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长津湖战役到底有多惨烈?
知乎用户 甜草莓 发表 惨烈到双方都认为这是自己战争史上的荣耀。 电影的时间线基本完整的反映了史诗,唯一的问题是电影压缩了时间,节奏太快导致画面太短,但是如果我们简单还原一下历史,其实就已经能显示出当时的波澜壮阔。 …
据《第 27 军长津湖地区进攻战斗弹药消耗统计比率表》
该部 1950 年 11 月 27 日 - 12 月 4 日消耗炮弹如下:
75 毫米野炮弹 447 发、山炮弹 604 发、步炮弹 166 发
4.2 寸化学迫击炮弹 15 发、82 毫米迫击炮弹 2391 发、100 毫米迫击炮弹 419 发
合计 4042 发
据 20 军司令部《咸镜南道战役初步总结》(感谢
提示)
该部同期消耗:
四二式山炮弹 249 发、美 75 毫米山炮弹 28 发、九二步兵炮弹 264 发
4.2 寸化学迫击炮弹 341 发、82 毫米迫击炮弹 2761 发、81 毫米迫击炮弹 41 发
日 37 战防炮弹 118 发、美 37 战防炮弹 78 发
合计 3880 发
————————分隔线————————
据德莱《法兰西军队的哀悼日》(Le jour de deuil de l’armée française)第一卷 413 页
1914 年 8 月 22 日,德军围歼法军殖民三师的罗西尼奥勒战斗中,德军消耗 7.7 厘米、10 厘米、15 厘米炮弹总数如下:
21 野炮团,1352 发
42 野炮团 2 营约 4000 发(1、3 营不明)
57 野炮团,5353 发
……
合计约 1.5 万发
感谢德莱先生提供的德军战史详情:
不能。因为陆战一师在接战后的策略得当。
陆战一师并不是突然被志愿军包围的,由于外围的 31 团被歼灭,陆战一师立即将本来分散部署的部队集中起来,这使得志愿军很难抽空吃掉分散的兵力。集中起来后,以师部和机场为核心逐步布置了各级火力防线,并且将手上的装甲车辆如自行高炮组成机动增援力量,随时增援压力较大的防区。这对于没有重武器的志愿军来说根本就是无法突破的火网。
海上的陆战队航空兵也尽一切可能在能飞的天气里出动,提供火力支援,并且地面上有航空队的联络官专门负责对空指挥。值得一提的是机场,陆战队充分发挥了其快速建造机场的能力,短短一天内就将本来只能起降小型联络飞机的临时机场改造成了可以起降 C-46/47 的中型机场,不仅保证了被包围的陆战一师的日常补给,甚至还随机带走了各类伤员。伤员撤离后,陆战一师这才开始 “向后方前进”。顺便一提,在撤退前陆战一师还烧毁了大量无法带走的物资,完全没有一点逃命的慌乱。
无法压制美军的火力、无法消灭美军的装甲目标、无法消除美军的空中优势、无法威胁到美军的后勤能力、甚至无法阻止美军往包围圈里送人(空运)。除非美军都是新兵蛋子,师长史密斯胆小如鼠,否则全歼毫无可能。
有另外一个战例几乎就是长津湖包围陆战一师的翻版,不同的是,这次陈赓(应为中国军事顾问指挥下的越共)没有这些问题,所以打赢了奠边府。
长津湖战场上,6 连 125 名官兵一个个身着薄薄的冬装,持枪俯卧在战壕里,仍保持着战斗姿势,但已经全部冻得僵硬,枪口还对着敌人的方向……
1950 年 11 月 23 日,正值美国国内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感恩节。
对于美第 10 军的战士们来说,这个感恩节跟以往大不一样。
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一路高歌猛进,仅用了 3 天就攻占了韩国的政治中心汉城,并在随后的两个月里势如破竹,将韩军压缩在洛东江以东仅一万平方公里的狭窄区域内,此时,朝鲜半岛已经有超过 90% 的领土和 92% 的人口被朝鲜控制着,只要再发动一此战役,金正日就能完成他统一朝鲜半岛的宏图大志。
但巨大的转折在 9 月 15 日发生了,这一天,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美第 10 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一溃千里,占领不久的领土陆续被吐了出来,美第 10 军一路高歌猛进。
10 月 1 日,越过了当时的临时国界北纬 38 度线攻入朝鲜境内。
10 月 19 日,朝鲜首都平壤沦陷,但这支部队并未停止脚步,打算一举统一朝鲜半岛。
11 月 21 日,其先头部队甚至进至到鸭绿江边,并狂妄叫嚣: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被短暂胜利冲昏头脑的美军置周恩来的严词警告于不顾,公然派飞机越过国界侵入中国领空,并轰炸丹东地区,将战火直接烧到了中国境内。
此时美国国内的声援浪潮也持续高涨着,《纽约时报》称:民主的力量正冲刷残余的抵抗。朝鲜的部队已穷途末,美国海空军飞行员控制着天空,甚至在前线的士兵也开始享受即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感恩节这一天,尽管前线条件艰苦,但美军后勤还是尽了最大可能为士兵们提供了丰盛的佳肴,火鸡、肉馅饼、南瓜饼、红梅汁等全套特餐,火鸡虽然是冷的,但士兵们总算过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感恩节。
他们乐观地认为战争即将结束,麦克阿瑟甚至对士兵直接说道:我希望你们这些孩子能在家过圣诞节。
从普通士兵到当时「联合国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全军上下都洋溢着一种异常乐观的情绪,除了战事进展得过度顺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手上拥有的王牌部队——美第 10 军。
第 10 军中,美第 7 师组建于 1916 年,曾先后参加过一战和二战,因执行任务一向准确无误而被称为「滴漏器师」,而陆战一师更是大名鼎鼎,其前身是 1775 年组建的海军陆战队第一连,是当时美军中少有的全职正规部队,随后经过几次扩编,终于在 1941 年 2 月组建成型,他们的座右铭是「没有更好的朋友,没有更糟的敌人」。
正如这句话,陆战一师高傲无比,但战斗力也在美军中鹤立鸡群,自组建以来无一败绩,瓜岛、冲绳岛等战役都成了它荣誉的注脚。
拥有这么一支强大的部队,第 10 军军长阿尔蒙德踌躇满志,对麦克阿瑟的计划充满了信心。
该计划令陆战一师从元山出发,11 月 15 日到达长津湖地区的下碣隅里,随时准备越过长津湖向江界、也就是当时北朝鲜劳动党政权败退平壤后的临时政治中心进攻;美第 7 步兵师主力则由长津湖地区新兴里出发向北进攻,第 7 师之 17 团沿丰山、惠山公路向惠山攻击,以侧应陆战一师的正面进攻。
但在当时的美军部队中,还有一个人对这场战役并没有抱着盲目的乐观情绪,这个人就是陆战一师的师长奥利佛 · 史密斯少将。
出身海军的史密斯一向认为,陆军不是极度乐观就是极度悲观,很少有中间状态可言,例如这一次第 10 军的行动就太过于冒进,不仅对朝鲜北部冬天的寒冷气候和山地的崎岖道路准备不足,还无视了来自志愿军的威胁。
在建议不被采纳后,他不惜抗命,对阿尔蒙德全速前进的命令置之不理,要求士兵们缓慢行军,甚至还在下碣隅里修建起了简易的机场。
11 月 24 日,陆战一师已经全部进入到了长津湖地区,此时的气温已经骤降到了零下 30 度,美军许多士兵患上了严重的冻疮,一些士兵因为医生无法给他们输血而丧命,因为血浆也会被冻结在瓶子和软管中。
直觉告诉史密斯,这次行动应该被停止,但当时的所有客观条件都显示没有任何问题。
几日来,驻守在柳潭里的第 7 团抓到了几名中国俘虏,从他们单薄的衣物来看,中国部队的后勤补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样的装束即使一动不动地在这里趴上半个小时,都会被冻死。
想凭借这种装备与美军战斗,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但不知为何,一股莫名的不安情绪让他没来由地总是十分烦躁。
11 月 27 日傍晚,驻扎在长津湖水库两边的美军正安排向鸭绿江攻击前最后一夜的休息,他们的御寒衣物虽然比中国俘虏丰富得多,但应付起这样的严寒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多年后一位当时的陆战队员回忆说:我用铲子挖了一些树枝铺在地上,把睡袋放在上面,晚上才能好好休息一下。
入夜后,气温变得更令人难以忍受,呼啸地寒风在帐篷外肆虐,雪花像砂砾一般拍打着帐篷,发出「沙沙沙」地声音。疲惫的美军士兵大多进入了梦乡,只有这时候他们才能感觉稍微好一点。
但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了「邦、邦、邦」的声音,紧接着,刺耳的军号声在空旷的雪原上回荡了开来,喊杀声、枪炮声震耳欲聋,美军士兵从梦中被惊醒,匆忙提起武器钻出帐篷,眼前却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
阴云遮挡的夜空漆黑一片,零星的照明弹映得雪地忽明忽暗,就在乍明乍暗之间,美军士兵看到在不远处的山丘后面,数不清的敌人正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漫山遍野,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他们这才绝望地发现,自己被包围了……
1950 年 11 月初,一列满载着士兵的火车在沈阳车站稍作停留,装载了一些军需品后就一路北上,驶向了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北朝鲜。
原本只是接到例行换防任务的战士们这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任务是进入朝鲜,抗击「联合国军」,并接替 42 军担负起东线的作战任务。
这支部队隶属于中华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兵团司令宋时轮。
时年 42 岁的宋时轮在解放军中可算是一员名将,他出身黄埔五期,又于 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长征、冀东抗日暴动、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之后又率部解放了上海,并短暂担任过上海警备司令,是三野粟裕手下的得力大将。
他领导的第九兵团继承了粟裕的半个家底,一直在东南沿海驻防,原本计划是作为解放台湾的主力,但突然爆发的朝鲜战争彻底打乱了中共中央原本的部署。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场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挽回局势,中共中央决定继续向朝鲜战场增兵,而这次他们派出了自己的王牌部队——第九兵团。
由于保密的需要,直到开往朝鲜之前,包括部队的指战员都一直以为自己的任务只是单纯的去东北换防。
军情紧急,在沈阳火车站临时停靠的第九兵团只来得及补充些许物资就急匆匆开往了前线,他们大都还穿着温区的单薄冬装,尽管东北的部队紧急调配了五万套棉服支援给他们,但对于 15 万的部队来说,这些补给显得十分捉襟见肘,许多战士甚至只领到了一顶棉帽,随后就一路进入到冰天雪地的朝鲜北部山区作战。
11 月 7 日,第九兵团的先头部队率先进入朝鲜,对许多从小在南方长大的战士们来说,这是人生中第一次见到大雪,但殊不知这也成了这些人最后一次见到这样的大雪。
长长的队伍除了行军外,一切都被冻结,首先跨过鸭绿江的第 20 军仅行军第一天就有 700 多人被严重冻伤,更让人焦虑的是,由于没有制空权,美军飞机 24 小时对志愿军的运输线进行破坏,导致大量后勤物资包括粮食、被装和弹药等难以运往前线,同时为了按时进入作战地域,志愿军只能轻装简行,平均每个班只有一到两床棉被,入夜后,战士们将棉被铺在一起,相互抱团来取暖。
除了保暖物资严重缺乏外,就连军粮也供给不足,直到战斗打响之前,官兵几天都吃不上一顿热饭,甚至连口袋里的饭渣都要保存起来当做冲锋时维持体力的「冲锋粮」。
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第九军团的官兵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他们晚上行军,白天宿营,躲过美军的飞机侦查,硬是赶在 11 月 21 日陆续到达了长津湖周边地区,而此时的美陆战一师还在下碣隅里修筑机场、浑然不知在他们的正北方,已经有一支十多万的大军潜伏了过来。
此前,志愿军最高统帅部已经下达了作战命令,由毛泽东亲自下令:朝鲜北部江界,长津湖地区,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灭为方针。
接到命令后,宋时轮开始部署作战计划,他心里很清楚,以当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如果与美军正面对抗硬碰硬,绝对是占不到半点便宜,那么正面打阵地战不行,还有什么办法呢?
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在冀东敌后作战时的老办法,这些年实力壮大后,几乎很少再用起了,那就是打伏击。
若要打伏击,就必须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宋时轮摊开地图在朝鲜北部江界以南的广大地区仔细寻找着,直到他的目光落在长津湖周边时,愁眉突然就舒展开来,不禁兴奋地大喊道:对,就是这里!
长津湖位于朝鲜北部长津江上游,是朝鲜的第二大人工湖,也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
在长津湖以东约 30 公里,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就被称为长津湖地区。
该地区冲山林里,平均海拔 1300 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崎岖,偶尔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
这里一般从 10 月下旬开始进入冬季,到 11 月下旬时,日平均气温可下降到零下 27 度,夜晚的温度则更低,而在 1950 年冬天,这里更是经历了几十年未见的罕见低温,宋时轮考虑到极端低温会影响到敌人的行军速度,长津湖,这里无疑是设伏围歼敌人的天赐之所。
而且在当时,志愿军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美军对这个对手的过分低估。
最初,麦克阿瑟估计中国最多只会派出两个师的部队入朝作战,后来增加到六个师,这已经是他想象力的极限了。
美军对第九兵团大规模进入朝鲜作战的消息目前还一无所知,这个优势最终让陆战一师彻底掉进了第九兵团的口袋中。
拟定方案后,宋时轮开始部署战斗计划,令第 20 军负责穿插包围,第 27 军负责正面强攻,第 26 军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和堵截。
根据美军兵力的部署,志愿军各部队将在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形成四个包围圈,争取全歼美陆战一师。
完成部署后,宋时轮要求各部队迅速行动,务必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并于 11 月 27 日晚上发起总攻。
27 日,长津湖地区突降大雪,西北风卷着棉球般的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美陆战一师和美步兵第 7 师的巡逻队正沿着一条山间小路行进,当时有一个随军记者后来回忆说「总感觉有人在盯着我们」。
但当时的美军还不知道,就在山路两旁甚至整个山林里,都隐没着数不清的志愿军战士,许多战士为了不暴露目标甚至在雪地里被活活冻死。
就在敌人沉沉睡去,天地间一片寂静只有呼呼的风声肆虐时,漆黑的夜空突然亮起了十多颗照明弹照得整片山谷通明,这是总攻的信号!
刹那间,白茫茫的山林雪地里同时跃起了无数身影,伴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向山下敌人的营地冲杀而去,一时间漫山遍野响起了枪声炮声喊杀声,围歼当时全世界最精锐部队的战斗打响了!
