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北京日报 10 月 16 日社论文章《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占了黑人生态位 发表

“洋奖”

不得不说,北京日报是有人才的,起外号的水平,放在 50 年前绝对是大笔杆子。

我一直都说,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很多污名化的词汇,比如最著名的 “公知” 一词,其背后来由,绝非民间自发,而是有识之士的刻意为之。

可算抓住一个现行了,“洋奖”=“诺贝尔奖,也就是诺奖太有名难以直接污名化,否则这个外号还会起的更难听一些。

知乎用户 江湖混子 发表

“洋奖”。

《北京日报》真会起诨号,让人仿佛回到了一百多年前那个 “洋枪洋炮”“洋车洋火” 之类名词大行其道的洋务运动时期。

对了,第一次洋务运动最后搞成什么样了?有懂历史的朋友说说么?

知乎用户 林先生​​ 发表

此前听说过一个说法,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欧洲人,对于俄国人都有一层滤镜,对于中国却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俄国,尤其是沙俄帝国时期,为世界贡献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文豪。这里的潜台词就是,中国近代,为什么被人看不起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是因为你的国力是否强大,而是因为你有没有为世界贡献出划时代的,尤其是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否贡献出世界级的思想,贡献。

哪怕是美国这么强大的国家,在老派的欧洲人眼中,也只不过是北美野牛,因为美国相较于欧洲而言,给世界贡献出来的精神产品是很少的,尤其是在 20 世纪之前。虽然美国的好莱坞通行世界,但是这是流行文化,却不是严肃文化。

其实诺贝尔奖,得与不得,都不会影响现在的中国的国力,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总是会和旁边的日本对比一下,可以说,你多恨日本也好,你也不得不承认,从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基本压着中国打,尤其是二战以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无论是经济发展,精神文化,包括所谓诺贝尔奖的数量,都是超过中国的。

甚至中国的明天是日本的今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一个夸奖之语,如果中国的人均收入跟日本一样,那就是谢天谢地了。

所以现在再拿出这种阿 Q 精神是毫无意义的,日本跟中国的关系微妙就在这里,中国始终把日本作为潜在的对手。

知乎用户 瓦解 发表

2025 年 10 月 16 日,北京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文章认为,盛名之下,环绕诺奖的争议也从未停息。即便是其中公认相对客观的自然科学奖项,也绝非完美的 “度量衡”。

2018 年 10 月 6 日,北京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日本真正的可怕之处,18 年里 18 人拿了诺贝尔奖!

2015 年 12 月 11 日,北京日报发表文章:赞一个!屠呦呦瑞典捧诺奖,这块奖牌分量真不轻

2019 年 1 月 27 日,北京日报发表文章:骄傲!屠呦呦,与爱因斯坦并列!真正的中华之光!

知乎用户 苏格拉底之殇 2 发表

北京日报呀,出了名的下作日报,它说的有什么用?世界级的奖项那么多,你都不认帐呗,关键你拿了不当回事也行,你都没拿到,我只能说你自己虚

知乎用户 曹哲​ 发表

是这样的——如果你觉得葡萄是酸的,那没问题,只是这葡萄最好一直是酸的。

你不能只在自己吃不到的时候说葡萄是酸的。

尤其是你刚跳着脚冲邻居骂完街,结果邻居没搭理你,扭头批发了一大箱子葡萄大快朵颐。

什么时候说葡萄是酸的都别这时候说,太不体面了。

知乎用户 小罗同学 发表

屠呦呦拿的时候你们可不是这样的啊。

现在媒体 180° 转弯真不考虑向心力?

洋奖,洋衫,洋车,洋楼,什么时候辫子又长出来了!

知乎用户 Sunny 发表

诺奖?旧时代的产物,野坤奖罢了。

不如我们自己弄个永乐奖,再请一些我们的好朋友国家一起参加,不比欧美那个野坤奖好?

知乎用户 睡前消息​ 发表

知乎用户 猫头鹰回望正午​ 发表

你可以承认自己目前技不如人,也可以委婉地说自己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希望大家多给点信心,但是你不能自暴自弃、举手投降。

更不能在举手投降的时候大喊这不是我的错、而是战场不公平。这不会让你变成英雄,只会让你变成小丑!

