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为什么评价那么高?这部电视剧值得看吗?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谢少宝 发表

这里面的台词也很有趣。

就说一段。

荣禄快死的时候,袁世凯去看他。

荣禄握着袁世凯的手说,慰亭啊,这世上德才兼备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你,是有才的。

潜台词是啥?

哎,你这人缺德啊。

知乎用户 Duke Sean 发表

只说一个角色,慈禧。

在《走向共和》之前,很多演员演过慈禧,最出名的莫过《火烧圆明园》和《大太监李莲英》里的刘晓庆。哪怕当年我还小,也觉得刘晓庆演的不对,至于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

直到我工作多年,经历了太多人事沉浮,才慢慢明白政治人物大体应该是什么样子。象刘晓庆这么嚣张跋扈的慈禧,不知道能不能活到咸丰死之前。

而看到吕中在《走向共和》里对慈禧的演绎,我大惊且大喜,对啦对啦,这才是慈禧啊!这个阴郁、说话做事慢慢吞吞、大气却又小心眼、深谙权术奥妙、轻描淡写面对群臣却又机心百变的老太婆才是慈禧啊!

可见大部分编剧、导演、演员都根本不懂政治和政治人物,而张黎导演,以及包括这部戏里的很多演员,都深刻地理解政治和政治人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黎叔镇楼

《走向共和》创作的初衷来源于制片人刘文武,他是张黎的湖南老乡,大灰机省一向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

两人愉快的合作来自于《雍正王朝》,张黎当时担任艺术总监,刘文武是制片人,剧本创作是刘和平,刘和平老师最初给《雍正王朝》定的调子是 “当家难”,《雍正王朝》开机是 1997 年,这个调调很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朱总理改革前,新权威主义思潮澎湃,官商勾结,地方财政全是诸侯经济,中央的经济控制能力严重下滑:“十亿人民九亿商,大家一起骗中央”,而导演胡玫也很认可这一点,她之后又顺着这个思路拍了《汉武大帝》

但是刘文武对这个调子并不完全认可,他有更多的反思:

当家,当谁的家?君权神授的时代,家国一体,皇帝的权力天生合法,这当然没问题,但是在一个现代的民主法制国家,当权者的权力是老百姓给的,还能把国事当家事办吗?

在《雍正王朝》开播的同年,刘文武找到了湖南省宣传部部长郑佳明,提议拍摄一部关于晚清的电视剧,然后郑介绍了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高建民,高提议他把晚清和民国结合起来,但是两位大佬的建议只是框架,像《雍正王朝》是以二月河老师的小说作为蓝本,而晚清民国这段历史,“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变革之剧烈,变化之丰富堪称中国历史之最,没有任何小说或者戏剧可以作为剧本的依托,于是刘文武在长沙广电局局长罗浩的帮助下找到了当时湖南湘剧院的编剧,曹禺文学奖获得者,盛和煜老师,三人从零开始,埋头阅读海量的晚清民国史料,一步一个脚印,重建通天塔

《走向共和》制片人刘文武

《走向共和》制片人罗浩和妻子宋祖英

由于工作量浩繁,一年之后,刘文武又邀请了《晚清历史报告》的作者,《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建伟老师加入剧本创作团队,剧本的分工由此明确:盛老师负责晚清部分,张老师负责民国部分,《走向共和》今天看来确实有风格不太一致的地方,但是确实已经做到了极致

为了让剧本通过审查,刘文武专门邀请了湖南省委书记文选德,和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牧作为剧本顾问,专门为 “历史敏感问题” 把关,同时每写完 5 集,剧本就会送到广电总局副主编仲呈祥那里作审读,在经过了 4 轮反复修改之后,剧本获得了大佬们的一致认可,最终通过审查,而张黎后来导演的《大明王朝》的剧本审查小组包括明史专家冯尔康和云南省委书记王天玺,也是顺利通过,真正用心创作的东西没有人会阻拦你

盛和煜老师之前从未写过电视剧剧本,“三年不飞,一鸣惊人”,《走向共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盛老师的才华深深地折服了吴宇森,并获得了合作《赤壁》的机会

《走向共和》是张黎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储才仰望,厚积薄发”,当刘文武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张黎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在《雍正王朝》合作时便想要突破局限的机会:突破旧体制下的 “当家难”,走向新时代的 “找出路”

《走向共和》的准备时间是三年半,在《三国演义》结束后的后计划经济时代堪称一个奇迹,张黎加入了创作团队,五个人整理出了一份超过 1100 人的人物传记,然后精心整合复杂的人物关系,作艺术上的筛选合并,然后精简到 300 人,最后出现在《走向共和》中的是 140 人,每个人都有详细的人物生平,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观点,而贯穿全剧的是主创团队的理想:通过那段历史寻找中国的出路,张黎后来讲过:“拍历史剧没有 “资治” 的作用,就去拍戏说好了”

《走向共和》的拍摄期是九个月,摄影棚在大兴,这个占地 9000 平方米的大棚里包括慈禧的寝宫,李鸿章的宅院,袁世凯的总统府,甲午海战是在青岛借用军舰实景拍摄,日本戏是在中山拍摄,民国戏则是在上海完成

在大兴的剧组,张黎要求演员要提前 45 天报道,主要演员必须要通过五人小组每一个人的认可,当时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李鸿章,团队跑遍了全国进行演员筛选,最后找到了北京青话退休的王冰老师,当时 70 岁的王冰老师因为身体一直不好,已经有 20 年没有拍戏了,读了剧本之后非常感动,重出江湖,在剧组一直待了七个月,王冰老师是剧组里舞台经验最丰富的,他活跃的时代剧组里的很多人都还没有出生,王冰老师上装都是自己动手,每天和大家聊天对台词,试造型,形成了很好的剧组氛围,而扮演慈禧的吕中老师是北京人艺的台柱,在准备过程中熬夜看剧本大病了一个月,张黎也是专门等到吕中老师身体恢复之后才开机,这种尽善尽美的诚意是良好的剧组氛围的保障

扮演袁世凯的孙淳到剧组比较晚,而且他的身材和袁世凯还有一段距离,张黎给孙淳开了小灶,每天要吃四大碗的面条,还在会议室放了一张乒乓球桌,让孙淳每天坚持打球,张黎告诉孙淳,这种狠劲其实就是根植于袁世凯这个角色身上的,能不能增肥其实都是次要的,就是要把这股劲保持住,结果开机的时候孙淳真的就长了 30 斤肉,和袁世凯形神俱似,后来张黎在拍摄《大明王朝》时,对扮演海瑞的黄志忠也是同样的要求,黄志忠当时比较胖,张黎让他少吃饭,要瘦下来,而且每天还要跑一万米,这种饥饿和坚决的状态其实可以把海瑞那种决绝的感觉由里向外的带出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海刚峰一句怒吼 “我大明朝还有神剑吗?!”,其实这种爆发力里面潜台词也有 “老大,晚饭能不能多加两馒头?”

扮演李鸿章的王冰老师和扮演慈禧的吕中老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走向共和》剧组对演员的自我要求很高,提前到剧组的这 45 天是没有工资的,愿意就来,不愿意就请走,不管你名气有多大,所以《走向共和》的剧组的拍摄状态是非常好的,老演员多,真心为艺术的演员多,这种状态在张黎后来的剧组中也是保持一致的,早上五点就准时起床背台词,找状态,要是有谁偷懒,台词没说好的,大家都会鄙视,压力是很大的,所以每个人都全力以赴,而张黎作为一个摄影出身的导演,在表演技法方面能给演员的指导很有限,所以他在下面和演员聊人物背景,陪着他们去做功课,张黎基本能做到有问必答,比如张黎给孙淳说袁世凯的戏的时候,并不会直接告诉孙淳应该怎么演,而是给孙淳讲袁世凯的很多细节,比如他爱吃什么啊,走路什么姿势啊,他的朋友和亲属的回忆录里面是怎么说他的啊,等等等等,像王冰,吕中,孙淳这种级别的顶级演员都是非常有悟性的,把这种小细节融入到表演里面,一通百通,一个人物在什么情景下面该有什么样的反应自然就出来了

张黎的习惯是要拍摄一段历史,就要成为那段历史的行家,要做的事情就必须全力以赴,有一段时间,母校北影找他帮忙带摄影的实习生,张黎带一个生气一个:“都根本不热爱自己的行当”,不热爱一切都是扯淡,我们今天看《走向共和》,就是一群真心热爱艺术的人,有自己理想的人,一起花了心血做了一件让自己满意的精品,这种真诚和执着戏里戏外都是一样

知乎用户 小约翰​​ 发表

剧情当年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了,我说另一个角度,是我觉得《走向共和》的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

演员造型的高度还原!

虽然历史剧很多片都能还原历史人物的形象,但大多数只能还原主要人物,只有几个角色能做到非常相似,而且是在现代的化妆技术之下的,走向共和作为一个十几年前的连续剧,其演员造型的还原程度直到现在依然让人非常惊艳。

废话不说,上图:

首先是孙淳演的袁世凯,活脱脱袁世凯再生,跟陈晓旭演的林黛玉和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一样,难以逾越的经典:

以下是真实的袁世凯:

看对比图:

还有孙中山,也是相似度极高:

片中的形象:

连青年孙中山也非常像:

李鸿章,也是高度还原:

这是真实的李鸿章:

对比图:

这个片的厉害之处在于,除了主要角色,连配角的造型也高度还原:

康有为这个我再补两张图:

甚至连这位也找了个相似的:

难能可贵,难能可贵。

知乎用户 赵一 发表

几个高票回答已经涵盖了很多方面,换个角度说吧!

以下是《走向共和》中一些人物截图与历史上人物照片的对比(多数为自己截的,侵删):

李鸿章

荣禄

盛宣怀

孙中山

![](data:image/svg+xml;utf8,)

黄兴

段祺瑞

![](data:image/svg+xml;utf8,)

黎元洪

李莲英

宋教仁

杨度

![](data:image/svg+xml;utf8,)

袁世凯

可以看出所截的每个演员形象都与原型颇为相似。以上角色,在剧中地位各异,挑大梁的也有,次要的也有,我并没特地挑选,想到哪个就随手截了哪个。剧中人物能做到这一点,已然极其不易了,恐怕没几个电视剧能做到。单凭这样的细致严谨,拍出的片子已经不会差了,何况再加上其他回答中提到的方方面面!评价高不是钦定出来的,比某些国产片确实高到不知哪里去。爱看不爱看,总是因人而异,但《走向共和》绝对担得起 “值得看” 的说法。

-———————————

8.22 更新:应评论放上光绪帝与伊藤博文对比照。

![](data:image/svg+xml;utf8,)

光绪帝

![](data:image/svg+xml;utf8,)

伊藤博文

另附慈禧在不同时期形貌的几张截图:

第八集,筹建颐和园祝寿

三十三集,八国联军入侵后,清廷开始新政

四十八集,慈禧去世前

-———————————

2016.3.23 更新:添加康有为、张謇。

康有为

张謇(当然,上图中张謇还在壮年,下图中已经垂垂老矣)

知乎用户 夜寐太行 发表

值得看,但别当真。

《走向共和》里,李鸿章、袁世凯、慈禧等早已被脸谱化的角色都得到了回炉重做,形象塑造相当成功;导演铭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各路敏感词层出不穷,结尾炮哥的演说赢得一众少年的追捧,超越《雍正王朝》《大宅门》四大名著霸占电视剧头把交椅。

自然是值得看的。

然而这依然只是电视剧。他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看历史,不代表他就是历史真相,这是方法论,不是结论。如果看完之后 “李鸿章好辛苦,张之洞纯废物”——你白看了。

知乎用户 张方 发表

不多说,直接上图,值不值得看,自己品味。

**1、大清国的价值观
**

2、大清国的西方记者

3、大清国的外交

4、大清国的国情

5、大清国的阅兵

6、大清国的公知

7、大清国的救国

8、大清国的军队

9、大清国的官员

**
10、大清国的外患**

**
11、大清国的改革**

12、大清国的姓氏

13、大清国的特长

14、大清国的人民

15、大清国的流行语

16、大清国的外国人

17、大清国的特色

18、大清国的言论

19、大清国的反腐

20、大清国的继承者

21、大清国的稳定

22、大清国的梦想

23、大清国的百姓

24、大清国的自由

24、大清国的药丸

评论区别激动,就是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而已。这剧当年上过《新闻联播》推荐,又在央视播过,如今在网上豆瓣可以随时打分点评,网站还可以随时点开观看。发点当年被广电局审核过的电视剧截图,再正常不过了。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Jeffrey Cui 发表

走向共和里 荣禄称呼李鸿章时称 “少荃”。 李鸿章称呼袁世凯时叫 “慰亭” 称呼梁启超时为 “卓如” 以及“杏孙” “香帅” “康南海” 等等不一而足。这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虽然剧中并没有做到对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称字,(窃以为这是为了便于对历史了解不多的观众理解),但这相比于康熙王朝中 斯琴高娃拍着胸脯带着哭腔:“我孝庄求你们啦” 这种剧情(当时就喷饭了好吗,您老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谥号啦)。

知乎用户 伯严 发表

有些台词,从今天开始往后数(数(四声)十年和数(三声)十年不是一回事儿)十年,都没人再敢往剧里面写。

比如李鸿章教育盛宣怀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人若有了生杀之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比如说县衙的差役,收税的小吏,官员的随从,如果把权力都用的无所不用其极,那真的是国将不国啊…… 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

你就看看这种词儿,现在哪里还有。

王冰演的李鸿章让人知道什么叫做”神伤 “,什么叫做” 无力“。

” 我主力定远号的航速是 14.5 节,而日本的吉野号是 22.5 节他想打你的时候马上可以追上你,而你想打他的时候,他早就一溜烟跑掉了。而射速呢?我方是五分钟开一炮,而敌方是一分钟开五炮,季直,请你告诉我,在开战的一瞬间,这人心何足恃?

……

说的好,说的好,我方的…… 十英寸巨炮确实倭寇所无,可我问你,这炮弹呢?“

老爷子驳某官员之” 正义之师必胜论 “。

” 去卖国!去当汉奸!“

老爷子抽着陀螺大喊着。

再如这个:

慈禧:“这一个国家最难得的,总是稳定,不管多好的事情,动静一闹大了,就不再是好事了。”

这是闹义和团的时候,一群大臣给义和团说好话,慈禧的回复。

后来慈禧说:

“义和团的那些刀枪不入的玩意儿鬼把戏都是假的,若外交上谈崩了,他们至少也可以充当消耗洋人弹药的炮灰。”

慈禧没有成为一个脸谱化的恶鬼老太,而这又究竟是谁的眼睛雪亮?

再说孙淳演的袁世凯,这段台词简直是莱因哈特才能说出来的:

“人民?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人民。我只见过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而感觉应当是杨威利能说出来的话,孙淳演的袁世凯也是有的:

杨度:” 国家若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实行宪政,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

袁世凯:” 这就是政治,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

再看看瞿鸿机和吴毓昌的对话:

瞿鸿机:“错了!夜太黑了,道德操守不过一丝烛光,只能照亮一个人眼前的路,顶多再拉上一个你!可是毓昌啊,咱们那点道德的烛光,挡不住人家的明枪暗箭啊! 咱出的那张牌叫做整肃吏治!表面上看,正气凛然,其实迂腐呀!我昨天才想明白:咱们的太后不看重这个。老佛爷哪里在乎你贪污玩闹,可你要跟她离心离德,你死去吧!这一点呀,那么多年,咱们竟然就没看明白!可你看人家出的牌,张张都是政治牌、屁股牌— —人家玩着、闹着,搞女人,搂钱财,可人家永远政治上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叫高!毓昌啊,清洁的道德牌打不过肮脏的屁股牌啊!咱们从一开始就败了!”

徐锡林:“凡搞假立宪,必遭真革命。大清没救了,只有推翻他,我煌煌华夏才有真的宪政。”

这台词我看着都觉得心慌,更别提写这台词的人家里面的水表了。

还有些很边角的好玩的玩意儿:

美国总统向大清国的宪政考察团说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中文翻译直接翻成了:民治民有民享。

大清国的考察团的头头载泽一挑大拇哥,好!翻译的好!

美国总统表示,这是贵国的孙文翻译的。

于是载泽勃然做相:我们要求你们抓捕孙文交予我国。

美国总统表示:我两国没有引渡条例。

” 我们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把国民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对清国的仇恨上去。“

这是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剧中的台词。

眼熟不?

然后伊藤博文马上补上一句:

“外相的话真是说得太好了!日本帝国的优势就在于一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便能举国一致。而中国向来是各行其是,他们的人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李鸿章刚想伸一伸胳膊,马上会有七八支胳膊把他拽住。”

明治天皇:“你们对清国的赔款有什么打算吗?”

伊藤博文:“臣觉得战争让人民受了不少苦,应该用来改善人民生活。”

明治天皇:“不,教育。”

伊藤博文:“陛下远见,但臣觉得可以用一部分来投入教育,其他的用来改善民生。”

明治天皇:“不,全部用作教育。”

伊藤博文:要听真话还是客气话?

载泽:听真话!

伊藤博文:真话是残酷的,就像我大日本帝国的武士刀!

载泽:刀在忍字头,头可断,真话一定要听!

伊藤博文:我恨中国!

载泽:同文同种,何以恨之?

伊藤博文:我的老同学严复先生可好?

载泽:严复先生?

旁人回答:泽公,就是翻译《天演论》的人!

伊藤博文:他仍不过是个翻译,在英国留学时他是高才生,爱国热忱亦不在我之下,同时回国后,我为日本首相,他至今仍是个翻译。仅以个人际遇而论,对日本帝国何能不爱之,对中华帝国又何以不恨之?

载泽:却没有听说严复先生恨他的祖国,就像伊藤先生不憎恨你的祖国.

伊藤博文:我恨贵国,其源有自,自贵国唐朝以来,我国对贵国便俯首称是,耻辱啊!明治维新之时,我国要富强,更要改变这只能称是的历史, 我们做到了,大日本帝国战胜了大清国,我们改变了历史!

载泽:但要大清俯首称臣于日本,怕是没那么容易!

伊藤博文:总有那一天!这是历史证明了的!我国之开放,较之贵国为晚,但我国大兴教育,甚至改良人种,汲汲然全盘西化,却保留了我大日本帝国的武士道精神! 最重要的是,我们当即便实行了君主立宪!所有法律必须经过国会决议!呈君主裁定,然后公诸于众!总之,我国是一个法,立宪明君之法, 贵国是一个君,专制主义之君,何其不同乃尔,故甲午之战,我国战胜贵国乃必然之势!

载泽:便无丝毫侥幸?

伊藤博文冷笑:日俄战争,仍是侥幸吗?

伊藤博文拿起一本《李鸿章传》:

“真希望这会儿与我交谈的有贵国的李鸿章,他若是看到此书,会高兴吗?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败而论,自是伊藤胜于李鸿章,然以个人而论,李鸿章优于伊藤博文甚也。诸位大人可知此书何人所写?正是贵国满世界通缉的政治要犯梁启超。高才高论,洞若观火啊!其高论,正在假如二人易地以处八个字,“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国之地,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此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且举国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 李中堂若读得此论,当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败于无才,岂非又死不瞑目!“

更不要说最后一集孙文的演讲了。那简直是分分钟你家房门爆破的节奏。“我要弹劾你!!!”

中国建国以来明目张胆的作死被禁的实至名归的片子。你看这片子有时会控制不住的联想。

所以…… 恩…… 后来看到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候,我不得不感慨张黎的后台是真硬啊。

门铃响了。

————

06292015

————

在下没见过这么多赞… 你萌搞的这个东西啊,excited!不过先让我在门前摆好 claymore 先…

其实好久不读书了,认真讨论起我国近代史民国史我是真的跟不上… 平常就是听听音乐看看日本战国小说,然后忙接下来的一口饭吃。

自认为一介大不弁者,无意 / 懒得 / 害怕遭遇到不得不推参的境地… 手机知乎 app 一刷新点赞都涨好几位,自己实在受不得。

张黎的剧都非常不错,毫无疑问的,不能当历史看,但就今人对古人的侧描和解读来说,张黎确确实实做得漂亮。

个人以为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人物描写,是中国所有的电视剧中能排到前五前三的。杨家三口人,每个人都有多个历史原型;而每个人都让人感觉仿佛历史中确实有这样的人物(然而杨家三口确确实实都是虚构的)。个人最爱是杨立仁

你想想看,一个虚构的由多个原型组成的这样一个人物,其人内心必极为复杂,也一定会有波动和成长,也一定会有隐瞒和压抑不住的情绪,更无提此人的悲愤与激昂。而他毕竟是个虚构的人物,一个足以寄托导演和编剧的许多念头和隐喻和暗示的容器。

而除了杨立仁就是瞿家兄妹… 这许多许多的角色,都是当下电视剧中少有的复杂和生动。张黎从走向共和到人间正道,这是又进了一步。实在精彩。

记事以来四神剧:走向共和,大宅门,大染坊,人间正道是沧桑。白景琦、陈寿亭、杨立仁三位,足以称得上是第一流的伟丈夫。

——————————————

哎呀,啧啧,你说这种人,咋整呢。

你要觉得言论这么开明,你把粗鄙之语打印在 A4 纸上跑中南海门口搞诗朗诵去啊?你不能耐得不要不要的么?你不制度自信体制自信么?去吧,祝你成功。反正就这个答案,里面事实上没有干货,这些台词哪是我写的。

不过你说你装什么外宾呐?非这样让我一时兴起把你挂这儿你觉得圆满了?

“反体制显自己牛逼显自己高档” 这话,你给某些人说的时候,这些某些人中的一部分人唯一的感觉就是——哟,这主跳起来要打我膝盖了,可惜还是没跳过咱脚指甲盖。

扣别人帽子显自己高尚睿智窥的清的这种人,在下实在没有不挂的道理。

——————————————

我补充一段吧。

这个答案,你们想转就转,可以不征求我的同意——只要是仅仅是台词的部分。不征求我的同意的原因很简单:台词不是我写的,我仅仅是记住了这些台词并重新寻找到原来的章节,核对过后发出来,带点自己的评论。转仅仅台词的部分,我觉得是可以的——再说一遍,这个回答,实在没有什么干货。

我个人的心目中国产四大神剧是啥,我觉得你们是不在意的。我觉得如果你们真的转载在别处了,也不太合适,因为别人也不见得会感兴趣。

然而至于我想挂谁这件事儿,我绝对不会把这种人撤下来——在下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从来不打算反悔,亦不打算撤回。在下在知乎的个人简介中清清楚楚地说了:

既宽容随和清澄,又恶毒刻薄混乱。在下此刻乃大不弁者,虽无意推参,但也绝对不会放弃铁了心要寻衅作死之辈的人头。

在下绝非友善之人,请千万不要搞错或者抱有侥幸。

所以挂人的部分,请务必不要转载——既无关于题目,又不利于在下,更显得你编辑审稿水平捉急。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252mTJ 发表

这个电视剧我从头到尾看了四次。

小学的时候看的是盗版光盘,这是第一遍。

初中看一遍。这是第二遍。

高中又看一遍。这是第三遍。

上了大学后发现 amazingstore 上有高清版,下载到电脑里又看一遍。这是第四遍。

大一以来从 amazingstore 下片无数,从来都是看完就删。只有这部《走向共和》至今留在本地磁盘里

以我个人之见,这部片子是中国电视剧史上一座高峰,至今尚未有人逾越

首先要明确一点:你不能把这个片子当成正史来看。还是那句老话,艺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就好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根本就是两回事。如果要是挑历史硬伤的话,那走向共和的 “毛病” 太多了,根本数不胜数。这些和历史不符合的地方其实是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修改。归根结底,《走向共和》还是戏说。

我是玩话剧的,不过只是小打小闹。中国电影起步阶段受到话剧很大的影响,这也有人才匮乏的客观原因,但许多话剧界人物,尤其是人艺许多老艺术家,在影视界也开拓了一片天地。这些老戏骨配得上 “艺术家” 的称号,至于其他演员,不过是戏子倡优之流,他们存在的意义只是娱乐大众罢了。话剧的特点是注重对白,对台词的要求很高,对演员对台词把握的要求也很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优秀的台词对白是一种艺术。这一思路也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和电视剧的起飞。比如台词。中国电视剧里,多年来台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本的水准)最巅峰的是《大明宫词》。但像《走向共和》这样能把优秀的台词和善于把握优秀台词的优秀演员结合起来,创造一部佳作的,极其罕见。优秀的剧本 + 优秀的演员是《走向共和》成功的关键

这个戏没有哪个演员是多余的。纯粹是一场老戏骨们为观众带来的盛宴

剧中首屈一指的角色当然是已故的王冰老先生的李鸿章。打破了脸谱化的桎梏固然是他成功的一方面,但更多的是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对于角色的深刻了解。这是他突破了剧本设定和历史人物本身的地方,不是说只要有了脱俗的剧本,随便拉个人来都能演的。其中李鸿章与慈禧的关系也很有意思。衬托了李鸿章的另一个角色翁同龢也不完全是小人,他和光绪的关系是耐人琢磨的,这种君臣与师生的双重的深厚情谊被雕琢的很好,而他对清名的追求并非是虚伪的,只是在程朱伪道学的特定背景下变得僵化而显得虚伪。具体参见翁同龢在被光绪训斥 “名在利前” 和因为光绪遭受待遇而落泪的那两场戏。建议关注一下翁同龢这个角色,也是处理得很好的——这个角色长期被人们忽视了,而仅仅被当做一个反面角色来理解。

孙淳的袁世凯,这个角色的妙处,用怎样的语言来褒奖都不为过。我个人认为袁世凯这个角色也是孙淳这个演员职业生涯的一个巅峰,他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机会这样淋漓尽致地发挥。当然这个演员也是有许多其他不错的角色。袁世凯这个人物,或者说剧中的袁世凯这个人物更为妥当,在孙淳的诠释之下,是开在中国几千年官僚政治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这个人老成谋国,高瞻远瞩,有政治手腕,在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上有原则有担当也有自己的想法;权谋诈道,厚黑哲学,无不精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如履薄冰,该仁厚则仁厚,该狠毒则狠毒,对于朋友有仗义也有提防;对于女人既风流好色又有真性情,然而登龙之术修炼得再好,抵不住时代潮流浩浩汤汤,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最终晚节不保,令人唏嘘。他称帝失败在妻子怀中痛哭流涕那一场戏堪称妙绝。相比之下,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的高度可能反而远远不如剧中的袁世凯。一部《走向共和》,其实也是剧中袁世凯蛰伏、发迹、腾达、登顶最终坠落的历程。毫不过分地说,《走向共和》的男一号,应该是袁世凯。

除去王冰、孙淳这二人之外。吕中的慈禧如鼎的第三只足,撑起这部戏。吕中的自述说得很到位,因为她从 “慈禧首先是一个女人” 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个角色,才能把这个人物演得好。慈禧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嗜权如命;但也是一个女人,处于特定亲缘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老太太。比如戊戌变法慈禧和光绪聊《天演论》那场戏,就是一处点睛之笔。

此外,孙中山的饰演者马少骅的表现可圈可点,编剧对于孙中山这个人物别出心裁的新颖设定也让人眼前一亮,这也符合孙中山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一腔热血,拳拳之心,但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其他各个配角,康有为(这个角色也是不错的,他的才华和幼稚,正义和猥琐,真诚和虚伪同时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光绪(被囚禁瀛台以后的戏比较出彩),李莲英(心理变态被诠释的很到位)都各具特色。

再说说导演,张黎。张黎的风格我不好断言,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前几年一部戏《人间正道是沧桑》,很能代表他的风格。我看到这部戏,第一反应就是:你们给我搞的这个戏啊,excited!风格很像《走向共和》嘛!而且这个戏里面孙淳和吕中也出演了,但吕中戏份不多,个人认为孙淳的演技也没有得到充分施展的空间,这主要还是因为角色限制。瞿恩这个角色很大程度上还是被设定成一个 “高大全” 的正面角色,主要还是给孙红雷那个角色作陪衬的,难演出彩,这给孙淳的才华添加了园囿

即使未来十年内,国内恐怕也不会有第二部能达到如此高度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知乎用户 大鹏人文​ 发表

这部电视剧在央视没播完就被叫停,之后就在没有复播过。在我国严肃的历史体裁电视剧中,这是非常非常罕见的。

而它之所以没有通过,是因为在剧中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颠覆性的形象描写,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鸿章。观众们之所以喜欢看,是因为其与自己之前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反差,仿佛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举几个例子。

1、李鸿章整顿北洋海军那一段儿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我也就不多介绍和贴图了。李中堂视察北洋,发现炮弹被换成了石头,然而杀一个(黄瑞兰)、放一个(方伯谦),整顿了军纪。

但这并非历史事实。历史上的李中堂,他是知道炮弹里面掺了煤灰的,因为供给北洋海军炮弹的是天津军械局,而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是李鸿章一手扶持的。

张士珩的父亲张绍棠跟李鸿章的表兄弟,张绍棠的奶奶跟李鸿章的爷爷是亲姐弟。而张绍棠又娶了李鸿章的妹妹,所以他又是李鸿章的妹夫,可谓亲上加亲。

李鸿章早年时,经常依靠张家接济度日,连婚事之需也是靠张家资助,因此李鸿章兄弟对张家非常感激。

张士珩有个哥哥,长兄张席珍,淮军在苏南与太平军作战时入李鸿章幕府,管理淮军军械,一直管理到病死,然后张士珩接班,就这么个关系,张士珩往炮弹里参煤灰,李鸿章可能不知道吗?

