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中国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 2.62 人,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如果我 2001 年用 4000 均价一平买下一百套广州房子,那么我今天卖出五万一平的房子,可以得到四亿多的投资回报。这还只是随便算的不准确数值。

我们 2001 年的生育增长为 6.95,现在呢?七人普人口增长率不公开,我用 19 年的,3.34,才二十年啊,我们国家的增长率直接夭折了 3.61。

深圳的劳动节宣传居然是加班到晚上 12 点是鼓励的,正确的,我们要干上四万亿 gdp。

难怪深圳房价有恃无恐,难怪非法集资买房那么多人。

有句话叫做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

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人一辈子都被人踩。

前有 996 福报,现有奋斗者,不寂寞。奋斗是给自己吗?给自己无所谓,赚到钱都是自己的,问题是,现在 007 赚钱是给别人换奔驰。

资本对劳动者的压迫越来越厉害,以前只是 996,还不能明着说,现在直接深圳宣传 007,美其名曰奋斗。

拉倒吧,你去吧。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不恋爱,不买房,直接主动阉割自己的欲望,所以现在然后规模直接夭折。

毕竟都掏空了六个,对不起,现在掏空六个首付都给不起了。以后孩子,父母,生病了,怎么办?

我不想这样。所以宁愿不结婚,不买房。

世界不该是这样,我也不想这样。

知乎用户 老狐狸张白林 发表

我就是个小市民,不懂那些大道理。

但就从我身边的情况来看,咱们,真的不缺劳动力啊。

我家里有建筑公司。

现在就是赔钱货,但还不能脱身走人,因为工人要干活。

在濮阳有个工地,四家公司干一个活,这活还一分钱不挣,有事故就赔钱。

本来公司是给我哥管的,父亲已经退休了。

可今年,我哥毅然决然的跑去深圳投身互联网,老父亲只能重新披挂上阵,维持这个每况愈下的烂摊子。

讲道理,一个建筑公司,不干就不干了,单以经济上来说,对我家影响不大。

但不行啊,不干了工人吃什么?一堆搬砖批墙的,你让他们干什么去?

很多包工头,甚至会带着人出国去做工。

不是外派,就是那边的房地产商缺人,咱们的包工头就带人去干。

欧美国家也就算了,他们去的甚至都是一些很穷的小国家,比如外蒙古什么的。

这些人,在国内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了,只能出去那些小国,和朝鲜工人抢活干。

起码人家不拖工钱。

再说我自己,茶城里头很多老板都开始辞掉店员,自己坐店了。

我开了新铺子,也没打算在新店请店员,自己顾着,老铺子的店员就继续守着。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本以为今年生意会很差很差。

但我错了。

茶铺的生意出奇的好,虽然比不上前几年,但比去年好的多。

原先合作的一些公司倒闭了,但各路包工头来买茶的更多了。

都是送礼用的,就是为了求一个活干,或者多要回点工钱。

我眼睁睁的看着,这么多劳动力,只能抢活干。

但各种新闻却天天告诉我,我们人不能再少啦!劳动力不够会很危险啦!

我浅薄的见识让我想到了《商君书》。

里面有一句话: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

小的时候我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但现在却能理解了。

国家就像一台汽车,而人民就像汽油。

汽油嘛,当然是越便宜,越多,汽车才能跑的越远。

知乎用户 Carskie 发表

意味着独生子女政策初见成效!它将会成为咱们的基本国策,100 年不动摇。

知乎用户 来生再见 发表

意味着验证房地产穷途末路的核心要素又加一了,别不见棺材不落泪,怕到时您痛不欲生!

**记住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经济、短期看政策的观点,其中人口是根本点。**本观点不同于经济学家任泽平的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和短期看金融的观点。(请务必分清楚)

户均人口类比日本,2019 年,日本平均每个家用户为 2.39 人,这么来看,我们很快要赶上日本水平了,这也从侧面表明我国房子几乎到顶,但是,我们在建房子足够 1.4 亿人居住,考虑到大量空置住房存量,我国房子即将严重过剩,可能已经过剩了!

人均 40 平米计算,2020 年中国住宅新开工面积够超过 4000 万人居住、住宅竣工面积够 1500 万以上人居住。

七普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城镇化见顶(此前低估了)、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口即将负增长!具体数据分析,详见万字长文:

pure 日月:【深度文章 · 房地产已死】1.5 万字讲清楚房地产的没落趋势

别和我说什么三孩政策哈,下面分析给您听!

现在出台三孩政策,我觉得主要想抓住第三波婴儿潮尾巴,也就是 1980-1995 年出生的人,这些人没几年生育期了,现在是促进一个算一个,抓住最好的机遇期,靠 00 后,那就基本上没戏了,不仅本身人口少,而且文化都不同了,更难提升生育率。

我个人认为三孩政策影响力及其有限,因为全面开放二胎才增加 300-500 万二孩,对于三孩来说,想生的不会等到三孩政策出台(而且一些地方早就不限制生三孩了、有钱人更加无视规则,例如张导演 8 孩),不想生的也不会被激励,刚刚生了二孩的家庭本就没过几年,基本上不可能立马生三孩。

而且,想必现在很多有两孩的家庭已经发现多一个孩子家庭经济压力就会几何级增长、生活品质则是几何级下降。因此,我不认同某位人口专家的胡说八道,说什么三孩政策可以让每年新生儿多生 “几十万、不到一百万” 的新生儿”,这是绝不可能的,三孩政策怕是总激励数量就不到 50 万。

为什么说三孩政策总激励效果不超过 50 万呢?这绝不是信口开河,我们可以推导一下,首先大家要记住,2020 年出生人口才 1200 万,相较于 19 年锐减约 250 万,这充分表明我国全面二胎政策红利几乎消化完了。

二孩政策的基础是巨量的独生子女家庭,三孩政策的基础则是骤减的二孩家庭;15 年末全面二胎政策出台时候,背靠约 1.76 亿独生子女家庭;现在放开三胎,背靠才多少二孩家庭?1.76 亿独生子女家庭在全面二胎政策激励下才多生了不到 500 万人口,三孩政策能有多大效果?正常人都可以想象到效果微乎其微!

知乎用户 pure 日月​ 发表

20210515 晚上十点一刻,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里面提到我国此次人口普查数据,说了这么一个观点,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可以通过人口流动来解决。人口在城市能创造的价值比在乡村创造的更多。

同理,清北这个级别的人才,在一线永远比在三四线更有价值。

但是,原本不属于一线的人,要融入一线,获得户口,乃至定居,需要的成本有多大?其中立业的成本就很难受了。

小舍得这部剧里面,米桃的家里不富裕,夫妻二人只能先把大点的孩子接到大城市来。次女只能留给家乡的爷爷奶奶带着。

所以,家庭规模缩小,是年轻人事实的适婚年龄比上一辈人要晚,到了成家的年龄又因为高昂的立业成本——说白了就是买房——而必须 996 攒首付很久,又延迟了找对象的时间。

这是整个社会在为年轻人的迁徙成本买单。

所以新闻周刊里面也说了,社会要给年轻人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恒产者有恒心。

家庭规模的变化意味着未来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家庭规模变化的原因昭示着我国发展的困境,也暗示着破局之策。

是啊,房住不炒,可是哪怕不炒,房价也已经透支了很多人乃至很多家庭的消费能力了。

我国未来的方向也必定是城市化,城市化的道路要怎么走?

我现在在看《大国大城》一书。

知乎用户 明镜磨心 发表

知乎用户 文刀 发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作为曾经的七次普查员,我有点小看法。

别看一个小十八线县城不算什么,却浓缩了整个社会的缩影。

穷富差距是人口差异最大的地方。

穷的生就多,一家 3 个孩子,4 个孩子,甚至为了逃避超生罚款,至今都没给孩子上户口的我也见过。

你问他为什么不给孩子上户口,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但是他不说我也知道原因。

父母不给孩子上户口唯一的原因就是穷,要交罚款。

我不评价这种行为的前因后果,我只是把简单的事实告诉坐在办公室里的你们。

中国有 2 亿多人成为大学生,那么就意味着有 12 亿人不是大学生。

中国超大城市供房不足,意味着大量财富被聚集在少部分的人的口袋里。

即便在像北京、上海这样城市将所有农田化为高楼大厦,也不会为社会带来减负作用,更不会给广大劳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

假设,城市宽大,房屋增加,最终结果是涌入更多劳动者,资本可以下的套路会更多。

人的欲望和资本永远无法满足,这个社会本质就是少数人占据多数人的利益,不会因为地方扩大了,人口变多了,交通便利了,社会富裕了,而改变这个本质。

我们错了吗?

我们的方向有没有出现偏差?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但是从这次人口普查中,我可以得出一结论。

工人曾是神圣的,可现在却是卑微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发生自己的声音,也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

中国大部分工人都不知道知乎,他们也不会知乎,更不会长篇大论,只会沉默的承受着社会的挨打,满身淤泥的承受着白眼。

他们发不出自己的呐喊。

90 后,00 后的大学生,不会为他们发声。因为现在上大学唯一的目的是毕业找个工作,给老板打工或者成为公务员。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人类迈向星空而读书?

为了伟大目标和理想前进?

抱歉,我看的是,18 岁的外地青年开着电瓶车送外卖,即便他一个月能赚一万块钱,可他并没有学到任何可以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这是一个注定会被淘汰的职业。

普工?80 后,90 后的外地人进入流水行的加工厂,拿着手机,怀着梦想,日复一日的干着 10 个小时以上的工作,在大脑最容易学到和进化的年龄,做了最差的选择。

人生病了,要吃药。

交通堵塞了,要疏通。

我不想 10 后,20 后的中国青年,一出生就要面对 996,奴隶合同,走狗协议。

……………….

中国社会正面临阶级割裂的时代交叉口。

2 亿大学生和 12 亿非大学生的人口。

按理说,这 2 亿大学生将带领 12 亿非大学不断往上走,共同富裕。

可 996,奴隶合同,走狗协议的合理化却在撕裂整个社会,形成更深层的意识壁垒。

既得利益者会不断招募来自社会上的精英来制定各种合法的剥削条约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低层社会造成更深层次破坏。并通过这些精英来打压、分化底层社会的反抗意志,将之玩弄于鼓掌,直到玩脱了为之。

比如,美国。

最可怕的是,底层百姓并不认为自己是底层百姓,并不认为自己受到剥削,甚至认可的这种剥削模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如起点写手,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被剥削又多么不合理,只要有一天他们能够成为大神,他们就可以摆脱被剥削的模式,成为合伙人。这就等同默认了这种剥削的合法性,这种意识尤为致命。

这个世界似乎又回来了原来的样子,只是互联网的特殊性,让这种状况尤为明显的呈现出来。

。。。。。。。。

我发现一些留言,说我把大学生跟工人对立起来。

这很搞笑,大学生不打工?大学生没有工人?

小时候,小学里的老师告诉我们,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是祖国的小花朵,祖国的未来有我们去建设。

现在,2021 年两亿大学生,两亿祖国的花朵,我们干了什么?

我们的祖国是强大了,我们的国家是富裕了,但还不够。

我们在精神上,文化上,甚至连老一辈留下的基业都没有守护。

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承受一定的付出,可以承受一定的劳苦,我们可以去牺牲,可以去奉献。

但是前提是,不要把我们当傻子。

996 能够加速工作效率吗?前提是钱给到位。

奴隶合同能够让我们备受鼓舞吗?我表示上可以,心里 MMP,你认可吗?

走狗协议让很多人成为鹰犬,为既得利益者发话,忘记了我们的历史使命,杀起自己人来丝毫不走软,为外国势力做洗脑工作,日复一日。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作为中国具备最有文化,最高学历的我们,发声了吗?做到抵抗反击了吗?

我们这一代不发声,不于一切不合理的斗争,不于不人道的合同协议去斗争,难道留给下一代?

我为什么要把两亿大学生和十二亿非大学生分成两个层次?

因为事实上,我们已经陷入意识混乱,分不清对未来的规划,分不清对未来道路的追求。

我现在要跟别人聊中国,他们会说中国强大,中国如何好,但是精神领域和文化领域上,我只能说一言难尽。

为什么会这样?

想过吗?

思考过吗?

。。。。。。。。。

我试着在聊一些其他问题。

我尝试述说一下 “疯狂的家长”。

比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为了让孩子读上好书,买车接送,买学院房,省吃俭用用一切方法手段,也要让孩子不能输在起点线上。

这种意识和行为,无疑加剧了社会竞争,同时也加剧了两级矛盾。

穷人于富人最大的区别,我个人认为是在 “教育” 上。

我曾在个人文章里提到过虚拟世界和网络教育。

所谓 “网络教育” 就是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师编辑教学材料,用网络播放的模式,在全国即时播放,不管你是城里人,乡下人,南方人,北方人,山沟里的人,住在岛屿里的人,只要能够联络上网,你就能够得到中国最顶级的教育!

这个想法,我绝对必然是未来教育的一个趋势。

但是这个趋势有一个敌人,资本。

为什么要买房?

这跟社会为什么提倡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是一样的。

这是一个经济取舍问题,但是就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吗?

有!

虚拟世界。

虚拟世界同样是一个未来趋势,虚拟游戏,虚拟社区,虚拟城市,虚拟社会,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新的产业链,新的职业链。

虚拟世界于网络教育结合,必须具备一个 “文明数据库”,我的文章里也提高过这个最早的想法。

社会的问题,根本上是利益问题,也是分配问题,是公平问题,是你有我有大家都应该有的问题。

阶级问题不是最终问题,这个世界有男就有女,有残暴就有温柔,有黑就白,有犯罪就有法律,有富人就有穷人。

两极分化看似无解,实际上根本不需要去解。

阴阳水火看似不共戴天,也能共存。

假设,我们的 “家长不在疯狂”,所有孩子都能得到一样的待遇,谁敢高高在上?谁敢天生贵胄

岂不闻人人如龙,人道自强。

想要解决万世不平,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平等问题。

教育一旦平等,无数天才踊跃,必然能够解决我们现在看起来不可能的问题。

人类会踏上太空,人类会变成人族,成为太空种族迎接新的挑战。

生存和毁灭无需担忧,担忧也没用,大洪水来了,不能靠西方上帝,只能靠自己。

知乎用户 风轻云荡 发表

我这三口之家已经超过平均数了。

社会能否长久持续发展要这么看。

明朝的例子,吃饭的越来越多,干活的越来越少。因为老朱家的子孙后代呈几何级数增长,都是只吃饭不干活的主;而农民不生育婚绝后也越来越多,导致干活的越来越少。最后仅有的几个干活的要负担沉重的税赋,只能造反了。

清朝的例子,不给你只吃饭不交税了,按土地征税,因此清朝税收一直远超明朝。但同时清朝导致了人口膨胀,人均 GDP 没有增长,最后也是危机四伏。

欧洲的例子,比如瑞士,实现了人口、人均 GDP、总 GDP 持续发展,目前看可以维持,也不需要 996。但毕竟内陆小国,经验难以拓展。

德法意等国,人口在增长,但人均 GDP 难以维持,后续发展会有困难。

美国,人口和人均 GDP 均在增长,但更多依靠移民,内生增长乏力。

日韩,人口在萎缩,韩国人均 GDP 在增长,但未必可以维持,日本人均 GDP 减少。

总之,一个国家要想像瑞士那样,依靠内生力量,保持人口、人均 GDP 增长,且不依赖于 996,非常困难。

中国自身历史并没有提高太多经验。其实中国历史就像中国股市那样,高波动低增长。

努尔哈赤并不想打大明,但满族不断发展壮大逼得他不得不打大明。大明财政税源缺乏,且皇室士族开支巨大,导致军费不足。美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美国是万税之国,税源充足;且美国军费年年增加,一直很有保障,并不是明朝晚年的迹象。

清朝晚年是八旗绿营拒绝新式武器,而美军一直追求高科技,因此美国跟清朝末年也没有可比性。总之,此时谈美国衰落还为时尚早。满清可以军事上打垮大明,日本可以打垮大清,从而走上富国之路。但中国想打垮美国从而崛起难度要大不少。

但客观上目前的人口体量也难以进一步大发展。或许未来人口缩减到几亿甚至几千万,依靠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提高,反而能实现人均 GDP 进入发达国家之列。

知乎用户 babyquant​ 发表

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

——《共产党宣言》

知乎用户 正能量的波波波​ 发表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生育率的大山之一:中国的房价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大城市里的生育率远远低于小城市和乡村。这是为什么呢?虽然大城市里的生活成本高,但是大城市里的收入也高呀?如果做一些计算就知道,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大城市里的房价收入比远远高于小城市。

