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何基建那么差,政府也没有加强基建的想法?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济世医学生 发表

瞄了一下有些人的回答,完全没理解什么叫 “基建” 和“基建老化”。基建指的是公路,桥梁,供水供电之类的,指的不是你家建筑物外墙。

所谓的 “基建老化” 不是指的是外表旧了,不好看的,而指的是功能性已经出问题了,举个例子,这是库莫 2018 年巡查隧道时候的片子

库莫巡查美国隧道

很明显的,这个隧道基本上已经不能用了,也不是说隧道建的不好。

美国有一大堆类似的隧道,有些隧道还比较重要,比如说北河隧道,美国 20% 的 GDP 就从这个隧道走,沟通纽约和美国东北的瓶颈,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1908 年建成,距离现在 113 年,工程没有任何问题,就是再好的工程,113 年过去了,哪哪都是问题。

美国有大批的 100 多年的桥梁,60 多年的供水管道,上百年的天然气管道,你非要说美国基建 “健全” 但是 “老化” 了,我也没意见,但是首先要理解什么叫“老化”,别搞得好像是建筑物外表剥落就说这是老化。

以北河隧道为例,113 年历史,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说要重建,这是公认的,难度算低的,而且美国交通部已经下文件了,说只给 20 年的时间,20 年内必须关闭,问题是光一个经费问题就一直在吵,这隧道是纽约和新泽西的连接隧道,所以是纽约出钱,还是新泽西出钱?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独立的很,如果出钱,按照什么比例?光这个就要吵很久。

有些人说,你看中国建了那么多高楼大厦,人家美国都是大 house,你高楼大厦那以后要是翻修什么的,够呛啊云云,这根本就是胡扯。高聚集人口的高楼大厦在基建方面反而是优势,美国基建为什么那么难搞,一户人家过去,通水通电通网通燃气这是起码的,另外,教科文卫配套建设也要起来,公共交通什么的也得有,还有什么垃圾处理等等,加起来就是天文数字。

而很多人就在乎 “以后电梯老化了,那你怎么上下楼啊”,这点破事处理难度基本等于零。

抛开利益之争,仅观念之争都可以说半天,比如说经费来源,到底是政府为主导,还是以市场为主导?既然都翻新了,要不要考虑其他部分,例如种族问题,节能问题,还是以最低成本来翻新?是联邦政府主导,还是各州政府主导?

这还不加上各式各样的利益集团在里面伸手,我举个例子:西方国家的基建难搞,不光是因为征地的问题,比如说一个项目上了,几个公司去争项目,价格最低的中标,那么没中标的企业会怎么办?

找一些 NGO 组织去闹,我中不了标,大家也都别干,最常用的借口就是动物保护,什么野兽就不说了,现在是连昆虫保护都有,不然你以为 NGO 的钱哪来的?

即便是中标企业也会借口拖工程,没办法啊,当初标价的时候是最低价,要是按照最低价,那企业会亏到姥姥家,怎么打回成本?拖,一拖就是 N 年,不断的追加费用,这压根不是秘密,看过《黑金》吧,里面就是真实写照,而且不仅仅是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全这德行,一个项目下来,翻两倍稀松平常,三倍四倍也没什么。三年的工程,拖到 6 年很正常,拖到 10 年不是没有。

就拜登最近搞了那 1.2 万亿的钱,毛毛雨。美国基建压根不会有多大改善。

顺便说句,带英的那个 HS2 高铁工程,我看几乎百分之百的会掉到沟里去了,也就 530 公里的高速铁路工程,预计都是要到 2035 年完成,这才开工几天,费用直接翻倍了,这距离 2035 年还在早呢,现在都翻倍,那以后?就现在的费用来看,英国人修高铁的费用已经大大超过中国人修地铁了,其成本甚至比中国和英国的工资差距都要高,简直是……

别把中国这几年基建突飞猛进看成是平常,这就是异常,国外从来不这样,不是说西方国家,东方国家也这德行,越南那地铁拖多少年了?十年了。

知乎用户 李建秋​ 发表

实名反对大佐的答案,大佐还是入行不久,没有认识到打灰人的真实地位。

美国是没有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工人吗?

并不,非洲、中东这些地方,没有一个国家自己培养过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工人,大中小工程照样大干特干。于我来看啊,只要有项目,这打灰人就像广东的蟑螂,旱厕的苍蝇,蜂拥而来,挡都挡不住。美国的问题不在这里。

美国的问题在哪里?!

甭管啥样的工程项目,你都要签个合同来执行。建筑建造工程,如曹大佐所言,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性的事情,而且投资大,风险高。所以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是采取相应的合同模板。你们甲乙丙丁方,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几个角色也别自己闭门造车,我这里给你搞一个通用的,把工程前后上下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你在这模板上改改就行了。

国际通用的合同模板叫 FIDIC,是一百多年前法国人和英国人联手搞的,后来屡次升级,到现在有四个类型,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工程类型来选择相应的合同模板。(在这里叫合同条件)

国内跟国际接轨以来,在各方推动下,住建部发布了合同模板(示范文本)有三(4)个:

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住房城乡建设部 工商总局关于印发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www.mohurd.gov.cn/wjfb/201710/t20171030_233757.html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ohurd.gov.cn/wjfb/201710/t20171030_233757.html)

2.《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住房城乡建设部 工商总局关于印发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www.mohurd.gov.cn/wjfb/201504/t20150413_220661.html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mohurd.gov.cn/wjfb/201504/t20150413_220661.html)

3.《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

4.《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合同》(我实在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针对园林绿化工程要单独搞个示范文本,你哪怕针对道桥,房建,安装,市政之类的,分别设立合同我还能理解,这个完全理解不能,有知道内情的老铁评论区说一说)

就是我国虽然奇葩到针对园林绿化工程专门设立了一个合同模板,但总共也就这么四个。实际应用中,国家并不强制要求所有工程项目使用这几个示范文本,比如说各家大房地产企业都有自己的合同体系。但是这个示范文本和示范文本所体现的责任分摊思路,是给全国的工程项目做了一道软约束。工程设计施工过程,即项目合同的履行过程,除了原来合同上白纸黑字写明的,其他没有写明的,都可以参照示范文本的规定来予以解释。即使后面有合同纠纷,法院的裁决也要参考示范文本的精神,这样下来合同参与者就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大伙儿猜猜美国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困难的?!

给你五秒思索一下

AIA 是美国建筑师协会(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的简称。自 1888 年发行第一套供业主和承包商使用的标准合同条件以来,AIA 已经发布了近 200 份标准文件,其中不仅包括合同通用条件和合同协议书,还包括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可能用到的各种表格,基本涵盖了各种项目类型下的所有重要文书。经过 130 余年的不断修订和完善,AIA 出版的系列合同范本已经成为美国建筑行业的权威性标准,在美洲地区工程承包界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AIA 出版的合同文件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按照文件的用途分类,根据该文件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分为六个 “系列”(Series),如 A 系列代表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协议、B 系列代表业主和建筑师之间的协议;二是按照项目类型或交付方式分类,将所有的合同文件分为九个 “族”(Family),如第 1 族适用于传统交付模式(DBB)、第 2 族适用于咨询型建设管理模式(CMa)。这种双重的文件分类方式使用户可以更快捷地找到适合自己项目的合同文件。截至 2020 年,AIA 共出版了 198 份合同文件,每份文件都有一个特殊的命名编号,这些文件的命名格式如图 1 所示。

六个系列,九个族,198 份合同文件!

你还说做题没有用!

各位打灰人,你熟练掌握的标准规范有没有这个数量?!

搞工程的都知道,实际上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部全员项目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你是专业工程师,还是采购,商务,安全,一定要掌握跟你工作范围相关的合同章节,进度款,索赔,交付什么的你一定要清楚,当然你要是项目经理或者总工的话,合同一定要翻烂了。我有幸打灰的事业中,一直算半个商务工程师,FIDIC 和后来中石油海外项目的标准合同,我都翻烂过,我项目活动的依据是合同的哪一条哪一款我基本都清楚。对合同的了解是项目上各专业工程师的必备技能。当然,这也没啥难的,薄薄一本,翻两次就熟了。

但是,如果你在美国呢?没有尊贵的律师婆罗门大人,你个建筑刹帝利,哪怕你是牛皮哄哄的甲方,你去招标你知道要选这 198 本里面的哪一本当合同模板吗?!

合同执行过程中,对合同理解不一致,你们甲乙双方工程师几个邮件开会扯一扯你觉得你能扯清楚?!英美判例法,几万个判例,你知道不?听说过没?没有我律师在,你们鸡毛大小的纠纷都解决不了!

当然,我作为尊贵的律师婆罗门,你们技术上的事情,我不大懂,但我聪明啊,你一说我就懂啊,你说你学了六年这个,西点毕业,很专业,我一分钟就听得懂。我没听懂,那一定是你讲得不好,让我理解错了。

再加上征地,环保,扰民,动保,这些那更是我律师的拿手好戏了,吃了被告吃原告嘛。

你说我这么积极参与,工程预算里面,不留三分之一给我们律师,说得过去吗?!

既然我都来了,那不打官司怎么彰显我的专业?不把项目搞到暂停怎么证明我的婆罗门身份?!

一个大项目,简直就是一场盛宴啊,先不说业主,承包商,监理,设备供应商肯定要来求我,还有这政府,当地居民,各种环保动保组织,现在还有 LGBT 小将们要来监督你们的雇员是不是满足 LGBT 的精神。项目搞成了搞不成,跟我律师有一毛钱关系吗?甚至我让它搞不成才显我的手段啊。反正我的律师费那肯定一分都没少。动不动搞一个政府大赔偿,名声还好,不畏强权!


婆罗门的另外一个门宦,华尔街以至于各州的金融掮客一看这个,狗律师拿了这么多,我金融权贵也是婆罗门啊,怎么能少得了我们?!项目要融资吧,风险要评估吧,项目还得买保险吧?没有任何一个工程的投资,是提前 100% 由建设方准备好的,都得通过各种融资,你想想,你买个房子按揭二三十年下来,利息将近一半。工程项目就算搞融资成本最低的贷款,十年还清,那利息至少三分之一,二十年还清,一半以上,利息比本金高实在是太常见了。

你看,律师赚钱还得跑前跑后,金融贼躺着算点就行了。

至于说,过程中超期了要续贷续债,超过预算要多贷款,那我金融权贵不客气地跟你讲,你都把脖子贴过来了,不喝干你的血,我对不起资本对我的教育。完事了你不管是政府还是私人,还得恭恭敬敬地谢我。这婆罗门的地位可不是白叫的。


当然,美帝建筑行业的实际从业者也不算啥好鸟,但是比起两类婆罗门来说,杀伤力实在不是一个量级的。


就这种” 高度均衡陷阱 “摆在那里,政府要是吆喝吆喝搞基建骗骗赞还行,你要是真要搞,天堂有路你不去,地狱无门你自来,那就由不得你啦!


世界各国的建造工程行业,用这种” 种姓分析法 “去剖析,庖丁解牛,应受而解,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大家可以多试试。

知乎用户 晏之敖 发表

我在华盛顿大学读博的时候系里想修个二号楼,然后就要找地,一番考察看上了一号楼旁边的一个废弃的实验性核反应堆(!!!)。

为什么大学计算机系教学楼旁边会有个核反应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反正这玩意 1980 年代就停运了,正好拆了盖楼。

正准备拆呢,突然不知道哪来了一个反应堆爱好者组织,说这个历史悠久的反应堆现在是个文物,要保护文物,不能拆。

然后开始打官司,折腾了好几年,总之把这帮人打发了,最后我跑路的时候这楼终于建起来了。其中细节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我猜是因为我们系主任上头有人,和比尔盖茨华盛顿议员谈笑风生。

建个 3 层教学楼都能惹出这么多破事,你要是修条路,一路过去不知道要拆多少个文物,挨个打官司去吧。。。

知乎用户 谢流远​ 发表

当年特朗普修溜冰场的故事,就是反映美国基建被利益团体绑架的现实。

1980 年纽约两个溜冰场中的一个需要翻新,整个项目被发包承包商,用了六年时间,花了一千多万美元。承包商给出一堆狗屁倒灶的理由,说什么制冷需要铜管,总是会被偷;说制冷氟利昂会泄露,会有损失。

溜冰是纽约一个比较有公众基础的活动,溜冰场长年不能投入使用,让很多市民愤怒,但是纽约市政建设长期被各种利益团体所把持,有党派利益,有有黑帮利益,还有选票利益,多种利益集合到一起,市政建设就是一群这样的人所绑架。

到了 1985 年,特朗普那时间发现公众需求,于是找到市政府,说 500 万美元就可以修好,特朗普敢接这个项目,本身因为自己是房地产商,在纽约也是政商通吃,不怕利益集团反扑。

可是即使特朗普做出 500 万美元的承诺,当时的纽约市长艾德 · 柯奇( Ed Koch )宁可继续给那些花钱不干活的承包商,也不给特朗普。

特朗普 “开心” 地给柯奇寄去了一封信,信里内容如下:

“亲爱的艾德!这么多年来,我对纽约市政府再三违背承诺的行为表示难以置信。我和纽约市民们已经无法忍受沃尔曼冰场的灾难现场,这个简单的项目不仅充分表明了政府的无能,也将会是你的一大败笔。”

然后特朗普不停的上电视阐述这个冰场修建过程里的腐败,最后纽约市长在公众压力下,把冰场的修建交给特朗普。

特朗普接手后,用了四个月,只花了 250 万美元,就修好了溜冰场。这个溜冰场为特朗普收获了巨大声望,成了他从政的起点,公众认为他可以改变腐败的政府结构,这个溜冰场就是沃尔曼溜冰场。

纽约这个世界中心,城市基建在 80 年代就已经如此糜烂了,更何况现在。美国基建分为两种,一个是全国的交通类基建,如铁路、公路、机场,一个是城市基建。

美国大部分全国交通基建成就,都是资本家完成的,我们曾经羡慕的工业化也就是这么完成的,美国今天的成就,都是商人们以逐利为目的建设完成的。

美国原始大基建的铁路,是商人们为了跑马圈地,和今天风投投资占赛道一样,当年以范德比尔特和古尔德为主的铁路巨头们,用 10 年就完成了二十万公里的铁路建设,到 1910 年美国完成的铁路高达 56 万公里。

这种建设是以盈利为驱动的,商人们建设每一寸铁路都是为了盈利,为了垄断。

在南北战争铁路是北军战胜南军的法宝,铁路总是快速把北军送到战场,然后又把军火物资快速送到战场,铁路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战争结束后,铁路建设没有停止,它已经成为了商业活动中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他和轮船不同,不需要水道,就可以把物资送到每一个小镇。

修建铁路需要资金,但是美国政府是不会拨款的,当时的铁路是一个个地域性铁路公司承建。

他们需要资金一般都会选择上市,和今天互联网公司上市圈钱一样,那时候股市是铁路泡沫,铁路是新兴行业,大量公司利用铁路作为噱头,和今天那些泡沫一样,光伏泡沫留下一大堆破产光伏公司。

铁路泡沫催生了大量铁路公司,拿着噱头圈来的钱建铁路,于是全美掀起铁路建设热潮,全民发动建铁路,就和这个经历每一次投资热潮一样。

大量铁路重复建设,开始恶性竞争,原来航运巨头范德比尔特看到了机会。

原来的美国航运业经历过一模一样的大起大落,就是早起恶性竞争,大量航运公司破产,然后由大资本入局收购,行业进入垄断,然后开始盈利。

同样是运输业,铁路已经开始展现出碾压轮船的优势,现在正处于早起恶性竞争阶段。

范德比尔特决定全力押注铁路,卖掉所有轮船资产。

于是范德比尔特先收购纽约的正经公司哈莱姆,哈莱姆握有纽约重要铁路资源,但是不会收买议员,所以铁路资源无法盈利,范德比尔特利用股市买空卖空,将哈莱姆收入旗下,然后开始利用股市吞下那些铁路公司。

范德比尔特们又开始完善铁路,铁路开到哪里,钱就从哪里流过来。

从头到尾,美国政府都没对铁路投过资。这就是美国基建的核心,商人必须以盈利为驱动才能完善铁路建设。

美国今天所有工业基础都是商人们为了赚钱建设的,美国现在工业的衰败,又是商人们为了盈利跑到国外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开始的基建,是以公路为主的辅助基建,和铁路完全不一样。

