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一篇“反转”论文——不要被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蒙蔽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解剖一篇“反转”论文——不要被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蒙蔽

作者:康平  来源:基因农业网

2017年6月中旬,一条 “反转”微信《震惊:中科院与北京大学拿出转基因危害的科学依据!》在网上疯传。

微信赫然打着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旗号,是因为引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通讯作者注明自己有两个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据此,这条微信就说“中科院与北京大学拿出转基因危害的科学依据”。这其实是拉大旗作虎皮。

这篇论文发表在2015年第1期《中国科学·化学》,标题是《基于手性D—氨基酸的毒理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反转”微信所说的“转基因危害的科学依据”,主要就是这篇论文所说的“D—氨基酸的毒理性”。

这篇论文发表后两年半以来默默无闻,一条以它为“科学依据”的“反转”微信却让它火了起来。从目前态势看,它或许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反转”舆论的“科学依据”,蒙蔽越来越多的人。所以必须解析它的真相,以正视听。

解析之一:关于手性D—氨基酸

这是一个化学名词,非专业人士看不懂。

先解释“手性”。“手性”是对分子结构的比喻。有时一个分子式会有两种结构,犹如左手和右手,犹如镜子外的手和镜子里的手,看似一样,其实不一样,化学上叫同分异构体或对映异构体,这样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手性分子的对映异构体,物理性质相同,化学性质可能有很大差异。科学界近几十年才认识到这种差异,源于1950年到1960年的欧洲药物“反应停”。

“反应停”是消除妊娠反应的药物。妊娠反应停止了,但是畸形儿的出生率却增加了,于是,“反应停”被停用。为什么会致畸呢?原来,“反应停”药物的分子是手性分子,一半分子的结构是“左手”, 是有利的;另一半分子的结构是“右手”,是有害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许多有机合成的药物都是如此。那么,就必须把药物中有害的一半彻底分离出去,或者不让它产生。

1968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科学家威廉S·诺尔斯在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了“不对称催化反应”技术,可以不让有害的“右手”分子产生。后来,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催化技术。接着,美国圣地亚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夏普雷斯教授发明了另一种异曲同工的催化技术。三位科学家的发明,使有机合成的药物只含有利的“左手”分子,不含有害的“右手”分子。2001年,三人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我们再来解释“D—氨基酸”。标示手性分子,D代表dextro(右旋),L代表levo(左旋)。D—氨基酸,通俗地说就是“右手”氨基酸,L—氨基酸就是“左手”氨基酸。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L—氨基酸,于是平时就省略了L,只称为氨基酸。原来以为生物体内没有D—氨基酸,后来发现微生物、植物、动物、人都含有极其微量的D—氨基酸。为此,许多研究者做了实验,发表了论文。食品如酱油、醋、腐乳、酱菜、乳制品、啤酒、葡萄酒等,也含有微量D—氨基酸。食品中的D—氨基酸主要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人体内的微量D—氨基酸,主要是肠道细菌产生的,虽然具有毒理性,但是人体内的“D—氨基酸氧化酶”能使D—氨基酸脱氢转化,从而消除其毒性。

解析之二:关于塞拉利尼实验

作者为了表达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简要介绍了法国塞拉利尼教授“用转基因玉米饲喂的大白鼠普遍患肿瘤”的实验,并认为这个实验“比孟山都公司的实验更严谨细致”。但是,科学界对这个实验是否定的。

塞拉利尼是个反对转基因的极端环保主义者。2013年7月13日,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在北京召开“转基因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邀请塞拉利尼参加。塞拉利尼说:“今天,已经有超过15万种有毒物质被各国政府允许投放到环境中,其中有些做了老鼠实验,有些则没有。所以在这个会场的每个人,没有谁的大脑、肠胃、乳房、子宫不含有数百种化学污染物,这种情况在二战之前是根本不存在的,现在存在了。”这样的一味抹黑环境的言论,就是极端环保主义者的言论。  塞拉利尼的实验做了2年,花费300万欧元,这笔经费是一个有机农业组织提供的。经营有机农业的公司,不乏反对转基因的,因为有机农产品与转基因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

