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關懷年輕人情緒的《想見你》,是不是已經足夠真誠呢?|端傳媒 Initium Media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theinitium.com - 張書瑋 發自香港

【作者按】本文有雷,但是完結之後已經一個月了!(誤)

好話也可以說在前頭。

許光漢寶藏男孩式的形象和柯佳嬿精彩含蓄的演出基本奠定了《想見你》人氣的牢固地基。前者若是在台灣電視劇(或可說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黃金期出現,他可能會成為一個木村拓哉;後者演深愛萬人迷的另一半(而且以兩個涇渭分明的人格去喜歡上一個萬人迷),不僅成功跨越年齡阻隔,用眼神和表情成功區分人格之餘,還完全不讓觀眾討厭,他們的演技不見得是華語世界絕對頂尖,在影劇的世界——何況還是偶像劇——的世界,也絕對是帶著赤誠之心,如果不是,那就是天份太好,太俱備觀眾緣吧。

是的,如果要用最短的時間,最直接的方式來總結《想見你》為什麼可以吸引那麼多觀眾,選對主角就是最粗暴也最快捷的答案。(我們大概不用把《想見你》的劇情復述一遍了吧?)

正確的選角的確在攻克目前華語劇的一大難題:真實。雖然更分明的講法應該是:演技。可是面向市場的劇集並非需要狹義的演技,演員在劇集裡面的表演也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展示,這不是一種學院派的探索,重點是展示真實的普通人。生活化,親切程度是兩項很重要的指標。

如今很多華語的電視劇也許類型不屬於偶像劇,其本質沒有分別,故事的時代和背景有仙俠,宮廷,都市之分,終究也是利用外型出眾,有大量擁躉的年輕藝人擔綱,講一些天馬行空的故事。而大量偶像藝人空洞,流於表面,平板卡通化的表演的確拒路人觀眾於千里之外。《想見你》是個案,或者說比較幸運。如果說真要找反面教材,我們也能在本劇的前兩集找到大量表演浮誇淺薄的配角,他們穿插在本就鬆散的敘事裡面,沒有把觀眾趕跑大概也是劇組的幸運。大多數戲份次要的配角顯然沒有被幾位主演許光漢,柯佳嬿,施柏宇感染,配角們還在用20年前的偶像劇表演方式演出,或許也是鄉愿的一種形式吧。

如果說,劇集的目標觀眾群比較低齡化,平板的表演可能也無可厚非。但無意中看到一個訪問,製作人說希望《想見你》的目標受眾年齡分別大致在25-49歲,聯繫前幾集裡配角們的表演,我不能克制地感受到一絲冒犯。也可能如前所說,是目前整體華語電視劇把標準設得太低,編導因此認為《想見你》的表演水準已經不再瞄準中小學生,我希望他們再去看前兩集的回放,看看要不要沒收配角們的便當。題外話說,《想見你》的香港播放權被MyTV Super拿下,這顯然是一個被香港25-49歲觀眾拋棄的平台,或許也是因此,這部劇拿下了兩岸大部分份額,卻沒有在香港掀起足夠水花吧。

低效的劇情推進

如果說這部劇沿襲了什麼華語影劇歷來的缺點,那就是低效的劇情推進。《想見你》單集時長一個半小時,總共13集,合算起來接近20小時。編導似乎毫不猶豫的設置了很多讓觀眾沉浸卻沒有戲劇內容的片段,至少很多並不需要花費那麼多時長。如今的電視戲劇,8至12小時已經可以充分細緻地講清楚一個很完整的故事。美劇《Big Little Lies》(是,我知道他們製作費很昂貴,但請看看這部劇的敘事效率)一季有七集,單集不到一小時,這部劇用七集講清楚了四個家庭的人物關係(四個媽媽都有詳細的側寫和心路歷程)和她們的婚姻/親子困境,順便還講清楚了一單命案。《想見你》花了三倍的時間,拋開商業考量,有不少廢話對話和過長反射弧的戲劇表情都可以砍掉。

為了撐足長度,歎一口氣需要十秒,流一滴眼淚花去半分鐘,發呆直接可以插入一隻完整MV,劇作者們可能沒有想過也許這就是華語劇遲遲不能推出真正精品,只能下飯或者哄哄粉絲的原因。因為這些影劇並沒有使用真實的時間感。如果真的嘆氣流淚和發呆需要這麼長的時間,顯然必須呈現出足夠的戲劇濃度佐證其合理性,《想見你》沒有這麼誇張,但也夾雜了太多冗余。

