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推荐书目可以让我了解社会的残酷?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济时彦 发表

对于大一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要了解一下真实社会,更确切说应该了解一下真实的学术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想要了解社会,应该多读一些社会学的著作,笔者自本科至读博求学 12 年间,共读过上百本社会学著作,在此与大家分享几本好书!

第一步,认清学术,千万别读博——李连江《不发表,就出局!》

[

李连江《不发表,就出局》

京东

¥ 31.7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99848771011637248-0&p=AyIGZRtTHQsbB1EcWBIyEgddE1gWAxI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10TWBYDEhgMXgdIMkF%2FHksuFlRsZA9fLVB1YBkOGB1mR3I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AVwSXhIBEA9VEl0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ddE1IQCxQBVRpbFQUQAVYeUgkDIgdUGlscChYOVxM1FGwSD1UYXBQHEwdcK1slAiJYEUYGJQATBlcZ)

点评:很多学生单纯的以为高校就是象牙塔,就是只要好好学习,认真读博,将来就能继续在高校当老师,但是现实的残酷可以告诉你,没有最一流的教育背景,没有足够的社交细胞,没有抗挫折的能力,没有发表高级学术期刊的能力,那么你在争夺大学教职的道路上就只能出局。全书讨论的是中文期刊与中国问题研究的方法,但是作者所讨论的议题能够出版出来,也是很有魄力的。笔者在几经努力发表过 A&HCI 核心期刊之后,再读此书感慨颇多,如果早些年读到的话,或许发表之路不会如此坎坷。

第二步,好好深造,争取高学历——【美】兰德尔 · 柯林斯《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

兰德尔 · 柯林斯《文凭社会: 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京东

包邮

¥ 98.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99849263313977344-0&p=AyIGZRtTEgAWBVYYXBMyFQNUG1IRChIBVhJ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cXxQCGwNdG10WCw1eEEcGJXFGdzVBWhMHcVsnaD9qdGJ4LQUlVXI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HF0WBhsGZRprFQYUDlweXBcGFQNRG2sVChY3g7XPwIqt3uW%2Bjb%2Bsx4rlztK%2B1qyBZStrFjJJUgFSHgkCEg9dEl4dARUFVxtZHQQUBVAeRxQyEgZUG1IdBhsFXXVaewIaB1YcWhADEg5lG2sVMk1DCEZrFwMTBVc%3D)

点评:在被劝退学术之路之后,你觉得学习深造高学历就没有用了吗?并不是这样的,兰德尔 · 柯林斯用《文凭社会》一书告诉你,社会越来越重视文凭,并不是人口增长,教育水平提升带来的问题,其中更深层次的矛盾来源于社会分层带来的社会矛盾,如果不认真深造,你就永远丧失了跃升阶级的可能性,甚至如果你不能达到研究生学历,你很有可能在这个阶级固化的社会中丧失家族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地位。本书是美国 70 年代末的社会学经典著作,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有些理念并不适用于当代社会,但是本书提出的结论还是值得世人深省的,非常有效的回击了 “读书无用论” 的荒谬。

第三步,认知差异,面对不平等——【美】安妮特 · 拉鲁《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

点评:想要认识到社会的残酷,首先要从身边人的认知开始,上高中时因为地域共通,一切为了高考的圈养式教育模式,同学之间个性化的部分很少可以展现出来,大部分同学之间的差别性与特殊性,很难被学生个体所认知,上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天南海北的差别之大,时不时会让人汗颜。社会分层、地域背景差异会非常明显的暴露在各位同学面前。

[

安妮特 · 拉鲁《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

京东

¥ 79.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99849814172774400-0&p=AyIGZRtTHQsbB1EcWBIyEgRXHFMUABM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ccUxQAExgMXgdIMlNzCUQdEhxCZxxDJn1gbVQVRCxCYHI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AVwSXhIHGwFcHV8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ddE1IQChsHUBtdFgQUAlAaWgkDIgdUGlscChYOVxM1FGwSD1UYXBQHEwdcK1slAiJYEUYGJQATBlcZ)

《不平等的童年》一书是教育心理学的经典,本书作者先后考察了美国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种种行为表现和人生成就走向,最终肯定了父母的社会地位是决定孩子人生成长、阶层跃升、经济平凡或者非凡的最大诱因,本书直观的揭示了即便是接受了同样的教育层次,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因其教育方法与教育水平的高低,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这是很残酷的社会现实,值得每个学生去认真品读。

第四步,积极社交,千万别社恐——【日】NHK 特别节目录制组:《无缘社会》

[

电子书

NHK 节目组《无缘社会》

作者 NHK 节目组

会员专享 ¥ 24.99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f5a0d73d6e9670bf71329d14c7d26fe8)

点评:单不单身,是否社交,其实短期看来问题都不大,但是长远看来,之于人生,还是有些值得未雨绸缪的思考,已经固化阶级的日本社会或许给当代中国一定的启示,这本书很沉重,是日本 NHK 电视台的系列纪录片《无缘社会》的解说词,该片现在在互联网仍能找到,当众多的社会问题导致数以万计的 “无缘死” 人群在这个社会涌现时,社会的多样性缺失一显无疑。

第五步,恋爱结婚,从尊重女性开始——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

正版 李霞《娘家与婆家》

京东

¥ 258.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99850739784429568-0&p=AyIGZRNZHQoVB1QaWCUFFgdXGFMXBBcFUysfSlpMWGVCHlBDUAxLBQNQVk4YDk5ER1xOGVIfWxcBGgVTHlkTHUtCCUZrfBhKYyAeJBxnGkNQHAtUC20PU2ImUw4eN1USWxcKEwZVHFglAhMGVR9eFgEUBmUrWxAyU2lSG1oXARc3VCtbEQQbDlAcXRQLFg9QK1sdBiLR%2B4%2BOnb3Lt%2FDN8bvXn7eAkvDBvJQ3ZStYJVlHUxxeRxUCGg9cH1oTABoBXB5eFgoWAFwHWiUCEwZVElMRCxAPOxo1FQoSBFIaXhQCGzdVK1slXVZaCCtZFAMQBQ%3D%3D)

点评:常言道,对于每个男人来说,想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一定要学会处理婆媳关系。商务印书馆副编审李霞老师,是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本书是她在北大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本书能在常人均能见处见常人未见之真知,她从女性的成长、结婚、生育、成为母亲、从娘家到婆家之间的身份变化,挖掘出了中华女性成长在不同阶段时身份地位的变化轨迹及其意义。本书虽然是部艰深的学术论著,但是本书对婆媳关系有很多深层次地社会学理论性探讨,聪明人翻翻此书都会学到很多的!

第六步,在中国,要懂点儿人情世故——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

![](data:image/svg+xml;utf8,)

[

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

京东

¥ 190.9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99851068638916608-0&p=AyIGZRtTEAIQDlQSUhMyFQNUH1sSChMHXRt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cXxQGEgBdGlsdAg1eEEcGJXlyZQtHGlJiclEnXR91XEpyVV0jEUQ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G1oUBhQBVRJrFDISA1MSUhAFFA5SE1wTMhIPUSuNu5bHj%2BrC67DUuKmAluvAi7nT651rJTIRNw5OD1xHDgdVE1McBhIGUhJcFwsaB1IcWhweEzdVGloVCxoDXBlTewN8B10bWBIDFwZVEmsVMhI3Cl8GSDIQBlQZWQ%3D%3D)

点评:中国人经常讲究我们有特殊国情,于是大英百科全书特意给我们造了一个中国特色词汇——GUANXI. 在中国关系社会学中,尤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懂得 “有里有面”,南京大学翟学伟教授这本经典,既梳理了关于面子的民国社会学研究学术史、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研究学术史同时秉持严谨的学术理念,加强了对中国关系社会中形式主义与文化研究的层面思考,更为学院派地系统性论述了中国人的脸面观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读本书,有利于了解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第七步,你以为事业有成,老婆孩子热炕头就算过上美好生活啦?——【瑞典】 奥维 · 洛夫格伦 / 乔纳森 · 弗雷克曼《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

点评:本书出版于 1979 年,两位瑞典学者用民族志的记录方式,向世界呈现出让社会分层变化所能造成的社会震动。作者指出中产阶级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这种阶层分化的定型来源于纪律性对中产阶级的要求,形成中产阶级的三角基础:恩爱夫妻、慈爱父母、美好家屋。

这三者都是被建构出来的中产阶级生活必要因素,只有当中产家庭的各个角色保持卫生良好和禁欲主义的行为模式,增强个体自律性,推崇对个体隐私权的保护,这些个体意识都是带有浓重的标签化特色,也是当这些标签同时出现、各尽其职之时,个体才能被社会阶层所肯定的那种中产阶级家庭的 “幸福”。在这种家庭中,丈夫势必比妻子大五岁,属于父亲式的家庭,婚姻是中产阶级为了维护财产而产生的纽带,这一切都是为构成家庭而存在,稳定的家庭结构是中产阶级形成的基础保障。而中产阶级的生活,被“无聊” 与程式化贯穿始终。

想要让你的生活过的丰富多彩、勃勃生机,一定要学会为你所爱的人增添生活的新鲜感,否则你就沦入了无聊的 “中产阶级美好生活”,这是本书告诉你的有关生活的残酷。

以上七本书或许足够冷门,但是只有冷静的头脑才能清晰认知社会的残酷。

知乎用户 张太太在这儿 发表

我建议你扔掉书,走出房门,随便找个月薪低于 3000 的工作,干一个月。

知乎用户 祈凉 发表

谢邀。学的社科类专业,较真起来可以给你推荐很多。

比如我可以给你推荐《消费社会》《有闲阶级论》,让你看看消费主义的包裹之下的资本运行规律,当你初入大学,对花花世界外五光十色的商品蠢蠢欲动时,你会更清晰地领会到商家是如何用符号与规则,操纵你心甘情愿贡献出生活费,对比着哪只口红颜色更好,最后 “我都要”。

可以给你推荐《集体行动的逻辑》《污名》,你即将和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共度四年青春,会经历展现人性美丑的小组讨论,会进入某个社团,某个部门,某个组织——至少是某个班级、某个宿舍,你可以了解到集体是怎样运作的,偏见是怎样形成的,你会亲身经历你认为 “不单纯” 的人际关系,当然最后你会从适应到无视。

可以给你推荐《亲密关系》《爱的艺术》**,**你也许很快就会遇到心动的对象,或是和高中时的恋人迢递重城,你开始纠结某位的心思,你渴望着付出真心,却也怕竹篮打水,你想要一亲芳泽却担心痴心错付,但你最终会在泪水或微笑中,想起曾在书上读过的某个句子。

如果你真的无人问津,那…… 还有这本《孤独的性 》,让你在解决生理需求时更有底气 w

可以给你推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社会资本 》,让你了解社会阶层的流动与起落,在了解自身之时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看资本的运转与权力的转移,看农民的皱纹和工人的汗水,最后反观你自己所处的平台和阶层,再好好规划你将去往何方。

但是我此刻一本书都不想推荐,我决定送你一句你一定知道的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真正想推荐的是,你找一个假期去做一份实习 / 兼职,或者一份支教,一次调研。

我今年暑假到某三线城市做了一次农村调研。先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华丽的团队配置:一共三个 top2 的博士,三个某 top3 的研究生,剩下的也至少是 211 以上的高校在读生。团队里有靠新媒体和写作月入过万的学生 “大 V”,有市一级的高考状元,有各种建模制图玩得溜溜转的设计高手,也有已经在本地扎根许久的博士选调生

够顶配了吧?那又怎么样。

我们有一次开会,开着开着不少人失声痛哭。倒不是因为生活艰苦,而是那个时候的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某种 “无力感”

论学历,你是中国的前百分之一,但你真的能为那些贫困户做什么吗?**你引以为傲的专业课,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需求,你自以为满腹经纶,但可能连他们的方言都听不懂,**你学过社会分层,学过经济学原理,你读过《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但事实就是你提不出任何一个真正的 “行之有效” 的扶贫建议。