11 月 27 日夜,随着冲锋号响起,无数志愿军战士抖落身上厚厚的积雪,向被包围的美陆战一师发起了总攻。
天气冷是影响的是双方… 美帝照样 6000 + 的非战斗伤亡
核心问题还是火力不足!以及后勤补给不力。
下碣隅里战斗,就是杨根思烈士牺牲的地方,志愿军 27 军已经完全包围了美帝核心阵地,然而就是吃不掉,付出了惨重伤亡以后也没有啃动核心环形阵地,最终被美帝和英帝解围。
试想一下,如果有 1953 年的火力水平,喀秋莎能齐射几次,估计就能活捉史密斯师长了。
很难,志愿军已经尽力了,单靠复盘推演也几乎无法做到更好
天气寒冷是对战斗双方都有严重影响,美军遇到的困难不比我们更少
长津湖没有拿下陆战一师,战术上的原因是,前线志愿军的战术体系尚不完备。美军的评价是志愿军善于在阵线上打开缺口,却不会守住缺口,扩大缺口,进而动摇整个战线。装备上的原因,就是没有重火力,导致对局时容错率太低,很多时候的机会没有办法抓住。比如打开了战线上一个缺口,一个连就要涌进来巩固缺口,结果美军迅速开过来一辆四联装车载厄力孔,离着大半公里平射,就配合着把缺口封闭了。这 TM 根本不是天气好不好就能扭转的东西,但凡有点铁拳巴祖卡,你看志愿军懂不懂扩大缺口。
实际上,志愿军只有两次攻击有机会对陆一师产生致命影响,就是 11 月 27 日夜里开始的两次总攻,这第一次总攻就把美军分割成几块,其中把陆一师分割成了两大块(此后陆一师一直以两大块集团移动)。
然而,这两次攻击由于志愿军战术原因,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因为之前解放战争的敌人,阵线只要出现一点缺口就会全军溃散。但美军不同,美军最后逐个把缺口封闭了,从 28 号开始,美军就集团开始了攻击移动。同时,这两次攻击的失败,给志愿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特别是骨干的伤亡。(就是在军史里不断反思的冲锋密度过高的问题,但我觉得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只有这两次攻击威胁到了美军生存,后面的攻击都因为进攻密度低火力密度低而没有实质进展。因为实质性的撕裂了美军战线,这两次进攻也给美军造成了噩梦般的印象。)在生力军加入之前,几个小时之前还以怒涛般攻势撼动美军战线的志愿军,连阻止美军移动都做不到了。整个陆一师在撤退中,看似被分割成两块,但这两块其实互相处于火力支援当中,并未被实际分割,两部分始终保持相同的步调在移动。
12 月 1 日,陆一师就彻底冲出了实质性包围圈。12 月 4 日,志愿军弹药和补给耗尽,完全无力再阻止陆一师了,面对下碣隅里核心阵地美军,束手无策。
以上可以看出,志愿军缺的不是天气,而是重火力,缺乏重火力的志愿军很难打穿一个师的美军战线。而只要有重火力,像打开缺口却不能撕裂战线这种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问题。实际上,11 月 30 号东线志愿军集中了所有的火炮,成功敲碎了北极熊团一个团。
要是火炮足够,完全可以敲碎陆一师,可惜整个志愿军就连这次进攻的补给上下也只有 7 天而已,我们知道很多战士连被服子弹都不太够。
看似很可惜,其实这场战争的本质跟抗日战争是一致的,就是农业国跟工业国生产力上的差距,不是改进营连级战术就能弥补的。这场战役中间,美军还有许多近乎 “神迹” 的操作(在当年的我军看来),比如跨半个地球组织设计和空投重型架桥部件,比如元山港外海先后 7 艘航母的编队能轮流不间断的提供空中支援,又比如看似前线只有 2 万的美军在地面作战,却居然有超过 9 万人的海军和空军在为他们提供补给、侦察和打击工作。
反正当年我是越看越绝望,真的很难以想象当年志愿军是以何等的魄力才能把美军打成这样,这支开国之师是神,这种仗也能打!换我搞图推,估计刚进 12 月份就被美军反杀了。
机会会大得多。
寒冷对双方都是无差别的,但由于后勤保障巨大差别,受到的影响力度是不一样。
美军优势是啥?重火力、机动、通信。
看了一些美军老兵回忆,长津湖的极度寒冷使得美军汽车坦克很难发动,需要不断加热发动机,一定程度影响了反应和机动能力;士兵不愿意离开暖和的帐篷和房子,徒步活动能力变差,灵活性和侦察能力降低;食品药品物资被冻住,影响补给和伤员救治,加大了伤亡率 …… 但总体来说,海空优势没有受影响,火力和武器优势没有受影响,指挥通讯能力没有受影响。
志愿军有优势是什么?政治工作、夜战能力、步兵素质战术、能够发挥手中武器的最大效益。
政治工作不说了,志愿军官兵战斗热情没问题,但其他优势全部大打折扣。
比如,步兵徒步在雪地中机动造成大量冻伤,严重影响志愿军机动能力,以至九兵团有一个军都没能赶得上参战。
夜战方面,由于极度严寒,志愿军官兵们战术动作是严重变形的。我记得看过一个回忆,说是夜间攻击一群被分割包围的美军,打开外围后志愿军冲了进去,但官兵进攻过程中不自觉地就要靠到被点着的帐篷和房屋附近取暖,结果受到美军机枪的集中射击,最后功亏一篑。要是稍微暖和一点,这种致命错误志愿军是绝对不会犯的。
另外,由于严寒骡马大量冻死,九兵团重武器没法前送,其实围攻陆战一师有很多仗就是差一口气,美军阵地里堆积有大量弹药和汽油,志愿军只要少数重火力就能摧毁美军希望(一次战役中就有志愿军火箭炮参战记录了,但九兵团只有小口径迫击炮,要是哪怕有一个连火箭炮,一轮覆盖就足以让很多小股美军据点崩溃),但就是没有重火力,只能靠步兵在寒风中和坦克对抗,使得美军挨过了最危险的时刻。
其实,只要给时间,这些负面影响是可以被降低的。可惜,原计划在东北适应性训练三个月也因为战场变化没完成,被装武器装备补充由于国力和时间原因没完成的…… 否则以华野的彪悍战斗力,应该取得的战绩要高得多(即便不能全歼陆战一师,但再多打掉一两团级单位问题不大)。
概率会大一些,整场战役志愿军非战斗减员 3 万人,美军也冻伤减员 7000 人,志愿军一个师最后战斗人员就剩下 2000 人,陆战一师向南撤退的时候,两侧制高点全是志愿军阻击,部分阵地都到了用人命冲锋就为了跟美军近身打白刃战的地步,因为志愿军觉得美军白刃战弱,在美军空中掩护下,志愿军密集的沿途阻击的时候几乎没有丢一个制高点,美军被打得 40 小时才能撤 18 公里,整场战役战斗折损双方大致为中美 2:1,可以说志愿军和美军都是拼了老命的。
如果天气不那么冷,志愿军人员优势和战术优势都会增加,有些因大雪未能到达指定战斗位置的部队,应该也能到达,省略了很多天气造成的失误和后勤问题,陆战一师能跑出多少人呢还不一定。但要做到全歼,还差得远。
至于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真正歼灭陆战一师,志愿军战后有原文总结:
战后,宋时轮向彭德怀发电报检讨:“这次作战打得很不好,不仅未能全歼美陆战 1 师及第 7 师,反遭巨大减员,严重缩小战力。…… 未能彻底完成上级赋予任务,应由职负主要责任,拟在战斗结束后召集各军总结经验教训。”
同时总结了五点主要原因:
对作战环境调查研究不够;
仓促进入战斗准备不充分,对地形、道路侦察不清楚,尤其是敌情不明;
二十六军南调时间过迟,兵团二梯队军使用不及时;
缺乏必要的对美军作战经验与应用军事教育;
后勤工作组织不良,特别是运输工具不能适应作战需要。
宋时轮没有一条原因是完全归结到天气上的,天气最多算是 “后勤工作组织不良,特别是运输工具不能适应作战需要。” 的一部分,可以说,宋时轮将军很坦诚,志愿军也很实际,该怎样就怎样,要歼灭陆战一师,就要把上面的五条都做到。
真正做起来很难,重新给志愿军一次机会,也重新给美军一次机会,换成阵地战打,那后来的几次阵地攻防战也说明,志愿军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和美军还是能打得有来有回。
不管算不算长津湖的天气,这场战斗对双方都是值得骄傲的战史。不是志愿军表现的不出色,而是大家对血肉之躯的军队要求太高了。忘了这种创造奇迹军队世界古往今来,只有一支。
长津湖本身就是抗美援朝初期打的最好的战役了。可以说是整个抗美援朝时期美军最黑暗的时刻,真正的玩命的逃命,那一战直接把美军打绝望了,后期美军之所以害怕我们迂回穿插,就是担心历史重演,长津湖幸运逃脱,但是幸运不长久。
历史也好,战争也好,没有那么多如果,而所谓如果只是你看到对你有利的一面,如果背后还有更多对你不利的一面。
战争从来没有公平可言,也没有如果,所以才要慎重。
很难。
事实上抗美援朝又不是打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是两年多。
这期间我军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全歼这种事情也很少。反观朝鲜战争,能把美军打成这样子的反而不多。
长津湖并不是简单地遭遇战,而是精心计划的。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也不想我们的战士冰天雪地去战斗。
看上去冰雪对我们不利,后勤,行进大大限制了我们,以及大规模伤动减员造成的人员损失。
但是同样的因为不冰雪,敌人的机械化部队被冰雪和复杂地形限制,导致行进缓慢,并分散。
同样因为冰雪敌人不认为我军可以翻山越岭出现在后方。
这些使得恰恰使得我们有时间有机会包围对方。 并切断敌人的退路。要不是对方的指挥官给强行给自己留退路,那就真的全歼了。
所以看上去因为冰雪我们最终没有全歼敌人,问题是如果真没有冰雪你可能连全歼都做不到。
对我们来说,冰雪反而是阻挡敌人和削弱敌人战斗力的最好帮手,冰雪对我们伤害大,对敌人何尝不是,我们战士可以顶着冰雪打仗,这些条件更好地敌人反而吃不消,我们战士在冰雪中前进麻烦,但是这些坦克汽车也没说冰雪无阻,光是汽车遇到冰雪就很麻烦。同样因为冰雪敌人会更难发现我们,且更不容易去侦查我们。冰雪也更容易削弱敌人的警惕性。他们自己怕冷,总觉得世界上不会有人这么冷的天还在外面挨冻吧。
类似的原因很多,你去掉冰雪,那么很多条件就丧失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战役没有冰雪,我们的战果也并不比长津湖辉煌多少。
长津湖可以说是抗美援朝上,敌人最黑暗的时刻。
当我们的战士从冰雪中冒出来那一刻,敌人就已经魂飞魄散了。
↓长津湖一战我们尽力了,换做别的国家,两国实力差距如此之大,那就不是围歼美军,而是被轰的渣渣都不剩了。我们本来切断了后路要全歼了,奈何人家工业能力太强。
当然到了后期,我们的后期维护能力上来了,那时候就轮到敌人对我们无可奈何了。
[长津湖战役到底有多惨烈?陆战队 160 年最大失败!抗美援朝始末(三)【列国志 15】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BV12D4y1273a?from=search&seid=6649098938392503709
[(完整版)《金刚川》中原型及珍贵影像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BV1Cv41167ih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ilibili.com/video/BV1Cv41167ih)
奥利弗 · 史密斯从来没想过中国军队居然准备围歼他们,因为围歼陆战一师,按史密斯估计,中国人至少要准备 10 万军队才敢这么说。万万没想到,中国人这么做了。
1950 年 11 月 26 日。
奥利弗 · 史密斯身处朝鲜零下 30 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心情却有些烦躁。
作为美军王牌陆战一师的师长,史密斯始终无法平息内心的烦躁。这种烦躁,随着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势如破竹,一路向北,反而显得越来越强烈。
1950 年 9 月 15 日,就在北朝鲜人民军眼看就要将南朝鲜和驻韩美军逼入大海的时候,「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惊天冒险一举成功——美军从仁川成功登陆,将高歌猛进的北朝鲜人民军拦腰一切两段,已经拼到最后一口力气的人民军遭受重创,溃不成军。
9 月末,「联合国军」顺利收复了之前被南朝鲜轻易丢掉的首都汉城;10 月初,「联合国军」越过了三八线,攻入北朝鲜境内;10 月 20 日,「联合国军」攻陷北朝鲜的首都平壤,人民军主力基本上全军覆没。
麦克阿瑟向美军士兵们发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指示:
「赶到鸭绿江,全都可以回家。我保证说话算数,你们能够同家人共进圣诞节晚餐!」
但是,一个令美国人担心的消息,被证明渐渐成为了事实:中国人派军队入朝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11 月 24 日,史密斯的陆战一师进占柳潭里。柳潭里,位于长津湖畔,基本处于美军整个战线的最北端,已经接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了。
史密斯心中那种莫名的烦躁,随后就找到了原因。
驻守柳潭里的陆战一师 7 团,抓到了三名中国士兵。从中国士兵的口中得知,他们属于第 20 军——一个完全不在美军掌握中的新部队番号。
但随后中国俘虏带来的口供更让人心惊:
至少有两个中国军级建制以上的部队,要开始进攻美军陆战一师,同时,还有中国军队将攻击下碣隅里——那是陆战一师在南边的退路。
中国军队居然准备围歼陆战一师?!
陆战一师,成立于 1941 年,是一支海陆两栖部队,一路经历了太平洋战场瓜岛、冲绳岛等炼狱般的血战,齐装满员 2.5 万人,是美国陆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堪称王牌中的王牌。
围歼陆战一师?按史密斯估计,中国人至少要准备 10 万军队才敢这么说。
但这 10 万军队的调动,需要多少辎重部队?在朝鲜白雪茫茫的大地上,美军的侦察机根本就没发现中国大军团的运动痕迹,难道到时候他们都从地底钻出来?
在捕获了中国军队的俘虏之后,史密斯觉得自己烦躁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
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估计错误,应该是中国人疯了。
但史密斯确实是估计错了。
当他拿着望远镜观察冰天雪地的平原时,他没有发现,真的有数万中国的士兵,正潜伏在北风呼啸的雪原之中。
第一批进入朝鲜境内的,是志愿军第四十二军。在黄草岭一带,四十二军与韩国的陆战三师交上了火。但自始至终,麦克阿瑟始终不相信中国人会——或者他们敢——派大部队入朝。
麦克阿瑟最初认为,中国最多会派出不超过两个师的志愿军,后来上升到 6 个师——这已经达到麦克阿瑟想象力的极限了。
但史密斯不知道的是,他的陆战一师此刻面对的,是中国华东野战军中最精锐的九兵团,兵团司令宋时轮,下辖二十、二十六、二十七三个加强军(与一般的「三三制」相比,加强军有 4 个师,每个师下辖 4 个团,每个团甚至下辖 4 个营)共 12 个师,总共 15 万人。
按照原先的计划,九兵团一直在福建一带厉兵秣马,随时准备收复台湾。但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打乱了中国的全盘计划,在苏联不愿出兵的前提下,中国经过激烈的内部争辩,决定暂缓攻台,派志愿军入朝。
由于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进展过于顺利,战线一路拉长,再加上先入朝的四十二军有意且战且退诱敌,围歼美军的时机已经初步出现。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在福建备战的九兵团,在 11 月 10 日被紧急通知入朝。
兵贵神速。宋时轮的九兵团在第一时间入朝,但也造成了一个大问题:虽然「满员」,但不「齐装」。
由于时间紧迫,久居江南的九兵团战士原定在沈阳换冬装的计划也被压缩,十几万志愿军穿着南方的单薄棉衣,就准备入朝了。
当时经过边境线时,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看到九兵团战士身上的棉衣(并不是纯粹夏装,只是不是北方的御寒的大棉衣,当时南方的棉衣棉花含量非常少),大惊失色:「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了,冻都能把你们冻死!」
当时,贺晋年立刻把库存的数万件日军棉大衣和棉鞋拿出来分给九兵团战士,由于时间紧迫,很多东北边防部队的干部和战士直接就在车站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棉裤,给九兵团的官兵换上。
但由于时间实在太紧,除了最后一批入朝的二十六军换上了一些冬装,大部分的九兵团士兵,有的分到一件棉衣,有的分到一条棉裤,但更多的就是穿着单薄的衣裤,戴着根本就不能抵御风寒的大盖帽,脚踏单薄的胶底鞋,进入了北风呼啸的朝鲜。
入朝的第一周,九兵团就遭遇了朝鲜 50 年不遇的寒流——那些刚刚从 15 摄氏度的南方过来的战士,立刻感受到了零下 20 摄氏度的冷酷。
与美军每名士兵都有一件大衣和一个鸭绒睡袋不同,九兵团每个班十几个战士,只能分到两三床棉被。一入夜,战士们就把棉被铺在雪地上,然后十几个战士躺在上面,抱团取暖。
入朝第一周,二十军一个师就有 700 多名士兵因为严重冻伤而失去战斗力——志愿军还不知道,严寒的天气接下来会成为他们最大的噩梦。
即便是这样,十多万人的九兵团夜行晓宿,居然就在美军侦察机的眼皮子底下,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指定位置。美国的著名军事评论家约瑟夫 · 戈登后来感慨:「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中国军队的强行军能力都是非凡出众的。」
但其实美国人也是后来才知道,长津湖战役其实应该是 11 月 25 日就发动的——因为天寒地冻,减员过多,宋时轮的九兵团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两天才全部进入长津湖畔的攻击位置。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发源于草鞋岭,位于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最后一路向北,注入鸭绿江。
11 月 27 日,它将因一场炼狱般的血战被载入史册。
1950 年 11 月 27 日,夜,22 点。
气温降到了零下 30 摄氏度以下。
几乎每一位后来从柳潭里撤退的美军官兵,都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一夜的恐怖经历:
一种非常刺耳的军号声忽然响了起来,山谷里面忽然枪声大作,伴随着四面八方传来的「沙沙」声——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中国军队单薄的胶鞋踩在雪地里的声音。
很多美国官兵在那一刻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平原,白天还是白雪茫茫的一片,那些中国士兵听到冲锋号后,忽然穿着单薄的衣裤,从雪地里一跃而起,怒吼着向自己冲来——他们到底是不是和自己一样的人类?
但美军不知道的是,当冲锋号吹响的时候,很多志愿军战士在埋伏处一动不动,再也没有站起来——他们直接都被冻死了。
到了 28 日早晨,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发现了一个让他惊骇的局面:一个晚上,从地底里冒出来的 10 多万中国军队,把美军陆战一师和陆战七师,在柳谭里、新兴里、古土里和下碣隅里等地,从北向南,分割包围成了 5 块!
但在中国志愿军方面,却也没有什么可乐观的——真正交上手,中国军队才发现,美军哪里是「纸老虎」那么简单。
以柳潭里的战场为例。3 个志愿军师试图围歼美军陆战一师两个团——这种「包饺子」的打法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是驾轻就熟的。
但打了一晚,根本打不下来。
首先,美军陆战一师不愧是王牌部队,从最初的慌乱中恢复过来后,立刻利用坦克组织起 3 个环形阵地,利用具有绝对优势的火力,用榴弹炮和轻重机枪组成的交叉火网,射杀前仆后继冲锋的志愿军战士。
其次,与美军相比,志愿军的火力就实在差太多了:
美军的一个陆军师,师属炮兵有 432 门榴弹炮和加农炮,还可以得到非师属炮兵同类口径和更大口径火炮的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仅有一个山炮营,12 门山炮。
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 1600 部,无线电通信可以一直到达排和班;中国军队入朝时从各部队多方抽调器材,才使每个军的电台达到数十部,勉强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联络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军号、哨子及少量的信号弹等。
美军运输全部实现机械化,一个军拥有汽车约 7000 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之初,三十八军拥有汽车 100 辆,二十七军只有 45 辆。
单兵火力方面,志愿军每个排只能分到一挺轻机枪,每个班只能分到一把冲锋枪,其他士兵大多拿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正式」步枪和缴获的日本「三八大盖」,甚至还有士兵在用晚清名臣张之洞当年兴办的汉阳兵工厂设计制造的「汉阳造」。
至于重武器方面,志愿军配备最普遍的就是轻型迫击炮——但在朝鲜接近零下 40 摄氏度的严寒中,很多炮弹打出去都成了哑弹。炮兵们看着哑弹就不停地哭,因为他们看到,没有火力掩护,拼命向前冲的步兵战友们只能成为美军的活靶子。
再次,志愿军从来没有和美军交过手,也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强大的火力。很多原先在解放战争中屡试不爽的攻击队形,在美军的严密火力网面前根本没有任何用处,甚至出现过一整个营呈战斗队形全部阵亡在美军阵地前的情况——短时间内他们就被快速射杀了。
长津湖的黑夜属于志愿军,白天属于美军。
因为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一到白天,就会出动大量飞机对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围攻柳潭里一夜,志愿军虽然成功形成了包围态势,却因伤亡惨重,无力进攻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史密斯终于完全清醒了过来,他咒骂着第十军指挥官阿尔蒙德坚持要求陆战一师「向前进攻」的命令,开始准备撤退。
11 月 30 日,在坚守了两天之后,史密斯终于正式下达了撤退命令——他知道,再不走,就真的要被全歼了。
在撤退时,史密斯接受了美国媒体的采访,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
「见鬼!我们不是在撤退!我们是在换个方向进攻!」
面对南撤的美军,志愿军开始了艰苦的阻击战。
个人观点是仍旧不能。低温天气带给我们大量冻伤的同时也在客观上缩小了火力代差。由于低温,美军的很多自动武器无法正常开火,部分火炮出现故障,人员活动,物资补给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在客观上是减弱了美军的战斗力的。其次,后期美军改变打法,被包围不再撤退而是就地凭借火力优势固守阵地,这直接标志着我军在朝鲜大规模运动战的结束。这也表明即便我们能分割包围美军,由于缺乏重火力,也吃不掉美军。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太弱了。我们要有德军那装备美军还缩成一团,看我们拿炮炸不死他。(后来第五次战役就富裕多了,也我兔的火力不足恐惧症初期症状的体现)所谓的轻步兵就是手头没有多少重武器,对后勤依赖小,作战主要靠步枪,手榴弹等轻武器的步兵。很明显,这样的部队是缺乏攻坚需要的火力的。但是从志愿军的表现来看,我个人觉得可以算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用当时指挥官的话来说是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换成著名的二战德军或者其他欧洲老牌国家的步兵给这样的装备去作战我觉得根本打不出来这样的战绩。德军厉害在战术上,讲究空地配合,装甲突击,也没有必要把步兵战术磨炼到这种极致。反观我军,从南昌起义以来基本都是逆风局而且极度缺乏技术兵种,然后慢慢翻盘,意志力,组织度尤其是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是其他国家军队难以复制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如果天气不冷,长津湖战役根本就打不起来。或者说不是那么打的。
首先,要说长津湖,就要先说陆战一师为啥会跑到长津湖那个深山老林里。
麦克阿瑟仁川登录成功后,彻底声望到了极点。老麦这人大家都懂,爱秀。不干点花活不显得他牛逼。所以再次组织第十军也就是陆战一师实施元山登陆,他自称绝妙的一击。
其结果就是韩国军队都占领元山港了,陆战一师水雷都还没排干净,趴在登陆艇上钓鱼捉虾。
等陆战一师爬上岸的时候,第一次战役已经开打了。东线 42 军 124 师负责阻击,十三兵团全部主力在西线暴打韩军。
看地图就知道,124 师把南朝鲜首都师打得跟狗一样。陆战一师看不下去了,就接替韩军进攻。说良心话,虽然 124 师完成了阻挡陆战的阻击任务,但基本已经伤亡惨重无力再战了。
二次战役的时候,老麦就制订了东西两线钳形攻势打志愿军团灭的战略。我不像很多事后诸葛亮那样臭老麦,我认为这个战役部署其实是很高明的。
西线虽然韩二军团是大窟窿,但韩二军团如果遇袭,土耳其旅两天就能增援到位,土耳其旅再顶两天,美骑一师就能增援到位。我不认为这个部署有啥问题。
但是实战中,韩二军团 19 小时全军覆没,土耳其旅 9 小时打崩,加上急行军 14 小时,愣是赶在骑一师补防之前穿插到位抄后路了。老麦也很无奈啊。
东线更不用说,124 师已经打崩了,42 军又跟骑一师接敌了,东北边防军也已经无兵可调,50 军跟 66 军那是割麦子割到一半拉上火车的。人家美军算得清清楚楚。加上东线下暴风雪。所以老麦的判断是,**志愿军东线不设防。**史料记载,陆战一师师长阿尔蒙德此处也有一句名言:甚至是成吉思汗也不敢在冬季的朝鲜打仗。
因此,二次战役陆战一师的任务就很明显了。那就是借大雪为掩护,从东线迂回包抄志愿军,然后将其全歼。所以这是一次奇袭任务。
如果不是下大雪,陆战一师还会认为志愿军东线不设防吗?还会轻装冒进试图迂回奇袭西线吗?所以如果不是长津湖那么冷,陆战一师连掉口袋的前提都不存在。
假设,陆战一师刚掉口袋,立马西伯利亚来了一个超级暖湿气流,温度瞬间升高到 20 摄氏度,志愿军能否全歼陆战一师呢?