今天的美国航空异常发达,高铁前景不明,和一百年前的铁路建设不同,那时候铁路建设都是各种强制暴力拆迁,但凡不服从的地主,都会被各种暴力手段征服,铁路占地比较容易。

今天的美国,高铁建设需要大量征地,这个大麻烦,不是一个公司能解决的。暴力征地的时代已经一起不复返了。

大资本和商人们都不看好这个项目,因为这个大部分高铁还在赔钱,比飞机便宜不划算,比飞机贵了没人去。

而城市类基建则早就糜烂了,城市电力是电力公司建设,水网是自来水公司建设,煤气是煤气公司,市政类负责的就是马路、绿化、下水道,经过这上百年的发展,这些建设项目早被各个利益集团所垄断,每个区段都是盘根错节,这事不是太可怕。

可怕的是官员们,完全都是利益集团代言人,他们每个人都为后面利益集团服务,没有人能打破他们的利益网,这个利益网建设了上百年,每一个节点上面,都牵扯了无数的人。

要想改变这个情况,就是把整个官员体系连根拔起,可是这个情况没人能做,要是这样整个政府体系都会瘫痪。

所以现在美国就是城市基建现状,钱越花越多,可是路越来越破,他们可能在花钱,可是钱都进了利益集团包里,能进到基建的钱没有几分。

知乎用户 关之檀​ 发表

来了来了,你乎应该没有人比我更懂这个问题。

很多人谈到了美国人工贵这个问题,其实人工贵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首先,人工费用在建筑成本里不是最大的部分,就算人工很贵,总价格是会贵一些,但也不至于就直接上天,更何况现在还有很多机械化手段;其次,不管是人工费还是材料费,费用本身的超支总归是可以量化的。如果仅仅是价格贵的话,别的地方 30 亿干完的工程,在你这 60 亿总归可以干完,不会引起工期上或者质量上的问题。

但现在来看,不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都远不仅仅是费用超支的问题,而是在费用超支的同时,预定工期还一拖再拖,同时建筑质量还非常堪忧,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勃兰登堡机场。那可是掌握着无数核心技术的制造业强国德国,不是美国。要知道,发达国家的各项制度建设其实远比我们完善,他们不会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后果,他们的质量问题绝对不是认识层面的,“我不知道这个会有问题”。

那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建筑业不是做题。建筑业可能是一切现代工业中和做题最不像的一行。做题的特点是你只要会做,就不太可能做不出。建筑业的特点则恰恰是,双眼是懒蛋,双手是好汉,你会做,和做得出、做得好之间,差着十万八千里。

建筑业是一门系统工程,一个平平无奇的工程里面包含成千上万道工序。这些工序中的每一步都不难,说它是层窗户纸都高抬了它,让你去工地看两天就能看得懂。但一个项目牵扯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内部的逻辑关系实在太复杂了,哪个工序和哪个工序之间衔接,即使是项目经理和总工也不可能掌握其中全部。更何况,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涉及到 “人” 这个最大的变量,还不停地出现各种意外,去打乱你刚刚摆弄通的逻辑关系。就算每一步的工序都能顺利完成,光是逻辑关系理不通,人员调度不开,工期拖延一倍是很正常的。

第二,别忘了,建筑工人是技术工种,建筑工人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人中都算是收入高的,但同时这也意味着这每一个工人的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而工人的技术是再好的教育体制也给不了的,它只能从实践中获得

在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在过去若干年内都不太多的国家或者地区,你想要招到足够合格的建筑工人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工人都是靠时间养出来的,你这地方几十年都没一个大工程了,一招工招来一大群其实根本不会绑钢筋也根本不会立模板,只会酗酒吸毒打架只想蹭两天工资买毒品的地痞流氓,这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吗?筛选本来就需要时间和金钱。一个工程项目,需要的技术工人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就算你能招到 90% 的合格工人,绑钢筋的立模板的开塔吊的啥都有了,可你就是招不到熟练的灌工,你还是只能干瞪眼。

第三,也是像我刚才说的,建筑业是系统工程,它对管理人员对施工全过程的掌控要求极高,涉及的各个方面也实在是太多。

比如你正在组织做某项施工,突然间混凝土质量出现了重大问题,出现了大量的掉角、蜂窝麻面,下面你就需要判断,是混凝土配比出了问题,还是滑模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滑升太快了?如果是配合比问题,那是砂率的问题,还是减水剂的问题?等你这边搞定了,钢筋的速度又跟不上了,是人不熟练还是人不够还是人怠工?还是材料不够还是倒运不便?或者你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可以施工,但现场的混凝土泵都不适用,你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个某型号的汽车泵!

那么问题来了,方圆 500 公里找不到一个这样的汽车泵。

其实不要说两个不同的国家,就是同一个国家两个不同的企业,甚至同一个企业两个不同的子公司乃至项目经理,干同一个活,工期差出一倍来很正常,质量一个优良一个不合格也很正常。

从宏观上讲,你这个国家的工程项目越多,优秀的项目经理和总工越多,熟练的工人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工业基础越完善,机械种类越多可得性越易,材料生产量越大稳定性越强,你干一个工程,费用超支工期超限质量事故的概率也就越低。

建筑业不是造航母,即使是最高科技的建筑也比造航母要低端很多。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建筑业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考验比航母更甚。因为,高科技的东西还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来实现明显改善,一个钱学森可以让中国的导弹事业加速很多年。可是基础设施,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把全中国最优秀的总工单独空降到美国的任何一个工程上,也不会让它的工期缩短一天。

因为,即使是最优秀的总工,也不可能凭空变出一台汽车泵,不可能凭空教会三百个钢筋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工业大树上结出的小果子。

发达国家普遍无法进行基建的更新,本质上是因为它们长期以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以及其引发的人员(咱不敢自称人才)断代,使得整个国家对基建的朽烂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烂下去。说缺钱,只是一种挽尊的手段,即使钱打到位,也改变不了他们工期超限和质量不达标的问题。

六国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中国要做的,不是坐在这里嘲笑发达国家的无能,而是警惕自己,是不是迟早也要走上它们的老路!!!!!!

知乎用户 伏罗希洛夫射手​ 发表

资本家有专车,有直升机,有私人飞机,有游艇…… 美国大城市交通烂,地铁臭,道路破,机场旧、没高铁… 关资本家什么事?影响资本家的生活质量了?影响资本家赚钱了?

铁公基项目是典型的 “重资产、大投入、周期长、效益差”,不亏本就阿弥陀佛了,想赚钱很难很难,资本家舍得砸这么多资金和时间成本,拿去吹吹牛逼搞搞营销弄弄概念,操纵股市炒炒期货,速度赚大钱它不香吗?

资本主义国家,一切为资本的增值服务,不能让资本增值而有利于多数人的事业是没有意义的。

为人民服务?让多数人得利而非少数资本家获益,那是社会主义喔!

知乎用户 荻 生​ 发表

我们习惯于一个政府很忙碌。

却忘记大多数时候,悠闲,无为的政府才是一个社会的常态。

大多数人,都是安于现状,只要能够悠闲度日,是绝对不肯奋斗的,那么,假设这样的人组成一个组织,那么这个组织怎么会去努力的改变现状呢?

因此,如果不讨论基建本身,单纯讨论美国政府为什么不做事的话,那么答案呼之欲出,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不作为,而不习惯作为,在苏联解体后的三十年中,可以说美国政府被优厚的国际环境给彻底养废了。

换句话说——老子印钱就能维持霸权,何必去在做多的?

事实上,不单单是美国,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安稳度日的国家政府,必然是一群乐于混日子的人组成的,而一旦由这样一群人组成,那么这个政府可能会在混日子之路上越走越远。

从不会改变现状,到发现问题也不解决,再到压根看不见问题,甚至于问题出在他们身上,他们被问题干扰,他们可能都会视而不见。

这才是西方社会最大的问题——

如何让一个政府保持能够主观想要改善现状的意愿。

现在西方诸多国家的问题就在于此,不论谁上台,庞大的事务员们都可以诸多麻烦行为消耗掉对方做事情的欲望,而一旦上台的压根不想做事, 那么事务员们可以更加愉快的和对方合作来让对方有着更好的统治环境。

因此,就算现在西方的没有荒废掉那些技术人员,那么西方现在依旧也无法改变自身的基础设施条件,毕竟,谁会做这种麻烦事情?拿着报纸,喝着咖啡过一天不香么?干嘛要折腾呢?

知乎用户 幻想乡的洛克马戏​ 发表

美国基建有问题是特朗普和拜登都达成共识的事情,只有你乎不同意,建议建党参选

知乎用户 rektboiz​ 发表

老答案啊:基建成效慢,一任出不了政绩啊!

不是有句话吗:只有具备充分自信的政府,才会有动力去开展类似基建之类的长期项目。

你当一任市长,也就四年,下次竞选时对手整一个同性恋自由结婚口号就上台了,你苦口婆心立的新地铁项目因为几个松鼠窝,留给停工了,还曝出利益输送丑闻,一身骚,换你你干吗?你不如直接来个变性人自由进出厕所,高喊口号就行了。不香吗?

美国从上到下的政府,现在都是口嗨政府,文斗政府。

谁的口号响,谁表演得入戏,谁占据新闻的版面多,谁的网络声量大,谁就能当选。

我们一个叛乱省已经成了它们的先师。

“先师” 的理论就是一定要有媒体声量,哪怕是被骂,也比没有人关注你强。

懂了不?

像基建这种苦逼活,涉及的部门多、企业多、社会人员多,每个环节都够你喝一壶的。环保卡你,安全卡你,企业游说议员卡你,动保人士卡你,就业性别平权人士卡你,地区平衡卡你,等等,你确定你的仕途命长,还是审批时间长?

以前,帝国大厦、金门大桥之类的也是很快就能竣工的。那个时候,美国企业的污水直接排进五大湖,至今美国大小河流湖泊的鱼仍然能吃出铁锈味。今天,你再排一个试试。

当然,人家现在也不需要这些行业了,用绿纸直接换不是更好。

知乎用户 空一格 发表

选择性报道罢了,美国媒体喜欢选择性报道,中国自媒体报道美国也是如此,因为这符合市场口味,如果报道美国的好会肯定会被喷

美国的基础设施是全面性的大规模老化,这是事实,而且常年性缺乏维护和翻新,特别是历史很久的老城区,

,哪怕是最繁华的曼哈顿,近景看着都是很破旧的感觉,随便找的一张,这可是著名的华尔街

但新修的郊区基础设施就很好了,

这个也不能否认,只不过国内很少报道,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中国的老城区也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成都北改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

但高新区的繁华又简直了,

而且这样的现象是全国普遍存在,小县城也是如此,中国也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比如现在谈到的高层住宅以后是否会变为贫民窟的问题,事实上,20 多年前的第一批高层住宅已经表现出这样的情况了,现多被改建为宾馆,酒店等其它用途,成都北城 80 年代 90 年代的一环内住宅也是如此

以及公路老化的问题,就我们这边的街道 2005 年铺的沥青路,已经 16 年没有翻新了,每年也有修修补补,但效果很差,有的街道就干脆不补,全是坑坑洼洼,这还是城市主街道,当然了完全不管的主街道就几条,大部分还是会修补的,只是效果很差,国内有报道吗

说道基建狂魔,曾经的美国也是个出了名的基建狂魔,1883 年 5 月 24 日,布鲁克林大桥建成通车

20 世纪初的纽约,是不是看着很繁华,在当时简直吊打全宇宙的感觉,现在全是老古董

1931 年 4 月 11 日,帝国大厦竣工,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高楼,而且据说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工了,这种速度是不是很熟悉

1937 年 5 月 27 日,金门大桥建成通车,和今天中国的各种特大桥,悬索桥霸占世界桥梁排名榜如出一辙

1938 年 6 月,曼哈顿下城,现在去看,差不多还是这些建筑

所以,不是美国的基建差,而是美国的基建出现大规模老化的问题了,在我们嘲笑美国基础设施老化的时候,我们要是否需要想一下,我们是否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能保证几十年后基础设施出现大规模老化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及时翻新?如果我们能的话,那才是真的强。

其实基础设施老化这个问题不只是美国一家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都存在,只不过我们喜欢盯着头号资本主义大国,找各种问题,然而我们的隔壁邻居日本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不看街道如此干净整洁,这纵横交错的电线杆差点以为是印度,而这种情况在日本很普遍,因为日本的住宅大规模修建于 90 年代才停下来,这就是 90 年代的基础设施

德国的街道大部分看起来就像这样子,其实这还是翻新后了的,看着就像上个世纪的城市,没错,它本来就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很多建筑早在二战前就建成了,一直用到现在

而且欧洲很多城市都是这种老建筑,没有什么高楼大厦

英国的城市建筑就更老旧了,因为欧洲最开始工业化的就是英国,早在 1850 年就实现了很高的城市化率了,当时的德国还是上百个分散的邦国构成,等着俾斯麦去统一呢,而英国的城市就已经很繁华了,现在看来,这些建筑简直就是古董,完全没法和今天的中国城市比,哪怕是一个小县城也比这修得好(老城区除外),新区可以绝对地把这些建筑比下去

有网友回复说 “中国老小区也在改,我这里就是,观察了几个月大概是刷漆 + 换防盗网 + 换玻璃,改完以后也就看着能好看点,有点现代风格

可是这种改动的意义毕竟有限,就好看点,而且还是正街两边对吧 [思考],我们这里都改了好多年了,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这种,特别是地级市以上的城市,这只是出于市容考虑,而非真的老旧改新,我来定义一下老旧改新的标准,仅代表我的观点,可以参考

1、老旧城区全覆盖,全覆盖就是按区域划分,而非街道划分,该区域内所有老旧建筑都属于改新对象,包括但不仅限于住宅建筑,也包括商业建筑,学校建筑、医院建筑、市政公共建筑等。

2、改造内容不只是刷墙换玻璃,还要注重满足功能需求,比如加装电梯,不是部分加装,而是全覆盖,大规模改造,除了电梯,小区绿化,街道绿化或者路面与人行道都需要重新修缮,这些都需要整体的重新设计与再规划。

3、老旧小区不是简单地在原有建筑上做添加性改造,而是考虑到新时代的城市功能需求重新进行合理规划,过于老旧的低质量建筑可以拆除,某些地带缺乏绿化或缺乏广场与停车场,可以考虑通过置换法,用较低质量建筑置换出新的地块来满足这一城市功能需求,如果该需求不能满足,那就很难改变老城区糟糕的城市功能状况,进而难以抵挡稍微有钱的人群大规模向新城区转移,所以功能很重要。

4、完成这样的全国范围内数千座城市的大规模改造,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性规划,需要专业的设计院,设计单位,设计公司,改建公司,以及大量与之配套的原材料与设备加工企业想配合,才能完成这样的大规模改造。

5、完成这样的全国范围大规模改造需要极其庞大的资金,平均按 100 亿(县城有 1636 个,地级市 663 个,合计 2299 个,县城按 20 亿每个估算,一线城市按 2000 亿每个估算),总预算估算为 230000 亿,即 23 万亿,占 2020 年 GDP 的 23%,这是一笔庞大的费用,而且可能是低估,20 亿去改造一个县城有可能是不够的,因为要考虑到 10 年后所面临的改造规模,按城区面积和密度算,以及改造难度,按是否为超高层建筑考量,以及改造的项目如此之广,因为是彻彻底底地大改造,其施工量不亚于新建一座城区,再考虑到这个项目资金层层流通下来,会不会被项目经理拦截一部分,那么要完成这样的施工标准,就势必得多预留一部分钱出来,因为这个现象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不考虑,那么偷工减料就只会更加严重,所以资金上要冗余设计,另外这个资金是按目前购买力来估算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实际预算可能不止这个数。

6、改造时间不应该是现在,现在顶多只是临时的修缮,中国开启大规模城市化是从 90 年代开始,至少还需要再过 10 年,2030 年之后再开启大规模改造才合适,此时老城区大部分建筑已经有 40 年的历史,比较老旧了,亟待改造,为什么不考虑 80 年代的住宅呢?因为发改委早就明确表示,从 90 年代后的住宅算起,只要功能齐全,一般不再纳入拆迁计划,所谓功能齐全是指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客厅卧室等,不存在共用情况,且建筑质量没问题,这类住宅从 90 年代才大规模兴起,而此前的 80 年代住宅多为筒子楼,建筑质量差,功能也不齐全,事实上这类住宅目前已经没多少人居住了,大量闲置和荒废已成事实,目前老城区依然大规模居住的是 90 年代以后的住宅,这类住宅功能齐全质量较好,无论从实际需求还是规模来说,都不会存在大规模拆迁的情况,甚至少量拆迁的情况都不会有,只会存在个别的拆迁情况,算是特例,因为这是从发改委给出的政策和多方面实际情况考虑得出的粗略判断,90 年代以后的住宅会一直使用下去,2030 年就达到 40 年历史了,全面翻新是必然需求。