当今学生有两个坏毛病:读得太少,想得太多。另一个则是:读得不少,做的不多。

再给你们讲个更好玩的事,我们在该市最繁华的商场前租了场地,连夜设计了喷绘、纪念品和海报,以推广我们入驻的村子生产的纯天然土货为目的,打着名校的招牌做了一次线下推广活动。

结果就是:海报、包装、大棚搭建等合计投入大概六七千一下午的收入是九百六十多元。

说几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我们委托专业程序员,设计出了专用的小程序,但是来购买土特产的人,百分之八十都不会使用,百分之六十的人都是直接掏现金。这直接导致每一个人想要购买,我们都得分一个人出去教对方使用这些程序,极为耽误时间。

我们给产品设计了华丽的包装,还编了作为 “商业名片” 的故事,但是百分之九十的人听见我们的鸡蛋卖两块钱一个的时候,都是掉头就走。**基层群众不关心它有什么情怀,**那就是个蛋,超市里五毛钱一个。

到最后,实在卖不掉的时候,有人想出 “集赞换鸡蛋” 的推销法,朋友圈发一条我们的广告,**每满十个赞,换一个两元的鸡蛋。**后来我们去吃了烤鱼,他们集六十个赞可以打六折,省了近一百元。

而且,没有人关心你是清华还是北大的,他们只关心你卖的东西实不实惠,需不需要。你说你卖的是纯天然蜂蜜?你说的不算,教授说了都不算。(前几年有个 “教授卖大米” 的新闻,大家也可以搜一下。)

**我绝不是鼓吹学历无用论,**我只是想说,即使你接受很好的教育,读过很多书,看过许多风景,但是在真正做事的时候,还是会发现很多环节根本就不像你想的那样,也不是书中说的那样。

一直坐在书斋里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真正的红尘冷暖,饮食男女——那不叫社会的残酷,社会一直都这个样子,是你把社会想象错了。

所以最后的最后,再给大家推荐一套书吧:

毛泽东选集​book.douban.com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更多可关注公众号。

(虽然你永远都不知道我会写什么)

知乎用户 丧心病狂刘老湿 发表

我以前曾经写过一个书单,当时起了个名字,叫《没读过这十本书,不要说你曾见过世间险恶》

里面有些主题或许过于沉重,但是我依然希望每个人都能记住:“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

性别歧视

“过去 50 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 20 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 ·D. 克里斯多夫和雪莉 · 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 18、19 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在这本书里,性别歧视以一种血淋淋的状态被展现于我们面前。在此之前,我曾以为所谓的性别歧视只不过是工作机会的不均衡,工作报酬的不平等,社会地位的差异,然而这本书告诉我,在许多地方,女人像野草、像货物、像一块破布一样被人遗弃、侮辱。“每四分钟,一名印度女孩死于性别歧视;每一分钟,一名孕产妇死亡;每十秒钟,世界某处有一名女孩被强制切除外阴,而且大多没有打麻药。”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

天空的另一半(新版)

京东

¥ 32.1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85946977307734016-0&p=AyIGZRtYFAcXBFIZWR0yEgRXGF8cBhU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cYXxwGFRgMXgdIMhpPBl0AZUFoYgdfW0ZBF3JcaF1SY2I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AVEfWRUEGgVWHFk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dcH1MQBRoBUxlaEwQQAlQbXAkDIgdUGlscChECVBs1FGwSD1UbWBwGGwRdK1slAiJYEUYGJQATBlcZ)

饥饿

定西专区是甘肃省 1958 年到 1960 年饥荒的重灾区,灾难的三年过去,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专署儿童福利院,接纳了几百孤儿。同期,定西专区的各县、镇、重灾县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是 “幼儿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儿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约五千左右的孤儿。 杨显惠在本书中以忠实史料事实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个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纪实性的语言,平实的语调,将一幕幕饥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撕裂在人们眼前。

从 2004 年初开始,《定西孤儿院纪事》系列相继在《上海文艺》上发表。

一个读者给编辑打电话反复问:“小说里写的吃人都是真的吗?” 于是这位编辑给杨显惠打电话,说自己看到这些文字,也脊背发冷,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些故事是真的吗?”

杨显惠回答:“‘吃人’的事绝对真实,这种可怕的事情是不能虚构的。”

作为对建国后那场灾难的沉痛回忆,这本书更像是一块墓碑,一道伤疤,沉默的提醒着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承受过的一切。我们常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但愿我们永远都不会再忘记那段往事,更永远不会再经历那样的劫难。

彷徨

“蚁族”,是对 “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 的典型概括。该群体高知、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 “三险” 和劳动合同;他们平均年龄集中在 22-29 岁之间,九成属于 “80 后” 一代;他们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 “聚居村”。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全书二十万字,几十幅图片,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和发人深省的图片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80 后”,“天之骄子” 的光环不再惠顾这一群体,他们比普通人有着更令人堪忧的现状、年轻脆弱的心灵以及无法释怀的青春梦想…… 他们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无奈和彷徨。

没有人比这些寄居在城中村里的大学生们更加彷徨了。他们背负着天之骄子的名头,却在现实面前一败涂地。他们渴望一飞冲天,却被困在逼仄的房间里仓惶度日,书中的这些大学生或许就是我们中一些人的真实写照。

无助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 6—7 美元的最低时薪,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能够走向成功?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作者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在化身底层劳工的这段期间,作者流转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拥有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芭芭拉 · 艾伦瑞克以亲身的经历与第一手的丰富素材,揭露了美国严重的阶级分化,底层老百姓为了生计和一瓦栖身,游走于商业资本和地产资本之间,为生存和尊严,每一天都进行着充满苦与乐的抗争。我强烈推荐结合《贫穷的本质》一起阅读本书,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令穷人无法自拔的,正是社会与制度共同制造的漩涡。在这个最富有的 1% 人口持有财富超过剩下 99% 人口的世界上,穷人的生存空间正被压缩的越来越小。

[

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

京东

¥ 24.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85947119390728192-0&p=AyIGZRtYFAcXBFIZWR0yEgdQElIXBBE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1ASUhcEERgMXgdIMllyCAU4DwFQYgsYOEl1QkNdUgNdSlQ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AVEfWRULEQFWHlo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dcH1MQBBIHXRlTFAQRDlUTWAkDIgdUGlscChECVBs1FGwSD1UbWBwGGwRdK1slAiJYEUYGJQATBlcZ)

贫穷

15 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 “贫穷陷阱” 的怪圈,《贫穷的本质》的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 18 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 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同时,《贫穷的本质: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贫穷的本质: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用大量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京东

¥ 34.8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85947193034375168-0&p=AyIGZRtYFAcXBFIZWR0yEgRQG1kUBRI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AbWRQFEhgMXgdIMhV9VWgNdGlJZCYcJEpWGk8eG0FKBkQ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AVEfWRULFwJTE1o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dcH1MQBBIPVxpZEAAUA1UcUgkDIgdUGlscChECVBs1FGwSD1UbWBwGGwRdK1slAiJYEUYGJQATBlcZ)

战争

作者比亚的故乡是西非塞拉利昂,在那儿估计至少有 5 万人死在 1991 至 2002 年之间的内战。在这场战争当中,12 岁的比亚从一个迷恋街舞、爱搞恶作剧的普通小男孩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为了躲避叛军他只得流浪在非洲的沙漠和丛林中。几个月之后,他被叛军发现,被迫成为了一名年仅 13 岁的职业军人。从此,天真无邪的儿童,一朝之间成为草菅人命的杀人机器。为了生存,他过着杀人不眨眼的血腥生活,前途与希望似乎已是不可能的奢求。比亚的幸运,在于他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救助下开始正常生活,并在美国完成学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提笔将当年经历一一据实写下,以过来人身分自诉遭遇、呈现了第一手讯息,成就了这本震撼人心的 “童兵” 自传。

“你到底一共杀过多少人?” 面对巴黎记者的提问,伊斯梅尔 • 比亚的回答冷静得让人恐惧:“真的不知道,从没想过要去数。” 在美国的六千多家星巴克,伊斯梅尔的回忆录《长路漫漫》搭配着咖啡,每卖出一本,UNICEF(联合儿童基金会)有两美元的进账。

这本书写的十分粗糙——对于一个童兵来说,他已经足够努力了,我们无法苛求更多。书中所描写的场景令数十年未曾经历战争的我们心惊胆战,或许我们应该知道,今天的每一点微小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易碎品,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死亡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 “舍生” 才能 “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 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 “生命” 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

一本令人毛骨悚然的好书。

学界曾经如此评价吴飞的这本书:“这本书将这个领域中所有有价值的工作基本都做完了”。的确,这本书中对中国农村自杀现象的剖析已经到达了极致,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仅从写作与调查方法上而言,也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

幸运的是,自作者成书至今,中国的自杀率已经大大下降了,甚至能够跻身世界上自杀率最低的国家行列之中。除了这些年突飞猛进的城市化步伐之外,我想这本书也是功不可没的吧。

[

浮生取义: 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京东

¥ 45.7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85947377997971456-0&p=AyIGZRtYFAcXBFIZWR0yEgRVE18SCxo3EUQDS10iXhBeGlcJDBkNXg9JHUlSSkkFSRwSBFUTXxILGhgMXgdIMkpaVhMiC19JZS5fBlBgSARVGidRVXILWStbHAIQD1QaWxIBIgdUGlsRBxEEUxprJQIXNwd1g6O0yqLkB4%2B%2FjcePwitaJQIWAVEfWRULGw5TE18lAhoDZc31gdeauIyr%2FsOovNLYq46cqca50ytrJQEiXABPElAeEgdcH1MQBBABUxNTEwoUB1AfXAkDIgdUGlscChECVBs1FGwSD1UbWBwGGwRdK1slAiJYEUYGJQATBlcZ)

孤独

本书系 NHK 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 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 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 “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 变成“无缘社会”。 他们中间,有在公司 20 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日本 NHK 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豆瓣上有个小组,里面挤满了在大城市中孤独无依的人们。他们之间互相约定,定期通打电了解近况,如果有人不幸离世,由小组成员协助收尸,火化遗体,打理后事。

现代科技的发达让我们有机会摆脱过去繁琐的人际交往圈子,然而同时孤独也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这本无缘社会中所反应的现象在中国依然存在,我们正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分割,成为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孤岛。

[

无缘社会

京东

¥ 26.7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85947432884637696-0&p=AyIGZRtTEAYRB1UaWxEyFwBVH1kSBBsOVhh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eXBUGEABTElIWAQ1eEEcGJUdmUUtJXnwFcXANfSVxV3d%2FHF0jYFQ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G1sUARABZRprFQYUA1EZWx0DEg9VGWsVChY3g7XPwIqt3uW%2Bjb%2Bsx4rlztK%2B1qyBZStrFjJJUgFSHgkCEg5RE14TBxAEXBJeEgAUAF0cRxQyEgZUG1IdARcGVXVaewIaB1UYUhELEQ9lG2sVMk1DCEZrFwMTBVc%3D)

衰老

她们是世上最无助的一群人,八十岁以上、身体极度衰老,许多人脑萎缩老年痴呆,甚至没有记忆和理性,最重要的是,她们没有未来,她们似乎就是等待死亡的人。但她们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该留下痕迹。一个人,在生命的尽头还能表现出一些东西,就是精华。这些精华,她们自己无法留下,就替她们留下吧。 本书作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关怀近百位八十岁以上的老奶奶,他发现:高龄奶奶的精神世界异常丰富; 她们的烦恼与痛苦非常复杂; 她们身上的人性温情与生命力量让人震撼。

书中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令我动容,谨摘录文中一段文字如下:“面对他们时,同情的情绪总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但这一点真的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这些方式被他们虚弱的外表以及智力退化的大脑所遮蔽。他们给人可怜巴巴的感觉,但他们并不可怜巴巴,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认真地生活,认真地烦恼,认真地高兴以及恐惧,他们的眼睛告诉你,他们的内心在正常地活动,他们是一群在心灵意义上最正常的人,你可以淡视他们的身体以及脑力,但不能淡视他们的心。”

灾难

1986 年 4 月 26 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和爱情 诺奖得主阿列克

京东

包邮

¥ 73.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185947576427225088-0&p=AyIGZRtYEgAaD1EcXREyFQdcGlwdBhMPUBh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cWxwDFQ9RGlMQAQ1eEEcGJXAIbx5yJnxZcAIdbixweVJALVJTR0Q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Hl0VCxo3VCtbEQQWA1cbUxcFEgFSK1sdBiLR%2B4%2BOnb3Lt%2FDN8bvXn7eAkvDBvJQ3ZStYJVlHUxxeRxUCGwNdHl0RBBUCVh1YFgYTDlwHWiUCEwZVElMWBxMHOxo1FQoSB1YSXxwBGjdVK1slXVZaCCtZFAMQBQ%3D%3D)

其他书籍推荐类回答:

[能推荐一份中国历史入门书单?​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51876/answer/450262187)[零基础想自学近代史,应该读什么书?​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96284/answer/454799992)

在下书房一角

[拥有超过 1000 本个人藏书,是种怎样的体验?​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532723/answer/161503700)

以上。

知乎用户 维摩羯​ 发表

题主你好,请不要在意一些答案中的冷嘲热讽,你在知乎提问问题这个行为和你提问的问题本身,对你和你的同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的。

首先,你刚上大学,面临身份和角色的转变,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与你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这是很正常的,这也是你重新审视并确立自己正确价值观的开始。

你在面临疑惑的时候,能够选择主动地来提问,来了解,来学习,这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请保持你的这种品质,不要因无关人的三言两语冷嘲热讽就生了退却。因为你的一生中,还要面临很多次这种角色转变的情况,比如你恋爱了就从单身转变成恋人的角色,你生宝宝了就从孩子转变成家长的角色,你工作了就从学生转变成职员的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将会贯穿你的一生。

虽然我们的一生中有无数次机会可以让我们去实践,去在实践中了解学习。但是你不觉得这种学习方式是非常低效且代价高昂的吗?我们没必要自己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才能总结出一些经验,我们结合着其他人的经验去实践不是更好吗?

