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饱饭是因为包产到户还是化肥的大规模使用?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垫脚石 发表

我就说我亲眼见到的。

我们地区是小麦主产地。

包产到户前小麦亩产 100 斤到 400 斤的样子。亩产 100 斤的小麦长的稀疏矮小,风刮过去没有感觉。亩产 400 斤的小麦,长的稠密而高大,风刮过去麦浪滚滚。那个时候形容丰收就用麦浪滚滚。中原地区,人口稠密,五千年的耕种,严重缺磷元素(化肥的一种)。我舅舅是生产队队长,非常希望丰收让人们吃饱,他到处想进办法买化肥。但是也只能买氮肥,磷肥就没有,买不到的。结果缺磷肥,氮肥相对过多,小麦到收麦也不黄,产量也上不去。我那个时候上初中,给舅舅说要买磷肥。化肥中氮磷钾平衡才高产,但舅舅说买不到。

包产到户了,磷肥也来了,产地是云南贵州。良种也来了,是河南省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在百泉县)培育的百农 3217. 种小麦的时候,地里撒上磷肥和氮肥,再种是百农 3217. 产量 800 斤到 1200 斤。有农户不用良种的,长的太高都倒伏了,产量四五百斤的样子。到第二年,都是良种了。

有一个不相信科学的,说 “啥酿皮的磷不磷啊,不臭会壮?”,上了大量的农家肥。结果他家的小麦就 300 斤,跟邻居的 1000 斤差点不是一点。第二年大家都老老实实的买磷肥了。

培育一个小麦良种是要十几年的功夫,找到磷矿开采出来铺铁路运出去也是十几年的时光。不是一说包产到户天上就掉下化肥和良种。而是包产到户前至少十几年就有人去努力工作了。

结论中国人吃饱饭是科技的力量,跟包产到户无关。

如果包产到户就能吃饱饭,那么 1949 年前就吃饱饭了。那个时候是包产到户的,个人种个人的地的,是单干的,是私有化的,不是三个和尚一起种地的。

知乎用户 春过雪消​ 发表

我的观点一直都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相关科技的研发、推广,及其工业化成果的应用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唯一源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邓小平 1988 年 9 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的,表达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大致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产力 = 科学技术 ×(劳动力 + 劳动工具 + 劳动对象(含生产管理))

综合考虑我曾实施的农技(地膜、垄作、秧盘等)推广和试验结论等和各种因素,个人认为,就中国而言,自 1949 年至今平均亩产增加的 300 公斤中,单纯化肥因素约占 30%(±10%),单纯良种因素约占 20%(±10%),单纯水利因素约占 10%(±5%),单纯其它因素(包括高厢垄作免耕轮作预留行间套作肥水管理在内的耕作制度改革,和农药、农膜、农机等)10%(±5%),多因素综合作用(包括化肥、良种、水利、农膜、农机、农药、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改革等)因素约占 30%(±10%)。

包产到户

一、“包产到户后积极性高涨” 在短时期内确实有增产效益。

毫无疑问,包产到户满足了千年以来农民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成为自耕农的愿景,因而充分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克服了 “人民公社管理者文化素质差,制度不完善,管理僵化科学性不足,监督奖惩机制不健全” 等弊端,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到 1984 年时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最高记录。我在《 当初群众对人民公社为什么积极性不高? 》这篇文章中专门对 “积极性” 问题进行了分析。

生产管理方式的向良改革确实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在其他因素不改变,仅有 “积极性提升” 一个变量时,“积极性高涨”确实能增产。“包产到户”初期增产效益就是建立在 “积极性高涨” 后,农田水利、农技推广等体系尚基本完备、未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子系统生产效率的短时期提高。

二、能否因 “积极性高涨” 就能判定 “包产到户” 属于生产管理方式的向良改革?

1、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保证 “其他因素不改变” 甚至进一步提高、改善。

但 “其他因素不改变” 或进一步提高改善,恰恰是 “包产到户” 无法做到的。

2、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其路径只能是:因生产积极性而提高农业新科技和农业设施的学习提升积极性,再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但是,因土地零碎的小农经济本身就缺乏学习新技术积极性、不利于 “体系” 及其它原因(详见: 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必不可少基础要件的农田水利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等系列 “体系”,这些“其他因素” 纷纷瓦解、崩溃了。前面提到的 “路径”:生产积极性提高 =》农业新技术学习积极性提高 =》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现实情况是这个链条从一开始就断了。这个“积极性提升” 既不适应市场经济,又严重阻碍了“技术提升”,还有何意义?

3、“包产到户”所带来的 “积极性高涨” 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农业生产中,能解决的问题极为有限,增产效益只能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续的;就农业农村整体和长期发展而言是无效。没有工业化及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再高的积极性、再精细的耕作,全国平均粮食亩产也突破不了 100 公斤。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三、如果促使积极性提升的因素,是无助于甚至有碍于农业科技水平提升,那么就长远发展而言,这个 “积极性提升” 毫无意义。

从更长时间尺度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来看,由于 “土地分割细碎、生产单位小、散、多” 天然就具有对农田水利、农技推广体系等各个体系的破坏性。当系列 “体系” 逐步瓦解、余辉散尽之后,农业农村尚未走出 80 年代就失去了光彩。“包产到户”是以牺牲未来、以透支方式破坏这些体系来获得增产效益。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终还是必须依靠,也只能依靠包括水利、化肥、良种、农膜、农机、农药、耕作制度改革等农业科技的进步。即使 80 年代初的高增长也不可能离开这些要素:

1975 年,杂交水稻制种方法研究成功;1979 年,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小偃 6 号、掖单 2 号培育成功,以此为代表的一系列优良新品种(如汕优 63、七三单交等等)随后在全国大规模推广。1980 年,每亩(播种面积)化肥折纯施用量突破 10 斤并继续快速增长,这在长期以农家肥为主的田里起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这就是 “包产到户” 的粮食增长仅辉煌了 3 年的原因。

包产到户后的前 3 年粮食总产增长率为 9.07%、9.25%、5.17%,1985 年为 -6.92%。在 1984 年总产首次突破 4 亿吨后,要到 1989 年总产才稳定在 4 亿吨以上。3 年中粮食总产增长率最高是 1983 年(9.25%),并不及 1962 年(12.95%)、1966 年(10.02%)、1970 年(13.74%)、1973 年(10.17%)的增长率,和 1974 年(9.14%)、1979 年(8.97%)相当。

另请注意农业生产水平的表征——亩均单产的增长情况:

有人在这个问题下只考虑消费增长情况,其原因无非:一是无视农业生产水平的表征——亩均单产的增长,二是无视因人口增长太快而被 “吃” 掉了的高速增长,三是无视当年因备战和工业基础建设所必需的高积累和被强力抑制的消费。最终目标就是:反正不管你是什么原因,几十年消费几无增长就是你的错……

化肥及其它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使用

一、先从 “3414” 试验说起。“3414”试验是根据测土配方的要求,全国几乎所有县(包括我)实施了多年的一个多年多点试验,“3414”试验的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效田间试验方案。“3414”是指氮、磷、钾 3 个因素、4 个水平、14 个处理。该方案除可应用 14 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以外,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例如:进行氮、磷二元效应方程拟合时,可选用处理 2~7、11、12,求得在以 K2 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效应方程等等,以找出肥料最佳用量。此外,通过处理 1 可以获得基础地力产量,即空白区产量。其核心不仅是试验,而且在于采用统计学方法的回归分析。通过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可以基本剔除干扰因素获得该地区最佳经济产量、施肥量以及其它施肥参数。试验的科学性、严谨性毋庸置疑。

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可以获得肥料效应函数,也就是能 “计算产量中化肥的贡献”。

其试验成果网上一搜就是一大堆,例如:《玉米 3414 肥料田间试验初报》玉米 3414 肥料田间试验初报 - 百度文库 专业分析不用去看,单看表 2:

![](data:image/svg+xml;utf8,)

不用化肥的 “处理 1” 亩产(315.71 公斤)仅为最高亩产(630.17 公斤)的一半左右。

还有: 玉米 “3414” 试验总结_word 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_无忧文档https://m.mianfeiwendang.com/doc/8c80289f814c65ab04133a24Not Found锦屏县冲沟细砂泥田水稻 3414 施肥试验简报. pdf 全文 - 综合论文 - 在线文档中稻 3414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报告_word 文档免费下载_亿佰文档网3414 试验_360 图片 等等。

二、用两个 3414 试验所获得的肥料效应函数计算一下:

(注:为简化计算,展现梯度,所用 NPK 比例为 1:1:1,并非试验配比和最佳配比,理论肥效与试验表现肥效差异较大)

试验 1 3414 试验报告

试验 2 _3414_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与统计分析

另一方面,如果用实际试验结果简单粗暴计算,试验 1 3414 试验报告 的列表最高亩产 250 公斤(增 120 公斤)所对应的用肥量为 14 公斤,增产幅度 92.2%,单位肥效 8.6kg/kg;试验 2 _3414_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与统计分析 的列表最高亩产 443 公斤(增 190 公斤)所对应的用肥量为 29 公斤,增产幅度 75.0%,单位肥效 6.6kg/kg。

国内耕地质量普遍偏低,粮食生产的化肥折纯用量通常为 10~25 公斤 / 亩。

经多方多次验证,各 3414 试验的基础产量和列表化肥最高增产幅度因不同土壤、不同作物有改变;但是,从肥料效应函数得到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大致可表述为:

“在 NPK 配比较恰当,耕地肥力适中,无其它因素干扰,在每亩总折纯施肥量从 0 公斤到 20 多公斤的递增过程中,每公斤化肥的粮食增产量从 20 公斤左右递减到 0 公斤”。

所以任何 “每斤化肥增产多少斤粮食” 的说法都不准确。但实践中为了方便,可以简单粗暴地概括为全国平均“每斤化肥增产 10 斤粮食”。

三、联合国粮农组织从 1961 年~ 1989 年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的大规模肥料(NPK)试验计划(FP)表明:主要粮食作物的 60089 个试验中,加权平均的总 PI 值(单位化肥的平均肥效)为 10.3kg/kg。另一项在孟加拉、埃及、印度、菲律宾、加拿大和美国进行的 8500 个水稻试验和 6100 个小麦试验结果的研究表明(Ahmed,1979):每 kg 氮肥(N)平均增产稻谷(籽实)在 14~20kg 之间,增产小麦籽实在 17~21kg 之间。关于每 kg 养分能增产的产品量,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作物种类、管理条件,以及整个农业生态条件都有影响。一个对不同地点数据进行研究的结果认为,每 kg 养分(N+P2O5 十 K2O)可增产的经济产品量在 7~30kg 范围内。所以也有的作者采用 8.5 这一数值,但不如 “10” 这一数值用得普遍。这一数值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估计化肥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比如,有人估计,整个发展中国家在粮食总产量中化肥施用的贡献为 31%。在增产的粮食中,化肥的贡献为 57%(Hignett,1985),其中拉美地区较高,为 65%,印度的结果则高达 75%(FAO,1981)。

在不同情况下,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不同,这是不难理解的,甚至在同一国家不同土壤区域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原苏联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上化肥在作物生产中的贡献是不同的,如在生草灰化土上 55%的产量依靠化肥投入,在灰色森林土上为 28%,在黑土上只有 20%。这些结果表明,化肥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还与土壤肥力水平有关。在肥沃土壤上的作用较小,而愈是贫瘠的土壤上,化肥的贡献愈大。一般认为,化肥的贡献大体是:在粮食总产中化肥的贡献在 30%~40%,而在增产的粮食中,化肥的贡献在 50%~60%。(第二讲 科学施肥的基础第一章施肥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效应第一节 施肥的产量效应 – 农化学堂 – 中国化肥网 )。

《化肥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贡献率的研究》https://www.doc88.com/p-3733851582000.html 在引用前述联合国粮农组织成果(FAO,化肥贡献率 50%~60%)同时,“图 2 中国单位面积产量 / 化肥施用量” 显示的时间段内平均单位肥效为 10kg/kg 左右。《中国主要粮食生产的化肥削减潜力及其碳减排效应》https://www.doc88.com/p-2117625471244.html 认为化肥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为 40%~50%,《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2008 年 08 期 认为达 56.81%。

所以,在满足 “一定范围内”、“近似线性相关” 的前提下,基本所有的 3414 试验报告、联合国粮农组织成果、《化肥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贡献率的研究》、《中国主要粮食生产的化肥削减潜力及其碳减排效应》、《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相互映证。

再从宏观数据看,2018 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 5653.42 万吨,其中用于粮食生产约 60% 即 3400 万吨,以 “每斤化肥增产 10 斤粮食” 计算,化肥的增产量应为约 3.4 亿吨。而 1949 至 2018 年粮食产量增长约 5.5 亿吨,3.4 亿吨约占 60%。而这又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而在增产的粮食中,化肥的贡献在 50%~60%”基本吻合。

所以,我认为 “多因素综合作用因素” 与“单纯化肥因素”叠加后综合化肥因素约占 60%(±20%)。

四、建国后的三次水稻品种大更新:50~60 年代以矮脚南特为代表的水稻矮杆化,60~70 年代以桂朝 2 号为代表的水稻中杆化,1976 年以后以汕优系列为代表的 “杂交化”,在其它因素共同作用下、每次都将水稻全国平均亩产提高了 20~30%。《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调查报告》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调查报告 认为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 40% 以上,此外还有诸多报告支持这个结论;再结合我曾实施的以地方农家品种为对照的品比试验,所以,我认为 “多因素综合作用因素” 与“单纯良种因素”叠加后综合良种因素约占 50%(±20%)。

农田水利工程最大的作用在于 “抗灾减灾稳产增产”,拖平因旱涝灾害造成的产量下滑曲线,提升耕地质量。《水利经济计算规范 SD139-85(试行)》:“灌溉效益的分摊系数一般为 0.2~0.6,平均约 0.4 左右”。所以,我认为综合考虑后应表述为“多因素综合作用因素” 与“单纯水利因素”叠加后综合水利因素约占 40%(±15%)。

再综合考虑我曾实施的农技(地膜、垄作、秧盘等)推广和试验结论等和各种因素,个人认为,就中国而言,自 1949 年至今平均亩产增加的 300 公斤中,单纯化肥因素约占 30%(±10%),单纯良种因素约占 20%(±10%),单纯水利因素约占 10%(±5%),单纯其它因素(包括高厢垄作免耕轮作预留行间套作肥水管理在内的耕作制度改革,和农药、农膜、农机等)10%(±5%),多因素综合作用(包括化肥、良种、水利、农膜、农机、农药、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改革等)因素约占 30%(±10%)。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五、注意:

1、农业的影响因素太多、且多因素综合作用太复杂,“粮食增产各因素占比” 不可能有 “一个能一锤定音的权威声音”。所有因素的影响比例都只能定性不能准确定量,只能说大致在一定范围内。所以研究者不同、研究方法不同,会有 “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六十”…… 等各种不同的数据。

我所提出的 “粮食增产各因素占比” 也同样如此。所以都有一个浮动范围,即(±5%)或(±10%)。

2、“多因素综合作用”

假如:某作物产量只由品种和化肥决定:“老品种 + 不用化肥”亩产 100 斤,“良种 + 不用化肥”亩产 180 斤、增 80 斤,“老品种 + 化肥”亩产 220 斤、增 120 斤,“良种 + 化肥”亩产 400 斤、增 300 斤。那么,300(总增产)-80(单纯良种因素增产)-120(单纯化肥因素增产)=100,这 100 斤就是 “多因素综合作用”。但在化肥行业做对比试验时,为控制变量,往往只用“良种 + 化肥” 与“良种 + 不用化肥”对比,就成了化肥能亩增产 400-180=220 斤。育种行业也同样,往往只用 “良种 + 化肥” 与“老品种 + 化肥”对比,就成了良种能亩增产 400-220=180 斤。两个增产因素的效应之和为 400 斤,达到了真实效应(300 斤)的 133%。

所以,在综合分析 “粮食增产各因素效应” 时必须应用到 “多因素综合作用” 的概念。所以,关于肥料效应准确的表述应为:“多因素综合作用因素约占 30%(±10%)”与 “单纯化肥因素约占 30%(±10%)” 叠加后综合化肥因素约占 60%(±20%)。但是,仅以化肥为主题的论文简单表述为:“化肥因素约占 60%”也不能说是错误的。

3、强调一下,施肥量和产量并不是成简单线性关系!

从 3414 试验所获得的肥料效应函数和其它肥效试验的结论看:一是贫瘠土地比肥沃土地肥效高,二是施肥量越多每单位施肥量的肥效越差。

只是为了便于大众理解和便于理论计算,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诸论文中以肥料效应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近似线性相关提炼出了 “加权平均的总 PI 值(单位化肥的平均肥效)为 10.3kg/kg” 等说法。关键词:“一定范围内”、“近似线性相关”

所以任何 “每斤化肥增产多少斤粮食” 的说法都不准确。

准确说法应是:“在 NPK 配比较恰当,耕地肥力适中,无其它因素干扰,在每亩总折纯施肥量从 0 公斤到 20 多公斤的递增过程中,每公斤化肥的粮食增产量从 20 公斤左右递减到 0 公斤”。

六、结论

中国人吃饱饭是因为化肥及其它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使用。

对 “包产到户” 更详尽、全面的评价: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的产量提高真的是因为分田而提高积极性带来的吗,那为什么公社化之后产量也会提高?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农村的乡村振兴的根本怎么建设,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

春过雪消:为什么连续 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但是农业却没明显的发展?

春过雪消:1949 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就中国而言,近代到今最伟大的人是谁?

春过雪消:平常都说印度的缺点,有没有人普及一下印度的优点及优势?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春过雪消:中国整体的潜力有多大,尽头在哪里?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包产到户这种政策几千年了,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个不同文明、在各个自然条件下都做过无数尝试。但无论是井田制还是大规模兼并,或者西方的那种分封制,都没能让人民吃饱饭。

吃饱饭这种事,无一不是在氮肥出现之后,再加上科学育种才实现的。

近代之后,只要工业科学之光普照到哪里,无论是什么所有制都能至少做到吃饱饭。

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就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前提。

如果没有集体所有制,就没有能力在给工业提供资本的前提下不饿死人。在工业化建立起来之前,是不可能让粮食产量有质的提升的。分散的小农经济即无法给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和市场,也无法保证公平分配。

所以真正的顺序是,集体化——工业化——吃饱饭。一旦工业化实现了,后面所有以吃饱饭为目的的牛逼都是在贪天之功,只要不毁掉工业化怎么都能吃饱饭。

知乎用户 穆然​ 发表

都不是,中国人吃饱饭其实主要是因为工业化。不然你粮食产的再多,老百姓也不太容易吃饱饭。

普通农业国的老百姓正常是很难做到衣食无忧的。从需求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去,单个国家的生产体系再完善,都要从国外进口商品,更何况你一个农业国,你的生产体系能完善到哪去呢?那你农业国进行国际贸易,你用什么来换外国商品呢?大概率就只有农产品了,这个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印度人均粮食产量并不高,但依然是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现在炮火连天,民生物资高度短缺的今天,还在出口粮食。当年的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爱尔兰对不列颠粮食仍然是净出口状态。非洲部分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死于饥饿,他们依旧把大量的农田用于种植咖啡可可等出口产品而不是粮食。这个就是农业国的悲哀,你不得不拿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去国际上换物资,因为你没有别的,粮食产的多,往往也不够吃。

我国目前就不需要,因为我们是贸易顺差大国,大量的轻工业产品出口,外汇十分充足,可以说不愁没有钱进口国外商品。可能我们的工业在高精尖方面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是在产量方面怕是没有哪个国家能打的。所以即使在包产到户、免除农业税、化肥大量使用,的前提下,我们依旧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多进口的粮食我们可以用来饲养牲畜,甚至做成乙醇掺在汽油里,这都是农业国体会不到的任性。

当你看到了这一层,你也许就能明白,当年为啥要拼尽全力的去搞工业化了。当年大跃进提出的超英赶美是从钢产量角度说的,目标是十五年超英,五十年赶美。最后虽然大跃进运动失败,但我们是在第十七年完成超英,第四十三年完成赶美。如果当年没有工业基础,也不存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国家工业经济命脉的国家贸然向国外开放市场,我们怕不是要成为第二个印度。

知乎用户 林布​ 发表

实际上我是觉得这种争论非常的无聊。
孤立的数据完全是任人打扮的,甚至于最后还会陷入到 “改开创造化肥” 的奇怪争论里。
然后一群地都没下过的人搁那争这个已经足够扯淡了。加上运用数据跟做高中作业似的,属实有点让人绷不住。

要考虑到这几个现实的因素
①粮食生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任何单一数据的 x-y 对应关系都无法有效地消除变量。
②化肥的施用存在显著的边际效应。这体现在两方面:1,化肥施用量极低的时候,化肥对粮食生产的数据影响幅度极低,在复杂的现实模型下,几乎无法有效反应化肥的作用。2,在化肥施用量接近或者达到一定值的时候,土地能够容纳的肥力接近饱和,此时再怎么增加化肥用量也不会对粮食产量造成影响。

不考虑这两个问题,然后光搁那喊着技术进步导致粮食增产云云,反而陷入了唯技术论的误区了。不过政治理论先不谈,我们直接看看现有的研究。

不同阶段化肥施用量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 基于 1952-2006 年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 中国知网

脱水版:这个数据只用数学方法上拟合了各个要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量化消除诸如政治、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力。但以数据而论,有

改开后,化肥增量基本和粮食增量成正相关。改开前的某一段时间,化肥一旦增产,粮食甚至还会减产。仅仅从化肥的视角看这个数据,后半句简直是荒谬的。但合理的解释至少有两种
a:由于化肥产量较低而粮食产量波动较大,引起的统计误差。但这个误差恰好在 1978 年前后神奇地消失了。
b:生产化肥所需的劳动力或资源,与粮食生产相冲突。于是每生产一单位的化肥,也许导致施用化肥的田地增产,但却导致整体的粮食减产。

但要我说,中国人吃饱饭这个问题,在 78 年前后并不直接是生产了多少粮食的问题。
我可以这么说,化肥当然是有显著作用的。这毫无疑问。而且所谓的 “制度优势、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里意义是不大的,说白了就是,你积极,又怎样?
为什么这么说:以 1981 年为例(78 年数据找不到)农村人均耕地 3.7 亩,主粮年均用工为 162 小时每亩每年。一年的人均用工也就是 600 小时。我就算弄出个超级牛逼的制度,让人积极地每天干 18 小时效率还翻倍,能提高产量吗?不可能,地就这么多。你再积极也没有多的地给你耕。说到底中国人勤劳了几千年,不是因为别的,就是不想饿死而已。

因此就粮食产量而言,劳动力、个人劳动效率的因素并不是直接因素,技术因素确实占大头,主要是育种、化肥、水利等能够提升土地产量上限的技术。但农机的作用比较低,为什么呢,也是因为劳动力过饱和。

但粮食产量这又能说明什么呢?题主问吃饱饭,那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吃这件事本身。
直接看这个图吧。

这个图同样只提示相关性,不提示因果性。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占当时中国 90% 以上人口的农村人民,他们所能得到的粮食消费量,在 78 年以后有一个飞跃式的增长。而比起粮食而言,副食的消费量则更好地说明问题。毕竟人们想要不大规模的饿死,总归是会消费一个基准程度的口粮的,不行就多吃糠少养猪。只有粮食有了一定富余以后,副食、肉类的消费量才会显著地提升。但那十年里农村人口的主副食消费量还没有建国初高,再谈什么化肥农机水利,是不是有哪里不对?当然社会发展不仅仅是吃饱饭的问题,然而我们这里讨论的只是吃饱饭而已。

这和种子、化肥没关系。这和实际上花了几年才逐渐推行出去的包产到户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是政治上的稳定,以及农产品分配做法的变化,使农民切实地得到了更多口粮以满足温饱。
这个变化来的如此激烈而且直接,与其说是政策影响、技术推广或者思想转变(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起作用)倒不如说是 11-3 全会直接给社会本就有的某个趋势松了绑,于是才会在 78 年以后出现迅猛的变化。

而包括前面的一段时间的分析也可以看得出来,问题并不在于产量,而是在于政治生活直接改变了某段时间的做法。所以标志性的政治事件,对于农村人口的粮食消费水平有着非常直接、迅速、显著的影响。

包产到户本身没有什么直接的意义,可以说只是改开的副产品而已。但是改开对于群众吃饱饭、过好日子的影响作用,比图中显示的可能还要重大许多。如同在粮食生产上,农村人均用于主粮种植的时间从从 1981 年的亩均 20.3 日,2020 年的亩均 4.5 日。对粮食产量的提升实际上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只取决于土地产出的上限(和肥料、种子等有关)对于人能不能吃饱,影响真的有限。
但光是以这直接劳动效率的提升而言,
1981 年,用于谷物生产的总工作时间是 12 亿亩 x20.3 日 = 1950 亿小时。
2020 年是 15 亿亩 x4.45 日 = 534 亿小时。
这里省出的 1416 亿小时,或者折合 177 亿个标准工作日。
中国 40 年来,光是谷物生产上的进步,就解放了 1416 亿小时的人的劳动。这 1416 亿小时,就是人们得以进行其他劳动的前提基础:无论是养鸡养猪,还是拧螺丝、经商、科研——当然也包括生产化肥。这些工作又进一步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甚至人们想要纯纯的躺平,都必须依赖这里解放出来的时间。我不会把这些完全归功于改开。但是如果有人沉迷于 “old golden ages” 的幻想的话,不妨记得,仅仅只是为了让这些废物不饿死,用米面塞满肚子,相比于现在,四十年前也需要有额外一亿人多工作半年。
某些左壬在谈及所谓 “纯” 社会主义的时候,就高喊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高喊一定要反对所谓“唯生产力论”(这是康生立的靶子)。但面对改开后的现实改变的时候,就要挖空心思去找化肥农机的原因,一下子只强调技术的作用了。那我倒是想问问,他们接下来打算主张什么:是主张回到 “公有制公社”,还是主张一门心思发展科技?这么一问就知道,左右原来是一家。
然而只要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公社真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唯一最佳组织形式吗?
那我们就会知道:
我们并不会退回到过去的公有制,只会前进到未来的公有制。

知乎用户 田锋 发表

中国解决吃饭问题,是前 30 年农业集体化打下的基础。

说是包产到户解决的,那真是贪天之功 无耻之尤。

49 年的中国农村农业到底是什么样子,人均不到 4 亩耕地,平均亩产 140 斤,95% 的农民是文盲,农村没有任何现代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方式还停留在古代,而且因为人多地少过度消耗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在这样的基础上,靠着所谓包产到户小农经济那点个人生产积极性,在没有工业反哺农业的提前下可能有效发展生产力解决吃饭问题吗

只有依靠农业集体化,兴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利,改造耕地,普及教育 医疗。来提高农业生产力,让中国农业从人均资源匮乏,无法有效发展的内卷化恶性循环里走出来,结局吃饭问题。

比如海河流域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化严重,要去盐碱化才能实现稳产增产,你不靠着集体化只靠着小农经济可能做到吗。

山地丘陵要不要兴修梯田保持水土不流失,平原地区耕地也不是都平的有坑洼有高低要不要填平土地,还有兴修各种水渠,水塘机井保证农业用水和灌溉。

还有农村的基础建设,修路通水通电,普及现代农业耕作技术 ,农业机械化 农村的教育医疗的普及这都只能靠集体化来完成,而不是靠着包产到户。

这还没说,集体化下发展出来的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就地把农民转化工人的成果。

粮食单产,66 年每公顷 1768 公斤 78 年是 2527 公斤 单位产量增长了 40% 以上 并不存在什么集体化导致效率低下的问题。

78 之后,开始搞包产到户 到了 88 年粮食每公顷产量是 3527 公斤 增速并不比 66 到 78 快多少,而且这是在化肥使用量翻了 2 倍半基础上的增速。

包产到户确实可以刺激一下小农经济的生产积极性 而且 78 之后还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这样刺激下在加上集体化时期打下的土地改造农田水利基础 产量自然会大幅度提升。但这样的刺激效果是短期的,是以透支未来为基础不可持续的。

因为包产到户后短时期可以用前 30 年集体化时期家底来完成增产,但包产到户后却不会在兴修水利和改造耕地了。等集体化时期的家底吃完了,就必然要出问题。

90 年粮食每公顷是 3932 公斤,到了 03 年粮食每公顷是 4332 公斤 只增长 10% 多一些。而 90 年化肥使用量是 2600 万吨 03 年是 4400 万吨。化肥用量增长 70%,而单产只增长 10%. 多用的一斤化肥已经换不来一斤粮食了。

如果没有前 30 年集体化时期打下的基础,只是靠着包产到户,即便有化肥的大规模使用,因为没有农村基础建设发展, 没有农田水利 土地改造,那么粮食产量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依旧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比如印度 13 年的化肥使用量有 4750 万吨. 用量并不比中国少,但粮食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根本原因就是印度一直都是小农经济,他的农村没有大规模基础建设,农田水利,土地改造无从谈起,只靠着化肥和小农经济的个人积极性根本无法有效提升粮食产量。

所以,中国的吃饭问题是靠着农业集体化时期打下的基础解决的,而不是什么包产到户。

知乎用户 繁星点点 发表

今天回家在大巴上和一个 47 年生的老人谈了谈七十年代,我询问了当时没有上化肥的产量。老人回答:百十斤,包产到户后产量也没提高,因为买不到化肥。(应该是前几年)。我又问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哪个交的公粮多?他回答:都交,但七十年代少点。

我问了他的学历,他说他上过小学五年级。四七年生,上小学的时候应该是五十年代。

我:大爷,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不用化肥产量是多少?

大爷:百十斤

我:那分田后嘞?

大爷:也没提高多少,没有化肥。

我:为啥?

大爷:买不到化肥。

我:那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公粮谁交的多?

大爷:都交,不过七十年代少些。

我:生产队干活内积极…… 咋说嘞,努力不努力?主要是我看网上有人说那时候都是出工不出力

大爷:那咋不干活,生产队分配的有任务,你要偷懒也不行。

我:那时候内是不是啥都修?

大爷:反正没少掏力气,那时候啥都没有,一穷二白,啥都得用人工,没有化肥,你在努力产量也上不去啊

我:还有种子和水利的作用吧

大爷点头

(中间说到了袁隆平身上,他说中国有三个父,一个国父孙中山,一个杂交水稻之父,还有一个没听清,应该也是农业一类的,又说啥导弹我补充了钱学森?其间,我说化肥引入是从七十年代引进的,他说那时候生产队第一次见化肥(不是现在的化肥)都不知道咋用,没见过这东西,不知道能增产。

大爷:你看今年这麦,一千多斤,比过去多十倍!那时候没咋用化肥,顶了天了几百斤,你产量根本上不去

我:现在化肥种子都改良好几代了

大爷:是嘞,电视上不是说了嘛,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

我:我看资料上说那时候除了袁隆平还有好多人也算是农民帮助培育的

……

我:大爷,你学历如何?

大爷:我?小学五年级,那时候会写个对联都不错了。

我:那你上一辈的上学的多不多?

大爷:我那一辈上学的不少。

我:我的意思是你父亲那一代人,也就是民国的时候,内村里有没有上学的

大爷:也有吧,但是少。(过了两秒)那都是家境好的

我:刚建国的时候,国家是不是可穷?

大爷:那时候啊,县委书记有一辆自行车都了不起了,那时候啥都没有,穷的很。

我:也就是说,贫富差距,可能比现在小些?

大爷(笑笑)

我:那个时候有没有机械?

大爷:那也有拖拉机啥的,那些机手都是年轻小伙子,工分高。

我:按现在来说,算是掌握技术?

大爷:那有啥技术,不就是开个车嘛,工分比人家高,就是因为会开车。基本上都是年轻人

我:那干部如何?咋记的工分?

大爷:干部了不得啊,给自己的工分多!

我:都是如此?

大爷:那肯定的啊?

我:你去过其他地方?还是个别的,只是你村,或者周围?

大爷:那我不知道喽

我:文化革命的时候对农村影响大不大?

大爷:嘿,咋也不知道因为啥发动文革,就知道那些红卫兵很神气

我:总不是一个派系的

大爷:都一样

我:戴着一个红袖章,不一定有共同的利益

大爷:不清楚。就知道红卫兵很厉害,逮着人批斗。也不知道为啥。

我:我在网上查的资料红卫兵连省委书记都敢批斗

大爷:那是,那时候县委书记见了红卫兵都害怕,那时候你不用害怕县委书记。县委书记,镇长啥的害怕你,怕你揭露,有人批斗,政治运动嘛

(我插话:现在不一样了吧,谁敢斗官啊)

(中间有个妇女插话,说俺县昨天又有几个人斗殴被抓了)

说起来也可笑

前两年,我做公交车还见一个六七十的戴着红袖章的一个老太婆,不知道是傻子还是啥。现在都啥年代了,还有人戴这嘞。

我:那你知道为啥要发斗文革吗?

大爷:不知道。

我: 其实,咋说嘞,因为,嗯,就是让底层能监督吧

大爷:那就看个热闹,我看这些红卫兵都一样。闹的可大。

我:大爷你经历的也不少了啊

大爷:凡正大锅饭,文革,生产队,分田,啥的都经历过。

我:现在你孩子都还好吧?

大爷:都在外面打工,租房,我现在孙子都结婚了。孙女在外地上学,一年好几万呢

我:可不是,啥都贵。

大爷:唉,那也没办法,几个孩子进厂打工凭力气吃饭

我:刚分田的时候,内没想过去打工?

大爷:那时候上哪打工啊?都是后来才去的

我:没地方住?

我:你这一家子人不少吧?

