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课本中「给你一百银元」改为「给你 100 块钱」被家长批驳,如何评价这一修改?

by , at 10 September 2022, tags : 银元 刘胡兰 一百块 块钱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maomaobear​​ 发表

1、这个事原文还是能查到的。

刘胡兰因为先有记者报道,然后任弼时向毛汇报,毛题了字。

凶手很快就被抓住算帐了。

事情前因后果是有供词的。

《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匪全宝的供词》。

夏历三十五年(1947 年)12 月 21 日晨,徐得胜、张全宝和吕德芳 3 个匪徒,带领阎锡山部队十五团一营第二连和复仇自卫队包围云周西村,捉住刘胡兰等 7 人,并强迫群众 200 余人到村南大庙旁广场开会。匪徒张全宝问群众:“刘胡兰是好人还是坏人?”一个老汉说是好人,张全宝说:“你说是好人先铡你。”当时,全场群众哀求放过刘胡兰等人,张全宝说决不能饶恕。接着,匪徒徐得胜宣布刘胡兰等人的所谓 “罪状”。徐得胜问:“刘胡兰,你们村中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说:“再没有,只是我一个。”张全宝又说:“你自白”。刘胡兰坚决不说,她说:“死了没关系。再过十几年我又是这么大!”匪徒先后铡死 6 名村民,铡死一个就问她:“你怕不怕?你说出共产党员来,就不杀你。”刘胡兰说:“我死也没说的。”匪徒又说:“你自白了,给你一份地。”面对威逼利诱,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说完就自动扑到铡刀下。供词最后,写着张全宝画押字样,有红色指印,注明的时间地点为“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四日于文水云周西村”,并盖有文水县人民法院印。

2、利诱是让刘胡兰自白叛变,以给一份地为诱饵,没有 100 块银元这个事情。

后来,出卖一个人给 100 块银元,是在给孩子写课本的时候作者加进去的。

刘胡兰进课本是 1956 年,当时编课本的人,对银元购买力应该是有数的。

银元在日本入侵前的上海,能买 5-6 斤猪肉,16 斤大米。当时的斤接近 600 克。算 150 元人民币购买力吧。

1947 年已经用法币了,法币贬值的厉害。银元价值很高,编课本的人写交出一个人给 100 银元。算很高的赏格了。

1935 年 2 月 15 号,云南《民国日报》刊登《蒋中正悬赏红军将领的赏格》,

在这个悬赏表之中列在第一等的是毛、朱德、徐向前,对于这三位,生擒者各奖十万元,献首级者各奖八万元。

列在第二等的,生擒奖八万元,献首级者五万,被悬赏的红军将领是林彪、彭德怀、董振堂、罗炳辉。

周恩来、张国焘、项英、王稼祥、陈昌浩被列为第三等,生擒奖五万,献首级奖三万

蒋校长还是很舍得花钱的。

知乎用户 刺客喵喵 发表

从可考证的历史事实上讲,很可能当时根本没有提到 “一百块钱” 或“一百银元”一事,进行利诱时,敌人提到的应该是 “一块土地”。“一百块钱” 这个提法,目前能查证到的,首先就是来自于课本,而且是较早的课本,至于“一百银元”,反倒是后来的某个版本中修改出现的,此处用的“一百块钱”,应该是沿用了最早的课文版本。

关于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记述,最早是来自于新华社记者李宏森,当他听说这一流血惨案后,立即赶到云周西村向知情的干部和村民作了突击采访
,写出了一篇报道《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赴义》,新华总社将这两条消息向全国解放区各报发了通稿。《解放日报》、《晋绥日报》均有刊登,原文如下:

新华社吕梁 4 日电,文水阎匪军于 1 月 12 日屠杀我云周西村居民,17 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同志
威武不屈,慷慨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无产阶级品质。阎匪军将我刘胡兰同志等逮捕后当众审问,问刘胡兰是否共产党员,她答 “是”,
问 “你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
“共产党是为老百姓的”
“今后是否还给共产党办事”
“只要活着当然办到底。”
穷极卑鄙之阎匪想用酷刑威逼她投降,当她的面前用切草铡刀铡死 70 多岁的老人——我陈区长之伯伯陈柱天及石世辉等。阎匪以为这样就可使刘胡兰同志屈服,当即对她施以诈骗
“只要今后不给八路军办事,就不杀你。”
我们的这位女青年同志坚决回答敌人 “那是办不到的事”
“你真的愿意死”
“死有什么可怕”
刚毅的刘胡兰同志从容地躺在切草刀下,大声说 “来吧,要杀由你们吧,我再活 17 岁也是这个样子。”

其中并没有提到利诱。

不过,据 1951 年文水县人民法院《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全宝供词》,**当时确有利诱,只不过是以一块土地,而非大洋。**该供词全文如下:

张全宝, 乳名四儿, 现名张生昊, 年五十岁, 山西省运城镇卫家小巷门牌一号人。夏历三十一年参加阎匪三十四军三团任少尉排长、中尉排长、副官、上尉副官等职, 三十五年任阎匪六十一军七十二师二百一十五团一营机枪连中尉指导员……
残害刘胡兰经过: 夏历三十五年十月间, 该营匪军窜据文水县大象镇时, 该部匪军营长冯效义、副营长侯雨寅、一营机枪连指导员张全宝、二连连长徐得胜、大象镇复仇自卫队队长吕德芳等, 开会布置残害刘胡兰等人。
夏历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晨, 徐得胜、张全宝和吕德芳三个匪徒, 带领阎匪军第二连和复仇自卫队, 包围云周西村, 捉住刘胡兰等七人, 并强迫群众二百余人到村南大庙旁广场开会。张匪全宝问群众说:“刘胡兰是好人还是坏人?” 一个老汉说是好人, 张匪全宝说:“你说是好人先铡你。” 当时, 全场群众哀求宽恕刘胡兰等人, 张全宝说:“决不能饶恕……” 接着徐匪得胜就宣布刘胡兰等人的所谓 “罪状”。
徐匪得胜问:“刘胡兰你们村中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说:“再没有只是我一个。” 张全宝又说:“你自白。” 刘胡兰坚决不说, 她说:“死了没关系。再过十几年我又是这么大!” 匪徒铡死六个农民, 铡死一个就问她:“你怕不怕? 你说出共产党员来, 就不杀你。” 刘胡兰说:“我死也没说的。” 匪徒又说:“你自白了, 给你家里一份地。” 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 我也不自白。” 说完就自动躺到铡刀上。
杀害刘胡兰后, 张匪全宝、徐匪得胜向匪军营长, 当天作了报告。
张全宝 (画押)
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四日于文水云周西村

从文本上来说,第一次出现 “一百块钱” 这种提法,应该是在上世纪人教社的教材上,**可以确定的是,六七十年代的课本、教案和八九十年代的课本都是用的 “一百块钱”,一百银元才是后来改的,**一百块钱纯属是改回原文了而已。

【课本怀旧】小学语文第 3 册(6 年制)人教 1987 版 1993 印

知乎用户 加勒比的海贼 发表

银不银元的,这是 30 年前的 5 年制小学课本,就是 100 块钱了

知乎用户 北风​ 发表

有人认为要大大的掰扯明白《刘胡兰》中,敌人是用 100 块钱还是 100 银元诱惑的刘胡兰,还要搞网络论战,甚至说这里面有类似共济会的组织在搞渗透。

我个人觉得实在没有必要。

@弗兰肯的坏游戏

@欢子

我查了一下,早在 1979 年甚至更早,课本里说的就是敌人拿出 “100 块钱” 诱惑刘胡兰,没说银元的事。

至于再早的说法,我查了一下马烽写的《刘胡兰传》(1964 年初稿、1977 年定稿),按这位山西文联主席的说法,敌人诱惑刘胡兰时干脆没提钱的事。

没有 100 块钱,也没有 100 银元。

敌人是用一块土地诱惑刘胡兰的。

刘胡兰死时也没高呼 “万岁” 口号,而是一言不发甩掉了头上的干草。(但之前刘胡兰在对话中有讲 “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而在更早的 1951 年初,梁星①写的《刘胡兰小传》(此书多次再版,根据这本书出版了连环画《刘胡兰》)。在这篇传记中敌人也没说要给银元的事。

刘胡兰被害前也没说 “怕死不当共产党员”。而是说 “我咋个死法?” 然后慨然赴死。

语文教科书嘛,存在一些文学性。

可能会有一些演绎的成分,未必完全符合史实。用 “符合史实” 这根尺子衡量,未必有很大意义。

比如苏教版教科书中**《草》**这篇文章,讲的是红军过草地时发现有战士吃毒草中毒了。总理除了要求抢救战士以外,还亲自要来毒草放在嘴里尝了尝。

我小时候看这个故事时就很诧异,心想他老人家为什么这么干?有何深意?!

后来才知道这是作者王愿坚自己发挥出来的故事情节:

写的过程中,我的眼前老是浮动着毒害人民的 “四✘帮”。在写到有毒野菜的外形时,憋不住把它写成这么个样子;“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长在背阴背水的地方”。这当然是笨拙的、无力的。但是它的出现也有个好处: 把四十多年前自然界的艰险对革命的折磨和 “四✘帮” 对✘总理的折磨和摧残联系起来了,顿时,一个鲜明的情景涌现出来。我含着泪写道:“✘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副主席亲自尝毒草! 这篇小说必要的细节找到了。——王愿坚

最后说一下 40 年代山西地区银元的购买力,当时 100 银元大概可以养一个兵一整年。用实物价值换算,大概相当于几万元人民币吧。

①“梁星” 是高尔公的笔名。高尔公是新华社编辑、记者,50 年代初曾去云周西村采访。

知乎用户 林孟熙 发表

一面

内山老板大概这时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 “一” 字。

“你要买这本书?” 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好心肠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综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 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原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听见他在问我:“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 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 “一” 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把它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就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宝贵的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 “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知乎用户 长嚣 发表

我最近在看一本网文,《诡秘之主》。这本书在知乎上挺火的,当然,我在这里提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安利这本书,而是想聊一个东西:

文学作品里的货币。

在《诡秘之主》这本书里,时常提及货币,比如以论王国维里,启蒙教育每周学费一便士、大学讲师周薪 2 金磅、郊区独栋房屋一周租金大概是 19 苏勒到 1 磅 18 苏勒之间、一杯便宜点的啤酒一便士、某大使一颗人头 5 金磅(大雾)……

当然,没看过这本书的人对这些货币单位不了解,也大概率不知道换算到如今的货币体系是多少钱,但这不重要。如果非说里面的货币体系有问题,的确也有,但这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为什么作者会不厌其烦地提到里面的物价?

原因之一,是塑造人物,主角克莱恩有着当代很多男人身上的一个特质:该省省该花花,当然花完有点小心疼。

原因之二,是塑造一个世界观中的时代背景。

什么是时代背景?

我想上过高中语文课并且阅读理解题能得不错分数的人都知道,时代背景不只是大事件,还有更多的因素:政治、文化、经济、生产力水平,这几者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可以逻辑自洽的时代背景。

而货币,作为一种一种关于有劳动等价物对应的交换权的契约,它不仅有经济意义,甚至可以从中窥见政治、文化、经济、生产力水平的缩影。

就拿《刘胡兰》来举例,100 块的银元,体现了什么?

不仅是刘胡兰面对诱惑拒绝的决心,还有一些没那么明显但又绝对不能忽视的因素。

“100 银元” 中的银元,大家应该都听过,老人有的称之为 “袁大头”,有的称之为 “大洋”。

颇有意思的是,同在民国前中期,1919 年鲁迅买了一套房(28 间),花费 3500 块大洋;而在很多农村地区,十块左右的大洋能买一个老婆。

其实刘胡兰就义于 1947 年,而在 1927 年,国民政府就停止了发行袁大头,开始铸造孙小头(纪念币银元),在 1935 年的时候,禁止了银元的流通,发行法币

看到这里,是不是就有疑问了:1935 年禁止流通,为什么在 1947 年 “敌人” 会对刘胡兰说“给你一百银元”,是有 bug 吗?

并不是。这就要涉及到那一时期混乱的货币制度了。

1937 年,国民政府发行的 100 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大家应该都知道农业社会里牛的重要性以及相对应的价值),而 1947 年,100 元法币可以买一个煤球。10 年时间,通货膨胀让人乍舌。

而在这样由国民政府政策导致的混乱的通货膨胀中,银元由于其材料(银九铜一)以及一定程度的稀缺性,在偏远地区一直都仍在流通,且受到通货膨胀影响没那么大。

当然了,彼时的农民断然拿不出 100 银元,而彼时的山西农村,十几块银元买一个女人的事情仍在发生。

这就又牵扯到另外一件事情了,拿得出这 100 银元的人是谁?

首先排除侵华日寇,他们在 1945 年就滚出了中国。而是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队。是的,在百姓还挣扎求生之际,这些当时的反动势力尽管不断被打击,但仍旧作威作福,在百姓为生活而以十个甚至七八个银元出卖儿女之时,可以轻松拿出一百银元。

这才是 100 银元背后的故事。

这不仅是什么 100 银元到 100 块的什么网上说的 “低价值”,在这背后,有刘胡兰面对威胁和诱惑仍选择的英勇牺牲与牺牲背后的原因:

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

官绅欺人甚,飒飒西风来!

更何况,在反对官绅勾结以外,这飒飒西风背后,还有他们知道自己参与的事业是何等伟大的理想。

而现在,从 100 银元到 100 块,是啊,小孩子们容易理解了,不用去问 “银元是什么?”,“为什么要给刘胡兰一百银元?”“刘胡兰为什么不先答应下来保住自己的命?”

孩子们只需要按着老师提前给出的标准答案在类似的阅读上列出 1、2、3,不必问,无需问,就有容易理解的题、容易理解的时代背景、容易理解的答案,容易理解的高分……

说起来,那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总是不厌其烦地描写那些琐碎的细节?因为后人可以通过这些琐碎的细节,尽量还原出我们先辈所经历的时代——那是厚重的时代。而过往我们民族所经历的每个时代,或屈辱、或骄傲、或坚定、或迷茫,共同组成了文化的内核。

100 银元其实不是多惊天动地的一件事,但却是一个种子。哪怕孩子们小时候理解不了,甚至在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理解不了,大人也无难以去解释,但到了孩子们该到的年龄,当他们慕然回首,想起这一细节时,上网搜索、查阅相关资料,这颗种子就在生根发芽了。

知乎用户 申权认真生活​ 发表

“告诉我,村子里谁是游击队,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钱!” 敌人引诱刘大姐说。

“原来不是说给一百银元吗?怎么成一百块钱了?” 刘大姐愤怒的说。

“其实我知道你什么都不会告诉我,我也做好了杀你的准备。但是杀人最重要的是诛心,我要诛你的心。” 敌人说,“如果我给你一百银元你不说,别人知道以后会佩服你有气节。但现在我只给你一百块钱(金圆券),别人知道以后,就只会觉得我给你钱给少了。这样你就做不了英雄,只能做个嫌钱少的傻大姐。”

知乎用户 龙崖草伯爵 发表

老教材一直用的 100 块钱这个说法,按照某些人的理论,这些老教材是不是都包藏祸心?

知乎用户 第七地区​ 发表

要从较真角度出发的话:

“一百块钱”>“一百银元”>“一百元钱”。

因为你要较真的话,“元”可从来没有 “块” 这个读音。

那你想想,为什么钱要用 “块” 做单位。

一百块钱在那个时候指的就是一百 “块” 钱币。

这也是为什么有网友贴出了早年的教材原文就是 “一百块钱”。

具体可见这个回答。

《刘胡兰》课本中「给你一百银元」改为「给你 100 块钱」被家长批驳,如何评价这一修改?