知乎用户 风清扬​ 发表

北京日报是什么货色,大家心知肚明。

知乎用户 晚空 发表

好奇,这属于理科生想要的新闻学,还是理科生反对的新闻学?

知乎用户 一二三四五六七 发表

黑猴笑话,经典的拿不到就诋毁。

诺贝尔拿不到,所以无关紧要,但自然、科学之类的杂志因为可以靠造假和花钱上,所以备受推崇。

知乎用户 知秋 发表

说的没错呀,发展水平肯定不是拿没拿洋奖可以评定的,拿没拿洋奖应该是学术能力的指标,而定义发展水平的,应该是最低工资标准,中位数收入等等,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数据。。。。。

知乎用户 一念生 发表

你不能只在没拿到洋奖的时候才看不上洋奖。

知乎用户 Lose Heart 发表

像 12 跟 15 年那样拿到洋奖了我都不知道能滚动报道多少天,你不能只有拿到的时候才承认这个奖的含金量。

知乎用户 乌鸦先生 mrwuya 发表

说的对,昂撒算个 P

知乎用户 fourthkbaby 发表

北京日报的文笔和品位一如既往的 low!

而且,标题一个 “都” 字的绝对性,充分说明北京日报这篇文章标题的以偏概全和不严谨性,也反应作者认知格局低下和思维局限性。

知乎用户 碘伏​ 发表

干脆以后自己圈地自萌 自己跟自己玩算了 省得拿不到世界性奖项又说衡量不了 你说什么和平奖 文学奖 哪怕经济奖你去质疑我都起码能多少试着去理解一些 医药、化学、物理、这类理工科奖项竟然有人质疑 还是堂堂官媒 真的是自上而下都是唯虚不唯实

知乎用户 阿童 发表

啊??“洋奖”???

《北京日报》到底是党领导下的官方媒体,还是私营自媒体??

知乎用户 白露为霜 发表

我怀疑写这篇文章的人是串子。

知乎用户 Francisco Eusebio​ 发表

看到这段话,我想起了一句很经典的话:

(大清朝)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不办洋务。

即大清朝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赶走洋人,继续关起门来过日子。这才被迫 “办洋务”。

看起来,一百多年过去了,有些辫子依旧还在。

知乎用户 不知一 发表

恭喜北京日报已经追上了人民日报的口碑

知乎用户 幽州大都督 发表

一些别有用心者之所以热衷于用诺奖数量来 “敲打” 中国,只是为了通过这种简单对比,论证中国体制 “不适合” 创新,从而否定中国的发展道路,为 “西方优越论” 添加注脚。如果我们也陷入这种 “唯诺奖论” 的逻辑,恰恰落入了对方设置的话语陷阱。

这种文稿风格,感觉像是 AI 写的

总结:

知乎用户 安澜 发表

当年冷战时期苏联都照样拿奖

知乎用户 小弥勒 发表

奥运会奖牌算不算洋奖?

知乎用户 孟婆汤 发表

诺贝尔奖源自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 · 诺贝尔的遗嘱,旨在表彰 “为人类做出最杰出贡献” 的个人或组织。

谁都有权利不认同这个奖项,同样地,也得承担全人类对自己的不认同。

知乎用户 王小二 发表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知乎用户 叶子落向天 发表

北京日报 / 北京晚报,

放出暴论,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保皇派大本营,针插不入,水泼不进。

知乎用户 维民所止​ 发表

在语言学中有一种词叫做偏义复词,比如 “门窗” 主要指的是 “窗”,“患得患失” 主要指的是“患失”。

同样,这个标题中,“拿没拿” 的重点应该是 “没拿”。

小朋友,今天的语文课你学会了吗?

知乎用户 每天都想睡懒觉 发表

是啊,我也认同诺奖数量不能用来衡量国家发展的水平。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

既然你也说了 “衡量”,说了 “指标”,那就意味着你也认为一定有一个标准可以用来衡量国家发展水平吧?

你方便告诉一下大伙这个标准是什么吗?

我们也不是不想相信我们已经赢了的事实,我们就是想赢的更有根据一点,这很难吗?

真要拿不出来,我们暂时输一下,我看也不是那么不能接受的事情吧?

