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办发文称「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这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知乎用户 资本不眠 我不眠 发表 县城缺的是什么? 是人口?谁不想在家门口上班 是消费?谁不想享受高质量物质生活 县城确的是投资吗?也不是!! 县城缺的是产业基础 你会说不就是没有投资吗? 很多地方是有乡贤投资的 最后为啥没走起来? 因为 …
呵呵,我估计真正明白这玩意儿意思的没几个。
而且关键在于,这东西必须只看标题,不能看内容,因为内容全是骗人的。
先看主要内容,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促进人口和资源集中。
这话乍一看很对,但仔细想想就假了。为什么呢,因为很显然,人口流失,经济不行的县,财政是没钱的,没钱你怎么资源集中,怎么人口集中,也说明当地没有纳税大户企业,那么钱从哪里来?呵呵呵,除了卖地我想不出这些地方有其他来钱的门路。
所以,内容不要看了,只看标题,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诠释一下真正的含义吧,那就是财政先拨款,进行初步的公共资源集中,然后逼着农村人口集中,然后卖地,财政有钱了,继续进一步集中公共资源,继续逼人口集中,继续卖地,形成循环,这就叫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归根到底,大中城市的房价不能再涨了,居民负债已经到顶了,但是农民没有负债啊,现在该从农民骨髓里榨油了,把农民都赶进县里,然后卖地赚钱 ·········
房地产这个夜壶啊,果然他们离不了,渴了就得拿起来喝一口,再恶心也比渴死强。
总结三个字:不要脸
总结四个字:无耻之尤
这两年文件政策一个接一个,看来村头厕所用纸量很大,利好纸业。
两个字: 卖房
这份权威性文件,首次提到了「人口流失县城」,要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严控建设用地。
严格控制大城市,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
先是农村出现了人口减少,接着是小城镇也发生同样的情形,然后就是县城,甚至是某些中型城市,也出现了人口减少。
2010-2020,全国共有 1507 个收缩的区县,占比超过一半,另外,266 个城市出现人口收缩,占全国城市数量近 4 成;
2010-2020 年,美国一半以上的县人口减少,几乎所有的人口增长都发生在大城市
2015-2020 年,日本 47 都道府县中,38 个都道府县人口减少,而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反而增加了 80 万;
在人口流入地区,人均占有的资源日益不足,而人口流出地区,反而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陕西佛坪县是名副其实的袖珍县,常住人口规模与财政负担严重不匹配,依靠巨额的转移支付来维持,而总人口还在不断减少。
2019 年人口 3.02 万,地方财政收入 3661 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8.65 亿元,财政供养人员 6 千多人,
上头也慢慢地认识这一问题,终于出台文件开始调整,将资源分配跟人口趋势挂钩,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这是大势所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口不断向高能级城市集中。
对于生活在农村、县城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些无奈,但也只能顺应这一趋势。
每日新鲜点评,欢迎点赞关注 @九霄 ^_^
恪守常理,回归常识
2020 年在疫情爆发之初就写过一篇文章《这次疫情对经济可能产生影响的两个重要趋势》。
当时我有两个判断:
第一,国家层面,肯定会重新思考关于特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存在的定位和必要性。
如果世界当前的主题还是和平与发展,那么建设大型、特大型的城市集群,在经济收益上是划算的。
但是如果世界已经进入百年未有之变局,那么,我们就必须得重新思考像武汉这种大型城市未来在各种可能出现各种状况下的生存能力。
如果说再像 60 年代那样大规模开发建设三线城市已经不现实,那么,越来越发达的交通网络,其实是能够让我们在保持经济大动脉的高速运转的同时,把重要的城市功能节点逐步拆分开来的。
用分布式的思路去建设城市,增强其在各种灾难面前的生存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是我们不得不为未来去逐步做的。
未来,我们需要的已经不是一个又一个臃肿而庞大的超大型城市,而是一个又一个小而美的有特定功能和产业的 “精干型” 城市,然后再透过一个小时以内的高速交通网络将其联通起来。
因此,在这次疫情之后,以增强同一大区域不同城市联通能力的更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是可以期待的。
嗯,很多东西,我说得很隐晦,我不知道你们明不明白我上面的意思。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也是扎起当时的状况下一个极其准确的判断,我们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也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纪念和总结大会,在两年前的 2018 年已经召开完了,也给了很高的评价和定论了。
我们的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如果思维还停留在两年前,显然是没有领悟中央这两年的一系列重大判断和决定。
其实在这次的疫情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当地的领导班子在发展经济的能力上,不能不说没有水平,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旦面对这种突发的事件,则没有任何的应对经验和应对思路。
这说明什么?说明眼睛盯着一个领域盯太久了,连整个国际大风向的敏感度都失去了。
他们不知道改革深水区意味着什么,也不曾想过,中央提出百年未有之变局,是想说明什么。
相反,在应对这次突发的疫情上,无论是效率,反应速度,还是统筹规划,中部战区的水平相对于当地政府都要表现出更出色的发挥,这很重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最近几年的军改已经让之前的 “军区” 成为了“战区
我觉得,清晰认识到自身使命的转换,使得解放军能够更快地在当下的状况之下适应了自己的角色,而承平已久的地方领导班子,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我不知道这次巨大的教训,能不能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看明白了我上面想表达的东西,就知道了自己以后应该往哪些方向努力,哪些领域是有机会的。
**对于中国这么个巨大的经济体,在我看来已经有了足够的韧性和抗打击能力,不是一两次灾害能够伤到筋骨的,任何一个行业的收缩,实际上都会另外的行业提供扩张的机会,**如果损失已经造成,再去想别的都没太大作用,尽快调整自己的方向,为需求被压抑后接下来的释放做准备,才是大家应该去做的。
第二,分布式工作,远程办公,跨区域协作会成为主流。
其实在六年前 2016 年的文章就写过,当时的题目叫《今天来聊点劲爆的:最终会是什么刺破一线楼市的泡沫?》:
“虽然我觉得现在这些所谓的人工智能算法和 VR 设备都是垃圾,虽然我觉得这两个行业充斥了各种各样卖概念的骗子,但是我真是有种 “莫欺少年穷, 终须有日龙穿凤” 的感觉,假以时日,这两个行业可能真的会像当年的电脑一样,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其它方面的影响我这里先不谈,回归到今天的主题,那就是到底最后是什么把一线楼市的泡沫刺破掉。我想,写到这里,你们也应该心里有答案了吧。没错,就是我上面提到那两个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演进和迭代,一些机械性和程序性的工作,将会直接不再需要人来完成,什么撰写个报告啊,预约个日程啊,处理些文本啊之类的,以后应该都会直接被取代掉。这意味着一线的大城市里,以后将没有今天这些勤勤恳恳穿梭在各个办公楼的小白领的生存空间。
这也意味着,你们将不再需要拿着这些微薄的薪水,每个月挤在狭窄的群租房里,从收入中刨出一大部分来养活那些不劳而获的房东。
而 VR 技术的演进,最大的影响不是给你视觉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冲击效果。今天我们只能在视觉效果上比较明显地感受到 VR 带来的改变,但是以后呢?有没想过,现在我们只能看,但是以后我们直接就能通过 VR 或者 AR,进行在线的办公和交互。
**从更宏大的尺度上来说,VR 技术通过对现实环境的虚拟,拓展的是整个人类的协作体系。**当虚拟增强技术发展到足够的强的时候,你所在的那一小块空间,就能触摸到整个世界。如果你不需要挤地铁去办公室也能进行社会活动和协作的时候,你在一个四线城市的大别墅,和在一个一线城市的群租房,又有什么区别的?
是的,也许我说的这个预言还很遥远,也许现在看起来它还不至于那么快实现,但是,该发生的东西,总是会发生的嘛,不争朝夕。”
这次疫情造成大范围的上班时间推迟,很可能的后果是那些不怎么依赖实体生产型的公司,会发现,原来,员工在自己老家什么的,一样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那为什么非要在拥挤的一线城市把人都再聚集在一起呢?
发一线城市的工资,让员工在压力更小的二三线城市生活,每个月再抽那么几天大家一起碰碰头,其实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不也挺好的吗?
我觉得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996 真的是早晚要被扫进垃圾堆的,这代年轻人给我最深的感悟是像过去那种真的要靠皮鞭驱动的人少了,自我驱动型的人的比率是在提高的。
这也意味着,给予更多的自主性和收入弹性,对于他们的很多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我甚至觉得,现在的很多传统的公司组织结构,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会逐步瓦解,员工跟股东的界限会进一步模糊,因为每个人现在可以选的路和职业外收入的途径是在不断增加的,想用一份固定工资框死一个人已经越来越不现实,认识不到这个趋势的公司,被淘汰的日子并不会太遥远。
与其被趋势干掉,还不如趁早拥抱这个趋势,就从这次疫情开始,被迫拥抱一下未来的趋势,评估这样的工作形态对公司的影响,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终于把目标转向县城了。而不是弄什么新农村。
我国很多县的管辖范围内都有百万人。只要有一半的人口集中到县城,就是一个最少五十万人口的城市。
做好县城内部市场、提供岗位,各县城互联,形成互补的城市群。打造这样一批小而美(虽然五十万人口的城市也不小了)的城市(群)比折腾什么新农村好多了。
但是,但是,但是,控制好房地产。现在很多县城房价上天,打工的根本回不去,回去了也没有余钱扩大内需,也不可能迁就县城工资微薄的岗位(更何况小县城里有各种关系)。
还有,就是各县城的执政水平以及……
ps:鉴于上面需要注意的两点解决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大部分县城依然会处于人口流失而凋敝的状态。一二线周边的小城市倒是有点前途(不管有没有这次印发的《意见》)。
等等,有没有维持高房价的同时盘活小县城的可能性呢?万一小县城真的往这方面 “探索” 呢?
县城发展,本身就是困局。
真想发展县城,真有县城可以发展起来,其实也多是集中在大城市周边的县城。
举个例子,北京周边的燕郊镇,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只是一个乡镇,但是人口已经快要到 100 万了。
而燕郊镇和北京城区,通公交车,有高速连接,虽然有铁路,但是车次并不多。
其实类似于这种大城市周边的乡镇和县城,真想发展,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用快速铁路(不应该是现行的地铁,因为时速太慢)连接起来,即便这些地方只是成为了睡城,其实也没关系。
从目前北京也好,上海也好,这两大城市的轨交系统来看,其内部县城通往城区的铁路,建设的都有问题。
比如从北京到昌平,其实是没有从昌平县城直达北京城区的轨交的,要换很多线路,而且这些线路时速很低,全部按照城市地铁的时速设计的,这也就使得昌平成为北京的睡城,其实都有点难度。
不过北京也好,上海也好,资源只进不出,也就导致了人口积累的很快,最终即便在轨交系统并不咋地的情况下,也都成为了 2000 万人的城市。
对于其他城市而言,以及城市周边的县城而言,想要发展,其实最好的一个路径就是建设快速铁路,能尽可能地保证县城成为周边城市的睡城。
一般来讲,一个大城市周边至少会有两到三个县城,如果每个县城都建一条快速铁路,那么基本上可以实现这些县城的城镇化大发展。
当然,对于其他众多的县城来说,不在大城市周边,没有高铁,没有大学,没有大企业,其实终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逐渐落寞。
清华大学的那个教授说,要在县城建设大学,让每个县都有大学,其实真是异想天开,不过他这个说法有一点值得思考,那就是有大学的县城,只要大学不跑,基本上也不会太差。
乡村振兴,其实预示着乡村难以振兴。
现在的很多农村,其实早已人去楼空了,看看现在每年 1000 万的出生人口数据,就知道这么点出生人口,哪里能在填完城市之后填农村。
农村在以后,在 60 后和 70 后去世之后,必然面临人口凋零的局面。
而县城的城镇化,其实也预示着大量的县城难以实现城镇化,但是一定会有少量县城能城镇化起来,比如大城市周边的县城。
而这些城镇化,其实是给大城市疏解人口提供地方。
现如今,人口注定会面对越来越少的局面。
人口普查十年做一次,出生人口每年才上报一次,数据的滞后性,必定会给乡村振兴以及县城城镇化带来很大的阻碍。
因为大量的乡村在消失,而大量的县城人口也会逐渐地缩减,如果数据不能及时提供出来的话,那么很多乡村也好,县城也好,在还不知道怎么死的时候,就突然一下子空荡荡了。
终于开始正视现实了。
中国很大,城市群才能容下多少人?
农村崩坏,小城镇化是必然的方向。
在我的老家,五村合并之类的操作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在镇域,县域,这个问题也会成为现实。
那么,裁撤谁?合并谁?标准是啥?
谁能引来人,就留谁。其他的保守处理,人口 “有序转移” 到“优势发展区”。
马太效应:能引来人的,国家给资源。引不来人的,国家限制发展。
怎么引来人?或者怎么弄够收入?玩法很多。
旅游立县,工业立县,服务业立县,物流立县,转贸立县,甚至比较早的垃圾处理立县,都是路子。
有些可能不能引来多少人,但因为战略意义,可能也能保留下来。
我想说的另一个思路,是养老立县。
宜居,有优质医疗资源,优质护理服务,良好的老年人互动场所,良好的社群管理(如奥伦达部落,阿那亚那样的社群管理)。其实是个不错的方向。
在房地产崩坏的当前,用这套思路打造的养老县,甚至有可能弄出来若干优质养老盘来。
记得上世纪末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也类似: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控制发展大城市,严格限制特大城市。后来发现中小城市始终发展不起来,倒是特大城市越来越多。现在兜兜转转又回来了。
要让农村人接盘县里的烂尾楼
一个小小观点,不知道是否正确。
出去旅游的时候,经过很多县城都有数不尽的烂尾楼,或者修好了完全没有买卖或者住的楼。每次看到都会心里估算,开发商大概投入了多少成本,少则几千万,大则十几亿的资金,这些钱大多是一些土财主。那这些投入的钱,最终进入了谁的腰包,大家可以说心知肚明。土财主投入了数不尽的钱,给某些人提供了上得了台面的财政报告,说起来像是收刮有钱人,但是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人—农民工,他们很多人在这场游戏里没有得到劳动报酬,这又是多少家庭悲剧。所以在这场游戏里,有且只有一个赢家。
这几年不允许跨省旅游,外面的消息不得而知,但我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现在朝廷又下新指标,不知道这一批倒下的会不会还是土财主。
意义极大,
意味着找到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的终极命门。
去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这次会议指出经济形势: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叫三重压力。
**当时不觉为奇。**直到俄乌冲突今年爆发后,才恍觉这 12 字,字字珠玑。
疫情反复导致很多人现金流断裂,房贷还不起,没钱消费,这叫需求收缩。
俄乌冲突导致石油等原材料涨价,海运成本等成本增加,这叫供给冲击。
美元加息导致市场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由此引发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大,这叫预期转弱。
那该怎么办?
有的认为应该搞基础建设,像四万亿铁公基计划,就是铁路、公路、基建那样,再来一次大水漫灌,直接拉飞经济。
有的认为应该搞绿色经济、高端制造,搞产业转型、结构转型,这样疫情结束后,就可以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的认为应该放开疫情防控,像其他国家一样躺平,这样就可以经济增长。
并不对。因为,
四万亿那样的铁公基后,再搞高铁、高速、公路,增量空间不大。
而绿色经济、高端制造,是在经济正常的基础上,才会有精力去做,现在是吃不饱的问题,不是吃不好的问题。
至于躺平的唯经济增长论,是对病毒的生物学进化、对中国的人口体量、对中国医疗的人均资源没有概念,毕竟幸存者偏差,美国的那些疫情死去的人是不会开口讲话的。
何况,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人民万岁,以人民为中心,不可能唯经济增长论。
所以,都不是终极解决之道。
直到昨晚,国家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这才是命门所在。
经济增长存量玩不动候,就需要找增量。
这个增量,在县城城镇化。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搞新农村建设。
2008 年次贷危机,搞家电下乡。
2017 年产能过剩,搞乡村振兴。
2022 年疫情反复,搞县城城镇化。
关键词,农村、县城。
因为农村、县城,永远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极和蓄水池。
说蓄水池。
举个例子,1990 年到 2021 年,中国 M2 翻了 200 倍,如果用 1978 年数据,就是上万倍。那这些增发的钱去哪里了?如果这些钱都在社会中流通,那物价是不是应该上涨了上万倍?
实际上并不是,这些钱对应着很多的标的物,除了主要的外汇占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对应物,即土地、房产。
改革开放前,土地是没有标价的,没有金钱意义上的价值。
改革开放后,巨量的土地和房产流向社会,寻求市场标价,也就是其价值的货币体现需求很大,巨量的 M2 有很大一部分对应着这部分新增加的价值。
这就是蓄水池作用。
说增长极。
举个例子,2005 年提出新农村建设,大规模向农村投入 “五通进村建设设”——路、水、电、气、宽带,这部分投入是没有直接的经济收益,因为他们本身并不产生现金收益流。
真正收益需要再过四年才能看出来威力。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2009 年,全球需求下降。
这个时候我们的企业出口不出去,很多货物库存在仓库里,国家提出,家电下乡,并且规定了时限到 2010 年底截止,出口直接转成内需了。
怎么转的?
因为经济增长靠消费、出口、投资,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我们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不行了,但是转成内需(消费)后又继续拉动经济增长。
很神奇。
家电下乡能得以成行的关键点在哪里?
在于 2005 年提出的五通进村,大家一般只知道**五通之一——村村通公路。**因为没有修路的话,家电怎么下乡?没有电,下了乡怎么使用?
五通实际上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就是能把农村的产权增值化,**修条路,路两边的房产过去可能没有价值,现在通了路,至少有价值了。
路 + 水 + 电 + 气 + 宽带一通,农村不再是孤岛,而是和城镇联通了起来,于是就有了机会去产生收益,至少农民工进城路程成本降低了,信息成本也降低了。
而且,这样的措施,**常常伴随着宽松的信用周期,即货币增发,增发的货币 VS 多出来的农村增量资产,就给多发的货币找到了标的物,**缓解通胀。
2022 年,
是跟随国外躺平、追求经济高增长?
还是坚定疫情动态清零、统筹经济增长?
这是第一个两难。
是跟随国外紧缩周期,维持汇率稳定?
还是不跟美元加息,继续国内宽信用?