首先,不同于所有答主的答案,陆战一师是可以被全歼的。陆战一师作战处阿尔法鮑泽上校称:“如果中国人拥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讯设备,陆战队绝不可能逃离长津水库。陆战第一师不过是侥幸而已。”
所以胜负本就在伯仲之间,志愿军差的一个是补给一个是通讯。虽然没有任何史料直接支持我的论据,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不冷,陆战一师直接就交代在长津湖了。
第一,陆战一师没有撤退线路。看地图就知道了,跟第八集团军不一样,陆战一师唯一的撤退线路就是咸兴上船回家。所以不能拿美二师翻山溜回家论证陆战一师翻山溜回家。所以哪怕 26 军运动到位把退路堵了,陆战一师都基本够呛。
第二,陆战一师被围是没补给的,整个长津湖战役无论是美空军轰炸,修简易机场运伤员,空投浮桥,空军活动都没有受影响。所以环境改善只是单方面改善志愿军的补给状况。而且相互之间的通信传递也更为通畅,起码传令兵跑来跑去是没啥问题,这个非常符合胜利的两大要素,补给和通讯。
第三,美军不是没有设想过什么固守待援中心开花,空中支援火力反杀。通通没有任何可行性。很多人对陆战一师的规模没有一个概念,陆战一师是 28000 人的王牌师编制, 149 辆坦克,35 辆装甲车,64 门高射炮,18 门 155,54 门 105,小口径火炮 343,直属飞机分队 50 架。除了人没志愿军多,其他装备志愿军九个军加起来也没他多。你说这种部队靠空中运输保障补给?开玩笑吧。搁现代你让美军空中保障这种部队的补给试试。
所以现实就是陆战一师轻装冒进,出门没带够东西,被围就马上弹尽粮绝,不跑就是死。既然要跑,哪怕能发挥火力,陆战一师的战力提升也有限。炮弹没了你能怎么火力?一架运输机的炮弹够打几分钟?而志愿军则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倾向于天气如果好,很大概率能团灭陆战一师。
——————————分割线——————————
这里回答一下。如果单就长津湖战役而言,确实不用急着入朝,甚至没必要在长津湖围歼,等陆战一师爬到鸭绿江再一波流明显更好。
但放到整个二次战役看,速度入朝在长津湖聚歼陆战一师那是必不可少的。
二次战役的主战场是西线清川江,无论中美,长津湖战役都是要围绕清川江战役服务的。
从美军的思路看,地图上没花公路的地方都是不能走人的。所以以己度人认为志愿军会在西线公路上跟他打成阵地攻防战。两边相持不下的时候,陆战一师东线迂回背后一刀,搞定问题。
结果志愿军诱敌太彻底,东线才开到长津湖,西线都打到鸭绿江了。打到鸭绿江了那就不能再拖了,还想诱敌诱到哪里去?所以西线就打响了。
西线打响以后,东线陆战一师不可能还会傻不拉几往鸭绿江跑,肯定是背刺西线志愿军侧翼的。如果这个时候九兵团没有围住陆战一师,凭着陆战一师的机动力,一百多辆坦克的突击,地图上两百公里不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而实际陆战一师在 Y 字路口给截成五段,并不是第一时间就想着开溜的。
首先是组织特遣队突围,还想着背刺西线一把。被挡住了(杨根思连),还被打了一个反击,整个特遣队全军覆没没跑回去,204 人马路上举手投降了。
行不通,老麦就让陆战一师第七师原地固守,殿后的美三师去背刺吧。当晚,美 31 团没了。
这就惊悚了,计划就变成陆战一师向南进攻了。美三师接应撤退。
资料我还得找,不过我记得当时老麦上午还大言不惭说第十军已经切实威胁到了西线志愿军的侧翼,让志愿军无法随心所欲开展攻击。当晚的命令就是第十军全体撤退上船跑人。然后这种自相矛盾的命令得到东西两线指挥官的交口称赞,称是麦克阿瑟众多英明决策中最英明的一个。
曾经麦帅也问过陆战一师能否背刺西线,阿尔蒙德说,好啊好啊,只要西线部队能在陆战一师增援的时候提供补给。。。然后老麦就吃瘪,我再想想,再想想。
何必纠结于陆战一师?
战场上,如果一时胜利得到的经验导致后来的误判和失利呢?
沈志华解说抗美援朝,咱也不知道几分真几分假,但是有一个基本的情况是可以确定的:二次战役(包含长津湖战役)把美国陆战一师吓了一个大跳,并且使得整个联合国军基本撤到了 38 线以南;志愿军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短短的一个多月就达成了。
据沈志华说是,虽然陆战一师没彻底吃掉,但联合国军那边确实是唉声叹气,哀鸿遍野,以为志愿军不可战胜。
这时候,联军纷纷坐不住,想撤兵,美国被迫妥协安抚其他国家的要求,提供了一些好的条件,说是如果我们答应停战,将来不会阻止我们加入联合国、不会阻止统一进程之类的。
然后我方就有判断:美军实力不过如此,要不是天气作梗,兴许美军早就要被赶下海了。紧接着的三次战役顺利进行进一步加深了这个判断。
于是认为,美国提的那些条件不过是缓兵之计(如果真有,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管它哩,一鼓作气,把美国佬赶出半岛。
于是,四次战役,失利了。
这是整个抗美援朝过程中吃亏最大的一次。原因就是美军不但及时看出了我们的 “七天进攻” 规律,而且针对性地设了很多防线和陷阱。
这就有如苏芬战争,初期苏联吃了很大的亏,死亡人数是芬兰的很多倍。于是,包括德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认为,原来苏联就这个球样,不用太多动员、太多准备,向莫斯科进军!
然而,苏联反而意识到前期自己的大清洗运动中解除了大量军事干部的职务,导致军队作战能力大为下降。于是,这些干部被宽大处理,重新回到苏军,整顿军备,重新建立起强大的动员体制。结果在随之而来的反纳粹二战中,反而给了德国重重一击。
所以,单纯从作战效果上看,二次战役(包括长津湖在内)奇袭成功,对于抗美援朝整个战争的贡献,纠结于陆战一师,意义不大。
人算不如天算。
志愿军入朝参战及参战后的战略方针问题〔1〕(一九五○年十月二日)
(三)这两个问题中,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只要我军能在朝境内歼灭美国军队,主要地是歼灭其第八军(美国的一个有战斗力的老军),则第二个问题(美国和中国宣战)的严重性虽然依然存在,但是,那时的形势就变为于革命阵线和中国都是有利的了。这就是说,朝鲜问题既以战胜美军的结果而在事实上结束了(在形式上可能还未结束,美国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承认朝鲜的胜利),那么,即使美国已和中国公开作战,这个战争也就可能规模不会很大,时间不会很长了。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他们很怕战争)。
(五)根据我们所知的材料,美国一个军(两个步兵师及一个机械化师)包括坦克炮及高射炮在内,共有七公分至二十四公分口径的各种炮一千五百门,而我们的一个军(三个师)只有这样的炮三十六门。敌有制空权,而我们开始训练的一批空军要到一九五一年二月才有三百多架飞机可以用于作战。因此,我军目前尚无一次歼灭一个美国军的把握。而既已决定和美国人作战,就应准备当着美国统帅部在一个战役作战的战场上集中它的一个军和我军作战的时候,我军能够有四倍于敌人的兵力(即用我们的四个军对付敌人的一个军)和一倍半至两倍于敌人的火力(即用二千二百门至三千门七公分口径以上的各种炮对付敌人同样口径的一千五百门炮),而有把握地干净地彻底地歼灭敌人的一个军。
我军能够战胜装备优良的美国军队〔1〕(一九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各中央局,大军区,并转所属各分局、军区,各省市区党委、军区,兵团及军,并告军事学院:
兹将我志愿军三十八军在第二次战役中的经验总结〔2〕,转发给你们,这是极重要的经验,望注意研究。在志愿军的作战经验中证明,我军对于具有高度优良装备及有制空权的美国军队,是完全能够战胜的。
〔2〕 指一九五○年十二月十六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给各军转师、炮司、九兵团并报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所述的三十八军在第二次战役中的作战经验。其内容是:一、携带足够干粮是战役顺利进行的主要保证;二、山区路小且窄,团以上部队运动以平行道路并肩前进较好;三、到达攻击位置,军、师、团、营均应组织坚强的观察所,沟通电话,及时了解战场情况;四、迂回部队之先头应加强炮火,遇敌抗阻时,即以炮火轰击,配以小部队围歼或驱逐之,使主力继续前进;五、为彻底消灭敌人,部队应不怕疲劳,采取大的迂回包围,猛插敌后,断敌退路。
打一个胜仗后休整准备春季攻势〔1〕(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十二月二十八日二十时电〔2〕悉。同意你的计划。此次战役如发展顺利,以六十六军或四十二军占领春川、洪川,以人民军一部占领襄阳、江陵,分储粮弹,准备春季攻势。其他各军,于战役完全结束敌人新部署亦已明了之后,即分置于粮运较为便利地区(不论三八线〔3〕南北),部署休整两个月。所谓三八线在人们脑子中存在的旧印象,经过这一仗,也就不存在了。我军在三八线以南或以北休整,均无关系。但如不打这一仗,从十二月初起整个冬季我军都在休整,没有动作,则必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甚多揣测,民主阵线各国亦必有些人不以为然,发生许多议论。如我军能照你们目前部署,于一月上半月打一个胜仗,争取歼灭伪军几个师及美军一部,然后休整两个月,准备春季攻势,则对民主阵线及资本主义各国人民大众影响甚好,对帝国主义则给以新的一击,加重其悲观失败情绪。
敌军新指挥官李奇微〔6〕中将已到汉城,代替已死的沃克〔7〕中将,他一到就下令美伪军各部死守,不许后退,这对我军寻找伪军及一部美军歼击,甚为有利。假如他在此次战役后固守汉城不退,则对我更为有利。我们现在不怕敌人固守汉城及三十七度线以北区域,只怕他退出该线而扼守大邱〔8〕、釜山狭小地区。但后一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你们要准备对付这一种情况。
对美英军在几个月内只打小歼灭战(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历次战役证明我军实行战略或战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围美军几个师,或一个整师,甚至一个整团,都难达到歼灭任务。这是因为美军在现时还有颇强的战斗意志和自信心。为了打落敌人的这种自信心以达最后大围歼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2〕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现在我第一线有八个军,每个军歼敌一个整营,共有八个整营,这就给敌以很大的打击了。假如每次每军能歼敌两个整营,共有十六个整营,那对敌人打击就更大了。如果这样做办不到,则还是要求每次每军只歼敌一个整营为适宜。这就是说,打美英军和打伪军不同,打伪军可以实行战略或战役的大包围,打美英军则在几个月内还不要实行这种大包围,只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即每军每次只精心选择敌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为对象而全部地包围歼灭之。这样,再打三四个战役,即每个美英师,都再有三四整营被干净歼灭,则其士气非降低不可,其信心非动摇不可,那时就可以作一次歼敌一个整师,或两个三个整师的计划了。
多打小规模的歼灭仗〔1〕(一九五一年六月)
在目前,多打小规模的歼灭仗,削弱敌人,降低敌人士气,逐渐地进行打大规模的歼灭仗。只要我各级指挥员精心研究情况,很好地布置兵力,组织炮火,每个军一次求得歼灭敌人一两个建制连到一个建制营,是完全可以作到的。并且在目前敌人冒进情况下,是最有利于我捕歼敌人的机会。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6 卷www.cssn.cn/sjxz/xsjdk/mkszyjd/mzdsx/840202/84020205/201311/t20131124_878058.shtml
我个人认为,冷对双方有很多不利的条件。但是严寒对我军的不利影响更大。参战的我方部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第 9 兵团来自于南方,对朝鲜的严寒认识不足。
27 军 79 师 235 团 3 连指导员邹世勇也深有体会,他说:“我们的鞋还是胶鞋,所以在零下十几度的时候,脚都冻坏了。我们每人只有一床小薄被子,可是美军每人都有一件大衣和一个鸭绒袋,钻进去以后,把拉链一拉,特别抗寒。所以我们从服装保暖上来说,跟敌人是没法相比的。”
在极寒和美军掌握制空权的背景下,志愿军的运输很困难,甚至出现了啃冰土豆的故事。从美军缴获的物资里,志愿军发现了饼干、罐头和香肠等。
中国派出去的武器装备,甚至没有适应极寒的气候条件。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用老实的火箭筒,试图突破敌人的坦克防卫圈。但是钢铁炮管受不了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结果很多炮弹打出去以后都成了哑炮。很多志愿军战士都急哭了。
在战斗中,冻死的志愿军战士不在少数。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海洛德 · 摩尔豪森下士回忆了其中的一场战斗:“他们(志愿军战士)好像大多是在空袭和炮击时被炸死的,尸首不全,肢体四散。但是班长根据他们铁青的肤色和无血的肢体推断说,**很多志愿军士兵在我们的空袭和炮击前已经被冻死了。有些尸体三三两两抱在一起,可见他们是想借战友的体温维持生命。他们都是身着薄衣薄裤单鞋,没有棉大衣。**难道中国志愿军不知道北朝鲜的严寒气候? 他们有军火供应,却没有过冬准备? 要不是冻死、冻伤这么多的志愿军,那一二百具尸体就可能不是中国人的,而是我们美军陆战队的。”
在获得很多胜利的时候,全歼北极熊团是在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但与此同时 27 军 80 师和 81 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 1 万人,全军冻伤高达 22%。
在战斗中,27 军第 80 师第 240 团第 5 连冲锋时受到敌人火力压制,全连呈战斗队形卧倒在雪地上,最后全部冻死。长津湖战役中,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出现。235 团 3 连指导员邹世勇就曾亲历了这一场面:“当美军陆战 1 师和陆军第 7 师参谋部最后逃跑的时候,我们奉命从侧翼追击,追到一条公路上。那是敌人逃跑的唯一一条公路,我们发现有大约一个连的志愿军部队。我上去一看,发现这是 20 军的部队,带着大盖帽,拿毛巾把耳朵捂起来,穿着胶鞋和南方的薄棉衣。**每一个战士都蹲在雪坑里面,枪口朝向公路。我想去拉一拉,结果发现他们一个个都硬了,他们都活活冻死在那个地方了,一个连。**他们不是被打死的,是冻死的。这一幕,我永远不会忘记。”
在很多时候,我军出现了大规模冻死的情况,无法有效地控制制高点和阻止敌人逃出包围圈。12 月 9 日,在占领古土里和真兴里之间最重要的要点——1281 高地,20 军 60 师 180 团 1 营⒉连全部冻死,这个重要的点被真兴里北上接应的陆战 1 团 1 营轻易夺取。同日,在俯瞰水门桥的高地上,20 军 58 师 172 团的一个营几乎全部被冻死,只剩几个人勉强能开枪,阵地也被美军轻易夺取。
但是寒冷对 美军 一个 很致命的 弱点 就是 :他们无法全速发挥出汽车、坦克、大型辎重等的作用,影响着 部队运动 速度。这其实给没有现代化行军装备的我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且在长津湖的一些位置,山路比较崎岖,不利于汽车的行走。
还有一个问题我看到 很多材料都在说,在长津湖地区是美军陆战一师主力,而不是陆战一师。所以,即便是全歼,也不可能是陆战一师,而是陆战一师的主力。
不能,与我们想的恰恰相反,寒冷的天气虽然给志愿军造成了 3 万多非战斗减员,但也给美军带来了 6000 多冻伤亡,这个数字甚至甚至超过了与志愿军战斗减员的三倍以上,更重要的是恶劣的天气极大的滞迟了美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如果没有严寒,陆战一师很可能抓住志愿军合围闭合前的薄弱部快速突围,会给志愿军局部造成更大伤亡。而缺乏重火力与快速机动能力的志愿军面对这种机动突围根本毫无办法。
而所谓 “严寒天气造成巨大损失” 的最大症结,其实还是后勤补给的严重落后。
这场战役后,毛泽东与彭德怀放弃了 “打一场一次性歼灭美军一个师或以上的部队,在国际上造成重大政治影响的战役” 的战略,开始了 “零敲牛皮糖” 的战略。
第 60 答,严寒对双方即是机遇也是障碍,很多网民对这个问题的考虑还是跳不开 “西方和纳粹余孽对斯大林格勒战败的辩解~都是天气惹的祸。”
2020 年 10 月出品了很多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纪录片,大家不妨看看,不要尽信网络。注意 “出国作战” 是个新提法,以前没有的。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不朽的英雄赞歌》纪录了 20 军上海老战士的丰功伟绩。提到长津湖战役有这么一段:
迟浩田回忆长津湖
后来迟上将访问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对他说,他的父亲回忆长津湖时说是一生中最失败的经历。
从美军方面来看,寒冷天气在当时给美军造成巨大困难,虽然美国空降兵有巴斯托涅的经历,但是长津湖的寒冷更加恐怖,陆战队在这之前也没受过冻,根据美国 2016 年纪录片《长津湖》显示,那时美军机械化部队并不适合寒冷天气作战,在朝鲜破损的山路上严重拖慢了部队行军速度,撤退时美军一件技术兵器也舍不得丢,导致损坏的装备阻碍了道路,路上积满冰雪,使机械履带原地打滑,轮胎车辆必须要防滑链,美军的骄傲~空中优势只能在天气晴朗时才能出来狂轰滥炸,多数情况下都是陆战队和英军支援营在苦战。
美军长津湖也吃雪
美军的单兵御寒装备明显单薄,士兵的军靴并不适合冰雪山路,军靴出汗造成大量冻伤。土地被冻硬无法挖掘工事,只能夜里直接宿营在雪地上铺睡袋,这是志愿军绝佳的穿棕子机会。因为丢失缺少御寒手套,导致士兵拉不开枪栓拉不掉手榴弹保险环比比皆是,而我军直到 03 式防寒服装上,棉手套上还是用一根绳子连接的,67 手榴弹直到 2010 年才退役,你细品?美军也是在战后开发出 M51 大衣,首先用在朝鲜,后来又用 N3B 大衣代替。
美军的各种技术装备,因为不适应严寒天气,反而成了累赘。有的司机因为无法在冰冻道路上开车,干脆弃车而逃,导致整车伤员做了俘虏,受伤士兵伤口被冰雪冻住加快了死亡进程。
而美军初次和志愿军交手,不习惯志愿军穿插分割包围,和近战夜战的打法。这给美军的士气造成巨大影响。
冻僵的伤兵
而且美军中最有战斗经验的基层尉官和士官早就退伍了,新兵蛋子们在一群二战中没赶上晋升的校官直接指挥下错误百出。有二战经验的将军们也是第一次和一个全方位陌生的军队交手,在这之前他们对中国军队唯一印象来自国民党兵~不是入缅作战的那只新军,就是糟糕的内地果军。
同样,严寒对志愿军也是巨大考验,很多被俘的志愿军身上除了棉衣,没有合适的御寒棉鞋和帽子手套,
不畏严寒保家卫国
导致严重冻伤掉队被俘虏。
