次日却开始断崖下跌,排片占比仅在 30%,到了今天不到 6%。

但不管是欺骗式营销,还是锁场、关闭退票通道等行为,都不能阻止《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后的口碑崩盘。

被资本绑架的文艺片导演

2016 年的毕赣,丝毫不比 2018 年的文牧野逊色。那一年,他凭借导演处女作《路边野餐》一鸣惊人。虽然票房收入仅 600 多万,却一举拿下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

神秘、诗意与长镜头成了他的专属标签;汤唯、黄觉与张艾嘉为他站台;资本市场对他另眼相看,启动资金便拿到 7000 万,比 20 万成本的《路边野餐》高出太多太多。

连黄觉都说毕赣就像个搞传销的,“28 岁的小弟仔带着大家满山跑,是一个可以撑杆而起的人。”

拿了钱,除了把电影拍好,让电影赚钱同样是导演毕赣要考虑的。所以,他觉得《地球最后的夜晚》只要合法,任何营销手段都可以接受。毕竟 7000 万元的投资,需要 2.1 亿元的票房才能回本。

目前看来回本似乎已不是难事。

但毕赣在取悦了资本之时,却伤害了影迷。这里说的影迷,并不是被 “一吻跨年” 的营销欺骗的观众,而是因为《路边野餐》才对毕赣抱有期待的观众。

一句话总结,就是毕赣为了资本营造噱头,刻意复制《路边野餐》的气质和长镜头运用。但《路边野餐》里淳朴而空灵的新鲜感,到了这部戏却完全成了无用的造作。

一个有才华的新人导演,第一步走得很漂亮,第二步换了名牌鞋,不向前大踏步,偏要照着第一步的脚印 “再重新用力踩一个”,实在令人惋惜。

鄙视链的狂欢是个人审美的偏差

虽然《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猫眼评分只有 2.6,但豆瓣评分仍在及格线以上,达到 6.9。这在国产电影的评分里,属于少有的猫眼大幅低于豆瓣。

绝大多数影评人和文艺片爱好者为同一阵营,他们认为毕赣对于长镜头的运用显然不是一些评价说的 “炫技”,而是真正应用了长镜头所能营造的艺术美感与情绪表达。如果看不懂,只能证明观众审美不够,智商太低。

而事实上,这种鄙视链由来已久,《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是唯一,向来看文艺片的瞧不上看商业片的。

这种优越感,其实是从创作者为引导,映射到观影者身上的,只不过观影者被推向了前台,创作者居于幕后。冯小刚说好电影票房太低是观众素质不高,其实就是创作者走上台前的一次。

这种鄙视链本来就不对,站在鄙视链制高点嘲笑别人审美则更不应该。我们允许影评人为《地球最后的夜晚》应援,就像允许大众数十年如一日爱看好莱坞大片,但我们同样应该允许大众消费过后,对《地球最后的夜晚》说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毕赣在采访时被问到电影的营销

这样回答:他们(营销团队)又没偷没抢。

是啊,艺术家的事情怎么算偷呢,只是骗罢了。

由此可见此人心术不正,是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希望大家抵制此君。

2019.01.03 更

还有最高赞这位,回答的晚,把前几个答案中心内容抄袭总结,配上数据就是最高赞,佩服。这就是知乎。

这种伪君子相关的赞,不惜得要,匿了。

-

只能说意料之中。不顾受众的营销就是耍流氓。

电影不是导演站在原点产生的。那几个小时是基于无数前人经验,幕后团队各部成年数月协调配合,演员夜以继日吃透剧本;以专业技术构建,是文学、历史、音乐、摄影、哲学…… 合体下的一场美梦;既然电影不是站在原点创作的,那就对看电影的人有所要求,要求观影者不要停留在原点。电影审美门槛不是一句 “鄙视链” 可以轻飘飘带过的,审美门槛是电影的一部分。

喜欢电影,就更应该承认门槛的存在,而不是忽略不计。作为观影者,想要体验更好的电影,就要不断地去学习、积累、观看;与不解比起来,自以为是才是致命的。作为从业者,应该想着怎样更好地在艺术与通俗之间寻找平衡,创造受众广泛的佳作,而不是想着借助网络病毒营销一般的小聪明将观众骗入电影院。这样是在拉整个华语电影的分。

试想将来电影从业者都开始选择,或者不得不选择这条近道,那将来的华语电影舞台还会有《我不是药神》这样兼具艺术与市场的口碑电影出现吗?

没人反对电影营销,电影作为商品,营销是必经一环,但《地球》这样不顾受众的营销,不把电影当电影的电影营销,无异于竭泽而渔,看样子首日票房很好看,第二天就是断崖跳水。这样的营销除了会对自己整个团队口碑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同样对于整个电影营销市场也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可能是最后一届的华语电影最高舞台金马颁奖礼上,徐峥导演所说的 “好时代” 不是这样的。

说到徐峥,我就想起了他曾扮演过猪八戒,今年下半年,中美合拍,两开花,正能量。

-

知乎用户 方鸿渐 发表

1. 客观来说,这部片子还算不错,至少在文艺片里头能拿个及格分,但也仅限于此。看到有些营销号把这部电影与王家卫的代表作放在一起比较,我只想问一句,这部电影何德何能与《重庆森林》相提并论?更别说《花样年华》和《东邪西毒》了。有人称他是 “贵州王家卫”,我觉得有点道理,但跟真正的王家卫比起来,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2. 电影的台词风格有点王家卫,而且模仿的痕迹太明显,凡是熟悉王家卫电影的人,只要看了开头几分钟就能认得出来。再说,王家卫的电影台词虽然听上去有些晦涩,但至少能在语言逻辑上做到相洽,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所以我不会觉得王家卫是在故弄玄虚。但这部片子里的许多对话和独白在逻辑上是破碎的,分崩离析的,就像是预先写好的文艺句子,需要用时再拼凑而成,看起来极度不协调。我作为一名王家卫电影爱好者,实在是不能接受如此拙劣的模仿。

3. 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意象,这是导致许多普通观众无法看懂这部片子的主要原因。我看了一遍还有些地方没有搞清楚,但也不打算看第二遍,因为不值得。我欣赏文艺片,但并不意味着我会欣赏所有的文艺片,我想看懂电影,但我并不想了解该导演的内心世界,因为没必要。另外提一句,文艺片也有高低之分,并不是说文艺片就一定比商业片更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比如说,昆汀的《低俗小说》在属性上更倾向于犯罪类型片,但在艺术层面往往要碾压大多数的文艺片。

4. 电影是叙事的艺术,把故事讲好比一切都重要,如果电影没有故事,那不足以称之为电影,只能算作视频。所幸的是,这部片子在故事性方面还是有所保留,并没有把时间全都花在 “念诗” 上,只是夹杂了太多导演自身的个人色彩,这是我不大喜欢的地方。导演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观众们真想要深度的话,为什么不直接去读名著呢?还要花几十块钱到电影院听你一个人念诗?而且这诗念得也不怎样。

5. 我不大了解这部电影的营销方式,在观影之前甚至没有听过有关它的任何信息,我只是放假无聊一个人随便找了家影院进去消遣时光。放映室人很多,座位几乎都满了,只有角落里的位置。但开场不到一个钟,人走了一半,能坚持到最后的只有几对睡着了的情侣,还有两三个像我这样认真看完的。出来之后,看到朋友圈在吐槽该片货不对版,骗钱玩意儿,我上微博搜了一下这部电影的话题,发现评论都差不多。我想,这应该是宣传和包装上出了问题,不能把锅丢给消费者,因为他们没有义务为你的所谓艺术买单,他们想看的是爱情片,或是浪漫喜剧,而不是这种自说自话的文艺片。无论你这部片子艺术水平有多高,拍得有多好,都不能成为欺骗消费者的借口,因为你所宣传的与实际销售的并不一致,导致消费者实际获得与心理预期之间的冲突形成了巨大反差,这才是他们感到愤怒的根源。

6. 再说一遍,消费者没有义务给所谓的艺术买单,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消费者一定要懂得欣赏文艺片,就像有的人喜欢看《斗破苍穹》,而不喜欢看《红楼梦》,你把《红楼梦》包装成《斗破苍穹》或将《斗破苍穹》包装成《红楼梦》,性质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卖的是《红楼梦》就显得高尚些,欺骗就是欺骗,没什么好辩白的。

7. 艺术作品不需要媚俗,更不需要市场包装。如果想卖,那就选拍一些受众群体比较庞大的题材,总有人会买账,而依靠虚假宣传去博得观众暂时性的青睐,不仅搞坏自己的名声,还弄混了电影市场,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而如果不想卖的话,怎么拍都行,不必考虑盈亏,更不用看观众们的态度,彻底地放飞自我,想念诗就念诗,想表现深刻就表现深刻!

我还是那句话,市场的交给市场,艺术的留给艺术,不要总想着两个都要,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像六老师这样的。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Maeve 发表

大家扑的都是跨年一吻。文艺片经不起跨年扑。跨年还是热热闹闹的好。

知乎用户 天眼查​ 发表

过度营销,让 “最后夜晚” 变成了一锤子买卖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不是一部烂片姑且不论,但它肯定不是之前宣发方包装出来的浪漫爱情片。

在这部电影里,你很难看到汤唯和黄觉在认真谈恋爱,反而会时常满头问号:为什么一滴水能滴几分钟,为什么吃个苹果能吃三分钟,为什么一个背影能用一个长镜头拍四五分钟,为什么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都在看男女主角在一个由山路和楼梯组成的回路上绕来绕去?总而言之这部片子压根就没打算好好叙事,它所展现的信息量少而杂乱,连能让观众截屏下来分享朋友圈的王家卫式文艺金句都没有,与其说导演想给你讲一个危险的爱情故事,不如说他想通过电影语言让观众实现对梦境的共感 ······ 这种 “所感即所得” 的艺术电影,显然受众群极其狭窄。

所以,面对这样一部实验意味明显的电影,宣发方的错误已经非常明显:选择了一种极其不适合这种电影的商业化营销手段硬套在这部电影上,让一部 “行为艺术” 味十足的小众艺术片硬生生被包装成一部浪漫爱情商业片,诱导更多受众走进影院。虽然这种方法成功赢得了漂亮的首日票房,但也势必要面对影片见光后,观众期待被完全反转后疯狂反噬口碑的结果。

目前地球最后的夜晚猫眼评分仅仅有 2.8 分,即使在文艺青年扎堆的豆瓣评分也仅有 6.8 分,远低于毕赣前作《路边野餐》。

天眼妹都能分析出来的错误,拍了这部电影 2 年的出品方当然更清楚,但 5000 万的文艺片界高投资显然让主创团队不敢不为票房负责。更何况这部文艺片的幕后班底是如此豪华,在一长串的制作公司名单中,你可以发现华策、腾讯、猫眼、优酷等一线影视公司的名字。

天眼妹在天眼查中搜索发现,该片导演毕赣自己的影视公司,也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第一出品方——浙江荡麦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已经在 18 年 12 月 14 日注销,注销原因为决议解散。

▲已经注销的浙江荡麦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股权信息

而毕赣参股的另外一家以荡麦为名的影视公司——荡麦影业(上海)有限公司则依然存续,这家公司也是 “地球最后的夜晚” 的商标所有者。有趣的是,天眼妹在这家公司的股东名单中发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另外一个主要出品方,华策影视。

▲荡麦上海商业信息

可见导演方已经和出品方达成了一定的利益绑定,但其实从华策今年的上市公告来看,华策对于这部片子,可能本来并没有什么盈利上的期待,在年报上只用 “为公司获得国际知名度” 来带过《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片子。

▲华策影视在 18 年半年报中提及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部分

从影片宣发文案的公告来看,还有一家叫做合瑞影业的公司也在主导这部影片的宣发,根据天眼查信息,这家公司为影片制作方之一霍尔果斯太合数娱的控股公司。

▲合瑞影业股权关系图

从其产品信息来看,这家公司曾经参与制作过毕赣的处女作《路边野餐》,但同时也出品过《战狼 2》这种大爆商业片。

▲合瑞影业产品信息

导演毕赣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自认为《地球最后的夜晚》已经 “拍的挺商业了”,理由是:“我觉得首先它有(知名)演员了,这算不算商业的元素,还有枪。”

▲导演毕赣,图片来自网络

但从成品来看,毕赣还是那个俗人看不懂的艺术化的毕赣,商业化的只有电影拍摄完成后的其他部分,但这种头重脚轻式的配搭,反而会毁了这部电影甚至是整个文艺片市场。观众被忽悠过一次之后,下一次还会愿意开开心心的去电影院看文艺片吗?

看电影的时候有十来人提前离场,我知道不是我一个人看懵了~

知乎用户 tyler dai​ 发表

还没看,只是来谈谈这次《地球》的营销对中国文艺电影的危害。

文艺片怎么赚钱?《地球》的投资方和宣传团队似乎找到了答案:靠营销。

的确,靠着营销,《地球》这次赚了。恭喜《地球》投资方。但是这种赚真的是良性的吗?

不是。回到之前的问题:文艺片怎么赚钱?我觉得,培养观众是最重要的。过去的几年,中国电影行业飞速发展,烂片当然也层出不穷,好不容易这两年观众的审美培养起来一点了,那些非常明显的烂片已经圈不到钱了。但是这些观众(绝大部分的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欣赏这类艺术电影(文艺片)的境界。

而对文艺片的接受与欣赏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培养的。这得花上数年甚至数十年,培养我们的下一代,通过更多更丰富的电影节,更普众的艺术片观影渠道,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艺术片。

《地球》这次的营销,说白了就是骗子。靠忽悠人带来的票房。首先,这电影名《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解释,第一印象这应该是个科幻片吧?什么?一吻跨年?还是个浪漫电影。3d?长镜头?国外得奖?跨年上映?买买买!虽然很多都是艺术选择,但是营销团队打这么个招牌,你让普通观众怎么了解详情?

说我想问问营销团队,你们有没有想过,这跨年看着片子,要是看不对口,能把这些人恶心一整年。“我靠,今年的第一天我看了装模作样,自作多情的艺术片,我和我女朋友在电影院睡了两个小时,一醒来,年都跨了。”

毕导在采访的时候很浪漫的说:你怎么知道这些三四线观众不爱看这电影?加上很多营销号炒作:“谁看不起小镇青年?他们没渠道看这类艺术片,其实他们可喜欢看了呢!” 毕导啊,你对你的电影还是太理想化了。这片子,喜欢看的真的是少数。虽然你的理想很美,但是现实真的骨感。

强扭的瓜不甜,这次的营销虽然短时间让《地球》成为了最卖座的国产文艺片,但是看现在的评价,这是妥妥的砸了 “文艺片” 的招牌。

过去,这些不爱看文艺片的观众还能自嘲一下:这种文艺电影我修行不够,不喜欢看。现在可好,网上多少人在骂《地球》装模作样,讲不清故事,节奏太慢?你觉得这些人这辈子还会走进电影院看文艺片吗?

我觉得悬。

知乎用户 北進 发表

下面这几句话就是中心思想了

应该说,上海的观众对文艺片真的算整体很友好了,但是吃苹果那一段固定镜头影院里的尴尬气氛还是很明确的实体化了… 之后长镜头里面黄觉拿着苹果的时候我心里就在默念 “别特么再连核吃了啊!”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还是磨磨叽叽吃光了。

那句转房子的咒语,整个是毕赣的良好自我感觉,我的观感是一句意象并不咋地的咒语怎么着还要给谈恋爱的人体验一把美尼尔氏综合症嚒?

