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20 年中国人口结婚率生育率下跌?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现在的人口状态非常好,远没有到危机状态,甚至可以说连个问题都不算。 记得在一个纪录片里面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棕熊总是在河里捕食大马哈鱼,但在大马哈鱼特别多的是候,也就是它们集体到上游产子的时候,棕熊只把捕捉到的母鱼肚 …
可能是因为生育率严重暴跌的缘故,严重到相关部门连粉饰太平都做不到 ,各个专家门大概是怕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韭菜可以割吧,迷惑言论越来越多了。
专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为第一己任,他们说,我曾爷爷叫啥,我真不知道。
专家说,不生孩子,老了以后,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们说,我不确定我能活到老。
专家说,多生点孩子吧,毕竟人是一切的根本,不能因为现在的省心,把自己的未来提前透支,他们说,早权衡过利弊了,愿意用现在的自由自在和潇洒,换以后可能的孤独。
专家说,多生点孩子们,看着一个小生命成才,把你的心融化,他们说,我还不想在如花似玉的年纪里,心还没融化,肺却先气炸,毕竟,医药费不是一笔小数目。
专家说,你看现在,各种生育辅助,生育福利,以后谁生的孩子多,谁最有好处,他们说,我信你个鬼,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的标语还历历在目,才不过短短二十年的光景,政策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谁知道以后怎么样。
专家说,生孩子不能指望 95 后,00 后,要抓住 80 后最后的生育红利期,他们说,别啥事都可我们来,换代人嚯嚯吧。
专家说,不生孩子,以后肯定会后悔,他们说,反正,生也后悔,不生也后悔,我还是选一条我能承担后悔代价的路走吧,毕竟孩子生出来就塞不回去了。
专家说,生孩子,给你们发钱,他们说,呵呵,钱能解决啥问题,生活压力这么大,天天 996,007 的,怎么解决陪伴问题,更何况,发那点钱,比起养孩子的漫漫长路,无异于杯水车薪。
专家说,多生点孩子吧,好赖都能长大,生活毕竟这么美好,他们说,得了吧,美好生活是别人的,我们是看着别人美好生活的人,要真生个孩子,是想把孩子当人养,不想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童年的窘迫,种种不开心,给他的童年埋下一辈子也治愈不了的阴影。
专家说,多生点孩子吧,没准你的孩子是天降奇才,寒门贵子,随随便便养大,然后就能带着翻身为奴把歌唱了,他们说,呵呵,我自知自己生来平庸,是泛泛之辈,折腾自己就够了,不配拥有那种天降奇才的好孩子。
专家说,你们有义务带孩子来这世上感受一下生活,他们说,啥啥啥,我没听清,噢噢,感受啊,我替他感受过了,要是有选择,我情愿自己不出生,人间皆地狱,他人皆地狱,活着实属不易,只是坦然赴死这件事,太需要勇气了,我就不连累一条无辜的小生命跟我一起受苦受累了。
专家说,你们可真自私,他们说,对对对,你是专家,你说啥都对。
他说的是大实话呢。
另外还有一些大实话他没说完,我替他补充一下。
从年龄来看,80 后比 9000 更愿意生。
从城乡来看,农村的比城市的更愿意生。
从地区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比东部沿海地区更愿意生。
从收入来看,超低收入超高收入比中等收入更愿意生。
从文化水平来看,学历低的比学历高的更愿意生。
从职业来看,稳定编制的比普通打工仔更愿意生。
从闲暇时间来看,晚上不用加班的比 996 的更愿意生。
从家庭构成来看,有家庭主妇的比双职工的更愿意生。
从首胎情况来看,首胎是女孩的比首胎是男孩的更愿意生。
从网络成瘾来看,不玩抖音等娱乐软件的比玩的更愿意生。
从各个方面搞清楚,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比如文化水平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尽早分流,不要都往读大学的路上挤。
感觉这样说下去有进去的风险,还是不说了……
牛逼,我记得我高中学生物的时候,说 30 以上就是高龄产妇,崽得二十一三体综合征的概率要提高多少(具体数字我忘了,反正比例挺大的一个数)。现在也不知道高龄产妇算是几岁了~
不过我觉得前半句还是挺有道理的。
老任难得说了句大实话
这事很简单,90 后结婚你是 421,不结婚是 2,道边找个小狗都会做的算数。
讲真的 90 后不婚不育真的跟穷没多大关系,问题在哪国家说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的关系。人生都是轮回的,一代人好,下代人就坏,日本昭和男儿跟平成废物太经典了不说了,叙利亚当年也牛逼过,美国的嬉皮士,大英和法棍躺了少说 40 年了吧。
我建议大家越早承认 90 后就他妈的是倒霉的一代人就活的越开心。时代的大山砸你头上了,前面的人是上坡看不起你,后面的人呢也没有什么下探空间了,也算是上坡吧,就 90 后,怀着前人的期盼,被时代碾的粉碎。
我强烈建议大家看看中年男人在想什么的板块,真实生活没有咱们想象中那么美好,80 后也挺难的。
﹉﹉﹉﹉分割线这个功能是删了么﹉﹉﹉﹉
我写这个回答的本意是让大家找寻生命的意义,让自己过得舒服快乐一些,并没有劝大家不婚不育的意思。我的悲观来源于我的经历,还有对未来的一些猜想,千万不要因为我的胡言乱语影响各位的婚恋观。随着经济下行以前不是事的事会越来越多,未来无论是好是坏,结婚生子这件事大家千万要慎重,要不就闭着眼睛豪赌一把,但是记住一点,自己拉奥利给自己要开屁股,别上一辈没整明白通通扔给孩子。
他的判断在大城市基本没错,逮着 80 后可劲薅,实际上就是因为事实上已经筛选出这是有生育意愿又有生育能力的群体。
就跟电信诈骗的弱智短信是为了筛选 “易骗人群” 一样,任何目标的达成,第一步是筛选出政策敏感群体,这样投入小而事半功倍。如果是雨露均沾,AOE 政策,那成效会低的多。
90 以后,甚至所谓的 Z 世代,观念变化很大,自主性更强,政策不敏感。
70 后有生育意愿,但四五十的年纪,能力上有些勉为其难。
80 后既有能力又有一定意愿。从我身边看,不低比例的都生了二胎,当然三胎还是难。
但鉴于我国城乡发展有较大差距,乡村观念层面很可能要落后城市一个世代,90 后农村青年可能还会有一定的生育意愿,那么现在的政策取向就是,鼓励 80 后发挥余热,同时从城市不愿意生育人群那边多收税,补贴农村愿意生育的人多生。
瞎说,我也是 90 后,马上第二个宝宝就要出生了,过两年准备安排第三个。
哈哈哈,作为 80 后我才不上这个当
河南前不久刚死了一个 39 岁的产妇,因为前面俩是女儿,所以又生了一个,然后生完就死了。
刚刚,我看了一个关于 90 后是不是最舒服的一代的回答,里面有人说,90 后舒不舒服不知道,但是能叫唤、会卖惨是真的。
实话说一句,90 后能叫唤的确是真的。
毕竟 90 后基本上是随着互联网时代一起走过来的,中国各个阶段都不缺乏捎带脚有点自由的表达平台,这也就使得 90 后的确很能叫唤。
不过仅此而已。
90 后实质上真的是很惨的一代人,所以真惨才会真卖惨,因为不卖惨的话真的活不下去。
我想,90 后可能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加速了太多太多,这也就使得原本别的国家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女权团队,在 90 后这里,几年就形成规模了。
原本别的国家十多年形成的废宅群体,到了 90 后,几年就迅速积累了。
甚至 LGBTQ 文化在各个国家几十年的运动生涯,在 90 后这里,十多年也逐渐积累起来了。
所以 90 后内部分歧不小,但是团队的集结能力是超强的。
对婚育的抗拒,随着各个群体内部不断地交流、巩固乃至洗脑,最终就达到了现如今的生育水平。
外力作用是一方面,但是内力的作用永远是最强大的。
而且 90 后算是赶上了最后一波沸腾的浪潮,在 90 后之前的那几代人的青春时光里,每时每刻都是沸腾的。
但是 90 后沸腾了一小会,就逐渐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熄火。
行业垄断性太强,房价高企,事业基本无法起步。
所以 90 后必然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个人在没有事业没有钱的同时,还没有时间。
也正因此,看起来活在太平时代的 90 后,其实一无所有。
而那些看起来活在并不太平时代的人,好歹还有一样东西,要么是事业,要么是钱,要么是时间。
所以 90 后真的指望不了,平平平,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平,忙忙忙,几乎所有的时空都被填满。
也正因此,这一代人中,除了少数人会产生强烈的生孩子的想法之外,大部分人只要陷于这种又平又忙的生活里,就大概会减少很多生育的想法。
而 70 后和 80 后是还能继续利用起来的人口红利,这部分人要么已经开始退休,有时间,要么有的人有了事业,要么有的人有的是时间。
所以任泽平的言论其实真的很对。
包括梁建章的那个 5 万亿鼓励生育。
我觉得都可以尝试起来,任泽平和梁建章一个 79 年的,一个 69 年的。
事业,都有了。
钱,都有了。
时间,平时都在不停地讲课鼓励生育,看起来也很充足。
所以生娃娃要从老一代人抓起,我希望 70 后和 80 后不要整天忙于各种琐事,要勇于担当,敢于奉献。
对那些不多生几个孩子的老一代人,狠狠地征他们的税,我就不信这一代腰缠万贯的人征不出来几万亿。
柿子捡软的捏。
生育抓 90 后 00 后,也许这帮孩子就草专家祖宗了。
不知道专家的祖宗能不能通过孩子们赋予的大复活草来个穿越生死的生育。
这是薅羊毛逮住了 80 这一批薅,薅得一毛都没有
。
本文是为清华大学五道口财富实验室(caifushiyanshi)撰写的特约供稿,同时转发于本人公众号将军箭(jiangjunjian31),欢迎关注与讨论。
(节选)
其实任泽平的问题在于,道理他都懂,数据比我们更详细,但总是由于屁股问题坐在大众常识的对立面,也就是管不住一颗驿动的心。
注意:任泽平说的 “央行多印 2 万亿,在 10 年鼓励国民多生 5000 万” 后,还在 1 月 10 日再次发文强调,这个补贴力度有两个定语:
至少、每年。
你没听错,每年 2 万亿,持续 10 年,共计 20 万亿。这就是他的计划。
1,这是个什么概念?