所以保持你的这种主动学习的品质,不要被他人所动摇。

具体到你的问题,其实是有很多好的书籍让你去了解社会,了解人性,其他一些答主也说的很好了。

你如果有兴趣,可以考虑看看这几本书:

![](data:image/svg+xml;utf8,)

《血酬定律》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利益,获得利益和守护利益,都是要付出血的代价。十年前我看这本书的时候,那种压迫感,让我特别难受,每读几页都要停一下缓一缓。

推荐的第二本是《资治通鉴》,你会看到各色人精是怎么演戏的,是怎么围绕利益相斗争的。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以后你的生活中会有各种翻版故事上演。

最后一本是为了给你鼓励用的,看看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最杰出的战士是如何突围,如何建立新秩序的。去学他老人家的思想,他的气度,他的勇气,一生受用无穷。我一直有在读这本书,常读常新。

祝好

知乎用户 小白兔 发表

即为人性,又何为人性?

本人是比较喜欢研读心理学的书,因为可以带你剖析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恶以及人性都有哪些特点。好吧,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大家推荐 8 本人性和现实社会题材的优秀书籍,务必试读,必有深思……

目录

⊙所罗门的伪证

⊙人性的因素

⊙蝇王

⊙名利场

⊙尼采全集

⊙心

⊙发条橙

⊙恶意

1. 所罗门的伪证

[日]宫部美雪

简介:

少年的死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恶与善、虚伪与真实。一九九〇年圣诞节的清晨,城东第三中学校园内的积雪之下发现一具尸体,死者是该校二年级的学生。

那些白茫茫的雪花,就像是黑夜恸哭时的泪水,然而这两者的交织并不使眼前变得黑白分明。一切只是灰蒙蒙的。初中生看厌这灰蒙蒙的天和地,突然间纵身一跃,从教室楼顶跳下。当他被发现时,大人们首先想要探究的问题绝非他是否自杀,而是如何阻止别的孩子再出现类似狂举。只可惜稳重的善意根本不足以扼杀事态,反倒一次又一次将孩子们的愤慨加深。为什么校方要偏袒编造举报信结果引发大乱的女生,却完全不顾及 “坏孩子” 劣等生所遭受的无端怀疑?年轻的初中生当然是不成熟的,所以他们要查明真相。

谎言和恶意层层累积,新闻媒体插手其中大肆渲染,大人们的欺瞒与懈怠让事件变得越发不可收拾。不良少年被指认为凶手,校长和班主任引咎辞职,新的牺牲者接二连三地出现…… 孩子们终于忍无可忍,他们要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找寻真相——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五日,赌上人生的校内审判,即将开庭!

作者是日本推理文学女王,被称为 “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她的小说构思独特、线索复杂、人物鲜活、情节曲折,又擅长以温暖的人文关怀为底蕴,将对社会的批判与思考融入其中。

世界没有所谓正邪,黑白可以相互转化,万事万物皆会随形势而动。

2. 人性的因素

[英]格雷厄姆 · 格林

简介:

《人性的因素》不是一部传统的潜伏小说,他着重刻画每个人物更重要的内心世界。

英. 国. 特. 工卡瑟尔被派往白人统治下的南非。他在那里和黑人女子萨拉相爱。为了萨拉不受种. 族. 主义迫害,也为了帮助萨拉的同胞,他寻求克格勃的帮助,成为双. 面. 间. 谍。可是克格勃为了自身利益出卖了他,英方也在追杀变节者,具有人性的卡瑟尔成了被剥削人性的工具和牺牲品。

3. 蝇王

[英]威廉 · 戈尔丁

简介:

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一场未来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从本土飞到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的 “野兽” 分裂成两派,恶性膨胀、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最终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而告终。

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等都深具象征意味,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犹如 “荒岛人性模式”,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区域,由一个文明社会倒退为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再在短期内层层进化,把人类的文明史演绎一遍。

书籍用很直接的象征手法写了人性的恶,统治的冲突和令人惊奇的,民主失效之原因,都有体现。

4. 名利场

[英]萨克雷

简介:

聪明漂亮的利蓓加出身于贫穷的画师家庭,从小父母双亡,在平克顿女子学校受尽歧视。离校后她凭着美貌和机智,不择手段地猎取金钱,通过投机和冒险,力图挤进上流社会。几经坎坷,几度荣辱,在英国社会的名利场中,她最终还是默默无闻地度日。

围绕利蓓加,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爱米丽亚、乔治、罗登、乔瑟夫、克劳莱小姐、都宾等人物的形象。这里的人物不是简单化的或好或坏,他们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活动。利蓓加已成为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的一个女冒险家的典型。

《名利场》真实描绘了 1810—1820 年英国上流社会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等各色人物的丑恶嘴脸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

5. 尼采全集

[德]弗里德里希 · 尼采

简介:

谱写了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该书是尼采为纪念伏尔泰逝世 100 周年而写,同时也流露了他对早年崇拜的音乐家瓦格纳的失望情绪。

全书用格言体写成,分两卷。第一卷共九章,从各方面探讨了世界与人生的基本问题。第二卷的两个部分《见解与箴言杂录》和《漫游者和他的影子》,继续了在第一卷中开始的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西方文化的全面批判。尼采一方面肯定人性中值得肯定的方面,希望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类变得更优秀;另一方面又对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尤其对西方文化传统下形成的这种弱点和缺点,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挖苦。尼采寄希望于 “自由精灵”,也就是能超越传统思维方式、传统道德观念而自由思想的人。

该书充满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

在这部书里,作者宣告 “上帝死了”,让“超人” 出世,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

6《发条橙》

安东尼 · 伯吉斯

译林出版社

电影《发条橙》原著

在英国未来社会里,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在入狱之后为了提前重获自由自愿接受特殊的人格治疗。重新融入社会后,他却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上帝手中的一只发条橙。字里行间喷薄着少年的躁动与放荡,暴力又血腥,展现了青春迷失的残酷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 当一个人无法选择时,他不再是一个人。

2. 机械社会的发条决不能冒充道德选择的有机生命。

3. 如果恶不能被接受为一种可能性,那么善就是无意义的。

7 《心》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第一人称 “我” 的视角展开,“我”无意中与一位气质高贵,学养深厚的 “先生” 结识,在交往中先生的孤高性格与他背后的神秘往事深深吸引着“我”。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以徐缓沉静而撼人心魄的笔致,刻画了世间幽微的人心,体现了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特别是先生的遗书部分,每一句都像在灵魂深处敲打着人性,自若平和的语调却更振聋发聩。

三句话感受一本书

1. 世人不会有像是从坏人模子铸出来的坏人,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关键时刻,就摇身变成坏人,所以也才可怕。

2. 我感到人这东西真是脆弱,生下来就带有无可奈何的脆弱,不堪一击。

3. 往日跪在其人脚前的记忆,必使你下一步骑在其人头上。

8《恶意》

东野圭吾

《恶意》——妒忌

《恶意》的前半段,案件就顺利地侦破了,凶手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警方也找到了犯罪动机,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

但是看到后半段抽丝剥茧的分析和推理,一点点揭示出凶手真正的犯罪动机时,感到的是止不住的寒冷,仿佛置身于冰窖之中。

原来,“妒忌” 可以隐藏地如此之深,对一个人可以恨得如此决绝。凶手豁出性命,精心布局,甚至自投罗网,为的不仅是夺取对方的性命,更要让他死后永远背负骂名!

多么可怕!人要是被妒忌控制,同样会陷入疯狂。

妒忌就是心灵的恶性肿瘤,它隐藏在你自己都注意不到的角落里,慢慢侵蚀你的心智,消融你的情感。不知不觉中,心里已经只剩下一片漆黑的恶意。

推荐大家看过一遍《恶意》之后,马上检查一下自己的内心。如果发现了 “妒忌” 的火苗,一定要马上扑灭它。

**关于人性,我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它源自人类的生存本能;也有善的一面,它源自人类的同情心。**同时,人性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同期原则和比较原则;以及人性中的两个基本情绪,快乐与痛苦。在此基础上,人性衍生出了诸多特征,包括爱与恨、骄傲与自卑、怜悯与恶意、嫉妒和贪婪等等。

知乎用户 初启 发表

看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不结婚,父母离世,没有兄弟姐妹的你,老了该怎么办?

是跳着广场舞做个嗨皮的老头老太,还是佝偻着病体卧榻在床?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也已经越来越严重,日本纪实文学《无缘社会》里的过去和今天,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

对于现在年轻人而言,婚姻选择的必要性,利好性越来越少,房子、家庭责任、工作压力等等像是压在人身上无法喘息的大山, 压制了不建立在爱情和自由基础上的年轻一代的婚姻理想。

当这批不选择婚姻或者选择婚姻后抽身离开,离群索居的这群年轻人渐渐老了,父母离世后,他们的晚年生活会如何?

日本作为比我国更早步入老龄化的国家,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做了深入调研,被称为 “日本良心” 的 NHK 特别节目组早已经在 2010 年左右在《无缘社会》里给了我们这个答案:孤独极致,便是 “无缘死”。

  • 什么是无缘社会?

“没有关联的社会,各不相干的社会,这不就是无缘社会吗……”

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脱离了关联,和周边人失去了联系,没有家人,没有朋友,蜷缩在狭小的公寓内,孤独的终老。和社会唯一的关联就是基本生活的生存物质需要,除此之外,便什么都没有了。

无缘社会下,越来越多的人 “无缘死” 去,在日本,据统计,每年就已经有高达 32,000 例“无缘死”(2010 年数据)。

我们把尸体无人认领的孤独终老称为 “无缘死”。

这些原本过着极为寻常的生活的人,和我们几乎是一样的,却一点一点地与社会失去关联,开始独自生活,最终孤独地走完自己最后一段人生旅程

从日本 “无缘死” 的社会状态里,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尤其是当下的 90、00 后,甚至是未来的 10 后,如何选择和对待婚姻和家庭,也许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吧!

1、很久无人发现的 “孤独死”

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快于中国,加上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怕麻烦别人的思想,很多人到死,才被知道,更多是断了和亲人联系后,骨灰都无人愿意认领,只能葬在公墓里。

  • 失去姓名回不了家的亡者

书里介绍了一个叫大森忠利的男人,临死前就一直希望死的时候能安葬在自己的家乡,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辛苦操劳工作一辈子的他,死了成了无人认领的尸首吧!

