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如何达到 2.2 万美元的人均 GDP 水平和 1 万美元的人均年收入水平的?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北尼 发表

看了

@雲六

大大寫的答案,覺得講的很好了,不過還是有點手癢想補充一些小事

台灣很幸運的地方在於,我們要產業轉型的時候,美國願意把技術交給我們,而那時候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人才承接了這些技術並以之為基礎,往上建立了自己的技術門檻。題主開頭就說到很多产业都转移到了大陆,這說法我認為有點混淆,台灣人又不全是 SB (好啦有很多,但不是全部好嗎 Orz) ,在轉移的時候是有優先順序的,價值低的,被學走沒關係的,先移。我之前在實習時,前輩們也有聊到最近公司又要在大陸設廠,當他們在討論的時候,總是聽見 “這個不可能過去大陸,這是核心技術” 和 “這個廠上層可能會想先弄過去,在這裡一直被環保團體抗議”,等等的。所以當題主說到產業轉移時,其實有點像那時台灣從美國日本接收一些別人不是特別想保留的技術。但是接下來才是重點,那就是往上建立技術門檻。這兩個步驟大陸目前只做完了第一個步驟,第二個步驟不同產業的進度不同,像電子支付和人工智慧領域,大陸已經能夠建立相當堅固的技術門檻了,半導體和電機產業的話,台灣目測還能再撐不少時間。

再者,台灣是海島,沒有 “內陸” (不要黑南投好嗎),而如果只看沿岸地區,台北和大陸沿海城市比起來,經濟方面並沒有太大優勢,換言之,和台灣擁有類似條件的地方,平均上幾乎趕上台灣了,然而中西部整體而言卻沒有辦法有很突破性的發展,這就和

@雲六

提到的一樣,讓後面的那些人的生活好起來才是真正的挑戰,為甚麼? 因為它們沒有發展優勢,一開始改革開放他們就落後了,到現在還是看不到優勢和轉機。內陸地區人口往沿海城市移動時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致使沿海用更短的時間發達了,追上發達國家水平了,但是內陸地區的巨大需求仍舊沒有能夠滿足。中國能否讓中西部的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把落在後面的人都提上來,才是中國偉大與否的關鍵,否則的話,這麼一個巨大的國家,最後僅僅沿海地區發達,個人認為這不值得驕傲,太多領導者和民族都可以透過宏觀資源分配輕易地做到。如果中國能夠讓內陸發達,這就比台灣這個海島強一百倍了。但是怎麼做? 不知道,台灣沒有做過,不然我整篇回答都要拿來搞大新聞了。

最後扯一下其他東西,題主還說到了文創產業和新型農業。這不是太大的問題,就歷史經驗,人只要有錢了就會去亂搞,不是我是說,就會去提升其他方面的水平,台灣是這樣,香港是這樣,日本是這樣,深圳上海又何嘗不是這樣。有了錢才能花錢體驗種田的感覺,有了時間才能花時間欣賞庸碌繁忙的街道。說到這個,我們在香港聊社會議題時,會發現很多大陸同學傾向於用經濟角度切入,而台灣和香港的同學則容易滿口社會正義自由民主。我知道香港和台灣的 “名煮” 在知乎上是被黑得很慘的,但是這有沒有可能只是一種社會氛圍的展現? 台港兩地雖然近年經濟成長不佳,但其實就是因為發展到了一個階段才遇到瓶頸,青年們不再需要奮鬥,他們就更容易把時間花在其他價值觀上,和小確幸 Orz。

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在中國談論社會主義變成一種文化,變成一種像歐美國家表達自我優越的手段。然後某個還有很多空間可以發展經濟的非洲新興國家,在互聯網上譏笑中國人,哎呀他們的社會體制也不完美呀哈哈,那麼多缺陷還拿來說嘴。然後中國人不理他們,也不需要理他們,就像今天美國推銷名煮制度不是因為這是完美的制度,而是因為美國強大

知乎用户 马前卒 发表

当然也是从高污染高耗能高伤亡,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传统产业一步步升上来的。

比如说,现在觉得大陆是钢铁工业之王,可以轻松碾压全世界,可是就在 1999 年,台湾钢产量还是大陆的八分之一,接近印度的三分之二。

还有现在由孟加拉等穷国来做的高污染拆船业,台湾曾经以一个省傲视全球…… 就在 30 年前。

至于当今台湾的政治体制,源头之一就是 70-80 年代的反污染运动:

南方都市报:环保运动推动台湾

1985 年底,《联合报》一篇简短的报道让这个古朴的小镇变得骚动起来。这篇报道称,美国杜邦公司拟在台湾彰滨工业区设立二氧化钛厂,“经济部”已经批准。彰滨工业区位于彰化县境内,占地 3820 余公顷,其中约 1/3 面积在鹿港镇内。被批准的二氧化钛厂就设在鹿港,总投资额为 64 亿新台币。 彰滨工业区的开发始于 1979 年,在贷款投资 30 多亿台币之后,开发工作陷入停顿。烂尾的工业区已经成了地方的垃圾场。鹿港的渔民和海洋养殖业者,最先感受到日益增多的工业污染的影响,他们害怕二氧化钛厂的废水处理会导致海水污染加剧,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捕捞和养殖。宗教和文化人士也担心,新的工厂会对当地的文物保护和传统习俗不利。这时,有一个试图进入当地政界的人物,敏锐地把握住了民众的心理,适时发起了 “反杜邦” 的运动。这个人叫李栋梁。

21 世纪台湾唯一值得珍视的电子代工业,就是 80 年代在这些传统工业上生长出来的:

从台湾 2016 年营收看全球电子产业变迁(一)

台湾 1,850 家上市上柜公司中,有 830 家与电子产业相关,是名副其实的 “电子宝岛”。台湾的公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游半导体公司,包括材料、设备、设计、制造与封测;还有一类是电脑与手机代工厂商及配套零组件公司。 从 80 年代起,台湾开始以其价廉物美的电脑代工产业闻名于世。广达、仁宝、和硕、纬创、英业达合称 “代工五虎”,他们几乎承包了 90% 的电脑出货量。代工五虎们不仅仅只是简单地采购元件然后拼接成电脑,随着技艺的成熟,他们也掌握了电脑组件的研发和设计。代工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电脑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比如做主机板的微星、技嘉,做电源的台达,做面板的友达、奇美(与群创合并),做内存的南亚、华亚科等等。即便如此,随着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脑行业的衰退,电脑代工厂商们的利润越来越薄,毛利率如今只有 3%-4%。

此外,必须指出,台湾当年的传统产业也不是凭空积累——整个省 1949 年拥有的工业基础,论人均远远超过大陆,论总量,不到 1000 万人口的工业资本相当于大陆的五分之一左右,经济水平本来就比大陆高一个数量级。现在大陆的人均数追到台湾的 40%(8866:22500),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虽然大陆向台湾单方面开放市场,虽然美国在很长时间内对台湾给巨额援助(远远超过苏联给整个大陆的),但从 1949—2017,任意截取时间,可能也就是 80 年代一段时间台湾发展更快。其他时间都是大陆发展更快。台湾经济放在全球看是奇迹,和大陆的曲线比也就是还不错。

参考回答:

国民政府当年带走的财富到底对台湾初期发展起了多大作用? - 知乎

2.5 亿美元的浮财,一两千船的物资机器,几十万吨的海轮,国民党带走的物资貌似不多,但考虑到国民党退台之后控制的人口,这笔钱相当不少。1945 年台湾有 600 万人,国民党撤退裹挟了 200 万人入台,合计 800 万人。当时大陆人口 5.5 亿有余,手里有多少硬通货呢?区区 1600 万美元。再加上十几万两的黄金储备,大陆硬通货合计也只有一两千万美元,不到国民党政权的十分之一。1949 年毛泽东亲自去了一趟莫斯科,赫鲁晓夫来了一趟中国,总共给了中国 5 亿美元贷款。整个 50 年代,大陆方面能动用的国际硬通货不超过 10 亿美元(要还的)。考虑到台湾人口约为大陆的 70 分之一,可以说国民党当时的发展资本要比大陆雄厚的多。即便只计算绝对数量,大陆外汇和黄金储备合计超过 2.5 亿美元也要到十几年后的 1963 年;海轮总量超过被台湾带走的吨位要到 1961 年。即大陆要用十几年的发展才能补齐被国民党掏空的家底。在国民党卷走的招商局轮船中,有一艘海辽号率先起义,开赴解放区,这艘 3400 吨的海轮立刻被新中国视为珍宝,以至于被印到了人民币上,一直用到我记事的时候。可见国民党卷走这批工业 “种子” 在那个年代何等重要。还有,台湾在 1949 年之后接受了天量(相对人口而言)的美国援助。1950-1957 年,仅直接经济援助就高达 6.83 亿美元,换算到大陆人口相当于近 500 亿美元,足可以为大陆援建十几个 “一五计划”。即便不考虑总计几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台湾的美援数量也堪称惊人。60 年代前期,台湾每年接受美国直接经济援助就高达一两亿美元,和带往台湾的全部黄金价值相当,大多数以贷款贴息和奖励方式提供给制造业,迅速刺激了台湾经济的成长。1931 年,台湾发电量和整个大陆相当,著名的日月潭景区就是一个大型发电站。到了 1949 年,因为接收了东北的日占区,整个大陆的发电能力是 170 万千瓦,仅相当于台湾的 4-5 倍。日本投降时,台湾总铁路里程已经超过 5000 公里(包括私营窄轨),约为大陆的四分之一。台湾 800 万人口,已有一半是工商业人口。即便不考虑台湾因四面临海而带来的交通便利,国民党控制区的人均工业化水平也超出大陆十几倍,在 1949 年就达到了大陆 80 年代水平。

知乎用户 雲六 发表

台灣人來獻醜一下。

大陸和台灣人口和土地差別太大,不見得能一體適用。

台灣好好地掌握幾個大項的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整合好,把東西賣到價格高的國家,

很容易地就可以拉高整體平均。當然,內需市場小是一缺點。跟全世界競爭,硬碰硬的,還得交關稅。

大陸市場內需市場大,往後富起來了,賣國內市場很佔優勢。但相對的,目前能大量地以較高價格賣到其他國家的產品或服務少。人口又多,所以人均就低了些,也不容易一下子拉高。

台灣的發展過程始於加工出口區,國外進口原料,加工,賣到國外。沒辦法,除了高山上的樹,一些農產品之外,石油鐵礦工業原料基本沒有,煤和天然氣少的可憐。這階段多是勞力密集輕工業。

接著發展石化和重工業,塑膠,鋼鐵,造船,慢慢地變成資本密集產業。同時政府投資各項基礎建設,如交通建設,能源建設,水庫之類,帶動經濟。

後來致力於技術密集,所謂的高科技產業,電腦,半導體,面板,精密機械,以及生技產業。不過,時至今日,已經不算什麼高科技產業了,只是生產效率高,know-how 與良率很有競爭力的產業。不過 know-how 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的,也算一個小優勢啦。

其實我認為,大陸方面在經濟發展上的規劃大體上應該不脫台灣的上述過程,只是目前是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大陸的前 5% 有錢的就 7000 萬人,三倍於台灣總人口。說富人多於台灣其實很正確。

但,要想想後面的那些人啊⋯⋯

要讓這些人生活好起來才是大挑戰啊。

一個國家,跑在前面的人過得滋潤沒什麼好說嘴的,被落在後面的人過得好不好才是評斷偉大與否的關鍵。

共勉之。

知乎用户 某某 发表

5/16 關於台灣經濟跟 GDP 的回答:

因為明後天開始考試,週末陪弟弟去南京面試,所以就大致針對題主在標題跟問題描述裡的一些問題,提供幾個可以思索的方向。

※ 首先,來看一下關於台灣的經濟究竟是「衰退」或「成長」。

題主提到「台灣的經濟去年仍然保持 1.9 的增長」,是的,台灣的經濟目前還沒有慘烈到不增反退。現在只是在走下坡。就好像一個資優生,有一天突然學業跟不上了,從前三名一直往後退,但是終究也不會一下就成為老師心中的需輔導學生,所以在老師眼裡,這個學生的成績單如果只看分數的話,在班上還是不會爛到讓人注目。

然而很多新聞(我們姑且排除掉那些因為政治的因素,或只是想藉由聳動的標題搏人氣才做這些宣傳的媒體),就連台灣自己在這方面具有權威性的媒體,也越來越常透露出不看好或者說憂慮台灣的經濟前景的訊息。

可是台灣的經濟還沒有倒退啊,對,那為什麼呢?

首先最簡單的,當然是成長得不如政府一開始期望達標的數字。成長得慢有時也是一種倒退。

你跟著一群要減肥的人一起運動,本來減肥計劃中計畫要跑一公里的,結果你體力太差,最後只跑了五百米,看著別人都跑了一公里甚至更多,這不是急死人了?

複雜一點的、也是我真正希望能提供給題主的不同思路則是:

在這 1.9 的增長裡,我們究竟能看到多少來自新興產業和公司的貢獻?