2008 年的 4 万亿计划其实是延续到 2010 年底的,折算下来刚好是 2 万亿 / 年;恒大 2020 年年报中的表内负债是 1.95 万亿。所以,任泽平的大计划,足以支撑不间断地实施 5 个四万亿计划,或者一口气救下 10 个恒大。
2,钱从哪里来?
任泽平坚持央行执行货币宽松政策,其理由更是奇葩:
① 为什么是央行印 2 万亿而不走财政预算?因为现在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大,政府、企业、家庭都没钱。
② 会不会引发通胀和房价上涨?不会。因为专款专用,短期拉需求稳增长,长期有助于社会活力与经济健康发展。
③ 会不会产生不公平?不会。生娃有成本,不鼓励不不贴才是不公平,难道还奖励不生孩子的行为吗?
问题是,央行印发 2 万亿货币,就意味着释放了 2 万亿的流动性。这部分新增的流通中货币,最好是要沉淀下来,而不是在市场中反复快速地流通。所以,新增货币对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潜在压力,最小的是固定投资(用于生产或基础建设),其次是不动产(如楼市),最后才是消费。
而任泽平鼓吹的 “生育基金”,为生育家庭提供现金补贴、个税抵扣、房屋补贴等,其实就是刺激消费,其压力一定会传导到通胀端。最后不还是全社会背锅,最底层的老百姓最吃亏吗?
3,能不能起到预期作用?
任泽平这套组合拳看起来很眼熟…… 不就是东瀛曾经风靡一时的安倍经济学吗?曾在 2008-2013 年间出任日本央行行长的白川方明,在《动荡时代》中愤怒地提到:
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货紧缩。但它是一个经济运行的结果反映。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股市与房地产,但如果超出某个 “拐点”,将导致更深远的负向反馈。
而白川所说的 “拐点”,就出现在人口红利不足以支撑货币信用的关键时点。
人口红利的实质就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人口红利结束后,经济活力、创新能力的全面下降将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此时即使加大资本刺激力度(即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产生低于预期的 GDP 提振。
其后果,甚至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也就是谈虎色变的:
滞胀。
任首席这番虎狼药,是不管病人的死活,直接把自来水龙头一步到胃,后果是怎样的完全可以想象。话说回来,如果央行印钞这么好使,尝到 4 万亿甜头之后,何不每年都用这招?
4,补贴的激励方向是什么?
如果把每年 2 万亿补贴分摊给 1500 万新出生人口(即目前 1000 万婴儿 + 政策刺激后的 500 万新生儿),每人可分得 13.33 万元。如果以培养到 18 岁成立为止,则每人每月获得的实际补贴金额为:
133333/18/12=617 元。
因此从逻辑上讲,在 617 元 / 月 / 人的生育补贴的刺激下,各阶层的反映可能是:
① 富裕阶层几乎是不受影响的,因为完全看不上这点补贴;
② 中产者也不太可能热烈响应,因为补贴无法覆盖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高昂成本。
③真正可能导致生育意愿的,反而是抚养成本较低的低收入阶层,因为这无非是 “粥里多加一瓢水” 而已。
先抛开公平不公平的讨论。单说这个政策导向下,新增人口的家庭背景偏差很可能意味着抚养、教育方面投入的不足,并由此导致多子化下的人口质量下降。
而现代社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走向了技术密集型,我国老龄化,缺乏的是具备相应劳动技能的适龄人口,而不是把新增人口驱赶到流水线上,和 AI 控制的机器人搞劳动竞赛。
如果产生这样的后果,不但起不到抑制老龄化的初衷,反而是对新增人口的机会不公平,必然导致社会财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产生更大的资源浪费与社会问题——看看局势动荡的某些非洲国家,不正处在这样的困境中吗?
全文请参阅: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将军箭(jiangjunjian31)。左走天堂,右走金盆,弓开弦断, 一往无前。本号关注财经与民生,虽是自娱自乐,仍求立足干货!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曾经我关注了一博主,主要研究了挪威上世纪生育率上升的原因;
主要三个方面能够促进生育率上升:
一是贫富差距小,福利高,人们安居乐业,不用忙于奔波,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因为贫富差距小,所以人们安全感强烈,自然而然的去生育抚养下一代。
在贫富差距小的社会中,没有过多的心理撕裂感、无力感。基本可以算得上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遇,都有美好的未来。中国在过去贫富差距小的时候,大家对于生育孩子这一件丰功伟绩的事情乐此不疲,虽然贫穷但人们心里充斥着安全感。在改革开放初,大家都有同等的赚钱机会。
二是居民平均居住面积,居住的面积越大,生的孩子越多,反之依然。
挪威在逆城市化之后,大家居住面积也大大增加。居住在乡下的人们,由于土地广茂,人员稀疏,故而孤独感强,因为生育更多孩子来丰富生活。
三是贫富差距小跟居住面积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挪威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又一次面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因而生育率再次下滑。
解决生育率低下的问题,绝不是多印发 20000 亿就能一蹴而就的事情。相反着多出来的 20000 亿就会朝着物价房价而注水,导致物价房价上涨,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这样即使 75-85,10 年间生出了理想的 5000 万人,以后则会反噬的更猛。印发钱绝非解决问题的上策。注水的部分最后还是普通人买单的。
我大学学的信息管理专业
毕业课设关于市场数据 我选了房地产行业
我准备 3 个月 2016 年 6 月毕业
毕业后正式工作第一份工资 2800
作为前业内同行
我来告诉你吧
任泽平这货是 16 年离开国泰君安之后就一直下坡路
现在着急了,就开始胡乱说话了
任泽平出身其实相当一般
别看他天天挂着人大博士的牌子
其实本科是青岛大学
金融圈本来就学历严重过剩
这几年入行门槛至少得是 top 级别 985 硕士
还基本都要求本科至少得是个 211
宏观首席作为券商研究所的门面
更是清一色本科就是清北的博士大佬
那像任泽平这种怎么把自己炒作成抢手货的呢?
一是入行早
他 07 年就入行了,那时候各行各业机会都还多
没现在这么卷
最早去的是国信当研究员干了两年
也是个聪明人,干两年就悟道了
悟什么道?西游记的道
有背景的妖怪才能蹦跶
于是转头去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个顶级国家智库干科员
作为 X 丝中的战斗机
能力多少还是有的
在国发院混到了副主任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也是他下海变现的重量级砝码
对于外界的传言
他总是刻意保持着 “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神秘感
至于他在国发院是否真取得了什么 “真经”
钢镚子觉得是没有的
了解体制内的人都知道
主任也就是挂个名而已
工作上大概率没交集
任教主要真有 “真经”,识货的人那多了去了
根本不愁变现
还需要天天靠出格言论当网红,恰流量的饭?
只有钱的 “桑海宁” 没啥眼力见
以为自己捡到了下凡的大宝贝
直接给开了投行 MD 的顶级职级
至此任教主的思路都是没错的
但随后的两次跳槽我们的任教主就开始有多大人现多大脸了
先是去了方正
17 年借 “新周期” 为名和整个行业打辩论
牛皮吹的震天响
报告写的像社论
结果妹想到 17 年是近五年经济形势的巅峰
脸打的那是啪啪直响
后来也是方正内部自己出了问题(请自行百度方正李 you)
觉得干不下去的任教主
怕是不知道他这是离开狼窝进了虎洞
17 年底跳槽去了恒大的他
当年凭借 1500 万的年薪着实在金融圈大火了一把
都以为许皮带吃了暗亏的吃瓜群众
哪知道读书人到底不是老板们的对手
网传任教主在恒大三年拿到手也就 2500 万
但代价是买了 500w 的超收宝和 3000w 的理财
合着三年不仅白干,还倒贴 1000 万
任教主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才明白就连自己当年那 1500 万年薪的文件
合着也是许老板给恒大做的一次广告
咱特么就一工具人呗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任教主
这回发现民企真真是不能干
还是 “桑海宁” 那帮江南人好骗
终于在 2021 年去了东吴证券
虽然收入连恒大的零头都没了
但好歹是个国企,再怎么不至于白嫖
不过离弥补上个大坑还是有点距离
这不,逼急眼了的任教主这回逮上了赶上时代红利
财务状况最好的 75-85 生人
在 2021 年出生人口数据即将公布的关键档口
别有用心的搞出了这么个大新闻
毕竟以他这个级别
出黑名也是出
反正基数大了自然有傻缺愿意做铁粉
都下海了,得搞清楚自己定位
没了定期俸禄
往后的日子还都得靠这些粉丝养着啊
其实要我说
任泽平真真是愧对宏观研究的老本行
对时势的把握 low 的一比
在这个全民挤破脑袋进体制的年头
还特么要下海
下海也就算了,还特么要去民企,民企还特么是恒大
![](data:image/svg+xml;utf8,)
和冯轮,潘石亿这些人一比
任教主还是缺少智慧
不过这与他的出身也有关系
底层上来的都着急变现
一急就容易看不清形势
你看他择券的能力也不行
两个前东家方正和恒太
一个 19 年成老赖,一个 21 年成老赖
这水平也是幸亏没干股票
不然做个基金经理估计能亏到裤衩都没有
还是干宏观好
起码能吹水当网红
哎,还是在下肤浅了
告辞告辞!
————————————
后台一堆喷我学历歧视的
看来你们对宏观研究一无所知
后面专门给你们写一篇讲讲这个行当
典型的没有护城河的竞争红海
今天单说任教主的事
就说任教主那篇鼓吹印钱生娃这篇文章吧
全篇万把字
前面就是些惊世骇俗的奇谈怪论
后面内容很长
但都是任教主个人公众号这几年关于人口文章的拼接
干过这行的都知道
首席定个方向和调子,数据、内容都是下面小兵去写
总的来说
质量不高,数据有些都不更新
属于前言不搭后语的典型
正文内容一点儿也没支撑前面那些惊世骇俗建议的论证
任教主当然是有水平的
毕竟也是人大的博士
但你要知道正经的学术文章是赚不到钱的
任教主之所以从不刻意提他的出身
是因为这妨碍了他树立自己的大师形象
像他这种脸皮这么厚的人
要是标榜个青岛大学的出身就能换回等量资源
你信不信他把母校天天写脸上?
任教主典型就典型在他的奋斗史:
一个没啥资源的底层要怎么做才能破圈
写给你们看就是给你们启发启发
还说我学历歧视?
钢镚子我三本毕业我歧视谁?
