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你看完电影《长津湖》是什么体会?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发表

今天去观看了长津湖,感觉全程都很紧绷,故事完成度也很高。不知道大家看完什么感受?

知乎用户 电影榨汁​​ 发表

首先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抗美援朝战争致以最高敬意!谨以此文献给在长津湖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及战斗过的全体军民……

本文为长津湖战役科普,全文约 1.2 万字。

地理

在解析长津湖战役之前,首先要对朝鲜半岛的三个地理名词加以了解。

它们分别是仁川港、元山港和狼林山脉。

同时借助对这三个地理名词的介绍,梳理一遍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前的战况,更容易理解后来的长津湖战役。

1. 仁川(Incheon)

整个朝鲜战争的第一大转折点就是美军在仁川登陆,电影《长津湖》刚开始就表现了这一军事行动。

为什么仁川登陆会成为影响整个战局的最大转折?它和后来的长津湖战役有什么关系呢?

仁川登陆前,朝鲜人民军已经将南朝鲜军队和一部分联合国军围困在釜山防御圈内。

如上图所示,朝鲜人民军的战线不断向南推进,差点就把朝鲜半岛统一。但随着战线不断向南推进,南朝鲜军和联合国军拼命抵抗,釜山防御圈久攻不下,朝鲜人民军开始出现后劲不足,侧后暴露的危险。

从下面这张示意图可以看出,人民军已经推进得非常靠南,如果侧后有大量部队登陆,和釜山防御圈内的部队对进,就会导致南下的人民军无法后撤,腹背受敌,非常危险。

虽然很多人反对,认为仁川港的地理条件不适合大规模登陆作战,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坚持要在这里赌一把,他最终成功了。

麦克阿瑟以美国海军陆战队 1 师和美国步兵 7 师为主体(还有个主要负责保障步兵 3 师),重新编成美第 10 军,任命他的得力助手爱德华 · 阿尔蒙德(Edward Almond)少将为第 10 军军长。

第 10 军是美军仁川登陆的主力,扭转了朝鲜战争的战局,他们也是后来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面对的主要敌人。

这张照片在电影中也被还原,阿尔蒙德就是电影中和瘦高的陆战 1 师师长史密斯争吵的那个将军。

1950 年 9 月 15 日,麦克阿瑟亲自指挥,美军海陆空三军配合,仅一天就轻松占领由少量人民军防守的仁川。

电影中出现的月尾岛是朝鲜人民军防守仁川的要塞,但兵力极少,仅有 5 门海防炮和 1 个海防步兵中队。

9 月 15 日上午 10 时美军轻松攻陷月尾岛,下午仁川港涨潮,后续美军源源不断登陆,最终于 9 月 16 日攻占仁川。

登陆后的美第 10 军联合南朝鲜军,于 1950 年 9 月 28 日占领汉城,并快速南下,将朝鲜人民军后撤的路线切断。

此时北纬 38° 线以北的朝鲜,几乎没有朝鲜人民军的任何主力部队可以阻挡美韩联军向中朝边境推进。

2. 元山(Wonsan)

美军实施仁川登陆作战并把朝鲜人民军主力封锁在三八线以南后,过不过三八线的问题再次被提出并引起激烈争论。

早在美国刚刚开始干预朝鲜战争时,美国高层内部就对美军是否要越过三八线举棋不定,这期间的政治博弈和外交斗争十分复杂,不过多赘述。

最终的结论是,美国操纵联合国于 1950 年 10 月 7 日通过了一个 “八国提案”,为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开好绿灯。

在军事层面,麦克阿瑟本来对美军越过三八线是这样计划的:

第 8 集团军沿开城—沙里院—平壤主攻平壤,在仁川登陆的第 10 军不走陆路,再次登船,转而在朝鲜半岛另一侧的元山港再次登陆,向西助攻第 8 集团军攻占平壤。

同时,美军计划在占领纬度几乎一致的平壤—元山一线后,剩下更接近中朝边界的定州—宁远—咸兴一线以北的作战仅由南朝鲜军完成。

从图上来看,麦克阿瑟和美国当局本来没有计划让美军推进到中朝边界,而只是越过三八线并推进到朝鲜半岛的 “蜂腰” 平壤—元山一线,而且此时美国认为“中国在军事上不具备单独进行干涉的能力”,判断中国不会派出大规模、成建制的野战部队与自己决战。

与美国在朝鲜的行动同步,当时中国对是否出兵的决策过程也很复杂,但最终结论归结为一个底线,只要美军越过三八线,毛主席就决心出兵,无论有没有苏联援助。

虽然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是秘密的,但当时中美两军在朝鲜北部的行动可以用针锋相对来形容。

1950 年 10 月 10 日位于东线的南朝鲜军占领元山,10 月 19 日位于西线的美第 8 集团军和南朝鲜军占领平壤,而 10 月 19 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主力部队(第 13 兵团等)跨过鸭绿江的日子,由此朝鲜战争正式演变为抗美援朝战争。

另外,此前在仁川登陆的美第 10 军(下辖陆战 1 师和步兵 7 师,后增加步兵 3 师),又于 1950 年 10 月 20 日抵达元山海域,待水雷被清理后陆战 1 师于 10 月 25 日左右在元山登陆,步兵 7 师于 10 月 29 日在更靠北的利原港登陆。

由于这两个港口已先期被南朝鲜军地面部队占领,所以美军登陆均未遭到抵抗。

第 10 军陆战 1 师和步兵 7 师在元山和利原登陆后,目标分别是朝鲜临时首都江界和中朝边境的惠山镇。

3. 狼林山脉(Nangnim Mountains)

从地形图上来看,在平壤—元山一线以北,美韩联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南北对进,正好被一条南北走向的狼林山脉分割成东西两个战场,这条山脉的名字在电影中多次出现。

这两个战场在发生的战事几乎是割裂独立的,只能遥相呼应。这就是为什么朝鲜战争战史都把朝鲜北部发生的战役分为东西两线。

西线战场的敌军主力为美第 8 集团军 24 师 1 个师,南朝鲜军第 1、6、7、8 师共 4 个师,外加英军第 27 旅 1 个旅,美骑兵 1 师和 187 空降团为预备队。

东线战场的美军主力是在朝鲜元山、利原再次登陆美第 10 军(下辖美陆战 1 师和美步兵 7 师),以及南朝鲜军首都师和第 3 师。

这些部队从 1950 年 10 月 21 日开始,陆陆续续从平壤和元山出发向中朝边境推进,其中西线敌军的规模较大、行动也较快;东线敌军的规模相对较小、行动也较慢。

电影中也提到东线的陆战 1 师行动缓慢,每天只前进 3 公里。朝鲜东部地形山高路窄,前往长津湖只有一条路,在路上行军只能形成一个一字长蛇阵,如果撤退也只能原路返回,所以陆战 1 师师长史密斯怕孤军深入,不敢贸然前进。

此时我方向朝鲜派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3 兵团及一些配属的后勤运输部队、炮兵等兵力。

最终根据战场形势变化,第 13 兵团中的 38 军、39 军、40 军和 42 军 125 师都集中在西线迎敌,而东线战场只留下第 42 军主力牵制敌人,保护西线战场志愿军侧翼,由此打响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战役。

而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东线部分,主要发生在长津湖水库周边地区。

美韩联军快速顺利向北推进,美军指挥层认为中国向朝鲜派兵的几率很小,北朝鲜又没有什么可抵抗力量。

综合这样的态势,麦克阿瑟改变了定州—宁远—咸兴一线一以北地区禁止使用非朝鲜籍地面部队的命令。

1950 年 10 月 17 日,麦克阿瑟改令美第 8 集团军和第 10 军及其所属的南朝鲜军和其他国家部队,可以分别从西线和东线推进到距离中国边境仅 64 公里的宣川—青山场市—古仁洞—坪员—德实里—丰山—城津(现朝鲜金策市)一线。

美军推进到这一线几乎和推进到中朝边境没什么区别,电影中毛主席那句台词 “过了三八线,过不过鸭绿江啊” 就是这一战场形势的写照。

下图是朝鲜战争从釜山防御圈阶段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前一天的示意图。

从图中很明显地看出 1950 年 10 月 24 日这天的战线已经非常接近中朝边界,而中间最近的地方叫楚山,距鸭绿江直线距离仅有 5 公里。

10 月 26 日南朝鲜军第 6 师第 7 团先头营推进到这里,并向中国境内开炮,这是南朝鲜军到达鸭绿江的唯一一支部队。

此时朝鲜战争的战局已经非常危急,还在行军中的志愿军第 13 兵团来不及进入阵地防御,只能顺应战场形势改为在运动中歼敌。

从上面的地图还可以看出,整个朝鲜北部战事被狼林山脉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在两军南北对进的西线温井地区首先打响。

首战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并不是电影《长津湖》的主角,只通过描述一带而过。

但因为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有前后相继的关联,简单解析和长津湖战役有关的第一次战役东线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枪于 1950 年 10 月 25 日在温井打响,这里属于西线战场。同时在狼林山脉以东,负责这一区域的 42 军主力(约两个师)在黄草岭和赴战岭两个地方阻击以江界为目标的敌军。

江界之所以是东线战场的目标,是因为平壤被占领后,朝鲜的政府机构都迁到江界,这里是朝鲜的临时首都。

从上图右侧的东线战场可以看出,黄草岭和赴战岭再往北的新兴里、下碣隅里、长津这几个地方中间就是长津湖,黄草岭和赴战岭是长津湖的南大门。

根据东线战场美第 10 军司令阿尔蒙德的部署:

令南朝鲜第 1 军团部队在美军部队完全登陆前,继续在现区域向前推进,待美军登陆后,则转向东海岸沿岸地区,向图们江推进;美陆战第 1 师主力接替南朝鲜第 3 师,向长津湖地区推进,到达长津湖之后,转而西进江界,与西线美第 8 集团军部队会合,包围朝鲜人民军部队,然后再北上中朝边境鸭绿江,同时以 1 个团暂留守元山、兴南,保护后方安全;美第 7 师在利原登陆后,沿北青经丰山至甲山向鸭绿江边的惠山镇推进。——《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

骄傲的第 10 军司令阿尔蒙德并没有像西线战场一样,让南朝鲜军打头阵,美军跟在后面,而是让美第 10 军的两大主力直接向各自目标推进,其中海军陆战队 1 师的前进方向就是长津湖。

电影《长津湖》之前有些宣传语中说长津湖战役是中美两军首次交锋,是不准确的,需要加个定语。

因为在长津湖战役前的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 13 兵团 39 军一部在西线战场的云山战役中重创美骑兵第 1 师,才是中国军队和美军在朝鲜战场的首次交锋。

和云山战役在运动中遭遇不同,后面的长津湖战役是中美两军首次以两个整建制兵团对抗,两军正式拉开架势作战。

由于狼林山脉的分割,第一次战役同时在东西两个战场打响。

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第一枪的 10 月 25 日,位于东线战场的 42 军也同时接替残留的朝鲜人民军,在位于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赴战岭一线有利地形布防,阻击北进之敌。

从 10 月 25 日至 10 月 29 日,志愿军 42 军主力和南朝鲜军激烈战斗,对黄草岭、赴战岭各阵地展开争夺,几次易手,最终失而复得。

而从 11 月 1 日开始,阿尔蒙德命令美陆战 1 师接替受阻的南朝鲜军,向长津湖推进。志愿军 42 军 124 师 370 团和 371 团在长津湖以南地区,与拥有数十架飞机、坦克和各种大炮支援的美军战至 11 月 3 日。

据《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记载:

当晚,志愿军第 124 师乘美军立足未稳,以 4 个营分多路对美军发起反击。担任正面进攻的 2 个营在朝鲜人民军 6 辆坦克的配合下,沿水洞向龙水洞攻击。第 370 团第 1 营直捣水洞美第 7 团阵地核心,美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该营英勇奋战,与敌混战半夜,大量歼灭敌人,至拂晓撤出战斗;担任侧后迂回任务的第 370 团第 3 营首先在水洞西侧歼敌 1 个加强排,继而乘敌混乱,直插美军防御纵深,于 3 日拂晓占领水洞以南的 400.1 高地,并突然向公路上行进的美军队伍发起攻击,击毁汽车 9 辆、榴炮 3 门。此时天已大亮,美军急忙调整部署,对志愿军第 370 团第 3 营展开围攻。志愿军该营在四面被围、与上级失去联系的严重情况下,与数倍于己的美军激战一天一夜,歼敌 330 余人,击毁汽车 40 余辆,于 3 日 22 时突出重围。随后,第 3 营在粮弹俱绝的情况下,靠野果充饥,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转战两夜一天,胜利归建。

但与西线战场相比,东线战场仅有志愿军 13 兵团 42 军主力(约两个师),却要阻挡美韩联军 4 个师,其中还有一个整建制的美军王牌师陆战 1 师,武器装备相差甚远,兵力薄弱,而且后勤补给十分困难,并非长久之计。

所以至 1950 年 11 月 6 日前后,13 兵团负责东线的 42 军开始有序撤退,节节抵抗,诱敌深入至长津湖地区,给此时已经奉命入朝的电影主角第 9 兵团创造歼敌条件。

集结

就在 13 兵团 42 军撤退把敌人引向长津湖区域同时,国内另一支劲旅第 9 兵团接到北上朝鲜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命令。

第 9 兵团是曾经老华东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入朝前拥有 20 军、26 军和 27 军三个军 12 个师共计约 15 万人。

在第 9 兵团的战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和功绩:

电影中伍千里在战斗中问的余从戎还记不记得怎么开坦克,并提到鲁南战役。

因为在 1947 年鲁南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的前身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军快速纵队,并缴获了多辆美制坦克和各种车辆、大炮,武装起解放军自己的特种兵部队。

对坦克大战情有独钟的吴京,在《长津湖》中再次展现如《战狼 2》般的坦克对决,背后的史实和逻辑也能解释得通。

另外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 74 师、炮击英国军舰紫石英号、解放上海后整齐地睡在街上,还有当时参加全国战斗英雄大会的杨根思,以及后来我军的参谋长、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 这些事迹和名人都出自第 9 兵团。

不过,这支光荣的部队前往朝鲜战场前,本来驻扎在上海郊区进行着抢滩登陆针对性训练,目标是解放台湾。可以看到电影里 7 连准备出发时,墙上写着 “一定解放台湾” 的标语。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中朱亚文饰演的指导员梅生,可以从家骑车 22 公里返回部队,因为第 9 兵团本来就在上海外围。

正在厉兵秣马准备解放台湾的第 9 兵团,却得到结束攻台任务,立刻前往山东整训准备进入朝鲜作战的命令。

电影《长津湖》前半段最重要的戏份,就是第 9 兵团乘军列一路北上。三个军和各种物资由津浦铁路先运到山东境内的泰安、兖州、滕县集结。

此时去北京参加大会的战斗英雄杨根思等人还不知道大部队已经到了山东,他们回到南京后又返回追赶。(电影中杨根思由欧豪饰演)

电影《长津湖》给了第 9 兵团乘火车集结比较多的戏份,也贡献了全片最好的一段文戏。

在乘火车这一幕中有两个细节,成功地告诉观众 7 连从温暖的江南水乡来到寒冷的北方。

第一个细节是伍万里开车门想跳车,结果打开车门看到中国北方的长城,说明此时火车的位置在哪里。

长城本身的意象就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图腾符号,在电影中既起到标明空间的作用,又有艺术象征的作用。

网上有一些讨论说这个桥段假,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这里的地理背景是正确的,只是表现得有些艺术夸张。

第 9 兵团先从上海到山东再到天津走的是津浦铁路,从天津继续向北出山海关去东北,应该是在旧京奉铁路线上(北京 - 沈阳)。

这条铁路也叫 “关内外铁路”,基本与山海关两边的长城平行,所以能看到山海关附近的长城并不奇怪。

火车上的第二个细节,就是伍万里找雷爹要子弹头说话时出现了哈气。在前面的火车戏份中没有哈气,这个小细节也说明火车开往越来越冷的北方,给观众一种代入感。

第 9 兵团到达东北后,还穿着南方温带棉服,官兵也大多是南方人。但由于入朝时间极为仓促紧急,没有在沈阳等地停留进行补给,东北军区赶制的寒带冬季棉服绝大部分都没有下发到第 9 兵团战士手上。

只有少量东北军区的官兵看到入朝战友衣着单薄,就把自己的棉服、帽子等脱下来给了他们,电影中也出现了这一幕,但数量毕竟太少,杯水车薪。

关于冬季棉衣未能及时下发,以及第 9 兵团入朝后难以补给,其中原因非常复杂,值得另写文章探讨,不过多赘述。

总之,虽然第 9 兵团士气高昂地进入朝鲜,但绝大多数战士还穿着南方的薄棉衣。他们还不知道最低 - 40℃的极寒将成为美军之外更残酷的敌人。

1950 年 11 月 1 日第 9 兵团第 27 军率先前往东北,11 月 26 日各部进入长津湖区域指定作战位置。

第 9 兵团基本都是从辑安(现为集安)口岸入朝前往长津湖。志愿军从辑安进入朝鲜前,要先把全部带有解放军的标识拿掉上交。从中朝边界到朝鲜临时首都江界还有火车,再往南就完全要靠野外行军。

全军既无运兵车辆,也没有空军支援,15 万大军在平均 - 20℃的气温下,行进于平均海拔 1000-2000 米的朝鲜北部高山密林,那年又遇到朝鲜 50 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入朝第一天就有近 800 人冻伤。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隐蔽性和突然性,第 9 兵团还要时刻注意美军飞机的侦察和轰炸,不敢生火做饭,只能吃冰冻土豆。

另外,电影中志愿军入朝后火车遇到美军飞机轰炸,也是 20 军 59 师遇到的真实情况。

※ 备注:上图来源于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 US Marine Operations in Korea Vol 3

据《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第十八章开头描述,可以了解长津湖战役开始时的环境:

在朝鲜东北部,狼林山脉纵贯南北,形成一道天然的分水岭,并与莲花山脉、摩天岭山脉、赴战岭山脉等,构成朝鲜半岛东北部平均海拔高度超过 2000 米的盖马高原。这一地区群山连绵起伏,森林密布,交通闭塞,人烟稀少,且气候寒冷。
志愿军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的战场,位于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长津湖为长津发电站的蓄水湖,群山包围,东西两岸均为海拔 1300 多米的山地,地势险要。10 月下旬,长津湖地区开始降雪,气温急剧下降。到 11 月下旬,气温已下降到摄氏零下 27 度左右,到处是白雪覆地,加之山高路窄,道路冰封,作战环境极为恶劣。
……
原定第 9 兵团从山东开东北后,先在东北地区整训一个时期,然后再入朝作战。但因朝鲜东线战事急迫,第 9 兵团开东北后未作停留,遂提前直接入朝作战,因而各种准备不充分,入朝时寒区服装来不及发放,加之对战区气候特点了解甚少,部队长期在中国华东驻扎和作战,缺乏高寒地区生活和作战的经验,防寒准备严重不足,人员衣着单薄。同时,山路峻险,美军飞机猖獗,大量汽车被毁,粮食、被服、弹药补给运不上去,战区内人烟稀少,就地筹借粮食十分困难。部队进入战区后,没有住房,缺少粮食,只能在雪地露营。第 9 兵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投入朝鲜作战的。

在天气、地形、装备极端困难,几乎没有任何补给的条件下,第 9 兵团 20 军 4 个师,27 军 3 个师近 10 万人隐蔽行军,悄然进入长津湖区域指定位置集结,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根据第 9 兵团司令宋时轮的部署,长津湖作战由 20 军负责穿插包围,27 军负责攻坚,26 军为总预备队。

本来原定于 11 月 25 日(也有史料记载是 26 日)展开进攻,但由于个别部队确实行军困难,未进入指定位置,最后改到 11 月 27 日发起攻击。

从上图可以看出,整个长津湖区周围的作战,基本围绕着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里这三个小村庄展开。其中 27 军位于长津湖以东北,20 军位于长津湖西南。

从北至南各部的主要任务如下:

1. 27 军 80 师 + 81 师一个团歼灭新兴里之敌;

2. 27 军 79 师一个团协同 20 军 59 师攻击柳潭里;

3. 20 军 89 师向南警戒社仓里的美军增援部队,并切断美军从这里撤退的退路;

4. 20 军 59 师攻击柳潭里以南的德洞山口,切断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美军之间的联系,并从南面向柳潭里进攻;

5. 20 军 58 师全力进攻下碣隅里(杨根思部队在 58 师);

6. 20 军 60 师占领长津湖以南交通要道古土里,阻击美军北上增援或南下撤退;

从以上部署可以看出,电影《长津湖》中的穿插 7 连是 20 军和 27 军的缩影。

就像电影里的台词所说:“他们(志愿军)来自各个方向”,同样相对于 20 军、27 军各部来说,他们周围四面八方也都是美军。

敌人

在电影《长津湖》中,除了表现我方英勇作战,同时也给了对立面美军不少戏份。

电影对美军的表现比较充分,从总司令麦克阿瑟到北极熊团团级指挥官,再到基层官兵近身肉搏都有涉及。

在长津湖战役前,志愿军第 9 兵团面对的敌人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对当时的双方都是个谜。

志愿军方面知道敌人是出名的美陆战 1 师,但更具体一些的情报有限,中下级部队甚至不知道还有个步兵 7 师,低估了美军的兵力;而美军方面也不知道大量中国军队已经入朝,更别提是哪个兵团,指挥官是谁。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美军地面作战主要指挥官如下:

西线战场的美军指挥官是第 8 集团军司令沃尔顿 · 哈里斯 · 沃克(Walton Harris Walker)中将,他在电影中出现了一个镜头。

第 8 集团军下辖美第 1 军、美第 9 军和南朝鲜军 3 个师,及其他配属陆军部队。其中比较出名的部队有美骑兵 1 师、英军 27 旅、土耳其旅等。

沃克负责的西线作战在第二次战役中以失败收场,他随军败逃回三八线休整。

1950 年 12 月 23 日,沃克在汉城郊外前线重整旗鼓时,所乘吉普车与南朝鲜军卡车在发生车祸身亡,死后被追授为四星上将。

与西线呼应的东线战场的指挥官是第 10 军军长爱德华 · 马洛里 · 阿尔蒙德(Edward Mallory Almond)少将(长津湖战役期间军衔还是少将,1951 年晋升中将)。