台灣的經濟現在最讓人焦慮的,除了外在環境的衝擊與改變,

最讓人害怕的是,我們一直在吃老本。

在我父母的那個年代,二十世紀的後半葉,是台灣的經濟環境最生機蓬勃的時代。那個時代誕生了無數如今的大公司,該時代留下來的許多龍頭們甚至挺過了時間的考驗,延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理論上來說這應該要讓人驕傲,然而讓人擔憂的是,過去的大公司雖仍存在,應該成為「未來的大公司」的小公司們卻沒有冒出來。

題主你知道「頂芽優勢(有知友提醒這在大陸也叫頂端優勢)」嗎?

種植物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選擇把頂芽剪掉,因為只有剪掉了先天就被眷顧的、可以「優先生長」的頂芽,才能夠刺激更多的側芽的生長,最後讓這株植物生長得更好更茂密。

台灣現在的環境有點像是這樣的情況,這些頂芽已經佔據植物大部分的精華太長,卻還沒有人拿出剪子剪掉這些頂芽(而這些頂芽其實也不可能輕易被你剪下),它們更還沒有到自然老死的階段。於是情況變得很尷尬。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不管是大公司內部已經老化的領導階層,還是整個台灣的新興公司與產業缺乏足夠的機會,都和這個有關係。

台灣現在已經不是二十世紀後期遍地是黃金、市場一片空白只等著野心家們衝的時代,因此用上個時代大公司們的成功過程來 judge 年輕的新公司並不公平。然而必須要澄清的是,大公司也不能代表台灣年輕公司冒不出頭的所有原因,這樣太武斷也不合邏輯。台灣這些上一個時代的大公司如台積電,在頂著台灣經濟的天這方面畢竟是功不可沒。

只是,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背景因素,且正因還有這些年邁的龍頭們在支撐台灣的經濟,所以我們在查數據時,仍然可以看到台灣的經濟「成長」。這個「成長」裡的成分卻讓人不安,成長的量也不夠大。更讓人擔心的是,台灣人很可能因為還有著前一代的人在頂著這些數據,而認為自己可以繼續悠哉一段時間。

台灣現在正在變差,可是我覺得糟的不是變差,而是:台灣還不夠差,沒有差到骨子裡,所以台灣沒有被逼到絕境而反彈起來,而是一點一點往下滑

都說浴火重生,不知道這場火什麼時候才會真正燒起來。

※ 其次,關於台灣的人均 GDP 和人均年收入:

題主提到台灣的 GDP 仍然超過大陸,但是以幅員遼闊來看,這個比較,恩,雖然我也有點開心台灣的 GDP 相比下好像挺不錯(GDP 算法在實際操作上兩岸有差異,不過這有點偏離題主的問題本質所以先不討論),但是,這不是一場對等的競賽啊TAT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前面很多答主講過了。簡單來說,台灣的人口比較少,地方比較小,所以雖然台灣島內仍然存在的相當的貧富差距,整體上,要一致的拉高 GDP 和年收入仍然是比較容易的事情。而且台灣的經濟起飛比大陸要早了許多,**在這點上台灣確實是有相當的時間優勢。**而且時間的優勢影響巨大。

所以大陸要怎麼達到更高的 GDP 呢?

長遠來說,**這就是個時間問題。**你要給整體的經濟更多一些時間。而期間需要的政策配合,以及如何把跑在後面的人拉起來,則需要官方更多的推動與考量。

區域不平衡、貧富失衡,都是問題,但是理論上只要有合適的政策、經濟持續起飛,應該就可以隨著時間被逐漸改善。假以時日,雖然大陸仍然會受限於爆炸多的人口跟仍然遼闊的土地,但大陸的成長也必然跟當年亞洲四小龍有一定的相似:在 GDP 跟年收入方面,都會慢慢上來(有可能可以也有可能不能達到這麼高,區域差異、人口還有其他的因素很多)。這其實也是所有開發中國家一路發展到已開發國家的過程。

現在的情況嘛,就好像鄰居家的小孩子基因裡就是能長到一百八。在他還沒開始發育或才發育了一下子的時候,他可能只長了 160 公分,這個時候被別人笑說矮其實滿冤枉,雖然在當下他的「矮」是一個「事實」,可是,他將來還是要長「高」的。

-—————————————————————————–

5/17 更新

※ 最後,台灣還有什麼可以被師法的?

軟件、半導體、農業,這些我都很不專業,不要誤人子弟也不要來丟臉。

(不過關於新型農業,我倒覺得感興趣的人可以去研究一下歐洲。台灣的新型農業現在也是在發展中,前景是值得期待。但真要師法的話,歐洲起步早,現在也很成熟。台灣很多弄新型農業都是先去了荷蘭、丹麥等唸碩士。

至於傳統農業,台灣的農業糧食自給自足率已經快要低於 30%。而這玩意其實理想情況是過四成,身為台灣人,我,我還不想死。放眼世界強國,連新加坡那麼芝麻大點的地方都努力發展都市農業,除了美化都市、觀光這些輕鬆的理由,最主要還是為了提高自給自足率。恩,再說就歪題了。我就哽著老血說到這裡。)

前面幾項我都不太行,但是既然是一個市井小民,台灣的文創產業還是可以說一下。

先說幾句廢話:文創的開頭,當然是基於社會的經濟在經過攀升後,來到一個穩定的狀態後,才會開始追求。
接下來才是正題:
所有的產業之所以能夠發達,除了環境穩了,更重要的是它的動力。
除了台灣經過幾十年發展累積了點錢,台灣的文創產業為什麼有卯足了勁往前衝的動力?為什麼台灣政府大力推動而且還真的頗有成效?能這樣被政府大力推動的理由是什麼?
因為台灣的觀光需要文創產業的幫助。
台灣當然不可能有一天全島都靠著觀光產業過活。但是觀光對台灣的意義,除了幫助經濟以外,更重要的是打造這整個地方的「品牌」,讓「台灣」有認知度。台灣如今在這方面很有這個需求。
像南韓也很看重文化的傳播,每年都有大勢的偶像明星獲頒南韓政府的「韓國文化藝術獎」,以表彰他們他們在全球的影響力。KPOP 變成了南韓最好的文化推手。
大陸這幾年感覺還是把重心放在發展金融業、製造業等等其他其實更能賺錢的東西。不是說不重視文化產業或觀光業,看得出來很重視的,但是現在這個階段,每個部分都正在發展的火辣階段,那就要排隊。
而且以觀光來說,發展文化產業以提升觀光人潮的這個方式對現在大陸的情況吸引力不夠強。你看,萬里長城還是很多人去,西湖還是人潮火熱,這塊大陸上,本來就有了很多的名勝古蹟,這些東西就是最天然的優勢。哪怕沒有做更細緻的提升,其實也一樣能讓全球的觀光客趨之若騖。所以現在,對於整個市場來說,文化相關產業的精緻化除了精神上的口號以外,實際的動力(motivation)不夠強,也暫時沒有太投入必要。
**台灣的觀光卻沒有所謂的天然優勢。**如果說景點,不要說是否具有世界性,像已經比較有名的如淡水紅毛城我自己都不想去第二次(對不起哈哈哈哈),而且年份最多兩、三百年。
怎麼辦?這是個死局。總不能偽造出幾個千年古蹟吧。
然而,硬體資源上的困境反而讓台灣可以沒有其他選擇地往發展文創走,除了自發的一些品牌外,政策宣傳跟氛圍渲染下,文創產業做了起來,而且現在年輕一代裡文創的精神還頗為風靡。某種程度上也是小確幸,不過我個人不討厭,尊重各自的選擇。
而如故宮這幾年的紀念品其實有體現類似的文創精神:結合既有的、帶入現在的、找出有特色的。以前去故宮只能買把翠玉白菜的鑰匙圈,而且買家都是外國觀光客。然而前陣子故宮的紀念品在台灣的青少年圈裡居然小紅了一把。神奇至極。
故宮它做了一個東西:上面寫著「朕知道了」的紙膠帶。這東西說實話沒有特別了不起,更不是一個傳統上應該出現在故宮的紀念品,但是從這個東西的細節中,卻看見了新時代的活力。
像富錦街等等的文創街就更多了。針對特定觀光區域的改良更是這樣。
最後關於文創的精神,我覺得應該是:不要把文化產業困在過去裡面。
我想拿漢服當個例子(沒有惡意。)在台灣漢服運動基本上是沒有的,我自己個人很喜歡漢服,所以當我五、六年前開始混貼吧混微博的時候,找到了很多漢服的同好我很開心。
可是我逐漸發現,在漢服圈裡,只要形制不對就會被噴,我不是說大家就應該拿著改良後的漢服或影樓服然後說那是「傳統的」漢服。但是我感覺到的氛圍是:比起怎麼創新出「這個時代」的漢服,大家更重視的是怎麼樣完全的「復古」、完全的「還原」;討論該如何把「漢元素」融入服裝的人很少;看到「漢元素」的服裝時,雖然有些確實不好看,可是大部分漢服圈的人都是持著全部打死的心態。想要看「漢元素」的衣服反而要到外國的設計師界去找。但是每個朝代的服裝在那個朝代不都是一種「新的漢服」嗎?
當然,漢服只是一個個例,不能代表全體。而且我也遇過很多理智地喜愛漢服的「漢元素」並樂於接納「非傳統漢服」的漢服的人。
我想要說的是,**其實大陸目前有很多「復古」的成就。**不要說漢服圈,像是古風圈,也是大陸獨有的次文化。這幾年更發展得很絢爛(前兩天還看到老妖幫大唐榮耀唱插曲),我在這兩方面想要找同好的話都往大陸的論壇鑽。但是在「復古」以外,題主提到的「文創產業」,其實需要的是結合過去與現在,需要「創新」。
事實上,就算做出跟舊的文化沒有關係、但是足夠有創意的新東西,也很好啊。文化創意是不需要被限制的。
要認清自己的時代的價值也是珍貴的、不比過去的時代差,才能夠真正做出成氣候的「文化創意」,並培養出開放、有希望的文創氛圍。
那才是承先啟後。
-—————————————————————————–
ps. 是說,今天如果你想開一個文藝的小店,只要經濟許可,然後確定小店真的可以存活下來,那整體文創氛圍夠不夠成熟並不影響你要不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嘛,有時候就是在一片還不是很富沃的地方當少數的耕耘者,才更突出。(當然,文創產業,單做的話,利潤確實是比較少,除非跨領域合作。)所以其實「我们内地人也可以开类似的店吗?」這個問題,直接回答一下,可以啦。有興趣強過一切呀。
-—————————————————————————–
pps. 其實文創產業本身就是「商業化」的,文創產業工作者要在意的是,怎麼在理想的「創意」與「商業化」裡取得平衡。如果全部商業化,大批製造、複製,那這個文創也跟破碎了是一樣的。
我在網路小說界看到的就是這樣,不乏有天賦異稟的作者,但是網路小說界的規則基本上會把所有人都牽著走,不找出自己的某個固定套路寫書基本上不可能,最後很容易變成比賽誰的套路比較看不膩。不過這也沒什麼可以苛責的,網路小說也是市場需求的一個產物,本來大家就有權利在市場上因應需求提供不同的產品。

(5/18 微修)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T6hY1 发表

很大程度也算是同文同种的不幸吧,比起真的欧洲像希腊那种那些,深陷危机 GDP 倒退的国家,警察上街,抗议人士相互扔燃烧瓶玩。台湾说实话只是学生上街,议会杯葛,大体社会生产上还是正常运转的状态,所以能维持不倒退也是挺正常的。这两年也有 1.+% 的温和成长,但是毕竟台湾都是中文媒体啊,所以给了中文网络上台湾乱成一团,全球估计只比索马里稳定,到处都是蓝绿互殴的错觉,之所以有这种错觉,只是因为你看不懂外语而已。

附图 台湾 意大利 希腊 07-15 年人均 GDP 变化(数据来源 IMF)

至于为什么能达到现在的 2.2W 美元的水平,我个人觉得主要两个原因,是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的结果,台湾的优势产业大体上是电子和农业,台湾城市化趋于完成,农业人口有比起大陆更多的人均耕地,台湾的精细农业也发展得很好,单位土地面积上资本和技术投入很多,类似日本农业,即高的城市化率带来高的农业人口的人均耕作面积 + 高的资本技术投入带来高的单位面积产出,这很大程度是 1950 年代起从大陆带来的农业专家以及他们培养的农业人才的功劳,包括李登辉本人也是很厉害的农业经济学家。另一方面是电子相关产业,这个和台湾的高的教育水平有关,受东亚文化圈重视教育的影响,虽然经常被嘲笑说几分也能上大学,但是台湾的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例远高于希腊和意大利,更加远超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这点上韩国和新加坡也一样,傻子上了大学比起没上过大学的傻子还是强的,台湾在人力资本上比起很多国家都具有优势。台湾在社会福利上的财政投入也要低于欧洲发达国家,但管理水平比较高,而且工会相对弱势,劳动力市场更为灵活(没有存在南欧国家那样砍福利就全国总罢工的情况),以及外汇储备总量世界前列,在危机中应对能力相对更强。

