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21 年互联网大厂出现大规模裁员情况?
知乎用户 一只山鼬 发表 今天的大厂,已经庞大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当行业突然转向,重锤接连落下的时候,不发生大规模裁员,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记得两年多前,那时候还没发生疫情,在全球到处跑还是生活的标配。有一次在国外和朋友聊天,聊到我们公司 …
又要亮出丁蟹式安慰了。
我在 2018 年的时候,还只是个互联网新人,还很激动的高喊:
混乱不是深渊,混乱是阶梯。互联网行业(2018 年)的裁员潮是否已经开始了?
但如今,我的心态已经很平静了…… 先上结论:
作为互联网人,没啥好焦虑的。你能掉头去考公吗?你有资源杀入金融行业吗?或者你有足够本钱可以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吗?
现在看起来,就算再唱衰,互联网行业依然是收入最高的行业,最有成长空间的行业,以及最愿意给人才高回报的行业。
裁员的表象原因无非是这几个:
从 2018 年开始,互联网的年底裁员,基本是标配。
即便是大公司没有动作,二三线的互联网厂商也大概率有个把家顶不住,会出来爆冷一波。而且往往有舆情负面。
逻辑很简单,一年忙到头了,你看业务也没有起色。趁着年终盘点的机会(互联网公司的中高层盘点一般从 9-10 月就开始了),送走一波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大环境不行的时候,折腾啥也没用,但是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是需要给股东交代的,既然事情不能折腾,人还是可以折腾的。
App 崩掉也有人敢喊杀了个程序员祭天,偌大一公司一年到头白干,还不得有相关负责人出来挨刀?
如果有业务负责人被送走,那么新来的负责人往往会带着自己人重头来,老人也会被一锅端。
还有一个表象原因,就是创新业务被放弃。
字节放弃了 K12 教育,爱奇艺也砍掉了游戏业务。互联网企业都是要搞创新业务的,毕竟还是需要给股东讲故事的。
但创新业务不见得每个都能干成,在如今这个年景里,能干出点声响的创新业务少得可怜。大多数都死得老惨了。
业务都死了,团队留着干啥呢?于是前些年疯狂招人的企业,这两年业务没做出来,业绩也相当凑合,那只好砍人了。
2018、2019、2020、2021 这四年,每年都是如此,2020 年体感稍微好点,那也得感谢字节去年年底疯狂招人,把很多中小公司的问题给掩盖了。
而今年,字节这样收人大厂都开始往外吐了,其他小厂更加扛不住,市场自然风声鹤唳了。
再往深层说一点点,就是如今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难讲故事了。
互联网公司无非看两样东西:
一是收入,能赚钱的业务,高利润的业务,往往不会被挤压。字节这段时间去肥増瘦没少提,基本上不太会动抖音的核心团队,这业务赚钱得很,没必要。
二是预期,也就是讲故事,虽然韦小宝看似不靠谱,但是成长性极佳,未来必然是坐总舵主的位置。拼多多这些年高速成长,也是这个原因。一旦某个 Q 增速放缓,资本市场翻脸比翻书还快。
如今的互联网公司面对几个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是智能手机带来的,那些原先不方便用电脑上网的老百姓用手机上网,互联网的流量蛋糕迅速被做大了。
然而这个蛋糕到了今天,早就没法变大了。
你看看身边的老人,也开始用淘宝拼多多买东西了。
这个蛋糕已经大到了极限。
互联网的本质是流量声音,流量本身不是钱,把流量换成钱的只有三种业务:
基于流量的声音,终于因为流量的到顶,而陷入增长困境。
蛋糕虽然没大,但是分蛋糕的人…… 越来越多了。
这就好比,江湖还是这么大,依然是一个五岳剑派,一个日月神教,但是连辟邪剑法的人越来越多了。
要么你是令狐冲,带资进组,且天赋异禀;要么你就敢于做些被人诟病的事情,事实上这个市场上,也有些企业是靠辟邪剑法唯快不破,在江湖中打出了自己的地位。
但是如今政策不再鼓励大家欲练神功了。
三种业务,我怎么只列了两种?
因为还有一种在挨打:游戏。我说的不是在线教育,那位已经是植物人了。
肉眼可见的是,这几年对于互联网公司的监管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细致了。
移动互联网兴起于 2012 年,到了 2020 年,监管姗姗来迟,这已经算是晚了。
互联网人引以为豪的互联网开放精神,被几位大佬们完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孤岛,企业上岛做点生意,还会被要求二选一。
回头看 2012-2018 年,可以说互联网行业利用流量优势,向下降维打击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行业,从出行行业(滴滴)、外卖行业(美团)、广告行业(字节)、旅游行业(Airbnb)、教育培训行业(得到)、银行业(支付宝),甚至吊打了小偷行业,现在一线城市只偷路人钱的小偷,怕是没有任何生存空间了。
但是互联网并不是每场战役都赢得干净,很多时候互联网行业在降维打击的时候走了灰色地带,甚至顶着罚款推进业务。
未来随着监管的深入介入,互联网行业吊打收割线下行业的日子,可能要终结了。
我之前有一位实习生,他希望加入互联网,但是他的导师希望他去深圳做中小学教师。
理由是:
等等,中小学教师如今也很卷啊。
我认识上海部分名校的老师现在还在 776,周六必须去学校集体备课……
放一张老东家 Mercer 2021-2022 年度调薪的调研数据
先说钱:
互联网行业,依然是最赚钱的行业。2022 年唯一一个被预测年度涨薪在 7% 以上的行业。很多互联网公司依然保持着一年两次调薪,甚至多次调薪的机制。
我之前看过一些线下的实业公司,那真的是只有更惨。
再说环境:
如果你进入的是一家企业文化还算靠谱的大厂,如果你跟的上司是个正常人,你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在互联网依然是能够凭本事涨薪,凭本事升职的。
这其实并不容易。
在一些资源垄断的行业,手握资源的人才有机会。比如金融行业,依然是论资排辈的。
如何看待厦门国际银行校招新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员工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比如演艺圈,没有资源,很可能是要被 PUA 的
如何看待 Yamy 公司会议录音曝光,徐明朝在员工大会上羞辱 yamy?
相反你在互联网行业,就算是实习生,你可以直接给公司创始人和 CEO 发微信,狂甩 18 个感叹号要他们响应你的号召,还可以把和他们的聊天截图发到大群里拉一波流量,也没人会对你咋样。
如何看待网传腾讯实习生向腾讯高层提出建议颁布拒绝陪酒相关条令?
咱知足吧。
我觉得只是刚刚开始,虽然我也是互联网从业者,但我脑子是清楚的,谈一些脑子战胜屁股的话。
几个月前,在谈国家取消互联网税收优惠的时候,我就说过整顿和治理来了。
计算机专业现在真的不吃香吗? 为什么我身边的人都不让我报计算机专业?
今天谈点不一样的思考。
现在中国的问题是 互联网过度兼并 挤压了很多 普通人的生存空间。原本你在小县城开一个服装店,都能养活自己。现在早死翘翘了,大家都去淘宝买衣服了。这就是一种兼并。
以前广州十三行是中国最大的批发市场,车水马龙。现如今,门可罗雀。几年前,我把这个当作劝进互联网的理由,天量的财富已经从服装批发市场和成千上万的小商家的口袋里转移到阿里等互联网电商巨头的口袋里。而在阿里的程序员,必将从中分一杯羹。
而如今看到中小城市的凋敝,不得不承认已经过度中心化了。国家也看到问题所在,所以今年成立了反垄断局,专门针对互联网的垄断问题。
鲸鱼吃小鱼小虾浮游生物,成长出庞大的躯体。鲸鱼死后落到海底,又会滋养出一个新的生态圈。一鲸落,万物生,才是自然之理,才是循环之道。
职场没有永远的安全期,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动。而保护自己的关键在于「升维能力」,即改变认知,提升思维。这样即使遇到裁员风暴,你也能镇定自若。
在职业发展的每一次转型时,不论是初出校园还是走向中层,甚至是走向高层或创业,你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
比如最开始你刚走出校园,满腔抱负和自信,想一展雄风,然而每日做的都是边边角角的文案工作,PPT 和 Excel 还用不利索,更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比如你会发现以前跟你一起吐槽领导和公司的好伙伴,在你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跟你跟渐行渐远。
比如对你来说顺理成章的辞职创业,家人却极力反对和不理解,内部战争成了创业第一道坎。
这种阻力不是来自你的心态不好、能力不足等内在因素,而全部来自外在的甚至与转型无关的人和事,所以会很让你非常无奈。
面对这些外部的阻力,我们大多数人的常识是:
转型需要提高管理能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比如等待公司或新领导给自己培训,在实战中磨砺自己,或者等待贵人相助,扶自己上马走一程,抑或不断读书和实践,希望提高自己的能力,突破这个瓶颈。
这些都有效,但是都太慢了,有没有办法能够快速缩短每次转型的耗时,减少不适感呢?
当然有,这个方法就是:
快速改变认知,提升维度。
转型最需要的不是提高管理手段,而是改变认知
连续成功创业者李想在 2020 年 2 月发过一条微博,他把自己 20 年的创业经历比喻成了 5 层楼:
第一层,生为一个普通人。
第二层,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第三层,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第四层,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第五层,成为一个顶尖的领袖。
他总结,每一层的认知回过头来看,都是天壤之别,每一次楼层的提升都是巨大的痛苦或意外的灾难带来的,但是没有退路。当爬上更高的楼层以后,才发现之前那些让人痛不欲生的问题竟然如此简单,甚至毫无意义,简直是庸人自扰。
举个例子。曾经有个初级管理者找我,说自己最近的士气有点低,问我:「为什么你每天听到那么多负能量和坏消息,依然元气满满的,是因为你是老板,所以意志力特别强么?」
我说:「当然不是。你要的士气是什么?是一群士兵看着彼此,犹豫要不要冲锋,突然战鼓擂起来了,几个热血战士开始兴奋起来,然后越来越多的战友被带动,亢奋起来。这时候你很快就陷入了这种狂热的氛围,也『嗷嗷嗷』地跟着冲了出去。这就是你要的士气,对么?」
他说:「对对对,就是这个感觉,听起来就热血沸腾。」
我说:「可是站在他们头顶指挥台的将军心里想的可不是这个啊。他想的是,怎样才能打赢这场仗呢?得让士兵们冲才能赢啊。那就给他们大碗酒、大口肉,打『鸡血』,灌『鸡汤』,把战鼓擂起来,让他们兴奋起来吧。他们兴奋起来相互一影响,就冲出去了。实际上,从来没有士气这玩意。小孩子才讲士气,大人都讲输赢。」
他说:「有道理,不过大家一起兴奋的时候,确实更有冲劲啊!」
我说:「确实有效,因为这就是羊群效应,或者叫从众心理。但你已经是个管理者了,不只是个士兵了。当士兵只需勇往直前,当管理者怎么能被本应由他来创造的士气带动和牵制呢?你得想办法做发动机和指挥官,你必须是输赢驱动的,而不是士气驱动的。这意味着你得关注过程,但只对结果负责。
「视角不一样,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也不一样。我作为老板保持士气高昂,不是因为我信念强大,而是因为我根本没有士气这个属性。我只是每天在琢磨怎么赢,怎么不要输…… 比如我说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你,别想这么多没用的了,快去干活。」
他若有所思,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斗志昂扬。不过在这段时间里,我就在物色更出色的师父和替代者了,如果他的格局没有及时跟他的角色匹配,我会立刻换掉他。
所以,「更上一层楼」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到低楼层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管理者转型时大多数的苦恼其实并不真实存在。
在转型中,应该快速改变哪些认知
转型期是非常激动人心的阶段。在此期间,我们获得了很多资源,可以大干一场,我们一边兴奋于拥有的新能量,一边担心犯错误。针对这种矛盾的心理,我们要有这 3 个认知:
1. 你不是超人。
当你走上新层级,你必须立即认识到,不光是能量和资源上了一个台阶,你将面对的所有挑战和问题也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这局面靠之前的经验和能力一定是搞不定的。所以在新的层面,你必须靠指挥一群「曾经的你」去战斗才能赢,只有整个团队成功了,你才可能成功,而不是你个人成功了,团队就成功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需要做的是放下自己,倒空自己,把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的力量融合。
年过 35 岁,这个年纪身处这个行业,这几年一直在焦虑中不断自我调整。回忆近五年距离自己比较近的裁员故事,印象比较深的有:
从上面这些故事,可以把裁员分成几类,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行业级别(行业出现大变量,多公司受影响)、公司级别(公司多业务多职能裁员)、业务级别(个别业务线裁员)。
前几年裁员多数是公司和业务级别,因为公司或业务战略调整,把战略和经营的问题通过裁员解决。常见的原因有政策变化、人招多了、决策失误、人没干好,公司决定把业务线裁撤或缩编。如果赛道比较垂直,可能就体现为整个公司的组织缩编。其实都是通过裁员来为过去决策埋单,短期迅速降低成本,让组织最大限度地活下来。但近两年国家加大管控力度,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以前烧钱—垄断—盈利的逻辑跑不通了。今年开始行业级别的裁员出现了,大家变得更焦虑,更没安全感。
对于未来的行业发展,我个人的看法比较悲观,主要是政策和资本的变化,互联网不会保持增速,但人还在不断涌入。而且我发现位置越高的人越焦虑,表面不说并不代表他不焦虑,只是因为他不敢焦虑,下面会更乱。说实话,每年校招时看着一茬一茬年轻人兴高采烈的挤进这个行业,我心里有点慌,为自己、也为年轻人。行业增长停滞或萎缩,还需要这么多人吗,这么多人何去何从?这不是个可以让你安稳退休的行业,至少现在不是。
我自己的调整主要有以下这几点:
没有。
二十一世纪就是计算机的世纪。
计算机就是生产力。
互联网可能不行,但计算机永远行,至少这辈子永远行。
直到对生产效率提升更大的工具出现之前,计算机就是无敌。
目前看来,可能下一个工具是量子计算机……
还是计算机,哈哈哈哈哈,没想到吧。
计算机行业的高收入,
靠的是整个技术专家型的员工高周转高野心少人口实现的,不依赖互联网。
四条完美路线给到你!!
本人做了 4 年软开 + 2 年项目经理 + 1 年软件部门经理,目前在瑞典读博,本人不提供中介服务,也不鼓励找中介,如果还有 S13 说我发广告、说我是中介,那就是找骂,直接拉黑。
以下切入正题:
裁掉你的时候,如果你还比较年轻,那么直接以拿你现在的存款,去美帝读 CS 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好好刷题,做做实习,毕业去美国科技公司接着赚钱(不一定要互联网),赚的还是美刀,如果心里还是喜欢在国内的生活,那么等以后赚够钱了,辞职带上 money 回国,就这么简单!关于怎么去美国当程序员,可以去看这位兄弟的文章,我觉得他写得不错:
裁掉你的时候,如果你没有那么年轻了,美帝拒签概率增加,也别慌,来欧洲读 CS 硕,毕业后留在欧洲做程序员,欧洲的程序员工资虽然没有美帝那么高,但也还行,而且对年龄还是非常友好的,可以接着干,赚不了特别多的钱,但如果你想考虑定居欧洲,就很合适。顺带你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关于欧洲程序员有多稳,我在这篇回答里有提:
注:
国防七子出身的朋友,可以先去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
如果你还想自虐一下读个博,有工作经验的程序员其实在申博时具备相当的优势(当然申博有其他包括语言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就不展开了)。如果你真的想自虐来读博,那么我个人经历可能能帮到你:
注:
欧洲读博大部分是一份工作,不但不用交学费,还发工资的,待遇都还不错,比如挪威博一新生一般是 50 万克朗左右;瑞士计算机博一起薪一般在人民币 40 万以上,最高可达 60 万。其他,很多待遇都可以,不一一说明了。
路线四
这是一个热心网友写在评论区的,我就把它贴出来给大家了:
总之,程序员是有技术的人,顺利的话可以在国内一直干;不顺利的话,半路可以跑欧美国家接着干;就算移民也是欧美国家最爱接收的人;怎么弄都是最稳的一批人,慌什么。
只要你愿意放眼全球,程序员的日子好着呢!
(其他各类研发人员,情况也差不多,什么算法工程师 / 测试工程师 /FPGA 工程师 / 固件开发工程师 / 硬件工程师。。。)
所以看到这儿,英语还不赶紧学起来吗?
【雅思小白训练营】老师一对一培训 + 海量试题资料 + 考试模拟,点击卡片免费领取!
已失效
更多关于程序员的出国之路,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大龄青年硕博留学。
以下是最新作品,欢迎大家点赞、评论:
谢谢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关于互联网就业行情,打工人们的遭遇和在校学生们的想象存在着巨大割裂。
**在校大学生们眼中的互联网行业,是遍地黄金的就业圣地,人人都可以是 BAT,人人年薪 40W 起步。**人文社科往运营产品市场岗位卷,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往技术岗卷,理工科先转码再往技术岗卷,仿佛 offer 意向书就是 jack 手里的那张船票,登上互联网这艘大船就等于拥有相对成功的人生。而且他们坚信这就是事实,所有年薪低于 40W 的师兄师姐那都是他们自己水平差,等自己去校招的时候肯定可以成为人上人。
互联网是最成功且唯一的毕业去向,比如我校 21 届和 22 届同学们的名言就是 “年薪低于 40W,大学是白读了吧?”“腾讯和字节以外的 offer 都不配叫工作”“出国的都是不能保研的铁 five”。
**打工人正在遭遇的互联网行业,有 996,有无尽的加班,有绩效压力,有职场 PUA,还有随时可能面临被裁员的风险。**不是所有岗位都是技术岗的高薪,能拿到 sp offer 的也是其中的少数。投入了好几个月的项目可能说砍就砍,跟自己一起奋斗的同事 leader 可能明天就一起被裁。我周围已经有不少同样在互联网打工的朋友动了辞职回家考公的打算。互联网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以前的互联网是招 10 个人,做 40 个人的活儿,发 20 个人的工资。处于业务的快速扩张期,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红利吃完了以后,业务增长速度一旦放缓或者停止,作为公司螺丝钉的员工就会被迅速结构优化。
我们在焦虑着未知的明天,而校园里的学生依旧在艳羡着某某大厂年薪保底 40W,sp offer 六七十万还有股票期权的神话,我们的现实和他们的想象存在巨大的割裂。
说真的,一点都不焦虑,我在互联网行业混了十几年了,大厂裁员这事早已经司空见惯,你说轮不到你自己,那你想法太天真了。往往裁员还都在年底。
大家都是打工人,IT 民工,和工地上面没啥区别,只是这个打工时期长了点,环境换在办公室了。你觉得有优越感了吗?
对互联网裁员不要大惊小怪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别觉得自己现在没啥事,你正看这家热闹,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好公司,下次裁员说不定就轮到你哭了。
早年我去一个大厂面试,面试官对我不屑一顾,后来我进入了个中型公司干了两年做了总监,说来也巧,来面试的就是就之前那个面试官,被裁了,风水轮流转啊。但我没有一点得意,因为我也不知道下次我啥时候被裁了。互联网圈子都是地域性的,大家都在一个城市混,如果你要做面试官,对面试者好一点,大家都是打工人,别高高在上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进大厂就了不起了吗?以后被裁了说不定因为你低调还有机会。
其实你发展好坏与裁员关系一点都不大,你要知道一个事实,互联网都会裁员节约成本的。等你千辛万苦帮他发展起来,好的,你知道,你没事干了,闲了,想要当大爷了,对不起,你不是我兄弟了,我们需要的是狼性团队,不是小白兔。
不要总想着为公司奋斗,你付出的再多该裁你也没商量。讲情怀不如讲点现实。
啥?你曾经跨过大海为公司 996 奋斗到都进 ICU 了?
对不起奥。别污蔑我们公司,我们从不搞压榨的奥,我们是按劳动法严格执行的。n+1 补偿是给你的。
啥,你说有期权?
有吗?我怎么不知道呢?期权是个啥东西呢?口头承诺你也信?何况我们从没说过?
啥,你说入职的时候给你许诺说的未来发展很好?
对不起,那个 HR 早就因为发展不好辞职了。
啥,你说咱们是兄弟?
别天真了,我是老板,你是员工,攀啥兄弟啊。我啥时候说过咱们是兄弟? 桃园三结义了?还是拜把子了?
啥,你说你被辞退了过了三十五岁已经不好找工作了?
兄弟,你要相信,你是人才,一定能找到工作的,我们不是辞退你,是给社会输出人才啊。
兄弟,赶紧走吧,这里不需要你了,祝你一路顺风了。goodbye! 出门右拐,不送!
我做了十几年互联网,在大厂也干过,996 不算什么,关键三天两头爆出裁员,搞得心神俱疲! 哪天担心被裁掉,永远不是你能力问题,而是公司问题。
以前一个同事,老婆结婚生孩子都没回去,每天都在加班,他曾经多次对我说,我最对不起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了。我不语,我也不知道说什么,没过两年公司融资失败裁员把他裁掉了,裁员的前一天晚上凌晨十二点他还在赶文案。
当时离别时我竟忍不住也掉泪了。那年他 35 岁了,他背起行囊,踏上了回老家的路,临别告诉我,挺好的,终于有时间照顾孩子了。这是作为一个中年人最后的坚强,从他离开我都不敢跟他联系。因为我怕他告诉我现在混的不好,打破我最后的心理防线。我只能告诉自己,其实他回去挺好的。
等到我真的上了 35 岁更是提心吊胆,房贷压力那么高,上有老下有小,说裁员连招呼都不打一声。今天接到通知,明天走人。
无论大厂小厂都一个德行。按照劳动法,他们只需要 n+1 补偿就可以合法合理的完成一次裁员。因为你没有办法不走。人家就是按照劳动法执行的。合情合法合理,你有什么办法。
高速扩张期,他们快速的招人,加班加点战斗,996 真的累死人,有的还是 007,给你 PUA,画大饼,真的上岸了,开始裁员了。
所有互联网公司无一例外,在经历过大扩张期之后都会经历大裁员,这就好比你攻城掠地成功后,用不着那么多士兵了。养着这些人就是闲人,那就不如解散掉。
当然这些士兵为他们抛头颅撒热血,解散后尚能得到一些金钱,得个名誉,国家后面还有照顾。互联网公司就不一样了,无论你再努力,最多 n+1 补偿,之后与他们无任何关系了。
员工要正确对待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企业不是家,也不要相信企业的承诺,企业和个人只是雇佣关系,既然是雇佣关系,企业是可以随时解雇员工的。
某篇官媒说,新时代的农民工,IT 行业占比是很大的。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 IT 民工,混进互联网也就是养家糊口,裁员,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个程序,但对于打工人来说,有些人真的是迎头一击,可能整个生活都会陷入困难。
混迹互联网江湖十余年,曾经也为梦想拼搏过,当曾经的少年变成中年,身心俱疲是切身感受!
也许,每个人都很累。当大厂员工看到这则消息,新员工胆战心惊,担心自己被裁掉,老员工也只会呵呵一笑,这种事见怪不坏了。我们无权决定自己去留。只能够平静的对待。
当在线教育千万人在向我咨询如何转互联网时,我知道,其他行业也不好混。互联网再不咋地也可以赚到钱。有的行业连钱都赚不到了。
众位也莫看别人笑话,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谁也不敢说下次裁掉的不是自己。
当你被裁掉了,就明白有首中学学习的诗歌要让背下来的原因了,我对这首诗记忆深刻,当年我背错语文老师还狠狠的抽了我两杆子,让我好好的记住,现在想想老师抽的这两杆子真的是为了我好。
最后送给你默背十遍,心情会变好些: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今天我在吐槽,很多人称呼我为 “大佬 “,“大佬 “的意思是大概老了。明天我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但愿,这篇文章不会因为我说了上面这些话被删了……
喜欢点赞,谢谢!
关注我,有更多互联网真实分享!
我好焦虑啊,明天吃烤肉好了
大概 2018 年开始吧,每年都会例行的来一波互联网寒冬,总有网友评论道:Winter is coming,装个逼
其实,互联网公司在年底压缩一下人员配比现在逐渐已经成了一个常规的组织优化方式,大家有没发现一般都是在年底,或者第二年初的财年结束的时间附近,因为这个时间点,公司高管们都会盘一下今年以来推进的各种项目,包括项目的进度、营收、人员结构等等各种经营决策点。
提一些灵魂拷问:
等等一系列的头脑风暴之后,那么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的裁员方案,互联网公司不是国企央企 ZF 那样的旱涝保收的组织,同事们平时领了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薪酬之后,自然要负担起对应的风险。比如今年被政策影响极大的教育、游戏行业也只能认栽啊,我自己给娃报了的培训班都卷款跑路了~ 别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
互联网公司每年都高薪招那么多人,业务发展没有一定增长幅度根本养不活,优胜劣汰就是常态。经济下行数不清的企业亏损小企业破产,裁员是存活手段,也是减负求发展,是良性现象看开点。
互联网裁员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不够努力,因为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就是赌预期,用极大的短期成本烧钱烧出一片流量垄断的盈利模式,预期一旦不行,投入的资本就会马上撤退,转向下一个盈利方向,这是所有互联网产品模式的套路,平常心看待吧
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未来我们还有几十年要活,东家不打打西家。不能一边羡慕体制内的稳定,一边又惦记着互联网的高收入。做人不能这么双标,你赚钱的时候怎么不说呢,大部分体制内的人一辈子也赚不到互联网 5 年的钱(修改为 10 年)。稳定和收益不可兼得,做人不能贪图太多。尝到了甜头,弊端也别抱怨
面临被裁危机的话,不要过分担心,说不定换个方向赛道又是一片天地~像很多头部百亿和市场前列的私募量化都很看好字节快手阿里腾讯商汤云从依图等大厂出来的人,开发和算法深度学习方向的很匹配私募的需求
你以为只有互联网行业才会裁员吗,凡是体制外的基本都会裁员,我们同一年同学校毕业的两个校友两人都是 86 年的,今年 35 岁, 两人同样都是加班狂魔,俗称卷王!学计算机的已经年薪百万了,学土木进设计院年薪 20w 出头,而且今年被裁员了,相对来说互联网还是比别的体制外行业好多了,如果大家在互联网行业的,就吃得咸鱼抵得渴
互联网行业相对其他体制内或者体制外行业的最大优势,就是机会特别多
从传统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 – 产业互联网等几个大趋势的发展,有不少行业大佬是可以全部踩中节点的
比如说何小鹏,27 岁时离开亚信后,他拉上大学校友梁捷一起创办了 UC 优视。因为出身于计算机专业,又在亚信做了 6 年互联网,他们理所当然的选择了互联网业务作为实现自己财务自由的通道。
众所周知,2014 年 6 月,UC 以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高并购金额(截至当时)43.5 亿美元,卖给了阿里巴巴。那一年,何小鹏 37 岁,从 2004 年创业到被阿里收购,UC 正好做了 10 年。何小鹏也提前 3 年实现了他的第一个人生目标——财务自由。
再后面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他创立了小鹏汽车,也引领了一批互联网大佬加入造车行业,包括雷军等
何小鹏在创立 UC 期间,雷军曾给与过何小鹏非常多的帮助,到了现在小米要造车的环节,小鹏汽车也会给与雷军一定的回报,虽然说两者是汽车市场是竞争关系,但整个电动车市场还在扩大阶段,远远不像燃油车市场那样内卷,中国智造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抱团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就像安卓手机行业中的华米 OV 一样
别的不说,以小鹏 P7 的热卖,应该还是可以给雷军一些非常好的商业启发的,到底在汽车行业怎么样才能做到一个爆款,而且两家公司在某些用户场景已有一定的技术合作先例了
雷军也曾到过小鹏汽车相互站台
上份工作在金融科技领域,入职的第二个月,带我的 mentor 就被裁了。刚认识没多久,就吃了散伙饭。况且他还 33 岁了。
饭桌上,赶紧问了他的性取向(毕竟再不确认,就没机会了。对自己的 gay 达一直很自信来着……),他坦率说男朋友是纹身师。我说,那很酷诶。他说他也觉得。然后聊了以后去哪里,他说还会在深圳,不会回北京了。最后,他让我保重。
果然,在我离职前的一整年大概又经历了 5 轮裁员,侥幸没有裁到我。但其实在试用的半年里,每一天我都在提心吊胆。(最糟糕的时候,已经做好街头卖唱的打算,差点买了设备。毕竟送外卖我可能会迷路…… 驾照虽然拿了,但没到能跑代驾的水平……hhhhhhh)
2021 年只剩最后一周了,如果问我现在还焦虑吗?其实,不会了。因为,在那一年里,我不得不审视自己,究竟有没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答案逐渐清晰。新工作也挑选到了我感兴趣且有前景的赛道。甚至斜杠事业也做了诸多尝试。我尽力了。
最后
身在互联网行业,其实看得很明白。砸钱堆流量的旧模式已经走不通了,倒不是缺钱,而是流量见顶。拉新变得艰难,存量的东西更需要精耕细作,原本看不上的长尾流量、小众需求,今时今日都要摆在台面悉心培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吧)
在校也学过公共政策这门课,很多政策早有端倪,就看它什么时候忽然认真起来。所以,游走在边缘的业务已经难以为继。换工作的时候要主动避雷。
没有。
老互联网人们都知道,裁员是大厂的 “传统项目” 了。近几年,基本每年都会传出这样的消息。
一位互联网大厂员工说:“感觉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集体哭穷,大家都在控制规模,不让自己增长太快,也不做无序扩张了。”
事实上,今年以来,的确有很多风光的互联网企业都一改此前的高调作风,更多开始 “塑造” 不赚钱或者亏损的形象。最明显的例子是,在最新公布的多份三季报中,各互联网大厂的业绩增长均出现了放缓趋势。
在反垄断大势下,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逐渐进入尾声,互联网公司财报的 “集体失速” 是其中一个体现,裁员又是另外一个鲜明表现。
受到双减和房地产等政策影响,地产和教培行业受到的影响远大于互联网。就连地产相关的家居行业,一些细分赛道的排头兵公司也在做瘦身、裁员。只是这些行业被关注的比较少罢了。
就拿加班这件事来说,金融、建筑等行业晚上 10 点 11 点下班是常事,甚至还有加班到凌晨的行业,因为被关注的少,大家就意识不到,而互联网行业的 “996”、“007” 却火出圈。同理,裁员也一样。
这点和第一点有相似之处。
互联网让信息更透明,再加上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茧房,会放大各种焦虑、不安和人心惶惶的情绪发酵以及扩散,让我们的感觉貌似更强烈一些。
其他行业并不是没有,只不过没有这么大的流量和讨论度。
这些企业因盈利导向裁员,都是商业行为,从业人员不要因为这些裁员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
不过,考虑到行业特性,未雨绸缪也是没错的。因为在互联网工作的你一定会遇到下面的问题: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 VUCA 时代。
「不稳定」(Volatility)、「不确定」(Uncertainty)、「复杂」(Complexity)、和「模糊」(Ambiguity)。
这个说法最早是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军队提出来的,后来被哈佛商业评论引入了商业环境。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不能再像父母一辈那样,过「从前慢」的生活,没有了可以一直干到底的工作,甚至有很多的岗位不知道会在哪一天销声匿迹。
以开放的心态应对变化多端的世界,无所畏惧地前行,成为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必修课。
有人说,时代抛弃你,不会说一声抱歉,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时代给了终身学习者机会。
时代不会抛弃每一个人,除非你止步不前,不思进取。
本质上是一代技术革命的尾声,以及以此而来的商业模式的结束。
如果有人记得 2010 年左右,计算机是被劝退的。为什么呢?因为传统商业模式里是卖单机软件的,一份软件一份授权。那个年代里所有专业软件都发展的很好了,所以你做什么品类都会有个巨头在等着你。
web2.0 时代的玩法完全不同,以免费拉客,用户量上去以后吸引投资做到子领域顶尖形成垄断,然后以广告和会员收入盈利。尽管这个思路充斥着资本的血腥和野蛮,但必须要说的是互联网和云计算确实使得每个人的生活都方便了许多。搜索新闻购物社交娱乐出行,互联网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加快了社会运行的效率。在这个时代里,学习的模式由记忆变成了理解和创造因为互联网可以帮你记得所有公式,购物的模式是点点手指等着收货,物流的模式是下单系统自动匹配正确的司机,出门的模式是打开手机点几下然后等两三分钟,租房子买房子求职也完全可以在线完成。在没有互联网公司的时代,这些都可以有大量的信息壁垒和过程壁垒,所有的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
夸完了,然后呢?当你的技术只能解决这些问题且这些问题已经被解决以后剩下的只有无效的内卷。资本会裹挟着所有思考,去尝试用已有的技术去解决不该用这些技术解决的问题,比如买菜。通过互联网买菜的唯一结局就是垄断和小城市的彻底沦陷。
没有技术的创新,就不会有内生的增长动力,就会是业务上的停滞; 这个时候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做技术上的关键突破,一个是开拓新的市场。当两件事儿都做不好的时候,公司的营收就很难再继续增长,那打工人就要倒霉了。
人类从历史里学到的最大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上学到任何教训。历史上,所有繁荣的时代与国度,都是伴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和社会效率的提高; 相对的,如果技术停滞那人类社会就会陷入漫长的愚昧和战争之中。
我衷心希望 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至少是生物计算的世纪,以及像物理数学这种基础学科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不然以后的人类可能只能去怀念 21 世纪初互联网的繁荣了。
2019 年毕业至今一直在互联网行业搬砖,亲身经历过 2 次裁员,也多次旁观了别的大厂裁员。
爱奇艺这几年的变动,很好的代表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缩影。结合我曾在爱奇艺的经历来说下吧: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对企业而言,裁员是常用手段,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准,没有那么多感情可言。毕竟,开公司不是搞慈善。
个人觉得,互联网的裁员会成为持续性现象,且力度会比之前大很多。2021 年是一个分水岭。
一方面,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另一方面,未来几年反垄断、共同富裕、数据安全会是国家主旋律。加速中美政治关系恶坏,互联网行业会持续受到更严密的监管。
**焦虑吗?肯定会。**即便是工作不到 3 年的社畜,还没有走到 “35 岁” 魔咒的阶段,也经常有不安全感——害怕成长不够快、害怕没有核心竞争力、害怕被更年轻更能加班的后浪拍死。
可是只要出来打工,哪有什么铁饭碗,在任何行业都一样,只是互联网行业变化更快罢了。
**怎么办?**以我不多的职场经验,目前在践行的有下面几点:
**1、时刻审视现有的能力和资源:**哪些是公司赋予的,哪些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很多人误把平台的资源和光环当成自己的能力,出了平台发现啥也不是。
2、不要抱怨现实残酷,改变自己。利用好所在的环境,沉淀为自己可迁移的能力和资源。
**3、工作之外,从自己的小圈子跳出来,多接触不同的人、探索不同的兴趣爱好。**不是以赚钱而出发点,而是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保留更多可能性。
例如,我就发现自己很喜欢写文章,哪怕没什么报酬,却也乐在其中。如果遇到认同我观点,顺手点赞的朋友,就会更开心。这些不带任何期望,由爱好驱动而做的事情,带给我的成就感是工作的 N 倍。
最后总结下,打工不易,理性看待焦虑,改变自己。
祝好 : )
很多人说过去 20 年是移动互联网爆发增长的 20 年,只要你在早年加入了任意一家一二线的互联网大厂,并且待到现在,那么大概率都已经有上千万的资产,甚至实现财富自由了。
但是这个增长速度在近几年明显放缓了,原因也很简单:
中国该有手机的人都已经有手机了,每个人每天刷手机的时间就只有那么多,每个人手机上常用的 App 也只有那几个。
所以哪怕你招了再多牛逼的人,但是市场上的蛋糕就这么大,你想要多一点,就代表别人会少一点,而各个领域能活到现在巨头,哪个都不是好对付的,所以现在移动互联网赛道的钱没有以前那么好挣了。
这其实就像是你在一个新开的商区开烧烤店一样。
刚开始整条街只有你一家,所以你可以尽情地招人做烧烤,招人在门口拉客,甚至招人去马路边上发传单发优惠券,吸引别人来你店里,把这个市场给占住。
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商区的人流数量基本固定了,商区里面也开了不止一家烧烤店,你每天能获取的客户量也基本固定的时候,你再想要获得收入的增长,就没那么容易了。
但是做生意嘛,毕竟是要挣钱的。
既然营收增长上不去了,那么就想办法把成本砍下来吧。
怎么砍成本?