知乎用户 森同学 发表

毕赣自己选的用挨骂换钱啊,换我我也愿意。看看银行卡账户,你们怎么骂我都行,真香

知乎用户 马哥哥 发表

首先,在商业系统里

卖方市场看,这属于错位营销,通过把电影中一些不占支配地位的元素放大夸张。借助大众平台向大众推广。这属于过度包装炒作,属于装作无意地欺骗消费者。制片方不可能不知道这样具有实验性的片子不会被大众接受,因为通过对比其它影片可知,除非说制片方也是没有经验的人。他们了解大众喜好,在宣传上投其所好,达到伪装效果,目的是麻痹大众实现自己营利的目的。具体表现就是只谈其 “是什么” 对“不是什么”避而不谈。只说哪里好,不说哪里不好(或者说不适合)如强调它是 “跨年一吻” 这种带有强烈仪式感的元素正好对得上现代主义焦虑的年轻人口味。而对更多的,甚至支配电影属性的诗意慢节奏影像风格,和晦涩不通用的语言形式闭口不谈。

买方市场里

因为信息不对称,受众通过一些只有部分被暴露出来的元素判定这是一部爱情剧情片。参照符号分别是汤唯,张艾嘉,外加上 “跨年一吻” 的宣传宗旨。观众得到的是很少部分的事实。当然在这里我们需要把 “制片方究竟有没有义务把风格向观众阐明” 这一法律或者道德问题悬置。因为这涉及到很细致的规定部分,这一微观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经济问题。就是我们的制度该不该给炒作留有生存空间,如果留,多大合适,超过多少后就会阻碍经济发展,结合审美视野开拓的社会价值,这种经济规定它在何种限度内会是积极的。或者中国电影市场应该被完善——分众和分级一样亟待解决。但这就又遇到新的问题,即分众体制形成,相对稳定封闭,很难再有意外惊喜出现,这无疑又给观众洗脑一次,那些散落在商业片里的潜在艺术片观众只跟着主流商业片走,如果片方不跨领域相互串门的话,他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可以看艺术片。当然也可以说不看就不看了,佛系吗,怎么活不是一辈子。

其次,在电影艺术系统里

《地球》的艺术价值是不低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涉及到很具体专业的理论。批判《地球》的受众大约分三种,1. 阅片量不足 500,且大部分是观看莱坞流水线产品的普通观众,2. 阅片量超 500,但大部分为观看雅俗共赏的文艺片比如《阿甘正传》,也包括优秀商业片如《盗梦空间》的电影爱好者。3. 阅片量不明,懂一点电影理论知识以及艺术理论知识,但并不诚实的搬运工或者半瓶晃荡的学院派。

《地球》严格来说不属于文艺片,因为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文艺片是让人大致看懂的节奏慢一些的观察细腻的电影,比如是枝裕和,陈凯歌前期作品,张艺谋前期作品,贾樟柯,岩井俊二,侯孝贤,杨德昌,克日什托夫。这些作品的叙事更贴近最古老低级的戏剧叙事,即明显起承转合,戏剧冲突,人物被欲望推动着,突破重重阻碍最终达成欲望的大情节叙事。当然我只是说接近但又有相当的不同,比如更多会出现小情节叙事,即有多线进行,被动主人公,开放结局的特点。大情节叙事,最典型的是《007》单线,主人公面对困境主动做选择,最终得到一切自己想要的这么一种封闭确定结局的故事。而《地球》更应该与《穆赫兰道》《罗拉快跑》《重庆森林》相比,因为它们都反因果逻辑的反情节叙事。当然,其中不乏与单线直接相关的手法呈现比如《罗拉快跑》就是同一个单线故事的四个不同版本拼成的一部电影。《重庆森林》是两个故事拼成的一部电影。《穆赫兰道》就是彻底的断裂叙事,更意识流。可想而知越和单线大情节攀上关系越容易被更多人接受,因为那是电影叙事最古老,简单,朴素的语言。但接受程度并不等于电影的艺术价值。就像当时被嘲弄唾弃的印象派(莫奈),后印象主义(梵高)。更有甚者那副已经被解构做成表情包的表现主义作品《呐喊》一样,它们的价值从来没有真正贬低过,有的只是鉴赏层面看似贬低的谩骂。毕赣的电影更贴近达利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依据精神分析学理论,去建构的作者梦境序列。毕赣还不至于到了抽象表现主义那一步,因为他的叙事依然可以托多线索,通过跳跃,没有直接逻辑联系的对仗符号找到故事脊椎。比如《路边野餐》中,不同道具代表了与不同的人物的联系,外貌,名字,嗜好,都可以成为一个标签符号联系着不同的人物,它并不是一部纯粹表达情绪的电影,蕴含着莫比乌斯式的宿命论哲学价值取向。这是它在终极追求上的偏向,而超现实主义不过是让故事通往这一目的地的一辆摩托。

毕赣的电影特点总结

1. 真正的故事隐藏在幕后,故事文本退居二线,虚拟意象的建构(破碎叙事)发生在银幕前。

2. 持有虚无主义宿命论的无为论调。这一点宏观体现在搭建莫比乌斯环(一种几何模型概念,就是把一个环面拧转成近似 8 的结构)式的叙事框架,具体体现在将虚拟的梦境与现实的困境混合,消解它们地边界,打造多重宇宙交错重叠的奇观。举个例子,在多重宇宙里,你既死又活,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一切变化都是假象也是真象。

3. 以超现实主义作为基调,不断出现,刻意强调某一具体符号,但指射不明,非常意识流,它是作者的潜意识伪装成意识的结果,做梦经常梦到的某种东西,这个东西需要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去解读。《地球》里背强调的红苹果,火把,红头发,都是红色。“野柚子” 作为导演上一部作品《路边野餐》里在念白里出现的符号又出现在了这部《地球》里,而且以舞厅的名字出现。

4,节奏上,营造缓慢流逝的时间感,这种流动搭配主观的意识流就产生了诗意效果。

5. 由于是多线索叙事,且不是因果逻辑主导的,强调巧合编织的对应轮回。影片显得支离破碎,需要观众拾起那些碎片重新拼图。这是一个脑力游戏,而且感性享受和理性分析原为一体的鉴赏活动被分得很开,观影体验很分裂。因为一边诗意沉醉,(当然你要是睡着了就没下文了)一边还得推理重组。

这是作者费尽心机编织的一个密码系统,这个系统看似复杂实际很简单。艺术就是如此,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复杂化指的是加工形式化。像诺兰的《记忆碎片》忻钰坤的《心迷宫》,导演剪辑版的《美国往事》。

艺术价值不以受众接受程度为绝对标准。实际上谁也创造不出一个想象不到的东西,换句话,也就是任何创造都不是空穴来风,空中楼阁,这在理论上不可能。比如作者选择了红苹果,红头发,火把,看似随意,但为什么选这些而不是别的?我让你随便画一个东西你真的是完全偶然随便筛选的?更何况毕赣的电影是有精密设计在里面的,但是更多观众对此并不感兴趣,对鉴赏和接受而言,毕赣不讨好大多数观众。这跟他有没有能力讨好没关系,即使他真的没有能力讨好观众。但是观众有权骂电影,因为花钱没有买到救急用的产品,对于他们来说电影的使用价值(个人思想倾向存在)才是应该被探讨的,艺术价值(客观存在)和他们无关。

如何判断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个标准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建立的)

1. 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是否足够精炼

2. 艺术观念是否足够新颖

3. 个性是否明显,这是作品的风格,风格是一整套体系不是强调某一元素和工种。这是能体现 2 的主要一点。

4. 艺术语言是否够独立和创新,这是形成 3 的具体操作。艺术语言是创作的规则,如果艺术是一场游戏,艺术语言就是游戏规则,它像一个程序系统。

另外艺术价值是生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这个反应本身也是客观的,因为它将其物质化了,实践外化了,因此说艺术价值是客观的。这种反应如果超越时代,或者反应时代就是价值高的,反之价值低,还有其语言形式是否足够创新加个性。至于鉴赏,则对应的是个体的游戏倾向,这不是创作物质化行为,而是接受行为,这是主观的,因为各方面样本容量相对小,在选择的同时视野受限。这并不是说接受一切就是鉴赏力高,还要熟悉其运行规则及作用,知道为什么可以接受。鉴赏力足够高就更接近客观的艺术价值,因此做艺术批评要求有较高的鉴赏力,有足够的鉴赏经验。很多人诟病艺术接受困难,骂烂片,是因为他们太把自己当宇宙的中心,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所谓看得懂的那部分,也并非天生就懂,除了写实外,实际上写实他们都没有真正懂过,只有过来了,他们才可以马后炮说这个好,那个好,因为他们相对熟悉了。让一个现代人变成中世纪人去看欧洲宗教油画,他不会觉得不好看,当他之后看到达芬奇,安格尔的作品后,他会觉得更好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这个规则只适用于写实。接受系统的价值与另外一个价值直接挂钩——社会价值,这是作品传播度决定的。不要混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艺术价值高的不一定社会价值高,反之亦然。

总的来说,当我们在谈论一件作品艺术价值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在谈技法,风格,谈观念。这三者缺一不可,有其一就必有剩于两者,三者是一体的。技法是新技法,风格是新风格,观念是新观念。

下面请看一篇对《地球》进行批评的文章

https://view.inews.qq.com/a/20190107A0P38800?uid=853055696#

《地球》这样的电影还真的适合先看评论再看电影的。不可否认,它的确是需要电影学相关知识的人才会觉得有趣味的电影。这篇文章的某些观点我是承认在它的系统里成立的,虽然我很欣赏毕赣,是因为他的处女作《路边野餐》。《路边野餐》技术的简陋丝毫没有盖住片子的光辉。我欣赏《路边野餐》的原因

它利用一个甚至不怎么戏剧性的,而且在大多数人看来可以被丢在记忆垃圾场的,再平庸不过的垃圾信息(琐碎家务事)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化空间。有点废物再利用的意思,废物利用具备后现代色彩,重新解读,碰撞出原本一贯没有过的效果,即所谓 “创新”。注意,有相当多的电影也都会有废物利用的影子,但不一定是日常化的,比如《罗拉快跑》用套路的好莱坞大情节叙事拼凑出不同的版本,体现“蝴蝶效应” 的主旨。它的材料来源于已经被预先形式化了的,固有程式化了的,虚拟的电影,不是日常。包括《记忆碎片》《疯狂的石头》。取材日常这一点已经够清新了,创造了区别于好莱坞工业化叙事的那种艺术来源于生活,具体来说,如果说岩井俊二发掘了日常中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并把它搬上银幕,所谓青春里再小的事都是大事的特点,那毕赣就是在这基础之上结合点科幻理念色彩,混淆了虚拟与现实,存在与意识,这一最终极的哲学对立的场域去重构认知。它不是企图引导,证明这种世界观的合理性,而是形而上就先验地预设了这样一种世界观,它没有中间的逻辑细节,只是一个结果。在这里我不得不辩解的是,艺术的作用不是企图证明什么,它更贴近人的主观幻想,它甚至就是先验的,更与直觉有关,在创作时,有趣意念的迸发是反逻辑的,在巨大的信息宇宙里跳过了中间过程,直达语言的点。如果艺术能解决科学的问题,还要科学做什么呢?艺术像孩子做游戏,它可能并没有对现实造成直接影响,但确立了一种自我感觉,自我对世界的预设。类比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前者更艺术,不切实际,后者更科学,贴近生活。文章批判了毕赣《地球》在模仿大师的镜头语言,比如塔可夫斯基《潜行者》里,被震动地向下滑轮移动的玻璃杯,王家卫运用经典老歌的美学特点。这些在作者眼里好像是不可复制的,他强调大师作品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是传统艺术的批评,不是当代艺术的。后现代艺术讲求模板化,像周星驰,它创造了无厘头,可这的确也可以复制啊,除了他的个人化表演外,创作方式,大体风格样式不就被现在的《万万没想到》《拜见宫主大人》等复制了么?总的来说,作者的观点是《地球》是一个利用后现代观念创作的伪现代作者电影。毕赣在《路边野餐》的结尾甚至原封不动地复制了侯孝贤《恋恋风尘》的开场。但表达的信息已经根本不同。《恋恋风尘》上来没有人物活动,只有穿梭在热带雨林里的火车,漫长,宁静,清新的凝重,它是平等视角,只烘托气氛,不牵扯价值观念。《路边野餐》结尾的亚热带雨林除了有以上气氛外,还夹带着主角的无奈,惶恐,淡淡的忧虑,它是偏俯视的视角。前作《路边野餐》带给我的震撼是从其它任何大师电影里都没感受到过的,尤其出村后抵达目的地,原本完成老搭档的托付,把定情信物交给老医生的情人,却刚好赶上情人的葬礼,刚死去的人下个镜头接死人那家刚出生的牛犊,牛犊的神情是安详又忧郁的,趴在地上,两个镜头的对撞让我直接感受到了命运轮回的宿命感体现的如此清淡,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还有放弃了原本收养侄子为儿子的执念,结局处,打破虚拟与现实,拿着梦境中长大了的侄子的望远镜,与现实中的小侄子进行了隔空的“对望”,宁静又宏大的仪式感油然而生,但它又是那么自然和生活。这些都让我在未全部读取作品信息的时候直接共情了。

总得来看,《地球》错位营销属于欺骗行为,它打了法律的擦边球,但在更宽泛的道德系统里,被骂是应该的,不管是欣赏什么,都是娱乐,都是精神消费,哪怕欣赏严肃电影,严肃艺术那不还是娱乐嘛,不符合受众审美预期的销售都是耍流氓。审美差异客观存在,片方为了回本欺骗了观众,无视客观状况,利用艺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赚钱,虽然有其艺术价值,但观众是无辜的,强行灌输作者化表达无异于揠苗助长,违背客观规律性,反噬的是自己,伤害的艺术片市场。整个行为和大跃进一样。审美具有阶级性。但是按照后现代主义思想,没有标准就是标准,无所谓审美高低级。在这个系统里,任何价值都是无价值的,它否定价值存在,没有价值可言。按照现代主义以及之前的古典主义思想,审美是有阶层划分的,有高低级的。但现在呈现出了审美倾向最原始低级的古典主义叙事,快餐文化就是以此立足,抖音上大量反转的短视频,好莱坞流水线作业,网络小说。都是利用了古典模型叙事。就像《小猪佩奇》对孩子的影响力,实际上这部动画很不错,标榜自己智商的大人觉得脑残,弱智,不理解。但它是那么适合特定年龄孩子的认知。而现在的状况是,成人本该区别于孩子的认知,更深度的认知欲望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像孩子看《佩琪》一样的安于现状,或者解构拼贴,热衷于破坏而非建设。在思想上标榜打倒权威,瓦解标准,这样的后现代思想。这或许是世界文化永远的困境。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末文革反思潮流,卖菜大妈都人手一本《存在与虚无》的 80 年代已成为过去,那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小小的特殊情况,更多时候就像现在,我们在体制的裹挟下无能为力。其实《路边野餐》也好,《地球》也罢,它们已经嗅到了这种现代焦虑,但又无能为力,因此才会发出无为的信号,他不是用现实主义题材,也不是用古典主义叙事,毕赣用他的个人语型解释了什么叫 “佛系”。像《路边野餐》里,老姑夫仿佛领悟到了命运的轮回,好像那一刻他站在了整个片子传递的信息洪流之上,结合自己的经历,他人的经历,最终顺其自然,放弃了把侄子带在身边这种“我是为你好” 以及 “我需要陪伴” 的执念,再次乘坐火车去往来的地方,随着梦里侄子许诺画下的倒转时钟真的出现在窗外反向运行的火车上,老姑夫仿佛搭乘着梦的列车走过了百个世纪。

知乎用户 高洋 发表

我记得上映前我的我和不少朋友都有过类似的担忧,网上也有不少文章聊过,现在看来果真应验。

我还记得上映前营销方义愤填膺发过一篇长文,大意是说,你们说这片不是给 “三四线”“小镇青年”“普通观众” 看的,那普通青年也很委屈,我们该看啥,凭啥我们就不能看文艺片。

是,这话没错,但是人家凭啥要被你们骗啊?人家看了抖音想和男 / 女朋友在影院看个爱情片一吻跨年有错吗?就活该被你们骗?

