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私有化会怎么样?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Justin Lee 发表

当我们人云亦云地反对或者支持国企时,我们到底在反对和支持什么?我们对一个问题的深刻了解,来源于我们系统性地思考,这个答案想通过系统梳理,为大家提供国企问题思考的角度和素材。文章较长,只想简单了解阅读黑体部分亦可略知概貌。

一、国企存在的意义

很多人一提起国有企业就想到中石油、中石化,可你知道中国最早的国有企业是哪家吗?

历史学家说,中国最早的国有企业是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建议齐桓公设的 “女闾”——也就是国营妓院。女闾为国库赚钱,加上管仲团队所提出的 “官山海”,充实了国库,给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打下了经济基础。

这里已经说到了国企的第一大意义,为政府赚钱,让国家做事有本钱。那些初期投入巨大、盈利回报慢的行业、或者干脆没有盈利可能但又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指望民间资本基本不现实,国有企业赚了钱,供国家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有着没法替代的优势。

而《管子》一书中,更是提出 “官山海”,也就是由官府垄断经营山海之产,当时所谓山海之产,其实就是盐和铁——注意,这两样东西,几乎人人、家家都会用到。

现在经过几轮国企改革(后面具体讲)之后,国家集中抓的国企基本都在石油、水、电、煤、天然气等人人、家家、企企必用的这些资源领域,其实玩儿的还是 “官山海” 这套。

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因为中国古人就已经发现,这些人人、家家要用的东西,你要是放给民间去经营,做这行的老板只需要一两代人,就会富可敌国,他们一旦富了,你想向他们收税充实国库,怎一个难字了得,求爷爷告奶奶还不算,你要得多了,而国家手里的军队又没强到让他们忌惮,这帮手握巨资的大爷很容易花钱组建军队,把国家给你推翻了。

即使他们没这么大的胆造反,他们好歹长了脚吧,携金银细软妻儿老小逃到他国总可以吧?可问题是,他们赚到的那些钱,真的本就天经地义被他们赚走吗?他们真的有资格得这么多吗?

总而言之,钱一旦进了个人的口袋,你想再掏出来,人家必然不爽,这是人性,不是针对某个人。

把最核心的物资国营了,把国家需要花的钱直接加在卖的东西的价格里,分散在老百姓一次次的购买行为里,他们就不容易感觉到国家拿了钱;国家也不用等钱集中到商人手里,再去求那些有钱的大佬给你捐钱盖皇宫、养军队了。

与 “官山海” 相对应的,叫 “不与民争利”,也就是盐铁也放给民间经营——从古至今,中国历朝历代,都在“官山海” 和“不与民争利”之间切换,或者说摇摆。

很多人坚决拥护 “官山海” 未必真的是了国家有钱花,可能只是某个从中得了贪天之利的权贵们的御用文人;有些看起来为民请命,要求国企 “不与民争利” 的人,也未必真的是为了百姓好,很可能只是民间资本家花钱雇来的摇旗者——真真假假根本分辨不了。

以上这些说的不仅是历史,也是当下的现状。

本来到了这里已经足够回答题主的问题了,但我想把自己这三五年对国企的观察和思考系统地整理出来,帮助有心之人对此能有更全面的认识,不要轻易被别有用心者煽动、左右,所以有了下面的三个部分。

二、新中国国企功过

新中国建国之后,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私营资本,实现了 100% 国有制——当然,这种做法不是得了管仲老祖宗的真传,而是片面理解了外来和尚马克思的理论。

一切国有可以集中调度资源,帮助中国挺过了建国以后最困难的时期,而且还让中国在那么困难的年代,打下了坚实的重工业基础,实现了卫星上天、核弹氢弹爆炸。客观地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不是公有制为前提,这些事情做到的可能性恐怕有点低。

但是,公有制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低,不管是物资、还是时间,或者人的精力和潜能,都浪费严重。

那些年,中国生产一件东西的模式大概是这样的,上游的厂需要生产多少原材料、生产的时间节奏、生产好卖给谁,都是分管的上级部门决定的;中游负责用原材料组装产品的厂,接到上游各单位的产品后,组装多少产品、生产的时间节奏、生产供应到哪儿,也是听上级指挥的;最后这些东西生产好了,再按照国家指令,运到全国各个供销社,统一销售。

全国的建筑、公路、博物馆、路灯、桥梁、能源、住房等几乎所有的公共领域都有一个自上而下、上下对口的行政机构,各自下辖领域内众多的专业性国营企事业单位。

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生产的计划、统筹、组织、调度都是由政府逐级上报,再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决定的,国务院相当于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大脑;各个厂在人、财、物,产、供、销方面完全没有没有自主权,像被大脑指挥的手脚一样。

为了管理全国的方方面面,国务院部门众多,到了 1981 年,国务院的部门数到了史无前例的 100 个。

三、国企改革改了啥?

国企改革现在是热门词,很多不了解内幕的人以为是这两年的新提法,其实中国的国企改革从 1978 年就开始了。

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史,同时也是一部国企改革和私企发展的历史。

那中国至今 40 年的国企改革,为什么要改?改了些啥?取得哪些成果?我们不妨来说道说道。

1、1978—1984 年,关键词:放权让利

前面说过,全面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是没有自主权可言的,有人总结为 “六不能”:

(1)企业不能自主决定雇用什么样的人;

(2)企业不能自主支配收益;

(3)企业不能自主决定企业的资产和投资;

(4)企业不能自主决定生产哪种产品;

(5)企业不能自主从哪供应原材料;

(6)企业不能自主决定产品卖给谁。

既然如此,改革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呗,简单来说就是让企业有一部分投资、生产、经营的决策权,以及收益享有权。

所谓收益享有权,以前企业所有的经营所得,全部都是交给国家财政的,现在国企也可以像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一样承包到个人,你的经营所得,一部分以利和税形式上交给国家,剩下多生产的都归企业自己分配。国家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国企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项改革很深入,到 1987 年时,全国 78% 的企业都承包出去了。

而且在这段时间,国家为了支持国有企业,还实行价格双轨制,所谓价格双轨制,就是同样的原材料,提供国企的价格比提供私企要便宜。

既然企业可以承包了,其实就已经在打破计划经济的铜墙铁壁,开始默许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了,而且刚刚提到的价格双轨制,本身就在区分国企和私企。中国正式提出 “市场经济” 的概念是 1993 年,但其实从 1978 年开始,市场经济就已经开始探索了。

这轮改革,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提升了国企的积极性,企业生产经营提升了,国家收的利税也增长了,可几年之后,承包国企的老板开始瞒报营收,这样就不用给国家交利税了。

而且这不是价格双轨嘛,我辛辛苦苦生产半天赚一点点钱,那我何不直接把我拿到的便宜资源以低于市场价但高于国家给我的价格卖给私企呢?躺着赚钱多美好——万科的王石,就是在那个时代,凭借着自己的关系,承包火车皮倒卖国企资源赚的第一桶金。

而且那时虽然说共享收益,但毕竟还是国企,很多掌握技术的工程师薪水并不高,但私企又渴望拥有技术,于是愿意花钱雇佣国企的人做技术指导。当时上海国企众多,江浙一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企业野蛮生长,国企工程师们工作日在单位上班,周末就到周边小企业收费指导——这就是所谓的星期天工程师的现象。

这样的情势下,做同样产品的国企,竞争不过私企再正常不过了。

80 年代后期,全国国企只有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到了 90 年代,完全亏损扩大到 48.6%, 当时国家已经不提国企盈利了,而是说 “降低亏损比例的增长速度”。

2、1993—2002 年,关键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的前 30 年,最有意思的就是,很多事情都是先随大家做,让它乱几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让子弹飞一会儿”,然后才总结经验,或者出台政策来管理。

这么说还显得有些复杂,更简单的说法,叫做 “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最高的智慧,总是以这种大家一听就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 “打土豪分田地”,简单六个字概括了土改的对象、路径和目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句话,明确了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谁的思想,不是谁的指示,也不是谁的“凡是”,而是实践,而且明确说了,是“唯一” 标准;再比如 “闷声大发财”,一句话让我知道当下工作的重点和基调;“摸着石头过河” 也是,一句话顶一万份枯燥的文件和通知,基层的干部一听就知道最高首长什么思路。

中国第一支股票是飞乐音响,1984 年就发行了,可中国直到 1990 年才成立上交所;

中国第一家破产的国企是沈阳市防爆器械厂,1986 年宣布的。

中国正式拉开第二轮国企改革大幕,是 1992 年的 “砸三铁”——也是砸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现在看起来,这个提法抓到了国企改革关键点,但却也最难落地,直到现在,这三点依然是国企的顽症,只是换了幅面孔存在罢,所以牛刀初试并不成功。

1992 年,中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是学习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提升员工效率、减少企业浪费、提高盈利能力。

1995 年提出 “抓大放小”,意思就是国家只管大的国企了,帮他们想办法;小国企你们自己看着办,自生自灭去。

这些改革,都没能阻止国企亏损比例进一步提高,到 1998 年前后,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有企业亏损, 全国总利润只有 213.7 亿元。

那一年,正好遇到索罗斯奇袭东南亚(参见答案:人民币为什么不能自由兑换外币?为什么要进行外汇管制?),引发亚洲金融危机,国企改革再不痛下决心,中国经济告急。

1998 年前后, 全国下岗分流国企职工 66 万;1998 年~ 2006 年, 23.8 万家国企关闭,下岗分流人数达 6000 万人,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一半。

1999 年春晚小品喊出了时代最悲音:“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现在提起国企下岗,不熟悉内情的人觉得不就是一些员工丢了工作,出来自谋生路,走街串巷卖雪糕吗?

可真的经历过的人,会觉得整个家庭从天国坠入了地狱:原先的国企,说是企业,其实是一个小社会,国企大院里有学校、医院、澡堂子、舞蹈中心;宿舍单位给分,柴米油盐单位给发;孩子中专、高中毕业了还可以优先招进厂里上班;连面包、冰淇淋都吃到想吐;有的胆儿肥的,还偷偷把厂里能卖的产品、设备拿去外面,卖给私企。突然有一天,国家宣布你失业了,自谋职业收入还不如在原先单位,所有的福利又全没了,有的工人在国企混日子那么多年,几乎成了废人,自谋生路对他们而言无异于等死。

3、2003—2013 年,关键词:股份制改造

1998 年前后开始的国企下岗分流虽然残酷,但算是国企第一次割疮排毒,舍弃了烂肉,留下了还会生长的好肉。

1998 年到 2003 年, 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增长了 22 倍;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 14.9 万亿元增加到 19.7 万亿元;我国进入世界 500 强的企业由 3 家增加到 15 家,其中内地的 14 家企业都是国企。

2002 年 中国骨干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 76%。当时,为了解决大企业的资金问题,国家允许很多国有大企业重组上市,通过股市直接融资,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很多人说中国股市先天畸形,说的就是别国上市的企业是盈利能力强、潜力巨大的企业,但中国却把许多盈利能力有问题的国有大企业推上了股市。

2007 年,中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就有 26 家,利润过百亿的有 19 家;全球 500 强,中国内地企业有 22 家,全部是国有控股企业。

10 年间,中央企业的营收从 2002 年的 3.36 万亿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22.5 万亿元,年均增长 20.9%, 2012 年世界 500 强上榜的 69 家中国内地企业,有 54 家是国有企业。

4、2003—2013 年,关键词:混合所有制

如果只看上面罗列的数据,可能大家会觉得上一轮国企改革真棒,但请大家注意,我们前面说过,国企问题的症结在人,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不能真正破除,国企的问题其实是根治不了的。

国家发展经济需要五种基础资源——货币资源,实物资源 (如矿产、能源),物流资源(如铁路、民航),信息资源和自然资源等,如果仔细统计目前中国进入世界 500 强的国有企业,会发现大部分企业正是垄断了这些资源的企业——这不,兜兜转转几千年,中国又回到了“官山海” 的时代。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些企业之所以能盈利那么多,未必是因为他们他们管理效率高,而是因为他们手里掌握了人人、户户、企企都得用的资源,只要国家经济好了,他们只需要躺着卖资源就好了。

还有人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原先全部有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不断开放的过程,然后民营企业冲进来,用更高效的方式,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这么说不无道理,中国最早开放的行业是纺织领域,然后是家电领域,苏南、温州、广东、武汉就是在这个时候快速崛起的;然后开放的是汽车,中国汽车行业其实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因为核心技术都在别人手里,中国只是发展了汽车零配件;电信领域开放,但其实不是完全开放的,只是开放了电信设备制造,电信服务还是由移动、电信、联通垄断,于是崛起了华为、中兴这样的佼佼者;之后是房地产开放,于是有了各大房企的崛起;目前中国在尝试开放保险、水务、能源,但其实民企还没怎么进来。

关于民营企业,现在有 “五六七八九” 的说法,即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 50% 以上的税收、60% 以上的 GDP、70% 以上的创新、80% 以上的城镇就业和 90% 以上的企业数量。

既然国有企业退一步,民营企业就发展一大截,民营企业似乎更能打啊!是的,在效率方面,民营企业有更大的优势,关键原因在于企业是老板的的,老板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别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给你整没了,为了利润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情。可国有企业呢,我在国企工作时最常听到的员工交谈是 “反正钱都是国家的”,不光员工这么想,很多管理层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基本没有动别人利益得罪人的必要,于是效率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围里一天天往下掉。

于是国家想办法,在国有制掺入私有制的成分,所谓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观念就这么简单,比如引入私营投资参股并担任股东,这几年甚至进一步打破原先国有控股必须 50% 以上的规定,只要国有股份是大股东即可。

混合所有制虽然是 2003 年才正式提出来的,但国企的混改,其实早早就开始了。比如上海,从上世界 80 年代一直在尝试,到 2018 年底,80% 的国企都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

5、2014 年至今,从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

我们经常见到的说法是,改进进入了深水区,所谓深水区,意思就是一脚踩下去,不知道下面是美味的鱼虾,还是有绊人的海藻,或者别人埋下的想弄死你的水雷。

国企改革也是如此,容易的改的,比如什么放权让利、企业上市,都相当于是给企业发福利,自然容易推;现在你要动人家已经拿到手的蛋糕和权力,谈何容易。

所以国企效率低下的顽疾,还是没有真正得到的解决。

现在国企改革领域,提得最多的是混合所有制、股权激励,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混合所有制刚刚已经解释过了;股权激励简单来说,就是试图通过给骨干员工股份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活力,让大家有激情为企业干事;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意思就是原先国企参与具体的生产、建设,现在不如退出来,只掌握资本,决定自己想投给哪些行业、哪些企业。

这些改革都还在进行中,不方便去评价,如果有机会当面私下讨论,我是乐意交流的,这里我只通过下一部分,对做得好的案例的分析,融入我的看法和观点。

四、国企改革未来会往哪里走?

现在世界上国有企业运作最成功的国家,是新加坡。德国、英国都问题很多,俄罗斯直接死翘翘。中国国资系统,还有大部分央企的高管都到新加坡学习过国企管理经验,大部分人的感慨都是真牛逼,但同时也会明确说 “我们用不了”。

很多人以为是因为新加坡国家小,好弄;中国太大,不好弄。

其实不是,之所以学不了,不是因为新加坡国企的管理不科学,根源在于这个答案最开始说的,利益格局一旦形成,想要改弦更张太难。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一建国就实行新加坡的国企管理模式,中国现在可以做得和他们一样好,甚至比他们好很多,但现在要学习,真是学不了。甚至可以说,新加坡之所以能做成,是因为他们刚建国没多久就这么弄了,如果他们也从计划经济开始出发,现在才弄这套,同样困难重重。

尽管暂时学不了,但我们还是需要了解下新加坡国企管理厉害在哪里,了解了新加坡的国企管理,你可以看明白中国国企改革未来十年的前进方向。

淡马锡的国企有两类:

一类是具体服务国家战略的基础建设、服务国家未来发展的产业园的实体类企业,这类企业的经营原则,主要是进行前期开发,当运营得差不多可以自负盈亏了,就会交由法定机构管理,或者转为政府参股但不做大股东、但不参与具体管理和经营的民营企业。

另外一类是掌握着国有资本,只做投资的投资公司,比如淡马锡控股,淡马锡控股并不是只投国有企业,而是全世界找优质企业,能赚钱的企业他们都投资,比如中国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滴滴、美团、阿里都有他们的股份,还有马来西亚电信,美国硅谷的很多公司,而且他们是很早就参与投资了的。

截至 2019 年 3 月底,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为 3130 亿新元,折合人民币 1.6 万亿,自 1974 年成立以来的复合年化回报率仍维持在 15%,成立 45 年,手里的国有资本翻了 880 多倍。

淡马锡堪称全球的资本怪兽,盈利能力在世界名列前茅。

如此牛逼的淡马锡控股,管理层加所有员工,不过才 500 人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淡马锡的盈利,不是说给你 100 万,财政年结束你资金不少于 100 万就算盈利了,而是要计算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评估下来,即使把资金保守投资,也有 7 个点的收益,也就是 7 万。那一年之后,你持有的资金需要超过 107 万的部分,才能计入你的盈利里面。

但投资这个事情吧,毕竟是高风险高回报,不可能只赚不赔,所以淡马锡的要求是,总理在 5 年任期内,上一届政府结算下来的资金必须能不亏损,也就是 5 年才是一个考核周期。

淡马锡之所以能这么牛逼,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开全世界最好的待遇、延揽全世界最牛逼的投资人才到淡马锡当员工,新加坡总理一年的收入大约在 200-300 万新币之间,他们的薪资是透明的,总理得自己付钱买房,非公务活动得自己付工资雇司机、请保姆,付子女教育费。而他们淡马锡的员工,一年三、五百万新币的收入只是正常,优秀的员工一年可以拿到 1000 万新币以上。

但是,要拿到这笔钱并不容易,因为交给你拿去投资的资金,你运作一财年下来盈利了,你可以分到利润的三分之一,比如 100 万变成了 116 万,那盈利的 9 万,你可以分到 3 万。但这 3 万会根据你投资的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评估下来风险低,你当年就可以拿到三分之一,也就是 1 万;如果评估下来风险达到最高级,你第一年只能拿到十二分之一。剩下的部分,会存进公司给你开的专用账户。如果下一财年,你负责的投资亏了,对不起,你得按照规定的比例,把你的钱赔给淡马锡。

除了聘请全世界最顶级的投资人才,淡马锡还对全年投资的行业、国家、企业进行整体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他们自己设计的投资分析模型,对每个行业、国家、企业的资金分配比例给出范围建议,从而保障投资风险降低和回报率。

虽然中国官方没有明确表态,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淡马锡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很多经济学家鼓吹国企退出经济舞台,这样是有失偏颇的,如果一切朝利益看起,中国的高铁根本织不成网(参见答案:中国高铁只有 6 条线路盈利,那么中西部地区真的有必要建高铁吗?),很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基础项目也没有上马的可能性,而这些领域,正是需要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领域。

前面谈到新加坡的国企重点负责国计民生项目前面亏损期的投资,当项目开始盈利后转给民企经营,国内得此精髓的城市是深圳,深圳国企基本从所有竞争性领域都退出来了,有利可图的行业都让民企进场发挥民企效率高的优势;而那些事关民生、公共服务的项目,国企主动承担责任——虽然国企的效率相对私企比较低,但事情终究可以做成,只是投入多了些,但这些事情如果交给民企,不能说永远都做不成,但可能性真的不大。

注意,这里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如果你所在的国企所从事的事情,躺着都可以挣钱,交给民企效率还更高,请放心,未来的趋势肯定是开放给民企,而一旦开放给民企,因为国企效率低这个顽疾极难根治,所以国企必然惨败,直至退出舞台。

如果你所在的国企所从事的事情,基本是亏损的,而且民企碰都不想碰,那恭喜你,你的工作未来还能稳定——我刚刚说了,国企效率偏低,这是极难根治的顽疾,包括前面一直在夸的新加坡,他们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人浮于事、勾心斗角的事情比比皆是,他们做得好过我们的,是国企贪腐基本是杜绝了。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国企的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坚信,像美国一样 99% 的经济都由私人资本的控制的模式长远来看是没有前途的,因为资本逐利的本性,只会让少数资本需要人的(比如资本家、高级管理者、研发人才)成为赢家,随着未来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按照资本逐利的本性,已经不被资本需要的低端劳动力必然大量失业,要么资本有能力把这些人全部消灭,要么社会陷入混乱,或者资本被推翻退出历史舞台。(参见答案:若有一天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大部分工作,《资本论》是否还有意义?