以上是对台湾的经济发展的一点点理解。

知乎用户 劉十三 发表

很久沒有看過這樣認真的問題了,照著你的問題答好了:

1、國際間的產業轉移已經歷了美國、西歐→日本→韓國、台灣→大陸沿海→大陸中西部、東南亞(未來可能的趨勢),很多人都知道現在兩岸已經實現了大致上的產業轉移,但是不要忘了,上述地區在這過程中也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過渡到「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轉變,儘管這造成了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的再次拉大,但整體的經濟水平勢必會得到提高;

2、現代新聞報道和網絡資訊的導向性太明顯,很多都跟社會現實存在出入,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出來很多討論,但簡單來說就是「經濟放緩」不代表「經濟衰退」,這是你提出該問題的原因之一;

3、台灣在文創產業的起步較早,而大陸這兩年在很多沿海城市或是內陸重點、旅遊城市也出現了不少文創店鋪,但是現在的問題在於這些方面:

(1)大陸的知識產權保護有待加強,文創產業之間的同質性太高,互相模仿看似不需要付出成本,實際上是在傷害那些最原始的創造者,並且拉低整個市場的盈利空間;

(2)城市內部,乃至政府的文創意識不強,以前給某沿海一線城市提過標案,政府想要的只是整齊劃一的東西,像是老街改造就是直接推掉,然後建古風的房子即可,而我們提出改造老房子的方案被認為根本是浪費時間和金錢;

(3)多數的大陸客戶對於產品的包裝和廣告需求並不高,對方就是要「椰樹牌椰汁」那樣的包裝,你有再好的設計也推不出去,而台灣即使是傳統產業也有意識要注重產品的設計感,並且隨時革新包裝;

(4)市場營銷和公關企劃的能力較弱,好的資源和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京 上海,大部分公司企業還是在用很傳統的方式銷售產品,好的促銷並不只是在報紙電視買時段,去網絡買版面來播廣告。

其實大陸的很多東西並不差,如果這四點都能解決,應該會有更廣闊的市場。

4、現在的台灣跟香港一樣,發展已經接近頂層了,不太可能大幅增長,但也不會太難看,而人均 GDP 是一個很玄的東西,如果要大陸整體超過台灣,難度很大,但是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省份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具體還是要看每個省區市的實際情況吧;

5、高新產業是否能替代台灣?依舊是個可以討論很多的問題,只能說現在的情況基本是,大陸的產能確實在提高,但是最後的採購量很多是依靠國內企業,而現有的國際大廠的供應鏈其實非常「固化」,想要取代這當中的哪一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知乎用户 张树 发表

台湾的电子产业还是世界一流,有台积电这种大陆都比不了的巨型企业,又由于在大陆布局早,每年有大量外汇留回台湾,只有两千来万人口,抓住几个优势产业就足够了。倒是像西班牙希腊这种除了橄榄油红酒好像就什么东西都不生产的国家,是如何变得比韩国还要富裕的。

知乎用户 老熊 发表

一是美国援大陆之蒋,一切都按华盛顿共识来;援台湾之蒋,一切都不按华盛顿共识来。

中华民国之亡,实亡于 1946 年《中美商约》——条约将导致巨量美国商品涌入中国。人家不光工业品应有尽有,连粮食都比你国的便宜的多,又自备巨量火车头十轮大卡车自由轮登陆艇,包邮至全国各地(太平洋战争剩了大量准备登日本的登陆艇,因不适合作为货轮就甩卖了。中国人发现其可以满载洋货进三峡而大量购买。结果四川经济体系遭秒杀,川籍权贵纷纷暗通八路,上演《红岩》。)。中国国根本没有什么可卖给美国的,信用卡刷爆,只能剁手——国家没有手可剁,只能剁 KMT。

所以等老蒋跑到台湾组建了小朝廷,美国人觉得巨不好意思,决定一切反过来。1952 年美国允许老蒋任命了 roc 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籍的海关负责人,相当于无条件交回中国(台湾省的)海关权。于是老蒋要从美国买什么就买什么,说个不买的绝不强卖,连打折计划都自动取消。之前《中美商约》赋予美国人的在华居住、投资、兴业的权利,也都在事实上放弃,以至于九十年代在台湾都较少看到外国人。老蒋白拣了发展民族产业的良机。

原因二其实是原因一的组成部分。美国有五十亿亩耕地,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售台粮食可以做到敞开供应、价格低廉、接受赊账、限时免费(走援助渠道),使老蒋无需像大陆一样时时面对工业化的两大限制——占人和占地。KMT 到台湾后大量进口美国面粉,还搞出过活人广告,让山东籍士兵站在马路上,宣称他这么高个子完全是因为吃面云云,很快就让台湾人习惯吃面,直至今天台湾给饭店面包房供应面粉的也有不少祖籍山东的人。地主无利可图,只能顺从地接受老蒋的温和土改方案,交出土地和(他所雇佣的)劳动力。这虽然不是美国给的直接援助(其实里面援助的比例也很大),但意义极大。 相比之下,大陆因无外部粮源,耕地极度重要,地主绝不可能接受任何温和赎买方案,tg 不得不上了一个不温和的。

ps: 台湾居民吃面多过吃米,此说不确。去年台湾居民平均吃米 45 公斤,面 36 公斤,还是米多。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搞出口加工引领的制造业,人均跃上一万美元

搞西进,人均跃上两万美元,当然,岛内人民活活被平均了

知乎用户 斯岛上龙 发表

算了本人还是把另外一个帖子中抽吹嘘台湾人均 GDP 两万多美元的无脑台吹的文字稍加改动再发表到整个帖子中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台湾所谓名义超过两万美元的人均 GDP 早在 N 年前的台版就已经被人扒出灌水造假的事实,而且还是台湾媒体自己首先爆料扒出来的。附打脸链接:台湾媒体专题报道截图 – 图解台湾虚假 GDP 的真相_台湾风云_论坛_天涯社区

当然也许有人说这是蓝营媒体在故意造谣污蔑台湾当局,但很遗憾这个观点在台湾不分蓝绿早就成为社会共识了。至于所谓人均一万元 RMB 的工资就更是梦呓而已。殊不知现在整个台湾社会讨论的最多的就是所谓 22K 低薪问题。既然 @魔王还有在 @在贵州吃腊肉等高人已经科普过了笔者就不需要浪费笔墨进行叙述了。(附链接:台湾大学生在薪水低至 22k 新台币情况下,为何一周休一天都成问题?台湾如何从宝岛沦为低薪鬼岛的?

也就是说这位仁兄眼中所谓的台湾官方权威数字其实有相当部分是将台商在岛外投资(主要在大陆)产生的 GNP 通过偷梁换柱的方式算在自己头上。这与今天一些果粉公知将太君侵占东北期间在 “伪满洲国” 投资产生的钢产量算在民国头上给同期民国的所谓黄金十年贴金的做法可谓异曲同工。至于海外部分占目前台湾官方公布 GDP 数字比例有多大,有 40% 到 60% 不等。当然即使将这部分扣除,台湾名义人均 GDP 仍然超过一万美元,但这是否意味着台湾人均 GDP 数字就能如实反映台湾真实经济发展水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这里笔者不能不纠正大家一个认知误区,那就是现在不少网友一提到比较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往往习惯性拿人均 GDP 这个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但实际上这种指标并不适合用来作为尺子衡量不同经济体发展水平的横向对比。即使排除蓄意造假,还有偷税漏税等因素造成的统计不给力等主观因素,GDP 数字的高低至少会受两大因素制约。

一个是 GDP 统计方式,统计内容还有口径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并无统一标准。同一种数据在不同的统计标准或者口径下数值往往能有很大差异。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国产太行发动机按国军标推比 7.5,AL31F 按俄军标推比 8.1。如果按照那位

@抱着西瓜冲锋

不动脑子想当然的仁兄的理解,大家肯定认为 AL31F 推比比太行高,但事实却是如果 AL31F 发动机按参考西方标准的国军标来进行对比的话,那么 AL31F 推比则只有 6.9 左右。

还有与之类似的案例就是近年来被国内无良媒体,砖家吹捧的一代航展明星表演机 SU35 战斗机使用的雪豹 E 无源阵雷达,经常看国际军事新闻的军迷朋友都知道这么一个数据,那就是按照俄方的宣传,雪豹 E 无源阵火控雷达对 RCS3 米 ² 目标探测距离高达 400 公里,可以媲美小型预警机,比美国 F22 猛禽战机使用的 APG77 有源阵雷达要优越得多。但是他们不会告诉广大读者的是,这个探测指标实际上要在 “瞪眼” 模式下才能实现(附链接:用搜索雷达方程算算雪豹 E 在各种扫描范围下工作的探测威力 - 空军版 - 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 -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在正常模式下实际探测距离不足 150 公里,连国产歼 11B 使用的末代机扫雷达都不如。

https://lt.cjdby.net/thread-2090663-1-1.html

而中国与世界主流 GDP 统计方式还有口径的差异实际上要比笔者列举的这两个案例要大得多。这一点在网上早就讨论过,如果西方国家按照中国的标准进行统计标准进行统计的话,其规模相比其官方公布的数字恐怕至少要砍一半。不客气的说,如果按照中国 GDP 的统计规则,包括四小龙还有欧美国家在内的一票所谓发达经济体的 GDP 无一例外是标准的注水猪肉,美国佬光耍耍嘴皮子就能创造出比中国钢铁,汽车两大行业总和还要高的 GDP 的能耐确实无人能及(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4810/node4851/zhxw/u1ai58839.html),当然也不仅仅是律师行业,像什么房租还有三公消费,维稳费用之类在美国也是要算 GDP 的,更不要说卖淫嫖娼贩毒之类犯罪活动一样早在 N 年前就已经纳入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纳入 GDP 统计之中(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140530/100119277015.shtml)。尤其是奥观海 2013 年推出 GDP 新核算方法增加 GDP 数字的做法更是被不少网友耻笑为 “统计强国” 之举(附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841029-1.shtml),其自欺欺人程度完全不输委员长的地图开疆。如果此事是 TG 干的,恐怕早就被各路公知口诛笔伐称其为祸国殃民之举了。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大陆的 GDP 数字是不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 GDP 数字进行横向比较的。

当然除了所谓统计口径,标准外还有一个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 GDP 数字(按美元计价)的高低,那就是汇率。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国观一个非常经典的鞭尸贴《驳雪亮军刀 2030 年中国 GDP 超过日本论》, 今人都知道在该贴发表五年后无论是雪亮军刀还是海木石本人都被现实狠狠打脸。但笔者相信恐怕他们本人都未必清楚中国何以能提前二十年实现 GDP 超日的壮举的奥秘在什么地方。在这里笔者把下面这张 RMB 汇率变化表

以及快易理财网的《中国历年人均 GDP 数据》链接提供出来让大家对比着看就知道了。附链接:http://www.kuaiyilicai.com/stats/global/yearly_per_country/g_gdp_per_capita/chn.html

通过对上述两段材料对照分析就会发现,在 RMB 汇率大致平稳的时候,人均 GDP 翻一番差不多要七八年时间,但是在 2005 年后开始升值的时候人均 GDP 翻一番的时间明显缩短,差不多三四年就能翻一番了。如果没有 RMB 汇率升值的 “东风”,笔者相信海木石还真不至于落了个沦为笑柄的可悲下场。
  如果大家有兴趣再结合台湾历年人均 GDP 数据(提供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17/15/619937_46709034.shtml)也会看到相似的情形,那就是在日本广场协议之前,台湾 1980 年人均 GDP2000 多美元(当然记得台版某位高人就认为此时台币汇率就已经有些严重虚高了),到了 1985 年不过 3000 美元出头,但是在 1985 年之后一样是不到三年时间就差不多翻一番。其人均 GDP 突破一万美元的时间 19992 年刚好对应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时间点。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巧合。原因再简单不过了,因为在广场协议后,美国多次以台当局人为操纵汇率为由,威胁使用其 “综合贸易法案第 301 条款”,逼迫台当局放宽汇率管制,让新台币升值,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台币汇率由 1985 年的 39.4 元猛升到 1987 年的 28.5 元。

而此时大陆 RMB 汇率从改革开放后则是往低走的。此消彼长之下,至今被不少台湾人津津乐道的所谓台湾 1990 年 GDP 一度占大陆 GDP45% 以及 1992 年人均 GDP 突破一万美元的壮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得以实现的。于是 “水涨船高” 之下台湾收入水平相应达到同期大陆二三十倍,加之开放早于大陆,因此消费得以走在大陆前边,表现在娱乐行业就是台湾流行文化对大陆的单方面碾压。但问题是这对当时的台湾经济来说是件好事吗?如果按照那位不动脑子想当然的 @抱着西瓜冲锋的 FQ 思维,相信相当部分人看到笔者问的这个问题一定会以这样嗤之以鼻的口吻说道:怎么不是好事了?那个年代随便一个台湾人到大陆就是大款,那个时代要是哪家有个台湾亲戚那都是脸上有光的事情,对了不是有网友提过 1999 年台湾是有一个开西饼店的小老板来青岛投资,随手就可以在东部高档社区里买套房子当落脚点吗?至于台商台干轻松在大陆包二奶就不用说了,台湾人对大陆的优越感就是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呀。怎么到你眼中成坏事了。

当然普通人这么想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大家要是坐到当时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的位子上,可就高兴不起了。如果诸位真的有机会坐到 90 年代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岩里政男的位置上,相信大家很快就会对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这句话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了。因为大家从来就没思考这样一个深层次问题,那就是当时台湾真实经济发展水平真的允许他们在同期贫穷落后的大陆面前长期这样轻松炫富秀优越感吗?