这是第二个两难。
而提出搞县城城镇化,既解决第一个两难——经济增长的问题,又可以解决第二个两难——宽信用后货币流向的问题。
才外,县城发展了,疏散大城市聚居功能,
有利于疫情防控。
可谓一举三得。
这帮人实在太聪明了,佩服土. 共智囊团。
公众号:币市区
免责申明:本文不作任何投资操作依据,风险自负。不定时更新。
今天下午照旧参加同学聚会了,所以这会才回家,就随便和大家聊点事情吧。
彭叔现在发现真是鸡有鸡道,狗有狗道,别看一些小县城,人口就十几万,或者 20 多万,那么点人,而且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房价依旧是能炒到 1 万多一平,这不是在长三角,而是在榆林,也不是大家都熟悉的神木、府谷等富县,就是普通的穷县,房价 1 万多一平,快赶上榆林市区的房价。
彭叔有个同学,现在就在那边上班,彭叔就问他,为什么你们县才不到 20 万的人口,又那么穷,怎么房价能那么高。
然后他跟彭叔说一个超级简单的操盘思路。
那就是严格控制新房的数量。
他们这个县城,虽然人口很少,但是呢,他们每年的新房供应量,就是更少,一个县城,历年来,最高记录,一年同时开 3 个新房楼盘,现在一年只开一个新房楼盘,而且他们这边开发商之间会互相通气,也就是新房房价一次比一次高,这样的话,就给那些人持有房子的人,一种房价一直在涨的信号,然后你如果是当地的改善房购房者,你就没得选,新房楼盘一年只有一个,你没得选。要么你就买人家的二手房,而且这边人又不差钱,二手房挂挂出来的很少,而且就算挂出来,价格也不低,这就形成和那些大城市里面那种改善房二手房小区的控盘思路。
新房供应量少,二手房小区业主又控盘,直接把这个地方的房地产流动性给锁死了,每年就那么点房子。
然后在购房者这块,他们这边虽然是贫困县,但是他们这边是往榆林拉煤的必经之路,所以他们这边很多人,养那种大货车,他们当地人去买这个大货车,原价 30 万、40 万的货车,他们是可以做到零首付,也就是你和汽车公司签订一个合同,车就白给你了,然后这个货车就是你的,你开这个货车,每年赚的一部分换车贷,另外一部分就是你的。
根据观察,这些货车司机,正常的话,一年能有 20 万收入,好的话,一年就能把汽车的贷款给还清。
换句话来说,这个小县城里面的购房者,一个是当地的改善房购房者,一个是这些货车司机,他们年收入 20 万,去买房子,还是能买得起的。你让这些货车司机去别的地方买房,也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家就在这,老婆孩子,父母等,都在这里,他们连榆林市区的房子都不买,更别说去西安更远的地方了。
这个县城控制房价的思路,就是锁死流动性,减少供应量,定向的卖房,就把高房价给搞起来了。
这个县城也不靠卖地增加收入,他们靠的郭嘉的转移支付,所以卖不卖地,对他们来说,没区别,当然了,这个县城这么搞,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城区发展的速度远低于其他县城,他们这个县城控盘,导致 N 年了,县城区域就稍微大了一点点。
和这个县城相邻的另外一个县城,人口、经济都要比这个县城好,但是那个县城的房价就只有 4000 到 5000 之间,只有这个县城的一半,因为那个县城各种卖地,城市发展的很快,彭叔记得以前的那些郊区,现在都是这个县城的主城区了,这个县城靠着大量盖新房,导致房价就涨不起来,只有 4000 多点,然后城市面积,至少以前是 3 倍以上,而且人还都填满了,新区已经取代了以前的老城区,成为了新的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
这是两个城市不同的发展思路。
彭叔还发现一点,这两个县城的人口数量,比以前都要多了,因为这两个县城,吸收了底下乡镇上的人口,也就是底下乡镇上的人口减少了,但是城区的人口,却增加了。
也就是说,这些小县城底下的农村人口,要么是被外面的城市吸走了,要么就是被自己县城给吸走了。
从这两个县城的情况来看,彭叔认为各地小县城的新房房价,按照目前的物价来说,最低的话,应该就是 2500 元到 3500 元之间了,跌到这个价格以后,再往下跌的概率,就很低了。
未来小县城也有自己的发展路线,不一定会像那些房产专家说的一样,小县城房价会崩。
每个小县城的情况都不一样的。
还有彭叔还发现一点。
通过今天聚餐,彭叔发现一些穷的地方上班的同学,体制内工资上涨了,全国这次降薪的行为,并不是普降,而是调节收入差距。南方那边的工资太高了,北方这边太低了,就把南方的降一些,北方的这些涨一些。
然后这个涨薪,彭叔还发现有个区别,就是一些小地方,如果说负债太多,比如有个县城,之前盲目发展,搞各种面子工程,欠一屁股债,这种的,虽然涨薪了,但是呢,他们地方上有可能把这个钱,转移去还债了,导致本来涨薪,但是却因为还债了,导致没钱涨薪。
当然了,这个彭叔自己猜的,具体为什么有的县城没有涨,有的涨了,彭叔也不知道原因。
就聊这么多吧。大家也别看不起小县城,每个房价高的小县城,背后应该都有原因的,没有无缘无故,房价就那么高的,而且大家从那个小县城的房价逻辑,可以看到一些城市的影子,比如说合肥、西安,就是通过控制新房供应量,来维持本城市的高房价。
最后:
希望大家都能买到自己喜欢的房子。
县城的地方财政不行了
家电下乡,农民进城
实在不行的,估计几年内,会有一批撤县。
太多吐槽这个政策的人不会算数。
为什么过去县城发展不起来? 城镇化水平低,全国城镇人口百分之三四十,一共四五亿人,300 多个地级市市区足够装下。
为什么城镇化水平低? 因为人民受教育程度低,六零后七零后只有 1/4 上过高中(高中包括中专职高),上过大学的不到 4%,直到 2000 年代他们还是中国的建设主力年轻人,教育程度低适合做的工作就是苦力,任务简单辛苦的服务业或者熟能生巧的手艺活,或者商品流通,或者农牧渔林业。前三者在不太发达的年代基本聚集与城市和工业园区,在乡下只有种地,县城无论购买力还是机会都比地级市少太多,毕竟大多数县里居住在县城的人口不过一两成,县城人口太少,人民教育程度低,企业不发达,县城里除了体制内一套套班子,就业机会也很少。
中国八零后两亿多人,高中入学率大约 50%,大学(含大专)入学率大约 25%,而 90 后接近两亿人,高中入学率大约 80%,大学入学率大约 40%(现在已经达到 60%)。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很多城市过去十年大肆膨胀,因为无数农民和农民工的孩子读完书要留在城里就业。到现在一线城市已经需要限制甚至疏解人口了,二线城市也成了一个个巨无霸,三四线城市有发展前景的也都规模与日俱增,然后呢?
未来二十年每年都有超过 1500 万的大学本专硕博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要找工作,这就是三亿多工作岗位的需求,新农村顶多能提供几千万,毕竟农业和旅游业不可能作为大多数地区的经济支柱,起码两亿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需要到城市就业,中国 300 多个地区,刨去其中一大堆边疆地区,剩下 200 多个人口不太少的地级市,能一个未来二十年提供 100 万新增就业吗?大多数这些城市现在的就业人口恐怕也就一两百万,而且很大部分并不适合高学历者。中国需要更多的城市给年轻人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开辟赛道的空间,这就是中国 2000 多个县城的使命。这个进程已经在行进中,感兴趣的可以查查各地县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教育数据,中国很多县大学毕业生人口在常住居民中占比超过了 10%,有些甚至超过 20%。看看抖音里的县城和县城用户就知道,贾樟柯顾长卫电影里那种灰头土脸让人惆怅的中国小县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往往不太懂,中国人的地方认同并不是基于地区这个改开前后逐渐强化的宪法并无明确规定的东西(好像如此,我现在没时间查细节),而是基于县。大多数中国的县都有上千年历史,县城就是县民心中的城里,中国的城市历史就是县城史。要么为什么知县这个官职那么重要呢?
放眼发达国家,无论美国都市圈还是欧洲名城,大多数也就是中国县和县城的规模,居民几十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罢了,而这些中国人眼里的小城市都有了得的产业,城市并不仅仅是农业基地,而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完整存在。随着中国发展下去,这个十年里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中国县城也会变成那样子,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例子了,随便一个百强县都是像模像样的都市,东南沿海更是已经有了一批 GDP 堪比内地地级市县级市甚至镇。十年后一些中国的全球五百强企业总部在县城不会是新鲜事(现在就有好几个了)。
大势所趋,1866 个县城 3 年后要交满意答卷。
到 2025 年,要达到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这个既定目标。
这是 6 号最高层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的。
其中对县城内公共资源配置,特色优势产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了详细指导,
培育农产品加工、改造提升百货商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公路客运站服务等等都有提及。
为什么要让县城有如此大的动作呢?
参照下国内国际大背景,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下行,加强内循环和统一大市场政策的顶层逻辑就是稳民生。
县城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承上是让城市的农民工回流县城,启下是让农村的农民进城就业安家。
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肯定要降低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前阵子的 60 岁以上建筑工人的清退令,以及这次上海疫情,大城市饱和人口带来的人均资源不足,完全显现出让城市的农民工回到县城安置已是时代所趋。
而且不管你承不承认,房地产依旧是我们的支柱行业,带动的 100 多个行业不是假的。所以还需要农村的农民进城来带动房地产行业,继续城镇化建设指标的达成。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基建也属于投资,复刻大城市的模式,对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还可以带动消费和促进就业。
这些都是客观发展的,不以你我的意志为转移,其中是不是带来了机遇也就不得而知了,剩下的就让子弹飞一会吧。
城镇化 60→80 的突破口,看来要掘根了。农村自建房和宅基地改革问题一直迟迟不能解决,结果另辟蹊径从县城建设入手了,最后再苦一苦农民百姓吧。
郡县治,则天下安。
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两千多年,县这一级机构基本没变过,表现出超级稳定的结构。反而是中央到县中间的机构反复变迁。
一个县,基本就是一个小国家。小小沛县的人才,可以打天下,治天下。
三线建设准备打核大战的时候,每个县都搞五小工业,脱离外界联系,每一个县都可以依靠自身维持最简陋的工业基础。
改开后,尤其是中国全面工业化后,县的功能弱化,人口流出,除了 100 个工业强县,大部分县沦为发达地区的廉价人口输出地。
大部分的县,一个县就是行政机构和老弱病残。
这是市场化的自然现象。
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种社会很脆弱,疫情,战争如果真的变得严峻,很多大城市的人很难活过一个月。
这种情况下,将县城打造成分散的城镇化,让本县大部分人口不外流,维持基本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美国长期斗争的基本盘。
要摆脱内卷,让人民群众随着经济发展更有获得感,县城和中心城镇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幸福归宿。当然前提是发展好县城和中心城镇,使得当地有特色优势产业,承接大城市配套产业,人人有一份幸福工作。
要摆脱房价内卷,就一定要避免大城市越来越挤,道路越来越堵,房价越来越高;小城镇越来越空,土地闲置,老龄化高企,年轻人找不到满意工作。在深圳工作几十年都买不起房,在鹤岗,房价几万一套房,就是现实的生动写照。为何众多人放着便宜的房子不买,非要去买昂贵的房子?无非是购买房子就是购买了当地的就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医疗资源。
如若放任不受管控,很容易走向韩国地狱卷王模式,很难走向美国逆城市化宜居模式。
下面就是某篇文章 (世界卷王 – 从两个数据看韩国的现状) 对韩国产业资源和居住用地失衡的介绍:
韩国竟然大部分的区域人口密度低于每平方公里 50 人,下图中颜色最浅的浅蓝色区域就是每平方公里少于 50 人的区域,可以说的上 “地广人稀” 了。首尔地区的每平方公里超过两万人和大部分国土面积的每平方公里少于 50 人,这个人口密度差距在 400 倍。
如此多的人居住在首尔,但再看下首尔房价让人一辈子都买不起(韩国房价涨幅全球居首,“靠工资一辈子都买不起”),因此生育率已经跌到 1 以下。少子化和老龄化并重,没有充沛的年轻工作人口,让人工作到死就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我们来说,让生育率回归到 2.1,让民族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一半家庭生育三胎,就意味着居住在三居室和四居室是普遍现象。这在居住土地紧张的大城市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提高居民幸福感,提高生育率,就是要让就业资源同居住土地资源相匹配。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说,雄安模式是一种探索模式,让次发达地区可以承接优势地区就业资源,教育资源。
如果把全国大大小小的那么多县城比喻成一个一个的人,那么这份文件本质上是把这些县城划分了层级、明确了定位。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该文件的第二部分 “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
在该部分中,主要定位了县城发展的五个方向,进一步归纳,实际可分三类:
第一类:重点发展县城。主要涉及文中 “(四)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以及 “(五)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
什么意思?以后能够得到重点发展的县城只有两类:要么是占据地理优势的(1、大城市周边;2、有交通优势;3、重要的边境口岸县城);要么是县城本身有产业优势或资源优势,具备发展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空间。
大城市周边县城不必说,主要是承接中心城市产业外溢、资源疏解、产业配套,有可能独立发展成为卫星城,更有可能只是被大城市一口吞并直接成为大城市的一个区。有点意外的是 “边境口岸县城”,着重指出要 “提升守边固边能力”,这是更多的考虑了经济之外的其他因素。
第二类:转型发展县城。主要涉及文中 “(六)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以及 “(七)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
我们以前的县城城镇化,是全面铺摊子,大家都在做招商引资,发展经济。那么今后,对于大部分县城来说(上述重点发展县城之外),今后的定位变化了,位于农业主产区的(非重点经济带的平原地区为主),以后县城就是个连接农村和中心城市的高速服务站,主要职责定位二:一是对周边农村地区进行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二是作为农村地区和主要经济带资源流动的一个节点。而位于生态区的,职责主要是**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至于发展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则是主要职责下的二级目标。
第三类:放弃发展的县城。这个话说的不是那么直接,但大家可以看文中关键词,“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当然,也提到了支持 “有条件” 的县城培育 “接续替代产业”。这类县城主要指人口外流严重县城、资源枯竭型县城。
实际上全国的所有县城今后的命运基本都算定位了:重点发展的数量有限,主要看位置(主要经济带、区域中心周边、其他重要交通节点);目前大部分县城都应该属于第二类,要么农业县、要么生态区;在人口整体下降、资源进一步集中的趋势下,第三类数量是否会上升,要拭目以待,至于其他牵扯,现在更加说不清楚了。
刚才鹤岗帖里写了,深圳人力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东北 / 华北多年基层工作,曾经有编制人员。
看来水暖鸭先知。
这一切无非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事情再线。那个时代最后的导向,可以向父母这代人问下。
铁杆庄稼真是铁杆吗?
另外吐槽下,认识些黄河淮河流域的县城土豪。
某些土豪之前的工程款,货款等资金往来,有些已经积压若干年的,过往只是每年付利息,继续往下续帐。这几年用县城房子清帐了,然后关了自己在县城的产业,也没有人力开支、设备费用和人际交往花费了。然后跟自己儿子 女儿跑一线居住了。跟一线老人跳起了广场舞,看起了孙子 孙女。有些是直接加澳新了。
之前还有人向我打听如何风投一线的科技创业公司前几轮。画风突变,县城煤老板突变马斯克的画风。
现在看来做法还是挺符合实际的。
不如强行给全部农村宅基地搞个动迁,也算是给农民印一大波钱了,让他们自谋生路
主要的亮点
1. 闹了很久的撤县问题基本有定论,那种总人口才几万人的小县保不住了
“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作为示范地区重点发展,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 后面还有 “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
2. 倒逼县城全面吸纳农村人口,为下一步资本进军农村扫清障碍
“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重点支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县城。建立健全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专项安排与进城落户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半对。问题发现了,思路不全面。
目前,我国 1400 多个旗县,包括部分市辖矿区、厂区,相当比例存在(我估计超过 40%)县域产业萎缩,就业锐减、民生凋敝、财政枯竭问题。
在黑龙江东北部、吉林省西北部、辽宁西部、山西省、内蒙古区、甘肃省、青海省、贵州省、广西区,问题犹为严重。
这个意见只解决了人口外流、资源枯竭、公共财政危机的地区政权存续问题,即通过集中居民、撤并机构、扩大辖区、切断财政来应对政府入不敷出、职能失灵的短期危机,对于问题的根源、发展、解决方案没有考虑。
如果没有全盘规划,只会让问题继续恶化,并了一个县,还有十个县,撤了十万人,又来五十万,可能发展成为省级甚至国家层面的危机。
要化解中国当前县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必须要从收入分配、资金支持、人口管理,公共投资、社会治理几方面入手:
1. 坚决提高居民收入占比,五年内由 45% 提升到 55%,作为各级政府考核指标。
2. 坚决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在基层民生和县域经济领域的货币投放,每年不少于四万亿。
3. 以宅基地产权、厂矿矿权及不动产权、耕地长期使用权为股本,自愿参股,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导监督,抵押融资,成立各县资产发展基金。
4. 坚决鼓励县区合并,居民集中,城市移民,地产投资,形成有效的县域经济主体和市场。
5. 以防疫为契机,加大民生投资,包括防疫中心、疏散中心、物流中心,乃至农村县城公路网,通讯网,水电气网络建设,拉动就业和消费。
6. 改变政府垂直架框,实现省(以规划市、县分权,减轻基层压力,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省级机构以规划发展、法制监管为主,地市机构以城市经营、公共服务为主,县级机构以基层治理、区域发展为主;
7. 修订村委会及居委会组织法,村居委作为乡、街派出机构,纳入公务员体系,可采用兼职或轮岗方式,减少冗员,扩大农会、业委会海选范围,保证基层民主监督。
看了几个高赞没说到重点。
这样人口减少的问题就解决了,形成几个大的县。
上面也说了促进人口集中度。
人口集中了就可以建设配套,比如医疗,教育等。
这样又可以形成资源集中的坡度,让大家争抢优质资源。
然后就可以卖地盖房了。
我觉得这样理解可能会更好
承认马太效应,发达的地方越发达,衰落的地方越衰落;如果你这个地方衰落,那我也管不了太多,资源我都投到发达的地方,衰落地方我不给你发展的土地指标、财政政策支持。至于人,想上哪去上哪去,我给你扫平落户障碍。县城的上市区(地级市),上省会,上打工挣钱多的地方。年龄大的出不去的,乡镇上的上县城去。
发达的地方也不要以为以后坐等就行了,动态竞争,以人口增长为重要指标。你人口多了我给你按照增长幅度倾斜资源。你人口少了,那我就把资源给别人,甚至你的资源我都要拿走。你这个地方不服输,还想搏一搏,各凭本事,反正我就看人口。
我觉得这十分利好劳动力。很多地方人口外流不是没有发展前景,而是当地 ZF 纯粹不考虑就业率。现在能吸引就业的一般都是一些新兴行业,这些行业一般投资额度、纳税额度都不大,而且一般不搞高大上的基建工程。如果还是按照以前思路,连地都不批了,只能回头去找就业。
最后,还是那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以后就看各地人口增长数据就行了,那里人增长了去哪里。
经济的问题,靠发发文件解决?