如果从便于理解的角度出发的话。

“一百元”>=“一百银元”>“一百块钱”

一百元是现在的小朋友日常能接触到的,但容易造成误解。

一百银元他们接触不到,但是能解释。

一百块钱你首先要想小朋友们解释这 “一百元” 是不是等于“一百元”。

所以综合上面两个角度,我个人喜欢的做法是:

“一百块钱”+“底部注释”

既还原了历史,又不至于引起误解。

知乎用户 庄渔​ 发表

几块钱的说法,袁世凯执政那会儿都这样叫了,到刘胡兰的时候已经早就是极其普遍的说法了。

这种人,自己不懂,也不调查,就胡乱质疑。

纯属有病。

知乎用户 欢子​ 发表

一点一点一点的抹除人们的共同记忆,然后替换上另一种共同记忆

他们是谁?

首先,这群人必须衣食无忧,因为让一个穷鬼来做这件事,他必然会直接拉起大旗大张旗鼓的做

为什么?因为穷,做事必然要看到眼前的变化

而富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忍受暂时的进度没有进展,他们可以日拱一卒,拱不动无所谓,过两天再来试试

第二,这群人衣食无忧应该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过于富裕,才会想到在精神领域也要占有

因为马洛斯五层精神那个啥,最高一层就是完成一件大事

说明前面几件事对于这群人来说已经都完成了,他们就想完成最后一件大事,成为人类公认的王,一种成为方式是自己闯出来,风险比较大,另一种是我祖上就是你们凡人的爷,所以我也将继承下去

我觉得他们执着于修改教科书,就是他们要将自己的祖宗放到中国人头顶上,然后他们继承

让他们自己出来面对,估计他们的个人能力都不咋地,无力面对

所以我推测中国实际上和美国一样,存在着一个和共济会差不多性质的深层组织,都是无法上名单的超级家族组成

他们想将中国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可惜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得在推翻宪法的情况下才能完成他们的梦想

所以他们花钱,花好价钱招募大量的死士,实际上对于他们就是即用即扔,包括文化界的名人们,为他们祖上歌功颂德,然后背地里谋划推翻社会主义中国

太有钱了,所以日拱一卒无所谓,拱不动也无所谓,反正影响不到他们日常吃喝玩乐

所以反过来从他们遥控教科书的行为分析,他们掌握的财富可以说,是太惊人了

中国最多走特色社会主义,即使是特色,说变回来也是法理依据

中国农村重回合作社,这是完全符合法理的

但是这却伤害到了这些可怕财富持有者,意味着他们的财富在中国无法变现

而美国可以,美国对于有钱人是我家大门常打开,有钱人快过来

所以这群人是无比希望美国将中国打倒,将美国体制完全复制到中国来

这样他们可以在不用背井离乡的基础上,就能保全自己的财富

所以他们必然选择美国作为第一财富守护者,有机会,就会帮助美国获得这场胜利

因为他们太有钱了,所以他们实质上是国际主义精英,他们不在乎地球被分割成五个国家还是二百个国家,还是继续分割成三千个政府

所以收回香港台湾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无用之举,收不收回来都不影响他们的生活

中国之所以制订一国两制以及迟迟不收复台湾,我觉得都跟这群人有很大关系

以上是我一篇科幻小说的故事背景

知乎用户 杨援朝 发表

二十年前左右我上小学学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文本也是 “一百块钱”,老师还解释说可能是指一块大洋之类的,被换算成一百块钱写出来了。

所以原文究竟是什么?

知乎用户 何许人 发表

近日,人教版教材,将著名英雄刘胡兰烈士的教材改动,原来的版本是 “说出一个给你 100 大洋” 改为了 “说出一个给你 100 块钱” 引发了大家的广泛讨论。

笔者在小学时,就学过刘胡兰的先进事迹!从小被那个年代,英雄的忠诚深深感动。

一百银元和一百块钱,在这位教书育人的教材编辑与校勘者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笔者眼中,确是对史实几大的曲解。

刘胡兰牺牲的地方,是当时山西的国统区。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给的所谓的 “100 块钱” 意味着什么?

有人会说,一百块钱,在当时意味着一百大洋,实际上呢,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确实,我们今天所说多少块钱,是从民国发行袁大头一元银币而来;当时说一块袁大头很拗口,改为了说一块大洋,逐渐省略为一块钱。

问题是,在 1935 年,当时的 “国民政府” 实施了币制改革

发行法币,由此 “一块钱” 的说法被保留下来

但是,一块钱的所指,已经发生了变化

到了 1947 年,当时的币制相当混乱,因此,一块钱,多指代的是钞票的面值,大洋会说清楚是大洋,因为很多人还是相信大洋的。

有些答主说 “民国时期” 把一块钱,称呼为大洋

问题是,民国时期是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拥有四万万同胞。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钱的称呼也不同。

在货币贬值,币制混乱的山西,“一百块钱” 指的是什么,非但是现在人要了解的问题,更是当时人,会需要去纠结清楚,说明白的问题。当时涉及交易,肯定会说明白的。

其次,非但 “大洋” 按照块来算。当时流通的还有铜元。一块钱的说法,很有可能是从铜元来了。

铜钱的 “一块” 实际上买不来什么东西,如今民间依然很多这种机制铜币,大多数是不值钱的。

给一百块钱与给一百大洋相比有怎样的差别?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山西地区在当时通行什么货币:

刘胡兰牺牲于 1947 年,在当时,金融市场相当混乱;我们知道,货币的背后,是一个体系的信誉。当时政体信用的丧失,无论是当时的 “国民政府” 还是山西地方,老百姓对发行的纸币是没有信任度的话!

当时,山西地区 100 块钱,应当是有以下三种形式:

1、法币

法币是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但随着战争的赤字,国民政府的法币信誉越发跌落。

1947 年 5 月中旬一篇来自河南开封的报道,真实地反映了物价飞涨下的民不聊生:

“汴垣从本月起,红粮每市斗已从五千元涨到一万一千五百元,除了少数官僚资本家和收钞票或经手钞票的机关的主官或主管笑人外,都深感到了,活’的困难。”

山西的情况不会好到那里去。

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法币 100 元在 1937 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 1947 年只能买一个煤球。

像这样的一百元法币,由于当时发行量极大,存世量也不少,品相好的钱,现在市场上价格,也就 200 左右。

2、晋钞

山西一地,号称是乱世闭门可守,中间平原,四周多山,足以雄踞一方。当时山西军阀,是赫赫有名的阎锡山。

阎锡山统治山西期间,多次通过发行晋钞,盘剥当地百姓。

历史上,晋钞有三次发行。

第一次发行晋钞是从山西省银行成立到 1930 年中原大战结束。至 “倒蒋战争” 失败,晋钱随同败军涌回山西,晋钞与银元的比值由 1:1 降到 30:1。阎锡山逃至大连,同时蒋介石通令全国商民拒收“晋钞”,并对阎锡山发出通缉令,于是大批流通在河北、察哈尔、绥远三省和平、津、鲁、豫等地的纸币随同阎锡山的那些部队涌回山西,市场顿呈混乱局面。

第二次发行晋钞是 1932 年阎锡山第二次上台后,在改组省银行的同时,针对货币信用危机,晋钞急剧贬值,金融一片混乱的状况,决定出新钞换旧钞。当时,人们手中的 1 元旧钞,只值新钞 5 分,仅此一项,人民损失竟达数千万元之巨。

第三次发行晋钞是在 1937 年 7 月 7 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全境编为第二战区。随着阎锡山撤出太原,印刷机器和票版落入日军之手,“晋钞”所发数目无从确知,加上日伪印发假钞导致金融异常混乱,军民交易颇感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向国民党中央政府提出 “整理晋钞”,即四银行号原先发行的“晋钞” 不再继续发行,而是新发省钞,投入流通。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与阎锡山几经磋商,没有结果。阎锡山遂自行决定派人购置机器,第三次印发晋钞。新晋钞于 1939 年 1 月发行,除用来支付军费外,还用其到日伪区购买小麦。初买时,15 元可买小麦 1 石(每石 150 斤),后来贬到每 300 元 1 石。尽管如此,阎锡山通过此法仍收购小麦 2 万石。到 1940 年底,由于人民拒绝使用新票,阎锡山才停止印刷。

所以,原则上讲,用晋钞,当时也买不到 1 石米。而且还被敌人破坏过金融货币体系。所以在 1947 年,晋钞后来几乎是废止了。

那么,今天,山西省发行的钞票,放在今天钱币市场上,值多少钱呢?

1928-1947 年,民国十七年至民国三十六年山西银行发行的纸币:

2010 年成交价:4704 元

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山西省银行纸币一组六枚图片及价格 - 芝麻开门收藏网​www.zmkm8.com/jingpin-34932.html

这一张拾元的纸钞叫做 “太原鼓楼” 价格取决于品相和完整程度,保存差,如下图品相一般在 300-400 左右,保存完好,十成新过评级的,市场价最高可达 8-10k 一张。

我们开个脑洞,假设给的 “100 块钱”,是这一版 100 元,假设最好的品相,运气好,那今天,能有十个 W

3、晋察冀 100 元

我们再开个脑洞,假设是晋察冀的 100 元

当时在市面上,可能还能够见到一种货币就是晋察冀边区的 100 元:

晋察冀是咱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也发行过货币。

当然,这一版在当地流通,就不至于了。

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位于国统区,另外一方面当然因为抗战胜利啦!

1945 年 5 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发起大规模夏季攻势,先后发动察南战役、雁北攻势、子牙河战役、大清河战役、热辽战役,扩大了解放区,将敌人压缩到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8 月,晋察冀军区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对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攻占城市 70 余座,解放了西迄同蒲铁路,东到渤海、锦州,南临正太路、石德路,北至多伦、赤峰的广大地区,使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今天,晋察冀边区货币存世的话,品相差的就小几百,不去讨论。有的话也不好出。

品相好的话,大致上 2000-6000 不等。

100 大洋

在金融市场相对稳定的一线城市,大洋的购买力逐渐稀少,人们更相信纸币一些。即便是解放前夕的上海,大洋价格飞升,纸钞的膨胀依然延续,因为上海,北京等当时的大都市,已经习惯纸钞了。

但在偏远地区,大洋的购买力,丝毫不减。

当时,10 块大洋基本够一个三口之家正常吃喝了。而普通的知识分子,工作一个月其实也就挣 10 块大洋,普通工人也就一两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月薪八千到三千。

如果是 100 大洋,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至少够一年的吃喝。

放到今天而言,100 大洋,那简直不得了。

目前,银元普品的市场价格在 1200-1300 左右。

这其中随便薅出个九年精发,八年啥的中千有了

一百大洋少说也有个 12W 吧

当然,不同的货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们家有多少 “现大洋” 可以找答题人给你评估下,做出一些出手的建议。

综上所述

100 块钱 = 1 个煤球,今天的 200 块钱

100 大洋 = 一家三口一年的吃喝,一个人一年的工资,和今天的 12W

岂可同日而语?

像一百块钱和一百大洋的差别,小学老师真的能够讲得清楚么?往往只能是一笔带过。

然而。历史不容遗忘,不容一笔带过,不容曲解误读!

我们要铭记的是那个年代面对诱惑和敌人铡刀,刺刀,民族英雄烈士无反顾的选择。

大洋这两个字,就这么见不得人?

孩子 “方便理解” 不能作为 “罔顾事实的理由”,教育者如此编教材,归根结底,是如今的教育者已经不具备讲清楚“银元” 的能力,以及对于孩子自主学习和好奇心的漠视。孩子是有探究真相,自觉学习的能力的,老师教书育人,不能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更应该让孩子保持珍贵的好奇心,他才会深度的理解,才能接近真相。显然教育者不愿意看到孩子自己去探究的这个能力!希望孩子,只能接受机械化的灌输的,和僵化的填鸭式的教学。像大洋这样的词汇也好,像我们宋元山水画也罢,都应该出现在教材里,不怕孩子看不懂,但只有让孩子先接触,才有后面的深度了解。

如此篡改,令英雄的形象光彩暗淡,教材者于心何安?

知乎用户 新征途 发表

不建议修改

且不论 100 银元是否就是 100 块钱,只是如果课文可以任意修改,可信度就降低了太多

如果学习这篇课文的孩子长大了,发现自己的孩子跟自己学的不一样,那他就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怀疑,进而怀疑所有课文

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改了,那别人还会以为是诸葛亮写的吗?还认可里面鞠躬尽瘁的思想是真的吗

如果 100 银元可以改,那小时候学的课本里面有很多通假字,为什么不全改成现在的用字用词呢?

那改来改去可信度在哪里?


另外点名批评下越南,别的国家都是哪个行为违宪改正哪个行为,越南是哪个行为违宪就修改哪条宪法,那么宪法的可信度在哪?

知乎用户 海阔天清人和​ 发表

有时候教材编修组修改课文,你们不要想的那么阴谋论,什么深谋远虑,什么尊重原著,什么敌人渗透。

其实就是闲的。

这些课文短的流传几十上百年,古老的都流传一两千年了,而且教材出版前也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把关,一般是不会有什么文字上的问题的。

但编修团队还得做点事,证明他们是在做校勘工作,所以就会在无伤大雅(至少他们认为无伤大雅)的几个字上来回改。

雁门太守行》,一千年来多做 “甲光向日金鳞开”,我上学那年突然改成 “甲光向月金鳞开”。

甲光向月,确实很有意境,和前面 “黑云压城城欲摧” 搭一些。

可唯一的问题是月光下,铠甲除非本来就是金色,否则怎么反射金光?而且以月亮的亮度,你就算金盔金甲也达不到 “金鳞开” 这个视觉效果。

但没过两年又改了回去。中考的时候无论你写 “向日” 还是“向月”,都给分。

编修团队说李贺不懂文学,李贺笑你物理老师没的早。

小石潭记》里有一句”俶尔远逝 “,教材编写组在这个” 俶“字上反复横跳,按我们语文老师的说法是一年一改,今年用”俶 “,明年用” 倏“,反正意思差不多,就是玩。

所以 “一百块钱” 也是这个道理。

**“一百块” 和 “一百元”“一百银元”,在民国背景下是一个意思。**原始版本是 “一百块”,后来怕小孩子误会改成了 “一百银元”,再后来觉得我们要尊重原文呀,又改成 “一百块”。怎么改都有理由。

所以过两年又改回” 一百银元 “你们也不要奇怪。反正他们得干点什么,证明他们是在认认真真校勘课文不是白领工资就是了。

至少我觉得这个性质比自作聪明的” 甲光向月” 要好得多。

而且非要让我选择的话,我认为尊重原文更重要。如果怕人误解大可以用注释的方式解决,切不可自作聪明修改原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个是王维瞎编的,难道因为这个不符合真实的自然现象,就可以改成 “大漠孤烟斜,长河落日扁” 吗?

所以尽量尊重原文,能不折腾尽量不折腾,小孩子没大人想象的那么傻。

知乎用户 明镜磨心 发表

去年建党一百周年时候,央视新闻花了不小的篇幅报道过刘胡兰的事迹。

相比很多英烈,刘胡兰在大革命时代并无多少亮眼的功绩,但是她是有史可考的牺牲的最年轻的党员。

虽然那时候部分党组织关系的资料并不完善,可是刘胡兰以党员身份死去,是敌人用屠刀进行了官方认证的。敌人也试过威逼利诱她,要她 “自白” 来换生路、要她出卖同志来换钱。在我查到的资料里,有的说是 “自白” 了就能获得一份土地,但刘胡兰拒绝了。

关于 “一百块” 这个概念,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孩子们不懂大洋这个旧社会的钱币单位的缘故,而在编辑的眼里,孩子们对于 “一百” 的认知已经是个大数额。

所以一百块和一百大洋的区分,重点是要让孩子们知道的是,收买刘胡兰的价钱不是小数额。插一句,类似于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五斗米”,到底是嫌钱少不干了还是哪怕钱多也不出卖风骨。

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引申,要教导孩子们,为什么大革命时代的共产党人能在生的希望面前舍生取义,从而告诉孩子们大革命时代的党是怀着何等的崇高理想在奋斗,是有怎样的感召力。

知乎用户 睡前消息 发表

质疑这一点的人,明显是缺乏常识又要假扮专家。

“100 块钱” 才是原始说法,意思是不打折付硬通货——你猜钱的单位为什么是 “块”?