强大而不自制的资本,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解毒,政府要有能力跟资本抗衡,必然需要自己手里有钱,有钱才能组建让资本有所顾忌的军队,才能为国家长远发展计,而不是想干啥只能伸手向资本家乞讨,那些的政府不被资本灭了,也会被资本挟持。到那时,国家最大的敌人不是别国,而是本国的资本家。政府有钱的路径,并不是简单的 “官山海” 或者“官一切”,而是赚到钱这个结果——至于这钱到底是用公有制赚的,还是用私有制赚的,路径并不重要,关键是这钱得是你自己赚的、自己可以花的。

这就是我判断未来国企改革方向的逻辑起点。

除了深圳,上海,浙江的国企改革也颇有特色,重点落在了成了成立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统一的投资平台上面,比如浙江这几年新成立的港口投资集团,试图把整个浙江的港口资源整合到一起,统一投资、管理、运营,野心不可谓不小。

国企改革领域另外一个眼明手快的地方是江西,他们大刀阔斧把全省的国有资产进行了大整合,成立了三大资本管理公司,分管不同的产业领域,国资委重点管理这三大投资集团,下面具体的国有产业公司,由这三大投资公司负责管理。

越是往北,国企内部盘根错节的关系就越为复杂,特别到了东三省。甚至可以说,东北经济的问题,关键就是国企改革的问题。为了保护答案的性命,具体省份和城市就不去点了。包括前面说的上海、浙江、江西,到底还有哪些问题,大家可以自行检索下他们的做法,然后对照前面说的新加坡和淡马锡的做法,思考下就会有答案。

以上答案,是根据自己这三五年的对国企的观察、思考,跟各地国企高管、员工访谈,并跟行业内诸多专家交流之后的感悟写就的,包括对国企改革的阶段划分,更多是自己的判断,和权威专家未必完全一致,挂一漏万,细节和数字肯定还有蛮多错漏之处,请各位大侠批评时,温柔些。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是否应该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并不是一个可以在一个答案里说完的问题,在不同的背景下,面对不同的领域,使用不同的私有化方法,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先说几本综合性的参考资料。

第一本是**《私有化的局限》**。这本书除了翻译比较拗口之外,能学到很多东西,他囊括了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的大量私有化案例分析,必须注意到,私有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按照私有化的程度从弱到强,分为这样几个类型:

1,在整个部门都属于国有时,引入私营企业进行竞争。
2,公共产品或者服务外包,政府向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私营企业付费。
3,以委托管理关系换取私人融资,在一段时间的盈利性经营后将所有权转移给国家。
4,将国有资产转移到私人手中。

《私有化的局限》一书分析的部分私有化案例如下,按照私有化程度由弱到强排列:

此外,同一个水平的私有化也包含了多种不同选择,就拿东欧的例子来说,同样是将国有企业完全私有化,就有非常多的可选方案,这里我们可以去看第二本书**《十年沧桑:东欧经济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这本书对东欧的转型历史与其中发生的种种冲突和波动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前半部分对东欧的不同私有化方案的描述尤其值得阅读。

一是「新私有化」,即通过外资或国内私人投资建立新的私有 企业,扩大私有新增资产。它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搞资本主义,不背包袱,可以绕过国营经济改造的「雷区」。
二是「重新私有化」,即把过去共产党时代没收的私有资产「物归原主」。这属于私有化过程中要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
三是改造型私有化,又分为有偿和无偿两大类,
其中有偿私有化又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 一次性公开拍卖。这是「小私有化」的标准程序。在某些 情况下如果不能拍卖所有权就拍卖使用权,即「拍租」或招标租赁。
2. 先把企业改组成国库独资股份公司,然后在股市出售股票,股票售完,企业也就完成私有化。这是「大私有化」的标准程序。股票出售的对象如果是以现金或外汇购买的国内外投资者,则国家可以得到收人,属于有偿私有化;如果「出售」给以私有化证券「购买」的公民和中介公司,则只是无偿私有化的一个步骤。
3. 「个别私有化」,即不通过公开招标、分股出售的方式,而是 以选定的待私有化的(一般是对那些无法公开出售或资产庞大而又不宜分股出售)企业为对象,与选定的购买者通过一对一谈判实现整体转让或合资参股。
4. 企业「内部私有化」,也就是把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出售给本企业就业人员。通常他们都可以享有优惠。在企业股权内部平均分配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就近似于西方国家的工党或社会党所提倡的伊索普(ESOP),即「雇员股权方案」的英文缩写方案。
5. 破产清理法,这在波兰叫「撤销」法,在其他东欧国家又叫 做「(实物)资产私有化」。它主要用于那些亏损严重、山穷水尽而无人愿意购买的不景气企业。国家通过一定程序可以宣布「撤销」该企业,对其实物资产进行破产淸理后,通过无底价拍卖捐赠给其他国库独资公司,以上述第二种方式参与私有化,或者在原企业就 业人员要求的情况下租赁给他们去自主经营。
而无偿私有化则特指向全体公民平均分发私有化证券的一种模式,在东欧一般称为「证券方法」或「分配方法」,也叫「人民私有化」或「大众私有化」。它的基本内容是:由国家将准备私有化的国有资产进行估价,定出用于无偿分配部分的价值比例,然后以此价值为基础确定私有化证券发行总额,把这些证券平均分发给全体公民或国民。

以上内容皆摘编自《十年沧桑:东欧经济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如果想了解经济学家对东欧转型的反思,则可以参考世界银行的报告**《****Transition: The First Ten Years》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ECAEXT/Resources/complete.pdf)以及斯蒂格利茨在世界银行的报告《WHITHER REFORM?》**(http://econbook.kemsu.ru/SumScool/Data/Transitional/stiglitz.pdf)。经济学家预料到休克疗法会导致经济衰退,但是没有想到衰退会持续得如此之久,直到 2000 年之后,东欧转轨国家才逐渐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上图的粗线 CEE 代表中东欧国家,具体数据可参阅《25 Years of Transition》(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reo/2014/eur/eng/pdf/erei_sr_102414.pdf
,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去年发布的关于东欧转型国家再审视的一篇报告。

鉴于私有化的复杂性,我不会给「是否应该私有化」这个问题找到一个确定答案,但阅读完以上资料,我们可以最终得到一些关于私有化的注意事项:

1,为了效率的改进而私有化,决不要因为意识形态进行私有化。
2,在仍然可以正常运作的公共部门,如供水、铁路、警察等,不要盲目进行私有化。但对于非公共部门,私营企业表现一般要好于国有企业。
3,保持监管体制的有效性,使政府能够在私有化遭遇重大失败时撤销私有化——始终记住私营企业比起国有企业更加需要监管。

这个问题原本回答到这里就差不多完了,想要了解私有化的读者,可能需要继续详细阅读。但我还想继续说几句。

在这个答案里,很多人在用东欧转型前十年的失败,否定私有化,甚至觉得东欧如果不私有化会比现在过得更好,这种看法是错的。

第一,历史根本没有给东欧选择的机会,他的国有体制,已经完全撑不下去了,不存在什么「如果没有私有化」的选项**。**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80 年代,大部分的中国经济学家仍然以政治经济学为专长,进行各种文字分析,整个计划经济体制,还是「指令式」的,再往前一点,在文革时期的计划体制,甚至还有点「浪漫主义的指令式计划」,而于此同时,苏联经济学家早就用以数学为工具,建立了近乎完美的国家计划体系。东欧惟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苏联人坎托洛维奇的研究方向就是数理经济学。在 70 年代,苏联新建了许多研究中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伯利亚科学城的工业经济研究所,也是个纯粹搞数理经济的研究所。到了 70-80 年代,苏联经济学的主流早已不是政治经济学,而是数理经济学了。也就是说,在计划体系的科学性上,人们已经没法再做更大的改动了。但就是完美的计划,仍然无法解决激励问题,产权不动,撑不下去了。

2,在转轨前,用两大特征来概括东欧经济,可以说是短缺和外债。短缺,就是市场上无货可买。很多人一看见转轨后的通货膨胀率高企就兴奋得不能自已仿佛私有化是罪魁祸首,殊不知那只不过是黑市价格如实反映到市场上而已。而外债,则是苏联的石油体系下的特有情况。从苏联到俄罗斯,国家的财政收入都大量依赖于石油收入,而 80 年代的石油价格下降、苏联的存量油田的开采量量下降,都使得东欧国家的收入萎缩,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化投资体系又促使他们向外借债。1985 年时,苏联的石油收入 220 亿美元,大于当年外债 180 亿美元;而在 1989 年,苏联的外债攀升到 440 亿,石油收入却跌落到 130 亿,入不敷出。在 1990 年时,苏联的外债 550 亿,已经是要求着西方国家减免债务的程度了。

计划经济已经没办法改得更好,商品短缺,外债压身,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此时把国企私有化,卖掉了还债,是最直接,最容易,也不得不进行的选择。

但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虽然国有经济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但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表现却并不好,这里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旧官僚体制造成的私有化中的腐败,导致后来的寡头们直接参与瓜分了国有企业,另一个极端则是意识形态似的变国有为全民所有,将股票平均分给国民。但要注意到的是,私有制之所以比国有制的表现更好,是因为私有制下,经营者和所有者们是有激励把企业做好的,但这些私有化方法呢?前一个极端,国家没能从私有化中取得足够的出让收入来偿还外债,低价获取国有企业的寡头们也没有将企业做得更好;至于后一个极端,将公司股票分给国民,虽然把开头做得公平了,可是过程仍然不对——企业经营者没有资产激励,只是讨好工人,将福利增加,把工资提高,比如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企业,照样不行。

所以,就说到了不能一棍子否定私有化的第二个原因:**东欧的失败,问题不是出在私有化上——私有化只是不得不推进的一步——而是由于就是私有化了,国有制的遗留问题也没有解决。**寡头分企业,国家的外债有钱偿还了吗?没有;工人分股票,企业就能存活下去了吗?没有。至于其他的很多在当时以意识形态为主导却违反经济规律的政策,更是在原有的问题上火上浇油,比如东西德合并,汇率一比一,这是对东德的恩惠吗?一开始是的,但是后果是东德企业发不出和西德企业一样高工资,倒闭了,东德企业的自生性也被断绝。

因此,对于东欧的私有化,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存量的改革,在国有企业存量较大的地区,由于官僚的掣肘,意识形态的反转,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私有化做得好的,总是那些新增的企业,而且在曾经进行过市场化改革的地区,增量企业的表现也越好。比如转型较为成功的波兰和匈牙利:

波兰:
和俄罗斯不同,波兰从雇员持股再通过市场机制形成股份集中的经理购买过程中没有形成寡头。因为波兰的 “内部人” 是小股东,他们之间的交易是 “自由交易”,小股东在卖掉股票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责任转移,反之 大股东在集中股权的同时也就承担其责任。俄罗斯的 “内部人” 实际上是有权人,是被权力机构视为可靠的 “自己人”,他们不是在与 独立的小股东做买卖,而是与国家作“交易”,买卖双方都是有权人,他们之间进行的本来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交易”,而是从国库中获取。这种“交易” 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益给了个人,包袱在很大程度上仍由国家背着。股东们之间的交易在短期内是很难形成寡 头的,只有那些 “自己人” 如探囊取物一般从国家直接 “拿” 过来的 国有资产才是寡头形成的捷径。
匈牙利:
以匈牙利为例,它选择了拍卖国有企业的方式。在八年的私有化过程中,共收入 14437.5 亿福林,极大地减缓了国家的财政困难。同时,企业出售后便一步到位地成了规范化的私有企业,有利于迅速改善经营和增加投资。从 “卖” 的典型匈牙利的例子看,恐怕主要的问题…… 是外国资本控制了大部分经济领域的问题。老百姓中 —直有“(苏联)坦克走了,班克(Bank, 银行,特指西方投资)来了” 的说法。据统计,到 1997 年底,匈牙利银行系统的资本构成中,外国资 本已占 61.4%。在私有化过程中,匈牙利人均吸引外资 1268 美 元,是东欧国家平均水平的 13.8 倍。
…… 匈牙利主流派(尤以 “左派” 社会党政府为典型)认为,在加人北约、欧盟的大趋势下,融人欧洲是早晚的事,何况从历史上看,东欧如同一个走廊,不是向东就是向西,对外依赖性一直就很强,现在通过私有化过程提前 “一体化” 应视为好事。他们也愿意接受以国外资本为主导的国际分工,在全球化进程中被动定位。

不管分析什么问题,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大而化之。在私有化这种和背景高度相关的选择上,更是需要一事一议,重要的是去关注细节问题。比如这篇文章(When Does Privatization Work? The Impact of Private Ownership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研究了不同私有化所有者手中企业的表现,并发现企业私有化给外部人的结果要好于企业私有化给内部人。

所以,什么私有化就是好,或者私有化就是坏的说法,根本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更别说一些回答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使用数据。例如

@桜铃莉

这个回答,用到了这么一批数据:

挪威的国有化 72%,芬兰的国有化 56%,都比中国高,这样的数据,不仅完全没有来源,而且在常识上就是天方夜谭。先不说什么「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国别经济成分信息数据」之类的笑话吧(想象一下普洱市统计局公布的鄂尔多斯市分街道婴儿死亡率是什么概念),计算各国的国有经济成分,根本就是一件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目前对各国国有经济成分分析,比较多的是通过代表性公司的成分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有经济成分,例如每个国家前十大企业的国有成分排名(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Reason for concern?),中国排第一,96%,挪威 48%,芬兰 17%:

以及每个国家前 200 大企业的国有成分排名(State-Owned Enterprises),下图的横轴,阿联酋第一,大约为 50%,中国在 42% 左右,挪威大概是 27%,芬兰只有 10% 不到。

一方面,每个国家的前 200 大公司之和已经占据了世界总产出的 50% 左右;另一方面,企业越小,越不可能国有化,所以什么挪威的国有化 72%,芬兰的国有化 56%,如果不是作者的故意编造,就必定是被哪个钓鱼贴骗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注:文中 “国企私有化” 一律指的国企大规模地去国家所有制或国家退出直接持股,并且企业控制权存在一定的让渡。

在中国鼓吹国企私有化的人都有个美丽的梦想,即认为私有化的国企会充分市场化和参与市场竞争,一甩过去臃肿、效率低下的包袱,活力四射,为民众带来更优质和廉价的服务。

这个梦想我从小就在身边各种各样的大人中听到,算是一种朴素的自由主义思想。他们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多年来吃尽了低效率国企和破产国企的苦头,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大部分生活仍摆脱不了国企,自来水、汽油、通信、网络、粮油、住房等等无一不在跟他们打交道。几十年来的物价上涨呀,自然而然在他们眼中也要算在国企的头上,而不是优先着目于经济发展推动物价的大背景。可以说,社会上大多数的普通人对庞大的国企群是没有太多好感的,觉得他们霸道、暴利又效率低下,自然对其褪下赖以为生的政治特权举手赞成,这种朴素的叛逆是国人朴素自由主义思想的温床,而不是哈耶克的科班教育。

先说一下我的态度吧。现阶段的中国,是不可能效仿撒切尔 - 里根经济学对国企和国有资产进行全盘私有化的。第一,用大规模的私有化刺激经济_至少_需要充分的市场化和自由竞争,中国的开放程度很显然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即使是现阶段的成功工商领域,也无一没有官商合流的背景,在这样的现实下实行私有化,国有资产势必会落入既得利益族群的手中,英国政府向民众公然出售国企股票的一景显然不大可能在中国顺利发生。但这不仅仅是换个妆容,撕去了为人民服务这张人皮,既得利益族群会名正言顺构筑新的寡头,媾和当权者后(或者他们本身就是当权者),再也没有什么能约束他们,本来就弱势的中产和平民本身是没有能力反抗的,只会成为待宰羔羊。

第二,国企私有化可能会使得私人资本的活跃度有着一定提高,但是其对社会上个人可获得的总财力却没太大提升。P. 阿姆斯特朗,A. 格林等人指出:
在政府(英国)抛售国营企业资产的那几年,以及随后的几年中,如果企业原先是为了使投资额超过当时的利润而借款,那么私营化的作用肯定会降低政府的债款数额。但是,如果私人资本贷款给国营企业或是贷给做同样事情的私营企业,私营化在这方面就基本不起什么作用了。如果政府贱价出售资产,那么很明显,投资者或购买股票的投机商人将获益,然而损害纳税人的利益。但是假如政府按实际市场价值出售其资产,那么,私人投资者仅仅是从持有政府公债转变为持有同等价值的股票。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政府秉公办事出售股票,私人资本和参与瓜分国企民众也额外赚不了什么钱,如果中国政府不秉公办事,那势必会出现贱价卖股——既然都干坏事了,何不再进一步,把股票卖给权贵赚点油水?算来算去,在中国现状中国企私有化仍是更倾向于便宜既得利益族群。

第三,许多国企建立的初衷,其实是作为国家的一个专门部门而存在的。但是如果这个部门既能从市场上赚钱,又不要国家明着面儿拨款养人,还能比较不受约束地自我生长,那它以企业的形式来管理会更方便和有效率一些。比如北京的自来水公司,你说它是北京自来水局也是可以的,比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你也可以叫国家投资局,铁道部改制成中国铁路总公司也就是这个理儿。国家掌握着这些部门,可以做那些私人无法做、做不好或者无利可图的行业,比如核电、邮政、养老保险、自来水、道路基建等,可以给民众提供比较可靠和稳定的廉价服务,国家也常常需要去补贴它们。如果这些行业私营化了,费用势必会带来极大的提高。就算是美国,即使经过里根的一番折腾,邮政、公共交通、自来水、污水处理及环保、博物馆、公园森林、航空管制、部分跨州电力水利及公路铁路、部分港口、部分军事工业、航天、老人穷人及退伍军人养老和医疗保险等仍然掌握在联邦和各州的手里,这是放眼全球皆通的原则,中国与之相比也就是触角和规模更扩大了一些而已。可以说,中国国企占经济比例过高,与民营经济犄角对半,一方面确实是国企太过强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营经济不够发达。