众所周知,从 2008 年两岸正式开放三通至今已经十年时间了,大陆游客赴台旅游早就已经不是新闻。那么笔者就不妨直接引用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大陆游客 2012 年发表的《想象的祖国》一文中的文字让大家直观感受一下上世纪 90 年代那个 GDP 能占大陆 45% 的台湾的庐山真面目吧:

 “….. 到台北桃园机场是下午,湿热得很。

  在大巴上,中年导游介绍台湾现在有两千三百万人,其中大约两百万人如今在大陆做生意。我忽然想到,1949 年,徙台湾的大陆人,似乎恰好也是两百万。当年投奔台湾的人,满心前途未卜,可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如今会以这样的方式回来。

  导游又说:“大家往窗外看哦,这就是台北。那很多人会说嘞,本来以为台北会很繁荣,一看嘞,诶?!怎么这么会破~~”

  车窗的外台北,的确是旧旧破破的样子。建筑不高,灰灰矮矮,街上一批批骑摩托车的人穿行,感觉有点像 80 年代的中国大陆,或者是内陆的一个被遗忘的二三线小城市。…..”

  相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绝大部分吃瓜群众的反应应该是彻底傻眼了,因为从这段文字描述的字里行间看,尤其是 “车窗外的台北,的确是旧旧破破的样子。建筑不高,灰灰矮矮,街上一批批骑摩托车的人穿行,感觉有点像 80 年代的中国大陆,或者是内陆的一个被遗忘的二三线小城市” 这段细节描述怎么看都没办法让大家把台湾和昔日 “四小龙之首”,“钱淹脚目” 之类高大上的字眼联系在里面。说句稍微夸张点的话,相信绝大部分赴台旅游的大陆游客到台湾之前要是只看台湾官方提供的 GDP 数据可能以为它是“张榕容”。

没想到亲自去了一趟却发现是 “佟丽娅”。

要知道这篇被收录在在《新周刊》出版的《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专题合集中的文章作者还不是什么一般大陆游客,而是一位在多数大陆网民心中节操与韩二一个水平线上的女公知。虽然像大陆八十年代从文字描述上看似乎夸张了点,但我们确实没有理由认为她是在故意贬低台湾。最发达的台北在在这位宣扬 “台湾最美风景是人” 的女公知眼中形象尚且如此杯具,台湾其他县市自然可想而知。

当然如果大家非要认为这段文字是某位拿中宣部黑钱的五毛故意抹黑台湾也无妨。前年不是有一位名叫土井九郎的日本摄影师在自己脸书上公布了自己在 1979 年到 1984 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笔者学生时代喜欢过的台湾偶像剧女星出生的时间段,其中就包括前段时间依靠《歌手》再次翻红的张韶涵)拍摄的一组反映当时台湾真实发展面貌的珍贵历史照片吗?在这里笔者就不妨以这位被不少台湾网友感激找回儿时美好回忆的日本老人的视角随便抽取几张照片领略一下那个号称台湾经济腾飞时代的风采吧….

如果不看出处的话,相信这些照片能够让 70,80 后们产生一种莫名亲切感。与最近三四十年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大陆不同的是,今天的台湾基本面貌与土井九郎拍这些珍贵历史照片那会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夸张的说,对于有过赴台旅游经历的大陆游客来说,让他们相信这些照片是昨天拍的也不算太夸张。从上述照片透露的各种细节看,按最乐观的估计,台湾当时经济发展水平顶多领先大陆十年,大致对应八十年代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九十年代一般县城的发展水准。诚然,如果撇开所谓四小龙,“钱淹脚目” 之类宣传光环不论,笔者认为此时台湾经济发展水平按八九十年代大陆标准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但既然台湾自己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发达经济体,那笔者只能在这里遗憾的表示: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此时的台湾则直接可以定义为大号贫民窟了(【国外台湾】老外到台湾旅游嫌市容丑,网上 PO 影片: 像平民窟。

相信绝大多数人看到这组珍贵历史照片之后肯定觉得当时台湾 GDP 数字太假了。要知道在今天大陆经济已经 NB 到甚至一些大家传统印象中所谓老少边穷省份都对高楼大厦,汽车还有高铁之类见怪不怪,以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 2016 年总统竞选期间都不得不当着国内红脖子选民们的面以第三世界国家元首自居(http://bbs.tianya.cn/post-333-853864-1.shtml)的的情况下,最近几年其人均 GDP 也不过八九千美元左右。而号称国际大都市人口规模与台湾相差无几的魔都虽然已经 NB 到前几年能被美国好莱坞导演相中在自己拍的电影中冒充未来洛杉矶(https://www.guancha.cn/Celebrity/2014_04_04_219618.shtml),其人均 GDP 超过一万美元也不过是 2010 年举办世博会之后的事了。毫无疑问,要是以大陆为参照物,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 GDP 一度占大陆 45% 还有人均 GDP 超过一万美元的数据肯定严重灌水了。当然如果大家觉得非要拿今天大陆做参照物对台湾太不公平的话,那么笔者不妨引用前年马督工在观察者网发表的《为何台湾的摩托车那么多》一文中的一段描述台湾,日本人均 GDP 同样达到一万美元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文字就能说明问题了。

“日本 80 年代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证明,在人均 GDP 达到一万美元左右,居民开始全面工业化的时候,摩托车就开始逐渐退出居民日常生活,被轿车或发达的公共交通取代。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东南亚大多数国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马来西亚现在人均 GDP 一万美元左右,大概相当于 80 年代日本的一半左右),基建水平则远低于当年的日本,出现满街摩托车的局面并不奇怪。但台湾已经早早地超越了这个阶段——1992 年台湾人均 GDP 已经超过一万美元,比日本落后不到 10 年。五年前的 2011 年,台湾人均 GDP 达到 2 万美元,就算考虑到通胀因素也超越了 80 年代日本水平,这样一个地区不仅没有出现摩托车退潮的场面,反而和 1986 年一样,牢牢坐稳了 “全球摩托车最密集地区” 的称号,这一点倒的确是个异数,很不符合大陆游客对 “发达省份” 的预期。

  在台湾,摩托车也被称为机车,台湾人爱以机车代步,摩托车密度为世界第一,成为台湾人最具代表性的国民交通工具。台湾 2300 多万人口中,摩托车超过 1500 万辆,平均 1.5 人一辆,也算是台湾的另类特产。机车不仅方便、便宜、容易停车,还可以全年使用。对台湾人来说机车就是移动的家,又像一块可以飞的地毯,带他们通往回家的路和梦想的彼岸。”

  很明显,即使是以八十年代的日本为参照物,台湾上世纪九十年代名义超过一万美元的人均 GDP 数字也是不折不扣的注水猪肉(而且那时候的美元要比今天值钱多了)。虽然督工在原文其实已经非常尽力在维护某些人心目中台湾所谓发达地区的高大上形象了。但明眼人还是看得出,尽管在台币快速升值的影响下,台湾在 1992 年其人均 GDP 数字纸面上达到日本 80 年代水平,然而真实经济发展水平却还是与八十年代的日本相去甚远。无论是基建也好,还是科技水平也罢,当时的台湾本质上和同期大陆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不过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靠承接美日产业转移在大陆之前赚了一笔快钱而已。和依靠转口贸易发财的李家坡,香港或者靠出口石油赚钱的中东土豪狗大户之流不同的是,台湾是一个与日韩类似,以代工(哪怕是台湾人津津乐道的台积电本质上也是一个大型代工厂,虽然技术含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代工厂所能相提并论)加工为主严重依赖出口创汇的标准外贸型经济体,台币升值的好处显而易见,从明面上说人均 GDP 数字好看了, 而且购买外国货更便宜了,所以两岸刚开始交流那会台湾自然显得比同期大陆富裕,确实满足了当时台湾人在大陆面前秀钱淹脚目优越感的虚荣心。面子是好看了,但里子呢?因为稍有头脑的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当时台湾真实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允许其长期在经济层面在大陆面前炫富秀优越感的。就像一个月入两三千的人虽然比月入一千的人收入要高得多,但其经济实力仍然不允许长期维持一个月一两万的消费水平。以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研发实力,在日元快速升值背景下尚且迎来失去的二十多年,底子更差的台湾自然不可能有更好下场。正如 2007 年香港《经济导报》发表的《前车之鉴──台湾股市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过程》一文指出的那样:

新台币大幅升值,其直接后果是台湾传统的劳力密集型加工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削弱。同时,泡沫经济的发生使岛内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大幅攀升,1985~1995 年间台湾工业劳动力总薪资增长 3 倍,增幅远高于香港、新加坡和日本;1988~1993 年工业区土地价格增长 2.74 倍。加上岛内因 “解严” 引发的劳工运动、环保运动等社会运动高涨,使台湾传统产业在岛内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出现大量倒闭和大规模外移,对外投资激增。1986~1995 年台对外直接投资额年均 28 亿美元,远超过 1981~1985 年间年均 0.5 亿美元的水平。岛内传统产业迅速衰退,台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由 1986 年的 39.4% 迅速下滑到 1995 年的 27.9%,引发 “产业空洞化” 隐忧。

对此,台当局全力扶植资讯电子产业发展,九十年代岛内资讯电子产业迅速兴起,并取代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但是,台当局将岛内资源过度倾斜资讯电子产业的政策,也导致制造业结构单一的弊端。步入 21 世纪后,国际高科技产业泡沫破灭,台湾首当其冲,受影响最重,此即新台币大幅升值的间接后果之一。

泡沫破灭使总体产业结构提前进入 “后工业化社会”。新台币升值导致岛内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刺激了岛内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占 GDP 比重由 1986 年的 47.3% 增加到 1995 年的 60.1%,台湾在人均收入仅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一半的情况下,提前步入后工业化社会。这种产业结构的急剧转变,虽然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但以岛内需求为依托、占 GDP 比重六成以上的服务业,由于过度扩张和缺乏国际竞争力,其进一步发展已受到岛内市场狭小的严重制约,越来越难以担当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作用。如不能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将可能使台湾经济步入低速增长时代。泡沫破灭也给岛内金融体系埋下长期隐患。新台币升值后岛内掀起全民性金钱游戏,地下金融盛行,银行贷款浮滥。1988 年台湾地下投资公司多达 800 家,吸引民间游资超过 3000 亿元新台币,成为影响金融和经济稳定的隐忧。银行体系也因存款增长率远高于贷款增长率而放松贷款条件。泡沫经济破灭后,地下金融遭到重创,银行体系呆坏账比率迅速升高,导致后来弊案频发,接连出现假票券、超贷弊案和挤兑事件,掀起一次次金融风暴。影响更为深远的是,1989 年台当局实施金融自由化,开放民间设立银行。台当局原拟只开放少数几家,因此将资本额定在 100 亿元新台币的高门槛。但由于当时泡沫经济和资金浮滥,财团筹资容易,因此有多达 15 家民间银行获准成立,使岛内银行业竞争程度急剧增加。为争夺有限市场,岛内各银行纷纷降低放款信用尺度;而企业也多以股票、房地产等为抵押,过度运用财务杠杆,以致 1998 年岛内发生本土型金融危机。进入 21 世纪以来,岛内经济不景气使银行间竞争更加激烈,呆坏账持续升高,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

附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f0332cd149649b6648d747b2.html 台湾股市泡沫是大陆的前车之鉴――台湾股市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过程_图文_百度文库

为什么当时台湾人工资高,富士康这样的台资企业在台湾建厂只能赔钱?笔者相信包括

@抱着西瓜冲锋

这位仁兄在内的很多人肯定没明白此时的台湾并不是真有资格拿那么高的工资,而是他们不幸沦为美日贸易战争殃及池鱼的牺牲品,其成本被人为不正常拉高而已。结果就是经济竞争力下降后,台

湾从冷战结束时候起至今二十多年工资不涨(附链接:https://news.sina.com.cn/c/2012-10-11/120425337489.shtml)。

既然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本岛没法生存,除了跑到成本更低的大陆谋求生存空间还有其他选择吗?说句不好听的话九十年代的台湾和最近几年靠卖肾买水果机的 NC 果粉其实没有任何本质区别,都是在靠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挥霍透支自身并不雄厚的家底。套用台版某高人的话说,今天台湾人拿这个所谓 45% 的数字得瑟实乃典型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 SB 之举。