知乎的喷子姿势水平真是有待提高啊!
————————————
关注钢镚子,一个前金融民工(公众号:gbz211)
带你用金融的眼光解密这个世界!
第一,80 后太惨了,这辈子啥倒霉的事儿都摊上了,啥好事儿都没沾光;
第二,现在 80 后能给你当高龄产妇,你指望 80 后,等十年之后你指望谁?
反映了我国的专家解决不了贫富差距,解决不了男女对立,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就只会拍脑袋想个只有猪才能想得出来的蠢主意。
反映了该专家宁可亡国灭种也要撑房价的思想问题。
4 月 17 日,原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发布《为何稳房市如此重要?》:现在时点,该出手稳房市了,缓解流动性危机,防止升级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房地产稳,则经济稳。
你觉得他说的好有道理,90 后 00 后就是不生孩子。实际上他要表达的是,在保房价和保生育之间,要保房价。他绝口不提高房价导致生育意愿低下。想的还是大放水保房价。
表面上这说的是生育基金,给大家分钱,实际上就是要放水救楼市。就像养老基金投资。这两万亿通过投资,很大部分就能进入房地产行业,抬高房价。
养老基金限于境内投资。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中央银行票据,同业存单;国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债券,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 (公司) 债、地方政府债券、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债券回购;养老金产品,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股权,股指期货,国债期货。
截至 2020 年末,所有省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规模为 1.24 万亿元,到账金额 1.05 万亿元。
我代表不了别人 我代表我自己
92 年 女 未婚
结婚我敢,生孩子我真不敢。
我自己没车没房事业也没成型呢
我生了孩子拿什么养他?孩子吃什么喝什么?
跟我一起在外地租房子吃外卖啊?
我是忙到半夜有张床倒头就能睡了,孩子呢?跟我一起朝九晚五挤地铁?
白天在公司挨骂,自己还是孩子需要人安慰呢,回家再看到自己孩子满地打滚要妈妈抱,可能需要外婆来,大小宝宝一起抱。
周末好不容易睡懒觉,一觉睡到中午起来,吃点儿也行,不吃也行,孩子呢?
单就这些我就不知道怎么再拖个小的跟我一起过。
你就别说孩子了,养个小狗我都没时间溜,还不一定能顿顿罐头伺候呢。
那生什么孩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其实我看到这个也蛮想笑的。都知道 90 后不生孩子了,00 后就更不能指望了。
80 后正赶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候,生活在不断变好,那个时候都觉得很有希望,腰包越来越鼓了,当然生育热情还可以(虽然也是计划生育开始的时候……)
90 后,社会发展已经差不多了,该富裕的也富裕了,未来见不到更多提升的可能,生孩子生活水平甚至会下降,所以就不愿意冒险了。
00 后里面有很多人就不提了,从没吃过苦家里当祖宗伺候,整天被国外 x 权 x 权的洗脑,别说自己生,父母想生个弟弟妹妹都恨不得弄死好独吞家产。这一部分别说自己生孩子养孩子,要他们赡养父母说不定都会说自己没继承到房子车子钱要断绝关系拒绝赡养。
10 后还小,还要观察几年……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 90 年代开始抓的最严,那时候官媒天天高喊着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只生一个好,独生子女光荣,生孩子不如养猪,生孩子不如种树,时不时向全国人民展示丁克家庭是如何如何舒适如何如何幸福!地方更是视二胎三胎为洪水猛兽,宁可流出来不能生出来,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超生就重罚,丢工作,大字报贴起来,名声搞臭,一家人陷入困境,还有一大堆缺德没人性的事情,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学校更是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要执行 100 年,中国理想人口 8 亿等人口理论写入了教科书,学生年年考试要考,不认真不努力学都不行,三十多年来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弥漫了一种对生育极度厌恶的情绪. 今天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结婚,更不生小孩,这盛世如你所愿啊,全社会年轻人除了 80 后还有一点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传统,其他年龄段青年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传统荡然无存!大家都遵从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三十年来从学校到地方到中央,几千万人的努力总算快要实现了,但离总人口 8 亿还任重道远啊,今天那些人说话不算数了,竟然怪年轻人不结婚了,不生孩子,你们怎么可以忘记自己的初心,忘记了自己使命呢!三四十年来那么多人的努力怎么可以白费?做人还要不要脸呢?
记者:你是 80 后吗?
肝:是。
记者:最近打算考虑生育吗?
肝:这个搞不了。
记者:为什么?
肝:都是去种猪场买猪仔,自己配的猪不好养。吃得多,不长肉,成本高,还卖不出去。跟猪贩子说这是有机猪,喂的都是有机饲料,营养价值高。猪贩子告诉我,市场现在被人垄断了,凡是想卖有机猪的,都得弄 “有机标”,全国只给了几个地方。有“标” 的叫有机猪,没 “标” 的叫普通猪。其实这帮人就是把普通猪当有机猪卖,没有 “有机标” 的猪就卖不出去,还没市场。
记者:我是问您有没有考虑给自己舔个孩子?
肝:这个啊?…… 你第一个问题,问的是啥?
记者:我问你是不是 80 后?
肝:哈,搞错了,我是 1960 年以后出生的…
记者:哦,那您还考虑生育吗?
肝:你这记者真烦,回家问你爸妈去。
符合自然规律。
你要指望全国家庭一家生一个两个是没有现实基础的。
反而老朱家繁荣昌盛,地都不够封。
世家大族三十万亩良田开枝散叶。
酒店管理李自成手停口停。
更多穷人连生育的机会都没有。
这才是历史的应有的状况。
历史的循环已经来了,就看我们怎么选择,是重复循环还是打破循环了。
80 后?最大的 80 后 42 岁了好么?勉力舞弄,尚能战否?就算妻子小点,也是高龄产妇。
不过没办法,90 后是比较惨的一波人。准确地说,从 85 后开始显现端倪。
从 2008-09 房价快速起飞,对接 81-87 婴儿潮的买房需求,基本 85 前还是上了车。
之后难度就上来了。
想想 77-79 的人都赶上了啥?处处在点上。那不是偶然。
90 后现在大把的人还没有完成积累,甚至也放弃躺平,社会也没法给机会。指望他们生。。。
说实话,中国人的文化没到西方极度自由主义那个程度,男生还是愿意担起责任。只是,扛不动而已。
80 后,这些苦逼的老帮菜,又被赋予了更重的任务哈哈哈哈。
90 都去生孩子了,谁来 996?00 后都去生孩子了,未来谁 996?
说的对,抓紧让 80 后生吧
再不抓紧连 80 后也不上当了
80 后究竟作了什么恶?要被你们这么褥?
文 | 菁妈
去年攀枝花率先决定给生二胎三胎的家庭每个孩子补 500 元,一直补到孩子三岁,相当于一个孩子能补 18,000 元。
当时菁妈写了这样的一个文章,后来很多网友在下方评论,去哪里领?我们当地有没有?也就是说大家对于生孩子有钱补这件事情还是很感兴趣的!
一个**经济学家在他的社交平台上做了一个调研,调查人们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有近万人参与投票。41.5% 的人认为养孩子成本太高,影响生活质量;27.2% 的人认为房价太高生活不易, 因为这两种原因不生孩子的人是最多的。
所以他觉得**应该建立鼓励生育基金,**也就是每个孩子每个月给你现金的鼓励,这样能够更加刺激大家生孩子的积极性。
确实对于还在纠结要不要生二胎三胎的人来说,如果国家有鼓励生育基金,确实有可能促使这些人生孩子。特别是 75 后 - 85 后这一批人,还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国家要补钱,自己又想生,当然是何乐而不为!