有些事情何必呢?

知乎用户 柒玥 - 插画设计师 发表

奥运金牌是不是洋奖?

以 “举国之力”,就为了得个洋奖,是为哪般?

知乎用户 老甜三世 发表

我小时候和我爸斗嘴,他很气愤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崇拜自己老爸。他说他在单位很吃得开,是一匹千里马。

我回答,不对,你应该是伯乐。

他一下没听懂。

我进一步解释,你自己发现了自己。

知乎用户 Sundrive3413 发表

知乎用户 逍遥撰良辰 发表

说的对

知乎用户 丝血反杀闰土的猹 发表

国足不是第一名的原因是因为真的需要下场去比赛

在 21 世纪排名前三的大国还能出现手停口停的情况

怎么还好意思说发展水平

有人又会说建国时间,自己去搜比中国晚建国有几个 GDP 比中国高很多的国家。

有人又会说是人口太多

2015 年我国人口 137349 万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5 没有数据,2024 年人口为 140828 万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40828-137349=3479 万人(2024 年末比 2015 年人口多 3479 万人)

2015 年 GDP 为 49351 元

2024 年 GDP 为 95749 元

95749-49351=46398(人均增长了 4.64 万元)

本人恰巧在 2015 年去电子厂打过暑假工,我只做了 1 个月,当时工资是 5000 多,具体多少记不清了。

那么在 2024 年是多少?我去问了下 ai,苏州 2024 年暑假工工资约为 4500-5500 元。

咦?有点奇怪啊,怎么人均 GDP 涨了 4.64 万元,工资反而可以说没涨呢?

哦,小粉红说是人口太多导致的,原来多出来的人均 4.64 万元全被多出来的这 3479 万人给吞了啊。

140828*46398=653413.7544 亿

65.341 万亿被这 3479 万人给吞了!好大的胃口!

说话要讲逻辑

做人要有良心

它们?它们什么都没有,它们只有权利和优秀的国家优质资产。

知乎用户 勇敢的战狼 发表

三流媒体的新闻学写的烂文。不仅不了解洋,更不了解土。国内现在的科研考评体系的真金白银不都是围绕着这些洋刊洋奖么。都不用诺奖,但凡发个 CNS 零零碎碎至少能收获好几十万,还不算考评晋升申请经费的好处。拿了诺奖各地明码标价的人才引进几千万的奖金发,瞬间五子登科。

放着几千万不拿难道去拿一个老破小首付都不够的大锅弓酱,纯纯的招笑。

知乎用户 捷伟士 发表

我觉得北京日报,已经超越了人民日报

知乎用户 沉默是无言的愤怒 发表

如果连问题都不承认存在,那的确没有进步的可能了。

知乎用户 泽叔 - reborn​ 发表

你乎著名建制派大 V, feminism fanatics,

@q9adg

教你怎么识别 loser:

把自己不认可、不愿做、或者做不到的选择描述得一无是处,这是一种非常刺眼的败相
无论你这时候呈现什么样的乐观、什么样的亢奋,只凭你这种对待其他选择极其不客观的自欺欺人,就知道你多半正在下一个失败的进程中。
异性要婉拒你,投资人要回避你,朋友要远离你,同事要厌弃你。
这些东西对你的伤害远比那个所谓的 “绝对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的东西大。
始终对一切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一种王者之气。
你在实事求是上让人有多折服,你的选择就有多让人重视和在意。

尤其是 “异性要婉拒你,投资人要回避你,朋友要远离你,同事要厌弃你” 这句——简直是一针见血。不得不说 q9 老师真预言家:

中国与敌国发生战争,哪些国家会帮中国?