据估计,每多一个小孩,需要差不多额外 20 平方米的空间。假设一二三四五线城市每平米的房价分别为:6 万、2 万、1 万、7000 元和 5000 元,那么每个小孩的购房成本分别是 120 万、40 万、20 万、14 万和 10 万。假设一二三四五线的人均年收入分别是 20 万、12 万、8 万、6 万、5 万,相对于生活在这些城市的居民来说,多生一个小孩需要不吃不喝的时间长度,分别是 6 年、3.3 年,2.5 年 2.3 年和 2 年。所以可以看出,从购房来说,大城市的育儿成本相对于收入来说要比小城市高得多。

**其实大城市比起小城市来说,主要的成本差异就是房价。**其他如衣食住行,大城市并不比小城市贵很多,教育成本如果是公立教育,也不会贵很多。所以大城市里,养小孩的高成本主要体现在房价上。由于在中国,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远远高于小城市,抚养小孩的成本比小城市高很多,所以大城市的出生率要远远低于小城市。

我们来比较一下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房价收入比。

以上是世界各国大城市和中国部分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是最高的。尤其是中国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尤其高,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房价收入比,甚至是伦敦东京纽约的两三倍。与此同时,中国大城市的生育率也是全球最低的,北京和上海的总和生育率只有 0.7,在世界大城市中垫底,比新加坡的 1.1、东京的 1.2、香港的 1.0 还要低很多

那么中国大城市为什么会有世界上最高的房价收入比?中国的建设效率,包括基建和建房的效率都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房子本来不应该是全世界最贵的。

那么房子为什么这么贵呢?中国大城市的房子贵主要是土地贵,土地贵主要还是因为供需矛盾。

从需求上,我们前面讲过,大城市有着天然的集聚效应——最好的公司,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人才,都聚集在大城市,能够有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创造力,所以有更多的人愿意住在大城市。但是比较各个省的供地比较,似乎各个省市的住宅用地都是按照历史平均供应的,并没有反应出人口流入和流出的情况。这导致了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其人均建设用地和住宅用地反而比其他地区小很多。北京的人口超过河北的 1/4,北京是人口净流入地,而河北是人口净流出地,但是北京的建设用地和住宅用地不到河北的 1/10。(数据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2017》)虽然北京的房价猛涨,但是北京的供地多年不增反减。

**北京供地不足,和最近几年严控大城市规模的政策有关,但这种政策是违反经济规律的。**北京上海是中国的最大城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然应该有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东京和首尔都市圈分别有 3700 万和 2400 万人口,中国人口是日本和韩国的十倍以上,自然应该培育出人口更多的城市,根据我们的分析,北京和上海正常应该拥有 4000 万到 5000 万人口。如果严控大城市的规模,限制所谓的供给,但是大城市的购房刚需仍然存在,就会产生世界上最贵的房价或者最高的房价收入比。

除了推高房价,严控大城市规模还造成了很多其他的负面效应,我在人口和城市化中也做了分析。例如,控制大城市规模,会妨碍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发挥创新力的潜力。还有,如果低估了人口流入大城市的需求,导致城市规划的规模过小,会导致道路、学校和医院的不足,造成各种拥堵。另外把低技能人群挡在大城市以外,也会推高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不利于减少地区和城乡间的贫富差距。所以加大土地供应,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房价压力,也有许多对于经济的其他好处。

有人说,既然大城市生育率低,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就可以提高总体国家的生育率吗?**这个论点似是而非,城市化和大城市化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结果。如果我们不顾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只顾追求高生育率,那么我们就连城市也不需要,直接回到农业社会就可以了。**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搬进城市,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而且,城市化和大城市化本身不是导致低生育率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住宅供地没有跟上人口的流动。既然人们希望住到大城市,就要加大大城市的住宅供地。

那么大城市有那么多地吗?其实中国的大城市并不缺地,例如上海和北京都不缺地。上海和北京至今还保留着大量农田,这完全是因为全国一刀切的土地政策,要求上海和北京保留基本农田。我坐飞机去过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像纽约和东京、首尔这样的世界大都市,飞机降落时,不可能看到还有大量农田,只有北京和上海才有这样的奇特现象。

有人说,即使上海和北京也有保留农田的必要,因为中国人多地少,需要保证有 18 亿亩农田。但是如果让更多的人住到上海北京,就能空出其他地方的用地。总的农田数量并不会少。而且一般来说,上海和北京的开发密度要高于其他城市,所以在国家层面反而是增加了农田。在上海和北京仍然保留着大量农田,除了可以方便人们去农家乐旅游以外,我想不出更好的理由。

除了保留了大量农田以外,大城市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的比例偏低很多,而工商业用地的比例严重偏高。例如上海的工商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高达 25%,而在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这个比例都在 5% 以下。那么地方政府为什么不愿意建设住宅,而是更喜欢建设商场呢?可能因为中国至今还没有全面征收房产税,从地方政府角度,商场比住房更能产生稳定的税源。现在大城市的工商业用地严重过剩,很多厂房和商场的利用率低下,未来完全可以变成住宅用地

所以不是大城市没有地,而是我们现有的供地政策出了问题。完全可以在大城市大幅度提高住宅用地的供应量来缓解房价。

以上海为例,上海有 1800 平方公里的耕地,如果拿出来开发,完全可以多容纳一两千万人口。

**在全国范围内,则要让住宅供地跟上人口流动。**中国发达地区自然吸引人口流入,而欠发达地区人口自然流失。我们住宅供应没有跟上人口流动,造成了中国在发达地区供地不足,住宅供不应求,但是在欠发达的却是住宅供大于求。我们要做的,是让供地指标跟着人口流动。房价高的的人口流入地区要加大供应,而房价低的人口流出地区就要减少供应。如果还是按照过去的行政区划平均供地,那么就会加剧这种供地的错配,造成发达地区的房价节节攀升,也会造成欠发达地区的房子和土地的浪费。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工作,却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子,就会在小城市和县城买一套甚至多套房,但是按照人口发展的规律,这些都是人口流出地,这些房子可能永远不会有人住。所以如果还是严控大城市的用地,甚至保留很多农田,会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总之,我们需要调整现行的土地政策,让土地供应跟着人走。更好的土地政策,是把加大住宅供地和鼓励生育的政策结合起来,让土地跟着未来的孩子走

我们前面的文章已经提出了建议:给多孩家庭购房补贴。在大城市,地价普遍占到房价一半以上。如果多孩家庭买房可免除土地价格,那么购买价格就会降到原来的一半以下,这将大大减轻多孩家庭的买房负担。这个办法的好处是政府无需拿出真金白银,只要在低生育率地区多给些用地指标,扩大土地供应就可以了。这样,只要对奖励多孩家庭的优惠房源增加相应的供地指标,就基本不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还有,部分多孩家庭新增的购房需求,被新增的土地指标所消化,还有助于平抑整体房价。

中国的大城市并不缺地,大家其实可以算一算,即便所有中国人都住上别墅,也就用到 1%-2% 的国土面积。中国既然不缺地,中国的造房子和基础设施的效率又是世界最高,房价就不应该成为养不起孩子的理由。

知乎用户 梁建章​ 发表

一群不知道户籍怎么回事,普查怎么进行的人。

都没看过普查相关数据的概念。

什么东西都是那一套,什么年轻人买不起房,年轻人不生了,然后药丸药丸。

这个是家庭户的户均人数。

户籍分家庭户和集体户。

家庭户总共 12.9 亿人,集体户目前还有一亿多人。

我读书之后就迁到学校的集体户,工作后继续集体户。买房时没有迁户,直到结婚生娃了,才把自己的户迁到房子里面成为家庭户。也就是集体户呆了十几年。

但我的家庭户上也只有两个人,我和我女儿。虽然我的家庭实际上是 3 个人,但家庭户人数却是 2。因为我老婆的户口还在他们单位。

大城市里这种夫妻双方一方赖在集体户上的情况不要太多见。普查时我们就这样填的。

那么为什么以前家庭户均人数是 3 以上?

我老婆姐姐家呆在农村,家里没分户

祖孙三代五个人一个户。农村这种三代人不分户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20% 以上)。

城市里面不分户的明显少。升学或者有单位之后都会迁户,买房之后也会迁户,三代人在一个家庭户上不多(10% 出头)。

而农村迁往城市、小城镇迁往大城市的这部分人,如果有安家想法,要么进集体户,要么分户,留在老家户数很多不方便。只有那种打完工回老家的农民工,才会把户留在农村。

甚至还有为了多买一套房或者其他原因而分户的。我爸妈本来跟我奶奶一个户,但我老家在县城城郊。我们县撤并乡镇后就划入城区了。因为是失地农民,为了拿补偿和社保,就拆成两个户了。本来户均 3 人,变成了户均 1.5….

我老婆姐姐家,小孩上初中想去县城。他们县的政策是县城有房就能直升。如果县城小学 / 初中像大城市一样要求有房有户才能就近上学,那么他们家也会拆户(县城里有房,拆户就是个手续问题)。

再叠加一个老龄化因素。

我外婆 82 岁走的,外公早她 10 年。我爷爷已经走了 14 年了,我奶奶还健在…. 分户之后本来应该是双人户,因为高寿而增加了两个单人户,而且存续了十几年…

男女婚姻年龄差是 2-3 岁左右,而女性比男性寿命长 4-5 岁。也就是说老夫妻之中,女性平均多 6-8 年。如果跟儿女分了户的话,这就增加一大批单人户……

农村这种情况老人不分户的多,但城市里面分户的比例很高。这种单人老人户在未来会越来越常见。

家庭户均人数减少,只能说明城市化了,越来越多人迁往城市并且安家了。

还能说明啥?

ps:

2010 年家庭户数分布及城市、农村差异:10 年 4 亿个家庭户,现在 4.9 亿个。

2010 年城市 1.28 亿户中三代户只有 1470 万,农村 1.9 亿户里面 4222 万三代户。

农村户少了,三代户就少。三代户少了,那户均人数就少了呗。

知乎用户 赵浪 发表

社会原子化的问题,西方学界的前辈大牛们已经深刻的研究过了。过去欧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一个也躲不过

马克斯韦伯早在百年前就断言,现代社会组织体系本身就包含着使个体进一步原子化的风险,而共和国特有的高速城市化信息化和乡土中国集体主义的冲突更是放大了处于国家和个体之间的所谓 “中间社会” 的解组压力,个体主义兴起,传统社会的连结方式如熟人社会等在大城市土崩瓦解

社会原子化不仅仅是指一般性的社会关系的疏离,更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intermediate group)的解体或失缺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总体性危机。一般而言社会原子化危机产生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原子化并不是说社会没有联结和零社会整合状态,而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其社会联结机制薄弱,社会整合度低下,出现国家直接面对民众的险象,而产生局部的、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范。使整个社会陷入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的整合危机

国企 “大院儿” 的瓦解,正是这样一个中间组织在现代化过程中消亡的绝佳例子。我身边的不少父辈们聚在一起的时候都在感叹,现在就算住别墅开豪车的日子也不如当年年轻时候大家一起在国企大院里每天家长里短的时光有幸福感,如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早已没有了当年的信任,社会关系变得充满活力但是冷淡,每个人都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正与涂尔干描述过自己对 “社会解组运动”(movement of disorganization)以及随之而来的 “个体主义崇拜”(cult of the individual)的担忧相对应:“我们所要揭示的失范状态,造成了经济世界中极端悲惨的景象,各种各样的冲突和混乱频繁产生出来。既然我们无法约束当前彼此争斗的各种势力,无法提供能够使人们俯首贴耳的限制,它们就会突破所有界限,继续相互对抗,相互防范,相互削弱。当然,那些最强的势力就会在与弱者的对抗中独占上风,使后者屈从于它的意志。但是,这种被征服者虽然暂时屈从了强力统治,却没有认同统治,因此这种状态肯定不会带来一种安宁祥和的气氛。由暴力达成的休战协议总归是暂时性的,它不能安抚任何一方。人的热情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止。如果所有的权威都丧失殆尽,那么剩下的只会是强者统治的法律,而战争,不管它是潜在的还是凸现的,都将是人类永远无法避免的病症。”

在他看来,社会原子化是进入现代化后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发展,个体主义兴起而产生的危机,并且极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困境,即强势对于弱势的 zhuanzhi 和霸凌无处不在。教育被改造为国家的专擅,以培育合格的公民;财产权亦由家庭持有转而为个体持有,家庭的概念不断得到修正,父权制逐渐失去价值;婚姻关系则更多地被视为民间契约,传统的伦理道德面临崩塌的风险

换言之,极端个体主义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社会上蔓延。社会道德危机的根源,即在社会物质密度和精神密度同时增加基础上诞生的社会分工,并没有伴随着新的社会联结形式,原有的社会联结机制被持续改造,而新的基于个体主义趋势的社会联结并没有确立起来

马克思韦伯也观察到,社会原子化伴随着人的工具型理性化,尤其是在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建立在强有力的科层组织基础之上,成为吞噬人、异化人的可怕 “牢笼”。原子化社会中的官僚体系有极强的专制取向,个体在抽空了社会的丰富性以后,变得孤独、无所归依,并被专制的权力宰制。韦伯实际上思考了个体化了的个人重新被组织进现代社会体系之后的命运,他认为,以官僚制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变得单一化,而且官僚制本身可能会陷入被专制的力量主导的危险

卡尔马克思对此的表述则更加经典:“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在生产领域中,在将工人分离成原子——锻造工业公民——以及把劳工的利益与资本的利益联系起来上,霸权政体削弱了劳工对资方的对抗以及他们地址雇主侵犯的能力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则更进一步描述了原子化社会中的 “符号崇拜”。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中的 “需求先验论”,原子化了的个体消费者在消费中不再是 “自发的、自主的和终极性的”,而是被动的和受控制的。市场化经济通过符号化的商品逻辑统治着一切,它不仅支配着劳动进程和物质产品,更支配着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甚至是个体的性幻想和冲动,最终使真实的个人存在被内化于符号化的 “消费者” 替代,个体的存在在这种符号经济的组合和设计中仿佛被取消了一样。“消费者从未面对过他自己的需要,就像从未面对过他自己一样,人性的需求被异化了。”不同的关系符号代表着不同的关系理念,而不同的关系理念包含着不同符号拥有者的地位、身份、权力、品味和个性等诸多差异。欣赏高雅的古典音乐和出入五星级宾馆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明确的社会区分,而不是个体需要

托克维尔对原子化下的美国的描述则更加直白:“身份平等主张下的个体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一个公民与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因此,当每个公民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以后,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了…… 个人主义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这将无可避免的带来混乱与暴政。如果每个公民随着个人的日益软弱无力和最后不再能单枪匹马地保住自己的自由,并更加无法联合同胞去保护自由,那么,暴政必将随着平等的扩大而加强。”因此,托克维尔极为强调公民的 “结社” 自由,认为这种自由具有深远的价值:“分权是使国家的公共目的变成公民个人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的途径…… 结社自由、言论自由和分权是公民行动的保证,并为防止那种践踏人类尊严的毒菜官僚统治提供了手段。”

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 “资产积累” 的生产方式与不断扩张的原则造就了西方现代社会一大群“孤单”、自觉“多余无用”,以及跟生活世界疏离的“群众”,拚命地追求物欲之满足,充满物欲之激情,罔顾公共事务,但是生活之支离与意义的丧失,使他们成为绝望之存有,他们既无法彼此结合成政治的团体,共同参与政治之事务,更甚者,他们隔绝了其他人,也隔绝了使他们生活有意义的共同世界,在这种 “隔绝” 与“孤单”,意即:丧失生活之共同世界的存在处境,他们不但丧失了现实感,也丧失了合理健全地判断经验的能力

看着这些描述,眼熟吗?

