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严歌苓?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枫林落叶 发表

谢邀。

说来惭愧,虽然我自诩为严歌苓脑残粉,但她的作品看的并不多,完全读完的有《陆犯焉识》、《无出路咖啡馆》和短篇集《天浴》(2018 年更新,又啃下了几部短中篇,长篇还没心思静下心看~)。

即使是只读过这三部,我依然为她所折服。

————————————————————————————————————————

以我对严歌苓作品的浅薄认知,个人认为她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严歌苓作为一个女人,最懂女人的痛苦与坚韧。

严歌苓作品中的女人,大多都有一股子倔劲儿,她们永远都会遭遇命运的不公,她们几乎都会被自己托付的男人所辜负,可她们还是坚守了下来,以一种近乎壮烈的方式演绎自己平凡的一生。

例如《倒淌河》里的阿尕,算是我读过的小说里最悲惨的女性,但是她执念地爱着何夏,接受了何夏无孔不入的侮辱和践踏,付出了胸脯上的刀口,给出了与族人格格不入的对文明社会的尊重,祭出了颠沛流离的个人命运。

再比如《陆犯焉识》里的冯婉喻,天知道这么多年她经历了什么,从那个崇拜于才华横溢 “男孩子味道” 的陆焉识的少女,到肩扛整个家庭的外柔内刚的 “冯老师”,她的经历被流放西北的陆犯焉识盖过了笔墨。但谁都知道,陆焉识受过的每一份痛苦与屈辱,冯婉喻都加倍品尝过。陆焉识终获平反,冯婉喻却被迫遗忘了一切。那场被冯婉喻掀翻了的 “复婚宴”,是严歌苓为这个角色最强有力的呐喊。

还有《无出路咖啡馆》中的 “我”,和上述两个女人比较,经历不值一提,但依然令人影响深刻。贫穷毫不留情地把这个“留学寄生虫” 按在地上摩擦,扎破她从未实现过的少女梦,却从来没有击垮过 “我”,“我” 还是能够在夹缝中生存,靠着不靠谱的打工、里昂海清一类 “同样处于底层” 爽快而低廉的分享、未婚夫安德烈和差点成为 “我” 父亲的刘先生的莫名施舍等等机缘巧合活了下来,还活出了一个有故事的青年女子的样貌来。

严歌苓笔下的女人,从来不是什么英雄烈女,却都活出了棱角,活出了对命运的不屈,让人们不由得欣赏她们超脱于外貌的、植根于骨子里的东方美。

二、鲜有几个女作家,能够像严歌苓一样既懂得男人的猥琐肮脏,又理解男人的落寞与梦想。

严歌苓笔下总会有一批男人,他们邋遢的外表,因为陌生感而产生的对女性的脑内亵渎,杂糅着他们因为懒惰、自卑积累而来的敏感无能,像一碗热汤面里撒上了几颗翠绿,滴上几滴浓墨重彩的酱油,平添了几分味道。

举两个栗子:

《扮演者》里的钱克。说真的这篇小说里的男主活生生的展现了一幅屌丝暴富的图景,失落至极的赌徒钱克突然被剧团沈编导点名成了领袖演员,经历了数月的说教洗脑、容貌改造、行为模仿,大屌丝钱克还真和领袖有了一些相似。众人对他的孔乙己式嘲讽也慢慢变成了对心中领袖的崇敬,甚至荒唐至沈编导的女儿小蓉也对钱克有了好感。我尤其记得一幕场景中,严歌苓写到钱克在人群中看到了小蓉,对方报还了一个青春的眼神,钱克满脑子荷尔蒙就这么炸开了,他想像恋爱中的男青年那样再给对方一个英姿飒爽的微笑,却又差点忍不住脚气的奇痒想要好生抠一抠。这里的钱克把男人的虚荣和猥琐暴露无遗,我不知道身为一个女人的她是怎么悟出这种猥琐的,毕竟男人们往往把这种骨子里的猥琐隐藏得很好,可还是被她发现了,冷笑着写了出来。

《倒淌河》里的何夏。男人总是自不量力地想要改变世界。半吊子设计师到了贫瘠草场,放不下文明人的身段,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着优越感,却又惹不起谁,只能整日侮辱盯着他两眼放光的阿尕取乐。何夏的矫情让他自以为是地挥霍草地给他的一切馈赠,以为凭借自己一人就能给这里带来开化,成为这片草地的启蒙神。然而他的轻率导致了可怕的后果,害死了一个藏民,水电站也没有建成,自己被藏民打得半死,阿尕以死相逼替他捡了条命来。这时候的何夏和每一个没本事但有志气的年轻男人一样,“志气”和文明社会的烙印令他更加地偏执,“没本事”和对草原迷信般抗拒的心态令他做了后悔一生的孽。我甚至有点不理解,何夏在逼走了阿尕之后,为什么还有活下去的动力,虽然后来何夏见证了真正的文明入侵野蛮,目睹了水电站终于建成,但那和他本人有什么关系吗?不能牵着阿尕的手看 “小太阳” 突破草原的黑夜结界,有什么意义呢?何夏自我催眠地苟活到了几年,然后像一个懦夫一样地离开,既没有游牧族无知的狂傲,也没有文明征服者的从容。

三、严歌苓非常擅长于时代感的把控,所有人物的反应都被刻上了浓厚的时代烙印。

很多人都能把人写得很生动,能把故事讲得有逻辑,但写不出时代感,人物和背景脱节。

《扮演者》整个故事都依托于那个疯狂的年代,无数的荒谬都因为集体洗脑变得合理,却更加衬托出了那种荒谬。

《无出路咖啡馆》里寒冷寡情的芝加哥,便衣冷峻伪善的嘴脸,单纯善良但处处拘谨的牧师夫妇…… 这一切都给整部书打上了一种冷色调,唯一的暖色来源于安德烈不顾一切的爱,以及里昂等人贫穷简陋却令人舒适的关心。我们可以从这部小说的行间字里体会到芝加哥为穷人、移民们量身定制的不安全感,以及美国空洞无力的 “以爱为名” 背后展现出的自我催眠和自私本质。

至于十年浩劫,严歌苓太熟悉那个时代了,她可以变着法子把这个充满戏剧化的时代捏合成各种形态、各种语句展现给读者,所有的情感都透露着一种戏谑反讽,在这个背景下的主人公们却往往能被逼迫出一种原生态的对自我和家庭的信仰——这种信仰往往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命,保全自己作为人的最后尊严。

这也是为什么老几会拼了全部家当、赌上性命去场部看一眼小囡囡的电影;这也是为什么青年何夏会一面虐着阿尕虐着自己也要把水电站建立起来;《无出路咖啡馆》里的 “我” 永远都在生存危机里选择妥协,恪守着自己的本分,尽量不给任何人添麻烦,一切的妄想佞念都只存留于幻想,是一条有自知之明的咸鱼。

从每一个人物的视角里都能寻找到时代的影子,每个人都屈从于时代大背景,这种悲剧基调是严歌苓设置背景的一种特色,人物在这种悲剧基调下的每一个行为都会成为黑暗中的烛光,朴素而温暖,但并不刺眼,随时会被黑暗吞没。

四、画面感构成的黑色幽默,令我一再想起钱钟书的《围城》

《陆犯焉识》里有一个人,他是和陆焉识共同关押的少年死囚,仗着自己死囚的身份秉承多活一分钟算赚一分钟心态在牢区厮混,还有故意撞翻守卫手里的面,趴在地上尽情享用的画面。严歌苓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这个少年多么混世,对待多么戏虐,多么作贱自己,但对这个成年即结束的生命,读者们是有惋惜之情的。

而《无出路咖啡馆》里,“我”的落魄可以说是贯穿全文,成为了全书情节的一个主要推动点。我们可以欣赏严歌苓用第一人称打造出来的一个纯正女屌丝形象。“我”的每一次误工;每一笔账单;每当 “我” 尴尬地聆听牧师夫妇从隔音墙传来的爱意;每次 “我” 为了金钱耍的笨拙小把戏…… 每一个画面都令人捧腹,给人以卑微的共鸣。

作为编剧的严歌苓能够把每一个黑色的故事物化成为一个个着色的景物,只需要稍稍交代人物的内心,用直观的文字表达人物所想,就能够让读者轻易地带入角色,与他们感同身受。

严歌苓撰写个人的悲剧命运是从容的,她笔下的人物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也没有闲情雅致去感怀忧伤。生存的危机紧紧地压迫着他们,大背景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他们穷极一生,都只为了某一刻的宁静和幸福。

严歌苓的文字从来都不够温暖,甚至可以说她擅长用最龌龊直观的文字写出了最原始的情绪。但她的文字,永远透露着一股 “熬到头就有希望” 的信念,一种细腻的不易察觉的女性柔情。

这种柔情,这种文字深度,需要的是什么?个人觉得是严歌苓那堪称传奇的人生经历——文工团,战地记者,留学生,外交官夫人…… 严歌苓本身的经历就足够丰富,她也愿意拥抱自己所有的人生角色。

把经历变成文字,是作家最易获得的成就感,也是一个作家最该坚持的本真。

期待严歌苓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会心的文字,也向大家极力推荐严歌苓的全部作品。

以上举例都来源于本人记忆,没有查阅资料,若有错误还请谅解。

_(:з」∠)_12 月 22 日更一下

也许是最近《芳华》相对火热,一些不要脸的营销号开始盯上了这篇非常个人的小评…… 那些洗稿的,请自重!

知乎用户 茶与饭候 发表

看了严歌苓的一个专访很有意思,她早年是个起点很高的军旅作家,只不过那时候她的同学余华和莫言已经有了各自的代表作,她还是非著名军旅作家。

她第一次去美国做访问学者就被美国的写作训练方式所吸引,在中国,很多作家或学者的观点是 “作家是不可培养的” 或者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有点儿类似天才是不能被批量生产的意思。严歌苓努力考完了托福,报考了三个美国学校,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最后去了给她奖学金的哥伦比亚艺术学院。

根据严歌苓的讲述,她在美国的写作训练的方式主要是三种:

1、大量、有目的的阅读,强度非常大;

2、临摹名家名作;

3、词汇联想训练。

严歌苓写作素材来源感觉有点儿类似新闻记者的采访模式,只不过新闻追求真实,文学可以虚构,她很多小说的素材都是来源于自己去采访和体验,为了写《妈阁是座城》,研究赌徒心态,她四次去澳门赌场,自费四万多体验赌博。

我感觉她的这种写作方式还不是中国作家主流的创作方式,他们更讲究灵感,讲究状态;严歌苓说自己的写作是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坐下来就开始写,更像是一种职业作家

格非评价严歌苓说 “在生活经验日渐趋同的社会,严歌苓的写作方式超前且值得学习”,说到了当代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特点,大家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主要通过手机,也许还包括电视,所以关注的事情一样,高以翔猝然离世,所有人都在感慨,都在痛骂,仿佛大家都在跳舞,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节奏。而作为一个作家或内容从业者,想要找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素材,只能采取不同的方式,社交媒体给所有人端上来的都是一样的饭菜。

严歌苓的书很多都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以至于影视剧常常先入为主,其实还挺影响去读她的书,至少对于情节没有新鲜感了。好的一点是,她的书改编的影视剧编剧都是由她自己担任。

知乎用户 周冲​ 发表

最近,《你迟到的许多年》强势热播,原本收获一批迷妹的《凉生》被迫调档。

这一乌龙事件,在网上激起了热烈争议。

但,观众还是被《你迟到的许多年》吸粉了,樱桃很美,人物很美,剧情更美。

对于热播剧,观众一向的反应,是只看演员,鲜少了解电视剧背后的助力者。

如果你够仔细,一定会发现,在《你迟到的许多年》背后,有一个女性的名字,严歌苓

这部献礼片,就是根据严歌苓《补玉山居》改编的。

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充当 “助力者”

近年来,严歌苓的小说,犹如香饽饽,被各大名导争抢,张艺谋、陈凯歌、李安等顶级导演争着买版权。

像惊艳海内外的《金陵十三钗》,令李小璐登上人生巅峰的《天浴》,好评如潮的《归来》、《芳华》,流芳百世的《梅兰芳》…… 皆是她的作品。

她用一支笔,震惊整个江湖,仅是一支笔,打下了现代女性作家在海内外崇高的地位。

她笔下的女性,**有血有肉有骨气有信仰。**是多情的、固执的、鲜活的蓬发着野蛮的生命力。

也是两极分化,痴颠张扬的。

严歌苓说:“有缺陷的人,才值得别人放心地去爱。”

她的文笔,自带灵魂。既对人性冰冷冷的鞭辟入里,同时又对生活热烘烘的去热爱。

如小姨多鹤、护士万红、萧惠子、 冯婉瑜…… 都是澄澈清透,抵死在和生活挣扎。

在她作品里,你会看到绝望,体味到悲恸,读完后又猛然惊醒:原来人性是这么参差不齐,眼前的生活并非不堪一击。

中国文学评论家说:严歌苓的小说零缺点。

她的小说,女性都是多姿多彩的,那真实的严歌苓又是怎样的呢?

严歌苓说:我 12 岁就是成年人了。

严歌苓的童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外在的赤贫和生活的贫穷,碰撞出她不安的灵魂。

而在那个年代,当兵,就是最好的选择。严歌苓也跑去当了文艺兵,专攻舞蹈。

但她天赋不突出,总跳不出理想的模样。

于是,她每天凌晨 4 点半起床练功,把腿搁在窗棂上,使劲放到最高处压腿,劈 “一字”,两腿分开成线,忍着痛往里压。

一天如此,一星期如此,一年也如此。后来她写信,也保持这个姿势。

她说:“那时的理想就希望能够单独跳一支舞。”

世事大多不会按照人的意志行走,即使你拼尽全力,也未必落得好结果。

严歌苓就是这样,像疯了一样努力练舞,可到最后,她也没有成为领舞。

倒是练舞留下的姿态,让她受益终生。

2015 年,严歌苓受邀《鲁豫有约》。鲁豫一上台,见严歌苓身姿挺拔,开口第一句是:你的站姿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这是不是当年有一点职业习惯?

严歌苓说:“跳舞的原因吧。”

那一年,她 57 岁。完全没有老人态,邋遢样,佝偻躯。

往年练舞的习惯,在 45 年后的今天,依然让她受益。你看,有时命运掠夺你一些东西,总会馈赠一些东西作为回报。

她在军队待了 13 年。部队严苛的生活,为她往后的艰苦生活打下根基。

原本一切安然舒畅,每天练舞跳舞,日子过得惬意悠然。

但荷尔蒙爆发的年纪,又怎么少得了情愫迸发呢?她恋爱了。

那年,严歌苓 15 岁。初恋。

对方是位年轻军官,比她大。

可惜的是,军队是不准随便恋爱的。她和军哥哥之间,只能偷偷摸摸靠通信维持感情。

起初,还挺甜蜜,小别胜新欢。不过突然有一天,军哥哥莫名跑去检举。

他,背叛了他们的爱情。

严歌苓很震惊。

后来军哥哥遇到一位比严歌苓岁数稍大的,他把她写的信,全部给那个女孩看。

严歌苓知道后,至今不能释怀。

她对鲁豫说:“我觉得不能忍受的背叛吧。”

57 岁的她,回忆初恋,仍有些气愤:“因为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在这样的关头,男人会背叛的,男的反而没有女人那么坚定。”

由于男方主动检举,严歌苓被贴上了 “作风不好” 的标签。

在那漫长的日子,她要一遍遍写检讨,在大众面前念。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表演找她。

对于少女来说,这种耻辱, 是致命的。

因为太痛,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灰舞鞋》。

“别胡说!” 他哑声制止她,“我们是革命军人!”
她一愣,罗密欧和朱丽叶不是革命军人,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不是。
她说那只有死了。

——严歌苓《灰舞鞋》

初恋的打击还未逝去,她家庭的打击又来了。

18 岁那年,母亲支支吾吾对严歌苓说:“我和你爸离婚了。”

严歌苓再次震惊。

她不明白,明明平时很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会走向分离?

母亲说:“等你以后真正有了喜欢的人就知道了。”

她很痛苦,比失恋还要痛苦百倍万倍。

父亲不忍,给严歌苓写了长长的道歉信,寄给她哥哥,希望他能念给严歌苓听。

严歌苓当时收到信就哭了。

从小到大,她看够了母亲无私的付出,即便离婚,母亲还是对父亲念念不忘。

她把这份眷念,记在了心底。

直到创作《一个女人的史诗》时,她以母亲为原型,刻画了田苏菲。她将妻子对丈夫的柔情,心甘情愿,全部填满在田苏菲身上。

后来赵薇参演,诠释得很好。

只是,田苏菲最后以爱换爱,而母亲,以爱换来了是无尽的等待。

因为父亲,早就追求他要的自由去了。

爱情、亲情均没有圆满,严歌苓心痛至极。

巧逢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严重缺乏战地记者。

严歌苓几度遭受打击,又对真正的战场很好奇。她对领导说:“让我去。”

领导同意了,但不是去做女兵,而是让她安心待在战地医院,照看伤员。

这个冲动的举动,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在野战医院,她亲眼目睹从前线抬下来的伤员,没有胳膊没有腿,血迹横生。

他们在呻吟、在哭嚎、在隐忍。昨日还活生生的人,今日却饱受摧残。

这对严歌苓打击很大。

以往,别人讲的都是大英雄主义,今日,她看的,是满目苍夷,哪有什么快活的享受。

生命,实在太脆弱。

回去后,她转了行。果断写作。

她文笔好,又高产,一下受到重视,从文工团转到了铁道兵担任创作员。

那时的严歌苓,性格杠杆的,略微有点胖。

别人说话,她一般不接话,只是安静地听。

听到的故事,都成了她的写作素材。

同学给她讲华人移民故事,她一听,回去写出了《少女小渔》。

刘若英就是演这部剧爆火的。

有一次,别人在聊日本乡下妇女,她一听,很感兴趣。后来写下《小姨多鹤》。

孙俪就是演多鹤被人们熟记的。

又一次,友人与她闲聊:你写了那么多,为什么不写写赌徒呢?

严歌苓一听,有意思。她一直惦念着,后来写下《妈阁是座城》。

她说:“我这辈子好像不写会死。”

情绪稍微好转后,她干脆以自己为原型,写下《芳华》。

就是冯小刚筹备的那部文艺片,《芳华》里的萧穗子就是严歌苓。

张艺谋也承认过:“她就是《芳华》的缘起、穗子的原型。”

25 岁那年,严歌苓终于熬到退伍了。

她有了自由。

她可以畅所欲言,随意写作了。

这时,爱情又敲了她的门。

李克威走进了她原本干枯的生命。

他是作家李准的儿子,两人新趣相投,家境相当,很快恋爱,又很快结婚。

严歌苓结婚后,仍在坚持写作。

这期间,她已出过好几本书,在写作上小有所成,被美国新闻总署看上了。

美国方向严歌苓发出邀请,参加美国青年作家会,顺便可以访问美国 7 座城市。

她去了。

这个决定,又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因为,去美国转了一圈后,她在心底萌生了一个想法:读书。

她要做专职作家。

要成为职业作家,就得经过专业训练。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去美国进修。

可是,她是学舞的,后来才改行写字,哪里会学英语呢。

不会说英语,怎么听懂老师授课。

怎么办?

学。从零开始。

她从最基础的音标开始,每天 ABC 去念。为了快速学会,她买了好几本全英文字典,又买了三本新概念英语,像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每天跟着读。

她没基础,便只能死记硬背。

她就死记硬背。

有时背着背着,常忘记事儿。

有一次家里来客人,父亲见她太幸苦,让她出去买点菜回来,随便散散心。

严歌苓说:“好”。

嘴上答应,手里还拿着英语字典。她边走边背。

不知怎么的,她走到了菜市场,又不知怎么的,她回来了。

后来她回忆起这件事,有些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怎么出去回去的。”

到家,父亲问她:“菜呢?”

严歌苓一看,没了。

手里只有字典,哪有什么菜。

她记得自己确实买了啊。

菜,早已不知被她丢哪了。

凭着超强的专注力和意志力,她考过了托福研究生线,总分 577 分。

仅用了 1 年零 7 个月。

当时美国的研究生线为 550 分。

她一个 ABC 水平,没啥基础的人,简直创造了奇迹。

后来有位年轻学生问她:“您是怎么做到的?像我们这种基础来说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未必敢跑到美国去,还一下子拿到那么好的成绩。”

这个学生是香港大学文学系研究生,资源更好,英语水平更高,至少比 ABC 不会的人高出一大截。

严歌苓浅笑:“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她上了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写作系,成了这个系 100 多年来,第一个外国学生。

学校看中她的才华,又因她的独立,给了她全奖学金。

那时,她在国内,已经出了三本小说。

到美国,一切皆是新的开始。

但她的新生,似乎并不顺畅。

在国内,她是小有所成的作家,来美国,她变成了一个支付不起生活费的穷学生。

美国消费本就高,她那点稿费,日夜剥削,早已所剩无几。

为了生存,她一面求学,一面求生活。不得已跑去做兼职打工。

那一年,她已经 30 多。

为了圆梦,像个 18 岁少女般拼搏。

对于迈入中年的她来说,学习压力尤其大,即便她考过了托福,可面对全英文环境,全部说英文的同学,她感到深深的挫败。

从新开始读起来轻松,做起来太难了。

别人一小时学 50 页,她一小时学个位数。

别人一个问题秒懂,她得使劲憋着想。

有一次,教授让全班 12 个同学围坐在一起,排成圈,教授坐中间。

他指着一件物品,让一个同学头脑风暴发散联想。

突然,他直到严歌苓,严歌苓半天想不出来,也说不出来。教授说:“看着它,你再想想。”

严歌苓不知道。

教授继续问:“你再想想。”

严歌苓依旧不知道。

教授无奈,慢慢开导。严歌苓才支支吾吾说了话。

这样尴尬的情况,不止一次发生。

这令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又该如何回头呢?

她不想回头。

严歌苓不服输,跑去报了英语强化班,拼命补课,又拿出备考托福的精气神,死磕英语。

到了期末,她拿了全 A。全班唯一一个。

回国后,她每次做演讲,都会提及这段往事。

语气格外的酸楚。

报英语班,又花了钱,钱包又瘪了些,要生活,就得加倍打工了。

她跑去餐馆打工,兼职做保姆,一人打两份工。经常从餐馆满头大汗跑去学校,又从学校急匆匆地跑去打工地。

她将自己逼到最忙碌的姿态,来谋取写作的便利。

她说:“我不写这辈子我就白活了,就这种感觉。”

正当她被生活摧残得遍体鳞伤时,丈夫李克威寄来了封信,是离婚协议,他要结婚。

严歌苓很平静。二话不说,洒脱签好字寄出。

既然不再爱,勉强只会徒增痛苦。

她一边捂着离婚伤痛,一边继续打工赚钱,以便能安心写作。

生存都不易,哪里抽得出时间疗伤。

不打工时,她就死命读书,在一本本书籍里忘却疼痛。

有次朋友过生日,她买了礼物去看望朋友,在巴士上读书,读着读着,估计太沉浸了,她在车上大哭起来。

惹得旁边人惊吓不已,一个年轻女孩问隔壁男生:“你知道她为什么哭吗?”

男生摇头。

巴士到站,她下车。去看朋友,礼物没了,落巴士上了。

她总是这样。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生活的苦吧。

后来她把这段经历写成《波西米亚楼》,在书里介绍说:“我发现文学泰斗们,无论男女,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美德或缺陷。比如说,他们都有铁一样的意志,军人般的自我纪律,或多或少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

那是她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学习压力大。

打工时不时受欺负。

感情破碎。

唯一的安慰,就是读书写作。

为了写作,她又拾起了往日的习惯,从生活里听故事,观察故事。

一日,她走在美国大街上,被人抢劫了,劫匪抢了她的项链就跑,把她吓得站在大街上半天不敢动弹。

镇定后,她一思索,咿呀,可以写小说啊。后来,她出了一本《抢劫犯查理和我》。

在出租房,她去晒衣服,看到一条透明蕾丝睡裙,未干透的水珠,一滴一滴往坠落。

她一看,咿呀,又可以写小说呢。后来,她写了《女房东》。

可想归想,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房租学费生活费车费怎么办?

在美国飘荡这些年,虽然打工赚了钱,但全部用在了学费写作上,而之前三本书的稿费,早就花完了。

她,快要熬不下去。

突然一天清晨,有个越洋电话打了过来,陌生号码,是个男声。

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想买《少女小渔》的版权。

严歌苓有些震惊:“请问你是谁?”

电话里男声说:“我叫李安。”

严歌苓只混写作圈,对导演什么的还不清楚,她说:“你拍过什么?”

对方问答:“拍过《喜宴》,你看过吗?”