阿尔蒙德在指挥第 10 军前是麦克阿瑟的参谋长,与麦克阿瑟合作无间、形影不离。虽然阿尔蒙德深受麦克阿瑟赏识,但他在仁川登陆前刚刚担任第 10 军军长,还是从沃克的第 8 集团军中分离出去的。

再加上阿尔蒙德本人性格咄咄逼人,以及缺乏两栖作战指挥经验,导致他既和西线战场指挥官沃克不和,也指挥不动编入第 10 军的美国王牌部队陆战 1 师,并经常和陆战 1 师师长史密斯发生冲突。

阿尔蒙德非常轻敌,一再要求陆战 1 师孤军深入长津湖地区,向鸭绿江前进,导致陆战 1 师分散成一个长蛇阵,最终被第 9 兵团分割包围。

电影中也展现了阿尔蒙德和史密斯的不和,两人在史密斯陆战 1 师的指挥部激烈争吵。

陆战 1 师师长史密斯之所以消极对待阿尔蒙德的指挥,一方面因为他是这支美国王牌师的师长而且当时他和阿尔蒙德军衔平级都是少将,另一方面他综合各方面形势觉得前出长津湖应该谨慎。

陆战 1 师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甚至是美军的荣耀和面子,从建立之日起鲜有败绩,他们在朝鲜是满编队、整建制,万一遇到不测损失太大,史密斯担不起这个责任。

下图为美军仁川登陆后几位指挥官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阿尔蒙德、小莱缪尔 · 谢泼德、麦克阿瑟和史密斯。(小莱缪尔 · 谢泼德是美军一位海军陆战队指挥官,仁川登陆和长津湖战役他都有参与)

前段时间陆战 1 师在黄草岭和中国军队接触过,吃了亏,这支神秘的部队又主动撤走,让史密斯对前方捉摸不透,判断中国已经派来大规模兵团,不敢孤军深入。

史密斯后来对在朝鲜北部这个区域作战有一句名言,说这里:“成吉思汗也不愿意征服”。

《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这样描述史密斯对长津湖的态度:

史密斯认为,麦克阿瑟的计划将使陆战第 1 师陷入绝境。由黄草岭到长津湖只有一条狭窄的山间公路,在连绵起伏、崎岖陡峭的高山上盘旋,如果部队遭到攻击,全师将被拦腰截成数段,首尾不能相顾,并且在退路被切断的时候,只能冲出重围原路返回。陆战第 1 师从长津湖向江界推进时,将始终处于两翼完全暴露的状态。与西面的第 8 集团军部队相距 80 英里,且两军之间高山连绵,在冬季根本无法逾越;与东面的步兵第 7 师因赴战岭山脉纵贯南北也难以建立联系。因而陆战第 1 师实际上要孤军深入 200 余公里,方可到达鸭绿江。更重要的是,曾经与陆战第 1 师在黄草岭激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此时也突然后撤,不知所向。因此,史密斯得出结论,麦克阿瑟和阿尔蒙德的北进计划是 “基于我们在追歼已打垮的北朝鲜军队这一假设,没有考虑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介入”。

而埋伏在长津湖周围的第 9 兵团后来就是这样做的,先把分散在长津湖区的陆战 1 师各部分割包围,敌人原路撤退时又顽强阻击、节节抵抗。史密斯的担心不仅完全正确,还预测了他部队未来的命运。

长津湖到兴南港地形特殊,史密斯担心陆战 1 师难以撤走,这支美国王牌部队的指挥官在长津湖前线做了一件和他的部队骄傲传统严重不符的事,就是在师前线指挥部下碣隅里修了一条简易飞机跑道。

第 10 军军长阿尔蒙德对史密斯修机场的要求大为恼火,这就相当于仗还没开始打,也没有得到中国出兵的确切消息,就为撤退留了条后路。

两人又爆发激烈争吵,阿尔蒙德认为这是史密斯一种怯战、畏战行为,非常影响部队士气。

但史密斯根本不理会阿尔蒙德的愤怒,依旧修了机场,并严格控制陆战 1 师的前进速度。陆战 1 师的伤员要感谢他们师长修机场这个先见之明,很多伤员都是从这个机场被运回兴南港,免于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中被冻死。

但非常令人痛心的是,志愿军的大量伤员却无法转移,很多人受伤后其实还活着,但只能不幸被冰封在战场。

从古土里到下碣隅里路程仅有 18 公里,陆战 1 师用了 4 天;从下碣隅里到柳潭里仅有 22 公里路程,竟然用时 1 周。

最终,根本指挥不动史密斯的阿尔蒙德找了个台阶下。他从第十军中另外一支部队步兵 7 师中调来一个加强团,接替陆战 1 师驻扎在长津湖东面的新兴里,并作为陆战 1 师的东侧掩护,并死令陆战 1 师于 1950 年 11 月 27 日向江界发起总攻。

注意这个调动细节,这个从步兵 7 师调到新兴里的加强团,就是后来被志愿军歼灭的著名的 “第 31 团级战斗队”,也就是电影《长津湖》和众多网络信息误传的 “北极熊团”。

那么,阿尔蒙德调到新兴里的 “第 31 团级战斗队” 和“北极熊团”有什么关系呢?

在美第十军中步兵 7 师是另一支主力部队,它们一同参与了仁川登陆,后又在朝鲜东海岸登陆。

上文提到,本来步兵 7 师也计划在元山港登陆,但由于水雷耽搁了登陆日期,步兵 7 师最终于 1950 年 10 月 29 日在更靠北的利原登陆,目标是中朝边境的惠山镇。

步兵 7 师向鸭绿江推进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的实现了。1950 年 11 月 21 日,步兵 7 师的先头部队第 17 团抵达惠山镇,步兵 7 师成为整个朝鲜战争中唯一到达过鸭绿江的美军部队。

为了庆祝这个 “胜利”,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远赴惠山,和步兵 7 师指挥官背对鸭绿江,以中朝边界为背景拍了张合影。

合影中的人从左至右依次为步兵 7 师炮兵指挥官荷马 · 基弗(Homer Kiefer)准将,步兵 7 师副师长亨利 · 霍兹(Henry Hodes)准将,阿尔蒙德以及步兵 7 师师长戴维 · 巴尔(David Barr)少将。

戴维 · 巴尔少将是我军的老对手,他还有个被翻译成巴大维的名字,解放战争期间当过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团团长,但因和蒋介石意见不和离开中国,回到美国担任了步兵 7 师的师长。

美国把巴大维任师长的步兵 7 师派到朝鲜对付中国,其中的关系很微妙,巴大维自认为很了解中国,还帮助蒋介石对付过我军。

虽然步兵 7 师的主要目标不是长津湖,但经过第 10 军司令阿尔蒙德调动,步兵 7 师以 1 个团级战斗单位进驻了长津湖以东新兴里地区,保护陆战 1 师的侧翼。

所以电影中表现长津湖战役开始前美军的分布是:

1. 柳潭里为陆战 1 师第 5 团 2 个营、第 7 团大部和炮兵第 11 团 2 个多营;

2. 下碣隅里为陆战 1 师指挥部所在,并第 1 团约 1 个营、第 7 团 2 营营部及机炮连、炮兵第 11 团 2 个连、第 1 工兵营 1 个连、第 10 军第 10 工兵营 1 个连,另有一些配属部队;

3. 新兴里和附近的内洞峙地区则驻守着步兵 7 师的 31 团级战斗队;

新兴里这个团级战斗单位中有 31 团(即北极熊团)团部和自己的 3 营,加上师直属的第 57 野战炮兵营 A 连 B 连及第 15 防空炮营 D 连。还有 32 团 1 营和 31 团重迫击炮连位于内洞峙,以及 500 多人的南朝鲜士兵。

因为 31 团的主力之前被分配去支援朝鲜战场其他地方,所以这个第 31 团级战斗队由步兵 7 师各兵种拼凑而成,总人数约 3000 多人。

因为 31 团团长艾伦 · 麦克莱恩上校(COL Allan MacLean)还在,而且他带着 31 团的团旗,所以志愿军的确歼灭了 31 团团部,击毙了团长麦克莱恩,也歼灭了美军一个加强团建制,并缴获了北极熊团的团旗,但准确来说歼灭的并不是 31 团全体,而是由 31 团团长指挥的一个团级单位。

这个 31 团级战斗队英文叫 Regimental Combat Team 31(缩写 RCT-31),也被称为麦克莱恩特遣队(Task Force Maclean),麦克莱恩死后又以副队长唐 · 费斯的(Don Faith)名字命名,改称费斯特遣队(Task Force Faith),并非是美国步兵第 31 团(31st Infantry Regiment, 31st IR)。

这一事件在官方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中标题为 “新兴里战斗,志愿军全歼美第 7 师第 31 团级战斗队”,全篇并未提及 “北极熊团”。

擒熊

步兵 7 师中的 “北极熊团”,也就是步兵第 31 团,本来不属于 7 师,是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调来编入的。

31 步兵团之所以被称为 “北极熊团”,因为它曾经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被派往海参崴干预俄国内战,并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执行过任务,二战前在中国上海驻扎过一段时间,二战期间与日军在菲律宾作战。

为了表彰这个团曾在高寒地区作战,当时美国总统伍德罗 · 威尔逊授予 31 团 “北极熊团” 称号,并授旗。

北极熊团除了团旗被缴获,它们还和中国有一段渊源。1932 年驻扎在上海期间,北极熊团军官用收集起来的美元银币打了一只大酒碗和几十个酒杯,叫做 “The Shanghai Bowl”(上海碗)。

这套银酒具成为 31 团入团仪式的重要象征,但该团在二战菲律宾和日本作战时战败。为了不让日军缴获这个宝贝,31 团把 “上海碗” 埋在菲律宾,后于 1945 年找回,现存于 31 团仅剩的 1 个营总部。

31 团团部和部分被歼后,并没有撤编,一直存在到朝鲜战争结束。越南战争期间又被启用,前段时间美军从阿富汗撤军,其中还有北极熊团仅存的 4 营,隶属于美第 10 山地师。

在长津湖战场上,志愿军 27 军对新兴里 31 团级战斗队最先发起攻击。关于 27 军是如何击毙团长麦克莱恩并缴获北极熊团团旗,敌我双方有两种说法。

根据我军战史记载,志愿军 27 军 80 师(238 团、239 团、240 团)、81 师(242 团)4 个团于 1950 年 11 月 27 日夜向新兴里之敌发起突然袭击,前线指挥员是 27 军副军长詹大南。

经过 27 日一夜激战,各团控制了新兴里外围几乎全部高地,完成对美军的合围。而且打完才从俘虏口中得知打的不是陆战 1 师,而是步兵 7 师,并且不是之前侦察报告的 1 个营,而是 1 个整团。

28 日白天志愿军为防止美军空袭,没有主动出击,但打退了美军在几个方向的反击和突围,仍然把美军控制在包围圈内,等天黑美军飞机看不见时再进攻。

我军歼灭北极熊团团部的记载如下:

※ 备注:中国军网 2020 年 6 月 7 日报道《新兴里战斗——全歼美军 “北极熊团”》

由此可见,北极熊团团部和团长麦克莱恩在长津湖战役第一天夜里到第二天凌晨,就被 27 军 80 师 239 团 4 连消灭。

参加过这场战斗的 4 连连长李昌言(报道中的李长言)前段时间还接受了采访,回忆起这场战斗。

但美国方面对北极熊团团长麦克莱恩阵亡却有不同的说法,按美方的主流记载:

麦克莱恩上校并没有死于 27 日志愿军的夜间突袭,而是收集部队、组织反击,直到 29 日误把前来的志愿军当作南朝鲜援军,主动走出掩体喊话时被志愿军击中俘虏,并又过了 4 天才死。

麦克莱恩死后,配属给 31 团级战斗队的 32 团 1 营营长唐 · 费斯接替指挥,一边呼叫美国空军支援一边率残兵突围,也战死。

但是不管美国再怎么粉饰自己的失败,就像陆战 1 师史密斯对长津湖大撤退的另一句名言,陆战队并不是在撤退,而只是向另一个方向进攻,第 31 团级战斗队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歼灭的最大规模的美军之一。

电影《长津湖》的内容全景式的还原了第 9 兵团从国内集结,到入朝艰苦行军,再到 1950 年 11 月 27 日夜对长津湖敌人发起攻击的全过程。

在长津湖湖区战斗后,长津湖战役开始进入第二大阶段,也就是阻击美军向兴南港撤退。

这段作战过程中最突出的事件就是多次炸毁美军撤退必经之路 “水门桥”,期待《长津湖》的下部《水门桥》。

本文涉及史实较多,难免错误疏漏,另如有冒犯,还望不吝指正,

-END-

更多干货影评:

知乎用户 末青​ 发表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所以也没法从电影的角度分析,只是这部电影更让我了解这段事件和历史。

对于那些喷拍的不好各个地方不合常理有不足的,不置可否,众口难调,且指出不足未免是件坏事。一味的从题材的角度去追捧,而不能从电影的角度去批判,也未必是件好事。

一个新兵蛋子,在我看来这只是提供其中一种视角。**在除了祖国大义之外,这中间有不同的视角、家庭和情感:**一个新入队,不服管教,但后来在经历了死伤、艰险之后内心发生的变化和感触的视角;心怀女儿,守护女儿照片,已经退伍又重返战场报国的视角;想要战争结束回去给父母盖房子的视角;老百姓的儿子一有需要就上战场,我也要上的视角……

上了战场就是英雄,但英雄也只是普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和牵挂,而这些都化成了战场上的同仇敌忾、互相帮助、恩情与不舍。

希望自己的弟弟学会的是在战场上如何活着;一个小小的冻土豆分着吃,想着把软一点的让给别人吃;为了引走敌人减少伤亡,以生命为代价独自开车带走指示弹;给一个个逝去的战友用红笔画上框框,躲着一个人独自泪流满面;是哪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也要死守,不能让敌人上前一步……

战士不是心如铁,而是承载了太多,不得不刚强。

因为是战士,至死也是战士,牺牲冻成雪人,也得是战士的模样。

“如果我们不打这仗,下一代的人就要打仗。”

为了和平下一代,只能坚韧,恶劣的环境,寒冷的天气,血腥的战斗,随时可能和死亡握手……

我们应该在震撼中反思,珍惜,敬佩,感恩……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洋人瞧不起咱们,要想瞧得起,这仗必须要打!”

牢记只有自身强大,才能被瞧得起,才有话语权。

这部电影最让我难过的地方就是雷爹带着指示弹走,以一己之命引走敌人,却被炸死的场景。

“疼死我了。”“别把我一个人留这。”

炸烂的身体,疼的抽搐,太疼了,但在之前他不是没有想到会是这种结果。但是,在他心里,如果一个人的死亡能拯救的是更多的人,疼和死都是值得的。

没有人不惧怕疼痛和死亡,战士能做的就是明明害怕,还是要向前冲。

看到伍千里小本本上一个个的红框,多么扎眼,那不是字,那是一个个生命,被用红笔画上红框,这种轻松的残忍,却勾画了一整个生命。

这一个个生命,用血肉拯救了下一代的生命。

影片里另一个较为扎眼的场景莫过于,感恩节,我们的战士在雪地里啃冻土豆,一个要掰成几瓣吃,而另一边,美国佬居然在开心的过着感恩节,吃着丰富的食物。

“生个蛋,都快乐,美国人的日子过得也没有多好嘛。”

这句话其实挺心酸的。我们的生活艰苦,落后,困难,转变到现在的衣食无忧,其实是依靠那一代人的牺牲去争取的。

美国感恩节的喧闹讽刺和我方战士的寒冷对比,更是让我们明白,有些东西是需要靠争取得来的,拼死拼搏的不仅是一顿热乎饭,不是一份喧闹的节日,而是下一代人的希望。

今年建党 100 周年,有些东西需要牢记。不能只准国外对我们进行价值观的输出,而对我们自己的爱国主义宣传如此苛刻。

更多的被西方的意识形态所影响,甚至是侵蚀,但应当记住我们的爱国主义和意识形态不该被忘却和消解。

我们可以对电影、对创作苛刻,但应当对这种价值观保有自己的一份记忆。

知乎用户 黄医湿​ 发表

《长津湖》的意义有两个:一个是用电影形式对中国形象的再次输出,一个是对历史回顾,文化上提升国民价值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抗美援朝类型的战争题材在建国后初期一直都有拍摄,而我在小时候通过黑白电视所看到的不多。如果不是经常看电影的人,恐怕看到的并不多。

电影这个阵地非常重要。作为爱国主义的宣传阵地,你不去占领,就会有其他东西进行替代填补。电影的力量,有时候比文字更加直观和强烈。我们在教科书上,网络图文平台上了解到,抗美援朝是建国后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牺牲和战斗,西方国家无法再那么入侵中国,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受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侮、宰割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段话我们看过,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段话的印象停留在书面上。

经济发展,品牌商业竞争力的提升,是要说好故事的,说好故事,就是一种宣传。意识形态也不例外,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是在用电影这样的工具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如果电影拍得不好,那么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所看到的,就是西方国家那一套的宣传,而我国的意识形态宣传,就会变得十分空白。短视频平台为什么流行?因为大多数人喜欢看画面而非文字。同样的道理,如果把抗美援朝这样的电影拍摄得好了,就是一种武器。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更好地让群众吸收其中的精神,如果外国人也看到中国抗美援朝电影拍得很恢宏,那么他们也会对我国的精神面貌有一个印象深刻的认识,这是文字代替不了的。乌合麒麟那张澳洲军队在阿富汗作恶的作品为何能让莫里斯破防?就是因为影像和画面可以让人有直观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像《长津湖》这样的电影,是非常需要的。通过电影传递价值观,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和美国之间的差距,战争的残酷,非常具有感染力。

影片中,美国人在过感恩节时,好吃好喝的,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条件相比较,差别太大了。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打胜仗,非常不容易,靠的就是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影片将近尾声时,志愿军在雪地里冻死,氛围极其沉重。有这样的精神在,美国人要考虑清楚,这仗可不是那么好打的。

中国人民英勇善战,很耳熟吧?那么,是什么样的英勇善战呢?你洋洋洒洒写一段,也许记得不牢固。电影里面画面一出来,你就有很深的印象了。电影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冲锋号一响,美军就知道自己生死难料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画面和声音,就像巴普洛夫的实验一样,往往最简单最直白的东西,能让人刻骨铭心。

我们经常调侃的北斗神拳的梗 “你已经死了”,就是一种力量的传播。听到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反派领便当。而冲锋号,这种和美军机械化部队,现代化军事部队形成强烈反差的声音,就是一种极其洗脑的传播手段,是一种文化标志。文化强势,震慑力就强势。对于我们来说,冲锋号的响起,就意味着敌人的节节败退,而这种符号,在电影的传播下,会一直传承下去。

知乎用户 篮洼洼 发表

看完长津湖后,我一直在等彩蛋,等到最后一个人,我也没看到,当我出了电影院后,看到外面的建筑、车辆和人群,我才发现:原来,外面的精彩世界才是最后的彩蛋,没有他们在前面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没有现在的和平和繁华。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台词:如果这场仗我们不打,将是我们下一代打。

知乎用户 莫也 发表

长津湖战役,无论在中国战争史还是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原因就在于从来没有一场战争,能像它一样如此清晰地揭示了战争的两点本质,而且看上去是相互矛盾,但其实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两点本质。

这两点就是:一,在战争中,人的主观性、人的意志的作用,有时候会大到令人咂舌和惊心动魄的地步。所以,战争本质是人的战争;二,战争本质是经济战、工业战、科技战,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拼的是综合国力”。

对于第一点,关于志愿军的英勇无畏,电影《长津湖》中表现得很多,看完以后相信大家都很感动,谈论的也很多。

对于第二点,电影《长津湖》有表现但还不够充分,这里多说几句。

电影中有表现的:美军完全占据制空权,天空任其肆虐,志愿军只能躲藏、隐蔽或者挨炸;美军吃的是烤肉、火鸡,志愿军只能吃冻土豆;美军穿的是军大衣、厚皮靴,志愿军只有轻薄的冬装,部队大面积冻伤减员,以致整个连被冻成冰雕……..