很明显以当时台湾可怜的家底是肯定经不起这样高强度透支的,结果进入新世纪后再无 “卖肾” 本钱的台湾很快就被打回原形。

到 2003 年阿扁第一个任期尚未结束的时候台湾竟有差不多两三百万民众用脚投票到大陆常年定居工作生活了,这个规模与冷战时期东德修柏林墙之前流失到西德的民众数量已经没有太大差别了(附链接:柏林墙倒塌前的东德

换言之,对于当时的 80/90 后们来说,当他们正在电视机前追《流星花园》,《薰衣草》之类偶像剧的时候,他们恐怕没有意识到,此时的台湾在 2000 年后开始向汽车社会过渡的大陆面前事实上已经开始沦为城乡结合部般的的存在了(标志性事件就是 2003 年广西省首府南宁市禁摩令的出台,而广西在传统认知中那是标准的老少边穷省份)。换言之,对于那些和 “梁以薰”,还有张韶涵这些偶像剧女星差不多都是出生在土井九朗拍摄上述珍贵历史照片时间段的台湾人来说,如果他们没有像贾静雯一样有过随台商亲戚在大陆生活的经历的话,那么当他们成年后第一次离开台湾踏上大陆土地的时候,恐怕此时他们就会怀疑自己是从乡下来的了(这一点大家只要把云罗郡主年轻时在两岸拍的现代剧对比着看就清楚了)。当然这些变化在当时两岸官方公布的人均 GDP 数字上是根本体现不出来的(2003 年大陆名义人均 GDP 不过一千美元出头,要是按当时两岸官方公布人均 GDP 数字的话,就相当于今天美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有相同比例的民众跑到非洲这样赤贫国家打工谋生了)。可见最迟世纪之交的时候台湾发达地区的牛皮就已经开始露馅了。以至于到 08 年两岸正式三通的时候当时 KMT 的连大公子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就担心大陆游客到了台北会误以为坐错航班到了平壤。

(附链接:连胜文:很怕大陆客一来,以为上错飞机去了平壤 (转载)_娱乐八卦_论坛_天涯社区)甚至实际上也不用等到 08 年了,事实上 90 年代一些取景台湾的港片比如发哥主演 1994 年上映的标准丑化大陆的影片《赌神 2》就已经无意间暴露当时台湾贫穷落后的一面了,混过台版的兄弟们也都知道九十年代在台湾拍的很多电影基本上显示其城市面貌破破烂烂,也难怪《甄嬛传》的四阿哥看过台湾影视剧后会产生台湾很穷的印象。(链接:20130319-《甄嬛》四阿哥失言「台灣窮」

相信行文至此,大家应该就能明白 90 年代至今台湾动辄超过一两万美元的人均 GDP 数字并没有一般人想象得那么高大上。而且毫无疑问这种靠灌水造假弄出来的虚高 GDP 数字也肯定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或者家庭相信没有谁在正常情况下去干明明月入只有一万,但日常开销却按月入两万的标准这种典型寅吃卯粮的蠢事。如果大家所在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需要向上级虚报 GDP 数字的话,相信大家知道后肯定毫不犹豫戳着他们的脊梁骨骂。因为大家都知道,GDP 报的越高,向中央财政上缴的钱就越多。GDP 是虚的,但上交的财政收入可是实打实的。这样一来就会无谓增加当地百姓的负担。但这其实不是最主要的危害,稍有经济常识的朋友都清楚经济数据造假(无论是虚报还是瞒报)容易对国家经济政策判断和决策造成严重的误导,肯定不会有哪个脑子正常的人为这种行为叫好的。前面笔者已经指出台湾八九十年代真实经济发展水平其实并没比同期大陆强出太多,但是在虚高的所谓名义超过一两万美元的人均 GDP 数字误导下,“民主化” 后的台湾在财政开销上却提前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标准看齐,会产生什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2015 年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的时候台湾岛内的财经专家们就担心台湾会步希腊的后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民党,民进党为了选举需要不考虑本岛实际经济承受能力把相当部分财政收入用在增加名目繁多的社会福利上面去了,这就是被不少人吹捧的所谓台湾高福利社会的由来。这毫无疑问这肯定会对台湾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正如当年某台湾媒体指出的那样:朝野政党为了讨好选民,争相开出选举支票,这不仅让台湾面临严峻的债务危险,更挤压科研、建设经费,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希腊濒临破产引发关注:台湾迟早会变成另一个希腊?

而这正是蔡大妈上任后通过年金改革大砍军公教福利的根本原因,并不纯粹是为了讨好基本盘选民的政治需要(实际上砍军公教福利的事情马娘娘第二任期未结束的时候就开始这么做了,而这被认为 2016 年国民党输掉大选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是台湾当局财政状况确实负担不起这个群体的福利了。二十多年前在苏东剧变中作古的那一票华约组织社会主义国家福利水平也比今天大陆高得多,但经济实力无法承受还是然并卵。

其实这种典型靠虚高汇率这种鸡血手段外加各种做假账等手段灌水造假撑起所谓名义超过一两万美元漂亮纸面数据的做法并非台湾的专利,最近闹里拉贬值危机的土鸡,当初为了加入欧盟,竭尽所能通过货币升值还外包做财务假账等手段灌水造假,甚至不惜 10 年内发行了 2 套新货币,总之就是竭尽所能把汇率、人均收入、资产价格炒高(跟中国现在正相反,中国是拼命压低),因此短短七年左右时间里土鸡人均 GDP 也是从 3000 美元涨到一万美元左右。

附链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5218817555310895&wfr=spider&for=pc

问题是通过这种典型掩耳盗铃的手段虽然令按美元计价人均 GDP 纸面数据确实可以短短七年时间里增长到原先的三倍多的水平,但其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却与之前并无本质进步(弄不好反而还倒退了),因此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就给打回原形了。正如 2014 年国观一位高人对土鸡的评价那样:透过汇率来看,尽管收入上数字不错,但实际生活水平不比中国高,而且过分的炒作,早已经透支了国家的发展前景,就像欧洲和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样,一时的炒高会带来很好看的数字和民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但长远来看则断送了产业升级的前景,最后开始占得那些便宜,还会连本带利吐出来….. 附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270548-1.shtml

前面那位 @抱着西瓜冲锋的仁兄不是问为什么同样是一代人的时间,怎么台湾的人均就达到了两万三,而大陆还不足 9000 吗?我想这位蠢材大概不知道如果按照 2010 年日本人加藤嘉一在其发表的《中国为何宁愿被低估?》文章的观点,要是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中国也经历一个与广场协议后的日本,台湾相似的货币升值过程的话,那么大陆 GDP 超日的 “壮举” 差不多 2001 年(当然就是晚也晚不了几年,反正看了这位日本人的文章后相信海木石还有雪亮军刀一定会感慨自己当年讨论的是何等幼稚的伪命题)就能实现了,2010 年之后超过美国也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情。附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283444-1.shtml

但问题是这么干除了面子好看一点之外对国家有什么实际意义吗?相信大家肯定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这样一个能振奋国人士气的 “好事”TG 为什么不干?还有隔壁的电流桑同学二次就任日本首相为什么费尽心思想要让日元汇率贬值?难道是电流桑同学太弱智了不知道这么干会让日本按美元计价的人均 GDP 数字下降,让日本看上去比之前更穷吗?答案都不是,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没有实实在在的经济竞争力,所谓人均 GDP 数字再漂亮那都是虚的,除了装点门面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毕竟人均 GDP 数字再漂亮也不能当饭吃,当衣穿吧。也难怪 09 年那会西西河水高人陈经就认为中国没必要把 GDP 搞得太高。

(附链接:陈经:为什么中国不应该把 GDP 做得太高?(转载)_国际观察_论坛_天涯社区

所以 90 年代以来台湾动辄名义超过一两万美元的人均 GDP 数字虽然纸面上看确实漂亮,但究其本质和笔者前面提到的雪豹 E“瞪眼”模式下对对 RCS3 米 ² 目标探测距离高达 400 公里的指标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因为实战条件下基本没有哪个脑子正常的飞行员敢让战斗机的雷达处在 “瞪眼” 模式下。说白了只不过是俄国人为了糊弄客户而玩的一种宣传噱头而已,而这种噱头却是中美欧等雷达技术 NB 的大户们根本不屑为之的玩意。(附链接:https://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47043&extra=page%3D6%26filter%3Dtypeid%26typeid%3D156

对台湾当局来说除了满足某种优越感糊弄岛内一票智商和那位不食人间烟火的 @抱着西瓜冲锋一个档次的井蛙之外还有其他实用价值吗?实际上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咨询传播的日益发达,就是用来糊弄岛内岛内井蛙其效果从最近几年爆出的新闻看也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好了。

2014 年震惊海峡两岸的太阳花运动爆发的时候,相信看过前年自打耳光偷偷跑到广州拍戏的所谓 90 后天然独鸡排妹当年 4 月 19 日晚上 9 点最后一场 “大肠花论坛” 凯达格兰大道现场公然侮辱 “大陆”,甚至还当场脱下内衣准备义卖支持“太阳花学运” 的那个视频的网友都记得这么一个细节:这位台湾 90 后天然独信誓旦旦扬言 “他妈的我不想赚那边的钱” 之前曾专门强调大陆给台湾艺人开出的酬劳是在台湾工作的五倍还有“好 啦,我们艺人真的很衰 X,因为我们常常拍电影啊,希望可能几千万啊、几亿的资金,然后都是‘中国’资方,因为‘中国人’很有钱,我们台湾人没什么钱” 之类的时候,在场的台湾年轻人没有一个出面反驳。(附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28OxmAD9Eg/

前年如果不是大陆网民抵制天然独女星陈艾琳的事情东窗事发,又有几个人会想到连贵州省这样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内陆省份居然也会出现台劳的身影。可见即使是所谓天然独一代也没多少人愿意把这位不学无术的蠢货眼中的权威数据当回事了。

要是按照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仁兄的逻辑,至少 03 年开始常驻大陆的那两三百万台湾民众肯定太弱智了,居然不懂得看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就跑到人均 GDP 数字不过自己家乡十分之一左右的大陆常年定居谋生。幸亏他们没有

@抱着西瓜冲锋

那么高的智商,他们要是有这位仁兄一半聪明懂得看所谓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的话,恐怕今天台湾大学毕业生们连 22K 的低薪都保不住了。

不错台湾官方灌水造假的 GDP 数字确实可以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糊弄岛内大部分没条件去大陆的普通台湾民众,但对于常年往来两岸的那部分人来说这个数字恐怕早就在他们心目中沦为皇帝的新衣了。试想如果你是一位台湾人,当你通过各种途径得知自己的家乡顶着所谓名义人均 GDP 超过一两万美元的发达地区的帽子,但民众却过着和名义人均 GDP 不过一两千美元规模的越南,柬埔寨这样落后的东南亚国家相差无几的生活的时候,你自己不会觉得尴尬吗?附链接: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3346747901071688395

毕竟对于那些常年奔波两岸谋生的台湾人来说,不管政治立场如何,肯定不能指望靠台湾官方提供的所谓权威数据画饼充饥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十多年前台湾一些现代时装剧为了保证现代气息都不得不舍近求远赴上海,杭州,南京这样的大陆沿海一二线城市取景拍摄,甚至不乏像《爱情新呼吸》,《地下铁》这样干脆就全程大陆城市取景的案例(而这两部台剧原著故事和大陆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不是这两部台剧主演有台湾明星的话,大家几乎可以认为那就是大陆自己拍摄的作品了。而在此之前台剧中只有古装剧,民国剧才需要这么干),台湾经济在北京奥运之前实际在大陆处于什么水准当年台湾影视界人士自己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实际上莫说台湾,就连发明 GDP 这个经济学概念的美国人自己从 2008 年之后在实际行动中也不怎么把本国官方提供的所谓超过五万美元的人均 GDP 权威数字当回事了。这位仁兄不是想知道中国注个水明年号称人均二万八看看有没有世界机构承认的问题吗?前些年美国好莱坞导演都要主动让上海在自己影片中冒充未来洛杉矶,美国总统特朗普前年竞选的时候都不惜触犯本国固有的政治正确当着红脖子们面当众吐槽美国基础设施在中国面前和第三世界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了,就算本朝和台湾当局一样虚荣心爆棚需要在本国民众面前炫耀辉煌经济成就,有这么一个现成的活广告还用得着玩人均 GDP 数据注水这种容易授人以柄的低端把戏吗。就好比东汉末年的曹丞相都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需要像《三国演义》中的那位刘皇叔那样动不动在天下英雄面前以中山靖王后裔这种烂大街的身份自居抬高自己身价吗?对今天的 TG 来说,就算要鼓舞国内民族自尊心,歼 20 隐形战机,神舟载人飞船这些实打实的科技成果哪个不比没什么多少实用价值的人均 GDP 数字 更有说服力?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现实中有人为了面子好看,明明月入只有一万却主动向税务部门上报自己月入能有两万三万甚至十万,大家会怎么看他?毫无疑问,大家不但不会称颂他是纳税模范,反而会把他当 250 来耻笑。正常人谁会那么缺心眼主动给自己增加无谓的经济负担。但笔者相信以