第四,私有化后,企业很可能会为了提升利润,放弃昔日作为国企的道义责任,比如削减大量的退休职工、冗员等,造成社会动荡,把利润的提升首先转嫁到工人身上。况且,中国根本没有真正的公会,即使冒了苗头也一定会被当局严令掐断,而那厢有行政级别的公会官僚系统在真正的大型劳资纠纷里基本指望不上的,所以大量的被私营化的国企的工人势必会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

第五,国企的利润是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虽然你看啊,央企 2012 年总利润 1 万多亿,交给国家也就九百亿,国家还拨回了八百亿,这尼玛……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国企的财产就基本算是国家的财产,铁道总公司建的铁路、三桶油建的输油管道、葛洲坝集团建的水电站等等这些都属于国家的基础设施,民众享受的这些国企投资也是国企对国家的贡献。如果铁总卖股份出去了,高铁咱真的指望不上了,何况是铁定赔本的青藏铁路等等。再举个另外的例子,地方上各个单位的临街铺面一般都收归当地政府成立的国企管理的,这些收益也有相当部分贡献给政府预算,或拨给上头的投资公司,如果私营化后政府直接当不动产卖掉了,这显然是不利于可持续的发展的,毕竟卖的钱很可能就给个大手笔的市长一次性用掉了。

第六,企业所有制结构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仍存在很多争议,卖了不一定效率高啊。又是另一部大书了,这里暂且不表,主要讨论此行后果。

在前面,我有提到中国国企确实存在太过强势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国企还利用资源优势插手民营范畴,比如之前武钢因为效益不好冗员过多,于是分派一部分员工去成立了家政、物业服务公司,搞得有声有色,可是被很多学者猛批是靠地位优势挤占民营生存空间。我是支持对国企费边式的改革的,继续敲打铁饭碗思维,持续从内部一点点累积优势淘汰沉疴。有一些国企是确实可以市场化私营化的,比如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盐业总公司等,以及一些更适合在市场上生存的设计院、研究院等等,这些小部分国企私营化倒是可能商榷的。虽然中国政府每隔几年都会整顿一些赚钱少的国企,把他们并入国有控股集团或是拆掉,可是每个央企、地方国企身上都寄生有庞大又惹不起的利益族群,如何制衡和调配,一直是个非常大非常棘手的学问。大刀阔斧挨骂,闷不吭声也挨骂,都不容易做啊。

私有化国企这事儿吧,你以为咱里头的利益阶层不想卖啊,卖了他们马上接盘爽歪歪。权贵想让你卖,竞争对手美国想让你卖,部分以为事不关己的人还在瞎起哄,虽然起点都不一样,可这一定不是好事,国务院压力很大啊。私营化国企也是刺激经济的一剂特殊的药物,中国虽然现在增长率下滑了,可是仍处于傲视群雄的档次,并且还卡在产业升级的攻坚期,是药三分毒,没病可别乱吃啊。

来个虎头蛇尾简要总结一下吧:国企私有化到最后肯定得大便宜的九成九不是你,可吃亏的九成九是你,所以这低效率就忍忍吧。还有啊,人涨价也不能老怪人家。

粗略完工,静待各位指教。惭愧鞠躬。

-

知乎用户 风漪阁主 发表

暂时没有办法长篇论述,但我始终觉得,国有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垄断而非公有制,而解决垄断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放开准入门槛,引入竞争,而非私有化。
当然前面也提到,私有化的方法,引入竞争本身也是一个途径,但如上面他人所说,股份制改革已经造成了国有资本的流失,若没有约束,直接放开全面允许私有化,无疑会成为另一次盛宴。

知乎用户 郑庄公 发表

国企私有化之后,会有哪些优势呢?

私有化之后,员工的积极性会提高?这是 20 世纪最大的谎言之一。老板的积极性会比原来国企老总的积极性高?更是谎言。

私有化之后,效率会提高?效率会更低。各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会很差,老板都只顾自己的利益。效率高低的关键是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同时,利国利民但是利润低的事情,私人老板根本不愿意做。

私有化之后,破产倒闭得会更快更多。

私有化之后,唯一的好处就是肥了某些个人。大家共同的东西被某些个人装进腰包,就是卖废铁也足以富可敌国。

知乎用户 马前卒 发表

国企利润在一定程度上等于税收,而税收的成本相当不低。卖掉国企,是不是提高效率暂且不论,就算提高了效率,也必须考虑**效率是否能抵消税收成本。**如果不能抵偿,对政府,对社会都是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国企的利润除了直接上缴外,还要在许多指令性工程上消耗,比如说向西藏修铁路,向偏远的乡镇架电网,优先保障利润较低的住宅用电…… 这都是在消耗国企利润。没了国企,这些项目都得靠代价高昂的税收。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税务系统也是一个超级 “国企”。而且体制比国企更固化,分配和经营方式更不灵活。如果放弃一部分国企利润,就必须扩大税务局这个 “国企” 的规模和权利,增加税务系统的浪费和消耗,否则社会就会停转。我不反对大家讨论国企的问题,但必须记住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我们永远只是在不同的缺憾之间取相对的最优方案。我四年前为此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国企头上的几宗罪
在贴全文之前,我先转一个资料:意大利税务警察_Michael_Mc_Migao

税务警察是意大利第一个专业性武装集团,具有国家军队的性质,是该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所有警官及警员均为长期服役的职业军人,税警由财政部 (专司收入,实为税务总局) 直接领导,和平时期接受内政部协调,战时则归属国防部指挥,参加作战。

意大利现有税务警察 6 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及海空港边防口岸。总司令部设在首都罗马,负责税警的统筹、管理、控制和指挥。总部除设直属部队外,下辖 6 个督察署,分别是西北督察署、东北督察署、中部督察署、南部督察署等 4 个地区督察署和军校督察署、后勤督察署。其中每个地区督察署辖 3 至 4 个大区司令部,全国共有 13 个大区司令部。

请注意,意大利的人口只有 6000 万,和安徽省相当。中国如果按照相同比例配备税务警察,将有 135 万带军衔的税警(而且不含义务兵),其他税务官员另计。本次裁军之后的中国军队大概也就是这么多人。
下面是正文:
国企头上的几宗罪

1 政府要言利

“中国老例,凡要排斥异己的时候,常给对手起一个诨号,——或谓之‘绰号’。这也是明清以来讼师的老手段。假如要控告张三李四,倘只说姓名,本很平常,现在却道‘六臂太岁张三’、‘白额虎李四’,则先不问事迹,县官只见绰号, 就觉得他们是恶棍了”——鲁迅

鲁迅是绍兴官宦家庭出身,对明清以来绍兴师爷和讼棍的写作习惯非常熟悉。自古以来,虽然读书做官是文人的梦想,但实际上,考秀才的成功率也就 1/20 上下,接下来考举人的成功率还要低,最后会试考进士录取率也不到 1/10。这意味着大部分读书人都没有正途作官的机会,只能找个师爷(幕友)、书吏、讼师(律师)的岗位来展示写作能力。鲁迅描述的 “讼棍体” 文章,不能算是“非主流”,而是传统写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滥用名号,诱导事实的文风到今天也没有消失。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难以用三言两语解释,所以许多作者干脆放弃严密的逻辑分析,用煽情的文字来推销一个过度简化的模型,借此吸引眼球、甚至推销荒谬的结论。比如说,一谈到国企问题,不少人立刻就能义正词严地给国企扣一顶很有水平的大帽子:“与民争利”。

与民争利的国有企业不是我们需要的

政府不要与民争利

说 “与民争利” 这个口号提的有水平,是因为这个模式很方便地抢到了道德制高点。很显然,读者不会拒绝 “人民” 的身份。所以作者攻击 “与民争利”就成了 “为民请命”;人民的利益应该保护,和人民“抢利益” 的国企自然就戴上了邪恶的帽子。“国退民进”的私有化路线因此成了人民路线,不可置疑。

从大众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与民争利”的帽子之所以有效,还因为利用了普通中国人不愿言 “利” 的的心理。普通朋友尚且不好意思开口为利益争个长短,国家顶了个 “人民政府” 的头衔,还要开企业赚钱?那就更惹人厌恶了,哪如 “藏富于民” 的口号听来顺耳?。感性的煽情口号成了攻击国企的最好工具。

不过,煽情的说法一般都经不起推敲。就事论事,难道国家不该 “争利” 么?

国家是替所有人办事的组织,而办事必须要花钱。公务员固然不应该发大财,但也不能不养家糊口。枵腹从公的事情如果成为常例,必然会导致大面积的腐败和动乱。所以,国家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来供养公务员。此外,国家还要养军队、造军火、修道路、维持社会福利…… 每项事业都要花钱。现代国家的特征正是国家要主持庞大的公共事业,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支撑。国家若不 “言利”,不积极地寻求稳定财政收入,就只有两条路可选了:要么学美国政府,滥发国债,掠夺世界;要么学津巴布韦,直接印钞来应付开支。

美国印刷国债

100 万亿面额津巴布韦币

不用说,印钱和发债都不可能提供稳定的财政基础。作为人民的代表和公共服务的来源,政府要光明正大的为民言利。

2 税收与国企

稳定的财政收入只有两个来源:国企利润和税收。对于稍有逻辑的人来说,反对国企的存在,就必然意味着靠税收来解决财政问题。事实上,这正是某些人反对国企的理由——国企在为国家取得利润的同时制造了太多的运行成本,远不如收税节约。

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有一个默认前提——税收是无成本的。在他们的想象中,税收只是收钱,简单到只需要到纳税人的账户上转款即可,成本可以忽略。持这种看法的人,社会经验大概只限于 AA 制聚餐的水平,完全不了解现代经济的复杂性。现代经济包括几千个行业、几十万种职业,要从中抽取足够的税收,在不影响经济效率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平,这对信息搜集和社会控制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比如说,人头税最好计量,却是高度的累退税(穷人的税率百倍于富人),很不公平;企业所得税有丰富的税源,却很容易在虚报成本的手段下被逃避;营业税税源丰富,也不容易逃避,却抑制了物资流通。收税既然意味着从社会中抽出资源,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经济产生影响,降低经济效率或是影响社会稳定。无代价的税收体系只能存在于想象中。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税收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税务机关必须全面掌握整个经济体的运行细节,对具体的行业甚至企业都派出专家,制定复杂的税收策略。这个获取信息——制定政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监管成本。税收的成本并不算便宜。相比之下,彩票是从穷人手里拿钱来兴办公共事业,却还能被称为 “无痛税收”,税收的成本可见一斑。在中国这种每天都出现新行业,每秒钟都会创立新企业的新兴工业国,税收的成本要更高一些,一般估计中国的税收成本在 6% 左右,即每 100 元税款有 6 元的直接成本。

当然,这并不是中国的个例,各国征税都不是件简单事。美国各级政府的开支合计已经达到 GDP 的 45%,所以即便能印钱发债补缺口,在税收上也不能松懈,美国有 “唯死亡和税收不可逃避” 的说法。美国联邦税务局有 11.5 万人,地方上另外有 40 余万雇员从事税务工作。如果按照人口比例折算,相当于中国有超过 200 万税务人员(中国实有 75 万)

几十万税务人员并不能体现美国全部的税收成本,因为美国大量的税收工作要由整个社会分担。比如银行系统就承担了一部分税收监管任务,在美国,金融机构十万美元以上的业务、商业账目 1 万美元以上的结算都要向税务局备案,日常生活中几千美元的现金往来就会引发税务人员的关注。甚至每个人都要替税务局担负一定的计税、统计任务,填写纳税计算表格,预缴税款。美国人每年要填写 80 亿份纳税表格。

纳税人报税出现差错,往往会招来严厉的惩罚。所以美国又有几十万人律师或财务顾问代理税务申报,提出税务建议。这个职业的工资每年约 350 亿美元。再加上利润和普通美国人为报税而耽误的工作时间,美国社会在税务局之外付出的税收成本大约是 2000 亿美元,占全部税收的 5.5%,或者说相当于中国军费的两倍。

中美之外,其他国家的税收成本也不低,许多国家的税务机关为了保证执法力度,需要管辖的警察甚至军队。俄罗斯的税务警察有 4 万人,武器装备和野战军相当,直接从税款中提取 10% 作为税务成本。人口和安徽省相当的意大利,由现役上将领导税务卫队,兵员多达 6 万,平均每 1000 人就有一个税务警察。(类似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税警总团曾是比主力野战军还强大的精锐部队,是中国最先装备坦克的军事单位)可见收税在哪个国家都不是件轻松事。

![](data:image/svg+xml;utf8,)

意大利税务警察

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高昂的税收代价是一种 “交易成本”。在税收问题上,国家和私有制企业分属不同的立场,各自拒绝透露全面的信息,所以国家必须花费巨大的人力,去收集、验证已经被企业收集过一次的经济信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相当于把部分经济活动的管理成本又支付了一遍,自然代价高昂。相比之下,国有企业企业的产权归于国家,向国家缴税、分红,信息壁垒比收税小的多。所以,在合适的行业和领域,用国企利润替代税收可以为全社会节约巨额资源。

3 跨国公司还是个体户?

十年前的中国,只要谈到时政与经济,有一个词几乎必然出现:“体制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体制问题特指产权问题,中国所有问题的根源都会被归结为 “产权不明”,公有制企业因此承担了学术界的大部分指责。既然国企是问题的根源,那么解决方案就是要走彻底的私有化路线。通过国退民进来解决产权不明的问题。

这个说法不仅在学术圈里风行一时,在普通人中也颇为流行。当时谈体制问题,动辄把科斯定理抬出来唬人的媒体不仅仅是学术期刊,更多的是日报、周刊等生活性媒体。所以有人开玩笑说 “这是一个全民当经济学家的时代”。

之所以谈体制问题如此风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用产权来解释问题很简单:不是自己的产业就不会全心全意的经营。这个逻辑链条很短,短到任何人都能在几秒内理解。再加上身边直观的例子,比如无主的财产先损坏,比如基层干部损公肥私、公款吃喝,这 “私有制 = 效率” 的说法一下子就能深入人心。在政策的鼓励下, 80-90 年代个体户、私营企业大获成功,这也为 “产权派” 的说法做了佐证。

不过,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往往就怕认真二字。稍加推导,这个 “私有化 = 效率” 的简单逻辑,将直接引出这样的荒谬结论:越小的私营企业越有效率,个体户的效率最高。因为大企业的部门经理经营的是别人的资产,私营小企业主和个体户要对自己的资产负责,相比之下,自然是所有者直接经营的效率更高。如果这一理论真的成立,我们将看到个体经济统治世界,世界上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个企业。

这个结论显然和事实不符,甚至正好相反。现实世界的经济是大企业当道,大部分行业都存在寡头甚至垄断企业,甚至连零售、餐饮这些传统上小企业占优势的行业,现在也纷纷被连锁店、标准化的大型超市所占领。除了那些还停留在中世纪的非洲国家,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以大企业为骨干。

4 效率从何而来?

事实和理论不符。解决方案不外乎两种:无视事实,闭眼坚持自己的理论,或是正视事实,为理论补充逻辑。直到今天,私有化的拥护者还在重复几十年来的老口号,试图用口号来打造一个私有制的天堂。但如果读者要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就必须从现实出发来解释世界,搞清楚为何大企业能够战胜个体户?国企是否因为公有制身份就必定会低效运营?

前面提到税收问题的时候,曾指出,税收的代价很大程度上源于 “交易成本”。国家和个人、和企业的博弈不是随口说说就能完成的便宜事情。类似的,企业之间的博弈、交易也同样要付出交易成本。因为企业之间同样存在信息壁垒,在市场上公布所有底牌的企业必然第一个破产。所以,采购者要找到最好的供应商,生产者要找到最好的客户,都得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消耗宝贵的时间。

当然,理论上说,无数个私营小企业的博弈总有稳定下来的时候。企业进行无数次的试错,不管付出多大的成本,最后总能达到最优的配合模式。这就是私有制和市场崇拜者所谈的 “最佳状态”。如果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后,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让全世界有 20 亿个体户也未尝不可。

不过,现代经济和农业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变化速度。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最大的增长点,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导致资源的配置关系发生变化,迫使市场重新组合经济要素。这意味着所有的交易都要重新谈判,把高昂的交易成本再付一遍。科技进步连续不断,政治、军事对经济的冲击也无休无止,每一次经济变动都会重新定义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巨大的交易成本早晚会压垮最灵活的市场经济。或者说,以小企业和个体户为主的社会不可能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

人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是开办企业——规模超出家庭的经济机构。用企业的下属部门来替代独立的小作坊,用企业内部协作来替代个体户之间的谈判,用领薪的职业经理替代小业主。从效果上说,这相当于用固定的长期合同把小企业结合到一起,不再为每次协作都重新签订合同,即在企业内部实行计划经济。从局部来看,内部计划经济或许丧失了某些灵活性,但从整体来看,这大大降低了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盈亏互抵,企业的生产效率反而会大大提高,能够用更低的成本完成社会分工、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用更快的速度应对科技进步和市场波动。这就是企业存在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趋势是分工越来越复杂,科技进步越来越快,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越来越高,交易成本自然也随之增加。为了避免被交易成本压垮,企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越来越大。不管是自愿合并还是强行吞并,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大多数人谋生的方式不是经营自己的产业,而是在别人的企业里领薪打工,使用不属于自己的资产来工作。但现代社会并没有因此崩溃,这说明现代经济的效率绝不仅仅源于老板牟利的欲望,更来自管理手段的进步。企业内部计划创造的分工和市场制造的分工同样促进效率,前者甚至更有效一些。

既然效率并不依赖于老板的私心,那么所谓 “公有制损失效率” 的论断就属于政治口号,而不是一个科学结论。只要能落实先进的管理制度,做好监督工作,没有理由指责国有大企业必然会损害全社会效率。

当然,私有制的支持者会强调,即便是大企业也是私有化的好,因为私有制企业有老板,他自己会为资产负责,加强企业的管理。而国企的领导者却可能因为私利而损害企业的利益。这话也不无道理,毕竟你可以贿赂国企的领导,却不可能贿赂一个私营企业的老板。

但从实际情况看来,这个假设也无从成立。因为私有制的企业也多半没有真正的 “老板”。当今世界的私有制大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地是股份制。在股权分散到千千万万人的同时,少数职业经理人控制了企业的运营。股东大会上,**拥有公司多数资产的散户从来只能坐视少数经理人和董事会呼风唤雨。**即便像微软公司这种创始人还在世、直接参与经营的企业,比尔盖茨也不过拥有不足 10% 的股份。换句话说,和国企一样,私营大企业的高层经营者并不 “拥有” 这些企业,更不要说中下层的管理人员。在效率方面,国企并没有天生的劣势。

5 垄断有原罪?

国企的另一个常见罪名是垄断。的确,许多国有企业在行业内占有垄断地位,比如铁道部,或是几个国企占有某个行业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如中石化和中石油。这些企业树大招风,比其他国企受到了更多的攻击。甚至政府内部也有不少干部对这些国企不满,打算以反垄断的名义拆分、出售国企。

不过,在攻击国企垄断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垄断为何有罪?