电影中没有表现的,或者来不及表现的,比如长津湖战役后半段的重要事件,三炸水门桥。甚至有人说,没有水门桥的《长津湖》不是完整的长津湖,没有水门桥的《长津湖》是没有灵魂的长津湖。

在古土里的水门桥是架在长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悬空桥梁,桥下是万丈深渊,水门桥一旦被炸,当时匆忙撤退的美军就被截断退路,可以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美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志愿军先后于 12 月 1 日、4 日两次炸掉了这座桥,可每次都被美军工兵修好了。第三次炸桥中,志愿军干脆就把桥基也炸掉了。

但出乎志愿军意料,美国空军居然从日本调来 8 套每套重达 1.1 吨的车辙桥组件空投到美军阵地,然后在悬崖上配合大型直升机吊装,用两天不到的时间就架设了一座载重 50 吨、可以通过撤退部队所有车辆的桥梁。

三炸水门桥,一方面将志愿军的英勇善战体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充分展现了美国强大的国力优势和工业能力。

可以说,正是长津湖战役,以及其他抗美援朝更多战役,让中国人认识到,战争从来不仅是战场上的对抗,战争能力的积累和准备贯穿了和平年代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我们已经有了 GPS,还是需要建设北斗?因为我们不希望有一天战争爆发时,没有自己导航又无法使用别国导航,失去了战场方位、目标和战斗机动;

为什么轨道上已经飞着那么多各国卫星,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卫视通信网络?因为我们不希望当面临战争,我们缺乏自己完全可控的通信能力保障。

为什么要有自己生产的起重机、发动机,自己研发的芯片?因为我们知道,未来会有无数的 “水门桥” 等待我们一一去架设,而这些将关系到一场场战争的成败。

决战不止在战场,战斗不仅是军人。某种意义上,你为国家建设出的每一分力,写的每一行程序、绘制的每一张图纸、加工的每一个零件……… 都在提升这个国家的国力,有助于国家打赢未来的 “长津湖”。

百感交集,和平生活的背后是许多先烈抛洒热血。

似如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是大有道理的。

就像余从戎在子弹壳上的刻画 “平”,一代军人的牺牲是为了后人的安稳。

我在电影里看到了许多意象和向志愿军的致意。

就比如《长津湖》电影开头不久,运兵军列车厢被拉开的一刹那,易烊千玺饰演的主角为云雾缭绕的长城所震撼。

不知道此时他是否想到,汉军请长缨,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

倘若没有想错,七连从南方北上,此时刚刚从整训地山东出关,故而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的新兵授枪仪式,恰在军列驶到长城附近:汉家男儿正出关,满眼皆为好河山。

我觉得此时的长城在电影中有着隐喻。

长城,是保家卫国的象征,敌从外来。

我不知道其他观众是否有联想到一些往事,令中国军人和国民自豪的往事。

想到过去中国的军队多次踏出长城在朝鲜作战,汉唐雄风,明清蓬勃,白江口之战大破日军,碧蹄馆之战以少击多…… 祖先的精神鼓舞着后人,那些奋武于历史中,“将军三箭定天山”“大雪满弓刀” 一般的将士,都将应看到长城,血脉之中贲张的力量舒展开来。

由吴京饰演的连长伍千里,而罚站看长城一夜的伍万里,又其战死沙场的大哥伍百里…… 都隐含着中国人对守卫自己土地的执着。

看三兄弟的名字,就是缩影:气吞山河万里,千里迢迢之外,兵势趋百里。

此时能想到的无非是,我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就像曾经的戍守长城,防守反击的古代军队一样,御敌于外,不断集结又出击,所谓众志成城不是虚话,由是取得了长津湖之战的胜利。

古云 “撼山易,撼岳家军” 难,敌手如美军,见到精神状态和训练程度为志愿军的战士,那么饮恨长津湖,至今患上严重的冲锋号创伤恐惧,也并不奇怪。

钢铁战士钢铁意志,长津湖电影中快结尾时,美军史密斯师长向战役中,因伏击冻为冰雕的中国志愿军烈士军礼致敬,很好的致敬了这一点。

对比着长津湖国庆档电影,古早的《冰血长津湖》纪录片,以及美国拍摄的另一个视角《长津湖战役》其实可以看到,英勇奋战的军人得遇敌人尊敬。也就是胡军饰演的炮排雷排长和吴京饰演的伍千里对易烊千玺说的,军人的尊严不靠央求,而靠奋战在战场获得敌人的尊敬。

中国军队的缩影浓缩成穿插七连的数字,应到 157 人,指战员最后一刻赶到,军令如山,实到 157 人。而后多次战斗卧冰嚼雪,无不展现中国军人的大无畏。

长津湖电影一幕,各个战士怀揣冻土豆,有的土豆看起来变质发青发黑。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胡军饰演的老排长雷爹从怀里冻冻飕飕地掏出几个土豆,分发给身边战士吃;

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磕冻的发硬的土豆掉了牙,不当回事地继续吃;

易烊千玺和吴京兄弟俩为了一颗稍软的土豆 “兄弟分食,推来推去,兄弟恭悌”……

一颗颗冻土豆串联起来志愿军战士的战友情、兄弟情,钢铁般的土豆,钢铁般的战斗意志。

电影镜头却又一转,运到美军的大餐:火鸡腿、意大利面、蛋糕、冰激凌…… 对比之下,令人倍感心酸,意难平。

然而细思为何嗑土豆、嗑冰雪的志愿军战士能够打赢吃火鸡、饮咖啡优越物质保障的美军?

原因只能是高超的指挥艺术和顶尖的轻步兵单兵作战能力。

这与抗战以来的中国军人形象逐渐相合,物资贫乏的战士未必不是勇者!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体现在于饮冰卧雪,而终能展现一股力量感——这与小米加步枪无关,与飞机加大跑也无关,而与精神面貌有关: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也是一系列出国战斗中,中国军人提在嘴上的:敌军非但不投降,还敢向我们发起反击!

思之,却将虏骑逐,大雪满弓刀。

知乎用户 钱多多​ 发表

知乎用户 2157​ 发表

1、我看到坦克飞机大炮不自觉的腿软。

真心佩服志愿军战士,他们都是英雄。

2、伍万里第一次看哥哥搏杀时吓傻了,

一般人放哪场景,真能给吓尿了。

3、刚过鸭绿江,美军飞机炸死不少人

我难以想象:志愿军的纪律到底可怕到什么程度,才能面对飞机扫射,不开枪、不逃跑,服从命令静静等待

4、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誉。

雷公最后一刻,死的壮烈。抱起炸弹,开车跑向敌人的放向。感谢导演,最后没有给雷公以伍佰里的结局。

5、装备、补给差距太大了。

我根本不敢想象志愿军能怎么打联合国军团,如果这是一场游戏,我认为我一定会输。我甚至不敢去玩。

感谢毛主席,感谢当年的志愿军,那些人都是英雄。

6、志愿军牺牲 19 万 6 千人。

美军仅仅阵亡 5 万余人。

韩国人死了 50 多万人。

打仗,就会死人。死很多很多人。

7、所谓的人海战术就是扯淡,那个年代的志愿军战士,真的堪称特种部队

很简单,如果不是特种部队,我无法理解步兵是怎么打败坦克群的。

这不可能,不现实。

8、请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零下 40℃的低温不用我们去受苦,是因为前人帮我们受苦了。

9、别怕洋人,他们再厉害、飞机大炮都有,最后不还是输给了中国军队么?

联合国军队阵亡 60w 人,就是洋人再也不敢欺负中国的最有力理由。

10、长津湖拍的真好。

至少我知道了一件事,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谢谢,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知乎用户 唐晓李​ 发表

再答一波,贴过来的回答。

画面不错,场面宏大,演员值得肯定,可以看出剧组的努力与付出,应该票房也不错。

但我不能给予太高评价,不是泼冷水。我们不能因为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回避作品本身出现的问题。

抗美援朝的五大战役,每场战役都有特点,都非常艰苦,但这是共性的。而长津湖的特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最鲜明的一个,就是冷,要命的那种。因为那是 11 月下旬,有 50 年不遇的寒潮,而且是高原上的山地。

片名既然叫长津湖,就应该拍出长津湖战役的特点,因为拍的是历史题材的电影,可是感觉片子对长津湖战役最大的特点,冷,表现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刻画的不够到位。

就整部电影而言缺少一个贯穿的主线,太散,叙事层次模糊。

大家都记得上甘岭吧,一般提到抗美援朝都会想起上甘岭,其实长津湖和上甘岭都是朝鲜的地名,大家也许都看过上甘岭这部老片子,它主题鲜明地反映了上甘岭战斗中志愿军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战斗表现,上甘岭战役志愿军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水和范弗里特弹药量,最大的特点是坑道战缺水,战士们要时刻面对缺水所带来的致命伤害。所以片中有了一个苹果的故事,有了郭兰英演唱的一条大河,那条大河不仅代表着家乡代表着祖国,更代表着战士们当下无时不刻对水的迫切渴望,以至于几十年后提起上甘岭,大家都会想到一个字,水,救命的水。

长津湖一战其实也是一个字,冷,要命的冷。有明确的冻伤数据,因为有争议,我就不罗列了。长津湖战役的最大特点是无时不刻的寒冷与冻伤,个人感觉拍长津湖就要反映出长津湖战斗的最大特点冷,这个特点应该贯穿始终,融入每一个情节。

严寒让志愿军九兵团吃尽了苦头,要不然也不会长津湖一战之后,整个九兵团撤出战斗长时间的去休整,要不然对于经历过血雨腥风的宋时轮将军,也不会在朝鲜战争结束返回祖国之前在鸭绿江边朝着长津湖的方向长躬不起,这些都说明了冷的程度与冷的危害,不能说剧组忽略了这个特点,但可以说表现的真的不够。几个黑土豆和冻红的脸颊是根本不够的,这是程度上的欠缺。往车上扔棉衣和全景的冰天雪地镜头是根本不够的,这是情节与画面上的欠缺。

应该让观众深刻的感受到,彻骨的严寒与战士在那种非人能承受的严酷环境中,仍然隐蔽,仍然坚持,仍然战斗的震撼。让观众感受到当年九兵团面临的冷,是拍好长津湖重要的一环,也是尊重历史的需要,显然剧组做了,但真的太不够了。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冰雕连的震撼,可片中冰雕连的出现过于突然,冰雕连形成之前的情节过于简单。那些战士不是一分钟就冻在那里的,可是片子直接切到英雄们牺牲后的场景,缺少桥段与细节。在长津湖战斗中一共有三个冰雕连,这是反映长津湖战斗特点的最好题材,应该说没有表现好。

说句很不客气的话,这是历史题材电影,要尊重基本的史实,即便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完全展示,但出于对当年那些参加长津湖战役英雄们的尊重,片子也应该倾向于写实,而不是英雄主义的写意。更不能拍成爽片,即便你是商业片也不成,因为 70 年前确确实实有二百多万英雄的志愿军战士,为了我们的今天,在那片土地上视死如归!因为片子刻画的是意义深远的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英雄故事。不知道当年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老兵们看了片子会做何感想?

也许很多人会质疑我的观影感受,那么只能说,因为你对那段铁血历史不够了解。如果你好好看看那段冰雪铁血岁月的历史,相信你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有两部纪录片大家可以看看《冰雪长津湖》《长津湖战役》,其中一部是米国拍的,拍摄时间也不同,没有因近几年中美对抗才回顾那段历史来凑热闹的嫌疑。

没有贬低任何东西,任何人。只是谈谈自己的观影感受,我指出问题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做的更好。因为更好的作品才能更好的激励人,教育人,才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真实的了解到当年他们经历了什么?才会从内心深处受到更大更深的震撼,才要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所有。

据说还有下一部,希望下一部会值得期待吧。

原来回答的链接

https://www.zhihu.com/answer/2146830105

知乎用户 莫选好片​ 发表

战争场面惊人,文戏处理细腻,全员演技炸裂

知乎用户 文暮 发表

讲真,志愿军的伟大,他们的精神、功勋、牺牲、惨烈,不是一部电影能够简单概括的。

看完电影,我问女儿你记得了什么?

她告诉我,志愿军说,他们不打,就是子孙去打了。

这部电影让孩子记住志愿军这句话,足矣。

知乎用户 奶包的大叔 发表

知乎用户 忠君爱国洪承畴​ 发表

海军陆战队战史对志愿军评价

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士兵的想象有时会放大他们在受到攻击时的所见所闻。西方媒体很快就会充斥着 “成群结队” 的中国人 “人海攻击” 的幻想。中国宣传照片和电影显示,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人在雪地上列队前进,勇敢地挥舞着红色旗帜。事实完全不同。听到或读到这样的报道,那些真正在那里的海军陆战队步兵后来会嘲笑地问:“一个中国排有多少人?”


请 90/00 后多看看美国海军陆战队(陆军)朝战史中对志愿军的评价,我们该不该信美国人的战史??美国人不去贬低对手,这值得深思。



FROZEN CHOSIN

The Chinese

The Marines were gradually learning about the new enemy. Theterm used for them by the U.S. andother English-speaking forces was“CCF” or “Chinese CommunistForces.” Marines would learn that a CCF division, with its three infantry regiments and an artillery battalion(more theoretical than real in1950), numbered about 8,000 men.A CCF regiment would average about 2,200 men, organized intothree infantry battalions, sometimes with an artillery battery, more oftenwith a mortar company, and sever-al meager support companies. Inthe forward areas the Chinese hadlittle or no motor transport. Thingswere pulled in carts by man or men, either Chinese soldiers orimpressed Korean porters. The CCF infantry battalion, on paper atleast, looked much like theMarines’ own battalions: three rifle companies and a machine gun orheavy weapons company. Therifle companies similarly had threerifle platoons and a 60mm mortar section or platoon. The individual Chinese soldier was physically tough, uncomplaining, and usedto long marches with few if anycreature comforts. Politically hehad been thoroughly indoctrinat-ed, but once taken prisoner that indoctrination would tend tocrack.

Collectively, his armament was amixedba go fweapons gained from the surrender of theJapanese, the collap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government—and its mixture of American,British, German, Czech, and other weapons—and the more recentissue of Russian weapons by the Soviet Union. But the Chinesearmy, at least in this stage of the war, was never equipped as uni-formly or as well as the North Korean army had been. For themost part, the Chinese soldierwore a two-piece padded uniform with a cap to match, fairly ade-quate of themselves against thecold, but paired off with canvas“sneakers.” They seldom hadgloves or mittens and depended upon tucking their hands into thesleeves of their coats to keep themwarm. Signal communications were primitive in the extreme.Commonly the Chinese used the SCR-300, captured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as their back-packed radio, the same radio usedby the Marine infantry. Radio nets almost never went below the regi-mental level. Telephone wire wasseldom strung beneath the battal-ion level. Below the battalion,communications was by runner supplemented with bugles, whis-tles, flares, and flashlights.

Lacking adequate communica-tions at the front, Chinese attack patterns tended to be rigid and repetitive. Once committed, a Chinese battalion would usuallystay in contact until completely shredded by casualties or until allits ammunition was used up.There was little or no battlefiel dresupply.

Lin Piao had been concerned over the capability of the poorly equipped Chinese to fight theAmericans, but Peng Dehuai ham-mered home to his senior subordi-nate officers his belief that Americans were afraid of close combat, a tactic in which the Chinese Communist troops ex-celled. Peng himself was a special-ist in what the Chinese called a“short attack,” hammering away atenemy defenses with successive compact combat groups, usuallynot more than a company in size,until a breakthrough or puncture was achieved, a tactic not unlikethat used by German storm troopsin the last years of World War I

U.S. Marines’ and soldiers’ imag-inations sometimes magnified what they saw and heard while under attack. The Western presswas soon filled with fantasies of“human sea attacks” by “hordes”of Chinese. Chinese propaganda photographs and films showing wave after wave of Chinese advancing in line across the snowwith bravely flying red banners reinforced these exaggerations.The truth was quite different.Hearing or reading such reports,the Marine infantry, those whowere really there, would later ask derisively: “How many hordes arethere in a Chinese platoon?”

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士兵的想象有时会放大他们在受到攻击时的所见所闻。西方媒体很快就会充斥着 “成群结队” 的中国人 “人海攻击” 的幻想。中国宣传照片和电影显示,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人在雪地上列队前进,勇敢地挥舞着红色旗帜。事实完全不同。听到或读到这样的报道,那些真正在那里的海军陆战队步兵后来会嘲笑地问:“一个中国排有多少人?”

RCT-31 East of the Reservoir

知乎用户 宝哥胡扯淡​ 发表

我是 10 月 2 号去看了《长津湖》,

跟大伙一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句:

“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

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我要跟你打仗去~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

不让你打”

除了这几句,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后,

梅生跟伍千里说:“这次我回家,我走在街上,很多人对着我笑,我不认识他们,但他们认得我这身军装”

还有在参战前上火车那会,梅生踩了 12 个小时自行车回来集合,为了上前线打美国鬼子。

这些细节说明了啥?

说明了在当时社会,

人们敬重军人,

那当时,工农兵能得到大众尊重,

“红 5 类” 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军人也卫国心切;

整个国家虽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但所有人几乎万众一心,

一定要打赢美国鬼子。

从电影院出来,

我跟女票一起去吃串串,

我女票说,

要是他们还活着就好了,

也能尝尝火锅串串,

别再啃土豆了。

她以前是完全不了解历史的,

我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

真的会教会很多年轻人感恩吧?

在这,这个感恩是正向的,

是发自肺腑的感恩,

感恩他们的奋战跟牺牲。

我前几年工作时,

我感觉我的一些同事啥的,

他们对当下比如房价、旅游啥的,

认为前景非常乐观,

更觉得,这和平好像是天上掉下来一样,

就觉得和平才是常态,战争是偶然。

怎么可能呢?

翻开史书,

打仗是常态,和平对峙是偶然,

今天的人们错把伪和平看成真太平。

对中国来说,

没有 19 万志愿军的牺牲,

今天我们连内卷、躺平的资格都没有,

我们甚至连阿富汗都不如。

我思来想去,

我们能为已故的志愿军先烈做点什么?

我想了阵子认为,

我们能做的就是捍卫他们的荣誉。

10 年前公知横行,

我记得我在哪看的我忘记了,

当时好像还是人人网啥的,

我看过条状态,

说是美军一个将领说现在的朝鲜半岛的夜景,

从地图上看,

北边是朝鲜,很少通电,漆黑一片,

南边是韩国,早已通电,一片光明,

而当年我们是要给北边的朝鲜带去光明,

却被中国给硬生生挡住了。

又是普世价值,

扯他妈的淡。

不通电就是黑暗?通电了就是光明了?

韩国那么多财阀眼瞎了看不见?

韩国玩女明星玩的能把人家玩到自杀,

这不黑暗?

谁敢惹财阀能被逼的家破人亡这不黑?

单单就说朝鲜不通电就说人家黑暗,

你们扶持的大韩民国又光明到哪去?

上一个总统跨一个总统,

流水的总统铁打的财阀。

这个逻辑最不要脸在于,

既骂了朝鲜也骂了中国,

更是间接美化自己的侵略行径,

又间接了说中国 “助纣为虐”。

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

再有这些乱七八糟的说法,

再有一些公知露头,

敢给侵略翻案,

咱们就要狠狠回击!

她们说:我们是来送温暖的,

我们要回:你们 tm 就是土匪。

这么多年,

他们费尽心机的去否定先烈,

否定我们的历史,

其根本就是要让我们不知道有这段经历;

他们美国拍了各种战争题材电影,

有打苏联的,打越南的,打日本人的,

唯独没有打中国人的。

因为他们在战场上失败了,

他们在战场失败了,

就要在舆论阵地上夺回来,

所以他们用好莱坞、美国之音、bbc 等所有媒体喇叭,

不停地发力,

不仅想让自己忘记朝鲜战争,

更想让我们忘记朝鲜战争。

但很遗憾,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战争。

我们今天看了长津湖,

我再说一个上甘岭;

在上甘岭,

美军 1 天之类就倾泻 30 万枚炮弹,

出动飞机 250 架次,

投下 500 多枚航空炸弹,

平均每秒就有 6 发炮弹砸下,

其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 2 战。

整个山头都被削平 2 米,冲击波之猛烈让坑道中不少志愿军都磕破了舌头跟嘴唇,就在这片地狱中,志愿军跟美军反复争夺阵地达 59 次,共击退美军 900 多次冲锋。

在上甘岭的土地上,

你随手一抓都是弹片、碎石跟人骨。

如此惨烈的历史,

后人怎么敢忘?

再多说一句,

我是真搞不懂今天怎么这么多软骨,

明明朝鲜战争是我们赢了啊~

怎么还感觉跟我们输了一样?

我一直都说,

战争才是检验一个民族强弱与否的唯一标准。

你都赢了人家,

你都把人家摁在地上捶了一顿,

你怎么还不自信?

别跟我扯 gdp,

打又打不过我,

你再有钱在我眼里,

那不过是我的钱放在你那暂时存着而已。

只要我想要,不管什么时候,

我都可以连人带钱全抢回来。

因为生产力能大体估算出战斗力,

但生产力不能概括战斗力,

生产力本身更不是战斗力。

当年的蒙古连大宋 gpd 零头都不到,

照样横行中亚。

当年新中国**全国钢铁工业仅剩 7 座平炉、22 座小电炉,生产能力忽略不计;**发电设备总数不过 114.6 万千瓦,全国工业固定资产仅剩 124 亿元。

中央黄金储备只有黄金 6180 两,

还有极少外币,

央行本硬通货储备基本为 0。

还有无吃缺吃的灾民 700 万人,

华东、华北因旱涝灾害缺粮,

华东缺粮 11 亿斤,华北缺粮 18 亿斤,

共计缺粮 29 亿斤。

还有当时公路只占总里程 30%,且绝大部分都是些只用碎石或鹅卵石铺的地基路面,**6 成以上都是土路,**几乎可忽略不计。

我们就在这种一穷二白条件下,

打赢了石油产量为世界的 70%,

黄金储备已达到世界总量 74.5% 的美国鬼子;

也让苏联毛熊也对我们刮目相看,

来了一套 “156” 套餐辅助我们建设。

都已经做到这地步了,

怎么还有一大堆软骨?

咋想的?

再多说一句吧,

希望下一次中美交锋,

我们能不辱先烈,

继续给后人做个榜样。

69 年前,我们的爷爷,太爷爷曾在朝鲜半岛打赢美国鬼子,69 年后,他们的后世子孙也一定,也必须要在其他领域打赢他们!

愿我们能继承长津湖精神和上甘岭斗志,

继承先烈的精魄。

以上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公众号:宝哥胡扯淡

知乎用户 莉曼儿的旅行​ 发表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这句话一直回荡在耳边!

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生在和平年代,才能有现在的生活!

电影最后在零下 40℃战场上仿佛「冰雕」的志愿军战士画面,也一直刻印在脑海中。

看完电影,回来以后又看了诸多当年的资料和老兵们的视频。眼泪比电影院里流的还多。

印想最深的是周全弟老人,他也是「冰雕连」唯一的幸存者。

十几岁当兵的他,因为四肢严重冻伤而被截肢,再也无法参加战斗。

而他当时截肢的时候由于医疗环境有限,刚刚从冰里挖出来的他,要再用冰雪把他的四肢冻上才能进行手术。

手术后的 7 天,他一直未醒,梦里都是敌军的轰炸机追着他打的战斗画面,最后他可以说是被轰炸机炸醒,保住了自己的命。

历史永远比电影中更加惨烈,不论是志愿军还是革命军,他们每一位都是英雄

而且还有一点,很少能在电影院里看到头发花白得老人,但《长津湖》却让好多老人走进了这里,为孩子们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知乎用户 五先生 - 干货分享​ 发表

《长津湖》毫无疑问成为国庆档,甚至是 2021 年国产电影最大赢家之一。现在国内网上关于《长津湖》的内容可谓是铺天盖地,而这部电影让观众感动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最近看到的这一幕,那就是很多观众在电影结束时向它敬礼,其中还有很多年轻观众。这是两个时空的精神传承,也是《长津湖》最大的意义。# 长津湖 #电影 #电影推荐 #电影解说 #国庆档电影 #我和我的父辈 #热映电影推荐

知乎用户 令狐怕光 发表

文 | 令狐伯光

《长津湖》毫无疑问成为国庆档,甚至是 2021 年国产电影最大赢家之一。甚至很多人都已经在讨论:吴京能不能打败吴京,再创票房第一?