李鸿章和刘步蟾之所以要逼走琅威理,很大原因就是这个外国佬总是跑到李鸿章面前反映国产炮弹、枪械质量低劣,李鸿章怕他继续上告,才怂恿刘步蟾逼走了琅威理

2、在电视剧中,李鸿章与翁同龢辩论,讨论舰船航速问题,也就是 “快一节、慢一节” 的问题,李中堂态度恳切,用词专业,怒斥翁同龢的主战主张。可是大家不觉得奇怪吗?都是从国外买的,为什么北洋的船就慢呢?

我知道,日军在 1890 年后买了几条新式巡洋舰,像吉野,可是日本也有老旧型号,松岛号的设计航速只有 16.5 节,致远可是有 18.5 节,为什么日军军舰的航速就普遍比北洋军舰的航速快呢?

这是因为北洋水师长期使用劣质煤炭,导致动能受损,航速普遍达不到设计航速。

那么,谁供应北洋水师的煤炭呢?答案是开平矿务局,而这个局的督办张翼,原为醇亲王侍从,后来投靠庆亲王奕劻成为心腹,得李鸿章保奏开始经办洋务,署理开平矿务局。他给北洋水师提供最糟糕的八槽煤,导致北洋水师各舰航速均达不到设计航速。

丁汝昌多次私下反馈此事,李鸿章充耳不闻。

3、电视剧中给大家的印象是,黄海海战败了,北洋水师就彻底垮掉了,清朝就彻底败了,这是错误的。

首先黄海海战的战果是北洋五沉,日本五伤,而日舰除受创最重的松岛号外,其余所有兵舰均在一周后重返战场;而北洋水师的军舰打完黄海海战后,再未出过港。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不是自我放弃吗?

答案是双方的抢修能力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上。

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动员全国所有修船技工在四大船坞昼夜待命,伤船 24 小时不间断修复;而清廷方面,旅顺船坞总办龚照玙在开战后不久逃到了烟台。

这个龚照玙,是李鸿章的铁杆兼老乡兼心腹。

龚照玙,字鲁卿,出生于安徽省合肥,自小与李鸿章认识。1871 年就投效北洋制造局当差,由监生捐纳同知、知府、道员。1890 年经李鸿章保举,总办旅顺船坞工程,并会办旅顺船坞营务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闻知金州失守,就以粮饷不足、津旅电讯中断为由,乘海军广济轮逃往烟台。

其实甲午战争海战的战果对整个战争形势并非决定性的,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清军陆战的一溃千里。

例如长跑名将叶志超

他也是李中堂的得意爱将,出身淮军,曾跟随李中堂剿灭捻军。甲午战争时,他任直隶正定镇总兵,驻军平壤,为驻朝各军统帅。

1894 年 9 月 15 日凌晨 4:00,平壤战役打响;当日上午,驻守玄武门的高州镇总兵左宝贵阵亡,叶志超吓得魂飞魄散,准备逃跑;下午 16:00,叶志超派朝鲜人出城告知日军,要求停战,请日军允许清军在缴械后离开平壤;第 10 旅旅长立见尚文少将要求清军立即打开城门缴械投降;清军表示大雨不便,可明日缴械;当晚 20:00 许,各路清军在滂沱大雨中夺路北逃,沿途遭遇日军伏击;9 月 16 日拂晓,日军占领平壤。

平壤战役,清军伤亡、被俘共 6 千余人,日军伤亡 600 余人。

他在逃跑过程中退却五百余里,创造了朝鲜战场上的单次退却的记录。这个记录,直到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时,才由美国长跑名将麦克阿瑟打破。

就这么个人,不砍了他简直说不过去,可是李中堂仍然力保。不仅力保,后来清政府组建新式陆军时,李中堂竟然还保举他出来做官,无语。

跟随叶志超一起撤退的卫汝贵军,在逃跑过程中不忘发财,四处洗劫抢掠,可谓无恶不作,民愤滔天。以至于在朝鲜义州劫掠过程中激起朝鲜民变,还被打死了十几人。

卫汝贵军也是淮军。

其实以上只是李中堂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的极小一部分,这跟电视剧中李中堂的形象是不是反差有些大呢?

像中法之战时,法军舰队驶入马尾港,下命令给福建水师解除战备、不得开炮的是张佩纶,他是张爱玲的祖父,是李鸿章的女婿,亲女儿的老公。

中法马尾海战时,他任福建钦察大臣,总督军务。

林泰曾、刘步蟾、蒋超英去英国留学期间拒绝参加入学考试,实操时被禁止触摸一切舰上物品,未通过结业考试。而当时的清廷驻欧洲四国公使李凤苞对这几位的结业评语是:刘步蟾的考评为 “成绩冠诸生”;林泰曾、蒋超英二人也位列甲等。而顺利完成学业的林永升则评为丙等;对严复这位大神,李凤苞认为其实操有缺,洋文尚可,只给了丙等,建议让其去教书。

这个刘步蟾最后死的时候是服鸦片自杀的。

这个林泰曾是林则徐的侄孙,甲午战争中开着军舰在自己家港口触礁。

这个李凤苞,是李鸿章的绝对嫡系。

电视剧中的李中堂有句名言:“他妈的都说老子任人唯亲,难道还让我任人唯疏不成?”

这是整部电视剧中对李鸿章的描写为数不多的切合实际的剧情,他的一生坚决贯彻了任人唯亲、管你是庸才还是蠢材的原则,只要听话、懂事能捞钱,都好说。

清廷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他跟李鸿章打了四十年的交道,他的立场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他对李鸿章评价的原话:“李(鸿章)跟我的经历很像,年轻的时候运气不错,青云直上,位极人臣。但是我要强调的是,他像我一样,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因为他的高官厚禄才让他声名显赫。他现在所表现出的才能,换一个其他中国人同样可以做到,他本质上跟中国官僚没有任何区别。”

就这么个人,竟然被电视剧《走向共和》洗得如此之白,连 “一代人只能干好一代人的事儿” 都出来了,问题是,李鸿章干好了吗?

我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中国近代海防的筹建者和毁灭者,沙俄人民的老朋友,晚清私人卢布账户的最大持有者,德国造舰的奠基人,法国人评选的我最喜爱的他国外交官,始终坚持普惠外交政策的外交巨匠,从未在谈判桌上给母国占到过便宜的东方俾斯麦,中国近代官僚资本主义的创始人,长跑大军淮军的最高领袖,慈禧太后眼中的栋梁,孙文的偶像,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安徽首富,李鸿章。”

所以说,这部电视剧审查不通过是有原因的,误人子弟,当下十九层地狱,特别是涉及关键历史人物,更应当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拍摄。

据说,李家后人是投资方之一。

就这些。


评论区的热闹程度超出我的想象,连叶志超一溃千里都有人洗,被说成是后勤补给不济才跑了上千里。我就不明白了,作为一个封疆大吏和前线总指挥,就算后勤补给不利,你倒是战斗啊。一鸦、二鸦、阿古柏入侵新疆时走投无路而殉国的清廷高级将领、封疆大吏不计其数,怎么你淮军将领就可以跑得这么彻底?到最后还没有明正典刑?这是谁的问题?

知乎用户 NOZOMUE 发表

知乎用户 BLACK 枪骑兵 发表

作为一部电视剧,这片很好。

作为贵乎某些人士口中的神剧,这片当不起。

求贵乎诸公放了它吧,它只是一部电视剧而已。

真想含沙射影塞私货的话,学灰熊猫写一本《虎狼》好不好?民主的军队能保证一天一斤肉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柔情如夢 发表

A 站

走向共和未删剪版 68 集

http://www.acfun.tv/v/ac417480

知乎用户 休恋逝水 发表

2015.06.26 更新:

现在可以公开分享《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了,两者都看下面的链接

大明王朝 1566_免费高速下载

原答案如下:

严格来说,这部剧评价如此高的原因并不是它有多优秀,而是鉴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历史剧太脸谱化,好人坏人泾渭分明。

抛开人们对这部剧立场的追捧觉得它影射了当今社会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这一点不谈,这部剧最出挑的地方在于它把人当人。在这部剧里,无论是垂帘听政的慈禧,血气方刚的光绪,清流领袖的翁同龢,左支右绌的李鸿章,操持南洋的张之洞,满口革命的孙中山,还是袁世凯康有为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都有自己的局限都会做错事,但是每个人又都有他闪光的地方。这部剧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让我们去思考历史,为什么一群都不算坏的人,怎么最后就把事情弄到了这个地步呢?

小时候,我们或许都曾天真的以为,我们以后如果投身政界,一定会清廉高效一定会如何如何,可是年岁渐长后,我们才渐渐明白事情并非那样简单,我们渐渐地不会轻易地对一件事下结论,因为我们知道决策这件事的人有他们的无奈有他们的不得已,只有一腔热血是做不好事情的。即使我们坐在决策的位置上,我们往往做的还没他们好。这部剧就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思考。

这里顺便说下我所看过的我国的历史剧,我认为前五的的大概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 1566》《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康熙王朝》。《走向共和》在立意的高度上非其他任何剧所能及,堪称国内第一历史剧。《大明王朝 1566》和《雍正王朝》对于权斗的刻画大概是国内电视剧的巅峰,至于最后两部,制作精良,也是可以一看的。

接下来打算把一些我所喜爱的画面截下来,慢慢分享给大家,拙劣之见,还请指正。(大概每天更 1,2 集吧)

第一集:

之前下属不断地上报各种信息,李鸿章都不为所动,这里听说送给太后的鹦鹉出了问题,立刻脸色一变,李中堂明白,跟 boss 搞好关系,才能一展宏图。

商妇飘零,一曲琵琶知音少;英雄落魄,百年岁月感慨多。

领导不能得罪,领导的奴才也要好好侍候。堂堂北洋大臣,还要操心李莲英的脚气病,中堂难啊。

第二集

汉阳铁厂要钱,万寿庆典修颐和园要钱,北洋水师要钱。朝野清流只能固守道德文章。解决问题和背黑锅的事就只能李少荃做了。

第三集

伊藤博文先故意说了一堆大清水师如何如何强,天皇于是决定拿出自己的私人财产捐给水师。开拓万里波涛这永远是这个岛国的梦想,在过去在现在在将来,我们都要警醒啊。

第四集

第五集

李鸿章视察北洋水师,实在太过精彩,截图失味。

第七集

举国之力买军舰,这样的国民这样的国家真是可怕。

未完待续。

知乎用户 Lucy 发表

(多图预警) 剧中截图 , 收图请点赞

还有好多图没上传,有人点赞我再上传

知乎用户 老徐 发表

非常好的剧,剧本非常深刻,演员非常到位,台词很值得咀嚼。

但我不喜欢后面的女记者田沫,可有人跟我同感?

知乎用户 不再网恋 发表

不请自来。

这部电视剧是大学近代史老师推荐的(在之前的回答中我提到过,我向来是厌恶大学课堂教育的,自始至终只喜欢过两位老师,这个近代史老师是其一,和我也算是忘年之交)。

首先先说一个观点,永远不要试图从影视作品中获取历史真相,真正的历史是非常复杂的,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个观点我也是深深赞同的。就像崔永元编《我的抗战》时说的,不求能够获取历史真相,但是相信后代总有一天会出版一本关于这八年历史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的书(永远不要追去绝对客观公正),到时候书中提到这段引用自崔永元《我的抗战》,这就够了。

历史相关的作品向来是做不到对每个历史人物都保持不掺杂任何私人感情的描述(这点司马迁都做不到),私以为,在相对真实的历史背景上夹杂半点私人感情的影视作品才是好作品。

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最大印象是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是非常传神的,举个例子,戊戌变法那段,光绪皇帝召康有为与满朝文武商量变法之事:

光绪帝首先发表讲话:今日朝会,特旨召见康有为,与众城共商,维新变法之事,今日朝堂之上,没有官职大小之分,没有 品秩高低之别,你们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完之后,看看诸位大臣的反应:

荣禄大臣摸摸鼻子:

徐师傅叹了口气:

皇帝做到这份上,光绪也只能表示略尴尬:

接下来,康有为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过程中这个徐师傅不住地咳嗽,刚毅也是不是地用手帕遮下脸。

这两位大臣不住地反对康有为,认为万事皆祖宗之法,康有为眼看再这样下去,遭到诸般阻扰,那么变法无望。接下来,高潮来了:

康有为先大义凛然一番:“皇上,并非微臣狂妄,自古以来,必有忧国之心,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危亡,然后可以言变法;必知国之弱,由于守旧,必深信变法可以至强,然后可以言变法。故变法者,首在变人啦。日本天皇变法,祛除幕府番侯;俄彼得大帝变法,诛杀近卫大臣。”

说道此处,徐师傅咳嗽加剧,康有为看了一眼,纵然心有余悸:

还是继续他的言词:“所以这些非常手段,都是为了变法啊!变法难啦皇上。” 说道此处又看下四周大臣

有拦路之虎啊!

气氛更加紧张了,荣禄大人紧握椅子支脚

“皇上,皇上”,康有为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臣冒死陈奏,杀几个一二品的大臣,这法就变了,皇上。”

满朝文武,连光绪帝在外,闻之色变:

完。

这时候,震惊的不仅仅是剧中人物了,连同在内的还有剧外的我。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杀几个一二品的大臣就完事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知道康这个人多么图样了。

谢谢观看。

知乎用户 唐宋元明清 发表

先说王冰老师扮演的李鸿章

第二集的时候李鸿章因为北洋水师跟太后要钱,太后最后松口让他和户部商量。出了宫门李鸿章就和翁同龢这个政敌兼户部尚书打口水战。

李鸿章一开始的时候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他自己为什么要发展北洋水师的原因是先说外患,再说内忧。说了半天换来翁同龢不咸不淡的一句话 “那是你们北洋水师的事,你找我干什么”。 把李鸿章气的直接爆粗口 “你翁师傅要是能把户部的位置交出来,我要是再找你,我他妈…”

(我他妈是你养的,我他妈是你儿子)我们可以自由想象,嘿嘿。 李鸿章这样的国之重臣和一位两代帝师的大鸿儒私下这样的对白 显得是即真实又有趣。

第二段印象深刻的是第 11 集

甲午战争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后半辈子辛苦操劳的事一下全成为了泡影。 皇帝越过自己下达主动出击的命令,使得对自己对国家最忠心的部下因为这一战而战死。

部下因为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尽忠而死,朝廷内外的抨击,自己的事业成为了泡影。 在这个时刻,万念俱灰,自杀成为了心中唯一的念头。对于这位从政几十年的老江湖来说,接下来发生的事有些是可以预料的,不过最终还是没自杀,艰难的活下来了。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第三个高潮就是签订辛丑条约

为什么说这部剧演的好呢,里面的人物说话透彻。慈禧派庆王爷一行人协助李鸿章和八国代表谈判,庆王爷对八国提出的条件气愤不已,又着急又慌乱,问李鸿章有没有好的主意。 李鸿章先沉默的听他们说了一会,很平淡的对他们说,当年马关条约尚且是城下之盟,现如今,对方把北京城都侵占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要求什么呢。 一句话把他们说的哑口无言,接着说,你们先过去吧,我一会再去,此时的他已接近 80 岁高龄,应该也清楚自己将命不久矣,他让丫鬟红儿熬了一碗人参汤,给自己补补气血。谈判的时候一手拐杖,一手雪茄,和对方据理力争。看似破罐破摔,实则以退为进,最后保住了慈禧太后。奈何势不如人,最后签订了全国四万万人民一人出一两银子这样屈辱的协议。(一个国家有这么多人都打输了,实实在在侮辱摧残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协议签完后,他一个人独坐在椅子上,像一尊蜡像一样,把时间定格在此刻。

三个镜头胜过一切旁白,一切尘埃落定,自比,李鸿章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不久逝世。

对于历史上的李鸿章我不想多说什么,不过这部戏里面王冰老师饰演的李鸿章确实是传世经典。

知乎用户 花开直须折 发表

节选几句看看吧:

1. 瞿鸿机在倒台前对他学生说的:有些人玩着、闹着,又玩女人,又搂钱财,可是政治上永远正确。老佛爷不看你的正气凛然,也不在乎你贪污腐败,可是你跟她离心离德就完了。所以,这场斗争从一开始咱们就输了。

2. 庆王爷的女婿,安徽巡抚恩铭对徐锡麟说的:立宪也好,守旧也好,本质上都是政治斗争,是权力。权力斗争中,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一旦出手,你的一招一式都要有章有法,要目不转睛,稳住神,屏住气,突然出手。

3. 李鸿章说:太后的事无小事。(一句反映中国古代封建王权本质的话)

4. 袁世凯对梁启超说:人民?我从来没有见过人民,我只看到过一个一个的人。(如果连单个人的人权都无法保障,那何来人民呢?人民只不过是个虚无缥缈的概念罢了。)

一百年来,或者说是数百年来,这些话大多没变。

知乎用户 知火妩​ 发表

作为历史剧也就是文艺作品来说是值得看,也配得起这么高的分,其中李鸿章死之前的几十集尤为精彩。

《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 1566》都是一流的历史剧,很多人以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剧情来反驳,我想这种以学术作品来要求文艺作品的态度过于吹毛求疵了。我记得当时很多人以此质疑《走向共和》,其编剧回应道 “把它当电视剧看就行了”,既然如此,何必苛求,真正应该口诛笔伐的应是那些自称忠于史实却是胡编乱造误人子弟的电视剧。

一部好的历史剧不一定完全忠于当时的历史,但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就这一点,《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 1566》都做得不错,两剧都没有将剧中人物脸谱化,也没有大肆渲染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风花雪月,这在当下一切国产剧皆言情剧的大环境下更为难得。

除却上面所说的大致还原社会风貌这个标准后,《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还有最为重要的大加分项,那就是在观看的时候你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一种 “论道感”,用电视剧来论道,能论清楚能自圆其说的在所有电视剧中也寥寥无几。我未必完全认同两剧的史观,但我认为单凭 “论道” 这一点,已经非常厉害了,何况看老戏骨飚戏,真是一种享受啊。

做了个公众号,请多多指教。

知乎用户 流放疯 发表

和《亮剑》评价高的原因是一样的。《亮剑》里的鬼子和国民党不再是脸谱化的傻 X,恶魔。终于能像一个正常的人类了。

《走向共和》也是的,里面的角色非常像 “人”。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和其他电视剧不同,编剧和导演的立场也很模糊,让观众当一个旁观者,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至于这些历史人物是正面还是反面的,随他们去吧,观众自己会有一个认识。

知乎用户 牛正蓝​​ 发表

李鸿章:“日本人,无论怎么进化,都是野蛮之徒,却偏偏对我有觊觎之心,心腹大患啊,一百年后也是心腹大患。”

知乎用户 卡萨布兰卡 发表

非常好看的电视剧,值得一看再看。

最出彩的三个人:慈禧、李鸿章、袁世凯

可以看看十年砍柴的相关帖子:

学习《走向共和》中老佛爷等之精彩语录(一)

-————————————————— 开始搬运 ———————————————————————

1、( 大参案中,御史提前将慈禧要罢免庆王消息给了新闻界,慈禧大骂御史)

   “这没影儿的事儿,他倒好,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了,让洋人骂咱们都是一帮贪赃枉法的人,让海外的革命党有了谋反的口实!听说他自诩敢讲真话,可真话也得看怎么说!有的可以在大庭广众下讲,有的只能关起门在家里说,内外有别嘛!朝廷养了他这种咬人的狗,可咬谁不咬谁,让他咬几口,要听主人的使唤!不听使唤就乱咬,还狂吠得四邻皆知,没了我的面子,也没了大清的面子,你们说,这种人还留得么?”

  评点:老佛爷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地阐释了 “舆论监督” 和“法律监督”的实质。有些事情,就得讲 “内外有别”,自己可以知道,但不能让百姓特别是洋人知道,那就有损光辉形象了。“舆论监督是条狗,让咬几口就几口。” 看来是有历史渊源的。

  2、(戊戌变法失败,慈禧训斥光绪)

   “你这样子对我,放在寻常百姓家,亲友邻居都可出首告官,告你个忤逆不孝,治你的重罪!如今你是皇帝,没人管得了你,可我管得了你!国法不行,我这里还有家法!”

  “今儿个我就是当庭打死你,也没人敢说我做得不对!”

   评点:在家法之类的内部法大于国法的时代,宪政和共和是不可能有生长的土壤。

   3、(外国使节在慈禧面前重申外交只认 “光绪” 二字)

   慈禧:“大清的臣子们呢,你们就看着洋人这样欺负我吗?”

   众臣:“奴才们无能,致使太后受辱,奴才们万死不能辞其咎也。”

   慈禧:“我要你们死有什么用?我要报仇!我要洋人死!”

   评点:对独裁者来说,最大的侮辱不是自己国家主权沦丧,更不是百姓苦难,而是个人权力被削弱,是可忍,孰不可忍?

   4、(庚子年准备向十一国宣战,许景澄等人死谏)

   慈禧:“把他们给我拖出去,乱棍打杀。”

   “我为了江山社稷,不得已向洋人宣战。战争结果,尚未可知。如果战后,江山社稷仍然不保,诸公今日都在这里,应当知道我的苦心,不要归咎我一个人,说什么皇太后断送了祖宗三百年天下。”

   评点:独裁者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即使带来了国破家亡,也是因为其出发点是好的,所以不应被责备,不应负责任。

  5、(战败后《辛丑条约》签定,赔银子四亿五千万两,慈禧终于从八国联军要惩治的名单中划掉)

  “这份条约,没侵我主权,没割我土地,只要咱的银子,虽说多了些,咱也只好量我中华之物力,给人家就算了。”

  “连我都杀了,他们找谁要银子去?”

  “我那件寿礼服,李鸿章给我要回来了吗?”

  评点:在独裁者的眼里,只要自己的权力没有削弱,只要自己的豪华生活没有受到影响,其他什么老百姓的生活,国家的财政都是小事,君不见萨达姆对联合国的制裁稳如泰山么?反正萨达姆之类自家的日子照样过得奢华。所以我们能理解老佛爷的逻辑,事关自己面子的寿礼服,远比那 4 亿两银子重要。

   6、(慈禧回銮,要求下午两点进北京,分秒不能差,袁世凯找李莲英对表)

  李莲英:袁大人是以太后的表为准呢,还是以袁大人的表为准呢?

  袁世凯:当然是太后的表准。普天之下,只有太后的表是准的!

  李莲英:很好!袁大人这样想,必是前途无量。

  评点:领导永远是正确的,此种理念是官场混的诀窍。领导人不仅治国之术高于一般人,就是其他方面都是天才,如小金还是农业专家,萨达姆是写小说的文学家,斯大林是语言、哲学、历史专家。领导人任何东西,只能是最好的。

  7、(大参案失败后,瞿鸿玑和学生吴毓昌对话)

   瞿鸿玑:错了!夜太黑了,道德操守不过一丝烛光,只能照亮一个人眼前的路,顶多再拉上一个你!可是毓昌啊,咱们那点道德的烛光,挡不住人家的明枪暗箭啊!

  “咱出的那张牌叫做整肃吏治!表面上看,正气凛然,其实迂腐呀!我昨天才想明白:咱们的太后不看重这个。老佛爷哪里在乎你贪污玩闹,可你要跟她离心离德,你死去吧!这一点呀,那么多年,咱们竟然就没看明白!可你看人家出的牌,张张都是政治牌、屁股牌——人家玩着、闹着,搞女人,搂钱财,可人家永远政治上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叫高!毓昌啊,清洁的道德牌打不过肮脏的屁股牌啊!咱们从一开始就败了!”

  评点:许多像瞿鸿玑这样的读书人,天智甚高,世事洞明,可就明白不了最简单的道理,以为一身正气满腹经纶就能匡正天下。路线是最重要的,说白了就在乎你是否跟对人。表面上王朝是在儒家的理论、堂皇的诰谕下运行,实质上是在大伙心照不宣的 “潜规则” 下运行。如果谁相信反腐败不能涉及到谁,会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谁就是傻蛋。你听话,就会让你放心地腐败;你不听话,才会反你的腐败。道德的烛光,管个屁用?

   8、(李鸿章送给慈禧一只会叫 “老佛爷万寿无疆!” 的鹦鹉)

   慈禧:难得李中堂于这些小事这样上心。

   李鸿章:太后之事无小事。

   慈禧对着光绪:皇帝听见没有?李中堂这话才叫见识!唉,可惜咱中国像李中堂这样的忠臣太少了!

   评点:独裁者的一切都是最重要的,包括拉屎拉尿。泡女人那是为了放松放松,更好地治理国家;听戏那是为了关心文化的发展。慈禧应当知道,这种讨上司欢心的 “忠臣” 不是太少而是很多,只是做起来,水平有高低之分而已,心思都是一样的。

9、(慈禧六十大典,户部说没有银子,慈禧大怒,训斥众臣)

   慈禧:“十几年里我何尝睡过囫囵觉,这才换得个同治中兴!这不是为的江山社稷又是为了什么?就说这万寿庆典吧,知道的人说我该享享福了,不知道的骂我穷奢极欲!谁个知道?我这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的一片苦心!”

   “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那一带就做得起任!百姓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个体现我中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儿,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这些道理你们是真不懂假不懂还是不想懂?我看你们是不想懂!也就是说你们做儿子的孝心做臣子的忠心都让野猫子叼去吃了!那好,今儿我也把话撂在这里了,谁让我这个生日过得不舒服,我让他一辈子不舒服。”

   ——慈禧这番话说的逻辑严密、丝丝入扣,也 “入情入理”。 对独裁者而言,悠悠万事,面子为大,朕即国家,自己的脸面也自然是国家的脸面。要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就需要风光的场面,越是专制国家,统治者对各种典礼、仪式越是热衷。不是老百姓选出来的统治者,自然靠各种“秀” 来强化自己的权威。“秀”的频率越高越好,“秀”的排场越大越好。不让他“作秀”,简直就是要人家的命。

   10、(慈禧准了张之洞关于停 “海防捐” 的折子)

   慈禧:“就说这海防捐吧,到今日一共筹到了多少银子?这些银子李鸿章是全部给了颐和园还是只给一部分其余的自己截下来了,你心里有数吗?”

   奕环:“臣想李鸿章没,没那个胆子。”

   慈禧:“没那个胆子也得防着点!我所以准了张之洞的折子,一是海防捐确实闹得不像话;二是要捐官的也捐得差不多了,正好就着坡儿下驴;三是给张之洞一个面子;四是给李鸿章提个醒,别让他以为中国得天空就他那片云彩下雨。”

   ——多疑与紧张是一切独裁者共同的心病,因为权力不是公器而是私器,就象一个人霸占着大批珠宝,每天都得提防别人来偷、来抢——哪怕是他最亲近的人,在权力面前,只有斗争与觊觎,没有信任。

   好人总是独裁者做,坏人总是让奴才们做。风险总是让手下人承担,收益总是归老大。这是千古不易之理。统治者最愿意钻研的就是 “驭奴术”,奴才们之间越是有矛盾有斗争,他就越高兴,因为他的权力安全系数越高。

  11、(日本天皇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准备对华战争)

  陆奥宗光:“国民的共识是太重要了,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将国民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对中国的仇恨上面去。”

  伊藤博文:“外相的话真是说得太好了!日本帝国的优势就在于一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便能举国一致。而中国向来是各行其是,他们的人民对于国事更是混沌无知。李鸿章刚想伸一伸胳膊,马上会有七八支胳膊把他拽住。”

  ——伊藤博文对中国的看法,过了 110 年,过时了吗?我们东边这个野心勃勃的邻居,昨天和今天,对我们的毛病比我们自己还清楚,所以他们总是抑制不住要攻击我们软肋的冲动。

   12、 (李莲英给慈禧梳头的对话)

   李莲英:老佛爷这满头青丝,恐怕是王母娘娘给的吧?

   慈禧:小李子,你这嘴可真够甜的。

   李莲英:奴才不是嘴甜,奴才说的是大实话。

   慈禧: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小李子,这怎么说。

  。。。。。。。。

   慈禧:水太清了,就养不活鱼;人太明白了,身边就连个伴儿也没有,活着也就太没意思了。

   李莲英:老佛爷的解释,比孔圣人都高出多少倍了。

  慈禧:所以啦,我也不能成天琢磨你们这些奴才背着我干了哪些坏事,就比如李光昭这个案子吧。。。。。小李子,你的手别颤抖。。。。。你们有些什么猫腻我都不管,我只要修园子的木头,一根也不能少。

  ————奉承就象是鸦片,明明知道无意甚至有害,但还是愿意一次次吸下去。对于一个高明的独裁者来说,必须要给卖命办事的奴才们一些好处,让奴才们适当的贪污,不但不会影响自己的权力,反而是增强自己权力的一种必要的投资。——反正这投资掏腰包的是老百姓,而最后得好处的是自己。

   13、(慈禧训庆王)

  慈禧:我知道。你虽然有点贪,但对我是没有外心的,这就是为什么七爷走后,我不光让你顶替了他修园子的差使,连总理衙门的差使也让你顶替的缘故。但我要告诉你,少拉帮结派,那样对你没好处。

  ——这就明白从古到今,贪污者总能做大官的缘由吧?贪,在老大眼里,那是小节;对老大是否有外心,那才是大是大非。

   14、 (牵涉到李莲英等人的李光昭被杀,太监来宣慈禧的旨意)

  太监:圣母皇太后说,洋人从来没有安好心眼儿,找他们合伙,难免要吃亏上当,李鸿章那个洋行就算了。圣母皇太后又说,李光昭这个案子,也用不着七挖八查了,将他推到菜市口一刀砍了,大伙儿图个清静。。。。。。。

  ——对独裁者来说,躲进小楼成一统是最舒服的,洋人能躲就躲,否则这些鬼子动不动就干涉内政。肃贪反腐,本来就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游戏。根不够深的 “李光昭” 们,你得提前预备好国外的护照,否则大风一来,替罪羊你是当定了。

15、(慈禧试穿六十寿典的礼服,宫女嘀咕衣服是不是拿倒了)

    宫女甲:往常的龙凤图案都是龙在上,凤在下吧?