这个问题似乎显而易见,垄断企业没有同等级的竞争对手,可以随意提价。一旦价格由垄断公司决定,而不是由市场形成,垄断公司就对消费者进行了掠夺,也破坏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人人都骂国企垄断。

不过,应该注意,这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不是垄断地位,而是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扭曲价格、排挤同行的行为。其中的区别就像足球场上的越位位置和越位行为的区别——球员处于越位位置本身并不违规,裁判也不会干预,但如果球员利用这一位置参与进攻,裁判员就会中止比赛,制止越位行为。类似的,反垄断的目标应该是制止有害的垄断行为,而不是禁止某个企业通过竞争取得事实上的垄断地位。

当然,只有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才可能制定垄断价格,消灭垄断企业的确可以釜底抽薪的避免企业谋取垄断利润。但这种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前面提到,科技时代给经济带来的一大影响是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大部分行业里,小企业会逐步边缘化。这意味着企业规模很快就会接近全行业的市场总容量,进入寡头竞争阶段。市场竞争寡头化,不是因为寡头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而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管理更有效,节约了更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社会的效率。在进一步的竞争中,如果更大的企业会有优势,那么寡头竞争迟早会进入垄断阶段。在大部分行业,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既然垄断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既然最后获得垄断(寡头)地位的企业往往是效率最高的企业。那么破坏这种局面,本身就是反市场、反效率的行为。媒体无谓地攻击垄断企业,在情感上可以煽动读者的情绪,实际上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正确的做法是由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督,对垄断企业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予以处罚,而不是见到垄断企业就喊打喊杀。

总而言之,不论是私企还是国企,企业占据垄断地位都不是受攻击的理由。而监管垄断企业,避免垄断企业危害社会的力量只能是国家。如果我们不相信国家的反垄断能力,那么就只能接受私有垄断企业无法无天的现实,如果我们相信国家有监管垄断行为的能力,就没必要担心国有垄断企业会比私有企业制造更多的麻烦。

此外,在某些行业,比如土地一级开发、比如铁路干线运营,比如城市供水、供电;垄断本身并不一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无法开展市场竞争的结果。因为土地供应和基本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天然就具有垄断性。无论从技术角度看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同一个国家建设两套互相竞争的路网都是非常荒谬的事情。所以,不管国有化还是私有化,这些行业都不可避免的要采取垄断经营的模式。

对于这类行业,计算 “合理” 的市场价格非常困难。因为根本就不存在理想化的竞争条件。所以,**与其让私有企业垄断,再进行代价高昂的监管,还不如由国有企业直接经营,从而减少监管难度。**更何况这些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关系民生,某些时候必须放弃经济利益,低价甚至免费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带来的物资损耗,如果由国家向私营企业补贴来抵偿,又要遇到信息不对等的交易成本问题。所以,国企在一部分交通、市政行业垄断经营是最符合效率的选择。

6 夺取讨论主动权

“绝不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拿破仑

这句军事格言可以用更简单的词来概括:夺取主动权。在军事对抗中,兵力和火力并不能完全决定胜负。握有战争主动权的一方可以逼迫敌人在不利的条件下交战,或是避开对敌人有利的战场,从而更好的发扬自己的优势,取得胜利。在思想争论中,宣传正确的观点也同样要夺取主动权,至少不能被对手的思路所引导。否则正确的观点也可能被误解。

比如说,在国企问题上,“与民争利”、“国企没有老板所以效率低”和 “垄断” 是反对者常见的指责方式。这些指责之所以流行,不是因为符合事实,而是因为用庸俗化的西方经济学观点歪曲了事实,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弱点。普通人对市场的直观感受是交易成本很低的菜市场,所以能接受这种庸俗化甚至粗俗化的经济学理论占据主流媒体版面。

反驳这些错误观点要有策略。如果简单的反驳 “国企没有争利”、“国企可以给管理层持股”、“国企没有垄断”,这种论述并不符合事实,无法找到足够的现实案例当依据,结果只能是越描越黑,反而进一步破坏了国企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这种反驳方式实际上等于认同了庸俗经济学,接受了反国企理论的基本前提,相当于在敌人设伏的战场上交战,绝不可能夺取主动权,达到预定目标(树立正确理论)。

合理的反驳思路是跳出这些思想陷阱,在正视事实的基础上构造正确的经济学模型,从而否定那些错误置疑的前提。有了正确的经济学模型,我们会发现以国企为骨干的混合经济是现代社会最合理的选择,国企有充足的理由为民争利,公有制并不是浪费的前提,甚至垄断也并不是必须接受的罪名。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为国企说话。

最后转一个神奇的观点:

财知道 299 期:国企改革的关键

财知道:环球时报针对盛洪 “国企存在就是问题” 评论说,让国企通通把空间让给民企,会让若干个大家族主导全国的经济命脉,出门坐张家开的地铁,去李家的连锁加油站加赵家的汽油,晚上开灯用王家发的电。市场竞争的结果会形成这样结果吗?

**朱海就:即便出现家族主导各个行业的状况,那也比国家垄断好。**因为家族企业毕竟是私人的,是面向市场的,必须把消费者服务好才能生存。没有政府保护的家族企业始终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总有潜在的竞争对手,即使一个家族企业主导了某个行业,实际上该行业还是处于竞争状态。但政府垄断就是真正的垄断,会损害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

相关回答: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是否存在必然性规律,马克思是否错判了资本主义制度? - 马前卒的回答
为什么二战之后至今没有发生过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呢? - 马前卒的回答
世界上正在发生着哪些国内少有人关注的重要变革? - 马前卒的回答

知乎用户 IN 小 发表

我只想说幸亏部属省属的学校大部分还是公立的~~
否则当年我的学费可能不止 5800 / 年(估计会像独立院校收费看齐)~~ 像我们这种社会底层的孩子可能就读不起书了~~

俗话说,无利不早起……

上世纪国有企业改制的事情还历历在目,理论上来说,那是好事,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滋生了多少腐败,多少国有资产流入了私人腰包…… 触目惊心啊…… 富了少数人的代价由广大职工群体共同买单,这样真的合适?
某大型重工业省企,固定资产过亿。被某私人以一元人民币的象征价格买下…… 国家的初衷是:不收你钱,工人你养,债务你承担,自负盈亏。数年之间,该企业主营业务一变再变,设备已完全变卖,最终申请破产~~ 呵呵~~ 该老板倒是赚的脑满肠肥~~

其实这样想,私有化不错耶!前提是能私有给我~~~
所以,鼓吹国企私有化的人到底居心何在,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真以为充分的市场竞争惠及百姓?那是比 xx 主义更不靠谱的理论好吧~~
正如已经有人提到过的,只见过若干企业成立商会联合涨价排除异己的,(美其名曰避免价格战和恶性竞争),还没见过充分竞争价格越来越低的…… 就像各学校门口卖炒饭的,大家都卖 10 元,我去卖 9 元,我有竞争力啊!!!行不行???理论上可行。但是实际上不行,明天我的摊子就会被人掀了,可能我还会被殴打!!!

武钢养个猪就被大肆抨击与民争利……
这个 “民” 难道是人民???
养猪要是成规模运营了,每年向本地市场上多供应几十万头猪,理论上猪肉价格会不会便宜点?人民生活成本会不会低些?幸福感会不会增加些?那是与民争利吗???
所以说凡事都有个度,成本 x 元,市场价 5x 元,现在国企进驻竞争了,价格拉低到 3x 元,你们说与民争利了!!!呵呵!!!……

此刻我正坐在鲜奶店里喝牛奶,很爽。对了,这个奶店也是本市某国企的三产,牧场就在附近,每天早上送一次货,很新鲜~~ 价格很实惠,平均比市面相同品种每罐便宜一元,包装很精美,而且办会员卡可以打折哦~~·

所以,想成为寡头的那些人,现在大部分市场已经放开竞争了,特别是金融、互联网、IT 这些欣欣向荣的行业,竞争非常充分,在那里面去充分竞争赚钱吧~~~ 不要老想着国企这边~~~ 那毕竟是上亿基层职工赖以生存的企业~~~

知乎用户 迟飞 发表

国企私有化了,那么党怎么办?

需知党的执政基础就是国企。国企操控经济命脉,党才能作为老大管控一堆小弟。否则你以为,那些资本小弟会心甘情愿地拥护党的领导?别说有枪就行,枪杆子也得有经济基础。国企没了,枪杆子吃谁的饭?国家?国家吃谁的饭?反正不是吃党的,国不吃党的,党如何控制国?枪杆子又如何听党的?

这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金融共产主义学堂:eziv587

知乎用户 周扬 发表

好多人的回答真是醉了,说到国企好像只有两桶油似的,全国各级有两万多家国企,多大仇。
国企这么共产主义的产物,在建国初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后来效率低下不得不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官方说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目前来看,我认为国有资产存在的意义有两点:

1、为国家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尤见于银行、能源、通信等暴利行业,让中央有施政的实力。而且通过对这些重要行业的牢牢把控,让政府有能力实施宏观调控,对应对危机,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2、公益和慈善。其中有对贫困地区的支援,有对铁路、农业等的补贴。目前国内不仅人口多,而且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还有逐步提高的老龄化问题,如果一味的追求市场经济,后果是无法想象的。说白了就是国家在用最少的钱养懒人、缺乏高级劳动能力的人。以较低的工资榨取他们的劳动价值,比直接发低保要省很多。现在大多国企领导的考核内容里民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包括创造就业岗位,维持物价等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比如某地特产的水果或蔬菜丰收却滞销,果农面临着巨大亏损,这时就需要这些国企高于市场价收购这些农产品,以保障农民的生活。

相应地,现在的环境下,如果一味的私有化、市场化,将会立即面临两个问题:

1、农民、低层劳动者将会面临失业、缺乏生活经济来源的问题。之前参观过一家中型国企,总经理说流水线上同时有四千员工在进行着简单重复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完全可以用自动生产线完成的,但是他们是国企,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让他们创造了四千个就业机会。这些员工最多只有初中文化,只能从事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在工厂之外,还有数百户家庭提供配套服务,同样是高于市场价回购。这直接间接牵涉到多少人?本来这种涉农产业各地都有各种协会的,但出力不讨好又没财政支持基本形同虚设。 如果现在搞市场化,企业必须降低成本才可能盈利,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入自动化设备,把那四千人都开掉,再搞现代化养殖,把那几百养殖户全退掉。然后提升物价,进而影响更多人的生活。如果你每天需要花 50 甚至更多用来买菜,有多少人能够承受?

2、私有化富了谁? 很多人在谈论朱总理的改革时总是忽略了一点,即他有才能把国企私有化,但他没能力控制私有给了谁。结果导致现在一个行业一个姓。退一步讲,我也很羡慕其它国家网速又快又便宜,汽油又好又便宜,即使这些都能实现,把你目前在这方面的开支乘 1/3,你的生活会有多大提升。相比之下,想想国家放开煤炭开采权后发生了什么,后来为什么要回收黄金的开采权?对于社会整体的贫富差距是在扩大还是缩小。房地产倒是很大程度上市场化了,人们更有能力买房了吗?

必须澄清一点我不是反对私有化,作为投资者我巴不得国家把中铝紫金矿业私有化,这样个人资产又能加几个 0,BAT 大佬们也巴不得把五大行私有,至于其它行业都有民间资本虎视眈眈,资本的世界太残酷。但是从百姓利益,国家利益的角度讲现阶段的国情不适合私有化,只能是逐步的尝试摸索,比如之前一直在做的让有实力的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通过试行探索出一套规章制度,在国情合适的情况下在某些行业逐步放开,这是正在走而且该走的路。我也很痛恨目前一些国企垄断、服务差的现象,每个月不知不觉就超了一百多块的流量,但这属于管理和行政的问题,而不是国有资产是否私有的问题。要把个人的不满和根本的问题分清楚,要明白即使私有了如果法制不健全,公司耍流氓你还是得忍气吞声。就像在淘宝买到假货投诉无效一样。

这个官员的态度让人很不满,但在这方面真没有一个好的参考,只能是探索。我认为国有企业在某些方面却是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农业没有实现机械化、规模化,就需要国企来保障农民收入。垄断有时不是坏事。

知乎用户 桜铃莉 发表

一不懂时政二不懂国事。唯有对俄苏东欧历史有那么点了解,为此被各路来客扣上的帽子都堆成摞了。所以先上一点” 前人之事 “。

然后,本答案全文只讨论俄 - 德 - 波的私有化历程及其历史教训,在当今〇事上个人不持立场。

有些朋友看了一半就要跳着脚要 “打我脸”,给我扣了无数帽子,说些完全不对题的话,没头没尾的秀完一波优越便不见踪影。

还有些朋友看了本题之后一口气把我 30 + 个答案和无数评论全部举报一遍,何苦?

就这样德国银行交易的黑幕直到今天都没有被公开,1998 年特别调查组被解散,但根据联邦审计局还是调查出西德银行吞噬了东德惊人的资产。至今审计局的调查细节还没有被公开过,但大致情况如下: 东柏林城市银行以 4 千 9 百万马克的价格出售给了西柏林银行,审计局指控这个出售价格过低,因为东柏林城市银行对外发放了 110 亿的贷款没有收回,而这些贷款都是钱。 东德合作社银行以 1 亿 600 万的价格出售给了德意志银行,而东德合作社银行却出借了 155 亿的贷款。 而这些钱都白白送给了西德银行。而西德政府都为这些贷款给予了保证。 西德银行成为了两德合并最大的赢家,他们将东德金融一口气全部独吞,一丝也没有给东德民众留下,不仅如此,还将原东德民众的贷款利用货币统一变本加厉的提高汇率换算,增加利息,明目张胆的高利贷。
Dieter Stephan 说到:欺瞒行为已经到了不可形容的地步,工厂负责人要求各部门将工厂价值压倒最低限,举例说企业的工程车辆,一辆工程车的价值本身为 2 万东德马克,但在两德合并后,投资商对于车辆的估计竟然是 1 马克一辆车。至此我就感觉到企业价值大大的被缩水。
WBB 是东德最大的供暖设施建造厂,基本一半以上的东德锅炉厂,供暖,供气设施都为此厂所制造,同时他们还生产暖气包,以及其他家用制暖设备。如果说前面提到的 DKK 是只猫,那么 WBB Berlin 就是一头狮子。 像 WBB 这样的重型企业,因为实力雄厚,加上行业的特殊性,在西德马克冲击时并没有受到致命打击。Dieter Stephan 和 Wolfgang Weber 当年的部门负责人在 1991 年对于工厂在市场经济下的前途十分乐观,他们和很多工友甚至打算合资接手 WBB。Dieter Stephan 回忆道:无论从技术,人员还是设备上来说,我们当年都是非常优良的。我们有着最先进的工厂技术,有着专业的各方面技术人员,而且我们还将自己从马克带来的经济变革中解救了出来。Dieter Stephan 和 Wolfgang Weber 当年认为工厂的资产能带来足够的经济后盾来支持他们向前发展。 直到 1991 年夏季为止,供暖设施建造厂 WBB Berlin 拥有不动产总价值 3 千 8 百万马克,尚有真实资金(或者说现金)1 亿 5 千 3 百万马克,这笔现金的一部分为客户的预付款,减去合并时产生的债务 3 千 1 百万马克,WBB 的真实资金约为 1 亿 6 千万马克,其次 WBB 计划能在未来几年得到超过 1 亿的利润。

不过下面的事情就比较惊悚了

一个人在这场诈骗中成为最大的赢家:Michael Rottmann,一个西德成功企业家。对于拥有 1 万 2 千人的供暖设施建造厂他只用了 2 百万马克就将其收购。Michael Rottmann 接手后做了很大的承诺。 Michael Rottmann 在 1992 年的采访中说道:使用世界最先进技术,拥有最专业的人员,我们可以在全世界像生产面包一样建造供暖工厂。 Michael Rottmann 通过一个很小的瑞士企业 CHEMATEC AG 购买了 WBB,这个瑞士企业在整个能源业内无人知晓,而且它的办公室是在一个居民区的居民楼内。 Michael Rottmann 用 WBB 的现有资金给两个不知名的公司贷款,4 千 3 百万贷款给一个瑞士公司,3 千 9 百万贷款给一个列支敦斯登的公司。 之后 WBB 彻底丧失支付能力。Michael Rottmann 此时有足够的理由宣布 WBB 倒闭,并且让 1 万 2 千名工人就此失业。 之后他买掉了 WBB 所有不动产,WBB 在柏林的办公大楼和工厂车间在托管局的估价中不到 1 千万马克,而 Michael Rottmann 卖出了 1 亿 4 千 7 百万马克的价格。

然后 Michael Rottmann 带着诈骗来的 2 亿马克优雅的离开了德国。

西德负责甩卖民德资产的国有财产托管局负责人 Hans-Peter Grundermann 则辩解称:

“Nach herrschender Lehre gilt fuer den Fall der Unternehmenverausserung allgemein der Betragwert….”(这是此人当时发布的行政指令) 简单点说就是:估算一个工厂的价值要以当期其盈利净额来决定。
“计算利润是很正常的估算价值方法。一个有利润的企业就代表他拥有市场力,现有资产是无所谓的。”
理论上我们必须对 8000 个买家,后来发展到 1 万 4 千个买家进行挨家挨户的档案审查,必须为每一个买家组成调查小组到买家所在地进行核查。但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没有那么多人员,国有财产托管局没有这个能力进行这个行动。

听上去好有道理!不过听上去如此合理合法的解释还是不能把某些 “不受欢迎” 的人拒之门外。

Uwe Schmidt 今天的联邦刑事犯罪主管,当年的两德统一犯罪科 ZERV 特别调查员,他的主要任务是监控和调查东德货币机构的转让。 他在 1992 年注意到前东德商业银行内不寻常的资金流动,但就在他想深入调查时,托管局将东德商业银行卖给了西德联合经济银行,而联合经济银行并不想让调查局翻起旧账。 Uwe Schmidt 回忆道:新雇主利用他雄厚的影响力和势力拒绝和我们合作,也不愿意提供线索和档案,彻底阻拦了我们的刑事调查工作。

托管局的诸位大爷们啊!不说警察和刑事犯罪专家,你们的西德买家都不敢相信你们贱卖民主德国资产的那一套 “合理合法” 的“靠谱”解释,心虚的很呐!!

联邦刑事调查局并没有放弃调查,他们发现在东德商业银行被转让时,上千万的资金异常流动,还发现联合经济银行只用了很少的钱就收购了东德银行。 Uwe Schmidt 代表联邦刑事调查局两德合并犯罪刑事科主调查组,指控西德政府利用过早的将东德商业银行大部分股份的出手而阻拦联邦刑事部门对其中的经济犯罪进行调查。

当然,心虚的不止西德资本家和国有财产托管局。

Volker Neumann 回忆道:其实很多人根本不希望我们得到更多的线索,本来我们和审计局应该拥有对所有资料的绝对使用权,任何一套资料,无论是谁的,我们都有权阅读。但科尔政府却不敢给我们这个权力。

不论私有制本身如何,单就西德托管局本身的行径而言,玩忽职守显得太过于轻飘,还是这两个字更为合适:犯罪。

就这样国有财产托管局甚至没有注意到,买家根本就不是用自己的钱收购的 WBB: 托管 WBB 的 “新政府工业联盟” 向 CHEMATEC AG 支付 2 百万的顾问经费,CHEMATEC AG 用这笔钱收购 WBB。
国有财产托管局被西德财务部长 Theo Waigel 颁发了免罪牌,他们不用为他们的一切作为,犯下的一切错误,一切玩忽职守付任何法律责任和代价。 Theo Waigel 回忆道:赦免托管局人员的过失是必要的,不然我们根本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一群优秀的专业人员在这个高风险的职位上完成他们的工作。

——————————————————————————————————

当然了,如果真的私有化了,我们普通 P 民能在其中获益多少呢?你看俄罗斯私有化之后,辣么多土豪寡头全球各地买买买富得流油。兴许我们也能够咸鱼翻身,借着私有改革的东风一跃成为亿万富豪,成为 CEO 走上人生巅峰呢!

