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同十五周年纪念:我们曾这样努力驱散偏见,将温暖编织成网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写在前面

我们很难从人类的偏见中挣脱出来。 

人类始终与偏见生活在一起:它们并非如坚固的墙壁一般,横亘在人们行走的某条或某几条道路上,而是如同泡泡,漂浮在所有人的周围。你捏碎了一个,其它的又飘过来了。 

我想亲手去驱散偏见,哪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兴许有些人会认为 「妄图」创造改变的人,是堂吉柯德式的人物,或是什么伪善的沽名钓誉者。幸运的是,我不是唯一的那个 「疯狂」的人:在北同过去的十五年中,有数百数千位伙伴和我一起,努力地驱散偏见。

最近和一些老伙伴叙旧,谈到我们如何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推进各种工作。大家眼眶都红了,笑中有泪。**北同一直没有几个钱,工作人员寥寥,全凭数十数百位志愿者伙伴,共同开展各项工作。**就是这艘破烂的小船,居然也在风浪中一路开启了它的伟大航路: 

从一个举办社群活动的安全空间,成长为一家通过社群服务、专业调研而赋能社群,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精神医师、跨儿友善医生、企业管理者等各行业专业人士并肩作战,去改善性多元人群生存环境的机构。 

实际上,对于我和许多同事而言,北同的工作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与身体和灵魂紧密相连的,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和同事们想要为你讲述,不同生命历程中的「我们」,和北同发生的联结与故事。在这里,我们探索自我,联结TA人;在这里收获成长,得到支持或伤害,选择留下或离开;我们一起编织了一个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网——在众人的合力下,它接住了许多人,也给了许多人希望与力量。 

希望我们的故事能够为你带来温暖,也感谢一直关注并且支持北同的你,愿意伸出双手,同我们一起驱散偏见的气泡。 

To love is to live,陪伴亦力量。

执行主任 辛颖

2023年5月

图源 | 辛颖

「我们」的故事

@范坡坡

2010年9月-2011年6月 | 执行主任

在北同的经验让我知道了运营一个组织是多么的不容易。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收获不少经验教训,留下些许创伤,但也让我更加知晓自己,清楚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

我刚好正在听贝多芬,忽然涌起一些情绪。月圆月缺总有时。看着阴晴不定的天气,只能跟自己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爱过,就是最珍贵的东西。

**@辛颖 **

2012年-2013年 | 项目主管 

2013年至今 | 执行主任 

学生时代,我就听说过北同。2012年的某天,研究生还没毕业的我,接到了机构前理事的电话,邀请我来做项目主管。 

最初的设想是只工作一年,然后读一个性别研究相关的专业。我想,一年的实践大概能明确具体的研究方向了吧。没想到,后来的自己会在这家机构扎根。

我26岁到37岁的青春,全部留在了北同。**「想要与伙伴们一起实现我们的愿景和使命」 ,这样的想法完全占据了过去十一年的人生。**与之对应的是,**骄傲与沮丧、希望与失望、感动与伤心,**这些截然不同的情绪和感受,总是如日月交替般笼罩着我的世界。 

十一年前的那个八月,北同只有两位全职的伙伴。新天第大厦的办公室很安静,阳光洒在客厅里,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前途未知,却充满希望。

这些年来,**一路上遇见了很多拥有赤子之心的伙伴。**和大家一起策划项目和活动的那些日子,恍若隔世。

图源 | 辛颖

记得某次出差后,夜里两点回到北京。我没有回家,而是回到办公室。推开门,两个同事正安静地写着材料。看到彼此后,都露出了错愕和关照的表情。 

也记得2016年,我们发布了第一份性少数群体生存报告。我们做的话题冲上了当天的微博热搜,所有同事都欣喜若狂,露出因无比骄傲而开心的笑脸

还记得,团队伙伴们许多次因为工作受阻,或因为彼此误解而痛苦、委屈甚至落泪的样子……

**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如果不能在这里创造一些改变,我应该会按照最初的设想,在2013年离开吧。**毕竟,从事这份工作需要承受太多的压力,遭遇各种阻力和误解。好在有大家的陪伴,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最后,我想趁此机会征得一个谜题的答案。 

一次团队周会时,有人敲门。同事开门后,没有人影,只有门上到一张便利贴。便利贴的正面写着:**「很抱歉,我现在还没有勇气拜访北同。」**翻开背面,上面写着:「请等等我,有一天我一定可以做到的!」 

如今离收到纸条的那天,大概过去了四、五年。不知当初没有勇气来拜访一家性多元机构的你,是否已经怀着勇气踏入机构的大门了呢?