@抱着西瓜冲锋

这位仁兄的智商水平,这种缺心眼的蠢事他肯定干得出来。

现实中不就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吗?当年蔡大妈负责台湾加入 WTO 谈判的时候就是让台湾以发达经济体的名义加入 WTO 的奇葩光辉事迹可是至今仍被广大混过台版的大陆网民所耻笑(连台湾某有识之士都认为蔡大妈此举是堪稱自有鴉片戰爭以來不曾有過的奇恥大辱。附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333-594961-1.shtml)。笔者记得台版某位高人对此曾有这样精辟的描述:当年两岸在加入 WTO 时大家知道大陆卡在什么地方吗?就卡在发达国家这事,美国说大陆是已开发国家(就发达国家)大陆不干,大陆一定用发展中国家加入,这才谈判多年。大家以为西方国家给一个发达经济体是件多么荣耀之事,这是毒药,只用一个虚名就换到了市场开放。大陆的人精们才不会像台湾那群笨猪一样,让国家为所谓发达经济体的虚名所误(台湾当年要用发达经济体加入 WTO ,大陆谈判人员私下与台湾谈判人员说你这样加会吃亏,智商水平与 @抱着西瓜冲锋这位仁兄 一个水平线上的台湾人不屑一顾对大陆谈判人员说,我人均收入是发达水平了,听的大陆谈判人员回来只摇头说 “台湾好面子连子孙饭碗都卖了”。确实不枉魔都人民给他们送的那个著名雅号)。

这就反映了这么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对经济的认知还停留在财富就是钞票这种非常浅薄的层次上。殊不知有着西方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 斯密的理论最基本的一条就是 “钱不是财富”,如果钱就是财富的话,几年前货币增发一亿倍,满街都是百亿大钞的津巴布韦就是世界第一富国,比津巴布韦还能印票子的蒋委员长自然也犯不上去台湾养老。结合这段文字,大家就会发现

@抱着西瓜冲锋

自己发表的 “台湾的人均比上海都高,收回来了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至于台湾人均 GDP 数字要是按照国际标准把水分挤干,会是什么水平。大家参考这张图就清楚了


![](data:image/svg+xml;utf8,)

相信当年看这部偶像剧的广大 80/90 后们肯定做梦也想不到当大家在电视机前追这部台湾偶像剧的时候台湾在大陆面前就已经沦为城乡结合部般的存在了

-————————————————————————————————– 十多年前台湾一些现代剧就已经必须到魔都这样的大陆沿海一二线城市取景才能保证现代气息了,这部根据台湾作家改编的台剧就全程上海取景了,虽然该剧原著故事其实和大陆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不是有这四位来自港台的明星当主演的话,大家绝对会认为这是大陆自己的作品了。

当然最能形象展示台湾与上海差距的莫过于这部在上海和台湾都有取景的《转角遇到爱》了,在上海大都市的千金大小姐,到了台湾之后……..

而最打脸的莫过于前年拿上海高楼做背景的台北世大运宣传照了

知乎用户 男孩阿修 发表

其实没有什么可比性 你可以反过来想一下,要是中国人均 gdp 和收入能赶上发达国家的话,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强大到什么地步

知乎用户 啊啊啊啊啊​ 发表

马前卒写的很多了。

原因很多,

但我觉得台湾一直来到领导都一般,真心的一般

首先:台湾被日本占领的时候,发展就还可以,比大陆强些。

美军攻打日本时候,轰炸台湾。但真心不厉害。主要是轰炸工厂,以及出海口。

而且中华民国接受台湾后,包括国民党逃到台湾带走大量装备,黄金,人才等等。

基本把大陆洗劫一空,特别是黄金。

(黄金那个时候是真正国际上面最硬的通货,地位很重)

去台湾的人大多是大陆的人才,军队等。

还关键是抗美援朝的时候,于是美国给台湾也下了大量订单,还有很多援助。

加上台湾是个海岛,在海洋时代发展非常方便。

这么多优势加起来,2200 多万人,结果人均 gdp 才 2.2 万,多吗?

要知道新加坡 500 多万人,人均是 5 万多,

中国香港 700 多万,人均是 4 万多。

韩国 5000 多万人,人均是 2.7 万

上面除了香港,新加坡,韩国可没有台湾有历史优势很政治资源等等噢。

韩国比任何一点都比台湾差,

结果了?

韩国现在比台湾还强。

新加坡 1965 年才独立的,1960 年左右可甚至国际上面觉得它独立都要失败。

唯一优势是马六甲海峡。

别看数据,实在点。其实台湾领导人发展的根本不好。

还整天歧视大陆,所以大陆才笑话台湾了噢。

现在还以为国民党会发展经济,扯淡。

那么多好的资源,那么多优势,结果了?

连台湾都治理不好。

还逼逼。

知乎用户 Marriott 发表

1. 台湾在外地的利润,本来是要汇回台湾,才能计入 GDP,“主计处”承认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只要是在台湾接单,产生的利润就算成 GDP,而台湾的税率比大陆低,台企多倾向于在台湾纳税,所以就造成了 GDP 的高估。高估的部分 “主计处” 承认至少 4%,我个人认为这个数字比较保守,真实的数字要大得多。

2. 台湾和韩国可比性很高,基尼系数也相近,社会结构相近,生育率相近,年龄结构相近。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最底层的无门槛的白领收入,也就是普通劳动力价格,完全反映了 GDP 的比例。韩国大概 200 万韩元,12270 人民币,台湾 35000 新台币,8020 人民币,只有韩国的 65%,还是新台币升值后的比例。

3.GDP = 工资 + 利润 + 折旧 + 税收,在大陆的台商,只有 “利润” 这部分才能算入台湾的 GDP,其它部分仍然留在大陆。高估的部分也不是所有的台商,只是在 “台湾接单,大陆生产” 的那一部分。这部分利润如果汇回台湾,可以算成台湾的 GDP,问题是并没有汇回,“主计处”就计入了。

-——————- 原答案 ——————–

台湾把在 “台湾接单,大陆生产” 的产值也算成台湾的 GDP 了,事实上这部分 GDP 是在中国大陆。

台湾的 “主计处” 自己都承认高估了至少 4%,我个人认为高估了 20% 左右,台湾税收占 GDP 比例实在惨不忍睹,很可能就是因为 GDP 大幅度高估。26K-35K 的薪资与人均 GDP 不符合也是因为 GDP 高估。

实际上台湾的真实人均 GDP 应该在 18000 美元左右,跟大陆的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相近。

知乎用户 韩月半 发表

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啊 我爸妈那一代人小时候电视机都是稀罕物 对台湾是很向往的好么。我个人比较认同 从物价和生活水平来看 和我在上海感觉差不多。底下有台湾楼主说一个月家庭收入 和我家差不多。年收入 8 万是我去年刚毕业(双非一本)承诺的数字。所以大致是符合的。这种日子绝对不困窘 过得舒适但不奢侈 很多台湾人估计觉得也很好。

但问题是 台湾的经济下滑是缓慢的 生活水平不是倒退是增长非常缓慢。说台湾发达已经开始宣传类似人的素质或者慢生活节奏等等,又不是北欧高福利国家,这样的宣传一大部分就是对于其基础建设和交通发展等硬性指标不好看的心虚。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决定一个经济体美元名义 GDP 的,主要是它能从外面挣多少钱,所以想要人均美元 GDP 高,得有一个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制造业出口把钱弄到内部,再买各行各业需要的外国货,制造业顺差多了,除了买国外的必需品外,汇率就上涨,大家的工资按美元算都涨了,还能供自己人出去旅游消费

所以,一个有竞争力的,能大量制造贸易顺差的制造业部门是关键,其意义不仅是就业岗位,而是为经济体内部的其他职业标价,否则你内部服务再好,教育水平再高也没有用,古巴医疗水平高吧,乌克兰教育水平高吧,军工制造业水平也很高吧,没有强有力的出口,挣不来足够的美元,买不到足够的外国货,自然生活水平就低,大家拿的工资换成美元都很低,制造业赚不到美元,那只能想歪门邪道了,这就不说了

而台湾有一个竞争力很强的制造业部门,2015 年台湾贸易顺差 515 亿美元,而大陆 2016 年贸易顺差 5100 亿美元,看上去有 10 倍,但大陆人口可是台湾的 60 倍呢,台湾人均贸易顺差是大陆的 6 倍,就算上台湾部分贸易顺差其实是在大陆台企创造,并没有把钱汇回台湾,而且大陆地大物博,进口需求没有小型经济体那么大,美元人均 GDP 台湾还是大陆的 2-3 倍也是正常的

但台湾的优势出口产业面临的竞争还是比较大的,一旦被挤压,美元 gdp 跌落的速度比实际 gdp 跌落的速度要快得多,这个看看日本前些年逆差美元 gdp 狂跌就知道了

知乎用户 我想看穿迷雾 发表

五月 17 日补记

这两天评论区很多人认为 300 万两黄金是小钱,这点钱对台湾来说杯水车薪,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本以为某些经济学道理应该为常识,是用不着特意解释的,看来是我错了

举个很简单的栗子,王健林和某屌丝同时声称要赚一个亿,你们认为谁的成功率更大?即使假定双方都会成功,那么我想问,你们认为谁能更快的赚到这一个亿?为什么?因为王健林有着更雄厚的初始资本

再举个例子,众所周知,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飞速成长的大型企业,比如说诸位熟知的阿里巴巴,美团,百度,斗鱼等等,发展速度之快令人侧目,它们的出现打破了旧时人们认为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出现一只大型企业的看法,为什么?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背后站着一批所谓的投资集团,你们也可以称他们为 “天使投资人”