另外,关于 “洋奖” 这种污名化称呼,q9 老师是这么教育我们的:

很简单,凡是引用侮辱性称呼、尝试论证这种称呼的合理性的人,自己心里没有承认他人人格的基本能力。
对 ta 们来说,问题根本不是敌人到底有没有人格——这玩意基于生理基础是毋庸置疑的科学事实,真正的问题是,对他们而言,敌人不能被赋予人格。
因为他们自己内心是如此的软弱和自卑,觉得只要是个人就一定会比他强。
他必须把对方想像成白痴,才能获得安全感。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完全清楚自己无能到什么程度,明白只要对方有任何智商,都会超出他们自己的能力所能应付的程度。
如果不把敌人定义成半身不遂的蠕虫,他们自己会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害怕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无法对 “敌人” 保持礼貌和尊重,是一种非常猥琐的、令人感到不耐烦的愚蠢和自卑

知乎用户 高坂穗乃果 发表

你们信不信真得一个洋奖立马吹上天,得不到天天念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真得了那还得了

知乎用户 风起枫落 发表

2012 年,中国文坛被一则重磅新闻激起了一片浪花,瑞典文学院决定,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莫言。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诺贝尔奖的含金量和影响力自不必讳言,尤其在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诺贝尔奖成为和申奥、入世一样令人们翘首以盼的目标。**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人们渴望在文化和科技 “软实力” 上得到来自诺贝尔奖这样国际权威奖项的认可。

来源 《中国文学迈向国际舞台》北京晚报 | 作者 成长 2019-09-12 10:10

太酸了

知乎用户 垃圾袋 发表

我是世界第一足球运动员,虽然我没有参加过世界杯,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是世界第一足球运动员。拿没拿大力神杯不是定义我足球水平的指标。

知乎用户 霁无瑕 发表

不要洋奖要洋人,黑洋白洋印度洋,来到中国人上洋。

知乎用户 二师兄 发表

过去一年北京日报疯狂刷存在感啊

恶心苏超;抨击洋奖;吹王 32 强,暗讽小胖

还有之前的为姜萍开脱

咋这么喜欢当个显眼包呢

颇有那种满清遗风

知乎用户 这天那么蓝 发表

这个东西和某个游戏很相似,如果你根本就看不上这玩意,那就根本就不会去参加颁奖典礼。

不给你年度奖你说人家是野鸡奖,给你最佳动作和玩家之声时你就乐呵接受又不说人家是野鸡奖了。

诺奖也是,如果你根本就看不上这个奖项,那么如果以后(包括已有的两个承认的也请拒绝承认)人家给你发奖了(非和平奖文学奖)那么也请你拒绝接受。

别到时候真给你发奖了你又欢呼雀跃不说这是洋人的奖了。

知乎用户 Akemis 发表

刘亦菲其实对我也没什么吸引力的

知乎用户 爱吃炖排骨 发表

进没进世界杯,都不是定义中国足球发展水平的指标

能不能造光刻机,都不是定义中国工业发展水平的指标

落不落实五天八小时工作制,都不是定义中国老百姓生活幸福的指标。

知乎用户 易云​ 发表

那么奥运会奖牌是不是洋奖,你不能只有在自已拿到洋奖多的项目,才说所谓洋奖好。

知乎用户 片儿川 发表

是的, 拿没拿洋奖, 都不是定义中国足球国家队水平的指标

国足明明是全球遥遥领先的发展水平, 一直都是被看不得国足好的世界杯评委们百般阻挠, 恶意禁止夺冠的

知乎用户 中中中薯条 发表

怪不得不进世界杯,

原来是看不起洋奖。

知乎用户 DalekX 发表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

知乎用户 南极鲶鱼 发表

翻译一下:我好不好由我自己说了算。

知乎用户 随他去吧​ 发表

黄青叶不需要国际田联认可,因为他也不认可国际田联!

知乎用户 强国有我 发表

知乎用户 桔子酒店的关心 发表

这篇文章的水准很低,我看了一下,里面的观点都是近几年被知乎网友薄纱的水平

其一,评选标准存在争议。比如,1949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发给 “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但很快这项手术就被发现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治疗手段,被各国弃用;比如,2024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科学家,也被广泛质疑这与物理学根本毫无关系。
其二,评选结果存在 “时差”。有统计指出,诺贝尔获奖人所做出代表性工作与获奖时的平均时间差为 16.1 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诺贝尔奖衡量的是几十年前的科学成就,并非当下的技术水平。
其三,评选理念存在分歧。由于时代背景局限,诺奖强调个人或小团队的决定性贡献。而今天的重大科学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跨学科、跨国界的协同攻关。诺奖 “最多三人分享” 的规则,已难以全面、公允地反映许多重大成果背后复杂的集体智慧。