严歌苓一口答应。因为,《喜宴》是她最爱的电影。

李安很够意思,给了她一大笔钱。

后来她说:“李安的一个电话,改变了我的命运。”

有了钱,她有了与生活对抗的底气。

她终于不用低声下气打工了,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写作了。

从大学毕业后,她的写作技能提升了不少。

她开始全心全意做一个职业写作者。

那些年,她像疯了一样,拼了老命去写。

写《小姨多鹤》,她跑去日本乡下住下,在 Nagano 山村,她观察那群底层日本妇女的生活,看着她们垦荒,看着她们颠沛流离。

写《陆范焉识〉,她又跑去日本 3 次,不会说英语,就高价请了个翻译,一天 150 美元,又去青海参加一场场座谈会。她说:“得印 10 万本书才能抵消成本费。”

写《妈阁是座城》,为了了解赌徒,她跑去澳门赌场,看见赌徒们输了钱,一刀被切断手指,债权人觉得不够,又切了一根。这还不够,她还亲自跑上赌桌,去赌,结果输了好几万。

写《老师好美》,她每年去三四次各个高中,和学生交朋友,通信。

她就用这最笨,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来构思一本本小说。

因为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她的小说,总有一种画面感。

这是导演们最喜欢的,因为拿来就能拍,不用改剧本。

也是导演们最头疼的,因为 “画面感” 太强,拍不出来。

看《归来》就知道,那是张艺谋改编过的,还只拍了一部份。

也因这样,她笔下的女性,总是透着凝练的清透感。

高晓松说:“她的作品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套路,女性终于站出来说,谢谢各位,我不需要你来救赎我。”

如今,她已经能用双语写作了。成了颇受尊重的美女作家。

哦不,严歌苓说过,她不喜欢 “美女作家” 这个词,她喜欢称呼自己为 “写稿佬”。

写稿佬的生活就是每天 8 点到下午 1 点,雷打不动,风吹不走,6 个小时写作。

晚上睡觉前阅读名人传记,只有知道过来人的生活,才能展望未来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出了 30 多本小说了。

她说 “写作没有这件事,没有捷径可走”。

出版人张力宪笑:“严歌苓每次回国,空运来的都是耳光,响亮地告诉这群生活在北京的朋友,看啊,你们又虚度了多少光阴!”

有人说她不仅有才,还年轻依旧。

她笑:“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美丽,或者说魅力。不生气,不闲着。就像我写的那些女性,春天过去了,我们就应该好好去想想,怎么过好夏天、秋天、和冬天。”

有时生活欺骗你,但请你足够相信,活着,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准没错。

当你努力到极致时,以信念为支撑,梦想就是你的军旗。

到那一刻,连苦难都会对你俯首称臣。

因为,你已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知乎用户 徐芊芊 发表

关注这个问题很久,大概是总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全面和不够客观吧。

![](data:image/svg+xml;utf8,)

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有一个主持人问严歌苓,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对你来说更重要?严歌苓没有犹豫地说,行万里路。

诚然,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两者同样重要。但如果没有在人世间摸爬滚打过,没有深刻地尝过七情六欲的滋味,一个人就算是读万卷书,写出来的文章也缺少一种生机。

严歌苓显然是经历过很多事情,用她的话说,他们那个时代的人什么都没有,只有故事。她有一种不得不把故事写出来的冲动,“像《陆犯焉识》这样的故事,不写出来会死。”

从前看过一个书评,有人说她的小说太学院派,缺少活力。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正是她小说里字里行间的活泛吸引了我。叙事方式活泛,人物性格活泛,文字本身也活泛,有血有肉。像《扶桑》、像《雌性的草地》、像《第九个寡妇》,都有一股气贯穿始终。

二、人物形象鲜明

毫不夸张地说,严歌苓笔下的人物是我在小说里见过的形象最鲜明的人物。从王葡萄到何小萍到陆焉识,我一直觉得他们是真实存在的。

诚然,这和她的人生经历有关。看过她所有的军旅小说,深深觉得似乎每一个人物都在另一部小说里重新出现一遍,大概他们都是有原型的吧?比如《绿血》里的桑采和《芳华》里的林丁丁,《芳华》里的刘峰和《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里的王团支书,《芳华》里的何小曼和《绿血》里的黄小曼

仔细看,会发现同样的一批人、同样的一些事,她用生花的笔调和变幻的想象力写了无数遍。

如果说军旅小说靠她的个人经历,那么其他小说基本上都靠她的天赋。像王葡萄、扶桑这些和她的生活全不相干的女人,也能塑造得活了一般,就完全是天赋了。

当主持人问她,你笔下的人物都有种地母般包容一切的形象,你也是这样的女人嘛?她回答说,我不是的,但是我欣赏这样的人。

有的人说她的小说很直男癌,而我个人认为她的小说是对女人的极大赞美,反而她笔下的男人都没那么出彩。

三、时代和空间跨度大

严歌苓笔下的人物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用她的话说,她从小就不断去新的地方生活,从来没有哪个小镇给了她全部灵感,让她把所有小说背景都安排在那里。这是她和她喜欢的作家马尔克斯不同的地方,也是她的独特之处。

扶桑是十九世纪在美国旧金山的妓女,我曾好奇她是如何流畅地写完一部地点和历史年代都不是特别熟悉的小说。后来看采访得知,她翻看了三四十本书才写出《扶桑》来。

除此之外,还有生在中原大地上的王葡萄。一段宏观上的历史,于这个农村妇女而言,无非是千军万马踏过来踏过去,换了一拨又一拨的人。日本人走了国民党来,国民党走了老八来。

还有铁梨花、田苏菲、玉墨等一众女性。

四、对人性的深层揣摩

严歌苓对人性的观照已经到了有些人精的程度,尤其是《人寰》。这部小说的情节性和画面感较之她的其他小说要少了点,主要是 “我” 的父亲和贺叔叔之间畸形的朋友关系。在贺叔叔面前下意识地展露自己的部分身体,隐隐期待那份毁灭,甚至自己也不理解。长大后的 “我” 后来想起,之所以那么做,是觉得一旦贺叔叔对不起 “我” 了,“我”爸爸也就从此从那份愧疚中解脱了。

一个女人的史诗》里,欧阳雪说,只有姥姥和老姥姥对 “我” 的爱是纯粹的,爸爸和妈妈的都不纯粹。妈妈狠狠地抱紧 “我” 的时候,总感觉她在抱着的是 “我” 爸爸。爸爸对 “我” 好,因为他心里对 “我” 愧疚,所以不断去补偿。

多细腻的笔触,作家的敏感和对人性的洞察往往是超过常人的。

五、个人感悟融入小说

看完多部她的小说会发现,她小说里的文字都不单薄,她是在生活里有了很多感悟,在写小说时自然而然融入进去的。

包括她对于牺牲了英雄的思考,对于渴望用扫地赢得赞誉的女孩的冷眼旁观。

有些作家靠着写散文抒发情感,讲道理,而严歌苓把想说的都写在小说里。用她的话说,小说给了她安全感,想说的可以借着人物的嘴说出来。

她说,一个小说家哪里用写自传,一生都写在小说里了。

˙·...·˙`˙·....· 这是分割线˙·...·˙`˙·....·

说到这里,我才发现自己对她默默地思考了那么多。

当然,并不是她的每部小说我都觉得完美。像是《妈阁是一座城》,我看了一半都不到,实在看不下去了,怎么都感觉像是隔了一层雾。当然,可能是我对这个题材本身兴趣不大。

私以为,严歌苓是天生的小说家。诚然,有人说她对历史缺乏反思,和莫言这样的文学大家不是一挂的。可是看了很多采访,我觉得她的野心原本就不在那里,她只是单纯地想把故事讲好。

严歌苓说过,活着就是为了讲故事。

知乎用户 林七七​ 发表

大学时看的一部《白蛇》让我成了脑残粉。后来师太和李碧华的书慢慢都看得少了,严老师的必须买纸书收藏。近现代作家里,除了钱老先生,她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了。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在好几个文学和严歌苓相关话题下,我表达过对严歌苓这位作家的看法,似乎不是那么友好,因此偶尔会受到一些善意的问候,但遗憾的是总是跟文学无关,大概有以下看法。

严歌苓是一个虚伪的、消费式的的作家,有着腐臭三观和遗老遗少式的作风,只能算二流作家。

严歌苓是以一种玩游戏、搭积木式的心态在写作,人物塑造是女娲式的,俯视的,以满足自己驱纵欲为目的的,所有人主人公都是先经历苦难,再感谢苦难,再海清河晏的,类似于《感谢贫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企工程师三十年住窝棚但一心改造技术最后肝癌去世这类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严歌苓在同龄人中算是一生顺遂、家境优越,人又漂亮(马未都说不敢看),还嫁了个很优秀的外国老公,因此对她笔下的主人公身份和阶层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以心中的圣母情节加以塑造,以满足自己 “变态” 的心理需求,但这种心理需求却很“主流”,带有一定的政治正确色彩。跟方方、迟子建、王安忆、叶广芩等差不多年龄的女作家相比,严歌苓差距很明显,勉强算是二流作家。尤其是和喜欢写悲剧女性的方方相比,简直天上地下。

关于严歌苓更全方位立体式的解读,我推荐一篇文章。

作者:李南心

国民作家严歌苓 伪女性主义与历史虚焦看中国电影,近年来无法绕开的名字,严歌苓。张艺谋拍了《金陵十三钗》、《归来》(原著《陆犯焉识》),陈凯歌拍了《梅兰芳》,冯小刚拍了《芳华》。由文学入电影,是内容的坚实保障,在苏童、刘震云、王安忆、莫言之后,严歌苓成为中国大陆最主流、最受欢迎的电影文学剧本创作者。再往前,有张艾嘉的《少女小渔》,陈冲的《天浴》。
一位作家、编剧,能够以女性视角,同时受到男女导演的青睐;写作主题上,时间贯穿中国近百年的风云变幻,空间纵伸至大洋彼岸;商业与艺术口碑双丰收,能获此佳绩者,唯严歌苓一人。她写的故事,可以拿住中国人的情感命门。
但同时,严歌苓又很难被称为大作家。围绕她的作品所产生的价值分歧,总似浮云遮月,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意涵。一方面,她被视为女性主义写作的标杆,或历史创伤的揭露者;另一面,她的女性主义和历史观,能够在这片沉重的国土上流行,被第五代导演纷纷青睐,又具有一种腐土与粉饰合谋的诡谲。这种诡谲一言难明,是国民性中隐藏最深的、最不能够直面的晦暗。

我对严歌苓的负面观感,是从《金陵十三钗》开始的。抗日战争、南京屠杀的主题,本身所具有的悲剧性,与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风情,就是最冲击人心的两大故事原型:死亡与性。张艺谋无疑是最会讲故事的中国导演之一,赚够了观众的热泪。但若跳出条件反射式的家国情怀,《金陵十三钗》实在是一部观念陈腐的电影,死亡与性,在战争叙事中仅仅作为消费品,完全没有体现出人道主义的平等价值、生命尊严。
《金陵十三钗》是很好的社会学题材,关于人们的道德感,是怎样一步步被塑造、被影响的。假如直观地向大众询问:战争中,如果你有投票权,你是否赞同妓女代替良家妇女去当慰安妇?我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不应该,妓女也是人,都是受害者,不该歧视和欺辱她们”。那么,就不断地添加道德筹码。如果妓女非常风骚且毫无爱国意识呢?如果这些良家妇女是清白的处女呢?如果她们都是学生、是孩子呢?再假如,妓女是自愿且自豪的呢?总有一环让你彻底同意,从感情上、伦理上双重接受,“妓女应该站出来”。
这是一个封闭式的叙事陷阱,剔除了观众可能会产生负面观感的一切可能。玉墨们历尽风尘,最后自愿代未成年女孩去 “慰安”(实际是送死)。导演把她们赴死的过程拍得光芒四射,妓女们脱下象征性诱惑的旗袍,穿上清纯的学生装,洗尽铅华,一脸阳光灿烂,表示自己终于又回到了纯洁年代。死亡对她们不但是一种道德升华,还是道德洗白。因为妓女是“脏” 的,所以在临死前穿上学生装,是死得 “干净”。故事诱导了观众,使人感觉这是“感动中国”。观众抹着眼泪送她们走向魔窟,纷纷在影评里写下“妓女也有义勇的爱国情”。而这一本来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 的群体,在电影里被架上了道德高地,这无助于观众真正地平视她们。想想吧,假如玉墨们拒绝赴死,表示虽然我们是妓女但也不能理所当然去慰安,最后清白小女生狼入虎口—观众会对谁愤怒?
实际上,电影也留下了缺口,最后关头,一个妓女反悔了,哭叫着自己不想送死,但没有用,她被集体意志杀死了,被强迫拖走了。在看到这段的时候,有多少观者会认为,应该让她活下来?又有多少人反感她的 “自私”?
这不是纪录片,这是故事。当中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是作者刻意的营造,也就呈现作者本人的价值取向。有人说他只看到了成年人救孩子,只有心灵肮脏的人才会看见妓女、处女。这实在是选择性的目盲。妓女救风尘、从商女不知亡国恨到大义赴死,本就是故事最大的卖点。观众的愤怒和感动,在故事里早已被精确设计,是通过 “性感—清纯”、“妓女—学生”、“成年—幼女” 这样的刻意营造来设计的。假如主角换成一群同样 “清白” 的女老师,则这种牺牲顿时失去了令观者啧啧玩味的戏剧性,反而变得残酷沉重。张艺谋把镜头对准玉墨们鲜艳的旗袍、曲线玲珑的屁股、走路时摇摆的妩媚身姿,其逻辑和冯小刚拍文工团女孩的玉腿一样,是在消费女人的性特征。
玉墨们的道德伟岸建立在作者本人的不平等视角下。妓女为什么需要牺牲才能获得洗白、实现赎罪?严歌苓没法回答的问题,莫泊桑来回答。《羊脂球》也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故事。妓女羊脂球甚至不需要送死,她只要轻装上阵,满足敌方军官的性需求,就能拯救这一车人。但是她试图拒绝,因为她有基本的人格尊严,并不认为自己的身体因为妓女身份而变得轻贱。最后,她不情愿地屈就了,她救人了,但获得的仍然是众人的蔑视。莫泊桑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他的平等性,以及对人类头脑中非平等意识的鞭挞。妓女就应该献身吗?献身才能说明她们道德高尚吗?显然,严歌苓的回答是一种中国式感动。

张艺谋与严歌苓有精神相通之处,一种 “大历史小人物叙事”,他拍了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陈道明和巩俐演绎了荒诞岁月里爱情的坚守,令人动容。但与原著不同的是,电影只截取了后半段,表现了妻子的守望,没有还原故事背景——包办婚姻。文化程度很低的封建女子嫁给留洋的少爷,没有爱情,只有屈辱与冷落。浩劫后的守望让少爷终于感悟到旧式女人的忠贞可贵。故事兜转在家庭伦理范畴,对历史的反思、批判,非常稀薄。历史变成了一个讲情感故事的背景,如同影楼里的布景板,可以替换。而在其中的,女人的一切苦难,最终都能以自己超人的道德化解。

与抗日战争主题相关的小说,严歌苓还有《小姨多鹤》,电视剧版是孙俪演的。一户东北人家救了战败后未及回国的日本少女,少女被中国好人的温情感动,自愿留下代孕,为男主人生了几个孩子,以 “小姨” 的身份生活在这个家庭里,最后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回到她魂梦的故国。电视剧考虑到观众的感受,美化了原著里最残酷的部分——多鹤不是为了报恩才留下当移动子宫的,而是被买来的,是被强奸受孕的。东北农户花钱买日本少女生孩子,这故事里有多少不堪言说的残忍,但在严歌苓笔下,添上了温柔、梦幻的色彩,是多鹤这个伟大女人用爱对待命运,是多鹤真心实意地爱上了男主人。悲剧性被爱意解构,战争残酷、女性苦难变成了甜点上的红樱桃,二女共侍一夫是爱的力量伟大,更是中日和平象征。
妓女玉墨和日本少女多鹤,分属于两个曾经在历史上敌对国家的阵营。但在严歌苓的 “大历史小人物叙事” 里,抗日战争背景无关乎民族大义,只是用来造境,提供一个创造弱者的舞台。她们同属被消费的弱者,前者被消费的是性,后者是子宫,伤害她们的是整体的男权结构,而并非来自战争本身。这种写作手法是严歌苓惯有的概念偷换,将女性的苦难嫁接到一种家国烽烟的叙事里,使得她们作为性别受害者的面目模糊于时代中。而化解矛盾冲突的方法,是赋予她们的苦难以殉道色彩。表面看是在歌颂女性的坚韧、伟大、崇高道德,底色是迎合男权视角的百忍成夫。她歌颂的女性,往往不论受了怎样的凌辱,承受了怎样的不幸和不公,最终都用圣母般的情怀完成了白莲花式的救赎。而这种伪女性主义叙事,在抗日战争这样天然带有家国豪情的背景里,混淆于女性自强的主题中,格外具有欺骗性。
在一段采访中,严歌苓自述了她的女性意识。
记者:感觉你笔下的女主人公,她们在丈夫面前这样伏低做小,你对她们充满了怜爱和同情,但同时并没有反过来对男主人公刻薄,对他们也抱有很大的理解和同情。
严歌苓:这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因为你相信你比他更坚韧,生命力要更强。不要看男人的爆发力很强大,但是女人总是持续到最后的,而且寿命也比男人长。从生理上来讲,现在看看活下来的老太太,特别特别多,东京也是,很多老太太,平均寿命最高的,日本现在 88 岁。所以从生命力上来看,(女性)确实是很强的,那么给一点又怎么样?对吧,就根本不跟你一般见识,不跟你计较的嘛,这是我的女性主义。过去人家说我是女性主义我不承认,现在我发现我很女性主义,因为我把女性主义藏在这样的一个企图心里边—本来我就比你高了一截。所以我在《扶桑》里面说的:扶桑跪着,却宽容了站着的人们。
“跪着的人,宽容站着的人”,严歌苓说这是女性主义。言下之意,她不认为她们应该先站起来反抗。
澎湃新闻:我看扶桑,觉得她特别憋屈,有那么种逆来顺受。
严歌苓:你觉得甘地逆来顺受吗?他的不合作和扶桑的不反抗是一样的。你永远打不倒一个不反抗的人。古往今来,其实 “强奸” 这个词语背负了许多人们强加给它的沉重的意义,其中包含着歧视。相比而言,这个词语带来的伤害可能更甚。扶桑她是对事不对人的。包括那次被强奸,扶桑其实是没有概念的。扶桑接受的是事而不是人,对她而言也只是一次不太寻常的邂逅罢了,她把强奸她的人的扣子咬下来,也并没有觉得怎样。
通过艺术创作,把女性遭遇强奸时的不反抗(现实中,大部分是无力反抗),美化成甘地式的道德标杆。“一次不太寻常的邂逅罢了”,这是我读过的对强奸最诗意的描述。而多鹤甚至真的爱上了强奸者,并且她的爱被作者赞美。这套话术在中国读者中如此受用,不得不说是国民性的暗角。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道德大国,崇尚牺牲、崇尚伟岸。严歌苓也写女性的思考、女性的努力、女性的美,但她描述的美,也许不是来自天然感受的美,而是把被拐卖的女人评为 “最美乡村女教师” 的那种美。那正是我们应当痛苦辨析、从集体意识里剥除出去的毒药。如她所言,“我一直说要审丑,有力量的审美有时是痛楚的,但这才能达到最大的审美快感。譬如缠小脚,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丑陋的东西,我不觉得,它是一个文化中有特征的东西。像流行歌曲那样甜美的、一般意义上的美我也能给你,但那不是我喜欢和追求的”,究竟什么是她喜欢和追求的?是在大历史背景中把玩小人物的痛。

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布景板,其本身并不会在小说中被直面讨论,却易给大众造成 “这本小说在谈论历史” 的假象。这一点在《芳华》中突出到了极致。电影的热映伴随人群观感的严重分裂,并引起了大量讨论。从这个角度,《芳华》不见得是好电影,却是值得辨析的文本,借此厘清历史、畅谈价值观只是其一。
其二,没有比这本书更适合用来解析严歌苓了,因为这是她的 “自传”。
《芳华》原著,本名《你触摸了我》,严歌苓写的是她熟悉的文工团生活。她用萧穗子的第一人称来写作,这种全知视角不得不加入大量对 “不在场” 的脑补。严歌苓有意地把自己的出身背景与大量经历安在她头上,使得这部小说充满了自传气息,它可视为严歌苓对往昔岁月的一次回顾,也就最能看出严歌苓本人的“历史态度”。
从小说文本里见作者的史观,往往不是看作者直抒胸臆写下的论述,而是看她作为 “翻云覆雨手”,如何处理人物的命运、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处理又是否合乎情感的逻辑、能否使读者对历史有真实的判断。
电影《芳华》最直观的问题是视觉呈现上近乎失控的红色审美。那是冯小刚在回忆往昔岁月时情难自禁的美化,对历史题材敏感的人甚至会感到恶心。但他对于人性善恶,似还存有一种朴素的道德观,以至于电影里呈现的人物,和小说里描述的,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对照电影来看原著,看到的是严歌苓用笔的冷酷,“在大历史背景里把玩小人物的痛”。
电影里的何小萍,被塑造成一个敏感、清白、善良的女性,在风雨中飘零而不折的花朵。她的被欺凌、流放,与她始终未低头的高贵,黑白分明。观影者很难不对她产生同情之爱,而对郝淑雯等人抱有恶感。但在原著里的何小曼,严歌苓下笔丝毫未有情——皮肤黑,一身馊味,一头粗糙纱发,“一个头长了三个林丁丁的头发…… 原始毛人”、“一块很小的元宵馅她会舔舔又包起来…… 等熄了灯接着舔”,大量具象的描述带着浓重的嫌弃口吻,告诉读者,众人对她的蔑视完全合理。电影里她隐忍地躲在被窝里给生父写信,仍有温情的光亮闪动,原著里则全然是一种高空俯瞰的视角,小人物无处藏身的窘迫。
电影以浓墨重彩描写的两件事,一件,何小萍为了给生父看到自己进步,偷了军装去拍照,留下她一生中最美的影像。另一件,众人为胸衣海绵的事审判何小萍,让她发出愤怒的尖叫。前者是她人生中为数不多的闪光时刻,原著中并没有这个细节(且和原著的暗黑基调很不协调)。后者,则连事件的定性都改变了。原著里何小曼不但就是海绵胸衣的主人,且从少年时代就惯于如此,众人对她的审判变成了红色时代斗私批修的正常行为,她那一声近乎歇斯底里的尖叫 “我没撒谎”,也成了对她人格的嘲讽,欺凌又一次被合理化。电影里,冯小刚把事件拍成了青春美少女的作恶,何小萍是清白的,“我没撒谎” 是她在压抑中爆发的呐喊,反而有一种强烈的反抗意味。
最能直接体现严歌苓用笔之恶的,是何小曼(萍)的流放事件。在刘峰被下放到伐木连后,电影里的何小萍因为厌恶集体的冷酷,采用了自我放逐的手段,拒绝跳独舞。在装病被发现后,政委将计就计,把她哄上了舞台,在她差不多要重新燃起对集体的希望时,再一次彻底地抛弃了她。冯小刚拍这段戏也没有要批判时代的意思,但他确实将何小萍塑造成了高贵的反抗者。与之对应的是后来萧穗子探望战地的何小萍,后者决然说出,“我永远也不会原谅她(林丁丁)”。这几乎是故事里唯一的谴责声了。
然而在原著里,何小曼拒绝独舞,是出于私心,且被萧穗子居高临下地鄙夷了。“台下掌声口号声战马嘶鸣声,何小曼刹那间成了骑兵独立团两千人的掌上明珠…… 她也玩味着当主角的感受:当主角真好,当掌上明珠真好…… 她后来向我承认,是的,人一辈子总得做一回掌上明珠吧,那感觉真好啊…… 她也承认我猜对了,她就在侧幕边运气、起范儿的瞬间,又被希望腐蚀了。持续装病,是持续被希望腐蚀,人们是可以宠她的,夜里为她端茶端尿,白天为她端饭端水,看来她有希望跟所有人回到同一海拔。”
电影里绽放人性光华的瞬间,在小说里不过是小人物的可笑挣扎,且轻易地被全知视角的主角勘破。玩味着小人物的不幸,揣摩其 “动机也没多高尚”,是这部小说的暗黑基调。同样的揣摩与脑补,也大量出现在萧穗子对刘峰的观察里。
原著里,没有女人去爱刘峰的原因,跟雷锋高尚超我的净素、时代角色的榜样力量,关系不大(尽管萧穗子这样分析)。刘峰被爱情遗忘,是因为实实在在的穷和土:一个貌不惊人的矮子,带着乡土气息,从山东某县贫困剧团里翻着跟头上来,在文工团这样以红二代为马首、阶级分明的集体中,他唯一的效能是充当万能服务员——电工、木匠、快递。所有人都在享受他的服务,而荣誉则是虚假的,谁也没有上当,去向他 “学雷锋”。雷锋的重担和美名不过是毫无权势者的生存法则。而他——居然想吃林丁丁这块天鹅肉。林的惊吓来自于刘峰跨越阶层表达出的性欲,这戳破了不成文的规则,林的追求者,“一个追求者是宣传部的摄影干事,一个是门诊部的内科医生”。而郝淑雯的男友和未来丈夫,则是某军工厂厂长的儿子。她们看不上刘峰,和他是不是雷锋无关,是他的阶层属性决定了他不在择偶视野内。
电影里,英俊的刘峰在邓丽君歌曲的鼓舞下,向心仪的林丁丁表白,并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她。导演赋予了他浪漫色彩,观者很难对黄轩扮演的角色产生厌恶感。这个拥抱毁了他的前途,决定了他一生的畸零。导演让何小萍骄傲地被流放,说出 “我永远不原谅她”,非常清楚地表达了导演本人对触摸事件的定性——因时代对人性的压迫而造成的悲剧。这已是整部电影里为数不多的、对时代残酷性的否定。而回到原著,整个事件的性质完全不同。
萧穗子听完林丁丁的哭诉后,脑补着当时的场景。“注意到了吧,刘峰成功地把林丁丁诱进了这个相对封闭的二人空间。…… 一旦进了这里,关上门,即便林丁丁呼救也未必有人听得见。…… 一边抹,一边暗自惊叹到底是上海女子,这手感!细嫩得呀,就跟刚剥出壳的煮鸭蛋似的,蛋白还没完全煮结实。…… 脸蛋就这样好了,其他部位还了得?手从脸蛋来到她那带柔软胎毛的后脖颈…… 都是夏天的过错,衣服单薄,刘峰的手干脆从丁丁的衬衣下面开始进攻。…… 我拉开灯,看见的就是这个刚被人强奸未遂的林丁丁。”
刘峰不再是被邓丽君歌声鼓舞的求爱者,而是带着赤裸性需求的进攻者。萧穗子对这一场景的描述和揣摩,就像一个八卦强奸案细节的吃瓜群众,啧啧有味地感叹着,“摸了吧,爽不爽,皮肤好不好”,庸俗得不堪入目。刘峰不再是雷锋,他的流放也不再凸显时代的悲剧性,这不是 “触摸”,这就是,一次性侵。
这使得《芳华》的主题陷入一种复杂难辨的双重性——流放事件到底是时代作恶,还是在捍卫女性权益?女性社会学者从反性骚扰、反荡妇羞辱的角度批判《芳华》,作家侯虹斌也撰文认为刘峰的无辜是主角光环笼罩,“(性骚扰)错误,可以是以善良、好人的形象出现的”。
严歌苓又一次营造了叙事陷阱,把反性骚扰这样政治正确的议题,穿插在特殊时代的历史背景里。不论是电影里的强抱,还是原著里对刘峰猥亵的写实,“他的手开始是无辜的,为丁丁擦泪,渐渐入了邪,从她衬衫的背后插进去”,坐实他的性侵行为,等于默认在故事结构里,他被流放具有一定合理性,跟她此书的批判主题(荒诞时代压抑人性、鼓动人们告密)产生了不协调、甚至是反方向的力。这是严歌苓用笔的主观恶意。
要知道,那个年代的残酷,她并非没有体验,严歌苓曾因给男兵写情书受到处分,在政治高压下,她差点自杀(小说里这个情节发生在萧穗子身上)。人性里对爱欲的渴望被政治压抑,成为原罪,那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问题。刘峰即使不 “触摸” 林丁丁,只是表白,他同样有可能坠入深渊。更不要说在触摸发生的仅仅几年后,在时代成为更大的恶时,设置一个 “触摸” 情节,引起的争论虽关乎正义,却跟时代的残忍毫无联系。刘峰在 “触摸” 事件里究竟是不是加害者,影响了整个故事的批判逻辑。从一个时代受害者的故事变成性侵犯受惩罚的故事,大大降低了时代的痛感,也让作者的忏悔批判显得轻浮。