综上所述,社会原子化的影响将会是多方面的:

  1. 中间组织的缺失导致的社会失灵:人间、群体间社会联系的薄弱,社会纽带松弛,作为社会凝聚力源泉的家庭与亲属关系的衰落,以及信任的不断下降,构成了大分裂的特点,对社会作纯工具化理解的极端个人主义成为社会上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思潮
  2. 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社会都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真实的社会联结基础之上的。其中最为重要的联结应是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初级群体及其相应的组织团体。而走向原子化的社会则恰恰是破坏了上述基本联结,使个人直接面对国家,导致社会内部松散,组织能力差,在表达利益诉求,维护个人权益时,往往以原子化的个人去面对政府和社会。此种现象的危险性在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无法上达,而政府的惠民政策也失去了下传的管道
  3. 规范失灵,社会结构 “碎化”:集体意识乃是社会控制的基础,其迅速走向消解,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失范。集体意识的衰落无疑会使社会陷入道德真空状态,社会成员失去了社会的凝聚力,在意识领域内各处闲散游荡。当社会走向原子化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均宣告消解。一个分裂的社会是一个其成员越来越难以将自己与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关联起来的社会。这种认同之缺乏可能反映了一种个人利益至上主义的观念,而依此观念,人们终将纯粹工具性地看待社会。一个碎片化的社会的成员越来越难以把他们的政治社会视作一个社群,因为他们所理解的社会是纯粹工具性的

以上

知乎用户 无志青年刘敬梓 发表

这是好事

因为家庭的规模持续缩小,背后是生育率变低了,这个有利于缓解阶层固化(不是阻止而是缓解)

分享一个自己非常认同的观点:计划生育政策,让现在的中国没有出现众多世家大族

世家大族的出现和维系,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源源不断地出人才

而出人才的前提是:多生儿子(在古代),提供优质教育

历史上很多有名的世家大族,都是 “耕读传家”。

家族里有钱了就买地,然后立下家训,把地变成 “族田”,只用来收租,不能卖出去,否则就是不肖子孙

然后用土地租金养活家族,而且供养后代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考取功名

儿子辈的不行就孙子辈,孙子不行就重孙子辈,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发现没有,愚公移山背后的奥义就是不断生孩子)

而且科举又不限制次数和年龄,这简直就是大样本无限次重复实验

在这种情况下,家族中每一代都很可能有人考上举人或者进士,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被 “祖宗保佑” 成功考取功名的孩子,后面会反哺家族成为家族的大靠山,让家族去买更多的“族田”,以便能养活更多的后代、供更多的后代接受教育

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正向循环,世家大族也就出现了,他们成为当地豪门大户,在地方和中央都有影响力,甚至都上了近现代史的课本

典型的代表就是金庸家族,在清代是 “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在现代是在各个领域到处开花

过去的有钱人是用土地收租,现在的富豪选择更多了

比如收租型物业(房产)、收租型股票(买入优质公司股票)、最顶级的甚至直接收购收租型公司(李嘉诚买英国公司)

但是现在没有什么世家大族了

因为之前的富豪,动不动就生七八个甚至两位数的孩子

但现在普遍是一两个

他们当然还可以给后代提供优质的教育,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

优质的教育其实永远只是一个人生的辅助器,而历练、运气、天赋甚至更重要

尤其是天赋,行业里的精英大佬,天赋占根本因素,绝对不是靠教育就能砸出来的

马云可以给他的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能比蒋凡更厉害吗?概率非常非常低

所以说曾经的计划生育,和现在的低生育率,对出身普通的孩子来说都是好事

如果社会精英只生一个,那就是千顷地里一根苗,好赖都是他了,上进心都很难保证

如果他们放开生,那么就是竞争上岗,保证质量

看看那些富豪和领导,如果像老一辈一样动不动生七八个,还有底层的孩子什么事

知乎用户 公考杨师兄 发表

生育地图:哪些省份的人最愿意生孩子?

哪些省份出生率最高?哪些省份最 “上有老下有小”?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在下跌,人口出生率再创新低。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七人普” 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增速放缓,过去十年间年均增长率是 0.53%,较前一个十年下降了 0.04 个百分点,这种趋势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人们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

2019 年全年出生人口 1465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0.48‰;2020 年全年出生人口 1200 万人,人口出生率降至 8.50‰。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全国 31 省份生育、人口结构数据,看看哪些省份出生率最高?哪些省份 “上有老下有小”,负担最重?

新京报记者 任娇 程维妙 顾志娟 潘亦纯 任婉晴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杨许丽

知乎用户 贝壳财经​ 发表

户均 2.62 人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我这话可能很多人不爱听,但听我解释一下。

2018 年中旬我们村因为一些利益问题指定由我统计过一次我们小组的户口,当时我们小组是 106 户。

2021 年 3 月我们村进行了换届选举后因为之前的问题没解决,又统计了一次户口,我们小组还是我负责的,共 132 户。

真的我们村人口增加吗?并不是的,人还是那么多人,只是分户了而已。

在各城市抢人大战之前,我们这里农村分户很困难,抢人大战后分户容易了很多,甚至稍有鼓励分户的意思。

我来讲几个例子

①以前像父母 2 人,儿子 2 人。大儿子已婚带媳妇 1 人孩子 1 人,二儿子未婚。想要把大儿子一家分出去都经常办不下来。大儿子一家 3 口要分户就必须有自己的宅基地,把户口迁入自己的新宅子。而宅基地的批准又是一户一宅制,没分户又不给你批宅子。这种家庭一般要等到二儿子结婚后也有了孩子,然后以现实居住困难,才给批没手续的宅基地让分户 (交些钱在指定的地方盖房,上面不管但也不给出正规手续)。这样就经常会出现 6 口人以上的家庭户口。

②以前户内兄弟姐妹不配合很难分户。比如我两个舅舅,一个无妻无子女年满 60 本来可以申请五保,但是另外一个舅舅不配合。跑了很多趟都不能分户,最后还是花了 2000 块钱走后门分的户。

③以前父母和自己的唯一儿子也很难分户。比如说我家,以前户内是我父母,我和我媳妇,一共 4 人。我们只有一处宅基地,这是不可以分户的。但是前年我只是带着我和我媳妇的身份证,结婚证,我家的户口本去派出所就给我们分户了,连我父母的意见都不用征询。现在我们家还是四 4 人,但成了两户。

④以前我们这里女性出嫁要么户口迁往丈夫的家庭,要么是留在自己家庭不动。现在也变了。比如我堂妹,嫁到了临县,以前她和她的两个孩子的户口都在我二伯户口下,分不出来。也是一年多前我堂妹和她孩子跟二伯分户了,成了我们小组新的一户人家。

⑤以前上学迁走户口再迁回来,是先挂在人才中心,然后迁入自己原来的家庭。户数没变。现在很多是从学校迁回到人才中心,然后迁回了原村子,但可以不和自己父母在一个户内,这又可能会多一户。

再说说变相鼓励分户的方面

比如①之前进行的农村厕所革命,我们这里是自己改一个厕所给 800 元,一户一厕。我们家是两个卫生间,一个在庭院,一个在室内。在政府提倡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如果不分户的话我们家只能领 800 元,分户后却可以领 1600 元。

②前几年煤改电,每户不用灶台补贴 500(或是 1000,这个忘了),我们家也是提倡之前就不用灶台了。分了户我们收益又是翻倍。

③还是煤改电。每户空调、电取暖等补贴 60%,最高限额 3000 元。但我们分户了啊,我和我爸妈分开买就能最高补贴到 6000 元。我们买了一个 4800 的,两个 2500 的空调。

④就十几天前,镇上给各家各户免费装门帘,就是商场常用的厚塑料门帘,也是一户一个。

⑤我们村子换届选举是以户为单位,一户一票。你户数多了,自然成了选举时被巴结的对象。我能做主的我们近亲现在是 9 户,五年前这些人是 4 户,人还是那么多人,户却多了 5 户。

知乎用户 Cccc 发表

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精力。

每天挤地铁上下班,2 小时没了。中午只能在嘈杂办公桌上趴几分钟当休息。工作压力大,还经常加班。

回到家只想躺着不动。

撩妹懒得撩,约会懒得收拾打扮,这要是再来个孩子,吃喝拉撒,上学放学,头疼脑热的。那不得累死??

知乎用户 大尾巴 发表

很多人将原因归为生育意愿的下降。

不过,住房条件的改善,年轻人独立居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吧。

现在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很少见。

结婚后,小两口多半有独立的住处,

平均下来自然每个家庭户人数缩小。

知乎用户 无忧精英网​ 发表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迅速下降,而生育率却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导致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从 1974 年联合国第一次世界人口大会到现在,已经近 30 年了,世界人口增长(不含中国)的速度依然很高,非洲的总和生育率(大致相当于每个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孩子数)在 2000 年仍然高居在 5.3。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不含中国)也在 3.7 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的生育率下降速度创下了世界第一。

我国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不仅是本国人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且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

首先,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 1/5,世界人口增长的状况与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人口状况与发展趋势。1980 年以前,联合国预测世界人口到 2050 年可达到 110 亿,但以后不断调低预测值。在 1999 年发表的预测中,竟然把 2050 年世界人口预测数调低到 89 亿。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增速已趋缓。

第二,欧洲人口转变的经验一度被认为是 “通用” 的人口转变模式。但是,我国却创造了奇迹,仅仅用了 30 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 100 多年才走完的道路。我国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事实具有世界性的典范意义,它说明,人口转变,除了欧洲模式外,还有另外一种更快捷的中国式的道路。

第三,中国的低生育水平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农民仍占 70%、人均收入仅 800 多美元、人均受教育年限还很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它的成功向世界证明,社会和经济发展虽然是生育率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同一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可以容纳的生育水平的 “变化空间” 却是相当大的。我国计划生育的成功为在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实现人口转变创造了新鲜的经验和理论。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教授翟振武)

2001 年 1 月 23 日《人民日报》

知乎用户 维民所止 发表

正常每户规模至少应该 3 人,而明显小于 3 人并有继续缩小的趋势,也就意味着社会上大量的人不婚或者不育。这将冲击传统的以家庭,宗族为背景基调的社会体系和社会文化。从此,家庭不再是避风港,亲戚之间关系淡化。有好的方面,这样较少牵挂,年轻人能更多的挥洒性情,既能更多的为自己梦想拼搏,又能为躺平打下基础,还能抑制房地产过热 但是缺点也同时存在,没有了家庭,在增加自由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因为履行家庭责任而对自己的某些社会行为的自我约束,因为没有子女负担,容易滋生不稳定因素。因为没有家庭血缘关系,日后养老是个问题,养老院护工虐待老人的事情屡见不鲜,个人养老没家庭怎么养老 (当然其实有子女也很难养老)。先说这么多吧

知乎用户 智慧 发表

当然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带来的影响当然是人们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人们越来越幸福,越来越近积极向上,这就是真正的奋斗者的模样,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断地超越自我突破障碍坚决创新努力进步快速飞跃大大跨越飞奔向前努力工作力争上游勇往直前热血沸腾高歌猛进的正能量!

大与小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系,有大就有小,有小就有大。大不一定好,而小也不一定不好。而在大与小之间,又有许多大大小小,不大不小。哦,不管是大还是小,都是积极向上的,因为,正如先锋战士曹建秋所言:

“这些数据都是海量顶级专家精心计算的结果,比我懂,更比你懂。”


知乎用户 女人的刚毅 发表

2021 年 5 月 11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总量达到了 141178 万人,和 2010 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增加了 7206 万人,增长了 5.38% 。

有网友笑称,咱们可是一不小心参与了一个 14 亿的大项目啊!

另外,中国家庭户规模的继续缩小,也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

从结果看来,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从 2010 年的 3.10 人降低至现在的 2.62 人

其实不止家庭户规模的缩小,这次的人口普查结果还显示了很多变化,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整体。

根据这次发布的数据,我们做了直观的图片,来给大家做个 “项目汇报”。快来一起看看这十年的变化吧~


十年过去了,人口普查的数据展现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变化,都是由身在其中的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变化,累积而成的结果。我们虽然渺小,却也强大。

这十年你家有了什么样的改变?欢迎来留言区分享~

最后,一个关于人口普查的小知识:

知乎用户 老爸评测​ 发表

说明大家都看开了,了解了生命对于自己的意义,不再完全依靠动物本能繁衍后代了,更多的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不想被束缚在既定的框架内。

影响这种东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时代在发展出来前都受到了旧时代的唾弃,人类的发展不就是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你很难界定家庭规模的缩小是退步还是进步,但是这绝对是大家面对现今社会能做出最优的选择了,这是个体的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只不过这样会加速老龄化到来,使社会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知乎用户 UD 岚 发表

这明显和房地产调控政策有关系,真的不必对此做过度解读。过去 10 年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全面铺开的 10 年,为了绕开各种各样的购房限制,大量出现户口拆分真的不足为奇。如果有什么启示,那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所谓 “刚需”,可能已经不如 10 年前那么坚实了。

2010 年 4 月 “国十条” 出台:“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 90 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 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 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 1.1 倍;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 1 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加快研究制定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

2010 年,购房数量限制和首套房优惠正式登场,此后的 10 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波动中不断收紧,但首套房优惠一直存在。以前孩子没结婚时候可能会把户口和父母放在一起,但最近 10 年房地产暴涨,家里但凡条件允许,都会尽早帮孩子置业让 ta“上车”,这时候肯定得分户呀。更别说还有一些为了买房分房真假离婚的。。。

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现时间点和本轮人口普查的起始点相吻合,而在调控政策下户口拆分又如此有利可图。将其作为造成户均人口数量减少的最大单一因素合情合理。毕竟如果数据准确,过去十年 0-14 岁青少年比例增加了,那仅用生育率下降是解释不了户均人口那么大的减少的。

知乎用户 九刀衣​ 发表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才是最麻烦的,意味着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与之对应的就是低结婚率和高离婚率。

不要听信什么大家集体原子化配合社会化扶养就能重构更自由开放的两性关系,也能更好的生孩子,这是胡扯。

事实上不完整的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很大,而且家庭越是破碎,反而更会降低生育率。原子化也意味着极端个人利己,根本不会有什么留着后代传家产的这种无私想法。

现在核心家庭解体速度明显不是正常状态,这种状态未来必然反应到生育上。不仅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反过来也会增加未婚生子情况,加剧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

也就是说如果国家想要提高生育率,最简单快速的办法就是鼓励结婚。那么阻碍两性结婚的因素是什么?大家都清楚,资本异化条件下财产是最大阻碍。

房子问题到了拖不下去的地步了,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让这种社会存在衍生出的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想传到再下一代,基本就很难扭转了。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日夜上班人上傻了,也就随心所欲说几句。

家庭规模变小会让我想到秦国的改革,

削弱宗族势力同时提高税收,好吧,与现状没什么关系的感觉。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传统大家庭在瓦解,好吧,这是一句废话。

我曾经的同学很多离开了小小的城市,组建的小家庭离开父母的活动圈,离开了父母的人脉圈。

哪怕农村入城的新人也是构筑全新的社会关系,大学对他们是再生父母。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是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共同点的交汇,亲情爱情也是如此,乃至可以扩展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述。

家庭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单元,是经济体系的最小组织,这个基元在变小,这个基元在分化。

不仅仅是亲本与子代因为不同的人生路径而产生巨大差异,各子代的分化也更加显著。

而旧有的秩序与关系在瓦解,大而臃肿的组织被淘汰,小而精巧的组织从而脱颖而出,然而旧有事物的功能依旧需要实现,所以我给予未来一个影响的推测。

基于相同现实与意识的个体与小单元将会开发出新的圈子、新的组织形式来取代被淘汰的宗族。

待续,好困,等晚饭。

知乎用户 逝影绝忧 发表

抛开独自出去的打工人不说,死了老伴独居的老人户也越来越多了。

我这个年纪,爷爷辈儿的长辈都没了,爸妈辈儿的老人也开始陆陆续续的走了。

基本上,老人都是独居,小户型没地方住,城乡养老经济差异,以及社会发展太快,造成的两代人生活方式差异过大都是原因。

老伴没死俩老人一起住,剩下一个能自理的单独住,不能自理了没钱的住孩子家(其实不好过),有钱的住养老院。

知乎用户 坚持乐观吧​ 发表

实际上:

男女结婚有了一个小孩。

男女一个户头

男方父母一个户头

女方父母一个户头

平均户头人数 2.33

补充:有两代三代人一个户口本,也有光棍一个户口本的,这些情况都占比很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对 80 后 90 后的我们来说,父母和自己的养老将是一个需要提前规划的重要事项

下面是我的思考哈,也欢迎来交流。

父母养老:

90 后的父母目前起码 50 岁左右了,未来 10 年逐渐退休,身体比较健康,还有养老金领。到了 70 岁、80 岁、90 岁,身体难免出现这或那的小毛病,这时有老伴在家还好,如果是独居或子女不在身边,会很让人担心的。

**请阿姨?**先不说现在合适的、靠谱的阿姨有多难找,就问现在的年轻人,房贷、车贷、小孩教育后,自己还能剩多少钱请护工照顾老人呢?(太难了)

**自己来照顾?**去上班起码还能赚钱,不去上班连生活都挺难的。这时候正是职业的关键时期,家庭责任最重,上有老下有小。(太难了)

自己的养老:

延迟退休:还不知道到自己是啥时候退休。

不想生小孩:深圳的教育开销真的很大,如果小孩这么费钱,自己都攒不下钱给以后养老。反过来,需要小孩承担大部分养老,那孩子的压力也很大。

年轻人越来越少:那老了之后的社保养老金还能领多少?