大爷:一二十口人呢。

我:你这是儿孙满堂

大爷(笑):唉,现在钱不好赚。

我:你也该享福了

大爷:我这次进城是给老伴买药,老伴得了老年痴呆,唉。

我: 说句不好听的话,人一上年纪就容易

大爷:说的是,就看谁运气不好了

我:我看你身体硬朗,还能活二十五年,活到一百岁,当个寿星

大爷(摆摆手):可别,丢人。活内久白受罪。

其间又闲聊几句,车子到站了,临走时大爷问我哪庄的,我回答后他补充一句我是 xx 庄的。

然后告别。

(一些杂谈,可能能反映一些问题,遗憾的是我没有问及生产队养的脱产人员包不包括农村教师,赤脚医生等,也没谈及三年困难,不过让我有收获的是,单从这个大爷对我口述的,九十年代交的粮食比七十年代还要多些。当时的一部分人应该也不了解为啥要发动文化革命,说不出所以然,也可能是时间太少,没有聊出更多。)

(补充一句,评论区的某些人上来就预设我是托古改制,是编故事,真是可笑。我以我的人格担保,我于 6 月 15 号下午两点左右坐大巴回镇上,车费是八元,路途时间大概四十多分钟,老大爷坐在靠右侧的单座位上,因为人多,我只能坐在长椅上(在小县城的人应该知道,大巴上会有一个长条状的座位,可以供三人左右坐下),是我出于好奇先与大爷交谈的,我们两个就这样聊了起来,谈话和我写的文章大概不差,你要完全一样那不可能,正如我上面所说,这次谈话纯粹是出于好奇,不牵涉其他目的,大爷的回忆是否有偏差我不清楚,毕竟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说七十年代应该还没有机械吧,大爷反驳了我,说咋没有啊,也有拖拉机啥的。坐标河南某个穷市,某个穷县城。关于我这个小县城,上初中的时候老师有过一句话,宁走阎王殿,不走 xx 县,宁走 xx 县,不走 xx 镇,这个 xx 镇就是我村所属的镇。当然,老师是以开玩笑的说法说出来的。

还有一些人,什么也不说,就扣过了一个极左帽子,我寻思我在这篇回答中,也没有为那个时代招魂吧?倒是你们似乎要打倒一切,该说不说,这扣帽子的水准也不下于小将们吧?当然,一些小将打砸抢,瞎胡闹,一些小将敢于批斗省市县级领导,至于你们,不过和那些打砸抢的一个德行罢了。在此申明,特指某些一上来就对我扣极左帽子的人,不牵涉其他人。

知乎用户 大道至简 发表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峰哥​ 发表

我是种地的,五年一直坚持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种植。没化肥玉米亩产 350 斤左右,使用化肥亩产 1100 斤以上,化肥增产效果显而易见。

更深层的想一下,那个特殊年代为什么没化肥?那个时期,美苏两强国同时打压中国,我们没有生产化肥的技术,苏联援助撤走,城市工业停摆,知青下乡吃农民的粮食,当然吃不饱。

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分产到户就有了化肥?那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出来的,漂亮国给设备给技术,不只是化肥还给了其他制造设备(说是给其实是买的)同时给了国际市场,知青可以回城搞生产挣外汇了。农民粮食增产三倍,知青也能挣钱了,你说国人能吃不饱吗?

我们开车消耗的是石油,吃粮食也是消耗石油。鸭绿江对面的国家还是集体公社,他们现在已经能吃饱了,因为自己能生产化肥了,石油熊国供给,你以为小金不想改革开放,不分产到户是没见识吗?他从小是在国外长大的。

知乎用户 凯岩城永不陷落​ 发表

众所周知,人吃饭不能光用一根筷子。

在这个问题上,与其说大家是在争包产到户起了作用还是化肥起了作用,倒不如说大家是在争一种立场——左壬想当然反对推翻旧制度,而右壬想当然反对延续旧制度,于是化肥和积极性就被拆开了。

每次谈这个问题,我都会被左壬骂,因为我首先肯定积极性的存在。积极性确实存在,而包产到户确实能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你不能因为小农落后就否认中国农民身上深刻的小农性。

包产到户和积极性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东西在其背后,那就是生产的组织模式乃至上层建筑变化了,而包产到户不过是其中一环。一开始包产到户只是在小岗村,但是到了第二年,就在四川等省份推广开,到了 82 年更是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与背书。当然如果你想说 x 之前都是好的,x 之后都是坏的,借此论证这是故意开倒车的话,我确实无话可说,但是如果你确实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你应该可以从上层建筑变动这一结果,反推出经济基础的变动——过去那种半军事化组织农村为国防和工业服务的时代,要结束了。

化肥也好,水利也罢,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靠积极性也撑不了几年。经济基础的改变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动,而上层建筑的变动反作用于社会生产,这样一来工业和基建发展的成果才惠及到了农村,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入工业。

反对旧的制度,不一定就是右壬,因为过去那种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和对人身自由的限制确实是不公平不人性的,而农村的生产管理显然也不是想象的那样温情脉脉的,这是事实,也是我们为了发展工业必须做的,两者并不矛盾。如果你仍然理解不了为什么你想象的天堂几乎没有真正经历过的农民喜欢,那我们不妨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你高学历的班主任不仅管理你们非常粗暴,在奖惩学生上也非常不公平,还给你们留很多作业,你如果不是斯德哥尔摩犯了显然也不会喜欢这样的班主任。

当然,我是右壬老保,我这么说肯定是在污蔑 old golden age。

知乎用户 天动万象钟​ 发表

根据林毅夫 AER 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Justin, Yifu, Lin.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82(1):34-51.

家庭联产承包制(HRS)对产出增长的效果为 46.89%,排第二的才是化肥,占 32.2%,排第三的是资本投入,大约 10.82%

至于为什么化肥会大规模使用,资金从哪里来,那也是因为农民视土地为己出,把自己能找到的钱都投入了土地,大量购买化肥。所以真正的原因还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未来有了信心。

不过我有更简单的方法。比较法

**不用化肥,用农家肥,大丰收。**1979 年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被公社发现,不给小岗村化肥,于是小岗村用了农家肥,照样大丰收。(见陈桂棣《小岗村的故事》)

在随后公社召开的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会议上,张明楼公开点了小岗的名,宣布小岗生产队如果不并起来,不仅要扣除小岗队的牛草,而且化肥、种子、贷款一样不给
会后,张明楼专门将参加会议的严宏昌留下来,恨铁不成钢似的对他说:“我也是干过农活的人,难道不知道你们这样干能增产?我怎么会不想分田到户呢?也想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呀,可是上头不允许这样干,你们也要理解我,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公社书记,我不能不对党负责。听话,啊,回去趁早并起来吧!”
事情到了这一步,严宏昌觉得不能再瞒了,必须把真实的情况告诉给大家。当然,他心里十分清楚,既然田已分到了各家各户,现在并起来已不可能,也不现实,因为各家各户的花生都已经下地了,重新合并不堪设想。
回到小岗,严宏昌把公社书记的意见向群众如实作了传达,会场上顿时就炸了锅。众口一辞:千难万难,不能再走回头路!不给化肥,不给贷款,就不要了,人没有被尿憋死的!大不了,横下一条心,勒紧裤腰带,大人干活,小孩出去要饭;没钱买化肥,就到房前屋后多收集一点农家肥。

包产到户的化肥加价,依然增产高于人民公社。一些地方阻止包产到户,还故意刁难包产到户的农民,但是仍然挡不住包产到户增产的事实

**同一个公社包产的增产, 没包的反而减产。**天长县有个秦楠公社,有 84 个生产队不曾分开,另外 29 个则分组包产。结局是前者共计减产 11.9 万公斤,后者共计增产 20.3 万公斤。又比如来安县有个玉明公社,春天的时候,48 个生产队 “包产到组”、28 个 “包产到户”、两个队坚决不分。现在,分到户的增产 34%,分到组的增产 24%,没有分的两个减产 18%。

题主之所以会有疑问,其实是因为有些人一直在偷换概念,在人民公社时期提倡的是以粮为纲,全力投入粮食增长,并且压制家庭副业自留地。你看到改开前的粮食产量全是不计成本砸出来的

而改革开放开放后强调的是农林渔牧全面发展,农林渔牧业 1952-1978 年的年平均增速为 4.11%, 这一增速明显落后于 GDP 增速和工业的增长速度。而在 1978-1984 年期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增速不仅高于 GDP 增速(10.24%), 也高于工业的增长速度(8.2%)(https://www.zhihu.com/answer/2043700473

如棉花、油料、甘蔗、水果都是吊打改开前,当然也有人会说这也是化肥。那牛马驴也是吃化肥?

鱼也是吃化肥?

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开后稳定提高,而人民公社期间还不如公社前

环顾四周,美国没有搞过人民公社,加拿大没有搞过人民公社,荷兰没有搞过人民公社,日本没有搞过人民公社,澳大利亚没有搞人民公社…… 连台湾省也没搞人民公社 https://zhuanlan.zhihu.com/p/508118896

事实证明,挥刀自宫,未必成功,不练 “神功”,也能成功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中国人吃饱饭你们可以争议。

中国人吃饱肉,你们总不能说都靠化肥了吧?

问这种问题,你心里没点数么?

知乎用户 孤星泪 发表

这个问题是一个检测智商的好问题

一个人是靠屁股思考,还是用逻辑思考,用这个问题很容易分辨出来。

我想请问:如果说是包产到户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大增使中国人吃饱饭,那么你如何解释国营农场的产量同时也在增长?

2019 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 381 公斤 / 亩,国有农场粮食单产 478 公斤 / 亩

按照很多人的逻辑,分田导致了粮食产量增加,因为农民积极性提高了。那么在有些人眼里国有农场这种模式应该积极性无限趋近于 0,为何也增加了呢?而且产量比包产的亩产还要高。

莫非是积极性高的,还不如积极性低的?

事实证明,这个问题上鼓吹包产到户的很多人对这段历史是没概念的

仅仅是几年前,网络上一提这个问题还是言必称 1978,这基本上属于一无所知这个层次的。

如果你认为 1978 年之后中国人吃饱饭了,那么也只能证明人民公社是正确的,因为 1978-1980 根本就没有多少包产到户的改革,包产到户在全国推广是 1982 年以后的事情,直到 1984 年才完成。

所以,之前有过一段很尴尬的阶段,一些人以 1978 年为节点抨击人民公社,宣扬 78 年之后粮食如何如何增产,结果历史事实却是 78 年之后的增产恰恰是在人民公社的主导下完成的。

78 年之后粮食持续保持增产是一个历史事实,本来是想以此攻击人民公社,结果发现这个功绩是人民公社干的。

经过这几年的讨论,这些人也聪明了,知道自己历史不好,开始搞模糊时间段。为什么搞模糊时间段呢?也不是没有明确的时间,因为 1984 年就是全国包产到户改革完成的时间节点,但是他们是不敢用这个时间节点的。因为逻辑上不通的

按照他们的逻辑:包产到户——产量增加,全国包产到户——全国产量增加。1984 年完成全国的改制之后,积极性大增,应该有一个粮食暴增的阶段。

这是从逻辑上讲,但历史事实却不是这样,1985 年反而粮食产量减少了,如果说一年还有偶然性的话,可持续到 1989 年粮食产量一直在低位徘徊这就不是偶然能解释的了。

这个问题下无脑鼓吹包产到户在逻辑上是很尴尬的

当你想以 1978 年之后粮食产量的增加作为包产到户的功绩时,却发现这个功绩是人民公社完成的;

当你发现 1984 年终于全国包产到户改制完成之后,却发现粮食产量减少了。

到底是包产到户还是化肥大规模使用解决了吃饭问题,如果能把意识形态扔掉,这个问题一点不都难,太简单了。

因为只需要你找一块地,用 1978 年的种子、化肥和农药种一年地,你就能知道答案。

如果你不愿意动手,你去田地里问问农民,把化肥换成 50 年前的种一年地行不行?老农怕是要拿锄头赶人。

农田有多少产量,根本上讲这是个科学问题,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我发现最讲量化研究实证研究的经济学,在面对中国农业产量这个问题的时候却不搞实证了,无厘头的搞一大堆公式出来,然后推论出一个结果。

实际上只需要承包个十几亩的土地,搞一个对照实验结果立马就出来了。

不用化肥,你就是白天黑夜不离开农田,也没有今天的高产。

像今年河南小麦丰收,很多高产田亩产在 1300-1500 斤左右,这是积极性能达到的吗?这是农业科学的结果,是农业科学家们搞出来了良种、化肥和农药,才让粮食产量提高了。

而且另一个证明很多人不用逻辑思考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似乎对于现代农业生产一无所知。

他们遇到了另一个矛盾:当今的高产量与农民的积极性基本没有关系。

你们难道真以为现在的农民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如果以干农活的积极性而言,现在的农民给当年人民公社的农民提鞋都不配,为什么敢这么说呢?

你就是再骂人民公社磨洋工,这些人也还是要出工上田地的;现在的农民干脆大部分时间连田地都不去。

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外边打工,根本不管地里的小麦,只有到收割的时候才回去,回去也不是自己收,有收割机来收。

以现在种小麦来讲,不需要农民投入太多的劳动的,农民大多数时候根本不用管,青壮年劳动力根本不在地里待着种地,全都跑出去打工,因为在外打工不影响小麦的产量。

如果说是化肥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也不对。不仅仅是化肥,农业科学是个大工程,我国建设了这么多的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院,形成了从种子到化肥,再到农药所有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是这些科技成果解决了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些科技成果,我们还是要饿肚子。

农业是有自然禀赋限制的,当一块农田产量达到限制的时候,农民投入的劳动是无效的。

而且,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原因。因为农业的增产需要的是生产资料的发展,生产资料来自于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农民作为一个小生产者无法从生产资料导致的增产中获取大量的收益。粮食增产的收益,实际也是回到工业企业的。所以,我们一亩地平均能卖个 1000 块,成本就要 500 多,增产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不明显,还是很穷。

知乎用户 ERI KRN 发表

1965 年,苏联化肥的总产量为 3125.3 万吨,约等于美国的一半,排世界第二。到了 1974 年,已经增加到 8035.7 万吨,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名。

从 1965 年开始到 80 年代中期的 20 年里,苏联农业的固定基金增加了大约 4 倍,农药的使用量增加了 3.5 倍,可浇灌和可排水的耕地增加了 1.5 倍,而栽培植物的总产值总共才增加 20%。

知乎用户 普通人士 发表

这个问题非常好,好就好在它应该是我们老右派才有资格讨论的问题,左人过来凑什么热闹?

毕竟按照左人的观点,宁要社会的草,不要资本的苗,增不增产根本不是问题,哪怕公社减产百分之五十,也得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不能叫邪恶的小资产阶级复辟。

如果论证出来公社产量不如包产,左人就会转而支持包产了?那不能够。抓得到老鼠不算数,毛色正的才叫好猫。

你现在试图用物质刺激的手段来论证公社的正当性,你邪了门,要走上白专道路,亟需左派同志来把你抢救。


现在的左人啊,连这俩玩意都不知道,就跑过来凑热闹打嘴仗了

键政圈不学无术的现状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知乎用户 勇闯异世界二号 发表

产量增长的原因你还可以狡辩一下,吃饱饭的问题还要辩?这个问题的程度相当于问养活员工的原因是工资薪水制度还是公司引进了新机器设备。定额口粮给你规定了每天只能吃到半饱,那么化肥种出来亩产万斤也是要上交国家的和你有什么关系?

知乎用户 杨谢谢谢谢谢​ 发表

总有人否认积极性。评论区无数人给我讲水利话费科技有多么重要。

是的,这些说的都很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但是,以上所有客观因素,都需要在人主观能动性的参与下,才能变成现实。

人民公社是不是一个好制度?是不是一个可以激发人积极性的好制度?答案是否定的。前三十年农民之所以能吃不饱饭还干活,靠的不是 “人民公社制度优越性”,而是自上而下对人的全面控制与无休止的政治说教。

这种道路,即使最终成功了,那也是彻底违背马克思的初衷的:一个以对人的全面控制——从人身到思想,为前提,造就的任何成果,都是在奴役的道路上不断狂奔,最终越来越远离真正的 “自由”。

而这种控制,表现在城乡二元制度,农村人被户籍制度所框死在农村,也表现在公社干部的极大权利,对于社员的前途命运,甚至生死都有着掌握权。在思想上,则是持续的政治高压——再正确的思想,到了基层也变得面目全非,干部们对于 mao 语录的随意解释,又能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甚至达到了随意戕害他人(批斗)的地步。

人民公社制度是如此种种的重要一环——人民公社从来不表现在经济上,而是在政治上的集中。农民要联合起来,成为一个集体确实是必然的道路。但是这种政治上的集体,实质上不但没有给予农民团结自治,反而是实质上恢复了秦朝的保甲制度,甚至更进一步,是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第一次统治力量蔓延到了每一个具体的人。

今天如此多的人给人民公社制度唱赞歌,只能说是叶公好龙。请记住,人民公社不是一个经济制度,而是一次在政治上的绝对集中!只能说距离产生美——当下遇到了一些困难就想要回到过去。殊不知,过去是更为可怕,更为残酷的深渊。

原答案——————

再好的化肥,农民出工不出力,宁愿饿死也不干活,你有什么办法?

那么这种 “懒惰”,是农民的问题吗?事实上,我们前三十年对农民的剥夺,比起今天买套房背 30 年房贷的剥夺有过之无不及。

今天的房贷,最多是剥夺人一半的收入,但还能维持个人基本的生存——而且房子带来的安居,也至少让人能安定下来。

而我们对农民的剥夺,常年只能保持维持基本的温饱——甚至个别年份还出现了 “三年自然灾害” 这样的事情。

什么是摆烂?人民公社下极低的劳动效率就是农民对于当时城市农村二元制度的极为不公的反抗——我既然无法靠武力改变政策,那我就靠摆烂。

这种摆烂的决心远非今日年轻人的 “不生不育” 可比。而是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意让国家收走粮食。

这就是小岗村包产到户前宁肯吃 20 年救济粮,出去到处要饭,也拒绝这种极不合理的剥夺。这种摆烂精神比今日的三和大神更为值得人敬佩。

当农民的劳动得不到回报,靠严格的户籍制度给城市农村间套上的枷锁使社会阶层固化到几点,那么农民自然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今天年轻人面对自己 10 年劳动积蓄的首付与未来 30 年占每月工资 50% 的房贷,选择了摆盘来反抗这种不公,那农民为什么不能选摆烂来反抗这种极不合理的剥夺?

是的,我们要有大局观,要理解到国家的困难,要明白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要有解放人类的宏大理想等等诸如此类的宏大叙事——

然而,正如今天年轻人天天看观网,一旦到了社会上找不到工作也会 “兔转神” 一样。当时的农民哪怕天天唱语录歌,天天看样板戏,把毛语录都念到倒背如流了——但是精神原子弹再强,也不能填报人们的肚子。

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改革开放,为什么宁愿要倒退也不能再维持人民公社。是的,支持人民公社的人可以拿出一万个数据来说明人民公社的 “伟大成果”,并把之后的一切功劳归给化肥农药。

但是,这又怎样?左壬最喜欢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终结人民公社的从来不是某些左壬口中的 “走资派”。

恰恰相反,正是人民群众选择了倒退,选择了推翻人民公社,而不是某个高层个人的力量。如果人民公社真的千好万好,那么,即使是在强大的力量,也不能违背大众的意志,也扳不倒人民公社,更不可能推倒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口中的 “红色江山”。

**请记住,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正是人民群众的选择,邓公虽然伟大,但是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不可能有任何成果。

把事物的成败,归结到某些叛徒、特务的头上,这恰恰是典型的英雄史观,也是左壬们最喜欢批判的对象。可惜,左壬的 “唯物史观”只适用于他们支持的历史事实,对于他们反对的历史事实,就又情不自禁地要回到英雄史观上了——这种双标精神,也恰恰揭穿了许多左壬在所谓 “高尚理想” 下“对真正一个个人民漠不关心”的事实。

PS: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657923/answer/2527086431

附一个 “大寨” 的资料,各位可以自己掂量掂量,作为人民公社中的典型,到底是什么样的。

知乎用户 总有一死 发表

别人家我不知道

但是我们村子绝大多数家庭

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第一年就吃饱饭了,虽然没有达到顿顿白面。时间是 1982 年。

大概 84 年左右,又养了 40 多只羊,是因为我爸以前在公社工作,认识农村信用社的主任,才贷款出了买的,这样我家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学费书本费每年五块钱,我爸还给每个人定书刊杂志,加起来十多种。村里最早买电视机的几家人之一

也几乎在同期,水利工程,把旱地变成了水地,化肥也引进,产量大幅度增加,从吃饱饭变成了吃好饭。顿顿白面了。

好景不长,1987 年我爸突然患上了莫名其妙的病。彻底返贫,2000 大学毕业第一年的收入还在还我十多年前上初中借的钱。

1980-2000,可以说我家对中国变化体会最深的,从贫困到富足再返回贫困

补充个在别的下面的回答:

化肥但是进来也是少量啊,大部分也给国有农场了

我家用化肥大概 85 年左右,最初是联合国援助的美国和加拿大产的,我记得是二胺(老爷子醒的早,刚才问问他,85 年是在乡园艺场工作的我爸的老同事,偷偷给了三四十斤的样子,就用了旱水地的,明显比用农家肥的产量高,第二年就全村发了,但是不多,两家一袋免费的,再来就得花钱买,很多人家还是买不起,后来换刘家峡的尿素,据我爸说效果不如进口的,但是便宜点,老百姓能买得起,后来县里还自建磷肥厂。)

自从分了水地和用了化肥,终于能顿顿白面管够了。而且,自家养的猪,也能过百斤了,猪肉可以从过年吃到五六月份了。实现了从吃饱饭到吃好饭的转变。虽然后来父亲生病贫困了,但是在吃喝上没什么问题,就是钱方面特别紧张。

知乎用户 刘飞​ 发表

生产积极性是一方面,上交少了,在生产合作社,有很多人辛苦劳动一年,没有赚到钱反欠社里钱,你听过么?每干一天反而要上交两毛钱

知乎用户 爪哇岛野人 发表

是进口了七亿亩的大豆之后 在那之前吃肉还是奢侈品 农村一个月不见荤腥是常态

知乎用户 李修宇 发表

这就像是一个人,原先腿部无力,走路都费劲。然后在腿上绑了个沙袋来锻炼,虽然锻炼很努力,但是绑着沙袋一直都感觉很累赘了。后来有一天,他把沙袋给松开,发现自己突然健步如飞,走路跑步比绑沙袋时和绑沙袋前都轻松很多了。

这个时候,你说他之所以能健步如飞,是因为他之前绑沙袋的时候锻炼得好,这个没错。如果你说他之所以能健步如飞,是因为他把沙袋给送掉了,没了累赘,这也不是错的。

包产到户,就是摘掉沙袋。没有之前的技术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产到户也没用;同样,包产到户则在 80 年代初让之前的农业发展积累发挥出了它本应有的潜能。

知乎用户 星辰大海 发表

城市人 1963 年就解散了城市人民公社而且之后吃饱了,而同一时间的农村人还饿着。当农村人也解散公社而且之后吃饱了,这就是完美的对照组,很明确无误,唯一的答案就是人民公社

知乎用户 远古善良自由党 发表

中国人,尤其是只配吃饱饭吗?

中国人想要楼房,想要天天吃肉,想要家用电器,想要手表和自行车(你别笑,这两者在很长时间是奢侈品)

会吃上饱饭又如何,以上这些就能满足了吗。

那些说化肥的,请问你家化肥能满足以上这些吗?

包产到户才是农民生活增长的关键。因为农民有了自由。虽然依然是束缚多多,但已经存在的自由。

知乎用户 彭罗陆杨 发表

73 年四三计划。

76 年杂交水稻。

从 58 年开始的大规模水利。

就这三点,积极性什么的往后靠靠。

水利是一个基础作用,没水利年年遭灾,有化肥也没用,有水利见效慢,得配合化肥。

化肥是关键作用,由于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我们 60 年代并没有大型化肥工厂,直到 73 年引进化肥厂解决,化肥厂建设周期 5 年,80 年代刚好起飞。

杂交水稻这个事情属于天赋异禀,能够大量增产,不巧赶上包产到户,变成包产的功劳了,要知道整个杂交水稻培育都是前三十年完成的。

额外一点是 77 洋跃进大进口粮食,短期补了粮食缺口,效果是十年内物价增长近一百倍。

最后再讲一点机械化,这是最近几年才有一些的,公社的拖拉机早就报废,最近又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农村大量人口流出,荒地多被承包,相当于一种比较合理的兼并,和公社化其实是一个效果。在包产到户四十年后,农村终于具备大规模机械化的可能条件了。

代价是城市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和治安危机。

知乎用户 最后一分钟​ 发表

▶中国 (大陆) 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粮食量总览(1949~2012 年)


年 度粮产量 (万吨)增率人口 (亿)增率人均粮 (公斤)
1949 年113185.4167208.9
1950 年1321314.34%5.51961.86%239.4
1951 年143698.05%5.63001.96%255.2
1952 年1639212.34%5.74822.06%285.2
1953 年166831.74%5.87962.23%283.7
1954 年169521.59%6.02662.44%281.3
1955 年183947.84%6.14651.95%299.3
1956 年192754.57%6.28282.17%306.8
1957 年195051.18%6.46532.82%301.7
1958 年197651.32%6.59942.03%299.5
1959 年16968-16.48%6.72071.80%252.5
1960 年14385-17.96%6.6207-1.51%217.3
1961 年13650-5.38%6.5859-0.53%207.3
1962 年1544111.60%6.72952.13%229.5
1963 年170009.17%6.91722.71%245.8
1964 年187509.33%7.04991.88%266.0
1965 年194533.61%7.25382.81%268.2
1966 年214009.10%7.45422.69%287.1
1967 年217821.75%7.63682.39%285.2
1968 年20906-4.19%7.85342.76%266.2
1969 年210970.91%8.06712.65%261.5
1970 年2399612.08%8.29922.80%289.1
1971 年250144.07%8.52292.62%293.5
1972 年24048-4.02%8.71772.23%275.9
1973 年264949.23%8.92112.28%297.0
1974 年275273.75%9.08591.81%303.0
1975 年284523.25%9.24201.69%307.9
1976 年286310.63%9.37171.38%305.5
1977 年28273-1.27%9.49741.32%297.7
1978 年304777.23%9.62591.33%316.6
1979 年332128.23%9.75421.32%340.5
1980 年32056-3.61%9.87051.18%324.8
1981 年325021.37%10.00721.37%324.8
1982 年354508.32%10.16541.56%348.7
1983 年387288.46%10.30081.31%376.0
1984 年407314.92%10.43571.29%390.3
1985 年37911-7.44%10.58511.41%358.2
1986 年391513.17%10.75071.54%364.2
1987 年404733.27%10.93001.64%370.3
1988 年39404-2.71%11.10261.55%354.9
1989 年407553.31%11.27041.49%361.6
1990 年446248.67%11.43331.42%390.3
1991 年43529-2.52%11.58231.29%375.8
1992 年442661.66%11.71711.15%377.8
1993 年456493.03%11.85171.14%385.2
1994 年44510-2.56%11.98501.11%371.4
1995 年466624.61%12.11211.05%385.3
1996 年504547.52%12.23891.04%412.2
1997 年49417-2.10%12.36261.00%399.7
1998 年512303.54%12.47610.91%410.6
1999 年50839-0.77%12.57860.81%404.2
2000 年46218-10.00%12.67430.76%364.7
2001 年45262-2.11%12.76270.69%354.6
2002 年457110.98%12.84530.64%355.9
2003 年43070-6.14%12.92270.60%333.3
2004 年469478.26%12.99880.59%361.2
2005 年484023.00%13.07560.59%370.2
2006 年498042.70%13.14480.53%378.4
2007 年501600.81%13.21290.52%379.6
2008 年528715.11%13.28020.51%398.0
2009 年530820.44%13.34740.50%397.7
2010 年546482.85%13.41000.479%407.5
2011 年571214.34%13.47350.479%424.0
2012 年589573.11%13.54040.492%435.4

粮食是逐年增产,并没有大的跨越。

由此也可以看出。无论是集体化,还是包产到户,对粮食产量没有实质影响。

逐年增产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至于种子更新,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

用我爸这个老农民的经验,无论是水稻,麦子,玉米。产量主要来源于种子更新。

他以水稻举例,某个阶段水稻亩产 200-400 斤,水稻的倒伏导致,病虫,杂草导致产量不高。

更换种子以后,抗倒伏,增加产量,这也是袁隆平和他的同行们受到尊敬的主要原因。

农药的大量使用病虫害基本没有,杂草无法生长。亩产达到了后来的 600-900 斤。但这也是一个过程,并没有突然性的爆发增长。


很多人印象当中的吃不饱饭是集体化的时候,也就是中国的前 40 年,其实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去 59.60 这 2 年,粮食一直是逐年增长,不存在吃不饱饭的问题,至于这 2 年的事情,说起来又是另外一个故事。那为什么这 40 年感觉吃不饱饭呢。主要还是辛苦农民,支持工业发展。集体化,农民被管理起来以后,产出的粮食,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多余的都支援国家发展工业了,相当于无论你整么干,没日没夜的干,你的多余产出都会被拿走。

为啥包产到户以后粮食产量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感觉能吃饱。因为这个时候国家有了改革开放,有了投资,外汇。大量进口大豆,玉米。农民被充分释放,多余的粮食不在被拿走,不在需要每天出工去地里。开始进军城市打工,开始有辅食,肉类。面包。到城市工厂工地以后,进一步为国家创造外汇,加上粮食的逐年增产。进口 + 增产 + 劳动力的释放。让大家吃饱饭。这也是大家支持改革的原因。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亩地无论是一个人种,还是 3 个人种,其产量不可能带来质的变化。增产很显然是科技的进步,种子,化肥,农药的使用。

包产到户释放了劳动力,化肥的使用增加了产量,这 2 件事情和吃饱饭有关系,但是只是其中的因素。种子更新,农药使用,农机的使用,副产品的进口这些因素都是相辅相成的。有人总拿包产到户解释吃饱饭,以此来否定集体化,这是片面的。集体化造就了工业基础,中国建国时工业基础基本为零,有了工业基础才能顺势而为,包产到户,改革开放。这也是中央定过的基调,不能以后 30 年的发展否定前 40 年。


最后说点题外话,集体化农民的剩余劳动力被拿走,包产到户以后,农民的剩余劳动力到城市里被拿走。只不过在科技的发展下,大家感觉比以前能吃饱,过好了,其实一个样。一直是韭菜,这 30 年,只有农村老年人感恩比以前集体化能吃饱了。他们确不了解,年轻一辈除了和他们一样能吃饱。多余的劳动力都送到城市里了,还是买不起房子,还是农民。

知乎用户 女人的刚毅 发表

但凡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我们吃饱饭是因为资本主义。

自由市场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同时也制造和放大差距。

差距很大,但总量多了,就算仅仅从总量里拿出一点点,也能远离生存线;这就是我们吃饱饭的原因。

当然,资本主义的破坏性与成就相伴相随。我们不应该否认其破坏性而夸大成就,就像我们不应该否认资本主义的成就一样。

毫无疑问,资本主义还没释放完生产力,因此资本主义至少还要跟相处我们一段时间,而资本主义所对应的意识形态是自由主义,所以自由主义也暂时不会消失。

就目前而言,与生产力水平最契合的社会结构,应该是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平台。在此期间,斗争会释放出惊人的生产力。例如,社会主义的力量带来坚强的社会党和工会,它迫使资产阶级无法再让劳动者一天工作十四小时,于是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策略,进行产业升级、自动化等等。当生产力彻底冲破雇佣劳动的框架,资本主义的全部因素就会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因此,如果有人在现阶段否定资本主义对生产力水平提高所做的贡献,甚至披着 “左翼” 的外衣说要消灭市场经济,倒退到前三十年的、与黑奴贸易类似的真实故事里,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形左实右”。

知乎用户 旷日 77​ 发表

现在人不会以为现在中国农业生产是包产到户吧?

这种说法很好反驳,如果我们的农业真的是靠包产到户,那么:我的爷爷奶奶是江苏农村的农民,他们包产到户分到 20 亩地,然而现在他们和我到了上海,是不是就说明那块地就没人种了?包产到户这么多年多少农民工来到城里打工,是不是就说明所有农民工的地就没人种了?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大家都往大城市跑,农民都走光了还谈个屁的农业增长?

再比如:你们看看电视上他们种田,感觉好像农业很发达的样子,甚至还有飞机灌溉,那么问题来了,你既然全靠包产到户,每家每户的地就那么大,我用得着拖拉机?我用得着飞机灌溉?还要花那么大成本,我靠人力一样行啊!

事实上,现在农村每家每户种田种的都是几十平的自留地,农村早就没有几个农民了。

那么现在农业靠的是啥呢?是农业公司,是新农业合作社!

现在都是大农业公司或者合作社租地种的,我奶奶不是进城住我家了吗?但是她每年依旧可以靠租地挣钱。

我们知道,公司内部生产也是劳动分工,也是具有社会性质的,也是按劳分配工资,包括工厂的流水线。所以我国现在的农业其实还是靠集体生产,而不是分田单干。但是,有因为改开的私有制改革,所以农业生产资料是私有的,又因为公司是租地种的,成本大,所以如果现在中国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粮食的价格会大大降低!

为什么现在有农业增长呢?其实还是大家说的水力设施,工业反哺,还有杂交水稻。那些认为我国农民靠分田单干的我是真的无语了,这些人一定认为中国农民很有钱, 拖拉机和无人机随便买吧……

知乎用户 FRANK​ 发表

对于包产到户,人民日报的那句话「一夜跨过温饱线 30 年未过富裕坎」非常不错。公社的规模过大,管理中官僚主义严重等等都是问题,但是合作化,机械化,现代化才是农业的出路,包产到户也许可以解决一时的温饱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发展的问题。

如果只搞包产到户,却没有先进技术,那不就是朝鲜吗?