7、改造时段不是集中在某个几年内完成,因为规模太大,项目太多,从可操作性来看,宜采用分段式翻新,这个时段可以拉长到 10 年以上,现阶段,首先要满足的是功能上的需求,比如加装电梯的问题,因为老旧小区目前居住人群的年龄普遍偏高,多为中老年,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群体年龄也会增长,上了年龄的居民是不喜欢爬楼的,如果没有电梯,这部分群体会想办法往新城区转移,而老城区连老人都不想居住,更何况年轻人,那么就会势必加剧老城区的空心化,所以加装电梯将作为优先改造项目,只考虑这一个项目,而且改造周期从 2020-2030 年全面完成来拟定的话,资金上也不会存在太大压力,以中国目前的实力完全可以满足,且优先加装电梯,可以消化掉近年来房地产催生出的过剩的电梯产能,可以让这些过剩产能继续发挥作用,拉长周期也可以避免电梯企业的继续盲目扩张。

8、全面翻新时段宜设置在 2030 年后,因为,其它功能性需求,包括外立面翻新的美观需求并没有加装电梯的需求强烈,可以适度推迟,而且这些项目过早实施也不划算,等老城区的老旧程度和规模比较突出时再去做效果会更明显,而且这些项目涉及的资金也很大,中国目前急需发展的项目很多,比如铁路基建还没有完成,2030 年后诸如川藏铁路这一系列超级工程完成得差不多了,等中国空间站与探索火星任务搞得差不多了,等登月项目差不多实施了,等一系列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搞得差不多了,比如半导体工业,和新能源全产业链,等海空军的主战装备列装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国家才会腾出大量的冗余资金来进行老城翻新这一超级工程,因为,以上列举的那些项目才是国家目前急需建设的,是关乎国运的重大工程,这个需要优先完成,而且这些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量是极其庞大的,各个都是急需,各个都是吞金兽,所以像老城翻新这种资金量消耗大的工程不宜在目前全面实施,而应该让步给那些更重要的项目,而且到 2030 年,中国 GDP 大概率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资金上也会显得更加的宽裕,届时全面进行老城翻新这一超级工程才具有可操作性,也会成为必然性,否则就是老城空心化,和逆城市化,继续大规模扩建新城,然而此时土地是真的很紧张了,老城翻新到时候是关乎民众切实的民生需求,在民生上,国家都是尽全力满足的,所以这是必然,而如此大规模的老城翻新,则势必会慢慢催生出一批新的企业出来,有需求就有市场嘛。

虽然如此,但美国也确实存在基础设施大规模老化的问题,这个事实是必须承认的,如今的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质量确实比美国好太多了

这是成都地铁,随便一张图就吊打全世界

这是纽约地铁,随便一张都充满印度的感觉

除了纽约地铁脏乱差充满屎尿味臭气熏天,美国的铁路也是非常的破烂,几乎都是非电气化铁路,而且是超过百年的历史,拿到今天来,特别是和中国的铁路比质量简直格格不入,目前中国的电气化铁路里程以及远远位居世界第一

唯一能让美国铁路如今稍微挽回点颜面的就是其铁路里程依然远远超过中国,而且已经停建 100 年了,这是因为美国的铁路浪潮是在 19 世纪,1828 年 - 1900 年,美国铁路建设期,到 1900 年,达到 19 万英里里程,占全世界一半,美国铁路网已经全面形成。

但现在其铁路质量明显无法和中国铁路比拟,唯一能比的就是其重载铁路比中国多,美国 20 世纪后期在大规模将铁路重载化,因为公路运输和民航非常发达了,取代了铁路客流,所以铁路主要用来运输物资,重载铁路就是一个方向

而中国目前才刚刚开始大规模修建重载铁路,人民网:中国一次建成世界里程最长重载铁路 超 1813.5 公里,未来 10 年还需要大规模修建重载铁路,以及老线路货运化,重载化,新线路基本都是客运专线,也就是高铁线路

除此以外还有时速 600 公里的磁悬浮线路拟建

毫无疑问,再过 10 年,中国的铁路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数量上来说,整体上都会超过美国,为什么说整体上呢?因为个别领域不好说,硅谷科技大佬以及研发了很多年的超级环铁路了,俗称超级高铁,目前已经取得一些关键性技术成果了,从马斯克在汽车领域和航天领域做出的革命性成就来看,目前无法否认超级高铁可能真的被搞出来

不过中国也闻到了香甜的气息,也在做前期技术研发积累

说到基建,我觉得官媒有必要向大家普及一下广义基建的概念,狭义的基建概念让中国吃了很多苦头,大家都埋头于搞铁公基,却忽视了更多重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半导体工业,材料科学,以及互联网的源头工业软件,想想中国的互联网工程师编程都绕不开 C++、Java、Python、PHP,建筑绕不开 CAD、3DMAX、图象影视绕不开 PS、AI、CDR、PR、AE、AU、C4D,高铁航天工业建模绕不开 SolidWorks,科研试验绕不开 mathmatics、MATLAB、maple,芯片设计绕不开 EDA,这只是工业软件领域,这种基础设施太重要了,可以决定整个中下游的发展,而这,只是互联网基础工业,基础工业还有很多,比如国家这次提到的新基建就属于多个基础工业,像生物医药也属于基础工业,想想各大医院的西药几乎来自于美国研发,各大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是美国研发或欧洲日本研发,想想被垄断到了什么程度,这些不算基础设施的话,给你停一个星期,全国没有哪个城市受得了这种冲击。

基础工业这个词很多人没有概念,我是看纪录片得到的,美国上世纪 60 年代搞的阿波罗计划调动了很多工业门类,恰恰是有着各个基础工业领域的突破和技术支撑,才得以实现阿波罗计划,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工业的支撑,阿波罗计划就如同科幻小说一样扯淡,而这些基础工业后来又在经济商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就了美国高科技产业链的庞大崛起,以至于后来才有实力用科技霸占全世界的高利润市场,还可以用高科技产品谋求特殊地位,就像美国用新冠疫苗要挟巴西一样,这就是基础工业,说个笑话,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中国航天工程只是航天部内部的技术,而跟整个国家的基础工业无关,然后成功了就是航天部牛逼,失利了就是航天部无能,这些看客真的是,我觉得官媒有必要普及一下这个概念,就拿中国的发动机问题来说,很多人以为就是发动机的事,实际上是因为包括材料科学等基础工业领域还不够强大,耐高温材料一解决,那不是某个发动机提升的事,而是几乎所有发动机都可以获得质的飞越,甚至中国火箭,机床等领域都会因此受益也突飞猛进。

从里程数来说,确实很难超美国,因为美国那个里程数太变态了,原因有二,其一是铁路大规模普及比公路早,当时汽车根本还没有大规模出现,出行和运输几乎全靠铁路,所以催生出了如此庞大的规模,其二,由于美国大平原实在是太广阔了,修铁路真的是太容易了,不像中国修铁路不是架桥就是打隧道,就美国那地理条件,中国目前所付出的劳动,可能已经修出 100 万公里来了,因为美国有很多单线,没有电气化,实在太好修了,所以,从难度和质量上来说,中国远远甩开美国。

中国要做的是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就可以停止大规模铁路修建了,实际需求就是全国铁路网全面完成,重点是继续增加目前的高铁线路密度、建立规模化以上的重载铁路,里程 5 万公里不过分吧,还有川藏铁路、滇藏铁路、新藏铁路构建起中国边境的铁路网,保证国防需求和区域经济融合,以及通往两大岛屿的铁路,完成后就可以停止大规模修建铁路了。

停止大规模修建不代表完全停止修建,中国应当继续研发更高速度和标准的铁路,比如时速 600 公里以上的磁悬浮连通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构成一个核心区快速交通闭环,另外还需要研发更高速度的铁路,比如 1000 公里时速以上的真空管道运输,这种运输不建议作为客运,而是作为货运,用于连通中国和欧洲,构建起时效性很高的大规模物资运输体系,其运输物资的意义在于,时效性高,中欧全程不超过半天时间,运输成本比飞机低得多,运输成本比飞机低得多,其成本主要在于前提的基建成本和后期的维护成本,而且这种管道可以高密度开行,物资就跟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这样运量比起铁路来说就大得多了,而且可以新增复线,获得更多的运量,届时足以和海运的运量相媲美。

知乎用户 Anson 发表

实事求是地讲,美帝基建并不差。美帝的问题一是部分基建老化没有好维护的问题,二是好的基建资源由少数富人社区所垄断的问题。我们不是美国人,不必去思考怎么解决这件事的问题,那是美国人民自己的、具体的、历史的问题。

基建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我国也是一个正在面临的问题(虽然程度和性质与美帝的有较大的差别),正如当下对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的定性所指出的一样。这是一个在前所未有的规模上从落后中将人解放出来、进入现代化的生活的问题,是不同于别的国家或者历史上的任何场景的独特的问题,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只能独自探索解决方案。

美帝这样一个繁荣发达先进的国家居然有这样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警醒的方面,除了揭示了美帝的结构性反动之外,也要引起我们对基建三十年兴三十年衰现象的警惕:不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就天然免疫一切弊病,要时刻抓住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以斗争去创造和维护我们的优点。

知乎用户 BenShang​ 发表

更新一句:今天看到美国新基建 1.2 万亿美元计划获批,从 3.6 砍到 2.4 再到现在的 1.2,其中还有一大半是用来新能源、创新等 balabala 的。要不你们还是冷嘲热讽算了,我觉得你们说得对!以下是原答案

冷嘲热讽的太多啦,说点我的观点:

1. 中国基建是破而后立或无中生有的,这种从头来过相较于维修,虽然难度略大,但是是实打实的好钢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的提升居民、企业的生活 / 工作幸福度。稍后再提这个。

2. 美国有过基建潮,在上世纪 90 年代,已经过去了 30 年。30 年是一个对于基建很尴尬的年份。15、50、100 是一般基建的三个坎,到了坎维修也好更换也罢,总是有说头,但是坎中间就尴尬了,用倒是还能用,修也能修但是又贵又慢

全盛时期的美国基建,甚至把基建研究到 “人造道路对自然景观观感的改善”,想象上世纪的美国片,黄沙漫天,一条大路直通远处,等等等等,那就是基建带来的荣耀和自信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那时候美国人也是很为自己的基建骄傲的**,但是,基建真的会老。**

3. 基建可不只是道路啊,输水管、公交系统、防水泄水系统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这里不得不提一句,90 年代公知泛滥狂吹西方基建的时候,人家基建其实不管有没有那么夸张但是是真的好,但是从 2018 开始咱们翻新闻,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有一个算一个,基建拉跨导致怎么怎么的新闻一坨一坨。因为,基建真的会老。

4. 定体问,我陷思。那我们会步其后尘吗?我认为不会。弱基建的危害我们自己早就深受其害——城市排水系统。为什么一下雨有的城市就淹?因为穷,因为当时城市建设时我们穷,只能沿用苏联的管渠模式。伦敦模式谁不想学?可是手里就那点钱,实木家具和板材都知道哪个好哪个漂亮,可是钱包扁怎么办?

然后回到 1,政府花钱,根据政体的不同,其形式是不同的。而每个国家由于国情不同,zzzq 也各不相同。你现在上街采访,问 “要想富” 的下一句是什么,大部分答案一定会集中在 “少生孩子多种树” 和“先修路”上。“修路” 就是中国的 zzzq,别管什么情况,路通了,车通了,老百姓都是与有荣焉的,至于捏着兰花指在那说性价比太低不如把钱给当地百姓的,这种阴阳师无视就好。

既然修路、修大路是一个在中国的正确,那么未来维修这个大路或者是扩建这个大路一样也是这种正确。而且由于受过排水系统的苦,在基建维修上花钱自也不会让咱们政府皱眉。但是美国不是,美国在基建上并没有这种 zzzq,哪怕曾经的基建潮让不少美国人神往,由于 buff 太多,基建这种冷冰冰的玩意并无法和其他 buff 竞争,毕竟,美国基建只是老了又不是不能用了,花钱在这种地方,还怎么 MAGA?

知乎用户 狼外婆的守护者 发表

基建是赔钱项目了解一下。

美国曾经是火车帝国,后来就成汽车王国,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消费上汽车赢了。

知乎用户 绿皮工业​ 发表

全世界以工代赈入脑的国家不多的……

美国是其中一个。

不过美国是在 100 年前以工代赈入脑的。

现在,已经治好很多年了,所以现在的基建一塌糊涂。

治好以工代赈入脑病的美国人认为,

有这个钱不如拿来买点农产品给大家吃吃喝喝,

路够用就好没啥好修的……

楼够用也好没啥好修的……

公共事务支出里面,恨不得公路维护费也给省掉(大雾)

但是不要因为美国基建水平差就觉得美国建筑不厉害,

人家新修的虽然出的慢修得少,但质量还是看上去很赞的。

所以我建议各位还是不要嘲笑美国。

因为我们国家始终是在常识走美国走过的老路……

破败的高楼,陈旧的装修,我们都会看到的。

不说远的,各位有空可以来看看上海的一号线。

25 年了,是不是已经有纽约地铁一半的味道了呢?

笑。

100 年的也不是没有,你去黄浦区的北部的老租界区看看 100 年的老区……

别看南京路,南京路一直在翻修,看旁边的小马路,笑。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你怎么看的新闻,美国两党就基建计划都吵了大半年了,怎么能叫 “政府没有加强基建的想法” 呢?

知乎用户 特洛诺米 发表

让美国人民关起门来安心搞建设、搞内循环完全不可能,这压根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因为本质上美国就是一个 “海岛国家”。

海岛国家绝不愿意被大陆吞并,他们又不愿意因为过度孤立而陷入 “孤岛困境”,于是他们选择成为搅局者,大力施展所谓的 “离岸制衡术”,以维持一个对自身最有利的政治均势。

现在的中美毛衣战,甚至是欧美之争我们都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海权国家 VS 陆权国家。就是一群 “海岛国家” 的离岸制衡术。

美国只有基于全球的产业布局来发展自己,才能不至于被 “孤立”(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其实美国是最怕被世界孤立的国家),那么美国最需要提升的交通工具一定是航空和海运,而不是铁路,去欧洲不能坐火车,去日本和中国也不能坐火车,去墨西哥和加拿大,汽车就够了,而且对公路的需求量并不大。

很多人可能就要问了,美国以前铁路和高速公路发展可是全球第一,其实那个时候,是美国着重于内部开发的时候。而如今的美国要发展,就必须得全球化(美国一半左右的消费品依赖进口,企业 50% 以上的利润来自海外,大部分人才来自即时移民),而全球化,就必须得跟亚洲和欧洲取得互联互通,就必须得发展远洋运输和航空运输。

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铁路被荒废了一大半,高速公路也没有再增加,修修补补都很少。而同期美国的航空和海运翻了数十倍。所以,在需求推动下,美国发展出来了全球最强大的航空发动机和海上动力系统,而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基本就没有发展了。

换言之,如果美国不把自己的经济模式,转变成以内部循环为主体的模式,那么高速铁路和更大规模的高速公路等基建对于美国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为美国的 “生意” 大部分是基于全球的流动,而不是基于美国内部的流动,需要的依然是更加强大的航空和海运,而不是铁路和高速公路。

受困于海峡的还有新能源领域,中国的新能源相关企业,无论是一家电厂,还是一个电动车公司,又或者是一家电池、储电企业,背后的支撑,是整个中国的新能源系统,美国能否建立这样的系统暂时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就算建立这样的系统,也无法扩展到更多地方,而中国可以将新能源系统,扩展到周边数十个国家,这就是中国作为陆路大国的另一个优势,美国最多是卖一卖特斯拉,他能把输电线驾到老挝、缅甸、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吗?中国仅特高压输电线路长度就已经接近 3 万公里了。没有足够大的市场,美国想把新能源产业做大太难了!

5G 领域美国的表现如何,鉴于网上类似文章太多了,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让懂、睡双王操作了那么长时间,美帝基本上就折腾了个寂寞。

如上。

美国不需要基础设,资本家投资阿里、腾讯、百度就好了,到时候自然有中国的码农 996 给他们挣钱;好莱坞去拍超人、蜘蛛侠、蝙蝠侠就好了,超级英雄不坐高铁;马斯克的大罐子在天上就能飞,不用过桥……

华尔街的大生意不在国内,美国现在到处搞意识形态,搞身份政治,为了 DISS 中国而去搞基建 (类似印度天天强调的 “中国有的我们也要有”),是本末倒置了,事实上历史没有任何国家是靠接机,. 斗争成为发达国家的。

知乎用户 王小板儿​ 发表

老小区装电梯总会有狗屁倒灶的事。

知乎用户 MadMel 发表

看看现在拆迁有多艰难就理解了,这还是在国内。

再看看 20 年前的小区… 你问为什么当地政府不再搞搞基建?