俄罗斯在 1993 年的统计数据: 俄罗斯新银行家群体中 88.2% 是原苏联国家银行的工作者。 私有化的机构中 42.8% 是由原苏联的企业领导、经理把控。
民主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中 37.1% 出身于苏联共青团 12.9% 是原先的苏共干部 37.1 是原先苏联的各部门机关领导 5% 曾由苏共中央政治局任命担任高级职务。
1991 年后的俄罗斯顶级商业菁英中 17% 来自于苏联共青团 23% 来自于苏联工业部门的各实业家 14% 来自苏联国家银行 8% 来自于苏联的精英权势家族
“俄罗斯的商业成功人士,90% 来自于过去的权势机构以及同权势机构关系密切的人。” ——霍多尔科夫斯基 叶利钦时期著名寡头

![](data:image/svg+xml;utf8,)

我现在是赵家人吗?不是。

以后要真的快速全盘私有化,我能姓赵吗?

没什么可能…

那我还是洗洗睡吧……

别急别急,对于我等 P 民来说,兴许不只是” 还是不能姓赵 “这么简单。

俄罗斯篇:

1992 年 1 月份开始,一个月内物价上涨 3.5 倍,整个 1992 年物价上涨了 2500%,1995 年的物价是 1990 年的 3668 倍。

俄罗斯的购买力计算,第一栏年份、第二栏工资、第三栏这些钱能购买的土豆,第四栏为将工资兑换成美元后在美国市场上能购买的土豆。

俄罗斯的购买力计算,第一栏年份、第二栏工资、第三栏这些钱能购买的土豆,第四栏为将工资兑换成美元后在美国市场上能购买的土豆。

我们可以看到 1941-1945 战争期间以及 1941-1947 年的配给时期,尽管工资上涨,但由于票证供应和供给不足。人们有钱也买不到(很难买到)东西。这也就是冷战史学中 “苏联物资匮乏,人民排长队购买生活必需品” 的现实版本。

而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的数据:1999 年,俄罗斯农村居民的 46.2%、城市居民的 57.6%,其人均收入不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

从 1989 年到 2002 年,俄罗斯人口减少了 180 万,如果刨掉同期移居俄罗斯的 550 万人。那么实际上俄罗斯联邦的人口减少在 700 万以上。

男性预期寿命从 64.9 岁下降到 58.8 岁,女性从 74.2 岁下降到 72 岁。

民主德国(统一后的德国东部)篇:

到 1991 年 3 月东德原有的 6 百万在职人士中有 2.5 百万失业。国有财产托管局的作为惹怒了东德民众,人们更迁怒有德国政府,德国总理科尔 1991 年访问德国东部城市哈雷时被愤怒的人群扔掷鸡蛋、番茄并泼洒油漆,暴怒的科尔冲上前去就要打人,东德民众愤怒的冲他大喊:骗子! 骗子!

而 1991 年 4 月 1 日国有财产托管局局长 Detlev karsten Rohwedder 在家中被枪杀。

EvaThiedemann 非常愤怒:我们要接受这些根本不存在的债务,偿还我们从来就没有接受过的贷款,我根本无法理解。当年在东德完全是不同的体制,那些贷款根本就不是西方银行意义中的贷款和债务。我们没有买过房子和土地,这些从始到终都属于国家的。为什么我们要每月每月的偿还这一切。这是不公平的。

一开始托管局估算东德大小企业拥有总资产 6000 亿马克,而在托管局 4 年的私有化后却留下了 3500 亿的债务以及百万失业人士。

Werner Schulz, 当年托管局的调查小组成员评论道:

自从托管局私有化企业后,他们留下了山一般高的债务,所以不要嘲笑希腊突然负债累累,在当年我们的国家因为愚蠢的行为,也突然间被巨额的国债吞噬,这笔债务不单吞噬了东德,也同样吞噬了西德。一系列愚蠢的行为让整个德国至今从头到脚被巨额国债包围着。

与此同时,在神一般的队友杰弗里 · 萨克斯的 “休克疗法” 指导下,后来被誉为 “经济转型模范” 的波兰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波兰篇:

此时的波兰不但经济转轨陷入困局,在政治上也陷入纷争和动荡。1989 年团结工会所提交并被通过的议案剥夺了 1953 年波兰人民共和国以宪法规定的保障波兰工人及普通百姓的近乎全部的教育、医疗、养老金及专项福利。此举使大量波兰平民家庭破产,生活居于贫困线以下,抗议与暴力活动此起彼伏。也直接导致了团结工会在 1993 年 9 月份选举的失败和崩溃。

同时,由波兰社会民主党所主导的民主左翼联盟(SLD)和波兰农民党(PSL)组成左翼联合政府。着手致力于收拾 “休克疗法” 和全盘私有化的烂摊子,恢复经济并保障民生。

这时候,波兰人可以一边悠哉地喝着茶,一边得意地望着水深火热的俄罗斯人大口吞下药丸。然后对着以前的 “休克疗法” 和“全盘私有化”甩出这么一句嘲讽。

“波兰的成功得益于对华盛顿共识教条的明确拒绝” ——哥泽克 · 科勒德尔 时任波兰副总理兼财政部长。

虽然说我对(哔——)的宏观经济政策信心满满(……)深以为 “〇食者” 绝不会带你们走弯路死路(……),也不会拿“全盘私有化” 当政治工具,更不会拿私有化侵吞国家社会财富并将其合法化。

而且话说回来了,

解决经济问题方式多种多样。私有化也只是其中的一个解决办法、一个途径、一个过程而绝非目的本身!而私有化本身也应当作为一个正常的经济变化手段来得到理性看待,而不是作为迎合政府意识形态转变的工具或受到内外利益集团的压力而强行推动。

例如列宁时期的 “新经济政策” 就允许并鼓励私有企业、私有工商、其本人也提出要 “引导商业”。而斯大林时期的 1936 年宪法更是确保了个人私有财产的不受侵犯性,获得平反的旧贵族、旧军官、哥萨克和富农的私有财产权利同样得到保护。私有小农和商人也一直持续到 1941 年“伟大卫国战争” 爆发后由于票证制度而停止。

此外听说有人

算出了我的颜色,替我预设了立场

称我 “反对私有化”,“保留计划经济体制”,“私有化是罪魁祸首”。

都说要 “以史为鉴”,好嘛,我就干脆在民主德国 · 俄罗斯两节中将官商勾结、裙带关系、监管不力,玩忽职守、没有群众监督(波兰人用工会和游行来做抵抗。不过西德政府可没那么好说话,而叶利钦这个 “超级权力总统” 则调来坦克炮打苏维埃),为了迎合某些特殊 “口味” 而进行的“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 和由此对普通百姓造成的影响给大家贴出来。也展示了波兰是如何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使国家和民众转危为安,成为” 经济转型楷模。”

某大国现在这个生态,要真的搞以私有化、私有国产为代表的经济改革。是成为第二个俄罗斯还是俄罗斯,自己想。

画外音:“历史往往会上演两遍的。”

樱铃莉:“你…. 你…. 你是谁!?”

“我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幽幽幽幽幽…… 好吧我是黑格尔,人一死就会很无聊的。”

樱铃莉:“…….”

画外音②:“我是马克思,老黑你〇炸了。”

黑格尔:“……”

樱铃莉:“……”

知乎用户 SALADIN 发表

私有化不私有化不是一个道德问题,也不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工具用不用的问题。
俄罗斯私有化的时机不对,做的不好,导致了很多问题(最近炒的很火就不多说了)… 日本做的就比较好~
但是对比下私有化的方式都差不多,所区别的就是所处的环境不同,企业自身差异也比较大,最重要的是选择私有化的时机不同。
俄罗斯私有化的时候基本上是国家机器崩溃的时候,各种人稍微有点脑子都能想法子切一块走,日本私有化的时候是王朝中兴人心向上,结果自然不同。
中国好像处在两者之间…. 所以全面迅速的私有化是有很大风险的… 但是逐步私有化或者在有需要的时候再私有化似乎是比较好的选择。
以前在某个会议上听领导说国企私有化的时机应该是中国老龄化高峰的时候,把国企私有化以支持社保… 是个思路,但是中国老龄化高峰期社会是否稳定还不好说… 所以谈这个为时过早~
楼上几位似乎觉得私有化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就算今天私有化一家垄断企业明天这家企业也还是垄断的… 说白了就是企业归谁的问题,现在没有私有化的部分大家可以看成是未分配的蛋糕,嚷嚷的凶的都是馋的.
私有化和很多社会工程一样不是能见功当代的东西,日本私有化初期也面临很多争议和严重的问题,但是下一代或者下一个市场周期也许会有所不同,所以不要指望私有化是灵药能药到病除~ 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下全面私有化的时候就 “休克” 了,然后没等醒过来脱胎换骨就被人爆了菊花~

知乎用户 李景学 发表

美国剪羊毛的程序:

通过战争、金融攻击制造金融危机,

美元低价收购

增加美元流动性制造经济复苏

金融投机炒作,经济过热、出售美元资产

新一轮战争、金融攻击制造新一轮金融危机

如此反复

南美已经被剪了两次羊毛

日本、德国、东亚四小龙、俄罗斯都被剪羊毛一次

剪羊毛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能够低价收购的企业,

收购国企很困难,程序很繁琐,

所以必须推行私有化

而国内的富豪、国企的领导者做梦都想苏联解体一幕在中国重演,

这样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瓜分国家了。

内外目标一致啊

知乎用户 小兔 发表

醒醒吧

现在是 2017 年,政府天天想着用 ppp 勾引民间资本上勾套牢。
你还在这里做些 1990 年贱卖侵吞国资的春秋大梦。

想买国企?600028 买去啊?别怂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知道,国企私有化,中国又会产生多少贪官和新富豪嘛。。。
多少国企的一把手,二把手,等着要垮未垮的国企私有化,占为己有嘛。。。
讲个故事,七年前,爸爸的好友等到了这个机会,砸锅卖铁到处借钱,7 位数搞到了当时垮台的单位。后来一年盈利八位还是有的。今年就不知道了。

知乎用户 金日磾 发表

你们啊,图样!好好的学习一下最新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吧,里面就是四个字 “公私合营”
居然还妄想私有化!现在这些赚钱的私企在不久的将来国资肯定要控股或者入股进入,李超人为什么跑,他水平不知道比你们高的的哪里去了
中央成立这么多小组!又反腐反四风明显的偏左路线,这都看不出来?
私有化?中央看着资本家赚钱然后转移到国外去啊,中央傻啊!将来国资要渗透到每一个赚钱的领域,国资赚钱了,贪腐是有,起码还留在中国,不会转移到国外,就像太子们当政,tan 是贪点,起码会收敛点,起码不会竭泽而渔,毕竟江山是自己的,是老子打下来的,团团伙伙就不一样了,一上位,捞的比谁都厉害,捞完就移民,管他身后洪水滔天!
国企起码还能收敛点,起码还有点国家政治意识!到时候资本家来了,开玩笑,当年山西煤窑私有化你们都忘了?死了多少人!多少黑煤窑!
屌丝总希望变天能出来捞一笔,殊不知,在大变革时代最倒霉的就是屌丝!

知乎用户 kaden 发表

中国体制的最大软肋是反腐无力,以至于一些权贵家族窃取了全体国民的财富。这些人拥有巨额财富后,贪婪不会停止,只会想要更多; 同时还有更多的权贵,希望跻身于巨富的行列,所以权贵们追逐财富的脚步永不停歇。
  正因为如此,他们瞄上了现在看起来利润最丰厚的国企及其所在行业,所以他们无一例外地支持佐利克式的 “改革”。毫无疑问,只要一改起来,喝头口汤的总是他们,他们并不在乎为此将让“境外投资者” 分走很大一块蛋糕。在此前的多项改革中,他们都是这么干的,实践已证明此点。
  这些人才是佐利克式 “改革” 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正因为有他们在背后默默无闻地使劲,站在台前的佐利克们和盖达尔们,才显得这么给力。这三方力量合在一起,就能 hold 住中国经济的大势走向,佐利克式 “改革” 就势不可挡。
  人们不难看到,从佐利克到中国的盖达尔,伎俩并不高明,方案更是撇脚,从个人身份到药方,都有着不良前科。但是,为什么佐利克还敢于雄纠纠气昂昂地跑到中国,来兜售他的老鼠药呢? 原因即在他深明中国的国情。他很清楚,他的对手将是谁,他又能获得什么样的盟友,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蠢的不是佐利克,而是那些轻视、嘲笑他的人

知乎用户 罗辑 发表

大型国企私有化是有个前提的:

立法和司法独立和健全。

没有这个前提,私有化就是寡头化,社会就会地狱化,就如

@牛哥的办公室

提到的那样。中国的法制还没有到这一步,甚至可能永远到不了这一步(对这一点我一直是悲观的)。

知乎用户 塔斯马尼亚雨林​ 发表

终于有我特别擅长的问题了。
答主不想去解释这个问题的前置问题——要不要私有化。那是岐黄、玄学、周易以及马基雅维利该解释的问题。

我的角度:国家希望怎么干,微观个体是怎么干的。

不了解路径,根本不能确定结果如何。举个与本题相关的比喻,俄罗斯和玻利维亚用的经济政策都叫 “休克疗法”,两个政府也都是心猿意马。但建立在不同的假设之下,执行力和路线图都不一样,结果当然不同。

-—— 转企改制型分割线 ——–

国家的狂想:要不就让国资委先变成政策制定部门吧,我们让资管这个东西公司化。

其实核心建议层已经在为国资委善后设计路线图了。
国资改革在胡温时期基本停滞,当时因为经济发展得很好,大家逐渐放弃关注改革,尤其是国资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货币主义逐渐在中国遭受诟病。谁都不想看到下一个发改委出现。
在政府项目推动经济的时代,发改委分流了中央政府一大部分决策权限。
而在企业推动经济的时代,国资委会不会这样呢?
况且它管得并不好(必须加把劲解决它才能保证我们的合法性)
——一个我不敢说是谁的大牛在座谈会上如是说

要解决国资委这个鲸鱼,着实有些困难,目前很好的方式叫 “淡马锡模式”(实际上跟淡马锡不是那么一样,我国最终的目标比新加坡更市场化,只是借个名字使之看起来既牛叉又能在社会主义国家落地,大家也就姑妄听之)。上海对此叫得最欢,似乎觉得国家的进度拖了他们的后腿,于是率先提出了思路,那套思路最初是什么样谁都不关心,但它逐渐演变为目前北京也采取的思路:
竞争的竞争、公益的进预算、模糊地带的秋后再问斩。
与之配套的针对国资委的思路是:
产业的玩产业(您就别管了),资本的玩资本(您也不专业),政企不分的怪物先这么着吧。

“政企不分” 这一分类有些地方叫做特殊功能类,这是一种没什么逻辑的分类方法,但能够平衡分歧、延续习惯,给国资委先留着小灶让它别太痛苦。中央政府大概的意思是,哥们儿你等我一会儿,我也是很讲江湖规则的,咱先剁掉你的双手双腿,我们想出一个双(dan)赢的方法你就会死得服气了。

好,怎么办你呢?

我们郭嘉设计出一个东西叫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就是刚才说的玩资本的,在国资委和企业之间加一层。
之后捏,他是董事、股东,让你裁员可不是我国家说的哦,是你的股东说的呦。
再之后捏,我觉得阿里巴巴不错,进一手。
京东也不赖,入个 5%……
啊?你说我管不了啊,我不管不就完了嘛,沈南鹏你 can 你 up,我们这回(经过了 20 年的低效资产运作)知道瞎 BB 不好了,宝宝错了嘛。
哎呦,听说 Uber 也不错嘛,卡兰尼克同学,来来来,喝掉这杯还有三杯。
欧游,地产不好过是了伐?ROE 够 5% 不?够呀,来来来,干了这碗老白干。

总之,可以打通几个脉门(看屁话烦的可以略过):
总:国家的钱不再仅意味着正义和服务性,先保值增值再说。
分:1,很多国资不适合进入的行业可以进入。
2,因为投资很纯粹,就是钱,委托代理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
3,不用因为追逐权力去管企业这个坑了,赔了很疼,怕陪让社会垫背更疼。
4,海外投资被打开(这点和淡马锡很像)。
5,中央政府理直气壮(盆满钵盈)地成为若干行业理性的接盘侠。
6,卖国企、裁员不再有道德压力。

而且,请!注!意!,答主说几个值得感兴趣的细节:

A 核心建议层不觉得之前那次国有资产流失带来的问题很大,因为从历史的角度那次不亏,不会比资产砸手里或者拍卖更差(应该说好得多),获利的那些人得到的利益也未必有今天 PE 对着董事会合法转腰子带来的估值差大。换言之是国家戒掉了没必要的精神洁癖,产能过剩的东西真心有的谈。

B 国企通常体量很大,慢慢卖、按比例卖、先卖小的、先卖地方的是标准动作。
(中石化销售公司股改只是告诉你我要开卖了啊,准备好钱,爷告诉你竞价机制,先卖个央企子公司给你热闹热闹。更多商 po 品 lan 稍后上架。)

C 先卖资产质量差一点的,没人买我就拖着。

D 央企打包并不是都进汇金,如果是中粮、国开投这样的大神或者是根基深(bao li\da tang)我动不了您,小破央企您挑,您成为资本运营公司行不?

看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国家好腻害呦,别急,国企们也不想吃素。

-—– 混合改制型分割线 —–

国企的狂想:累赘给我脱掉,上市可以,行政级别有得谈,剥夺我养老的资格门儿都没有。

对于国企来说,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原本两个婆婆(国资委和主管单位)管理之下虽然步履维艰,却也达到了扭曲的平衡。而如今的改革要恢复市场,上汽、格力这种公司显然拍手称快,更多的公司一出生就活在蚕茧之中,根本没闻过火药味,资产量又很大,怎么办?

产业型公司的玩法:
耍赖,让你给我减负。首先,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是企产宿舍)我玩不了,给打包到一个单独的壳里呗。(老企业的职工宿舍不挣钱还让我贴管理费用,都是我前任的前任的前任的前任他们一起脑袋滚刀尖滚出来的兄弟姐妹,我能让他们搬出来?)
其次,不好的业务打一个捆儿要不就让他们破产了算了,反正国资委在改革的时候也会管理真空一段儿。(答主给企业提过这个方案,国资委用户看到了有本事你见招拆招)。
耍赖,让证监会给我开放 A 股政策性上市的绿色通道,北交所让我们的小灶也都上了板。上了之后哪怕卖壳也比现在强。
耍赖,你让我从国资委直属机构降成什么玩意了,本来我是个局级,你看,现在呢!不行,我得有补偿,好像区里有个下属地产公司做得不错,给我呗……
那么多副市长、书记、都来我们这儿当领导了,要不给调到事业单位或者快破产的那个公司?