裁员呗。
发传单的全部裁掉,门口拉客的裁一半,然后每天给他们洗脑,让他们更加卖力的拉客,然后还美其名曰「赋能」。
后台做烧烤的,你原来只能一天烤 1,000 串,现在给你加个机器,你给我烤 2,000 串。
什么?做不到?
做不到就加班烤,还做不到就 361 淘汰。
毕竟当增长走到了尽头,裁员就是盈利。
谢邀。
说实话,见怪不怪。
焦虑,有个卵用额,该裁你还是裁你。干好自己的,努力不要成为那个被裁的工具人是正经。
什么?
想转行,你喝多了吧,兄弟。
互联网都这个熊样了,你觉得其他行业能好到哪里去额。
如果说互联网 winter is coming,那么,在大家视线之外,其他行业老早就已经勒紧裤腰带在过冬了好吧。
不相信?没听说?
好,我给你说说我身边的几个案例:
小 A,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天天加班画图,头发一把把的掉,每月薪水不足一万元,去年被优化,至今未能找到工作。
小 B,游戏行业从业人员,多年工作经验,薪水可观,今年年初被输入社会,至今未能找到工作。
小 C,建筑包工头,由于城镇化的红利,风光了十多年,从去年开始就一直没找到活,在家坐吃山空。
小 D,服装店店主,货物大量积压卖不出,房租还在涨价,只能关店,已亏十几万,目前在家养娃抠脚。
这些行业,被 “灵活就业” 的失业人口何止是比互联网多一点点额,只不过没有互联网这样自带热议的 tag,所以从来没能进入广大高层次知友的法眼罢辽。
至于裁员,全球经济缺乏增长动力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活下去,裁员很奇怪吗?
这种现象又不是今天才有,又不是互联网才有。
所以,我再焦虑又能怎样额,难不成真以为能找到比互联网更好的出路?时代的大背景下,其他行业只会比互联网更差。
所以,焦虑没有用的,每一代人身上都有时代的尘埃,我们能做的只有承受。
尽力做一个理智而清醒的人,选择相对没那么差的行业,努力做相对靠前的那一拨人,然后获得一个相对不算太差的结果。
仅此而已,愿你,愿我,愿广大互联网人,共勉。
谢邀。
我们都知道,在企业的利润赚取中,企业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然后通过宣传推广的方式,让社会大众知道我有这个产品或者服务,之后,产品或者服务被社会大众买单,商品交易完成后,企业赚取利润,投入到下一阶段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乃至研发和更新。
而对于互联网来说,这个模式当中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 互联网提供的大多是虚拟产品或者平台服务,对成本的要求相对较低,原则上只需要电脑+雇佣程序员就能实现,这规避了大量的成本投入。
因此,在创业以及发展壮大上,互联网要比其他行业容易很多,它既不需要极大的资本门槛,也不需要数年如一日的研发投入,理想情况下,一名独立开发者,凭借手里的电脑,现成的软件,就可以完成某个软件或者游戏的开发,并赚取大量营收,当然,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容易。
2. 得益于流量经济的使用,互联网行业在自身产品的营销推广上,也比其他行业要容易得多,只要产品对用户有用,互联网公司并不缺为自己的虚拟产品或者平台服务买单的消费者,并可以因此攫取大量利润。
我国网民数量众多,他们都是互联网产品与服务的潜在消费者,在网上体验互联网的产品,比如 xx 平台,xx 游戏,只需要动动手指,打开对应的 APP 即可,而在实体行业,实体的商品,需要线下观看体验,并且试用一段时间,才会认可该产品,成为该产品的忠实用户。
这就使得互联网行业,无论是营销推广,潜在用户数量,还是用户积累速度,都要比实体行业容易很多。
而当流量经济成功做大后,互联网行业就可以以此为源头,为自己创造大量营收和利润,支撑互联网企业的高速发展,这也是互联网行业高收入高利润的源泉。
3. 互联网的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的接触相对直接,这使得互联网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消费者的趋势变化。
如果大家想买一件实体的商品,大家肯定会搜索相关的信息,到网上看一看大致的样子,下单,试用,最后才确定消费不退货,这其中还有退货的风险。
所以说,实体行业的产品消费,消费者因为第一时间接触不到实体的产品,只能去商场等地方实地观察体验,或者网购到手后使用一段时间。
但是,互联网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虚拟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上网搜索进行直接的下载体验,比如,你想打游戏,直接点点手指下载下来玩上几分钟,大致情况就了解了。
这就意味着,互联网行业中,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更加直接,既不会存在诸如经销商等中间环节,也不会出现消费者消费后很长时间到货,产品需要较长时间试用等情况。
这使得互联网行业对消费者行为与趋势的了解,比实体行业更加迅速,互联网公司只要对自己的各大 APP 进行平台监控,调取信息,就可以对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趋势进行第一时间的了解,而对于实体行业来说,这种迅速了解市场信息的能力,是远远比不上互联网行业的。
而这也是为什么,数据挖掘会成为互联网行业非常受重视的一项工作,第一时间了解消费者偏好与趋势,有助于互联网公司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
4. 虚拟的产品服务与实体的产品服务一样,都是商品交易,没有本质区别。
这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虚拟商品和服务,一样受到供求关系,商品过剩,扩大内需的影响,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但是很多人却容易疏忽。
5. 受政策影响十分显著。
与互联网财大气粗相比,互联网行业实际上非常脆弱。
互联网高度依赖流量经济,信息挖掘,虚拟产品消费,拉长从业者工作时间等收入渠道,而这些收入渠道,大体上都要牺牲社会的某些东西,比如劳动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个人信息隐私的泄露,国家机密的泄密,脱实向虚的发展趋势被允许等等。
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度依赖宽松的监管环境,换句话说,一旦监管趋严,互联网的发展马上就会受到影响。
在总结上述几个互联网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互联网随着时间发展,是如何导致现如今这种待遇缩水,裁员频发的局面的。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前一段时间,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市场机会很多,为了经济发展速度的最大化,监管也相对宽松。
这种社会环境,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这也是我国近三四十年来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不过在近十年间,经济发展逐渐趋缓,创业开始变得艰难。
这种情况下,哪些行业更容易创业,就会更容易受到推崇。
于是,互联网行业凭借低门槛,虚拟经济,流量经济,宽松政策,金融资本聚集的社会大环境,在近十年成为了时代的宠儿,绝大多数的创业公司,都可以划到互联网行业的范畴。
而彼时,实体经济的创新创业近乎停滞,互联网对大量社会资源的聚集,也让实体经济进一步萎靡不振。
所以说,最近十年,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大环境下滑的十年,但是得益于互联网行业的多种竞争优势,互联网行业内部的情况要好很多。
结果,互联网行业的一众大厂和中小微企业,错把互联网虚拟经济的优势,看作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
他们认为这种高速发展的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大环境对自身有利。
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公司必然会采取一种高速发展下合理的举动:
大肆扩张业务,在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稳赚不赔的时候,占据行业内部的优势地位,并以此进一步扩大利润。
这种业务扩张,既可以是向已有的细分业务扩张,比如短视频公司做游戏,游戏公司做影视直播等等;也可以是探索尚未被互联网或者资本染指的行业,比如教培,买菜。
而在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各家互联网公司,为了能更快的吃掉市场,必然会采取粗放发展的行为,拉高从业者工作时间,恶性竞争,垄断,都会在这个时期出现。
而伴随着业务的大肆扩张,各家互联网公司的支出也会急剧增加,成本损耗增大,甚至为了快速扩张,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自动加高杠杆,换取短期内更多的流动资金,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基本都是高营收同时也是高杠杆的发展模式。
然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趋势,很快就被互联网之外的大环境波及,并在疫情的影响下急剧加速,在近期划上了休止符。
互联网的商品,尽管是虚拟的产品和服务,不过同样是商品,需要被交易才能获得营收,但是我们知道,消费者来自于各行各业,而在贫富差距悬殊,原材料价格上涨,居民负债率大幅上升,疫情蔓延的社会大环境下,消费者在自身社会资源减少的情况下,为了抵御风险,必然会采取积累储蓄,减少支出的行为,这种情况在我国大量空置乃至烂尾的房地产上得到了有力证明。
很快,我国的消费者在消费能力上出现了快速的滑坡,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商品过剩和消费萎靡不振的矛盾现象,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兆。
对于实体行业来说,由于产品生产 – 销售 – 使用的过程,涉及到一些中间环节和信息差,因而实体经济对经济趋势的反应相对较慢,实体经济的消费萎靡,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传导到企业端。
同时,实体经济在我国已经长期萎靡不振,从业者流失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我国的实体经济,从几年前开始就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对疫情后进一步的经济下行趋势有所准备。
然而,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互联网行业前段时间一直在经历高速发展期,很多公司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扩张活动,甚至不惜加高杠杆来实现它。
这意味着,当经济下行的趋势被互联网突然感受到时,一众扩张的互联网公司,会有措手不及的情况。
很快,在疫情的加速下,消费萎靡,商品过剩的现实,就被互联网行业感受到。
由于互联网的产品可以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很快,负责数据挖掘的部门,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得知了这种消费萎靡的情况,比如,消费者购买的游戏道具突然减少了,打赏主播的钱也开始大量下滑了,直播带货的出售产品数量减少了,这些都是明显的征兆。
不过,这种数据体现出来的信息,并未被互联网公司重视,以字节跳动为首的一众互联网大厂,仍然继续采取着扩张行动,试图通过细分领域的垄断,让自己屹立不倒。
结果,更大的连锁反应随之到来。
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断崖,是在各行各业都无差别出现的,即使互联网公司扩张到其他业务也是一样,而这种消费萎靡的情况,很快就会影响到互联网公司的营收,以及新业务的扩张上。
于是,近两年,一众互联网公司发现,自己扩张的业务难以实现预期的营收,为了扩张业务支出的大量成本,现在不但无法收回,而且互联网公司的现金流正在被扩张的业务大量吸血,如果不及时止损,成本损耗将会进一步增大,并威胁到互联网公司的生存,要知道,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现金流,是建立在高杠杆负债和现有业务营收的基础上,并不是大风刮来的。
于是,为了建立安全边界,及时止损,互联网公司采取了弃车保帅的行为,将正在扩张的新业务大量砍掉,缩减开支,减少成本和现金流的进一步流失。
而与此相关的,自然就是各个互联网大厂新业务部门的裁员行动,这种断臂自救的行为,是经济下行趋势下,早期未能及时发觉不利趋势,而被迫在现如今采取的自保行为。
也可以说,互联网公司在为自己曾经的骄傲自大买单,因为这种趋势,早在对自身产品的后台数据分析时,就已经明显得知了,而互联网公司过于自负,不愿意相信这种趋势的出现,因而采取了掩耳盗铃的行为,招致更大的损失。
到此为止了吗?当然没有。
消费萎靡的现状,是各行各业无差别的,而且在消费萎靡,商品过剩的加剧中,互联网公司同样扮演了负面角色,互联网行业导致的脱实向虚局面,让社会资源大量的流向互联网行业,让互联网企业老板和寄生的金融资本们赚的满满当当。
而与此对应的,则是社会大众愈发贫穷,现在,连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在所在城市买房这件事上也已经十分困难。
很快,消费萎靡不但波及到新扩张的业务,而且还迅速影响到了一众互联网大厂的原有业务上。
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代表的脱实向虚,垄断,信息泄露等行为,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结果,原有业务营收受损,监管政策趋严,流量经济被通报,互联网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开始全面缩水。
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公司被迫采取全面缩减开支,降低杠杆的行为。
而这意味着,无论是新扩张的业务,还是互联网公司原有的业务,都会出现大批量裁员的行为,互联网公司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大幅降低自己的支出,换取经济下行阶段更稳健的现金流,确保自己度过困难时期。
否则,高杠杆 + 成本难以回收的情况就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旦债务违约如期而至,互联网公司们就会成为下一个恒大碧桂园。
所以说,互联网大范围的裁员,从企业角度来讲,只不过是为了脱离过去高速乃至无序扩张的发展模式,回归健康安全的运作方式。
而对于从业者来说,互联网行业已经是最幸福的了,要知道,在非互联网金融的实体经济,早就已经一地鸡毛了,996+35 的套餐,在实体经济中已经十分严重,而且从业者被踢出职场前,连攒够首付都十分困难。
扩张型经济模式的滥用,让少数既得利益者攫取了大量利益,却让国家和社会大众背负了沉重的负担,这才是我国现如今经济窘境发生的原因,而疫情只不过加速了这个过程,让事实真相更早的呈现在大众眼前。
对于个人来说,能跳槽就跳槽,能自由职业就自由职业,再不济就成为三亿灵活就业群体的一员,焦虑只会增加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至于问题的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铃铛解不开或者不想解,戴着铃铛的人则会砍断绳子,还自己自由幸福的天地。
关于互联网的其他分析内容,大家可以参考我下面的链接。
报道称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十年烧光 1000 多亿,仍看不到盈利预期,具体情况如何?为何连年亏损?互联网行业的高薪是否可持续?为什么微电子 / 半导体(芯片)设计行业的工资高?互联网公司校招名额大幅增加说明了什么问题?
每年都在传互联网寒冬,结果每年互联网都在野蛮生长
正当互联网乘着当下时代红利想要再次起飞时
互联网网络安全法、双减政策、金融风险管控、游戏防沉迷加强监管四管齐下
把互联网线上教育、二类电商、互联网金融、买量游戏一锤到底
2021 年注定是互联网泡沫开始碎裂的元年
我们有幸见证一个时代开始陨落~
但这并不是坏事
裁掉飘在天上的部门,重新审视互联网的本质
真正实现信息高速互通,万物互联
才能为更多人提供美好生活~
视频告诉你目前互联网面临的三大关键问题与困境
以及互联网疯狂裁员背后的根本原因
互联网从业者为什么要感到焦虑呢?
说的好像其他行业就没有裁员一样。
遇到裁员,其实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这些搞互联网的。
如果互联网从业者都焦虑的不行,那么其他行业更加没法活了。
对了我说的就是那些个陷在天坑专业里的朋友们。
比如我那些在设计院的朋友,一个月才几百块上千块不到,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潮水退去,裸泳的人浑然不知,最后的命运只能被动等待被裁员!
近期,不少大厂互联网公司纷纷曝出裁员计划,让很多从业人员防不胜防,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昨天一位被某视频网站裁员的职场人找老王咨询,看看自己的下一站该如何走……
老王认为,类似这样的案例应该还有很多。当公司或行业出现风吹草动都不知道该如何发展了。
为什么老王说互联网公司不是裁员,而是进行人才升级呢?老王的观点:
1、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最后落脚点一定是实体行业,为实体行业服务,也是我们常说的产业互联网。纵观现在互联网,都是在搞虚拟或脱离实体。这就导致很多人对实体行业一无所知。当市场行情变化时,自己的思维方式就无法跟着时代前进。比如前几天,老王和某金服公司的高管聊天,他说,他是实体行业走出来的互联网行业人员,这次互联网往实体转移时,他正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此前,老王和一位搞智能制造的朋友聊天。他说他原来是一家大厂的运营人员,4 年前跳槽到智能制造行业。刚开始的时候很煎熬,老板也不认可,但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现在老板比较认可自己,给老板的建议基本上都能听进去。
老王认为,互联网行业人员转行到实体行业有很大的风险,可能实体没有搞好,互联网行业也回不去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王认为,关键是很多人没有真正的把互联网行业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实体行业中,还是停留在虚拟或虚幻中导致转行失败。
老王遇到很多转行失败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实体老板的思维方式不熟悉,没有明白老板们到底要什么,而且他们都错误地认为,实体行业的老板太急,急于出业绩。
其实真不是这样。对实体行业来说,投资一个项目至少要 6 个月以上,对互联网行业来说,3 个月项目发展不好就不做了。
老王认为,正是由于他们不清楚实体老板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从而导致互联网行业人员转实体失败。就像前几天一位跳槽的到实体行业失败的互联网行业人员来说,他认为,老板心太急,想快速出业绩。老王认为,他们之间的沟通有问题。如果你能分步式投入,让老板看到希望,能让老板们吃到一点糖尝到点甜味,他们就会无限地支持你。
为什么老板不支持你呢?是因为你还在用消费互联网思维方式来解决实体经济的问题。
实体经济是什么?就是边投入,边产出。消费互联网是什么?消费互联网就是我先挖护城河形成垄断。这些消费互联网思维在实体行业肯定玩不转。你最好的方式就是投入后,有一点点的产出,或能提升公司效率,老板们才会支持你。
这其实是两类人的思维方式。作为职场人,不能让老板按照你的思维方式来经营,而是你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适应老板的思维方式才对。
2、互联网是为了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和实体经济相互竞争,是相生相扶的过程。很多人也在做如何提升实体经济效率的服务,但鉴于没有消费互联网来钱快,就导致很多人纷纷转行做消费互联网,淡化了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老王不是搞产业互联网研究的,在这里就不多讲了。这就导致很多互联网行业人员对实体经济不懂,而现在产业互联网升级就会淘汰那些不懂实体经济规则的人。老王认为,对于职场人来说,既要抬头看路,也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才能根据趋势来补充自己的能力,不至于沦落到被淘汰的境地。
老王认识一位互联网行业的人员,现在的他已经是某互联网公司的高层了,但他未来还会有更好的发展。因为 3 年前他就开始和实体经济接触,联合搞项目。这次公司裁员,他顺利空降到一家智能制造业做高管,可以说对于这样的结果,对方还是比较开心的。用他的话来说,他提前 3 年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对现在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来说,该如何做呢?老王建议:
1)结合自己公司性质,开始了解实体经济,最好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实体经济遇到的难题,提高他们的运营效率。
2)没事的时候,多和实体经济从业人员交流,哪怕你以后不进入实体行业,对你来说,也没有损失,还能提升你的知识面。
3)最后的工作是互联网和实体相结合,才是未来发展的真正的趋势。
写在最后
总之,潮水退去,你也需要披上衣服才能不会裸奔。对互联网行业来说,他们发展就是快速转型,转型就需要人才升级,如果你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你就很难再有大的发展。想要发展,就要跟着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你才能挣到钱。因为任何一波发财的人,都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焦虑。
安心混日子,按目前产品经理普遍的水货程度,未来三到五年我还不担心找不到工作。
但往上爬就很辛苦了,太卷。
创业也不考虑了,虽然心痒的要死,看到自己推演过的项目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但还是不考虑了。在这里,搞技术是没什么出路的。可能搞点副业玩玩。
先安心等死了。
29 岁从大厂(此 “厂” 乃真厂,流水线的那种),转行到互联网运营。如今已有 1 年多,寝食难安,手在发抖写下这篇分享。
”35 岁何去何从?”、“宇宙尽头就是考公。”、“失业只能跑外卖吗?”
如今信息传递之快,焦虑被持续放大,流量有自己目的,没看过类似 “慷慨激情” 的爽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上过网。
突然想起老妈说的那句话,真经典,她说” 你们这代人啊,就是活得太明白了,所以什么都得不到。我们当年什么都是糊里糊涂的,该结婚结婚,该工作工作,现在一切都挺好。“
**过于 “理智”,迈出脚都显得困难。**旅游有什么好的?网上都说了到处都是人,甚至睡在洗手间,还不如在家看电视剧呢。看书有什么好的,网上都有短视频对内容高度概括,时间就是金钱,自己看费时。
更有趣,24 岁刚毕业,就像看到未来一样:35 岁时从某大厂捧着纸箱孤独的走下楼梯,这不,后面跟着一名保安。
**本科毕业在工厂一线做了 5 年,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续重复,说白了就是人肉机器人,**当其他朋友在互联网、工程设计行业蒸蒸日上,应验了那句没对比没伤害,你能肉眼看到时光就在指缝间流逝,那不仅是焦虑,那是惶恐,半夜睡觉都会惊醒。
决心辞职,转行期间边学网课,也尝试做小生意,自己开了家无人售货店,这段经历不多说了。
经过几个月学习终于进入一家软件公司,**从流水线工人到互联网人,转行 1 年多,收益质的提升,待人处事、罗辑思维等都有不少改善。**如今 30 出头,35 岁即将到来(标准 “失业” 年龄),此时心里却比在厂时候踏实多,也许有了自己底气。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虽道理简单却又是最难理解,需要实践,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跳一下有时候还真不知道,下面或许有金子。
对抗焦虑,大道理就不说了,我个人认为需要有底气、够硬,有健硕的体魄,有一技之长,有自己定位,说起话不至于唯唯诺诺。选一个有前景的行业,扎根下去,积累技能,这些都会形成技术壁垒,并不是新人可以替代的。
互联网从业未必就只有北上广深这类大厂,我这,一个三线城市,互联网相关招聘起步相对 1 年前涨了超 2k(对于三线城市不少了),随着二三线城市经济的崛起,有经验的互联网人还是有挺大市场需求。
再不济,跑外卖,做滴滴,收入还真不比白领差,扯下那层面子,自然会发现更多可能。
最后通过这个小故事结束吧,看德国踢球,那种横冲直撞,总能让人感到痛快淋漓,每次踢球跑动距离都比较长,虽然挺累,却未曾迷茫,踢起来更带劲,你能看出他们踢球是开心的,一起奋力的想办法赢球,往往结果还真不错,即使输了如何,无怨无悔,越怕输只会越输,焦虑可以,太过就算了。
狗头滑稽。
我失业两年多差不多三年了。
第一份工作奇虎,第二份工作京东金融,第三份… 还没有找到。
辞职这段时间,上上课,看看书,撸撸文献,玩玩游戏,买卖股票…
反正,就不担心裁员。
俺辞职了丫。
至于未来,不必过于看衰互联网行业,这行业有它的价值。
只不过呢,旧有的互联网大厂,玩的都是 “我活着把别人憋死” 的垄断把戏,烧钱出市场,垄断后持续性竭泽而渔。
另一条呢,就是小厂,找缝隙,炒作风口,然后进行缝隙垄断,最终为大厂整体垄断添砖加瓦。
垄断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诉求,但这个诉求呢… 被监管粑粑一巴掌拍死了。
所以,估值逻辑是要重构的。
但不能垄断不意味着行业完蛋。
后续的发展逻辑,运营逻辑,是要变的。
这种变化呢,肯定没有垄断预期那么高,互联网也会慢慢从云端降落。
裁员没啥可怕的。
可怕的是即使不裁员,互联网行业的造富神话走向尾声。
别操太多心,你就是个打工人,要我说呢,聪明点,打工的同时找好退路。
我从学校离职回互联网刚好一个月了。
为啥是回呢… 因为我刚毕业的时候是做 DA 的,后来去了国际学校当了四年的双语数学老师,上个月又被某互联网大厂挖回来了。
我好不容易混成了一个细分领域的大佬,现在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来大厂的这一个月来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和传统行业比起来,互联网企业真的很高效。
行政上很高效。需要什么就直接扫码取,不用层层审批等领导盖章签字。 也没有什么浪费时间的繁文缛节,要做什么就直接开始做。 不像学校可能只有 50% 的精力花在教学上,我现在可能有 90% 的精力都花在业务上。
管理上很高效。 我只需要参与和自己有关系的会议。 而会议是真的有相互讨论头脑风暴的会议,而学校里的会议大多都是一个领导台上讲,一百个老师台下睡觉玩手机。
工作上很高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有一次实在脑力枯竭了,想找点重复性的事情先做做。结果领导见状告诉我如果想参与这个事情的话就写个规则交给实习生,完了之后我好继续把时间放在冥想上。 回想起在上一个学校的时候,我们办公室清洁都得老师自己打扫。原因是某校董觉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就不让保洁阿姨进老师办公室。 最匪夷所思的是每周还有一个办公室清洁的打分环节,我真的想不出来高薪叫我来学校,就是为了天天打扫办公室评高分的吗?
所以现在互联网员工薪资高我就可以理解了。 因为高效率的运转模式,每个员工的边际产出也会更高。 而高效运转同样也意味着裁员也高效。 不需要就裁了,不拖泥带水。 相反,如果在学校工作,只要你不出重大事故,基本上没有管理层会想主动增加教师流动率的。
当时我在犹豫不决要不要离开国际学校换赛道的时候,这边对接的 hr 一句话把我问破防了。
“难道你想当一辈子的老师吗?”
我心里知道我不想,但是为了后续有议价能力,我当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稳定就意味着一成不变,我知道我不会突然就没了工作,但我也知道我一辈子也就当个老师了。(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所有没有实权的中层领导都是双重受气包,白送我也不要)
充满机会就意味着有机会可以升职加薪拿股票,也意味着有机会被优化。
虽然我决定来追梦了,但我也明白收益和风险是同时存在的。
最近看这些裁员新闻我的焦虑肯定有,毕竟刚刚在宇宙中心押一付三,肉还痛着呢。 不过我也知道就算有一天我被优化了,我还是可以回去当老师的。感觉至少饿不死吧,我知道我的老师这个身份还是受到了很广泛的认可。我在做最终决定之前和几个老领导都聊了聊,他们都说觉得我应该去试试,如果不行的话再回学校大家都还愿意接收我哈哈哈哈。
另外一方面我也一直在劝身边到互联网的朋友,特别是那些程序员以外的岗位,一定要提高或者保持英语的水平。
原因是很明显现在国内各个领域都已经没有增量可做了(一些是被占完了一些是监管不让做)。 那现在新的蛋糕就只能存在于海外。各个大厂都在用自己在国内成功的经验去开拓海外市场。 而这时候如果你有海外项目经验,懂一门外语,就能脱颖而出。
虽然我现在办公也经常用英语,胆脱离了课堂确实没什么练口语的机会。于是我也刻意地会和女朋友以及一些前同事朋友多说说英语。 等我搬家了还打算办一个每周一次的纯英语聚会,大家一起提高。 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私信我,哈哈哈哈!
卷是肯定要卷的,不想内卷,就去外卷!
看来今年 35 岁的人好多啊
小镇做题家现在比较担忧裁员和 35 岁失业的问题,还感慨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做学生。
所以我想到了一个最好的办法,被裁了就申请米帝的博士,不追求学校名头关键是一定要有全奖,然后拿资本主义国家的钱继续当学生。如果米帝的申请不到,退而求其次其它国家的博士也可以,关键是一定要有全奖。
不过如果大家都这么玩,申请估计又卷的不行了。
谢邀。年末裁员潮不是什么新鲜事~
1、如果行情不好,企业不主动裁员,有很多员工会选择混到年底,年后主动离职跳槽。这对企业来说百害无一利。
2、年底反正各种行业和市场都会固定进入淡季和冬眠状态,所以年前裁员的状态不仅是互联网,各行各业都比较常见。
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互联网行业的裁员问题,其实有一些特性:
电商还没搞明白,微商就出来了。
图文还没搞明白,短视频就出来了。
社群还没搞明白,直播带货就出来了。
物联网还没搞明白,元宇宙就出来了。
所以,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必然会促使企业也随之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及时创新和与时俱进,相应的,需要的人才也会不断更新。
所以,我个人判断,未来很难有某一种技能、某一个特长、某一种经验能保证你一直在职场上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迭代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技巧。
因为你会发现你过去三五年的经验很快会过时,你之前的技巧和认知也会快速被淘汰。
职场人不能被动一直纠结 “为什么要裁员”,而是要主动迎接变化和挑战——比如每天花 1-2 小时拓展新的知识面,每年增加一个新的技能或者尝试,比如你是程序员,你可能要学习写作;你是搞技术的,你可能要学习拍短视频;你是老师,你可能要学习销售技巧和表达。
不断变化的世界,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人,才能真的立于不败之地,不被市场淘汰。
企业也是如此。
摸鱼的人,注定没有市场。
日本的很多企业,都是人员精简,一人多用,能者多劳。
比起养一堆摸鱼的人,不如一个人能力强,对企业贡献大,一个人能干出 3 个人的价值,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养 3 个人?把 3 个人的钱都发给他,双方都受益。
这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的结果。
所以,对于咱们职场打工人,不要被摸鱼和躺平思维忽悠——我们不用为老板拼命,不用无效加班或者付出收获不成正比,但一定要高效完成份内工作并有时间让自己求发展。
你浪费的永远是自己的时间。
我有一个定律分享给大家:三八定律。
每天 24 小时,8 小时休息,8 小时放在工作上求生存,拿份内工资,剩下的 8 个小时一定要安排出来让自己「求发展」。
我给大家算笔账。
比如,你工资 5000,你每天花 8 个小时工作。
那么一个月工作 20 天,你就是花 160 个小时 5000 块。
那么每个小时 30 块,这就是你的价值… 是不是低的离谱?
这样的情况如果还说 “我很努力”,那真的是自欺欺人了。
你要做的是,无限提高自己的时间价值——我怎么样一个小时赚 300,赚 3000?
也就是说,如果你月入 5000,你一定每天有大量的时间是 “假努力” 的——那么就把这些时间压缩。
月入 5000,你每天有效的工作内容可能 2 个小时就能完成了。这样你一个小时 125 块,还算正常。
这样你一天 24 小时,2 个小时用来「真的工作」,8 小时休息,还有足足 14 个小时多出来,这些时间你都干嘛了?摸鱼,玩游戏,看短视频,聊天,也就混过去了。
然后愤愤不平 “为什么我收入这么低还要被裁员”,其实真的都是时间浪费了。
这 14 个小时,哪怕用 4 个小时每天坚持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和提高认知,一两年后你都可以月入 2 万 3 万了。
所以,很多职场遇到困难的小伙伴找我咨询,其实说到根本,都是自己的时间利用率太低,每天在公司里耗着,自以为 8 小时 10 小时在公司,其实这些时间都是大脑放空,完全没有创造价值的,都浪费了。
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多出来的时间学习、提高、思考,这才对自己负责任。
钱花完了再找资本要,一轮又一轮。但是现在的行情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投资者也不是傻子,时间长了看不到回报,那么就不会肉包子打狗了。
所以很多靠烧钱存活的企业就养不起员工了。
这其实在创业领域特别常见——99% 的创业者只会花钱不会赚钱。
刚开始创业,一拍脑袋想到一个好点子,就招人组建团队,装修搞办公场地,打广告做市场,搞研发投资金,这些东西每个创业者都会——花钱谁不会啊。
但是真的到了销售、收钱、可持续做服务收钱的环节,这些创业者都傻眼了。
所以只能靠投资人养着。
最后只能挡出怎么花的钱,现在怎么退回去。
招了多少人,再裁掉多少人。
很多企业都风光一时——
阿里,当初的霸主,现在也在寻求新的突破和赛道。
字节跳动,抖音今日头条前几年要多风光有多风光,现在也是找不到增长赛道,做教育也不行,电商也一般般。
B 站,也是一直花钱多赚钱少。
其实互联网企业真的不是看谁活的风光,是看谁活得更久,而且真的是风水轮流转。
没有永远的大厂,只有不断霸占市场的好产品!
百度搜索引擎,淘宝,微信 QQ 王者荣耀,京东,拼多多,新浪微博,知乎,网易游戏,抖音今日头条,Bilibili 弹幕网,凡此种种,都是「产品」。
公司靠产品和服务赚钱,不是靠公司品牌。
产品和服务,是市场和消费者决定的。
消费者不会因为你是腾讯,你的微信做的好,就用腾讯微博。
所以,我认为互联网从业者找工作,比起找企业,更重要的是找产品。
所以对咱们打工人来说,在互联网领域,没有哪个企业是绝对能称霸的。
过去百度搜狐香,过了几年阿里腾讯香,过了几年字节跳动香,我相信未来还会有不断更香的企业出现,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也会有不断的好产品出现满足客户的需求。
保持自己的信息敏感度和核心竞争力,自己有饭吃是最重要的!
这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大家可以沟通讨论,不准确的地方可以提意见~
了解更多职场硬核私密干货,关注我就对了!