@约翰

2013年3月-2013年6月 | 活动实习生 

2013年9月-2016年6月 | 项目经理 

2019年2月-2020年8月 | 发展部主管 

第一次来到北同,是在2012年2月。当时朋友转来一个活动邀请,地点在「北京同志中心」,嘉宾是一位大帅哥。抱着看帅哥的心态,就报名参加了活动。 

来到北同,第一印象是:空间不大,但很干净;过道很黑,但走进房间,大大的落地彩虹窗,会让人觉得很温暖;帅哥不多,但形形色色的人挤满了房间。 

活动上,大家没有讨论怎么相亲交友,更多谈论着权益与倡导,探讨社群的未来。这些讨论让19岁的我感到好奇。活动结束后,我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谁知道这一次报名,让我和北同结下了十多年的缘分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陆续做过活动实习生、项目经理,在出国念书回来后,也做了一年多时间的发展主管。好像整个20岁到30岁的阶段,都有北同陪伴我成长

图源 | 大学毕业照,和小铁在新天第(约翰)

这十年多的时间里,感动、流泪和印象深刻的事情是真的太多了,这不仅仅是一段志愿、实习或者工作经历,也是我人生中刻骨铭心的十年,是最开心的十年。即便后来进入其它领域工作,在北同留下的工作习惯还是随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沟通时的非暴力交流、与同事的互相激励、对理想主义的支持……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北同是一家不成熟的民间组织,但在我这儿,北同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导师。TA教会了我职场大大小小的道理,让我有足够成熟的状态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现在遇到很多老友,会说我的眼里不像以前一样「有光」了。我想,自己仍然是热爱后来的工作的。但是 「工作」 和 「理想」 比起来,确实还是不一样吧。感谢北同给予我曾经追逐理想主义的十年。 

有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走到路的尽头,但或许调个头,转个弯,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呢

@Iris

2013年3月-2013年6月 | 媒体部实习生

2013年9月-2014年2月 | 志愿者管理专员

在博客上看到北同招实习生就来了,后来顺势开始全职工作。 

刚来就遇到北同的GALA筹款活动「被取消」。跟当时的伙伴满城跑,准备plan B……在这里,我压抑多年的小宇宙爆发了。跟在学校时相比,整个变了个人。 

我先负责了媒体和对外联络的工作。那还是QQ和微博的时代,甚至微信公众号都还没发展起来。后来,开始负责统筹志愿者。那时候大家都年轻,也都热情。后来,在社会上再也没见到过这样积极无私去做事的一群人了。 

很怀念那些老搭档和志愿者。John、梦茹、骆勐、小川、军军、James、饼、小妖、墨逝、饺子、长颈鹿、Simon、于洋、小黑、子真、Ray、小千……想起来了,就专门去看看TA们的朋友圈,看到大家都好好的,就很欣慰。有些人看不到近况,还有点惆怅

想想已经过去了十年,真是不可思议。大家都「长大」了,而小铁还在坚守,真不容易。也不知道中国社群界的白求恩Stephen现在如何了?真希望大家一切都好! 

也是因为北同,接触到了现在的北京酷儿合唱团,把在NGO的工作经验带到合唱团的早期建设中(那时候合唱团还不叫这个名字,难以想象现在这个名字还是我起的!)……看着所有这些组织发展壮大,是栽树,也是让自己乘凉。这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所有的一切,统统成为了我心底的能量源泉。 

后来的我,离开了公益圈子,在普通庸碌的打工过程中逐渐变怂……工作不顺时午夜梦回,想起当年经历过的各种斗智斗勇,各种努力和伙伴们把事情做成,真是一下子惊醒,觉得自己怎么跟过去判若两人。想起过去的事情,也能重新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后面,就做出了很多勇敢而更加正确的决定。 