塞拉利尼实验用的是SD大白鼠。SD是美国一个农场名称的缩写。这个农场1925年培育出这个大白鼠品种。培育的过程,就是从一对祖代开始,一代一代封闭繁殖,近亲交配,所以基因型较为一致,用于科学实验,可以避免因基因型不同引起的误差。SD大白鼠的寿命只有2—3年,1年多以后就自发生长肿瘤,2年以后,80%以上的大鼠自发生长肿瘤,如果吃得过饱,生长肿瘤的时间会更早,因此只适合做饲喂90天的毒理实验,不适合做饲喂2年的毒理实验和致癌实验。但塞拉利尼做的就是饲喂2年的实验。

早在2008年,经济合作组织就规定:长期毒理实验,每个处理组至少需要20只动物;致癌毒理实验,每个处理组至少需要50只动物。而塞拉利尼的实验,每个处理组只用10只大鼠,并且不公布饲喂的量,或许他有意喂得过饱。那么他的实验结果就不会得到同行承认。

早在2008年,日本科学家就做过同类实验。用的大鼠比SD大鼠寿命长,饲喂的也是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饲喂时间也是2年,得出的实验结果是: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对实验鼠的生理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不致癌。

塞拉利尼的2年期实验结果是:饲喂转基因玉米的SD大鼠,普遍长肿瘤,50%以上提前死亡。实验的论文,标题是《草甘膦除草剂和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长期毒性》,发表在2012年9月的《食品与化学毒理》杂志上。顿时,全世界震惊。在论文发表之前之后,塞拉利尼召开新闻发布会,很多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尤其是长肿瘤的大鼠照片,让公众触目惊心。但是在世界科学界看来,这个实验是自相矛盾的,是为了炒作新闻的恶作剧。

国际生物与毒理学界,欧洲食品安全局,法国生物技术高等理事会,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以及绝大多数同行科学家,都指出这个实验结果不可信,同时指出他的论文的自相矛盾之处:

饲喂转基因玉米的雌鼠组,患癌的死亡率高于饲喂非转基因玉米的对照组;饲喂1%含量转基因玉米的雄鼠组,患癌死亡率也高于饲喂非转基因玉米的对照组;但是饲喂2%和3%含量转基因玉米的雄鼠组,患癌死亡率却低于饲喂非转基因玉米的对照组;并且,饲喂1%、2%、3%含量转基因玉米的3组雄鼠的患癌死亡率相加,也低于饲喂非转基因玉米的3组对照相加;另外,饲喂雄鼠低剂量草甘膦饮用水的三个组的死亡率相加,也低于饮用不含草甘膦饮用水的3个对照组的死亡率相加;按照科学界通行的规范的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分析,整个实验的各个处理组、对照组的数据,都不存在显著差异,那么患癌率、死亡率实际上就是SD大鼠自发的患癌率、死亡率。

因为塞拉利尼成了科学界众矢之的,刊登这篇论文的《食品与化学毒理》杂志在过了4个月之后发表撤稿声明。“撤稿”这个词比较客气,好像是把稿子撤掉不发了,可是已经发出来了怎么撤掉呢?其实“撤稿”的含义就是宣布稿子作废。

撤稿声明是这样说的:编辑部更深入审查原始数据发现,用如此小的样本量,不可能得出饲料影响死亡率或肿瘤发生率的结论。SD大鼠广为人知的高肿瘤发病率,才是实验结果的真正原因。编辑部以此案例提醒大家,论文发表前的同行审查要尽职尽责。

最后一句“论文发表前的同行审查要尽职尽责”,是对审查论文的几位同行的批评。审查论文的这几位同行,是塞拉利尼自己邀请的。

又过了1年,塞拉利尼把他的论文发表在《环境科学·欧洲》上。这是一个刊登论文需要收费的杂志,杂志虽然收了费,却仍然声明是“为了引起讨论”才刊登的,以摆脱杂志与塞拉利尼的干系。但是反对转基因的又可以据此制造新的舆论。

解析之三: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新思路

作者提出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新思路:“把转基因食品中的草甘膦、Bt蛋白(抗虫)、重金属离子、D—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作为评估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指标。”

作者认为:“草甘膦或Bt蛋白具有较强的金属络合能力,会促使土壤中金属离子较多地进入转基因作物体内;金属离子会诱导D-海因酶的活性增强,从而使其催化产生更多D-氨基酸。转基因食品中的草甘膦、Bt蛋白、重金属离子、D-氨基酸等含量客观上比传统食品高,而且具有致癌与绝育等毒理性效应,所以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的安全性不是实质等同的。”