你们总诟病工作时老板们喜欢画饼,那堆砌各种高大上名词的文件就不是画饼了?
这应该是在国土空间上做产业的重新布局。
县域经济落后是有历史原因,没啥产业,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大量的短板,但是各方面成本极低是其优势。
在全国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现代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并逐渐均等化的今天,县域可以大规模吸纳产业,在产业分散过程中有效降低各方面的成本。
这个方面,我注意到有很多对成本极其敏感的产业已经在向县域转移。预计在整体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受成本影响,会有更多产业转移到县域。
所以国家开这个门,不过是顺势而为。
这波产业转移大潮结束之时,中国这个国家的现代产业在国土空间上的分布将更加合理。
我看了一下全文,感觉特别无语。这个意见还真的只是个意见,没有任何涉及实操的内容。打个比方,一个家长出台一份意见,说要让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要送孩子去学声乐,学马术,学这学那,要让孩子多看英文书,诸如此类。甚至还定下目标,说到 2025 年要进全年级前十名。说的很美好,但是闭口不提钱从哪来,闭口不提到底怎么培养。仿佛孩子学东西都不要钱,而且一学就会。做梦谁不会?往床上一躺,被子一盖,闭上眼睛之后县城立马振兴,不花一分钱,不费一个人工,还需要这个意见?
有点担心,他们不会整天就干这个吧?
大城市收割完,再去县城收割呗。
县城房价都给我涨起来!
——————————————
再多说几句,房价只是其中一个具体表现。
本质上是让农村人口进城为县域经济贡献生产要素。
过去几十年农村剩余的廉价劳动力为大城市的迅猛发展贡献汗马功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而这次是县城,之前各地让农民进城买房已经俨然成了一项政治任务就可窥见一斑。
人口的雁阵迁徙,从农村到一线到二线再到三四线,最终他们能留在哪呢?
历史的车轮总是理所应当而又无可奈何。
顺便一提,这是不是侧面印证了刘易斯拐点的正确性?
-—–5 月 7 日 18:40 更新 ——
刚刚财政部发文
如我所料,赢麻了。
总共三条逻辑线,核心还是 “搞钱、搞人、解压”:
1、第一条逻辑线:
疫情影响 + 人口老龄化 + 生育率下降——》整体经济衰退 + 单位资源生产效率下降——》国家财政收入不足 + 部分县域严重财政赤字——》财政支付转移 + 养一堆没有 “造血能力” 的县域——》鼓励合并落后的县域 + 严禁县域升级设市——》淘汰部分 “吸血鬼” 县域;
2、第二条逻辑线:
大城市城镇化率到顶 + 数字互联网化代替人工——》人口净流入无法带来更大产值 + 人口剧增导致大城市病——》上海疫情把 “窗户纸” 完全捅破 + 人均医疗健康等资源根本不够用——》追求单位资源发展效率 + 剔除 “弱产能” 外来人员——》县域城镇化低 + 低端产业需要 “弱产能” 人员——》鼓励县域城镇化 + 人口引流至县域;
3、第三条逻辑线:
疫情影响 + 人口出生率下降 + 房地产过度供应——》房地产行业下行 + 住房供给远大于需求——》房产泡沫即将捅破——》房地产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 水泥家电建筑等产业需求的核心来源——》中央、地方政府为了财政收入要力保——》县域 “高级” 人口已被大城市吸光了 + 当地基本没产业收入——》要吸引大城市 “买不起房” 但在县域能掏起首付的打工人回流——》解决县域房子的供给 + 支持产业改造升级——》保证县域财政的良性发展 + 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我只看到一句话: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
按道理说,县城人口流失,应该是积极引导流失人口回归呀,他不,他反而要 “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再结合 “推动人口流失县城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说白了就是小县逐步合并大县(背景是财政捉急),同时有区位或者产业优势的县城,房子别乱盖了,优质的配套挤一挤,赶紧把这批库存去了;最后 “支持有条件的资源枯竭县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就是说你们这些没天赋的小县城,虽然我们引导能动的人去周围条件更好的地方,但是我们也给你政策,支持你们搞新产业,但是搞啥产业别问我,政策给你,人我拿走了。
鲁迅先生说: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长安居大不易,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为国接盘”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卖房”!
图穷匕见,审题要审重点……
日本方面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保大城弃小城,加快实现陆铭教授的 “大国大城”。
首先,人口越少,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明显。我国的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和生育率的逐年降低是有目共睹的,尽管统计局已经在加班加点的尽力雕花,但也不可能把老龄化和生育率雕反转了……
我国目前人口总量的拐点已经基本到来,以后人口总量基本逐年下降,**但是大城市的人口在人口总数中的占比会加速提升。**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全国人口总数的下降,但即使大城市保持原本人口数量不变,由于总数的下降其对全国占比也会被动提升。
另外为了保证老龄化和低生育率下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政策会更大程度的向超大城市倾斜。因为要保证国际竞争力。过去小城市只要人口多,国家出于维稳的需求在,也会给予大量的转移支付。现在经济增速逐年降低,财政负担逐年加重,地主家里也没余粮啊。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小城市只能自然消亡,当然有部分特色的城市可以承担农牧业产业化和大城市卫星城…… 等特色城市定位。进而这种情况下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工作机会都会对小城市形成降维打击。
然后接下来我们谈谈各个房地产会如何分化。即使是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超大型城市的房价也会在崩了后重回甚至超过最高点,例如东京。
我还是判断房地产会出现结构性危机,会崩盘一部分城市,另一部分城市房价会随着经济的自然增长而上涨。而这些均价随着经济上涨的城市内部也会分化,现在已经表现出来了。
“房地产短期看金融, 中期看土地, 长期看人口。”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想说现在就是我国人口最高峰的时候。往后人口总数会变少,也说明了房屋居住总需求会变少。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房地产要全面崩盘的结论。
**在总量下降的过程中还是有结构性机会的。**我们要知道人口是要流动的,人口要流向工作机会多的地方,而且流入最多的是好工作多的地方,也就是北上广深嘛,所以北上广深的房价现在是最贵的。以后小城市和北上广深的房价会怎么发展?让我们来模拟一下吧。
从资本角度来说,这就像股市,**当熊市来临时资金肯定去沪深主板避险,因为主板流动性更充足对不对,那像北交所的新三板这样的流动性就非常缺乏,很多时候不是价格问题而是没有流动性。资本最怕的就是没有流动性。**对房子来说也一样,小城市房子在人口总数减少时,人口是最先流出的,那么意味着购房需求是不足的,也意味着没有人接盘等于没有流动性。这对资本来说是最要命的。所以小城市崩盘跑出来的资本会大量流入大城市。
然后大城市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安全的,就像在熊市时主板的中小盘股也同样缺乏流动性,这时候大家很多去上证 50 避险。同样大城市的郊县就相当于主板的中小盘股票。(不要怪我比喻不形象,我尽力了 ORZ) 大城市郊县房子是继小城市房产之后继续受到冲击的,现在已经表现出来了,比如北京周边的燕郊,郑州的新郑和港区等等……
最后只有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由于完善的公共服务,方便的配套设施,高收入的工作机会而避免崩盘,价格可能还是收到一些影响,但总体还是随着人均收入的上涨而上升,毕竟大家还是有基本住房和改善需求的。
补充:今年我们定目标是 5.5% 的 GDP,在这个增速下让居民 5.1% 的利率去上 30 年杠杆是很难的,因为未来的增速肉眼可见是逐步下滑的,而 GDP 的增速其实和我们的收入增速基本一样,所以这个利率并不低,而且需要对未来 GDP 增速很乐观才会去买,所以难搞哦……
综上所述,建议去大城市发展,即使很难。
这是历史齿轮开动时,个人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让我们 “去往城市,来谈乡愁”
补充:“士为知己者死” 作为一名学者最大成功就是自己的想法被采纳实施,陆铭教授应该是非常幸福的。
重点是 “人口流失”“有序引导” 八个字。
对以往抱怨完,发泄完,还要面对的是 “以后怎么办?”
我的理解,中西部大量历史上形成的 “农耕中心城市”,即将进入快速衰退期。
即 “鹤岗化”。
中国人口的流动链是
村庄——乡镇——县城——市——沿海,大城市
如今村庄里没人已经是共识了,乡镇已经没有了人口来源,开始衰退了。
下一步,就是县城。
内地大部分地区,庞大的人口来源于农耕经济的传统。所谓的城市,就是一个农耕地区的中心而已。
随着农业承载人口的急剧下降,这些城市的意义也就丧失了。
人口大规模流失是必然的。
就像鹤岗因为煤炭开采业衰败导致人口流失一样。
未来内地广阔的农耕区,因为其地理条件并不适合发展工商业,导致其经济规模不足以支撑足够的人口,足够大的城市。
80% 以上城市会被迫逐渐缩小规模。乡镇消失,县城小镇化,市城,省城依次受影响。
恕我直言:南阳,临沂,邯郸,阜阳,赣州…… 这些主要靠庞大农业人口支撑起的 “大城市”,前途不妙啊。
那底下的县城就不用说了。
下一步,对于这些人口流失城市,国家不鼓励甚至会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大,会限制地方政府不顾一切的自救行动——因为无限制的借钱发债卖地招商引资伸手要…… 都是在浪费国家资源,最终什么也挽救不了,只会留下一座空了半边的城市,一笔还不了的债务。
我不是危言耸听,这一切,就是鹤岗正在经历的。
人口必将向沿海转移,最多再加上一个 “沿江”,或者加上一个 “陇海沿线”。
传统上人烟稠密的农业地区,将会回像如今的牧区一样,地广人稀。
所以,要限制他们继续卖地扩城,所以要促进服务与民生的集中。
鉴于对特大城市规模的限制,我觉得下一步的方向可能是东部的城市群和特大城市大型城市的卫星城。
来到 21 世纪第三个十年晃了一圈儿,啊据说当年父辈们的某些人,离开小地方来到大城市吃到了改开初期孱弱的红利,我也来试一脚
没想到,我成为红利本身了
我就是孱弱的代表
被强调体制和资本的大城市频繁拿下,像房价、户口这样儿的问题,那些下海大佬们根本不怕,什么三座大山你算老几?
但是后浪们根本做不到,介就似现在的打工人嘛!
所有的发展建设背后最核心的因素是人
但是总人口下降或者滞增的时代,你县城多了,别的地方人就少了。
二三线城市也在抢人,小城市人口更是流出,你县城也想来抢人?
我就问你人从哪里来?农村?
城市化这么多年了,农村能进城置业的 8-9 成早就置业了,来不了的要么就是留守老人孩子,要么就是残疾青壮年,条件十分困难。
还指望从他们身上薅羊毛?真是笑话
存量时代就是这么残酷,没增量,你多我就少,领导们,你把你家门口的北大清华腾讯华为搬到县城,县城自然能发展起来,问题是,你愿意吗?
要推进县域发展,就必须考虑资金从哪里来。
财政投入可以解决基础设施,不够的部分可以搞个县域基础设施基金,但如何能让农民进城定居并就业则是个大问题。
农村的土地流转也许可以搞起来,只要允许国内外的各路资本进入就行了。
为了卖房,然后继续卖地。
“有序引导人口想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
果然还是要保大城市,超大都市圈吧?毕竟夫人也不想要东京都市圈没有年轻人,是吧。
农民在农村还有宅基地的前提下,我觉得这个意见就是一个意见而已。
除非…………
农民工农民进县城接盘,实现房地产软着陆。
文件治国,台账落地。
关键字 “大城市周边县城”,“人口流失县城”
前者加快发展,融入邻近大城市,主动承接资源疏解转移,发展成为卫星县城
后者盘活存量,适度集中,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
做一波预测
———
不让发
不管目的是什么,最后只会有一个结果,大量内地小县城未来彻底破产,而长三角珠三角县城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不在发达都市圈内的县城甚至城市,本质都是低效能的农业集镇,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就靠着体制内的转移支付,想有大发展那是缘木求鱼。
城市竞争都已经白热化,居然还想用县城来插一杆子,简直异想天开。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先看完全文再说吧
高赞的陆的大城市的言论明显在碰瓷,也不是温的乡村路线,而是发力两者之间的过渡环节:县城
摘抄部分重点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二、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
(四)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
(五)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
(六)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
(七)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
(八)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很好奇县城的分类分级的标准具体是什么样子的、户籍制度怎么改革、未来的人口流动、分布是怎么预测的
近日,《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印发了,意见很长,共涉及九个方面三十九条,全面系统提出县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发展目标、建设任务、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方式。
可能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压力非常大,而意见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将基础建设的重心重中大城市逐步向县城延申,进一步打开了基建和消费的增长空间。
我们来聊聊重点的几个方向,或者说收益最大的核心方向。
**一、房地产,**这是近 20 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虽然目前房地产的增速明显放缓,但所占的权重依然很高,从年初开始到现在,对于房地产的宽松政策不断出台,提振了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信心,而县城城镇化建设必然会再度推动房地产板块的发展。
**二、基础建设,**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基建是对于推动经济增长见效最快的方式之一,在稳增长的大前提下,从今年年初开始,整个大基建方向都成为了炒作的重点,特别是中字头相关概念股,同时,和基础建设相关的水泥、钢铁、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等行业也是直接受益者,接下来一段时间都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三、消费,**搞好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吸引更多农业人口市民化,所以,县城建设还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
当然,基础建设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是一个长期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因为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消费端本身就比较疲软,而消费也是拉动经济的核心环境,所以接下来可能将会有更多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消费方向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四、基建和消费都讲完了,那就不得不说一下出口,当地时间 4 月 28 日,白宫发言人普萨基表示,当前美国政府正在考虑降低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美国政府目前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这样的做法会对通胀问题产生何种影响。
美国对中国输美的两项加征关税的行动将在 7 月 6 日和 8 月 23 日结束,当前美国经济部门正在着手启动对相关计划的复审程序。
虽然还没有公布最终结果,但这也是一个可值得期待的,同时,随着上海疫情的逐步缓解,对外出口也将是逐步往越来越好的方向走。
所以,我们可以关注一下港口航运板块的相关个股,这也是今年为数不多没有下跌的板块,一直保持一个平台箱体震荡,阶段性的可投资机会也在增加。
县城城镇化意见的推出更深层次的含义还是为了持续的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和稳增长主线相关的方向都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重点。
建设发展乡村城镇一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城市不可能无限扩张,不可能让人口无限的向城市流动,这是一个死循环,带来的问题就是房价和和年轻人的婚恋。要解决这个死循环、必须做到人口的合理布局,那解决办法只有农村城镇发展的足够好能留住年轻人。
我们既要保证一二线城市稳定发展,又要促进三四线城市的崛起,还要坚持县城的城市化建设,更要持续开展新农村的现代化。
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的都市。
很有意思,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现代化率普遍都很低,远不如东部地区,但看情况,上面已经放弃了十多年的 “中西部大开发战略”
你要是中西部城市一把手,本来现在就紧巴巴的资金,从资本回报率看当然是要进一步投资建设本市,而不会去建设 “周边县城”。
我的看法是这是限定在那几个经济发达特大城市用的,其他经济欠发达城市根本不会遵守。
人地挂钩,控制人口流出县转型,终于重视人口流动了,要加强职业教育,向人口集中地倾斜资源了,但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有限资源集中于城市群建设,该消失的村镇就应该消失,该合并的县就应该合并,还有一个问题,失地农民没有生活资料的问题,所以要有一个全民基本收入,置换他们的土地,这个意见还是很重要,有利于人口集中,但不要再把大批资源投入县城了,否则又是无数的独山县!
请看视频中 41:10 时,温铁军大佬说的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33411N7Q2
要是 10 年前还可能救得了经济,只是现在是 2022 年,县城房价早就被那些人炒起来了,很多地方都 5000 以上了,一个房子 50、60 万。
农村接不起了
城镇化的最后一步,会通过留在农村的老年人口不断自然死亡消减完成,看起来现在 60% 多的比率,哪怕什么都不做,过些年也接近 80% 了。
大势所趋。
大量农民工进城,涌入一二线城市,是与时代有较大关系的,我们国家承接了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东南沿海,需要大量劳工,房地产发展,需要农民工进行建设,也需要一些年轻的人帮着去库存。一二线快速发展,时代需要他们来建设,但现阶段随着生产力发展,一二线城市基建完成,生产力的提高,必然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越南这些国家转移,我们已经不负世界工厂的辉煌,也会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劳动密集型的从业者将会无法在大城市立足,靠力气,双手的普通工人,建筑工人,已经不好就业了。那么这时,就应该疏导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
16 年的时候,身处北京,那时候就经历过一次 “清理外来人口”,起因好像是旧宫一出自建板房着火,引起轰动,后来一些地下室,自建房,板房,都被查处,而居住在此的一些打工者很多就被赶走了,一个小卧室就 3000,没院,没厅,摆摊的,有餐车,需要堆放原料的个体,必然没法住在北京了,根本没法做生意,高档小区,怎么可能让你放一堆东西,冬天集结在北京站,大量离京,当时还有个不好听的说法叫 “diduan 人口”。那时气,我能感觉到,其实很大大城市已经不需要这么多人了,尤其是生存模式和大城市不兼容的。
当前的形式大家也能看到,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其中投资和出口都受到了冲击,消费问题是大家没钱了,出于对不稳定未来的担忧,有钱的也不敢消费,出口受限于疫情,产业外迁,原材料上涨等因素,也不行,而且还有可能受到美国的制裁,国家已经号召加强内循环了。那么能仰仗的就是投资了,投资什么?超前的进行基建。
对小县城进行基建投资,完善基础配套,投资拉动经济,促进就业,复刻一些大城市的模式,搞几年基建,最起码在近期有利于 GDP,提高就业。而且大量的打工人没能力帮一二线去库存,那就去五六线,七八线安家,帮那里去库存。
但还是那个问题,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政策,且以引导为主,到底地方能办成什么样?地方对土地财政依赖较高,今年一季度卖地的收入十分惨淡,全国都在跌,如今让他们再大把花钱搞基建,钱从哪里来,发债投资,怎么还?即便带了款,政策给放了水,地方政府敢不敢这么大手大脚的花钱呢?毕竟这时候花钱都要谨慎,如果半年后,一年后,政府真没钱了,那时候怎么办?
而且,配套上来了,宜居了,但能不能创造就业,提高当地人的收入呢?把家乡弄成五星级的旅游度假村,没有稳定的收入,还是留不住人,基建搞完,又要面临大城市一样的情况,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到底怎么落实。
我国收入不足 1000 的人有六亿,多数人的收入并不高,他们在农村能活着,饮水吃饭取暖等成本极低,但到了城市,到了配套完善的地方,生活成本就高了,物业,水电网需要交,吃什么都要买,物价还高,没有合适的就业立命,是无法生存的。应该为他们想想出路。
上世纪很多日本小城市,就是这个模式,先房地产,后投资搞旅游文化,房地长涨 20 年,基建,旅游涨十年,但过了二十年,发现这种模式的小地方风景优美,非常宜居,但人早就走了,几十万人的城市,只剩下几万老年人。人还是流向了东京。
综上,超前基建是当前的权宜之计,面对糟糕大环境的无奈之举,但如果想要长久,还是要想办法给地方政府开源,并创造更多就业,用就业留住人,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人口在下降,这是趋势,人口减少,必然会使得部分小城镇生活吸引力下降,人口必然往大城市聚拢。前几年一直在做城市群、大城市。现在为什么出这么一个政策?