祝升职加薪,点赞的都给我发大财!❤️
真实世界的规则之一:钱难赚屎难吃。
我想不到有什么行业是可以出道即巅峰,持久巅峰,还特么没有中年危机的。
金融行业、互联网等等高薪行业无不如此。
想一毕业就拿 40 万、60 万、80 万的总包,
还有希望拿期权,通过上市实现个人的财富自由。
那最好就不要指望,自己能在中年的时候,还可以这么持续的能赚能打。
即便是真的存在这种岗位,相信我,那也不会属于你。
要么会被…… 主导,机会只属于某个小圈子,比如…… 等职位。
要么就是会被卷到难以置信,比如深圳、杭州的…… 等职位。
当你年纪轻轻选择互联网这条路的时候,
你其实内心清醒的知道,可能会有中年危机存在。
但是你要么被大厂的应届生大礼包所诱惑了,
要么就是相信自己会是那个卷出一条路,
成为所谓稀缺的 “高端人才”。
但是呢,其实也都无所谓了。
这个世界除了互联网大厂,程序员的出路还有很多,只是薪水可能差一些而已。
活人不会被尿憋死的,总会找到一条出路。
只要你不要在自己特别能赚钱的时候,又是豪宅,又是三胎,给自己的财务状况加太大的杠杆,一切都可以苟过去的。
裁员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互联网公司每到年底都会来一波裁员。
但这一次,整个行业遇到了一些普遍问题。所有的信号都在告诉我们,风停了,甚至逆风了。互联网最风光的一段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焦虑是人之常情。但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积极主动的心。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第一条习惯,就是积极主动。
书中举了出生于奥地利,20 世纪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维克多 · 弗兰克尔的感人事迹作为例子。
二战期间,他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和其他人排着长队,等待着命运的宣判。那些被看守随手一指的人,会被分到队伍的左边,带到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地方。
他们去了哪里?几百米外的烟筒里,躺着那些不幸的人,变成一串串火苗。
“你的朋友飘向了天空。” 狱友告诉他。
这是真正让人绝望和恐惧的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消失了。
但是,真的没得选吗?维克多选择高贵地面对苦难。他每天用玻璃瓶刮干净胡子,还在集中营唱歌搞活动,选择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
二战结束后,维克多走出人间地狱,写下一本著名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书中说,” 选择生活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哪怕是在面对死亡。
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比过往都要艰难。以前红利期的那些看似包治百病,可以无脑跟风的选项,例如无脑 ” 转 IT,进大厂,拿高薪 “ 的说法,一去不复返了。
是否有一颗积极主动的心,决定了你是面向过去,还是面向未来。
不要轻易交出选择权。每个人都要仔细评估,自己的优势再哪里,擅长做什么样的事情,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掌握的优势信息来做出独立客观的判断和决定。
面对大裁员,消极的做法,是把苦难的责任,推给大环境,推给 ZC,推给资本。然后怨天尤人,” 我没赶上好时候,这不是我的错。“
而积极的做法是,你必须一把夺回自己的选择权。就算看上去再不可能,也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出积极的改变。
哪怕现状再难,你都可以从中找到出路。
如果你选择稳定,那么留在头部大厂的核心部门,抓稳了,别下车。
为什么大家听说的都是大厂在裁员?对大厂来说,只是裁员而已,对众多的小厂来说,那就是要命啊。
潜在的对手消失了,市场会更为集中。甚至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差距会越拉越大。
大厂内部的部门墙,比很多公司之间的差别还要大。是否在核心部门,决定了在洪水滔天的时候,你是大城市,还是泄洪区。
2. 大厂开始重组织、重管理了
如果你的选择是从技术走向管理,那么现在可能是你的机会。
互联网增速放缓,以往蒙眼狂奔的日子结束了。
当整个行业野蛮生长的时候,一切粗放的管理都不是问题,一切不合理的决策都可以用一句轻飘飘的 ” 拥抱变化 “ 来掩盖。
而当行业增速放缓时,大厂们也需要向组织、向精细管理来要效益了。
过往的业务模式被打破,创新业务开始生长,现有业务架构被打散,解耦,然后再重新组合。
新的业务,需要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新的业务 leader。这其中,也许就有你的机会。
3. 关注那些新的行业和机会
如果你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你可以选择那些新兴的行业和机会。
疫情阻碍了大家的流动,但造就了线上办公的新机会;
美国的技术封锁,造就了芯片产业的巨大机会;
对能源安全的担忧,造就了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巨大机会;
传统制造业的困境,造就了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的新机会;
人们的焦虑情绪,造就了游戏产业、VR/AR、自媒体和短视频新机会。
没有人在顺境中寻求改变。乱世出英雄,逆境往往是那些冒险家的乐园。
信息革命的时代远没有结束。未来是人和人、人和机器链接的时代。互联网同学的产品分析能力、编程能力,能够很容易的迁移到这些新的行业当中。如果你骨子里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勇敢投入这些新行业吧。
4. 为下一个周期做好准备
春华秋实,四季更迭。大裁员并不完全是坏事,它意味着错误正在被纠正,资源正在被重新配置。
如果你选择做创业者,保护好现金流,苦练内功,等待下一轮技术创新。你不是一直都在担忧人力成本太贵,招不到合适的人么?萧条过后,一切都会缓解。
如果你希望转行、留学或者提升学历,现在也是一个修养生机的好时期。
不要为昨天叹息,不要为明天忧虑。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积极主动。
[
互联网从业者的焦虑和艰辛
篱落的视频
· 311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50536241796648962)
作为一名互联网兼职从业者,最近经常看到大厂裁员的信息,我本来觉得这些消息对我没有影响的,可昨晚居然梦见自己白了好多头发,早上起来就一直在镜子前面扒拉头发,幸好只是一场梦。
也不知道哪天火就烧到自己身上了,互联网从业者的心酸,谁人能懂呢?
才毕业时候的那点雄心壮志,早就在柴米油盐中消磨殆尽,本就微薄的工资养不活自己,年底了,搞不好还没过年就失业,想想就寝食难安。
可互联网行业裁员真的是大势所趋啊。
因为很简单,互联网工作方式就是 WF 加电脑或者手机现在都能搞定。通过互联网找干活的人太容易了,并且互联网公司不会不明白,招聘一个正式员工需要花费的成本除了工资还得五险一金得交税,而在网络上雇佣一个人干活,这些费用全部免掉,而且啊,房租水电都能节省好大一笔钱!!!
我一做兼职的人都能感觉到,平时除了睡觉的时间几乎都得随时处于待机状态,因为随时会来业务。所以不难想象,互联网公司的 996 可能真的是常态,员工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也算是常态了吧。
想想以前,我每天还能写点风花雪月的故事,还能有点人之常情,现在就完全彻底的机械化了。感觉现实中有人来和我聊天,我都会很焦虑。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几十年了,媒体几乎每年都是经济运行压力过大,不容乐观。
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几十年了,媒体几乎每年都是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不容乐观。
从有商品房到现在二十多年了,媒体几乎每年都是房价上涨压力过大,不容乐观。
……
从有网络到现在二十年了,几乎每年都是房价必跌、通货膨胀、大学生大面积失业、经济寒冬、民不聊生…… 吃枣药丸。
自从有了知乎,起码从几年前就有互联网寒冬的说法。按说从一个国家到一个行业到人生都有周期,涨涨跌跌起起伏伏很正常,有寒冬自然有春天,有夏天自然有秋天,但是即便互联网寒冬真的来了,那传统行业也不可能暖冬啊,更可怕的是,哪怕传统行业的盛夏,对普通人来说收入也不如互联网的寒冬。
互联网裁员,好像其它行业不裁员似得。
被互联网裁员的人从此就彻底失业了?各行各业都需要 IT 技术人员,只是收入少了而已。
互联网寒冬,并不是不是 IT 技术的寒冬,更不是 IT 技术从业者的寒冬。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3584 次咨询
4.9
4249379 次赞同
去咨询
前阵子传出阿里要裁员 2 万人;上周传出爱奇艺裁员 30%~40%;今天传出快手裁员将近 30% 以上;
你说焦虑吗?肯定是有焦虑的,在互联网圈干了十多年了,几乎每一个大厂中厂都有朋友和前同事,所以每一个厂大裁员的时候都会给朋友发个关心的信息顺便八卦下到底啥情况,但是最近这几次已经麻木了,很多时候面对这么大规模的裁员是真的无能为力,这个无关乎能力了,行业不景气公司发展不好或者发展停滞自然是要裁撤一大波人的,只能听天由命,做好手头的事情了。
如何分析当下互联网大厂频频裁员情况?
两个原因,一个是行业新增到头了,一个是监管趋于严格了。
1、中国互联网网民增长到头了
王兴说,自己曾经看互联网网民报告,每一年增长上亿很多,最近几年已经不看了,已经没有什么新增网民了。
这句话啥意思呢?中国互联网网民新增用户已经越来越少了,类似阿里腾讯等公司的核心业务渗透率已经极高了,再想高增长已经不可能了,以前很多公司都有非常多的问题存在,但是高增长都盖过去了,现在增长放缓或者停滞,公司也会自动进入一个整理期,一些长期不赚钱,未来也看不到盈利的边缘业务就会被干掉,这部分人自然成为最先裁员的……
2、监管趋于严格
过去十几年,中国互联网处于一个群雄逐鹿的发展阶段,国家为了让这个行业好好发展,很多监管都比较宽松,但是最近几年来,国内互联网竞争格局开始出现寡头化、垄断化趋向,巨头们侵犯用户权益的事情屡见不鲜,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阶段…..
上今年整个中国互联网基本都在合规上面整改,相信互联网行业的朋友们会点赞的…
行业增长放缓叠加监管趋严,所以近期互联网裁员消息不断…….
在裁员的大厂,不止是爱奇艺。
在此之前,字节跳动的教育、游戏、本地生活业务,腾讯 CSIG 事业群下的儿童启蒙教育业务,均曝出裁员、转岗的消息。此外,多位腾讯 PCG 员工告诉深燃,该事业群正在进行人员优化,百度、网易、快手等大厂也有员工表示,公司有精简人员、缩减开支的迹象。
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2021 年的冬天有点冷。
某互联网行业人士向深燃感叹,过去几年,互联网公司本质上只发生了一件事——抢流量,只是方法不一样。而从流量到变现,模式逃不开广告和电商。
广告方面,教育、游戏两大广告收入来源受到冲击,根据多家互联网大厂们 Q3 的财报来看,广告增长陷入停滞。腾讯广告收入增速降至 2017 年以来的最低点,有着字节跳动 “印钞机” 之称的抖音,被传出 Q3 广告收入增速明显下滑的消息。电商方面,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三巨头,也不同程度地遭遇了营收增长难、净利润增速下滑等问题。
冬天似乎真的来了。那么,互联网大厂打算怎么过冬?
裁员、降福利、提升 KPI,能省就省
**过冬第一步,即缩减开支。**根据深燃与多名在职、近期刚离职的互联网大厂员工的交流来看,裁员、降福利,压缩非主营业务预算,提升 KPI,是大厂们节流的主要方式。
裁员方面,目前来看,字节跳动与爱奇艺的动静较大。
下半年,字节跳动教育、游戏、本地生活、房产业务均被曝出裁员。根据晚点此前报道,8 月,字节跳动旗下瓜瓜龙 8000 人辅导老师团队一半被裁撤,GOGOKID、清北网校、你拍一等停止运营,到 11 月,已彻底放弃中小学业务。本地生活方面,甚至有地方 “除了十来人的本地生活业务团队,被保留负责善后,其余 100 多人被限令 2 天内办理完离职手续”。据《财经》消息,11 月 30 日晚,字节跳动旗下的房产交易平台幸福里突然通知部分北京新房销售员工裁员消息。
而爱奇艺则在 12 月 1 日被曝出裁员 20%-40% 的消息,涉及市场、投放、渠道、游戏、短视频等多个相关部门。
被裁的人之中,试用期员工与应届生是重灾区,毕竟不论赔偿是 N+1 还是 N+2 方案,给他们的补偿相对更少。
以爱奇艺为例,汇总已曝光的信息来看,爱奇艺还没有熬过试用期的员工,几乎都在裁员名单里,像伍冬这样在入职培训期就被裁的人,不在少数。同时,社交平台上,有大量在字节跳动试用期被裁的员工发帖讲述经历。一名字节跳动前员工告诉深燃,在试用期满的当月,她被告知裁员,“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最近还有字节跳动的人向她咨询,试用期被裁应该如何谈判。
中层也未能幸免。
根据新浪科技的消息,爱奇艺此次裁员,中层(总监级别)被裁的较多,另外还有司龄比较长、年龄比较大、薪水比较高的员工,多在被裁之列。
一名字节跳动员工告诉深燃,之前公司会大规模招中高级别岗位人员,现在已经没有了,虽然看起来是 “开了一波,再招一波,但招的都是级别略低的人,管理层都是内部抽调了”。
互联网行业猎头文晶分析,这样做是为了 “裁掉高成本的老员工,吸收性价比高的新员工”,一来一去,成本同样在降低。
而没有被曝出大规模裁员的大厂,也有人员精简的迹象。
搜狗员工并入至腾讯后,PCG 成为腾讯首个员工数突破 2 万的事业群,人数是微信事业群的五倍。一位 PCG 事业群员工告诉深燃,大家私下在传 PCG 要裁员,人数由各业务线分摊,“合并搜狗,HC(即 Head Count,指员工名额)的缺口要分摊到 PCG 上面”。他所在的部门,外包员工部分被优化。据他了解,PCG 另一业务线也有裁员计划,不过应该 “不会明确裁人,而是会给 2 星绩效(较低绩效考核)。”
同时,另一位刚被 “优化” 的腾讯 PCG 事业部员工对深燃表示,11 月他们整个部门业务被砍,“已经没了”。
据网易员工菜菜反映,她接触到的设计、行政、人事类岗位,在精简人员。另一名网易员工告诉深燃,HC 和实习生名额申请变得严格。还有接近快手的人士表示,快手年底也会有一次裁员,会涉及一些中层,同时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快手员工提到,绩效为 C 的员工,正在被优化。
不过,以上裁员信息均未得到各大厂官方证实。
人手少了,KPI 不降反增。
一名百度员工提到,有不少部门现在 HC 锁了,“只看到有人离职,没有招人,11 月没有任何人入职”,现在他一个人干着两人份的工作,据他了解,有业务线预算缩减,并划分了更重的考核指标。一名腾讯 PCG 事业群的员工也表示,现在 “整个部门都在拼业绩,比前段时间 KPI 压力大很多。”
一些福利开支,也在缩减。
一位爱奇艺员工感受到了异样,11 月保洁阿姨被精简,工位的垃圾桶被取消,换成了定点的大垃圾桶。“连日常从行政那里领的抽纸,都统一换成迷你版的了,小了快一半。” 他说。还有爱奇艺员工提到,今年各种福利都在精简,“端午的粽子,以前人手一份,后来变成抽奖,中奖的人才有机会在公司参与包粽子。”
网易员工菜菜告诉深燃,他们以前的下午茶是满记甜品,Q3 开始变成了普通的泡芙。而百度方面,有员工表示,年终奖发放时间被调到了年后三月底,较往年的一月前后有所推迟。
调整不赚钱的业务线
裁员是表象,大厂想要的是 “降本增效”,一些业务线在被抛弃。
以字节跳动为例。一直以来,字节跳动以不设边界的方式扩张,11 月 2 日,字节跳动 CEO 梁汝波发布内部信将公司业务划分为抖音、教育、飞书、企业服务、游戏、TikTok 六大板块,部分以往受关注的业务未提及。9 月,根据界面新闻报道,字节跳动提到,公司正在收缩金融相关业务,确实有出售证券业务的计划。公司内部已明确未来不会再从事证券业务。
大厂业务线太多,得 “去肥增瘦”,从结果来看,调整的业务线,要么是不赚钱,要么跟政策变化有关。
比如,随着 “双减” 政策的出台,部分互联网大厂的教育业务明显收紧。
所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就不怕裁员这回事儿,走到哪里都有拿得出手的本事,这才是硬道理
在这里,顺带分享大家我自己整理的资料,我自己入门、进阶,乃至最后晋升到专家岗,都是跟着这里面学的,绝不是网上随意打包的那种,都是自己需要学到某个方向知识的时候,去网上买的,最后汇总而成。**
汇聚了 java、C++、Python、web 前端、考研、设计模式、面试、小程序、linux、数据库、go、数据结构、算法、机器学习……… 等主流的编程内容,将近有 3000G
我整理的这些资料大家可以在这里获取,对于学习计算机的同学帮助非常大,而且十分系统。
这些资料适用基础能力比较薄弱的,基础薄弱这是命门,搞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真的很重要
**受双减政策影响,腾讯也调整了业务线。**11 月,腾讯被曝出放弃学龄前在线教育业务,旗下 3-8 岁儿童启蒙课程开心鼠暂停售卖,涉及 1500 名员工。对此,腾讯相关负责人公开回应,基于业务调整,腾讯开心鼠阶段性停止售卖,开心鼠 APP 会继续提供服务。
一名被裁员工告诉深燃,其实双减政策出台后,9 月他们的项目就要被内部叫停了,他们撑了两个月,想向儿童绘本、动画片一类转型,但资金并没有批下来。他表示,他们整个项目组当天宣布全体解散,可选择内部转岗,但机会并不多。
网易有道也缩减了 K12 业务,选择加码硬件,其首席执行官周枫在 Q2 财报的电话会议上表示,要专注于智能学习产品、素质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某社交平台上有员工爆料称,K9 辅导团队全被裁,“核心内容裁人增效,目标小而精”。
游戏方面,尽管这一度被视为互联网行业赚钱的业务,也来到了需要节流的时候。因为版号缩紧,再加上休闲游戏投放广告的效果也不如以前,字节跳动游戏业务发展不及预期。根据新浪科技消息,字节跳动的游戏平台 Ohayoo 人员调整 79 人,其中涉及校招生 30 人。后 Ohayoo 方回应,因业务变动对部分岗位和人员进行调整,并表示相关校招生已优先安排转岗。
一直以来,爱奇艺都对游戏抱有期待。2015 年影视剧《花千骨》热播时,同名手游爆火,首月玩家破 1000 万,总收入 2.5 亿元,让爱奇艺将 “影游联动” 视为美好未来。但在此之后,鲜少有成功案例出现。这一次裁员,根据报道,爱奇艺游戏中心几乎全员被裁。还有一些烧钱的业务也在调整之列,各大厂动静不同。
字节跳动方面,本地生活和房产业务受到影响。今年 10 月,字节跳动本地生活被曝出从 22 个城市撤退,仅保留了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字节跳动 HR 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称,裁员信息属实,系公司正常业务调整。根据《财经》消息,11 月 30 日晚,字节跳动旗下对标贝壳找房的房产交易平台 “幸福里”,通知北京新房销售员工裁员,并让他们次日一早到公司洽谈赔偿事宜。相关负责人称,近期的确有个别城市业务做了小范围调整。
一直想赶上短视频快车的爱奇艺,旗下短视频 APP“随刻” 被视为重点业务,在今年 5 月举办的爱奇艺世界 · 大会上,爱奇艺 CEO 龚宇在开幕式演讲中,就重点介绍了 “随刻”。在这次的裁员里,根据公开报道,短视频产品随刻会和其他产品合并,只有 40% 的人可以留下。
其他方面,如百度今年一直在加大力度推广的好看视频,阿里一直想扶起来的本地生活,快手一直觊觎但迟迟没有声响的游戏,在脉脉上都传出了裁员消息。回归主业,拓展出海、下沉过冬,让增长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点个赞!
裁员潮来袭,再次将有关 hr 的职业讨论推到舆论显微镜下。对老板负责,为员工服务的 hr(公司人事),在职业角色和个人情感之间艰难从事,成为大时代中,一种特别的职场命运。
讲一个在辞退风波里的 hr 的故事:“裁不掉他,被裁的就是你了”。这个故事发生在 2018 到 2019 年的北京。
-——– 故事分割线 ——–
晚间九点,下班时间已过,望京的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蒋维国靠在椅子上双手一摊,满脸写着无奈,“供应商的货卡在国外进不来,我能怎么办?你说我还能怎么办?”
张敏将纸杯往他面前一推,尽量用柔和的声音说道:“现在大环境都不好,公司目前的状况你也知道,每个人工作都有困难,你没完成任务量,我也没办法。”
对于张敏来说,即将被辞退的蒋维国就像案板上的鱼,还在做徒劳挣扎,举刀的人看似是她,可这刀何时落下,并非她一个 hr 所能决定。
2018 年,张敏和同事的日子都不好过。受关税、政策等因素影响,电商行业一夜之间受到影响,张敏所供职的小型电商公司举步维艰,到了年底,不得不加紧裁员。
几天前,领导拟好裁员名单发到人事部门,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张敏往下划了两次鼠标,熟悉的人名在电脑上一一闪过。还好,没有自己。
被叫来谈话的人大多面色凝重,刚开始张敏还想说两句工作话题,缓和气氛。进来的人多了,她发现,那是没有必要的客套。
几乎所有人都对走进这间屋子的结果心知肚明,他们开门见山地谈好赔偿协议,领了单子,立刻转身离开,不对张敏多说一句话。
偶尔有人情绪激动,不停拍着桌子,向她陈述工作上的客观困难,也不过是试图寻找留下的机会,或在争取赔偿金上,占据有利地位。
拉扯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无论她怎么劝说,蒋维国始终无法接受被辞退的现实,最后,抛下一句要去劳动仲裁,甩手摔上了门。
张敏愣了一会,揉了揉脸,点开钉钉,叫下一个被辞退的人进来。
一两天时间,张敏和同事送走了近百名员工,办公室变得有些空荡。她知道不少空闲工位背后的故事,采购部门的大哥刚刚结婚,运营部门的小姑娘是她前不久亲手招进来的,技术部门的小哥刚被上一家公司裁员,在这还没转正,又要离开。
可这又是一场必要的裁员活动。为了在这个冬天活下去,公司制定了比以往更为严格的业绩考核,没能达到目标的人,将被率先甩下船去。而一旦领导发号施令,张敏就不得不推同事下船。
电商行业蓬勃发展了几年,很少有大规模的辞退浪潮。那段时间同事依旧对张敏维持着职场上的礼貌,但电梯里碰见常常是双方都难掩尴尬。也有些人私下向她打听公司到底出了什么事,还会不会再次裁员。
可当张敏表示她只是个不知情的执行人,甚至不知道下一个被裁的会不会是自己,就能看到对方脸上闪过不信任的神情。
第一次人事动荡后,领导召开了几次全员大会,再三强调公司运转没有问题,被辞退的人均为业绩不合格,剩下的人不用担心,但也同时私下向人力部门传达了多留意员工的指令。
辞退风波后,张敏的工作任务多了一项,记录每天离开最早的员工。
这几乎是行业公开的秘密,hr 常被要求暗中观察员工行为。
早走的人会被看作工作不认真,在工作日请假,可能是要面试新公司。对员工的考察渗透在各个方面,有些 hr 会定期查看员工在招聘网站上的简历,一旦发现更新,便会通知部门主管,及时了解员工动向。
谢安也曾做过这项 “侦查” 工作。那时他刚毕业,进入国内一家顶级互联网公司做 hr,主管交代他留心员工状态,及时汇报。刚开始,他以为这家以员工福利出名的公司,会询问员工是否有困难,要不要公司帮忙解决。后来才发现,这样的场景只会在童话故事中上演。
事实上,他的任务是让领导知道哪位员工即将离开,提前储备人选。
谁都不希望同事时刻提防自己,被卡在老板与员工之间的 hr,通常会用 “尴尬” 形容自己的工作。李梦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家金融公司的 hr,接手的第一项工作便是站在台前,向十几位总监讲公司的历史文化,传达高层的价值观与导向。那时,她常把讲话内容逐字写下,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说话神情,却总因资历尚浅,受到轻视。
长期上传下达的工作,让她不得不熟练掌握谈话艺术,在谈到自己供职的第二家公司时,李梦脱口而出,“那家公司招聘门槛……” 随即又咽下话头,说道:“那家公司的员工入职后都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负责。”
李梦提及的是一家知名互联网教育公司,教培行业人员流动大,那时她每天要看上百封简历,见几十位应聘者,为公司寻觅合适人选。但没有任何一位应聘者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面试时,人往往会展现出最妥帖的一面,各项能力被化作打分栏,逐个被 hr 审视。
倒是裁员时的众生百态让她至今难以忘怀。刚毕业的学生大多会因失去工作垂头丧气,满脸写着忐忑。在职场磨练了几年的人通常会冷静地与她沟通赔偿金额。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让她最难以下手,除了工作问题,他们不会多说什么,却在走出门后一声接着一声地叹气。
裁员过程中 hr 常被看作优势一方,可实际工作中,李梦也遇到过脾气暴躁的人对她破口大骂,和之前面试时判若两人,还有人看似客气,却暗暗给她设下陷阱。
刚入职时,曾有主动离职的人在钉钉上问她:“我是被辞退的员工,需要找你办哪些手续?” 李梦没有经验,直接回答了他的问题。转眼员工就拿着聊天截图,作为辞退证据,向公司索要赔偿金。
公司每天都有人出现和离开,有些甚至是她前几天刚招进来的人,转眼又坐到了被辞退的席位上。经历的次数多了,流程逐渐磨平了感性的触角。
第一次裁员前,李梦还纠结了很久。员工连续两个月绩效不合格,在此之前,李梦找他聊过很多次,想提醒他即将出现的问题,但最终看到主管将辞退的红线划到了他的名字上,还是只能狠心约谈。
对方似乎比她更加坦荡,平静地接受了结果,不到十分钟便办完手续离开了公司。
时间久了,李梦渐渐接受了这个角色,进入 hr 行业,裁员成了她必须面对的工作。即便很多时候,员工与公司间的利益纠葛,都并非她所能掌控。
谢安记得,前几年市场环境好,互联网公司大多带着光环。同行向他描绘校招场景,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挤着往前送简历。回到酒店,hr 会抽出一沓简历向天上一扔,纸片雪花般散落,他们只看能落在床上的幸运儿,剩下的就扫进垃圾桶。
短短几年过去,各行各业潮起潮落,如今的裁员也是一样,纷纷乱乱,说不准谁是 “落在床上” 的那一个,谁又会被急匆匆地抛弃。
刚入职场时,谢安还会为裁掉一名实习生而愧疚,主动提出帮他优化简历,推荐下一份工作。那时他面对职业还有很多犹豫挣扎的时刻,如今八年过去,身处辞退潮中,谢安只好自我安慰,“离开一份不合适的工作,也许不是坏事。”
2017 年刚入职时,电商行业还处于向上发展的趋势,公司扩张很快,张敏经常会被同事拉过去帮忙招聘,很少面对裁人的场面。没想到一夕之间,凋零迅速来临。
零星的裁员还在继续,她有时会想,那些走掉的同事都去了哪里,她又将去哪里。行业寒冬下,找一份新的工作并不容易,同行群里已经很少有招聘消息,可离开的人似乎是想忘掉那段坎坷的回忆,都不愿与她保持联系。
第二次大规模裁员在三个月后到来,这次甚至没有了明确标准,像是一场没有规则的大逃杀,被写上名单的人,必须离开。
裁员任务艰巨,领导交代她在谈话前,要提前了解好员工的性格特点,并特意强调要 “软硬皆施,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她不用问也知道硬的方式是什么。脉脉上关于 hr 逼人离职的吐槽永不停歇,左不过是设置工作障碍,记录迟到早退,转岗到不合适的部门,为员工定下无法完成的任务量……
这次很多业绩优秀的同事也领到了走人通知,被叫来会议室的人都在质问,凭什么是我?
张敏猜测,大概是因为他们工资太高。公司正在同时招聘应届学生,那是目前就业市场上最划算的员工。
但她不会详聊这些话,此时张敏必须想尽办法,让同事离开。领导已经说的很清楚,“裁不掉他,被裁的就是你了。”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蒋维国、张敏等为化名。
* 本文摘自公众号同名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辞退风波里的 hr》,作者马延君。欢迎关注我们或向我们倾诉你的故事,投稿录用者将获千字三百的稿酬。真实故事计划,每天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
其实我觉得还好。
题主让我想起了我之前回答的一个问题:刚毕业就被裁,怎么办?
21 届毕业生,加入字节 3 个多月被裁,心态崩了,还可以找到好工作吗?
裁你,与你无关,只是因为需要有人被裁,或者是你比较贵,所以裁你,nothing personal。
互联网还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目前更多的是经济周期调整过程中的阵痛,是对前段时间各个互联网大厂享受时代红利后盲目扩张的必然后果,仅此而已。
题主太年轻了。多工作几年,就会发现这种事情年年都有,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实上,每到年底各个大厂都会进入成本核算阶段,裁员其实只是对不良资产(花钱多回报少甚至没有回报的团队和业务)的一种处理方式罢了。
而真正的国内经济周期寒冬,其实反而是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因为资金无处可去,反而会流向楼市和科技类公司——这种时刻我已经经历过 2 次:15 年的经济危机,18 年的互联网寒冬。
我今年 30 岁,22 岁的时候从传统零售行业转来互联网,当时的原因就是因为感觉到零售行业的衰退。
当一个行业衰退,有什么特点呢?
拿我当时工作的沃尔玛举例:
1、招不到员工。
2、员工素质快速下降,甚至有小学毕业的学历。
3、员工薪酬福利快速下降。
这三点是问题的不同面,统一起来就是成本高居不下,利润太低,不是养不起人,而是人才都不愿意来。
注意——是只有当全社会都达成了共识,这个行业赚不到钱,才会造成上述情况——这,才是一个行业的衰落。
你看,现在互联网大厂有上面的哪个特征?
裁员也只是某几家公司的某几个部门裁,大部分公司都不是招不到人,而是职位收紧,暂时更谨慎而已。
不信你看,等明年春节回来,hc 批下来以后,互联网就业市场上,是否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心放到肚子里去吧,没事的,孩子。
————————
我是产品经理 C,10 年大厂经验,大家可以看看我其他干货答案:
【职场类】
如何看待好未来、学而思义务教育学科培训服务将于 12 月 31 日截止?
【NBA】
【社会 & 其他】
1. 坐办公室的也是一种工人
2. 每年校招高薪企业花钱上热搜,裁员话题网友自己上热搜
3. 彩票也说 xxx 偶然买彩票中了很多钱
明白了吗?
裁员这事其实是个古老的话题。项目起来了要招人,项目 “滑” 了自然就裁人。这不需要解释和分析,硬要那就是:这是经济发展规律,职场常见现象。
不过 “焦虑” 这事,它会传染,看到别的公司或者别的团队在裁人了,自然会想到自己该怎么办?遇到了的确是件不令人那么愉快 的事,但是作为生涯发展咨询师,我真心有点开心的是,我遇到的焦虑着的人们,他们问的问题是:“我可以做些什么避免这个。”在我看来问题问出来就已然是职业规划的精髓作用。
与其焦虑,不如行动!
分享一篇早在 2019 年就写的一篇 “职场 | 裁员走向你时,你怎么办?” 的文章给你:
我是人在魔都的高级生涯咨询师
,祝你在适度的焦虑下,职业发展如自己所愿。
在互联网公司,感到焦虑是正常的,尤其对于互联网 30 岁以上的大龄程序员来说,更是如此。
为什么呢?
这个年龄段的朋友们,我们的体力和精力都已经不如 20 出头的年轻人,我们拿到的工资大概率比年轻人要多。
我们虽然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是互联网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飞快,我们过往的经验一直都在贬值。
而且,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成了家,有了孩子,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上面。
因为这种种的不利条件,我们在职场上很容易遭受到不公的待遇。我们可以在网上骂某些黑心老板,但是这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怎么办呢?凡是总会有出路。尽管我本人也已经 35 岁了,但我现在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焦虑。
因为在 5 年前,我还在京东做程序员的时候,开始了一个颇有挑战的尝试。这个尝试,就是开创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2016 年正是微信公众号生态最繁荣的一年,在当时,混子曰、六神磊磊等大 V 都纷纷崭露头角。小灰看到这些成功的公众号主,心里在思索:我自己的公众号,到底应该怎样写呢?以什么为主题?用什么形式?
后来,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小灰想到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写公众号:为程序员们讲解算法,并且采用漫画的形式。
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因为小灰一直很喜欢算法,而且很喜欢看混子曰所画的历史漫画,所以想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试一试。
就这样,一个名为 “小灰” 的菜鸟程序员形象诞生了,这个蠢萌的程序员为了求得一个 offer,去各种公司面试,虽然屡战屡败,却一直坚持不懈,每一次都从失败中学到了新的算法知识。
就这样,小灰在公众号的道路上坚持了下来。随着我的公众号越做越大,关注我的人也越来越多,我逐渐有了收入,到后来收入比我上班的工资还要高。
于是,我果断辞去了本职工资,全职做了自媒体。与此同时,我的作品被一家出版社看重,邀请了出了书,就是现在畅销的《漫画算法》系列图书。
我之所以说这些,并不是在凡尔赛,而是想表达,开创副业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
我们上班工作是给公司干活,今年我们在这家公司干,明年我们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
但副业不一样,无论我们跳槽到哪儿,副业永远跟随着我们,只有副业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
那么,如何来选择一份副业呢?
在做副业之前,可以好好想想,你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擅长的什么。
比如你喜欢旅游,你可以把各个景点的旅游攻略整理出来;比如你擅长投资理财,你可以写文章教大家怎么避免被割韭菜。只有选择了喜欢的擅长的东西,才有可能做成功。
同时,大家在做副业的前期,一定要做好主业和副业的平衡。在副业还不稳定的时候,主业是你经济上的重要保障。
可能有人说了,我除了本职工作以外,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能了,也没有什么副业可以做,我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话,就请做好破釜沉舟的打算,全力以赴把自己的主业干好。我一个小学同学今年也 35 岁,现在在字节跳动的职级是 T3-2,而且还处在职业的上升期。尽管他也并没有什么副业,但中年危机对他来说完全不存在。
总之,无论选择哪一条路线,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都能够度过自己的中年危机。也欢迎大家在微信上搜索 “程序员小灰”,阅读更多职场干货内容。
90 年代的贸易,2000 年后的制造业,2008 年后的房地产,2013 年后的互联网和娱乐业。
资本游来游去,潮起潮落。或者说经济规律本来就是如此。所有蓝海都会在竞争中变红(当然也有可能形成垄断)。
在波浪中上行,赚到了钱、取得了成就,一定的知道自己是赶上了好时候好运气,别以为是自己的本事大或者赚钱容易。(其实更显著的例子是股市,牛市人均股神,起伏一波,90% 的人可能就打回原形了)。
人能得到怎样的发展,确实要看历史的进程。但,肯学习肯努力的人,在稳定发展的社会中,都会有收到丰厚回报的一天。也正是无数勤劳、创新的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话说回来,个人的选择是这样的。
要么你高风险偏高,选大城市、选热门行业、选高强度工作模式。
要么你选稳定性好,选二线以下城市、选医师公、选旱涝保收。
要是你现在处于高收益、低付出、又稳定的状态,那么得有点危机感。因为,90 年代大下岗之前,国企的工人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不同点在于,改革开放是从计划指令转向市场自由竞争的过程,之前的人这种观念的确是很难转变的。
但今天,国际竞争、产业竞争、人与人的竞争,始终存在。就不能再保有优质的想法了。
普通人能做到,第一是选一个行业,认真做,积累经验。第二是有一定的理财观念和风险意识,留一些退路。
至于想 “观大势,及时横跳”,这种人大概是十万分之一吧。
核心就几点
1 大厂任何时候都可能会裁员,这个公司发展导致的,就像人会扔掉很多东西一样,但一般只裁性价比低的员工,这里性价比,就是公司给你的薪资和你对公司的贡献,如果你掌握核心技术,并且是行业的核心技术,公司其他部门也需要这个,即使整个部门被裁,你可以去其他部门,简单说,我们需要掌握核心技术(业界通用的)。
2 当你掌握了核心技术,那么你可以去其他公司,也不用担心找不到下家,自然就不会太焦虑。
3 做一个性价比高的员工,钱拿得多,就得办点大事才行,在其位谋其政,记住公司不是高薪养老的地方。
4 多学习,给人生多一种可能性,不要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PS: 欢迎大家关注,
最后
推荐一个后端 + 底层开发大本营,帮你精通后端技术全栈,提升核心竞争力,掌握业界核心技术,帮助大家收获稳定的高薪和高级职位。
欢迎大家加入极客星球,后端大本营,成为职场高薪玩家!
焦虑肯定是焦虑的,到了 35 左右还在互联网的,特别还是基层员工的,不焦虑那就是装的
这两年互联网肉眼可见的新业务机会越来越少,每年招这么多人,薪水越来越高,没有大的新业务机会,这么多人怎么办?卷呗
互联网注定也会步入存量时代,这是所有产业发展的规律。只不过互联网发展的太快了,让人容易忽视这个看不见的手。
当前大规模招聘的高薪应届生,从能力上是肯定越来越强的,不客气的说,当前的应届生,培养个一两年,大概率跟工作五年的研发没有太大的差距,甚至更高。毕竟当前能进大厂的,特别是算法类的,那都是学校的卷王。
你说哪些工作了几年的互联网人能不焦虑?总感觉还没看到浪花,就有被拍死在沙滩上的趋势。
对于大龄程序猿怎么办?