怎么办?

  1. 认真思考自己目前的岗位和行业,发展空间是怎样的?
    这是一个很抽象和难以面对的问题,但心里有数,比问题来了再找答案要好得多。

  2. 打算怎么养老?钱和地方。
    【钱】的话有几种方式供参考,建议是搭配操作,更稳妥。
    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银行存款、理财(股票、基金、债券……)
    关键点:本金损失的风险要尽量低,以安全性和确定性排第一位
    【地方】的话
    居家(自己家 / 子女家 / 好友互助)、养老社区
    关键点:并不是为健康的时候考虑,那自己还是可以照顾好自己的,**主要是万一年纪太大,失能失智了怎么办?**哪怕是部分失能,比如可以自己吃饭,但是洗澡、穿衣是需要帮忙的,都需要有人一天里起码花一定的时间来护理帮忙的。

综上,因为我自己在保险行业,越发意识到保险会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商业养老保险 + 中高端医疗险 + 养老社区名额提前锁定),如果希望了解它的具体作用,解决养老担忧,欢迎来交流。

往期文章如下。

明亚深圳 欢歌:纠结母亲节礼物?养老险最实用如何看待「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女性退休年龄先延至 55 岁,之后男女逐步延迟至 65 岁?明亚深圳 欢歌:那个曾自驾去墨西哥边境的女生,跑去卖保险了?

知乎用户 欢歌 发表

意味着房地产拐点可能提前到来。

刚需主力分为两拨人:

第一拨,首次购置。户口迁移 / 刚毕业 / 结婚的一波人,在城市首次置房。

第二拨,改善购置。一般是 35 岁之后,随着生育 / 父母养老 / 二胎 / 工作变动等原因,将原先的小户型换成大户型。

一个小孩出生,可能会增加两个房间的额外需求(小孩本身 + 爷爷奶奶)。

家庭规模缩小,意味着第二波改善购置住宅动力不足,韭,哦不,刚需变少了,房地产需求加快萎缩。

知乎用户 罗晨​ 发表

七普数据放眼前,户均人口两个半。

老龄趋势不可免,心忧国是思万千。

这个社会

青年压力真叫大,结婚买房把退劝。

房价一平十几万,不吃不喝攒两年。

大龄剩女不可娶,某省彩礼二十万。

倘若女方有弟弟,伏地魔的恶名担。

和她结婚生孩子,日子过得更艰难。

人生追求皆不同,自己道路自己选。

无论单身与丁克,都和他人不相关。

人生其实很奇妙,需要亲自来体验。

无论幸福是与否,此生不再留遗憾。

我真敢生

老哥我是真奇葩,平民故事谱新篇。

北邮毕业小本科,当初每月赚三千。

放在知乎是乞丐,不如工地去搬砖。

农村父母年事高,结婚买房自己赚。

租房裸婚又育女,全靠家有妻子贤。

两人一起来努力,攒够首付用八年。

如今一家五口人,可爱女儿已有三。

老婆全职养孩子,钱嘛全由我来赚。

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把家还。

四个美女来相伴,生活不苦也不难。

孩子支出

若说完全没压力,那我是把大家骗。

长女小学毕业班,素质教育家校建。

光靠学校成学渣,无奈课外再补班。

外加钢琴和舞蹈,一年开销七八万。

次女昔日幼儿园,小区公立名额满。

多花点钱去民办,全年刚好花四万。

这个价钱也不多,贵族学校几十万。

熬了三年已毕业,进入小学学费免。

如今刚上一年级,课外兴趣有三班,

游泳爵士羽毛球,一年也得小几万

三女如今快两岁,妻子全职护周全。

年均消耗一个妈,家庭收入少十万。

做个合格的爸爸

除了努力去赚钱,快乐成长要陪伴。

昨日作业纸做桥,一起做到十一点。

要想应付很容易,纸板一剪就算完。

人说我是基建魔,要上就上斜拉索。

孩子生多了闲话也不少

这个社会很封建,众人眼光皆有偏。

一曰此家有金矿,二曰此家盼儿男。

我说尔等是闲的,快把自己好好管。

是否毕业把钱赚?可有对象已婚恋?

可曾生儿或育女,膝前环绕笑声欢?

自己不婚不生子,别人生娃是异端?

更有如此臭沙碧,直言我要去抢钱。

你把自己当韭菜,别人可是好儿男。

正常结婚生孩子,人生道路要前瞻。

未来都已安排好,无需孩子来养老。

平安幸福去长大,幸福我就无牵挂。

倘若谁要辜负你,坚实靠山你老爸。

我的故事已讲完,下面也来扯扯蛋。

中华文明五千年,传至我辈岂能断?

育龄妇女在减少,想生孩子也很难。

结婚买房已三十,怀孕就要高龄产。

身边不少好朋友,久婚不育很常见。

中华民族传薪火,命运同体要实现。

我的任务已超额,诸位要把责任担。

每对夫妻生三个,明年要破两千万!

知乎用户 苏建宽 发表

不好意思,是按户口本算的么?那么我拉低了平均值。结婚以后我和我对象还俩户口本呢,我自己户口本就我一个人。

还有我同事,她公公自己一个户口本,她老公和婆婆一个,原来她和她儿子一本,后来儿子工作迁外地去了,就是她家五口人,四个户口本。

知乎用户 小笨狗逗逗​ 发表

2.62 意味着有相当多的两口之家和单身 “家庭”。

但是做人嘛要乐观点,虽然家人少了,但是群友多了啊,虽然家人微信懒得回,但是跨服水群从不缺席。

意味着我们离共产主义更近了一步,消灭家庭,消灭私有制,群就是家,集体就是信仰,就是依托,就是终生的事业。

知乎用户 三山 发表

中国要提升生育率,先要把生育和婚姻分开,生孩子是自由,不是一定要先用婚姻把自己绑住才能生育。

知乎用户 道朗马泰尔 发表

@经济观察报

谢邀

平均每个家庭户口为 2.62 人

意味着很多家庭连一家三口都凑不齐呗,

很多是一家二口、甚至一家一口。

那么,有一点值得思考:

像长期漂泊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的年轻人(25-35 岁),实际上是不是已经是一户了呢?当然还有成渝汉郑镐等等…

他们在大学毕业后,或者外出务工后,基本上可能 10 年(35 岁辞退前)都不会在家累计待半年,也不会和父母生活,衣食住行都是一个人,本质上就是一人一户了啊。其中,部分人以人才落户方式进入城市,部分人仍然保留农村户口(比如我自己)。

进而推出,实际意义的户均人口可能还要更低,比如低到 2 以下。

会带来什么影响?

其实,影响已经表现出来了啊。

低结婚率、低生育率。

总不能让单身女重金求子,单身男到处播种吧?

知乎用户 白袍污师甘道夫​​ 发表

改善公共交通,平均教育资源吧。那么咱们很多人倒没必要往大城市挤了,往大城市挤不主要就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嘛。

然后享受大城市的快乐,改善公共交通嘛,现在高铁、飞机的确是很快,慢是慢在市内公交,见过一些地方,从起点到终点四十多站,一路走一路停,那真的很酸爽。

除开这些,对于很多人来说,往大城市跑干嘛呢?房子好几万一平方,在小城市买套房,省下的钱到哪玩不都挺嗨。现在物流发达,绝大多数东西在小城市一样能买到啊,线下买不到还有网上呢。

至于工作,大城市赚的多,但消费也高么,小城市赚的少,但消费也低,佛系点就好。

当然,一切围绕炒房增值,就都白说了。

知乎用户 夏木​ 发表

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

比如,2021 第一季度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1548。对比家庭户口均数为 2.62 人,上海这种地方可能是低于平均数的,按均数上海家庭月可支配收入为一万八千八。这不一下就搞清楚了。

还有什么角度,大家可以发散思维。

知乎用户 行人逆旅 发表

意味着某平台用户数学能力普遍堪忧,但还想着 yygq

知乎用户 雨思宫梦 发表

嘿,什么时候把家庭和户籍都取消了,社会上没有家庭和户籍的概念,那个时候差不多就社会主义了吧?

家庭和户籍是私有制产生后的产物,原始社会就没有什么家庭观念,大家都属于集体,原始的公有制。

而恰恰是家庭的产生才让人有了私有的欲望。

如果大家都属于国家,死后财产不归子女,而是归国家所有,也就不会有门阀和阶级,社会自然就和谐大同。

现在有家庭的观念真说明,社会还不够发达。

安徽出生率断崖式下降,国家后边会有什么补助呢?

知乎用户 王青阳 发表

什么样的情况下家庭少于三人(排除双胞胎和多胞胎)

独居、单亲(包括离异和丧偶导致的单身)家庭、丁克家庭。但有个问题,比如我和我老婆结婚了组成再生,没有小孩,算 2 人,一孩算 3 人,二孩算 4 人。我的父母还有岳父母那边的原生家庭算几口人,假设都是独生。算 2 人吧,总不能算 3 人吧。

所以要的是具体的数据 10-20 年期间,很多的 8090 后结婚了,小孩没结婚的时候长辈算 3 人,结婚变成 2 人了。

所以,我要详细的数据,这个平均和人均 GDP 有什么区别。

知乎用户 刘原 发表

过去:

A 家庭:爸爸妈妈,哥哥妹妹,一家人在一个户口里面;

B 家庭:爸爸妈妈,独儿子,一家人在一个户口里面;

统计:总共 7 人,总共 2 户

户均 3.5 人

若干年后:

A 家庭:爸爸去世,妈妈还在,哥哥户口还在家里,妹妹已婚户口迁出;

B 家庭:爸爸妈妈健在,儿子户口迁出和 A 家庭女儿结婚两人户口在一起并育有一子;

统计:总共 7 人,总共 3 户

户均 2.33 人

又过了若干年:

A 家庭:妈妈还在,哥哥自己买了房,户口迁出自己住,仍然未婚未育

B 家庭:妈妈去世,爸爸还在;小夫妻又生了一个孩子,买了个学区房,夫妻之一户口迁过去;

统计:总共 7 人,总共 5 户

户均 1.4 人

人数一直都是 7 人,

可就是房子越来越多,户口越来越分开。

户均人口不减少就怪了。

ps: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最近 10 年,房地产企业累计销售新房(不包含别墅、高档公寓)是 1.03 亿套。

再来看,第 6 次人口普查,共有家庭户 4 亿户;第 7 次,共有家庭户接近 5 亿户。

以上


知乎用户 青山布衣​ 发表

计划生育时代大多都是三口之家,有些超生的就有两三个孩子,平均家庭户人口大概是 3.3_3.5 之间(个人估计),至少是 3 以上。

大于 3,代表着基本所有家庭都有孩子(除了极少数不孕不育或者各种问题导致无法生育的以外)。个人认为,和我同龄的人(45 岁上下),95% 的人都有孩子,说不好听点,至少也有过孩子,一个两个三个,都有。

少于 3,代表着有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不生孩子,如果再结合历年结婚人数一起看的话,那会很可怕: 结婚人数越来越少,新增人口越来越少,死亡人数则基本稳定,长此以往,总人口会从缓慢增长变为负增长,最后的结果,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少子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影响: 个人比较关心个人的养老问题,这样下去,养老金有可能会发不出来(养老金的来源大头是税收,特别是年轻人的税)。

知乎用户 山清水秀 发表

很简单,具备条件就能满足所有后面所有的需求和花销吗?具备条件就肯定没有后续的压力或者抚养的这些时间和精力,就很够吗?

很奇怪,就是提升这种意愿,你肯定是要方方面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包括社会其他福利待遇,教育,文化,医疗等等体系的健全。如果说你简单的就说现在能有这样的条件,但并不代表她之后一直会有,这是两个概念。

所以,依然现在大城市的内卷压力,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甚至很多人的学习压力都很大。所以这方面你即使现在够了这个条件,后面还有很多的障碍和门槛等着。

留学理论分析 — 国内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人口压力突出,全国 2 亿本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出国提升势在必行(附韩国世界 500 强东国大学入学毕业要求极低的中文授课传媒硕士介绍和西班牙大龄博士签证展示)

知乎用户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 发表

代表不婚族越来越多,丁克也越来越多。

知乎用户 红尘破劫 发表

有什么影响,中国确实不需要这么多人,通往新世界的船载不下这么多人。这也是现在所有政策方针所堆积出来的结果。比起战争强制性让你灭亡,现在这样温水煮青蛙不好吗?慢慢死去总比一下子灰飞烟灭的好。这就是在后核时代战争的直接表现形式。通过经济全球化这个平台进行战争,而且这场战争已经进入了焦灼阶段,也是最后决战的前夕,如果们能趟过去,热战应该就不可避免了,如果趟不过去,那就大家直接躺好等死吧。人民嘛,都是谁赢跟谁走,发展的天花板已经焊死了。剩下的只看运气了,唉,没办法,未来三十年的钱都全都透支到现在来打这场国运之战,赢了我们就一飞冲天,输了那自然也就败者食尘。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说实话,生孩子来干嘛,首先,就是赢了,对于我们这些打工仔来说,也没有资格坐上这艘大船,如果运气好,可能还会给予我们在废土上苟延残喘的机会,如果运气不好,那就真的呵呵了。要是输了,那对不起,作为战败国的底层,你可以去打开史书看看,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最好的结果对于你我来讲,那就是俩败俱伤。从来不是东方吹过西风,或者西风吹过东风,只有俩者势均力敌,处于其中的我们才能有机会喘息一下。

知乎用户 飞翔的蒲公英 发表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有一点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共同承担风险。这一点不管是在过去还是未来都是一大优点,因为这对个人来说基本上一个正常家庭(还是占大多数的)能做到避风港(各种意义上的,感情寄托、经济保障等)。对于社会稳定和幸福感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点,亲情与其他情感还是有较大区别的,而对于这一点来说也是有力保障生育率的大条件。

但是,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以后基本上会完成去家庭化,同时独立的个体会越来越多(看看初婚率就知道了),这对哪一方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好消息,往大了说可能会危及民族延续,往小了说就是个人抗风险能力下降,感情需求逐渐降低,造成社会稳定性下降。

这种趋势想必是危机的信号之一吧,只希望能做出改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看着它往坏的方向发展。

知乎用户 Eddy 发表

意味着这帮人将沦为彻底的奴才,再也不具备反抗的互信基础

知乎用户 无愁眼下迟 发表

先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户均人口从 1982 年开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非人口普查的户均人口, 2000 年以前的数据暂未找到)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中国户均人口会下跌:

  1. 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政策于 1982 年开始定为我国基本国策,并于同年写入我国宪法并保留至今。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带来了户均新生儿的比例下降。
  2. 改革开放 &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人口迁移。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

3. 教育: 1999 年大学开始扩招,大学新生从 100 万出头,到现在每年 800 多万大学毕业生,这 20 多年里上亿大学生从农村奔向城市或者从小城市奔向大城市,从中国走向国外。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回到农村的极少。多数都已经进城,落户。

4. 房地产限制: 和农村小宅不同的是,城市里多数房子是高楼,房型面积有限,三室一厅,两室一厅居多。高昂的房价使得很多家庭进城后无法像在农村一样居住在小洋楼或者平房里,房间也有限。传统的祖孙三代或四代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情况变了。并且不管是进城务农的农民工还是就业的大学生,祖父辈多数留在了农村, 自己和孩子留在了城市中。

4. 文化变化: 中国传统里,父辈和子辈多是生活在一起。里面也有孝道的约束。但是,在全国城镇化进程中,这种约束因为经济和祖辈无法适应城市生活主动选择留守而改变。因为社会广泛出现这种情况,社会的包容性也越强。而且因为目前教育从 80 后开始是比祖辈受的教育更强,中国还是比较尊重学历的。子辈在受过高等教育之后,以及受到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见识的开拓,其实和上一辈的思想观念等已经有比较大的区别,强大的代沟使得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更愿意自己生活。 当然父辈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也确实看得更开明一些。

再回过头来看, 户均人口下降的影响可能会更清晰一些。

  1. 经济 & 商业: 从经济和商业的角度上来讲,同样的人口,户数越多,会带来各种成本的增加,各种生活电器等等。同时,因为人口减少,对商业产品的设计也会带来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小容量的家电,小包装的零食甚至生活用品,餐厅里的布局和小容量套餐比如说一人火锅等等。当然,还会有房地产对小户型的需求等等。
  2. 养老: 户均人口下降中也有父辈和子女分开生活的问题。甚至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与以往养儿防老不同,现在的老人或许根本没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那这个群体能进养老院的毕竟只是少数,如何做好这个群里人员的养老也是应该重点关注。 子女,社区或者政府该怎么去解决这个群体的养老问题,已经顺带的其他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3. 家庭风险:户均人口少,家庭主要成员哪怕有一人出事,对整个家庭可能都是灾难性的。所以,这样的家庭对各种风险的抵抗力会弱一些。当然这里会有亲族的帮忙。 但是随着人口的迁移,原本一个村的,一个镇的邻居或者亲戚,因为分散以及后代的疏离,这种家族的互助会逐渐减少。当然,互助可能会以新的方式出现或者是削弱。

知乎用户 低调做人 发表

将会影响接下来未来几十年的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前景。

为什么这么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男女比例失衡等等是最关键的因素。

我们来逐一分解。

**首先,在过去的 40 年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家庭网络的加强。**自从改革开放以后 ,处于劳动年龄的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等亲属,都互相提供职业和创业机会加强这种稍不正式的安全网络。

不过,从现在的人数看来,中国现在的大家庭规模已经到顶了。推算到 2050 年的话,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堂表亲戚数量将会是现在的 20%,10 岁以下的话,几乎不超过 20%。

要知道,过去的非正式社会关系形成的人脉,不确定性的降低,是对生意的达成非常有效果的。

那么现在随着中国大家庭网络的在未来几十年的动摇,将会出现此类信任和社会资本的倒退,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发展。

**第二,家庭规模的缩小,人们承担风险的主动性可能会更低,因为得寻找更加稳定但生产效率低的经济活动,而不会更主动地去创业。**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口在城市之间的流动性。试想,如果不能住在自家亲戚的家里,或者老家没有亲戚照看孩子,大家会怎么做呢?