网民在评论一场战争的胜负时总是跳不出军棋思路,不是说我们死的太多,就是说没把敌人杀光,所以都不算赢。
美军用葬礼证实了战斗胜负
然而评价一场战役的胜负不是看伤亡人数,而是要看这场战役是否实现了作战目的,以及对后来的影响。长津湖一战没有完全吃掉陆战一师,但是打出志愿军的威名,同时也摸清了中美实力的巨大差距。对美国来说,从此对红主义产生巨大恐惧,开始确立做世界警察而始终保持最强大军备能力的基本国策。
最后推荐中央台 2020 纪录片《英雄儿女》六集,有良心的人看了会忍不住哭出来。
不能,能问出这种问题,只能证明提问的人觉得志愿军面对的仅仅只是眼前阵地上的一万多美军
哪怕是夏季打长津湖战役都不可能全歼。
双方武器装备差太多,而且美陆战一师又不是杂牌部队,建成的时候就已经全是自愿入伍军人,心态和战斗意志都不差的,在经历过二战的历练,一些老兵的战斗技巧和意识都不差的,下达的战斗命令也极少犯错。这样的部队本身战斗力不弱,加上一师的名气,战场上要求协调其他军种武器装备配合给予支援什么能要不来?就算抛开这些支援。二战时期美军编制和火力配置大概如下:
步兵班:每个步兵班有兵员 12 人,配备 10 支M1 步枪(M1加兰德步枪和M1卡宾枪)、1挺布朗宁自动步枪(BAR)作为班用轻机枪和 1 支M1903 春田狙击步枪。
步兵连:第个步兵连下辖 3 个步兵排,共有 9 人步兵班,另下辖一个兵器排。每个兵器排配置 2 挺 7.62 毫米轻机枪、1 挺 12.7 毫米重机枪、3 部火箭筒和 3 门 60 毫米迫击炮。
步兵营:每个步兵营的编制为 871 人,由营部连、兵器连和 3 个步兵连组成。营部连下辖1个编有 3 门 57 毫米战防炮的反战车排,兵器连则装备有 11 挺重机枪、7 个火箭筒和 6 门 81 毫米迫击炮。
步兵团:每个步兵团由指挥部、团部连、3个步兵营及团直属部队组成。团直属部队包括:团炮兵连、反战车连和后勤连。团炮兵连中,编有3个摩托化轻型榴弹炮营和1个摩托化重型榴弹炮营,共有 36 门 105 毫米榴弹炮和 12 门 155 毫米榴弹炮。
师级还有额外配属的反坦克炮,重炮营。还有几十辆坦克。
就这样的火力配置面对志愿军多数都是步枪,甚至是连级作战单位都不一定有迫击炮,得营级才有几门,而且武器没有统一型号,光是子弹口径都不同,后勤补给也是很困难的事,战争打的还有一部分就是后勤补给,就这样的装备对比,长津湖战役能把美陆战一师揍成这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了,武器火力配置不如人家,真的遇到硬茬只能用命去拼,甚至搭上很多人命都拼不过,就像坦克这玩意,朝鲜战争时期我们的志愿军很多情况下就没有趁手的武器装备去打,要遭遇了,重火力没有,只有炸药包燃烧瓶,这种武器去死磕,搭上很多人命才换到那么一次近距离进攻机会,事实就是这么残酷,所以和平来之不易,国家军队的发展极其重要,想去拼你也得有自己的装备底气在,打铁还需自身硬呢,没有这样能真正一决高下的武器装备,得用数倍人命去换,那这战打得才不值,面对真正强敌特别是力量相差悬殊的对手,任何一个精明的指战人员都应该明白,削弱对手的实力好过单凭一时之勇拼个你死我活好。战争总是要讲战略战术的,已经灭了陆战一师一个团,已经达到目的,美军凭借空军支援和海军接送撤出战斗,实力不允许全歼打疼他也是一种胜利。
难度比较大,因为当时进入长津湖的不是九兵团全部,只有 20 军和 27 军,26 军部置更后一些,而从美军那边出发,有个关键节点黄草岭,之前 42 军 124 师撤离前阻击了一大堆韩军,尽管是诱敌深入,进入长津湖的也是陆 1 和陆 7 两只混编美军,分布在各点,不是堆在一起的。主要是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其中柳潭里是陆一师的主力,并且 11 月 24 号就到达了,比我们 27 号总攻还早了三天,双方都是混编打混编,89 师阻击,59 埋伏,79 打主攻。结果 79 一杆子捅下去,发现敌人比咱们还多一倍。美军的编制一个师差不多近 2 万人,尽管也散了一些兵力到其它点上,但要把空军和重火力算上,那顶得上我军一个集团军还多。
而反观九兵团,尽管是华野精锐,但三个军也就 10 万多,平均三万多一个军,不像东北野战军是每个军 5 万多人。而且,别说华野,我们说兵强马壮的东北野战军,精锐 38 军,也是万国制,炮比其它部队多点,枪三八大盖多些,一样也是后勤天坑,口径多,弹药种类可以开博物馆了。九兵团就更别说了,10 天入朝,7 天到达长津湖区域,10 天分割包围发动总攻。咱们的后勤就是开挂也不好使啊,部队是包抄分割敌人的,敌人全是走公路,那咱们就只能沿山跑,这后勤别说送不上物资,就是送上去了,你也找不到部队呢。重火力就更别提了,你就是有,这个沿大山一通跑,怎么跟上部队。何况当时的九兵团是准备解放台湾,准备过海峡的,没想到调朝鲜。
看到没 Y 形的美军,全是在公路沿线上,而且美军并不是简单的驻防,要是驻防,可能被突然正脸一拳,咱们就打开局面了。它本身在运作大规模的进攻,遇着层层阻击,因为之前 42 军和他们在交战呢。美军到达了长津湖就不再向北,而是转道向西,侧应美第 8 集团军去的。所以两军一打成胶着状态,26 军得往前赶,玩口袋阵,26 军是袋底子,结果别人不向北了。(图里的 26 军,是很后来才赶到的,开打时,在这地图外边)
另外一个不利因素是,公路切断了,马上又被敌军的装甲部队打通,白天的战斗,可以说咱们防空为零。这也是我国向苏联紧急采购物品中,急中又急的是防空武器和铁道用具的原因。
当然,严寒确实对我军的影响更大一些,从这图上看,我军是向美第 10 军各长津湖周边各点展开的全线包围,并不是三个军硬吃陆一师,而且陆一师也并不全在柳潭里,分散在十个点的其中 5-6 处地方,而且第 7 步兵师不配有名字,别人装备不是假的啊,还是美军啊。别人光这两个师,黄草岭还有两韩军师,加上它国一些小部队,总人数不仅不比我军低,还有超过。其中我军 42 军,可能因为阻击时一个师已残血,所以撤出休整去了,因为是最早入朝的 6 个军之一,补给什么的都没了吧,不然他补上两个师给九兵团,情况可能更好点,至少熟地形和环境些(查了一下 42 军调去打西线的第 8 集团军了)。42 至少出身东北军,九兵团主要都是渤海以南的兵。加之入朝时间太短准备不足,九兵团冰冻减员达半数以上了,这个在我方和美方的统计上出现比较大偏差,美方认为九兵团一战残血是它的反向进攻和突围打的好,火力杀伤效果好,我军认为不是极寒,少说还能啃下美两个师的一半人下来。
综上,不那么冷,战果要大的多,但全歼难度也不小,没开迷雾,一杆子捅上去了,才发现是陆一师主力,而战线已经展开,收不回来,放弃了歼灭计划,战后讨论和战时不一样在情报的支撑,战后可以各种复盘,当时只知一个大概。没办法情报室主任不是华人,第十一元帅要参战,又被美国拒绝了。最主要的是双方军制不一样,别人的兵力并没有比咱们少很多,不是什么 10:1,兴南港也很近,撤出时都上 10 万的兵力,总不可能是陆 1 师 1 万人在长津湖,其它 9 万在兴南港等上船吧。咱们上去 7 个师,就当 8 万,持续冰冻减员一半,这么一算,咱们人数反而还不占优。因为我军 17 号就到达长津湖了,10 天后才发动总攻,而美军 24 号到的达后不再往北,准备往西了。没有进入口袋底部和 26 军接触,然后 26 号发现不对头了,往南调头回兴南港,我军只有 27 号打分割了。这十天。。。。。。电影里讲是零下 40 度,但是长津湖是 1000-2000 的海拔,那意味着,穿海拔高地区行进的,可能会遇着零下 50 度的天气。大路没法走啊,不是飞机就是照明弹的。不开打,大家都是不动,这天气,只怕这是冰冻减员最利害时期,开打了,到处是大火,快速的跑动,问题这时还有多少有战斗力的我军士兵?
还有一个结论,如果天气还可以的话,战果就应当过得去,冰冻减员就 3 万多,都算上减员了,那就不是掉根指头,掉个耳朵的事了。不能参战了都,另外对极低温环境下的武器发挥,也不是太看好,极寒条件下有个管件收缩造成炮、子弹打不出去的情况。
如果是 9 月份,又是三个军包打陆 1 师,未出现的 23 军阻击增援。问题不大。当然这是事后这么盘算,就当时的三个师,都不是一起上,只有一个师上,咱们一个师,人数还没别人主力多呢,更别提装备和空中、重火力了。至少 59 要撤回来加强攻击是不行了,都埋伏下去了,等着打援和打陆 1 师的退路呢。三个军的话,夜间集中所有火力,然后突进去精锐,要说守住,那也难。因为陆 1 师也在准备西进啊,才到地头两天就叫回撤,不是专门去驻守防备的。我们营团扑不下别人的营连防守阵地,因为火力不足是有的,但三个军在天气好的情况下,上来点怼翻对手装甲阵的炮,问题不大。当然像我上文中说的,本来别人也没集中在一个点上,所以包打一个点,也不能全歼陆一师,而包打所有点,咱们重火力就算能加强,也强不了多少。【特别强调陆一师因为像征意义,改过几次本战役的战损,其实它就不是陆军的,是海军的,所以当年对咱们应当不具传说中的像征意义,当时可能名气比较大吧,有点像改开后加了一些附会的说法,它是海军陆战一师,美国的机步一师也叫大红一师,二战后长驻德国自称:美国军队就是第 1 机械化步兵师和 1000 万替补士兵组成的(比咱 38 军可狂多了,万岁军没敢这么狂)。完全不知道陆一师在机步一师面前有什么特殊意义,可能太平洋战场以夺岛为主吧】
如果不算上极寒的损失,其实长津湖也不能说是惨胜。站台扔棉衣上火车这事,真实发生过的。
不冷也歼不了。一个战场能投入的就那么多。
要注意到,长津湖战役是 1950 年 11 月到 12 月,而毛泽东向苏联提起的援助是第一次战役完成后, 1951 年 1 月才开始陆续补给。在长津湖战役之时提苏援,是不是有点早……….
至于神特么的中苏空军,你就当当时正好数量是 0 吧。
美方也做过就地防御计划,守到空中或后续支续来,就溜了。
记住,在朝战。能歼是运气,尽可能多的杀伤是目标。
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坦克。围着的美军还有坦克装甲车,除非他犯傻。
有一句老话:难事在于必行!所以赴汤蹈火者众。
你要认为志愿军是抱着必胜的目标去打的,是去打顺风战的…….,呵呵。
要不我说 《金刚川 》是一部 “讴歌文明之师惜败的电影”……
天气与装备固然影响了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的表现,但真正的问题,是叛徒张东荪。
在思考长津湖战役的寒冬减员时,先想想这样两个问题:
1,朝鲜战场是冷,可是东北更冷,和国民党在东北周旋过几年的 tg 不会不清楚冬季作战所需要的战备。何况彼时的中国已经基本统一,虽然装备上不可能和美国相比,但是供应棉衣等基础御寒物资给战士的能力相比于还在和国民党打运动战时强了很多。显然,tg 供应不上或注意不到冬季御寒问题的概率应该不高。
至于说美国轰炸机轰炸补给路线造成影响,则是志愿军推进到三八线以后的事。长津湖离祖国是很近的,而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美军显然不太容易干扰志愿军的补给线。
2,我们提起朝鲜战场上的寒冬减员时,说得基本上都是长津湖战役的宋时轮第九兵团。要说之后的寒冬减员不提是因为军备补给送上来了或者问题得到了重视那还说得过去,可是与长津湖战役同时打响的清川江战役以及那之前的第一次战役的寒冬减员也都很少有人提起。因为那些战斗虽然也有寒冬减员,但是根本无法和长津湖战役相提并论。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叛徒张东荪。
虽然抗美援朝战争有一百个该打的理由,但这一战毕竟不像抗日战争那样直接在国内打仗。而且美国既比日本强大不少又显得比日本友好得多(不是说美国多好,只不过相比于日本而言自然是要更好些)。所以国内其实有不少人对战争持将信将疑的态度。
而张东荪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此人在抗日战争中有过出色的表现,然而他十分畏惧美国。因此张东荪希望通过个人向美国的妥协来换取美国的信任,他认为一旦战争规模扩大,自己就可以凭借这份信任调和中美关系。为此他提供了不少信息给退守台湾的民国 zf,并将自己私藏的电台给了民国特工。这其中交给台湾并转送给美国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就是即将调入朝鲜发动长津湖战役的宋时轮第九兵团的行军路线,军队建制装备人数,军列运行时间等等。
tg 很快就知道了张东荪出卖情报的事,可第九军团仍然陷入了极度的被动:如果按照原计划进军,就等于和装备精良且早有准备的美军硬碰硬打阵地战,而美军甚至仅凭空军轰炸行军路线就可以给第九军团带来巨大的伤亡;然而如果推迟甚至取消进军,那么缺乏支援的兄弟部队就会陷入危险。
tg 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尽量更换行军路线并想尽办法提前进入朝鲜,从而尽可能打乱美国人的部署。于是第九兵团的行军路线连同军事目标都被做了修正。更惨的是,为了尽量提前进入战场,第九兵团所乘坐的火车沿路不停下来补充包括棉衣在内的补给(因此第九兵团缺的不光是棉衣,还有干粮与单兵武器弹药等等 tg 肯定能给士兵配齐的军用物资),直接进入朝鲜参战,这才打了现在的长津湖战役。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问题反而证明了 tg 相对于民国 zf 的好几个优点:
1,抗战时的民国 zf 将大量杂牌军与官员甚至是二把手汪精卫逼成汉奸,这些人为日本奴役中国半壁江山提供了许多帮助。而面对国力远更强大形象明显更能打宣传战的美帝,tg 的叛徒造成的最大损失也就是一场战役中一个兵团的军事计划;
2,抗战时的民国 zf 无视了大量有价值的日伪情报,而 tg 却能在第一时间知道第九兵团军情泄露的事并正确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3,抗战时的民国军队一旦对于敌人估计不足往往从上到下立即转进如风,而 tg 的上层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将损失降到最小,而下层更是能全力执行命令完成分配给自己的战斗任务。
所以虽然问题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但是 tg 仍然打赢了长津湖战役。只不过,如果没有张东荪,第九兵团肯定能打得比现在要更出色得多,甚至于就像大家所期待的那样成建制地歼灭美军。
————
谢赞~
· 虽然很痛心,但是 tg 在面对远比日本更强大更有攻心能力的美帝只出一个张东荪已经能够说明他的民心与凝聚力了。
· 有人认为张东荪不可能知道这个级别的情报,这方面张东荪是完全可以的。那时候国家初立,虽说 tg 组织度高但建国之初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混乱。更何况,张东荪权限极高威望更高。他早在军阀混战时期就不断发文支持 tg,在日本与国民党统治时也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平津战役时更是多次劝说傅作义投诚,连教员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然而谁会想到,一个面对军阀,日本人与国民党时即便遭受牢狱之灾甚至是死亡威胁都不为所动的人,面对美国人会怂成孙子呢……
当然,在当时人们没注意到这个问题,事后确实发现像他这样不怂军阀日本民国但怂美国的人绝不在少数(事实上哪怕是今天也有这样的人)
· 有人好奇为什么美军在已经知道第九兵团军事计划的情况下仍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原因有好几个:
1,美军对于中国军队的表现停留在民国时期那支被日本打下了半个国家的弱鸡(还是日本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美战线的结果)。所以别说情报了,就算是那之前第一次战役尤其是云山战役的失败也仍然没有让自大的美军认识到志愿军与国军的区别。可是朝鲜战争以后,中国在越战划下的十七度线成了美军 “赢得每一场战斗却输掉了整场战争” 的梦魇。为何中国在朝战时的三八线警告被美军完全无视,而越战时的十七度线警告却比紧箍咒还管用呢?
2,经历过二战洗礼的美军,即便再轻视中国,也会根据情报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然而在美军的理解里,第九兵团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别说调整计划并执行调整后的指令,tg 按理说根本就不该知道军事计划已经泄露了。然而 tg 不仅迅速知道了这件事,还能够及时调整第九兵团的进军计划。
3,“措手不及”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借口,为了给美军战略自大以及志愿军战斗力强大遮掩。就像西方现在常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用人扎堆冲锋送死的方式打人海战术,事实上那是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敌后突击包抄,是需要高超的指挥能力与强大的兵员素质来执行的战术行动。
二次战役长津湖能不能全歼陆战一师,当时西线就有现成的案例嘛
第二次战役东西两线作战,就在东线长津湖作战的同时,西线几个军的重武器消耗量一样少,38 军 42 军 40 几个军联手,在非常有利的环境下,依然没有全歼美军步二师,西线严寒问题轻微得多,后勤补给跟得上,38 39 军几个军之前是国内主力精锐军,入朝前专门作过整训。2 次战役反攻开始以后,美军放弃固守阵地全线撤退,西线基本以运动战为主,正好有利于志愿军轻步兵在运动中歼敌。可以这么说,3 年抗美朝朝战争,2 次战役是对志愿军最为有利的状态,但是,即使有这么多有利条件,西线依然作不到整师消灭美军。
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以轻装步兵为主的志愿军,由于重火力贫弱,没有突击伴随火力,没有装甲兵,没有空中力量,根本不可能具备整师建制消灭美军的能力。所以西线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尤其是基本没有严寒问题,都作不到全歼美二师,那东线在严寒、开战两天就有部队断粮、轻武器弹药无法补充等不利状态下,更加不用谈全歼陆战一师的问题了。
其实在二战已经无数次证明,轻装步兵的局限性。比如,芬兰陆军因为苏芬战争,当年曾被吹为陆军强军,可是在 1941 年 6 月以后,芬兰军队随德军反攻苏联,在对苏军的筑垒地域进攻中,芬兰军队表现非常一般,究其原因就芬兰军缺乏重炮、坦克、对地攻击机。而志愿军 1953 以后,重炮,坦克、防空,后勤补充都大幅改善以后。在进攻战中,依然只能作到迅速突破敌一线阵地,这之后,志愿军就很难对敌纵深进行突破发展,原因还是没有足够的装甲兵,以后炮兵行进支援能力差,更加没有制空权……
统帅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首先考虑的是政治影响力,如果能全歼陆战一师,就能威震敌胆。像当年的全歼 74 师一样,对敌人的震慑不言而喻。这不是考虑自身伤亡的时候。
统帅部是这样想的,前敌将士,做的也非常到位了。奈何大家势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虽未达到预期效果,但也绝对称的上英雄。
几乎是步兵的巅峰了
天气原因不是吃不掉陆战一师最主要的因素,
朝鲜战争一爆发的时候,
中央就有过部署。
东北边防军,把老兵复员工作都已经停止了,
都已经 1950 年了,三大战役都打完了,
另外说一句,三大战役的主要进程都是在冬天,
各位觉得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一众老总们没有关于极端天气下的作战预案么?