严歌苓的另一部小说《天浴》,同样是性侵害的主题,电影导演是陈冲,她启用了当年十七岁的李小璐,把整部电影拍得很纯情,有天然的美与残酷。在茫茫大地上露天沐浴的少女,或许是难忘的美学形象,但回头看《天浴》小说,严歌苓的问题始终是历史背景的虚焦和暧昧化。对于刘峰,严歌苓是写实他的性犯罪意图而消解了历史的罪;对于《天浴》中的秀秀,则是反复描摹她主动与人上床、一晚上被好几个人睡、为换取回城指标而变得低贱。严歌苓写《天浴》的笔法,时代悲剧性的消解来自于秀秀的愚昧。且不说女知青被集体公然奸污是否合乎史实,至少在故事逻辑里,悲剧被聚焦在个体选择上,不再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时代问题,历史,再次成为布景板。赞美《天浴》尺度大、批判性强,实际上是一种模糊印象,它究竟批判了什么、有没有批判到点子上,和《芳华》一样暧昧不明。
对于被时代流放的受害者,严歌苓甚至吝于赋予他们正面的悲剧色彩。刘峰在战场上九死一生,萧穗子甚至想象着刘峰 “露出得逞的微笑:这就是他要的,他的死将创造一个英雄故事,这故事会流传得很远,会被谱成曲,填上词,写成歌,流行到一个女歌手的歌本上,那个生有甜美歌喉的林丁丁最终不得不歌唱它,不自禁地在歌唱时想到他,想到他的死跟她是有关系的”。刘峰、何小曼这一对苦命人,被作者的全知视角解剖,在任何可能引起读者同情的时刻,都要被冷冷地踩上一脚。时代政治的严酷,战争的残忍,被消费、消解,也没有人需要为悲剧忏悔,这是严歌苓写《芳华》的多重叙事陷阱。
几十年后,郝淑雯感叹刘峰摸错了人,“要是摸我,保证不会喊救命”。这话语流露出的不是同情,而是富贵逼人的自得,她嘲笑的是林丁丁的小气,因这小气背后是阶级分明——郝淑雯在两性市场是高傲的消费者,林丁丁的青春肉身却是唯一的上升筹码,不能贱卖。因此郝淑雯可以钻进男兵被窝肆意云雨,林丁丁却只能在两块手表里矜持地周旋。对于这种赤裸的阶级不平等,作者如何安排郝林二人的结局,非常直观地体现她真实内心的阶级意识。
对郝淑雯,是带一点嫉妒的仰视。对林丁丁,是不屑的平视加俯视。对何小曼,是轻蔑的俯视。而萧穗子自己,属于一个跟政治特权无关的阶层:知识分子,因为文化技能,在随后到来的经济浪潮里,超越了丁丁、小曼,而又不沾铜臭。严歌苓写林丁丁的两次婚姻,一次嫁入红色豪门,被大家族鄙视,被抛弃而离婚;一次嫁给海外华人,以为一步登天,结果天天包春卷,离婚。对这个人物的嘲弄意味跃然纸上。但不是在嘲弄她的世故势利,是嘲笑她麻雀攀高枝的不自量力。利用青春美貌实现阶层上升的愿望,在命运嘲弄下显得可笑又鄙俗,而对郝淑雯这样的特权人物,严歌苓即使下笔并无美意,也绝不会那样作践她。
最冷淡的一笔,是郝淑雯亲口向她坦诚,当年正是自己教唆穗子的初恋检举揭发了她。这段惨痛的青春往事被道出后,萧穗子的反应是——没有反应,默然接受,连和解的过程都没有。比起电影里何小萍的 “永不原谅”,萧穗子与郝淑雯的和解轻得毫无分量。与之互文的是萧穗子重遇刘峰后,刘说出一段对下岗工人的看法,类似 “国家不再需要咱,我不下岗谁下岗”。严歌苓让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角色说出这样温顺的话语,仿佛在给自己的良心涂脂抹粉,释然地叹息一句,“啊,他们真善良”,解构了一切时代之痛。
何小曼和刘峰最后的归宿,让整部小说(和电影)陷入了浓缩鸡汤式的虚无。两人超脱了战友们的汲汲营营,实现无性的事实婚姻,过上了知足常乐、相依为命的日子。这种叙事逻辑延续了严歌苓一贯的小人物三段论:受尽苦难 - 精神升华 - 岁月静好。一切结构性的冲突和压迫、阶层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最后都以小人物自己的 “想开” 终结。在严歌苓其他女性题材的小说里,这种对女性苦难的玩味是与男权结构直接挂钩的,而在《你触摸了我》里,则不仅仅是女性主义的问题,是严歌苓自身固若金汤的阶层观念问题。
严歌苓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作家。知识分子的清高与美国上流社会东方贵妇的矜持,消融、整合成一种新的东西,属于严歌苓独有的、胜利者的阶层歧视。她写底层小人物每每有一种俯瞰感,写他们的苦难,写他们反抗但失败,最后赞美他们的安静、顺从与精神胜利。践踏受害者有两种笔法:一种是把他们的苦难写成是主动而高尚的牺牲,甚至是享受,产生廉价感动;一种是从他们自身挑出道德污点,将悲剧合理化。严歌苓对这两种笔法的运用早已套路化,标榜为女性主义的《扶桑》、《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都属于前者,而《天浴》、《芳华》属于后者。在小说被视觉化呈现后,淡化了只属于文本的刻薄用笔,只留下了故事的戏剧性。
真正要说严歌苓何以成功,在于她与国民的道德观有深度的共鸣。中国人认同的善良,不同于西方人道主义情怀的英雄特质,而是一种在极端压抑的环境里生存下去的柔韧。柔韧,则面对苦难少有直面反抗,而有逆来顺受的无穷耐性。问题是,对于历史,作家究竟怀有一种怎样的眼光,是悲悯之痛?抑或玩味小脚的情趣?鲁迅写阿 Q,写祥林嫂,写孔乙己,也非完人,但在故事逻辑链里,无损读者对他们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造成彼之命运的时代的悲叹。这种笔力,是作家的灵魂闪光,也是小说这种文体能够承载历史的可贵所在。

知乎用户 嘉兒 发表

只读过两部作品,一部是扶桑,一部是陆犯焉识

个人认为在中国女作家里,算是一个很优秀的作家。

说她优秀是她的角色都相当有代表性,背景描写相当有参考意义,然后透过这个角色,能叫我们看到固定时代里一部分人的整体情况,比如说透过扶桑,第一代赴美华人从偷渡,到生存,到工作和排华法案,这种第一代赴美华人的整体状况被她写的历历在目,荡气回肠。比如说陆犯焉识,民国时代文人,留洋,回国,经历解放,文革,改革开放,整体的大状态以及在这些不同时代下文人或者上海人的生活,心理状态,整体特征都被她写活了。

这两本书,无论哪一本,抽离了主线,这些描写背景的东西都能拍成一个得分很高的纪录片

而且她的作品,不会有过多的拖沓和多余,脉络比较单一,情节设置也比较紧凑,就算是当作一个故事来读,也会叫人读的津津有味,这些都是她好的地方

但是优秀和伟大还是有距离的

个人认为她的文章好在背景,而差在人物挖掘,可能在于作者对人性的理解不似大家那般深刻。她的书缺少名著那种对人物描写的生动感和连贯性,比如说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几句话,王熙凤的角色立体丰满,后面写到八十回,跟这一回的阿凤也能一一对应,比如说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前后他老丈人的表现把人性中的贪婪和丑恶都写出来了。但是读严歌岑的作品就没有这种痛快的犀利的感觉,主体人物性格的塑造总是少了几分浑然天成,多了几分拖沓和暧昧,而有的情节纯粹是作者主观情绪的灌输, 多少有两分为了歌颂而歌颂的刻意为之的感觉

所以有些情节因此也会显得拖沓和生硬,比如说扶桑里面,对扶桑的反反复复第二人称描写赞美,略显多余,再比如陆犯焉识里,好像陆先生对冯婉喻的爱来的莫名其妙没有一个心理转换过程,叫人有点脱线。而作者的主观情绪灌输痕迹太明显,就会叫人觉得略显矫情(当然,这是对比红楼儒林这种大家之作,如果对比起来郭敬明,严歌岑完全可以碾压)

总的来说,这个作家还是不错的啦。她的书读起来也相当有趣。中国女作家里,个人认为除了张爱玲(赢在人性挖掘和角色刻画,张在这方面简直是天赋碾压)大概就是她了,至于什么王安忆三毛什么的,在我心里统统都要靠后。当然了这只是主观意识。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

她的作品会继续读下去,回去在翻翻扶桑和陆犯焉识,希望可以回来在完整我的答案

知乎用户 毛荷西​​ 发表

从冯小刚的《芳华》上映,严歌苓这个名字开始广泛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严歌苓,在上海出生,是著名的旅美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她从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创作了《少女小渔》、《天浴》、《人寰》、《白蛇》、《一个女人的史实》、《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赴宴者》。从作品看,作者偏好书写女性文学,也以书写女性形象见长, 她笔下的女性大体可分为身处中国社会的女性移居美国的华人女性两类。

她是一位多产而能保证质量的作家,笔力精湛,用情极深,多从生活取材,人生经历的每一帧都成为她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先圣哲人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莎士比亚也曾在《哈姆雷特》中写道:“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直白地道出了女性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印象:脆弱。

但是,如今的社会,女性已经从 “三寸金莲” 勤俭持家变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超人,事业家庭兼顾,用努力、隐忍和汗水证实着自己的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变化是源于莎翁所说的脆弱吗?并不见得。

“时势造英雄”,不同的时代也孕育着不同的女性,严歌苓笔下的人物多与她的亲身经历有关,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是与她同处一个时代,共命运,同呼吸。严歌苓在部队时曾有过一段单恋,但最后以男主人公的主动告发结束这件事对她的影响极大,一段单纯美好的感情,在人云亦云中被污秽成 “不三不四的男女关系”,而严歌苓也被认为是 “勾引人的小妖精”,受尽别人唾弃和白眼,被关进小黑屋反省。

这段经历使她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人性的丑陋,所以在小说《灰舞鞋》中,她写进了自己这段不愿与人提及的恋爱经历," 详细地阐述了主人公穗子爱上军官邵冬俊,并最终被恋人出卖的情节。

被出卖后,穗子被迫交出所写的情书,并当众做出检讨,成为众矢之的,她在众人眼中仿佛是一个荡妇,这段不堪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宋雅《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边缘女性形象》)。我们说”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放在严歌苓身上大抵无错了。

**怎样评价严歌苓?**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曾说:” 她是真懂小说艺术的女作家 “,严歌苓也是最受欢迎的海外女作家之一,” 她的魅力在于,其中包含了浓郁的情感,视角敏锐,文笔丰满,对边缘化女性内心的柔弱、敏感、宽厚包容、至情至性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深度地刻画,借此让人们反观自身,重新去审视自己所看到的世界,重新审视人性的丑陋与至美。"

知乎用户 蒋松筠​ 发表

懒得正经写回答,最近读了两本严歌苓,我贴两小段自己边看边写的:

带着偏见去看了两本严歌苓,没想到还行。当她把自己扔下,从外部去写别人的故事(可以叫方法派写作?)的时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写作者,你简直能感受到她写作时的满足感。但如果严歌苓用自己的眼睛去说话,就只是一个技巧很好,有着灵敏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但是平庸的作家。比如无出路咖啡馆里,状态最好的文字是她在写自己父母的时候 —- 仍然是别人的故事,这时她又变回了神采奕奕的讲述者。

我几乎能理解严的困境。我很专业,我技艺娴熟,我真诚,我甚至丰富,我对日常生活有强大的洞察力,我直达人背后的人,我愿意为写作付出,我可以承担不媚俗的代价。你还要我怎样?然而,我确已到自己的天花板,我不够强,不够好,也不够复杂,然而这些是一万小时所无法触及的。那我就应该去讲一些别人的东西。

所以严歌苓能获得很强的世俗成就,可能就是中国这几十年发生的事情,让每一个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是别人,每一个不同地方的人也是别人,我们需要有人来观察和扮演别人,严歌苓,莫言,余华,都是这样的作家。欧美传唱度高和成功的写作者,库切,保罗奥斯特,帕慕克,莫迪亚诺,厄普代克,不管具体关注的议题是什么,出发点都是自身,欧洲电影也是很强的这样的倾向。

知乎用户 苏意 发表

严歌苓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不管是写作还是生活,这是我对她的评价。

严歌苓说她一生只做了两件事情,跳了八年的舞蹈,接下来全部的生命里,都用来写作。一年 365 天,严歌苓有 360 天在创作,一天之内至少写作 6 小时。

严歌苓年轻的时候,她毅然放弃国内的一切,考托福,想要前往美国求学,当时严歌苓的英文水平只是 abc 的水平,为了顺利完成考试,她背下三本新概念英语,飞往两个不同的国家参与考试,只为得到奖学金。在美国,严歌苓从一个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和两本小说都得了奖的一个年轻的女作家到国外,为了在美国养活自己,为了挣钱,做一个独立的学生,把功课学好,那个阶段在美国,每天除了上学,还要打工去维持自己的生活,她去餐厅做服务员,也做过保姆,打工一整天之后回到家,即使整个人的神志和思维都是极度涣散的,还是将自己强按到写字台上,每夜写到凌晨一点,那段时间,她基本上每星期都写出了一个短篇小说。日后严歌苓回忆起来,觉得那是自己最痛苦,最最难熬的日子。

我在闲散的日子里,每当我沉溺于电子设备的时候。我内心对自己都有很深的愧疚感。尤其是当自己有一个目标的时候,如果因为沉溺于手机而浪费了时间是最愚蠢的,这一点认知是严歌苓给我的。确实,一个优秀的人,一直比你努力。哪怕她已经有着很高的成就了,她依然没有放弃自我成长。

我喜欢严歌苓的书籍: 《扶桑》《陆犯焉实》《芳华》《一个女人的史诗

特别喜欢严歌苓编剧的两部作品《剧场》《幸福来敲门》

我不是特别喜欢她小说里的女性,但我特别喜欢她的写作,她写一个故事,不是为了控诉某个人,只是通过写这个人物折射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她在书里写的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她们所经历的苦难,严歌苓把这些苦难写出来,不是为了替这些人控诉,而只是一种叙述,让我们看到别人真真实实的整个人生。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他们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看似平庸不起眼的生命,但严歌苓的小说里写出了这些人内心的波澜壮阔,写出了这些人真正想要对这个世界的诉说,当我们去看生活中某一个人的悲剧时,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但严歌苓的小说给我们呈现了这个人所有的原貌,我读了小说之后,就会发现,任何人的人生其实都不是虚度的,任何人的人生也不是我们随意可以评判的,我们只有彻底了解了之后,我们才有资格去说她这个人怎么怎么样?或许当你真正了解她之后,你都不好意思去说她怎样怎样的坏话。也许是常常读文学作品的缘故,我在生活中不会轻易的去评价任何人。不轻易给任何人一个好或坏的标签,也不轻易苛责任何人。

严歌苓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意志。

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常常给我一种警醒,就是不写速食文化,我写的每一个字不是为了讨好观众而写,而是为了自己而写。我不想当一个写手,我希望自己可以用很长的时间,反复修改几万字文学性的小说,但不想看到自己为了那低廉的稿费,去写言情小说,几十万字,1000 字 10 元或者 20 元。

知乎用户 文化咖 发表

严歌苓,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了。

作为作家,《读库》的张立宪说:

“严歌苓每次回国,空运来的都是耳光,响亮地告诉这群生活在北京的朋友,看啊,你们又虚度了多少光阴!”

作为美人,她从军旅生涯美到现在,好友洪晃嘲笑她为了讨老公欢心,每次写完稿以后都要化好妆等老公回来。

即便已 60 出头,她的美也没有丝毫减分。马未都上《圆桌派》也不忘感叹回忆一番。

作为编剧,她又说她喜欢赚钱。她毫不忌讳,直说努力地写就是为了挣钱。

“这是我挣来的,是我靠我的辛苦挣来的消闲。我觉得我花的钱和我所享受的时间必须是自己挣来的,包括爱情,我并没有平白无故地得到什么。”

多面的严歌苓,专一的写手,自律,疯狂,努力。

再放眼大银幕,《妈阁是座城》《芳华》《归来》《金陵十三钗》……

近几年来,她的作品颇受电影市场的青睐,尤其是第五代导演们。

严歌苓的小说,用新时代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电影感。

与其说是她的小说戳中了那个时代导演们的痛处,不如把目光再拉远一点,看看严歌苓如何走上传奇之路。

01

严歌苓生于 1958 年。

父亲严敦勋是名作家,笔名萧马,母亲贾琳是知名的话剧演员。

这个平白无故的岁月里,她的童年丰盈,充实,四处是乐趣。母亲给她朗读莎士比亚台词,父亲则敞开书房任她出入。

她熟读《红楼梦》和《简 · 爱》,眼看这就要成一个小小少年作家,十年浩劫来了。

家里的书,全被翻倒出来 ,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往火盆里扔。严歌苓舍不得,姥姥烧一本她就看一本。

救急之策不长久。严歌苓只好去做些与书无关的事,跳跳舞,唱唱歌。

12 岁,哥哥要留在城里,作为交换,她去了文工团,成为一名地道文艺兵。

2017 年,《芳华》上映,票房定格在了 14 亿,成了冯小刚最赚钱的片子。电影里的萧穗子就是严歌苓自己的倒影之一,而受欺负的何小萍便是另一个倒影。

《芳华》里的萧穗子

冯小刚自己有军旅生涯,曾有过一个拍自身经历的机会, 一直没成,便搁在心里。

《芳华》之前,他试了许多人,最后找到严歌苓,说想写一个男女兵在雪地里救亡的故事。

严歌苓当下就拒绝了,没经历过这个,写不了。冯小刚也不多话 ,“那你就写你写得了的”。

作家总是这样,他们自己不写自传,从不多宣传自己的故事,生怕读者太靠近。可写故事时,又忍不住将自身记下。

文工团的岁月里,严歌苓看周围同伴,腰肢纤细,蹦跳灵活,无一个不是台柱子的料。

她也想做台柱子,可各方面又不如人家,如何下手?

偶然一次机会,她读到诗人拜伦保持身材的极端方式,从此他人的极端便是她的日常。

每天天还没亮,她便去练功房练舞,压腿,连看剧本、写日记也不忘把腿架得老高。可狠练比不上天赋,台柱子终究是没当上。

没关系。她还有恋爱宽心。她喜欢的一位年轻军官也喜欢她。部队不允许恋爱,两人便鸿雁传书。

《芳华》里,萧穗子也恋上了文工团的同事,当发现别人不喜欢她时,便悄悄收回了情书,转身去了前线,历经战火硝烟。

倒影下的严歌苓就没这么幸运了。

成名之后,不常说起恋爱的她经常用 “不值” 二字形容初恋。

她本以为写信便是归宿,文工团岁月,有个人能够依靠与信任。

可那人却不这么想,遇到更喜欢的人后,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真心,他不仅将信给新的恋人看了,还主动去向上级检举严歌苓。

严歌苓当下就被说成作风不正,禁舞三年,痛苦到几乎要自杀。

战场才是开阔心胸的地方。

不久,严歌苓作为记者去了前线,阅尽困难,癫狂,写作的冲动一天天滋长。

02

体验过战火后,严歌苓开启了写作之路。

然而,在她的叙述里,外在环境是环境本身。

真正突出环境中那种残酷的,不可救药本性的,则是女人自己,是作为她笔下的复杂女性丰富而大胆的存在。

1980 年,严歌苓发表了她的电影文学作品《心弦》,一年后,这部戏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看中。

电影里的女主角,便是她后来的继母俞平。

父母分开时,严歌苓还在文工团里,正要开始她的作家之旅。此事对她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她与继母的关系很好。

父亲看上了情投意合的演员俞平,抛下了母亲,与俞平一直生活在一起。

事实摆在她的面前,她要么拒绝要么面对,而她选择的,便是用写作的方式,去挖掘女人的存在困境。

这也就是说,多年来她以写为食,要的就是给所谓无解一个解答。

她拒绝用最肤浅的方式回答。

少女小渔》, 刘若英饰演的非法劳工小渔需要绿卡,男友出主意让她与意大利的老头假结婚,她从此就幸福了吗?

小渔陷入了漫长的人性对抗中。

一方面她要周旋于男人之间,而另一方面她也渐渐发现自己的心在靠近意大利老头,她对于生活希望也在一点点觉醒。

电影《少女小渔》

《天浴》,李小璐饰演流放到乡下的文秀。青涩的脸庞,骄傲的身姿,乡下对她来说是枷锁,是逃不了的人性困境。

为了回到城里,文秀想不出其他出路,唯一的武器是身体。

但最终,一次一次交换 ,有了开始,无穷无尽,终于,她只好请求牧民老金开枪杀了自己。

她是为了救赎吗?

或许是因为厌倦了自己,以为得不到而满腔气愤。

电影《天浴》

如果说,少女的境遇太过奇巧,到了成熟女性这里,严歌苓下笔更狠。

《金陵十三钗》,妓女墨玉出场。神色脸色,学识格调皆是醉人,不仅迷倒了外国男人,更迷倒了一堆半大女学生。

环境造就人,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 ,不清纯便堕落。那么,当日本鬼子要学生去参加晚宴,妓女会怎么做?

电影《金陵十三钗》

而到了另一个女人身上,情与义表现得更明显。

第九个寡妇》里王葡萄周旋于男人之间,正因如此,她的荡妇名声也越传越烈。

外部环境严厉,她却没有无意识地继续堕落。她调用人脉,偷偷救回了被判死刑的富翁。

电视剧《第九个寡妇》

小姨多鹤》与《铁梨花》,一个是日本女人的报恩,给收养家庭生儿育女,一个是压寨姨太的崛起。

一个屈服于命运,一个不断与自己的命运搏斗,不同的两面却都是女性深刻的人性表达。

严歌苓选择这些女性,不单只是她会写,而是她需要她们的存在。

03

严歌苓说过,“搞创作,就该对自己狠一点。”

想要笔下的女性形象千转百回,光有自身体验还不够,为了创作,还需要更多。

初恋失败,给了严歌苓极深的印象,但她始终不是苦情的女人。对于爱情,她从不畏惧。

拍摄电影《心弦》,她在上海电影厂的楼梯上遇到了自己的老乡,李克威

两人在楼梯间聊了一会儿,李克威突然漏嘴,说了一句河南话,让她觉得特别可爱,瞬间就陷入了爱情之中。

这段爱情是最合乎心意的门当户对。

两个人的父母是世交,过去在铁道工程创作组就相识,之后又一起写了剧本《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一起给电影《避难》做编剧。

电影《避难》

1986 年,两人结婚了,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像预料的天长地久。

不过三年时间,他们便分道扬镳了,一个去了澳大利亚,一个去了美国。

1988 年,张艺谋把《红高粱》拍成了电影,作者莫言瞬间爆红。严歌苓看看自己,这不又是文工团的翻版么?