只有密度确定,大小也确定(有硬花边避免磨边)的贵金属货币才按 “块” 来分配价值,纸币的面积和体积都和价值没啥关系。

当时山西有法币,也有本地纸币,军官悬赏 100 块钱,首先说明军官愿意付硬通货收买情报,其次是表明单位,要付价值大致接近于之前 “鹰洋” 的主流银币,而不是“角子”。

自宋朝以来,凡是发纸币的中国政府,没有一个能维持币值稳定,所以 “一块钱” 和“相当于一块钱的一元纸币”区别巨大。只是到了解放后人民币币值稳定时期,“一块钱”才可以不计较是纸币硬币。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完全不懂解放前的旧社会。“较真”之前最好稍微了解一下常识。

当时在口语交流中小心翼翼说 “银元” 的人,基本可以确定是谈妥生意,即将结账的商铺伙计。但如果细致到这个地步,那就要讲清楚是哪一种银币,以及换算成标准单位的时候有多少折扣了。

知乎用户 全民过冬​ 发表

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写过是 “给你一百银元”?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 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 语文 第六册 试用本 [M]. 1961

知乎用户 rq cen 发表

想起一件小事。

初中的一节生物课,课堂纪律极差,生物老师生气了,批评我们不想上课就不上课,这节课就讲笑话,让我们轮流上去讲一个笑话。

当时个子矮坐在第一排,我就成了第一个上去讲笑话的。讲的是地主家的傻儿子学会了写 “一二三” 就把老师赶走了。后来来了个客人,地主显摆儿子会写字,没想到写了很久都没好,进书房一看,原来客人的名字叫万百千。

讲笑话时,我刚开始讲 “过了好几个小时都没见儿子出来”,后来马上改口 “过了好几个时辰都没出来”。没想到生物老师居然注意到了并且大做文章,夸奖我讲笑话也很认真严谨,这样是学习做事才能有所成就。现在看来至少学习上被他语言中了。

这件事非常触动我,以至于现在还记得。不其实主要是因为老师居然会在生气时想出这么个方法批评教育我们,然后又神转折因为我讲的笑话转变了主题,这么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居然被老师拿来大做文章,也让我不由自主地开始留意各种合理不合理的细节。

很多小孩子很喜欢从老师家长课本等 “权威” 里挑刺找错,从挑战权威中找乐子刷存在感,虽然刚开始搞竞赛时也喜欢吐槽高中物理化学生物课本不严谨,但是语文课本里的各种文章故事,硬是没找出什么硬伤。

学生在学习时肯定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概念 很多还是落伍废弃不用的,比如古代的货币和计量单位、英制的计量单位,但是不能为了 “易于理解” 或别的什么原因,就随便把相应时代地区背景的名词替换成现代的。这种对历史和知识的细节的尊重,在未来学习更深更专业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对 “不协调” 的敏感性也是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绩所必须的重要本领。

知乎用户 月影君​ 发表

二十年前一百块钱和今天的一百块钱购买力还不一样呢,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还都叫一百块。

以后不妨简单点,直接写个脚注,告诉大家当时一百块钱购买力相当于多少斤大米几袋面。

齐活儿!

知乎用户 良先生在 发表

这只能说明一点,从来没在那个年代生活过、也没充分了解那个年代知识的我们,了解这件事只能从有限的脑容量里调取电视剧的内容。

觉得一百块钱没一百银元有 “内味儿”,跟把卫龙辣条当作中华传统美食没什么区别。

当你头脑里浮现出什么 “银元”、“大洋” 这些词汇,连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是你从《小兵张嘎》里获得的所谓“知识”。

然而现实是,在极度普及普通话的今天,你很有可能依然很难完全听懂离你几百公里以外的方言。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

而题中这个家长,他真的懂吗。他只是一个被从小到大被各种各样 “嘎子” 支配了的人,对自己过去所掌握的 “知识” 深信不疑的人。

知乎用户 蓝天是我的保护色​​ 发表

这个家伙切入点就是引战的

他的意思就是问你烈士是一百还是两百

一百元还是两百元都是他设置的陷阱

如果你反驳他就说两百元

你同意就是一百元

引战话题看不出来,一般人跟着义愤填膺,先搞清楚谁是敌人

知乎用户 弗兰肯的坏游戏​ 发表

这个事情必须要掰扯清楚,搞一个网络历史论战都可以。

民国时候的货币发行其实是很乱的,地方上有合作券,银票货压,政府也分北洋民国和地方军阀,后来还加上我党的边区券和国民党的金元券。所以相比于某些不知道能活多久的组织发的纸,哪怕是前清的银元都很值钱,因为毕竟是有银子的。

我记得小时候曾看过一篇污蔑毛的公知文,言说当年毛当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领的是丰厚的银元,结果他非但不满足,还要造衣食父母的反,真真….

后面我就不说了。这篇文章的作者用心险恶,就是故意混淆了当时纸币的 “块” 和“银元”的区别。

实际上那时候的毛主席过得十分困苦,他父亲不支持他读书,所以生活费都是族里的大伯拿,那也不敢拿多。刚到北京的时候,他住过鸡毛店,睡过大通铺。即使后来勤工俭学租住单间了,也依然干粮拌咸菜。所以当时拖欠工资,他才显得那么激动,毕竟这已经事关生存问题了。

所以到底是一百块,还是一百银元,这种事,必须要大大的掰扯,不能让人偷偷的偷梁换柱。

以上。

知乎用户 王小板儿 发表

这件事情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给敌人留下一丝一毫的机会!

读完一篇文章我们首先会想到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进而思考从中可以学到什么知识,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断句的调整,整片文章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而坏人往往就会抓住这样的漏洞夹带私货。

高赞回答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在当时的环境下 100 块钱和 100 银元完全不同,二者的差异产生巨大的联想空间,如果被坏人刻意引导就容易引起歧义。

举一个例子,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这句话,既具体又抽象,其中韵味,只有文字才能传递,如果把 “狗” 换成了“人”,仅仅改了一个字,味道就完全不同了。

余华曾经这样评价这句话:**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另外一些没有才华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费力写下了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人的思维体系分为两种,第一种,感性思维,第二种,理性思维。人脑与生俱来有一种惰性,只要能用感性思维应付,就不会调动理性思维能力。而坏人要做的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调动你的感性思维,同时干扰你的理性思考!

关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在《小杂感》里是这样说的: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知乎用户 Ansucculents 发表

敌人在内部啊

知乎用户 1871 发表

小学课本这篇文章本身改编自《17 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全文甚至只有威逼没有利诱。要按某些人的看法,这岂不是民国版的连 100 块都不肯给我

刘胡兰之所以没叛变,不是敌人钱给少了,闹半天是压根没给,全靠白嫖啊,文章作者其心可诛

这些人看不到文章中展示的死亡威胁,却能死死盯住这一百块到底是不是 “银元”,还动不动就妄图把现代的小学生智商想得和他们一样低

按这些人的逻辑,我看这一百银元迟早给改成一百根金条,才能方便小学生理解,才能凸显主人公的不惧诱惑

额… 这种版本的读物还真有

“说是你就给我抬来一个金人,我也不知道!他说,你就不怕死吗?她说,我怕死就不当共产党。”

哈哈,果然还是黄金好啊

知乎用户 古德毛宁 发表

我来歪个楼,讲个道理。

这几种说法都没有原稿写的有感染力。

第一,一百法币相当于现在两分钱,买个火柴都不够,没感染力

第二、一百银元又太傻。为什么呢?一百块银元大约 5 斤 2 两到 5 斤 4 两,大约能装两大瓶可乐。敌人要是这么说,如果我是刘胡兰,我肯定会问:这么多钱你装在哪里了?你是来扫荡抢钱的,带这么多钱干什么?

第三、敌人手里拿着枪,又摆开铡刀。直接拿命要挟是不是更合理一点?原供词是先铡了六个人,拿生命要挟,在诱惑刘胡兰给土地,这个就比较合理的

第四、敌人的供词是 “刘胡兰自动扑到铡刀下”,更悲壮和无畏

 审讯刘胡兰的是阎匪军指导员大胡子张全宝。张全宝问:“你们村村长是谁杀的?” 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知道!”“你给八路军做过些什么工作?”“我什么都做过!” 刘胡兰的回答令敌人极为吃惊,他继续问道:“这阵子你和八路军是怎样通信的?”“没有通过信。” 张全宝得意地冷笑道:“现在有人供出来了,说你是个共产党员。” 刘胡兰正义凛然地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就是共产党员,是共产党员又怎样?”“你们村还有谁是共产党员?”“就我一个!” 张全宝又哄骗道:“‘自白’就是自救。你‘自白’了,给你一份土地。”“你就是给我个‘金人’,我也不‘自白’。”

刘胡兰精神_共产党员网

知乎用户 雨水​ 发表

很讽刺,根据知友的挖掘,刘胡兰的加害者当初就没这么讲,是原作者自嗨的台词。

这些人能无知到什么程度?

骆驼祥子拉一个月黄包车,到手也就 7、8 块银元。鲁迅先生在北平雇佣的保姆,一个月两块银元。当年他请人在东来顺吃涮羊肉,四个人花了一块银元。100 银元相当于请了 400 人在东来顺吃顿涮羊肉。刘胡兰所在的年间相差不远,更何况生活在穷乡僻壤,对其诱惑可想而知。

100 元是什概念?放到现在,一只羊 1000-1500 元,即便在最穷的农村,连 1/10 的羊都买不到,就是说买到的最多能炒出一盘菜来。

看到这个,想到了当年学生物,赫然发现 “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十分惊讶地问老师,不是“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吗?老师无奈地说:教材改了,说龙生九子,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改成猪了,只有猪才不受计划生育政策管理。当时就十分感叹,这个改者不知道龙之九子相貌天差地别,再无知也会看出明显不同,但是一窝猪,外人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的。除非是那九只猪中的一个,可以准确区分彼此吧。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你这 100 块钱…… 上面印的是常凯申的头像?

知乎用户 代香格 发表

实际上,在 1946 年的山西文水县,没有【一百银元】这种说法,正确的说法是【一百大洋】或者【一百光洋】【大洋一百块】。

那时候的一块银元币值就是一元,银元的背面就写得清清楚楚:壹圓。

一百大洋是民间的说法,官方语言的话,就是【一百元】。】

为什么民间会强调大洋呢?

因为当时的货币很杂,有金属货币也有纸币,纸币还有中国银行的和中央银行的区别,在山西甚至还有特区银行的,就是延安发行的边币。这些纸币大家认可度不高,银元才是硬通货,大家都喜欢用银元来交易。

如果张大胡子不强调大洋,只说【100 块钱】,别人就无法知道他要给的是什么,就像前几年的香港,你只说一百块,人家就不知道你是说人民币还是港币或者美元。因此,张大胡子绝对不会这样讲。

所以,“一百银元” 已经是后来的人瞎逼写的错误说法了,现在又改成了另一个错误说法,如今编教材的人没文化到这个程度了吗?

知乎用户 张向明 发表

建议把刘胡兰从语文课本中撤下来,放到政治思想课程里,以避免争议,保持语文课程的纯粹性。

知乎用户 牛黄 发表

这处改动是谁改的?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咋不把外国小说里的所有 “便士” 都替换成 “分” 呢?

知乎用户 刘信臣​ 发表

唐僧西天取经长安城还没出去就被拦住了,唐僧说他有通关文牒为啥不让他过?

守卫说他得有两码和 24 小时核酸报告才行。


武松到景阳冈进店喝酒,小二说最多三碗。

武松:“咋滴?怕我没钱?!”

说着,武松拿出手机给小二看微信账户。

(与时俱进一点,别扣扣搜搜的,直接快进到信息化时代

知乎用户 枭羽​​ 发表

首先写课文的时候 100 块购买力极高,所以大家一看 100 块钱都会被刘胡兰烈士不受利诱的气节所打动。现在一说 100 块大家下意识的联想到一张红票,这购买力就差远了,只会让人觉得反动派太抠门,所以改成什么单位更能发扬烈士精神可以讨论。但是像某高赞答主扣帽子,找共济会这种就不必了,周兴给自己搬大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现在有一个问题啊,既然要突出英烈气节,100 块钱肯定不合适了,按原通讯的土地小孩子又没多少概念,那 100 银元合适吗?如果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可能觉得合适,因为那时候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显得大洋还比较值钱,现在全面小康,全面脱贫,人均收入大大提高,我觉得就需要再斟酌一下。

现在小孩可能不知道民国时期大洋的购买力,但是都会用淘宝,所以他们万一一好奇

这下坏了,要是孩子家住中西部十八线小城市还好,要是孩子在一二线城市,就算按最贵的算,这 100 银元也就跟他家福克斯一个价,比同学家的 BBA,特斯拉可差远了。这也不能彰显先烈高尚品德啊。

换大米白面也不太合适,以前吃顿白面算开荤,现在属于吃不完扔掉的。反动派还是小肚鸡肠。

学区房又太当代,穿越感过强。不如改成 100 两金子,这玩意儿保值。不过现在小朋友可能也不知道一两多重,爽性改成 10 斤金条吧,这个大家有数,而且上了新闻大家也人人羡慕。

知乎用户 且听沧海 发表

这就是典型的 “我不懂,所以一定是你错”。

因为从晚清到民国,“×× 块钱” 这种说法,本来就非常常见。

这里面的 “×× 块钱”,和现代说的 “×× 块钱”,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

最有名的要属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帐。”

再看胡适《白话文学史 · 自序》:“恰巧那时候我的一班朋友在上海创立新月书店。我虽然只有一百块钱的股本,却也不好意思不尽一点股东的义务。于是我答应他们把这部文学史修改出来,给他们出版。”

再往上算晚清时期的:

《官场现形记》:“人家三千块钱,那不是一封一封的…… 他垫了三千块钱,有这点功劳……”

《官场现形记》里面用 “块钱” 的地方很多,不一一列举。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卜士人道:‘那功牌可是一块钱,我是照本卖的,你不能少。”

还有《风月梦》《品花宝鉴》《九尾龟》《孽海花》之类的,都有很多这种用法。

这里面的 “一块钱”,基本就相当于 “一银元”。

(因为晚清民国金融混乱,所以一块钱有时候并不能代表一银元,这里仅就大体情况而言)

为什么作者会更改?因为作者根本不觉得一百块和一百银元有什么区别,改成什么都一样。

那为什么会有人不知道晚清民国有大量 “×× 块钱” 这种用法,非要说“多少多少银元”?

因为很多人受电视剧影响太深了,看民国电视剧里经常说 “大洋”“银元”,就觉得那时候都那样说。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晚清民国是很混乱的,什么叫法都有。

知乎用户 溯白​ 发表

与教材有关的问题,我都是主张矫枉必须过正的

知乎用户 金先生 发表

一群不知道历史又不愿意查证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指责别人 “乱改”“历史虚无主义”“祸害孩子”“包藏祸心”,真是千年未有之大笑话。

知乎用户 机枪捷克造 发表

当然应该较真!

给你一百金币!

给你一百元金币!

给你一百元硬币!

听一下这三者试一下有什么区别?

知乎用户 桐生院幸直​ 发表

说一百块 = 100 元法币的是不是有问题……

一百块的重点在于 “块”,什么是“块” 状的?硬币啊,什么硬币?那不就袁大头吗?

