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后浪”太难搞!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108 篇文章 Photo by Linus Nylund on Unsplash. 作者:任竹晞,一出学社联合创始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直到 9 年前投 …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109 篇文章
题图:来自网络。
作者:Susan Liu,丰盛人生教练,两个孩子的妈妈。专注内在探索与心灵成长,倡导正念觉察与自我关怀,相信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
前几天,我受一诺邀请,参加诺言 3.0《自我探索》课程的录制,一起对“情绪”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录制结束后,华章发来一位诺友参与录课后的肺腑感言:
“让成年人在人生遇到挫折时来补一个情绪课”,这句话看得我感慨万分。岂止是这一位诺友,有太多的成年人也想要补上这一课。
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情绪?情绪的背后,隐藏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我们与我们的情绪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我们希望与自己的情绪,是怎样一种关系?跳出情绪这个点,从一个全面、立体的视角看自己,又是怎样一幅更大的图景?……
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不妨带着好奇,看看我身边发生的故事。
/ 0 1 /
哭,还是不哭
我的一位朋友,在一次聚会上,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周末,她正在餐桌旁跟孩子姥姥微信视频。突然,四岁的妹妹(她家一儿一女)一声惨叫,接着,是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
她赶忙放下手机,想搞清楚,刚刚还玩得好好的兄妹俩,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妹妹激烈地“控诉”和哥哥无辜地“辩解”之后,她明白了。妹妹用白纸剪了一个不太规则的 heart(心形),然后连同剪刀一起,随意摆在桌子上。哥哥以为那是一块废纸,就顺手拿起剪刀,把那个心形剪成了碎片。
顿时,妹妹伤心得浑身发抖,泪如雨下。“我的 heart,我的 heart……”她不停地大叫,仿佛来到了世界末日。
视频那边还连着线。
娃姥爷听到妹妹伤心,凑上来大手一挥。“好了好了,别哭了!女孩子一哭,就不漂亮了。”
“呜呜呜……我的 heart 被剪烂了,我好伤心……”妹妹毫不理会,继续哭。
娃姥姥一看姥爷的安慰没奏效,赶忙从手边找了个毛绒玩具,举到镜头前:“来,妹妹,看看这是什么?喜欢吗?下次姥姥给你带去,送给你!”
“呜呜呜……我的 heart 被剪烂了,我好伤心……”妹妹看也不看,接着喊。
朋友没吭声,凑到近前,蹲下身,轻轻揽住女儿。女孩毛茸茸的小脑袋,在妈妈怀里拱来拱去,鼻涕一把,眼泪一把。
朋友轻轻拍女儿的背。哭声小了一点。
继续轻轻地拍,依旧什么也没有说。
过了一会儿,妹妹收住了哭声,在妈妈怀里安静地坐了一会儿,脸蛋上还挂着泪珠。
之后冒出一句,“妈妈,我再去剪一个 heart 吧!”然后就一骨碌下地,蹦蹦跳跳玩去了。
说到这里,朋友很感慨。
原来,当孩子有情绪时,不用讲大道理,也不用教他们该怎么做,不用转移注意力,更不用威逼恐吓吓他们(哭就不漂亮了,大灰狼来吃你了,警察来抓你了)……
就只是全然地接纳,和一小会儿地陪伴,孩子们自己就有能力,从负面的情绪中调整过来。然后,不带任何影响地,继续后面的玩耍。
▲ 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
朋友说,这是她从孩子身上,学到的宝贵一课。
如果我们,真的允许情绪发生,允许孩子去全然地体验和感受,当下那一刻所有的发生(伤心、失望、沮丧、挫败、愤怒、暴躁……无论他们感受到什么),情绪,就流动起来了。它们会来,也会走。
可是,在更多家庭当中,大人们通常是怎么做的呢?害怕孩子有负面情绪,不(敢)让孩子有负面情绪,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明示或暗示,有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不对的,不应该的,或者没用的。
于是,孩子们对于各种情绪的丰富体验,就这样硬生生地,被阻断了。
这是因为,大人们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不知要怎样面对自己的情绪。
当看到孩子情绪爆发时,就会自然而然,采用自己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方法,要么压制,要么忽略,切断情感的链接,把情绪消灭在萌芽之中。
久而久之,他们的孩子,也学会了这样的处理方法。又把这些方法,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人们与自己的情绪联接并从中复原的能力,就在这些劝说、恐吓、转移当中,被堵住了、切断了。
等有一天,那些日积月累的负面情绪以各种形式爆发出来,人们就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 0 2 /
情绪背后隐藏的信念与需求
我的一位朋友,大公司女高管,冷静果断,能力超强。可是,却跟顶头上司关系不和。
在一次谈话中,她满腔愤怒地向我控诉她的老板。
因为,老板不仅经常朝令夕改,还每次都把自己的决策失误,推到她的身上。这不仅让她工作非常被动,要反复向团队解释方案的变化,还极大损害了她与其他部门同事的关系。
从她的描述来看,似乎都是这位老板的错。可是,在大公司摸爬滚打二十年的人,什么风浪没见过。这愤怒的背后,都隐藏了什么?