要么内部卷,毕竟互联网再差,也能比其他行业好上若干倍的行业。不过意味着你要跟哪些未婚的年轻小伙子拼,什么家庭,小孩啊都可能要亏欠一下了。虽然现在大厂已经提倡不加班了之类,如果真信了那套,我只能说你们太天真了,我也在大厂做过基层 leader,我太特么明白加班多少再绩效考核里的权重了,不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但肯定不是最不重要的。虽然大部分公司的绩效的评估纬度没有加班时长的考核,但是你懂的,毕竟绩效是人评定的。人很多时候会有心理引导的。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除非个别的技术牛人,大部分研发人员总归会到了性价比不高那天。
要么你就提前准备,找一些薪酬并不会降很多但是对年龄容忍性更高的企业,最好能利用你的大厂光环去谋一个职级,找师兄师弟,前同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然后慢慢站稳脚跟,沉下心了解行业发展做业务。当然这个真的要看机会和眼光了,不然太容易进坑了。
进入互联网行业已经十八年了,从事自由职业状态也已经十二年,也就是说最近十二年都没有上班。
我想说,人生的焦虑和危机是一个总量,要么每天吃一点,但不会突然来一波大的让人无法承受,要么平时无忧无虑,突然来一波大的,措手不及。
做自由职业当然会有焦虑,应该比上班要多,因为一切都要靠自己,一切都是不确定性的,所以常常活在轻微的焦虑之中,但也许恰恰是这种焦虑,就像草原上的猎豹和羚羊,其实各自都有焦虑,猎豹担心捕不到猎物而挨饿,羚羊担心随时可能被猎杀,恰恰是这种焦虑,构成了各自的竞争力。
大环境和大背景来看,今天的确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去泡沫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应该都是这样,不仅是互联网,各行各业都是如此。焦虑是毫无意义的,与其焦虑和内耗,还不如多学点东西,早点形成自己单干的能力,绕过平台寻租变现模式(打工),直接面对终端客户,让市场给你钱,而不是公司发工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你具备了这种能力,自然也就不会焦虑了。
[
数字化时代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生存状态?
自由职道的视频
· 1070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43896265352867841)
认真写了 5000 来字,包含了一些择业的预期和对于国家治理政策的分析。主要是写给围城外的后来人。
监管部门的政策铁拳挨个敲打所谓的巨头们;资本市场上立马噤若寒蝉,股价大跳水;流量和增长见顶,各大公司终于从盲目扩张的狂欢中冷静下来,开始沉下脸裁员……
我相信这样的新闻话题一定会充斥未来一两年的舆论空间。我不想为盆满钵满的资本家和精神资本家们操心,因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事情总会回归到它该有的样子,虚高的泡沫最终会挤出,向全社会转嫁成本和风险的业务最终一定会被取缔,而信息时代的浪潮也不会就此衰退。资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自我反对的力量,这就是规律本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写这篇文章是想帮助那些处于择业窗口的学生和年轻人们理清楚思路,盲目地劝进和劝退在我看来都等同于教唆赌博。在做出选择之前,你至少要想明白两件事:
1、我的立场是什么?我的预期是什么?
2、现在和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想明白这两件事,你才能看清楚纷繁的变化,哪些对于你有利,哪些对于你不利;哪些是现世报,哪些是 “时候未到”;哪些选择是 “高位接盘”,哪些选择是 “应该付出代价”……
我想大多数准备参与工作的年轻人的起点和宿命都是劳动者和无产者,你可以妄图在资本的世界里分一杯羹,但是旧秩序已然森严,不要过度幻想自己能获得比一颗高级电池更优越的下场。古时候读书人就看得很透——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现在无非是货与 “资本家” 而已。**因此很多敲打和约束资本的动作,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也无需为某个巨头的股价跳水和腰斩而叹息,真正的资本家早就高位套现了,广大打工人还是研究一下薪水的 package 怎么计算来得更实惠。
以上是基本立场——你作为劳动者,需要一份劳动强度适当、报酬相对合理、相对不容易失业和被产业升级淘汰的工作。
**立场确定以后,预期就尤为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你如何评价自己的选择。**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喜欢锚定每个时代每个产业的 “黄金时代” 的幸运儿,这种心态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比如现在去互联网行业工作,你的预期是锚定在和十年前拥抱移动互联网的那批人一样吃进去一个大大的红利,那现如今的互联网行业自然不适合你。你应该去教书或者算命——要么你的远见卓识能让你遇见到下一个风口,要么你的运气足够强大。
把你放在十年前,你未必会有胆识和勇气会选择那时候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就算选了——也不一定是活到今天的这些公司。
还有很多人喜欢把 “异常值” 当作“常态”。比如大撒币时代的 K12 教培行业的薪水,确实是让其他打工人闻之心惊,见之落泪。然而你找工作的时候喜欢锚定这种 “异常值”,那被裁员几乎一定是大多数“跟风者” 的宿命。当事情发生,请不要抱怨。原因无他——一个持续向社会输出大量负外部性的商业模式,若是能天长地久存在,才是怪事。
总结一下择业预期这块大家常见的错误:
1、喜欢锚定异常值
2、忽略了收益背后的风险,或者压根不清楚 “超额收益” 的形成原因
所以比较公允的事情是,希望大家都能看懂自己正在做或者要做的业务的运作机制和社会影响,把自己的能力做出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评估,这样才能明白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处境。
接下来我们聊聊过去和即将发生的事情。
互联网是信息传输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可以感知到的事,随着信息接受终端从 PC 到手机;随着信息分发效率不断提高(网络速度,搜索和推荐算法机制)——互联网时代,信息既是重要生产资料,也是重要消费资料。这揭示了互联网行业的本质——信息进一步参与生产和消费。
这对应了最近很热的概念——“数字经济”。可以从数字经济化和经济数字化两方面来看。其中 “经济数字化” 对应了信息在生产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经济化” 对应了信息在消费使用、兑现价值中扮演的特殊角色。
对于数字经济在当今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可以有两个参考:
1、《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发改高技 [2020]1157 号)
这是今年国家 13 个部门联合出台的文件。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15 大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方向提出 19 项创新支持政策。
2、腾讯研究院对于数字经济规模的简单实证测算
数字经济产业的规模、增长与结构:基于 2005-2020 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 企鹅经济学
总量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在 2005-2020 年间实现高速增长。**从 2005 年的 10490.1 亿元(或 2006 年的 11066.1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79246.9-85755.9 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15.0%-15.1%,占 GDP 的比重从 5.0%-5.6% 提高到 7.8%-8.4%
总的来说,信息化、数字化依旧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如果你把择业选择放在整个社会进一步数字化、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来看,那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狭义的互联网行业就仍然是充满机会和意义的。
如果你的择业选择是跟着那些垄断大资本想要作威作福当人上人,那国内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推荐你进一步考虑出海互联网企业。听说 K12 有的公司把相应的学课培训体系向海外输出,向外输出 “内卷” 的机制,在东亚文化圈重视教育的大背景下,可以一试(笑)。
政府和社会一定是支持有正向意义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的——比如利用直播带货的形式支援扶贫事业,但是主播带货模式若成为税收黑洞,那一定会下重手来罚款;比如坚持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从 2G 到 3G、4G 甚至 5G,但是如果某些厂家滥用垄断地位搞不正当竞争,那约谈和处罚也是一定的。总的来说,我们是为全体人民建设社会,而不是为了让这片土地上长出大而不倒的财阀。
明白了这个基本的立场,我想接下来我的这些解释你可能会进一步理解。
政府在反对互联网吗?不是,相反的,云政务在整个治理系统内部推行的如火如荼;金税系统、国务院政务公开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的电子化是大势所趋。敲打某些企业和资本不等于反对这个行业;批评和取缔某些商业模式不等于反对互联网本身,希望大家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一条一条来看,基于打工人的立场,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些政策?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教育资本化。国家的双减政策让很多从业者大梦初醒——其实大多数打工人是不思考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带来什么的,或者说有思考,但是无力改变。
当然还有传媒、影音行业被深度资本化,只不过这里就属于改革的 “深水区”,不像教育行业可以有一定的社会群众基础去推动改革。
以外包的方式进行吸纳就业但是却不用遵守雇主义务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们也在被剥削之列。而剥削的大幕之前,一定是砸钱开拓市场。还好社区团购的领域国家有意识在踩刹车。
反对资本无序扩张,说到底也不是在反对资本本身。设置 “红绿灯” 的意思本就是允许通行。而无序扩张,是指资本参与以后对于整个社会福利有损失的方式。比如教育资本化,就让孩子和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竞争压力;比如社区团购模式就大量挤出了社会弱势人群就业等等。
2021 年,腾讯、阿里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科技企业吗?
至少在本质上,他们离垄断性质的投资机构更近一些。资本 + 流量,而非技术,才是这两个巨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往不利的武器。
资本 + 流量的模式不是我的总结,而是腾讯的高管们自己说的。
2011 年初,在一次讨论 “什么是腾讯开放能力” 的总办会上,马化腾让与会的 16 名高管,每个人在纸上写下他们认为的腾讯核心能力,总共得出了 21 个答案。最后他们定下了两个核心能力:一个叫作资本,一个叫作流量。
垄断意味着创新的流失,意味着不断膨胀的资本市场势力和萎缩的创业、就业空间,意味着不健康的畸形生态。反垄断,归根究底是整个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大势所趋。
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是移动互联网造富时代划上句号的象征。
问题是,蚂蚁金服真正想做和在做的,不是互联网科技企业,而是一家可以不受巴塞尔协定约束的银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念叨了两三年,蚂蚁金服(尤其是马云在外滩的发言)算是 “冒天下之大不韪” 了。
说到底,资本主义的货币秩序是一套 “唯心” 的符号秩序,金融和虚拟经济与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像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神经系统可以帮助谐调其他器官正常运行,但切不可超越了本分。
金融资本在制造贫富差距这件事情上,有着太恐怖的效率了。甚至有激进的左翼金融学家讲要通过彻底取消一部分债务来稀释巨富们的财富。
说到底,健康的互联网业态,只能是更好地服务与社会实体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一切偏离这条轨道的业态都会被历史矫正。
随着电子商务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淘宝卖家、微商、主播等营业主体的税收缴纳必将提上议事日程。到时候线上购物的价格优势将受到挑战和打击。
到时候就会看到退潮之后到底谁在裸泳——到底现在所谓的互联网经济模式本身在创造价值,还是说以互联网之名行偷税漏税之实——并不真正创造价值。大家都想要自己的工作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吧。
今年下半年,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象征性地削减劳动时长要求,面子上贯彻 “劳动法” 了。
互联网领域看似的高薪,其实培养了一大批 “工贼”——即自身是无产者身份,却愿意通过不断内卷来使得整个劳动者群体得议价能力变差。
面子上得贯彻是也是进步,毕竟出生率得数据摆在这里,老龄化的压力摆在这里。资本可以没有国界,但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往往要在几十年之后为资本的兴风作浪买单。
所以取消大小周等一系列改变,也算是大好事。
2011 年(十年前),移动互联网行业初露峥嵘,但是当时还是外企和国企更受青睐。这十年确实是批量造富和野蛮生长的十年,但放在历史的维度上看,也只是一个特殊环境下的异常值罢了。
现在是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好时机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全文来说。
如果你带着一个劳动者、无产者、打工人的立场来看,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铁拳调整之下,整个行业的业态只能是更有利于打工人、更有利于大家比较踏实地创造一些价值。当然了,对于投机资本来说,这样的政策导向无异于是灭顶之灾,所以现在的裁员就是在主动挤出当时盲目扩张时代的泡沫——这些泡沫早晚要挤出的。而一个相对有价值、有底线的业务方向,会让你不会成为被资本设局又无情挤出的泡沫。
所以我觉得未来十年的互联网行业,才是真正走向冷静、克制和正规的十年。当然了,5G、虚拟现实等技术革命背后一定还有新的造富神话,但未来资本一定会更加克制,监管技术和能力也会更加到位。
合理调整预期,互联网行业仍然是当今中国相对性价比较高的行业。无他,各大高校的聪明人正在 “用脚投票”。
上面是国家统计局官网直接截图,“互联网行业” 的平均年工资在 2020 年达到了 17.7 万元,几乎 “一骑绝尘”。和脉脉的这张人才流向图几乎是互为解释。
最后我想说,做出择业的选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在进入不同行业之后,你每天都会继续面临着成百上千个选择。抛却不切实际的幻想,想清楚自己的立场,这个行业欢迎你。
——————
你可能还想读我的其他文章:
Vincent:闲聊产品:对于【功能】的深入探讨
Vincent:“黑话” 频出、“模型” 泛滥——对互联网行业知识沉淀现状的反思
Vincent:广告与用户增长——经济学、社会学视角下的四个面相
90 后 35 失业倒计时!剩余时间如何规划?「程序猿」和「攻城狮」的职业规划
还有年轻的资本吗?再过 3 年,你就 35 岁了,即将面临中年危机。
如果你现在的工作还不错,那就好好干吧,撸你的代码。
继续撸,好好撸,快点撸,听话撸,加班撸,千万别离职。
这是你最后一份工作,且撸且珍惜。
周围朋友血的教训,千万别离职,千万别离职,千万别离职,重要事情说三遍。
跟不少猎头聊过,在一线城市,35 岁以上
阿里 P8, 腾讯 T4 以上及同级别水平,失业,不存在的,到处都是机会。
阿里 P7,腾讯 T3, 及同级别水平,可能有好机会,也可能工资会降,做两手准备。
阿里 P6 以下,可能有好机会, 也做好工资断崖式下跌准备。
如果过了 35, P6 水平级别达不到,也非壁垒高的公司或行业。做好失业准备。
在现实社会中,以上各类占比多少,自己处于哪个类别,心里有数就行。
中国互联网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出炉:拼多多、字节跳动最年轻仅 27 岁_工作
2021 年华为和腾讯都有 8000 人招聘名额,在企业没有扩张的情况下,华为芯片危机,很多部门关闭,腾讯股价下跌的,为什么还会招聘 8000 人?难道企业无穷扩张吗?从招聘人数基本可以推理出每年裁员人数,因为企业不可能无限扩张,不停招人。
这是补充优之前化 35 的空缺,也就是去年开除了 8000 人左右。虽然公司没有新业务,股价下跌,但是空缺坑必须填上。京东坑位有 1.5 万人,字节跳动坑位有 7000 人,你会看到各大互联网企业都在填坑。
华为 2021 年应届生招聘至少达到 8000 人腾讯实习生招聘人数较去年同期提升 2.28 倍,8000 岗位全面开放 - ITBEAR 科技资讯京东宣布招聘 1.5 万名 2021 届高校毕业生,超六成将进入京东物流字节跳动 2021 春招启动 提供超 7000 个岗位
你可以打开任何招聘软件,一线大厂长年都在招聘。很多大厂员工说没有啊,没有看到身边的人离职啊?或者才离职几个啊,没有你说的那么多啊。
那是因为基层员工只能看到自己部门的数据,无法窥视全局,上升到事业部,集团,各分公司,关联的投资公司。大厂一年的流动率是很高的,常常因为战略调整,市场变化,决策失误,等等原因,一次性砍掉一个产品线,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事业部。 更有关闭分公司,破产清算不用给员工 N+1 赔偿 [捂脸] 法拍的钱先交税,在偿还银行,最后轮到原因薪水,几乎员工拿不到钱。
你们感受不到大厂裁员是被裁员的人跟你就不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栋楼,一个办公室,一个部门,一个小组。而你只能感知到跟你在一个办公室的同事。
为什么不把员工安排的其他事业部?很多时候事业部之间是独立财务核算的,事业部也存在竞争,另一个事业部是不会接收其他员工的,因为没有招聘计划,即使需要也会走面试流程,让你重新入职,要求较为苛刻。重新入职让你工龄归零,呵呵。所以其他事业部没有义务接收难民,呵呵。
例如腾讯砍掉 QQ 业务,微信团队是不会要这些难民的,第一☝️他们是老油条,第二,薪资不如新员工有竞争力,第三,QQ 用的技术和微信不同,人过来要重头学起,第四,工龄要延续。第五,国人只忠于招他进来的人,总之不划算,不如重新招聘。
为什么裁掉 35 岁员工?排除能力和性价比因素,企业清理 35 岁程序猿的根本原因是企业与员工签只能签两次合同,第三次签必须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企业不想让员工养老,所以会在第九年的时候干掉员工。一般员工都是 24-26 进入企业差不多 35 岁就是第三次签合同。
我们都知道所有企业的薪资都是保密的,这是不能碰的高压线。但是企业却高调宣布应届生的薪水。例如某大厂宣称应届生起薪 2W+,不考虑老员工的感受吗?是为了吸引人才吗?答案:是也不是。对外宣称起薪有三层意义:
我身边,坐标深圳:
**《2018 年外卖骑手生活报告》**显示:中国 700 万外卖小哥,硕士及以上学历占 1%,也就是说有 7 万硕士在送外卖;本科占 3%,也就是 21 万,合计本科以上学历 28 万人。
**《2019 年外卖骑手生活报告》**显示:超过 68% 的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本科及硕士学历超过 33%;
《2020 年外卖骑手生活报告》外卖骑手以 90 后年轻男性为主。从性别来看,87% 为男性外卖骑手,13% 是女性外卖骑手;从年龄来看,20-30 岁的年轻群体居多,占比高达 45.26%,也就是说外卖骑手的 90 后群体占比最高;从学历来看,有 41.11% 外卖骑手是初中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 5.4%。
这些人当中,有多少人是体验生活?有多少人是迫于生活无奈?不得而知。
屌丝为什么去一线城市发展,因为在三线城市薪水 3000 元在深圳可以拿 8000 块,还送你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实际情况 20% 的奋斗者最终成了东莞人和惠州人。80% 的 loser 人自觉滚回你老家,这里不再需要你。
我们之所以选择上学,就是为了避免做体力工作,但是 35 + 失业,生活所迫,可能你会回归体力劳动……
我是 80 后,出来的早,工作了 20 年,已经赚了一桶金,后半生够了。韭零后,超前消费,几乎没存款,如果家里没有实力,父母没有留下房产,35 岁失业是非常非常惨的。对于韭零后如果你没有实现跃迁圈层,那么很可能你会跌到底层圈层,甚至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圈层。
你现在为了安逸逃离北上广深,你的孩子还会拼尽全力再回一线城市发展。逃避是没用的,只有拼劲全力留在一线城市,为你的孩子提供平台跟赛道,直到他跃迁圈层成功。
一、豪言壮语
刚刚毕业,踏入社会,小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七个不服,八个不愤。腰里揣冲牌,谁玩跟谁来。
二、少言寡语
终于认清了这个社会,理想与现实太残酷,被社会教育的服服帖帖。知道自己的渺小,无力。
只要努力还是有希望,奥利给!!!35 岁中年危机是贩卖焦虑,只要有能力不愁找不到工作。
三、疯言疯语
被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房子没有,车子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人到马上就到中年。
有些东西别人出生就有了,你奋斗一辈子都得不到。开始骂社会,骂制度,各种不公平……
四、沉闷不语
对面中年危机,老婆更年期,天天发火,孩子补习班天天要钱,父母常年奔走在家和医院之间。
你要处理同事的关系,朋友的关系,亲戚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家庭的关系。
佛系!!!程序猿终于成熟了。
绝大部分裁员是因为公司战略转移,产品调整,或者成本转移,这种裁员是连锅端,从管理层到基层无一幸免。比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甲骨文关闭整个中国研发中心事件。
这种裁员不是苦练技术就能避免的,我的同事从甲骨文离开后,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中间去了华为外包公司,无法接受 996 福报,今年 3 月份离职。
有时面试被拒除了年龄不符,还可能是你能力太强,你的能力已经超越你的面试者。他在未来压力很大,你影响到了他的地位。
例如一个朋友,45 岁,之前是创业公司 CTO,疫情原因公司破产,他随之加入了找工作大军。失业半年,面试了很多公司,都失败,一是年龄,担心他做不了一线工作,二是担心他干不长。
高斯林曾在 Facebook 上发表了一段言论:
我曾在面试的时候被 HR 告知,“通常我们不招你这种年龄的程序员,但你的情况特殊 (指的是他 Java 之父的身份),所以对你特殊考虑。”
送你一句扎心话:很多东西 35 岁前你有了,也就有了,35 岁之前没有,以后也难有。例如房子。我们的收入不是线性增长的,35/40 之后,你的收入是下滑的,所以收入是抛物性。
很多鸡汤告诉你转管理,80 后告诉你转管理这条路也走不通。这是一碗毒鸡汤。
当你去找工作的时候,你将面对下面的问题:
即将以 00 后为主力的团队中,你这样一个老人是格格不入的。80 后与 90 后是有代沟的,90 后跟 00 后一样有代沟。
企业招聘大龄技术人员的顾虑是什么,很多人的分析是,:
因此,互联网企业普遍拒绝 35 岁以上的技术人员。但我认为并不是这些因素,在读过《奈非文化手册》后,奈非的做法是,他们只雇佣成年人:
成人更有责任心,成人有家庭,顾家的人不会轻易跳槽,经验更丰富。
中国企业不招聘大龄员工根本原因:
我曾经用 Perl 语言开发,还有那些公司在用这种语言,估计都被后浪涌 Python 重写。
例如你大学毕业进入腾讯,负责腾讯邮箱的维护工作,你在上面花了很多心血,用了数年学成邮件系统,可现在还有谁在用邮箱呢?某一天腾讯就有可能宣布,停掉这条产品线。那么你将面临失业,再次找工作将非常被动,你能去的企业少之又少。类似的产品还有 QQ 空间,QQ 说说。
什么是有价值的程序猿?
程序员分成三个段位,从高到底分别是:战略型程序员,业务型程序员,功能型程序员,最后还有打杂型程序员。
上面三种都是有价值的程序员
剩下都是打杂的程序猿,根据 PRD 需求文档,完成 KPI。
彻底解决只有移民
移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有几位同事都走了移民道路,两位在洛杉矶已经跃迁成为中产阶级,并且在我们没有开放二胎的时候,他们都在美国生了 ABC 二胎(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一位女同事去了悉尼,还有一位在新西兰,最有一个女同事在北欧。
自降薪水 + 自降职位
自降心水到 20W 年薪,从基层做起,先就业,再寻求升迁机会。
剩下你只要两条路可走,创业和转行。
期待中国互联网产生升级。
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是低级的开发工作,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就是说 3 年工作经验可以干的很好。
对比中外这两家公司就能看出来,百度和谷歌。
如果互联网产生不升级,仍然做低端开发,那么。当你看到 80 后打包后走出办公室的的时候,六年后将在你的身上重演!!!
35 岁左右的中年人基本都是已婚有小孩,经济上要供房贷和车贷,甚至装修贷的状态,80 后普遍是独生子,要照顾两边老人,为了孩子,很多老婆还是全职家庭主妇,你是整个家庭的唯一经济支柱了,开销上自然要比单身的年轻人要高,对工资薪资的收入是有要求的。
我过的个人所得税是一刀切,并没有考虑到中年人的压力,例如邻国日本在这方面做的就非常好,收入来源主要是年轻人,结婚和生小孩都有一定的税收减免。
最后
你如果认为我是在贩卖焦虑,你可以做一个实验,把简历年龄改成 36 岁,然后投一月简历,看看能收到几个面试,你可以要求对方通过电话面试做一面,然后你在看看,接到二面的几率有多大。
程序猿财务自由之路 · 规划篇程序猿财务自由之路 · 突破认知局限程序猿财务自由之路 · 实战篇(运营知乎)程序猿财务自由之路 · 实战篇(课程于直播)程序猿财务自由之路 · 实战篇(出书)程序猿财务自由之路 · 实战篇(公众号)程序猿财务自由之路 · 实战篇(投资理财)
只是靴子落地了罢了。
不过,互联网行业还是会蓬勃发展。还有哪个行业 可以 像互联网行业 一样 吸纳那么多中端的劳动力?
大学生毕业了 去工厂?去餐馆?
从小就带着职业偏见的教育,让大部分年轻人,只愿意选择少数行业,互联网算一个。
所以,除非不惜导致高失业率,不然互联网行业依旧会高速发展。
从两个视角来聊聊。
一是宏观层面,往大了说。
互联网这些年的红利产自哪里?造福了哪里?
不可否认,很多互联网大厂的崛起的确对盘活产业、改变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例如微信、电商、网络支付、网约车都为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少便捷。
但必须意识到:
第一,大厂崛起成如今的庞然大物,真的只是由于创始人和团队的能力吗?
阿里事件之前,可能绝大部分人都这么认为。阿里事件之后,应该有不少人转过这个弯了。
互联网人今年总在哀嚎政策监管的严苛,殊不知自身其实就是最早一波政策红利覆盖的既得利益者。
同样性质的业务,互联网的第一桶金都没拿到牌照,在野蛮生长到一定体量之后,才逐渐拿牌照、开展各项合规,这在传统企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更不要说,如果没有墙,BT 这样的业务怎么可能发展得起来。
更不要说,VIE 结构这么多年,不管就是红利。
所以,互联网大厂的崛起更多地是时代的需要、时代的造就。
第二,互联网如今的局面,正面贡献和负面影响相较几何,明眼人不难看出。
垄断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无需多提,否则这两年不会如此多的重锤落地。
我在这里想说的,这个时代最优秀的那拨人会去哪里,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
互联网前些年的造富神话,已经让这个答案走偏了。
应届生削尖脑袋去大厂,我特别理解。互联网入职令人艳羡的数字和公务员、国企、科研院所等等不成比例的收入一比,显然大家都会用脚投票。
但理想的格局应该是什么?
这个国家最优秀的那拨年轻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擅长和对稳定性 / 灵活性的偏好,均匀地分布在对国家和社会贡献最大的若干个行业里。
不是说最优秀的人不能去互联网,而是如果像漏斗一样几乎全涌向互联网,那势必是结构出现了问题。
关键是,这些造福神话的基础,真的是由于攻克核心科技、提升社会价值、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造福人类社会吗?
显然够不上。
去年的时候,我团队里一位 P 大的小姑娘用特别羡慕的语气跟我说,她的朋友某状元接到了某在线教育的 offer,做中学学科老师,应届生入职 60w。
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回答她:这个 60w 不知道能发几年。结果这么快就应验了。
当时作出这个判断的基础是,如果清北用最顶级的资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最后投入社会从事他们高三毕业就能从事的工作,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工作对社会最大的影响是加剧了社会内卷——那这份工作的高薪一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出问题的仍然是结构。
所以,互联网现在的情况,不过是一只此前溢价过高的股票,回归到了它理应具有的内在价值。
二是微观层面,往个人身上讲。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机遇和挑战。
70 后赶上了房地产大潮,80 后的一拨人和 90 后赶上了互联网,00 后当然还会赶上别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一代人的朋友圈都会盛传 “XX 后是最惨的一代人” 这样的段子。
但其实这非常狭隘,一般大家都容易看到自己摔的坑、惦记别人吃的肉,但不能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
回到题目本身,即使在互联网行业,也不用过于焦虑。如果真的遇到裁员,作为打工人其实很难避免,放平心态,换一条赛道,说不定就是柳暗花明。
其实不只是互联网行业哈,稍微有点观察力的就会明白,现在各传统行业大搞 “数字化转型” 的背后用意。宏观政策支持搞 “数字化转型”,是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落实到具体的公司,具体的事情,“数字化转型” 其实是新锐团队,年轻员工与传统团队,中老年员工的一场较量。作为打工人,趁早放弃所谓 “安稳” 的想法,包括传统行业普通员工,你 “安稳” 不了的。与其在企业内部内卷无意义的事情,不如放开视野,转变观念,积极拥抱学习接触新东西,方可能有一线希望。
做自己的自己,不要期待那些高人指路,即使不是欺骗你的谎言,那也是高人的路,条件不同,不是你的路,高人能走通,你未必可以走通。
不论对方是高手还是低手,也无需管对方和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那些和你都没有任何关系。真话有利有弊,假话同样有利有弊,都有可以为你所能利用的一方面。
从结果的角度出发,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明确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一切都可以不为你所有,一切又都可以为你所用!
无论做任何事,首先逆向思考,从对方想要的结果出发,找到对方的核心需求,先去满足对方,然后就会实现你想要的结果,你的需求自然就会得到满足。
这只是颠倒一个思维中的顺序,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你只需要仔细观察一下你生活的周围,大多数人都是怎么处理问题的就知道了,你想要和其他人不一样的结果,那么思维模式就必须要有所改变。
2022 年,可能到处都是机会。因为上帝会重新发牌。每一年,商业世界都会有巨大的变化,变化中就蕴藏着机会。2022 年,也是这样。不管是对于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有机会。2022 年也依然有三轮竞赛。胜者,就可以进化。
首先,什么是进化?进化,分为两种:渐变,和突变。
你是生产空调的。空调原来每天耗 1 度电;现在技术进步了可以只耗 0.8 度电了。这就是渐变。渐变,就是在原来道路上,往前多走了一步。那么更省电了,这是大公司的机会,还是小公司的机会?这是大公司的机会。因为往前多走一步,不影响格局。原来的品牌认知、分销渠道、研发体系、供应链网络都没有变化。大公司的生态位反而会增强。渐变就是稳步前进。这是大公司的小机会。
那么突变呢?突变是小公司的大机会。为什么?突变是原来的道路突然走不通了。面前开始出现了 100 条岔道。但是正确的道路,只有 1 条。100 个选项中,你选哪一个?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就很像创业。这时一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竞赛开始了。被邀请参赛的,有一家上一个时代绝对领先的大公司,和 10000 家从缝隙里生长出来,渴望进化的小公司。比赛呢,分为三轮:比战略、比运气、比组织。
第一轮,比战略。
大公司有足够的资源,有战略部、参谋部、研究院。他们还能请最好的咨询公司,帮助他们。最后,大公司分析出来,正确答案,只有可能在其中 20 个选项中间,另外 80 个明显是错的。他们用智慧,排除了 80 个。
而小公司呢?小公司什么都没有。他们对未来,全凭第六感。于是,在每个选项上,都勇敢地站着 100 家坚信自己赌对的初创公司。
第一轮比赛,大公司的智慧,对小公司的勇敢。大公司胜,那 80 个错误选项上的 8000 家小公司出局。
第二轮,比运气。
虽然正确答案在 20 个选项中,但是 20 个也不少啊。即使是大公司,也不能在每一个方向上做尝试。那怎么办?经过研究、思考,大公司决定在其中 5 个选项上,下重注。小公司呢,还是什么都没有,只有勇往直前。每个选项上,还是站着 100 家小公司。这时就有两种可能。
第一,75% 的可能,大公司错了。20 个选项中间,正确答案,没有落在那 5 个里面。大公司出局。而小公司数量多,那些运气好,赌对的小公司颠覆了大公司。但是,还有 25% 的可能,大公司赌对了。这时有 1 家大公司和剩下的 500 家小公司,进入第三轮比赛。
第三轮,比组织。
比组织,就要看各自的本事了。在这第三轮竞赛里,小公司需要快速成长,而大公司必须涅槃重生。这就是为什么,在变化的时代里,大公司永远担心被小公司颠覆,小公司永远担心被大公司淘汰。这也是商业世界,美妙的地方。生生死死,生死不息。
所以,一个重要的建议是,看看自己,正处于第几轮竞赛里面。因为每一轮比拼的东西不一样。在进化的过程中,要努力成为那个幸存者。
理解了进化的内在逻辑,我们还要看到进化发生的外部世界。进化,一定是发生在变化的环境中。
2022 年,上帝可能会发 6 张大牌。这 6 张牌就是:活力老人、数字石油、新消费时代、Z0 世代、新流量生态、跨境加时赛。
1)活力老人。2022 年,我们会迎来连续 14 年的活力老人时代。
2)数字石油。我理解的数字化,是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到智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正式实施,会改变挖掘石油的方式。你的动作合规吗?
3)新消费时代。2023 年中国可能会成为高收入国家,经济主要推动可能会靠消费。
4)Z0 世代。我想这点,应该和所有人有关系。你要招聘 00 后,你要理解 00 后。
5)新流量生态。私域很多人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很多人说私域还有红利吗?见仁见智。
6)跨境加时赛。跨境这两年大起大落。因为德尔塔病毒,跨境会开始一场加时赛。跨境不是搞小聪明,而是真正依靠专业化、品牌化、本土化,才能有真正的竞争力。
渐变是大公司的小机会;突变是小公司的大机会。但不管渐变还是突变,给三条锦囊:提高效率优化模式颠覆创新。
1)什么是提高效率?
就是你能不能想办法,把 3 块钱的成本,打到 1 块。这 2 块钱的差价,就会是你的利润。用标准化差异化的方法优化价值链。
2)优化模式。
顶级公司是靠商业模式成功的。淘宝、Uber、滴滴…… 好的商业模式也可以提高效率所向披靡。
3)颠覆创新。
颠覆式创新很难,但也有逻辑。
比如拍照,普通能力做出来的,是胶卷机;但是你有 “超能力”,做出来的,就是数码机。比如出行,普通能力做出来的,是燃油车;但是你有 “超能力”,做出来的,就是电动车。比如手机,普通能力做出来的,是功能机;但是你有 “超能力”,做出来的,就是智能机。
你的能力是不是可以在其他行业里面提高效率,提升体验?如果可以,就是降维打击。
提升效率,优化模式,颠覆创新。
2022 年上帝会重新发牌。我们也要不停进化。在进化的路上,我们会经历三场竞赛,要努力成为长期幸存者。
2022 年,如果你依旧感到撕裂,也不要担心。因为哪里撕裂,哪里就会野蛮生长。
越早接受这个社会的真实运作方式越好,只有学生思维才会觉得你的能力和回报是强相关的。就算你现在拿到了你觉得符合你能力的 offer,一路顺风顺水,迟早还是要还的。总有一天,你会遇到能力不如你的同事晋升了,甚至变成你老板了,这一类的事情很难一辈子不遇到一次。你就认了吧,现实社会跟学校的运作规则完全不一样。
学校是一个动物园一般的人工环境,里面对你的所有评价都是在可控环境中进行的,评价体系尽量被设计为客观,评价方式是 100% 已知的(博士论文除外)。这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就是自己能力是稳定的,评价结果是公正的,最终回报是跟能力成正比的。
真实社会就是野外生存环境,你狩猎到什么全看运气,根本不是动物园那样子你好好给观众表演就必然有训练员喂你好吃的。你狩猎的能力,只是其中一部分,剩下的看命。
数学的目的是并不是证明几个孤立结论,而是探索未知的逻辑关系。就这层意义上说,Langlands 纲领或许是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数学成果——即便它只是一些未经证实的猜想。
Langlands 纲领源于 1967 年加拿大裔美国数学家 Robert Langlands 写给著名法国数学家 André Weil 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建立了表示论 / 自守形式与代数数论中 Galois 群的联系。如今,由此生出的数学理论已经涉及到数学的方方面面,甚至有几何 Langlands 纲领涉及物理学中的规范场论。让我们跟随女数学家 Ana Caraiani 的脚步,一窥数学的大一统理论。
Ana Caraiani,站在帝国理工学院附近的 Serpentine 桥上,从事数学研究,为该领域里遥远的分支架起桥梁。
采访者 | Steve Nadis
受访人 | Ana Caraiani(帝国理工学院教授)
翻译 | 张和持
Ana Caraiani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毕业论文由安德鲁 · 怀尔斯(Andrew Wiles) 指导。怀尔斯是一位著名数学家,1994 年,就是他证明了 费马大定理。这位名声在外的学者交给学生的问题自然困难重重,而 Caraiani 并没有她导师当年的运气。不过,虽然并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她也不曾气馁。
Caraiani 说," 这个题目的重点不一定是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怀尔斯在教我,不应该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你知道如何做的事情上。那些真正困难的问题值得花时间去解决,只是可能真的太难了。”
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她学到了很多数学研究的方法。“你不可能总是按部就班地做数学。如果你卡在了问题的某个部分,就先别管它,去做其他部分。” Caraiani 后来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合作研究,目的是将数学的各个不同领域联系在一起,而做毕业论文的经验让她受益匪浅。她所从事的研究被称为 Langlands 纲领,由加拿大数学家 Robert Langlands 于上世纪 60 年代建立。这是当今数学界最为庞大,最富野心,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Caraiani 现在担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同时获得了皇家学会大学研究奖学金(URF)。她从来都不回避任何挑战。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长大的她,经常会遭遇与她自身能力无关的挫折。2001 年,作为一名高中生,她成为数十年来第一个有资格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的罗马尼亚女性,并在当年摘得一枚银牌,此后两年又连续摘得金牌。不过尽管获得了如此成功,她仍然感觉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也很少得到鼓励。
“有些人,包括举办大赛数学老师们,都让我不要抱太大期望,” 她说。“而我想要证明他们都错了。”
Caraiani 对 Quanta 杂志讲述了她追求数学的经历以及研究 Langlands 纲领的工作,而后者可以理解为 “通向数学大一统理论之路”。为了让文章更加清晰,我们对采访内容进行了压缩与编辑。
Caraiani 致力于当今最雄心勃勃的数学项目之一,即 Langlands 计划。这是一项高度协作的努力,她经常与帝国理工学院的同事在 Dalby Court 会面。
你闯进男性主导的 IMO 之后,情况有没有发生转变?