当时法币都是纸币,根本就不错存在硬币的 “一元法币”,“块” 自然就不存在了。

觉得有问题的不如自己去复习下历史吧。

知乎用户 才子是我弟 发表

别动不动就改经典课文,或者决定拿进拿出哪篇。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袁微子那本事。

知乎用户 沙耶之歌 发表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他(鲁迅先生)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阿累《一面》

这个家长不知道上过高中没有……

知乎用户 张贝贝​ 发表

我觉得《刘胡兰》课本中把”给你一百银元 “改成” 给你一百块钱“,是对革命英烈的严重侮辱。在此我反对

@船长

的回答,接下来我说说自己的看法,如果大家对我的回答有不同意见的,可在评论区内进行评论。

开学后有家长看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上,有篇关于革命烈士刘胡兰的课文,上面写到敌人想收买刘胡兰,提出 “给你一百块钱” 为条件。

而在此前半个多世纪的电影、课本等各种宣教媒介上,都说是说刘胡兰不为 “一百块银元” 所诱惑,最后英勇就义,这个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的英雄形象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现在再看,这 “一百块银元” 改成 “一百块钱” 了。编者似乎是想把这个钱数表述变得通俗易懂点,而忽视客观事实上两种货币悬殊的价值。今天的人看这一百块钱,它能买到什么?小学生也能知道一百块钱还不够一家人上街吃顿饭。

旧版的课本文章中,刻意安排 “敌人说给 100 块银元” 的情节,目的是衬托小英雄面对金钱诱惑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如今这么一改,味道大不一样了,原来就一百块钱呀,还谈得上什么大的诱惑?学生怎能不对刘胡兰之死产生合理性疑问?更关键的是,英雄的形象因此在青少年心目中大打折扣,这课文还能有什么教育意义?

仔细看一下,这还不是印刷错误,而且在去年的教材中就已出现 “一百块钱” 字样了。照这么改,难道诸多课文原作中出现的几文钱、几斗米,几丈远等都要改成几角几分、几克、几厘米了?原来误人子弟的高级表现形式远不止丑陋插画这么多。到底是哪个鬼专家、什么样的猪头脑驱使出如此龌龊的行径,如此这般改动一个特定对象的故事,和杀了刘胡兰的刽子手有什么两样?和炮制毒教材有什么区别?难道这不是在侮辱英烈刘胡兰吗?

一百块银元就是一百块银元,刘胡兰所在的那个年代,其货币价值是相当惊人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场情景下,更能彰显刘胡兰不为诱惑忠于信仰的伟大品质。这 “一百块钱” 的出现,不是合理改编,而是恶意篡改,分明有着敌人般的险恶用心,这样的教坛毒瘤难道不该查办他们清除他们吗?

历史就是历史,是留给后人做镜鉴的,镜面被偷偷换掉了,还蒙上了不该有的烟尘,还能让人看到自信而又真实的面貌吗?改动教材不是不可,但事关本土传统文化,特别是关联革命烈士形象,谨慎两字更是马虎不得,除了要有专业水准并经科学论证,更要有人文情怀和职业使命,一笔一划都要留神别把孩子带到歧路上。

乱撤文章,乱改课文,当下这种涉及教科书的恶劣做法似乎频繁出现了,不是主管部门及专家官员们吃饱了撑着难受的浮躁作风在作祟,而是有一种力量在奉行一贯的做法,要恶意传输一种罪恶的理念,他们不尊重历史,也不敬畏生命,淡化人之本性,妄图用一种魔幻思想来渗透固有的主流意识,为的是实现自我表现力和管控欲。他们善大不为,恶大为之,不该为的乱为,不驱散这种可怕的权力阴霾,恐怕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知乎用户 豫北一匹狼​ 发表

民国初期的一百块钱,还真是一百块大洋。后面 1947 年货币泛滥肯定就不是了。

知乎用户 杨瀛 发表

尊敬的有关领导:

你们好。

考虑到今年教科书问题频出,估计是各位领导工作繁忙,不能事必躬亲,作为一个老百姓,理应起到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义务,去监督并提出有关课本的修改建议。

我觉得光修改《刘胡兰》还不够,不够与时俱进,因为中国文学博大精深,要改就全改,建议如下:

修改《水浒传》:李逵正因为 10 两银子与别人争吵,宋江在听说后立即掏出手机给他微信转账 1000 元……

修改《红楼梦》:贾母喜宝钗稳重和平,拿出一张支票让凤姐去办酒席,请戏班……

修改《孔乙己》: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扫个支付码,买一碗酒……

包括儿歌也不能漏了: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两银子,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接过银子,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

……

当否?

请回复。

——————一个不想吐槽只想干实事的人

知乎用户 李岩 发表

扯了那么多

要看关键点

对作为课本受众的今日小学生来说:

刘胡兰,说出来,给你 100 块钱!

实际效果等于

刘胡兰,说出来,给你 100 块钱!能买 5 根钟薛高!或 4 份铁板大鱿鱼!!或 20 根爆汁烤肠!!

至于这个改动是 技术失误 还是 有心为之,咱就不知道了 { 摊手 }

知乎用户 lvjjing 发表

其实,要是我没记错的话,以前的老语文书里,原文写的就是一百块钱。但是嘛,现在影视剧那么多,到处都是梗,” 一百块钱 “在 90 后父母的眼里,更像是一个梗。

” 给你 100 银元 “,马上联想到的会是这个:

“给你 100 块钱 “,马上联想到的会是这个:

能不被吐槽吗!

知乎用户 otto 发表

一面(阿累创作散文作品)_百度百科 (baidu.com)

这文章作者在 1932 年在鲁迅的帮助下 1 块钱买了两本书(鲁迅自己的书是送给他,另一本书 1 元 8 角折价 1 元卖给他)

我查资料算了一下,1932 年 1 块大洋能在 1932 年的日本买到 4.75 千克大米(零售价)

今天京东福临门盘锦大米 57.5 元 / 10 千克

根据米价算,1932 年的 1 块大洋相当于现在 27 元,100 大洋相当于现在 2700 元,感觉 100 大洋也不多,不过这价值也是参考,毕竟现在是太平时期米价不贵,1947 年战乱年代米价不会平稳平价。

上面文章 1 本《铁流》书籍原价 1 元 8 角相当于现在 49 元卖,到时和现在同样的书价差不多(京东卖 45.8 元)

《铁流 / 俄苏文学经典译著 · 长篇小说》([苏] 绥拉菲摩维奇)【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jd.com)

知乎用户 lee​ 发表

不知道哪里来的大聪明。

知乎用户 饼当 发表

说明 “家长”,本问题提问者和大部分回答都有点没文化。

“一块钱” 就不能代表一银元了?

这时候应该加个注释,而不是挑这个刺

知乎用户 心月狐​ 发表

语文这门学科非常重要,在选课文的时候更应严谨。

所以看高赞的说话敌人其实说的是给一块地,为什么课文里非要给钱?华盛顿砍树、爱迪生救妈妈这种虚假鸡汤还没玩够呢?

知乎用户 红心 Utopia 发表

我认为这种改动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是缺乏一种系统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的。

可能某人负责低年级组,他认为孩子就是心智未开的,那什么时候,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在这种理念下,他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 “小孩子不懂”,删了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以我在小学实践的经历来看,小孩子的 “懂” 是很朦胧的,模糊的,他们肯定做不到像知乎那些经济学家一样,条分缕析的说明银元的购买力;但他们也在隐约的知道 100 银元很重要。

这种能力被称为观点采择能力,也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推论他人的做为与感受。在 8~10 岁,孩子会意识到别人(刘胡兰)眼中的 100 元和 “我” 眼中的 100 元不是一个概念,但具体为什么,他们可能还想不通。

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个教辅书叫” 全解”,里边给出了知识背景,小时候也看过动画片《三毛流浪记》,我慢慢知道了,一枚银元原来是那么珍贵,比我存在罐子里的一元硬币要珍贵得多。

当我回想的时候,才意识到革命先烈竟然如此伟大。

然而,当我们的动画片剥离了社会因素,所有的都是处在一个 “架空的” 背景下;课本中,又没有给孩子留有阶梯,银元和元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一个阶梯,他们可能会一直含糊着。进而,对于革命先烈的认识就无法内化,只是肤浅的“不受诱惑”

知乎用户 bruno fighter 发表

不负责任不懂历史的编辑做出的自以为是的修改。

知乎用户 云风 发表

如果非要用 100 块钱的话,可以加个注释,是指 100 银元,同时强调钱数之多,价值之大。不然很多学生对 100 银元的价值也没有概念。

知乎用户 米豪法风​ 发表

一百钱不见得不准确,不用每件事情都上纲上线

什么叫 “块”,显然最早这个面额对应的是一个贵金属块

所以问题不是很大,解放前 “100 块钱” 和“100 银元”可以是一样的东西

知乎用户 发改老司机 发表

我怀疑改动的人包藏祸心。

一百银元,一听就是民国度量衡,即便小孩也会带入到那个历史语境中去思考,这一百银元是多少,值不值钱,个别认真的孩子还会去问大人。

而一百块,孩子就可能不假思索,直接对标现在,一百块还没我压岁钱多!

这么一改动,本来是不被金钱利诱,直接变成嫌弃钱少。铁骨铮铮的英雄直接被讽刺变成贪财的小人。这是典型的春秋写法,内涵暗示加影射。

改动不改动已经脱离事实的讨论范畴,而是对英雄形象描摹的争论,通过言语修饰到底想传达给读者什么内容?否则不能解释平白无意义的改动。

三十年前书上说的是一百块,那时候是个孩子都知道那是巨款。十年前写的一百银元,孩子也知道是很大一笔钱。课本想传达的意思是敌人下血本策反,而刘胡兰不被金钱收买,不被敌人威逼利诱,是坚定的共产党员。现在改成一百块,对比现在一百块,这些人想表达什么?

凡事怕认真分析,深入想一下就会发现险恶用心,有些人就在渐变渗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三观,和以前暗戳戳污名英雄一样。

知乎用户 卷阿​​ 发表

问题下的某个回答讲的阴谋论故事,实在是好笑;我不清楚课本里《刘胡兰》一文的作者是谁,原文是什么,是否做了改动,但如果做了改动,也很好理解,编者认为,低年级小学生还不知道银元是什么,写银元引起他们的疑惑,教师需要进行本不必要的拓展。

从历史现实的角度讲,这一修改自然是有问题的。民国的币制很乱,我也不想去研究,47 年的山西是否还有地方政府发的货币。法币的贬值速度相当快,刘胡兰牺牲的 47 年初,应该还是比发金圆券的 48 年中,更有价值些的。但毕竟是抗战后了,我估计 100 法币一样不会值多少钱。(有心人倒是可以查一查,但我懒。)

但你换一种角度考虑,可能也没那么糟糕。我自己小学时学过这篇课文,忘了原文是 “钱” 还是“银元”;但有回答说,二十年前的课本上是“钱”。放在那时候甚至更早些时候,一百块钱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有吸引力的,而刘胡兰年纪也不大。如果要恶意拔高,我甚至可以说,体现了敌人的凶残和吝啬,体现了刘胡兰的意志坚定,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平(对反动统治者来说,一百块钱不是事,却不愿意给;对穷人来说,一百块钱很多,但忠于革命事业)。

从实际的角度讲,改不改其实影响没那么大。不管改不改,学生以后都要学历史课,都会学到法币疯狂贬值和发金圆券那段,也会知道袁大头。到了一定年纪,也早不记得,当年课本上写的是 “钱” 还是“银元”。

但我想说的是,我不理解,为什么小学语文课本都不署名,并且编辑可以随意修改。所谓文责自负嘛,小学生写过作文,也就知道,文章都是人写出来的。那给文章署个名就很正常。改了别人的文章,编者也至少得让作者同意。

知乎用户 灰常能打​ 发表

也别什么事儿都赖家长。

看了一下原文,十有八九是什么事逼的自媒体或者说 “专家” 搞出来的。

家长当然关心教育,但这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孩子对购买力没有概念的时候,100 单纯是个很大的数字。

当孩子对购买力有概念的时候,他们很快就会明白不同时代背景下,金钱的币值和购买力都是不一样的。

无论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没什么困扰。

倒是事逼的自媒体和专家,让家长和孩子很困扰。

知乎用户 杨才崯​ 发表

大洋是作为最大面额货币发行的,作用等于今天的 100 元面额钞票,在当时除了大洋就只有各种更低面额的铜板,蒋介石的纸票伪法币是之后发行的而且贬值剧烈,不受欢迎,那时候 100 个大洋至少等于一万块钱。

知乎用户 風雲嫖侠 发表

一百块钱不值钱,民国纸币涨涨跌跌,但是银元是硬通货。

知乎用户 天涯之夏 发表

最近有一批学渣家长在乱质疑课本,甚至《新华字典》也被纳入了抨击范围。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

有想法是好事,然而不能乱拍脑袋。一百块钱,现在可能不多,但那是因为通货膨胀。但在以前,一百块大洋还是很贵重的。

知乎用户 十八子 发表

1947 年 1 月 12 日,刘胡兰牺牲。新华社吕梁分社记者李宏森听闻后当即赶去采访,追记下烈士生前最后时刻。

他写下了《17 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一稿,以 “新华社吕梁” 的电头将这一消息发往全国各解放区。

解放后,1956 年,这篇报道经过改编入选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教材(1956 年版),课文标题是《刘胡兰慷慨就义》,这应该是最早的版本。

但这个版本我看不清内容。

@全民过冬

贴出的 1961 年版可以明显看出,原文就是一百块钱,而不是大洋。

全民过冬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2272668/answer/2665329242

知乎用户 老友 e 面​ 发表

鲁迅曾经说过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人生长恨水长东 发表

原来李云龙的人头只值十万块。阎老西够抠的啊,一个少将几个大佐就给了老李 2000 块钱。这样一对比,阎老西给刘胡兰开价 100 块钱,还是大方的。

知乎用户 夏尔谢夫 发表

典型没文化还特别自信。

也不想想 “一块” 钱是啥意思?

知乎用户 职场思维导图​ 发表

瞎编乱改,胡搅蛮缠。

毒教材还未到结束时。毒教材涵盖内容很多,包括虚无历史主义,引入下三滥的浪人替换雷锋,用志愿军敌人替换《谁是最可爱的人》,瞎编乱盖文中经典,用所谓现代文明批评经典文章,用美日审丑文化替代中国优秀插图…… 置入 “731” 这支臭名昭著的部队番号……

一桩桩、一件件,三审三校呢?这些人中但凡有一个人能够遵守初心,严守工作纪律,还会发生吗?很显然这个行业已经系统性的塌了……

希望能够持续整顿下去。否则以后中国的孩子将再无经典可读。

知乎用户 地理答啦​ 发表

体现了教育部门的与时俱进!

银元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孤勇者小学生怎么理解的了?

改成人民币或美刀正当其时!

不仅货币单位要与时俱进改,

其他不合时宜的内容也要改!

比如十三岁革命违反劳动法,

要把闹革命年龄改成十八岁。

铡刀这东西现在孩子也不懂,

干脆改成机关枪或者榴弹炮。

要理解教育部门的一片苦心,

美式审美插图也是迎合美爹!

知乎用户 宇智波鸣人 发表

听说刚出的华为 50 手机一部 5000 块钱。。。。。。

相比块钱,还是银元吧。。。。。。。

知乎用户 苦笑 发表

胡当年说 张 志 新是刘胡兰式的英雄人物。对于现在大多数人来说,还有几个记得?

知乎用户 深思独想 发表

改成一百银元或者一百块现大洋显得更合理一些

知乎用户 永雏唐宗 发表

差不多得了,这些家长连红卫兵都不如。红卫兵起码都知道物价。高度怀疑这帮贵物有没有接触过人类社会。

知乎用户 圈养之猪 发表

之前小学教材的事情,没有处理清楚,让所有人都心有余悸!

知乎用户 维禹浚川 发表

课文中的一百块在当时的确有可能指的是一百大洋。毕竟民国时期大家确实会说一块两块啥的。(不考虑法币哈)

但是问题是,在现代,一百块完全体现不出一百大洋的价值。

一百大洋在那时候是什么概念?很多拉洋车的,一个月到头可能也就两三块(大洋),一年也就二三十块的收入。一百大洋够他不吃不喝几年的收入了。扔到现在,最少也是十几万的概念,多了可能是几十万的感觉。如果是农村,那时候人挣得就更少,很多人还以物易物呢,更别说大洋了,有的人摸都没摸过。

现代的孩子读到这里,心说国民党就给一百块,那刘胡兰是疯了才会出卖党——事实上对于当时的刘胡兰,一百大洋那就是天大的数字。诱惑绝对让绝大部分人破防。就这样刘胡兰依然不为所动,那就不简单了。

所以这么改是不妥当的。

知乎用户 takeyouhigh 发表

关键是经过考证当时的原话是什么?