    宫女乙:可这衣服明明没拿倒呀,莫非是图案绣倒了?

    慈禧:你们在那里嘀咕什么〉让庆王爷看看不就得了?

    庆王:衣服没拿倒,图案也没绣倒,应该是凤在上,龙在下。

    李鸿章偷偷看到凤在龙之上,身体微微一震。

    李莲英看到李鸿章表情,为了报李光昭案的仇,射出暗箭:“怎么,李中堂瞧着稀罕?”

    慈禧解围:“你这个小李子也真是,人家李中堂又不是裁缝,他怎么有闲心管你这些事儿。”

    ——点评:几句对话,就把老大之精明和淫威,宠臣的投机拍马、太监的阴毒险恶、能臣的矛盾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太监之所以牛比,是因为他离主子最近,最能揣摩主子的心思,他可以就一点细节给你穿小鞋。所以太监得罪不起,现在没有太监,但是有精神被阉割的贴身秘书,你照样得罪不起;庆王这样的宠臣,只要谁有奶谁就是娘,管他规矩不规矩;而李鸿章这样的能臣,虽然也投主子所好,但他毕竟是进士出身的汉族读书人,心里还有那么点纲常名教之类的东西,凤在龙之上,就是阴阳易位,太上皇实际权力于凌驾元首之上他能接受,可在公开的礼仪也在元首之上,——过去是体现在出巡的依仗、起居用品的规格、死后的谥号等等的差别,(现在就是排名先后和保卫措施等差别了)就有点太过了。但慈禧和皇上没有任何差别甚至高于光绪,死后的谥号也用了 22 个字,这就违反了儒家最根本的理念,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产生了宪法危机。——所以他有点惊慌。

    16、(李鸿章和庆王向慈禧请示能否向日本开战)

    慈禧:到底和小日本打不打这一仗,你们是来问这个的吧?

    李鸿章和庆王:太后圣明。

    慈禧:那我也实话告诉你们,我心里没底。。。。思来想去,只好把这难题交给皇上和你们了,也就是说,怎么着对付小日本,由皇上全权处理!。。。。。不过呢,还是那句话,六十大寿,无论如何不能碍着了!

    庆王:奴才体会圣意是不想打喽?

    慈禧大怒:混账!我什么时候说过不打了?不是说,一切交给皇上做主嘛!

    李鸿章:臣已知太后圣意,谨领懿旨。

    ————点评:此番对话可见慈禧之威,庆王之愚——难怪后来被袁世凯卖了还帮着数钱,直到袁指示段其瑞逼宫,要求宣统逊位才醒过来。以及李鸿章之滑。在皇权社会,老大总是这样,风险是不能担的,但权威是总是要的;责任是不用负的,但果子是应该摘的。所以,有些领导的心思,只可意味,不可言传。就看你有没有这悟性。比如说,领导的公子在外面强奸民女给人抓了,你为了讨好领导,去问领导:老大,要不要我想办法把公子给捞出来?那你就傻到家了,这不是把领导逼到墙角吗?领导也许还会说,一切找法律办事,但会恨你一辈子。如果你偷偷地把事摆平,领导知道了,兴许还会批评你,下不为例。外面有报纸吵吵嚷嚷,没准领导还会像那么回事地给你个处分。但是别急,你得好日子在后头。

    17、(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京街头两旗人对话)

    旗人甲:我家主子说,和倭寇这一仗打输了也有个好处,那就是把李鸿章也打垮了,对咱们满人有好处。

    旗人乙:这我就不懂了,为什么李鸿章垮了对咱们满人有好处呢?

    旗人甲:弄糊涂了吧。。。。。。。。

    ————点评:专制社会,家的利益、小集团的利益总是重于国家利益。满蒙贵族集团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意汉族大臣的力量过于强大。当年日本人全面侵华后,不是也有人高兴吗?

    18、(马关条约签定后,李鸿章在全国的声讨中暂时开缺,荣禄入阁,前去拜会)

    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好,办洋务也好,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实在在放手办理过?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无有其实,不揭破不戳穿还可以敷衍一时。好像一间破屋子,靠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也可以用纸片把它裱糊得明净光鲜。即使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修补,还可以对付一阵子,如果遇到风暴袭击,这纸糊的屋子自然真像败露,不可收拾,我这个裱糊匠又有什么方法?又能负什么责任呢?

    ————点评:专制腐朽的国度,僵化的制度,没落的统治者,就是有几个出色的能臣干吏,又有什么用呢?无非裱糊的技术高那么一点点而已,只能做四处灭火的救火队队长,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19、(甲午战败后,袁世凯背叛了李鸿章。但为了谋操练新式陆军统兵官的职务,前来求李鸿章)

    袁世凯:世凯想谋那个操练新式陆军统兵官的位置,可太后老佛爷放出话,非你老人家开口,她谁也不给。

    李鸿章:贼娘!你还真有脸说出来?当年老子带领淮军打苏州城,李秀成在那里经营多年,城墙修有几丈厚,我看你的脸皮比苏州的城墙还厚。你不光脸皮厚,心也黑,手也毒。。。。。。

    ——点评:不皮厚心黑手毒,怎能成大事呢?最后李鸿章还是帮了老袁的忙,就是看中了他这三项在当时满朝人物中,绝对是全能冠军,所以撇开个人恩怨。李鸿章真为国着想呀。

   20、(徐锡麟询问恩铭立宪是真还是假)

    恩铭:“老佛爷今年七十三啦。再过十二年,老佛爷自己也估摸着活不到那日子。到那时,管它洪水滔天!可在十二年预备期内,你要搞三权分立,却是绝无可能。你说这立宪是真是假?”

    徐锡麟:那什么才是真的?

    恩铭:抓权才是真的。。。。。那帮记者,懂得什么朝政,懂得什么官场,懂得什么政治。

    徐锡麟:朝廷的权力之争,为什么要利用康先生和梁先生。

    恩铭:利用?官场就是战场,政治就是屠杀。打仗用什么?用剑,用刀,用长矛,用枪,用子弹;官场用什么,用智慧、用阴谋、用权力,从来不招面,背后捅刀子。你要是胆小,就别在官场上混!

    ———恩铭不愧是晚清满族 “五杰” 之一,对汉族几千年的官场文化领悟如此之透,凭什么说人家是“鞑奴”?一个靠十几万披甲人起于黑水白山的民族,一个崇尚武力征服的民族,进化到玩政治游戏、用权谋比政治早熟的汉族人还厉害。这个民族就不可救药地堕落了。

    21、(徐锡麟刺杀恩铭后,冯煦和联裕审他)

     徐锡麟:我们满腔热血,为的是什么?为了大清富强,不再受人侮辱!可是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被骗得好苦呀!冯大人,你记住,凡搞假立宪,必来真革命。

     。。。。。。。。。

     冯煦:大清要立宪,就因为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嘛!革命是什么?是杀人放火!腐败是不好,可腐败一点,总比千百万人头落地好吗!这点常识。。。。。。

     徐锡麟:立宪就是立宪,岂是婊子给自己立牌坊!可你们这个牌坊还真骗了不少人,至今还有千千万万热血青年蒙在鼓里。我杀恩铭,是绝望,也是警钟,告诉我的同道中人,醒醒吧,大清没救了!只有推翻它,我煌煌华夏才有真正的宪政!

    ———所有的专制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喜欢假当时最先进的名义行独裁之实。封建时代受命于天,有了宪政,就立宪政这个牌坊。民主吃香,就说自己是民主国家——朝鲜还是 “民主主义共和国”。腐败有理的理论好像不仅仅清朝有。

知乎用户 甘长霖 发表

知乎用户 湍流的爆米花 发表

走向共和的的卓越之处在于提供全新的(尤其相对于近十五年前的中国大陆)历史视角,鼓励、启发观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历史并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没有绝对标准答案,只有各自理解领悟,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之一。

1. 剧集对于李鸿章的解读确实偏极端,晚清三杰之一不是闹的,但甲午战争战前的腿软是不争事实,人生污点。 2. 黑康有为黑得最厉害… 3. 对于孙文,我很喜欢剧中的解读,天下为公的理想主义者,疯癫,执着,一个纯粹的人,是与慈禧、袁世凯等传统强人人治思维完全不同的存在,关于总统制和内阁总理制的争论挺有意思,理想主义者孙文在无数次的挫折打击之后似乎也妥协了:” 在民主制度下佐以些许人治元素似乎风味更佳。” 所以他偏向了美国的总统制,这点我也赞同。4. 全局讲的是共和起源,确没有给我党一秒钟戏份 ,导演编剧是有眼光有勇气的! 5. 北洋军阀只有袁世凯描写够生动,其它他北洋统领也都是人中龙凤,可能受篇幅所限,也可能是军阀时代还没有来临,对于他们展现的比较扁平,甚至脸谱化。6. 义和团运动真是一笔烂账,慈禧太后先扶植后剿灭,实为罪魁,翻百度百科,聂士成竟在守天津时腹背受敌,前边挡着洋人的大炮,后边被义和团抄家,掳走妻儿…… 可歌可泣!至于义和团的暴民属性,我觉得主责还是政府缺乏正确引导,利用不成又落井下石。 7. 光绪帝是剧中最引人同情的角色,李光洁也是演得出神入化,只是有一个疑问,1900 年败退西安,露宿破庙,他是否有机会趁乱跑路呢? 8. 田沫罗文似乎是串联剧情的架空人物,在伟人云集的大戏台上,他俩的角色实在显得单薄突兀,田沫尤甚。 9. 总结,剧中最爱孙文,黄兴,宋教仁这一班人,他们是照耀时代的光芒,中国共和的脊梁,虽然最后死了,散了,败了,被淡忘了,但他们是如此真实鲜活地存在过!

感谢《走向共和》,感谢张黎导演,让我等普通历史爱好者,窥探到如此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中国历史大戏~ 还没看过的,请跑步去看吧!

知乎用户 Rio Lee 发表

记得是 02 年左右看这部电视剧的。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的条款上寸土必争的态度。和辛丑条约(貌似是)上签字的时候和旁边的亲王说:这个字签下去就成了卖国贼,你还年轻,就不要签了,让我来签。 从那以后就对李鸿章的看法从教科书上的汉奸卖国贼改变过来了。

知乎用户 豆爷 发表

最近正在重温走向共和,我也来补充一个。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在日本议和谈判,日海军准备攻打台湾。在北京市井间一个普通馄饨摊上,一个普通的馄饨摊老板说了这些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认同的民族,有人说易易姓改号,这是亡国,文化断绝礼崩乐坏,这是亡天下。我们经历外族统治百年而文化不断绝,想想都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哈哈!

知乎用户 SUN.TF 发表

看完这部剧。我成了李鸿章脑残粉。

中堂大人!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啊!

知乎用户 周雨 发表

《走向共和》里的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主义者,但纵观其政治生涯,仿佛开了挂,尤其实行宪政后如日中天。

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李鸿章、荣禄、张之洞等朝廷重臣的推荐。

但是,他一个科举功名都没有的人,亦非皇族亲贵,却不断获实干派 “贵人” 相助,恐怕远远不是一个运气好就能解释了的。

看到确定 “预备准备年限” 一幕时,我找到了答案。

1.“只有她高兴了,整个国家才能高高兴兴的。”

当时,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准备实行宪政。新派官员和宪政专家们无不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在何时开始的问题上,出现不同意见。有人提出要有准备期。那准备期多长合适?

有人说 2 年,有人说 4 年,最后慈禧赞同的是袁世凯提出的 12 年。

这个 12 年颇有深意。袁世凯对此有一套官方说辞,但真实原因其实是,他通过慈禧当着他和光绪皇帝的面摔钟的举动,窥探到了慈禧依然旺盛的权力欲。

宪政是非实行不可的,但死前让她放权也是很难的。

慈禧时年 71,按照 “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 的说法,最多还能活 13 年。12 年就是这么来的。

他对宪政专家杨度说,“只有她高兴了,整个国家才能高高兴兴的。”

果然,慈禧非常满意,认为他 “非常贴心”。袁由此成为宪政准备团里唯一的外臣(其他均为王公亲贵),而其拟定的“新官制” 也得以顺利推进。

在很多人眼里,袁世凯此举似乎很有跪舔皇权之嫌 ,通过揣度上级心思寻求上位也是很多职场人所鄙视的。

但换个角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如此不能取得最高掌权者的认可。若没有最高掌权者的认可,再好的事也寸步难行。

后来的新政和戊戌年间的很多措施非常像,慈禧对此也意识到了。为什么戊戌变法就失败了呢?

失败的原因首先并在内容,而在做事的节奏、方式方法,步子迈得太大,引起实权派的不信任。

一味逞强对立,只会把实干派挤出权力中心,于实务开展毫无益处。

不仅袁世凯,李鸿章他们也是一样的思路。他们和慈禧的关系都非常亲密。张之洞一方封疆大吏,和慈禧两年没见,见了面俩人对坐而哭,姐弟俩似的。

对他们,历史虽有争议,但无不认同都是于国于民有贡献的实干家。

而他们的成功,归根到底有个共性,即深刻认识到:想要成事,能力是基础,而最紧要的,是取得上级信任和支持。

这条职场定律,亘古未变。

2. 所谓靠谱,核心就是使上级放心。

对职场来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更是给赢得上级信任的人。

每个人潜意识里都在寻求安全感,或说是确定性。

专栏《硅谷来信》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医生曾经和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斯坦福医学院的知名教授聊过,名医和一般的好医生有什么不同。

这些人给他的答案很一致:名医和一般好医生并不是前者能治好、后者治不好的却别;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的治疗效果是可以预期的,是稳定的。因此,病人找他们放心。

某种意义来说,可预期的,稳定的,确定的,就是放心的。

管理者对安全感或说确定性的渴望,比普通员工只会更强烈。

每一条任务链中,基层员工处于最末端,各级管理者依次接近前段,越是最前段的人,对任务链的形态结构、进展结果等具体情况越不了解,而主要依赖于后端人员的执行和汇报。

而对越靠近后端人员来说,任何宏伟计划,在他眼里不过是工作,按部就班做就是了。对前端人员来说,那就不一样了,是宏伟梦想,或事关全局长远。

剧中慈禧公然向十国下战书。是谁给了她底气?

正是大沽炮台将领传来的 “捷报”,胜利让她认识到清朝有能力自卫反击,不比列国差,忍无可忍的时候就做出了抗争决定。

只是,“大沽炮台” 的胜利是下属谎报军情而已,慈禧据此作出的决策必然悲剧。于是有了狼狈弃城而逃。

可见,没有靠谱的下属就没有目标的完成,更没有英明的决策。

为此,对任务链后端人员的选择必然是慎重的。要业务能力过硬、协调能力良好,要认可他的理念设计、领会他的战略意图,要能保证计划完美落地……

简而言之,要是一个事情交给他自己可以放心的人。用流行的话说就是,靠谱。

“股神” 巴菲特曾说:“靠谱,是比聪明更重要的品质。”

所谓靠谱,核心只有一句话,就是使上级放心。

3. 领导眼里的靠谱:过程可控性和结果可控性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领导的 “放心” 是靠以下两点来保证实现的:过程可控性和结果可控性。

李鸿章在剧里有句台词,有人弹劾他包庇下属邓世昌,他说,“我不用自己的人,难道要用一些总是反对我和我唱对台戏的人吗?”

和自己理念、步调一致,是领导眼里最基本的靠谱。

他办事,领导放心,正是袁世凯不断成功的内在逻辑。

其实,李鸿章也好,荣禄也罢,绝非不知其人投机,但还是选择相助。

荣禄死前袁世凯端茶擦洗殷勤侍奉,然而荣禄洞若观火,“什么山啊海啊恩啊情啊,娘们说的话。” 袁无比沉痛,“中堂不信?”“我该信吗?” 荣禄反问。但最后还是给他指明了新的领路人,— 庆王爷。

这是为什么呢?

据某史料记载,李鸿章临终前曾有 “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的遗言,虽考证未必存在。但李鸿章去世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地位 “非袁莫属” 却也是事实。

这就是答案了。

李鸿章、荣禄等上级,终归是 “谋国” 而非谋个人权势欲望,为清朝强盛计,必然要选择有能力有意愿成事的人,除了袁世凯,还有谁可堪大任?

论执行力,他练兵非常有效,北洋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劲的,八旗和革命军在北洋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即使到了校长北伐的时候,北洋军依然具有相当的战斗力。

搞洋务,推新政……“搞的全是拳拳到肉的实在事。” 他这个没有科举功名的人,不仅人情练达,而且不惧新事物。每一项挑战都迎难而上,开展的有声有色。

论计谋,他能在李鸿章、荣禄、刘坤一、张之洞、庆王之间左右逢源,慈禧对他也是赏爱有加,绝非常人。

每次危机关头,他逢凶化吉,固然有贵人相助,更和他敏锐的反应力,滴水不漏的口才有关,所谓自助者天助。

论人际交往,他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与人交往,既有人情笼络的怀柔手段,也有不讲情面的霹雳手段,恩威并施,刚柔并济。且善于调教下属,发掘其长处。

上能和贵族打交道,下能和凡夫走卒打成一片,笼络得了文人,驾驭得了武夫。

水平堪比三国曹操。

这种人,领导不喜欢才怪!

这种人,事业不成功才怪!

他一度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出色的业务能力,而是全方位的靠谱。

但曹操到死,只敢做九锡的魏公,不敢有妄想。他呢,却被自己的儿子坑了,— 编假报纸刊载 “民意”,一失足成千古恨,做了很不靠谱的事。

不过这是后话了。

知乎用户 马小菜 发表

实话说,值得看。

但是该剧少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平民视角。少了这个视角,该剧看起来就像是为李鸿章、慈禧、袁世凯等人洗白。因为在剧中,这些人似乎一直是在想着改革,一直想着振兴。以至于很多人都会说李鸿章是被国力给耽误了。但是剧中没有讲到马关条约的 2 亿两白银从那里来,辛丑条约的 4.5 亿两白银从那里来。这些白银难道不都是从平民那里来?看看这些达官显贵,出手多么豪绰。他们的生活并没受到这些战败之类的影响,反而吃的好,住的好,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然而,哪些平民呢?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李鸿章等人不锐意改革,而甘愿做一个裱糊匠,一力维持而已。而外国进步日新月异,平民生活每况愈下。

然而,剧里面从来没用正面去看待平民的生活,也从来不去展示平民的苦难。

各位,看剧的时候不要总是强者思维。似乎自己穿越回去之后,总是位高权重的那个人。或者至少也是有一官半职。但是,真正的绝大多数是平民。四万万人中,又有几个人能有个一官半职……

知乎用户 魁星 发表

我觉得拍历史剧,首先来说制作细腻。服装道具得舍得花钱。而且不光是钱的事,得设计,得安排,演员得加戏。

你就看吧,北洋阅兵那两集,李中堂换了多少套衣服?视察时穿的皮袄——那皮袄的样式完全参照了历史照片,招待会上的官服,宴会结束,脱了补子,里面是袍服,脱了换居家的长衫。小事营造真实感。

推小可以及大。我觉得走向共和在三实七虚这个原则上把握的特别好。很多地方走了心。

他的目的,是既让观众顺利的接纳剧情,不违背那些戏说剧造就的原有认知;又让观众感受到一定的新鲜感;最终达成逆向洗脑作用。

比如说辜鸿铭自称汤生。张之洞一般也叫他汤生。

比如王照和另一版的谭嗣同绝命诗的出现。

这都是尊重历史反洗脑的部分。

但同时也有尊重戏说剧的部分。

比如光绪总穿龙袍;

比如北洋阅兵时的 bgm 是《巩金瓯》;

还有一些神奇的致敬:

比如 “开足马力,撞沉吉野”,最缺德的是还得把辫子甩到脖子上——李默然版那是大副死了,管带站在舰桥里亲自掌舵,怕辫子碍事他甩一下。你站甲板上你甩个毛线啊。

比如慈禧吃饭后面有一太监背《报菜名》…… 这就完全是恶趣味了。

而且,我挺羡慕戏里李中堂这一家子的。

一个儿子一样的盛宣怀,一个儿子一样的马三俊。还有一个女儿一样的红儿…… 居然还全住在中堂的直隶总督衙门里。这是——北洋洋务工作室?

李经方默默的消失了。

最要命的是,马关和议,翁师父都说了,李鸿章及子李经方已前往日本,结果谈了判,挨了枪,回了国,摘了顶子,这儿子还是没出现,直接忽略了……

盛大人窝窝囊囊怵怵忐忐的样子,总让我想起毕彦君老师的白二爷……

想也知道这不太可能。盛大人要是天天跟秘书似的一点气场也没有,他就别干轮船招商局了。躲开中堂面前,那也是大杀四方的主儿。

这个演员在还珠格格里演尔康他爹。

甲午战败,李鸿章拿金手枪要自杀的那一点太让人感动。不过再怎么说红儿也不能叫 “三俊哥” 吧?简单的说——太萌了。

不过想想也是,大厦将倾,一木难扶。一个举国皆欲杀的男人,要是再没有几个知己良朋,只怕铁人也要垮了。

王冰老师的李中堂,还真托得住。让人相信,这就是这么一个能把人聚拢到身边的老人,让人真心钦服的男人,一个点燃年轻人一腔报国热血的人。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称地上神仙。”

在整部剧之初,特别把这副对联拿出来。可结果是,李鸿章一次比一次难。

从此中堂脑残粉。

知乎用户 菜鸟阿伊古 发表

应该是初中的时候看过这部电视剧,然后前前后后看了很多遍。

现在再也不碰了。

为什么呢?因为看完《北平无战事》后,发现张黎大导演所有片子一个共同特点,片中人物的情怀都太想当然化。

这就像我现在再也不会碰《明朝那些事儿》一样,你复原的历史有太多细节和感情,各种各样的纠结,但这一切都是刻意安排的。

《少帅》也是一样,历史人物的举动都是最自然的选择,内心可以有斗争,但不是天天一哭二闹的歇斯底里。戏路总是这样也可以叫老年文青中二病吧。

知乎用户 熊科仙 发表

最喜欢的人物是袁宫保。

他有才干却不像李鸿章一样因为愚忠处处受同僚掣肘。

他有抱负却不像孙文一样不切实际,中山先生一百年前发愿要建设的 20 万英里铁路,到如今 9102 年,依然没有实现。

为人有情有义,把自己在山穷水尽时帮过自己的妓女立为皇后,把跟随自己在小站练兵的一帮小兄弟都捧成了裂土的大军阀。

投李鸿章,荣禄,庆王,慈禧,扶摇直上,什么时候掌兵,什么时候夺权,什么时候搞君主立宪建设国家,他把人心和时势都看透了,最后凭辛亥首功终于爬上了权力的顶峰。

有意思的来了,推背图第四十三卦,谶曰: 君非君,臣非臣,始艰危,终克定。他儿子正好叫袁克定。

孩子想,这乱世要在我手里一统啦,做了几份假报纸糊弄他爹称帝,袁世凯这么洞悉时局的天才想来也知道称帝是开历史倒车,但身边的人说,从中央到地方都拥护您啊,报纸上这英日法德美也都支持您称帝啊,出门买个菜就兜不住的骗局,居然坑到了这个纵横中华几十年的奸雄,这就是掌权者的通病吧。

就像三体里的那句名言: 愚蠢不会导致毁灭,傲慢才会。

知乎用户 迟飞 发表

我在头条里都快看完了。

不过这剧有影射之嫌,也就禁播。评分高也在于此。

印象最深刻的是李鸿章,配音实在太伟光正,当然是正面人物。

看剧我就想,晚清如果就是李鸿章拳脚不能施展,它卧在床上,时时躁动,大家以为它要醒,然而只是在说梦话。那么要不要叫醒它?

其实我感觉晚清在甲午之前,就应该有个暗杀行动,可以大大推进历史发展进程。这当然可能乱,不过冒拖的风险更不如冒乱的风险。

康有为密谋军事政变谋划得太晚了。而汉族官僚也太听话了。把高层清洗掉顽固派的几个头面人物,功莫大焉!

知乎用户 拓跋阿库兰 发表

不太懂有些人的理解能力. 这句话明明显示的是袁大总统的无知 , 怎么好多人觉得好有道理?
" 嗟乎! 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
民贵君轻这个道理, 2300 年的孟子就懂了, 怎么到袁世凯这里就成笑话了? 哦也不奇怪, 老袁不是科举出身, 死的时候自己都嫌读书少.
轻视民心, 所以贸然称帝, 众叛亲离, 只当了 83 天皇帝就嗝屁了.
老袁, 还有常凯申, 还有民国大大小小的军阀, 有一个算一个, 所有这些轻视民心、企图依靠武力和旧时代的阴谋诡计夺取天下、不懂得把人民组织起来的当权者们, 连带着 38 年也没真正共和起来的民国, 最后通通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而掌握了组织人民这项屠龙术的人, 很合理地胜利了, 也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知乎用户 范西迪 发表

走向共和最大的贡献就是去除了历史人物脸谱化平面化。

对李中堂、太后、光绪、康圣人、袁世凯、孙文等人均相对实现了辩证的看待。

不过最可悲的事情是,能实现如此辩证看待的,中国居然仅有《走向共和》一部,所以评价自然很高

当然了,天朝的历史剧还在脸谱化,代表作就是抗日脑残剧。

知乎用户 焕然 23YNWA 发表

两个片段,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奉旨进京和谈,临行前梁启超去劝李鸿章不背这个锅,劝他维新或者革命。李鸿章说 “桌如啊,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梁启超: 晚生只是为中堂可惜。

还说到梁启超一定能自立门户

第二个是签《辛丑条约》的时候,网上提的也比较多,奕劻手抖,李鸿章说还是我来吧……

留下那张教科书上的照片一样位置的图片,然后镜头一转,就一个老人孤零零在那坐着,满眼苍凉。

还有一个没拍的,慈禧回銮时,接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痛苦不已,演的非常好。

这部剧好在他让你认识到真实历史背景下的人,他们是人,不是一个符号,不是 “签条约的卖国贼”“镇压起义的刽子手”“跟十一国宣战的老太太”“窃国大盗袁世凯”。

有人点赞,再说个印象深的细节,李莲英手下一个小太监想和商人联合搞颐和园工程,骗户部银子。想行贿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结果翁师傅把他们撵出来。这小太监就去请教李大总管,大总管说,这人呢追求名和利,名利名利,这名和利有时候是分开的。

小太监顿悟,让商人收集了翁同龢的字,说是要给他出版,翁师傅大喜,把户部钱拨给了他们。

翁师傅的对头李鸿章,苦于翁同龢一直不给拨北洋水师的钱,这下找到突破口,狠狠的参了翁师傅一本。

上边答案有人说李鸿章和张之洞的演员和真人比较像,然后梁启超这个演员找的也挺像的。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19duH7 发表

多图预警

追到 48 集,慈禧和光绪去世。可以下结论:是很值得看,可谓当朝第一剧。

评分为什么这么高,能有很多种说法。我觉得《走向共和》提供了很多种不同的观看方法,这满足了一部优秀剧作的标准之一。

比如,往大,可看到杨度和孙文的这波高下立判的对话:

往小,额,你可以不正经地看到这样的场合 :

回归正题。人们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史的态度,平常最容易看到,无非是 “某某其实很牛逼的,只是……”(翻案)、“假如……”(天真幻想)这些,很具诱惑力,而《走向共和》的一大好,就是剜除了这些甜腻的东西。无论有没有贴近历史(也不可能),起码它拍出了时势的艰难,是非常成熟的。议论议论街坊邻居也就罢了,小老百姓评点大人物功过是非的那点臭毛病,这剧能治。

说实话,我并不关心李鸿章为晚清做的贡献到底值当不值当,袁世凯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而且我想,看完这部剧以后,不应该再问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历史没有如果。李鸿章对梁任公说的那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算是道出了在中国做中国事的要诀。那一代群雄逐鹿,英才辈出,一方面固然是时势使然,同时也是因为,这些人懂得时势。当然,也是 “不太平” 这几个字帮了他们。

如果说普通小老百姓真要从这部剧里看出些什么,我觉得,是多亏了有那样一个屈辱的时代,让中国人从过去数千年的循环当中走了出来。循环一定不是进步的特征。毕竟,我们当初的失败,更多是因为我们的文明里,自打明清以后,对 “进步” 一词就所知甚少了。多亏了那个时代,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有见识、有勇气、有责任感的人。

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中国永远不会有倒退的可能,只要越来越多的人从这些人的身上辨出东西来。

知乎用户 hullo​ 发表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走向共和》是典型的上层路线,这条路线的终点在哪里呢?就在台湾,就是台湾的国民党。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上层路线,代表就是满清皇朝,汉族官僚,地主,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二是下层路线,代表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后来的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上下两条路线有一个交汇点,就是孙中山。

《走向共和》的第一主角是李鸿章,他是汉人官僚的代表,第二主角是慈禧太后,她是满清皇族的代表,第三主角是孙中山和袁世凯,分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军阀的代表。

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满清王朝为什么还能苟延残喘几十年?难道真是慈禧太后英明神武吗?

汉人官僚地主和热衷科举的读书人,才是满清王朝能够苟延残喘的第一力量,这些人对于西方的科学和民主,骨子里是十分抗拒的,即使勉强接受,也是十分矛盾的。

如果不是满清王朝断了科举,搞出了皇族内阁,彻底断了这些人的希望,这些人还会与满清皇族狼狈为奸。

这些人的典型代表,就是李鸿章。

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最大的责任者,不是满清皇族,而就李鸿章所代表的汉人官僚地主,和热衷科举的读书人。

满清是个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政权,皇帝依托于皇族,依托于满人,如果要君主立宪,满清皇族,贵族,和满族人的位置在哪里?因此,满清搞君主立宪就是白人做梦。

难道真的没有人看出来满清不可能搞君主立宪么?