但是处于生育黄金年龄的 90 后和 00 后,对于生二胎三胎却没有那么热衷。
第一个原因:没有结婚
现在在大城市里面没结婚的 90 后一抓就一大把,甚至在北上广深这些城市,80 后没结过婚的也有。
根据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还有 2.4 亿。
从 2013 年开始,新婚登记人口是一年不如一年。
现在工作压力大,社交的时间大大地被压缩,再加上现在不需要社交,也有很多好玩的东西,玩手机,看电视,看电影,这些都能够消磨时间,导致不少年轻人特别喜欢宅在家里面,不喜欢出门社交,不出门社交就认识不了人,找不到结婚对象了。
当然这些年轻人觉得玩手机玩游戏都很香的,对于找对象这件麻烦的事情也是敬而远之。
第二个原因:觉得生一个就很好
现在 90 后 00 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他们就得到家里面所有的资源和爱以及物质。
所以他们觉得独生子女非常的好,他们结婚之后也自然而然地觉得只生一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生两个就很麻烦了,再加上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如果生多个孩子影响他的生活质量,他是不太愿意的。
第三个原因:90 后 00 后的生育能力在下降
以前的人虽然生活很苦,营养不良的不少,但是生孩子的能力却是很强的,有一些妇女能生八个十个的,当然不一定都能养活。但是现在 90 后 00 后因为接触的东西比较新,加上工作压力很大,各方面的观念也比较开放,没有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
所以可能会在想生孩子的时候,却因为种种原因生不出来,又或者是生了一个孩子之后,再想生第 2 个也很难生得下来。
★单位的产假陪产假要落到实处
怀孕生孩子的时候,职位要得以保存,而不是生完孩子再去上班,自己就被降职了或者是直接被辞退了。
★社会和单位的托幼机构要完善
比如妈妈在单位上班,把孩子带到单位的托幼机构,自己就可以上班,中午休息还可以陪孩子睡个午觉,这样的宽松环境还是不错的。
★孩子读书的问题要能妥善地解决
让教育更公平一些,才能让大家更愿意生孩子,每个孩子都能公平地上学,公平地接受教育。
国家放开三胎之后,你身边有人生了吗?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了一眼回答,大部分都是抒发负面情绪,而没有认真思考
其实这个观点从宏观考虑是非常科学且有道理的
1. 90 后与 00 后是现今社会劳动价值创造的主要群体,鼓励这个群体生育会大大降低社会的总产出
2. 80 后基本上还保有生育能力,且大部分已经面临企业优化,正好有时间可以培育下一代
3. 人口红利不是永恒存在的,即使人口基数有办法去维持一个高水准,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其他资源的价值会逐渐高于人口价值。
所以抓生育只是接下来若干年的目标,在眼前可以稳住世界工厂这个地位,稳住经济。但就长期来说,发展领先世界的科技才是硬道理
80 后是上个时代的尾巴,90 后是新时代的开端。
不要觉得 90 后 00 后不喜欢生,那是因为 10 后还没有长大。
自由时代玩的就是想要毫无压力,个人为主。这是 90 后以后的年轻人的思维。
这是思想级别的降维打击。
上个时代是以集体和家庭为主,结婚生子是基于责任感和义务感。所以上一代生育率高,但是基本夫妻间没啥爱意。而且是即使没有爱意,也绝不离婚,甚至多生两个。
新生代,没感情就不结婚,没感情就直接离婚。个人为主。
是完全不同的逻辑。
你拿管理 60 后的思维去管理 80 后,已经是极限了,还能给你用到 80 后,已经是上天恩赐。
至于再往下走,就几乎不可能了。
人口问题一直属于这个时代的顶流,隔三岔五的总会出来霸占热搜的榜首。
曾作为方正证券军师,许家印师爷的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提出一年印两万亿,对生育者进行补贴,即可在 10 年多生 5000 万孩子,解决当今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
这几个数据如果量化可以这样理解,一年印一个恒大,10 年再造一个韩国。
任泽平先生作为一个著名的网红果然明白,必须要学会整活,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才能掌握了当代流量密码。
普通老百姓,虽然不像任泽平先生这样明白这么多的经济学原理。但货币超发这个猛药,或多或少都尝到过其中的滋味。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所有的补贴,最终的本质,其实都是不被补贴的人埋单。
果然,任专家团队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一经发出后就遭到了全网群嘲。
人口问题,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了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各地政府也在尽力想办法鼓励生育。比如财政富裕的地方,生育直接现金补贴。财政紧张的地方,生育可以贷款 20 万。不过目前看来,效果都是差强人意。
这非常好理解,生娃补贴政策,实际上是一种效率极低的方式。
因为再高的补贴,都不能满足鸡娃军备竞赛的消耗。而看重补贴而去生娃的,甚至将生娃拿补贴当成工作的,反而会因为不重视子女教育,后期成为社会问题。
科技的进步,消费主义带着数不尽的精神按摩品充斥着市场。脱离主流价值观,选择追求物质上的短期满足的个体数量开始逐渐增多。生育带来的生活条件下降,反而会失去已经获得的物质满足感。
传统思维中的养儿防老,在需要六个钱包的高房价压力下,成了养儿啃老。这些都会导致普通人的生育意愿大幅下降。
出生率问题,表面上看最直接的影响是未来的劳动力问题,再进一步是日趋严重的养老问题。但在日新月异的赛博时代,科技的突飞猛进总会一次次地突破人们的想象。
人工智能在近几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解放双手。在刘慈欣小说《赡养人类》与尤瓦尔 · 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都预言了未来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阶级——无用阶级。
即未来并不需要太多的工作岗位,大量的人将成为无用之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能并不存在。人口减少,在未来可能更多的体现是没人消费的问题。
不过从种群的角度来说,就像病毒变异,数量才能增大变强概率。生育如果任由个人意愿进行,最终结局必然就是将走向灭亡。
所以维持种群数量,从长远来看,还是必须得做的事情。
在自由平等注入下的社会环境,可以鼓励生育,但肯定不能像齐奥塞斯库那样实施月经警察制度强制生育。
抛开现有的伦理道德因素,倒是也有办法可以尝试。
比如放开一夫一妻制度,让有能力的人多娶多生。
社会资源本身也是遵循马太效应,总是少数人占有大多数资源,并且这个趋势还在加强。
让有生育意愿且有养育能力的富人多娶,多生,就是增加新生人口的好办法。
在没有强制,你情我愿的情况下,生育与资源本质也可以视为等价交换。有钱人一夫多妻,甚至抛开子女产权归属的问题,一妻多夫也未尝不可。
再激进一点,代孕合法化后,生育成为专业人士的一种工作,也能提高恐孕的女性结婚意愿。并且这个生意的上下游产业链均有利可图,就会有资本愿意集中做这个事情。而不是像现在处于灰色地带,反而出现很多遗弃,压迫的事情。
如果此制度合法化,也不会出现像以前为了户口,将超生或私生子,挂在村里老光棍、精神病等边缘人身上,在后期反而存在亲属关系无法界定的情况。
并且,如果多个子女都有合法身份,在遗产分配问题上,也不会出现争斗不是多少,且是合法性,必须你死我活的情况。
富人拥有多子女,绝对属于好事。目前消费增速下滑,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拥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数量有限,并且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总有上限。
若富人拥有数量庞大的子女数量,必然可以产生大量的消费。这些消费,又能带动更多的就业。例如沙特皇室的庞大规模,就撑起了欧洲奢侈品行业的半边天。
若要鼓励富人多生育,仅用抵扣税收的方式就可以推动。
例如,每增加一个子女,可以抵扣 500 万税收。之前欠税超过十亿的某大佬,若有超过 300 个子女,即可减免所欠税款。但是这些子女在富养过程中产生的消费,还有未来劳动产生的价值,肯定可以远远超出抵扣税款的金额。
并且多子女分配遗产,变相的也是一种推恩令,长远来看,对降低基尼系数也有很好的效果。
也许不止是人类,抛弃基因传递复制的本能 “兽性”,从而无意识地遵循纯粹利己主义 “人性”,最终体面的、理性的、有计划地结束繁衍,这个问题可能是所有的文明的斯芬克斯之谜。
文明的未来,这个议题宏大且富有哲思,也许也会有人去思考公元 4242 年是否还会有人去看日出。
但对于每个独立个体来说,眼前的苟且才是最需要思考的事情。
所以说,让有能力的人自由发挥,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反映的最真实的问题就是人口增长率低迷将是一个长期而且不可逆的趋势,而且 90 后甚至 00 后的生育观几乎不可能改变了,希望只能寄托在 10 后身上了。
先来看看 80 后,这个群体先对还是比较传统,传宗接代的观念是刻在基因里的,不信可以回忆一下,丁克这一概念刚出来的时候那可了不得,现在已经成为了稀松平常的东西了。而绝大多数的 80 后已经完成了要孩子这件事,二胎开放的时候着实让 80 后激动了一把,自己是独生子女,这下终于可以圆了小时候有兄弟姐妹的梦了,然后效果很不错。但是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可不是一代人可以解决的,而且现在社会整体环境对于养育孩子并不有利,二胎已经是大多数家庭的极限了,所以 80 后即使有心,也没有能力贡献 “三胎” 了。
再来看看就 90 后,这才是现阶段的生育主力,结果呢很多人干脆选择不结婚,生育更是想多没想过,特别是随着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很多人已经把自己的未来安排妥当了,“和闺蜜去住养老院” 已经成了时尚。
所以三胎不是解决人口生育意愿下降的良药,即使是采用更多经济补贴的方式也没有效果,养育孩子的成本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而这两样恰恰是年轻人缺少的。或者说人口结构老龄化、生育意愿下降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85 后,路过。
一个娃已经够呛了,还要 2 个,3 个。
大家别忘了,恒大负债 2 万亿,这人有一定责任的。
谢谢这人的惦记。
说了句实话。90 后房买不起,婚结不起,怎么生孩子?只能靠 70、80 后那些吃到红利的人生了
从他这个结论逆推,得出他对未来的判断:90 后以后的人,规则越来越穷。
从这个结论逆推,可以得出贫富差距会继续加大。
从这个结论再次逆推,原来创造贫富差距的规则不会发生本质改变。
从而逆推得出 “自由市场经济会一直保持,最多缝缝补补”。
再逆推得出,自由市场经济里资本的权利不会被削弱。
逆推,资本的权利如果不削弱,大家的的工作待遇会保持不变的变化速度。
逆推得出,996 的确是福利,现在以及未来会有比 996 更残酷的工作制度,降职降薪会更加肆无忌惮,劝退会更加暴力,同时,资本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逆推……
后面是不能说的秘密,我不敢逆出来了。
你们继续逆吧。
翻开历史的一页看看
今天的 90 后,00 后他们的父母是处于什么样的历史?
这些自媒体会关系国家大事?
经济学家会一心一意人民服务?