有点绷不住了,就这也能算官媒吗?感觉不如我们知乎网友。至少知乎网友中真有从事科研行业的

1949 年的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确实是臭名昭著的代表,但医学界早就抛弃这种疗法半个世纪以上了,获奖者本人的声誉也一落千丈,早就变成了路边一条。但除了这一点,其他时候的诺贝尔奖有跌落神坛的迹象吗?我想是没有的。这足以说明诺贝尔奖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严谨的,代表了本行业近 20 年的优秀成果

还有,神经网络怎么就和物理学没关系了?真以为物理学就是牛顿力学那点东西吗?很符合我对某些理科生的想象

评选成果存在时差是一件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一项成果有没有用是要根据他的影响力和开创性来衡量的,这并不是可耻的事。而且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于宇称不守恒的论文,在第二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只要你的开创性足够大,那诺贝尔奖也可以很快就给你。

第三点确实是这样的,但是这跟我国没有获奖没有任何关系。“评选只颁给小团体”,那我想问问,为什么不颁给我国的小团体呢?我们也可以让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去攻克某一科学高地,然后再让诺贝尔奖颁给少数几个人啊?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是道德水准太高了吗?


看这种新闻看的头痛,辨经也要找个理论水平高的人来辩吧,这种水平属实让人失去交流的欲望

知乎用户 江中月 发表

这文章太 low 了。

拿不到奖就这样贬低,拿到了肯定大吹特吹。

真是不要脸皮。

知乎用户 璟曦​​ 发表

嗯?《北京日报》?那不是乒圈著名流量运动员 32 的站姐、最大的脂粉吗?!

怎么?亚锦赛还没比完,只是团体打伊朗、打日本比较困难,你们就提前准备好这套说辞了吗?!看来你们对你们正主的实力是心里有数的啊。

再说说你们:郭德纲说过一句话,拉干的我扑棱下去,拉稀的我擦了,但是,他拉痢疾!而你们,《北京日报》,就算 32 再怎么拉,哪怕拉的是痢疾,也有你们舔的干干净净。你们喜欢舔菊,舔去好了!你们为什么要吃我们北京依法纳税的普通市民交的税款?!井队每年给你们多少宣传费??!

知乎用户 OK 林崽 发表

此言得之。我也觉得中国的发展也压根不需要洋人的九阴真经,和洋人传来的真经领班更是毫无关系。

我是无所谓,就怕欧阳锋听了要哈气。

知乎用户 土木 boy 发表

隔着屏幕都能闻见满满的陈醋味道,都不是青葡萄了。

知乎用户 ZXCHELSEA 发表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不应将是否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衡量中国发展水平的唯一或主要指标”——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维度的,科技实力也不能完全用一个奖项来概括。

然而,文章在论证这个观点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存在逻辑谬误和认知偏差的修辞手法,使其更像是一篇安抚国民情绪、转移内部矛盾的宣传文章,而非客观理性的评论。

以下是对其主要谬误的锐评:

1. “稻草人谬误” 与 “以偏概全” (Straw Man & Hasty Generalization)

文章花费大量篇幅攻击诺贝尔奖本身,试图证明这个奖项 “不完美”、“有偏见”、“不客观”,从而得出“我们没拿到也没关系” 的结论。这种论证方式存在严重问题:

  • 攻击一个不存在的观点:文章批判的是一种 “唯诺奖论” 的极端思维。然而,在严肃的科技和社会讨论中,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诺贝尔奖是衡量国家发展的 唯一 指标。文章树立了一个脆弱的 “稻草人”(即 “唯诺奖论”),然后通过攻击这个稻草人来宣称胜利。这回避了真正的问题: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衡量一个国家 基础科学研究的原创性突破 方面,至今仍是全球最有分量的指标之一。公众的疑问并非 “为什么我们的一切都不行”,而是 “为什么我们在基础科研领域的顶尖成果还不够多”。
  • 用极端个例否定整体:文章列举了 “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 这个臭名昭著的例子来攻击诺奖的科学性。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偏概全。用一个 70 多年前的极端反例,来否定诺奖在物理、化学、生理学等领域百年来绝大多数获奖成果的巨大价值和科学共识,是站不住脚的。这好比因为出了一个坏人,就否定整个群体的价值。同样,质疑 2024 年物理学奖的合理性,是将学术界的少数争议夸大为普遍共识,以此作为攻击奖项的论据。

