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晖有感|现在“二舅”彻底翻车,B站首页已经不显示了
**标题:**现在“二舅”彻底翻车,B站首页已经不显示了 **作者:**晖思 **投稿人:**电报匿名读者 **发表日期:**2022.8.1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晖有感” 主题归类:二舅 CDS收藏:话语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 …
**标题:**二舅离开村庄前一天还在给邻居修门锁,村民都知道“歪子”出名了
**作者:**安琦
来源:九派新闻
**发表日期:**2022.8.1
主题归类:二舅
CDS收藏:人物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来源:九派新闻
记者:安琦
村里的“歪子”出了名。
up主“衣戈猜想”发布的一则《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在网络上被疯转,截至发稿,在b站上已有3634万的播放量。
视频用幽默旁白解构着二舅的一生,从年轻时“呆坐在天井里观天,像一只大号的青蛙”,到给女儿在县城买了房,再到66岁的二舅用三轮车载着88岁的母亲出门做木工。在意外残障后努力活着的二舅让网友们共鸣,纷纷刷起“敬二舅”的弹幕。
漩涡中心的二舅未曾公开发声,up主“衣戈猜想”回应称,这几天知道二舅的人太多,多到让自己有些不安。他不希望被二舅过多打扰,已经让二舅的女儿宁宁将二舅和姥姥从村里接走,理由解释说“宁宁想他们了”,他们还挺开心。
7月30日,九派新闻来到“二舅”居住的村庄,村里路上有少数“外地人”,为二舅慕名而来,没有架起机器前来直播的网红。
二舅家的门前依旧静悄悄的,停着他的三轮车。“外来人”都知道二舅现在不在家,多数是各媒体的记者,也有人说不出身份,语焉不详“就是来看看”。
二舅”家门前停着他的三轮车。图丨九派新闻 安琦
“二舅”与他的村庄
视频带火了“二舅”,他自己却“没什么感觉”。“衣戈猜想”给他打了好几次电话,告诉他他现在很火,可“热搜”“排行榜”他都听不懂。
村里的人也听不懂这些新名词。消息传得很快,这两天,村里人都知道“歪子”出名了,但不知道他为什么出了名。
这座大山深处的村子里,69岁以下的都可以称为“年轻人”,很多人用的是只能接打电话、发短信的“老年机”。他们没有看过“歪子”爆火的视频,也忘了从哪听来的消息,只知道他现在叫“二舅”。
平日里,有人叫他“歪子”,有人叫他“老歪”,他在家排行第二,也有人叫他“二歪子”,但很少有人叫他的真名。
在村里,用他的真名向村民打听,两三个村民都说“那不是歪子”。村支书和“二舅”的邻居证实,那个名字就是“歪子”的真名。
“二舅”很快被从村子里接走,邻居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走前一天,他还在给邻居修门锁。
他的邻居是一位70岁的女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看过“二舅”出名的视频。她只知道“歪子”这两天不在家,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她笑着抱怨:“门锁给我修了一半就跑了,找不见人了。”
装了一半的门锁,右边装好了,左边还没有装上。图丨九派新闻 安琦
“你在哪里看到他的视频的,春晚上吗?”村里一位年过60的干部问道。他有些不理解“歪子”为什么走了,“把视频发到网上去火了,这是好事儿啊,自己躲起来干什么?”