如果有个按钮一按,越南一年出生人口只有一,但是自己财富增加一个亿,他们这些肉喇叭肯定把手按烂。
他们的发言都是为利益,为了生活,为了赚钱。他只是先找一个流量入口——生育。再把自己想说的加上去——放水两万亿。
肉喇叭运用了最垃圾的自媒体标题方法。流量入口 + 自己私活。
这反映了越南不是很行的问题
他们总不会跟大宋朝一样溺婴吧,不会吧。。。
80 后出生于人口快速膨胀的年代,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
80 后虽然不是在最苦最难的时代走出来的,但是也对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苦生活多少有些印象,大多也是在穷乡僻壤通过自身努力打拼出来的人。
80 后大军有着不怕死的拼搏与奋斗精神,重赏之下都是莽夫。
80 后最小的也 33 岁了,再怀孕属实是一大批高龄产妇了,生不下来就去了,生下来也把身体掏空了。
绝对活不到领养老金的年纪了,不仅增加了人口,还解决养老金紧缺的问题。打的一手好算盘。
不是专业人士。不过我看到易富贤先生从生殖医学角度,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指出,“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孕率和生育障碍率快速增加,59-65% 的孩子是 20-29 岁妇女生的。” 因此,他批评任泽平先生的观点是 “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谴责要是按照他这个搞法,会把出生率降到 0.5 的水平。
在人口学问题上,易富贤先生一直反对单纯从人口和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问题,而主张要充分考虑生育心理学和生殖医学的因素。我觉得他说得还是比较有道理的,具体情况感兴趣的知友可以去他的微博 “易 - 富贤 - 大国空巢” 下看。
我有个办法,不用两万亿,每年新增 500 万新生儿。
国家一分钱不出,给年轻人发房子。
具体步骤如下:
1,选一些房价崩盘的城市
2,政府集采房子,以市场价 1/2-1/3 价格从开发商集采(招标)新房。该政策一出,市场将观望,政府成为唯一的购买主体,想买什么价格就能什么价格。
3,以集采价格(预计一套 100 平 15 万)上市销售,仅面向新婚人群,凭孩子获取购买资格。
4,新婚人群孩子满 10 岁未离异,获得完全产权,否则要补缴差价。
5,该城市推开房产税代替土地财政,该城市对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免税。
以上,一分钱不出,每年创造 500 万新生儿。
缓解贫富悬殊,缓解地区差异,推进城市化,不冲击一线城市土地财政。带动装修建材一系列产业。
受冲击的唯独三四线开发商,但是拿一笔集采的钱清算债务迅速破产,比温水煮青蛙慢慢拖死更好。
有人觉得半价集采房子是明抢开发商。那请问 10 年涨三倍是不是明抢老百姓。
具体操作不用政府下场背骂名的,政府只用在房价下跌的三线宣布大规模开发共有产权房,然后授权某国企集采房子就行。表面上依然是市场行为
Ps:统一回复,鹤岗价格低,年轻人为啥不去。答:鹤冈的房价依然高于他的使用价值,这个价值包含生活成本和工作机会和医疗教育。
我们仅拯救有产业基础,基本面尚可,市场价在 5000-10000,但泡沫高企,导致阴跌不止,库存高企,有价无市,但房子本身有居住价值的三四城市。因为高房价,购房需求未充分释放出来的城市。
我们拯救的是月薪三千的广大在小城市岁月静好的年轻人,不是月薪上万,只买一线的知乎人。
当三线库存被清理,装修建材家电市场被激活,就业被保障。解决了三线,国家才有精力解决二线,然后一线。改革求稳求循序渐进。
整个过程需要 10 年 - 15 年。
按照任教授的观点,多印 2 万亿,在不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如何减轻企业、居民的负担?两万亿要想不引起通货膨胀,意味着必须供给价值两万亿的商品和服务,难道这些商品和服务不需要人去生产和创造吗?如果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那么这钱发不发又有什么区别呢
需要补贴一胎。
越补贴三胎,大龄产妇占据生育资源越多,年轻家庭的一胎越难生。
1975-1985 年出生的女性今年已经是 37-47 岁,属于高龄产妇了。高龄产妇的不孕症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急剧上升。而且,在 36 岁以后生孩子,由于身体生理机能逐渐衰退,流产的概率会比 35 岁之前高很多,出现早产儿、先天性畸形、不明死胎的概率也会增加。
国家统计局 2021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已经攀升至约 12%-18%。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子的质量也会下降,数据显示:15-34 岁女性的不孕率约为 7.3%-9.1%,而 35-39 岁女性的不孕率直升至 25%,40-44 岁女性则高达 30%。
所以,要提升生育率,不能仅仅指望高龄产妇,主要还是要指望年轻一代,尤其是 20-34 岁的女性。90 后和 00 后不少人的婚恋意愿和生育意愿下降,婚育观念改变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现实困境也该纳入考量。例如,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买房是结婚的前提条件之一,高房价就会成为一种现实障碍。当相关政策减轻年轻人的住房成本,无疑就有利于提升年轻人的结婚和生育意愿。
要提升生育率,归根结底还是要从降低结婚成本和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着手,构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于多生多育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提升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其实这群人都指不上
都是接受只生一个好教育长大的一代,从开放二胎鼓励生育开始就颠覆了这些人的认知,除了被大家说烂了的现实问题,很多人骨子里对于多生多育已经无法接受了
只不过 80 后老点、人口基数大点、已婚的占比多点,所以只能抓紧这最后的稻
现在平均初婚年龄接近 30 岁,我身边一群 30 出头的 80 后甚至都还没结婚
考研的人也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社会越来越晚,很多 95 后和 00 后都还在上学,根本就还没到结婚年龄,没必要扯上人家
其实我觉得 70 后应该是生育欲望最强烈的一批人(狗头)
请听我的理由:
因为他们出生的年代几乎没有独生子女一说,家家都是好几个兄弟姐妹,对他们来说,家里好几个孩子才是正常家庭的正常模式。
而且 70 后的父母有些已经不在了,还健在的虽然年迈,但养老由几个兄弟姐妹一起分担其实压力不大。同时,家里的孩子一般是 90 后,独生子女比较多,且大概都上了高中大学,70 后有比较多的时间生育一个小孩,也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培养一个孩子,且有一定比例的 70 后对如今的教育军备竞赛不太感冒,相对来说投入不会像如今的 80 后 90 后父母一样疯狂。最重要的是,家里老大成年,能独立生活,平时不在家但寒暑假可以帮忙带二胎,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辅导功课。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不在身边也没关系,可以远程培训嘛~
而 80 后的父母一般都是 60 后,刚刚退休,如果这个时候要二胎,后面可能面临的情况是: 家里老大还没能开始独立,二胎还小需要照顾,同时父母有些不舒服需要住院,三头忙,分身乏术。
以上仅适用如下类型的人(无论 70 后 80 后 90 后还是 00 后,和 70 后有类似生育观念人,都适用)
原文应该是 “抓紧 75-85” 这一批人,任的言论实际上指出了我国现在除了劳资矛盾之外存在的另一对的矛盾冲突,即以 85 年左右为分界点出生的两拨人在财富上的代际差距。伴随着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在财富分配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目前看这个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在这里我要摆明我的观点,即:解决低生育率问题实际上和共同富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当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时候,生育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在此之前生育问题不可能单独得到解决。
然而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但是人口变化也确实存在某些特定的 “时间节点”,过了就是过了。这一对矛盾如何解决,目前看,还真就只能不停“打补丁” 争取腾挪的时间。从这个角度看,任的方案并不激进,2wy 反而有点少了。但是如果只打补丁,不干正事,那这个补丁打了也是白打。
以下哪个人这次更有可能帮你?
A:上次没帮你的人
B、上次帮过你的人
我们都没工作啦,考研考公竞争有多大,专家你们看到了吗
身为 90 后,考个试动不动几千比 1,你还要让生 3 个
90 后独生子女的一代考试竞争都那么大,那么 20 后如果都是三胎的话,到时候高考怎么办?
你们只知道老年化严重,只知道人少了经济下降,你们没有想过有平稳过渡到只有 90 后这样独生子女人数产业怎么适应这一人数
你们这些专家,制定政策好像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样子,没有整体大规划
我们普通老百姓是人,不是小白鼠
我实在是不知道家家都是独生子女怎么了
像美国那样地广人稀怎么了
每个人都拥有工作怎么了
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套独立的房子怎么了
每个人幸福工作,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怎么了
每个人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盯着高考一条路怎么了
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
我们这些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读了大学都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我们努力只为了有口饭吃,而不是重复父母的老路,我们活得很累
你们专家享受优待津贴是开心了,你们子女努力是为了梦想,即使是个大笨蛋,也有你们兜底
我们呢?jian 命一条
如果有一天生三胎成为强制执行
我会奋起反抗的
没用,小辈都看在眼里,房价,女 / 男拳,生娃,内卷,35 岁失业。前辈过的怎么样,后辈都看得清楚。你当人傻?
任泽平的 “抓住” 指物理抓住,把 80 后作为人质,对 10 后和 00 后说:你们如果不生孩子,我就把你们父母生吞活剥!
对不起,80 后对当高龄产妇不感兴趣,家里一没皇位二没矿,不想生二胎的一胎都养大了,想生二胎的也早就生完了,就不要搁这儿逮着同一波人薅羊毛了,起码也得讲讲优生优育好伐?
你的回答建议修改,你的回答已删除。
90 后真心不指望了,任经济学家是不是看到了什么数据,我们也不知道。只是 90 后买房太难了,前两天还帮 90 后算房贷,太难了
可着一波人嚯嚯的思想深入骨髓
说明两种人最喜欢生育,食利群体和低文化群体
这反映了任泽平很懂拉一踩一的饭圈流量之道,一个简单的方式,让这个话题就火起来了。大家都来关注生育话题。
说的没错,95 后,生个锤子,在我的认知里,就觉得结婚生育没卵用,多子多福的观念正在被年轻人唾弃,还不如让 80 后多生点壮丁
相对中国现有的国土及其中的自然资源,相对于科技发展对劳动力的替代,中国人口总量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劳动力供不应求,反映的是资本的需求,不是缺人口数量,而是应引导资本履行社会责任。要实现双碳目标、绿色发展,应支持人口的有序、适度、逐渐减少,财政应直接支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开支,这事关国家信用,同时尽快实行推迟退休政策,这事关人才资源有效利用和财政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从效果看成就伟大、从目的看体现了对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追求,若推行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改为鼓励生育的政策负作用可能远远超预期的大。现代化社会大家都应接受低生育率、老龄化常态化的现实及其带来的增长速度逐渐下降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欠发达,迫切追求经济增长,而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往往正相关,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视人口增长为进步,这助长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的更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较长期的经济增长,视生育为民众的自由选择,社会价值观较为多元化,更多追求民众生活幸福,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较为从容不迫,社会进步客观上往往伴随着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和人口减少,人口多少与消耗的资源多少正相关,社会进步应伴随着人均可消费资源的逐渐增长,发达国家视人口增减与资源有效使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为进步,发达国家通过对高净值、高学历、高技能移民的吸引、开放、包容来更好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才、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2021 年全国出生人口 106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人口总量继续平稳增加,仍然保持了人口持续正增长。我们的出生人口数还是很高的,并没有出现人口危机,考虑到 2021 中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近几年死亡人数在快速上升,未来我们会快速进入一个老人离世的高发阶段,主要原因就是建国后大量出生的人接近最后一段时间了,考虑到今年增加的死亡人口,我们的人口增长数还是较高的,比不少人预想的要多不少,再考虑到三胎政策会释放一定的人口增量,我国人口多的国情仍然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2021 年 1-7 月江苏省如东县出生人口 1419 人,假如一个省若有 100 个这样的县就是 141900 人,不少了!考虑到人口城市化,这个出生人口数还是很高的。
这些问题目前来看可以简化成。
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成了红利,以后不想当红利了,加上生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但是少部分因为自己吃到了红利不想改变这套规则,只能督促生育但又不肯让利。
当他们发现羊圈里的羊不吃外面有狼这一套了,就得另外找办法了。
于是就有了各种馊主意,比如这位任大师。
80 后跟他有仇?一个个都奔四的人了,特别是女生,当年如花似玉,现在没几个看得下去的了,到医院都属于高龄产妇,怎么生?!