“有气味,难闻极了!他们说他死了起码有一个星期了。”“现在落得个没人烧香供养的孤魂野鬼的下场,实在是可怜啊!”

对于很多人而言,死亡两个字好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所知晓的死亡的形式。

大森忠利直到 73 岁死之前都在工作,原因是每年都要寄贡品费到家乡的寺庙供养双亲(日本寺庙里代不便回家的人祭祀逝去的死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他自己也希望死后葬在那里。然而没有亲属知道他的苦心,寺庙住持换了代,了解的人也没有。

大森忠利曾经结过婚,生过孩子,却也离婚了,他被葬在了东京的无名死者墓地,至死都没回家。

回到本文的开头,倘若双亲逝世,自己也老到一定程度,不结婚或者没有家庭可倚靠,孤独死也是必然吧

在日本,像大森忠利这样在城市工作的人,一旦离开家乡,和老家朋友联系减少,到了双亲过世,变得无家可回,也发生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身上。

“刚出生时那么多人疼爱,最后送终时之剩下这个人自己。”

日本流行起 “直送火葬”,因为越来越淡薄的亲缘关系和怕麻烦的心态,越来越多年老的人选择直接火化,不办葬礼,这当中有多少无奈,我们也无法细说。

  • 从橡果的家掉出来的人

有个自称叫木下敬二的人,不同于其他的在途死亡者,他拥有了人生某种意义上的 “第二个家”,却仍然被登记在了《政府公告》的“在途死亡者” 的启事上了。发现他死亡的时候,却也是几天后。

原因在于他隐姓埋名,逃离了自己原来真正的家,木下敬二是他自己起的假名:希望自己第二次的人生被人尊敬

原本想要孤身一人生活的他,因为闯入他生活里的两个可爱的女孩而重新拥有了 “家庭”。木下在女儿出车祸去世后,一蹶不振,两个女孩给他生命带来快乐和希望,木下在加入两个女孩父母经营的幼儿园后,与这一家人共同相处了三十年,对于两个女孩而言,木下就相当于另外一个父亲。

“他是非常要紧的,可以说跟我们是一家人。”“告诉他们木下君不是无主的孤魂野鬼。”

这本书里大多的事情都是晦暗、冰冷和难过的,唯独这个木下敬二让我生出一种感动,来自非血亲家庭而亲密的依恋,对于这个想要做自己的木下敬二而言,幼儿园他所画的橡果,象征着他所说橡果从果荚掉出来的自己,却在另一个地方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对于任何人而言,建立个人和社会的 “关联” 是何等重要。人毕竟还是群居动物,即使如此享受孤独,却还是希望有所依靠有所温暖。

2、单身主义下的 “无缘社会”

曾有人很自信说,婚姻和爱情会有背叛,而工作不会有背叛和丢弃。显然,这句话是错误的,书里的种种事例深深地反映着这个道理。

钱再多,失去了维护家庭安定和谐的意义,拼命的 996,丢失自己和家人是迟早的事,多少人工作熬夜猝死,因工作压力生病住院比比皆是。

倘若人不会老去,一直工作下去,想必这是为资本家所喜闻乐见的,可是人会生病、会疲劳、会老去,那些操劳一辈子的人也许换来金钱上的保障,却也抵挡不住失去工作退休后的价值丢失的孤独感。

一旦失去与公司的关联,他们便会暴露出与世隔绝的孤独面目。

据日本调查数据显示,至 2030 年,“单身家庭” 将占普通家庭总数的 40%,老年人的单身化尤为突出,不婚、离婚、少子高龄化的蔓延,都形成了这样的状况。老龄化不单单严重,伴随着的更是老龄化背后的群体孤独。

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日本户籍数量预测》(数据来源于书中)

孤独是人类共性,可这种孤独并不相通,也无法相通。

  • 退休后有钱也抵挡不住的孤独感

书里提到的很多未婚或者离婚的独居退休后的老年人,不时地接到各种请求他们捐赠、投资、聚会等想方设法欺骗他们养老金的电话。更有甚者,上门兜售物品高价卖出。

老年人不懂自己被骗吗,应该是知道的吧!只不过渴望这种聊天去驱散孤独感吧!

就像中国很多留守在家的父母,儿女在外工作常年不归家,他们太孤独了吧,有人愿意关心他们和他们聊天,老人们就会错误觉得 “这人说的话,还是可以相信的。”

于是太多老人傻傻地掏钱去买保健品,骗子被揭发的时候,他们反而愤怒和生气,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再一次丢失了自己的 “儿子、女儿”。

究竟是有多孤独,才愿意被心甘情愿骗呢?

  • 疾病是摧毁意志力有力的武器

年轻人总有一种错觉,在自己精力旺盛、身体康健的情况下去构想自己潇洒的老年独居生活。然而残酷的事实是,生病的时候的脆弱感像魔咒一般在催促着老人们即将到来的 “孤独死”。

“深夜醒来的时候,得了感冒卧病再床的时候,心里就会忽然涌上来一种孤独感,一种对犯罪和死亡的不安。” 更为明显的特征是…… 大部分人会诉说对于健康的担忧,诸如怕生病,怕自己不能自理等等。

在书中,始终挥散不去的是他们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感,不管是因经济贫苦而孤独生活的,还是即便拥有丰厚的养老金和自己的房子的老年人,无不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能够自理。

住院期间,没有亲属来看她,唯一关心她病况的,是非营利组织的职员。

这是书里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若山女士,凭借一己之力买了三房两厅的公寓,因为年轻时照顾生病的母亲,终身未婚。

而当她患癌后,无人来关心她,除了她自己所付钱的组织机构,会定期象征性的看望,没有人真正的去关心她、倾听她。

再有钱,也买不到陪伴和关心吧,这种孤独是无法言说的。

3、从 “无缘社会” 走向“结缘社会”

对于孤立无援的老人们,日本是怎么改善 “无缘社会”,努力构建“结缘社会” 的?这点我觉得对于未来的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中国而言,也是有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的。

  • 设置地区援助中心

对于那些因子女在外工作或者照顾家庭或者老人不愿去子女城市同住的情况,老人只能一人独居时。日本各地政府成立了地区援助中心,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老人孤立无援的状态。

当地政府依法成立中心,配备专职护理援助人员、社会福利人员,牵头与医院、护理人员等机构合作,同时为老人设计了 “监护钥匙扣”,只要老人在外昏迷不醒或者老年痴呆四处乱晃中心就会自动收到通知。

  • 建立关联的场所

“人,绝不是仅靠自己生存着的。”

在本书的最后,曾在无缘社会徘徊过的河上勉,重新找到了关联,他正满头大汗地用豆腐渣给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做饼干吃,之所以想起来用豆腐渣做饼干,他是这样回答的。

“豆腐渣本身是上不了台面的,我觉得这一点好像真的跟我们这些人有点像,很像我们这些被社会淘汰下来的失去了关联的人。” 豆腐渣,要是你也被人扔掉了的话,我会让你再活过来的!”

这群曾被社会抛弃的人在群体里再一次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自杀干预活动的非营利组织,这个组织阻止了很多失去社会关联想要自杀的群体。除了救出 “自杀者”,他们还帮助他们创立新的关联,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新生。

总结:

对于当下年轻的、正处于青壮年时期的我们,应该有何启示呢?

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想要独立自由,是大多数人最向往的生活,过着自己想要的日子,不必承担家庭的重担、过多的责任义务,“今朝有酒今朝醉” 是很多人的座右铭。

这样快活的日子,如果不结婚,大抵上在父母身体康健的时候潇洒快活个十来年吧!

等这段日子过去,父母身体衰老,生病孱弱,需要自己独自投入时间精力去照顾的时候,恐怕总会后悔不迭年轻时候的冲动和潇洒吧,所有的快活挥洒消耗后,总会在其他地方付出代价

回到开头,如果不结婚,父母生病老去,甚至离开,你还会继续坚持不结婚或者轻易地逃避婚姻及家庭中自己应尽的责任吗?

知乎用户 宋谷 发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高赞推荐的书目足够让你看到各种残酷的 “故事”,也足以让你成为一个“博士” 级别的理论家。

但是,人生不是字典——何况很多生僻字就连字典也不收录了,更何况社会万象?想了解最真实的社会,只有去听去看去经历去感受——但不建议为了了解残酷而刻意置身社会残酷的一面中,正如想了解毒品的危害但绝不去尝试一样,了解受害者及其亲友的遭遇就够了。

最入门的了解方式:用假期以普通社会青年的身份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不告诉任何人你大学生的身份)——只有高中文凭,要靠工作谋生,包括租房、吃饭、话费等一切花销。

逼自己一把,带五百块钱活一到两个月。在所找到的那份能养活你的工作中,你将接触到未来与你完全不在一个层次的人,他们能让你看到残酷的一部分。但请注意,别让所眼所闻的残酷现实限制了你的眼界。

见识多、被污染深,容易狭隘消极。

见得少、被污染少,则容易 “何不食肉糜”。

见得多,被污染少,才能高屋建瓴。

知乎用户 冷鹿 发表

首推史书。从宏观的角度看看看人类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

去看看一个个朝代成住坏灭的无解循环

了解下战争的残酷。你也许会发现你所在的地方曾经有一城的人都被杀光,尸体还被当成干粮,活生生的狮驼城。而且最残酷的是这不是什么个例,而是你随便翻两页史书都能找到的

觉得遥远?那就去找找 反右,上山下乡,文革的文献。子女举报父母,文斗武斗械斗,夹边沟集体吃人,成千上万的下乡女青年被奸污,大食堂 “三年灾害” 时期饿死多少人……

从微观的角度看看民间。

本来想推荐清朝人的笔记。其实不用。看看各种社会新闻就行了。随便搜几个关键词,比如留守儿童,孤寡老人…… 前段时间曝光的那个被人杀害埋在操场下的老师,殉情前杀害无辜小女孩的神经病,火烧日本京阿尼的疯子……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些都是人类的兽性,是阴暗面,不是日常社会的残酷,那请你看下《资本论》。

这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一种理性的残酷。

而你看过资本论后会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种残酷从来就没变过。只不过剥削的途径丰富了

这都是人对人的。

推荐你看看各种关于自然的纪录片。

我们破坏起自然,杀戮起动植物,那个残忍才叫淋漓精致。

知乎用户 步亭先生 发表

1984

潜规则

动物庄园

金瓶梅词话


陈永贵:改造中国的试验

汪伪政权的登场于收场

中央台法制频道《天网》文字版

知乎用户 远登 发表

如果你想有所得,请务必看到最后。

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提到他的读书心得

“读书 · 读人 · 读物”

层层递进,难度逐渐增加。

题主想通过读书获知社会之残酷,是想探求原因也好,又或者想借由书籍达到识人识物的目的也罢。作为一名准大一新生,都很值得鼓励。

但我想说书里的答案有限,尤其在面对社会这一抽象概念时。

有些事你须得亲自经历,而后再自行评判。别人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你看到了什么,又以怎样的方式解读。

你通过一本书了解的是经文字推敲后的社会,那仅是读书人眼中的世界。

你或许能获得启发,但这未免有些隔靴搔痒,远不及你走出去看看真实世界的面貌。

比如,你会从书中看到作者讨论职场规则,办公室政治等等话题。书中表述也充斥着同事间的尔虞我诈,你为了上位就得不择手段地竞争。让人觉得职场就是那个样子。

也有作者会灌输你 “阶层固化” 的观点,如果你把这种言论奉为圭臬,是不是觉得现实如此残酷,人生从此不用继续奋斗了呢?

还有一点请你不要忽略,说这些话的人都基于他们各自的认知。不知道你想没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并不是说读书不好,相反,若想读懂人和物,须得多读一点书不可。

如果非要从书中获取社会知识的话,记得两件事:

1. 关注推理的逻辑

2. 事件发生的概率


然后,我想说的是人还要多从实际经历中总结经验。

如山本耀司所言,一人亲自撞见一个东西,得到反馈会更真实。这一反馈不见得能让你了解社会,但至少会让你认清自我。

我对抽象的社会没有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不变的人性,是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和事。

知晓社会的残酷并不能帮我解决现实的问题,反而让我陷入对人生和社会的大思考,耳边响起梁簌溟先生的灵魂叩问: 这个世界会好吗?