村里花椒漫山遍野
“二舅”住的村子,是一座大山里的村庄,从市里驱车30余公里,一路平坦却崎岖。
这里缺水,没有现代的灌溉技术,种地主要是“靠天吃饭”。走在村里的路上,会遇到三三两两的村民扛着锄头,去到地里。
村里人几乎不种粮食作物,只种点玉米,够自己家里吃。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花椒,从大规模种植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不止在地里,每户人家房前屋后,都种着花椒树。村里人说,因为这里的土地就“适合花椒长,比外面的都香”。土地为什么适合长花椒,村民说不上来,只知道从很早就开始种了。
中午,有村民在自己屋前收拾着上午摘下的花椒。村民上午摘了三棵树的花椒,一簸箕十几斤的重量。每四斤花椒能晒出一斤干花椒,收购价格大概在20余元。他估算,这筐花椒只能卖不到百元。
村里随处可见的花椒树。图丨九派新闻 安琦
这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大大的招牌打在村口,有村民不无骄傲地说,自己家的房子是洪武年间建成的,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明朝去。
村庄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年轻人了。有村民形容留下的人是“老弱病残”。户籍在村庄的有700多人,居住在这里的只有100多人。年轻人都在县上或市里打工,走得远些的,会到北京、湖北、湖南等外省。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早早离开了村庄外出做工,到了近些年上了年纪才回来。他们的子女有能力的都在县上或市里定居,提到赡养,有老人摆摆手:“年轻人压力太大,房贷车贷小孩子上学,自己家还顾不过来”。
有老人83岁,还每天拿着锄头下地干活儿。每年,每家种植的菜大多只够家里吃两三个月,多数时候还要到隔壁村子的菜场买菜,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村里干部说,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这个村庄可以算是市里最穷的村子。
好人“二舅”
“歪子”的腿没法去地里干活儿,也摘不了花椒。以前,他靠做木工维生,有村民说,近年活儿少了,他日子也不好过,小物件大家都在网上买,要修的东西也不多了。
邻居眼里的“歪子”很聪明,木工也会,电工也会,安门锁也会,好像什么都能找他修一修。
在村里,他修些小物件不要钱,村民们觉得这在村里是“很正常一件事”。
他的邻居有时会塞钱给他,他会推脱,有时给几十块钱,有时给包烟。“他烟瘾大得很,一天能抽两盒。”
并不是所有村民都和“二舅”来往密切。
好几位村民对“歪子”的印象是“知道有这么个人,但是不熟”。有村民住的离“歪子”家很近,步行不过五分钟的距离,却因常年在外务工,这两年才回到村里,也对他并不熟悉,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
“歪子么,那咋不认得?”隔壁村的村民说。提到二舅,村民有些茫然,说起“她哥”,村民恍然大悟。“二舅”的妹妹嫁到了隔壁村,“二舅”有时去看妹妹,会帮着其他村民做活儿。
“他过得不容易。”这位村民说道。提到“歪子”,几个村民在一起议论,他们说,他是个好人。
“二舅”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大哥住在村里,三弟在外务工,一个妹妹嫁到了隔壁的村子。二舅的妈妈在子女家轮着住,每家住一个月左右。但她更喜欢在二舅家里住,住得就多些。
邻居解释,因为村里的人都要去地里做农活儿,“歪子”腿不好,做不了,在家的时间多些,对母亲的陪伴也更多。
因为身体,“二舅”说不上媳妇,领养了女儿宁宁。今年66岁的他,在亲近的人眼里随和、爱开玩笑,邻居笑他“不说人话”。平时,她常说“你个老歪子”,“二舅”笑呵呵的,也不生气。
有网友质疑视频作者“衣戈猜想”是在用“二舅”的苦难来吸引流量。“衣戈猜想”在一场媒体群访中表示:“苦难有什么可升华的,苦难就是又苦又难,视频中,最想表达的四个字就是庄敬自强。”
装门锁留下的工具箱,还在邻居家里门口放着。图丨九派新闻 安琦
“二舅”不知什么时候会再次回到村里,可能像他离开时那样突然又静悄悄的。
邻居惦记着自己修了一半的门,“不知道老歪子啥时候回来,门还没给我修好呢。”
**标题:**现在“二舅”彻底翻车,B站首页已经不显示了 **作者:**晖思 **投稿人:**电报匿名读者 **发表日期:**2022.8.1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晖有感” 主题归类:二舅 CDS收藏:话语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 …
知乎用户 从不毒舌可达鸭 发表 别乱喷,这是真的好文章,立论之正在最近的官媒评论中当属一流。 我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如果没这个时间的话,只看我摘录的这几段,也足够了。 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 …
知乎用户 巴依老爷 发表 如果作者的初衷只是治好自己的精神内耗,那他大可不必拍摄这个视频,可是他是一个专职自媒体人,他巧妙地抓住了当下蔓延在城市小市民之间的焦虑与压抑情绪,描绘一个底层农村人 “不幸又不屈” 的生命轨迹,试图让大家在 “自上 …
本文为西泽研究院赵建教授研究课题“风险型社会与中国转型”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为西泽研究院发表的第596篇原创文章,赵建教授的第552篇原创文章。 中国转型时期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对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有效缓冲,保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实现 …
主流媒体仍在不遗余力,以大合唱的阵势,赞颂匍匐在苦难中的“二舅”。 “饱满充盈的人生”、“丰润豁亮的生活”,诸如此类的褒赏和礼赞,将“二舅”的苦难镶上金边,演绎成“分享苦难”式的主流叙事。 在《圣经》中,因为苦难具足了罪的特质,苦难的存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