知乎用户 放浪者​ 发表

这几天为了屁大点事情在老家折腾了几天,超级无聊且费力,所以才有如下感想,啥事就不说了。咱举个房子拆迁开发的例子。

大发展时候,“量价齐升”,处理一件事情大家都得利,那解决起来效率真的很高。比如说拆迁,拆迁款给的到位,上边拿到地那迅速能卖出去,开发商盖好房子能迅速赚到钱,买房的到手房价一直上升,每个人都赚到钱,那这事相比较而言,真的好解决,即使中间存在一些麻烦,但没有人愿意把它拖黄。

但是发展到平台期,不能把蛋糕做大,做一件事情,必然有人得不到什么利益,甚至是利益要受损,这事就慢了。越官僚的地方越是如此,每个人、每个地方都容易堵在那,事情的进展慢到你无法想像。

当然,我只是偶到一件小事,且在落后的小地方,也就耽误好几天本不应该耽误的时间,随着发展,这些事情也终将成为过去。跟美国的那种一拖好多年根本没法比,只是说美国的确到了他的晚期,一切解决起来真的无望。

中美之间的最大不同,是因为中国有什么问题,有最大的责任主体在那,必须多年如一日的把事情做好,而美国谁都能出来插一脚,但又谁都不负责,现在到这地步,他们真的无力回天了。

大象的力量不是衰落的原因,老了都是衰落的原因,且避免不了的。

知乎用户 夏木​ 发表

美国的基建不是差,是 “老”。

就算是绝代佳人,80 岁也一样歇菜,比不上 20 岁的普通小姑娘。

更何况迟暮美人还囊中羞涩,买不起海蓝之谜、光子嫩肤、超声刀、热玛吉……

其实吧,美国啥样不管了,主要咱之后别步后尘啊!

毕竟,基建的维护,要钱要人啊

知乎用户 阿好​​ 发表

小政府就是这个鸟样!

表以为鹰酱政府在世界上强势到那种程度就以为白宫能够在美利坚强大到何种程度!白宫在美利坚就是个笑话好吧!

白宫在国内出任何政策遭到反对。。。几乎已经是政治正确了好吧!

说回到基建,鹰酱的基建基本上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要赚钱!

基建什么时候赚钱?最开始的时候,而且这种赚钱,绝对不是基建完成以后慢慢等回款。。。

鹰酱公司在基建上赚钱,一直有成熟的套路的。。。而其核心就是:股市和债市。。。

先抛出一个基建的概念,这个概念要足够新,足够吸引眼球,足够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然后可以建立公司,卖出股票,提升股价,然后割第一道韭菜。。。

如果圈来的钱足够开发,那就继续开发,如果发现钱不够开发,或者开发后没剩几个了。。。就反向做空,果断崩盘,再割第二道韭菜。。。

然后换个人,把概念改一下,继续来。。。

直到圈来的钱用来开发技术以后有足够的利润了。。。再转入长时经营。。。

有关铁路的故事,鹰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玩过无数次这种故事。。。破产的铁路公司计划的铁路足够把地球绕上好几圈了。。。

其中就有中国的 “保路运动”。。。当然,中国的钱也是钱,能圈的还是要圈的。。。

十九世界末二十世纪初。。。铁路股票、铁路债券几乎成了 “诈骗” 的代名词了好吧!

当然在没有对比的时代。。。可能我们也只见识了这种基建的方式。。。我们也只知道这种基建。。。直到有了中国铁路这种亏本还继续运营继续建设的怪物。。。

至于白宫。。。其实你冤枉人家了!几乎每一届总统都号称要加强基建的好吧!包括之前的特不靠谱。。。曾经也要加强基建的。。。

在美国,任何政府开支。。。都会遭遇到一系列的讨论、辩论、反对、斡旋。。。最终出台的一定是打折扣的。。。

然后,为了支付斡旋时为了获得支持付出的承诺。。。开支的第一步,就要支付给相关方足够的好处。。。

这就是现在美国政府的开支正本。。。

其程度不亚于清政府、明政府末年的任何开支的” 抽水 “。。。

1 亿美元的开支,真正能落地的。。。能有 1 千万就不错了。。。

特不靠谱时代支付给农民的,号称补贴因中美经济纠纷的补助。。。就是这样。。。到最后也不知道到底有几个农民拿到了。。。

反正政府的开支是开出去了。。。

这种政府能搞出基建,搞出大基建。。。

有鬼了!

知乎用户 朵朵他爸 发表

一个很朴素的概念:每多一个环节,失败率就要乘以一个大于 1 的系数。。。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那么,在世界强国,一个项目的审批流程是什么样的?有多少环节?

川建国同志曾经展示过一个告诉公路项目的审批流程,图贴在下面了。。。

看到这张图,大家的想法是 “OK,我一定能攻克这个难关?” 还是“Go F Urself,我还是搞搞性别种族肥胖族裔吧,反正那个只要喊喊口号就行了。”

巧了么这不是,人家美国的精英们也是这么想的。

知乎用户 black0419 发表

因为建造效率性价比太低了,同样的质量比其他发达国家贵很多倍质量却更差。

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调查 | 第一高楼变 “斜塔”:中国买家的旧金山豪宅噩梦

几百万美金的奢华公寓,随着大楼的倾斜破裂,变成了套牢在手里的 “噩梦”。漂洋过海的中国业主们,发现大洋彼岸同样难有安乐窝。

邢逸帆

发布于 2018 年 9 月 20 日责编 : lianzi

76 岁的帕米拉 · 巴特雷(Pamela Buttery)站在自己位于旧金山黄金地带最豪华公寓之一——千禧塔(Millennium Tower)57 层的全景公寓中,用球杆轻轻推动了一颗高尔夫球。无论推多少次,高尔夫球都会向房子的左边滚去。哪怕她故意把球往右拨,球也会慢慢停下来,然后滚向左边。

而帕米拉家的左边,正是新闻中指出的千禧塔塌陷方向。

落成仅仅十年,这栋 58 层高的摩天大楼已经向地底下沉了半米,金玉其外的楼内出现蛛网一样的几米长的裂缝,36 层处的玻璃幕墙突然碎裂。更可怕的是,因为沉降不均匀,千禧塔正逐渐向周边密集的建筑群倾斜,甚至面临被市政府关停的风险。

左:千禧塔

旧金山是一座地震多发的城市,谁知道这栋 “旧金山斜塔” 能不能挺过下次地震?

在此置地的千禧塔业主,其中包括几十位中国投资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他们斥重金购得的 旧金山楼王 已经从千万豪宅几乎变得一文不值,砸在手里了。

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中国著名投资创始人告诉硅星人,“国内好几个 VC 都在那儿(千禧塔)买有公寓,结果现在都烂在手里了,(千禧塔)变成了旧金山的斜塔。”

为了还原事情真相,硅星人在旧金山当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和部分业主、旧金山市政府、业主代表律师等进行了多番采访和沟通。

眼看他起高楼

2008 年落成之时,这栋全玻璃幕墙、58 层高的摩天大楼曾是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最高的住宅建筑,更一度成为旧金山的地标建筑。

千禧塔顶楼的豪华套房可以 360 度环顾旧金山市区。住客拉开窗帘,著名的金门大桥近在咫尺,整个城市的天际线也能被尽收眼底。这套公寓至今保持着 “旧金山市最贵两居室” 的记录,在 2015 年卖出了 945 万美元的天价,甚至连物业费也高达 2.3 万美元一年。同年,旧金山市民的平均年收入为 6.3 万美元,拿出三分之一才够在千禧塔交个物业费。

千禧塔顶层公寓,摄影:Jacob Elliott

尽管千禧塔的房价远超同地段地产,但却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装潢昂贵,吸引了不少名流和投资人,其中不乏一些来自想要在旧金山最高、最显眼公寓获得 “一席之地” 的中国投资巨头。

“千禧塔是旧金山最好的公寓”——人们在这里一掷千金的同时,也买下了这个都市幻梦。

虽然千禧塔的大门低调地藏在侧街,但森严的门禁和整块大理石的门牌都显示着大楼不凡的身价。大楼内设施齐全,宛如一个私人帝国。

除了室内游泳池、健身房、水疗中心这些常规设施外,千禧塔内甚至还有供业主陈列藏酒的酒窖和品酒室、儿童游戏室和私人电影院。千禧塔内的四星级餐厅则由米其林名厨 Michael Mina 领衔,供业主待客之用。

千禧塔业主的私人露台

千禧塔中的服务更是奢侈。24 小时管家随叫随到,保安人员全年无休轮班上岗,甚至有两个全天候服务的门童,站在门口等着给住户停车,顺便帮住户提上刚买好的菜。

而它的业主更是包含美国传奇橄榄球四分卫乔 · 蒙塔纳(Joe Montana),风投公司凯鹏华盈创始人托马斯 · 珀金斯( Tom Perkins )等湾区名流。

千禧塔的辉煌时刻就在这里定格。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谁也没有想到。

眼看他楼歪了

9 月 8 日凌晨,随着一记响亮的 “砰砰” 声,千禧塔 36 层角落里的窗户破裂了。破裂的窗户像一个耳光,打醒了自以为安全无虞的住户,也打破了开发商极力粉饰的太平。

碎裂的窗户已被加固,裂痕清晰可见 图源:旧金山建筑监察部

千禧塔的外墙玻璃曾被评级为 “能正面迎接飓风”,然而就算是这样坚固的玻璃,在楼体不均匀下沉造成的压力下也显得不堪一击。千禧塔旁边就是繁忙的跨湾换乘枢纽,楼下行人如织。如果玻璃碎裂从 36 层楼高空坠落,哪怕只是一个带着重力加速度的玻璃渣,都有可能把行人砸死。

当硅星人在本周来到千禧塔时,玻璃破裂一侧楼下已经搭起了保护行人的架子。人们从楼下走过时会不由自主地加快步伐匆匆穿过,然后朝楼顶上投去担心的一瞥。

千禧塔下,施工人员正在搭设保护架

9 月 12 日,旧金山建筑监察部(DBI)勒令千禧塔管理层在本周末之前修复窗户,并调查建筑物所有单元,确定没有其他外立面损坏。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到,建筑监察部就会把千禧塔标黄,限制人们出入。

然而玻璃碎裂只是千禧塔问题的冰山一角。

2016 年,千禧塔对外公开的文件显示,千禧塔塔身正在加速下沉并发生倾斜。

约翰 · 科蒂(John Coté)代表旧金山市检察院新闻主任告诉硅星人,千禧塔的设计最大下沉深度为 6 英寸(约 15 厘米)。然而在 2008 年初完工之时,千禧塔楼体下沉程度已经逼近最大限额,一年后临近交房时,千禧塔的下沉深度已经达到了 21 厘米,比设计最大下沉深度多了 5 厘米。

而据大楼工程师提供的数据,到今天为止,千禧塔已经下沉了约 43 厘米,向西北方向倾斜 35 厘米。

在千禧塔西侧,即受到压迫窗户破裂的一侧,地面已经因沉降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裂缝,最长的一条有数米长。

塔内的情况更加糟糕。在 CBS 拍摄的影像中,千禧塔地下车库墙上布满像蛛网一样的裂缝,有些裂缝甚至从地板绵延到天花板。在墙上的裂缝上有数十个应力计,正以毫米为单位默默记录着裂缝的缓慢增长。

车库里的裂缝,图源:CBS

塔体的管道和防火系统也受到了损害。有住户报告,自己总是能在家里闻见刺鼻的臭味。来自建筑咨询公司 Allana Buick & Bers Inc. 的专家解释,因为塔体不均匀沉降,千禧塔的外立面正和核心结构分离。在家中闻到异味说明千禧塔的防火功能已经被破坏了,烟和火焰都能从裂缝中透进户主家。

现在千禧塔里的住户每天都心惊胆战。被警戒线封起来的碎窗,裂缝的水泥墙,被拆除的外立面板裸露着管道电路和钢筋……

千禧塔车库墙,图源:Bloomberg

这个曾经极尽奢华的家已经不再像家,反而像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

天价公寓成业主噩梦

十年前,做了一辈子房地产开发商的帕米拉拿出 300 多万美元的积蓄买下这套房子时,是打算在这里养老的。对于一个忙活了一辈子独居老太太来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合安度晚年的地方了:交通便捷,景观一流,生活的一切都有管家照料,卫生有人打扫。在她的想象中,入住千禧塔会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搬家。

她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原本应该安详的晚年会在无穷无尽的官司和恐惧里度过。

帕米拉独自一人在家中打高尔夫,图源:Stephanie Martin Taylor

2017 年初,帕米拉和其他十几位业主一起起诉了千禧塔开发商。在发起诉讼后的 20 个月里,几乎每两天就有一条案情新进展,每两周都产生一笔新的调查费用。到今天为止,名称为 “帕米拉 vs 千禧塔” 的案件已经积累了 452 份法律文件,500 多条案情变动记录,共向法庭缴纳 3 万多美元。

帕米拉起诉书的一部分,其中对被告的指控多达十一条

被千禧塔的奢华和潜在的投资价值吸引,一批中国投资公司也在这里买了房。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著名投资创始人告诉硅星人,“国内好几个 VC 都在那儿(千禧塔)买有公寓,结果现在都烂在手里了,(千禧塔)变成了旧金山的斜塔。”

从旧金山高级法院披露的诉讼文件上看,千禧塔的中国业主至少有 20 人。

部分中国业主

中国业主们的代理律师亚历山大 · 韦安德(Alexandra Weyand)告诉硅星人记者,千禧塔的案子属于交叉诉讼,情况非常复杂。再加上庭外和解的时间,开庭时间一次次被延后,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中国业主们正在寻求赔偿,但至今没有结果,” 韦安德告诉我们,“一些业主已经搬出大楼,另一些则因为经济原因被困在千禧塔,无处可去。”

与此同时,千禧塔的房价正在迅速缩水,让业主骑虎难下。

前千禧塔业主弗兰克和安德鲁是一对工程师情侣,两人曾在还是初创公司时的 Google 工作。在 2016 年得知千禧塔正在下沉倾斜后,两人就判断出千禧塔的问题很难修复,而且会越来越严重。于是他们开始紧急抛售房子,简直是 “给钱就卖”,想多少挽回一点损失。

最终,他们以购入价一半的价格卖出了公寓,亏了将近 400 万美元。

但相对于那些现在手中仍然持有千禧塔公寓的业主来说,他们是幸运的。

随着千禧塔问题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媒体曝光了千禧塔的问题,后来的业主甚至想卖房也卖不掉。

在售房网站 Zillow 上,能找到很多条千禧塔售楼信息。一套曾经均价 250 万美元的两居室现在只卖 110 万美元,即使价格缩水了一半也鲜有人问津。这栋房屋的售房经理人 Alex 告诉硅星人,这套房子已经挂在市场上一百多天了,至今没有要卖出去的迹象。

挂出 172 天,仅有一人收藏了房源

千禧塔困局是谁之过?