投资公司、融资平台公司的玩法:
先配合市长做一轮平台项目:地铁给我!!!隧道给我!!!道桥给我!!!大剧院给我!!!体育馆给我!!!
然后死守负债底线,留个百亿左右的出来:市长,国资委废了,之后我也服务不了您了,您上眼(从兜里掏出一百亿净资产)我还能用这个做个金控公司,到时候您离开本市,我也能帮您配套点资金,您看呢?(市长热泪盈眶……)
市长,既然我金控公司也出来了,三家城商行都是咱的,一家券商,一家信托,我还投资了ABC三个上市公司,您看要不我来做这个国有资本经营公司?
市长一想,也是,你最合适:“去吧,追寻你的未来去吧,现在官不聊生,而一直以来国资系统下面的就属你家能把会计核算搞明白,也就数你家收益率最高,好好干。”
于是该市所有公司均成为这个资本经营公司的资产。

-—- 淡马锡式的分割线 —–

答主自己的狂想:
在答主眼中,这场变革不是一个史诗级的希腊神话,国资委一度想自己成为淡马锡,却发现他是个对权力很贪婪却又不提供什么价值的累赘。而国家和国企都是从自己的实际的微小的乃至个人的利益出发,这虽然听起来道德上有些不堪,却最终会成为最合理、最你情我愿、最接近帕累托的结果。国资委是让这一切扭曲的源头,解铃还须系铃人,还钱的最终还是那个欠债的,不管他多么努力、立下过什么汗马功劳,最终谁都不愿意跟它有什么关联。

最终企业会难以辨别自己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因为资本最终会混在一起。他们手拉着手而唱起了歌,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在今天的二级市场,买股票不比在天猫下个单更难,这个潘多拉一旦被打开,不可能被装进去,股权社会化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形态,它是资本主义或者国家资本主义在垄断或者资源过度集中带来灾难之后的补偿,解决它的一定是股权再度分散,而不是任何的政策或者国家体制。

换句话说,任何的国家体制和政策乃至法律都必须理解多方的利益,让合理的利益伸张,而让那些不靠谱的利益逐渐收缩。这些利益方虽然对社会有伤害,也依然不能让他们瞬间崩溃,一切慢慢来,妥妥的。

答主相信只要国家和国企更鸡贼,这个改革就会更良性。答主也相信国有资本如果不那么追求正义、主流、核心、服务者,转而对投资收益贪婪一些,对权力收敛一些,他自己得到的收益也会最大,这个社会得到的收益也会是最大。

MD 我写这篇答案的时候在国贸楼下的咖啡馆,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恰巧坐在我隔壁的那个桌子谈案子。真是键盘侠和投资侠的区别啊。

利益相关:在智库制定过这个路线、在咨询公司为国企操作果具体的混改制作过方案、也为资本公司预谋过这些 target。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以后会出很多我一直反对国企私有化。原因如下,第一,如今国企,超级大企业居多。能吃下这些超级大企业的资金,大多数的来源,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他们的融资手段普通人能做到?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的节奏。简直是白送经营权。第二,如今这种,一旦国企被这些资金占有,私有化,不停的发展扩张起来,迟早是会大大影响政府决策,绑架左右政策,商人重利,我不太看好这些人能从更好的战略方面为国家发展着想,为底层人民着想。第三,国企的收入一旦私有化,你还真别指望,政府以后有多少钱给你修桥铺路,因为小金库没了,别跟我提税费,简直是扯淡。私有化的话,经营权在谁手里?再想想,如今媒体的发言权,国家制定政策的权利又在那些人手里?再想想,以后会出很多我们压根儿没听过的手段来合理避税,悔之晚矣。国企改革,需要的是制度上,监管上,经营理念上的改革,改掉臃肿的,懒惰的思想和行为。比如聘请专业的职业经纪人等等,但是借着国企改革,谈私有化的,你居心何在。

知乎用户 君临 发表

我们来看三个案例。

首先是苏联。
左派们一谈私有化,必拿苏联作为反例。
那我们就好好谈谈苏联。
苏联动荡的两大罪状:经济崩溃、寡头垄断,我们看看是怎么产生的。
苏联至 1980 年代末,经过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形成了经济僵化、产业畸形、物资短缺的三大问题。
由于国家资本长期大量投向军工业,整个机器制造业的三分之二和电力工业的大部分都是为军工业服务的,在这种情况下,军工业很强大,但并不能创造实际收益,而民用工业基本上是废了,农业甚至都无法满足人民生存需要。
在 1981-1985 年间,苏联每年进口食品所花费的资金占了外贸进口总额的 20% 以上。连饭都吃不抱,你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国民对现行体制会产生何等的怨念。
到 1980 年代末,苏联经济基本陷入瘫痪状态,国民已经绝望,小修小改已经无法产生任何的药效,这才不得不执行 “市场开放” 和“私有化”两剂药。
经济崩溃,主要是由市场开放带来的。在一个没有门槛的自由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工业部门衰退并被逐出市场,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俄罗斯那些本来就很虚弱的民用工业部门在随后的日子里,几乎全部消失了,而重工业部门也只剩下了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型产业和军工业。
陈旧过时的工业部门衰落,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新的产业部门没有得到及时的兴起。那么,我们对比一下中国,看看中国同时期的经济开放,是怎么导致沿海经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的。
1980-1990 年代,日韩港台的工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大量的低端制造业需要迁出,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中国 VS 东南亚。
刚刚开放市场的中国,人均 GDP 在全球 140 名之后,本来就属于全球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甚至不到东南亚的一半,劳动力成本完胜;中国人口庞大,十多亿人口,几乎是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的十倍以上,处于无限供给状态。另外,社会稳定,有香港、上海这些成熟的港口转运设施,地理位置上与日韩台港更近,文化相近,在每一个环节都比东南亚更有竞争力。
因此,在这场产业转移的竞赛中,中国大获全胜,最终实现了工业化的起飞。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解体之后的俄罗斯。
1990 年代,市场开放的东欧同样吸引了大量的西欧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转移的对象,同样有两个:东欧波兰捷克 VS 俄罗斯。
与中国面临的形势恰好相反:俄罗斯的人均收入比东欧其他国家更高,劳动力价格处于劣势;人口老龄化严重,虽然总量比捷克波兰要多,但是优势并不突出;地理距离上同样处于劣势,一个德国投资者要跨过波兰、白俄的数千公里国土才能到达俄罗斯,港口圣彼得堡处于遥远的北方,远离俄罗斯的传统工业区,彼此难以形成上下游协作的经济生态,从各方面来看都比东欧波兰捷克等国家的竞争力要差。
因此在这一轮竞赛中,西欧工业大量向捷克波兰等地投资,促成了这些 “新欧洲” 地区的经济腾飞。而俄罗斯,只能形单影只,倍感凄凉。
制造业转移没有着落,俄罗斯就只能将重点转向资源和军工业,这是不得已的选择。是叶利钦、普京的错吗?很显然,即使将整个中共常委会搬到俄罗斯,效果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市场开放造成的果,我们并不能将板子都打到私有化的身上去。
再来看私有化。
俄罗斯采取的方式是无偿赠送,每人分到一张 1 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然而对于当时失业严重,食不果腹的城市工人来说,这个证券并没有什么卵用,既没有分红,也不能当饭吃,还不知道企业哪一天就破产了。于是这些股票就被少数人大量廉价收购了,就像很多落后国家的选举投票一样,政客们对农民许以利益诱惑,大量收买选票,形成民粹主义盛行的状况。
在这种状况下,国家并没有得到多少收益,福利系统就没法建立,人民也怨声载道,混乱不堪。更不要说其中的官商勾结,暗中交易,导致寡头垄断的局面了。
然而,这是私有化的错吗?并不是,这只是私有化的手段出现了问题而已,正如某些国家在民主化之后出现民粹现象,就全盘否定民主的意义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英国的撒切尔疗法。
二战之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英国建立了大量的国有工业部门,然而实际竞争力堪忧,连年亏损,依靠财政补贴生存,是为 “英国病”。
1979 年,撒切尔上台,决心推行私有化,其手段和俄罗斯相比,可谓高明得多
第一,出售前,政府要组织一个专家顾问小组,评估资产、制定出售策略,或者公开拍卖,或者上市公司减持,每一步都尽量透明化,公众可以质疑反对,保证公平。
第二,对竞争性行业,政府放任自由竞争,对公共服务行业,比如电力、水利、能源、交通等行业,政府立法限定最高价,利润只能通过改善经营效率来实现。
到撒切尔下台时,英国已经将几乎能卖的国企都全部卖光了,获得的收益用来改善了福利系统,补贴不需要了,亏损企业大大减少,税收也增加了,公共行业的价格也没见有明显的价格上涨,国民普遍表示满意。
英国的工业有没有崩溃呢?当然有,由于成本高企、市场狭窄,英国的重工业部门在与欧洲大陆的竞争中几乎惨败,汽车、造船、煤炭、机械等行业大部分都退出了市场。
但是,那些此前并没有国有化的消费品行业,则一直都是英国的强项,而金融和电信等服务业则从此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服务业的扩张填补了工业部门倒闭所产生的失业问题,失业潮并没有出现。
私有化治好了英国病,也在同一时期治好了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的滞涨顽疾,后果并没有左派们说的那么可怕。

或许你会说,发达国家市场成熟,监督透明,效果当然好,那么发展中国家呢,有没有成功案例?
那么我们再看第三个案例:土耳其。
在全球的伊斯兰世界中,土耳其都可谓是发展最成功的工业化国家之一,人均 GDP 高于一万美元,国家开放,社会稳定。然而这一切是怎么实现的呢?
至少在 30 年前,土耳其看起来还是一个毫无希望的落后国家,没有石油资源,执行的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工业效率低下,前景暗淡。
直到 1983 年,厄扎尔上台担任总理,他所推行的一系列自由化改革:货币贬值、放松利率管制、国企私有化、鼓励外资等等,才最终将土耳其带出了现代化的泥淖。然而,1980 年代的改革力度终究是有限的,直至 2002 年埃尔多安出任总理之后,私有化进程才再次提速。
可以比较的数据是——
1986 年 - 2003 年,政府通过私有化国企获得的收入只有 80 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土耳其的经济增速为年均 4%,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 30% 以上。
2003-2012 年,政府私有化收入共 535 亿美元,将电力、通讯、银行、石油、烟草、盐业、航空、港口、高速公路等公共基础性行业 70% 以上实行了私有化。而土耳其的经济并没有崩溃,年均经济增长率反而提升至 6.8%,人均 GDP 翻了三倍。

通过 2014 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贫富差距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土耳其的基尼系数比中国和俄罗斯都要健康得多。
那么,同样是市场开放和私有化,同样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为什么就没有出现苏联式的经济崩溃和动荡呢?

——很显然,问题并不在于药,而在于吃药的手段。

知乎用户 费庆 发表

政治经济为一体,从这个角度理解国企是党产。

所谓国企私有化有两个倾向:1、权力套现;2、效率改善
在未建立起公平规则,解决利益输送之前,第一个倾向性更大。国企私有化将成为食利阶层又一次盛宴。

知乎用户 李淼 发表

谢邀。
我的第一反应是:冲 “华尔街都是骗子” 这句话,杜先生的民科色彩相当浓厚啊…

再仔细找找杜先生的言论,发现我完全有可能跟他当面爆粗。
先说说他当天的言论:
a. 杜先生语:“美国的银行以私有化为主,但是这些银行并没有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与 创新,反而去进行投机和诈骗,结果最后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拖入进危机泥潭。”
好吧,杜先生恐怕是从 2007 年才开始学的经济学。如果他的经济学老师再负责一点,给他看看美国金融行业在里根 - 克林顿的这几十年里对实体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恐怕他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田地。

b. 杜先生语:“中国的国有企业现在运转得很好,而且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竞争优势,而不是政府的优惠和垄断地位,同时,中国国有企业员工的待遇也要稍好于私有企业。因此,没有理由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前半句可以说是臭气熏天的屁话,后半句完全不知道杜先生要说什么,而最后的 “因此” 更像是杜先生念稿子的时候看串行了,逻辑关系明显为负值。

c. 杜先生语:“中国经济的绝大多数领域,并不存在所谓的 “壁垒”,私有企业也并不敌视国有企业。有些领域国有企业占据优势,那纯粹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优异,而不是不许私有企业进入。”
杜先生此话纯粹讨打,如果他敢拿着大喇叭去长三角珠三角那些民营经济集体垮台的地方喊上半个小时,砖头估计够再盖一个国贸三期的。

虽然似乎有揭老底战斗队的嫌疑,但我还是看了看杜先生前不久刚刚杀青的《媒体为吴英辩护的理由不成立》一文,然后就认定了此君若不是在自编自导苦肉计,就是一个真的 要出名不怕被轮爆 的典型。

充满个人感情的人身攻击到此结束。
==========================================
说说正经的,究竟什么是 “国企私有化”,以及为什么要国企私有化。

最开始让我知道 “国企私有化” 这个词的,是被我国宣传机构妖魔化甚猛的小泉纯一郎。他作为日本政坛少见的改革派,因为提倡 “国企私有化” 而得罪了不少人。其原因是私有化的进程伤害了很多公务员和政客的利益。当然在我看来,一个腐朽陈旧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公务员体系,应该彻头彻尾地清洗一遍才好,所以我认为小泉纯一郎的这一政策确实是一剂良方。
而 “国企私有化”,顾名思义,就是要将国企转化为民营或半民营企业。政府所拥有的国有股份,通过几种方式使其成为民营机构或者特殊目的机构的控制权。其私有化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
1. 自然竞争
通过开放市场,引入民营企业与国企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无论出于优势或劣势,国企的股权都将自然而然地通过金融系统转移到特定机构的手中。
德国和新西兰的邮政系统改革,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2. 上市
通过逐步出让国有持股的方式,使国有企业上市并逐步加大私有化比例。这种方法在我国已经开始实施,银行系统就是最好的例子。
3. 资源分配
通过放开特殊资源的供给限制,在特定行业调整民营和国有的供求关系,使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在竞争上处于平等水平。
英国的国家铁路改革就是在放开铁路资源的基础上实施的。

而无论哪种私有化的方式,其目的都在于:
1. 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的透明化,避免国有企业将未分配利润买茅台买拉菲团购奔驰;
2. 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避免公务员上班时间玩连连看;
3. 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品质,避免铁路集团乱搞实名制;
4. 国企税收增加,从而降低社会居民的税务负担,避免无节操的加燃油税等行径;
5. 剥离不良债务,使国企的私有化经营重归正轨,避免无底洞们向银行无休止贷款;
6. 在政治层面上,彻底实现 “政企分开”,把企业还给社会,把公务员系统和灰色收入地带彻底割裂开,最终实现 “小型政府(Limited Government)”。
(以上种种避免事宜,都是我信口胡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说了这么多国企私有化的好处,下面再来说说缺点:
一旦企业私有化,那么 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就将代替 为人民服务,成为企业的新方针。在 90 年代到 00 年代这段时间,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对本国的银行、邮政、公路、铁路、电力等行业尝试了私有化,结果有成功有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多地强调追求股东利益,会导致企业忽视或减少维护设备的投入。而对于这些新开放的领域,设备维护事实上左右着民众的日常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因此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消防、防暴、警察、军事等等行业,目前还不适合私有化。

而在国外已经成熟的国企私有化行业里,银行、医疗、保险、公路、铁路、电信、电力、航空、石油 等等领域,我国确实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空间去进行改革。而如果各位看官对社会新闻熟悉的话,也可以看到很多 “可以放开但是就是不放开” 的行业,其经营不透明、收入不透明、机构不透明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也确确实实地招来了不少口水。解决方法很简单:洋为中用,学呗。

而有今日该民科的此番言语,不仅让我想起了那些一边高喊着 “刀枪不入” 一边冲向马克沁的猛士们,祝您们早日安息。

知乎用户 rabbithunter 发表

在有大量同等水平竞争者的情况下私有化,能促进市场发展,比如可以考虑邮政私有化。如果没有足够的竞争者,那就只会价格涨得更快,效率更加低下。

知乎用户 littles 发表

首先必须承认,回答问题的人没有一个是能够从私有化中获得好处的,有那本事也不用用在这里混了。那么结论两个,一部分是枪手,一部分是真傻。

社会主义国家私有化一定是老百姓倒霉,改开三十年的经验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知乎用户 图灵 Don 发表

2015 年财富中国 500 强排行榜(前十):

其中,银行 3 家,石油化工 2 家,建筑路桥 3 家,通信 1 家,汽车 1 家。全部国企。
工商银行十大股东,根正苗红国企:

建设银行十大股东,根正苗红国企:

对于这样市值动辄上千亿美元,资产过万亿美元的大块头,基本都是股份制。问题在于谁持股。
马云有钱,马云持股行不行?马化腾有钱,马化腾持股行不行?可以,没什么问题。
为什么需要民营企业、个人持股,一般人认为民营就会做得更好。真会做得更好吗?这不一定,民营企业跑路的很多,倒闭的更多。马云持股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利润就能增加 30%、50%?我表示怀疑。
排名前十的国企,不说让民营企业和个人全部持股,就算持股 30%,恐怕也没人能吃得下。中国移动 2344 亿美元市值,马云 + 马化腾 + 李彦宏三个人资产总共 1000 亿美元左右。
就算合纵连横、借助外资把这些股份吃下,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各自派蔡崇信、刘炽平、汤和松进入董事会,然后呢?中国移动市场份额几年内扩大 30%、50%?中国移动效益立竿见影,几年内上涨 30%、50%?
不可能。中国移动市场份额已经足够高,利润也足够高,不可能再高到哪去。至于民众期望的降价,那不是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这样的资本家考虑的事。淘宝、QQ、百度弹窗广告变相收费倒是有可能。
一句话说,谁持股,谁承担风险,谁受益。一般人不持股,私有化了也跟你没太大关系。除非国家免费赠送 100 股给你,13.6 亿人人人有份,这跟你有关系。

-————————————

* 未来知识图谱丨 futureknowledge,这是一群醉心科技、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组成的社群。在这里,拒绝空话套话。每周 2~3 篇更新,解读未来科技,判断前沿趋势,思考智能产品。

* 关注后回复 “投资未来” 查看《未来五年,这 7 个行业将爆发性增长》

知乎用户 Mercury 发表

TG 要是不想坐这个江山了,就听美国人的呗,把央企国企全私有化了,看看到时候他还能不能指挥得动那些财阀寡头。
从去年开始电价下调两分,就因为这两分,全国电力行业少赚多少啊,私有化呗,玩民主呗,你想下调电价,看看得有多大的阻挠,煤电联动还能实行么?到时候花钱雇几个公知站台,想下调电价,门都没有,老百姓有话语权么?
央企国企毕竟发展这么些年了,很多行业规范,技术水平都是过关的,能源、铁路这些都私有的话,一定是乱象丛生,毕竟没有强力的约束,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缺了共产党这个强力的话事人,为了赚钱,很多人是什么缺德的事都会干的!百度掌握一个小小的贴吧领域,都天天琢磨着卖了赚钱,如果让它掌握石油电力煤炭呢?它能有多少良知?现行法律又能约束它多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现在这情况就不要想国企私有化了,姓赵想的而暂时没说的事情,就不要鼓吹了,事儿是对的,时间是错的;做下来就我看来用暗无天日形容不太过分。做事现在分不到蛋糕还有馒头充饥,真私有化了在一段时间起码 30 年,渣都没有。。。
默许用部分经济利益换从蛋糕中退出,这个在当时就有不同声音,因为很有可能造出更可怕的猛兽,有人私下用过很重的词,ZDCW 来形容;现在看来一边放口子,一边缩口子做得还不错。
真有天爱用用,不用滚,大多数人现在的生活水平要下降。(同理也是国家在一定程度放纵假货、山寨和没从严监管食品安全的原因)