2001 年 10 月,朝鲜制定了进行新一轮经济变革的方针。为了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效率,**朝鲜党和政府加大了在分组管理制和扩大自主分配权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将以农业小组为单位的 “分组管理制” 转换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营农制”。**把各分组组成人员由 10-15 名减少到以家属、亲属为基本组成单位的 7-8 人,并把对超额生产品的分配方式从以前根据作业班业绩平均分配的方式改变为根据分组的业绩差等分配的方式;同时在合作农场实行 “分组核算制”,过去朝鲜以作业班为核算和分配单位,无论下属各分组的劳动成果差异如何,都要在作业班范围内进行平均分配。按照新的管理方法,合作农场的最基层的生产单位仍为作业班,但核算单位从作业班下放到更细的分组。作业班核算各分组的劳动成果,以此对分组进行分配。

朝鲜在苏联解体后缺乏石油、化肥,所以农业现代化水平急剧下降。所以,朝鲜实行了包产到户,但是没有农业技术的进步,朝鲜人吃饱饭了吗?

知乎用户 陆 嗣 发表

无论是包产到户还是化肥的推广,影响的都是粮食产量。

但问题是当时每人每月无论如何也只能买到够吃半饱的粮食,这都已经定死了。哪怕是亩产好几万斤也跟咱们没关系,不过倒是可能会和阿尔巴尼亚能不能做到人均一吨粮关系比较大。

知乎用户 剑八仙 发表

要是修养时期买的话,铁定打成造不如买的铁证,然而是教员引进(买)的,就成高瞻远瞩了,最讨厌左派笔法春秋。

知乎用户 实话商人​​ 发表

都不是,人的积极性不可能打破客观规律。来看数据就行了。

1950 年,全国氮肥产量 1.5 万吨。人均粮食 239 公斤,人口 5.5 亿。总耕地面积 16 亿亩,人均 2.8 亩。水稻亩产 140 公斤。

1957 年,氮肥总产量 13 万吨。人均粮食 300 公斤。人口 6.4 亿。但是这时候耕地总面积达到了历史最高 23.4 亿亩。人均 3.6 亩。水稻亩产 272 公斤。

1975 年,氮肥 370 万吨。人均 300 公斤。总耕地面积 15 亿亩,这个数据有问题,后面说。人口 9.24 亿。人均 1.6 亩。但是 1974 年袁隆平老爷子的杂交水稻问世,亩产 300 多公斤。

78-82 年,人均在 320 公斤上下。84 年是最高的,人均 390 公斤。96 年达到了历史最高人均 412 公斤。

1988 年,人口 11.1 亿,总耕地面积上报 14 多亿亩,人均 355 公斤,化肥 2140 万吨。这时候的杂交水稻已经可以实现上千公斤的亩产了。

这里面有一个耕地的问题,在 1995 年国家利用卫星遥感探测耕地面积,多统计出 5 亿多亩地,这一年的耕地面积实际是 22 亿亩。

也就是说从很早开始,就一直在瞒报耕地面积。毕竟 57 年就有 23 亿亩了。

为什么瞒报?也很简单,下面都在藏粮食。

现在我们国家是 19 亿亩地,播种 17.6 亿亩,人口 15 亿。人均 1.3 亩,人均 470 公斤,亩产 387 公斤。化肥 5250 万吨。

更详细的数据,我这里也没有找到。得出的结论就是粮食总产量跟育种,化肥,水利,有很大的关系,跟积极性真没多大关系。

以前育种不行的时候,只能拿耕地面积强堆总产量。那个年代人辛苦的种植 3 亩地,也不一定吃饱,现在人种植 1 亩地,就可以保证吃饱。

但是你不要忘了,化肥工业基础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育种技术是什么时间完成的。水利工程都是什么年代留下来的。

1973 年,杂交水稻开始实验,以后就一直在普及推广优化。从建国开始,就一直搞水利,1958 年全国大搞水利工程,搞到七几年。

为什么搞人民公社,又为什么包产到户,这个问题用另一篇文章讨论吧。

知乎用户 满塞 发表

这个话题贴吧早就讨论过了,讨论的结果最终诞生了著名的贴吧五虎将,结论是 “体质” 影响最大。

全国粮产量至今比 78 年增长不过 1 倍,但村和村的体质不可一概而论,小岗村就曾在包产到户后次年粮食产量暴增 3 倍。

甚至县与县的体质也不可一概而论,从 80 年起,全国粮食产量增加 50% 并稳住这个数据花了 25 年,但凤阳县就曾在包产到户后三年三大步,从 80 年起三年粮食产量暴增 50%。

在这轮上海疫情出现之前,知乎一直传说江浙沪的官员能力强,可见这些官员一定都是出身自小岗村,最次也是凤阳县。体质决定一切。

美国人跟我们打大豆战争,其实这种大农业最好对付了,只需要他们囤积大豆的时候一个包产到户,产量三年暴增 50% 甚至是一年暴增 3 倍让豆价暴跌,美国人就昏迷了。没让美国人昏迷,那是其他县其他村体质不行,爆不了积极性。

穿越也很正常,预判时间流就行,小岗村曾在包产到户的情况下,穿越到 1958 年的北京昌平县,修建了十三陵水库。别的村有这个体质么?没有的。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第一,吃饭是要花钱的。

美国巴西印度都是粮食输出国,不妨碍他们国内有饥饿出现。理论上吃饱饭和现实里吃饱饭是两个概念,上山下乡也不是因为吃饭问题,而是没钱让他们吃饭。

第二,集体化时代一样是小农经济。

城市还往农村送人,农村新增人口能有多少工业工程作坊,不还是下地干活,只是互助协作程度更高。

第三,当代农业和改开前的农业是两个概念。

当代农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高度依赖工业部门提供的种子化肥除草剂大棚农机具和电力。改开前的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上那些条件根本上是没有的。单位面积投入劳动力越多产量越大,劳动个体的技能熟练度决定了按劳分配后贫富分化,总体来说它也有产能上限。

知乎用户 天涯之夏 发表

一个是分配权利变更,一个是生产技术变更。公社虽然有利于提高征粮效率,却把农民放在了分配链的最末端,农民牺牲太大。如果光看产量不看分配,就只能一叶障目,口粮能否到农民手里也未可知。打个比方,决定员工实际生活水平的是公司总产值,还是工资?

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来自改开以后进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将部分产业转移至国内,不再靠农业资金来支援工业了。

知乎用户 红肥绿廋 发表

用中国人吃饱饭来做话题太笼统,应该用中国农民。因为那时候城市人是可以吃饱饭的,而且在工厂上班还有工资挣,他们还有业余的娱乐生活。

而农民除了种地之余还有很多的生活要做,修水库,修大坝,积肥,种树,修路。听老人讲,过年过完初三就开始出工,除了大雨大雪,生病,剩余的时间都得出去干活。

1:其实农民能吃饱饭和粮食增产没多大关系,而是和政策有直接关系。

在集体吃不饱主要是因为粮食属于集体的而不是你个人的,每个人是按工分分配粮食,意思是产量再高也和你没关系,粮食只按你的付出量来分配。包产到户以后,你只需要交够国家规定的公粮,剩余的粮食就是你自己的。

包产到户再加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在农忙时把自家的庄家打理好,就可以出去搞副业挣钱,这才使农民的生活慢慢好起来。

只要是有思考力的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一眼就能看透。

2:粮食增产和人的积极性与化肥有直接关系。

一个人对待自己的事情和对待别人的事情或公共的事情,在积极性上肯定是有区别的。

要说增产肯定效果不是太大,毕竟想让庄家长好那就得有肥料。那时候的肥料一般使用农家粪,还有用农作物的躯干根茎制成的肥料,这种肥料效果不大。

粮食大幅增产还是得益于各种化肥与优质的种子。

那些说农民能吃饱饭是得益于水稻杂交品种的人,简直就是没脑子,我不否认后来水稻杂交的成功的确对大米产量有极大的好处。但你考虑过我国有多少地方是靠食用大米为主,有多少地方是靠食用面食为主吗?

知乎用户 观心 发表

在当前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包产到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事实是什么呢?

事实就是粮食产量的提高极大地依赖化肥与农药(还有水利、育种等因素)。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分析,世界农作物单产提高的三分之一以上,近二分之一是由于增施化肥的结果”。

我们看看数据。

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8》、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 1949-1986》整理了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的数据:

1、1957-1997 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图(1949-1956 没有找到化肥用量数据)

根据上表,笔者做了几个图表: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到粮食产量与化肥使用量呈现完全正相关。为此,笔者又做了一个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关联图:

上述关联图可以看到,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用量完全一致。尤其可以看到,在 1978 年粮食产量有了突破型增长。恰恰在 1978 年也是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的一年。从 1978 年开始,粮食增长率提高,伴随的是化肥施用量的大幅度提高。二者是完全吻合的。

(为什么从 1978 年化肥用量大增?因为毛主席时代的四三方案引进化肥项目的实施,后文再述)

通过上述数据,完全可以做结论,没有化肥使用量的增长,就没有粮食产量的增长。粮食产量的增长与包产到户没有半点关系。

如果非要说包产到户带来了粮食增产,那么无法解释 1985 年、1986 年、1988 年、1991 年、1997 年的粮食产量为什么下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水利、化肥、农药、育种等科技投入,包产到户是无法带来粮食增产的。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笔者检索了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相关的论文,也都验证了粮食产量主要来源于化肥的使用的结论。如下:

《化肥使用量与粮食产量的相关分析》

张桐(作者工作单位:农牧渔业部计划局)

一、增施化肥的潜力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科学技术,并投入较多的物质能量以发挥其增产的作用。农业生产是能量转化的生物再生产过程,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能量投入多产出也多,能量投入少产出也少。在能量的投入中化肥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分析,世界农作物单产提高的三分之一以上,近二分之一是由于增施化肥的结果。**从宏观来分析,无论从年以来我国使用化肥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看见表或从我国不同地区化肥使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看见表,还是从世界各国化肥使用量与谷物单产的关系看见表,都证明化肥投入量多产量就相应高,化肥投人量少产量就相应低。化肥使用量与农作物产量是正相关。

笔者根据此表,制作了图表:

![](data:image/svg+xml;utf8,)

以上数据说明,按每亩耕地投入化肥有效成分计算:投入不到 1 斤的,粮食亩产 100 多斤, 投入 10 斤的,亩产 300 多斤;投入 15 斤的,亩产 400 多斤, 投入 22 斤的,亩产 800 多斤;投入 34 斤的,亩产 900 多斤;投入 45 斤的,亩产 1200 多斤。
十年来,世界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由 48.4 公斤增加到 79,9 公斤,折合能量由 23.12 亿焦耳增加到 42.15 亿焦耳,每公顷谷物产量由 1,806 公斤增加到 2,149 公斤。
另外,从 62 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化肥量的多少,与谷物单产的高低也是呈正相关的(如下图)。

上图曲线趋势表明,在 62 个国家和地区中,有 36 个国家每公顷使用化肥不到 100 斤,每公顷谷物单产在 2,000 斤以下;日本、南朝鲜每公顷使用化肥 300 公斤,每公顷谷物单产在 4,000 斤以上;英国、匈牙利、丹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每公顷使用化肥 250—300 公斤之间,每公顷谷物单产在 3,000 公斤以上。


刘芳,刘帅,发表在《中国农机化学报》的论文《化肥施用量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粮食作物的化肥过量施用程度较为严重[1],通过大量施用化肥获得高产的现象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出现的越发普遍[2]。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下同)从1978年的8840kt增长到2019年的54035.9kt,**占世界总用量的三分之一。**如今,中国化肥施用量已经超过了其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3]。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1980—2019年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总化肥施用量/总耕地面积)由127.8kg增加到400.7kg,是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kg/hm2的1.78倍。

根据《化肥施用量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看到,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竟然占到了全世界总用量的三分之一!


回到本文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 1978 年的化肥使用量急剧增加?

答案是:毛主席时代四三方案的实施四三方案引进的项目大多在 1977 年以后陆续投产。

笔者摘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东林发表的论文《20 世纪 50 一 70 年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引进》:

“43 方案”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萎缩状态,毛泽东曾考虑扩大同西方的经济引进。他对法国议员代表团说:“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希望你们把什么禁运战略物资也反掉。”“我说总有一天会突破这个缺口。”他甚至提出:在一定时候,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工厂、开矿,向他们学技术。但是,由于西方的继续封锁,只从法国、英国引进了一批汽车和石油化工制造设备。到 “文革” 前期,对外引进几乎完全停顿。

70 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急于寻找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中美关系缓和,中国重返联合国,打开了对中国的封锁;中国国内也开始纠正部分 “文革” 错误,为中国扩大对外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1972 年 1 月 2 日,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向周恩来报送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建议引进中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 4 套、化肥设备 2 套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约需 4 亿美元。2 月 5 日,经周恩来批示呈报,毛泽东圈阅批准。8 月 6 日,国家计委又正式提出进口 1.7 米轧机报告,8 月 21 日,毛泽东、周恩来予以批准。11 月 7 日,国家计委再次提出报告,建议进口 6 亿美元的 23 套化工设备。周恩来批准的同时,要求采取一个大规模的一体化引进方案。

1973 年 1 月 5 日,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建议今后 3 一 5 年内引进 43 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被通称为 “43 方案”,是继“156 项” 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计划,也是打破 “文革” 时期闭关自守局面的一个重大步骤。以后在此方案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 51.4 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总投资约 20 亿元,兴建了 27 个大型工业项目 (见附表 2),到 1982 年全部投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武钢在 1.7 米轧机投产后的 1984 年实现利税 6.85 亿元,比投产前的 1979 年增长 1.66 倍,引进的先进技术还在国内同行业中推广移植,推动国内轧钢、炼钢技术进一步发展。在 `,43 方案” 的带动下,重要的引进项目还有: 从美国引进彩色显象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项目、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项目等。

**“43 方案” 促使中国的外贸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3 年对外贸易总额是 1970 年的. 24 倍,1974 年更达到 1970 年的 3.2 倍。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为 1980 年代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综上所述:

1、包产到户并没有提高粮食产量;

2、粮食产量的提高得益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

3、毛主席时代的四三方案引进的化肥生产线为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4、“43 方案” 为 1980 年代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当前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包产到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事实是什么呢?

事实就是粮食产量的提高极大地依赖化肥与农药(还有水利、育种等因素)。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分析,世界农作物单产提高的三分之一以上,近二分之一是由于增施化肥的结果”。

我们看看数据。

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8》、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 1949-1986》整理了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的数据:

1、1957-1997 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图(1949-1956 没有找到化肥用量数据)

根据上表,笔者做了几个图表: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到粮食产量与化肥使用量呈现完全正相关。为此,笔者又做了一个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关联图:

上述关联图可以看到,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用量完全一致。尤其可以看到,在 1978 年粮食产量有了突破型增长。恰恰在 1978 年也是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的一年。从 1978 年开始,粮食增长率提高,伴随的是化肥施用量的大幅度提高。二者是完全吻合的。

(为什么从 1978 年化肥用量大增?因为毛主席时代的四三方案引进化肥项目的实施,后文再述)

通过上述数据,完全可以做结论,没有化肥使用量的增长,就没有粮食产量的增长。粮食产量的增长与包产到户没有半点关系。

如果非要说包产到户带来了粮食增产,那么无法解释 1985 年、1986 年、1988 年、1991 年、1997 年的粮食产量为什么下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水利、化肥、农药、育种等科技投入,包产到户是无法带来粮食增产的。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笔者检索了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相关的论文,也都验证了粮食产量主要来源于化肥的使用的结论。如下:

《化肥使用量与粮食产量的相关分析》

张桐(作者工作单位:农牧渔业部计划局)

一、增施化肥的潜力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科学技术,并投入较多的物质能量以发挥其增产的作用。农业生产是能量转化的生物再生产过程,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能量投入多产出也多,能量投入少产出也少。在能量的投入中化肥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分析,世界农作物单产提高的三分之一以上,近二分之一是由于增施化肥的结果。**从宏观来分析,无论从年以来我国使用化肥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看见表或从我国不同地区化肥使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看见表,还是从世界各国化肥使用量与谷物单产的关系看见表,都证明化肥投入量多产量就相应高,化肥投人量少产量就相应低。化肥使用量与农作物产量是正相关。

笔者根据此表,制作了图表:

![](data:image/svg+xml;utf8,)

以上数据说明,按每亩耕地投入化肥有效成分计算:投入不到 1 斤的,粮食亩产 100 多斤, 投入 10 斤的,亩产 300 多斤;投入 15 斤的,亩产 400 多斤, 投入 22 斤的,亩产 800 多斤;投入 34 斤的,亩产 900 多斤;投入 45 斤的,亩产 1200 多斤。
十年来,世界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由 48.4 公斤增加到 79,9 公斤,折合能量由 23.12 亿焦耳增加到 42.15 亿焦耳,每公顷谷物产量由 1,806 公斤增加到 2,149 公斤。
另外,从 62 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化肥量的多少,与谷物单产的高低也是呈正相关的(如下图)。

上图曲线趋势表明,在 62 个国家和地区中,有 36 个国家每公顷使用化肥不到 100 斤,每公顷谷物单产在 2,000 斤以下;日本、南朝鲜每公顷使用化肥 300 公斤,每公顷谷物单产在 4,000 斤以上;英国、匈牙利、丹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每公顷使用化肥 250—300 公斤之间,每公顷谷物单产在 3,000 公斤以上。


刘芳,刘帅,发表在《中国农机化学报》的论文《化肥施用量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粮食作物的化肥过量施用程度较为严重[1],通过大量施用化肥获得高产的现象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出现的越发普遍[2]。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下同)从1978年的8840kt增长到2019年的54035.9kt,**占世界总用量的三分之一。**如今,中国化肥施用量已经超过了其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3]。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1980—2019年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总化肥施用量/总耕地面积)由127.8kg增加到400.7kg,是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kg/hm2的1.78倍。

根据《化肥施用量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看到,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竟然占到了全世界总用量的三分之一!


回到本文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 1978 年的化肥使用量急剧增加?

答案是:毛主席时代四三方案的实施四三方案引进的项目大多在 1977 年以后陆续投产。

笔者摘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东林发表的论文《20 世纪 50 一 70 年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引进》:

“43 方案”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萎缩状态,毛泽东曾考虑扩大同西方的经济引进。他对法国议员代表团说:“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希望你们把什么禁运战略物资也反掉。”“我说总有一天会突破这个缺口。”他甚至提出:在一定时候,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工厂、开矿,向他们学技术。但是,由于西方的继续封锁,只从法国、英国引进了一批汽车和石油化工制造设备。到 “文革” 前期,对外引进几乎完全停顿。

70 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急于寻找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中美关系缓和,中国重返联合国,打开了对中国的封锁;中国国内也开始纠正部分 “文革” 错误,为中国扩大对外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1972 年 1 月 2 日,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向周恩来报送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建议引进中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 4 套、化肥设备 2 套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约需 4 亿美元。2 月 5 日,经周恩来批示呈报,毛泽东圈阅批准。8 月 6 日,国家计委又正式提出进口 1.7 米轧机报告,8 月 21 日,毛泽东、周恩来予以批准。11 月 7 日,国家计委再次提出报告,建议进口 6 亿美元的 23 套化工设备。周恩来批准的同时,要求采取一个大规模的一体化引进方案。

1973 年 1 月 5 日,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建议今后 3 一 5 年内引进 43 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被通称为 “43 方案”,是继“156 项” 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计划,也是打破 “文革” 时期闭关自守局面的一个重大步骤。以后在此方案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 51.4 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总投资约 20 亿元,兴建了 27 个大型工业项目 (见附表 2),到 1982 年全部投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武钢在 1.7 米轧机投产后的 1984 年实现利税 6.85 亿元,比投产前的 1979 年增长 1.66 倍,引进的先进技术还在国内同行业中推广移植,推动国内轧钢、炼钢技术进一步发展。在 `,43 方案” 的带动下,重要的引进项目还有: 从美国引进彩色显象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项目、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项目等。

**“43 方案” 促使中国的外贸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3 年对外贸易总额是 1970 年的. 24 倍,1974 年更达到 1970 年的 3.2 倍。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为 1980 年代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综上所述:

1、包产到户并没有提高粮食产量;

2、粮食产量的提高得益于化肥使用量的增加;

3、毛主席时代的四三方案引进的化肥生产线为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4、“43 方案” 为 1980 年代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知乎用户 王子长​ 发表

我家的情况

分地是 88+1 年,全村平均每人 2 点 5 亩,在下虽然只有两岁,但好歹算个人,也得了一份地。全家三口,爸妈和我,一共 7.5 亩。说到吃饱,其实黑龙江除了特殊三年基本没挨过饿,毕竟我们这里地广人稀,黑土富饶。但以前吃的不好,我爸 63 年出生,他回忆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大米百年,平时只能吃苞米面和高粱米。我妈更惨,小时候只有大年初一能吃顿白面饺子,平时也是苞米面。80 年以后条件改善,虽然没有分地,但是平时也能吃上大米白面了,原因是上级政策松绑,村里可以办乡镇企业了。当时的村支书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因为家里没门路所以被遣回农村。但大学不是白念的,他的眼界能力比起其它农民出身的村干部强百倍,80 年代初的时候就搞村办集体企业。村里先后办起脸盆厂、预制板厂、砖厂等多个企业,成了全市最富裕的村子。全村搬进砖瓦房,家家都有水管暖气。村里还有建立了运输队,虽然只有一辆 N 手老解放,但已经是农村界的天花板了。这辆老解放就成了村里的香饽饽,村干部们都想把自己家孩子安排去学开车。最后这辆车配了两个司机和 4 个装卸工,全是村干部子弟,号称 “干部子弟车”。

所以我认为农村人吃饱吃好,不是单纯因为包产到户或者化肥使用,要放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下探讨。80 年代除了包产到户和化肥施用外,还有更重要的市场化改革,激发了农村的经济活力。这像我们村的那个村支书,放在六七十年代估计怎样都翻不出花了。但时势造英雄,80 年代以后他借改革东风,一跃成了风云人物,还被选为市人大代表。而他的那些当初分配到城里的大学同学,恐怕很多混的还不如他。这位支书是个好人,把村子带富了,也充分考虑到了村民们的未来。他花了大价钱建立了一所特别漂亮的幼儿园,在 80 年代比很多城里幼儿园都漂亮。还特别重视村里小学的师资配备,招了很多专业师范生当老师。他自己也成了很多村民心里的榜样,让这些村民们知道上大学真的能有出息,所以村里后来出了很多大学生。2011 年我表弟考上一所 985 大学办学子宴,我回去了一趟,发现跟他的小学同学里居然有四五个考上 985 大学的,这些孩子都是村里小学出来的。

知乎用户 筷子 发表

因为化肥。而又不是单单因为化肥。但确实跟包产到户关系不大。

针对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过我们家老头。。

先介绍下简单的情况。我们老家是在北京的郊区,顺义这边,也就是北京的主要粮食产区。可能是北京最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主要的河流是潮白河,具体到我们老家的位置,是箭杆河。这条河是以泉水汇集而成的河。冬天是不上冻的,冬天往河边看,一片白雾。因此我们这里是北方为数不多的古代就种植大米的地方。

爸妈都是这个村子的人。这个村子叫东府村,可以搜搜看,大米种植历史 2000 年左右。最早种植是汉朝的渔阳太守张堪。本地后鲁这个村子,早年是有张堪的庙的。现在应该是没了,是在文革时期拆掉的。

早年间产的大米叫三伸腰。具体来说就是大米可以重复煮制三次,也不会散。据说是贡米。我自己的实际体验就是小时候一进胡同,就可以闻出来谁家在做米饭。因为当年还不是电饭煲,而是吃捞饭。也就是先大锅把米煮一下,然后捞出来控干水分,再蒸熟。大米那是相当之好吃,毕竟泉水浇灌,温差大,而且生长周期长。

我们这个村子呢,历史应该也很久远。毕竟建国时候,我们这个村子就有小学校了。周边的村子会来这里上学。

好了,话说回来。针对粮食产量,尤其是大米产量这个事儿,我专门问过我父亲。

据父亲说,我们村子的在五六十年代,也就是父亲干农活的时期,大米的产量就是 3-4 百斤左右。

肥料就是农家肥。而且据说当时的稻秧是高的,不是很抗倒伏。

就是这样,基本上一年下来,东西也是不够吃的。毕竟要交很多公粮。

当时有一个要点要提,就是大米的种子是上一年挑长的好的稻子,专门留种的。也有的是在当年收成中,专门留出两蛇皮袋,当做第二年的种子。

也就是说在 50-60 年代,生产方式是相对落后的。虽然当年就是育种,插秧的方式,也有田间管理,但没有肥料,而且种子一般般,产量始终不高。

到了 70 年代末 80 年代。一方面,有了化肥,另一方面,种子站有了。。也就是不再是留种的方式,而是每年买种子,再种植。

到这个时候,一年下来,一亩地基本上可以到 500 斤以上,也有 700-800 斤的。最高能到 1000 斤。

这产量就已经非常可以了。

所以,按老爸的意思,一方面是因为化肥,另一方面是种子。种子好了,矮秧,抗倒伏,而且产量高。

至于包产到户,除了让我们现在的村子没人再种地之外,没有其他什么作用。

现在老家村子的情况是,地下水位下降,为了给北京市供水,我们村子里就有水厂,本地取地下水,接入北京市供水网,而且沿着潮白河有几十上百眼井抽取地下水。这对本地生态造成了极大的改变。原来老房子后门出来一片鱼池,还有小溪,芦苇地。现在啥都没了,水毛都没有。

小时候总在水坝那地方玩儿,现在连水坝都不在了。

当然也就没有水稻了。因为根本没有地表水。

知乎用户 金州铁匠 发表

绝杀来了。农民生产了粮食吃不到。生产粮食的人,比不生产的人还吃得少。

1957 年,搞人民公社前,农民人均粮食消费比城镇居民高 16 斤。76 年,干体力活的农民比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少 50 斤。

从多 16 斤,到少 50 斤…………

不仅如此…………1976 年,农民人均粮食消费比人民公社前的 57 年少了 36 斤。

1983 年,人均粮食消费比 76 年暴涨 80 斤。其中城镇增加的很少。而农民粮食消费比 76 年暴涨快 100 斤。

中国人民吃饱饭的原因就是这几个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说是因为化肥原因的,那也和某时代没关系。毕竟某时代从 67 年到 76 年十年间,有五年化肥是负增长。再让你干十年,又玩出个五年负增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相信大家的辩论,本质上都是在争吵,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农民吧

但现实是残酷的,两者的本质都是冷冰冰的,为了发展工业而服务的

公社从一开始,成立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 “剪刀差” 服务的。建国初,一穷二白,农村人口占据了 88% 以上,抗美援朝之前苏联老大哥鸟都不鸟你,哪怕后面打出桶蘸价值了,156 援助了,最后还是要连着借款一起还。

这种情况下,怎么发展工业和国防?

发展工业需要钱,这些钱通过对农民的压榨(高价卖出工业品,低价收购农业品,所取的差值利润用作工业发展)获得。

工业发展需要制度的配套成本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分散的农民导致征收农业税成本过高,于是提出集体化,搞公社,将农民集合起来,降低征收成本。

除了剪刀差之外,非农业生产提供廉价劳动力,为城镇化提供土地资源,这三种方式为建设积累资金,据孔祥智等人的估算,至少达到了 17.3 万亿元。

在《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09 年)一文中,孔先生做过如下的估算:

1、剪刀差的贡献,1952-1997 年,平均每年 274.8 亿元,积累了 12461 亿元,1993 年以后,剪刀差占比下降到 2.3%,但绝对额仍旧高达 331 亿元;
2、廉价劳动力,农民的劳动生产力与城市非农产业工人的生产率按照 1:1.45 算,到 07 年后者平均年工资 24932 元,那么比值下来,农民工应该是 17194 元,但实际只有 11000 元左右。按照外出务工的农民工 1.3 亿来算,每年差额贡献了超过 8052 亿。算上改革开发后 9.6% 的年 GDP 增长率,到 09 年差不多积累了 85495 亿元。加上社保支出上农民工的参保率极低,综合来看,到 09 年时,农民工通过务工的工资差值、参保的低水准,为城镇发展积累的资金高达 11.6 万亿。
3、土地建设,土地出让获得的增值收益里,政府收益 60%-70%,村集体组织等 25-30%,到农民手中的不到 10%。以土地出让金的 90% 作为农民损失来看,到 09 年,这个数值大概有 44235 亿。

综上,到《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该文撰写完成的 09 年,以上三项合计 17.3 万亿。

该文被温铁军的《八次危机》引用过,本文的不少观点也来自于此书。

在建国初以及后面的美苏冷战时期,先后引进苏联的工业体系,发展重工业;引进欧美的工业体系,发展轻工业。但是引进外资必然引起桎梏和制度的改变,加上金融系统的冲击,先后出现了诸多的经济通胀和危机

发达国家的工业体系为后发国家引进时,外资引进时,**除了提供资本的积累之外,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制度的变革,最终让后发国家成为先发国家经济危机转嫁的地方。这也就是 “发展陷阱”。**这也是国外盛嚣的 “崩溃论” 的源头。

我们为什么没有因为这种危机转嫁而崩溃?

因为我们把危机转嫁给农村了。就是这么简单。

《八次危机》里面有过一段非常震撼的论述:

凡是能向农村直接转嫁危机代价的,产业资本集中的城市工业就可以实现 “软着陆”,原有体制就得以维持。凡是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在城市 “硬着陆”,也就导致了国家的财税制度乃至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每次发生危机时,通过这种危机转嫁,农村人力资源存量高的优质劳动力大量向非农领域大规模净流出,劳动力资本化的好处被城镇占有,代价——农村老龄化、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大量增加——抛给了农村。农村就是一个蓄水池,每次危机,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城镇的危机软着陆,每次危机过后,三农问题就愈发严重一次。

如果你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切都会拨云见日。讲公社化、包产制的时候,课本上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一切往粮食产量靠,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幌子罢了。

公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集中起来,这样便于同一管理和征收农业税。但这种方式过于粗暴,并且不管是苏联还是我们,都产生了直接的、恶劣的结果。所以逐渐解体了。

包产到户之后,农民变为了 “小有产者”,有保底,但收入低,随着公社的逐渐解体,衍生出了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人口红利” 随之而来。03 年以后,农村新增人口不再分的土地,更促进了农村人口外流。农民工进城,促进当地消费,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然后房地产一套连招,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十几年 GDP 的高增长。

后者比前者的优势在于,前者农民知道自己每年到底收了多少粮食,自然对上缴的量的占比也有个数。而后者减小了剪刀差的占比,外出务工,农民工只知道自己出了多少力,但对这些力值多少钱是没个数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后者总比一辈子束缚在农田里,拿着最低一等的收入,要好。毕竟社保是会逐渐完善的,城市化率是逐渐上去的,农村的逐渐消亡,硬着陆也会越来越多的。

知乎用户 庄渔​ 发表

历史上从战国时期到新中国建立,都是包产到户。

“饿殍遍野”、“易子而食” 之类的记载不绝于史。包产到户不能解决挨饿的问题,这是基本常识。

工业化带来的农用机械、化肥、农药、水利设施、充分就业与低生育率,这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最终方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吃饱饭当然是因为联产承包改革,交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否则你产的越多,也全是公社的,吃饱了撑的干活吗?

左壬们唯独在这上面讲起了科学,讲起了化肥。不知道政治挂帅的时候,左壬们敢说一句是因为化肥增产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左壬要弄清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搞公社?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吗?是也不是。

小农经济的缺点是形不成规模,资源利用率低,这这种低级的生产方式有一个优点就是当组织失灵的时候,抗风险能力更强。全世界没听过哪个地区的人民自发搞公社化,而公社化就是为了降低生活成本,将更多的产出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放现在那相当于公司包吃包住,但没有工资。

而一旦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自我剥削式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公社化必然要瓦解。

如果你上班,公司只包吃包住不发工资,你觉得你有积极性吗?多多少少发工资你都会摸鱼,你指望白干的农民有积极性?

化肥虽然能大幅度提高产出,但是化肥的成本可不低,需要投资的。你搞房地产投资和农民种地投资本质上是一个东西,你肯定要对市场前景乐观你才会更愿意投资。

说实话当时中国农民大部分都是半饥饿状态,粮食增产的需求非常迫切,所以化肥投资需求很旺盛。

所谓包产到户提高积极性是没错的,只不过是政策回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前。

但是改革派过大的抬高了包产到户的效果,他们自己不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搞公社。

而他们之所以吹嘘包产到户,实际上是为了提升改开政策的合理性。如果以前的做法是错的,包产到户是对的。进而使老百姓支持改革开放。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实际上贬低了公社化。我觉得客观来讲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所谓的修正主义。而是对毛的修正,至于是对是错,处于不同位置的人看法不同。

知乎用户 和王 4 发表

这些人是故意,还是无知?还在这开历史倒车呢

吃饱饭两个,种出粮食,拿到粮食。

公社的时候农民逃荒,为啥江南地区的人要逃到江西去讨生活?