毕竟目前上映还不到 6 天,票房已破 23 亿,平均每天票房 4 亿 +,连续几天票房不跌反升,越想越觉得靠谱呢……

现在国内网上关于《长津湖》的内容可谓是铺天盖地,而这部电影让观众感动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最近看到的这一幕,那就是很多观众在电影结束时向它敬礼,其中还有很多年轻观众。

这是两个时空的精神传承,也是《长津湖》最大的意义。

因为这部电影让太多年轻的观众知道了,正因为有七十多年前志愿军先烈们的保家卫国,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它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知道了这段历史,铭记先辈们的牺牲,奉献和信仰,它让更多的年轻人懂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

这部电影真的太多值得让观众敬礼的部分了,甚至是每场戏都值得观众敬礼。

比如电影一开始,《长津湖》作为一部国产战争片,它是这些年很少还原了宏观叙事的国产战争片,当美军航母作战群的画面和变奏出现时,这就是超出近年其它国产战争片的水平。

因为这些年的国产战争片很少拍宏观叙事,很多观众不知道 “抗美援朝” 是为何而战?

《长津湖》开场的中美双方高层的战略布局,将那个时代国际政治风云变化、美军为何干涉 “朝鲜战争”、而中国为何会抗美援朝…… 等等讲得清清楚楚。

正如电影里教员所讲:“美军已经过了三八线,那过不过鸭绿江啊!”

这部电影正面地展现了教员的决策,然后又展现了岸英同志上前线的决心。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都能上前线,他为什么不能上前线?这不止是为岸英同志正名,更是展现了那时无数人的决心。

除了从中美高层战略博弈层面交代,更用了伍千里(吴京饰演),伍万里(易烊千玺饰演)两兄弟交代了普通人民群众层面的视角。作为连长的伍千里回家探亲时知道老家分了地,他特别开心要给父母盖房子,而就在这时,他接到命令迅速归队,为了保家卫国,再次毅然出发。

电影前半个小时都是介绍出战背景和伍家两兄弟的身份背景,和普通人民对生活幸福的展望。可能很多被短视频惯坏的观众会觉得这部分的情节有点平,但事实上,这才是史诗级大片应该有的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大家看下去就知道了,前面伍家兄弟家乡情节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也交代了志愿军战士为何会有那么强大信念的原因。伍千里泛舟在湖中,伍万里奔跑在乡间田野里的风景是那么的恬静。

这让很多观众发现中国的山水是壮阔美丽,刚刚结束战争建立的新中国,决不能再让美军的战火烧到中国的土地上来。

更让观众震撼的应该是火车上伍万里因为输了赌气,打车列车的车厢。车厢外正好经过长城的镜头,长城是如此的雄伟,壮阔和瑰丽。此时荧幕前的观众和电影里的伍氏兄弟,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都一样。

其实它点明了志愿军出征的目的——保家卫国。

这段镜头真的绝了,有网友戏谑地称这个镜头至少值 10 亿,此言大善!

后来美军飞机开始炸我军军列,节奏紧张很抓人,特效也极为震撼。

然后摧毁美军信号塔的战斗,很明显是林超贤导演拍的这部分,因为无论是狙击手占领制高点火力压制,还是缴获对方坦克对狙,还是小队配合作战…… 这些酣畅淋漓的战争场面,扣人心弦的连环动作,都是林超贤的拿手好戏。

而在这两场戏之间,那场河滩遭遇两架敌机空袭的戏份,同样也是让人泪目和致敬的地方。志愿军因为要隐蔽前进,因此只能躺下装死。

但万万没想到,丧心病狂的敌机开始扫射尸体比赛,为了不让对方发觉,志愿军一动不动就牺牲了不少人,这如何不让人联想到历史上像邱少云这样的烈士,为了集体和整体军队服从命令的牺牲?

还有电影最后的半小时,雷公(胡军饰演)牺牲的场景,以及指导员和伍千里在老雷牺牲之后说的那段话,绝对是全片最大的泪点。

在那一刻,朱亚文扮演的指导员,一句 “这场仗我们不打,就会是我们的下一代打”,这一句瞬间拔高了整部电影的基调。这才是人民的军队,有大义,有小情,为了这个新的国家,为了下一代子孙,他们必须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这何止值得观众们的一个敬礼,它值得更多观众的敬礼。

实际上,雷公的牺牲不但让人泪目,而且这个情节和开头伍家两兄弟乡间平静的生活可以说完全呼应上了。因为,只有描述和平的可贵,才更能显示出战争的残酷,以及牺牲的可贵。

看到了电影的最后雷公的牺牲,观众才会开始怀念起前半个小时和缓得有些许平和的节奏,甚至希望像那样平平淡淡的情节可以再多来一些,观众绝对不嫌多。因为正是志愿军先烈们的牺牲才有我们后辈们的平淡生活。

观众对着银幕敬礼,正是向无数志愿军先烈致敬!

有了这样的敬礼,我们知道,这部电影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了!这部电影就值得打满分了,观众在电影结束的敬礼更让它有了无上的升华。

因为我相信大多数普通人都学过这段历史,但了解这段历史细节的人反而不多。影视文化总是更容易向普通人普及知识一些,《长津湖》的出现让无数观众更了解这段历史,尤其是让太多的年轻人铭记历史,继承了志愿军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这些观众的敬礼也就有意义了!!

知乎用户 南风寺山 发表

以我多年看电影的经验,我以为伍万里会死,连指导员会死(而且死的时候的画面一定是手拿烧成一半的女儿照片),最后只剩下伍千里抱着伍万里和雷公的骨灰回到家乡跪在父母脚下,一如片头……

这个片子我的有意见是搞的太宏大了,3 个小时看着很长,但是要讲清楚整个抗美援朝从起因决策到二次战役整个结束,还是远远不够,我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看着还行,但是不是很了解的人其实看起来很晕。

其实把长津湖这场战役好好讲清楚,控制在 2 个小时,可能更好。

后续还可以拍二次战役西线 38 军的故事。

知乎用户 ENJOY 发表

非专业的个人看法,不吐不快,想到哪说到哪。有不同意见请勿说脏话。

一. 摄影、场面等制作是优良的。演职人员们努力去再现先烈们的英勇是值得肯定的。有些细节也不错,比如,大家可能觉得无所谓,但我觉得相比金刚川,没有用不必要的方言,是个进步。记忆中 80 年代以前的影视剧很少掺方言的,没有什么不妥。不知何时起领袖一定要讲方言,逐渐的某些需要特别突出的角色也加上方言,后来几乎每部剧都要用方言来插科打诨。没有必要。

二. 故事。抱着看史诗的期待去观影,结果感觉是一部现代武打片。太多局部的枪战、打斗场面。正如前面有回答者所说,那么多可歌可泣的真实人物和故事,实在不必另行虚构。高层如何制定战略、战士如何靠双腿、靠老旧武器、靠单薄的服装是如何惨胜号称举世无双的美陆战一师,这些也许更精彩 (更沉重)、更有再现意义。当然影片也涉及了这些情节,只不过相对单薄。所以到了年龄越大,越感觉数十年前的《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方是经典。

捌佰、金刚川和那个导演被很多观影者痛骂,我倒觉得还好。导演我不太了解,也不想了解,毕竟我重点是看电影。金刚川中有一节专门从美军飞行员角度来拍摄,我觉得并不重复,而且有新意。只不过难点在于一部战争片硬要从敌人的角度出发讲故事,这几乎无法拿捏恰当:要么会把敌人描绘的傻坏,要么会把他描绘的善勇。还是不要从敌人角度出发吧,这不是言情片。

三. 演员。大概是明星时代战争剧的通病:有些演员太干净了。不单指清爽飘逸的头发等化妆(指摘这个可能是鸡蛋里挑骨头了),而是说有些演员怎么化妆都是细皮嫩肉的感觉,真实感欠缺,那么就会影响作品的影响力。另外,有的角色调教、拿捏不佳,比如万里,演员估计是要表现一个桀骜的农村(渔村)少年在战争中成长,但我感觉有点象个令人生厌的小地痞。一个新兵蛋子可能踢排长屁股?可以骂老爹排长?我觉得任何一个正常组织里都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任何一个略有头脑的人也不会如此言行,这一定不能表现解放军(志愿军)官兵平等、严肃活泼,恰恰相反。万里身上有经典角色董存瑞那种楞、倔的痕迹,演员一定仔细参考过,但对比董存瑞、小兵张嘎等原作的选角和表演,高下立判。我虽无太多了解也知道这位年少演员大名鼎鼎拥趸众多,请粉丝不必介意,我只是说这个电影中的角色给我的感受,不涉及他本人。

四. 其他。很多年不看电视了,去年仔细看了《跨过鸭绿江》,我觉得很好。故事完整,基本按正史推进,演员表现也很好,彭总的霸气、邓华的沉着、解方的才能、梁兴初的楞气与勇猛、宋时轮和九集团军极寒长驱长津湖、冰雕连、杨根思、邱少云等等都有颇细致刻画。主席中老年角色近年几乎都由唐国强扮演,《跨过鸭绿江》中也是他,感觉他也的确是相对最佳的选择,但总是表演痕迹太重。当然,应该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充分演活主席这种千年一出的人杰,那种完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融合于一身,太难再现。按说总理也是很难被表演的,但当初王铁成的周恩来就相当到位,感人肺腑,当然可能原因是只需集中表现文革中沉重的一面,而像青年、中年时期如各种回忆录中给人的 “像阳光一样” 的感觉,只能心向往之。

另外,影院硬环境越来越好,软环境进步有限。大声说话的、手机屏幕晃来晃去的、塑料袋子食品悉悉索索的。旁边一对父子,儿子估计小学高年级,伍万里出来时,小孩兴奋的连续大声说演员的名字,告诉父亲他的演技很好。毛岸英牺牲的情节,小孩笑嘻嘻的说他就这么死了?侧目略打量,两人衣冠楚楚、眉清目秀。多年前,网上不知哪里来的恶意丛生,肆意诋毁现执政党的传统英雄,包括岸英。主席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一线,牺牲了,即便如此还要被宵小各种中伤。人心之恶实在难堪。

有感而发多说几句。近 2 年闲暇时间多了一点,多看了一点史,包括大陆的、台湾的、西方的,我现在的感觉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从晚清到民国、从民国到新中国、从新中国到改开,中国人是伟大不屈的。如志愿军先烈们,再优秀的文艺作品也不能充分再现他们当敌之时的英勇智慧乐观进取。但是,我们要永远纪念他们。

知乎用户 唐太宗李世民 发表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火鸡大餐与冻土豆炒面(干面粉),差距太大了。

向前辈英雄烈士致敬,太不容易了。

知乎用户 爱吃甜点的胖萝儿 发表

知乎用户 醉鸟忆风 ty 发表

这电影最大的问题是视角太窄几乎都是以穿插连那几位 “特种作战小队” 为主,最明显的例子,全连在火车上看着万里长城壮丽场景时,视角一直是在七连这一个车厢里,没有一个镜头给到整列火车其他车厢的战士,效果大打折扣。

而叙事又想做到全景和宏大,但每个叙事点却蜻蜓点水不够诚意,无论是毛岸英牺牲还是杨根思与敌人同归于尽,和美军将领向冰雕连致敬的片段。

导致在观影过程里总有一种割裂感,总觉得是红海行动的小队穿越到长津湖里来了。

虽然问题诸多,但想起在排队买票时(下午 5 点场),在我前面小姑娘是一个人买票看的,看电影时坐在我旁边的是两个学生妹子,随着电影推进这两个妹子就时不时的在抹眼泪,到雷公牺牲时能清晰听到她们轻轻的啜泣声。

再想到这几天公知和蛆儿们跳脚的言论,我想这部电影还是做对了一些事的,至少初步的战略目标已经部分达到了。

知乎用户 马自然​​ 发表

缺几个镜头

1

运输电台的重要性,可以加入第一批电台损坏带来的不便,电台工作人员牺牲的场景

2

电台工作人员的镜头,互送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互送的人长啥样没看见

起码应该有像是保镖一样什么事情都考虑到电台工作人员的安全性的设计

3

台词设计太少了,对方火力点对我方的压制镜头有,但是没有台词补充,加一句 “老子的意大利炮呢” 这种经典台词也不费劲儿,但是就是缺那么一下

为什么我鸡蛋挑骨头的找出来这么多细节

因为我的目的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电影拍的很好,我看了很多战争片可以完全理解他们的目的和意图

但是孩子看的一脸懵逼,我得边看边解释

4 镜头有很多看起来是无意义的晃动

大部分镜头晃动伪纪录片拍摄都是以战场中某个人为视角,才会晃动

可是给我的感觉就是瞎晃,故意营造紧张感

结果影响观看效果

最后,战斗机扫射大为震撼

这种镜头把战争的残酷体现的淋漓尽致

孩子们看完了问我为什么我们没有飞机

我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完全无法理解当时的新中国有多落后

“我们回望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

避免战争就得自己强大”

这是看完电影之后我对两个孩子说的话

那我们现在还打仗吗?

不打了

但是我们在打贸易战

知乎用户 自然卷​ 发表

看过亮剑,听孔团长说

“零下四十多度的大冷天,战士们穿着单衣啊,我孔捷对不住他们啊”

结果就司令员一句话 “一定要把棉服送到一线作战部队”

就送到了

全剧除了我看不懂的温度计,我不知道哪里冷,好在旁边有个字幕写着零下三十度

但就算给个绝对零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低于零下五度以后,再低,我也只知道数字负得很大而已。或许,应该多一些表现和侧面,会更好一些

结果大家都有厚厚的棉服了

甚至某些方面,孔团长的口述更有画面感

也很容易跟《上甘岭》进行对比,印象很深的是司令员说谁把苹果送进去,就记一等功。结果送果员在死前一个翻身送了一个苹果,这颗果轮流递到各位战士手里没咬一口。

还有一个

四字弟弟的红围巾,全剧几乎,是几乎,没有对剧情的推动作用

我本以为会因为身边人帮他拿红围巾,或者戴着红围巾被当成了活靶子,促进四字弟弟的成长。

结果,后来没了。

还有个,长津湖战役的结局标志是雷公被炸飞。炸飞了以后大家都围过来了,敌人也不打了,队友也不冲锋了。

你说它拍的不好吧,不见得,从开篇的转场运镜,特效,以及前期的紧凑情节,都深深吸引着我,而且从相对专业的角度来说,不落下风,把故事的开端和铺垫都打得很扎实

而且有点反乌托邦和反俗套,比如不像一般电视剧,出现了家人照片此人必挂。

你说它好吧,也没那么好,还有提升的空间,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如果说这也是喷,那喷子的门槛也太低了。

整个观影体验真的还是蛮震撼的

知乎用户 何逍遥 发表

清一色的都是赞誉,好吧,我来唱唱反调。

对于这部长津湖,我之前是抱着非常大的期待。

三位不错的导演保证了影片的质量。好吧,陈凯歌除外。

足量的投资保证了战争场面的真实及宏大。

好的演员保证了人物个性的描写及感情的抒发。

还有最重要的是,故事原本的题材本来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不管是小时候看《英雄儿女》,还是长大后重温这段历史,都给我无比的震撼。先辈们的壮烈事迹,总会把我感动的泪流满面。

所以,国庆前一天就迫不及待买了第二天的票,带着一家四人去看这部电影。

结果呢?只能说又是一个失望。

先来说说优点。

下面的内容可能涉及剧透,还没观影的朋友慎看。

演员们总的说来不错,吴京和千玺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在片子里也奉献了很好的表演。

朱亚文、李晨、胡军等配角虽然谈不上出彩,但也没有大的失误。

另外战争的小场面拍的不错,比较真实。

相信是林超贤负责的战斗场面,比起红海来略欠一些,估计是考虑到这种电影的观影对象的承受能力。

然后给大家科普了这段历史的部分真实事件,让我们得以铭记先烈的英雄事迹。

但是,优点基本上就这些了。

再来说说缺点。

首先就是镜头。

不晓得这次掌镜的人到底是谁?求求能不能别这么晃。

我看过 2000 多部电影,国内美国欧洲好点的战争电影基本都看过,从来没见过镜头这么晃的。

你想要拍的真实也不带这么玩弄观众的。

林超贤也不至于这样,之前湄公河和红海战斗都很激烈,但也没这样。

一个远镜头突然拉到近处然后还旋转,吴京一帮人在河床的石头上隐蔽,镜头还一境在每个人之间乱晃,把人看的头昏眼花。

打仗的时候也是,镜头切换的飞快可以理解,但你还是晃个不停,是啥意思啊?

别人拍 1917 这种一镜到底伪纪录片的片子镜头也没这么晃啊。

老婆看到一小半就说晕,受不了。我叫她坚持下,闭闭眼休息下再看。

老妈看一会直接去厕所吐了,后来她说看的头昏眼花,背上直冒冷汗。

后来到一半左右时候,两位女性实在受不了中途离场了,留我和老爸接着看完。

其他的回答里面我没看到有人说这点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们有这个问题。

然后是剧情。

全片基本没啥剧情,我理解的就是吴京他们七连从如何参加抗美援朝战役开始到平津湖战役的过程。中间穿插了各种小战斗。

这剧情拉得实在太长了,想讲的东西太多,但没有把任何一个小点讲好。

每个点都是打打打,炸炸炸,我怀疑这一刻三位导演迈克尔贝附身。

杨根思冰雕连这些人的英雄事迹,都是聊聊一笔,来的突然,又没交代清楚。

片子叫长津湖,但是非长津湖的内容占了大半,最后我也没搞清楚长津湖战役到底如何打的。只看到吴京他们七连搞定了白极熊团。

朋友劝我说这种片不要看剧情,看个场面就是了。

关键是你这特效和镜头运用也不怎么样。

哎,是我要求太高了吗?

再来说人物。

吴京和千玺这两个人物其实是可以塑造的很好的。

影片一开头吴京打完解放战争回家,没待两天又要出发去参加朝鲜战争。

父母的不舍和兄弟的情谊,非常能打动人,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大家舍生忘死保家卫国都是为了自己的家人不受战争的伤害。

吴总从头到尾一直说要回家盖房子,结果你倒是给点镜头回家盖个房子啊。

胡军死的也很突然,没有感情铺垫。他是千玺的老师,死了后千玺居然没有一点反应,就拿着枪在那愁眉苦脸的郁闷?这合常理吗?

吴京跟千玺交待大哥临死的场景,告诫他不要杀濒死的美国军官,胡军死前唱沂蒙山小调,都显得很突兀。没有铺垫,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片子到后面戛然而止,几个主要人物都没任何交待,是要拍续集吗?

后来在网上看说可能有续集,名字是《水门桥》,讲述七连去炸毁水门桥的故事,吴京和千玺还有戏。

那么好歹你给个承上启下的片断吧,不要这么生硬。

哈利波特和指环王每集结尾都会有个小的总结,对下部的展望。

再来说说战斗。

战斗的场面是够了,但是战斗的意义呢?

真实的抗美援朝战斗是非常非常艰苦的,可以说超出常人的想象。

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下,许多志愿军战士别说棉衣,连鞋都没有。

有些人只是在脚上裹个布就冲锋。

无数人被冻伤冻死。

影片里这些基本都没拍出来,只是最后给了个冰雕连的镜头。

然后志愿军的装备和美国天差地别,这种巨大的差距也没拍出来。

你能看到的都是志愿军拿着冲锋枪手榴弹跟美军对干,好像都差不多似的。

志愿军那种艰苦卓绝的精神完全没有拍出来。

记得小时看《英雄儿女》,王成在阵地上最后喊往我开炮的时候,我被感动的泪流满面。听到王芳唱那首经典的《英雄赞歌》更是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提枪上战场保家卫国。

但这部《长津湖》呢?我实在 get 不到这些点。唯一能让人感动的就是开头吴京回乡那段,后面的可以说都是强行煽情。

最后说说美军。

强大的敌人才能体现出我军真正的强悍。

片子里的美军强大吗?我看不出来。

除了飞机优势之外,看不出来美军有多厉害,几个主角都打不死,胡军还是自己去送的。

美军人物全部都是脸谱化,没有一点真实感。

如果不是坐在电影院,我可能还以为又是一部收割弱鸡敌人的抗战剧而已。

总之,这是一部让人失望的电影,三位名导并没有撑起这位宏大的制造。

我猜这部片的主导应该是陈凯歌,徐克是打酱油的,林超贤则负责战斗场面。

徐克之前拍过的《智取威虎山》就很好看,以前的武打片也很多经典,我认为他的水平应该不止这点。

林超贤的红海是目前国产片战斗场景拍得最好的了,镜头也没这么晃。

陈凯歌吗?大家懂得,就不多说了。

可能有人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

但是我是真的恨铁不成钢,我们伟大的英雄们值得一部更好的电影。

我一直认为国家搞宣传,喊这口号喊那口号其实效果一般,远不如拍几部真正好看的电影或者聚集。

对于普通老百姓或者年轻人来说,口号听了可能左耳进右耳出,但是一部好的电影能让人记忆犹新,体现的精神也能影响人很久。

好莱坞每年拍的战争片,全是宣传美国大兵的,如何神勇正义光明伟岸。以前小时候不懂事,看了以后以为是真的,就非常佩服美军。

长大后看的书多了,了解的历史多了,发现其实并不是那样。

二战中美军的贡献并不比苏联多,越战反恐战争啥的,大多都是美国自己作的孽,硬生生被他们自己吹成了正义之举。

这就是好莱坞的力量,电影的力量,软实力的力量。

国产电影,任重道远啊。

知乎用户 大隐者的深度影评 发表

朝鲜战争后,世界才相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长津湖战役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最好写照,从北纬三十八度开始,全世界开始认真听我们讲话了。1949 年我们向世界庄严宣布,我们站起来了。但是没有几个国家从内心里相信这句话,别说别人,就是把隐者放到那个年代,连隐者都不信。

**一个被外族蹂躏了百年的民族,军阀混战、千里饿殍,你说站起来就站起来了?**就在仅仅五年前,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我们这片土地上,竟然发生了豫湘桂大溃败(1944 年),被日本的劣等兵团打了个一泻千里,这群败军再一次提醒着西方列强们:

还是熟悉的配方。

怎么可能短短五年后,你们中国人就站起来了?怎么可能短短六年后,你们中国人就和地球最强战队打了个平手?还是一个模样的中国人,说变就变?

嗯,这倒是真的,说变就变。只是西方国家相信的时候已经晚了。

国民党 60 军原隶属滇军,被老百姓骂成了 “六十熊”。1949 年 1 月 2 日,60 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0 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解放汉城。

1、困扰国人一个世纪的谜题:为了什么而打仗?