原因很简单,把现在还像样的县城抓紧修整一番,让留守县城的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否则,人口一下降,修整的条件都不具备了。现在修整好了,可以吸引周边不修整的县城人口聚集,让没能力的人不至于在城市周边形成贫民窟。顺带,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兴基建。这两点,都是这几年必须要做的。
不要动不动就房地产,高层做事情要提前很长时间做布局,应对措施早就计划好的,没有任何政策的制定是转瞬就做的,各种应对措施,紧急方案,很多项目开始之初就是确定了的,但基础只有一个,维稳。县城的衰落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上一个锅里没油水了
换下一个锅,继续刮
看见严控建设用地增量这个说法
除了歹独,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反正永远不会让人住上大 house
刚搞完县县通高速,正努力县县通高铁,又说放弃县城,是为了让县城居民跑的方便点吗?
之前的建设都打了水漂,为了县县通绕的路也掰不直了,都是钱和时间啊!
在县城的城镇化也就是要通过进一步的基建让农民进城,吸引(xi xue)(bushi) 农民,解除地方政府对发债借钱搞基建的政策限制,拆旧房盖新房,从而解决地方财政,GDP 增长问题,间接促进就业从而增进社会稳定。
我呼唤了很多年了,请大家好好建设自己的家乡。
别进了大城市又喊 996 不好做,网约车,快递太累,小县城都被当地官员把持了等等。当年轻人在大城市学业有成,知道一些先进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后,回老家好好建设家乡,有什么不好呢?低消费,慢生活的日子,也不错啊。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回到县城这个级别,还愁当地的房价和消费上不来么?
上次是将村村通两旁的房子刷了一遍白,这次起码得范围扩大点呀。
我只读懂了,生活在人口流失的小县城的人准备跑路吧,国家准备放弃进一步投资这些小县城而是准备将里面的人口迁移走,说难听点就是自生自灭。大概潜台词今年就是人口负增长元年了。
西安的回坊就是汉唐盛世留下的痕迹。
放眼全球,发达国家几乎都是移民国家,这是客观事实。
以后中国也是一个移民国家,和美国一样。到时候外国人来中国定居接盘。
现在已经在城市里买了房的,就占便宜。没买的,现在在县城买,是最后一次机会。
中华几千年,到了今天,贩夫走卒都能在县城里有处住宅,也不赖啊。
昨天刚出来的那个城镇化发展县城的文件,就是让上不了城市车的人赶紧上县城的车。
等这一批稍微有点钱的上了县城的车,剩下的没上车的,都是没资格上车的穷人。
说一下 “系统性风险”。
就是说,如果没人从银行贷款了,银行就给储户给不起利息,银行就会有挤兑风险和倒闭风险。而在银行倒闭之前,保险公司会先一步倒闭。
这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
只要县城还能放出去贷款,系统性风险就能拖住。拖到美国完蛋,就没事了。
那么,我凭什么要去县城买房呢?
是因为有报酬。报酬就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继续建设县城是反市场行为,市场经济指标上的投入产出比较低。除非给某些省的省委 KPI 改了,改成常住人口要增长。
我国的政策一直都是大而全的, 先看看吧, 估计最后也没啥效果.
家电下乡听过没,等你们接盘地产而已
没有意义,起不到作用,原因是大多数人收受到了教育
理论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自古皇权不下乡。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当今时代,华夏能否中央下县,还是要打个问号。刚过不久的热点事件,徐州丰县八孩女事件发生在现代化中国着实让很多城市里的文明人惊掉下巴,本为人道主义危机,实则中央对县缺乏控制力,导致县域成为了当代文明的摸不着的黑暗地带,想彻底解决丰县事件,大家都知道不是光抓几个 sj 就可以的,唯一办法,就是推进县域文明化,本质是中央对县域的控制,这是千年来一个伟大的尝试,也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县域城镇化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知乎里的讽刺并非空穴来风,中央政策,地方能否执行,是否只会沦为一个结果卖房?毕竟历史以来县域沦为官商豪强乡贤自治结果是冷冰冰的事实。县城的政治生态结构是稳定的,黄四郎们,和可人为操纵继承的公务员二代三代们,这些人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统治利益集团,小城镇出身的人应该都懂。
当此百年之大变局,我党能不能不能释放县域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是个问号,但至少在几份中央文件,我看到了一种尝试,已经是历史上最先进的政治改革,以当今的货币体系,和华夏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如此具有广阔疆域的大国里,去尝试照亮文明里的黑暗角落,做成了,比什么攻克 4v 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2021 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 9.1 亿人。其中,1472 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 1.6 亿人左右,394 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 0.9 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 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 65%。
陆铭的 “大国大城” 理论,以不平等的方式在部分城市集中资源做大城市,依据是大城市更有效率。
问题 1,集中资源造大城市真的更有效率吗?
问题 2,选择集中资源的城市真的选对了吗?
问题 3,被吸血城市未来治理成本是高于还是低于目前做大城市得到的效益?
问题 4,集约资源在大城市或者沿海城市,是产业升级所必须的?
问题 5:地级市发展到顶了,所以才要做大省会?
问题 1:从哲学和逻辑上来说,无论是中心化集中,还是去中心化,两个方向没有对错,关键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样资源该中心化集中资源,中心化到什么样得程度,才是问题核心。单纯讨论是大城发展还是小城发展好,意义不大。所以当前中国的现实是,粗暴地集中做大城市,合肥成都长沙武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例子都是。一切中心化发展,本质上都是旁氏骗局,大城市的增量来自于小城市的存量,一旦县城不再流出,大城市的旁氏骗局就接不下去了。问题是最后是肥了的不是大城市,而是大城市的少量富人赚的盆满钵满,然后带着财富去世界投资了,美其名曰,财富配置。
问题 2:以上 h 集中了非常多的资源不合理为例,发展了这么多年汽车行业,有自主创新的企业吗?当前上汽集团当了多年的合资,赚钱都来不及,谁还有心搞什么自主研发的汽车。对比下深圳的华为,比亚迪。将好大学的教育资源都放在上海,中西部地区,比如江西一所 985 都没有,欧美好多顶尖大学都是放在三四线县城的,一来降成本二来读书做研究不那么浮躁。必须自主研发创新的企业要集中放在上海吗?比如大飞机制造中国商飞,以商飞还没有市场化,制造业的工资根本不足以让商飞员工感受到在上海的幸福感,天天忧虑工资不够用的人,哪能安心下来搞研发。除非你商飞给平均工资能够开到跟字节跳动一样。本君只有一句话,上海文化是码头文明,商业文明,上海的经济结构主要大头是外资和国企,码头文明注重的是转手倒卖的利润,让这种文化去自主创新,本人实在不看好,研发企业适合开在农耕文明所在省份,勤劳本分的人适合干研发。
问题 3:集中资源来发展效率本质上,就是以牺牲公平追求效率,当效率降低时,被牺牲的代价问题就全部显现了。不择手段,集中大量的资源在部分核心城市或沿海地区,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错配,还是以 sh 为例,上海的前人可以赢两波,第一波,外资产品倒卖贸易卖给全国赚利差,第二波,集中资源吸血外地通过房地产涨价赚第二波,前人只要躺赚房地产涨价,后人就得卖掉老家财产北上房贷给前人,留下老家城市一堆烂摊子,老龄化,少子化,农村空心化,部分城市空心化,地级市被抽血,盲目做大的大城市病…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是社会的动荡,空心化的城市孩子就有了极强得犯罪动机,曾经汽车之城底特律一旦空心化后,就成了犯罪都市了。
问题 4:什么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基础是内需市场,可不是技术升级,没了市场,技术卖不出去,技术升级谁买单呢。内需市场做大,就是最大的产业升级。怎么样做大内需市场?那就是共同富裕,百分 90 民众都被豪强或中心城市吸血到只能维持温饱,还拿什么钱消费?所以加大县城投资,加大贫困地区投资,提高普通人的工资,就是做大内需,在做产业升级。怎么做?从城市架构来说,就是不能把科教资源和财富都集中到部分城市,造成了广大城镇的贫困,只有少数城市得富有,这才叫产业升级失败
问题 5:地级市不是发展到头了,根本问题是投入的资源太少了。全国 300-1000 万的地级市拥有三甲医院和大学,数量和质量上都很低,只要是地级县市,除极个别例外,基本和大城市或者省会有着或多或少的人为营造鸿沟。其实这个差距,我认为是可以做到抹平但一定的差值,而不是如此过分。
大城市的弊端也非常明显,一个大国将核心资源都堆在了核心城市,本轮疫情面前大城市的脆弱及瘫痪,甚至影响半个国家的正常运转。防地方保护垄断,中心城市垄断资源吸血市县也是一种垄断。
建议:
将大城市的一些民生资源向不发达地区的地级市及县城注入,比如 985 高校在建分校或迁移,医疗资源部分迁到或者建分院。
将一些重要的制造业但是工作人员收入又不怎么高的企业,这些工作人员待在大城市成本也高,如无特殊需要待在核心城市,可以迁移到不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或者县城。
然后整合县城资源,因城施策,配以合理的基建。
收割完城里的,又要收割农村的罢了。
让大学生去省城买房,再让农民进县城买房!
我来解读一下:
加速合并农村人口的进程,尽量减少行政成本;
土地流转将推进,便于专业公司集中生产;
以上两点结合,会突出县城镇的优势产业,出现以某一产业为核心的经济体,导致各地经济结构专业化,实现 “各有所供,各有所需” 的经济循环基本条件;
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将发挥主要的财政平衡作用,会争取逐步取代以前的财政支付转移。
如果是县城镇公务员,除了前两者以外,应该着重考虑产业布局和经济来源,青山绿水也是可以换钱的(碳排放额估计将以人口基数为基础进行核算),所以争夺人口需要开始进行了
1. 这两年内忧外患,局面非常困难,出台的政策文件太多了,钱都花在顶层设计规划报告上了,落地的资金和资源是否能到位打问号。
2. 研究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照搬对标日美的进程和数据指标,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特色之路一定不会是 copy,不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有差异,我们社会主义特色的主体在这里,不可能是照搬的。国外的城市化率要到 80-90%,我们就要到这个指标?就能到这个指标?实现的路径是一样么?日本才多大?美国什么地形和地理资源?可以对标过程节点的趋势,但教条看数值就有问题了。
3. 按照这个文件蓝图,能不能理解为本轮基建主导城市化末梢的优化,推动最后的城市化进程和共同富裕。还有 4 年时间,转移 1 亿的农业人口城市化,城市化率差不多 70%,基本就到顶了,再后面基本就交给人口的自然更替来提升城市化率了。如果是这样,这一轮可以理解为内因驱动的龙头城市价值的周期性触顶。后面的价值提升要交给世界大舞台了。
4. 城市的打造背后是有志之士热血青年背负 30 年的 ZW 压力去共同打造伟大梦想。伟大梦想需要每一个人来参与,没参与的尽量来参与。但这一套逻辑在县镇这种分散低效的单元如何来实施管控?希望它就是个众多文件中的一份而已吧。
想想最近 10 年,城镇化做的不好么, 去农村看看,是不是大部分都是老人?儿女有条件的都接城里生活了。
过年回去的时候感受就两个字, 荒凉。
农村有能力干活的人都去省会城市或周边城市发展,不为了自己混套房也得为儿女买,省会买不起就去 3 线,4 线买。自己老了就回村里的宅基地养老。
这个政策是为了发展县城?想想吧,整合资源罢了,把羊都赶在一起吃草,画个圈,你看羊还敢不拼命吃吗,不吃最后就没得吃。
不管是撤,还是合,羊身上的毛早已经薅秃了。
怎么看都有点像 08 年的 4 万亿,三驾马车现在只剩下投资还可以应付着用一用,想办法集中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的是钱从哪里来?现在县城人口流失严重,怎么聚集?地方财政没钱,没有税收企业,说白了现在是死循环,唯一的办法就是上面给钱,初步聚集,把农民赶进城市,然后继续把杠杆转移到农民身上,继续土地财政。
可是这么操作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在大部分农民的观念中,吃饱穿暖不欠钱就是好日子,可当你把农民赶到县城里,让农民失去土地,或者说农民不在以土地为生,那他的需求就会从吃饱穿暖的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层面,到那会儿咋办?怎么来解决这种矛盾?到时候再说么?(杨笠脸)
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说白了从上到下都控制不了欲望,杠杆转移到老百姓身上让他们爽的一批,本以为会控制欲望有序发展,没想到现在变本加厉,恒大就是典型代表,这种做法一直下去无异于末日狂奔,用未来子孙们的钱来发展现在,直到压榨完普通劳动人民的最后一丝希望,
以前是: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那帮孙子们的。
现在是:世界是你们的,归根到底还是你们的。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哎,求求你别建设了真的。我老家农村,初中开始到小县城,现在主城…… 家里乡村自建房一栋,小县城房两套,商铺一套,主城房一套,算是利益相关吧…… 从小到大,你们什么建设文件,无论内容如何花团锦簇,如何强调要降房价,最后都是房价猛涨。
只是老爷们呐,我们农村孩子奔向大城市,本就被榨干一次了,你这又要集中,又要建设,是要来榨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最后那丁点可怜的养老钱啊…… 我知道你们是好意,可是地方上没钱啊,没钱怎么办,这么多年都是从房子上面刮我们的骨头啊!求求你们了,老爷们,你们再来榨一轮,以后爸妈爷奶生病的时候,那时分钱都拿不出来了呀。我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想活着,只想活成个人样,有那么难么?
每每看到有人说为啥不回县城安家我都觉得可笑,县城工资三千元算是顶薪,我回去连以后孩子的奶粉都买不起啊。
我找了一下原文,这不明显是要把鸡蛋分散开的做法吗。
关键词 “取消限制”“加快发展”“保障用地”
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方便县城虹吸周边农村人口。
加快发展,承担人口、产业、物流,一方面产业转移,一方面消化新落户人群。
强化快速交通连接,这就不用多说了。
至于人口流失的地方的县城,那确实是要被放弃了。
说白了百强县之类的好好发展,其他的县慢慢撤县并区吧。
思路是鸡蛋多的地方不分到别的篮子里,但是把篮子变大。
鸡蛋少的地方集中起来,凑满一个篮子。
我是大连人,这波利好北二市,普兰店撤县变区这波应该是吃不太上了,正好瓦房店和庄河一个陆一个海
蛮好的政策把农村的宅基地拆了发钱。让在外的打工人凑一凑首付买房不错!
县城房子卖不出去了
国家大策是:共同富裕。人口主要集中在县城和市。资源过分集中,意味着财富过于集中,怎么实现共同富裕。
很明显是一部分资源向县城倾斜。让县城享受市一级的生活便利(医疗、教育、购物等)。
像我们苏北一个县人口基本上都是近百万级。
苏州的产业落地苏北县城,工资 5 千 + 加班 6-7 千,外加五险一金。本科以下学历的打工群体。
去苏锡常上班,多拿个千把块,没有多大意思。
打工人角度。
知乎上以高知为主。但像我这样在县城生活的大专生、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到处都是。(本科在县城多半在行政企事业单位。)这些人可能都很少接触知乎。但他们才是沉默的大多数。老县城人或许因为拆迁,或许因为父母是公务员、生意人有积蓄,也或许早买房卖了也够到外地付首付。你要知道一个县是由十几个乡镇组成,真正的跃迁还是少部分人。再说,省内除前二城市。在县城全款的房子,卖了都够到市级城市付近一半首付的。
【情感角度】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城市化年代并不长。大部分人都是农民出生,也就是说出生在乡村。乡村的上一级是乡镇。基本上是乡镇生活。慢慢的,开始往县城读高中(职中等),进一步到大城市上大学(打工)。县城成了大部分,在外打工却不能安家的首选。而且,长期在外务工的家庭,在县城工作、教育和医疗有提升的情况下,回流也是占很大比例的。就按 50-100 万的县城总人口,流失 10-20 万,那也是 40-80 万,城市化按 70%,也是 30 万 / 55 万的县城。放发达国家,也是中型城市了。全国前 500 个县城,多少亿人口?
