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河南汝州 2 万亩蔬菜滞销,有菜农忍痛犁掉?滞销蔬菜该如何处理?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这波滞销纯粹是人祸。是过度防控对物流运输的打击,导致时令蔬菜不能顺利销售。 天寒地冻,室外种植的蔬菜,卖不掉就要烂在地里。 新闻里重点只有这句: 苏先生对天目新闻记者表示,往年都有外地的客商来本地收购,今年疫情对 …
山东曹县农民将10万多斤蔬菜毁在地里,然后将土地犁平。原因在于当地层层加码的“物流肠梗阻”。凡是外地来拉菜的车,必须提前三天进行报备,而郑州和西北五省的货车,即便提前报备也过不来;本地的货车要拉菜外出,即便不经过风险区,回乡后也要居家隔离七天。
于是,在冬天正是蔬菜紧俏的时节,一方面是想卖的蔬菜想出县城比登天还难,但是时令不等人,菜烂在地里,地要轮作,只能全部毁掉;另一方面是消费者承受高物价,六个钱包被掏空。
记得今年春天,客商高价收购青储饲料,农民将小麦青苗割掉卖给商家,有关部门和各路媒体纷纷发声:“严禁毁麦”!这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把农民想得连账都不会算,要指导他们怎么使用自己的土地、如何处置他们的财产,并且把“粮食安全”这个大帽子扣到农民头上。
这些人,“关心三农”的口号喊得比谁都响,干的全是损害农民利益的勾当,农民多赚点钱就像是挖了他们家的祖坟。他们既不关心农民,也不关心粮食安全,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粮食安全。关心自己的粮食安全,为何他们自己不去种地,却想方设法把农民锁死在土地上?
还好,这次是各路官媒纷纷发声,谴责这种层层加码的“物流肠梗阻”现象,并且搬出了20条这个武器,质疑当地是不是违反20条?是不是“加码伤农”?
交通运输部曾经明确货车通行“即采即走即追”的要求。简单地说,货车前来运菜,司机只需采集了核酸样本即可继续前行,连核酸结果都不用等。更不能因为是“外地车”,就要区别对待、层层审批。然而各地在执行中却纷纷走样、层层加码,把货车司机折腾得要死,原因何在?
因为这时候交通部说了不算,一切都要为防控让路。
加码了,最多就是批评一下,对我自己的伤害最小,菜烂在地里,损失是别人的又不是我的;一旦不加码,出了问题就吃不了兜着走。该怎么办,这账谁都会算。地方官员也是行动人,也要趋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的稳定和最大化,路怎么走,就是注定的。
苦的是农民们,一季的生产血本无归。
但是我们要再进一步。经济是一个整体,不是草履虫想象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经济都会出问题,所以受损的是所有人。
大规模毁掉物资,在任何时候,都意味着供给减少、财富毁灭、民众变穷,这对经济来讲是一个极其不祥的预兆。在某些愚蠢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看来,是“产能过剩”了,所以“黑心资本家”宁愿“倒牛奶”,也不愿意让饥肠辘辘的民众果腹。
通过曹县的事件,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荒谬和胡言乱语。
毁物资的唯一原因,必定是生产遭到了破坏。而生产遭到破坏,除了自然灾害,总是干预主义的结果,无一例外。谁要是再说所谓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那只能说明他眼瞎。
首先要明确,生产,不是某些人简单思维的把一件东西“从无到有”地造出来。所有我们享用的消费品,若追根溯源,都来自于两个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外加上时间,因为所有生产都必须耗费时间,而拥有更多的资本,就意味着在时间上快人一步。那么,一件供我们直接享用的消费品,总是从土地和劳动力这两个原始要素相结合,加上各种互补的资本品,一步一步、一级一级转换而来。
由此可见——以蔬菜举例——从种子下到地里,到耕作、施肥、除草、收割、检测、保鲜、运输、装卸、包装、广告……等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生产活动。
一句话,从农民的地里来到你家餐桌上的所有过程,都是生产,缺了哪一环都不行。
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大规模生产、大范围分工交换合作的制度。那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意味着生产遭到了破坏,都意味着它来不到你的餐桌上。更不用说最关键的物流环节。把物流堵死,就相当于把桥梁和道路全部炸毁,就是让将所有人回归原始的自给自足的贫穷状态。
不仅如此,看似简单的蔬菜生产,处在长长的产业链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蔬菜生产出现问题,也就意味着蔬菜生产商对上下游的需求减少了,那么,上游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设备和器具等等的生产,以及下游的收割、装卸搬运、汽车生产制造、交通物流业、商业批发零售等等都会受到影响。
这就是经济运行的“蝴蝶效应”。
试想,假如出问题的不是蔬菜种植一个行业,而是许多行业,结果是什么?