因为那里交公粮管的松。

交够国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江南非平原地区都吃不饱,你猜其它地方是什么情况?夹边沟故 % 事,大桃港旧 % 闻。

人,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

问题出在分配方式。

知乎用户 礼赞悉达多 发表

两者都是

知乎用户 无名 发表

包产和化肥是占比非常小的因素,主要是加入了 wto 进入国际分工体系,使得不用剥削农业收入来换取工业品了。

知乎用户 拖拉机 发表

扯化肥的纯属搞笑,什么叫包产到户,包是什么,承包经营,产量只是一个小问题,分配才是大问题。

这块地农民承包,种什么他能做主,养鸡养猪他能做主,大部分收成归他,他肯定会卖力干。

过去公社时代,打一千斤粮食,国家拿走九百斤,留一百斤,运气不好全拿走,农民只能吃野菜观音土,人干部报上去产量一万斤,收你一千斤多仁慈。

现在承包经营,打一千斤粮食,农民上交两百斤,留下八百斤,不光稻谷满仓,猪牛羊鸡鸭鹅全有了,有家禽家畜,农家肥就有了。八十年代大部分农田依赖农家肥,化肥用量并不大,因为一化肥太贵了,用不起。二化肥用多了土壤板结退化产量反而下降了,必须先大量用农家肥做底子,再撒一部分化肥,种田也是一门手艺,不是撒两把化肥粮食就长好了。

种田之余,农民可以从事副业第三产业,乡镇企业、个体户大量出现了,可以进城工作了。

有人肯定要说三提五统巴拉巴拉,农民负担重,为什么有三提五统,就是为了养公社时代留下的那些个光吃饭不干活的饭桶,现在这些饭桶退休工资还大大的,农民负担能不重吗,这些饭桶以及饭桶后代就喜欢哔哔 公社好,农民是牛马,他们是人上人,能不好吗,现在农民子弟比他们混得好,他们眼红的要死,比如刘强东这种穷人中的穷炮都能混出来了。

再说一句挖心的话,60 年代农民家徒四壁,老鼠都饿死了,想负担连负担的资格都没有。

知乎用户 ladengxihuo 发表

农药化肥转基因,现代农业三大宝。粮食增产主要靠这个,当然中国没咋搞转基因,搞杂交稻,反正都是生物技术。

但吃饱有时候不光靠增产就行的,不是完全必然挂钩的。

如果以满足基本需求为标准。中国在七十年代后期就能普遍果腹了,再也不会出现困难时期那样大规模饿死饿趴饿逃荒的事了。这和增产直接挂钩,这主要是因为化肥农药的使用率上升,毛时代大搞水利基础设施的效用显现,粮食增产。那时候包产到户还没搞呢,文化革命都还没结束呢。

但如果以普遍的完全不愁吃饱,能随性吃饱,而不是砸吧砸吧嘴还意犹未尽为标准,那至少等到九十年代末。这就不完全和增产挂钩了,也就是说,比如八十年代的产量平均分就能保证随性吃饱了,但却到了九十年代末,为什么?这主要体制问题,这个体制问题绝不仅仅是包产到户,八十年代就包产到户了,而是与粮食统购统销的计划体制打破,城乡二元剪刀差逐渐缩小,对农民的摊派逐步减少等很多相关。当然,与包产到户是有关系,但我认为关系不大。


十分惊讶为何这个问题下出现了这么多政治倾向的回答,一进来就看到的高赞是这样的:

好嘛,一个字不答就纯粹搞攻击,什么你们我们,你们是谁啊?谁又说都靠化肥了?还质疑别人问这种问题,怎么这个问题很奇怪么?在这位这里,吃饱饭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完全脱离了生产力范畴,完全成为了生产关系问题,成了政治问题。所以问这个问题都有问题了。

知乎用户 雨路青松​ 发表

奴隶吃不饱饭,可不是因为没粮食。

知乎用户 zhebaoer 发表

是允许老百姓努力改善生活,而不是层层加码不许有任何异动。

这话根本不能拿出来直接说,深究起来就没玩没了了。

所以就把锅甩给积极性。

不能 深究,为什么饿肚子还会没积极性?这不合理啊。饿肚子和挨揍坐牢相比谁都知道怎么选

这就好比,西安买馒头的小伙子是不爱惜粮食把馒头乱扔么?那个孕妇是傻不知道去医院么?

化肥?真有人信这个?原来化肥是 80 代发明的?

知乎用户 的是的的的的 发表

这的不少回答真让人开眼了

资本家逼着干还这么多人成天嚷嚷着躺平,上班摸鱼刷手机呢。要是明天改成干好干坏一个样,很难让我相信你凭着热情突然开始努力工作了。

再说当年改革也不是一块改的。有的地方先改了。后改的看到先改的地方成效立竿见影,才跟着改的。难道化肥供应那么快就上去了,而且只供应先改的地区不供应后改的地区?当年改革的阻力很大的,好多先改的村都是偷着改的,很多人觉得那样犯法。平凡的世界这本书里对这段的描写很细致。孙少安胆大就先改,他们旁边那个队就没改。眼瞅着这边改了以后日子好了,他们眼热,才闹着要改。

知乎用户 红叶 发表

不需要疑惑。包产到户确实是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但是包产到户不是去解决生产问题,更多的是解决分配问题。

去农村看看就能够知道,不同的农民种地的收成是不一样的。粮食生产不是种子到位了,化肥到位了就能够长出粮食的。需要人去劳作,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候去施肥,什么时候收割等等都需要人去劳动。种子和化肥不会主动跑到天地里去。当所有的收成都归自己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发挥出来了,粮食产量也就提高了。但是个人的力量限制也会导致承包到户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想要富裕却不容易。

实现共产主义的最大障碍不在于社会生产力,而在于人的主观。如果每个人都自觉参与生产并且只索取自己所需的部分那么共产主义实现起来就非常容易。

分两点:

1、每个人自觉参与生产活动。总有部分人会懒一些,这个懒就会蔓延开来。

2、只索取自己所需的部分。到了分配时段往往那些在生产阶段懒的人又会出来要求多分。甚至是浪费。只顾自己吃,不管别人。

**基于以上两点是人民公式化失败的根本原因。包产到户也仅仅是解决了以上两个矛盾。**温饱就解决了,但是要想富裕有些困难了。

包产到户不要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到当时的情况。如果当时不包产到户即使有许多的化肥也难以发挥作用,是人让化肥发辉了作用。本质上包产到户是解决人性的问题。

就拿我家来说,包产到户之后粮食产量高了,仓库里满了起来,饭也吃饱了。但是我们整个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其实并没有提高多少,以前是赚工分换取粮食,但是我家人丁兴旺,生产队队长家里人丁凋零,生产队队长非常坦白的说就是不给我家分粮要饿死我家里几个人。所以我家积累的工分根本就换不到粮,一定要我家拿钱去买,那个年代去哪里搞钱?所以只能去其他生产队去借,也正是凭借着历代积累的人品村里其他生产队也都愿意借给我家,然后搭配番薯丝(将番薯刨丝晒干保存)倒也没有饿死了。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我妈妈家里,六七十年代吃的都是白米饭,我妈妈家的整个生产队里就没有吃过番薯丝这种东西,都是白米饭。原因是我外公是生产队队长,在粮食分配上搞的非常的公允。现在他老人家 80 多岁了回村里别人还都是非常的欢迎他。

承包到户不是解决生产问题,而是解决了分配问题。如果只看生产端,当时的粮食产量已经不至于吃不饱了。

知乎用户 酱肉包 发表

提这个问题的题主是没有读过历史吗?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知道。

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工业时代以前都是土地私有,这个怕是比包产到户更能提高所谓生产积极性的吧,结果呢?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灾荒缺粮的日子远比所谓盛世多得多,怎么以前私有制不灵,而实行了几十年的公有制以后,再来个包产到户,一下粮食产量就大增,你说什么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

知乎用户 louzhiguo0000 发表

老百姓后来之所以吃饱饭,不仅仅是包产到户,人们积极性高了。科技的力量且不论。很大程度上是粮食保存在老百姓手中,没有被拿走。

六十年代最严重时,我们村里成年人劳动一天的报酬就是两个窝头,合抱粗的一捆秸秆需要劳动一天才能得到。改开后的交公粮,跟集体时代的粮食直接被拿走相比,那数量小多了。我问我爸,农民创造了的那么多价值都去哪儿了?我爸说支援亚非拉人民了。

知乎用户 饱吹饿唱​ 发表

打着自以为是的 “知乎正确”,就可以随便以为了,就可以睁眼说瞎话了。

如果一遇到关于包产到户的提问就开始知乎正确,就开始丧失逻辑,用自以为是的结论倒推原因,其结果必然是违背常识的,幼稚的,我替你们的中学老师丢人,当然前提是有过中学老师,如果没有,请自行复习义务教育。

那么你换一个不太知乎敏感的话题来试试,看看你们逻辑还在不在,例如——

我军能够战胜国军,到底是因为武器装备的领先还是因为军队制度的优越呢?

知乎用户 h 汉唐气象 发表

如果没有包产到户,就算有化肥也没用。看过一篇回忆文章,六几年的时候吧,国家花外汇进口的化肥,农民嫌上化肥麻烦,全都倒在地里,然后和大姑娘小媳妇打情骂俏。文章的作者义愤填膺,大骂农民,农民根本懒得理他,就算增产了也落不到我手里,受那麻烦干屁。

人的问题不解决,化肥屁用没有。包产到户就是解决人的问题的。你们不会以为改开前没良种吧,没有包产到户,袁隆平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知乎用户 西海岸 发表

很简单,吃饱饭是因为工业化,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你主题里因素三个非得选一个那就是合成化肥。

不要只看中国,看世界。人口增长数据,1700 年世界人口才几亿,1800 年世界人口十亿,1900 年世界人口十几亿,1950 年二十几亿,2000 年 60 几亿!!现在是 70 多 80 亿!!

近代工业的进步和普及带来的是全球人口增长。(毕竟别的国家可没什么包产到户和水稻,不少人主食也不是水稻)

没有合成化肥,靠传统低效农家肥,种植成本大把精力得花在找屎运屎上。农家肥的量也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 (鸟粪战争就是为了抢这些发生的)。而且需要经常一片地分成好多块,种完得换另一块种,歇几年,免得把同块地肥力用光了。

还有近现代工业带来的水利工程,生产农具改良,农药降低的病虫害。现代医学减少畜牧死亡。交通贸易 (别人买不到吃的,农民找不到买主烂手上)。食物储存加工保鲜等等。随便一个都能立竿见影的提升当时食物生产效率。

反而谁谁谁的 xx 稻在解决吃的问题上,贡献的权重很低。推广上恰逢其时的和新中国工业化普及差不多重叠。说一个没上过普通老百姓餐桌的品种解决了温饱,是把工业化带来的硕果整个给摘了……

知乎用户 吴北冥​ 发表

包产到户前后的生产生活情况,找了一些数据,做个参考吧

这是粮食消费情况

基本的肉类副食消费情况

工业品消费情况

化肥使用情况

拖拉机,收割机使用情况

知乎用户 逐风者 发表

当然是前者。

不然有化肥也没用

知乎用户 虚假的德三球​ 发表

算了先放结论:是以化肥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的广泛使用。统购政策改革,取消包产制度对粮食生产影响有限。主包产要是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虽然严格来说公社市场化改革也可以起到扶贫工作中的类似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制度长期执行下去都会出现问题。这一点不分大小和种类。这是由裸猿的社会性决定的,即不存在完美制度。然后就是生产积极性这个很难以量化的东西。改革带来了积极性提高。但是这个原因基本不是土地制度的改革而是统收制度的改革。1978 年统购价格上涨了 20%,超购部分上涨了 50% 简而言之农民有钱了。(这才是农民愿意提高积极性的根本,在三提五统出现过农民收入锐减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但是这次统购政策的调整为 80 年代末的恶性通胀埋下了伏笔。)统购统销这个政策这里笔者不展开讨论以后会单独可能会出一篇来讲述。

那么抛除点积极性这个问题我们来说一说彼时的中国农村困境。1958 到 1979 年农村人口由 5.3 亿增加到 8 亿,增长了 59%。而播种面积减少了 7.4%。1958 年我国农村人均占有耕地 4.2 亩,1979 年只有 2.76 亩,减少了 34%。1979 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 2.86 亿,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 70%,而 1958 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 1.55 亿,占比为 58%。同一时期机械化耕种、水利灌溉水平提升较大,但是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被当时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困在农村,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处于事实上的失业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导致逐渐这才是人民公社后期的真正困难。

而在笔者看来改革的最大意义其实是放开了农民开展其他副业。从 78 年后社队各种各样的企业增加,小工商业的放开,吸纳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就业。同时反过来为了农民提供了充足的商品。随之而来的是 79 年后开始逐步减少农业税。农民收入提高。而且人民公社解体到了 1983 年,实际上自从纠正共产风以来农民逐步有了自留地,而人民公社的土地则主要维持公社运转,其中包括采购化肥,农机,医疗,行政和教育。同时改开前 10 年政治的动乱,使得各地的人民公社差距极大。既有向大寨这样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得不保留共产风,最大限度的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合作社。也有土地优渥拥有拖拉机能够实现机械,半机械化耕作的的公社。也有小岗村所属的这种很穷的公社。

改革最大的意义从从新华社一篇社论也能看出来。

新华社北京 1983 年 2 月 22 日电 (记者柳梆 马成广)
我国 10 亿人口有 8 亿农民搞饭吃的旧局面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最突出的表现, 目前全国大约有 1 亿左右的农民已经从插秧种粮中转移出来。他们从事养殖业、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业、农副产品运销业等商品生产, 在农村这块广阔土地上绘出了 “种田里手包粮田, 能工巧匠搞专业” 的生机勃勃的新画卷。
据分析, 从粮食种植业中转移出来的 1 亿左右的农民, 目前正在更多的领域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约有 3000 万个农村劳动力放下锄头镰刀进入了社队企业, 由农民变成了主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商品生产者。这 3000 万个劳动力, 占农村总劳动力的 10%。也就是说, 每十个劳动力中现在就有一个从农民变成农村的经营者和职工。他们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在变低值产品为高值产品方面大显身手。
——全国一亿七千六百多万农户中, 平均每十户就有一户是从事养殖业或其他行业的专业户或重点户。这一千七百多万户开始脱离或半脱离土地的农民, 以商品生产者的面貌出现, 因地制宜地经营着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圈里卧的、笼中养的、水里游的、山野放的、盆里栽的养殖业, 源源不断地为城乡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农副产品。沈阳郊区农村, 目前占农户总数 14.6%的养猪专业户 (重点户), 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猪占全地区收购生猪总数的 46%。
——全国农村还有一大批劳动力加入到服务性行列中, 进行农村的生产前和生产后的服务。他们当中有供应种子的, 有供应饲料的, 有搞防疫植保的, 有提供技术咨询的, 有从事产品加工和购销的, 也有干修理和运输的。
——据统计, 到 1982 年秋, 全国农村社员经营个人工商业的有 127 万户。全国社员个人购买的拖拉机已有 50 万台。这意味着至少有 50 万个懂技术的劳动力加入了农机、运输队伍。
与此同时, 我国粮食生产也获得了可喜的成就。从 1978 年到 1982 年, 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由于进行了合理调整, 大约减少了近一亿亩,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了 6800 万亩。在这种情况下, 粮食总产量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1 年比 1978 年增加 400 亿斤, 1982 年增产的粮食, 从许多地区未经最后正式公布的材料看, 可能接近于前三年增产的总和。粮食平均亩产量, 1979 年为 370 多斤, 1982 年突破了 400 斤大关。各地都涌现出一批粮食高产、商品率很高的种粮专业户。江西省新建县去年有 5252 户社员 (占全县总户数的 15.6%) 向国家交售商品粮在 1 万斤以上, 其中超过 4 万斤的有 18 户, 最多的一户交了 9 万斤。
我国一些农业经济专家说, 人们都还记忆犹新, 在那个单打一抓粮食的年代, 许多省市区为了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 砍果树, 伐桑麻, 开山劈岭, 拦湖围海, 造田又造田, 种粮还种粮, 结果并没有给全国人民带来丰富的食品。现在, 按照党的现行政策办事, 不用 8 亿农民都去搞饭吃了, 结果大家反而吃得饱、吃得好。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表明, 我国农业正稳步而健康地走向专业化、社会化, 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 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这种转化不仅关系着全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兴旺, 也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兴旺。

同时我们知道光有积极性是不够。不然那么我们就陷入了同 58 年一样的误区。那么是什么使得在在种植面积减小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增加呢?

上面笔者说过 70 年代中国农村的机械化水平和水利设施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推广使得粮食的范围亩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实际口粮种植面积减小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能维持增长。同时 70 年代的化肥销售制度也是不合理的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很多地方的化肥使用量不足,甚至没有。而改革后化肥使用中地方主义迅速消退。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更加合理

自 1978 年来国家还减少了对外援助,叫停了三线工程。以及开始从国外进口粮食。是的中国粮食达到足够供应全国的程度。也就是说达到了温饱。

而发生在 90 年代农民积极性严重降低的同时能维持粮食产量小幅度波动也是由于粮食品种的改良和化肥更广泛使用。同时也和大量修建于 70 年代水利设施的崩溃有关。

同时由于大量知识青年回到城市。使得原本基本实现小学和初中教育普及的农村教育崩溃。同时随着之后对公社的取消导致赤脚医生的大量减少也导致 80 年代农村医疗体系崩溃。最终导致农村人均寿命的倒退。(来源于世卫组织的统计不能完全反应真实情况。国家统计局没有提供 80 到 88 年的数据)

总结:粮食问题的解决是由统购价格上调带来的积极性提升,化肥的使用和分配改进,品种的推广和使用带来的。分田带来的积极性远没有统购价格提高带来的影响大。分田为代表的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核心特点是农民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但是人民公社的取消影响并非只有正面也有负面。出于对不同问题的严重性的认知不同。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笔者认为不能把分田单干就单纯的和人民公社对立起来。而且人民公社在执行中也出现了问题。笔者不做过多考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岗村农民立生死状时候我还在上中学,对农村也没有认识。不管化肥有多大作用,包产产生多大影响,我坚决支持改革开放。

现在有些人念三音,很正常,该来的总是会来。做蛋糕和切蛋糕,就那么点儿事,不满意就重新切一刀试试。

知乎用户 广丰隐士 发表

著名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在 1955 年实行 “田地集体化” 后粮食产量反而倒退、下降了 88%[转贴]

小岗村的 18 户村民偷偷地在 1978 年 12 月开始实行 “包产到户”,掀开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从公社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渡的序幕。实行“包产到户” 后的第一年小岗生产队的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 13.3 万斤,相当于 1966 年 - 1970 年那 5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产量超过合作化以来 20 年的总和!而小岗村在 1955 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成立“高级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小岗没经历过互助组和初级社这两个阶段,是直接进入高级社阶段的),粮食产量开始不断地减少、下降,到它成立人民公社十周年时,粮食产量变得只有 1955 年的 12% 了,就是说下降了 88%!我是从“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书《大转折的瞬间——目击中国农村改革》中得知这个情况的,那本书中是这样说的:

确实,小岗农民只想有碗饭吃,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严宏昌家,他的妻子段永霞向笔者介绍说:“实在是饿怕了,逼出来的。”(楼主附注:当时严宏昌是小岗生产队的副队长,而笔者,即这本书的作者李锦是新华社的高级记者;“逼出来的” 是指此前偷偷开始私自实行 “大包干”) **她说,“小岗人过的是啥日子啊。磙子一上场,先交国家的粮。场光了,粮也光了。接着,就出去要饭。我是 1968 年嫁过来的,生了孩子就要饭,把孩子背在身上,夜里爬火车朝南走。也没钱买票,老被车上人赶下来,挨过多少骂,背地里流了多少泪。**刚分下来那一年,也没饭吃,干活干不动,就让 9 岁的大女儿出去要饭,送到地里。干了一季,就大丰收了,吃饱饭了。”

显然,是因为饥饿逼迫农民起来变革的。我们离开小岗村,把视线放开点,可以理解 “包产到户” 首先在凤阳乃至安徽兴起的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1977 年 11 月凤阳县有 617 人外流在上海,上海市委书记彭冲报告上送钟 - 秧,华国锋指示说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12 月,上海南汇县一农民写信给钟 - 秧,反映不少安徽人在那里要饭,钟 - 秧 - 领导又批转给安徽省委,要求带回他们。上海市 1 至 10 月收容安徽外流人员 1078 人,其中滁县地区有 700 多人,而凤阳县就有 600 多人。

1978 年末 “大包干” 在凤阳兴起也有其特殊的 “地利” 因素。我在小岗村了解到这里的农民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一段特殊经历。在成立农业高级社前,这里的农民一直是单干,竟没有经过互助组与初级社 (楼主提醒大家注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不等于 “人民公社”,成立高级社是农业集体化的第 3 个步骤,成立公社则是集体化的第 4 个步骤)。当时,这个村户均占有耕地 33 亩,耕牛 0.8 头,劳动力占人口的 51%,基本是我国农民理想的 “三十亩地一头牛” 的经营规模,农民的日子过得很好,当时,没有产生过 “集体生产” 的念头。1955 年,随着农业合作社高潮的迅猛出现,办社工作队硬要小岗农民 “一步进天堂”,由单干直接进入高级社。强行拉走未入社农户的耕牛,割掉他们地里成熟的庄稼。这年冬天小岗生产队一下子死掉 17 条耕牛,人均年收入由 80 元左右一下子降到 55.5 元。小岗人搞单干时,连续 4 年每年向国家交粮食 2 万 - 2.5 万公斤,而在 1956 年后,连续 23 年吃国家返销粮。小岗人算过这笔账,人民公社成立十周年时,小岗人粮食总产仅是 1955 年的 12%,人民公社成立二十周年时,粮食产量仅是 1955 年的 20%。小岗人不会忘记单干时的 “黄金岁月”,他们走上“大包干” 之路,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而作出的选择。

1978 年时的凤阳县委副书记支道友以亲身经历,向我介绍凤阳县在 1961 年后搞 “包产到户” 的情况。他当生产队会计时,包 28 亩田,仅 7 亩烟叶就卖得 1700 元钱。1977 年,他在黄泥铺时向农民讨教,怎样才能把生产搞上去时,有个姓李的老农对他说:不要你机械化、水利化,只要你分田到家。我家 5 口,只要你分 5 亩地、5 把锄,连牛也不要,让我有权种自己的地。他当时就把农民的话在县委常委会上作了报告。(下面的是原书这一页的实物图)

答主批注:据《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1986 年第 1 期记载,1961 年至 1962 年,全国实行 “包产到户” 的约占 20%,安徽农村包产到户的社队达 80%,甘肃临夏地区达 74%,浙江新昌和四川江北县 70%,广西胜县 42.3%,福建连城 42%,贵州全省 40%。

下面这篇新闻报道中则说 1979 年,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第一年的粮食产量是 1966 年 - 1970 年那 5 年产量的总和!而且 1978 年安徽滁州地区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也创造出了奇迹,那一年当地虽然遭受了特大旱灾但粮食的总产量和棉花的亩产量反而立马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 50% 和 90%!

中国奇迹的制度 “密码”(5)∣1978 年,改革从农村开始突破

文章来源:《傥员文摘》/《农民日报

作者:王郁昭

此文的电子版我则是从 “七一网” 中如下这个地址的网页上复制、获得的:

https://www.12371.gov.cn/Item/573151.aspx(该网页顶端的站名大字下注明了该网站是 “重庆市委傥建门户网站”)

20 世纪 70 年代,我在安徽省滁县地区(今滁州市)工作。1977 年春,地委组织调查写出 130 多篇调查报告,并向省委写了一份综合调查报告,列举了许多 “左” 的错误表现,提出端正和落实农村政策的意见。

1977 年 6 月,忠 - 秧改组安徽省委领导班子,万里同志任省委第一书记。7 月,万里看到滁县地委的报告后,当即批示:“滁县地委组织力量深入群众,对农村经济政策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这是个好的开端,报告所提意见,可供各地参考。” 在滁县地委报告和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最后形成了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六条》强调农村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搞好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允许生产队根据农活情况,可以组织作业组,适合个人干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减轻社员和社队负担;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兼顾三者利益;允许和鼓励社员自主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等等。

随着《六条》的贯彻,农村政策的放宽,群众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一些地方偷偷搞起联系产量责任制,实际上揭开了安徽省农村改革的序幕,敲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钟声。

万里为 “秘密武器” 护法

1978 年,滁县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答主附注:安徽省的滁县专区在 1982 年改称为 “滁州市”)9 月初,滁县地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会上地委充分发扬民主,让公社干部把心里话讲出来。结果,来安和天长县的一些公社书记把他们称之为 “秘密武器” 的三个典型介绍了出来:

第一个典型是来安县烟陈公社魏郢生产队。1978 年春把生产队分成两个组,实行三包一奖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大旱之年粮食产量由上年 8 万多斤增长到 12 万多斤 (答主点评:就是说,在特大旱灾之下,粮食产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前一年一下子增长了 50%)。第二个典型是天长县新街公社,1978 年春公社决定把棉花包产到户,超产奖励,减产赔偿。大旱之年棉花亩产较上年增产近九成 (答主点评:就是说,棉花的亩产量反而比前一年一下子大增了 90%)。第三个典型是来安县广大公社把全年粮、油、棉和猪、禽、蛋等生产指标,分解成 100 分,年终时对基层干部按实绩进行奖罚,大旱之年生产全面增产。这些办法在当时尚属 “禁区”,被称为 “秘密武器”,只能暗中实行。

万里同志对这三个典型非常重视,通知地委可以在全区进行试点。为此滁县地委发了 96 号文件,要求各县先在一个大队或一个公社进行试点。文件下达后,各县纷纷要求扩大试点范围,许多社队争当试点。随后,一些不是试点的社队也自发地搞起了包产到组。到 1979 年 3 月底,滁县地区实行包产到组、大包干到组的生产队已近七成。

**1979 年 3 月 15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张浩写的读者来信,并加了编者按,标题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编者按则提出:“已经出现‘分田到组’,‘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 “坚决纠正”。这对双包到组后正在忙春耕的皖东农民来说无疑是泼了一瓢冷水,引起很大的震动。**针对干部群众思想上出现的波动,地委及时向各县发出电话通知,明确指出:“当前正值春耕春播大忙季节,各种形式责任制一律稳定下来,不要变来变去,延误农时”,“各种形式责任制是地委同意试验的,如果错了,完全由地委负责”。

万里于 3 月 16 日来到滁县地区。他说,“作为报纸,发表各种不同意见都是可以的,别人写读者来信,你们也可以写读者来信”,“究竟什么意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靠实践来检验”,“产量上不去,农民秋后饿肚子,是找你们县委还是找报社?报社是不会管饭的”,“只要今年大丰收,增了产,社会财富多了,群众生活改善了,你们的办法明年可以干,后年还可以干,可以一直干下去。”

大包干在安徽省报上户口

随着双包到组的发展,也出现了一部分生产队暗中搞了包产到户。1978 年秋后,凤阳县搞包产到组,小岗生产队先划为 4 个作业组,干不好,又分成 8 个,还是合不拢,经干部社员商议,干脆搞个大包干到户,瞒上不瞒下,如果因为土地包到户,干部出了事,蹲班房,全队社员共同负责,把他的孩子抚养到 18 岁。1978 年底,大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就在小岗诞生了。

大包干到户是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后来,在国家农委负责人杜润领导下,经有关理论工作者研究论证,认为大包干承包制实现农村土地的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农民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集体和农户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承包合同来实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79 年实践的结果,小岗生产队粮食产量达到 13 万多斤,相当于 1966—1970 年 5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产量超过合作化以来 20 年的总和,社员人均收入增长 6 倍。从 1957 年起 23 年来,第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和油料任务,分别超过 6 倍和 80 倍

在 1980 年初省委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我作了《顺应民心,积极引导》的发言,并要求给大包干报个户口,承认它也是社烩 - 拄义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1 月 11 日万里在会议总结时指出,“包产到户不是我们提出来的,问题是已经有了,孩子已经生下来了,他妈妈挺高兴。” **“**那天王郁昭同志说了,孩子挺好的,给报个户口吧,承认它也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 那根本不是资本主义,包产到户不等于单干,单干不等于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可怕的…… 那就只能同意,批准。” 大包干责任制终于在安徽省报上了户口。但这个户口是地方户口,只能在安徽省通行。

……(后略)

知乎用户 朱成斌 发表

毛时代城市骚动工业危机,造成几千万文革知青下乡农村农业吃农民饭,而邓时代原在在农村吃饭的几千万知青全返城市,要怎才能把农村种的粮食转移到城市,使几千万返城市的下乡知青,有饭食饱才能心不慌不骚乱安心等待就业,这就是邓小平农村改革思路。

用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的就是,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切以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

农村改革就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不允许自由买卖,任何单位个人侵占已有。按人口分田地承包到户去完成国家分给集体田地的公购粮总义务农业税,耕田要以粮为纲,不准弃荒不交稻谷公购粮义务,不得用金钱代替稻谷去交公购粮义务。

人民公社不再动用国家收购的储备粮集中农民工吃大锅饭,大搞重搞水利基础建设面子政绩工程。电视剧红旗渠,62 年林县就动用国家收购储备粮 10 万斤去搞好的。人民公社改革为镇专注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完成国家计划公购粮义务上交支持城市人口吃饱饭搞工业发展。

不再割资本主义尾巴,放由农民以粮为纲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完成国家计划公购粮义务后,国家再仪高价统购统销稳定市场经济,给农民多发展农副产品发家致富。

知乎用户 猫头等 99 人​ 发表

青岛大虾、唐山烧烤,都是物美价廉的食物。

知乎用户 喜新不厌旧 发表

因为良种、农药、化肥、农田水利、农机。

1950 年,在解放之初,土地是连所有权一起分给农民的,当时华北小麦亩产不到 100 公斤。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时候全国各地所有权被收回,土地承包权重新分配。后面搞人民公社和生产队集中土地生产粮食。

1964 年的电影《丰收之后》,6 分 14 秒开始那段,会计宣布粮食丰收,小麦亩产 300 斤,超过预期 50 斤。

今年看新闻,驻马店农民收割小麦,有亩产达到 1600 斤以上的。难道包产到户能让粮食增产四倍多?

如果说粮食增产是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为什么 1950 年粮食产量那么低呢?

知乎用户 十里坡剑神 发表

包产到户真的白扯,我老家一亩地分的离着 1km

要说粮食产量,真的和集体生产队相差不大之前没化肥的时候都看地的肥沃程度,几十年下来都白瞎了,但是到后来大型机械啥的都别想用了,地分的太散,之前有个挺有能力的村支书想重新整合,没办法,国家不允许,土地 30 年不让变动。所以到现在种粮食还是手工,别提多麻烦了。

知乎用户 EEEE LUU 发表

80 年代的朝鲜满嘴流油,90 年代的朝鲜苦难行军。

原因何在?

是朝鲜内部生产关系变动了,还是苏联的廉价化肥柴油供不上了?

知乎用户 dzy 发表

中国运行上千年的包产到户了,吃饱了吗?

知乎用户 开心一笑 发表

为什么一定要二极管,非此即彼呢?

要做好事情,既要寻找合适的工具,而主观能动性也一样重要。

而包产到户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措施。

很简单的道理,比如土地的生产潜力是 1,人民公社年代只能发挥出 0.5,而包产到户的时候,能发挥出 0.9。

使用良种能将土地的潜力提高到 2,使用化肥能提高到 3,科学种植加水利设施能提高到 4.

那你说在良种,化肥,科学种植加水利设施的提高值那么多,是不是主观能动性就没那么重要了呀?

不,毕竟 4*0.5=2,而 4*0.9=3.6,你看,在同样的条件下,主动能动性能不能发挥,所创造的结果是相差很大的。

所以,你们说是包产到户的功劳,还是化肥的功劳?

知乎用户 Aous 发表

人均耕地数据摆在那,少得可怜,你再努力也很难吃饱饭,北方人人均耕地那么大也要挨饿。

南方很多云贵川广西广东福建…. 一户几口人均能有 3 亩耕地就不错了,很多一家人就只有一亩地不够,产量再高也吃不饱,还要面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繁重的赋税和高昂的化肥农药种子成本,以及糟糕的水利条件…. 怎么活啊?

中国人真正普遍吃饱饭那得 2001 年后的工业化社会了,50.60.70.80.90 年代都不能说真正意义上吃饱饭!90 年代还有很多地区穷得叮当响,一个馒头一碗粥都要省着吃,一周吃不到一次猪肉。

中国人吃饱饭是因为工业化转移大量农业人口,靠工业创造的收入,进口大量的粮食,剩余的农业人口也可以耕种更多土地。中国每年进口 20% 粮食,别跟我说什么进口的副粮不是粮食,副粮它就是粮食!你把河南人、山东人、东北人在外打工的全部撵回老家看看?他们不为了那点可怜的耕田打破头才怪,把欧洲白人及其后代全部撵回欧洲看看?十亿人不打得你死我活才怪。

。。。

人均耕田少就注定了挨饿的命运,只有走出去,转移出去,才能存活

知乎用户 某壬 发表

看了下面的答案,懂了,几千年小农经济一直都能吃饱饭。

不能吃饱饭是因为没有包产到户。

知乎用户 做自己 发表

中国人能够吃饱饭,是因为包产到户,还是因为化肥的大规模使用用?这个问题其实关心历史发展的人都会有这个疑问,我也是其中一个。如果你还记得下面的这个图片是哪篇课文的插图?或许更能体会我所说的话。

那个时候我的年龄虽然很小,但是也听老人说过。在五几年六几年的时候,当时的粮食产量是很低的,大约一亩地也就是一二百斤的麦子产量。60 年之后开始引进了化肥,引进的是苏联的多,后来又有了加拿大的。当时的包装袋前面写着进口,后面写着苏联。曾经有一段时间,包装袋也成为人们做裤子的材料。这应该是在 70 年以前,甚至更早。毕竟这种材料防雨性能很好。所以出现了一个奇观吧!人穿的裤子前面写着进口,后边写着苏联。并且还只有和供销社有点关系的人才能弄到。那个时候也引进了一些外国的农业机械,最早的时候有一种烧硫磺的拖拉机,我们当地人称之为老翁车,因为这种车烧的是硫磺,发出难闻的气味,而且发出的声响是嗡嗡的声音。

说到粮食的增产,最大的功劳在于化肥的使用。我们其实最早使用的化肥并不是现在的尿素啊,复合肥之类的,其实是一种叫做氨水的东西。最开始的时候,老百姓也不了解氨水的性质。拿家里边的铁盆铝盆,直接舀氨水到地里而且用量很小。由于老百姓不熟悉氨水的性质,使用过一次以后,这些铁盘铝盘就坏掉了,被氨水腐蚀。后来人们才知道,要用瓦盆或者瓷碗能够很好的防腐蚀。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现代化肥的使用,在 60 年之后,粮食的产量可以达到每亩 500 斤左右。其实,大多数地区实行包干到户已经到了 83 年左右了。那个时候,人们早已实现了每天白面的生活。到了包产到户的时候,氨水这种肥料早已不再使用,使用的是碳氨尿素等化肥。最早还使用过硝酸铵这种,学化学的人都知道,硝酸铵实际上也是一种制造炸药的化学原料。因为硝酸铵易爆炸的性质,当时也发生过搬运硝酸过程当中,化肥突然爆炸,造成人员死亡的现象。到包产到户的时候,硝酸铵这种化肥已经被禁止当做化肥使用。

80 年代末期,90 年代初期,粮食又一次的大规模增产。这一段生产的主要原因是优质化肥的使用例如尿素,磷肥,碳氨开始大规模的使用。以及当时的种子培养技术的发展。早期人民种植玉米,实际上是自己培养的种子。选用两种玉米种到一块儿,然后把其中一种玉米的花粉授粉器官折断,采用异花授粉的方式培养种子。90 年代起已经使用的售卖的种子没有人再自己培养。那个时候小麦的产量大约每亩八九百斤没问题。化肥的使用量也是以前的 n 倍了。粮食的产量应该是以前亩产的 3 倍,没问题。这也是我国由建国初期的人口四亿增长到 90 年代的十亿人口,没有产生粮食荒问题的根源。

当然说包产到户也不是一点功劳没有,实际上,当时的生产队比真正像赵树理小说当中所说的小腿疼啊等等,这样的人物有,毕竟小说也是有一定的夸张成分的真正在生产队干活的时候,大家还都是很认真的,大多数人都是很认真的。就像现在包产到户,但依然有人现在慌着种地一样,甚至有些人的地现在草比粮食长的好,大家也应该不陌生吧!