1840 年到 1949 年,一个世纪还多的时间里,整个民族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皇帝没有了,我们为谁打仗?是军阀大老爷?还是德先生、赛先生?还是为了烟土?不管为哪个,都产生不了凝聚力。

孙中山先生最早的三民主义,似乎回答了一代人的问题。可是孙先生去世得早,还未得到实践,不久后这个三民主义就变味道了,从四一二开始。

谁说我们中国人没信仰,那纯粹是瞎掰。我们是体验式信仰,说白了就是上行下效,你上梁得正,我下梁才跟着不歪。

试想一下,娶了一堆姨太太的老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儿子:你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爱自己的家庭。你觉得儿子能信吗?

我去你个粗枝大叶的,你爽够了,你玩肾亏了,你不让我重走姨太太路?绝对不行!亲爹也不行!

都说中国人提倡孝道,但其实是有前提的,就是父母德行得正,老子不正,休想靠温良恭俭让骗儿子。于是,常凯申那一套仁义礼不好使了,你五子登科,你四大家族,你就是字写得再方正,也没用。

凭啥我和日本人拼命,你们一车一车的姨太太啊。

2、我为人人,是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

世间有没有鬼?东方文化认为是有鬼的,它在哪?心里,心里有鬼。只有做了亏心事,做了伤害别人的事,伤了天理的事,一个人心里才会有鬼,他才会怕,因为抬头三尺有神明。

你可能说,算了吧,那些巧取豪夺的大老板你看他们怕过吗?怕,所以才会烧香拜佛,心里有鬼,怕报应。

相信读者朋友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处处想着别人,做了许多好事,你是无所恐惧的,是发自内心的强大,因为你心里没鬼。隐者与一位归来的老者聊天,他就讲那时候打仗,他自己都觉得子弹射过来会躲着他走,因为心里装着的是百姓,老天都保佑他。

试想一下,如果一支队伍,它从上到下,都是为了穷人争幸福,为了普通人争安定,你说他们聚集在一起,还有什么力量能击倒他们呢?邪不压正啊。

那一代人都喜欢说一句话:有理走遍天下。问心无愧我怕什么,拳拳之心我惧什么。长津湖一役,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美国人绝望,因为你可以用武器击杀这群人,你却无法从精神上征服他们。虽然我们读书少,但老理儿都牢记啊:

欺负人,你还有理了?

3、不战而屈人之兵,前提是你战过、胜过

西方列强可不管你孙子兵法还是道法自然,人家可是二进制,要么你赢叫你大哥,要么你输叫我大哥。诸葛亮那一套用嘴的智慧不好使,你还草船借箭,我把你船射翻你信不?

俺们家可不是礼仪之邦,祖上是海上专业顺东西的,学名叫海盗。

正是朝鲜战争,才有了后来苏熊陈兵百万,硬是没敢动手。是人家打不过吗?开玩笑,钢铁洪流那真不是吹的。

就是朝鲜战争一次次著名战役,让苏熊不得不考虑,长驱直入后他们将面临的是什么?是无数的战斗英雄,在保家卫国中,在最高传统价值中,舍身成仁成为苏熊的噩梦,那将是无休止的噩梦。

西方人可以不懂为什么会有慷慨赴死这个词,但他们却真真地见识过。为人民利益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战斗英雄那不是牺牲,而是封神了,守卫人民的神。

北极熊进得来,还出得去吗?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侥幸,我们的岁月静好,绝不是哪个大老爷心存善念、人类之光,而是综合衡量后,他们不敢,或者不能。不信你看看老美在朝鲜战争前后的做派:

1950 年 9 月 30 号,我们告诉美国:

“中国人民密切地关心着朝鲜被美国侵略后的形势……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结果,10 月 1 日联军就跨过三八线,向北进犯。

若干年后,美国侵入越南要干翻北越,马上要跨过 17 度线了,这时候我们只说了一句话:

美国如果越过 17 度线,中国就会出兵。

结果,此后十年,美军从未越过 17 度线一步,甚至飞机上装了警铃,过线了就会响。

写在最后。隐者的文章从来都是极致理性的,理性的有些无情。但这篇文章除外,因为如果这样一群可爱的人,还不能让文章有温度的话,那这世间,还有温暖吗?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可敬的军神。

中国人信什么神?信保护我们的人,信无私奉献的人,谁做到了,谁就是我们的神。

知乎用户 看风景的蜗牛君​​ 发表

去看了《长津湖》,场面宏大,情节感人,从主演到配角都演的很出色,是一部非常棒的战争片。对这部影片,我总体上肯定是褒扬为主的。但如果细究起来,还是有一些没那么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影片整体以基层士兵 (甚至是万里这样的新兵) 的视角展开,让观众更有代入感,这一点考量可以理解。但是视角太低之后,就会导致对大局模糊,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对这段历史很熟悉。如此一来,很容易造成一些观感的错位,比如下面几个疑惑。

首先是我的疑惑 1:片名叫《长津湖》,但是真正有关长津湖战役的部分占比却很低,感觉只是来了个小头,瞬间就结束了。

疑惑 2:长津湖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正是这一仗让美国真正认识到了中国军人的强大,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每位烈士不仅壮烈,而且有些非常高的历史价值。这一点影片中涉及了,但是表现得还不够。

疑惑 3:长津湖这场战役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高到,交战双方甚至都将其视为己方战斗力的历史性证明。彭总的指挥艺术在这场战役中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影片几乎没能表现出这一点。

最后我反复思量,终于意识到问题在哪儿了:如果这部电影有续集,那么一切疑惑就都迎刃而解了。所以《长津湖》有续集吗?有的话一定会去继续支持的!

知乎用户 小北​​ 发表

《长津湖》火爆的背后,是 “吴京风” 对“男色时代”的彻底粉碎。

2015 年,华少主持的访谈节目《大牌驾到》做了一项调查叫 “90 后女生心中的帅哥标准”。

数据显示,尖而小的脸型以 3.55 倍的优势,战胜了濮存晰为代表的国字脸。以鹿晗为代表的可爱俊美型,最终以 4 倍的投票率,战胜了以霍建华为代表的英气威武型男艺人。

以李敏镐为代表的高挑大长腿欧巴,以 9 倍优势战胜了健壮结实的吴彦祖。

白净白嫩型的鹿晗,投票率要比以古天乐为代表的的健康黝黑型多出 6.14 倍。

可见在九零后女生的心中,长相俊美的小鲜肉才是真爱。为了迎合这些年轻人的胃口,背后的资本们在娱乐圈展开了 “男色时代”。

他们专挑那些白白净净的,长相俊美的小鲜肉,并将其打造成顶流,侵蚀着年轻观众们的审美。

恰巧,这期节目的嘉宾是吴京,当硬汉看到这些数据时,五官皱在了一起并发出无奈的苦笑。

当主持人华少在大屏幕上放出 EXO 的照片时,吴京问了这么一句话。

这都是男的女的?

显然,吴京对那些化着浓妆,穿着暴露讨好女性观众的男艺人,极其反感。所以,那一句反问,就是他当下最真实的心声,以及对这一环境的鄙视态度。

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节目播出后,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

因为这句话,以及反对 “娘炮” 文化的态度,吴京被对方粉丝追着骂了好多年,这群粉丝甚至要人肉搜索吴京,要去尾追到他的家,并诅咒他的孩子。言语之恶毒,行为之猖狂。

其实,吴京在问 “是男是女” 后又说了一番话,大致意思是看一个男人到底是不是真爷们,不仅仅是看外表,而是要看他是否有责任感,是否有担当。

换言之,吴京反对 “娘炮” 文化,但并不是针对 EXO,而是针对 “男色时代” 的风气。因为 “男色时代” 的风气不仅带歪了年轻人的审美,更破坏了市场的环境,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审美。

显然,这些风气,已经影响到他身边的人。

在吴京拍摄《战狼》的时候,身边很多电影前辈、制片人、监制、导演都在劝他不要拍,因为会赔。为什么会赔呢?因为这些电影人们都在说,如今是以女性观众为主导的电影市场,女性观众不爱看这样的片子。

为了迎合女性观众,许多电影人们不管演技只管流量,试图用顶流美男子去骗年轻女性观众走进影院。

同样的,背后的经纪公司就不断包装这类艺人,怎么 “漂亮” 就怎么捯饬,怎么 “柔美” 就怎么打造。

慢慢的,迎合女性市场,打造 “漂亮” 男艺人成了娱乐圈的风气。而那些阳刚帅气有演技的男艺人逐渐失去了市场,演技与业务能力也都成为最不起眼的元素。

对于这一风气,吴京是不服的。

你可以有委婉、睿智、奸诈、狡猾、柔美、俊秀、俊美的存在,为什么就不能有我这样的硬汉存在呢?我不服!

在采访时,吴京频频亮出自己的态度。即便得罪人,他也毫不惧怕,甚至公开痛批 “娘炮” 文化。

他说在娱乐圈总能看到那些留着长长的头发,涂着厚厚的脂粉与红红的嘴唇,以及长长睫毛与画着眼线的男艺人。

但是当他去汶川抢险救灾的时候,看到了与这群柔美男艺人同样年纪的军人,不同的是他们穿着军装与厚厚的背心,头发是乱乱的,脸上是脏脏的,身上是臭臭的。累了就睡在马路边,下雨了就披着雨衣躺在地上,饿了就啃啃方便面喝着矿泉水。

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但凡老百姓需要帮助,这群孩子们就会拿自己的身体当桥板让所有人从他们身上踏过去。

什么是真男人?这就是,而不是整天涂脂抹粉模仿 “娘炮” 的那些人。

在别人劝他不要拍军事题材的电影时,吴京不听。因为他始终认为,女性到最后追求的还是有责任感的男人,而不是遇事就躲或撒娇的男人,所以他坚持拍了一个真男人的戏。

《战狼 2》的成功足以证明,那些一味迎合市场为 “小鲜肉” 捧臭脚的电影人都错了,阳刚男儿是有市场的,而大部分的观众也是有审美的。

吴京的《战狼 2》敲醒了电影人,自此主旋律与 “吴京风” 被刮起。《红海行动》、《烈火英雄》等硬汉片子备受欢迎,也证明吴京的坚持是对的。

如今,主旋律电影《长津湖》火爆国庆档,短短 8 天的时间票房就突破 33 亿,平均下来一天 4.1 亿的票房。

更有众多女性观众发表观影感受,甚至观影结束后回家冻土豆,亲身体会志愿军们的辛苦。

这些数据的呈现,以及网友的反应,都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吴京的预判是对的,女性观众到头来追求的还是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男性,而这类硬汉片子正中女性观众下怀。也意味着,“吴京风”的兴起,是阳刚市场的再次回归,是 “娘炮” 文化彻底被摒弃,这也将是市场未来的走向。

曾痛批 “娘炮” 文化的吴京,亲手还给阳刚男儿一个市场,更彻底粉碎了“男色时代”。

正如编剧汪海林所说,《长津湖》能获得如此好的票房成绩,说明阳刚有市场。

因为再也不用看描眉画眼打着发蜡的男战士,也不用看令人不适的耽美,更不会出现 “美男子” 柔弱撒娇地说:“又有敌人来了,讨厌讨厌啦!”

没有这些令人反感的 “美男子”,也没有硬凹造型的 “硬汉”,更没有柔弱不能自理的 “娘炮”。而都是不施粉黛,灰头土脸不修边幅,在地上摸爬滚打一心只为塑造角色的真演员。

没有人会为了破一块皮而小题大做,也没有人会为了所谓的偶像包袱不愿配合,更没有人以咖位论特殊。这才是影视作品的正常审美,才是演员该做的事,更是市场需要的好作品。

这并非是汪海林第一次为行业审美发声,作为业内资深编剧与影评人的他与吴京一样为演艺圈的明天担忧,为市场审美忧患。

他曾公开演讲《现在的娱乐圈鸭里鸭气》,痛批 “娘炮” 文化。他说,在国外电影都将男主角写的义薄云天,义无反顾,充满血性与攻击性的时候,我们的男演员都在画眼线,在说“你好美”。

更离谱的是,在他参加一个中国好演员的评选时,看到的候选人很多就不是演员,其次很多就不是 “男” 的。所以,这些人为什么要参加男演员的评选?

言语犀利,态度明确,汪海林将对 “男色时代” 的忧虑表达得淋漓尽致。

男人不男人了,男性化的色彩被降低了,如此行业环境之下,严重带歪了年轻观众的审美。好在吴京的坚持与 “清朗行动” 的展开,彻底断送了 “男色时代” 的未来。

没有偶像与 “娘炮”,只有演员的市场才是观众真正需要的。吴京用实力让电影圈刮起“吴京风”,粉碎了“娘炮” 市场,还硬汉一片天。

知乎用户 老头也玩 发表

我看过许多关于长津湖战役的史实资料,为前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动。至于电影《长津湖》,如果不是因为座位离银幕太近,差点就睡着了。

知乎用户 纸巾 发表

我提点意见。

节奏感把握得不好,配乐用得稀烂。

很多没必要用配乐的地方,硬是塞了进去。

例如入朝前动员讲话时、冲锋前的冲锋号奏响时,如果这些地方没有配上那幼稚的 “史诗感配乐”,整部电影就不会显得油腻,而是会形成一种 “历史厚重感”。真正的战争动员是安静肃穆的。

配乐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最大程度克制,特别是在需要厚度的历史题材上面。

全片共出现两段冲锋号,第一段到后面居然被情绪激昂的配乐盖住了,没有留下一点余响,这里的配乐使用实在是喧宾夺主。

还有打闹玩笑的情节,加诙谐搞笑的配乐,配乐确实贴合当时事件的情绪,但从整体上来看,就造成了基调的撕裂。

除了配乐,人声也是电影声音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影前期给了麦克阿瑟很多的特写镜头,试图营造一个 “强大的对手” 的感觉,但当麦克阿瑟的演员在台上发表演讲时,之前所有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努力都白费了,无论是语调或气势,都丝毫没有一位将军的感觉。(B 站有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演讲的视频,可以自行去对比。)

就讲话气势和节奏来看,张涵予是整部电影里最好的,真有大将风范,可见其台词功底之深厚。(战争动员的那段演讲)

多说几句,我觉得评判《长津湖》是好是坏、水准到了哪里,不必要去对比美国好莱坞的战争片,先和《红海行动》、《百团大战》、《智取威虎山》、《金刚川》、《八佰》这些近些年来的国内战争题材电影对比,再看向更老的题材更加近似的《上甘岭》,便很自然能够比较出各自的长处短处。

最后,无论片子拍得如何,都要向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致敬。电影是电影,历史是历史,观众是观众,英雄是英雄。

知乎用户 青蜂侠​ 发表

近日,电影《长津湖》热映感动众多网友。昆明的迟女士看完后,找来煮熟的土豆冻在冰箱内,体验电影中英雄们啃冻土豆的艰苦。“吃了第一口就觉得心酸特别想哭。” 迟女士表示,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英雄们奋斗来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完很失望,觉得中国拍抗美援朝水平就这样了…

然后有人说,去看功勋,那里有我想要的。

我真是感谢他,让我知道了现如今抗美援朝还是有好片。不至于一直沉浸在失望的情绪中。

真想了解抗美援朝的,建议在家里看功勋,49 的电影票留,不如充一个月爱奇艺会员,剩下的钱去楼下小卖部买零食饮料。

长津湖这部电影是给功勋舔脚都不配的商业片,所谓 13 亿的巨制,甚至连歪屁股导演拍的金刚川都不如。

刚看完功勋第一单元关于李延年的故事,目前情绪非常激昂,说句狂妄的话,功勋要是有长津湖这充钱力度,hbo 的三部战争剧都得低头下来管功勋叫声大哥。

没这部功勋作对比,我还真不至于这么激动地喷长津湖。

长津湖如此悲壮的史诗,乱加一堆低俗的笑点,还配上动画片一样的轻浮的 bgm,简直恶心。你搁这儿拍合家欢吗?拍合家欢你拍什么历史题材?

研究过一会儿缴获的老型号坦克,就知道怎么操控美军最新的 M46。人罗厚财也会操控谢尔曼的炮,但人家交待了在国军那儿跟着一坦克车长学过老长一段时间。删掉那些毫无意义的低俗笑点镜头,多几个镜头交代两个人有过丰富的驾驶美军坦克的经历,不好吗?

巴祖卡打飞机,你以为你在玩战地拍整活视频?

被航弹炸翻了车还没直接碎成渣的炮排排长,拙劣模仿国外战争电影的重伤死亡镜头。功勋里随便哪个配角死亡时不比这长津湖这个生硬的死亡刻画让人感动?

空喊了一堆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完全不如功勋第一集里李延年给战士们做思想工作时那段震撼人心的演讲。

伍万里这个角色更是败笔中的败笔,桀骜不驯,不听指挥,毫无军事技能就被分进了精锐部队,字幕轻飘飘一句特训过了,结果上战场前连子弹结构都分不清,战场上手榴弹几秒爆炸都要人教。然后突然就战神附体,用枪动作凌厉迅猛,规避火力动作熟练无比,你搁这儿拍修仙,传承老兵修为?成长过程更是肤浅犹如黑帮电影,从 “为了让我哥看得起我” 变成“为了让敌人看得起我”,和抗美援朝的意义八杆子打不着边。

这要是还在硬吹长津湖的,十个里面八个是行走的五十万,怀着恶意要把这段对新中国意义极其厚重的历史娱乐化,淡化中国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剩下两个就是对历史,军事一无所知的小白,沉浸在廉价的感动中,两三天的民族热情狂欢后就把这段历史忘了个精光。

知乎用户 猜我最爱的是谁​ 发表

昨天去看的。我儿子前几天和小伙伴去看了,买的 80 的原价票,回来说觉得有点长,文戏太多了。我心想这种大场面电影,三个小时也还好吧,想起当年在大学一下午看指环王三部曲。我买票的时候,正好万达有这个会员权益,9.9 太划算。

到了电影院,先打开豆瓣看下评分,想着怎么都有 8.5 以上,打开一看,7.5,em…… 今天貌似 7.6 了。当时心里预期就下了一半。

开场镜头有点糊,心想我视力又下降了!

吴京一出来,我就有些出戏,他真的演这种角色怎么着都像战狼。我隐隐有些担心,别又是美帝那套孤胆英雄吧!

四字出来,伍万里,觉得还好,但眼神明显太用力,表演痕迹在 imax 上看得很清楚。

后来就陆续一众戏骨,单看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好,服化道也不错,但战争场面老是出戏,特效的爆炸还有火,都不太真实。

然后情节,我最注重的,也是最失望的。我渴望看到的是个波澜壮阔、感人至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苍凉又雄壮的故事,我包里放了一包纸巾,去买星巴克的时候还顺带了两张纸巾,结果愣没用上。最感人的情节反而是战士们在平时打闹玩笑时,我内心很难过,想着这些年轻的鲜活的生命马上要遭受战火的摧残,我把自己和孩子代入了,那一刻很想哭。于是毛岸英死的时候我以为我会哭第一场,结果没有!细节刻画太缺少了,人物感觉没有立起来。

到战场,打仗了,每个人都很拼,确实让我感受到当年战争的艰苦卓绝,但问题依然是细节刻画不深入。棉衣除了车站那段,后面只是语言带过了一下,战场上每个人都是英雄,但故事好像就是围绕千里万里雷爹。武器破坏值忽高忽低,人压在手榴弹上,就把威力全挡了,上面的人毫发无伤。飞机轰炸可以扫平一整个山谷,然而雷爹开车冲过去的时候,愣是无法。

雷爹死的时候沂蒙小调,本该泪崩,我却有点莫名,我想我是不是之前没看仔细,这应该是暗合了雷爹故乡,包括他说的不要留下我一个人,其实是临终思乡。出发前,待我回家;战场上,带我回家。

后来战斗匆匆结束,冰雕连只得了一个美将的敬礼,然后大段字幕交代电影结局,也不知千里有没有回家修房子,万里有没有把围巾还给姑娘。

我不知道有彩蛋,所以灯亮起我就走了,我那一场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后来才知道有彩蛋,但,就这样吧。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最真实的想法是 9.9 还是很值了,但三个小时泡在电影院,去万达的时候停车又特别难,我停远处走过来,因为电影快开演,匆匆去取了预定的星巴克,饿着肚子看了三个小时,于我而言,是不希望看到这么个呈现的。

听说还有下部,会交待所有细节吗?会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吗?我有些期待,但怕再次失望。

最后,谢邀。

知乎用户 六爷阿旦 发表

国庆节第二天去看了《长津湖》,场面果然还是很震撼,三个小时看的人有点热血沸腾,很多人看电影的时候可能有很多地方会特别感动,我看的时候,有两个时候特别有感触,这个感触跟以前看袁隆平院士接受采访时,听到他说 “我们以后再也不会饿死人了,再也不会了” 时有点类似,。

“再也不会了”,这五个字,大概就是我看电影时最大的感触。

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刚进入朝鲜后,火车被轰炸,乱石滩上被美军机射击,这都是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空军,所以完全没有制空优势,美国飞机一来,就只能赶紧找地躲起来,而每次美国飞机投下炸弹,燃烧弹,我们志愿军的死伤都会很惨重。

这种情况,现在应该可以说,再也不会了。我们有最先进的歼 20,已经可以跟美国最先进的战斗机一较高低,世界其他国家的战机,跟我们基本上都有代差,可以说不管跟谁比,那种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战争,今后再也不会了。

第二个是在长津湖战役前,天寒地冻,零下四十度的天气,志愿军缺少御寒的装备又缺少补给,很多人在战斗状态下活活冻死。真实情况也是有大量志愿军被冻死冻伤,如果他们有优良的装备,他们肯定不会就这样牺牲,战争可能还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这种情况,对于我们现在的部队,也应该说是再也不会了。现在经常可以看到新闻,不管是面对密密麻麻的蚊子,还是在高寒缺氧的边疆,战士们的装备基本实现了精良化,伙食更是没得说。这种缺衣少食的战争,我们今后再也不会了。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立国之战,我还是那句话,70 年前美国在如此优势下都没能赢我们,70 年后的现在,就更不可能了。美国如此,遑论其他人。

知乎用户 鬏结 发表

我抱着一颗忐忑的心看了长津湖

生怕这个电影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现在看电影就像看国足一样,“千万别搞砸了!”