当时我在高中从来不被人看好,而如今学校的女生会得到很多鼓励。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遭受隐晦的歧视。如果别人都视你为异类,那么要开展研究或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就会困难重重。而且你很难被认真对待,每次都必须得证明自己的能力。
我意识到,其实相比大多数同行,我一直很幸运,现在也已是小有名气。不过我还是觉得,数学界并不像它应有的那么包容——不仅仅是对于女性,对其他弱势群体也是一样的。在我研究的领域中更是这样,Langlands 纲领的研究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就连入门也存在巨大的障碍。
我只能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一起探索这一惊人的领域,不过我觉得还是不够。我努力为女性,以及其他弱势群体提供生存空间,争取会议席位,让她们参加我的研究小组。我很高兴自己的研究小组中女性占比高于平均水平。
是什么吸引你来到这个惊人领域的?
我 2007 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那时怀尔斯鼓励我去哈佛大学深造,那样我可以跟 Richard Taylor 学习——他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做出了关键贡献。而我之所以做 Langlands 纲领正是随的他。
不过对于我来说,还有更深层次的吸引力。Langlands 纲领是要旨,从本质上说是给数学的不同分支建立联系。而我喜欢数学的所有分支——数论、分析、几何、拓扑等——如果我做 Langlands 纲领的话,就不必将自己的研究限制在任何分支中。如果我们遇到还不会证的猜想,就可以尝试联系其他数学分支,用其他相关工具,就有可能取得进展。
在你的事业中,所谓 “进展” 是什么意思呢?
我和同事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在不同数学分支间搭起桥梁——具体来说,桥的一边是 Galois 群与 Galois 表示,另一边是模形式与其推广。
我们从 Galois 群说起。比方说 x2-3=0 这个多项式方程,它的解,或者说根是关于 y 轴对称的。所谓 Galois 群并不是多项式方程根的群,而是根的对称群。
而如果考虑次数为 5 的多项式(次数指最高次项次数,比如 x5 或 y5),这时方程就变得非常复杂,其 Galois 群也变得复杂。Galois 表示可以用来简化问题,这时我们就不必研究整个 Galois 群,只需要观察它的某些部分,或者说截面。就像是取 3 维物体的 2 维截面一样;虽然截面并不包含所有原始信息,但很多时候也够用了。
那桥的另一边呢?
模形式是一种高度对称,定义在上半复平面上的函数,其中我们用 x 轴代表实数,y 轴代表虚数(也就是的倍数)。我们只考虑性质 “良好” 或者说光滑的函数,也就是指函数不会跳跃,也没有尖突。也可以说函数是可导的。
我们可以把上半复平面分成小区域,或者说 “瓦片”。而由于对称性,我们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瓦片上的函数值,就可以知道所有值。接着,我们可以取无穷多个瓦片,并把相邻的粘在一起,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曲面,我们称为模曲线。
即便这些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能通过 Langlands 纲领来说明他们的等价性?
没错,连接模形式(属于分析)与 Galois 表示(属于数论与算数几何)的桥梁,最初建立于上世纪 70 年代,从那时开始,研究人员就一直在加固这座桥。
在 Langlands 对应中,我觉得最神奇的莫过于:你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分别在模形式和 Galois 两边得到同样一串数字。你要做的,基本上就是把模形式——也就是那些高度对称的函数——分解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这样你就能得到三角函数的系数。而对于 Galois 这边,你只需要数一下多项式方程的根的个数。
能在实际计算中观察到这种现象,即便对我来说,也非常震惊。因为要真正建立这样的联系,得用到比这多得多的数学对象。
“我和同事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在不同数学分支间搭起桥梁。
来回的两个方向需要不同的桥吗?
的确是这样。第一座桥是单向通道。如果你想从 Galois 表示这边开始,往模形式那边走,就可以使用 Taylor-Wiles 方法,这个方法最早是用来证明费马大定理的。现在我们已经能双向行走了。
为什么要这样大费周章?通过这些桥梁还能让你们做些什么?
建立这些关系,展示不同数学之间的共同点,能带来智力方面的满足。当然,它也是有实用价值的。对于某些数学问题来说,在桥的一边会比另外一边更容易解决。面对一个很难的数学问题,我们经常需要在其中一边做一些研究,然后再到另一边做更多工作。为了证明某些命题,你可能需要来回过桥,这样你就必须得能在两个方向上自由穿行。
在这个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要在更一般的条件下造桥。这样我们就能让 Langlands 纲领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张。
在造桥过程中,你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数学家们已经意识到 Taylor-Wiles 方法对局限性:它针对 2 维情况效果良好,但在 3 维就失效了。2012 年,Frank Calegari 和 David Geraghty 想到了一个改进方法,以适用 3 维情况。然而他们表示,要让这个方法起作用,首先得解决他们提出的三个猜想。
我的同事 Peter Scholze 在 2013 年解决了第一个猜想;这个猜想建立了第一座桥——从模形式到 Galois,这座桥远比原来的 2 维情况要宽的多,这样才能与 3 维情况下出现的新现象相容。
在 2015 年年底,Sholze 和我意识到,我们最近的工作可以用来解决第二个猜想,要是这个猜想得到证实,就能精确控制这座桥着陆的位置。虽然这个方法失败了,但是我们又想出了很有希望的新方法。这时,Taylor 建议我们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组织一场研讨会来完善我们的工作,想办法解决第二个猜想。
虽然 Caraiani 不认为 Langlands 纲领最终能解释数学中的一切,但她觉得有一天它可能会连接起数学的所有领域丨图片来源:Philipp Ammon/Quanta Magazine
为什么要跟让别人来参与这项工作,而不是自己解决第二个猜想?
整个证明过程从几何跨越到数论。Sholze 和我做的是几何部分,但我们认为自己并不是数论方面最好的人选。我们觉得寻求合作能让项目进展得更快。
结果如何呢?
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二个猜想这个目标,并且找到了一个方法来绕过第三个猜想。我们建起了反方向的桥——由 Galois 到模形式的 3 维情况。这让我们成功越过了 Taylor-Wiles 方法失效的障碍。而且这座桥不单单是对 3 维,对任意维也是有效的。论文已经在 2018 年圣诞节那天挂到网上,现在正在接受期刊的审校。
现在你又在做什么研究呢?
我们对 Calegari 和 Geraghty 的第二个猜想,只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做出了证明。现在我正在与之前 10 位合著者之一的 James Newton 合作,想办法在最一般的条件下证明这个猜想。
我还是对第三个猜想很感兴趣,即便我们之前绕过了它。它预测了志村簇(Shimura varieties)的某些性质,而我对此兴趣浓厚,希望今后能对它有更深的了解。
另外,还存在某些情况,我们对于如何造桥一无所知。在我们的领域中一个重大的目标就是在尽可能一般的条件下造桥,比如使用任意数系上的多项式。这样我们就能扩展 Langlands 纲领的研究范围。
这种统一最终能走多远?
我并不认为 Langlands 理论有一天能解释所有数学,不过我还是认为,它起码能触及数学的所有方面。
Robert Langlands 的确高瞻远瞩。他在几十年前建立了一整个网络的猜想,而这个领域的范围也逐步扩大。我们跨过的桥越多,能提出的新猜想,能前往的新目的地也更多。似乎这些取得的进展,都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前方更为广阔的天地。我并不认为任何人会期待这个纲领走向终结。
一台苹果手机由美国设计,使用多国的零部件,并在中国组装,最终可能被卖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那么这台手机到底算哪个国家的出口?在邢予青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能一定程度了解目前全球制造业和贸易的现状。
邢予青是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同时兼任对外经贸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的海外院长。近期,亚洲开发银行发布了研究报告
GlobalValueChainDevelopmentRe-port2021:BeyondProduction(《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 2021:超越制造》,以下简称《报告》),邢予青是这份报告的主编和主要作者之一。
在《报告》的第二章中,作者以苹果公司生产的 iPhoneX 为例,介绍了目前国际贸易统计中存在的问题。苹果公司在 2017 年发布的 iPhoneX 一台最终价格为 1000 美元。在这 1000 美元当中,有 305.3 美元的零部件从其他国家运到了中国,由苹果公司直接支付了货款,却被计入了中国的进口。由中国国内厂商生产的其余零部件以及提供的最终组装服务费用一共是 104 美元。手机组装之后销往世界各地,零部件加上组装费用一共 409.3 美元被计入中国的出口。最终苹果公司得到 1000 美元的销售金额,但是这 1000 美元却没有出现在任何美国贸易统计数据当中。
邢予青认为,这个案例表明,目前国际贸易的货物流和收入流实际上是不匹配的。
近年来,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成为贸易争端的焦点之一。2020 年,根据中国的官方数据,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总额为 31279 亿元,中国进口美国的商品总额为 9318.7 亿元。表面上看,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顺差为 21960.3 亿元。而在邢予青看来,这样的进出口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中美双边贸易的现状。比如,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中国 2018 年仅从美国进口了 400 万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然而事实上,仅苹果一家公司就在中国销售了 520 亿美元的同类产品。
“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巨大的黑洞。” 邢予青说。而《报告》引入了一种新的统计国际贸易的方法,被称为 “要素收入贸易”(tradeinfactorincome)。根据这种新的方法的测算,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下降了 32%。
近日,邢予青接受了经济观察网的专访,介绍了他对全球价值链的长期研究成果。
全球价值链
“现在的贸易已经不再只是用英国的布换葡萄牙的酒了。”
经济观察报:请问您为什么会长期跟踪研究 “全球价值链” 这个主题?
邢予青:我从 2009 年开始从事全球价值链研究。我为什么对这个有兴趣呢?我当时看到了欧盟的一份报告,说中国在 2007 年高科技产品出口超过了美国,超过了日本,超过了欧盟 27 个国家之和。我看了这个报告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可能的。今天中国的人均 GDP 是 1 万美元,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2007 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更低,只有 2700 美元,属于一个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然而在 2007 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高科技出口国,我觉得这数据有点不对。
第二,当时苹果推出了第一部智能手机,就是 iPhone3G,我买了一部。我在欣赏刚买来的新手机时,看到背后有一句话 DesignedbyAppleinCalifor-niaAssembledinChina(由苹果公司在加州设计,在中国组装),我可能是第一个关注到这句话的经济学家。我就特别重视 AssembledinChina 这句话,因为过去到现在很多产品都叫 MadeinChina,但为什么它叫 AssembledinChina?
我认为这实际上是有原因的,可能乔布斯就是想说明这个 iPhone 不是中国造的,只是中国组装的。从这两个疑问出发,我开始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高科技出口增加这么快,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出口飞速的增长。我最后就发现这些现象其实是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的结果。
经济观察报:在近几年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系列中,您认为全球价值链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哪些?另外,也请您介绍下系列报告中比较重要的研究结论。
邢予青:《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的第一期是 2017 年开始的,策划第一期报告的是原来对外经贸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海外院长王直教授,他主持了第一期和第二期,刚发布的 2021 年《报告》是我主持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的主要目的,是总结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包括全球价值链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目前已经发布的三期报告,大概揭示了下面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全球价值链经过 40 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现代贸易的主要方式;第二,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现代全球生产的一种主要的组织方式,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另外一种路经。传统上,我们有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模式,还有出口导向的模式。那么现在全球价值链就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顺利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就能够加快它们国家的工业化。加入全球价值链也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发现以全球价值链为依托的贸易和传统贸易是不一样的,这导致现在的贸易统计体系对于评估一个国家的出口和评估双边贸易具有极大的误导,甚至是错误的。而且这不是简单的统计错误,它是一个概念性的错误。
传统的贸易统计(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贸易统计)实际上是基于 200 年前李嘉图研究的那种英国的布和葡萄牙的酒之间的交换。它是以国界为定义的贸易,英国把生产的布运到葡萄牙,葡萄牙把酒送到英国。
而全球价值链贸易不是这样。它不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比如说中国出口 T 恤,从日本进口车,这就叫做不同产业的贸易。还有日本出口丰田汽车到德国,德国出口宝马到日本,这叫产业内贸易,价值链贸易也不是产业内贸易。
价值链贸易实际上是什么呢?它是把同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了分割,从一开始的研发到零部件制造,组装以及到零售,然后各个国家的企业来完成这一系列任务的一部分,每个国家实际上在交易每一个任务上创造的增加值。
所以它实际上是沿着同一个产品上面的不同任务之间的贸易,这和传统的贸易完全不一样。这就导致我们现在的贸易统计实际上是无法解释以全球价值链为依托的贸易现象、贸易平衡以及出口对一个国家真正的贡献。
经济观察报:那么,在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之外,您认为服务业全球价值链的现状是怎样的?欠发达经济体该如何参与这一潮流?
邢予青:在我们的报告出来之前,所有全球价值链研究实际上都是研究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其实服务业的各种任务和活动也可以进行分拆,然后形成一个独立的全球价值链。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没有制造业的优势,但是它们在服务业上有优势,加入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也可以促进它们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有两个非常显著的例子,一个就是印度,大家都知道印度的软件业很发达。印度的软件出口占全世界软件外包市场的 55%,是过去大概 20 年里印度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的推动力。印度的软件业的直接就业人口是 400 万,间接就业人口是三倍,对整个印度经济的贡献大概相当于印度 GDP 的 8%。
许多人在谈印度软件业的时候,主要是侧重印度的教育好,印度人讲英语。但实际上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即使印度人教育好、会讲英语,但我们没用过印度软件吧?我们用的操作系统和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大都是美国公司创造的。印度软件公司实际扮演的角色是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的低增加值服务的提供者,它们实际上从事的主要任务就是编程。
美国的跨国公司决定需要创造什么的软件,它们先进行软件设计。它们设计完了以后,就交给印度工程师来写程序进行测试。在这种合作关系下,当微软的 of-fice 卖得越来越好,微软的 windows 不停地更新,甲骨文的数据库软件的客户越来越多时,这些美国公司对于写代码的印度工程师的需求就增加了,这就自然带动了印度软件业的发展。
另外一个例子是菲律宾,菲律宾在过去的十几年发展了很多客服中心,因为菲律宾人讲英语。很多从事服务的跨国公司需要客服,比如说保险公司、通信公司都需要客服。客服在欧美大概的薪水是每人平均 7 万美元一年,那么菲律宾人说我 2 万就可以干。于是菲律宾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向这些跨国公司提供客服中心,这就使得菲律宾的商务处理外包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 2016 年相关就业人口已经达到了 130 万。
印度和菲律宾这两个服务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促进了工资增长。这两个产业的工资完全超过当地的平均工资,甚至是两倍三倍。而且,这样的服务业也存在着技术进步的空间,比如说印度工程师开始主要从事写代码的工作,现在他们能够进行更多更高级的活动,提供咨询服务,甚至参与到软件的设计中,这样服务的增加值就越来越高了。菲律宾的商务处理外包产业现在也在逐渐演化,逐渐进入医疗方面的病例处理,还有商业索赔文件处理等。
价值链的 “主导者”
“它们设计和销售看得见的产品,但它们不拥有任何一家制造这些产品的工厂。”
经济观察报:最新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强调了跨国公司的重要性,您认为跨国公司的行为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
邢予青:其实所有的全球价值链都是由跨国公司组织和主导的。跨国公司实际上通过它持有的垄断技术、品牌和全球批发零售网络来组织和运作全球价值链。全球贸易增长的一个重大的推动力实际上是来自于跨国公司的运作。
尽管跨国公司积极地参与并推动了全球贸易活动,但是,传统的贸易统计无法追踪和判断跨国公司的贸易活动和对全球价值链的贡献。比如说,现在流行的测度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和对 GDP 的贡献度的方法,是以中间产品的出口为主的。
例如,世界银行在 2020 年的报告中就提出,一个产品必须跨过国境两次,才属于价值链贸易,我认为这个概念是极其狭隘的定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特斯拉在中国销售的电动车算不算全球价值链的活动呢?肯定算呀。特斯拉是美国特斯拉设计的,特斯拉的软件是它的核心技术。
只是在中国进行了组装,运用了日本或中国的电池,最终在中国销售,那显然这个特斯拉产品是一个全球价值链的产品。但是按照狭隘的穿过边境两次的出口品或者出口的中间品来定义价值链活动,那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就不被算作价值链活动了。而这次我们的报告就突破了这一点。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企业分为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然后评估它们的价值链活动,我们就发现全球价值链对全世界 GDP 的贡献实际上在 2016 年就达到了 20%。而如果仅以中间产品来核算的话,它的贡献只有 10%。我们的这个测算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有进一步改进测算的空间。
经济观察报:报告中强调了 “无工厂制造商” 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及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您认为这种情况对于目前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有着怎样的影响?
邢予青:这可以说是我首先提出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什么是 “无工厂制造商” 呢?我们可以看美国在过去 40 年来的演变,很多人认为是去工业化,这是一种说法。
如果你从企业从事的任务转换的角度来看这个演变,就会发现许多跨国公司已经演变为无工厂制造商了,已经进入了 “超越制造” 的阶段。它们在全世界生产和销售看得见的产品,比如苹果、耐克、高通、AMD、优衣库、ZARA、HM 等等都设计和销售实体产品,但是,它们不拥有任何一家制造这些产品的工厂。
全球价值链战略使得许多跨国公司完全实现了去工厂化,让它们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推广以及销售。如果从微笑曲线来讲的话,无工厂制造商完全是处于微笑曲线的增加值的最高端,它们已经把零部件的制造和组装完全外包给其他国家的工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
在乔布斯的回忆录中,当乔布斯刚开创自己的苹果公司的时候,他为自己能制造出非常漂亮的产品感到自豪,但 2005 年以后,苹果不再拥有任何制造工厂了。现在的国民收入统计账户其实是有问题的,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账户把苹果公司列为批发商。你问苹果公司它是不是批发商,苹果公司一定会说:我不是批发商,我是真正的制造商。
无工厂化是实现无形资产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模式,比如苹果公司只要把 iPhone 设计好,只用设计一次,这个设计可以卖 1 亿部甚至 10 亿部,当它卖得越多,单位设计成本就越低。
耐克也就是培养了一个品牌,这个品牌一旦培养出来,未来对于维护这个品牌的投入是很低的,但是,这个品牌可以用到所有的耐克鞋上。所以它的品牌的规模效应可以说是没有极限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美国的股票不停地在涨的一个原因,美国标准普尔 500 公司市值的 90% 反映的是这些公司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经济观察报:“数字平台”是报告中提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请介绍下 “数字平台” 在全球价值链发展中的作用。另外,它是否也会产生某些负面作用?
邢予青:全球价值链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比如说像丰田、苹果、特斯拉主导的价值链等,它们都是生产者并拥有核心技术;还有一种叫做采购者驱动型价值链,比如沃尔玛、Costco、宜家等主导的价值链,这些企业都属于购买商,它们通过在全球设置零售店,建立自己的价值链。
“数字平台” 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价值链,而不是传统的以实体店为依托,比如说亚马逊、淘宝、京东等。这个价值链的好处就是你很容易加入。比如,你要想成为沃尔玛的供应商,沃尔玛就要审核你的产品是不是过关,有时候沃尔玛还说你这产品我已经有供应商了,所以我不需要。但是数字技术平台它是开放的,谁都可以来,不管有没有同样的产品。
第二,它由于是数字技术平台,你上了这个平台,你的这个产品就能够迅速地接触到成千上万的消费者,甚至跨越国界,它消除了地理距离的限制。传统上沃尔玛的店如果不开到那个地方,那么你的产品就卖不到那里,而开实体店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时间。进入了技术平台的话,几乎瞬间你就可以接触到全世界的消费者,只要他们能够点击选择你的产品。
它们的问题就是垄断,数字技术平台具有高度的垄断性。第一,它是先入为主的,因为我是先来的,你后来的就很难进入;第二,由于它的技术规模效应,一旦设立以后,它的边际成本极低。这就导致它的规模收益很大,很容易成为一个垄断的平台。当你发现加入价值链的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的时候,实际上利用平台进行销售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强了,它们几乎处于没有利润的完全竞争状态,但是,收取固定费用和销售提成的技术平台的拥有者的垄断利润,却不断在增加。
比如说苹果公司也有自己的垄断,因为苹果的产品卖得很好,那么谁都想进入这个苹果的供应链,所以苹果可以让你进和不让你进。亚马逊、京东还有淘宝也有同样的问题。最后,实际上是这些加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小企业甚至个人,他们之间进行了互相竞争。由于平台垄断的产生,技术平台创造的增加值几乎都被平台拥有者给垄断去了,这就是为什么亚马逊的股票价能涨到 3000 多美元。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好的趋势,因为这带来垄断和贫富差距。
现行贸易统计的 “黑洞”
“苹果公司 2018 年在中国销售了 520 亿美元,然而这 520 亿美元在任何国际贸易数据下都看不见。”
经济观察报:“要素收入贸易”是报告中提出的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请问提出这个概念的背景是什么?另外,在 “要素收入贸易” 的视角下,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大幅度降低,请您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邢予青:这个概念是跟无工厂制造商连在一起的。传统的贸易概念是以国界为基础的,不存在跨国公司的问题。现在,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遍地都是。当一个跨国公司在外国从事出口和生产活动的时候,把这个跨国公司获得的收益算成跨国公司的分公司所在国的出口是否是一种合适的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生产汽车,然后出口到美国,这是中国的出口。但是通用汽车公司从这个出口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利润,这些利润归功于通用汽车的品牌和通用汽车的资本投入。
这部分收入尽管它是通过中国出口实现的,但这个通过出口实现的收入的归属并不属于中国,它实际上是属于美国。“要素收入贸易” 这个概念是从收入的归属来定义的,也就是从所有权,而不是按照国家边界定义的。传统的贸易概念和贸易统计完全是以边界来定义,而现在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和海外投资的活动导致这个边界不重要了。
简单来讲,每个国家都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劳动力,一个是资本。那么, 美国的劳动力和资本在海外通过海外需求创造的收入就应该算作美国的出口。现在美国的这些资本和劳动遍布全世界,所以就说无论要素在哪儿,只要这些要素属于美国,那么这些要素从海外市场得到的收入就应该算作美国的出口。
具体就中美贸易而言,我们认为,只要是美国要素从中国市场上获得的收益就应该算作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东西在中国卖了,从中国市场上获得了收入,尽管它没有越过边界,但我们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应该算作美国的出口。
例如,美国最大的无工厂制造商苹果公司,在中国销售的产品都是从中国境内的组装厂出来的,这些苹果产品既没有跨越美国的边境,也没有跨越中国的边境,但是,2018 年苹果公司从中国市场的 520 亿美元销售额中,获得了 183 亿美元的归属于它的品牌、设计、软件等无形资产的收入,这实际上就是美国企业利用全球价值链对中国的一种出口,但是,却被过时的贸易统计遗漏了。
通过 “要素收入贸易” 这种新方法进行核算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大幅增加,因为美国有很多海外企业。而中国的出口就大幅下降,所以就导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下降 32%。
从出口的目的来讲,这种算法显然是对的,因为出口就是为了从外国市场上获得收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价值链在贸易和生产活动中的普及,国界已经不重要了。依然固守以国界为定义的贸易概念和贸易统计,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经济观察报:基于您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您认为目前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统计中存在哪些比较普遍的问题?
邢予青: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发展导致了贸易的货物流和收入流的脱节。比方说,富士康组装苹果手机,所有的部件不是富士康从海外买的,是苹果买的。比如说,苹果告诉日本厂商说你把这些部件给我运到富士康在中国的工厂。在这些零部件进入富士康的组装厂之前,当然要先通过中国的海关,这样这批零部件就被记录为中国的进口了。传统上有进口就得有货币支付,但是富士康并没有为这批零部件支付货款,因为苹果公司已经把钱直接付给了日本制造商。
当富士康出口手机的时候,按照我的计算,一部 iPhoneX 是 410 美元出口到美国。中国有没有收到来自美国的 410 美元呢?没有。中国其实只收到了 410 美元里面的 104 美元,那就是中国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和组装服务的劳动成本。
所以你就会发现在全球价值链主导的贸易体系下,支付是由这个全球价值链的主导企业负责的,它直接把零部件的购买费用支付给提供零部件的供应商,于是许多进口和出口是没有相应收入流相匹配的。
苹果作为美国公司,假设它在国际市场上每卖一部手机收到 1000 美元,但是这个收入其实没有相应的从美国出口的货物流,因为苹果的手机都是在中国组装的。例如,苹果在日本卖一部手机获得 1000 美元的收入,是否就有一部手机从美国运到了日本?没有的,美国的贸易统计上没有相应的货物或者服务出口记录。有意思的是,这部手机是从中国的 iPhone 组装厂运去的,就被算作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了。
经常国内有人说你看我们的这个贸易顺差很高,我们国内的海外投资也很高,但为什么我们的外汇储备不见相应地增长呢?很多人就说这是地下钱庄,或者说是什么非法资金流出。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这个贸易概念是错误的,很多对外支付没有在那两项反映出来。例如,苹果公司 2018 年在中国销售了 520 亿美元,这 520 亿在任何国际贸易数据下都看不见,但是,与这 520 亿美元对应的对外支付是存在的。
所以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黑洞,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继续按照现在的贸易统计来讨论双边贸易平衡,是完全错误的,会导致很多贸易冲突。发达国家说,你看我们在全球化中没有获益,我们有这么多贸易赤字,你们发展中国家有那么多贸易盈余。但是你仔细想想,这是因为他们出口产品的方式已经不是传统的方式,而他们获益的方式也不是传统的方式,它们越来越多地依赖无形资产创造的服务从国际市场获益,但是,传统的贸易统计却无法反映这些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与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实际上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捷径。”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评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及全球价值链中所起的作用?
邢予青:大家一直在讲,中国过去 40 年的发展是一个奇迹,我完全同意是一个奇迹。许多国内的学者也在讲,中国过去 40 年的高增长和奇迹必须带来新的理论,我也同意。我认为如果我们从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和框架来解读中国经济奇迹,那么它就是一个新的理论。
中国产业和全球价值链的关系,我认为有两点,第一,中国企业在各个产业里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是最广,可以说几乎很难找到没有中国企业参与制造的产品。深度也是最深的,深度是从规模上来讲。中国是全球办公室用品出口第一,包括打印机、传真机等电子办公用品设备,全球同类产品出口的 36%;全球通信设备出口第一,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超过 40%。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是世界第一,包括衣服鞋等等,份额超过三分之一。
从这两点来讲,我觉得中国实际上是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中心。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中国第一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第二实现了出口奇迹。为什么全球价值链能够创造中国出口奇迹和促进中国工业化呢?根据我的研究,我认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企业获得了三个溢出效应:
第一就是价值链主导企业的品牌溢出效用。我们经常说 madeinChina,但是你仔细想想,几乎所有 madeinChina 都是以外国品牌销售的。即使在我们认为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们出口的鞋也贴的是耐克、阿迪达斯的商标。我们出口 T 恤衫也是第一,但我们 T 恤衫贴的都是优衣库、Gap、ZARA 的商标。商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消费者买东西就是有一个品牌导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世界市场销售产品的时候,第一个门槛就是如何能够逾越这个品牌的障碍,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中国企业以加工商的身份加入全球价值链后,外国消费者对国际知名品牌的热爱,就自动转化为对贴有这些品牌的 “madeinChina” 的产品的热爱了, 进入国际市场上的品牌障碍就自然消失了。
第二个溢出效应,源于全球价值链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培育出新市场和新需求。任何一种新发明的高科技产品不仅需要核心技术,也需要标准零部件和劳动密集型的组装服务。中国企业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向主导企业供标准零部件和组装服务。这样,当全球消费者对新的科技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时候,对中国提供的组装服务和标准部件的需求也自然增长了。就像中国的电池制造商欣旺达加入苹果的供应链后,为苹果手机提供电池组。它不用做广告,也可以把电池组卖给全世界的苹果手机用户。苹果公司努力做研发,推动 iPhone 更新换代并激发新的市场需求,作为苹果供应商的欣旺达也就同时享受着全世界果粉对 iPhone 不断增加的需求,卖出更多的电池组。
最后一点,中国企业一旦加入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向国际市场销售产品时必须的批发销售网络就不是问题了,这都由价值链的主导企业运营和维护。比如说,沃尔玛在中国大概有 5 万个供应商,很多都是中小企业。那么这 5 万个中小企业如果靠自己来在美国做销售,它们把自己的产品卖到美国的千家万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沃尔玛的连锁店,它们就能很容易地把产品卖给美国的消费者。沃尔玛开的店越多,中国的供应商就可以向更多的美国家庭卖更多的货。
依托全球价值链实际上是中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的一个捷径,也促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经济观察报:在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之后,中国的这种作用和角色正在发生比较大的改变吗?我们注意到预期的脱钩并没有发生,中国出口增速保持了两位数,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还在增加,这种情况会延续么?
邢予青:目前全球价值链遇到了两个阴影,一个阴影就是中美贸易摩擦,一个就是新冠病毒。中国是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中心,而美国是全球价值链终端的一个最重要的市场。
全球价值链网络的演变显示,从生产方面看,2005 年到 2016 年之间,中国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如果你从需求方来看,你会发现从 2005 年到 2016 年,美国作为价值链的需求中心没有任何变化。我们过去一直有个概念叫做中国是世界工厂。当我们讲中国是世界工厂的时候,这个工厂的主要客户之一是美国。
由于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增加了 25% 的关税,导致中国制造或者组装的产品成本上升,如果从中国继续采购产品到美国市场销售,这个成本实际上能够把在中国进行生产和组装获得的利润全部抹平。
从全球价值链来分析美国的 25% 的关税影响时,这个问题会更严重。比如说我们组装一台手机,很多零部件从其他国家运到了中国,最后变成手机,那么当这部手机运到美国时,如果被征 25% 的税,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生产的零部件,比如来自日本韩国的零部件也要被征税的,25% 的关税并不是按照中国创造的增加值来征收的。我们有一个对关税的计算叫做实际有效关税,手机按照中国的增加值测算的实际有效关税率能够达到 100%。苹果的 CEO 蒂姆库克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关系很好,他曾经和特朗普谈了很多次,就是要避免这个 25% 的关税被用到包括手机在内的通信技术产品上。
有一些学者认为我们中国有市场,产业链不会离开的。我同意服务于中国市场的供应链或者外商是不会离开的,但是,如果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下去,25% 的关税不被取消,那么服务于美国市场的供应链是会逐渐离开的。我现在正和我的学生做一个研究,关于中国对美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研究。中国是对美国出口汽车零部件最多的国家,但是在 2019 年和 2020 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对美国的出口下降幅度非常大,都在 20% 以上。
最近我们看到中国出口美国数据很稳定,增长很快。这是由于疫情导致的,很多国家的生产能力也受到冲击,而中国对疫情的管控很好,这对中国企业正常运转很重要。而其他国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在中美贸易战一开始的时候,越南对美国出口增加很快。但现在就出现了一些变化,就是由于疫情的冲击导致的。
经济观察报: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将更依托国内市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会有什么变化?