“面对千禧塔开发商和跨湾枢纽(的推诿塞责),我的委托人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叛。他们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互踢皮球,而是应该为业主做点正事。” 代表了 24 位中国业主的美国律师亚历山大 · 韦安德在接受硅星人独家专访时表示这些中国买家已经在没完没了的起诉过程中感到精疲力尽。“尽管作为代表律师我不能透露中国业主到底花了多少钱,但可以说的是,在美国打官司非常贵,而且时间拖得越久越贵。” 韦安德说他所经手的这一桩中国业主诉讼案已经进行了 16 个月之久。

在韦安德和他代理的中国业主看来,案件各方的互相推责正是整个案件难以获得最终结果的原因。

鉴于千禧塔的下沉问题已经对住户的经济利益和安全造成了损害,2016 年 11 月 3 日,旧金山市检察官丹尼斯 · 埃雷拉(Dennis Herrera) 对千禧塔开发商提起民事诉讼。

埃雷拉指控开发商没有依法向购买者披露千禧塔的真实安全状况。埃雷拉说,“我们不会允许任何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隐瞒信息。根据法律要求,开发商需要告诉购房者楼体正在下沉。他们的错就在这里。”

与此同时,千禧塔开发商则坚称自己建筑合规,没有任何质量问题,甚至将千禧塔的塌陷归咎于 2010 年在千禧塔东侧开始动工的跨湾换乘枢纽。

跨湾枢纽紧邻千禧塔

跨湾枢纽耗资 24 亿美元,全长 440 米,建筑主体包括三层地面建筑和一个直径 18 米的地下隧道。千禧塔开发商创始人之一克里斯 · 杰弗里斯(Chris Jeffries)在 2016 年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千禧塔的沉降是因为跨湾枢纽在建设过程中从地下抽取了过多的水。

杰弗里斯说,“跨湾枢纽抽水导致千禧塔下的地下水位下降了 20 英尺(18.2 米)。…… 从地下取水会让土壤变得更紧,从而造成塌陷。”

而硅星人就此事询问旧金山检察院时,科蒂认为,开发商需要对千禧塔质量问题负全责。

2017 年 3 月,千禧塔业主委员会对包括千禧塔开发商和建筑公司在内的一系列千禧塔质量问题相关责任方提起民诉,索赔 2 亿美元。同时,业主们也起诉了跨湾枢纽项目责任方和旧金山市政府。指责跨湾枢纽在施工时没有考虑相邻的千禧塔,规划跨湾枢纽的旧金山市政府也难逃其咎。业主委员会的最终诉求是收回修复千禧塔所需的所有资金,并一劳永逸地解决千禧塔的质量问题。

千禧塔业主委员会提出的和解条件,包括 2 亿美金赔款

在这期间,业主协会也被告知,他们的诉讼过于复杂,等到被法庭受理可能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了。

工程师们也在努力寻求修复大楼的方法。据旧金山纪事报报道,现在最完整的一个解决方案需要花费大约 5 亿美元,这个价格比千禧塔本身的造价(3.5 亿美元)还高。

工程师们认为,千禧塔发生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千禧塔的地基没有达到基岩。千禧塔的地基由 950 个深达 27 米钢筋混凝土桩固定,然而由于旧金山本身的土质松软,27 米深的地基并不能保证大楼的安全。而真正稳固的基岩,在 90 米深的地底。

基于此,工程师们提出,在基岩中安插大约 300 个钢壳包裹钢筋水泥结构的微型桩,每个直径约 33 厘米。修复千禧塔时,先在塔下沉的一侧打桩,然后让另一侧继续下沉,直到建筑物伸直为止。建筑的碎窗裂缝等问题都是因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塔体 “伸直” 之后,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修复计划示意图

这个看起来很美的方案,就算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意,也需要 2 到 5 年来实施,以及到底谁该来支付这份天价修缮费仍然是个无解的问题。

科蒂告诉我们,目前诉讼中的各方正在和解中。然而和解到什么程度,会达成什么样的和解条件,仍然依法不能透露。市检察院也正在与千禧塔开发商进行和解,但和解仅限于两年前发起诉讼时涉及到的问题,至于大楼最近发生的玻璃碎裂和裂缝问题,检察院则没有进一步举动。

裂缝在不断扩大,房价在继续快速下跌,这两年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对于业主来说都是煎熬。

在漫长的拉锯战中,帕米拉曾数次修改自己的诉状,将跨湾枢纽、负责施工的钻井平台公司、甚至设计千禧塔的建筑公司都加了进去。但迄今为止,法院也没有裁定任何一方对帕米拉和其他业主的损失负责,拿到赔款更是遥遥无期。

在回顾自己过去近两年心力交瘁的生活时,这位 76 岁老人对 Los Angeles Times 说:“对于千禧塔的状况,我的悲伤大过了害怕。有生之年我是看不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了,我不知道我接下来要去哪里生活,在哪里送终。”

如果这些中国业主不能在接下来的 58 天内完成证词以及和各方完成赔偿和解,他们就不得不再次召集证人和专家,准备好明年继续打官司。韦安德在采访最后告诉硅星人,无论怎样,这栋大楼给这些远道而来的业主带来的伤害是怎么也填不平了。

转自品玩

知乎用户 john 黑灰藍 发表

先弄清楚为啥美国工程造价高。

其实土地非核心地段他们也不贵。人工由于有很多老黑老墨移民撑着,在他们经济体里也不离谱。这都不是主要原因。

美国工程贵,彼得蒂尔、马斯克、特朗普都说过: 制度性问题。简单说就是认证、咨询、合规、审批、游说、规划、设计、怎么修(利益分配)的囚徒困境…,这些环节太多、太高成本。工人不值钱,律师、会计师、说客值钱。

其实用 bci 认证在新疆棉花事件中的作用举例,大家就明白这些环节是怎么推高成本了。简单说就设置一个 “合规流程” 建立“共识”,然后就会有某种“过路费”,既包括金钱也包括时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基建太老旧了。这种发达了好多年的国家都有这样的问题。

道路,桥梁,地铁,机场看着都有点破。随便一问年龄都贼大。机场可能是最年轻的了。其它的动不动就七老八十岁了。

老旧能理解,伦敦地铁去年才说要普及 4G,澳大利亚想修悉尼到墨尔本高铁,全长也就 900 多公里,预计完工时间是 2050 年。这个锅,怎么甩?

至于政府为什么不翻新,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

1. 没钱。美国政府的钱花在了退休金支出,军事相关支出,这两项支出占到了近一半。想了解详细数据可以看我这个回答。

2. 拆迁成本高。1900,你要在大城市修个双向六车道的公路,肯定有人觉得你疯了。我们比较熟悉的纽约第五大道,1966 年才拥有了三车道。

城市间的公路就可以修的很宽。 El Toro Y 连接橘子郡(orange county)和圣迭戈(san diego),26 车道的。该道路是 1990 年橘子郡选民投票通过,开始修建的。

我国大城市也有拆迁成本问题。一拆迁,就发家。因此,新开发的城区面貌普遍要比老城区好,道路也宽。老城区拆不动,有那功夫,找片空地,炒个概念,岂不美哉。

共和党搞了个 1.2 万亿美元的大基建,就不知道啥时候落实了。民主党又想搞个 3.5 万亿的,不过还处于畅想阶段。

1.2 万亿已经于今年 8 月在参议院通过,现在送到众议院扯皮。这里面只有 5500 亿是用来建新的,其余部分本来就是要每年拨给基建的。这 5500 亿包括:

  1. 1100 亿道路和桥梁。
  2. 650 亿铁路,不包括高铁。
  3. 650 亿电网。
  4. 650 亿农村地区宽带。其中 140 亿用于减少低收入家庭的互联网费用支出。
  5. 550 亿给排水。
  6. 470 亿网络安全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
  7. 390 亿公共交通。
  8. 250 亿机场建设。
  9. 210 亿处理废旧矿场,油井等。
  10. 170 亿更新军用和民用码头。
  11. 110 亿道路安全设施。
  12. 80 亿西部给排水设施。
  13. 75 亿电动车充电站建设。
  14. 75 亿电动校车。

这 5500 亿里面大概只有 1/4,落实后是能看出来变化的。其余的,落实了,外表也看不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 1.2 万亿砸下去,并不会带来洗心革面的感觉。

说句题外话,印钞机操作员有没有剩余价值?

知乎用户 怼天怼地​ 发表

发展建筑业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建筑行业,能容纳大量低教育水平低技术水平的人口

知乎用户 Travis L 发表

美国从来都是路径依赖科技而非规划,所以跟美国人学管理简直就是一个笑话,管理要跟法国人学。

不要说基建,如果没有发明汽车,纽约早就没了,道理和夏商两朝频频迁都相同。

跟美国人学管理,还不如跟商纣王学呢。

知乎用户 CHAO WEIWEI​ 发表

美国城规硕士在读

二战后随着汽车普及,美国城市的发展太过粗放,郊区化盛行,当时的政府基本想的都是扩张更多的郊区,收更多的税,用新收上来的税翻新老城区的基建。美国的人口增长比较稳定,这种想法的初衷没有问题,但把指挥棒交给市场总是要遇到瓶颈的:

单个城市的扩张是有极限的。美国的大型都市圈都是由十数个乃至上百个城市组成,各个市政府高度自治,是不会为其他城市的兴衰负责的。城市之间是竞争状态,有钱当然先花在自己身上,完善自己的基建,吸引更多的优质人口和产业,制造垄断割周围城市韭菜。在对跨城市的基建进行维护时,县政府出多少,下面的市政府们各出多少这些事能扯皮扯到天荒地老。私企介入确实可以解决一些效率上的问题,比如收费车道 / 全收费高速等,但私企不会亏本做买卖啊,同时,基建真的真的不赚钱……

同样的思路也能适用于街区 / 社区乃至每一户居民。好的社区有高昂的物业费,高效的居委会,保养自然是到位的。谁都知道基建是好的,问题是有没有人愿意掏钱。可能楼里的电梯有点老了应该翻新,但在这之前,肯定要想想为了让它看起来新点用着舒服点,人们愿意出多少钱?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买点新家装?毕竟电梯是共用的,而家是自己的。就算有些人愿意付钱,如果这笔支出不是逼不得已,大概也很难在居民内达成共识,让所有人都掏钱。

基建本来就是昂贵的。维护无经济效益的基建无异于扔钱。卫星城的出现严重影响了老城区的人口密度上升和土地升值,这就导致对部分老城区的基建翻新和土地再开发根本无利可图。休斯顿的近郊一块原本拥有数个商铺,价值一百万美元的土地,由于人口和资本流出到郊区,人口数量和消费力下降,只能低价卖给一家连锁店。结果发展了这么多年,单位面积的土地税收反而下降了约 20%。

最后,随着市中心复兴活动以及一些新城市规划理念(Compact Development/Smart Growth)的应用,整体状况是在慢慢改善的。

知乎用户 Sycchenchen 发表

表面上是美国工人贵、国会扯皮,本质原因是基建对统治阶级收益太小,整个国家的利益是被一小部分利益集团把持的。国会扯皮为啥人家能达成全民统一的反华仇华共识?国会扯皮为啥不影响人家一直发动对外战争?国会扯皮为啥不影响枪支合法化,卖淫合法化,毒品合法化?答案很简单,本质上来说对人民有利但对资本权贵阶层不利的都会被扯皮影响。但是对权贵有利的就畅行无阻。

为啥啊?因为那些现在国会扯皮的都是权贵代言人啊。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我再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我国的香港地区就是个缩影,一方面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一方面有大量住狗笼、棺材房的贫民。但是人家就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反对开发建房。这些扯皮的理由借口都是谁提出来的?当然是资本权贵的代言人了。说到底本质原因就是这个社会的决策权掌握在黄四郎和四大家族手里,人家又不缺房。政府资源就是他们的私人资源,用最低的成本搞些廉住房和公屋让你们排个几十年的队去就行了。其它的资源要用来为自己谋权谋利。

美国也是如此,分析问题要抓住本质,基建的核心就是用国家资源为平民谋福利,这群资本权贵利益集团没有什么收益。美国的基建和香港的住房政策一样。用最低的成本维持勉强运行就行了,其它的资源要用来为权贵谋权谋利。

知乎用户 齐天大圣 发表

美国的基建并不差,该有的都有

只是时间久了,维护不到位就成这样了

知乎用户 李永菜 发表

妥妥的真 · 系统性问题。

美国的事情,大到抗疫、环保,小到孩子 Pre- K 打架,一旦给你贴上标签要进入 “系统” 解决,那就是数不清的 paper work 和无数真 / 伪专业权威人士预约指导,以及漫无尽头的审查期。

基建这种复杂公共工程,碰上美国冗余的权威系统,那就是妥妥的灾难。

另一个角度讲,美国的人精也没有去打灰的,加入权威系统当个律师、金融顾问、项目管理不香吗?实在不行还能 “为社区做贡献” 搞搞社会活动啊~ 相反的,人精们内部的圈子运行另外一套逻辑,极其务实高效和原始。

最有意思的是,观察最近的 GWY 体系,基本也是开始入关了呀!

知乎用户 苏克恩​ 发表

因为美国产业空心化,不是廉价劳动力、世界工厂,他不需要全国搞基建来提高压榨劳动力的效率。富人区自己大庄园里的基建那可是全球最高水平!普通人凑合过就完了,不像我们一样,要赶订单、压成本,需要基建支持

知乎用户 yougen Sao 发表

你把中国高铁亏损的事情放在美国试试。

另外中国高铁的成功那是毛了非常大的风险的,不是那么简单的。最大的风险来自于金融危机 98 年一次,08 年一次。挺不住就是搁浅。

知乎用户 阿疯 发表

有心无力罢了,对于美帝来说,这背后还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这事,还得从美国去工业化开始说起。说什么大小政府、阶级社会的都太过表面了。美国可不是什么小政府,有着庞大的官僚结构。说阶级的,富人不愿 为穷人搞基建,忘了基建背后巨大的财富效应,也忘了上个世纪做为基建狂魔的美国,拜登今天力推的大基建计划其实是美国人对曾经的向往,以及期许——是梦想啊。

中国人说:“要致富先修路”,这背后的逻辑链条是,大规模基建完成后,就能搞大规模 机器生产(大规模工厂),会极大降低物流成本,能促进商品、原材料交流,进而繁荣市场,产生的利润就可以扩大生产就可以培养更多的工业化需要的人才,进而促进更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比如矿产,就能生产更多的商品,极大降低商品价格,自然大家就富起来了。

上个世纪的美国,有着镀金一代。那个年月,美国人在资本的驱动下,大搞基建,横贯北美的铁路网都被修建了起来,如此规模的道路基建,为大规模的工业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工业给养,工业品在被运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彼时的美国多么像今日的某国啊。

今日的美国很多的基建还是上个世纪的那个美国留下来的底子,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残破不堪了,那为什么今天的美国成了今天的样子呢?这么多年竟没有长进?

因为美国执行了一条错误的战略路径,而这个战略还是美国精心算计的结果,这直接导致了美国一头走上去工业化的道路。然而去工业化简单,想再度工业化就难了……

未完待续……

知乎用户 千寻百度 发表

美国政府刚刚通过了 1.2 万亿的基建法案,其中 1100 亿美元用于道路和桥梁建设,390 亿美元用于公共交通,650 亿美元用于农村宽带互联网铺设,75 亿美元建设首个汽车充电网络,730 亿美元升级现代化电网等等。

但是这次基建投资计划的出台过程却一波三折。

这次的基建投入计划主要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冲击而提出的经济刺激计划。最开始计划投入 2.3 万亿,法案提交国会进行审议。

那么涉及资金投入就要考虑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民主党提出十多种融资计划,但是在协助国税局加强执法、追查企业漏税问题这两个方案上两党出现分歧。共和党反对协助国税局加强执法的计划,拒绝赋予国税局更大权力,也不愿该机构获得更多拨款,这就导致了该计划在首次投票时未获得通过。

最后民主党在妥协后在对富人和公司增税,未使用的新冠援助资金、各州返还的失业保险基金、燃料销售和拍卖所得上筹集资金最后与共和党达成一致并通过法案,但预算从最初的 2.3 万亿降低到了 1.2 万亿。

从这个过程就可以看出美国的基建投入存在以程序换效率的问题,两党基于各自的立场对于资金来源存在争议,进而发展到旷日持久的博弈之中,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大幅降低效率,这也是美国基建更新缓慢的重要原因。

而在这次基建法案的审议过程中,出现了佛罗里达塌楼事件,除去因为程序问题而导致的救援拉胯,在美国舆论媒体上的冷处理也间接反映出了两党博弈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因为恰逢基建法案审议期间,如果共和党媒体大肆宣传,那么好不容易砍下来的基建预算就会因为塌楼而被民主党重提,从而游说议员增加预算,如果民主党媒体大肆宣传那么毕竟是在自己任期出的事,脸上也不光彩,最后两派的媒体就默契的选择了冷处理,追责也不了了之。

知乎用户 周 XX 发表

请正视我们的对手。

有一个指标可能一定程度的反映出基础建设的情况:人均历史蓄钢量

中国虽然目前钢产量冠绝全球,也被人称基建狂魔,但因为很多基建是长期使用的,人均蓄钢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这个只是参考,还有很多的变量没有加,但说美国基建差显然是不合适的

知乎用户 临阵 发表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以一座桥为例:

在没有桥的时候,河两岸的沟通不畅,成本很高,所以建桥的价值极大。不管是对于包含两岸的政府,还是对于左右两岸的各利益体,都会有很大的意愿去建桥。由于投资收益率较容易计算,争取资金和支持较为容易。这是基建从无到有的阶段,也是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说,大多数基础设施都已存在,甚至已经有几十上百年的历史。他们面临的并非没有基建的问题,而是基建更新的问题。

同样以一座桥为例。在一座桥存在几十年之后,其收益已被两岸各利益体视为理所当然。各利益方,不会认为重建这座桥能够带来额外的收益。于是,计算投资收益率就比较困难了。

什么情况下,重建这座桥会能够带来明显的收益呢?一种情况,是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两岸沟通,升级这座桥能够带来额外的收益,通过这种额外的收益,来争取资金和支持。另一种情况,是这座桥老旧到完全无法通行,两岸的连接中断。这时候,建桥的利益不再被两岸利益体视为必然。重建桥的收益,就明显了。

如果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应该如何处理呢?理想情况下,建桥的收益,在偿付完毕建桥的投资之后,其中有一部分,应该以税收或者基金的形式被收集。然后在需要的时候,通过政府或者基金推动,来实现城市更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建桥时间足够长之后,各种利益博弈,会导致建桥的收益被分摊到各个利益集团。及时有一部分收益,会通过 GDP 增长,税收增长的形式,成为政府的额外税收。这部分额外税收,也会被各种政府支出支用。使得通过政府推动的难度相当大。

更重要的是,建桥的推动力,并不仅仅是资金。当初两岸各利益体对于建桥之后的额外收入的预期,也是支持建桥的强大动力。所以,即使政府已经同意这部分支出,重新争取两岸各利益体对于重建的支持,也会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解释这个问题看上去相当复杂,如果从自然选择经济的角度去看的话,就是自然选择的主体是没有预见性的。足够时间之后,自然选择的主体,会习惯于环境的变迁,不会主动去为未来可能的环境变迁做准备。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中,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让桥断掉,让没有为未来断桥的可能性做好准备的经济体全部灭绝,才能进化出有准备的经济体。

知乎用户 轻语碎雷 发表

众所周知,美国基建都是一百年前建的,谁建的?