你们这种思路和拼多多、爱情公寓有什么区别?

回头中途散场了吵一架跨年炮都打不成,万一分手了你们多大罪过?

要知道,大部分普通观众,我无意看不起,在高压的学习压力下都是没有接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和教育的,没有好的美学审美基础和培养,过早拉高期待打猛药的后果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想我第一次看话剧,还是大一的时候在成都锦城艺术宫看的是林奕华导演的《贾宝玉》。以我当时的审美来看,主演何韵诗是最差的一个。中场我也和旁边的一位老先生有过交流,我们都一致认为相比其他十二钗的演员,何韵诗表现奇差无比,但是场中却几乎都是何韵诗的粉丝和歌迷。不好的看戏体验导致我一度对话剧这门艺术敬而远之。一直到若干年后看了《蒋公的面子》《恋爱的犀牛》等,才慢慢缓过神来,稳定在一年三到五部戏。

不客气地说,我算是比大部分观众有着还算凑合点的审美水平,接受过三流艺术教育,半只脚从事的也是文创工作,都一度被糟糕的作品劝退过好多年。可想而知那些普通观众经此一事对 “艺术片” 将会产生多大恶意。

营销方的手段按屁股来说无可厚非,这么贵的成本要想回本只能剑走偏锋,但我更好奇的是这么高的成本,导演、制片方在立项之初到底是怎么算账的,片子什么调性,内地市场观众什么水平没点数吗?

在这么一个不健全的市场中用鸡贼的方式哄骗和愚弄普通观众,到头来让本来就对艺术片望而生畏的普通观众从此之后退避三舍,真的好吗?

知乎用户 王亚晖 发表

这不是一个纯粹的营销错误,是自始至终的错误。

我一直没看到数据说《地球最后的夜晚》实际投资有多少,但是听说的数据应该是 5000 万到 1 亿人民币之间,这个数字在国内算是一个常规中等制作的商业电影,大概 1.5 到 3 亿人民币才有可能回本。

以这个规模去做融资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你必须拍出来一部至少迎合大部分观众口味的电影,所以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错了。毕赣直接拍了一部受众极小的电影,要表现的东西比《路边野餐》还要晦涩难懂,观影门槛高到了天上去。

其实这个事情就特别简单,以《路边野餐》的投资规模来说,拍这么一部片子我觉得是非常牛逼的,但是以商业片的投资拍出来这么一部文艺片,我觉得是对资方和整个市场都是不负责任的。

其实我特别好奇当初毕赣和资方沟通电影内容的时候有没有谈到这一点,因为只是看片子本身一定是血亏的,中国市场的观众兜不住这么一部电影,这么多资方就没有一个人提到这件事吗?

所以也不能完全怪营销,营销更多是给这部片子本身擦屁股而已,如果只是从结果来说我甚至觉得这个营销做的简直是惊为天人,居然能搂回来这么多钱。

但是这种营销结果就导致了给整个文艺片市场自掘坟墓,让国内的大众观众和文艺片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后所有的文艺片都逃不出这个套子了。

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然后错误越挖越大。

最后说一下,我非常讨厌这部电影,也不觉得有多好,感觉毕赣在《路边野餐》里已经用完了所有的灵气。

知乎用户 喜欢你的暖风絮 发表

刚刚看完,百感交集

先说一点,我有限的欣赏水平告诉我,这个电影很有艺术水平,我有限的欣赏水平告诉我,这个电影我欣赏不来。

影片偏现实主义,也觉得太过于意识流,后面一个小时长镜头是逼格的体现,但是似乎是只放了一个长镜头的框架,中间叙事缓慢,后半段都是男主角的梦。

人物关系和情节,我没太搞清晰,只知道男主,女主,男主朋友死了,女主前男友,他妈妈跟人跑了,这些关系。不知道是我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是电影的视听语言有问题。其他的确实没理解。

这个电影的营销和受众实在是不对等。

去看电影的基本是看了网络上的,一吻跨年,最后一夜,带着这个噱头和憧憬去看。

但是这个电影的受众并不是这些人,所以我真的,看不懂这个电影。

但是我不敢说这个电影烂。

打个比方,

烂片:“1+1=6”

我:“你烂片。”

地球最后的夜晚:“U1 =(F-MA)^ 2 U2 =(divE-p/epsilon0)的 ^ 2 ………… UI = …,则 U = SIGMA UI = 0”

我:“虽然看不懂,但是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要是我说,如果这个电影主要宣传没有放在抖音上,而是放在豆瓣 知乎,这种文艺青年聚集地。像我这样的智障小文青,看了也不会骂,只会觉得自己欣赏水平有限。甚至可能想去看看大神的影评学习学习,想着提高提高自己以后的装逼水平】

————————————

下面这是我写的一个小故事,和本题无关,想骗点赞,感兴趣的点进去看看,爱你们。

女巫与恶魔

https://zhuanlan.zhihu.com/p/53083157

知乎用户 乘桴 发表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很优秀的意识流影片,质量本身很棒。但是却在上映后获得了大量骂声。这并不是电影拍的不好,也不是观众不好,而是把电影错配给了不同的人。著名编剧罗伯特 · 麦基在《故事》这本书里提到,如果一部影片能得到适当的宣传推广,观众来到影院都是满怀期待的,而电影需要符合这个期待。很可惜,《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本身质量上乘,却没有满足观众期待,导致低分反噬。

即使是在伊丽莎白的时代,莎士比亚也并不把他的戏叫作《哈姆雷特》,而是叫《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因为观众看到《哈姆雷特》这个剧名根本不知道要演什么。但是在题目中明说这是一出悲剧故事,观众心里就有底了,相应的,莎翁的喜剧会起《皆大欢喜》之类的名字,让观众一听就知道是喜剧。这样一来观众就能根据自己此时的口味和状态,正确选择自己想看的剧,满足自己的期待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毕赣虽然因为《路边野餐》在电影迷中获得了一些名气,但大部分观众没看过他的作品,并不了解他的风格。《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个名字很浪漫,而且在宣传时用了 “一吻跨年” 之类的口号,让大部分人完全看不出这是一部意识流电影,很容易让观众以为是贺岁的爆米花爱情片。当许多观众抱着这样的期待走进电影院,看到的却是一部门槛较高难以理解的意识流文艺片,必然一脸懵逼,因而提前退场、骂人、打低分的观众更是不计其数。本片的评论出现严重两极分化也正是如此。

但是没办法,拍电影要钱啊!这次片尾使用了长达 60 分钟的 3D 长镜头,一镜到底的技术难度非常高,再考虑到汤唯这样大牌演员的加入,这背后都是要钱的啊,《地球最后的夜晚》前期的制作成本约 7000 万人民币,加上后期宣发和各种费用,业内人士估计投资规模已经上亿。文学家写一部类似的意识流小说的花不了很多钱,靠自己个人的财力也能做到,就算卖得不好似乎关系也不大。但电影不一样,上亿规模的成本必然不是个人能承担得起,而需要资本力量的介入。电影有电影的规律,资本也有资本的规律,投了上亿元,总不能就听个响吧,至少要求电影是能回本的。

毕导前一部类似的影片《路边野餐》,虽然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的光环加持,但在内地的票房仅有 600 多万。如果《地球最后的夜晚》延续这样的票房,对于制作方必然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这次把很多精力花在了宣传上。毕赣作为一个小众而专业的电影人,甚至去某档吐 X 大会的热播节目里刷热度和观众混脸熟,前期宣传上也花了很多功夫,也绝口不提文艺片、意识流这类令人望而却步的概念,选择 2018 年最后一天首映,打出 “一吻跨年” 的标语非常好,给那些不知道跨年该干什么的人一个去处。这样的努力下,首映日当天达到了 2.64 亿票房。

通常来讲,成本小于总票房 38%,制片方才能大概回本。照这么算,首映日当天,《地球最后的夜晚》大致刚刚回本,但这有点杀鸡取卵的意思,把不想看文艺片的观众骗进了电影院,得到的必然是潮水般的恶评。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另一部国产艺术片《百鸟朝凤》,通过唢呐艺人的传承来讲时代的变化,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其实比毕导的影片容易理解很多。但票房惨淡,以至于制片方下跪恳求影院多排片,恳求大家去看。我看到下跪的这则新闻时非常令人唏嘘感慨,鼓励身边的人都去看看,但当时身边的人似乎更愿意去看《美队 3》。

《百鸟朝凤》的制片方和毕赣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他们想好好拍些高质量的电影,但大众不一定买账,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观众大多涌向令人开心愉悦的爆米花电影,很少有观众想要花钱买罪受来看这些深刻的片子。只是他们的解决方式不同,《百》跪出了一丁点票房,《地》用了跨年的天时地利把大家偏进影院。看似部分解决了问题,但终究并非长久之计。我们总说中国近年来缺乏好电影,但是缺的可能不仅是好的制作者,而是许多好电影没有相应的受众群。一些小众爱好者贡献的票房不足以支撑电影拍摄。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地球最后的夜晚》其实更像是在探索国产文艺片的运作模式。好的文艺片并不是仅靠天才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各个环节都要打通,最难的一环或许并不在创作者,而是在市场观众。想要成为神作,背后需要发达的电影工业体系以及愿意为此买单的成熟市场。

这部电影本身是很优秀的国产文艺片,其细腻流畅的情感表达、对超长 3D 镜头前无古人的应用、对文艺片市场的探索,都非常有意义。但它也是孤独的,现实的土壤还难以让文艺片自由发挥。虽然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部电影在戏内戏外都打动了我,我愿意给予其最高的评价。

另外,许多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觉得故弄玄虚不知道好在哪,我在另一篇回答中介绍了如何看懂本电影,可以移步到这个回答。《地球最后的夜晚》到底讲了什么,你看懂了吗? - 乘桴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164563/answer/566145056

知乎用户 Zpuzzle​ 发表

活该。

电影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娱乐产品,不同的电影对应的是不同的观众群体,这一点无论是宣发团队还是创作者心里都应该是有数的。当然,在电影宣发史上,把烂片包装成好片,或者用电影中的爱情、暴力、性元素当噱头来吸引观众入场,都是非常正常的操作。只不过,这一次,《地球》团队的宣发真的玩过了。

这个玩过了该怎么讲呢?

比如我家附近新开了一个餐馆,对外一直宣传说聘请了米其林三星大厨。我很感兴趣,决定请朋友一起去尝一尝。结果,吃了之后发现没那么好吃,这时候我最多也就是当拔草了,不会对饭店有太差的评价。

但是,如果我在这个饭店办婚宴,参加我婚礼的人都吐槽这个饭难吃,我不但会给这个饭店一个最差的评价,甚至有可能要它退款。

同样是饭难吃,为什么婚宴跟普通的朋友聚餐的评价不一样呢?这个道理大家都能想通,因为婚礼对一个人是有特别意义的。婚礼上亲友吐槽饭难吃,丢的是自己的面子。

《地球》就犯了这个错误。一般来说,正常的电影销售最火爆的场次都是下午到晚上八九点这段时间,再晚的话回家就不方便了。而且,现在又是冬天,赶上年底降温,晚上十一二点已经非常冷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算一部电影好看,我也完全可以等元旦的白天去电影院看,没必要非得在电影院跨年。

《地球》给了一个在电影院跨年的理由。它把仪式感做的太足,让人想冲破北风和低温的阻碍,玩一次电影跨年。然而,当看完电影之后,可能女孩只会对男孩说 “你选的是什么垃圾玩意儿,大冷天的,这不是浪费时间么”。然后,女孩打车回家了,男孩摸着兜里的杜蕾斯,默默拿出手机打了个一星差评。

再举个直白的例子就是:你想给女朋友求婚,你的朋友说要帮你策划一个最浪漫的求婚仪式。结果最后,他就是花 10 块钱卖了束花,让你到女朋友公司门口跪下求婚……

这时候,你不打死他,说明你们真的是好朋友。

最后说两句。文艺片的宣发,的确是一个难题。而由于电影这个产品的特殊性,“忽悠” 也的确是宣发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在生活中,一个不被人骂的做事原则是:尽量不要坏人正事,也不要坏人心情。否则被骂,也只能是活该。

知乎用户 王龙 发表

假如我给导演卖一台只有汇编语言超级熟练才能正常使用的摄影机并嘱咐他不会用的是因为智商不够,请问导演会不会骂一句 MMP?

知乎用户 喧嚣有梦 发表

尊重创作者的艺术追求

理解制作方面临的困境

佩服发行方成功的营销手段

可问题是

不让人退票是几个意思?

车被焊上了谁也别想跑?

这是在竭泽而渔你们知道吗?

知乎用户 闻佳​ 发表

平安夜晚上,我在北京出差,订了夜里 10 点多的海王准备去横在电影院吃个爆米花。

到了万达 CBD 才知道,这个厅当晚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映。后来才知道,我到的时候,汤唯黄觉和导演刚走。

电影院吞吞吐吐编了理由说因为机器坏了不能给我放海王,退赔了二百给我,又盛邀我去看看新片,「您看您来都来了!汤唯主演的,看看吧!」

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这个电影。坐下来看了两个镜头,就被迷住了。

我能意识到导演是拍了很多长镜头,而这些镜头都非常美,审美也极好。

但是十分钟以后我就有点坐不住了,把手机屏幕调到最暗,遮在大衣里查这是个什么电影。

什么问题呢?就是每个独立的镜头都有叙事,有情节,但是上一个和下一个完全没关联!看了半天真的不明白电影里每个人都在做什么…… 诗我明白,每句都美但是上下文没有叙事和逻辑关联嘛。可是别人给我读个诗我能欣赏(忍受),毕竟时间短。关在黑洞洞的电影院里看两个多小时的诗,我吃不消。

这只是一个加完班本来只想看个海王休息一下的夜晚啊。就像那些趁着休息日拖着对象甚至孩子就想去电影院看个前任 3 一样「浪漫电影」的观众吧。

回到我被关在黑洞洞的电影院的那晚,我躲在大衣里惊叹,哇这电影有一个一小时的长镜头,好奇怎么拍的,我要不要努力一下撑到那时候?