看完之后我忐忑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确实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或者说,我也没有把预期定的那么高,这样摔下来才不那么疼。

需要注意的是

我在讨论一个电影而不是家国情怀

这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如果把什么事情都要融入到爱国主义中来,我建议我们礼拜天就不要休息了,因为礼拜就是一个西方的节日。我们也不要称自己为东方的国家了,因为东方是以地中海命名的,是一种欧洲话语体系。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正确,符合爱国情怀。类似的电影从《我不是药神》《战狼》以后层出不穷。国家需要这样的题材,人民需要这种扬眉吐气的情绪。这种电影完美的契合了这两种需求。

一契合,就挣钱了。

要说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有两点,

一,就是场面 砰砰砰!

我问我媳妇,看完怎么样?她说 “太震撼了!”

“哪震撼?”

“飞机 大炮的,砰砰砰!”

“完了?”

“完了。。。。。”

确实震撼,这不得不承认。毕竟凯哥都来了。

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你当过兵绝对能理解,领导讲话带脏字的那种血性,我一看张涵予在主席台上讲话来了一个 “他妈的” 我那种劲蹭蹭的往上涨。包括吴京在开始集合部队时撕心裂肺的吼声也能打动我。一句话,像个当兵的,雷雷风行,走路带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电影里体现在很多点,战士们在火车里的打闹,在雪地里吃土豆,在休息时候调戏雷公等等,战士们的一言一行都里里外外透着那种乐观情绪。我当兵以前真的不相信书里说的我们在长征的时候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啃着树皮却欢欣鼓舞的高唱国际歌。我感觉都是在吹牛,那怎么可能。

直到我走进部队,在一次拉练过程中确实的体会到了。那时候拉练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负重 40 斤左右的物资。遇到强行军对于我们新兵蛋子来说是最恐惧的。我们的排长在前面领队当尖刀班。走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好几个新兵蛋子就感觉吃不消了,有一个还他妈哭了起来。我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感觉从生下来就没吃过这么多的苦。那时的我真想装个病号上救护车行了。其实排长走了一半也有点吃力了,能看出他走路有点变形。一直在用左腿用力,右腿的老伤好像犯了。他回头看到我们一个个的不行了,自己的大黑脸却对我们一笑来了句

“都他妈是站着尿的汉子!都打起精神来!”

他这句土到掉渣的话一下子把我们逗乐了。大家都哈哈笑了起来。那个哭着的傻逼边哭边笑,大家一看他更来劲了,都任性的笑了起来。

我们排长也没说别的,紧接着他又一瘸一拐的往前走。还唱着歌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后来我们就跟着他一起唱一起走。

那时候真的感觉一点都不累了。

“人的意志可以战胜肉体”

从那之后我也是用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来教育我的兵。

况且我们有特别能吃苦的连魂

老兵经常告诉新兵,连魂在哪里?不在平时,就在谁都扛不住的时候,连魂蹭的一下就蹦出来了。

事该怎么垮就怎么垮,你是阻挡不了的。

可是人垮了,就他妈什么都没了。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一直也是我军的精神食粮,从那以后我相信长征时唱国际歌的真实性。

电影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雷公的形象,他一直在闹,一直在逗大伙,最终为了大伙还能把命搭进去。死了时候也不说交党费的事,就是 疼 疼死我了,别把我留在这。。。。

他很伟大

可以把命奉献给大家

他很真实

疼就是疼,顾不上别的

形象的丰满之处就在于此

面对黑暗且心怀光明

至于不足就很多了

一,

易烊千玺的演技真的没得说,非常好。问题在于人物叙事设定展开上,一个只会打水漂的孩子,突然间在一场战斗中杀死了 12 个装备精良的美国鬼子。想想就有点出格。他可以杀死 12 个 没人拦着他,但是他的铺垫只是一个打水漂,一个对敌人的愤怒。这不足以让他开挂干死 12 个美国佬。如果你说他是战狼的弟弟,那我就没得说了。

二,

吴京一路开挂,全是风险戏,身上没有受一点伤。这又是一个战狼式的连长。现实中,在一场大规模的实战中有三次以上的风险性对抗,这个人必死无疑。况且面对的是装备精良,人高马大的美国兵。您说这是电影不是真的,可这部电影是以抗美援朝作为依托来展开的。

三,

第一场轰炸通信塔的战斗组织过于精密,战争通常样式氛围三种样式。防御战,攻击战,遭遇战。而这是一场典型的遭遇战,遭遇战有好多特点,而其中遭遇战最大的特点就是立足未稳,准备不充分,组织协同仓促。

我们在回忆这个片段,七连经过简单的协商之后,几个小分队完美的占领了最佳位置。那么请问为什么防御之敌为什么没有发现呢?

这场战斗的流程大致如下~

用吊车绑好炸药包~

在炸药包运动中,射手在光线不良的情况下对运动目标射击~

迫击炮分队在瞬间爆炸闪光的时候确定敌人据点位置,发射迫击炮~

突袭分队开始冲锋!(类似于炮火覆盖后的冲锋)

别小看这简单的四步,在实际操作中是特别困难的。第一,哪有现成的吊车刚好经过敌人头顶?第二,射手用的是准星加缺口的步枪,怎么才能一击必中?第三,我军迫击炮分队确实有牛逼瞪眼法的本事,那他是怎么在最短时间测算的。炸药包一炸就算是指示目标,而后三秒左右就测算完毕,发射!第四,射手射的那么准,为啥吴连长还要带着人往里面冲?

四,

过于弱化敌人。我们需要知道一个规律,需要证明自己强大,必须对手强大。而我们看到的美军除了飞机在天上牛逼哄哄的轰炸之外没有交代美军哪里强大。我们可以百度一下抗美援朝中美死伤人数对比。

五,

最要命的地方,这部电影如果大家不提前做足关于抗美援朝的功课很难看懂长津湖在整个战役中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长津湖之战只有一个小时演绎,其他两个小时都是在铺垫。有点虎头蛇尾的味道。我冒昧的感觉感觉长津湖也不是那么难打,就是一个包饺子战术。殊不知我们的行军速度,吃苦耐劳的精神,接近路线的选择,部队纪律严明等等,简易信号通信技巧等等才是长津湖取胜的关键。

最后一个彩蛋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旁边一哥们对他女朋友说,这是长津湖,我国很著名的一个湖,美军就是败在这的。我回头看了看他,确定不是韩国人也不是朝鲜人,是地道的河北老爷们。

看来这部电影只是给了解历史的国人看的。

评分 7 分,最多 7 分了。

知乎用户 巨魔与精灵 发表

对电影的体会是太好看了,金刚川和八佰我都没有去看。

十一那天我对长津湖的底细还不很清楚,我只想看一场用当代技术手段拍摄的 “老电影”

那种老电影不是说要主角形象浓眉大眼,要正面特写,反派要找形象猥琐尖嘴猴腮的表面意思,而是我国才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我军具有绝对正义性,这是人民支持的战争。

我想要的是这个,因为对于我们来说,不战斗就意味着受奴役,不战斗就意味着灭亡,我们是别无选择。

这是百年以来我国独特之处,那些国家,尤其是列强们,他们都有得选择,就是不发动战争。包括朝韩,他们谁都可以选择不战,听美苏安排。最后也是一样 ,只是死不死人的区别。

反正之前千百年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也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突然产生了错觉,就觉得自己可以当家做主了。

只有中国必须破釜沉舟。

这是当年黑白老电影永远不会缺少的内核,后来受好莱坞的影响,慢慢丢掉了。

可是我们的电影人忽略了,好莱坞的战争电影思想是建立在美国有选择的基础上的,无论哪一场战争,包括二战,他们都可以选择不打。

他美国也可以像蒋公一样,珍珠港之后要求军人要克制,希望国际调停的呀。

他们有得选,所以事后才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考它的必要性。

中国没有这个余地呀,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最后用什么解决了战争?这还用问吗?任何一个 汉奸也答不上来别的呀。

但是对长津湖这部电影我也一直担心这个情况,投资那么大,又是频频失手的大导演。

会不会还是那个味儿?

甚至像集结号那样讲一个战士战场上受骗,战后受委屈,搞得很不值得的样子。

那天我点开了 APP,随便看了一下,就碰到选座,我看到没坐了。

原来影院不可以坐满,可以坐的位置都卖完了。

于是我不知不觉,反正没多想什么很自然的点了下一场,一看也马上告罄。

当时就受不了抢了下来。

事后证明,冥冥之中我没有选错,果然我想要的内核都有。我想要的激烈场面更有。

过去的老电影后一部分就很差劲,把敌人塑造的太过虚弱,狡诈大过实力,战斗场面也就是一比划。

这部长津湖,终于把技术问题都补足了,美国大兵也是人,也过节,也想家。但是战斗中也很勇猛。

志愿军的胜利不是靠别人施舍、推让来的。是付出了鲜血的,是敌人别无选择没有办法了。我们的伤亡也不止来自于英勇无畏,不是完全的凭不怕死三个字,也不是每一次牺牲都那样的惊天地,泣鬼神,轰轰烈烈。

有些本没必要,其实很憋屈的死亡也都拍了出来。

但是这些不是让我们退缩,反思,是提醒我们要进步,要强大起来呀,否则就可能再有那样子的死亡。

但是观影的体会,就感觉差了些。不知道是太长时间没看电影了还是怎么回事,电影一开场,我就肉眼可见的感到画面不流畅,隐隐约约的看到物体边缘有红绿两色的虚边。

而且我注意到,电影绝对是有掉帧现象!

以至于刚开始我看得不怎么舒服。

不过到后来,大约是飞机将要轰炸列车,战士们抢救物资的紧张时刻,我才摆脱了一切外在影响,全心投入到了电影本身之中。跟随影片情节,同喜同悲起来。

所以说我觉得电影非常好看,好看到让我排除了外界干扰,几度欲泪起来。

知乎用户 十四十四 发表

如果评论区被关了,那一定不是我关的。

知乎用户 一碗大酱汤 发表

我和女友特地选了巨幕厅来看的。在全篇宏大的战争描写里,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雷公透过炮管向里面瞄了一眼,意味深长。因为我觉得这一眼,看似检查装备,实际上望向了未来,望向了我们,是希望胜利,希望和平。

心疼我们可爱的战士,我们的保护神。

知乎用户 夜雪​ 发表

晒一下电影票。

总的来说还可以吧。

看电影前后自己也找了一些资料、书籍来看。

就感觉这电影啥都想要,啥都想拍,啥观众都想满足。贪多嚼不烂。

这题材其实不好拍,反正都会有人喷。

全景式的,有人说没有突出英雄。

拍太细,有人说没有气势,是军事武侠片。

啥都有,人说太乱,时长不友好。

观众的需求也是各有不同,众口难调。

这一类的题材,以前拍太少,能拍出来我就觉得挺好。这次我去看就当众筹了,希望下次拍得更好。

我最大的不满意是对影院的,选的位置居然是按摩椅。

我并没有付费,在电影开始前,按摩椅有免费体验时间,一坐下,它就从下到上沿着你的脊背按上一遍。这还没啥。

讨厌的是电影进行了一段时间,这按摩椅自己启动了,又是从下往上给你按一遍。

整个放映时间里,突然启动,来来回回几遍。太影响观影体验了。

这个项目的提出就很扯,看电影时有人梯踢椅背都让人受不了,何况这。

知乎用户 DanteQuin 发表

这款四年前的综艺属实带预言家

知乎用户 野狐禅 发表

值回票价,对膀胱是一种锻炼。

知乎用户 萌兰 发表

对这部电影期望值很高的人应该会失望。来看看历史背景,这是讲**立国之战 “抗美援朝战争” 五大战役之一的长津湖战役,双方投入兵力约 25 万人,其艰苦程度超出世人的想象,在古往今来的世界战争史上亦是极为罕见。从战略意义上讲是志愿军的一个大胜仗,是朝鲜战场局势改变的重要拐点。**如果不是拍长津湖战役,拍小规模战斗,我不会吐槽,好的战争片是可以成功塑造将军到士兵整体部队的群像,可以认真表达战略战术意识。电影长津湖在这两方面的缺陷有目共睹。当然,好的方面也有。其中,没有夹带私货(歪屁股)好好拍摄了毛岸英,这点挺好的。但作为战争片爱好者,吐槽几点不足:

一、**影片缺乏战略战术表现,将帅英明指导、我志愿军战士高超的战术素养、钢铁般的意志力和强悍的军令如山的执行力表现不足。**战争片尤其是讲 “战役” 的电影,少了这几点或表现的不好,影片连根本都立不住。没有看到这些核心内容的完美呈现,让我观影时觉得憋闷,挺失望的。

二、**影片没有展现出连队党支部的重要性,没有表现出指导员的思政工作水平。**三湾改编后,在我军队伍里面,指导员是核心人物之一,从历史资料和纪录片得知,指导员不仅对基层官兵的心理掌握确实,共同语言多,能得到战士们的认同,而且指挥打仗的功夫也并不差。所以,我们没看到类似结束战斗要打扫战场,安排运送受伤战士到后方,食物不够士兵冷的发抖时指导员关怀备至等剧情。

三、**伍万里戏份偏重,剪掉一些,把时间分给其他角色更好。**类似在部队急行军中拦宋时轮的车就有点离谱,后面多次违抗命令擅自行动,这些行为在部队都不可能发生,我军强悍的军令如山的执行力可不是闹着玩的。

四、**志愿军非战斗减员没有体现。**尤其是在雪地里的剧情,9 兵团很多战士都是南方人,生平第一次看到下大雪,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真实情况是有人冻死,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应该把镜头给连队所有人,军政主官(连长和指导员)得起作用,最小动静关心查看士兵,不应该把镜头着重给伍万里及跟他搭戏的雷公和伍千里。

五、**一开始的伟人们塑造的有些脸谱化。**各方的涌动并没有拍出来,除了主席说的那句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稍微有点印象,其他的剧情没什么印象,纪录片都比这精彩。后面的冰雕连和杨根思一看就是时间仓促,赶紧拍一下完成任务好下班。电影因受时长限制,更考验导演功底。​

我现在的感受是主创方拿了做 “佛跳墙” 的食材,只给我们上了一盆“火锅”,七连、冰雕连、杨根思看似什么都有,却不是那个味儿了。现在的年轻人连纪录片都爱看,没必要刻意塑造一个主角代入情绪,战场上都是主角,不要为了突出主角而去加戏弄一个“主角”,应当把几个战士的背景和故事线叙述清晰,人物才能立住,其中又以军政主官(连长和指导员)戏份稍微偏重才好,这样才能体现出这支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国家奋不顾身的不是只有一个人,而是每一个志愿军战士,每一个人都是英雄。​

我之所以对此类国产战争片如此苛刻,是因为我们 “最可爱的人” 舍生忘死抵御强敌的伟大应当用最优秀的影视作品去纪念,没有达到《大决战》、《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佳片的水准,太让人遗憾了!

最后,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

青山埋忠骨

山河念英魂

公辞七十载

国庆魂归兮

知乎用户 君锋 发表

今天在北京天安门看了升旗,看完后发了条朋友圈

冰雕连一件薄衣零下 40 能趴几天几夜,

我现在才零上 12 穿着长袖卫衣站了 3h 就腿麻了。

感同身受点皮毛后才能想象那些年那些战争,

真实战争的残酷,你想像不到

知乎用户 娘子电影​ 发表

长津湖电影不一样的观后感,都是对中国电影的恨铁不成钢。

知乎用户 vector​ 发表

知乎用户 我是大大可爱哇 发表

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为背景,讲述了志愿军 7 连官兵为了争取胜利,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军人荣耀的感人故事。

长津湖战役是中国 “钢铁军人” 与美国 “钢铁部队” 的较量,结果 “气多” 战胜了 “钢多”。连长伍千里、指导员梅生、狙击手平河、炮兵排长“雷公”、火力排排长余从戎、战士伍万里…… 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志愿军官兵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无畏斗志、胜战智慧、牺牲奉献展示了“最可爱的人” 的壮美形象,彰显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书写了中国军人不可战胜的英雄传奇。

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 71 年前长津湖之战的残酷与伟大、牺牲与不朽。1950 年 10 月底,长津湖地区遭遇 50 年不遇的严寒,白天气温零下 20 多摄氏度。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大部分是从华东调来的部队。由于紧急入朝,有的官兵连过冬的服装都未换上,大部分官兵穿着华东地区的薄棉服(装 1 斤半棉花),充饥解渴的是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和漫山遍野的冰雪。当时,志愿军第 9 兵团物资供应极其困难,平均下来每个班只有两三床棉被,夜间官兵们只能互相搂抱着取暖,有的人冻得耳朵一碰就掉。而美军不仅有军大衣、鸭绒袋,还有棉帐篷、热火炉、营养丰富的热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志愿军第 9 兵团全歼美军一个 3191 人的整建制团——“北极熊团”,打垮了美国王牌陆军第 10 军,迫使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 “路程最长的退却”。

战后,人们才知道,志愿军战士在水门桥旁高地上埋伏的那一夜,温度低至零下 54 摄氏度,我军由此产生了一个震撼天地的英雄称谓——“冰雕连”。可以说,长津湖战役的胜利,是我军钢铁意志的胜利,是志愿军战斗精神的胜利。正如冻死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在一首诗中所表达的:“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经此一役,美军惊呼:“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 · 奥内尔战后评价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 如果中国人没有于 1950 年 11 月在清长战场上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不管是现实中的长津湖之战,还是艺术化的电影《长津湖》,都深刻地告诉我们:“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 的确,中国军人的荣耀永远不死、永远不可撼动。电影《长津湖》的历史顾问王树增认为: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军面对的最大考验就是严酷的气候,“他们在没有完整御寒装备的情况下毅然奔赴战场,面对美军最强悍的部队,用血肉之躯作战,最终取得胜利,靠的是不怕强敌的民族风骨,是前赴后继的英雄主义精神,影片展现的正是这种精神,至今依旧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也正是无数英雄的血性拼杀,让侵略者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昨天,志愿军官兵用热血和胜利,为中国军人赢得了荣耀。今天,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用顽强的作风、不屈的斗志、胜战的本领来捍卫军人的荣耀。

中国军人的荣耀不可撼动,不靠说,而靠做;不靠表态,而靠实力。当前,我国国家安全进入高风险、高承压期,战争风险现实存在,对我军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捍卫中国军人的荣耀,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努力锻造打赢制胜的硬核能力,保持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高度戒备状态,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切实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知乎用户 刘火华 发表

突然有一个想法:下次奥斯卡外语片,我们就选送《长津湖》,美国佬会不会心里 mmp?

知乎用户 kxjordan 发表

可能前期的宣传太猛了,以至于我对这部片子的心理预期无形中被抬得很高很高。

因此进入影院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几段转场略显仓促。

时长限制导致结局草率。

情绪渲染力欠缺。

但,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无论是重温历史,还是作为商业片,都还是不错的。

知乎用户 FireToad 发表

毒贩,老实,逐一发送轰炸机!(B2)

突然想起来,我好几年没看过正经的,表现美国轰炸机的电影了。

决战中途岛勉强算。

现在美帝沉迷于各种超级英雄,早就忘记了自己的老本。

我就喜欢看 b2 是怎么高空突防的。

我就爱看福特把坏人炸成灰。

什么时候派个 b2 把毒贩村子炸上天,掘地三十尺那种?

知乎用户 ICEplate​ 发表

出了影院,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恍如隔世。

若非无路可走,哪个兔子爱蹬鹰?

都是爹妈生养,都是血肉之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花心思,耗力气,拼性命,图的什么?

那时候还只有美军有原子弹。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幸福,并感激着。

知乎用户 乘风破浪的爷爷​ 发表

只能说制作方为了市场做了太多妥协。

我要看胡修道,我要看张桃芳,我要看金珍彪,我要看刘光子,我要看谭秉云。。

我要看机枪打飞机,我要看一人单挑数辆坦克。我要看以一敌百。。

现在这样有点像夹生饭。只表现了作战环境艰苦装备落后,表现了志愿军的强大意志,表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但是为什么在军事装备差距巨大,作战环境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志愿军能战胜敌人。只是因为意志吗?而且这样立意最后的结果,就会导致对这段历史不了解的人,很容易被什么人海战术,以多打少带偏。而反驳方除了能拉出来个三三制,也没有更多说服力的理由。

志愿兵号称人类轻步兵巅峰,可真不是只因为能吃苦。

虽然我国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但是志愿军里有一大批堪称战神的战士。为什么不表现这些人呢?

为什么好莱坞可以拍兰博、007、钢锯岭、美国队长,我们却不敢表现。

凡人之躯,堪比神灵。可不是像钢铁侠那种虚构人物,而是像黄继光、杨根思等那些现实人物。

知乎用户 靡服​ 发表

说说我身边的人看完以后的感受

A,我叔,十年老兵,公务员处级干部退休,看前很期待,看完有些失望,说是比预想的差,但说不上来差在那,只是感觉不如老片上甘岭,南征北战等

B,我堂弟,前野战军炮兵军官,南京炮校毕业,转业后作电商,小有所成,事先对这电影没兴趣,家族聚会大家拖去看,看完以后,表示看得快睡着了,我问他对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有什么看法?他表示看个热闹不就成了,懒得评价的样子。

C,亲戚,国企中层干部男,本科学历,看前很期待,看完略有些失望,但表示很感动,表示以后不用美国车了……

D,亲戚,某 IT 企业中层男,研究生学历,看完也是略有失望,因为事先说是很惨烈很惨烈,但看完电影,没感觉里面志愿军多惨烈,到是里面的美国人被打得挺惨。

E,朋友,小企业主女,看完感动,说是里面的演员看起来脏兮兮,营养不良的样子,想来志愿军生活艰苦,然后大骂现在的贪官。

F,朋友,报纸编辑男,本科,一直是崇美派,本身对电影没兴趣,看完懒得评价,只是说电影很假很假。

G

知乎用户 阿摆幻摆摆​ 发表

我是带小朋友去的,他们这一届小朋友,真的吃的苦太少了,所以一有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片(我觉得是这个分类哈),我就麻溜地带她去看。

看完以后我给她布置了观后感,写得倒是很快,但感觉假大空。于是为了让她对这个影片有更深度的认识,孩子爸出了个主意。

我先带着小朋友去买了小土豆,然后一半拿去烤了,当天吃了。一半拿去煮熟以后扔冰箱,冷冻。

第二天小朋友写作业,写着写着饿了,我让她写完再吃。又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此时饿了半天的她还完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从冰箱冷冻层哐叽一下拿出冷冻了一夜的土豆,用一个不锈钢盆装了,给小朋友,跟她说这就是昨天电影里的伍万里的食物。

小朋友拿起来看了半天,半信半疑地咬了一口。不出所料,磕着牙了,这种邦邦硬的土豆,和她印象中经过数次翻面烤制,吸收多种香料的椒盐百香烧烤小土豆差太多了。

她巴巴地望向烤箱,那里还有几个昨天没吃完的烧烤小土豆。简单回炉一下,肯定比她手上的香。

但是她咬了一口的土豆,她就得吃完。于是她试着用手搓,用手掌捂,过了好半天,才啃下来一小点。小朋友这时有点不知所措,她明显深受震撼,但又感觉无从说起。

这时候她爹出现,慷慨激昂地开始重讲剧情,带她把所有吃土豆的电影片段都回忆了一遍。讲到激动处,她爹拿起冻土豆,嘎嘣就是一口。然后满嘴冰渣总结道:“总之没有当初浴血奋战在零下四十度啃着冻土豆的先烈们,就没有咱们现在香喷喷的烧烤小土豆!”