几个问题之后,她发现,她的愤怒,其实包含了很多此前未被觉察的细微的情绪。委屈、失望、沮丧、自责,不平、不服、烦躁、懊恼……
通常,我们对情绪的认知都是一些比较粗略的分类。比如,最简单的,可以把情绪分为愉悦的、不愉悦的;积极的、消极的;正向的、负向的。
再细致一些,中国古人将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现代比较常见的分类则有快乐、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厌恶等。
但实际上,在这些大块的情绪之下,还有很多很多种更加精微的情绪。语言能够描述出来的人类情绪,甚至多达 500 种之多。
所以,更加细致和深入地辨识我们的情绪,对于探索情绪背后隐藏的信息,是非常有帮助的。
▲ Photo by Tengyart on Unsplash.
再回到这位朋友的谈话。“我的老板应该比我强,比我厉害。这样他才是一位称职的老板。我才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这是她愤怒背后隐藏的信念。
可事实却是,这位老板,恐怕是她二十年职场生涯的历任老板当中,最不能让她认可的一位。
“我能力远超于他,被他呼来喝去、熬夜加班,却还要替他当恶人、背黑锅。这不公平!我不服!”这是信念的背后,更深地呼喊。
“我为公司创造了这么多价值,我希望有人看到,被人认可!”这是信念和情绪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渴望。
当“被认可”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沮丧”、“失望”、“自责”、“羞愧“等等负面的情绪,就产生了。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正面表达自己的需求,就很容易滋生“愤怒”,既对他人,也对自己。
而这一切,都是在我们探索“愤怒”的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信息,才发现的。
是背后的那些东西,隐藏在情绪后面的,我们的想法、信念、期待、需求、渴望……是这些引发了我们的情绪。而情绪,只不过是对背后这些东西的自动化反应与无意识的表达。
如果我们不做这些探索,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教给她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一方面很难真正施行,会让她产生“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的挫败感;另一方面,恐怕会把这种愤怒越埋越深,总有一天,会全面爆发出来,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 0 3 /
情绪背后真正的意图
除了更精微的情绪、限制性的信念和未被满足的需求,情绪的背后,还隐藏着我们最真实的意图。
只是,我们平常很少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背后,隐藏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举个例子。每天从早到晚,从起床、穿衣、洗漱、吃饭,到上学、放学、写作业、睡觉,很多父母会不停地催促孩子。而孩子则似乎,不催还好,越催越慢,或者一催就火。
这种场景,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也会自然而然地,在双方之间,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甚至制造不少激烈的冲突。
然而,如果我们去探究,这些行为上的冲突与对抗,双方的负面情绪背后,隐藏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父母就能看到,原来我生气、着急,不停催孩子,是希望他们守时,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而孩子的对抗与不满,则是他们发展内在力量,展现自由意志的体现(我的事情我做主)。
父母催促的行为,孩子的被动抵抗,以及双方在行为和情绪上的冲突,只不过是一种表象,但却把彼此正向的、美好的、善意的意图,完全掩盖起来了。
看不到意图,就无法对症下药。单纯对付情绪的药方,自然也不管用。
▲ Photo by Luis Villasmil on Unsplash.
曾与另一位朋友,探讨她的拖延症。明明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工作,却偏偏要在任务传达之后,放在一边,等到火烧眉毛不得不做的时候,才开始。
甚至有的时候,要等到一起合作的同事过来催促、询问进展,她还不愿意开始,却一再表现出一副,“我已经很努力在干活了,别再催了”的架势,既不耐烦,也不愿意回应。
一番探索之后,她发现,自己对工作的拖延,原来在表达一种不满。而这种不满的情绪背后,真正的意图其实是,“我希望自己有能力对不合理的任务说不”,“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上司和同事面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而前面那位与上司不和的朋友,在她愤怒的情绪背后,真正的意图其实是,“我渴望在一位有能力的上司领导下,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我渴望自己的付出被真正认可”。
所以,我们要学习的,很可能不是如何“控制”或“管理”自己的情绪,而是,如何清晰地辨识自己的感受与情绪,如何看到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最后,如何与自己的意图连接,并清晰、具体地表达出来。
如果,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有其正向的意图。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去探索和发现,这个正向的、真正的意图,它到底是什么?