然后呢?我想问然后呢?

时刻关注世界的肮脏与不堪?

戴上滤镜自怨自艾般苟且?

不,这绝不是我想要的。


我并没有指定某一本书,是希望题主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人性有其恶亦有其善,社会亦如此。在经历中了解恶的一面,然后反求诸己,修善的一面。


盛世是否如你所愿,你窥见的只是一个切面,加上个人局限,你也改变不了什么,不如静下来修自己。

只希望有一天,人们能摘掉愤世嫉俗的滤镜,大骂一句: 去你妈的!

不论那时你身边响起的是摇滚乐,还是你竖着中指。

像个人,有情绪,有自我。骂过之后继续积极生活。

结尾,借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片末的一句台词。

如果你问我,人能不能改变命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社会残酷与否我尚不清楚,但我清楚不死盯着事物的暗面不放,生活就一定会有热望。

·

知乎用户 善宝橘​ 发表

高赞答主济时彦的书很干货了,但比较偏社会学。如果题主刚上大学,不一定有兴趣去读。社会学虽然相比哲学,没有那么晦涩,但它本身的行文风格,也是偏学术型的。

题主不妨试着读一下社会学的入门读物,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再通俗一点的,比如武志红的《巨婴国》(虽然这本书有争议,但从可读性上讲算通俗了)。如果读下来没有大碍,那就可以按着高赞的路线继续往下了。

当然,如果学术型的读不下去,不妨读一读小说、非虚构写作和纪录片。

小说的话,推荐读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在现实主义之上的抽象化,具有更多的讽刺意味。像咱们熟知的马尔克斯就是。不过相比马尔克斯,还是更推荐读国内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如果不懂拉美的历史,读起来总还是有点不对胃口。

国内的魔幻主义作家,经典的也很多了。因为《蛙》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因为《白鹿原》获得矛盾文学家的陈忠实,因为《四书》获得卡夫卡文学奖的阎连科,都是这方面的翘楚。

我自己是阎连科的粉丝,大学时模仿他的文风写过不少故事。他对当代社会的抨击也是最尖锐的,像《炸裂志》,讲一个村子靠从火车上偷盗和卖淫发展起来,估计除了阎老也没人敢写了。

我为什么推荐题主看这方面的书呢?不是因为反动(这词在哲学上是个好词),而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人性的阴暗面,整个社会结构的矛盾性,以及人性与矛盾性交织下产生的悲喜剧、荒诞剧。

虽然书里描写的年代是前信息时代,改革开放都还没有。但底层的东西是相通的。不堪永远都是不堪,它随着时代的演进有了新的伪装,但只要你抓住它的本质,当你遇到的时候,就知道是了。

除了老一代的魔幻主义,更老一代的也值得看。譬如《儒林外史》,也许你学过《范进中举》,但你可能不太晓得这其实是一个长篇小说,范进不过是整个明清官宦制度,科举制度下的缩影,比他讽刺的,比他悲情的,大有人在。拿《儒林外史》映射如今的官场、商场、学术场,一点也不过时。

至于年轻一代的,恕我已经很久没关注了,这方面不好多嘴了。

下面谈一下国内的非虚构写作。

当然请不要把这个词和已经被封杀的咪蒙联系起来,那简直是对新闻从业者的侮辱。从最早的李承鹏的《举重冠军》之死,到现在非虚构写作的整体没落(私以为它没落了,尽管新媒体越来越多,但拥有采访权且愿意付出精力的越来越少了。)。这中间其实涌现出了不少名篇,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描摹。

题主不妨读一读时尚先生的《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one 实验室以前的文章也都值得一读。杜强的《三和大神》(关注打工者和卖淫)也是近年比较优秀的文章。当然像网易的人间,腾讯的谷雨,也都是少数活跃的非虚构写作平台。想起曾经关注过一个 NGO 类的公号,后来被封了。。。

当然,说到非虚构,何伟的 “寻路中国三部曲” 也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想想一个《纽约客》的记者,却如此翔实地记录了中国,真是有些汗颜。

除了关注中国的非虚构,也可以关注一下西方的非虚构,毕竟那里才是发源地。每年的普利策,都可以看看,就知道世界在真实发生着什么。稍微提一下,最近在看《败血》,与血液检测方面有关,也是值得一读的非虚构写作书目。

最后聊一下记录片。

我很少有看记录片的习惯,但对少数精品的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可以关注下徐童的《游民三部曲》,讲《算命》的那部真是把我看哭了。还有很多人活得那么艰难,卑微,他们好像成了新时代的弃民。当你读懂他们的时候,也许会萌发出真正的善心,而不是布尔乔亚式的伪装。

除了徐童之外,NHK 的纪录片也很推荐。这里稍微吐槽一句,很多关于中国的知识,我们却要通过外国人的手、眼来观察。如果你去看历史版的推荐书籍,剑桥的中国史,讲谈社的中国史,一般都是会被推荐的。当然国内的大师如顾颉刚,吕思勉也会被推荐,也许是我失之偏颇了。

NHK 的片子,B 站上有很多资源,题主可以按照喜好观看。

说了这么多,暂且停住吧。最怕就是这只是一时的激情,真去看了,又觉得无聊,那就不是我们能提供帮助的了。

知乎用户 西风残照汉家陵 发表

中国刑侦 1 号案

[末路中国刑侦 1 号案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08669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

[世纪之痛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3090927/)

中国大陆若干城市艾滋病与卖淫初步调查

[她们在黑暗中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716541/)

中国首份艾滋病人完全纪录

[世纪之痛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056153/)

全国妇女大拐卖纪实

[古老的罪恶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3231658/)

826 天里 462 次危险行动,关于追捕与逃脱的震撼故事

[无夜边境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26587270/)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

[被拐卖婚迁妇女访谈实录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30223830/)

异常犯罪心理剖会实录 - 人性拼图

[异常犯罪心理剖会实录 - 人性拼图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470913/)

恶性犯罪深层心理探究

[变态杀手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046709/)

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季宗棠办案手记

[我所经历的形形色色的案件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2103995/)

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实录

[噩梦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3452545/)

连环杀人案件破疑

[罪证现场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491946/)

首次披露大案内幕 亲历者口述侦破秘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477166/​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5477166/)

京城十案 (豆瓣)

[京城十案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5477166/)

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

[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2026245/)

幸存者 + 清道夫 + 尸语者 + 无声的证词 + 第十一根手指

[法医秦明作品集 (豆瓣)​book.douban.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26934555/)

知乎用户 敬之 发表

《中国少了一味药》

“ 如果真有地狱,他就应该像我此刻的居处:冰冷、单调、乏味至极,一群无知而狂热的人,用最愚蠢的方式追求最可鄙的生活。不会思考是可耻的,而更可耻的是,这群不会思考的人正在教我如何思考。”

《原谅我红尘颠倒》

“那天在建设路口,真把我吓坏了。那家伙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我心想大哥,你可千万不能死,老子酒后驾驶,违章掉头,你一死就够我喝一壶。下车走到近前,他突然翻身坐起,在头盔后面咕咕哝哝地骂我:“他妈的,你怎么开车的?”老天作证,我老魏活了 37 年,好话也听过不少,但从没哪句像这 “你妈的” 一样让我欢喜,简直就是雷音寺的雷音,妙法庵的妙法,我心下狂喜,想这厮还能骂人,太他妈好了。扫眼看看四周,满地都是萝卜芹菜,估计是进城卖菜的农民,我立刻放了心,搀着他走了两步,还行,站直了,只是嘴里还有点不干不净。我心想这时候不能示弱,你一软他就顺杆爬,不定开出什么价钱呢,得先拿住他才行。看他慢慢摘下头盔,我一声大喝:“驾照拿出来!”谁撞了人也不敢说这话,但我要的就是这 “一棒子打晕” 的效果,他果然傻了,擦擦头上的血,哆嗦着嘴唇问我:“你…… 你是干什么的?”这家伙 50 多岁,衣服油乎乎的,脚穿一双黄胶鞋,满身农药味,一副缺心眼的模样。我横他一眼:“你管我干什么的,驾照!”他摸索半天,一咧嘴:“哎呀,忘带了。”我得理气更壮,戳戳他的胸脯:“就你,无照驾驶,追尾,还敢骂人?!”他垂头低声辩解:“你…… 你也不打灯,我哪知道……”这时几个人慢慢围拢过来,我心想兔子急了也咬人,诈一下再给他点钱就算了,何必多生事端。让他把摩托车扶起来,老菜农唯唯点头,颤颤地走了两步,突然扑通一声又趴倒了地上,这次是真的昏过去了,推搡半天都不醒,人越聚越多,后面的车也排起了长龙,一辆警车远远开来,我知道麻烦了,赶紧给胡操性打电话,他十分爽快,问了问事发地段、大概情况,立马答应帮我找人。刚收了线,警察已经到了近前,跟我要证件,我小声告诉他:“我跟你们何政委……”他瞪眼:“少废话,拿出来!”老菜农慢慢醒转,喘着气说:“原来你…… 你不是啊。”我脸一红,听见小警察腰间嘀铃铃地响了起来,心想胡操性够意思,来得够快的,那警察白我一眼,走出人群接电话,过了不到两分钟,态度大变,也不跟我要驾照了,直奔老菜农而去:“你追尾啊?身份证、行驶证、驾照!”老菜农面如土色,脸上血淌,嘴上肉颤,半天都说不清楚,警察盘问了两句,回来小声告诉我:“魏律师,先送医院吧,我看伤得不轻。”我长叹一声,心想真他妈倒霉,没想到老菜农全无脑子,一下又站了起来,跌跌绊绊地去扶他的摩托车,还拿着筐子满地捡菜,筐上鲜血淋漓。我和小警察对视一眼,脸上同时有了笑意,小警察问他:“你没事吧?”老菜农摸着胸口:“呃…… 呃…… 疼。”小警察问他愿不愿意私了,接着划分责任:“你无照驾驶,追尾,看把人车撞的!你要负主要责任懂不懂?”然后转向我:“你也是,灯都不打!”我低头认罪,老汉也吓傻了,结结巴巴地跟我道歉:“对…… 对不起啊。”我心中暗笑,这警察也真会来事,指指我车身撞瘪掉漆的那一块:“你这车有没有问题?”我说还没到修理厂,不好说,不过得整形,得补漆,至少要花三四千。老菜农一下瞪大了眼,怔了怔,掏出一堆皱巴巴地票子,两块的、一块的,还有很多毛票,肯定不超过 100 元,急得眼泪都出来了:“我…… 就这么多,要不…… 你把摩托推走吧。”我说你这破摩托只能当废铁卖,我要来干什么?小警察跟他低声说了两句,老汉浑身哆嗦,解开衣服掏了半天,掏出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塑料袋,里面装着 330 元钱,一张 100 的,4 张 50 的,3 张 10 元的,全都叠成小小的正方形,走过来塞到我手里,脸上老泪叭嗒:“买化肥的…… 就这么多了,再没有…… 没有钱了。”我收下那 330 元,看着老汉推起摩托,打了几下都打不着火,一手扶着菜筐,一手扶着车把,一步一哆嗦地往前走,脸上的血还在滴滴答答地淌。人群慢慢散开,那警察小声嘱咐我:“以后少喝点。”我说明白明白,改天请你吃饭。他没接话,鸣着警笛绝尘而去。我发动起汽车,刚转过弯,看见老菜农歪倒在一棵小树旁,脸色惨白如纸,捂着胸口不停地咳嗽,我跟他对视一眼,心想交警都处理过了,何必自找麻烦去捡个爹养。踩了一脚油门,直奔丰山县城,肖丽估计正在那儿哭呢。 ”