往大的方向看,中国家庭户规模还是继续缩小的话,未来几十年要打造庞大的社会福利国家,难度将会不断增加。甚至想细一点,外交和国防战略,决策层还得谨慎采用任何会造成重大伤亡的决策行为。

知乎用户 奶爸保​​ 发表

意味着中国房价泡沫没有那么严重。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讲话中:

中国城镇房子总共 2.45 亿套,按照户均 5 人计算房地产过剩。

目前户均是 2.62 亿人,也就是中国家庭在不断变小,房地产没有那么过剩。

知乎用户 tianpei-guo 发表

社会原子化。

现代推恩令。

各种以户为单位的政策本身就是这一趋势的推手。

过犹不及,把握好度就行了。

知乎用户 水鸟​ 发表

高赞都在说些啥……

真就万事转房价,万事转人口呗。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既不能说明人口,更不能说明房价。

不信?

先来看人口,我们来看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一个父母双全的 2 孩家庭。

男方父母:家庭 2 人,一个户口本;

女方父母:家庭 2 人,一个户口本;

男女双方和子女:家庭 4 人,一个户口本。

平均:(2+2+4)/3=2.667 人 / 户。

所以我们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 2.62,说明了我们每个家庭都接近 2 娃?

再来看房价。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集体户口是没统计在这个数据内的,所以每一个家庭户都有自己共同生活的房子。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降低了,说明房子多了,那说明房价更友好了?

当然,这不代表我对我国的人口和房价很乐观,我只是实在看不下去连基本逻辑都不讲的万事转房价和万事转人口。

再给你们看个数据: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一直呈现缩减态势。从 1964 年的户均 4.43 人降至 1990 年的 3.96 人,2010 年进一步降至 3.10 人。

家庭户规模在 1990 年到 2005 年之间缩减幅度较大,之后缩减趋缓,2015 年平均家庭户规模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持平。

请问 1964 年到 1990 年,有什么人口和房价的问题?

请问 1990 年到 2005 年之间,又有有什么人口和房价问题?

倒是 2010-2015 年房价暴涨,怎么家庭户规模又没变化了?

实际上,就像我说的: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缩减,既不能说明人口,更不能说明房价。

它只能说明:中国的家庭数量变多了。

至于背后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这是统计局的说法:

这是某学者的说法:

这是另一个学者的说法:

事实上,这是一个受非常多因素影响的数据,一个自 60 年代一来一直在快速下降的数据。

这都 2021 年了,你拿出说都怪房价,是不是有点过于草率了?

知乎用户 第七地区 发表

这次人口普查是第七次,梳理一下,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可能对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投资产生影响:

1、人口普查 icon 反映出:人口出生数下降,2020 年出生人口 1200 万,比 2016 年 1700 万下降了很多,约 40%。

2、还有就是家庭人口数减少,由 3.1 人降低为 2.6 人,反映出以前以三口之家为主,现在增加了丁克和单身人群。

3、我们的这个人口数据,排在了世界的后列。这还是 2016 年放开二胎以后的数据。

4、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三个:高房价、高彩礼、高育儿成本。

5、很多年轻人感觉生存已经不易,下班回家都想选择躺平了。

6、那么解决的方法是:降房价,多建长租房,教育向租房人倾斜,降低孩子的教育成本。

所以说,这些变化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对于未来的房价、老龄化的商机、单身群体等都要加以关注,寻找就业、投资、创业的方向。

知乎用户 一直走 发表

代表着集村并寨将成为一个趋势

无人村,会越来越多

大量的土地将会集中起来形成新的农场模式,小农经济越来越难养活家庭了

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会衰败下去,比如玉门老城区,比如鹤岗市,比如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

人口会被大城市虹吸,北上广深的房价会越来越高 新一线二线城市也会水涨船高

中小型城市,村镇等地不但不会涨反而还会降

网红啊,作家啊,学者啊,等等一些不需要在大城市就能做的工作反而会慢慢的转移到生活压力没那么大的地方

二点六,几乎相当于两个家庭平均只有一个孩子 终于年轻人被打垮了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天价彩礼 超高房价 透支的未来 命运把一切馈赠都标好了价格 现在给钱的时候到了

看起来是两亿人单身,男性比女性多三千五百万,实际上只会更多

二十岁的男性找三十岁的女性的少

但是大多数三十岁的男性可都是喜欢二十岁的姑娘的

一些大龄剩女,不婚主义,女同性恋,忙的没时间谈恋爱的 还有一些特殊原因不适合结婚的加起来没有八百万也有五百万了

也就是说这个十年还好,下个十年更加可怕

理论上来说,生孩子不是一个难事,但实际上生一个孩子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这里指普通人

生孩子的前提是结婚,结婚就算女方不要彩礼你也要有新房 有婚宴 有婚纱照 等等一系列花钱的地方

生了孩子,奶粉 尿不湿 营养剂还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母亲大概率要脱产带娃的… 也就是说从两个人赚钱两个人花的条件变成一个人赚钱一家人花 这样一减一加 压力倍增

人少了,大量廉价岗位就会缺人,人工就会增加,竞争力就会降低,就不得不面临 产业转移 或者产业升级

综合各种条件,现在生育率低,以后大概率更低,除非创造出条件

就是女性愿意与男性生孩子,男性有条件娶老婆的环境,这个环境没有固定标准,但应该是金字塔中下层到塔尖的一段

想改变现状,像更好而不是更糟糕的方向发展,任重道远 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拿一个诺贝尔社会学奖问题不大

知乎用户 si zhao 发表

说明人还是太多了,继续降。

知乎用户 苦艾酒 发表

和美国一样,美国也是户均人口 2.6 人。两国社会层面上的生活方式相当接近了。

知乎用户 白颐路观潮 发表

以前中国的人口只要集中在农村。大家庭也主要在农村。家庭规模变小,意味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新生儿大量减少。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以前城市中的村庄和农田都变成了楼房,马路等,而且还在不断向外扩张。市里和以前市郊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变成了和我一样住楼房的打工人。

打工人的生活什么样,我想不要我说,大部分人都知道。打工人的生活成本要比农民高很多。比如住楼打工人最日常的花费,农民不用交物业费,粮食和蔬菜也可以自给自足。

上了楼的农民就不能像以前一样了,也要承受打工人的各种压力了。这些压力的效果大家是显而易见的。最近出现的新词内卷、躺平等都是一种无声的抗议。而能看得见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多生孩子了。

城镇化促进了新生儿的减少。而城镇化的目的是为资本家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所以,如果想要改变人口结构,就不能只关心资本家的利益,也要让打工人能好好的生活才行。不要再把国家、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甩给个人了。

知乎用户 安定法 发表

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的充公发展的形式,只是在资产阶级中才存在,而它的补充现象是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

—— 马克思、恩要斯继承人

知乎用户 耕心观澜 发表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2010 年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还是 3.09 人,至少能维持个三口之间。2.62 人意味着社会上的丁克家庭,还有没结婚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原因很明显,首先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全是解都有个趋势,就是富起来了就不愿意生孩子了。

其次,高房价让大家彻底佛系了,这几年国内已经出现躺平族了,干脆从内卷 icon 舞台退出,不工作、不结婚、不生子。躺下也饿不死,不仅饿不死,还能更快乐,为什么不呢?

知乎用户 一颗青苗 发表

宋健指出,中国家庭户规模的缩小被认为与计划生育有关。长期施行的普遍一孩政策极大压缩了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也因此减少了家庭人口规模。以经典核心家庭为例,已婚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和已婚夫妇生育 3 个孩子相比,家庭户规模会缩减 2 个人。研究表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家庭规模的变化的确与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有关。宋健强调,在生育率持续稳定在低生育水平的背景下,家庭规模的下降主要受到家庭户数快速增长的影响。虽然家庭户人口总数和家庭户总数随时间都呈现增加态势,但家庭户数的增加更为迅速,特别是在 2005 年之前,家庭户数的年均增长率按近 3%,之后,年均增长率迅速下降,但仍不低于家庭户人口数的年均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相较而言,家庭户人口数的年均增长率从未超过 2%。宋健认为,家庭户数的快速增长反映了立户水平的提高,这与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逐渐开启的住房制度改革,使更多的中国人得以拥有自己的住房,不必再拥挤在一个屋檐下;与此同时,日益普遍的迁移流动也使原本居于一户的家庭成员分散多处。家庭户数的快速增长不仅推动了家庭户规模的缩小,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家庭结构,如单人户和夫妻户的比例大幅增加。

知乎用户 虚颜健 发表

什么也不意味,什么也不影响,甭管是什么,一旦扯到平均那就是扯淡,我是这么认为的

知乎用户 风来运转 发表

2000 年五普是 3.44 人 / 户,2010 年六普是 3.09 人 / 户,2020 年七普是 2.62 人 / 户。

从这个数字背后,如果看到的只是高房价,那这个指标也没有多大意义了,直接看房价收入比就好了。

一、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快速城镇化。

以 2010 年六普的数据来看,城镇化率越高的地方,家庭规模越小。2010 年:北京 2.45 人 / 户、上海 2.5 人 / 户、甘肃 3.49 人 / 户、江西 3.65 人 / 户。

城镇化使得一代户和二代户的比重增加,三代及以上户数比重减少,大家庭拆分为小家庭。

由七普给出的数据:城镇化率由 2010 年的 49.7%到 2020 年的 63.9%,上升 14.2 个百分点。不难得知一代户和二代户的比重将进一步大幅提升。

二、促使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2020 年,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 2.64 亿人,占到总人口的 18.7%,比 “六普” 时升高了 5.4 个百分点。参照六普时的人口年龄结构图,不难推断出 50 岁以上的夫妻二人户比例必然也会大幅提升,老年单人户也会增加。

三、此外,85 后、90 后的单身贵族,也为家庭户规模的缩小贡献了不少力量。

我国集体户主要分三大类:一是高校学生的集体户口;二是体制内单位的集体户口;三是人才服务中心的集体户口。一般都是婚后有条件了就会从集体户口出来单独立户。单身贵族们都挂在集体户口里,其父母又只构成夫妻二人户,家庭结构在数字上便又显得小了许多。

四、少子化也会使家庭结构变小。

但七普给出的数据是 2020 年,0—14 岁人口为 25338 万人,占比 17.95%,比 2010 年上升了 1.35 个百分点。所以大家口中的高房价造成的生育率降低进而使家庭结构变小在现阶段并没有多大贡献。真要和高房价挂钩,还不如说高房价造就了更多单身人士靠谱些:七普详细数据出来,单人户要比 2010 年多不少。下表是六普时不同年龄段的单人户。


家庭户规模的持续缩小,会带来哪些影响?

三代及以上户数的减少,意味着老年夫妻户和单身老人户会增多。这些老人该怎么办,尤其是高龄老人?子女又该做些什么?会有哪些矛盾?又会有哪些机遇?

城镇化过程中,家庭结构的缩小,“附近”、“联结”的消失,社会 “原子化”、“碎片化” 该如何应对?

关于老龄化社会,日本要比我们思考的深入很多,但貌似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还是要多思考吧,房价降了、教育成本降了,就能解决问题吗?老龄化社会留给我们的困扰和挑战严峻的多得多!

推荐一部电影《0.5 毫米

知乎用户 数数 102 发表

平均家庭户人口越少,需要的房子越多。利好房地产。

知乎用户 花栗鼠 发表

都在愤怒的说房子的事,为什么我了解的情况正好相反呢?

户均人口降低到如此水平,正是因为房子多了!别不服,不是大城市的房子才是房子,小县城的房子也是房子。

就拿我所在的河北衡水来说,农村人要结婚,必须在县城买房,有孩子之后孩子要在县城上学,就需要给孩子在县城办户口,而因为农村宅基地等因素,老人或者成年人不愿意把农村户口消掉,结果就是一家三口人会有至少两个户口。

同样的,有更高需求的县城居民,会想让孩子去城市里上初中,目的自然是将来能上城市的高中,比如衡一、衡二,所以他们又会在市区再买一套房子——没办法,本地的落户政策就是这么引导的。然后这些家庭自然又会同时有县城和城市的户口。

你说,这么操作下去是不是有很多特别少人口的户口,自然摊薄了平均户均人口。

现在想想那些说房子贵买不起不生孩子,就户均人口多的,逻辑是不是正好错了:如果买不起房子,就会一家 N 代好多人在一个户口上,户均人口非常高才对。

顺便说一下,这种情况并非小城市独有。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北京洗手间大小的学区房吧?这种房子能住人吗?不就是为了落个户口啊,这种户口完全就是为了孩子上学用的,自然也就只有一两人罢了,也是拉低户均人口的因素。

知乎用户 冷画屏 发表

不用探究意味着什么,单从数字本身就能看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家庭无子化趋势严重!

也许不用看统计数字,看看周边的年轻人家庭,越来越多的小青年们要么不着急结婚要么结婚了不着急要孩子,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在我生活的帝都尤甚,家乡好一点,但是蔓延趋势也很明显!二三十年前,丁克一词还是个新鲜事物,现在再看,貌似已经大路货了。

至于原因嘛?目前的分析很多了,总结起来认可比较高的主流观点有两个:一个是高房价,一个是高昂的养育费用。好在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在尝试采取政策引导和鼓励。但是,罗马不可能一天建成,希望立竿见影是不可能的,大概率过俩年就会出现人口下降拐点了。

但是也不必过于惊慌,因为无子化进而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人口萎缩貌似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必然,比如日本。(不要看美国,它是移民国家,完全没有可比性)相信人类社会可以在发展的进程中摸索到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知乎用户 极客木易​ 发表

影响户均的方面

1、儿女与父母分开住的增多了。

2、不婚或单身的变多了。

3、不育或独子夫妻增多了。

影响

1、老人单住,老人容易恐惧或焦虑,有利于老人产业(比如保健品)。

2、单身变多,酒吧业或外卖业会好做。

3、孩子少了,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更舍得了。

户均人口变少,两房小户型房型容易转手。

知乎用户 自愈​ 发表

意味着短期来看,如果投资房产的话,最好投资 2 居室的,会比较好出手。

未来看好单身公寓。

知乎用户 Sheldon 发表

新常态持续稳中向好!

知乎用户 少年宫主孙连城 发表

意味着为了学区房,和父母分户了。

要不是户籍所在地和房产证一致不能读好学校,谁愿意和父母分开住啊。

以后孩子长大了,要是他们愿意,一起住也不是不行。

知乎用户 套路​ 发表

这意味这现在那些一套房塞好几个卧室和洗手间的烂户型以后根本卖不出去!

好好的房子也不知道想几世同堂呢,p 大点面积恨不得把客厅做到电视机能怼脸!

看一眼年轻人的趋势吧,单身独居和夫妻 1-2 娃小家庭才是以后的主流。根本没人想要访客住自己家,客厅大一点,厨房大一点,主卧主卫大一点,其他房间不要!这种户型在中国几乎没有!建一堆冰盒小户型!mmp!