邢予青:很多人认为中国提出了内循环代表中国走向封闭,我其实不太这么认为。我认为中国提出这个概念的背景是中美贸易摩擦。
内循环战略的一个目标,就是中国要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获得更多的增加值。还有一种考虑就是为了应对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美国政府已经把中国的许多高科技公司列入实体清单,打断了这些企业的供应链,这个内循环策略的一个重要点,就是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降低对外国技术的过度依赖。
我认为内循环战略的另一个方面与推动内需有关。其实从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大家一直说中国出口很多,中国有很多贸易盈余,因此希望中国能够通过发掘国内的消费而发展,而不是过度的依赖出口。所以我觉得内循环策略的第二个含义就是说要鼓励国内的消费,因为美国目前对中国的产品增加 25% 的关税,这势必会在长远的情况下影响中国的出口。那么中国就应该挖掘国内市场的需求,以对冲可能的外部需求的下降。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讲的话,我认为中国可以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国内的消费,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很多全球价值链主导企业,中国的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庞大的市场来创造自己的品牌。
因为现在的互联网行业的所谓创新,不是真创新,而是内卷,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最后自己还是无路可走。
但是互联网行业依托的是计算机技术,代表的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最高的技术,投入和产出比还是极高的,所以薪酬也是可以的,只要目前这批互联网巨头被真正走创新的新互联网巨头取代,前景还是大有可为,但是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时间。目前的低迷正好为淘汰目前这批,迎接下一代互联网做准备。
钱多的时候别觉得自己很叼大手大脚花钱,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种高薪能维持多久。该攒钱攒钱,该投资投资,未雨绸缪永远不过时。
做好人际关系建设,工作方面能多不少机会。更重要的是家庭关系,对其实就是婚姻关系,那是后盾和港湾。家庭和事业是两条腿,不能都出问题。见过太多人听过太多事,中年人不幸福其实很多都来自婚姻的不幸福。
任何行业都有 “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几个阶段,互联网也是一样。
1995 到 2010 算是萌芽期吧,2010 到 2020 算是成长期,接下来,大概就是成熟期了。再过 10 年,可能就是衰退期了。
还记得,2000 年左右的毕业生都在挤着去电信,建筑行业,那时候也是一片欣欣向荣。可是现在呢?都已经死水一潭。
你听到的成功故事,是 10 年前的,并不是现在的,更不会是未来的。
美国西部淘金热听过吧?第一波去的暴富了,引来了第二波人,第二波去的也赚了点钱,引来第三波人,第三波人来的时候,其实金子早没了。现在的互联网,大概就是这个阶段。
一群听都没听说过. com 泡沫的人,见不得一点小风浪
每逢年底,裁员总会如期而至。虽然见过很多次了,但每次见到,仍然会感到非常的焦虑 。
爱奇艺裁员 20%-40%,这则消息基本上已经板上钉钉了。这则消息来源于第一财经:
12 月 1 日,爱奇艺员工张章向第一财经记者反映,目前爱奇艺正在裁员,裁员比例在 20%-40% 之间,裁员补偿暂按 N+1 发放,“但目前裁员政策还在变化中,具体发放多少还存在不确定性。” 该员工表示。
另外,第一财经记者向另外一位其他部门的爱奇艺员工交叉求证,目前爱奇艺确实在裁员进行中,裁员补偿按照 N+1 进行。
但说各大厂都在裁员的消息,十有八九是有人才混肴视听,为了流量,在故意制造焦虑:
朋友
那里分析了原因:辟谣一张最近疯传的裁员信息图,可以戳链接去看一下,看完后应该就治愈了。
关于互联网裁员,这里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看法,毕竟作为一名码农,还是希望大环境能好一点,也希望能给刚参加工作的新人一点点启发和帮助~
前几天去看房,置业顾问仍然在咬着 “买房是一种不错的投资” 这种非常愚蠢的说法,房价不可能一直涨,就像互联网不可能永远不裁员一样。
公司发展初期,肯定要厉兵秣马,甚至不惜重金囤积人才。有些创始人甚至会为了心仪的爱将三顾茅庐。
开疆拓土的时候,各种烧钱,完全不计成本,滴滴和 XX 大战的往事应该还记得吧,虽然我已经忘了另外一家公司叫啥名字了。从另外一种层面来看,成王败寇,互联网公司发展的快,解体、消失的也快。说到快字,我想起来了,那家公司叫快的。
市场被瓜分得差不多了,竞争失败,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就会大规模裁员,毕竟这是止损的最 “不要脸” 的手段了,尤其是国内的市场监管还不太成熟,很多公司都是暴力裁员,能拿到赔偿的都是幸运儿。
所以,新人一定要摆正心态:裁员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与此同时,也应该记住雷军的那句话,站在风口的猪能飞起来。这就是互联网的现状,一旦你起飞了,成为赢家,选对了公司,很有可能会财富自由,即便不能,也能比普通人更快速的积攒财富。
高工资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新人争先恐后来互联网卷的原因了。
那既然想追求成功,也就应该做好失败的准备。
怎么样才能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减少失败带来的冲击呢?
那当然只有一条路,打铁还得自身硬啊!
爱奇艺裁员 20%-40%,那也就意味着留下的 60% 都是更优秀的人,至少是性价比更高的人。在大环境下,为了生存,为了更体面的生存,只有一条路,就是走到黑——改卷则卷。
那怎么样才能加强自身建设呢?
这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
这也应该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而不是焦虑。
干货比较多,建议收藏点赞~~~~
这里重申一下我学习计算机的理论。
如果你要学习物理,我推荐你顺着物理的发展史学习,先学习牛顿的经典物理,再学习热力学、电磁学,然后学习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些彻底推翻经典物理的,最后学习电动力学这种硬核的。
整个学习过程,是自底向上的。但是学计算机,这样行不通。
先学习电路,然后学习冯诺依曼结构,造一台计算机?接着再学习如何用汇编写个 mini os?接着学习如何写一个简易版的编译器?最后再学习高级编程语言,比如说 Java、Python?
显然这样是行不通的!计算机的学习最好是自顶向下。
一开始,应该先学一门高级的编程语言,比如说 C 语言、Java、Python、C++ 等等。我的主语言是 Java,就拿 Java 来举例吧,当你了解到 Java 的性能问题时,你才会发现,啊,原来 Java 是一门解释型的编程语言,而 C 语言是一门编译型的编程语言,所以 Unix/Linux 这种操作系统要用 C 语言来实现,因为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硬件。
当你学习到 Java 并发编程中的 “原子性”、“同步”、“异步”、“进程”、“内存分配” 这些概念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会产生很多疑问,然后就会去学习操作系统,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然后你的一系列问题就会逐渐被解决。
当你发现,用 Java 实现某个业务需求时,人家的算法实现比你快得多,你自然会好奇,为什么会这样?然后你发现人家用的数据结构和你的不同,然后你就会去学习数据结构,接着了解一些高效的算法,比如动态规划等。
跟着需求去学习,才能真正学好计算机。
(此时的你:我擦,学到了~)
下面是我自己整理的一套非常完整的计算机必读的经典书籍,对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也是我十多年编程生涯里留下的宝藏:
里面的书单真的非常 nice,不管是学习编程的新手,还是工作多年的老手,应该都很有帮助:
(此时的你:我擦,白票到了~)
0x0001、C 语言
我们先从 C 语言的入门开始,总共一本书,两门视频课。
01)阮一峰老师的 C 语言入门教程
阮一峰老师的 C 语言入门课,我第一时间就拜读了一遍,受益匪浅!可以说目前我见到的最好的 C 语言入门教程了,没有之一!国内的绝大多数高校,大一都会安排 C 语言这门课,阮一峰了老师的这份《C 语言入门教程》,绝对是福音。
我第一时间就整理了一份,截个图大家可以感受下。我对这份教程非常满意,该讲的地方都讲到了,示例也给了很多,对初学者来说,入门必备。
02)翁恺教授的 C 语言视频课
可以先看阮一峰老师的《C 语言入门教程》,也可以先花一个月的时间,去 mooc 把《程序设计入门 C 语言》这门视频课过一遍。
视频地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ZJU-199001
看完这套视频,大家至少能学到:
学完这门入门课后,可以再看一下进阶版的。课程以一个 Windows 下的图形游戏程序入手,借助一个 C 语言图形库,展开全部的教学内容,非常有趣。
视频地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ZJU-200001
这里给大家一点看视频的小建议哈。
老老实实听课,做笔记,严格按照翁恺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如果还有余力,那么考虑一下课后的思考题。如果没有思路,先看一下别人的讨论,然后渐渐学会自己总结。
没有学不会的 C 语言,只有不对的学习姿势。
03)为什么要学习 C 语言?
很多初学者会感到困惑,C 语言既然工作岗位不多,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学习 C 语言能做什么?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的话,学习的过程中就容易脱靶。
C 语言是由贝尔实验室的 Dennis Ritchie 在 1969 年~ 1973 年间发明创造的。
Dennis Ritchie 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亲儿子的:“古怪的、有缺陷的,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这句评语还是非常中肯的。
第一,C 语言在计算机领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 语言非常的简洁,几乎没有任何冗余。上手难度几乎为 0,除了指针难以被新手掌握以外,其他的基础语法都很容易上手。很多编程语言都受到了 C 语言的影响,比如说 Java、C++、C#、Python、Go 等等,那学会了 C 语言,再学习其他的编程语言就会丝滑得多。
另外,大部分 Unix 内核,以及所有支撑工具和函数库都是用 C 语言来编写的。以至于后来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内核都用到了 C 语言,比如说 Windows、Linux、macOS 等等。那学会了 C 语言,就可以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等偏基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指环王》里有这样一句话:“one ring to them all”,可以把 ring 换成 language,这个 language 就是 C 语言。
第二,C 语言可以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除了用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编写,C 语言现在主要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汽车、照相机、家用电器等设备的底层系统都是用 C 语言编写的。
C 语言能够直接操作硬件、管理内存、跟操作系统交互,这使得它成为了一种非常接近底层的编程语言,非常适合有极高性能要求的程序。
![](data:image/svg+xml;utf8,)
04)C 语言核心知识点汇总
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我这里汇总一下 C 语言的核心知识点。先来看文字版的:
再来看详细版的思维导图:
C 语言有两个关键部分:
第一是语法:也是入门教材里最看重的内容,也就是那些变量、数据类型、分支判断、循环、函数、指针等等。
第二是函数库:简单来说,函数库就是别人编写好的 C 函数,你可以直接拿来调用,比如说调用 printf()
函数就可以在屏幕上打印。很多人可能觉得库函数不重要,都是别人封装好的,只要记住函数名就可以了,但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库函数才是你学习 C 语言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关键。
因为学会调用别人的库函数(例如 malloc 函数、calloc 函数、realloc 函数、free 函数),才有机会写出自己的库函数,否则从零开始撸实在是太不现实了。
05)学习 C 语言的一些建议
一般来说,学习 C 语言可以分为以下 5 个阶段:
这里推荐 2 个蓝桥云课上的免费小 lab,大家可以动手练起来。
1)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器
课程地址:https://www.lanqiao.cn/courses/75
通过这个 lab,大家可以学到:
2)实现一个属于自己的编程语言
课程地址:https://www.shiyanlou.com/courses/670
通过这个 lab,大家可以学到:
这个 lab 翻译自国外的 build your own lisp:
如果英语功底比较扎实的话,可以直接看原版。认真跟着做这些 lab,真本领就学到手了。
06)学习 C 语言的其他资源
给初中生看的《啊哈 C 语言》,简单易懂,生动有趣,虽然只能学到 C 语言的冰山一角,但也值了。
![](data:image/svg+xml;utf8,)
给高中生、大一新生看的入门书《c primer plus》,语法全覆盖,细节多,知识点讲的清楚,缺点是琐碎,细节弯弯绕。
![](data:image/svg+xml;utf8,)
还有一本《C 程序设计语言》,这本书的作者是 C 语言之父,所以全书讲的都是 C 语言的核心。代码示例大多都是库函数的实现方法,内容简洁明了,干净利落,没有废话。
![](data:image/svg+xml;utf8,)
给
看的进阶书《C 陷阱与缺陷》、《C 专家编程》、《C 和指针》
![](data:image/svg+xml;utf8,)
尽管我不推荐大家看书入门,但我知道很多读者还是喜欢通过看书的方式学习,我把资料都放在下面这个 GitHub 仓库了:
(此时的你:我擦,竟然被骗学了一波 C 语言~)
0x0002、Java 语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把 Java 学好,当然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而 Java 所涵盖的知识点可以说太平洋都装不下。
入门篇
入门书可以选择两本:
如果是非科班转 Java,或者零基础,看《Head First Java》可能会更合适,读起来更轻松惬意。
但有一说一,从国外引进的书,受限于译者的水准(翻译的水准和技术的水准),总免不了水土不服。
我这里毛遂自荐一下,到 GitHub 上阅读《Java 程序员进阶之路》这个开源专栏也许是更好的选择。Java 基础部分基本上已经完结,70 + 篇文章,篇篇都是经过我良心打造的,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说是初学者的福音也不为过。
这是目录导航的思维导图,绿色打钩部分是已经更新的。
再随便截张图给大家感受下,手绘图的精美程度,连我自己都被感动了。
GitHub 地址贴在这里了:
https://github.com/itwanger/toBeBetterJavaer
至于 star(星标)这种事,就不用我逼逼了吧?去点亮它就对了。
并发编程篇
对于一个 Java 程序员而言,能否熟练掌握并发编程是判断他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并发编程是 Java 语言中最为晦涩的知识点,它涉及操作系统、内存、CPU、编程语言等多方面的基础能力,更能考验一个程序员的内功。
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并发更成为了家常便饭,工作中,你总是绕不开并发编程的任务,比如说,你想写个程序,一边从文件中读取数据,一边还要做实时计算… 所以,想成为一名资深的 Java 后端工程师,想进大厂,并发编程必须要牢牢把握。
推荐三本书:
学习 Java 并发编程,第一步就是要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涉及的相关基础概念都搞清楚。比如,深度认识 Java 内存模型、死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线程间的协作机制,等等。
把并发编程核心的问题搞清楚,回过头来看 Java SDK 并发包,你才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不过是针对并发问题开发出来的工具而已。而此时的 SDK 并发包就可以任你 “盘” 了。
Java 虚拟机篇
学习 Java 虚拟机不只是为了面试,还能帮我们更深入地理解 Java 这门编程语言,也能为线上排查问题打下基础。Java 虚拟机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不少,比如说:
推荐的学习资料就是:周志明老师的《深入理解 Java 虚拟机》,我愿称之为 YYDS。
![](data:image/svg+xml;utf8,)
开发框架篇
大部分 Java 程序员都要从事 JavaWeb 的相关开发工作,要开发 JavaWeb,自然就离不开 Spring 的系列框架。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 Spring 的 Java 项目是不存在的。Spring 框架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但核心的概念仍然是 IOC 和 AOP,也就是控制反转和面向切面编程。
不要对学习框架有任何的抵触,不要总觉得学习 Spring 全家桶很 low,其实不是的,学会了 Spring 全家桶,你就可以上手做练手项目,做了练手项目,你就会感觉学过的那些知识都可以落地了。
开发框架主要学习的对象有:
开发框架的学习不应该停留在只会用的层面上,要懂背后的原理。
SSM 怎么学?可以到 B 站上看一下江南一点雨的视频教程。
SSM 实战 100 集_哔哩哔哩_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BV1NX4y1G7wxwww.bilibili.com/video/BV1NX4y1G7wx
先学习 SSM,再学习 Spring Boot。Spring Boot 的出现,并不意味着 Spring 和 SpringMVC 已经过时了,从设计目的上来说,Spring Boot 只是实现了 Spring 的自动装配,降低了项目搭建的难度。
从技术角度来说,Spring Boot 的底层依然是 Spring 的核心机制,也就是 AOP 和 IoC,Spring Boot 只是一个承载者。在我看来,学习 Spring 的正确路径应该是 Spring -> Servlet -> Spring MVC -> Spring Boot。
学 Spring Boot 的最好方式就是找点练手项目做。
我之前有给大家推荐过 GitHub 上的 vhr、mall 和 miaosha,都是非常优质的开源项目。
这里再推荐两个视频版的项目:
一、云 E 办
这是一个带大家从 0 搭建一个 Spring Boot+ Vue 的前后端分离的 Java 项目,前 P71 讲前端,P72 到 P131 讲后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f4y1M7XK
前端涉及到的技术有 Vue 全家桶、ElementUI;后端涉及到的技术有 Spring Boot、SpringMVC、MyBatisPlus、SpringSecurity、Swagger、Redis、EasyPOI、RabbitMQ、FastDFS 等等。
二、仿网易云音乐的小网站
网站的客户端和管理端使用 VUE 框架来实现的,服务端使用 Spring Boot + MyBatis 来实现,数据库使用了 MySQL。建议至少 1.5 倍速食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k4y127cg
前后端整体的项目结构也挺清晰的,这是后端的。
├── avatorImages // 用户头像
├── img
│ ├── singerPic // 歌手图片
│ ├── songListPic // 歌单图片
│ └── songPic // 歌曲图片
├── song // 存放歌曲
├── src
│ ├── main
│ │ ├── java
│ │ │ └── com.example.demo
│ │ │ ├── config // 配置(跨域)
│ │ │ ├── controller // 控制层,接收请求返回响应
│ │ │ ├── dao // 数据操作层
│ │ │ ├── domain // 实体类
│ │ │ ├── service
│ │ │ │ └── impl // Service 层的接口
│ │ │ └── HwMusicApplicationTests.java // 项目入口
│ │ └── resources
│ │ ├── mapper // mapper.xml文件,操作数据库
│ │ ├── static // 存放静态资源
│ │ ├── templates
│ │ ├── application.properties // 连接数据库
│ │ └── generatorConfig.xml // MyBatis Generator 自动生成代码
│ └── test
│ └── java
│ └── com.example.demo // 测试用的
├── pom.xml // 添加相关依赖和插件
└── target
整体的思路很简单,前端要访问数据的时候,后端就提供相应接口,通过 Controller 层监听请求, 数据的处理交给 Service 层,而 Service 层再通过 Mapper 层操作数据库,操作完成后数据再一层层往上走,最后返回给前端。
up 也非常的良心,源码都开源到 GitHub 上了。
https://github.com/Yin-Hongwei/music-website
随便再展示两张项目的效果图吧。
项目的基本功能也很完善:
跟着视频做练手项目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实时地看到 up 主手敲代码的过程,顺带还可以体验一把产品经理的快乐,给 up 主提需求,哈哈。
这里推荐一个 GitHub 上星标 3.4k 的 Java 资料仓库,基本上互联网上能找到的学习资料都囊括进去了。并且划分了一个很清晰的路线(入门→工具→框架→数据库→并发编程→底层→性能优化→设计模式→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面试→架构→管理)。
(此时的你:我擦,竟然被骗学了一波 Java~)
0x0003、C++ 语言
学习 C++ 语法,首推《C++ Primer 第五版》。我在参加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就买过一本《C++ Primer 第四版》,这本书一直不舍得扔,尽管它已经非常破了,但我们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毕竟跟随我辗转了好几个城市了。
是不是一下子就暴露自己工作年限了?
这本书非常全面地讲解了 C++ 的语法以及 C++ 的各种特性,如果能坚持看完的话,帮助会很大。如果时间比较充分的话,建议至少看两遍。如果时间比较紧张的话,至少通读一遍吧,要能把握住这本书的大体框架,然后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看一些重点章节。
然后是《Effective C++》,侯捷老师译的,这本书主要讲解了编写 C++ 代码需要注意的一些条款,和《Effective Java》 属于同一个系列。
![](data:image/svg+xml;utf8,)
第三本是《STL 源码剖析》这本书,侯捷老师写的,这本书讲了 C++ 的底层实现,包括各种容器(vector、list、heap、deque、Red Black tree、hash table、set/map)的实现、各种常见算法(排序、查找、排列组合、数据移动与复制技术)的实现等。
![](data:image/svg+xml;utf8,)
第四本《深度探索 C++ 对象模型》,侯捷老师译的,这本书讲解了 C++ 面向对象特性的底层实现机制,读起来虽然有点晦涩,但读完后就会搞明白 “代码跑起来的时候实际发生了什么”。
![](data:image/svg+xml;utf8,)
既然有三本书都是侯捷老师的,那再刷一刷侯捷老师的视频,岂不是效果更佳?不过,由于涉及到版权,国内的 B 站、A 站都下架了相关的视频资源,包括:
(此时的你:我擦,竟然还有 C++~)
0x0004、Python 语言
先上一张 Python 知识图谱,直观的了解一下 Python 的基本构成与实际应用。
1)视频篇
B 站也就是哔哩哔哩,是国内最大的二次元视频网站之一。作为一个半吊子 up 主,我虽然看视频不多,但现在基本想看视频就直接去 B 站了。
上面也有非常多的 Python 视频可供学习。
01、小甲鱼零基础入门学习 Python,1669.8 万播放。画面虽然有点儿童风,但配合 up 幽默的教学风格到也显得非常有意思。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050443
02、Python 从入门到精通教程,1165.8 万播放。虽然是培训机构出品的,但视频质量还过得去,也比较像大学老师的授课风格,况且还可以白票。前 100 集在讲 Linux 基础,没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4184325
03、Python 编程从入门到实践,84.4 万播放。虽然播放量一般,内容也一般,但如果想听萝莉小姐姐的声音的话,可以尝试下,听完整个人都治愈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5698354
2)教程篇
01、Python 3.10.0 文档,官方文档,毫无疑问是需要学习的。
https://docs.python.org/zh-cn/3/
02、Python - 100 天从新手到大师,112k star,足见受到的关注程度。
https://github.com/jackfrued/Python-100-Days
03、Python Cookbook,比较适合那些想深入理解 Python 语言机制和现代编程风格的有经验的 Python 程序员。
https://python3-cookbook.readthedocs.io/zh_CN/latest/index.html
至于机器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到 B 站上看好朋友
的保姆级路线。
Python 学习路线一条龙,保姆级教程,自学编程不迷茫!_哔哩哔哩_bilibili
(此时的你:我擦,竟然还有 Python~)
0x0005、Go 语言
不管怎么说,Go 语言的确是值得去学习的。如果有 Java、Python、C/C++ 的基础,学习起来 Go 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如果公司确实需要转 Go 岗,也完全没有必要抗拒。
这里先给大家推荐一个 Go 语言的学习路线图,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 Go 语言的开发者的话,你可以沿着这张图里面的路径去学习,里面记录了一些你可能也想学习的库。当你问到:” 我想成为一名 Go 语言开发者,接下来我要学些什么?“,这个路线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路线图在 GitHub 上已经开源了:https://github.com/Alikhll/golang-developer-roadmap/blob/master/i18n/zh-CN/ReadMe-zh-CN.md
接下来是,学习资料推荐。不管是学习哪一门编程语言,顺序基本上就是视频入门 + 教程 / 书籍巩固 + 项目练习。
**第一套视频:《Go 编程基础》,**一套针对 Google 出品的 Go 语言的视频语音教程,主要面向 Go 语言新手级别的学习者。
**第二套视频:尚硅谷 golang 入门到实战教程,**教程采用真实案例,全面具体可落地,从理论到实践,一步一步将 GO 核心编程技术、编程思想、底层实现融会贯通,使学习者贴近时代脉搏,做 IT 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
【尚硅谷】Golang 入门到实战教程丨一套精通 GO 语言_哔哩哔哩_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BV1ME411Y71o?p=24
**第一套教程:Go 语言之旅,**这是一个对初学者极其友好的在线网站,并且每一步都可以直接运行代码并看到效果,这至关重要的。初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多练。右侧菜单可以快速浏览内容,非常方便。
Go 语言之旅tour.studygolang.com/welcome/1
**第二套教程:LeetCode-Go,**一本 LeetCode 的开源书,旨在帮助 LeetCoder 提供解题思路和代码的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录了超过 500 道题的题解思路和代码,代码方案都是运算效率胜过 100% 的 “标准答案”,代码是用 Go 语言实现。是推荐给学习 Go 语言小伙伴们的入门资料:
Cookbook-Go-LeetCodebooks.halfrost.com/leetcode/
第三套教程:《Go 语言设计与实现》,目前关心 Go 语言设计以及演进的博客和书籍比较少,而这一本就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这份教程的内容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编译原理、运行时、基础知识和进阶知识,这四部分几乎覆盖了 Go 语言从编译到运行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对 Go 语言有更加整体和深刻的认识。下图的思维导图中展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
Go 语言设计与实现draveness.me/golang/
第四套教程:《玩转 GO》,本教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并发、网络编程、垃圾回收、组合、GO UNIX 系统编程、基本数据类型(Array,Slice,Map)、GO 源码、反射,接口,类型方法等高级概念。
在线阅读地址:https://wskdsgcf.gitbook.io/mastering-go-zh-cn 不知道为什么挂了,不过幸好我备份了一份离线版 PDF,里面的内容还是非常完整的:
我把 PDF 放在了这个链接里:计算机专业应该有的硬核学习资料
**第五套教程:Go 标准库文档,**可以查询每个 API 的具体使用方式,是 Go 开发者必备手册。
Go 库文档studygolang.com/static/pkgdoc/main.html
再推荐一些比较优质的纸质书籍吧。
第一本:Go 语言实战,本书关注 Go 语言的规范和实现,涉及的内容包括语法、Go 的类型系统、并发、通道和测试等主题。
第二本:《Go 语言学习笔记》,上卷细致解析了语言规范相关细节,便于读者深入理解语言相关功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下卷则对运行时源码做出深度剖析,引导读者透彻了解语言功能背后的支持环境和运行体系,诸如内存分配、垃圾回收和并发调度等。
![](data:image/svg+xml;utf8,)
第三本:《Go Web 编程》,本书围绕一个网络论坛 作为例子,教读者如何使用请求处理器、多路复用器、模板引擎、存储系统等核心组件去构建一个 Go Web 应用,然后在该应用的基础上,构建出相应的 Web 服务。
![](data:image/svg+xml;utf8,)
**第一个项目:seaweedfs,**GitHub 上星标 13k+,这是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基于 Go 开发,部署方便,使用简单,功能强大。
https://github.com/chrislusf/seaweedfsgithub.com/chrislusf/seaweedfs
**第二个项目:seaweedfs,**GitHub 上星标 13k+,这是一个自带文件浏览器的网盘服务。支持文件浏览、生成分享链接、批量上传、创建文件夹等功能、用户系统。安装步骤简单方便。
https://github.com/filebrowser/filebrowsergithub.com/filebrowser/filebrowser
**第三个项目:go-admin,**GitHub 上星标 5k+,基于 Go 语言的一个数据可视化与管理平台。让用户能在极简短的时间里,用极简短的代码量搭建起一个后台管理。
https://github.com/GoAdminGroup/go-admingithub.com/GoAdminGroup/go-admin
第四个项目:7 天用 Go 从零实现分布式缓存 GeeCache,GeeCache
分 7 天实现,每天完成的部分都是可以独立运行和测试的,就像搭积木一样,每天实现的特性组合在一起就是最终的分布式缓存系统。每天的代码在 100 行左右。。
7 天用 Go 从零实现分布式缓存 GeeCache | 极客兔兔geektutu.com/post/geecache.html
(此时的你:我擦,竟然还有 Go,受不了了~)
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程序,是计算机的基石。
举个例子来讲,像 Java 中的并发编程这块,如果连进程调度的相关原理、同步和互斥都搞不懂,那多半会有两种结果:
操作系统该怎么学呢?入门推荐两门视频课程。
先看一门国内的,再看一门国外的,中西合璧,药效持久。
国内的推荐哈工大的《操作系统》实验课,以下四部分最为重要。
1)操作系统基础篇
https://mooc.study.163.com/course/1000002004
2)操作系统之进程与线程
https://mooc.study.163.com/course/1000002008
3)操作系统之内存管理
https://mooc.study.163.com/course/1000003007
4)操作系统之外设与文件系统
https://mooc.study.163.com/course/1000002009
哈工大的操作系统课是该校 CS 课程中含金量最高的,尤其是实验课。八个实验涉及到了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虽然 lab 不是在哈工大自创的 HITOS 上,但 linux-0.11 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Linux-0.11 这个版本能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实验,而不是纠结于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作为 OS 入门算是足够了。
Linux 发展到现在,内核源码与 0.11 相比,几乎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不代表研究 linux-0.11 就没有意义,毕竟内核这东西,你懂的。。。
多的不说,学完 linux-0.11 后,你至少能明白,原来一个最简单的完整的操作系统,是这个样子的:它是这样一步步从 BIOS 开始加载程序加载数据的,它是这样实现单 CPU 多任务多进程调度和切换的。
Linux 内核主要由 5 个模块构成,分别是:
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见下图所示。其实连线代表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虚线代表 linux-0.11 中还未实现的部分。
由上图可以看得出,所有模块都与进程调度模块存在依赖关系,因为它们都需要进程调度程序来挂起或重新运行它们的进程。
linux-0.11 的学习推荐《Linux 内核完全注释》,该书对 linux-0.11 的全部代码文件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注释和说明,能够让大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对 Linux 的工作机制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 Linux 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data:image/svg+xml;utf8,)
高清 PDF 版在 GitHub 上的一个开源仓库里可以找得到(附 linux-0.11 内核的源码):
https://github.com/itwanger/JavaBooks#Linux%E5%86%85%E6%A0%B8
我在逛 GitHub 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仓库:
https://github.com/hoverwinter/HIT-OSLab
作者大四,他的这门操作系统实验课满分,打算自己写一个 OS,就顺带把之前的代码给开源了出来,希望对学习操作系统,以及对哈工大这门实验课感兴趣的同学一些参考。
其中 lab1-lab7 给出了修改的部分,lab 8 给出了完整的修改后的 linux-0.11 的代码。虽然这个仓库已经有好多年没有更新了,但仍然有参考的价值。
作者的那句:“Just coding system,it’s fantastic!” 我觉得也蛮给力的。
国外的强烈推荐 MIT 6.268 这门课(主要研究生级别),是一门公认的硬核课程,一直以来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广受好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
https://pdos.csail.mit.edu/6.828/2018/schedule.html
不过,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最好之前有过一些操作系统的基础,比如说上过本校的 OS 课,比如说阅读过《操作系统导论》这本书,比如说熟悉 C 语言和汇编,对计算机组成原理也有一定的了解。
这门课有多牛逼呢?
举个例子,以陈波老师为首的上海交通大学的 IPADS 实验室可以说是国内最强的操作系统相关实验室之一了,而陈波老师等人在读博阶段就完成了 6.828 课程的学习,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了 corey 操作系统,并发表了一篇被广泛引用的论文:Corey——An operating system for many cores。
如果觉得这门课的难度有点大,可以选择 MIT 的 6.S081(Introduction to 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导论)这门课,主要针对本科生级别。
https://pdos.csail.mit.edu/6.S081/2020/schedule.html
6.S081 这门课是基于一个类似于 Unix,但比 Unix 简单得多的一个教学操作系统 XV6 来讲解的,虽然不是原汁原味的 Linux,但对于理解 Linux 的工作方式和结构是足够了。
这门课是全英文的形式,video 链接里甚至没有英文字幕,对于国内的同学来说,如果英文功底一般的话,很难较好的理解这门课程。
下图是课程表,里面有 PDF 和 video 链接 。
为了减轻大家的学习压力,我在哔哩哔哩上找到了这门课的克隆版,但中英文字幕的那种。
哇,有了中英文字幕,学起来就舒服多了。课程地址我贴一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k4y1C7kA
除了这个,我还找到了一份中文版的在线阅读文档,总共有 35 万字左右,据作者说,他大概花费了 200 个小时,辛苦劳作的结果是不仅作者自己的知识盲区补全了,也为后来者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害,除了能蹦出 “牛逼” 两个字外,我想不到更惊艳的词汇了!
https://mit-public-courses-cn-translatio.gitbook.io/mit6-s081/
这门课的一部分会讲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一部分是 lab,几乎每周都会有一些编程实验。
我们都知道,操作系统很重要,那操作系统的学习单靠看和听肯定是不行的,必须配合实战来。做实验的意义就在于能帮我们获得一些使用和实现操作系统的实际动手经验。
还有 xiaofan 的学习笔记也是非常值得参考的:
https://fanxiao.tech/posts/MIT-6S081-notes/#11-processes-and-memory
学习 6.S081 这门课的目的有三个:
我之前有整理过一份操作系统的核心知识点,大家也可以拿来作为参考资料。这份资料细致到了各个部分,每个章节基本上可分为理论和代码两个部分,讲述的代码覆盖了源代码的百分之 90 以上。真的给操作系统捋了 “一条线” 出来,从硬件到软件将各个方面都给串起来了,能够让大家知道一个操作系统是如何设计的,从上电那一刻开始是如何一步步运行起来的。
讲真,这样的好东西,我真想偷偷地藏起来,然后悄悄的学,最后惊艳所有人 !
(此时的你:我擦,竟然还有操作系统,爱了爱了~)
计算机是由 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这些硬件组成的,但我们程序员,往往从事的是软件开发的工作,怎么在硬件和软件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呢?
答案就是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点可以拆分为四个部分:
按照冯诺依曼的体系结构,计算机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我们编写的代码,要想在计算机上运行,就需要通过编译器转成汇编代码,再经过汇编器转成一条条指令,这些指令的执行,是由控制器来完成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该怎么学呢?
如果英语功底非常不错的话,安利一门 Coursera 上的课程,从与非门到俄罗斯方块,简单来说,这门课会教你怎么从与非门开始造一台计算机。
这门课的视频拍的那叫一个优质,虽然没有中文翻译,但视频下方的字幕会有节奏的移动。
国内的推荐哈工大的这门视频课,整体评价非常高(建议 1.5 倍速食用)。
(此时的你:我擦,竟然还有计组,爱了爱了~)
计算机网络是前后端程序员需要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因为 Web 开发就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为什么要三次握手,为什么要四次挥手,从输入 URL 到页面加载到底发生了什么,都是面试中的经典问题。
推荐的学习资料有:
其实入门了一门编程语言后,就可以去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了,因为程序就等于数据机构与算法,重要性就不用我再强调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就算不懂数据结构与算法,照样可以把 Java API、开发框架用得飞起?
但这里我想表达的是:
1)数据结构与算法是很多大厂筛选人才的要素之一。
这是因为校招的时候,参加面试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公司只能通过考察这些基础知识来筛选。
大厂不怕你没有项目经验,而怕你没有长期发展的潜力。所以,很多参加校招的同学,在面试前都会疯狂刷题的,至少会突击个 100 道左右的题目。
2)实际工作当中肯定是会用到的。
举个例子,存储某个业务数据时,你打算用 ArrayList 还是 LinkedList,它们底层用的是哪种数据结构,增删改查上有哪些优缺点?
再比如,Redis 中的有序集合是用什么数据结构实现的?为什么要用跳表二不是二叉树呢?
不懂数据结构和算法,行得通吗?
3)掌握了数据结构与算法,对阅读源码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很多时候,源码当中都会考量到不同数据结构之间的优点和缺点。
你比如说,HashMap 为什么在链表长度大于 8 的时候将其转为红黑树?为什么不能是二叉树?
那数据结构与算法该怎么学习呢?
我画了一张图,里面几乎涵盖了所有数据结构与算法书籍中都会讲到的知识点。
如果英语功底不错的话,推荐国外的 MIT 6.006,是经典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入门课程,涉及到排序、哈希、图论、动态规划。
国内的推荐浙江大学的一个的课程,很系统很经典,适合小白入门。
至于练习,推荐到 LeetCode 或者牛客网上刷题吧,上面的问题往往有趣且带有良好的解法和讨论。此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软件行业,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评估自己应对技术面试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我的心得就是简单粗暴:从易到难,一遍一遍地刷,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编程语言,比如说 Java 程序员尽量用 Java 来解题,这样刷题的幸福感也会提升很大一截。
如果不是天赋异禀,不要怕,一开始就是抄题,先把别人的解题思路照着敲出来。刷的题多了,尽量控制一下刷题的时间,掐个点,不能让自己一直想、一直写下去,如果半个小时没有解出来,就果断放弃,去背别人的答案,不要觉得不好意思,等到真的熟了,再去想自己的解题思路。
(此时的你:我擦,竟然还有数据结构与算法,爱了爱了~)
不管是学生党还是工作党,自学能力对一名程序员来说至关重要。
大学阶段,环境舒适,压力没有那么大,自学能力跟得上的话,是很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好工作也就意味着你工作后失业的几率会小很多。
那工作后,压力大了,自主学习的时间没那么充分了,很多人天天被 deadline 追着,就导致下班后只想放松,那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没时间学习,技术得不到提升,日积月累,就成了被裁员的对象。
上图是我和几个河科大的学弟合的影,大石头上写了八个大字,我觉得非常重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没时间也要挤,如果工作已经无法得到提升,没有上升空间,一定要下定决心换一家更好的。千万不要成为被动的那个。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优化自己的工作空间,才能在互联网的大浪中挥斥方遒。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提到了分工产生效能的概念,如今的互联网,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大厂,岗位直接分成了客户端、前端、后端、嵌入式、算法、运维等等,客户端上又分为 Windows、Android、iOS,后端又分 C++、Java、Go 等等。
在这种大背景下,选择一门生命力比较完全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要能在这个方向上有很深刻的造诣。要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让技术成长得更扎实。
这里分享一些提高系统编程能力的秘诀。
参考链接:真正的编程能力!