《天堂向左深圳向右》

“ 我可以请你吃饭,但不能借钱给你,因为我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看到你。 千万别求我给你找工作,我的工作都是自己找的。是的,你是我的朋友,所以你可以在我这儿住几天。 这是深圳的原则 ”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从那时起,我们都相信余生是捡来的,生活以快乐为本,上帝总会在关键时刻打碎那只罐子,而结局是一场庆典,或者是一曲挽歌,我们反倒并不关心。   这就是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把一个人打倒,冷眼旁观他的反应,如果还能勃起就是人才,早泄了就是脓包。 老大的名言:女人是拿来用的,宁动两巴,不动三巴。两巴是嘴巴和鸡巴,第三巴是巴掌。而现在,为了生意,为了那可能存在的一点回扣,我居然还和这种人称兄道弟,帮他选女人,跟着他一起吼那个有洁癖的姑娘,恨不能自己也上去打一耳光,想想真是觉得可耻。 大学时读《庄子》,说有两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冲到一个浅浅的水沟,只能相互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嘴里借以生存。我泪眼婆娑之际以为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友情、亲情,但是庄子说,这并不是最真实最无奈或最终的,最无奈而最终的情况是,海水终于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要相忘于江湖。

知乎用户 饼当 发表

马克思主义文库​www.marxists.org

这个网站看上去有点特别推崇托派,但是本身书还是很全的。

知乎用户 青龙竹海 发表

这么多年忘不掉的一本书,马原的《虚构》。

作者讲述了 “我” 作为一个汉族人深入与世隔绝的西藏某麻风病区,与病区村民朝夕相处了七个日夜的故事。

从这本书我得知了麻风病。

麻风病: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有图慎观,声明侵删。

还有更加触目惊心的,不再传了。

麻风病曾经在我国广泛传染,目前已经得到控制,但是很多已经到了中晚期的病人,肢体的残疾、社会的隔离和歧视所带来的创伤,是不可逆的。

关闭麻风病人,从你我做起。

每年 1 月最后 1 个星期天,是国际麻风节。

知乎用户 清一山长 发表

要想多了解真实的社会,建议多读人物传记,尤其是政治家与企业家的传记。权力与金钱是影响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深刻的力量。政治家和企业家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们唯有深谙人性,影响与迎合人性。

1、冯仑的《野蛮生长》

92 年掀起了体制内人员下海经商的浪潮,以陈东升、冯仑等人为代表,那个时候市场经济初创,一片荒蛮,他们的商业行为充满了水泊梁山式草莽气息,很多行为手段在现在看来都是违法的,毕竟经济发展先于法律的完善。不过是一部难得的提升眼界格局的作品。

2、小桥老树写的官场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

小说的主人公侯卫东,一个以优秀公招党政后备干部身份毕业的天之骄子,刚毕业就遭到命运的无情抛弃,被分配到贫穷落后的山区。贫瘠的生活环境与自身的梦想有了巨大落差。在经历了无数夜晚的痛苦挣扎之后,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

从上青林的 “田坎干部” 到市委书记的专职秘书,到成津县委副书记,再到沙洲市副市长,省委副秘书长,十年的时间,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与生俱来的天赋智慧,帮助其逐步熟悉官场规则并游刃有余其中,完成人生巨大蜕变。

知乎用户 崔丁 发表

其实不用看书。

现实就是最好的书籍。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赚一个亿之类的,然后努力的去完成,保准你能看到足够的现实,既能看到现实残酷的一面,又能看到机会的一面,很完美。

还能顺便把钱赚了。

知乎用户 听酥说​ 发表

来个余华三连《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趣味与深度兼具。

(图片来源当当网)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活着》余华

(图片来源当当网)

(图片来源网络)

“我老了,再也不能卖血了,家里再有大事科怎么办啊”–《许三观卖血记》余华

(图片来源当当网)

“我们刘镇的超级巨富李光头异想天开,打算花上两千万美元的买路钱,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太空去游览一番。李光头坐在他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在太空轨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地球如何徐徐展开,不由心酸落泪,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兄弟》余华

知乎用户 涨家溪​ 发表

慕容雪村——《原谅我红尘颠倒》,不单单是残酷的程度,人性的丑恶,容易中毒太深,希望你阅尽浮沉归来仍是少年。

知乎用户 一只笨蛋 发表

谢邀。

我们经常看到的各种社会新闻,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不过它并不全面,有时候也未必真实,所以我推荐你看柴静的《看见》,这本书并不如何高大上,但是她给了我们很多不同的视角来看这个社会上的人和事,比如人尽皆知的李天一案,比如在西南指教的外国老师等等等等,可读性也很强,比较适合题主。

知乎用户 向大明 发表

鲁迅全集。

知乎用户 于三水 发表

骆驼祥子和红与黑,这两本书是我个人觉得非常写实的小说了。

悲惨的世界有一点点武侠风的感觉

活着也挺好,不过那个年代的事,现在的人不太好理解。

最不好理解的,可能就是鲁迅的文章吧

知乎用户 马伊萨 发表

谢邀。

Jordan Peterson 的《12 Rules For Life》

这本书不是让你了解社会的残酷,而是在你了解社会的残酷后仍然抬头挺胸地好好活下去。

祝平安。

知乎用户 威猛读书人 发表

没有诶,社会这本书,要摔倒了才读的懂味道!

知乎用户 羟甲基戊二酸 发表

我觉得,在这样的年纪,保持着最初的那一份天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因为你已经开始接触到社会中不美好的一面,留心就可以,人生有自己的节奏,没有必要刻意去铺垫什么,更不要因为一些不美好的东西而改变太多。

人总会慢慢长大的,也总会遭受到不公和挫折。那些残酷的书籍或新闻不会给你带来太多应对的经验,或许只是一种心理准备,而扛过这些不公与挫折的力量,来自之前的天真与幸福。

人的承受力是有极限的,实际上,韧性不是靠挫折和失望来打磨的,而是靠幸福和希望来培育的。在挫折来临前,积累足够多的希望吧。

另外,趁着年轻,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多培养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完成自己独立人格的塑造,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有什么,能做什么,愿意做什么,该做什么。思考人生不是什么幼稚的事情,相反,这对于你的未来十分重要。

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远离那些残酷的事情。

因为我们其实从来都不想经历苦难。


过几年再看:

这个社会真实运作的状态和底层逻辑。

黑者看黑,白者看白。有人觉得有用,有人觉得狗屁不通。

罪大恶极的理论阐述。

知乎用户 Cwy 怡 发表

了解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也许一直在记录的记者们的视角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最近大家应该都有真切的体会吧。

在日本,也有一位爱较真、信奉专业主义的新闻记者,他叫斋藤茂男。和一般只会传达官方信息的记者不同,他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目光从来不停留在新闻事件本身,而是着眼于新闻事件背后的当事人,从他们的真实经历和内心世界,一层一层扒开深藏在日本社会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他写的《日本世相》系列可以让读它的人发现这个社会远比表面上看起来更残酷。最近系列里有 2 本书被引进国内:《饱食穷民》《妻子们的思秋期》。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妻子们的思秋期》偏女性话题,那在这里就先给大家推荐《饱食穷民》。

“饱食穷民”,第一次看到这四个字,很容易望文生义,有种被人揭老底的感觉,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 “隐形贫困人群”。但事实上,这本书要讲述的社会问题比“隐形贫困人群” 严重得多。

虽然在国内出版距原作在日本上市有近二十五年,书里讲的不少事情也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甚至更久,但一篇一篇读下去,真的很令人瞠目结舌。二十多年前的日本社会,竟然和如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

比如日本当年盘踞在车站前的小微贷,不就是我们今天手机端的互联网小微贷?只不过是换了一个交易阵地,二、三十年前能把人逼入绝境,今天也可以。

比如日本当年红极一时的心理团体活动,跟我们现在的一些所谓个人提升课程、企业培训异曲同工。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二、三十年后人们还不是一样趋之若鹜,不惜花高价听忽悠?

再比如什么 “996”,日夜拼命工作的日本人根本不会放在眼里,他们早就见证过太多工作狂人 “过劳死”。我们现在说下班开滴滴,当年日本也有很多上班族,辛苦了一天,晚上还要去开出租赚钱……

当然,上面说的可能离很多人还是有点遥远。那下面说说比较普适的残酷吧。

01. 关于职场

做销售经常被人误解为是很赚钱的工作,但当社会不景气,业绩下滑,销售员自掏腰包、不惜借钱维持业绩时的痛苦,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书里的一个人物,背负着贫困家庭的希望从山沟沟里来到日本大都市,勤劳又肯干,起初因为自己设计的挎包成为爆款也风光过。后来因为听说保险行业赚钱,就入行做了销售,从此自掏腰包的赔本买卖是越做越多。销售常常是 “用过即弃” 的岗位,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销售员们每天被企业的销售目标追赶着不停地东奔西走,最后却落得欠了一屁股债。为了从公司拿工资的上班族,反而为了工作自掏腰包来维持业绩的表面繁荣。现在国内的销售可能还没这么惨,但往后不知是否步其后尘,咱也不好说。

那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高收入群体计算机工程师们的工作是不是就好一些?在斋藤茂男的采访中,就有工程师开玩笑说:“35 岁就得退休,这份工作拼的不光是知识,最后是腕力和体力”。技术日新月异,工程师们积累下的经验很快会被淘汰,那种面对自身技术落后于时代的不安,想想也是 “秃头”。另外,计算机工程师也有职业病,对社会、人情的麻木,抑郁症,性格怪异等等,书里描述的症状现在读来也是非常熟悉。

02. 关于消费

结个婚,存款就花光,很多年轻夫妻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再加上眼花缭乱的广告,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尤其是对女性,一个小家庭的积蓄就像袋子漏了一个洞,永远兜不住钱。书里提到一个女主人公,丈夫是普通公司职员,自己则没有工作是家庭主妇。这种在日本很常见的家庭组合,本可以安稳生活。但无法抑制的消费冲动让这位妻子在一个信贷、信用卡、分期付款等促进消费的手段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买买买,买光家庭积蓄,欠下巨款,最后丈夫不得不卖掉辛苦买来的新房,被打回初入职场时的原形。商家变本加厉地提升市场的消费欲望,消费者一方面实际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又希望维持现有生活和消费水平不愿让步。一旦你无法抑制自己的欲望,陷入其中,那就将承受物质和精神带来的双重折磨。

03. 关于家庭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电视剧《都挺好》《安家》《欢乐颂》里,我们可以略见一二。但这种原生家庭的伤害从精神转移到肉体时,那又是另一个悲惨局面了。

在没读到这本书之前,也许你也没听说过 “过食呕吐症”。这种病的症状就是沉醉于因心理问题不停进食,然后再给自己催吐。发病还不止一次,而是像上瘾一样每天都要进行这样的“仪式” 举动。

患有这种病症的很多都是职场女强人,她们为人做事都非常认真,甚至可以说是过于较真,任何事情不做到百分之百满意就决不罢休,具有强烈的完美主义。是的,很难想象,这些被我们称为成功人士的女性,会为了什么做出如此怪异的举动?

原因还是要回到原生家庭。和计算机程序员写代码一样,这是一个不允许绕弯和失败的社会。尤其是在很多父母眼里。斋藤茂男通过对当事人、医生的采访,发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严苛要求,尤其是对女孩子根深蒂固的 “为人母、为人妻” 价值观的传输,让女性在成长经历中既辛苦劳累,又压抑孤独。而这样的状态,只要是一棵小小的稻草,可能都会压垮一个人、一段关系、一个家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像达尔文想要告诉我们的,地球生物无时无刻不面临着严酷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给人类带来的,除了进步,还有不得不忍受的残酷。

也许你还没见过社会的残酷,但从你对这方面信息的渴知来看,你对自己或者这个社会可能都没有足够的信心。我们读揭露社会问题的书,不仅仅是说让我们看到自身可能也会面临的危险。同时,也是在敲醒被表面繁荣所迷惑的自己:既然社会这么残酷,作为个人我们该如何调整自我,努力 “活着”?