跳舞翻了车,婚姻也有了岔子,写作不能再出差池。

这时候,正好美国有个人才计划请她做访问,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去了,发现美国那边的写作训练更系统,这意味着更具挑战,差的只是她的英语。

她需要压力。

她买来了《新概念》,没日没夜学习英语,练习英语。

有一次,她去买鱼,手里抱着书,嘴里背着单词,回到家才发现提了个空塑料袋。

就这样废寝忘食,一年零七个月的狠练,她考上了哥伦比亚艺术学院。

考上了,钱没了,国内好不容易积累的一点点名气在外国也不管用了,生活还在继续,她怎么办?

严歌苓走了老一代留学生都会走的路。

去餐馆刷盘子,去华裔同胞家里做保姆。拼命干活,赚钱不多,还被打劫过一次。周遭皆是破碎,凄凉,唯一能安慰她的只有写作。

在打工期间,她不停地写,仿佛一个溺水的人拼命敲打玻璃窗,想破开逃生。

学校里,作业布置她写三页,别人一目十行读英语,她再痛苦,也要逼自己每天十页。

在美国发狠,除了她对文学的追求,还有感情幻灭后的逃离。

随着失败而来,通常有两条退路,退缩与前进。严歌苓显然选择了后者。

幸运的是在去美国的第二年,严歌苓遇上了第二任丈夫劳伦斯。

劳伦斯在外交部工作,会讲八门外语,唯一的缺憾是,每几年都会做一次安全检查——检查他的亲属关系,检查他与何人交往。

严歌苓成为他正式的女友后, 检查如井喷一样纷至沓来,一会儿测谎,一会儿停职审查。

如此麻烦的恋爱关系,没有击退两人的信心,反倒更加坚定了。

当时,劳伦斯对严歌苓明确表示,他们再这样对你,我就把这狗牌(外交部工作牌)剪了。他真剪了四分之一,之后便收拾东西从大楼里出来了。

严歌苓被这股爱的热情感动了。

“他感觉还挺悲壮的,他为了我能这样做我特别感动,这样一个男人前程也不考虑了,将来做什么啊。我从他身上看到一个理想主义的因素,爱情至上,他为了我牺牲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东西。”

严歌苓和劳伦斯

长篇故事完结后,学校给了严歌苓全额奖学金。而这几年的痛苦和心酸汇成的《少女小渔》小说原本,已经寄到台湾。

1992 年,小说拿下了台湾的百万文学奖,改编版权被李安买下,几经转手,来到了张艾嘉手里,李安做了执行人。

《少女小渔》把刘若英送上了影后宝座,也让严歌苓第一次在经济上翻了身,她又有钱买新的裙子了。

也是在 1992 年,她与劳伦斯结婚了。

04

作家与常人不同的一点,就是他们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延时的缓慢的现实,另一个便是激流勇进的精神世界。

在严歌苓的笔下,悲喜世事可以揉进字里行间,个人情感也可以是素材之一。

与劳伦斯结婚后,她的《无出路咖啡馆》记录下了两人交往的点滴。

“他向阿书交待浅蓝福特的种种怪癖,比如每次启动它都会向后滑动两英尺。他的睫毛有力地张着,使他有了一副极其聚精会神的面容。就在这个时刻,我向他发出了一个笑容。我一点儿准备也没有,这笑容是走火出来的。”

女主人公想着,如果到了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还不去改变或推翻自己的曾经,这远走高飞还有什么飞头,最终与她的外国男友分了手。

书中的严歌苓,有一种上帝般犀利的笔。

人物与环境,总是比现实生活中更狠更烈,有时,更是狠烈到仿佛在控诉自己现实里的软弱。

严歌苓曾说过:“写作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理需求,哪一天没有几句神来之笔,我就睡不好。写作给我快感,给我新生。有时,我觉得我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

确实,电影《归来》的原著小说《陆犯焉识》里,被流放青海的留美博士有她爷爷的影子;

一个女人的史诗》里,相爱相杀的原型是她的父母;

而《芳华》和《灰舞鞋》里有对初恋的呈现——但这一点很模糊,岁月见长,反复诉说,很可能会被解读为出于复仇的快感。

有了写作,她才可以去重塑回忆,才可以把过去的缺憾补足。

而现在,她的许多故事都影视化了,更幸运的是,几乎所有作品影视化的过程都是由大导演掌镜。

写作是必须品,因为写作是一个由她掌镜的世界,连同由此延伸出去的影视化,对于她来说,是最私人化人生范本的延伸,更是同龄人——第五代导演们——人生范本的延伸。

电影《金陵十三钗》

很多人说严歌苓自律,说她是超人。

把故事创造出来,不管此后由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对于创造它的独立创作者来说,都是一次身心解放。

她可以蓬头垢面,她可以心无旁骛,恶毒,纯良,自杀,活着,私心爆棚的报恩以及委身于人却又唾弃自己的软弱,所有一切,无所不能,无比真实。

写人性,写生而为人的苦与乐。

在这个世界里,如此创作不会受到道德绑架,不会有三观正确的鞭挞,不会有黑白分明的指责。

天赋即自由,试问她怎会不自律呢?

知乎用户 周清旭 发表

从写作技巧来说确实是无可指摘,她是一个很聪明很会讨巧的作家,值得被佩服。严歌苓太知道大部分读者想看什么的,所以她能写。只是…… 只不过,一个人若是把一个故事一个主题写得太多遍,就太没意思了。

知乎用户 热血咸鱼在宇宙 发表

嘿嘿,刚刚参加完她的签售会来答一发。

三年前,因为张艺谋的《归来》对这位作家产生的兴趣,陆续在一个要备战中考的暑假里,读完了《白蛇》、《陆犯焉识》、《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和《老师好美》。

在她众多的作品里这只是沧海一粟,但是每一本都让人印象深刻,特别的选材和别具匠心的写作手法,都能使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她的描写直击人心。

看过很多人的采访,都说她是个优雅从容的人,今天一见,果然如此。轮到我时,已经签了半个小时多的名了,她签名的时候还是会和读者作简短的交流,一直微笑,感觉超级优雅。

一个细节,签售时前一位的书被旁边的工作人员急匆匆地拿过去,严歌苓很认真地提醒他不要把书弄坏了,很仔细的一个人。

因为答主在读高中,严歌苓还问了我的年纪,我当时全程迷之微笑地答了,感觉好喜欢她。

一直认为她从小和父亲住在外地,应该不会说上海话,今天签售会说了好几句上海话,好亲切的。

她有非常丰富的经历(文工团背景,战地记者,移民作家等等),也有很好的家庭背景(父亲是作家),写作技巧真的很厉害,是当今文坛难得的好作家之一。

关于作品水准,我觉得她写自己亲历的事情都有很高的水准,而《老师好美》虽然题材很独特,但是她作为一个久居国外的作家,并且年龄和高中生有一定差距,导致她对这个故事的把控有失以往的水准,但是幸好,新作《芳华》又回到了她熟悉的文工团生活,新作品的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

知乎用户 阮玲玉 发表

严歌苓这种人,总是自以为民间疾苦,其实全是对穷人的幻想,没有真正了解过底层是怎样的。

知乎用户 小小鱼 发表

我对爱情的认知都是从她的书中得到的。她懂什么是爱什么是情,无论男女,她明白他们心中的那份细腻的纯粹的娇羞的甚至自私的对自己的情爱。她的每一本书我都不想错过,只是不喜欢都被搬上银幕,她真的不需要借此而获得更高的声望,她本就是个优秀的女性作家。

知乎用户 悟恩说事 发表

写了篇严歌苓的文章,不问自答一下。


怒放得很快,凋谢得也很快

文 | 悟恩 图 | 网络

01. 典型书香门第的非典型境遇

“祖父是一个神童,十六岁上大学,二十五岁读博士,之后有着长达 20 年的大西北监狱生涯。”

严歌苓是注定吃写作这一行饭的。

不是么?

她的祖父严恩春,是留洋博士,是大翻译家。

她的父亲萧马(原名严敦勋),是作家。

就连父亲离婚后娶的第二任妻子,即严歌苓的继母俞平,也是电影演员。

典型的书香门第。

然而,再是书香满门,也阻挡不了社会的洪流对个体的激荡,甚至吞噬。

事实是,严歌苓的祖父严恩春从美国学成归国后,在厦门大学教书,后来经历了长达 20 年的大西北监狱生涯,因对时局失望,竟自尽身亡。

父亲萧马,因从事过学. 生. 运. 动而被开除,后赴苏北解放区。所幸后来境遇转好,进了不错的文艺单位,如文联,如作协等。

都说儿时的境遇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而于严歌苓而言,周遭发生的一切,令她的思想不得不走向开阔,走向纵深。

她早早地意识到,一个人身处的环境是不可选的。

且**在环境中,人孱弱而渺小,你再强大,再抗争,都难以置身事外,甚至会沦为无辜的牺牲品,**这就是个体的无力与悲怆——严歌苓后来写的小说《陆犯焉识》,里面最真实的部分,就是来自祖父的经历。

有人说,严歌苓的作品写的大多是悲剧,或许也是因为这一点。

更何况,她自身的经历,也堪称传奇。

2. 吉普赛人式的流离而不失所

“我要是在上海小弄堂、安徽小巷子长大的女孩,肯定不像我现在这样关心全人类,这跟我早年四海为家有关系。”

严歌苓自称过的是吉普赛人式的流离生活。

或许她口中的流离,也包括她在感情生活上的遇见与追随罢!

严歌苓的第一任丈夫叫李克威,是她 1986 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写作楼遇到的。

二人可谓门当户对,且有着相同的写作背景,所以很快相恋并结婚。

但是,仅仅三年后(1989 年),就离婚了。

之后,严歌苓到美国留学,认识了美国外交官,精通八国语言的劳伦斯。

因为与严歌苓交往,劳伦斯还受到了 FBI 的监控和审查。

爱情是伟大的。

为了爱情,劳伦斯无所畏惧,32 岁的他,毅然放弃了前途无量的外交官公职,选择与严歌苓共谐连理。

这一年,是 1992 年。

2004 年,美国外交部的政策松动,劳伦斯被 “召回” 复职重新做外交官。

从此,严歌苓就跟着复职的丈夫一起被派往非洲,做起了专职的外交官夫人。

从中国到美国,从美国到非洲。多年的海外旅居,世界游历,令严歌苓的视野更广阔,思想也更深邃,而且观念也较新

——事实上,在写《芳华》的时候,她就用了她过去没有采用过的叙述手法和故事架构。她在书中用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过去的事。

故事里的那个人很像她,但并不是她。

3. 左右一生走向的 13 年

“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细节全是真实的,哪里是排练厅、哪里是练功房,我脑子马上能还原当时的生态环境,这是非常自然的写作。”

严歌苓无疑属于高产作家。

她保持着每年至少出一本新书的节奏,令人惊奇,也令业内人士钦羡。

写作,其实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悠然自得甚至自带诗意属性。能坚持天天写作,几十年如一日的作家,必定有着近乎严苛的自律。

而严歌苓的自律,大抵是她 13 年的军旅生涯养成的习惯。

1970 年,严歌苓考入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一直到部队裁军才退伍。

她在军队呆了 13 年,跳了芭蕾舞 8 年。

那段生活对我太重要了,它左右我一生的走向”,严歌苓如是说。

这里的走向,当然包括 1979 年,她主动请缨,赶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在那里,她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那里的战地医院,空气中总是漂浮着一种特有的气味……

那种气味叫绝望。

也是在那里,潜伏在严歌苓体内的 “写作基因” 苏醒了,并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她把几次与死亡近距离接触的体验,写进了小说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中。

![](data:image/svg+xml;utf8,)

1980 年,严歌苓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剧本在一年后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

二十余岁的严歌苓,开始崛起文坛。

1983 年,严歌苓退伍,被调到铁道兵政治部担任创作员。

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在作品里,在不同的场合,或多或少地提及军旅

——从《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灰舞鞋》,到《白麻雀》《爱犬颗勒》…… 这些作品都以部队生活为题材。

军旅生涯的影响深入血液,令严歌苓习惯了用作家的视角,来勾勒那个时代的军人的群体肖像。

军旅二字,于严歌苓而言,已经是有着某种象征意义的标签,决定了她此生的意义。

4. 从《少女小渔》到《芳华》尽放

“讲了大量的真话,也讲了很多我对当年的一些战友,尤其是何小曼这样一个人物的忏悔,以及很多对青春里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反思”。

1993 年,李安购买了小说**《少女小渔》**的电影版权,严歌苓开始做编剧。

中央电视台和芝加哥电视台合作的电视剧《新大陆》也登门拜访,让严歌苓编剧。

这一年,严歌苓在劳伦斯的陪同下,用得到的 3 万美元,回南京买了一套公寓给母亲居住。

2009 年 2 月,严歌苓担任编剧的《梅兰芳》“下线” 不久,张艺谋又选中了她的**《金陵十三钗》**。

同年,由赵薇主演的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热播,严歌苓再一次被大众所熟悉。11 月,她的最新长篇小说《寄居者》出版热卖,又迎来了事业的新高峰。

之后,就是眼下的《芳华》。

《芳华》的初稿完成于 2016 年 4 月,较之以前的作品,《芳华》的个人自传色彩更浓。

在《芳华》里,严歌苓用第一人称描写了自己当年亲历的部队文工团生活,记录了隐藏在西南部都城的一座旧红楼里、某部队文工团中发生的故事。

在她的笔端和冯小刚的影像下,青春在严厉军纪、单调训练的反衬下显得生机勃勃。而祭奠,则藏在生机勃勃的后面。

正如严歌苓自己所言,

——“讲了大量的真话,也讲了很多我对当年的一些战友,尤其是何小曼这样一个人物的忏悔,以及很多对青春里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反思”。

从少女小渔而芳华绽放,也是专属于严歌苓的成长与思想脉络。

5. 激情与刻苦,缺一不可

“其实你仔细听,哪里都有故事。一个人对别人的生活既无兴趣又无好奇,首先就别写作。”

严歌苓是业界公认的 “很会讲故事” 的作家。

会讲故事,是源自父亲的教诲。

他一早就对她说过,要写故事性强的小说,要有电影意识等,这些都成为了她一直以来践行的写作范式。

严歌苓自认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如果没有激情推动的话,就会跟自己说退休。但事实是,每次动笔,哪怕是写命题作文,如电视剧,“我写着写着就进去了”。

是的,**对于写作,严歌苓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非写不可,不写会死。

这样的的使命感和迫切感令她着迷。

所以,从落笔的那一刻到结束,于严歌苓而言都是充满某种神圣气息的。也所以,她从不带手机到工作间,以免干扰她写作。

但这种工作时的 “有意识时自闭” 并不会影响她的 “聆听力” 与“记叙力”。

“其实你仔细听,哪里都有故事。一个人对别人的生活既无兴趣又无好奇,首先就别写作。”

然而,对写作的痴迷,并不能阻挡外界的迅速变化给她带来的困惑与恐慌。

和很多现代人一样,这位著名女作家也会有成长焦虑,“今天发现自己没干什么有用的事情,没让自己哪怕成长一点点,我就慌。”

她说:“我觉得一切都太快了,太昙花一现,出现得很快,成熟得很快,盛开得很快,怒放得很快,最后凋谢得也很快。

这话带着洞察,带着悲悯,还带着那么一点儿悲观主义者的无能为力。本身就很严歌苓。

不是吗?

我是悟恩(公号 kokyo98),祝好。

本文关于严歌苓的个人资料均整合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敬请包涵。

知乎用户 眉目 发表

在我的印象中,严歌苓的文字冷峻的近乎残酷。就好像有人朝着她的文字狠狠地开了一枪,血不停的向外喷涌,严歌苓却不会拽一片触手可及的破布过来为伤口稍作包扎——不是不愿,而是不忍。

包扎后,血止了,生命就可以留住了吗?我们都知道不能。尽管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去做这样徒劳的事,企图用忙碌去遮掩自己面对破败和死亡之时的手足无措,并以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悲伤稍作慰藉。

这种方式没有错,只不过严歌苓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选择了一种更加悲壮的方式。她的文字将最血淋淋的东西就那么直直的写出来,不做任何的处理,也很少有解释和开脱。这在观感上对于她自己和读者来说无疑是冷峻而残忍的。可这背后却是她对于 “伤者”,也就是那段不愿提及的往事呈现出来的悲悯情怀。将一段荒诞过往之中小人物的悲欢——那些充满着血与泪的挣扎,那些底层人物对时代的桀骜和对命运的屈从,以至于那些自然的、不自然的生老病死——全都原原本本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于是我们看到了那样老实而又纠结的老金们,那样妩媚而又刚烈的玉墨们,那样飞扬又黯淡下来的焉识们,乃至《芳华》中那样善良到不留退路的刘峰们……

不难发现,这种对伤口的 “不处理” 中,实在是带有人情味儿的:严歌苓不忍心给历史找一块遮羞布,却也不忍心过分夸大历史对人们的塑造力。她只是原原本本的记叙那些触目惊心的伤口。

血淋淋的内核,往往是对历史和其中人的悲悯。

知乎用户 妳之国箫远 发表

妳最精彩|严歌苓:她是中国最风骚的女作家,艺谋、凯歌、小刚电影的春药

妳之国 昨天

![](data:image/svg+xml;utf8,)

她是中国最骚气的女作家,
将中国男女之间的关系写的直白露骨。
——妳之国

她是中国最美战地女记者,
仅用一支笔,
单枪匹马独闯美国,
成为好莱坞最著名的中国女编剧。
她是中国最骚气的女作家,
将中国男女之间的关系写的直白露骨。
仅靠一部作品,
就让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
不顾名导身份疯狂抢夺她,
如果没有她,中国电影将倒退 10 年。
她不仅才华洋溢,更是貌美倾城。
留美期间,仅用一个眼神,
就将美国国务院高官劳伦斯迷得神魂颠倒,
为了得到这个中国女人,
甚至放弃美国国务院高薪职位。
你不一定听过她的名字,
但你一定看过她的作品,
她离你很远,也离你很近。
她就是潜伏在美国的中国女作家,
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评委——严歌苓!

![](data:image/svg+xml;utf8,)

01
1958 年 11 月 16 日,
一个女婴诞生在
上海一户书香门第家庭中。
她的祖父严恩春是留美博士 ,
厦门大学著名教授。
父亲严敦勋,(笔名萧马) 是个作家。
母亲贾琳是话剧演员。
这个女婴的名字叫严歌苓。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在她出生不久后,
父亲萧马和母亲贾琳不幸离异。
不久之后,另一个女人走进了她的世界
她就是严歌苓的继母,舞蹈家俞平。
由于受到继亲的影响。
12 岁的严歌苓考入成都军区,
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
这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是无比让人羡慕的工作。
但是跳舞对于严歌苓来说并不是自己的初衷。
在她的心中,她更加向往笔尖的生活。
在跳了一段时间的芭蕾舞后,
她开始尝试着去实现自己心中写作的想法。

严歌苓从小父母离异
在严歌苓 15 岁的那年,情窦初开,
她偷偷的爱上了一个年轻气盛年长他许多的军官。
从此之后她的眼光追随军官而走。
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跟军官告白,
然而军官却严厉的批评了她,
并把这件事情报告给组织,
还当着众人的面骂她。
在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
严歌苓年仅 15 岁就疯狂追求男人
这样的行为无疑是自讨苦吃。

上级知道这件事情之后,
严厉批评以及惩罚了严歌苓。
此后,她到处被人指点和批斗,
一个 15 岁的少女被人说成道德败坏。
这对于严歌苓来说是极其丢人的。
她甚至有想到过要自杀,
然而她发现还有最好的倾诉方式——写作。
她把人性的冷漠和思想的禁锢,
通过笔尖表现的淋漓尽致,
她想通过文字来反抗这个时代给予她的痛楚。
也正因为此,
开始她长达一生的写作道路。

02
1979 年,
严歌苓做出了一个惊人胆大的决定
主动请缨担任战地记者,
第一时间赶赴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
那时的她只有 21 岁,
却显得十分的干练和坚强。
到了那边之后,严歌苓开始采访伤员,
并且帮助前线的战士疗伤。
死亡的味道弥漫着整个越南战区,
严歌苓在目睹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血河之后,
隐藏在她心底的天赋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
她要用自己的笔尖来记住这些经历,
更要书写出真正的历史。
在频繁的采访和无休止的体验中,
严歌苓开启了人生中第一部长篇小说,
《七个战士和一个零》。

![](data:image/svg+xml;utf8,)

当 22 岁的严歌苓
把作品拿到作家父亲面前时,
她的父亲萧马竟然惊呆了。
他从来不知道原来自己的女儿还会写作。
在不久之后,严歌苓被调到北京,
在铁道兵政治部担任创作员。
1983 年,
严歌苓写出了著名的《天浴》和《少女小渔》,
在当时的文学界里,她已小有名气。
正是因为严歌苓早期的三部作品,
让她在 1988 年,
被美国文艺界邀请前去学习。

她一生坎坷,两段婚姻。
却活出了蝴蝶一样自由的人生。
1986 年,
严歌苓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任丈夫,
他是著名作家李准的儿子李克威
他们邂逅于上海电影制作厂的写作楼,
李克威对严歌苓的貌美一见钟情,
于是她们开启了长达两年的甜蜜恋爱。
相似的家庭背景和同样的写作爱好,
让他们觉得彼此就是自己最适合的另一半。
终于在 1988 年时他们结婚了,
婚后短暂的幸福生活让他们尝到了婚姻的美好。

1989 年由于工作上的调动,
这对新婚没有多久的夫妻前后出国。
严歌苓去了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学写作,
李克威去了澳大利亚。
这样的分离使他们聚少离多。
婚姻里双方都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没有一方愿意为对方妥协。
很快,他们的婚姻出现了危机,
最终以离婚告终。
第一次失败的婚姻让严歌苓很长一段时间陷入痛苦中。
白天高强度的学习氛围,夜晚思念作祟,
离婚期间的严歌苓不得不依靠安眠药入睡。
生活的无助使得她变得更加坚强和隐忍,
她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一边写小说。
日子过的很艰苦,她都独自一人撑下来了。

![](data:image/svg+xml;utf8,)

03
严歌苓在美国留学的那段日子,
遇到了人生中最后一任丈夫。
他们之间的相遇很有意思,
是严歌苓的朋友给他们做的介绍,
刚开始出于羞涩的严歌苓不肯答应。
后来朋友想出一个计划,
就是把双方都约到家里来吃饭。
那是一个秋日的黄昏,
严歌苓在朋友家准备晚饭的时候。
一个年轻帅气的美国帅哥站在门前,
他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
上面写着 “美国国务院 / 劳伦斯. 沃克”。
严歌苓出于礼貌地冲他淡淡一笑,
就在两个人握手地瞬间,
劳伦斯地眼神再也无法从她身上移开了,
她的一颦一笑都深深的刻在了劳伦斯的眼底。

![](data:image/svg+xml;utf8,)

晚饭过程中,他们聊的很是愉快,
劳伦斯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还十分的照顾严歌苓。
这让严歌苓在这个异国他乡有了温暖的感觉。
于是他们之间开始了密切的往来,
劳伦斯总是带严歌苓见识不同领域的东西,
他们之间无话不谈,爱情在彼此心底生根发芽。

![](data:image/svg+xml;utf8,)

恋爱一年后,由于严歌苓是中国女人,加之他美国务院特殊身份
劳伦斯受到 FBI 的监控和审查,
为了和严歌苓结婚,
劳伦斯放弃了自己外交官的身份。
在外交官工作和严歌苓之间,
劳伦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严歌苓
这样深厚的爱情严歌苓遇到了,
这是可以令一个女人骄傲一辈子的事情。
就在 1992 年的秋天,
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们在旧金山结婚了。
2004 年,劳伦斯恢复了职位,被派往非洲。
严歌苓和丈夫开始了旅居生活,
做起了专职的外交官夫人,
也正是因为第二段婚姻,
提高了严歌苓的生活质量,开拓了她的眼界。
以至于她后期的作品越来越优秀。

04
独特的情感生活和生活阅历,
造就了独特的严歌苓。
有了第二段婚姻的滋润,严歌苓的写作更加丰满了。
她先后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史诗
《扶桑》、《人寰》、《小姨多鹤》、《梅艳芳》
《金陵十三钗》、《寄居者》、《陆犯焉识》等作品。
其中《扶桑》获得 “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人寰》使她成为华裔当红女作家。
她的作品多数被改为电影或者电视剧,
如果没有她,中国的电影将失色三分。

![](data:image/svg+xml;utf8,)

严歌苓曾说:她写作是源于她自己内心的创伤。
她把自己内心隐藏的
敏感和隐晦都用文字的力量爆发出来。
她用自己的笔杆写进好莱坞编剧,
但是她却说编剧只是她的工作而已,
她真正心灵的花园是小说,
对于她来说,活着就是为了写作。
严歌苓继承了她父亲和外祖父独有的气质,
但是却比他们做的更加的出色。
因为她用命来写小说,
写作对于她来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于是她把每一个故事都写极其的有画面感。
严歌苓曾经说过 “不要她写,她就要疯,就要死。”