2. “诉诸动机” 与 “阴谋论” (Ad Hominem & Conspiracy)

文章将对诺奖的讨论,尤其是对中国为何获奖少的讨论,归结为 “别有用心者” 为了 “否定中国发展道路”、“为‘西方优越论’添加注脚” 而设置的“话语陷阱”。

  • 回避实质,攻击动机:这种论述方式是典型的 “诉诸动机” 谬误。它不去正面回应 “我们的基础研究环境是否存在某些短板” 这一核心问题,而是直接给提问者扣上 “别有用心” 的帽子。这是一种压制批评、扼杀反思的宣传手段。将一个本可以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内部讨论,歪曲成一场外部敌对势力的阴谋。
  • 将合理反思污名化:对中日诺奖数量差距的忧虑,很大部分源于民众对国家科技未来的期盼和危机感。文章将其轻描淡写地归为 “爱之深责之切”,随即又将其批判为 “妄自菲薄”、“落入对方陷阱”,实质上是在告诉读者:进行这种反思是有害的,是被敌人利用的。这阻碍了社会就科技创新问题进行诚实和深刻的对话。

3. “虚假两难” 与 “自我辩护” (False Dichotomy & Self-Justification)

文章将中国的科技发展模式描述为 “以应用为导向、集中力量办大事”,并将其与获得诺奖所代表的基础研究对立起来,构建了一个“非黑即白” 的虚假两难。

  • 基础与应用并非对立:文章暗示,我们过去专注于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应用工程,所以无缘诺奖是正常的、是战略选择的结果。然而,一个健康的科技生态系统,需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同发展,前者是后者的源头活水。长期忽视基础研究,最终会掏空应用创新的根基。文章用过去的成就来为当下的短板辩护,却回避了这种模式的长期风险。
  • 选择性呈现事实:文章盛赞中国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模式,但没有提及这种模式可能对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激发个人好奇心(这些恰恰是诺奖级成果诞生的土壤)造成的抑制作用。它只讲了 “为国争光” 的宏大叙事,却忽略了科学发现背后更为普遍的个体驱动规律。

4. “酸葡萄心理” 与 “自我矛盾” (Sour Grapes & Self-Contradiction)

文章的结尾呼吁国民保持 “平常心”,认为这是一种 “成熟自信的大国国民心态”。

  • 言行不一:如果真的拥有 “平常心” 和“自信”,面对差距时,理应是坦然承认、分析原因、奋起直追。而这篇文章却花费了极大的篇幅去论证那个 “奖” 本身有多么不好、多么不公、背后有多少阴谋。这恰恰是内心不够自信、无法坦然面对失利时的典型 “酸葡萄” 心理——“我不是得不到,而是那个葡萄本来就是酸的,不值得我费劲”。
  • 口号式的自信:真正的自信,源于实力,也源于直面问题的勇气。而这篇文章所倡导的 “自信”,更像是一种通过贬低外部标准、拒绝深刻自我审视来获得的心理安慰。它所呼吁的“平常心”,实则是“无视问题、保持感觉良好” 的“鸵鸟心态”。

总结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巧妙地利用了民族主义情绪,将一个关乎国家科技创新体制的严肃问题,转化为一场关于 “中西对抗” 和“话语权争夺”的政治宣传。它通过一系列逻辑谬误,成功地将民众的注意力从 **“我们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这一建设性问题,转移到了 “为什么外部评价体系是错误的?”** 这一防御性问题上。

这套说辞或许能逞一时口舌之快,赢得部分读者的情感认同,但对于中国科技事业的长期发展而言,这种拒绝反思、诿过于外的论调,无异于饮鸩止渴。它用 “自信” 和“平常心”的口号,掩盖了正视差距、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知乎用户 黑天鹅饲养员​ 发表

我们没有的都要将其摸黑搞臭

知乎用户 王者荣耀 2099 发表

北京日报这种报纸,也配碰瓷诺贝尔奖?