知乎用户 xu white 发表

结合文章所述的时代背景 “一百块钱”是可以用来指 “一百块银元” 的 原因很简单 “一百块”是数量词 而 “钱” 一般默认是语境中当时当地主要流行的货币 比如 “一百块钱” 出现在写 90 年代的法国的文章里 没有特殊说明的话 指的就是“一百块法郎”

(当然 在 1947 年的中国 “一百块钱” 也可能指 “一百块法币” 然而这显然不会出现在利诱这个情节里 因为当年一百块法币大约可以买一颗煤球)

另外 “块” 这个字用来作为钱的量词 本身就和银元的流通有关

所以这个修改其实也没什么太大意义(看别的答主的回答 只是回到原先的文本状态而已) 批评更没意义了 把 “一百块钱” 等同于现在的 100 人民币 割裂时代背景 很愚蠢

词汇要活学活用 很难想象央广网居然发了这么一篇垃圾

知乎用户 做一颗独立的韭菜 发表

民国法币改革前一个普通工人月薪在十元左右,100 元十个月收入。

70 年代一级正式工人工资 30 多元,100 块 3 个月收入。

对比还是挺明显的,不过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到高赞提到的 80 年代后期,100 块已经不算高了。我老家曾经名列国家级贫困县,而我家的位置处在离县城最远的地方,就这样的山村,80 年代末有公职人员的月薪已经上百了。那个时候打工潮初起,去沿海打工的有的已经能拿到月薪五六百,甚至上千。

现在就不用说了,日薪不到 100 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吧?

将 100 块改成 100 银元,不会造成太大的理解障碍,老师简单解释一下银元就可以了。

而将 100 银元改回 100 块钱,现在的情况下简直嘲讽拉满。

根据高赞罗列的资料,这个 100 块钱并不是原始档案里的,是后来生造出来的,那改回去就完全没有必要。

知乎用户 神经蛙 发表

这种关于历史的文章,要么用原文 “给你一块地”,要么使用不引起歧义的词句。

100 块银元和 100 块钱这两种说法,对于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人,哪种说法更不会引起歧义呢?

知乎用户 船长 发表

“一百块钱” 应该更大概率是原话,只不过跟现在的语言习惯冲突了。这个可能会成为新的知识点。可以说是经典的引申义打败原意的例子了。

“一百银元” 则照顾了现代人的理解能力。

知乎用户 大义凛然 发表

郭德纲的相声《论 50 年相声之现状》,里面有一段吃货大爱的部分,其中就是天桥的闲散人员,一人卸两个车皮可以赚到两块钱,而这两块钱回去可以买这个、买那个,买好多吃的东西,所以问题来了:这里面的两块钱是两块什么?

知乎用户 巳月 发表

其实我们要弄清楚这 100 块银元在故事中的作用,想向学生们表达什么?一百块银元很值钱这是对刘胡兰的诱惑但是他抗拒了这种诱惑。他要表达传输给孩子们的是,我们要学习刘胡兰的精神,不要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还有敌人的威逼出卖自己族群的利益。你要是能传达这个思想你改成 1 块钱都行!

这个就是语文老师的任务了,要让学生理解货币价值,还有中心思想。我说把你关屋子里不玩手机一个月给你 100 万你愿不愿意?你认知里是人民币愿意,然后你出来的时候给你一张津巴布韦币。当年学刘胡兰也是没有货币价值的认知的,但是我知道他的精神内核

以前有首老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手机边。现在你捡到一分钱你交派出所警察叔叔会不会觉得你有病?感觉这首歌很荒唐?可是这首歌要表达的是拾金不昧啊!

所以说啊某些人就是企图把刘胡兰的故事荒唐化虚无化,让孩子们错误理解他的中心思想精神内核,我们要培养的是刘胡兰,他们要培养的是白狗子!!!

知乎用户 鲁文 发表

给你一百「银元」修改为「块钱」,肯定是有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语法问题,多少块钱是个口语的说法,而且是对金额的描述是有明确界限的。现代社会,一般只有少于等于 10 万的,才会说「块钱」。大于十万的,直接说金额。

比方说,某村长挪用公款八万块钱。但不能说某演员一次性捐赠二十五万块钱。

刘胡兰何等英雄气概,居然用「块钱」来羞辱???

第二就是物价问题,不禁让我想到那个段子。说道解放军借了多少只老农母鸡的,60 年后把相应数目母鸡归还。那是一回事吗?姑且勿论当时老农何等拮据都借出母鸡,那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和利息是同一回事吗?

知乎用户 睡不醒的小医生 发表

你现在改成了一百块钱,纯属搞笑啊,一百块钱跟一百大洋购买力能一样么,一百大洋属于一比巨款,拒绝了是拒绝了一个巨大的诱惑,但是拒绝一百块,那是拒绝对我的侮辱啊

鲁迅在北京花了 3765 块大洋,买了个四合院,占地五百平米,有 32 个房间。

1924 年鲁迅第二次在北京买房是花了 800 大洋,买了个四合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鲁迅纪念馆。

100 大洋是这套四合院的八分之一,换算成现在可能是千万的巨款摆在面前艰难的拒绝了,

你给人改成一百块,糊弄鬼呢

知乎用户 叶白 发表

给我感觉就是:

“你要是把你家银行卡的密码告诉我,我给你一百块钱。”

现在,一百块钱并不是很多钱,所以,小孩子并不能体会到刘胡兰是怎么面对诱惑的。

有一个视频,说:

“毒贩说想跟缉毒警察私了,警察说:“你想怎么了?”,毒贩说:“给你们两万块钱”,警察说:“别说两万块钱,就是两个亿,,,我们也不动。我们是干缉毒的!””

我觉得那个警察的迟疑表现地特别真实,在面临巨大诱惑的时候,人都会有所动摇。能够坚定信念的,才是刘胡兰那样的英雄。

一个好的缉毒警察,面对毒贩的两个亿不受诱惑,和面对毒贩的两百块钱不受诱惑,应该是不一样的吧。

一百块钱,某些罗马的孩子可能都懒得弯腰捡起来,所以,不太合适。

知乎用户 我是谁我在哪 发表

加注释就完事了

给你一百块①钱。

书页底下一行:

①:指银元。

小孩子好奇,肯定会问:“老师,什么是银元啊”

老师出示一张银元的图片,描述大致大小

现在小孩子把它乘上一百——嗯,这一堆银子比电视上的梁山好汉拿着的银锭可大多了,这是很大的一笔钱

知乎用户 杜子垩 发表

有没有一种可能,一块钱之所以叫一「块」钱,而不是一张钱或者一叠钱,就是因为他最初就是指的银圆?

知乎用户 哎呦我的个天 发表

白雪公主吃的毒苹果是国光还是红富士,卖火柴的小女孩还剩多少根火柴,灰姑娘的水晶鞋是什么号码,刘胡兰,,,

知乎用户 光暗 发表

东施效颦。

知乎用户 wcylhy 发表

七八十年代的老教材用的可是一百块钱,这件事足以说明今天的货币比起七八十年代的货币贬值有多么严重。我们的工资增长数量有货币贬值的速度吗?

知乎用户 墨离​ 发表

《月亮和六毛钱》

知乎用户 小石子 发表

我个人认为语文学科,不仅仅是让中国人识字,更要明事理知道德。所以其严谨性是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

一百块大洋就是一百块大洋,别瞎说为了跟随时代洪流。如果孩子连百年前的大洋是什么都不认识,何谈明事理?

知乎用户 村上行走 发表

看通货膨胀把大家害的

连先烈都不得安宁

知乎用户 萧爻 发表

惊喜就是三天之后给你一百八十万出城剿匪接上我的腿

翻译翻译

惊喜就是三天之后给你一百八十万两银子出城剿匪接上他的腿

知乎用户 老年性 CACZ​ 发表

对银元,民国的时候口语化也曾经是 “块钱”。举例:老舍《骆驼祥子 · 第三章》““你看,你看,二三十块钱真不好说出口来,可是还真不容易往外拿呢;这个年头,没法子!”

祥子心中也凉了些,二三十块?离买车还差得远呢!可是,第一他愿脆快办完,第二他不相信能这么巧再遇上个买主儿。

当然, 之前国民党党政府颁布了《紧急安定货币金融办法》,即实施法币政策,实行纸币政策,不准行使银元,并用 “法币” 收兑银元。

在 1947 年说一百块大概率是指法币。

不过,根据

@刺客喵喵

的考证压根就没银元的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2272668/answer/2665186677

以下为原回答引文:

“据 1951 年文水县人民法院《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全宝供词》,**当时确有利诱,只不过是以一块土地,而非大洋。**该供词全文如下:
张全宝, 乳名四儿, 现名张生昊, 年五十岁, 山西省运城镇卫家小巷门牌一号人。夏历三十一年参加阎匪三十四军三团任少尉排长、中尉排长、副官、上尉副官等职, 三十五年任阎匪六十一军七十二师二百一十五团一营机枪连中尉指导员……
残害刘胡兰经过: 夏历三十五年十月间, 该营匪军窜据文水县大象镇时, 该部匪军营长冯效义、副营长侯雨寅、一营机枪连指导员张全宝、二连连长徐得胜、大象镇复仇自卫队队长吕德芳等, 开会布置残害刘胡兰等人。
夏历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晨, 徐得胜、张全宝和吕德芳三个匪徒, 带领阎匪军第二连和复仇自卫队, 包围云周西村, 捉住刘胡兰等七人, 并强迫群众二百余人到村南大庙旁广场开会。张匪全宝问群众说:“刘胡兰是好人还是坏人?” 一个老汉说是好人, 张匪全宝说:“你说是好人先铡你。” 当时, 全场群众哀求宽恕刘胡兰等人, 张全宝说:“决不能饶恕……” 接着徐匪得胜就宣布刘胡兰等人的所谓 “罪状”。
徐匪得胜问:“刘胡兰你们村中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说:“再没有只是我一个。” 张全宝又说:“你自白。” 刘胡兰坚决不说, 她说:“死了没关系。再过十几年我又是这么大!” 匪徒铡死六个农民, 铡死一个就问她:“你怕不怕? 你说出共产党员来, 就不杀你。” 刘胡兰说:“我死也没说的。” 匪徒又说:“你自白了, 给你家里一份地。” 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 我也不自白。” 说完就自动躺到铡刀上。
杀害刘胡兰后, 张匪全宝、徐匪得胜向匪军营长, 当天作了报告。
张全宝 (画押)
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四日于文水云周西村”

根据我回忆,我上学的时候(70 年代)课文也压根没有银元的说法。

@北风

的回忆也是一样。

当然,现在网上只看到 87 年的教材

【课本怀旧】小学语文第 3 册(6 年制)人教 1987 版 1993 印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教材不过是抄了老教材而已。

对此进行阴谋论脑补毫无道理。

知乎用户 狗窝里的跳蚤 发表

话说,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把 100 银元改成 100 块钱?100 银元即便很难直观理解到底多少钱,也肯定是一笔不菲的金钱,用这个诱惑革命先辈还说得过去。100 块钱是看不起谁?

现在插画改不了开始曲解典故含义了是吧。

知乎用户 托洛斯基的冰镐 发表

刘胡兰这孩子小小年纪就不学好,唉……..

知乎用户 喵大人 发表

这种家长是小骂大帮忙,拿一点无关紧要的细节做文章。

知乎用户 挤按睛明穴 发表

知乎用户 风清扬 发表

小学生不懂什么叫银元、大洋

但他们知道 100 块钱

100 块钱也就几块糖钱

100 银元是几顷地

这么改的意思是

刘胡兰根本就经不起 100 大洋的诱惑

明白了吧

教育部内有坏人

知乎用户 蛋黄爸爸​ 发表

有什么问题?一定要把课上成汇率换算课?还是要把有限的课时放到让孩子弄清法币,大洋,和人民币的区别?

哪怕是现在,对于除了一二线城市富裕家庭以外的小学生,100 块也是一大笔钱。

课文的重点应该是在歌颂革命人物抵住诱惑,坚持理想上。

显然对于小学生来说,100 块,他们更能快速理解。

知乎用户 泰平洋 发表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墨子 · 公输》

​“我送你十块钱!” 墨子又接着说。——鲁迅《故事新编 · 非攻》

知乎用户 何书尽 发表

不如改成「给你满 3000 减 100 的消费券」更符合当下环境

知乎用户 事不期未可知 发表

与时俱进,中国式创新

知乎用户 adfhhli 发表

结合这一年的新闻

答案呼之欲出

贾浅浅的诗歌要进入教材了

知乎用户 李叶 发表

一方面反对虚无主义 一方面自己搞虚无主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现在一个袁大头 1000 元左右,100 个就是 10 万 +

直接换算成 100 块钱。

革命英雄都这么不值钱了吗??

知乎用户 魔王的猴子 发表

一块钱就是一大洋,有什么问题吗?

写大洋时,老师就要跟孩子解释什么是大洋;写一圆或者一块时,老师就要跟孩子讲述过去一块是什么。

动不动上纲上线,一般是为了用貌似矫枉过正的方式,堵住你在真正需要较真地方的嘴

知乎用户 得闻墩 发表

啊这

矛盾其实是很难和小学生解释 100 元在 100 年前和现在的购买力有天壤之别吧

实际上在高赞回答的 1979 年

100 元和现在的 100 元都是两种概念

我有个亲戚小孩生了心脏病,7080 年代左右倾家荡产看病投进去大概有 20 万元

换到现在据说大概价值在 1200w

所以你看

大人都无法理解这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何况刚刚接触这世界不满十年的孩子呢

知乎用户 Villanelle 发表

100 块大洋的价值远高于现在的 100 块钱,为何要改了货币误导学生呢?我觉得这个修改愚蠢至极。

知乎用户 一二三三二一 发表

历史不能搞虚无主义,尤其是给孩子灌输。 看某些自媒体的记载和分析,似乎都并没有提到 100 块钱的对话。100 块的真相到底是啥,需要学者去查证,虽然也许某些历史不宜考证过细。

如果根本不存在 100 块的对话,那么到底是 100 块钞票还是 100 块银元都不重要了。个人看法,还乡团去云周西村明显是有预谋的去杀人,不太可能带着银元去贿赂买通,更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下这么对话。

不知道国民党反动派那边对刘胡兰的事有没有甚么说法。

杀害刘胡兰的凶手抓到了吗?被害起因是一双鞋,十六年后真相大白 (baidu.com)

知乎用户 老瑞克 发表

这么看,那个十年里所谓的七分功三分过还是被夸大了。

力度还是不够啊!

知乎用户 阿杰 发表

很简单,下面备注一下就行了,

中华民国袁大头的银元,当时购买力;

同时,后面也可以科普一下,欧洲的英制银元,银锭,碎银,如何到银元,银元又是被什么取代,以及现代银元的的价值。

知乎用户 一只柚子 发表

我看刘胡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挺疑惑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么知道敌人对刘胡兰说了些什么,还有刘胡兰被关起来的时候,她说的话的。

知乎用户 忆旧时梦​ 发表

emmmm,有意思

知乎用户 赵燮 发表

就是你小子皇军给的好处吃了回扣?

知乎用户 张导​ 发表

如果是为了通俗易懂的话,那文言文岂不是都要改成白话文?

知乎用户 凶悍的大灰狼 发表

某公司说,日本办事处招聘,公司包吃包住,月薪 5 万。

你觉得,月薪 5 万,不少了

然后,你去日本分公司上任

一个月后,你到手了 5 万日元。

知乎用户 行行行就这样 发表

看了高赞欢子的回答,我总有一种养蛊反噬的感觉……

知乎用户 园小狗 发表

这样一改,孩子对近代史的理解又浅了一层

知乎用户 刘某人 发表

所以有些砖家乱几把改内容,真的是脑残

100 银元的购买力比 100 块大多少倍,真的就是为了简化而简化,你换算成粮食都比这个强

知乎用户 sunny 王 发表

知乎用户 德国师爷德国法律 发表

批评得对,不能体现当时的价值观。

知乎用户 轩爷 diedcat 发表

“啊,我明白了。”

“明白什么?”