什么叫危言耸听?这就是危言耸听。且看下面逐条解析。

解析之三a:关于草甘膦残留

作者认为“草甘膦在转基因食品中或多或少有残留,它们本身有安全隐患。”

接着,作者把美国饮用水标准作为安全标准。美国饮用水标准是每升含草甘膦低于0.7毫克。

作者又把转基因大豆与美国饮用水标准相比较。美国转基因大豆每公斤含草甘膦6—20毫克,作者从而想说明转基因大豆草甘膦含量太高了。殊不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的大豆草甘膦残留允许量就是每公斤20毫克。

食品标准不能与饮用水标准相比,作者硬要比,只能说明作者是外行。大豆的草甘膦残留,每10天1个半衰期,收获入库时20毫克,运到中国得1个月,残留只剩2.5毫克,加工,上到餐桌,起码也得1个月,只剩0.6毫克,和美国饮用水标准几乎一样。人1天要摄入2.5升水,但是不可能摄入2.5公斤大豆,所以转基因大豆比美国饮用水更安全。

美国饮用水标准还规定:毒莠定0.5毫克,茅草枯0.2毫克,草藻灭0.1毫克,敌草快0.02毫克,地乐酚0.007毫克,西玛津0.004毫克,阿拉特津0.003毫克。这些都是除草剂,含量都低于草甘膦,说明草甘膦的毒性是最低的。

作者接着写道:“我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对大豆的草甘膦残留未作限制。其直接后果是,全世界草甘膦残留量高的转基因大豆均可能流向中国。”这话说得铿锵有力,却恰恰说明作者不懂农业。草甘膦在我国只批准在玉米田、水稻田、果园使用,没有批准在大豆田使用,因为我国没有批准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因此我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就没有大豆草甘膦残留量,但是这并不等于不限制进口大豆的草甘膦残留量。

解析之三b:关于草甘膦将土壤金属离子带至作物中

作者认为:“草甘膦是一种对金属离子有较强络合能力的有机化合物。它能将土壤金属离子带至作物中,通过代谢,将金属离子释放出来。”读至此,令人大惑不解。草甘膦是被叶面、茎面吸收的,草甘膦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络合了金属离子就更不能被根系吸收了。非转基因作物也使用草甘膦,如果草甘膦能被根系吸收,那非转基因作物还有收成吗?

作者认为“草甘膦将土壤金属离子带至作物中”的依据,是他引用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2009年5月《土壤》杂志刊登的《草甘膦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铜、锌淋溶的研究》。请注意,是“土壤淋溶的研究”,不是“根系吸收的研究”。实验是这样做的:取土,风干,磨碎,过筛,装入塑料管;把不同浓度的草甘膦溶液,淋入不同的装土的塑料管,塑料管上端用石英砂过滤,底端用滤纸过滤;收集淋溶液,测定淋溶液中的铜和锌。结果:草甘膦浓度越高,淋溶液中铜和锌含量越多。分析:铜和锌原来是被土壤颗粒吸附的,因被草甘膦络合而溶在水里。推理:如果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喷洒草甘膦,可能会导致重金属污染地下水。论文仅此而已。这跟“草甘膦将土壤金属离子带至作物中”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植物根系不能吸收草甘膦。不懂农业却要研究农业,连论文都引用错了,贻笑大方,竟至如此!

解析之三c:关于抗草甘膦转基因食品金属离子含量

因为作者荒谬地认为“草甘膦能将土壤金属离子带至作物中”,所以用“实验表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或玉米的重金属离子明显相对高,如转基因玉米中的锰是非转基因的2.25倍。”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作者说“重金属离子在人体的累积性与引起癌症等疾病的危险性已是公认的。”

作者说的“实验表明”,引用的是闽南师范大学化学教授李顺兴做的实验,该论文发表在2013年61期《农业与食品化学》,题目是《抗草甘膦cp4-epsps基因对玉米和大豆金属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仿生学胃肠道和等离子体质谱测定》。这个实验是这样做的:将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非转基因大豆、非转基因玉米,分别制成食糜,分别置于仿生学胃肠道,然后利用等离子体质谱测定仿生学胃肠道对金属离子的利用度;在实验中也要检测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的金属离子含量,检测结果是转基因食品的金属离子含量明显高于非转基因,其中转基因玉米的锰离子含量是非转基因的2.25倍。作者根据这个数据,作出“重金属离子在人体的累积性”与“引起癌症等疾病的危险性”之联想,意在说明转基因食品具有潜在危害。如此推测,是居心叵测。