其实,社会残酷不针对某一个人,而是大部分人。有的人会被它按在地上摩擦,但也有的人能坦然过关,因为他有着自己成熟的价值观,懂得独立思考,学会了如何平衡欲望,避开游戏陷阱,走自己想走的路。

所以,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

虽然,一粒沙很难改变一座大山,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能独善其身,但独立思考和客观判断,能让你避开很多本不该承受的社会残酷。

知乎用户 籴英俊 发表

柴静的看见,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柴静见识了很多事情,但是她也无法做判断,因为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法做对错。关于人性关于道德的,非常值得一看。

知乎用户 栗子姑娘 发表

所有规则的设立,说到底,都遵循一条根本规则: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一条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
——吴思 血酬定律

统治者的财富主要来源于税收和掠夺。税收是有最佳比例的。儒家圣贤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最有利于社会安定,统治者也不至于感觉匮乏的比例是 10%。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这个数字在理论上便成为纳税集团与食税集团和平共处的疆界。
——吴思 血酬定律

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的关键,恰恰在于搞清楚隐蔽在漂亮文章下边的实际利害格局。没有这种格局的保障,那些规定不过表达了政府的善良愿望或者骗人唬人的企图
——吴思 潜规则

在潜规则的生成过程中,当事人实际并不是两方,而是三方:交易双方再加上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双方进行私下交易的时候确实是两个主体,但是,当他们隐蔽这种交易的时候,就变成以正式制度为对手的一个联盟。隐蔽本身就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存在,反映了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的存在。
——吴思 潜规则

在一个缺乏安全和秩序的社会里,对获利能力的幻想,不如对加害能力的幻想那么具有根本性,那么肆无忌惮所向披靡。这就是说,对加害能力和自卫能力的热切幻想,对公平和正义的热切幻想,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缺陷。中国的合法暴力控制着长期失职,因此公正问题格外严重。我们营养不良,我们的社会有病,所以我们特别馋这些东西,在幻想中大口吞食这些东西。
——吴思 隐蔽的秩序

单纯美好不是好事情吗?为什么要去接触一些负面的东西呢?不过,书还是可以看一看。

“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 “90 后” 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 “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蚁族” 群体在全国已有上百万规模。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它对众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文化大革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文化大革命”到底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百个人的十年》为我们似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作者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经历,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一百个人的十年》将使 “文化大革命” 的受难者们感受到某种东西以使内心获得宁静,使那些 “文化大革命” 的制造者们从中受到人类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终生不安。

吴思的两本书《潜规则》和《血酬定律》,特别是血酬定律,深刻的解释了中国社会政治的内在逻辑,我觉得这具有历史性的贡献。我想也许不是只有吴思说过类似的意思,但中国几千年历史,法术势这些东西都是隐学,政治学至今还不是可以随意讨论的领域,而吴思虽然写的是历史,其实从古至今,中国社会政治并不曾在本质上改变。

知乎用户 lizhimeng159 发表

书籍可以让你认识社会残酷,但不会让你了解社会残酷,而经历可以。慢慢的你会发现,除了血缘至亲,其他绝大部分人所做的事情,都有一条为某一目的的实现为出发点而推演来的逻辑链,中间夹杂着或多或少的感性。这一目的可以为某个团体服务,也可以是为某个个人服务。为团体服务,如果能互利共赢,则皆大欢喜。若为某一个人服务,当你意识到那个人大概率不是你时,你就了解了社会的残酷。

知乎用户 李献计 发表

慕容雪村有本书叫《原谅我红尘颠倒》,当初真是看的我心惊胆战的。

知乎用户 岁寒时 发表

《大江大河》阿耐

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九八年,写尽了中国的众生态。

这书就在说一个道理,什么环境成就什么人,你进了体制就是官僚,你当了倒爷手上就别想干净,你做了村官有些事就不可避免。

大家都是凡人,没谁能超脱环境。

很多人说这个书三观不正,说它流水账,我不反驳,但这个书有一点好,就是真实。

真实到戳破了很多读者的玻璃心,让他们疯狂鞭尸作者的程度。

知乎用户 曦曦嚷嚷 发表

看到这个问题题目,我想说的是我不建议你去看了解社会残酷的书。

最近的各种事情让你发现生活没有那么美好,但是并不妨碍,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永远是好人和温馨多的!

你了解之后可以做什么?痛斥他们?网上写文章有了观点支撑?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为了大家的安定负重前行?

这些不是你现在需要考虑的。你觉得哪里不美好。可能是有些人让你讨厌,有些事情让你讨厌,那只是一时的,你需要的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对于未来的定位!

大学是个小社会,但是真正能让一个人开始区分圈子的时候,是大学毕业之后。那时候,你这四年的学习积累,决定了你和哪个圈子的人接触。

最起码纯粹靠本事吃饭的高端圈子的素质,还是普遍偏高的,可以帮助你远离那些你不喜欢的苟且。

我希望你,至少是在现在,不是考虑了解这个所谓 “真实社会” 的年纪。

社会是复杂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永恒的真理。

就像是,现在我身处黑暗;却渴望你,站在阳光下。

—— 我说的,感觉这话有点羞耻呢

知乎用户 刘公羊 发表

《血酬定律》

《乡土中国》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坏世界研究》

《进化心理学》

知乎用户 玖仟歲 发表

建议你去浏览一下:蹲监狱是什么体验?

那里面有很多你需要的残酷。

知乎用户 东海王元姬 发表

看见有人推荐了余华的其他作品。那么我来补充一个,余华《现实一种》。暴力美学的典范

知乎用户 与成 发表

坦白说用残酷说社会还是过于简单,社会只是比想像的更真实更功利更魚龙混杂而已,但要点还在于真实。

想想看我们每天所需的空气、水、阳光、食物、还有穿的住的都来自哪里,这些曾经都来自于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当然还要加上自己的劳动,但到了后来,有一部分人要通过占有上述资源而过上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的生活。

于是有些本是大自然无私贈予人类的资源通过各种"智慧"的手段变成了某些人或组织的私有财产,大山大河都可以圈起来收费。

如果有残酷,这才是残酷的真相,所以如果一个人想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那么他面对的世界就是残酷的,因为如果不劳动,那就要掠奪。

更多分享可移步本人知乎文章,了解拙作个体的维度、作为主体的人等书,购买链接在相关文章末尾。

知乎用户 ricky 发表

了解社会,社会学 + 心理学

《乌合之众》

《社会心理学》

《性之变》

《社会学的邀请》

了解中国底层

《平凡的世界》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

《鲁迅全集》

了解政治的残酷

《明朝那些事》等各种历史书

当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了解社会还是要真正地融入社会。

去广袤的西部,去了解贫穷,不同的宗教,恶劣的自然环境。

去酒局,那里有恭维,虚伪,利益。

去各种陌生人的场合,去经历,去感受。

知乎用户 叶知秋 发表

持续更新,如有错处,感谢指出:

  • 在人的各个生理期,年龄的增长伴随不同的境遇,希望你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虽然社会虐你千百遍,你仍待社会如初恋:
  1. 童年:《童年与社会》《 童年的消失》《童年的秘密》《不平等的童年》
  2. 青年:《特权》《格调》《有闲阶级论》《自满阶级》《身份的焦虑》
  3. 壮年:《中年的意义》《白领》《洞察人性》《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
  4. 老年:《百岁人生》《老后破产》《绝非偶然》《直视骄阳》《最好的告别》
  • 知道社会的残酷,金钱、贫穷、富人都是了解社会很好的参考:

《贫穷的本质》《我在底层的生活》《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富人的逻辑》《稀缺》《富人的心理》

  • 了解人性:《当良知沉睡》《无处不在的人格》《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隐形人格》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存在的意义》《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人性弱点》《白板》

知乎用户 尔栋老师​ 发表

读书只会了解别人的生活如何残酷,

当残酷降临到自己身上,

任何图书和文字在现实面前都不值一提。

感同身受和亲身经历,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

知乎用户 苏洺大叔 发表

看书太累,直接看片吧。

《人世间》纪录片

《生门》纪录片

《张艺谋的 2008》纪录片

《人生七年》纪录片 bbc

《万箭穿心》王竞

《地久天长》王小帅

《盲井》李杨

《寄生虫》奉俊昊

《熔炉》黄东赫

《素媛》李濬益

《少年时代》理查德 · 林克莱特

《127 小时》丹尼 · 博伊尔

《当幸福来敲门》加布里埃莱 · 穆奇诺

先这些吧,有空再补。

觉得有用就点个赞,感谢

知乎用户 寡人 发表

虽然我已经大四了,而且是在最近看的,但还是忍不住想推荐:

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时间简史》。现在正在看第二部。

初读《人类简史》的感觉:每看一个字,三观都在哗哗哗地碎掉;每看完一页,都笼罩在阴影下。

读后的感觉:简直致郁,原来我们生活中已经习惯的、已经觉得理所应当的,都不过是由人类的欲望所编织的一张网。总之看完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远远不是你所想的那样,你还会陷入迷茫陷入颓废陷入绝望,但好在的是,这本书提醒着我们该走怎么样的路,该保持怎样的清醒。

这几本书大局观很强,能够帮我们以全面的视角、长远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以及你自己本身,以及温和而又残酷的人类。

我认为确实是难得的好书。

知乎用户 墨菲 发表

社会的残酷不源自社会,不源自制度,不源自教义,不源自平等与否,残酷的根源在人性本身,多去读读关于人性的书吧。建议美好又天真的你,不妨去看看《狗镇》。

知乎用户 萌宠医师 发表

《我不是教你诈》 “我不是教你诈,是让你认清这个世界!”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有趣且极实用。由多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后面都有刘大师的批注。通过揭露人性丑陋,教你如何在生活和职场中不吃亏。本性善良的人读了还好,若是大奸大恶之人看见了这本书,恐怕会把它当成 “阴谋三十六计”。在此劝告,慎重!慎重!

我们现在已经不能为自己 “年少轻狂” 的莽撞找借口了。“我就是这么缺心眼,关你屁事?”“你奈我何?”经常在网上看见诸如此类的言语,没人能要你怎么样,可是等你知天命的时候你才发现自己吃了太多的亏了。可能一辈子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过了。

“活到老学到老” 说的不仅是读书,还有太多做人的学问道理,这些老师不会在上课的时候讲多少,父母也不会懂太多,就算教你,年轻气盛哪里听得进去?

本身非常适合还在念书或者刚毕业的学生。这本书难度不大,读完后全身通透、畅快淋漓。看刘大师如何用大白话为你释义 “情商” 二字。几分钟一个小故事,极适合作为枕边书、厕所书。每个小故事都引人深思、启迪智慧。

知识可以培训教育,情商呢?我们的课堂可没有这类教科书。

《厚黑学》虽说是教你如何使诈如何投机取巧,不过时代有些久远。但看完觉得太黑也不好。且怎么把握尺度实在是难。

另一种卡耐基系列《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教你做伟光正的人,工作后却发现不适用我国国情。想过得快活并非像书中说的那么简单。且书中理论多,案例少。读起来隐晦难懂。

刘大师这本《我不是教你诈》就不一样了。

第一,刘老师是个诗人、文学家。说的是 “情商”,但不是教你厚黑,而是像父母那样悉心教导。

第二,刘老师的文笔清新,故事生动形象,几分钟看完一个故事立马就可以学到。

第三;刘老师的孩子深受刘老师影响,成才离不开刘老师,刘老师深知如何教育孩子。

多说无益,我从书中截取两个小故事感受一下。

-————————————–

【故事 1:地下主任】

〖如果说有一天他真会当上系主任,没人会怀疑这句话,连系主任不都这样认为吗?〗

“请问系主任在不在? 我们要采访他.” 没想到还在布置会场,记者已经来了。怎么办? 怎么办? 系主任还没到,几个学生急得团团转。

“打电话到主任家好了.” 有学生建议,赶紧翻出电话号码,挂了电话过去。

“怎么这么早就来了,我还在洗澡呢!” 主任在电话那头也着急了,“你们先应付一下,请记者坐坐,说我马上就到.” 电话才挂,就有别的学生跑来,说不用打电话了,何助教已经把事情解决了。

果然,看见何助教跟记者们寒暄:“主任还在忙,没关系! 你们有问题问我好了,这个研讨会我最清楚.” 何助教确实最清楚,讲句实在话,访问系主任,真不如访问何助教,这个研讨会从头到尾,根本就是何助教在办。连邀请记者的名单和新闻稿,都是何助教拟的。

系主任自从有了何助教,真是轻松太多了,大大小小的事,何助教一手包,连小孩在学校跟同学打架,都是何助教出马摆平的。怪不得,何助教进来才两年,大家已经偷偷叫他 “地下主任” 了。

地下主任真是仪表堂堂,你看! 他接受电视台记者访问的样子,多英挺而充满自信哪! 如果说有一天他会真当上系主任,没人会怀疑这句话,连主任不都这样认为吗? 记者采访完何助教,大概急着赶下面的新闻,一群人冲出门去,正碰见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系主任。主任连连道歉:“对不起! 对不起! 碰上塞车,来晚了一步.”" 没关系!“记者们说,” 何助教已经说得很详细了!““那好! 那好!” 主任不好意思地应着,直到记者上车离开了,还喃喃地说,“那好! 那好!”