从来没有代际矛盾,只有时代潮流下的阶层矛盾。
我是 80 后。我儿子是 00 后,我和儿子说,不要轻易结婚生孩子,一定要三观相合,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可以。
反应了专家非常清楚,生育的根本是观念问题。在还能生的这帮人里,80 后是残存家族观念最多的一代,生育动力最强。再往后的 90、00 后,家族观念越来越单薄,都是高度的自我意识,越来越难说服他们生了。
为啥喷他,我觉得他说的挺对呀。大部分 90 和 00 后确实不愿意生了,结婚都懒得结。没毛病。反映啥问题,反应再不改变,10 后,20 后代代都不会愿意生了。
你不生有的是人生
否定法律是有后果的
希望有钱有闲的老年人抓紧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找对象造人,别祸害年轻人了,他们已经 996 了,实在生不出来呀,生出来实在没时间看呀!有时间看实在没有钱养呀,有钱养的实在留不在国内呀,全跑了,全是白给
反正我这个八零后不会生二胎了,哪怕是周围百分之八十都生了。
反映了 80 后都已经被虐木了。现在哪里还有 80 后的声音发出,都被绳墨按在地上摩擦呢。专家们还不打算放过?
任经济学家说得对,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了。
求求各位专家学者领导姥爷放过我们 80 后吧,已经够惨了还要被嘲讽
在生育多胎这个点上,85 到 90 这 5 年的人,经济和身体上的确是最契合的目标群体。概率上虽然如此,但我还是不想生。
要脸么?80 后都快 40 了,高龄产妇了,之前说只生一个好,现在高龄了还让人家生,不把人当人看。
40 多的高龄产妇。。。。卧槽哈哈哈哈哈哈
任教授很聪明嘛
任小炮还是会说一些正确的话的。而且,很多成家立业的 80 后其实并不是特别反对生孩子
这说明专家也就那样了。小的不用,窄老的。有点本末倒置。就像九亿人时搞计划生育,十四亿人时提倡三胎一个意思。
他的意思是:不可能给年轻人更高收入,不可能降低生活成本,不可能降低放价
这位军师是想加剧贫富分化,穷者愈穷,富者恒富,以穷补富。加剧社会分化和动荡,他可能就是拜登手中的王牌
我觉得他说的是实话
70 后、80 后的生育意愿就是比较高呀!我们幼儿园的很多小朋友都是 70 后、80 后生的二胎三胎,很少有 85 后、90 后生的孩子。
啊对对对
![](data:image/svg+xml;utf8,)
90 和 00 的太精了不太好骗;
80 后好好洗洗还是可以匡一拨人。
当时看文章的时候,最惹人眼球的就是这句了。
直接惊了。这也太赤裸了啊
80 后是 42 到 33 年龄区间。身体上不是生育的最佳时间,经济上是。说文化说精神都是白扯。
类似的问题,文景之治后面的人,他们活得不好是因为一代人拉垮吗?都是种地的,有什么区别?
一套游戏规则有自己的玩法,前面来玩的把生态位占满了,后面的没得玩,这规则本身就有问题。还指责后面的人不努力,属于是得了便宜又卖乖。
我现在就盼着科技爆发,能直接改规则的那种。
当人口本身都变得不重要的时候,生不生才是真正的自由?
以后会逼着生孩子,说不定以后砖家会提议不让用避孕套,避孕药……
… 我们 80 后这是咋得罪你了?
作为一个八零后妈妈,我家也只有一个孩子。头几年放开二胎的时候,确实动过再生一个孩子的想法。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我们反而不想再生了。
我不想去谈那些经常看到的经济、教育等问题。我更想从自身出发谈谈。
我 36 岁,研究生毕业 10 年了。从事的行业虽然与专业关联不大,但还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家庭不算富裕,但没什么负担,在我们这个年龄段,应该算各方面条件还不错的。
孩子上幼儿园后,我开始关注于自己。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减肥,从 160 斤到 110 斤,让自己的身材恢复到以前;身材恢复后,我的自信也提升了很多;我开始学穿搭,学化妆,做寄拍模特,做视频账号,学习写文案,写小说,学习瑜伽,游泳,烹饪等等,以此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我开始关注我的事业,我走出体制,慢慢的接触各行各业,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在不断的尝试、积累,不断的交往中,慢慢找到自己事业的重心和方向。
同时,我开始规划孩子的成长方向。每周去一次书店,每个月看一次展览,每半年出去一次旅游,带他参加社交活动,体育锻炼,艺术课程,坚持每天读书,每天运动等等。
而以上这些,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去完成的。而且,也是我目前这个阶段可以去做的。试想,如果我准备二胎,至少两年时间很多事情无法完成,而我也已近 40 岁,对我来说,40 岁这个年龄,真的会丧失很多想法,或者冲动。
有人说,孩子多了老了有依靠,但现在的我们,我们的父母,又有多少依靠我们呢?如果很多,养老机构就不会存在了。
我是女人,我希望自己短暂的人生可以有更多新的,有意思的尝试,我也愿意将这种尝试带给我的孩子和我的家庭,让这种尝试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孩子的认知。而不是再 40 岁,50 岁以后,再去做现在这些事。毕竟,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应该做的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还哈蛤,这是准备分化开来各个击破么?我才不上当
任泽平:1979 年出生(这个数字有大用)
他原话是印钱鼓励 75 到 85 这批人,妥妥的既得利益者,而且他还处于上游,印钱估计可以截取一大部分。
还有估计想换老婆了,如果他老婆跟他同龄,这个时候再怀孕,妥妥的高龄产妇。
如果真的要鼓励,为什么不鼓励生育能力更好的 80,90?
印钱他们上游的截流,相当于一直更深层度的剥削下游,现在处于下游的,大都是,80,90,00 打工人,压力更大了,更不想生了。
我是不信他看不懂这些,只是屁股坐在什么位置,要为那个位置的同阶层争取更多的利益,很正常,但是不要将 80,90 当傻子,这两代人也几十岁了,也被社会毒打了几十年了。
作为一个 90 后来说目前已经一胎正准备计划要二胎。
90 后刚好赶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浪潮,人民的生活水平物质追求不断上升,再加上外来的一些文化入侵,各种追求个性独立,记得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广告词就是 “不走寻常路” 结果新的学期一去学校发现大家都在“不走寻常路”,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标新立异。
超前消费导致的高负债率,前几天刚看到的一个数据说:90 后的负债率是 87%,其中负债者中有 50% 是用于吃喝玩乐。大部分的 90 后过早的消耗了自己未来 5 年甚至 10 年的积蓄,口袋没钱哪有底气去生孩子呢?
逐年上涨的离婚率,2019 年的数据显示全国的 90 后平均离婚率是在 57% 左右,很多 90 后可能在结婚不到一年或者两年内就离婚了,感情非常不稳定哪有办法计划生育呢?
高额的教育成本。前两天跟我一个朋友聊天,他们家两个女儿一年的教育成本大概在 18-20 万左右,他说夫妻两个的收入几乎全部都用于教育两个小孩在身上了。我认识的一个老板他女人高中三年就花了 30 万,到现在还没有结束,还在上一个全封闭的培训学校,一学期的费用就要 5.8 万。现在单单上一个早教一年也要一两万了,现在小孩子内卷的也是非常有严重。面对这么高的教育成本只能是望而却步。
幸福感低。现在 90 后大多数都已经进入职场了,很多甚至已经担任了重要岗位,最早的一批 90 后都 32 岁了,承担的角色增多了,而且很多面临职场的压力,特别是有很多公司竟然还有什么 “5 年内不能生孩子” 这种要求,这段时间一些 90 后在忙着搞事业。同时在面临高房价和高彩礼的双重压力之下很多家庭也是勉强有钱买房结婚,这样有一来幸福感就很低,况且很多 90 后觉得生小孩养小孩是非常辛苦并且耗费精力的一件事情,用孩子来绑定的自己的自由想想就很恐怖。
生育问题本质是财富分配问题,专家大多是既得利益者,屁股决定脑袋,在我们看来的胡言乱语对他们自己来说再正确不过了。
这个问题下难得各路神仙都达成一致
用年代、年龄反映是不准确的,应该用阶层:不要指望底层生孩子,要抓住中产阶级以上。
反应了这个跳梁小丑又出来给大家表演徒手劈砖了~
也不知道,恒大被他祸害完了之后,他是怎么安抚被他祸害的无辜人员的~
有没有童鞋和我一样,觉得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经济学喜剧演员,来娱乐大众,来用高智商当小丑的?
![](data:image/svg+xml;utf8,)
接娃后,在小区的中心广场陪孩子练篮球和跳绳。这时,娃的同学、妈妈还有二胎妹妹过来,孩子们一起练球跳绳,大人们聊着天哄着一岁大的二宝。
这时,娃同学突然跑过来和我笑着说:“阿姨,我奶奶早就希望我上学去了,说我太闹了。” 当时,因为当着孩子的妈妈面,不知道该如何接话,孩子的话是天真的,只是重复了奶奶的原话,但是背后确是谁来看娃这一大的家庭问题!孩子妈妈无奈地看着我说:“没办法,自己工作忙,最近虽然因疫情在家办公,但有时也得把孩子们放到奶奶那。”
老公是兄弟俩,哥俩在这一年又相继生了二胎。对于外人来说,老人们应该是幸福满满,两个孙子两个孙女,而且又都住在附近。但是,在寒假期间,家里四个孩子:大的二年级、二的大班、下面的一个一岁、最小的刚七个月。一想这场景,就够老太太受的,老伴之前得过脑梗,虽然积极锻炼,身体也落下了残疾,生活能自理,但照看孙辈,真是难为他了。同学娃爸妈一家下了班,还都会去孩子奶奶那边去吃晚饭,也就是说老太太在照顾四个孩子的同时还要给自己的大家庭做晚饭。
一想这场景,就够老太太受的,老伴之前得过脑梗,虽然积极锻炼,身体也落下了残疾,生活能自理,但照看孙辈,真是难为他了。
现在国家政策摧三胎,但是由谁来带孩子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的话,又有多少年轻人真敢去冒这个险!此外,国家又在鼓励推出一系列养老政策,希望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但年轻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是在围着工作转,能准时上下班就已经实属不易了。
在这里,其实很想说要想真正解决三胎难的问题,不如先去解决老人养老的问题。只有老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他们才能安心下来为儿女们解忧!孩子们才能安心地去考虑二胎、三胎的事!