虽然我不否认包产到户的作用,但我认为,中国人吃饱饭化肥的使用,和类似于袁隆平这样的育种专家的作用更大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那种烧硫磺的老翁车我是听我的化学老师讲的,我没有见过估计现在活着的人也没几个人见过了。不过很可惜的是,我记得当时我们村分包土地的时候。村集体里边有一辆东方红就停在大队部,每个队里边还有两三辆叫五零的大型拖拉机,还有叫七零型号的大型拖拉机。只可惜,包产到户之后,这些大型的农机已经无法使用。后来又过了两三年,这些大型的机械终于被报废了。这也和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学生们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大队部和小学是在一块儿的履带式的东方红拖拉机成了我们游乐场所,后来有学生打开了东方红拖拉机的门,然后我们在上边玩耍,有时候尿尿拉屎。最后,有些小学生把零件拆了当废铁拿回家。没几年,这些原本使用的好好的机械,最后都成废铁。因为包产到户以后,每家分的地又分为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地,每一家的地都不多,大型的机械也用不上。生产队的牛,我们家也分了一头,就是用牛来犁地耙地。后来又有了叫手扶拖拉机的,都有了小四轮拖拉机。一直到 95 年之后吧!收麦子也不用镰刀割,也不用小四轮前面带的收麦机收割。家里边也是出钱找别人的,联合收割机收麦子。

准确的说是 2000 年,是一个分界点。2000 年之前自己收麦自己用拖拉机碾麦子,2000 年之后使用的是联合收割机。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了一个小孩子的泥塑插图课文的题目叫做《颗粒归仓》吗?

好了,有空再说吧,以前的历史其实很值得回忆。毕竟我的童年是从那个年代过来。

知乎用户 一行一度 发表

利息相关,几代农民,由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逐步投入现代农业,整个家族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总计几千亩是有的。有大型项目参与经验,目前从事中小型私营农场经营生产,常年与农科所打交道。

很负责任的告诉各位,我国人民拥有足够的口粮支撑如此庞大的人口数字,不是因为包产到户、不是因为杂交水稻、更不是因为东北大粮仓(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听,这几乎是我最反感的说词,东北粮食从未哺育全国)。

原因只有两个:

1. 农业科研院所培育、改良的种苗

2. 化肥农药的普及和大量使用

(我国独有因素,外贸进口,得益于国家优秀的商业运作和前瞻性的外汇储备

就没别的,真的没别的。不止我国,全世界所有能吃饱饭国家和地区都得益于这两点因素。农药、化肥一直被无知人们诟病,但这是研发和使用方法的问题,从来就不是用不用的问题,部分人别把自己房前屋后大树旁用各种粪浇出来的农作物当成健康食品,更别把那蝗虫飞蛾都不够吃的量当成丰收。

。。。。。。。。。。。。。。。。。。。

蔬菜:

1. 改革开放、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让蔬菜成为经济作物,虽然菜农并没有菜贩子赚得多,但至少蔬菜与钱挂了勾,蔬菜种植成为农村经济最强的一针

2. 大棚、温室的普及

肉类:

1. 家禽产业起始和增长来自国家对相关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廉价的、延伸到全国乡村的兽药售卖和兽医

2. 养猪,这个一部分和家禽一样,但最关键的你怎么也想不到。。。。。。居然是农村养猪卫生环境的改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专业养殖场并不能提供足够比例的猪肉市场需求)

3. 内陆淡水鱼养殖起始和增长是真的受益于包产到户比较多

知乎用户 Aaron Z 发表

都不是,积极性才是第一生产力,收割机一人一天可以才收割 100 亩地,我手拿镰刀凭借我的积极性,我相信我一个人收割 200 亩地。

知乎用户 不再迷失​ 发表

@勇闯异世界二号不要误人子弟了,购任务从今年起亦实行 “一定三年” 不变的政策。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1971 年至 1973 年的粮食、油脂包(统)购任务

专区分配我县第二个 “一定三年” 的粮食包购任务为 4000 万斤,油脂统 购 任 务为 77 万斤。我们从 “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需要和我县国家、集体粮食储备都很薄弱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国家征购适当增加农村销量逐年减少,社员生活适当改善,集体粮食储备逐年增多的原则,并考虑到各公社近几年生产条件的变化和今后粮食生产发展的情况,根据省规定县对下安排粮食可加 5%,油脂可加 5 一 10% 的保险系数的精神,分配落实到生产队,全具实际包购到队的粮食任务为 4200 万斤,统购到队的油脂任 务为 84 万斤,调节丰歉和有关政策性的减免,以保证国家征购任务的完成。

购任务从今年起亦实行 “一定三年” 不变的政策。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1971 年至 1973 年的粮食、油脂包(统)购任务
1. 关于购留标准问题。以生产队为单位计算购留时的口粮标准,稻产区起购点为 440 一 460 斤,杂粮产区起购点为 340—360 斤。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不购,超过的要合理 征购。凡 水稻产量占 70% 的为稻产区,杂粮产量占 70% 的为杂粮产区,其余的为稻杂兼产区。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的队,社员口粮可以按∶稻产区 480—520 斤,杂粮产区 400—420 斤,稻 杂 兼 产 区 440-460 斤。
完成征购任务后的余粮,仍采取三、四、三的办法处理,即国家 超购 30%,集 体储备 40%,其余 30% 用于生产队集体事业开支和分配给社员改善生活或作家庭储备。
东方红公社灵泉大队新队在核实产量的基础上,放手发动群众,认真落实党 的分 配 政策,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他们民主制订的预分方案是∶
1. 粮食分配,总产 135700 斤; 征购,全年任务 26134.5 斤,午季完成 26138 斤; 种子,根据今年秋种小麦计划面积 640 亩,每亩平均留种 30 斤,共留 种子 19200 斤; 储备,945.5 斤; 上交大队 340.5 斤; 口粮,89076 斤,每人平均 156 斤。口粮分配办法按人七劳三开成,基本口粮实行分等定量,分为四个等级,1 一 3 岁吃四成,4 一 7 岁吃六成,8—10 岁吃八成,11 岁以上吃十成。
2. 现金分配。农副业总收入 36902.68 元; 支出部分; 农业支出 12570.34 元,管理费 42.56 元,税金 1368.12 元,合计 13981.02,占总收入的 38.2%; 扣留部分; 公积金 1107 元,公益金 738 元,储备粮 122.92 元,生产费 1026.05 元,合计 2993.97 元,占总收入的 8.1%; 分配部分; 上交大队 200.87 元,社员分配 19726.82 元,合计 19972.69 元,为总收入的 53.7%。
全队 110 户,进款 104 户,占总户数 94.55%,进款 8146.94 元,平均每户进款 78 元,最多进款 205.60 元,最少进款 5.72 元。超支 6 户,交给社员认真讨论,具体分析。有 4 户因病和劳力少、小孩多,造成超支。根据其经济来源,兑现 3 户,缓还 1 户,另两户一贯投机取巧,搞副业单干,除给予批评教育外,纳入集体,限期交款称粮。(《东方红公社灵泉大队新队午季预分的几点做法》,1973 年 6 月 23 日)口粮的分配仍实行劳动工分粮三成,基本口粮七成的三七开办法。基本口粮部分按人分等定量,但等级不宜过多,级差不要过大,一般以三个等级为宜。缺粮队,如果午季未实行分人定量的,可以暂不实行。今年受灾减产,口粮标准较低,要教育社员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勤俭持家。(《1978 年年终分配工作意见》,1978 年 10 月 24 日)

@天动万象钟

凤阳县另一个例子,城南公社齐涧生产队共有 47 户,235 口人,耕地现有 518 亩,生产条件尚好,但 1970 年以前,粮食总产却在 11 万斤以下,亩产徘徊在 300 斤左右,集体经济很空,队里仅有的 1 辆平板车还被卖掉买种子了。从 1971 年开始,粮食总产逐年上升,1971 年是 141800 斤,1972 年上升到 231000 斤,1973 年达到 322000 斤,1974 年上升到 369400 斤,平均亩产到 903 斤,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集体经济不断发展。1972 年以来,全队购农用加工机械 8 台,集体储备粮常年在 25000 斤到 30000 斤,集体养猪 150 多头,造林 1 万棵,养鱼 3 万多尾,大部分社员家有余粮,有余款,从 1971 年以来,全队贡献给国家商品粮食达 357000 斤。

在人民公社时期提倡的是以粮为纲,全力投入粮食增长,并且压制家庭副业自留地。你看到改开前的粮食产量全是不计成本砸出来的,毛主席原话是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实际情况是 1953 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民间粮食市场被取缔,粮食统销被国家严格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公社时期生产队可能采取的唯一措施保持或增加生产队的粮食作物面积,已稳定或提高粮食产量,满足生产队社员基本的粮食需求。生产队不可能用赚到的钱买粮食,你怎么发展副业。这份文件看看就好,84 年公社解散,但各种票要等 90 年代才退出历史舞台。

棉花、油料、甘蔗、水果这类经济作物 78 年后播种面积不断在增加,包产到户后国家不在干预农民种植选择,但公社时期农民的种植选择是受到政府强制干预的。

知乎用户 Kewwwwww 发表

有没有可能中国人本来就能吃饱饭,只是本来该给贱民的粮食到了皇上手里?

现在世界上的粮食产出早就能让每个人的吃饱饭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挨饿呢?那就得感谢美国感谢政府(指非洲政府)感谢地主了

知乎用户 地图 发表

不阴阳怪气,实打实的说,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人民政府。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走上实事求是的道路,这一切才有可能,并真的实现。

我国自古以来,无论是伟大的王朝,还是只有半壁江山,“饥荒” 这个词是一直伴随着我们底层的农民的,无论这个王朝是强大、还是弱小,都是一样的。

有人说,现在能吃饱饭,和党的领导没有关系,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

这话没法儿解释印度。

有人说,那其他国家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是一样也能吃饱饭么?

这话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国有着十四亿人口,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我国人口多,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么多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者。

正是以上两点,反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中国走上独立、自强、富饶、民主、自由的生活。

正是因为没有任何 “例外”,所以才证明了我讲的这番话,任何人都无法说清,如何才能让 14 亿人吃饱饭。美国说不清、英国人说不清、法国人说不清,这三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都没有我中国一个国家的人口多。

事实上,五大常任理事国,除了我国之外的其他四国的人口加在一起,都没有我国的人口多。

美国 3.3 亿

英国 0.68 亿

法国 0.68 亿

俄罗斯 1.44 亿

四个国家加在一起也才 6 亿多人口,还不到我国人口总数的一半。

这四个国家的治国经验,对于我国来说,完全没有可比性,最多只能算是借鉴、参考。

同样是人口大国,印度才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在所谓 “西方模式” 下应有的样子,12 亿牲口 + 2 亿人类。

但是,我们中国不是这样,我们国家自 1949 年新中国诞生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试了各种生产制度(大锅饭、人民公社、生产队、承包制、包产到户等等),又试了各种技术,包括国士袁隆平院士搞出来的杂交水稻等等,也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才真正做到让所有的老百姓不挨饿,把粮食问解决了。

仅此一项,就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所谓的政治圣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华盛顿不行、戴高乐不行、列宁、斯大林不行、伊利莎白老佛爷以及她的那些首辅们更不行。

这么说,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下,包产到户有效,那就用包产到户,化肥有效,那就用化肥,并不是因为化肥有效,才使我们全中国人吃饱了饭,而是我们在寻找如何吃饱的方法的时候,发现化肥是一个好办法,并利用了化肥,如果没有化肥,那我们会想另一个办法。

民以食为天,岂在化肥不化肥?化肥确实是非常非常具有技术含量,对一国民生极其重要的节点,但一个国家不会因为化肥而生、也不会因为化肥而死。同理,包产到户也是一个道理。

没有一个拥有先进的政治理念的、没有一个好的政治纲领的政府,就算天天上厕所拉出来都是化肥,老百姓该吃不饱还是吃不饱。

知乎用户 贾汉杰 发表

都不是,吃饱饭的本质只是因为不再需要农业哺育工业了。

如果硬要说,是分田包产到户。分田包产并非只有 80 年代,而是始于 50 年代土改,本质就是包产到户,当时也能吃饱饭,80 年代只是再做了一次分地。

八十年代以后,在粮食产量和人口比,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情况下,农民吃饱只是因为不再像过去只能留一点点不足的口粮,变成了只需要缴纳少量公粮,当然吃饱了。

五十年代基本能吃饱的,六七十年代吃不饱饭,不是因为生产粮食不够吃,而是因为发展工业,还苏联撤走的几十亿的贷款,农民勒紧裤腰带把大半的粮食给苏联和城市工业成本。“大饥荒” 的那几年,正是这个时期。

人民公社也并非是为了道义上的伟大,而是因为几亿农民交易成本无限大,无法实现交易,而形成抽取农民农业产值的特殊形式,这就是常说的剪刀差。

这在国家特殊时期为了自主发展工业无可厚非,但你要硬说这是福利,和马云说 996 是工人的福报有啥区别?说过去的人民公社对农民是好福利的,农民的福利是在哪?

农民是福利在每天扛着锄头去修桥修坝修路,还是福利在把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教给国家,还是福利在养活下乡来的城市失业、待业人口?有统计过的农民在 50-80 年代工业化过程中,无私奉献的产值换算现在是几十万亿。所以现在国家为了反哺农村农业,每年在三农上投入大量资金,累计也有二十几万亿了。

有些回答下的人就是自相矛盾的,一边说国家过去欠农民太多,一边说过去人民公社福利多好。

真是福利的话,为什么国家现在说过去欠农民的太多,要反哺农村?真是福利的话,岂不是应该农民欠国家,再反哺城市和工业三十年吗?!滑天下之大稽。

他们无非是为了贬低小平而已,当他们为了证明分田包产到户冒领天功时候,会陈述过去吃不饱饭的事实;但当他们需要吹嘘教员的时候,瞬间翻身一跃六七十年代农民就有福了,吃不饱饭还能有福这话我是万万想不出来的,鲁迅甚至教员本人也不会想出来的。

我支持现在进行新的人民公社和农村集体化探索,因为过去人民公社是抽取农民价值,现在是反哺农村时候,必须以新人民社形式把弱势的农民重新聚集起来,才能保证反哺给农村的,不被资本掠夺而走。

知乎用户 醉三江 发表

鼓吹化肥的逗比们,管理学也是科学。别特么只知道物理化学是科学

知乎用户 AdFc 发表

1976 年我国人均粮食 305kg。

然而此时有 1/3 的农民每年口粮不足 150kg。全国有 2.5 亿农民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况。

数据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我国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的制度研究。

知乎用户 scsindo 发表

有很多方面

首先是人民公社发动人民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减少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然后是建国初期跟中美蜜月期建设的大量的化肥厂,农药厂。

还有是农业科技人员辛苦研究,选种育种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

还有就是以前的农科站传播,推广新型耕种方法

最后就是各种农业机械的使用。

知乎用户 氟铂酸氧​ 发表

为啥要把提升积极性和化肥等科技手段对立起来?难道积极寻求提高产量的科技就不是积极性提高的表现了?

不少答主都提到,一包产到户,农药有了,化肥有了,良种有了。真以为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啊?

知乎用户 哦哦哦哦 发表

农民能不能吃饱饭这个问题取决于分配,不是生产

知乎用户 古织 发表

太多人脑子只能接受一个原因。

不知道一件事情的达成有多个原因,产量的上升有多种因数。

包产到户、化肥、水利工程、种植技术、稻种改良、病虫害治理等等等等,有的还一环扣一环,怎么样的人才会把这些对立开来。

你只能问,这两个谁的参与度高。

这也不好说,人的积极性本身是最后的乘积,也是最难以评估的东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虽然我非常讨厌教育小粉红,但是还是得说两句,以正视听。

我家是吉林农村的,世代务农,包括现在我父亲也在种地。

小粉红普遍不知道,粮食产量不是固定的,个体差异非常大。

吉林黑龙江省土地面积单位一般用垧,一垧地是 10000 平米。

以 2021 年为例,我家玉米产量垧产是 25000 斤,我们村里有人打 28000 斤,还有打 23000 斤的。

热衷宏观叙事诗的小粉红们能解释这个事吗?

23000 斤和 28000 斤,相差 20%,同样 2021 年,同样的科技水平,同样的地块,为什么有这个差距?

这就叫田间管理!

小粉红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田间管理,他们以为把种子撒下去,撒上化肥,秋天就收了。

按你这个干法,就我们家那的土地,你连 20000 斤都打不上,你信不信?

科技水平越差,年代越早,田间管理就越重要。

田间管理靠的是什么? 就是种地人的经验,眼光,还有勤劳。

小粉红们也不知道,生产队之间产量也是不一样的,有能力的队长带领下会很富,水平不行的队长全队就遭殃了,为这个事很多人挖门盗洞送礼想去一个好点点的队。

所以说为什么人的积极性会影响产量?

因为在 2021 年,农业也是极难标准化的行业,个人因素对粮食产量影响极大。

科技水平可以保证粮食产量的下限,个人因素则影响的是上限,而且影响非常大。

当然随着科技水平提高,个人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了,但是距离小粉红梦里那种自动化标准化的生产,还有很大距离,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吉林黑龙江,还有很多人在靠天吃饭。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包产到户的贡献不在于粮食增产,在于把农民从队社中解放出来,为之后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知乎用户 孜孜不倦 发表

这个问题有毒。两个条件需要同时具备才能吃饱饭的。

包产到户,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纠正不合时宜的、影响生产力发挥的制度,激发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民有积极性了,就主动施化肥,主动拥抱科技,带动生产力的释放。

化肥的大规模使用,是生产力的革命,是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除了化肥,还有杂交水稻等育种技术、农药、作物栽培体系革新等农业科学的进步,共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工业能力已经能够担当起生产力大变革所需要的科技能力了,但土地还在集体手里,集体主义、政治挂帅导致了农民个体的生产积极性没办法发挥,生产力不能释放出来。而工业化又需要大量人口,落后的体制需要被变革。所以才有包产到户,激发农民积极性。产更多粮食的同时,还空出劳动人口来,为后来乡镇企业大发展、沿海开放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在建国初期,当时科技不发达,没有化肥工业,就只能靠堆肥、开荒、水利工程建设等方式解决生产力问题,所以需要集体主义,尽最大努力调动劳动力,熬劳动量来增加产量。

这个问题的提出,容易被理工科答主带歪节奏,试图让大家去承认生产力的进步,而忽略甚至否定生产关系的调整,进而否定改开的标志性事件所起到的作用。要小心背后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引导。

知乎用户 Infi​ 发表

对产量的影响上来说,当然是科学技术的影响更大,但如果落实到中国人吃饱饭上,我爷爷说,包产到户第二年,家家就能吃馒头了。科学技术提高产量上限,但种植积极性决定下限。

知乎用户 zhou 发表

这是一条硝酸铵生产线,没有这,就算把土铲出火星子也没用。

知乎用户 火星骑士 发表

都有,但是公社等集体经济的效率低下是肯定的。

有人说周家庄公社村怎么怎么滴,先不说没好到哪去,也就是年人均收入一万多的水平。它其实全靠国家政策倾斜以及数亿元的持续输血,它本身是亏钱的,曾差点破产。

然后又有人提到小岗村回归集体经济,它人均收入低是因为青年人都赚了钱搬到了城里,留下老弱留在村里也不种田,田都荒废,收入自然低。

后来小岗村的所谓村集体经济其实是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将土地整合雇人工作,是有老板和员工的资本主义形式。[捂脸]

只要人有私心存在,集体模式终究只是一个笑话。

知乎用户 wfe6868 发表

包产到户之前我家一直缺三四个月粮食,包产到户第一年我家粮食就自给自足了。粮食直接翻倍。

知乎用户 酌 Sir 元宇宙 发表

更多是因为袁老的水稻 技术,量产从 1: 几十到量产 1:100 多。具体数字如图

总之粮食产量能翻几倍,主要还是在于技术革命。这还是之前在一本日本农学家的书里看到的数据,而且袁老在农学业界德高望重而不居功,更加令人敬佩,这是从一个日本农学工作者的文字里可以感受到的。

中国这一代加油⛽️

知乎用户 岁月无限 发表

软件决定下限,就是最烂可以烂成什么样。

硬件决定上限,就是最好可以好成什么样。

知乎用户 Great.G 发表

因为相比低效地榨取农业产出,直接用劳动力资源换取外汇是一种更有效率的资本原始积累手段。

知乎用户 不才 发表

准确来说是放开对农民的限制,放权给农民

知乎用户 头像狗头保命 发表

我国其实五千年来一直是 “包产到户” 的,就新中国成立之后那段时间是集体所有制。“包产到户”真那么有效,就不会有新中国了。。。

所以没必要吹 “包产到户” 怎么怎么神奇,那不过是一个宣传口径,为政策的变化做铺垫。

知乎用户 张海涛 发表

78 前国企工人、公务员,是能吃饱的,还能吃到红烧肉、阳澄湖大闸蟹。标题应为:农民吃饱饭是为什么?因为公粮交的少了,化肥再增产,收粮后全部上缴,农民也是要挨饿的

知乎用户 在定处 发表

中国人能吃饱饭靠的是粮食市场化,无论是包产到户还是化肥大规模使用,如果还是二十七斤半的粮食定额,还是考两票而非直接货币交换,中国人不会吃饱饭的。

另外还补充一点,直至今天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吃饱饭。所以让每个吃不饱的人发声才是真正消除吃不饱饭的核心。当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平等对待时,知乎讨论的才是真问题,而非很多臆想的事。

知乎用户 天空 发表

都不是,吃饱饭是因为改革开放。你能出口东西换外汇,然后拿外汇搞产业升级,进口饲料化肥(主要是钾肥)石油天然气(化肥农机的原料)什么的。不然什么都是空谈。

化肥都发明一百快年了,包产到户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生产经验,你再包产到户也干不过外国那种大农场。所以这两个都不是主因。

知乎用户 略微头疼​ 发表

管理技术也是技术

好的管理制度下打工仔并不缺乏积极性

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体制僵化一样出现的大型私企内

所以企业会追求扁平化管理来提升行政效率

中国的公务员七八百万,事业单位几千万

怎么进行高效管理?

建国初期试图把几亿人统一管理,这种管理难度绝对是噩梦级的

你换个私企早就内部崩溃了

行政管理不是玩游戏,一管就死,一松就乱才是常态

比如,你下令扫黑除恶,命令层层传达下去,到了下面可能就把嫖娼按强奸论处枪毙了,你还能去翻看全国几万份卷宗一个一个实地核对吗?

派检查组吗?到了基层,先吃饭后唱歌连洗澡带按摩还查歌姬吧

你下令清楚反腐清除害群之马,下面就开始排除异己,形成小团体

你觉得队伍烂透了,开始招人,下面人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招进来了

知乎用户 若豹 发表

包产到户最早是啥时候?秦朝或更早?

吃饱饭是啥时候……

知乎用户 Bkljp02 发表

都不是。

  1. 包产到户只能起到刺激农耕的作用。而这种刺激效果只会因为市场经济推进而越来越差。实际上,欧美很多地区农业最终还是走上了计划经济的老路。比如加拿大,就是政府规划农耕计划,通过政府保障收购的方式长期稳定农耕生产。
  2. 化肥是农耕发展的里程碑,但化肥的应用远达不到养 10 几亿人的程度。特别是中国耕地面积小这个前提下,只靠化肥就是痴人说梦。
  3. 纵观历史,千年以来,影响中国人口喂养的最大障碍就是气候变化。但凡历史荒年,都是气候变化大的年份。因此,要保障粮食供应,中国必须解决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这才是中国人吃饱饭的根源。从水利建设到科学农耕。从种子计划到抗灾型农作物研发。从局限化农耕到推广耕种地域。这些才是根本。

知乎用户 恩恩​ 发表

当下中国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生产分配方式并举的国家。

与其在网上嘴炮,不如去现实世界选一个好地方,与自己在网上推崇的生活方式契合就行。不会找不到的。

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小学应该都学过。

知乎用户 清晨​ 发表

东北农村家庭出身,提供我家我们村的第一手感受。

是因为包产到户之后,吃饱的。

包产到户之后,我们那基本上家家都把分到的地开垦延展了,还有开荒,毁林与否不一定。

在交公粮是按分的地交了之后,自己开垦的就是自己的。

自己种地收粮特别仔细!

我们家终于不用把大米换成粗粮,吃饱饭了!!!!

知乎用户 大自然 发表

左人认为搞公社化让大家吃饱

右人认为分产到户让大家吃饱

工业党认为高科技让大家吃饱

自由壬企图吃美国狗粮吃到饱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农业是综合因素共同结果,化肥农药和土地制度缺一不可。有的人捧一踩一只是想当然发泄情绪。

种下去水稻小麦到餐桌上米面粮食,是各种因素结果。种子需要健康良种,所以袁隆平爷爷等科学家培育良种。土壤需要肥沃,不仅需要天然沃土比如东北黑土地,还需要化肥氮磷钾,像氮肥是天然气通过重化工;大规模土地耕种吸引拖拉机等机械化,农民组织生产需要土地制度,农业政策,资金金融等;灌溉浇水需要水利设施,需要天气预报等防范应对水旱等自然灾害,用农药应对病虫害,收获季节收割粮食需要运输仓储加工…… 各种因素共同结果,才有了餐桌上米面粮食。

就像我问你,你个普通人类要生活,是呼吸重要,吃饭重要,喝水重要,睡眠重要还是运动锻炼重要?那肯定是都重要缺一不可。你非要说因为呼吸重要所以喝水不重要,那只是在诡辩抬杠。

知乎用户 欲知​ 发表

这个中国人你得分清楚无产的工人阶级是不种粮食的,有产的小资产者农民才是种粮食的,种粮食的农民是可以自给自足并有余粮的,足于吃饱穿暖活得自在,就算在原始的传统农业的状态下,农民也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而无产者是没法自己吃饱穿暖的。

大集体的时候生产效率是偏低,但只要不是自然灾害,农民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但是为了发展工业,养活无产者,采用了集体制集中管理集中分配,除了基本生存还差点的生存资料多余的都上缴国家了,农民当然长期处于饥饿边缘了,这是收取的太多了。

58 年~ 60 年那会,人为加自然因素导致饿死人,这是特殊情况;83 年我们这大雪,大小春绝收,那两年是饿了,之前之后都没有饿过。

包产到户后没有化肥,还要上缴公余粮的时候农民也能自给自足,这是生产力低下吗?相反由于积极性的提高,生产效率相对提高了一点,这些都是传统农业模式。

也就是说吃饱穿暖不是化肥种子的功劳,也不是集体制的功劳,而是国家收取的少了就能保证农民吃饱,而化肥新种子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保障的是农民有更多的粮食可以上交和进入市场交换了,无产阶级也可以不种粮食也完全能够被农民养活了,就这道理。

这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状态,不要以为传统农业就有多贫穷,压榨过度就算现在生产力很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你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看看现在的各类人群,社会发达了,你不也是负资产吗?一贫如洗还负债累累,现在基本能吃饱,可吃的是十年二十年后的劳动成果,当年大家吃饱吃的是去年到劳动成果,根本不是一种经济模式了,这叫什么,寅吃卯粮。

咱们学西方好的学,坏的也学,这种抢劫模式是不是该整改一下? 多少人被逼成了新时代的杨白劳和喜儿了。

知乎用户 友谊 发表

想吃饱饭,必须地里多打粮食,多打粮食的条件具备啦,才能多打。有哪些条件呢?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包产到户对这八个方面有哪些改进或者说贡献呢?

土: 深耕土地,改良土壤,发生在包产到户以前。

肥: 与分田单干没有关系,因为化肥是工业项目。如果当时的工业也 “分田单干”,不是由国家而是靠私人建化肥厂,不知农民猴年马月才能用上化肥。即使用上了还不知道是不是真化肥。

水: 包产到户以前建设了许多水利工程,包产到户以后,不仅没有搞建设,反而破坏了很多原来的水利设施。

种: 单家独户能搞培育推广两种吗?只有以前人民公社才有良种战站,生产队才会派人去学习。单干以后,不可能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技术员吧?农民自己不去培养种子,指望别人、买别人的种子,吃了多少亏,上了多少当啊!而且要长期依赖别人。

密: 合理密植是个技术,究竟怎样才合理?一家一个看法,一家一个主意。

保: 植物保护,防止防治病虫害。王家听说李家买了某种农药管用,就去买;赵家听说王家买啦,也去买;何家听说赵家用了不怎么管用,就又去买别的农药了。究竟哪种药对症,什么气候、什么时间、什么温度适用,用量多少,都是都是各人根据各人的想法。

管: 田间管理,在分田单干以后,确实用心了。

工: 包产到户以后,生产工具有没有改革?当然有,公社的拖拉机站解散,改没了;生产大队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卖了,改成镰刀啦;75 型东方红四犁拖拉机卖了,换成小四轮、小三轮了;50 拖拉机换成小奔马啦。为什么?生产大队、小队的财产全部分了,分田单干啦,大型机械用不上了。

可见分田单干只对粮食增产的因素中的 “管” 起了积极作用。搞分田单干人,最为得意的是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可到了现在这个机械化时代,农民却变懒啦,基本只在种和收的时候去地,平时很少去地里,可粮食产量却比过去天天守在地里时还要高。这让“积极性” 者们十分沮丧。更让 “积极性” 论者惶恐不安的是,喷灌浇地,飞机撒药,联合收割这些先进的农业装备不仅不是分田单干带来的,和分田单干一点儿也不沾亲,而且相反,这些现代农业技术成了分田单干的天敌,他正在一天天的瓦解着分田单干,并最终将其摧毁。

新中国成立前的上千年间,都是土地分田单干,他们的积极性不是应该很高吗?农民不是应该吃的很饱吗?

在再多说一句。搞分田单干的人,他们的思想就是建立在农民只能种地,农村只能搞农业上的,根本没有考虑,农民还可以打粉芡钱下粉条、建面粉厂、小铸造厂、林场…………

分田单干,一家一户,一盘散沙。农民只能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里打转转。最后落的个被资本各个击破打垮,不得不将土地拱手相让的可悲下场。一旦没有了土地,没有了这个一切行业都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想富只能是一个永远的梦。

知乎用户 lasitino 发表

是公粮交的少了,以前种地大部分都交了公粮,农民只能吃玉米红薯,自己种的米自己都吃不到。后来公粮交的少了,顿顿大米饭!