让我们再看看闽南师范大学化学教授李顺兴做的另一个同类实验。该论文发表在2013年11期《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上,题目是《仿生技术在转基因大豆中镍形态分析和生物可给性评价中的应用》。这个实验测得非转基因大豆镍离子含量是转基因大豆的3.44倍,与前述数据恰恰相反。

两次同类的实验,两个相反的数据,说明实验样品的金属离子含量,不能代表所有转基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金属离子含量,而农产品金属离子含量也不是转基因决定的,而是整个基因组以及气候、土壤、栽培条件共同决定的。

如果要弄清楚转基因、非转基因金属离子含量的差别,必须在肥力均衡的同一块田,间行种植转入基因之前的品种和转入基因之后的品种,给以同样栽培条件,收获后分别测定籽粒的金属离子含量。这个道理,农民技术员都懂得,论文作者却不懂得,因为他不懂农业,也没有农业科学实验的思维,所以把简单的事情搞得既复杂又错误。

事实上,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都检测了“预期变化”和“非预期变化”,所含各种金属离子或多一点或少一点,都在安全范围之内。其实多数金属离子都是人体必需的,少数金属离子未被证明是人体必需的,但是在人体内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我们身处自然之中,吃自然界的食物,饮自然界的水,必然摄入自然界的化学元素,只要不超标,就是安全的。

解析之三d:关于Bt转基因食品重金属离子含量

作者认为:“Bt蛋白也容易与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因此,Bt转基因食品重金属离子含量也会比传统食品高。”何以为证呢?没有证据,是妄下结论。那么我们给作者找证据吧。

证据是《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第4期《应用ICP—MS检测转Bt基因玉米中重金属含量》一文。ICP—MS是等离子体质谱。检测结果显示:受试的转基因Bt玉米籽粒各种重金属含量与未转基因的亲本相比,有的重金属离子明显增加了,有的明显减少了,有的增加、减少都不明显。这说明没有规律,重金属离子的多少不是Bt基因决定的,而是整个基因组的杂交组合决定的。即使明显增加的重金属离子,也在安全范围之内。这也说明,作者所言“Bt转基因食品重金属离子含量也会比传统食品高”是信口雌黄。除非Bt蛋白能把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搬运到植物体内来,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重金属含量,让我们看看知乎网友的评议。

2017年6月中旬,“反转”微信《震惊:中科院与北京大学拿出转基因危害的科学依据!》在网上疯传以后,针对微信引用的《中国科学· 化学》的论文《基于手性D—氨基酸的毒理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知乎开展了“如何看待中科院与北大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的同行评议,其中一位知乎网友评议道:转基因作物重金属含量高?是非转基因的两倍?这文章的科学严谨性不值得讨论,它的意义就是给反转人士提供了一块垫脚石,一个着力点,崔永元们会说,你看转基因有争议吧?

解析之四:关于转基因大豆油的D—氨基酸含量

论文的主题,是要揭示D—氨基酸导致转基因食品不安全,那么作者就要想办法证明转基因食品的D—氨基酸含量高。方法是在转基因大豆油、非转基因大豆油中加入显色剂,以显色深浅来判明D—氨基酸含量高低。可是,显色深浅仅可依稀而辨,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于是作者只好委婉而含糊地肯定:“目前市场上转基因大豆油中的D—氨基酸含量相对高于非转基因产品,浓度约为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然后再弱弱地牵强附会地解释说:“此浓度虽然不高,但仍具有慢性累积性致病特点。”

转基因大豆油中D—氨基酸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的浓度,因为微乎其微,所以微不足道,可是作者却津津乐道,那就看看知乎网的同行评议:

——D—氨基酸在油中、乙醇中溶解都差,在水中溶解好。可是你用乙醇提取的样品,却比用水提取的样品颜色还稍深一些,这不合常理。这不能肯定是D—氨基酸致红,那么你认为转基因大豆油的D—氨基酸更多、更红,就站不住脚。你有没有考虑是其它因素所致?比如油中含有过氧化氢,因为植物油生产过程中要用过氧化氢给设备消毒,给空间消毒,给包装消毒,给人的手脚消毒;再比如你用的瓶子只是水浴消毒,起码要用氮气消毒啊。你唯一的实验竟如此粗糙啊。