知乎用户 骗你是小狗 发表

从我了解的农村情况来看,其实这个代表不了什么,因为以前农村经常是父母跟着儿子一个家庭,不分户,如果多个儿子,则跟小儿子一户。但是最近十年来,随着女性思想方面的解放,很多儿媳是坚决不愿意和公婆住一块,所以哪怕独子家庭,儿子娶妻后分家立户也成为了主流,这恐怕是户均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知乎用户 泉禾丹 发表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说明家庭精品化已初步达成,为了进一步提升家庭精品程度,我建议继续稳定提高房租与房屋价格。 希望在 5 年内达成 1 的壮举。这样家庭关系不仅和谐了,离婚率也降低了。

知乎用户 语文 发表

说明绝大多数人结婚以后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了。

(祖辈 2+2 父母孩子 3.5)/3=2.5

知乎用户 学渣翌 发表

“小而美” 的家庭结构逐渐成为主流,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又迈上了新台阶。

知乎用户 謬綺 发表

外地到本地单身在集体户口是不是也算一户,不公布统计口径都是耍流氓

知乎用户 豆豆 发表

意味着房价要涨啊!

咱们来算一笔账哈,以前是 4 人户,14 亿人口就是 3.5 亿户,而现在是 2.6 人户,14 亿人口就是 5.4 亿户。

别忘了,我们买房子是按家庭户来买的,不是按人头买的,我们没有不同家庭挤在一起住的习惯啊。

从 3.5 亿户到 5.4 亿户,直接涨了 50%。

多出来那么多户都要买房,这房价还能不涨吗,能不一飞冲天吗!

激动的搓搓手……

知乎用户 夏喵爱吃韭菜​ 发表

意味着:

要么很多人不结婚

要么很多人不生小孩

要么很多人不生二胎

反正很多人拉低了平均水平。

但是我觉得只要不小于 2,总还是没问题的,ok 的。

知乎用户 梓非鱼 发表

国家统计局这个数字是站在全局角度的一个总的数字。单看这个数字并不能反映各地的人口是否均衡。对于有大城市聚集效应的地区到底是不是人口在增加呢?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和地级市是不是人口衰减的更大呢?从这个一个数字上根本看不出来。所以数字虽然如此,但是如果要进行具体的决策还是要看各地的不同实际情况,否则就算做出一个什么决策,可一旦落实到不同城市当地的实施,就会发现有各种的水土不服。

因此回到你这个问题,说有什么意义和影响。依据这么一个单一的数字说不出什么来,就算有人能说些什么,也都是空空而谈,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的价值。

知乎用户 北野荒草 发表

谢邀!

家庭原子化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了,未来还将质子,中子,电子,光子,胶子,夸克化。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家庭的进一步解体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的惯性还将持续几年。

是像日韩继续恶性循环下去还是从 2022 年开始中期变法?


岗位:内容审核 线上全时,擅长 PPT 使用,具又教辅图书编辑校对或者课件类 PPT 的优先考虑。线上全时,需要先做测试题,通过后安排面试,前期先签 1 个月,薪资是 3K,后面工作胜任完成不错,继续录用,薪资上调 4K,招一位,手慢无

远程灵活用工 远程工作 免费招聘 在家兼职 线上灵活用工 线上兼职

知乎用户 小蜜蜂远程工作​ 发表

人民日报对七普的整理汇报大家可以看看,是因为人口流动频繁,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造成户均下降的,这是个好事情,一方面工作环境更加自由,另一方面住房需求量还是很足够。

上面一些答案和评论就不要瞎猜了,睁眼看看客观事实吧,形势一片大好。

知乎用户 冲啊冲啊啊啊啊 发表

这是家庭规模从 “五代同堂” 到“一家三口”的持续转变的结果。

应对家庭规模的转变,会有【新的需求】产生,同时也对个体有【新的要求】。


目录

- 家庭体系的小型化和弱化

- 抗风险能力减弱,积累和创业能力减弱

- 新的社交关系需求

- 新的社交关系建设


家庭体系的小型化和弱化

一图千言,下面两个家庭,哪一个更能打一目了然。

![](data:image/svg+xml;utf8,)

当我们用体系化的视角去看家庭,我们会发现作为关键过程的青壮年的数量,是衡量家庭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决定性要素。在乡村的传统文化模式里面,人丁兴旺就是福气。

在传统的大家庭里面,一名勤劳的青壮年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同时惠及家人,多名勤劳青壮年也能分享自身的知识和人脉,因此小型家庭作坊在以前是很容易建立的。

现在我想找我爸妈帮忙做点小生意就很难了,有了退休金谁还想做打工人。

家庭户人口的减少对于家庭这个体系来说是一种弱化,以前一个家庭是多发动机的,还可以多向发展;现在一个家庭是单发动机的,感冒了都不敢请假。


抗风险能力减弱,积累和创业能力减弱

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成员,青壮年既是家庭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也是抗风险能力的主要来源。

常见的家庭风险主要有以下这些:

- 经济风险;

- 安全风险;

- 心理健康风险。

对于这些风险,家里青壮年人数多了,风险往往就能通过分摊降低到可接收的范围,而不会危及整个家庭。而对于一家三口,怎么说呢,一辆车刚好坐完。

另一方面,更多的青壮年人口,家庭财富积累的速度是比个体要高的,多青壮年的家庭,几个人攒两年钱就能凑家兰州拉面创业了,也不愁招工问题。与此相对一家三口要开一家小餐馆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多很多。


新的社交关系需求

一家三口的家庭形态已经逐渐常态化,并重新组建了社会的基础网点,这种形势是我们需要面对和适应的。面对这种新形势,首先有一个新的需求产生,我们对于【家庭支持】的新需求。【家庭支持】在马斯洛需求里面可以覆盖食物、安全、归属以及求知等多方面需求的供给,不管对于孩童还是成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何帮助父母减轻育儿压力,如何为青壮年提供风险分担、提供发展渠道,这些都是具有广泛市场的课题。】

在大家庭中成长,即使父母不靠谱,仍然会有靠谱的长辈去为小孩做思想指导,也会支持小孩的学习成长;而对于三口之家,当父母出现不靠谱的情况,小孩就只能吃泡面了。

即使有幸父母靠谱不用吃泡面,我们还是要面对 “代沟” 的问题,在代沟的存在下,父母是无法完全取代同龄人的信息交流的。

如下图,同样作为个体,我们和父母的基本需求,比如对烧烤的热爱是一致的,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老一辈找工作先找熟人,年轻一辈找工作先上网。

有需求就有供应以及创业的空间,欢迎各位大佬在留言区指导小弟如何根据该需求开发创业模式。


新的社交关系的建设

社交关系可以有多种模(ti)式(wei),但是能够提供家庭支持级别的社交关系的建设,则应该是基于 “尊重和包容” 的。

- 尊重,尊重的是社交对象和自身的独立人格、尊重心理学等科学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去建设这些社交关系;

- 而包容,包容的是社交个体主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行为,以及可能使用的冒犯性的信息。

本段留坑,不定期精选各位大佬的评论更新到本节。

树氲

3 次咨询

5.0

12400 次赞同

去咨询

知乎用户 树氲 发表

典型的马太效应。

人口越多的越多,人口越少的越少。

直到有一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然后再换下一茬,重新来一遍。

知乎用户 小白学运营 发表

什么影响?

接着奏乐接着舞!

知乎用户 繁华三千梦 发表

意味着大量年轻人不和父母一起住了,造成家庭数量增多。

知乎用户 Thermal​ 发表

家庭用户规模缩小,生育率降低和国情息息相关

知乎用户 数据说 发表

对于世界各国的意义是一样的,家庭小型化、微型化、原子化(不婚不育),这一发展链条注定会成为上层建筑与资本的盛宴。

家庭出现后,家庭单位随着时代变迁,结构越来越简单,规模越来越小,原因是什么?未来家庭会是怎样的?

知乎用户 天演 - 造物 发表

家庭规模变小其实不难(分析) 猜测

除了到处漂的打工人,以下三种情况最常见

1. 老人没了 2. 单亲 3. 失独

三种情况,都很不幸

老人没了,中间一代人生只剩归途

单亲家庭失去了家里的一根顶梁柱,好比人瘸了

失独就更不幸了,整个家庭的希望都没了,所以才会有之前的 60 岁退休校长怀孕生孩子的新闻引发强烈的讨论

就现状而言,大多数人活着的最终目的就是照顾好自己的亲人,甚至在生育率不停下降的今天,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人,为父母养老送终已经是支撑着好好上班的唯一动力

回到题目上来

如果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年轻人的生育需求将进一步下跌,工作和劳动的意愿也会进一步下跌,最终导致年轻人全部成为低欲望群体

消费没了,年轻人全部躺平,经济和社会就崩了

知乎用户 人间值得 发表

说明小家庭变多了。靠家庭成员之间的照顾和扶持这种传统的家庭救济模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服务与政府公共配套。

现代人不断发展壮大 “自我”,都希望有独立的生活空间,老人不喜欢和孩子住,孩子不喜欢和父母住。在大家都能生活自理的时候确实挺好的,能避免代际摩擦,相互尊重。但一旦遇到问题,比如生病、育儿、失业,现在最直接面临的问题是养老。对于小家庭来说,有一点事就是大事,瞬间崩塌。

如果在传统大家庭里,或者是过去几十户人家的大杂院、里弄、石库门,照看是个顺便的事,成本非常低。小时候有爸妈都不在去邻居家蹭饭的经历吧,放在现在得自己叫个外卖解决,但如果是低龄小孩呢,那成人就走不开了。如果是生活能自理的独居老人呢,过去也都是邻居稍微带点心就行,现代是必须留个劳动力在家看护,或者花钱雇个劳动力来看护,成本一下变高了。

能花钱解决的都还是小问题。小家庭遇到的大困难是劳动力不足。不要以为现代先进了就不需要劳力了,那是没照顾过老人的,照顾失能老人主要的还是靠体力,你能工作不代表一两个人能搬动老人。在目前助老技术设备还没精细化到每个环节的时候,体力是最便捷的。过去家里兄弟姊妹帮个忙抬一下都不是个事,放在现在就是件正儿八紧要处理的事。见过医院里一个护工管 6 张床吗,劳动力不足最后牺牲的是老人的舒适和尊严。不过以后肯定会改善,因为会上网发声的人正在老去。失能后的尊严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政府的设施保障是个渐进过程,而市场化服务的代价会非常高,人的需求和市场供应长期会有缝隙存在,原本这个缝隙是由家庭共济弥补的,但现在随着家庭变小,共济第一不再便利,第二隔阂也在变多,相互越来越难理解。

从传统家庭过度到现代家庭,总觉得中间少了一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共济机制,或许这些是未来社区要完善的工作,也或许将通过技术来弥补。但一切未成熟之前,家庭是最底线的依靠。

知乎用户 Doris​ 发表

这个数据不够细化,1. 新婚家庭都是两个人,一年内不会有小孩,如果再延期要小孩,就更稀释了家庭人口数据。2. 有很多成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都是单身状态就单独办理了户主户口本,独立于大家庭户主之外,这部分也不可小视;包括集体户口。3. 丁克家庭虽然属于少数,但也需要单列统计。4. 有些失独家庭,双老人家庭,无保户家庭,都会影响单位家庭人口。

如果不过多细分统计,可以把有孩家庭和无孩家庭分开统计。

单位家庭人口减少,说明家庭组成再缩小,这是毋庸置疑的。还不能用来绝对的判断一个家庭几个孩子,还缺乏剔除其他因素。

知乎用户 季风汽后 发表

从我的职业角度来说:

人口出现负增长,社会老龄化加剧,如何品质养老问题成为刚需。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筹谋规划,让自己有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并且锁定优质的养老资源。

以下文章给你启发:

三娃妈的财富乐园:实际走访京城四家养老社区,高品质养老全新体验(内含精彩视频哦)三娃妈的财富乐园:2021 年储蓄险挑选攻略大公开【收藏】

知乎用户 三娃妈的财富乐园​ 发表

从人口变化的角度看,结婚年龄的推迟、不婚率和离婚率的提高、低生育率、寿命的延长、人口流动等都导致了家庭户规模缩小。

家庭规模变小,意味着~~~

“独二代” 可能会变得更加孤独。

空巢老人日益增多。

家庭小型化的同时,家庭类型更加多样化。

流动人口举家迁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大量出现。

随着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家庭平均人口数的下降,家庭数量增多,所需要的住房总量将增加。

家庭规模变小,影响着~~~

空巢家庭、独居家庭增多,发生多起空巢老人在家离世,数日后在异地工作的子女才发现的事件。

核心家庭 (一对夫妇与其未婚子女组成) 比重持续下降,独居老人比例有所升高,单亲家庭、丁克家庭、隔代家庭等快速增长。

儿童和老年人受冲击更大。

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对家庭状况的变化感受很深。在外务工多年的人说,“我和老婆在外边打工,自己的家也就安在这边。孩子在农村老家由父母照顾着,平时会给老家寄一些生活费,一年也就回去一两趟。对孩子来说,农村是爷爷奶奶家,父母家就是我们打工的地方。”

公共服务须适应家庭功能社会化的趋势,鼓励老人与子女同城就近居住,构建满足需求的家庭服务体系。

平衡年轻人的工作家务负担,通过社会化服务减轻青年人群在子女入托、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负担。

人口是组成一个社会的主体。

家庭人口是组成一个家庭有机体的主体。构成家庭的基本要素。家庭成员总是以一定的姻缘关系或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家庭规模缩小是否也意味着单身人群,单亲家庭增长?

民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离婚登记人数仅为 29.6 万对。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去年四季度单季度离婚登记人数是 106.3 万对。因此今年一季度离婚登记人数环比下降了 72.15%。

同比来看,由于 2020 年一季度受疫情因素影响,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拿 2019 年一季度来做比较。2019 年一季度离婚登记人数为 104.8 万对,今年一季度比两年前降幅达 71.76%。

人口问题须认真对待………

知乎用户 蓝湖 发表

意味着没办法的办法

从传统观念上讲,哪个家庭不想子孙满堂,但现实是不允许的,从八零后这一代开始计划生育,导致了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而这批独生子从一零年左右开始成为社会的脊梁,开始需要结婚,需要生子,需要努力工作,但面临是什么,物价飞涨,尤其是零八年后房地产价格的增长,让八零后眼望工资单,手却遥不可及。

在传统观念中房子是家庭必需品,那怎么办,婚姻就一拖再拖,生育那就别提了,敢生不一定敢养,夫妻双方都需要工作,生了怎么办,父母照看,对很多家庭还不太现实,找保姆又是一笔支出,还不如自己辞职带孩子,但是又少了一份收入,这是很多年轻夫妻进入的死循环,最后解决的方式就是,在努力工作奋斗,有了一定基础,再生。好吧两年,三年过去也许如愿以偿,但大部分人会发现还是没变啥,除了年纪在增长以外,原因是工资没跑的过物价。

目前国内单身比例一直上升,还出现了所谓的单身经济,我对这个词真的没什么好感,不谈个例,大部分人谁想单身,从人性上讲,人是情感动物,需要群居及融入的,我单身我快了这种词语,只不过是一个言语理由罢了,试问一下,漆黑的夜晚,看到对面楼里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想不想需要个人陪伴?也许一句找不到合适的就把话题覆盖了。

目前天天焦虑失眠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逐渐年轻化到了九零后甚至零零后,其实从根本上的原因是随着社会发展,大家逐渐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科技,思维也比上一代变得不是那么传统,梦想开始笼罩着每个人,但同样也对教育,医疗等等体系或基础建设有了一些看法,初为父母,每天就要再教育上扮演一个教育工作者甚至可能都是专家了,对于医疗有些挂在嘴边的笑话是不敢生病,一生病一年白干,但这又是笑话吗,也许它真是。在表面上可能都是挺好的,要比过去好,但实际上呢,也许若干等级又出现了。

不得不说目前三十岁左右的人处在社会的承上启下阶段,影响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对我身边来讲,三十多岁没对象的也不少,大家都拼了命的去提高自己,努力奋斗,可能还是一个循环。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为了碎银几两,可偏偏这碎银几两,压断了世人的肩膀,偏偏这碎银几两,可解世间惆怅,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

知乎用户 兰因之谜 发表

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购房刚需。房价会涨得更快。

知乎用户 Asbeer Bedivere 发表

平均家庭人数继续缩小,拉低平均人口的单人和双人家庭在地域上是相对集中的。

近年来不婚族和丁克族的数量逐步上升,全国登记结婚的人口呈逐年下降之势。

再婚、复婚率却是连续增高,这意味着初婚人口的减少情况更加严重。

知乎用户 小马说事儿 发表

国家尚未富强,怎能儿女情长!