这些人的生活,小孩上学,老人养老,都在县城或市。落叶归根。根是回不了乡村,又达不了市级。县城就是根,因为亲友都在县城。县城开车到老家乡镇也就 20-30 分钟车程。
【对比角度】
日本东京、韩国首尔、法国巴黎、英国伦敦…
这哪一个国家是可以作参考的。如果说 2000 万是大都市,中国来 20 个 2000 万,也就 4 亿。那还有 10 个亿,分布在 n 个市,10n 个县镇中。
……
我不知道,城市化最终趋向是什么。但如果交通不是阻碍。情感往往是归宿。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疫情发生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希望人在老家,而不是上海。
最开始我以为是把大城市的资源分点给小城市呢,原来还是老一套,依靠教育医疗资源把农民赶到城市(以后农民户口应该不能在县城上学了),然后回收他们的土地,然后资本入场搞所谓的农场,这之后农产品价格上涨,瓜果蔬菜主粮肯定是比现在高出几倍不止的,再配合媒体宣传 “国情不同 我们人多地少,价格直追欧美是正常的”。
真的要依靠转移支付去实现县城的发展吗?县城会一直保持繁荣吗?能用转移支付的钱一直去维持吗?以后要是人口向城市跑怎么办?现在搞的城镇化建设如果浪费了怎么办?能眼光再放长远点吗?个人人微言轻,但为国家着想的心可是有的呀,心里真着急,我保留我的意见,我还是赞成钱要省着花,要看长远,城市化还远远没有结束,应该把资金应用到城市中去,向城市转移,不只是人口,产业也是如此,交通搞方便,即使是两头跑也要优先发展城市,这是不浪费的投资。
农村和县城的孩子如果上了大学 也许就留在了省会城市或地级市 不一定回县城 有一部分父母有可能跟着去了城市 就算留在县城的在年老去世后 已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孩子也不会重返县城生活了 已经成为彻底的城市人口 所以从长远看县城的房子必然空置率在多年后会大大提升 会出现现在看到的日本的农村和县城人口缺乏的情况 而现在为了眼前的居住需要盖大量的商品房 农民掏出所有的积蓄去购买商品房从长远来看是不合适的 最后会构成浪费 房子会过剩的
现在中国城市的房子从长远看不但不是盖多了 而是盖的远远不够 现在关键是钱从哪里出 指望着刚需吗 刚需手里不一定有钱 还需攒钱 暂时还需要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去撑过攒首付的时间 其它的居民存款和投机资金可为国家所用 别总想着高收益 国债水平的收益才是正常收益水平 把这些闲钱引到合适的蓄水池中去支援国家的基础建设的发展
中国现在虽然人均住宅面积已超发达国家 但农村的住宅不应该统计在内 农民工在城里打工谁不想在城里有套住宅 要是有个底层商铺家里老人卖个菜就更好了 不是不想要而是没有这个闲钱 有钱后这个想法会实现的 城市化远远没有结束 得达到百分之七十才能停下进行修修补补 早着呢 为什么国家不这样宣传 国家是实干 干就是了 说这个干啥 明面上说农民工没钱别来城里买房子买商铺这不是拉仇恨吗 中国的建筑行业还有大发展 已经批下地铁项目的城市围绕地铁环线还有建设高潮 中国的大飞机接着迎来很多国内订单 为什么以前不多买飞机 这个红利应该让中国自己的企业获得 随着大飞机的项目开展 中国的机场还要有大发展 机场建设 周边配套建设都是很大的建筑工程 长期向好 另外阿联酋 埃及 毛里求斯的国外的机场地铁酒店购物中心桥梁基本是中建字头企业中标施工 虽然艰苦 收入的确高 房地产行业还会有大发展
日本当年崩盘了 泡沫巨大 但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崩不了盘,可以有序发展,现在是刚起步而已。
经济只有运转起来,才能在里面产生钱生钱的收益和实现财富的分配。
现在仅依靠税收来完成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现在看起来还不现实, 绝大多数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很大。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农村的住房随着城市化和农村老人的去世不应算入人均住房面积,农村的人口会越来越少,城市的住房建的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不是过剩,而是百姓的消费能力还没达到,随着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向城市靠拢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历史的洪流,日本是前车之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人口减少是放眼可见的结果。
房住不炒是对的,但土地财政暂时还是不能抛弃,政府急缺财政资金,公共支出在现在新冠疫情都不容易挣钱的情况下只依靠税收是很难充足的,国家对房地产松绑有利于房地产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复苏,土地出让金对财政收入来说也很重要,但不能象现在过于简单的放松,还是应该有相关的措施和引导,中国的城市化还没有结束,大城市的聚集不是以主观的政策限制就能控制住的,如果这样的话,也阻碍经济的活力,一二线城市的老旧小区应通过政策引导疏散到四五线城市中去,有利于一二线城市的拆迁,人员还需加强流动,大学生到大城市去实现集合起来的创造力的爆发,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整合旧房待拆迁房屋进行廉租房提供的措施,四五线城市快速去库存,房地产开发正常运转起来,但县城的住房建设要受控制,以租赁后转为主,否则会造成以后的浪费,城市化还没结束,最终县城的住宅需求会大幅下降,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土地财政暂时还是不能抛弃,政府急缺财政资金,公共支出在现在新冠疫情都不容易挣钱的情况下只依靠税收是很难充足的,国家对房地产松绑有利于房地产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复苏,土地出让金对财政收入来说也很重要,但不能象现在过于简单的放松,还是应该有相关的措施和引导,下面给出解决方案的参考性思路。
作者:抑郁失眠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944219/answer/239387509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奇帆同志的土地流转方案是开创性的 很有价值 启发意义也很大
我是无名之辈 借鉴黄奇帆同志的方法去实现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展望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收取问题
我构想了一个既购买三四线城市又保留本地住房面积的流转方案 这是借鉴黄奇帆同志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地票方案的方法 以新闻中的山东菏泽为例 房价大约是五六千一平方 一百二十平方大约六七十万元 以七十五万元来计算 首付百分之二十就是十五万元 地方政府可以配合一二线城市的房管局出台一政策 由一线城市政府部门发行一种房屋收益债券 有地方政府的信用做抵押 收益率等同于国债或者稍高 因为本来每年卖国库券的时候老年人几乎要排队 买不上 这个需求是有的 政府就把这个想置换买菏泽房子的十五万首付给支付了 政府把一二线城市原先的旧房收回出租 政府给予原先的旧房子房主以原来城市的房票用以以后拆迁或新建住房时用来折换面积 买的新房房子抵押给银行 谁去还月供呢 因为原来的旧房已被政府收回房管局 房管局可成立一公司专门运营此类房源的出租运营问题
财政部表示,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释放了哪些信号?
依靠税收来完成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现在看起来还不现实 绝大多数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很大
房地产税的金额太少了 暂时无法完成国家急需的财政资金的需求
大家都很担心地方财政的问题 地方政府不好卖地了 地方财政吃紧 本来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就是很大的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子卖不掉 不再继续买地 政府的卖地收入得不到 有个别地方的公务员工资都面临着压力 怎么办呢 下面给出解决方案的参考性思路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一(综述)
说明:这一系列文章由四篇文章组成
一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一(综述)
二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二(土地财政的去留问题探讨)
三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
四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四(跨年代的房产税逐步收取时机问题探讨)
背景与引子:
这几天有一问题 也是新闻 如何看待山东菏泽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 20%?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这个问题出来后短短不到两天就有 1268 个回答 大家都很担心地方财政的问题 地方政府不好卖地了 地方财政吃紧 本来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就是很大的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子卖不掉 不再继续买地 政府的卖地收入得不到 有个别地方的公务员工资都面临着压力 个别地方居然交警罚款的收入加大了 竟然占据了地方政府收入的相当大的份额 依靠税收来完成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现在看起来还不现实 绝大多数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很大 即便是依赖性最小的深圳 也有一定的份额 大多数地方是没法和经济高度发展的深圳相比的 另外 地方政府除了正常开支外 还想本地大发展 全国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富的富 穷的穷 很多地方都是靠着转移支付来实现地方政府的运转的 有个别的地方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动辄需要投入多少亿 就是想依靠转移支付 自己能提供的配套资金只有几千万 想向中央政府哭穷 富的个别地方就想是否藏着掖着 大家都想本地大发展 这个愿望是好的 但干什么事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 中央政府可以有引导 但是个别地方政府不管不顾的追求大发展 逮住中央的钱狠花 这个做法是不是有些自私呢 我想起了原来的南泥湾精神 大家凭借自己的双手实现了南泥湾的大转变 真是令人惊喜赞叹 但现在地方政府伸着手张着嘴向中央政府要饭 怎么就不是那么回事呢 地方上的发展固然很重要 国家要平衡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 但有些地方明摆着是人口流出城市 还在大兴土木 搞城市化的高大上的建设 把城市搞成个遍地高楼大厦的混凝土建筑群 这得投入多少资金 什么时候才能在城市化带来的集群和高效效应中把钱挣回本来 管理者算过这笔账吗 能先不看 GDP 和政绩真正地为自己所在的地方做长远打算吗 能为中央政府省点钱吗 能减轻点百姓的负担吗 能把资金投入真正的实体企业中搞活经济吗 这都是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有部分网友担心政府少了卖地收入 又在讨论房产税的问题 想把这个房产税的问题提到现在来 实际上好几年前就一直讨论这个问题 但现在时机成熟吗 有的大城市的居民住着以前便宜但现在价值五六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房子 挣着每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 和那些每年挣着几十万但背负着巨大房贷压力的年轻人怎么比 按房屋价值的什么比例交 他们交的起吗 能实现社会公平吗 不会诱发社会矛盾吗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在下面的文章中给出解决方案 仅是我的个人思路 属于学术性探讨 与政府制定政策无关 抛砖引玉 集思广益
我曾经写过文章 从回不去的故乡看中国农村特色产业差异化生存及房地产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家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是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了巨大的作用的 这也是一种创新式发展 这也是我国能够在道路建设 基本城市设施 工业用地等方面快速发展 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可以将土地出让金投入城市建设 搞配套 道路 交通 水电气等的施工建设使得商品房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是双赢的结果 当然必须有工业产业形成产业和住宅互相支撑的集群 否则只有住宅 没有产业 也无法做到经济的发展及收入的提高来形成人群的聚集 城市化提供的高效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这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城市便利性的提高 房价的上涨 地价也在上涨 最终形成一个越来越大规模的房地产市场 土地出让金政策使得地方政府投入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解决了 那国家税收用于公共服务支出的钱就相对宽裕了 国家的税收用在军事上也是这几年航空母舰航天航空大发展的原因 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前实现了大量基础性建设的完成 看看现在的农村年轻人 还会有父辈的去工地忍受艰苦的条件去打工的干劲吗 有的年轻人已经连去工厂上班都不想去了 宁肯做个销售 房屋中介 保安的工作也不想去挣一天三五百的辛苦钱
那这个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早期已经买房的人享受到了资产的升值 但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低收入阶层和广大的农民 就错失了获得局这个财富增值的机会 这只有后来才能看得明白 城市建设不光是住宅 如果工业用地带来的产业未发展起来 周围人群没有相应的消费能力 还是会造成住宅卖不动的情况 容易形成鬼城 也会造成开发商的烂账和政府土地的难以出让 所以必须有产业 工业 商业或者旅游 反正不是单纯为了住宅而住宅 那会是无根之木 长久不了
我再声明一点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 历史的车轮不能阻挡 但可以规划路线 百姓若能看明白大势就根据潮流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 有些人想我能不能不参与这些竞争 在农村或乡镇过自己的小日子呢 资本的流动是市场化的行为 只有在城市才能拥有最高的效率和性价比和竞争力 产品并不是最好 但优势最大
若普通百姓不被裹挟着参与到市场竞争的洪流中去 那连挣钱的渠道都很困难了 因为单打独斗的小地方的竞争力与城市的经过充分竞争的竞争力无法相提并论 那就有两种选择方案 一种是**(重点一)加入其中 另一种就是(重点二)搞差异性特色生存** 先说第一种 加入大城市的生存就产生了住房的需求和各种配套写字楼商场学校医院酒店的需求 住房的需求是大头 现在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实际上是落后于高企的房价的 群众的收入水平已经比第三世界很多国家高很多了 例如印度和越南 所以有些低端产品加工业也因为印度和越南的低工资转移走了 但是中国的产业链和配套是最全的 工人的操作水平较高 也易于管理 所以中国加工业还是有优势的 另外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因为中国管控的好 印度越南之类因为疫情也造成了生产上的影响 低端服装鞋子还有电子产业向外转移的速度放缓了 那中国在哪里挣到钱呢 在百姓纷纷融入二三四五线城市后 哪个产业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给大家开出工资来买房呢
实际上下一步中国能挣到钱的市场还是外部的大市场 在新冠疫情下我们虽然现在提倡内循环 把自己国内的市场做大 消费内循环 但实际上马无夜草不肥 只有外部的钱进入中国才会有持续的增长的经济发展和税收 指望着单纯内循环 都只是消费的话 创造的财富都消费掉了 怎么做大做强呢 现在这个情况国家是知道的 这次华为事件被芯片卡脖子已经显示出中国的全产业链必须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行业的全产业链 光刻机 硬件开发软件和模拟仿真软件这些技术 国内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所以国家已把发展此行业作为重中之重 投入大量的投资进入此行业 幸运的是 国内的市场本来就大 也有此类产品的巨大需求 也有国家意志 也有钱 在投入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巨额资金到此行业后 进步肯定非常快 在中国突破了技术关键和生产工艺过程后 世界的集成电路产量必将紧紧的抓在中国手里 这个行业的税收肯定超过政府通过卖地获得的收入 原来说的土地财政就一去不返还了 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集成电路行业上交税收 政府指望卖地的收入那是过去式了 现在有些年轻人已因为买不起房子而躺平了 这是不稳定因素 故以后国家不会再去依靠卖地拉动房地产来实现税收了 让百姓都有地方居住会成为一个简单可获取的事情 廉租房政策必会扩大化 集成电路行业需要不了太多从业人员的 在国家在此行业获得了大量的税收后 其它的行业也就减轻了负担 本来钱就不好挣 老百姓挣的那几个钱在没有很大购房压力的情况下也就生活富足无忧了 大家都步入小康
从上可以看出行业的发展前景不一样 我只是拿出来集成电路一个行业说了一下 其实还有很多行业中国占据绝对优势 例如工程机械 既可以向非洲等国家出口设备还可承揽建筑桥梁施工 都会有大发展 百姓还是想多挣钱 或者不愿到城市来过和别人一样的人生怎么办 那就是前面说的(重点二)搞差异性特色生存 这也是分地域和条件的 举个例子 前面说的陕北 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 家乡全是山 干旱少雨 若种粮食 产出很少 若种果树 照样需要水 那儿就是缺水 那怎么办 这属于回不去的故乡 那就沉住气在城市里发展吧 平原地带的区域 气候适合种粮食 若是成片也适合大片集中机械化种田 有的农民分到的土地还不到一亩 只有几分 平时种地也就是不买口粮了而已 上学等费用还是需打工 把地包出去也不过六百或八百一年的收入 这种情况下土地流转也是好路子 不惦记老家这一点土地了 融合到城市做个新城市人
下面我说差异性特色生存的重头戏 一个是有特色资源的 例如种植中药材或者果树或是搞养殖 或是农家乐旅游民宿 或是特色加工产业等 例如假发专业基地 汉服专业基地 棺材生产基地
举例说明 下面为引用 据日媒数据,曹县垄断了日本近九成的棺材。在日本的丧葬习俗中,棺材会与遗体一同火化,而曹县生长的泡桐木——这种当年焦裕禄在隔壁河南兰考县为防沙而推广种植的树木,由于生长快、木质更轻且易燃,成为了绝佳材料。曹县西北角的庄寨镇,是中国最大的桐木加工生产基地,木制品加工产业可追溯到明代末年,更被业界称为木艺之都,尤其擅木雕。合适的木材、精湛的雕工,让 “made in 曹县” 承包了日本人最后一程的体面。2017 年日本东京电视台一档名为《不可思议的世界》的节目中,在介绍日本文化的同时,提到日本 90% 的棺材,来自于山东曹县。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日本人为何远渡重洋来中国买棺材,他们不也是火葬么?原来按照日本的丧葬习俗,虽然和中国一样普遍火葬,但死者的遗体还是要放入棺材中的,而在劳动力昂贵的日本,一具实木棺材的售价高达 200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12 万),而山东曹县所生产的棺材不仅物美价廉(约 200-2000 人民币)还很好烧,于是曹县的棺材就这样逐渐垄断了这块细分市场。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演出服和汉服基地。全县共拥有汉服的商家共计 2000 多个,原创汉服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当然宅男喜欢的 JK 什么的也很可能来自这里。以一县之力,占据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演出服市场,由此衍生出热门的汉服产业,把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汉风唐韵,浓缩成一件件长袖飘摇的服饰,发往全国各地。据统计,曹县的大集镇承包了淘宝 70% 的演出服,镇里有 80% 的村民从事演出服饰加工的上下游产业,可以说一个小镇掌握了一整个产业链,全县 2000 多家汉服产业商家,构成了曹县庞大的 “汉服帝国”。而淘宝百强县榜单上,菏泽市的 2 区 7 县全部入选,曹县更是以 151 个淘宝村、17 个淘宝镇的数量,排位仅次于成名已久的浙江义乌。
那梧桐木有生长周期 本地的用完了还没长出新的成才的梧桐树咋办 这就形成了迁移的生产工厂 迁到了兰考 还可迁到南方种植梧桐树较多的地方 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 所以围绕着特色产品 产业链是发展变化的 跟随者效益和产出 资本的流动是市场化的 这在周围就形成了居住和电商等建筑的需求
前面我说了大量的经济活动 牵扯到人员的转移和聚集 那最终是和房地产有啥关系呢 以后城市的房价是受国家调控的 百姓总得有住的地方 所以廉租房建设或者慢慢下降的房价是政府保障民生和稳定的选择方案 这有前提条件 就是实现了税收的巨量源头的突破 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把全世界的集成电路的产量紧紧的抓在手中 出口一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时代过去了 转向科技富国正是好时机 老百姓经过这么政府多年的教育投入 文化水平提高了 已经具备脱离土地当一个产业化工人的素质 所以等到老一代的农村老年人去世后 没有差异性特色生存能力的农村和乡镇必然慢慢要走向衰败 我们肯定不会让此事情发生 土地流转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把土地集中起来 总有一部分能人会脱颖而出 搞起来新的发展项目 至于县城的房价 也不会高 为啥呢 我到现在为止谈的都是正常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分析 这是大的趋势 这个趋势无法阻挡 当然这时我一家之言 趋势中还可能有偶发性的巨大政策波动 例如我提出的方案探讨 如果真实施了 也会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分析如下
我前面说了一个县多建 3000 套给台胞使用权的房子 这个房子肯定是为了以后进行多用途设计 不会造成浪费 钱县财政出 台胞走后的房租上交县财政一半 有这三千套房子放在那儿 谁敢多乱盖房子危害银行安全 现在县城里的房子是因为农村男人找媳妇女方一般要求在县城买房 孩子上学家长也要住在县城算是陪读 好学校都在县城 不买房就不容易娶上媳妇 但孩子若上了大学 也许就留在了省会城市或地级市 不一定回县城 有一部分父母有可能跟着去了城市 就算留在县城的在年老去世后 已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孩子也不会重返县城生活了 已经成为彻底的城市人口 所以从长远看县城的房子必然空置率在多年后会大大提升 会出现现在看到的日本的农村和县城人口缺乏的情况 而现在为了眼前的居住需要盖大量的商品房 农民掏出所有的积蓄去购买商品房从长远来看是不合适的 最后会构成浪费 房子会过剩的 重写如下 方案探讨 虚拟设计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抛砖引玉 集思广益 和平统一 天下大同 我提出的给台胞盖 3000 套使用权房子除了作为台胞躲避战争风云的安居之所外 还有一部分原因也是考虑到台胞走后政府可以出租给农村有在孩子要在县城上学需要的农民 这样可以周转 不至于造成以后的浪费 租金估计贵的在大城市边上县城的千数块 偏僻的便宜的不超过 300 元 绝大部分都在县城 在市里的少吧 这属于未雨绸缪 不应浪费钱财 钱财应用在服务大众上 如果农民买的商品房以后单纯的变成了空置的无人问津的混硬土建筑 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长远看我的类似的方案如果国家实施的话会对县城的商品房价格造成冲击 心理预期是下降的 这倒是好事 保护了银行的安全 也把资金流入了真正的实体企业中去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二(土地财政的去留问题探讨)
前面说过政府土地出让金的政策让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大发展 和土地财政相关的是房地产 “五税”,分别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财政 = 房地产 “五税”+ 土地出让金
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是毋庸置疑的 只有将城市建设好了 才能吸引外来的投资和人员购房安家 形成良性循环 可是有些四五线城市是属于人口流出的地方 哪怕建的很好也很难吸引投资方 那对策是什么呢