我们家小朋友终于缓过劲来,很是狗腿地补充:“爸爸说的对!还有芝士土豆泥!”

她爹一听来劲了:“狼牙土豆吃过没?特别香。”

小吃货也来劲了:“还有咖喱里面的土豆也好吃。”

她爹补充:“粉蒸肉下也得垫土豆才对味。”

我也被带偏了:“粉蒸肉下,应该垫红薯可能好吃点……”

吵吵嚷嚷之后,我去把冰冻小土豆加工,她爹去继续工作,小朋友自觉地收拾了餐桌,回到房间开始写写写。她爹中途借口找水杯偷看了一眼,告诉我在那重写《长津湖》观后感呢。

这是我们家平凡一天中的一个片段,不知道是不是影片中伍千里伍万里们所期望的和平的一天。

现如今,我觉得大多数普通人可能很难有那个年代的先辈们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为国捐躯的勇气。可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时常抓住机会来警醒自己,如今这个盛世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不仅要鞭策自己,更要教导好自己的下一代: 不能放松,须得做一个有传承,不懦弱,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知乎用户 学子三十 发表

首先表明下立场,没有对英雄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不敬的意思。就电影本身,我觉得真的是烂,也看了不少的影评,基本上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给了很低的评价,反而是对那段历史和军事空白的人看着挺热闹给了高分。电影叫《长津湖》名字就取大了,整不电影主要展现的是长津湖战役中的围歼 31 团的新兴里战斗,叫《新兴里》更合适,长津湖战役的绝大部分压根没展现。其次过多的展现了四字男明星的兄弟情义,还有吴京打不死的战狼戏。严格的说算不上战争片,就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动作片。导演缺乏军事常识的事就不提了。要问什么才算真正的战争片,大伙看看《大决战》、《血战台儿庄》就知道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周星驰的《美人鱼》大获成功后,我早就发现中国的电影市场味道变了。

从以前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电影到现在的电影随便拍一拍在加上 “情怀” 二字就足够了,当然导演也不一定都是傻子,质量也要把控,不用太好,正常电影水平就足够了。

科幻情怀,国产动漫情怀,明星情怀,爱国情怀等等。

所以这几年上映不少质量一般但票房却出奇的高。

什么电影我暂时不说了,我不想引战。

毫无例外,这几年上映前大肆宣传的电影给人感觉中国电影有希望了,但毫无例外,每次去电影院都能睡着。

但看到网上一些评论说看的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很不理解。

难道现在的电影开始不看本质开始看情怀了?

说句实话,现在的观众对电影的要求已经到了百般挑剔的程度。一口一口被欧美震撼级大片喂大,在让他们看刚起步的中国电影还能说的上好,我感觉已经脱离了人们对待电影本质的初衷。

《大兵瑞恩》《钢锯岭》《黑鹰坠落》我刷了无数遍依旧看不过瘾,你说美国电影有逻辑漏洞吗?有而且很多,但耐不住他拍的水平高。

而近几年的国产爱国电影,我基本上勉强才能看完一次再不会刷第二遍。

当然,也有我个人自身的问题,那就是我共情能力低,对我而言,如果在一个没有合适的场景合适的剧情烘托,强行表达爱国情绪会让我感到很尴尬,不知道为什么,而国产电影强行表达爱国场景的片段却是非常多。

一部电影如果质量高,观众会选择性忽略里面的瑕疵,而当一部电影质量一般却出现瑕疵,那会是特别显眼的缺点。

《长津湖》这部电影,跟近几年推出的没什么两样,时间一长也就消失在电影长河之中。期待以后会出现实质性高质量电影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有些导演啊 不要欺负老百姓爱国 不要欺负人家没受过电影工业的熏陶 就把猪肉端出来当羊肉卖 等回过头了 人家会骂你的 “这孙子花这么多钱拍了个啥呀”

知乎用户 风吹雨 发表

朝鲜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研究最多的一场战争,

你问我什么体验,

我先问你,

大兵瑞恩就完全写实?

钢锯岭就没有军事技术问题?

完全写实的真就那么喜欢?

那为啥要看电影呢… 纪录片难道不是你的最佳选择。

天天搞得好像自己很懂朝鲜,说来说去不过是巴祖卡到底能不能打飞机…

何必呢?

黑也不带这么黑的,

能不能带点水平…

来来回回就是那么一两句,吴京战狼的。

刚开始还知道黑美爹那么聪明,怎么会在谷底行军扎营呢,

后来被证据锤烂只能开始耍泼打滚了,

还挺有趣

知乎用户 小莱就是小莱​ 发表

看的过程中哭得稀里哗啦,看之后百感交集,又难过,又骄傲,又感恩。

今天的生活都是先辈拿命换的,我没有理由不好好过每一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回味,我开始翻影评,一些专业视角的影评点出了这片子的缺点,有理有据,我也觉得有理。但是我没办法说这片子是烂片,我的心我的情都不同意。

影片也许叙事,剪辑,特效有瑕疵,但是瑕不掩瑜,我不觉得对中国电影失望,我反而燃起了希望。我们有自己的英雄战争片,让我们铭记历史,让我们痛哭流涕,让我们热血沸腾。

向抗美援朝中的所有军民致敬!

同时,我相信会有更多电影人拍出更多更好的片子,属于我们自己价值观历史观的片子!

知乎用户 子夏 发表

电影拍的很好,长津湖的味道差一点。

知乎用户 空山灵雨 发表

以《长津湖》的预算,假如交给拍《能文能武李延年》的导演,应该比现在的成片拍得更好。

《李延年》里,印像深刻的是,我们能看到我军自三湾改编以来的一些风格 —– 连指导员出色的党政工作,战士保卫土改利益,战士之间内部民主化,干部言传身教身先士卒,这些作风,让后辈的我们能够信服这样的官兵关系如此密切的队伍,真正是拖不垮打不烂的。我军的战斗力,历史已经证明过。如今银幕上再现出来,视听感官刺激之后,在精神情感传递上,更有明白受教之意。我想,这才是合格的优秀的主旋律。

显然,《长津湖》在我看来,并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沦为爆米花水准。

附:

多年前我走上工作岗位,单位上的门卫,就是 2 位抗美老兵,也是壮丁出去,后来随我军奔赴朝鲜战场。遗憾的是,当年年轻的我没有办法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我问过,但只记得他们极少极少谈及战争情况。他们本是被安排进县里的敬老院,但身体还好,我们单位就聘用他们做门卫,这样对他们的收入也是 一个支持行为。后来我离开了,而他们也已相继离世。其中有一位有子女,另一位没有。在此表达敬意。

知乎用户 悠然的萌新 发表

10.7 补充:

和九兵团当年遭遇的严寒相比,电影里表现出来的严寒简直不值一提:


特效还好,几个演员演技很不错,整体尴尬,有个 7.5 分(满分 10 分)差不多了。

我知道我这个回答很离谱,说什么我太苛刻了,一定也不懂得欣赏。

我想,如果我说这部电影其实平平无奇,而且很大程度上还扭曲了我军形象,估计会有很多人来骂我,说我是鸡蛋里挑骨头,只会死盯着 “三三制” 不放。

但我还是要说,如果我之前没看过这部剧的话,我或许会认为《长津湖》是最近 30 年来最好的抗美援朝影视剧,但可惜我看了这部剧,和它相比,《长津湖》真的只能算是平平无奇,所以看到长津湖在豆瓣上 7.6 的评分我一点也不惊讶。

我说的这部剧名字叫《战火熔炉》,2020 年 10 月 24 日首播,也是讲述朝鲜战争的,虽然存在着剧情逻辑不连贯,割裂感太强等等重大缺陷,但是瑕不掩瑜,我甚至可以说《长津湖》和他相比,只是一部特效比较好、但内容差得很远的影视剧。

在这部电视剧里面,我就说三点,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我说《长津湖》其实平平无奇、

1、诸葛亮会

这一段我影响深刻,应该是第二集发生的事情。当时赵和(本剧男主角)和他的连队在撤退的时候,碰巧移动到了一个位于美军撤退线上的小镇,作为一名曾受过美国教官训练的 “解放战士”,赵和非常清楚美军的战斗力,于是强烈建议连长和指导员撤退。

但是这个志愿军连的连长和指导员并没有立刻做出决定,而且选择召开党代表会议,开诸葛亮会,和连里的党员干部一起讨论是打还是撤?

这一幕实际上才是当年志愿军进行战斗之前的真实情况,因为早在红军刚刚组建的时候,我军就提出了 “军事民主” 的口号,就是要通过诸葛亮会的形式能够让基层官兵充分领会作战意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便指挥官在战斗中阵亡了,剩下的人照样能在党员干部的领导下继续去完成任务,实现乱而不散、随聚随散,在执行力层面上碾压自己的对手。

而在《长津湖》中,根本就没有这一幕!部队如何行动,还是靠连长吴京自己的独断专行,这把我军长久以来奉行的军事民主扔哪去了?

2、环境的塑造

在《长津湖》里,导演是这么形容冷的:一眼望去四周都是雪地,士兵缩成一团取暖,土豆被冻得比石头还硬,宋时轮看着温度计说了一句,温度在-30℃以下,虽然天气还是很冷,但观众很难理解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到底是有多冷。

而在《战火熔炉》中,他们是怎么体现当时朝鲜战场上的冷的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讲人体在严寒条件下会遇到的问题。

比如,从连长到士兵,所有人说话的时候呼出的都是白白的雾气,所有人脸上、耳朵处和手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冻疮。

在中间一集里,赵和跟着二排长渡江去执行任务,就因为在冰水里多泡了那么一小会,结果一个脚趾就因为冻伤坏死而被割掉了,身上还有几处血肉也因为冻烂了而被割掉了。

看到这里,当时朝鲜战场上有多么寒冷也就可以想象了!那不是单纯的冷,而是稍不注意,就会让你变成终身残疾的极端严寒!

3、志愿军为何而战?

这一点《长津湖》更是比不上《战火熔炉》。

在长津湖里,导演突出志愿军为何而战的理由很浅薄,就是说美军轰炸了我国边境,所以志愿军要抗美援朝。

这样说也没错,但是终究是太过单薄。

而在《战火熔炉》里,导演却花了 20 分钟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赵和受伤回到祖国时,他去杂货店,店员们看到他是志愿军战士,立刻高兴的迎了上来,还免费送了他很多东西,鸡蛋、咸鱼、花布…… 虽然没有什么银白之物,但这却是当年贫穷的新中国人民所能拿出最好的东西;

他去书店,书店老板在柜台前挂起一块牌子,上面就 10 个字 “归国军人凭证免费拿书”;

他去看电影,在电影结束以后,一个小女孩主动跑过来,请求他这位 “志愿军叔叔” 给她签名,像崇拜一位英雄一样看着赵和。

“我的战友们,有这样爱你们的人民,你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为了他们而战斗呢?”

看完之后,我当时脑袋里想的全是这句话。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中,魏巍先生这么形容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但我们的人民,何尝不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民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爱国题材电影没问题,中国不是没有官方电影厂,还有很多官方电影厂每年拍主旋律电影呢,很多甚至都没上映过,我国著名编剧,赵葆华,穷其一生,书写了多少爱国主义题材的剧集啊,你们这些顶流顶级的中国导演,都过来跟人家专业写主旋律的抢饭碗了。

我深刻体会到蹭流量是需要一定能力的,现在爱国都已经内卷到这个程度了,抖音拍几个爱国段子都被官方批评了,级别不够呗,得顶级导演,赶着国庆,蹭才够资格,中国几位大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纷纷蹭了爱国主义的热度,中国这么多题材,你不拍,仨人都瞄准了爱国题材,难道巧合?是共同爱好?

不禁要问,姜文,宁浩,你们什么时候蹭?

最后我希望,陈凯歌等一众明星,导演,制作人,请将该片收益一部分无偿捐给烈士后代家属,或者仍然站在一线的战士们,你们赚的钱,有他们的功劳。

知乎用户 干饭仙人 CSY 发表

不敢有其他体会

即便我是个普通观众

知乎用户 生机勃勃 发表

呵呵,问普通观众的想法,我写了一点不足之处被删回答了,那我只能说很好,好极了,满意吗?

知乎用户 心灵的列车 发表

看完长津湖之后的最大感受就是将自己完全放到那个场景里,

听见飞机响就开始心慌,

害怕空袭随时没命,

忍不住感叹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长津湖》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巨大战役—长津湖战役的故事。

如何买到 9.9 元电影票,哪些全国特价电影票怎么来的?18 赞同 · 4 评论文章

不同于长于演绎、具有艺术渲染力的电影形式,这部纪录片真实、客观地记录了长津湖战役动人的点点滴滴。

战士们的硬干,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当看到一个排的狙击兵全部百褶姿势冻死在冰天雪地中时,我被真切地感动,并处于内心的敬佩他们的视死如归。

《长津湖》对年轻观众的影响可不是说说而已。影片展现了志愿军的战略部署,让很多年轻的朋友更宏观地了解了战争的前因后果。

电影票哪里买最便宜?9.9 元优惠特惠购票入口》18 赞同 · 4 评论文章

片中多次猝不及防的突然袭击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志愿军们所要面临的心理煎熬。这样的细节是很难在书本中接收到的。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军队在当年存在的巨大差异,无论是士兵们在极寒天气下啃干粮,美军过圣诞吃火鸡,还是我军使用的枪支,敌军的飞机、坦克…… 都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虽然差异如此巨大,但是我军不畏严寒,不怕牺牲,敢于同强敌战斗到底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力使我们战胜了强大的对手!

《长津湖》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电影,不仅代表着我国电影制造的高水平,里程碑,更是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学习先烈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勇于战斗的精神!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只有战胜不了的自己!

知乎用户 薯条 发表

更喜欢看《大决战》《高山下的花环》这类优秀的作品

知乎用户 顾歌梧 发表

我自己因工作原因未有时间前往观影,父母去了。家父 51 年生人,家母 53 年生人,回来问及评价,他们的评价是:场面很大,很壮观,但内核和《英雄儿女》没法比。仅此而已。

知乎用户 光阴的故事 121 发表

因为职业和家人的原因,对抗美援朝战争算是比较了解的。也看过很多相关的纪录片(想真正重温历史,学习抗美援朝历史的,推荐央视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单就有关抗美援朝的电影作品来说,这部电影是拍的最好的。

“我们现在不打,就会是我们的下一代打!”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十一假期值完班后,专程回了趟老家,今天带爷爷去看了《长津湖》。

老爷子今年快 90 岁了,淮海战役期间由县大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期间,跟随六十军第一七九师入朝参战。

期间,爷爷担任师部电台组副组长。但因为学过武术,身手较好,多次跟随军、师侦察分队到前沿阵地执行侦察任务。一次侦察任务中,活捉美国大兵 2 个,韩国军官 1 个。战场上获得二等功一次。被授予朝鲜军功章一枚。

回国后被选拔到许世友将军的警卫连。后提干,历任某集团军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通信处副处长,处长等职。十年动乱期间,遭小人陷害,转业回到地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先烈们的牺牲可不是为了给娱乐产业提供素材来割老百姓韭菜的

知乎用户 宁静致远的简 发表

普通观众,语言贫乏,不会长篇大论的论证,就三个字,值得看。

知乎用户 Sikun Li​ 发表

昨晚看了《长津湖》,整体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

影片在故事推进上可以明显看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是以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开国元勋为代表的党中央决策层,中层是以彭老总、宋时轮、邓华等高级将领组成的朝鲜一线指挥中枢,基层则是由吴京饰演的伍千里、四字弟弟饰演的伍万里、朱亚文饰演的指导员、胡军饰演的雷爹、韩东君饰演的平河等七连指战员构成的前线战斗小组。在篇幅上,高层着墨最少,中层次之,给特写最多的,就是这群位于基层的可爱的七连指战员们。

我认为这样的设置是合理的,整个抗美援朝,主角们就是这一个个战斗在朝鲜冰天雪地里的基层指战员们,是这一位位最可爱的人。只有从他们的喜怒哀乐、勇气与恐惧里,我们才能了解到这场战争中最真实的一面。

但高层的画面也不能不顾及,因为我们只有透过高层的视角,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到 70 年前的我们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这场账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胜算的仗, 也才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国家领导人在做出开打的决策时的那种坚定的决心。

我认为,《长津湖》这部片子, 好就好在, 较好地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回答了抗美援朝战争 “打的是谁”, 以及“为何而打” 的问题。打的是谁? 不同于过去十年国产影视作品在这一问题上的遮遮掩掩,《长津湖》中用最高领导人和基层指战员的口干脆利落地说了出来:打的就是美国人、美军,是“美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打?影片里也交待地很清楚:毛主席给出的回答,是用这场仗,争取未来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指导员朱亚文给出的回答,是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小战士易烊千玺的回答是,“共产党, 毛主席给他们家分了土地, 现在有人要抢回去, 这个不能答应”。三个回答,格局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但背后的中心思想都是一样的:打这场仗,是为了捍卫我们中华民族刚刚获得的自由与独立,也是为了进一步捍卫我们刚刚给子孙后代争取来的生存空间。

正因为影片从一开头就把为什么要打这场仗的原因交代清楚了,同时也在情节推进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一点,我们在观影时看到志愿军战士那种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场面时才会感觉不突兀,也才更能理解为什么这支军队从上到下,每个人都跟开了挂一样,敢于不断挑战着自身的生理极限去跟世界上装备最强大的军队拼命。

过去一直有个问题在困扰着我,在武器装备的绝对差距面前,靠一腔热血、战斗意志、牺牲精神真的能填补这一鸿沟吗?

看完《长津湖》,我觉得这是可以的。

再先进的武器装备,总会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决定战争走向的,终究是哪一方士兵的个体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更加旺盛,哪一个民族的战争韧性更加强劲,哪一个国家能够坚持得更长久。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那种牢牢地钉在阵地上,直到所有人都壮烈牺牲的精神,以及在长津湖进行伏击,因缺少御寒衣物而冻死在阵地上的冰雕连的那种精神,是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给予不了的。

影片里,毛岸英在向彭德怀请命上战场的时候说:几十万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

国家领袖的长子主动请缨上战场,这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背后所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这种动员能力,是被雄厚的工业能力和高科技水平宠坏了的美国人所无法想象的。我们的装备不是现代化的,战士们手里握着的,甚至还有三八大盖,但我们的组织能力,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我们的部队能聚能散,既能化整为零、水银泻地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又能迅速集结,聚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对敌人进行打击,这种能力,也是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给予不了的。

抗美援朝结束后,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后半辈子都在军事科学院任职。对这位将领来说,长津湖战役刻骨铭心,今后,绝不能再让我们的战士因为装备落后而牺牲了。

对于一个新获得独立的民族来说,往往要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为本民族的生存空间构筑起几道护城河。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国家打出的和平红利,让我们一直享受至今,但我们不能光是享受,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做好我们这辈人该做的事,持续构筑我们国家的护城河。

长津湖上映前夕,我和我所在的公司参加了第十三届珠海航展。看着我们公司所展示的武器装备,再看着影片里志愿军因为武器装备的落后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内心感慨万千。电视剧《亮剑》中,孔杰说,如果我们的火力和技术装备能达到美国人一半的水平,我们就有把握彻底消灭他们。

七十年后,我们这群后辈给前辈交出了这样的答案,请看我们的汇报演出:

北方工业珠海航展宣传片

如今,这盛世,如你所愿。

知乎用户 贪吃好睡大懒熊 发表

战争片的票房根本没法和爆米花动作片比。无论中国还是全球。

自从《红海行动》这部动作片的出品和发行方发现以动作片的标准来评判的话,除了场面外,《红海行动》全方位不如《战狼 2》,开始把自己包装成战争片,在战争片的领域和《战狼 2》对比,进行捆绑营销时,我就知道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要指望在大银幕看到正常的战争片了。

作为一个改编自真实历史的爆米花动作大片,《长津湖》毫无疑问至少是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但它真的不是战争片。也犯不着看用战争片的眼光进行挑刺。

不知道让吴京主演是不是打不过就加入呢?讽刺的是,反而是动作演员出身的吴京再其执导的短片《乘风》中尽可能的克制动作成分,反而可以算是战争片。

知乎用户 荆棘鸟 发表

感觉没有编剧,无脑堆砌,纪录片的编剧都比这强。差评!

知乎用户 Christ 发表

看之前——冲啊,争取票房超过战狼 2!

看之后——票房造假实锤ψ(`∇´)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剧本是最大的硬伤,全程都在突突突,根本没有讲清楚一个故事,零散拼凑感。看完了,也不知道长津湖这场战役究竟是如何取胜的。

票价不便宜,就算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也不能花钱去当资本的韭菜啊,建议可以等以后在家观看。而且很多其他的影片,纪录片都比这个强。

知乎用户 树獭叔叔 发表

知乎用户 老好已疯 发表

我觉得普通老百姓都觉得很好看。至少我带我家人去看,他们都很满意。

我觉得部分知友真难伺候啊。哈哈哈哈,毕竟看自己的爹在荧幕上挨揍,电影票房又不错,老百姓响应又好,自己马上要被自己先前的预测打脸,急了。

知乎用户 kinbery​​ 发表

最好的爱国教育!

看《长津湖》的时候女儿忍不住默默地抹眼泪,告诉我她生在了一个好时代!

5 岁女儿默默抹眼泪

有些地方,小家伙还看不懂,比如为什么火车里自己人就打起来了?为什么美国人这么坏,要拿这么多武器打我们?为什么我们不开飞机去打美国人?