05
在早期,
严歌苓的作品是以少女的角度来叙述的。
她用《少女小渔》和《天浴》
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阴暗面。
把那个年代的女性悲惨写的淋漓尽致,
在世俗和枷锁的禁锢下,女性的命运不堪一击。
1993 年,
严歌苓的《少女小渔》被李安购买了电影版权,
严歌苓开始转行做编剧。
而刘若英把小渔这个角色演活了。
这部电影里面小渔的觉醒代表着一大部分女性的觉醒,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
女性的觉醒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崛起。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刘若英的演绎生涯从此打开了。

刘若英主演的电影《少女小渔》
1998 年,
陈冲把《天浴》改编为电影。
在这个故事里,
文秀作为一个下放女知青的缩影。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
她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她想通过自己的身体换回自由,
最后却惨死在无数男人的欺骗玩弄下。
这不只是一个女青年的悲惨人生,
而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

李小璐主演的电影《天浴》
高晓松曾在《晓松奇谈》中
两次提到严歌苓作品《扶桑》,
他认为这部作品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再也没有什么作品在他的眼中能比得上《扶桑》了。
为此他花巨资买下了《扶桑》的音乐剧改编权。
这是高晓松这辈子,第一个自己掏钱买的作品。
他曾说道 “严歌苓这样一个美的女人,
不怜悯自己,不怜悯这个世界,
也从来不怜悯她笔下的人物,
我觉得这是她伟大的素质。”

2009 年 2 月,
张艺谋选中了她的《金陵十三钗》,
这部巨大的电影史诗
通过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
写了一群秦淮河 13 个妓女抗日的故事。
这十三个妓女为了把生的希望
留给豆蔻年华的少女,
毅然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
代替这些女学生慷慨赴死。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她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人性。

十三个妓女装扮成女学生的样子坦然赴死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2014 年由巩俐和陈道明主演的《归来》,
更是刺痛了无数人的心扉,
很多人在影片中尝到了感同身受的滋味。
故事中的陆焉识和冯婉瑜是包办婚姻。
在新中国解放后,陆焉识被打成右派。
在饱受 20 年牢狱之灾后,陆焉识终于出狱了。
但是他的妻子冯婉瑜却失忆了。
故事的结尾很凄惨,
冯婉瑜在等一个永远等不来的人,
陆焉识在陪一个永远记不起他的人。
虐心片段
严歌苓这部作品将人性的罪恶完全揭开,
《陆犯焉识》里面有一句话:
当政治与人生相撞,孰是孰非?
严歌苓的作品无疑是颠覆了很多人的三观。
她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撕开虚伪的表面,
越剥到里面眼睛越痛,心越酸。
她用苦难和悲剧写出人性在政治面前不堪一击
严歌苓作为海外华人作家,
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
通过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书写,
将这段文革中发生的事情用故事的角度叙述出来。
因此这些历史人物在她的笔下没有走向于没落,
而是拥有着复杂的人生和饱满的感情,
塑造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2016 年严歌苓完成了一部
描写部队文工团青春往事的小说《芳华》。
至今为止,她说《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
这部作品有着很浓厚的个人色彩。
严歌苓用她的故事
替我们很好的诠释了那个年代。

严歌苓的小说题材涉及很广,
但是都离不开一个大背景,抗日、文革、知青岁月。
她将这些背景通过写故事的形式,
带着极其强烈的画面感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让很多导演都愿意翻拍她的作品。
以至于当年李安、李翰祥、陈冲、
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都拜在她的笔尖下。
严歌苓的每一件作品中
都对人性刻画的十分深刻,
她写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女性。
通过她们的人生来批评社会的不足和历史的过往。
06
严歌苓的作品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和她的家庭和父亲是脱不了关系的。
有人曾问严歌苓的的父亲萧马:
你这辈子最好的作品是什么?
萧马回答:我的一生最好的作品是我的女儿。

严歌苓和她父亲
严歌苓曾经说过,
她的很多创作灵感都来源于过去的苦痛,
她曾遭受过命运的重创。
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婚,
第一次婚姻以失败告终。
一个人流浪在异国他乡,过着艰苦岁月。
面对高压的学习氛围下,还要不断的输出作品。
这些曾经的苦难鞭笞着她一步步向前。
最终,她用自己的作品来成全他人和自己,
她为女性申辩,让女性可以自我救赎。
这个世界上,总有作家把你想说的表达出来,
她敲击着你的心扉,让你全身充满正义的力量。
而严歌苓就是其中一位作家。

![](data:image/svg+xml;utf8,)

她的大半生曲折坎坷,最后苦尽甘来。
她用自己的才华证明了中国女性的伟大,
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外交官丈夫的爱惜。
即使年过半百的她依然优雅知性。
如今 60 周岁的她,将 40 多年奉献给写作。
有人称她是文学候鸟,也有人说她是舞动的精灵。
我想严歌苓的人生我们概括不了,
但是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
讽刺而温柔,像钢铁一样坚硬,
像蝴蝶翅膀一样自由!

知乎用户 麦大人 发表

坎坷的严歌苓:被初恋陷害,二婚丈夫懂 8 国语言,62 岁无子也幸福

文 / 小律 编辑 / 小麦

2013 年,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13 位沦落风尘,却有着深明大义的女子,在日军侵略之时,慷慨赴难,为同胞挺身而出。

尤其是用吴侬软语唱的那首《秦淮景》,13 个各具风情的女子穿梭在光影里,款步而来,让人移不开眼,啧啧赞叹:真是一群活色生香的女人。

2016 年,冯小哥导演的《芳华》一播出,勾起了一代人的怀旧情结。文工团里靓丽的身影,让观众想起曾经的青春往事。

而与电影同名的小说原著作者严歌苓,更是一下子走进了大众的视线。

这位中国大导演张艺谋和冯小刚背后的女人,曾写出数不清的动人故事。

人们不禁好奇,她本人的人生里,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01

1958 年 11 月 16 日,严歌苓出生于上海,一户书香门第家庭中。

严歌苓的祖父严恩春,是一名留美博士,在厦门大学教书,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的首位中文翻译者,才华斐然。

她的母亲贾琳,是一位话剧演员。父亲萧马,是个出色的作家。他的小说《铁梨花》曾被搬上荧幕,影响一时。

这样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是一般孩子无法拥有的。

骨子里自带的文艺基因,还有长辈们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严歌苓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她从小就徜徉在父亲的书海里,没事儿就看母亲练习台词,读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

久而久之,一颗艺术的种子,就在她的心中,悄悄生根发芽了。

12 岁那年,严歌苓毅然决然,考入了成都军区,成为了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

在军营里,她与很多少男少女一样,绽放着自己青涩的芳华。

![](data:image/svg+xml;utf8,)

然而,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美好的日子总是易碎又短暂。

让她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给她的一生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

02

15 岁的某一天,出现了一个让她一见倾心的男人。

她万没想到,就是这人,把她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

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面对人生的第一份爱情,严歌苓大方勇敢,毫不掩饰自己的心意,和自己的父母亲一样,有着不顾一切的劲头。

在那样一个沉默的年代,女生对于感情的主动,很容易被人说成不矜持,不自重。但年少的严歌苓可不管这一套。

她把自己粉红的少女心事,写成一封封情书,寄给那个军官。尽管写好几封,对方才回复一封,但也足以令她心花怒放。

![](data:image/svg+xml;utf8,)

而正当她沉浸在幸福中时,心上人的一个举动,却打破了她所有幻想,让她从高处跌落,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在当时,两人的恋爱被看作禁忌,作风上的问题,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于是,那个军官怕自己有一天受牵连,就主动把严歌苓供了出去。

而这一举动,无疑把年少的她推进了火坑。

等待她的,就是数不尽指点和批斗。她被叫去审查,被逼着写检查,并当着所有人的面,一遍一遍地念着自己犯下的 “肮脏罪行”。

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被反复践踏侮辱,摔碎在了地上。

都说墙倒众人推,严歌苓这时成了众人的 “靶子”,但这段经历也让她快速成熟了起来,让她看清人性丑恶的一面。

伤心至极的严歌苓,在文字中倾诉自己的感情,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生活看似慢慢恢复了原有的秩序。

直到有一天,母亲口中的一个消息,让她的生活,再次掀起了狂澜。严歌苓的母亲贾琳突然告诉她,自己决定与父亲协议离婚。

原来,当时她的父亲与演员俞平,产生了一段婚外恋。

![](data:image/svg+xml;utf8,)

说起这个俞平,也是来头不小。19 岁的时候,她就同时考中了北京人艺,北京电影制片厂,演过《红旗谱》和《小二黑结婚》等多部知名影片。

这在当年,就是妥妥的一线女星。

严歌苓的父亲意志坚决,甚至给女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与她的母亲早就没了爱情。

他煎熬地盼着孩子们长大,为的就是离婚这一天,希望能够得到宽恕和理解。

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data:image/svg+xml;utf8,)

父母离婚,意味着自己温暖的港湾消失了。

于是伤心欲绝的她 “威逼利诱”,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朝着北京的方向给你跪下了,你不要这么对我”,甚至逼迫父亲在自己和恋人中,只能选择一个。

可没想到,父亲的脚步,还是坚定地远去了。

都说 “打不倒你的,一定使你变得更强大。”

面对生活的重拳出击,严歌苓并没有屈服。她默默积淀着自己,在 21 岁那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03

1979 年,刚满 21 岁的严歌苓,主动请缨,赶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

在战地医院里,严歌苓目睹着让她内心震颤的画面,真正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她看到被炸到血肉模糊的年轻躯体,被陆续抬过来。

空气中弥漫着的血腥味,强烈刺激着她的感官。就这样,潜伏在她身体里的作家基因,一下子爆发了。

这次特殊的人生经历,成为了她人生最重要的分界线,促使她从一名舞者,彻底转型成了一位作家。

从前线回到军区后,严歌苓写了一组叙事诗,组织发现了她写作的才能之后,就把她调到了创作组。

从此,严歌苓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回到军区的第二年,她创作了电影剧本《心弦》,从此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此后几年里,她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小说,先后创作了《雄性的草地》,《天沐》和《少女小渔》等多部优秀作品。

其中《天浴》被拍成了电影,由李小璐主演,播出后就拿下了金马奖,还被时代周刊评选为 “年度全球十大佳片。”

对于严歌苓来说,写作不仅为她的人生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更是让她邂逅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李克威

说起两人的相识,还要感谢他们两人的父亲。

李克威的父亲李准,与严歌苓的父亲是文坛密友,长辈的熟识,让他们有了很多见面的机会。

志趣上的相投,很快让两人萌生了爱情,迅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两人的生活和谐美满,他们一起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一起讨论文学与创作,合作写出了《七个战士与一个零》等多部优秀的文学剧本。

![](data:image/svg+xml;utf8,)

二人在当时可谓是文坛眷侣,才子配佳人,羡煞了众人。可惜的是,这段婚姻由于二人性格原因,只维持了三年就结束了。

要说严歌苓最大的优点便是,她从来不会被生活困住,婚姻的失败,并未让她丧失掉勇气和热情。

相反,她像一只自由的鸟儿,再一次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

04

与李克威离婚后的严歌苓,已经 31 岁了。而立之年,周围的人早已经结婚生子,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而此时的严歌苓却决定出国,在文学的路上继续深造。周围的人听到这消息,都觉得她脑子不太正常。

的确,这对于当时的她来说,确实是吃力不讨好,去国外留学,意味放弃现在的地位与成绩,与美国本土的作家竞争,况且当时她还是一个英语水平很差的人。

![](data:image/svg+xml;utf8,)

然而这些困难是绝对吓不倒她的,她还是不顾众人的质疑与反对,顺着自己的内心,背上行囊,远走他乡。

到了美国,语言不通的她,每天疯狂学习托福,用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通过了外语考试,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

成为了文学写作专业 100 年以来,第一个外国学生。

然而生活对她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虽然自己的英语成绩达到了标准,但与母语者相比,仍然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她除了疯狂地努力之外,别无他法。

为了补贴生活开销,她还要用空闲的时间打工,做保姆,在餐厅当服务员,为了梦想,再苦再累的活她都干过。

![](data:image/svg+xml;utf8,)

正如她在小说里写的那样:“生活在最不如意的时候,竟会偷偷给你馈赠。”

这段国外求学的艰苦经历,让她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双语作家,在国际上有了很大的知名度。她还被聘用为好莱坞专业编剧,获得了美国图书协会的 “小说金奖”。

她所受的苦,最终照亮了她的路。

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命运的馈赠,仍在继续。

到美国没过多久,她就遇见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劳伦斯。据说他第一次见严歌苓的时候,就被她身上透出来的优雅气质深深折服。

而那时在美国倍感孤独的严歌苓,从这个会说中文的男人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安全感,两人慢慢产生了感情。

直到有一天,严歌苓接到了一通美国 FBI 情报局的电话,让她去接受调查与审讯。

原来,劳伦斯是美国外交高官,他与严歌苓的交往让国家产生了怀疑,于是命令相关部门展开调查。

不得不说,这兄弟对严歌苓绝对真爱了。一听到这消息,他顿时觉得自己心爱的人受到了侮辱,冲冠一怒为红颜,跟上级直接拍板,说了一声:“我不干了!”

在自己打拼多年的事业,还有深爱的女人面前,他果断选了后者。要说女人真的是感性的生物,一看到这场面,严歌苓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嫁了出去。

婚后,劳伦斯给了她自己所有的爱与尊重,二人一起领养了一个孩子,现在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满。

05

很多人都说,严歌苓的一生,真是传奇的一生。

我想除了才华之外,她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在于,即便遭受过命运不公的待遇,她总能谅解这个世界,放下过去,拥抱新的生活。

18 岁那年,父亲的出轨,让严歌苓的内心充满怨言。可随着时间流逝,她渐渐谅解了父亲。

和解后的父女两人,更是成为了精神上的至交。两人经常互相交流阅读体会,写作经验。

而严歌苓写的小说,总会第一时间拿给父亲看。在父亲去世时,她感慨 “我失去了我此生最亲密的一位朋友。”

面对犯错的父亲,严歌苓给与了理解,而对于曾经构陷她的人,更是给了最大程度的宽恕。

在访谈中,主持人问起她年少时的恋情,她目光沉静柔和, 语气中全无埋怨,用幽默的语气,自我调侃着,将那些受伤的经历一笔带过。

在网传的一段视频中,她与昔日文工团的同学围成一圈,翩翩起舞,她舞步轻盈,毫无拘束,一如她对人生的态度。

“北国有佳人,遗世而独立”。面对生活的坎坷,她用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巧妙地化解,把那些糟心事,统统变成人生的财富。

我想,这样的一生,才真正称得上是绚烂吧!

知乎用户 Candice 发表

我是高中遇见严歌苓的,那个时候的我是一个人住,很孤独。可能是因为张艺谋的那部《金陵十三钗》,亦或者是我初中喜欢的作家独木舟受她启发很大。

《金陵十三钗》这原来就是妓女啊,我好想跟她们做朋友。她们比大部分男人更勇敢,堪比战士。

《扶桑》《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我深深震撼于严歌苓对女人的细节描述,虽然现在的我记得不大清楚了,但是当时震撼的心情被我记住了,虽然不可否认她写故事很强的套路痕迹,但是她把女人写的太伟大了。在青春期的我甚至开始真正的正视我的母亲和我的奶奶,而不是与他们抗争到底的稚气。

《少女小渔》是她的第一个短篇,后来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刘若英演的。看了大概几十遍。独立真爽!为什么我做什么事都不需要人陪着,还不是附属品而已。独立真爽!

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几本了,我现在虽然开始探索其他作家了,但是永远不会忘记她给我心灵上的撞击。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严歌苓私下里是一位非常风趣健谈的女士。”

四川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出了很多作家。
我比较喜欢的两位,男作家麦家,女作家严歌苓。

因为俺太迷这两个作家,然后疯狂给身边人打 call,然后还真就让我问到熟人了。。

“哦,要不要找机会见见吃吃饭呀?”

我的答案都是:“big no no”。

据说严歌苓老师的普通话比较好,听不出任何口音。
麦家老师,就.. 开口跪… 瞬间可以准确辨认他达州人。

其实作家是一群很普通的人,如果你不让作家开口,或者不让一个作家动笔——那么这群人就会泯然众人。有的作家亲切如邻家老王,有的作家和每天在菜场相逢的大爷造型雷同。
郭敬明和韩寒,是作家群体中的现象级人物,并不具备这整个群体肖像的参考性。

所以,喜欢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一回事,了解一个作家本人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真的,手艺人的生活是朴实无华且枯燥的。
就像俺在研究完拍 vlog 和编剧技术之后,就有点丧失对电影的热情,一看到什么片子,就开始对内容进行条件反射式的解构,百发百中,以至于脑放击败了热情。

网络文学和电影都是穷人的生意,所以套路必须符合穷人的品味。
数据从来难说谎。中国的票房,沉默地诉说一个道理:
《教父》这种电影都是都市中产爱看的;爱情片、武侠、喜剧则是更为广大的小镇青年、农村人士(通过电视)爱看的,而其实高净值人群,是不怎么看电影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太多有趣的娱乐方式填满了他们本来就不多的闲暇时光。

另外,越往底层走,人民群众越淳朴。良善之人看小说看电影,寻求的从来也不是解决办法,大多只是心理安慰。
所谓晋江文学、跨年电影,大家只是买个安慰罢了,谁要是趁着举国同庆的日子给俺念经?
那谁就是王八~

但是也恰好因为俺对故事的创作技术突飞猛进,所以从文学成就上来说,我认为严歌苓是超一流水准。

首先,一流和超一流的分水岭在于,前者创造故事,后者发现故事。
两者没有高下,创造故事就是创造价值:贩卖幻想,货真价实。

那么一流水准是什么呢?
我认为一流水准是对所有创作技法娴熟,一流作家是提线木偶,具备为读者提供一场精彩木偶剧的能力;

而所谓超一流呢?不分中西方,不分性别的,都是 “考古学家”。
他们当然有熟练的创作技术,就像每一位合格的考古学者都知道如何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发掘出古迹;但是超一流作家更令人上头的点在于,他们从不创造任何故事,他们只是发现故事——正如任何顶尖考古学者一样,完整地观察、记录一个不知道从哪个次元破壁而出的文物。

所有角色的生命力,是在作家的潜意识里缓慢酝酿,水到渠成的。

这倒不是说,超一流作家是巫师,不需要动脑,全靠老天爷赏饭吃。
恰恰相反,这种构思只是并非大部分写作能力只有高考作文水平的人所熟知。
看过严歌苓采访的人应该知道,严歌苓写《小姨多鹤》那会儿,并不是十分富裕,她砸重金聘请了一个日本翻译,陪着她住在日本的村子里,用半年多的时间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场景,并且,还花钱请当地的村长吃饭,让她能够以作家的身份 blend in(沉浸式)一些当地的政府活动。
小姨多鹤就是在这种完全沉浸式的生活体验中,慢慢从潜意识里浮出水面的。

严歌苓也并不是带着一定会大卖《小姨多鹤》这本小说而投入了自己的一切精力成本,她当时内心并没有底:到底这本小说的出版能否 cover 她为了写这本小说付出的成本?

虽然内心完全没有底,但是 “前面是坟,我仍要走”——这是一种,成瘾者心态。一语道破天机的鲁迅,和严歌苓、王安忆,以及许多中国历代文化人一样,多少,都有点一意孤行的狂放。

四川人是比较赌性,这点,古有巅峰造极者李白,近有谍战作者麦家。
麦家写《风声》那会儿,已经能收到大几千万的版权影视改编收入,但是他果断放弃了,花了 5 年时间,磨出来一本《人生海海》,他觉得自己写谍战,从技法上已经写到登峰造极了,再写下去,就纯粹是为了赚钱而已。反正钱也够,身为作家,还是要不断去写一些不同的东西。

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有些事情,从来都只与选择有关。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得过且过的,财富有很好,没有也能忍耐;荣誉有很好,没有就享受平凡;权力争取得到也好,争取不到是命。
反而,是许多手艺人,让人觉得:

得劲儿。

对,人生就得这么活着,总要有点什么执念,命运才有点戏剧性——求而不得,反复煎熬。
而人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挣扎中,逐渐与众不同。张力越强的人,无非是欲望更大,承受更多而已。

没有张力的人生,仿佛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子宫啊。

俺难忘看《小姨多鹤》这本小说的时候,手背发麻的生理实感。
每一个毛孔都在尖叫着告诉自己,我正在遭遇一场【超一流】的文学体验。故事过半,我还不能预测多鹤的命运结局。
我预测不了,是因为我不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上个世纪西部大开发的旧金山文化,美国人对中国移民的心态,小人物的无奈——这些都不会像一部商业电影、或者网络文学一样,故事主人翁背后有一个创作者巨大的阴影。

严歌苓退到很远的地方,和读者一起并排坐着,盖碗茶,远观火。

当然我就在想,严歌苓这样的人,是被文学选中了。如果她被美术、音乐、雕刻等任何一种别的艺术选中,她还是会成为顶尖水准。

木心在世的时候,曾经在纽约给学生讲文学的时候提到,
“文学是人学”;
“文学的起源并不光彩,文学起初是为了记录战争和苦难”;
“文学不是情绪的艺术,文学是一种认知的艺术”。
“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只是照亮那些心中已经有答案的人”。

基本上,我在看《文学回忆录》以后,再回过头去看严歌苓的所有访谈,又有了新领悟。

喜欢严歌苓作品的读者,是已经感知到了埋在心中的某些苦涩道理,只是平日世俗化的生活,会把人变得越来越工具化,一个工具人的感知能力是肥肠粗糙的,所以无法和自己进行更深入、更准确的对话。

作家就是,把细微情感和人生境遇捕捉下来,进行化石复原或者标本制作的人;

于刀锋处见血光,于情深处忽默然。
作家只是,用文字照亮了那些和她一样,已经感知到伤口,或者内心有相同情愫的读者。

严歌苓是她笔下每一个女性,严歌苓读者是她笔下每一个人物。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超一流作家的魅力吧,强大的构建想象共同体的能力。

知乎用户 晓阳 发表

开始读严歌苓的时候,猜想不过是个徒有其表的浮华角色,抱着随时准备厌烦丢开的态度,没想到等待我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看完了两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好几篇堪称第一流的精品(如《密语者》、《太平洋探戈》、《小顾艳传》、《天浴》、《爱犬颗韧》等)。在她最好的作品里,不仅对人性的细腻感觉与形塑极其精致,而且在对宏大的社会、政治、历史语境的严峻反省和批判上,以及对这种大时代、大历史与渺小个体的欲念、执迷、狡黠、残忍和愚妄的纠结互动的入木三分的刻画中显示了尖锐而严峻的思想穿透力,这种力量足以节制和引导作者无比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使其与一切浪漫主义的廉价滥情和庸俗化拉开距离。这样的距离保证了被呈现的情感与人性的尊严,也让作者柔婉却不容妥协的反思与悲悯严密结实、屡屡切中要害,触动被层层无法看清的欲望层层包裹与捆绑起来的、坚硬冷漠的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它再一次甜美而悲哀的震颤起来。

几部长篇读后:

陆犯焉识》中有两段明显与旧作《老囚》类同的情节,初看似乎是瑕疵,但了解到其素材可能来自作者本人的家族史后,这样的着意使用也就没什么可指责的了,想来是因为素材本身的那种穿透冷漠荒诞时代的特别残酷而有力的特质吧,作者也情不自禁的在长篇中将其再度改写了一番。读到后来,《陆》在前面给我的那种有点 “隔” 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而作者对阴郁荒诞的时代舞台布景下上演的那一幕小小的悲喜剧却越发入木三分:一方面是魔鬼般的愚妄、残忍和诡谲,一方面是历尽流放、苦刑、饥荒和人吃人的劫难之后终于被重新发掘与体认的纯真与挚爱,两者同时在我们面目全非的人性中交织在一起。在描绘这一切难以描绘的事物的时候,严歌苓的笔触始终如此细致,如此冷静,因其极端严格的克己的诚实与不容敷衍的锐利反思而甚至有时让人产生某种漠然的错觉,但正是剥开苦难与邪恶的层层画皮的勇气中,在直面超乎常人的痛苦与荒谬的坚忍中,涌动着绵绵不绝的关怀与悲悯的泉源,以及穿越重重意识形态的迷雾追寻那副人的 “本来面目” 的执着努力。焉识,焉识,多么意味深长的名字,焉识的岂止是“陆犯”,又何尝不是恩娘,不是邓指,不是大卫. 韦,不是冯子烨或冯丹琼…… 不仅如此,焉识的又岂止是一个值得为之生为之死的爱人或理想,更是我们那所有似乎不可把握的生活,是所有难以分辨的被这生活塑造抑或塑造着这生活本身的每个人的本性…… 而在这几乎让人绝望的迷乱与怅惘中,唯一没有迷失过的却似乎是那个终于再也无法认出她最亲爱的人们的女子,因为她的天真、她的无望的自卑、她的稚拙得无法被扭曲的纯净和善良。她终于失去了一切,包括对自己心目中像神一样的最珍爱的人的全部记忆,哪怕他就在自己的面前。但从其个人的角度来说,她却又已经提前拥有了一切,而且永不会失去,因为早已把自己心中所编撰的那个唯一的完美剧本当成了一生的信仰。