美国的铁路都是华工建的

那中国的基建是谁建的?

没错啦,还是我们中国工人。

世界两超级大国,一旧一新,基建都是我们中国人建的,既然都是中国人建的,那还有什么好比较的呢?

知乎用户 查理斯宾塞 发表

美帝基建的核心问题是与人口规模不匹配 现有的基建是按上世纪经济极盛期 2 亿出头的标准修的

遇到现在超过 3 亿人口还都是高能耗美式生活的主 就算是全新的基建也够呛

各位单看美国家底也不错 各项大工程也可圈可点 按 XX 消息的说法 美国人还是很努力地在修大工程

可是基建最终还是为人口服务 一点都不打前量和冗余度只会吃老本 自然用起来就是捉衿见肘 主观上看过去就是基建那么差了

至于为什么没有加强的想法呢 其实也很简单 铁锈带都不当人还把老工业区报废 又会把新来的移民看得多高并与之配套呢 所以说到底这就是一个 3 亿人口当中多少个体团体是不是人 算不算人的问题

基建本身不过是反映权利实现的细枝末节的问题 单拿美国自身前前后后的历史对比一番 问题和结论就十分明了了

知乎用户 番君源 发表

美国这方面比欧洲都不如,联邦制的体制就是这样

知乎用户 CA 居民​ 发表

过于依赖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就是这样的结果。

中国进行基建很大的原因在于这是一项不错的投资,而投资可以拉动经济。

但就广义的基础建设而言,我们其实也有走市场化路线’‘基建’’。

对于社会而言,教育,医疗和房产,其实都是基础设施。但我们在过去依次对三者进行了市场化,导致的问题今天已经显露无遗。所以我们这段时间正在逆向去市场化,医疗的药品采购和诊断机制,教育去资本化,房地产指导价从根本上而言是对过去几十年政策的一次集中修正。

知乎用户 夏非冬 发表

美国政府一直有在加强基建啊

你没有看到报道并不代表没有,当然,美国的基建和中国的基建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的基建基本只取决于钱到位的速度,而美国的基建不一样,一般是先造一个”合理价格 “的预算(价格不“合理” 根本没有去过审的必要,反正通不过),

然后去当地议会过审,当然,议员老爷们审个三五年不过分吧?(确保纳税人的钱不乱花难道不重要?)

过审后拨款了,施工时要确保安全,所以进度慢也是可以理解的吧?(保证安全难道不重要?)

然后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 / 工人工资上涨 / 施工发现了一窝蛋需要改道等等预算不够了,需要增加预算也是可以理解的吧?(确保施工质量 / 保护劳工权益 / 保护小动物难道不重要?)

增加预算需要再次过审也是必要的吧?审不审得过两说,时间肯定也是要花好几年的吧?

后来努努力施工到 200 公里,预算从 1 亿涨到 20 亿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最后宣布因为预算不够,造不了 1000 公里,只能造 280 公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所以你明白了吧?“美国政府加强基建”和 “美国政府修好了一条路” 这是两码事儿

知乎用户 丘拜斯​ 发表

一直很强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人过去,都被美国的高级惊呆了:啊哟那么高级啊!很多人背叛共产主义信仰就那个时候。近些年放松了,欠债太多,财务吃紧,年久失修,现在的年轻人过去感觉那儿破破烂烂的。

知乎用户 陈必红​ 发表

说美夷的基建差那只是现在,在过去,美夷的基建那可是世界第一的。像一个人终究还是会老去一样,美夷的基础设施,在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也进入了它的衰年期,这是自然规律,这是谁也逃避不了的自然规律。美夷的基础设施是如此,而我们今天大力兴建的基础设施,在几十年后,也是如此。今天的美夷的基础设施之所以会看起来破旧不堪,说起来还是要托 “9·11” 的“福。”在越南战争结束后,“9·11”事件发生之前,美夷对外用兵的特点,都是速战速决,并不会在一个地方长留久驻。美夷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可以有效的震慑公开和潜在的敌人,又可以减少对外出兵的成本。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的伊拉克也好,1990 年代时的索马里也好,美夷对它们都是采取了速战速决并迅速与之脱离接触的策略,都是在战略的层面上实现了美夷的战略目的。但是,随着 “9·11” 事件的突然爆发,美夷的对外用兵战略,又回到了越南战争时期的特点。大量的美夷军人长留久驻阿富汗和伊拉克,烧去了美夷纳税人巨额的血汗辛苦钱。由于政府预算的大多数,都拿去阿富汗和伊拉克填无底洞了,所以相应的是,美夷国内破旧不堪的基础设施,就拿不出钱来去搞大拆大建了。“非不为也,实不愿也,”是美夷基础设施现在所面临着的一个重大事实。更何况,在美夷要拿出主要的力量,来集中力量围堵中国和俄罗斯的情况下,在美夷国内的社会分裂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美夷的基础设施翻新除旧,在目前看来还是不可能的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知乎用户 孤独的人 发表

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两个个概念再来谈这个问题,否则就像个伪命题了。

首先什么是基建,其次怎样算好怎样算坏。

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感性认识引领下,对基建的主要认识是广场,市中心的商业写字楼,政府办公楼,乃至新建的高层住宅这些光鲜不光鲜,其次是出门的公路,高速公路以及高铁是不是现代化,高大亮堂,当然还有些人会想到市区里有没有纵横交错的电线,还有中国人很骄傲的 4G 覆盖率。当然了,如果遇上下暴雨,会想起来下水道。

这其中的高铁,光纤宽带和 4G 基站,中国都大大的超过了美国,城区电力网也比蜘蛛网一般的美国老城区好的多,高速公路里程也超过了美国一些。还有一些领域中国也明显更新更好。

但是基建显然还不止这些,

比如说为全国供应石油和天然气的管道就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

天然气管道美国是 55 万公里,中国经过这些年的大发展,现在是 11 万公里, 总量美国是 5 倍,人均是 20 倍。当然,美国经济早已过渡到了一天然气,石油为主的阶段,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还远不如美国,更依赖煤炭,因此修了一些专门运输煤炭的重载铁路以及配套港口。

再比如说机场

中国这些年修了不少大型骨干机场以及漂亮的航站楼

但是分析一下机场数量我们会发现,美国大约拥有 2 万个机场,其中 15000 个是各种通用航空,民用直升机,水上飞机等等小型民用机场,5000 个是公共机场,这其中有 555 个商用运输机场

而中国有 238 个商业运输机场,以及几百个通航机场。

也就是说在大型机场方面,美国在数量上是中国的两倍,客货运输量不到中国两倍,而在通用航空方面,则全面压倒,因为美国国内有 20 多万架各种民用通用航空飞机,中国这方面只有几百架,确实不需要那么多机场。

这里还要提一下,美国人不修高铁,也和他们更依赖公路交通以及有发达的支线航空有关,美国有 2000 多架支线客机,利用遍布全国的机场来提供中等距离的快捷交通,而中国的支线航空运输机只有不到 200 架,这其中部分因素就是受到了高铁的强大竞争。中美只能说是各自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拿高铁去藐视美国并没有什么意义。

再比如说城市公园和运动设施,可能很多 996 的社畜都快忘了这些东西,但这在发达国家是在城市中比例很高的东西,有在美国的朋友肯定会熟悉那种遍地是灯光草坪,各种运动的人们的场景,这个就不说了。

说到运动设施,美国每年有大量的体育场馆处于良性运营中,因为他们的职业化商业化体育比较发达,如橄榄球场,篮球馆,冰球馆,网球场,高尔夫球场,游泳馆等等,数量庞大,这里就不详述了。中国在举办过全运会的城市会留下一批建成时很先进的体育场馆,但之后运营情况如何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再比如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

美国共有各类图书馆 29278 所。

其中, 公共图书馆 14831 所; 高校图书馆 4796 屏; 军队图书馆 485 所; 政府部门图书馆 1615 所; 专业图书馆 4637 所; 法律图书馆 404 所; 医学图书馆 1640 所: 教会图书馆 870 所。

相应的,美国成年人 2019 年访问图书馆平均为 10.5 次,电影院 5.3 次,体育比赛 4.7 次,音乐会或戏剧 3.8 次,国家公园或历史古迹 3.7 次,博物馆和赌场都是 2.5 次,主题公园 1.5 次,动物园 0.9 次。

(想想看,我们的成年人每人每年会去图书馆博物馆历史古迹多少次? )

而我们中国呢,华经产业研究院显示: 2019 年_全国_公共_图书馆_机构数为 3196 个,

所以我们要明白,要让一个国家的国民过上舒适文明的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很多很多,都需要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拿出钱拿出诚意修建以及维护。只是专注于几个大家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是不够的。不止是有大面上的,还有细节的,比如所有公共区域的公厕的数量和质量, 比如直饮水的覆盖。

另外还有个问题,就是人均,

好像大家比较时都只记得评论表面上酷炫不酷炫光鲜不光鲜。但表面的酷炫光鲜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然后也会落后也会陈旧破损。重要的依旧是其还能正常使用的数量。纽约地铁确实破旧了,但是其很多服务现在能达到的国家也不多。

比如很多人看过电影《风雨哈佛路》,里面那个从贫民窟走出来的白人女孩利兹上高中那两年,晚上最后一个从学校出来后,就去坐纽约的地铁,因为那是 24 小时的,她在车上睡四个来回,正好早上回去进学校。

而人均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民众每个人能享受到多少,以及需要每个人投入多少。

比如高速公路,中国现在在总量上应该是超过美国一些了,但也超的不是太多,属于一个量级,公路里程美国比中国多一些(650 万公里对比 500 万公里),但也差的不太多。同时中美两国的汽车保有量也接近持平了,也就是说在车均公路上接近了,人均差了三四倍,人均公路少对应于人均汽车少。

知乎用户 David​ 发表

Lol

说这话的估计没去过偏远山村,没去过中国的也没去过美国的。

去过美国的几个偏远山村后,见识到那里的基建后,估计也不会来问这个问题了

雪山脚下

沙漠里

北极圈

一个国家不只是几个大城市,啥时偏远山区能达到上面的水平再来嘲笑美国基建差好不好,否则这和夜郎自大有啥差别。。。

然后比较一下阿拉斯加和青藏高原,第一 / 二极和第三极的比较。看看为啥青藏高原只能称为第三极而不是第一极

最低气温:

阿拉斯加的几个地点(-40 摄氏度)和整个州的(-62 摄氏度)

青藏高原,-37

极寒冻土:

青藏高原就没有能达到最高等级(90%-100%)的区域,而阿拉斯加则是好多块,而且各种区域都有。而冻土则是基建的一大挑战。

极端降雪:

阿拉斯加 单日单次 1.6m

青藏高原,总共加起来也就 0.7m

常驻人口:

阿拉斯加:73 万

西藏:365 万

这人口密度差别也就是中美的人口密度差别而已

然后再分享一下我住的山村,根据 2010 年统计只有 565 人住这里,旁边另外几个村 / 小镇也只有几千到一两万常住人口。就在传说中 “四季如春的加州” 的内陆的几千米高海拔山区。一天能下一米的雪,从 9 月开始下第一场雪,最后一场雪一般是 6 月。这自然条件虽然比不上青藏高原恶劣,但是比云贵高原恶劣多了,然后这边的基建完全不差于大城市,甚至比我在国内住的 4 线城市还好(那边下场雨就瘫痪)。在这里住两年多了,生活也没有任何不方便,水电气网并不比大城市贵,道路也四通八达,下雪后一两个小时道路就清理了。住了两年总共停电时间也就不到一天,还是因为雪实在太大压垮了通电线路。亚马逊照样 2 天送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00 年前的美国财政状况和国家整体负债率允许美国国家加杠杆搞大规模基建,太平洋大铁路、100 天建成帝国大厦、胡佛大坝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那是个美国国运冉冉升起的时代,20 世纪的美国就像 21 世纪的中国一样,一切都是新鲜的模样。

当年的美国 100 天竣工帝国大厦,是不是像极了今天中国 30 天竣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样子?

100 年后的今天,美国的赤字率和财政负担已经不堪重担,这就是今天中国和美国同时面临技术创新周期低潮、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低迷、新冠疫情,中国比美国有更多的政策空间可以进行逆周期调节的原因。

二战之后,美国主导了三轮全球产业转移,通过产业转移,美国过上了养尊处优、靠高科技和印钞票轻松赚钱的日子,中国虽然苦哈哈地通过世界工厂赚点辛苦加班费,但成功把世界全产业链搞到手。

结果就是美国本土没有制造业产能,美国无论是造航母还是造战斗机,成本都居高不下,同样的预算,美国造一架战机中国可以造至少三四架以上,因为中国的工业产值和增加值早已位居世界第一,庞大的工业产能和规模让中国无论造什么东西,都可以把单位成本压缩到最低。

回到基建,基建也是很依赖一个国家工业产能规模的,其中水泥、钢铁、机械等行业哪个不是当年 20 世纪美国所主导的产业,可惜今天美国本土已经没有这些行业的生存空间,只有攒全产业链的中国可以大规模压缩基建整体制造成本,这也是中国基建可以出口到海外,承建中东、非洲项目的竞争力所在。

知乎用户 朱定好律师​ 发表

我一直提倡公租房

因为房子已经起不到养老作用了

房子对年轻人来说是住的地方

仅对 “年轻人” 和“住”

年轻人买不起房,老年人要房也没用

说实在的不如老年人集中养老,年轻人租便宜的公租房

房地产是有 70 年产权,但问题是房子撑得住 70 年吗?

还有另外一个好处

街道改造不需要给拆迁费,只需就近安排住户住下即可,节约了大量的财政,也不需要费尽心思去协商

公租房的租价也可以根据所需改造费用进行平摊

好处大概如下

1. 房子所在地可以定期维护,保证基建的稳定

2. 租房可以作为财政稳定税源

3. 把年轻人从土地解放出来,年轻人可以多地无缝切换

4. 极大减缓了房地产矛盾,促进消费

5. 可以发放房租减免券用于保障失业、破产人群

6. 可以将房地产债务背不下去的民众转为公租,有利于买房向公租转换

7. 提高土地利用率

坏处主要有

1. 年轻人怕没有保障

2. 年轻人真习惯了,很多三四线城市栓不住人,年轻人去大城市发展,到三四线消费会成为日常,三四线基本不会再有发展空间。

3. 失去大蓄水池的金融体系需要更加谨慎稳妥,避免大开大合

知乎用户 巴甫洛夫元帅 发表

因为美国上次大基建在上世纪 60 年代 - 80 年代。当时美国的基础建设绝对是世界顶级的,当时的机场数量就能甩我们现在几条街。设备总有老化,道路基建也一样需要付出大量的维护。社会和科技都是在进步的,但是这些建好的基础设施很难升级,本着又不是不能用的原则高速窄了就扩宽,机场旧了就装修就这么多年过来了。所以到处都是缝缝补补岁月的痕迹。但是我们的大基建发生在近 20 年 用的材料和设计当然是比较现代化符合现在审美和需求的,但是现在先进的高铁真的再过 30 年呢? 要知道高铁的盈利连修建贷款的利息都付不起,30 年后需要更新升级的时候再贷款推翻重建? 这种尴尬的局面所有国家都会遇到。当基建老化和当前需求产生重大分歧的时候才可能是下次大基建的开始。

我认为下一步美国的公路大基建将发生在自动驾驶完善并且制定出完善的自动驾驶标准化道路后。至于高铁美国可能不需要,机场根据运营自己选择,通讯 5G 和光纤按部就班慢慢来。电力网络可能一些州和老城区需要更新升级。

知乎用户 Gary Tang 发表

过了那个阶段了呗。美国做基建狂魔的时候,我们还在摸索探路呢!