“闹了半天你小子把太君给我的好处都吃回扣了吧。”

知乎用户 曾酒醉 发表

就拿这个考验干部?哪个干部经不起这样的考验?

知乎用户 红尘破劫 发表

只有两个可能;

1,小编缺乏常识,没文化底蕴。

2,用心险恶,和 “毒教材” 的目的如出一辙。

毒教材事件没有了后续,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知乎用户 未知好友 发表

那时候的银元和现在的一百块怎么能比,听说银元很值钱的。

知乎用户 严重朱震 发表

又是人教版教材

知乎用户 酱油七号​ 发表

人教版是不学无术之虾球改?还是有意为之?

刘胡兰的事发生在 1947 年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法币的币值已经崩溃,400 法币只能买一个煤球,100 法币已经因为 “面额过小” 不发行了。

100 大洋在 1947 年则依然可以换 50 美元,这个时候美元对粮食的购买力大约是 80 美元一吨。

把一大笔钱的重金诱惑改成骗小孩的一颗糖果(估计买不到,糖在 1947 年是战略物资,非常贵),要么编辑是不学无术胡编乱造,要么是故意为之,用心险恶。

知乎用户 复合维生素 发表

真历史,一定会记录善恶美丑!

一百银元当时怎么说就怎么说,最多加个括号写上当时一个老师一个月挣多少钱就好,编辑有没有权力按着自己的想法改不好说,家长批评对不对也不好说,顺不顺民心也不好说,一个教材搞得全国舆情纷纷,结论只能说,有人心疼,有人愤怒,有人认可吧。

也难怪有人说把《愚公移山》移走,这样下去,不知道要把多少书焚毁才趁心。

其实记录不记录对很长时间的人来说,无所谓的,毕竟大家都懂,活在当下!

知乎用户 C l 发表

敌在 zx 部喊了这么多年 你以为是喊着玩的吗?

知乎用户 嘎嘎新的人上逼乎 发表

民间都说一块钱十块钱,就这个 “块” 字能用来做钱的单位,起码也证明和金属货币有联系吧,真是没事闲的

知乎用户 小业 发表

看了其他回答,30 年前就是 100 块钱来的,现在被家长批驳纯粹是因为货币贬值,100 块钱变得太少了。

知乎用户 四川老高 发表

下次它们可能就改成 100 美元了

知乎用户 独钓寒江雪 发表

闹了半天。你小子把太君给我的好处 – 都吃了回扣了吧!

知乎用户 玉兔 发表

这帮人天天改来改去的,到底改的是啥。

知乎用户 当朝大学士 发表

悲哀,无语,这样的人是怎么通过政审的?真的,有些东西无力去说,

知乎用户 维翰 发表

刘胡兰牺牲于 1946 年 1 月,100 块法币,1944 年能买一只鸡,1945 年只能买一条鱼,1946 年一只鸡蛋。1946 年一月,应该在一斤鸡蛋左右!用一斤鸡蛋利诱?给一百块钱,就是一句笑话!

知乎用户 牧羊 发表

这么改的理由是什么?…… 莫名其妙

知乎用户 一花一世界 发表

所以说敌在 XX 部这句话至少短期内是不过时的,要改观得等二十世纪某年代的人全 OVER 了才行…

知乎用户 东海阿飞 发表

屁大点事上热搜,什么时候北京把教育名额分点给河北才是教育意义

知乎用户 Xu Gang​ 发表

仔细看了几个回答,我觉得「真理越辩越明」。100 块钱是以前教科书里演绎的,后来改成了 100 银元,现在又改回 100 块钱。80 年后上学的人有些不适应。

我觉得还不如改成「给你家一块地」,课堂上可以再介绍一下币值改革和通货膨胀。

知乎用户 熊熊很着急​ 发表

好的很,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通货膨胀

知乎用户 阿拉希​ 发表

现在很多小孩子过年收个红包几百上千很正常,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几千上万几万都有,前些天听我银行的同学说有家长帮刚上大学的孩子存钱,估计亲戚比较” 多”,收到的红包都有 36 万。

知乎用户 小义 发表

网上不是在骂 50 万吗?50 万的事成了 100 块,以后谁 TM 愿意干啊

知乎用户 梅赛嘚瑟 · 奔驰 发表

中国不怕热战

但是文化战却一输再输

知乎用户 阿麦哥哥 发表

所以说就算是印在课本上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只是希望让你看到的。

知乎用户 梁痘痘​ 发表

应该反向操作

知乎用户 alpoe 发表

没必要。不然文言文怎么办?古诗词怎么办?

知乎用户 情意三千 发表

就像正经的古装剧,突然称呼对方,亲爱的,亲。吃饭的时候,说点个外卖吧。顿时感觉到格格不入的违和感。尊重历史,就要严谨。

知乎用户 汉皇法帝 发表

一百块钱再过几年…

就快成基础货币了

购买力越来越差,

现在一桶 5 升的食用油都买不了了

更别说好一点的外卖

也是,

腐化孩子,让他们对历史怀疑

然后否定烈士,强调既得利益合法化

所以,这才是我要回学校当老师的原因

知乎用户 花开之时多风雨​ 发表

明明是自己随意修改,却说家长较真。

知乎用户 突破中的蚂蚁​ 发表

如果把一百大洋改成一百块钱,就相当于把古代的银两换成人民币一样,不仅不伦不类,而且还时空错乱,不仅对历史事实不严谨,而且还会让孩子对历史知识产生错误的认识。

作为教材应该严谨,不能因为要 “贴近” 生活容易理解,而把历史的事件和物品硬生生的搬到现在的环境或是更换成现在的物品,这样虽然故事讲清楚了,但是对于历史事件却是物是人非了,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于孩子来讲更是混淆了时空。

知乎用户 余芍 发表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都不会这样猎巫吧

知乎用户 蜻蜓与雪山​ 发表

所以我们纳的税,就是让他们改这个的?

100 块和 100 元多大区别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改这一下,挣得绝对不止 100 万。

知乎用户 lhelpme 发表

对于小孩来讲 100 确实很多了,不能以成人视角看待问题

知乎用户 二宝妈妈讲故事 发表

我有种感觉,从去年的毒教材事件开始,似乎就出现那么一批人,无所不用其极的研究教材,挑毛病。

去年的毒教材事件引发社会热议,是因为他确实存在问题,不符合社会审美,所以大家才会积极响应,我们都不想孩子从小受到这种影响。

但是这次的改动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从孩子的角度,他要学习的是刘胡兰的精神,不被利益驱使,不出卖同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为什么要把关注点放在敌人拿多少钱来利诱她?你难道你想让孩子觉得 100 块太少,如果给 10000 块就可以背叛革命么?

真正的共产党人会在乎是多少钱么?这是语文课本,不是历史课本。我们孩子们要学习的是什么,是这种革命精神,不是敌人拿多少钱来利诱。

孩子是纯粹的,不要用大人那种复杂的心里来衡量他们。

而且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做得,我在给孩子读古代故事的时候,我有时也会把 1 个铜钱改成一元钱,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铜钱,换成一元钱他们更好理解。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孩子还小,他更应该了解的是现行的货币制度,而不是古代什么金子银子怎么换算。

别说他们不会,我也不会,这也不是我能教的。如果孩子以后对历史或者对古代的货币制度产生兴趣,我觉得他们会有更好的途径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而不会因为我没给他们讲过就落后别人多少?

我奉劝大家,不必矫枉过正,现在的孩子都是猴精,真让他们对教材产生质疑,他们能学好这个习么?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上学时如果你喜欢一个老师,哪怕是没有学习天赋,这科也不会学的太差,相反的,如果你讨厌一个老师,哪怕你再喜欢学习这科,成绩下降似乎是必然的结果。所以,真的有问题我们一定要提出来,但是这种算不上问题的问题大家还是不要吹毛求疵的好。

知乎用户 五更瑠璃​ 发表

100 银元在当时口头语里就叫 “100 块钱”,所以有问题吗?

知乎用户 笑纳 发表

100 块钱孩子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清晰定位,他们的玩具说不定就大几百,在他们眼中,100 块钱真的不多。这里改成 100 块钱,真的会让学生们认为 “给的太少了,所以拒绝” 的潜在思维。

100 银元,孩子们对银元完全没有概念,我也不知道多少,反正就是很多!这样更能体现出革命先烈对敌人的痛恨,再多的金钱也不能让他们动摇的决心!!!

所以,这个改动真的太欠考虑。有人说是为了迎合当下时代,但是古时候的货币什么的,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难道也要把它们改成元吗??!!

知乎用户 白起 发表

真理部在干活呢?

知乎用户 萝卜 发表

简直扯淡 ,100 元钱的收买,国民党发的钱被编辑贪污了吗?

知乎用户 叶坚 发表

无聊透顶,小粉红真可怕

知乎用户 伊藤诚​​ 发表

换成李新元书记

他也会拒绝的

100 块钱?

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从当初的革命烈士,到今天的贪官频繁落马

这还不到 100 年呢!

知乎用户 岁月无限​ 发表

我骂了无数次了

宣传口这帮裙带,除了坏事,百无一用。

自放开知乎做舆论战场以来,他们打赢了哪仗??

知乎用户 皮皮皮皮皮 发表

应该是 100 大羊,100 块法币能买一根羊毛吗?

知乎用户 吴楚​​ 发表

说白了,就是很多图书编审人员思想僵化,同时图省事使用了大量 Ai 软件进行图书审校的结果。

“一切计量单位使用现有标准计量单位”,这是很多图书审校的第一标准。

包括文学作品里,农民卖菜时都以 “公斤” 为单位,赶集时都说 “跑了多少公里” 而非 “里”,看到作品中的农民工,市井小民一口一个标准计量单位,描述女人的胸部不说“奶子” 说“乳房”。谁都觉得违和,只不过也就过去了。

终于这一次,图省事的修改改到烈士头上了,就来热度了。

知乎用户 深圳法律在线 发表

在当时的大都市,如上海、北京,已经习惯了纸币。但在偏远地区,大洋的购买力丝毫没有下降。当时 10 块大洋基本够一个三口之家正常吃喝。而普通知识分子,工作一个月其实赚了 10 块大洋,普通工人也就一两块大洋。相当于现在月薪八千到三千。也就是说假如是 100 大洋,在当时的环境下,至少可以吃喝一年。

综上所述,100 元 = 一个月的话费,而 100 大洋 = 一家三口一年吃喝,一年工资。今天 12W 难道不能同日而语吗?小学老师真的不能说清楚一百块钱和一百大洋的区别吗?历史可能会被忘记,但教科书不能一笔带过,而引起误解!我们要记住的是,面对诱惑和敌人的断头台、刺刀和民族英雄烈士,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大洋这两个字,就这么看不见人?孩子们的方便理解不能被视为忽视事实的理由。

归根结底,教育工作者没有能力解释银元大洋,忽视孩子们的独立学习和好奇心。孩子们有能力探索真相,有意识地学习。教师的教学和教育不应局限于教科书的知识,而应该让孩子保持宝贵的好奇心,这样他就会深入理解和接近真相。

显然,教育者不想看到孩子自己探索的能力!希望孩子只能接受机械化灌输和僵化的填鸭式教学。无论是像大洋这样的词汇,还是像我们的宋元山水画,都应该出现在教科书中,不怕孩子不懂,但只有让孩子先接触,才能有深刻的理解。不仅反问这样的篡改,让英雄的形象光彩夺目,编辑教材者的心里动机是什么?

知乎用户 今来思 发表

孩子们是小 不是傻

你直接上原文 有不清楚的话

文下可以注释说明

课上可以老师讲解

偏偏选择了修改原文

整个语境一下子就破坏了

有种我在看着西游记,金角大王把孙猴子收进葫芦,然后洋洋自得道:

“兀那猴头,休得放肆,而今入我宝葫芦,不消三五分钟便会化为美酒。”

难以言喻的割裂感

知乎用户 至少相当于 发表

伪军比日军多,懂了不?这才是根子

知乎用户 锦瑟 发表

阴谋论盛行,各种扣帽子,屁大点事

知乎用户 哦我回来了 发表

有人说这是改回去了,原来就没这事儿,是故事创造。

也就是说是二次加工文艺再造喽?

那么显然

100 银元放在此处比 100 块钱更能突出利诱之 “利”,反映了敌人手段之丰富与凶残,刻画了刘胡兰同志既不屈服于敌人威逼也不屈服敌人利诱形象,突出了刘胡兰同志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信仰,生动再现了以刘胡兰同志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一心为人民一心求解放,不屈不挠精神。从文学角度来说,银元亦更符合 1947 年的文学情境。

建议这帮子专家回炉重做语文阅读题

再通俗点

假设你穷,但是没穷到讨饭地步

给你 100w,条件是你去浅尝一口谢特,你拒绝了

给你 100 块,条件是你去浅尝一下谢特,你拒绝了

前者我们会认为你能经受住金钱优惠,毕竟这个数目叫人去尝一口谢特真的有人会去干

后者我们会认为出题人是莎士比亚没有比亚,毕竟这个数目叫人去尝一口谢特很难让人不怀疑他脑子里是不是有谢特

知乎用户 邓镇涛 发表

资产阶级偷窃革命的果实在夺权了。

知乎用户 兔当 发表

有一说一,人民币基本单位之所以叫 “一块钱” 的核心原因就是清末到民国时期国内银元的流通,因为银元才是正经论 “块” 计算的货币。

民国时期就是管 “X 银元” 叫“X 块钱”。

你要说改编了之后表述容易让人混淆这好说,但是硬说表达不对也不大合适。

矛盾根源之一在于现代人对某些词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导致词义变窄。

——当然,要是故意改了这种可改可不改的内容确实要考虑这个改写的人到底想的是什么。

出自《银元时代生活史》。本人已购正版书,电子版只用于内容查找。

知乎用户 龙猫 发表

高赞答案试图从历史版本找出 “100 块钱” 的合理性,着实有点缘木求鱼。

因为一篇文章作为课文,它本身肩负着传递价值观的作用,而不只是识字认文那么简单。

就像前段时间的《一分钱》的儿歌 “是否要把‘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改为‘一元钱’” 的事件一样,它所要向孩子传达的是一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哪怕只是很小的金额。有些家长因为被孩子问到,而觉得孩子无法理解 “一分钱”,因此提出要与时俱进地修改。

虽然我们并不赞同修改,但这不是因为这个修改不合理,而是不必要——即便一分钱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消失,只要稍加解释:“一分钱比一角还小,一角比一元还小”,孩子基本都是能 get 到歌词中这个含义的。

回到《刘胡兰》课文中来,你改成 “一百块”,你要老师们费多大的劲儿才能澄清:几十年前的一百块是多大,会对人产生多强的诱惑?

而高赞答案说的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在那些年代,一百块就是一家子人一年的生活费,在当时这么写完全没有问题,换你生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你也会觉得这是需要几经心理斗争才能拒绝的诱惑。

可是随着改开和国家发展,100 块的价值越来越低。所以在 2000 年以后,才会改成 “一百银元”。对于 90 后及千禧后的年轻人来说,银元这个前朝货币,就像古代的黄金银两一样。我不知道“一百银元” 究竟有多少购买力,但我能想象 “一百银元” 价值很高,就跟想象 “百两黄金” 一样。

现在再改回 “一百块钱”,这不是搞倒退吗?

-———–

前段时间在某弹幕网站重温了《快餐车》这部电影,洪金宝饰演的侦探毛比,收到反派富商的 2 万美元,就愿意为他卖命找人。

当时弹幕里一堆嘲讽 “才 2 万美元”!

但这是 80 年代的 2 万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才瓦解没多久,在此之前,美元可是和黄金直接挂钩的。

然而千禧年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已经对此没有概念了。

同理,如今再观看那些九十年代以前的电影,看到里面几十万几百万就称为巨富,也有很多年轻人无法理解,因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如今的富豪都是动辄上亿的。

这就是同一货币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价值带来的代入困难,这是需要花时间去了解那个时代背景才能理解的。

知乎用户 五哥 发表

文化侵略一直是一声没有硝烟的战场,而且是一个很可怕的战场

有一个很著名的论点(没记住出处),当时的问题是这样的:

A:当一个国家我们无法通过军事战争征服和奴役的时候,但他的威胁会越来越大,我们应当如何处置?