工厂倒闭、百业萧条、供给奇缺、工资下降、物价上涨、工人失业……不幸的是,这正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状况。之所以还能撑很长时间,原因在于,4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巨额资本,还经得起这样的消耗,但是,照这样下去,地主家也会没余粮的。
在消费这一端,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要知道,蔬菜生产,以及它的上下游行业,背后都是人。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设备交通物流商业零售,都是靠人在做的,这些行业受到了影响,意味着这些从业者实际工资要下降、或者失业了。
每个人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你是用自己的生产换来钱,然后用钱来交换急需的物资满足生活需求的。不生产了,拿什么换钱,拿什么消费呢?
所以,先有生产,后有消费。
那如果许多行业生产都遭到了损害,怎么消费?
所以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你就是生产了,也没有人消费。不是他不愿意消费,而是他无法生产了,所以消费不起,他得把极为有限的财富用于最重要的目的:先吃饱活命,其他的就不要想了。这时如果还有人要“刺激消费”,那就是进一步的毁灭财富、消耗资本、有今天没明天,只会使未来的境况更差。
再说了,消费还需要刺激?是个人就会消费、就必然消费,因为他不消费活不了。只有生产蓬勃进步,人们有了更多的财富,才能够消费升级——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级的生活。
所以,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苦的不仅仅是农民,而是所有消费者,也就是所有人都因此受损。
这世界上是没有所谓的“产能过剩”的,更不存在所谓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上,人们的企业家才能会充分发挥,即使出现产出超过需求,那也是极小范围和极小规模的,原因很简单,价格机制会自动运行,企业家会迅速调整资源配置止损,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产,最终达成市场出清。
只有在大规模的干预经济之下,才会出现大规模毁掉“多余”产出的情形。心碎的并不仅仅是农民,而是我们所有人。
那些支持严防死守的人,希望他们的钱包还够鼓,不要工资下降、找不到工作、养老金缩水的时候哭爹喊娘,不要买菜买得肉疼的时候又要呼吁物价管制,那就是最无知而缺德的事。这一切,都是自找的。
然而正是他们的呼吁,把我们绑在了这艘巨轮上,所有人都要为此承受代价。
这是一场观念战争。不要作壁上观,因为所有人无法幸免。所有希望繁荣的经济和美好生活的人们必须站出来,在这场观念战争中赢得胜利。我们别无他途,唯有拿出观念武器投入战斗。因为市场经济,关乎人类生死存亡。
(本文开放转载)
我为大家推荐一门课程,是在经济学研究中有深厚造诣的齐亮老师编写的,他谦虚了,说是适合孩子们看,实际上,适合所有人看。经济学关乎人类生死存亡,学起来,最近下单可以享受优惠价。
认知决定命运,行动创造幸福。**《财富与美德:给孩子的10堂幸福课》**主要探讨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专注力、同理心、乐观、坚毅力、企业家精神等10种优势和美德与财富、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培养这些优势与美德的具体方法。
课程融合了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哲学等不同学科对这10种优势与美德的研究,每节课都布置了学以致用的实践性小作业,优秀作业可以获得亮叔赠送的礼物。这是一门通识性、实践性的课程,适合三年级以上孩子学习,亦适合成年人学习。欢迎订阅!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这波滞销纯粹是人祸。是过度防控对物流运输的打击,导致时令蔬菜不能顺利销售。 天寒地冻,室外种植的蔬菜,卖不掉就要烂在地里。 新闻里重点只有这句: 苏先生对天目新闻记者表示,往年都有外地的客商来本地收购,今年疫情对 …
任何被议论的事,都有它值得被议论的点,直接置之不理,恐怕不太行。 今天网上被议论最多的两件事,一是上海出的新规,二是农民日报发的文章。不得不说,这次农民日报着实好样的。 先说上海的新规。 简单说从11月24日起,不管你是刚去上海的人,还是上 …
知乎用户 飞跃本屯 发表 某数据平台跑的,天猫京东的品类销售数据花点钱就能买到,结果一堆没看数据的人在 YY,多没意思。 知乎用户 九乡河龙牙 发表 我想先引用一些公开的新闻与数据。 根据央行发布的 2022 年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 …
知乎用户 Canicularis 发表 排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隐性通胀的表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下,通货膨胀会直接以价格的上涨表现出来。但是在计划经济国家,价格是由行政机关而非市场决定,而且计划经济国家普遍喜欢将日用产品的价格固定在一个较低的 …
在南方村落,无论是从《新闻联播》的偏爱度上看,还是从乡村治理上看,我们都能感受到农民的国家观念的淡薄。 在中原农村调查时有这样一件事:访谈正起劲,一个受访人突然起身,说“《午间新闻》快开始了,我得回家看新闻去”。他如此惦记午间新闻,是因为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