血战四平,四保临江,东野在冬天作战的时候少么?
当时配发冬装是已经安排在了仓库里上,
有因为张东荪的幼稚,九兵团没有办法,
根本来不及换装,只能戴着大盖帽去的朝鲜。
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55 年少将贺晋年看到九兵团的被服瞬间就懵了,说: 你们这样去朝鲜别说打仗了,单是天气就把你们冻死了。
有人说了,我们那会儿家底子薄,凑不齐,
中国家底子再薄,入朝参战也是 1950 年的深秋了,九兵团入朝都已经到了 11 月份,莫不是要等到雪下起来,才准备给东北的解放军配发棉衣?
要知道,最早一批入朝的志愿军,为了保密甚至穿的是朝鲜军装。
综上所述,如果不是出了叛徒,宋时轮将军的九兵团,完全有可能在历史上的长津湖战役中,取得更大的战果。
天气是站在我们这一方的,
最起码削减了美军的空中优势
美军的后勤保障是很强,但是美军在寒区作战的经验,远不如我们人民军队,对很多美军来说,最痛苦的回忆莫过于突出部战役的巴斯通,欧洲的比利时,怎么能和远东的苦寒相提并论。
所以说,综合各方面因素,倘若能按照历史上原计划的出兵时间,再多准备两天,军博里面,也许会多出很多的展品。
自抗美援朝战争之后,许多亲历战争的将帅,无一不对现代化战争有了深刻的认识。人民军队自解放战争开始,“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毛驴车加干粮袋,想吃啥都能带” 等一些低烈度战争条件下的补给习惯得到了纠正,为我军正规化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目标。
综上所述,朝鲜战争相当于一阵高效的推进剂,使我们这个国家充分认识到了,现代化条件下的后勤物流,对于战争的影响。
不能。
朝鲜战场上对美军特别是大股美军歼灭很难(不是没有),主要原因有几个。
第一,美军火力的明显优势。
单纯的包围美军,可能只需要二比一三比一的兵力数量即可,特定情况下甚至有一比一的特例。
但是,美军的火力优势与我们相比是十几甚至几十比一。当美军龟缩防御时,可以说只要指挥不乱,弹药尚未耗尽就很难拿下。
第二,美军的机动力优势。
美军的机械化乃至骡马化比例都远远强过志愿军,因此一旦发现机会,美军可以实现极快的整体脱离接触。
第三,志愿军后勤的严重不足。
七天攻势这个相信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在包围战中也有类似情况,美军只要顶住几天,包围圈的火力就会进一步削弱…
所以说,抗美援朝之战能够打赢,真的是在其他方面胜过太多了…
志愿军无愧于英雄之名,中国人民无愧于英雄的人民!
ps:无语了
只是根据记忆和一点资料的回答竟然有这么多人点赞,感谢大家了,而且我还很诧异为啥没有评论,结果是我不知道为啥关闭了,抱歉抱歉。。
——————————
真的别想多了,我们根本没有任何机会,长津湖之所以这么出名,第一是美帝第一次被围歼团级部队,第二是那天的天气太冷可以说是冷到西伯利亚的毛子过来都要打哆嗦的那种,长津湖战役表面上看是打到了 12 月 24 号,然而实际上从 12 月 1 号开始,志愿军基本就是在执行着那些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命令,最后目送美国人撤离长津湖,这里面和电影展示的有着天差地别。
首先就是震撼整个抗美援朝的新兴里围歼战,其实这里的 31 团,并不是指海军陆战队编制下的 31 团,电影的描述其实是错误的,而是属于美国陆军的一个 31 团级战斗队,这只部队其实是拼凑而成的,而且原本还编有一个坦克连队,但是被滞留在了半路所以没进入包围圈,不过这个 31 团因为太过冒进,所以也是最早的和我军交火,第一时间就被我军 238.239 和 240 三个团包围,但是经过 2 天激战,三个团都未能冲破防线且伤亡惨重,随后三个团休整了一天等待 241 团抵达,集结完毕后,志愿军于 30 日晚再次发动攻击,但是在美军强大火力搭配自行高炮的扫射下再次退下来,241 团甚至出现了一夜 7 个连失去战斗能力的战报,但即便是伤亡惨重,对面的 31 团此时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战斗人数不足 900,轻重炮弹已经全部打光,于是当时的代理团长(叫啥不记得了)决定配合空军开始突围,但是在向后浦撤退的途中,又遭到了 242 团的顽强阻击,那个代理团长死于这场战斗,于是 31 团当场崩溃,最后仅有 300 多人冲出包围跑到了下碣喻里,虽然全歼了 31 团,但是 80 和 81 师已经是大残,剩下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足以按照师级编制战斗,但是仗我们最少打赢了。
而另一边的柳潭里围歼战,志愿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首先史密斯师长是一个非常小心的人,他因为对俘虏的询问估计出前方可能有大量的志愿军,于是在 27 号战斗发起前就展开了环形工事,而我军虽然有 4 个整备师,但是面对火力强大的美军却没有整体使用,主攻的就只有 79 师再加上抽调的两个团,整体兵力还不到 2 万人,而对面的美军是有师属炮团的陆战一师,兵力超过一万人不仅携带大量重炮还有空军支援,志愿军经过 3 晚的猛攻,伤亡惨重都未能冲破防线,此时史密斯并不确定志愿军的兵力配比,再加上整条线上的美军几乎全部遭到攻击,进而开始怀疑对方有围歼自己的企图,于是决定配合空军开始撤退,而志愿军为了围剿陆战一师,从 59 师抽调了两个团兵力,去进攻德洞山口美军负责殿后的两个连,和柳潭里一样,三晚的强攻都未能攻下美军占领的阵地,于是陆战一师得以顺利南撤,反而是 59 师的剩余兵力直接在阻击战中把自己打残了。
接着让我们来看第一次下碣隅里攻防战,这里虽然是陆战一师的后勤中心又是师部,但当时该处的守军并不多,只有两个步兵营和一些工兵部队,当时我军的计划是 58 师主攻,60 师负责打援,如果没有援军 60 师主力就参与攻击,于是在 28 日运动到位后,58 师立刻开始强攻,在战斗开始后,美军果然派出了一直规模中等的援军并且配有坦克,虽然这只援军在突破 60 军防线时损失大量的卡车和士兵,但是还是有大约 1/3 的兵力和大量的坦克到达了下碣隅里,得益于这些援军,58 师的攻击随后就被击退,被迫后撤,而著名的战斗英雄杨根思烈士的事迹就发生在撤退前的这段时间里。
于是,在三场战斗结束后,陆战一师的主力已经顺利的撤退到了下碣隅里,我们马后炮的看,这个时候的志愿军已经没有了任何可以围歼陆战一师的资本,因为美军撤退到此后迅速开辟了临时机场,立刻发挥了作用,当时最少有 3500 名伤员被顺利送走,同时也运来就大量补给,从重炮炮弹到冬服袜子,源源不断应有尽有,不仅种类复杂而且多到根本用不完,以至于美军整体撤退的时候将无法带走的物资用推土机和汽油搭配轮胎就地销毁,当时几百米外的志愿军看到这个情况只能气的咬牙,而这个时候美军计划是用飞机将整个陆战一师空运撤离,虽然运力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这个计划还是被史密斯否决了,他认为凭借志愿军的强大攻势,美军在最后肯定要有人做自杀式防守才能保证所有部队的撤离,于是美军决定走陆地撤退。
而反观志愿军,第一阶段结束后,9 兵团的伤亡已经是接近一大半,虽然有补给能力,但是和美军相比根本无法做到补给每个人,只能做优先补给,但是,命令始终是命令,在整编了剩余人员后,搭配 76 和 77 师,志愿军决定发起第二次下碣隅里攻防战,让人无奈的是,这场战斗的结局和柳潭里相比几乎没有区别,反而是更加悲壮和惨烈,因为此时环形工事内的美军还有一万多人,并且刚刚接受了大量的补给,伤员也已经全部撤出,而外围的志愿军只有区区 3 万多人,还携带有伤员,志愿军虽然发起了如潮水般的猛烈攻势,但结果却犹如以卵击石,双方火力差距之大让志愿军甚至发生了闻所未闻的集体投降,在 12 月 6 日,76 师 228 团的一个营于白天集结,计划向东丘的美军反击,但是被美军一只连队发现,随即就遭到空地火力的猛烈轰炸,而仅剩的 220 人立刻失去了战斗意志,集体向美军投降。
于是美军在击退志愿军的攻势后继续向南撤退,这个时候仅剩的 60 师和 89 师仍然接到了堵截美军的命令,于是 89 师在长距离行军后仅仅在水洞方向打了一次伏击,但是被美军轻松击退,而 60 师的一部在数次炸毁水门桥后,也无力阻止美军南撤,著名的冰雕连就是发生在这个阶段,随后,陆战一师和前来接应的第三师汇合,撤退出长津湖地区,虽然最后九兵团 20 军和 26 军的余部仍然在玩命堵截,但是部队战力已经是见底,根本追不上美军,连美军自己都在事后的说,长津湖的后期战斗志愿军的攻击能力几乎是没有什么威胁了,于是整个第十军随后在兴南港登船撤离,而第二天,志愿军迅速占领了兴南港。
至此,陆战一师围歼战全部结束,九兵团的 3 个军 12 个师,其中有 10 个师完全失去了战斗能力,部分师最后甚至只剩了区区几百人,只有 78 和 88 师因出发较晚而未能追上美军。但是 88 师受到大雪,空袭和指挥等方面的影响,还未能正式进入战场即减员大半,被点名批评,战后被直接撤了编,而一开始就作为预备队的 94 师基本也差不多,其中除了 281 团打的比较好,剩下的两个团都是一言难尽,所以战后只保留了 281 团,其他全被撤了编。
所以说,即便是把美帝被堵在了水门桥,当时的九兵团也没有足够的战力再去合围陆战一师了,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战略上已经胜利了,此战结束,整个东线已经没有了敌人,我们唯一的遗憾是战果太少,当初的计划是整一锅大饺子,但是我们用了好几瓶醋却只吃到了小半碗饺子和几口片汤。
我真的很敬佩志愿军英勇的作战意志,但是无奈啊,战争里面有些东西真不是只有作战意志就可以弥补的,它可以激发你的战斗潜能,但是并不能让你多挨两枪,默哀一分钟吧。
不能,虽然这个回答会令国人们感到气愤,但是实事求是的讲,就算当年东线战场的气温不是那么冷,九兵团也还是无法成建制的歼灭陆战一师,客观因素就是因为志愿军面对的不仅仅是陆战一师,还有在朝鲜半岛东面日本海上的美国海军跟空军,陆战一师和陆军第七师可以无时无刻地获得空中支援,美国的空中力量完全压制着志愿军,大大地限制了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志愿军的后勤补给本身就很脆弱,这下子更是雪上加霜,即使后来到了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兵力火力更强但是也仍然无法歼灭美军团级作战单位,更不要说歼灭美军一个师,更何况美军的陆战一师还是美军地面部队里面战斗力最强的。。
所以,尽管我们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是我们还是要面对。。如果问,志愿军怎样才能在长津湖一带彻底歼灭陆战一师,那志愿军就必须掌握战场制空权,将美军的空中力量完全与美军的地面部队割裂开,但是,以新中国当时的国力,这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新上映的战争题材电影《长津湖》之中,张涵予扮演的宋时轮司令员戏份不少,并且形象非常正面。**无论是在战前激情动员九兵团的官兵,还是前线的指挥若定,都表现出了一名开国上将应有的风范,在影片后半部分他甚至严厉督促陶勇,要求想法设法把棉衣送到前线。但真实历史上,宋时轮在抗美援朝时的准备和指挥工作是有颇多争议的,真的如电影里展示的这样正面吗?
在《长津湖》电影当中,战争场面大气精彩,我军第九兵团歼灭敌人北极熊团的战绩也十分辉煌,但是这部电影有拍摄侧重点,并未宏观展示第九兵团在东线作战时的巨大伤亡,超过 5 万人。这种伤亡主要并非来自作战,**而是在极寒天气下的非战斗减员,即冻死冻伤。我军非战斗减员就达到了 4 万多人,占整个兵团参战人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个伤亡比率,**是我军各兵团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在电影里面有冰雕连和美军军官朝志愿军战士遗体致敬的场面,**这个画面不假,但只是一个局部描写,影片并未直接描述我军在长津湖战役当中的巨大伤亡数字。而这种伤亡,和该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有一定的联系。
在电影展示出的内容中,第九兵团在山东集结,计划完成后勤准备之后再开赴前线。但是战事紧急,彭老总向中央汇报,希望调预备队紧急入朝,这个预备队就是在山东的第九兵团。所以该兵团在没有完成准备的情况下就直接开赴朝鲜,**在盖马高原长时间承受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出现了后面大量非战斗减员的不幸情况。**从电影反映的情况来看,这种损失似乎跟宋时轮没有直接关系,他也是在执行上级的紧急军令。关于宋时轮司令员的责任问题,需要一分为二来看,我们来分析一下。
有一些朋友认为,宋时轮是为了争功才导致非战斗减员,作为志愿军第二个入朝的兵团,想快点到前线立功表现。这个说法其实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正如电影所展示出的那样,第九兵团在山东原本要驻扎到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份之后,一切准备就绪再开赴朝鲜,确实是因为得到了前线战事变化的紧急调令才被迫提前出发的。**而在真实历史上,宋时轮曾经在十月底向上级请求,待棉服棉衣补充完毕之后,十一月十五号再出发,但显然没有得到允许。**第九兵团提前北上,这并不是宋时轮一个兵团司令所能改变的事情,所以也就不能把责任都推给他。
而宋时轮本人晚年最不愿回忆的一场战役,恰恰就是朝鲜战场的长津湖战役。**我军伤亡太大了,以至于很多文字材料和影视作品,**很长时间都不能反映出这一战的全貌,谈到第二次战役,往往只讲西线不提东线,有意进行回避。宋时轮无比惦念在东线战场上牺牲的九兵团官兵,晚年时常独自流泪,可见老将军的担当,并非一些人所描述得那样不堪。
但是要说宋时轮司令员完全没有责任,也不太正确。他毕竟是第九兵团的军事主官,部队的第一负责人。**命令紧急不能违抗,但结合他本人丰富的战争经验,至少要考虑是否能够在满足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再出征,有巨大的后勤困难和补给问题,**是需要兵团负责人积极向上级沟通并采取措施解决的。很显然在这一方面,宋时轮的灵活应变程度是不够的,以至于东北地区后勤负责人贺晋年,李聚奎等人多次劝阻,宋时轮也不肯在东北多停留半刻,第九兵团的棉服,棉鞋,大衣严重不足。
宋时轮如果可以适当变通,在东北稍作停留,就能够大大改善这种情况。所以从实际的事态发展来看,宋司令员也并非完全没有责任。不管怎样,第九兵团将士们用他们巨大的牺牲和团结精神,最终歼灭了美军一个加强团,并导致了美军王牌部队难堪不已的远距离狼狈撤退,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值得后辈永远铭记。
不能。
长津湖战役不能全歼陆战一师不单单是因为天气冷。大家觉得天气冷阻挡了全歼陆战一师的步伐,往往是受最后一段阻击战全员报销的英烈事迹感染的。但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即便是那个连不报销,单靠他们也只能实现拖住陆战一师撤退——等待大部队跟上——吃掉陆战一师一个团或两个团这样的目标。
长津湖战役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什么叫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场战役,中美两方在情报、地形、天气上的有利条件基本上是相同的,入朝作战初期我军极端的后勤补给困难也因为一线指战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美军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也因为初次遭遇我军、天气严寒,相应地有所降低。尽管中美双方的后勤补给能力的基础差距仍然摆在那里,但是严寒却把双方的后勤补给增长率限制到了可以接受的差距之内。我军就是打困难仗出身的,迂回穿插、分割包围在长津湖发挥得淋漓尽致。但问题就是,陆战一师不是蒋介石的军队,被分割包围以后马上就地组织反击,而且依靠通讯和重装备优势抵消了我军分割包围带来的混乱。那么美军引以为傲的重装备平推,也因为地形和天气因素被削弱,美军以为的受意识形态荼毒的中共军队,也没有想象中的溃败,所以形成了长津湖两方的拉锯战。
如果长津湖不那么冷,那么美军的优势将比真实历史中还要再扩大,我军打得会更艰难。吃掉陆战一师一个团的目标可能会更难实现。美军的重装优势,在入朝作战初期,一直是一个难以攻克的点。我军缺乏有效对抗重装备的火力。美军跟蒋军不一样,蒋军有装备、不会用,但陆战一师作为一支在太平洋战场上成长起来的美军王牌部队,对如何使用重火力的理解跟蒋军是天壤之别。入朝作战初期,我军从跟蒋军作战的经验出发,认为美军的士兵素质可以抵消重装备的火力优势,这点不改,基本上没办法在天气好的时候取得更大战果。
总而言之,先总统 蒋公,以一己之力,转进台湾,连骗两家,才有了入朝作战初期中美双方的战术误判。
不能,甚至会让陆战一师逃跑的更顺利。越是高端的武器就越是娇贵,极端的寒冷让美军的武器效能被极大的削弱了。越是极端不利的环境对于劣势的一方反而越有利,因为外部条件会削弱优势一方的优势。再举例说明一下,如果长津湖地区不是山地而是平原呢?
根本不可能。
一言以蔽之,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的落后,是全方位、成系统的落后,不仅仅是棉衣棉裤的问题。
但凡看一眼当时中美一线士兵的饮食、娱乐,对阵两方的耗弹量的数据史料,就根本不会提这个问题。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在极寒天气穿着南方单薄棉衣,与装备精良的美军王牌部队硬碰硬。由于入朝仓促,各部队 3 天没吃到粮,弹药不能及时供给,冬季物资也不能及时补充…… 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还重挫美军王牌师!据美军资料,美军陆战第一师、美步兵第七师阵亡、负伤、失踪等合计减员 1.4 万人左右,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9 兵团部队战斗减员达 1.4 万人;冻伤减员 30732 人。大量战士冻死冻伤,3 个冰雕连仅有两人生还……“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电影的这句台词说出多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致敬我们的钢铁脊梁!