——比色法测D—氨基酸,有颜色,无吸光度值,无统计分析,结果毫无意义。

——你测得转基因大豆油的D—氨基酸浓度,与正常人血浆中D—氨基酸浓度没有什么差异。我们每天只吃25克转基因大豆油,而我们的血浆有4升,所含D—氨基酸是转基因大豆油的100倍,如果D—氨基酸有害,那我们是不是要死了?你为什么不考虑代谢的作用?最不济也要让小白鼠吃一吃、代谢代谢。

——你用的转基因大豆油和非转基因大豆油,榨油的大豆是一个品系吗?也就是说基因组的差别,只能是所转的一个基因的差别,想必不是一个品系的吧。而且,榨油过程是一样的吗?这两个要求对你来说太高了,但是总得都是大豆油吧?你拿大豆花生混合油做实验是个什么鬼?要是拿橄榄油(油酸含量高)与转基因大豆油(油酸含量低)比,就会得出“转基因破坏并减少了油酸”这样骇人听闻的结论。

——按照论文中转基因大豆油的D—氨基酸含量,以及所引用的陈旧文献中所说植物中D—氨基酸所占比例,可以计算出你用的转基因大豆油中蛋白质含量比正常值高出几十倍。我很想知道:你这个实验中所用的转基因大豆油是哪里弄来的?或者说是怎么造出来的。但我知道你造不出来这样的转基因大豆油,那么只能说明你测的D—氨基酸含量很不准确。

解析之五:关于人体内D—氨基酸的含量和毒性

以上,作者要么证据不力、要么毫无证据地证明了转基因食品的重金属离子含量高,D—氨基酸含量高,这就为下一个目标做好了铺垫,于是作者推论:转基因食品的重金属离子含量高,增加了人体内金属离子浓度,那么催化产生D—氨基酸的酶的活性就增强了,产生的D—氨基酸就多了;转基因食品中的D—氨基酸含量也高,与体内的D—氨基酸汇合,被氧化酶氧化,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又在金属离子作用下,产生羟基(OH);羟基损伤细胞膜,阻碍细胞生长;羟基损伤维生素E,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损伤维生素E,就会导致不孕不育症;羟基损伤DNA和维生素C,导致癌症。

看,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路线图,然而却是虚幻的夸张。可是作者因此认为“考察D—氨基酸的含量和毒性,是评估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新切入点。”

下面继续看知乎网的同行评议:

——作者所言,依据的是以前别人所做的体外细胞实验,不是动物实验,更不是人体实验,所以意义不大。过氧化氢和羟基在人体内普遍存在,而机体具有很强的清除它们的能力。因微不足道的D—氨基酸产生微不足道的过氧化氢和羟基,而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完全是无稽之谈。

——体外细胞实验,离开了体内环境,所得结果,不能反映体内实际情况。体内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而体外细胞没有。体外细胞实验可以研究机理,但是机理不是结果。

——抛开人体说羟基就是耍流氓。体内的羟基要比转基因食品产生的羟基多几个数量级,也就是多几百、几千、几万倍。

——这篇论文的价值在于:要反转,就去做实验、写论文,这才是反转的有效途径,因为老百姓认为论文都是科学的,不知道论文还有垃圾的。这样的错误实验和垃圾论文,缺陷和漏洞百出,连自圆其说都不能。如果真能如此证明转基因有问题,那绝对是科学界的奇迹。不过这篇反转论文也独具幽默价值,找找论文的缺陷和漏洞,不亦乐乎!而那些反转谣言,一会儿说老鼠吃转基因玉米绝迹了,一会儿又说老鼠吃转基因玉米长到30斤,虽然可笑却让你笑不出来。

——在体内只是微量存在的D—氨基酸被酶氧化产生过氧化氢?海量存在的L—氨基酸也是这样的啊!那么就说明D—氨基酸根本就不造成危害。

——过氧化氢,羟基,这玩意儿体内本来就有啊,各种代谢产生这玩意儿多得是,你鬼扯什么!哇,你告诉我这玩意儿会氧化维生素C、维生素E,所以会造成细胞损伤?可是呼吸也会氧化维生素C,我们都不要呼吸好不好?