《想見你》劇照。網上圖片

穿越劇的情感內核

我剛開始追《想見你》,熬過了艱難的前兩集,從第三集開始漸入佳境。劇本也逐漸從瑣碎的人物建設中梳理出了幾條集中的線索。當我向一位朋友推薦此劇時,發現它的確有特別之處。你很難用幾個字就歸結出《想見你》的魅力所在,對看慣英美劇集的觀眾而言,穿越是一個很獨特的類別,該玩的花樣都玩盡了。這些朋友聽到穿越兩個字,往往很容易就預判《想見你》在情節上會玩一些怎樣的技巧。《想見你》並沒有想要把穿越的肌理說清楚,編導很清醒地守在了偶像劇的邊界內:漫長的觀影過程中,《想見你》終究還是一個/多重交織的愛情故事。無論幾位角色天花亂墜地玩時間線,根本的目的是讓觀眾看到劇中人愛得死去活來。幾位討巧的主演抓得住觀眾,小而美也就不是問題,甚至觀眾也不會苛責,畢竟面前是一個很穩固的類型劇框架,演員功課做得好,基本故事和時間元素沒有出錯。

後來看到界面訪問《想見你》的製作人,也證實了我的想法。編導一心要呈現的就是純粹的情感故事,或者也可能是不想因爲複雜的補充趕走了一心求放鬆的受眾,反倒是有其他作者用哲學角度分析《想見你》就言重了,附加的意義太多,《想見你》可能就變成了哈姆雷特。

通常涉及穿越的電視劇,它大都需要一個比愛情更崇高的情感追求。大到拯救世界,小到拯救生命,或者去挽救親情,這是主流價值觀在商業作品裡寄生的宿命。《想見你》的出發點帶著社會意識,主角黃雨萱回到過去,最終是要解開陳韻如的心結,開導封閉自己的青少年,能從平常的人生中發掘善與美。這樣的立意具備關懷心腸,是台灣電視劇集比中港都優秀的地方。只是綜觀全劇,尤其看過最後兩集黃雨萱對自己的反省,我在想,《想見你》編導想要透露出來的這種關懷,是真誠,且一以貫之的嗎?

關懷是否真誠?

這部劇的問題意識在比較後期才顯露出來。相對於表層外露的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劇集後半剖析而得,那種對年輕人的關懷顯然更加有意藴。黃雨萱不斷回到陳韻如身體,去和李子維互動,慢慢地經由旁人點破,她在侵佔陳韻如的身體,卻並沒有感知陳韻如的體會,反而一味只從自己的角度,強行開導對方,也就在情緒上惹來了極大的反彈。最終黃雨萱妥善地交還了身體,也啟發了陳韻如更從容地面對生活。

單從這個方向看,這樣的敘事令人感動。可是故事不止一條線索。男主角李子維對黃雨萱不斷加深的想念,讓他穿越到了少年王詮勝身體裡。劇集用進標題前番外的形式介紹王喜歡同性的劇情,在大陸被刪減。它勾連起了劇情正篇裡的很多細節,比如王詮勝的父母會告訴其他人,在某次事件之後(被李子維附身之後)王變得開朗和快樂多了,這些沒能吐露的弦外之音,在番外中都有解答。

可是李子維這個角色,沒能按照黃與陳兩位的自我意識發展下去,當然就完全沒有反省被佔據身體的王詮勝去了哪裡,他心裡快樂不快樂,如何開導他,如何拯救他。編劇在陳韻如和王詮勝的人物寫作上還附贈了一些共通點,他們都是對生活不再有熱情,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可是拯救陳韻如成為了貫穿全劇極度重要的線索,這一個角色至少牽動了五個角色的關懷和主要行為動機。但是同樣平行的王詮勝這個角色,自從身體被佔據之後,他就幾乎完全消失了。

最幸福的結局就是消失

以目前的劇集內容看,似乎李子維進駐之後,王詮勝就可以開朗幸福,他原本的慾望和問題都失去了主動意識。這樣似乎暗示了同志要想融入社會就要放棄真我,被異男價值觀收編。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同志角色在一個華語世界熱播劇最後圓滿大結局裡最好的歸宿,就是消失。即便是最終結局在大陸洩漏,編導和班底重聚拍攝彩蛋,講角色們大致有幸福歸宿之後的故事,幕後創意團隊想了三個方案,也沒有任何一個創意雛形包括了王詮勝的結局。編導寧願製造一個「長大後我要嫁給你」(並不那麼性別平等且細想起來頗為古怪)的結局。

當然這方便了《想見你》進入大陸市場的刪減。除了王詮勝的番外,正篇有一些進攻意味明顯的親吻戲被拿掉了,有一些台詞也被改(比如王詮勝口頭提到月事的對白被刪除)。如果編導能秉持美好初衷,也給王詮勝在劇集後半交代結局,這部劇的大陸版本可能要費更多周章,更難剪輯。又或者,那是編劇在設置整個故事線的時候就有所顧慮的事也未可知。

總之,在這樣的對比之下,編導所謂關懷年輕人的情感核心就顯得偏頗和不成立。即便有保守市場的壓力在,幕後大可以將王的背景改為異性戀者,也給他一個完整的結局,如果不能平等地處理LGBT議題,完全繞過也無妨。畢竟這還是一個有觀眾會嫌「LGBT題材的影劇太多了」的世界啊。不過在「成王敗寇」的影劇市場,這些也都不重要吧,亂七八糟的劇紅了這麼多,《想見你》也算是一股清泉,流淌著流淌著就讓人失了望罷了。

‏_Source_ theinitium.com

Сделано ботом @chotamreaderbot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