知乎用户 林子外的人 发表

你这西方实验室里的都是练死劲,没用,我这个传统实验室出来的,讲的是化劲,讲究的是四两拨千斤,外国几十个诺奖比不过我一个实验。中间略,总之,西方国家不讲武德,来骗来偷袭我这个老同志,这好吗这不好。

知乎用户 自裁 发表

想跟人民日报争第一

知乎用户 战斧牛排洋芋 发表

没有航母时,航母是移动的靶子。

有航母时,大国重器。

知乎用户 九六梓 发表

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国足竞技水平的指标。

知乎用户 000 发表

什么满清日报

知乎用户 宇文亮 发表

如果中国人今年拿了诺贝尔奖,你猜日报会说什么?

知乎用户 Maybe 发表

反动宣传机构,不能代表中国公民的声音

知乎用户 IslandW 发表

这种文章不需要过多解读,而且实话说这种文章也不是写给在座诸位来看的。

事实上各个地方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诺贝尔奖获得者” 都是位列人才等级中第一等中的第一等,给予的奖补政策也是优待中的优待。所以这种文章就不需要再过多谈论了。

知乎用户 saturnman 发表

论反智还得是官媒,这个报纸应该全班人马送去非洲部落,不适合在现代社会生活。

知乎用户 tuyuhun 发表

合订本的梗永不过时

知乎用户 尼塔玛蒂 发表

这不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吗?

知乎用户 忠臣赵贞吉 发表

我看以后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都别参加了,都是洋奖。我们都自己办比赛得了,就像俄国一样。

知乎用户 互联网冲浪 发表

和当年恒大评级不能听国外评级机构的一样。

知乎用户 无可回复 发表

文科生真逆天。。。

知乎用户 最近有点烦 发表

众所周知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方传教士偷了这些技术书籍带回欧洲,诺贝尔就是买了传教士手里的永乐大典残卷进而研究出炸药申请专利致富的。所以没有中国古代的贡献就没有现代诺贝尔奖,有没有含金量还得我们说了算。掌声

知乎用户 will 发表

典型的薛定谔辩证法论,事实对我有利讲事实,事实对我不利讲爱国。最大的问题是基本盘看了又要高潮叫乌拉了

知乎用户 lovancj 发表

我就说文科生无一例外都是蠢种吧

知乎用户 堂吉诃德 you 发表

翻译一下

一、标准有争议——给中国人没有争议,没有给中国人肯定是有问题的。

二、存在时差——我觉得需要颁奖的时候火速颁奖比如 2020 年给钟院士的大奖。

三、理念有分歧——帽子高的人有很多,要颁奖就该人手一个。


诺贝尔和平奖说的没有问题

但是下面说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既可以解释国债又可以解释脱贫,那确实不多见。

但是如果如果有一个理论声称自己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包,那完蛋了,那就变成宗教和传销组织了,那就需要警惕了,比如基督教或者类似的宗教要求必须相信一本 “圣经” 或者类似物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将信仰作为控制群众的手段,大肆敛财,那就危险了,此时就需要人们用科学的武器、严谨的逻辑、科学的实验来把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点出正确的内容改正错误的内容,让人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后面就没有了,无非是车轱辘话,没拿诺奖也是好的,这反倒说明了我们看淡了这种奖项,说明我们是一个脚踏实地、成熟自信的国家。

说得好,我也赞成。


在中国大陆,一个文章的争议重不重要,就看发表在哪里。越觉得有争议的内容越会发表在其他报纸上。故意让民众讨论的,要是发表在新华社或者人民日报上不是让人看笑话吗?

比如那篇驳斥海瑞罢官的发表在文汇报,真理大讨论在光明日报,皇甫平大讨论在解放日报,东方风来满眼春发表在深圳特区报。

知乎用户 丁炸桥 发表

洋奖的确或多或少受制于外国评奖委员会的倾向性

我觉得不如使用客观指标

1. 人类发展指数

2. 人均工作时长

3. 人均收入

4. 劳动供养率

5. 宏观杠杆率和人均负债率

在技术层面

我们可以看

1. 进出口成分表

2. 资本净流出 / 净流入数额

3. 失业率

4. 居民资产负债表成分

知乎用户 鱼喵子 发表

赞同!

指望 “洋奖” 还不如指望 “中奖” 呢!