我记得我是这么想的。但是,应该没过多久我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看了看表,离长镜头还有二十分钟。但这时候银幕上有一张巨大的脸,好像是一个没有出来过的角色。也有可能是我脸盲,他出现过我不知道是谁。

他对着镜头说,人在很伤心的时候,吃苹果是能吃掉核的。

然后他就对着镜头,一口一口,眼里慢慢浮起泪水,吃一个苹果。

我立马站起来走了。当时我满心想的是不行不行,我得爬到床上去睡。

后来才知道,在跨年夜里,和我一样,这个镜头成为压垮好多(无辜)观众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来问了下朋友,才知道这个电影跨年已经破亿了,营销的点是「一吻跨年」。

「那观众回头不会上网痛骂导演吗?看这电影真是会产生屈辱感啊哈哈哈哈哈尤其如果还是自己买的票……」

「肯定会啦。但是投资收回了。感觉导演就是为了那五千万投资战战兢兢地在做宣传。五千万和汤唯都是塞给他的,不知道下次有人投他,他还敢不敢出来拍片了。」

好吧。我看了一些导演的文字采访和影像资料,又补了一个问题:「(照他那性格)他被全国人民痛骂的时候,估计很难受吧?」

「应该是。不如就躲回老家凯里,断网不看吧!」

其实,到现在我还好奇那个长镜头怎么拍的。我计划找个下午,喝两杯浓缩吊个精神,再去看一次。

完全放弃对叙事的期待,反倒应该不会那么疲劳。

但我也非常同情那些被骗去电影院,为了电影人追求寻艺术的实践去埋单的普通观众。

他们骂的再狠,我都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好的艺术电影要拍,而普通观众也不应该被骗去埋单。更成熟的商业环境里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我期待在这里看到这个方向的答案。

感谢。

知乎用户 瘦马颊 发表

营销诈骗,竭泽而渔,以后的文艺片导演会骂死毕赣的。

关于电影的跨年营销,虽然牛逼有效,但却短视透支文艺片市场。用商业片爱情片的浪漫噱头吸引了大量普通观众的涌入观看,势必会有大量骂娘的差评出现,导演及宣发团队不可能会不知道这个结果,但他们还是这样做,实际上是对文艺片行业的不负责,有营销诈骗嫌疑

关于电影内容形式,故事并没有特别的难懂,阅片量多一些的人很容易看出大概情节、时间线以及各种隐喻等… 贵州凯里边缘人物的恋爱,对恋人的执着追寻。故事逻辑交代不多,靠大量内心独白和部分有点矫揉造作的对白来推动剧情,靠大量长镜头和场景隐喻来表现内涵,看着如梦似幻,过后却缺乏回味。 长镜头多到令人眩晕,却没有了前作《路边野餐》的空灵和诗意,有过于炫技之嫌。

2018 年最后一场电影,有享受却没有惊艳。 如果是文艺片爱好者不妨一看,否则的话还是忽略它吧。

知乎用户 哼唧兔 发表

电影结束以后,全场的人都走光了,我还坐在座位上想电影里的情节。

扫地的大叔说:没有彩蛋,小姑娘你怎么还不走?

我说:有些地方我没看懂,我要好好想一下。

大叔说:别想了,这就是部烂片。

知乎用户 无关风月 发表

2019.1.1 看完电影的补充

我错了,我不该说毕赣上综艺把自己当普通爱情片是欺诈。

我把电影看完了,我觉得毕赣自己可能是真的觉得这个电影是个适合跨年的普通爱情电影……

但是我觉得这个电影就是一个劣质的路边野餐。这次的长镜头还专门说戴上 3d 眼镜… 可是到底有什么必要?

其实我是个路边野餐的脑残粉,我觉得路边野餐诠释了我心里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的大部分理由。

但是地球这个电影…… 我真的没这种感觉。


以下原答案:

先说结论,这个宣传从我知道起我就觉得会变成今天这样,都是活该。只不过我本来以为是营销想钱想疯了,没想到毕赣自己上综艺都一口一个一吻跨年,一脸这是普通爱情片的样子,我真的是……

毕赣如果自己不参与营销也就算了,还能给喜欢路边野餐的受众一线 “都是营销傻逼” 的希望。

但是自己都亲自上阵说什么一吻跨年这种屁话,就活该被骂。这种宣传从第一天我就觉得是欺诈,现在已经完美证实了,非要拿着小众的东西骗大众掏钱,钱是赚了,但是骂得受着。

自此以后毕赣还是那个有才华的毕赣,但也是一个让人恶心的电影人。

本来没必要跪着赚这个钱的,但是自己愿意的事情,谁能拦得住呢。

知乎用户 何锐锐 发表

我以为看的是爱情片,结果色情电影院大妈喊黄觉说来耍嘛。

我以为看的是惊悚片,结果小孩跟黄觉在山洞里打乒乓球?

我以为看的是悬疑片,结果乒乓球拍转了几圈人就飞起来了?

我没有预期太多,我只想看好好说一个故事,结果整个片子用几句旁白就可以说清楚,一大片跟着人物拍摄的长镜头看到人昏厥。

整个影片都在做梦。所有人物都在念青春小说的台词。

监狱的大妈说着方言讲 “回忆”;黄觉的旁白显得不像个农民工;打乒乓球的小孩还像个大人;除了站街的中年女人,整个片子都在不搭当中缓慢游移。

于是影片显得过于漫长。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该是这样的,像一场梦让人晕厥。那不如说最不像电影的电影了。

知乎用户 陶韵 发表

我本来以为《爱情公寓电影版》就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诈骗片真是对不起了哦

知乎用户 船长的忠实守夜人 发表

意料之中,毕赣之所以声名大噪,是因为处女作《路边野餐》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以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他本身就是文艺片起家。而人家第六代目标很清晰,文艺片就是奔获奖去的,至于票房,可有可无,甚至大多数片子都不能上映,比如娄烨《苏州河》。

现在毕赣即想赚钱还想有口碑,怎么可能,娄烨、张元他们早期文艺片就没想着赚钱,都是在国外获奖,然后在国外卖版权勉强收回些成本,然后继续拍,毕竟文艺片受众小啊,至于《我不是药神》大获成功,人家那个严格来说是商业片并且结合时代热点,受众多啊。

所以,毕赣还是多拍几部文艺片把社会地位奠定了,再转战商业,和张艺谋一个套路。有些人可能会疑问,王家卫不是也是文艺片起家吗?我想说,时代不同了,那种自由创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王家卫新片《繁花》,吴亦凡是男主。说明什么?说明墨镜王,为了票房也不得不妥协,吴亦凡作为流量小生,当然有票房保证,至于片子出来结果怎样?那就看墨镜王的调教功力了,毕竟当年王菲、张曼玉、梁朝伟都受过他的调教,而且也取得非凡成就。

知乎用户 凉风有信 发表

你要跪着赚钱吧,就一直跪着。

你要站着赚钱吧,就一直站着。

跪着接过钱,突然站起来是几个意思?

好多喷营销的,你们都错了。

营销团队是力挽狂澜啊!扶大厦之将倾啊!

营销团队封神有木有?

营销团队救了毕导一命有木有?

投资方一裤兜子冷汗,没有这个毫无底线的营销,老子可就赔光屁股了。

经此一役,毕导应该要消停一阵了。

哪个不长眼的投资方还敢给毕导投钱实现抱负,我算他硬实!

毕导也是的,你毕导自己掏钱拍这么个货,赔个底儿掉,展现了才华,我凉某人没二话,大写的佩服你是条汉子。

可你拿人家投资人的钱拍这么个货,你就缺大德了,你辜负了人家对你的信任啊!你挥霍别人的钱实现你的艺术追求?臭不要脸!

投资人也灵着呢!一看拍出这么个货,不能等死,必须剑走偏锋营销一波。结果谁倒霉?平民大众倒了血霉。

评论里还有个货说不调查清楚就买票是活该?真真强词夺理,岂有此理。我倒是想先预览一遍再买票,玛德不让!

咱不提片方误导性宣传了,就冲定元旦档就是踏马骗人!元旦档春节档就应该是贺岁爆米花亲嘴傻笑乐呵呵看完大排档然后开个房的电影档期!任何欲语还休指东打西吞吞吐吐磨磨唧唧的电影放在这个档期就是鸡贼的诈骗!

居然还有人暗讽观众没品?

玛德,货不对版,还不让骂两句了?

大过年的,老子想喝牛二吃涮肉。

你给我上米酒?

还特么让我品品?

品尼玛!退酒!

开封了不给退?

老子窝火的吃完涮肉,还得让人指着鼻子说我不会品酒?

品尼玛!

老子点的是牛二!

知乎用户 星云开 发表

这片粉丝踩我不是药神倒是很厉害,老百姓喜欢的都是商业营销,不喜欢一定是审美水平低下,被骗到电影院去了还要被骂跟风,被骂低俗,太惨辽。

况且这根本不是雅俗的问题,这叫诈骗。

知乎用户 番凩 发表

太好看了,我真的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五星推荐,太他妈深刻了,无论是导演的拍摄手法,故事的叙述,最厉害的还是长镜头,赞到不行

不说了,我要拿我家楼下的监控去参加奥斯卡了,顺便再给评委表演个 3 分钟吃苹果,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被我感动到的。

知乎用户 张重 发表

被骂可能跟营销有挺大关系,但这个片本身的质量也太差了吧?如果说路边野餐还有点灵光的话,这一部… 说实话我觉得像是 19 岁也没读明白什么书的学生拍的,毕导完全不理解什么是诗,什么是梦,也白读了波拉尼奥,这一切都成了他糟糕水准的替死鬼。

知乎用户 予泓 发表

当初看到电影的预告片和营销口号以及简介之后我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观众,在不了解导演,不是演员粉丝的情况下,只需要分析一下简介、预告片和宣发调子就能猜出来:

1、故事性不强。

2、看色调和镜头就知道并不是浪漫爱情片。

3、营销宣传使用的 “一吻跨年” 明显与第 2 条有矛盾。

根据多年来的观景经验,凡是营销宣传与实际信息有矛盾的片子,都要选择营销语不可信。

至于新出电影本身是啥,就得自主分析一下了。

通常我是根据电影简介中写明的故事来分析剧本的类型;

再根据预告片中可见的镜头语言、色调、构图等这些方面分析电影的风格;

最后看看淘票票或豆瓣之类的这个电影评论区,看看是哪类人被吸引(骗)了。

综合以上三项分析的小结,看看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矛盾,矛盾越大,说明营销误导越大,越要多等几天再决定是否观看。

等几天之后,我会再去看一下评论区,看看好评和差评的内容,这时我就能确定这电影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那种营销宣传、简介、预告片完美和谐的电影——因为一开始我就能确定这电影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如果是喜欢的,我就可以去抢家附近那家电影院预售的第一张票了。至少能省一顿麻辣烫呢。

(其实,如果遇到特别喜欢的电影,会忍不住二刷三刷,再请适合的朋友去四刷~ 最后还是省不下钱 T_T)

总之,私以为,以后像我这种有经验的观众会越来越多,所以电影宣发最好是也早点开始研究新策略,要好好想想:

怎么将电影传导到最有可能喜欢他的观众那里。

明明中国 14 亿人口,再小众的类型也有很大的绝对数量啊,

长远来说,让合适的人遇到最适合的电影才是更好的宣发。

知乎用户 你有小镜子吗 发表

就预售票房来看,这部片子的票房真的可以算是文艺电影里的一个现象级的事件。但是也不出意料啊,首映场之后,《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口碑上迎来了雪崩。

猫眼评分 2.7,豆瓣评分 6.8。评论区里骂声一片。你可以想象,因为这个电影宣发方的噱头:“结束刚好是 00:00 分,大家可以一吻跨年”,一部分抖音用户抱着看一部浪漫电影的心情走进电影院,结果看到的是一部全程凯里话,又不爱情又不悬疑,大部分时间连主角脸都看不清的电影。

当前的评分低,无疑这是这些观众报复性差评的结果。知乎很多答主也说了,商业的营销不适合这种文艺电影,是营销方式错了。

但是问题就来了,营销哪有不商业的?就类型片而言,文艺电影这种类型本身就不存在,我们把无法用商业类型分类的片子,都可以叫做文艺电影。但是你肯定不会认为昆汀和候孝贤是一个类型的导演。

大家喷点最多的,一是电影根本没讲清故事,让人看不懂。二是电影长镜头乏味到让人难以接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下《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叙事和长镜头。

一、凭什么电影就一定要讲好故事?

**电影工业和电影本身确实是有区别的。**我们在电影院看到的电影,是经过电影工业精心打磨过的产品。按照悉德 · 菲尔德的好莱坞的剧本叙事套路,一部电影 100 分钟,可以分成三幕、15 个叙事节拍,其中又有 2 个关键情节点。了解这些,你甚至可以带个手表去电影院看电影,按照叙事套路,某个时间点一个会进入某个阶段。这就是好莱坞的标准电影范式。

大部分的商业电影,也是遵照这个经典范式来的,因为这样最安全,最符合观众心里预期,资金才能回笼!观众长期看这种类型的片子,自然认为这就是电影。

要是个好电影,就必须有一个好故事。这种话听起来义正言辞,响应的人多了,真是有种无知且政治正确的感觉。

读者不会要求看文学作品一定要有故事,因为诗歌散文这种文体的魅力就在于情绪和想象力。

听众不会要求所有音乐都要有故事,交响乐的美妙要靠一些记忆和生活阅历才能产生共鸣。

那么凭什么,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就一定要讲一个好故事,就一定要把所有观众都按在椅子上,才会是一部好电影?

谁还记得起《天使爱美丽》讲了个什么故事?《都灵之马》讲了个什么故事?有着作者电影,就是为了传达导演的情绪的。

如果看过毕赣的《路边野餐》,你就会发现,毕赣的作品是文学化的,确切地说是诗歌化的。他的电影语言以文学推动,将他的情绪藏在电影诸多艺术元素当中,这其实是反电影主流发展趋势的。

从电影术发明,人们能记录影像,到蒙太奇技法的产生,电影的主流发展是将艺术内核的东西更加的表象化。这是因为电影涉及太多的艺术分支,让观众像专业人员一样去理解这些并不现实。

所以电影艺术的主流发展,是将这些东西尽量浅层化,让观众能够仅仅从一连串组接的镜头就能观赏电影。所以电影语言有了语法,剪辑有了语法,整个行业也有了规范。

但是毕赣的电影是与电影主流叙事逆行的,你可以在他的电影里看到塔可夫斯基、侯孝贤、王家卫、大卫 · 林奇的影子,但是他都不是这些人,他就是毕赣。但你看这些人的电影,其实是一个烧脑的深度阅读的过程,需要借助色彩、镜头调度、音效、景别、景深变化这些元素,才能理解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而且很多时候,你还需要和导演在文化审美上能到一个层次。比如说《路边野餐》里,乡村女医生,抚摸着收音机,放她的爱人最后给她一盒录音带。这个时候录音机里放的,是李泰祥的《告别》,这首歌很冷门,但本身就很有故事。导演不是不讲故事,只是隐藏地更加含蓄委婉而已。

另外,我一直坚持一种观点,看电影是需要学习的。这和文学、音乐、绘画并没有什么两样。电影院可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消遣时间的地方,但电影本身并不是。

流行音乐谁都能听,交响乐不是。

连环画谁都会看,但印象画就不是。

你要能从电影当中得到精神满足,必须得学习它的艺术表达方式。这与看画、听交响乐没什么两样。

二、长镜头真是神来之笔。

关于《地球最后的夜晚》,被诟病最多的还有无处不在的长镜头,吃个苹果要 5 分钟,这么多人看着他一个人吃完整个苹果。坐个缆车要五分钟,中国这么多人看着他坐缆车。

有自己拍过长镜头的都知道,一个好的长镜头真是神来之笔,长镜头本身没有完美的说法,就算是导演本身也很难复制出一个同样的长镜头。就像《地球》的长镜头当中,那只受惊的马就是意外,但是就是这种意外让长镜头更有魅力。

《地球最后的夜晚》到了中间段才出片名,这是因为电影其实到这里才是开始。毕赣想给大家看的,其实就是这个潮湿、暧昧、在真实与虚幻中游离梦。

看这部分,你不能用常规的叙事逻辑去思考它,而是要跟着导演的情绪进入电影。你会惊喜地发现,梦之前的现实部分,很多内容都为这个梦做了铺垫,也让人在这个梦里感受到惊喜。