当然有,孙中山代表的革命党,就是看出来了这是死局,因此,去见了李鸿章,希望他不要站着满清王朝的一边。

李鸿章的回答就是你太年轻了,太天真了。

李鸿章难道真的忠于满清王朝么?难道真的惧怕满清王朝么?

谈不上,李鸿章真正忠于的是自己的阶级,和科举读书人的利益,这是汉人官僚与满清皇族狼狈为奸的根本原因。

近代的中国,腐朽的绝不仅仅是满清王朝,更有官僚地主阶级和读四书五经的人,满清灭亡了之后,中国并没有真正好起来,甚至很多人认为民国还不如满清,就能说明,中国近代的屈辱,真正的祸首是谁了?

官僚地主和旧读书人,才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最大祸首,李鸿章绝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个阶级,一个群体。

《走向共和》是一部好电视剧,李鸿章,慈禧太后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也不是不能做主角,但这两个主角,一定不能过于正面,一定要充满矛盾性。

遗憾的是,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在这部剧里显得过于正面了,甚至比孙中山更正气一些,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很难叙事,不能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群体,一个阶级连续的叙事,而是断裂,甚至撕裂的。

《走向共和》与《人间正道是沧桑》,都是企图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群体来叙述历史,这种尝试是应该的,但绝不能颠倒事实,将最大的罪人,描述成忍辱负重的功臣。

可以理解李鸿章的选择,但绝不能赞扬这种选择,因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是很多的生命和鲜血。

清朝越早灭亡,对中国越有利,君主立宪绝对不可能,唯有共和才是中国的出路,唯有下层路线,共和才能真正成功,否则,中国最多就是印度,很可能连印度也不如,毕竟印度有英国殖民的遗产,还有印度教维系社会秩序,中国在皇权和儒家体系崩溃之后,很可能陷入苦难之中。

那种认为日韩能行,中国作为一个儒家文化国家也能行,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日韩主要是人身依附的社会,有贵族阶层,中国却是一个依附土地的小农社会,只有地主阶层。

小农社会与贵族社会,依附土地与人身依附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完全碎片化了,而人身依附更有利组织起来。

因此,中共领导的革命,实质上就是重新实现人身依附,建国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也是重新实现人身依附,即使现代的企业制度,也是一种人身依附,不过主要是一种双向选择的人身依附罢了。

所以,人身依附是组织起来的关键,但是自宋朝开始,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各个王朝都致力于将社会碎片化,到了清朝,已经一盘散沙。

蒋介石集团在大陆抛弃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平均地权,背叛了革命,但是到了台湾,又捡了起来,搞起了土改,并不是蒋介石集团改过自新,而是分的不是自己的土地。

上层路线,要么革自己阶级的命,要么对外侵略掠夺,中国的地主阶级和民族阶级都做不到,那么,只能走下层路线,通过公有制,配给制,实现人身依附,将一盘散沙的民众组织起来。

事实已经证明,即使走上层路线的蒋介石集团,到了台湾也因为分的不是自己地,革的不是自己的命,又有从大陆掠夺的大量黄金财富,也重新走了下层路线,而单纯的上层路线,在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

落后国家,不能通过上层路线,走向共和,实现现代化,不但是中国的悲剧,也是所有落后国家的悲剧。

唯有先发的资本主义国家,或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才可能通过上层路线,走向共和,实现现代化。

知乎用户 呜啦啦 发表

真不知道为啥评价那么高。可能是绝大多数人就是觉得历史可以被任意打扮呗。

这些天最火的就是抗美援朝嘛。有些人就说了,哎呀朝鲜那个地形坦克大炮都没用,不然 g 军怎么可能打成那样。然而,韩军目前装备了全世界最多的 155 毫米自行榴弹炮,坦克规模至少前十中游,朝鲜的坦克规模更世界前五。怎么样,这些人就是比韩军还解朝鲜的地形吧?

某些部门的,硬说我们的部队小米加步枪。。。结果军事部门统计的整个战争期间对联合国军造成的七成杀伤都是火炮,美帝统计自身伤亡六成多来自火炮。

诺门坎战役曾有日吹各种讲什么武运长久,然而日军指挥官谢罪的谢罪,自杀的自杀。苏军指挥官却一路高升。

历史中就是有铁一样的事实,任你如何说都是改不了的,也确有大部分扑朔迷离难以明晰的事情。可惜有些人觉得自打了几次关于 “历史公安” 的官司就飘了,觉得自己能完全去打扮历史了。好些人还买账……

大清柱石李中堂对国家战争资源的轻视和浪费,简直到了最极端疯狂愚昧落后的近代日本帝国都不如的地步。居然能给洗这么白,佩服。

……………………… 回答被夹了,要修改,看来还真是冒犯到人了?

知乎用户 楊運 发表

来来,读一读下面的演讲词就知道这电视剧的质量了!

这篇演讲词为剧中最后一集孙文在国会的演讲词:

我知道,你们很着急。张勋复辟了,国会又开不成了,我知道。我啊,我急的不是这个,这些日子我想的很多,我们本来是共和国,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

  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嘛。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各级行政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民众,仍被奴役着。

  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自由是民众天赋的权利!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当权者的自由,权力大的有权力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权力小的自由。民众,没有权力,没有自由。

  民国应该是博爱之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民国六年来,我们又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民众对当权者恐惧的爱,而当权者对民众,只有囗头上虚伪的爱。那种真诚真挚的博爱,我们看不到啊。

  民国更应该是法制之国!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行政权力一次又一次地肆无忌惮地干涉立法∶你不听话,我就收买你;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甚至暗杀你。立法者成了行政官员随意蹂躏的妓女!

  那行政是什么呢?行政应该说是大总统及其一整套文官制度。应该是服务于国民,行共和之政。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打着共和旗帜的家天下,在这个家天下的行政中,我们根本看不到透明的行政程序,更看不到监督之制。那些行政官员,是如何花掉民众的血汗钱,民众不知道,那些行政官员把多少钱揣进了自己的腰包,你们不知道吧,我也不知道。

  你们都知道司法是裁判吧,这个裁判的原则是什么?是一部主权在民的共和国宪法。可民国六年来,我们根本没有看到这么一部宪法嘛!就那部不成熟的《临时约法》,也一次又一次地被强奸。

  有人说,不不不,不是一个人,是有一些人说,共和他只是一个称号而已,你孙大炮说的这些大虚幻、太遥远,不符合国情,它就像一个气球,啊,看着很美丽,可一飞上天啊,破灭了,我想请问你,难道我们不要共和了吗?难道共和真错了吗?如果不要共和,我们有的就永远是专制,如果我们不要共和,那我们有的就永远是被奴役。如果共和是错的,那自由就是错的,如果共和是错的,那平等就是错的,如果共和是错的,那博爱就是错的吗?我们追求的共和没有错,当然它还不完善,所以我们要一点一滴的去完善它,哪怕为此要付出代价呢!

  哦!对了,我今天穿的这身衣服有点古怪是吧,连裁缝都说是很奇怪的。但是我要说这是,这是为了完善共和,你们还觉得奇怪是吗?我要说,这就是共和,这就是共和的衣服。这边,我设计了三颗扣子,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爱。这边也有三颗扣子∶民族、民权、民生。

  那宪法呢?呵呵呵,我说的不是三权宪法。我发明了个新词,叫五权宪法。这里装的是立法权,这儿装的是行政权,这儿装的是司法权,这三权你们都很熟悉,叫间接民权。

  我情有独锺的是直接民权。要让普通的民众都有直接参政议政的权力!一个是考试权,我们中国古代就有考试的传统,后来把科举废除了,当然这对后来大兴新学有好处,可当官就不再考试了,这不好,这就像倒脏水把孩子也倒出去一样啊,民国六年来,在行政上用的是什么人啊,都是袁世凯他北洋的人,至今还如此。所以我们要把考试权还给民众。今后,凡行政用人,一定要经过考试,不管是谁!

  还有一个是弹劾权。没地儿装了,不急,不急,装在这儿,弹劾权!为什么要把弹劾权藏在里面呢?因为它是民众的杀手锏,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突然杀出来,弹劾你。

  所以你要战战兢兢的当官,老老实实的为民做事,我想这回有人,更要说我孙文是个疯子,吃饭穿衣都说共和,你孙大炮还会什么?他说的对。我只知道共和这两个字,我 这一辈子就认这两个字,共和。

  我们有许多志士同仁,为了共和连生命都献出了,我孙文此生啊,没有别的希望,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孙文相信,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啊它一定会实现共和的,我坚信这一点!

可是,

当年电视剧在央视播的时候,

孙文的这段演讲被删除掉了!

知乎用户 陈圣 发表

因为颠覆,因为迎合翻案的风气。看倒是可以看,但要批判的看。要知道,剧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李鸿章。经父子两代人为官经营从 前吾祖父穷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如过江之鲫。祖父无法以偿, 惟有支吾以对。支吾总非长久之计,即向亲友商借,借无还期,亦渐为亲友所厌(《李鸿章家书》)。到 “家资踰千万,其弟兄子侄私财又千余万。” 在安徽更是巧取豪夺土地几百万亩。幸好大清亡了,不然再经营一两代,整个安徽的地可能都要姓李了。

李鸿章故居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家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 “李府半条街” 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现存占地面积 2000 平方米。只是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

李鸿章享堂是对李鸿章墓上建筑的通称,即在墓旁的建筑群。现存的李鸿章享堂占地 14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近 3000 平方米,是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享堂。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墓园区,中部是享堂区,东部是仓房区。

知乎用户 都一样露露 发表

反对

我来唱个反调,不适合或者说要慎重。

有言在先。个人来讲从根本上不太喜欢这部剧。当然这不代表我排斥它。

我们不讲立场站队和历史论争,作为一部作品从艺术角度有两个很大的硬伤。

一是用 “夹带私货”(这里是个中性词)来表达态度的方式不够大气,或者说作者缺乏诚意。

我记得这部剧之所以能产生话题性的最初原因就是对历史(人物)的轰动性再评价,当初说的是 “还原了真实的(李鸿章 / 慈禧 / 袁世凯)” 而且一度引发报纸上争论(特别是李鸿章)。这本身无可厚非,即使说 “美化” 了李鸿章,慈禧,袁世凯,“丑化”了孙中山,喜欢 or 不习惯 也属于正常的一种创作。但问题是剧中基本采取了 “创作虚构的小人物,通过他们与作者想褒贬的那个大人物的互动,来进一步《创作》剧中大人物” 的做法。说白了,虚构出来的小人物就是作者本人在剧中发帖穿的马甲。比如烘托李鸿章的这类戏最多(还有袁世凯)。

这种创作如果说出现在戏说剧(雍正王朝为代表,海量虚构人物和虚构关系,包括三国演义)或者各种原因不便交待真人(“伟人戏” 中随便安的警卫小李小张刘部长,因为不便也没必要逐一落实到人)或捏和剧(造原子弹的横空出世一个虚构角色捏和了大量真实人事)是合理和有趣味的。

但是在一部打着 “平反人物”,“还原历史” 的标签的剧中,我们可以这样讲:

故意放大想歌颂的人物的做的好事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理解);

故意抹杀想贬损的人做的曾真实发生的好人好事也是合理的;

作者直接穿马甲上阵几乎完全用小人物 “加戏” 来虚为拔高 / 踩踏 强行引导诱导观众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评判感情则是不合理的。

比如虚构的李鸿章身边丫头、被袁世凯搞掉的马仔,褒贬翁同龢的 “建材事件”,民国初年的一对鸳鸯(国会议员个女记者),大量编剧登录李鸿章与盛宣怀的帐号私密双簧发的对话。。。

大部分用来影响观众对剧中人物自我奋斗、历史的进程评价态度走向的,并不是用以前公布未发表(或所谓 “曾被掩盖篡改”)真实发生的史实说话,

甚至不是用流传并有民意基础的 “野史” 说话——显然历史上曾经流传的一些有当时民心基础的野史野话对李鸿章不利(比如李二先生是汉奸… 宰相合肥天下瘦…)而不合创作者口味未被作者采用——而是用野史都算不上的现编的临时群演加戏。这是偷懒和没诚意的表现。

举个例子,刚刚热议的某事件,比如说一个创作者想表达对某一方,比如说林森浩,的态度:不平。而要创作电视剧来 “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林森浩”

——那么,大篇幅甚至略略夸张林森浩从小到大的做过的 “好人好事” ,让观众产生“可惜,冤枉” 的感受是可以被期待的;

专挑受害者做过的坏事叙述让观众产生 “活该” 的想法甚至也是可以被期待的;

但是,创作本不存在的 “小人物——小姑娘” 被林救下并爱上了他,并且这一过程某某本身就亦欲图谋不轨,而林和 “小姑娘” 的私密对话中表达自己因此为爱必须出手,膺惩某某,通过这种加戏强行诱导观众是过于初阶和无诚意的表达。

很可惜,走向共和里用以 “颠覆和还原” 没有出现新史料或纠正任何的史实(同时很遗憾强行硬伤了部分史实比如甲午赔款全部办教育),诱导观众改变对人物态度,对历史事件认识的情节全部是加戏。

因此这种初阶的表达,如果说是一个完成时的站队者 “求过瘾”,我觉得是非常 OK 的,作者的创作态度类似于我看《列宁在 1918》(布哈林托洛茨基这些人像个小丑,斯大林则是鞠躬尽瘁)。

今天看《列宁在 1918》像是骗小孩的儿戏,用几个虚构人物和对话就把布哈林托洛茨基打成叛徒。编导太没诚意了。走向共和何尝不是,只不过这个官方性质的编导还高明些,或者知乎上的朋友还更自以为自己 “聪明些”,让你收了引导还觉得自己挺叛逆挺独立的→_→

如果是想搞清问题,用以思考,是不适合的。

这部作品之所以在知乎这里完全一边倒,甚至代表了一种 “政治正确” 不是偶然的,因为从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2003 年)与 “发明历史” 的诞生是同步的出现,并影响了当时长大的一代人,也就是今天在这类作品的 “帮助” 下获得了 “独立” 思考能力的知乎不少用户。

这部剧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原来正史是正史,野史是野史,就算火力最大的揭批四人帮也是出野史来搞。现在好了,不需要野史了,直接 “发明历史”,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种乱象,果然没两年就出现了“六十年过去了,有多少人还记得” 这一类作品,各种国粉呼之欲出了,和古代编排 “天兵天将” 不同的是,直接把蒋公卫队一本正经的当历史说

他们对这部剧不吝惜赞扬:

还原了人物——潜台词:让我看到了我 想 看到的那样一个人物;

没有死板的说教——潜台词:没有我所反对的那种 “说教”,而中堂大人 / 老弗爷的独白充满了我所 “喜欢的” 那种说教;

没有出现国内常见的丑化 / 脸谱化——潜台词:没有对我心爱的角色丑化,“客观的丑化了” 我不喜欢的孙中山 ,翁同龢~

总之就是一个字:过瘾!

这是一部过瘾的剧,就像 1939 年斯大林同志看《列宁在 1918》里小丑一样计划 “暗杀列宁” 的布哈林的丑态过瘾,看到列宁到哪里都说 “最重要的是见到斯大林” 过瘾,看到虚构的小人物瓦西里在列宁身边创造历史过瘾,…… 同样的,和官方背景的《列宁在 1918》一样,这部 “被封杀” 剧恰恰也是最有官方背景的,代表了意识形态政策的一次巨变 我就不细说。

过瘾归过瘾,但是很可惜,知乎不少 “独立” 思考的 “走向共和一代” 人,是不是真的学会了独立思考我不好说,但是恐怕还没有分清 “过瘾”,“客观”,“有意义” 的区别。

第二,我不否认当时追的也很开心(非典放假)但这部剧有一个问题是烂尾,当作者完成了平反李鸿章,平反老佛爷,平反袁大总统的心愿以后就不在乎后面了,所以辛亥以后,无论是演员阵容,情节,故事都基本让人觉得放弃治疗了,最后我当时感觉央视也因此来了个草草加速播完拉倒(由一天两集变成三四集到十一点多我印象很深刻)后期大腕儿演员的角色都死了没新 “角儿” 跟进(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和汉武大帝一样←_←

知乎用户 游子离​ 发表

我没看电视剧,是看的剧本,一晚上看完的。看了五遍。

另外大明 1546 也是一晚上。

就一个字,牛。

若说它还原历史。高了点。毕竟电视剧本都是高浓缩再创造。

不可能全部原汁原味。

历史有很多面,洋葱有很多层,剥开会流泪。

但足以为一家之言。

比如你看里面的袁世凯,其实比较丑化。

孙文,比较美化。

选择看电视,你估计得投孙文一百分。

但要我选择穿越回民国,肯定跟袁世凯。

这部剧把袁世凯能黑的都黑了个透。不能黑的也加了不少私货。

李鸿章一副老成谋国的样子。其实他跟袁世凯一样,都是血战杀出来的功名,朝廷的老官油子,而且心计,作为青年就在朝廷的翰林院,曾剃头的幕府里混的,也不是剧中那个样子的。

他就是个文化版的袁世凯。拿他当抹布。

至于孙文,把他描写成走到哪里被别人坑到哪里的至诚君子。

哈哈,大炮可不是这么来的。他可以说是走一路坑一路别人的。

谭嗣同有句子,我佛天亲魔眷属。

是佛是魔难说,但肯定不是人。

谭嗣同写得嫩了点。他其实是维新派里最有城府与经历的一个。

他官二代,京城四少,幼年绝症奇迹痊愈,所以字复生。游历京师边塞战场,出塞口。这可不是现在的驴友,而是动辄劫匪,游牧,千里可能不见人烟的年代。基本是用生命游历。所以他是个很深沉的人。

史载太监问他叫什么。他默默的拿起笔写了自己名字。一句话也没有。

而且他爹是老官僚,二品还是一品,很懂官场规矩,无论性格经历家教他断不会跟刚毅这样荣禄这样的贵胄叫嚣什么变法杀两个一二品大员就好了。

他流血,都是流自己的血。这人佛学造诣已经到了破生死存大义的地步。

知乎用户 肥猪聊社会 发表

梁启超在归纳中国近代发展,总结中国人思想变化时,曾把国人的思想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之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有曾国藩、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之所作,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局等也渐次设立起来。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甲午败于日本,想到堂堂中国衰败到这田地,都因为政制不良,所以拿 “变法维新” 做一面大旗,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所为。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觉出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新近回国的留学生,鼓起勇气开始了全部解放的新文化运动,从此也分化出不同的解放道路。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就是把中国人近代思想变化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单纯论时间跨度,《走向共和》比不过《三国演义》,但是,论思想跨度之大、反思启迪之深刻,《走向共和》是无与伦比的。

类似的文艺作品还有《阿甘正传》《末代皇帝》,它们都是在利用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视角去解读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

这种类型的文艺作品,拍摄难度极高,考验编剧和导演的整合能力。功力尚浅的人不敢冒险尝试,所以,这类文艺作品很少。

由于受篇幅限制,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未出现在剧里,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位重量级人物也未露面。在反映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仅仅局限于汉地汉民和清廷,对于边疆和其它少数民族的情况是只字未提,原因也很简单,政治敏感,不让拍。这或许是此剧的一点小小缺憾吧。

对于那几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大人物,此剧塑造的比较立体,人物形象也与真实历史人物高度相似。美中不足的是,仍然有一点点脸谱化,对于孙中山这个人过于粉饰。当然,这是政治因素的干扰,不是编剧和导演所能左右的。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李鸿章一开始就看出了袁世凯的谋逆之心——当面说袁世凯我之所以打压你就是怕你将来有谋逆之心,但还是把他推荐给朝廷训练新军,此中值得玩味至极——老朽活不了几年,当了半辈子补锅匠里外受气,我死后希望满清洪水滔天,但不希望你谋逆太早连累我。

知乎用户 陈旭 发表

看这片让人感觉到何等的悲哀和绝望,一百年前我们在讨论如何民主共和,一百年后我们在讨论要不要民主共和。

一百年过去了啊!都 21 世纪了啊!你 TM 的告诉我还在讨论要不要!

以前觉得袁世凯称帝是何等的傻,逆历史潮流,螳臂当车,现在觉得,他或许是对的,你看一百年后我们许多人还不能接受没有皇帝的日子,袁唯一错的就是他没明白,有些事是只能做,不能说的。

知乎用户 六朝松 发表

三国干涉还辽,没了。变成了:日本财政吃紧、生怕李鸿章中枪后拒绝和谈,从而陷入持久战,于是主动降价

知乎用户 东林侍读​​ 发表

走向共和》所述权谋故事的精彩程度,可以碾压绝大多数宫廷剧、官场剧,仅此一条本剧就值得一看。

比如,李光昭楠木贪污案。李光昭为了接圆明园购买木材的单子,花钱收买了庆亲王和李莲英(小德张),但翁同龢怎么办呢?

翁同龢是帝师、是清流领袖,位高权重,不贪财不好色,几乎无懈可击;但李光昭只花了区区五百两银子印诗集,把马屁拍到位了,圆明园的单子也就到手了。李鸿章(盛宣怀)勘破此案的剧情也很精彩,但更精彩是光绪得知此事后对翁同龢说的那句话——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啊。


再比如,杨翠喜性贿赂案。袁世凯用杨翠喜贿赂花花公子载振(当然还有大把银子贿赂庆亲王),让段芝贵等三人获得了东三省巡抚的位置;但这件事被瞿鸿机抓住了把柄,指示御史赵启霖参奏一众人等,袁世凯的老对头载沣受命调查此案。

一边是庆亲王、袁世凯,一边是载沣、瞿鸿机,两派斗法白热化,慈禧的处理极有意思。


再再比如,岑春煊被贬案。岑春煊是慈禧认定的 “恩人”,偏偏他又一定要跟奕劻和袁世凯作对。要搬到岑春煊可不容易,袁世凯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还是靠 PS 加李莲英亲自出马,才让岑春煊被迫淡出清廷权力中枢。

这段故事令人感叹,老太后何等精明、又有生杀予夺之大权,但仍然被袁世凯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知乎用户 Denny 发表

先回答为何评价高。

首先,总体而言,这部剧对细节的把握非常专业,也许历史学者依然会指出其中的一些问题,但导演和编剧在大体上还是力求做到常识、细节的准确。比如 “古人名讳” 问题,在《康熙王朝》里,斯琴高娃扯着嗓子喊 “我孝庄”,而在《走向共和》里,凡是当面称呼对方或者表示尊称时,一律用对方的 “字”,只有在自称或蔑称时往往才用本名,梁启超——卓如、李鸿章——少荃、荣禄——仲华、袁世凯——慰廷,等等;慈禧太后直到去世后才有人称 “孝钦皇太后”。此外,如高赞答案里说的,演员选的都非常传神,尽量还原当事者的神态甚至容貌;当然,这与近代以来照相术得以引进也有一定关系。

其次,是剧情设计本身的确优秀,甚至达到了当事者 / 该行从业者本身的专业性和经历水平,加上演员的专业演绎,构成了整部剧的张弛有度、精彩纷呈。举几个例子:

  1. 李鸿章为了与洋人办合资银行,找到慈禧并请慈禧喝咖啡、吃西点。慈禧对办合资银行一事心存疑虑,担心被坑,也表明当时清廷对现代银行制度尚未放开。于是,慈禧尝了几口后,就说这西点和宫廷的比也没什么特别的,我们自己也可以学;咖啡味道奇怪,还是中国茶好。于是,慈禧全部换成了中式茶点,李鸿章想借着请慈禧尝试西式下午茶的机会推介合资银行一事也就碰了钉子。再后来,甲午战败后、戊戌变法前夕,慈禧眼见着光绪跟着几个不懂朝政的维新派张罗着变法,担心政局不稳,就想请李鸿章出山,辅佐皇帝变法,把把关。这一次是慈禧请李鸿章吃下午茶,就说后来喝了西式下午茶后,让宫廷厨子照这样子学着做,虽然样子是像了,但总不是那个味道,还是要学到里子。两次对话,都是下午茶的隐喻,一前一后,一中一西,把慈禧太后对 “学习西方” 的态度变化表达地既含蓄又不失张力,还饶有趣味。
  2. 瞿鸿机的 “大参案” 失败后,袁世凯开始反击,反击的时机和工具一直没有想好。他的下属杨杏城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人,帮李莲英找到 “命根子”,重新和李莲英建立联系,然后就想直接利用这次机会让李莲英还人情,在慈禧边上添把火搞倒瞿鸿机。当他把这个方案提给袁世凯时,袁世凯否决了,提出还是要再给李莲英送礼,“教育” 杨杏城道“这一单是一单,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否则办事就总是失败”。从袁世凯嘴里说出的这段话也是他自己的为官之道,袁一生并不爱财,总是千金散尽笼络人心;现实中很多人则恰恰是像杨杏城这样,给人一点好处,以后就一直让人家记住,不断地索取回报。
  3. 庚子之乱后,清廷派 70 高龄的李鸿章再去与洋人议和,李鸿章出发去北京之前,梁启超来拜见李鸿章,“为大人计”。梁启超说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让李鸿章宣布两广独立,帅兵进入北京拥护光绪帝掌权,建立一个 “君主立宪国”。梁启超这一计策突出体现了“公知” 的特点,他还同时 “征求” 了英国驻港总督的意见,称如果光绪帝确实对庚子之乱无责任,英国愿意支持光绪帝掌权,甚至和孙中山还沟通了,愿意支持李鸿章做“总统”,相当于君主立宪体制下的“内阁总理”。梁启超的所谓 “上策” 其实非常可笑,抛开满清体制不说,在一个主权国家内,让地方领导人独立、让外国的地方官员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和另一个并未掌权的在野人士私自确定国家领导人任免,简直太把自己当盘菜了,更是视当时还强大的慈禧、荣禄等人为无物,更别提其他地方大员刘坤一、张之洞和袁世凯等人是否会把他们捏死。

但我们看李鸿章是怎么回的呢?他当然知道梁启超这是 “妄人妄言”,但并没有点破他,而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卓如啊,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站在李鸿章的角度来说,这个时候且不论他是否有这个意思,即便有谋反之意,以他的年纪和能力,已经无法去做君主立宪甚至共和革命的动作了。如果他脑袋发热,走了这步棋,其实只能是为维新派和革命派做了嫁衣裳,自己非但完不成这个任务,还加剧了中国的内乱。说白了,他这一代人已经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最后,这部剧在史实方面总体也还原了近代以来 “走向共和” 的路径,把从清朝统治阶级到改良派再到革命派的救国之路分成三个阶段讲述地比较清楚,第一阶段以甲午战败为转折点,李鸿章逐渐退出,康梁上台;戊戌政变后,顽固派有个反扑,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接着是清末新政,满清政府在辛丑条约后续命了十年;最后就是辛亥革命,主要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和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的斗争。这些历史事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只要初中毕业并且历史能考及格的,多少都背过教科书里的知识点,但这部剧能通过前面讲的细节把握、剧情设计和演员演绎,讲干巴巴的历史论断活灵活现地演出来,在 2004 年那个娱乐、知识传播手段仍然相对匮乏、低效的年份,确实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再说下这部剧是否 “值得看”。当然是值得看的,因为前面讲的原因,单纯从观赏性来说,恐怕也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了,至少近几年的清宫剧是让人极其失望的,郭德纲老师都说了“同行衬托的好”。

但看这部剧也能发现一些 “价值观” 的问题,其中很大的问题就是以清朝覆灭为分水岭,前后两段的价值观是有相悖的,或者说,这部片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讲清楚“清朝为什么灭亡”。在前半部分,我们会发现,朝臣们勤勉尽责,如李鸿章,如荣禄,如袁世凯,如张之洞,甚至如翁同龢等人;统治集团积极求变,光绪不说了,连慈禧也是支持变法的,推动新政的。个别蛀虫如奕诓、乱臣贼子如刚毅,反而是历史上非常边缘的人物,我们并没有看到所谓的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好像只是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孙中山一吓唬,袁世凯一逼宫,好好的清政府就下台了。也就是说,因为这部剧侧重讲上层建筑,我们并没有看到清朝统治下底层的衰败和问题,更多时候是从康梁和孙中山口中说出来的。

因此,到了第二部分讲中华民国的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曲折时,我们会发现那些革命派、共和派并没有超出北洋军阀甚至清朝统治阶层的能力和格局。那么就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为什么要 “走向共和”,共和相比君主立宪乃至清朝的新政,好在什么地方?

这正是这部剧的问题:满清的治理体制失败在哪里,民国的变革虽然并不成功、造成了混乱,但它的进步意义或者说希望在什么地方,并没有阐释清楚。幸亏我们生活在 21 世纪的中国,如果在 1930 年代看到这部剧,你会更加绝望,因为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前的演讲也没有给出答案。

然而,我们知道,1917 年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知乎用户 庙中佛 发表

昨天刚看完走向共和。(需要资源的联系我)

下面这段话熟悉吗!!!!!!!!

咱们和袁世凯,庆王斗,打的什么牌?是整肃吏治……

老佛爷不看中这个,

他也不在乎你贪污腐败,

可是你跟他离心离德啊,那你就死定了。

你看人家,玩着,闹着,又搞女人,又搂钱财,

可是政治上永远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单纯的坏人或者好人。看完这部剧你会深刻地体会到李鸿章的 “一代人只能办一代人的事情”、慈禧太后的 “我选的人,‘忠’字是一位的”“我的意思就是大家的意思”“不能由着他们胡闹”“我的六十大寿过不好,谁也别想过好”、袁世凯的“我要建一支属于我自己的军队”“我要是输了,谁都赢不了”、孙文的“清政府的腐朽无药可救,我们要不停地革命、革命”“袁世凯始终没有放弃当皇帝的梦” 等等。

初读这些话读者可能不会有深刻的体会,若能配合电视剧,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话的含义。看完这部电视剧,能够成长很多。知乎上很多相关的问题 “光绪为什么不直接杀掉慈禧太后”“李鸿章(曾国藩)为什么不取清朝而代之” 等等这些问题就能很好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谁也改变不了,甭管你是才起滔天抑或私德清白。逆历史趋势而行的人结局都比较悲惨, 这些人一般还是能力比较强的人,比如:慈禧、袁世凯等;若能顺应历史潮流,结局抑或后世的评价都挺不错,比如:孙中山、黄兴、梁启超、段祺瑞等。这种觉悟对规划自己以后的生活会起到非常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一个人能力再大,也仅仅是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表。肉体上消灭这个人并不能消灭这个人背后的利益集团,很多时候硬钢的结局就是导致整个利益集团叛变,比如清朝末期摄政王载沣要消灭袁世凯,直接导致整个北洋军的叛变,最终以清帝逊位告终。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将中庸之道运用起来。妥协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一大秘宝。

一部剧,能引发你思考,查阅相关史料,甚至影响你为人处世的方式,你说值不值得看呢!

