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接力之55:站在方方老师身旁,刻录和铭记这特殊的岁月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题图:家门口不远,长江的早晨。(摄影:作者)

在参与防疫中,我总是想起加缪的那句话:“我们和鼠疫作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

站在方方老师身旁,刻录和铭记这特殊的岁月
文/风吹沙

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与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成为文学的。(俄罗斯,索尔仁尼琴)

今年五月,一件件过往的事件忍不住涌上心头:汶川地震12周年,2003年的非典,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76年的唐山大地震,再往前,60年前的那不堪回首的“三年困难时期”……

时间过得真快,许多记忆正在模糊,更多的已经忘记。唐山大地震十周年时,亲历者作家钱钢写了一篇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他以近距离全景式的白描手法,再现了那一段历史,让人读之震憾、阵痛、撕裂。没有那样的报道,我对灾难的记忆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即使身在其中,也如置之度外。

这几个月,心中一直横亘着疫情,想写点什么。特别是中国的疫情似乎已经得到较好控制,而世界的疫情仍在蔓延时。截止此刻,全球已经有521万人确诊,33万8千多人死亡,这是怎样的一个全人类的灾难!而这一切,追根溯源,共同经历的人们,将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反思它,铭记它。我们又将以怎样的一份记录,在历史的钩沉里回溯真实,回望曾经的伤痛。方方老师曾经说:“记住,这不是胜利,而是结束”。如果,我们不把这一切都刻录和铭记下来,那么,当我们穿过这段特殊的岁月,那些数字叠加背后的伤痛故事,会不会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未来变成了大浪淘沙,不再追忆?是的,这次全人类的疫情,无数人作出了努力,无数人的牺牲,举国之力全力以赴,这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人们,我们面对的是灾难,是百年不遇的全球性的瘟疫,即使最终扼制住了,也请在心里装下对自然、对生命、对未知的敬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不忘却,也应记取。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被毫无预料地投入漩涡。还记得旧历年前的岁月静好,歌舞升平。似乎每个人都在忙碌,远途的准备回家,近处的赶着采购年货。年前几天,有微信群流传出视频,从武汉出来的长途客车上有执法人员查车,雪白的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让人心生恐惧。当时还被告知是谣言。直到元月23日,武汉被宣布封城,于是谣言,成了遥遥领先的预言。

灾难来临时,一切浑然不觉。对于身在安徽的我们,武汉毕竟是外省市,虽然有关注,但毕竟隔得远。年前我们接来了在外地单过的婆婆,这可能是那几个月禁足的日子里让我心生庆幸的事情之一。当灾难来临时,至少,我们一家人还在一起。大年三十,一如既往地看春晚,也不知看了多少年了,红红彤彤,欢声笑语。

我们当地政府首次发布有关新冠肺炎的消息,是在元月20号,钟南山院士接受《新闻1+1》采访时确定了新冠肺炎“人传人”。当时全国确诊是217例,其中武汉198例。元月23日,安徽省公布了新冠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名单。元月24日,本地政府紧急通知,风景名胜暂停对外开放,同时本地的疫情防控指挥部成立,发布了告市民书。元月25日,本省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一级响应。元月26日,本地政府的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了“第一号通告”,告诫市民们注意防范。其实政府一直在做事,这个我觉得大家有目共睹。我们要把政府的努力和出错分开来,政府的努力,民众看得见;政府出错,民众要追责。这是两码事,不矛盾。为什么有的人脑子里只允许有一种逻辑,只能说优点,不能提缺点?一个十全十美的政府和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你相信存在吗?

气氛是逐渐紧张的。信息铺天盖地,各种揪心。刷手机、刷微信、刷头条,感觉事态越来越严重。武汉传来的信息,网络求助越来越多,病人住不上院,医生没有防护用品,用塑料袋当隔离服,超市物资短缺,等等等等,让人心惊。

我们多年的信息报道,似乎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怪象:一部分人全听全信,一部分人完全不信。我个人是谨慎地梳理甄别确定,就象是在生活中辨别假货一样地,在网上辨别着真假消息。在此之前,武汉政府发布“可防可控,人不传人,物资充足……”。当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这样的大医院都直接到网上发布医疗用品短缺的求救信号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那里已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正如在昨日的常凯百日祭纪念文章里,接力者杨胜慰带我们重温的,那令人伤痛不已的至暗时分。

各路援助源源不断,就象2008年的汶川地震时那样,官方的、民间的、企业的、个人的,大家都在全力以赴,人类总能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表现出空前的爱心。然而,当早期潮水般的爱心涌来时,公共管理能力的缺陷凸显。与十二年前赈灾汶川时一样,红十会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方面,是大量的物资停放在仓库,另一方面各大医院缺医疗物资告急,医生护士近乎裸奔,更有从红十字会后门直接提走防疫用品的政府官员。正如第52棒接力者梁欣之在方方日记接力之52: 当我们不再迫默,明天才会更好里所描述的:

“当我们志愿者送物资过去时,负责接收物资的医生感激得都要跪下了,那情景,让我们几乎落泪。而与此同时,另一边的红会仓库里,捐赠物资堆成了山。”

这一下挑战了公众的神经,群情汹涌。灾难是大考,考验着政府的管理能力,考验着社会的世道人心。寿光蔬菜事件,政府决策是直接进入超市以低价销售,我觉得并无不妥,考虑当时纷乱复杂的各种情况,这不失为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但最终迫于舆情,改为分送。作为一个政府公务员,我可以想象得到需要抽出多少人力物力来做分送这件事,一线社区的防疫工作会更加不堪重负。我们这里也算是疫情重点地区,年前从武汉回来了三千多人。有个村子集中爆发出疫情,一下子有十几人被确诊,集中隔离了。我是在2月初,从居家禁闭里加入到抗疫工作中的,也就是所谓的下沉社区。这多少让我的内心感到稍微好受一点。我虽然做不了抢购物资发往湖北这样的大事,但是如果能为抗疫做点小事、实事,也是安慰。当时,社区有限的人力已接近崩溃。我们被分配到各个小区值班,守好小区的大门,严管进出。这个政策的松紧也是随防疫指挥部的疫情不断调整的。我们是24小时分三班。小区居民发放了当地防疫指挥部的红蓝出入证,蓝证上班不限次数,红证每个家庭一张限次数。2月初,红证可每天进出一次,后来疫情高峰时,改为两天出入一次。政府的抗疫任务繁重,琐碎繁杂,事无巨细,全盘操控。而我们,还是在“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中运行。比如,出入登记,一直使用最原始的手工登记,容易漏查,造成人员重复进出和混证进出。扫绿码是到疫情后期才开始使用。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希望改变方法,用一种更简单方便快捷的实操来代替,但如此小事,也须请示防疫指挥部,然后一个电话上去,没有了结果。因为每天都有政府督察,查岗查记录,缺少容错纠错机制。一线人员在“防疫是头等大事”的思维里,很少愿意担责,为了避免出错,事无巨细,都需要打电话去请示汇报,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上级防疫部门也是疲于处理,劳累异常。我看过一篇报道,记者采访一个社区领导,短短半个小时,那位社区领导接听了三十多个电话。根据我下沉社区的经验,我相信这是实情。此次疫情,充分凸显了政府管理手段和方法有待改进,严苛问责造成不敢担责,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疫情过后须要总结反思改进。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政府管理如何迅速地切换到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迅速地设计出一整套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流程,如何把快捷高效的网络接入管理全过程,应是管理改革的重大课题。在参与防疫中,我总是想起加缪的那句话:“我们和鼠疫作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我们从2月上旬一直值班到4月上旬,整整两个月。期间3月中旬,我们这里下了场大雪,那两天我特别为湖北揪心,揪心那些交通中断仍要跑医院的人们,揪心那些仍需要在各种岗位上工作的人们。下雪的那些天,我们单位把年轻力壮的职工派上去值这寒冷的夜班,大家毫无怨言。在灾难面前,人性表现出了巨大的爱心和责任感,这是任由方方微博下那些潮水般的谩骂和恶意所不能抹杀的。有一个居家隔离的大学生,主动来到我们值班点,要求当志愿者。这些孩子们,让我想起了武汉疫情中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是这次灾难里不可或缺的力量。那些冒着风险开车接送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志愿者们,那些坚持为医院做饭送餐的小餐馆老板,那些始终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们……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我写到这里,又想起那段日子里历历在目的过往,忍不住泪流。大疫面前,国家难,人民难,自己难,难难要相互体谅,要各司其职,各担其责,而不是相互推诿,谎报瞒报。只有当我们团结一心勇于面对时,我们才可能战胜困难。信心不是来自于口号,它来自于人心。读方方日记,让常识发声。我读方方日记比较早,读方方日记,成了每天一睁眼的头等事。在我看来,这是最贴近底层、最贴近真实的叙事,它和网上的那些呼号、求救同出一理。方方日记拉近了我们和武汉之间的距离,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挣扎和伤痛。有武汉读者说,方方日记是呼吸阀,让他们在重压下能透口气。我觉得方方日记还是共振器,让更多的人心连在一起,相互鼓励,共度难关。方方老师的日记写作风格,总体比较克制、内敛、点到而止。只是面对武汉初期疫情的真实情况以及酿造出的灾祸的追责时,才发出呐喊。我记得方方老师最震耳发聩的两句呐喊:“如有良知,请带头引咎辞职吧”;“极左,就是祸国殃民式的存在”。在大疫面前,在不断增加的死亡数字面前,在无数的求救声里,在各种无端谩骂中,每一个有良知、悲悯、爱心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正常反应。