  1. 小时候,罗的母亲喜欢红发,她会拿着火把,去帮他弄蜂蜜吃。如果没有得到蜂蜜,她就会伤心得将苹果连核桃吃掉。这到梦境里,一个女红发人拿着火把要跟一个养蜂人私奔,才让人明白,他的母亲哭不是因为没有拿到蜂蜜,而是没有见到那个养蜂人。
  2. 梦境开始带面具的小孩,其实是白猫和罗幻想万绮雯为他生的孩子的结合体,爱说谎话,在分开的时候让罗教他打旋转球。
  3. 还有万绮雯在开始的时候对罗说,找到野柚子,就要实在她一个愿望。她没说愿望是什么,但是后面凯珍玩赌博机时说,野柚子是最难中的,她要是得到了野柚子,就要离开这里。
  4. 凯珍就是万绮雯,万绮雯是凯珍被老 A 卖给左宏元后的名字。
  5. 男主的感情世界当中一直都对母亲有很强的依恋。从他因为万绮雯妆花了像他母亲,到最后他在梦里母亲离开他时,他说要拿走母亲最重要的东西。可是母亲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还小的他,而是一个表,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恋母情结。

现实部分所有的铺垫,都在这个长镜头当中被缓缓的展开,细节处有很多的惊喜,影片做的很精致。

《地球》这部作品,能看出来毕赣第一次做这种大制作的纠结。但好在这部作品仍旧有毕赣浓郁的诗歌气质。《路边野餐》里,陈永忠的几句诗:为了寻找你 / 我搬进鸟的眼睛 / 经常盯着路过的风。还有《地球最后的夜晚里》,黄觉最后的那句: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 / 他们和小鸟一样 / 总在我们胸口跳伞。真是太美,让我在电影院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但比起前作《路边野餐》,《地球》在表演上让人有些让人遗憾。当然汤唯和黄觉的演技绝对没得说,大量的长镜头特写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地球》的表演不像《路边野餐》那样散漫又浑然天成了,汤唯那件墨绿旗袍太高级了,黄觉身上也太有魅力了,他们说着凯里话,但是你不相信他们是凯里这个潮湿小城里能浸泡出来的人,他们太脱俗了。比起《地球》,《路边野餐》的陈永忠才像凯里人,更能让我入戏。

所以《地球》是一个用表现主义技法雕琢的梦,《路边野餐》是一首现实主义的诗。

还有一个小细节,毕赣的电影其实很喜欢用钟表。在《路边野餐》里,时间的概念是被削弱和割裂的,大人们都不关注时间,只有小孩卫卫喜欢在手上画表,在墙上画钟。

我也是在小城市长大,《路边野餐》里这些人,就是我们身边最常接触到的那些人。他们打着麻将,刷发小视频,聊着邻里的八卦。时间对他们并没有什么意义,除了用来感慨,也没什么太重要。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这么平稳度过的。

所以大众审美和艺术审美是有区别的,文艺电影注定小众。你突然用 “一吻跨年” 这种浪漫的玩法,把他们带进电影院感受到了地球最困的夜晚,不被骂死才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拍的不好就是拍的不好, 不要说什么怪营销(虽然的确是欺诈性营销)也不要说什么电影的门槛太高普通观众水平太低理解不了内涵,这不过是把你失败的锅强行扣给观众罢了。

小情侣们跨个年就想看个好看点儿的电影, 然后上了你们的贼船,有多少人看这个名字第一想到的是科幻电影?什么 “最后的夜晚”ok 很符合 2018 最后一天的氛围,结果你给人家整一个无聊的电影,让人看了不知所云,要么睡着要么中途离场,完了之后还说别人没看懂是因为知识水平太低。这叫什么?缺德。

电影一种是有内涵的,一种是没内涵的。没内涵的,就是故事情节一根筋、老套(即你看开头就知道结局那种),剧情也比较薄弱,但是胜在特效可以吸引眼球,让人看着非常爽,肾上腺素激增,比如我某个周五下班就是想看这种爆米花电影,就是爽,就是解压,我根本不需要去思考这个电影里面的有啥内涵,它也没内涵,但我就是看的爽,这是第一种。第二种,就是有内涵的电影,没特效,但剧情和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其中某些情节甚至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直到看完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还在回味思考刚刚电影的内容,这才叫真内涵。 但这也有个前提条件,就是我得先看得懂你在说啥,我才能明白去思考你想表达的内涵,对吧?

一个电影,90% 的观众叫好,10% 的观众说难看,那你可以说那 10% 的观众没看懂电影。哪怕有 30%, 40% 观众说难看,你也可以说他们没看懂,但是目前在知乎一边倒的差评、微博实时评论清一色的 “睡着了”“无聊”,现在连文艺青年聚集地的豆瓣也跌破 7 分的情况下,当大多数人都说你的电影无聊的时候你就真的得考虑考虑,是不是你电影本身的问题,你想玩儿深度可以,私下玩儿去,跨年电影院真不适合你。能让那么多少看不懂+睡着+中途离场,就不要再提什么“文艺有内涵” 了吧。而且在现在互联网极度发达,基础教育普及这么多年的年代,只要一个人不是智力有问题,基本都具有理解一部电影的能力。

知乎用户 长安叶乱 发表

强行营销给不属于影片的受众群体、营销反噬

电影质量配不上大众的期待

名不副实、被赞誉过度的毕导说我是被你们给捧杀的

知乎用户 今天道​ 发表

2017 年,在《战狼 2》突破 50 亿的时候,出品人被问媒体及一个问题:50 亿的天花板被突破有什么意义吗?不是《战狼 2》的一家独大?

他们的回答是,有意义,而且意义不止在战狼系列,更在商业电影甚至艺术电影。这看上去很难理解吧?我们回顾下那个背景:

2017 年春节档以后,长达半年时间里,国产电影已经没有票房突破 5 亿的作品了!5 亿票房什么概念?反推制作 + 宣发成本只能控制在 1.7 亿以内,否则就会赔本。对于很多商业电影来说,控制在 1.7 亿太困难了:这里要包括宣发、演员、编剧、监制、后期、特效、制作…… 随便几项累积都会超过这个数。没有电影破 5 亿,那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电影是亏本的。

一个一直亏损的行业能干嘛?答案就是投资收紧、资本退出,然后是预算压缩、从业者减员,进入恶性循环。大到关系国家命脉的钢铁业、笔记本电脑制造,小到互联网 O2O、共享经济,走过的路径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一部突破天花板的路标性产品、明星产品,会把全社会的眼光重心拉回来!

复盘一下:《战狼 2》之后的国庆档、贺岁档,春节档,以及来年的暑期档,国产电影出现了 3 部 30 亿 +(《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 2》《我不是药神》)、3 部 20 亿 +(《羞羞的铁拳》《西红柿首富》《捉妖记 2》),还有《芳华》《前任 3》《后来的我们》等一批 10 亿 +。

2017 上半年没有 5 亿 +,下半年之后大爆发,当然不会是偶然。《战狼 2》充当先锋打开了增量票仓,让更多的人群进入到电影院消费,培养了观众的观影习惯,也惠及整个行业——在《芳华》的 15 亿票房中,有多少是退伍军人、老兵这些中年观影群体贡献的?冯小刚拍过《集结号》《一九四二》,张艺谋拍过《归来》,票房都没过 4 亿,这一次怎么就看上文工团电影了?观众也是要养的。

还要注意的是,同样是文艺片,2018 年的《暴裂无声》可以卖到 8000 万,《江湖儿女》卖到 7000 万,《找到你》突破 2 亿,全年电影总票房突破 600 亿——这些都是大盘向好才能发生的事。大盘向好了,观众基础底子厚了,营销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才能出现不可思议的奇迹:所谓水大才能鱼大。

同时,市场向好后,会有更多人的去做 10 亿 +、20 亿 + 甚至 30 亿 + 的电影制作预算:《疯狂的外星人》甚至会提前半年被保底 26 亿!没有 2018 年的春节档,这样的行为肯定是疯狂的,比电影还疯狂。但到了 2019 年,行业这么干并不夸张。更重要的是,会有制片方做 1 亿的预算去投资文艺片!这就发生了递归传导!

回到有争议的,大家对《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营销骂声:这里当然有很多不是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因为仪式感走进了电影院,发生了消费错位。但是一个不争事实是,文艺片卖过好几亿是可能的,即使它是错位的;毕赣导演拿着金马奖最佳和 3 亿 + 的票房成绩去跟投资人谈项目,总比拿着 600 万的《路边野餐》去谈更有底气——预算更多了,还能给黄觉汤唯更多一些片酬,后期、美术、置景方面可以多一些投入。

文艺片不是必须穷酸的,导演也不是故意要穷的:你们以为毕赣不懂使用更好的设备、雇佣更好的团队和制作吗?他们是真没钱,因为他们的作品受众不广,无法成为大标的。《江湖儿女》宣传的时候,贾樟柯为什么要和杨超越一起站台?《邪不压正》宣传的时候,姜文为什么要上创造 101? 你们想一想。

你可能无法相信,但确实是这样:《战狼 2》《西红柿首富》《药神》这些商业电影的既往成绩,也会影响到贾樟柯、侯孝贤、王小帅的拍摄,会影响到《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排片。而《地球最后的夜晚》现象级营销之后,也会传导到其他包括但不限于艺术电影的营销制作。

所以,不要敌视票房本身,尤其不应该敌视艺术电影的票房,它是难能可贵的。电影卖不好,要么不够艺术,要么过于艺术了。而让艺术越来越多走进大众的做法都是利大于弊,哪怕发生了短暂的错位。相比一味地孤芳自赏、曲高和寡,这才是电影作为商品正确的打开方式。

知乎用户 锦刹 发表

怎么你乎会有这么多 “文艺片” 的舔 啊,只要打着文艺片的旗号,某些人就开始,啊不是片子不好,是受众有问题,文艺片就是没有科幻,爱情巴拉巴拉受众多。仿佛你受了天大的委屈。我的天哪。现在是什么电影都能叫文艺片了????能不能收一收那颗文艺的心?讲方言,长镜头,台词晦涩,这就是文艺片????那你不如拿着手机去录猴子翻筋斗,保证文艺。

说到猴子,我就不得不想到了美猴王。。。两开花两开花

知乎用户 锦葵 发表

很正常,这不是一个属于诗人的时代。

电影有太多毕赣的代表性元素了,在《路边野餐》中出现过的很多事物这次又重逢。毕赣特别喜欢钟表、荒芜废墟、连绵不绝的雨、昏暗隧道、乡镇破旧台球厅…… 太过意识流,相比于绞尽脑汁地完全摸透逻辑链条,我更愿意看毕赣是如何让一首诗在这两个小时内生长到极致的。

毕赣有一道过不去的坎,他说离开了凯里可能就不会拍电影了,他让我想起写要在黄沙梁某个不起眼的老房子里不挪窝地住一辈子的刘亮程。他说那里的夕阳是他记得的,风是他所熟悉的,天被他家的炊烟熏得有了独特的记号,连撒尿固定位置的土地都结成了硬邦邦的一块儿。毕赣,也如此。他可能只懂怎么拍凯里,但他要探寻和记录属于凯里的天空和深海。

于他而言,凯里,是他的寂寞,他的归途,他一生跨不过去的高山巍峨。

他是极特别的导演,不太爱拍脸。他的镜头大多记录的,是哐啷啷带起一场地震的火车,是潮乎乎冷凄凄的连绵夜雨,是用分分秒秒燃尽的烟花。哪怕人在眼前,在交谈,就是在做爱,他也要将镜头向下移,移到脚,背部,手指,桌面…… 他想要讲述的,从不只是一段故事和什么人。

毕赣注定了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就像有天赋能在普通女孩儿中辨别出性感少女的只占人类中的少数,就拿汤唯最开始出场的那一幕来说,昏昏欲睡的观众看见汤唯终于出场了,与男人交谈,继而抽烟。仅此而已。

可有的人见到的是,夜行火车,黑色卷发的美丽女人,猩红指甲油,明明灭灭的烟,绿绸裙,花了妆嘴角擦的一抹红,落寞,仓惶,开始。

他的电影拥有野蛮地刺向天空的诗意。光是这一点,他的才情和感受力绝对是无可置疑的。爱构建时空且善于创造梦,电影就像透过刚喝空的啤酒瓶子里往外瞧,从头至尾都只是模糊而昏沉地窥视,酒瓶上留下的残液偶尔淌下来,像眼泪。

毕赣的画面如同一如既往地野生,甚至可以称之为粗糙,容易被不能接受的人所诟病,但这点,总令我想起雨果的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毕赣对这话,一定有深刻的理解。

剧情也看了个七七八八,不得不说光从故事性方面来看,毕赣在一众导演之中不占太大的优势,在想把故事讲成这样是不是好的?可以更连贯明朗,但偏偏选择破碎的、弯曲的、迷离的。也看了一些影评,大家对剧情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对于没耐性和没心理预期来接受这样电影的人,就显得太过晦涩和枯燥。

以及,电影是很碎片化的,太淡,闲聊、诗句、长篇幅琐事,很容易使人迷失关键信息,故而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毕赣除了想讲故事,还想传递一种不具象化的东西。但是观众抓不住碎片,拼凑不出完整的故事,需要大量逻辑推理,又得不到爽感,再加之无法与毕赣共情,理解其赋予电影的诗性,自然愤怒。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要说观众水平够不够的问题,也不是观众想装文艺失败恼羞成怒开骂的问题,而是本来就很差。

是的一镜到底很厉害,蒙太奇手法也很厉害,但是好歹要有一条主线吧。全程乱糟糟的根本看不出来讲了什么。

再者说,你已经打出了跨年电影的口号,结果走进去一看并不是期待的样子,观众买了电影票(商品),发现质量不行,只是为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而发声,还要被冠上没文化的恶名,真的要是这么玻璃心一开始就不要宣传跨年电影就行了呗。(更何况大家出了钱买票为什么不能发泄不满?我又不是白嫖╮( ̄▽ ̄)╭观众不应该是衣食父母吗?难道只有出钱买票是父母,买完就变儿女?╮( ̄▽ ̄)╭)

真的,希望少点反智的人和思想。现在大家受教育程度要比以前高很多了,为什么看不懂?是因为本来就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呗,不要拿理解力和学识来洗地了。有批评才有改进,奉劝那些强行解释内容的,不要把巧克力味的屎当真巧克力。

强行文艺,最为致命。

愿世界和平

知乎用户 北野武的猫 发表

关于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争论,可能触及了 “他人的意识是否存在” 的哲学母题。

有人把《地球》贬为难以忍受的大烂片,另有人却将其奉为难得一遇的神作,谁也说服不了谁。文艺片与观众审美之间的距离,在中外影史上都由来已久,但拜《地球》这次出乎意料的营销成绩所赐,这种距离感被拉大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地步。

以往的文艺片,普通观众就算看不懂,顶多评价一个 “闷” 字,拍拍屁股走人,也算是假装被艺术熏陶了一回。但是这次,并不是 “闷片” 那么简单,网络上呈现出来的几乎是愤怒、厌恶,就差没机会把唾沫喷在导演脸上了。

而在天平的另一边,却也有很多影迷,用比当初赞美《路边野餐》还要肉麻的语言赞美《地球》。这部分人同样大肆抨击 “看抖音”、“没文化” 的前一部分人,饶有兴味地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和各种隐喻的内涵,以前所未有的力气维护着文艺片的尊严。

他人的意识是否存在?这在哲学上,是仅次于唯物与唯心主义分野的终极命题。比如草莓这种食物的味道,每个人都知道它酸中带甜,可是你在舌尖上体验到的酸中带甜,跟他口中说的酸中带甜,是否是同一种生理感受?没人能说的清。你不能代替对方的舌头,对方也无法变作你肚子里的蛔虫,你们俩之间,只能用语言作为对客观事物描述的工具,而人与人之间,是永远无法真正相互理解的孤岛。

具体到对于《地球》的争论,其实应该分成两个问题。一是,即使以文艺片的标准来看,《地球》到底算不算好片?二是,不管《地球》算不算好片,观众有没有骂的权利?