知乎用户 白如冰 发表

这部电视剧我看的还是很仔细的,吐槽下几点瑕疵:

1 剧里清朝官员一年到头都戴的是暖帽。

2 配音演员就那么几个,经常出现几个角色、路人嗓音一样的情况。

知乎用户 刘寄奴 发表

走向共和,刷新和改变了我对政治的理解。

以前,受历史教科书影响,我觉得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是先进历史潮流的推动者。诚然,这没有错,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但走向共和有别于大多数历史剧和反映政治影视剧的,是以一种更加立体化的形式将一个历史人物表现得更加丰满,符合时代的特征。剧中有一段袁世凯对梁启超出任进步党党魁与国民党竞争议会议员后的一番说辞,颇为精辟。

“我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咱们这个国家呀,一盘散沙,要保持稳定,总要有点权威才镇得住。可自从民国成立,总是激进的议会政治最得人心。民主啊民主,那是个好东西,可那民主能当饭吃吗?人民总是喜欢纯而又纯的民主政治,可这种政治哪有啊。就是真的来了,那也非乱不可。”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佩服。袁世凯出身北洋,经营洋务数十年。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去,最后站在时代政治的顶端。他深深了解国家的现状,国家积贫积弱,经济羸弱不堪,因此一生致力于实干。他知道,在当时的情形下,人民尚且吃不饱饭,哪会真心得去关心什么民主政治?而且,他对民主政治真实性的质疑也被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所验证。西方国家所鼓吹的民主,不过是资产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实现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的由头。所以,他想要中国实行集权政治。

而孙中山,相对于袁世凯这一实干家,更像是一个精神领袖。如果说袁世凯了解中国国情,那么孙中山更了解世界潮流。时代在进步,民主共和和君主立宪,会成为大多数国家在国体政体上的选择,君主专制无论如何都要被历史淘汰。

细细想来,后来的继承者明白了这一道理。中国贫弱,需要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集权维护国家稳定发展。从这一点来说,取袁世凯的 “实”。但是,皇权制已经成为不能再触碰的敏感地带,世界潮流又民主呼声甚高,这一点来看,取孙中山的 “名”。这样的开明专政,虽然不是真正的民主 (当然了,西方也不是真正的民主,只是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却是最适合中国的。我永远相信,开明专制比混乱的民主要好。小孩子才分好坏,大人只看利弊。

知乎用户 李大善人 发表

抛开历史不说,这部戏里面主角配角都是神演技啊,个个都是老戏骨在飙戏,连个李莲英都刻画的入木三分,至今无人能敌(那个演员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叫什么)

知乎用户 王子长​ 发表

这部剧本身并没有太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基本上就是把教科书里说的话,在电视剧里又说了一遍。我更感兴趣的某些吹捧这部剧的人,这些人把这部电视剧当成 “借古讽今” 的佳作,动辄说什么“查水表”、“几十年以后都没人敢这么拍”。面对这种人,我真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难道你们真的没学过历史吗?要是理科生,还可以理解,要是文科生的话,我只能将其归入差生行列。这部剧的哪个观点和官方主流语境不一样?就拿他们经常一惊一乍的剧尾孙中山对五权宪法和中山装之间关系的解释,这个部分明明白白的写在北师版初中历史 8 年级上册第 11 课的阅读资料里面。每个老师在讲这节课的时候,都要把这部分内容讲一遍。就算老师忘记了,学生也应该回去自己看看。**而且,这个被不少人捧为经典的桥段,其实是错的。**里面说中山装的四个外兜和一个内兜代表五权宪法是不对的,代表五权宪法的是中山装的 5 个扣子,四个兜代表的是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最后,我想对整天拿这部剧装神弄鬼的人说句实在话,你们觉得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广电总局的人比你们傻吗?你们能看出来的东西,人家看不出来?你们能联想到的东西,人家想不到?真正涉及映射当今现实的缓则作品,还能让你们在这里堂而皇之的讨论?醒醒吧

知乎用户 唐兴宗 发表

那个时代的电视剧少了浮夸,都是很用心在做的,所以就成了经典,单从剧的质量来说就足以反复收看。

演员都是资深的,而且选角比较到位,能让人欣赏到高演技。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那个时代还没收绳子,很多话敢讲,上面的也敢听,还不动怒,所以能在这部剧里,收获很多启发,很多知识,很多道理,而现在你已经听不到了,连知乎都不让讲了,讲了就举报, 。

知乎用户 彭立 发表

虽然看过很多年了,却一直记得几个画面:李鸿章吃鱼的画面,北洋水师作假的画面,签订条约后李鸿章坐在椅子那里的镜头…… 一股子大厦将倾当奈何的悲凉感觉…

知乎用户 超级大笨狼 发表

关注这段历史,缘于某天我和基友无聊,驾驶新买的车,从上海开到杭州灵隐寺。

灵隐寺旁边的山路上,遇到一座坟,上书 翟鸿禨墓,我俩在哪里休息了一段时间。

回来百度一下,翟鸿机何许人也?

翟鸿机 (1850-1918) 清末大臣。字子玖。善化,(今长沙) 人。同治进土,授编修。光绪初年,大考名列第一,擢为侍讲学士。光绪二十二年升内阁学士,先后任多省乡试考官及学政。中日甲午战争时,曾上四路进兵之策。以后秉承慈禧太后意旨,屡献求和之策,深得赏识,先后出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政务大臣、外务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1906 年参与策划预备立宪,任议政官制大臣。1907 年,被弹劾回籍。1918 年病逝于上海。

就这个人,当年是袁世凯考官,而且他给袁世凯的考试投了反对票。

就这个人,牵出盛宣怀,我顺藤摸瓜了解了晚清名臣,这些人很牛啊!~

光是病逝于上海,葬在灵隐寺,就能感觉出这人很牛,你想想,我俩开着车,到杭州,都感觉很累,那时候没有汽车,到山上入葬有多困难!~

走向共和,回头我去看,现在想看的东西太多,都没时间了。

知乎用户 叶赛宁在红色十月 发表

摘自 维基百科争议 [

编辑

]

  • 反对者认为该剧过度美化慈禧和李鸿章,对于此二人些许误国误民的言行轻描淡写。比如他们认为,此剧甲午之败上为慈禧和李鸿章开脱淡化,反而推之于翁同龢张謇,然而他们可能看到的显然是删减版,在一刀未删版可以看到慈禧常常做出错误的决策、而等到灾难酿成后在试图改革时又把过去错误的责任全推拖于他人,比如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将国库支出在兴建颐和园上,没钱再添购军舰加强国防,导致甲午战争惨败;又例如戊戌政变及庚子拳乱后之新政时将过去自我错误责任全推给康有为和光绪帝。而甲午战争后虽然史实上为翁同龢推举康有为进行维新变法,然而和李鸿章之争亦也是事实,在甲午战役前并屡次拒拨银子给北洋舰队,甚至以主战派之名恶整李鸿章,而完全不顾中日军舰在甲午年差异悬殊,甲午战败翁同龢亦难咎其责 [2][3]

  • 反对者亦指出,《马关条约》的签订,此剧被认为一味强调日方伊藤博文强势的态度,以及日军进逼山海关的不利战略形势,为李鸿章的自私及为保一己私利而牺牲全国的利益作辩解。但以当时时空背景来看,李鸿章曾多次力求光绪帝及慈禧太后整修北洋水师未果,而北洋水师年久失修,纵然出战也不敌于日本海军,因而李鸿章极力请求外国调停,虽甲午后,李鸿章被认为是报复日本,极力促成中俄密约损害国家主权,责任亦不能全归罪李鸿章,翁同龢和慈禧均应负担相当大的责任。但批评者认为,这种被后世认为 “自私卖国” 的作为,《走向共和》却略过不提,只着墨其忠君爱国、戮力从公的一面。

  • 民国以前的片段大部分按《清史稿》拍摄,没有虚构人物,虽不尽符合史实但人物在历史上都存在并且可查。但民国后出现一些虚构人物如参议员罗文和记者田沫,甚至花了大篇幅的镜头描写罗文和田沫的爱情史而导致剧情失焦,最后以虎头蛇尾告终。

  • 黄花岗起义是非常慷慨激昂的一次起义,剧中也有旁白说:“孙中山说,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但却没有加强描写一番,只是忽然穿插进去二十几秒的时间轻轻带过而已。

  • 陈其美应为在该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在剧中却始终没出现;而饰演罗文参议员的演员赵立新造型恰巧与陈其美神似,不知为何不编入陈其美的角色,由赵来饰演。而孙中山的形象一洗以往民族英雄之正气凛然,而以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情绪反应诠释,似乎表现出平凡中见伟大,但正反两面评价均有,反面评价者认为孙中山应仍饰演正气凛然之伟人,而正面评价者则认为这是诠释孙中山由本来年轻的草莽性格随着年纪及革命的历练逐渐转而沉稳并进而表现出凛然之气,反而能诠释出中山先生的政治及生涯历程。

  • 虽有些学者亦指出,该剧之许多情节,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但也有大陆媒体和一些学者认为《走向共和》比较客观持平地表现了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不像以往历史剧和教科书以今非古加以批判,而能还原当时的时空背景就这些人物在历史情境中的局限性给予平实的描写,是中国历史剧的一种创新和进步,值得肯定。

  • 走向共和之片子原始意义在于从清朝到民国年间进行光进行实业改革是不够的,在甲午战败后极需要制度上的改革以改善政令及民生、而终至须推翻专制政府而由宪法来约束政府保障民权,而在每一项的改革过程中必定招来许多守旧及专制势力的反扑。然而这些民主宪政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大陆却遭到大肆删减以及修改台词,整部戏里在中国内地被删减了许多民主宪政发展的镜头 (如各党派合并成进步党前赵秉钧痛批当时三大党民主党、共和党及统一党的政选方针几乎荒腔走板,并痛批民主党不讲民主、共和党不讲共和等各党派初学习民主之镜头),甚至窜改许多台词(如梁启超和袁世凯在总统府用西餐之对话,梁启超的一句台词“大总统您多虑了” 被改成“我支持大总统您权力大一些”)。

其他 [

编辑

] 轶闻 [

编辑

]

  • 本剧呈现两代帝师翁同龢成为阻碍李鸿章改革者、权奸者。虽史实在戊戌变法前,正是翁同龢推荐康有为给光绪,后来慈禧便将翁 “开缺还籍”,但翁同龢与李鸿章不共戴天之仇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然这史实透过电视剧播出后,遭到翁的后人抗议。
  • 在本剧中,孙文起初较为流里流气,一反过去严肃伟人形象,据说这是刻意安排的,要呈现一个孙文的成长过程。
  • 因为央视删除的缘故,片中突然出现一个光绪的六爷,并拒绝不见慈禧,并未交代清楚。该六爷乃恭亲王奕䜣,才干在四哥咸丰皇帝之上,并未继承皇位。起初与慈禧共同扳倒肃顺,后在推行洋务运动时,被慈禧扳倒后两人闹翻。
  • 本片十分注重以对比手法叙事,如在甲午海战前,日本天皇为购买 “吉野号” 而节食,镜头一转,叙述慈禧的 “108 菜宴”。
  • 本片导演乃拍广告出身,拍摄方法新颖活泼;主角之一的孙淳原本想演孙文,后演袁世凯,刻意增肥许多;光绪皇帝演员李光洁演出时,仍乃戏剧学院学生,年龄 21 岁;演出孙文的马少骅,传说是中国长的最像孙文的演员 [4]
  • 该剧因为正面表现了李鸿章和袁世凯,表现了清末民初中国的政治改革,江泽民看出了其中对中共官方意识形态的颠覆性效果,出力将其冷藏。当时江泽民写了一张纸条给王沪宁,声称剧集不妥,把孙中山演成小丑。中央电视台高层紧急找到 25 位大陆最著名的清史学者,其中包括重修 “清史” 的国务院清史编纂委员近 10 人向胡锦涛上书,称该剧集基本符合史实,不存在扭曲、刻意编造的情况,胡锦涛最后决定淡化处理。但中宣部随后成立“重大历史议题审核小组”,所有历史剧都必须经过审核才能制播。并于 2003 年 6 月下旬下令禁止出售《走向共和》光盘。

剧中不合史实之处 [

编辑

]

  • 在删减版中康有为当时是非四品以上官员,无法与皇帝见面(电视剧中似有一场 “康有为舌战群儒”,并先到军机处,受到荣禄等人的 “审问”),但在完整版中有特别交代翁同龢等大臣以康有为非四品官员而不得觐见皇帝,而皇帝却破例颁召康有为觐见。
  • 甲午战争后,孙文曾经想求见李鸿章,并写了一篇文章先呈给李。李鸿章见写得不错就召见他,结果因为他一口广东腔听不下去,孙文于是立志革命。在电视剧当中,孙文向李鸿章宣传革命,时间顺序有错误。
  • 醇亲王奕譞去世时珍妃说是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但是奕譞去世于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因为公历是在 1891 年,所以农历也被增加一年。此外光绪还说两天后是奕譞的生日,但实际上奕譞出生于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
  • 李光昭通过买木材而骗朝廷钱的案子实际发生在同治(而不是光绪)朝。而木材是计划用在曾一度上马的圆明园重修工程,而不是颐和园工程。此案的确是在李鸿章的调查下水落石出的。可是由于时间上的错位,历史上整个事情和奕劻翁同龢李莲英小德张没有关系。
  • 光绪给邓世昌的挽联 “有公足壮海军威” 变成“有公是壮海军威”。并且经远舰管带“林永昇” 变成 “林文升”。
  • 清朝在马关条约的割让土地仍包括辽东半岛,清朝是经由三国交涉方能赎回,并非是因为李鸿章受到枪击后的日方退让。
  • 辛丑条约签订时奕劻没有蓄须,史实中奕劻时年 62 岁,并且在辛丑条约签订时的照片上奕劻有白胡子。
  • 王照是礼部主事而不是吏部主事。
  • 片中刚毅于 1900 年 10 月前往西安觐见慈禧和光绪,但刚毅死于山西侯马,并未到达西安。
  • 徐桐是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自杀,而不是死于片中清政府惩办祸首的行动中。
  • 片中关于清末新政立宪的桥段中,提到英国当朝的仍是维多利亚女王,实际上维多利亚女王 1901 年即去世,当时的国王应该是爱德华七世
  • 片中陆皓东急于拿回青天白日旗而遭受枪毙,事实上陆皓东因笃信基督教,故奔回拿取圣经结果遭受清军俘虏,最后被判死刑。
  • 1906 年预备立宪时提到奕劻过五十大寿,似有重大出入,因为奕劻生于 1838 年。
  • 恽毓鼎误作为 “吴毓鼎”。
  • 片中早在北洋海军阅兵时,北洋海军官兵即唱响清国国歌《巩金瓯》,后来五大臣出访考察宪政时亦在美国主持的欢迎仪式上作为清国国歌奏响,而实际上此曲却是 1911 年才由清廷作为国歌颁布。此外,在这个仪式上使用的美国国旗也是错误的五十颗星版本,在当时,美国只有四十五个州,因此应该是四十五星旗。
  • 片中,光绪临死前对李莲英放了康熙登基时用过的曲子,但是实际上这首曲子是《巩金瓯》。
  • 片中孙中山曾在夏威夷檀香山经营农场的兄长孙眉处居住很长时间,而实际上孙眉的农场在毛伊岛,不在檀香山。
  • 李鸿章遗疏举荐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庆亲王奕劻
  • 片中于 1906 年、1908 年出现光绪帝生母叶赫那拉 · 婉贞,而实际上,婉贞 1896 年就已经去世。
  • 片中,徐锡麟在安徽是坚定的立宪派,但实际上徐锡麟在 1904 年加入了光复会。此外片中把徐锡麟的安庆起义由早有预谋说成是听了立宪内幕后临时起意。
  • 片中于 1907 年镇南关起义时是绿营兵镇压,但实际上绿营 1905 年就被撤销。此外,在这次战役中还出现了捷克式轻机枪,实际上捷克式轻机枪 1926 年才开始生产。
  • 1912 年隆裕太后下诏清室退位时称自己 “四十寿辰”,而实际上隆裕出生于 1868 年,因此下召退位时年纪为 44 岁。
  • 片中,1912 年孙中山到北京和袁世凯共商国是,期间中山先生与隆裕太后在养心殿有一段交谈。可是历史上,此二人从未谋面。1912 年 9 月 11 日,隆裕太后派载沣代表她在那桐家花园设宴招待中山先生与黄兴陈其美。隆裕太后未曾前往。
  • 片中,赵秉钧被毒死。而据其孙赵纯佑的记忆和叙述,赵秉钧死于中风,属自然死亡。
  • 片中,赵秉钧离世在前,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在后。而历史上,二次革命是 1913 年而赵秉钧于 1914 年去世。
  • 片中,宋教仁被描写在开票会场结束后欲回家结果遭受多次枪击失血致死,并且当时是黄兴在场倾听宋教仁遗言;实际上宋教仁是在上海火车站遭到挨一枪,而死前则是由于右任倾听遗嘱,而最后在医院验出枪子弹有剧毒是造成宋教仁不治身亡之因。
  • 片中,孙中山交给袁世凯的《建国方略》是孙文于 1917 年至 1920 年期间完成的 3 本著作的合订本。分别是:《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而袁世凯卒于 1916 年。
  • 张之洞 1909 年 10 月 4 日去世,片中把张之洞的死挪到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之间。
  • 片中提到众议员的名额,每 8 万选民选众议员一人。根据《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国会分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员,22 行省,每省各 10 名;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各设选举会,分别选出 27 名、10 名、3 名;另由中央学会选出 8 名;各地华侨选出 6 名。按法定名额,则参议员共有 274 人。”

“众议员的名额,则依各地区人口多寡定之。每 80 万人口选众议员一人,然每省至少有众议员 10 人,人口不足 800 万的小省份亦照选。唯蒙古、西藏、青海则参众议员人数相等。22 行省中以直隶(今河北)人口最多,有众议员 46 人。人口最少的省份如新疆、吉林、黑龙江,各选众议员 10 人。”

  • 片中袁世凯登基称帝的服饰不是龙袍、冕服,而是民国公民祭天的祭祀服装。是按照祭祀冠服制订的,但袁世凯应该穿十二章大总统级祭服,片中却穿成九章部长级祭服,这一点不如《建党伟业》中袁世凯祭天的衣服来的严谨求实。而且把袁世凯穿的那套祭服说成登基称帝的龙袍,显然违反历史。并且袁世凯接受推戴的时候黎元洪居然把 “中华帝国大皇帝万岁” 喊成了 “中华民国大皇帝万岁”。

。* 片中一些人物的形象被改变,如丁汝昌刘步蟾都被去掉胡子。奕劻至少年轻了二十岁。

  • 片中,由于经费有限,所有官员都戴只有秋冬才戴的暖帽,剧中并没有出现春夏佩戴的凉帽。
  • 片中,载沣参与了由良弼组织的宗社党,并且许诺提供军火。但实际上载沣自从辞去摄政王后就不问政事,深居简出。
  • 片中,宋案的真相是由虚构的记者田沫找到的,明显的过于轻率。
  • 最后一集谈复辟的时候,载沣称要让康有为当军机大臣。实际上,军机处 1911 年 5 月就被撤销。并且当时小德张在场,但小德张在 1913 年隆裕太后死后就离开皇宫,迁居天津。
  • 最后孙文的关于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演说并不存在。只是编剧把孙文历来的观点做了一个整合,并痛陈只要在上位者之专制主义及专制思想仍存在,则皇帝复僻和专制制度之假共和仍会层出不穷,共和国的观念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博爱之上,所以才出现了这个主权在民、五权分立之演讲镜头。

删除部分 [

编辑

]

《走向共和》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和中国内地发行影碟的版本都只有 59 集,但在香港发行的版本中有 60 集。通过比较,前 49 集基本没有出入。后 11 集删剪较多,变成 10 集。港版第 53 集中主要描写宋教仁被暗杀的情节,几乎整集被删。最后一集中,孙中山在上海大礼堂的讲演也有部分删剪。内地版本却以字幕的形式增加了从张勋复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内容。在香港及大陆的删减版造成观众对某些剧情不知其来龙去脉,而台湾以《满清末代王朝》之名播出本剧,共有 68 集,剧情一刀未剪,反而较能呈现本剧清晰的脉络。

知乎用户 古龙门下走狗​ 发表

这部剧和《大明王朝 1566》是同一个档次的神剧。

前期相当给力,后期进入民国,就开始注水了。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罗文和田沫有这么多戏份,他们是带资进组的吗?

虽然整体惊艳,但这部戏不能当做历史正剧来看。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里面出现的历史错误很多(很多答主已经盘点过,恕我不再赘述);

其次,也是最要命的是,剧组带有明显的个人立场,很多重要角色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

比如说,剧里的李鸿章是一个一心为国,以大局为重,迎难而上的实干家。

他的政敌不停给他捣乱,他却从不挟私报复,关键时候愿意扛起责任,主动背锅。

这些特征在签订《辛丑条约》前后的那几场戏体现的淋漓尽致,列强咄咄逼人,李鸿章不卑不亢,举重若轻。

《走向共和》的李中堂几乎成了模范 TG 党员。

像严重贪污、苏州杀降、海防塞防之争,中俄密约这些李鸿章的真实污点,《走向共和》完全没有提及。不管是有意还是有意,这部剧就是在洗白李。

孙中山,在剧里是一个正直热血、愈挫愈奋、单纯善良的革命家。

然而历史上的孙文其实是一个专横霸道的人,得罪过很多人,也教训过很多人。他和傻白甜真的不沾边。

详情参见:

历史上有哪些人有着鲜为人知、与其名声不符的一面?

我明白这里面很多事非常敏感,《走向共和》能过审已经是个奇迹,如果真的严格按照史实来塑造李和孙,这部戏只能网盘见了。

知乎用户 武魁首 发表

唯一的瑕疵我觉得是,走向共和里的,不知是不知道还是故意弄错,把冯国璋演的很年轻,至少在电视剧中呈现的形象是比袁世凯年轻很多,而事实是,冯国璋比袁世凯大一岁,好像冯巩演的冯国璋也呈现出比袁世凯年轻的样子,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全力比较大的,连岁数也变大了?

另外呢,把孙中山先生说成是反对三纲五常的 “新文化” 旗手,我特么也是醉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走向共和》最后一集被 CCTV 删掉的孙中山演讲!

[

《走向共和》最后一集被 CCTV 删掉的孙中山演讲!

视频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MzM4ODM3Mjg%3D.html)

走向共和当时并没有看完,这个视频里这一集不清楚是不是删掉了,不过讲的不错。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基本上我是一边看一边上网查那些人物和历史。

我觉得,这片不该禁,我们的教科书到是可以禁禁了。

知乎用户 肖博 发表

作为电视剧是很好的一部作品没得说艺术性思想性都不错,但是不能拿来做历史教科书,因为里面的思想性是创作人员的思想而不是历史人物的思想。别的不说,看完了就李鸿章粉的还记得宰相合肥天下瘦么?还记得李鸿章拼命做官么?唐初困顿的时候长孙可以减膳截裙,慈禧就一定得每逢万寿必无疆?别说什么受封建时代的局限,晚清那一帮人干脆连封建时代的标准都没做到好么?摆明了一副大厦将倾,绞尽脑汁却无计可施只能过一天算一天捎带着给自己家捞点好处的做派好么。

再说一句,很好的一部电视剧,看了好几遍,再看还是觉得有味道,但是跟别人说这部电视剧好的时候不要说他把历史表现的怎么真实,怎么能反映实质问题,几亿人共同构筑的历史想啃明白不是一部电视剧的几个主创能搞定的,想了解历史的话,还是要找找第一手资料扎扎实实的看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书

知乎用户 一颗老鼠屎 发表

看了所有的回复 ,大多都是扒台词, 先不说答非所问,题主问为什么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没一个人切题, 如果靠台词就能获得观众的芳心那就听评书吧, 听相声吧 , 听现在的民谣吧, 他们抨击时政的话也不少, 没有人把这部剧放到历史中去解读, 并且一个个在找现在的体制问题 , 欲语还羞的黑体制 , 黑审查机制 , 上边不是放出了完整版吗, 广电不也给开了门了吗, 评价高的几个不也都看过吗, 你们反思了什么, 现在的体制也像你们例举的台词一样亟需改变吗 , 这部剧播放很久了, 为什么你们没有为你们的理想的体制作出点实际事情 ?

坦白说. 这部剧尽量的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体制 . 吏治. 民智 . 和国际的实际情况.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

国弱 . 民弱 . 民智未开. 需要改变. 这没什么 . 全世界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 更别说我们这些祖辈血里. 泪里留下的种子了.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反思那段历史. 那我们离下一次那样的历史也不会远.

但是所有高评价没有人考虑到共和之后的那段历史 . 孙文先生带领我们走向共和了 . 共和之后不也是和之前那段岁月没有什么区别吗 . 为什么. 没有区别没人考虑 . 为什么现在民主共和的政体都出现颓败的趋势没人思考 . 什么样的政体才会实现你们想象中的人类社会. 没人思考.

但是我要喷国家. 喷体制 . 喷没自由. 我应该生活在我想的自由世界里 . 但是怎么做到我不知道

我就是键盘侠 !