我还记得,3月10日《人物》杂志对艾医生的专访,是如何引爆了舆论。这篇文章上演了前所未见的互联网追剿战,发贴和删帖的速度都以秒计,各种文本在朋友圈疯狂接力,堪称现象级。因为知道互联网的水深,我一开始在转发时几番犹豫,最后还是一咬牙转发朋友圈了,果然不久就被删除。但令人欣慰的是,这篇文章在网上仍然能找到。当看到最后枪口抬高一厘米时,我心有慰藉。艾医生受到院方“前所未有的,严厉的斥责”。她的一句汉骂“老子到处说”传遍网络,让人五味杂陈。武汉中心医院在这次疫情中损失惨重。所以才有了方方老师在3月11日的日记里的大喊:“如有良知,请带头引咎辞职!”

随着方方老师微博被封,许多篇文章被404,二湘的N维空间也从七维升到了十一维。日记完结篇后,因为海外版的预售,各种构陷、谩骂、污水更是潮水般涌来,让人感觉到危险的迫近。从“高中生的信”到“一个农民的大字报”,让我感到一股熟悉的文革气息。在那样的时刻,持续发声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面对各种质疑,方方老师努力解释,甚至不惜“交代”,再到关于”系列,然而,依然不能阻止那些人的谩骂和攻击。一位读者在读者群里转发的文章击中了我,《方方,你的交代让我万箭穿心》。是的,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交代”,而是郝董夫妇的“倚天剑屠龙刀”。

令人感佩的是,更多有良知的人站了出来。同济大学陈家琪教授说:我会敬佩他们,心中暗暗看不起自己;作家阎连科说:要感谢方方,是她捡起了作家和文学掉在地上的脸。而在方方日记的接力文的留言区里,有读者真诚地说出了心中的块垒:我不敢转发,请原谅我的胆小。这是一定环境下普通人的心态,由己推人,我更加感到方方老师的耿直不阿,为底层发声的勇气。

方方日记下的留言里,有一句话深入我心:“正直的人,不需要前呼后拥,一个人站在那里,就是千军万马”。这让我想起了索尔仁尼琴的话:“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在方方老师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读者接力中,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作者作者涌现,更有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身份:记者、公务员、共产党员、尤其还有那位要陪着方方老师坐牢的司法人员……让我钦佩不已。

在方方老师的微博里,我第一次忍不住骂了人。方方老师说:不能把世界让给你鄙视的人。王小波描述的“沉默的大多数”,始终刺痛着我。这次疫情中,朋友圈和群,成了撕裂的社会,朋友成仇,夫妻反目,群友互怼。这几个月,拉黑、怼、争执成了疫情中对话的常态。一股强大的反向力量存在着,似乎隔成一堵墙,让人难以逾越。但仍然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再“迫默”,勇敢理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在这个空间里,每一篇方方日记和接力文下的精彩留言,如良知的闪光,让我一读再读,常识和理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我看到未来的希望。

文学应该反映人性,是灵魂的写照。在对苦难的观照里,任何轻佻和漠视都是罪已诏。我很害怕,一场沉重的灾难变成一场宏大的盛宴。前几次灾难后的感动、感谢、赞扬还未走远,我不希望这一次又淹没其间。那些在宏大叙事肌理里呼号的声音,才是“举国之力”的努力里必须寻到的声音。

因为喜欢诗歌,我特别关注诗歌这一块,害怕灾难里的亢奋文字变成一场饕鬄盛宴。汶川地震时就有“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这次网上又出现了狂欢式的“感谢你,冠状君”,引起一片哗然。那样的所谓的“诗句”,尽显人性的冷漠,除了是文字的垃圾,还让热爱诗歌的人蒙羞。

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许多勇敢的发声,也看到了魑魅魍魉。希望理性、冷静、逻辑、思辨、常识性发声更多些,能让更多的人能够理智地看待问题,理性地了解这个世界。从方方老师被攻击,到为方方说话的诸多学者教授被人肉被调查,高调抗疫的韩红基金会被调查,张文宏医生被攻击……鲁迅先生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纪念刘和珍君》)