这群新兴企业在创业初期便得到上千万巨资的注入,他们能很从容的完成诸如市场调查,技术开发,广告投放等旧时代成熟公司才敢做的一切商业活动,他们也可以高价去挖竞争对手的优秀人才,打压许多还处于发展期的且资金不足的竞争对手,做到所谓的: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当他们发展成巨无霸后,他们就可以长期享受这个新形成的市场中巨大得红利,但蛋糕是有限的,因此当他们在该行业做到某种地位时,他们还会拼命打压竞争对手,维持自己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其实国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和商业是一样的,享受着 300 万两天上馅饼的台湾,其实在发展起步便拥有着巨大的优势(以 1950 年的金价来算,这笔钱相当于 30 + 亿美元,整个欧洲得到的马歇尔计划支援金才 130 亿,还是贷款),二战把整个世界打个稀烂,可以说整个世界市场重新洗牌,在这个节骨眼上能手持一笔巨资,我想诸位都能意识到其中的份量。

~~~~~~~~分割线~~~~~~~~

下面是原内容

要我说台湾今天的成就其实和台湾体制啊,民族性啊一点关系都没有,台湾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运气占了很大一部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列举几大理由

1. 基础好:在那场席卷整个人类战争中,台湾几乎没有被战火波及到,连日本本土都被美国轰炸机燃烧弹犁了一遍 + 赏了两颗大菠萝,作为从犯的台湾人居然毫发无损,除了运气还真没别的解释了,相比被打个稀烂的大陆和饿殍遍地的日本以及政局混乱的朝鲜,台湾真的是如天堂般的祥和,而日据时期日本人可是把台湾当本土在治理,所以讲真二战刚结束那年台湾本身的基础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2. 本金足:大家都知道,抗战结束后中国爆发内战,结果是蒋某人带着残部灰溜溜败退台湾,那么他给台湾带去了什么呢?绿绿们只记得什么白色恐怖,什么败兵,却选择性无视蒋介石带来的整个中国的黄金储备以及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精英,充足的资本 + 四万万人中脱颖而出的精英 + 上百万年轻力壮的廉价劳动力(败兵),台湾焉能不兴?

3. 文化优:最近大头菜在搞什么回溯台湾本土文明,给大家讲什么原住民文化才是台湾本源,强行文化台独;不过据我所知,所谓的原住民文明曾经建立过一个什么大肚王国,这批原住民在血缘关系上其实是和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人相近,与波利尼西亚血统相近的就是如今的东南亚各岛国。众所周知,如今东亚真正具备大国之相的无非就是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四个国家(中日韩越),这正是证明了儒家文化的优越性,台湾能有如今的发展中华文化功不可没,强行去中国化去拥抱劣等文化,我也只能呵呵了

4. 好队友:今天台湾的支柱产业是什么?电子,芯片这些高科技是吧?很强没错,什么联发科啊,台积电啊都是台湾之光。但是这些产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美,日的技术支援以及市场开放,大陆一路走来吃了多少技术,市场封锁的亏我想大家都清楚(日韩经济奇迹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来源于此,你造出来的的东西别人不买或者给你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质量再好有屁用?),真的以为是台湾人优秀智商高吗?技术资金人才市场什么都不缺的台湾却在十年前被南韩超越,今天又快被大陆超越,三星华为都开发出了自己的芯片,台湾呢?还是吃着老本干着代工厂的活。 呵呵,真不知道台湾人的蜜汁自信都是从哪来的

5. 机会多:说起机会,不得不提到两场战争,韩战,越战,在这两场中美两个巨人博弈的战场背后,无数周边小国靠这两场战争发了大财,日本经济腾飞就源自于此,作为前线最大的美军物资基地的日本台湾,企业获得了无数的订单,美国大兵让这两个国家几乎一夜就富了起来,就业问题解决了,财阀人民的荷包也鼓了,这段时期也是这两个国家发展速度最快的时候,战争财,就是这么简单。

对比下南韩和台湾,大家条件都差不多,我还没有你台湾窃自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某党国遗产,如今的南韩却完爆台湾,今天还这么自大的台湾人,看来还活在梦里面呢

我的观点就是,这么多的好运气铸就了今天发达的台湾,在这无数运道护体的情况下,这岛上就是住一群猪,也会变成发达国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完整信息:

看知乎, 天涯,以为台湾人都上街要饭了。

极端的巨富,ww 当然比不上我们。

但屌丝网民, 平民百姓,成天要 ww 明白我们多富,他们多穷,看了还真想笑…

我们有巨大的进步,但两岸差距还是很大。

一个中低收入的经济体,人均 GDP 还不足世界的平均水平。

成天 yy 一个发达经济体是个乞丐,有意思吗?

知乎用户 wuweilxl 发表

台湾、新加坡、香港、韩国的经济发展源于美国的财政转移,美国这样做的意思是恶心中国,换言之就是颜色革命。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PtkDra 发表

之前工作和台湾的企业有接触合作,认识几个台湾人在内地工作……….. 具体没了解过,只是知道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职位同样的内容,台湾人工资比内地的高一倍以上。

可能是学历高吧….

知乎用户 黄金 发表

九十年代有部电影,陨石撞地球,美帝救世界,危急关头,仪器失灵,大呼:“这 TM 台湾造的破玩意!”

小学同学买的随身听——“爱华” 牌——made in taiwan。

多普达不认识的话,火腿肠 HTC 应该还是很多人知道的。

联发科虽然被魅族打磨了很久,产量还是惊人的。

“sa 屏留隐患”你觉得是哪个 “友商” 宣传的?JDI?夏普?晶电、隆达?还是群创、友达?都不认识?嗯,好事~

知乎用户 flysuka 发表

台湾的昨天是我们的今天,台湾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达到人均 20000GDP,有一天我们也会对 1 开头的 GDP 增速习以为常,有一天我们也会抱怨停滞的十年,有一天我们的青年也会更加关注个人的自由权利而非星辰大海。这是每一个后发国家都要走过的路程

知乎用户 城市绅士 发表

怎么达到的?做花账啊。。。

看看税收和 GDP 占比,惨不忍睹。。

知乎用户 xxxoooxxx 发表

台湾的 dgp 统计口径有一项目,台湾接单大陆生产。懂了嘛。。。也就是很多把在大陆的生产值算到了台湾本身。。。

知乎用户 帝国瞭望 发表

2016 年台湾人均 GDP 2.2 万美元 ,大陆人均 7500 美元,三分之一呗!~

2016 年台湾 GDP 5287.76 亿美元 ,同年对台贸易逆差 1000 亿美元,还不包括大陆游客的环岛游。

逆差可预见的在急速减少,原因有三:1、大陆不再送贸易逆差。2、大陆的产业升级,正在怼上台湾经济支柱产业,如成功占下多少市场,台湾就要损失多少 GDP。3、无论台毒,还是国民党,嘴炮功夫胜过执政水平,十年内看不到希望呗!~

也是再过八年,2026 年,大陆台湾的人均 GDP 就一样了,1.35 万美元呗!~

大势已去

知乎用户 Bingo 发表

看似台湾问题很多,其实台湾没问题, 其实每个地方发展轨迹都差不多,我们的经济奇迹,其实台湾,日本,很多地方都曾经保持过这种高速的发展,我们总是习惯进行不同阶段的比较,其实我们也会进入他们一样的阶段。

我们现在经济变缓我们也更多的追求个人权利了,也要求政府更加公开透明了,也想更多的监督政府是不是把每一笔钱花到了哪里,以后也会考虑这笔建设有没有需要等等,这些事情会带来争辩,会有不同的声音,最后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无关很多东西,这就是阶段~

知乎用户 哎咿呀 发表

其实新台币再贬贬,也就差不多了

知乎用户 叫什么好呢 发表

比人均核弹拥有量怎么样?

比经济总量为什么就不行?

知乎用户 NICK-LEE 发表

中国周边的国家或地区,最终会退化成卖卖农产品或旅游目的地。东亚国家的行业重合度太高了,中国大概率会把这些产业都掌握在手中。

知乎用户 知之為知之 发表

因為很多大陸網民都希望台灣經濟不行了,所以在這宣揚台灣人其實過得還行也沒意義。咱就別比人均了,就說說我家每月收支吧,每月收入大約十萬台幣,支出大約二十萬台幣,嚴重超支,唉,過得太慘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確定人均兩萬?真是一群不知民間疾苦的人。台灣貧富差距極大,南部好多人最低時薪都拿不到。別跟我提什麼法律規定的,台灣法律就是個笑話。

知乎用户 老乐 发表

规模经济的收益曲线到达一定程度后增长是趋缓的。中国人口是美国的 4 倍多,按现在的算法,如果人均 2.2 万,那 GDP 总量就是美国的 1.5 倍左右。就算保持 12% 的高速增长,估计也要 10 才能完成。但前提是,美国乐意吗?

台湾可以保持高速增长,因为几个个产业就可以兴旺整个台湾地区,而且鲜有外来干扰。但中国的规模,。。。前几年唐山的钢产量比美国都多,这个栗子你感觉一下。。。毕竟世界就那么大。

我们不可能靠几个产业就带领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迈入中等发达国家。不过真到那天,祖国统一绝对不在话下,“鲜红的太阳照耀全球” 也不是没可能的,想想就高兴,哈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已重置] 发表

我主要只针对问题当前版本 (2017/05/15 (GMT +8:00) 约 18:30 左右)

其中的

「那么,我们能在文创产业,新型农业,

软件开发,半导体开发方面超越台湾吗?

何时才能达到台湾人那么高的人均 GDP 呢?有希望吗?要怎么做? 」

来做回答

很有希望

该怎么做我不知道

但马列主义是相对于世界上主流国家陌生的

而马列主义讲求的是

尽可能的节省人们的时间

借此达到人们从生产中解放的目的

(这方面

世界主流的经济学

是依循三大假设

其中最重要的是: 稀缺性

因此在不重视马列主义的国家

容易有着天生的盲点)

毛泽东的思想有提到

“思考问题时, 要同时去观察矛盾的双方”

类似这概念的句子

换句话说就是尽可能的较全面的去看问题

而要能全面的去看问题

会需要种设身处地的能力

“言语要贴近聆听者的生活”

只要有着上述这类精神

能一直保持下去并实践于过程中

就能成功

例如说:

一件事情若能解决一部份人的困扰

可视为是有价值的

如果要发展文创产业

文创是种以打发时间、人群交流为核心的产业

所以要去观察下或者是思考出

目前缺什么东西

或者是多数人的生活习惯是根据什么所出现的

若有别的事物出现

能否打破该局面?

这类~

我个人这方面的锻炼也不是很充足

因此现阶段就先仅说到这边

但我真正想说的是

若要实现世界和平

其实各国基础教育

只要交待下能源、机械、各类生活所需是怎么来的

与制造流程, 跟从业者所做出的牺牲

大致上就能让人工作有积极性了

半导体产业真的是高科技产业

但高科技的地方不是在于 ASIC 设计与电路模拟一类

而是厂房的水电系统 (这部份牵涉到建筑与化工相关)

这类真的能把产品做出来的细节

这方面中国大陆有着不错的过往

当一个国家在多数国民

没做比较有意义、牵扯细节的工作时

且不明白别人工作的复杂性时

会多出非常麻烦的事情

而人们也会趋向于功利、只做简单的工作、

只想维持现在的生活、倾向于回避牺牲

同时由于社会上的这种氛围

去从事危险工作的人大多也是在饮鸩止渴

人们去从事危险、高污染工作

不是为了一辈子去面对危险与高污染

而是希望能透过短期的牺牲

换取未来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们与义务教育的思想

都很缺乏马列主义、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君子不器的那种精神

(国外类似这种想法的, 大概就是骇客精神或 Maker 运动一类的了)

其具体表现就是

把高科技产业说成没什么高科技

半导体产业高科技的地方

不是在于 ASIC 的电路设计与电路模拟

而是在于厂房的架设、水电系统、如何符合国际各类产品的规格

进料、配送…… 等等

这过程中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

像是晶圆厂因为把零件做得很小很紧密

需要注意很多电磁干扰

水还需要先用些化学工程的手段转成超纯水才能使用

而为了不浪费, 势必要在建筑物做水循环系统

那… 建材那些该怎么选用, 如何采购?

这些也都是一般人很难知悉的

且会因为各国家的地理位置、政经关系而有所影响

由于晶圆厂怕电磁干扰

电力不是有就好, 电力品质要如何维持稳定

也是有很多细节在

那些事情太过麻烦与专业

因此有发展晶圆厂的国家

特别是有在量产的南韩与台湾

都是靠着国家在偏独裁时期时

庞大的政府资金支撑着

其它的国家难以切入

所以台湾后来才能废掉煤矿业 (可参阅《李国鼎─我的台湾经验》那本)

可以只靠出口赚的钱来维持电力系统等等

就我个人斗胆猜测

没有儒家入世思想、马列主义对于节省人们时间的执着的话

没有想去理解各产业的具体困扰, 与祂人的内心渴望

最终表现就是

人们会倾向于娱乐至死但仍感到空虚

(都不想去了解别人, 又期望别人能了解、满足自己)

别的地方不好说

就我观察, 台湾、日本、美国的多数人有这倾向存在

(所以多数台湾人才喜欢在网路上找死

只要考虑自己活着时愉快就好的话

行动就不需考虑长期

“In the long run we all dead.”)

希望中国大陆以后不会

走向那看似文明、进步的自我毁灭过程

(最后

其实还有句话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但个人的倾向是放话后再去调查!!)

知乎用户 李正文 发表

因为中共建国 68 年,有 40 年就是闹着玩一样,台湾不一样踏踏实实干了 68 年,但是台湾经济真正的腾飞始于蒋经国时期,颠峰时期,其 GDp 近中国大陆一半,让中共颜面尽失。根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統計,台灣人均 GDP 將在 2019 年超過 30000。 另外我个人不赞同,台湾香港等吃老本的说法,简单地说,台湾香港就是个精美的小超市,但是隔壁大市场开业了,自己的日子比不上以前是必然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直到现在也只是个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需要从 ww 那里学习和借鉴。建议评论区里嘲讽 ww 的人都不要忘了这个现实。

虚心了,才能进步。所谓的中国梦这一概念,是在强调我们要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并不是让一群麻木的人坐在屏幕后面 YY 嘲讽,做白日梦。

至于如何 ww 做到现在的成绩。我认为是因为 ww 和大陆相比,抓住了机遇,而且没有耽误时间。不过,我们和对岸的很多人都是同宗同源,ww 有些地方既然能做好,我想我们也一定可以的。

知乎用户 冷眼看世界 发表

台湾 GDb 注水非常严重,1.8 万美元左右的人均,硬被台湾人吹成 3 万,事实证明台湾人的数据是不可信的,不信你们拿意大利和台湾人的生活水平一比就知道了,台湾人都是骗子,GDb 注水 [大笑][大笑][大笑]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R7haih 发表