下面是引用天涯网友的一篇帖子

  •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是 2003 年在央视首播的,我记得播放之前还曾经有过一个制作的很漂亮的预告片,里面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是 “这是一个 100 年前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当时就被这部电视制作之精良所吸引,而且印象中中国影视剧里面关于清末到民初这段还没有真正的尊重历史的作品来表现,自己当时对这段历史又很感兴趣,所以对这部电视剧很期待,遗憾的是,播放的时候,有事不能天天看,只是断断续续的看了一点,后来播放完以后,又去买了碟,完整收藏,当时花了三百多,VCD 格式的,59 张,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厚厚的两大盒,买到以后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的。当时感叹这部作品的确优秀,现在的电视剧难得有这么有思想的了,从纯影视的角度看,它各方面也很突出。后来才知道,这部作品居然被 “禁播” 了,所谓的禁播应该是指自从央视当时放了一遍以后,从此无论在地方台还是任何频道,都再找不到它的身影,而且听说央视放到后来的时候是每天两集的放,还删了许多,包括后来传播的沸沸扬扬的那段孙中山的那段演讲。现在这部电视剧在网上还是有许多人在评价,也有人怀念(里面有不少人更关注与禁播这个敏感的话题)。那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吧。
        首先是优点,这个有很多,概括起来,首先,尊重历史,相对于大量泛滥的戏说,改编作品(比如前几天著名的长歌),这部作品强的没影,举个细节上的例子,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赞礼官念的电文也和当年原稿一致,清帝退位诏,更是原文念出,这让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倍感亲切。还有很多细节上描绘,像宋教仁案的破获,张振武的被杀,都非常尊重于真实,小处尚且如此,大处可以想见。戊戌政变兼采了如今各种观点,没有把原因简单归咎于袁世凯告密,庚子国变更是深刻的揭示了它发生的原因,即慈禧与洋人之间在各种问题上的深刻矛盾。光绪之死,用很隐晦的笔调说明了慈禧所起的作用。还有就是这部电视剧在演员的选择上令人赞叹,由于那个时代到今天并不遥远,很多人物都留下了照片,能不能真的表现出来呢?《走向共和》做到了。大多数演员都非常接近于历史上的形象。主角里面,王冰的李鸿章和吕中的慈禧太后不仅外形像,两位老艺术家的表演也入木三分。而我要说的并不是这几个人,而是另外的一些人。他们在这部电视剧里面只是配角,但作者却让我们看打了什么是认真精神,那些配角的演员竟然和历史人物的照片相差无几了。比如康有为,盛宣怀,辜鸿铭,荣禄,宋教仁,黄兴,徐世昌等等等等。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作品,《走向共和》在史实方面也有不足。比如李光昭的南洋木材案,真正的时间应该再提前十几二十年,还有瞿鸿玑的提拔,也跟历史出入较大。至于清末新政,作者恐怕作更多的拘泥于人物的勾心斗角,却没有真正体现出制度变革的内涵。我刚才说演员选得好,但也有选得不好的,比如庆王,决不会电视里那么年轻。再如张之洞,又名的瘦猴,也不会像电视里那么富态,我刚看到时还以为是左宗棠呢。总起来说,这部电视剧非常优秀,是近年来少见的精品,但也决不会像有些人捧得那样上了天,把它比作最优秀作品,有人这么说恐怕是因为禁播吧?因为不让播的,照他们的理解,就必然是好的,现在难得有因为政治原因不让播得,那还不是最还得么?更加满足了有些人的心理, 照他们看, 中国哪有言论自由, 看, 一部反映共和的电视都要被禁. 那好,就来看看禁播这个话题。谁都知道,禁播是因为过多的牵连到了政治,这没有什么,牵连政治的作品多了,只要你立场正确,没人不让播,问题是这部作品立场正确吗?毫无疑问,在关于共和,民主,民权这些话题上,这部作品没有任何错误,追求共和和民主,有错吗?为什么却被禁播了呢?这就是管理者的失误了,杯弓蛇影,以为只要牵涉到这种话题就一定有问题,问题是你们好好看看了吗?管理者要求禁播,反而更给了某些人口实,说实话,我看下来根本没有觉得政治上有什么不妥,现在把最后那段孙中山的演讲写下来,这段话哪里看不到呢?孙中山文章里论述五权宪法的内容多了,也被禁了吗?
        “你们很着急,张勋复辟了,国会又开不成了,可怎么一次又一次的出去现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嘛,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各级行政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民众仍被奴役着,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当权者的自由,权力大的有权力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权力小的自由,民众呢,没有权力,没有自由,民国应该是博爱之国,可民国六年我们又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民众对当权者恐惧的爱,而当权者对民众只有口头上虚伪的爱,民国更应该是法制之国,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行政权力一次又一次的肆无忌惮的干涉立法,你不听话,我就收买你,你不服从,我就逮捕你,那行政是什么呢?应该是服务于国民,行共和之政,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打着共和旗帜的家天下,在这个家天下的行政中,我们根本看不到透明的行政程序,更看不到监督之制,那些行政官员是如何花掉民众的血汗钱的?民众不知道那些行政官员把多少钱揣进了自己的腰包。你们不知道吧?我也不知道。你们都知道司法是裁判,这个裁判的原则是什么?是一部主权在民的共和国宪法,可民国六年来,我们根本没有看到这么一部宪法嘛,就那部不成熟的临时约法,也一次又一次的被强奸,哦,对了,我今天穿的这身衣服有点古怪是吧?连裁缝都说是很奇怪的,我要说,这就使共和,这就是共和的衣服,这边,我设计了三颗扣子,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爱,这边也有三颗口子,民族,民权,民生,那宪法呢?我发明了个新词,叫五权宪法,这儿装的是立法权,这儿装的是行政权,这儿装的是司法权,这三权你们都熟悉,叫间接民权,我情有独钟的,是直接民权,要让普通的民众,都有直接参政议政的权力,一个是考试权,我们要把考试权还给民众,今后,凡行政用人,一定要经过考试,不管是谁,还有一个是弹劾权,没地装了,不急不急,装在这儿,为什么要把弹劾权装在里面呢?因为它是民众的杀手锏,我孙文此生啊,没有别的希望,就一个希望,那就是娥让共和不仅是一个敏次,一举空话,或一个形势,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很多人一提起来就义愤填膺的表示对禁播的愤慨,进而认为政治不民主啦,没有言论自由啦,然后又开始宣扬他们认为的《走向共和》之有思想,恨不能说它是思想启蒙的先声,凭空给它加了它本身没有承载的东西,这些人的目的不得而知。不过我不知道这些人是真没看见还是选择性失明了,反正电视剧的最后有一段话,从来没见有人提起过,而这段话显然是作为对全剧的总结的,原话如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反复辟热潮,张勋复辟昙花一现。随后,新文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科学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919 年 5 月 4 日,五四运动爆发,1921 年 7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嘉兴一艘红船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1924 年 11 月 5 日,国民革命军进入紫禁城,将中国历史收那个最后一位皇帝逐出了皇宫。鹿钟麟用手枪对准皇帝说:如果你是公民,你可以离开,如果你说自己还是皇帝,就一枪毙了你。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先生去世,他的临终遗言之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创建共和的重任,历史而又必然的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伟大而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梦想,进行了土地革命,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浴血奋战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真正共和国。”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套话,但当你认真看完全剧,你一定不会再这么想了,因为这一段话不仅是对全剧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总结,历史是公平的,它给了清政府机会,也给了康有为机会,还给了宋教仁机会,但六君子的鲜血,上海车站的子弹将他们的梦想击得粉碎,在他们之后,历史还给了国民党机会,但自己把握不住啊。
        总结一下,《走向共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但它不应该被强加上太多他没有的东西,更不应该成为有些怀有别的目的的人的借口和工具。

我想通过文章表达的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认清现实,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共和的理想而奋斗,而非要发一些无意义的牢骚,如这个论坛里许多人做的那样,甚至连一个无辜的电视剧都要拉过来当工具呢?很让人怀疑些人的用心。

  既成事实总比未成事实的选择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否则它也不会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最好选择亦无不可,何况具体到这个问题上来,既成事实我认为就是最好的选择,现在的时代总比列强横行强,难不成你认为我们现在的共和从本质上说尚不及民国和晚清?退一步讲,它可能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它已然发生,你认为还能改变吗?我们只能在这个框架里面谨慎的寻求突破,一步步地前进,而不是贸然的打破这个框架,那样的结果只能是崩溃。

知乎用户 Celestiale 发表

个人觉得这个剧最成功的一点是给了我们一些思考的余地。教科书盖棺定论李鸿章是旧地主阶级代表,打压农民运动,贪污腐败,签丧权辱国条约,洋务运动是垂死挣扎,北洋舰队的下场印证了李曹文左一票洋务派的失败。然而跳出用来背诵的定义,他何尝不是饱经风霜欲只手补天而不得的老人呢?剧里的康有为斥李鸿章的钱是脏钱,反而让人心疼李鸿章,因为历史证明康有为也不过一跳梁小丑耳,维新变法比之洋务运动,一钱不值。弱国无外交,当清廷的当家人远遁西北,还得赋闲在家的李鸿章去和外国人谈,我们才看到原来偌大中国,洋鬼子们只认这个老头,他还能和外国使节们称兄道弟玩一手四两拨千斤。中国近代的苦难,不仅仅表现在国破家亡上,李鸿章 “单挑” 八国联军的戏码,顾维钧、王宠惠、梅汝敖甚至卖国的黄郛哪个没经历过?程度与对象不同罢了。还有袁世凯,同样的,盖棺定论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奸佞小人,封建余孽死不足惜,登基月余而败是罪有应得,可是没有他倒逼爱新觉罗家族的“孤儿寡母”,南军可成气候否?若是他仍要做清廷的忠臣良相,那我们的历史书将会怎样被改写?何况曾经,他还在朝鲜凭一己之力拖后了日本征服朝鲜的步伐,在洋人眼皮子底下搞了一支“武装警察”。天津警察那一段我至今记忆犹新,袁世凯展示出的狡狯和洋人的无奈两相对照,一种赖皮的滑稽,让人莞尔一笑,但是想到国家孱弱至此非要用这种小把戏来维护一点尊严,作为观众的我们对中国的苦难是不是更觉痛心?戏剧是改编的,情节必定是半真半假,但是人物本身是复杂和饱满的,我们看到这些固步自封的旧派官僚或知识分子同样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贡献,而且比个别高呼口号的鹰派更务实。

感谢这部电视剧,用戏剧的温暖,中和历史的冰冷。

知乎用户 林小钟 发表

这两天还在 ACfun 上看来着,拍得挺不错的,不错到不少人喜欢拿这部片子来嘲讽嘲讽当局;不错到有人瞎造谣说这部片子已经被禁了

.

.

.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签订《马关条约》之前清朝的代表和日本的代表用两种语言据理力争,中间还隐隐约约能听到翻译官在紧张地翻译… 还有最后签字前李鸿章哀求伊藤博文能不能少赔一点白银,甚至说出 “就当是老夫回国的路费” 的那一段也相当感人…

.

.

.

要不看个小段子笑一笑平复平复心情好了

知乎用户 佛余 发表

上面的答案很多都是关注在某几句台词上,的确非常出色,不过看这剧只看到台词上,就不够了。

这部剧是少有的真正的政治剧,你看纸牌屋所有的计谋都讲明白了给观众听,走向共和却不是,连拍戏都拍的和政治一样隐晦。

举几个例子,慈禧 60 大寿试礼服,礼服很大,问李鸿章觉得怎么样,李鸿章想了想,犹豫了下试探着说 “是不是有点大”,老佛爷又问李莲英,李莲英马上说 “不大,正合适”,慈禧就笑了 “奴才就是奴才”。如果看剧的时候,没有看到礼服上的龙,又不知道太后的礼制只能是凤,那估计这段就看不明白了,李鸿章的大,指的是超过礼制了,并不是礼服本身大。李鸿章犹豫着不敢说,借着衣服大试探了下,谁都没有点破。

修颐和园、北洋水师阅兵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这里有一段慈禧权衡之术的经典表演。先是李鸿章帮老醇王干了海防捐,老醇王说李鸿章不容易,老佛爷直接挑刺 “这海防捐是全给了园子,还是李鸿章留下了一部分,又留下了多少,你 6 爷要长点心”,点到这里明白人应该懂了,结果老醇王是政治白痴。老佛爷一开始想和光绪一起阅兵,结果光绪来了一句“正希望亲历兵事,重现康熙盛世”,马上打消了这年头,索性让老醇王代天阅兵,让李莲英也跟去了。李鸿章因为太监晦气没让李莲英上军舰,老醇王阅兵阅开心了,说他是政治白痴不是假的,一开心就念了首诗,关键词是同鞋,龙转九天,说到同鞋的时候李鸿章脸色有点一变,到龙转九天的时候李鸿章直接一种“完了” 的表情。回来后老佛爷劈头盖脸的问老醇王,跟谁同鞋,谁龙转九天,不要以为自己儿子当了皇帝就有了别的心思,直接把老醇王吓晕了。李莲英因为李鸿章不让上军舰,在老佛爷面前通过老佛爷嫌饭菜不好侧面打小报告,暗指李鸿章藏私,又被老佛爷了批一顿。宗室结交封疆大臣,是每个皇帝都防范的,尤其是这个王爷是皇帝他老子,结交的又是朝廷最精锐部队的头子,老佛爷自然要打压;宦官和主子交情最多,最怕的是蹬鼻子上脸,老佛爷手段之高,变脸之迅速,的确只有她才撑的住晚清的这烂摊子。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非常隐晦,片子里的人物基本不点破,或者只点一点,连打个小报告都从饭菜入手,因为政治上就是这样,明白的人自然明白,不明白的人那就等离开这个游戏,点破的情况只有上级对下级的敲打或者政治交底了才会发生。

知乎用户 李定国 发表

因为真实的历史比什么虚头巴脑的改编戏说更震撼!只要贴近真实历史就够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W4YEvr 发表

为了表示对这部剧的重视,我特意买了 DVD 来看。

一字一句认真的看。

至今仍然记得前几集的任何一个剧情包括表情,台词大概。

没日没夜看了几集之后,到了其中一个情节,我是无论如何怎么都看不下去。

就是李鸿章打算开枪自杀要小丫头扣动扳机那一集。再也再也看不下去了。

可能真的当时大清朝再坚持一会日本撑不下了就反败为胜了。

李鸿章那么精明的一个人,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

人最怕的就是被冤枉。明明是没有做过的事,明明是清白的一个人,却被一口咬定 “你还不承认!”

至此就再没看过走向共和了,一看到那些碟我就痛心疾首。

知乎用户 青石道人 发表

原来一直不喜欢孙淳,直到央视的预告片里孙淳饰演的袁世凯摇头晃脑的说了一句:人民?我从来就没有见过什么人民……

真是传神啊

知乎用户 Hu Bin 发表

今晚又看了最后一段演讲,这部剧,一百年也不会过时

知乎用户 王爷在此 发表

这片子吧,就应了教员当年那句话了,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单纯从艺术的角度看,绝对是不错的,演员编剧导演玩的都很地道,毕竟主创人员业务水平摆在那里。

但是坏就坏在他号称忠于历史,是正剧,然而满篇的胡说八道,尤其是给李中堂和袁大头洗白。你要弄一虚拟剧倒也罢了,偏偏都是真实人物和历史背景,接受了正史教育的年轻人看完了以后会犯迷糊,就跟看了三国志再看三国演义,演艺那吹的多精彩啊,多接地气啊!所以张飞就该是个粗鲁的莽汉,哪管实际上的张飞是个很有文化的人?同样的,看了这片,李中堂和袁大头那都是为了国家呕心沥血的政治家,实际上这二位都是窃国者,搞利益小团体绝对是行家。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TY8F6l 发表

最近才发现的这部好剧,看懂这部剧需要一定的历史常识。

目前没有看完全集,所以暂时比较支持李鸿章的,其次是孙文大总统

看到有些片段就会不免想起党争这个词,后金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朝廷,汉人官员尚且不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更何况明末的阉党与东林党争,想想便不寒而栗。

其中两个片段实在令我叹为观止,历史书上的张蹇实业救国,这小子当了状元后,怎么屁话那么多?

我知道我以上帝视角指责他是不对,但实在是忍受不了,李鸿章已经明明白白把敌我的优劣之势说明,他依然仗着翁同龢给自己撑腰,处处说自己正义之师,邪必不能胜正……

他是不是没听说过鸦片战争啊?

还有就是完全没看懂李莲英和李鸿章为什么总在较劲,我记得李鸿章还亲自给李莲英送脚气药水

翁同龢的表现真的是让人明白书生误国,这个人也就学问厉害一点,好不容易管理下户部,还让人给骗了五十多万两银子

天天跟李鸿章犟嘴,自己又不干实事,还不让别人干,一心想扳倒同僚

(づ ̄3 ̄)づ

至于光绪懒得说了,又没打过仗还瞎指挥,他应该历史学的很差,上一朝的崇祯也是这么玩的

总之看这部剧你会感到很奇异,很多东西现代依然残留着,里面的人物永远没法变通,只能苦苦束缚在上级手中,任由外行指导内行

更差劲的上级可能就是慈禧这种穷奢极欲的老太太了,甩手掌柜什么事不管,全剧发脾气担当,就会玩点政治手段和平衡策略

别说利民强国,雄恃远东了,能保证国家基础运行和稳定就是她最大的眼光了,任由手下人胡吃海塞,狂嫖滥赌。

这国不亡谁亡?光绪压不住场面,慈禧没有远见,各个王爷也没什么本事,就一个李鸿章肯干点实事,还被疯狂排挤质疑

剧中的整个国家机器失去前进动力,不但止步不前,反倒疯狂后退,内部官僚蚕食经济。

不过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孙文的演员好丑,而且我中午看到孙文游说李鸿章造反的时候,我都震惊了

你是奇迹贼吗?真不愧社会我孙哥,开局一张嘴,命都豁出去 (´∵`)

人物介绍过后,我再郑重说一下,这的确是一部好剧!但是角色艺术加工与渲染太严重

不看简直亏了好几辈子 d(`・ω・´)b

知乎用户 丁二 发表

这片子我二十岁第一次看的时侯也大为震动,但又过了二十年再看的时候不过尔尔。

知乎用户 石波清 发表

只要你不抱着学习历史的态度 那这部电视剧还是挺好看的。我看电视剧就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也不是为了挑刺,只要拍得足够吸引人,我就愿意看。不过说实话,走向共和虽然制作精良,但不吸引我,我更喜欢有一定戏剧冲突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有争议,这很正常,除了左宗棠等少数几个人,其他人都有争议,毕竟左宗棠说到底作用是军事指挥家,出将入相,他就占个出将,没有机会像个真正的宰相一样处理政务。李鸿章慈禧都是在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的人物,方方面面都被大家看得清清楚楚的,哪个身段不好,哪句唱腔不对,步眼没踩准,上台前喝了酒,多少天没练功,给同台演员使绊子,抢戏等等,扮的好不好的,大家都能找到各自一些论据来,涉及评价这些人,说好说坏,都有争论,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建议,对这些不予理睬,就看电视本身好不好看就行了。

知乎用户 马天行 发表

这么说吧。

建国以来题材上比《走向共和》激进的没有比《走向共和》质量高的。

质量差不多的,思想性上没有超越《走向共和》的,类似题材也没有人敢再拍的。

走向共和随便一集拿出来都让人回味无穷,金句迭起。

比如:

人民?我只见过一个又一个的人,从来没见过什么人民。它也能限制国会权力

两国力量平等,外交就是力量;两国力量悬殊,力量就是外交。

这就是政治,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

康有为:我这没人有病。

孙文:大清国人人有病

你看看人家,又搞女人,又搂钱财,可是政治上永远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那才是真高。

知乎用户 潘小闲​ 发表

关于权与法的关系:

知乎用户 反向青年 发表

非常正的历史剧,现在几乎不可能也不敢拍这样的片子。

我看这部电视剧,完全是因为先看了《大明王朝 1556》,想看同类型的高度写实的历史正剧,就找到了这部《走向共和》,没想到,这两部片子是一个导演:张黎。

作为历史剧,大的剧本方向是既定的。但除此之外,这部剧的演员选角,演技,台词,都是一部实金的作品。

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丰富了我对很多历史人物的认识,让我从一直以来的历史教科书式的印象里走出来。

**它让我的历史感从书本里出走,变得非常具体非常实际非常鲜活。**我想,这大概就是影视作品该有的魅力,是影视区别于高明于文字的地方。

看完这部《走向共和》,它让我意识到评价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草率而片面的评价定调很容易,但也只是显得草率和片面而已。

事件和人物从来都不是单薄单一的,他们的内部有着复杂庞大的解构,正因为如此才配得上历史两个字

以前。

一提到慈禧太后,我就径直两想到垂帘听政。

一说到光绪帝,就以为他是个壮志难酬的皇帝。

![](data:image/svg+xml;utf8,)

一说到李鸿章,就觉得他是签订卖国条约的卖国贼。

![](data:image/svg+xml;utf8,)

一说到袁世凯,就只知道他窃取了革命果实。

一提到孙中山,就想到他的天下为公。

一说到康有为,就想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而现在,这些人开始立体起来。慈禧和袁世凯同样充满政治手腕,不乏智慧;光绪皇帝或许更像一腔孤愤的年轻人;李鸿章是一号角色,谈判的是他,签字的是他,背负骂名也是他;康有为的迂腐,甚至非常世俗;而孙中山,也开始在党中树立和维护自己的绝对领袖位置……

看完这部片子(虽然严格来说不能说看完,因为它已经是删减版),我不禁问自己什么是历史,一个可能的答案就是——真实的事。看问题应该全面一点,多听不同声音,最重要的是,不能以观点代替事实。

就像片中的台词一样,“我何曾见过人民,我只看见了一个个的人”。

知乎用户 陌上愚翁 发表

这部电视剧本身拍的很好,但是屁股有点歪。简直颠倒黑白

知乎用户 没事扯淡​ 发表

不过是按正常的逻辑演绎了一遍历史,可悲的是,这已经很难了,走向共和里的李鸿章才对的上他的世界声誉,历史地位,才能解释的通满清末年种种。汉奸卖国贼加无能无耻的李鸿章不过是没见识的秒统地球的小屁孩年少里的妄想罢了。

不过是另外一些谎言需要这些妄想,真实揭开了一角,别人就会好奇其他地方的下面是什么……

知乎用户 琅琊笑笑生 发表

“我大清国民连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 因为一句话粉了一部剧系列。

李鸿章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奉命与八国联军谈判,此时已经比数年前签订《马关条约》时的城下之盟还不如。面对 “魑魅魍魉”,面对虎狼一般的联军,李中堂这话,不仅饱含着破釜沉舟的气概,还有一生都为裱糊匠的悲哀,更有国将不国的心酸。

窃以为,这句话不仅是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写照,也是几千年来多灾多难全体华夏儿女的写照。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一条奔腾的黄河给下游人民带来了生机,也带来深重的灾难,一旦风不调雨不顺,要么赤地千里要么千里泽国。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有着冷兵器时代令人恐惧异常的游牧民族,虽有汉唐时不敢来犯,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却是时有发生。加之内部的土地矛盾总是一直积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内乱发生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更是常见。

然而古老的东方的这群人,却敢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生于斯,歌于斯,聚国族于斯。多难兴邦,他们修建了长城,修建了大运河,四处征战使民族的生存空间达到了地理所能及的最大。虽然有异族入主中原,但中华文化一直并未间断,孔孟之教、唐诗宋词一直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内心。洋人的坚船利炮又如何?靖康之耻又如何?他们还是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丝毫不怕生活在多灾多难的这片土地上,以前不怕,现在不怕,将来更不怕!

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灾难都不怕,还怕病毒与尔等蛮夷吗?!

知乎用户 这个手刹不太灵​ 发表

只说一点——剧里面汉臣都自称臣,满臣都自称奴才。

就这一点细节,却透露出严谨与诚意。

知乎用户 特殊的临时工​ 发表

我们从小学的历史,本质上不是历史,而是史观。而这个史观,就是阶级史观和革命史观。

所以历史课本里有万试万灵的公式:剥削阶级压迫被剥削阶级的矛盾贯穿始终,被剥削阶级反抗剥削阶级就是革命,剥削阶级自我改良只能缓和矛盾。

我不评论这样的史观是否正确。我只想说:这样的史观是一个大体的框架,却无法完全涵盖复杂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因为不是所有的具体的历史事件都能够机械地套用阶级史观的分析方法来分析的。因此这些事件,教科书里通常不提。

而《走向共和》却填补了教科书中的空白,给我们呈现了阶级史观以外的历史细节。当然,我并不是说阶级史观是错的。阶级史观想要找到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但原动力转化为具体的历史结果时,它的驱动力量并不一定直接反应为阶级斗争的形式。

举例而言,看了《走向共和》,我才知道中国的现代警察制服滥觞于袁世凯,是为了钻《辛丑条约》要求天津不能驻军却没提到不能驻警察的空子想出来的权宜之计,后来朝廷发现这玩意儿好用,就在全国推而广之了。

而后来读历史书读多了,发现这招老蒋也用过。老蒋让宋子文搞了个税警团,武器装备比一般正规军还好,用来跟日本人周旋。

再比如,教科书里都认为荣禄是破坏维新变法的后党坏人,走向共和里告诉大家,康有为最早还是荣禄推荐的(我没考证是真是假)。这一点,中学生拿着历史教科书,绝对困惑。

小时候看走向共和,还对另一件事情颇为不解,那就是 “大参案”,关键是 “杨翠喜案”。这是一件牵动朝局的大案。教科书上不会写,让我误以为认为瞿鸿机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今天回味起来,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东北开始设省,总有人借题发挥搞事情,达成自己的目的,生活工作中可不就有这样的人嘛!

阶级史观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具体的历史事件,就像是幽灵一般。只有把这些细节都搞清楚了,历史才是有血有肉。

知乎用户 约书亚王某人 发表

剧是真的好剧,基本说出了当时为止研究晚清民国初年的历史成果。用尽量公正的视角去描绘了当年所发生的事情。演员选的也是很到位,特别孙淳的袁世凯。绝对值得一看!

至于为啥评分那么高,可以说一开播到现在,起哄架秧子的在里面绝对有一份功劳,从播出时候搞各种所谓影射,甚至能解读出现政府的不合法性都是这群人干的,要知道这剧实际说的是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而之前的革命都不能做到这点的原因啊!还好现在美分党,公知气势弱了,更多的人不会被他们带节奏了,好事!好事!

知乎用户 姜鼎鲲 发表

抛开历史政治情节表演等诸多原因,各位答主已经比较充分了。

我这里想说: 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就让它快点衰亡吧。看当初诸多能人志士为保大清而委曲求全,看当今依然有人费时劳神去洗慈禧的领导力,散布职场脓流。

殊不知革命就是摧枯拉朽,这大清,就让它亡了吧。这职场揣测圣意的恶秉性,就让它遭唾弃吧。

很多规则潜规则,人们相信就存在,不相信就消亡。希望看到此回答的各位,都去相信不必等待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知乎用户 bmewjw 发表

不考据,不谈历史,单论剧中刻画的人物和剧情。

有一幕:卓如去请退休在家的中堂大人出山担任大总统,中堂大人杵着拐杖摇头,沉吟片刻说: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卓如答道:我只是替中堂大人惋惜。后来,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写道: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我明白了大人物与小人物都一样,他们都有自身的局限,但大人物之所以成了大人物,在于他们早早地看清了自己的局限,并在自己的局限里做到了同时代的最好,所以他们成了那个时代里闪耀的群星。我也明白了,看待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如果不回到当时的时代和背景,就是耍流氓。

有一幕:中堂大人拦下了准备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的庆亲王奕劻,说:你还年轻,这千秋骂名还是我来背吧。然后,签下了辛丑条约。

我明明确确感受到一个男人的忍辱负重。

中堂大人和一路摸爬上来的袁慰亭,是我在这部剧中最喜欢的两个爷们,比那些摆文弄墨、自命清高的翁同龢之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这部剧还是值得花时间看的。

知乎用户 扯淡哥 发表

不值得看。

很多人在谈制作多么精良,品质多么高,团队花了多少心血,但是屁股歪了,这个就看不下去了。正如

@大鹏人文

所讲,谬误不止一处,还在不断的篡改历史美化丑恶,实在看不下去。这个片子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片子《通往北京的道路》。

人可以蠢,但是不能坏。

私以为,文人心有尺,武夫刀有鞘,方是幸事。

知乎用户 想死人斌哥哥 发表

这部剧是 20 年前的,现在看来公知味有点浓了。

知乎用户 邓小鱼​ 发表

知乎首答,此剧前半部分看慈禧、李鸿章,后半部分看袁世凯。

看到最后几集不敢看了,觉得看完了就再也没有那么好看的电视剧看了,所以到现在我还没有全剧看完过,可以说除《大明王朝 1566》外历史剧无出其右者。

下面是记忆中的部分经典台词:

慈禧:1. 这份条约(指辛丑条约),没侵我主权,没割我土地,只要咱的银子,虽说多了些,咱也只好量我中华之物力,给人家就算了。

2. 连我都杀了,他们找谁要银子去?

3. 其实就是一句话:不管你怎么变法,用什么人,都要记着,这江山是咱们大清的江山

4. 朝廷养了他这种咬人的狗,可咬谁不咬谁,让他咬几口,要听主人的使唤。5. 水太清了,就养不活鱼;人太明白了,身边就连个伴儿也没有,活着也就太没意思

6. 这一个国家最难得的,总是稳定,不管多好的事情,动静一闹大了,就不再是好事了。

7. 要是咱大清都亡了,你们上哪发财去。

8. 我知道。你虽然有点贪,但对我是没有外心的。

9. 就这么点儿菜,真没办法下筷子(对着一百多道美味佳肴说)。

10. 报纸这东西可信不得,我还不知道么,那上面,除了人的名字,就再没真的了。

11. 一个国家要烂,总是要先烂在瓤子里。

光绪: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啊(斥其老师翁同龢

李鸿章:1. 我大清人圞民,连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

2. 太后之事无小事。

3. 一代人有一代人该做的事情(梁启超劝其反清时说)

张之洞:“有些东西争了大半辈子没争到,争到手却发现,于人于己都无利。(从湖广任上调职中央时说)。

李莲英: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让咱们庆王爷得出一个理,什么都是虚的,只有银子是实的。

庆王爷:这是干涉他国内政,我大清政府绝不允许。

瞿鸿机:人家玩着、闹着,搞女人,搂钱财,可人家永远政治上正确,屁股坐的永远是正确的地方。

阎敬铭:话好说,事不好做。(国库空虚时户部尚书的无奈之语)。

辜鸿铭:我告诉你约翰逊的一句名言,爱国主义是恶棍的最后避难所。

袁世凯:1. 我只见过一个一个的人,从来就没见过什么人民!

2. 杀人不是罪,但杀人的时候让人抓住就是有罪了。

3. 军队,还是惟命是从比较好。

4. 你看,我为他们管着这个国家,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穿,给他们钱花,他们怎么这么恨我!

5. 这就是政治,可以犯罪,但绝不能犯错。

6. 你是个婊子没错,但比那些假模假式的君子强多了!

7. 咱们搞的是政治,跟老百姓的道德那是两码事,那些个俗人的道德观念,何足论哉。

载沣:1.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2. 诸位议员…… 咨政院是干什么用的呢?本王看来,不管理多少章程,归根到底就一条:给国家帮忙,不要添乱,…… 不要动不动就请愿,闹得京城不安静,洋人说咱大清立宪的心不诚,这就是添乱!

载沣之父:“财也大,产也大,子孙后代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溥仪入宫继位画外音)

徐锡林:凡搞假立宪,必遭真革命。

杨度:只有一个人高兴,国家才能高兴,这是什么事啊。

黄兴:把效忠领袖这样的集权主义思想写进党章,这样的党还是不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党?