知乎用户 陈涛 发表

农民吃饱饭,就是因为包产到户。没包产之前你有粮食支配权吗?吃多少自己说了不算

知乎用户 海底大鲨鱼​ 发表

肯定是化肥啊,除非你没种过地。

两千年都是包产到户,只有 80 年代化肥普遍使用才吃饱。

种地用心不用心,对主粮产量也就差两三成。用不用化肥,产量能差三五倍。

另外还有机耕和灌溉。

知乎用户 eddiemorris 发表

粮食增产三大要素:水利灌溉、农药化肥、良种,我这里懒得科普,有兴趣的大可以查资料看看这三大要素都是在什么阶段完成的。

说分田到户就能吃饱基本上跟说拜神就能丰收属于同一性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几千年时间里,貌似都是分田到户的,顶多有些 “户” 比较大,所以想必新中国之前的中国人都没挨过饿。

知乎用户 无名 发表

有些人平时骂东骂西,得了病不但要用腐朽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医疗设备药品救命。甚至还有的会直接去万恶的资本主义世界治病。甚至老婆孩子钱都去了。所以你说呢? 你也别问了,你问就是得罪他们。

知乎用户 朱大宝 发表

回去问了一下我姨夫,他说吃饱饭确实是单干以后得事情,不过没有怎么提化肥,而是说了两栽两薯。

两栽是玉米和高粱,两薯是红薯和马铃薯。

地区: 陕西北部,延安附近农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这个回答下有人说红旗渠是动用了 10 万斤国家储备粮搞好的,作为林县人不得不说几句了。

红旗渠的修建,号称 “十万大军战太行”,10 万斤粮食,够 10 万人吃两天?三天?四天?整个红旗渠工程,可是持续了 10 年。

林县人当时敢修红旗渠,自然有经济上的底气,但并不是所谓的 10 万斤国家储备粮,而是:

1、2000 万斤本地积攒下来的粮食,这是本地有绝对支配权的,期间还有过支援外地。

2、豫北几个县来林县集中搞 “大炼钢铁”,砍了不少林木,这部分林木,国家给了一笔较为可观的补偿款。

如果仅以吃饱饭为标准,林县人能吃饱饭,首先要感谢红旗渠这样的水利设施的修建,有了渠,俺老家那个山坡上的村都有一半的地变成了水浇地,其他乡镇条件好的地方当年可是连水稻都种过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假。

知乎用户 阿拉克. 乔巴 发表

两种因素都有。

而且化肥大规模使用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作用。

虽然我天天骂土地财政,但是市场化房地产,盖房子的速度远远超过过去,中国人均住房面积涨得很快。

当然有人说,过去是大规模种田,有利于机械化,包产到户后变成小户不利于规模化开展。

这话说的,真是可笑。

过去中国农民 9 个亿,你哪来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而且那个时候哪来的农业机械?连化肥都远远满足不了。

当然还有人绞尽脑汁,各种奇怪论证也有,比如 79 年改开,一直到 90 年代才经济较快发展。

也不想想,换轨发展不需要调整和时间吗?

况且直到 92 年南巡之前,到底怎么搞还在反复拉锯,等一切尘埃落定,一心一意搞市场化经济都 90 年代后期了,中国经济起飞是什么时候?就是 90 年代末开始的。

进步的第一步就是实事求是。

知乎用户 哈哈哈 发表

这种事不要老拿什么这个论文数据那个政府数据来佐证,自己去包十亩地亲自种一下,连续种五年看看真实数据就明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事不是研究发动机不是研究芯片没那么大难度。

粮食增产还离不开种子和水利,新种子肯定比老种子产量高。

再补一句无关产量的,以小麦为例,个人经验红皮小麦比白皮小麦好吃,红皮小麦储存的时间也比白皮小麦储存的时间长,我家早年种的红皮小麦可以储存 4 到 5 年而之后种的白皮小麦撑死就放 2 年多一点时间,但是最终还是淘汰了红皮小麦。

知乎用户 比尔海特十二世 发表

都吃饱饭了,老农成天嚎什么丧呢?

知乎用户 龙又殇​ 发表

化肥是不要钱的吗?

生产线、原矿要不要进口?

进口要不要外汇?

用化肥增产,然后增产的农产品换外汇?没有比这更蠢的想法了吧?同理的还有左壬心心念念的机械化,可是设备、钢铁、燃料都需要进口,在当时用宝贵的外汇服务农业?

没有包产到户解放劳动力,用劳动力去换钱,你拿什么跟外资去交换?凭当时废物一般的中国工业?

知乎用户 肥胖猫 发表

中国人吃饱饭是因为包产到户还是化肥的大规模使用?都不是!包产到户、杂交水稻的种子培育还是大规模使用化肥只对粮食产量有影响,对粮食分配没有影响,产量再高不分配给你也没用。

答案是:中国人吃饱饭是因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小时候常听村里老一辈人经常说起以前怎么怎么苦,以红苕为主食,有的年份连红苕都不够吃要上山找野菜吃,1978 年之后就好多了,我们村是 1981 年初分的田(包产到户)。1978 年发生了什么事?改革开放!

导师列宁提出 “一国胜利论”,大意是革命在一国胜利之后,要勒紧裤带支援 “世界革命”,这也叫做 “输出革命”,也叫做 “国际主义”。一句话总结就是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 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结果就是大量的资源不是用于发展本国经济、改善民生,而是 — 典型如阿尔巴尼亚

邓小平提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简单来说就是放弃输出革命,先发展经济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再说。

下图是当时中国标杆农村 - 大寨村的铁姑娘队长郭凤莲的回忆 来源 https://www.ixigua.com/6703695060589871624?logTag=6734af68ecd30545051c :

1978 年改革开放切断了绝大部分对外援助,同时找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援助中国,这一进一出差别可大了。

https://news.un.org/zh/story/2019/04/1030931 【联合国在华四十周年系列专题报道】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的角色转变折射出中国的可喜发展历程 节选

1979 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始进入中国开展援助行动,当时中国平均每 3 人就有 1 人处于饥饿状态。自 1979 年至 2005 年,粮食计划署在中国成功实施了超过 10 亿美元的扶贫和灾后重建项目。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告诉我们,上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期,粮食计划署在中国的援助行动曾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援助行动。

-— 分割符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ae/ai/200905/20090506237341.html 商务部举办多双边对华援助 30 周年暨国际援助汶川地震灾区一周年纪念活动 节选

1979 年 6 月 29 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了技术合作基本协定,正式开始与联合国发展业务系统开展发展援助领域的合作。1981 年 10 月 2 日,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了首个双边技术合作发展计划协议,标志着中国开始接受发达国家的双边援助。30 年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会及欧盟、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20 多个国际组织和政府,在扶贫、环保、教育、卫生、体改、能源等 30 多个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发展合作,共接受无偿援助近 67 亿美元,实施项目近 2000 个。

知乎用户 卡拉迦迪斯 发表

暴论一下:
只有包产到户了,化肥才能大规模使用。

知乎用户 书房不放床​ 发表

包产到户。吃不饱饭从来都是分配问题而不是科技问题。吃好饭才是分配加科技问题。就是把人丢个海岛他也不会饿死的。有人把你锁起来不给吃的才会饿死。

知乎用户 咸鱼本鱼​ 发表

我们看下苏联

再看看人家的产量

苏联的化肥和拖拉机产量一路飙升,但是人均谷物产量从 1970 年一路下跌(咱都不和美国比了,丢人),怎么回事捏?说好的化肥决定农业生产呢?

资料来源:李炜《1985 年以前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知乎用户 SINGULARPOINT​ 发表

年过半百的人来告诉你,说化肥的都是小年轻不懂事,要不就是 “大陆北方网友”,想让大家去朝鲜。

包产到户的本质是什么?只要勤劳就能不挨饿。

就拿我小时候的那个村子来说,就是自然条件足够,仅仅提高农民积极性就能吃饱饭(不是富裕),而不是自然条件不错,还要饿肚子,甚至全家只有一条裤子能出门(最穷的那户)。换句话说,包产责任制的本质就是区分勤和懒。

要说如果自然条件差,像是什么石漠化,荒漠化,不要说化肥,你就是包祖宗到户都要饿肚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然是包产到户,我这个岁数(50+)的人对此还是深有体会的。

所谓包产到户,并不仅仅是包产到户,而是允许农民自由经营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副则副,宜渔则渔。

没有了以粮为纲,没有了只能种高粱,不能种小米。

知乎用户 我是 zz​ 发表

别的不说,小岗村吃饱饭很大原因是因为凤阳水库,其实我觉得农业方面水比化肥重要

知乎用户 大叔无敌​ 发表

又是积极性,那咱们就简单唠唠。

咱们也别扯各种数据,咱就简单的以一个人的本能思维抛开你学过的所有知识,用一个人最基本的原生思想去琢磨这件事。

现在有一块地交给你来种,我们假设这块地可以产出一百斤粮食。

我们同时也假设你在种地过程中风调雨顺,没有蝗灾,没有虫害,土地肥沃。

辛辛苦苦种地到收获时,你打了一百斤粮食。

OK,到这里都没问题吧。

我有一块跟你一样的地,同样的种地条件,咱俩基本上是同时下地,同时回去,付出的劳动力同样是这么多。

但收获时我打了三百斤粮食。

你告诉我我的积极性难不成比你强?所以我打的粮食多?

难道不是我用的种子好,难道不是我用了化肥,难道不是我这块地有更好的水利设施?

当然,这样假设多少有点虚空打靶那味,我其实想说的是,粮食生产这事它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它不像工厂里,工人铆足劲去干,就能肉眼可见的多产出一两件商品。

无论农业你怎么干,播种,施肥,浇水,出苗,成长,收获,这都得经历。

一块地放在那,一个人积极性再高,把土地伺候的再舒服,庄稼也不会被感动,自己决定报答农民,努力生二三四五胎,提高粮食产量。

决定粮食产量的因素非常多,比如气候因素,有可能一场大雨就颗粒无收,也有可能今年就是一滴雨都不下,面对这种情况,你再有积极性有用吗?不抓紧兴修水利,你积极毛呢?我看你快寄了才是真的。

至于育种,化肥,农机使用其他这些因素,知乎上有不少好的回答比我专业的多,大家可以自行学习。

总而言之,农业生产不能指望积极性,或者说所有的现代生产都不能指望积极性。

因为人终归是懒的。

你们说 996,说劳资纷争的时候,我看对积极性这个东西就认识的很清楚嘛。

如果没有生存压力,大多数人类都会选择躺的平平的

那归根结底,粮食产量的提高要指望什么呢?

当然是科学的进步。

化肥也好,育种也好,更先进的农机设施也好,更现代的水利设施也好,都离不开科学的进步。

一个农民以前产的粮可以养活一家三口,通过科学的进步未来一个农民产的粮可以养活数万人,劳动量不到过去的十分之一乃至于更少,这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事。

反复论证积极性可以带来多少产出的提高的那些人,不知道你们面对那些买不起化肥买不起农机甚至买不起种子,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亩地收益几百块,养老金一百块的农民时,有没有那个胆子说 “还不是你积极性不高,不够努力

知乎用户 晋柯 发表

首先推荐一本书

许准老师的 Xu Z. From Commune to Capitalism: How China’s Peasants Lost Collective Farming and Gained Urban Poverty[M]. NYU Press, 2018.

这本书里面用比较详实的数据,在统计学的意义上论证了包产到户之后,粮食的增产和物质条件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化肥生产量、种子、水利设施以及小型机械设备的使用等,而这些都是在包产到户之前打下基础的,在包产到户最初的几年,农村集体还未解体时,很多政策得到了延续。书中还关注了那段时间的气候,从数据上看,包产到户最初几年也是比较适合于农业生产。

注意到,在经历了几年风调雨顺之后,农业生产的效率并没有想象中提高的那么快,增长率要远远小于 60、70 年代。特别是 80 年代中后期和 90 年代初,农业生产在总量上就很不乐观,而且每年的生产不甚稳定。而且从数据上,60、70 年代无论从哪个条件看,包括气候,都更不利于农业生产。

另外,注意到官方的宣传,积极性既可以用来批评大跃进时期的激进,也可以用来赞美包产到户。所以,积极性无非就是个 “工具人” 罢了。

不过,不得不说,包产到户最初几年,国家政策给了农民很大优惠,粮价有一定程度提高,所以农民在直观上会觉得包产到户让自己生活更好了。这也是后续改革能继续推进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原因。毕竟,没有群众基础,改革是难以推进的。要知道,农民在那时候还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此外,80 年代的乡镇企业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但是农村既要搞农业,也要搞工业的方向,是在毛主席的时候,就有的。等到市场化浪潮的袭来,乡镇企业私有化,乡镇产业就落寞了。

再到后来,农民的生活就无法通过单纯的农业生产得到改观,而乡镇企业也在萎缩。打工潮也就出现了。中国加入 WTO 后,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使得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恶劣,加之国内繁重的税收,更是苦不堪言。所以,2006 年才会有取消农业税的政策。

最后,还要想想现在的农村之所以不尽理想,到底是因为什么,光有积极性就可以了吗?

之后有时间,再来补具体的数据。

知乎用户 北京人老刘 发表

生产到户,刺激积极性,解放生产力

知乎用户 法相群内院看门人​ 发表

很遗憾。

中国人吃饱饭既不是因为包产到户也不是因为化肥的大规模使用,更不是因为杂交水稻的普及。

中国人之所以吃得饱饭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对外开放

重要的事情再提示一遍。

是因为对外开放!

比如说所谓的 “康乾盛世” 人口大规模的增长,从满清入关的七千万人到乾隆五十八年的三亿人,其增长幅度超过了 1949 年到 2018 年,从刚解放的 5.4 亿人到 14 亿。显然所谓康乾盛世的增长幅度大于后者。

而康乾盛世大家吃什么的呢?红薯土豆是主要的食物,这个食物我国并不是原产国,是因为从国外传过来的。

同样的道理,抛开私心杂念和狗屁不通的东西,你自己说,1978 年以前吃得是些啥?我反正记得红薯都没有多的,川中地区生产队的烂菜叶和红薯是标配,就这样很多人还饿肚子呢。

那么你现在吃的啥?大米白面还有各种肉类,对不对?

为何如此?

因为中国人的劳动力彻底的或者不彻底的转化为价值(这叫做人口红利),这个价值通过货币实现,从国外购买了相关的农产品过来。

我国一直以来进口 “玉米、大豆、花生、大米、奶制品、肉禽、肉类及其加工产品等。”

中国的流水线的工人是时代最伟大的人。

你我曾经或者现在也是其中一份子。

正因为有千千万万的人站流水线实现了价值(假如不开放价值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没有交换),所以我们的吃穿才丰富起来了。

世界各个国家互通有无,我们的劳动换得了别人的粮食。

所以吃饱饭是因为开放,倘若不开放,大概率很多人还在顿顿土豆,一来劳力无法转换变成价值,二来经济只是内循环,就会越来越封闭。

大航海时代的辉煌是因为市场越来越大,苏联的倒闭是因为市场越来越小(因为他搞重工业和军工,但他没有想到再怎么样厉害的武器也得吃饱饭的人才开得了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问题算是嗯左最喜欢的话题,先把改开才有科学发展决定生产制度这套说法拿过去,以前他们才是唯心论的一方,现在没有反方,他们爱怎么编怎么编。配合被修修改造到沉迷 gdp,科学观的新生代硬整套新说法,要不是以前老说法在那时总是通过贴吧跑到我眼前,我也能沉迷。

第二把吃饱饭是因为 78 年签了减低公社提留的概念剥离。用包产到户到农业税取消这代种多少吃多少的 z 世代观点,来混淆别人骂的公社高税低福利的模式。

种多少就吃多少? 真就不用赚外汇支援亚非拉革命啦? 不会觉得当年我大工人能制造出什么能大量换外汇的工业品吧。我看苏联也没有要什么工业品啊,流传最广还是苹果说。

还有提高积极性这部分怎么不提 78 年到 88 年统购价格提高了 20%,超购部分在此基础上再加价 50% 这段呢 还有国外购粮。化肥厂全面铺开还得到 80 年代中才完成。

种粮多我不改革分配模式我也能吃饱饭,那么小朋友多努力应该也能住上汤臣一品吧。

知乎用户 道友留步 发表

地不是你的,只有承包权,你提高劳动积极性。城里房子不是你的,租的,提高你打工劳动积极性。[大笑]

知乎用户 岳先生 发表

中国的农民,是全世界最勤劳的人。

如果把今天取得的农业成就,全部归功于 “包产到户”,是在否定数千年来的农耕文明,是否定所有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是对农民最大的抹黑侮辱。

建国之初,到人民公社之前,就是按每家每户人口数来分土地,为什么当时没有解决老百姓贫穷饥饿问题?

没有之前的农业基础,没有水利,化肥,农药,良种,只靠 “生产积极性” 能解决粮食产量问题?

“包产到户”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农民致富,下面这个图怎么说?

知乎用户 内心柔软的胖虎 发表

所以这个事情就很诡异了,想想书上是怎么告诉你的,再想想书上没有告诉你的,再想想书是谁让写的。

再想想时间顺序,包产到户和化肥大规模使用,谁在前谁在后,就知道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读书的好处在于让人学会独立思考,只知道读书的坏处是让人懒得思考。

知乎用户 大大大大的 F 发表

这种问题就很怪,非此即彼不是成年人该有的思路

知乎用户 牛利军 发表

中国的粮食怎么增产的?你是怎么吃饱的?

水利,化肥,种子,中国人吃饱饭的三件宝。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親自制定的 “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水和肥居“农业宪法” 前两位,粮食增产最关键莫过水和肥,以及种子。

如今粮食能连年丰收,一者离不开过去的大兴水利建没,而留下的良好的水利措施,为今天农业连年丰收奠定下坚实基础。二是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结果,粮食数量比上世纪五十年代翻了五倍以上 (当時小麦亩产大多 200 斤左右,如今都能 1000 斤以上),当然面粉口感却远不如过去好吃。如果撇开人为“吹” 的因素,中国粮食增产应感谢毛泽东時代奠定的良好水利基础,和現实的化肥生产和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的杂交水稻育种。

知乎用户 岚澜​ 发表

是化肥。50 年代中苏交恶,60 年代美国对中国威胁核爆,70 年代苏联全球进攻,中国是竭尽全力发展军事以求生存,这时候美国处于下风才对中国开了门,中国才有余力搞搞民生相关的,定下了一揽子工业计划,从西方搞了一批化肥设备回来。开花结果的时候当年的决策人已经去世了。只能说就是这么巧。

另外,包产到户的小岗村在此之后贫困了几十年,不是一般的贫,18 大后脱的贫。即便现在依然不咋样,同事就离小岗村不远,同事原话就是我们村够垃圾了,小岗村比我们还不如。

知乎用户 凌志君说 发表

任何孤立地谈这个问题,不是蠢就是坏。

包产到户,肯定是释放了农民精耕细作的积极性,对于提高粮食单产是有作用的,但是更主要的作用是释放了多余的农村劳动力。

化肥和种子的使用,对于在包产到户的单产提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而吃饱饭,还要考虑进口粮食对于食用粮和食用肉蛋增多的作用。

实现上述目标,都不可能脱离充裕的人力资源供给带来的工业利润溢出对农业的反哺这一关键点。

知乎用户 纸糊 发表

二者是共同原因。

化肥有了,还得人去搬回来,人去给撒到地里才行,化肥烂在厂里 / 仓库里是不能提高产量的。

化肥提供了物质基础,包产到户激发了农民大规模使用化肥的积极性,不会说像以前偷奸耍滑,连把化肥搬回来到 “合作社” 都不愿意。

知乎用户 风流倜傥美周郎 发表

别忘了前三十年的兴修水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好,农民交公粮,吃饱饭都和政策有关系,你就算工分特别好,种出了很多粮食,政策不分给你,你就没有。

知乎用户 有我一号 发表

中国人民勤劳肯吃苦,只要在和平环境,不人为阻碍生产力,它就会发展。

改开 40 年中国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劲头,古今中外少有。具体说就是改革和开放,这是根本原因。

至于什么,话费,水利,杂交水稻等等…… 都不是主要原因。

知乎用户 利天下​ 发表

首先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科技决定了生产的上限,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生产的下限。你再好的科技,再先进的机械化,人要是不想干照样没辙。人没有好的工具,锄头挥烂了也是白流汗。

知乎用户 catvvv 发表

不折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发现好多人都没搞清楚,包产到户的逻辑其实是承认土地的私人经营。什么意思呢,以前不包产到户,不论粮食产量多少,都要上交,然后国家分配。包产到户后,你的经营产出只需要按比例上交即可。这就是为什么包产到户后能吃饱。

再说化肥,有没有化肥和包产到户之前能不能吃饱没关系,因为在包产到户之前影响你吃饱的核心在于分配??就算真亩产万斤分到你手里一斤你照样挨饿。但是,在包产到户之后你需要按比例交粮,这个时候化肥就很重要了,在同比例的情况下产量多你留的就多,你就不挨饿。而且因为化肥对产量的提升,农民交粮的比例在八九十年代是大幅上升的,但仍然没有出现之前的大规模挨饿。

所以,好多人在这列数据,这其实非常搞笑,在你的所得完全由分配而来的时候,产量再多也和你没关系。相反,如果你的所得由你生产的比例而来的时候,你当然会想尽办法提高产出了。

换个说法,你可以把包产到户看做 “摊粮入户”。

知乎用户 天天 发表

都 21 世纪了,还有人不相信科学啊。

粮食的增产更大的影响是化肥的使用,水利的建造,种子的改良,拖拉机的使用,大棚的运用,农药的使用。

包产到户主要解决的是荒地归属问题,有了包产到户,农民就有了动力开坑荒地,谁开就是谁的。

一亩地能种多少粮食是有限额的,粮食生长是有自然规律的,以北方为例,农忙也就忙春耕秋收那么几天,其他时间你再努力也没有任何影响。所谓包产到户解决大锅饭养懒汉问题的都是城市人的意淫,怪不得什么亩产万斤都有人信,说白了就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一个村子里的人基本上都沾亲带故,每天多少双眼睛盯着你呢,你还想偷懒?回头就举报到大队里了,再说了农民基本上流传着一句话,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才刚吃饱饭,没有谁会拿肚皮开玩笑。

知乎用户 保持愚蠢 发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 平: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

你问我是生产关系重要还是生产力重要?不用过分夸大生产关系改进带来的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而正面忽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能吃饱饭更多的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生产关系的改进!

我们去强调生产关系的力量而不提生产力,是因为生产力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时间、金钱、人力等等的无限投入,而生产关系,没准领导一句话就有改善你说是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前三十年: 对,生产积极性不能违背物理规律

后三十年: 怎么不能?包产到户灵丹妙药

前三十年: 你确定?

后三十年: 我…… 你…… 这……

得,又回去了

知乎用户 阿晨 发表

额也就是大概四五十年前的事情嘛,家里 60~80 岁的人普遍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回家问问他们去不好吗?他们真的经历过那个年代,真的吭哧吭哧下过地,真的往地里上过肥,真的懂什么叫 “工分” 什么叫 “大锅饭” 什么叫“拉缰绳”

不比在这纸上谈兵的有发言权?

知乎用户 狗蛋儿 发表

看到一位老师很典的图片,老师说图表只具有 “提示相关性” 的作用,那么我也来说说我觉得的相关性吧。

对应红线位置,1957 苏联逐步撤资,外债危机,中央通过调动地方自主积极性来维持脆弱的工业化进程。

这张图表可以看出,1957 后通过货币增发和下方财权的方式来维持工业化进程,副作用就是地方官僚权力变大,通过各自的 “方法” 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 “就地发展工业化” 的要求,用政绩自己奖励自己的行为促成了众所周知的事件。

知乎用户 装在套子里的人 发表

我国有几千年的包产到户历史做参照。这个真的毫无疑问。

知乎用户 渐入佳境 发表

不包产到户,即使地里堆满化肥大家还是吃不饱饭,就是这么现实,不要用理想信念去考验人性

知乎用户 孙长林 发表

水利是大规模应用化肥的基础。如果没有合格的灌排设施,施用化肥等于人为制造盐碱地。

增产是系统工程,农药、良种、田间管理、水利、肥料等等各方面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增产作用,各方面起的作用更接近乘算而不是叠加。片面强调一个因素是不科学的。

放在这个问题里,包产到户可以解决一些田间管理问题,但相应可能削弱水利、良种等方面;化肥则是单独的一个方面。

知乎用户 德男 发表

你这问题就像在问钉子钉进木头里是因为锤子还是因为人去敲了它一样莫名其妙

知乎用户 甜潘多拉病毒​ 发表

一个人吃不吃得饱饭跟他家地里的粮食产量关系真的不那么大。

知乎用户 liyh 发表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都不是,国内的耕地和亩产相对人口来说都不算高,中国人吃饱饭更多的是因为富士康和进口粮食。

知乎用户 拒绝再玩 发表

高中政治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乎用户 唯易 发表

我认为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成功

知乎用户 芸茯苓 发表

我可以肯定的回答你,前者(包产到户)绝对不是的,同时后者是吃饱饭的充分条件。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包产到户不能提高粮食产量。

毛泽东 1965 年重上井冈山的时候对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说: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 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 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 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 农民的利益?!”

1982 年 1 月 1 日,中共中央转批《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为包 干到户正式正名: “全国农村已有 90% 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联产记酬 的占生产队总数的 80% 以上…… 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干定额计酬,专业承包 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 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改变。”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变动,包产到户这一制度终于从安徽走向了全国,从地下走向了合 法。此后发展迅速,到 1983 年 98%的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承包制改革的同时,自由市场也逐步建立起来,因为这两者本身就是相互促进,相 互依赖的。有了自由市场,农民可以自由选择生产的作物,然后到市场交换粮食,上交国 家。小副业也在自由市场的刺激下开始了大发展。随着 1985 年取消统购统销,农村的生产 就被彻底置于了市场的引导下,农业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生产开始面向市场,以金钱为导 向,而不再是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因为统一的计划不复存在

承包使集体财产严重流失,土地由农户直接占有和使用,大牲畜、农机工具等集体生 产资料一般都折价归户,社队企业的固定资产被折价变卖或承包给个人经营。据统计,农 村水利设施、农业机械中 70%低价卖出,30%废置丧失效益。1978 年底,我国农村人民公 社和国营农场拥有的农业固定生产资料(不包括土地)达到 977 亿元,到了 1986 年末,农 村集体所有的农业固定生产资料已经只剩下不到 30%。在过去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 绝大部分农村都变为个体经营,农用机器 20%承包给个人,80%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大 队领导及其亲戚、朋友。

**而与集体财产流失相对应的是私有财产的增长。**据统计,到 1978 年,全国每个农户平 均拥有住房 3.64 间 (其价值不超过 500 元),年末储蓄余额 32.09 元,除了一些简单的生活 用品和小型农具外,物质资料储存很少。258 然而人民公社制度瓦解后,农民私有的生产资料 迅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推算,农户私有财产 1985 年比 1981 年增长 1.68 倍。从 1983-1985 年,农民私人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由 27% 上升到 62%,小型和手扶拖拉机由 68% 上升到 89%,农用载重汽车由 33% 上升到 61%,农户拥有的脱粒机、磨面机、碾米机所占的 比重都在 50% 以上。

1987 年,农户拥有的生产资金占农村生产资金的比重,从 1980 年的 9%ᨀ高到 54.2%,农村生产资金已由集体所有为主变为以私有为主。**尽管个体农户占有了机械,然而机械的使用却非常艰难,大面积的农场不存在了,大 多数农户是没有机械和耕作牲畜的,有机械的农户在自己狭窄的土地上也施展不开,有的 土地伸直狭窄到连一个手推车都容不下。**水利设施由于没法在集体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得 到兴建和修缮,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很多还被逐渐废弃了,至今中国农村的水利设施,80% 还是 70 年代及以前完成的。 除了这些物质性的设施,农村的生产技术也遭到了破坏。公社时代,由于知青下乡和 集体化生产,农村中有很多技术人员,然而分田单干后,这样的情况不 复存在。例如在内蒙古,分产到户前,大队有兽医,给全大队的牲畜看病,还带几个青年学 习兽医技术;承包到户后,牲畜全都分到了各家,兽医也就只管自己家的牲畜,结果不懂 技术、文化素质低的人家,一旦牲畜生病,就大批大批的传染、死亡。再如很多农村,以前 种子、化肥、农药都是大队里内行的人为集体购买,现在各自购买,很容易上当受骗,价格 也比集体购买要贵。 在这种情况下,认为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简直是痴人说梦。

在没有进行包产到户的 1978 年农业增长了 7%,在经历了 1978——1984 的大增长之后, 农业生产开始徘徊不前。而且 1984 年市场粮食达到了 4 亿吨,实际上主要是那一年,由于 粮价上涨大量库存粮食流出。之后由于库存粮不足,粮食只能在 3.8 亿吨左右徘徊。而且产出同样多的粮食,还需要农民更多的时间投入,因为机械再也没法使用了,尽管一些农民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然而这种积极性能带来的无非是比以前更长时间的投入, 然而这种投入是有极限的。认为只靠积极性就可以使得生产大发展,岂不是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的逻辑吗?因而农村的生产力发生了严重的大倒退,而且直到现在,小农经 济还在阻碍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实际上 1978——1984 的粮食产量上涨,主要在于技术 的发展。

第一是种子革命。

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包括水稻、小麦、棉花、油料等在内 的各种农作物,都陆续发生了种子革命,对ᨀ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引发的水稻产量的革命性大增长。这项技术于 1973 年 10 月 “三 系杂交稻” 研制成功 262,1975 年多点示范 5600 多亩,亩产比常规品种增产 20% 以上;1976 年示范推广迅速扩大到 208 万亩,1990 年全国推广 2.4 亿亩,占水稻面积的 50%,而总产 量占 61.6%。以杂交水稻为首的种子革命,对八十年代初农业产量的大幅增加起到了重大作 用。

第二是化肥革命。

1970 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新建了一大批化肥厂。72 年 1 月 13 日, 又从国外引进 8 套化肥成套设备,以后又ᨀ出引进 43 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四三方案。 1973 年,我国化肥产量比 1965 年增加一倍以上。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以后,西方允许部 分民用产品对华出口。中国迅速引进了 13 套大型化肥生产装置,这些装置到 1979 年时绝 大部分刚好建成投产,迅速增加了每亩化肥的施用量。这在长期以农家肥为主的田里起了 明显的增产效果。

第三是改革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显示了成效。

1976 年与 1965 年相比,拖拉机、手扶 拖拉机产量增长 5.7 倍和 65 倍,农业用电增长 4.7 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增长 4.9 倍,农用化肥每亩施用量增长 2.1 倍。1977 年和 1965 年相比,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增长 41%, 全国机电排灌面积和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分别增长 355.58%和 643%;1975 年全国机井 数比 1965 年增长 935.89%。抗自然灾害能力有了较大ᨀ高,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 1976 年与 1965 年相比,成灾面积由 53.9%下降到 26.9%。这些农田灌溉和排涝条件的较大改善,为以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经营方式抗御旱涝灾害的侵袭,提供了重要 的保证。尤其是 80 年代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资相对较少并逐年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 70 年代的投资在发挥效益。

3、 除了技术发展,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缩小城乡产品剪刀差,对于增强农 村购买力,繁荣市场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 1979 年 3 月开始,陆续提高 18 种农副 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粮食从夏粮上市起全国粮食统购价平均提高 20%,超购部分在这个 基础上再加价 50%;棉花从新棉收购之日起,全国统购价格平均提高 15%,北方另加 5% 的补 贴,超购部分再加价 30%;食用植物油统购价格全国平均提高 27%,超购部分加价 50%;生 猪收购价格平均提高 24.6%, 其他产品也分别提高 20%-50%。79 年 11 月开始,又对猪肉、牛 肉、羊肉、禽、蛋、蔬菜、水产品、牛奶等八种主要副食品ᨀ高销售价格。1980 年又先后 提高了棉花、羊皮、黄红麻、木材、生漆、桐油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全国农副产品价格总 指数,1979 年提高了 22.1%,1980 年又提高了 7.1%。同时,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价 格有计划的下降了 10%-15%。这样 1979、1980 年两年国家每年用于调价的开支达 80-90 亿 元,国家财政收入可以正常增长的部分基本都用于农业了,这是国民收入和国家财政分配 的一个大调整。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79 年农业生 产即取得了少有的大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但正如前面所说,这种刺激是有条 件的,是不能持久的,而且通过积极性增加产量也是有限度的承包制不仅破坏了生产力,还成了破坏 资源和环境的源头。集体生产被破坏,对环 境的治理不再可能。**而且在私有观念的促使 下,农民也以眼前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而这 种眼前的利益最终损害了长远利益。例如内 蒙古,自治区领导从 1981 年开始,强行改变、 调整草原牧区的生产关系,简单粗暴的照搬 农耕地区推行的 “家庭联产承包” 的做法, 实施以 “草场、牲畜双承包” 为标志的牲畜所有权、草场使用权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此, 自古以集体方式进行生产的游牧民族,被迫改变生产方式,四季游牧制度被取消,通过游 牧转场防灾、避灾的能力同时丧失,通过游牧平衡营养元素预防地方病的能力也丧失了, 牧民开始了类似农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由游牧被迫变为定居固牧,在有限的资源的草 场上出现了人多畜多的过牧和反复践踏的现象。

经过了 1982 年包干到户、1983-1984 年取消政社合一、1985 年取消统购统销,农业 从集体生产倒退回了小生产,个体生产的分散状态,又为大量征收土地税费、土地被非法 侵占提供了客观基础。从而造成了九十年代农民日益悲惨的处境。

4、科学技术绝对不是第一生产力

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种机械化的唯生产力论我并不认同。离开一定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科学技术不一定能为人民服务(或者提高生产力)。简单的说,就是科学技术怎么研究出来?研究出来了谁控制所有权?控制者雪藏还是使(应)用?用的范围以及使用的代价(花费)?对于某些群体,科学技术虽然可以提高生产力,但是如果使用它反而不能赚更多的钱,为什么一定要提高生产力,为什么要使用它从而改善更多人的生活呢?甚至,既然研究技术不能让自己赚钱,那为什么还要去研究?既然没有意愿,那么科学技术可能就会停滞。

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自己好好想想吧。

5、中国人吃饱饭,是因为一群人努力去钻研科学技术,比如化肥、种子、灌溉技术等;是因为农民不辞辛苦在稻田插秧田地里拔草流下的汗水灌溉了这片土地;也是因为一群最可爱的人保卫着这片土地和劳动的人民,维护安稳的生活条件(乌克兰是个反面例子),远离战火……

另外,中国人吃饱饭可以是因为购买外国的粮食,走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这条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人力过剩,化肥短缺…

知乎用户 野渡无人 发表

学过基本的化学,就应该知道,元素守恒。

一颗种子变成 100 颗 1000 颗,需要的是氮磷钾碳氢氧。

化肥补充的正是氮磷钾。

知乎用户 积极分子 发表

是制度,是改开,是松绑

知乎用户 夜泮 发表

题目有问题,农村人吃饱是因为包产到户,农民才舍得给土地用高价值化肥。

在此之前国家建设修筑了大量基础设施,比如水利,道路,农机站,各种粮农单位。

至于城里人,大部分食堂是管饱的。困难时期那是人祸。

知乎用户 阿苏 发表

巧夺 “天” 功

知乎用户 zf0812​ 发表

这还要二选一,不应该是都要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左蛆狂欢的话题,看来他们都在大吃饱年代吃的挺饱的。

知乎用户 refName 发表

这两个是矛盾的吗?我认为一方面化肥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起了很大作用。

知乎用户 40mm 口径霰弹枪 发表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化肥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
  3. 畜牧业需要消耗大量的饲料,饲料的来源之一就是种植业
  4. 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5. 所有的结果都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单独讲某个方面比较片面

知乎用户 夏风​ 发表

两种因素都有。

一个是解决分配和劳动积极性问题!