知乎用户 阳玉 发表

私有化就是官黑富花三百万买下价值三亿的国企。奇妙的是没有例外。

知乎用户 顾子明 发表

私有化会毁掉一国经济这事,决策者们都懂,也都在装。

爸爸国希望把我们的国企私有化,我们希望把第三世界国家的国企私有化,都一个德行,这事,大哥不说二哥。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爸爸国想让我们私有化是有利可图,我们想让第三世界国家私有化亦是有利可图,咱国家推动自己私有化的决策者们,当然也是因为有利可图。

我是懒得长篇论述了,当年苏共私有化的相关文章一大把,80 后都算是亲历者,不难分辨真伪。

至于说 “推动苏共解体与私有化的主力是当年的苏共青团这帮人” 这句,算是我夹带私货吧……

知乎用户 弘树​ 发表

说起国有企业私有化,还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的。

1. 国企的原罪
在我们讨论国企私有化会怎么样之前,让我们先讨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国企为什么要进行私有化?
现在来看,国企的经营成本要高于私有企业,除了石油、天然气、电信等垄断性行业外,国企的竞争力整体要弱于私有企业。(废话,垄断行业还竞争个 P)这跟企业所有权、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都有关系。详细的关系我就不论述,这里就讲两个故事。大家感受一下。
我曾经在一个体育用品专卖店打工,有一天晚上交班验货的时候发现少了一双袜子,我本人肯定没拿,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少了一双袜子,最后这双袜子的钱从我工资里扣除了。这在私营企业当中非常普遍,即私营企业某种程度上转移风险。而在国有企业当中,老百货商店里,如果丢失了类似物品则一般由公家承担了。对于个人也就是批评教育,再严重点的就通报。所以在某些国有企业,甚至有监守自盗的情况发生。这些情况实际上都是增加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本。

再者,私企的第一目的是盈利。而国企不仅仅是为了盈利,在很多时候要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在上一轮企业改制中的 “主辅分离” 主辅分离_百度百科,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原来国企还承担了这么多的社会职能?这对于私企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然后是行政干预,这是许多个悲伤的故事。
李经纬与健力宝。加多宝与王老吉。仰融与华晨。潘宁与科隆。来张图片大家感受一下。

换句话说,国有企业的优势在于垄断性、国家政策支持等。而在市场开放程度高的竞争性领域,绝大部分国企基本都是败下阵来。

2. 中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
中国不是没有进行过国有企业私有化。
上世纪 90 年代的工人下岗潮,正是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结果。
当时国家进行国有企业转制,抓大放下,抓好放差,虽然为日后中国经济的腾飞埋下了伏笔。
但是国有资产流失、各类国有企业被贱卖、工人下岗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果还有下一轮的国有企业私有化。那么可以预见,又是一些人暴富的机会。但这些人并不是你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而是国有企业的老总,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结果只能是加剧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国有企业私有化,不能是简单一卖了之。(先写这么多,有空再继续)

知乎用户 负二 发表

那就是 MBO 咯,所谓的 “管理层收购”。

试过,行不通。

国企员工大规模失业 +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然后被叫停了。

知乎用户 勇闯雷阵棺材铺 发表

我坐火车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老头,七八十岁了大概,跟他同行的他女儿看起来也得有五十多。他给我讲了一晚上私有化是解决目前社会一切问题的万灵药,我听他跟他女儿聊天好像还是个什么编辑。
………
他满脸正义的问我,知道现在的大型国企都是谁家的吗?知道石油系统是谁家的吗?电力系统是谁家的吗?…….
我说我至少知道电力系统
他说你既然知道,你就应该明白私有化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我问私有化了难道就不是鹏家的了?难道能变成我家的?
老头生气了,大概是觉得我朽木不可雕也,趴桌子上睡觉去了
………

知乎用户 洛水无花 发表

我还真不是很懂啊,为什么总有 P 民会去奋力呐喊要求国企私有化呢?
难道真是愿意去当炮灰么?
君不见上面某些支持私有化的民主先锋们早已把 P 民视为愚民,堂而皇之的推崇精英统治了

要说【与民争利】,那我想请问中石油中石化移动电信联通铁道部等等的即便是私有化了
您觉得哪个 P 民能够只靠自己的努力就开一家啊?
反而是任志强这类的红色权贵才更有可能吧
而看看高出居民收入好几倍的房地产价格,你真觉得国企私有化了
那些公共服务性的社会必需品你真还能享受得到?

顺便说,像衣领王这类的国企员工倒真是应该被赶紧清除一下
既然一来认为国企是养闲人的地方,二来又忧心国家期盼民主,干嘛不从自己做起呢?
赶紧辞职嘛~~~~~~~~~

知乎用户 yilin wang 发表

@牛哥的办公室

的帖子真的是逻辑混乱到一定程度了。

牛哥的帖子透出一股味道,就是国企是出身高贵的共和国长子,天生就比私营企业更加伟大。他是怎么论证这一点的呢?

第一,牛哥认为,国企私有化是不行的,因为国有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我就奇怪了,国有企业到底承担了什么社会责任那么重要,那么不可替代?企业的责任无非就是为社会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吸纳就业。私营企业一样可以做到啊!典型的例子,支付宝就是私营企业,人家同样是在服务社会啊,同样也要吸纳就业啊!中石化为全国人民供应能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老百姓去中石化加油少给了一分钱吗?中石化要是觉得卖油是他额外承担的社会责任,那我真的请您老歇着,让别人愿意承担的来承担。事实上,我们的油价比起那些由私有石油公司供油的国家还要高。

第二,牛哥说,国有企业私有化之后,私有企业太牛了,地方政府管不了。这是典型的颠倒黑白。中国现在私营企业多了去了,规模大的也有,还没有听说哪家私营企业敢挑战地方政府。事实上,在中国地方政府管不了的恰恰是央企。典型的案例就是铁路总公司,有自己的检察院,法院,公安,你让地方政府怎么管?只要我们的政府依法行事,依法管理,我不相信中国会出现 “管不了” 的企业(到目前也没有出现过)。

第三,牛哥说私有化可能会出安全事故。难道国有企业安全事故就少了?牛哥估计是在中石化上班,对中石油不熟。人类石油工业史上最大的安全事故,就是中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现川庆公司)导致的开县的1223井喷事故,死了300多个无辜村民。安全事故,与企业性质无关,与企业管理水平有关。国有企业有低水平管理的,私有企业也有高水平管理的,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留下的一个怪胎,对其进行改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相关争议也很多,我个人也就在国企工作,但我特别不喜欢那种国有企业就天然比私有企业高贵的看法。一小撮人,靠着公共权力垄断市场挣钱算是什么本事呢?

知乎用户 鬼神李子衿 发表

目前来说,可以旗帜鲜明的讲,国企私有化对老百姓来说百分之百是灾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用死来证明了这一条路走不通,为啥还有人想试试?《世纪大拍卖》这本书已经很好的讲述了国企私有化的弊端。

知道那些人怎么评估国有资产吗?比如铁道部,人家评估总资产 2 万亿,负债 2.5 万亿。所以把铁道部给我还亏 5000 亿呢。我就呵呵了。火车票为啥这么长时间没涨价?要是私企早就市场化飞涨了吧。按照市场调节,春运票价能不涨?呵呵。

国企是有问题,一个事物必然有问题。但是国企私有化不是问题了,是灾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应援

@yilin wang

这是 14 年财富 500 强企业中前 100 里面中国企业的名单。

3 4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 GROUP)457201.1 北京
4 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432007.7 北京
7 7 国家电网公司(STATE GRID)333386.5 北京
25 29 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148802.6 北京
32 30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133161.7 台北
38 50 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125397.7 北京
47 64 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115392.1 北京
52 80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110811.6 北京
55 7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107647.3 北京
59 70 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105622.6 北京
76 76 来宝集团(NOBLE GROUP)97878.3 香港
79 9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95971.5 北京
80 100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95746.8 北京

这是 2015 年日本的。

9 トヨタ 2564 億 5500 万ドル 自動車 豊田市
23 日本郵政 1521 億 2600 万ドル 郵便及び金融 東京都
45 本田技研工業 1182 億 1100 万ドル 自動車 東京都
51 JX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1110 億 1400 万ドル エネルギー 東京都
53 NTT1090 億 5400 万ドル 通信 東京都
61 日産自動車 1046 億 3600 万ドル 自動車 横浜市
78 日立製作所 959 億 8800 万ドル 電機 東京都

看到区别了吗?

榜单里的中国企业,除了两家之外全部是国企,除了上海汽车外全部集中在通信、石油、建筑、铁路、银行等政策性垄断行业,并且全部都是受益于中国庞大国内市场的资金密集型企业。换句话说,只要中国的这些行业对外封闭,对内不给私营企业发牌照,就是头猪也能让这些企业长这么大。

至于上海汽车是什么德行,中国的汽车行业又是什么德行,不再赘述。

超高的利润水平,赚的是谁的钱大家都知道。

盈利了国资委不给股东发红利,亏损了还要银行、政府各种救济,你们见过这么不要脸的私企吗?

反观同样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期的日本,在已经没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时候,至少还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维持国民的生活水平。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国企是历史的罪人。

哦,对了,上面中国的榜单里为啥要除掉两家呢?因为唯一的一家制造业企业鸿海集团是台湾的,另外一家在海外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攻城略地的来宝集团是香港的。

============ 答

@Rock Ting

兼澄清一些问题 ======= 黑国企可以,但请答主黑出姿势,黑出水平,拿自己不熟悉的石油行业来和别人争论简直就是啪啪打自己的脸。恕我直言,说答主对石油行业一无所知也是不为过 的。 首先,国企的社会责任。答主想一想,有些偏僻的小乡镇里面,那些加油站是谁修的? 车没多少,光运油的费用就不菲,加油站建了就是亏钱,你觉得私人老板会 建? 会考虑社会责任么? 电信业的基站同理。哪儿能赚钱建哪儿好了,你没油加没电话打不关我事。还有,油是在地底下岩石的孔隙里的,一个油藏,可以慢慢地合 理开发,也可以破坏式开采,你觉得中国的民营企业要是获得了采矿权会怎样,会考虑子孙后代么? 当年陕北的油井不是归私人么?搞得怎么样呢? 很多产油国和国 外石油公司 “合作” 得又如何呢? 还讲油价,还和其他国家比,你怎么不和香港和日本比呢? 成本能一样么,这点常识都没有么? 美国石油是便宜,别人成本低啊! 中国油田的地质情况有多复杂开采难度有多难别的国家能比么!伊朗号称一桶油成本不到一美金,塔里木一桶油要七八十。你说进口? 石油又不是日用品,要好多给 你好多,政治因素不考虑? 再说石油对依存度 50% 就是红线了,中国是 60%,真全靠进口上游企业死完了出点啥事儿你去挖油呗? 第二点不了解就不说了,但是我想我在淘宝上买到假货这件事如果非要追究应该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不知道美国人在亚马逊上买到假货会怎样。 第三,当年山西隔两天死个人的时候隔壁内蒙古怎么没听见死人呢? 煤的产量不都差不多么?是,我当然知道民营企业有好的,但三鹿不是民营企业? 赖昌星不是民 营企业家? 我知道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你忽略了一点: 在监管严重缺失的当下,民营资本的逐利性会大大增加生产的危险性。石油工人的一套衣服,精贵得很,一套 一千多,国家也没强制规定要用那么贵的呀,放私企可能嘛? 什么防火防静电,有多远滚多远。开县那事儿没啥可洗地的,不过高含硫的海相储层,让私企来嘛,尽 管来。 评论里答主还说国企养闲人,我不否认,但不能以偏概全。不然歼 20 是怎么来的,长征火箭呢? 回到石油行业,那么多地震剖面是怎么来的? 那么多油田是谁发现 的? 谁开才出来的呢? 感情闲人这么厉害呀!

1、当然国企会热衷于在一天都不见得有人来加油的地方修个加油站。一来又可以把小姨子塞进公司,二来又可以作为业绩上报了,反正也没人关心是否盈利。至于可不可以安排一辆油罐车每隔几天为沿途居民送一圈油,悄悄告诉你敢提这个的员工已经被发配到山区的气矿背水泥了。

2、好意思提日本油价?现在日本油价合 6.36 元每升,中国是 6.04。也就是说,三桶油用垄断全国油田的优势在石油对外依存度比日本小 40% 的情况下比日本油价便宜了三毛多钱每升,四舍五入就是一个亿啊。

3、在亚马逊上买到假货?美国亚马逊是可以随便退货的。身边好多同学为了参加周末的 event 在亚马逊上买双新皮鞋,星期一直接扔进邮箱退货的不要太多。

4、三鹿是民企?三鹿集团是中外合资企业不假,中方持股的石家庄三鹿有限公司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好么。

5、当然你硬要说『监管严重缺失』我也没办法。既然政府这么没用,我们换个政府好不好嘛。

6、那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的地震剖面是怎么来的?洛马是国企么?巴斯钢铁是国企么?雷声公司是国企么?

7、开采难度大的气田才开放给私企,这利益输送有点厉害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企私有化?比如铁路私有化?怎么私有化?你我买得起?最终落入谁的腰包?现在铁路的种种弊端,你我都可以骂骂,还有人能管管,哪怕效果不大,都还能收敛收敛。私有化之后?对不起,再烂你我都没有骂的资格!是人家的私产!管不着!

知乎用户 talich​ 发表

个人观点,这世界,其实不存在什么真正的政企分开。企业一定会对政府有要求。而不同的企业,它们的利益一定会出现冲突。一个好的市场体系下,不同的行业,经济实体,都会需要相应的政治派别来支持,争取和保护他们的利益诉求。从一定程度上说,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系需要的是一个政治上的类似体系来相互促进。

所以一党制下的经济,不可能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必然会偏袒某些经济集团的利益。

这样说,西方国家要求咱们国企私有化的目的就清楚了:说白了,就是多党制。

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嘛。

知乎用户 丑老头 发表

没什么水平的我先贴张老图

北京 - 武昌火车票对比 1996-2012

上周蒙知乎 3 位大 V 赏脸跟我这个无业游民吃饭,各方进行了友好的交谈,就大清国药丸达成了空前的一致,并就药丸后集体凑份子收购当地小有名气的某过气国有医院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大家均认为,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不能坐视低效率(低价格)的国有医院误国误民;有条件(有¥)要收购(侵吞),没有条件(没¥)创造条件(从快倒闭的国有银行贷款)也要收购,收购以后坐等国有银行破产以便我们赖账。

贷款得订金 —-> 低价收购 —–> 收购来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 —–> 偿还订金 —-> 利用再贷款收购第二家 —–> 上市 以后咱花的就是股民的钱了 哈哈哈哈哈

等完成收购后,要对落后的国有医院进行现代化改造,积极提升患者的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当然考虑到这些需要大量的投入,将医疗水平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我们的收费也会在考虑到人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情况下略有提升(和国际接轨)。

比如验个血原来要 80,这明显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最起码要 180 还是美元。
什么你说太贵了看不起? 保安,拉出去。

知乎用户 你看起来很好吃啊 发表

首先,居民电价第一个涨。

知乎用户 吴裕彬 发表

央企改革事关中国兴衰

原文发表于 1 月 1 日【联合早报】吴迪:中国央企改革事关大国兴衰

笔者在【中国反腐可一劳永逸】中提出财产权制度是中央改革包括整顿吏治的重中之重后,得到了很多善意的慎言劝诫。大意无非是财产权制度的变革将触及政权的根基,险之又险,需慎之又慎。纵观中国之历史,政权的根基根本就不是祖宗之法 – 不可触碰的财产权制度,而是中央集权是否拥有对财富再分配的绝对主导权。历朝历代的革命,无非源于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而中央集权又无法实现再平衡。是否拥有对财富再分配的绝对主导权便是其中的关键。如果中央集权不具备这个主导权,那么事实上就出现了利益集团割据的局面。

中央集权的衰弱往往预示着政权的更迭,因为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再平衡如果不能通过和平的改革来实现,那结局就只能是周武革命。祖制实无险可守,不改革必亡,改革虽如闯地雷阵,但有生机,且回报极高,这一点商鞅变法可兹明证。

中央集权不管曾多么强大,一旦利益集团割据的局面根深蒂固,便无力回天,这一点唐朝的藩镇割据便是个惨痛的教训。今天的中国 “有政令不出中南海” 之说,这不得不令人警醒。在笔者的眼中,今日的央企便颇具昔日藩镇之风。

首先,央企集团体积庞大,且严重打破了各利益集团(中央集权,官僚资本,私营资本,士绅和庶民)之间的平衡。国营企业过度垄断了财富再分配,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恶化,从而使 GDP 增长很难向普通消费者渗透。一个非常夸张的事实是,2010 年,中国移动和中石油两家央企的利润就超过了同年中国最大 500 家私企利润的总和。垄断企业还占据了全国总工资收入的 55%。虽然国营企业对国家收入再分配形成了很高的垄断,但其在解决就业和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效率却远远落后于私营企业。根据汇丰银行的研究报告,2010 年私营企业提供了 44% 的就业机会,而在 1992 年这个比例是 2%。在 2010 年之前 18 年私营企业每年平均创造 300 万个就业机会,而与此同时国企每年平均裁员 230 万,集体企业平均裁员 170 万。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中的占比从 04 年的 61% 下降到了 41%;私营企业在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中的占比从 04 年的 10% 上升到了 21%。一个无可回避的抉择就是,中央必须破除国营企业对收入再分配的过度垄断,让私营企业在财富创造和就业创造当中发挥主导作用,要不然大量资源通过垄断形成的腐败,寻租,资本外逃和投机来配置就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净损失。

其次,央企集团的崛起不但体现在经济力量上,更体现在政治力量上。一个引人瞩目的事实就是,十八大选出的中央常委里面有不少来自央企系统。许多手握重权的政府职能部门的高管来自央企系统。央企的掌门人还是出任地方大员的热门人选。不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会说,央企高管懂经济,懂经济的人从政于国有利;熟读中国历史的人会深忧,央企系手握重金,如今又手握重权,若放任而为,则必将形成官僚垄断资本集团。

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形成便是今日中国中央集权所要面对的 “藩镇” 格局。央企本是为祖制 – 公有制保驾护航的,但如果放任其肆意扩张,则必形成功高震主的 “藩镇” 集团。公有制初期,毛泽东曾提倡 “东风压倒西风”,但中央集权的奥秘不在于“东风独大”,而在于东风和西风之间的平衡。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沉溺于内斗的民族,一旦利益集团割据的局面根深蒂固,往往很难打破,这就是为什么“自商鞅以来,若无强力的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推动,改革便往往胎死腹中” 的原因。藩镇局面自唐中形成便延续了两百多年,直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才被打破。为了防止未来中央集权被官僚垄断资本集团大大削弱,现在极有必要对央企集团实行“杯酒释兵权”。

笔者研究了世界许多国家国企改制的经验,发现俄式或者英式的私有化方案都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的财产权制度极不健全,资产价格形成机制(包括股市和债券市场)也极不健全。俄罗斯的私有化最终变成了土豪阶层强取豪夺国有资产的盛宴,其经验教训惨不忍睹,不得不引以为戒。最适合中国国企改制的方案恐怕是新加坡经验。