实际上 GDP 也是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 大家都想发展 这是需要有制度和规定 先说一下人口流出的县城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 从回不去的故乡看中国农村特色产业差异化生存及房地产发展趋势 从中提到现在县城里的房子是因为农村男人找媳妇女方一般要求在县城买房 孩子上学家长也要住在县城算是陪读 好学校都在县城 不买房就不容易娶上媳妇 但孩子若上了大学 也许就留在了省会城市或地级市 不一定回县城 有一部分父母有可能跟着去了城市 就算留在县城的在年老去世后 已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孩子也不会重返县城生活了 已经成为彻底的城市人口 所以从长远看县城的房子必然空置率在多年后会大大提升 会出现现在看到的日本的农村和县城人口缺乏的情况 而现在为了眼前的居住需要盖大量的商品房 农民掏出所有的积蓄去购买商品房从长远来看是不合适的 最后会构成浪费 房子会过剩的 如果农民买的商品房以后单纯的变成了空置的无人问津的混硬土建筑 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长远看我的一个县多建 3000 套给台胞使用权的房子及类似的方案如果国家实施的话会对县城的商品房价格造成冲击 心理预期是下降的 这倒是好事 保护了银行的安全 也把资金流入了真正的实体企业中去
土地财政的弊端也很明显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很强 这个资金规模也是非常巨大的 到底是能不能继续保留土地财政的政策呢 有些专家学者提出要用房产税来替代土地财政 我先不谈法理 我说实操 这个房产税的金额和土地出让金比起来是怎样的一个规模测算过吗 怎么可能与之相比 老百姓有很多房贷都没还完 突然加上房产税 那是多大的负担 怎么可能承受得了 即便是自己父辈留下的房子 有的城市人口的收入很低 也承受不了房产税 房产税的征收时机现在还不到 具体怎么办我在展望之四(跨年代的房产税逐步收取时机问题探讨)中去详细谈
现在在新的模式没找出来的前提下是不能够放弃土地财政的 但这有条件 就是不能造成浪费 那就是我说的一二三线发展势头良好的城市继续搞土地财政 人口流出没有工业和商业产业的四五线城市必须严加管理 但土地财政可以搞 我有搞的建议 在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中仔细说明 至于县城 参照刚才说过的四五线城市 还需考虑建设我提及的 3000 套给台胞使用权的房子 尽量不构成浪费 重复利用的使用权住房是避免浪费的策略 我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给台胞盖 3000 套使用权房子的方案除了作为台胞躲避战争风云的安居之所外 还有一部分原因也是考虑到台胞走后政府可以出租给农村有在孩子要在县城上学需要的农民 这样可以周转 不至于造成以后的浪费 租金估计贵的在大城市边上县城的千数块 偏僻的便宜的不超过四五百元 大家不买房了 经济压力就小了 可以响应政府号召多生孩子了 以后房子不是大问题 生活压力小经济压力小有利于多生
我在这个县财政出钱盖使用权房子的的地方提到了资产证券化 这也就是我所构想的投机资金的蓄水池 围绕着建这些使用权的房子既投入了资金 也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了任务和活力 房屋的装修和空调家具的配置也为相关行业提供了需求 这就容易搞活经济 资产证券化以后 容纳了投机资金 不至于给地方政府带来过大的压力 也起到了蓄水池和拉动经济的作用
那地方政府怎么通过卖地来实现财政收入呢 地要变成住宅 住宅就是要有人住 这个需求在哪里呢 一方面有些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已进入尾声 有些住老楼的居民盼星星盼月亮的等待拆迁 结果等来的是旧小区的管道改造外墙保温和加固 居民很失望 甚至有的阻拦施工 下面是新闻:北京二环居民等拆迁等了 12 年, 现在却旧房改造, 居民情绪激动大骂_ 居民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 有的老年居民想要住养老院 没有钱 又想把房子留给子女 自己无法通过居住的这个房子来实现租金收入或其它的收入 这个问题如何让解决呢 能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既不花钱也实现了政府卖地收入的实现吗 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放在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中去回答 这里只说明一点 土地财政现在还不能丢 国家需要这个收入来进行经济大发展初期的资金保障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三(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
下面就是探讨中国生活方式转变与老龄化社会下养老住房转移探讨了 在一线二线生活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在给孩子看孙辈的时候就和孩子的小家庭一起居住 或者两头跑 等到孩子上了学 也许就不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送了 老两口又处于了自己单过的状态 逢周末或者节假日 有可能孩子会带着小孩到家里来吃饭看望 对于老年人来说 有的退休金高有的退休金低 有的没有退休金 比较穷一点的如果想要通过房子来实现点收入是不可能的 若住的小区仍是老旧小区 拆迁遥遥无期 那再换个条件好的居住环境也几乎不可能 因为即使卖掉房子 也拿不出贴补房价差额的钱来 孩子也不一定同意他们卖掉住房 因为可能是学区 或者以后未来的几十年后可能会拆迁 孩子也在考虑拆迁后可能分配的房子 老年人住的房子实际上是赔本买卖 因为按照房价来说 房子的价格的利息比房租是高的 但现在因为上述原因房子住着 不可能卖的 也就实现不了任何收益来改善生活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构想了一个既购买三四线城市又保留本地住房面积的流转方案 这是借鉴黄奇帆同志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地票方案的方法 以新闻中的山东菏泽为例 房价大约是五六千一平方 一百二十平方大约六七十万元 以七十五万元来计算 首付百分之二十就是十五万元 地方政府可以配合一二线城市的房管局出台一政策 由一线城市政府部门发行一种房屋收益债券 有地方政府的信用做抵押 收益率等同于国债或者稍高 因为本来每年卖国库券的时候老年人几乎要排队 买不上 这个需求是有的 政府就把这个想置换买菏泽房子的十五万首付给支付了 政府把一二线城市原先的旧房收回出租 政府给予原先的旧房子房主以原来城市的房票用以以后拆迁或新建住房时用来折换面积 买的新房房子抵押给银行 谁去还月供呢 因为原来的旧房已被政府收回房管局 房管局可成立一公司专门运营此类房源的出租运营问题 出租给谁呢 在北京工作的有社保的年轻人 减轻来北京创业的年轻人的房租负担和时间成本 本来有些年轻人只能住在郊区很远的地方 现在房管局的房子针对年轻人可便宜出租 那也保证了出租收益的稳定性 这个出租收益并不是按照具体哪一套房子来计算的 而是按照全市此类房源全部的收益再平均到每套房源上来实现 当然上面还有地理位置的系数 最后归结为一个按照面积来得出的收益值
这个收益值覆盖月供是没有问题的 但并不是这个钱是都是给买了新房并拿了房票的老房主的 而是经过政府的测算 也许就是房租收益的百分之六十 这只是打个比方 提供一个思路 并不是真实的 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假如原房主获得的收益是三千元 那可能他原先的房子经由房管局公司出手出租的价格就是五千左右 三十年的房贷 每个月还两千 还剩一千来改善生活 大房子也住上了 改善了居住条件 还有钱来改善生活 那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呢 前面说过 新房的首付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房屋收益债券卖的钱来投入的 债券的收益要有出的地方 也许百分之十五就可负担债券收益 那还有百分之二十五 百分之十五用来支付运营费用 百分之十上缴国库 相当于多年以后要采取的房产税的热身运动
那这种房管局收来的旧房子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 因为原房主手里持有土地流转的房票 这是可以兑现的 房管局在收够了一定量的房子在进行拆迁时 可公示进行本地区周边五公里范围内的开发 盖大户型房子 持有房票的原房主可将此房票转给孩子折算面积投入其中 不够的差额要么按照按照市场价格要么孩子把自己的住房卖掉来补这个差额 不允许为此套房子贷款 还需补缴当时老年人购买新方式的首付十五万元 还需把未还完的已买三四线城市的贷款转移到此新盖房屋身上 由子女继续偿还原来的贷款 因为购买房屋收益债券的退出机制需要以把首付十五万转回这种方式把钱退出来放在一专用账户里 这个专用账户的大池子里放着债券到期后需支付的本金 为什么子女卖掉房子来住大房子的可能性较大呢 因为现在一线城市很多房产交易都是置换了 因为实在拿不出买一套房子的钱来 为什么不让为此套房子再进行贷款呢 我是考虑按照共产主义的目标 应该居者有其屋 但不应是一人在一地占多套房屋 不让贷款才能减少一个家庭占有的房屋数量 我构想的房产税的收取方案与同一地的一个家庭拥有的多套房屋有关 与家庭居住的单套房屋无关 这只是属于学术型探讨 与政府制定政策无关
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生活方式转变及房产税问题的展望之四(跨年代的房产税逐步收取时机问题探讨)
我构想的房产税的收取方案与同一地的一个家庭拥有的多套房屋有关 与家庭居住的单套房屋无关 这只是属于学术型探讨 与政府制定政策无关
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的房价肯定是和国际化大城市例如纽约巴黎伦敦东京接轨的 这个价格肯定是高昂的 不是一般以能负担得起的价格 在伦敦等地 也有食利阶层 靠着祖先留下的房屋出租收取利益 实际上能支付得起高昂的房租的人是能在所在行业能有一定发展领取高薪的人 最终如果愿意的话 他们能买得起住房 但是那些出租房子的人会在未来的对多套房屋征收房产税的政策中衡量利弊 是否继续持有房屋 这就给房屋的流动性带来了活力 有利于参与高科技行业拿高薪的年轻人留在这个城市 至于普通行业的年轻人也会在房管局公司向外出租的房子里找到落脚之地 但这个租房管局公司福利房子的时间有限制 例如年龄不超过三十五岁 那但随着自己事业的发展 如果自己挣不到高薪 高企的的房价会让他们萌生退意 也就回到了故乡或者下一级生存压力较小的城市去发展 至于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老年人 随着年老生命的交替也就慢慢退出了 旧房子迟早要拆迁 一二线城市还是需要新鲜血液 特别是能创造出利润的新兴行业来进行人员的更替 所以对于老年的居住条件差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 不如未雨绸缪 采取我说的在三四线城市无成本买房的策略 既有了房租收益的补贴 不用付首付 月供由原先城市的房管局公司的房租收益直接划拨 也用不到钱
至于购买的房屋的位置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有的想回老家所在的城市 有的想去风景好生活便宜的地方 有的不想离孩子距离远 例如老北京的 可能就会选择燕郊之类河北的地方 这些选择与自己的房子出租的市场行情与要购买的新房的首付数额都有很大关系
如果采用这种措施的话 一个是地方政府卖地的收入保证了 因为房子通过这种方式会消化掉很多 另外在一二线城市 拆迁也容易了 有两三辈家庭的子女可以选择大户型 提高了生活质量 家庭拥有的一二线城市的住房数量会下降 国家可以在未来经过一两代的房屋更替后 对家庭持有本地多套房屋的家庭开征房产税 这就是我写这一些列文章的目标思路 房产税不是不征收 还是要看时机和征收对象 是否促进大城市的有能力的人才的合理流动 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合理措施 这篇文章用于抛砖引玉吧 属于学术探讨 很多不当之处 还需海涵 集思广益 才能维护全体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也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十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的责任,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重点支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县城。建立健全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专项安排与进城落户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大的是这个怎么没人提。看起来会推动土地兼并?
我想到了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羊吃人运动
全文 39 条,是会影响下周乃至下半年市场的重磅文件。看完忽然想起著名的三十九条信纲,众所周知,那是个划时代的纲领性宣言。
回正题。这份文件并不仅仅是个重要宣言,也不仅是再次鸣响了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号角,而是从底层逻辑出发、从全局战略综合考量的纲领性文件,其实操性、可执行度会超乎想象。还没看这份文件的请仔细阅读,自己读,少看新闻分析。
其思精微,其旨宏远。
一针之灸,可通任督。
理解它的着眼点和发力方向,要结合节前政治局常委会及国常会定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基建房地产动向、投资消费扩大内需、以及关于平台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做综合判断。
敬告:我来知乎时间很短,其他平台的老读者可能知道我是谁,但请勿泄露。
新读者请点赞,加特别关注,不会错过我的实时动态。下周前瞻~https://zhuanlan.zhihu.com/p/510897187
好很好,非常好,口号不能停。
所谓的城镇化真的那么重要吗?安居乐业才是天下苍生的根本。
近日中国政府官网公布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这份文件由中办国办联合印发,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题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重点发展县域经济,为何现在又强调要发展县城?首先改革开放以来 40 多年中国已经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其中城镇化就是最大动力 1978 年中国城镇化率只有 17.9%,到了 2021 年已经接近 65%。
城镇化的提高不仅意味着城市的就业岗位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投资和消费,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城镇化红利目前基本达到了瓶颈,1998 年全面房改以来国内新增城镇人口的数量在正常年份里每年会新增 2000 多万,最近 5 年新增城镇人口出现了跳水式下跌:去年下滑到了只有 1,205 万人,并且下滑趋势还在放大。
除了疫情影响外造成的根本原因有两个,第一城镇化到了相对高点,人口红利结束。城镇化增速下降是必然的;第二城市房价太贵,很多人根本负担不了,很难把家人带入城市生活。而作为城镇化最重要的载体以直辖市省会城市为代表的超特大城市人口红利也在示弱。
2021 年北上广加起来人口仅增长 7 万,杭州成都两大网红城市新增人口不到 25 万。所以城镇化的载体重心需要转移,在中国的城镇化体系中县城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角色,上接城市下接乡镇是城乡融合的关键。2021 年底中国共有 2800 多个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县级市、自治县等,单独的县则有 1400 多个。
如果每个县城平均能再新增 10 万个转移人口那么就是 1.4 亿人,所以当城市的城镇化空间缩小、县城吸引农民等进城落户将成为城镇化率提升的主力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内涵就在于此。扶持县城的发展还有一层考虑那就是减缓部分县城的人口流失速度,防止当地出现财政收入急剧下滑的局面。纵观人类城镇化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这就是城镇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赢家通吃,在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规划之下处于核心区位的城市早在前几年就开始了抢人大战,中国出现了史诗级的人口迁徙,房价也经历了一番上涨。
千万级人口的城市一下增加到了 18 个,以大城市为主的规模经济虽然优势明显。但也不是没有缺点:缺点就在于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人才和资源都被虹吸走了。比较明显的就是黄金地带的城市,放到全国范围来看就是城市群抽走大量县城以及农村的人口。
前两年发改委首提收缩型城市的概念,以鹤岗为代表一些人口持续流失的城市进入公众视野。与地级市相比县城则面临更大的人口流失压力,毕竟地势只面临来自区域之间的人口竞争,而县城则面临大城市地市中心城区周边优势区域的多重拉扯那么哪些区县人口正在流失。
根据数据 2010 年至 2020 年全国共有 266 个收缩城市,与前 10 年相比增加了 86 个总数占全国城市的 4 成左右。以曲线来看全国共有 1507 个收缩的曲线,占比超过一半。总面积为 440 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近 46% 的领土,这些曲线不仅包括传统的资源枯竭型地区、中西部偏远县城,甚至连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一些县城也面临大城市持续虹吸的压力。与之相对的则是大城市病:高房价、高物价;教育医疗养老就业问题愈发严重,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在民生方面欠债太多。
所以区域平衡的问题就摆到了桌面上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转型期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投资难以为继,内需市场培育还需要时间,经济发展急需增量。所以处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县城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抓手:既可以吸引农民进城,还可以让城市中的人返乡、缓解大城市病,这就是为什么要推进县城为城镇化载体的原因。
而政策的重心转移至县城理论上就会对高级别城市构成利空,但县城主要的竞争对手还是普通地级市。至于高级别城市他们的增量人口未必直接来自农村,而是来自对中小城市的虹吸。所以这个消息对普通地级市特别是他们的楼市会形成利空,当然县城之间也有三六九等之分政策导向也会很不一样,毕竟中国大大小小这么多县城。哪怕 1000 多个人也大不相同,所以就必须进行区分划定层级明确定位、
从文件导向看大致可以分为 4 个层次:比如大城市周边县城这类卫星县城能紧密依托大城市运行,能近距离快速感应大城市的动态,能迅速接收大城市的资源辐射产业转移,制造业物流基地专业市场正是其产业特性。比如江苏昆山主动融入上海,背靠苏州已经成为光电、半导体、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创新地。
再比如惠州博罗县距离深圳 70 公里,全面对接深圳产业辐射重点承接珠三角核心区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转移,成为广东仅有的百强县。但是大城市周边县城该发展的早也发展的差不多了,只不过他们对人口的吸引力还有着一定的潜力。
第二个就是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所谓专业功能的线程指的是拥有自身特色产业的县城,例如保定市高阳县:毛巾产量、毛毯产量均占全国 1/3,娄底市新化县打印复印业占全国市场份额的 85%,莆田市仙游县红木家具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 60% 以上。还有泰州市的黄桥镇,提琴产量占全国的 70%,占世界总产量的 30% 是世界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这些特色产业县城很少在大城市的辐射范围,很难依托大城市发展。此前也没有多少政策帮扶但是他们通过自身发展形成一定的产业高地,很多甚至都只是村镇规模但是在细分行业做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过半份额,所以在一些细分市场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可以朝着这方面发展,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当然很多县城也需要赶紧转变思路革除掉从前那种小县城的地方保护主义毛病,吸引真正有能力的企业及企业家打消掉年轻人回来发展的各种顾虑,自然就会形成一些本地特色的聚集产业而这些默默无闻的县城也是将来实体经济的真正希望所在。
第三则是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这些县城的重点不是把经济发展的多么强更多的价值其实是非经济的:比如生态修复、粮食安全以及为周边乡村提供公共服务等功能。在完成核心功能之下才是其他产业的发展。但会以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等为主。
最后就是弱化发展的县城这些县城是人口流失的重灾区无论政策如何倾斜他们的颓势几乎难以逆转,除了人口流失还有部分县城本身的人口规模就很小。据统计国内有 841 个县
人口在 10~50 万, 108 个县人口只有不到 10 万,82 个县人口甚至不到 5 万。这些县城面临的已经不是产业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而是能否继续存在的问题。
对人口小县城撤销合并也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话题。比如陕西佛坪县人口 3 万,县城常住人口 8000 多人,而各类公务员国企事业编制人员就占了 6000 多妥妥的成为了公务员经济县。对于这些县城文件中也写得很明白,进行了方方面面的限制:比如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有序引导人口向临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这几句话基本上给这些县城指明了方向,显然不达标的收缩线会逐步消失被主动放弃也确实颇为无奈。
总的来说政策帮扶下建设县城自然可以撬动巨量的信贷资金,对于区域平衡发展和拉动经济增长当然是好事。但是也不得不担心行政的规划而非市场自发形成,是否会造成重复建设地方债务累积,这可是有诸多前车之鉴的。
独山县就是一个典型样本国家级贫困县 400 亿天量债务造了一堆雄伟壮观的烂尾建筑留下了一众不知所措的投资者,成了中国县城发展过程中的魔幻现实。
只有逆城市化才能解决人口问题,除此外没有任何有效办法。
还有人在这喊这是为了应对人口流失。真是智商、水平感人。
导致人口流失,不是因为是县城,是因为没有产业。
这个文件就是全力加速,建设大国大城,加大东西、沿海内陆的贫富差距。以前说的先富带动后富,彻底成了一句空话。
国家政策倾斜、资源倾斜让一部分地区先富。现在说了,落后地区没有产业,所以不要再发展了,优先发展有产业的地区。
以前发展是剥削农村,以后发展是剥削广义上的落后地区。
个人认为资源的高度集中不是好事。山东省这种各地都均衡发展的形式是最好的。不然一旦某个环节出事影响就是全国的,最近的例子就是上海疫情的影响。
开始收割农民了,很多地方农村已经不让自建房了,孩子结婚需要房子就只能去小镇上买楼房。
反正我不搬,我的宅基地在那,除非改法律,那我也没办法
先富是不太可能带后富的,先富群体将会不断追加他的收益,比如在一线城市买大量的房产,房产随着时间升值,而弱势群体将会不断的承担成本,承担越来越高的房租。越是市场经济越是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差别拉大,完全按照自由市场的理论,按照自由市场的制度,是不可能缓解贫富差别的,也不可能缓解区域差别,也不可能缓解城乡差别。不可能每个城市都像北上广深一样。
东亚人都喜欢向大城市拥挤,(1)首尔生活的人口大约占韩国总人口的 19.2%,但首尔仅占韩国面积的 0.6%,(2)东京都市圈生活的人口大约 3733.9 万人,占日本人口 30%,东京都市圈的面积 13557 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 3.5%。北上广深、其他新一线城市也是一样,但是更多的人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好的工作机会又在大城市,一部分人只能只能在差一个级别的城市买房。又有一部分人只能在一般城市找到工作的,只能在县城买房。现在的年轻人基本没有在农村生活的,城市里的房子足够住了。老人都生活在农村又不方便就医,推动县城发展,有利于医疗资源的集中。
台湾、日本、韩国、马拉西亚等都有房产税,中国的房产税也已经在上海、重庆试点多年。021 年全国卖地收入 8.7051 万亿元。说明土地收入是支撑地方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100 块钱收入, 42 元 - 78 元来自于房地产收入。2021 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 332774.3 亿元,即使卖了这么多地,仍然还有巨量的债务。卖地是不可持续的。早晚有一天会全面征收房产税,用房产税代替卖地的收入,或许免征面积降到 30m2 / 人。征收房产税后,部分城市的人口就要下沉,用卖房的钱去差一线城市买房生活,多余的钱用来交房产税。一部分人只能去县城。
多看看外国,就会发现,这是世界的趋势,美国、欧洲国家的大城市很少,比如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人口只有 400 万。日本东京大概一半的房子属于一户建,韩国首尔出售的房屋一半属于别墅。发展县城,能让更多的中国人住上别墅,再也不用理会哪些没有素质的楼上楼下了。
另一方面,不发展县城,怎么把无论如何没有能力在城市买房生活的农村人驱离农村,从而拿到他们的宅基地?这些拿到宅基地补偿款的人,用补偿款租房和生活。
逃离农村 1.0
逃离县城 2.0
农村房地产开发 + 县城房地产开发
农业科技集成化(土地流转)+ 改善居住环境(彻底拆迁)
新建 100 米限高的 32 层高层住宅楼群(安置城乡拆迁户或村落并居甚至移居县城)
新建幼儿园小学初中 12 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教育)
新建老人大学 + 技能培训中心 + 心理疏导点 + 居委安保巡防卫生院 N 合一服务站…
新建大型全科室医院 拆旧医院(医疗)
配建医疗养老中心,福利性质床位低收费,质量化养老单间付费制
农村田地农场科技化 + 农产品产地县城近郊工业化
城镇化趋于 100%。
暂时写到着吧,肚子饿吃饭去…
十三线县城房价都破万的时候,你还会嫌北京房价高吗?