最近才意识到,我从未真正适应过「资本」的社会,没办法把自己的生命卖给某个具体的人(老板)。这事从最开始就定了调了:我只喜欢和「同志」们一起工作。NGO里虽然从组织架构的层面上有领导,但其实大家都是战友

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不要让那颗反叛之心死去。哪怕经历了各种温水煮青蛙一般的驯化过程,还是要保持住自己独立的人格,时时去审视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 

现在想想,北同就是我新生命的起点,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现在的我是一名自由瑜伽教练,搞身心疗愈。但要不是认真回忆,不会意识到一切探索的源头是在北同这里。回望过去,才意识到自己是从这里开始关注心理学和个人成长,从这里开始打开自己,建立健全了性/别意识,再到亲密关系、原生家庭……我自己也是北同心理援助项目的受益者。

**北同对我而言就像一所学校,我从这里学到了很多……**毕业良久,依然感谢所有「老师」「同学」的陪伴和最初的指引。**学校会搬迁、会改造,会从线下到线上,但学校一直在。**只要那个内核、那个精神在,铁甲就依然在!

@Momo

2014年-2015年 | 媒体部志愿者

2015年-2016年 | 媒体部主管

收到小铁信息的时候我正在撒丁岛度假,这两天不自觉地回忆起各种过往,思绪随着浪花翻飞,不知如何下笔。 

2014年在6月,当我第一次踏进北京同志中心申请当摄影志愿者时,声称想要为社群服务和帮助TA人。即使不是召志愿者的时间,我仍然坚持留了下来:只有我自己知道,彼时的我才是最渴求被帮助和认同的

图源 | 2014年,和小铁第一次会面(Momo)

我是最积极的志愿者,几乎参与了所有的活动。即使不需要摄影师,我也不请自来。新天第大厦似乎有股魔力,我当时住在五环外的艺术区,每次来都要倒三次车,也不能安抚那个夏天的悸动。 

这种**「不知所措」的过度热情**不但让我荣获年度志愿者的称号,也让我侥幸成为了北同的第一任媒体主管。

我自知能力不足胜任,加之媒体平台需要具备敏感神经,每天都在审查和自我审查中挣扎。所幸有北同的同事和志愿者们的支持,才勉强支撑。

我也亲眼目睹了,北同****在内外部压力下面临的挑战和不屈的精神。尤其是外表坚强、内心柔弱的卡哇伊软妹子小铁:铁娘子的身体毕竟不是铁打的,身心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病友共勉。 

2016年底,因出国工作离开同志中心。回首这几年,仿佛一直没有离开过。北同的经历对我自身认同和自信心的塑造,会持续影响我接下来的人生。

在所有宏伟的愿景和目标面前,对每一个参与其中和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人来说,TA们的一点微小的改变,也是我们值得欣慰的。 

最后,我想说这远远不是终点,也不是我们缘分的终结,路阻且长,不要忘了两边的风景。我们路上见,see you down the road.

@Arnold

2017年 2 月-2018年 4 月 | 心理部实习生

2018年 4 月-2019年 9 月 | 心理部专员

2016年7月,我在播客《steve说》中了解到了北京同志中心。在节目里听到辛颖大谈特谈性与性别,她的自在和从容让我很受震撼。原来,谈论自己的性倾向身份也可以这样大大方方。

图源 | http://steveshuo.com/22(Arnold)

经过了一年的斗争,我走入了北同办公室的大门。斗争来自于如果真的造访这里,便会被贴上「侮辱性」的标签。虽然很害怕,但我仍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里。面试当天,是四月和小妖接待了我,我很喜欢她们,也很喜欢这个奇特的空间。从此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两年多的时光,让我深深进入了性多元的社群,也让我学习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完成了身份的肯定。我在这里被治愈了,治愈了我的内化「恐同症」。

图源 | Arnold

离开全职的工作身份后,我依然作为心理咨询师与老同事们保持着合作。未来,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在心理咨询行业中留下的「性多元友善」的火苗,永不会熄灭

写了一首诗,送给这 15 年:

**铁锹上画着白色的油漆 **

**爆炸的闪电照亮我的泥土 **

**这场雨 **

**冲刷着 **

**我的梦和我的旗帜 **

**晚安 **

我化作火焰

**@鹏鹏 **

2017年10月-2018年4月 | 跨性别部实习生 

2018年5月-2019年5月 | 跨性别部专员 

最初了解到国内性多元群体的相关组织,是通过秋白起诉教育局恐同教材的案子。后来便开始关注,认识了淡蓝公益、小树苗、同语、同城(现已改名)。当然,还有当时正在开展跨性别相关工作的北同

成为北同的实习生后,印象最深的一次工作经历是参与「2017年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的新闻发布会。**记得我们在发布会前一晚忙了个通宵,在当天也坚持了一整个白天。**晚上回去,我竟然还和室友一起打了半个通宵的游戏,真的是精力充沛。 

如果要说感动、有力量感的时刻,每一次活动、每一次个案、每一次社群间的交流、每一次与其它机构的合作都是。 

在北同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共情,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与形形色色的人沟通(包括一些并不友好的人),学会了更加心平气和地接受生活。

也想把哈维尔的一句话,送给北同的伙伴们:「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核桃

2018年1月-2018年4月 | 跨性别部实习生 

2018年4月-2020年9月 | 跨性别部项目专员 

2021年2月-2021年6月 | 媒体部主管 

2021年10月-2022年1月 | 跨性别部主管 

2022年2月-2022年6月 | 跨性别部顾问 

我在北同的不同岗位累计工作四年,从实习生到兼职再到全职,从公益的参与者到推动者,积累了非常多的社群经验与服务技能。 

图源 | 核桃

很感谢这几年在北同的时光,有机会能在性多元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羁绊会伴随很长的人生,我将会在世界各地用这段时间学到的东西,继续开展工作与服务社群。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图源 | 核桃

@匿名

2018年6月-2023年4月

2015年至2016年期间,我参加了很多性多元机构组织的培训,其中就有北同组织的五日酷儿青年营。

对于还在学校的我来说,接触更广泛的公民社会议题,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性多元乃至公益领域,是非常新鲜和令人振奋的。这些培训一方面让我重新审视「性别」议题在自己身上的重量,另一方面也更加坚定了为自己和社群多做些事情的决心。

2018年,在上家公司不能继续做性多元相关的电台主播后,面对「回老家当单位职员」还是「留在大城市做公益工作」的分叉路口时,我看到了北同在招跨性别项目经理,就立即投了简历。

我作为一个非二元性别认同者,开展跨性别相关的工作需要非常非常谨慎。一开始总自我反思,对跨性别医疗相关的议题是否足够了解,能否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共情。那时也总有些挫败感。

真正开始有成就感的,是我和同事们把一开始只来三四个人的「跨儿空间」,做成了能来二十多位跨性别伙伴的社群活动。印象很深的是有个姑娘(mtf)一开始根本不说话,参加几次活动后,她就爱上了向身边所有人普及数学趣味知识。我会一直记得她讲到数学时脸上散发的自信和热烈。 

2019年后,线下活动因为很多原因更加受阻,其它工作的开展也遇到难处(这两句话看似轻盈,但背后积累了非常多的压力、纠葛和障碍)。机构内部也因此有了很多讨论乃至变革

1. 线下活动少了很多;

2. 工作重点之一转向了和各领域专家合作,创建友善的行业环境;

3. 稳定可持续的机构运营变得更加重要……

图源 | 北医三院在北同讲座(匿名)

这样的改变也引来了外界的质疑。很多质疑很重要,是机构本身需要成长和完善的,例如有人提出财报的分享不够定期和详尽,机构便调整和完善了相关制度。但也有的质疑来自于逼仄环境里生长出来的压力和彼此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带来的消耗和创伤是很难消弭的。 

如果可以,我很想回到2018年的某个周六下午,作为一个机构新人,带着纠结激动的心情欢迎新的跨儿伙伴来到我们的空间,不用重复枯燥无聊的「机构有多难」这样的陈词老调……但那样的时间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是有挑战性的,无论对于机构还是个人都是如此。我会带着敬意,感谢那些即便很多策略都有所改变,还在努力把项目做下来的同行者们。我也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抱着坦诚的态度,争取社群内部的联结和沟通,消解误会,创造支持。

