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洪水更可怕的,是每一次灾难背后都有相似的原因 | 声音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遭遇持续强降雨,多地发生洪涝灾害,河流超警戒水位,水库溃坝、火车停运,郑州市区则出现严重内涝,导致地铁灌水、医院停电。处于灾难困境中的人经历着无助与绝望,更不幸者已经失去生命。悲剧真的完全无法避免吗?媒体强调此次洪灾属“千年一遇”,这是否足以解释所有死亡的发生?郑州市气象局连续五次发布红色预警后,为何没有停课、停业,地铁仍在冒险运营?灾难发生初期的紧要关头,人们只能在微博和微信中见到可怕的片段和微弱的呼救,主流媒体是否作了足够及时且真实全面的报道,为人们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面对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城市设施的防御能力也许有限,但这就意味着无需再考虑改进下水道系统了吗?

灾难对人类唯一的帮助,可能就是当它再次发生时,人们得以运用已有经验,避免类似错误导致的伤亡和损失,而进步没有捷径,它只能来自不同机构和群体的共同投入,媒体要挖掘事实、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专家对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为改善现状提供专业支持;政府则应总结教训,推动政策制定、完善法规、落实措施等。

今天推送的主题书单囊括了不同国家经历的各类巨大灾难,记录下他们面对灾难时的应对与失误,对事件的追问、调查、追责和探讨,以及灾后如何扶持民众、重建社会。洪水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每一次灾难,都因为相似的错误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以下这些作品凝聚了人类的灾难记忆,希望对我们有所启示。

巨浪下的小学

[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 尹楠 / 文汇出版社 / 2019-10

· 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

海啸发生时在校的89名师生中,84人遇难。一些学生幸存,是因为地震后海啸前他们被家长接走了。学校明明应该是日本最安全的地方。为什么?据幸存学生回忆,地震后师生在操场集合等待,班主任无视超级海啸的警报和学生提出的到附近山上避难的建议。为什么?

英国旅日记者、作家理查德·劳埃德·帕里的《巨浪下的小学》就是为了解答这个“为什么”。帕里以地震时自己在东京的经历为切入点,以极富同理心的笔调,追随着遇难学生家长从地震后等待孩子回家到四处寻找孩子尸体,直到大川小学的疑团浮出水面后转变成追责。帕里指出,葬送大川小学师生的并不是海啸,而是傲慢僵化而隐忍顺从的日本社会规范。

大浪涌起 : 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怎样改变了美国

[美]约翰·M·巴里 / 王毅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9-1

· 这场洪水不仅仅是天灾,也是人祸。

洪水是人类自远古以来就不断面对的一大挑战,也是历史与文学叙事的一大母题。1927年,流域面积广布美国小半国土的密西西比河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水,并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场洪水不仅仅是水利工程的问题,它还牵扯到种族关系、金钱利益、权力结构、政治版图,乃至世界观。可以说,它是美国社会的一个分水岭。

北方密西西比河流域之外罗德岛长大的历史学家约翰·M·巴里在密西西比河下游新奥尔良居住期间,得知了这场洪水,由此萌生了为它写点什么的念头,于是就有了这本《大浪涌起: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怎样改变了美国》。本书就像密西西比河一样,有着庞大的体量、丛生的枝蔓、汹涌的波涛。巴里用他的笔,传神地再现了工程师如何互杠,显要如何勾心斗角,种族和谐的虚境如何破碎,人定胜天的谜梦如何幻灭。读过本书,我们发现,这场洪水不仅仅是天灾,也是人祸,权贵获利,遭殃的却是普通人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

热浪 : 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

[美]埃里克·克里纳伯格 / 徐家良 / 孙龙 / 王彦玮 / 商务印书馆 / 2014-1

· 人应该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和死去?

本书以1995年7月美国芝加哥市遭遇的造成700余人非正常死亡的热浪为研究对象,作者结合具体的事件背景,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孤独中去世?进一步的相关问题是,人应该如何有尊严活着和死去。作者通过对城市家庭传统、邻里关系、公共政策、新闻报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剖析,探讨了造成灾害的社会因素。这一深入并富有解释力的社会剖析,使此个案研究具有典范性的指导意义。

控制自然 : 面对洪水、火山、泥石流,我们站在哪里?