美国标志性的建筑,帝国大厦、金门大桥、胡佛大坝等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造成的。基础设施修到一定程度,剩下的主要就是修修补补了,需求不大这个能力也就慢慢不受重视了。而且美国现在建筑市场规模虽然小了,但是并不落后,很多理念和技术还是世界一流。

我们近几年正是城市化大发展,基建需求量大的时候,做出了很多成绩,值得骄傲但是也不能妄自尊大。

知乎用户 猪猪 发表

美国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美帝国,不止是在国际关系上表现出帝国主义特征,更体现在其国内。

为什么美国富人区不需要建设平民化的公共交通,比如地铁?

为什么美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常用水管道,仍旧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时使用的含铅材料管道?

为什么美国停止铁路发展,尤其没有跟上当下全球高铁发展,而是继续用机场代替铁路的交通模式?

因为诸如以上这些,并不符合第一世界美国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是为第二世界中产阶级,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底层美国人民服务。

尽管种族主义只是掩盖美国森严阶级社会的表象问题,但仍旧能反映出美国社会真实的一面。

比如福布斯美国富豪榜,你看看每年入选的顶级富豪,近乎清一色白人,也只有黄仁勋、陈颂雄、孙大卫、杜纪川、李泰、杨致远等这几个后来陆续加入的华裔科技新贵。

第一世界的美国统治阶级,为什么要为改善第二第三世界美国人的生活质量,而去搞基建?

扒一扒拜登政府的所谓基建计划,哪一条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般拐着弯,又在强化第一世界基建?

这本质上和是否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几乎没有关系,欧洲搞福利社会主义的那些国家,大小政府模式都有,都不影响大基建的普惠问题。

大基建的普惠问题,本质上就是立国之本的问题。

美帝国所谓的极左操作,暂时也就做到拆东墙补西墙的去搞直升机撒钱这一步,仅此而已。

知乎用户 熊议会 发表

我觉得很奇怪的一点,美国机场出来接人都非常方便,绕机场一圈就行了,网约车也不会像国内要走很远。我开始以为是人流的原因,但是美国几个大机场也没这问题,客流基本和国内机场可比。另外美国的一些中小机场,比如我老飞的波特兰 PDX, 无论效率还是舒适度都比国内任何机场好太多了

知乎用户 Vincent Hsu​ 发表

比较村子也没啥意思,就看看大城市。

美国(纽约)现有投入使用基建平均每一个比我国(上海)的早一个世纪吧。

现在看是差,影响市容市貌,但问题是这些东西还能用,就像地铁,虽然很臭很脏,但真的很方便,要是大动干戈得去改去修,那它就得停运,在纽约这个车开都开不动的地方,地铁就是心脏,也就没人叫要重建。看这个架势这个小破车再撑一个世纪也不是不可能。而且也在与时俱进,现在也不用买票了,刷 NFC 就能进站,也是蛮方便的。

知乎用户 Richy 发表

建筑工程造完之后不是结束,而是刚开始。

一方面要产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等。

一方面也产生成本: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

新的东西看上去当然比旧的强,但是新的东西终究会变旧。

最终还是要看建设工程产生的效益是否比成本多。

知乎用户 皇帝的财宝 发表

并不差,美国的机场比我们多太多了,大家只是努力的方向不同

知乎用户 非说不可 发表

政府可想死了,问题是办不下去。拜登的基建计划一直在被砍,从 4 万亿砍到 1 万亿多,但是问题在于以美国现在的腐败程度,哪怕是原计划的 4 万亿真正能落实到项目建设中的都不知道能不能有 1 万亿呢。包括加州的高铁,不也是一直在拖。老化的基建不只是墙皮脱落这么简单,是实打实地具有线路和结构安全隐患,比如纽约地铁,何止是脏乱差,其建筑结构被严重侵蚀,墙缝里长草,冬天隧道里能挂冰锥。实际上川普也严重吐槽过纽约和加州等地的基建,奥巴马当年也有过翻新基建的念头,但是没一个干成的。

知乎用户 HELLSING 发表

美国的基建不算差了,看你比什么,比高速公路比机场数量吗

地铁不行是因为人家都有车呀,你要比公交地铁铁路人家肯定是比不过你

人家短途有车远途飞机

人家的豪斯比国内的钢筋混凝土盒子楼好太多太多了吧,你竟然说人家房屋差

知乎用户 Yeon 发表

因为做起来难,短时间内没收益

知乎用户 小木木森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美国基建差吗?

美国的机场,分为 airport 和 airstrip。airport 是大机场、空港,起降民航喷气客机的那种,安检很严格的;airstrip 是小机场、飞行场,一般用来起降螺旋桨小飞机和直升机。很多时候起降的是私人飞机,就像私家车一样。

看看美国的机场的分布:

看看这机场的密度,基建差的国家会这样吗?

再看美国的公路网:

请问,看起来像基建很差的国家吗?

再看看美国的铁路网:

这像是基建很差的国家的铁路网吗?

爱国当然没错,可以要理性啊!

确实美国有很多公路铁路、城市地铁,都年代久远,状况不佳,可人家存量大啊!

确实美国没有像中国那样的高铁网络,可是公路四通八达,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机场、飞行场,留给高铁的空间也不多啊。

爱国,也得理性爱国啊!

咱们国家每个村,都通上柏油路了没,通上电、网、手机信号了没?川藏铁路建好了没?新藏铁路建好了没?京藏高速公路格尔木到拉萨段建好了没?台湾海峡大桥(像港珠澳大桥那样采用沉管隧道)建好了没?

美国大坝出问题了,早就该修的大坝,就是拖着不修,导致决堤事故,那确实可能是体制问题。

波士顿 big dig 大隧道的施工严重延期、严重超支、竣工后隧道顶板脱落砸死路人,然后整个隧道的顶板全部返工,这些烂事,美国确实有。

还有那个迈阿密倒塌的 10 层大楼,还有那个坍塌的人行天桥,确实这种烂事挺多的。

但不能用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何基建那么差” 来描述整体啊!

知乎用户 老张 发表

那天无聊加好奇,通过街景地图浏览了清华和北大,我很好奇,如此残破陈旧的教学楼里怎么能出那么多量级人才呢?

而诸多私立学校,现代感十足,漂亮,却出来了诸多一般人才,甚至是误人子弟。

这个可以回答提问吗?

中国有句老话:

马屎坨子外面光,中间一包老粗糠。

还有:

嘴尖皮厚腹中空~ 打一植物。

买件名牌穿着就能掩盖暴发户的内在了?

不想做暴发户,应该怎么行为呢?

不要穿个西装就到处招摇过市,满瓶不摇半瓶摇。老美一直被欧洲贬为暴发户,中国是不是呢?

知乎用户 欲知 发表

几十年后,印度网友也会问,中国号称基建狂魔,为什么基建那么差?

知乎用户 仓鼠饼干 发表

这就跟老技术工不愿意接受新工具一样,他们也辉煌过的。

知乎用户 lymim lee 发表

反正现在 B 站上把我们搞基建骂的不行,知乎也差不多了,修高铁是骂,修白鹤滩也是骂,修机场也是骂,修地铁也是骂,修高速公路也是骂,反正一切都是抬高房价的手段,我们就不该搞基建,直接把钱发给贫困人民就行了,这就是现在的主流声音。已经和十年前的高铁啊,你慢一点等等你的人民差不多了。而且定体问已经开始在 B 站上盛行起来了

知乎用户 路在何方 发表

1、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市区部分、高铁线是亮点,但是数量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通勤难、停车难、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有乎友说得好,一个上下班 10 公里通勤 3 个小时的,凭什么嘲笑 30 公里通勤 1 小时的。铁路总长才美国一半,人均 5-6cm,还没我 JJ 长。

2、国内一二线城市地下管廊、排水排污、地铁线路严重不足。

3、国内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各种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4、国内所有城市体育场馆、绿地绿化严重不足。欧美室外很难看到裸土,整个城市都很漂亮,国内即便一线城市,出了市中心,脏乱差的地方比比皆是,毫无战斗力。

5、国内机场数量严重不足,美国 2-3 万个,国内几百个,十四五规划新建不少,随着大飞机的成熟会补上来一些。

6、农村、市郊、山区… 差距太大了,就不说了。

我也不知道国内基建比美国强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城市里的人均地铁长度、医院数量、医生数量、救护车数量、学校数量、绿化面积、体育馆数量、车位和车的比例,想了解的朋友麻烦自己查,就连人均摄像头数量都少得多。印象深的有两个数据,武汉人均 19 万多人一部救护车,美欧一般 1-3 万人,催生的救护车黑产可以了解下。还有一个广州车和车位的比例是 3:1。

欢迎讨论、接受反驳批评指正,拒绝车轱辘话、拒绝东拉西扯、拒绝开除国籍、拒绝戴帽子,对侮辱谩骂直接反弹。

知乎用户 落霞 发表

如果你把时间倒退 100 年,那么美国东海岸城市,尤其波士顿和纽约,还有首都华盛顿特区的铁路枢纽与后来建设的机场体系,毋庸置疑是全世界最先进与现代化的基建。

而时过境迁,到了今天任意一个国内二三线有地铁的城市,都能吊打波士顿那三节小地铁车厢,刹个车吱呀吱呀狂叫的绿皮地下火车。(波士顿地铁已经打算换中国中车产的地铁了)

波士顿城区面积很小,换个地铁车厢问题还不大。但纽约地铁规模庞大,想整体置换地铁无异于伤筋动骨。(更别说纽约地铁还是无数流浪者的家呢)

所以结论很明显了,以当年美国盛极一时的基建水平对比起现代的科技与建设水平,还张口就是 “世界头号强国” 的基建,就好像现在还在大喊 “我大明天下无敌” 活在古代的人一样。英国伦敦甚至香港现状同理。而一个城市的基建规划不是能推倒重来的东西。

还有美国东海岸城市与欧洲部分城市木板房很多,隔音非常差且容易漏水,这都是 “当年” 的先进设计。如果你去纽约帝国大厦,你还能体验一下那种老掉牙式手摇铁栅门电梯,一次只能坐 4 个人那种。在一百层的高度提心掉胆地晃荡晃荡。

政府其实也有考虑改善过现状,波士顿已经换上了一条中车地铁了。但问题是以美国松散的政府体系,你麻省换了地铁关我纽约州什么事。纽约存在的问题有千千万万个,改善基建还真排不上号。

而且对于美国后续加入的州,在 20 世纪人们都习惯了美国汽车流水线化生产体系与提前消费按揭体系的完备,买车成本非常低,人们习惯开车出行。相对的对于基建需求就很小,许多城市连公交车都没有几条线。还有美国道路普遍很窄车道少的问题等,这都是 “城市规划建设太早” 而跟不上现代需求的遗留问题。

当然了还有一点,就是美国从不会因为在乎 “城市形象” 搞面子工程而大兴土木,相反地不会有 “纽约是美东世界门户必须搞好基建” 的想法。

知乎用户 1eon 发表

主要是其生产力没有过剩,有其主要方向,有闲钱的时候不多,基建和发钱等福利选择后者。

知乎用户 世界的尽头 发表

没有足够的选民要求建,政府为什么要建?建起来空着?

知乎用户 布鲁斯公爵​ 发表

美国在基建上算是先发国家,很多领域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参照的。所以其实美国确实有一些基建,不说差,但是可以称之为奇葩。
举个例子吧,地铁和公交线路

下图是芝加哥地铁线路图,试问,如果你住在 A 地,你的单位在 B 地,你如何上班?答案是每次先从 A 地坐地铁到市中心,然后换乘,再开往市郊的 B 地,整整饶了一大圈!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第一次有了工作,又有了通往工作单位的地铁。两件快乐的事情重合在一起。而这两份快乐,又理应带来更多的快乐。得到的,本该是像梦境一般幸福的时间…… 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距离两公里,通勤两小时)呢………..
因为美国在建设地铁的时候,还是一百年前。当时人们坐地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郊区去市中心。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郊地区,也变成了办公区,商业区。这时候,这套传统地铁线路,就彻底失去了作用。结果导致大部分美国人,根本就不坐地铁,而是直接开车从 A 到 B。

有了美国的失败经验,再看看后来居上的中国,就聪明多了,下图是西安地铁,网格式铺设线路和站点。

再说个例子。美国的城市分区。

下面这个是美国某大型城市的卫星地图。A,B,C 都是住宅区,每块方圆都有将近 10 公里。而把 A,B,C 分割开来的,则是穿城而过的高速公路,以及沿着高速建设的工商业区。

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你住在住宅区,想去上班或者买东西,你需要不远万里,一直走到工商业区才可以,因为美国的住宅区真的就是住宅。长得就像下面这样。

另外,如果你住在 A 区,你父母住在 B 区,即使你们只相隔了一条高速公路,很多时候,你也只能开车过去,因为步行无法通过高速公路…..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美国城市的建设,趋向于摊大饼式发展,城市越盖越大,交通则越来越烂。
而中国吸取了美国的教训之后,则是下图这样的。发现不同的地方了吗?没错,中国的商业区都是和住宅区混合建设的,大大减少了居民出行购物的距离!

我们国家被称之为基建狂魔,这一称号并非空穴来风,在道路建设、楼房建设、桥梁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做到数一数二,不仅质量过硬,而且效率高,我国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基建大国。

不少网友就好奇了,为什么没有听过 “世界第一强国” 的美国在基建方面有什么特殊的称号?

事实上,如今美国一些基础设施老旧,存在多种安全隐患,各种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美国政府决心大力发展基建,投资总金额约一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

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对比我国,美国的基建为何这么破烂不堪?美国要大力发展基建,真的那么容易吗?

(一)

我们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来已久。从秦始皇合并六国,先后修建了万里长城与灵渠大运河两大超级工程,再到今天,港珠澳大桥、三峡大坝、京新高速、复兴号列车等各种令世界惊奇的工程诞生,无不刷新的新的传奇。

据统计,中国电信已经有 500 多万基站的覆盖量,是美国的 20 多倍,全球现在一共有 500 万 4G 基站的覆盖量,中国的 4G 基站数量就有 300 多万,占全球 4G 电信基站总量的 64%。

仅 2018 年一年我国境内完工的高层建筑达到了 76 栋,在所有国家中居于首位,美国这年仅有 10 栋高层建筑完工位居第二;我国公路桥有 80 万座,铁路桥 20 万座,总量加起来有 100 万座,数量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我国作为 “基建狂魔” 的底气是建筑材料,2017 年全球粗钢总产量 16.912 亿吨,其中,**我国的粗钢产量为 8.317 亿吨,占世界总钢筋产量的一半,**其他国家加起来才能和我国产量持平…… 这样的数据还有很多,无不佐证了中国基建大国的地位。

现今,我国和美国的关系是世界国家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美国将中国视为威胁,从去年开始就对我国大打贸易战,制裁中方企业并且限制芯片出口,即便在疫情最严重的的时候,也不忘向我们国家泼脏水,试图通过种种手法来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不可否认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在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位居世界首位。**美国 2019 年专利数量呈双位数增长,比 2018 年的 28 万件,增长了 15%。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国家也是这样,美国似乎什么都很厉害,但却有一方面被我们国家反超,那就是基础设施建设。

(二)美国基建现状

那美国的基建到底是怎么样子呢?为什么会被我们国家碾压呢?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新奥尔良的自来水厂发现,该地大多数输送自来水的管道老化破旧,导致 40% 的水在输送过程中被浪费。

在当地酒店住宿时,前台服务员会反复提醒游客,新奥尔良的水必须过滤烧开才能喝,或者选择喝瓶装水,年久失修的输水管道无法保证水质的干净卫生。

走在新奥尔良高楼林立的街道上,到处是坑坑洼洼无法排除脏水的道路,旁边就是七扭八歪的电线杆和杂乱的电线。

在人们的想象中,纽约、芝加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地铁应该很发达才对。

但如果你实地到美国这些城市看看,会知道大多数城市的公交系统非常混乱,例如休斯顿公交网,乍一看线路密密麻麻,似乎覆盖了整个休斯顿,但这只是市中心。到了郊区,线路三三两两地给居民出行带来很大不便。

自从上世纪 30 年代起,美国平均每户人家两三辆汽车,更别提现在了,这就导致美国公交线路规划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富人区公交需求少,线路安排就会绕过这个地方,所以有的美国城市的公交线路图会让人觉得很奇怪,他们有时候宁愿绕一圈也不修最短的线路,这和中国的建设理念十分不符。

除此之外,美国是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心,机场十分繁忙,人员众多,但是有的机场甚至连体面的卫生间都没有。