第一个问题,注定无解。

对于看不懂《地球》的观众来说,“文艺逼”们口中的溢美之词,永远是无法理解的装腔作势。而对于 “文艺逼” 们来说,也永远不愿意去体会,那些没脑子的 “抖音逼” 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娱乐产品或社交产品,主动理解电影并不是他们的义务。

最终,由于并不存在一个权威的上帝或法官,来定义这其中的寅寅卯卯,于是所有人也就注定落入意识孤岛。果然是 “他人即地狱”,无解。

第二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任何观众都有骂的权利。

不管你是多么高深的片子,除非你做公益放映,否则到了电影院就是商品的属性。既然是出来 “卖”,消费者出了 “钱”,当然有权利对产品的好坏进行评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像自家后院种的玫瑰,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可以不允许别人说三道四,但既然拿到了市场上卖,必然就要经历各类买家的检视,即使免不了有很多不懂得欣赏的潜在购买者。

好的电影,要么勇于接受市场的反馈,在每个人都有充分表达自由的前提下,整体口碑上却给你一个公平的评价,要么坦然接受如潮的恶评,像《2001 太空漫游》《银翼杀手》那样,当时不为人称道,而是等待时间去发掘影片的魅力。

更何况,明知小情侣们就着可乐、爆米花等着一场感官高潮,《地球》偏偏打出一套 “一吻跨年” 的营销。不恰当的时机,给消费者一个不恰当的产品,当然是“烂片”。

从我个人来说,尽管也没怎么看懂剧情,但由于一方面看过毕赣的前一部作品《路边野餐》,对导演的手法和世界观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另一方面,我并没有以 “一吻跨年” 的预设需求去看它,所以我仍然会认为《地球》是一部不错的片子,但距离《路边野餐》当初给我的惊艳差了好几个档次。

我相信,如果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把《地球》的人物关系和隐喻的内涵想得更清楚,肯定可以更喜欢这部片子。不过,当初的《路边野餐》同样没看懂,我事后却又刷了两三遍,而《地球》却没有太多让我二刷的冲动。

更重要的是,如果换做我做《地球》的导演,我大概不会学毕赣那样,把故事拆得那么散。故事拆得散,最大的好处是让戛纳的影评人们肃然起敬,但对更大多数普通观众的不友好,的确是得不偿失。

当然,这本没什么对错之分,价值观的不同而已。我只是觉得,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地球》这样的做法可能显得尤为不合时宜。

最近再看一本讲工业设计的书,名叫《设计心理学》,书名挺学术,但写得其实挺有趣。其中,讲到未来的商业形态,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消费者站在一面镜子前试衣,智能化的镜子就会告诉你很多反馈信息,诸如这条裙子适不适合你,什么颜色的上衣才搭配,你应该涂什么样的口红才更美等等。

这样的一个场景,像极了《白雪公主》故事里的黑心皇后,每天在镜子前穿着打扮,问:“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魔镜每每回答:“当然是皇后殿下您了!” 于是,皇后每天都沉浸在自己最美的幻想之中,直到有一天白雪公主的到来,让她无法接受,心生嫉妒。

这真的可以看做一个寓言后现代社会的惊人隐喻!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看似世界越来越透明,但无限量的信息堆积,以及针对每个人的定向输送,加上所有好看诱人的商品都在毫无节制地讨好着你,反而让太多人陷入了自我封闭的境地,于是都成了只容许说自己美的 “皇后”。

所以,不管你拍的是什么,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我有权利给差评,这是时代的特征。这无关于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这就是事实而已。

在人人拿起手机都可以拍照,在电影产业和独立电影都呈几何级增长的时代,电影和导演都不再具有由上而下的权威。太多的电影可以看,太多的娱乐方式可以选择,凭什么要我信任你毕赣,相信二刷你的电影就能得到更多的观影享受呢?难。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电影正需要《地球》这样一次歪打正着的市场教育。在尚没有艺术院线的情况下,很多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观众,至少有这么一次机会,接触到《地球》这种完全采用另一套叙事方式的电影,尽管嘴上骂骂咧咧,至少对于整个市场是一次试验。

李安曾经说,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很红火,但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观影文化。也许,通过越来越多像《地球》这样的争论,我们会越来越加深对电影多样性的认知,而观众认知的集体性提升,才是反过来促进电影从业者变得更优秀,促进好的文艺片或艺术片更有市场的根本动力。

-—————-

公众号:北野武的猫(beiyewudemao)

知乎用户 不要问我 发表

我十分后悔。本来我正在家里舒舒服服看 b 站今日说法 “喂丈夫吃壮阳药的妓女”,支付宝突然提醒我半个月前订了一张很热门的电影票,于是匆匆忙忙冒着严寒赶出门,就怕浪费三十块。

结果现在我在公交站等车,冻成狗,手机快没流量了,在电影院睡也没睡好。真的想回家看 “喂丈夫吃壮阳药的妓女”!

对了,“喂丈夫吃壮阳药的妓女” 里面的一个人物也是贵州的。

补充,最后骑共享单车回的家,支付宝还是很好的。现在我可以继续看 b 站今日说法 “喂丈夫吃壮阳药的妓女” 了。很开心。

补充之补充,因为 “左宏元” 这个名字,我脑海里现在还回荡着“西湖美景~三月天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长镜头梦境那段,浪漫的很。如同给情人唱的一首老歌,轻吻划过脸颊。如同给母亲的一封长信,思念快要溢出。如同和好友的彻夜长谈,不会熄灭的友谊。能看到毕赣导演的灵气所在。小城青年审美,很有个人特点,也有强烈的贵州风情。

2. 形式和《路边野餐》并没有多大差别,寻人以及梦境一系列元素,都能找到前作影子,但演员以及摄影都有加成,黄觉和汤唯的文艺片属性,对于电影质感的提升很明显。但所谓跨年一系列花哨噱头之后,大众不可避免的对此提高了期待值。人家过来看爱情商业片的,进来一个文艺片。如同本来买爆米花,商家给人糕点,能不懵逼吗?

3. 很喜欢毕赣。但现在网络评价两极化也太过了,这是个合格的文艺片,可有部分言论吹的太厉害了。有些人不怀好意,得警惕捧杀。

知乎用户 赵颖 发表

参见《爱情公寓》大电影,挂羊头卖狗肉的都是骗子,骗子之间不分高低贵贱。

知乎用户 代号 X 发表

我是去看汤唯的,讲真非常喜欢李安导演她和梁朝伟主演的《色戒》,王佳芝穿着旗袍流泪的模样让人心生怜惜。

拍摄手法不提。毕竟大多数观众不是搞摄影艺术的,给观众带来最主观感受的是剧情和人物冲突以及台词。

剧情:很平淡。

人物冲突和动机:非常涣散,为了文艺而强说愁,每个人做事情毫无逻辑,幼稚可笑。

台词:…… 低配版王家卫,不同于王家卫的哲理性台词还需要琢磨,这部电影的大多数台词完全就是字面上的胡说八道。

比如那句胡说八道令我笑场的句子:“人难过的时候,会吃苹果核。”(凭借记忆打出来的)毫无意义的伪文艺。甚至让我想起被青春小说《沙漏》支配过的恐惧。(女主情绪一来就被刺激到的交替性暴食症)

怕就怕在。

以后会不会有诸多伪文艺片爱好者难过的时候真开始吃苹果…… 核。

再品一品王家卫的台词,同样是用食物:

从分手的那一天开始,我每天买一罐 5 月 1 号到期的凤梨罐头,因为凤梨是阿 May 最爱吃的东西,而 5 月 1 号是我的生日。我告诉我自己,当我买满 30 罐的时候,她如果还不回来,这段感情就会过期。

凤梨罐头曾经是阿 May 最爱吃的东西,金城武用凤梨罐头比喻自己,也就是说自己曾经是女友的最爱。然而正如这个凤梨罐头的食用期限是截止到 5 月 1 日一样,金城武和阿 May 的恋情也到期了。5 月 1 日这个具体时间,则隐喻的是爱情的期限。

因此,凤梨罐头的意思是:爱情是有期限的,是会过期的。

而毕赣的苹果核,就是苹果核。毫无意义,矫情做作令人发笑。

还有诸多,不再细举。

最重要的是选角不对。不是说演技,而是说年龄。电影里的空想浪漫爱情主义只适合十几岁拥有炙热的执炬迎风飞蛾扑火态度的少年少女,而由两位中年人演绎出来的空想浪漫爱情显得是如此的油腻…… 和土味。分分钟出戏和心里吐槽 “WTF,中年大妈大叔谈个恋爱骚话真多。"

我只是遗憾以上几点。就剧情和台词而言,这部电影毫无深度,连文艺片的门槛都迈不进去。

最后,由衷劝告大家不要去吃苹果核,因为这玩意儿不利于人身体健康。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苹果核含有少量有害物质——氢氰酸。氢氰酸大量沉积在身体,会导致头晕、头痛、呼吸速率加快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但也不必过分担心,苹果中的氢氰酸主要存在于果核,果肉里并没有。 需要提醒的是:吃苹果时习惯啃到果核,虽不会马上导致中毒,但长期这样吃,的确对健康不利。

知乎用户 梦羽灵泉 发表

赵鹏拍电影了?

这件事情难道不是商业的成功吗?

本来一部电影的受众就那么些,你就大众评价受损还是那么些,知道毕赣的人不会因为这部电影在他们认为大众的评价下崩盘就变得鄙视这部电影,而不知道毕赣的人看了觉得傻逼骂一顿,也不影响他们确实买了票,也不影响他们下次还是不会关注你,而你们所以为的会把文艺片的土壤变得更加稀薄也不会,你想啊,如果大众中有那么一小撮没有接触过,但也确实和你们是一群人,确实觉得它好,他们就也自然就确实觉得它好啊,这是废话,但废话就是说明没影响反而可能还有受众类群扩大的可能啊

这明显就是个 “圈内双赢,圈外路人但是给了你们钱” 的正和的结果,怎么感觉让你们说的好像成了零和甚至负和的问题?

难道就为了抒发你们那点儿 “文艺片受众” 的优越感吗?

而电影水平本身其实是另一回事儿,小众只代表独特,未必代表优秀,

小众不一定深刻高级,大众不一定粗浅低级

至于这部电影是否优秀我不评价

就算它真的优秀,那么也有一个问题,你的价值并不在于你欣赏了什么,而在于你能够输出什么。

知乎用户 Kryp 发表

地球最后的夜晚,法国人公关不了啊,《电影手册》给了个差评;豆瓣也绷不住了;都被骂到知乎上了。

别人是病毒营销,您这是玩中毒营销啊 。毕赣才是个 89 年的小伙子,就玩杀鸡取卵这一招,捞一笔暴毙了改行拍 mv 或者广告去?

这片子的水军 (也可能包括一部分自来水) 拿电影理论家巴赞 Bazin 对于长镜头的推崇来为这个片子辩护,还说你看鸟人也有长镜头。

你们懂巴赞说的什么吗? 人家说的时空相对统一,导演的自我消除。结果你搞出来个谁都看不懂,只感到导演在装逼的电影? 您配提巴赞吗?《电影手册》就是巴赞办的,你看人家徒子徒孙态度很明显了。

知乎用户 Acetax 发表

6 有人说这部电影开拍就是个错误,因为拿五千万拍一部没有市场回报率的片子本身就是对投资方的不负责任。。。

您是有多看不起投资方???

这片子是拿了金马创投的,我就告诉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拿 5 千万拍一部专门为了冲奖的片子,这种行为再正常不过了。

中国绝对需要这样的片子。

下面是不满

毕赣,我真服你了。我不相信以你猴精的智商会无法说服发行方做这种自杀营销,你就是在赌,用自己未来可能的类型片指导生涯和一两个亿的票房对赌。

你可以当诗人,当艺术家,但你不能同时想让所有人都拿你当神。

长点心,别那么贪了。

另外,你们知道应该怪什么吗?

应该怨这片子只获得了提名,没拿到三大的奖项。

知乎用户 王东来 发表

没给钱或者没交情的人,是不会得到安抚的。

在别处我不知道,但在知乎,我突然想起一个成语:围魏救赵。

不知道大家是否明白我在说什么。

知乎用户 艾易巴灵 发表

呵 文艺片

所谓文艺片有三大进阶要素,以提升 b 格:抽烟、方言、长镜头。辅以三大基本要素:混乱的剪辑、忧郁的表情、莫名的台词,基本上构成了大部分中国文艺片的基本架构。

说到这部电影,野心大不大?大。b 格高不高?高。该片齐聚三大基本要素和三大进阶要素、拥有一个 b 格爆棚的电影名字,与元旦节日完美加持、近来口碑不错的汤唯的阵容领衔。天时地利与人和具备,在当今这个极度繁荣的电影市场,似乎有势如破竹之势。

首日票房也应证了这一点,13 小时票房破两亿。首日票房将近 2.4 亿。然鹅,2.4 亿的背后,是观众们有声的抗议。猫眼电影 36 万人的打分为 3.2 分,70.4% 的人给出了 1-2 分的高分。以本人经验,猫眼评分低于 8.5 分就说明该电影并不受大众喜爱(俗话说的不燃),就会影响电影的票房。果不其然,截止本人观影完毕,该片次日票房 965.5 万,排片量急剧下滑至 6.1%,上座率远低于同期电影。(作为同期作品猫眼评分对比,海王 9.4,蜘蛛侠平行宇宙 8.7,来电狂响 8.7,印度暴徒 8.2,毒液 9.3;作为同类文艺片作品猫眼评分对比,狗十三 8.2,白日焰火 7.5,不成问题的问题 8.1,无问西东 8.6,一代宗师 8.2,师父 8.0)。

在文青大本营豆瓣,该片也遭遇滑铁卢。截止本人观影完毕,豆瓣 59040 的评分中,该片得分 6.8 分,且有大幅下滑的趋势。即时有文艺片 b 格之加成,也低于国产优秀电影 7.5 分的标准。高于国产合格电影 6.1 分的标准(该标准均为本人经验,并无科学统计支撑)。即便是本人读过影评,梳理过时间线后,也只给了三星。很难再向上拔高分数了。

就电影本身而言,本人认为有三点不足。第一,立意不明,导致观众的混乱,不宜讨得好感。此类片子,类似于公路片,影片 “寻找” 的过程也是给观众传递该片价值观与立意的过程。该片过于隐喻。第二,长镜头与多时间线的割裂。长镜头有艺术性,但对观众不具友好性,刻意追求长镜头会使得影片杂乱、冗长、无重点。多时间线的手法又是电影剪辑的精髓所在。二者融在一部片子,呵呵,割裂。第三,一些元素的强行呼应,很不巧妙,让人感到无聊。举例子,苹果。听说人难过的时候就会把苹果全都吃光?不好意思,get 不到。后文在一筐橘子里强行摸出来个苹果以呼应前文,无趣。

最后想说,这反映了中国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高,对电影越来越挑剔。从流量明星片,到青春情怀片,到中国元素片,到政治正确片,都有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如今大概轮到了文艺片。中国市场,没两把刷子想躺着挣钱的日子,也快结束了。

知乎用户 狐狸晨曦 发表

2019 年新年伊始,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便以一个创下猫眼评分最低记录的 2.6 分,以及上映第二天便超过 90% 的崩塌式票房曲线,以一种古怪兼滑稽的方式,揭开了 “文艺片” 或者说 “艺术电影” 的新衣。

主创人员亲自下场,将一部全程方言、剧情晦涩、个人风格浓厚的小众文艺片,包装成一部兼有科幻因素的浪漫爱情片,面向以夫妻情侣档为主体的观众,大肆营销所谓 “跨年一吻” ,而且还专门“贴心” 设定了【禁止退票】。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式的、兼有绑票性质的欺诈式营销。不论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市场、对方兴未艾的艺术电影受众,都是一次完全不留后路的杀鸡取卵! 除了利用预售和首日超高票房,硬生生骗了超过 2.82 亿的票房,不但将 7000 万投资回本成功,赚得盆满钵盈的投资人和营销方,可以说绝没有其他赢家。

即使是导演毕赣和男女主演黄觉、汤唯,不论他们能从这不到 3 亿的票房收益中,是否获得多少分红,对个人口碑声誉的恶劣影响,也势必将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逐渐显现,彻底的得不偿失!