**@阿田 **

2019年6月-2021年3月 | 媒体部志愿者 

2021年3月-2021年9月 | 心理部实习生 

2021年9月至今 | 小悟生心理专家运营专员 

进入大学后不久,便了解到了包括北同在内的一系列组织。当时的我很好奇性多元公益,也想要做点什么。看到媒体部的志愿者招募便投了简历,没想到现在已经快四年了。  

因为一些至今都感激的机缘巧合,我转到了心理部。这里的氛围很温暖,伙伴之间或显或隐的支持,是我一直留在这里的最重要原因。

图源 | 哪儿都喜欢去的「尊重」被抓走啦(阿田)

和心理行业的从业者一起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专业知识,意识到性多元视角在咨询中的绝对必要:**「友善咨询师」的「友善」不仅仅是一个title,而是自身的一部分 ;**它并不是一个可选的培训,而是从业者应当具备的标准化素养。 

自己似乎一直以旁观者的角色参与北同的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几年间我完成了太多重要的自我成长,**很感谢过去四年的陪伴。

**性多元公益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存在太多龃龉和桎梏,我始终觉得这些无法忽视。**它们需要在相对安全的场域内被看见,以及「被看见」从来都不是为了「被消失」。生长、成长、上升、进步,是性多元公益不可磨灭的绝对基调。 

如果将北同视为一个具体完整的生命,我想说,请你一定好好照顾好自己,祝早安、午安、晚安。

**@七 **

2019年8月-2020年12月 | 社群运营主管 

之前在同语工作,很自然就知道了北同。印象中北同是一个很有社群影响力的机构,给了伙伴们一个安全的空间。 

在北同,我主要负责社群发展和志愿者管理两部分工作,基本内容就是和志愿者们沟通和对接,组织各种培训、开展各种社群活动。 

记得刚进入北同时,办公室还能开展一些活动。后来办公室的场地不能用了,我们开始「流窜」在周边的酒吧、酒馆、咖啡馆、书店等地。

和团队一起搞了一场盛大的拉拉跨年party,是印象中最热闹的一场活动了。场地布置的温馨浪漫,处处充满愉悦的氛围,还促成了几对情侣。据我所知,虽然她们之后也经历过争吵等不愉快,但也有伴侣至今仍然在一起。算起来,已经两年多了。 

疫情后,所有活动都转移到了线上。从头开始是不容易的,我们马不停蹄地筹备线上活动、组建线上志愿者团队等等,好在都摸索着走过来了

虽然有些艰难,但大家一直在互相鼓励、支持和陪伴。这些能量不仅来自团队内部,也来自社群伙伴们。陪伴亦力量,大家都是社群的一员。

**@代明 **

2019年12月-2020年12月 | 媒体部志愿者 

2020年12月-2021年5月 | 财务专员 

2021年5月至今 | 运营部主管 

2018年,我通过心理部的伙伴四月组织的感染者互助小组而走入北同。而后,成为了北同的志愿者。2020年6月,我借助北同的平台,首次以感染者的身份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后来,我成为了北同的工作人员。 

在北同,我由受助者走向了志愿者,如今已经有能量支持其TA需要帮助的伙伴。北同陪我走过了对男同身份和感染者身份认同的各个时期。感谢陪伴。

@伽芃

2020年3月-2020年6月 | 心理部实习生

2020年7月-2021年3月 | 心理部主管

虽然离开了北同,一想到北同心里还是会充满感恩和感动。从北同得到的赋能,远比我期待的多

我见证了很多变革:从新天第时代到大望路的时代,人们来来去去,信念代代传承。那些人生中宝贵的经历,也让我更期待以不同的方式继续服务社群。 

图源 | 伽芃

回忆起在北同的日子:

一来感受到荣幸:20年是内外环境都很好的一年,也是承上启下的一年。

二来感觉遗憾:当时的我稚嫩青涩,本可以做得更多。

三来感觉感恩:中心、社群和团队,都给了我极大的温暖、力量、帮助与历练 。

最后是美好的回忆:人这一辈子,能为一份极其有价值的事业奋斗,这种机会不多。我参与过,我无悔,我佩服并愿意支持所有依然坚守的人。

图源 | 伽芃

@家明

2022年3月-2022年9月 | 主任助理实习生

2022年9月至今 | 职场项目经理

创建多元友善的社会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很多伙伴面临很大的压力……老实说,**这份工作带来的情感消耗真的很多,我们总有太多的负面情绪要处理,成就感反而寥寥。**只有在每次季度、年度复盘时才会看到,原来我们已经成功地做到了那么多事情。

作为一家机构或者对整个社群而言,似乎也是这样。我们太容易被负面的情绪侵扰,有太多「现在」和「未来」需要担心,甚至忘记了我们已经走了多远、又是如何互相支持着走到今天。

在北同的工作里,**最能给予我力量的,是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参与这份事业的人。**TA们大多比我年长,从TA们的经历和讲述里,我看到一代代人为着相似的信念,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建立的情谊。

北同这朵花或许不算鲜艳,但TA被倾注了太多善良又勇敢的人的心血与希望,这件事本身就足够给人力量。

图源 | 2022-2023年度Retreat(家明)

**@匿名 **

2022年7月至今 | 发展部主管 

认识北同是在大学的时候,当时的状态be like「哦北京有个同志中心」。后来时隔七八年,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北同。先是做运营部的实习生,后来又转做全职。

这段工作经历很神奇,跟我之前的专业和经验似乎完全不相符,但又因为关注议题的高度重合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归属感,而这一份归属感是普通而按部就班的工作无法给予的。 

可能大家觉得做性别公益相关的工作意味着社群、友好、尊重和志同道合的allies,我在加入之前也有这样的憧憬。实际上,这份工作笑中有泪**:活动的叫停与延期、社群的质疑和同事间的分歧**都是让我始料未及的,也都是会让人难免疲惫的。看起来美好与残酷、梦幻与赤裸的事情,组成了大写的真实

心若在,梦就在。不管怎样,都非常感恩相遇。

**@Arthur **

2022年11月至今 | 跨性别部主管 

不知不觉,来北同已经快半年。从最初的结巴、紧张和胆怯,到现在能相对顺利且勇敢地表达自己,离不开每一位友善的同事不间断地包容和鼓励

我记得有位同事说:北同就像一艘船,需要面临的问题,就像未知的风浪大小。好在遇到突发风暴时,大家反应都很及时,且能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共同面对危急时刻。

当有伙伴对于划桨的动作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大家都愿意倾听、理解TA人,再综合多方意见达成最后的共识,让船能够更高效地行驶。

我能感受到,每一位同事都想尽力保护好这艘饱经风霜的小船,都有努力划桨,让船驶向更远的远方。期间若是少了谁,这艘船都可能会驶离另一个方向。 

很感谢北同带给我这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北同足够尊重、友善、包容的工作环境,给了我极大的安全感。**在这里,和同事们共同面对的风风雨雨,是最宝贵的、最深刻的回忆。在这里,我收获的成长、认同感、价值感和归属感,是无价的。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过去这几个月我经历的种种:「你问我为何热泪盈眶,因为我对这小破船爱得深沉!」

@小熊

2022年11月-2023年3月 | 媒体部实习生

2023年3月至今 | 媒体部主管 

深度参与北同的工作,只是最近两三个月的时间。

**对机构和工作越是了解,便越觉得遗憾,好像「错过」了很多。**和前辈们相比,自己仿佛一直在「后退」,缩回名为「安全」的阵地。媒体工作应该富有激情的碰撞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我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心仿佛是拿着戒尺,到处比比量量。就算如此,还总是担心自己不够「敏感」,又警觉于这种「敏感」是否已经让自己变得怯懦。

四月底的志愿者见面会上,每位伙伴都分享了自己的设计和创作。看到大家的真诚、笃定、热忱和才华,我想如果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我们一定可以共创出很棒的东西。

图源 | 志愿者手绘的卡片(小熊)

**但我们还是在「温和」的限度内做了些什么。**帮助一位性多元伙伴讲出TA的经历,让一个宝藏播客被更多人看到,发起一次灵光闪现却又意义深远的对谈……**哪怕只影响到了身边的你我,哪怕声音只能传递给不远处的TA,**我们的言说和行动便都是有意义的。