已读完的另几部长篇(包括《小姨多鹤》、《扶桑》和用英文写作却完全取材自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赴宴者》)也都是可圈可点的作品,同样的,在这些作品中也能看到作者那种艰苦卓绝的努力,即穿透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的重重迷雾而直击某种本真或原初之人性的企图。面对着这个 “不可能的任务”,作者的工作无疑是严谨充实而又诗意多彩的,这似乎给了我们一种鼓舞:在某种信念和直觉的支持和帮助下,这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或许也终究不是徒劳无益的。

知乎用户 disco 发表

无论从任何一种批评角度来看都是当代中国最具症候性的作家

知乎用户 柴可猪​ 发表

浮沉归来廿四载 芳华残红沐暖风

作家严歌苓笔下对时代女性命运的描写是从容不迫的,从《陆犯焉识》到《金陵十三钗》再到《芳华》,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但骨子里大都有股倔劲,时代大背景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她们的生活,她们身上大都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穷极一生,只求寻得那一丝美好温暖的回忆…

活在当下 幸甚至哉

想起一句网上流传的段子:“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严歌苓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基础,把经历变成文字,写出的文字是极其有深度的,将女性的形象和心理刻画的如此细腻,透过纸张,都能感受到女性独特的绵软和柔韧。

想起中学时借同学的《陆犯焉识》来看,陆焉识史诗般的人生经历,让我以一种旁观者视角对生命、自由、爱情这些人生重大主题产生思考,也许这些重大主题会伴随我一生,但透过严歌苓笔下人物的经历,也能收获一些感悟。

依旧记得小说最后:

“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

时代变了,人心变了,他们不再属于这个时代,在另一个世界,重获自由。

电影与小说是两个故事

无论是冯导亦或是张导,都从严歌苓笔下拿走了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将严笔下的幻灭在镜头里一闪而过,但电影能拍到这个程度,已经是极好了。

我在想,即使《陆犯焉识》拍成了电视剧,以一种慢节奏的剧情发展来呈现陆焉识全部人生经历,即使像《平凡的世界》一样极为接近原著小说,亦或是向《白鹿原》一样保持主线剧情,最终的收视率恐怕也得让电视台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韶华易逝 芳华永驻

那一代人的特殊,在于他们的一生可能经历了人类文明史中也排得上号的思想价值观巨变。他们抱着对旧社会的苦大仇深,生于新中国,抱着解放人类,将红旗插遍世界的宏大理想,却被文革的滚滚红流碾踏,某一天噩耗传来,老人家驾鹤西去,风云变幻,时代徘徊不前,曾经坚信的理想突然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有的人敏感的接纳了变化,整整衣袖调头再干;有的人,譬如路遥笔下的孙玉婷,入戏太深沉醉于过去的辉煌无法自拔,逐步被淘汰;有的人,,譬如《芳华》中的刘峰,他们就是用质朴的眼光看世界,他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譬如善良,他们不为一切困苦所动的去坚守那良善,哪怕在别人眼里已经无意义,他们活出了自己。

我们这代人看《芳华》与父辈那一代人也许不会有共鸣,那个时代的庞大,无论谁都很难简单的用几个主题来囊括,如此尝试的人,可能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诡谲。

知乎用户 杰瑞米亚是只牛蛙 发表

天生的小说家。

严的书算不算严肃文学我不知道,但似乎这也不是她的写作追求。

严写的都是在某个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起伏,女性角色有共性,但始终是千人千面。无意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这跟严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上过前线,见过尸体,经历过背叛、受过爱情的挫折,可以说她这一生的经历比平常人精彩得多。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都害怕大风大浪”。

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严歌苓把注意力放到了每一个 “人” 上,每一个平凡的人的生活上,以人为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史诗。

我一直觉得,读懂了 小姨多鹤 ,就读懂了严歌苓。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非常讨厌严歌苓写的东西

一开始并没有这种强烈的抵触情绪

现场看了访谈之后觉得这是一个 drama 的女人

精明,能把自己标榜的很高

可惜写什么感觉都是在写自己

我更爱迟子建(非引战)

知乎用户 李京 发表

一个靠骂自己的祖国、祖国文化为生的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严歌苓的小说我只看过《陆犯焉识》和《金陵十三钗》,这两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刻意宣泄读者的情绪,看的过程类似看好莱坞商业片的感觉,很顺畅但留不下什么印象,也难以带来什么深刻的体会。

知乎有同学朋友关注,匿了……

知乎用户 德里克 发表

大概是高二的时候,那会儿读张爱玲的书比较多,写过一篇文章叫《我读张爱玲》,一年后,我又读了一些严歌苓的书,因为高三比较忙,读得不多,但是我觉得好的作家应该被人熟知,所以忙里偷闲写下这篇文章,这因该是毕业之前的最后一篇了。鄙人文笔拙劣,可确实是有感而发,并非 “言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有评论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不吝啬斧正。 评论性文章比较枯燥,我将努力写得生动一些。 一、严歌苓的作品风格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这句话用在严歌苓的作品上,我觉得还是挺恰当的,例如她写的《天浴》:下乡女知青文秀和老金在草场放牛,为了回到城市,她千方百计的拉拢关系,内外巴结,却被骗财骗色,活活叫人糟蹋,老金对她好,不远万里去打水叫她洗澡,给她挤牛奶喝,给她烤火,照顾她,老金喜欢她,却只是默默地,从不表现出来。而文秀却一直看不起老金。最终文秀知道自己被骗了,万念俱灰的她让老金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金和她死在了一起,最终被掩埋在了风雪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金的赤诚竟然抵挡不住现实的残酷,让人扼腕叹息;她写的《扮演者》中的钱克,是一个肥胖,邋遢的好色之徒,是一个地痞无赖文盲,他是做演员的,却只能去后台拉大幕,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沈编导选中演话剧《娄山关》里的主角——国家主席,他开始被隔离,一个人住,去学习国家主席的一举一动,在他住的小房子里,他的一举一动越来越像国家主席,最后简直成了一个完美的复制品,只要他一句话,整个剧团就会听他指挥,最后沈编导的女儿爱上了他,他和每天给他送饭的沈编导的女儿发生了所谓的 “爱情”,沈编导发现后勃然大怒,又后悔莫及。当钱克将要一炮打红,功成名就之时,严歌苓笔锋一转,让节目开演之时舞台失火,当沈编导带着人来化妆间救钱克的时候,他却仍然沉浸在主席的光环里,拒绝救援,最终葬身火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年代里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尊严的渴望;她还写下了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和《陆犯焉识》,主要讲南京大屠杀和文革。 在我看过的这几部作品中,我可以看出来,严歌苓的作品大多都充满着悲情色彩,这些小说的结局,没有一个是圆满的:如《陆犯焉识》里的陆焉识,好不容易平反后从西北荒漠归来,却面临他的妻子冯婉瑜失忆,无法相认的结局;她写《金陵十三钗》里的妓女赵玉墨,美艳动人,即使从日本人里的慰安所里逃跑成功,并在军事法庭上为中国人出庭作证,却自毁容颜,并不与主人公书娟相认; 她写《审丑》里的一个糟老头子,捡破烂,拾垃圾去照顾他那个爹妈不要的”孙子 “小臭,为了给小臭一个更好的生活,他甚至不惜到大学里给人家做” 审丑学 “里的裸体模特,他一点一点帮小臭买了新房子,新家具,换来的却是小臭的遗弃,最后他活活老死在自己搭的破棚子里,到死也没能在新房住上一天。从这些故事的情节里,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严歌苓高超的” 毁灭 “能力,作家 Abby Pollak 曾评论道:严歌苓擅长观察社会百态,她的文字时而让人大笑,时而让人陷入卡夫卡的噩梦里。”,她的确是一个“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 的作家。 二、严歌苓的语言风格 对于严歌苓的作品,作家梁晓声曾评论道:与我们的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 “脱口秀”,是对语言天生的灵气。作家 Boey Ping Ping 也曾评论:严歌苓的文字美得像诗,在她笔下,无论是食物或水,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有了生命,她生动的描述和精彩的故事是绝佳的组合。可见两人评论中都对严歌苓的语言风格做出了高度评价,因此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说一说。 《金陵十三钗》里,写的是在 1937 年 12 月,十三个“秦淮河” 妓院的妓女代替一群唱诗班女学生到日本军营里参加“庆功晚宴”,从而帮助女学生们成功出逃的故事,这里的妓女来自秦淮河妓院,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提一提这“秦淮河”。北曲《桃花扇》里有段唱词是这样写的:“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这段话写的是秦淮河毁灭之景,而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中所写人物,有关秦淮河,有关毁灭,但她笔下的毁灭,是有血有肉的,她在交代十三个妓女的结局的时候,像悲情诗一样:“在我二十九岁那年,我姨妈完成了她对十三个秦淮河女人下落的调查。

赵玉墨是十三个女人中唯一一个活下来的,也是她证实了那次日本中高层军官如何 “分享” 了她和另外十二个(妓女)“女学生”。其中有两个企图用牛排刀反抗,但反抗未遂,当场被杀害。其余十一个女人在日本军官享用够了后,又被发放到刚刚建立的慰安所,两三年内,相继死去;有的是试图逃亡时被击毙的,有的是染病而死,有的是染病而死,个别的自杀了。赵玉墨的幸存大概应该归于她出众的相貌和格调,享受她的都是中下层军官,因此对她的把守渐渐放松。大概她是做了四年慰安妇之后逃出来的,至于她为什么要整容,我姨妈一直找不到答案,我也找不到答案。”(有删改) 严歌苓的这段话,可能和上文没有什么关联,但是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前一种是咆哮式的,让人不忍卒读,像一场大火,一个霹雳,把美烧得干干净净,片甲不留;而严歌苓的这段话,毁灭的效果像一群不动声色的蚂蚁,慢慢的去蚕食美,去肢解美,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残垣断壁,就像现在的圆明园,你站在里面,就有一种源源不断的控诉,有一种悲戚徐徐涌来,就像这本书扉页上的一段话:“商女不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和月”。 在我看来,严歌苓的作品,并不单单是一种毁灭,她擅长做的,更是让你在毁灭中看到一点点希望,让你觉得阳光洒到你身上的时候,反手遮起一朵乌云,然后一场飞沙走石,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再让你的心不断起伏,最终化为平静。她写《金陵十三钗》里的 19 岁小妓女豆蔻:“琵琶弹奏是从豆蔻的手指下发出的。豆蔻生得小巧玲珑,桃子形的脸。遮住她下半个脸来看,她整个脸都眉开眼笑,遮去她上半个脸,她整个人都在赌气,好像人们借她米还她稻似的,不管怎样,豆蔻是个美人,若不是这幅贱命,足以颠倒众生。”还有这一段:“豆蔻在七岁就是个绝代小美人,属于心不灵,口不巧,心气也不高的女子,学个发式都懒得费事,打牌输了赌气,赢了逼债,做了一年,客人都是脚夫、厨子、下等士兵之流。挨了五年打,总算学会了弹琵琶。身上穿的都是姐妹赏的,没一件合身,还有补丁。妓院妈妈说她:“豆蔻啊,你就会吃!”她一点也不觉得屈得慌,立刻说:“唉,我就会吃!”她唯一的长处是和谁对路就巴心巴肝伺候人家。”这些描述都让你觉得豆蔻真美,那样的俏皮可爱,一定有很多人疼爱她,可是严歌苓却笔锋一转,一个 “贱命” 了结了她。最后她写豆蔻惨死在日本人刀下,就好像在某个阳光灿烂的,雨后清晨,你在桃树枝头看见了一株桃花,你正要摘下来簪在头上,却被一大滴雨水砸得七零八落,破碎一地。豆蔻是因为想给自己心爱的小伤病王埔生弹一曲《秦淮景》,从教堂回妓院拿琵琶弦的路上被日本人抓住的,她惨遭日本人的强奸,并最终被刺杀。文中这样写她死时的惨象:“日本人嫌她不给他们清静,便抽她的耳光。她静下来不是因为被暴打降服,而是她突然想到了王浦生。她想到昨夜和王浦生私定终身,要弹琵琶讨饭与他和美过活。这一想豆蔻的心粉碎了。…… 把自己想成青面獠牙、刀枪不入的豆蔻又啐又骂,挨了耳光之后,她喷出的不再是唾液,而是血。…… 最大的一朵血花从她的腹部上喷出,然后是她的肩膀,接下去是她的下腹。” 严歌苓还在文中加入了自己的评论:“日本兵们对这如花少女不只是施暴和凌迟,还把她钉在永恒的耻辱柱上。”“我自此之后常在想,这样深的心灵伤害,需要几个世纪来疗养?需要多少代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而最终达到淡忘?” 她尖锐的评论,让我们把国殇永远铭记,但她又不是简单的说教,他让你在她的文字中自己体会,让你自己去扼腕叹息。 如果我刚刚列举的,是一个美好人物的毁灭,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毁灭是司空见惯的,很多韩剧里都有这种桥段,那我就要告诉你,严歌苓文字技巧的高超,不仅是毁灭好人,更是在毁灭坏人的时候,让你觉得这个人既必须毁灭,又不能毁灭,让你陷入深深的矛盾里去,让你去怀疑你所想的,让你不断肯定否定自己,严歌苓的文字让你如同走进一个偌大的迷宫。 小说《扮演者》里的钱克,这个人的形象具有双面性,在他扮演国家主席之前,严歌苓这样描述他的居住环境:“地上是一堆结满蜘蛛网的舞鞋,墙角有个小煤油炉,上面的锅和炉身都裹着一层黑丝绒般的油垢,锅沿拖出一根短的面条来。” 侧面表现出他的邋遢,正面描写写他:“光着脚丫,蓬乱着头。”,让你觉得这个人不修边幅,包括后来他和沈编导 18 岁女儿小蓉所谓的 “爱情”,你更会觉得他是如此的好色,甚至是个 “流氓”、“杀千刀的”,而之后写舞台失火时,钱克坚决不离开化妆间时的心理描写:“他不能再回去做钱克。他知道被人看成伟大的,神圣的人物之后,世界是个什么面目。世界是服从的、温驯的。世界是有颂歌和鲜花的。世界是充满尊严的。是的,尊严。”,再比如之后钱克的死:“他

被烟呛得几乎满地打滚,但他紧抓着那根木柱,使自己站直。”“人们见他晃了晃,却没倒下”“人们最后看见大火失禁了,自由的扬向天空。他动也不动,完整如塑像。就像满城贴的广告:他立着,背景是冲天的金色烽火。”这些又让你对这个 “坏人” 有了一点怜悯之心,让你觉得权力的诱惑是那么大,尊严是那样重要,即使死,也要在光环里死去,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一小部分人的特征,严歌苓让你在又爱又恨,不知所措中以小见大。 以上只是严歌苓语言的冰山一角,她的好作品还有很多。并且她是双语作家,她的书从来都是她自写自译的,因此英文译本还原度较高,风味极为纯正,擅长英文的读者们还可以去感受一下她的英文语言。 今天我在这里主要说的是作家严歌苓,其实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好莱坞专业编剧。电影《归来》《金陵十三钗》都是她和张艺谋合作拍摄,我没有学过电影评述,所以不再说明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欣赏几部,感受一下严歌苓的高深编剧能力。 与张爱玲不同,生于 1958 年的严歌苓,人生经历虽然丰富,却并没有经历过家国之恨,生离死别,只能是从 “老人” 的口述中进行“再创造”,因此她的文字相比于张爱玲更加直白和犀利,但她饱读诗书,深入生活,在我看来,她不仅是个好作家,更是作家中的一个传奇,文坛中的一座大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严姐姐就是人生偶像。

看起来,她重视家庭,是做好饭化好妆等丈夫回来的那种传统妻子。

行动上,严姐姐就是女权本权。12 岁当兵跳芭蕾舞,在那个血色的年代情窦初开,被心上人背叛,被团员排挤,一条路走不下去就换一条,开始写作,当战地记者,英语从零开始去美国读创意写作。丈夫的离婚协议寄过来就和和气气签,重新开始就义无反顾地嫁,没有孩子就领养一个。真的是人生和事业都把握在自己手里。成年累月的失眠和头痛,就当作多给自己的时间,睡不着就学习,用一门陌生的语言全 A 毕业。在非洲当外交官夫人,每天依旧一定保持长时间写作。用纸笔写作的时候,一定要用铅笔写,因为写错一定要擦掉纠正过来。从小文艺兵到当下最好的华语女作家之一,看起来好难得路,严姐姐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陪着这个世界和时代一起成长。

从作品看,严姐姐应当是有最多成功改编影视剧的女作家,估计还有一大堆版权排队等着出。几乎所有的作品的主题和内核都是女性,不论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讲述的都是一个个女性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女性的包容,坚毅,强大,美丽,母性的爱与光辉,都真的太美好了。伤痕,同性还有好多其他的题材,都写得好,对于女性的生命和心理都有着别样的洞察,不再只是某个人的妻子,母亲或者念念不忘的旧日情人,她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和意志。

严姐姐所有的作品里面,最喜欢的是《扶桑》。都去看呀!!!!

严姐姐所有的作品里都有自己吧,是偏执的红色芭蕾舞,纽约的午夜地铁,半工半读当保姆,上山下乡的美丽生命。。。

总而言之,严姐姐就是和命运抗争要赢,和时代抗争要赢,和社会周遭抗争也要赢的女性呀!真的爱严姐姐!

-–

写道最后才想起来,写这个的原因是各种国内好多所谓独立女性作品看得我真的莫名其妙。女权又不是抹去女性特征。一路升级打怪到女高管,然后拒绝高富帅,迎娶小奶狗,走上人生巅峰???感觉这还算好的,最奇怪是一边卖独立女性人设,一边靠一个个男朋友升职换工作的???严姐姐才是真的女权践行者,和照顾家庭,为家庭付出牺牲一点都不矛盾呀~

知乎用户 90 后阿姨 发表

严歌苓是我很喜欢的作家。高中时候开始读她的作品,陆续把《娘要嫁人》《小姨多鹤》《床畔》《芳华》《少女小渔》《陆犯焉识》《赴宴者》《老师好美》…… 小说基本全部看完,有的已经二刷三刷,其他还有《非洲札记》《穗子物语》什么的也看了一些。首先,严歌苓老师长得真美,她身上这种独特的气质可能就是来自文艺兵的经历,以及书香门第的熏陶吧。好的身材和得体的举止来自军队严格的纪律下高度的自律,言谈和气质来自 “腹有诗书”。而且我觉得她像一个少女,有时候很可爱,说话的时候像个乖巧的小学生,出席什么活动或者参加访谈什么的过程中,时而流露出的紧张也像一个拘谨的小孩。早就过了少女时代,也经历过结婚、离婚,但是眼睛里那份纯澈却一直都在。其次,我喜欢严老师的理由也和许多读者一样,女性视角的叙述,她很懂女人。而且她笔下的大多数女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条道走到黑,很倔强,骨子里都有些清高。就像扶桑对那个白人男子说:“爱我吧!不要救我!”《娘要嫁人》里的齐之芳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艰苦度日,但是人前总是一副收拾地很利落很得体的样子,她也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因为物质贫乏而去觊觎别人的好东西(玩具模型)。《天浴》里的秀秀…… 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最后,我喜欢严老师幽默的刻薄。细细读她的作品就知道了,几乎每一本里面都可以找到这样的风格。举个例子,《老师好美》里头有这样的描写 “他那双在世界各大洲,踏过黑道白道的脚,在我的白衬衣上留下的脚印,在卫生间的盆子里还没来得及洗。”(大概是这个意思,具体的叙述不能精确地记下来了。)这样幽默的刻薄有点像《红楼梦》里的黛玉,在严老师其他的作品里也都很容易就能找到。最近《芳华》热映,首映当天就去看了。可能是因为之前就看了两遍小说,剧情上就已经没有悬念了,所以感触不是很大。现在是想知道大众这种热烈的反响的原因,大概一派是因为有相同的学艺术的经历,对这种集体生活的一种感同身受;还有人是感慨青春易逝,芳华易老;当然也有冲着养眼的姑娘们去的。除此以外,我想知道还有其他哪些理由。

知乎用户 七千八百五十五 发表

小说都很精彩。作为一个女性视角的作家,非常可观,还有群像性。

近一百年里,女性写小说的,感觉可能排的进前五(一方面,基数比较少。。。)

以下吹毛求疵一下,怒装一下。。。

但是感觉有上限,“伟大的小说都很难百分百得拍成电影”,而且越伟大越难。

而严老师的小说很适合拍成电影,电影导演也很喜欢拍她写的东西。

是优点也是缺点吧

比如拿风格比较相似的张爱玲说吧(但张爱玲当然比严老师更厉害),拿她的 “倾城” 说吧。拍成电影什么样,不用想,冗长而无聊。

最后结尾那种似是而非,回归生活的无奈和平静,不是电影语言可以表达的,就算表达了,也很无聊。。。。拍不出来,但是看过的人都知道,那是白话文以来,女小说家中最好的作品了

知乎用户 紫色基情 发表

真的不推荐年轻人看她的书,伤痕文学看多了容易抑郁,那段记忆太沉重,老一辈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倒是无所谓,我当然知道,黑历史也需要时刻铭记,但时代在发展,我们还是尽量往前看。

知乎用户 张妈​ 发表

是相当擅长写某些类型小说的作家,写得最多的题材是文工团、异乡人、文革,与她本人生于 50 年代,早年做文艺兵,中年移民美国强相关。她的写作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主要原因是读多了会感觉她是在自己记忆基础上加以想象,抽调画面再叙述情节,而这些记忆的蓝本都源于她自己,因此密集阅读会使人乏味。

个人最喜欢的是《白蛇》。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XLiDo 发表

入坑作:《扶桑》

再也没有遇到过,比扶桑更美的女性。

从骨子内散发出来的东方美,像地母一样容纳着一切。

美得不成人形,仿佛一团人性的气。

每次读到描写扶桑的句子都心存敬畏。

知乎用户 Becky 发表

没有大开大合的悲喜剧,只有娓娓道来的被时代机缘塑造扭曲的平凡人生。谦卑精准的表述。像闷锣敲打在心,写得人心凉薄。对人性的理解很深刻,像头发丝一样无孔不入却没有形状的悲剧故事。

知乎用户 大米 发表

无论她的访谈还是她书中东方男性普遍比较窝囊,女性身上普遍反映出东方的忍,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笔力强 写得好 特别会讲故事 看的时候非常入迷

但是真的不喜欢。

怎么说呢 故事本身很强大很自洽,但是格调永远只有沉重,凄惨,悲剧,看不到任何信仰 / 救赎 / 希望 / 美好的指向。

你要是说【那就是作家眼中的现实】,我也无话可说。但是现实怎么可能只有影子没有光。从个人角度来说,看这种东西让我感到 “被消耗” 而不是“被扩充”。

我永远觉得莫扎特那种人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艺术家。经历了人生各种苦难但是作品还是欢乐得闪光、百年之后那份光芒还能鼓舞后来的人。高下立判。

知乎用户 野雨微林 发表

还不错的通俗小说女性作家,故事讲的还可以。

但是作为直男的我不是特别喜欢她的作品。

知乎用户 项橄榄 发表

刚刚读完短篇小说集《天浴》,感觉人物刻画的太生动。不管是《审丑》里面的小臭儿还是《我不是精灵》里面的郑炼,再小的角色仍让人感觉他们切实的存在于现实社会。再有作品中那种苦难的生活给人带来的绝望感太真实。尤其是《少尉之死》,太令人悲伤了,太令人惋惜,无奈了。我还认为她的文笔很好,用最简练的语言完成了整个故事。摘抄一段很打动我的文字:

少尉睁开眼睛,以自己最后五分钟的生命再看一眼天和地。天与地之间有一点粉红。再上面一点是颗黄色的启明星;再往上,是很薄一片月亮,就像母亲说着 “再别回来” 时他看见的那片。

少尉看见了自己的死,就像看天、地、星和月,他自己血光四溅的死原来是可以被他自己看见的。

所以我认为她是一个很好的作家。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我历时最短喜欢上的作家。搜了一下她的资料,在 20 岁的时候主动请缨成为战地记者。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觉得一个人在自己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因为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是离死很远的,从而做出勇敢而冲动的举动。这是一个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嗯,祝自己更有勇气。

知乎用户 迈着小短腿飞奔 发表

大学四年拥有一生中最为沉静的阅读时光,静思湖边的图书馆里,留下我无数次的借书记录,古今中外红黑黄白正书杂书,难怪那时候别人眼里我就是个愤青 + 文青了~

记得那时候特别着迷严歌苓,李碧华,还有迟子建。她们跟别的女作家不相似,有时冷酷有时诡谲有时古老,有时又像大多数女人那样柔软…

毕业几年,许多故事情节都忘了,有赖于被搬上银幕的作品,时而仿佛回到了图书馆里埋头看书的时光。

前两个作家的书,恰好都受导演的青睐,《青蛇》《霸王别姬》《胭脂扣》《饺子》《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天浴》《少女小渔》,许多经典大银幕之作都来自她们笔下。

最近朋友圈刷屏《芳华》,惊觉第五代导演以及同时期的港台名导,都为其著作拍过电影,陈可辛、徐克、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关锦鹏、张艾嘉…… 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是 50 年代生人,与同龄的严歌苓、李碧华想必有诸多共同的时代记忆,因而不论文学还是电影,都有着共同的表达诉求,所谓相得益彰吧。