你说这个我就想到某个著名段子了。
冬天天气太冷,导致德军发挥不好(莫斯科战役);夏天天气太热,导致德军发挥困难(库尔斯克战役);天气不冷不热,不能给敌军的发挥造成障碍(诺曼底战役);阳光太好,能见度太高,不利于德军隐蔽(阿拉曼战役);阳光太差,能见度太差,有利于敌军隐蔽(斯大林格勒战役)。
东线公路太烂,不利于德军机械化部队机动;西线公路太好,不能阻碍盟军机械化部队运动。地形太复杂,林地太多(列宁格勒战役);城市太立体(斯大林格勒战役);山路太崎岖(高加索战役)都阻碍了德军的进攻。地形太平坦,不能给敌人造成障碍(库尔斯克战役,法莱斯战役)导致了德军的失败。
罗马尼亚人帮德军,害得德国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团灭;罗马尼亚人帮俄军,害得德国第六集团军在罗马尼亚又一次团灭。意大利人帮德军,害得德国人输了北非;意大利人帮盟军,害得德军整整一个集团军群被牵制在阿尔卑斯,不能去增援诺曼底……
【转自网络,作者不详】
基本不可能,
天气是公平的,你不好受的时候,对手一样不好受。反之亦然!
客观地讲,志愿军更难受,因为祖国工业不行,后勤保障不给力,吃穿比美帝低太多了,这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我不要机动性、不要制空权,因为当时的祖国工业根本办不到。你跟苏联人要求这些,他也不会提供太多数量,不解决问题,换句话说,要一架飞机不如要 100 门防空炮,作用超过飞机。
按当时情况,若要全歼长津湖美军师,只需要给志愿军三个保证:良好的后勤、充足的弹药、可靠的防空。
有上面这三个条件就足够消灭美军了,但大家也清楚,这是一场仓促的战争,衣服食物弹药全都紧缺到极致,苏联人又扭扭捏捏的,不及时提供必要支持。
实话实说——做梦!题主知道美军出动多少架次运输机向长津湖地区美军空投物资吗?
如果北朝鲜零下几十度的气温不帮我们的忙,请参考美军空袭增援诺曼底德军装甲部队。
20 军 60 师 179 团
A patrol from Captain Jack A.Smith’s Easy Company brushed upagainst about 25 Chinese west ofthe village and brought in twowounded prisoners who said theywere part of a Chinese divisionmoving into attack positions.Chesty Puller and his regimentalheadquarters had joined Sutter atKoto-ri and in the next severaldays more Marine and Army unitsjammed their way into the protec-tive envelope of the perimeter. Onthe morning of 28 November,Smith ordered Puller to send aforce up the MSR to meet a tankpatrol coming down from Hagaru-ri. Sutter sent out Dog Companyunder Captain Welby W. Cronk,but it was stopped a mile north ofthe perimeter by a strong Chineseforce entrenched on both sides ofthe road. Dog Company withdrewunder cover of air strikes by thebusy Corsairs of VMF-312. Theday’s fighting cost the Marines fourkilled and 34 wounded. Three pris-oners were taken and they identi-fied their unit as the179thRegiment, 60th CCF Division
另
在 11 月 28 日的 战 斗中,由于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以及坦 克 、重炮 的压 制,第 20 军第 59 师第 175 团 曾一度被击溃;由于美军的强大火力,仅 仅 到 了 28 日,志愿 军第 79 师 、第 89 师 就 在柳潭里的作战中受到严重损失,已无力 对 (下碣隅里) 第 5 及第 7 团战斗群 的环形 阵地 立即进行 大规模 的进 攻 。在 28 日到 29 日,第 58 师第 172 团在进攻下碣隅里美 军的过程 中,曾经一度突入美军阵地内部 ,但该团因敌人火力强 大封锁 ,几乎全 部丧失战斗力;第 27 军第 80 师在 29 日新 兴里的战斗 中因敌 强大 的步兵 、装 甲火 力 阻击被迫撤退;第 59 师第 23 团在 l2 月 4 日阻击 后撤 美 军 的战 斗 中,也 因美 军飞 机 、坦 克的联合 夹攻 ,以及强 大的步兵 火 力的压制下,阵地失 守。
一些间接证据表明,50 年初冬的长津湖地区并没有异常偏冷,只是接近常年或者小幅偏冷,但当地特殊的地形导致一个 “不那么冷” 的冬天也有着骇人的低温,寒风和大雪,对于身着单衣的我军将士来说仍然是致命的,而 1081 高地悲惨的 “全连化作冰雕” 则是因为贯穿山谷的猛烈北风导致的快速失温,而不是历史罕见的低温。
如果那个初冬的长津湖没有那么冷,也许战绩会翻倍,伤亡会下降,志愿军会赢得一场更漂亮的胜利,但是如果我军部署不变,完全消灭包围圈里的美军是非常困难的。
短期之内肯定没时间更新,列个提纲以后慢慢写。值得注意的是 70 年代朝鲜人在长津湖畔建立了一个气象站,而且数据还是随时更新 + 完全开放的(这很不朝鲜),给下面一些民科风格的分析提供了便利。
1 长津湖一带的地形和气候
2 复盘 50 年 11 月 - 12 月长津湖 - 赴战湖战区的天气情况(民科预警,结论仅供娱乐)
3 倘若战场上没有致命的严寒,复盘每日战斗状况及战果汇总(不是严谨的兵棋推演,继续民科预警,结论仅供娱乐)
长津湖不能全歼美军陆战一师主要原因还是志愿军的火力跟不上来。
请注意因为美国空军的袭击和天气太冷,志愿军的火炮基本上没到位,整个战役打了不到一千发炮弹。
事实证明北极熊团能被 75 毫米野炮砸碎阵地,然后在撤退的气候被全歼,就是志愿军对美军集群是有办法的,只要火力跟上,有援朝后期的重炮火箭炮,绝对可以砸碎下隅里。
志愿军只用步兵搏杀美军的坦克重炮,坚固设防阵地,能打到目前这个程度已经万分努力了。
想到知乎上常见的问题,问: 二战东线德军败给苏军是因为冬天和泥泞吗?
说得好像冷空气只冻德军不冻苏军一样。
长津湖也是一个道理。后勤保障也是战斗力,这道理真是用血换来的。
拿破仑说过这样一句话,千万不要做你敌人希望你做的事,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这么做。
因为天气冷到美军认为志愿军不会在此地伏击,所以志愿军在此地伏击。如果天气没冷到这个程度,那美军就会认为志愿军可能在此地设伏,到时候美军做好万全准备,谁吃谁?
所以天气好压根就不会在这地方设伏。
有的人是事后诸葛亮加逻辑混乱。
志愿军攻坚能力不足是事实,假如陆战一师不撤退,把乌龟壳亮出来打防御战,第九兵团肯定吃不下来,结果可能是陆战一师走的更从容,第九兵团损失更大。
上面的说法没错,但是尼玛考虑下当时的情况好吗?
当时美军在五星天皇的忽悠下觉得马上就可以回家过圣诞节了,被志愿军打了一次战役以后还是没清醒,陆战一师就是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被我军分割包围了。
就好像一个通宵蹦迪还喝多了的人,跟人打起来了,结果被人在雪地里揍得鼻青脸肿。然后别人问说假如不下雪会如何,一群人回答的时候就默认这人是最佳状态了?
前三次战役中美军根本没发现志愿军攻坚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一个本来打算凯旋的部队,被迎头一闷棍后是出于混乱状态的,这也是为什么志愿军能够穿插成功的原因。
后来陆战一师之所以能够稳住阵脚,成功脱险,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决定要撤退以后有了明确的战术目标。防御,进攻也都是为了突围,因此战斗力才能有所恢复。
假如像有的回答,让陆战一师不跑了,就地防御,那陆战一师铁定药丸。因为对于一支被包围的军队(还不是意料之中的,从这个角度说,陆战一师刚开始的情况比国军 74 师还差,张灵甫起码是有意识的被围),而且以当时的战况,无法期待陆上援军,那他的士气怎么保障?没有士气哪来的战斗力?真以为士兵和星际里一样战斗力恒定?
回头说,如果没有严寒,只是一般的冬季,那更有利于我军穿插,在当时已经出于混乱的局面下应该能够歼敌更多。
但是陆战一师最终还是会确定逃跑的计划,这时候支援军攻坚战能力不足的弱点还是会成为吃掉陆战一师的障碍。最后的结果大概率依然是陆战一师撤退,不过损失应该比历史上的更大,九兵团损失的人数估计和历史差不多,也许可以略小一些,部分冻上人员变成战斗损失。不过我军攻坚能力不足的缺点也可能提前暴露。
我们火力太差了
当时苏联还没给军事援助,我们拿的大多数都是缴获的日本货,尤其是步枪,优点是射的远,打不死人。
要是有后期苏联援助的重军火,那肯定跑不掉了。
在长津湖逃走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为什么被称为王牌部队,纪录片
水门桥如果没被美军修好,他们就会被全歼……
不得不佩服,美军后勤保障能力太强大了,连桥基炸了都能快速修好。运输机直接运来了架桥的材料。
首先陆战一师之所以被分而包围,是因为大雪天行进缓慢,被分割包围。
第二就志愿军那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啃不下去的。
美军在下碣隅里修建了简易机场,而当时制空权被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志愿军没有可能完全歼灭陆战一师。
假设哈,如果是 53 年换装苏联装备的志愿军,也就是打上甘岭的那些装备,还有那么一丢丢可能。
前提是指挥官还是麦克阿瑟这个草包。换成李奇威可能就不行了。
二次战役的意义在于在东线把美军给赶走了,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但凡无限投入,歼一个师还叫事儿?所以问题的关键永远都在于投入有限。
苏德战场不也挺冷?据说就连名声在外的德械都冻得炮口径缩了,枪也拉不开栓……
即便这样也没法算战斗力全丧
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不仅要无限,更要及时。
这就好比陆战一师倒霉,碰上了个既能挨揍又体力不减的对手,就算美械再怎么操作猛如虎也然并卵。
想撤还撤不下来
说不定打着打着,没等全歼,陆一就已经投了。
屈人之兵才是上乘武学!别整天就想着全歼,蹄猪幸亏不是指挥官。
这个问题其实和当年一个奇葩为题一样,就是如果 41 年冬天不那么冷,德军能否拿下莫斯科,两者答案其实都一样,不能。道理都很简单,天气不针对交战双方的某一方,对双方都是公平的。41 年的德军到莫斯科城下如强弩之末,朱可夫修建了无数条防线,德军装甲部队和一线作战人员的数量已经远远不足了,后勤更差。而抗美援朝战争也是一样,如果天气不那么冷,美军机械化行军的速度会更快,空中优势会更加明显,志愿军的伤亡会更严重。不过,对于志愿军来说,应该能够歼灭更多的美军。首先冻伤减员会低很多,其次志愿军的穿插能力会更强,最强轻步兵会把穿插能力发挥到极致,而且志愿军的营连级炮火的作用也将更大。
但是歼灭整个陆战一师,我觉得还是不要乱想了。陆战一师是美国佬标杆一般的存在,如果陆战一师被歼灭,在美国政坛中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所以美国人一定会倾其所有硬保陆战一师,各种各样的物资空投,会派遣更多的军机轰炸志愿军,志愿军那时候的防空真的没办法。50 年的志愿军还没有拿苏械武器,火力相对美国人来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根本不存在全歼的条件,个人觉得做到更多的杀伤就很好了,没必要想着全歼陆战一师。
冷是双方都冷。
如果说是全部歼灭俘虏一个不剩,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后勤的思路更好,准备更充分,堵在水门桥再多杀一些,是没问题的!
如果还是宋时轮指挥,那九兵团还是一样伤亡惨重。
先说结论,天气冷其实应该是对中国有利的,如果九兵团能够有足够的冬装的话。因为美国人有好几天因为天气冷飞机都无法正常支援。而九兵团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冬装没有重武器。
如果说没有重武器是因为道路崎岖,为了穿插不得不放弃重装备的话,那没有冬装就完全是指挥员的问题了。都说九兵团入朝太紧急,来不及准备冬装,我就呵呵了。解放战争的时候,行军如风,靠的是什么?是老百姓连夜在路边就把馒头准备好了。入朝作战首先要经过东北,在沿线的几个大城市提前发动群众,支援冬装,十万人的九兵团,沿途准备五个城市,大城市支援个 5 万件冬装,小城市支援个两万件,十万人害怕没衣服穿?事实上,即便没有提前通知准备,东北当地的驻军看见九兵团的衣服单薄,还是自发组织送了五万件冬装,如果提前两天通知地方组织,十万件冬装是完全可以准备好的。这是指挥员的责任。
宋时轮就是个庸才,他应该为九兵团被冻死的将士负责。
不能。
首先,第二次战役中,42 军尽力了。你让一个拿着日式装备,三八大盖九二式步兵炮迫击炮手榴弹等轻武器,缺乏重炮火箭炮坦克等重武器,缺乏空军防空部队等制空权,后勤保障跟不上情况下,面对武器装备先进火力全开数量还多的美军。38 军顶住是奇迹,但不能把这个当作想当然。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
长津湖等第二次战役,第 9 兵团志愿军需要的是后期那种苏式装备,需要波波莎冲锋枪,喀秋莎火箭炮,各种重炮榴弹炮加农炮,需要坦克,需要轰炸机战斗机,需要防空炮探照灯等等。
志愿军需要后勤保障物资,需要火车铁路,公路汽车卡车运输,食物衣服药品等等。
这个和苏联严寒阻碍德国进攻一样,是伪命题。
如果是平原的秋天,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对打,是绝对打不赢的。
正是因为天气差才吧双方拉到了一个相对的层级 如果阳光明媚美军的海陆空火力会比现在凶猛上不知一个量级,志愿军更为艰苦,
主要问题是后勤重火力不足,吃穿都不够打成这样才是奇迹。
当然不能,老天爷是公平的,你冷,美国人也冷。你冻死是因为补给不足,没有配发足够的棉衣,这个属于自己的问题,虽然悲壮但必须反省,因为这场仗伤亡并不高,高的是非战争伤亡。
美国人只不过后勤保障比我们好亿点点罢了,对于武器装备天冷都是大麻烦,下雪以后坦克的机动性大打折扣,飞机的视野也不好,这帮我们拉平了一些劣势,也减缓了美军的援助速度
如果说这场仗是夏天打的,落叶剂一扔,我军无处可藏,别说歼灭陆战一师了,可能鸭绿江都过不去
陆战一师撤退的时候有两项方案,一是通过机场空运—这的确是可以做到的,但会抛弃掉机场守卫部队和额外的一个营,所以陆战一师的师长史密斯才会考虑从陆路突破,事实上这个珍贵的机场自身就是史密斯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才建立起来的,而且为被包围的部队补充了 500 名伤愈的老兵
题主没意识到中美两国军队的差距究竟是什么
水门桥位于古土里以南六公里处,桥下是万丈深渊。一旦没有了水门桥,过往车辆国无路可绕只有被堵截于此。志愿军先后两次炸桥。第一次炸毁后,美军陆战队工兵以一座木桥修复后通车。第二次炸毁后,美国工兵修复了钢制的车撤桥。又炸了第三次。这一次,炸药对水门桥的破坏大于以往任何一次。关于这座桥梁的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整个朝鲜战争中,作战双方工业能力的巨大差距导致了战争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悬殊。
架桥需要四套 MZ 型车撤桥组件,但考虑到空投的损失,陆战一师要求了八套。但是,车辙桥组件重达 11 吨,美军空军现有的空投降落伞能否承受如此重量还没有过先例。于是,在南朝鲜的一个空军基地进行了降落伞载重试验性空投,结果钢制的组件在落地时严重弯曲。
空军要求从日本运来更大的降落伞,当夜,一支降落伞维修小组携带着更大的降落伞从日本到达朝鲜的美军海军连浦机场,在海军陆战队空投排和美国第一水陆两用牵引车营 100 多名技术人员的配合下,连夜完成了空技试验和在古土里实施空投的一切准备。7 日 21 时 30 分,美国空军八架 C-119 大型运输机将八套钢制的 M2 型车撤桥组件空投到了古土里狭窄的环形阵地里,除了一套损坏、一套落到中国军队的阵地外,其他安全收回。这些组件被立即装上卡车,在重兵的掩护下,远离本上作战的美军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在北朝鲜东北部偏僻山区的一座悬崖上架设起了一座载重 50 吨、可以通过所有型号的坦克和车辆的钢制桥梁。
事后从志愿军对如此重要的水门桥及其隘口附近所投入的少量兵力看,说明志愿军必是认为美军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修复一座钢铁桥梁,而只要把桥梁炸得看上去根本不可能修复,美军的后路就可以认为是彻底断绝了。所以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工兵炸毁桥梁。志愿军没有认识到美军现代化装备的优越作战能力,即使认识到了也必定不够充分。
不能。
指不定结果还没有现实中好。
大雪天也让美军认为中国军队在很多地方都不可能出现,结果中国军队赶天斗地出现在了那里。
如果没有大雪,美军的防御也会调整。
借用一句历史学家的话来讲,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按照美军方面的描述——山谷里响起一片军号声,在照明弹的映照下美国军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群一群的中国士兵从树林里冲出来,他们在树林里不知躲藏了多长时间,树林边有条小河,十多米宽,河水不深,河上的冰已经被我们炸碎了。中国士兵正在淌水过河,上岸后他们两条裤腿很快就被冻住了,他们跑得很慢,因为腿被冻住了不能弯曲,就像是僵硬的原木在移动。有的中国士兵站不起来,只能爬着冲锋,有的拖着一条腿跳着冲锋……”
然而美军不知道的是,冲锋号吹响时还有很多志愿军战士在埋伏处一动不动,他们已经被冻死了。
志愿军 20 军 59 师保卫科副科长龚欲民回忆:“被截肢的战士太多了,我被派去医疗队把关,医生听后什么也没说,领我到棚子里看伤员。先看了一个:脚穿着翻毛皮鞋,腿是黑的,他把伤员的鞋伸手拿下来,结果连脚也一起拿了下来,脚就在鞋里。又看另一个伤员:鞋子倒是脱掉了,可是他握住伤员脚趾轻轻一掰,那几个脚趾头,就像掰红薯一样就给掰了下来。”
九兵团从暖温带的华东驻地出发,穿薄棉衣乘火车北上赴朝作战,理应该在东北地区停留,以换装高寒地区被服、适应高寒地区的作战环境后再入朝。然而火车刚过山海关,中央军委代表即拦住火车宣读中央急令:部队不许停留,直接开赴朝鲜战场!