土办法:多造轮子。
就像学画画要画鸡蛋一样,不是这世界上没有人会画鸡蛋,但画鸡蛋能驯服手指,感受阴影线条和笔触。所以,自己多写点东西吧。写个编译器?渲染器?操作系统?web 服务器?web 浏览器?部件都一个个换成自己手写的,然后和已有的现成部件比一比,看看谁的性能好,谁的易用性好?好在哪儿?差在哪儿?为什么?
更聪明一点的办法:多拆轮子。
多研究别人的代码是怎么写的。然而这个实践起来经常很难。原因:大部分工业上用的轮子可能设计思想和技术都是好的,但设计和制造过程却很烂,里面乱成一团,让人乍一看毫无头绪,导致其对新手来说非常难拆。这种状况其实非常糟糕。所以,此办法一般只对比较简单的轮子好使,对于复杂的轮子,请量力而行。
轮子不好拆,其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重复发明轮子固然是时间的浪费,但当轮子复杂而又不好拆的时候,尤其是原来造轮子的人已经不在场的时候,重新发明和建造轮子往往会成为无奈之下最好的选择。
这是为什么工业界在明知道重复发明 / 制造轮子非常不好的情况下还在不断重复发明 / 制造轮子的根本原因。
搞副业的前提是,你的主业已经搞得不错了,需要搞点别的事情更上一层楼;或者主业遇到了瓶颈,需要另谋出路了。
千万不要一边主业焦头烂额,一边还要抽时间抽精力搞副业,那最后可真就芝麻西瓜都丢了。
不要对副业有什么误解,也不要对主业有什么误解。
比如说,你在上大学,那主业就是好好完成学业,把计算机的基础课该补的补上。
之前给大家推荐过国防科技大学大学出品的《计算机基础课》,当时还没开课,现在已经开课了。下图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做的一些笔记。
比如说,你刚参加工作,这时候千万不要分心,不要贪多,主要的精力就放在工作上,不管是技术的提升上,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当你在公司的职责明确了,工作任务也都能顺利交接了,这时候再谋划一些副业,比如说写技术博客、做开源作品,对你自身的成长都会是巨大的帮助。
再比如说,你已经工作了三五年了,向上走可能遇到了瓶颈,那么千万不要陷入迷茫和焦虑中,这时候,就要着手探索自己的副业方向了,做内推?做资源整合?要尽可能地利用手头上的资源,去发挥自己更多的潜力。
-—– 割一下 ——-
假如,我是说假如此时此刻的你,被裁员了。一定要做好四件事:
然后找人内推,或者投简历,尽量让自己从低潮走出来,毕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这里整理汇总了一些 Java 面试相关的 PDF,质量还是非常高的,对着急找工作的同学或者年后打算跳槽的同学应该帮助很大:
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准备一下,应该很快就重新上岸了。
几点建议:
1、自学才是硬道理。强大的自学能力是独自解决问题的根本,程序员需要拥有强大的自学能力。
2、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最好加入一些有氛围的技术交流群,结交一两个有能力的同阶段的人,切磋精进一下。
3、入门阶段,coding 为主,视频和看书为辅,不要搞反了。记住这个公式:只看 + 不练 = 假把戏。
4、爬坡阶段,造轮子、拆轮子为主。
5、如果你以后不想当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想在计算机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只想躺平当个平平淡淡的码农,那么我推荐一条路:跟着老师一步步走,跟着大学的教学方案,工作后随波逐流,跟着也无需求一步步走就行了。
5、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逐步扩大胜利战果,先从最小的胜利开始,让自己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尽快地进入到一种正反馈的状态当中。
6、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请保持耐心。
我是
,希望给这个回答点赞的人永远不会遇上裁员,都是自己炒了 boss,走上人生巅峰。
不焦虑是假的,在前一段字节裁员的时候还专门花时间细想了这件事,毕竟总要给自己想后路不是。
今天以字节裁员的事为引,讲讲我的看法。
字节跳动被曝商业化部门大量裁员,字节回应属实,目前情况怎么样?对被裁应届生有什么建议?
当时被裁掉的据说是字节跳动商业化部门,它是字节旗下综合的数字化营销服务平台,主要负责流量拓展和变现等业务,涵盖多个城市,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某个岗位或者受市场影响的教育板块,而几乎是商业化部门的全员!
不知道大家看到的感受,我看到时,心里咯噔了一下,危机感扑面而来。
因为,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个裁员事件而已,它是互联网行业从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的有利佐证,且现在正是很多大厂抢占资源的时期,一旦尘埃落定,必定会对互联网人带来一波反噬。
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让大量的人涌入了这个行业,导致这个行业的人数已经趋近饱和,但还有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赶来这个行业的路上。
所以,这种现象下可能导致出现什么情况?
多家企业尝试着同样的业务,抢占头部位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做着同样的事情,而过一段时间后,业务成败落定,成功的留下来,失败的就可能被裁员。
这些人就像战士,不成功便成仁,一旦其他企业已经奠定地位,或者当前企业觉得这块骨头啃不下来时,这块业务大概率会被直接砍掉,人员被裁涌入求职市场,进而导致人才数量 > 市场需求数量,加重就业难的问题。
所以,这次字节裁员,也许不光是被裁人员的问题,更是互联网人都要考虑的问题。
上面是互联网行业的现状,下面我们看看人才市场的情况。
不知道是不是我本身从事 IT 相关行业的原因,近些年很多人问我进入这个行业的建议,虽然我分析利弊,告诉他们这个行业并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光鲜,但是他们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进入。
其实这也证实了上面的说法,很多人依然在往里面进,以往的光鲜看起来太诱人了,就会蒙蔽后续风险的显现。
根据线上平台大家关注的内容,再加上大家询问不同岗位的数量就能看出,这些想进入的人中,选择的岗位排序是:程序员>产品经理 > 项目经理 > 运营 > 其他。
现状就是这个现状,那我们又能怎么办呢,先别急着悲观,因为我们还要看看,市场需求和人才匹配度的情况。
虽然这个现象可能是刚发现,但竞争力变大也不是今天才开始有的,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企业说招不到人才呢,其实就是市场需求和人才不匹配的关系。
现在的互联网市场需求和人才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所以,如果你 5 年内依然在 “市场需求量<市场已有人才数量” 的这个范围内,你一定要提高警惕了。
当然,为了便于理解上图画的比较简单,真实情况会比这种复杂的多,我大概总结一下:某些岗位的中高级能力者需求量>市场人才数,例如项目经理岗位,中高级是最匮乏的。某些岗位的多维度能力人才需求量>市场人才数,例如运营,很多运营人员只有单一的能力。某些岗位当前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市场人才数,例如数据分析人才。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和多维度能力支撑。
那我们具体需要怎么做呢,我有以下建议:
一个人如果想在企业中提升到下一个层级,需要两个条件。
1)储备一定的知识含量;
2)思维的转变。
知识含量好说,其实就是补充知识,不管你是选择从书中还是在线教育中获得,只要花功夫,知识的累积不是问题。
难点是思维的突破,对于职场人来说,不管是从一线员工到基层经理,还是从中层经理到高层领导,亦或是从高层领导再到企业家,每一次的转变都是一次 “质” 的改变,这也是职场人通常被 “卡住” 的地方。
所以,身为职场人都应该提前了解你身在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尽早认清成长的几个不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需要突破的瓶颈,这样,大家才能够明确自己在职业发展上修炼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才能更高效地聚焦于自己当前要突破的瓶颈。
以项目经理岗位为例:初级项目经理需要做到的是把简单重复性的项目或是相对普通的项目把控好。
当他知识含量和经验到一定量后,就能从更高的层级看问题,就能做到把控好更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项目,或者可以管理项目集群,这个时候就能晋升为战略项目经理或复杂的项目集群经理。
以此类推,由项目经理到项目总监,由项目总监到项目管理部的部长,然后到分管的副总裁、企业的总经理,或者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背后都是思考方式和看问题视角的转变,而这每一次的转变都是基于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为 “量变” 的积累,再碰到一定的机缘,才有可能通过 “质变” 的瓶颈,成功进阶。
我在农村老家经常听到有些人这么说:“这家伙小时候你也不爱说话、不会喊人,怎么现在这么厉害呢?”
也会听到一些人这么说:“×× 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差,现在怎么这么厉害?×× 学习这么好,有研究生学历,怎么还没 ×× 过得好?”
职场里,不少人会这样问:“我的业务水平比他高多了,为啥升职加薪的不是我?”
提问者们之所以会这样问,大概率是因为他们没有多维思维,总是从单一维度看问题,尤其这个维度看起来似乎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但是职场并不是这样算的,职场算的是你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而多一种思维,你的综合能力越强,越可能帮企业赚到钱。
就像一个专业能力 90 分的人,一定比不过 “专业能力 80 分、沟通和汇报能力 60 分” 的人,因为沟通和汇报能力会让你的 80 分让更多人看到,而单纯的 90 分则可能只是很小范围的传播,自然不能带来更多的获利,但 80 分后专业能力再提升 10 分的难度一点也不比开拓两个 60 分的新能力轻松。
什么是复利?将上期的本金和利息相加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都会累计,这就是复利的基本前提。
复利的威力有多大?如果你拿出 1 万元投资,年利率为 10%,第二年你能得到 0.1 万元的利息,本息和就是 1.1 万元。复利是利滚利,所以第二年你的本金实际上变成了 1.1 万元,你的本息和就是 1.21 万元[1×(1+10%)2 = 1.21]。依次类推,第 N 年,你的财富就是 1×(1+10%)n 万元。
按这种年利率算,25 年后,你的 1 万元就超过 10 万元;50 年后,你的 1 万元就超过 147 万元!
如果年利率是 15%,你的 1 万元,25 年后就能变成 42 多万元,50 年后就能变成 178 多万元!
这是什么概念?如果我今天投资 100 万元,年利率为 20%,那么 12 年后我就有了约 1 亿元。
这就是复利的威力,很吓人吧!
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个本金,也做不到这个年利率,所以可以考虑理财,但是不要幻想着靠复利投资发财。
不过,我们可以把复利思维用在成长上,起到的效果,会比只考虑理财复利靠谱的多。
▍比如,复利的第一种方式:横向复利,启动增强回路
其实就是一整套的系统里你把一件事情做好,然后相关的事情就会一圈一圈的循环增强,实现 “利滚利”,不是获得一次收益后清零。
比如说,我在写文章时,尽量每篇文都写好,这样就会比以往的阅读用户多,进而用户转发我们的文章,就能获得更高的新增关注量,然后用户基数更大,我再写好文章,阅读量就更多,转发人数也就更多…… 这就启动了一个增强回路。
那么增强回路有什么注意点呢?第一,你要持续专注于一些领域,要不然你可能无缘享受复利。第二,你要始终做一个按高标准做事的人,否则你压根启动不了增强回路。
▍复利的第二种方式:纵向复利,重复收益
什么是纵向复利?纵向复利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时,能非常聪明地从多个维度重复获取收益。
举个例子,做为一个项目管理 + 自媒体工作者,我可以这样做:在项目管理工作中攻克难关,加以沉淀形成文章,然后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发送,打造个人 IP。
在打造 IP 的同时可做同类型内容咨询,增加部分收入。
在输出文章和实战咨询中反复打磨内容,增加案例和解决方案变成线下课程,赚取一部分资金。
线下课程中再丰富内容,形成体系化知识,变成书籍和线上知识付费课程,形成持续性收入。
以上各个步骤的反馈,再次变成内容提升个人品牌影响力。
个人影响力提升后再反哺其中的任意一个环节,更容易的赚钱。
如果上面步骤顺利进行,就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写书和线上课有持续性收入,且以往步骤中的新反馈又可以优化原有产品,以及保证新的产出,形成一个赚钱的正向循环。
当正循环转的比较顺利时,在不影响收入的情况下就可以减少人力,去创造新的赚钱圆环,依此累积多于平常工作的多倍收入。
说白了就是:做一份工作,赚多份钱!
好了,复利的两种模式讲完了,理解容易实行难,我们都多琢磨一下。
内容讲完,最后,想对大家说:
时代的快速变化,意味着我们可能要时时应对意外,提前布局、谋划、行动,能让我们走的更顺一些。
愿我们清醒且笃定。
聊聊身边裁员的经历
1.18 年,我刚入职京东,由于东哥美国事件,舆论一大片,导致京东股价下跌。
北京与我同组的校招同事被裁,后续去向不了解,说是回去打游戏开直播。还有一个同事已拿其他公司 offer,但是没有被裁选择继续待在京东。
京东武汉大部分部门整体经历裁员,N+1 赔偿。那些离职了的同事仍然在联系,有去小公司的,有去发展还不错的公司当 Leader,基本上都在武汉。
2.21 年中旬,贝壳找房上海就地解散,阿里前同事试用期拿到半个月赔偿金。
上次和她聊天,已经入职某头部新能源车企。
3.21 年底,爱奇艺年底大规模裁员。后续消息持续了解中
一个高潮过去,就会带来新的一个危机,这就是互联网行业。
从外部的角度看,互联网大厂的密集的裁员,跟这两年大环境不景气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从内生的角度看,互联网行业其实具有周期性,比如 01 年互联网的泡沫,12 年也有一次互联网的危机,这才是本质。
互联网行业的人才竞争当然非常激烈,身处其中,难免会受影响。但是也别太慌,退一万步讲,趁年轻,转行也是件好事儿不是吗?
互联网走弱的同时有其他行业爆发了新的机会。所以,一个行业的裁员会为其他的行业带来一个很好的人才储备的机会。
以积极捕捉新的发展机会的心态,利用自己在过去互联网行业中积累的优势,能够快速降维去到其他行业。
跳出来去看一看外部的发展的机会,以及新的业务的发展机会。有很多创业企业的快速兴起,其实里面有很多的合伙人的需求,或者很多管理层的需求,换一个角度去看一看,也许世界会外部的世界会更美好。
说到底,人才走到儿都会是人才。
中午吹水**,聊到最近的大厂裁人热**,刚毕业的水友们都在感叹公司不讲道理,招人的时候求爹爹告奶奶,把人捧上了天,说什么应届年薪 30 万。现在裁人了,直接从应届生和试用期下手,今天通知明天让走人,一点不讲道理。
道理?
谁告诉你这个世界讲道理了?
讲道理,是这个世界给年轻人说的最大谎言。
当一方远远强于另一方的时候,讲道理是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行为。**只有双方都有能力为对方带来损失的时候,讲道理才有了适用的空间。**而道理能讲多少,就要看能为对方造成的损失能有多少。
从这点来看,大厂不和求职者讲道理,一点问题都没有。你能对大厂造成什么影响和损失吗?你又能对大厂造成什么损失?招你的时候,和你讲道理,是因为缺了你,**目前的工作没人做,浪费的时间就是损失,你要是去了竞争对手那边,更是未来竞争力的损失,所以大厂才有性子和你讲讲道理。**但也仅仅是讲讲道理,当你要价高于缺人造成的损失时,说不要你就不要你。
指望单纯依靠几句控诉吐槽就能让大厂和你讲道理了?
不存在的。
想让强者和你讲道理,
就要增加他因此受到的损失。
所以裁人的时候想让大厂给你讲道理,
这不是个笑话?
你能让大厂损失什么?
不能
不能还和你讲个什么道理?
好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不讲道理。
强者不讲道理,最简单的阐述就是封建时代,权贵从来不和百姓讲道理。**可以依靠暴力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病才会选择用嘴来解决问题。动嘴的效率要远低于动手,**更别提口服心不服的情况,屁股决定脑袋,屁股没改变的情况下,想改变对方的脑袋,太难了。
只有说双方在实力差别不是特别大,相互之间能形成一定的钳制时,人才会选择讲道理。**毕竟暴力虽然好用,但是暴力带来的损失也大,**讲道理更多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
所以,人与人之间,其实和国与国之间一样。只有实力相差不多的人,才能坐在一起讲道理,以理服人。实力相差太多的,是没办法坐在一起讲道理的,因为弄死你效率最高,就算你反抗也造成不了什么损失。
所以有人说这个世界是讲道理、讲规则的,这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那为什么生活中好像又不是我们说的这么残酷,虽然依旧有不讲道理的人,但没有做的那么肆无忌惮呢?
这就要感谢那些
革了自己阶级和没革自己阶级的那些人。
以往在说我们为什么看不起撒克逊文化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不敬鬼神敬祖先。**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不相信有什么救世主,相信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以在我们的神话中,面对大洪水不求上帝,自己组织人群开山劈河。面对太阳炙烤,不求神明,开弓射日。
我们的文化,是实用主义的文化**,从骨子里给我们这个民族灌注了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精神内核。**而秦汉之后的历史,先辈们也用无数次的革命来诠释了这种精神内核。
所以,
才有了李世民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先辈们用团结提高了讲道理的本钱,使得那些州牧变成了节度使,变成了府台,变成了县官。这一个个对于权贵称呼的变化,背后代表着是人民讲道理能力的提高。
州牧,一州之牧,牧什么?
牧民。为什么是牧民?因为民如牲畜,需要人来牧使,来指引。权贵视民为畜,随取随予,民如私产,讲什么道理?主人会和家畜讲道理吗?不会。听话则养,不听话则杀。纵然驯服,家无余量,畜亦可杀。曹操屠城,以人为军粮,一点都不让人奇怪。
节度使,节制、调度的使者。
权贵不再是百姓头上的主人,而是百姓的管理者。对于百姓也不在是如同看家畜一般,随意屠掠。而是把对方当成了一个同种同源的人,只是控制与驱使。稍有不慎,军士百姓便可自立一人为一方节度。晚唐五代,官首皆由军民推举。
府君,府衙上的使君。权贵从管理者的位置上往后再退了一步,不直接控制与驱使百姓,而是作为一个仲裁者,只有百姓之间出现争端了,权贵才能介入其中。
县官,县官如现管。仲裁者成了一个服务者,管理于一方,服务于一方,现实的管理于一方。管理及服务,县官需要尽心尽力的服务,才能管理好一方,维护好一方的稳定。
当然,这些称呼的变化,在书籍上的说法是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管理权被中央收回,皇帝成了权利的集中者。贵族们从国家的主人变成了官员,变成了皇帝的仆人。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以看成是一代一代的农民起义与革命,让统治者们看到了。虽然强者面对弱者可以不讲道理,选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但弱者集聚起来,一旦实力超过了强者,攻守之势异也。
所以古代的统治者并没有那么舒服,皇帝作为风险最高和平均寿命最短的职业也不是一个笑话。就像李世民说的,皇帝就是一个找寻如何可以不用嘴和弱者说道理,同时又不至于逼得弱者站起来反抗的人。
如水行舟,确实是战战兢兢。
那问题也来了
为什么
权贵们会服从皇帝对权利的收回和限制呢?
是因为皇帝拥有暴力吗?
是因为皇帝拥有生杀大权吗?
当然不是,国家就像一个人,**皇帝虽然是大脑,但也不能随便切了自己的手脚。**皇帝可以管理权贵,去设置一大堆的规则来限制权贵,逼迫权贵和百姓讲道理,用法律和道德、民俗与风俗来作为讲道理的对错准绳。
只是因为皇帝
用一个很朴素的道理给权贵们说清楚了件事。
如果强者只想依靠暴力来让弱者听话,那我是否也可以像你们对待百姓一样对待你们?如果你们会团结起来反抗我,百姓也会团结起来反抗你们。纵观中华历史,坐在那个位置上的来来回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你们想限制我,就像他们想限制你们一样,终归都是想要维护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追求一个稳定日子。所以你们如果不能遵从规则,上行下效,最终必然是大家一起完蛋。
而这,
才是权贵们把百姓从牛马当成了人看待的原因。
而那个人最伟大的一点,也就是用某些被称为污点的事情去阐述了这个道理,当弱者发现可以不用道理,用暴力可以如此简单的解决问题之后。弱者就是聚集起来,成为最强大的那个强者。
而这个初获能力的强者,如同小儿手持长枪,随意挥动之下伤人伤己。但弱者毕竟是弱者,就算一切重来又怎么样呢?而本来作为强者的你们,又有多少的勇气可以重起阡陌呢?
所以越发的感叹那个人的伟大,甚至于这件被无数人称为误点的事,也不过是那个人用实践给权贵们演示了一波真理。在人民大海的汪洋里,纵然是一块顽石,也最终会被冲碎磨粉,碾去了形状。
但他们还可以形成大海吗?
![](data:image/svg+xml;utf8,)
谢邀。
这一波裁员,除了众所周知的经济形势大势的因素之外,核心原因还是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确实快要吃完了,不要觉得怎么这个风口过去的这么早,一个行业风口能够坚持十多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对比一下九几年的第一波互联网风口,还没坚持够十年就自爆了。
而且这股趋势不仅发生在国内,美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的,这几年新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比如 uber 这一波,很多都是上市即破发,uber 直到去年都还没盈利,短期内也看不到能盈利的迹象。很多人觉得国内对互联网的政策只要有点松动,好日子就会回来,其实不是的,政策改变容易,但要想对抗结构性的增长乏力,太难了。
作为个人,首先要认可 “好日子回不来了” 的这一现状,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再考虑其他的,或许在这一阶段,大家在职业规划的时候更应该考虑的这一份工作能否让自己有实质性的能力成长,而不是短期的一些红利,这样才能在冬天到来之前成为幸存的那一批人。
当然如果你后顾无忧的话(指不用养家,没啥经济压力)可以试着去冲一下元宇宙那些新赛道,个人非常不看好,但万一成了呢?说不定就是下一个风口。有时候我和朋友开玩笑,说元宇宙就是个失败者联盟,里面包含了当年做开放世界 / 沙盒游戏的人,做 VR/AR 的人,做大数据的人,做区块链的人,做人工智能的人,这批把曾经的牛皮吹爆了的人现在开始联合起来吹一个更大的泡泡,你问我看好不看好?我当然不看好。但要不是因为广义上的计算机行业实在在移动互联网之后拿不出商业上的新东西了,谁愿意跟着吹泡泡。
我最开始在建筑设计院工作,后来发觉整个建筑行业都在走下坡路,于是开始寻求转行的机会。
今年初我离职了,考公考编没考上,只能安慰自己,就算考上了也没多少钱,好不到哪去。
于是追着风口去了线上教培公司,我自己都还在新员工培训阶段呢,整个教培行业就开始裁员了。
后来又去面试过房产经济人、电话销售、BIM 咨询…… 都不合适。
那一段时间我陷入了极度焦虑之中,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么完了,那时的我还不满 26 岁。
最后带着不甘又回到了建筑设计院。
回来之后发现,项目少了,加班也少了,工作和生活的状态终于正常了。
但是前几个月设计院也开始降薪裁员了。
那时的我又开始考虑要不要再追一次风口,上个计算机培训班去互联网大厂上班。
现在听说部分互联网大厂也开始裁员了。
很多人说世界的尽头是体制内。
因为稳定。
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当一个人足够优秀的时候,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在企业单位,淘汰都轮不到他…… 这是我以前的想法。
现实情况是当裁员的洪流朝你滚来的时候,可不会管你是蚂蚁还是大象。
所以我觉得世界的尽头是靠自己。
而靠自己就是要经历许多起起落落。
朱光潜先生说:
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我起初并不认同这句话,现在慢慢学会了理解。
当就业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怨天尤人确实解决不了问题,但是能让自己爽啊。
所以当市场将我抛弃的时候,我会哭着从原地爬起来,再骂上几句脏话。
但是请一定要记住,骂完之后依旧要向前奔跑,不为追赶什么,只为自己不被落下。
没人会因为你骂了几句脏话,又瞧见你哭泣的面容便觉得你可怜,在通往未来的旅途中顺便将你捎上。
通往体制内的道路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终究是少部分人的狂欢。
大部分人依旧是平凡的,而平凡人自然逃不过社会的 “鱿鱼游戏”。
朱光潜先生还说:
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
将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看淡那些喜怒哀乐。
我觉得人最可笑的地方就在于:
明明不知道自己一辈子有多长,却轻易妄言自己这辈子可能要完了。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诌些什么,只当发些牢骚罢了。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中规定,简单理解,公司可以裁减人员只有在这四种情况下:
一是公司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进行重整期间;
二是公司生产经营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
三是技术变革转产需要经营调整。
四是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履行劳动合同成本剧增或履行不能。
公司只有具备了上述法定条件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裁减人员,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才是合法有效的。因此,裁员也是劳动合同解除的一种方式,需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也就是经济性裁员。
公司辞退员工需要法律是由和法律程序,不同的解除理由将导致不同的解除补偿情况。
赔偿标准的常见陈述和算法:
N:经济补偿金,由员工工作年 × 员工离职前 12 个月平均工资。
1:代通知金,公司没有提前 30 天通知就解除无过错员工,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补偿。
2N:违法解除赔偿金,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支付两倍经济补偿金。
员工的月份薪酬高于当地平均工资三倍的,按照当地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
常见辞退赔偿:
1、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协议补偿
根据双方的协议执行补偿,可以高于也可以低于法定的补偿金,甚至可以协商达成其他交换条件不给补偿金。
2、非过错解解除动合同,补偿为 N 或者 N+1
由于主客观原因致使劳动合同不能履行,公司在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后有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由于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公司必须提前一月向员工书面通知,公司提前一个月以上通知员工解除的只需要补偿 N,否则就要补偿一个月工资 N+1,不然公司涉嫌违法解除。
3、员工过错解除动合同,公司无需补偿
在员工有过错性情形时,公司有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无须支付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4、公司违法解除,补偿为 2N
一切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是由,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解除,都是非法解除需要支付员工赔偿金。例如:没有正大法律理由解除、适用解除理由不当、解除程序不合法律规定、法律限制解除情况下辞退员工等。
有下列有四种情形是不允许被裁员的
第一种是患有职业病或者因公负伤丧失部分或者全部劳动能力的
第二种是患病或负伤还在医疗期内的
第三种是三期女职工的
第四种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正确理解经济性裁员的,就是企业必须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满足裁员的条件,并且满足合规合法的程序,否则会认定为违法解除,需要支付 2N 的赔偿金或者恢复劳动关系。
遇到签了裁员协议,但是拿不到补偿款的情况,员工可以携带上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材料,去劳动监察机构投诉维权或者申请劳动仲裁。由劳动监察部门责令企业支付,或者凭借劳动仲裁的裁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企业支付。
从中可以看到,作为劳动者,还是有保障的。
但是在现今时代,风险与机遇并存,居安思危是好事。面对大厂的裁员浪潮,我们可以稳中求进,逐步提升自己。只要是自身有价值,多的是选择。
——End——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
关注 @红海人力,专业的中高端人才职业发展平台。深耕职场二十余年,分享有用的职场知识,提供招聘信息、社保代缴、职业培训、企业咨询等服务。
刚入行却被惊爆行业裁员,这种摸不着底的感受是不好受。我说个其他行业的案例。
我当年大学毕业,义无反顾进入外贸行业,刚到单位,一位马上要退休的师傅对我们刚分来的大学生说:外贸行业刚要不好做了,你们来了。
那是 1993 年。国家开始逐步放开自营进出口权,有了进出口权,工厂可以不依靠外贸公司来出口产品了。后来出口商品配额也取消了,外贸公司又失去一块红利。然后的二三十年中,外贸公司不断调整自己的站位,从对工厂高高在上,到称兄道弟,有互相竞争,也有互相支持。
外贸出口一直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也一直在增长,但 2020 年前,出口所占 GDP 比例其实逐年减小,已低于另两驾马车:投资、消费。
到了 2020 年,时势造英雄,外贸重获蓬勃发展,但困难依旧不少。
我说这么多外贸行业的历程,是想说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如果一个外贸从业者,他一直认为行业发展受限,金融危机打击,那么他会畏手畏脚,能维持已是不错,做不了很大的。
如果他看到的是发展中依然存在机会,积极进取,那么一定能赶上几次风口:互联网电商、平台供应商、直播带货等,成为外贸行业的造富者。
所以题主现在要关心行业发展趋势,但更要从自身出发,做好眼前能做的事。而是否怀着正向思维去做事,效果也会差别很大。
题主已经拿到程序员 offer,那当下要做的是尽快在工作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既审时度势,又踏实前进,在更多挑战到来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还有一点就是:**在内因与外因之间,一定要先控制好内因,兼顾外因。放下你不能改变的,改变你能够改变的。**整个行业的大趋势,可能是我们个人不能改变的,但是个人如何去做,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选择和努力的。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有行业大佬进言,参考后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多努力。
以上供你参考。加油~
我是生涯规划师原小青,用专业、靠谱的态度解答有关学业、职业、工作生活平衡的困惑。一起成长,更好地长成自己。
各大厂爆出裁员,作为互联网创业者的你,有没有感到焦虑呢?分析下当下的情况。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的好,特别结合实际,而且又能够让人理性分析。
我一直认为为什么会裁员,核心一点就是收入跟不上,支出很庞大,所以导致要不公司倒闭,要不就是做出裁员。
可能很多互联网从业者,包括了解互联网的人都知道,所有的互联网公司的 90% 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广告。
也就是说广告收入顶得上,他们就可以不断的进行扩张拓展,包括招更牛的人出现那么问题就来了,收入跟不上也就是广告跟不上。
这几年为什么广告也不好干了吗?核心原因来自于一句话,广告就是经济的晴雨表
这句话从事过本行业的人或许都知道,市场环境好,大家都有钱赚都有钱拿,那么大家更愿意打广告。
但如果说市场条件不好,大家的钱都挣不下来,甚至得花钱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那么你打广告必死无疑或者没有钱打广告,所以广告收入少了,互联网公司也就一般了。
所以在某种情况下就不能面对裁员的情况,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可以站在更大的趋势环境下聊聊天。
就像在家里面一样,平时你一件衣服可以花一两千买,但是收入下降了。大家都不给力了,一两千可能就变成了一两百。到后面可能连衣服也不买了,先苟活下去最好。
其实从多个维度来看,这就是事情的真相。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能够求生呢?我一直认为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放缓是很正常的,就像你们公司今年的销售好,给你们多发了 1 万块钱的年终奖。
明年发了 12,000 元的年终奖,但是不一定保证你后年能发 15,000 甚至发 2 万。
很可能在大后年公司就会为各种问题连年终奖都没有了,这很正常也属于经济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仔细想想你所在的这个行业是否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第二就是即使在你公司里面,您认为你的岗位是不是核心岗位,你的这个核心岗位在未来的发展机会有多少?
就像广告产品优化师一样,如果大家都把钱投在了广告上面。那么则需要把广告进行精细化的运营,在这个时候广告优化时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但如果说没人投广告了,或者经济环境下行,广告收入骤降,你觉得这个岗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多少当然有,但是市场需求会逐步减少。
所以做任何事情希望能够站在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果身处在互联网大环境中,个人认为首先先苟活着,包括先找一份,你觉得能够活得下去的工作先这么干着,慢慢的去探索,机会和发展,毕竟在风浪之中先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所谓的做副业什么之类的,我个人认为正常来说能把你的工作都干好,并且能做到位,在这个风暴中存活下来已经能够拼尽全力了,至于副业,我个人认为还不把这段时间的积累和经历放在主页上看看怎么能够让自己做得更好和进行规划,而不是说本来我是做程序的,你非得让我去搞画图或者别的。
而是既然我是做程序的,那我就想想怎么能把程序做得更好,或者在突破现在的环境下,能不能有一些程序外加销售能力,能够帮助公司在产品上取得突破,或者能以更加专业的方式卖给更加专业的人,获得更大的利润。
所以我认为思考以及结合行业发展的形势,远远要比所谓的自怨自艾,哀声叹气要好很多。
最后推荐一些关于思想格局和认知方面的书,不忙了可以看看。
[
下班的人先离职 威廉 职场人际关系提升自我修养工作效
¥34.00 起
完
如果你觉得我答的不错的话,欢迎点个赞,要是能关注一波就更好了。
这两年的经济疲软,行业动荡,Y 情起伏…… 很多行业很多小伙伴都受挫了。
杯具的是年没过完企业就倒闭了;青杏的是企业经营危机全员降薪;哭笑不得的是房天下降薪,没钱发工资却有钱放贷款,有员工 2 月仅收入 48 元……
很多教培老师、地产人和其他很多行业朋友,突然没了工作。应届生找工作也难,毕业就等于失业。欲哭无泪,太难了。
地产公司,一个个走在破产边缘
互联网裁员名单出炉,有部门整体裁员 90%
近日互联网流出一份裁员名单,名单里涉及目前一线互联网公司的裁员动作,但真实性无从考证,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爱奇艺裁员、腾讯优化、字节跳动裁员、滴滴身处在水深火热当中,大家的生活似乎过的都不好,因此虽然裁员名单上面我们无法考证裁员真实性,但从某些方面确实能够感受到互联网严冬的到来。
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相应的工作岗位却没有得到明显的增加,内卷越来越严重。
不说了,很多人已经内牛满面。
经济低迷、企业降薪的现况会维持一段时间,大家都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但总是想破头,却仍不知道该怎么办?