一个是提高了生产力!

知乎用户 蹲在黑暗中偷看你 发表

。。。但凡种过地。。。如果种植作物不加任何肥料,这块地大概半年左右就肉眼可见的发白沙化。。。。用农家肥的话通常是牛羊粪便和人尿则产量太低完全不够

所以我认为吃饱饭肯定是化肥的功劳,人生产积极性就算你千里运屎也 tm 不够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吃饱饭是一个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种子、化肥这些直接因素就不提了。

交通便利导致运输成本降低对你吃饱吃好也是密切相关的。

你所在的局部地区遭灾,大东北的优质大米,可以正常、方便的流通进来,你就不用挨饿了。

提问者也不需要拐弯抹角。

这个确实是在国家和党手中一步一步完成的。中间有波折,也不能居全功,但居功甚伟,可以载入史册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包产到户之前大概是没有化肥的

知乎用户 拖鞋王子 发表

真有人相信人宁可饿死也不愿意好好种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包产到户有几千年历史了,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和古代的交足皇粮留够地租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有什么区别?

中国几千年都是家庭承包制,古代多产还能多吃几口,难道古代人都是傻子,宁可吃糠麸吃树皮树叶观音土也没有多产的积极性?难道难道 70 年代就比千年古人都特殊?所以当然是良种 化肥 水利带来的粮食大增。

知乎用户 宇宙大帝​ 发表

苏联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不比中国强?不比沙俄强?然而苏联是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沙俄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知乎用户 a 5070129​ 发表

不包产到户就会出现:

农民一亩地用 1000 斤化肥是社会主义,用 100 斤就是资本主义,怪滴很!!

知乎用户 我叫 MT 发表

未成年感谢你父母,成年了感谢你自己

知乎用户 fullsail​ 发表

如果初中政治课本我没记错。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都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在提留余粮作为库存,粮食一直都是足够吃的,前提是吃大锅饭后剩下的粮食都得上缴。而下边的官员报大丰收那就得按照大丰收的粮食来上交,后面的事我们都清楚了,三年之后开始十年,就是为了解决官员为什么要报大丰收的问题。包产到户是因为既然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了,就不用存粮了,那么提高农产品价格为包产到户背书是应有之意,农村的万元户就是这么来的,当然好景不长这一套透支的代价就是三提五统,农村彻底摆烂。

知乎用户 不惑于心​ 发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包产到户的 解决吃饭问题没有?

知乎用户 老兵新征 发表

问这个问题,如果不是真的把学白上了,就是别有用心。

生产积极性提高,是人的因素。

种子培育和化肥使用是物的因素。

两者必须都有,否则不可能取得伟大成绩

但是,如果硬要说哪个最大,通常来说,人是第一因素。因为所有事情最后都要落实到人,要人去做。种子不会自己变出来,化肥也不会从天而降,地里的杂草也不会自己除自己。

所以,这个问题是无解的。没有种地的积极性,杂交水稻和化肥的市场的应用可能会受限。可是如果没有育种成果和化肥产业线的积极建设,再有积极性也没法大量提升产量。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看你怎么看了。你说哪个重要就重要。

知乎用户 A 杨志 发表

都有

知乎用户 云知 发表

这首先要看时代背景吧,到底为什么搞包产到户?实际原因是要搞经济体制改革,农村不重新原子化,城市工厂里哪来的廉价劳动力?更进一步工业化就无从谈起,所以答案是什么呢?

知乎用户 随便逛逛 发表

都不是,主要是因为取消农业税

知乎用户 子非鱼 发表

3000 年土地私有制,生产积极性够高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少见了吗?

粮票,化肥农药,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机械的普及,让大家吃上了饭,吃饱了饭,吃上了好饭。

这是谁的意志与功劳?

是人民的功劳,是太祖的意志!

人民万岁!

知乎用户 洛催更 发表

都不是,是机械化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包产到户解放的那点生产力分分钟就能被机械化的的农业生产给干碎

知乎用户 岫来​ 发表

是因为建立了自由市场

知乎用户 向南楼孙儿 发表

不要吹包产到户,事实上包产到户只是使生产效率恢复到人民公社之前的水平。

人民公社是过于理想化的,想用机械化合作生产代替小农经济,而忽略了人的劣根性。与其当劳动模范更多的人愿意当混子,而人民公社后期没有退出机制,劣币驱逐良币,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混子最终崩盘,公社前期有退出机制,愿意干活的人可以选择公社或者单干,这样确实是提高了生产效率的。

知乎用户 寻求意义 发表

化肥产生 100 多年了,还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人类没有发明人工固氮技术,不会合成氨。现在地球上 30 亿人都不可能养活的了

知乎用户 风筝 发表

先说专家论文,这方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不能各个地方试点大包干和公社来看成果,让农民自己选择走那条道路嘛。

知乎用户 zado1991 发表

科技和运输仓储。

现代农业其实只要国家扶持种植真的不是问题,机械化也不在仅限于美墨那种大平原,现在都智能机械化了。国家大力扶持的话科技树一下就上去了,但是粮食毕竟附加值不高 外加大量农村劳动力释放社会吸收不了,所以依旧是分产。

粮食的储存和加工运输我觉得是吃饱的根源,一吨的粮食怎样分配落肚,运输仓储的损耗,成本,工业化加工后的产品销售等等。

你要说当年,那应该是选种和化肥。

知乎用户 阳六六 发表

明白物质守恒定律,就清楚粮食增产靠什么。这个事情还是有一年新闻采访袁隆平时,袁老随口说了一句,不靠化肥,这不是违背物质守恒定律了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国人吃饱饭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结束长期战乱,并保持了稳定的和平状态。

其次才是科技和制度的进步发展。

知乎用户 碳烧椰果​ 发表

一个人再勤奋,也不如一台拖拉机有用。

一个人再钻研,也不如一袋化肥有效。

一个人再努力,也不如一袋农药好使。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你看美国农业那么发达还不是因为农业科技点得高?

你这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美国农民只觉得耕田有点费油。

知乎用户 WuGH 发表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承认这两个因素都发挥了作用不是很难吧?事实上,中国粮食供给的改善,并不是任何一个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问题中提及的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这两个因素,在定量上谁的作用更大,恐怕没有人系统的研究过。

知乎用户 独钓寒江雪 发表

饿了几千年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包产到户?

知乎用户 够够够 发表

本质上是化肥,但没有包产到户所体现的市场的逻辑运行,就没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化肥

知乎用户 庙月 发表

中国人吃饱饭主要原因都不是你说的那些。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大炼钢,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的结束。

大跃进收走了很多粮食进国库,农业问题当政治问题处理,而且过于强调密植。

大炼钢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野生动物减少。

大革命导致很多人不事生产,从事内卷斗争。

只要不搞这些运动,又无大天灾,一段时间之后中国人自然能吃饱饭了。说到底吃饱饭这件事情,更大不是取决于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没做什么。

另外你看,2022 年的中国,大家都能吃饱饭了吗?

知乎用户 陈晓 发表

是包产到户,也是化肥的大规模应用。或者说,是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生产力解放,进而导致化肥产量的爆发增长。

知乎用户 七弦 发表

都算吧,再加上一个粮食进口就齐全了。

知乎用户 墨问 发表

农村人来答一下。

我爸年轻的时候,他家里的所有地都是他一个人种的。说每年累死累活的也就 一千多斤的产量;后来几个兄弟成了家,把田地一分。我爸大概得了其中三分之一的田。

重点来了, 我家的田在十年前国家搞退耕还林之后,山上的田全部都种了树。只留最后一块河边的田,这就又少了一半的田。

然后就这最后一块河边的田,现在一年就是一千多斤的产量。

以前种田太苦太累,年头到年尾都在田里。现在真是很轻松就种了。身下的时间摇身一变成农民工了。

知乎用户 木头人 发表

是因为共产党领导咱们

知乎用户 无痕 发表

去看看温铁军书籍文章吧,他说了是因为重工业的发展,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工业基础,比如化肥大规模生产!

知乎用户 海水浴场第三个号 发表

首先 来看结论

安徽凤阳小岗村集体经济成功脱贫

包产到户者掉过头搞集体经济 2017 年脱贫

周家庄:我国 “最后的人民公社”,记工分、统一分配,家家有二层楼

人民公社 2015 年人均纯收入 18000

说好的 “积极性增加产量” 呢?

其次 来讲为什么会广泛产生 “包产到户提高农民积极性” 的说法

包产到户真的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么

答案是 “是的”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和积极性相反的结论呢

那就是 1 主观能动性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2 前后两种人民公社只是名字一样罢了

周庄的人民公社是什么,是集体决策、集体民主、集中力量办大事

以前的人民公社呢?

你要冬季劳动,我就逼着农民修淮河去

你要大跃进,我就浮夸风

你要大炼钢铁,我就土制高炉

你要知青下乡,我就培训都不培训就把年轻人直接赶到乡下去祸害人

你要生活在一个前年把公分和粮食都挪到隔壁县造假结果粮食都烂了,去年上了一堆土高炉啥也没炼出来,今年村里进了一堆只吃不干还到处霍霍姑娘媳妇的知青(女知青更祸害姑娘媳妇)你还有劲头给公家种地?

知乎用户 萨姆萨​ 发表

包产到户与化肥大规模使用,是同一回事。理解不了这个,就看不懂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查再多资料都是白搭。

知乎用户 mike qi 发表

正常情况包产到户是开倒车。

集体农业不光是大锅饭,集体修的水利设施、打谷场、大牲口、农机、仓库、农技站都是很重要的呀。

小门小户这些东西根本弄不了呀。

如果不是化肥产业跟上,包产到户死得更多。

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没有包产到户,你觉得你又有多大动力选择新种子,施用化肥。

知乎用户 学而 发表

40 年前农村人给出的结论,可供参考:一靠政策二靠天,三靠美国小二氨。

知乎用户 发丘中郎将 发表

都不是,是税收比例降低了!!

前三十年吃不饱不是粮食不够,是粮食被高比例征收后出口换取外汇工业设备,当然少不了支援所谓的阶级兄弟!

改革开放到 06 年,一样有吃不饱的时候,九十年代三提五统的比例高到,农民土地收入还不够缴税的地步,直到江西丰城事件爆发!

苛政猛于虎!几千年来一直没变过

知乎用户 貌赛潘安程知节 发表

详细的内容,已经有不少朋友回复过了。

我再补充一点我想说的吧。

十万吨的原油,需要从甲处运输到乙处。理论上来说,一堆人,每个人开车运一部分,是可以把这些原油运到乙处的。而用一艘油轮,也一样可以把这些原油一次性运到乙处。但后者的效率和总体成本,要远远低于前者。

虽然历史上的人民公社最后失败了,但这并不是因为人民公社是错误方式,而是因为它太过超前了,因为人民公社想要正常良性的运作,对组织和管理的要求非常高的,但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人的认识水平没有达到需要的水平。但就上面的例子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还是败给集体形式农业生产。

知乎用户 索巴道 发表

这个问题下一些人纠结在包产到户和分地上,觉得这些并不能让大家吃饱饭,最后吃饱饭还是因为化肥和工业化,这个观点不能说是错误的,但绝对是没有看清楚本质。

首先我们要理解包产到户的本质是什么,是每个人拿一点地回去种吗?那真是太表面了,实际上把地分那么小反而会降低规模效益,美国一直是大农庄,在他们的发展历程中却似乎从来碰到我们 50,60 年代出现的问题,而他们的大型农庄反而是他们农业的一个巨大的有利因素。说到美国,很多人会说美国人少所以没问题,但是苏联的集体农庄也饿死人,苏联人也并不多,所以土地分包绝对不是提高产量的本质原因。

提高产量的本质是因为包产这个行为变相的承认了私有化。私有化是所有生产力提高的动力,因为私有化了,人们才开始想尽方法提高产量,找良种,找化肥,有这需求才导致后面开发和引进新的农业科技,才有后面的良种和化肥。因为私有化,农民才有动力去实验新的种子,使用新的设备,才愿意承担因此导致的风险。可以这么说,这几十年中国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行业都是因私有化而产生的,私有化才是中国人吃饱饭的核心。

我知道这么说有点反动,但这就是事实。

知乎用户 鲤鱼跃龙门 发表

是因为化肥和良种农药,包产到户和几千年农耕没有什么区别,作用极其有限,不过是以国家资源包装的童话。

知乎用户 奔波霸波奔 发表

不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吗?

知乎用户 组撒啦 发表

当然是包产到户。政策你还能说是兔子不兔子的功劳,因为政策是执政者定的,化肥你怎么算?全世界两百个国家绝大部分根本连兔子都没有的,全都没有化肥啦?

除非你能从逻辑上证明,中国没兔子就没化肥了。

知乎用户 吹水旭 发表

当年经互会时代朝鲜还是粮食出口国

知乎用户 天下留香​ 发表

一个典型的伪命题,隐藏了私心,混淆了因果关系。

真正的原因,正是因为化肥的大规模使用,才下定了包产到户的决心。

几个典型例子,都是跑出租的,甲乙都是 10 小时工作,因为多年经验验证了,10 小时就是平衡点。超过 10 小时,会影响明天的体力。不到 10 小时又浪费了车辆,等等原因。后来,乙鸟枪还炮,升级了出租车,出租车智能化大大加强,减少了工作强度,增加了接单数量等。于是,乙可以每天工作 14 小时。 化肥的大规模使用,就是乙的车辆升级了。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化肥大规模使用,少数家庭因为没有壮年劳动力会挨饿受冻。

知乎用户 LegendDream 发表

化肥的大规模使用 (本质是工业化),没化肥种地的人再努力产量也不会增加多少,别有人杠农家肥,农家肥可以像化肥那样所有地每亩地都至少几十斤的用吗?

知乎用户 涂任水 发表

主要是四个因素使粮食增产的:

种子改造

化肥农药

开荒造田

农田水利

粮食增产事实上基本上与包产到户没有什么关系。要说有关系,反而是限制了粮食产量继续增加,为什么呢,因为包产到户妨碍了机械化发展。本来在工业化过程中可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而包产到户导致无法实行农业机械化。

有人可能会说,那么你是不是认为应该回到人民公社化。我的回答是,不应该!为什么?农业机械化的条件不是人民公社化,而是土地所有权集中。虽然人民公社化也是土地所有权集中,但是它还是会限制农民的积极性。应该是土地所有权集中,而不是使用权集中,因为仅仅使用权集中,没有人敢于花巨资去投资的。

知乎用户 随机的趋势 发表

从 1949 年到 1978 年是农业养工业,从 78 年以后是工业反哺农业。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论证那么多。

知乎用户 苌弘 发表

中国人吃饱饭是因为包产到户还是化肥的大规模使用?

典型的西方思想、西方哲学式的提问。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因。

单纯的因果律放在复杂环境中,不可互逆。

中国人吃饱饭有包产到户的作用,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有化肥的作用,提高了地力。

有杂交稻的作用,提高了产量。

。。。。。。

知乎用户 母猪爬树呀 发表

融入国际大循环,可以互通有无,出口换取进口,中国年产粮食 6.6 亿吨,消费肉类 9000 万吨,消耗饲料 4.5 亿吨,人消耗粮食 3.7 亿吨。缺口大概 1.5-2 亿吨。靠国际贸易解决。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种植农作物的本质是收获淀粉脂肪蛋白质,固氮能力重中之重。劳作则是一个对抗熵增的过程,各种要素重新排列组合,其本质是能源的利用和转移。

包产到户对增产起到了什么作用?增加了农机的使用成本,增加了农资使用的时间成本。

知乎用户 小胖哥哥 发表

都有,不过,由于包产到户而吃饱是区域的,因为化肥的大面积使用而吃饱是全国性的。想靠包产到户就能解决全国吃饱的问题,就是形式主义了 。

知乎用户 舞龙卷 发表

維特根斯坦

知乎用户 溜溜球 发表

大规模使用化肥影响最大,当年掏粪工人能成劳模,是因为人畜的粪便是管控的,用于给田地施肥。随着化肥工业的全面铺开,农家肥用的少了,也就不宣传这个工作了。

另外一个答主说工业补贴农业也是正确的。一开始农业税,用来支付管理成本外,去换了大量的重工业进来,援建不是免费建。当工业基础有了后,农业的税收开始下降,直到取消。那么国家所需要的大量外汇就是靠出口工业品来解决了,农业的产出就可以留下来,吃饱饭就是必然的了。

更多人说包产到户,实际上是:工业出口补贴农业,公社出工不出力,导致粮食减产,又得超额进口粮食,浪费了很多资金;为节约资金,包产给个人,积极性上来了,土地本就有的产出就得到了保证,那么工业的出口也就逐步有了结余,能进一步发展了。大家吃饱了。又要更好的生活就得在农闲时打工赚钱,所以在改开初期以物易物很兴旺,尤其是粮食做一般等价物的交换很频繁。我印象中在 90 年代还有用粮食换西瓜等交换方式。

这中间化肥的使用对粮食提产起到了绝对的作用,这个可以查当时的亩产提升和化肥推广进度。

知乎用户 林黛玉倒拔垂杨柳 发表

化肥使用。

那个穆然的答案纯粹胡屌扯

知乎用户 韦珖筝 发表

都不是。万恶的旧社会中国人饿肚子过,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底子薄人口多再遇上自然灾害苏修逼债也饿了几年,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我们就再也没有饿过了(当时还没有包产到户哦)。最近几年,随着人民群众对食品健康的需求,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又开始提倡绿水青山发展有机农业,提倡不使用少使用化肥,但是也没有引起饿肚子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人吃饱饭既不是因为包产到户也不是因为化肥的大规模使用,中国人吃饱饭的真正的原因是坚持党的英明领导!

知乎用户 务虚 发表

化肥农药,伤天害理 —— 慢慢死光光。

知乎用户 禁与千寻 发表

第一,农业生产是需要电力的,例如田地里需要灌水,稻谷脱粒需要电,在以前电力不足的年代,这会大大影响农业生产,以前一个需要偷电,私接,一个是经常停电。而有些地方直接用不上电

第二,机械参与,别的不说,以前稻谷收割是需要好几个人好几天,然后还要困扎运输后拿去晾晒,然后脱粒,而现在直接收割机个把小时就解决了。

现在农村各种电动三轮车,运输效率大大提升,七八十岁的老头子一下午都能把是东西运到十几里地外,气都不喘。这些可以节省劳动力去做别的更多的事情

第三,化肥农药相对便宜了。

第四,规模化种植越来越大,在一些地方早就上高效的机械,甚至飞机喷砂农药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要我说,靠计划生育,对比一下粮食产量增长率,会发现少了几张口一下就能得到发展几十年的农业的效果,要不然多了那么多人还想少交公粮,还想吃肉,还想要什么自由买卖,想屁吃。

知乎用户 845856 发表

前苏联有化肥,有世界上非常肥沃的土地,但依然发生了几次大饥荒……

知乎用户 Elia 发表

21 世纪的现在科技水平够高了吧?还不是一堆人只能 996+?

知乎用户 红烧腊肉 发表

五六十年代四处开荒修水渠,很多人都是自备干粮,把能够人工开荒的地方基本上开了个遍。

七八十年代国内工业上来了,化肥产能剧增,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多样性。比如,玉米,水稻,小麦,高粱,红薯等。

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出,机械化种植,以及大规模畜牧业的发展,巩固了我国农产品的自给率。

到现在,全世界进口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作为牲畜饲料,极大的提高了各种肉类农产品的产量。还有成熟的养殖公司和肉类屠宰加工的产业链,给很多大规模养殖提供了便利。

才有了今天吃个肉不需要去看个黄历的日子。

知乎用户 韩旭 发表

或许只是因为那几年政府暂时放松了对农民的索取。

知乎用户 nimo 发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化肥就是生产力。

知乎用户 望岳 发表

知乎用户 锡默尔斯多夫领主 发表

主要原因是农业税减征和解散人民公社,大量使用化肥和农机是次因。

知乎用户 梅恒 发表

增产是因为化肥,吃饱饭是因为包产到户。化肥改变了生产方式,包产到户改变的是分配方式。

知乎用户 不骂人了 发表

要是现代科技能只发展化肥这种让人吃得饱饭的技术,不发展别的(互联网之类的),我敢肯定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永远是

知乎用户 背逆民者不可救 发表

1、什么决定生产力?

包产到户和公社集体,只不过是经营模式的不同,这里哪里体现了生产力的提高?

2、积极性是什么?

田地的总量不变,生产工具和耕种技术不变的情况下。10 亩地的集体规模种植和包产到户的一亩三分地,哪一种更适合现代化的生产工具?

这里所言的积极因素不过就是私利而已。重点在不患寡而患不均。

包产到户的不均在于田地的不均,田地质量的不均。而公社集体生产的不均在于劳作时间的不均,劳力的不均,领公分的不均。

哪一种不均更好的处理两极分化?哪种不均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化肥农药属于耕种技术的改进。当然能够提高产量,也是生产力提高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公社集体还是包产到户,这考虑到化肥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

如果给你一亩地,一个不用化肥一个用化肥的地其实边际成本会增加而效益却没明显提高。

如果给你 100 亩地,一个用化肥一个不用化肥,当然是用化肥带来的效益会大大提高。

4、包产到户不过是掩盖资本市场而掩耳盗铃的自我自足罢了。

包产到户的目的在于消费了化肥农药,而粮食产量和价格却没有根本性改变。

5、只有集体生产才能救农业,只有集体的生产经营才能富农民。

那些打着包产到户的功绩来遮挡改开的债务负担,实际就是变相的 “土地兼并”,实际的 “民权兼并”

人民公社,集体生活,自治组织这些本该有的民权,一点点的被剥夺和充斥着虚幻的繁荣……

6、包产到户会不会被取消,而集体生产经营会不会复燃?

一条钢筋被彻底拉伸了还能恢复原状吗?组织从精神物质层面已经被彻底解散了?不可能回到从前的组织范式。

现在的家庭承包经营,三权分置不过是遮盖兼并民权的白手套罢了。

过去核心是集体所有生产经营。与当今未来 30 年的家庭承包,资本生产经营,集体所有。这不过是表面上的效益流动不同,核心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区别!再未来的 30 年,三权分置会逐步让位于资本生产经营,慢慢实现 “土地兼并”。用经济发展的白手套兼并土地权益,实际就是黑手套兼并民权而已……

“一切如他所料……”

知乎用户 超科学的大电磁炮 发表

看了那么多。

发现就没人提一个关键的因素。

人民币货币化改革成功以及废除粮票,

此后粮食变成一般商品在市场上流通。

现在没谁吃饱了撑着囤一堆食物吧。

如果大家都把粮食像以前一样当财富囤着,怎么吃饱?

这个现象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中国人能吃饱饭是改开后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不是由哪一个原因直接决定。(多因一果而非一因一果)

如果要问,哪个原因在其中发挥了更多作用,我个人认为是粮食一般商品化。

吃不饱很多时候并不是生产跟不上,而是个体的屯粮习惯,直接破坏了 生产 - 消费的基本模型

是不是很讽刺,

蠢真的会死人的。

知乎用户 认识那个人 发表

化肥,引进了美国几条化肥生产线。

知乎用户 耶路撒冷无神论者 发表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辩吗?家庭承包制这种小农经济模式从秦朝开始就有了,那为啥古代还会有吃不饱饭和饥荒?我对家庭承包和公社制没有倾向。但有些人非要把化肥重要性往后放是把人当傻子吗 [滑稽][滑稽]

知乎用户 夏天的凉粉 发表

应该是进口粮食的功劳。

知乎用户 三生愿 发表

不是包产到户导致了吃饱饭,而是能出台包产到户的一整条政治路线,带来了吃饱饭的结果。

该路线有几个方面:

1> 包产到户,提高勤劳农民积极性,打击懒惰农民吃大锅饭的躺平权。

2 > 鼓励市场,让劳动力和沉淀资源流动起来,往更高效益的地方聚集。

3 > 韬光养晦,摆脱政治挂帅,对外示弱以消除敌意,引进管理和技术。

所谓的化肥问题,是 2 跟 3 的合力结果。化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中国劳动力在新技术新管理下,在血汗工厂生产出各种低级商品,再出售换来外汇,换来化肥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一切荣耀应归于改革开放。不改革开放,即便天上掉化肥,能吃饱肚子又如何?能发展出自己的互联网吗?天上不会掉电脑手机。保暖思淫欲,十亿吃饱饭的人不给上网,这日子谁受得了?。

知乎用户 肥宅水持有者 发表

社会发展到底是因为生产关系的创新还是因为科学技术导致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或者二者到底哪个发挥的作用更大?

高二政治不及格,政治老师喊你回去补考呢。

知乎用户 ilht​ 发表

因为石油农业,朝鲜当年石油农业玩的飞起的时候粮食产量是现在好几倍

知乎用户 萧拂雪 发表

我认为是包产到户和化肥使用的综合作用,不过包产到户到底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是往农民头上套上更重的枷锁呢?诸位打工人的老板要是有天对你们说 “明天开始要让每个人承包自己的机器并且定下承包指标”,你们会认为老板能给你们一个发财的机会而有积极性吗?真有积极性了怎么还会有丰城事件

土地所有制分私有和公有,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是否允许土地买卖。那么人民公社变为承包制后土地所有制根本没变,农民户籍限制也没有取消,“分田” 从何说起?单干倒是真的,农村开始越来越原子化、碎片化,农民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了,只不过化肥、农药等等工业发展掩盖了这种退步而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啊?

这答案怎么成左右派的问题了?

有的答案跟问题毫无关系啊。

啊?

我看了半天以为后面会说,到底那个对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更大呢。

结果就完了。

啊?

啊?

这是回答什么?

啊?

以前要交粮食税,不知道么?

农民的粮食都被剪刀差了,还种什么?

这跟左右派有啥关系?

种地不赚钱,都上交了,或者强制收购了。

农民肯定不乐意种地啊。

难道有人觉得包产到户,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关系?

你现在到农村去看看还有谁愿意种地?

种地也是买卖,能赚钱就有人种,不赚钱就没人种。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左右派就知道在 b 乎上,比谁牛 X。

但谁都不在乎,农民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知乎用户 耗材粉碎机 发表

路遥的那本《平凡的世界》中已经有了这个答案。

如果不砸烂大锅饭,实行生产责任制,就不可能寻找另外的出路。

生产责任制之前,路遥对学校的食堂、自家晚餐的描写用了很大的篇幅,心理刻画,场景描述都突出一个中心,饿 ,吃不饱,不敢吃。 那会儿大家在干啥呢,开批斗会,生产队之间抢水源,挣工分,个体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晚上到家都已经累到没有了精神气。即便是这样,挣得工分还不能满足全家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要饿肚子。

生产责任制之后,大家处理完自家责任田后,有的养蜂蜜,有的开砖厂,还有搞鱼塘,并且他们搞的这些副业还带动了群里的闲置劳动力,让大家有钱去购买化肥农药;从这里开始书里面很难发现路遥对吃这块的描写了,大部分时间放在人的精神追求层面。

所以中国人吃饱饭当然是从包产到户开始,化肥的作用,就是让人吃好饭,相辅相成。没必要分开~

知乎用户 叶开 发表

为什么不是 A 就是 B,这两个都是正确答案好吗?没有包产到户你种的不归你,甚至自己都吃不饱,那种个屁的地?没有化肥那跟封建时代的自耕农有什么区别?

知乎用户 拿麻袋套我啊 发表

因为袁隆平院士啊,要不是他杂交出来了高产水稻,我们还不知道竟然有这种只存在于理论的农作物。

知乎用户 角度看问题 发表

我们不交公粮,和不集体摊派后,家家慢慢吃饱饭了

知乎用户 小宇宙​ 发表

种子,良种,使亩产超预期,近几十年航天发展,无重力育种,使种子的基因更是跃进一步,你觉的航天是闹着玩的,每天都在做各种科学实验!

知乎用户 远山 发表

不管是” 公社” 或 “单干 “一个前提应该是让农户自由决定。只有在自由自主环境下才能产生合适的生产方式。这种例子世界上还真不少,如以色列的吉布斯便是公社形式欧美许多的家庭农户就是单干形式都是不错的生产形式。

知乎用户 夏衍 发表

说再多不如上两张图

知乎用户 不爽单挑 发表

说句伤爱国主义者玻璃心的话,就是改革开放和西方资本主义来往经济贸易和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吃饱饭。

知乎用户 李冽 发表

这两个因素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知乎用户 浪子背包客 发表

从技术角度,化肥农药适当使用能促进增产(表面上),这个承认。但富含化肥农药的食品,算不上安全食品,恐怕后患很多——譬如癌症的高发,和一些怪病。

就是说堆积化肥农药(再加转基因)的丰产,好处要打个折,属于特定历史时期不得已的做法。

至于包产到户比公社模式孰优孰劣,有点复杂,大概由以下几点:

1. 公社模式运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跟管理不当大有关系,不能简单地怪模式本身和公有制。当然基层觉悟不到位也是一个问题,但直接地就是管理问题。另外,公社时期缺肥料。

其实公社搞好了,生产力要比包产到户强,但具体对管理能力和觉悟要求比较高。

2. 包产到户,本质上是一种小农经济模式,在土地有限的现实下,生产力并不高,所以国内的粮食成本、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政治方面,包产到户是对私欲和小资的妥协。

但把土地直接交给个人经营,大幅度降低了管理难度。

那么您说包产到户好不好?

知乎用户 ABC 发表

不同时代要用不同的眼光去评价

在 70 年代,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加大投入,使得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让大家能吃饱饭的同时又增加自己的收入。

现在是 2022 年,农村壮劳力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出外打工,土地都是老弱妇孺在打理,同时由于农业机械化普及,包产到户型的小块土地耕种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

知乎用户 骑蚩尤的熊猫 发表

化肥农药是增产的前提,

吃饱饭的必要条件只会是包产到户、改革开放

看不懂,理解不了?

看看下面这张表情包再说也行?

知乎用户 江湖之远​ 发表

水利,良种,化肥,包产。

知乎用户 没有明月 发表

当然是化肥,没有化肥现在我们还都要用粮票,吃不饱饭,家有农民可以做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寻思包产到户不就是小农经济?

知乎用户 大胡子叔叔​ 发表

现代农业是个综合性技术活,种苗,农业机械,农业水利,化肥之类的农业技术都要有够用才行。

知乎用户 鞠躬尽瘁褚彦回 发表

水利、农药、种子、化肥

知乎用户 不想上吊朱由检 发表

包产到户属于好功法,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基础武力值,化肥属于好装备,从攻防 + 2 的属性提升到 + 7 的属性,你基础属性不行都不能穿好装备,比如现在的装备已经到 + 90 了,

知乎用户 YuJH 发表

先生产力进步,再生产关系进步?

还是

先生产关系进步,再生产力进步?

人民公社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

包产到户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

人民公社好,搞好了其他问题都能解决。

包产到户好,搞好了其他问题都能解决。

我认为是先生产力进步,然后生产关系做出调整,适应生产力的进步。

也可以说螺旋上升,相互适应。但总要有一个先突破。不能搞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认为先有化肥是增产的主因。(粮食增产,水,肥,种,精耕提单产,机耕提效率)

历史上选择了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好不好,另说。

我反对一些人提出的包产到户解决一切问题的说法,这和当初人民公社解决一切问题有什么区别呢?

知乎用户 思考人生问题进行时 发表

没有一个理想国,它不是过去,不是将来,不是外国……

生活中的困苦寄托于理想国的愚昧,正是唯物主义面对宗教的勇敢,尚若不具备这点,那便是贼喊捉贼。

知乎用户 者也 发表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涵盖颇为广泛。

您说的包产到户和化肥普及都是原因之一。

从打倒地主老财土地解放,到人民公社,再到包产到户,再到免除公粮。这个过程中还有化肥农药的诞生,有引水修渠,打井,铺路架桥,农业机械化,还有种子的一代代培育。

这其中有国家的进步,文化水平的进步,有科学,一步步缓慢的将广大农民同胞从靠天吃饭的境地解放出来。

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因为最初包产到户,产量高的有,产量低的可怜,甚至有的地方因为自然条件,产量低到交不上公粮,吃不饱饭的程度)

科技的进步,水源的便利,农药化肥的加持,使得贫瘠之地变的肥沃,粮食有了抗风,抗病,抗虫害,甚至是抗旱抗涝的能力,从而达到高产,自给自足,吃饱饭之余还能因此获得收入。

知乎用户 5 号 发表

中国人,乃至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一起无忧的主要功臣是:工业革命,科技的迅猛发展。

知乎用户 Adun 发表

因为包产到户,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这才是第一位的,毕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嘛。

知乎用户 蒟蒻 发表

今年吃的粮食都是今年或者近几年种出来的,是当代农民的劳动成果。

然而万恶的崇古派满脑子都是放高利贷,收馒头税。若不将其彻底诛灭,今天的吃饱饭也是虚的。

知乎用户 郭浩 发表

其实这两个原因都有,对中国人吃饱饭影响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粮食收获之后能留在手里的有多少?