1989 年出生的毕赣,2015 年处女作《路边野餐》一举成名, 洛迦诺电影节(国际 A 类)新导演奖和最佳处女作奖, 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台湾金马奖新导演奖,中国导演协会最佳新导演奖…… 从此也被某些影评人吹嘘为大有前途的,将来要一举拯救中国电影的天降 “紫微星”。

也因此,让他这部新作 《地球最后的夜晚》 的总投资,从前部作品的 20 万成本,飙升到了 7000 万之巨,而该片虽然在戛纳电影节未能入选主竞赛单元,而且在戛纳场刊遭致国际影评人不少恶评,但之后在台湾金马奖上提名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拿下了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原创配乐奖等三个重要技术类奖项。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片的很多观众,并不止是因为片方的虚假式营销,而就是冲着这些他们认为权威度极高的奖项表彰和提名,才会买票进场的,竟让这部影片在上映前 5 天便预售破亿,甚至超高最火爆的春节档电影的预售情况。而影片的上映,也恰是一场对艺术电影和所谓权威电影奖项的 “皇帝的新衣”,被彻底揭开。

而看过这部影片后,即使是对其最有好感、最具自信的影评人,难道当真能理直气壮地面对广大公众说,该片能代表了过去一年以来,华语电影的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和最佳配乐水准么?在这些方面超过其他所有华语影片么?

《地球最后的夜晚》 真能作为过去一年以来,最优秀的五部华语电影之一么?质量可以和《我不是药神》《影》这些影片同列么?甚至超过了没有被提名的《无问西东》《暴雪将至》《你好之华》,哪怕是毁誉参半的 《邪不压正》和《妖猫传》么?

《地球》 一片体现出来的导演水准,真能让毕赣成为过去一年以来,最优秀的五位华语电影导演之一,甚至和张艺谋、姜文、娄烨这些华语电影大师同列么?甚至超过了没有被提名的其他无数优秀导演么?

这几年来,被一群艺术片编导和文青影评人吹嘘成所谓 “华语权威第一大奖” 的台湾金马奖, 之所以会被他们捧上天,说白了不就是很 “鸡贼” 地投了这些文青们的小众喜好么?

在金马奖颁奖典礼风波当晚,电影《地球》的微博一开始也及时转载了【中国一点也不能少】的爱国官微,还专门制作了【地球上只有一个中国】的宣传海报,原本是颇值得肯定的。

然而在该条转发的评论区内,却是一大群 “影评人” 和此类电影喜好者,在纷纷 “痛心疾首” 甚至冷嘲热讽:「快删了吧,太丢人」「文艺片何必作战狼式宣发?」

这其中甚至包括某个应邀担任过金马奖初选评委的,据说是豆瓣网站的 “第一资深影评人”,此人破口大骂《地球》影片【地球上只有一个中国】的宣传图,是 “太恶臭”。

于是,最后在这些文青影评人的舆论压力下,《地球》微博又怂到不得不把这条微博给删了……

瞧瞧,在这些小众文青内心深处,从来就认为爱国 = 战狼 = 丢人 = 有罪!

那么我们这些让《战狼 2》获得 56.8 亿票房,成为华语影史第一的广大影迷观众,在他们眼中自然更加罪不可赦了。 他们自以为能代表电影,其实只不过是一小撮人,已经脱离真正的影迷大众很久很远了!——所以,他们拍出来的影片,他们竭力追捧的影片,如《地球最后的夜晚》之类,广大观众又怎么可能喜欢?

然而另一方面, 电影是艺术更是商品,票房从来就是一部影片的生命线,好莱坞一线大咖全是票房巨星,扛不起票房的奥斯卡影帝也只是二三线。中国电影市场,院线同样视票房如生命,哪怕那些冷门文艺影片,为了争取更多一点票房也是出尽奇招,记得 2016 年,《百鸟朝凤》上映时,只为多求排片量,投资人不惜下跪哀求,以这种手法卖惨营销,终于取得了 8700 万这个对该片本身题材而言,可算相当不错的票房。

而现在,随着各大院线在三四线城市甚至是每个小县城的全方位铺设, 数以亿记的” 小镇青年 “才真正决定着所有电影人的饭碗, 少数文青影评人决定一部电影口碑风评和票房走势的历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返了!

一部小众冷门影片,花上几十万营销,再有一群资深文青影评人抱团吹捧,或许就能靠豆瓣高分吹成所谓” 良心电影 “,可是如果如《地球》一样,本身就是不合大众胃口,这些文青哪怕再声嘶力竭吹捧,难道还能提着刀强逼大家心甘情愿掏钱,走进电影院不成?

所以,才有了 《地球》一片的制作方和宣发方,将一部小众题材晦涩方言片,去营销成大年夜 “浪漫爱情片” 的“神来之笔”,也是继 2018 年夏天《爱情公寓》大电影化身盗墓影片后,华语电影又一次赤裸裸的欺诈营销。

这场诈骗营销,也再一次向广大公众揭示了:常年被一小撮文艺青年和影评人去热捧的 “文艺片” 创作者的真面目:嘴上谈的都是艺术,心里想的全是生意

从来不是因为他们当真清高到视金钱如粪土,视艺术如生命,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只会拍这种晦涩难懂的自我创作,以此求名求利,而根本不具备真正取悦观众,让大家心甘情愿掏钱支持的能力!

所以,一旦竟能找到欺诈观众的可能,这些人便彻底撕下了平素里伪装的艺术家面孔,圈钱吃相之难看,只会让最唯利是图的商人也瞠目结舌!

知乎用户 克拉福. 罗伦斯 发表

小众电影没人看的时候,你们说观众没品,呼吁大家多关注小众电影,不是某某佳作上不了院线,就是某某导演呕心沥血。

现在大家看完不满意,你们说进电影院之前麻烦查查导演资料,本来就是小众电影谁让你们来看了。

这届观众表示我特么看也不对不看也不对,不叫好就不行是吧

可以可以,又要钱又要人闭嘴,两开花两开花

知乎用户 溴化银 发表

去年有个片子我也打了低星,名字叫《烟花》,真名非常长我懒得写。

它是把岩井俊二的老东西用动画形式翻拍了之后,盯着《你的名字》的车尾灯,制片团队想要复制票房奇迹,而动画公司收钱办事却不忘自嗨,宣发更是极其无节操地宣传去年看你名今年看烟花,最后骗了一波要不是冲着翻版新海诚、要不是冲着岩井俊二、要不是冲着难得引进的动画电影的受众,并得到了同样惨烈的低评分,且评低分的人同样也被一帮觉得片子很好的嘲讽看不懂请滚粗。

所以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嘛。

作为一个剧情片受众,我不得不说,文艺片是很挑观众的,绝大多数观众不要说文艺片了,就中规中矩讲故事的悬疑片,由于剧情容量稍有点大,他们可能都看不懂啊。作为吃瓜群众,我一般把观众的看不懂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量大,表达上可能再夹带一些叙诡手法,导致观众转不过来;第二种就是很多文艺片都有的情况,意识流严重,或许故事是很简单的,但是表现手法太过于魔幻或者后现代,把简单的东西弄得很难理解,一般观众对不上电波自然看不懂。

问题是,第一种看不懂,是可以靠观看次数多少来弥补的。但第二种看不懂属于没缘分,时候未到无论再看多少遍,该不懂还是不懂。

而《地球》这种片子,就是典型的第二种,导演就是自嗨啊。故事复杂吗?不复杂。表现手法复杂吗?复杂。片子弄出来这个样子,就不是给普罗大众看的,硬塞给观众,观众说看不懂都是温柔的了。现在大众看片普遍追求爽,其次是精彩,再次才是内涵,100 个人里面追求意识流和表达的可能都凑不够一张麻将桌。这种事情我相信《地球》团队肯定心里明白,所以我说这片子的宣发功不可没,硬生生地完成了挂羊头卖狗肉还卖出了记录的壮举。

这跟之前的《烟花》是一样的,但《地球》比前者要好的在于,**挂羊头卖狗肉之下,《地球》无论是哈士奇还是吉娃娃还是土狗,好说好歹都是狗肉,**而烟花卖的可是注水猪肉,文艺不文艺商业不商业还作死的玩二次元擦边球,整个片子不伦不类还有点猥琐连装 X 都不够格。

其实拨开宣发和因此带来的骂名,**《地球》本质上还是一部可以拿来探讨比较的文艺片,它没往商业片上去靠,没把片子本身整的乌七八糟。**所以这个风评不好归不好,但总归是营销事件,不影响片子本身的质量。这次下来,毕导名声可能变得相当的不好,但他拿出来的东西也还是那个样子,作为文艺片是功是过还是看圈内人士的看法,作为商品虽然自断后路但也狠狠挣了一笔。

不过我还是那句话,电影市场没有无理由退换,也不可能店内体验,买了票就已经上了车,车门还立马被焊死,一部片子好看不好看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烂片之所以烂得深入人心,那都是因为有无数个血淋淋的教训。但你搞艺术的人不想跟那帮铜臭爱好者一样做投资商的舔狗,又想好好捞一笔,要节操要美誉还要小钱钱,却偏偏没有满足各路观众姥爷的能耐,这就是又当又立了,姿态着实很难看。

如果文艺片导演都打算先把观众忽悠进电影院里再谈培养受众,而不是好好琢磨一下自己的片子究竟有没有可能凭借硬实力吸引边缘看客,那我们的文艺片市场迟早会和商业片市场彻底割裂。客气点说这是诈骗,夸张点说这是对观众的强奸。

要知道,就算你是霸道总裁,有钱任性潇洒帅气说起来哪儿都挺好的,但强奸就是强奸。

知乎用户 鸡蛋灌进饼 发表

当乞丐穿上了皇帝的新衣,比真皇帝还要滑稽、虚伪

知乎用户 奚随 发表

很简单… 就是因为它是个艺术片,艺术片往往不是大众传统意义上的 “好看” 的类型
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明明说好结束正好是零点,为什么 23:56 影片就结束了??是少放了四分钟广告吗?!
——来自朋友的吐槽
小庆幸一下自己的先见之明

朋友看过之后的评价也能说明一些原因

99452100327876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上映期是个太过浮躁的时期罢了

知乎用户 命起未央 发表

下午刚看完的来谈谈感受。

整个电影都很暗,加上一些比如 3 分钟都在看啃苹果、1 分钟都在跳跳舞机的场景,真的很催眠,直接睡过了半个多小时。

场景很暗,也看得人眼睛疼。

整体观影体验不佳。

知乎用户 贾启典 发表

文艺片是烂片最后的庇护所!

知乎用户 王俊俊 发表

我不得不说,这个营销太精彩了,太厉害了。(狗头

毕赣自己,是想不到这么好的宣传方案的。我看过毕赣好几个采访,这个人很木,绝对不可能做出这么成功的营销。这营销肯定是幕后团队操办的。

它成功的吸引了很多本来不该看这部电影的人,去看了电影。造成了 “错误的预期” 和“无脑的消费”。

宣传方如果好心提醒一下,这是文艺片。比如加一句 logo:

虽然看不懂文艺片,但不妨碍我在新年第一秒吻你。

对吧,我随便写这么一句话,宣传方如果有良心,宣传这么类似的一句话,确实可以避免很多人被 “骗”。

因为宣传方的宣传里加了理性,无脑高预期的人就会少一点。但是,宣传方赚的钱,就会少一点。

大家记住,资本是永远不会主动吃亏的。如果它主动吃亏,那一定是因为后面有更大的利益。这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我以前反反复复的给大家讲。

资本主义就是鼓励人们无脑。资本主义鼓吹的:求生欲,老婆最大,书呆子,理工男,直男等等概念,都是为了钱。因为女人和孩子和无脑消费的概念,是资本最喜欢的。

资本主义就希望人们无脑。人们越是无脑消费,冲动消费,资本家就越高兴。

地球就是这么一个绝好的例子。他成功的让无脑的人无脑消费了。

所以,如果单单从营销的例子来说,它太成功了,太精彩了。
真的不要说什么,对自己后期口碑又影响。

因为毕赣的文艺片,原本就是和这些人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原本就不准备让大众都喜欢。

这次营销,反而有些文艺爱好者,欣赏文艺片的人,借机会粉上了毕赣。

这些原本不该去看毕赣的观众,最后去看了,除了是受宣传影响,还有就是自己冲动无脑消费。

资本家和无脑消费的关系,原本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关系。就好像吴亦凡和吴亦凡的粉丝,也是互相成全的。

所以,我并不是给地球洗地,我也并不是故意站在人民群众的反面,让人讨厌。

我是真的觉得,这次营销成功,就成功在,很多人在看电影之前,买电影票之前,没有做调查,太冲动了。

你因为 “跨年接吻” 而买票,那么你得到的,也就只有跨年接吻而已。

比如,如果有一天,别人宣传手机,说的是手机国产支持爱国,和苹果一个价,你买回来,发现手机没有苹果好用,你会怎么想?

你因为爱国宣传而买的手机,你能得到的就只有爱国。手机再烂,你也得忍着。

这就是资本主义。这就是营销。借着爱国营销,和借着 “跨年接吻” 营销,都是成功的营销。

如果资本家直接赤裸裸说: 我的手机虽然不咋地,但是我爱国,我做爱国生意,所以你们快来买吧。

那他就不是资本家了。资本家就是要包装的。

他绝不会说自己手机不咋地,他只会说自己爱国。

资本家,和无脑消费的大众,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全的。消费者自己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选择什么消费观,选择什么生活态度,你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我觉得,不该看这部电影却去看了的人,这个误会也好,错误也好,被骗也好:

宣传方要负责 60%

冲动消费的自己也要负责 40%

批评电影宣传方恶意营销的人已经很多,很全了,我就来讲一下无脑消费吧。

冲动消费不仅仅是受害者,还是参与者,消费者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说到错配,冲动消费,我再举个例子:

王小波曾经搞过电脑,后来他说,搞电脑不赚钱,不如写书赚钱。因为王小波名气很大,所以很多人宣传他的书,讲他的生平逸事。有个人看见了,就花钱买了王小波全集,买了以后发现,不仅看不懂,也没受到赚钱的启发,于是大呼上当,骂王小波骗钱。

这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错配。它好笑就好笑在,王小波没有刻意宣传自己的书能赚钱。

但是,这个买书的人,冲动消费了。

这部电影确实营销了,但是它营销的是 “跨年接吻” 的仪式感,是爱情。

它有没有错呢?当然有。

错就错在,它应该提醒观众,你不一定看得懂,因为这个爱情电影,和你幻想的爱情电影,可能不一样。

所以,宣传方是要负责的。

但是,作为消费者,

如果你被 “跨年接吻” 的营销吸引而买票,那最后能得到的,就只是跨年接吻而已。理论上来说,哪怕这电影放了一场雪花点,它也没有说谎。

你被 “爱情电影” 的营销吸引而买票,最后得到一场爱情电影,理论上来说,最后电影放了场改编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也没错。

但这只是理论上,理论是不近人情的。实际上它就是 “欺骗的边缘”。它只强调 “爱情片”“跨年接吻”,却没有强调:你可能真的看不懂。

很多人说,那不对呀。我宁愿他放的是梁祝,是泰坦尼克号,是前任 3,哪怕, 是爱在黎明破晓前,那也行啊。

怎么能放这么一个,完全完全不符合大众审美的电影呢?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这个社会,什么时候近过人情呢?天地不仁,人最终都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资本主义什么时候仁义过?大家被骗的次数还少吗?