感谢所有在北同遇见的伙伴。在性/别领域坚持已久的前辈们,相互理解、接纳和支持的同事们,和我有着相似困扰和担忧的朋友们,是你们让我有了对「生活」和「理想」最真实而又粗粝的触感。

**未来的我也会持续探索和行动。**揭开那被淡化的和被抹去的一页,透过自己的眼睛去定义什么才是「真」的,「美」的。把今天获得的所有温暖或感动化作生命中的确定性,持续浇灌,缓缓生长。

回忆是一颗珍贵的种子。

泪水与欢笑、挫败与成长,每一段不同的经历,一点点拼出了我们如今的模样。彼此携手并肩的年月,也被收进了回忆的种子里。 

那些愤怒、失落与不甘的时刻储存于此,是前行道路中无可避免的荆棘。但与此同时,这颗种子也珍藏着我们所有的感动、快乐与幸福。

**爱的力量,总是没有穷尽的。**正是那些温暖的瞬间,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边界,从曾经的陪伴中获得滋养,消解当下的局促与无力。正是那些同行的经历,让我们拥有多元的视野和行动的勇气,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向更多人传递自己的声音。 

对我们来说,北同是起点、是信念、是祝愿。

我们相信,这颗蕴藉了太多力量的种子,无论飘向何方,都可以生根、发芽。把共同的爱,播撒在山川湖海。 

我们相信,「中国公民不论性别、性倾向、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在各方面均享有平等权益」,这共同的愿景,终有一天会实现。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无法在这篇推文中呈现所有伙伴的投稿,也对部分投稿进行了编辑。在此,我们衷心感谢每一位投稿的伙伴。也欢迎其TA伙伴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故事。

我们会将完整的投稿记录留存,作为北同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同十五周年,感恩有你。

编辑:小熊、NaNa

排版:NaNa

ReadMore

我们在疫情下的这一年|2020年终报告

赋能空巢青年,促进多元融合 | 2021北同文化年报

北同2022年报:用信念和勇气重燃生活的热情

伙伴、眼泪、陌生人:在北同的第十年,为什么我不再叫自己为「小铁」

看见HIV感染者:我终于不再被「耻感」支配

参与工作半年后:原来公益和我想得如此不一样

跨性别者核桃:我为什么现身

当一位「腐女」直面美好想象背后的残酷现实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闵行区人大代表杨海,退出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的声明

今天有一篇《杨海,原航天厂党委书记,闵行区人大代表, 退出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的声明》的截图在流转,感觉说出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和不解,反映了基层民众和志愿者的心声。 在此引用转发,希望能引起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及时解决目前防控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和症 …

“动态清零”与基层的迷茫:一位中国防疫志愿者的近距离观察

坐我对面的街道工作人员伸了个懒腰站起身,用力地叹了口气,“啊,终于轮到我下班了。”话未毕,刚过来接班的人就接话,“你就好,明天也没有排班,可以休息。”“我排班少是因为我可是要24小时听候指挥的,可不是没有事做。”边说着这位身材略显魁梧的男士 …

如何看待北京将试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常住居民可通过志愿服务存入时间币,累计一万可住公办养老机构?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如果毁约了,我们怎么办呢? 像类似这种长期契约签订的时候,最怕的不是别的,是毁约。 养老契约看上去挺美好,年轻的时候大家去做志愿活动,年老的时候按照做的时间返还时间即可,但问题在于你这个年老时间的返回有什么硬性 …

一个青年劳动者的19份痛苦肖像

**张伟是个青年劳动者,毕业六年换了19份工作。他好像是特殊的。他没有好的收入、没有好的身体、没有好的精神、没有亲密关系,和家人的关系也很紧张。 ** 在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的这个节点,如果你不在张伟式的困境中,我们由衷为你高兴;如果你也 …

中国式中年:35岁越走越窄,他们都做了哪些选择?

收录于合集 #新组织观察 97个 **撰文 **| 曹欣蓓 **责编 **| 彭海燕 2008年,李宁高举火炬环绕鸟巢一周,在灿烂的烟火中,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 那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外有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但伴随着“我家大门常打开”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