火车行至丹东,东北当地的驻军看到来自南方的九兵团战友同胞、全部身着薄衣未作停留、立刻要过江赴朝作战时皆大惊,纷纷脱掉自己身上的厚棉衣、与车上的九兵团战友交换…… 哪里还来得及,况且杯水焉能救车薪?九兵团就这样被匆忙投送到朝鲜。
随后的长津湖战役人尽皆知。九兵团的官兵作战极其英勇,但由于冻伤减员严重,死伤官兵数量惊人。当年的九兵团齐装满员 16 万人,因极寒天气导致大量减员的事实,在战后来自最高首长的一札手令中,显得尤为悲壮。全文如下——
“宋时轮,陶勇及二十军全体指战员:
看到东线战斗的报告,我的心情也极度的沉重,东线伤亡 4 万多人,其中冻死冻伤就有 3 万多人,教训惨痛啊!大伤了我们的元气。
九兵团久居江南,一切战备训练都是解放台湾,现在却来到风雪连天的高寒地区去打仗,先前没有任何准备。另外,朝鲜军情十分紧急,部队在开往东北的火车上才得到通知入朝,没来得及换冬装就直接渡过鸭绿江。志愿军九兵团将士始终在作战中保持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显示了超出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的勇敢精神和战斗力。二次战役东线战斗的胜利,是我们把美帝国主义侵略军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上、保障了朝鲜人民的生存,保护了祖国的安全。战斗的胜利说明我们是不可欺负的,侵略者的进攻是可以击退的。
二十军此次入朝作战,打得比较艰苦,战役结束之后,可以到咸兴五老里为中心进行休整,那里比较暖和。
毛泽东庚寅隆冬于京”
鉴于战争形势,时任美陆战一师师长的奥利弗 · 普雷因斯 · 史密斯少将拒绝了上司使用运输机撤离的设想。一方面是由于机场周围阻击的官兵最后会落入敌手,另一方面是追随陆战一师试图誓死逃往南方的 9 万多朝鲜难民不能 “肆意抛弃”。后来运输机只是运走了伤员和部分阵亡士兵的遗体。
被命运眷顾的难民中,有一对 20 多岁的年轻夫妇,正是韩国总统文在寅的父亲文勇炯和母亲姜韩玉。
1950 年发生的那场战争里,文勇炯背着所有家当,搀扶着年轻妻子,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和十万走投无路的北方难民一起,被艰难地裹挟在兴南海岸边逃难人流里。关键时刻,美军爱德华 · 马洛里 · 阿尔蒙德少将伸出人道主义援助之手,下令原本用于撤运物资的船舶装载难民 ,同时还从日本征用一批船只协助撤离难民,文勇炯夫妇得以从咸镜南道的兴南乘船逃离战争。
2017 年 6 月,韩国总统文在寅访问美国首都华盛顿,在其访问行程的第一站便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博物馆。文在寅向长津湖战役纪念碑献了花圈,并发表演说,称 “若没有长津湖的勇士们,没有兴南撤退作战的胜利,我的生命就不会开始,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文在寅虽然出生在韩国,但他的父亲文勇炯和母亲姜韩玉都不是韩国人,而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朝鲜北部咸镜南道的北方人)”。
长津湖一役,陆战一师付出 709 阵亡,4785 人负伤(大多为冻伤)的代价,并将此次作战视为其骄傲的资本。美军方面为长津湖战役共颁发了 17 枚荣誉勋章,70 枚海军十字勋章,是美国战史上为一次战役颁发勋章最多的一次。
对照当时的历史环境,在中国士兵的防寒作战装备远逊联军的情况下,九兵团唯一能用来摧毁敌方战线的,是压倒对方的战斗意志,而对手陆战一师选择的,恰好是 “顺势退出” 的战略判断。用电影式的叙事来映射当时的状况,要完全展示出中国士兵当年身处的艰险战场和表现出的超常战斗决心确实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全歼难度比较大,毕竟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直部队能够阻挡美军的向 6 点方向进攻的攻势,但是对其造成的损失会比利历史上大的多!
当时的气温是零下 40 度,这个温度什么概念呢?
刚好是允许志愿军能够发起攻击,并且刚好不怎么影响美军机械化设备的温度,对小部分人造成点冻伤而已
当时很多的志愿军战士依然是单衣,其他的也好不了多少,而且大量依靠螺马运输,马匹被冻伤的也非常多。相反美国人那边,零下 40 度左右,汽车在预热一下以后,依然可以发动起来,多了点麻烦而已。
所以虽然天气冷是对双方的,但是美军后勤太强,装备太好,导致对他们的 DEBUFF 效果只有 10%,对志愿军是 50%
如果气温再降低十五六度,志愿军可能连战斗都无法发起,相反美国人依然可以喝热咖啡,虽然汽车坦克可能没法发动了,但是志愿军也不能攻击了,战斗可能无法发生。
但如果气温暖和个十五六度,对美国人来说,DEBUFF 变成了 5%. 对志愿军来说就成了 10% 双方实力悬殊了就没那么大了,这个时候志愿军打起来会更加主动,更加灵活,后勤保障会更强。对美军来说,减少的可能就是汽车发动机预热时间少了两分钟。
美陆战一师已经被分割包围。如果不是突然降温,美陆战一师肯定会受重创,损失人数可能在一半左右,但不会被全歼。这是因为史密斯师长已经在自己的权限内做了应付中国军队袭击的准备,加上美军有空中优势,随时可以对志愿军进行空中打击并用直升机救走被围人员,因此,陆战一师不可能被全歼。纵观整个朝鲜战争期间,也没有美军一个师被全歼的例子,何况是已经尽可能做好了后路准备的精锐陆战一师。
我觉得不能。。。
冬将军对老美也是个严酷的杀手,天气好了老美也更强。。
或者我们换个思路,别的不变,冰雕连能全部正常战斗,能否全歼陆战 1 师?
我觉得能给老美很大的打击,但是全歼我觉得依旧几乎不可能
如果长津湖没有那么冷,将所有现代化武器的 debuff 给去掉,结果是怎样大家都猜得到。
和朝鲜军队冒着仁川登陆的风险南下压迫海岸线一样,美军冒着严寒的风险北上压迫鸭绿江,说白了就是赌,赌赢了换 house,赌输了回老家。长津湖之役恶劣程度甚至大于德军进攻斯大林。崇山峻岭一条两车道,零下三十度,没补给没两翼,一字长蛇阵北上,不是史密斯太谨慎,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这种打法是脑抽送人头。但是麦克阿瑟就是赌朝鲜没有任何可以阻击的力量,于是才有了冰雪长津湖。
美军带了至少 5 个以上的 debuff,零下几十度的风雪天连轰炸和空投都只能是肉眼抓瞎,火炮坦克哑火,步兵无法持续作战,美军大量冻死冻伤,还被人掏了团部,简直丢人丢到太平洋。
长津湖那么冷的确让志愿军很不好受,但是同时也让美军很不好受。如果当时长津湖没那么冷,志愿军是舒服一些,但美军同样舒服起来了。所以志愿军的作战环境未必比寒冷的环境会更轻松。
事实是,如果美军结坦克阵固守,我军缺乏重武器,想啃下来非常之难。
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津湖的战略性胜利是建立在美军主动逃跑的条件上的。
如果不那么冷,美军不跑怎么办?正是因为巨冷,陆战一师在向南进攻和固守之间几乎不用做选择,他们不敢守。如果他们敢,那交换比就非常难看了。
所以,全歼美军一个师本身就是异想天开。
倒不如假设我军入朝的先头部队把给养和保暖物资带齐会怎么样。
那样应该不至于几个阵地上前线指战员成建制的冻死,狙击敌人逃跑的战果能大一些。
炸水门桥能炸的更通透一些。
实际后来美军有经验了之后,一段时间内被穿插了根本就不跑,直接结坦克阵,我志愿军就是很难攻。
一开始美军之所以没这么干,是因为对德对日作战的时候,对方火力都够,结坦克阵就是被人定点清除的命。
但是后来互相都比较了解了,很自然就做出这种选择。
不可能,差距太大,陆一师可不是鱼腩部队
武器火力几乎就是代差,意志品质人家不缺,44 年太平洋上打越岛作战的中下级军官士官里面还有大把
另外换个角度说,其实极寒天气对我方是有利的
天气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装备
如果我们有后来打金城那个火力,陆一师早没了。
说句实话,就是在国共内战期间,打仗打得顺风顺水(整体上),“打歼灭战” 成为思维定势,所以形成了这样的悲剧。
中国军队,对武器先进军纪严明的外国军队的师团级单位,几乎从没有实现过全歼,从八国联军战争,一直到抗日战争,出现了很多次这样的战斗,兵力人数的优势,并不能必然带来全歼敌军的战果 —— 从围攻西什库教堂,到八一三上海突击战,再到万家岭,平型关,昆仑关,关家垴 —— 腾冲等战役,是在美军空军的支援下,方才做到的;
孙子兵法早就说过,围师必阙。
将敌人团团包围,势必让对方(只要是有强烈战斗传统的正常部队,而不是意大利军队或者国民党军队)的拼搏精神更加强烈 —– 先别说长津湖. 砥平里,当年在巴斯托涅,被围美军是怎么回答德军的?——– 这是战役决心上的失误。
中国军队不了解美军,认为人家是少爷兵,也真是幼稚得很 —– 美军战斗意志之顽强,是在骨头里而不是在肉上的,还记得《太平洋战争》里的那个抱着马克沁机枪单独射击成为英雄,后来重新返回战场英勇战死的机枪手吗?还记得《决战中途岛》那个肺部受创,却仍然坚持着炸沉日本两艘航母的飞行员吗?还记得《珍珠港》里,拒绝上司 “保护”,依然带队轰炸东京的杜立特尔吗?我很想说这都是电影里的人物,但可惜,这些都是真实的事迹。
这是轻视敌人战斗决心的失误。
美军装备之精良,火力之强悍,空地协同之默契,军官士官之身先士卒,不抛弃不放弃的同袍情深,也绝对是中国军人所未曾料到的 —– 双联高炮饱和射击,近距离凝固汽油弹密集攻击……… 面对如此恐怖的火力,轻步兵无论多么勇敢,也只是送死而已;
怒答一发,所说全错!
只能说有机会,且是很小的机会。中美装备差距太大,但即使如此,在朝鲜战场,可以说打得有来有回,甚至一度占优,这种仗,若是不打,大概率被认为是找死,被认为是必败局,但是我军打出了不一般,可以说是奇迹。
所以,全歼陆军一师,不是没有可能,只是要全歼的因素太多,我军主观方面的因素可以说基本全部达到了,但是天气等客观因素只能看老天了,从结果看显然没有具备,另外一个因素是美军犯错误,这个因素我们也不能决定,实际看美军也没有范严重的错误。
综合看,要实现全歼陆战一师,需要具备三个因素,第一我军战术运用正确,装备至少跟的上。第二是客观环境有利于我方,比如天气偏向于装备弱势的我军,有利地形以被我军完全控制。第三是美军犯严重的错误,注意是严重的错误。
从结果看,我军在客观因素不利及美国没犯严重的错误情况下,能打出这种战绩,可以说是战术运用到了极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最后,致敬志愿军,钢铁意志比拼钢铁,赢了
问题不出在长津湖太冷
而是志愿军防寒不足
不冷的话,大家都不冷,美国人也会变强,有的硬汉指头都直接和重机枪冻的连成一体了。。
主要是当时有犯幼稚病的高层,泄露了志愿军入朝信息,导致九军团在教员的指示下紧急入朝,但九军团本来就准备不足,现在急上加急。。。能带多少御寒衣物?
穿着秋装在长津湖那种气候下打啊。。。这才是最血亏的地方。。
不大可能。但有可能给予美军重大杀伤。
兵力对比 2.7 比 1,志愿军无绝对优势。缺乏重火力无法攻坚拔点。缺少后勤给养冻伤减员达 1/3,另外 26 军行动迟缓也给了敌人充分的反应时间。再说美军,1 师行动谨慎补给充分,在下碣隅里提前修建野战机场,被包围后能够积极组织防御,体现了极好的战斗素养。整个作战行动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所以说全歼美军不现实。
但是
如果死鹰岭 177 团 2 营 6 连如果不是全部冻死美军 1 师 5 团 7 团没法从柳潭里撤走。
比如果水门大桥南侧负责阻击的 180 团 1 营 2 连不是全部冻死,美 10 军没法顺利撤走。
给予其重大杀伤是可能的。
历史没有假设,陆战 1 师超过 9 兵团全军的强大火力,美国强大的工业后勤保障能力,这已经超过了志愿军的攻击极限,没有歼灭美 1 师虽有不甘,但在极弱的火力与后勤保障情况下,志愿军将士上下用命血战到底,这已经是我们能够达到的最好的结果了。向前辈致敬!
先例既开,来日方长!
不能。
当年没有全歼陆战一师很大部分是作战经验不足,装备补给不足的原因,天气的影响是对双方的,而且极寒天气对美军的影响也很大。
有些答主说冷对双方一样这话我不同意,恶劣天气对于后勤补给较弱的一方影响明显更大。毕竟当年我们还是以轻步兵为主。
但不冷的话,以志愿军的战斗力加上美军的组织能力和后勤保障,全歼的可能性依然很小,但打散打零打成丢盔卸甲撤退放弃重武器撤退还是有可能的
可以。或者严谨的讲,机会会非常大。
本来突前的部队只能携带轻装,所以补给攻坚武器带不上去只能依靠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潜力,但是人的潜力又因为寒冷被极大的限制了。
如果是在八九月份北方,这围住了八成就跑不掉了
不能呀。。
并且如果美军如果选择硬扛 那么就麻烦了。
特别是兴南港那边。要是硬杠 那么是会给志愿军带来很大的杀伤的。
美军是被打怕了 因为志愿军就算只有一个人也会冲锋。美军以为志愿军九兵团还有这样旺盛的斗志是因为损失比较小,后面还有许多人。
第三次战役的时候美军拼命在侦查这支神秘的大军的动向,一直没出现才知道原来九兵团残了这才有点后悔之前的决定。。
当然最主要是美军的陆军实在不行 那时美军还没大规模征兵 都是驻日本的老爷兵,少爷兵。。甭看人家 31 团啥北极熊团好像挺牛一样,其实那是祖上荣光, 31 团在巴丹已经被日本人全军俘虏,这是重建的而已。
总之来说在战场迷雾中 。中国军队占有先机,敢打敢拼,这才有了这个结局。。否则结果很难预料 大概只会更差而已。
不能,全歼两个要件,飞机飞不进来,300 搜船靠不了港。
要记住,陆战一师已经在崩溃边缘,人家动用了整个远东的空军海军力量,外加一个奴才国,才让人给跑了,但是整个装备基本丢光了。
坦克固守只是小范围有效,部队整个被包了饺子,切断了通路只能等死。奈何人家工业实力强大哪,海空军打了弹幕硬是把人给撤了。
另外伤亡方面,这一仗陆战一师掉了 14 枚荣誉勋章,打完后在三线当了 1 年半的治安军。
不能,寒冬虽然确实削弱了志愿军的战斗力,但是对美军也不是毫无影响,战斗中美军一方虽然有较好的防寒措施和装备,但也出现很多冻伤士兵,很多装备也因为严寒无法正常使用。所以说严寒一定程度上也是拉近了双方的差距,就像大刘写的小说《全频段阻塞干扰》一样。如果气候宜人的话,志愿军虽然可以发挥出全部实力,但美军同样也能籍由装备提升更多的优势,说的通俗点,天气好跑路都能跑的更快,所以说天气是一把双刃剑。
效果肯定比现在大的多,朝鲜挑夏季发动进攻,时间好。等我们入朝就到冬季了,战况紧急由不得我们挑日子。
严寒对装备好的军队影响大,还是对装备不好的军队影响大?可以自己动手查一下九兵团冻伤减员有多少。如果不那么冷,冰雕连也不会出现了。情况将有利于志愿军。
但是全歼陆战一师不太可能,那不是一个师,美军加上韩军在西线有十万人,九兵团才十五万人,不可能全歼。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表现的不错,小心谨慎,老狐狸,称得上王牌师的师长,沿路设置了很多补给点,还修建了简易机场,这些都不会随季节改变。全歼十万人,胃口太大,吃不消。
不能,天气的影响是对双方的,虽然如果天气正常美军的技术兵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美军的空运补给更充分,只要补给跟得上美军作战意志并不弱。可能比现实中消灭多些美军,但全歼陆战一师不太可能。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一次性歼灭美军的规模从一个团到一个营不等。美军一个师相当于日军一个师团规模,以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想一次性消灭一个美军师是不太现实的。
全歼是不可能的全歼的
之后的历次包饺子的战役都没能实现全歼,美军纸面实力在那摆着。
倒是没有张东荪幼稚的搞投降,志愿军还能少死很多人,也能多歼灭美军更多人
手里火力和投送没代差的话,我们能给陆战一师在战俘营里弄出整建制的党组织来。
但是火力代差达到看得到摸不着,投送代差大到你吃不上饭人家能扔两座桥下来。那就必须顶风冒雪拼刺刀。但是拼刺刀还是得顶着四联装点五零。。。
电影给老百姓看,这个文,给有志于未来跟美国人战场上见雌雄的豪杰们看,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共勉。
当年长津湖如果不是那么冷能否全歼陆战一师?1239 赞同 · 111 评论回答
我认为整个情况基本符合事实。不然的话我们早把红一给吃了,渣子都不剩。
三次战役后美军总结出了对付志愿军穿插包围的办法,利用火力固守,组织装甲力量救援。长津湖的美军还不适应志愿军的打法,但也不至于被全歼,志愿军突破到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简易机场,面对一群后勤兵也没拿下机场,可见火力贫弱。
能全歼灭,而且几倍的兵力,目标是全歼灭。失败在后勤保障。很多人走着路就倒下,再也站不起来。饥饿,寒冷。当时回忆,美国吃的是牛肉罐头,有支架,上边带着炭。十二磅一个,冷了就拆开碳,打开支架。中国则是连炒面都快没了。御寒装备,更是差了一大节。致敬每一位牺牲的先烈。
全歼基本不可能,可以参照砥平里。
另:陆战一师是美国军队的 “心尖子”,如果遇到遭受重大损失的风险,美国全军会疯狂增援,不惜一切代价的。
但是长津湖战场涉及到大量的山地作战,9 兵团如果得到 气温高的礼物,再加运气好,在付出重大代价的情况下,假如歼灭 2 个或者 1 个陆战团,那也足够震惊美国军界了。
历史没有如果,可惜了忠勇的 9 兵团战士们
我记得在知乎上见过一个问题,是问如果陆战一师如果坚持不后退跟九兵团死杠,能否歼灭九兵团的,看来两个问题可以放在一起看,各个答主一起开战啊……
实话实说,够呛
陆战一师,瓜岛,佩里硫,冲绳,也是尸山血海滚出来的,
虽然我们战斗意志高,但是匪帮常规作战能力比我们强
而且有装备后勤和空中优势
另外抗美援朝的时候,很大一部分老兵还没有退役
不能。
每人两个热土豆,一件棉衣。
10 架飞机,每个连队一辆汽车,每人弹药量 x5。
应该差不多够了。
宋时轮抗美援朝还没打完就去军校做校长了 而且好像再也没有带过兵 你们说呢?
要是不明白 看看同期历史上各国军事主管 大战役之后去军校教书的 都是谁
不能。不过会给陆战一师予以重创,伤亡更大,我们的战士也会少牺牲许多,也许会加速朝鲜战场的进程,更快达成停火协议。
最关键的问题是后勤保障跟不上和火力不足
严寒只是大大加剧这个困难,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换到现在,应该是类似于美国科幻电影洛杉矶之战,美军在不算特别先进的外星人面前一败涂地,这个仗根本没法打。这是常识,士兵的武勇并不代表可以不需要后勤补给,果然李奇微上任后出事情了,就是所谓的礼拜攻势,朝鲜战争就是在这种不可能战胜的情况下,中国人表现出了不可被欺辱的态势,这种保家卫国的决心让美军胆寒,又不是美国本地遭到侵略,何必在鸟不拉屎的地方和这种死硬的对手拼命,回家吧。
战争的决定因素不是只有天气 还有装备 后勤 兵员素质等等 长津湖是精锐围歼精锐 但我们的装备和对方差距太大 而志愿军大部分减员是非战斗性质 冻伤冻死很多 后勤一直中国部队的软肋 自古都是 美军最大的优点就是后勤出色 可以做到五个养护一个一线作战人员 长津湖从战果来说 其实上不了台面 而且第九军团损耗过大 我觉得长津湖更是一种精神意义 实际是败仗
!够呛!伤敌一千得自损九百五,这样就算赢了也彻底失去了意义了!