——按照这篇论文的逻辑,我能灌水N篇论文:太阳光里有紫外线,而紫外线致癌,所以我们晒太阳不安全;铁勺在热汤里会释放金属离子,所以用铁勺不安全;做菜加氯化钠,而氯化钠会改变细胞的渗透压,导致细胞失水或破碎,所以加氯化钠不安全……我若写这样的灌水论文,我的声誉就不安全了。

——满口“如果”,还好意思称为论文?你的实验数据呢?反转人士找出这篇论文撑场面也是笑死人,不过考虑到他们的科学素养,也可以理解他们这样的做法。

——参考文献这么老,我写本科期末课程论文的参考文献都比这新。而且竟是这样的格式和内容,反正我这么写,肯定会被导师打死的。

——这论文全身都是破绽,竟让我一时不知从哪下刀。

——有的人眼光狭窄,认识狭窄,却要跨界,以为自己也懂得界外之学。

总结

基因是DNA的一个片段,基因的唯一作用就是产生RNA,并通过RNA催化合成蛋白质。转入一个外源基因,只能产生一个RNA,催化合成一种蛋白质。但是转入一个外源基因以后,对整个基因组有无影响呢?农作物的其它化学成分是否改变呢?这就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评价方法是检测转基因农作物的“预期变化”和“非预期变化”。 “预期变化”就是转入的外源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或抗除草剂或抗虫等等,但是对人是否安全?“非预期变化”就是有没有再产生新的化学成分,如果有,对人是否安全?而原来的化学成分有没有增加或减少,对人是否安全?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转基因作物,其“预期变化”和“非预期变化”都是安全的,与非转基因作物“实质性等同”。

转基因不仅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也是科学界的热门课题,凡是与转基因沾点边的学科,都想涉足转基因,不会培育转基因品种,就去分析转基因品种,这是好事。绝大多数分析结果证明转基因是安全的,但是偏有好事者吹毛求疵,鸡蛋里头挑骨头,以彰显自己的门户多么重要。

《基于手性D—氨基酸的毒理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这篇论文不仅吹毛求疵,而且无中生有。什么“草甘膦把重金属离子带至作物中”,“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金属离子含量高”,“Bt转基因食品金属离子含量高”,“转基因大豆油D—氨基酸含量高”,“ D—氨基酸在体内具有毒理性”……正如知乎网友同行评议的那样:“从头到尾的空口白话,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XYS20170829)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美国法院判决转基因除草剂致癌”是怎么回事?

“美国法院判决转基因除草剂致癌”是怎么回事? ·方舟子· 这段时间一直有人转一条消息给我,要我评论。这条消息的标题是《央视:美国法院判决孟山都转基因除草剂致癌》,内容是:“美国孟山都转基因草甘膦致癌,法院判赔致癌园丁2.89亿美元。中国科协 …

中国研发转基因种子首次在国际上获得种植许可

中国研发转基因种子首次在国际上获得种植许可 2019-03-01科技日报 2月28日,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研发的转基因大豆转化事件DBN-09004-6获得阿根廷政府的正式种植许可,该转基因大豆产品具备草甘膦和草铵膦 …

中国作物转基因技术走在国际前沿 但产业化严重滞后

中国作物转基因技术走在国际前沿 但产业化严重滞后 作者:许智宏 (2017年8月17日在上海科协大讲坛暨科技前沿大师谈“暑期院士专家系列科普讲坛”中的演讲)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转基因。但我在北大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农作物怎么来 …

究竟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科普讲座之一

究竟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科普讲座之一 ·方舟子· 网上流传着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说樱桃西红柿、彩色甜椒、小南瓜、小黄瓜等等都是转基因食品,要大家不要吃。还有人指导大家要怎么从食物外观上分辨转基因食品。且不说大家没有必要去担心市场上的转基 …

北京,再约黄金大米

北京,再约黄金大米 作者:孙滔 来源:基因农业网 9月9日,我们将再次见到黄金大米。 对于转基因,9月是一个重要的月份。菲律宾水稻研究所(PhilRice)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日前正在向菲律宾政府申请黄金大米的生物安全许可证,这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