。我们相信善良的同时,也明白丑恶如影随形。为什么自然灾害里,人祸总是如影随形?这是我们每一个追寻常识的人都要思考的。

“封城”这个词在我这一生中,到目前只出现过一次,但17年前的那次疫情还未走远,谁能确保这个词是最后一次?方方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那跟着殡仪馆车后喊着妈妈的少女,那个哭喊着“我再也没有爸爸了”的女孩,那个因绝望跳楼自杀的老人,还有那个因白血病求医无门要求安乐死的女孩,那个写下“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的肖贤友,还有李医生、常凯、柳帆、林正斌……那在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即将返家休息时,突发心脏骤停全力抢救无效的年仅33岁的山东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张静静,还有那个还有仍处在“脑死亡”被抢救中的梁小霞护士,这一串串我们知道的名字,还有更多的,我们不知道名字的人。

这次疫情,会让人看清很多东西,看到了美好也看到了丑恶。历史的车轮总在向前,什么都挡不住。我害怕我是鱼,只有七秒的记忆,所以我要站在方方老师身旁,记下这一切,刻录和铭记这特殊的岁月。最后,请允许我以我的两首小诗,结束这篇文:《水》堵我 截我拦我 埋我海在唤我 停不了我。《钱塘潮》 等着 莫急 它从地平线处来一际白线,把天地分开它逼近的方式雷霆万钧带着执拗的告白 陆地过早的卷缩只敞开一点点而内陆,河流早已安静它们不知道域外有水,称之为大海我在长江下游的安徽,祝同饮一江水的武汉城里的方方老师安康。祝愿世界疫情早日结束!

【作者简介】风吹沙:坐标安徽。六零后。政府公务员。方方日记读者,爱写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方方关于(1-11)和日记读者接力(1-52)
方方:我的书跟国家之间没有张力
520: 风月同天,请你去学习爱
百日祭文亮,天使在人间
旗帜鲜明主动大胆地接过外国人递给我们的刀子!
唐僧师徒话方方日记海外版
方方日记接力之54: 往事并不如烟
方方日记接力之53: 用善念和良知,去活出生命的意义
方方日记接力之52: 当我们不再迫默,明天才会更好
方方日记接力之51: 一切还没有定数,一切都交给时间
方方日记接力之50: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方方日记接力之49: 我愿随喜这思想启蒙的传灯
美国疫情日记系列:硅谷医生,菊子,饶蕾
专辑:硅谷一线医生战疫日记
美国疫情爆发下,高中生如何紧张备考
薛海翔:N 次,母亲与我九死一生
苏童访谈录:真正自由的写作是能够摆脱一切“教条”的写作
顾月华:母亲爱看似锦繁花
野夫:王朔根本没有胜负心,要的就是游戏风尘
周金渭:这种哥哥是女神的天敌
李西闽:漂泊者之歌–读二湘的《暗涌》

二湘:跟我去爬山吧,山上有雪莲花
二湘:母亲节的礼物

更多读者日记和方方日记请移步这个链接

关注二湘空间收看更多好文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方方日记接力之56: 中国需要方方日记,因为中国需要真实和常识

题图:沈阳,某办公大院里的春天。(摄影:作者) 藐视常识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冠病毒疫情在武汉的大爆发,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在疫情的前期,有关方面不愿或不敢直面“瘟疫人传人”这个基本常识。 中国需要方方日记, …

方方日记该在海外出版吗?|面面观No.27

对方方日记的争议已持续多日,成为疫情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朋友圈撕裂事件。过去一段时间,争议达到白热化,在4月22日甚至成了微博热搜第一位。 / 图源网络 / 1月25日,武汉封城后两天,被禁足城内的武汉作家方方开始记录封城后的生活,并在网上发 …

真正的悲哀:反对方方日记的正确姿势

我不是文艺青年,也不太爱读文学作品,最多读读武侠、推理这类流行小说,疫情之前对方方一无所知,现象级的《方方日记》也没有全篇跟读,其中几个篇章在禁足期间零散看过,感觉尚可。 最近风向突变,《方方日记》的海外出版,引发轩然大波,甚至为了方方,亲 …

作家方方:我不是一个专门挑刺的人,有时说几句反思的话–上观

**摘要:**方方坦言,她根本没想过“武汉日记”如此受到读者追捧。 作家方方每天一篇日记,记述抗击新冠肺炎背景下的武汉,其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叙事、真切的情感、敢言直言的风格,被网民争睹为快。方方2月22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坦言,自己并不 …

武汉封城第43天,我问了方方一些日记之外的“批评”问题

本 文 约 37****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武汉封城第43天,也就是今天凌晨,方方在日记里写道:“一个人的记录,微不足道,更不足概括全貌,但无数个人的记录,汇集一起,真相便会以全方位形态露出水面。” 这应该是她对“方方日 …