有几亿人收入一千块钱,他们付得起房地产的首付?
以前还吹乡镇画大饼,现在至少知道乡镇扶不起来改吹县城了,也算是一种进步
这其实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夹逼靠拢和殊途同归以及最终形式,是尝遍不见起色的 “特色小镇” 之后悟道集大成的“雄安新区” 模式的复制推广。是的,通篇有一句最重要、提纲挈领的话藏着掖着没讲出来,就是 “要以雄安新区为蓝本遍地开花”。之所以没明确讲出来应该是因为雄安新区打样是政府出钱,而复制推广,是希望各地民间资本自力更生。这才是当初说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的真正含义。
每个城市都要像北京一样有自己的雄安新区,当然了,不可能每个 “特色县城” 都像雄安新区一样定位高大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像土坑酸菜这种事,一家种菜的农民是没钱(或没远见)为了自己每年 2 万块的酸菜收入去先投资 20 万建一个酸菜厂房的。但资本介入就可以,直接把工业化的酸菜厂房建到田间地头你原本挖土坑的地方。10 倍 PE 对于有原始积累又会讲故事的资本来讲,已经很有吸引力了好吗,何况还可以把周边十家百家的蔬菜都收进来,这简直是巴菲特都看好的生意模式。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像每一次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光伏下乡一样,这次会不会演变成资本下乡。弱势群体的农民终于不用跑到城里打工才能被剥削收割了,资本带着镰刀径直割上门了。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让我们一起学古诗吧!
《山坡羊 · 潼关怀古 》元 ·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他们想要祖祖辈辈都为了 70 年的生存期还贷款, 要不他们的大好河山如何世袭下去
万物基于房地产。
这两年房地产救不了拉不动,地方财政未来可见的的会极度吃紧,目前很多国企买地的左手倒右手肯定长久不了,这钱一少问题就会爆发,看看霸州乱罚款,不就是河北去污染后房地产又玩不下去了来饮鸩止渴吗。
问题是现在产业升级进度缓慢,经济增长点也不多,投资也不知道投资啥,想来想去还是拿出夜壶尿一泡,城市居民扛不住也不可能再抗了,就只好苦苦农民,这样一方面缓解这些小城夸张的财政压力,一方面也是继续聚集人口,一些小的城镇该撤的撤了算逑,浪费财政。
思路不错。
目前推进城镇化,肯定是要增强县域的吸引力。那么比较重要的关注点就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
推进县域城镇化,主体是谁? 钱从哪来?财政责任和财政收支是否匹配?
靠投资基建,多长时间回本?财政支出效率如何?
等等。
一步大棋啊。
先在大城市把人赶走,又在城镇把你接回来。你也不得不回来。城镇也挺好,生活成本比较低,节奏也慢。但以后呢?
忽然想起很久以前的一段童谣,那时候不懂,瞎唱,今天想起来,觉得有些应景,又觉得有些恐怖。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各妈不在,________。
各回各家 (城镇做题家回城镇)
各找各妈 (城镇关系很复杂,池浅王八多,城镇工资低,买房靠爹妈)
各妈不在 (啃不了爹,买不了房)
________。(人生无望)
1. 想搞农村,发现难度太大,不如从县城开始,一步一步来。2. 战争的风险越来越大,人口大量集中在一线城市,被人一锅踹了这可不行 尽量分散人口到县城。有点像三线建设。3. 微博时不时有热搜宣传小城市,小县城的生活,官方有意无意想引一些人回去,降低一线城市的财政负担。4. 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
各位朋友,请打开百度,搜索一下你所在城市的这几年的人口情况,看看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如果你发现,你的城市人口总数或者流动人口在减少,如果你还有选择,那我就一个字,跑
什么意思大家都很明白,这就是要放弃人口减少的县城了,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再深入的想一想,今天放弃的是县城,那明天能不能放弃地级市,比方说鹤岗这样的城市
大城市的虹吸作用是不可逆的,未来我国大概率会像东京那样,形成一个个大的都市圈,可能每个省份就保留 1-2 个核心城市(江苏的朋友请坐下),尤其是北方,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尽早在核心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布局,等真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可能想跑都没机会了
我怎么感觉是要发展县城房地产了?
上一轮的棚改户去了一波库存,现在来发展县城
一线卖地疲软,都是国企央企拿地接盘,土地财政不太行了
棚改户过了,现在又换一种方式来了???
静观其变。
小县城提供不了工作岗位。我表哥在广州上班,回我们五线城市买了一套房,然后还是在广州上班去了,新房舍不得租给别人,自己又用不上买来干嘛?
房价是不高,但是钱也不是风刮来的,自己留着多吃点肉吧,奉劝一句如果县城提供不了你想要的待遇,那就别买房
我是越发看不懂了,一方面搞城市群,围绕四大都市圈搞建设。一方面又推动县城建设。
到底要怎么样?
让农村人进县城买房呗,经济增长点难找了
都指着你怎么三年平辽,哪晓得你只想着再割辽人一波
具体就是,乡镇的学校会越来越少,县城接收乡镇儿童上学,激活房地产。
不懂为什么原来有那么多人觉得县城农村能发展起来?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窗口期到了!中央重磅文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就地城镇化怎样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全面系统提出县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发展目标、建设任务、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方式。
这些部署表明,推进县城建设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做出权威解读指出,我国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今后一段时期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窗口期。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窗口期到了!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数据显示,2021 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 9.1 亿人。其中,1472 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 1.6 亿人左右,394 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 0.9 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 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 65%。
该负责人指出,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今后一段时期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窗口期。县城位于 “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推进县城建设,既有利于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又有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有利于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的衔接配合。
县城建设还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该负责人指出,现阶段,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 1/2 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 2/3 左右。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扩大当期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开拓新的巨大投资消费空间。
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
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县城数量大、类型多,发展路径各不相同。
一是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二是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
三是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为有效服务 “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四是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五是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同时,县城建设要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产业是县城建设发展的根基,有产业才有就业岗位、才有人口集聚。” 该负责人表示,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
资金需求巨大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
县城公共设施量大面广、资金需求巨大,但县级层面普遍财力不足,很多县也缺乏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为此,意见给出了一系列保障性政策,包括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等。
上述负责人指出,要完善人口、资金、土地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增强县城持续发展能力。
其一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其二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对公益性项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其中符合条件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鼓励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其三是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
“此次政策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对于房企来说,也要借当前金融政策比较宽松的阶段,积极研究此类领域的融资工作,更好投入到县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来源:上海证券报 )
小城镇模式的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思想长期主导,初衷是为了避免其他国家走过的城市化弯路,比如欧美的大城市病、拉美的贫民窟等问题。通过推进县城城镇化,能够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 四)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
意见 三十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专项安排与进城落户人口数量相适应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思考] 那啥的人口重要吗?
你确定心里真正想的不是:“好大负担”?
还记得当年人口规划部门自己说的,合理人口是 6~7 亿
这些来去声音,哪个是真,哪个假?
还是行为实践上,殊途同归?[飙泪笑]
郭嘉要放弃小城市了????
把重心又推回到大城市上面去了。。。
说的很好听
什么小县城为大城市提供用人
大城市下放高端人才帮助乡镇发展技术
可能吗??
有人觉得可能吗?
乘早来北上广什么的吧。。
虽然上海不咋地
又要回到以前鹤岗咯
我支持,我家在县城里有两套房,能勉强喝上一点汤
钱从哪来呢?
先过去眼前,后面的事交给后人
我只说一点。我们老家的老房子政府出钱帮你拆并且还补偿你一部分。拆完之后几年内要宅基地要包给政府(干什么不知道,据说是种玉米)。以后想在宅基地上建房,基本上很难很难了。
gdp5.5 目标,大搞基建是肯定的。只是主人的任务罢了
我记得这一套,已经玩了很多年了,也没见县城怎么发展
个人看法是没有内需创造内需,瞎搞项目,拆了建,建了拆,富的只能是项目老板、政府领导。当地老百姓能打个几年工缓一缓(甚至可能被拖薪),项目完成有没有用就不知道了。
如果有好项目,还需要下文件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屎都干一裤子了你想起来该拉了
城镇化发展到这一阶段,再往上已经有点难了,或许说过犹不及,农村到城镇县城,县城到市区,市区再到省会,省会到北上广深,还有一条路外加出国
这一路在过去是可行的,但是在未来已经有点不太靠谱,县城农村甚至一些差一点的城市真的不会拖国家发展的后腿吗?
东北三省,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与东南沿海省份广东浙江江苏,省会之间,各个城市之间,有的地方适合发展但有的地方又不适合发展,一直这样下来是不好的。应该去扬长避短的事,才能事半功倍。这一点很考验地方政府的制定政策能力,关于这一点我是不放心的。
我认为利用城市群与县城群的配合来打牌,协同发展,国产替代本质是全球化的缩影,只是讲国家变成省份地区而已。
比如宁夏,我听说葡萄有名,有一部分国产红酒就是宁夏的酒庄,小的酒庄如果酒不太好卖的话,可以发展旅游,通过团建等方法来增加收入的。近期不是有一个劳动课改吗,可以邀请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学生们来宁夏接受劳动教育,丰富孩子的见识。(目前就想到这里)
当然我的理解是问题的,县与区的区别,与市的区别使得我存在一定的误读,甚至还有县级市,行政区划说真的不是很方便,到现在要改的话那也不是很好,城镇化到这个阶段是不是可以修改一下法律,把补丁弄好一点。
“禮部侍郞兼侍講唐煇言:榷酤征商,皆取利於民,非先王美政。葢不得已,要亦觀時之宜,度民之力。知與爲取,勿病斯民可也。淮甸屢遭寇攘,凋弊爲甚。近者朝廷極意料理,州縣官倂省者十五六。常賦悉蠲,庶流亡之來歸。惟是酒稅務恐尙仍舊貫。若非此,州郡無他入。臣竊謂酒務尙可,稅務專以責利。官得其一,公吏取其十。物價必貴,民益無聊。是利不可得而害則多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七
大城市的房子盖了也卖不掉,出刺激政策也卖不掉,不能再盖了。
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已经盖好了很多,卖不掉,赶紧出个政策,刺激一下农民,他们还能来买。
发个文就能解决问题的话,我希望中央天天发文!
近日政策面发布了一项重大意见,会同时影响房市与股市后续整体走势!一句话概括为我国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两天我也一直在思考,是否要深度地分享这件事,思来想去还是要说,因为这是真正的大事!
先看意见要解决哪些问题!其目标要到 2025 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未来更要显著缩小县城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其中要解决的不只是保经济促就业,提高县城及乡镇人口生活水平,还要解决资源向部分大型城市过于集中的问题!在往年正常时节,这个问题还不凸显。
但是因为近几年的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阻力,尤其是今年 4 月让很多产业处于停滞状态。更能看出资源向部分大型城市过于集中的弊端,**会降低经济前行的抗危能力。**而前一段时间出台的 “统一大市场”,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而且还会影响劳动力的流动性,会给经济的均衡发展带来较大阻力。
抗危能力是稳步成长的重要因素
1、要放大对房市的认知
重要的是,在分享对房市的影响前,不得不提一下,这几天在财金圈发生的一件事。有两个财经大 V,双方为了房市到底该涨还是跌,吵得不可开交,一个骂对方不是人,另一个骂对方是小丑和怂货,让吃瓜群众惊讶无比。
这里不谈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站在客观视角来看。房市的矛与盾确实让市场产生了较大分歧!这个意见的出台,也变相地和市场表明,当前问题不是房市该涨还是该跌,而是要保经济促就业!所以在对房市的认知上,还是要站上整体经济的更高层面。
房住不抄背后的原因是深刻的经济发展现实
2、房地产与城镇化率的关系
在中国,房地产的兴起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工业化可直接提高城镇化率,而城镇化率的提高意味着大量流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因为城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容易找到合适的生活伴侣。
所以**不论是租还是买,这些人都需要有地方住,这才是大型城市房价年年上涨的本质原因!**否则不论货币怎样超发,信用怎样放宽。小城市该有的资源如果都有,人家怎么可能还会去大城市呢。
正因如此,也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性,过程中当然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也是 1993 年开始住房逐步实现商品化的原因之一,而当年城镇化率仅为 28.14%!所以当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同样庞大的供应市场碰撞后,自然带动了各行各业,才有了后来中国经济 30 余年的飞速发展!
3、影响
所以地产的荣光与衰败,不仅会影响到很多行业,也和大多数老百姓的绝大部分的财富相关。因为据《2019 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限制,中国人 70% 的财富就是房子。
但是,截止去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上升至 64.72%!这个数据在发达国家普遍也只在 70% 到 80% 左右!这里粗略以中国以往 30 年的城镇化率计算,平均每年增长 1.23%!也就是按照正常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不出 5 年就会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关键是目前长三角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 70%!所以客观来看,靠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基本已经进入尾声阶段!所以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条路的上升空间已经很有限了,为什么还要着重搞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原因其实在前文已经提过了,即国内资源在部分大型城市过于集中,以致降低了经济层面的抗危能力,因此要给后期的统一大市场铺好路子,通过加速提高城镇化率,让很多县城拥有承载资源的能力与资格。
之后在通过执行统一大市场战略,在过程中将资源逐步进行合理再分配!而且今年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实现年内经济目标,这个方向定下后,5.5% 的经济增速基本不在话下!
重点是一旦小城市具备了大城市的很多资源,必然就会吸引大量流动性人口出现回流趋势!而小城市也会因为人才的回归而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二线城市反而可能会出现人口逐步流失的阵痛!
劳动力的流动性关乎经济发展的活性
因此接下来我要讲的观点,可能会刷新大家的认知!听好了,未来一二线城市的房价甚至可能会以震荡为主,而有部分地理位置不错的,三四线甚至四五线城市的房价,反而有很大可能会稳步上涨,最终在资源均衡的趋势上,完成房价结构性平衡与平稳。
最后顺着以上思路再来思考,原本只剩不到 5 年的时间,就能实现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的水平。在意见出台后,至少 2025 年实现 70% 以上的城镇化率已经有了非常高的确定性!因此就如前文所言,这条路子似乎已经快到了尽头!
那么在城镇化率的上升空间有限的背景下,未来经济层面会在哪个方向发力,肯定是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乎大家能否做到顺势而为,最终直接影响的是自己的财富!
机会在哪里?!
找到机会不难,难的是相信机会并将其把握住
既然 40 多年前,中国学习外部经验,未来虽然会持续自我优化发展,但多少依然还是会借鉴外部经验,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踩坑。而目前不论欧美还是日韩,他们的家庭财富大头却都在金融市场!