知乎用户 xjtc 发表

换成奥运会就不一样了是吧?金牌体育有必要?

知乎用户 Cosimon 发表

过段时间世界杯也要不如苏超赣超了

知乎用户 rangerli 发表

不说别的,就和电相关的任何物件,哪一样不是洋玩意引进的?哪一样是你原创的?阿 Q 精神发扬光大了这是,这得对自卑啊!

知乎用户 黑暗伯爵 发表

马列主义是不是洋?奥运奖牌是不是洋?

知乎用户 山里一棵板蓝根 发表

那么奥运会的金牌也是 “洋奖” 吗?

知乎用户 琥珀之球 发表

放心,别看现在一副不放在眼里的样子,等真拿到了,他们比谁都吹得厉害。

知乎用户 Holol 发表

这是哪个老古董写的破东西

知乎用户 红绿灯 发表

如果拿了一个还是挺高兴的吧!

知乎用户 000008 发表

新闻学魅力时刻

知乎用户 普罗修卡 发表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 年 10 月 5 日

党史日历(10 月 5 日)|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乎用户 雪松计划 发表

还记得小时候,老屋附近数个孩童一起玩耍

其他的小孩子总是不和一个瘦瘦的男孩玩,因为他总是不遵守游戏规则

我当时属于大一些的孩子 坐在旁边看戏

他跑过来找我评理 我说 那你遵守规则他们不就和你玩了吗?

他说 他们的规则我不屑于遵守

后来他就站在一颗香樟树下捡地上的樟树籽玩 又过了一阵 那些孩子似乎觉得这样不好

于是又叫上他,他立马又高兴地加入了进去,这次,他遵守了规则

过了一会 他玩累了 坐到我旁边 我又问他 为什么这次遵守规则了呢?

他说 我发现在这个规则下他们都玩不过我

更加有趣的是 我总是能用小朋友的一些行为中解释一些现象

知乎用户 Maya 发表

中俄朝伊自己弄一个不就得了,支持

知乎用户 马家岩 发表

又是北京日报??

知乎用户 hall 发表

害,别想这些有的没的了

先来根烟吧

知乎用户 我心已橘 发表

有没有北韩生存指南,我知道我得学点东西了

知乎用户 风中独舞 发表

2025 年了眼瞅 2026 年,还能看到这么返老还童的社论,真的不容易~~

知乎用户 业报 发表

嘿,洋人这酸葡萄咱家还不屑吃呢!

知乎用户 焊接 发表

他发这个文章反而说明心底还是很在乎的,酸溜溜。不过我确实是真不关心谁拿奖了,去年诺奖随大流炒 AI 的热度就够难看的了。

知乎用户 记忆碎片 发表

满遗的媒体,请周知

知乎用户 moon 发表

中药注射液这种东西连搞笑诺贝尔奖都不配拿,不知道这是什么指标。

知乎用户 傻乎乎 发表

不会这报社里的人上学时老师的评语都是:你家娃就是不肯好好学。

知乎用户 Roberlin 发表

话说你们可不可以不讨论这些传统媒体的意见,全都是肉喇叭。你们是为了帮他们传播完成任务吗。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就叫熊太行也行|虽然无缘诺贝尔奖,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了呀

我就喜欢这种大报的文章。 特别大气。 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这是一篇力量批判诺贝尔奖的檄文,把诺贝尔奖的各种短处,全都给讲了个底掉。 尤其是你看下面这一段: 什么意思? 虽然我们没有诺贝尔奖,但是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了,别 …

如何评价 2025 年日本又获得一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乎用户 Hitadong 发表 又到了合訂 @观察者网 的時間 2019 年 日本学者吉野彰因其在鋰電池領域的突出貢献獲頒諾奨化学奨。 2020 年 日本諾奨挂零, @观察者网 刊登陳言的文章,嘲笑日媒預測日本学者失敗,表示日本今後和自然 …

为何莫言被批媚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现在有点替刘慈欣捏一把汗,他居然是个中立派。 总体评价刘慈欣的思想,说他左或者右,说他社会达尔文或者霍布斯,说他崇尚极权,或者说他向往西方,用文革的事讨好西方都是扯淡。 通读完刘慈欣作品,我是有资格评价他的, 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