【故事 2:丢脸有理】

〖年轻人失败,常败在不知道及时表现自己,也常败在过度表现自己。愈表现,愈得意,得意忘形地忘了别人的存在。〗

秀英今天一进门,脸色就不好,皮包往沙发上一摔,坐在那儿,闷不吭气。

“怎么了?” 小王轻声细气地靠近。

“怎么了?” 秀英别过脸去,“问你自己!” 这一开口,气是更大了,一下子满脸涨得通红:“你今天真是让我丢够了脸,当着一大堆同事的面,我真想找个洞钻进去.”” 我跟我们处长,到你公司参观,怎么会丢你的脸呢?“小王一头雾水,” 正因为我是处长面前的红人,他才会带我去,他怎么不带别人呢? 而且,你要想想,处长不去别的厂参观,为什么专找你们工厂,还不是我介绍的?“小王也愈说愈有气,” 你们工厂,从上到下,如果做成这笔生意,应该感谢我,也就是感谢你才对,怎么反而说让你丢脸呢?““当然丢脸!” 秀英转过脸来,“你还没去,我就跟老板和同事说了,说你是我同系的学长、高才生,也是这方面的专家…” “你说的没错啊!”” 错大了!“秀英一瞪眼,突然低下头,掩着脸哭了起来,” 你跟在你们处长旁边,一副一问三不知的样子,明明你最懂的机器,根本可以由你来介绍,你为什么不说话,还不断问你们处长。他懂个屁!““他懂个屁?” 小王停了一下,居然笑了起来,“他也是学这个的,就算过时了,他总是处长啊!”

〖想一想〗

以上这两个故事,我故意只讲一半,留下结尾让读者猜。

何助教确实是个聪明的年轻人,他一个人可以当十个人用,问题是,“聪明” 包括的不仅是知识、反应,更应该包含处世的智慧。

年轻人失败,常败在不知道及时表现自己,也常败在过度表现自己。愈表现,愈得意,得意忘形地忘了别人的存在。

相反地,那个以幕僚姿态,站在长官身后,默默耕耘,不彰显自己的小王,则懂得了做人的三昧。故事中,小王说得很明白:“他 (处长) 也是学这个的.” 如果处长完全是外行,由小王这个内行代为解说,绝对是当然的事。但是,当自己的主管也是内行人的时候,小王抢在前面说话,不但是抢风头,而且表现了 “我比你内行” 的气势。

推销员都懂得一种说话技巧,明明知道对方并不懂,却说:“相信您一定很内行,知道…” 然后,把自己要推销的观念说出来。这样做,要比说 “您要知道…” 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前者表现的是同意,是同一立场,也是尊重;后者表现的,是假设对方不懂,需要人指点。

人人爱戴高帽子,当然前者的说法最讨好。

-—————————————–

到了社会,一定要懂人情世故,做个受人欢迎的人。懂事不是势利眼、拍马屁也不是小人。

而是有思考,理性。请你一定看看这本书,明白社会的生存法则,受益无穷。帮助你走得更远。

可以善良,但请保持你的锋芒!

知乎用户 喜欢小熊的春天 发表

阎连科的《受活》,极度推荐,莫言的《丰乳肥臀》,至于余华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这些就不用说了,特别强调一下,《兄弟》里面关于,,,那段历史的描述,真的是血淋淋的啊,另外就是老贾的《极花》,有点像电影《盲山》,不过似乎比《盲山》更深刻,好多答主也说到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些了,看过一部戴维. 伽特森的《雪落香杉树》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十分细腻的一本书,最后推荐一本吧,老贾的《废都》,这是知识分子的废都,哈哈

知乎用户 谢远舟 发表

泻药。

首先我觉得 “社会的残酷” 不是单角度的,他的残酷有很多面。

很努力的人活得很悲惨是一种残酷,人性之恶是一种残酷,恶性的 zz 也是一种残酷。

关于第一种可以看看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兄弟》

算是强推吧。

怎么说呢,余华写的实惨是大家公认的。《活着》这本给当时年幼的我非常大的打击。

而且余华老师的文笔也很好,有一种 “冷酷” 的美感。

个人认为同类型的还有《穆斯林的葬礼》

《骆驼祥子》

人性恶可以看看上面有答主提到的《三体》

真的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尤其喜欢第一第二本。

个人非常意难平的还有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

最后一个可以看反乌托邦三部曲,《动物庄园》《乌合之众》

但是建议应该在确定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的状态下看,热血总是很容易让耳朵软,让脑子不会思考。

说到底书本只是参考,不是说你看一本《1984》就会成为正义卫士,有一种狂热地热血想要推翻那兔倒也没必要。尽信书不如无书,想要真实的了解社会就应该进去看看,别人说的也不是自己的感受嘛。

最后祝题主了解残酷也能拥有天真∠(ᐛ 」∠)_

知乎用户 冲云天 发表

严肃的书目一般都不残酷,正规出版的书目也没有真正的对现实的描写,推荐你看一个叫虾写的作者写的小说,以及其他国产的悬疑推理侦探类小说。

另外一本,激荡中国三十年,只要你悟性够了,也能看到社会的多彩。

知乎用户 一琦一起 发表

欢乐颂(去看书,不推荐看电视剧)

里面的五个女生性格迥然不同,所体会到的社会也是不尽相同的

知乎用户 破灭法目 发表

余华《活着》

路遥《平凡的世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乎用户 Ruddy 呀 发表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 迟子建

推荐理由:篇幅不长,可读性很强,结局出人意料让人泪目。悲天悯人,平静哀伤。

简介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迟子建的短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近距离地感受芸芸众生中种种彻骨哀痛,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平民生存困境一往情深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女主人公在魔术师丈夫车祸去世后,独自远行。因山体滑坡,她所乘坐的列车中途停靠在一个盛产煤炭和寡妇的小镇乌塘,在那里,她目睹苦难、不公和死亡,有了与以往生活不同的经历。

(来源百度百科)

句子搬运

天又黑了,这世上的夜晚啊在这个集市上,辛酸的人海着去了所以我觉得雄鹰对一座小镇的了解肯定不如一只蚂蚁,雄鹰展翅高飞掠过小镇,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轮廓;而一只蚂蚁在它千万次的爬行中,却把一座小镇了解得细致入微,它能知道斜阳何时照耀青灰的水泥石墙,知道桥下的流水在什么时令会有飘零的落叶,知道哪种花爱招哪一类蝴蝶,知道哪个男人喜欢喝酒,哪个女人又喜欢歌唱。我羡慕蚂蚁。当人类的脚没有加害于它时,它就是一个逍遥神。而我想做这样一只蚂蚁我生怕自己的生活经验会给她一些错误的引导,虽然说某些观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但对别人也许一文不值。我确信,一个人只要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是完全能够建立自己的世界观的你知不知道,有的人死了,没有葬礼,也没有墓地,比狗还不如!狗有的时候死了,疼爱它的主人还要拖它到城外,挖个坑埋了它;有的人呢,他死了却是连土都入不了啊!

知乎用户 无穷 发表

伏尔泰的《老实人》。

知乎用户 zRoc 发表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单纯美好的环境,你身边的人教会了你爱和被爱,你不为明天的生活所苦恼,那么你也会是一个自信的,积极的人。你会看到世界的美好和光明,你会去追求属于你的美好。你也不需要着急去了解社会的残酷。

残酷的不是社会本身,社会很久以前开始就一直是这个样子。太阳下少有新鲜事。

社会有多残酷在于你认为世界有多残酷。

知乎用户 这个 id 小匿 发表

《活着》真的残酷到极致,整本书出现的几个人都挺惨的,因为没钱而被有钱人欺负,被卖血丧子等等等等… 有人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觉得这是某个人的恶心,看完是心痛,害怕与不服的感觉。我推荐你看《皮囊》,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些地方 get 到我的泪点,让我哭泣。(我可能偏题了,但是这是一本好书,能够让你懂得很多。)

知乎用户 Hugo 发表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请原谅我的红尘颠倒》

知乎用户 Counterflow. 影语 发表

简单点,《1948》,你会知道你什么都不是。

知乎用户 高廷贞 发表

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七三一部队。

知乎用户 杜鸿 发表

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杜鸿的《刁民李梦醒的家庭隐私》

知乎用户 Pawaluodi 发表

我觉得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可以多学学怎么做的更好,养成较好的工作生活习惯,行事方式,能更适应社会。

推荐三本书,《一万匹马》,《活法》,《细节导师》

知乎用户 No one 发表

打了删 删了打 最后我竟无言以对

知乎用户 Guass 发表

雾霭:俄罗斯百年忧思录

《雾霭》是亚历山大 · 尼 · 雅科夫列夫的最后一部作品。

前苏共高层是怎样剖析苏联历史和苏联历届领导人的? 俄罗斯自十月革命以来的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直至叶利钦和普京时期各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另一面?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共高层亲历者看来是什么样的? 前苏共中央领导人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现状又是如何看待的? 相信本书——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宣传部长、戈尔巴乔夫的战友、“改革设计师”、“公开性之父” 亚历山大 · 雅科夫列夫的 “绝唱”——将会给您答复。

这是一位智者关于百年俄国历史的回忆与思考。作者从斯托雷平时期、俄国二月革命讲起,依次讲到十月革命、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书中有大量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内幕新闻和文件资料,向人们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但对于许多问题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且回忆往事时绝不文过饰非,敢于以不带成见甚至是毫不留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是研究苏联、了解苏联不可多得的材料。

知乎用户 咩咩羊 发表

不用看,

每天中午的《今日说法》里就有一大堆书上都不敢写的故事。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魔幻现实主义大作,百年孤独。

这是本说革命的书,所以得联系现实,当然我说的多了就得进小黑屋了

知乎用户 微笑 发表

《资治通鉴》

中国几千年来的勾心斗角,阴谋算计,都全在里面了。

知乎用户 iambic 发表

余华 活着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在广场舞时代,用交谊舞守望的孤独和记忆

每次光顾小区附近的花鸟市场,我都会径直走到角落的一间阴暗潮湿、低矮破旧的窝棚。只要我一站到花圃外围,独自住在里面的五十多岁的花农老欧就会从那扇半开着的门后面现身,仿佛突然从黑暗的缝隙中无声地飘出来。 1966年,“三线建设”一声号令,一批批 …

九旬未婚同性恋李教授:在孤独空虚中静待灯枯油尽

作者:浙江大学世界史博士。独行天下,博览群书。捕捉时代精神症候,记录时代的“病人” 导读:我们可以害怕孤独,却未必有资格表示同情。在生命的尽头,谁不孤独? “该不该去看看李老师?”今年四月中旬,我回到阔别四年的杭州。那天晚上,经过那个小区的 …

在广场舞时代,用交谊舞守望的孤独和记忆:写给无声的三线人

一点作者介绍:浙江大学世界史博士。独行天下,博览群书,寻找和记录时代的“病人”(声明:有病的不是他们)。 (曾经喧闹的厂区早已人去楼空。留守三线人寥寥无几。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出来散步。老人佝偻的身影背后拖曳着一个远去的记 …

我的孤独在上半身:一个文艺中年的稻田守望

作者介绍:老虱。浙江大学世界史博士。博览群书,独行天下。寻找和记录时代的“病人”。 **网络,**让下半身不再孤独,却让上半身更加孤独。 **一、老杨逃离小镇 ** 陈鼓应来浙大了,老杨错过了那场讲座。在“浙大往事”的茶座上,一杯绿茶不断冒 …

「Guest Post」我在纽约访谈按摩女

~欢迎大家去matters.news,关注阿汤和阿圆的好友@JeanPapagei~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的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