生下来 20 后跟 00 后抢资源,
更别想 00 后生育了
我只能说研究经济的只敢说结果不敢说原因。
原因是目前的社会国情是 60,70 后掌权又有钱,80 后有点权还有钱,90 后没权又没钱。00 后直接躺平。
从经济角度来看,说白了就是 90,00 后没钱啊,没权啊。有钱又能生的只有 80 后了。
他不敢把这话说明白了,只能模模糊糊的提建议。
也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保留几天
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
声明一下,我是 00 后
被任哥看不起了,我要生 20 个,去把任哥家的房子都租了,给他睡大街去
就是说官方承认
在中国生育的难度,0 到 1 大于 1 到 2,甚至大于 1 到 3
任先生现在大概是 “平生好作惊人语,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阶段,每次的奇谈怪论看似建言献策,实则持续拱火。
只能说任先生属实是把互联网时代这套吸人眼球的玩法弄明白了,倘若有朝一日引火烧身也属自作自受。
啊对对对!
生育率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住房成本、育儿成本、以及年轻人本身的生活成本等都是年轻人面对压力而不愿意结婚生育的原因,在针对生育率下降这个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从冷冰冰的数字调研去考虑,还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只是用一些数据论证完全脱离于现实,则很难真的适用。
印钱这个事并不是简简单单机器一开就可以印出海量钞票,需要考虑的是对物价、货币价值、资产价值等等的影响,里边需要考虑的要素众多。
先看看任泽平具体推算过程:
首先,未来 10 年多生新生儿 5000 万是怎么来的?
2021 年总和生育率为 1.1,新生儿数为 1000 万左右,而保持代际平衡需要每年 1500 万,即每年多生 500 万。
其次,印 2 万亿怎么测算的?
OECD 国家鼓励生育相关的家庭社会福利支出占 GDP 比重 2%-3%,中国 GDP110 万亿,所以鼓励生育基金应该是至少 2 万亿,即每年多印 2 万亿用于鼓励生育。
最后,生育对象瞄准 75-85 这一代,不能指望 90、00 后?
对于有钱人,想多生几个的早就生了。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培养一个孩子就很吃力了。
对于小城农村人,人口质量也是一个大问题。
此外,此方案瞄准对象为 75-85 年生人。
这个年龄的女性怀孕已经属于是严重的高龄产妇,一方面,高龄产妇由于身体各项机能都在减退,所以生产所面临的风险比年轻人要大的多;另一方面,生产的孩子也会因为父母年龄的原因,出现各种疾病甚至是畸形的情况。
因此,单纯为了增加生育率,抓住人口生育窗口,要求 75-85 年父母生育,看上去更像是把人当成了 “生育机器”。
再看,若 75-85 年父母再生一新生儿,孩子出生父母人均已经 40+,新生儿最终是谁来抚养?
你吗?
这厮刚刚全网禁言,虾米了吧
就这水平还首席经济学家?新周期喊了三年,把恒大忽悠了;进了恒大发现被忽悠的是自己,好不容易出来又开始卖嘴
这下老实了
因为人口生育不仅来源于经济条件也决定于人生观,即使不考虑经济条件的差距,大部分 80 后跟 90 后与 00 后的观念上也差了一个代沟。
很多 80 后童年看的动画是葫芦娃、黑猫警长这样的文化符号。而 80 后人生观成型的时间是 90 年代初,当时社会经济刚开始发展,股票等事物也是在那时候刚诞生的,各方面信息其实并不发达。所以 80 后人生观多来源于传统传承,实际上与 70 后的家庭社会等观念差距不大,大多数偏向于传统。
但 90 后与 00 后不一样,90 后人生观成型的时间是 2000 年初,当时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各种外来的社会观念与传统的思维互相融合取代。造成 90 后开始虽然只比 80 后晚了 10 年,但实际上观念与 80 后都快不是一个频道上的了。
而任泽平是 79 年生人,都快算 80 后了,所以估计很了解 80 后的心态,给一些经济支持就会生,而不像 90 后与 00 后,那已经是观念问题了。
应该抓有钱有闲有房的 60 和 70 后。
80 后吃你家大米了吗?
跳蚤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针叮进皮肤,自然还可以算得有点彻底的,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如果所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那可更其讨厌了,幸而我不懂。——鲁迅
就特么的逮着一代人使劲薅是吧
他们赢了,赢两次
借用《士兵突击》的一句台词:
“班长,我们明天干嘛。” 许三多
“拯救地球,你干的来吗!” 老 A
当时我直接捧腹大笑。
是啊,地球毁灭不毁灭,国家被不被灭掉,我也干不来啊。
已阅,狗屁不通
扯淡吧就
我媳妇 90 年 1 月的,现年 32 岁,已经生养了 2 个娃。
她大学刚毕业 22 岁就认识我了,23 岁结婚,二人世界潇洒 2 年,25 岁怀孕,26 岁一胎,媳妇一个人把老大带到 3 岁,媳妇 29 岁。
那会还没新冠,一切都那么美好,要了二胎,生下来的时候媳妇 30 岁,又把老二带到 2 岁,今年 32 了。
与此同时,她的 3 个发小,2 个在年初怀上二胎,结果都胎死腹中,流产。至少修养一年再考虑生养,届时 33 岁,这还是本人还愿意生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两口子已经是 80 后 90 初这一辈最能踩点儿的了,就这都已经生养到中年了,但凡棋差一步,都不是你想生,想生就能生的。
对了,我媳妇当了 7 年家庭主妇,至少还要再来一年,等老二上了幼儿园才能回归正常人生活。
我问我媳妇,月收入再涨 5 万要不要老三,我媳妇:he~tui!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爱生不生,你们不生,我来生,生 108 个,上山种土豆
反映了 90 后 00 后意识到了生孩子成本过高且培养一个孩子的代价很大
从传统的多生,到现在的优生
这不仅是观念的转变,更多是社会消费形态的转变;
90 后 00 后更关注的是,生完后的事情:比如培养,成长环境等
80 后关注的更多的是,生不生的问题
我小时候听到的是,女性超过 35 岁怀孕是有风险的。
就以河南的普通人来讲吧。80 后尤其是 85 后,当初赶上高考改革从标准分变成实际分(大概是这个称呼吧),从文理 3+2 分科变成大综合,又变小综合,几年改几次,又大学扩招,好不容易毕业,又赶上房价第一波上涨。
总算安置住了,生了孩子又开始放开二胎,开始被催生,生了就得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吧?换房吧?好,接着第二波涨价去库存的房价。接近中年了,赶上 35 岁职业瓶颈期,又开始疫情了,生活水平眼见的是无提升,这时候又说三胎?80 后是有多想不开啊。
80 后的父母都多大年纪了!大部分 80 后的父母熬过国家那些困难年代来的 60 后 50 后吧?受了苦受了累才刚有几天好日子过,怎么又要面对嗷嗷待哺的小孩子了!!!
普通 80 后真的不容易。
回到话题,说明什么?只说明专家不是普通人。他接触的所知道的 80 后都是人中龙凤。所以,想起来那个段子:对不起中间加上什么字最心酸?
对三,要不起。
是我不配。
哗众取宠呗。流量网红而已。专门找一些不好被喷的观点说。貌似出奇,其实毫无用处。
80 后都三四十了…… 该生啊
本人 90 后:
等大家观念再再再转变过来,开始生了。
他又要开始不让生了。
连生育权都是别人说了算。
不然你们赶紧开发子宫池吧,百姓有困难不解决,那请政府有困难自己解决。
别的不说,作为 90 后,确实不想生孩子…
早干嘛去了。那会儿最牛的部门不是公安局,而是计划生育部门,那搬家速度,连蚂蚁搬家都自愧不如。
普通人不喜欢生(亲身经历)
有的富豪喜欢多生(新闻看到的)
有的人越穷的越喜欢生(亲身经历)
生育率一下就上来了
格局大开
不生!坚决不生!我不生,有的是人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支线任务之民族繁衍生息就靠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了,我等屁民老老实实躺平,赚钱自己花,生孩子的话可能连麦当劳肯德基都吃不起了。
抓谁都没有用的
我说了看人口数据
差不多建国 100 年左右就是人口大数量崩塌的开始,到时候一开始是百万级一年减少
然后在本世纪末达到接近千万级
他应该是暗指那些说话玄得乎的人。
一条关于三胎政策的新闻,突然炸上了热搜。
原因是,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发布了一篇重磅文章,文章建议:
1. 一线城市生三胎,每人每月奖励 3000-5000 元。
2. 不要指望 90 后、00 后生,他们不是生育主力,中国生育主力人群是 75-85 后。
不论对错,网红学者,隔三差五发表一些劲爆的言论来吸引眼球,不考虑可行性,不顾忌群众的感受,还把 70、80 后和 90 后进行对立,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最后,流量全是他收割走了,透支的却是大家对政策的信任。
从本轮引爆的话题而言,不考虑任泽平针对的人群,无论生育主力人群是哪批人。
单论鼓励生育的政策,究竟哪个更可以实现效果呢?
前段时间,北京、上海等各地开始实施生育假延长政策,延长时间不等。该政策推出后,面临女性就业更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任泽平的观点生三胎,每月奖励 5000 元。这与曾经的独生子女费发放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不久,开始对独生子女家庭实行奖励政策。从 1982 年陆续开始,全国各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当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中有关 “发给独生子女保健费,由夫妇双方所在单位各负担 50%” 的意见,制定了每月 5 元独生子女费的奖励规定。对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在申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可以在一定年限内领取独生子女费。
但当年之所以能推进的主要原因还不是独生子女费奖励,而是体制内职工生二胎直接面临丢失工作的问题。这种强制性远超过目前对二胎、三胎的鼓励政策。
针对费用奖励方面,其实攀枝花已经开始施行,不过每月奖励离 5000 元有很大差距,育儿补贴金金额为 500 元。
这位经济学家的观点和立场其实出发点发生了偏差,目前人口的下降一方面是三胎少,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直被忽略的:二胎,甚至一胎就很少了。
新生人口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一胎占比 39.7%(2019),年轻人口生育推迟、生育意愿下降。如果没有一胎,何来二胎,没有二胎,何来三胎?教员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可这些专家根本没有怀过孕,就开始急着来生孩子。
那么如何提升一胎生育率呢?
首先,应该合理分析晚婚晚育现象,承认未来人口下降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为什么 80 后 90 后的父母们,即便面对高压的计划生育政策,也要生一胎和二胎?
为什么 10 后 20 后的父母们,即便面对国家的鼓励生育政策,也不生一胎和二胎?