孙文:有人说老百姓的素质低,不可实行民权,这就跟孩子不识字不去上学堂一样的荒唐可笑。

知乎用户 Exciting 发表

这部剧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另一面,而这些历史细节在传统历史教科书上是看不到的。剧名叫走向共和,而非民主,也叫满清末代王朝,从甲午战争前夕到张勋复辟,从李鸿章边吃鱼边听汇报到孙中山穿着中山装演讲。这是一段国人为之心酸的历史,正如片尾曲所唱的,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当然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看这部剧最大的乐趣在于,你可以将后来的历史拿来与剧中这段历史相互对照,然后浮想联翩……

慈禧太后向西方十一国宣战,然而中国带着首都被攻陷的耻辱进入了二十世纪。但是,五十年后,从井冈山上冲下来的一支农民军队,在朝鲜半岛打败了西方十六国联军。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真的是不容易,既没资本,又没技术,一要靠洋人,二要靠李鸿章。但是,他不会想到,一百年后,全世界每年超过一半的钢铁都是中国生产的。

李鸿章统领北洋与日本作战,甲午一战惨败,再无还击之力,后来又想联俄抗日,结果被俄国人算计。但是,他不会想到,五十年后,蒋委员长决定联美抗日,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八年,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正义的美国人还拉我国一道建立联合国。

孙中山向袁世凯建议,要实施土地改革,让耕者有其田,袁大头告诉孙大炮,你说得对,可你不了解北方农村的实际情况。但是,他们不会想到,仅仅十多年之后,毛泽东同志亲自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农民问题。直到三十年后,平均地权这个任务才最终由我党完成。

袁世凯小站练兵,创建北洋军事系统,北洋军阀主导了日后中国三十年的历史。但是,他不会想到,三十年后,一个更强的黄埔系统埋葬了北洋时代,而中国又基本恢复了他当政之初的格局。

孙中山屡战屡败,下定决心要严肃党纪,让所有人对他个人效忠。但是,他不会想到,数年之后,一个更先进的政党成立了,我党也要求党员宣誓,而效忠的对象则是共产主义。他更不会想到,三十年后,我党夺取了国民党的天下,他的遗孀被我党请过去当政府副主席了。

再说戊戌变法,康梁为首的一帮知识分子在光绪帝支持下,急于要搞政治体制改革,还想废除西太后的垂帘听政,所幸西太后英明果断,囚禁光绪帝,抓捕康党,数年之后,亲自推动进一步经济改革,加快近代化进程。大约一百年后,也是一帮空谈误国的书生,幻想中国变天,又是一位伟人顶住压力,坚决平乱,数年之后,亲自推动进一步经济改革,加快现代化进程。

袁世凯就任总统后,时常遭到一群年轻记者的无端指责,可怜袁大总统却无应对良策。但是,他不会知道,一百年后,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面对同样简单天真的记者,发天子之怒,斥小丑之愚,一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领袖的凛凛威风。

总而言之,这部剧讲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代人干了也只能干一代人的事。这个局怎么破,破了又如何立,从曾李,经过袁孙,蒋毛这两代对手,再到邓,螺旋式上升,似乎又回到洋务自强的路上了。

因此,看此剧,了解那段历史,其实一定意义上也是在看今朝。历史剧,毕竟只是剧,不等于历史,既然是剧,借古喻今,引人深思,才是价值所在。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0yw500 发表

其实知乎也有很多讨论该剧对于人物评价,以及历史细节上的硬伤。

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这剧并不是历史还原剧,从复原历史的角度来说他可能还不如糖果后期拍的一系列主旋律片。

其次,这剧跟张导的大明王朝,雍正王朝,人间正道是一样的性质,或许应该叫历史同人剧?笑。

在大体遵循历史线的基础上,不过分违背历史人设的基础上,创造的属于自己的故事。

是的,很遗憾走向共和并不足以作为史书,把它作为信史还是要不得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伟大。张黎和刘和平为代表的主创们,在半架空的历史平台上面演绎了非常出色的作品,尤其很好的传达了他们的思想和对历史的理解。

知乎用户 jake 发表

这部电视剧当然是将孙中山当正面人物塑造 不过我看到剧中孙中山刚有了脑海中的共和思想 就开始筹钱买枪买炮 准备武力推翻 和李鸿章在剧中的办实事形成了一种对比 甚至感觉编剧故意暗示革命的不谨慎

知乎用户 容庵 发表

这部剧是导致我日后成为袁世凯脑残粉的直接原因。

知乎用户 无边落木​ 发表

值得看,但是必须批判的眼光看,电视剧确实刻画了中国当时面临的危机,但是主要是上层视角,没有底层视角。而解决办法又是错误的,本质上这是中国自我解放的摸索,但是是错误的摸索。没必要过高评价。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所有人都知道,过分宣传其他错误路线就是蠢坏了

知乎用户 星河​​ 发表

用一流的电视剧制作水准

通过在史实里夹带私货的方式

利用社会对官方叙事的质疑态度

满足了大众在历史上的反智主义心理

总结起来: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知乎用户 我是猫​ 发表

如果高中历史课没有认真听或是高考完了就忘记的,看看这部电视剧还是可以补一补的。

知乎用户 杨少康 发表

可以这么说吧,基本是客观地反映了那一段历史时期的历史,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摆脱了以往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近代的人物给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描写,很立体。这部片子被禁也是这个原因,其中的一些理念必然与现在不合。很值得一看,看的同时注意去补一下当时的历史,不然容易先入为主被带偏,但凡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都爱如此。

知乎用户 李克 发表

值得看

这剧挺好看的,帮助人动动脑子挺好的,是个开放性的创作,并没有特定的结论,不同的人可以解释出不同的结论,导演也不是来宣教的。

可惜,老佛爷死后,我觉得就没什么意思了,看孙大炮和袁大头斗法,感觉档次低了很多。

论政治,论治国,论手腕,论思想深度,慈禧、李鸿章比大炮、大头高出许多。

正在高手对决呢,忽然年岁不饶人,高手都死了,就剩一帮菜鸟在互掐了,没劲,特别的没劲。看什么宋教仁,罗文,杨沫,杨度,克定,北洋军阀,感觉这帮人都是一帮孩子,或者老粗,啥也不懂,就知道瞎搞,胡闹,动粗,太没技术含量了。别说民主共和了,就算是君主立宪,他们也是个大笑话啊,就算是搞独裁,他们也不称职啊,他们的水平和宗社党差不太多,最多就是铁良、良弼、载泽的水平,绝大部分还是载沣的水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三岁溥仪的水平,就这水平还治国呢?能不能生活自理都是个问题,太逗了。

怪不得民国以来,国家大乱呢,不乱没天理了,国家交给一帮废物和傻瓜管着,焉得不乱?

一个土匪张作霖都能成为海陆军大元帅,说明了什么?说明国已不国,人才凋零。固然作霖是个成功的土匪,但是中国人民里面,除了当土匪的,真没什么人才了?

切,是的,还真没了。

卧槽,这是真 TM 糟了。

--

电视剧演着演着,剧情的技术含量在不断降低,这是有一个标志的。

什么标志?就是大家都不再讲功用和信仰,而只讲对错了。功用就是怎么揽得住权,管得住人,信仰就是什么传统或自由人权之类。而新进的人,无论是康梁,还是立宪改革、革命造反的那帮人,都不讲信仰,不讲功用,只讲对错。

谁对谁错能分得出来吗?做一件事有 1001 种方法,必须一个对千个错吗?这逻辑都乱了!!

只有小孩子才讲对错,大人只谈利弊。只有成年人才谈信仰,儿童才四时更张,自我否定,然后否定之否定。

小孩子做事为什么不可信?是因为他啥也不信,啥也不懂,不知利弊之所在,不知成败之所别,无知无畏,所以乱来,他张开嘴就胡说,伸出手就乱搞。他不知道天下之大,天下大势,不知人心惟微,世事艰难,他只知道抬杠过瘾,撕逼爽快,胡乱瞎搞,搞砸再说,毫无忧国忧民之心,全无励精图治之志,这样的人就是一群二逼,唯恐天下不乱。

把国家交给一群二逼是危险的,这是《走向共和》沉痛告诉我们的。

其实什么独裁啊、立宪啊、共和啊,都不是重要问题。历史、社会、未来,不是一个方法,一根筋就能解决的,关键还是要有办事的人,朝堂之上净是一群空话、废话之人,这国家管你是什么政体、国体,全都是没有的。

缺乏人才,选不出人才,这是国家真正致命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体制问题,而不是什么共和、独裁、立宪,那个不重要。

如果人人都是华盛顿,就算一个个的华盛顿连庄独裁一万年又怎么样?国家不会乱的,还是好好的。可如果人人都是阿斗,就算都是民主选出来的,那国家还是个鸟样,越搞越糟的,因为国家交给一群废物了。

看不懂这个道理的人,还在跟咱讲政治,嫩了。你讲的那所谓的政治,去掉抄袭的,和自己完全不能理解的,还剩下几分存在?都不剩三个字了吧?这水平是治不了国的,因为你根本没理解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所谓的政治。

《走向共和》是个开放性话题,它告诉我们,“治大国如烹小鲜,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你不懂就别瞎搞,you can you up,你不行换别人 “。

知乎用户 陌上尘 发表

前两年看的,看完之后对近代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个人觉得在电视机里面算是精品中的精品,当然,具体的历史问题可能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制片人罗浩和妻子宋祖英

知乎用户 卉卉 0 李四季 发表

看电视剧的时候太小,以至于我对清末所有历史人物的感性认知,全来源于《走向共和》,未必对,但印象深刻。

慈禧太后就是个王朝末年耗尽心力平衡各方势力,让清廷残喘几十年的 woman king。

光绪皇帝就是个熊孩子,你亲爹为修个园子太后面前哭的像个孩子,你到好,跟你姨妈闹事。

任何时代打铁都得自身硬,李中堂虽然偶尔也做向太后敬贡鹦鹉的事情,但北洋水师也却为 woman king 所倚重,比起曾国藩,李中堂更有身居高位的外交家格局。

袁世凯是个历史罪人不假,但我萌他跟英子这对 CP,谁说佳人一定得落个《琵琶行》结局?

溥仪成逊帝后,天天都是一脸 “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的无奈,我一直觉得如果能选择人生,他会选择当个有钱的普通遗老。

神剧的魅力就是,每一次刷,都有新体验。

最喜欢戈治均老师饰演的荣禄

荣禄主张变法改革以补偏求弊下手,不在遇事纷更,著有《武毅公事略》,文韬武略俱佳,是身份限制了他追求进步。《走向共和》中,由戈治均老师饰演的荣禄,在我看来还原度 100%。

戈治均,生于 1936,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毕业。1960 年调入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编导,1964 年调入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任一级演员。

看来有文化的人,真得有文化的人来演。

知乎用户 苏沉 发表

居然还有人记得这部剧。那还是很多年前我很小的时候央视播放的,对于央视居然放了那么一部敏感的剧,我至今无法理解。

其他的剧情都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有一个镜头我还记得,那应该是广州起义前的一段戏,即将赴义的十几个志士,一起围着一面共和旗帜,轻声呼喊,共和共和,然后相视而笑,就像即将赢得他们念的那两个字一样。他们当中有穿着满清官服的官僚,有穿短打的劳工,有西装者,有盘发,有西发,有长辫子……

那个场面带给我的震撼和洗礼,我永远不会忘记。什么是共和,体味一下那个镜头,就明白了。

我应该感谢这部剧,它改变了我对共和这个词的重量的认识。共和没有意识形态,但共和可以容纳一切。信仰共和就是信仰自由。我们不要皇帝,不要特权。中国不亡,共和永生。

知乎用户 明亚经纪 邓华​ 发表

看完这部电视剧,肯定会对你的高中人教版历史书造成一个完全的颠覆

那个时候学历史,读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脸懵逼:

就当时清朝的水平,这八个国家随便找一个也能把我们修理了,这次八个还要一起上,是得多大仇多大怨?

明明八国联军,怎么庚子赔款,还要赔十一国的款,这帐谁算的?

人教版历史书不说,我也不知道。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只觉胸间一口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恶气油然而生。

那时候经常看港片黄飞鸿系列的电影,发现里面被 KO 的反派都是义和团的大师兄,圣母之类

内心三观开始冲突:我们历史书上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英雄怎么就这货?

后来阅读慢慢撇开人教版的历史书,咦,不对,怎么大多历史书记载的都是:庚子拳乱!

民众一思考,朝廷就发慌。所以民众的智商一定不能太高,不要养成思考的习惯。不然大家一思考,龙椅就不好坐了。

抹去一个人智商的最好方式,就是根植仇恨。一个人在仇恨的状态下。就会本能的失去思考的能力。

几千年来,老百姓痛苦的根源本来在这封建集权专制制度上,但这个道理不能让老百姓想明白了。所以偷换概念,转移仇恨的御民套路登场了。

朝廷疾呼:子民们,你们命运的悲惨,不是皇帝的错,绝不是体制的问题!都怪贪官横行,奸臣当道,对上蒙蔽圣听,对下鱼肉百姓…

上面的经是好的,只是被下面的和尚念歪了!

老百姓被这套理论自我催眠了几千年,终于 1840 年的一声炮响…

别急,马列还没来,但是洋人来了。

这些人的国家走的是邪路:屁民见了官员不用下跪;皇上说了不算,要经过议会… 停停,还说,让天朝百姓知道这些还得了,“异端邪说,流毒天下”

那怎么办,太简单了,老套路继续走:根植仇恨:

你看,洋人船坚炮利,摆明了来恃强凌弱。

洋货便宜,质量好,那是要骗走我们的白银,改变对华贸易逆差,把我们变成他们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

其实老百姓读到这些专业词汇,能明白的很少,但是仇恨的种子却已经开始萌芽了。

最惨的是那些传教士们,教堂在国人口中竟成了拐骗人口,挖眼剖心,诱污妇女之地。

亲眼所见?证据?对不起,没有!

帽子倒有一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愚昧滋长恐慌。**长期以来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加上朝廷的愚民政策,使得老百姓的智商被压缩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对洋人充满敌意排斥。

从最初的广州居民抵制英军进城到各地教案频发,其背后都暗藏愚民排外思想的涌动。

**民粹主义,一抓就灵。**在朝廷还沉浸在大肆愚民,压缩民智的快感,大慰 “民心可恃” 时,一个国家即将陷入到非理性的群体癫狂中。

庚子年间,排外闹剧开始上演,焚教堂,杀外国外交官,朝廷不但不派兵保护外国侨民,反而派朝廷大臣庄亲王和刚毅率义和团和正规军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要 “折冲御侮”,打着打着,突然还大无畏的向十一国列强宣战了:“与其苟且图存遗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这种狂妄和自大,不知道当时慈禧是哪里来的自信。说打,它还真打了,打哪啊?

请注意看:使馆区。看过几部古装片的人都知道有句话叫:“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即使在交战时,使馆也应该是非战区!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时间差,我们是先打使馆,后宣战,简单一点:就是打了再说,绝不按套路出牌。

但奇葩的是,我们主场作战,“惧怀忠义”的清军和 “刀枪不入” 的义和拳民却连使馆区和教堂都没攻下来!

历史上遮羞的说法是:我们大刀长矛,洋人船坚炮利…

这话要放在鸦片战争时说,我信; 放到六十年后,经历过洋务运动,又是拱卫京畿的皇家精锐,你信吗?

“国不知有民,而民不知有国” 当兵的毫无信仰,不知为谁扛枪

一线指战员各怀私心:领导脑袋发热,开启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我才不陪你送死,只要手上还有枪有人,照样是爷,这点家底拼完了,只有被卸磨杀驴。

所以上下一心,将士用命:一边高喊为国杀敌,天恩浩荡,一边放几枪空枪,然后给使馆送物送水。

想通这个道理的还大有人在。有道是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自古勤王大过天,自己的私事梦中想想就可以了。

但东南几个地方督抚,也就是张之洞,刘坤一这几个慈禧的几个铁杆 “后党”,关建时候掀起了东南互保运动,要和洋人合作,维持来之不易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当然领导的话也不能明驳,于是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全部宣称:“矫诏”“乱命”,概不奉诏。战争结束后,慈禧不但不敢秋后算帐,还要进行褒奖,就是这个道理。

最可怜的是那些整天高喊 “扶清灭洋” 的义和拳民。曾一时得势,高喊战斗对象:一龙二虎三百羊,“一龙”指光绪,“二虎”指闹洋务最起劲的奕劻和李鸿章。

端王父子带领拳民冲进中南海,指认光绪是洋鬼子的徒弟,行凶之时,被慈禧呵阻,才免于一死。

对上层尚且如此无所顾忌,何况底层百姓。

**“爱国” 成了他们的护身符,“通洋” 成了他们的判官令。**不过同胞好欺负,洋人可就不一样了。关键时刻,除了相信刀枪不入的新人当了炮灰,其他的都做鸟兽散,毕竟 “爱国” 两字,吼吼就可以了,挡不住洋人的子弹。

朝廷上下,现在是 “各怀忠义之心”,准备“共泄神人之愤” 了,有人建议:“洋”怕虎,“鬼”怕神…

于是成立 “虎神营”,力争打出水平,打出风格,扬我大清天威。

果然各级指战员不负重望, 在 “虎神营精神” 的感召下,充分发挥 “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向上骗,一直骗到金龙殿” 的光荣传统,所以朝廷这边是捷报频传:一会儿大捷,一会儿又大捷,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最后一仗就打输了,然后洋人就打到家门口了。

兵临城下,怎么办?

“跑啊,快跑西安去!”

怎么能叫跑?

时曰:巡幸西陕

国破山河在,请问谁买单?

几千年来,写历史的为皇权辩护都有一个基本模式,大概就是:不是狐媚误国,就是奸臣当道,反正皇帝永远没有错,只不过是暂受蒙蔽,所以老百姓日子不好过,也不要绝望,等到再出来几个盛世明君,一平反,一翻案。

国家的天又亮了,汉唐盛世又回来了。明朝那阵,崇祯在北京城破之前,还要吼一句:群臣误我。好像自己还真挺委屈的,用这些话忽悠了几千年,忽悠者自己都入戏太深

还有人说慈禧相信了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所以才敢向列强宣战,这也把领导人的智商想得太简单了。

就当时老百姓的智商相信义和团那套装神弄鬼的把戏很正常,像慈禧这种精于权谋,情商高得把四万万人忽悠得团团转的主会相信这些

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玩了一辈子的帝王权术,这招平衡牵扯还不会吗:你不是扶清灭洋?去吧,去和洋人拼,两边都死光了最好,省得利用完了,还要回过头来剿。

于是对大为褒奖:义和团运动一片大好,不是小好,而是越来越好。这种 “皇帝的新衣”,谁敢第一个出来捅破?

难道你要慈禧这个时候站出来给群众运动泼冷水:义和团装神弄鬼,“乱民不可恃,战端不可开”;洋人没以前说的那样坏,请大家理性爱国..

老百姓倒是理性下来了,一思考:一直以为日子过成这样是洋人造成的,原来是朝廷这个大忽悠。民智一开,愚民难再。

所以还是继续忽悠吧!一直以来的愚民之术,统治者骑虎难下,自食其果,把自己也拖入了这场非理性的全民族癫狂。

“衅自我开”。攻使馆,杀洋人。估计连慈禧自己都觉得自己这次难逃一劫。

战败了,那就和谈吧。李鸿章赴京,以老病之躯力挽狂澜,为这个国家做最后一次外交努力:

硬把中国由交战国说成了受害国,两宫被挟持,拳匪是叛逆,宣战是矫诏;端王载漪、辅国公载澜由斩监候改判为流放新疆,毕竟皇室近支,说好听点受死刑 “事关国体”,难听点就是领导脸上挂不住。

但是教科书上关于 “八国联军侵华” 的记载是这样的:

1900 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义和团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然而我们会发现,教科书和历史之间,存在着一个令人痛苦的落差

————————————————华丽分割线————————

留言区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兄台也是神之默契,我很好奇他俩谁回答下的赞最多,你觉得呢?

知乎现在的恶意举报是越来越无解,前几天回答了一个 10 点睡觉,不熬夜的问题,24 小时内 2000 赞,被恶意举报后,重新恢复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235424/answer/246460352

这次又被举报后,不得不修改了原文,看来还是只有把原文发自己个人公众号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个回答很有意思!

在 2019 年前,对这部剧评价极高,各个高赞回答都说这部是好剧,演技好、剧本好,发人深思!

在 2019 年后,键政风起,凡事都阶级斗争,这部剧被各路大 v 指责说,走了英雄史观,歪曲历史,洗白了李鸿章……

所以这部剧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不管这部剧好与不好,我只觉得知乎建政风吹的太厉害了

阶级斗争那一套,我觉得它的漏洞在于把复杂的人简单化了,

按照阶级就完全把人定性了,一个人一目了然,阶级决定这个是好是坏

再好的地主,他也是坏的!

再坏的农民,他也是好的!

李鸿章他办洋务,但也是贪官;慈禧她修园子,但她不愿意就此拱手相让给天下大众

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都是有出发点,人性的复杂得意体现,不像旧的阶级斗争那套理论那样,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

如果有人就此说,他洗白某某,抹黑某某,我觉得是他没想明白这部剧为什么好

知乎用户 青龙卧墨池 发表

有这个片吗?不存在的东西就不用讨论值不值得看了。:)

知乎用户 何雳子 发表

如果这是一部架空小说,纯小说角度来说,挺好看的

但它偏偏是自诩为讲历史的,那就只能说完全胡说八道了

值得看吗?

如果你是一个了解历史的人想看小说,可以看看玩

如果你是希望看这个电视剧来了解历史,那还是别看了,通篇误人子弟

知乎用户 故我在 发表

几年前在 niconico 上看过带日文字幕的片段,反响还是蛮热烈的。尤其是明治天皇饿肚子支援海军军费的场景,弹幕非常欢乐。日本网友纷纷评论比其他抗日神剧好看多了。

知乎用户 我爱耍流氓 发表

李鸿章给洗白了,小朋友们看了都去拥护李鸿章了,吹李鸿章东方脾斯麦,大清糊表酱。做不好是因为大清皇族不容他不给他机会施展才能。

就我个人认为李鸿章的这个位子让给曾国藩和左宗棠,起码要比他做的好。

甲午战争本来是中日对抗却变成了淮军与日本对抗!战场上都是淮军的人!难道说湘军以及那些不是李鸿章 “派系” 的人都没有本事,我看未必。这也说明了李鸿章一伙把持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其中的权力斗争李鸿章没少赢吧!

任人唯亲不认德,争夺权力然后变现。进一步祸害清朝的官场环境。李鸿章不是一个扭转乾坤的中兴之臣,他是一个权力利益集团 “帮主”。甲午战争时除淮军系列外的官员都在看淮军的笑话。 国之不国,勾心斗角。这就是李鸿章这个头面人物做下的晚清官场 “好榜样”。

甲午战争他不背锅谁背锅? 权力背后就是责任,李鸿章靠着各种手段取得了权力,只顾着利用权力中饱私囊,却承担不了责任。没那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最后马关签约时一只眼换了点少赔款,你看李鸿章多爱国,就好像一个保安值班时打盹让小偷偷了几千万,最后保安醒了去追小偷,捞回了几百块钱,你看保安多勇敢!可劲吹吧!你能说保安的事迹值得赞扬吗? 分明是他玩忽职守再先好吗?

这部电视剧完全曲解了李鸿章,误导年轻人。

知乎用户 shuhong118​ 发表

走向共和》之所以能激起这么多浪花,不是电视剧本身技术和质量问题(这一点是做得非常好),而是对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塑造和我们原先对他们的认识不同。

主要是李鸿章。

在历史课本里,李鸿章是卖国贼,他签了那么多卖国条约,又贪污了那么多钱,和俄国又有道不清说不明的关系。老百姓一提起他,都是咬牙切齿。

但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做出了贡献,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免不了任人唯亲和中饱私囊。

他摆脱不了阶级局限性(这一点不能苛责他,抛开历史环境谈历史人物本身就不客观),在儒家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前提下,尽量做一个维持封建统治的裱糊匠。

在剧中,我们看不到或很少看到李使用那些官场常规的尔虞我诈和阴谋腹黑,其实,要在官场混,而且要混到李鸿章这个地位,一个人是不可能不奸诈的,也不可能是干净的,《走向共和》滤过了李的这些污点。

其次是慈禧。

在我们的观点里,慈禧是女主误国。她骄奢淫逸,一顿饭吃一百道菜。她腹黑残忍,杀害戊戌六君子,扼杀戊戌变法,使中国失去了崛起强大的机会。

而在剧中,我们发现慈禧不过是一名政治手段高明的乡下老太太。她爱面子,所以花费大量的银子办生日宴会,她据此说出的那一番话,听起来就和我们身边那些爱面子的人一模一样。

“要是我的生日过寒碜了,不仅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同治中兴以来的气象都跑哪去了?这样一来,不单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再来看看我们身边的生意人,

“我为什么要买奔驰宝马?因为我是做生意的,如果我不开豪车,那么别人就会觉得我没有实力,就不会和我合作了!所以我就算是借钱也要买豪车,不是我打肿脸充胖子,而是要在生意场上混,我必须这么做。”

细细品味,这两段话的醉翁之意不是一模一样吗?

慈禧其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爱面子,克服不了自身的人性弱点,只是政治手段和驭人之术高明很多而已。

知乎用户 Blanche​ 发表

评论这部剧超出了我的能力圈,这篇就是就这一个小片段随便扯扯。

第一集美国记者采访张之洞,有同声翻译在侧,张之洞发表演讲似的说做事逻辑,拿自己与李鸿章做对比,核心是以中国的道与术之分来做对比,说李鸿章更重术而自己更重道。

经翻译转达后,美国记者竟然笑的前仰后合。张之洞大感不被尊重,面有愠色的问翻译:我说的有这么好笑吗?

记者说:张大人说的过于深刻,我怕洋人理解不了,所以加了些调料。

张之洞说:加多了吧?!

这个片段是不是被编剧和导演寄予深意我不知道,但个人非常喜欢。

而美国记者竟然对这段话继续发表了自己的理解,也是很精彩:李鸿章多做实事,而张之洞大人您少有落地完成的事,那么我是不是这样理解,您有宏大的理想,而李鸿章更注重实践?

这段提问居然直接激怒了张之洞,站起来就要走,连记者要求合影都断然拒绝,拒绝的也酸味十足:李鸿章更喜欢拍照。

道与术被过度讨论的太多了,真正得到的人凤毛菱角,能得到又知行合一的人就更少了,能够务实的做好眼前的事,一件件夯实就已经很不错。拿道与术说事的人大多不过是没干成什么事又自认为高那些务实做事人一等的空想家罢了。

当然张之洞对中国现代化工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以上只是一个小段落的妄自延伸。

知乎用户 活在当下 lol 发表

从这部电视剧里,能看出清朝的统治阶级虽然腐朽昏聩,但是它的统治者们并不腐朽昏聩。。

慈禧太后,光绪帝,恭亲王,李鸿章,袁世凯等都是顶尖的聪明人。

但是为什么,这些顶尖的聪明人每努力一次,都使清朝越来越积重难返,国势衰落呢?

这就是这部剧有趣的地方所在。

光绪指挥的百日维新,很快就失败了。

我们从今天的史观看,光绪其实是一个有魄力的封建君主。

他所颁布的变法政策,其实和明治天皇的政策没什么不同。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不改变,上层建筑再怎么变,也没用。

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地主阶级拥有绝对的力量。

皇帝虽然名义上是九五至尊,上天之子,但只要违反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也会倒台。

日本之所以能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一方面因为天皇的远见,一方面也因为日本的小农经济并没有中国发达,地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孙中山先生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是彻底推翻地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代表 - 满清皇权。

事实上,也只有这种革命,就是改变经济基础,推翻地主阶级,才能彻底拯救中国的命运。

知乎用户 Aaron 发表

走向共和》随想

1、孙文太过理想化,脱离实际,其演讲空洞乏味,与其他有血有肉的人相比,让人厌烦。

2、事实上北洋政府比后来国民政府要民主很多的。北洋之后,中国却离多党宪政越来越远了。

北洋的那些执政者因为从 “旧官僚” 来,反而有不少人文气息与士大夫理念。

3、废科举不一定是好事。

废除科举时,中国并没有准备好可以代之而立的社会管道,所以造成了巨大的倒退。

从废除科举的那一刻,中国及中国人的根基才真正被挖开,以至于慢慢被摧毁。不是鸦片战争,不是甲午,更不是某次国内动荡。甚至都不是满清入关。

所谓士人,才是传统中国的脊梁与根。

“士人乃国家栋梁,百姓榜样,一朝离心离德,国家一盘散沙,无论多少新政都收拾不回来啊!”

4、中国人的奴性土壤极厚,一下子没了皇上,很不习惯,心里还是感觉有个皇上好。所以,后来有了大大小小不叫皇上的皇上。

所以,袁的称帝的确有一定道理。老百姓吃这一套。

5、大清是满人的大清,是爱新觉罗家的,如同现在是太子党们的。改是要改,但目的不是为了老百姓,是为了能继续统治,不管用什么办法。

太子党们的性格都一样的,无知,傲慢,凶悍。

很多东西与现在多么的类似。当下如晚清,不仅社会基层像,上层改革也像。不过还不如当年,当年还有个立宪预期呢,现在连 “预期” 都没有。

但请放心,最后的结局是不会变的。

6、“只有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共和,才有你们所需要的立宪。” 孙如是说。

1911 年清王朝是推翻了,但有立宪了吗?

7、载沣摄政后,面对着逼人的形式,进行了新政与改革,结果不但没有分权,反而加强了载沣的个人集权,再出来个皇族内阁;而当下一连串的政治变数,加强了个人专权,同时团结了太子党。呵呵,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原因何在?因为他们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人,而且还极大的高估了自己。认为这样做,就可以保满清皇权万年一世,红色江山万年不倒了。

8、中国的改革何以难,总要到山穷水尽、无路可走时才想到要改革,是因外界的巨大压力而改,而不是内在想变优秀的动力。只能说这不是个优秀的民族。

知乎用户 蓝风铃 发表

都开始往正剧里面掺假了,资本家,买办,地主的后人可真是贼心不死啊!

知乎用户 刀剑胜于书 发表

虽是历史正剧,但绝非历史证据,而是历史拟构。

它谈的是古,说的是今啊。

值得看,但不值提。

黑色幽默虽有趣,但现实毕竟不是文艺。

现实比文艺那可要黑多了。

知乎用户 兵临城下 发表

这部片子私货夹带到丧心病狂,为了给把那个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货色洗白洗到连一点脸皮都不要了。简直是误人子弟,编剧要么收了某些人的钱,要么就是关系不清不楚。

知乎用户 星垂平野 发表

走向共和

我一直有个疑问:“共和” 不是在孙文先生那群人手里们?

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篇幅讲述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光绪等人?

这是要把民族受欺凌百姓受奴役根源展示给观众吗?

共和是李鸿章这些人不断追寻为之苦苦思索甘洒热血找到的路吗?

孙先生这群先驱者他们当时秉承的理念在中国是最先进的,为什么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悲壮的氛围笼罩在他们身上,走向共和,共和难道是悲壮的吗?不是光明的未来吗?