再说件事千万不要小看了美弟的实力,那次已彻底的围住了美军,都以为十拿十稳煮熟的猪头锁在锅里了!但美帝却从本土空运来了钢桥构件,空投到现场,眼睁睁地在咱眼皮底下成功架桥后开溜!气的咱干瞪眼!
寒冷对双方都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那个时候是吃不掉美军的整师的。
不能
可以参考一下邸平里的情况,那场战斗开始美军发现自己面对志愿军的穿插只要原地固守,缺乏重火力的志愿军啃不动他们。
长津湖因为恶劣天气,对美军的技术兵器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历史上他们能避免被全歼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自身过硬,师长指挥得当,官兵训练有素,第二防御圈里修了机场,可以起降运输机的那种
假如天气正常,陆战一师的两个优势恐怕不增反减,技术兵器优势也能正常发挥,那很有可能就是提前邸平里。
能不能歼灭陆战一师主要看志愿军有没有强大的重火力,要是九兵团能保证每个排有两门没良心炮和充足弹药的话有希望。
不能就是不能~精神胜利法要不得~零下三四十度知乎小伙伴完全不能理解是什么概念的。我小时候在新疆,车动不动就被冻的发动不了,车每天启动都得用火烤油箱啥的~车跑起来和只能毛着完全是两个概念。~然后冬天车也跑不快虽然不那么冷两边都加 buff,但是很明显机械化部队加的 buff 更强一点。
马克思说物质决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总有人说抗美援朝是小米加步枪打走的美帝,也不知道是蠢还是坏。志愿军已经是轻步兵战术的巅峰了,因为党组织到连队,世界历史上也找不到这么如臂使指的军队了,即使如此,没有苏联的援助在朝鲜能打成什么样?这还是朝鲜多山,机械化陆军受到一定限制。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是指资本唯利是图,不是说美帝的军队是纸,不信问问萨达姆
没可能,东西两线敌我双方对比是 2 比 3,我军略人数占优,粟裕全歼 74 师是十几万围攻 3 万人,人数最起码 4 比 1,而美国空军对于战场的控制是国民党没办法比的,而彭总指挥是全军突击,我军战役目的基本上一天美军就已经知道了,然后就是在空军掩护下逃跑了,这个时候根本不可能抓住美军一个师,彭总这种战法优点是直接把美军士气打掉了,确定是放跑了大鱼,在靠近中国边境作战比在 38 线附近作战方便多了,彭总这种战法让他指挥淮海估计也就是击溃战,
砥平里了解下,围住的还是一直被乳的法军。。。
在 1950 年冬的长津湖战役的十年前 ,同样是彭老总挂帅总指挥,左权,刘伯承,邓小平,陈赓是战前指挥,率领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新编第十旅各一部,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一部和决死第一纵队二十五、三十八团各一部,总部炮兵团山炮连同样打了一个攻坚战,以伤亡两千余人的代价,没有吃下对面的冈崎支队,而这支支队只有五百人。这就是武器代差带来的后果,是一个工业国(即便是综合实力弱爆的 ps:对标美苏德)对落后农业国的碾压。而十年时间过去,美国依旧是顶尖工业国,中国仍然还基本处于落后农业国的实力对比下,却能打出这样的战果,可以说已经把战略、战术玩的秀出天际才有可能打出来的,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极限操作了,已经是奇迹了好吗。中美当年这种武器代差不是说不怕死的人海战术,天气好坏就可以弥补的,更何况天气好对美军明显更有优势。
不能,你以为的陆战一师,他的人数和装备基本多于我军在正规化建设后的一个军,更何况还有空军和强大的后勤。你们说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实际上连他们的基本人数都没搞清楚。
韩伪军的一个师根本就法和美军陆战一师这种王牌部队相比。而经过这次战役,我军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在没有充足火力下根本难以同美军团级以上的规模的军队发起围歼战。在之后的战役中,我军的重点突出在围歼其单个营连级别的小围歼战,通过这种零敲牛皮糖的办法打击敢于通过公路穿插到我军防线后方的敌军营连单位。使战线稳定在 38 线左右。直到后期我军的火力得到了提高,才有敢于发起金城战役这种大规模的突击歼灭战。
能!极寒天气导致我军大量减员,本就落后的通讯让天气搞得更难了,预备部队也没能及时到达指定位置,晚上美军的航母飞机作用不大,不是天气的话全歼是有可能的。
不能,以志愿军的火力和机动能力不被美军全歼就已经是奇迹了,能迎面击退美军是奇迹中的奇迹。
长津湖一战冷不是最大问题,火力才是。如果有苏联步兵的火力和装备,真就能全歼。如果入朝时就有,怕是直接就把美军推下海了。
不能。对陆战一师来说,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扔掉重装备,人员跑路。
天气对双方是平等的。
甚至在对美军的限制方面,作用更大
不能,那样美军的飞机来的更勤了
人精神强大的可怕之处在于
环境越艰苦,发挥潜力就越大。越舒服,就越限制潜力的发挥。
如果环境好的话,美军可能反而发挥得更好。
始终实力摆在那的。
我们歌颂的,一方面是那一代的军事指挥家的水平,一方面是战士的顽强精神。
侧面提醒自己和那时候对比,现在的中国太舒服了,我们是否还是那么顽强。
历史没有如果,当下也容不得侥幸。
大概率不能,困难远远不止寒冷,缺乏重火力才是主要因素,穿插到位的部队面对飞奔的美军根本没足够的火力将他们拦下来, 然而补给的极度缺乏连轻武器弹药都无法保证。。。。缺吃少穿也造成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严寒同时也对美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同样影响美军的战斗力。
天气冷,限制了我们的发挥,但是也同时影响了美帝的发挥
寒冷的天气对美军也有不利影响,冻土难以修筑工事、机场,空投物资砸在冻土上易损坏,机械化部队难以在山区雪路前进,枪械被冻住,车辆发动机打不着,7000 多人冻伤,暴风雪天气飞机难以轰炸。对中国军队的不利影响是大雪封山影响我军穿插,手榴弹、炮弹引信冻坏不爆炸,迫击炮炮管萎缩,黑夜大雪映上月光不利我军隐藏夜战,上万人冻伤。但是天气对两军也有好处,对美军来说空气密度增大利于野战机场飞机短距起飞,在麦克阿瑟轰炸大桥的情况下河流结冰利于我军运输。因此天气寒冷对敌我两军都有影响,如果天气没那么寒冷,也有利于美国机械化部队机动和修筑工事。
寒冷对双方都是一样的,对我们可能更严重一些。
我军不是不想做好后勤,山东纬度和朝鲜相当,也有一些人去过朝鲜,但大部分去的是平壤汉城之类的大城市,没有去过长津湖地区。不知道冬天会那么冷,从心理上没做好准备。
其次九军团准备的是渡海到南方作战,即使准备到朝鲜也是准备休整一段时间,前期过去六个军了,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要进朝鲜。而且秘密入朝,没有办法大规模的组织后勤补给。
最后就是朝鲜当地政府不给力,不能像国内的根据地提供大力支持,从粮食,衣服,药品和弹药给我军补给。
任何一个南方人都无法想象只穿秋衣的情况下,一只部队在零下二十度的寒冷下,无法获得热食和衣服的情况下,还持续作战近三十天。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如果是大雾加大雨三十日,温度在零度左右的情况下。美军空军无法起飞。估计陆战一师就没了。
如果不是那么冷,可能这一战更加难打,因为极度的严寒与恶劣的天气至少帮助志愿军在新兴里包围了美军一个团,在这种天气下,当时美空军无法提供有效支援,该团被全歼。如果是春夏秋这三季我估计以当时志愿军的装备无法歼灭这一个团的美军。
原话是:“如果在那边放上四到五个军,把握较大。现在回头看来,那时候只放了三个军是嫌少了。”
不能
然部署得当,以十大军事原则为准绳可以消灭美 2 师、美 24 师、美 25 师
其实吧,如果路好走点的话,只要不计代价也不是不可能,一个军不够就 2 个军,不行 3 个军,火力不足可以用前仆后继来弥补。
问题是你全歼了也改变不了最后的结果,美国没兵了?你能跟联合国部队一直耗下去?
打回三八线已经不容易了,得知足。
条件是平等的,只不过条件志愿军那边更不友好。
如果天气不那么冷,美军的机动性会更强,火力会更猛,天气因素其实也是志愿军的有利因素。只不过,志愿军还是对美军的火力强度做出了错误预估,美军的即使在天气条件如此恶劣的情况下,火力强度还是超出志愿军预期几个量级。
天气固然是阻碍志愿军进攻的敌人,可也是志愿军发起进攻的天然吉利服,真正导致作战目的达不到的是对美军的计算还不足。
严寒对双方是平等的。去掉这个因素,我方会减少一批非战斗减员,但是同样啃不动麇集成团,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大炮的美军。装备的差距太大了,假如我军拥有足够的大口径迫击炮,都能打残陆战一师。奈何我们还是 “小米加步枪”。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才有了后来总结出的 “零敲牛皮糖”。
不可能,参考突出部战役。
可以…… 严寒对志愿军造成了明显的不可恢复性减员,而陆 1 记录里,大部分人,都只是轻度受伤,快速恢复的冻上,所以实际上严酷环境对志愿军更不利
气温对双方来说都是巨大挑战。但是美军装备好后勤搞得好,加上机械化和空中掩护,突围的力度是很大的,最终可能还是有可能逃出包围圈的。典型的故事就是有个桥被我军破坏了三次美军建了三次,最后还是让美军跑了。我军还是吃了装备落后的亏。
不可能。
没有这个实力。
但是也许可以让交换比更好看些
朝鲜战争我军收获之一是对后勤开始高度的重视,后勤部开始作为一个部门出现并形成体系。
难,李奇微不是庸人,如果还是五星天皇那就行。
不能,正是因为太冷限制了美军的空军和重装备的发挥,才能把双方拉到一个比较接近的水平。如果说能都穿上冬装,倒是能减少一些非战斗损伤,扩大一些战果。但是想全歼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不能,火力不足加上后勤补给问题,很难。
有谁知道杨根思所在的志愿军第 20 军第 58 师第 172 团 3 连当初为何没有人增援杨根思带的排。一开始的安排是对的,小高地太小,安排不了那么多的人,放一个排阻击就够了。但当打退敌人四次五次进攻后,明着就应该知道高地伤亡应该不小了,3 连甚至所在营团应该有后备部队,为何不上去替换增援 3 连,从最后高地能撤出伤员看,如果上去增援虽然有牺牲,但多少还是能有战士上的了高地。
九兵团自身的问题多得很,远远不止天气原因那么简单,兵力分散,想同时吃掉几拨分散的敌人,结果一个都没吃下,部队准备不足,迷路, 走错路时有发生,战役想吃掉陆战一师,结果反造成己方重大损失,敌人不但成建制逃脱,还带走 10 万老百姓,宋时轮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说打得很不好。唉,只是我们的士兵打得太苦了,常人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别说打仗,待下去都做不到。
9 兵团司令由粟裕屈尊担任,或者陈士渠、王建安出马,就算是冷的天气,陆战一师可能也会报销在长津湖。当然,长津湖战役,是 9 兵团两个军对阵美军第 10 军,美军参战的并不只是陆战一师。
50 年美军侦查飞机应该配有红外,夜视侦查照相设备啊,怎么会没发现大量的入朝部队呢?一直都很困惑。。。
志愿军当年是纯轻步兵,美军是重装甲部队,极低温对于美军火力和机动影响非常大,如果长津湖当时是夏天,美军能发挥出本身火力和空中优势,志愿军的伤亡可能更大(只是没那么多非战斗减员)
可以,如果换作东线的情况 38 军翻山越岭穿插三所里就不可能成功。众所周知山上一定是比山下冷的多的,我军的天气惩罚比美军高的多,9 兵团在那么大困难的情况下都近乎穿插成功。。居然还有很多人会认为没有冰雪根本就不可能包围美军?
记得老外做过一个动画短片,描述长津湖的。动画里面兔子被画成一只只眼冒红光的巨型恶魔,扑向美国人… 战后美国人才发现所谓的恶魔原来是一个个普通士兵。
你冷,你对手也冷啊
你能扛得住,不代表对面能扛得住
条件越好,对面越占优势
长津湖我们已经做到了能做的最好的结果。
影响战局的不是一两个连的战士而是全方面的综合实力
国内战场围歼 74 师这种水平的部队我们用的三比一以上的军队,东西两线我们连二比一都做不到,考虑到美军令人窒息的空中优势,东西两线都没做到全歼敌人是必然的
不可能,两军装备火力后勤等等差距太大太大。志愿军的战果已经可以说是相当辉煌了,要是我们有美军一半的装备估计可以推到东京了。
因为天气太冷美军也被冻惨了。
全歼很难,最佳的目标应该是完全击溃或者重创,迫使美军将陆一师调去日本修养。
双方参战部队:
志愿军参加长津湖战役的部队是志愿军第 9 兵团,由 20 军、26 军和 27 军组成,近 15 万人。
美军参战部队包括海军陆战队第 1 师(简称陆战一师)和第 3、第 7 步兵师,以及韩国第 1 军团,约 10 万人。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 9 兵团战斗伤亡 14000 多人,冻伤减员近 30000 人,冻伤减员达到兵团总人数 32%,严重冻伤达到 22%。
美第 10 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战斗减员达到 10400 多人,非战斗减员(冻伤和疾病)7338 人,合计减员 17800 余人。
推荐回答
不能
长津湖是志愿军九兵团(第 20、第 26、第 27 军)对美第十军(陆战 1 师、步 3 师、步 7 师)及部分韩军,军力对比 1.5:1,武器装备志愿军全面落后。
想全歼陆战一师在这种武器代差下基本是痴人说梦,即使没有海上和空中的支援,其他美军和仆从部队也不会在旁边干看着。
所以东线战役目标是力求歼其 2 个团,这个基本算是达成了。
如果没有严冬干扰,那么陆战 1 师本身的火力优势将更将明显;来自美军海、陆、空的支援也将更为迅猛;第九兵团的损失也将会更大。
别说一个师了,当时就是全歼美军一个团都难。
第五次战役规模是很大的,敌我双方兵力都在百万。没有消灭美军一个团的建制,只消灭一个营的建制有六七处;消灭伪军一个师,其余消灭的都是不成建制的。一般包围美军一个团,全部歼灭要两天时间,原因是我军技术装备太落后,他的空军和地面机械化部队拼命救援。全歼美军一个整团,一人也未跑掉,只在第二次战役中有过一次,其余都是消灭营的建制多。一般夜晚包围不能歼灭时,第二天白天他就有办法救援出去。在这时毛主席来了一个电报,指示对美军作战的口不能张得太大,必须采取敲牛皮糖的办法,一点一点去敲。这个办法很好,但需要有一过渡办法,使阵地稳固起来。站不稳脚就无法去敲别人。
出自 彭德怀自述
寒冷是一方面,志愿军主要缺乏重武器。
志愿军能多一些迫击炮,火箭筒,大口径机枪,掷弹筒。
有远距离压制和消灭美军的火力点的能力,再加上志愿军顽强的战斗意志,美军陆战一师肯定跑不掉。
寒冷对双方是公平的,志愿军想全歼陆战一师,需要的是空军和后勤。
能否全歼不在于温度低
而在于思想和战术准备不足
虽然武器装备差很多
但是美军当时对于志愿军的战力是一无所知的,志愿军完全打了美军一个出其不意
以志愿军后面战斗在充分知己知彼的情况下的各种聪明才智以己之长击彼之短来看,当时如果充分考虑到美军的实际战斗力,在战役部署和战术运用上进行调整,是很有可能全歼该敌的,除了天气原因,志愿军当时也犯了一些错误。相信同样的部队,同样的指挥员,在充分了解美军战斗力的情况下,重新来一次,是有可能做到全歼的。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遭遇战打成这样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我当年玩过一个金山出的游戏,叫决战朝鲜,中美部队如果看数据,根本没法正面打,志愿军武器装备差,弹药只够两三回合,攻防都不到美军一半,正面硬钢会被轻易秒杀,靠的是志愿军的策略系统,疑兵,破坏,骚扰,鼓舞,急行军,火攻,落石,其中最重要的策略是疑兵和破坏以及鼓舞,疑兵让美军一回合不能行动,破坏降低美军防御,鼓舞提升志愿军攻击,这也正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志愿军除了坚强的意志,更是靠聪明才智打赢的战争。
所以,不要低估志愿军的战斗力,武器装备后勤虽然是硬指标,但是我们的计谋也厉害。
不能
长津湖埋伏的志愿军战士的目的是阻挡,拖住逃跑的陆战一师。等大部队过来再合围吃掉
打个比方的话就是星际里二十几个好兄弟埋伏满人口的机械化,别说全歼,活下来都基本上不可能
但是只要拖住哪怕十秒我们的黄金舰队就可以追上来全灭了他们
气温这种战场环境对双方都是公平的,我们保障能力差受得影响更大一些这是事实,但是如果没有天气限制了美军的部分作战能力,我们的伤亡会更大,部队战术运动效果更不好,局面怎么发展还很难说。
你对于火力差距意味着什么理解不够充分。举两个例子:太平洋战争美日装备差距还没有朝鲜战场领先我们那么多,而且还是美军攻,日军依托工事防守,什么结果?两山轮战,我们装备火力领先越军还没有朝鲜战场美军优势大,什么局面?要知道日本越南的士兵战斗意志和战术组织能力可是得到西方国家一直赞誉的!所以朝鲜一战,打出解放军蓝星第一陆军的威名真的不是我们自己吹!
长津湖的战果,真的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
如果 1812 年的冬天不那么冷!
所以,没有什么如果。
能!我相信我的先烈们,不惧任何敌人,战无不胜。
知乎用户 甜草莓 发表 惨烈到双方都认为这是自己战争史上的荣耀。 电影的时间线基本完整的反映了史诗,唯一的问题是电影压缩了时间,节奏太快导致画面太短,但是如果我们简单还原一下历史,其实就已经能显示出当时的波澜壮阔。 …
知乎用户 新华网思客 发表 虽然志愿军装备落后,战略战术可是异常先进。 你以为志愿军都是《金刚川》里工兵,肉身抗炸弹?实际上是桥面不过水。更不要说金城战役牛逼的步炮协同。 大兵团协同作战的水平,1950 的英法我觉得打不出来。敌后穿插这种 …
《长津湖》:头重脚轻本末倒置,想把什么都装进去,但什么都没讲清楚 作者:老周28 9月30日,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影片《长津湖》上映,作为一个研究长津湖战役多年的军史学者,自然很期待这部影片最终会拍成什么样,首映当天就 …
收录于话题 #影评 26个 中国、朝鲜、韩国都有许多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但反映朝鲜战争的美国电影很少。相关的苏联电影更是没听说过,虽然苏联空军直接参战了。有人说美国反映这场战争的电影少是因为美国输掉了这场战争,这话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 …
关于爱国电影《长津湖》,简单说几个点 作者:东雷老评 国庆长假里,电影《长津湖》很火爆。有读者看完电影后问我看了没,催我写点评论。可惜我没有看,也不打算看这电影。因为有一年看了《战狼II》之后,我就决定以后不看吴京演的电影,不管它的票房有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