知乎用户 路人毅 发表

我猜,在现代社会,家庭模式可能已经落伍了?

你看,只要是发达一点的国家生育率都在降低,只有大部分非洲和中东战乱地区的生育率居高不下。

我们迟早要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缝缝补补,蹲一位新时代的孔子来改天换地。

知乎用户 拉条子神教 发表

分两个方面:如果往好了说,计划生育的效果显著

往不好的说,老龄化严重,新生儿出生率降低,未来人口会滑坡式衰减。这样劳动力价格上涨,制造业将迎来重大打击。可能很多人会说现在有机器人,有各式各样的人工智能来代替,但是这些设备的首批费用是多少呢?多少年可以降低设备开支呢?小工厂,夫妻作坊招不到人要怎么办?宣布倒闭?那么零零散散的业务量怎么解决,如果找大工厂效率高但是收费也高。成本提高最终由谁来买单?当然是普通消费者。

这是个恶性循环,现在很多小作坊的主要工作力都是年纪大的人,甚至还有在家已经退休的老人用闲散时间出来赚钱补贴家用。可能我这么说很多人表示诧异,难道这些人的孩子这么没有作为?父母都退休了还要出来工作。但事实就是这样,城市的房价、孩子的学习、日常消费、自己的消费等等太高,光靠两个人的工资很难撑起(大部分人收入都并不高)

总结:1. 之后小工厂招工越来越难,大家都希望做一些轻松,工资高的工作。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的上涨,很多小工厂会因为没有利润关门。2. 每年的通货膨胀依然在继续,工资上涨缓慢,更多的老年人出来工作,可能我们理论退休年龄是 60 岁,但是我们没赚够钱给孩子,退休之后依然需要赚钱补贴孩子们。3. 核心地段的房子(主要是优质学区房,环境好的豪宅)价格依然坚挺。边缘地带的房价会缓慢下滑。从全国看,一线城市(或者说人员流入大的区域)房价缓慢上涨。四五线城市的房子无人问津的情况越来越多。引入大厂,大公司等办法,或许将成为帮助内陆地区宏观调控房价以及人流的办法之一。4. 科技增长太快,年轻人心态越发浮躁,平复差距大,犯罪率缓慢增长。5. 鼓励生育将成为未来的重中之重,但是不解决年轻人经济问题,以及心态问题(网络上宣传大多是单身快乐,不要委屈自己男的要找白富美,女的要找高富帅等等的言论太有引导性)很难拉动年轻人的结婚率跟生育率。说白了生了养不起压力大谁愿意生,天天网上宣传单身好,谁愿意结婚。

上面说的大部分人看了会说 “关我 P 事,又不影响到我” 所以正确宣传、劝导年轻人明白人口缩减的对他个人的影响,也是很为重要的,可能我们大部分的想法是建议大家生育。是不是改为鼓励(当然需要奖品)。要告诉年轻人人口缩减对他们个人的影响,再次强调,这是重中之重。

知乎用户 Edison 发表

65 可能只是开始,十几后后可能推到 70。

结果可想而知,很可能交了一辈子,仅领了几年。

榨干

知乎用户 墨瞳 发表

户均 2.62

夫妻 + 0.6 个孩子

看来都在生不生孩子的问题上纠结

知乎用户 CHAN.K​ 发表

意味着在未来,有好多家庭就像白矮星一样消失。而不会像超新星一样具有新的生命力。

在你成为参天大树之前,直接连根拔起。所有财富化为乌有。

知乎用户 无名小豆 发表

影响就是:

我家明明六口人,但没房子只能人才市场户口,迁出去就不能回农村户口,买了房子考虑孩子读书迁户口,拆迁不敢动户口………

非得把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弄成几个户口本。

为什么???

知乎用户 教主 发表

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 2.62 人,一般来说,我们俗称三口之家,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有三口人,然而,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 2.62 人,少于 3 人,说明中国的离婚率在升高,不生或者独生子女在升高,

首先,中国的离婚率在升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单身家庭,要么是母亲带一个孩子,要么是父亲带一个孩子,或者说没有孩子的情况。

其次,不生或者独生子女在升高。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男女思想逐渐开放,他们已经完全不同于父母辈那样,多生几个孩子为了养老,现代年轻人独立生活能力较强,他们都不再需要依靠别人就可以活得很自在。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他们就不会考虑结婚,结婚后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就不会考虑生孩子。

知乎用户 鹊桥会 发表

丁克家庭将成为新时代的主流家庭,单身主义将成为新的个人主义,大家都不想这样的,但没法子啊,没钱就吃不上饭,人不吃饭会死的。

知乎用户 易天行 发表

老龄化,参考日韩

知乎用户 唐小兵 发表

曾经的养儿防老,变成了现在的为自己而活,中国家庭规模继续缩小的背后,意味着生育率的下跌和年轻一代的养老规划。

首先是生育率的下跌。

养孩子不容易,年轻人对于育儿成本的焦虑逐渐提上日程。在北上广养育一个孩子,成本起码在 200 万元以上,而这仅仅是到上大学之前。

![](data:image/svg+xml;utf8,)

“鸡娃” 式教育方式流行,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不惜砸入重金,各种兴趣班、思维班、早教班,很多家长平时给自己买东西舍不得,一旦说到给孩子的教育费用,马上就像打了鸡血,花再多的钱也愿意,也不考虑孩子到底能不能接受。

小骆驼根据网上公开的信息,大致列出了两张表格,第一张是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教育支出。第二张是一个孩子进入大学以及继续深造分别需要的教育支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大概估算以下孩子的教育成本。

表一:

表二:

如果孩子想上私立学校,那么还有表三:

最终的结果,家长更焦虑了,孩子更累了。

其次是养老规划。

养儿防老什么的都不靠谱,自己有钱了,老了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也是当代年轻人为自己而活的一种心态。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年轻人不爱生孩子,但人总要老的,生病的护工费、老了之后的生活费等等都需要自己承担,加上延迟退休,还不知道多久才能领到退休金呢,难道真的要等到没钱的时候再规划吗。

相信大家都清楚,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预计到 2035 年,养老金的池子即将耗尽,仅凭现有社保体系下的退休金,想在退休后维持现有的生活品质是很困难的,想要维持一个好的老年生活,就必须在年轻的时候,为自己做好规划。

因此,结合自己的目标,可以综合考虑银行理财产品、国债、基金定投、商业年金险等方式为自己存一笔钱,虽然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我是懂保险的小骆驼,如果回答对你有用,欢迎点赞、收藏!

如果有其他任何关于保险、理财的问题,欢迎后台私信我,一对一为您解答!

知乎用户 骆驼规划 发表

嗯,

这还是在 近 5 亿人户分离 和 1 亿多集体户口的基础上。

另外 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家庭规模变小的情况,

比如南朝时:

宋孝建时,周朗上书献谠言,谓:“今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庶人父子殊产,八家而五。其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

隋卢思道聘陈,嘲南人诗曰:“共甑分炊饭,同鐺各煮鱼。”

然后古代的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

唐肃宗乾元元年四月,诏:“百姓中有事亲不孝,别籍异财,站污风俗,亏败名教,先决六十,配隶碛西,有官品者,禁身。闻奏。”

« 宋史 »:太祖开宝元年六月癸亥,诏:“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 二年八月丁亥,诏:“川峡诸州,察民有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者,论死。”

« 辽史 »:圣宗统和元年十一月诏:“民有父母在,别籍异居者,坐罪。”

所以在座的诸位,我等在过去的一些年代,是要被论罪的

知乎用户 人间孤隐 发表

意味着房子会越来越便宜,生活会越来越好

知乎用户 按摩店 ceo 苏姿丰​ 发表

会带来哪些影响??会打破社会鼓吹的价值观。

常回家看看?谁不想回家看看,至少还能搓一顿,父母做饭自己清闲,但机票车票还不是要自己在运输紧张季节拼命高价买。

孝敬父母?都知道是传统美德,但是房屋限购,怎么安排父母?一起住,水费电费按户限额收,超出部分要高价。更不要说医保社保跨省的重重困难,父母生病即使他们在原地有医保,也不得不赶时间自己掏腰包。

好话你说了,实际操作你又不支持,耍谁呢?!这话再不要说!!

知乎用户 mamahong2 发表

码字太累,喜欢的,动动你们优雅的手,点个赞呗!

意味着交通出行建设方面的巨大进步。

意味着中国在教育方面的进步。

意味着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进步。

意味着人才竞争的加剧。

意味着中国家庭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意味着中国家庭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意味着年轻人,活的很累。

意味着中年人,活的很累。

意味着中国宝妈,活的很累。

意味着,老年人也活的很累。

意味着,中国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

意味的方面太多,不再一一列举。

会带来哪些影响?

毕业后,想找到心仪的工作,难度加大。

中低端岗位上的员工,高学历占比,缓慢加大。

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加大,心理压力不断加大。

婚恋观的改变,认同结婚不是人生必选项的年轻人,应该会越来越多。

影响太多,不再一一列举。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50 多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人口改变。

就从我们家人口的变化,来讲起。

我奶奶,养育 4 个孩子。

我姑姑,养育 2 个孩子。

我爸妈,养育 5 个孩子。

我姑姑的 2 个孩子,都只养育 1 个孩子。

我们家的 5 个孩子,4 家都只养育一个孩子,1 家养育 2 个女孩。

等我儿子长大了,想不想结婚,都难说?愿不愿意生孩子养孩子,都难说?

现在养育孩子,太难了。

不想结婚的,发个评论呗!

喜欢单身生活的,发个评论呗!

觉得养孩子太累的,发个评论呗!

知乎用户 似水流年 发表

这周周二(2021 年 5 月 11 日),随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各项数据公布出来,迅速成为了这些天网上最热议的话题: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孩子、原来的三口之家不再成为主流,单身丁克家庭兴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62 人,比 2010 年的 3.10 人减少 0.48 人……

一个特别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

此次人口普查,很多人纷纷把眼光放在了 “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 这个热点上。是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了?

  • 近些年,有关婚姻的负面消息太多,导致很多女人出现了 “恐婚” 心理:

现在不婚率越来越高了,大部分都是女人不愿意结婚。尤其是近几年,网上有关婆媳相处、夫妻矛盾导致的悲剧事件频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女性,更害怕步入婚姻的殿堂。说句不好听的话,她们是 “恐婚” 了。

今天(5 月 14 日),去年轰动全国的 “杭州杀妻案” 开庭了,再次受到众人的关注。许某因家庭生活矛盾,在家中趁妻子来某熟睡之际,将其残忍的杀害。

对自己同床共枕,生儿育女的妻子手段都如此残忍。这样的男人,女人当初为何要嫁给他呢?如果不结婚,不嫁给他。至少没有性命之忧啊!

有网友说:“与这样的人同床共枕这么久都没有发现,真是隐藏得够深的,好可怕,再也不相信爱情,再也不相信婚姻了!

还有网友说:“可怜的孩子,估计一生都要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里了。

……

  • 多元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也生动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速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更明白了婚姻的本质,他们认为,婚姻不再是你浓我爱,是赤裸裸的现实。

现实是什么呢?是票子、房子、车子!

现在的女人,不再像过去那样过着逆来顺受的日子,不再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了。她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越来越追求人生的快乐、自我价值观的实现。

更准确地说,现代女性,没有了必须传宗接代的必须观念,一生很短,活好自我,这才是最关键的!

更多的 “不婚族” 女性认为,物质和精神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之后,婚姻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近些年,随着文化意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西方的 “婚恋观”。她们认为,如果实在无法做到 “嫁给爱情”,那么,还不如单身一个人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很多人一直都在等待心中最完美的另一半出现。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女人,抛弃了以往家庭契约式的婚姻观念。慢慢走向独立,实现经济、人格的独立。

“谈恋爱闹心,麻烦,还是单身好啊。” 这是多少不婚女内心的真实想法啊!

但就是这种真实的想法,被长辈们称之为:“缺乏责任心”、“太自私的想法”。长辈们认为:“该结婚,就结婚;该生孩子,就要生孩子。要自我,但是绝对不能自我过了头。任何事情,一过头,后果往往就适得其反了。”

是啊,凡事都有度,什么年龄段做什么事情,多好啊!

美女作家张德芬是如何看待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了”?

最近在阅读张德芬美女作家写的新书《情绪自由,人生轻盈》。书中,有这么一个标题为:“无论结婚还是单身,幸福都不依赖别人” 的章节,让我这个已婚已生育两个孩子的女人感触特别深。

张德芬也关注到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了”。书中,她认为:不愿意结婚的女人,其实是聪明的。因为,这个社会对于女人还是有很多不公平的期待和待遇,难免让有条件的人对婚姻驻足不前。

“有条件”,什么意思?

张德芬认为,所谓的 “有条件”,当然是在经济上独立自主,不需要依靠男人生活。

我曾经问过身边好几个适龄未婚者,这其中,有男的也有女的:“如果父母不催婚,自己在心理上,情感上也没有想放弃自由,更没有急于生孩子的想法,那么,会不会一辈子就这么过了?”

我一个女性同事,一个即将奔三的未婚女,她的回答虽然不太好听,但特现实:“我干嘛着急结婚啊?结婚给人家当免费的保姆、老妈子?结婚去当传宗接代的工具?天天围着男人、孩子转?这种生活,我可受不了。”

印度上师萨古鲁是主张不婚的,他认为一个人可以好好地过,何必和一个愚者同行。但是他也尊重婚姻制度,他说,如果在经济上、社会上、家庭上、生理上、心理上,你有一定的需求的话,那么就结吧,但是智慧的人是不会结婚的。

针对上师萨古鲁的这个观点,张德芬认为,可以这么解释:

  • A:对不认真的修行人来说(只在表象上下功夫的修行人),婚姻是他们最好的磨练道场,也是会让他们原形毕露的领域。
  • B:对认真、全心投入修行的人来说,婚姻中的种种责任、挂碍、牵缠,的确会影响他们修行的进度。

不结婚,行不?答案肯定是不行的!

你不结婚,我也不结婚,大家都不结婚。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了!这是一种责任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

因为,既然我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我们就需要遵循做人的规律。人性不是规律,追求自我也不是规律。人是需要一代代传下去的。既然需要传宗接代,那么,结婚就是第一步!

对于我们这些 “普通的人” 来说,为什么需要结婚呢?

因为,除了养儿育女、家庭传统观念、社会价值观的需求之外,很多人也需要把自己的心思、情感、挂在一个地方。

如果那个地方是一个人,我们就会想要安全、靠谱地保有这个人,因为我们的情感、心思全都在他身上。

这种情况下,结婚似乎就是成为了一个最好的情感归宿地。把对方套牢,名正言顺地让他成为你的 “专属”,他的未来每一天,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都属于你和家人!

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幸福婚姻秘诀,不依赖别人

很多女性之所以不愿意结婚,其实说白了,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恐婚!

她们害怕结婚之后,多了很多的义务、纷争。她们害怕面对婆媳矛盾、害怕面对家庭琐事。

曾经有个好朋友婚后一年就找我哭诉:“鱼儿,我和他的婚姻走到头了。他这个人太过于计较、抠门,要他点钱花,登天一样难。并且,他这个人,还总是怪我太黏着他了,说他特别烦我天天黏着他,让他感觉在婚姻里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

细细了解之后,我才发现,朋友婚后生活不幸的最根本原因是:她结婚之后,便辞职做了一名家庭主妇,过着手心朝上的生活。因为辞职而失去了社交和经济,她每天的生活圈子就只有家庭和老公。

这样的婚姻,能幸福才怪呢!

我早就说过,女人,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实现经济独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过手心朝上的生活。因为,你一旦放下了尊严去依赖别人养着你,那你就失去了对他人的最起码尊重。最终,你在他眼里,成为了一个一无是处,还需要靠他养着,吃白饭的 “无用女人”。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男人,你会喜欢这样的女人吗?

有的男人,可能在经济方面,还算是比较大方的,愿意养着家中的女人。但是,他们绝对受不了女人啥都管着他,天天黏着他不放。对于男人来说,损失点金钱也许可以忍受,但彻底失去自由,这等于就是要了他们的命。

经济上完全依赖别人,心理情感上,也依赖别人。这样的女人,能收获幸福的婚姻吗?