知乎用户 pekey 发表

化肥导致总粮食产量提高了五倍

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的 1/5 水稻只占总粮食的 1/3

化肥工业从七十年代开始发展 没错 美帝扶持的

知乎用户 自然人 发表

建议让美国实行包产到户

在美国的大农场实行的资本主义农业制度,严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种植农田的老墨和黑哥对粮食没有处分权,完全没有积极性,几千年文明史也没有这样收租 100% 的地主。

如果美国能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把大农场全拆了,一定可以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让美国人均吃到撑,还能养活全世界。

可惜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资本家和政客同流合污,哀哉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的地方不说,我们县是 70 年代有了化肥厂后才开始高产的。当然,还有良种的功劳。

对农事我懂得不多,但肥料对农业的重要性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没有化肥前,肥料的最大来源是大粪。我们农村有句俗话: 吃家饭窜野屎,用来形容败家子。大粪是农家的宝,以前城里的大粪都要凭粪劵供应,我跟大人有过两次到城里装粪的经历,要三个大人手摇一天一夜才能装回来一小船大粪。

队里年底会把河打干,在岸上挖几个大坑,称为千人坑,把河底河泥挖起来倒坑里,再把干草放进去,和些猪粪,一起发酵。每个队每年冬天农闲时都会这么干。

另外,春天还要用大片农田种红花草,待到春天花开满田时,用拖拉机把这些草翻在田里的泥土里来增加肥力,据说红花草的根有固氮的作用。说句题外话,一望无际的红花,在里面奔跑,如梦幻一般。

前几年看到个新闻,说朝鲜动员学生捡鸡粪,同事看完笑称有病,然而他不知道,我小学时也是被家长要求带上镰刀,上学放学路上也要捡鸡屎。

知乎用户 沙漠之鼠 发表

都不是。主要是不战备了。上世纪 80 年代之前,国家储备了能吃三年的战备粮。

知乎用户 皮大王历险记 发表

建国初,1949 年,2000 多亿斤,5.4 亿人口,人均 370 斤;
3 年后,1952 年,3000 多亿斤,5.75 亿人口,人均 522 斤;
14 年后,1966 年,4000 多亿斤,7.5 亿人口,人均 533 斤;
12 年后,1978 年,6000 多亿斤,9.6 亿人口,人均 652 斤;
6 年后,1984 年,8000 亿斤,10.4 亿人口,人均 769 斤;
9 年后,1993 年,9000 亿斤,11.85 亿人口,人均 760 斤;
3 年后,1996 年,10000 亿斤,12.2 亿人口,人均 820 斤;
6 年后,2012 年,12000 亿斤,13.54 亿人口,人均 886 斤;
3 年后,2015 年,13000 亿斤,13.75 亿人口,人均 945 斤。

中国人吃饱饭显然跟粮食产量相关度较低。

当然这只是粗略一算,如果大家有更准确的数据欢迎指正。

知乎用户 一个东亚懦夫 发表

包产到户前化肥没有大规模使用吗?

若是没有,那为什么不用呢?

若是包产到户没有用,那怎么包产到户前吃不饱,包产到户后就吃饱了呢?

干活没有积极性,就是再好的设备、材料也能用烂了。

知乎用户 野生 MADAO 大叔 发表

化肥,我觉得这个发言里面很多人不太懂,小麦其实是不太需要怎么打理,秋天收了苞米,先用水浇一遍地,土肥(大粪汤)化肥养地一遍,然后下种,年后开春勤快的浇两遍水,懒一点的一遍,开春上肥,打两农药,这个除了耕地需要两个人,其余的工作,一个人都能干。我们那正式因为化肥大量使用,地好的真的可以亩产近千斤,七八百近一般。生产队那时候,路上的牛粪猪屎都给你捡到地里。就是因为种子不行,化肥不行啊,种小麦真的不需要你怎么调动积极性,只要有好种子,肯上肥

知乎用户 谭军 发表

确实不是因为袁隆平。

知乎用户 andy 发表

吃饱是因为饿所以不折腾了 你看现在吃饱了才几年 又开始折腾 所以说 吃饱了撑的瞎胡闹

知乎用户 章晨曦 发表

还有建国后大兴水利,和农药的大规模使用,以及机械化和种子,这些都有关系。

总的来说,我们推行的是现代农业。

至于现在有部分人,吃饱了撑的,鼓吹绿色农业,不用化肥农药。可以先自己实验一块地,成功了全国推广就可以,不要祸害农民,没人给他们兜底,很可怜的

知乎用户 无了 发表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在发展,政治制度,贸易体系都是可以改变的,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是最关键的,我们选择了对外开放,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工厂和资本流向了中国,固然我们中国人选择了为发达国家打工这是显而易见的好处,为他们打工我们的生产力才能够得到发展,只有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族才会有希望,精神原子弹是种不出粮食的

知乎用户 太平犬 发表

有人想要洗白当年的错误不是人为的错误,饿死人都是没有化肥的错,可是为什么之前也没有化肥,也没饿死人呢?

知乎用户 张宏雷 发表

因为中国人自强不息

知乎用户 老拳师 发表

去农村,现在荒地很多

自己种上 10 亩,你啥都能明白

知乎用户 鹏北海 发表

就不能都有作用么?

知乎用户 老牛​ 发表

我觉得真正吃饱饭应该是改革开放,把一部分人从土地解放出来,这部分生产鞋子衣服卖给外国人换来外汇购买粮食。

我们耕地有些少,全部吃饱还是有难度的,再加上天灾和当时人都穷,事实上也没钱提升科技和使用好种子化肥等先进技术。

当然包产到户也有功劳。把以生产队为单位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人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同时也有了自由选择。以前你不干有别人干,种出粮食有饭大家一起吃,现在你自己的地自己不种就没得吃,当然后来有了进口粮食选择就多了,你不种也没事,只要找个赚钱的工作,有了钱可以买粮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西部农村的,来谈谈想法。

家里面真正吃饱饭是 92 年之后了,92 年邓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 (收益比种地高,而且不耗费家里粮食),所以自那之后,实际上的人均耕地相对较多,再加上包产到户的政策、化肥的逐渐使用,家里粮食也逐渐够吃了。

知乎用户 玄米茶 发表

承认这个世界除了 1 和 2 还有 3456789 很难吗?老左和老右都挺烦的。

知乎用户 Minecur.com 发表

懒得说。中国人吃饱饭是自己有土地。

知乎用户 爱问问题的皮诺曹​ 发表

问题本身就搞错了 能吃饱饭是因为工业化后 工业终于可以反哺农业了 而不只是单单索取了 化肥只是其中一环 田就那么多人就那么多 积极性 再高 你能高到哪里去

知乎用户 神奈氚贵物锂 发表

搞 “两弹一星” 的生产力<中国的生产力<造化肥的生产力

win!

知乎用户 阿瑟江 发表

不安定因素太多,你说的只是能看到的一种无法决定你的内容,

知乎用户 哈哈 发表

水 / 肥 / 种 / 包产到户。

叠加重各的效果。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是因为党的领导

知乎用户 龙门 发表

要不然你不用化肥试试,看看积极性能增产多少

知乎用户 李想 发表

讲个冷知识,在 1949 年以前,中国有两千多年都是包产到户,甚至土地产权终身持有,但大饥,人相食的字眼,在历史书籍上,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

知乎用户 落雪流年 发表

是仏经仏法,毕竟听了仏音放送,吃黑窝窝就黑咸菜就感觉吃上仏的红烧唐僧肉似的

知乎用户 俗士 发表

首先是农村改革,即你所说的 “包产到户” 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其次是化肥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在农村改革前,农民出工不出力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粮食产量低,农民吃不饱,城市居民粮食供应有大量的粗粮、陈化粮、缺食用油…… 而农村改革后生产资料水平并没有什么改变,当年农民就吃饱了,还有余粮。

你提这个问题是受了一些人的欺骗,它们试图为文革翻案,否定改革开放。

知乎用户 高尔察克 发表

写一个参照吧,苏联在 70 年代使用了天量的化肥,但是并没有解决苏联粮食短缺问题。

今天俄罗斯,乌克兰用的化肥比苏联时代少太多了,但是今天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小麦出口国,乌克兰也是小麦出口大国。

你说呢?

知乎用户 只看不说别 7 天我 发表

生产力的发展靠的是技术革命和组织架构革命,复辟只会生产力倒退。

当技术革新发展的生产力超过复辟的倒退后,我们一定不能自己骗自己,把复辟当成组织架构的革新,那是既得利益集团拿来骗人民的,要搞清楚自己真身站在哪边,不要幻想你和他们是一起的。

生产目的、生产调配、劳动成果分配都是组织架构的内容,一个能让积贫积弱的中国站起来的组织架构,怎么可能比不上让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买办社会组织架构?

劳动人民付出牺牲生命健康的惨痛代价最后发展成果被归功于市场经济改革,还要倒打一耙污蔑先进组织架构让人民生活过得不好。这是睁眼放瞎屁,你信了就等于吃了他们喂给你的屎,还要赞不绝口说真香。

新中国是消灭了毒品、娼妓、黑社会的,是谁让这些又回来了?唐山公安局门前排队的还进不了门说明了什么。

新中国的工人是真的当家做主过,现在是恶意讨薪、全员派遣、996icu、35 岁毕业辞退、孩子喝毒奶粉还要坐牢、连人带房一起强拆。

什么摸石头过河啊,是看人民的底线在哪里吧,人民不反抗不斗争,他们就肆无忌惮;人民愤怒抵抗,他们就装模作样维稳,杀个不痛不痒的典型维护合法性。

毕竟这张皮还是要的。

知乎用户 白木 发表

吃饱饭既不是因为包产到户也不是因为化肥的大规模使用。古代不搞包产到户,也没有化肥大规模使用,但是和平年代人们一样吃得饱。国人能吃饱的真正原因就是不折腾,天子者苍天也,没有极端天气风调雨顺,人们有手有脚会自己寻找出路。

知乎用户 一串空格​ 发表

真神奇,稻子麦子都分不清的人,觉得地分开种比集中种产的多。

育种怎么育,播种怎么播?什么地种哪种种子最好?什么时候该下什么肥,下多少,下在哪?什么病什么虫该打什么药,怎么打,打到哪,打多少?

真当种地是玩帝国时代玩文明?点鼠标敲键盘啊?

不就是点小心思吗,揣着明白装糊涂也就罢了,起什么哄呢?

知乎用户 猫箱里的薛定谔 发表

但凡有点农业常识,稍微种过一点菜,都会回答——农药、化肥、良种。

不信自己去找个荒地翻土后撒点菜种子试试。

我保证….

菜叶长出来不过 3 天,叶子全部啃秃,只剩下杆杆。

别问为什么我知道,因为我就是那个不撒农药的二货。

知乎用户 jobgu 发表

因为包产到户 + 化肥的使用,包产到户是主因。

我并不是耍小聪明,妄图诡辩。逻辑如下:

一、包产到户产生两个作用:1、根据科斯定理,包产到户明确了农业生产资料的归属,相当于明确了产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经济增长。这一条对于农业生产很重要,对于吃饱饭很重要,但也算不上是中国人吃饱饭的主因。

2、包产到户,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低社会保障的廉价劳动力,这是中国人吃饱饭的主因。

包产到户相当于英国的圈地运动,包产到户后农业生产无需也无法承载过剩的劳动力,农民必然要溢出到第二、第三产业。同时,**中国的政策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针对农民身份的社会福利(这个观点至今仍是主流),于是农民身份的劳动力(也就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农民工因为有所谓的土地保障,长期以来无需提供社会保障,为中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廉价的、优质的劳动力。**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分产到户为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融入世界经济发展链条,提供了最有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生产要素——廉价劳动力。融入了国际产业链,才是中国人吃饱饭的根本原因。

包括农业生产本身需要的化肥,如果没有包产到户和市场经济,单纯依靠计划经济,其供应肯定是短缺的(城市没有改革的 80 年代,化肥仍然是短缺商品,不走点关系是买不到的)。市场经济下的化肥生产,就依靠了很多农民工的生产,同时市场经济下长期来看产品都是会轻度过剩的,才能够真正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化肥。

很多人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没错。但是却忽略了生产关系,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科技产品供给的影响。

二、化肥生产的作用:提高单位粮食产量,这是无需质疑的。

但是化肥生产技术在 80 年代前也是成熟的,为什么没有大量应用?如上一段所述,计划经济下生产过剩和借给不足长期共同存在,这是历史验证的必然。此次疫情下的长春、上海等都验证了市场失灵下,计划经济带来的生产过剩(农民的菜烂在地里运不出去)和借给不足(市场吃不到菜)问题。所以计划经济下的化肥生产,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这是导致吃不饱饭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乎用户 有点意思​ 发表

你猜为什么会大规模有组织的抹黑袁老?为什么老美在香会上指责中国囤积粮食? 敌人反对的,都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更得加把劲坚决执行。

知乎用户 蛋炒饭里面的青豆 发表

当年我奶奶跟她的小伙伴们太饿太馋了,就去偷公社的那种农作物的幼苗来吃,(但也不一定叫幼苗,就是那种还很嫩很嫩的农作物,根本没长多大的) 你可以想想,幼苗都被吃了,浪费了多少人工 ,在吃不饱吃不好的年代,幼苗被大量偷吃,只会更吃不饱,但不偷,就饿。

她们还养兔子,奶奶说兔子肉挺多的,我寻思兔子现在都是那种比较贵的肉,成本很高的,一个兔顶多有多少肉,我就问她你们为什么不养一个猪呢 (猪肉是成本最低的肉,虽然现在鸡肉也便宜但是是因为是饲料养殖,农村的土鸡肉还是比土猪肉贵的。),她说不能养,兔子能养她们就偷偷养兔子。

很多前三十年的劳动力就是这么被浪费掉的。

说包产到户是小农经济的,我的天呀,封建时代那叫土地私有可以兼并,自耕农很少的,土地一半都在地主手上,大半都是半自耕农和没有地的长工。不要说现在照样有剥削,有肯定有还挺严重,但你要去比封建社会,这还真是天堂。但如果说在封建时代,实习改开包产到户,也不一定能吃饱,但在七八十年代,这样能吃饱,为什么不这么干??

一群人疯了一样否定改开,是什么工贵后代。

知乎用户 在何方 发表

肯定是化肥以及其他技术进步带来的支持啊

要是光靠包产到户就可以的话那人类自开始有农业到现在都干了个什么?

知乎用户 香江 发表

看了一圈

我们国家 现在每年都进口大量粮食 还建立了储备粮制度 以现在土地的情况 不依赖进口 要做到基本营养 还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 我们有储备粮制度

如果 吃饱饭是指 主食 古代社会早就达到 只要没有战乱 天灾

如果 吃饱饭是指营养充足 我认为 既不是包产到户也不是化肥的大规模使用 而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使我门有足够的外汇 去低价购买粮食 主要是饲料 实现蛋白质的充足 消耗主食去生产蛋白质 代价很高

只吃只是吃主食 会营养不良 会死人的



包产到户、杂交水稻的种子培育还是大规模使用化肥使粮食增长 作用很有限 让猪有吃的 才是问题的根本

在网络上,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质疑:年年粮食丰收,又年年进口粮食,而且还进口那么多,我们国家产的粮食到底够不够吃?既然说粮食产量那么高,为什么还要进口这么多粮食?如果不是进口粮食,我们生产的粮食根本不够吃。等着吧,外国一旦不卖我们粮食,恐怕就要挨饿。

那么,我们国家生产的粮食到底够不够吃?每年为什么要进口那么多粮食?今天,和各位朋友一起讨论交流这个问题。


一、我们国家生产的粮食到底够不够吃?

世界人均粮食标准是 400 公斤,也就是说,人均 400 公斤才能够吃。上世纪 1984 年,我国粮食总产首次突破 4 亿吨,人均粮食接近 400 公斤,达到 390 公斤,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 年,突破 5 亿吨,人均粮食 412 公斤;到 2013 年,突破 6 亿吨,人均粮食 450 公斤;到 2020 年,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峰 6.945 亿吨,人均粮食 475 公斤。

人均粮食 475 公斤,超过世界人均粮食标准 75 公斤。从这个数据看,我国自产粮食(小麦、玉米、稻米三大主粮)完全够吃。

从实际粮食消费市场看,粮油超市里小麦面粉、大米、玉米总是堆得满满的,没有发生过拿钱买不到粮食的现象。说明 1984 年后,我国没有出现过三大主粮短缺现象

二、既然粮食够吃,为什么每年还要进口 1.4 亿吨粮食?

进口 1.4 亿粮食,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字,14 亿人口,人均进口 200 斤,怎么能说粮食够吃呢?

我们来看看进口粮食的具体情况:

2020 年,我国进口各种粮食达到 14262 万吨,也就是 1.426 亿吨。其中,用来加工食用油和饲料的大豆 10033 万吨,进口单价 1.4 元 / 斤,比国内大豆价格低 1.1 元 / 斤;玉米进口 1130 万吨,进口单价 0.8 元 / 斤,比国内低 0.5 元 / 斤;小麦进口 838 万吨,进口单价 1 元 / 斤,比国内低 0.25 元 / 元;大麦进口 808 万吨;高粱进口 481 万吨,大米进口 294 万吨。

从上面数据看,进口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大豆,其余玉米、高粱进口也是做饲料和工业用粮。其它小麦、大米主要是为了调节市场。并不是不够吃。

那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大豆呢?

就是现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蛋、奶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养殖业发展迅猛,饲料需求量越来越高,而大豆是加工饲料的最佳原料。

三、每年 1 亿吨大豆需求量为什么不由国内生产?

我国每年大豆需求量 1 亿多吨,而我国国内大豆总产量只有 1800 万吨到 2000 万吨,其余都要靠进口。

那么,为什么这么大的需求量不让国内农民生产呢?

这是因为大豆亩产太低,最多只有 300 斤左右,而 1 亿多吨大豆需要 6 亿多亩耕地,但我国耕地总共才有 18 亿亩,如果三分之一用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用地根本就不够,而三大主粮才是我们 14 亿人口的饭碗,我们必须保障三大主粮用地,所以,1 亿多吨大豆需求只能靠进口。

总之,我国每年 1.4 亿吨进口粮食主要是加工食用油和饲料的大豆,三大主粮总产保持在 6.5 亿吨以上,完全够吃。

知乎用户 合肥 发表

对比一再。

建国初期,通过土地革命,农民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那时农民种的是自已地,责任心肯定高于包产到户种集体的地。

可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吗。

正因为没有解决吃饭的问题,对农村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才有必要,尽管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必然。

有时因果很难了然。

当初,再坚持十年吧,粮食的产量,会随着良种、化肥、农机的普及而迅速提高,吃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真如此,农村的组织结构可能会保留,而农民,依旧会被固定在这个组织中。

农民工,最大的人口红利,会缺席。

包产到户,做为农村改革的先导,为打破了农民的铁饭碗,释放了数亿农民做好准备。之后,各级政府丢掉了三农这个巨大的包袱,轻装上阵,转向工业与城市建设。

今天这个果,并非当初那个因。

知乎用户 西山绅士 发表

根本就是包产到户,而不是吃大锅饭

一个囚犯听天由命,而一个自由人可以繁衍生息。这是人的状态决定的!

知乎用户 萌之检事正 发表

在中国这么个人地矛盾突出,典型的内卷地区,劳动力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即使不是负数那也是微乎其微

要说生产积极性提高导致粮食产粮大增,跟不符合经济学常识啊

知乎用户 何必东风效西风 发表

首先农业合作社不是美式农场,这是所有制的问题。

其次公社起过作用,但是先锋队的做法违反人性,一旦具有先进性的圣贤管不到了,就快速堕落为官僚主义。

最后农业也是资本,也需要工厂化生产,小规模农业就是不行。不管左还是右都改变不了这点。

资本主义工具不等于资本主义,但官僚必然等于官僚主义。前社会主义失败就失败在把官僚从资本主义剥开了,没有想过资本主义的优点就是一定程度上限制战胜了官僚主义,结果搞得东西反而倒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1. 化肥, 改开了,才有了足够的科技和原料做化肥

2. 包产到户提高效率,还是改开. 原来是 7 个人种需要 4 个种的地,养活 10 个人(全国)

3. 改开,让富裕的劳动力 3 个人,给国外打工,换国外农产品,等于换了方式种外国地,给中国。

额外的至少 3 个单位的地产量。自己查每年进口

总结,吃饱饭,还是因为包产到户为代表的改开

知乎用户 爱学习的小学生​ 发表

中国人吃饱饭,主要因为开荒导致的耕地面积增加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中国人吃不饱饭,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大爆炸,导致人均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人均粮食产量上不去,而政府或者人民公社对农民征收过多,就导致了农村饥荒,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人口是 5 亿,现在有 14 亿,不搞计划生育,我们会有 17 亿恐怕,多出来的 3 亿,肯定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的耕地面积大概就 15 亿亩,后来一度开荒到了 20 亿亩,北大荒精神,大寨精神,兵团精神说的就是鼓励老百姓开荒吗,还有我出生的长江中下游的圩堤精神,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劳动人民,开垦的耕地面积,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现在因为农村劳动力少,我们圩堤区从棉产区恢复成了粮食产区,我们那里种粮食,灌溉特别方便,土地也是以前长江的沼泽地淤泥,挖的深了下面也都是黑土,圩堤区其实也是中国的黑土地。

那个时候粮食在国际市场也是硬通货,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经济被封锁,手工业能出口的也就是丝绸瓷器一些传统手工业品,外汇相对就很少。

那其实包产到户和化肥使用,都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包产到户还促进了一段时间的大开荒,因为包产到户那个时候,中国还是有相当多的可耕种土地开垦的,我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岗村,小岗村包产到户以后,每人耕地面积直接增加 2 亩,从人均 3 亩增加到了人均 5 亩,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开垦的坡地也属于自己,把以前难以灌溉的土坡地也种上了花生,还获得了油料大丰收,但是种地的收益,生产效率一直都是很低的,光靠种地,小康其实都很难。后来小岗村沈浩过去了,对农业结构其实做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收益率和生产效率更好的葡萄园和蘑菇大棚。

但是,中国人口增加了近乎 3 倍,耕地只增加了 1/3 约 5 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的,真正能增加人均粮食产量的肯定还是化肥,化肥的好处在于比传统绿肥容易获得,更容易施肥,但是也提高了耕种成本。中国以前搞农村合作社,也是因为看到了合作社人多力量大,更能开垦荒地,其实国家也是长期对合作社进行补贴的,但是到了文革后期,人均耕地面积非常低的时候,合作社依然收取大量的农业收益搞农业自动化,实际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的。

总而言之,任何一项政策都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充分调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知乎用户 sjinny sun 发表

“要靠提高劳动积极性实现增产”

“是呀,不然农业早崩盘了”

“不是,我说的是改善工人待遇来……”

“你们左壬就知道人定胜天放卫星,忽视科学技术的决定性作用”

“那小岗村……”

“人家劳动积极性高了产量当然就上来了嘛”

“可是那几年的产量……”

“我们这里说的是之前搞的公社制约了生产力,上工给你的工分能准吗?大头还不是给关系户挣去了?这除了少数人谁能积极呀?”

“那分配问题是不是也制约了工人的……”

“左壬就是喜欢臆想,工人积极不积极能有多少用,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才是真有用,你看改开初期的改制,缔造了多少奇迹”

“可是后来发现……”

“你又岔开话题了不是?我跟你说,现在农业的趋势是公司加农户,农户土地入股,劳动挣工资”

“那如果给农民的工资太低怎么办呢?或者不平等,给关系户的多,给老实人的少呢?”

“公司是人家的,人家发多少工资轮得到你来 BB?就算老板小姨子什么都不干在那养着,那也与你无关。别天天仇富口嗨,有本事就自己开公司收地去”

知乎用户 鲜红幼月 发表

都是因为党的领导

知乎用户 无愁眼下迟 发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包产到户就别吹了,设计师最清楚,教员不在,根本没有人可以做到让这帮人公平分配,那就各人顾各人,谁先富算谁的

知乎用户 乱云飞渡 发表

融入国际市场。国际社会的大豆和玉米太便宜了。

如果中国社会被国际社会孤立,要不了 5 年,又吃不起饭了。

知乎用户 开山先封 发表

分析一下 58 年到 62 年的人口数据不就清楚了吗

知乎用户 甜水面​ 发表

许多人慌着查数据,怎么不去问问家里老人呢?

就问两条,第一什么时候吃饱饭

第二,那个时候 78-82 年,吃饱饭的时候是否用上了化肥

请问这个问题很难吗????

知乎用户 旧闻忍者 发表

邓公在 58 年当实际执行者的时候,他画大饼,产量没有真的增加

到 78 年当规划师的时候,还是画大饼,产量难道就因此增加了?

从五香大饼换成麻辣大饼,就真有区别了?!

这种观点一点都不唯物主义。

知乎用户 老叶 发表

中国人能吃饱饭是因为改革开放,釆用多种经营,挖掘潜力,吸引外资。象浙江靠人均几分的口粮田,就是能掘出金、施太空肥也填不饱肚子。

知乎用户 int 发表

当然不是包产到户了,原因有很多个,高产的作物,育种优选,化肥,大规模的造田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等。

私有制没什么高级的地方,毕竟已经私有了好几千年了,不过乡镇企业倒是和包产到户关系很大

知乎用户 偷花跳板打枣子 发表

现在是一句积极性给你带过去了。。。

我只能说,如果你是个种地的老百姓,你肯定是想着勤劳能干发家致富,从而阶层跃升成为中农富农乃至于地主。。。

古时候的地主不也是这么来的,勤劳能干慢慢攒钱买地,繁育兴旺后再供出来个读书人科举当官,一家子不就起来了嘛。

那么我国农民勤劳能干三十年,干出来的是越来越富还是?

说破大天,老百姓没有念过书,不懂农业科学,可是他再糊涂也不至于把庄稼朝着绝收的路子去种。。。

但是对于某些反正绝收也饿不到他的人来说。。。

知乎用户 拉黑你就赢了 发表

进口粮食

知乎用户 星星之火 发表

是因为粮食获得大规模进口,解决内需不足。不用大规模征发农民粮食。

第一次分地是建立新中国。第二次包产是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从国营全民和集体所有变成国家和个人所有。

知乎用户 口合口合 发表

解放生产力的作用最大。

知乎用户 猪之舞 发表

为什么不能都有呢

知乎用户 沐全 发表

与其在这查资料,不如去种地感受一下种地的辛苦,不知道知乎上有多少个人种过地

知乎用户 谦逊是需要实力的 发表

人走路是需要两条腿的,技术和制度是需要配套的,两个条腿不匹配一长一短是走不远的。

现在总体上的趋势是农业要机械化信息化,而且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作为配套就必须要土地适度集中,土地流转应运而生。

但是几十年前,农业劳动力相比现在还很充足,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分田单干,包产到户是适当的,不过只是权宜之计,毕竟没有那么多劳动力愿意绑在农业 - 这一生产率最低的部门的。

知乎用户 青山 10109​ 发表

小时没有化肥的时候,农村是咋样的?

那时专门有人背个框 专门捡拾地上的粪便 无论是鸡鸭粪还是人粪。

家家户户有个缸 拉屎就到那里头。。都是好东西。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你说化肥多大作用?

知乎用户 大刀宋​ 发表

中国人吃饱饭了吗?

知乎用户 肖老师 发表

那个在副所长当下嘎金子的一张白纸说,民众吃饱饭是他包产到户做假账的功劳。他就是想把国家引向他的在基建科贪污癌症的父亲提倡的资本法权的道路,他知道搞了劳动法权民众就能吃饱肚子,但他就不能挂鸡头卖假账了。

劳动法权是纲,其他都是目。

关键是一次分配。而不是什么慈善等三次分配。

小平同志的先富带后富政策执行不起来、共同富裕不能实现、贫富差距拉大、新三座大山压得民众喘不过气来、经济内循环搞不起来等的根本原因是,微观经济动力机制搞的不是劳动法权。

人民当家做主的含义是,要搞劳动法权的制度建设,将劳动群众与这个制度结合起来,使劳动群众像后 40 年的企业家那样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收益权和处分权,在这个制度里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劳动。

这样,民众就会在劳动法权被逆转时自动起来维护劳动法权制度。

资本法权是指,资方依据自己的资本有权独裁剩余劳动的收益权和处分权。

劳动法权的含义是,劳动群众依据自己的劳动享有对自己劳动成果(包含公司利润)的收益权和处分权。

如何由资本法权转向劳动法权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从经济基础入手,在全社会星火燎原式的推行劳动股权模式。

劳动股权模式的具体方案是:

依照相应的公司章程,公司依法将年度税后利润的一部分 (建议 30% 的额度) 以股份的形式分配给公司员工; 公司员工通过员工股权托管联合会的途径依法参与公司的民主化经营管理。

由于员工每年都将获得公司的股份配给,所以他们持有的股份将逐年增长,即他们作为公司员工的同时,还拥有公司股东的身份。

这就是劳动股权模式的民主公司制。

下面是劳动股权模式导致人民当家作主公司的简单解释:

员工几年后能当家作主的要害是,劳动股权是一个恒定值(每年雷打不动的,这就是 “劳动股权” 的含义),即员工以劳动为依据享有公司利润 30%(建议值)的收益权,资本股权则只能是享有公司利润剩余 70% 部分的收益权。基于同股同权的道理,员工股份与资产者股份将共同享有公司利润剩余 70% 部分的收益权。由于员工每年都将依据劳动获得公司的股份配给,而在不考虑增资扩股等情况下,资产者股份是不会有啥变化的(净资产还是会增长),所以员工享有的资本股权部分将逐年增长。

员工股权 = 劳动股权(30%)+ 员工股份 /(员工股份 + 创业资方股份)*70%

即使创业资方增资扩股,但员工股权逐年增长的机制始终存在,且资本股权只能是在 70% 的框框里面打圈圈(劳动股权是一个法定值),所以,在这样的公司制度下,若干年后员工股权托管联合会就将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当然,这时创业资方的净资产的绝对值将大幅度增长,因为员工控股公司是基于公司连年盈利的条件上的。这样就形成了小平同志期望的先富带后富的局面。

通俗的说,员工通过第一年的劳动,第二年就变成双重身份者,既有当期劳动者的身份,又有前期劳动者(资本方)的身份,从第二年开始他们除了拥有雷打不动的 30% 的属于劳动股权范畴的利润外,他们还与创业时的资本方共同分享利润中剩余的 70%,也就是说员工们每年的股份占比都在增加。

劳动股权模式公司里员工承担的风险是:

员工和股东的共同劳动成果支付了公司各项运作成本。

员工和股东的共同劳动成果填补了公司运作出现的亏损。

员工和股东的共同劳动成果转增为公司的积累资本。

员工在公司亏损时还要承担裁员、降薪等风险。

在劳动股权模式的民主公司制具体运作的事实面前,普通民众(包括台湾的、大陆的)将直观生动地看到他的优越性,并由此而觉醒,劳动法权将变成民众自己的主张,这时,资本法权秩序就将逐步转变成劳动法权秩序。

小平同志的先富带后富政策执行不起来、共同富裕不能实现、贫富差距拉大、新三座大山压得民众喘不过气来、经济内循环搞不起来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肖老师,18964745797,微信同号

知乎用户 Birdman Dean 发表

是因为改革开放

知乎用户 同尘 发表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颠扑不破。

知乎用户 水鱼​ 发表

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

工人同志认为是化肥的使用,农民兄弟认为是包产到户。

奇怪的是,有人认为全国农村刚刚包产到户,化肥就刚好发到全国农民的手里。所以两者到底谁的作用大,他们还在争论和思考

知乎用户 一种娱乐 发表

没有化肥等现代科技,包产到户只会让效率更低

知乎用户 半亩 发表

吃饱饭的内因是:包产到户;吃饱饭的外内:化肥大规模使用;以上两个因素初步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接下来要让我们中国人,在吃饱饭的基础上吃好饭(最大程度减少化肥农药等残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去小农经济意、去纯化肥农药增产论、去转基因化等等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方向。

知乎用户 aogutu 葛忠涛 发表

原因是全方位的,可以说是当时不可预估的。

●我们现在很多吃的,不是正经的食物,依靠这些不正经的食物做大量填充,才有了不饿肚子,才有了改进的精力。

人身体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

知乎用户 StevenJokes 发表

与其讨论吃饱饭的原因,不去解决下没吃饱饭的和吃饱饭后还有啥没干的,还有吃的好的就真的该吃那么好吗

至少中国人拿 50 辆宾利开出来不是因为有车位可占,增加了占车位的积极性…

知乎用户 春秋大義割韭菜 发表

中国人吃饱饭主要还是美国帮助中国发展制造业可以工业品出口替代基础能源和粮食出口,然后进口粮食有余力发展工业化的农业技术。并不是农民多厉害。这是整个政策导向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当然美国扶持占很大比重大量进口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玉米,东南亚的大米粮食为主。当年美国专家来华时候,看到中国仍然用大粪浇地施肥美国的化肥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帮助中国,包括汽车产业。没有美国中国近代发展根本不行,非常落后,中国人应该感谢基辛格新政。

其中化肥工业功不可没,中国虽然是化肥产量大国,但是仍然要去中东等国家进口尿素化肥。没有化肥进口和化肥工业支持的农业,没有工业创汇进口粮食,中国传统落后农业根本养活不了十四亿人口。包产到户只是一方面,防止懒汉农民以及耕地使用效率,并不是绝对原因。云南 东北 河南大量的国有农垦系统粮食种植,工业化创汇进口粮食 以及大量的资本运作模式 以及一代代的新农业科研人员特别日本农业水稻专家对中国的无私奉献援助才是吃饱饭根本。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可以完全依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吗?

知乎用户 李 End 发表 这个问题 柴静采访过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柴 静:我们有外汇结余,那买不就行了吗? 陈锡文:第一,你想买的国际市场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原来它出口这么多粮 食,有一个大体的,固定的分配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