约翰•麦克菲 (John McPhee) / 郭筝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3-5

· 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人类到底站在什么样的位置,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风险,都是大自然。对河流来说,改道很正常。对山体来说,滑坡很正常。对地球来说,风雨都正常。于是,泥石流可以直达好莱坞脚下。飓风可以席卷纽约。暴雨可以淹了北京。地震威胁着东京。

在洛杉矶,人们挖掘巨大的沉砂池,反复“接收”泥石流。在密西西比河,人们筑起大坝抵抗洪水,谨慎地预防河流改道。在冰岛,人们用巨大的水管冲向爆发的岩浆,试图使之冷却下来。

房子被泥石流毁掉的人仍然不愿意搬出危险区,被警告危险后置之不理最后被毁的教堂反过来诉讼政府管理不力;依靠大坝生活的渔民和工业区向管委会提出各种互相冲突的要求;被火山逼走的居民只能成为异乡客——自然灾害涉及的远远不止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的,是人类社会在灾难中的整体行动。

同自然争夺控制权的斗争由来已久,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人类到底站在什么样的位置,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抢夺?改造?征服?利用?还是——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没有那么简单。一切没有定论,但是值得从根本上思考。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菲先生,身处环保运动轰轰烈烈的美国,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开阔的视野来面对环境问题。他以非常客观的研究态度描写了三个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故事,详述了身处其中的人的困扰、思考和行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家,身处其中的普通居民,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职责,出发点都不一样,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面对同样的风险。在风险中生存,是必须有的觉悟。

福岛/辐岛 : 十年回首诘问

刘健芝 / 黄小媚 / 何志雄 编著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1-5

· “我们就在临界状态”。

福岛第一核电站一百余万吨核污水倾入太平洋,或将祸及子孙后代,但这只是核电产业污染问题的冰山一角。

本书以福岛核危机为“麻雀”,从核电原理,核电事故分类与危害,核电产业与地方政治经济的关联,核电共同体的推波助澜,核电的“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二战”后核电产业发展的国际政治背景,福岛核危机与社会运动等多角度剖切,打开了理解核电问题的广阔视野。

切尔诺贝利 : 一部悲剧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 宋虹 崔瑞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20-7

· 切尔诺贝利式的悲剧,会不断重演吗?

当权者盲目追求国家实力,想摆脱经济困境却走上歧路,孤注一掷地要与西方世界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一较高下,事故发生,却急于阻止信息传播,宁愿牺牲民众的健康也要掩盖真相——切尔诺贝利式的悲剧,会不断重演吗?事件通常被视作苏联体制终结的序幕,核辐射之下无人能逃,致使苏联人对莫斯科及其推行的政策愈加不满,民众开始要求政府公开信息,保密文化逐渐退却,首批苏联民众团体和政党也在生态运动中出现。苏联解体后,相关保密档案逐步解禁,好像所有这些与苏联这个国家一样,成为有待研究的历史。然而,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再次敲响警钟,人类尚未能远离灾难。切尔诺贝利的教训还有哪些?如何在历史脉络和国际背景下理解这场灾难?

《大国的崩溃》的作者、东欧史学者、哈佛大学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在这部全景式的作品中,详细叙述了从核反应堆爆炸前夕,到2018年完成核反应堆最新覆盖的整个过程;他以历史学家和亲历者的双重身份,采访各行业的人物,多角度分析灾难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在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的追随者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能从切尔诺贝利事件所吸取的教训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保持核项目在国际间的紧密合作,消除孤立主义。

坠落与重生 : 9·11的故事

[美]米切尔·祖科夫 / 杜先菊 / 文汇出版社 / 2021-1

· 灾难面前个体的生与死、脆弱与坚韧、悲恸与振作,“从他们的故事中可  以照见我们自己”。

20年前的9·11恐怖袭击震惊了世界,成为了时代的分水岭,也成为了许多人终生难以愈合的伤。米切尔·祖科夫的《坠落于重生》大量采访了9·11的相关人员,记述了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的希望和绝望、恐惧和勇气、求生和互助,全面展现了灾难面前公职人员和普通人最本能的人性光辉,以及烙印在人们身上和心里的痛,体现了一个国度最伟大的一面。本书重温了9·11的点点滴滴,让经历过9·11的人们重新回到当年的氛围之中,也让后9·11时代出生的年轻人直面那份他们未曾经历过的伤痛。

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 : 南方都市报汶川地震报道全纪录

南香红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2009-8

· 面对灾难,如何做有价值的报道?