记得看完《小姨多鹤》没多久,孙俪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就开播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拉煤车上坡,还有被遗弃后凭着本能找回家。最后的小环让人心生怜悯,她像每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乡下妇女一样,凑合了一辈子,隐忍了一辈子。两个性格迥异却同样坚韧不拔的女人,演绎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小人物的一生。

如果说李碧华擅长刻画 “人”,那么严歌苓便是以小人物写大时代,一个鞭辟入里,一个见微知著。我们今天说刘峰那样的人不存在,多鹤小环那样的家庭也不可能有,在那个年代,就是会有,所以人活得卑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性的坏才得以有依据,人性的伟大也才得以彰显,矛盾、极端、复杂,这是时代背景赋予他们的戏剧性,是作品张力的来源。

知乎用户 炸刑司 发表

就金陵十三钗可得出一些端倪

中国男人勇敢的战死或卑鄙的逃走后,如花似玉的中国女人只能去西方教堂寻求避难,在伟大光荣正确的牧师的爱抚和鼓励下一边被美国男人温柔的炮战一边挺身而出被日本男人粗暴残酷的强奸

不愧是一类美籍华人女性,体验着富裕安逸和白男下身就感性的引申到家国情怀上,但她没体验过 1840s 的侵华英军到 1940s 的驻华美军对中国女人的鄙夷残酷,很可能心里还一厢情愿地认为那是和东京玫瑰、西贡小姐那样的军民联欢两情相悦的跨洋爱情故事呢

知乎用户 何欣 发表

严歌苓 1958 年出生于上海,美籍华人。加入美国国籍应该是对国家的未来不看好,不认可。不否认怹才华,只想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想想一想你为祖国做了什么而不是祖国有问题时选择离开当一个逃兵。由于我的工作关系我能接触到很多外籍华人,他们工作上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我真的打心眼儿里看不起他们,尊重只限于工作,但是对于他们的选择我非常遗憾。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一个能写出芳华,金陵十三钗这样有浓郁中国味道的人竟然是美国人,不禁让人觉得可悲,让我非常失望。也许若干年后当这些所谓的名人风烛残年之际唯一惦记他们只有自己的祖国和亲人。弥留之际他们能想到的可能也只是家乡的一道菜或者一句乡音。

知乎用户 和子 发表

对严歌苓的了解,开始于上学期间看的电影《天浴》,那是一个荒唐而哀愁的时代,残酷的政治与人性所演绎的故事,竟带着变态的凄美。

于是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为写作背景的小说,严歌苓无疑是最优秀的作者之一,基于真实而不枯燥白味,细腻深入却非矫揉造作。

我开始关注《天浴》的编剧严歌苓,读了她大部分作品。今天和父母一起看了以她的小说《芳华》改编的同名电影,真的很喜欢。

主角之一小穗子其实也在她的另一部作品《灰舞鞋》出现过,同样的人物,却在作者的另一部故事设定里面担任不同的角色,不禁矫情地类比人生。

好的故事与框架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作者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领悟完全是基于她个人的经历与成长环境。

《芳华》有片尾,但《芳华》里闹着笑着,哭过痛过的那群人,依然还在片外过着自己的人生,在生活里起伏跌宕。

一代人的芳华已去,后一代的呢。

知乎用户 不说 发表

严歌苓的作品大都比较深刻从其早期作品 雌性的草原等可以看出 有关于人与动物的思考 其作品受西方思潮影响较深 其作品大都锁定在前些年代 对性的描写还是相对比较保守 像 第九个寡妇 扶桑里的关于性的的描写都是比较含蓄 而近期作品 像寄居者 舞男 老师好美等 则有关于不同关系的探讨 以求更多可能性 其艺术创作的顶峰 个人认为是 陆犯焉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iupSoT 发表

明月不知山间事,斜来幽幽照人还。

喜欢严歌苓,是因为她总能写出薄雾浓云的爱情故事,那轮半遮半掩的月亮,你不必看透,就能知道它如何皎皎。

她爱情的纯善,滋润着每一段往事,无论是战争的残酷,还是文革的壮阔,是凄冷的西北,还是迷离的外滩,是慌乱的中国,还是海外千里,无一不充斥着爱情的蓬勃。

这种文邹邹却让我无限崇拜的笔尖,仿佛一盏新茶,未曾掀盖,便能品出韵味;也似一杯红酒,看着它的那份鲜红,便能知道醉人几何。

我喜欢的,是她用着我喜欢的方式讲述着她的沁人心脾。

知乎用户 闪闪的红星向太阳 发表

第九个寡妇:看不见听不见就能应万变

知乎用户 王三 发表

严歌苓的笔。是一枚绣花针。

亮,光洁,利落,柔柔的把脉络穿成线网,凑近看是细密的阵仗,离远看是时代的恢弘。

这针若是落到地上,是细微的颤动,是引人屏气凝神的清脆的响。

(有空再详叙)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的不多。看了些自传性质的短篇。

觉得很难得。

带有特有的女性细致。同时具有相对中性的叙事角度。文章叙事口吻相对平,但写的故事却是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带有那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踏实的文笔,扎实的视角,还有丰富的时代经历成就的一个好作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应该是我们高中最有名的校友了。

马鞍山市红星中学

知乎用户 cmmy19841231 发表

很久以前看过几本,当时读的时候觉得挺好,过后细琢磨,只能算是个好作家吧,故事写的比较精彩,所以常被改编成电视剧,但是没什么深度,格局小,基本不会看第二遍,视角不够深入,毕竟人家是外国人。

知乎用户 欧阳欣 发表

【因为写作失眠 30 年的严歌苓:我最 high 的时候,永远是在书桌前,写作中】

严歌苓是一个非常别致的女性文学创作者,她笔下的女性与别人笔下的女性全然不同,有着她们特有的气质。气质或许是严歌苓自带的属性,那种女性的倔强和任性,是别人无法描绘出来的缺憾,而这只有严歌苓能够写出来。原因就在于严,歌苓自身就是这样一个坚韧而又顽强的人。她会把自己解剖了融入到笔下的角色里,让她们更有血有肉,更像她心目中那个完美的女性。

一个人做什么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最好,也正是因为如此,她从焦虑到失眠,而这一失眠就失眠了整整 30 年。为写作失眠 30 年,严歌苓却并没有过多的去在意,最在意的依然是自己的创作之路。她说我最 high 的时候永远是在书桌前写作中,这是一个令人致敬的女神。

【欧阳说点啥】前一阵子和挚友聊天,聊到我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出一本书,能够写一段真正启迪心灵的文字。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有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写出来,内心有故事却无力去表达,害怕自己的文笔伤到那个美丽的故事。我的朋友说,我是太过于追求完美的人。他问我是否有想过降低一点点标准呢?我笑笑告诉他,我人生就只有这样一点念想和盼头了,如果还降低标准的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不知道严歌苓老师是不是这样的想法,但我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我是欧阳欣,一个热爱阅读的妹子,欢迎关注我,一起阅读,一起收获,一起成长。

知乎用户 第六天魔王 发表

我是前些天看《南方周末》上对严歌苓的一个专访,好像是新书《穗子的动物园》,才听说了这个名字,应该算是不知道了解她作品和经历的人吧。

其中有一段话表现出严歌苓强大的共情能力。因为新书是以动物为主角(我没看过),所以对动物设身处地的同情就显得格外重要。“现代化的养鸡场,许多鸡从一生下来就被禁锢在转不开身子的狭小笼子里,每天吃喝都是程序化的” 之类的话。

但是,我这人共情能力比较差,实在是不能和鸡产生共情。并且我对动物保护主义有先入为主的讨厌感,所以对严歌苓的认知态度不是那么好。

知乎用户 萧以歌 发表

我看过《小姨多鹤》《天浴》《金陵十三钗》《扶桑》《少女小渔》还有一个师生恋的貌似是《老师好美》,也听过严歌苓的演讲,她的作品写实,每部小说都有现实中的原型,每位小说中的女主角都倔强又温柔;严歌苓的日常生活也很精致,是我的偶像了!

知乎用户 莫西子​ 发表

以前中学时候看的第九个寡妇,谁家有女初长成,妈阁是座城,金陵十三钗都炒鸡喜欢。

但是现在看扶桑和少女小渔又觉得她好像又有点单调了,百转千回写的都是一个人,而且一种符号。她笔下女子那种地母般的力量炒鸡棒!但是看的多就会觉得,这种人物没什么立体感,好像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不太能撑起一个独立的文学世界。

知乎用户 今天阳光明媚 发表

读过她的 <一个女人的史诗>,< 小姨多鹤 >,目前在读 < 第 9 个寡妇 >,她的作品基本上描写的女性,文革那年代的,感觉女主人公有点太夸大了,都坚韧不拔,都勇敢独立,现实中这样的女人少的可怜。

知乎用户 oeuf 发表

她对女性的描写是平行视觉的,代入感很深,作为女性作家,这很重要。

那些放到日常被闲言碎语打磨的角色里,可以读出她的怜悯和同理心,《小姨多鹤》这样尴尬甚至有悖伦常的故事,她依然可以在多难的又讽刺的生活中找到温暖闪光的细节,其中两位女主角是南辕北辙的性格,无论泼辣、柔软、细腻、刚强…… 都是光辉照人,充满了人性的善意。

举个对比例子,王安忆的长恨歌视觉,通篇读下来,作者一路都是带着批判和指点者的身份叙述女主角的人生的。

我最喜欢的是严歌苓的《一个女人的史诗》,以她父母的故事为蓝本,她在故事里给了他们一个美满的结局。短篇《角儿》里也是类似的故事,大概是作者一辈子的心结,她可能忘了自己在多少篇文里来来回回提起这段,反反复复地写。她就是欧阳雪和小顾双子那样聪明尖刻不留情面的儿女,何尝不是追悔。 ​​​

知乎用户 snoweagley​ 发表

高中的时候,看了她的一篇文章,《母亲和小鱼》,就对她再也喜欢不起来。

文革的时候,她父亲劳动改造,她母亲不离不弃。后来她父亲有了新欢,要追求爱情,抛弃了母亲。而她对她的父亲和继母全是理解。

知乎用户 武侯 发表

论反华与反共之孜孜不倦,当代作家无出其右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和一些活跃在知乎的湾区码农某轮某胖某 xx 一样,严女士是一位寄生西方国家,被实质剥夺政治权利终生的华人,通过进行中文创作活跃在中国文艺界来获得政治诉求的满足感和自我认同。

建议大家读一读严女士三月份的一篇随笔《借唐婉三字:瞒,瞒,瞒》,并配合下面这段南都早年对公知群体的评论来食用:

(一些人在专业领域取得成就之后)… 自我感觉良好地转向,自我升华、乃至自我真理化了,俨然一副‘青年导师’的面貌自居,以一种智识上的优越感在指点江山、点拨众生”;特别是在社会有重大的事件发生时,特别是自焚、暴力行动等,更是他(她)们最佳的语言演练时刻,“他们或是应用逆向思维,或是使用学术理论,或是生僻与惊悚名词。总之,在说话的时候,他们像极了不食人间烟火、不谙人间疾苦的理性帝,永远理性、永远真理在握,永远觉得他们会有更好的指导办法、可惜都没听他的。

知乎用户 造梦东方 发表

6 月 14 日,《妈阁是座城》上映。时隔十二年,第五代女导演李少红终于凭借这部电影,重新走上大银幕。

《妈阁是座城》改编自当代女作家严歌苓同名小说,从早期张艾嘉、陈冲,到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再到今天李少红,她的小说先后被名导演们争相改编。

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文坛,她还默默无闻;20 年后,不论在内地港台还是彼岸好莱坞,她成为文学与影视两个领域无法忽视的话题人物。

严歌苓究竟有什么魅力,值得这些大导演一再与她合作?

严歌苓

01

“妈阁”,女性与欲望之城

都知道,严歌苓的小说多是女性题材。

“妈阁”,是澳门葡萄牙语 Macau 或英语 Macao 的一种音译。

**《妈阁是座城》将女性人物与澳门赌场结合,感觉像 “中国女版” 赌城风云,**讲述白百何饰演的赌场工作人员梅晓鸥,与形形色色赌客产生交集。

身在这座浮华的欲望之城,梅晓鸥半生随波逐流,不明白自己如何就入错了行、爱错了人。

从耿乐饰演的前夫卢晋桐,到有吴刚饰演的地产商段凯文,再到黄觉饰演的艺术家史奇澜,还有一些其他人,既与梅晓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更与赌场有亲密关系……

多年以前,李少红根据苏童小说改编的《红粉》,对准新旧时代变化的上海青楼女子,与严歌苓多数小说话题很近似。两人都喜欢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诠释女性人物的命运,可能是李少红关注严歌苓小说的重要原因。

《妈阁是座城》讲述的是一个女人与赌场的宿命。

梅晓鸥的性格和职业,与 “赌” 关系密切,赌客们输在了赌场,但梅晓鸥却输在了性格上,她与这些赌客纠缠不清……

妈阁本身象征欲望,也勾起李少红对这个故事的诠释 “欲望”。

十来年没拍电影,李少红能否驾驭好这座拜金的 “欲望之城”?

就 2000 年以来《恋爱中的宝贝》和《门》两部影片来看,李少红塑造现代都市某种诡谲气质的灵感从来不缺。

妈阁是一座赌城,理应是一个毫无人情味的地方,故事中的梅晓鸥和她的男人们却充满七情六欲,李少红导演对严歌苓小说这些年炙手可热颇为技痒,相信她能够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少红还请来芦苇——这个写出《霸王别姬》《活着》的中国第一编剧,他虽未单独写过女性题材,但当年《霸王别姬》本就有一股阴柔气质,加上严歌苓故事垫底,《妈阁是座城》被影迷和书迷期待。

02

时代记忆下的 “女性群像”

成长于 70 年代,80 年代后期留洋跨越东西,90 年代中跨界文学影视,长期身处海外,挑选题材比较自由,严歌苓的小说和人物背景,也呈现了诸多时代印记:部队与社会,过去与当下,国内与国外,东方与西方,战争与和平,暮年与青春,女性与男性等

严歌苓的小说非常谙熟商业娱乐与文学思索的平衡,故事性强,充满戏剧冲突,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先后有十几部改编为影视作品。

她的文笔起点也较高,24 岁写出惊艳文坛的《雌性的草地》,在美国学习后,吸收影视技巧入小说却显得有利有弊。

严歌苓小说作品集

让人物处于一种极端情境,彰显戏剧冲突,这是严歌苓惯用的 “技巧”。

严歌苓早期代表作《扶桑》中女人公扶桑,漂洋过海在大洋彼岸旧金山,遇人不淑,受尽屈辱,遭受暴力,被人虐待,却没有在低贱的生活中表现绝望。

不管遇到的男人如何糟糕,如何凶残,面对像 “儿子” 一样的男人,扶桑最终能够“一笑泯恩仇”,选择宽恕和原谅。

虽然身为下贱,始终有一种博大的母性与宽恕意识,扶桑的身上有旧式女人的母性特质。

![](data:image/svg+xml;utf8,)

陈冲将改编《扶桑》,倪妮主演

严歌苓作品运用编剧技巧,充满节奏感,特别中短篇,能很快让读者 “入戏”。

如知青题材《倒淌河》,写一个汉族工程师何夏援藏期间被一个藏族女生倒追,女人的性格可谓大胆奔放。

倒淌河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流入青海湖的最小支流。男主角何夏娓娓讲述与女主角阿尕的相遇、相爱和分离,以及他最后再次寻找阿尕。书中另外穿插第三人称写何夏与阿尕的纠葛,包括何夏与曾经的女友。

故事的结局,何夏没有重遇阿尕,草原上的人都说没见过阿尕。何夏的回忆竟好似一场幻梦,很多读者与评论认为,何夏当年可能是臆想出阿尕这个人。

小说主要从男性视角来塑造阿尕,又充满几分神秘色彩,甚至可以解读出现代文化与原始文明的碰撞等话题。这样含义多元的人物是严歌苓作品少见的一例。

严歌苓曾是成都军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对部队题材有着情结。

从 1986 年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出《绿雪》,到 2017 年引发空前热议的《芳华》从部队题材开始,又再次回归部队。

典型如《芳华》,这部小说呈现女性群戏的塑造力。

《芳华》剧照

电影《芳华》对小说有一些改动,何小萍角色下小说中为何小曼,身世背景也有一些出入,不过角色的 “自卑” 均源于家庭。

小说中的何小曼和母亲进入老干部家庭,处于 “寄人篱下” 的生活状态,进入文工团受大家排斥,后来意外上前线当了英雄。最终,何小曼在沉重的精神包袱和思想压力下,得了精神分裂症。

林丁丁是文工团的明星,也是刘峰的暗恋对象,一心想嫁高干子弟,面对刘峰的求爱惊慌失措大喊救命,造就几个主人公命运巨变的关键。

萧穗子是 “说书” 的线索人物,是青春的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她对何小曼遭遇的态度,代表后来的悔恨与同情。

不少读者和观众认为《芳华》的女性角色充满 “不公”,塑造等级差异突出,通过主角“卖惨” 体现一种鄙视。

《芳华》剧照

其实严歌苓时隔 30 年再回归部队题材,基本是一次长时间以后的 “回望”,塑造萧穗子这样一个人物,充当“追忆” 的窗口,给“何小曼”(也包括刘峰)这样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一次人性释放,一如之前扶桑、小渔等主人公……

严歌苓塑造的特殊女性形象,还有《小姨多鹤》中的多鹤和朱小环。

多鹤是纠缠在中国历史背景下的日本女人,从十六岁花季被七块大洋卖给中国男人,并作为一个生育工具入住张俭家。

孙俪在《小姨多鹤》中饰演多鹤

多鹤延续严歌苓长期关注的飘零者与边缘人,能这样聚焦一个融入中国历史的日本女人,非常大胆和具有前卫意识。

尤其十年动荡期间,多鹤背负 “日本间谍” 身份在中国经历种种不公正的遭遇;以及中日恢复邦交,多鹤回到日本无法融入社会,甚至没有在中国活得自如…… 故事充满猎奇感,多舛的人物命运让读者非常感触。

小姨多鹤》剧照

小说另一女性角色——张俭妻子朱小环,她与多鹤的互动表现出中国女人的善良、韧性、包容等品质。

原本朱小环有不少缺点,她在家里受到委屈,可以小闹一场冲人发泄。在重大关头,她却把多鹤当家人进行保护。

小说写张俭与多鹤有一次在剧院后台幽会被发现,多鹤偷跑了,张俭被抓住审问作风问题,他说是爱人。小彭去找小环告诉她发生的事,小环看着他笑了起来,主动交代说那人是她,还以为张俭跟着她跑出来了。

明明朱小环的家中来了一个 “第三者” 多鹤,她的日本身份导致这个家平添许多风险和危机;多鹤不但为丈夫生儿育女,还导致丈夫张俭真的爱上多鹤…… 小环的人生十足一出悲剧。

在种种逆境下,她都坚韧地挺过来了,所谓 “活着就是胜利”,她的形象完全不亚于多鹤,非常动人。

闫学晶在《小姨多鹤》中饰演朱小环

严歌苓大部分小说都隐藏一段历史的 “创伤记忆”。主人公像是“钥匙” 或“密码”,让今天的人们打开历史的大门,通过这些人物,能够对不同阶段历史有一种全新看法,希望今天的人与历史“和解”。

严歌苓笔下人物与本身经历有着 “千丝万缕” 的关系,也造就笔下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难免套路,多少刻意带有好莱坞情节剧的匠人气质。

她的多数女性角色很吸引读者,有时未免 “主题先行”,刻意与时代攀扯关系,有些生硬,只能通过一些典型符号嵌入历史,并不算真正从历史中生长出来。

尽管一些女性塑造很生动,感觉触手可及,但正如她在小说中有时会刻意制造 “陌生化” 效果,人物都仿佛戴着面纱,无法真正进入她们的内心世界。人物与时代之间缺少情感与思想的积累,也缺乏一种厚重感。

03

“编剧 + 翻译体” 文风

1993 年,严歌苓在美国吸收影视剧写法进入小说,考虑镜头,人物形象与环境关系,更主要通过动作举止代表内心活动。

《金陵十三钗》剧照

如《金陵十三钗》有一段写英格曼神父敲钟:

“女孩们已就寝,听到钟声又穿起衣服,跑下楼来。窑姐们也围在仓库门口,仰脸听着钟声。钟声听上去十分悠扬,又十分不祥,她们不知怎样就相互拉起了手。钟声奇特的感召力使她们幌惚觉得自己丢去了什么。失去了的不止是南京城的大街小巷,不止是她们从未涉足过的总统府。好像失去的也不止是她们最初的童贞。这份失去无可名状。她们觉得钟声别再响下去吧,一下一下把她们掏空了。”

在 1937 年的南京这一历史场合,一句 “钟声听上去十分悠扬,又十分不详”,显然没有经过多少锤炼。

这一中篇是中文写作,全书很多句子却好像经过翻译一样,像 “她们觉得钟声别再响下去吧,一下一下把她们掏空了”,几乎就是一个祈使句的译文版。

严歌苓有敏锐的题材嗅觉(当年做过战地记者),很会编故事,但 90 年代以后的写法却没有朝小说路子走下去,她崇尚 “不用读者费脑筋的文学就是最成功的”,而美国文学八九十年代以后已经非常商业化。

《芳华》剧照

如近年的《芳华》描写非常简洁,充满画面感:

“刘峰不单是团干部,人家现在是党委成员了。他从帆布挎包里拿出一个油纸包,打开,里面是一团黑黢黢的东西。一股芝麻的甜腻香气即刻沁入我混乱黑暗的内心。他把面团揪成一个个小坨儿,在手心迅速捏扁,填上黑黢黢的芝麻糖,飞快搓成一个大元宵,又轻轻压扁。”

略作改写和点缀,任何导演拿到这样的小说很容易找到 “感觉”,稍加一些自己的理念就可以拍摄,非常省时省力。

严歌苓表明要在《芳华》寻求创新,叙述者 “我”——萧穗子既参与故事,又随时跳出剧情,如硬生生插入“我想我还是没有把这一家人写活,让我再试试。” 完全是布莱希特 “陌生化” 的戏剧理论。

近年运用很明显的一部电影就是许鞍华讲述萧红的《黄金时代》,再次印证严歌苓的小说更接近 “影视”,而远离小说的文本。

《芳华》一个重要情节是刘峰触摸林丁丁遭批判,大家本来不愿这样,因为刘峰的人品其实人人都信得过。书里写 “结果不知道谁开了头,大家就都批判起来。” 这一场关系主人公命运转变的 “导火线”,即便涉及编剧手法,转折环节也需要精心设计。一句“不知道是谁开了头”,好像有点“天意弄人” 的感觉。

假如为了制造剧情悬念,最后也没有很好的解释。关于结局,作者又倾向刘峰对命运释然…… 这一情节居然在书里成了糊涂账。

严歌苓说过,她的小说主要受两方面影响较深,一个是北京的文学和文化(她写了陈凯歌的《梅兰芳》),一个是四川的经历(她当年在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即《芳华》借鉴原型),恰恰这两个地方的特色都喜欢聊和侃

《梅兰芳》剧照

严歌苓小说习惯将人物情绪全部散出来,通过情绪化牵引读者,但小说文体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如果文字没有丰富的内在,其实会显得乏味。杰出的文学作品绝不会只是停留在语言表面,一定有弦外之音,有意境的宽度

就这一点来说,严歌苓还没有一部作品称得上经典。

04

成功秘诀:重构人和历史的关系

严歌苓作品题材广泛,塑造诸多女人的柔弱与坚韧,在时代的发展与转变中,既有仪式般的受难色彩,也有情节吸引的暧昧感觉,更有几分天然的话题性。

从《少女小渔》、《扶桑》到《第九个寡妇》,严歌苓前期一系列女人形象,往往强调一种 “母性” 主题。

如刻意描绘小渔 “人不高大,却长了高大女人的胸与臀……” 对扶桑强调“成熟、浑圆、实惠,动作迟钝,口慢脑筋慢”,小渔和快死的人发生“第一次”,而扶桑为了生存,做妓女还对每一个客人都“真心诚意”。

从现实角度,似乎让人觉得 “不真实”,非常挑战三观。但严歌苓的秘诀是设定一些特殊背景,让人物有某种可能性。

像《小姨多鹤》中的故事就有些不可思议,作者极力展示故事的 “历史感”,使人们接受“故事的历史叙事” 等于 “历史的真实性” 的意图。

小说通过 “垦荒团”、“大炼钢铁”、“串联”、“武斗” 等特定历史语汇向读者表达,这个故事具有历史事实一样的可信度。

在新中国时期,多鹤的家庭根本不合法,到处危机四伏。即便从情理来说也应该无法和谐相处。但经历一次次波折,多鹤与张俭、朱小环之间反而消解矛盾,彼此关爱,他们的坚韧冲破人生的困境,散发出美好的人性,最终感动读者。

像《芳华》,作者通过萧穗子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关系,“追忆似水年华” 一般重构当时年代里青春的混沌、感性与蒙昧。用 40 年的时间跨度,对一段历史、一群人及潮流更替、境遇变迁涌出复杂感怀。

比较特殊的还有《妈阁是座城》,这一小说是自《倒淌河》以来,再次真正在叙事方面有突破的作品,故事时空有故意打乱,在叙事节奏、叙事视点等方面表现出新意,也展示出独特的悬念效果。

不像其他作品那样处于特殊时代,《妈阁是座城》是聚焦当今物质社会、拜金时代下的一个新写照。

主角梅晓鸥也是严歌苓笔下一个全新人物,作为女人从性格层面显现矛盾,许多言行充满撕裂感,不是过去那些人物在时代旋涡中的随波逐流。

用严歌苓的话说,梅晓鸥是一个复杂个体。

从 “赌徒” 一面说,并非是在赌场工作的职业,而是用青春赌爱情、用情感赌人性,是人性深处的 “赌” 导致金钱没了,房子卖了,爱人离开了;就另一面说,她用极端的纵火行为遏制了儿子走向赌场,但留下母子关系隐忧。

小说最终回归情感,梅晓鸥与史奇澜关系的变化,表明依然充满救赎关怀。梅晓鸥曾将生活比喻为 “下水道”,永远只有夜晚而没有白天,最终这一点爱的微光是梅晓鸥还能够感觉自己是一个人的信仰。

05

离经典总有 “一步之遥”?