80 后 90 后父母之所以顶着计划生育红线也要超生,是因为 50 后 60 后出生的他们是农业社会生育观念的坚定拥护者。他们依然秉承着多子多福,多个孩子多个劳动力的农业社会生育观念,敢生敢养。
**随着农耕经济的过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国未来不需要这么多的人口。中国人口将会持续下降直到一个合理的区间,并在这个区间里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接受经济社会进步后生育意愿下降这一现实,然后再去客观分析该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让人口再次爆发式增长,而是让人口下降速度趋于缓慢,最终维持在合理的区间范围。
如何提升生育意愿,最重要的是:降低养娃的成本和精力。
从这个角度考虑,重点是解决 3 岁前的幼儿养育问题,公办育托园数量尽量和幼儿园数量持平,可以社区发展,也可以片区发展育托园点,甚至可以产业园区发展育托园。做到带孩子的尽心、生孩子的放心、社会群体安心。既能解决就业,也一定程度减少生育后养育婴幼儿对女性职业的影响。
其次,提升人均医疗水平。
一直说生育率低,一去医院,到处排队到处是人…… 这怕是普遍现象了。解决医疗问题,增设医疗点或者提升全民健康教育等,防止一病毁一家。现在很多不敢生怕生,也有一部分生育后一人工作,全家依靠。归结到底,还是养育幼儿的机构缺失,导致家里必须有人带孩子,或者是长辈或者是夫妻中的一人。那么剩余的劳动力。这种情况下,任何病都很轻易的打垮一家人。生,而不养,造成的社会隐患不亚于生育人口骤降。
最后,是教育成本和购房成本。
教育目前国家已经出手了,提倡素质教育,取消课外培训等。
房子政策大方向一直是求稳。相关统计显示,生育孩子和房价联系度相当高。80 后 90 后父母之所以顶着计划生育红线也要超生,是因为 50 后 60 后出生的他们是农业社会生育观念的坚定拥护者。因此,也有很多专家建议住房政策应该跟着人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梁建章提出:可以给一些购房补贴给二胎或者三胎家庭。现在的房价里一大半都是地税,把地税的部分返回给多胎家庭。
综上,我们是历史的行路人,也是历史的见证人,未来也许还尚未看清,此刻的思考也仅仅是局限于当下的认识。若干年后,,再回首此刻,也许会有些许更深的认识。
-end-
80 后这些年来猝死的可不少,别特么又来压榨 80 后了。
反映了不想真正的解决问题,都是可持续性竭泽而渔。
这人不是被禁言了吗?
计划生育不是蛮成功的,中国那么多人,怎么不生就有问题了?15 亿人还不够吗?少一半都没关系吧,你看老美才多少人。
反映了啥?
反映了这些经济学家只会闭门造车,反映了所谓经济学家只是数据党,早已脱离了真实的人民群众,压根就不了解普通人不愿意生育的根本原因。
经济学家们口口声声让年轻人负担起生育责任,可他们根本不关心年轻人生育之后面对经济和个人发展的压力。
我们每多生一个孩子,我们自己不仅需要承担养孩子的经济成本,我们还会丧失大把的工作和个人发展机会,特别是女性。
有多少女性朋友是因为怀孕被工作单位变相开除的呢?这一点没有统计数据吧?
男性一样如此,只是看起来没有女性那么明显而已。
从文化角度上讲,我们生孩子是为了传承,传承自己手中的财富与其它生产资料。而包括 80/90 后在内的大量的年轻人作为绝对的无产者,你让我们传承什么?
难道去传承游戏账号和自媒体账号?别扯淡了。
我们养房子、洋车子、养孩子耗尽了一生的心血与精力,最终能留给一个孩子的财富就很有限了,怎么有意愿去生第二个第三个?
难道就是为了资本多生几根 “韭菜”?资本只会收割我们,可没有回馈给我们什么吧?
就我自己而言,我就是 80 后,马上就 40 岁了。
别再想着通过口号和道德之类去规劝我生育,我没有任何兴趣。
至于那个什么 2 万亿的补贴,能到我们手里的又多少呢?
我即使拿到补贴,能够我养多久的孩子?能有我们在生育和养育过程中失去的多嘛?
所谓专家的话,早就成了我们平头老百姓茶余饭后笑话了,听听就好,别当回事儿。
任老师说的 90 后 00 后 80 后,均指男生。条件相对优越的 80 后男生让 90 后 00 后女生生孩子。大致这个意思。有些话可能不好明说吧。
作为一个 80 后,我觉得 80 后也不太愿意生了
你薅羊毛偏给那一个薅,薅得那羊跟葛优似的谁看不出来啊。
啊对对对,不要指望,因为 90 后 00 后不仅不生孩子,好多都不想结婚了
大概是 80 后还是旧思想吧
90/00 不听管,只有 80 后愿意生
比如我那最近才娶到个二婚有女的表哥,没办法连二婚无孩的都找不到,更别提一婚了
他不是 80 后,应该是 91 左右,大差不差
我昨天找他还钱都憋屈死了
刚跟我妈借完六千,又跑过来跟我个刚毕业的借钱,可是我妈宝女,早就告诉我妈了
以下言论,让我觉得不爽,然后就懒得跟他讲
我恨呐,恨没有长出个子宫来为专家生孩子。
80 后生了孩子然后呢
一直生到 50 岁嘛
90 后 00 后 10 后 20 后 30 后依然不想生
生育率这个东西只能治本不能治标
再苦一苦 80 后吧哈哈哈。
社会抚养费能退吗
80 后好惨啊,00 后的我深深的心疼你们。
求求 放过 80 后吧
说句话都不能痛快些, 不知道急着生干什么
挺有意思的,感觉 80 后像做错事的小媳妇。
80 后炸了你们家玻璃?逮着一只羊就要薅到死?
反应了目前生育主力军还是 80 后。。。
93 年的宝爸来回答,
太累了,感觉身体被掏空,
尤其是宝宝生病的时候,白天上班,晚上跑医院,小孩不舒服要抱着睡。
这都还好,最累的是宝妈,母乳喂养,白天上班拔奶,夜里小孩还闹腾亲喂,连轴转。
其实这些都不算问题,要是有钱多请几个保姆,喜欢小孩,可以生好多个小朋友。
反映了人们的生育理念已经发生变化,所以才要让观念没有太大变化的八零后生孩子。
九零后长大的孩子,物质丰富,思想独立。他们早就脱离了,传统的生育观念的束缚。有的九零后和零零后连结婚都费劲,更别提生孩子了。
所以八零后被寄予厚望。
平白无故印 2 万亿钞票,生 5000 万孩子?这啥经济学家,拍脑门子想出来的馊主意?钱说印就印,后续的影响呢?孩子说生就生?真把人当成韭菜和工具人了?
不发钱 多发钱等于不发。我们不是福利院。。
贷款啊,20 万婚育消费贷。就算夫妇没本事偿还,不还有后代嘛。20 万对于一个还没参加工作的劳动力来说,完全负担的起,毕竟可工作生产的年龄放在那,就是一笔白花花的银子。
所以有些人,可能一出生,就莫名其妙负了一屁股债。一出生,就重任而道远。
丑恶嘴脸
恶心
北京上海经济发达生育率低,长三角经济好生育率低,
东三省经济衰退生育率低,甚至鹤岗房子白菜价生育率还低。
因为很多 90 后甚至 80 后的独生子女,完全没有家族亲情观念,认为独生子女应该一代一代传下去,养老不用担心有养老金。
我在江苏南通,计划生育执行得好,同龄亲朋好友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一代习以为常,家里所有都是他的,感觉独生子女爽,认为独生子女好,思维惯性很少二胎,三胎就更不提了。导致周围大多是独生子女二代。(长三角、东三省、城市户口大多是都是这个情况)
例如如下回答,独生子女爽:
为什么知乎上都吹捧独生子女的好处?人的亲情包括父母儿女、兄弟姐妹、亲戚之情。到了独生子女二代,亲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叔伯姑舅姨全都没有,亲情更加缺失。
如果再发展,独生子女三代没有二爷姑奶舅爷姨奶,没有堂姑表叔表伯堂舅表姨,没有远房堂表兄弟姐妹。
独生子女再传两代,走亲访友变得无兄弟姐妹也无亲戚可走,理应更加孤独了。
421 结构 1 个孩子上面 2 个老人和 4 个老老人,爸妈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兄弟姐妹和叔伯姑舅姨分担,养老压力山大。
假设有任何 2 个老人生病了(例如爸爸和爷爷同时躺在病床上),谁照顾得过来?
独生子女们总强调父母养老金,不用担心
实际上将来养老金、养老院和护工实际上更加靠不住。
养老金是年轻劳动力养老人,现在东三省养老金已收不抵支,靠南方支援。将来老龄化社会 421 结构年轻劳动力少、老人多,有流言 “2035 年养老金被耗尽”。
另外护工也是劳动力,老人多年轻人少,护工将来也会供不应求,更何况护工殴打虐待老人经常报道。
过几天他又会说,生育不要指望 00 后,要指望 90 后。
这算个人吗?
地球 ol 国服区的专家嘛,各位国服玩了这么多年应该也都明白国服区还有这帮专家是什么样子了。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现在的人口状态非常好,远没有到危机状态,甚至可以说连个问题都不算。 记得在一个纪录片里面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棕熊总是在河里捕食大马哈鱼,但在大马哈鱼特别多的是候,也就是它们集体到上游产子的时候,棕熊只把捕捉到的母鱼肚 …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 优生优育,晚婚晚育,计划生育好,只生一孩 等口号长大的 人是怎么被教育的,他就会怎么做 哦,临了,您告诉我,哎呀!不小心讲错啦!那些话不是对你们说的啊!你们咋当真了捏! 啧 您咋不说 是政 …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请把话筒递给微博的几个女权博主 听听她们的声音 当然,我们也不说别的,就说说我国古代生育奖励政策 春秋时期越国妇女生产有专门的医生照顾,生了男孩可以得到两壶酒一条狗的奖励,生了女孩则可以得到两壶酒一头猪的奖励, …
知乎用户 王克丹 发表 这些人啊,从来不说钱从哪里来! 增加的预算是穷人税还是富人税?是土地税还是资产税?生三胎的是哪些群体,生不起一胎的又是哪些群体。 一拍脑门,名也得,这些群体可能是利也得,就是不知道多出来的钱谁出。根据 2019 …
知乎用户 叶初阳 发表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生育率那么低?” “别说生育率了,我生存的欲望都很低。” 知乎用户 王克丹 发表 是三孩的问题吗? 是年轻人连一胎都不愿意生的问题吧,证明起来也很容易,去看这几年放开二胎后,新生人口中的非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