别在扯台湾那个笑话人均 gdp 了,一样的人均 gdp,台湾毕业生 22k,香港 50k,猪肉都不带这么注水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主要是因为地方小,人口少,有几个优势产业带动了经济

台湾和日本其实.. 因为地缘政治的关系.. 有爸爸扶持.. 加上自己努力点.. 发展成现在这样也正常

日本韩国台湾早年发展反正都这个套路,所以我觉得目前台湾要看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要去玩火,安安稳稳夹杂在中美之间吃福利就好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t5O00Y 发表

你说的是人均 GDP 不是收入吧,台湾人均 gdp 才两万美元,收入才一万美元出头,不知道你数据怎么来的

知乎用户 小明 发表

台湾应该还在中等收入陷井里没出来,从台湾城市建设上看得出来台湾没有达到欧美日那样的发达程度,但又比发展中国家富裕。为什么大陆人到台湾感觉台北与大陆省会相当而去欧美日却能感受到人家的发达?城市建设最直观反应经济发达与否。虽然说台湾很干净,不过那是因为台湾没有新工程建设,大陆建设项目多所以城市不免灰尘多,也因为太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多余的钱用在城市道路卫生上,台湾在国际上跟阿根廷和土耳其很相似,无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又苦于后劲不足上不去,土耳其想让欧盟拉一把欧盟不干,2001 年时候台湾本来可以借大陆飞速发展的东风一鼓作气冲进发达国阵营,无奈台独势力使然,如果不是在大陆积极主动下让台湾受惠大陆发展,还真不敢说台湾企业能有今,台湾跟所有国家贸易都是亏只有与大陆贸易赚钱。现在来说台湾已经不可能比大陆先行一步进入发达国行列,因为台湾优势产业在大陆面前越来越没竞争力,要么台湾接受大陆融合政策让大陆带上台湾一起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要么岛内自乱等着大陆解放。

我预测再过 10 年大陆省会城市基本追上台湾水平,20 年后大陆所有省会城市能超过台湾水平,所有地级市能赶上台湾水平,30 年后大陆所有县级能赶上台湾水平,所有地级市能超越台湾水平,也就是说再过 30 年大陆无论在人均还是生活水平都能超越台湾,

知乎用户 尹霄汉 发表

台湾那个 GDP 高没什么用 俗话说水涨船高,1942 中华民国,买菜都要拿几千万去,然而中国还是很穷,几个亿的购买力没今天几百块钱顶用。

你在美国月薪 2000 美元和在中国月薪 3000 人民币没有什么区别。

交完各种税收剩下 1700 美元,我就算你一顿 10 刀,一个月下来 600-700 刀。

肉价比中国便宜,因为美国允许廋肉精,在中国是禁止的,食物很多都转基因的,所以蔬菜便宜。

花费大头是学费,大学算你非常勤俭,至少 4 年需要 15 万美元,80% 美国大学生都是负债读书,现在是不是觉得中国大学良心多了。

其次是人工费,相当的高,什么外卖 快递就别想了,起步价都是 20 刀。

还有小费, 一般是饭钱的 10%,服务员收 1 美元 - 20 美元,一个月下来至少 300 刀。

所以,2000 美元,真得跟国内没什么差别,唯一区别就是 换个地方当穷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国台办让利啊

大陆对台湾普通民众根本是门户大开

普通台湾民众因为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在视野和经验上确实会强一些,然后同文同种,市场又庞大的大陆对台湾门户大开,想不富裕都不行。

知乎用户 吃货胖子龙 发表

2.2 万美元的人均 GDP 和人均 1 万美元的年收入的台湾人满大街的摩托车,真是高大上啊!

知乎用户 待从头 发表

人发达肯定有发达的原因,找出差距并想出弥补差距的办法才是王道,说别的都没有用,嘲笑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事实上除了网上的这些议论以外,你们不觉得 tg 正在这样做吗?

知乎用户 亮亮爸 发表

我老婆是台湾人,曾在诚品就职,耳濡目染之下,我想我可能可以回答一下你关于文创方面的问题。

首先方所是大陆人开的,是借鉴诚品的模式创立的,属于大陆品牌。

其次关于大陆和台湾的文创产业,我们不谈超越,谈谈最核心的差别。

台湾的文创公司注重品牌理念的建设,整个公司的发展围绕理念稳步前进(诚品的老板吴清友据说创立前十几年都是不怎么盈利的状态);

大陆的文创公司也有理念,但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会越走越快(方所在大陆近几年更关注文化的背景下,成立不久但开店速度非常惊人)。

所以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去到两个不同的方向,孰好孰坏,留给看官们评价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你们觉得人均 GDP2.2 万美元,人均收入 1 万美元就已经很高了?长三角和珠三角核心区的表示很尴尬。我们的人均过了 15 万人民币,年入十万还觉得活的有点磕磕绊绊的。一个什么都贵物价很高的岛经济发展还没我们好,就能让 “大陆人” 羡慕,觉得台湾很富裕了?要么题主就是海峡那边的 wa,这节奏带的简直不能看啊。

知乎用户 来我们一起吹牛 发表

台湾现在还是法定单休吧 我的记忆中是 不知道是否正确

知乎用户 silela 发表

有一个很老的笑话:

一个五百万带动四个穷光蛋,个个都是上百万。

知乎用户 12 宫请走开 发表

台湾现在的薪资并没有比东部发达城市好,但是比整个中国整体水平高,毕竟曾经是四小龙,还是有底子在,不过台湾 1998 年人均 11500 美金,大陆才 800 多美金,相差 14 倍,现在最多 2 倍吧,这个差距越来越小,未来台湾继续由民进党搞下去估计人均会和大陆持平。

人均收入可以反映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但是要考虑到物价,货币购买力,还有体量,一个 13 亿人口国家人均 1 万美金,一个 3000 万人口国家人均 2.5 万美金,那个 3000 万人口国家的生活水平一定更高吗,我觉得不一定。

知乎用户 liao-hunan 发表

成都的方所是台湾人开的?我靠,这也太离谱了吧

知乎用户 也可以 发表

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技术转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台湾那体量,美国等西方国家随便拉拉就上去了。现在已经越来越失去价值,人家也不愿意在投入了,干脆趁最后时机买点武器多敲点竹杠

知乎用户 大白 发表

两位数的 GDP 与屁民有毛关系,屁民要的是高的收入。

知乎用户 马军 发表

我认为是司法清明的市场经济比半市场经济发展要好,这是理所当然的。

知乎用户 thti 发表

呵呵,台湾现在高新产业已经干不过大陆了,开始玩儿农业,等着大陆人反应过来他们农业都没得玩儿。毕竟体量摆在那里。

知乎用户 勃国瑜 发表

其实我想说,人均 GDP 和普罗大众并没有什么关系,人均 GDP 高也不代表发达和收入高啊

知乎用户 Jack Dawson 发表

收入高又怎样?消费更高房价更高压力更大更像行尸走肉,还是我大天朝好

知乎用户 陈不二 发表

小伙子,不要读书读傻了,台湾人口多少,大陆人口多少,给大陆一样的人口,分分钟超过的事情

还有什么时候公知又开始带节奏了?鼓吹皿煮?鼓吹自由?

自由世界的月亮比较圆?

知乎用户 我是好人 发表

台湾不止人均 1 万美元的年收入吧。

知乎用户 YY FF 发表

都 60 多条回复了

知乎用户 避世血族 发表

大陆一开放一发展台湾经济停滞,尤其是进 wto 以后,还有台湾一个政治洼地,人民还最爱讨论政治,很奇怪的地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是大陆人, 在米国 top 学校念书

身边的湾湾大多是台北人, 在加拿大, 米国抑或是是大陆有豪宅房产

买豪车毫不在乎, Instagram 纸醉金迷, 各种 party

然后其余一小部分湾湾是玩命学习的阿宅, 苦得一笔

台湾感觉贫富分化也蛮严重的, 大头都被老板拿去了, 所以才有人均 GDP 是人均收入好多倍的现象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姐的收入是如何达到远超小姐姐的收入的?

以身相许呗。

知乎用户 海狸丝 发表

靠小啊。我家就我和爸妈,人均 GDP 超过美国人均了。

知乎用户 NeoW 发表

1.9 的增长,再对比一下人口的增长率…. 算增长吗??只要人口还在增长,经济不大可能负增长。

知乎用户 长着一张嘴 发表

要比也得综合汇率,物价,可支配收入比嘛,要不然还有人觉得不丹人比国人生活幸福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在表面上由浅碟文化跟意识形态主导的纷乱政治之下,台湾终究还是个运转中的经济体。这要归咎于 70~80 年代台湾选择追随日本脚步,利用从美国开始的产业外移汲取新技术,然后专精这些技术的科研与大幅生产、出口。刚好台湾运气好,赌到了一个短期内不可能大幅消退的产业。

即使当今看似混乱无序,且收入确实停滞的台湾,这个生产模式也从未停止。台湾确实多年没有新的经济方向且长期倚赖这个命根子,但 1.9 百分比的增长还是靠计算机科技本身的成长来的。问题在于凡是不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基本分不到啥好处,trickle-down economy 在台湾显然不奏效,所以台湾人在各种只能面向本土的服务业当中从业(因为这些行业别说外国,往往大陆客人都做不到),发展潜力往往仅止于此。也因此台湾真正有脑筋的人才不是去了大陆就是往外国跑,本地没有地方让他们大展拳脚。

@FrancoK

说得还是有理的,但台湾的经济模式往往是台湾人自己也捉摸不定;如果大多台湾人真的知道自己的地方在经济食物链中的角色,也了解做些什麽能够促进自身竞争力,根本就不会闹当今的台独也罢,服贸也好,而会选择最合乎当前利益的抉择。

另外楼主说的文创产业与零售,我认为台湾在这方面确实发达,也有迹可循。一个社会在发展一阵子后会进入沉淀期,自然消费者的诉求会从求量转化为求质,变得更讲究一些。

@白頭翁

也提到了台湾社会贫富悬殊问题严重,有一群财富可观的钜富聚集在北部,他们在台北的聚集也促使了台北这样一个人口几百万的中型二线城市消费产业必须具备一线城市的规模。这点台北某种层面还是做到了的,纽约有家声誉颇响亮的糕饼名店 Lady M,全世界也没扩几个点,在台北就有两家店。拿到大陆同样规模、财富的郑州之类城市不太可能有雷同情况,因为郑州的有钱人消费不都往北上广跟香港走起去了吗。

而且台湾人痴迷日本众所皆知,如果真要说台湾人崇尚日本学来了什么好处,那大概就是把日本零售业的模式照搬到台湾去了。你到台北上街去,满街的百货店基本都是日资(新光三越,太平洋 Sogo,统一坂急,大叶高岛屋),而台湾人在这种环境耳濡目染之下,经营的商店自然会沾上日本那套,就算老板没这个心,消费者指望的也是日本的品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大概是因为他们在乎小民的幸福吧

知乎用户 圆枪枪 发表

现在在大陆城市一万美元活不下去啊

知乎用户 要自知而不要公知 发表

内地和台湾省在经济体量,人口,社会环境。发展前景都不同,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具备太大的合理性以及可比性啊。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QIybPi 发表

何必看不起自己呢,还问什么时候能达到台湾的水平,你睡一觉醒来再看看吧

知乎用户 大搬运​ 发表

购买力怎么样呢?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KjT5s 发表

确实高 但是也不能忽略购买力呀 综合一下跟我在昆明拿个 5000 过的也差不多吧 大概

知乎用户 野狗般战斗着 发表

人均的数据没什么卵用的

知乎用户 一只野生哪吒 发表

人少

知乎用户 工资小白 SD 发表

台湾 50 年代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60 年代开始发展轻工业,包括纺织业、小五金、家用电器等;

70 年代在国际上形成一个印象,想要购买轻工业产品,最便宜的地方就是台湾,有点像加入世贸后的中国大陆地区;

八九十年代,台湾向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过渡,从一开始的组装、生产零部件,到最后升级到整机与核心部件的生产,慢慢发展出了台湾积体电路公司这样的企业。

可以说,一直到 90 年代中期,经济发展都非常好,甚至被称为经济的奇迹,1996 年,台湾人均收入达 14000 美元,之后过了八年时间,这一数字一直在 13000-14000 美元之间徘徊。因为,这一前进的进程被李登辉和后来的陈水扁打断了,李上台后和大陆对着干,放弃对大陆的交通优势和大陆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基础,选择南进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投资资金基本打了水漂。

到了 2018 年,GDP 还低于台湾的福建省已在 2019 年超过台湾,近年来台湾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非常缓慢,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当然从台湾的角度,也可以说是大陆发展太快所以显得台湾经济发展的慢了,但人均 GDP 依然领先大陆所有省份,所以在省级中实力并不弱。

2000 年的时候,台湾的 GDP 在中国各省中排名第一,过去了 20 多年,现在的情况如何呢?在 2019 年中国各省 GDP 排名中可以看出,广东省位居榜首,其 GDP 在 2007 年就超过了台湾一飞冲天且多年未变。

总的来说,台湾经济能发展得更好,更有可能人均收入赶上美国,但前提是:

政治不能妨碍经济发展!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万美元年收入就是… 每月 6000RMB?这算什么很高的成就吗?

知乎用户 再见天才 发表

你前提条件如果是在欧美不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那还可以说去学习交流,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谈什么先进,谈什么比较不是耍流氓???我他妈连电视都看不上,重要科研机构,大公司都不跟我合作,你再问我我进步为啥这么慢?我能考自己发展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你还过来嘲讽,你有什么脸?

这是我之前的回答,但是我还是想吐槽一下,原来没什么感觉,我现在看见繁体字的就难受,无非两种人,装逼狗和台湾人,都他妈好像要推翻这个政权,看见大路人都不爽是怎么的,我到底是怎么你们台湾人了?我过得不好你们就很爽?

知乎用户 自黑而不自黑 发表

我记得有人评论过台湾的 GDP 有包括台湾人到海外投资产值的吧。

知乎用户 楚君河 发表

台湾在 70 年代经国先生主政之后放弃了不合实际的反攻大陆,转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了十个主要的工业项目(我去台湾时导游说的),加上岛内人口素质相对比较高,人口比较少(2300 万)这些因素台湾在 70.80 年代可以崛起

知乎用户 苍天有井独映空 发表

你要大陆学台湾啊,人家的成功经验其实挺明显的,只是咱们上头不仅不愿学,而且还让大家集体鄙视之。大家说经济基层决定上层建筑,我倒是觉得上层建筑太沉重的话经济基础会步履蹒跚。大清朝不是喜欢搞师夷长技以制夷吗,到最后还不是要先搞百日维新,再搞君主立宪,结果老百姓等不及了找个时机把摊子给掀了。呵呵,别开倒车就好。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