机场管理混乱,在下暴雨的时候经常被水淹,导致乘客滞留,例如肯尼迪机场因出口难找被人熟知,乘客下机后需要穿过一条地下通道,而且出来后又会发现一辆出租车都没有。

机场安检极其混乱,一窝蜂聚在一起根本用不着排队,对于经常需要在国际间出差的人来说,美国机场简直就是 “贫民窟”。《经济学人》杂志称,美国机场是最伟大的国家提供的最寒酸的欢迎仪式。

除了肯尼迪机场外,纽约地铁因涨价被市民唾弃,2019 年,纽约地铁最低票价上涨,三美元周票上涨至 33 美元,纽约市民月票价格上涨至 127 美元。

票价上涨了,地铁的管理依旧很差,有时地铁管理人员阻碍乘客上车,地铁准点率不到 67%。

全纽约地铁系统的 472 个车站中,仅有 1/4 安装了摄像头,其中还有许多是坏的

每天早上,上班族应付完不灵敏的道闸后,快速跑到漏水、霉变、油漆脱落的车厢前,一不小心还会踩到站台上的老鼠和蟑螂,这些动物生活环境差,身上携带了不少细菌病毒。

为了治理这种情况,纽约市长花费 3200 万美元捕杀泛滥成灾的老鼠,但是地铁脏乱差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这使得纽约的人们十分愤怒,纷纷走上街头向政府抗议。

纽约州长为平息众怒,宣布将花费高达 200 亿美元维护地铁,但维护时间将持续十年以上,也就是说这十年里,纽约地铁将不能通行,这对上班族来说不可接受,随着一年时间过去,这份雄心壮志没有了下文。

就这样纽约地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据纽约时报称,纽约地铁现在使用的列车竟然还是上世纪 60 年代生产的量型列车,一直没有更新换代。

(三)美国基建破乱的原因

那么美国的基建为何这么破烂不堪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使用时间太久,美国上次大规模建设是在 1960 年以后,现在已经过去 60 年,人口翻了一倍,许多设施老化严重,加上当地政府不重视,对这种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重新修建的意思。

其次,工作效率低下,美国人工成本相当昂贵,而且施工时间长,例如休斯顿的道路改建,用中国速度不到一个礼拜就可以完成,而美国用了一年之久,中间道路施工图反复修改,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财政预算不足,自从越战之后,美国政府囊中羞涩,在基建上的投资大大减少,导致许多基建年久失修,疏于保养,大大缩短了其使用年限。

最后,社会福利因素。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开始进入国内基础设施的修建狂潮,但当这些设施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国家就开始把资金转向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注民众的社会福利水平和质量。

**虽然大规模的投资民生领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国家是以国有经济来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如石油企业、铁路事业、船舶事业及银行等,都是国家中央来把持控股的。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两党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出奇的一致,看来美国基建维修已经是势在必得,不过即便美国已经打算开始对他们的基建进行维护修理,但是这些工程实施起来都不容易,他们国内并没有像中国这般强大的施工效率,可以猜想这一工程完成之日必定是遥遥无期,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基建日趋完善,立志做到完美,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是一片大好。

知乎用户 今日分析 发表

差?哪里差?怎么差?跟谁比?你去过?

知乎用户 黑暗的公正 发表

算谁的啊,你拜总统搞得基建,建成怎么也得五六年,等五六年,且不说总统会换成了共和党的川皇,五六年拜总统可能都躺实木棺材里去了,享受不到基建政绩带来的好处啊。

再说了搞基建工程与形象比较好的是 China,共和党万一同意并过了这些政策,岂不把和字去了,变成美国共党了吗。

知乎用户 小猫咪 发表

基建其实是很费钱的,比你想象中的还要费钱的多得多,我们看上去不怎么费钱,主要归功于工人红利,尤其是早期的工人红利,那个时候的农民找不到工作,血汗工厂的工作都很少,所以基本上随便给一点,能在裹住吃喝之余稍微剩一点就有一大堆人愿意干,现在的农民工餐厅是炒菜,以前的农民工餐厅就是白水煮面,连肉末都没有,连青菜都没几根两块钱一碗,半斤面在里面

基建其实是很费钱的,比你想象中的还要费钱的多得多,我们看上去不怎么费钱,主要归功于土地国有化加上早期手段粗暴

换成今天的话,北方五六层的老破小已经没人拆的起了,一大堆人住着大几百万连厕所都要和别人共用的 “豪宅”,楼下就是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施工也不是说干就干了,真的不好找人

换成未来的话,拆不起的地方更加没人愿意拆了,工人们如果按十年前的工作强度的话,恐怕给到十倍人均工资都找不到人,到那种时候我很好奇,国家对于破但还能用的基建,会选择修修补补呢还是推倒重建呢?当然还有第三条路,去海外培训外劳,让外劳来干这些工作

知乎用户 lalala 发表

美国铁路 40 万公里

基建狂魔只有 20 万

知乎用户 安黑西 发表

因为人家懂精确放水,让底层人士接得到水。

我们不想懂,也不愿懂。

知乎用户 子心如芥 发表

实名反对说美国基建人才断档的

说实话我没感觉到美国基建有多么水平低劣造不出来什么的,国内也有老城区,美国也有新城区。咱别一天到晚盯着别人老城骂盯着自己新城夸

美国每年也在新建新城区,配套基础设施也在跟进,只不过这边没见过什么拆迁的,所以老城区就只是维护,越来越多穷人就在那里。由于翻新不起,或者说觉得没必要,因为人都在往郊区搬,住新房子,配套新的设施,老的翻新给谁用呢,流浪汉吗

这是尔湾大公园,近几年新建的,说实话感觉不到基建差

前几天去看了次球,这是去年新修的 sofi stadium,公羊队主场,la 奥运会主办场地,10 万人的场子,整个入场和散场规划水平极高,完全没有拥挤,最多就男厕所排个队,毕竟十万人场子女的不到 5 千。大屏幕挂在中间效果很震撼。

知乎用户 二蛋​ 发表

因为美国很多桥梁、铁路都是大清国的时候修的,高速公路网也是上个世纪中叶修的。

所以,像中国这样如此大规模的新建是不可能的,只能翻修,但即便如此,那也是非常非常花钱的,所以就缝缝补补凑合着用了。

知乎用户 爱勃者 发表

这个问题谁问的?下面那么多不同意的你没问过它们意见吗?当然了它们比美国的统治阶级更清楚美国的基建是否差。懂王确实没它们懂

知乎用户 胖星球大统领 发表

因为并不差,通常只是更旧,而且城乡而言更为平均。

中国除了上海青岛这样早期有租界基础的地区,大多数城市的现代化都是建国之后,甚至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了。美国的城市建设要早得多。

另外就是美国基建的区域性更强,一个地方的税收支持当地的建设,国内还多少要地方政府统筹规划的。

知乎用户 Chazeon 发表

美国基建肯定是比中国的老旧,毕竟大部分使用了快半个世纪了。基建的全面翻新的成本比当时的建设成本高多了,不合时宜的需要拆除,需要扩建改建的还涉及拆迁,美国没有专业的拆迁经验的政府,那可真是难如登天,把政府卖了也不够拆迁费。

再过几十年,中国的基建部分也会面临破旧,需要升级、重建和翻新,成本从哪里来呢?我们当时建设的成本是来自于政府卖地收入,来自于地皮价格的日新月异,更有赖于当时年轻人的 6 个钱包还鼓鼓囊囊,几十年后,还能这样再搜刮一波么?…… 如果做不到,那就被印度嘲笑了,就如今天我们的勇敢爱国青年嘲笑美国的基建……

知乎用户 夜莺的呕血 发表

你拿中国最近 20 年的基础建设和别人 60 年前的比,这有可比性吗?美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世纪 30 年代都已经是摩天大楼林立了,那时候全世界大部分地方还是大农村。

只能说美国没有在最近 20 年大刀阔斧的翻新基础设施,一是必要性不高,二是美国的制度不允许大拆大建。三是美国没有面子工程的执政思维。

就算是目前的美国基础设置也是世界领先的,大城市建设虽然是很多年前规划的,现在仍然运行正常。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其实对这种讨论一直有个疑惑,国内工人看到美国基建耗时久,费用连续翻倍是羡慕还是自豪?

我自己不是工人,确实也没啥资格设想工人咋样想的。

但之前有个朋友,她说她哥是搞建筑工程,邀请我去工地工作锻炼一下自己。我诧异的问她为什么会邀请我。她突然开始支支吾吾,然后也开始困惑为什么自己这么唐突,还为此向我道歉。

我是觉得一阵哑然。

国内目前的工程大部分都很新,如果说以后中国像美国那样要维护工程,大家是希望还是如此还是像美国这样的?

知乎用户 longer 发表

以前看新闻联播,结尾是其他国家陷于战乱,民不聊生。

现在没了,结尾只有美国疫情数据,特写是俩小姑娘感染死掉了。

知乎用户 杨若泠 发表

鸟不拉屎的地方,visitor center 里面舒适的像星级酒店一样,公共厕所都有热水。这叫基建差?

知乎用户 雪山之巅 发表

楼主说的是高铁么,那可能确实没有中国好。但似乎美国主要靠公路和航空吧。

美国公路早就完成建设,政府掏钱建设保养,不收过路费。

全球前三大航空公司都是美国的吧。

新建的确实少。但看看一百多年前的纽约、洛杉矶,摩天大楼、地铁遍布全城了吧,真不知道基建差的结论从哪里得来的。

知乎用户 malatchina 发表

缺少人民公仆的无私奉献。

知乎用户 起风了 发表

美国的基建问题从来就不是 “基建差”,二十世纪初的美利坚同样是 “基建狂魔”。当时修建铁路的总里程比现在中国都多,你说它基建差吗?肯定不是,大多数年久失修罢了~二十世纪初的大部分基建设施,现在修修补补都还在用!一个用了几十上百年的东西它能不烂吗?倒不如说正因为当年质量足够好,大多数才能使用几十上百年(这才是真正的 “德国良心下水道”)。

至于为什么没有加强基建?这个问法不准确,就好比衣阿华级战列舰一样,再怎么说修修补补,添置点新物件也算一种 “加强”。你应该问:**美国作为头号强国、曾经的基建狂魔,为什么现在只能对基建 “修修补补” 继续将就着用,而不是大笔一挥掏钱重修?**按理说美国当年也不缺这个钱,现在实在缺的话开启核动力印钞机就行了(现在拜登在干的事)。

所以这还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而是人家作为 “小政府” 本来就没有多少义务去改善民生

那么为啥当年的美国能成为基建狂魔?因为二十世纪前的美国特别是西部基建真的很差很差!修基建这一行为本身就能为地方经济带来相当的正收益。而且当年的美国资本仍然保留一定的地方属性,没有今天那么 “火星企业”。所以都不需要美国政府出手,当地的农场主、大老板、资本家们自发抢着投资基础建设。到一二战以后的美国,搞基建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小,资本的跨国属性越来越强时,天生逐利的资本也就不在支持美国地方基建。地方政府只能靠着税收对基础设施修修补补又一年…… 坐等天降拜登。

知乎用户 黛之画酱 发表

我一个上海人,只去过美国海南岛。

没觉得美国海南岛基建差。

只觉得大岛上那些富人区的别野漂亮的不行。

知乎用户 杰林修 发表

这样设问的隐喻不言而喻。说实话,年龄超过三十五岁的人基本都还能记得当年国内的情景。比如作为武汉人的我,就深刻印象了一家四代住在 40 多平的砖木混几乎有一个世纪之久的老屋。还记得当年蛇山上夜里总归抓到几对野合男女,因为房子问题,很多人三十多无法结婚,或者结婚了没地方啪啪……

对了,第一座长江大桥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人帮助修建的,为了修它,据说把黄鹤楼也拆了。今天的黄鹤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复建的仿制品。

知乎用户 空格 发表

一句话概括

老美搞基建的时候大清都还没亡呢。

补充 昨天刚看完致命感应 有一段提到 西雅图在老城区着火后在原城市基础上往上建几米重新铺路 建设而且那时候还是 1890 年。 更别说 20 年代初的纽约了。

知乎用户 花生酱 发表

没那么夸张 对比中国新城 许多美国城镇都是老的不能再老的老城区了。破破烂烂很正常。美国公路更是上世纪产物。

老城区维修更换是个很麻烦的问题。

知乎用户 zado1991 发表

1. 美国的基建大部分是在小罗斯福时期修的,在那个时候看美国的基建可是世界最强。放到现在跟中国比是不行,但也算世界前列。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美国基建跟中国比不行,但大部分也够用,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前列。

2. 联邦政府有加强基建的想法,但是目前基建的成本太高。人工成本高,地皮成本高,再加上自上而下层层的盘剥,使得联邦政府的基建成本高企。

这个在我看来属于冷战胜利后自满心态导致的系统性衰落。目前看除非突然有一场危及本土的热战可以让一个强势联邦政府统合所有力量,否则无解。

知乎用户 Ezio Auditore 发表

废话少说,上图

1900 年的纽约

光看建筑,纽约 1900 年的建设,说实话,120 年前的建设,放到今天也能吊打国内一大半城市了,如果你说二线以下不算城市,那当我没说。

再看下 1900 年的北京

当然现在北京也是世界一流大都市了,城市建设不输给任何大都市,然而我们才阔绰几年啊,大多数城市建设说实话也是最近十几年才有的,不承认差距属实是有点搞笑。

再看下数据对比

人均公路里程,貌似不太行

首都人均公园面积,貌似还可以

首都图书馆数量 & 首都每 10 万人图书馆数量

貌似不太行

老年人均福利设施情况

貌似不太行

各国人均用电量

貌似不太行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

貌似不太行

千人汽车保有量

貌似不太行

医疗基础设施指标,十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

貌似不太行

类似数据还有好多,大家可以百度一下

虽然,中国这几年发展很快,然而人均基建指标还是很低的,不少指标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点。美国好歹也阔绰一百多年了,就算现在发展没中国快,但也不至于膨胀到认为美国基建不如柬埔寨吧,真的无语了。

真的就算每天看 24 小时观察者网也不至于出现这种脑洞。

知乎用户 收敛性千万鲜面包 发表

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真的差吗?只不过是老化了而已。而且没有修新的基建的动力,或者说需求罢了。中国现在在做的事情只不过美国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做过了。

知乎用户 长安赵大嘴 发表

美国的基建非常棒

知乎用户 h 汉唐气象 发表

单纯拿政治解释就没什么信息量了,结论得出又赢了也没什么思想提升。

笼统的说主要是老版本的建的差不多了也没这个需要。上个世纪基建算是强的飞起,看美国那公路网密度和机场密度很高的,主要城市的高楼也建的差不多了。现在看整体跟中国比有些过时了,但是将就能用就可以了,要重金人力物力重建就比较尴尬。

给你细分来说,

建筑这块:私人用地占比挺高的,想什么时候建政府是管不着。但是私人地产商拿到地开发的基建是不慢的,工期影响资金回笼各个国家都一样。反观中国土地国有和集体有,可以政府统一规划,这个算是体制原因。

交通这块:主要差距还是在高铁吧,没人说美国机场基建落后中国吧。汽车航空巨头要垄断短途长途交通,现在数钞票很爽,完全不想让你高速铁路建起来抢走客流。通过操纵选民和贿赂议员阻碍高铁建设。

还有一点就是项目开会讨论周期比较长,加上工人工作效率比较慢,基本上政府官员任期内建不完一个中大型项目,那就更没动力了推了,概念方案倒是出的多。

(手机打字比较随意

知乎用户 浥轻尘​ 发表

不赚钱的事谁干呢。说错了,如果能躺着赚钱,何必站着挣钱呢?

知乎用户 笑尽一杯酒​ 发表

基建要花钱, 钱从哪里来, 一百多年的修的地铁能用为什么不用? 难道要像荆州的关公一样?

知乎用户 小菠萝 发表

外交部质问:美国在国内造桥修路,不为自家老百姓就为打败中国?

知乎用户 地理科普资讯社 发表

呵呵。美国 100 年前就已经把该建的公路建好,把该起的桥梁起好,把该铺的铁路铺好。现在的基础设施只是 100 年前的基础设施而已。现在有多残破,以前就有多辉煌。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基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到底有多重要?

知乎用户 发表 最近看了很多工程科普,所有的大佬,局座,徐小刀,三一博士等都有提到基建狂魔这个概念,但基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其他国家反而没有那么重视? 知乎用户 黄医湿 发表 最近这段时间,各种基建类的话题又登上了大众 …

中国为什么有很多律师和记者被认为是 “公知”?

知乎用户 Conantallman 发表 贴几张图吧,你就了解我们国内很多律师通常都在造谣或者走在造谣的路上 这位律师说,近四年我国对外援助达六万亿人民币。四年啊,最多还是俄罗斯 4000 亿美元啊! 打脸的来了,2019 年我国发表对外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