B:我们只需要在意识形态上改变他们,在文化上奴役这个国家,这样他的强大就跟不上我们,永远被我们所压迫。

于是世界上便多了一种战争形态——YS 战争,通过文化侵略,进而统治一个国家。早些年出现的 “伪娘文化” 应该很多人记得,其实“伪娘”、小鲜肉这些在西方国家很早就出现过,最先被试验的是在日本,二战后美国的外交部乔治 · 坎南(大家可以查一下这个人)想出来的损招,最初目的就是去除日本人身上的阳刚、攻击性等雄性气质,改造整个日本社会的思想风向。开始的时候由日本战犯引动(为了活命),慢慢对日本文化进行阉割。

后来再一次用到棒子,而且不小心的反被侵入欧美国家内。但是这本身就是美国发动的一场意识形态战争,所以在本土发现苗子时政府强硬下令清除,最为直接的就是娱乐圈内直接禁止,所有有此类形态的电影要不就被下架,要么就被冷落,甚至此类明星决不被重用——慢慢查就明白,不少年轻帅气的明星当时完全拿不到任何奖项,最明显就是小李子,长残以后就能拿奖了;细心点的人也看到,美国出名的男星都是有着 “男人味” 的

我国也是受此文化侵害的国家之一,虽然 “伪娘” 已去除一部分,但小鲜肉之类的还在盛行,危害不小——其实宁愿是 “古惑仔” 那种也绝对不能是 “伪娘” 和小鲜肉文化。这里面就是一些 “有心人” 导入的,其目的不言而喻。

举例的还有很多,包括一些传僠上的原理在我以往的回答里都说过,总的来说就是塑造国外强大,贬低国内文化自豪感,在意识上觉得 “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 的心理,比如说电影中让人形成一种感觉 “拯救世界看美国”,中医打压、中国武术上的打压(这从二战开始就有了,不清楚看看霍元甲系列)、否认中国五千年文化等等,其最终目的就是让我们产生自卑感,再到崇拜西方文化——这里参考“文化休克” 原理,其原理就相当于 PUA!!

说回题目,原文中 “100 大元” 是为了突显刘胡兰不为敌人的金钱诱惑(100 大元在那时候够普通家庭生活一年以上了),结果被改成“100 块钱”,无论是现在的 100 块还是那时候的 100 块,都属于小钱,学生就会产生错觉“让我上我也能挺得住这样的诱惑”,从而不再感觉到这种伟大,连老师都没办法解读课文了,毕竟哪个干部经不起这样的考验?

插图、内容、选文等等,不再是一个 “不小心” 的问题了,而真的是涉及到原则问题,其他不说,这 100 大元的问题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出明显区别,其故意性质还用得着说吗?

PS:有一种职位叫审读,能做这份工作的人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错的,结果……

知乎用户 Yes 发表

虾鸡八搞,把这篇课文给搞废了。也许就是那帮人的想法:我删不了还改不了?照样把它废了!

知乎用户 云上之端​ 发表

欺负谁啊,才给一百块,看不起人,这谁投降啊,怎么也得 2000 块吧

知乎用户 王道霸道​ 发表

立案么?侮辱革命先贤,该当何罪

知乎用户 三季人 发表

记得以前学过一篇文章叫《一面》,里面作者买书的片段——

我不好意思地笑一下,鞠了一个 “半躬”,摸摸里衫上的衣袋——里面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我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扬着眉毛,一半正经一半好像故意逗人笑似地用他那肥厚的手掌在书上拍一拍,又用粗短的手指 “嗤啦嗤啦” 捻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很厚的洋纸,印得很清楚,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摸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这时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 “一” 字。
“你要买这本书?” 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好心肠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综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 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原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听见他在问我:“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 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 “一” 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把它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就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宝贵的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 “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篇课文记录的是 1932 年,一位工友买书的故事,里面明白写了 “一块钱”=“一元钱”=“一块银元”。我想,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教《刘胡兰》这篇课文时,能够结合时代背景,跟学生解释清楚,使其充分理解,我想,学生们是能明白 “当时的一块钱” 不等于 “现在的一块钱” 的。

知乎用户 yyt 发表

那个时候银元就是论块的。

知乎用户 十六夜菈比​ 发表

要不是当年刘胡兰是我小学必背课文,我没准还真就信了题主了。

七八九零后还没死绝呢。谁特么先改成的一百银元出来遛遛吧。

知乎用户 胡洋​ 发表

先梳理一下已知情况:

1、刘胡兰事件,没有记载敌人拿多少钱企图收买刘胡兰,有记载的是拿一块地企图收买。

2、解放后这件事选入课文,最早是 “100 块钱”

3、之后大约在八十年代,改成了 “一百银元”

4、现在 2022 年,又改回 “100 块钱”

那么首先,为什么要虚构一个 “100 块钱” 的事情呢?

答:因为这是给小学生看的,可以适当简化。

然后,为什么当时写 “100 块” 没有问题呢?

答:因为民国到解放后,“块钱” 这个概念本来就是用来指银元、大洋等金属货币的,“100 块钱” 这个词谁看了都知道是 100 银元。

就算不知道,当时 100 人民币的价值和 100 银元,相差也不太大。

再然后,为什么八十年代要改成 “100 银元” 呢?

答:因为到了八十年代,金属货币的概念渐渐消灭,人民币数字也日益膨胀,所以才改成 “100 银元”,以免产生误解。

那么现在,只不过是改回去,为什么会被人喷呢?

答:我特么就是在出版行业的,还真没见过哪份清样无理由地回滚到 N 早之前的版本,别跟我说什么 “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改回去怎么了”

哪怕是只回滚一两个版本,自然也是因为 “因为什么什么,以前的版本比现在的更好”,而不是“本来就是这样的,那就应该改回最早的最自然的状态” 这种精神病一般的说法。

而 2022 年的 “100 块钱” 和“100 银元”到底哪个好呢?

简直不言自明好吗,100 块钱很容易引起误会,可能以为是现在的 100 人民币(充手游里勉强也就一次十连),或者解放前通货膨胀时期的银圆券、法币之类贬值到极限的玩意儿。

100 银元,就算完全不懂,大概也知道是比较有价值的一笔钱,不存在引起误会的可能性。

那么,不惜造成误会,都要刻意找出几十年前的版本改回去,就真不知是何居心了。

知乎用户 小歌同学 发表

这就是我不喜欢买删改版书籍的原因

知乎用户 照妖镜 发表

这就是反动文人的惯用套路了。

100 元和 100 块钱有什么区别?

100 元和 100¥有什么区别?

那 100 块钱和 100¥有什么区别?

100¥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 8 斤猪肉。

100 元 8 斤猪肉,竟然不能打动刘胡兰…… 说明 8 斤猪肉有点少,得加钱。

从逻辑上看,人家说的是 100 块钱,没说是 100 人民币。但问题在于,人家也没说这一定不是 100 人民币啊!

既然又没明说不是,那么就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就可以 “自由” 想象。

这才是阴险的地方。

知乎用户 平当 发表

现在看到一些不懂的名词都会百度一下,导致新的东西要么查到了学习了,要么知道不懂就没有发言权而不敢瞎说,反而有些 “常识” 类的事情往往会陷入逻辑陷阱

像读书看到 100 银元,随手搜一下银元是什么,网上一大堆详细的解释,就知道当时的背景意味着什么;100 元,20 年前看会觉得多,但一个月可以搞定;现在看可能还不够一天的开销

试想一下小朋友看了会有什么感觉

不要为了 “好理解” 而做了坏事

知乎用户 菲宝 1118 发表

改为 100 万美元更符合价值换算

现在的教材编撰者们不想着如何挖掘新的课文,又瞎折腾原来的好课文

还有层出不穷的丑化插图和对民族败类歌功颂德的课文

教育部是不是该好好整顿一下了

知乎用户 王不留行 发表

神马???

关羽身高九尺。简直胡说八道,这误导小朋友吗,快改了。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完全不符合现实,这不误导小朋友吗,快改了。

战国七雄,三国演义,南北十六国。。。简直是包藏祸心,自古以来只有一个中国!!这不误导小朋友吗,快改了。

真 tm 搞不懂这帮人,发现了教科书这片蓝海了是吧!自己读书的时候磨皮擦痒、浑浑噩噩,大半截身体进土了来忧虑未来的花骨朵了。

知乎用户 罗元吉 发表

她以弱小身躯行我辈不敢行之事。敌人的诱惑多点或少点,就义前说的多点或少点改变不了事实。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知乎用户 王铁柱 发表

史实就没有一百块钱的事,为啥要写给一百块钱?本来就是为了直观体现利诱,方便小学生理解。现在写成一百块钱,方便理解么?显然不能,甚至还不如按史实写成给一块地。你们考据了半天,竟然连为啥要编一百块钱的目的都忘了。看来你们也不是想考据什么真相,只是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显示自己能耐罢了。你们开心就好。

知乎用户 Seven 发表

通货膨胀

知乎用户 张良​ 发表

100 块钱没有问题吧,改成一百银元没有必要,毕竟小学生也未必都知道银元,更难理解一百银元在当时的购买力,老师和家长要是有心的话可以当成小知识拓展一下,或者布置课外作业让孩子自己找资料,要是嫌麻烦,学到这里滑过去,也没什么,毕竟这只是小学语文,不需要咬文嚼字。

课文的重点在哪?反动派没有得到想要的情报,是因为太抠门了,不舍得加钱吗?刘胡兰舍身取义,慷慨赴死,是因为嫌弃 100 元给的太少了吗?

知乎用户 孤帆远影​ 发表

想不到连教科书里的货币都贬值了

知乎用户 四叶草 发表

1947 年的 100 块钱收买刘胡兰,这不是骂人吗?不要说诱惑刘胡兰了,诱惑小孩都会一口唾沫吐过去。我们就来看看 1947 年年 100 块钱的购买力。

那么 1947 年 100 银元购买力如何呢?100 大洋 = 一家三口 1 年的吃喝 = 1 人 1 年的工资,相当于现在的 12 万。其实 100 银元诱惑刘胡兰都还待商榷。教育者编辑教材如此不严谨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知乎用户 二两风流​ 发表

党国派发统战资金 100 银元,实际用于统战资金 100 法币(47 年 100 法币能买一个煤球)。

只能说你不灭亡谁灭亡?

知乎用户 木兔主人 发表

个人感觉现在教材编写太随意,乱改一通。按照当时背景是啥就照实写,没必要和现在一样吧,搞不懂!

知乎用户 leeee 发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古尔丹 这个力来自哪里呢?

知乎用户 便携式核聚变电池 发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见两小儿辩日,

五十六个民族,

,,,,,,

这些都搞明白了?

知乎用户 月痕 ovo 发表

家长的情绪可以理解,此一百元非彼一百元。

对于现在的小朋友,尤其是城市里小朋友来说,通俗意义上的一百元确实价值太低了。

建议做个注释,在讲课时由老师专门诠释。

知乎用户 我要戒烟 发表

一百块钱是山西常用语言,一百块钱都可以指代当时的货币,现大洋也可以。

知乎用户 张正龙 发表

慢慢剔除课本中的革命精神,让后来的孩子们不知反抗,热爱自己的奴役,是教育成功的表现。

知乎用户 查理王 发表

就拿这个来考验干部??

知乎用户 半暮 发表

没啥评价,各方大佬都有是有理有据合理辩论。我水平低,觉得大家都有道理。

不过就这事,让我更加切实的明白了一个道理:

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次是 “一块地”“一百大洋”“一百块钱”…

那下次呢?

(不反对适当根据时代做修改,但这也说明了 “历史” 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以后 “引经据典” 更要严谨一些了。)

知乎用户 jadon 发表

不考虑物价变动了吗?不往远说,2006 年 100 万北京能买套大房,现在的 100 万买不了个厨房。

知乎用户 今儿吃芒果吗 发表

弱弱说下,那时候一百块钱应该默认指一百银元。

现在的一块钱就是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引用而来!

因为我记得小时候我外婆讲我奶奶家当初很有钱,她说几坛大洋,共花了十块治好了我爷爷的眼睛!那时候的十块钱可比现在的纸钞一块钱贵多了。注(外婆是 1915 生人)

知乎用户 正义律 发表

我觉得什么叫法无所谓,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明白:革命先烈在巨大的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而能始终保持初心,确是我辈学习之楷模。

知乎用户 匿名之友 发表

为什么要改呢?孩子不懂不是有老师吗,老师课堂上解释一下是什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还顺带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丰富了孩子的知识。

我还在在学莎士比亚的时候课本也没有改成现代的语言啊,老师花了两节课的时间介绍当时的生活背景社会背景以及语言习惯,然后才开始讨论课文本身。

知乎用户 两岸猿声啼不住 发表

从问题描述中的拼音来看,应该是小学阶段的课本,可能是二到四年级。

从银元改成钱来看,可能是为了学生便于理解,可能小学生没银元这个概念。

我觉得这个有点吹毛求疵了。

知乎用户 奥拉基尔 发表

我一个反动派为什么要给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一百银元,那会通货膨胀很厉害吗

知乎用户 雪梅海 发表

不谈购买力的问题,无论给 100 银元是真是假,既然写进课本里都要符合当时情况吧,当时有 100 块钱这个说法吗?

这样可以改的话,是不是也可以把当时发电报改成发微信?

知乎用户 王皓 发表

没必要,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最原始驱动力之上的存在,智慧。

一个孩子在成熟过程中必然会了解到一百块钱在不同时期的价值。

一百块钱和命,不选一百块钱,这就是价值,生活中面临现实选择和价值选择的时候,我们做的是这时候的学问,绝不是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

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舍生取义也!

知乎用户 只想飞的树​ 发表

是修改的人把孩子和别人都当白痴了吗?

知乎用户 珀西尔​ 发表

我这 MP3 可是彩屏的

知乎用户 跑步的蜗牛​ 发表

这就跟 “吾乃常山赵子龙” 改成 “吾乃石家庄赵子龙” 一个感觉,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语言,一改成大白话,语境不合时宜,显得肯定是有些不伦不类了。

知乎用户 zyqq 发表

惨案肯定是惨案,一个军队连长未经审判就把人杀了。我写下面几段文字时,没看到网友晒出的档案,还真是个连长。只是想在乡村祠堂杀人,肯定官衔不高。问题是这样的课文素材,不讲清楚这是一种惨案的性质,对小学生也太糊弄了,这对基础的法律教育真的好吗?

你当阎锡山的军队是美国大兵,单兵装备百万美元。那个时候用的是国币,国民党的兵一个月兵饷也没有一个银元,一百银元可以养一个连了。

抓刘胡兰的最多是个连长吧,能拿出多少个 “一百银元”,供出一个十块大洋是最多的了。为了不让伟光正掉价,只好说一百银元。

知乎用户 北京左律师 发表

贱人就是矫情。算是文字狱吧。说一百块不就是为了让小学生看的懂吗??

知乎用户 臦芔 发表

鲁迅都消失了,刘胡兰怎么还在?哦,一个讽刺现实,一个歌功颂德

知乎用户 真皮顽童 发表

这个问题这么深奥吗?我看大家都扯到我无法理解的地步了,大有一言不合就考古的架势(狗头)

这是给小学生看的吧,应该是吧。是的话,那对于小学生来说银元与人民币那个更直观呢?人民币啊!用银元的话,学生们可能听都没听过,一个从没见过的货币你让学生带入,可他们做不啊!单从这方面考虑人民币完胜啊。

还有就是我看一些大佬,从历史角度分析银元和人民币那个更好,从社会角度分析,从货币角度分析等等等等。

我就有点不理解,大佬们是在解释这个问题吗?给谁解释?我们吗?可我们不学习这篇课文啊!小学生?我一个大学生都快理解不了了,他们懂?

所以各位大佬把问题讨论的这么深奥,把这个问题弄得看起来这么难干什么?小学生能理解你们这些藏在深奥只是下面的一片苦心吗?

