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老人的养老处境需要被看到
仇凤仙是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从本科开始就在关注农村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她打小生活在农村,从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她的研究群体都是自己村里(李村)的老人们。她发现随着社会变迁,老人们的地位和角色都在发生变化。体力上弱势的他们,自身价值 …
想象一个问题:
如果你出身农村,父母打工种地,砸锅卖铁供你读书,你也很争气,带着全家的希望,考上了大学。
眼见你快毕业了,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的父母,说总算苦尽甘来熬出头了,以后就跟着孩子去城里享福了。
请问,你毕业后,要去做什么工作?
你会去做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人民网肯定会建议你回农村发挥你的优势。
这是一篇极其精神分裂的文章,没有几年精神病都写不出这么恶心的文字,24 个比利看到都得佩服专业。
考大学时,农村和城市的考生都是一样的录取分数,并没有因为农村经济条件和教学条件不好,就降分录取。
可,在完成了同样的学业、取得了同样的学历后,谈到就业时,反而单独拎出了农村大学生,也是受宠若惊呢。
文章上来就对农村大学生一顿猛夸:
“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和出色的专业素养赢得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
“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养、视野发生质的变化”
“部分农村大学生成绩甚至名列前茅”
每一句都是好话,可就像我曾经的上司夸我 “没想到你还有两把刷子呢”,听起来却总觉得怪怪的。
尤其是那个 “甚至”,它几乎等同于直接说 “农村大学生就是天然不如城市大学生”,你能从中感受到它这种假设背后的傲慢与偏见。
既然农村大学生有这么多优点,接下来说和城市学生仍存在差异,就显得多少有点生硬,更显得前面的赞美言不由衷。
说城市孩子有更多的兴趣爱好,大单位实习经历也更加丰富,或许是事实**。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结果,是城乡二元体制下不平等的结果。**大量的资源供应给城市,城市的孩子当然拥有很多天然的 “优点”。
如果非要论,城市孩子天然的优点越多,就越能突显了整个国家对农村和农民的亏欠。
人民网不敢正视真正的问题,不去反思背后的原因,却堂而皇之地把它当成城市大学生的优点,以此来对比农村大学生,还真有脸。
而那句 “更容易与陌生人无障碍交流”,无疑就是赤裸裸的 PUA 了。农村大学生和陌生人交流都有障碍了吗?我想,这不是事实,而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意淫和贬低。要说与陌生人交流有障碍,性格的原因所占比重可能都更大一些。
不过,说了那么多农村大学生的 “缺点”,无非是在暗示 “城市不是你能适应的地方,赶紧滚吧”。但他们不直说,还要给你戴一顶高帽:
“广大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放弃了城市安逸的生活,毅然决定回去建设家乡,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村大学生放弃城市 “安逸” 的生活,选择的就是农村 “艰苦” 的生活了,否则为什么要说 “毅然决然” 呢?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农村孩子回农村受苦去了,那城市的安逸生活,留给了谁呢?
话说得冠冕堂皇,翻译过来不过是:振兴农村的苦活,城市大学生不愿意干,所以,活该受过苦的农村大学生去干,谁让他们能吃苦呢?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
让你吃苦,还给你戴个 “为扶贫做出贡献” 的高帽,将你置于道德高地,让你下不来台。再苦口婆心地劝你说,你都不知道你有多大的优势:
“更了解农村的情况,更易得到乡亲们的信任,拥有更好的学识和更宽的视野,他们能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快速适应”。
可明明前面还说,农村大学生没城市大学生兴趣爱好多,没城市大学生大单位实习经历丰富,怎么突然就有 “更好的学识和更宽的视野” 了?也是神奇。
他们说的是实情吗?可能是,农村大学生确实更了解农村的情况,也更容易得到乡亲们的信任。
可问题在于,城市大学生还更熟悉马路和工地呢,也没见人民网号召城市大学生去扫地和搬砖。烟草、电力和石油子弟还更不用为钱发愁,也没见人民网号召他们辞职给底层腾位置呢。
他们只对农村大学生提要求,专挑软柿子捏。
而且他们只提要求,至于农村大学生回去能干啥,面临什么样的困境,怎么活下去,他们不管。
有文章说得好:
农村大学生需要的是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而不是单纯的区分和对立。农村大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应该得到肯定和赞美,而不是被强加的期望和责任所限制。
就因为生在农村,就活该世世代代留在农村吗?这是新时代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吗?
如果我们的农村有问题,那也是有人欠农村的。要建设农村,也应该是对那些欠债的人提要求,而不是鼓动被亏欠的人努力。
既然人民网的文章都说农村大学生有这么多不足,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优势。我只看到他们的劣势:
那就是他们腼腆,脸皮薄,还保持着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羞耻心。这些劣势,大大阻碍了他们放弃底线、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所谓的成功。
而有的人净拿弱势群体开涮,忽悠他们去奉献,早就连脸都不要了,这才是最大的优势呢。
仇凤仙是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从本科开始就在关注农村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她打小生活在农村,从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她的研究群体都是自己村里(李村)的老人们。她发现随着社会变迁,老人们的地位和角色都在发生变化。体力上弱势的他们,自身价值 …
关于“初代农民工”的问题,今天算是来了一个总爆发。 安徽师范大学的仇凤仙老师,访谈了200多位超龄农民工,做了一个问卷,有70个问题,发放了2500份。 正面链接有一个报道,翔实的数据,也有冷静的文风,被多个公号转发,然后又纷纷消失。 但是 …
网上一条学生投诉信传的沸沸扬扬,来自河北大学五西路校区的一位学生。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他投诉信的最后一句话: “我们清楚自己的地位,并不要求学校对中国人和留学生一视同仁,只是希望留学生们不要太过分。” 该本地学生的诉求非常简单,仅仅只是希 …
收录于合集 #众生相 2个 文|西坡 四个农村青年,赴张家界天门山跳崖自杀。跳崖之前,他们服了毒药,并写下简短的遗言:本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本人是自杀,与其他人无关。 这一决绝的举动,激起巨大的悲哀与同情。人们普遍关注他们的贫穷,但 …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易卓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博士后,从2017年开始一直在做农村教育和农村家庭生计方面的调研,当时他们就已经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手机沉迷的现象。2021年,他跟中心的成员一起到河南、湖北、湖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