我一边看,一边给她解释,她大多都能理解,理解当时国家有多穷,但志愿军的信念又有多坚定。

有人说毛主席送儿子去战场那段多余,但是对于我女儿来说却很震撼。虽然她能看懂的历史事件不多,但 5 岁的孩子已经能理解亲情和大义,看到毛岸英牺牲,毛主席在院内不安地踱步,她很揪心。

后来,我和老公又带女儿去了我们这的合柴看抗美援朝摄影展,是战地记者张崇岫在长津湖战役拍摄的画面,在合肥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看!

我跟女儿说,那时候就是我们国家贫穷落后,外国人才会来欺负我们,当时有句话是 “落后就要挨打”!你们小朋友可一定要好好学习,让祖国不断强大,今后别的国家才不敢欺负我们。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关于《长津湖》,以前总觉得这一类的红色电影是在消费国人的爱国情怀,所以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排斥,包括在走进电影院看《长津湖》之前我也这么认为。

关于我对这类电影的改观,也关于这类电影对国人的影响。

不论《长津湖》这类电影的题材,剧情,甚至演员阵容。其实现在给电影包括电影院无形之中都有一个标签,那就是年轻人,特别是情侣!

所以我不知道, 你能不能想象当我的前后左右全是小情侣的时候。随着电影院大银幕火花照亮观影席时,眼神就那么不经意的一瞟! 一位头发银白的老爷爷眼神坚定的看着大银幕,有时候头还会随着电影镜头的转动而转动。 今天那场电影是晚上 8:15 到 11 点多才结束。这个作息时间对老年人来说已经是很晚很晚的了,而且更不要说老年人出现在电影院这种娱乐场所。

就那么一瞬间,就那么一瞬间就让我对这一类电影有了改观,与其说这类电影是在消费历史消费国人的爱国情怀,倒不如说这类电影是在回忆历史,缅怀历史,唤醒国人的爱国情怀。可能有一点词不达意!

就好比我们每天随时都会说爱国爱国!牢记历史牢记历史!但是不知道怎样爱国不知道铭记怎样的历史,就这样使得电影,特别是红色电影就成了一个载体,它承载着历史然后出现在这个快时代,以现代人极其容易接受的形式出现,可能这就是电影不同于电视剧吧!

所以,都去给我看《长津湖》 !!!!

给我牢记历史!!!

知乎用户 碎沫 发表

总体评价:

瑕不掩瑜,还是非常值得去影院一看。

导演能力:

提一句,我作为普通观众,其实觉得这部电影拍了宏大场景和叙事,导演和演员都很出色,编剧也是大咖级别,但是还是觉得有点仓促了,尤其后面有点衔接不流畅的感觉。据说是因为删减了 8 分钟,还有后面还要拍《水门桥》的原因。

故事题材:

看战争片,就是让我们铭记历史,怀念那些英雄们,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主题主旨: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

如今盛世愿景,我们不会忘记当年的他们。

知乎用户 山地骑士卡隆 发表

片子倒还可以,尤其是前 20 分钟,但是我不想写命题作文。

那会让我恶心。

但是还是那句话,片子是个不错的片子。

可以去看。

感动的地方也有。

但是至于感动到要写命题作文的程度,只会让我恶心。

知乎用户 学无涯​ 发表

《长津湖》电影结束后干等了十几分钟没有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万家灯火,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这,便是最好的彩蛋。​

知乎用户 邑人电影院​ 发表

《长津湖》的历史意义在于:全网都在热议抗美援朝和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上映第 8 天,今天中午票房已突破了 32 亿,打破了中国影史国庆档影片票房纪录。按照目前趋势,最终票房有望达到 56 亿,乃至更高。

对社会来说,《长津湖》票房高企还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目前全网全民都在谈论 “朝鲜战争”/“抗美援朝”,在谈论 “长津湖战役”,乃至谈论中美关系。这种社会效应,可以称之为 “《长津湖》效应”,其产生的正能量,不可估量,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长津湖》用一己之力,带动了社会议题的转向,并掀起高潮。拍摄《长津湖》的初衷与效果,都达到了,这是一次胜利的决策,也是一次胜利的社会教育,是多赢的。

当然,热议多了,其中也会有一些杂音,这也没什么,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是应有之意,不必太在意。充满文化自信的社会,是可以容纳得下这些非议的,但大家不要被那些杂音带偏了。赞誉更多,整体是好的。可以说,国庆期间,《长津湖》掀起了一波 “爱国主义教育” 的高潮,作为“主旋律影片”,超额完成了任务。

上一次引发全民热议的国产电影,大概还是 2009 年上映的《阿凡达》。能够引起全民热议的话题,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阿凡达》直接推动了中国电影院建设的高潮,迅速让中国电影院线市场成熟起来。

《阿凡达》带来的是商业上的效益,《长津湖》带来的却不仅仅是商业效益,更多的还是社会正能量的传输,这一点上《长津湖》效应远胜《阿凡达》。

《长津湖》讲的是发生于 1950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24 日期间,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发生的 “长津湖战役”。此战,我英勇无畏的 9 兵团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克服了极端天气的困难,沉重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全歼了美军精锐的 “北极熊团”,将美军彻底赶到了三八线以南,一举奠定东北亚之后的格局。

吴京、易烊千玺、段奕宏、朱亚文、李晨、韩东君、胡军、张涵予、黄轩等演员演活了志愿军将士们,将观众带回到了血与火的战场上去,看完影片后内心无不充满了激情,有股热流在涌动,然后会觉得要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长津湖》效应” 开始发生作用。

“长津湖战役” 期间,我志愿军将士面临的条件极端恶劣。尤其是主客观条件的限制,9 兵团将士的后勤几乎处于断裂的状态,身上仅着单薄衣物的将士们,不仅要与武装到了牙齿的美军进行作战,还要面临极端天气的挑战。没有穿,也没有吃,还缺少弹药,面临的困难实在是太多了。美军则在燃着熊熊火焰的帐篷里,大吃感恩节大餐。

两项对比,中美之间的差距一下就显现了出来。美军对付中国,简直实在降维打击。但是,最终胜利的果实却是属于我们的!

凭什么?

凭得就是大无畏不怕牺牲勇于冲锋的精神。

从电影院里出来,从凄迷的泪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长津湖战役” 中的境遇,岂不是当今中国正在面临着的。

美国依旧强大到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相对应的是中国,依旧走在改革开放的大路上,依旧在努力奔向幸福的大道上。以 GDP 计,中国至今仅有美国的 2/3,人均差得还很远。“中美贸易战”的发生,让中美之间再次面临着 “长津湖战役” 的境遇。

如今的中美对决,依旧像 “长津湖战役” 中对峙的双方,中国一方拥有底气与勇气,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其他硬件各方面还略弱于美国。但是,我们不怕,曾经我们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战胜过美国,现如今,我们有了 “《长津湖》效应” 的加持,依旧能够再次打趴下强硬的美国。

孟晚舟能够顺利回国,就是中国取得的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只要坚持下去,胜利就必然最终属于中国。

《长津湖》,是敲响时代精神的一颗鼓槌,也是一个发起冲锋的冲锋号。它激起的,不仅是热血,更多是对于中国必胜的信心。

所以说,《长津湖》不是太长了,而是太短太少了。我们需要更多的《长津湖》涌现出来,民族精神需要团结,需要这样一个晶核,进而升华成一场巨大的风暴。

再所以,没有看《长津湖》的人,赶紧去看吧,绝对值得!

知乎用户 yummy 队长​ 发表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 95 后甚至 00 后来说,抗美援朝越来越只是一段课文里的故事(没有恶意,我 92 年记忆都不深刻,问了一些朋友,年龄小的对这个记忆基本没什么认知度。)

因为这部电影大家会自发的去了解这段历史,会去感受这个历史,会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推荐一个 b 站 up 主,他的列国志有讲抗美援朝讲的很好,我是一边哭一边看完的,推荐给很多朋友,基本都哭崩了

我记得昨天热搜有一个女孩子看电影回去煮了一个土豆,冻到冰箱里来吃,这个在热搜上挂了很久

我想这些就是电影的意义吧,他有很多不完美,也有很多艺术加工和事实不相符的地方,但是在我心中他依然是我看过除开大决战最好的主旋律电影

让我们这一带生长在祖国快速发展下,没有吃过太多苦,我没有经历过那些屈辱历史的年轻人,知道这段真实的历史。

知乎用户 特拉斯威尔 发表

我们这一代是看着好莱坞大片成长的,《拯救大兵瑞恩》里的义无反顾,《独立日》里的英勇就义,被 “洗脑” 时间久了仿佛这些歌颂美好品质的词汇,只能出现在好莱坞的重工业大片里,只能属于美国

小学的时候心里就在羡慕美国的第四代战斗力 f22,羡慕美军的特种部队,就连在小学同学录上 “你的梦想” 这一栏,我给每个人的留言都是“拥有中国自己的第四代战斗机”

当时没有人相信这个能成为现实,直到那一年歼 20 的照片横空出世,直到拥有了我们自己的航空母舰,几乎是同时,拥有了《战狼 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流浪地球》《长津湖》

【我们这一代人,何其幸运】

(电影散场后,旁边的一位中年男子,久久泣不成声,同样泣不成声的还有我)

知乎用户 王秃驴 发表

我在电影院的时候看到又是集团冲锋,不怕死冒着枪林弹雨但实际上在美军的炮火下有多少人,就能吃掉多少人。因为刚看完乘风,一对比我就分心了,感觉看不下去了。

但是我分心之后听到了两个孩子的声音,我思路换了一下,当年我小学跟我爸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是拯救大兵瑞恩。因为咱们没有那种大工业战争电影,只能看外国人的。十多年了,现在这一代 10 后能有自己的大工业电影其实是个很好的开头。

电影是一个引子,邀请感兴趣喜欢的人去史实中去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有个记录片冰雪长津湖,b 站新华社发了高清版,喜欢的可以去看一下

知乎用户 狐狸晨曦​ 发表

作为普通观众,3 个小时转瞬即过,唯有对志愿军先烈的无上敬意:是英雄们的牺牲努力,才换得我们的和平幸福,能在电影院安然地回顾历史。

伟大的志愿军英烈永垂不朽!

《长津湖》一上映,全网各个平台,就立刻有大批的 “军事爱好者”“资深影迷”“专职影评人”“大 V/UP 主”,对影片的立意、剧情、细节,提出了各种指摘,甚至将其批得几乎一无是处。

然而,影片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残忍甚至残暴!

然而,影片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残忍甚至残暴!首日 2 亿,次日 4.1 亿,第三日 4.3 亿,第四日 4.7 亿,第五日 4.8 亿,第六日 4.9 亿,一天更胜一天,用术语说,就是 “单日票房连续逆跌”,6 天时间票房就突破 25 亿。

到上映第七日,票房飞涨的势头不减,甚至有再创新高的可能。总票房眼看就奔着 50 亿去了。

广大普通观众,为何如此喜欢《长津湖》?和喧嚣的网络杂音完全不同?当然是因为,这部影片用 3 个小时的时间,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时代,彷如身临其境:

影片如实反应了我军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与敌人的巨大差距,更细致地描写志愿军战士们,深刻明白自己是为人民而战,打赢了这场各方面条件悬殊的战争,取得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

当时的美军,倚仗其冠绝全球的国力,飞机根本打不完,炸弹根本丢不完,

如主角所在的钢七连,火车刚进入朝鲜,美军飞机就来了,扔下凝固汽油弹,瞬间一片火海。

等到渡河时,美军飞机更将我军战士当成了靶子,几轮地毯式轰炸扫射,瞬间一片血雾……

这种被敌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压迫感,让观众观影时,心情和片中的每个战士是一模一样的。

而陆地上的敌人,清一色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移动不用腿,装备之先进,弹药之丰富,同样远远超过了我军。

所以,虽然我军凭敏锐地抓住战机,卓越的单兵作战能力,能多次做到包围美军一部、形成局部切割,但却没法和解放战争中围歼敌人那样,围歼超过万人的美军大部队。

如在长津湖战役,围歼了 “北极熊团” 这个美军加强团 3500 余人,俘虏团长,缴获其军旗,就已是一场了不起的战斗胜利了。

而且,我们的敌人不光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更是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

为了把握战机,出其不意,攻敌不备。我们的战士,穿着单薄的衣物,顶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白天在冰天雪地里潜伏,夜晚才能躲避敌机轰炸行军。

当我军战士就着积雪啃冻土豆的时候,美军士兵却是火鸡牛排,糖果,饼干,巧克力,热咖啡,应有尽有。

事实上,如果不是我军战士在饥寒交迫下,凭着意志力强行奔袭,非战斗减员太过严重,长津湖战役的结束,又怎可能让军心士气都已经完全被打垮打残的美军陆战一师,靠着海空优势支援,狼狈逃走?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涌现出了无数个毙伤敌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彪炳战绩记录,确实就是令人难以置信但却又确凿无疑的神话:

引用军迷网友的总结:

  • 松骨峰战斗,38 军 112 师 335 团 1 营 3 连,阻击敌军几个师十几个小时;
  • 张桃芳,狙击之神,436 颗子弹击毙 214 个敌人;
  • 卜广德,第五次战役,指挥一个排,不到一个小时 0 伤亡,拿下敌军五个高地,歼灭敌人一个加强排;
  • 于田喜,鸡鸣山战役,指挥新兵连一夜穿插攻下 11 个阵地,打到最后只剩七个人,歼灭了 972 个敌人;
  • 刘光子,第五次战役中,一人俘虏英军王牌部队格罗斯特营 63 人……
  • 蔡兴海,上甘岭战斗,带领 8 连 4 班坚守高地一天,杀敌 400 余人,全班仅仅 3 人轻伤
  • 胡修道,上甘岭战斗,一人往返守 2 阵地,坚守 3 天, 歼敌过百,自己毫发无伤。

比起好莱坞电影里虚构的 “美国队长” 之流,这些让美国鬼子终身胆寒心悸的中国军人,才是真正的超级战争英雄!是他们打出了**【中国轻步兵天下无敌!】**的赫赫声名,成就了中国陆军举世无双的人间神话。

而《长津湖》影片中,以他们为原型塑造出来的 “钢七连” 英雄群像,就是对真实战史的合理艺术加工,更加不代表什么“个人英雄主义”。

比如历史上的新兴里战斗,我军第 239 团 4 连,奉命穿插作战,以伤 54 名、亡 13 名的代价,毙伤美军 300 余人,俘虏 9 人,歼灭美军北极熊团团部,缴获电台 3 部,榴弹炮 12 门,美军团旗 1 面。

如果这样的战损比,不是明明白白记载在战史上,是否也会让一些人连呼 “太假”?

《长津湖》影片前一个多小时,一直是所谓 “文戏”,交代整场战争的历史背景,战略决策,时间是否太长了?对一些单纯的战争片爱好者来说,或许如此,

但对一部多年来难得的抗美援朝影片来说,将美军发动侵略战争、侵扰我国边境、轰炸我国城市,人民军队保家卫国的时代背景,铺垫得详细清楚,就是必须的。

影片通过宏观的历史,也有微观的叙事,让每个观众都贴切地明白了:「志愿军战士为何而战」,

只因为「这一仗我们不打,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要打。」「只有打败美国侵略者,中国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

志愿军战士们浴血奋战,不惜牺牲,正是为了新中国的孩子们可以不再打仗,为了我们大家刚刚到来的安定生活。

看片中志愿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在敌机狂轰滥炸下,依然建制不乱,纹丝不动;

在冰天雪地,严寒饥饿交逼时,依旧乐观谈笑,战天斗地;

除了深刻明白自己为何而战的我人民军队,世界上还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做到么?

看江南湖面波光粼粼,塞北长城蜿蜒盘旋,江山如画,河山大好!

就这样,一个刚刚从百废待兴走向新生的国度,决然去对抗当时的全球霸主,在国力、工业、科技的全面劣势下,百万虎贲跨过鸭绿江,和陆、海、空全方位占优,啸聚了十七国联军的敌手,打了一场以弱击强的不对称战争:

历史这样记载:**包括长津湖战役在内的整个第二次战役,历时 29 天,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势如破竹,将战线从清川江推至 “三八线”,歼灭美军第 7 师 1 个加强团(“北极熊团”),给予美军第 2 师、陆战第 1 师以歼灭性打击,重创美军第 25 师、骑兵第 1 师,**共毙伤俘敌 3.6 万余人,其中美军 2.4 万余人,**美军第 8 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也在撤退中身亡。

这场战役的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震惊了全世界,也打破了美军从二战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报纸哀叹这是 “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更在国际舞台上,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以来,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史。

美国人付出二十余万人的死伤,却只能无奈在谈判桌前咽下苦果,被从鸭绿江驱赶回 “三八线”,至今忆之胆寒;甚至在此后的越南战争,美国数十万大军促居于南越一隅,终不敢越被我国划定的“北纬 17 度线” 半步雷池。

这场战争的胜利,至今仍然在庇佑着子孙后人,守护着这个浴火重生的国家,让美帝国主义眼睁睁看着我们这个新生国度一步步走向强大和辉煌,而今到了已能全面摧毁其霸业的门槛,却始终没有胆略去和打压其他国家一般,导弹洗地,战机轰鸣。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真正意义的立国之战!

比起去年只用 3 个月时间仓促拍完,描写了一场小型战斗的《金刚川》,《长津湖》是数十年来,第一次全景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制作影片。

因此,批判《长津湖》的各色人等,明显是 “有备而来”,通过对影片种种细节的曲解、歪曲与放大,早已经脱离了客观批评的程度,而就是有意抹黑。

其实,这几天来,那么多人对《长津湖》恨得咬牙切齿,各种 “伪装爱国” 的反装忠言论,根子是什么?

就是他们早就被好莱坞洗脑,完全成了 “精神美国人” 了。早就默认美国大兵是天生的主角一方和正面角色了,所以,他们一看到中国军人所向无敌,打得美国军队落花流水的影片,就百般不自在!

因此,批判《长津湖》的各色人等,其实许多是早已先有立场,抱着找黑点的心态去观影,自然能先入为主的找出种种 “槽点”,——正因其用心不端,其言论也就完全可以无视。

大 V/UP 主,专业影评人们,奉若神明的各类好莱坞影片,从《拯救大兵瑞恩》到《血战钢锯岭》到《敦刻尔克》,明明充满了对真实历史事件的美化虚构、夸大甚至扭曲,依旧是他们口中的影史神作,甚至还大吹特吹其所谓 “反战” 内涵……

一个至今仍在全世界各地挑起战火,贩卖军火,杀人无数,让无数平民流离失所的国家,出品的电影如何「反战」,本就是极度的【黑色幽默】。

《长津湖》上映 6 天 25 亿票房,这是什么概念呢?

美国好莱坞影业,今年的全球票房冠军,是从 8 月 16 日,上映了一个半月的漫威新作《尚气》,投资 1.5 亿美元,现在全球票房才 3.85 亿美元,在被中国市场封杀后,注定血本无归。其次是另一部漫威新片《黑寡妇》,全球票房 3.78 亿美元,——《长津湖》刚上映 6 天的票房,就直接把它们爆掉了!

其实,2021 年初的《你好李焕英》,仅仅凭借单一的内地市场成绩,就以 54 亿票房(8.38 亿美元),杀进全球影史票房前百名,就让被疫情重创的整个好莱坞,震惊之余,无不 “羡慕嫉妒恨”。

重返中国市场、占领中国市场」「谁赢得中国市场,谁就赢得未来」成了好莱坞各大巨鳄念念不忘之事。所以,时间进入 9 月后,才有了在各个网络平台,关于《尚气》的各种大规模洗白与营销,企图制造舆论,让该片登陆从中秋档到岁末档的热门档期。

然而,广大中国观众的爱国热情和分辨能力,早已今非昔比,《尚气》这种电影,想要如愿在华上映,并取得超高票房,在大家的群起抵制下,已经是注定痴心妄想了。

而《长津湖》的惊人票房,同样为全世界影坛所瞩目,欧美各大媒体也不得不做了相关报道

  • NBC,10 月 5 日:【中国的《长津湖》以 2.03 亿美元的票房击败了詹姆斯邦德。(《007:无暇赴死》)。中国的《长津湖》是全世界范围内首周票房增速最快的电影。】
  • 《纽约时报》,10 月 5 日:【中国的假日电影票房:一部大预算大片,描绘了美国及其盟国在朝鲜战争期间的惨败。】

某些自以为学富五车的大 V/UP 主们,“阅片量远超常人” 的专业影评人们,以他们所谓的历史考据,所谓的专业标准,傲慢地批评着《长津湖》的时候,甚至根本不知道: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观影需求是什么:

那就是杀美国鬼子!狠狠地杀美国鬼子!痛快淋漓地杀美国鬼子!!

他们和广大人民群众比,从来就只是浩瀚大海里的小水滴。——这就是《长津湖》之所以赢,他们之所以输的直接原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电影《长津湖》豆瓣评分 7.6 ?

知乎用户 发表 10月1日,《长津湖》豆瓣开分7.6,你有什么想说的? 知乎用户 兔兔他爸​ 发表 《长津湖》7.6 分被低估了,《金刚川》6.5 分被高估了。 我还是挺佩服管虎的,把打着 HONG 旗反 HONG 旗玩到了化境。 管虎拍了 …

《长津湖》中有哪些让你感动到泪奔的瞬间?

知乎用户 穿过军装的晨曦​​ 发表 我是组里军事副导演,负责所有演员军事训练和带领数百名退伍军人配合拍摄。 最早接到《长津湖》这个项目是 2019 年底,结果在 2020 年初临开机前因为疫情停止了。制片方妥善的安顿好每一名工作人员后,影片 …

军人看《长津湖》是什么感受?

知乎用户 望远 发表 永远坚守小高岭。 网上一个短视频,亲历长津湖的 96 岁老爷子说当年要是每人多两个热土豆,一定全歼美陆战一师。 我们看不下去。 电影院里,到后半程影院不时有啜泣声。而我在看战斗片段时很平静。 让我泪如泉涌的,是在九兵团 …

冰雪埋忠骨,寒光照铁衣

长津湖和长津湖是两回事。 一个是七十多年前真实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崇山峻岭中的冰与火之战; 一个是发生在大银幕上堪称二零二一年最让人期待的国产战争电影; 如果没有这一场直到半个多世纪以后,对战双方回忆起来至今都心有余悸的绝命搏杀,自然就不会有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