要我说这就很简单,哪个好?人民币好!为什么?因为它更能被学生接受,它更直观,它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学习这篇课文。

知乎用户 海边的李三俗​ 发表

感觉银元好,一百块钱容易产生误会。

知乎用户 内卷受害者 发表

事实如何又怎样,随意篡改历史才可怕

知乎用户 猴子请来的救兵 发表

原著是什么?有人说是土地,到底有没有提钱,如果有,最好不改,要是改了,以后怎么办,难不成过几年改成一套房。原著不应任由人改编,应该告诉孩子们真相。

知乎用户 五爪金虫 发表

不能欺负现在的小朋友不知道一百块能干啥啊!哈哈

知乎用户 阳光微斜 发表

谢谢他们没有给我改成 “给你一百元”

知乎用户 bbqub 发表

看到 @刺客喵喵的回答后,尝试着再往前找了找更早的课本;目前看到的最早有收买情节就是喵喵回答中提到的 61 版的 “一百块” 的说法。

这是 1949 年的教材,出自 上海临时课本编审委员会. 初级小学语文课本 第 8 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49.07. 里课文的内容,这时还没有出现有关或银元或一百块钱或一块地的内容,在第四十六课;

接下来是 58 版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 初级小学课本 语文 第 8 册 初级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适用.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12. 也还未出现有关敌人威逼利诱的内容,在 58 版课本中,只出现了

刘胡兰走出門口,匪軍官又大声喊住了她,吞吞吐吐的还想跟她談什么。刘胡兰侧过头去, 冷淡的說:‘还是那个事情? — 那, 不用談了!”

而根据高赞,1961 年版的课本中开始出现了敌军连长用一百块收买刘胡兰的情节。


至此,课文中出现该情节应该就是 59-61 年间某一版做出的添加,我认为刘胡兰课文中第一次出现收买情节就是使用 “一百块” 的说法,欢迎其他人继续找找这几年的课本做做补充。

知乎用户 心在天山 发表

100 银元不就是 100 块大洋吗

知乎用户 晴枫 发表

我觉得可以加上注释,一个银元可以干啥干啥,这样才有说服力。

比如,当时的物价,两个银元可以买一头牛

知乎用户 智子 发表

应该改成 50w 才对

知乎用户 干饭香香君 发表

“一百元一个够不够”

“他们是我的弟兄,得加钱!”

知乎用户 杖轻胜马 发表

你还别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百块钱”基本就是 “一百块银元” 的意思了

知乎用户 试水 发表

刘胡兰,现给你 100 比特币,说出两个同伴给 200

知乎用户 alucart 发表

记得我小学课文上就是一百块钱, 本人八零后

知乎用户 niko 发表

笑死了,不说远,30 年前的 100 块和现在的 100 百块都差了多少,难道还要给你一个一个改过来?92 年的月薪有 100 块钱?吃饱了撑的慌,真的闲的没事干。

知乎用户 忘了你是什么颜色 发表

生命是最重要的

如果为了什么放弃生命

那么一定是在经历过充分实践后

完整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后

你才能为了这个东西放弃生命

一个十岁的小孩懂什么?

我不希望我的小孩接受这种所谓的英雄。

知乎用户 ckskc 发表

我发现我们很多人内心里都有一个理想国,创建者是伟大,光明和正确的。有两个问题,一是那个理想国和今天的国家是什么关系?另一个是作为继承者的他们为什么都不在乎他们的先辈被侮辱?

我们这些被统治者站哪边都挺尴尬

知乎用户 荻花​ 发表

让我想起一句话 “就拿这个考验干部?”

知乎用户 BLUEBIRD 发表

我就问你大洋论不论块吧?有时候民意真是汹涌,莫名,闲得慌。

知乎用户 让我来试试 发表

万万没想到,刘胡兰的嘴巴只值 100 元?!

太小看我们了吧!!!!

知乎用户 擦肩而不过 发表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政治宣传需要。

至于 100 块钱还是 100 银元,亦或有人考证是一块土地,或是其它,都没有改变事件的性质和学习的目的。

人社不妨按照民意修改,以彰显老爷们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的 “高贵” 品质。

知乎用户 你在做梦 发表

改吧,随便改,不对教材插图,内容做审核,就改这些细枝末节!

你说你三审三校没发现毒插画吗?这些小字眼你扣的比谁都细。

还有读音,你们专家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文言文也是,都听专家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都给他改了,不然每年怎么拿课题经费呀?

知乎用户 有巢氏 发表

一百块当时有这个说法,骆驼祥子里面就是。但是这种历史性的东西最好别用容易引起歧义的话,那时候的一百块大洋和现在的一百块那是天上地下

知乎用户 大宝爱犇犇儿 发表

你要是能拿 100 块去给我换 100 银元,我算你赢。

知乎用户 莫莉 发表

建议直接改成 “给你很多很多钱”

“一百银元”和 “一百块钱” 表达的都不够简洁明了

知乎用户 繁华沉寂 发表

科普一下: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称呼一单位的钱是一块钱呢?

“块” 这个量词是怎么来的:当时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外国的银元流入我国,由于这些银元都是一块一块的,所以当时人们就称呼一个这样的银圆为一块银元。

同样的,“圆”、“枚” 也是当时因银元而诞生的钱的量词称呼。

“块” 这个称呼符合民意,从当时一直应用到了今天。

所以说,一百银元和一百块钱完全等价,无论是从表面的数学意义上,还是从内在的历史内涵上,都是符合当时人们的称法的,不存在用词不当的错误。

知乎用户 谔言 发表

以前有很多人因为质疑英雄人物而批抓

像这里的《刘胡兰》课本,如果任由作者、编者的想象改来改去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难免不会在心里头嘀咕

所以,作者、编者务必要严格做到尊重事实,自己不夸大、不杜撰则是减少别人质疑的第一步

断不能只许州官吹牛,不许百姓嘲笑

知乎用户 北京吴律师​ 发表

大写的服,连义务教育都成了快消经济,毫无责任心,编辑、校对和出版社都在干嘛

知乎用户 张二 发表

不论是土地还是银元,只是说明利诱之大。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货币超发,政权更迭,100 块钱代表的含义确实不同。很多大城市的孩子,逢年过节的压岁钱都是每人上千,他们怎么能够理解 100 块钱的价值呢?如果说是银元或者土地,这个感觉会更加强烈。下面应该有一个注释,说明一下在当时 100 块银元代表的价值。

知乎用户 吕恩璞​​ 发表

确实不一样,100 块钱和 100 银元的购买力根本就不一样…… 但是小孩子不懂这些啊,书上写 100 块钱,小孩子就会认为是生活中的 100 块钱,你说现在 100 块钱能干嘛?也就一顿饭钱的事儿吧,可能一张游乐园门票也不止 100 块钱,小孩子估计就感受不到刘胡兰的意志。其实,改可以,但可以改下数字嘛,比如说 100 块银元改成 100 万块钱之类的,这样小孩子就有比较直观的感受,毕竟其实银元小孩子也不懂……

知乎用户 小女子拥护国父 发表

1947 年国民政府法定货币就是法币,100 元法币当时可以买一个煤球或者是三分之一根油条。敌人会用这点钱诱惑刘胡兰?就好比现在你对别人说你招供了吧,你招了我给你 3 元钱。

知乎用户 Tommysalami​ 发表

八零后的刘胡兰:哇一百大洋!足够普通家庭好多年生活费了,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在金钱利诱下,我们的女英雄用生命作出诠释!

零零后眼里的刘胡兰:才一百块钱??埋汰谁呢?一个好点的皮肤都不够,换做是我我也不说。

知乎用户 扬羽 发表

又开始钓鱼。你们爱咋说咋说,我就是不参与。自我审查、不参与讨论就不会违法。

知乎用户 忄心旁​ 发表

几块银元倒无所谓。

我的疑虑是让这么小的小朋友面对这血腥的画面,真的好嘛

也许应该到高中再学习?

还是说本来我国的电影也不分级,所以无所谓。

知乎用户 jack 发表

柳传志上课本了!!!

基地水晶都快炸了,还在纠结兵线有没有被脏。

知乎用户 AlunHuang​ 发表

都 2022 了,该批判的批判,讲究的是 “该” 字,这该掰扯嘛?一百银元和一百块钱,本质都是货币,本质不变,性质不变,有什么好掰扯的?该懂的多少都懂,都有思考能力,不懂的你也不能硬教,这也讲究理解能力,但再长篇大论,他就还是货币,还是!** 的货币!

该掰扯的也是那《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事件》吧?

得。互联网 7 天记忆卡又到期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XJDiTU 发表

帮助学生理解通货膨胀的意义, 好事。

知乎用户 乐无异 发表

建议定个侮辱烈士罪名,尝尝铁拳的厉害

知乎用户 收集欢乐愉悦大家 发表

一百块钱都不给我?

知乎用户 华年锦​ 发表

我污了

给你一百块 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居然是那个 连一百块都不给我的 视频

55555

知乎用户 阿不杜勒 发表

一百块大洋

知乎用户 耕田的农人 发表

我觉得改的挺好的,深讲起来起码可以让孩子知道这些年一百块钱贬值了多少

知乎用户 答到心里​ 发表

我觉得教科书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随意做改动这是不符合规定的。毕竟 100 个银元和 100 块钱虽然都是不同时代了货币替代物,但并不是等价物,并不是一样的东西!

教科书应该保持原样,并给学生解释清楚银元方面的知识!

知乎用户 秋风落叶舞​ 发表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想起前段时间的教材插图风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字之差缪之千里~

一个人的三观是从小树立的,因此应当加大教材审核力度

树德育人,科教文化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知乎用户 Mulholland 发表

只有我觉得这根本不是 100 块钱还是 100 银元的问题,而是这篇文章压根不该上语文课本吗?思想政治课本没位置了吗?

话说也不知道是忘记了还是真没学过,对这篇课文完全没印象的样子…… 当然这是好事

知乎用户 寡人不怕疼​ 发表

画蛇添足。

很理解编者为了使事件的叙述变得更加合理易懂,对于事件经过进行了适当的改动,适应较小年龄段的孩子能很好的理解课文所传递的精神,但是新时代的背景下,孩子稍微大一些,就会因为这些较为幼稚的改动而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先烈们对外敌的反抗和斗争从来都是这么残酷的。

知乎用户 说不过我就拉黑吧​ 发表

随便搜索了一个作品集,作家包括鲁迅、瞿秋白、朱自清、庐隐、萧红、柔石、朱湘、叶紫等

1. 多少块钱的 219 处。

2. 多少块现大洋 13 处。

3. 银元 10 处,块银元基本没有,而是中国银元,俄国小银元,角枚个银元等搭配。

所以给你 100 块银元,这种搭配在当时并不常见,而是后人的脑补,一般都说几块钱,少数说几块现大洋,修订应该是考虑了这个因素,所以改成了 100 块钱。

总结:这就是赤裸裸的文化入侵,什么专家,都已经入侵我们文化系统了,100 块钱抹黑我们革命先烈,一定要严查。

知乎用户 北一 发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面的持节,我当年语文老师在那瞎说。我反驳她说这明显手持符节,是使者、钦差的意思,结果呢,呵呵,差点被请家长

知乎用户 特地 · 负离子瓷砖​ 发表

不建议修改。

且不论 100 银元是否就是 100 块钱,只是如果课文可以任意修改,可信度就降低了太多。

如果学习这篇课文的孩子长大了,发现自己的孩子跟自己学的不一样,那他就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怀疑,进而怀疑所有课文。

一百块钱和一百大洋的差别,两者的购买力相差甚远,背后代表的意义也截然不同。

通过这些细节,诸如此类的事情,让我们要铭记的是那个年代面对诱惑和敌人铡刀、刺刀,民族英雄义无反顾的选择。

孩子 “方便理解” 不能作为 “罔顾事实的理由”,教育者如此编教材,归根结底,是如今的教育者已经不具备讲清楚“银元” 的能力,以及对于孩子自主学习和好奇心的漠视。

孩子是有探究真相,自觉学习的能力的,老师教书育人,不能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更应该让孩子保持珍贵的好奇心,他才会深度的理解,才能接近真相。

像大洋、银元这样的词汇也好,像我们宋元山水画也罢,都应该出现在教材里,不怕孩子看不懂,但只有让孩子先接触,才有后面的深度了解。

知乎用户 流名 发表

改了可以,但是必须要有批注,说明当时的 100 是什么程度的购买力,这个很重要。不然怎么突出刘胡兰烈士视金钱如粪土为革命洒热血的精神

知乎用户 梅邕​ 发表

额,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的过年压岁钱,一份儿,也不止 100 块钱了。所以我好奇,他们学到这篇的时候,会不会撇撇嘴,“才 100 块?我也不愿意。”

希望下面有个注释,说明那个时代的 100 块跟现在的 100 块不是一个概念

知乎用户 星队长 发表

就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样

明明是对的

有些人错的搞多了

看到正确的开始怀疑了

知乎用户 无定河边草 发表

你敢信清政府当年打了败仗就赔了 2100 万块钱?

知乎用户 坚冰球壳 发表

一百银元或者 100 块钱本质上没有区别,这两个其实都不是代表金钱,它是代表着一种诱惑。

如果是表示金钱,那么这一段,对于有钱人是不是完全没有教育意义了?无论是 100 块钱还是一百银元,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总有有钱人,对这些金钱嗤之以鼻。举个例子,王思聪看到这篇文章,无论是一百银元还是 100 块钱,他都无法感受到这有什么诱惑,那么这篇课文是否对他没有意义了?

所以说,这里的这些钱本质上是一种诱惑,而且需要建立在刘胡兰对这些钱有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她拒绝这些金钱的崇高。

这段并不需要去咬文嚼字,当然要是闲的话大可深究。对于孩子而言,如果这篇课文是要教育所有的孩子,那么我们不应该去强调数额的大小,而是应该教育孩子其背后的爱国主义。

知乎用户 小白一个​ 发表

改了之后显得敌人是弱智,抓共产党就这点经费,怪不得会输

知乎用户 moral 发表

四十年以前,100 块钱那也是笔不少的钱,80 年以前,100 块银元更是一笔巨款,可现在 100 块钱不值钱了啊,你现在却改成了 100 块钱,这是在误导谁呢?

搞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常识和逻辑,这都不顾了,还搞啥语文啊?把课文都改成魔幻现实主义算,莫言一定开心。

知乎用户 xing xing 发表

哇一百块人民币巨款那。要是发金圆券不得哭死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没钱,没故事,活着即可” | 谷雨

疫情以来,很多事情好像充满了随机性。过去,我们知道自己有多少钱,能干多少事,可以买什么,不可以买什么。我们的消费就建立在这样一种确定性上。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逻辑发生了改变。在这样一个时刻,谷雨征集了一组消费故事,出乎意料的是,大家的故事十 …

韩国人是否知道国家被财阀控制?

知乎用户 无名 发表 中国人知道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是一百块每月,是城里人的 1/22 吗? 中国人知道农村的房产不可以买卖,城里人房产的极大升值是以农村人房产的极大贬值为代价的吗? 中国人知道北上的 985 录取率是农村孩子的几十倍吗? 中国 …

女生化一次妆有多贵?糟蹋完3000块的化妆品后我终于测出来了!

前几天,我看亚清眼睛上粘了几根毛,我动手帮她扯了下来。结果她勃然大怒: 亚清还原图 我跪在键盘上嗤之以鼻,**化个妆能有多贵?**我决定亲自动手,测一测 女生化一个妆究竟会花多少钱? 一、实验准备 【实验设计】拜托一位姐妹给自己化妆,分底 …

女生化一次妆有多贵?糟蹋完3000块的化妆品后我终于测出来了!

前几天,我看亚清眼睛上粘了几根毛,我动手帮她扯了下来。结果她勃然大怒: 亚清还原图 我跪在键盘上嗤之以鼻,**化个妆能有多贵?**我决定亲自动手,测一测 女生化一个妆究竟会花多少钱? 一、实验准备 【实验设计】拜托一位姐妹给自己化妆,分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