历史学家在探讨大国兴衰时,往往过度关注外部事件,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Glenn Hubbard 和 Tim Kane 在其著作【制衡 - 大国兴衰史】中研究了罗马, 中国, 西班牙, 奥斯曼, 日本, 大英帝国和美国的历史,却得出了另一种结论:大国衰弱一般始于内变,经济治理的无能,利益集团的固化和制衡缺失,这些情况往往在外部危情出现前就早早的在腐蚀大国的根基。在中国,央企形成的 “一花盛开百花杀” 的垄断局面,及其经济和政治势力的迅速膨胀,正在造成一种制衡严重缺失的局面。从蒋洁敏, 李东升, 到康师傅的中石油系反腐脉络揭示了央企的藩镇势力已经严重侵蚀了国家机器的核心,若不及时扭转这趋势,病毒攻心则无力回天。

可将国资委改组成一个淡马锡似的私人控股公司,负责对所有央企资产的管理,通过监事会和董事会制度的健全来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切断了央企系集聚政治权利的捷径,彻底破除央企系的官本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私有化可以,但我不放心交到任何除我以外的人手里,尽管我没有相应的管理能力。
我知道你们也是。

知乎用户 Rogers Liu 发表

当年所谓的苏南模式,不是就试点国企私有化吗,现在苏南有能拿的出手的企业?
本地自来水是外包给私营公司做的,这是背景。近年旱情一年严重过一年,所以之前就进行的
引进黄河水就显得的尤为重要。幸好,前几个月,管道铺好了,水来了
然后突然某天,半城停水,停了一星期,半城人去超市抢水。自来水公司的解释是水管破裂,正在紧急抢修
坊间传闻,自来水公司要提价,市长不同意。所以水管就裂了
因为是小城,很多人的亲戚朋友是公务员,传闻的可信度还算比较高

这就是国企私有化的结果吗

知乎用户 船长 发表

国旗私有化。私有给谁了?就像前苏联的私有化。国有资产全部被达官贵人吞并。普通人享受到一点利益了?国旗必须要改革,但不是私有化。我们是社会主义。

知乎用户 邢明 发表

经济正常化。

查韦斯社会主义最具毁灭性的措施: 国有化, 指定价格

反过来说, 私有化是提高生产力, 防止经济远离市场均衡的路径

北欧还有浓厚的社会主义, 但是北欧保留的是高税收, 而不是大量国企, 垄断国企, bail out 国企和终身雇佣。

中国国企因为要照顾失业问题而抽取银行大量信贷, 使得生产力更高的私企无法得到应得的贷款, 提高生产力的人不能赚钱, 而生产力低的人却有大把的钱花, 这无疑是走向贫穷深渊的道路

中国的股市为什么这么烂, 基本不分红, 几乎不捍卫投资者利益? 因为股市开张之初就是为了给国企融资, 结果现在弄出了什么? 大量社保资金依然不在股市, 社保基金没有控股大量上市公司, 全国数不清的公司只有 2000 家有活跃的股票市场, 企业债市场一片萎靡,银行贷款利率高企,剩下的贷款还要给亏损的国企, 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社保管理的问题怎么解决? 新企业该如何成长?

知乎用户 南海 发表

资本主义这种落后制度都能无视所有制,让私企老老实实为国家利益服务。

社会主义那么先进的制度一样可以让资本老老实实为国家利益服务。

当年的世族门阀们会抛弃朝廷,现在的国企资本们真的掌握在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手里么?

知乎用户 阿七 发表

你把刀卖给对手,不管卖多少钱,买刀的人都能让你再交出来。

很多人把国企理解成了一块蛋糕,好像只要市场化公开透明的进行私有化,把蛋糕卖个最高价,人民和资本家之间就是公平的,好像人民卖了蛋糕平分了钱就能买牛奶可乐,不会亏。

这些人把资本误解成了简单意义上的金钱,而资本的真正意义,在于权力,在于增值。资本不是蛋糕,资本是切蛋糕的刀。不管你把刀卖多少钱,买刀的人都能让你乖乖的掏出来。

很多人又要说了,有竞争资本家就没法涨价只能降价,资本家只能巴结客户。呵呵了,自由竞争的美国资本家都能倒牛奶,这可是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啊,千万别低估资本家的高尚阶级情谊。

古人说得好,无恒产者无恒心,那些国企巨头的管理层也就是些官僚,也就只能拿拿高薪,贪些贿赂,不能把位置传给儿子,生活上谨小慎微,生怕出点丑闻被政敌排挤丢位置。

那些有恒产的人,公开讨论劳动法合法性,强奸,照样过的悠哉悠哉,被万人敬仰。

知乎用户 一夫禾 发表

对于这个问题,在《不装 B 的美国民主模式 / 柏蔚林》,谈到了,我认为比较有道理,私有化的关键是利益博弈机制。摘录至此:
******************************************

最后回答几个相关问题。
在最近这次的杜建国 “闹场” 事件中,一个关键的话题,就是私有化的功过。有人认为,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私有化,而目前社会上丑闻迭出,似乎都是私有化带来的问题,因而极力反对私有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有意思的是,现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以美国为例,其实答案是很清楚的。与 “博弈性” 民主制相辅相成的私有制,构成了美国模式,而缺乏博弈体制制约的私有化,构成了拉美模式。今天中国所遇到的问题,恰恰是拉美式私有化带来的问题。明确地说,如果不进行民权为核心的政改,中国发生拉美化不是不可能的。私有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利益博弈的机制。西方左派批判新自由主义私有化的重点,在于政治权利的框架结构,而中国左派还停留于简单罗列举证的阶段。就这一点而言,杜建国们并没有看到问题的要害,中国左派的总体思想水平也还太低。
在解读美国式民主体系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思考。如果一个国家仅仅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建立 “博弈性” 的利益分配体制,会不会造成一个人与人之间完全冷漠无情、唯利是图的社会?从美国的民主实践看,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社会里,慈善事业、非盈利性事业始终是社会关系调节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进行慈善捐款和做义工是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这些都不是法律所要求的,那么这些善行的动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国的很多民族主义者都认为,既然政府现在已经拥有了前所未有物质财富,那么就应该强硬起来。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并没有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而等比例改善。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的一位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美国老师曾经向我解释过,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如马克思、列宁预言的那样灭亡。按照唯物主义的过程推理,资本主义早就该灭亡了。她认为,人类社会的演进并不是仅仅基于物质的变化,人类高于动物,能走出动物界,就是因为人具有一种 “心灵的行动”,使得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在“心” 的基础上不断得到修正,因而资本主义也可以不断地被改良,进而向 “善” 的一面发展。而在相反的一方,出于对物质的迷信,按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于社会关系予以物化理解,压制个人利益诉求,主观上以少数人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最终只能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模式。
******************************************
原文链接见: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3652

知乎用户 光仔 PAT 发表

引自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0812/005922937652.shtml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倒计时:已获国务院通过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已经进入正式出台前的倒计时,目前国务院已经正式通过,有望在近期推出。新一轮国企改革将以功能界定分类改革为基本前提,随之展开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计划也将各有侧重。
国企名义上是全民共有的企业,实际上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利益。比如,中移动,都被国相爷点名好几次了,硬是不肯流量不清零。同时,类似中移动这样的行业垄断企业,因为缺乏竞争,导致卖方市场,也必然会侵犯普通老百姓消费者的利益。 好,好戏来了。

不少经济学家鼓吹国企私有化,大意是国企私有化能消除垄断,促进行业竞争。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啊!于是众多的读过点墨水的小清新也拍手:“好,支持威武有希望,这些狗娘养的垄断国企坑了我们多少钱了!”

可是,笔者有一个疑问,国企私有化就一定能带来自由竞争吗?国企私有化得益者会是什么样的一群人?现在国企垄断是很糟糕,但会不会还有更糟糕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写了一则《故事新编》以飨读者:

五保村的村民的财产,一直被赵老爷代管,赵老爷说:“放心放心,我把这钱投做生意,有分红,挣得钱我给大家修桥补屋。”

村民们愤愤不平,哼,我的钱凭什么让你保管。我要要回来。可是赵老爷家的大狼狗好恶咧,我害怕,算了算了。

突然有一天,赵老爷找来了钱大户,对村民广播:“大家注意啦,你们的钱我不管啦,都给钱大户带你们做生意照顾你们发财。”

村民:好!好!支持!威武!有希望!天杀的赵老爷坑了我们钱,终于坑不了啦!支持,钱大户肯定会照顾我们的,他不像赵老爷那么坏!
半夜,赵老爷:“亲家,这下终于把那帮穷鬼的钱搞到手啦,打到你卡里,今后咱们一起花。”“哈哈哈哈,还是俺们聪明,那帮穷鬼被卖了还帮咱们数钞票。” 钱大户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此时,村民阿 Q 正做着钱大户带他发财带他飞的美梦哩,口水流了一枕头。
这个故事也不都是那么悲伤,村里有个赵秀才,也不知道是不是赵老爷的本家来着。人聪明,家里也有钱供他读书。他考中了县里的衙门当差,把老婆孩子都移民到县里去啦。
据路边社消息,赵老爷和钱大户也在县里钱庄里去哩。

推荐书目:
格拉济耶夫 著 《俄罗斯改革的悲剧与出路》

知乎用户 爪牙 发表

国企私有化是目前能想到的用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最直接的措施。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目前到底有哪些问题呢?

1. 产能过剩

这个问题最集中的体现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石化船舶平板玻璃和光伏发电这些领域,以二季度的部分企业的财报来看,家电汽车等领域也将步入后尘。

**产能过剩本质上是个伪命题,实质其实是消费不足。**上述的这些产业里,好几个产业都和房地产行业结合的比较紧密,所以我们就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城市化进程虽然已经进入后半段,刚需没有之前迫切了,但居民就不想买房子了么?当然不是这样,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群体会希望有套小房子,有套小房子的普通市民会希望换套大房子,有大房子的中产阶级会希望换别墅,有别墅的土豪们想要买庄园。**欲望是不会被满足的,只会催生出更多的欲望。**那么红着眼睛想要买大房子的中国国民为什么一下子就消费不足了呢?因为房子太贵了。

我们能生产出大量的基础物资用来盖房子,盖出来的房子消费者却买不起,这个问题是不是感觉有点似曾相识?

是的,就是大萧条。

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财富的过于集中。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理论用来解释很多问题都一针见血,深刻非常。那么这个矛盾造成了什么情况呢?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但生产资料私有制却使得生产资料和资源不能在全社会进行分配,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人穷有人富,穷的买不起,富的用不掉。

然后具体到中国。我们的生产资料并不是私有制,反而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为何也会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呢?我的理解是问题就出在分配这个环节上。国企在这个环节的问题难辞其咎。

2. 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期,意味着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密集型产业都将逐渐被淘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将从投资转向消费,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逐渐萎缩。

简单点说,有些企业要完蛋,有些企业要崛起。

这锅本来和国企关系不大,但是恰好笔者对这个问题比较有感触,和下面要说的问题也有承接的关系,所以特地着重说下。

笔者的家乡是中国中部的一个小城市。这个城市以煤炭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最大的企业是某国有大型煤炭生产集团,集团就算不算上乱七八糟的各种子公司,也有近十万正式员工。城市的其他工业,要么直接是这家集团的子公司,要么就是煤炭生产上下游的产业链的衍生企业。城市经济最好的日子是 90 年代初,中国能源结构还未升级的时候。那时煤炭的储量还算丰富,利润率也爆棚,整个城市每个家庭相较周边其他地区都显得很有钱。好景不长,石油和天然气逐渐侵占了煤炭的市场,煤炭储量也逐渐趋于枯竭,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价格高企,集团公司也在内蒙古等地建设了新的煤矿。日子虽然不如以往,倒也还算过的去。随后冬天来了,中国经济发动机逐渐降温,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一落千丈。煤炭价格飞速下降,人民币又不断升值,中国的煤炭从出口变成进口,销量的情况也开始变糟,但十几万工人的工资还是一样的要发,公司开始每个季度都在亏损边缘上下波动。于是整个城市都逐渐感受到了寒冷。

于是从那时起,我就经常性的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由我来全权负责这家集团,我该怎样才能拯救这家企业?

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公司亏损,那无非是裁员,降薪,把亏损和低效益的煤矿出售,趁着人民币高估,筹集资金去海外投资,剥削黑人兄弟更廉价的劳动力去。不破不立,虽然有可能会失败,但总比在这干耗着等死强。很快的我就意识到,如果我是集团公司董事长,我根本做不到我说的这些事情。这座城市的几十万个家庭都指望着我的公司来生存,中央政府不会允许我大规模裁员。整个城市经济都依赖于这个集团,地方政府不会允许我迁出。**因为我是国企,中国政府就是公司的最大股东,我必须去维护大股东的利益。**甚至我想死都死不了,对于政府来说,我已经大到不能倒了。

于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降薪, 降薪,再降薪。

15 年是金融危机以来最糟糕的一年,工人的薪水已经降到了极致,而公司每个月依旧是亏损。如果明年的情况更糟,我不知道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模样。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但有着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企,在盈利之外,还有着大股东赋予他的更重要的职责,**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于是就有了上述例子里这种情况,一家企业,不再以盈利为最重要的目的,那是什么,依靠国家拨款维持的福利院么?

我猜想,这种有着这种问题的国企绝不只是我家乡的这一家。而这些员工众多,生产力又落后的企业不倒下,经济转型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被不断拉长。

另外说下,国企履行行政职能的情况当然不只是例子里不能裁员维护稳定的这种,其他的情况比如:某酿酒类行业龙头,几百亿的现金存在某省级银行干吃利息,目的其实为了维持该省的金融秩序稳定。这事放民营企业里,想必是不可想象的吧。

3. 中小企业融资难

这个问题其实是和经济转型的问题紧承着的,是硬币的另一面。经济要转型,**落后的那部分想死死不掉,先进的这批却想活活不成。**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企业融资最主要的方式依赖于银行贷款,银行给钱则活不给则死的企业比比皆是。民营的各种中小企业为何拿不到贷款呢?因为银行有更好的客户。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很大区别在于,债权方不在乎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如何,只要能还钱,企业亏损或者盈利干我何事。于是有着庞大资产规模,又有国家作为信用背书的国企对于银行来说,自然是比中小企业不知道高出多少。贷款永远流向国企,中小企业永远拿不到贷款,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融资难这个问题更复杂一些,不是简单的把国企变成私营就足以解决的,如何实现金融脱媒是另一个大问题。但我认为把国企的特殊光环去掉,在融资问题上能与中小企业平等竞争,对于解决融资难问题将是非常有益的。毕竟,会破产的企业才是好企业,大到不能倒什么的,光是想想都觉得很可怕。

国企尾大不掉,是当前很多问题的核心。

至于其他的问题,如高税收环境对经济的抽血,人民币贬值趋势造成的资本外流,社会杠杆见顶,货币严重超发,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等等,和题目关系不大,就不赘述了。

然后我们顺便看下除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外,国企私有化的其他好处。

1. 养老金缺口有望得以弥补。

养老金缺口是个大问题,有兴趣的知友可以自行去了解。养老金入市后,若是能达到社保基金的管理水准,缺口也许会缩小一点。但这个缺口实在是过于庞大以至于没有数万亿以上规模巨额资金的直接注入就根本无法弥补。有了国企私有化运动中筹集的巨额资金,弥补这个缺口并不困难。

2.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有望得以弥补。

四万亿和产能过剩问题之间的联系我在前文没有说,在这里就顺便提一下吧。四万亿计划推出后,中央政府投资给我们带来一个高速铁路网,和其他的一些基础设施,效果还不错。但四万亿的地方政府版本,其结果简直就是一个悲剧,政府牵头下盲目扩建的大量企业,如今大都处境艰难。虽然也可以采取中国版旋转门计划,把地方政府政府债务展期成长期国债来解决。但是我认为直接通过国企私有化来解决这个问题更彻底。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债务买单的先例一开,也许会后患无穷。

3.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管理水平。

国企和私企外企的作风区别,接触过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我们铁路速度比日本快,发车量却更少,坐票站票一个价,各站点之间却总有空位。网费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加油站调价总是慢三拍。种种问题不一细数。

4. 解决部分无底洞债务式国企问题。

上文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里已经说了,国企是和小企业抢贷款的一把好手。而很多国企以现在的经营情况来看,除非最后国家买单,否则基本已经不可能还掉银行贷款了。这些过去简直就是贷款的无底洞,流进去就没了,还利息都有困难。偏偏顶着国有企业光环还能不断获得新的贷款。

最后简单说下国企私有化的困难。

我觉得用困难来形容这件事实在是低估了这件事的难度。中国国有经济的体量是除了俄罗斯以外此前进行过国有经济私有化运动的国家所难以比拟的,偏偏毛子的休克疗法式私有化是一个彻底的灾难。在中国大张旗鼓表示要变卖国有资产遭到的阻力可想而知。同时,国企私有化运动演变成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的可能不容忽视。如果真的实施,这确实是权贵们进行权力套现的最好机会。同时,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下,即得利益者都会对国企私有化运动进行疯狂的破坏和攻击。国企私有化本来就是一个破而后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动荡势不可免,在有心人利用下,稍有不慎就将产生全面的社会动荡。

总结:**国企私有化,于国于民都大为有利。但是一旦操作不当,就将变成一场灾难。**没有朱镕基式的伟大改革者和一群卓越并一心为公的领导团体带领,是难以成功的。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数据分析:中国债务问题全貌之国企篇

描绘中国的债务全貌,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的事,其原因在于严重缺乏数据。中国从未系统的统计过国内各经济主体的总资产和总债务,因此我们也并不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债务问题到底严重到了什么程度。老蛮我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经济数据狂,试图在本文中集合各种分 …

35 岁不想在国企混吃等死,怎么办?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你们看看,看看啊,在国企呆到 35 还能是个宝宝啊 知乎用户 虎山行不行 发表 说真的,这位国企朋友,你都不知道这个年景,有多少 35 岁同龄人看着你流哈喇子呢。 你今天考虑的是咋破冰,破圈,破天花板。 而俺们考虑的是 …

百度是否未进行整改,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知乎用户 夏东 发表 美国著名的 “麦当劳咖啡烫伤案” 一审判定麦当劳赔偿 286 万美元,在国内的话,估计顶多只能赔个医疗费。 美国法律对于赔偿金额的判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惩罚性赔偿:被告的承受能力如何,赔偿多少才能遏制被告再犯。 我国法律 …

在广场舞时代,用交谊舞守望的孤独和记忆

每次光顾小区附近的花鸟市场,我都会径直走到角落的一间阴暗潮湿、低矮破旧的窝棚。只要我一站到花圃外围,独自住在里面的五十多岁的花农老欧就会从那扇半开着的门后面现身,仿佛突然从黑暗的缝隙中无声地飘出来。 1966年,“三线建设”一声号令,一批批 …

在广场舞时代,用交谊舞守望的孤独和记忆:写给无声的三线人

一点作者介绍:浙江大学世界史博士。独行天下,博览群书,寻找和记录时代的“病人”(声明:有病的不是他们)。 (曾经喧闹的厂区早已人去楼空。留守三线人寥寥无几。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出来散步。老人佝偻的身影背后拖曳着一个远去的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