整部剧讲到张勋复辟就结束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共和失败了。

共和之路是光明的,是救亡图存之路,但是道路曲折,袁世凯们把精力用在弄权揽权上,孙文们对于治国之道不经世故,一直在挫折中成长,大道不行,直到他们明白手里握着要枪杆子,秉承的理念才能被施行,一切才能顺利起来。

导演为什么以李鸿章慈禧袁世凯为中心讲述,而孙先生不在剧本的中心位置,是因为 “共和” 手里没有枪杆子,施行的只是袁世凯们的理念。

每个王朝的改革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改朝换代?是因为混不下去了,当然不是李鸿章袁世凯慈禧们混不下去了,是百姓混不下去了。

说了那么多回答一下评价为什么高?因为王冰吕中孙淳马少华等人演技都非常厉害,连当时新出道的李光洁演的光绪都很好。

值得看吗?值得。

知乎用户 今天 发表

没有根本的、彻底的、全面的、深入的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与目前宣传的主流思想、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政治风向相违背,作为大众传媒消费品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

对比一下宰相刘罗锅,对封建皇帝、封建官僚虽然不否认其长处,但整体是批判的、全盘否定的。

知乎用户 尹东 发表

值得看!

看完之后直觉上会有以下收获:

1 读历史课本,以为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完蛋了,就只有被欺负的份儿。实际上,清朝在 1912 年才灭亡,直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西方列强对清政府还是有几分怵的,皇权依然牛逼,朝廷说话都还算数,下面还是服服帖帖的。

2 甲午战争,本来以为是清政府腐败,导致打仗没有炮弹,最终战败。看了电视剧发现,没有炮弹都是小问题,最关键是咱中国人窝里斗,自取灭亡。如果真正打起来,当时清朝的实力可以分分钟灭了日本,但是呢,那么牛逼的北洋水师还是被灭了。

3 跟西方列强斗,本来以为是中国太弱,打不赢。其实呢,是慈禧老婆子不想打,总是想过太平日子等死。很多时候都认怂,导致一堆错误的决策。

4 总的来说,国家体制问题,不是清朝灭亡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当家的不行,慈禧能力还是有限,换个康熙活过来,大清朝还是咔咔咔的灭了倭寇和英美,毕竟地大物博。

知乎用户 般若波罗蜜 发表

非常,非常,非常。好的作品!

不能用影视剧来标签,而是作品,一个人的心血,就叫作品!

这部作品。可不是简单的历史看评。而是在简单叙述那段过去。

让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自己思考!现在依然是未有之大变局!每一分,每一秒,每个人都有相应责任,不管你是有心无心!

这个世间,谁也离不开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莫不是有着关系,因果!西洋人谓之,蝴蝶翅膀,木桶理论!

管好自己就是爱国了!不然,你让别人生气了,也许人家工作就做不好,就以此类推影响了一系列的人和事!放大到国家,又会造成什么损失?

越是有责任的人,越是影响巨大!

但,每个人,都是推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淤泥之中生白莲!

中国人这么多年了,什么没遇到过!福祸相依!危机,有危险,但也有机会!

![](data:image/svg+xml;utf8,)

试问!怎么才能做到,每个人都。吃饱饭。穿暖衣。活的像个人?

什么制度不重要。实在的讲!

只要你让所有人都觉得幸福就是好制度!

哪怕他是皇帝专制,资本主义。或者奴隶制度

这说的有点极端!

然,英国还有国王!美国制度好吧,可是。还是人分三六九等!

朱洪武的户籍制度,现在很多人批评!

但是,人人安守自己的生活,不去和人争斗。友好。礼貌相处。不好吗?

但,有些人就想高人一等,就像过的比别人好。这就是原因!这也是,朱洪武遇到的现实!

认真的讲,朱洪武的现实格局,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发行宝钞,真的就是错误吗?不是!除了确实没多少金银!但实际的情况是!朱洪武实行的是实物税收!最重要的是,粮食和布匹!不收金银,宝钞!

这就表示,管你怎么投机倒把!怎么败坏市场!只要有粮食和布匹,吃得饱,穿的暖!随你们折腾!别说宝钞,金银!能吃能喝吗?要这个有何用!从不会有经济危机的时候!

随你经济崩溃,但有吃有穿,社会就不会乱!这也是现实世界里,那么多经济危机了,不还是过来了吗!

大明军队屯军田,有粮食,不稀罕你那些东西,能活着,就能创造财富,打胜仗!就能保护自己和百姓,百姓就能支持自己!就能生产更多的粮食!

你用宝钞,金银来换粮食,不卖!商业不是没有,但就被管控了!看你怎么来颠倒人心!无中生有,套取利益!

宝钞有用,但只是一张纸,是等价物!粮食才是财富啊!那么,你囤积宝钞做什么?囤积粮食,可粮食是大致有定数的,你囤积就能暴露!

为何?

土地是固定的!粮食产出就有估计!那么,余粮怎么办?

因为,百姓要出徭役,交了税收,剩下的粮食,要带着出徭役,最好的就是,兴修水利!为的也是自己,也都愿意,有多少来交易!交易的也影响不了大局!

这就是,明朝的徭役目的,即管控粮食,又建立基础设施!人聚在一起,又可以宣传国家政策,教育百姓!调解经济纠纷,加强政府权威!也免得人无聊生祸患!赌博斗殴的坏风气!

皇权不下乡,那是假的!组建基层政府要付出多少支出!还不一定解决问题!那就培养百姓的见闻和思考!用徭役这个聚在一起的机会,来交流!开启民智!

如果不作为,政府不管,那么,百姓造反有理!

这就是,徭役所承担的真正意义!又建立在粮食的获取上,那么,劳动就是有意义的,这就鼓励劳动,种庄稼!而且,粮食是保值的!

那么,宝钞,作为钱的作用,是没什么意思的!

以物易物,不合经济发展!不是!

经济指数是不靠谱的,是虚高的,除了能空手套白狼,钱,真的没什么作用!说白了,钱,是为你能让你不事生产,不劳而获,做米虫的!

不管如何,任何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生产出来的,不是用钱变出来的!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钱有何用处!

现在,用实物来算!你有钱做什么?官府只认实物!所以,朱洪武特别喜欢户籍制度,军屯制度!出产实物,用国家来调控!管控了商业!保证了国家稳定!

肯定了劳动的意义!就杜绝,压制!人的那些自私自利的小心思!

人心就安定下来,少了很多的浮躁,这是利于社会风气向好处发展的!

如果,这样下来,还琢磨着小心思,偷奸躲懒的人,那就发配边关吧!

毕竟,这样一个劳动的环境里,装勤劳,也可以了,再说,能装多久!

完美,制度可以,但实行不可能!努力保证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就不错了!

因为人,总是不满足的!

但遇到一个负责任的皇帝,管理者!就像遇到破坏规矩,无作为的皇帝,管理者!又能怎么样啦!

再好的制度就没有了意义,都会变质!这是世间的常态!

所以,新中国建国时,就是实行的朱洪武的制度!尤其是粮票,有钱也不行!

不是货物不足,而是物质供应足了,商业就会没有顾及,发展起来,变得唯利是图,有钱就是一切!

拥有国家,就是拥有一切财富!这个国家上的一切财富都是有的!这哪是钱能比较的!

商鞅告诉秦孝公!国家强,百姓就会相对应的弱!而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会虚弱!国家和百姓均衡,这是不可能的!百姓富,来源于赚取,这需要政策的让步,或者,盗窃国家财产!损公肥私!一旦有利可图,人心就没有满足!

况且,你严厉打击,百姓们就不做了吗?

这是一个态势,随时间大势变化而流转!作为施政着,就要随世间变化而调控政策,世上没有不变的国家政策!

大明朝就是榜样!

所以,朱洪武,不是小农思想的小农民,而是一个真正的把商业看透的人!把世间事看透的人!

他管控国家的商业,但他主导的国家政策下的商业活动却一直有!海外的一切商业都是国家主导的,你说,朱洪武有没有钱!他拥有的是一个国家,几千万人的创造力!

朱洪武的时代,战争一直没停过,但这时候的一切军事都挺顺利的!国家还在内部建设!执政三十年,就留下一个稳定富强的大明朝!

然后,永乐帝就继续朱洪武的政策,宝船下西洋,就是朱洪武打下的基础!

做瓷器的瓷器户缴纳的瓷器!造纸的纸户缴纳的纸!绸缎户的绸缎!茶叶户的茶叶!铁户的铁!这哪一个不是财富!

拿出去!这些货物你们要不要?有不要的吗?

这是政府占大头的商业!禁海,打击倭寇,海盗,走私!保护国有企业和商业!

这就是,大明朝的国有商业!后来的供销社又是学谁的?

你说,朱洪武,有没有钱?

朱洪武的最基本盘。永远都是卫所,军屯!自我保障,可独立于所有现实世界!单独发展!

一切作为,都是军令,没有应该不应该!军队还可以支援地方建设!因为,这是军令下的集体行为,当然,也享受相应的军队福利!

类似于,军队大院!再怎么也有国家军队下的供应!也就是说,这是铁饭碗!朱洪武对得起自己的老弟兄!

新中国的铁道兵,现在不是军队了,但也是有编制的国营企业,再怎么也有国家政策的扶持!还有很多!铁道的员工子女,都是内部轮替的,再怎么的,也比一般人有保障!

可以说,新中国,就是走的大明朝的路!没多少创新!

军户负责打仗,匠户负责生产!这是国有企业!因为,这是政治任务,军令如山!不像民间百姓还要讲求个人利益!军户和匠户可以说是!

不是公务员的公务员!享受相关的福利!

只要你制造,保证质量,不愁没有销路!

后来,军户,匠户败落!这是显而易见的!那就得改革啊!不能因为触犯一些人的利益就不做啊!

就是,国企改革!现在是很痛苦,但过后会好!

那么,就是没有这些规矩,就没有一个内部轮替吗?不也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用自己人,垄断一个利益!

朱洪武,好,那就给你固定,明面化下来!但就像商鞅说的,别人总归会有对策的!世间是随着时间变动的!

所以,卫所,军屯都腐败了,是人腐败了,而不是这个办法不好!

当军屯腐烂时,如果不去不顾一切的整理,那么,走向腐朽是无法逆转的!

大明的基本盘完了!

其实,又岂是大明朝,新中国!这一套,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可远追到三皇五帝!很多政策其实都是一样的,没有变本质!

汉末三国,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什么没经历过!

我们都找到了一条路,或者说,都挺过来了!再者说,总有一些人杰顺应大势而出,做出该有其时的作为!

是你吗?你怎么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可很多人,首先想到 的是自己!

共和,共和!

不互相体谅,帮扶,理解,礼貌。会有共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了就是共和!

做到了,就是世界大同!

做不到,什么,民主,自由,人权。都是假的,虚的!中国人都搞过!

这个世界,到底该是如何,每个人都是责任,而不是别人做,自己去捡便宜!

带着这个观念,才能看懂这部剧,才能看懂这个现实世界。才能处理好自己的人生!

才能知道,这部电视剧,真的就是一部电视剧而已,作为电视剧,它很成功!很好!

但要表达的东西,真的是几千年来,都说的烂了,没有意思!

一切自有规律,因缘!

不知道,斯大林看没看过,明史!

但他所做的一切,都很符合朱洪武的作为,用的政策,都是大明朝的政策!

可见!什么西洋人优越,什么这啊那啊的!都不过是好运来了!他们所玩的都是中国人很早就玩过的!

说别人家有多好的,都是不读书,不思考!

走向共和,就是走向复兴,走向大同世界!

表示,我们并不落后,卑劣!你们的那一套,我们懂了,但以后怎么走,你们就不懂了!因为,我们都经历过!

真正的西洋人,也懂!

知乎用户 薛定厄尔尼诺 发表

片子是好片子,但也就那样。整体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事件的走向其实是符合官方历史叙事的。除了在人物的塑造上以外,并不存在颠覆性的突破。

包括网上吹的神乎其神的那段孙文演讲,我实在看不出来那有什么犯禁的地方。讲一讲五权宪法、中山装而已,高中课本、辅导资料上都有的东西。你们确定能犯到赵姥爷的忌讳?

非要扯尺度的话,00~07 之间尺度大的片子多了去了。光以反腐剧而言,尺度之大就不是走向共和能比的。

依我看,并不是走向共和的尺度大,而是某些人的见识太短。稍微看到超出自己认知水平的东西就开始嚷嚷:“尺度太大了”、“这怎么可能不被禁”。然后人云亦云地拿所谓的 “禁片” 装逼。

所谓 “逼乎” 不正是如此吗?

知乎用户 haoranqikuaizaifeng 发表

《走向共和》跟《通往北京的道路》可谓异曲同工、隔代知音。

知乎用户 晨风 发表

其实想起了霸王别姬,活着得奖之后,有位编剧曾说,我以为这是新的开始,没想到这是结束。如此声名显赫也全靠同行衬托~

知乎用户 柳林风语 发表

看过很多英剧美剧文学改编精品片及各种大片

但是这部电视剧是我看过的所有电视剧中

!!!!最好的!!!!

!!!!振聋发聩!!!

这是历史的呐喊,如果不是当时欣逢辛亥百年以及千禧年这样的历史机遇,是绝对不会有这部作品横空出世的。

这部剧我要每隔一段看一遍,感谢导演和演员们的付出。她是一颗启明星。

这部剧里没有忠奸善恶,没有机缘巧合

里面没有一件事情的发生是源于偶然,所有的事态都一步步演变铺垫。

因此,就算是历史重演,清廷还是注定败给日本。

里面没有一个人是奸臣,都口口声声是为大清着想

因此,就算是结局国破家亡,却依然找不到一个可以背负历史罪名的罪人,注定无可奈何

这样的匠心独运,才彰显的是大历史观,洪流滚滚,历史不因一个人扭转,不因一个人崩塌

崩塌的,而是,那一群人,天地不换,注定要完

我个人认为这部作品拍的不只是表面的清末,她借借清末这个载体拍出了兴替大道,她揭示了出了每一个朝代乃至每一个大集团崩溃的深层次原因及历史规律。

幸而我之前看过吴晓波的《大败局》以及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前者列举了了很多大型集团,从无到有起于微末,经几代乃至几百年励精图治,终成宏伟基业,却在毫无征兆的轰然崩溃。后者分析了明王朝崩溃前,中央中枢在处理党、政、军、经济、文化问题方面的重重困境及党争矛盾,最后以致努尔哈赤仅以三万铁骑入关建国。

大型集团崩溃仿佛是定律,甚至美国有机构做过分析研究,现在很多企业也都在发展一定程度时主动进行业务拆分。

中国有句古话叫船大难掉头,吴晓波在书中也把这些集团比为恐龙,身体巨大,行动迟缓,各个机构行动难以协调一致,以至败于臃肿。

干事确实人多力量大,但谋事人的多了却起反作用,就会党派林立,会相互掣肘,最后形不成任何决断,只能敷衍了事。

知乎用户 此心光明 发表

听其言而观其行。炮党说话最好听,各个都有才,但是当最反动的有产者手握神器的时候,是不会为了嘴里的所谓民族大义而自我革命的,被贫苦大众唾弃,转进台湾是历史的必然。评价高的人要么是被炮党的理论大饼蛊惑而不看历史事实,要么是本来喜儿骆驼祥子的命却以为自己是民国公子哥、大资产阶级家的高贵小姐蠢材吧

知乎用户 张大民 发表

一个故宫的朋友说,走向共和中只有一个大反派,就是孙大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好片

有人说走向共和被禁是因为借古讽今。我表示你想多了。我朝是不会禁这些片子的。哪怕别借古讽今,直接讽都不会禁。关于那段历史的真相很多片子都在讲,不光是走向共和这种电视剧,更多的像讲李鸿章,淮军之类的纪录片的评价都是相当公正的。我党秉持的是什么史观?唯物史观。现在看来,我党还真是一心一意把唯物史观做的挺不错的。

也别把我党度量想得太小。那为什么一开始放,到后面就开始加速了?这个我跟你讲个故事,曾经有一次某个片子,我忘记名字了,好像是讲抗日的,也是一开始放放,后面就开始加速,然后就不了了之。因为天朝有一帮没什么文化,但是政治思想十分正确的人。他们可能七老八十,也可能即将老去,这些人是这些片子的主流观众。他们脑子里面印象就是李鸿章是汉奸比如,毕竟从清朝就一直把李鸿章描述成汉奸的。然后呢,一看到这片子这么美化汉奸,心中怒火大盛,然后就开始写信给领导,给中央,让领导查。领导也不想给自己惹事啊,怎么办,那就加速播,能删的删,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党不让谈的事情是什么?是涉及到还没死或者刚死的领导人的。所以说白了就那么 3,4 件事情。别把我党的度量想的那么小,还是那句话。

知乎用户 江户川狗剩 发表

走向共和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实际上是一部戏的上下本。走向共和的剧情结束于 1925 年,还有一部也是张黎导演的戏人间正道是沧桑恰好开始于 1925 年。前者主要是大佬巨头们的角逐,而后者则更多是反映的是” 小人物” 在面对当时的历史环境时做出的选择。很隐晦的说明了,在大清这个庞然大物即将崩溃之时,国家的命运、苍生的命运实际上是掩盖在大佬们权利角逐的阴影之下的,而下半部戏则是彻底的表明,当国家崩溃,这个国家的命运更多的取决于中坚力量,精英阶层的选择,而不是超级大佬的意志,最明显不过的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巨头们都没有露脸,无论是毛还是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在惠州城下的桥段,蒋发出了声音也只是对将领的斥责而不影响剧情。

看完两部戏后,真正的爱上了张黎导演,他导的戏,从来不靠口号式的东西来表明立场,而是细微处见真章,以至于后来的结局都是那么顺其自然,道具上也是尽其所能的还原历史(以至于我更愿意相信戏中的一些瑕疵是出于经费的限制而不是常识的无知)。然后,他拍的那个大明王朝 1566 也是很屌的。当然也有败笔,比如少帅,本来对文章拍历史剧无感,然后看到导演是张黎,才想看一看,前半部分还不错,后半部分简直没法看,有失张黎这两个字的水准。

就是这样。

知乎用户 kaizerwave 发表

无删减版的我看了不下五遍,特别是最后一集,孙文那一段,无删减的演说,把民主共和的真谛阐释透了,太精彩了。

这里面的演员 台词 配乐都堪称国产剧的巅峰。

黎叔真是个鬼才,细节狂。他导演的剧,要么不做,要做就能做到巅峰极致。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中堂大人和老佛爷被美化了,但可以说,王冰老爷子饰演的李鸿章和吕中老师饰演的老佛爷无人能出其右,多希望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和慈禧就是这个形象

知乎用户 Yuqing 发表

不值得,作者私货夹带太多,私以为这剧的戏说程度跟戏说乾隆一个量级,都属于大量无中生有的水平。带毒吃进去之后排毒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

知乎用户 阿 lan 发表

看完那么久到现在,只有我每每想起,依然印象深刻 感到心疼的,就是孙中山他哥养的那些牛。。。。。。

知乎用户 妖妖死党​ 发表

之前总是放造反的片子,这个剧开了一个先河

知乎用户 奥马哈先知 发表

时隔多年,我特别好奇一个问题——

如果拍一部片子叫 “走向民主”

在里面

华盛顿上窜下跳,到处宣扬独立自主,像个无孔不入的蚊子。

富兰克林天天在英国吃喝玩乐,乱搞女人,直到媳妇死都不看一眼。

杰斐逊贪生怕死,胆小怕事,最后大发战争财。

康华利扶大厦于将倾,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我只是一个裱糊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最后还在说,如果我挨一颗子弹就能让我们英国战胜叛贼,我宁愿多挨十颗。

柏高英沉着冷静,身先士卒,最后败于逆贼之手。大喊天要亡我,非战之过!

乔治三世勇博激流,在谈判桌上意气风发,甚至卖掉家私也要打赢这一仗,英国某无名女性为了打印这一仗,不惜出卖肉体。

最后,由华盛顿朗诵《独立宣言》

——有人说不是史实,搞的走向共和就是史实一样?

是不是在豆瓣也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F24EY5 发表

可以看看,不过也别当真。提请注意义和团情节一点,内忧外患的时候,容易鼓动民族主义,但是这个还真不是谁都能玩的,多半都玩死了,除非你是那种非常非常牛的人,是拿破仑波拿巴而不是路易波拿巴。此外,这片子过分美化孙文他们了。真正的中国的布尔乔亚,应该是不主张大一统的,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一点,你就不是真正的,真正的中国的布尔乔亚。

知乎用户 陆熊猫 发表

让我惊讶的是,知乎上竟然有这么多人说这片子被禁了。。。而不愿意花几秒自己去优酷上找一找

知乎用户 羽泽辰树 发表

今天看了,这日电视确实不错。现在想来,小时候有很多电视不错呢!比如天下粮仓,天地粮人…… 当下的电视,只能呵呵了!

知乎用户 张决毅 发表

走向共和这部剧看过几遍,从演技,服装,道具,台词严谨各方面来说都很不错,演员也都刻画得很深入,应该是是一部很优秀的电视剧,唯一最大的 bug 就是这部剧将李鸿章彻底洗白了,我是读大学的时候看的这部剧,当时不明就里觉得原来李鸿章这么伟大,甚至挺认可网络上那句话 “年少不识李鸿章,到老方知真中堂”,内心都觉得李鸿章被骂名太委屈了。狗屁,其实全都是被这部剧给带歪了。当时网络上还出现了很多吹捧李鸿章的粉丝,发展到现在李鸿章翻案风愈演愈烈,包括知乎上都有很多这种言论,其实这都是这部电视剧对大家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李鸿章是最无耻的妥协派,最虚伪的洋务派,最阴险的内斗派,最自私的守旧派。现在李鸿章,秦桧各种各样的角色都有人洗地,如果年青一代以后都认这样的人为榜样,这真的是一种悲哀!

知乎用户 海洋饼干 发表

这部电视剧被大陆禁了,你说好不好。(其实主要是删减)

知乎用户 比利海灵顿 发表

当年我有幸和罗老师有一面之缘,还握过手。

罗老师谈笑风生的气度,令我折服。

这可是罗老师当制片人的电视剧,我怎么能不支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注: 没有学术支撑的翻案,都是扯淡。打着正剧口号的,基本只能当故事看。

先学历史,再看;历史不好,易被带偏。

里面有些看法,还是耐人寻味。但其中最核心的观点,就个人观点而言,坚决反对。

就戏本身而言,很值得看。

政治剧嘛,《大明王朝》和《雍正王朝》更好。

历史剧嘛,必须是《贞观之治》,《汉武大帝》也不错。

知乎用户 韩破冰 发表

非常适合用比较轻松的方式了解那段历史。值得一看。

知乎用户 Bghead 发表

这部剧自带很多目前人们认为的 公知视角

但是不要忘记 这部剧拍摄期间国内正式那群贪腐的大老虎们作威作福的时代~!!!

你能怪当时的人们向往国外的制度和环境?

只骂公知不爱国 不晓此时非彼时~

我对这部剧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至少给出了除去主流历史意识的另外一番解读。

有好多人说什么荼毒观众 洗白罪人。摆脱 电视剧 历史书你都不信你信电视剧?

知乎用户 溪玦 发表

什么样的历史剧最受欢迎?

就是上层都伟光正,玩的权谋都贼漂亮。

至于历史上的结果为啥不好?

那当时是因为下面的人又蠢又坏。

让上层各种英雄气短。

走向共和完美的做到了这点。

知乎用户 S Yang 发表

好个屁。

这部剧就是文艺队伍里 “河殇派” 的无病呻吟,看似挖掘人性,其实玩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小九九,和若干年后的《八百》一个德行。

知乎用户 郭德亮 发表

对晚清到建国以前那段历史最烦那些讲起码让后代知道发生了什么的,不同国家的历史资料去查很难?就算国内的历史资料你能改国外的你也能改?动不动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你能把全世界所有关于你的记载都改写?非的去找点亮点去大写特写甚至拿后人似是而非的观点去写他们才叫正视历史?他们要是有那个见识水平就不会被打的跟个屎一样。要是那群人真是那样的盛世白莲花就不会被跟你差不多同步发力的日本按在地上打,合着你们都尽力了都怪义和团、怪太平天国、怪底层农民不努力。电视剧精彩,但那并不妨碍我骂他似是而非。

知乎用户 逻辑 发表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评判电视剧就一定要 “符合历史”

三国水浒不符合历史,但其内核是正常的,不是反动的,就行了

走向共和这部剧,美化几个主角是小,描绘清末社会腐败与思潮碰撞,是大

清朝病入膏肓,历史课上冰冷的几行字,在剧里有生动体现

袁世凯为何能窃取革命果实,北洋统治为何腐朽落后,剧中暗线都有体现

这便够了,这三观也没歪啊?

这部剧的优秀程度,我看是远超美剧所谓纸牌屋 level 的神剧,值得一看

它和大明王朝 1566 一直被推崇,在于,它们冷静地展示着兴衰更替背后的逻辑

宗族派系,人伦纲常,封建社会的运转规律,个人动机与历史大势的融合交错

演员的表演精彩,能够撑起这么严肃的宏观架构,相比起来倒是其次了(虽然很重要,甚至这点大部分剧都做不到)

相对的,你去讲它是否符合历史,是否洗白某些历史人物,反而落入了下乘

我记得陈凯歌 2000 年左右拍过一部戏说三国的剧,叫吕布与貂蝉,后来因为不符合历史下架,重新配音改名,最后以蝶舞天涯的名字再上映。我是至今都认为没必要。本来讲的就不是一个主题,借用背景架构而已。

周星驰前后两次西游,前讲爱情,后偏怪诞邪典,也是同理。

知乎用户 昵称数据已损坏 发表

因为可以拿来装逼啊,跟 v 字不差不多

知乎用户 沫沫的自言自语 发表

说一个例子:张骞和康有为一起赶考 在客栈认识 后面一起进考场 然后阅卷时候徐桐猜测这个 “狂悖之言” 是康有为 不能取 最后在客栈 张骞中状元 康有为激愤

在我看来 细节的考据上面有相当大的缺失 在京城 不是会试就是殿试 结合两人刚刚投店 参加的肯定是会试 而想中状元要在殿试 这是其一

如果张 康二人参加的是殿试 说明二人都已经会试得中 参加殿试只是最终排名 不存在落榜 就不会出现 一起去了考场 张中壮元 康却名落孙山 这是其二

徐桐猜卷子这场戏 只能出现在殿试之后 因为殿试只考 策一篇(说白了就是比较长的议论文) 大家能自由发挥 才能写出个人风格 而会试还是考八股 八股是代圣人言 约束太多 但是历史上 殿试是不糊名的 何必猜呢? 糊名的目的是怕舞弊 但是殿试名义上是天子阅卷 你糊了名 是担心天子舞弊吗? 这是其三

这部剧有太多为了冲突效果而信口开河之处

知乎用户 咖啡猿 发表

一流的文艺剧,三流的历史剧

知乎用户 张 12 发表

这部电视剧本身就有政府背景,中央电视台以及文宣部都有参与,能在审核通过后播出,这足以表明该剧的争论点根本就不涉及政治以及言论自由的范畴。而且,该剧仍在 PPTV 播出,这是得到广电总局许可的。真正的敏感性话题,在搜索引擎上都会有标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我相信:凡是对本国国情有深刻认识的人士,会理解政府用心良苦的)。

知乎用户 Already​ 发表

这片土地上有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同时也有资本家,有 zzp,有 gmd 和他们的后裔

知乎用户 LY 要早睡早起 发表

知乎用户 须田 凛 发表

片子不错,不过我至今仍好奇,对万国宣战的名场面是依据的哪些史料… … 印象中大清从来没有对外宣过战啊… …

迷惑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d528WN 发表

这剧里的唯一败笔,一锅美味高汤里的一颗老鼠屎,就是后半部里的那硬塞进去的女记者了吧。那角色简直太讨厌了,跟整部剧基调都不符,简直是个穿越女。相比而言,大明王朝万幸的一点是没有任何一个拖后腿的角色,连龙套都是演技帝!

知乎用户 易木 发表

这部剧值得一看。以下都是个人看法,抛砖引玉吧。

这部剧在演绎的时候并没有给每个角色预设太多的标签,也没有简单根据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区分红白黑,尝试用人物的对话和对事物的处理来勾勒历史走向和塑造人物性格。这样的好处是,人更加丰满,让人更加容易接受,每个人在历史上的角色和作用,他们的抉择和影响,他们的观点和局限都在不经意间传达了出来。所以这部剧是成功的,剧里的所有人物就像今天所有的人物一样,有着自己的职业,生活,宿命。然后历史就这样发生了。但是这部剧过于集中于朝堂之上。历史的舞台上往往这些名人是在聚光灯下的。但其实在走向共和过程中,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和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当过于集中于人物本身是,历史的脉络清晰了,丰满了,人物被拔高了,但历史的逻辑似乎就弱化了。历史注定这些人物会做出这些决定,因为他们的角色,利益,阶级,和生长文化注定他们的抉择是那样的。所以历史不仅仅是这些人推动的,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但是毕竟这不是一本历史著作,不应要求太高。

知乎用户 钰途 发表

别的不说

就演员的演技是真滴好 看着过瘾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电视剧《走向共和》?

知乎用户 柏舟 发表 正好在看《走出帝制》,秦晖对《走向共和》的评价: 知乎用户 电影幕后故事 发表 本文首发于电影幕后故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 “saymovie”),欢迎关注,看幕后君第一时间为你评新片,品经典。 国内大多数跟历史沾边的电 …

《走向共和》讲述的内容基本属实吗?

知乎用户 豆沙包 发表 比《三国演义》倒是真实一点,毕竟李中堂一没借东风二没续命灯,少了两个通神的技能。好歹把世界观从低魔变无魔了。 这部剧的精华在清廷高层的斗、用和信上。然而斗,将李鸿章的立场过于无私化了;用,将慈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