所以我认为 70% 的财富是房子的中国人,未来会在流动性结构优化的趋势下,一定会对财富的结构进行优化。因为前文已经讲了,提高城镇化率的路子已经快到头了,上头已着眼于全局,看到了未来的变化,所以才会有房住不炒!否则再抄下去,一定是个没人接盘,郁金香故事重演的结局。
说白了,未来中国人的财富也会逐步偏重于金融市场!再往前看整个中国的发展,大家想一想,这几年屡屡被掐脖子的就是科技行业!西方为什么科技强大,就是因为他们有非常成熟的金融市场,可以长期滋养科技行业!
因为科技前期不仅不赚钱,而且还非常烧钱!即便是如日中天的特斯拉,到现在也是个亏损的状态!所以没有强大的金融市场,科技很难有特别大的进步。毕竟吃饭才是人们真正的刚需。
所以从战略层面来考虑这件事,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一句话概括即中国城镇化率的路子走完后,下一个路子就是要打造一个世界一流且非常强大的金融市场,以期灌溉经济发展的下一个核心动能!如此中国速度才能保持长虹,经济更能再次飞速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我不敢多说什么。但是我要告诉所有人,中国股市的未来,不是你我能够度量了,而是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金融市场,以面对未来诸多层面的对抗!而一个强大的金融市场必然就会有一个强大的股市!
强大的股市更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速了城镇化率的增长。以往三十年里的重资产投资机会,随着中国对真正强大金融市场的渴望,轻资产的机会必会超过重资产!
说白了,对普通投资人来讲,未来的投资机会自然就在股市!只要做好仓位管理,避免自己在黎明前倒下就能享受到金融发展的红利!
关注我,帮你看透财经本质!
如果会分析出吃农村的那纯属没脑子,这已经写的很明显了,并县并区并市(吃县市),大逃杀开始咯
生育率指望大城市已经没可能了,看看能不能保一保县城吧,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一方面看好一二线城市房价永远不跌,另一方面搞振兴新农村,现在又来个县城城镇化。
我就问一句:人还够么?
难道你要我们一二线城市买一套,县城买一套,然后农村自建房
不是吧?
我很负责的说,我认为这个 “意见” 的方向不对。究竟是哪个字眼不对呢?是 “县城” 的词语不对,应该替换成“地级市”。
人们为什么争先恐后地向大城市或者说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里跑?因为大城市服务水平高、发展机会多。那么,相对应的,为什么县城的服务水平低、机会少呢?因为县城地域规模小、人少,所以县城一般不具备产业聚集效应,随之而来,就业岗位少,人的机会少;如果重点发展县城的话,可能是虎头蛇尾、一地鸡毛。
既然资金与产业的聚集效应是必需品,又要规避特大城市的臃肿城市病,所以需要两到三个地级市合并成一个大地级市,重点发展大地级市,顺便实现乡村振兴。
具体怎么操作?怎么实现地级市的普遍腾飞与乡村振兴呢?请详见链接:
如何评价河北省几乎全面取消省直管县试点? - 易弈的回答 - 知乎
有啥用?我就问一句,有用吗?
农村户口县城买房有补贴的政策都有好几年了吧?前几年还要求把农村的房子拆掉,现在直接就补贴了。但是城镇化率几年前就已经超过 65% 了,接下来呢?还能有什么政策?
刚好看到这个问题,然后看到上市公司也在说这个事情,那就简单分析一下。
先看文件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中国的城市化率和城镇化进程实际增长空间不大,能够走到大城市的人基本都走完了,那么还在农村地区的人其实需要流动,才能创造更多价值。因此县城是一个很好的迁移地方,今天的县城类似过去的大城市,吸引农村地区的人来,形成效率更高的运转系统。
为什么提城市的效率,实际上城市化进程意味着更多人进入一个以城市为单位的公司(重资本投入),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平摊资本投入成本,实现规模效应,才能经济产出最大化。因此县城的作用,意味着建立更多不是那么大的 “小公司”,现在大城市(大公司)的量饱和了,那就需要小公司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这个文件一共就两个部分,第一个总体要求,关键词是新型城镇化以及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意思就是要做一个公司,公司的硬件首先基本跟得上,比如公司装修啊,要有水电啊之类的,维持基本需要;文件后面的内容就是写怎么给公司好好装修,其实不重要。
那么文件的意义在哪里?第一可能是县城可能未来要发挥更加有效的积极作用,第二是国家真的想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和大城市的公共服务差距。第三是大城市人太多了,效率不行(城市拥堵之类的),因此需要转移人口。当然这个文件能不能顺利执行,其实公共服务只是一部分,主要是这些人的就业怎么办,县城有基础设施了,就能有工作吗?不一定。当然县城的基础设施倒是可以增加 GDP,不过政府债务负担不也上去了吗,所以说,在宏观经济大背景不好的情况下,还是应该看看能不能找一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文件的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这一节说了怎么提升就业,但是好像??太理想了,要是这么好做的话,大家何必出去务工呢
上来就喷的,恐怕没有看过十四五规划的文本吧。
积极危机全靠农民
我们又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砸美国的脚。赢麻了。
县里烂尾的楼太多了,怎么办呢?
对于一个地理位置跨度极大的国家来说.
任何产业的中心都不能只有一个.
根据自然条件, 合理布局 “多中心” 及其配套, 才能分散风险.
而且, 物流运输是有成本的, 适当的降低社会总物流成本, 对于全局来说才是最有利的方案.
我个人认为, 县城的发展, 要合理配套附近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 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 “共同富裕”
就怕的又是政府拍脑袋工程,为了缓解经济下行的权宜之策。之前建设几大都市圈好像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吧,现在疫情一来反而成为了短板。其实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国家来计划、规划这个那个,市场经济自然会将人口、资源、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你规划的再好,东三省发展不起来就是发展不起来,你再不给资源,有区位优势、历史传承的地区就是会发展起来,哪怕是后发制人!
市里房子太贵买不动了,开始卖县城的了。
利好房地产。
合村并居不好意思吆喝了,现在开始推动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自愿流转转租转卖了,啥是自愿呢?村集体出面,大部分都搞,你不自愿?
燕郊是哪个县?固安是不是县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病
生育率低
节奏快
压力大
对于有钱人来说,大城市有奢侈品店,有米其林餐厅,有飞往世界的航班。
但是对于大多数没有钱的老百姓,大城市的好他们也享受不到,反倒要承受大城市的病。物价高、房价高、通勤难。
有时候还要被有钱人恶心,被强秀优越感。
小县城有小县城的好
生育率高
节奏慢
压力小
还有亲朋好友催婚
所以小城市结婚率高,生育率高。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
没看懂这个文件啥意思,农村一群老头老太巴不得去住监狱,怎么会想买房呢?你说年轻人?农村有年轻人?
不看好
坐标广东粤北山区某市,两年前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跑下面的县城,发现县城到处都是新盖的高层商品房,但是人非常少。
问了下在某碧工作的朋友,那个县城的新开楼盘卖得非常不好,因为县城乡镇的人直接去市区买了。
时间是某大暴雷前的一年。
本县(人口年年净流出西部贫困县,几乎 0 工业)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内破旧房和规划新项目拆迁楼都要搬到城外安置楼去,面积是拆 1 补 1.2,新房超出部分一平方 4800,装修没有补偿。本地县城中心最好房子开盘就 5000。就是拆,不同意拆的单位做思想工作。拆完的两栋楼业主上访打官司,赢了,但是县里没有钱,一屁股债,肯定会赖掉。县城人口大概 3 万,安置楼新建房屋 1000 + 套。县城中心到安置楼出租车(起步 4 元) 要 10 元,城乡公交 1.5 小时一趟。步行 45 分钟。周围无任何公共服务设施(建在村民墓地,也被墓地包围)。县里这几年还举债搞旅游建设,做全国新农村示范建设,一年推一条沟,年年有新建设,年年就有旧建设地烂尾,来的都是各地领导来看。其中一个广场两年建设了三次。最近又发起大力耕种,有些绿化带都拔掉播种,甚至一个村的篮球场也挖掉开始了新播种。
城市化——大城市区域化——城镇化——去城市化。
这是美国百年的工业化变迁史,很明显,有人摸石头过河么,所用手段有过之而无不及!英国佬是羊吃人圈地,这里有人用房吃人圈地。本质一样!
有农村宅基地的,有田地打死不要卖喽,荒废在这里也行。记住这些是你父祖辈用了极大牺牲换取过来留给你的。反正现在卖了也不值几个钱,现在贱卖被驱赶到城镇里买商品房还要被负几十年债务。如果要在城镇里迁移也千万不要卖了在农村的那点被低估值的土地。特别是在城区周边的郊外宅基地和土地。
现在贱卖就是被资本,权贵埋伏低价掠夺屯积,以后等到去城市化时反手一波又高价食利!不要以为资本权贵们为你好,他们所思所想就是如何最低成本食利,掠夺。
老套路了!!!!
我国要强势占领产业链、价值链的上游,使得各行各业都有在国际上有足够影响力、能取得巨量海外营收的企业。依靠这些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投资兴业,来为大量县域普通百姓提供足够多的可以温饱或小康的岗位。这是我能想到的,整体提升我们的县域经济活力的最快捷办法,但显然我这是天方夜谭。所以,国家的政策文件是好的,但是大量县城在落实上,可能又会往 “炒房” 上布置和宣传。
谢邀。城镇发展不起来,之前是和当地教育有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导致家长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追求好的教育资源,成了家长最关心的事之一,城镇的教育资源可想而知,与城市的相比,肯定是有所差距的,再加上城市经济状况更加发达,城镇经济低迷,加剧了这一现象、、、、、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找花钱的理由
以人口产业为标的高效配置资源,
对优势的县城资源下沉扬长补短,对劣势的县城不浪费投资、用地指标,
长远看县城分化甚至裁撤一部分都有可能
原文很长,个人低端一点的理解。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第一是载体,第二是城镇化建设。看样还是准备用基建承载。
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
——承接上文的基建,集中人口接盘。
基建,人口,消费,刺激和稳定经济发展。
基建,上一波漏的,这一波搞起。
人口,大城市继续吸,县城开始吸乡村。层层吸。
消费,县城人口增加,消费必然上涨,农村和城市的消费肯定是不一样的,哪怕是被动的!农村基本不用买什么菜,进城了,你不得买么?
还有,搬迁不给房,给钱。你不得买么?县城房产能稳一波,土地收入还能稳一波。
献丑了!
都这阶段了人口负增长债务这么高了直接地级市和城市群吧还县什么城,哪来那么多人口和钱给你搞县城?该搞好的县城人家早就搞好了还用你来教?要是 15 年前提出还是有点点操作性的,现在嘛…… 呵呵……
中产榨完了,再去榨一下农村的,等农村的榨完了。中产又休养的差不多了
很简单啊,重新推动当年的大三线小三线建设,把大城市大企业都迁移分散到各个县城,县城就起来了。关键是?现在这可能吗?小城市培养的企业总部不往外跑就不错了。。跟经济规律反着来,只会一地鸡毛
推动,是怎么个推动法?仅仅是修房子搞基建吗?没有产业,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产业转移,是以利益驱动,之所以聚集在大城市周边就是因为生产成本低,方便管理,物流的中心区域物流成本低。你要强行迁产业到镇上,看惠不惠得动呗!没钱,反正借债借到 30 年后了,也就是西历 2050 年,不如再多借 30 年。
就是说,别卷了,没必要死赖在大城市卷。
说白了。给县城房地产输血。
远期效果暂时不用考虑,那都需要等总方针的调整,近期效果就是县城房地产维稳。
早个十年提还有点用,现在实在有点积重难返了。
1、县城要发展,打通毛细血管。
2、不是每个县城都需要同样的发展模式,要根据不同产业基础、资源基础、人口基础进行不同的发展模式探索,某些县城也需要转型。
3、县城不能乱建设,财政投入都需要全盘考虑,相当于计划建设,一方面也是控制地方债发展。
大城市解决不了就业,年轻人 农民工 离开城市回到老家提供就业和提供生活设施。
个人理解是小县城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可能要面临裁员危机了。我觉得这个 zhc 不好,集中在城市中,万一经济不景气很容易出现大规模失业危机的。
就县城那执政水平,呵呵
因为县城里的人还有储蓄
吐槽县级市发展不起来的人
难道只去过北上广深?
1. 充实地方财政。
2. 降低婚姻成本。
报告显示 2021 年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 763.6 万对,是什么原因导致年轻人「不想结婚」?
先印一笔钱给县里作为启动资金,盖楼搞基建,然后农村合村并居,村民进入县城盖好的房子里,村里腾出来的土地进行复耕,一方面缓解俄乌战争带来的粮食问题,一方面把建设用地指标卖给大城市 (统一大市场允许地票跨区域交易),县里卖了地票有钱了,解决自身债务问题的同时也有资金继续重复上述过程,而大城市土地紧张问题得到解决,开启低价走量模式,保证房地产的软着陆的前提下释放消费并把资金导入实体产业
这实际上是又一次借助三农实现经济软着陆,不过也是最后一次了,从此以后,城市化率将超过 80%,农业将快速规模化、产业化,传统意义上的三农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应该对中国农民再说一声谢谢
人口从地方向一线转移是无法扭转的趋势,对于绝大多数县城,衰败是无法避免的结局,这份文件的目的是让它们尽可能平稳的消亡。很多县城为挽救自身市场会上马很多项目,这些项目最终没几个能活下来,造成浪费,而且估计最终依旧没几个县城能摆脱消亡命运。老龄化危机下,产能过剩、通货紧缩、消费乏力将是未来中国几十年挥之不去的阴影,要避免重复建设,过度建设,区域之间恶性竞争。在当前产能已经大大满足当前市场的情况下,政府更倾向于调整供应链来满足市场需求。县城想通过新建产业挽救自身经济的举措会被视为不合时宜的活动。这个举措应该是统一大市场的一部分。
买房,快去买县里面的房子,快点去买欧!
羊吃人,
把老百姓的土地收走,把老百姓赶上县城。县里的小开发商要惨了,政府没钱买房,肯定抢他们的产品。大开发商还能活。
买不起省会地级市的也没关系,县城的也可以哦
人口超过 100 万的县城车位必然大涨。
各位大佬。我想问下这样会产生什么影响,应该做出哪些对策?
家在贫困县的小镇,父亲去世,母亲退休,独生子,除自住房大部分资产(按低价估四百万左右)在县城,家里存款小两百万,计算机在读今年刚上岸某 985。这些政策会产生哪些利害呢,父亲打拼一辈子不容易,我和母亲想在我工作前尽量稳住局面。所以偶然看见来询问下这个偏离主题的问题,如若到扰,勿怪。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否则很容易鸡飞蛋打。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战争与动荡也是。
大城市在和平时期能发挥它的优势,但在特殊时期也会暴露它的弊端。
人口的大量聚集,虽然可以提高社会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社会风险。
尤其是特殊时期,这种潜在的风险就有可能演变成毁灭性的巨大灾难。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绝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城市化经验。
立足我国国情,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才是中国城市化的最优路径。
我们农民又又又遭殃了。刚把农村中青年群体的买房潜力挖掘干净,接下来爸妈那一辈的老人都不放过。。
县城及以上居民手中已经没有存款,大关贵族除外。县城以下居民手中存款尚可开发。新一轮房地产和经济增长点在县城。
没有相应配套的产业促就业,就业促安居,安居有教育医疗,而是想拉着居民到处迁移,掏空居民钱包,那就是早就大批流民了。
另一种方式的上山下乡
既缓解了失业压力把社会面风险碎片化,软着陆还是要再苦一苦农民。
又降低原来大城市带给人们美好的预期落空后所产生的心理伤害,说发展县城 (韭菜的老家) 显得很接地气。
去大城市化,物流经济才是救生育的良药。发展县域经济,物流链接贸易,基建,配套,生态宜居,才是未来发展方向,一味地去大城市挤,有什么幸福感?想要救人口,去大城市化,或者抑制大城市发展才是方向。
把村、镇、乡的人口向县城汇聚;
腾空出来的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养殖业;
农业养殖业产品通过县级窗口,免费供应县域人民,过剩产品出售给全国市场,交换其它产品;
关于农业人员,义务模式,每年都得从事农业劳动;
关于房地产,义务模式,当地户口居民建设住宅行房地产,建成后每人一套,装修费用打工去赚;
规划住宅用地、商业用地、环境用地、体育用地,公共用地、图书馆等,人口集中汇聚到县级,中小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快递增长,互通有无;
吃不愁、穿不愁、医疗有保障,不搞攀比,平凡人的一生必应如此,是人才的追求价值的大城市欢迎你,咱们就是老百姓就这样吧
共产主义事业必将在我们这代得到实践
暂时就这多吧
通过基础建设下乡解决基建相对过剩,通过城乡结合进一步收割农村,通过县城功能模块化对协助城市产能升级。过程里不允许合并县城形成超大城市。
卖房,当然这里的卖房不单纯指的是卖房子,而是换个地方继续玩卖房子发展的模式。
新闻要联系着看。最近财政部出台《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和此次发布的意见看起来是一个整体。在很多人口净流出,地方财政基本靠中央转移支付的县城可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局面。以后就是发展冻结,人口流出,财政失血,逐步消亡。不过这也是一件好事,可以使稀缺的行政资源相对集中,以人为本,达到和实现公共服务能力和人口相匹配。
知乎用户 资本不眠 我不眠 发表 县城缺的是什么? 是人口?谁不想在家门口上班 是消费?谁不想享受高质量物质生活 县城确的是投资吗?也不是!! 县城缺的是产业基础 你会说不就是没有投资吗? 很多地方是有乡贤投资的 最后为啥没走起来? 因为 …
知乎用户 王克丹 发表 其实一些四线城市早就开始 20% 首付了,提前透支了需求能力,一般人买房还要以来父母的资助,亲朋的借贷来完成首付,明面杠杆加隐形杠杆撬动了房地产在一段时期的繁荣,没有人想过之后的事情。现实就是亲朋间信用越来越弱, …
知乎用户 Orz 辉 发表 不会,国家救不了。 鹤岗之类的内陆重工业和资源型城市衰落,基本上是救不了的。 这是一个产业和地区正常的衰落。 以鹤岗为例。 鹤岗发展十分依赖煤炭,然而一方面鹤岗煤炭开采近百年了,面临枯竭,开采成本非常高,另一方 …
知乎用户 jinning li 发表 怎么可能需要二三十年? 最早 2021,最迟 2030,中国几个对于人口负增长的版本,2030 年就是卫计委的版本,2021 年是梁建章黄文政的版本,联合国的版本是中位数 2027 年,总之最迟也就十来 …
知乎用户 啊啊啊啊啊 发表 我做销售的时候,总结过超过 50 种逼定方式 先说一下逼定方式,就是逼客户交定金的各种方法, 交了定金,客户最后 95% 会买房,(有其它意外,但基本都买了) 最好的逼定方式是什么? 所有的讲清楚了,开始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