寒冬之下,每个人都要有被动性收入。
如果你的收入管道过于单一,只有一份工资性收入,那将是未来你最大的风险。
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的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可是现在看来,这种打工赚钱,赚工资的收入却成了最不稳定的收入。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困难,说把你炒了就炒了,都不带商量的。
拿工资性收入,还有一个风险,就是这是靠你的劳动所得。即便是公司不炒你,万一哪天你病了,或者回家生孩子了,或者想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暂时不能劳动了,你的收入也就停止了。
现在好多家庭都有各种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一家人的生活费,手停口停的日子,简直不敢想象。
所以呢,如果你只有一份工资收入的话,一定要警惕了,这是未来你最大的风险。
被动收入,这词来源于罗伯特清崎的书籍《富爸爸穷爸爸》,即使不工作也能持续增加的收入。它不同于主动收入,主动收入是我们平时上班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
比如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挂在各大电商平台你可能随时都会购买,当然也包含半夜,所以啊,作者可能在睡觉的时候也能获得书本的收入。
被动收入是一种只要付出一点努力进行维护,就能定期获得的收入。
我们想获得被动收入的方式有 N 多种:
财商思维:上班族如何增加被动收入实现财务自由,我把知道的副业刚需项目都告诉你
资产类被动收入:第一种是直接拥有企业、房产、农场、森林、矿山、工厂、码头…… 不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国家;第二种是持币者借助金融工具(股票、房地产信托基金等)间接持有第一类资产。
先说房产,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在大城市奋斗十几年,连首付都付不起,更别说多几套房子收租金了。
再说股票,基金,如何选到优质的股票和基金,如何在股票基金相对比较便宜的时候买入,这又是一门大学问,在金融市场,永远是 7 亏、2 平、1 赚(“1 赚” 里还有 75% 是机构投资者,可见散户韭菜绿油油)。
所以,想要通过房产、股票或者基金,获得被动收入,这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门槛极高的事情。
作为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感觉这个被动收入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而当我在不断学习财商和践行的路上,从包租开始,慢慢的我发现了很多的被动收入,而不限于包租。
咱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小伙伴,听他们的故事和他们交流,让我学习到很多,我看他们做事情的方式,选择一个生意值不值得做时候的思考路径,乃至如何教育小孩,都让我获益良多。
譬如说我们的有些小伙伴在网上开课,网课的收益其实就和版税收入一样就是一个被动收入。因为做一个网课可能花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他的收入却是持续性的,不断地在增加。
很多人可能会说,出书太困难了,那么你可以从包租开始做起。一个月做一套包租房溢价 1000 / 月,一年做下来可以做 12 套 1.2 万元 / 月,而这个 1.2 万元是根据你签约的时间可以持续 6~10 年的收入,并且随着租金的增长,这个收入还会增加,那我们按照保守估计的话,我们锁定的 6 年收入是 86 万,10 年收入是 144 万。
财商思维:富爸爸财商被动收入项目——自家周边包租房子做二房东
关于正确的财商,并不仅仅是到被动收入这里就打止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你以为 2 万的被动收入仅仅是一个被动收入吗?2 万的被动收入在我们专业的房产投资人士眼中是 400 万的月供。也就是说你可以买一个五六百万的房子,如果你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标的物,这个五六百万的房子大概率 5~7 年翻一番,也就是说你可以躺赚五六百万。
这些都仅仅是因为你学习了财商知识,开始了打造被动收入的行动,感觉幸福来的太突然,有没有。买到的房子涨价获得资本利得也是被动收入。
财商思维:面对高不可攀的房价,月薪 5000 照样买房的方法和技巧基本没人知道
有没有正确的财商观念,对一个人和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影响真的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房屋租赁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
刨开开发商自持物业,其余简而言之,就是二房东。长租公寓、星级酒店、商场等很多都是二房东。
一套套房子租下来做公寓、民宿等,小本经营,风险分散,适合小白二房东。
躺赚、躺着赚钱、睡着也有收入的二房东越来越受欢迎。
房子是一只鸡。我们买不起房子这只鸡,那我们就借吧。包租做二房东是一个借鸡生蛋的投资方式,其次,二房东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只要你管理好你的租客,你每个月都能获得稳定的租金。
然后,从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城市化角度考虑,中国的房地产很大概率是上涨的,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家上司公司,那么房子就是该公司的股票,参与房地产就是参与分红。
二房东做什么,包租房子转租出去赚差价。
第一个利润来源: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性,为租房的双方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二个利润来源:赚批发(长期)与零售(短期)之间的差价。
第三个利润来源:是来自期货的利润。
咱说的手上有几千几万就可以做二房东的事情。
别着急,我们捋一捋这门生意的全过程:找房源 - 签合同 - 收房 - 装修改造 - 出房 - 出租 - 日常维护。
先说拿房,核心是长租约和租客定位。
集中公寓低于 10 年不做,分散公寓大中介 3 年、5 年就做;一般合同越往后,租金溢价收益越大。定位整租还是分租,年轻白领还是居家过日子,或企业宿舍啊,这很重要。
找房源的风险在哪?
主要是房东不守信用,租金上涨房东撕毁合同的情况。这可以通过合同条款规避违约风险。二房东取得赔偿,不至于亏本,生意可以维持,房间内的租客,可以安抚和重新安置。
拿下房源,接下来就是装修,根据租客定位来装修。
如何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快速、有序的完成呢? 这里不可控因素太多,一方面是家居质量的把控,另一方面,是对安装质量的监督。
房间装好之后,终于可以出房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把房子租出去。
一种渠道,是与中介合作,其效率最高,不过半月佣的成本不低;
另一种渠道,是在 58、赶集等网站上发布,不花钱,但成交率偏低,也考验公寓团队的 “杀客” 能力。
还有一种最近这几年兴起的民宿短租平台,爱彼迎、途家、美团、小猪、携程、booking、agoda 等,是房子出租的渠道,也是比较赚钱的方式。批发租赁时间转零售。
长租是被动收入,短租是主动收入,当被动收入大于主动收入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富爸爸说的财务自由了。
空置,空置,还是空置。千辛万苦,房子租出去了,资金开始回笼,一切都好了起来。如果出房遇上租房淡季,要准备过冬了。这得通过运营、合约等手段规避风险。
包租房有笋盘,无本拿房全靠找全靠说,免租期、装修期、付款期等都可以谈,空手套白狼是有的。
项目启动资金 5 个月租金,是可以实现的,中介费、房租、押金、装修费用都是基本,或许你三个月把中介费和装修费赚回来。
民宿运营很好,装修花多几个月租金,也能很快回本。
10 个月到 1 年回本都是很正常的。
一房东出钱买房,二房东出力。
房屋租赁是服务行业,蛋壳已经破了,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链家、我爱我家再大不可能一家通吃,不可能垄断市场。很多房东有 N 套房,N 个房东有 N 个租房的理由,有 N 个想法。大中介死缠烂打租 3 年不成,小伙伴一招必杀签约 10 年以上。大中介装修好的房子顶多溢价 1000,小伙伴略比绿中介黄中介认真一点点多花千儿八百装修费多租到 50%。
二房东包租案例
案例一,入门版 小白就能做,门槛低,复制容易。
案例二,中级版 边做边进步边做大
案例三,高级版 装修漂亮,用好东西,让有钱人惊讶。
地点:北京
收房价:7500
装修费用:5w+
出房价:13000
6 年租约,基本锁定收益 30w+
富爸爸 4 个绿房子,一个红酒店。
N 套房子每月 1 W 的现金流,
可以支配 200 W 的贷款,
可以支配 300 W 的资产,
300 W 资产 5-10 年赚 300 W,
都是别人帮你支付的。
荐书 《包租女王:美國房屋租賃贏家實戰錄》 作者:Mia
想在「美国置产」并乐当包租公或包租婆吗?想掌握「包租生意」的致胜之道吗?从挑选物件、房客,到包租管理重点,必学妙招大公开! 拥有二十多年美国房屋租赁经验的 MIA,把握住每次景气循环的机会增加财富,买房包租,以租养贷,每月除了有稳定的租金收益,同时静待房地产的增值。
这几年台湾房市低迷,租赁市场的投资报酬率已不如以往,透过包租女王 MIA 传授赢家秘诀,让你也有机会享受财富自由的生活。本书特色 作者在美当包租女王二十多年,她的宝贵经验可以让有心投入此行业者快速上手。
CH01 租赁缘起 包租是稳定获利的行业
1. 无论景气好坏,永远有租客
★景气好,房客川流不息,出租兴旺
★景气转弱,房客更为增加,租屋气氛越趋乐观
★经济 down 到谷底,出租景气逆势高涨
2. 无论房价涨跌,永远赚租金
★房价大跌,房客如潮水涌向出租市场
★景气回春,投资客大举进场,租金又创高峰
3. 无论阴晴雨雷,坐在家中等著房客上门
CH02 包租的求胜之道
1. 精选物件
★好学区吸引力大,租金高仍抢手
★大学城周围租金高,仍吸引学生居住
★便利性高的生活环境,吸引大量租客
2. 管理服务
★准备完整的合约处理各种情况
3. 熟悉流程
4. 慎选房客
CH03 包租的心理艺术与经营哲学
1. 租金订价合理,自然过滤出好房客
2. 包租是适得其所、顺其自然的艺术
3. 租给好房客,当个快乐包租王
4. 善待好房客,获得包租长久的收益
5. 挺进美国,换屋包租术
6. 卖相较差的房屋绝地大反攻
7. 包租是稳健妥当的经营事业
8. 包租的经营理念越单纯越好
CH04 包租的致胜生财术
1. 精选物件
★邻近购物商场,租屋强强滚
★购买大屋包租,租金报酬率高
★房价是台北三分之一,租金多三倍
★停车位和好邻居绝对不能少
2. 挑选房客
3. 刊登广告
★刊登广告的必胜绝招
4. 包租方案
★优质套房,贴心又抢手
★租金高,回报期快
5. 管理服务
6. 辨识房客
CH05 包租实战答问录 后语—包租情缘
![](data:image/svg+xml;utf8,)
更多财商干货,知乎关注我:@财籽研究院
如果觉得说的不错,点赞 + 收藏,下次还能找到哦,多复习,相信对你一定有帮助的。
如果你有不一样的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有着裁员经历的我来说,当然有焦虑,没有是不可能的。
当你越了解现在实体行业的苦就越觉的现在互联网行业虚高的厉害。
去年过年疫情的时候,估计也只有互联网企业可以提前远程办公复工复产,当时觉的自己还在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里,疫情期间,互联网线上也可以发挥作用弥补线下距离的问题,似乎有了一些社会价值。
所以当时,各项数据好的都不得了。现在回头看,可能是互联网行业过去乃至未来的巅峰时期了。
作为个人,因为处在互联网行业的原因。在疫情严重的时候也并没有失业,一切照旧,值得庆幸。
但今年来看,国家监管趋严,对之前互联网行业以后的乱象进行大范围的整治,很多业务都面临着合规的问题。
所以,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出现了经营性问题。那紧接着,就是裁员。
目前曝出来字节跳动都对刚入职 3 个月的应届生动手了,裁掉了一个刚入职 3 个月的应届生,再加上是年底,明年这些人出来找工作既没有了应届生的身份,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这些人怎么办?
爱奇艺这段时间也开始 20%-40% 的裁员,对象就是那些高薪、高职级的老人。
所以不管是新人,还是老人,其实在互联网都面临着被裁员的风险。
并且劳动法拿这种裁员也没什么办法,末尾淘汰,N+1 的补偿,本身企业经营确实有问题,尤其是在现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裁员的情况才发生的越来越多。
对于裁员,大部分人也只能选择默默接受,继续找下家。
面对裁员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以上都是悲观的部分。当然也有一些乐观的部分。
1、政策面上来讲,行业基本已经见底了,监管不能比这个更严了,再严下去行业要出事了。所以后面可能会慢慢好起来。
2、招聘人才方面,各个大厂今年的校招规模还是在持续扩张,说明人才还是短缺的。一般公司也都是伴随着扩招和裁员一起的,所以裁员也不必看那么重,属于基操。
3、个人来说,程序员在互联网行业仍旧是普通草根最好的选择,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也不用担心太多。
总的来说,现在仍然是逆风阶段,有翻盘希望,稳住,我们还能赢。
其实不必焦虑。**互联网行业年底常规操作,有人挪坑,就有人补坑。**更别说作为新兴太阳的应届生了。
慢慢学习,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就行了。
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精于一个领域
虽然社会很多风向在大力宣传斜杠青年的价值,但是当真正危机来临时,你最精的一条路,才是你的救赎;
二、不断学习、善于积累
职场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经历,都是一次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不要得过且过,抓住关键点,不断补充,学在职场,并不断积累经验,让自己有面对困难时的底气;
职场变化太大,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具备危机意识,不断学习,自我强大,当你面对各种突发问题时,才能坦然面对。
先说结论,当前互联网公司的收益增速在慢慢放缓,但仍然是诸多行业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但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度变大。作为从业的普通员工,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升自身能力,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逃过一波又一波的裁员潮。
像裁员、互联网寒冬这一类的词其实出现的频率一直挺高的,尤其是每年的年底(这是因为其他时间基本是都在招聘),脉脉上热搜排行榜常年被裁员等词占据。另外,身边不少朋友确实也反映组里的招聘指标缩减了,本来有两个 HC,现在都取消了。校招的情况也确实是逐年变难,我本身是搞推荐算法的,更是深有体会,互联网算法岗从之前会背一个八股就能进,到现在要手撕 leetcode hard。然而进入工作之后,其实大部分人还是做一些比较基础的工作,可替代性是很强的。
确实互联网公司的扩张的速度,在短时间内无法像之前一样疯狂,获客成本也随着网民人数达到上限而变得越来越高,盈利能力自然也是趋于平稳,所以,不少大厂主动裁员,是为了缩衣节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正常行为,不过暂时还没有看到这个行业快速衰落的现象,只是趋于稳定。我们作为普通员工,需要保证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驱使的互联网行业中,避免被优化。
剩余追索权,我们在之前的文章谈过,主要是除了房子本身,资不抵债部分是否还可以继续向购房者追索的一种权利。
大部分的亚洲国家银行拥有剩余追索权,甚至部分地区设置有子孙贷,也就是即使一代人 30-50 年无法偿还贷款,其银行也可以不收回房子,而其余贷款由其子孙承担,房产也由子孙继承,完美的解决了血本无归的问题,只要你想还贷款,那么房子就不会被收回。
国内有这种贷款吗?
目前尚不得知,有一种叫顺接力贷和倒接力贷的东西,主贷款人是父母或者孩子,担保人为孩子或父母,一旦主贷款方无法还款,则担保人需还款,算是一种变相的子孙贷。
日本房地产泡沫期间就出现过这种金融产品。
六个钱包买房,六个钱包付首付,子孙接力贷,可谓是为了维持房价做出了巨大的创新。
我们计算过人一辈子的收入,参考《算笔账:一辈子的收入开支是 600w,享受了的有多少?被拿走了多少?》,也就是负债额度在收入范围内,只要其活着,那么银行就不会产生坏账,一定能收回本金。
无限责任的个体出现债务问题,由于特殊的东方文化,六个钱包会倾尽所有供给一个家庭,最后完成债务清偿,因此无限责任的个体对于银行来说是优质客户。有限责任的房企一旦违约,基本上断无生路,六亲无靠,最终的坏账均有银行本身承担,因此房地产税征收前,把有限责任房企的债务转移给无限责任的个人,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具体策略就是,开工即预售,严格意义上刚拿地就可以预售,迅速回笼资金锁定利润不压货。
所有的债务并不会凭空消失,但是可以转移
早该管管了,为啥会有焦虑呢?
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年 Facebook Amazon Google 全部大扩招,不仅扩招,薪水还大涨了一波(应届生涨薪大于 20%)。
焦虑时候目光不妨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最近听一个中医药大学教授讲的课,她讲到有些人很怕死,长期焦虑,反而惹得一身小毛病。如果把这件事看的通透,生老病死是个常态,抱着平常心,有乐观的心态,反而能够长寿。
同理,行业发展也是变幻莫测,风云诡谲,与其每天为是否会被裁员而焦虑,还不如有规划的提高自己的实力,以不变应万变。
实力提升努力就可以达到,是确定的,公司转型裁员到自己,是不确定的。
有确定的不去做,非得整天担心那个不确定的,这是故意找刺激?
恐怕最后确定的没抓住,还赶上了不确定的,墨菲定律,怕啥来啥。
不会因为你焦虑就不会被裁员,也不会因为不焦虑而被裁员,裁不裁是公司发展规划和自身实力决定的。
我是焚香抚琴,如果喜欢就点个赞再走,谢谢!
2021.12.4 14:15
我一直在说,培训班、自媒体、公众号、面试大咖这帮人,市场做不大,整天想的事就是怎么割韭菜,全然不管市场萎缩,政策打击。像 findyi 这种货色,还他妈在推书单。
这帮人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让韭菜进坑。什么高端稀缺,低端内卷,什么干几年抵别人一辈子。说实话,但凡干过几年的,都知道这群人在放屁。
当然,最令人不解的是,确实有无穷无尽的韭菜愿意被割,这就拦不住了。韭菜习惯性的隔绝一切反对的声音,没有一点独立的思考,用时间去趟别人的笔下大道。这些人——放哪都被割。
2021.12.5 08:46
神仙理论列一列:
1. 高端稀缺,低端多余
2. 干几年抵别人一辈子,每天一次鲍鱼、燕窝
3. 互联网年底裁人正常
4. 只要有核心技术,走到哪里都不怕,
今天互联网朋友的朋友圈刷频了,主要原因是爱奇艺裁员,互联网大厂之一,也开始裁员了,让不少人唏嘘。
很多围观吃瓜群众还好奇,每天都在用的爱奇艺,自己还充着会员,为什么就突然不行了?
据说裁员的原因是爱奇艺持续亏损,导致裁员达到上千人,比例甚至据说达到 20%%。就在今年也传言阿里也会裁员接近上万人,裁员的背后同样是公司的业务不够稳定。
我在做产品经理这几年,对于裁员已经屡见不鲜了,不仅是大厂的新闻,我身边也发生过不少的裁员故事。所以我常对自己训练营的学生、和打算转型的新同学说,进入互联网能不能承受被裁员的危机感。
裁员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因为劳动合同还没有到期,公司单方面发起的辞退,通常会在试用期和正式员工辞退。
总的来说裁员对刚加入互联网的新人们是非常痛苦的,什么都没有开始准备,就丢了饭碗,或者在同事眼里就成为了 “差班生 “。裁员的同事心情总是不好的,虽然说有补偿,但很多时候那几个月的补偿金并不能平息。
有时候裁员对一个员工来说,这是对自己的青春和劳动果实否定。
1. 不同时期的裁员
试用期也会存在辞退,但往往是试用期的表现不如意、或者公司业务发展不下去了才会裁员,这个发送的概率非常低,因为往往公司有 HC 的时候,自然就预留了试用期的时间。
正式员工辞退,这是裁员的最大占比,主要是因为公司业务营收难以支撑,但裁员往往也看部门,一个公司裁员往往会优先裁员掉 “没有用的” 的团队和员工。所以对一个产品经理来说,要有慧眼来判别自己加入的公司是否有可能会裁员,是非常关键的。
2. 我身边 2 个裁员的故事
我的一位同事,连续两年绩效 C,被裁。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同事,每天的工作时间长度、和工作习惯都出奇的一样,就像每天都在重复播放电影一样。
这位同事在工作上是一个产品经理,公司上班时间是早九晚六,他每天的作息时间早上 9 点下午 6 点准时走。什时间喝咖啡、什么时间点吃水果都是非常固定的。
就连每天公司食堂吃饭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总是在这个位置上可以看到他中午吃饭的身影,在公司也不和其他同事过多的社交。
在第一年拿 C 绩效的时候,在一个产品线的开发部门;第二年换部门到了新部门后,仍然拿 C。因为公司规定,连续两年拿 C 就会被辞退。
于是这位同事在公司总共 5 年,最后得到了 N+1 的赔偿。
你要说公司赚钱吗?当然赚钱,但是就算是业务发展好的公司,仍然会存在裁员情况
我的一位同事,因为公司不赚钱,被裁员。
2018 年,我朋友加入的公司去校园招聘了不少大学生,有了不少新血。这家公司是以生物医疗为基础能力,做健康医疗赛道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公司本想打造基于基因检车的精准测量和健康管理,在这个过程采购了大量的设备、以及修建了线下门店,同时需要大量的互联网与 IT 能力去链接用户的健康管理场景。
但是生物医疗本身的市场教育成本太高,如今就连不少城市的医生都不太看好基因检测手段。同时这家公司软件研发的投入没有实际的产出,站在公司对投资、对外的角度,能够撑起这家公司的全是生物医疗基础而不是 IT 团队,我朋友入职 2 年,亲眼看到研发团队不断扩招从十几人到几十人,在人力、房租上开销上烧了几千万投融资钱。2 年时间没有什么可以带来换回成本的营收,这家公司在他入职 2 年后,裁员掉了 IT 部门,整个 IT 部门从几十人变成 4 个人。
补偿方式 N+1,我这位同事就这样被裁掉了。在这家公司呆了 2 年,因为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的不清晰,2 年时间他产品经理期间做了 4-5 个 0 到 1 的 app、系统,但没有一个有用户量,大量的用户都是内部测试,公司内部玩玩而已。
后续加入到了新的公司做产品经理。当然薪资待遇有一些涨幅,但这家公司的上班时长也加长了,以前可以 6 点下班,现在则晚上 9 点。造成以前下班早的原因主要是以前就没用户,没用户就没有紧急的需求,产品经理没有业务基础,自然需求就少了。
而新公司则业务清洗、用户量增加,所以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围绕主营业务的需求去迭代,自然需求多,就开的会多,写的文档、画原型时间就多了。
3. 如何识别公司裁员不?
听了上面的故事后,我相信你应该知道,在互联网公司里,裁员主要有 2 部分原因,第一个是公司到底赚不赚钱,第二个是你在公司到底有没有价值(或其他因素你懂的)
前面第一个同事,就是你违规了,第一年领导给你 C 的绩效就是为了提醒你,但是第二年继续没有实际产出,再加上不会基础的职场社交,自然按照公司规则,就是末位淘汰。
如果他在公司里,要么有自己的工作成绩产出,要么就是也要会人事关系相处,自然就不会得到那么差的绩效。
如果说第一个裁员在公司里面是比较有较多主观因素,我们难以控制,第二个因素就客观了。就是你加入是不是公司核心业务(核心业务不一定赚钱),同时业务部门是不是赚钱的,没有赚钱的部门或公司就不要加入了
很多公司在招人时候会说今年有多少钱的预算来做产品研发、或广告投放,依次吸引不少的产品经理去加入。因为有钱就等于有资源,有资源就等于可以不断试错说不定还能够搞出事情,但实际上没有营收,搞事情的风险就太大了,随时就可能丢掉饭碗。这个和个人的能力价值没关系是公司的商业模式问题了。公司的计划说变就变,投资人说撤资就撤资。
4. 怎么避免裁员?
要想避免被裁员,主要能够防范的是入职 1-3 年时间断内,被裁员。太长的时间我们也无法预测,太短则往往不可能。建议在面试的时候问下面文体
1. 所加入的团队现在业务是否盈利?
团队能有价值,至少在水涨船高效应下,你至少会运气好一些。
2. 我的职位定位是什么?
如果是严格的 KPI 或指标定位走向评判工作绩效,那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缺钱就别去了。
3. 当前团队的人员架构和成员情况?
团队的工作氛围是否和你的性格相匹配,比如有的公司团队成员年龄和自己相差太大,自然工作就比较难以推动,大家都是老油条了,怎么推动。
同时观察资源配置情况,没有资源或者外包的同事都会造成自己工作效率低下,从而造成没有个人工作成绩输出。
有了以上 3 个问题,再加上基础的企业背景调查自然就不会踩坑到刚入职被裁员的情况。
对了,你可以添加加我好友 pmkevin001,领取我的原型部件库,同时还有运营模版**,**带你了解快速提升产品运营进阶
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Kevin 改变世界的点滴,每日产品经理案例更新,随时欢迎你来撩
没有,互联网稳中向好,月薪百万,就是自己年龄已经过了 35 岁,公司还是不肯让我灵活就业,非要给我股权、给钱、给权地让我在公司里呆着,把我当个爷给供着。
~以上说得不是我的情况
~是知乎老百姓的基本情况
公司逐利,不承担社会责任。公司消耗劳动力的青春,却不想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劳动力。
一个年轻的劳动力,对公司而言是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刚入职到三十五岁的年轻人,经受过最新的专业技术培训,有试用期,有对工作的激情。按照现在的平均结婚年龄,也没有太重的家庭负担。年轻的身体,也没有医疗负担和假期损失。刚入公司,薪资要求不高,即使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成本也是很低。
相比之下,老员工知识面临更新换代,家庭重担而时常请假不能全勤。加班学会了磨洋工,操作速度明显比不上年轻的小伙子。身体一天天出现病痛,有个工伤,慢性病,都会影响公司利润。更不用说,有些老员工资格老,在公司不能很好的听指挥。不能进行良好的生产。熬夜更不行,产出并不算太高。
公司权衡利弊,更愿意辞退招新人。不是那个员工的错,是公司逐利性使然。
现在的公司创业艰难,除了头部的规范化管理的公司,大部分公司也属于摸索阶段。他们更愿意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度过困难的起步阶段。
年轻劳动力,属于社会的宝贵财富。互联网这个行业,甚至隔夜换代。培养成本过高,劳动力学习速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变慢。如果一个程序员在三十五岁之后依然做着刚毕业的程序员会做的事情,那么对公司而言就是负担。
公司不愿意培养劳动力,只希望消耗年轻劳动力的青春。企业的生存才更容易。提升单个劳动力的劳动产出,降低劳动者平均年龄。让企业更有活力和动力。几乎是每个公司领导所希望的事情。
甚至搬砖行业,现在平均年龄都在 50 岁以上,年轻人都不在工地工作。名声不好,成为没有出息的代名词。工地开出了许多工资,依然找不到年轻人。所以,他们在不断压榨稍微年轻些的四五十岁的人,婉拒那些年龄大的人。有些年龄偏大的人甚至每天都去工地工作,害怕因为哪天没有去,工地就不让他来了。
互联网行业需要激情和青春,熬夜是常事,年轻人都不一定熬的住,人过四十更困难。压榨年轻人有限的青春时间,让年轻人付出更多,对企业而言,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而年龄大的人,如同过了压榨机的甘蔗,远远没有新鲜的甘蔗有更多的汁水。
青春,应当有所节制,有所规划。如果我们拼命耗费自己的青春,则生命难以持续。我们需要和公司一条心,去为公司创造价值。但也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价值。投资自身对个人而言是一场经营。如果公司的利润不能跟个人品牌挂钩,一旦公司有个风吹草动,更年轻的人加入,自己几乎必然被更新换代掉。
在公司战车上,我们需要有个人的打算,而非全部是公司的目标。在公司里工作,培养个人能力。运用公司的平台,也给自己充分的知识技术储备。
会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是创业者的本职工作,但也是为了创业者本身的利益。作为打工者,却不能全部都成为公司的一份子。时间精力、身体健康甚至家庭都不能全部给公司。公司并不是慈善机构,只是法律意义上的人,人情并不能作为筹码。
有些人,注定要被另外的人领导。而有些人,注定要领导别人。
我们往往以感情去衡量公司,用人脉来安慰吃亏和付出。在创业者眼里,这些劳动者的感情是他们好口才和高情商的回报。劳动者的努力加班是工资使然。劳动力,只是公司的生产要素。
你对待洗碗机、洗衣机,并不会因为它们辛苦而不安。因为你给他们通了电,让它们发挥了自身的价值。甚至,它们应当感激,你给了它们得以被制造出来的理由。
年轻,多想想自己。并不是不要那么卖力,而是将时间投入到能够产生长期价值的事情中来。如果能够提升个人能力,那么比加班磨洋工更有价值。如果没有长期价值的事情,那就视为短期的个人精力耗费。无论做了多少,多么辛苦,都不值得骄傲或炫耀。
对公司而言,我们没有苦劳,也没有功劳。
我当然焦虑了,家里有老婆,有孩子,有老人,还有日益老去的自己,我的钱还没赚够呢!
不要优化我!
不要优化我!
不要优化我!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那么,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要慌,先拿出手机,拍张照片,再发个朋友圈!
哈哈哈哈哈哈!
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一下,我们在大厂待了那么久,其他的大神是怎么做的呢?
投资是赚钱最快的方式,特别是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股票基金债券,各种虚拟币,都是能够赚钱的,而且速度还不慢。
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资产配置,让我们的财富能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值,这样我们将来老去的时候,才能继续享受人生。
你还不懂投资,那么,墙裂建议你跟着北大老师学习理财课程,毕竟,只有知道了,你才能赚到钱,你永远无法赚到你认知以外的钱。
小白理财实操课:北大金融教授授课 + 20 余份理财干货 + 1v1 财务分析指导
¥0.01
已失效
[
全 3 册正版财富自由用钱赚钱书用钱赚钱的书理财书个人
¥18.00 起
技能包括工作上的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通过这两个技能的叠加,让你可以在工作日顺风顺水,获得更多的回报,取得更大的成就!
工作是我们在没有累积到巨额资本前谋生的唯一手段,因此,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工作的技能你可以看看下面这本书,就是精进,它能够给你提供一套方法论,让你快速掌握并提升某一个技能!
[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精装版)
¥35.00 起
人际关系就看看人性的弱点就行了!
[
全 3 册 人际交往心理学 + 人性的优点 + 人性的弱点卡耐基
京东
¥39.80
去购买
工作上的事情一定不能生气,毕竟生气伤身体,好好的身体,如果因为工作垮了,那就太可惜了。
每天定时抽出 15 分钟到 30 分钟来锻炼身体,这会让你自己的身体棒棒哒。
[
妈妈,我真的很生气:学会控制愤怒的情绪 美国心理学
¥9.00 起
记住俞敏洪老师的一句话,人生不是百米冲刺,人生更像是马拉松,好好努力,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的活着。
跟着王菊
来答题。
你们要往好处想,裁员可以拿 N+1,刚入行没有拖累,大抵还不到 35 岁,完全可以考公务员上岸。
这波啊,拿到了互联网的高薪,又有公务员的铁饭碗,赢麻了。
有啥,这不是个大互联网大厂年终保留节目吗?
每年都是白菜价越来越离谱,招人疯狂招,然后裁员疯狂裁,大厂传统艺能了。
多看几次就习惯了,该吃吃该睡睡,没啥值得惊讶的。
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活跃的猎头发这个
每到年底都发一遍,上一次看到的时候还是上次
so what?过后还不是该吃吃,该喝喝。
互联网行业不死,这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
手再长,再努力调节也干不死它
廋死的骆驼比马大
不要吓自己,如果互联网行业都不行了,那么我想问,还有哪个行业行?
共同富裕还是要去努力的,这会对互联网产生冲击也是一定的,但不会致命!
结合今年其他互联网大厂比如某里、某节的大规模裁员、某些垂直领域的彻底清盘,再加上刚刚各大厂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各一二线大厂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严重,很多人会很疑惑,去年还红红火火高歌猛进,疫情之下大规模扩招的不在少数,怎么今年就彻底崩溃了呢?互联网行业是不是要彻底凉凉了?现在或者以后进互联网行业还靠谱么?互联网的福利待遇能一直遥遥领先下去吗?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为什么这句话会印证在互联网行业身上呢?
因为互联网行业是被资本操控最明显、最可怕的行业。大部分项目都在用故事换钱,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一个概念就能撑起无数上市公司。所以我们最后会发现,互联网巨头几乎都是做平台的,因为做平台收租是效益最高、投入最低,也最不需要核心技术的事情。比如内容平台、比如电商平台、比如社交平台等等,这些平台的业务不一样,但逻辑都一样,就好像一个大地主,靠资本拿来了很多很多田地,从此以后租给佃户就可以收钱,自己招人来运营维持即可。至于佃户在上面种玉米还是种麦子,搞内容还是搞电商,没什么区别。那他们的竞争壁垒又是什么呢?是先进的管理机制吗?是高新技术吗?都不是!是资本!
所以,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与其说是公司和公司的竞争,不如说是资本和资本的竞争。有时候,我们甚至还能看到一个奇特现象,就是即便本来属于实体经济的领域,一旦互联网团队进场,也能一顿操作猛如虎,让实体项目变成金融项目,比如大家最熟悉的蛋壳租房,最后这家公司不靠租房赚钱,居然是靠放贷赚钱。这就是互联网行业的本质。
在这个基础至上,每个互联网项目飞快运转的目标,自然就变成了:如何快速受到资本青睐。而不是做出优秀的品牌和产品,至于百年老店什么的简直就是笑话。
资本要的是发展速度,要的是经营数据,有了速度和数据,在资本市场才能有下家出更好的价格接手,进而才能快速圈到股民的钱。怎么拼速度、拼数字呢?前面说过了,大家并没有更先进的管理制度,也没有牛逼的技术门槛,那靠什么,只能靠人海战术。很多学过管理学、读过 MBA 的人,比如我,在互联网行业都会感到很困惑,那些欧美经典管理学著作都是 bullshit 吗?那些管理学大师、最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他们的理论在互联网居然是行不通的。比如大前研一、比如杰克韦尔奇,当年我看《蓝血十杰》这本书的时候,对企业管理这门学科所产生的向往,在互联网行业面前感觉都喂了狗。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只需要内卷,不需要管理。内卷是这些互联网 “企业家” 们唯一做到极致的一件事。当然,人口红利是他们能如此丝滑的制造内卷的基础。回到刚才互联网企业高速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受到资本青睐这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内卷最后成了这些企业得到更多资本加持的最有效手段,没有之一。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会问,互联网行业现在不行了,难道是因为资本不行了,因为资本家不看好互联网了么?不,并不是。而是因为,资本家也做不了资本的主。资本家虽然受到很多打工人的不齿,他们看起来带着手里的资本呼风唤雨,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资本的主人,而是资本的工具人,或者说傀儡。资本是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把所有人都当做了工具,包括资本家本身。所以,不是资本家不看好互联网了,而是资本在前面十多年的肆意的横冲直撞之后,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现在的下滑,这也是存在经济周期的原因。
而资本家跟企业家们,实际上都极力想要挽回局面,比如前段时间被资本热捧的 “元宇宙”。这个虚无的、让普通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就是因为互联网的新增长点越来越少,为了抵御周期性的下滑而被人为炒作出来的。
那么,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应该已经能够明白,互联网行业实际上并不是正在崩溃,而是正在回归正常。我们之前看到的起高楼、宴宾朋,实际上都是资本的疯狂爬升,现在,下滑在所难免。最终,这个行业的红利自然也会越来越少,跟其他行业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所以,如果你还是初入职场的新人,或者想要转行互联网的职场人,一定要认清行业发展周期,一方面不可盲目选择行业,需要根据个人擅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另一方面,互联网从业者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应该提前考虑其他的谋生手段和职业道路,做多手准备,居家常备 plan b。比如我,今年 36 岁,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准备并付诸行动了。最后,祝大家都能顺利发展,挺过寒冬。
工作十多年,经历过裁员的程序员,给普通的年轻程序员分享。高水平的不用看了可以划过。
如果你年轻且在热门方向炙手可热,有机会就跳,确保薪水在可以拿到的最好水平。即不要落后于市场。
等家庭有负担了,年纪大了,年轻时的高薪水才来得及缓冲。然后在几次跳槽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待下去。这样万一遇到裁员,你有足够多的裁员补偿。
对于很多老员工,裁员简直是发福利。拿了休息几个月,顺便静下心刷新技能找下一家。
如果公司跟你说,要你主动离职,否则给你打差评,不要搭理他。这次的裁员都上新闻了,下家都知道,差评有什么用呢?拿到手的钱才是最重要的。
知乎用户 一只山鼬 发表 今天的大厂,已经庞大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当行业突然转向,重锤接连落下的时候,不发生大规模裁员,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记得两年多前,那时候还没发生疫情,在全球到处跑还是生活的标配。有一次在国外和朋友聊天,聊到我们公司 …
昨天一个读者私信我:「表哥,今天被突然通知,我被裁员了。」 说「突然」,是因为他上周还给老板做了业务复盘和下季度业务归化。 我也有点懵,他是一个乐于分享、善于学习的好职员,绩效想必不会低,末位淘汰怕是轮不上。可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似乎 …
互联网公司接二连三地曝出裁员,将打工人焦虑的情绪推到了顶点。然而,从企业角度来看,这波裁员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大厂在年关前裁员的动作,实际上也暗示着过去那种以规模换增长的无序扩张时代结束了。 撰文 / 《财经天下》周刊作 …
知乎用户 独孤大妈 发表 我说个另外的角度 前不久很火的 “破冰” 大家应该都知道 各位可以想一下,如果是个中年老大叔,或者老阿姨 那些破冰的问题由 HR 或者仍然很嫩的团队长问出来 还会有那种他们想要的 “破冰” 效果吗? …
梦醒之后,每个人对于这份职业的未来、互联网行业的未来,以及更重要的,自己的未来都有了更现实的判断。 文 | 祝颖丽 编辑 | 黄俊杰 一个生于 1986 年的人,他所走过的前半生: 从出生起,他就经常踩到最剧烈的技术与社会变迁的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