/ 0 4 /
身体,被忽视的情绪容器
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特别关注头脑思维的训练。这使得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会更多习惯于用头脑思考,而忽略甚至压抑情绪的反应,与身体的链接就更加微乎其微。
可能,只有当我们生病了,身体特别不舒服的时候,才会去关注身体的反应。
但实际上,我们的身体能够传递出很多,与情绪有关的信息。那些被我们有意无意压抑的、忽略的、遗忘的信息,其实都被身体这个容器,真实地“保留”和“储存”了下来。
不知有多少人,在自己有强烈情绪的时刻,留意过自己的身体反应。比如,当感到非常羞愧时,我们通常会脸红发热,心跳加快。当感到非常紧张的时候,有些人会头痛或者胃疼。伤心或愤怒时,胸口堵或者疼,也是很常见的。
所以,想要了解我们的情绪,身体的感受与反应也是一个信息的来源与途径。而这种感受身体反应的能力,是每个人都生来就有的。
比如,我曾遇到过一位身体特别敏感的朋友。每当她与其他人(特别是重要他人,比如父母)意见不合,特别是价值观起冲突时,她的身体都特别难受。
▲ 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所以有一次,她来和我探讨,如何更好地接纳他人,接纳那些与自己价值观不一致,而自己又无力改变的人,比如父母。
因为,她的头脑虽然总是劝自己,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不能评判与强求。可每到一些情况发生,她的身体反应就特别强烈。
我们的头脑会撒谎,身体不会。所以,身体的强烈反应说明了,她并没有发自内心地,真正做到这份接纳与包容。
我问她,当谈到那个话题的时候,她的感受是什么,身体感觉又是怎样的。她回答,感受到愤怒、烦躁、苦恼和无力的情绪。而胸口,则好像有一颗小石子压在那里,一直甩不掉。
随着谈话的深入,当她意识到,父母有他们固有的生活环境、节奏和模式,自己不可能一下子把他们从旧有的模式中强行扭过来,她对父母有了一份更深的接纳。
当她看到,自己在理解父母,与父母重新建立连接方面,其实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不需要强求和责备自己时,她对自己也有了一份更深的接纳。
神奇的是,当她看到这些以后,再问她堵在胸口的小石子,回答说,“已经不见了!”
听到这里,感动之余,不禁赞叹,身体真的具有无限的智慧。身体不会撒谎,它是我们内心世界最真实的体现。
/ 0 5 /
所有的答案,都源于内在
总结一下。
情绪是自然的,需要我们勇敢体验与直面。情绪是丰富的,需要我们细心觉察与辨别。
把情绪看做一位信使,不去评判信使是好是坏,而是去关注,它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情绪是一个契机,是我们探索自己的开始,也是进入每个人内在世界的入口。
因为,所有的答案,都源于内在;所有的探索,都归于自我。
只有当我们带着好奇、善意的心态,而不是否定、批判或抗拒的态度,去详细探究,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所谓的“理解与接纳”,才真正成为可能。
如果,你也面临情绪的困扰,想要找到破解的“技法”,并愿以情绪为起点,从“心法”入手,深入认识、理解并最终接纳自己,欢迎你来诺言 3.0。
在后续的课程中,一诺还将与大家一起探讨评判、接纳、积极心态、心流、臣服等话题,一步一步陪伴你,走向内在的觉知,打开内心的宝藏。
想了解更多有关诺言 3.0 的课程,请扫码查看详情:
▲ 扫描加入诺言社区。
- END -
推荐阅读
[
为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
一诺:哪有什么超人?
[
负面情绪来袭,要智取
与一诺一起
向内觉知
点一下
让我们知道你“在看”
文章已于修改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108 篇文章 Photo by Linus Nylund on Unsplash. 作者:任竹晞,一出学社联合创始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直到 9 年前投 …
我想所有做父母的人,在期待孩子到来的时候都对做父母是怎么回事,有一些自己的预期。这些预期,往往都有一些“轻松美好”的倾向,亲亲抱抱,欢歌笑语。好消息是,这都是可以实现的;坏消息是,路径是极其艰难的。需要翻山越岭化解无数障碍。而这些障碍物不是 …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103 篇文章 Photo by Phil Hearing on Unsplash. 作者:阿卯,前外企主管,现主业相夫教子&女,兼职自由撰稿人,摄影师和绘本翻译。本文来自:阿卯的小葫 …
「冠姓权」确实是个重大的「父权」问题,不过并不是新生儿父亲的权力。 文|兔透射 最近有一则奇闻:现象级网红 papi 酱因为生孩子没随她姓被攻击了。 故事的来由是 papi 酱发了个母亲节微博,表示生孩子比考试、工作更辛苦。 平平无奇的应景 …
岳母大人曾经不止一次批评我:你们怎么什么都不让孩子学啊!亏你还是个心理学家呢!你看那个小谁,比我家还小两个月,一个礼拜要学5门课,美术、数学、英语、逻辑、社交…… 我想了想,是啊,学心理学有什么用呢?可能是,省钱吧…… **相比于泰然的佛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