“汶川”特大地震对南方都市报以及全国媒体来说,是一场前所未遇的重大考验,巨灾面前,经历了新新闻观念洗礼的大众媒体,如何迅速反应,全面应对?南方都市报以自身的宝贵经验提供了一个富有价值的参照。灾难发生一年后,直接参与灾难现场一线采访的南都首席记者南香红,以亲身的经历和采访相关当事人,以第一手鲜活资料和新闻案例,撰写出《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一书,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南都“汶川”报道的经验,归纳总结了灾难采访的诸多守则,其内容涉及采编工作的各个层面,并广泛吸收国内其他媒体以及国外优秀媒体的灾难报道经验,对于新闻媒体的巨灾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Disaster by Choice : How our actions turn natural hazards into catastrophes

选择灾难:我们的行动如何将自然灾害变为灾难

Ilan Kelma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20-5-1

· 所谓灾难,是我们无力应对环境和自身。

地震、传染病、飓风等自然灾害是人类在历史上不断遭遇,甚至司空见惯的环境现象。为何时至今日,我们仍难以应对?在本书作者看来,真正的灾难不是龙卷风、火山爆发或气候变化,而是人类的伤亡、财产损失,受灾者的无援境地,以及由短期灾害导致的长期灾难。

造成灾难的因素很多,它们常常源于我们所在地区的政治环境,以及对社会问题的长期无视和纵容。但是,大部分由人为原因所造成的损害,最终都被归咎于自然。 因此,灾难不仅由自然灾害导致,更是人类选择和决定的结果。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置于容易被伤害的环境中,那当灾害来临,无人能阻止它最终演变为灾难。本书探讨了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灾难事件,提出人类必须有效应对自然力量,夺回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的主动权,通过作出更好的社会决策,使人们在自然释放能量时,减少财产损失和生命的消亡。贯穿始终,作者的信息非常明确:所谓灾难,是我们无力应对环境和自身。

The Big Truck that Went By: How the World Came to Save Haiti and Left Behind a Disaster

卡车驶过:世界如何拯救海地,又留下灾难

Jonathan M. Katz / St. Martin’s Press / 2013-1

· 善意为何会出错?

2010年1月12日,西半球历史上最致命的地震袭击了完全无力应对它的国家。Jonathan M. Katz是美国在海地唯一的全职新闻记者,那天他与其他数十万人的房子一起倒塌,书中记录了这恐怖的一天,普通海地人的遭遇,以及世界对这个国家的“援助”。虽然超过半数的美国成年人为海地捐款,但三年后,它最基本的承诺:为无家可归者建造安全的住房,减轻贫困,以及加强海地未来面对灾难的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实现。 

本书对国际援助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富国提供援助的方式使穷国看起来无可救药,却又同时使数百万人陷入贫困和灾难的循环之中。作者通过追踪援助资金的去向,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真相,即好心为何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以及如何才能使援助更有效。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 “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这一观点?

知乎用户 黑白​ 发表 没有脑子,只有屁股的另一种说法。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我觉得作为网民,至少能区分辩论中的攻击和防守行为,以免吵个架都自欺欺人感觉自己赢了。至少知道那些故意谬论,以免被人忽悠了还在叫好。 争论中往往存在立论,攻 …

人类征服不了的岛屿——弗兰格尔岛

猛犸象最后的栖息地,人类在这里输给了北极熊。 文 | 香川克之 人类统治地球少说也有几万年了。面对人类这群超级掠食者,鲜少有动物能抵御得了他们的疯狂进攻。但如果说,地球上还有人类征服不了、或者说征服成本过大以至于被动物击退的地方,恐怕很少有 …

舌尖上的蝙蝠|大象公会

人类与蝙蝠的互相伤害。 文|陈民镇 蝙蝠是动物界的奇葩。 它小小的身躯简直是一个大型病毒库,包括狂犬病病毒在内的一百多种病毒集于一身,俨然活体生化武器。在高度密集的群居状态和长距离飞行过程中,蝙蝠们互通有无,实现了病毒的集散。而出于其特殊的 …

有多少朋友相信是有高度外星文明存在的?

品葱用户 Shaco 提问于 6/24/2021 聊一个相对轻松的话题吧,美国国防部将于本月25日也就是明天,向美国国会提交一份有关UFO目击事件的非机密报告,这可能是首次表明UFO是真实存在的。 关于这类话题一直都是我比较偏爱的,我始终相 …

为什么《三体》评价这么好?

知乎用户 yn yr 发表 阿西莫夫的小说,即使是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我还是能猜出几处的发展方向或者冲突解决方法的。 三体我一次都没猜中过。以为是死局了却豁然开朗,以为是反杀了却被按在地上,以为是一个恐怖的结局,实际是没有结局的恐怖。 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