张德芬说:除非是那些命中姻缘很好的人,否则,把心思、情感、存在感全部投在亲密关系上的人,是最为得不偿失的。

《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一书中,张德芬说:“真正的成长——尤其是有助于婚姻的成长,是认清你无法依赖任何人 “提供” 给你的幸福。”

你必须去寻得自己的 “一手幸福”,找到那种情感上不依赖他人,能够自给自足的快乐。

姐妹们,与其活在别人的婚姻里,不如活在自己的幸福中!

一个女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她嫁给了一个多么多么好的男人,而是她用自己的双手、头脑,有权利去选择了自己想要拥有的幸福婚姻生活,过上了她想要过得人生!

知乎用户 幸福鱼儿 发表

很符合现实呀

每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就对应一个

有车有房,父母_ _,不_不_的家庭,

当代的择偶观和人生观

知乎用户 不烦世事 发表

意味着房地产的两大支柱有一个已经到头了。

卖房子靠的就是两件事,进城和分户,户均人口不到三个人,这分户是不可能再分了,只能看进城了。

知乎用户 小书虫 发表

趋势向好,利好房地产。

最好快进到未来一户一人,假设每户至少都要有一套房,那么诸位想想,14 亿人如此海量需求,房地产业未来将是一片蓝海,把握现在就是把握将来。弟兄们快进场,时不可待。

知乎用户 估计就是 发表

意味着不婚主义的趋势日益增长,已经到了危险的警戒线,去老龄化靠自然消亡已经没有意义。年轻人的导向要明确,不能为金钱主义而奋斗。这样就会失去对婚姻的兴趣,加深了逃避责任和生孩子的欲望。

知乎用户 诸葛尘心 发表

意味着几千年来传统的家庭组织关系可能正在面临崩溃。但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发达国家早就是核心家庭模式了。也就是说两个父母加一个小孩。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 80% 以上,中国目前城镇化率不到 60%,随着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高。可以预见,每户家庭评论人口数还会继续减少。

另外,现在大城市高处天际的房价,内卷的工作环境。别说组成家庭了,很多年轻人干脆选择只谈恋爱不结婚。甚至是单身。

所以未来的社会形态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具体的可以参考邻居日本和韩国。希望我们的国家不要坠入低欲望社会的陷阱。

知乎用户 卡诺斯基 发表

谢邀!个人理解如果中国家庭继续缩小家庭规模,理论上就是人口要继续缩少,父母与子女分居越普遍,女性就越不愿生孩子,也是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少的主要原因了,人口的增加是要通过兄弟婶婆之间的竞争意识,人口才有增加的原动力的,强迫与金钱刺激是没有效果的。

知乎用户 响鬼 发表

宗族,家族,家庭的相继消亡不正说明人均生产力不断提高吗?

这是好事

知乎用户 顶缸专家 发表

九点半,

下班回宿舍的路上,

街边人影散漫,

突然觉得迷失了方向,

没时间吃晚饭,

还有很多的工作要赶,

时间一晃,

一闭眼又是第二天的太阳,

时间变得太过流畅,

两点一线织的网,

套住无法抽身的豆蔻时光。

他们都在喊,

生育率太低要计划开放,

可年轻人都在忙,

房价在飞涨,

没有一居小屋和惬意时光,

哪里来的齐人之乐合家欢?

也不是不想,

只是生活已经如此艰难,

我不忍心带他带来这人间继续被压榨。

好奶粉营养餐,

学区房补习班,

然后成为留守儿童散养,

跟着爷爷奶奶继承老一辈的一些糟糠思想。

我已经可以想象,

每年回去再见孩子时她陌生的脸庞,

和她躲闪和没那么亲近的目光。

你让我怎么办?

知乎用户 宋仁投​ 发表

有什么好惊奇的呢?计划生育下的独生子女一代开始成家立业了。当然家庭户持续缩小了啊。

知乎用户 左之拉 发表

家庭户人口缩小,那么家庭人口均住房面积不就增大了嘛!

知乎用户 徐子无 发表

房子不要那么大了 小户型更好买卖

知乎用户 Iamhere 发表

你如果没有那个给人发表意见的气量,没有听别人回答的诚心,就不要装模作样问,回头又删!你就做一个选项题!选项内容你按上面喜欢的写!

知乎用户 最近有点暴躁 发表

不看详细,谁知道意味着啥?非要说,总人口摆着呢,总人口没下降,每户人口下降,意味着现在户数多了呗。

知乎用户 讲讲大实话呗 发表

平均每个家庭人口 = 总家庭人口 / 户数,户数可以看作有房的数量。这说明人们拥有的房子变多了,大家都更加富有了,稳中向好

知乎用户 云端 发表

19 年我二舅出了车祸,躺在了医院里,同车的两个人当场死亡。

最后是昏迷→手术→瘫痪→残损→康复→工作

在这过程中。

我妈帮忙照顾他家的两个孩子上学期间的吃食。

我大舅托关系,找医生,掏钱。他的两个儿子帮忙修理大卡车,跟着车队多少挣点。

我二妗试着做直播,做微商弄点钱补贴家用。


我只清楚这一些。

这是我妈上一辈,一家三口兄弟姐妹互帮互助的情况。

假如是我在那个年龄段出了车祸。

那我最好祈祷创④我,而且创④我的那个人是有钱的,别让我成为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正我是觉得 90 还好吧

00 这一代人 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下滑,社会的风险程度上升。

知乎用户 千幻 发表

意味着人民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路被某些人堵住了。

我们应当

1. 加大一线城市土地供给;

2. 放开一线城市落户限制;

3. 降低企业员工税负;

4. 加大偷税漏税打击力度;

5. 革了某些资本代言人的命,彻底扭转社会风气。

知乎用户 达瓦里希 发表

不知道怎么算的,虽然我还没结婚,但已经和父母不算在一户了…

知乎用户 梦中雨入我心 发表

意味着有大量的房子用来给小家庭居住。

三代同堂极为少见。

空巢老人、空巢家庭、空巢青年遍布全国。

意味着房地产供应基本满族人民需求。

知乎用户 甄昊元​ 发表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小学那会数学题

面积为 56 平方厘米的长方形,能切出来几个八厘米的圆出来

7x6 56 但是只能切出来了六个,因为剩下的是没法用的

所以你这 2.62 是算错了吧

知乎用户 是男生的慌姐姐 发表

这个户均人口计算方式槽点太大,单独拿出来说简直低智。

知乎用户 cheny 发表

平均两个半

平均一家两个半,增长人口在递减;

经济速度快发展,工资实力慢几圈;

四个老人齐上肩,还有孩子扑身边;

房贷车贷又扑面,可想生活不简单;

我辈岂怕泪和汗,发奋图强不偷懒;

天下无免费午餐,自己梦想自己全;

成功自当很淡然,失败也不留遗憾;

堂堂七尺男子汗,火力全开加油干;

谢谢您的赞和关注

知乎用户 丫韵​ 发表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与发展,家庭解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们为什么会组建成家庭,为了共同分担风险,呃,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个人就可以承担自己的风险。

结合以后不但承担自己的风险,还要承担别人的风险。

不要把爱情说的那么好听,其实就是需求 / 利益的交换(至于谁吃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科技的发展技术进步把男女的差异不断缩小。

以前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在古代甚至八九十年代,很多工作都不要女性。

现在女性也可以开挖掘机,塔吊,开火车,货车,战斗机,导弹。

男女都觉得自己吃亏了(都说自己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这个问题无解。

还有啊!为什么我觉得家庭解构是好事呢!

就像你说的一样,一个人独自生活没有那么多约束!也不用忍受资本家上层的剥削。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没酒喝凉水。

知乎用户 sss 星辰 发表

这有什么。自古以来,家庭的规模就是不断在缩小。在很久以前一个社会是一个家庭。后来生产力进步之后家庭的规模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家族。再后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进步,家庭又变成了三口之家的规模。

可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家庭的规模在不断变小,我国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是我国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我们应该高兴又赢了。(狗头)

知乎用户 MMA 两只沈梦溪​ 发表

绝户多了

知乎用户 退不退 发表

房价教育新大山,不婚不育保平安。

知乎用户 皇家铲屎官 发表

伴随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父母与子女都更独立了,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怎么处理责任与义务,亲情与经济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大。

知乎用户 提示盲道 发表

原来生孩子 是为了自己老有所养

现在 养活他都费劲 他还哪儿有能力养你

现在生孩子 纯粹是给国家做贡献

可不能老这么白要贡献吧 你得像其他国家一样拿高生育补贴 拿高社会福利换啊

不然百姓自己过就得了 还要你何用

啥?你舍不得花钱

那不是开玩笑么

知乎用户 henry 发表

意味着家族本位社会的继续解体,失去大家族无条件庇护的个体越来越缺乏安全感,只得往外部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或者不断内卷来缓解安全感缺失的不安,于是个人主义和极致利己主义泛滥,具体表现参见太平洋对岸。

知乎用户 风继续吹 发表

这是好消息,省得一家人还要搞宫斗,还感觉很牛逼的样子。

知乎用户 混沌与秩序 发表

做个算术题,中国按十亿人口算,三亿老人,三亿小孩,四亿中青年。然后全部都结婚,都至少有一个孩子。那么三十年后,三亿老人还有不到一亿,三亿小孩长大了。四亿中年变老了。孩子生了两亿。则变成了五亿老人,三亿中青年,两亿小孩。以此类推五十年后,则是五亿老人,两亿中青年,一亿小孩。

房子呢?三五十年后,则变成危房或者废墟。用地成本增加了,建安成本也高了。所以房价不会太低。然而大量的闲置土地很难复耕。年轻的两亿人需要养活至少六亿人。他们的生活只会压力更大而不会轻松。不是我们想象的不用奋斗了。因为人的寿命增加了而房子的寿命却缩短了。闲置的土地不能产生收益,反而养护或者物业的费用支出逐渐增加。

家庭结构缩小是生存的选择,因为人们的生活支出覆盖不了更多的成本。生活水平的发展也不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协作,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移。个性的追求大于群体性的合作。暂时的奖励或者激励机制不会改变家庭结构缩小的趋势。

知乎用户 朱亚杰​ 发表

资本不加限制就会作恶

知乎用户 木剑先生 发表

意味着很多,但更关键的是影响

意味着什么长话短说,家庭规模越来越小,意味着独立个体越来越多,字面上理解是孤独的人原来越多。有好有坏。因为不可忽视的一条是中国老龄化加重之后,意味的孤巢老人的数量占比很大。这个问题恐怕是未来数十年共和国要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影响的话其实有好有坏,短中期,中国的人口红利,尤其是劳动力会大幅度削减,这个铁板钉钉了。长期来看,未必影响到国家或者人民的长期规划。可能除了房屋中介。

首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会减轻父母的负担,被动的。原因很简单,出生率下降会直接影响招生率。本捉襟见肘的优质教育资源会在未来某一时间段繁荣起来。达到一个比现在理想的多的基础教育环境。而孩子们的晋升渠道也会比现在好。甚至好得多。

其次,中青年阶段的劳动时间可能会大幅度提升,最直接的是延长退休造成的,这样会直接印象中国的医疗资源重新做配置,可能会有新政策下的私营医疗体系,加上现在的科技做支撑。私立医院会蓬勃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不是各种整形或者男科女科。而是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特定服务。以减缓占用过多的公共医疗资源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在公立医院享受较为平等的待遇。

再次,中老年阶段的社会活动以及看病医疗会成为最重要的最紧急的政策问题。在我们达到小康的既定目标年限,应该也是本世纪中期国超过六十岁老人的峰值,从国家到社区的配套设施应该逐步完善,来减轻个体的负担,比如减轻孩子或者中青年人的负担,毕竟老人是全中国的老人,还是各位的父母。

最后,只要第三条,能共同度过,前两条其实都是好的影响,我们只要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社会活动以及养老问题,基本解决即可,我们会得到更聪明,受教育更全面且更普及的青少年,有竞争能力日益提升且壮大的中青年团体,会比目前阶段获得更高,甚至无限高的国际,国内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知乎用户 lcua 发表

我觉着挺正常的啊,按最普通的三口家庭都活到 65 岁 1-18 岁在家住 30 岁生孩子算,其中 1-18 岁(未成年在家)25-28 岁(婚前在家)30-48 岁(孩子在家)在 3 口之家,18-25 在学校,28-30 岁(已婚未育)48-65 岁(孩子结婚)在两口之家算,大概是 2.86,生孩子晚点,加点不生孩子的,加点二胎的,不少在集体户上的,差的不大

知乎用户 妖言 发表

又不是 1.62 优势在我

知乎用户 大化自在天 发表

虽然来说,可能又各种原因导致平均家庭户口数仅为 2.62,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近些年一些现象越来越明显,

老人不愿意和孩子住在一起,

夫妻二人不想再生二胎,

成年子女远离父母到外地工作,

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结婚!

是什么让亲人难以相聚在一起,

我想更多的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

知乎用户 孑孓 发表

中国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 2.62 人,意味着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 2.62 小于 3,是会带来一些影响的。其他就不多了,问题有点 min 感,怕被 Sh 帖 J 言。

知乎用户 法国阿中 发表

缩小了有好处,比如,有的同志,三口之家,就一个孩子,也非搞 2714 套不可。如果俩娃,还不用双倍 5k + 套房子吗?

知乎用户 guobin 发表

上海世博会当年按户口簿发门票,夫妻有两套房的为了这迁成两户;许多地方为了方便出去打工的群体就给他一人一户办一本户口簿;孩子为了读书一人户口迁城里房子,父母留在老家等拆迁。无法一一例举,太多原因,总的还是经济发展,房子多了是主因。

知乎用户 我不说 发表

我户口上 3 个人,我,我儿子,我女儿。(我跟着房子落户)

我老婆的户口在乡里:她爸妈 和他 3 个人。(一直没迁出,想着农业户口珍贵)

我老爸 老妈 老妹,户口 3 人(我妹一直没迁出,想着农业户口珍贵)

我舅子一个人一个户(跟着房子落户)

老婆嫂子家 爸妈,嫂子(独生女),两个娃,户口 5 人(城市土著,跟着教育资源落户)

我妹夫 1 个户口 加上我外甥(跟着房子落户)

这里总共 6 个户口,17/6=2.83.

接近平均值了噢~~~

知乎用户 LitLitDotDotPaPa 发表

第一,味着少子化啊,第二,年轻人不再与老一辈的同住了,需要更多的个人空间。估计以后和日本没什么两样了,哎,再也回不到北京大杂院的那种生活

知乎用户 咔咔咔 发表

首先家庭人口缩小意味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从社会发展上看,有一个名词是社会单位,社会单位就是获取在社会上生存所必须资源的基本组织,人类最早的社会单位是部落,在蛮荒的太古时代一个人离开部落大概率是活不了多久的,个人的生活发展完全依赖于部落,社会进一步发展到了封建时期社会分化阶级形成,这时候社会单位就成了宗族也就是大家庭,封建社会中社会管理制度不全面无法涵盖所有人,宗族管理是封建时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的成熟的宗族还为提供了包括医疗教育在内的社会服务体系,这时候你所处的宗族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对宗族的划分,到了近代大宗族大都被打破分成了一个个大家庭月就是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血脉维系的亲情让整个家庭的向心力让这种大家庭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的社会单位,而现今的中国大家庭再次被打破,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成了社会单位的主流,其实这种社会单位的变迁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个人的努力已经足够在社会中生存进而发展,社会积累的财富会以社会福利的形式支持个人为主的社会单位在社会中立足。

知乎用户 何川 发表

意味着小家庭是趋势啦!以后小两口生活得多,所以独居老人,空巢等现象要关注啦!护理,养老,保育,托教要更加成熟啦!

知乎用户 疯子铠 发表

出生率下降只是现象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过好像没有多少人能看得到本质

以后 2.6 这个数字只会降低,并且一直降低,如果现在这样还未改变的话,或许以后鼓励乃至奖励二胎都不一定会生了

知乎用户 心之逆鳞​ 发表

难得赶上平均数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2020 年新生人口会跌破 1000 万吗?

知乎用户 YTM​ 发表 就算今年不跌,几年内也会跌下来。 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或多或少的都感受到了,这个社会财富分配体系的畸形。 表面上来看,一切都很商业、很合理。实际上,现在是一个资本竞相角逐垄断利益的年代。 还记得阅文么? 肆无忌惮的剥 …

如何看待 2018 年中国新生人口 1523 万?

知乎用户 ylshao​ 发表 这是网红留几手 2014 年写的一篇文章《给自己孩子一个可选择的人生》,阐述自己为什么不结婚,不要孩子。至今我还记得某个女网友回复,大意是一边喂奶一边刷微博,看到这篇文章就泪奔了,要是她一年前看到这篇文章,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