30 年笔耕不辍,严歌苓通过诸多小说的影视改编,被大众熟知喜爱,但她也流露过内心的无奈。

1995 年,张艾嘉导演的《少女小渔》率先大获成功,之后,台湾商业喜剧片导演朱延平改编了《无非男女》,片名叫《情色》,由苏有朋和郑家榆主演。名字很唬人,其实没什么 “情色”。虽然整体不如《少女小渔》,凭借严歌苓的故事基础,口碑也不算差。

1998 年,陈冲的《天浴》再让严歌苓火了一把。几年后,《谁家有女初长成》被改编,两部电影都没能公映。显然,这些导演无一例外都相中严歌苓小说的三大特色:男女关系,身份冲突和特殊时代

李小璐凭借《天浴》成为金马奖史上最年轻影后

2008 年,严歌苓编剧的《梅兰芳》上映,票房与口碑不错。《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铁梨花》《继母》(改编为《当幸福来敲门》),众多电视剧在一两年内陆续播出,有媒体号称再现 80 年代 “王朔热” 的火爆。

2011 年,张艺谋改编《金陵十三钗》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一作品唤醒张艺谋久违的艺术水准。

就《金陵十三钗》小说而言,情绪很收敛,刻画极端残酷的情景,严歌苓依然不失批判色彩。**张艺谋的电影去掉思索部分,只把故事过程放大,最后释放和渲染牺牲,对观众情绪控制非常精打细算。**尽管故事基调没有太大变化,但节奏和侧重还是有调整。

《金陵十三钗》剧照

前半部分加强战争场景,众多仪式感的慢镜,佟大为扮演的教导队李教官牺牲,爆炸犹如礼花盛放。看过原著都知道,李教官其实是被遭俘虏后,被日军杀害在教堂,这一改动是为了重塑当时抗日军人的形象,完全可以被理解。

另外,号称几亿元投资,单独搭建的南京城废墟,显然需要发挥功效,填充一些战争场面是必须的。

张艺谋还专门请来好莱坞大明星克里斯蒂安 · 贝尔,对他的身份进行重新安排,原著是英格玛神父,贝尔扮演入殓师约翰,起初是一个满身缺点的 “二流子”,只想找到钱逃离南京。

在教堂穿上英格玛神父的袍子只为了装饰门面,直到女学生受日本兵侮辱和残杀,出于一时冲动扮演英雄。当所有人把希望放在他这样一个外国人身上时,他才开始逐渐蜕变,玉墨对他也有了改观。尤其最后陈乔治提出要扮演女学生那一场戏,约翰彻底完成人性救赎,正面形象得以确立。

《金陵十三钗》剧照

玉墨和一群妓女起初也是不好的印象,尤其书娟对玉墨流露某种特殊憎恶不单因为妓女身份,还有玉墨与书娟父亲有亲密关系,可能与剧情关系不大就抹去了。

妓女们浓妆艳抹涌入教堂与环境格格不入。面对生死,面对浦生、姐妹遇害和女学生寻死,身份差异被渐渐抹去,她们和女学生本质上都只是一个个普通女人,是当时国难下的 “祭品”,对日本人来说没有差别,这是电影的 “魂”——更是她们能够拯救女学生的 “前提”。

电影把重点放在人性升华,强化 “商女不知亡国恨” 这一句著名唐诗,最终通过这个故事进行了颠覆性诠释。

《金陵十三钗》剧照

《金陵十三钗》的改动主要使叙事技巧更好莱坞。如约翰身上那种不完美的性格,以及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变身英雄的举动。另一方面强化原著针对玉墨等妓女的救赎理念,对人性污点的宽恕等。

张艺谋对严歌苓小说的诠释,各方面都非常精致,但还没有帮张艺谋推出一部国际上获得更大影响的经典力作。问题就在于张艺谋对严歌苓小说没有进行内涵的丰富化,反而像单纯地为了感人而感人

电影很讲究人性的挖掘和表现,严歌苓本人就在美国学习编剧。可一味模仿好莱坞的升华救赎,不能说不好,但《金陵十三钗》终究又与《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雷恩》思想有多大差异?甚至影片连场面都是请美国团队来做的,依然局限了中国人自己对那场灾难和那个故事的解读。

之后,张艺谋又根据《陆犯焉识》拍了《归来》,陈道明和巩俐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获得很好的口碑,影片的格局相比原著的震撼,张艺谋将重点放在了 “归来” 部分,表达的深度还是非常有限。

原著故事创意颇有点借鉴《肖申克救赎》,陆焉识为了 “归来”——回妻子冯婉喻身边,竟从青海越狱九死一生。当年陆焉识才华横溢,两度对妻子不忠,人生磨难对陆焉识是一次灵魂洗礼,后来他的悔悟与救赎就是要回归妻子身边。

**电影《归来》的情节设计,既没有对陆焉识年轻时的铺垫,也没有揭示大西北的磨难,尤其没有演绎他如何逃离。**叙事重心从陆焉识完全转到冯婉喻身上,对陆焉识的 “历史” 显得十分淡漠,这一份 “归来” 的沉重有所消解。

《归来》剧照

改编层面值得关注的还有引发争议的《芳华》。冯小刚的处理可以认为有审查的苦衷,如诠释 40 年前那次战争——对男女主角命运的冲击和性格转变是非常好的交代。不仅不能过多渲染,连他们究竟去了哪里都不能提及,这种 “心照不宣” 的默契在一个完整电影成片显得非常尴尬,当初海外电影节首映版据说比公映版多 10 分钟,总之,国内观众看到的版本颇有点莫名其妙。

目前,大批导演都对严歌苓作品感兴趣,不论张艺谋还是冯小刚都过于依赖故事本身,导演注入的思想和风格却很稀薄,没有提炼属于导演的特质。

这一点,李安之所以在东西方都能号称第一,通用语改编文学作品中就发挥导演的独特作用。

李安改编张爱玲的《色戒》

最典型如张爱玲的《色戒》,原著文本毫无疑问比严歌苓小说更文学化,语句很晦涩。李安和编剧对原著进行大胆解读,超过一半剧情和人物都是创作,影像风格,场景设计,镜头感觉,人物对话每一方面都有导演的特色。

剧情层面,对王佳芝这个女学生爱国与救国的荒唐,与易先生荒谬又暧昧的关系,以及最终结局都可以有不同角度的批评,但影片的确 “脱离” 对张爱玲小说的依附,反映李安对时代背景下扭曲的人性进行诠释和呈现。

围绕王佳芝的情感选择是一条主线,但不是故事唯一的情节线。影片有很多含蓄的留白,与原著 “简约” 文风如出一辙,虽然未必契合原著主题,但电影最终给观众的回味与解读的余地很大。

《色戒》剧照

通过《梅兰芳》、《金陵十三钗》、《归来》、《芳华》再到今天《妈阁是座城》,几位大导演选择严歌苓都为了贴近严歌苓,她的小说有成就经典的故事素材,最终呈现银幕的电影是否优秀杰出,最终电影是导演的作品,这方面我们的大导演们还要继续努力。

知乎用户 多乐橙 发表

严歌苓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华人女作家,美国作家约翰 • 威廉斯被称为 “写出完美小说的人”,小说就是讲故事的艺术,因此我把严歌苓称为 “会讲故事的女人”,她的故事中处处弥漫着匠气和灵气,匠气来自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醇熟的写作技巧,灵气源于自身丰富的阅历和敏感的洞察力。

在她的故事中,她像命运女神般主宰着一切,她很残忍,绝不轻易赐福于谁,反而与特定时代合谋、与诡谲人性勾结,以手中的笔为凶器,打着人生无常的幌子,以剧情需要之名,用无数种方式加害主人公们。

她不一定是最知名、最出色的作家,但一定是作品被搬上荧幕较多的作家。张艾嘉的《少女小渔》、陈冲的《天浴》、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归来》,冯小刚的《芳华》,以及一些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等,都是根据她的原著改编的。

电影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性,而严歌苓恰巧就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从文工团讲到女子牧马班,从清末海外劳工讲到第五代新移民,从日军铁蹄下的妓女讲到日本战败遗落东北的孤女,从娇俏倔强的寡妇写到飞蛾扑火的新青年…… 这些不拘一格的人物,让她几乎拿遍了华语文学界的大奖。

抗日、解放、土改、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 曲折生动的时代进程,蕴藏写不尽的苦难、诉不尽的丑恶、看不透的浪漫,为作家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但很少有人像严歌苓这么高产高质,在那些明媚的、糜烂的、不安的、不满的、动荡的、平淡的岁月中,无数个灵魂从她的笔尖释放,尽情逃开吧、负气吧、纠缠吧、计较吧!

文学创作也是薪火相传的事业,看得多了会发现,其实严歌苓偶尔会不动声色地借鉴,《金陵十三钗》中妓女与爱国的命题,莫泊桑的《羊脂球》早已探讨过;《雌性的草地》姑父对小点儿的供养和占有,像极了《洛丽塔》亨伯特对继女洛丽塔的迷恋;《扶桑》中 12 岁的少年克里斯对东方神秘女子扶桑的爱慕,类似《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雷纳多对漂亮人妻玛莲娜的幻想。

这些参考和借鉴,让严歌苓在讲故事的时候更大胆,也更老练,不过真正让她下笔如有神的,是她丰富经历造就的敏感、苦闷。

1958 年,严歌苓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文艺家庭,父亲是作家萧马(原名严敦勋),母亲是话剧演员贾琳,她觉得 “母亲像小女孩一样爱着父亲”,但父亲却辜负了这份深沉纯粹的爱,出轨并离婚。后来她怀着无限怜惜,以母亲为原型创作了《一个女人的史诗》的女主角田苏菲。

12 岁时她考入成都军区成为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15 岁时喜欢一个男兵,给他写了许多情书,这些情书最后落到组织手里,她被迫当着集体的面做检讨。这段履历后来被加工成了许多部小说《芳华》《灰舞鞋》《白麻雀》等等。

退伍后,她曾进入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学习,与莫言、余华、迟子建、毕淑敏这些后来的文坛顶梁柱是同学,随后结束一场不圆满的婚姻,1989 赴美深造,1992 年在旧金山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结婚,并收养了一个华人小女孩。

谈恋爱期间,她每周都被 FBI 请去喝咖啡,一遍又一遍地汇报自己的家庭背景、人生履历,他们似乎仍怀疑她是被派去勾搭美国高官的间谍,宣称要用测谎仪对付她,她半带轻蔑半带戏谑地说,我从开始学说话就在撒谎了,不信你能测得出来。后来这成了《无出路的咖啡馆》的一部分。

严歌苓非常珍惜自己的经历、见识和体验,不论是背叛、失望,还是鲁莽、苦闷,她几乎一点都舍不得浪费,全都将它们变成了小说素材,变成了自己的才华、财富。

陆犯焉识》的主角原型是她的祖父,《第九个寡妇》故事梗概来自河南地区的一桩久远传闻,《扶桑》的灵感源自旧金山淘金热博物馆里一张老照片,《女房东》的诞生只因某天出门看到楼上住户挂着的一件漂亮睡衣…… 我想和严歌苓相识的人恐怕要担心自己一不留神就成了她的活素材。

严歌苓自己有一套独特的语言逻辑,能把万事万物具象化,仿佛文字不再是平面的、静止的,开始活奔乱跳了,手舞足蹈地呈现在你眼前,正是这种鲜活感和生命力让我爱不释手,来欣赏几个句子:

“仅在唇舌上经过,良知卧得远远的,一点没被惊动。”——《少女小渔》

“冬天脂肪比粮食更能镇住饥饿。”——《陆犯焉识》

“偌大世界,她唯一可投奔的,只有他瘦骨嶙峋的怀抱。”——《雌性的草地》

“他本来只是无事生非找一份隐秘的额外温柔,多鹤的失约却让他突然心重了。”——《小姨多鹤》

“她从来不拿什么主意,动作、脚步里全是主意。”——《第九个寡妇》

严歌苓被一部分国内读者所鄙夷,他们给了她许多触目惊心的罪名 “精神洋奴”“文化汉奸”,说她虽有美籍却无法真正融入白人社会,只能靠揭同胞伤口去迎合西方,只能用伤痕文学去向美利坚纳投名状。

我也喜欢看《活着》《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些根正苗红的作品,并不觉得严歌苓和他们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倔强的王葡萄、博爱的朱小环、悲悯的扶桑、单纯的田苏菲、深情的冯婉瑜们,在本质上和福贵孙少平黑娃们是同一种人。

可惜批判者们都看不到这一点,只看得到她的美籍、她的伤痕文学。为此,他们没有机会聆听她的奇异故事,也没有耐心去观赏她那些灵动的文字,在我看来,热衷讨伐、沉迷批斗、为了捍卫自以为是的政治正确,而错过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人,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立志要读完严歌苓的所有作品,她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人生没有一分钟是徒劳无功的,没启封的梦、没兑现的诺言、没看完的风景,都正在经历时间的洗礼、记忆的滋润,一点点非分之想,加上一个个未竟之志,就能酝酿出最好的故事。

——————正文完——————————

安利一下自己的公众号,如果你也喜欢文字、喜欢一切有故事的人和物,对人文历史、金庸武侠、豪门风云、港片港乐、名家名作感兴趣,可微信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龙套茶水间,以温润的文字抖落岁月的尘埃,在别人的故事中窥见自己的人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花了 100 在某读书软件下了严歌苓的一本小说,越看越不是滋味

为什么总喜欢脚踏两只船,为什么总是爱来爱去,看的好累,想逃离那个扭曲的世界,找一找真正的正直,自尊,努力,强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她讲故事是好手,但是在震旦学院女教师这件事情上用公众号隐晦的替女 v 教师翻案,加上曝光举报学生的名字属实败好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过她的圆桌派,从她的讲话可以看出来。

亦是一位典型的脑子里面装了太多,且无时无刻产新的人。

所以真到需要说出来的时候,所有的都一股脑儿的想要冲出来,结果却是磕磕绊绊。

知乎用户 坠渊若梦 发表

她书是会让人痛的,好像无数条绳纠扯着心,她太过于同情那些女性,过了那个度后,那个美就不复存在了,月盈而亏!

知乎用户 烏东烏东 发表

严歌苓的女主角,对男人的讨要,不拒绝,不卖弄矜持,一点点若有若无的退让,都是进攻,是把男人吃进肚子前冷静地等待。 ​​​

知乎用户 仙山上的小甲鱼 发表

我不评价严歌苓小说的艺术性,我只从其小说隐含的贬低中国、崇尚西方的政治性方面说下。

严歌苓的小说里暗含着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和对中国的否定,这种意味在《少女小渔》里表达的最为明确,也是最令我厌恶的。

只能说:强者为王!你强大了自然有严歌苓这种作家和女人对你顶礼膜拜,只有你变强才能实现《少女小渔》里的角色互换。

在西方掌握话语权的时代,能被西方认可的中国文学作品几乎都是《少女小渔》这种贬低中国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掌握话语权后情况会完全不一样,或许将来我们中国人可以这么对待西方和西方作家,毕竟中国当了几千年年的 “天朝上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张精致的红唇,用平淡冷静的语气,把冷峻和残酷娓娓道来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全靠胡编乱造的写,没有任何现实基础,所以她的文字特别假,剧情更假,完全读不下去。

知乎用户 若芷亦乐 发表

我就看过她的《扶桑》写的很不错!

知乎用户 沉默是银 发表

看到一位答主说的很对,看完她的小说感受到的就是压抑疲惫。。。。

看她的第一本小说是白蛇

细数我还是看过严歌苓蛮多同性题材的短篇小说的,但是白蛇最令我印象深刻,看了好多好多遍,

好期待能被拍成电影,只是内地对同性题材电影,尤其是百合实在太有局限性了,(我指的是像东宫,蓝宇这种严肃题材的同性电影,不是某某披着同性外衣的脑残电影)

沉重叹息

话说我心目中的孙丽坤就是刘亦菲,徐群姗是真的脑补不出来,既不能太女性化,又不能太男性化,还要长得不丑不帅,不高不矮,不黑不白。还要是单眼皮,又要有痞气。这种混糅的气质太难找到角色演了。

来几张菲菲美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过《扶桑》《天浴》《少女小渔》《雌性的草地》,我觉得她是很努力的一位作家,产量颇丰,常年笔耕不辍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也许相比于其他天赋型选手来说,严歌苓的作品看多了甚至感觉千篇一律,但如果只单单拎出来一本,每本的可读性较强,情节描写都挺能吸引刚刚打开书的读者,因此流传度也挺高。

知乎用户 工程职业发烧友​ 发表

真实和深刻都来自痛苦,所以真相往往很残忍。

我对小说家不了解,小说看的也不多,但是对于严歌苓的《邻家有女初长成》一文印象深刻。我甚至怀疑其人生经历和文中人物是否有联系,否则怎么会写的如此详实细腻且真实。。。

我活了三十年了,就是偏远山区一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一路上基本不知道什么是快乐,感受不可谓不深,但不要说写了,就是说,也不知道怎么说啊。。。这也许就是人和人的差别吧 [大哭]

严歌苓走的是调查体验派的写作路线,每一本书都会有非常扎实详尽的调查,包括实地考察和采访等等,而且她受的写作训练也非常专业,所以早期的作品都非常好。

知乎用户 杨阳 发表

严歌苓 icon 说她是一个 “欲望比较低的人”。

差点儿没把我笑的把喝到口里茶喷出来——你是在新年里边开玩笑逗乐的吗?

严歌苓对生活环境和人生轨迹的选择已经表明了,她对物质欲望的要求非常高。

而看过她的小说的人都会发现,她对感情的要求几乎是要达到 “完美” 才行,而且是每一个情感细节都要完美。如果情感细节上出现瑕疵,她就会把整个情感的结局写成悲剧、甚至是虐剧。

您都这样了,还说对欲望要求比较低?

那只能说明您的欲望水准太高了。

知乎用户 zlmind​ 发表

她的书让我想起一个跟她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海岩。

都是剧本化的创作,文字让人联想到分镜,打光,特写,蒙太奇。都是那么 “专业”,套路到能一路猜到结局。反正不是悬疑片,不搞拍第六感那个三哥导演的路子。

《绣春刀》丁修(周一围?)有句话,你这个秘密,我吃一辈子。

她呢,你最倒霉还讳莫如深那些年的事,我吃一辈子。

知乎用户 剑鹰 发表

严歌苓谈学生举报宋老师:他把我们民族又拖回了好几十年

这是严歌岑最近的访谈,我觉得屁股挺明显了。之前看第九个寡妇的时候就感觉非常不对劲,现在看来不是我的错觉。说南京大屠杀可能只有几千人的老师不谴责,谴责学生,啧啧(完整版的视频我也看了)。联想下之前的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拍的不好么,是根子上就烂掉了。

这人的作品我觉得也就没必要看了。

知乎用户 浊小翩 发表

很多人要打入主流,就不觉得他们为什么要打入主流,有什么好处?自我边缘化、自我放逐的这种自由感,让我感觉我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位置是非常满意的。每个人问我,你打入美国主流了,我说他那么大的火药味非得打入干什么?要么就冲,要么就打入,我觉得这属于不自信。
《南方周末》关于严歌苓的采访(2021-05-05)

一些人未必太敏感了。

严歌苓女士的身份认同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这种边缘化的视角无疑利于她的写作。

不过居住地所带来的利益倾向,会影响着每一个人,严歌苓女士也不例外。她所说的一些话,刺激我们的神经也在所难免了。

我只希望她能安心写作,不要热衷于引导舆论或者政治事件,公开发言对她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知乎用户 工口大绅士 发表

https://www.baidu.com/link?url=60DqPKA9fO_nPe9oVAiMZ_Jedurrsrh5hWTxTiXNiDYB5bhNfdvspSQY9_UpHgRohLw4eAbmvAG3720FEIV6ya&wd=&eqid=b251fc5200205d110000000361bfea20

如何评价? 人渣呗?不渣当年为什么跑?不渣为什么只要提她就一定有人提她的祖父如何如何?心里都清楚装啥纯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曾经很喜欢她,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但可能是因为严自己的经历问题,严很多作品时代背景都放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我总有种严的书里对大时代的控诉与侧描要大于角色本身。看多了难免会有审美疲劳

知乎用户 天问一号 发表

其他的回答都好逗,hhhhh

知乎用户 周杰 发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但是有时候历史要有后人来盖棺定论的。

她的小说反应了当时百姓的所思所想,值得大家去体谅。

但是大家也不要沉浸在里面,否子用几十年前的记忆来评判现在,不正是辜负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需求,大家要相互体谅,但是也希望老一辈的作家了解新生代的我们是怎么想的。

知乎用户 纪念金庸先生 发表

严歌苓应该也属于公知

而且是从我军走出去的公知

她的很多作品都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

但是,她是一个好作家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的作家可以多一点

知乎用户 emilyfsq​ 发表

有一阵子我还挺喜欢她的,还算是文字细腻节奏流畅,其实她的主题永远都是困境中的女性。

后来看了那本,老师好美,实在把我恶心坏了。

知乎用户 穿裙子的女战士 发表

她的短篇《父与女》有人读过吗?我一直都觉得是在影射刘亦菲和她妈妈~

知乎用户 小鹿 发表

思路清晰,看人情世故变换淡如水。看了第九个寡妇和一个女人的史诗,生活绝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一颗强悍的心和勤劳的自我才能好好活下去。人生起落,需有苍茫暮色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心态。

知乎用户 dino 发表

别的不了解,单说为什么她是最受影视化青睐的作家。

严歌苓的书适合影视化,因为故事完整,起承转合,又足够通俗,符合大众审美。场景描写、人物对话、性格勾勒都很完整,养一箩筐懒编剧都没问题(正好编剧就是她自己)。故事性强,但文学价值弱,对价值观之类的探讨仍停留在通俗层面。语言上没有太多创新。文革故事制造机 + 熟练排字工。当然,若能写成她那样,也是三生有幸。

知乎用户 浪里骑士 发表

我觉得,文艺的人会对严歌苓爱的死去活来,看她的第一步作品是《天浴》,那一部让李小璐登上神坛,描写不堪回首的过去的电影。没有资源,人才会对不被允许的禁忌之地充满好奇,正如那红红的苹果不断地吸引着夏娃,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部剧和这个剧本。

后来一旦有严歌苓担当编剧或是某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改编自她的小说,那我必会去看。《金陵十三钗》、《芳华》等自不必说,从票房和口碑就能看出大家的认可,当然导演的能力和影响力功不可没。除此之外,便是 2015 年播出的电视剧《剧场》,也许是因为自己做出过与王帆扬类似的事情,走过同样的心路历程,因此每一幕除了带入我的情感外,还一拳一拳地击中我的胸口。那一刻我就觉得她描绘人物情感可真细腻,对于文艺的我,她似乎能看透我的所有想法,表达出我的所有情感。

但是你说严歌苓的剧本适合所有人吗?我觉得不是,虽然她编剧的电影高票房,也获得许多人的,甚至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但从我身边的人来看,不那么文艺的人,严歌苓的剧本似乎并不会得到他们的青睐。不过,这又有什么呢?她在文学的世界里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属地自己的一片属地,一批忠实的读者爱着她,这便足够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严歌苓文学的艺术水平?

知乎用户 路无双 发表 虽然严歌苓的小说作品质量波动很大(早期的短篇很好,中后期的一些长篇小说显得有点草率),但是仍可算是可读性和内容深度都上乘。 她的文学作品,取材特别丰富,这来源于她本人人生履历的富足:成长于 wenge 期间,文工团生 …

如何评价电影《天注定》?

知乎用户 梁小阳 发表 刚在人人上发了一篇影评,转到这儿来吧:(剧透预警!!!)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听家长说过,有个榆次恶性杀人犯可能逃窜在许西附近,后来没多久就被抓住了,当时好像也引起社会很大轰动,一时街头巷尾热议,更因为最终逃匿和被抓 …

大龄剩女(35+)最大的痛心是什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还有 5 个月就要 37 + 了,看了一圈答案,真心觉得没几个说到点子上的 真正到了这个年纪,最大的心痛,莫过于看着岁月流逝的无助感和孤独感 无助是因为: 你会发现即使不生孩子,岁月也会在你身上有显性的痕迹,皮肤会 …

学人说|从王力宏李靓蕾离婚看全职妈妈的人生困境

以下文章来源于缪斯夫人 ,作者缪斯夫人MsMuses [ 缪斯夫人 缪斯夫人,关注爱情、婚姻、家庭,一个不一样的情感公众号](#) ▲来源:《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撰文:钱岳 责编:靳永爱 昨晚,王力宏妻子李靓蕾在社交媒体公开发文,声讨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