所以,心疼大家。

资本的规则,就是利用人们的冲动,无脑,跟风,不认真做功课呀。

我们呼吁世界变得更好,更理想。但是在社会变好之前,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

就是因为资本太坏了,就是因为世界无情,所以大家才需要擦亮眼睛,才需要小心翼翼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呀。

比如我,我研究消费心理,研究资本主义,我知道资本家最擅长的用改变产品颜色引起潮流的方式促销,我知道计划报废,我知道错位宣传,我知道很多很多不合理的消费,宣传手段,以及资本主义的弊端。

所以我一个月零花钱不到三百块,如果超了肯定是因为买书买多了。我的钱都存着以后留学交学费。我没有淘宝,不用支付宝。我只在求偶的时候大手大脚的花钱,其他时候都是极简主义。我对女朋友花钱从不吝啬,但我一个人的时候,过得基本上是苦行僧的生活。

我并不是赞扬我的选择,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活得挺不自在,挺束缚自己的。而且不合群,所以你当然可以选择不像我这样束缚自己的欲望,选择 easy 一点的金钱观。

但是,选择以 easy 浅薄随心所欲的态度生活,能获得 easy 的好处,自然也要得到 easy 的报应。

注意:1. 我说的不是看不懂文艺片就肤浅了,我说的是轻易买票而天真的以为自己会度过愉快的时间,最后因为不满意而恼羞成怒的冲动消费观。

2. 我只心疼那些看完之后无处发泄情绪,然后只能骂街的人。真的心疼。

我觉得,看这部电影的,大致分为四类人。

第一种是以前就是毕赣粉丝,或是文艺片粉丝。

第二种是看完之后,因为恰好懂得欣赏而被毕赣圈粉的。

第三种是看不懂但觉得没关系,虽然没多久就睡了,但是在跨年那一秒因为电影结束而醒来,看着伴侣一样的睡态,相视一笑,接吻,牵手回家的。

第四种,是明明知道是文艺片,明明看不懂,或者,根本没做任何调查,凑热闹,岁岁爸爸就跑去看,最后找一肚子不痛快的冲动消费者。

宏观看来,这四种人都得到了自己应得的结局,都享受到了自己应该享受的人生。

因为你若是承认自己营销被骗了,那你同时也要承认自己冲动消费了。

为什么说,第四种人是冲动消费?既是受害者,也是参与者?

为什么去电影院呢?去电影院之前,想过这是文艺片吗?查过吗?

①. 没查过,连自己买的是什么电影都不知道,导演过去的电影,风格,一问三不知,那你不是在冒险吗?

②. 查过,知道是文艺片,但还是来了。这不就是: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文艺片,还是凑热闹,结果没想到一点点都看不懂,恼羞成怒吗?

就好比七夕节有人广场卖花,宣传说今天买花有情人终成眷属。

然后有人一时冲动,买了花,求爱表白没成功,回头骂卖花的不该虚假宣传。

那么,你自己是不是也要检讨一下,是不是自己被骗的成本太低了,太天真了。

是不是以后要吸取教训,不能再这么轻易被骗了?

实际上,资本每天都在骗人,每天都在虚假宣传。我们看到的每个广告,几乎都在虚假宣传。

比如,超级香皂,比一般香皂杀菌能力强 100 倍。你听了,觉得很牛逼,于是花两倍的钱买超级香皂。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一般香皂已经足够杀死手上 99.9% 的细菌了,所以超级香皂就算厉害 100 倍,也还是杀死 99.9% 的细菌。

听了这个例子,还是会有人去买超级香皂。因为心理踏实。

看,人就不是理性的动物。所以人就是冲动无脑消费的动物。

同理,昨天去看地球的人,如果买票之前花半个小时看看毕赣的《路边野餐》。不用看完,只用看半个小时,保证你睡着。

因为,毕赣的《路边野餐》,是连一部分自诩文艺的人都看不下去的。

甚至花 10 分钟搜索一下毕赣,10 分钟搜一下戛纳电影节,

7 个月前豆瓣上就有《地球》的影评,5 分钟看一看,衡量一下自己合不合适,调整一下预期,决定是直接睡,还是可以试着欣赏一下,走程序睡,都可以避免 “被骗”。

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功课,5 分钟都不会花。

为什么?

因为无脑消费成了习惯,因为资本的宣传和消费已经成了习惯。没有人特意去质疑。(除了我这样的老干部几乎每次花钱都会先质疑。)

所以,在我眼里,宣传方是导致 “错配观影” 的主要责任方,可冲动无脑消费一样需要吸取教训。

毕竟这世界从来都不善良。多吸取教训,才能保护自己。

下一次,谁想要 “跨年接吻”,就开个私人沙发影院,自己在 9.30 的时候放一部《前任 3》放一部《大话西游》《泰坦尼克号》,不就行了吗?

这一切都和预期 / 收获有关系。

首先,资本主义,虚假宣传,鼓动消费,这些都很坏,非常不好。这一点立场我不再强调了。

但是,有哪个觉得被骗的,敢说自己没有凑热闹的心理?或是没有得到教训?

有些人说,一般的观众,平时上班很辛苦,也没有关注这电影,甚至很少看电影。也不知道看电影之前要做功课。就是属于一种想来电影院跨年,娱乐一下。所以他们没做错什么。

我觉得,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谁都不容易,什么人人平等。肤浅的活着的人,有肤浅的好处,同时也有肤浅的报应。

你既然随随便便买的票,你就要做好不合自己看的准备。

正如你随随便便买的衣服,就要做好被人说丑的准备。

随随便便化个妆,还指望出门有王子为你一见钟情?

因为不满而宣泄情绪,最终还是要自己给自己买单。

一味的谴责市场乱象,并不能解决问题。

为什么?

因为预期。

这世上,很多人就是自找麻烦,你跟他说逐梦演艺圈不好看,他偏偏要去看看怎么个不好看,然后跟风凑热闹。

比如,这两天在知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高中生,一夕之间得到巨大的关注,评论区还有非常多的人(目测占多数),是护着他的。

为什么,因为预期低,且有实际收获。

人类行为就是这样不合理,一部 6 分的电影,虚假宣传到了 8 分,拿到了 20 亿票房,有人觉得不公平,可有人就会出来说很公平。因为预期低,所以有人被满足了。

什么样的人会谴责?

一种,是真正真正关心社会健康的,公德心很强的人。

另一种,是切切实实被坑了的人。

如果,之前每一次社会乱象,都能有一边倒的谴责,实际行动的抵触,那么乱象早没了。

什么小鲜肉啊,大满贯女王啊,烂片啊,垃圾啊,资本主义啊,早没了。

这次的 “垃圾”,是一部以文艺片角度来讲,其实还不错的文艺片。但是,整个社会就是一团乱麻。总有人为垃圾叫好,所以垃圾才会一次次的出现。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如果你不想再被骗,不想再被营销,那么,请一定不要只是谴责,发泄情绪。

你还要学会理性思考,来保护自己。学会判断一件事物,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

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就买买买,跟风起哄说说说。

资本很可恨,但是资本就是横行,这是我们的时代。你选择什么样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就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从这件事情,每个人都应该有收获。

你可以告诉自己,我是来接吻的,我吻到了。

我是来看文艺片的,我看到了。

我是被圈粉的,我惊喜收获了。

我是冲动消费的,我下次再也不冲动了。

每个人都像做个孩子,无脑消费,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最终发现这样不好,世界不是这样转的。

所以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改变自己一点点,世界就会一起变。

大众也许就是毫无理性不讲道理的庸俗的,不是贬义,而是人就是这样。

但是你,你可以选择理性。

我是默认我的每一个朋友,每一个关注者,都能够保持理性消费,客观探讨的。这也是我长期保持客观角度的原因。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讨论到更深的层次的东西,才能进步。而不是停在浅层,发泄情绪。

再说一次,我不是要强调受害者有罪,绝不是。

我是觉得,有些伤害,完全可以避免。亡羊补牢,吸取教训,才是重要的。

理性之声越来越大,社会才会进步。客观的人越来越多,社会才会公平。

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市场才会细分。这种错配的事情,才不会再发生。

传播学里,有三种人。

一种是发声者。他们发出的声音并不一定都是好的。

一种是接收者。这种人没有辨别能力,只能无脑接收所有信息。

一种是辨别者。这种人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利用。

在纷杂的,信息过载的网络世界,丛林社会,学会如何辨别信息来源,自己成为辨别者,然后适当的调节自己的预期,才是最实际的。

昨天晚上,我有朋友和我说被毕赣圈了粉,有朋友表示看不太懂电影但是秀了恩爱,也有朋友高呼被骗了。

我觉得,他们三个人,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知乎用户 带鱼先生 发表

一周过去了,回过头看《地球最后的夜晚》,就算差评如此,还是忍不住问一问,你真的认为是烂片吗?

现在有些不满于文学批评的,总说近几年的所谓批评,不外乎捧与骂。

这句话确实是鲁迅说的,用于现在,似乎也并无半点违和感。

还记得几年前,我在一家电影院看了一部特别小众的电影。

导演很年轻,出生地不是大城市,长相一般,也算不上是什么书香门第。总之,现实生活中很普通的一个人,以至于看到他也能拍电影,惊讶之余竟有些嫉妒。

后来那部电影成为一些资深影迷必看的电影,哪怕有些人看完之后不知所云也会假装夸一下电影:哇,42 分钟长镜头真棒,整部电影很有诗意,中国电影有希望了。

然而该电影最终票房仅仅 647.6 万,可对于导演来说,是一次大大的成功,因为制作成本也才不过 20 万。

这部电影在国内外前前后后也拿了十个奖项,颇受好评。

是的,我说的就是《路边野餐》和毕赣。

随着《路边野餐》获得认可后,毕赣也有更多资本和人脉来打造下一部电影,即《地球最后的夜晚》。

虽然还是凯里,不过除了他的小叔父陈永忠外,还有汤唯、黄觉、张艾嘉等专业演员加入,制作成本也从 2500 万加到 5000 万。

《地球最后的夜晚》先是去了戛纳,然后是金马,最后回到国内,定档 2018 年 12 月 31 日。

片名加上定档时间,实在有利于做宣传营销,正常人都会往那个方向靠。最后数据也证明,电影的宣传是成功的,上各种综艺和社交平台宣传,一吻跨年,对许多人而言简直太浪漫了。光是预售票房就破 1 亿,一下子收回成本,稳赚不赔。

可惜,跨年过后,口碑和票房断崖式下降,出品方华策影视股票跌停,市值蒸发 20 亿,而截至目前为止,总票房收入仅 2.8 亿。

为何会成这个样子??许多人看不懂,毕赣也看不懂。

看过电影的观众出来后,都说快睡着了,看不懂。我看的那场有人睡着,有人离场,有人玩手机,还有人嘀咕着剧情,凯里是条狗吗?

网友对电影的差评总结起来不外乎是以下几种:

一些人骂宣发,说是骗他们进电影院,片名看起来像科幻,还有 3D 眼镜,海报看起来像爱情,还有汤唯… 明明想在电影院过一次浪漫的跨年,却成为两个小时的折磨和煎熬。什么一吻跨年,通通都是假的。

一些人骂导演,如果通过镜头长短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导演能否载入史册的标准,我们家门口的监控录像可以拿奥斯卡了。才华不够,杂技来凑,没有文艺命得了文艺病,附庸风雅,投机倒把。

剩下一些人,两者都骂。

这电影真的看不懂吗?如此文艺晦涩?

毕赣对此回应:没有看不懂的电影,想懂不会不懂。一个男人找一个女人不懂吗?他失去了她不懂吗?

再看看之前专业人士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

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福茂评价道:“《路边野餐》导演毕赣的新作继承了侯孝贤和大卫 · 林奇的风格。”

法国资深影评人皮埃尔 · 李思恩特(Pierre Rissient)表示:“这部电影在美学上比《路边野餐》走的更远,再次确认了毕赣的才华。它是一次伟大诗意发明的见证。”

李安导演说:“这是今年世界上非常非常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这是部非常非常特殊的电影,有它独特的电影魅力和语言。”

陈凯歌导演说:“如同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因此,结合电影观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是一部升级版的《路边野餐》,依然有些诗意,镜头语言很独特,像是侯孝贤和大卫林奇以及王家卫的风格结合,是对时间、记忆和梦境的一次探索。

就个人而言,这部电影虽然有商业元素,是一部文艺类型片,但在技术上无疑是比《路边野餐》更好,只是流于炫技,过于堆砌意像,辛苦营造气氛却忘了初衷。

《地球最后的夜晚》至少是合格的,绝算不上是烂片,只是不符合大众口味罢了。那些想用这部电影跨年的人,或许一开始就不该进电影院。等大家冷静下来再看看这部电影,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毕赣在某次采访的时候说过自己拍摄《路边野餐》的过程,其中提到他看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电影《潜行者》。刚开始他看的时候觉得特别烂,压根就看不下去,但为了骂这部电影,他坚持每天看一点,花了一个月才把它看完。

或许这是个玩笑话,当然,他的作品自然也无法与塔可夫斯基相提并论,但他是一个有耐心的影迷。可惜,他高估看他电影的观众的耐心。

这次票房的失利,或许也能让毕赣以及背后的资本冷静。

毕赣是有才华的,不要因《路边野餐》忽然捧杀了他,也不要因《地球最后的夜晚》忽然骂杀了他。

我并不是说不能夸赞或批评,那样就挺没意思的,正如鲁迅说的,批评错处在于乱捧或乱骂,让英雄为英雄,说娼妇是娼妇。

就像《路边野餐》片尾曲《告别》的那段歌词:

请不要畏惧此刻的沉默… 各自曲折,让原来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END

知乎用户 水魄天 发表

我让你爸买保健品可不是诈骗,是你爸蠢,要怪怪你爸,我的保健品可不是假的,你觉得假,是因为你自己弄错了保健品的功效!哼!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战狼 2》为什么能位居中国票房榜首?

知乎用户 雨云 发表 既然你问到了,那自然要分析全面。 1. 战狼 2 仅仅只是票房高吗? 不是。 战狼 2 网络上线当天凌晨,百万人同时在线观看,迄今为止,网播量超 20 亿,遥遥领先。 战狼 2 首播最高收视率破 3,拿下年度收视冠军, …

如何评价电影《战狼 2》?

知乎用户 Dr.Yan​ 发表 近期党组织生活我们去看的,先要感谢组织,但要交观后感… 整部电影还是可圈可点的,只是, 全场观众都是牙医… 所以有了如下的观感: …

如何评价春节档电影集体撤档?

知乎用户 99 封私信 发表 其实对这几部电影,也是不幸之大幸。 如果疫情晚五天才爆发,那么他们就面临着上映一两天,就被迫要下映换挡的窘境,高清盗版在网络漫天飞,才是真正血本无归了。 而且,一部爆款电影公映,至少上千万的观影人次,哪怕只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